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物医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热度 22 dgjguoxue 2011-8-17 09:06
进入第二轮名单如下: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0人) 第一轮为71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王 岩 49 外科学 解放军总医院 王松灵 48 口腔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 王海燕(女)73 内科学(肾脏内科) 北京大学 朱 军 62 作物遗传育种 浙江大学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张 旭 49 神经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 科学研究院 张学军 55 皮肤病学 安徽医科大学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陈孝平 58 肝脏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 陈晔光 46 细胞生物学 清华大学 哈木拉提·吾甫尔 51 民族医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施一公 4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赵继宗 65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徐 涛 40 细胞生物物理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徐安龙 48 比较与进化免疫学 中山大学 郭亚军 55 肿瘤学 第二军医大学 钱 前 49 作物种质资源 中国水稻研究所 高 福 49 结构免疫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学研究所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彭少麟 54 生态学 中山大学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韩家淮 51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 慈龙骏(女)76 荒漠化防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景观生态学 黎志康 57 植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瞿 佳 55 眼科学、视光学和视觉科学 温州医学院 此前的一篇博文:我个人挑选一些可能上院士的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0826do=blogid=447075 在之前的这篇博文里我列举了我个人倾向的名单: 施一公(饶毅 徐涛 张明杰 ) 舒红兵(韩家淮 裴端卿) 杨晓(女)(蒋澄宇) 曹晓风(女)(朱玉贤,张大兵) 张学军 现在留下来的就只有:施一公,徐涛,张明杰,朱玉贤,舒红兵,韩家淮,张学军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看法: 施一公,徐涛,张明杰 三位基本上都是从事生物物理研究的,不可能最后三位都选上,施一公和张明杰胜算大一点,张代表香港地区。朱玉贤我前面已经分析了,朱近近年来有plant cell,PNAS,MCP(IF都在10上下徘徊),朱也比较低调,早些年也参与到了陈章良的“恐龙蛋事件”中,上院士也是合格的就是文章没有在进一步突破,数量上也不占优势,相比我提到的交大 张大兵 每年几篇plant cell的高效,还是有点逊色,张基本上是国产的,光今年就有5篇plant cell,一篇是合作的,还有一篇plant physiology,不过我期望的曹晓风没上可惜,前不久有一篇很漂亮的nature genetics发表,植物里面首次发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Arabidopsis REF6 is a histone H3 lysine 27 demethylase,朱玉贤留在了第二轮还有可能就是他代表北大,因为饶毅先生没有出现在大名单中,清华可是有两个留在了第二轮。同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舒红兵,韩家淮,裴端卿只留下两,裴端卿本来在这之间就稍显的弱势一点,不过最近被 方舟子 的网站盯上了。反正 舒红兵,韩家淮 谁上都代表了高水平。 不过清华的 陈晔光 ,出现了第二轮大名单中,本来陈的名气呢相对前三位就要小些,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但2010有nature cell biology,不过也是年轻有为啊。 张学军 还是如我所料出现在第二轮,谁让nature genetics一篇接一篇的发表呢,还有NEMJ呢,虽然网上很多人有质疑啊,质疑他真实的水平,不过关于GWAS国内还真是他引领者,不久前在他们安徽医大还召开了一个国际GWAS大会,足见影响力,不管怎么说比那个BGI的XX水平还是高多了吧。 出现在第二轮的 钱前,高福,郭亚军 我之前都提到过,钱前是新科美院院士李家洋一首栽培起来的,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关于水稻基因克隆的Nature,也是国内唯一一篇,后来慢慢地也有了nature genetics,不过钱前主要还是从事育种的工作,还年轻,如果这次上了院士那就充分说明了朝中有人的重要性,连万建民都是在工程院申报的。 郭亚军 ,UCSD的教授,吴孟超院士的高足,在军医大里面具有代表性。高福,北微所所长, 2010年有一篇 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 另外聊聊热门的饶毅教授,最近饶先生在科学网发表几篇文章,轰动不小,就我个人来说关于职称的问题我比较赞同饶毅,国内的确是很多教授水平赶不上美国一个助教,他所说的NIBS的一个助理研究员的确水平高于现有院士平均水平,不信大家可以去看他们的研究成果,国内院士的水平确实不怎么高,有些仅仅凭一篇plant cell上院士的也有。关于饶毅教授这次落选第二轮可能大家都不意外,不过确实有点侮辱人,连方舟子都说肖传国都二轮过,呵呵。不过饶毅也好施一公也好,总之能上一个,呵呵。最后说明一点,饶毅近期一篇nature一篇nature子刊也够“出气”了,所谓“三年不鸣”,呵呵。不过饶先生表示从今以后不再选中科院院士,饶毅博客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6143 附饶先生的博客内容: 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表达了的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PS:很多人评论的时候说我这个完全是在数文章更直接点数CNS,那我说了,既然国内没有引领某一方向的学者,大多跟在别人后面做的,那么不主要数CNS那数什么,谁让是科学院,以基础研究为主,当然完全看文章或者影响因子那就不要评来评去了,直接量化好了。昨天公布了“973”的项目,就生命科学来说,我就没看出是在做探索研究的,基本没什么新意,不如HHMI鼓励创新,做开创研究。刚看报道说施一公先生对饶毅的落选表示“不理解”,其实饶先生自己都说了能理解各种情况,在国内院士说话的分量要高于再大的海归,如果饶当选以后发表言论更会刺激某些部门,到时候恐怕不好收场。施先生呢,可是胡总接见过的,饶落选引起的震动这么大,如果到时候施没当选,恐怕震动更大,感觉施现在有点被“绑架”了,像是一定要当选。另外每次有关施一公小组出CNS都会讥笑其是批量流水线生产,那我说了,中国做这个的可不止施一公团队,全国还有好多啊,怎么在他没回清华之前批量生产啊,照此说来,美国那么多诺奖得主和院士岂不是都是做加工生产的。施文章多了,被讥笑,饶文章自08年来近3年才出一nature一nature子刊,又有人笑其产量低,总之是发多了不好少了不好,那要怎样?饶做的科学性强一点,从社会行为上去寻找分子机理,这是最符合科学精神,本质是好奇引发的,通常做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时间,不是能批量生产的。
39765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2011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CBME'11)即将召开
xiaoxiaochun 2011-5-6 11:37
2011 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CBME'2011)将于2011 年10 月30 日-11 月1 日在美丽的江城武汉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 量分会、生物医学传感与技术分会、生物医学信息与控制分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中 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联合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与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 学专业委员会承办。 会议宗旨:在为生物医学工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提供一 个交流平台:报道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交叉、融合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增进信息科学、生 命科学、医学界及其它相关领域学者及工业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工 程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命学科, 为保障人类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会议环节: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工业界代表就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 最新成果、产业前景、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主题报告;举办专题研讨会,以加强不同 学科之间及学术界与工业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进行青年论文竞赛,为年轻学子提供展 示才能的机会。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向本届年会投稿,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年轻学子及相关企业积 极参会,共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  会议专题 1.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 2. 生物医学成像及应用; 3. 生物医学仪器; 4.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可视化; 5. 远程医疗与社区保健工程; 6. 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 7.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 8. 生物学与物理治疗; 9. 脑科学与神经工程; 10.生物医学超声技术及应用; 11.生物医学传感器与芯片技术; 12.生物材料与微、纳米生物技术; 13.分子电子学 14.生物光子学与光学分子成像; 15.医学光子学与光电医学工程; 16.医疗信息系统; 17.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 18.核医学、放射物理及应用; 19.生物电磁学; 20.生物力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 21.临床工程与康复技术; 22.中医药工程; 2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教学; 24.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 25.其他相关内容。  征文要求 1. 投稿分两个环节: a) 摘要:截止时间:2011年6月30日(字数:300字左右) 我们将在截止期后的两周内发去录用通知及第二轮会议通知。 b) 全文截止时间:2011年9月15日 2. 论文投稿要求: a) 投稿以原创性论文为主,应突出作者的创新与成果,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 值或应用推广价值。我们同样欢迎本领域专家总结自己近年工作进展的综 述性论文。 b) 参加青年论文竞赛的作者请在首页第一行打印:青年论文参赛论文。参赛 作者必须是论文第一作者,年龄应在35岁以下;参赛论文需提交中、英对 照的论文全文各一份。参赛论文必须是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或会议 上发表或宣读过。青年优秀论文奖将由到会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评比得 出,并设立一、二、三等奖。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将被推荐至国际期刊: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本文发表。(投稿时必须同时签署版权 转让协议) c) 来稿请按网上格式要求用WORD撰写排版。请在文末注明作者/通讯作者的 姓名及联系方式(单位、电话、电子邮件地址)。 d) 来稿请注明论文所属征文范围中的类别。 3. 投稿方式 Email: CBME2011@gmail.com  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丹 电话:027-87792033-302 传真:027-87792034 会议网站: www.biomed-photonics.org 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部G302 2011 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组委会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代章) 2011-04-16 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与技术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信息与控制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 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大会主席团: 执行主席:骆清铭 成员:各分会或专业委员会负责人 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高上凯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王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与技术分会: 周宜开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信息与控制分会/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 员会:陈武凡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骆清铭 地方组织委员会 主席:朱丹
4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SCI文章署名时学位缩写问题
热度 2 Xiaharry 2011-2-25 16:47
