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布鞋院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张旧照怀念布鞋院士李小文
热度 2 冯用军 2016-1-30 14:22
有些人活着,ta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ta还活着 通过美国《大众科学》杂志的报道可以看出, 中国即将发射(2016年底) 的这颗最强高光谱成像卫星,其光谱分辨率小于5米,地面分辨率在15米左右,主要波段数为328个,而 美国在2010年发射的战术卫星3 也只能接收300个波段的信号,由于中国最新成像卫星装备有超强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因此中国对美国有技术上优势 。 【天朝拿2016年的卫星跟米国2010年的卫星相比,还厚颜无耻地说有技术优势,米国难道是“兔子”,2010-2016年人家在打瞌睡啊???都不知道中国有些砖家、有些鸡者,能不能有点科学常识?脑壳能不能少进点水?能不能少被驴踢?能不能少吃点Xiang? 你先告诉我,这颗传说中的“最强高光谱成像卫星”的CCD、计算机CPU是made in?】 【中国自信,可以有,Duang,但 这样吹牛是会被人笑话的,弄不好会死人的,误导中央,知道不!!! 】 我宁愿相信,有的时候,多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家远甚于一千个溜须拍马的鸡者...
个人分类: 皇家祭祀研究院|1587 次阅读|3 个评论
[意识流]人间最后的日子&李小文院士和我们的交集
热度 1 flysky97 2015-1-31 10:37
人间最后的日子 ——写在小文三七祭 文/齐云龙 已是寒冬腊月,那些被侵蚀已经深入到肝脏、深入到他五脏六腑,无法清除掉……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躯体经历过那么多沉重,已经很难再回到年轻的岁月了! 不过,他觉得,虽然酒精伤害了他的肉体, 但酒是通神之物:他的奇思妙想就是在酒中得到的,很多博文就是在与酒的缠绵里跃入脑海的、很多人世的烦恼也都忘却在杯杯烈酒中 !如果没有酒,固然可以再活上十几年,可是那又少却多少快乐?那样的人生于他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人生可以重来,那么固然有很多路要重新选择,但是酒却是不能少的! 生命终是无价的,越早地抛弃生命所带给自己亲人、朋友的痛苦便会越多……如果真得要在另一个时空里重新开始的话,那么一定要更珍惜生命,那也是对关爱自己的人的一种负责! 看来生命注定是终止有新一年开始之前!遗憾的是,还有太多想做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去完成…… 悲伤已经溶解在眼角的两滴泪里,他感觉自己飘飘忽忽化作一缕轻烟,悠然飘荡在半空中,再也感受不到痛苦,也听不到周围那些人的声音,只能模糊地看到他们的形象——他无数次想象过像无人观测机一样自由飞翔在低空,而现在就恰恰像那种感觉……而比无人机更慢、更轻盈,更自由地转向……好像已经没有脚了…… 他看到亲朋好友们的痛哭,他落在他们身旁,想制止他们,却无能为力,他们对他根本不理不睬…… 追悼会上,他看到自己的躯体上覆盖着党旗,躺在灵堂中央的鲜花丛中。那么多人拿着他的照片排着队,缓步进入吊唁厅、鞠躬、然后默默地离开…… 兔死狐悲还是惺惺相惜?有很多是自己亲人朋友,而更多的人与他却是素昧平生,却都是在寒风中噙满泪水…… 如果没有院士的光环,走在大街上,那些世俗的人们一定只会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农民工……而现在,有人翻出几十年前关于他的报道,有人查他的学历来龙去脉,有人查他的政治倾向,有人查他的“背后靠山”、有人在整理他生前写的那些博客文章——他觉得,那些一时兴起,花个把小时写的东西,那些人何必要花数小时去解读呢?——他感觉自己好像被制成了一件标本,某些东西被放在显微镜下一点点去观察……那种感觉,真得让他很不爽,尽管已经不再重要了,但是他觉得有太多人是在无谓地浪费时间……过犹不及…… 如果一个人愿意带着假面,或者愿意在生活中就做一个出色的演员,也许他会在过得更潇洒——只是在某些人,只喜欢自己最本色的生活!说什么功名利禄、王权富贵,又怕什么流言蜚语、戒律清规?他只想过快意江湖的生活! 人世间那么多人,不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很多事情终是难以悟透!一切终会化作过眼云烟,谁都无法避免…… 他觉得,多少他是幸运的,有那么多人知道了他的名字,但“欲取鸣琴弹 , 恨无知音赏。”虽然交往过那么多朋友,真正性情相投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的!