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遥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产碟型无人机亮相北京警用装备展
sheep021 2009-5-20 17:19
这是个很好的玩意儿 曾买过微型的飞碟玩具,也可以飞挺高,当时就想,做个大点的就那么难吗?呵呵,终于出来了。 用于空中监测、跟踪、反恐、作战、特殊时期临时照明等有独到之处。 不知道能不能用来做航空摄影遥感平台? 看样子,块头不小,有人驾驶型也许会很快问世。 几年后,若能推出民用版,满天都是飞碟,飞来飞去,岂不是进入科幻时代? ---- 人民网5月19日报道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警用装备及反恐技术装备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展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展出将展出警用碟型无人飞行器。该飞行器可在进行低空低速飞行,垂直起降、悬停等特点,兼具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功能。飞行不受地域限制,飞行航线可以事先设定。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更改。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科学和空间应用 – 美国今后10年的国家需求
lix 2009-5-19 09:27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from Space: National Imperatives for the Next Decade and Beyond Committee on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from Space: A Community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for the Futur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ISBN: 0-309-66714-3, 456 pages, 8 1/2 x 11, (2007)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s a private, nonprofit, self-perpetuating society of distinguished scholars engaged i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dedicated to the further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their use for the general welfare. Upon the authority of the charter granted to it by the Congress in 1863, the Academy has a mandate that requires it to advis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matter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was established in 1964, under the chart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s a parallel organiz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It is autonomous in its administration and in the selection of its members, sharing with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advis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lso sponsors engineering programs aimed at meeting national needs, encourage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recognizes the superior achievements of engineers.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was established in 1970 b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o secure the services of eminent members of appropriate professions in the examination of policy matters pertaining to the health of the public. The Institute acts under the responsibility given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by its congressional charter to be an adviser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upon its own initiative, to identify issues of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16 to associate the broad commun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Academys purposes of furthering knowledge and advis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 Functioning in accordance with general policies determined by the Academy, the Council 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operating agency of both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 providing services to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 and th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ies. The Council is administered jointly by both Academies and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Limited copies of these reports are available free of charge from: Space Studies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he Keck Cent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500 Fift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20001 (202) 334-3477/ssb@nas.edu www.nationalacademies.org/ssb/ssb.html 地球科学和空间应用 今后10年的国家需求 序 地球各圈层:内部、地表、生物圈、大气圈、和海洋,发生着天然或人致的种种变化,全方位影响着生命。理解这些变化及其影响,需要一个天、空、地、海一体化的观测数据基础,从而才能生产可靠的数据产品,各种预测模型,及其它工具来防止靠拍脑袋决策。 。。。。。。 在2004年经Woods Hole会议的深入讨论之后,决定组成编委会,指导7个编写组,分别着重以下主题: 1。地球科学应用及其社会效益; 2。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动态,和生物多样性; 3。天气(含空间天气和化学天气); 4。气候可变性及变化; 5.水资源和全球水循环; 6.人类健康与安全; 7。固体地球灾害,资源,及动态。 。。。。。。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49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实验遥感
ZhouJi 2009-5-16 11:01
从去年开始,在老板的基金支持下,与两三个小兄弟一起,开始做一些实验方面的探索。开始设计支架,大到观测架的结构,小到每个螺帽。买相机来当传感器。由于经费、人手、时间都很有限,我们的观测系统是20%自动+80%手动的,远远无法跟某牛组的自动化系统相提并论。不过,这毕竟是我们自己亲手做的东西。这次回来,再次看到时,心里还是非常亲切。 近期又开始构思两套非成像的观测系统。但是,前期思路忽略了一个问题,导致已经做好的一个支架无法实现我们的目的,基本报废,浪费国家1000RMB科研经费,心中罪过。还好,经过小兄弟们深夜探索,又构思了一点东西,最近能够完成,然后开工。我想有了一年的经验积累,今年的进展会比去年顺利。事情总是在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期待中。 原来很多工作,都是直接拿遥感影像来做,论文题目,也都是基于遥感影像的。一直觉得,直接拿影像来做,而没有地面实验的支持,是玄学。论文可以写一堆,但是还是觉得脚下发软。做了实验,虽然问题还很多,但是有了一些底气,感觉还不错。烈日之下,自有一番快活。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15 次阅读|1 个评论
A Method for Retrieving Soil Moisture in Tibet Region By Utilizing Microwave Ind
maokebiao 2009-5-12 07:46
A Method for Retrieving Soil Moisture in Tibet Region By Utilizing Microwave Index from TRMM/TMI Data Kebiao Mao , Tang Hua Jun, Zhang Li Xin, Li Man Chun, Guo Ying, Zhao Dengzhong., According to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advanced integral equation model (AIEM), there i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missivity and soil moisture under conditions of given roughness.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of emissivities at 19.35GHz and 10.65GHz with vertical polarization can partly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roughness and the squar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about 0.985. This paper uses the normaliz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or retrieving soil moisture in Tibet from TRMM/TMI data. This method avoids parametrizing th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which is a key parameter for the computation of emissivity. We make some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the atmosphere which is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 for our method.