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新生代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新生代

相关日志

CENOGRID:新生代全球气候参考数据集
热度 1 flyindusk 2020-9-24 18:12
2001年,Zachos curve奠定了新生代气候历史的框架,19年里获得了8k以上的引用,被称为“地学图片之王” 。 现在,新王登基了,名字叫CENOGRID。 过去6600万年以来,大型恐龙绝灭,被子植物、哺乳类和鸟类繁盛,是地质历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两极没有冰盖,晚期两极出现大规模冰盖。温室气体浓度一度超过2000ppmv,而到末次冰期不足200ppmv。古气候学家一直希望获得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来理解现代的地球气候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整整100年前,米兰科维奇提出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包括偏心率、倾角以及岁差,影响了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纬度和季节分配,驱动了地球气候准周期变化(Milankovitch, 1920)。过去50年中,米兰科维奇假说不但成了一种古气候研究的理论范式,而且也为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古气候学者利用深海沉积物的碳、氧同位素记录来集成重建新生代气候历史。迄今最有影响的集成曲线是2001年UCSC古海洋学教授Jim Zachos团队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Zachos et al., 2001a)。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学界对新生代气候演化的整体认识。但当时,天文定年时间标尺刚刚迈进了古近纪门槛(Zachos et al., 2001b),新生代早期的时间标尺主要依赖于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还有不少分歧。 在过去20年里,全球新获得的深海沉积钻孔极大地弥补了这些缺憾,天文时间标尺逐渐跨过新生代,向古生代延伸。新的集成曲线呼之欲出。 CENOGRID钻孔分布 最近,这项工作由德国不来梅大学海洋环境科学中心(MARUM)的Thomas Westerhold领衔完成,论文9月11日在SCIENCE发表(Westerhold et al., 2020)。 他们在超过1000个深海沉积钻孔中挑选出14个钻孔,仔细检查并修正了这些岩芯的拼接方式,选择两个长寿的有孔虫属 Cibicidoides 和 Nuttallides 的氧、碳同位素记录重建气候历史。根据初步的时间标尺,补充测试了部分晚中新世到早始新世的样品,来保证足够的时间分辨率。他们收集了所有记录已有的天文时间标尺,并且把这些时间标尺统一调整到La2010b的轨道方案,最终获得了一条经过天文调谐定年的,连续覆盖整个新生代全球气候参考曲线CENOGRID( CENO zoic G lobal R eference benthic foraminifer carbon and oxygen I sotope D ataset)。 CENOGRID数据集 CENOGRID.xls 数据集由23629个数据点组成,时间分辨率渐新世以来高达2ka,古新世和始新世为4.4ka,估计年代误差古新世-始新世为10万年,渐新世-中中新世为5万年,晚中新世-更新世为1万年。这是全球第一条完整覆盖新生代的高清晰度同位素地层参考曲线。 全球气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万年到百万年尺度上,对准周期性的天文强迫有复杂的非线性响应。为研究CENOGRID的时域特征,研究团队进行了重现分析(recurrence analysis,也称递归分析)。重现分析可以揭示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以及非线性相互作用信息,重现图是对时间序列的内部结构及可预测性的可视化。 CENOGRID氧同位素的重现图揭示了4种截然不同的方块区域。每个方块对应着气候在特定状态下反复循环。新生代气候据此可以分成4个状态,称为热室、温室、冷室和冰室状态。热室状态是从56Ma持续到47Ma,温度比现在高10度,还出现了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同步负漂的极热事件。温室状态有两个时期,分别是66Ma到56Ma,以及47Ma到34Ma。这两个温室状态温度相似,但碳同位素值和二氧化碳浓度截然不同。34Ma前后始新世-渐新世界线是新生代最显著的转换事件。冷室状态从34Ma持续到3.3Ma,以13.9Ma可以分为两个阶段。3.3Ma之后为冰室状态,地球的气候受北半球冰盖消长控制。这4种状态的划分,与之前对新生代气候历史的认识大体相符,但是重现图首次提供了统计稳健的客观证据。 CENOGRID氧同位素重现图清晰显示了新生代气候的不同状态 演化谱显示,在13.9Ma以前,包括地球热室、温室以及冷室状态的第一阶段,气候周期以偏心率为主,意味着低纬过程驱动着气候演化,推测偏心率调控岁差,影响了季风降水的季节性,进而作用于全球水汽和能量的分布。而倾角周期在暖室热室和第一阶段的冷室状态中表现不显著,可能和当时冰盖的规模小,缺乏高纬的放大效应所致。随着高纬变冷和冰盖增长,13.9Ma之后地轴倾斜度的信号逐渐增强,到3.3Ma成为冰室地球气候系统的主导周期。 CENOGRID的演化谱 作者们还计算了CENOGRID曲线重现分析的确定性,定量描述系统的可预测性。当确定性接近0,表示系统是随机的,不可预测,接近1,表明系统确定。结果显示,温室和热室地球比冷室和冰室地球更可预测。34Ma南极冰盖出现,确定性参数显著降低,地球气候系统非线性程度大大增强。在冷室地球第一阶段中,南极冰量相对较少的25-14Ma,确定性也相对较高。碳、氧同位素比较而言,6Ma之前,北极冰量增加,碳同位素的确定性高于氧同位素,主要原因可能是碳同位素主要受制于低纬过程,受极地冰量影响较小。直到6Ma之后,冰冻圈才深刻地影响了碳循环。到3.3Ma之后,氧同位素显示出强烈的偏心率周期,确定性有所增强。 CENOGRID重现分析的确定性 相对而言,热室地球比温室地球更加不易预测,主要原因是极热事件显示了强烈的非线性过程,放大了天文强迫。另外,值得注意的是,47Ma之后,确定性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直到34Ma到达临界点,变成了不可预测的状态。据此,作者推测,两极的冰量不仅仅定义了地球的基本气候状态,同时影响了气候系统对天文辐射响应的可预测性。 CENOGRID团队还同时公开了对未来气候的预测:目前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在新生代任何时候的自然气候波动,并且有可能将地球气候从目前的冰室推向热室状态。“预计的人为变暖将比这要大得多,IPCC预测,如果‘一切照旧’,2300年全球气温达到500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CENOGRID团队对未来气候的预测 参考文献 Milankovitch, M., 1920. Théorie mathématique des phénomènes thermiques produits par la radiation solaire. Gauthier-Villrs, Paris. Westerhold, T., Marwan, N., Drury, A.J., Liebrand, D., Agnini, C., Anagnostou, E., Barnet, J.S.K., Bohaty, S.M., De Vleeschouwer, D., Florindo, F., Frederichs, T., Hodell, D.A., Holbourn, A.E., Kroon, D., Lauretano, V., Littler, K., Lourens, L.J., Lyle, M., Pälike, H., Röhl, U., Tian, J., Wilkens, R.H., Wilson, P.A., Zachos, J.C., 2020. An astronomically dated record of Earth’s climate and its predictability over the last 66 million years. Science 369, 1383-1387. Doi: 10.1126/science.aba6853. Zachos, J., Pagani, M., Sloan, L., Thomas, E., Billups, K., 2001a. Trends, rhythms, and aberrations in global climate 65 Ma to present. Science 292, 686-693. Zachos, J.C., Shackleton, N.J., Revenaugh, J.S., Pälike, H., Flower, B.P., 2001b. Climate response to orbital forcing across the Oligocene-Miocene boundary. Science 292, 274-278.
个人分类: D|7270 次阅读|2 个评论
青藏高原是研究生物演化和环境演变的天然实验室
周浙昆 2020-2-8 15:29
青藏高原是研究生物演化和环境演变的天然实验室 病魔还在肆虐,生活也在继续。这头野牦牛就像抗击病毒的壮士,义无反顾逆行冲往疫区。相信我们最终会战胜病魔,这段话是看了朋友圏的留言有感而发。 现代生物区系是过去生物区系的延续,要理解现代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必须要回溯生物起源、演化及其分布区形成和演变的整个过程。此外,现代生物多样性格局还是生物自身演化和环境演化共同作用的产物,过去和现在生物区系的组成都有着环境因素的烙印,通过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区系的组成,甚至植物群叶相的组合和动物牙齿的釉质都能够用于古气候的重建。 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为重大的地质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亚洲的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使得青藏高原成为研究环境演变对生物演化影响的天然实验室,而化石就是一把打开这个实验室的钥匙。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证明化石确实起到这样的作用。希夏邦马峰发现的高山栎化石,开启了定量重建青藏高原古高程的先河(徐仁等,1973);最近苏涛等人依据发现于西藏伦坡拉晚渐新世地层中的棕榈化石,通过古植物学,生态学和气候模型的综合研究,认为西藏在古近纪有着复杂地形地貌,青藏高原整体上于23Ma以后才形成(Su et al., 2019);邓涛等人依据根据青藏高原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北半球分布的大型哺乳动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高纬度地区的“走出西藏”假说(Deng et al.,2011),为研究现代哺乳动物分布格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青藏高原古生物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若干有重要生物学和地质学指示意义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报道。这些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青藏高原动植物区系的认识。但是和广袤的青藏高原相比,青藏高原古生物的资料仍然不够丰富。随着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和二次青藏高原考察等项目的实施,新的化石不断被发现。为了集中展示青藏高原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编辑发表了题为“青藏高原新生代古生物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的专题,专题收集了邓涛等人的5篇研究论文。 新生代以来由于剧烈的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的动植物区系经历了从“热带动植物乐土”到“冰期动物群摇篮”的转变(邓涛等,2020)。邓涛等人依据近年来青藏高原古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总结高原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过程及其世界性影响,提出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中的“演化枢纽”的假说,认为青藏高原的动植物区系以土著物种本地起源, “走出西藏”和 途经西藏地区的洲际扩散等三种模式,对全球动植物区系的演变产生影响(邓涛等,2020)。 李强等人(2020)对青藏高原北部新疆库木库里盆地石马沟组顶部中中新世末期(~12.5Ma)的小哺乳动物和孢粉化石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一个小哺乳动物新种。结果表明库木库里盆地中中新世末期动物群与欧洲和中国北方地区同时期动物群有较高的相似性,而根据孢粉化石重建的植被表明当时的植物群呈现出常绿阔叶林和干热草原交汇的景观,表明当时的环境无疑远比现代更适宜动植物的生存(李强等,2020)。 倪喜军等人(2020)利用贝叶斯末端定年的方法来推测亚洲古近纪50个代表性动物群间的相对关系和分异时间,进而对动物群演变更替与古地理格局改变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始新世早期印度次大陆的动物群与亚洲大陆的动物群组成在总体上是相近的,表明自早始新世之前存在着动物扩散的通道,其时间处在64.8~61.3Ma,这一时间与印度次大陆-亚洲初始碰撞的估计时间相近。 在57.1~47.2Ma,印度次大陆低地和亚洲大陆主体有着不同的生境。渐新世与始新世动物群间遥远的理论分异时间(64.8Ma)反映了始新世-渐新世的动物群转换事件。直至渐新世之末,阿拉伯半岛与亚洲主体之间可能仍然存在难以逾越的地理隔离(倪喜军等,2020)。 黄健等人(2020)报道了青藏高原西端札达盆地香孜地区上新统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叶片化石组合,共鉴定植物化石10科12属21种。 研究表明札达盆地上新世的植被是由栒子、绣线菊、锦鸡儿、沙棘、杜鹃花、金露梅等灌木构成。古气候重建等结果表明:札达香孜地区在上新世无论温度和降水都高于现在,古海拔重建显示札达盆地在上新世的高程已经和现代相近。随着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加剧,植被从灌丛向荒漠转化(黄健等人,2020)。 周浙昆等人(2020)报道了依据西藏东南部芒康盆地上始新统的鼠李科植物叶化石标本,建立了一个化石新种君容似勾儿茶叶。这个新种与产于南美哥伦比亚晚白垩世的似勾儿茶叶属为同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发现,仅凭叶脉特征不能将勾儿茶属和南美分布的 Rhamnidium 、 Karwinskia 等三个属区分开来,似勾儿茶叶属( Berhamniphyllum )代表了这几个属的一个灭绝的共同祖先。据此,作者认为这一类群于晚白垩世晚期起源于南美哥伦比亚,在始新世经中美洲扩散到北美,后又从北美经白令陆桥扩散至东亚。根据化石记录这个类群在东亚最早出现于西藏芒康早渐新世地层(周浙昆等人,2020)。 这5篇论文都是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XDA2007030102、XDA20070203,XDB26000000)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研究的研究成果,没有这些项目的支持作者们是不可能完成上述工作的。古生物学是以发现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做大量的野外工作,作者们对参与野外工作的同事和学生们表示感谢。 虽然青藏高原新生代古生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不足以全面刻画青藏高原生物群演化的历史以及动植物对环境变化响应的整个过程。本专题的论文仅仅是对青藏高原生物演化和环境演变的窥豹一斑,还需要大量工作才可逐步看清青藏高原生物演化和环境演变的全貌。 文本由周浙昆,邓涛. 2020.青藏高原是研究生物演化和环境演变的天然实验室.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50: 175–176(Zhou Z, Deng T. 2020.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studying organic 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3: 169–171)改写而成。 参考文献 邓涛 , 吴飞翔 , 苏涛 , 周浙昆 . 2020. 青藏高原 —— 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 50 : 177-193, doi: 10.1360/SSTe-2019-0112 李强 , 周新郢 , 倪喜军 , 付碧宏 , 邓涛 . 2020. 青藏高原库木库里盆地中中新世末期动植物群与古环境 .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 50 : 194-208, doi: 10.1360/SSTe-2019-0116 倪喜军 , 李强 , 张驰 , Samiullah K, 张立民 , 杨阳河山 , 曹文心 . 2020. 亚洲古近纪哺乳动物群交流及其反映的古地理格局 .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 50 : 209-219: 10.1360/SSTe-2019-0113 黄健 , 苏涛 , 李树峰 , 吴飞翔 , 邓涛 , 周浙昆 . 2020. 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植物群及古环境 .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 50: 220-232, doi: 10.1360/SSTe-2019-0100 周浙昆 , 王腾翔 , 黄健 , 刘佳 , 邓炜煜东 , 李仕虎 , 邓成龙 , 苏涛 . 2019. 西藏芒康似勾儿茶叶属 ( 鼠李科 ) 化石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 50: 233-244, doi: 10.1360/SSTe-2019-0099 徐仁 , 陶君容 , 孙湘君 . 希夏邦马峰高山栎化石层的发现及其在植物学和地质学上的意义 . 植物学报 , 1973, 15(1): 103—119 Deng T, Wang X M, Fortelius M, Li Q, Wang Y, Tseng Z J, Takeuchi G T, Saylor J E, Säilä L K, Xie G P. 2011. Out of Tibet: Pliocene woolly rhino suggests high-plateau origin of Ice Age Megaherbivores. Science , 333: 1285–1288 Su, T., Spicer, R.A., Li, S.-H., Xu, H., Huang, J., Sherlock, S., Huang, Y.-J., Li, S.-F., Wang, L., Jia, L.-B., Deng, W.-Y.-D., Liu, J., Deng, C.-L., Zhang, S.-T., Valdes, P.J., Zhou, Z.-K*., 2019. Uplift, climate and biotic changes at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in south-eastern Tibet.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6 : 495-504 图1. 鱼类和哺乳动物“土著物种本地起源”模式(邓涛等2020) 图2. 扎达盆地上新世地层中微小叶植物化石 ( a)~(c) 似细枝绣线菊( Spiraea cf. myrtilloides ); (d)~(e) 忍冬属(未定种)( Lonicera sp.); (f) 绣线菊属(未定种1)( Spiraea sp .1); (g) 绣线菊属(未定种 2)( Spiraea sp .2); (h) 锦鸡儿属(未定种)(Caragana sp.); (i) 似变色锦鸡儿( Caragana cf.versicolor ); (j)~(l) 似印度锦鸡儿(Caragana cf.gerardiana); (m) 金露梅( Potentilla fruticosa ); (n) 似棘枝忍冬(Lonicera cf. spinosa) 图3. 君容似勾儿茶叶(新种)( Berhamniphyllum junrongiae Z. K. Zhou, T.X. Wang et J. Huang ) 、 多花似勾儿茶叶 ( Berhamniphyllum miofloribundum (Hu et Chaney) J. Huang, T. Su et Z. K. Zhou )及长梗勾儿茶(Berchemia longipes)(透明叶,现代)
个人分类: 随想|5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生代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大转折
热度 1 taodeng 2019-7-20 22:18