能够懂他的人又有几个呢?如果他们真得懂他,也许他的后事将会更简单…… 西装革履是一种人生态度,赤足布鞋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可是那些都有什么关系?每个人不都是行走在自己的人生中吗?每个人处在无法复制的历史河流中,成为无法复制的个体,又怎么能强求一致呢? 一场喧嚣散尽,一场喧嚣又起,时空不断变幻……慢慢地,春节的爆竹声渐渐近了,大多数人慢慢地从那悲伤的氛围里淡出! 或许亲人们还在伤悲,而淡漠的人们却开始纵情歌舞。已经去世的人将去向哪里,他的灵魂已然跟山脉同合…… 他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的那首诗: 《挽歌三首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也许,越早地离去,那些真爱他的人们便会越早地远离痛苦…… 周围的那么多影子向一个方向飞去,丝竹共鸣,仿佛耳边又响起一首叫做《沧海一声笑》的曲子,声如裂帛,也就像开启一个新的旅程的推动力…… 他感觉意识渐渐模糊,“温暖、光明、绚烂……”——那些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留在他最后的意识里…… 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在黑暗的背景里一个五彩斑斓的洞口,散发着光芒…… 身不由己地,他向那个地方飘去…… 后记 : 李小文院士和我们的交集 经常看到大家在纪念博文里写 “ 我和李小文院士没什么交集 ” ,内心对这样的说法颇有些不以为然,总感觉这样的立场很粗暴、生硬地割裂了李老师和我们大众间的很多联系!很像 是将自己置于不义之地,或者只把自己当作旁观者——这和大街上看到有人被抢劫,漠然觉得和自己不相关有相似的心理根源。 其实,我也不大认同汤奔阳说的“他是一个很特殊的人……尽管他自己很低调,但他不是一个平常的人,他不是一个平常的环境能培养出来的人。他不是一个你我这样的凡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4158-861223.html )——固然有时候环境的因素会对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可是更多的时候是天性使然,如果只把他视为时代的特殊产物,一个个例,那大家似乎便永远成为不了他那样的人,也不必学习他什么精神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和他有着共同点,比如: 都爱上科学网,都爱写博客;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勤奋付出;内心都有着武侠的情结,都同情弱小、忧国忧民,都渴望快意江湖;面对名利,你也心如止水;都生性淡泊、朴素、随性、乐于助人;敢于表现真我,我行我素 …… 这些算不算我们和李老师的交集呢? 一直想写一篇: “ 李小文院士和我们的交集 ” ,时间和境界的关系,一直没有动笔,在科网的追思会上,当问起各位嘉宾的时候,他们给出了下面的回复: 焦子锑 :我认为:交集有硬交集和软交集,精神层面应该属于后者吧 ~ 陈安 :交集不见得一定是有言语上的交集,我们可以把这个集合放大些,再放大些…… 徐敏 :借用李老师尺度语言来谈这个问题。交集可以从不同尺度上来看,在一起生活、学习是一种交集,有着共同爱好、观点也是交集。 王海辉 :你可以说的,只要他影响了你或你影响了他,都可以…… 陈昌春 :对王海辉 我赞同“陈安:交集不见得一定是有言语上的交集,我们可以把这个集合放大些,再放大些……”——否则,我这个“非网上好友”都不好意思说“我的朋友李小文”(博文标题) 黄华国 :比较新颖…… 王富 :我跟您想的一样,科学网就是李老师跟大家的交集。 苗元华 :我建议您写一下,发在您的科学网博客上。 郑永军 :对焦子锑小文老师是科学网老博主了,相信在科学网玩的许多人都与小文老师有交集…… 有形的物质世界同无形的精神世界相比便显得渺小无比! 也许,世间最好的朋友便是神交已久,人与人最大的交集便是心息相通! 有很多人会更了解这位大师,和他有更多的交集,无名小卒不用多言了,就此搁笔,谨将此文作为逝者三七祭…… 洒薄酒一杯…… 史记——人物列传——布鞋院士传/李小文传/布鞋院士外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8569do=blogid=858424 清明节的颜色(清明节的意义——不止于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8569do=blogid=880063
个人分类: 人文|70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敬爱的布鞋院士送行!