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method is very good for clear days but is not very good when there is rainfall. We evaluate our algorithm by using the ground truth data obtained from GAME Tibet and the retrieval error of soil moisture is about 0.04m3 m-3 relative to experimental data.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obtained from the theoretical model should be revised through the local ground measurement data because the method is still influenced by roughness and vegetation. After making a regression revision, the retrieval error of soil moisture is under 0.02m3 m 2 3. Finally, we retrieve the soil moisture in Tibet from TRMM/TMI data, and the distribution trend of retrieval result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al world. Kebiao Mao , Tang H. J., Zhang L. X., Li M. C., Guo Y., Zhao D. Z., A Method for Retrieving Soil Moisture in Tibet Region By Utilizing Microwave Index from TRMM/TMI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DOI:10.1080/01431160701442104. 2008 , 29 ( 10 ): 2905-2925. PDF download(点击下载) 相关连接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867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3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表温度,近地表空气温度和土壤水分反演论文下载
热度 2 maokebiao 2009-5-9 16:49
最近有几个人问我要关于地表温度,近地表空气温度,以及我的硕士和博士论文,科学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将论文上载到这里,方便别人下载.由于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超过了5M,将图片压缩之后分别上载。下面的发表的英文基本上也是我博士论文中主要内容之一,英文相对而言做得更具体到位。如有什么问题,请发邮件给我: maokebiao@126.com ,后面我将在博客里面对我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做一些简要介绍. 第一作者 SCI : 1 . Ke Biao Mao, H. T. Li, D. Y. Hu, J. Wang, J. X. Huang, Z. L. Li, Q. B. Zhou, and H. J. Tang, Estimation of water vapor content in near-infrared bands around 1 m from MODIS data by using RMNN , Optics Express, 2010, 18(9), pp. 95429554. PDF download 2. Kebiao Mao , Huajun Tang, Xiufeng Wang , Qingbo Zhou, Daolong Wang,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Estimation From ASTER Data Using Neural Networ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8, 29(20): 6021-6028. PDF download(点击下载) 3. Kebiao Mao , Jiancheng Shi, Huajun Tang, Zhao-Liang Li, Xiufeng Wang, Kunshan Chen, A Neural Network Technique for Separating Land Surface Emissivity and Temperature from ASTER Imagery,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Sensing, 2008, 46(1), 200-208. PDF download(点击下载) 4. Kebiao Mao , J. Shi, Z. Li, and H. Tang, An RM-NN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missivity from EOS/MODIS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 , 2007, 112,D21102, 1-17. PDF download(点击下载) 5. 毛克彪 , 施建成 , 李召良 , 覃志豪 , 李满春 , 徐斌 , 一个针对被动微波数据 AMSRE 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物理统计算法 , 中国科学 D 辑, 2006, 36(12):1170-1176. pdf 下载: 物理统计算法 6. Kebiao Mao , Jiancheng Shi, Zhaoliang Li, Zhihao Qin, Manchun Li, Bin Xu, A physics-based statistical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AMSR-E passive microwave dat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 2007,7:1115-1120. PDF download(点击下载) 7. Kebiao Mao , Tang H. J., Zhang L. X., Li M. C., Guo Y., Zhao D. Z., A Method for Retrieving Soil Moisture in Tibet Region By Utilizing Microwave Index from TRMM/TMI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8 , 29 ( 10 ): 2905-2925. PDF download(点击下载) 8. Kebiao Mao , Qin Z., Shi J., Gong P., A Practical Split-Window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MODIS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5,26:3181-3204. PDF download(点击下载) 毛克彪 , 施建成 , 李召良 , 覃志豪 , 李满春 , 徐斌 , 一个针对被动微波数据 AMSRE 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物理统计算法 , 中国科学 D 辑, 2006, 36(12):1170-1176.(download) pdf 一个针对被动微波数据AMSRE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物理统计算法 (下载)(注:和上面5英文版对应的中文对应版本) 将博士论文全文(图片)压缩了很长时间,仍能大于5M,所以我将论文拆成前5章和后3章,请分别下载后,然后合在一起。请点击分别下载  毛克彪博士论文前5章 毛克彪博士论文后3章 我就把硕士论文里面的图片拷屏重新生成了一下,从15M变到了3M,有些图片或者比率不协调,没有时间仔细修改见谅,请点击下载PDF全文版本. 针对MODIS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 其他相关期刊论文在后面的博客里面单独介绍并上载: 1. 毛克彪, 王道龙,李滋睿,张立新,周清波,唐华俊,李丹丹,利用 AMSR-E 被动微波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神经网络算法,高技术通讯, 2009 , 19 ( 11 ): 1195-1200. 2. 毛克彪 ,王建明,张孟阳,唐华俊,周清波,基于 AIEM 和实地观测数据对 GNSS-R 反演土壤水分的研究,高技术通讯, 2009 , 3 ( 19 ): 295-301. 3. 毛克彪 , 覃志豪 , 施建成 , 宫鹏 , 针对 MODIS 数据的劈窗算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 8 ): 703-708. 4. 毛克彪 ,覃志豪,宫鹏 , 余琴 , 劈窗算法精度评价及参数敏感性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5(3):318-322 . 5. 毛克彪 , 覃志豪 , 施建成 , 用 MODIS 影像和劈窗算法反演山东半岛的地表温度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5(1):46-50. 6. 毛克彪 , 唐华俊 , 周清波 , 马柱国 , 实用劈窗算法的改进及大气水汽含量对精度影响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 2008 , 33 ( 2 ): 116-119. 7. 毛克彪 ,王建明,张孟阳,周清波,马柱国, GNSS-R 信号反演土壤水分研究分析,遥感信息, 2009 , 3 : 92-97. 8. 毛克彪 , 唐华俊 , 周清波 , 王建明 , 马柱国 , 利用被动微波数据 AMSR-E 对 2008 年中国南方雪灾监测分析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09, 30(1):46-50. 9. 毛克彪 , 唐华俊 , 陈仲新 , 王永前 , 一个用神经网络优化的针对 ASTER 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多波段算法 , 国土资源遥感, 2007, 73 (3): 18-22. 10. 毛克彪 , 唐华俊 , 周清波,陈仲新 , 陈佑启,覃志豪 , 用辐射传输方程从 MODIS 数据中反演地表温度的方法,兰州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7,43(4):12-17. 11. 毛克彪 , 唐华俊 , 李丽英 , 许丽娜 , 一个从 MODIS 数据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神经网络算法 , 遥感信息 , 2007,92(4):9-15. 12. 毛克彪 , 唐华俊 , 周清波,陈佑启,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水分反演研究综述,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7,22(3):466-470. 13. 毛克彪 , 唐华俊 , 周清波,陈仲新,陈佑启,赵登忠 , AMSR-E 微波极化指数与 MODIS 植被指数关系研究 , 国土资源遥感 , 2007, 1: 27-31. 14. 毛克彪 , 唐华俊 , 陈仲新 , 邱玉宝 , 覃志豪 , 李满春 , 一个针对 ASTER 数据的劈窗算法 , 遥感信息 , 2006, 5:7-11. 15. 毛克彪 ,施建成 , 覃志豪 , 宫鹏 , 徐斌 , 蒋玲梅 , 一个针对 ASTER 数据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比辐射率的四通道算法,遥感学报, 2006, 4: 593-599. 16. 毛克彪 , 施建成 , 李召良 , 覃志豪 , 贾媛媛 , 用被动微波 AMSR 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及发射率方法研究 , 国土资源遥感 ,2005(3):14-18 17. 毛克彪 , 覃志豪 , 李满春 , 徐斌 , AMSR 被动微波数据介绍及主要应用研究领域分析 , 遥感信息 .2005,3:63-66. 18. 毛克彪 ,施建成 , 覃志豪 , 宫鹏 , 徐斌,从 MODIS 数据中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比辐射率的多波段算法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专辑 )2005(6) : 49-55. 19. 