新生代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大转折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隆起是地球近 5 亿年最重要的造山事件,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亚洲乃至更大范围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还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特别是自 2017 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启动以来,古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紧密合作,于藏北渐新统地层中发现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样化的动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现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纪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其中古鱼类和古植物学的证据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展示了高原生物多样性演变的外溢效应,其影响甚至远达非洲、欧洲和北美。 今天的青藏高原地表以高寒冰冻圈为典型特点,而从中生代的海洋环境逐渐过渡到完全的陆地生态系统,其演变过程不仅伴随构造活动的驱动而发生与发展,也被全球环境气候变化不断选择和塑造。中科院古脊椎所和版纳园古生物联合科考队近年来对青藏高原新生代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的研究发现,陆地生态系统在演变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化石和沉积记录,能够从生物和环境两个方面刻画更多细节,其中与现代高山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重大环境变化发生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 近日,古生物联合科考队在《科学通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专题预出版的论文中指出,在藏北伦坡拉、尼玛等盆地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热带 - 亚热带鱼类、植物和昆虫等化石证据表明,青藏高原腹地在 2600 万年前仍然为温暖湿润的低地,当时由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西藏北部地区。另一方面, 现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由适应于高山寒冻环境或冰冻圈的动植物组成,古近纪热带和亚热带物种完全消失;鱼类区系已演化为现代青藏高原所特有的裂腹鱼类,哺乳动物中以雪豹、藏羚羊、盘羊等寒冷适应动物为代表。从热带 - 亚热带生态体系开始向现代型高原冰冻圈生态系统的过渡发生在什么时间?古生物联合科考队在藏北的伦坡拉盆地找到答案,早中新世的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重大转变。 在尼玛盆地南缘和伦坡拉盆地丁青组中下段沉积中保存有丰富的鱼类化石,代表着完全不同于现今高原鱼类的晚渐新世区系,如鲤科鲃类的张氏春霖鱼( Tchunglinius tchangii )和高原首例鲈形目鱼类化石记录—攀鲈科西藏始攀鲈( Eoanabas thibetana )。形态和解剖特征对比显示它们是生活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鱼类,反映了本地区鱼类在高原隆升前的演化阶段。在伦坡拉盆地和尼玛盆地的丁青组地层中与春霖鱼、始攀鲈共生的植物化石超过 50 种,代表了目前为止西藏地区已知保存最好、多样性最高的植物化石组合,其中的 西藏似沙巴棕( Sabalites tibetensis ) 、西藏椿榆( Cedrelo spermum tibeticum ) 、 伦坡拉栾树( Koelreuteria lunpolaensis ) 、长梗似浮萍叶( Limnobiophyllum pedunculatum )等指示该植物组合生长于海拔相当低的热带至亚热带森林地区。 在伦坡拉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以春霖鱼和始攀鲈为代表的热带鱼类已消失,原始的裂腹鱼类大头近裂腹鱼( Plesioschizothorax macrocephalus )取而代之。随着高原的继续隆升,至上新世达到现代高度和整体规模,具一列咽喉齿的高度特化的裂腹鱼随之出现。在伦坡拉盆地丁青组早中新世段地层中发现的近无角犀( Plesiaceratherium )化石证明,青藏高原地区在早中新世已经脱离了热带和亚热带环境,而转为与温带气候一致的温凉环境,并 在上新世孕育了寒冷适应性的哺乳动物。早中新世 的植被中以北温带的落叶阔叶树种占据优势地位,针叶树种居次要地位,草本植物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反映气候背景已由晚渐新世的热带、亚热带类型转变为温带特征。 地质证据显示渐新世 / 中新世之交是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一个关键时期,高原中部在早中新世隆升到接近 3000m 高度所产生的降温效应,使该区域的陆地生态系统脱离了热带、亚热带环境,逐渐转变为具有温带特征的动植物组合,并且开始出现今天高原生物类型的早期代表,如原始的裂腹鱼类。综合青藏高原的隆升进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可知高原内部气候阶段性变化可能是二者叠加作用的结果,进而促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由温暖甚至炎热的体系向温凉方向的转变。 预出版链接: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doi/10.1360/TB-2019-0053?slug=abstract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8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初识临夏
热度 5 taodeng 2018-8-31 08:28
初识临夏 甘肃省的临夏盆地现在已经被证明是世界上新生代晚期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并且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和政县建立起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和国家地质公园。为了对这里珍贵的化石材料进行研究,我们无数次前往临夏,开展野外调查,观察化石标本,也不断为当地的科学普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每年都会重返临夏地区,但我对自己 20 年前的第一次考察依然记忆犹新。 那是在 1998 年的秋天,我们奔赴甘肃,除了工作重点的临夏盆地,还要考察兰州、酒泉和玉门等地区。我于 20 年前的今天, 8 月 31 日出发打前站,乘火车经内蒙古去兰州。一路上,从雁北开始植被已经类似于草原,随着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很少能看到森林。印象最深的是沙坡头,这是非常著名的治理沙害的地方,从车窗望去可以看见延绵的沙丘;而在铁路两侧,著名的草方格确实起到很显著的作用,形成茂密的灌丛,阻止了风沙的侵袭,多年来一直保障着铁路的畅通。一进入甘肃境内,就看到了黄土山地,全是光秃秃的荒丘,点缀着一点稀疏的草本植物;山丘上有密集的网状小径,我开始还以为是人工开垦的水土保护工程,后来才知道那是放牧的羊群天长日久踩出来的。 归畜行人莫辨真,泥山土屋色难分。 黄河路过失清白,东去何堪载重尘。 第三天, 9 月 2 日火车准点到达兰州站,甘肃省博物馆的颉光普研究员来接我。接下来的两天是做考察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购买野外用品,租赁越野车,办理外国人旅行许可证,查找地质图,联系剖面向导。 9 月 5 日,邱占祥院士和夫人王伴月研究员,以及瑞士巴塞尔自然博物馆的 Burkart Engesser 博士和 Danile Oppliger 工程师乘飞机到达兰州,接上他们,考察队的主要成员就聚齐了。 我们的第一天野外工作在兰州附近,观察的剖面在离机场不远的高速公路旁。上世纪 30 年代杨钟健先生将此处地层命名为观音寺组,名称来源的观音寺还在,只不过仅有一间小而简陋的房屋。开始并没有找到化石,而 Burkart 发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现代鼬科动物的头骨,是化石对比的好材料。中午的阳光更强烈,却没有任何阴凉处可以躲避。下午的工作有了收获,邱老师找到几件鹿角的残部,带有明显的角环,说明其时代是中新世中期以后;我也找到了一支比较完整的羚羊角。于是第二天仍然来观音寺,扩大范围继续搜索。第三天与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去大红沟观察剖面,大家在野外互相交换了对兰州盆地地层的研究成果。 结束了在兰州盆地的工作, 9 月 9 日我们开赴临夏。出发了,这个方向朝着青藏高原,所以尽管是往南走,反倒觉得天气更凉爽。经过三甲集,已经具有浓烈的回族风格,满街都是头戴白帽的人群,高大的清真寺宣礼塔随处可见。中午到达位于大夏河畔的临夏州首府临夏市,一座典型的中国伊斯兰教风格城市,过去的名字是河州。 八坊高亭招穆客,一川好水润芳洲。 登山渐觉晨风冷,黄菊香浓红叶秋。 当天下午我们就去踏勘剖面,在去往东乡方向的毛沟,对地层有了基本了解。第二天正式到毛沟工作,首先在砂层中发现了破碎的化石骨片,接着发现了偶蹄类的骨骼,最后见到一枚巨犀的距骨。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两位瑞士同行出野外喜欢带着啤酒,今天上山前将两瓶啤酒凉在溪水中;但等我们中午下山来,啤酒已经被村里的年轻人喝掉了;瑞士人好气恼,让我们找村长告状,而村长觉得简直是小事一桩,村民把我们当朋友,美酒共分享而已。下午去另一个地点王家山,向导记不太清楚路,让我们走起来很费劲。王家山在黄土塬上,路是非常简陋的机耕道,常常一侧是陡壁,另一侧是悬崖,我们的越野车几乎占满了整个路面,尤其惊心动魄。还算顺利,最后终于找对了地点,这里是临夏盆地地层上部的一个重要剖面。 9 月 12 日,前往东乡县的尕李家。临夏市位于大夏河的河岸阶地上,而东乡在东面的山顶,这也是得名东乡的原因。两地相距并不远,但汽车一直盘旋上升。东乡是东乡族的聚居地,他们的面容具有典型的中亚特点。从东乡县城去尕李家,又开始逐渐下降,最后到达深沟中。在这里一开始发现有很多小碎骨,然后找到啮齿类的牙齿化石。在更高的层位有三趾马和大唇犀的化石,也是一些完整的牙齿,今天有很大的收获。 盘旋公路绕山行,萧瑟孤城压乱云。 人面分明中亚色,先民渡远伴驼铃。 9 月 13 日下起了雨,还很大,这在处于干旱带的临夏盆地相当少见。出野外显然不行了,本打算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很多化石,可是无法联系到管理人员。于是我提议去一个寺庙看看,据说他们的珍藏中有化石。确实是化石,几具保存非常完好的披毛犀头骨,但标牌上写着 “ 恐龙化石 ” ,不禁让我们哑然失笑。 9 月 14 日雨过天晴,继续前往毛沟寻找化石。今天的重点是沟口的他拉村,村民看见我们,纷纷拿出自己收藏的古董。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之乡,几乎每户都会有一些在农田劳动时发现的陶碗陶盆,但这不是我们的工作范畴。我们在剖面底部的砂岩中开展工作,我首先发现一段大型啮齿类的门齿,很快 Burkart 也找到相同的化石材料。王老师鉴定后肯定地说是查干鼠( Tsaganomys ),证据相当关键,说明原来定为中新世的这段沉积实际上属于渐新世。随后获得更多的化石,包括爪兽和巨狶的牙齿,特别是一段犀牛的材料,邱老师说非常重要,是第一次发现的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 orgosense )的下颌联合部。 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复原图(陈瑜绘) 次日前往临夏州的积石山县,经过王家山继续行驶,希望能找到龙光地点,曾经有人报道过这里化石丰富的动物群。我们首先在阳洼村的一个小杂货店里发现了线索,此处已经是积石山县地界,店主有一些当作中药 “ 龙骨 ” 的犀牛和三趾马的牙齿,他说化石来自龙光。店主热情地给我们带路,到达龙光村后车已无路可走,化石点在谷底,我们只能徒步下沟。但没有枉自走这么远的路,终于发现化石,主要是无角犀类的头骨和下颌骨,还有三趾马和羚羊的材料。实际上,经过后来的研究,我在其中识别出上个世纪初期根据山西几枚牙齿建立的林氏山西犀( Shansirhinus ringstroemi ),恢复了这个属的有效性。 林氏山西犀头骨化石 我们请附近的一户人家帮着做一些木箱来包装化石,再设法运到停车的地方。房东专门请来了木匠,可技术实在不怎么样,箱子做得又慢又差,不可想象的慢和差,没有办法,只好凑合了。到中午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无意中看到的贫困让人不忍直视。这家人有一对中年夫妇、两个孩子和一位老太太,还有请来做箱子的人,但吃饭时孩子、媳妇和老太太当然是上不了桌的。男人们围坐在一起,饮料是一壶粗茶,菜是煮熟的玉米棒子,饭是一盆蒸土豆。当这些东西吃完之后,最后端上来玉米面掺了一点面粉做成的大饼,每人一小块,当是点心吧。再没有其他东西,然后接着干活。不可想象,这就是当地农村的一顿正餐,而且还是在有客人来时。 经过一整天的努力,箱子尽管丑陋,终于做成了。天色已晚,我们必须赶回去,但最艰巨的工作是将这些装满沉重化石的箱子从谷底运到山顶的龙光村。老乡找来了手推车,要绕着山梁才能有坡度稍缓的路,虽然我们付了工钱,但依然深深地感谢他们的帮助。 9 月 16 日去广河,光普从兰州赶过来与我们会合。人员聚齐后前往寺沟, Danile 找到一枚三趾马的侧趾骨。这个地点考察队曾经来过,觉得一套砂层有希望,果然, Burkart 找到兔形类的几件牙床,大家极为兴奋,计划第二天进行细致的筛选工作。 翌日兵分两路,其他人去广河继续昨天的工作,我和邱老师去东乡的汪集,不久前他刚刚研究发表了这个地点的三趾马和板齿犀化石。我们发现,汪集的村民仍然挖掘 “ 龙骨 ” 卖给药材收购站,毁掉了科学研究的材料,实在可惜!而 9 月 18 日在和政一户农民家里看见的情景更让人震惊,他们不仅囤积了大量化石,还进行加工,实际上就是七拼八凑去骗人。可笑的是把猪牙镶在剑齿虎齿槽中,将肱骨远端嫁接在头骨上当枕髁,拿象和犀牛的股骨头雕刻成乌龟。不仅奇石收藏者看不出他们的鬼把戏,将同一个种不同个体拼成一件化石甚至蒙蔽了有些专家。 跋山涉水信难求,化石寥寥整日愁。 不意农家小院内,缤纷龙骨叠成楼。 天又开始下雨,无法出野外,终于联系好去参观临夏博物馆。齐家、马厂、半山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在临夏地区分布广泛,馆长先带我们参观了彩陶馆。而博物馆收藏的哺乳动物化石之丰富,让我们吃惊不小。光是完整的犀牛头骨,就装满了整整一个仓库,足有几百件之多。从这些头骨可以看出,变化相当复杂,到底属于种间差异还是个体变异,尚待有机会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临别时馆长展示了一枚巨大的犬齿,邱老师说,这是属于巨狶的,简直不可想象有如此庞大的猪形动物。 9 月 20 日再次去尕李家,收获颇丰。我最先在被雨水淋湿的斜坡上,发现了暴露在外的兔形类门齿,随后顺藤摸瓜,化石越来越多。邱老师开玩笑地宣布,谁发现完整的牙床,将获得威士忌的奖励。 Burkart 锲而不舍地在砂岩中寻找,果然发现了几个牙床,这是此次野外考察相当重要的收获。可这遥远的小城哪里有威士忌?晚上只好在临夏市买了当地的葡萄酒充数,不过大家一样的快乐。 沉霾久日得天晴,雀跃欢呼向野行。 红土黄砂搜索尽,定能拿住马犀羚。 当我们在尕李家采集化石时,有几个小孩在围观。他们是附近清真寺办的伊斯兰学校的学生,将被培养成未来的阿訇。有些孩子甚至远从新疆而来,他们的语言能力超强,本民族母语不用说了,汉语与汉族小孩一样标准,同时已能说流畅的阿拉伯语,真是令人佩服。 9 月 21 日,我们准备返回兰州,稍作停留后,再沿河西走廊继续考察。从临夏行驶到接近广河时,光普说他知道附近叫山庄的地点富产化石。果然,我们野外调查最后一天获得的化石中,有一种特别的牛科动物,这就是邱老师等人两年后命名发表的和政羊( Hezhengia ),现在已经成为临夏盆地的标志性动物,在和政县尤其受到推崇。 和政羊复原图(李荣山绘) 满载丰硕的收获,我们结束了此次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和化石考察,带着坚定的信心和快乐的情绪,奔向下一个工作地区,甘肃西部的玉门和酒泉盆地。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16984 次阅读|6 个评论
越南新生代植物化石考察杂记
周浙昆 2017-5-1 15:26
越南新生代植物化石考察杂记 受中国科学院东南亚中心的资助, 2017 年 4 月 20 日,我和苏涛(苏涛曾是我的博士研究生, 2011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版纳植物园工作,现在是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的组长( PI ),我的领导)及学生一行 6 人对越南北方的新生代化石植物群进行了为期 10 天的考察、采集。越南新生代植物化石对我来说可谓向往已久。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在做硕士论文《云南开远小龙潭中新世植物群》时,就知道修建 “滇越铁路”之前的沿线地质调查中,采集到不少新生代植物化石,这些化石最终由一位叫 Madeleine Colani 的法国学者(图 1 )研究并发表于题为《 étude sur les flores Tertiaires dequelquesgisements de lignite de l’Indochine et Yunnan 》的专著中。这部专著记述了十几个滇越铁路沿线的新生代化石植物群,是中越新生代植物化石研究的开端。云南的新生代古植物研究发端于 Colani ,自 1998 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为止,云南已经记录了新生代植物化石 353 种(隶属 155 属, 60 科)( Huang et al., 2016 )。这些化石资料为研究云南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质学铁证。而在越南,自 Colani 之后却再也没有人研究新生代植物化石了。导师吴征镒院士在研究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的渊源之后,认为“居于 北纬 20 o -40 o 之间 的中国南部与西南部与中南半岛(Indochina)的广袤地区,是最富于古老的特有科和属的,这些从第三纪古热带传下来的成分可能是东亚区系的核心,而这一地区则正是这一区系的摇篮,更广泛地说,它甚至是北美和欧洲植物区系的出生地”(吴征镒, 1965 )。要证明和完善这一假说,热带低纬度新生代的植物化石就尤为重要,没有植物化石的证据,何以得知这些古老的特有科和属从新生代以来就一直都存在于这个地区。因此,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向往着能够采集并研究越南的植物化石。 图1. Madeleine Colani Strasbourg,1866 - Hanoi, 1943 “一带一路”的战略提出以后,科学院也积极响应,在缅甸成立的东南亚中心并组织开展了一带一路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项目。古生态组也得到项目支持研究越南的植物化石。 2017 年 4 月 20 日,我们开始了越南之行。从昆明到越南河内飞机时间不到一个半小时,持因公护照去越南是免签的,所以非常方便。越南方面参加我们项目的同行叫 Do Van Truong 。 Truong 在德国 Dresden 工业大学拿的博士学位。我和苏涛是去年参加中德合作项目时认识 Truong 的。 Truong 到机场接到我们后,带我们直接去了他的工作单位,越南自然博物馆( Veitnam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图 2 )。这个号称国家级的博物馆无论是展示面积和展品都非常有限,科学院许多研究所的科普馆无论是展品还是展示面积,都比越南这个国家级的博物馆要大,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底蕴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表现出来的。我们的博物馆和英美等国相比又有较大差距, 2014 年在阿拉斯加考察,看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都有对地 质景观,生物多样性介绍的科普板和博物馆(图 4,5 )。 图2. 越南自然博物馆 图3. 斯加人迹罕至地区介绍地质景观的科普牌 图4. 拉斯加北极圏博物馆 图 5. 越南自然博物馆馆长会谈 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做事的风格和我们非常相似。在项目开始前,双方先签一个合作协议。考察开始前, Truong先 办越南国内的批文。在简短地参观博物馆以后, Truong 带我们去见博物馆的馆长。越南人把这个会见搞得非常正式,一个小小会面居然有水牌,有记录(图 3 )。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前往第一个化石点越南广宁省( Guang Ninh ), 150 公里的路程走了一个早上。到了广宁省又得先去见当地政府官员,尽管有思想准备,进到会议室还是吓了我一跳。一进屋看到对面凳子上做满了越南官员,其中几位还着了制服,肩上有军衔,其中一位还是两杆三星(图 4 )。官员们一脸严肃,由于言语不通,只有听由 Truong 来处理。一番口舌之后,那位两杆三星的官员发话了, Truong 翻译说他们欢迎我们来广宁进行古植物学考察,这时我的心才落了地。出了会议室我问 Truong ,穿制服的是警察还是军人, Truong 说他们既不是警察也不是军人,而是越南国土管理部门的官员,在越南这些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都是穿制服,他们肩上带的既不是警衔也不是军衔,而是表明其官员登记的一个标示。 