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导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导报》招聘编辑
kejidaobao 2012-10-22 08:55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 主要发表科技领域原创性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同时 报道 前沿科技成果,刊载 科技新闻、科技评论。 根据工作需要,现招聘专职编辑 2 名(理科或工科 1 名、医科 1 名)、兼职编辑若干名。 一、专职编辑 2 名 要求: 1 )理科、工科、医科专业大学以上学历: 2 )具有 2 年以上编辑工作经验; 3 ) 具有较强的汉语、英语文字运用能力; 4 )熟练运用 Word 等计算机办公软件; 5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6 ) 身体健康; 7 )具有科技期刊编辑经历者优先。 二、兼职编辑若干名 要求: 1 )具有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学科专业背景; 2 )曾从事科技编辑工作 3 年以上; 3 )退休人员或暂无职业者,或拥有较多闲暇时间者; 4 )熟练运用 Word 等计算机办公软件; 5 )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6 ) 身体健康; 7 )具有科技期刊编辑经历者优先。 应聘者的薪酬待遇等面谈。报名截止期: 2012 年 12 月 31 日。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 chenguangren@cast.org.cn 。不接受上门应聘。
个人分类: 《科技导报》工作动态|2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2011年度“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评审结果公示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8-21 10:20
《科技导报》2011年度“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评审结果公示
《科技导报》 2011 年度“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 评审结果公示 为支持全日制已开题在读博士研究生开展创新科学研究,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起步科研工作,《科技导报》于 2012 年 4 月发布 2011 年度 “ 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 ”申报信息 ,广大博士研究生踊跃申请。经组织专家评审,选出 10 名拟获资助博士生 , 于 2012 年 8 月 18 日 至 9 月 5 日在《科技导报》及其网站和博客上公示。不符合条件被举报并经核实者,将取消其资助资格,意见反馈信箱: zhuyu@cast.org.cn 。公示期结束后,无异议者每位将获 1 万元人民币科研资助经费 。 《科技导报》 “ 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 ”创设于 2008 年 8 月,每年发布 1 期,每期人数视资金募集情况确定,至今已经发布 4 期。今后,仍将视资金募集情况继续 “ 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 ” 资助,希望得到社会机构及有志之士捐资助研。 科技导报社 2012-08-18
个人分类: 新闻稿|4149 次阅读|1 个评论
首届科学传播人奖《科技导报》编辑获提名
kejidaobao 2012-6-1 10:03
5 月 20 日 ,北京市科协主办的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于全国科技周期间在京举行。活动从“科学与人”出发,旨在褒扬新时期科学传播人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加大科学传播共同体影响,力争成为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的风向标,史记科学传播进程中的年度人物。 “科学传播人”奖共设“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年度公众最喜爱科学传播人” 4 项奖项。其中,《科技导报》编辑杨书卷获“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候选人提名,表明《科技导报》因其科学新闻栏目设置,深入到科学传播的前沿一线,在科技界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刊物知名度在不断上升之中。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新闻稿|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届科学传播人奖《科技导报》编辑获提名
热度 2 kejidaobao 2012-5-25 15:00
5 月 20 日 ,北京市科协主办的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于全国科技周期间在京举行。活动从“科学与人”出发,旨在褒扬新时期科学传播人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加大科学传播共同体影响,力争成为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的风向标,史记科学传播进程中的年度人物。 “科学传播人”奖共设“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年度公众最喜爱科学传播人” 4 项奖项。其中,《科技导报》编辑杨书卷获“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候选人提名,表明《科技导报》因其科学新闻栏目设置,深入到科学传播的前沿一线,在科技界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刊物知名度在不断上升之中。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新闻稿|26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美国问题文章目录(《科技导报》2005~2011)
黄安年 2012-5-8 21:07