“我有篇文章已修回,有可能被接受。按照惯例,署名时都要注上学位缩写,比如M.D,Ph.D 等等。但我只是硕士毕业,学校统一发得是医学硕士。这样在署名时,我的学位应该是M.Sc,还是M.D, 或别的?哪一个更符合国际惯例?我没看到过MSc,但M.D 似乎是医学博士的缩写。我也在丁香园内搜索过,有说写成M.D的,这样会不会被当成是造假?我不了解,想请您指点一下,谢谢!” 曾经不止一个战友问我类似问题。 我的答复是如实填写。国际上并没有什么惯例可言。比如医学硕士,可写成M.M. 或 M. Med. (见本人发表的两篇论文: 1. Am J Gastroenterol 2000; 95:114 –121. Antral-Type Mucosa in the Gastric Incisura, Body, and Fundus (Antralization): A Link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Harry Hua-Xiang Xia, Ph.D., M.M., Jamshid S. Kalantar, M.B.B.S., F.R.A.C.P., Nicholas J. Talley, M.D. , Ph.D., F.A.C.G., Jenny Ma Wyatt, M.B.B.S., F.R.C.P.A., Stuart Adams, M.B.B.S., F.R.C.P.A., Karen Cheung, M.B.B.S., F.R.C.P.A., and Hazel M. Mitchell, Ph.D. I 2.Am J Gastroenterol 2002;97: 3023–3031. Topographic Association of Gastric Epithelial Expression of Ki-67, Bax, and Bcl-2 With Antralization in the Gastric Incisura, Body, and Fundus Harry Hua-Xiang Xia, Ph.D., Gui-Shui Zhang, M.Med. , Nicholas J. Talley, M.D., Ph.D., Benjamin Chun Yu Wong, M.D., Yi Yang, Ph.D., Chris Henwood, M.B.B.S., Jenny Ma Wyatt, M.B.B.S., Stuart Adams, M.B.B.S., Karen Cheung, M.B.B.S., Bing Xia, M.D., You Qing Zhu, M.D., and Siu Kum Lam, M.D. M.M. 或 M.Med. = Master of Medicine; Ph.D. = Docotor of Philosophy; M.D=Doctor of Medicine; and M.B.B.S. = 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英国学位体制). 至于有人认为,国内“医学硕士”、甚至"医学学士"可以写成“M.D."。原因可能是,在美国,医学毕业共需8年时间,所以,毕业生毕业即可获得M.D. 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医学毕业生(学士学位)在美国往往可被视为M.D.同等学历(Equivalent)。但本人认为,M.D. equivalent与M.D.还是有区别的。更何况,上述M.D. equivalent仅限美国,而且只用在某些情况(如考医师执照时资格认定等)。 所以,我认为,在论文署名上还是实事求是的好。学士能发论文只能证明你有水平,而“虚报”M.D.却有夸大、作假之嫌。
48262 次阅读|1 个评论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概念(2)
热度 5 xiaoxiongshen 2011-2-8 03:54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概念(2)
阴阳 — 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概念( 2 ) 阴阳学说阐述 生物体内稳态的相互关系 随着半个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医学研究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手段的更新,大量新的基因被不断地发现。科学家们在超微观的生物研究过程中,仿佛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他们深深地意识到在研究的一定阶段, 必须超越狭小 微观生物 的范围,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的真相与全貌,避免其片面性。当然, 阴阳学说又成了 科学家们的首选工具,特别是在医学综述和述评论文中常常被引进了阴阳学说。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 Zigman JM 和 Elmquist JK 在《内分泌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体重的阴阳调控 — 从厌食症到肥胖症”。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十多年来的有关于 控制食欲、体重的相关基因的 研究进展,并将这些研究成果,绘制成太极阴阳模型 。 作者将 瘦素( Leptin) 比作阳,是能量充足的分子信号。瘦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能抑制摄食,促进能量消耗,调节代谢,影响激素分泌、生殖、免疫和血管增生等。 作者还 将 脑肠肽 ( ghrelin ) 比作阴, 是能量不足的分子信号。 脑肠肽又称 “饿激素”,是一种由胃的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小分子肽,它是很有效的进食刺激剂。文章主要阐述了 人体瘦素和脑肠肽激素作为重要的信号,两者如同阴阳一样 相互依存,彼此协调,自适调控,通过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反馈调节( overlapping pathways ),来平衡 能量和食物的摄取,保持体重的稳态。两者之间若任何一方过盛或不足,都可能破坏内稳态的平衡,引起肥胖, 厌食症 或虚损证。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杂志免疫学分册 2005 年第四期为了更明瞭地表达调节性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T 细胞) (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 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特在该期的封面绘制了太极阴阳图,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医学界的眼球。编辑十分强调和谐本质的重要性,指出人体由无数的复杂元件之间相互作用而成 , 彼此需要互相和谐,才能维护其构成要件的动态平衡 。调节性 T 细胞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 T 细胞亚群 , 其 功能是通过抑制自身反应性 T 细胞的免疫反应、抑制传统 T 细胞的活化以及促进一些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等,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肿瘤免疫监测、诱导移植耐受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另外, Shen Y 和 Meri S 也从太极阴阳调节角度来探讨 补体的阴阳两方面的作用与 阿兹海默症 的关系。 在 阿兹海默症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 补体系统一方面被 淀粉样蛋白激活, 可诱导和促进局部 免疫 炎症形成, 产生大量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 和神经元损伤变性,表现为阴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促进清除 神经元 毒性以及促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 , 防止炎症反应扩大和促进神经再生,表现为阳的一面,这种阴阳平衡一旦被破坏而将发生 阿兹海默症 。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 Aikawa M 一针见血地 指出的那样:“ 古代的哲学家们早已知道了健康的本质就是平衡,但其所代表的机理是复杂的,以至数千来,我们还一直在试图回答着同样的问题。”( Aikawa M .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 law of Yin and Yang in smooth muscle cell fate. Is YY1 a vascular protector? . Circ Res. 2007, 20, 101(2):111-3) Zigman JM, Elmquist JK. From anorexia to obesity--the yin and yang of body weight control . Endocrinology. 2003, 144(9):3749-56.
个人分类: 中医,生物医学|201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大家都在捞出身,捞法不同而已
fs007 2010-12-21 07:57
方舟子生物医学出身考 作者:亦明 (注:本文是笔者《打架斗士方舟子》一书《中医篇》的一章) 中文科学一词,来自西文的日译,其本意是分科之学。中文的学术一词,则是指专门的学问。俗话说,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因此,一个人不论是搞学术打假,还是搞科学反伪,他首先需要的就是亮出自己的资格你凭什么?可是,头戴美国博士帽子,手持科学棒子的方舟子,就好象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似的,真个是打遍天下:从理论物理学,到科学传播,从史学到中医,没有他不能插手的地方。而他的资格,也像是变戏法似的,信手拈来。就如同要几年前为了推销转基因产品方舟子给自己打造了一顶生物信息学家桂冠一样,到了2007年,为了给自己打中医建立资格,他又给自己封了一个生物医学出身的头衔。那么,方舟子真的是生物医学出身吗? 一、生物医学的含义 其实,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生物医学都是一个专业术语,英文是biomedicine,其含义虽然不尽相同,但其相同的一点却是,它是生物学中有特定内涵的专门学科。据百度百科: 生物医学是综合工程学、医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基本任务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主要研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医学临床对人体信息进行无损或微损的提取和处理。(见: /1339162.htm)。 而根据英文维基百科,生物医学是这样定义的: Biomedicine is a branch of medical science that applies biological and other natural-science principles to clinical practice.(生物医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将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原理运用于临床实践。( )。 再看看维基百科是怎么定义生物医学家的: A biomedical scientist (or biomedical doctor, biomedician, medical scientist), is a scientist educated in the field of biological science,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medicine.(生物医学科学家是受过生物学,特别是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学训练的科学家。)(见: /wiki/Biomedical_scientist)。 显然,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在生物医学这个词汇中,生物与医学都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前者修饰后者的偏正关系:生物是起修饰作用的(即偏正结构中的偏),而医学才是被修饰的中心词(偏正结构中的正)。 不用说,要成为一名生物医学家,必须有一个生物医学出身。那么,如何得到这个出身呢?在挪威的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设有专门的生物医学系,该系隶属于医学院。(见: )。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生物医学学士学位也是由医学院下属的解剖与细胞生物学系来提供。(见: )。而在美国的大学,专门提供生物医学教育的很少,所以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才会与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合作,提供这方面的课程(见: /academic_year/europe/sweden/Karolinska.pdf)。而在著名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下设一个生物医学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要获得这个学院的博士学位,必须修满下面这些课程(见: /index.cfm?PMID=3069): Genetics Molecular Methods Organization of the Cell Science as a Profession Ethics Method and Logic Cell Division Development Cancer Gene Regulation Molecular Interactions Immunology Neuroscience Structure of Macromolecules 总之,生物医学出身并非可以随便叫的,或者可以任意自封的,而是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 二、方舟子的生物医学出身是怎么来的? 查新语丝网站,方舟子最早使用生物医学这个词汇,是在1997年3月9日。当时,他与新语丝之友讨论搞自己的百科工程,其中说: 刚刚找了本百科全书翻了一下,科学的分科只有天文、化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倒有工业、农业、通讯、计算机、材料、军事、交通、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生物技术、化学、土木、人类、地质、系统、力学、电机、电子、能源,看得我眼花缭乱,真有必要分这么多这么细吗?分了以后空着,或者每门只有一两篇,那还不如综合一下。 (见1997年3月新语丝之友存档)。 显然,在百科全书中,生物医学也是与生命科学想并列的学科,大致相当于医学。可是,到了1997年12月,方舟子却说了这样一段话: 医药科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到了今天,医学和生物学实际上已难解难分,所用的方法,所研究的对象都没太大的差别,比如我是研究生物化学的,但说我是在研究基础医学也未尝不可,大家都是从国家卫生院拿的经费。医学早已成为现代科学的一部分。(见1997年12 月9日新语丝之友存档, /browse.php?u=Oi8veHlzLmNuaHViLm5ldC9mcmllbmRzL2xpc3QucGhwP2lkPTU0OTI%3D amp;b=5)。 说医学和生物学实际上已难解难分,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把这句话颠倒个顺序,说成是生物学和医学难解难分则就大谬不然。这就像是我们可以说方舟子和中国难解难分,但却不能说中国和方舟子难解难分一个道理。