毛克彪 , 覃志豪 , 秦晓敏 , 高懋芳 , 中国中部地带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经济地理 2004( 增刊 ) : 286-290. 20. 毛克彪 , 覃志豪 , 王建明 , 武胜利 , 针对 MODIS 数据的大气水汽含量及 31 和 32 波段透过率计算 , 国土资源遥感 ,2005.1:26-30. 21. 毛克彪 , 覃志豪 , 用 MODIS 影像反演环渤海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 , 遥感信息 ,2004(4):47-49. 22. 毛克彪 , 覃志豪 , 刘伟 , 用 MODIS 影像和单窗算法反演环渤海地区的地表温度 , 空间与测绘 , 2004(6):23-25 23. 毛克彪 , 覃志豪 ,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及 MODTRAN 中大气透过率计算 , 空间与测绘 , 2004, 27(2):1-3. 24. 毛克彪 , 覃志豪 , 张万昌 , 针对 ETM 基于 BP 网络模型的像元分解研究 , 遥感信息 , 2004, 74(2):27-30. 25. 毛克彪 , 覃志豪 , 李昕 , 李海涛 , 空间数据挖掘与 GIS 集成及应用研究 ,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 2004, 27(1):14-18. 26. 毛克彪 , 覃志豪 , 张万昌 , 一个基于 SOFM 网络模型的遥感图象分类方法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3, 6:399-402. 27. 毛克彪 , 覃志豪 , 陈晓燕 , 李昕 , 基于 WEBGIS 的电子商务数据挖掘研究 , 测绘学院学报 , 2003, 3:180-182 28. 毛克彪 , 覃志豪 , 李海涛,周若鸿 , 基于空间数据仓库的空间数据挖掘研究 , 遥感信息 , 2002 , 68(4):19-26. 29. 毛克彪 , 田庆久 , 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研究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2, (4):198-206.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8695 次阅读|3 个评论
星光遥感
lix 2009-4-23 23:48
搞遥感,也来仰望星空,第一个问题就是:能用星光来作遥感吗?应该是可以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月亮不是到处都一样圆、一样亮的。古人对大气科学认识不足,也没有大气光学厚度的概念,所以把月是故乡明理解为单纯的思乡。而宋代则把有人到过汴京回家乡称赞汴京的月亮圆编进笑话书。其实月亮圆不圆、亮不亮,取决于很多因素:地面高程,大气中气溶胶的浓度,大气中的风和湍流,等等。 同样,如果我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记录下每晚若干恒星亮度和闪烁情况的变化,就可以遥感出当地大气中气溶胶的浓度,云量等信息。米国地基多波段全天空成像仪夜晚利用星光测量气溶胶和云量也就是这个原理。如果我们全国有几千仰望星空的爱好者能顺便作记录并上网,那么应该可以组织成很好的天基气溶胶遥感的地基验证资料。 至于米国的Starlite遥感计划,那倒不是真正用星光来作侦察,只是一个名字。
个人分类: 怪哉虫儿|39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遥感产品
maokebiao 2009-4-20 18:23
我们现在很多关于气候变化研究里面用的数据大部分都是别人的产品,比如美国NASA产品。通常我们直接把降雨,大气参数,温度和发射率等等下载通过插值就直接用了。这样没什么不对,但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这个产品精度有多高,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一般我们认为产品是准确的,而且通常是引用论文发表里面的精度。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发表的论文精度不代表产品精度,因为论文里面选择的研究区都是比较理想的,包括选择的天气状况,缺乏普适性,而且有些产品算法已经没有用原始发表在论文上的算法。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还在引用论文上的精度,甚至很多人通过实现论文里的方法来重复产品,结果发现不对,找不到原因........。事实上,现在很多产品还远没有达到实用要求,国外专门有一部分人集中精力解决前端监测技术,而我们却集中在后端,因为前端经费很少或者大家认为已经有现成的了。这就是美国人聪明所在,他们免费给全世界提供他们的产品,而且还免费给刻录光盘、免费邮寄,这样他们找到了一帮免费给他们验证,推广使用的廉价劳动力,等我们用他们产品觉得精度不够,发表论文时又将信息反馈给他们,他们又在改进他们的技术方法,从而高技术一直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这种模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 为什么我们要跟在别人后面跑呢?免费给别人做事情,还觉得老外挺好,甚至觉得他们傻?为什么不多花点精力在前端呢,实际上解决了前端或者说了解了前端存在的问题,才能把后端用好,否则瞎子摸象,以后还要补课的.......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4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气遥感卫星仪器SABER/TIMED简介
zjwang 2009-4-14 22:19
作者译自:TIMED Mission Guide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已经意识到地球自然环境受到不断变化的太阳对地球大量的太阳能量辐射的影响。近年,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活动在环境的改变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地球大气中的部分,科学家相信全球变化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太阳循环和来自人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气体,如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的影响。全球变化信息还没有一个基准,用来进行地球上层大气未来变化的比较、分析或者预测,因为科学家仍然对很多日地系统,包括地球大气区域缺乏认识。 发射于2001年7月的 TIMED 卫星(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etics and Dynamics),其任务是研究太阳和人类对地球大气中探测和认识最少的区域中间层和热层底部/电离层(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Ionosphere MLTI )的影响。MLTI范围是研究地球环境与空间的入口,在此范围太阳能量首先储存于地球环境中。TIMED侧重于研究大约地表60-180km以上大气区域部分。 在这样一个紧密依赖卫星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社会,探索我们大气中这样一个重要的范围内的变化,科学家可以预测其对通信、卫星跟踪、飞行器寿命等的影响。TIMED对空间天气的研究将帮助科学家获得对这个MLTI入口范围的动力学知识一个更好的认识。 我们还从未对MLTI范围进行全球综合研究,地基仪器仅能观测观测点上空一小部分上层大气,这个范围对于气球来说太高了很难到达。探测火箭(火箭仅在回落之前几分钟飞入上层大气)仅能提供火箭附近的MLTI范围活动的一个短暂的快照。 其他飞行器对MLTI部分范围有过研究,但是TIMED是首次以获得全球MLTI范围图像为已任的卫星,而此范围正是科学家需要的用来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上层大气的。TIMED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基准,用来对未来此范围变化研究进行比较和分析。TIMED卫星观测相对没有探测的沿着地球圆形轨道625km处的边缘范围,采用了先进的遥感技术,卫星整套仪器将与全球地基观测网协作,获取一个前所未有的气温、气压、风和化学成分及其能量输入及输出的全球观测。 TIMED搭载4个仪器:Global Ultraviolet Imager(GUVI),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SABER),Solar Extreme Ultraviolet Experiment(SEE),TIMED Doppler Interferometer(TIDI). SABER 是多通道红外辐射计,用来观测大气在一个宽广的高度和光谱范围的热辐射。SABER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探索MLTI范围以确定其能量平衡;大气结构(温度、密度和气压随高度如何变化);化学(氧族和氢族的重要气体变化);在大气区域内(不同高度,从两极到赤道,东西向)大气运动或大气动力学。它同时测量全球温度剖面和大气变冷的源泉,比如能量辐射回太空时发生的气辉。 SABER在TIMED上详细地探测从未用来研究的MLTI范围的大气。每58秒SABER扫描地平线上下1次,获取自地表至180km处数据,它观测大气成分如臭氧、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氢气及温度的垂直分布。在一次轨道运行中,SABER观测一个半球的极区到另一半球较高纬地区,一天中,SABER覆盖15经度带。在此任务中,这个仪器将绘制MLTI范围随纬度、经度、高度和时间的变化的全球影像。 SABER的探测将开启一个全新的辐射平衡领域。它获取比低层大气区域变化更复杂的辐射和化学观测,因为此区域分子更稀少且缺少活性。SABER是第一个用来探测MLTI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全球尺度分布的仪器。二氧化碳是由自然释放、化石燃料燃烧、电力发电及许多其他工业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从地表传输到地球上层大气。SABER测量一氧化氮的发射,科学家现在相信它是导致上层大气区域变冷的主要气体之一。
个人分类: 卫星遥感|13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克彪个人简历
maokebiao 2009-4-10 14:37
姓名: 毛克彪 研究员/客座教授,博导,(中国农业科学院资划所优秀青年一级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学历: 博士 发表论文100余篇 (第一作者近 70 篇), 个人专著2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专利18项,个人获得北京市青年科技奖1项,中国产学研促进奖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卓越奉献奖1项,作为参与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973子课题2项,863子课题1项,部级项目2项,主持和参加其他项目9项。 主要从事微波,热红外遥感,空间数据挖掘及GIS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针对MODIS的实用劈窗算法和同时反演辐射率和地表温度的多波段算法,提出了针对ASTER数据的劈窗算法和用神经网络优化的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多波段算法,提出了利用先验知识从ASTER数据反演近地表空气温度方法,提出了针对被动微波数据AMSR-E反演地表温度的物理统计算法和用微波指数反演土壤水分的算法,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和多传感器以及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从AMSR-E反演地表温度,并被邀请给地球物理学报(IEEE Tran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sning)、地球物理研究(Journal of Geophysical of Research)、国际遥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传感器(Sensors)、中国科学、高技术通讯、兰州大学学报、中国矿业大学、遥感学报、国土资源遥感、遥感信息等期刊和国内外会议审稿。 