中国美国问题文章目录(《 科技导报 》 2005~2011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5 月 8 日 发布 《 科技导报 》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每年 24 期的月刊, 2000-2006 年间为每年 12 期的月刊, 2011 年为 36 期。本文依据该刊 2000~2011 年间的文章和学术信息逐一登记分类的,即分成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环境九大类。总共 60 篇,其中科技 43 篇 , 教育 12 篇。 四 , 美国经济 4 篇 1 ,《 美日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及其启示》, 卓勇良, 《科技导报》 2000 年第 4 期第 54-57 页。 2 ,《 美英政府管理企业的模式与启示》, 孟庆国 、 薛澜 , 《科技导报》 2001 年第 6 期第 40-44 页。 3 ,《 美国信用建设的考察与启示》, 陈坤木, 《科技导报》 2003 年第 11 期第 56-61+64 页。 4 ,《 中美创业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田增瑞 、 司春林 , 《科技导报》 2004 年第 3 期第 56-58 六 , 美国科技 43 篇 1 ,《 美国研制用单个分子存储信息的存储器》,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 2000 年第 3 期第 10 页。 2 ,《 美国研究用微波作加热源的火箭推进器 》,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0 年第 4 期第 61 页。 3 ,《 美国核武器工厂的工人患癌人数增多》,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0 年第 6 期第 49 页。 4 ,《 美国科学家开发新型海洋能》, 刘先曙, 《科技导报》 2000 年第 7 期第 52+63 页。 5 ,《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能植入人体用于控制病情的显微芯片》, 刘先曙, 《科技导报》 2000 年第 7 期第 6 页。 6 ,《 哈佛大学研制出能夹住分子的纳米镊子》,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0 年第 9 期第 24 页。 7 ,《 爱因斯坦——人类的伟人、科学的巨擘》, 李醒民 , 《科技导报》 2001 年第 4 期第 20-22 页。 8 ,《 中美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理解和实践的差异 》, 张洪石 , 付玉秀 《科技导报》 2001 年第 5 期第 19-20 页。 9 ,《 美科学家发现一种可以延长寿命 1 倍的变异基因》,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1 年第 5 期第 32 页。 10 , 《 美国国家“别医”研究中心 (NCCAM) 及联想》, 楼格 , 《科技导报》 2001 年 第 10 期第 28-29 页。 11 ,《 美国研制塑料人造心脏》, 刘先曙, 《科技导报》 2002 年第 2 期第 47 页。 12 ,《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的现实》, 李醒民 , 《科技导报》 2002 年第 4 期第 16-17 页。 13 ,《 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走势看名师的作用》, 邢润川 、 孔宪毅 , 《科技导报》 2002 年第 4 期第 17-20 页。 14 ,《 美国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展与中药现代化的一些问题》, 谢蜀生 、 王昌恩, 《科技导报》 2002 年第 4 期第 39-42 页。 15 ,《 美国研制可延长种子播种时间的种子涂层》,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2 年第 10 期第 50 页。 16 ,《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与中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价》, 石应江, 《科技导报》 2003 年第 2 期第 17-19 页。 17 ,《 爱因斯坦 : 自由人为“自由上帝”效劳》, 李醒民 , 《科技导报》 2003 年第 3 期第 23-25 页。 18 ,《 美国拟发射巨型超新星探测器》,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3 年第 3 期第 65 页。 19 ,《 美国研制“太阳光子帆” 》,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3 年第 4 期第 55 页。 20 ,《 美国研发治疗白血病的新技术》,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3 年第 5 期第 36 页。 21 ,《 美国科学家研制核聚变动力宇宙飞船》,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3 年第 10 期第 33 页。 22 ,《 英特尔公司开发提高芯片速度的新技术》, 刘先曙, 《科技导报》 2004 年第 4 期第 63 页。 23 ,《 美国能源部正在田纳西州建造世界上最强脉冲中子束的散裂中子源》, 胡春华 , 《科技导报》 2004 年第 11 期第 17 页。 24 ,《 爱因斯坦——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 《科技导报》 2005 年第 5 期第 13 页。 25 ,《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终于成功发射升空》 , 《科技导报》 2005 年第 8 期第 53 页。 26 ,《 美国宇航局成功向冥王星发射探测器》, 黄永明, 《科技导报》 2006 年第 2 期第 8 页。 27 ,《 美国宇航局局长首度访华》, 黄永明, 《科技导报》 2006 年第 10 期第 17 页。 28 ,《 1986-1993 年美国国会听证会中关于 SSC 的争论》, 《科技导报》 2007 年第 6 期第 70--74 页。 29 ,《 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信风逆温特性的无线电探空仪观测研究 》 , 张叶晖 、 张绍东 、 易帆 , 《科技导报》 2007 年第 8 期 第 21-27 页。 30 ,《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和《工程索引》 2006 年收录中国期刊统计》, 周建阳 、 朱诚 , 《科技导报》 2007 年第 14 期 第 80-83 页。 31 ,《 中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比较研究》, 陈海东 、 柯资能 、 丁兆君 , 《科技导报》 2007 年第 15 期 第 64-68 页。 32 ,《 “美国太空港”揭开面纱》, 黄永明 , 《科技导报》 2007 年第 18 期第 8 页。 