kiwaho 2015-1-17 07:19
敬爱的布鞋院士小文老师,后生千瓦厚在网上来为先生您送行啦。 布鞋院士接地气,地气接天气,天气接仙气,仙气接道气,道气接路气,路气再接回地气。如此这般轮回,构成仙风道骨高人的大周天。敬爱的仙风道骨大侠就这样被天堂接走了,我宁可相信这只是李大侠独有大周天轮回的一个临时站而已,他还会回来的。道一声老邪好走,天堂没有病痛!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记——人物列传——布鞋院士传/李小文传/"布鞋院士"外传
热度 10 flysky97 2015-1-11 13:07
史记——人物列传——布鞋院士传/李小文传 “布鞋院士”外传 文 / 齐云龙 太史公曰: 世间事,世间情,寻常乃真, 若高调者,必有大图大伪, 世人不晓,从而趋之,可痛恨哉。 非淡泊者无以明志,非宁静者无以致远! 宠辱不惊方成大家风范、去留无意更显侠骨柔情…… “ 布鞋院士 ”者,名李小文( 1947--2015 ),丁亥年壬寅月生于川蜀之地,爱金庸武侠,曾建 QQ 群,名“ 桃花岛 ”,自号“ 黄老邪 ”。 本色,随性,真性情,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嗜酒,常随身载酒而行,最喜天马行空,快意江湖,曾自比《笑傲江湖》之令狐冲, 颇具豪侠之气, 。天赋异禀,少即嗜学,极尽痴迷,兼通文理。中年 游学美国,尤精武学中之“ 千里眼、顺风耳 ”,时称“ 遥感 ”之学。 平素质朴,专研、实干, 苦心孤诣,颇有建树,享有盛誉,声震海内外 ,艺压 学界 泰山北斗 ,遂晋身 中科院院士 。 然依旧淡泊名利、特立独行 于斯世,虽相貌平平,却 一派仙风道骨,大家风范;虽武功盖世,却低调、谦和、不事张扬 。 晚年亦不辍耕耘,曾执掌 中科院遥感所 、授教于 京师大学堂 ,除潜心针研,亦爱生如子,不吝指点提携后辈,诲人不倦,遇有难处者,常慷慨解囊而助之。博古通今,亦爱古诗词,喜以武会友,尝于 科网 中著博文两千 ,涉及甚广,又时有评论或回复,自有三分邪气,七分正气。其行文好简练,一针见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于风趣幽默里针砭时弊,轻灵文字间自显犀利,又显其忧国忧民之心与正气凛然。时科网博主 陈湘明 有联赞之: “ 名士风流睿智诙谐皆任性,书生意气虚怀朴素总关情 ”。其 德高望重、行侠仗义、古道热肠极受尊敬与推崇,蜚声科网江湖由来已久 ! 某日,依旧例赤足、着布鞋与众生论道于 国科大 ,有好事者将其像传至 人人网 ,以《天龙八部》中少林隐身高手“ 扫地僧 ”喻之,遂有媒体趋之若鹜,乃 声名鹊起, 爆红于民间 ,称“ 布鞋院士 ”,亦有称“ 布衣院士”、 “ 平民院士 ” ! 因急症,甲午年岁末卒于帝都,天下无数人闻之皆悲恸以极,竞相悼之,有联道:“ 素心明志,两杯浊酒论天下;侠气致远,一双布鞋任平生 。 ”亦有诗叹:“ 杏坛论道,言传身教,国之大儒以身作则,甘为先驱。却如今,仙风道骨独身去,世间再无“扫地僧”” ! 1979 年抵达 加里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攻读遥感专业 ;1985 年获地理学博士学位 ; 李小文是 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 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小文院士于 2002 ~ 2007 年任中国科学院遥感所所长; 自 1999 年起曾任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指科学网博客,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 , 中国科学报社主办,致力于打造全球华人科学博客圈; 自 2007 年 7 月 29 日在科学网注册开博, 7 年多时间他在科学网累计发表了 1878 篇博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简称; 引自法制晚报网友 graceman232 悼词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5-01/16/content_535425.htm ; 见于人民日报微博【微议录:世间再无“扫地僧”】 http://weibo.com/2803301701/BEXf9Ayc7?ref=#!/2803301701/BEXf9Ayc7?ref=type=comment#_rnd1422341979974 相关博文: 人间最后的日子李小文院士和我们的交集 后附    1990 年版电影 《笑傲江湖》 主题曲—— 《沧海一声笑》 这首 黄霑( 有时亦简写为 黄沾) 作词曲的 《沧海一声笑》 是 1991 年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本版本是黄霑、徐克、罗大佑演唱的,黄霑 大气磅礴 、徐克 潇洒自得 、罗大佑 沧桑透彻 ,整首曲子 一泻千里,畅快淋漓 。 黄霑 亦被称 乐坛鬼才 !与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和写武侠的 金庸 曾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而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来比照, 黄霑更像《射雕英雄传》中的老怪“东邪”黄药师,身怀绝世武功而超越世俗、嬉笑怒骂, 却又同时兼备“北丐”洪七公 的济世情怀 ,以及南帝一灯大师的 悲天气象 ,老顽童周伯通的 大智若愚 ,惟独没有“西毒”欧阳锋的阴柔狠毒。   我想先生也自比黄老邪,与 黄霑有许多相通之处, 想必也会喜欢此曲…… 每每感其音容犹在! 惟借此曲愿老邪侠客之风永存 ! 老邪千古! 国语版歌词: 沧海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衣襟晚照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 ......