工作和教育背景 : 访问科学家 / 国家公派博士后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Program i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2012.12~2013.9) 2007.5 ~ 至今 中国农业科 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农业部资源遥感重点实验室, 主要从事农业遥感,地表参数反演,数据同化等应用方面的研究; 2006.3-2006.5 在台湾中央大学做访问研究 , 主要关于 MODIS 地表温度和蒸散发研究 2004.9 ~ 2007.4 中国科学院遥感 应用研究 所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博士 主修课程:微波遥感,数字图象,遥感物理, 微波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微波和热红外遥感的辐射机理研究,具体包括地表温度反演、土壤水分反演等,空间数据挖掘 ; 2001.9~2004.7 南京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获硕士学位 主修课程 : 遥感 , 地理信息系统 , 图象处理 , 数据挖掘 , 电子商务 , 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 主要研究方向:热红外遥感, GIS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 ; 1997.9~2001.7 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规划与区域开发 获学士学位 主修课程 : 城市规划 , 区域开发 本科期间 , 几乎修完计算机系所有课程 , 修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 函授 专业 并获结业证书 学位论文: 毛克彪,针对MODIS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大学,2004.5 毛克彪,针对热红外和被动微波数据的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7.4 发表专著和论文: 1. 毛克彪 , 基于热红外和微波数据的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7.12( 专著 ). 1. KebiaoMao * , YingMa, Xuelan Tan, Xinyi Shen, Guang Liu, Zhaoliang Li, Jingming Chen, Lang Xia,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analysis based on MODIS data in recent twelveyears, Advance Space Research, 2017,59,503-512. 2. Mao KB * , Chen J M, Li Z L, et al. Global water vapor contentdecreases from 2003 to 2012: an analysis based on MODIS Data, Chinese GeographicalScience, 2017, 27(1), 1-7. 3. KebiaoMao*, Zhaoliang Li, Jingming Chen, Ying Ma, Guang Liu, Xuelan Tan,Kaixin Yang, Global vegetation change analysis based on MODIS data in recenttwelve years,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16, 22(4), 343-349. 4. Xinyi Shen, Humberto J.V., Efthymios I.N.,Emmanouil N.A., Yang Hong, Zeong Hao, Ke Zhang, Kebiao Mao, GDBC: A tool for generating global-scale distributedbasin morphometry,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Software, 2016, 83: 212-223. 5. KebaioMao*, Y. Ma, L. Xia, X. Y. Shen, et al. A New Perspectiveabout Climate Change, Scientific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5, 5(1): 12-17. 6. KebiaoMao*, Y. Ma, X. Y. Shen, L. Xia, et al., A method for retrievingsoil moisture from GNSS-R by using experiment data, 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15,21(2):219-223. 7. LangXia, F. Zhao, Y. Ma, Z. W. Sun, X. Y. Shen, Kebiao Mao*,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theDetection of Cirrus Cloud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VIIRS and MODIS Data ,Journal of Atmosphere and Oceanic Technology, 2015, 32, 2125-2129. 8. Xinyi Shen * ,Hong Yang, Qiming Qin, Basara Jeffrey, KebiaoMao , A semi-physical microwave surface emission model for soil moistureretrieval, IEEE Transa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5, 53 (7),4079-4090. 9. Lang Xia, KebiaoMao* , Y. Ma, F. Zhao, L.P. Jiang, X.Y. Shen, Z. H. Qin, An algorithm forretriev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using VIIRS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multi-sensors, Sensors, 2014, 14, 21385-21408. 10. KebaioMao* , Y. Ma, L. Xia, Wendy Y. Chen, X. Y. Shen, T. J. He, Globalaerosol change in the last decade: An analysis based on MODIS data, AtmosphericEnvironment, 2014, 94:680-686. 11. Tongren Xu, S.M. Bateni, Shunlin Liang, DaraEntekhabi, Kebiao Mao , Estimation ofSurface Turbulent Heat Fluxes via Variational Assimilation of Sequences of Land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 2014, 119, 10780 -10798. 12. KebiaoMao* , Y. Ma, X. Y. Shen, L. Xia, et al., The Study of EstimationMethod of Broadband Emissivity from EOS/MODIS Data, 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14, 21(1):88-91. 13. KebiaoMao* , Y. Ma, L, Xia, X. Shen, et al., A neural network method formonitoring snowstorm: A case study in souther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Science, 2014, 24(5):599-606. 14. Shen X., Kebiao Mao , Q. Qin, Y. Hong, Guifu Zhang, Bare surface soil moistureestimation using double-angle and dual-polarization L-band radar data, IEEETransa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3, 51(7):3931-3942. 15. KebiaoMao* , Y. Ma, X. Shen, et al., Estimation of Broadband Emissivity(8-12um) from ASTER Data by Using RM-NN, Optics Express, 2012, 20(18):20096-20101. 16. JianCheng Shi, Y. Du, J. Du, L. Jiang, L, Chai, Kebiao Mao , et al., Progresses on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of land surface parameters, Science China EarthScience, 2012, 55 (7): 1052-1078. 17. KebiaoMao* , Y. Ma, L. Xia, et al., The Monitoring Analysis for theDrought in China by Using an Improved MPI Method, Journal of IntegrativeAgriculture, 2012, 11(6), 1048-1058. 18. KebiaoMao* , SanMei Li, DaoLong Wang, LiXin Zhang, Huajun Tang, Xiufeng Wang, Zhaoliang Li, Retrieval of Land SurfaceTemperature and Emissivity from ASTER1B data Using Dynamic Learning NeuralNet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1, 32(19), 5413-5423. 19. KebiaoMao* , H. T. Li, D. Y. Hu, J. Wang, J. X. Huang, Z. L. Li, Q. B. Zhou,and H. J. Tang, Estimation of water vapor content in near-infrared bands around1 μm from MODIS data by using RM–NN, Optics Express, 2010, 18(9), 9542–9554. 20. Ke biao Mao * , Huajun Tang, Xiufeng Wang, Qingbo Zhou, DaolongWang,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Estimation From ASTER Data Using NeuralNet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8, 29(20): 6021-6028. 21. Kebiao Mao * , Jiancheng Shi, Huajun Tang, Zhao-Liang Li, Xiufeng Wang, Kunshan Chen, A Neural NetworkTechnique for Separating Land Surface Emissivity and Temperature from ASTERImagery,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Sensing, 2008, 46(1), 200-208. 22. KebiaoMao * , J.Shi, Z. Li, and H. Tang, An RM-NN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land surfacetemperature and emissivity from EOS/MODIS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atmosphere, 2007, 112,D21102, 1-17. 