因为生物学的范畴十分庞大,从古生物学到生态学,从农林科学到进化论,它们都与医学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是不是因为医学应用了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方法,搞生物化学研究的人就可以说是在研究基础医学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问方舟子:既然医药科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这些学科的基础上的,是不是搞物理、化学、统计学的人都可以说自己是在研究基础医学呢?至于方舟子的另一个理由,大家都是从国家卫生院拿的经费,则纯属无知。他当然不会知道,即使是现在,美国的国家卫生院还在支持某些植物科学的研究。 那么,方舟子为什么要在1997年底说自己是在研究基础医学呢?这是因为,他当时在Salk的研究与医学有关,而他们发明的那个专利,也确实是要用于开发新药的。不过,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并不等于生物医学出身,这个道理还需要证明吗? 方舟子第一次说自己是生物医学出身,是在2007年2月。当时,他为了推销自己的《科学成就健康》,他曾这样对新浪科技说: 我们从一开始打击这些学术腐败的时候,从2000年开始打击的时候,关于医疗保健这一块的造假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因为这个跟我的专业背景有关,我是学生物医学出身的,所以比较关注这方面的造假现象。(见:《方舟子做客新浪网谈如何识别假医、假药、假保健品实录》,XYS20070201, /sina3.txt)。 四天后,《北京娱乐信报》报道说: 在《科学成就健康》中,学生物医学出身的方舟子用科学说话,指名道姓地揭露了二十多种常见虚假保健品的真相,如核酸营养品、干细胞美容等。方舟子表示,对待假保健品、假药泛滥,如果读者能多了解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不轻信虚假浮夸的宣传,那么至少能够做到自保,减少受骗上当、危及身体健康的机会。(赵明宇:《方舟子炮轰虚假保健品 被人跟踪收到恐吓信》,2007年2月5日《北京娱乐信报》, /science/dajia8/jiankang13.txt)。 2月11日,新语丝上发表《方舟子接受医生专业网站丁香园专访谈〈科学成就健康〉》,其中方舟子说: 从2000年起我开始所谓学术打假以来,打击假医、假药、假保健品就是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最受普通读者欢迎的一项工作。因为我本人是学生物医学出身的,所以对这方面的内容特别敏感。(见: /interview/dxy.txt)。 显然,方舟子的这个生物医学出身头衔,是为了推销那本靠抄袭拼凑而成的烂书而量体定制的。而这个出身一出世,就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啐向方舟子的吐沫,足以把他淹没。比如,笔者在当年2月15日给《中国青年报》写信说: 几天前,方舟子为了推销自己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其中包括那篇抄袭来的《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接受医生专业网站丁香园专访,采访中,他宣称我本人是学生物医学出身的。(《方舟子接受医生专业网站丁香园专访谈〈科学成就健康〉》,新语丝网站2007年2月11日新到资料)。查方舟子1990年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95年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是生物化学。在此之后,他从事了数年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分子生物学(或称分子遗传学)。在他的一生中,方舟子从来没有发表过一篇关于生物医学的论文。因此,他的这项学术履历也是伪造的。 也就是在网上众人的口诛笔伐之下,方舟子这个生物医学出身顷刻间灰飞烟灭了。2007年5月,在陈蓉博客《讨论中医》节目中,愤怒主播万峰指着方舟子的鼻子问他:你到底是生物医学(出身)还是生物化学(出身)啊?而方舟子只敢这么回答:生物和医学是一家。既然如此,是不是袁隆平先生也可以说自己是生物医学出身呢? 到了2007年9月,方舟子在接受《IT时报》记者的采访时,他只说自己是一个接受过系统的生物学训练,搞生物医学研究出身的人,有生物医学的专业知识。(见《方舟子:我是网上挨骂最多的人》,XYS20070907, /Fang-Zhouzi/interview/ITtimes.txt)。显然,他是在有意收回自己七个月前的那个出身说法。只不过是,即使是这个修正的说法也掺杂着大量的水分(下详)。 三、方舟子做过生物医学研究吗? 众所周知,无论从事何种科学研究,都需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比如说,一个植物学家如果不知道如何播种,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如果从来就没有培养过大肠杆菌,就会让人感到奇怪。同样的,搞生物医学研究,也需要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而方舟子这个生物医学出身,恰恰就在这一方面露了大怯。 1、方舟子做过动物细胞培养吗? 我们知道,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而研究的层次可以是在分子水平,也可以是在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甚至是针对一个个体。而在生物医学基本训练中,动物的细胞培养几乎就是日常工作。而使用动物细胞做实验,保存细胞株又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也就是说,搞过生物医学研究的人,大多搞过细胞培养;而搞过细胞培养的人,又几乎都有保存细胞株的经验。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个经验,大致可以断定他没有做过细胞培养,没有受过最基本的生物医学训练。 那么,如何来保存动物细胞呢?一般的方法是先把细胞离心沉淀,然后悬浮在特殊的液体中,然后逐渐冷却,从4度到负20度到负80度,再到负196 度(液氮)。这几乎是世界学术界的通用方法。可是,在2005年5月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个题为《肉身不腐与未来复活》的节目。在其中,方舟子说了这样一段话: 它采取的是快速冷冻技术,保存在非常低温的条件在,零下一、两百度。我们采取这种快速冷冻技术的话,就可以把细胞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如果细胞是缓慢地冷冻的话,细胞液结晶的时候,就会把细胞膜给弄破了,这个细胞就死掉了。如果快速冷冻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不会让细胞结构发生改变。所以这种快速冷冻技术在生物学上是应用得比较多的。我们以前做实验的时候,经常用这种办法来保存细菌。用一个菌株做完实验以后,以后还要用,而且想长期保存下去,怎么办呢?就把它快速地冷冻,然后冷藏起来。一般保存细菌的话,是藏在零下70度。如果要更长久地保存的话,是保存在液氮里头,温度就更低了。 (见: /roushenbufu.txt)。 显然,这位生物医学出身根本就没有冷藏细胞株的经验,否则的话,他就不会拿自己的保存细菌的经验来说事了。(细菌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前者有细胞壁。因此,二者的保存方法不具可比性。) 本来,此事如果到此为止,人们对方生物医学出身的根底还会将信将疑,不知深浅。可是,两天后,有个ID是artichaut的人在读书论坛上发帖子,针对方舟子上面的话质疑道: 偶对这段话有些异议. 一般偶们冻存细胞,都是讲究缓冻速溶的, 偶们冻细胞的时候加DMSO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让降温速率缓一些吗?以前有一些麻烦的办法让细胞慢降温,现在一般是先放在isopropanol里再放进 -80℃过夜,再放进液氮罐中.缓冻的目的恰恰是为了降低形成冰晶的风险,防止细胞遭到破坏.而溶起来则是要快,从液氮罐取出立马就37℃水浴了.这在 current protocol里面都是可以查到的.当然current protocol里也提到有的实验室就是直接进液氮,也没啥,偶只是说在理论和常规操作上我们还都是说缓冻的. (见: )。 猜猜方生物医学出身是怎么回答的?他马上google出来一篇四年前的科普文章《科学家的低温梦想》当作证据。实际上,Current protocol是生物学实验室中的必备书,属于权威实验方法典籍。而方生物医学出身却拿一篇来路不明的科普文章与之抗衡,其可笑程度就像是拿新语丝上的文章与《大英百科全书》对阵一样。所以,artichaut答复说: 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同时将current protocol上的原文贴出。我相信current protocol应该比科普作家权威的多.而且缓冻确是常规操作,我以及我周围的同学,冻细胞实际操作无不如此,而且复苏的都很好. (见: )。 方全才当然是不肯认输的。他老着脸皮这样嘲笑对方: 我只是讲了一点常识,很奇怪你会不懂。食物保鲜也是采用快速冷冻技术,原理一样。(见: )。 假如方舟子有冷冻细胞的经验,他还会说这样的话吗?所以说,方舟子这个搞生物医学研究出身的人,实际上连最基本的生物医学实验都没有做过。 2、方舟子做过白鼠解剖吗? 除了做细胞培养之外,解剖白鼠也是生物医学研究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宰杀、解剖过白鼠,他就缺乏最基本的生物医学训练。 一般来说,宰杀白鼠的方式是先用乙醚使白鼠昏迷过去,然后任意宰割。比较残忍的方法就是直接杀生,或者在将白鼠的颈椎拉断之后再宰割。凡是使用过乙醚方法的人,既不可能忘记乙醚的气味,也都心中有数:能够使体重只有20克左右的白鼠昏迷的乙醚用量大致有多少,并且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使白鼠昏迷过去。 话说到了2010年8月底,惊天动地的方舟子被锤案爆发。根据方舟子妻的网上报案,方舟子被凶手喷了辣椒水。可是,方舟子后来却这样说: 只见一名男子突然窜到我面前,朝我的脸喷射气雾,我闻到一股刺激性味道,头晕脚软,几乎要倒下。歹徒所用的喷雾,我一开始以为是辣椒水,后来与法医探讨,觉得应该是含乙醚成分的麻醉剂,我以前做动物解剖实验用过乙醚,现在想起来就是那种味道。歹徒的计划,是一人先用麻醉剂把我麻倒,另一人再用铁锤置我死地,大概吸取了上次让方玄昌逃脱的教训。幸好我反应敏捷,跑得快,躲过一劫。(方舟子:《我遭遇两名歹徒袭击的详细经过》,XYS20100829, /attack.txt)。 一个生物医学出身的人,竟然会把乙醚当作辣椒水?并且,他竟然会以为通过乙醚喷雾就能够将一个反应敏捷,跑得快的大活人麻倒。更可笑的是,据后来的调查结果,方舟子被喷的竟然是辣椒水,并且是过期的辣椒水。我们且不去理睬方舟子的诚信问题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理睬的必要,我们只需要问方生物医学出身这样一个问题:您闻到的乙醚气味到底是哪里来的呢?您真的知道乙醚的气味吗? 四、方舟子的生物医学知识 其实,如果方舟子真的懂生物医学的专业知识,只要他在普及这些知识时不出错误,不闹笑话,他到底是不是生物医学出身,对一般人来说,并不重要。中国不是有句话吗:英雄不问出处。可惜的是,方舟子的生物医学的专业知识,几乎就等于零。(关于方舟子的细胞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分别见笔者《科唬作家方舟子》第五章《从人体革命到革核酸营养品的命》、第十三章《不知道脸红的方舟子》、第十四章《到底是蒙牛蒙人,还是方舟子蒙人?》。此处不再重复。) 1、方庸医误导国人 毫无疑问,不论是在现代生物学中,还是在生物医学中,遗传学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说它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亦不过分。尽管方舟子曾经大言不惭地要把传统遗传学还原为分子遗传学,认为经典遗传学事实上已被分子遗传学取代(见方舟子:《还原主义和整体主义述评》,XYS20001126, /redu-holi.txt),可是,对经典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遗传率,方舟子却爱不释手,不时把它拿出来炫耀自己的生物学根底。比如,他在2007年这么说: 很显然,近视的发生深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呢?通过对孪生子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地估计出某种性状的遗传率。遗传率的大小在0和 1之间。如果人的视力差异完全是由遗传差异引起的,遗传率为1,如果与遗传差异毫无关系,遗传率为0。2001年英国研究者对226对同卵孪生成年人和 280对异卵孪生成年人的研究表明,近视的遗传率高达0.89,也就是说,近视主要受基因控制,与后天因素的关系不大。差不多同时丹麦研究者对53对同卵和61对异卵孪生成年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2004年,英国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有一个被称为PAX6的基因可能与近视有关。 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近视基因,那么不管你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频繁用眼,也不会得近视(虽然你的眼睛可能会有其他损伤)。而如果你有近视基因,那么就会逐渐变近视,环境因素是不重要的。不过,基因的表达离不开环境因素的作用,某些环境因素(例如阅读)可能是近视的诱因。调查表明受教育的程度与近视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在某些地方近视发生率逐代增加,都说明某些人在某些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天生就比较容易得近视。(方舟子:《当眼保健操成为传统》,2007年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myopia.txt)。 那么,什么是遗传率呢?遗传率(heritability,亦译遗传力)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思路就是要确定生物中的哪些可变异的性状(表现型)是由基因来决定的,因此是可以遗传的。这个概念在人类行为中的滥用,即使是现在,也具有极大的争议。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在使用这个概念进行研究时,至少要牢记这么几点:第一,遗传率只是指一个特定群体内遗传因素对性状变异的影响,而不表明遗传因素对某个个体的影响;第二,遗传率只对特定的群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之下才有意义;第三,高遗传率并不表明环境对这个性状没有重要的作用。(见:Jay Joseph. The Gene Illusion. Algora Publishing, 2004. pp138-141.) 简言之,在使用遗传率这个概念来解释研究结果时,必须万分小心。且看维基百科举的一个例子: A population of Asians would contain individuals with genetics that code only for black hair. In this case, heritability is of course 0, since there is no variance in hair colour to analyse.(在一个亚洲人群体中,所有的人都具有黑色头发基因。此时,由于头发的颜色没有差异,因此它的遗传率为零。)(见: )。 众所周知,头发的颜色是由基因来决定的。但是,由于群体的不同,其遗传率却可能是0。这还不能说明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应该万分小心吗?实际上,方舟子所援引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就特别指出: Heritability is population specific; our figure applies to this population of British women and could be different for other populations with different gene pools or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遗传率是针对特定的群体而言。