个人分类: 人文|18451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一个普通博友的哀思
Penrose 2015-1-10 22:54
今天微信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了数屏——“布鞋院士”病逝,世间再无“扫地僧”。一看到这一消息的时候,和很多博友一样,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谁能知道前几日还在科学网活跃的黄老邪,瞬间就不在了…… 之前看到一位博友说最近科学网不景气,其中一条,就是黄老邪不再活跃,原来,这才是真实的原因(这是所有博友不更新博客的最后理由,真正的“休博底线”,千万不要发生为好!)。科学网自成立以来,出过不少名博,也失去过不少名博,有那么几位,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了。2015年的起头有点悲伤,空难也罢,踩踏也罢,工伤也罢,看新闻的时候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看到小文院士去世的消息,着实令心里刺痛。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母校就痛失两名院士,黄祖洽先生走的时候,没来得及缅怀就赶上到国外出差,连追悼会也没去成。如今又有一个极具个性的博友走了,他的博客,定格在了某一刻…… 在科学网上,我只是李小文先生众多博友里极其普通的一个,我甚至不清楚他是否记得我。然而知晓李小文的大名,却还是学生时代的事情。那个时候在北师大读本科,碰巧系里有一位老师叫李小文,不过她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带我们近代物理实验课。那个时候,师大正是鼓励跨专业跨系选课的之初,学理科的去选修文科系的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在选课系统里,你也许可以看到别的系的老师名字,然后,我们发现师大居然有两个李小文,名字一模一样。后来开大会才知道,另一位李小文在资环系,是鼎鼎大名的院士。作为一个本科毛头小子,大抵只觉得,这位院士离我们的距离有点远,虽然大家都在一个校园里。四年本科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同样学校鼓励跨系读研甚至跨系免试推荐,不少人从物理系转到心理系、中文系、计算机系、管理学院等,也包括资环系,读研究生。从资环系的同学描述中,大抵听说过李小文院士是如何厉害,性格是何其有特点。听说他们使用的教材里出现的人名,李小文是为数极少的中国人之一,至于他做的研究,我是完全不懂。 再后来中国兴起了博客热,我也凑热闹在许多博客网站注册了,包括科学网,在它创始的第二年,就有幸成为博主之一。那些年头里,科学网并不如现在这般热闹,但是比较纯粹,讨论的问题也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不像如今那么招人眼球。但是科学网里依然有几大名博,如以“99%论”著称的王鸿飞老师,有低调认真的武夷山老师,还有就是著名的“黄老邪”李小文院士。当时看李小文老师的博客,就像看老徐的新浪博客一样,有点“追星”的意味,也深深感到自己思想的差距,心想他老人家肯定不会知晓有那么多年青的校友粉丝天天关注他。可是在科学网呆久了,渐渐感受到这里实名制的好处——你可以和任何一位你景仰已久的大人物直接对话,无需戴着马甲遮遮掩掩,直抒胸臆即可。这和别的博客里总是一堆乱七八糟莫名其妙的留言迥然不同,也让人感受到科学网的透明和实在(只是很遗憾,随着注册用户的增加,马甲和灌水评论越来越多,许多半匿名id发的评论实在难以入目,严重扰乱科学网的风气,幸好现在有选择只允许实名制用户评论)。这种透明和实在,让我看到了真实的李小文院士,一个被人称之为“黄老邪”的博主。写博文和看博客成了我业余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之一,自己也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和锻炼,随着文笔的锤炼和思路的开阔,渐渐尝试起许多曾经想试的题材。机缘巧合,参加了科学网组织的首届全国青年博客大赛,也从此开始了我的科普写作之路。非常幸运地在那次大赛获得了全国最佳科学博客大奖和博客团队一等奖,我至今记得饶毅老师和王鸿飞老师在给我颁奖时说的那句话:“别紧张!待会儿发表获奖感言慢慢说。”这个大奖成为激励我在科普之路上前进的主要动力,至今我还在努力:写好自己的科普,让别人想干嘛就干嘛去吧,这也是我在科学网的生存法则。如今想起来,我坚持写了那么多科普,首先要感谢的,就是科学网。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膜拜的那几位名博,其实都是大赛的最终评委,也是他们决定给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博主这个大奖的。我不知道其中是否有李小文院士,若有,他应该是我所感谢的人之一。 再后来,我在科学网也活跃过一阵子。随着科学网不断升级,博主圈子、论坛、博主委员会等许多内容加了进来,博主的朋友圈也逐渐扩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加了lix这个博主为好友,偶然才发现竟然就是鼎鼎大名的李小文院士。也就那时,科学网博友们的线下活动也悄悄搞了起来,看到迟菲美女等人晒出的聚会照片,其中就有“黄老邪”的仙风道骨,很是羡慕。我本人不善于交际,也几乎不喝酒,所以从未参与过这类聚会,尽管很想。只是在某些特殊机会见过几位名博,如武夷山老师、邢志忠老师、陈学雷老师等等。有时候,网络上的文字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我总是担心,如果真和博友见面,该聊些什么呢?也许和出生寒门有关罢,尽管在京多年已让我逐渐克服和陌生人交际的恐惧,但面对不熟悉的人,总还是不知道如何打开交际的障碍。也就这样,我失去了和许多科学网博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李小文老师之间,也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博友。 今天,这名普通博友离我们而去了,我想借科学网平台,寄托这一份哀思。 黄老邪,走好!天堂里还等你发博文呢!