不知道接见我们的这位肩扛两杠三星的官员属于哪个级别,是正处还是副厅。说话间,时间已经到了午饭的时候,当地政府请我们在他们的食堂吃工作餐。越南政府也为其官员提供价格低廉的工作午餐,午餐有三菜一汤,一荤两素,外加一碟小干鱼。 午饭后,政府有派了两位人员陪同我们考察,我猜想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吧。这两位官员把我们带到了化石点,这是一个采集填土的采坑,很快地我们这是采集到了不少的植物化石(图 5 , 6 , 7 , 8, 9, 10 ),从组成上看,成分以壳斗科,樟科为优势并有番荔枝科,棕榈的类群,是一个具有较强热带的性质的新生代植物群。两天的时间里,我们采集到了 2-300 件植物化石,开门大吉,让我们非常高兴。这个化石点现在的高程几乎是海平面。利用热力学原理重建古海拔,是古植物学对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贡献。我们的一个国际合作伙伴 Bob Spice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重建了西藏南木林中新世化石植物所代表的古海拔,证明在 1500 万年以前西藏南木林就已经到达了现在的高度,并且一直保留了这个高度( Spice, 2002 )。这篇文献也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一篇重要文献,发表以后已经被引用了 500 多次。在运用化石植物群重建古海拔,有一个关键数据就是地史时期海平面的热函( enthalpy )。这个数据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于模拟是数据,一个是来自于海平面的化石植物群的重建。发现这个海平面的化石点,能够为我们提供这个时代低纬度海平面的热函,这对于古环境重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而对这个化石组成的研究能揭示现在人们看到的古老特有的科属是否在 1000 多万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于北纬 20 o -40 o 之间。 图6. 广宁省与越南官员会谈 图7. 在广宁省采集植物化石 图8. 壳斗科植物化石 图9, 采自广宁的植物化石 图10 樟科植物化石 离开下一个广宁省,我们前往谅山( Lang San )的禄平( Loc Binh ) , 这里有一个较大的煤矿,那阳煤矿( Na Duong )。进到谅山后,我的心里有几分莫名其妙的忐忑, 1979 年“对外反击战”,解放军打下的第一个越南重镇就是谅山。禄平与广西的宁明接壤,位于谅山的东南方,当时解放军为了消灭越军的有生力量,从广西宁明进入禄平,包抄谅山守军的后路,现在的禄平已经看不出一丝战争的痕迹了。到了禄平,免不了要去当地政府办许可,这次会面是免了。拿到当地政府的许可,我们来到了那阳煤矿。有了政府的许可,我们还得煤矿方面的许可。 Truong 拿着政府的批文在煤矿上上下下跑了一圏,说是领导在开着会呢,让我们等着,这一等就是一个早晨。我私下揣测如果矿长的年龄在 40 到 50 岁之间,他对 1979 年那场战争是有记忆的,据说那场战争对越南的基础实施有较大的破坏,这个煤矿当年会不会也受到破坏呢?矿长会不会因此而根本不想为我们提供方便呢?转眼间就到了吃饭的时候,我和苏涛说先吃饭,如果吃了饭还是没有结果,就放弃这个点吧。午饭后再次回到矿上并顺利拿到了批文,原来这一个上午,矿长都在开“矿长办公会”,安排部署一个周的工作。 图11 产自那阳煤矿的乌龟化石 图12 粪便化石 这是一个始新世的露天煤矿,这里产乌龟的化石(图 11 ),德国人对产于煤矿的两栖爬行类做一个深入的研究。这里的植物化石比较少,但是我们却找到了一个 3000 多万年前的“厕所”,发现了不少粪便化石(图 12 )。不要小看了这些粪便,用学生的话来说,这是极具粪量的发现,很有意思的研究材料!首先它可以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动物留下的?其次从中可以知道这些动物当年的食谱是什么?再其次为什么这些便便经历了 3000 多万还能够保留下来? 由于植物化石比较少,我们没有在这里过多的逗留,而是赶往下一个点越南的安沛省( Yen Bai )。安沛在红河河畔,据云南的河口口岸仅有 120 多公里,滇越铁路经过安沛。这条修建于 100 多年前的米轨铁路在中国几近停运,而在越南还在使用(图 12 )。 1910 年 3 月 31 日全线通车的滇越铁路是我国历史上通往国外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历经 10 年,创造许多工程上的奇迹,“被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人字桥的设计与建设至今还被津津乐道(图 12 )。这是一条有历史的铁路,虽说是殖民主义的产物,但是在客观上确起到了对外开放的作用,使得云南在 100 多年前就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在抗日战争中是我国通向外界的重要通道,上演过惨烈的护路大战。安沛省的这个化石点大概就是修路前的地质调查中发现的。追着古植物学先辈 Colani 的足迹,在中越铁路沿线采集植物化石,另是一番滋味也了却了一个心愿。 图13 在越南仍在运行的滇越铁路 图14 回到河口 10 天的行程稍纵即逝,我们总共采集了 500 多件植物化石和少数动物化石。临近河口的时候,另一个担忧涌上心头,这些化石能够被顺利带回国外吗?昆明植物研究所曾经在越南进行植物学采集,但是标本入关确是麻烦多多,很多标本至今也没有带回来。我们向越方承诺,研究完成之后将标本归还越南,越南历史博物馆为我们出具了证明。虽说如此,但是我们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我们买了两个行李箱把采集的化石都放了进去,拖着化石准备通关。此时是越南时间 5 : 30 ,越南海关在 5 : 00 钟已经下班了。也可能是老街和河口之间人员来往比较平凡,越南海关也不知道有“要件”会从此处离境。就这样标本和人均安全回到了国内,对越南的新生代古植物的考察圆满收官(图 14 )。 参考文献 Colani, M., 1920. étude sur les floresTertiaires de quelquesgisements de lignite de l’Indochine et Yunnan. BulletinSurveyGeologiqueIndochine 8, 1–58 Huang Y.-J., SuT., Zhou Z.-K., 2016. Late Pliocen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Drynaria(Polypodiaceae) in western Yunnan explained by forest vegetation and humidclimates. Plant Diversity, 38: 194-200 吴征镒, 1965. 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科学通报, 25 : 25-33 Spicer RA, Harris N B W, Widdowson M, et al. Constant elevation of southern Tibet overthe past 15 million years. Nature, 2003, 421: 622-624
个人分类: 科学考察|4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加利亚访问记
热度 6 taodeng 2016-6-12 16:49
保加利亚访问记 我与保加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尼科莱 · 斯帕索夫( Nikolai Spassov )教授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们都研究新近纪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所以不仅每每在国际会议中见面,也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交流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 2013 年在伊斯坦布尔再次相遇时,我邀请尼科莱来中国考察甘肃和政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结果很快成行。就在他的这次访问期间,我们讨论了合作研究的意愿。 2014 年尼科莱在中国和保加利亚两国科学院的交流计划支持下又一次前来中国,与我们开展了实质性的共同研究。保加利亚的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与中国的和政以及山西保德和榆社等地的情况非常相似,拥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是我们进行对比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于是, 2015 年 10 月,我和博士生李雨、李刈昆一行三人,在尼科莱的邀请下,对保加利亚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学术访问。 我们于 10 月 20 日到达索菲亚,尼科莱已在机场等候,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他。索菲亚的机场很小,离城也很近,进城的道路旁不时闪过洋葱头穹顶的东正教教堂,还有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纪念碑。尼科莱已经给我们定好了旅店,离博物馆步行 10 分钟。这里是索菲亚的市中心,街道很古老,建筑具有巴尔干半岛的特点。我们下午休息一下, 4 点钟出去走走,但下起雨来,没走多远。晚上在餐厅与店员交流起来比较费劲,当地人不太会讲英语。 第二天去昨晚说好时间吃早点的餐厅,却没有开门,也许他们没有听懂我们的要求。索菲亚很安静, 8 点钟在街上还见不到什么人。博物馆 10 点才上班,我们 9 点半出发前往。路上经过著名的涅夫斯基大教堂,旁边的圣索菲亚教堂外墙下有纪念无名战士的长明火。 涅夫斯基大教堂 来到博物馆,尼科莱的秘书带我们去参观。博物馆不大,但自然历史的内容依旧齐全,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化石等等。动物剥制标本做得很好,而昆虫是博物馆的特色展品,馆徽的图案就是一只具有长长触角的天牛。化石所占的面积不多,一方面是受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阿塞诺夫格勒( Asenovgrad )有专门收藏展出哺乳动物化石的分馆。随后,尼科莱跟我们讨论了这次访问的计划:先在索菲亚博物馆用两天时间观察标本,然后去野外地点,最后到阿塞诺夫格勒对化石藏品开展对比研究。 保加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剥制标本 我们到半地下的库房观察标本,初看起来很杂乱,但标本的管理却非常有序,所有要看的化石都可以从记录清楚的名单上选取。他们的化石地点不少,材料也很丰富。我观察犀牛和三趾马化石,李刈昆看羚羊标本,李雨和尼科莱在楼上办公室讨论猫科材料,大家各自忙碌。 次日,专门研究三趾马的拉汀卡 · 赫里斯托娃( Latinka Hristova )来给我介绍博物馆的藏品和她的一些研究成果,这样我看起标本来就比较有针对性。地中海地区的三趾马有很多种,今天主要观察了三种三趾马的化石。也有一个在中国材料研究中遇到的相同问题,就是头骨容易鉴定,但要将头后骨骼归入某个种就比较困难,因为没有头与头后骨骼连接的骨架发现。不过,也看出一个问题,就是种的分布比较局限,这里的三趾马与东亚完全是不同的种,其实都可以划分在共同的亚属里。种的判断也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作为马这类快速奔跑的动物来说,泛欧亚大陆的同种分布应该是可能的。 这些年尼科莱领导的小组做了不少工作,发表的文章相当多。本地区有丰富的灵长类化石,这也是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我就看到一个猴类头骨没怎么修理就放在标本柜里。他们人手不够,也说明灵长类确实比较多,要不早就修理出来了。 天气很冷,又一直下着雨,似乎今年地中海的冬季气候特点提前到秋天了。研究长鼻类化石的乔治·马尔科夫( Georgi Markov )中午来陪我们去外面的快餐厅吃饭,他会下中国象棋。傍晚下班后李刈昆跟他对战三局,乔治赢了最后一局。晚上我们乘地铁去大学的俱乐部打乒乓球,李雨是专业水平,横扫索菲亚的大学生对手是可以预料的。 按照计划, 10 月 23 日我们出发去保加利亚的野外化石地点。 10 点半尼科莱准时来接,开了一辆宽敞的箱式越野车,由博物馆的动物学家亚森· 伊格纳托夫( Assen Ignatov )驾驶。天正下着雨,我们先去博物馆短暂停留,乔治来道别,然后上路了。行驶在城中心较窄的街道上,两旁都是古典的老建筑;渐渐到边缘地带,有了现代的楼房,但没有摩天大厦。整个城市都是很安静的样子,路上车也不多。 索菲亚背靠着的群山全是茂密的森林覆盖,这个季节已经一片彩色,秋意正浓。车到郊外,山脚下散落着别墅或者村镇。我们在一个加油站稍歇,这时候雨停了,一道彩虹横跨天际,路旁的灌木结满了累累的红色果实。一路向南,都是在森林的陪伴之下,那些金黄色的树木特别明目。高速公路是新建的,可以看见两旁优良的新生代剖面。我们穿过村镇和森林,到达幽谷中的里拉修道院。这里依然是中世纪的拜占庭风格,修道院静卧在山溪旁。溪水被引入到修道院里,游人直接饮用,也许信徒们也相信有 “ 神水 ” 的功效吧。 群山环抱下的里拉修道院 下午抵达靠近希腊边境,属于保加利亚马其顿地区的哈吉迪莫沃( Hadjidimovo )。尼科莱也有十多年没来了,我们查勘了几处露头,最后询问牧羊人,终于在一座水库旁找到 1 号地点。在这里曾采集到最多的标本,现在也能很随意地发现化石。我就找到了三趾马的颊齿和第三蹠骨,尼科莱说是最好的纪念品。晚上来到一家干净朴素的乡村旅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叫波波夫客栈。晚餐大家围坐在壁炉旁,品尝着典型的马其顿食物,聆听着悠扬的马其顿民歌,聊到很晚还不肯解散。 暮色中的哈吉迪莫沃化石地点 24 日早上起来,天边才刚刚露出晨曦,我们到村里朴素的教堂转了一圈。很快,看见阳光最先照在皮林( Pirin ) 山的顶峰,山顶是裸露的岩石,覆盖了少量积雪,但随着太阳升高,雪融化消失了。近处的戈采代尔切夫( Gotse Delchev )小镇也慢慢醒来,炊烟袅袅地弥散开。旅店主人准备了典型的马其顿风味早餐,很好吃的卷饼,然后我们喝了用各种野生植物配在一起调制的“茶”。 晨曦倾泻在皮林山顶 出发了,汽车逐渐爬上刚才眺望的皮林山,这里是国家公园,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山上不仅树木茂盛,还有巴尔干特有的高大的波斯尼亚松( Pinus heldreichii )。在山顶可以看见半山腰被快速移动的云烟笼罩,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红、黄、绿杂陈,仿佛是在仙境之中。下山途中开始出现晚中新世的陆相沉积,是比较粗的河流相碎屑岩,中间夹有很多砾石,地层水平,厚度巨大,是进行生物地层研究的理想地点。 亚森在拍摄山谷中流动的云烟 下山后进入盆地,到达卡利曼茨( Kalimantsi ),很老旧的村庄,但依然干净整齐。植被茂盛,树木长得很快,尼科莱他们原来发掘的地点都被新生的植物覆盖了。我们依然到达了原来的位置,能看见发掘的痕迹。尼科莱在村里有一个老朋友,我们去他家坐了一会儿。他自己酿葡萄酒,品尝了一点,味道不错。我们就在村边的小饭馆午餐,真巧,顾客里还有一个老人会说几句中国话。饭馆里装饰着各种野生动物的头部剥制标本,有野猪、狐狸、鹿等,还有整只的鹰。 卡利曼茨的路牌 乡村饭馆的装饰 下午开车走了好长时间,路上见到压死的蛇,亚森对巴尔干半岛的物种很熟悉,告诉我们是毒蛇。最后到达萧条的哥尔纳苏西察( Gorna Sushitsa ),剖面更好,露头的厚度有 200 多米。村里已经很少有人住了,以前的村长和一些老人在教堂外台阶上坐着聊天晒太阳。我们找了几次路,终于下到谷底,化石非常丰富,又采到三趾马。这里也有中猴( Mesopithecus )的化石发现,所以很重要,将来可以在古地磁工作支持下,成为欧洲晚中新世晚期动物群的典型地点。 巴尔干山野的秋色 远眺哥尔纳苏西察的村庄和剖面 回到驻地已经很晚了,这是距桑丹斯基( Sandanski ) 20 多公里的一个小镇。晚上去饭馆,尼科莱的另外一个年轻人朋友的全家也来相聚。饭馆里有人喝醉了,不断来找我们说话,但说的是保加利亚语,虽然双方无法交流,但知道他们是很质朴的村民。 保加利亚的夏令时在 10 月 25 日,即 10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结束。我事先已了解清楚,手机上的时间也会自动更改。虽然昨晚提醒了,但两个学生还是没搞明白,连尼科莱也忘了这件事早早起来。由于是星期天,小镇上没有店铺开门,我们找不到地方吃早餐。但今天是选举日,居民们都涌到街头,有咖啡馆可以坐坐。我们也就喝了一杯咖啡出发,重新翻越皮林山往回走,一路风光依旧迷人。到达戈采代尔切夫,终于发现一家面包店开着,于是我们坐下来解决了早餐问题。连小小面包店都有自己的 WiFi ,保加利亚的免费网络覆盖据说是全世界最高的。 继续向东北方向行驶,道路在罗多彼( Rhodopes )山区穿越。到处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没有树木之处也是草地,看不到裸露的地方。这一带是穆斯林聚居区,村镇里都能见到清真寺高耸的尖塔。有一条窄轨铁路与公路伴行,穿山过谷,不过看来已经废弃,一路上没有见到有火车通过,但铁路保持完整。 挺拔俊秀的欧洲冷杉 在翻越最高的山口时,亚森停下车来拍摄原始的欧洲冷杉( Abies alba )林,每一株都纤细挺拔,高耸入云,非常漂亮而壮观。下山以后,是宽阔的山间谷地,两旁是丘陵。到达多尔科沃( Dorkovo ),这是我们的参观地点,尼科莱多年前在此发掘,现在建成一个博物馆。多尔科沃小镇上教堂与清真寺并存,化石博物馆就在镇边,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圆桶形建筑。主要的陈列是一头等比复原的奥韦涅互棱齿象( Anancus arvernensis ),做得非常好,既有严格的科学性,又有艺术的观赏性,很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这个地点也有不少灵长类的化石,还有鸟类的材料,大厅里回荡着模拟的鸟兽呼唤和鸣叫。 多尔科沃别具特色的博物馆 傍晚到达普罗夫迪夫南面的阿塞洛夫格勒,拉汀卡已从索菲亚赶过来等着我们。晚上旅店的餐厅里一直播放的是希腊的流行歌曲,这里从 6000 年前已与希腊文化紧密联系,实际上是希腊文化圈的一部分。餐厅就是一个酒吧,电视上在播体育节目,但关掉解说,而放着很大声的音乐,以至于我们聊天都有些费劲,但本地人好像并不觉得。我们一直聊了很久,伴随着循环播放的歌曲,后面几天下来,都已经会哼这些调调了。 从 10 月 26 日开始,我们就在阿塞诺夫格勒工作,对比研究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主要来自我们考察过的几个地点。我们首先参观了博物馆,规模不大,位于城内的小山顶,它就是索菲亚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分馆。博物馆的大厅中是一具恐象的骨骼模型,化石发掘自阿塞洛夫格勒附近,原标本保存在索菲亚大学。一楼的侧厅是多尔科沃的化石陈列,二楼是哈吉迪莫沃和卡利曼茨的化石展览,后两个地点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也收藏在二楼的库房里。展出做得质朴而专业,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一天之内有好几队学生团体。哺乳动物的头骨化石相当多,骨架也有不少组装起来,包括中猴、豪猪、鬣狗、后猫、三趾马、羚羊等。 顶天立地的恐象骨架 珍贵的中猴化石 我们各自为阵,开始观察标本。跟在索菲亚一样,我和李刈昆在库房工作,李雨和尼科莱在办公室讨论食肉类,而亚森则给我们提供各种服务。拉汀卡其实是专门来帮我做三趾马工作的,真感谢她特意跑一趟。几天里我把三趾马的任务完成了,当然,只是在有限时间内的安排。实际上,标本非常丰富,看是看不完的,还没有做测量。这里的好处是同一地点的化石都收集在一个博物馆里,不像希腊萨摩斯( Samos )和匹克米( Pikermi )、中国保德和榆社的材料分散在世界各地,和政的标本也保存在国内甚至国外的不同地方。阿塞诺夫格勒收藏化石的地点层位信息清楚,可以进行很好的研究工作。 矮脚古三趾马 最后一天我的全部时间都在对比犀牛标本。由于化石很沉重,所以有的时候没有从展柜中取出来,就在陈列厅里进行观察拍照,结果站了整整一天。犀牛的标本不算太多,远少于三趾马,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为什么在欧洲称为三趾马动物群。不过还是很奇怪,个体数量不应该差这么远啊。看完后进一步觉得犀牛的分类确实比较难,如果没有头骨,只有单个的牙齿,甚至是齿列,将近一百年前林斯顿( Torsten Ringstrm )就说过,这很难鉴定。 羚羊化石骨架 中午去饭馆时在街边的停车场遇见了阿塞诺夫格勒的市长,他正在争取下一届任期,到处都是他的竞选海报。他在中学时代跟随其生物老师、博物馆创建人科瓦切夫( Dimitar Kovachev )参加过化石发掘,因此对博物馆很支持,所以尼科莱与他也非常熟悉。 结束了在阿塞诺夫格勒的工作, 10 月 29 日返回索菲亚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我们还能参观附近的古迹和野外化石地点,也可以到博物馆做交谈和告别,与大家合影留念。早上遇见了热闹的集市,马路上都是摆摊的,很有在中国赶集的味道。实际上,也真跟中国有关,卖的商品几乎都是中国生产的。 在 阿塞诺夫格勒博物馆前合影 我们去城市旁边的阿森要塞,阿塞诺夫格勒就因其而得名。车从盘山公路开上去,到了白色大理石裸露的地方,堡垒就构筑在上面。要塞已经废弃,但还有一座拜占庭教堂巍然屹立。这个山口从罗马时代起就是控制通往爱琴海要道的咽喉,千百年来宗教和民族一直在进行争夺。 扼守咽喉通道的阿森要塞 奇尔潘( Chirpan )的阿兹玛卡( Azmaka )发现了欧洲最晚古猿的一枚牙齿。我们穿过田野,来到这个地点,四周是肥沃的黑土地。尼科莱领导的发掘痕迹清晰可见,现场还有很多完整或不完整的化石暴露,继续发掘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中午就在奇尔潘稍作停留,很安静的小镇。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在高速公路上赶路了,回到索菲亚时正是交通的晚高峰,在保加利亚这些日子还一直没有遇见这样的堵车。 阿兹玛卡古猿化石地点 10 月 30 日中午的航班,所以上午有时间去逛一逛街景。自然博物馆就在市中心,附近是政府的主要办公楼。这里也是古代的城市中心,从地下通道里可以看见发掘保留的城墙。 14 世纪的 圣佩多卡 地下教堂就在这个区域,但我们去得早,还没有开门。不远处是奥斯曼时期的班亚巴什清真寺,跟在伊斯坦布尔看见的样式相似。我们也在旁边的喷泉公园里坐了一会儿,和暖的阳光照着,有轨电车从容地驶过。 中国人对保加利亚的了解,季米特洛夫是一个重要的纽带,但东欧剧变之后他的陵墓已经被拆除,当地人似乎也不愿意提起。离得近的历史反而容易被刻意忽视,罗马时代的遗迹却都被认真地修复。 最后回到博物馆,跟大家一一告别。尼科莱非常热情,一定要送我们去机场,还是亚森驾车。机场不远,很快就到了。他们等我们一直办好所有的手续,进了安检才告别回去。整个 11 天的行程,尼科莱全程陪同,我们衷心感谢他的热情接待。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14536 次阅读|8 个评论