我们的结果只适用于英国女性的这个群体,而对于其他具有不同基因池和环境因素的群体,其结果可能不同。)(Hammond CJ, Snieder H, Gilbert CE, Spector TD. Genes and environment in refractive error: the twin eye stud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 May;42:1232-1236)。 可是,大无畏的方生物医学出身却根据自己的大无知越俎代庖般地告诉国人:如果你没有近视基因,那么不管你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频繁用眼,也不会得近视。其实,这句话应该修改成这样: 如果你没有羞耻心,那么不管别人怎么骂你,嘲笑你,你都会面不改色地继续当你的科普作家来骗人、骗钱。 2、方庸医误诊达尔文 2006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方舟子的《达尔文得了什么病》一文。笔者已经证明,这篇文章是抄袭自英国的一家医学院学报(亦明:《方舟子四年前曾抄袭一家英国医学院学报》)。在这篇抄来的文章中,方舟子说: 最新的研究表明达尔文得的其实是一种当时不知道的疾病全身性乳糖不耐症。 英国卡的夫大学医学院的两位研究者仔细研究了达尔文的病情记录,发现其症状与全身性乳糖过敏一一吻合。达尔文通常是在饭后两个小时开始发病,发病时间也与乳糖过敏相符。他们还发现,在达尔文的日常饮食中都含有牛奶、奶油等富含乳糖的食品,而达尔文病情好转的时期则恰好是他碰巧没有吃这些食品。另外,达尔文的亲属中也有几个人有类似的病情,这也与乳糖不耐症通常是遗传的这一点相符。 假如谁用全身性乳糖不耐症来搜索互联网,不论是百度还是谷歌,就会发现,搜索到的网页几乎全部来自方舟子的这篇文章。(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纪念达尔文》一文中,沿袭了方舟子的这一说法。见《科学文化评论》第6卷 第4期。)换句话说就是,方生物医学出身硬是创造出了一个疾病名称。我们当然知道,这是方庸医对那篇英国医学院学报文章的直译:systemic lactose intolerance。据那篇文章的作者称,这个名称是他的首创(Campbell, AK. What Darwin missed. Astrophys Space Sci 2003; 285:571-585)。但是,在Pubmed数据库中,至今没有几个人跟进,而都是使用lactose intolerance(乳糖不耐症)这个名称。反倒是方生物医学出身,以为这是什么重大发现,因此一头扎到人家的怀里。 那么,达尔文到底得的是不是全身性乳糖不耐症呢?白字秀才评论道: 所谓乳糖不耐或乳糖过敏,就是有的人缺乏乳糖分解酶,人体小肠不能吸收乳糖,这样乳糖就进入大肠,被大肠里面的细菌分解发酵利用,分解成了酸,水以及二氧化碳等。那些酸,以及气,是人腹部难受等,放放屁,最多是腹部涨,难受,有点恶心等。这些乳糖不耐受症和达尔文的疾病,有多少是相符的? 乳糖不耐受症很容易被发现,因为这和特定的饮食关联密切,很容易被发现。比如,本人,只有喝了牛奶才有那些现象,如果不喝牛奶,就没有这些现象。很难想象,一个和特定饮食有关的疾病,几十年都不能被发现。比如,本人来美国没几天,就知道喝牛奶会让我不舒服了。而且,这个乳糖不耐受是可以被慢慢消除的,比如,我现在喝牛奶,就没有刚来美国时喝牛奶那样难受了。 事实是,早就有人提出达尔文会不会得了乳糖不耐受症的说法。这个说法并不是象方肘子所说的,是什么【最新的研究发现】;其次,乳糖过敏并不象庸医方肘子说的那样可怕。(见:白字秀才:《笑看庸医方是民如何给达尔文把脉看病》,2006年11月2日发表于《教育与学术》论坛,见: )。 是啊,达尔文曾被方舟子吹捧为千年第一人(见:《谁是千年第一人(讨论合集)》,新语丝之友2000年1月存档),可是,这位能够从自己搜集的大量材料中总结出进化论的千年第一人,怎么连自己吃什么东西会导致身体不适都总结不出来呢?他怎么竟然会连白字秀才都不如呢?确实,维基百科就这么说: It has been proposed as the source of Darwin's illness, but the hypothesis is improbable, because, as with lactose intolerance, its temporal and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food is easily established, and this was not always the case.(有人认为达尔文的疾病是食物过敏造成的。这不太可能,因为与乳糖不耐症相似,这种因果关系很容易确立,并且,情况也不经常是如此。)(见: )。 显然,不是达尔文不如白字秀才,而是方生物医学出身为了骗稿费,就顺手抄了一篇小报,把自己吹捧的千年第一人贱价拍卖了。 3、方庸医坑害方粉丝 2007年5月26日,有人在新语丝读书论坛发了个帖子说: 今天跟朋友聊天听说一种概率很小的悲剧,觉得女人生孩子也很危险,跟难产死亡无关,是关于血型的。说她一个朋友的太太要生孩子了,第一个是剖腹产,第二个也打算剖腹。可到了那天,她忽然想自然生产,就打算自然产。可生的时候,胎儿的血型跟她的不搭配,发生了脐带血回流现象,产妇当场就停止了心跳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据说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为1/80万。一个大活人就这么一下没了,小孩子倒是好的。(见: /forum/db/2/45/163.html)。 两年后,有一个人给方庸医写信求教: 方老师,我B型血,我妻子O型血,医院检查我妻子抗B效价是1:512,这样会导致怀孕时胚胎溶血死亡。医院要给开中药降到正常值1:64。请问方老师,我应该答应吃中药么?这种情况有西药可以治疗么? 看看方大夫的答复: 不必担心,怀孕又不是输血,夫妻血型差异不可能对胚胎造成任何影响,当然不可能有针对这种情况的西药。这是国内不良医院、中医骗子为了骗钱搞出来的伪科学。如果在怀孕期间吃中药,反而有可能对胚胎、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有必要吃中药来防止胚胎溶血死亡吗?(附方舟子回答)》,XYS20090530, /zhongyi2417.txt)。 对此,白字秀才评论道: 其实,那位求医问药的人,如果听从方庸医的建议,他老婆的抗B效价不降下来,或采取治疗手段的话,胎儿死亡或有问题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我真佩服方肘子的无耻和厚脸的程度,仅仅因为自己学过生物学,然后自己又宣称医学和生物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能把自己当作无所不知的医生了. 密切根州立大学的博士真神啊! (见: )。 另一位网友张生说: 在美国,由于普遍使用RhoGAM预防Rh不合的溶血,目前最常见的新生儿溶血原因是ABO血型不合,也就是孕妇为O,胎儿为A或者B(当然不可能是AB了)。在中国,由于Rh不合很少见,胎儿/新生儿溶血一大部分都是ABO不合引起的,虽然危及胎儿生命的比例不高,但新生儿黄疸是肯定会有的。医院检查抗B效价是产前检查的一种进步,发现抗B提出预防措施是很正确的,虽然中药预防效果如何我没经验,既然医院有方子,估计是常规了。 美国产前检查也是常规查血型的,但西医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只有监控胎儿,如果发现溶血太严重,危及胎儿生命,可以给胎儿输血(宫内输血,有一定危险),产后及时输血和治疗黄疸是主要办法,重者可能要临时换血。如果中医有效,应该大力推广。 (见: )。 确实,如果用Pregnancy Complications来搜索网络,各大医学网站都会讲述一番孕妇与胎儿血型的关系。如American Pregnancy Association网站就这样告诉孕妇: If you are Rh-negative, you may develop antibodies to an Rh-positive baby. If a small amount of the baby's blood mixes with your blood, which often happens, your body may respond as if it were allergic to the baby. Your body may make antibodies to the Rh antigens in the baby's blood. This means you have become sensitized and your antibodies can cross the placenta and attack your baby's blood. They break down the fetus's red blood cells and produce anemia (the blood has a low number of red blood cells). This condition is called hemolytic disease or hemolytic anemia. It can become severe enough to cause serious illness, brain damage, or even death in the fetus or newborn.(如果你是Rh阴性,你可能产生对Rh阳性胎儿的抗体。假如胎儿的血液与你的血液相混这是经常发生的,你的身体会产生对胎儿的过敏反应。你的身体会产生针对胎儿Rh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会破坏胎儿的红细胞,造成贫血。这种情况叫做溶血病,或溶血性贫血。它有时会严重到造成重要疾病,脑损伤,甚至胎儿或新生儿的死亡。(见: /pregnancycomplications/rhfactor.html)。 显然,方骗子的无知比国内不良医院、中医骗子对病人的危害要大得多,而他骗钱的方式也比伪科学要邪恶得多。 五、结论 从方舟子冒充生物医学出身这件事,笔者总结出下面三点结论: 第一,只要能赚钱,方舟子什么都敢干。也就是说,就像是对生物信息学一窍不通,他也敢冒充生物信息学家一样,没有受过任何医学训练的方舟子也同样敢冒充生物医学出身。可想而知,假如冒充宇航员能够为他骗到钱,他也会去买一件伪劣的航天服穿在身上的。需要提及的是,方舟子冒充生物医学出身之时,也恰恰是他制造恐吓信骗局、吹嘘自己是中国科学的良心之际。所以,方舟子实际上还可以在同一时间搞多重欺骗。 第二,对于方舟子来说,只要能骗到钱,不仅自己心中的偶像可以被他一脚踢开,就连病人的安危死活他都可以全然不顾。由此可见,在2007年左右,他真的是穷疯了。难怪两年后武汉法院执行了四万块钱,会让他哭天抢地,痛不欲生。实际上,从2001年打出生物信息学家的招牌,到2007年蒙上生物医学出身的面具,再到2010年脱裤子露股沟,我们可以看清方舟子人生轨迹的主要线索:为了钱,他不仅可以不要脸,也可以不要屁股,甚至不要命。对于这样一个连自己都顾不上的人,那些向他求医问诊的病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第三,任何人,特别是方舟子的敌人,哪怕有方舟子上述劣迹的一丝一毫踪影,都会被方舟子追着不放,死缠到底的。由此可见,方舟子打假,除了报私仇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为自己连续不断地造假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有趣的是,就在得知方舟子冒充生物医学出身的前一天,2007年2月10日,本人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方舟子假冒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科学家、假冒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都是有案可稽的。这比他揭露的陈晓宁、刘辉、杨杰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家被揭之后,都有羞耻感,不再敢抛头露面,到处张扬。而我们的方英雄对自己的假冒身份被揭,毫无羞赧之色,一会上电视,一会上视频,对国人的置疑,就是不正面回答。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招摇撞骗。这四个字,用在陈晓宁、刘辉、杨杰三人身上,都不合适,因为陈只是招摇,没有撞骗,刘、杨只是撞骗,并没有招摇。只有我们的方英雄,兼招摇、撞骗而有之。士之无耻,至此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老中医师:《现在还支持方舟子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 现在看来,在方舟子的假冒简历之中,还要浓彩重笔地加上这么一条:生物医学出身。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29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次在空军博物馆享用的会议晚餐
harveyho 2010-12-9 13:34
Combio是一个大型的生物医学科研方面的会议。09年在基督城举办。 会议正餐说是在一个神秘地方举办,上车前我们都不知道目的地。最后原来是在空军博物馆(airforce meuseum). 利用博物馆的空间办晚餐,一可欣赏展品,二可品尝美食,三是气氛轻松,利于networking, 真是好主意. 食物其实简单,葡萄酒, 啤酒, + 两道菜two courses,+ 甜点 + 舞会dancing party, 吃个气氛。 价格非学生价95 (450元人民币),并不便宜。 既然是空军博物馆,看看旧式的军机。一些照片: 会议场地:
个人分类: 会议点滴|30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学者撰文称美生物医学研究亟待重塑
pikeliu 2010-11-18 09:30
作者:张笑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0-11-11 16:45:15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美学者撰文称美生物医学研究亟待重塑 精简研究机构;改变项目考核办法;谨慎评估终身聘用制 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科学家Jonathan Yewdell日前于《科学家》网站发表文章,讨论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经费资助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当前,(美国)政府研究经费竞争态势的日趋激烈,已经危及到新老科学家的科研工作。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政府资助项目数量变少,而是研究机构的无节制扩张。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从各方面对研究人员进行合理地安排调整。 首先,政府资助应该就地取材,一来,研究人员学术职位无需变动,二来,其相关科研教学责任也无需调整。 其次,可每隔四年对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及研究走向进行一次评估,来确定是否给与资助。这样可以确保研究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也可避免研究人员拿钱不干事,或者将经费挪作他用。此外,撰写项目申请书和项目审核所需的大量时间也可得到节省,项目方案也可实现保密。 第三,精简大型课题组,腾出更多资源以支持独立研究人员,将有助合作性研究,增加科研效率。 第四,每隔5到6年,对预备获得终身聘用制的科学家以对其发表论文进行评估的主要方式进行考核,但其与更优秀课题组的合作成果不在考察范围之内。而科学家最终能否获得终身聘用,则需同时获得研究所和政府机构两个层面的批准。(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科学家》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2010-11-16 0:43:25 匿名 IP:119.6.48.* 引用:2007年英国工程院和医科院联合发表了一份长篇论述面临当今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科研与教育和产业改革策略. 请问老师,题目是什么呢? [回复] 2010-11-11 17:41:35 匿名 IP:222.59.133.* 2007年英国工程院和医科院联合发表了一份长篇论述面临当今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科研与教育和产业改革策略. [回复] 2010-11-11 17:32:40 匿名 IP:159.226.100.* 此观点对现在中国的科研体制,资助体制有很实际的借鉴意义。 [回复] 目前已有 3 条评论