33 ,《 美国宇航局 50 年历史回顾与展望 》, 龚钴尔 、 《科技导报》 2008 年第 20 期第 101-102 页。 34 ,《 美国新任能源部长朱棣文的“激光冷却捕捉原子”》, 王渝生 , 《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1 期第 108 页。 35 ,《 阿波罗登月事件为何总被质疑》, 李娜 , 《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15 期第 13 页。 36 ,《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2008 年收录中国期刊论文篇数统计》, 周建阳 、 朱诚 , 《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16 期第 120-121 页。 37 ,《 美国科学外交中心成立的启示》, 孙孟新 , 《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22 期第 127 页。 38 ,《 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 (AAES) ——世界工程师联合会会员介绍之一》, 《科技导报》 2011 年第 1 期 第 127 页。 39 ,《 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 (AAES) ——世界工程师联合会会员介绍之二》, 《科技导报》 2011 年第 2 期 第 127 页。 40 ,《 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 (AAES) ——世界工程师联合会会员介绍之三》, 《科技导报》 2011 年第 2 期 第 127 页。 41 ,《 霍金移居传闻与英国政府削减科研经费》, 李娜 , 《科技导报》 2010 年第 5 期第 13 页。 42 ,《 美、欧、日科技外交动向及启》, 王挺 , 《科技导报》 2010 年第 5 期第 21-27 页。 43 ,《 爱因斯坦的信仰之旅 》 , 厚宇德 , 《科技导报》 2010 年第 6 期第 122) 页。 七 , 美国文化 1 篇 1 ,《 硅谷文化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及其启示》, 李中赋 、 文卉, 《科技导报》 2002 年第 4 期第 13-15 页。 八 , 美国教育 12 篇 1 ,《 美国生物医学崛起的基础——医学教育和科研的体制创新》, 谢蜀生, 《科技导报》 2001 年第 10 期第 25-27 页。 2 ,《 美国等国外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发展概况》, 何晋秋 , 苏竣 , 柏杰 , 方惠坚 , 薛澜 《科技导报》 2002 年第 3 期第 33-36+45 页。 3 ,《 美国高等教育评价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李灵, 《科技导报 》 2002 年第 3 期第 37-39 页。 4 ,《 美国的工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徐海燕 、 汪前进 , 《科技导报》 2003 年第 12 期第 26-29 页。 5 ,《 哈佛大学研制新型纳米光纤》, 刘先曙 , 《科技导报》 2004 年第 4 期第 23+36 页。 6 ,《 美国卫生部与国家科学基金会对高校研究资助的比较》, 吕凌峰 、 刘颖勃 、 方晓阳 , 《 科技导报》 2004 年第 4 期第 38-40+61 页。 7 ,《 美国 IT 产业与 IT 教育发展关系研究》, 庄莉婷 , 《科技导报》 2006 年第 10 期第 81-84 页。 8 ,《 在美国做博士后》, 马臻 , 《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16 期 第 129 页, 9 ,《 美国民间基金会科研项目申请及注意事项 》 , 杨凌春 、 张琰 、 廖日坤 、 周辉 , 《科技导报》 2010 年第 6 期 第 128 页 。 10 ,《 一位留美女博士的学习记录——兼看中美博士培养过程的异同 》 , 刘广明 、 《科技导报》 2010 年第 9 期 第 123 页 。 11 ,《 获得美国第一笔科研经费的历程 》 , 周耀旗 , 《科技导报》 2010 年第 21 期第 130 页 。 12 ,《 美国赠地大学的历史及其启示 》 , 王守业 , 《科技导报》 2011 年第 17 期第 13 页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学术沙龙”实施方案
热度 2 kejidaobao 2011-3-25 09:13
“ 《科技导报》学术沙龙 ” 实施方案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讨环境和学术交流氛围,搭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及对有关科技热点问题的深入探讨,丰富《科技导报》刊载内容,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特组织开展 “ 《科技导报》学术沙龙 ” 活动。 1 资助经费 科技导报社自 2008 年 7 月起,每年将拨款 10 万元,不定期举办中国科协 “ 《科技导报》学术沙龙 ” 。学术沙龙初定每年 3~ 5 期,每期资助 2~3 万元。 科技导报社设立了 “ 《科技导报》学术沙龙 ” 基金,将视基金募集情况,逐年增加资助的名额和经费。 2 组织形式 2.1 沙龙 主持人职责 沙龙实行申请者负责制。由申请者担任沙龙主持人。申请者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 根据沙龙特点提交沙龙主题申请表,策划沙龙主题、学术组织方案,设计会议程序,选定主题发言人,确定召开日期、会议地点,主持沙龙讨论; 2 )起草沙龙邀请函,邀请沙龙参会专家; 3 )负责与会专家发言的审查和统稿,整理汇总沙龙中出现的学术观点,对沙龙作学术总结; 4 )负责征集 4~5 篇与本次沙龙主题相关的、未发表的 高质量 原创性学术论文,并征得作者同意,由《科技导报》组织 同行专家评审后 发表。 2.2 人员报名 参会人员采取申请者邀请与网上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形式。自愿报名者须提供相关学术观点摘要并征得沙龙主持人同意后方可参会。 沙龙主持人确定参会人员时,应注意吸纳相关专业领域学者参加,注意学科交叉,同一单位同一领域的参会专家原则上不超过 3 名。 与会人员须提前对讨论主题做充分准备。会议期间每人可申请主题发言和讨论发言。与会人员需向沙龙主持人提交至少 500 字左右的发言提要。 主题发言 3 ~5 人 ,时间不得超过 20 分钟。 2.3 形式及规模 沙龙通常采取圆桌会议或其它合适的形式。 每期沙龙规模 20-30 人,会期 1 天。 2.4 会议标识 “中国科协《科技导报》学术沙龙第 X 期——会议议题”。 3 申报及审批 3.1 沙龙主持人条件 凡申请主题新颖,申请者具有创新思想和观点,能够邀请一批不同领域、具有共同兴趣的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争鸣讨论的方案均可申报。 