《史前哺乳动物》序言
热度 4 taodeng 2015-12-10 08:31
《史前哺乳动物》序言 当今世界,人类的足迹早已遍布全球,无论是七大洲的土地上还是四大洋的波涛中,人类活动的痕迹随处可见——人类俨然已成为地球的主宰,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然而从生物学的角度追本溯源,人类不过是真兽类的一员,在哺乳动物的浩瀚大军中,也仅仅占据了一个词条的位置而已,且比绝大多数成员出现得要晚。 虽然哺乳动物仅占地球上所有现生物种的 0.4% ,但其活动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它们同样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期,才一步一步发展成如今这般的模样。 早在三叠纪晚期,就在名叫“恐龙”的爬行动物刚刚登上进化舞台的同时,一群毫不起眼的小动物也偷偷地从兽孔目兽齿类爬行动物的行列当中分化出来,踏上了自己独特的进化之路。不过这群小动物挑选的时机实在不能算好,在从侏罗纪直到白垩纪末期这上亿年的漫长岁月中,每一个白天和黑夜里的每一分钟,对它们都是一场严酷的生存考验。在遍布大陆的恐龙的威胁之下,哺乳动物的祖先们只能依靠小心翼翼的行动和敏捷的身手来躲避随时可能出现的捕食者。 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的物种大灭绝时期。那些无法适应环境异常改变的庞然大物们陆续消失于世,而哺乳动物们则凭借着顽强的生存力和优异的适应力度过了那场浩劫,在接下来的新生代中顺势崛起,并终于大放异彩。对于史前哺乳动物来说,恐龙灭绝之后的世界已经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尽管也有几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从大灭绝事件里逃出生天,但那时的世界已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天下。 在古生物学科中,对史前哺乳动物的研究主要依赖于骨骼和牙齿,因为在正常环境下,通常只有这两个部位能够得到保存——所幸这些极少的存留依然能提供可观的信息。骨骼的形态可以反映出动物的种类,以及它们所属的科目分类,我们可以从中确定该动物的大小、运动方式、死亡时的年龄甚至性别等等。而牙齿会为我们提供该动物在饮食方面的信息,研究它们的食物有助于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方式,如从其菜谱中得知它们是栖息于森林还是草原。而书中所有关于这些史前哺乳动物的信息,也几乎都是从这些方面得来的。 本书在 100 多项介绍里,详细展示出史前哺乳动物的很多信息。除了对某个物种的简介之外,还包括对其最重要特征的总结。书中对史前哺乳动物的介绍大多数都是以种为基础,也有一些是以属为基础的,比如南美有袋类。在对每一种动物的介绍中也都附有复原图像、小知识、体型对比和时间标尺,有时候还会提供其他相关插图,以及显示化石发现地的地图。 对古生物的新发现永远层出不穷,曾经我们对远古的世界一无所知,但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可以一窥从前。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带领着我们追溯地球的历史、生命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本书所载正是一份关于哺乳动物的生命长卷,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翻开这份长卷,细细品读。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1171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喜剧][重口味][高清蓝光720P版BD-RMVB][2013香港喜剧大片]
lcj2212916 2014-4-17 21:05
片名: 重口味 导演: 黄智亨 / 罗耀辉 / 庄少荣 编剧: 罗耀辉 / 黄智亨 主演: 关楚耀 / 诗雅 / 陈静 / 陈伟霆 / 小肥 / 梁烈唯 / 苟芸慧 / 邵音音 / 孙佳君 / 林芊妤 / 郑子诚 / 曹查理 / 林敏聪 / 王书麒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3-08-29(香港) 片长: 92分钟 又名: Hardcore Comedy 《重口味》 是在第37届 香港国际电影节 上展映的一部“重口味“电影,是由三位新生代导演 黄智亨 、 庄少荣 、 罗耀辉 分别执导的《惊哗春梦》、《毒菇求爱》、《有杀有赔》三部电影短片组成。 《惊哗春梦》 颜千民和邱月清两位大学生学校宿舍床位不足,搬到了红灯区的一所大楼,而这座大楼里住的都是妓女,他二人也因此被电视报道。二人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嫖一次,却出现各种状况。千民邂逅了甘做他人小三的林保怡,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将保怡当做意淫对象。在救下被警察男友毒打的按摩女后,遭到警察报复,他们能逃出魔掌吗? 《毒菇求爱》 阿杰是一名经营精品店的年轻人,因为生意失败被女友抛弃赶出家门。在好朋友SHEMAN的介绍下帮别人运送一种新型毒品”毒菇“,就这样,阿杰拉着自己做生意剩下的货带着宠物乌龟坚诚开始了运毒之路,在运毒的过程中遇到了遭男友劈腿的阿MOON,开始了一段啼笑皆非的”重口味“旅程,两人关系微妙转变…… 《有杀有赔》 古大鹏是一家日本料理店的厨师,经常背着有暧昧关系的老板娘在店里厨房泡妞偷腥,他觉得这样不刺激,就去黑帮老大炮仗哥的赌场赌博,被炮仗哥设局陷害,欠下巨额赌债,被炮仗哥逼迫去杀人还债。大鹏意识到自己这次玩大了,就良心发现,去看望了多年未见的父亲和初恋女友。之后,就踏上了杀人之路,大鹏能全身而退吗……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2756400
4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石宝库 2008-11-04 08:11
热度 1 taodeng 2014-2-7 23:51
甘肃 和政 博物馆 临夏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发育并出露距今约30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陆相沉积,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已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尤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繁盛。 一号馆 二号馆 铲齿象头骨序列 铲齿象骨架 陆龟 犀牛头骨 壁画 萨摩麟骨架 三趾马动物群埋藏 回廊 库房一角 和政羊雕塑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36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古兽凶猛 2008-10-28 08:08
taodeng 2014-2-7 23:49
甘肃 和政 广场 给史前动物做雕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们首先在岩石中找到这些动物的骨骼化石,在修复鉴定后把它们装配成骨架。接下来研究每一块骨头上曾经附着肌肉的痕迹,从而恢复肌肉的位置和形态。然后根据动物的生存环境推测其皮肤的类型和毛发的特征。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绝灭动物就这样复原出来了,再让艺术家重新用岩石雕刻出它们。 群兽 剑齿虎 巨鬣狗 库班猪 铲齿象 萨摩麟 三趾马 巨颏虎攻击埃氏马 剑齿虎争斗 大唇犀与额鼻角犀 羚鼷鹿与奇角犀 巨翼齿兽与巨犀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3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乌普萨拉冬旅 2007-01-15 08:53
热度 1 taodeng 2014-1-25 22:51
乌普萨拉冬旅 早就知道北欧冬季的夜晚相当漫长,但当飞机在下午两点多钟降落在斯德哥尔摩的阿兰达国际机场时,还是没有想到天已经完全黑下来。这是12月初的时候,从机场到城里的路上完全是一片夜晚的景象,路灯照得通明,但路两旁的森林却模糊在黑暗中了。实际上,瑞典是一个极其受太阳影响的国家,在隆冬里整个国家都被黑暗笼罩,根本没有白昼;但在盛夏时太阳则永不落下,在极北地区可以欣赏到两个月的午夜阳光,甚至可以在夜晚打高尔夫球。 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到乌普萨拉大学去观察拉氏藏品中采自保德等地的犀牛化石。乌普萨拉是斯德哥尔摩北面的一个城市,驱车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达。高速火车的连接使两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许多人都是住在一地而在另一地上班,路上花不了一个小时。到瑞典的第一个晚上我就住在斯德哥尔摩,第二天早上出发去乌普萨拉。火车很快驶出首都,上午十点天还不怎么亮,但北欧广袤的原野已清楚地展现在眼前。茂密的针叶树林还能依稀看到绿色,而其他灌木和乔木的枝条上都结满了白色而耀眼的雾凇,林间大片的耕地覆盖着薄薄的积雪,一座座色彩缤纷的木屋点缀在清冷的冬景中,给原野增添了欢快的暖意。火车分秒不差地准点到达乌普萨拉,一座小巧玲珑但设施完备的小站迎接着旅客的到来。 乌普萨拉是瑞典的古都,也是异教徒的最后堡垒,即欧洲最晚被基督教征服的地方。乌普萨拉是瑞典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的圣地,也是瑞典唯一的大主教驻地,城市还保留有1287年始建的用红砖砌成的哥特式大教堂、12世纪建成的圣三位一体教堂以及16世纪建筑的城堡。瑞典一些早期的国王,包括古斯塔夫·瓦萨就安葬在乌普萨拉,依然宏伟壮丽的乌普萨拉城堡就是从瓦萨时期延续至今的典型砖砌堡垒。乌普萨拉教堂位于乌普萨拉城中心,竣工于1435年,据说教堂的设计师是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建造工作的建筑家波尼优尔。这是一座红色的雄伟建筑物,两座高耸入云的尖塔,远远就可以看见。教堂内部金碧辉煌,以文物丰富闻名,门楼上的大风琴,风管有碗口粗。这里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著名的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和科学家韦登堡等名人的墓地。教堂的小山顶上有一座古老的宫殿和两尊古炮,在这里可以俯瞰乌普萨拉古都的全景。 一条小河静静地穿过乌普萨拉城区,虽然已是隆冬,但河水并未完全结冰,河水有些发红,这是由于它流过红色岩系的缘故,一群群绒鸭和天鹅怡然自得地在河面上嬉戏游弋。绒鸭小而矮壮,它们曾经因为其绒毛是睡袋和羽绒衣的绝好材料而被捕猎,现在已经受到很好的保护。乌普萨拉的面积不大,城市由许多古老建筑和少量的新建筑组成,这里是一个大学区,乌普萨拉大学占据了城市最重要的部分。离开城市的商业区走向高地,经过北欧最高的教堂和历史悠久的古堡,就看见乌普萨拉大学各具风格的一幢幢建筑散落在花园和树林之中。冬日里不屈的草地还未完全枯黄,甚至还有灌木开着纷繁的小白花。我去乌普萨拉大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棵树叶已经掉光的林檎,但火红的累累硕果仍然挂满树梢,赫然地明亮着严寒和劲风中的植物园。 创建于1477年的乌普萨拉大学包括7个学院和150个系,每年开设约40种初级学位课程及1100多门专业课程。乌普萨拉大学是瑞典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早的大学。在5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乌普萨拉大学经历了多次改革,发展至今已成为现代化的世界著名高等学府之一和欧洲最大的大学之一。乌普萨拉大学的进化博物馆中收藏和展出了采自中国的重要脊椎动物化石。上个世纪20年代安特生和师丹斯基等人在中国保德等地的古生物考察是由瑞典人拉格留斯提供财政资助的,所以在考察中采集的化石标本被称作“拉氏藏品”,这批珍贵的化石标本现在已成为进化博物馆古生物部的镇馆之宝。 乌普萨拉的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对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而言,乌普萨拉最了不起的名人就是天才的植物学家林奈,他所开创的生物分类体系至今仍是所有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林奈在乌普萨拉的故居就位于市中心,现在已经被改建为林奈博物馆,他的故居旁边是他自己的植物园,现在里面种有1600多种不同的植物。 卡尔·林奈出生于1707年,逝世于1778年,作为一个自然学者,他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基础。一开始林奈的父母打算让他像他的父亲和外公一样做教士,但他对此不感兴趣,他对植物学感兴趣,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引起了当地一个医生的注意。这位医生将林奈送到瑞典的另一所著名的大学隆德大学,但一年后林奈转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林奈发现花的花粉囊和雌蕊可以作为植物分类的基础,他将此发现写成一篇短文。1732年乌普萨拉科学院资助林奈去拉普兰考察,那时欧洲人对拉普兰还一无所知,而林奈在1737年将他对拉普兰植物世界的考察写成一本书发表。 此后林奈开始了他对欧洲大陆的科学访问,在荷兰时他第一次将他的分类学手稿《自然系统》提供给同行阅读。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在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并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林奈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林奈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著,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种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称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和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 不仅是林奈,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乌普萨拉人。例如,创立了摄氏温标的瑞典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摄耳修斯1701年生于乌普萨拉,他的父亲是乌普萨拉大学的天文学教授。摄耳修斯也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和研究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取得了超群的成绩,1730年被任命为天文学教授。1744年摄耳修斯逝世于乌普萨拉,年仅43岁。还有,因创立电离学说而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物理化学家阿伦尼乌斯1859年生于乌普萨拉,17岁时入乌普萨拉大学主修化学,1878年毕业后留校,190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作为一个古生物工作者,自然对每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和人文历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瑞典的现代地貌主要是由大陆冰川形成的,从地质上看,随着第四纪冰期的结束,冰雪融化后的北欧大地在一万年前逐渐显露出来。冰川切割出深谷,并造就了无数的冰川湖,岩石、砂砾、沙子和粘土的山脊在冰川退却后被沉积下来。当气候环境开始变得适合人类生存后,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就沿着融化的冰川北上。在瑞典已经发现了一些工具和营地遗址,证明原始人从狩猎者过渡到食物采集者和农业生产者的漫长过程。从史前时期开始,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利用海洋、湖泊和河流穿越茂密的森林进行航海活动了。维京人就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即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当时欧洲人更多将维京人称为北方来客,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的语言中,这个词语包含着两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后是掠夺。维京人远航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南临红海,西到北美,东至巴格达。 乌普萨拉曾是维京人,即北欧海盗的重要活动地区。现在在乌普萨拉大学的主楼前就伫立着许多在这一地区收集来的维京石碑,上面刻着他们的独特文字和龙纹符号。维京人最早的故事、历史、诗歌并没有写成文字,而是通过口头的传唱代代流传。直到公元1100年左右,居住在冰岛的维京人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字,记录在兽皮上,或者木块、兽骨和石头上。这种文字由几条简单的曲线构成,最早有26个字母,后来渐渐演变成16个。基督教之前的斯堪的纳维亚艺术活跃在北欧的公元800年至1050年,维京石碑显示了维京艺术的显著风格和典型内容。石碑的边沿装饰着呈几何形蜿蜒的图案,许多石碑上的场景描绘了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武士及其武器和战马,石碑的底部总是绘有海盗船。维京人还用花式字体装饰木制品和贵金属物品,并带有动物图形, 在瑞典,不仅是乌普萨拉的进化博物馆中收藏着采自中国的古生物标本,坐落于斯德哥尔摩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藏品中也包括采自中国的大量植物化石,任何一个古生物工作者都不会错过观察的良机。因此,在对乌普萨拉的访问期间,我也常常到斯德哥尔摩来参观。 斯德哥尔摩位于波罗的海北端的瑞典东海岸,是一个有许多水道和绿地的美丽城市,散布在20多个岛上以及相邻的大陆上,依靠水道和桥梁将它们连接起来。在斯德哥尔摩市内的水域里还能钓到大麻哈鱼,就在王宫和议会大厦之间的湍急水道旁,有许多人正在放长线钓大鱼,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钓到大麻哈鱼了,议会广场前的牌子上还记录了钓到的最大的大麻哈鱼。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最过瘾、最容易去的钓鱼地点就是连接梅拉伦湖和波罗的海的斯特勒门运河,除了大麻哈鱼,海鳟也能在这里钓到,这都得益于瑞典能让水域保持粼粼清波的环保计划。 在斯德哥尔摩众多的岛屿中,于高登岛上的风景即使是在严寒的冬天仍然美不胜收。从城区跨过大桥就来到岛上,这里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博物馆,最有名的当然是瓦萨号博物馆和北欧博物馆了,还有充满生气的动物园。但我更愿意回到自然的怀抱,花了3个小时的时间步行环绕小岛一周。冬天的水面已经结了薄薄的冰层,在寒风的吹拂下哗哗作响,野鸭、天鹅、鹈鹕和海鸥似乎也不怕严寒,在这隆冬还未南飞,仍然在冰冷的水面上嬉戏。芦苇已成金黄色,让人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贴切。环岛的沙路上漫游的、跑步的、溜狗的、骑马的、观鸟的、钓鱼的,络绎不绝,怡然自乐。岛上的森林依然苍郁,岛外之岛远望过去更是宛若青黛,而岛间的海水湛蓝,片片轻盈的白帆在往来游弋。阳光灿烂地照着,使人感觉不到一丝冬日的萧条。 确实,在北欧的冬日虽然严寒而昏暗,但依然是充满快乐的。我记得一天我正在乌普萨拉的博物馆中工作,馆长急促地来告诉我,大学里的圣露西亚日庆典就要开始了,千万不要错过。原来,圣露西亚日也叫灯节,北欧国家在每年的12月13日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因为最早时这一天曾被错误地认为是黑夜最长的日子,实际上冬至是白昼最短的一天。我匆匆赶到学校的主楼,穿着白袍、戴着插满蜡烛的王冠的露西亚姑娘正缓缓从楼梯上走下,她的身后是同样穿白袍、手拿小星星的女孩,她们唱起了优美的《桑塔露西亚》,随后,全场的人都一起同声唱和,真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这也正是我在乌普萨拉冬日之旅的心情写照:快乐而充满意义。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4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海,新生代雾霾之都!