个人分类: 美国科技与教育|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WC 2009会议
harveyho 2010-8-10 16:01
这是生物医学方面的一个大会。有三千人参加,这一届在德国慕尼黑举办。当然这样的会(World Congress,国际议会)门槛都很低。但凡交了篇稿,只要不太差(如英文牛头不对马嘴)就会被接受。有了上次在柏林CARS09不免费提供任何食物的 经验,早餐吃得饱饱的,上路。这次还好,提供咖啡,苏打水。食物要另买。 会场很大,尤其是中心会场,大概容纳几千人没问题。一些小会场就很小,三四十来人就坐得满满的了。所以看到一些popular的话题,一堆人挤在门口听。我的讲座被安排在最后一天第一个,Hall 5。 这次会议,我有一部分是冲Roger Chien去的。是钱学森的侄子,因在细胞荧光显影方面的工作获诺贝尔奖。第一天我还七转八转想去听他的keynote,结果太晚错过。搞得自己9点半才到酒店。不过有个讲座他提问问题,就在我前面,马上照了几张相。
个人分类: 会议点滴|2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多媒体系列教程》已出版
xupeiyang 2010-7-13 07:15
《中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多媒体系列教程》简介 《中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多媒体系列教程》(简称教程)是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于 2010 年 6 月已经由北京协和医学音像电子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教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 /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信息研究所 / 图书馆 和华北地区高校医学图书馆协会共同牵头,组织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管理专业 / 图书馆、华北煤炭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 六家单位参与开发,并得到美国健康基金项目经费资助。 该教程包括生物医学信息检索概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CA 网络数据库、 BIOSIS Previews 美国生物学文献网络数据库、 EMBASE.com 、国际药学文摘数据库、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 OVID 平台、 EBSCO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 Web of Science 、 PubMed 、 NCBI 分子生物学信息资源、国外循证医学数据库、 MDConsult 等 18 个章节。 该教程由 50 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医学文献检索教师撰写课件脚本,华北地区高校医学图书馆协会组织召开数次会议讨论和审核课件内容,并聘请中国国际传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人员配音,由专业软件公司制作。课件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具有交互式、形象直观和信息量大的特点,采用生动的多媒体效果演示了各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具备内容全面、技术先进、制作精良等特点,其中部分章节已在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会中获奖。 主审人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 蔡汾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许培扬 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 谢志耘 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 马 路 联系地址:北京东城区东单北大街 69 号 联系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音像电子出版社 010-65133258 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 信息服务部 张玢010-52328950 黄利辉 010-52328911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47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物医学与多物理场仿真
monnet 2010-6-2 14:11
对于生物医学与多物理场仿真的关系,可以用四点来说明: 1、Innovation Ideas Verify 仿真的最大功用,在于将科研人员平时所思所想,在一个虚拟的时间里进行重现,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前沿的领域,而实验条件又难以得到满足之时,却可以在计算机中将它实现。例如,一个骨骼连接部位的受力分析,假设一个人50公斤的人从0.5米的高度跳下来,我们要分析此人骨骼受力和变形。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需要在人体上安置多个传感器,然后把传感器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而在虚拟的世界里,只需对骨骼进行几何建模、材料属性定义、施加载荷并进行计算,一台普通PC机只需几分钟即可得到它的受力分布以及变形情况。 骨骼连接部位的受力分布 2、Guide Experiment 对那些刚刚了解仿真的人来说,可能认为仿真什么都可以做,甚至可以代替实验。不过我想纠正这些人的想法。受限于目前计算机硬件和仿真软件本身,仿真实际上能实现的功能还是很有限的。如果你用软件计算出一颗药丸在血液中扩散的速度以及被吸收的速度,然后以此为依据制定病人时隔多久服用多少的药物,那么,这个想法就错误了。仿真应该是对实验进行一个前期的指导作用。在未进行试验之前,即知道实验结果的一个大体的趋势,然后以此来设计你的实验步骤及方法,然后再反馈回来进行计算模型的修正。即使那些接受过很多实验考证的计算模型,也无法得到100%的精度。 3、Multiphysics in Biomedical 在生物医学中,广泛存在着多物理场现象。例如,血管中血液的流动,存在两个物理场,首先是血液流动的描述,需要用到Navier-Stokes方程,而血液脉冲式的冲击血管,使得血管也发生脉动的变形,而血管的这个变形,则需要用到Strain-Stress方程来描述。需要注意的是,血管发生变形的时候,血液在里边流动的轨迹也会发生改变,而轨迹改变的结果是血液对血管的冲击力方向和大小也随之改变如此反复,我们称之为耦合,血液和血管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很典型的流固耦合的例子。 血管在血液冲击下的变形 4、The International Tendency 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什么东西都等国外做得很成熟很完善了,我们才跟风去学习人家,最后的结果就是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在追赶欧美。一台MRI机器,他Siemens为什么卖几百万?一台CT机,他GE为什么卖上千万?因为我们做不出来,或者说做得没人家的好。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有先进的研发手段。仿真也是这样,国外几十年前就已经用来做前沿理论的验证和产品的开发,现在国内也慢慢开始这方面的侧重,但还是跟在人家好面跑。目前仿真的侧重点还在于单场,多物理场的概念则刚刚形成和发展,而仿真的未来则在于多物理场。我们起跑点即使不能在别人的前面,但至少不应该落后别人。 对于生物医学通常考虑的问题,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1、生物力学 有力的地方,就会有运动和变形,即应力应变。例如人的头部被撞击后,头盖骨的变形问题等。 2、血管心脏 考虑的是流固耦合,流体指的是血管和心脏中的血液,固体指的是血管和心脏本身。如果更深入的,例如心脏,还可以考虑心电现象,心脏的去极化扩张、复极收缩等等。如果还要考虑心肌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放热过程,那么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3、溶质扩散 用扩散方程描述溶质在体液中扩散或吸收的情况。溶质可以是散布在血液中的药物分子,也可以是人体组织中的肿瘤或者癌细胞等。 DNA分子扩散与监测 4、生物电子 电现象一般使用电磁方程藐视,即麦克斯韦电磁波方程。电磁波有低频和高频之分。普通人体内的生物电现象,属于低频电磁场,而如果考虑微波聚焦杀死癌细胞,则考虑的是高频电磁场。 心脏内部心电 5、图像处理 考虑的是数学方程,涉及到图像匹配和仿真模型的重建。即通过MRI、CT、MicroCT获得人体图像数据,直接转换为计算机仿真用的几何模型。 人体大脑MRI数据转换为仿真模型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归医学的本真:关于医学研究的对象
热度 23 何裕民 2010-4-22 08:07
本文选自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各专业研究生使用 人们认定:医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她的特殊性表现在多方面,最本质、最核心的则取决于她研究对象自身的特殊性。关于医学研究的对象,历史上人们认识不一,常有争论。有的只是聚焦于生物学的健康与疾病,这显然不全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健康与疾病都是发生在一个个具体的个体身上既可以发生在禽兽身上,它们也存在着细胞、分子等生物学问题,但研究其健康与疾病的充其量只能是个兽医 也可以发生在人的身上,而人身上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自有不同于禽兽的、鲜明而广泛的特点。只有抓住这些本质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应对,那才是人的医学。鉴此,生物医学尽管成就斐然,但不断受到诟病,乃是情理中之事。注重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新的医学模式之所以必然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核心的一点就是医学的研究必须回归到她的本位:从生物学的疾病,回归到涉及社会、心理、生物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人及其所出现的健康或疾病问题。必须把人确定为医学关注的真正核心;健康与疾病只是人的生命延伸过程中所伴随的现象。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对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名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惊叹折服不已!因为他揭示了医学的真谛:病生在人身上,人比病重要!这是医学的真谛,而且是医学永恒的真谛! 何谓人?中国古贤一直强调:人最为天下贵。何也?《荀子》有一段名言可为注解: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这段话,既可以解读为中国版本的(也是世界最早的)进化理论之雏形;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界及相关学科分类之标准:水火是无机世界,草木、禽兽及人是有机世界,或曰生物世界;而草木属低等生物植物,禽兽为高等生物动物;人则是进化的最高阶段产物;他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有气),有生命活力(有生),且较一般生物多了知和义。而知和义就是精神心理。其中,高等动物也有知,但这知只是较低级的感知觉等心理活动;人却还有更为复杂、包含甚广的义此义可解释为种种中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以人为对象的学科,特别是医学,就不能忽略人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特点:除了需研究一般生命过程的规律即体现在细胞、分子或基因等各个层面的生物学规律外,还必须对知与义之类种种精神心理活动给与充分的关注。因为知与义等的精神心理活动同样左右着人的生老、康疾、寿夭。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古希腊医学、古印度医学,还是中世纪显赫的阿拉伯医学,只要是发源于临床观察、注重临床诊疗的医学,都自觉地把关注人的精神心理放在了与注重生物学的生命过程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 至于中医学中有这么一种一脉以承的深厚传统及与心身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之积淀,那更是不彰自明之历史事实!充分品味中医学这方面的智慧大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各项医学活动。 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决定了相关学科的研究视野与角度。临床医学,必须关注人的精神心理问题,这是学科研究对象人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发源于临床观察与实践的中外医学概莫能外。而今天的实用医学不管是涉及健康维护与增进的预防保健医学,还是关乎疾病防范与纠治的治疗医学,或者试图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的健康医学,也都回避不了人的精神心理问题,都必须把人的精神心理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明确地说:重视人的精神心理,是涉及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所有实用医学越来越强烈而客观的需求。 历史学家们常说:历史只是一种回归,更高起点上的回归。哲学家则归纳认为:事物呈现出螺旋形的发展趋势。其实,对临床心理问题的关注,也可视作为一种对历史、对本真的回归,是一种强烈的客观需求所驱动的,带有某种纠错性质的,但却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回归。只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近 200 ~ 300 年,紧贴着物理学发展而快速进步的近现代生物医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失误这一失误从历史发展角度,或许是难以避免的,但失误毕竟是失误这就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人的另一重要方面精神心理的必要的关注。因此,人们一直把这种比较成功的医学生物医学,称作为跛腿的医学。现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临床医学,是到了必须回归其本真,强调需同时注重精神心理的时候了!而本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就是对这种吁请的实际呼应!
个人分类: 何裕民文集|3025 次阅读|24 个评论
国内外生物医学研究热点及趋势
xupeiyang 2010-3-4 09:47