个人分类: 信笔小文|7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日寒诗悼小文先生
冯用军 2015-1-10 22:19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天堂里没有贪官污吏”(君送一程长安街) 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 国家自主招生考试推荐专家 冯用军博士 悼小文先生 我与老邪本不识, 多谢科网架桥系。 布鞋院士出巴蜀, 遥感领域创第一。 奈何小人把伪政, 至今大地不相识*。 老乡西驾黄鹤去, 世间再无扫地僧 (世人哭君湿青衣)。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他看见总理温家宝去灾区时,手里拿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不禁在博客上替遥感界致歉,“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当时,有人称赞他敢说真话,“是业界的良心”。 *2010年报国家教学成果奖的时候,在北师大还请小文先生主持过专家论证会。四年弹指一挥间,斯人已逝,独留清白在人间!
个人分类: 皇家祭祀研究院|1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哀悼布鞋院士]老乡黄老邪李小文先生一路走好
热度 1 冯用军 2015-1-10 21:44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天堂里没有贪官污吏”(君送一程长安街) 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 国家自主招生考试推荐专家 冯用军博士 在我心中,有些院士活着,其实已经死了;有些院士死了,其实仍然活着... 但愿天堂里没有贪官污吏、没有科研欺诈、没有雾霾能让你看清这片土地、能让毛主席用上咱中国人自己的遥感系统... 布鞋院士、扫地僧、黄老邪、桃花岛主,我的老乡李小文先生,一路走好!!! 拓展阅读: 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北京1月10日专电 记者10日从北京师范大学获悉,被网友称为“布鞋 院士 ”的中科院院士、北师大 遥感 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李小文 因病在北京逝世。 据介绍,李小文院士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在加里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地理学硕士、博士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前任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主持过多项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 2014年, 李小文院士因其衣着朴素作报告的照片走红网络,有网友觉得李小文是现实版的“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个人分类: 皇家祭祀研究院|1718 次阅读|1 个评论
沉痛怀念尊敬的博友李小文院士
热度 31 wangdh 2015-1-10 18:48
沉痛怀念尊敬的博友李小文院士 (王德华) 今天 (2015年1月10日)北京天气不错,温度稍升,太阳照得人暖暖的。下午正在屋里看书,太太一声惊叫“北师大李小文院士去世了,才 67 岁!”我赶紧跑出来,看她手机里的新闻,确认新闻里说的是科学网的院士博友李小文先生。 虽然文字确认了,心理上还是没有确认。怎么会呢,怎么会呢,前几天还看他刚发的博文,前几天还请教过他 ... ... 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上网看到科学网上有博友开始发文悼念李先生了,只能接受这个无法接受的事实了。 李先生那光脚布鞋讲座的形象,消瘦的形象,他睿智的文字,他的热心,他的爱心,还有他的俏皮,他的幽默,他的正义,他的风骨,他的低调 … … 都一一涌现在眼前。 我必须写点文字,怀念这位我无比尊敬的博友,有良知的学者和有责任感的老师。 与李先生相识,是在科学网上。说是相识,并没有见过面。有几次聚会相识的机会,因故错过。通过他的文字,通过他的新闻,通过博友传诵,也算是与李先生老相识了。 我是 2008 年受科学网邀请开通了博客,开始写点文字。 刚开博不久,我办公室里学生送我的君子兰开花了,我拍了照片,写了点文字,放在网上。这应该是我最早在科学网上发的照片。记得有位 Lix 的网友(当时的科学网只显示注册名,不显示实名)特意告诉我如何养植君子兰,很可惜这条评论现在丢失了 (注:今天才发现,科学网早些时候的博文下面的很多评论都丢失了,为什么呢?是否还能恢复?要是不能恢复,太遗憾了!) 文章后面李先生的评论丢失了。还有一位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我们尊敬的博友清水洋先生的评论。 博文链接: 我办公室的君子兰开花了 还好,凭记忆,我找到了早些时间李先生在我博文后的评论。 2008 年五一假期,我去单位值班,下车时把午饭遗忘在出租车上了。到办公室后,写了博文。李先生马上支招。 博文链接: 师傅,您可要享受我的午餐啊 李小文 2008-5-313:45 (注:以前的显示是Lix) 别等,打电话。的票上有号码。我在的士上丢过风衣、手机,打个电话都送回来了。 (王德华) 博主回复:感动提醒!不麻烦师傅了,再折回来,就划不来了,油钱比我的饭盒就贵多了。祝福那位师傅吧。谢谢您! 从此,我就开始逐渐熟悉Lix网友,到后来也知道博友Lix就是李小文院士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知道他是做遥感研究的。再后来知道了他在北师大工作,又增添了一份亲近感。李先生工作的资源环境学院就在生命科学学院楼的对面。 如果我没有记错,我最后一次与李先生交流是一周前,新年第二天,2015年1月2日。李先生发博文: 链接: 上海踩踏事件-社会心理调查 文中有“ 这次除夕上海踩踏事件,理科生可以痛心、埋怨,但基本问题其实是文科的 。” 