热度 2 tyfond 2013-12-26 09:09
上海,新生代雾霾之都!何时才能恢复往日景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96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生代II
metanb 2013-11-6 22:21
好好犀利哦~ http://news.163.com/13/1106/18/9D139NPU00011229_2.html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生代
metanb 2013-11-6 20:04
好犀利哦~ http://news.163.com/13/1106/16/9D0T65GJ00011229.html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质年代简表
fengjian1000 2012-9-19 16:11
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 宙为最大单位。 宙分为:1.隐生宙: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年代。 2显生宙: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至今的地势阶段。 隐生宙分为:1.太古代:起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25)亿年前。 2.元古代:起始于24(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隐生宙结束—————————————————————— 显生宙分为:1.古生代:距今5.7亿年——2.5亿年。 2.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晚年。 3.新生代:距今6500晚年——今。 古生代分为: 一、早古生代:1.寒武纪:距今5.7——5.1亿年。 2.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 3.志留纪:距今4.38——4.1亿年。 二、晚古生代:1.泥盆纪:距今4.1——3.55亿年。 2.石炭纪:距今3.55——2.9亿年。 3.二叠纪:距今2.9——2.5亿年。 ———————————— 中生代分为:1.三叠纪:距今2.5——2.05亿年。 2.侏罗纪:距今2.05——1.35亿年。 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6500万年。 ———————————— 新生代分为:1.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0万年。 2.第四季:距今160万年——今。 ——————————————完———————— 历史上的各期运动-(例印支期) 迁西期 迁西期的时限为2900±Ma以前。期末的构造运动,在河北称为迁西运动,在内蒙古称为兴和运动。 阜平期 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又称为铁堡运动。 五台期 五台期的时限为2600±—25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五台运动,在黑龙江称为麻山运动。 吕梁期 吕梁期的时限为2500±—18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吕梁运动,又称中条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兴东运动,在安徽称为凤阳运动。 四堡期 四堡期的时限为1800±—10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四堡运动,在湖南称为武陵运动,在贵州称为梵净山运动,在黑龙江成为黑龙江运动。在安徽称为皖南运动。 晋宁期 晋宁期的时限为1000—85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在新疆称为塔里木运动。 震旦期 震旦期的时限为850—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张广才岭运动,在河南称为少林运动,在安徽称为霍丘运动,在湖北称为惠亭运动,在宁夏称为兴凯运动。 加里东期 加里东期的时限为600—405±5Ma。包括寒武纪至志留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 华力西期 华力西期的时限为405±5—250Ma,包括泥盆纪至二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华力西运动。 印支期 印支期的时限为250—205Ma,仅含三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期 燕山期的时限为205—66±2Ma。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期 喜马拉雅期的时限从66±2Ma起,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宙-代(距今时间) 纪-世 构造阶段 生物演化阶段 备注 新 生Cz 代.(065亿) 第四纪(Q) 新近纪(N) 古近纪(E) 喜马拉雅阶段 1.被子植物与哺乳动物繁盛 2.第四纪人类出现 1.第四纪大冰期 2.青藏高原迅速隆起 中 生Mz 代(2.5亿) 白垩纪(K) 侏罗纪(J) 三叠纪(T) 燕山阶段 印支阶段 1.裸子植物与爬行动物繁盛 2.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 1. 联合古陆解体. 2. 侏罗纪为又一成煤时期.该代也为石油形成期 3. 该代又称菊石时或爬行动物时代 晚 古 生Pz2 代(4.1亿) 二叠纪(P) 石炭纪(C) 泥盆纪(D) 海西阶段 1.裸蕨-蕨类时代 2.无脊椎-脊椎 3.鱼类两栖类繁盛 4.发生了两起集体灭绝 1.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2. 石炭二叠纪是地史重要成煤期 早 古Pz1 生 代(5.4亿) 志留纪(S) 奥陶纪(O) 寒武纪() 加里东阶段 1. 寒武纪出现生命大爆发 2. 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 1.奥陶纪出现第二次大冰期 2.寒武纪又称三叶虫时代 元 古PT 宙(25亿) 震旦纪(Z) 南华纪(Nh) 晋宁运动 1.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2. 蕨类植物出现 1. 南华纪大冰期为最古老一次冰期 2. 岩层中广布叠层石 3. 地层中有铁.锰矿 太 古AR 宙(36亿年) 生命萌芽期 地层富含铁矿 冥古宙HD 地球演化的天文时期
个人分类: 地质|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恐龙启示录——最后的陈述
热度 1 gzchengzhi 2012-6-6 11:00
  在我关注恐龙灭绝这一课题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在科学网上,我接触到了很多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学习了不少相关的知识。   随着对这一问题的了解越深入,我的担忧越多。   一亿多年前的大型恐龙占据了整个地球,然而始终不能够避免灭绝的命运,这其中包含的原因与新生代的物种更替又或多或少有联系。人类能否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应该还是有很多工作可做的。   第一,早期恐龙数量庞大,我认为其活动方式,在物理上已经足以对地球的运转构成影响。这种影响应该是这些大型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地球运转方式、板块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恐龙的生存环境以及迁徙方式。   第二,恐龙本身的生活方式、新陈代谢过程,可能会对恐龙生存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利于恐龙种群的繁殖,比如恐龙活动导致中生代全球气温上升,或许会有利于恐龙的生长,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恐龙生存环境产生变化,使得恐龙种群数量产生剧烈变动。   第三,对恐龙种群灭绝产生影响的因素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对于短期因素,可能会导致恐龙种群数量上的剧烈变动,但是不会导致那些大型恐龙灭绝。然而对于一些长期因素来说,由于能够长期制约恐龙种群的繁殖,在这些因素很长时间不能够消失的条件下,最终可能导致这些大型恐龙灭绝。   第四,晚期恐龙的生存方式可能跟中生代早期恐龙的生存方式不太一样。晚期恐龙可能已经改变了迁徙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古大陆等地定居了下来。这应该同地球古大陆板块结构与现在不同有关系。通常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一个种群面临灭绝的征兆。   第五,即便是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在面临灭绝的时候,也能够继续生存几十万年,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   对人类的启示:   部分大型恐龙的最终灭绝对于我们现代人类也是有很多启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类作为新生代物种繁荣兴起的标志,也可能面临恐龙那样的命运。   第二,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影响可能是恐龙灭绝的因素之一,所以在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应该多关注一下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仔细评估自己的活动可能对地球环境产生的影响。   第三,人类目前的活动所产生的一些污染物主要属于短期因素,然而随着我们所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一些可能长期影响人类生存的因素也逐渐为人类所认识。如何解决这些可能长期对人类产生影响的问题,是人类社会今后面临的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   第四,虽然新技术不断涌现,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但是从恐龙晚期灭绝的情况来看,频繁地改变生活方式,可能不是一个适应环境的最好的方法。当我们不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得不随着地球环境变化而改变的时候,可能会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征兆。   第五,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能否比那些大型恐龙更长一些?这是一个问题。
个人分类: 博客大赛|420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熊易寒: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
whyhoo 2012-3-28 22:13
2011年8月,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大城市爆发大规模骚乱。骚乱的导火索是2011年8月4日在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Tottenham),一名29岁的黑人男性平民马克·达根(Mark Duggan)被伦敦警务人员枪杀。在托特纳姆,聚集了大量的非洲-加勒比、西非、库尔德、土耳其、爱尔兰和葡萄牙后裔的移民,绝大多数居民是低收入家庭,是伦敦失业率和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居民平均寿命比伦敦平均值约低五年。近30年来,区内各族关系紧张,而非洲-加勒比裔同当地警察之间更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无独有偶,2005年法国巴黎郊区骚乱的情节与之如出一辙。2005年10月27日,在距离巴黎市区9英里的克利希苏尔瓦地区,为躲避警察的追捕,两名北非裔少年躲进变电所不幸触电身亡。这一意外事故引发了法国自1968年“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北至里尔,南至马赛,东至第戎,法国各大城市的移民青年走上街头,焚烧汽车,砸抢店铺,袭击警察和居民。此次骚乱延续时间超过半个月,规模波及整个法国,近万辆车被焚毁。   不难发现,上述骚乱事件的直接诱因是偶发性的警民冲突,深层原因则是新移民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在当今世界,新移民的社会融入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对于发达国家则是外国移民)涌入城市,他们往往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廉价劳动力。研究者发现,尽管这些(第一代)移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经济社会地位与原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但他们通常不会作社会的横向利益比较,而是作自身的纵向利益比较,因此他们通常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态度。 第一代移民由于有迁出地境况的比较,对于迁入地的社会不公平和歧视往往比较容易接受,一般并不预期与迁入地的居民有完全相同的权利地位。第二代移民则不然,他们缺乏农村生活的体验,他们对于生活满意程度的参照主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一方面,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剥夺感,另一方面,他们强烈地要求权利地位的垂直上升。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从事轻松、体面的白领工作或自己当老板,而不愿意像父母那样打工。 在这种心理预期下,第二代移民对于不平等缺乏忍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比较激烈的对抗性行为,以此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他们的不满或平等诉求。    一、半城市化道路与地方性公民权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严格限制了人口流动,基本杜绝了自发的移民现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市化率由1978 年的18 %上升到2010年的47 %,且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突飞猛进,企业热衷于招收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农民大规模涌入城市,尤其是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其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并未因人口流动而打破,农民进城之后,职业改变了,身份却依然不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城市或郊区长期定居,甚至出生在城市,却始终被定义为“流动人口”而不是“城市新移民”。正因为如此,中国2009年城镇化率是46.59%,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显然,这样一个过程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因为这些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只是被吸收到了城市的经济系统,却没有被城市社会接纳,无法参与城市公共政治生活。也就是说,城市仅仅把他们当作劳动力、消费者或者一个生产要素,而不是移民或公民,在经济上加以吸纳,在政治上加以排斥。笔者将这样一种城市化模式称为“半城市化”(semi-urbanization)。   户籍制度是中国半城市化道路的制度基础,其本质是一种地方性的公民权(Local Citizenship)。所谓地方性公民权,就是在地方层面而不是国家的框架内进行权利配置与社会排斥(entitlement and exclusion)。这种地方性公民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民权。在西方国家,公民权通常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的,这是属于政治共同体完全成员(full member)的一种地位(status),所有拥有这种地位的人由此获得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   在当代中国,公民权是与户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公民一旦离开了户籍所在地,而在另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就意味着公民权的丧失。在城乡二元结构和缺乏人口流动的前提下,地方性公民权不构成一个问题,而伴随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人口流动,地方性公民权的正当性开始遭遇质疑和挑战。    二、新生代农民工与权利意识的上升   在当代中国,同样存在一个庞大的新移民群体。这个群体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1980年代以后,从农村地区流出,来到城市工作,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未取得当地户籍的青少年。与父辈相比,他们更加注重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等价值,而不仅仅满足于增加收入、养家糊口,他们不再局限于“经济人”的角色,而渴望融入城市社会。有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农民工只有15%的人想定居城市,40~50岁的为21%,30~40岁的为37%,20~30岁的为45%,20岁以下的高达61%; 二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自幼就来到城市甚至出生在城市。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超过20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城市化的孩子,他们是“回不去的一代”,他们没有务农经历,与乡土社会缺乏文化纽带和情感联系,不再是流动人口而是城市第二代移民。   美国学者裴宜理认为,中国人的权利观念是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在英美传统中,权利是自然权利,被认为是由上帝赋予的而不是国家赋予的。而在中国盛行的以“权利”语言构建起来的道义经济式抗议,往往只是针对不受欢迎的低级官员,但这些抗议者极少质疑党和国家及其意识形态的权威。在中国,权利往往被理解为是由国家认可的、旨在增进国家统一和繁荣的手段,而非由自然赋予的旨在对抗国家干预的保护机制。在此情形下,民众对行使自身权利的诉求很可能是对国家权力的强化而不是挑战。   然而,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裴宜理的这一论断也许正变得不合时宜。2010年,南海本田工人罢工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不再是对立的两极,他们不仅懂得运用既定规则(譬如《劳动法》)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也开始通过争取新的权利(譬如集体谈判)寻求利益的扩大化。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究竟“新”在哪里?笔者最近在上海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父辈,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   1.就业状况:从生存取向到发展取向   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层次正由生存取向向发展取向转变。虽然生存取向的经济动因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有64.2%的受访者将“赚钱养家”作为自己来沪的首要动因,但选择“过城市生活”、“见见世面”、“寻找发展机会”和“为前途考虑”等非经济动因的受访者也多达32.9%,其中“寻找发展机会”占到16%。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作寻求个人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求职时会综合考虑工作环境、单位周边的配套设施、劳动强度、福利保障、管理规范程度等因素。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   2. 居住情况:从集体生活到私人空间   与父辈农民工主要居住在集体宿舍或生产经营场所不同,只有50.1%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工人宿舍中,有41%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与他人合租房屋或是独立租房。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自由,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选择与他人合租房屋或是独立租房。但限于经济条件,群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优先选择。农民工的居住空间将逐步由集体宿舍和生产经营场所转向社区,这一方面意味着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提出了挑战。   3. 身份认同:从外地人到新上海人   在身份认同上,近三分之二(5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外地人,两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既是上海人又是外地人,近两成(19%)的受访者则将自己视为新上海人。也就是说,有大约四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强烈的愿望融入上海。值得注意的是,有81%的受访者不愿意别人将自己视为“外来务工人员”,其中非常不愿意19%,比较不愿意23%,一般不愿意39%。此外,1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和上海人交朋友,三分之一(3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和上海人交朋友,一般愿意的占42%,只有8%的受访者不愿意和上海人交朋友。   4. 权利意识:从听天由命到积极公民   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45%的受访者选择社会法律服务,而不是向老乡亲友求助,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对农民工的访谈中,笔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提及“人权”、“自由”、“平等”等词汇,而老一代农民工更多地提及“命运”、“忍”、“没办法”等字眼。当问及个人权利是来自政府的规定、法律的赋予还是与生俱来(天赋)的,大约五成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与生俱来的,四分之一左右认为是法律赋予的;而超过七成的老一代农民工认为是政府规定的。显然,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较之上一代更为强烈、清晰,更接近通常所理解的公民人格。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农民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以上海为例,2007年有农民工403万人,其中16~24岁为123.2万人,比上年增长5.2%; 25~34岁为150.5 万人,增长6.7%;35~44岁为102.4万人,增长7.8%;45~54岁为21.3万人,增长0.9%;55岁及以上为5.6万人,下降1.8%。超过三分之二农民工年龄在34岁及以下。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城市的公民权政治会越来越明朗。    三、公民权:身份政治与阶级政治的交汇点   在中国沿海地区,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人口倒挂”的局面,即外来人口的数量超过本地居民的数量。然而,地方政府对于该地区公共物品的提供,却是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譬如,警力的配备、公务员数量、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公共财政的投入,都是与户籍人口挂钩的。进入城市(包括郊区)就业与生活的农村移民并不能与城镇居民平等享受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福利,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外来人口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在权力结构中却处于绝对的劣势,被排除在城市政治和公共服务体系之外,既缺乏权利资格,也没有福利保障。   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实际上面对的是两种不平等:   一是身份政治,核心是制度性歧视,即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强化了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升学、求职、住房等领域的劣势;二是阶级政治,核心是阶级不平等,即主要由家庭背景和市场机遇所造就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作为流动人口,他们遭遇制度性歧视;作为底层阶级,他们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利位置。阶级政治和身份政治是理解农民工命运的关键。身份政治在前台运作,阶级政治在后台运作。一个特定群体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权力结构设定的,国家、市场、社会与家庭是他们命运的主要塑造者:   第一,国家通过制度和政策来塑造他们的命运。国家不仅对有形的资源进行再分配,也在对无形的机会进行再分配。从上山下乡到恢复高考、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改革、从统招统分到教育产业化,国家行为对人们命运的影响何其巨大。国家对机会的再分配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群体或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y)为单位,譬如阶级敌人、流动人口、高收入群体。国家的再分配必须避免制度性歧视,即对特定社会群体的不公正待遇。   第二,市场包括物质市场和地位市场,前者通过产权,后者通过社会流动渠道为我们的行为提供激励,从而影响人们的命运。唐世平指出,在地位市场中,个人为社会地位竞争。和物质市场中的情况相比,地位市场中的竞争是纵向的、零和的,而且地位性商品的供应是内在有限的。 简言之,人们通过物质市场获得财富,通过地位市场获得社会地位和外部承认。   第三,社会通过自由结社、社会运动、公共舆论、社会资本、关系网络来影响人们的命运。这对于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尤其重要,显而易见,劳工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人、黑人、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第四,家庭是阶级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我们每个个体的人生轨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出身的影响。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力量应当是相对平衡的,在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社会流动与阶级再生产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让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从而避免社会的过度僵化或无序。而在农民工身上,我们却看到这四种力量惊人的一致:从国家的角度看,他们是“非市民”,无法在城市获得权利资格和公共服务;从市场的角度看,他们被限制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同工不同酬;从社会的角度看,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缺乏社会支持网;从家庭的角度看,他们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相对匮乏。这四种力量的叠加效应,使农民工面临比常人更大的重力加速度,重重地跌落在城市底层。   这种“市民—农民工”的新二元结构为沿海城市郊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保证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给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红利;但也给城市的社会治安、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劳资冲突、本地人—外地人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地方政府面临治理困境。   近年来,外来人口开始主动地提出权利诉求,上访、罢工、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刑事案件也居高不下,这种自下而上的压力,加上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与“民生”,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态度趋于温和。   在不改变户籍制度的前提下,部分城市政府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渐进性的调整,使外来劳动者获得了部分的公民权。不过,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对于外来人口的赋权仍以社会权利为主(譬如社会保险、外来工公寓、劳动就业培训、子女就学),而社会权利是一种消极权利,只能享用,不能用于争取新的权益;而外来人口已经不满足于获取消极权利,我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已经逐渐形成了对于积极权利的诉求(譬如政治参与、结社权、集体谈判权)。 而且,目前的管理模式仍然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将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分离开来治理,本地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来进行政治参与,外来人口通过“外来人员管理委员会”或“和谐促进会”进行参与,但这些组织仍然是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机构,而不是基层自治机构。   由于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型国家,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介入程度非常深,针对企业主的抗争最终会指向政府或需要政府介入(南海本田罢工、富士康事件都是如此),阶级政治和身份政治最终都会在公民权的问题上交汇。公民权通过自由创造机会,通过权利保障利益,通过福利缩小贫富差距,从而降低阶级冲突的显著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合劳资冲突、官民冲突,以及居民与移民的矛盾。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最稀缺的资源是权利;要真正改善他们的境遇,最有效的途径是赋权或者说培力(empowerment),因为他们不是弱者(the weak),而只是处于不利位置的弱势者(the disadvantaged)。向农民工赋权,首先是要赋予他们团结权和结社权,让他们拥有“结社力量”;结社力量的形成会强化农民工的“结构力量”,国家也要通过立法、行政监管等手段来平衡和调节劳资关系,避免劳动力的过度商品化,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过程中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bargaining power)。一言以蔽之,所谓的公民权政治,其最终的指向就是让农民工成为有尊严、有权利、有体面收入的“公民劳动者”。这应成为“流动的中国”的理想图景。   (《文化纵横》2012年第1期,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sh/shjs/201203/t20120326_147732.htm
个人分类: 社会|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