国内外生物医学研究热点及趋势 本文采用定性及定量两种方法分析生物医学领域热点及趋势。 定量分析主要是选取与临床、生物医学有关的主题词大类对 2005-2007 年 Medline 文献进行统计,依据主题词词频统计结果,得出国外 2005-2007 年生物医学热点领域。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调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基金的资助领域、各种疾病基金投入状况,来了解当前和未来生物医学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 2005-2007 年 Medline 文献统计 研究目的:了解国外生物医学热点领域 研究方法:利用 MeSH 词表,选取与临床、生物医学有关的 C 类(疾病)、 D 类(化学品和药物)、 E 类(分析、诊断、治疗技术和设备)、 G 类(生物科学)、 N 类(卫生保健)主题词,以 MeSH 树状结构表中的二级类目为检索词并进行自动扩展,对检索出的文献依据主题词词频统计,得出国外 2005-2007 年生物医学热点领域。 研究结果: 国外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医学领域 1. 功能基因组(结构活性关联)、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 ( 基因表达调控 ) 研究 2. 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计算机模拟 3. 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凋亡 4.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元,认识大脑如何进行感知和认知 5. 干细胞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及其调控 (二)临床医学领域 1. 传染性疾病方面: 国外主要集中在 HIV-1 、丙肝、人流行性感冒、乙肝、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着重研究疾病的治疗预后、疾病流行状况、病毒分子序列及基因型等方面。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肿瘤作为最主要的热点,依据主题词词频统计由高到低依次为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肝癌、皮肤癌,涉及的重点研究领域主要有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肿瘤标识物、肿瘤基因表达调控、鉴别诊断、肿瘤分期方面的研究。 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Alzheimer's病方面的研究。 3. 药学领域 药物靶标开发技术,药物小分子的设计和筛选。 二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各种疾病基金投入状况 美国国立卫生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NIH) 是美国政府独立的医学科研基金和行政管理机构,它以基金的形式对医学科研进行指导和调控,其资助的领域和强度代表着当今医学科研的热点和重点方向以及发展趋势。 现将 NIH 年均基金投入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领域以及年均投入增长率在 5% 以上的领域统计如下: (一) NIH 年均基金投入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领域见表 1 表 1 NIH 年均基金投入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疾病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均增长率(%) 年均资助额 Biotechnology 生物技术 9,893 10,685 10,889 9,974 9,946 9,920 0.19 $10,218 Clinical Research 临床科研 8,028 8,495 8,719 8,785 8,807 8,786 1.84 $8,603 Prevention 预防 6,546 7,185 7,100 6,815 6,784 6,775 0.80 $6,868 Cancer 肿瘤 5,432 5,547 5,639 5,575 5,556 5,534 0.38 $5,547 Neurosciences 核科学 4,711 4,911 4,902 4,830 4,816 4,808 0.43 $4,830 Brain Disorders 脑损伤 4,740 4,821 4,784 4,732 4,711 4,704 (0.15)* $4,749 Genetics 遗传学 4,236 4,535 4,840 4,878 4,865 4,848 2.79 $4,700 Women's Health 妇女健康 3,497 3,478 3,551 3,498 3,489 3,496 0.00 $3,502 Pediatric 儿科学 3,066 3,132 3,210 3,161 3,157 3,140 0.49 $3,144 Infectious Diseases 传染性疾病 2,441 3,055 3,188 3,132 3,118 3,085 5.25 $3,003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 行为和社会科学 2,684 2,932 3,044 3,001 2,993 2,981 2.20 $2,939 HIV/AIDS 1/ HIV-1/AIDS 2,718 2,850 2,921 2,902 2,903 2,905 1.36 $2,867 Clinical Trials 临床试验 2,723 2,877 2,863 2,767 2,764 2,756 0.28 $2,792 Health Disparities 卫生不平等 2,430 2,590 2,699 2,766 2,757 2,751 2.55 $2,666 Aging 衰老 2,211 2,343 2,415 2,431 2,423 2,414 1.80 $2,373 Minority Health 少数民族健康研究 2,091 2,288 2,404 2,423 2,415 2,411 2.96 $2,339 Cardiovascular 心血管 2,286 2,360 2,333 2,349 2,343 2,341 0.49 $2,335 Heart Disease 心脏病 2,013 2,110 2,087 2,087 2,082 2,081 0.69 $2,077 Mental Health 精神疾病 1,762 1,818 1,848 1,824 1,817 1,814 0.60 $1,814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突发传染性疾病 1,362 1,807 1,872 1,857 1,853 1,835 6.86 $1,764 Biodefense 生物防御 1,554 1,629 1,696 1,766 1,731 1,723 2.12 $1,683 Substance Abuse 物质滥用 1,462 1,496 1,508 1,490 1,485 1,484 0.31 $1,488 Vaccine Related 疫苗相关研究 1,066 1,610 1,450 1,449 1,486 1,507 9.00 $1,428 Immunization 免疫学 1,059 1,585 1,438 1,438 1,438 1,430 7.97 $1,398 Bioengineering 生物工程 1,006 1,216 1,318 1,546 1,553 1,551 9.38 $1,365 Digestive Diseases 消化性疾病 1,137 1,237 1,237 1,252 1,250 1,245 1.89 $1,226 Orphan Drug 罕见病药物 1,138 1,179 1,228 1,255 1,253 1,248 1.88 $1,217 Neurodegenerative 神经遗传学 1,129 1,128 1,215 1,217 1,214 1,209 1.43 $1,185 Hematology 血液学 1,120 1,131 1,122 1,114 1,110 1,110 (0.18) $1,118 Human Genome 人类基因组 1,100 1,118 1,084 1,065 1,063 1,061 (0.71) $1,082 Nutrition 营养 1,035 1,035 1,072 1,039 1,038 1,034 0.00 $1,042 Basic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 基础行为及社会科学 938 1,052 1,065 1,062 1,056 1,054 2.47 $1,038 Diabetes 糖尿病 910 996 1,055 1,038 1,035 1,031 2.62 $1,011 注: * 表 1 中的年均增长率 (%) 列为红色字体的是指年平均增长率为负数 (二) NIH 年均投入增长率在 5% 以上的领域见表 2 表 2 年均投入增长率在 5% 以上的领域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均增长率% 年均资助额 Influenza 流感 57 113 164 207 222 233 36.36 $166 Smallpox 水痘 99 324 187 149 125 124 29.55 $168 West Nile Virus 西尼罗河病毒 37 43 43 85 42 63 22.66 $52 Malaria Vaccine 疟疾疫苗 23 30 44 35 45 45 17.04 $37 Myasthenia Gravis 重症肌无力 5 4 5 9 9 9 17.00 $7 Pneumonia Influenza 肺炎及流感 184 287 317 351 366 376 16.83 $314 Stem Cell Research Involving Umbilical Cord Blood / Placenta -- Non-Human 干细胞研究(脐带血 /非人胎盘) 2 3 3 4 4 4 16.67 $3 Allergic Rhinitis (Hay Fever) 过敏性鼻炎 2 2 3 4 4 4 16.67 $3 Stem Cell Research -- Human Embryonic 干细胞(人胚干细胞) 20 24 40 38 37 37 15.81 $33 Tuberculosis Vaccine 结核病疫苗 13 18 26 22 22 21 12.60 $20 Topical Microbicides 表面微生物杀灭剂 58 66 66 88 88 99 11.93 $78 Septicemia 败血症 30 35 42 49 49 49 10.67 $42 Vector-Borne Diseases 垂直传播性疾病 296 419 447 464 462 457 10.11 $424 Obesity 肥胖 379 422 519 594 593 590 9.62 $516 Food Safety 食品安全 208 294 329 316 315 312 9.61 $296 Bioengineering* 生物工程 1,006 1,216 1,318 1,546 1,553 1,551 9.38 $1,365 Vaccine Related 疫苗相关研究 1,066 1,610 1,450 1,449 1,486 1,507 9.00 $1,428 Stem Cell Research -- Non-Human Non-Embryonic 干细胞 (非人胚干细胞) 192 236 273 289 288 287 8.75 $261 Dystonia 肌张力障碍 13 15 19 19 19 19 8.41 $17 Psoriasis 银屑病 5 6 6 8 7 7 8.17 $7 Assistive Technology 粉尘技术 126 131 138 182 181 181 8.13 $157 Immunization 免疫学 1,059 1,585 1,438 1,438 1,438 1,430 7.97 $1,398 Malaria 疟疾 72 89 104 98 100 101 7.55 $94 American Indians / Alaska Natives 美国印第安人 108 134 140 155 153 152 7.46 $140 Anorexia 厌食症 10 12 14 15 15 14 7.43 $13 Vaccine Related (AIDS) AIDS疫苗研究 405 452 511 566 564 571 7.26 $512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突发传染性疾病 1,362 1,807 1,872 1,857 1,853 1,835 6.86 $1,764 Infectious Diseases 传染性疾病 2,441 3,055 3,188 3,132 3,118 3,085 5.25 $3,003 Crohn's Disease Crohn's病 50 53 59 64 64 64 5.16 $59 注: * 红色为年均基金投入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领域 (三) NIH 项目研究指南 从 2003 年 9 月开始, NIH 在征集来自美国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和私人团体的 300 多名生物医学权威人士对未来科学发展意见的基础上,每年发布 NIH 研究指南 (NIH Roadmap for Medical Research) 。 NIH 作为世界上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其制定的研究领域项目指南,对了解当前和未来生物医学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现将 2007 年 9 月 30 日 该网站提供的项目指南列举如下 , 该指南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主题 1 探索新途径 (1) 建立板块、生物学途径和网络 (Building Blocks, Biological Pathways, and Networks) 代谢组学技术开发 (2) 小分子文库和分子成像 (Molecular Libraries and Imaging) 小分子文库、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分子探针制备技术的研究、成像探针技术、分子成像 (3) 结构生物学 (Structural Biology) (4) 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5) 纳米医学 (Nanomedicine) (6) 表观基因组学 (Epigenomics) (7) 人肠道微生物组计划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主题 2 未来的研究团队 高风险的研究( High Risk Research ) 交叉学科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 公共个人合作(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 主题 3 临床研究的再塑工程 临床研究网络 (Clinical Research Networks and NECTAR) 临床预后评估 (Clinical Outcomes Assessment) 临床研究培训 (Clinical Research Training) 临床研究政策分析和协作 (Clinical Research Policy Analysis and Coordination) 转化型研究 (Translational Research) 973 人口与健康重大专项 http://www.973.gov.cn/AreaMark.aspx?fid=05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与健康研究水平是事关我国国策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进入 21 世纪,我国在该领域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口基数大,患者众多;疾病谱较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疾病谱并存;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保健和老年病的问题日趋严重;现代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社会心理压力加大,身心疾患激增。