的句子,出于对“除夕”二字的好奇,随请教于他并顺致新年问候: 王德华 2015-1-2 22:42 李老师新年快乐! 除夕,可否用于阳历年? (李先生)博主回复(2015-1-2 23:21) : 王老师新年快乐! 我的理解,除字的本义,是去掉高位整数,只用低位余数的意思。所以有元旦,必有除夕,无论阴阳历均同。不过,人们比较普遍用除夕来专指阴历,元旦来指阳历,我也没意见。不知我的理解对否? 一直非常钦佩李先生的博学和睿智,顽皮和平常心。 世事难料。1月2日我们还在交流,1月10日我在写纪念的文字。老天有点太残忍了。 说到李先生的博学和善于思考,我很早就有很深的印象。我在2008年的博文: 链接: 忙,是一种心灵死亡状态 中鹦鹉学舌解析了“忙”是“心灵的死亡”。李先生评论说: 李小文 2008-8-25 12:44 这个说文解字不对吧?亡,不等于死亡。亡,本意是没有,不在,缺位,可以是暂时的,也可 以是永远的。忙,是暂时没心去想。忘,是暂时查不到服务器,链接不上,脑筋短路。 (王德华) 博主回复:还是李先生厉害!忙和忘都与“心累”有关。谢谢您的解说! 说起来我曾有幸与李小文先生合作过,差点一起发文章。起因是美国的一位博友希望联合我们在Nature 上发表一点关于中国学者的文章很多涉及到剽窃的意见。李先生和我都同意署名,过程见相关博文: 链接: Nature拒稿感想:不遗憾,谢博友 更难忘的是,2010年12月18日,李先生写了一篇让我吃惊的文章: 链接: 王德华:导师颂 由于题目很容易引起误解。我看到后,马上在李先生的文章下留言: 王德华 2010-12-19 12:01 李先生好。感谢您喜欢这段文字和进行的补充加工。但您的题目显然被有些博友误读了。 (李先生)博主回复:谢谢谅解,我有些冒失。 王德华 2010-12-19 14:30 李先生言重了。有些读者以为您在夸我呢,这是我不安的地方。问好。 (李先生)博主回复:夸您也不错啊?第一网上评论您是好导师,第二那段文字写得本身就像诗。我挑出来分分行。没大错就行,小误会马马虎虎。承谅! 李先生的这篇博文是改编自我的博文: 链接: 一位对学生“什么也没做”的国际著名导师 李先生好学,好问,思维敏捷,见解独特,喜欢交流,思考问题有深度。我在高原上工作,感觉尺度不同,对生命的美丽的感觉有不同。先生在我的文章: 链接: 生命的美丽和尺度 提问关于尺度的问题。我知道他是做遥感研究的,对尺度有地质地理学的专业理解。我只能答非所问胡说一通。 李小文 2010-6-23 14:42 》尺度法则是生物学中很重要的法则。可以决定生命的几乎各个方面。愿闻其详。 (王德华)博主回复:李先生好。 生物学中的尺度原则是生物体的某个器官(部分)的生长与整体体重(体长)的生长不是等比例的,如面积是平方,体积是立方,所以生物器官的生长有2/3规律的说法,后来发现是体重的3/4次幂的规律生长。通过研究发现,几乎有机体的所有生物学变量都是体重(身体大小)的幂函数级生长(2/3 或3/4 定律)。这就是所谓的生物学尺度规律(scaling and allometry). 李先生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人。他对生命是很珍惜的。我在博文: 链接: 生命的坚强和脆弱 中,讲述了自己高原反应的感觉和经历,感叹生命的脆弱。李先生很是关心,评论也很不客气,责怪中显示出了关切和着急。 李小文 2010-6-14 12:00 王老师保重!毕竟不年轻了。您的年轻学生和助手们呢?没人管吗? (王德华) 博主回复:在李老师面前还是很年轻的。现在出野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次是例外。这次没有带学生。谢谢李先生关心。 ... ... 不去一一回忆了。 李先生走了,他离我们远去了。 他在科学网上留下了他的思想,留下了他的智慧,留下了他的胸怀,留下了他对生活的热爱,留下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更留下了他对生活的留恋 … … 李先生真的走了,他那羸弱的身躯,没有让他挺过这个还有些温暖的冬日。 李先生走了,走得那么匆忙! 匆忙得没有来得及跟博友们打个招呼,匆忙得让博友们措手不及! 李先生走了,科学网上再也不读到他充满睿智博学的文字,再也读不到他那诙谐调皮的评论! 李先生走了,把我们抛下去远行了。 李先生走了,您一路走好! ... ... 痛心!悲痛!悲痛!痛心! 沉痛怀念我尊敬的博友,我神交的朋友,我敬仰的老师,我敬仰的学者,李小文院士! 李先生,您走好! 先生千古!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71267 次阅读|32 个评论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原创】李小文:学生就像我的孩子
热度 2 wangxiaog04 2014-9-29 17:34
■ 文/学生记者团 王雪峰 杨炜坤 张雅倩 编者按: 9月23日,专程回母校参加校庆纪念周活动的李小文院士接受了校学生记者团独家专访。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学生记者:在我们看来,您已经在学术上达到高峰,那对于还要奋斗的科研工作者们,您有什么经验向他们分享呢? 李小文: 首先,你说的我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这话我就不敢当。如果说有些经验的话,它也没办法复制。因为人是在不同环境中,而环境是没法复制的,所以我一般就不讲什么经验。 学生记者:一些媒体的报道说您“不太关心自己”、“一天到晚吃点米粥、咸菜”,并且还因“营养不良住院”,这些说法与事实是否有所出入? 李小文: 有部分是事实,我营养不良的话大概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的,我们叫困难时期,正好是我长身体的时候。当时条件比较艰难,什么东西都是定量,对粮食、布票的数量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像肉、油、豆腐乳、豆花都是根据供需情况调整的,城镇居民每个人都定量。 但我刚才说的那些吃不饱的情况,基本是从1959年后面有一段时间,后来成电换新领导,更加重视抓学生的营养、抓修路。1964年,食堂打饭就不定量了,吃多少就打多少,但是菜还是不怎么够,不过肉开始多起来了。之后,院领导又说以后不仅米饭不定量,还要给大家牛奶,还要修游泳池,修路,这些都是比较有深刻印象的。 