whyhoo 2012-3-16 12:34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当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考察他们的主要特征、社会关系状况,分析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探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这个群体健康发展,逐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这不仅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和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具有特别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未来发展。他们的劳动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镇直接影响着和谐 社会建设 ,他们的社会态度及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研究他们的特点和走向,需要用改革、发展的眼光和办法,帮助解决他们在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这一群体在实现环境、身份、观念转变中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年轻的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在农村,而就业、生活在城镇。2011年全国外出进城农民工达1586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估计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体力量。从出生成长环境看,新生代农民工大体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农村家庭子女,他们出生在农村,父母均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本人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城市就业,这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多数;二是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长年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毕业之后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三是务工流动人口子女,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由于父母就业、生活不稳定,他们是在流动状态下长大的;四是务工定居人口子女,父母打工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和住所,他们在城市出生、读书,毕业后在城市像父母一样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是一个出生年代、年龄的概念,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基于生长背景环境的变化,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考察:第一,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总体进入小康、农村摆脱贫困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生活在温饱的环境中,没有挨过饿。他们进城打工不是为了求得温饱,而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第二,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都读完了初中,有些还上过高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父辈,他们外出打工对就业有更高的预期,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第三,新生代农民工是在信息通讯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与电视和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城市和外部世界,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较大差异,外出打工更多地是基于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向往。第四,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比起父辈来就业机会更多,选择余地更大,因而离农倾向也更强,进城定居的愿望更加强烈。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从来没有种过地,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他们既然来到城里,就不想再回到农村。深圳市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显示,仅有1%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乡务农。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高,获取外部信息的方式更现代化,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和认同。据农业部农研中心调查,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比上一代农民工高1.6年,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近30%,显著高于上代农民工。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为了寻求更好发展机会而外出务工,职业期望值较高,而工作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据农研中心调查,有57.1%的新生代农民工两年内至少更换过一次工作,而其中77%的人表示换工作的原因是收入太低和没有发展前途。四是新生代农民工比之父辈心理平衡度较差,对现有生活状况和公平、平等状况不满足,维权意识更为强烈。据农研中心调查,有53.9%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权益受侵害的情况,与用工单位领导直接协商解决是他们最常用的维权手段,协商无果后有的会愤而离职,也有少数人会采取极端手段维权。总的看,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是一个充满活力、成长性和可塑性强的群体,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全社会如何对待、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发挥其作用,将直接影响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走向。 再社会化过程: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考察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准备扎根城市,面临着一次全新的再社会化过程。他们需要转变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需要与政府、企业、社区打交道,建立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环境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与输出地的关系。 新生代农民工与家乡渐行渐远,脱离了乡风民俗的监督和基层组织的管理,农村对其影响力日益弱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已经处于典型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匿名状态”。而一个社会群体失去了他的社会背景和行为标准,又没有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很容易产生失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输入地的管理服务跟不上,极易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城市社会需要尽快填补这项空白。    新生代农民工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结构特点,中小企业往往是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一个雇主,也是最大雇主群体。我国的中小企业也是一个新生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两个新生的、又都是比较困难的群体相伴相生,非常容易产生利益上和观念上的冲突。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尽管企业在劳资关系中仍居于强势,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地位也在悄然上升。作为企业的员工,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渴望更高的工资收入,也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在这一背景下,一味地依靠劳动力低成本来谋求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传统经营方式,只会滋生不满甚至造成矛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的相互认同与融合,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与输入地社区的关系。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愿意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待、和谐共处,也愿意为居住地社区的公共事业做出贡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工融入当地的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排斥农民工的现象。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农民与市民都是平等的公民。因农民工进城所引发的种种矛盾和现实问题,不应归咎于进城农民;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受到挤压,应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共服务来加以解决。因此,我们既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还要注重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工与市民心理上的隔膜。    新生代农民工与输入地基层政府的关系。 作为公民,农民工需要接受当地政府部门的 社会管理 ,也迫切希望能够平等享受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得到就业培训,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为他们主持公道,子女上幼儿园、上学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够参加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而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反映,在寻求政府部门帮助时仍面临一些困难。这反映出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没有做好相应准备,现有管理与服务跟不上农民工的输入规模与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政府部门与农民工的沟通渠道不顺畅;一些城市发展规划与农民工的输入规模不相适应;一些体制和政策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关系的调适与构建将贯穿始终。 矛盾与纠结: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边缘性特征明显的社会群体,作为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中衍生出的“第三元”,在再社会化、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与困境。这些问题处理得怎样,不仅关系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而且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一,稳定就业面临困难,“频繁跳槽、漂泊不定”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据统计测算,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20%在城市稳定就业,近80%处于不稳定状态。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以有自身的成长积累,难以有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难以有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构建。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从当前看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从长远看是一个社会和谐问题。如果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无业和游荡状态,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权益维护面临困难,“渠道不畅、群体性失语”现象比较明显,容易诱发法外维权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首选仍是基层政府和相关组织。而城市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机制还不完善,应加快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畅通权益诉求渠道,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旦新生代农民工采用现行政治法律体制以外的手段来维权,或者被非法组织所利用,可能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第三,精神文化生活面临困难,“婚恋不顺、文化生活匮乏”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文化心态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谈婚论嫁的年龄阶段,婚恋是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据农研中心调查,70%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结婚,这与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生代农民工对交友、恋爱、结婚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求。但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他们中很多人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家庭这个细胞缺失,将不利于这个群体走向稳定,从而也不利于社会安定。新生代农民工对人文关怀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后与亲人朋友相隔甚远,缺乏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容易心理失衡、情感孤独,一旦有事就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产生极端行为。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是网吧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上网和看电视是他们的主要业余活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更多地受到网络的影响。总的看,新生代农民工在情感上常常是孤独的,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是相对贫乏的。如果不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将很难融入主流文化价值轨道。 第四,发展上升面临困难,“前途迷茫、焦虑无奈”情绪比较突出,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明显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怀揣梦想进城,渴望变成真正的城里人,期待在上大学之外找到另外一条通往成功之路,他们是追求上进的。这是他们身上的可贵之处,是引导他们成为社会建设性力量的主流因素。这些年,农民工技术明星、农民工人大代表、农民工娱乐明星等,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捧,也受到社会广泛认同。但总体而言,农民工的发展上升问题、他们的明天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突出表现在职业培养、继续教育严重不足,身份及地位上升通道并不通畅。如果新生代农民工不能获得有效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他们的职业梦想将难以实现,而且会影响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如果这个年轻的群体缺乏正常的上升通道,不能保持一种好的发展预期,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难以使他们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心态。    第五,社会归属面临困难,“拔根农村”比较彻底、“扎根城市”力不从心,群体身份认同开始出现 。新生代农民工回不到农村,融不进城市,城乡两不靠。如果这一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城市主流社会找不到认同、肯定和保护,新生代农民工就可能转向自己群体内获取认可和保护,各种自发团体、自组织就可能发育起来。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形成了同一个县或地方来的人生活居住在一起、集中在同一个行业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老乡团伙占据一方的现象。长此以往,一个城市就有可能形成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并存的双重结构,出现社会阶层之间互不认同难题和价值观差异,从而带来隔离和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归属和身份认同问题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虚拟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网络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意愿可以得到充分表达,容易获得同气相求、同声共振,农民工在现实社会中很少发言、在网上却热衷“跟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彻底、社会认同感最强、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个虚拟空间。在政府、社区、乡村乃至企业对他们的影响和引导缺失的情况下,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加直接和明显,网络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使这个庞大的青年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并能够向上流动,从而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更好地融入我们的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和谐稳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接纳与融合:    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路径   客观讲,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进城农村人口融入城市,都会经历一个过程,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但是,中国的农民进城打工进而转化为市民,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移民问题,无论在数量对比还是相互依存程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其艰巨程度和历史意义也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所要争取的是,尽量缩短并顺利完成这一过程。   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生代农民工实际,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 观,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城乡统筹、远近兼顾,完善管理、强化服务,积极接纳、促进融合的方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既要立足当前,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住房等;从政治上帮助他们解决合法权益保障、民主权利履行、入党入团等问题;从文化上帮助他们解决继续教育、文化生活、城市生活习惯养成等问题;从社会上帮助他们解决社会身份认同、社会责任培养等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实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具体而言以下五个方面是重要的:    一是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二、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广泛开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 。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主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讲,扶持中小企业就是扶持新生代农民工。应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出台面向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扶持措施,尤其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自谋职业、开自己的店、办自己的厂,是众多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是有一定经验和财富积累的农民工的打算。应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谋职业、返乡创业、兴办工商服务小企业。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利用国家的培训补贴政策,为农民工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坚持职业教育与在岗培训并重,发挥职业学校和用工单位的主导作用,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学校的职责。职业学校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生毕业后的职业教育,使未考取大学的农村初高中生,都能免费接受一次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增加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获得稳定工作的技能。用工企业主要负责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要按国家规定提取并使用职工培训费,对企业用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开支可在税前列支,调动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政府部门要增加公共经费,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者发放职业能力证书,并作为大城市落户的优先条件,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益 。新生代农民工地跨城乡,既要保障其在农村的合法权益,也应保障其在城市享受平等的权益。在农村关键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土地权益。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林地、承包地,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在城市关键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民主政治权利。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覆盖农民工,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允许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办法。建立农民工权益救济机制,免费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建立优秀新生代农民工评劳模、选举人大代表、入党入团方面的工作机制,积极接纳合乎条件的农民工加入共产党、共青团和工会组织,保障他们实现基本政治权益。    四是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统筹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鼓励用工企业或农民工集中居住社区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其基本情感需求。社区文化站和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活动和服务,要包含农民工,促进农民工从情感和生活上融入社区、融入城市。城市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保障农民工平等使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鼓励工青妇组织对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上网比例较高的特点,重视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五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畅通新生代农民工成才、上升的通道 。应多出台以实际居住地为依据的社会管理、社会福利政策,不再出台与户籍挂钩的社会福利政策,从制度上淡化身份差别和身份意识。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上升通道,使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奋斗,能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研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大城市可探索类似“积分制”的落户办法,优先将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高级技工、技师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准予落户。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为他们能稳定地留下来创造条件,使其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与城镇共生共荣,与居民融洽相处,在城镇中愉快工作、稳定生活、健康发展。 原文见 http://theory.gmw.cn/2012-03/16/content_3782658.htm
个人分类: 社会|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生代农民工短工化成普遍趋势
whyhoo 2012-2-20 20:16
  核心提示   短短几年间,到过多个城市,做过多种工作,长的几个月,短的一星期……目前,在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旅游式打工的现象。“旅游”打工、打工旅游,到底有何不同?他们频繁更换工作为哪般?对个人、对社会、对企业有何影响?请看记者调查。   “这些年在不同的地方打工,做过艺术玻璃学徒工,当过焊工和摩的司机,也尝试过自己创业。”2月19日,24岁的柴兵兵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离家出来打工的第九个年头。   从离开河北邯郸老家,到北京、邢台、天津、无锡打工,如今又回到北京,柴兵兵目前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    年轻务工者频繁换工作,“不像打工更像旅游”   “那时候就想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家里添麻烦。”柴兵兵对第一次打工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8年前,柴兵兵不顾家人反对,退学来到北京,在一家艺术玻璃厂做了学徒工。“包吃住,月薪150元。16岁的小孩,有个工作就不错了,也想学点东西。”柴兵兵说。   在艺术玻璃厂干了两年多,觉得工作环境对身体不好,柴兵兵辞了工作,回老家去学焊工。“学完后,我被分配到邢台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当焊工。”他说,自己对这个工作一直兴趣不大。   两年后,柴兵兵再次辞职,南下江苏无锡,找到一份焊广告牌的工作。在无锡人生地不熟,内心孤单,柴兵兵工作了几个月后又回到家乡邯郸,用几年打工的积蓄和借来的钱,开了一个小店。   坚持了一年,手里的钱几乎快投光了,却有出没有进,小店终于支撑不下去了。“这之后,又到天津一家工厂上班,晚上还当过摩的司机,一个月下来能攒上四五千块。”柴兵兵说,但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一年多以后,他再次辞职,来到北京,干起了网站建设和销售工作。“这8年间,换了四五个地方,做过不下七八份工作。”柴兵兵说。   在杭州市桐庐县一家家具厂打工的杨秀良今年刚满20岁,来自贵州省一座小县城的他在杭州已经打工快一年了。这一年中,他先是在西湖边的一家餐厅里做服务员,后来又到了现在这家家具厂,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生产橱柜。   打工的一年中,每逢休假他就会去周边的景点旅游。波光粼粼的西湖、山谷曼妙的九溪、超山的梅花、安吉的竹海,都让他流连忘返。为什么这么喜欢旅游?“一个人出来打工,也没什么朋友,到处看看、拍拍照也挺好的。”杨秀良告诉记者。   据职业介绍服务网站工众网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年轻的务工者或者为了谋求更好的待遇或发展,或者仅仅是为满足个人兴趣,频繁更换工作城市和工种。有人评价他们的经历说:“根本不是打工,更像是旅游”。   打工为旅游,还是“旅游”为打工?   在柴兵兵辗转南北,尝试着一份又一份工作的同时,他的同龄人何明奇也在走南闯北。   23岁的何明奇是重庆人,高中时代就迷上了自助游,大学时,他骑行过川藏线、滇藏线等线路。在川藏线上,他与同伴没钱继续旅行,只好给藏民帮工,以换得食宿。   自此,他对打工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滇藏线和中国大环线的骑行中便一路打工,帮牧民放牧、做饭、干杂活换取食宿。   去年大学毕业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的念头跳了出来,何明奇决定利用两年的时间,一边打工一边旅行。   “计划下一站去尼泊尔,在杭州再呆半年就出发。”何明奇告诉记者,“打工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慢慢欣赏风景,而且能认识很多朋友。”他笑着说。   在豆瓣网的打工旅游小组,网友们发布招工信息、征旅伴或是分享旅游经历,他们对打工旅游的定义是:“到异地或异国去打工,可以去农场、工厂、旅店,边打工赚旅费边游玩,给人生增加一些轨迹外的记忆”,“一般都是时间比较短的短期工作,目的是深入一地的生活获得更多体验或者为了节省和补贴旅行费用”。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像何明奇这样选择打工旅游的,一般是都市白领、大学生群体,他们选择边旅游边打工,以休闲、增长见识为主;而像柴兵兵这样的“旅游”打工,则大多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求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时,一种相对被动甚至无奈的选择,与“旅游”并无多大关联。   回想起这些年工作的经历,柴兵兵这样告诉记者:“这8年间不停的换地方、换工作。就是想多学点儿东西,想有点儿发展。”他说,他的很多朋友也有不停换工作的经历,大多是因为对工资待遇不满意。    新生代农民工“短工化”已成普遍趋势   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一个课题组近期发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短工化”就业趋势在农民工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明显和普遍。   据这项调查,66%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25%的人在近7个月内更换了工作,50%的人在近1.8年内更换了工作;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为2年,两份工作的时间间隔约为半年多。   调查还发现,“短工化”趋势逐年递增。报告显示,2004年开始上份工作的农民工,工作平均持续时间大约为4.3年。而2008年开始上份工作的农民工,工作时间只持续了2.2年,缩短了近一半。   “新生代农民工频繁换工作,到处打工,实际上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谋求生计,以旅游为目的的是极少数。而一些白领把打工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目的是为了旅游。”有专家分析“边打工边旅游”的现象认为,这两个群体频繁换工作的本质是不同的。   据统计,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58.4%,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教师何江穗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典型的特点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工厂的,多数人没有务农的经验,他们中的多数人希望、事实上也只能留在城市里。他们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都和老一代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像父辈年轻时打工那样,面临紧迫的生活压力,对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选择权利。   何江穗认为,短工化趋势的表面原因,是农民工追求更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深层的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机遇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新生代的农民工发展定位发生巨大变化。此外,诸如户籍制度、教育和医疗制度等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表达诉求的渠道等,也是“短工化”的原因。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汪建华认为,工厂更倾向于使用比较灵活的用工制度来控制成本,也会逼得一些农民工难以在一个单位长久工作。另外,由于工厂招工机会多,工人跳槽时选择相对较多。    “短工化”不利个体发展和产业升级   “短工化”有何影响?何江穗认为,对个人而言,不停地更换工作的地点和单位,使打工者无法建立熟悉的圈子,缺乏社会关系的支持,缺乏归属感,不利于心理压力的排解。另外,换工作期间,可能会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收入,会影响到家庭生活,工作地点的变动也会影响婚姻关系的稳定。   对企业而言,特别是对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工人频繁跳槽可能影响较小;但是,如果要实现产业升级,靠不断换工作的低技术性的工人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国家而言,一方面,社会中相当一部分的社会成员一直在换工作,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对这些社会成员来说,不断换工作,未来的养老等都是问题。   专家建议,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是体制的调整和法律的规范,完善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实行产业升级,对农民工的需求更加重视。比如改革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规范劳动合同、稳定劳动关系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等。   同时,还应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制与政策的完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使劳动关系日益走向稳定。 原文见 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202/t20120220_2484414.htm