23. Kebiao Mao * , Jiancheng Shi, Zhaoliang Li, Zhihao Qin,Manchun Li, Bin Xu, A physics-based statistical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AMSR-E passive microwave dat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 2007,7:1115-1120. 24. KebiaoMao* , Tang H. J., Zhang L. X., Li M. C., Guo Y., Zhao D. Z., A Method for Retrieving Soil Moisture inTibet Region By Utilizing Microwave Index from TRMM/TMI Data,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8 , 29 ( 10 ): 2905-2925. 25. Kebiao Mao * , Qin Z., Shi J., Gong P., A PracticalSplit-Window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MODIS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5,26:3181-3204. 26. Huang Jianxi, Zeng Yuan, Wu Wenbin, Mao Kebiao , Xu Jingyu, Su Wei , Estimationof Overstory and Understory Leaf Area Index by Combining Hyperion andPanchromatic QuickBird Data Using Neural Network Method , SensorLetters, 2011, 9( 3), 964-973(10). 27. Huang Jianxi, Zeng Yuan, Kuusk Andres, WuBingfang, Dong Lixin, Mao Kebiao, Chen Jinsong, Inverting a forest canopyreflectance model to retrieve the overstorey and understorey leaf area indexfor forest sta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1, 32(22),7591-7611. 28. Changhong Su, Bojie Fu, Yongping Wei, Yihe Lü,Guohua Liu, Daolong Wang, Kebiao Mao, Xiaoming Feng , Ecosystemmanagement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activities: a case study inthe Yanhe watershed ,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12, 7(1). 17-32.DOI:10.1007/s11625-011-0145-1. 29. KebiaoMao* , Y. Ma, Z.Y. Zuo, Y. Q. Jiao, F. Wang, Q. Liu, Z. W. Sun,Global water vapor content and vegetation change analysis based on remotesensing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16),2016, 17, 5205-5208. 30. KebiaoMao* , Y. Ma, Z.Y. Zuo, F. Wang, Y. Q. Jiao, X.Y. Shen, Q. Liu,Which year is the hottest or coldest from 2001 to 2012 based on remote sensing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16), 2016, 16,5213-5216. 31. kebiaoMao* , L.P. Jiang, Y. Z. Liu, D. L. Wang, H.J.Tang, Retrivalanalysis of snow depth from AMSR-E data in complex weather conditions,IITA-GRS2010, V1, 177-180. 32. kebiaoMao* , C.Y.Gao, L.J.Han, W. ZHANG, H.J. Tang, The droughtmonitoring in China by using AMSR-E data, IITA-GRS2010, V1, 181-184. 33. Kebiao Mao* , Zhang Mengyang, Wang Jianming,Tang Huajun,ZhouQingbo, The Study of Soil Moisture Retrieval Algorithm from GNSS-R, IITAConference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ITA-GRS 2008), Shanghai,2008,12,1-5. 34. KebiaoMao* , Wang Jianming, Zhang Mengyang, Tang Huajun, Zhou Qingbo, AnAMSR-E Monitoring of Snowstorm -Disaster in South-China in 2008 Year, IITAConference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ITA-GRS 2008), Shanghai,2008,12,1-5. 35. KebiaoMao* , Jiancheng Shi, Huajun Tang, Ying Guo, Yubao Qiu, Liying Li,A neural –network technique for retriev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AMSR-Epassive microwave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IGARSS07), 23-28 July 2007, 7: 4422-4425. 36. KebiaoMao* , Zhihao Qin, Manchun Li, Lixin Zhang, Bin Xu, Lingmei Jiang,An Algorithm for Surface Soil Moisture Retrieval Using the Microwave Polarization DifferenceIndex,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6). 37. KebiaoMao* ,Jiangcheng Shi, Zhaoliang Li, Zhihao Qin, Xiufeng Wang, Lingmei Jiang, A Multiple-Band Algorithm for SeparatingLand Surface Emissivity and Temperature from ASTER Imagery, International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6). 38. KebiaoMao* , Jiancheng Shi, Zhihao Qin, Peng Gong, Wei Liu, Lina Xu, AMultiple-band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missivityfrom MODIS Data, International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5), 25-29 July 2005, 5: 3269 -3272. 39. KebiaoMao* , Jiancheng Shi , ZhaoliangLi , Zhihao Qin, Yuanyuan Jia, Land SurfaceTemperature and Emissivity Retrieved From the AMSR Passive Microwave Data,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5), 25-29 July2005, 4: 2247 – 2249. 40. KebiaoMao* , Zhihao Qin, Bin Xu,Manchun Li, Jianming Wang Shengli Wu, The Influence Analysis of Water Contentfor the Accuracy of Practical Split-window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5), 25-29 July 2005, 5: 3266 – 3268. 41. KebiaoMao* , Jiancheng Shi, Zhihao Qin, Peng Gong, AnAdvanced and Optimized Split-Window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Land-SurfaceTemperature from ASTER Dat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Measurementsand Signatures in Remote Sensing (ispmsrs),2005.10. 42. KebiaoMao* , Jiancheng Shi, Zhaoliang Li, Zhihao Qin, PengGong, A Physics Based on Statistics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Land Surface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From AMSR-E Passive Microwave Data,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Physical Measurements and Signatures in Remote Sensing (ispmsrs),2005.10. 43. Shengli Wu, KebiaoMao , Jiangyang Du, Lina Xu, Jiangming Wang, The Potential of TRMM/PR Datato Monitor Snow in Tibetan Plateau,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Symposium (IGARSS05), 25-29 July 2005, 5: 4431 -4434. 44. Xu Lina, Jiancheng Shi, Kebiao Mao , Estimating snow albedo in Tibetan plateau using MODIS,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05. 45. Ying Guo, Jiancheng Shi, Kebiao Mao , Surface temperature effect on soil moisture retrievalfrom AMSR-E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IGARSS07), 23-28 July 2007, 7:1192 – 1195. 46. Yubao Qiu, Jiancheng Shi, Liangmei Jiang, Kebiao Mao , Study of atmosphericeffects on AMSR-E microwav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ver Tibetan plateau,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7), 23-28 July2007, 7:1873 – 1876. 47. KebiaoMao* , Y. Ma, Z.Y. Zuo, Y. Q. Jiao, F. Wang, Q. Liu, Z. W. Sun,Global water vapor content and vegetation change analysis based on remotesensing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16),2016, 17, 5205-5208. 48. KebiaoMao* , Y. Ma, Z.Y. Zuo, F. Wang, Y. Q. Jiao, X.Y. Shen, Q. Liu,Which year is the hottest or coldest from 2001 to 2012 based on remote sensing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16), 2016,16, 5213-5216.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27519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7年遥感类SCI期刊影响因子