反对“去中国化” 学生记者:您曾说过,您支持“有教无类”,那么您更欣赏哪一类学生? 李小文: 咋说呢,你说像我们这种年龄,没什么压力,看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他们幸福、有成就,这样我就比较满足了。专门欣赏什么样子的,还真说不出来。只要学生们有长处、想学习,我能帮的就帮帮忙,没有什么要求,希望他们能幸福,希望他们成才。科研这东西不能勉强,兴趣不同,顺其自然,能帮就帮一下。 学生记者:您能否预测一下2024年,也就是未来十年后的中国教育? 李小文: 讲到预期和预设,这就涉及到模型问题。必须认清历史上的变化,合理解释已知的历史和现状才敢预期将来。明天的事情往往可以近似为线性的(一些特例除外),预期相对来说还容易一点。十年以后的事,我还没有这样一个预测的模型。 我认为,教育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有中国传统的经验,历史上也有学苏联、日本、美国、英国的,还有学德国的。哪一个模式是对的,不好说。但是我的态度在博客上有反映,那就是反对“去中国化”,因为历史证明“去中国化”都是失败的。如果不根据国情和教育现状,盲目追随国外成功的例子,最终都会失败。 学生记者:那么您认为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怎样在政策上,支持青年教师们进一步振兴中国教育呢? 李小文: 当然,这其中牵涉到很多政策问题。我只能比较笼统地谈谈我个人的观点。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评职称要做到公平;第二个就是现在的级差也存在问题,比如说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这个级差太小,而从教授,特别是二级到一级的跨度又太大。所以低的职称跨度要拉大,而高一级的需要缩小,才能保持一个比较均衡的布置,这样的话应该对青年教师有更好的积极作用。 爱看小说的“黄老邪” 学生记者:您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闲暇时间都会做些什么呢? 李小文: 这个出国前后差别比较大,我出国前,兴趣比较广泛,看小说、打牌、下棋等等都有。出国后,就不容易找到牌友、棋友,所以后来就渐渐的淡化了这些。但是不变的就是看书,看小说。小说的面比较广,当然武侠小说我看得比较多一点。 学生记者:我们看到在您的博客里面,大家都亲切地称您为“老邪”,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李小文: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怎么仔细考虑的。我比较喜欢武侠,欣赏令狐冲这样的人物和性格。但是他比较年轻,而取网名又要跟年龄相符合。我的情况、性格也与黄老邪稍微有点像,所以就随便取了这么一个“黄老邪”的网名,没怎么仔细考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且大家也这么叫我,也就不想换别的名字。 学生记者:您多久看一次博客?您所有的评论都会回复吗? 李小文: 一般在不影响工作的休息时间看或者回复博客,而且写的博客也一般比较短,有点话想说就去说几句,尽量说得比较短,说完还要忙我的工作。不会说一律不回复或者一定要回复,自己想说点话就回复。
508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原创】“布鞋院士”李小文畅谈大学生活
热度 3 wangxiaog04 2014-9-29 17:27
■文/学生记者团 景艺琳 曾菊华 图/唐笛 (视频连接:http://www.video.uestc.edu.cn/video/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2id=643) 9月23日,杰出校友李小文院士应邀做客“成电讲坛”,分享他的大学梦和对大学生活的思考,希望学弟学妹们牢记并弘扬“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 开场白:“要开溜得找个好位置” 三周前,李小文很爽快地答应了资环学院的邀请,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成电。晚上6点半,他提前1小时来到讲座现场,有4位同学已经守在休息室门外想要跟他合影。他知道后立即答应:“没问题,让同学们进来吧。” 67岁的李小文着装朴素,虽然身体不太好,说话时带有沉重的呼吸声,但他风趣幽默的讲座,引来了阵阵掌声,他也频频向听众表达谢意。 讲座开始,李小文坚持要站着讲,“因为这是对听众的尊重”,但因为话筒较矮,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才坐下来讲。“我的口才一直很不好,所以,大家如果不喜欢听可以打断我”。 不仅如此,他还给学生支招:“‘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我是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入了‘地学’界。我们有个‘传统’,如果你开会时准备开溜,就最好选一个靠近出口的位置;如果想打瞌睡,最好坐到后排去。” 谈“读书”:图书馆义工是个好差事 李小文1963年考入成电。那时候,他“不爱上课,不爱做作业”。大学第一学期好几门课的老师都找他去“置疑”,所谓“置疑”就是在补考前做个补习,免得补习都不及格。好多同学都觉得被老师叫去“置疑”很丢脸,但他却挺高兴,临走时老师总会说“你别置疑了,去考试吧!” 不过,在大学里,李小文还是有别样的收获,那就是给图书馆当义工,“阅尽天下书”。追忆起自己当义工的两年时光,他认为“确实很有收获”。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熟悉之后,他获得了一些其他同学不能得到的“福利”,“当时图书馆所有的图书对我都是开放的,下班关门的时候,也允许我借两本回家去看。我一坚持就是两年。”后来,“二系”的一个同学十分羡慕图书馆义工的美差,也申请到图书馆来帮忙。 谈“求真”:千万别说伤人的假话 “有谁能告诉我,成电校训是什么?”李小文问。“求实求真、大气大为”。学弟学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他认为,八字校训是希望同学们敢于担当、有大肚量、有大作为。