此外,由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成果较少。在重大疾病治疗措施与药物等方面面临着加入 WTO 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针对上述国家需求,人口与健康领域应以提高人口出生素质与防治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如 SARS 等严重传染病)为主攻方向,以分子与细胞水平的研究为先导,以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突破口。争取在理论与技术上有创新性突破,形成新的防、治体系,使我国在人口与健康领域能够应对各种挑战,促进国民健康,带动学科发展,达到提高生存质量、控制人口数量、加速社会进步的战略目标。力争使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十五后三年重点研究方向是: 1 、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 2 、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分子、细胞和整体的机制研究 3 、严重传染病病原生物学、致病机理、疾病控制原理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4 、生殖、发育与衰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5 、环境有害物质对人体 健康影响的研究 6 、中医理论与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 7 、重大疾病早期检测、诊断与预警的基础研究 立项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年度 依托部门 2001CB5099 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2001 中国科学院 上海市科委 2002CB512800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2002 上海市科委 中国科学院 2002CB512900 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 2002 卫生部 教育部 2002CB513000 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 2002 中国科学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02CB513100 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 2002 教育部 卫生部 2003CB515300 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 2003 教育部 2003CB515400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生物学基础及防治 2003 总后勤部卫生部 2003CB515500 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 2003 教育部 卫生部 2003CB517100 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 2004 教育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4CB518600 多基因复杂性状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2004 上海市科委 卫生部 2004CB518700 癌变机理及恶性肿瘤防治的基础研究 2004 卫生部 2004CB518800 基因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2004 教育部 四川省科技厅 2004CB518900 基于基因功能的创新药物研究 2004 中国科学院 上海市科委 2005CB522400 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 2005 中国科学院 2005CB522500 利用模式动物研究遗传性出生缺陷的发生机理 2005 教育部 2005CB522600 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 2005 总后勤部卫生部 2005CB522700 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2005 上海市科委 2005CB522800 特征捆绑和不变性知觉的脑认知功能成像 2005 中国科学院 2005CB522900 人类重要病原体致病机制研究 2005 卫生部 2005CB523100 人类重要传染病病原体耐药机制的基础研究 2005 教育部 2005CB523300 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 200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5CB523400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200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5CB523500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 200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6CB500700 神经变性病的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 2006 北京市科委 2006CB500800 脑功能的动态平衡调控 2006 总后勤部卫生部 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1CB5099 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盛慧珍 2002CB513000 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 李林 2002CB513000 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 姜勇 2003CB515300 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 肖传国 2002CB513100 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 马丁 2002CB513100 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 詹启敏 2003CB515500 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 郑树森 2006CB500700 神经变性病的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 王晓民 2005CB522500 利用模式动物研究遗传性出生缺陷的发生机理 孟安明 2005CB522600 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 蒋建新 2005CB522400 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 裴钢 2005CB523500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 邓铁涛 2006CB500800 脑功能的动态平衡调控 陈军 2005CB522800 特征捆绑和不变性知觉的脑认知功能成像 陈霖 2005CB523300 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 吴以岭 2005CB522900 人类重要病原体致病机制研究 金奇 2005CB522700 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曹谊林 2005CB523400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张伯礼 2002CB512800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陈国强 2002CB512800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蒋华良 2002CB512900 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 魏庆义 2002CB512900 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 金力 2005CB523100 人类重要传染病病原体耐药机制的基础研究 王明贵 2003CB515400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生物学基础及防治 李锦 2004CB518800 基因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魏于全 2004CB518600 多基因复杂性状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陈竺 2003CB517100 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 王庆国 2004CB518900 基于基因功能的创新药物研究 陈凯先 2004CB518700 癌变机理及恶性肿瘤防治的基础研究 程书钧 Estimates of Funding for Various Diseases, Conditions, Research Areas .http://www.nih.gov/news/fundingresearchareas.htm NIH Roadmap for Medical Research p.http://nihroadmap.nih.gov/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Springer 2007年创刊的《脑成像与行为》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0-3-3 06:24
2007 年创刊的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脑成像与行为》,ISSN: 1931-7557,季刊,美国(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出版,2008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目前在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7年的第1卷1-4期到2009年第3卷第1-4期共81篇论文。 81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73篇、评论6篇、社论1篇、会议论文1篇。 81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印度64篇,中国(其中台湾地区1篇)、加拿大、日本各8篇7篇,德国4篇等。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的有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2篇、北京大学(Peking Univ)1篇。 81篇文章共被引用57次,其中2008年被引用7次,2009年被引用47次,2010年被引用3次,平均引用0.70次, H指数为3(有3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3次)。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脑成像与行为》投稿指南 网址: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20594/ 编委会: http://www.springer.com/public+health/journal/11682?detailsPage=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springer.com/public+health/journal/11682 在线投稿: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bior/
个人分类: SCI投稿|4559 次阅读|2 个评论
HHMI网站含有丰富的生物医学教材
华明 2010-2-2 11:41
从科学网上基本可以看出很多博主热衷的是网上吵架,也有很多人一天到晚是抱怨,有些文章则是无比无聊,不知所云。他们很多人是大学教授,或者是研究所的研究员。看到他们在不断地浪费纳税人的钱财,谁不会感到心寒。反观国外的很多教授,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对社会进行普及教育。 下面简要列举一些美国HHMI生物研究所网页提供的很多教材。尽管这些教材是针对大众的(甚至中学生,因为听众的主体就是中学生),就是专业人员也许都能学不少东西。 感兴趣的人可以在不忙的时候浏览一下,看看著名科学家是如何耐心地给中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也看看中学生是如何提问的。下面的一个教授来自哈佛化学系, Stuart L. Schreiber, 我对它的工作有一些了解。科研方面,国内的人就根本不用比了。当教授的人,也许可以去他的网页看看人家是如何教学的。那些都是要时间的。拜托,少写一些无聊的博客,少发一些无聊的评论。 http://www.broadinstitute.org/chembio/lab_schreiber/members/smdbSchreiberBio.php HHMI网站上的生物医学教材 http://www.hhmi.org/biointeractive/genomics/lectures.html 2002 Holiday Lectures Scanning Life's Matrix: Genes, Proteins, and Small Molecules Lecture 1 Reading Genes and Genomes, by Eric S. Lander, Ph.D. Flash or RealPlayer Lecture 2 Probing Genes and Genomes, by Stuart L. Schreiber, Ph.D Flash or RealPlayer Lecture 3 Human Genetics: A New Guide for Medicine , by Eric S. Lander, Ph.D. Flash or RealPlayer Lecture 4 Chemical Genomics: New Tools for Medicine , by Stuart L. Schreiber, Ph.D. Flash or RealPlayer Discussion Session: Teacher discussion Discussion Session: Bioethics Panelists: Eric S. Lander, Ph.D., Whitehead Institut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uart L. Schreiber, Ph.D., Harvard University Moderator: Thomas R. Cech, Ph.D.; President, HHMI 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料,请参考 http://www.hhmi.org/biointeractive/lectures/index.html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76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医发展的"指南针"其实已经在握
yindazhong 2010-1-29 19:06