hjsu 2009-3-18 10:35
2007年SCI期刊影响因子推出,可以在JCR上查询,下面是遥感类的期刊影响因子: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ISSN 2007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2007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CAN J REMOTE SENS 1712-7971 689 0.658 0.091 33 5.7 GPS SOLUT 1080-5370 191 1.244 0.261 23 4.0 IEEE GEOSCI REMOTE S 1545-598X 410 1.140 0.246 138 2.4 IEEE T GEOSCI REMOTE 0196-2892 9167 2.344 0.283 375 6.8 INT J APPL EARTH OBS 0303-2434 218 1.534 0.242 33 3.2 INT J REMOTE SENS 0143-1161 7253 0.987 0.192 354 7.9 ISPRS J PHOTOGRAMM 0924-2716 769 1.116 0.133 45 6.8 J GEODESY 0949-7714 699 1.636 0.281 57 4.7 PHOTOGRAMM ENG REM S 0099-1112 2988 1.103 0.147 102 10.0 PHOTOGRAMM REC 0031-868X 187 0.889 0.235 17 6.8 PHOTONIRVACHAK-J IND 0255-660X 6 0.000 0.000 21 RADIO SCI 0048-6604 2983 0.972 0.186 140 10.0 REMOTE SENS ENVIRON 0034-4257 10306 3.013 0.480 252 6.6 SURV REV 0039-6265 71 0.156 0.032 31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45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也说同化,我也说同化
suredream 2009-3-3 20:02
  室里写了几个拿同化说事的本子,展开过几次讨论,其结果就是我一看到“同化”字样,脑子里就浮现出《聊斋》的主题曲:你也说同化,我也说同化,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   现在大家似乎有这样的看法:同化能解决数据问题,而数据问题一向是制约遥感模型的主要问题,因此一做同化,又算是技术亮点又算是重要创新。而我以为,同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做与不能做,好与不好,是个角度和设计的问题,作为课题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大概还应该有点别的。   总的来说,目前关于同化工作报道的中文文献也出来不少了,限定遥感同化的四到五个特征也反复讲得比较清楚了,以后的话,同化的内容和方法会慢慢统一口径,成为常识,不过,总是这么出来一个说事的词就闹腾闹腾,也没那么多时间闹腾去啊。   经跳跃性思维之后,想说的是:大概总是一开始科学技术不兴去仔细分辨,一旦分开以后又是科学NB的大大的,技术之流上不得台面,再往下说,就是大家都要成大牛,不老老实实交待自己想要干的勾当。当然,太老实也不行,成大牛玩不得谦卑,一玩就死翘翘了。   所以是:大家都要干NB之事,但NB之事并不易想出更不易干出(我最近就一直干不出),所以还是要提倡认真描述和交流自己所领悟到的问题,诚恳点,没准最后真成了NB之事。如果自己的认真思索,被掩盖在一个或几个热门的keywords之下,结果就是大家的损失,当然,损失了时间和金钱还不要紧,损失了激情就划不来了,现在到哪儿都工作压力大,要是还捞不着碗顺口的粥喝,就不如干脆回家抗旱去,最近旱情转折了,但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什么事都不容易一下就变好,还需要持续关注中...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37 次阅读|2 个评论
HJ卫星CCD图像计算像素观测几何的小工具共享
热度 2 ymdushandong 2009-2-20 00:08
HJ卫星图像产品中没有提供各个像素的观测几何信息,(观测的方位角,天顶角;太阳的方位角,天顶角)。师妹师弟做论文,研究使用HJ卫星数据反演地表参数,算法研究需要观测几何信息。这几天把以前编写的程序整理了一下,做了一个计算观测几何的软件工具。 附件(重新上传): HJ卫星图像观测几何计算程序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6794 次阅读|9 个评论
巨灾呼唤完善遥感应急体系
meixianghao 2008-12-10 20:02
如果要盘点此次四川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高技术手段,遥感无疑名列其中。灾后第一时间,各路遥感力量紧急动员,连续奋战在灾区一线,为部署抗震救灾提供了大量灾情现势评估,而灾后重建的诸多领域亦急需遥感技术的支撑。 突然发生的巨大灾难对遥感技术应用提出了挑战,无疑也是一次对遥感技术储备的检验。在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巨灾面前,遥感技术在应急救灾中有何作为,与实际需求还有哪些差距,下一步需要作哪些调整和改进,日前就这些话题,中科院院士童庆禧、李小文接受了《科学时报》的采访。 遥感技术在应急救灾中具有独特作用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1小时后,国家遥感中心启动应急工作机制。但是由于卫星轨道不在灾区上空,当天并没有拿到震后星载遥感图像。 5月13日灾区阴雨,没有光学遥感图像。第二天这种情况得到较大改善,获得较多星载光学遥感图像。 5月14日,国土资源部和中科院分别取得空域,从6000米高空拍摄到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片。 遥感技术在此次汶川地震中的生力军作用开始凸显。灾区情况不明,而运用遥感技术恰恰能从宏观尺度上给出灾情总况。从灾区前线指挥部到电视台直播间,一时间,遥感图像成为人们争睹的焦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童庆禧把灾后遥感发挥力量划分为3个时期:灾后第一时间根据已有数据提供地震发生背景的信息,是震情分析的重要基础之一;此后,遥感很快显示出自身反应快速、密集成像以及快速判读等独特优势,利用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及时获取了北川、茂县、汶川、映秀、都江堰等地房屋倒塌、桥梁道路损毁等信息,对一些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作了分析;第三个时期集中力量对由于地震所形成的堰塞湖进行监测和分析,特别是聚焦在唐家山等危害极大的堰塞湖上,为部署抗震救灾,抢险、排险提供了第一手的灾情现势评估信息。 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发现和水情连续监测以及了解沿河道的其他滑坡情况,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童庆禧院士说,震后航空遥感技术应用的高潮时期,同一时间有不下10架不同类型的飞机在灾区上空飞。由此在灾区和后方形成多层次多区域的遥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为救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日前参加海峡两岸防震减灾研讨会的李小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在灾后重建时期,遥感技术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城镇的灾后重建规划需要遥感技术提供基础数据,以尽可能少走弯路。李小文说,大地震强烈改变了灾区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比如各水系出现的大量串珠状堰塞湖潜在危害极大。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提供的宏观信息,结合水利工程与工程地质专家的考察,才能作好流域、河道的梯级规划和整治。此外,灾区农林业与生态重建规划,遥感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应尽快完善遥感应急体系 震后反思,从善意的求全责备出发,遥感技术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许多遥感专家感到痛心的是,在灾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遥感没能发挥出全部威力。甚至从技术的角度上讲,如果在5月12日当天下午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出动遥感飞机,将会争取到更多的生命救援的时间。 原因或许在于,在1995年制定、目前依然有效运行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通篇7章39条中未提到遥感二字。在应急状态下,按此条例运行的救援部署,自然无法在第一时间为遥感技术的应用提供可能。 实际上,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从调动人员、检查飞机、装备仪器到申请空域、协调飞行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时间。而在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巨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童庆禧表示。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这也可看作是对之前《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忽视遥感等高技术应用的校正。 在技术层面上反思,童庆禧认为,这次地震也凸显我国遥感技术储备能力欠缺。要卫星,数量不够,机动能力与现实需求差距很大;要数据,质量也不够高。 李小文院士也表示,我国航天遥感数据获取能力有待提高。他建议提高航天数据快速获取能力,形成多星、多载荷、高时效、航天遥感平台体系。 在政策层面,李小文表示,根据这次震灾的经验教训,目前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亟须修订。他建议考虑在第7条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条文中,明确国家跨部门跨行业协调全国遥感力量,第一时间提供灾情信息的机制。 据了解,全国目前有遥感机构240多家,分布在各个行业和部门。在此次地震发生后,数家有实力的遥感机构都通过自己的渠道和方式为抗震救灾贡献了力量,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工作。 在现阶段,各家机构之间由于业务性质的不同,一定的重复是难以避免的,但积极的一面是,彼此之间也形成了补充。童庆禧说,但进一步考虑,国家应该有先进的遥感快速反应技术体系,在出现大灾后的1~2小时内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应该建立最高层面统一指挥的遥感救灾应急体制,有效整合各家资源,形成各种力量和专业人员相互配合、科学有序地集成各种空间信息,为国家救灾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最大限度赢得时间,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李小文也表示,尽快建立遥感应急体系,有能力及时建立精干、高效、相对稳定、能快速反应的应急队伍。 据记者了解,由于目前遥感力量分散,各部门、各行业进行重复的工作,造成的效率低下、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部门与部门之间,而且在同一部门上下级之间也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科技人员只能通过既有的渠道来输出遥感成果,而迫切需要这些成果的各行业基层组织和部门有时不得不自寻渠道,花费人力物力再去做同样的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李小文建议,应该在国家层面上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的资源,尽快建立起遥感应急工作机制,建立以需求方为主导的遥感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遥感应急体系。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科学反思|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造卫星和我们的生活