申请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年龄在 50 岁以下,正高职称,为 所在学科领域(限定在自然科学领域) 的知名学者,取得一定成绩的留学归国人员不受职称限制; 2 ) 切实履行“《科技导报社》沙龙申请表 ” 所列承诺。 3.2 沙龙主题 优先考虑申请主题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或科技工作者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 3.3 评审及公示 项目随时接收 个人申报,《科技导报》编辑部组织评审,经专家评议、主编审核后,评审结果将在《科技导报》网站 www.kjdb.org 和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公 示 7 天,公示无异议者正式通知申请者开展相关筹备工作。 申请表可从《科技导报》网站或博客下载。 4 资助方式 1 )申请者若获审批通过,科技导报社将先期提供 1.5 万元的资助; 2 )会议结束后,申请者为《科技导报》提供沙龙学术总结和 4~6 篇经同行专家评审可以刊登的高质量原创性学术论文后,科技导报社将再提供 5000 元的资助经费; 3 )经费须用于举办学术沙龙发生的费用支出,具体支付办法将另行专文告知受资助者。 5 报道形式 1 )《科技导报》将报道举办沙龙的征文、会议信息; 2 )《科技导报》对沙龙征集的 高质量原创性学术论文进行同行评议,符合质量要求的将 优先发表。 6 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 86 号 《科技导报》编辑部 邮 编: 100081 联系人:朱 宇,吴晓丽 电 话: 010-62138113 E-mail: zhuyu@cast.org.cn , wuxiaoli@cast.org.cn cheng 附件: 科技导报沙龙申请书.pdf
个人分类: 学术沙龙|4912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年《科技导报》学术沙龙关注节能减排
kejidaobao 2010-12-21 15:14
2010年《科技导报》学术沙龙暨院士咨询项目研讨会于2010年12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研究所、电工研究所,北京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企业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科技导报社社长、主编冯长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远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李来风研究员主持会议。 本期沙龙以节能减排对策及污水污泥综合利用中新技术为主题,探讨了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中节能减排问题,重点关注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和新技术应用。《科技导报》2010年22期已以专题形式刊出了相关研究内容。 《科技导报》编辑部 2010年12月21日
个人分类: 学术沙龙|1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两院院士强力支持《科技导报》发展
kejidaobao 2010-12-17 15:58
《科技导报》自 2004 年第 8 期设立 卷首语 栏目,每期邀请 1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等,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至 2010 年 12 月, 卷首语 栏目已持续 125 期,刊登的 125 篇 卷首语 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非常关心和支持《科技导报》的发展。 2010 年, 687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713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悉心审读了每期《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新闻稿|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科技导报》变更为旬刊
kejidaobao 2010-12-17 15:57
为缩短科研论文出版周期、提高科技成果传播频率,《科技导报》 2011 年将改为旬刊。 《科技导报》1980年创刊时为不定期出版。1985年改为季刊。1988年改为双月刊,页码为64页。2007年改为半月刊,页码增至80页;2007年第13期始页码增至96页;2008年第1期始增至112页,第19期始增至120页;2009年第1期始增至128页,第13期始增至144页。 《科技导报》 2007 年刊登科研论文 332 篇,栏目文章 90 篇,科技信息 1700 余条; 2008 年刊载科研论文 397 篇,栏目文章 315 篇,科技信息 3018 条; 2009 年刊登科研论文 433 篇,栏目文章 302 篇,科技信息 4229 条; 2010 年刊登科研论文 464 篇,栏目文章 288 篇,科技信息 5208 条。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新闻稿|1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显著加强
kejidaobao 2010-12-17 15:49
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国科协近年发布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试行)》、《学会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国科协致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在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并组织 院士专家科学道德教育活动宣讲团 ,深入高等院校开展巡讲活动。 为引导青年学子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科技导报》自 2007 年第 9 期开设 主编心语 栏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科技导报》主编冯长根教授在《科技导报》 2007 年第 9~24 期、 2008 年 1~19 期 持续发表了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 系列文章,在《科技导报》 2008 年第 20~24 期、 2009 年第 1~24 期、 2010 年第 1~24 期持续发表了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 系列文章。冯长根 2010 年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博士研究生做 23 场报告, 为研究生 分析 科研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讲解夯实科研的四大构件。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 报告会累积已达 86 场。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新闻稿|1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栏目有奖征文