科学新闻的博客 发了一篇博文,题为 中医发展需要指南针,遇到不少科学网上大侠的不理解,甚至讽刺喜剧般地争辩,本想躲在网后面偷着乐,但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了。既然在该文评论栏发了言,也就脸皮厚厚,勇敢地转到自己的博客里来,不妨自我消遣一番。若是恰有高僧大侠火眼金睛,看出牛皮泡沫或妄语破绽等等,也方便认罪服罚,就地正法是也。 下面是本博客写在该文后面第 34 楼的评论: 中医发展的 指南针 其实已经在握 中医发展的 指南针 其实已经胜券在握。用中医的表述就是所谓阴阳理论。用现代生物医学科学来解读:生命化学就是电磁力的相互作用,恰好就是指南针的工作原理,还是那个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电荷相吸是生物分子功能团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生物分子功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表观基因组学和表观蛋白质组学(自创表述)以至表观代谢组学或系统生物学的本质。是生物分子的化学作用本质,也是衰老过程的生化本质,同时也是生老病死的主要驱动力。看看现代生物医学对衰老本质的解读,中西医学实际上已经在亚分子功能团水平实现了大统一。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只是在这个生物元素周期表的框架中对号入座,分门别类(五行也好,六行也行),填进相应的元素符号就是了 ...... 具体理论可参见 : 中医的曙光 告天下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1682 附 中医发展需要指南针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600 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封面故事《抗击甲流, 金花 裸奔》刊出后,腾讯网上反对声一片。 网友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医在中华民族繁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出,反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民族感情的左右。但医学用于治病救人,它首先应该是一门科学,科学不应该以感情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事实上,在现代医学产生并得到应用之前( 18 世纪以前),东西方人均可期望寿命是没有太大差别的(略低于 30 岁,与仅有巫医存在的那些原始部落没有明显差别,这一数据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低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婴幼儿出生时死亡率过高)。而现代医学产生、并普遍得到应用之后( 19 世纪以后),西方的人均可期望寿命立时大幅度提升。到了 1949 年,欧美国家人均可期望寿命已经超过 60 岁,与之相比,现代医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被中医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却仅仅增长到 35 岁(对上海的统计)。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经接近 80 岁,日本已经超过了 80 岁,中国也达到了 75 岁左右。 统计的结果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中医在提高人类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显然并不比传统的西医强。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医,世界范围内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包括传统的西医(由比中医历史更悠久的古希腊医学发展而来),在严格的科学检验面前,其放血疗法、顺势疗法也完全站不住脚,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后均已经退出国家医疗体系。 顺便说一句,现在大家一般所说的 西医 指的是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以及化学、物理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它已经是科学的一部分。 这么多种传统医学都没有能够经受住客观标准的检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理论体系是非科学的,它们不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发展。放血疗法也曾经误打误撞 治好 过一些人的病,但由于其基本理论是荒谬的,终究靠不住,结果把包括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内的一些人给放血放死了。 因此,中医要发展,就必须抛弃其错误的以 阴阳五行 为基础的理论,而用科学来规范它;其疗效也必须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即 废医验药 ),不能停留在寻找成功个案、 感觉有效 、 就是相信它有效 这样的阶段。对中医给予高度评价的 董光璧 先生曾经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医是迄今惟一存留的传统学科(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当然,传统的西医也不是),但在未来医学发展的历程上,中医如果能发挥一点作用、能保留一点治疗方法就很不错了。但其前提是必须接受现代科学客观标准的检验。如果按照那些极端的中医维护者的说法,中医不需要接受检验,那么,它就只能永远作为文化而不能走向科学。 但可惜的是,中国的大多数民众、中医师,以及相当一部分学者和官员,均没有清晰地认识这一点。一个世纪以前,孙中山曾经就中医与科学的对比问题说过: 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 从整体上看,中医就如同没有指南针的船,它能不能到达目的地是在凭借不总是靠得住的经验,甚至是在撞大运。 今天的情况,则是有人要用指南针来指引、帮助中医这条船到达目的地,但这上面的船长(一些政府决策者)、水手(中医师)和很大一部分乘客(病人、中医拥护者)仍然心存芥蒂、甚至拒绝!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4302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源化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duxuexiang 2010-1-23 22:49
以下是我的一个科普性质的四分钟课堂演讲,希望各位路过的大虾帮偶改改!谢谢! Humanizedmiceinbiomedicalresearch Hi,everyone!MynameisDuXuexiang,IamfromInstituteofBiophysics.TodayIwilltellyousomethingaboutthehumanizedmiceinbiomedicalresearch.FirstIwilltellyouwhyaretheysoimportantinbiomedicalresearch?Secondhowcanweestablishthehumanizedmicemodels? Inrecentyears,hepatitis,cancerandotherdiseaseshavebeenseriousthreatstohumanlifeandhealth,inordertomasterthepathogenicmechanisms,wemuststudytheminanimalmodels. Becauseoftheethicalconcernsinhumans,wehavetostudyhumandiseasesinanimalmodelsinsteadofhumanmodels. Butmanyhumaninfectiousdiseasesdonotinfectmiceorotheranimals,whichprecludesthestudyofsuchdiseasesinanimalmodels,suchasAIDS,HBVandsoon. Third,mostofthedrugswhichareveryeffectiveinmicearenoteffectiveinclinicstudy. Thatisbecausetherearestillalotofdifferencesbetweentheresearchinmiceandhumansbecauseoftheirdifferentimmunitysystems. Intheendthehumanizedmiceprovidepre-clinicmodelstoInfectiousdisease,autoimmunity,cancerbiology,andregenerativemedicine. Inconclusion,thehumanizedmiceareveryimportantinbiomedicalresearch. ThenIwilltellyouhowcanweestablishthehumanizedmicemodels. First,Iwilltellyousomethingabouttheimmunitysysteminbrief.Asweknow,defenseagainstmicrobesismediatedbytheearlyreactionsofinnateimmunityandthelateresponsesofadaptiveimmunity.Innateimmunityconsistsofphagocytes,NKcellsandsoon.WhileadaptiveimmunitycellsareBlymphocytes,Tlymphocytesandsoon. Thedevelopmentsofimmunodeficientmiceprovideapossibilitytotheestablishmentofhumanizedmice. Fromthediscoveryofnudemicein1966,theimmunodeficientmicehavedevelopedquickly,suchasCB17-scidmice,NOD-scidmiceandNOGmice.EspeciallytheNOGmicewhicharedefectiveinT、Bcellsandinnateimmunity,thatistosayNOGmicehavelostmostoftheirimmunitysystems. Thenweshouldengraftimmunodeficientmicewithhuman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orhuma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 Third,exogenousadministrationsofHumanHormones,GrowthFactors,andCytokinesareallneeded. Ofcourse,thehumanizedmiceshouldbekeptinSPF(Specificpathogen-free)levelanimalroom. Thatisall,thankyouverymuch! Anyquestions?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COMSOL在生物医学数值模拟中的应用(转载)
COMSOLFEM 2009-12-9 12:55
个人分类: 生物医学|6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医离‘绝对真理’仅一步之远
热度 2 yindazhong 2009-8-16 18:14
西医离绝对真理仅一步之远 ( 转录自本博客写在武夷山老师关于中医问题的讨论的讨论,略改 ) 以现代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西医, 以分析还原为方法论, 以物质 第一 为世界观, 从宏观(整体研究)到器官, 再从器官到微观, 借显微技术看到细胞, 终而走进分子世界里面。 可怜这分子世界的天地太大, 现代生物医学因不识庐山而踌躇满志,迷失茫然。 有趣的是该处离绝对真理仅一步之远, 迈出了这一步, 便可回归自然, 回到宏观。 中西医学便可颠峰向遇,握手言欢? 这一步的准确描述暂时还是稍加保密, 请各位参与竞猜与竞选。 并非是因为说破不灵,道破不验; 似乎是要考虑鸡蛋一站,天下大乱。(注:哥伦布的鸡蛋) 芝麻开门吧 芝麻开门吧 ... 现代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研究已经率先突破, 解读生命奥秘的大门已经打开。 涉浅水者享鱼虾,入深水者博蛟龙。 浩瀚的西医知识正在被用来解读中医, 举一反三,我们看到一连串的骨牌效应。 在前面的几张骨牌里, 我们可以看到本博客粗略勾绘的中医的曙光 3+X 理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1682 。 例如 仰望 中医治本 的生命科学道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8574 等等等等。 同志们,本博客潜水去也。回见! (近期本人将可能离博一段时间,因 3 天后,前往瑞典卡罗林斯卡及英国剑桥参加SENS4。注:去见儿子及参会,不是别的,哈)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409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种生物医学期刊新进入SCI
wanyuehua 2009-5-17 06:08
1989 年创刊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 WORLD SCIENTIFIC PUBL CO PTE LTD, 5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SINGAPORE, 596224 )出版的 Biomedic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s Basis Communications 《生物医学工程》, ISSN: 1016-2372 , 2008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8 年的第 20 卷第 1 期到 2009 年的第 21 卷第 1 期共 64 篇论文。 Biomedic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s Basis Communications 《生物医学工程》网址: http://www.worldscinet.com/bme/bme.shtml 2008 年创刊荷兰( ELSEVIER SCIENCE BV,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1000 AE )出版的季刊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生物医学材料力学特性杂志》, ISSN: 1751-6161 , 2008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8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09 年的第 2 卷第 3 期共 73 篇论文。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生物医学材料力学特性杂志》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7516161 1981 年创刊波兰( PWN-POLISH SCIENTIFIC PUBL, UL KS TROJDENA 4, WARSAW, POLAND, 02-109 )出版的季刊 Biocyberne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生物控制论和生物医学工程》, ISSN:0208-5216 , 2008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8 年的第 28 卷第 1 期到 2009 年的第 29 卷第 1 期共 43 篇论文。
个人分类: SCI投稿|6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