moxj 2008-11-23 17:49
首先要解释下一个敲打地球上石头的人,为什么总在关注天上的事情.看过前几天的文章《 从新仪器的研发看社会中的各种二元结构及创新 》、 《 从消费能源的演替看未来的交通工具 》以及《 亚洲太空开发 三国探月卫星 》大概你因该知道,当今世界好多国家的太空探索首席科学家都是地质学家.即使连 NASA 的科学家也奇怪我们为什么翻译这个词叫美国宇航局.他们并不搞什么宇航,只是叫那些能把他们的研究设备和想法送上太空的公司帮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比喻波音这样的公司.可见不管我们走的多远,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服务人类.何况我们现在的人造卫星大部分并未脱离地球,只是在我们身边几百公里的地方,比喻每一次的太空人活动. 人类科学的提出到太空去大概已经有几百年了,最上面的图片表明:牛顿和开普勒的理论为这一想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在人类太空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还有德国人的贡献.二战前德国人对液体推进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站中的火箭也是当时最先进的. 然而人类的第一颗卫星直到 1957 年 10 月 4 日才由苏联成功发射.从此美苏的太空竞赛拉开了序幕.(这颗卫星不像现在的卫星那样有什么实际作用) 最终,人类的第一次太空竞赛以美国人的登月全面胜利.这期间苏联人也发射了大量的卫星. 在人类太空探索中,有数位宇航员献出了生命(名字记不得了,永远纪念他们).阿波罗系列计划耗资 200 多亿美圆,合现在约 2000 亿.推动了现在的电子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影响延伸到了诸多领域.投入产出比约是 1:14 . http://sports.eastday.com/eastday/mil/node62186/node62670/node124620/userobject1ai1936254.html 据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 2005 年底透露,美国在太空的卫星数量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的卫星总数。目前在太空约有 800 颗卫星,其中有 413 颗卫星属于美国, 382 颗卫星属于其它国家。 其中 俄罗斯目前在轨有 87 颗卫星,中国 34 颗。(引用网络的数据)当前的数目远远超过这组统计.但太空废弃的卫星也非常多. 虽然从第一颗卫星升空到现在才短短 50 余年,但卫星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无数人的生活,下面仅举几类抛砖引玉,盼望将来有专业人员为大家介绍. http://www.nd.chinanews.com.cn/news/PicNews/08-5-30-85.html 每天我们看到的天气情况由风云系列卫星提供数据 http://jiahuikeji.zq.sd.cn/html/200601/20/084817234.htm 资源一号卫星提供森林 、 海洋等方面数据 http://www.nxnet.cn/guonei/xwsm/200711/t20071121_65747.htm 鑫诺二号,提供通信服务. 对于不同的地球卫星,运行的高度也不同. 7.9km/s 是人地球卫星进入轨道时的最小速度。也是卫星的运行速度是最大的速度.很多卫星都只有几百 公里.同步卫星飞行高度较高. 距地面 36000km , 线速度约为 3.1km/s .一颗同步卫星在赤道面约需要 3 . 可见卫星资源现在也很有限. 我国的嫦娥一号虽然耗资 14 亿人民币,但也只相当于北京地铁 2 公里的造价.我们的太空计划不但意义重大,而且投入的产出也将非常可观.(之所以写后面这些,因为今天看新闻,某上市公司把投资人几百亿挥霍一空,却没有什么问责.相比之下,我们的科技人员做了个几百万的项目,那些搞管理的就在屁股后面一个紧的起哄.官是什么?知识又是什么?)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56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GPS到InSAR看遥感技术在将来的应用
moxj 2008-11-22 19:40
图片来源:http://www.gistm.com/Info/News/content-1965.html 有句话叫无知者无畏.虽然有点不好听,但我觉得一个做科学工作的人有这种精神是好的.所以我让自己抱大胆的态度在科学网面对各位老师.大概到现在还没有写过我专业课里的东西,看了前面的博客你因该知道我一直是个挂科多,成绩一般的学生,所以即使写了也不敢往科普栏目里投.前几天对我关注的一件事情胡写了几句: 《 从GPS 漫谈全球定位系统 》 .今天再从它开始聊下上面题目里的内容.因为没有听过 相关 老师的课程,所以即使有我的想法,估计在这些领域都是陈年的事情了,索性我就再把它大胆放在科普探索里让大家一起来关注这个问题. GPS 就不用再介绍了.现在流行的这个 InSAR 的全写是: Interferometric Syn thetic Aperture Radar .即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与射电天文学干涉测量技术的合成。有时看到的 DInSAR 是指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它的检测精度已经达到厘米到毫米量级.主要是一些新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使这些成为了可能.比喻:永久散射体法和基线集法. InSAR 技术主要是使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通过两副天线同时观测 ( 单轨模式 ) ,或两次近平行的观测 ( 重复轨道模式 ) ,获取地面同一景观的复影像对。由于目标与两天线位置的几何关系,在复图像上产生了相位差。形成干涉纹图。干涉纹图中包含了斜距向上的点与两天线位置之差的精确信息。根据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差信息,利用传感器高度、雷达波长、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影像处理、数据处理和几何转换等来提取地面目标地形的三维信息。而 DInSAR 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利用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差信息来精确地测量出图像上每一点的三维位置和提取地面自标微小地形变化或测量地表形变等。由于它可以穿过各种大气云层,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地面高程及形变信息,现已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通过对 InSAR 的基本介绍,我们因该能感觉到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的优点.文字性的记述我就不找了,引用下面一个表大概做个对比. 鉴于 InSAR 的许多优点,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 除地形测量外,地壳形变(地震位移的测量)、海洋现象和舰船的监测、军事应用(运动目标的发现与监视)、气候变化分析、森林调查、火山监测、地面沉降、土地利用、滑坡灾害、生物农作物等方面的监测都将会应用到 InSAR 的技术. 另外,遥感方面的红外技术,( 5.12 地震后曾热烈讨论, 从地震看我国巨灾分布及相关发展趋势 )激光雷达系统等今年来都有很大的发展.数码相机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传感器得到更大的提高.所获得的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GIS 技术已经实现了内外业的一体化.三维数据和立体化地图成为主流.遥感技术将更好的服务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注:下图为5.12地震后 InSAR图象,由于我国科技人员走进载区较部队要晚,也没有相关的应急措施.这些技术没有发挥它们因该能够起到的作用. 图片来源: http://www.jxzszc.com/forum_view.asp?view_id=381 文中表格:陈基伟  利用GPSInSAR合成方法进行地面沉降研究的现              状与展望   测绘科学 2003年12月  第28卷第4期 (另外内容为过去浏览新闻,但未具体查找出处,文中可能有多处错误.内容仅代表个人关心话题)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5900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记科学网博客大赛开幕式
blsm 2008-10-18 20:24
2008年10月14号,“CN域名杯首届青年科学博客大赛”正式开幕了,反反复复想了想,作为一名在京的参赛选手,有其地利优势,所以决定抽出时间去参加开幕式。 (第一次体会到了来京读书的好处,嘿嘿 ) 于是事先约了所里的同在科学网博客上开博的唯一的另一位博士,其正好在中关村上课,所以约好在开幕式地点见。 没吃晚饭坐上公交车到了中关村一街下,一打听,原来网上说的“国家科学图书馆”周围的人不知道,只知道有一个图书馆,天黑的早,夜色中我从位置推断了一下应该没错。这时收到同学短信,说临时被导师叫,不能来了。。。不爽啊。时间还早,在对面的包子小吃店吃了两笼小笼包,基本上饱了,向门口走去,近了才发现原来正式的牌子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刚在网上查了一下,哈,原名其名又叫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只是不知 国家科学图书馆 一名从何而来,还好其位置较好找,走过体育场就到了)。 拾阶而上进入大门,正待向门卫打听,发现正前方右侧两张桌前聚着几个人,还有科学网的宣传,看来应该就是这了。于是向前,工作人员发了我一张号码(108号)说是一会抽奖用的,又给了一个小闹钟,右转我进了会场,途中又有工作人员给了一个科学网的纸袋+宣传资料数张。 进入会场,吃了一惊!人,,,,好少,呵呵。因为前一天在中科院地理所听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理信息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Michael F. Goodchild教授和ESRI公司首席科学家David J. Maguire博士做的“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cience: Today and Tomorrow”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科学:今天与未来)学术讲座 ,正式开始前人员就已经爆满了啊,而这里都快时间到了却显得如此冷清。 女主持人和几位活动主办方同志明显有点不自在了,这么好的活动没想到偌大的京城诸多的学校竟然应者了了,不能不说是件憾事!看来科学网的宣传和参与还是不够啊。。 原本七点开始的开幕式,因为说有部分同学堵车不能按时来,所以晚点开始。我真得希望待会能来好多同学,但猜到晚点到场估计是某某团委分配的任务吧,所以也不多做枉想,7:15,所谓的人到了,遍看一下会场,坐了不到一半,100多人的样子吧,不知为什么我竟然领到了108号,呵呵,不是从1发的? 首先,女主持人推出所谓的CNNIC著名网络研究专家刘冰老师为大家做报告, 题目:博客世界 你我共享。 坦诚的讲报告不是很精彩,看来刘老师不是一个煸动会场气氛的人,亦或是到场人数太少影响了刘老师的发挥,我倒希望是后者。 第二个是 科学松鼠会的姬十三老师做的:Web2.0与大众科学传播的演讲 ,相比之下,十三老师显得年轻可爱了很多,这个去年复旦大学毕业的神经生物学博士的名字听上去怪怪的,起初以为是个女子,呵呵,见了本人还觉得像是笔名哦。十三老师的演讲也是激情不够,但其一句话,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子里:“写博客要把读者当老板,他们都没有耐心 ”。