个人分类: 社会|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志明: 积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和发展问题
whyhoo 2012-2-11 10:44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中具有活力的生力军。保障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和发展,得到中央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积极解决。    一、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进工厂”;90年代大批农村劳动力到东部沿海地区进城务工经商、“离乡进工厂”;进入新世纪,农民工在数量和素质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厂又进城”。到2010年,已有2.4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其中近2/3进城务工经商,1/3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在世界农业劳动力转移史上闯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农民工为产业工人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力军,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工资性收入增加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上百万农民工带着资金、技能、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农业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快速转移,蕴含着深刻的经济体制变革因素,不仅冲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促进了传统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而且推动了跨地区、跨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的逐步形成。   目前,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0%,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活跃力量。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强烈、具有市场竞争意识,是我国未来10到20年宝贵的人力资源,是适应产业升级、支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力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素质较高、视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但是,由于他们经历的困难相对较少,对可能遇到的挫折和挑战还需要有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   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诉求正发生着明显变化: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进城谋职融入城市生活转变;由工资支付保障向要求参加社会保险转变;由改善住宿条件向要求提供公共服务转变。同时,他们的追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宿感延伸;由忍耐坚持向追求权益平等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自我价值延伸。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需要分析他们的特点和新变化,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合理期待。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是一个新的“星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许多默默无闻、辛勤劳动、卓有贡献的农民工还鲜为人知。我们要努力为这个新“星系”的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发展之时,将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取得更大成效之日。    二、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就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区域流动、技工供需、产业分布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城镇化率要从2010年的49.7%增加到2030年的70%以上,在“十二五”时期每年需转移就业约800万农村劳动力。在一段时期内,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格局基本不变,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现“有限剩余”,但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转移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从区域流动来看,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在东、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例分别为72.3%、12.9%和14.4%,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增长快于东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用工需求持续上升并存,将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区域供需不均衡也将成为突出矛盾。从技工供需来看,企业对技工的需求增长将快于对普通工的需求增长。2010年,接受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只占30.4%,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一个时期内的突出问题。从产业分布来看,目前服务业正在成为继制造业、建筑业后吸纳农民工的第三大行业。据测算,未来10年内家庭服务业可以提供近1000万个就业岗位,在吸纳就业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二是融入城市中面临技能偏低、缺乏住房和较难落户的障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这不仅使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差,而且阻碍着他们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市。有些城市实施农民工“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往往会成为城市过客。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差,易于引发卫生、安全等问题,也存在夫妻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和婚姻问题。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存在着养老、医疗、住房、低保、子女教育等制度与福利的城乡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在大城市落户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还难以享受平等的城市公共服务。   三是权益维护面临部分企业拖欠工资、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高危行业劳动条件差的问题。近年来,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仍未根本解决。尤其是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且拖欠工资甚至欠薪逃匿现象时有发生;小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工资收入水平、参加社会保险比例相对较低;农民工不仅承担着城镇大多数苦脏累险的工作,而且一些高危行业劳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引发的劳动争议较多。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要做到“十有”   现阶段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维护其基本权益,要做到“十有”。   一是进城有工作,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促进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发挥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作用;发挥大型企业稳定农民工就业的带头作用;发挥农民工“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的推动作用;发挥返乡农民工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发挥组织劳务输出、培育劳务品牌、建设劳务基地对农民工就业的支持作用,形成劳务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二是上岗有培训,制定新一轮农民工培训规划,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到2015年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能够得到1次以上的掌握实用技能的政府提供补贴的培训;建立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逐步提高培训资金的统筹层次;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技能升级的培训需求动态扶持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劳动有合同,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劳动管理办法。规范劳动合同文本,建筑业、餐饮业、家庭服务业等流动性大的行业可使用简易合同,引导从事家庭服务业、不具备签订规范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订立劳务协议,研究制定实施劳动合同法和规范劳动派遣等完善劳动合同管理的规章政策,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   四是报酬有保障,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逐步建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易发生拖欠的行业企业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吸纳农民工较多的市县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建立相关部门联动防控机制,切实提高对欠薪事件的快速处理能力。研究制定恶意欠薪罪出台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总结部分地区已做到基本无拖欠的新鲜经验,探索“十二五”时期工资拖欠基本解决的有效途径。   五是生产有安全,重点加强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安全保障检查,维护职业安全卫生权益。探索建立农民工职业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监督执法力度,继续推行高危行业农民工持证上岗制度,“不培训不上岗”,做到工伤保险全覆盖,推进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深入开展粉尘等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将安全生产培训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和职业培训规划。   六是参保有办法,积极研究和实施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稳步提高参保率。完善社会保险政策、险种、费率、保障水平、管理手段和城乡、地区间转移接续办法,为解决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作出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保障农民工“不管到哪儿干,养老保险接着算”,重点加强私营个体企业中的农民工和被劳务派遣的农民工的参保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将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纳入当地城镇社会救助范围。   七是住宿有改善,进一步改善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疾病防控等公共服务。鼓励将有稳定就业和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部分农民工居住由工棚向工房转变,有条件的向公寓发展。以输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保障机制。研究探索农民工子女异地参加中、高考的途径,做好城乡一体的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计划生育管理。   八是维权有渠道,建设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农民工劳动争议快速调解简易仲裁“绿色通道”,鼓励和解,加强调解,提高农民工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效能;建立政府主导、人社部门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及主管单位参加的突发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全国普遍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加强劳动监察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主动服务,加大对农民工司法救济力度。   九是生活有文化,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开展维护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行动,保障“两看一上”(能够看报纸、看电视,有条件的能上网),探索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民工党团组织建设和党团员管理工作,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引导。   十是发展有目标,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从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转变。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融入城市生活培训和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促进农民工参与民主管理,营造理解、尊重和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17/201108/t20110830_106460.htm
个人分类: 社会|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质年代口诀
zzg122057 2011-11-5 11:09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 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个人分类: 地矿|2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们的青春如何安放——从新生代的翅膀说起
fdzjkyck 2011-10-2 09:54
读戴老师博文《 愿新生代如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国庆寄语 》,不禁想起曾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妨整理一下思绪,也希望和科学网的朋友们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为方便起见,新生代这里暂定义为80后、90后吧。未来几十年,世界无疑将属于他们的;他们生活在全球(当然包括中国)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生活、学习或者工作能享受到了前人无法想象到的某种丰富、迅捷、自由、多样性。从从小生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看,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同样惠及到他们身上,这是时代给他们的财富。某个角度看,他们成长的养分和关注程度都超过从前。他们的翅膀更有肌肉和力量,有理由相信能够飞得更高更远。但同时,他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背负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地球资源的匮乏(稀缺?)与环境的无休止的变异(破坏?)不仅不断考验着他们翅膀高飞的潜质,也让给他们对 世界未来发展不确定性(走向毁灭?) 倍感忧虑;除此之外,中国建国以来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和堆积起来的问题同样困扰不已,让他们体会不到幸福感的同时,对未来何去何从也失去方向感。前辈们很多无法正面解决和困扰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给他们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往哪里飞?一个学生在日志里就曾问“我的青春如何安放?” 也许,我该乐观一点看待这个问题,出路总是有的——就如同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一样,每一代人的问题虽然不一样,但总归都会用他们那一代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本不必杞人忧天。可是,世界的熵总是让人悲观的,万事万物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该是一个玩笑,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要对科学技术抱有太大的幻想,他们的速度可能会挽救人们的贪婪带来的某种威胁,但是全球范围内技术应用和资源配置的难题又将人类自身引入到毁灭的边缘,一句话,前人不考虑后代,不给他们留下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的话,他们的未来会更加无序、纷乱直至走向毁灭。这是危言么?古生代和中生代没有做好的榜样,没有创造好的生存环境,自然会给新生代的发展以沉重的打击。基于此,“前人”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拿出勇气、力量和智慧来,为他们做一点什么,为他们的未来留下一点什么。 展望未来,天空依旧宽广,只是万里鹏程路上是否会更加拥挤?是否空气变的更加污浊?孩子们的眼眸依旧清澈,只是成长的青春途中是否迷失前进的方向?是否追求的理想会变了摸样? 延伸阅读: 愿新生代如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国庆寄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92256
个人分类: 热点评述|2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愿新生代如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国庆寄语
热度 8 sqdai 2011-10-1 07:45
今天是举国同庆的祖国生日,想与年轻朋友说些什么呢?我只想说: 愿新生代如大鹏那样展翅高飞! 早起打开博客,看到博客里有听我的通识课的学生“飞鹏琦”的留言,表露出他奋发向上的心迹,让我从心里蹦出来上面这句祝愿的话。 今年,上海大学实行大类招生,本科生进校,只分理工、文、管三大类,一年之后再分专业。于是,二十几门新生通识课应运而生,各个院系派出精兵强将讲授各专业的通识。我一想,此事重要,就主动请缨,承担了力学专业两门新生通识课之一,课程起名为“无处不在的力学”,至今已讲了四讲。对我来说,上这门课是一种挑战,因为我必须更多地了解力学学科的方方面面,准备好高质量的教案,才能使学生对力学有个全景式的了解,因此在备课上倾注了更大的精力,所花的备课时间超过以往上过的所有课程(按备课 - 上课时间比值计)。看到“飞鹏琦”的反应,我感到花这些时间非常值得。 我觉得这批学生非常可爱。他们积极向上,求知若渴,有一种急欲腾飞的热情。我在博文“学生的眼睛”中提到过,我能从听课学生的眼睛中看到他们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对学习是否有激情,看到他们对我的课程的关注和听懂的程度。我在通识课上看到的眼睛是我这十年本科教学中遇到过的最为专注、清澈的那一种! 上课从早上八点钟开始。按我的老习惯,七点半前到课堂上,两位助教帮我做课前准备,我给学生们“吃课前零食”,讲讲科学方法论,课前半个小时里学生可以自由进出。我发现,学生们到得越来越早,我开讲时,大教室的半数座位上已经有人了(要知道年轻人是最爱睡懒觉的!)。“零食” + “正餐”总共费时两个小时,这批九〇后学生听得很专心,相当受用。据我观察,约有半数达到“专注 + 共鸣”的程度,三分之一达到“留意 + 接纳”的程度,剩下的学生关注程度稍差(后排学生有打瞌睡的)。在进行提问、讨论时,情绪比较热烈,反应相当机敏,尽管尚有几分胆怯。总体来说,情况之良好超过了我历次上课的记录。 由此得到第一印象是:这批九〇后学生孺子可教!接着想到的是:上海大学的学风已经和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积极向上的学生的比例有了大幅度增长。 当然,不是一切都好,诸事顺遂。也有新生难以适应学习方式变化的,有人向我私下倾吐了跟不上变化的苦恼;也有学生持有玩世不恭的随意态度。前天上课结束时,我在预祝大家过节快乐的同时,建议他们抽一点时间进行反思:做大学新生有何成败得失,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听课的学生以自发的掌声表示了认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从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从上面所说的情况可以看到上大校园里正在发生的变化,看到新生代学子新的精神风貌。 世事还是这样纷纷扰扰,人群还是如此熙熙攘攘,万事还是经历着新老交替,希望还是寄托于新生代。愿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真正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尽心努力,做好自己!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年轻的大鹏,飞起来吧! 写于 2011 年 10 月 1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525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当遭遇学术权威的压制
热度 29 zhumengjin 2011-8-1 15:06
当遭遇学术权威的压制 “人之初,性自私”,在整个人类科学史上,代表“过去时”或“现在时”的学术权威排挤、压制代表“未来时”的新生力量的现象数不胜数,这种现象并非某国科学界所独有。不少大家都熟悉的科学巨匠均曾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来自权威的压制,比如孟德尔、普朗克、法拉第、欧姆、亚当斯、阿贝尔、玻尔等。科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主要来自学术权威的打压与抵制,更有甚者是遭致来自恩师的压制,像法拉第、康托尔等。 学术权威为什么要压制新生代?当遭遇学术权威的压制,新生代又当如何应对? 学术权威们有意或无意压制“小人物”的举动有着多样化的原因: (一)保守心理 这种心理在科学界较为普遍,每个“官科”都或多或少具备这种心理,包括普通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在无意扮演阻挠新生事物的角色。特别突出的是,在经典信息学、数学等领域,科学家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们心性保守,注重维护科学的“纯洁性”,喜欢俱乐部式的玩法,集体拒绝陌生人染指他们的世袭领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阿贝尔。 19 世纪 20 年代,挪威青年阿贝尔创立了阿贝尔积分,解决了法国著名数学家勒让德苦苦思索 40 年未曾解决的命题,但他得不到数学权威们的支持。在这些权威们看来,像阿贝尔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怎能闯进他们的世袭领地,他们必然将阿贝尔的发现打入冷宫。 (二)妒忌心理 有些学术权威压制和排挤他人主要出自妒忌心理,他们学术创造高峰期已过,无法继续创造领衔潮流的新成果,但他们又见不得别人与之平起平坐或超过自己。法拉第曾有 10 年时间不得不离开自己擅长的电磁学领域,主要原因就是恩师哈维的妒忌所致。 (三)变态心理 牛顿就心理变态。牛顿因自幼生长环境而性格上颇为偏激自负,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若有人触犯了他,必会遭至倾力报复,甚至不惜利用学术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压制。事实上,不少人都因为成长经历有挫,从小人物变为某领域的权威后,曾经遭受压制的心理阴影无法抹去,一旦从媳妇熬成婆后就便把媳妇往死里整,从中享受报复的快感。一个例子就是赫尔姆霍茨。当他还是小媳妇之时,第一篇能量守恒的论文被老资格的主编波根道夫退回。正因为有此经历,当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于 1878 年向慕尼黑大学提交博士论文时,已经熬成婆的赫尔姆霍茨对普朗克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新思想加以反对、嘲笑与抵制。另一个例子就是乔治 . 康托尔。康托尔是集合论的创始人,但在他提出集合论之后,其恩师克罗内克却用极其刻薄的语言侮辱康托尔长达 10 年之久,使得康托尔的学术论文无法发表,在柏林的大学里找不到任何教职。可怜的康托尔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精神失常,在精神病院中孤独地死去。用常理无法揣测克罗内克的作为,只能用心理变态来归纳克罗内克的所作所为。 (四)捍卫科学信仰 玻尔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是量子力学的一代宗师。但在玻尔还是小媳妇的时候,曾求助提出过光量子的爱因斯坦为之助阵。然而,令玻尔意想不到的是,不但没有得到爱因斯坦的助阵,反而遭到了爱因斯坦凌厉的攻势。多年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物理学家投身于量子力学、爱因斯坦成为“孤家寡人”之后,老爱对玻尔的责难依然没有停止。 在爱因斯坦的科学信仰中,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确定性的。玻尔的不确定理论直接冲击了爱因斯坦的科学信仰。身为当时物理学领袖的爱因斯坦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攻击新生代的玻尔,其原因就是捍卫自己的科学信仰。爱因斯坦对玻尔说:“我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玻尔回敬道:“上帝掷不掷骰子,不关你的事。”不难理解,捍卫信仰之战,通常也是不遗余力的。 (五)结束语 对于个体而言,当遭受权威压制时,奋起抗争是必要的。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要是真的死掐起来,who怕who还真是说不准。毕竟,如今的学术环境已大不同于历史上的环境,一个权威即使想压制一个人,也不可能将被压制者的方方面面都压死。在杂志多如牛毛的如今,一个权威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控制本领域的所有杂志,至少您可以在低IF杂志上发表您的新学术观点。只要您的学术观点真的有科学价值,终会获得后人的认可,毕竟在名不见经传的杂志上发表的学术成果最后获得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个例。 总体而言,面对学术权威对新生事物的打压,时间可能是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抗衡策略。曾遭受权威压制的普朗克提出过著名的、令后人戏称的“普朗克原理”——“ 新的科学理论不是靠通过说服反对者而获胜的,它最后的胜利是由于反对者们终于死去而赞同它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 。”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13805 次阅读|58 个评论
[转载]大哉我中华-中国地质学会的会歌和会微
热度 1 dkysdc 2011-6-18 09:59
[转载]大哉我中华-中国地质学会的会歌和会微
以下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会歌,也是中国地质特征的经典概括。 歌词作者:尹赞勋、杨钟健 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 泰山五台国基固,震旦水陆已萌芽, 古生一代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 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 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 地文远溯第三纪, 猿人又放文明花。 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 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1940年,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地质学会会歌歌词,1941年3月在重庆举行的第17届年会上试唱。 “中”字表示中国和中国地质学会,“土、石”代表地质之质,“山、水”分别代表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现象等内、外力作用。它们也代表中国四大地史时期的特点,“石”为元古宙地层,“水”为古生 ...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3442 次阅读|1 个评论
郑风田: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难题?