“‘求实求真’讲得就是实事求是。”他强调,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大家都会认可这样一种价值,即要从事实出发寻求真理。由于种种原因,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非常难”,因此,要完全做到实事求是,光有态度是不行的。 他以“说真话”为例,反问到:“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说假话,但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正因如此,他要求学生至少不说假话,尤其是不能说伤害别人的假话。“有时万不得已说几句假话,也要知道这是不好的,今后要想办法改过来,说假话迟早要露底。”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认为这句话有一定的规律性。因为说假话也许能把一个人骗一辈子,也可能把很多人骗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把所有人永远地欺骗。他特别警告说,“工科学生如果说假话,一定要纠正过来,因为工科做假的后果特别严重”,一旦出现错误,贻害无穷。 谈创新:要“生根发芽”开拓创新 求真与创新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李小文用“集合论”中的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做了形象地说明。他说,一个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集合”,而全人类的知识则是一个很大的“集合”。 “集合”之外的世界是什么呢?我们并不知道。因此,孔夫子告诫我们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说,人的认识有一个边界,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要承认不知道。他强调说,人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小“集合”和整个大“集合”的边界,如果在认识范围之外胡说八道,就不是“求真”。 当然,人类的知识边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说,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集合”,尤其是,个人要充分利用整个人类的知识文化宝库,用“大集合”中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小集合”。 在扩大你的知识边界时,一方面要“生根”,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要“发芽”,即寻找突破口、开拓创新。这就叫“原始创新”,它能为整个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但是,如何寻找“发芽”的突破点呢?李小文说,“我的一个体验就是,要自己认真观察,发现新的现象,并尝试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它。一旦无法解释,那就意味着这个点就是很有可能‘发芽’的地方;或者,当你用一个模型进行解释或验证时,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现象,那就意味着你需要一个新模型了——创新的机会就这样来了。” 谈未来:地理信息现代化大有可为 在回答“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的提问时,李小文结合他所研究的地理信息学科,给大家做了深入分析。他说,地理信息是新兴的交叉学科,涵盖了遥感、GIS、GPS等多个领域。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遥感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的地理学已经不仅仅是“问奇于名山大川”,而是拓展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农业政策、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地球信息科学等领域,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学支柱。 他说,地理信息学对摸清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对提出一系列具有科学价值和应用意义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整治方案和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国家资源开发和生产布局、工农业基础建设等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家如果以后投身地理信息,正逢其时,不要错过了历史机遇!” 当被问到遥感科学的未来时,李小文严谨地说:“我也不敢预言遥感的未来会怎样,但这几年确实是遥感发展的机遇期。”他认为,如果不能充分了解地理信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无法有效开展,就没有基本的决策依据。 他还引用习近平主席“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论断,强调了地理信息现代化的重要性,并号召同学们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投身于遥感科学,为地理信息现代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690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