kejidaobao 2010-7-15 11:10
为促进科技交流、优化学术环境、分享科研经验、倾听前沿呼声、展示一线景色、打造优秀期刊,《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栏目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征文。 征文范围: 1) 个人科研、求学、求职、留学的经历、体会、经验;学术会议、野外考察、学位答辩、职称评定的经历、见闻、心得;实验室生活趣闻、经验、感悟;科研选题、申请课题、项目研发中的经历、顿悟、教训;导师/研究生相互交流、交往的经验、教训、建议;科研论文撰写、投稿、修改中的经验、体会、教训等。 2) 对《科技导报》的了解、认识、理解;对《科技导报》办刊的评论、意见、建议;给《科技导报》投稿、审稿、订阅等的经历、感受、建议;对《科技导报》科研论文、栏目文章的评论、评议、建议;对《科技导报》办刊方针、刊物定位、栏目设置、整体特色的认识、意见、建议等。 征文要求:800字左右/篇,所述不求全面,但求真实真切,具有原创性、合理性、可读性。 截稿日期:2010年12月31日。 征文奖励:一等奖3名,奖金300元/人;二等奖5名,奖金200元/人;三等奖10名,奖金100元/人。并将颁发征文获奖证书。 投稿信箱: lina@cast.org.cn 。 优秀作品(不局限于获奖作品)将在《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栏目刊出,欢迎科技工作者、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个人分类: 《科技导报》工作动态|2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社第一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suqing1961 2009-5-17 02:00
5 月 14-15 日,科技导报社 主办的 2009 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 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举行,会议主题为地球系统科学建设,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伊朗的 60 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讨论会,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 30 多位研究生列席了讨论会。 这是科技导报社第一次举办国际会议。 会议由 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协办,得到了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理联合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大力 支持。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 )副主席、《科技导报》编委秦大河院士出任会议主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Ronald Abler 博士和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 ICSU ) 前主席张宏仁研究员出任会议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并全程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方法建设、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平台建设、地球系统科学实验模拟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未来研究趋势 4 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相互关心的有关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 )副主席、《科技导报》编委秦大河院士开幕式上致辞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 Ronald Abler 教授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 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德国 波恩大学 Eckart Ehlers 教授,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IHDP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GCHH )咨询组主席 Thomas Krafft 博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刘骥平教授、康涅狄格大学杨秀生教授,伊朗 Payame Noor 大学 Seyed Javad Moghaddasi 博士,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吴立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小平研究员等 20 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 Ronald Abler 教授做地理学对地球系统科学的贡献学术报告 参会代表还有刘昌明院士、周成虎研究员、王春乙研究员、王五一研究员等地学界知名学者。 由于报告人宣讲的内容涵盖领域过于宽泛,尽管学术报告宣讲踊跃,但提问和讨论却显得不活跃。这是今后举办这类国际会议应该改进的地方。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497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