zft2000 2011-1-22 18:00
郑风田: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难题 ? 1 亿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正在成长为新一代的城市建设中坚力量,但与此不协调的却是不断攀升的犯罪比率。据新华网 1 月 8 日 的新闻报道,江苏扬州 2008 年度和 2009 年度三成的刑事案件罪犯是新生代农民工;江西省萍乡市 2008 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占全年刑事案件总数的 48% , 2009 年则上升到 52% ;济南市 2008 年和 2009 年两年内超五成刑事案件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为,超六成刑事犯是新生代农民工;北京市顺义区 2010 年 1 月至 10 月新生代农民工被告人占全部刑事案件被告人总数的 39% ,而这个数字相比较 2009 年同期增加了 60.7% 。一直是弱势群体出现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什么犯罪比率居高不下?形成原因是什么?又该怎么化解 ? 农民工在城市竞争激烈、充满压力和诱惑面前,由于自身教育与技能的缺失,很容易走向犯罪。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城乡二元结构的被边缘化、对未来前途无望、工作艰辛收入低、法盲、冲动犯罪等等都是原因。犯罪年龄低龄化、无固定收入来源和暴力倾向严重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主要特点,侵财型犯罪是农民工犯罪的主要类型 。 遗憾的是,目前各地城市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存在制度缺失。比如通过各种歧视性的制度排拆他们、限制他们,再比如通过“雕堡化”“装甲化”等措施,把住宅小区雇来层层保安、把自己的住所彻底武装起来抵挡被偷窃、被抢劫、被绑架的命运。其实这些政策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的城市必须要检讨现行的政策,重新设计制度来真正吸纳、善待农民工,才能彻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愈演愈烈的问题。这些制度包括: 其一,采取切实措施真正吸纳他们,要在农民工市民化上有突破。和最终赚了钱回家盖房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的背离更加决绝,而城市是他们生命中一个华丽的梦,似幻似真,尽在身边,却又远在天涯。他们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既不完全属于城市,也不完全属于农村。城市应该采取措施,消除二元化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慢慢接纳他们,使他们成为城市的建设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极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农民工所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稳定。如果接纳他们,就等于给了他们以平等的机会与希望。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农村孩子的纯朴,他们易受环境影响,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容易学坏,但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也容易出人头地。这些农村孩子最需要关爱,这是全社会的责任。美国社会学家戴维·马茨阿的“漂移理论”认为,大多数少年犯罪人是在犯罪行为与守法行为之间漂移,他们究竟实施何种行为,这取决于行为当时的情景和他们的心理。如果农民工所在的城市社会排斥他们,则他们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根据犯罪学中的控制理论,当个体与社会秩序联系破裂时,个体就会实施犯罪行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就符合这一理论。如果农民工能够看到被吸纳的机会与希望,则他们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降低。 其二,城市应该对新移民免费进行各种法制、制度等各种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新移民”,如何引导他们融入到城市生活,可以借鉴一下国外是如何对待新移民的。目前,美国、加拿大针对新移民,都会举办各种培训,包括城市的规章制度、城市礼仪、文化风俗等,创造一切条件,让新移民提高自身素质,融入当地社会,这些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社会保障措施更重要。增强他们的心理认同感的相关工作,应由政府而不是企业来做,否则,城市发展付出的成本只会更大。 新移民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能不断地感受到他即将工作与生活的城市迎接他们的不是冷漠与排斥,而是温暖与关怀。这样的迎接与拥抱,使新移民对后来者也同样给出温暖的关爱。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的城市借鉴。 其三是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助他们有合法生存的一技之长,要向他们开放公共设施。读书,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途径。开放公共设施,与暴力电影录像抢夺时间,引导农民工多读书。 农民工的读书与培训,绝不仅仅是农民工的事。这个群体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劳动力素质、城市形象和城市未来的发展。关注农民工读书、创造条件让农民工读书,意义非凡。钢铁大王卡耐基在美国每个县都建立了一所免费图书馆,成为美国整个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缔造者。因为,他当年初中毕业就出去做工,是那个时代的美国“农民工”。工作之余,他就喜欢去附近的一所免费图书馆里读书,从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为将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他成功后,以此来回报社会。这个例子说明,即使当前学历不高、也不具备过人技能,通过读书和自我教育,是可以帮助人走向成功的。读书,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途径。 鼓励农民工多读书是多赢的。农民工的读书,绝不仅仅是农民工的事。新生代农民工,跟上一辈农民工不一样,更渴望以后留在城市里。我们的城市,应该多建一些专为农民工的免费图书馆、图书室,特别是在一些农民工聚居区,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充电。随着城市老龄化的临近,许多学校和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出现闲置,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建夜校或开设课程,哪怕是培训普通话,也好。通过技能的培训,农民工可以得到更高的收入,更主要的是提升的未来的希望,他就会成为建设者而不是过路者与破坏者。 其四,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最低社会救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就业队伍中最容易失业的群体。一旦面临失业或疾病,生活将陷人极度的窘境,不少人就在上这种状态下实施犯罪的。正是由于各种制度的缺失,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和麻木,从而走向犯罪。所以城市应该提供最基本的社会救济,最少让他们在失业时能够就饭吃,无钱时能够有临时的地方暂时住,渡过最危险的犯罪时间,以此避免农民工铤而走险通过抢劫、抢夺来解决他们的生存危机。 让我们善待这些城市新移民吧,唯有善待别人,才能在未来迎来被善待。改变我们缺失的政策,善待他们,也是善待自己。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农民工问题|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2010中国控制会议的感受
xiegming 2010-7-31 01:24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连续错过了4届中国控制会议. 去年的上海,前年的昆明, 07年的张家界,06年的哈尔滨, 都是想去而没有去成. 今年的会议刚好在北京召开, 而且是在国家会议中心,不能再错过了. 说实话, 去之前心里有些忐忑, 好久没有出现了,自己也有了些许变化,不知道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我是坐地铁过去的,也是头一次到奥运村这个地方,头一次这么近看到鸟巢和水立方,感觉有些不真实. 国家会议中心真的好大,转了好半天没有找到分组报告地点,最后是打电话才问道具体在哪个位置. 见到不少学术界前辈,老朋友等, 确实有好几位没有认出我. 给人家打招呼,人家只是礼貌的反应一下, 直到我走到近前, 我说我是谢广明啊, 人家才反应过来. 清华的大师兄也是好久没见面了,虽然我们空间距离很近,虽然也打过电话,可是一看到我,都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还好,见到导师,导师没有批评我,还主动给其他人解释我最近很辛劳. 不过,导师有些变老了,虽然说话还和以前没有变很健谈,但是行动上似乎慢了不少,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见了导师,不免又把自己的不顺心事给导师讲.导师自然又给我剖析和安慰,还是有导师好. 又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其实很多人是早就知道名字,就是没有能够亲眼见过,这次终于有幸一见. 看来开会真是很有必要. 更大的感受是自己真的有些老了,因为看到了那么多年青力量,生机勃勃,仿佛就像当年的自己! 要知道,很多已经是学生的学生了! 可是感觉他们比我们当年成熟多了,自信多了,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势头很凶猛啊!
个人分类: 活动记录|63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农村新生代确实已经空了!
wliming 2010-4-22 13:45
博主评:本人回家乡,也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人基本上都走了,种田的农民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 湖南岳阳临湘副市长姜宗福:我一直喜欢研究宏观经济,其实这两年我就一直有个观点,中国的经济迟早会被房地产泡沫绑架后撕票,什么原因呢?中国依靠房地产刺激经济,这个泡沫必定会破灭。这次在两会期间,我听到某学者的观点,非常气愤,他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呢?农村早已经空了。我们到下面搞工作,修堤修路,早就没有劳动力了,都是老人和妇女。以前农村一年种两季稻,现在已经只种一季稻了。二代农民工已经不能叫农民工了,他们根本就不会种田。在这种情况下,还在加快城市化,转移劳动力,中国是农业大国,谁来种田?13亿人怎么吃饭?为什么房价这么高?和政府炒地有关,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抢房子?是因为大家都挤在城市里去了,中国人又喜欢买房子安心,就算有廉租房也一样要买房。房价怎么会跌?需求太大了!所以我要写帖子,让国家来重视。
个人分类: 社会|12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环境的演变(3):持续的大陆的漂移
王铮 2009-5-17 08:49
距今 2.3 亿年,中生代开始了。中生代由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构成,由于恐龙的故事,后面两个纪为人们熟悉。不过恐龙不是中生代才出现的,在古生代的晚期,恐龙已经登场。最早出现的恐龙叫黑瑞龙,这家伙的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所以在生物竞争中显得所向无敌。到了二叠纪末期,空骨龙出现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当然恐龙的大发展要到侏罗纪。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发展,它们进化得体型庞大,体型的优势帮助它们了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因而这些庞大的家伙的生物的进化进化推到一个新的最高峰,以至于为我们今天的电影导演创造了吸引孩子的票房空间。 中生代开始,世界存在统一的泛大陆盘古大陆(图 8 )。关于泛大陆的存在最早的认识来自魏格纳。魏格纳是一个气象学家。他由于患肺结核而住院,疾病中的他看到了非洲的西部与南美洲东部的耦合,产生地球原来是一个泛大陆的想法。后来他收据古生物和地质学的证据,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所有的大陆,是由古生代末中生代初存在的统一的泛大陆漂移开来的。但是,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他解释不了力的来源,由于这个困难,大陆漂移学说被认为是伪科学。又由于他既不是地质学家也不是地理学家,他被正统学者视为民科,在 1930 年代的一次北极探险中死去。他的学说,直到 1960 年代还被认为是伪科学。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偷到一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金祖孟先生写的函授教材,书通过批判大陆漂移,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后来也没有问过金先生的真实想法。不过我家有另外一本书,是正面讲大陆漂移的,解放前后出的。据父亲说,是他年轻时受雇于一个地质学家,这个地质学家送他的。我讲这个故事是因为 1949 年后,按照苏联模式,我们中国批判了太多的伪科学:生物学的基因学说、化学的共振论、地质学的大陆漂移学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经济学的马尔萨斯学说,,所以我主张慎言伪科学。直到 1960 年代初,两位海洋地质学家 H.H. 赫斯和 R.S. 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据测定,在太平洋洋底,海岭两侧的地壳向外扩张的速度是每年 5~7 厘米,在大西洋是每年 1~2 厘米。大洋底部的地壳面貌大约需要经过两三亿年的变迁,才会发生一次更新式的巨大变化。海底扩张推动了大陆漂移,也成为了现在公认的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理论支柱。接着, J.T 威尔逊于 1966 年认为在盘古大陆 之前还应存在过更早期的曾拼合一起的早期泛大陆。这种大陆崩裂,洋盆的开启与闭合,被理解为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特征,泛大陆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现象。后人称之为威尔逊循环。、 图 8 中生代开始的盘古大陆 在中生代开始,由于盘古大陆的存在,陆地生物迅速地传播,使得陆地上的动物得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这些生物已经不同于古生代的,普遍的证据在此经过古生代末经历过生物大灭绝,有人认为那次生物大绝灭是一颗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但同时也成为了新物种多样地、丰富地起来发展起来的第一次推动。 整个中生代是温暖和阳光灿烂的,一般认为白垩纪年平均至少比现代高出 5 C ,这个看法使得一部分地质学者对于当前全球变暖的影响前景持乐观态度。这种温暖和阳光的环境带来了地球上生命的大发展。 大约距今 1.65 亿年,盘古大陆开始解体,这个解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大约在距今 1.8亿 年左右,张裂的活动开始进行。沿着北美东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岩浆活动,将北美向西北方推移了开来。在南美与北美互相远离的同时,墨西哥湾开始形成。就在同一个时刻,位于另一边的非洲,由于延伸在东非、南极洲和马达加斯加边界的火山喷发,西印度洋的形成。 在盘古大陆分裂后,在中生代的时期,北美和欧亚大陆是同一块大陆,我们有时称之为劳伦西亚 (Laurentia) 。当中央大西洋开始张裂,劳伦西亚大陆开始顺时针旋转,把北美洲往北方推送,欧亚大陆则向南移动。侏罗纪早期在东亚大量出现的煤炭已不复见,由于亚洲大陆潮湿的气候带移往副热带的干燥区,因此取而代之的是晚侏罗纪时期沙漠及盐的沉积。劳伦西亚大陆这种顺时针的运动,导致了当初将它与冈瓦纳大陆分开的 V 型古地中海 (Paleo-Tethys Ocean) 开始闭合。在侏罗纪早期,东南亚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隔两处。 盘古大陆 在侏罗纪中期开始分裂,到了侏罗纪晚期,中央大西洋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纳 也同时与西冈瓦纳开始分裂。在白垩纪时期,南大西洋张开。印度陆块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并加速向北。值得注意的是北美洲与欧洲此时仍然相连,而且澳大利亚大陆此时也还属于南极洲的一部份。 盘古大陆分裂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白垩纪的早期,大约 1.4 亿年前。冈瓦纳大陆不断地变得破碎,包括南大西洋的张裂,隔开了南美和非洲;以及印度和马达加斯加一起从南极洲漂移开来;还有发生在澳大利亚西缘的东印度洋张裂等等。此时的南大西洋并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像拉开拉链一般地由南向北渐渐张开。这也是为什么南大西洋比较宽的原因。 另外有一些重要的板块运动事件也发生于白垩纪时期。这包括:北美与欧洲开始漂移开来,伊伯利亚半岛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离开法国,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古巴与西印度群岛从太平洋涌现出来,洛矶山脉的抬升,外来的陆块蓝格尔 ( 在阿拉斯加附近 ) 、史提金尼亚 (Stikinia, 加拿大附近 ) 到达北美洲西缘。中国台湾也在这个时期生成。 白垩纪时期全球的气候与侏罗纪、三叠纪时期类似,比今天要温暖许多。有证据表明,恐龙与棕榈树出现在今天的北极圈 ,南极 以及 澳大利亚南部地区。虽然早白垩纪时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 白垩纪时期这样温和的天气状况,部分是因为浅海覆盖了大部分的陆地所导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地区可以被往北输送,为极区带来温暖。这些浅海同时也使得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得温和,就像今天的地中海可以改善欧洲的气候一样有用。舒适的地中海气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物环境。 由于气温较高,白垩纪的海平面的高度要比今天高出 100~200 公尺,使得许多浅海得以覆盖许多陆地。造成高海平面的另一个原因是白垩纪是一个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由于新海盆开始张裂,大洋中的中洋脊取代了海水,使得海水溢到陆地上来。海洋在白垩纪晚期变得更为宽阔,而印度也越来越接近亚洲的南缘。白垩纪晚期发生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图 9 中眼睛标志的位置指出了撞击点恰克斯拉伯 (Chicxulub) ,这个直径 16 km 大小的星体撞击地球,导致大气成分的变化,引起全球环境突变,新环境杀死了恐龙以及其他许多形式的生命。这样哺乳动物代替爬行动物成为陆地的主人,开始了地球上的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新生代被划分为两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分别开始与距今 6500 万年和 250 万年。我们今天就是生活在第四纪的全新世。在最近 1 万年的全新世,人类的活动改变这环境的演变。 图 9 距今 6600 万年的地球海陆分布 在新生代早期,进入盘古大陆分裂的第三个阶段,大约在 5500~5000 万年前,北美与格陵兰从欧洲漂移开来,印度板块开始撞上亚洲大陆,形成了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印度与亚洲的碰撞其实只是古地中海在闭合过程中一系列大陆与大陆碰撞的一部份罢了。从东到西所有的大陆与大陆之间碰撞包括有:西班牙与法兰西的碰撞,形成了本宁山脉 (Pyrenees) ;意大利、法兰西与瑞士的碰撞形成了阿尔卑斯山;希腊、土耳其与巴尔干的碰撞,形成了西奈山 (Hellenide) 和底纳瑞德 (Dinaride) ;阿拉伯半岛与伊朗的碰撞。 与碰撞伴生的是分裂:新生代以来,原本与南极大陆相连的澳大利亚陆地,也在此时开始迅速向北漂移,撞上亚洲的东南位置印度尼西亚群岛。 2000 万年前发生的张裂活动持续到了现代,包括有:红海的张裂使阿拉伯半岛自非洲漂移开来,东非张裂系统的产生,日本海的张裂,让日本往东移动进入太平洋,加里福尼亚湾的开启,使得墨西哥北部及加州一起往北运动。这些活动事件奠定了今日世界的轮廓。 从 2000 万年前开始,南极大陆整个被冰雪所覆盖,同时北方的大陆也开始迅速冷却。世界看起来已经和今天非常类似,不过美国佛罗里达州和亚洲的一部份则还是在海洋的覆盖下。 由于大陆岩石圈受到水平方向的压力,导致了大陆碰撞阶段的山脉抬升作用。虽然此时大陆仍然占据相同的体积,但是它们的表面积则会稍微地减少。于是就全球的尺度来看,在新生代的期间因为大陆被挤压和消亡,造成了海盆逐渐增加,随着海盆的渐渐增大,容纳海水量变多,使得海平面在过去 6600 万年来持续下降,一般来说在大陆互相碰撞的年代,海平面都比较低。在低海平面出现在大陆碰撞聚合的年代里,陆生植物在大陆间的迁徙路线也被开启,地球的气候变得更具季节性,更重要的是地球的气候趋向冷却下来,这部分起因于大陆地区更多将太阳能反射回太空,而海洋则是把太阳能吸收,同时由于陆地的聚集使得地势升高永冻冰层的范围得以扩大,雪聚集形成冰层,将反射更多的能量回太空,导致大陆冰原出现。因此大陆上冰原一旦形成,必然使海平面更加降低,陆地的范围更大,地球变得更冷,更多的冰在陆地上形成,一直循环下去,构成这样的反馈过程:一旦地球开始变冷(或热),正向回馈的机制就会把地球气候系统推向越来越冷(或热)的境地。在新生代的后期,地球开始变冷,冰原首次在南极洲形成,然后又出现在北半球,导致过去 200 万年地球进入了一个冰期年代第四纪冰期。在地球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时期曾经像过去 200 万年来的偏冷气候。 地球在未来的发展中,海底会继续扩张,大陆会持续漂移,地球的海陆结构会持续演变。图 10 是人们估计的2.5亿年前的地球海陆和预测的 2.5 亿年以后的地球海陆分布,在2.5亿年以后的未来世界,地球上出现了新的泛大陆,这个新的大陆被叫做新盘古大陆 。 图 10 大陆的漂移,从 2.5 亿年前到未来 2.5 亿年后的海陆分布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13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