(近来观察了博客大赛新开的几乎所有博客,有几位同志似乎不管写什么都有很大的浏览量,不知是不是他们很好的应用了这一点呢?) 但我还是觉得在科学网上写博客不能同其他性质的博客,在这里还是科学的成分要大一些,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新开的同志随便转几个新闻就发发,随便发几个笑话等等,如此增多的浏览量,我宁可不要,我觉得至少应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心得,启发等等,这才对得起科学网博客的初衷。 十三老师谈到了科普,他说觉得更喜欢称之为“大众科学传播”,他的用心,我想我还是多少体会到了一些。。。。 简短的开幕式马上结束了,主持人说大家转入旁边的另一个会场,一起品品美食,听听音乐,抽抽奖,呵呵,于是大家一下子散了。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参会的都是些小孩子的样子,唯有我显得有点另类。。。( 汗,博士来这,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了呢 ) 饮料、水果、甜点,真得不少,我忽然奇怪的发现,以往的会只要中途一停场人一般会少的,这里似乎人比先前更多了,看来免费美味的诱惑还是很强的,呵呵。 吃了一会,下一半场正式开始了,看这两位应该也是学生的主持人,呵呵,还不错,尤其是女孩,还比较会调动气氛,男孩则显得不够成熟。 这一环节主要是大赛最终奖品展示和幸运抽奖,还有间隔的乐队演奏,虽然宣传说是京城知名乐队,但我更觉得应该是一支年轻的学生队伍,不过吉他手真的挺有激情的,曾经我也练过一段吉他,可惜自我感觉音乐感太差加之毅力不够最终荒废了。看着他们投入的演出,羡慕中。。。。 抽奖是从三等奖开始的,名额超多,18个,很遗憾,我没有中,奖品是毛绒娃娃(听说价值50元),但我没有失望,因为还有一二等奖哦,没中这个说明后面有机会,呵呵。 二等奖,10个4G优盘(价值100元),又没有我,109号中了,我心想要是同学同来,岂不正好拿到109号。不过心想这么大的比例,一等奖应该至少有4个名额吧,呵呵,说不定我会中呢。。。 没成想,一等奖只有一个,,,而且奖品很神秘,直到最后关节才有礼仪小姐展出,一件遥控飞机。 (嘿嘿,礼仪小姐蛮可爱吧) 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108号,啊,竟然我中了。。真得是我中了。。。 后来才意识到那天正好是自己阳历的生日哦,虽然按风俗只过阴历生日,但那天确实挺幸运的哦,原来想送三岁多的小外甥玩,后来才发现上面写着限15岁以上人士玩。。。。 原来这是一架正儿八经的航模飞机哦! 科学网上新闻消息说,价值800元,我在网上查了下,呵呵 嘿嘿,如此看来,真不如得一双不错的篮球鞋哦,谁要,我低价转了哦^_^ 博客开幕式就这样结束了,因为获奖的原因,我侧重了一下,呵呵。回来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不管别人怎么样,科学网的博客真得应该有其鲜明特色哦,我愿意向此目标为之,以如下图片结尾----送给热爱科学的每一位,愿大家在走向科学大门时也能如此幸运。 (该图片源自 博客李淼 ,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其他科学网开幕当天图片来自 科学网 )
个人分类: 科苑星空|2979 次阅读|7 个评论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NCEP数据证据
热度 2 杨学祥 2008-6-4 18:38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 NCEP 数据证据 杨学祥,杨冬红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 NCEP )数据,获取 2008 年 5 月 12 日 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 Ms8.0 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 9 摄氏度 以上。 分析 NCEP 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 起始增温: 2008 年 5 月 5 日 ,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 2. 加强增温: 2008 年 5 月 6 日 ,运动加剧,热异常沿 Y 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 7 摄氏度 以上。 3. 高峰增温: 2008 年 5 月 7-8 日最高温度达到 9 摄度以上。 4. 增温衰减: 5 月 9-10 日温度降低,进入临震状态。 5. 发震:北京时间 2008 年 5 月 12 日凌晨 2 : 00 再次增温, 14 : 28 发震。 6. 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 。 我们在 2008 年 4 月 28 日 指出, 5 月 5-8 日强潮汐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 2008 年 5 月 8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 NCEP 图像显示的 2008 年 5-8 日增温过程与强潮汐时间一一对应,增温衰减与 9-10 日潮汐变弱一一对应,发震时间与上弦月相以及日、地、月在同一平面时间对应 。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 NCEP 数据证据。 参考文献 1. 马未宇。汶川地震前的 NCEP 异常现象。科学导报, 2008 , 25 ( 10 ): 37-39 2. 杨学祥 . 关注 5 月 2 日 和 5 月 5-8 日强潮汐 . 发表于 2008-4-28 4:54: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12 3. 杨学祥,杨冬红 . 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 . 发表于 2008-5-25 19:32: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附图见: 杨学祥,杨冬红 .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 NCEP 数据证据 . 2008-6-5 5:09 :43 科学网论坛。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268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邓明德:地震预报的遥感探索
suqing1961 2008-5-27 08:39
本文刊载于2008年第10期《科技导报》,作者:本刊记者 黄永明 邓明德,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 196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长期从事地震预测预报和遥感用于地震预报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 邢台地震、昭通地震、唐山地震新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大地震伴随了邓明德研究员的整个研究生涯。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有学者称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到了该地区震前的热辐射变化,邓明德研究员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刊专访。 科技导报:您和同事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将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想法,之前国际上有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 邓明德:没有。遥感用于地震预报是中国地震工作者首先提出来的。 我国从 1966 年邢台地震之后就开始了地震预报的研究,地震预报是一大的科学难题,需要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探索。 1981 年至 1983 年,国家地震局提出地震预报的三新要求,即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那个时候就提出了用遥感技术来进行地震预测,但是问题就出来了,遥感技术怎样用于地震预报呢?请遥感方面的专家来座谈这个事情,他们也提不出来遥感怎样用于地震监测和预报。到了 1985 年和 1986 年,这个问题就不再提了,因为都提不出具体的办法和途径来。 从这时起,我就开始想这个问题,开始转向遥感方面。怎么转呢?首先要知道遥感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遥感,随即开始学习遥感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我是学物理的,对遥感的理论和物理基础,学习和理解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困难。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对遥感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应用有了比较多的了解,逐步形成了一种想法,即遥感和地震预报结合起来的想法。 科技导报:怎么结合起来呢? 邓明德:地震从孕育到发生是一个力学过程,力能不能引起遥感信息的变化,这是问题的关键。对这个问题,在国内外,没有人提出过。 经我们从理论上证明,力有可能引起遥感信息的变化。但这需要获得实验的证实。 科技导报:那后来遥感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 邓明德:这个理论得到了遥感专家的赞同和支持,他们认为很有道理,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我们在 1989 年正式提出基金申请,并获得了批准,由当时的国家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航空航天部二院 207 所 4 个单位合作开展研究。因为这是个跨学科的问题,需要协作,而且还要大的协作。 从 1990 年起到 2003 年,这项研究先后得到了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原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多项支持,在实验室对不同岩性和不同结构的岩石、不同强度的混凝土以及不同钢材等固体物质,进行了几百次红外遥感、无源微波遥感和有源微波遥感多波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岩石、混凝土、钢材料等固体物质的红外辐射强度、微波辐射强度和微波反射强度,随压力变化而显著变化。红外辐射温度和微波辐射亮度变化量级为零点几度到几度,雷达波反射强度变化为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二十几。这些实验结果证实了应力引起岩石等固体物质的红外辐射温度、微波辐射亮度和微波反射强度变化,这就为遥感用于地震预报提供了实验依据,并奠定了其物理基础。遥感还可应用于岩土、大型水库大坝和大型地下工程的稳定性监测和稳定性评估,以及对矿暴进行监测和预测等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这一物理现象为国际上首次发现。 科技导报:这一物理现象得到应用,还需做什么工作? 邓明德:我们现在进行的研究和实验,是基础理论和基础实验研究,还不是应用,但这个研究很重要,没有基础理论和实验的充分研究,就很难谈上应用。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更深入研究呢?例如:建立不同物质遥感信息变化量和应力的关系,选取最佳遥感波段,建立判识标准,研制用于地震预测的遥感器,等等。完成这些研究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不是 100 万、 200 万资助就能完成的。没有国家有力的经费支持,是不可能完成这些研究的。 科技导报: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年您选这个方向去研究是否也是冒风险的,也不知道这个会不会成功?是不是也是一种创新? 邓明德:对。真正创新的科学实验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这才是正常的。要是都成功了还研究什么。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20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