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食品毒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有毒”与“无毒”,俺是这样想的
热度 4 cherrylu1960 2017-8-30 22:34
前两天看到朋友在微信上语音留言,还发了一堆照片,说买了一堆山药,外表很好,蒸了一根,掰成段,准备吃时,发现了状况,里面出现酷似枣核状的硬心,开始以为是谁在做恶剧,把枣核捅到山药里,可转念一想,清洗时明明看到山药是完整无损的啊,奇怪!再掰开中间的一段,又出现了类似的硬物。看到这里,我这朋友心里开始打鼓,有点犯恶心,不知道买的这批山药是不是有毒,吃了会不会中毒? 因为关系到朋友的恐毒心理和那堆山药去留的“大事”,俺不敢怠慢,尽管在路上,赶紧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初步判断是山药的一种病虫害危害到块根引起的组织病变,被危害部位肯定不能吃,整根扔掉没什么错。至于其他没有染病的,真不必扔掉。听了我的解释,她觉得有道理,放心多了。 像我朋友这样有“恐毒心理”的人很多,其实我也有。 经常吃到表面看起来不错,从里面变色坏掉的水果啥的,也看到专家提醒,说苹果坏一点就不要吃了,因为病变产生的毒素很可能已经扩散到整个苹果。好可怕!从小节省惯了,总是不舍得全部扔掉,只是切掉坏的部分,其余照吃,小时候食物短缺的时候更是如此。再说,心里坏的苹果吃到最后才能发现,怎么办?吃了就吃了,反正知道毒不死人。 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专门的实验,检测一下部分腐烂或病变的果实正常部分受到的影响有多大,含有的“毒素”需要多大的量才能对人产生毒害。 科学圈里的人有习惯性思维,喜欢让数据说话,但很多时候,获得靠谱的数据并不那么容易,大多靠“想象”。过去许多传统中药的毒性近年才被发现,但究竟会有多大影响,也只能通过动物实验获取参考数据。凡药三分毒,有病吃药,没办法,西药的数据比较明确,大多中药就差得多。但人们会认为中药成分原始,没有经过提炼和其他化学添加,相对安全。也有道理,有效或有毒成分含量说不清,说不定浸出的(煮汤喝的)都有限,顶多是喝了白喝。 近年网上爆料有毒的东西太多了,以致于引起人们的恐慌,平时吃的肉、奶,等等,都不能幸免。俺还是相信那句名言:离开剂量毒性都是“耍流氓”,人们常常关注哪些食品有毒的报道,对致毒性反应有效摄入量的问题不太关心。一般人都会考虑,只要证明这东西有毒,最好不要碰,恐毒心理,可以理解。 正常人,尽量避免含有毒成分食品人口,如果不小心吃了,也不必恐慌,量不够不足为害。 绝对安全的食品不存在,也与如何食用有关,高温油炸烹饪会产生一些毒素,可人们喜欢那样的美味。茄子食用不当可能出现茄碱中毒(我同事遇到过),未成熟的青西红柿含有被称为龙葵碱的生物碱甙,有毒,前提是大量食用,其实一般人是不会大量食用又酸又涩的青西红柿的。 人体自身有代谢分解毒素的能力,但每个人的情况可能并不一样。对于正常人不足以引起毒性反应的摄入量,对一些代谢能力弱的人可能就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老人孩子代谢能力差,饮食需更加小心。所以,欧洲那些检出氟虫腈超标的“毒鸡蛋”,对儿童可能的伤害要比成人高。尽管作为杀虫剂的氟虫腈毒性并不是很高,有人声称即使一次吃十个受污染的鸡蛋,也不会引起实质性伤害,但仍然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在食品安全方面,人们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有一门学问叫毒理学。毒理学实验中,常遇到 LD50 这样的名词,指摄入导致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如对阿斯匹林,每公斤体重摄入 50 — 500 mg 就可能致死,根据物质的半致死剂量 LD50 值,美国科学院把毒性物质危险划分为五个等级 ①“ 0 ”:无毒性, LD5015 g/kg ;   ②“ 1 ”:实际无毒性, 5 g/kgLD5015 g/kg ;   ③“ 2 ”:轻度毒性, 0.5 g/kgLD505 g/kg ;   ④“ 3 ”:中度毒性, 50 mg/kgLD50500 mg/kg ;   ⑤“ 4 ”:毒性, LD5050 mg/kg 有毒无毒,关键看引起毒性反应、致死的量。很多入口的东西,即使检出所谓有毒成分,多为含量很低,不足以引起危害,因为要一下子吃很大的量(比如好几斤),才能引起毒性反应,而这基本是不可能的,至于长期摄入一些不容易被身体代谢干净的有毒成分,在体内富集,会不会引起慢性伤害,倒是应该引起关注,多做些研究。 农产品上市时都有各种安全检测指标,包括农药残留,以保证人们的饮食健康,但总有一些钻各种空子的不法之人,超标了还昧着良心卖。所以,加强日常的抽检,及时发现问题,加大处罚力度,总是必要的监管手段。还是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吃的吧。 正常人通过均衡饮食,应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不能得着一样爱吃的东西就玩命吃,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容易,谁还没点饮食偏好啊。改变不安全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招一夕的事情,就跟明知烟草有毒,吸烟有害,有意为之者仍旧多多一样。 想起好像曾经有企业老板为了证明自己生产的涂料无毒,当众喝下;另有前几天上门推销保洁产品的女孩为了证明推销的产品安全无害,几次用嘴去舔产品给我看,味道肯定不怎么样,我都有点心疼她了。无论是涂料还是保洁产品,里面肻定有对人体不太好的成分,但这些东西又不是用来喝的,进肚子那么一点,肯定要不了命,也不至于造成什么大的伤害。所以他们敢“以身试毒”。忽悠。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52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