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闻媒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1-13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5-12 13:57
期待《科技导报》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的佼佼者 我与中国科协《科技导报》接触源于2004年参加“中国科技期刊百篇优秀论文评选”,之后成为《科技导报》审稿专家和编委,并先后参加过《科技导报》5~6次主编工作会。此外,我还多次参加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与科技导报社承办的每月一次的“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推荐论文评选活动,我自己也在一直努力为《科技导报》撰稿、组稿。从这些经历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科协的温馨和《科技导报》的发展,不自觉将自己融入了科协、融入了《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编辑部是一个团结、进取、奉献的团队,每位成员都在为尽快提高《科技导报》的影响力尽职尽责。他们密切跟踪国内外科技界的研究热点、重大事件、最新科技成果和公众关心的科技问题,及时查阅大量信息,第一时间对科技进展进行报道,对科技动态进行评述。例如,在“科技事件”、“科技风云”栏目,针对近年来议论纷纷的气候变暖和2010~2011年的寒冬,发表了“千年极寒,谁制造的寒流?”(2010年第21期);针对我国科技界成果的浮夸风趋势,发表了“‘世界第一’的思索”(2010年第23期);针对世界主要国家花费巨资进行的植物基因组大规模测序计划和我国科学家的蠢蠢欲动,发表了“基因组测序能否拯救人类”(2011年第4期);针对西安交通大学某教授因所获国家发明奖涉嫌造假被撤回事件,发表了“国家撤奖会否也是一片浮云?”(2011年第5期);针对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先后发表了“福岛核事故会否‘辐射’核工业?”(2011年第9期)、“日本被核事故牵着鼻子走”(2011年第11期)。这些文章紧紧吸引读者眼球,引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共鸣以及思考。诚然,当今科研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令人如意的地方,如科技项目中的连帮结派、课题预算中的虚无飘渺、计划执行中的掐头去尾、经费支出中的随机应变、成果鉴定中的沾亲带故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需要更多像《科技导报》这样的期刊去呼吁和改变。 定期召开主编工作会对每期拟发文章进行最终审核、主编亲自为期刊撰写系列连载文章,这些举措在国内期刊中恐怕为数不多,这折射了主编和编辑们对期刊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主编心语”对于博士生夯实基础、科学选择研究题目、扎实开展实验研究和正确面对困难挫折等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也为博士生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供了宝贵经验。“优秀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也是《科技导报》独具匠心的地方,得到了学子们的广泛响应,对培养优秀年轻人才和孵育高水平研究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尝试。科技工作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可以在“智力休闲”栏目得以放松,顺带梳理一下研究思路。 《科技导报》将期刊的努力方向确定为中国的Science和Nature,这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为什么国外能够打造出顶级综合类刊物,中国就不可能出现呢?《科技导报》的论文涵盖了自然科学主要研究领域,已经为冲击中国顶尖综合类科技期刊奠定了基础。只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无视短期名利的驱动,明辨现行评价考核体系的弊端,从促进国内研发水平提高的大局出发,将有分量的研究论文、成果与国内同行分享,而不是发在国外期刊上束之高阁,这也不失为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一种表现。在短短的5年间,《科技导报》从月刊到半月刊再到旬刊,论文水平明显提高、发行周期明显缩短、时效性明显增强。相信《科技导报》在主编、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其质量将越来越高、影响将越来越大,读者将越来越多,它正在成为科技界的良师益友,日后也必将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品牌和佼佼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叶兴国 (此文为“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我看科协这五年》选登) =========================================================== 从事科学研究须具备的十大要素 1. 善于发现机遇,具备远见和洞察力,尤为关键。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非常关键。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 要有“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因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 做好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要具有良好的人品。人品的塑造重在“修身”,而“修身”当有“冷月清照”的心境。 4.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两旁,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一旦认定了,就只能笔直向前,不要轻易受环境的影响,莫贪恋道路两旁的风景。在科学工作者眼中,只有前方的道路才是前进的方向。 5. 要具备团队协作意识,要有坚强的团队后盾,科学研究只靠一个人显然是很难取得大成就的。这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主宰一个学科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6. 科学研究,必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仅有大胆的假设没有认真的论证,只能称为空想。反之,连大胆的假设都提出不来,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炒人家的剩饭。 7. 冒险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要保持开放,不能与世隔绝。勇气,以及不惧怕困难的韧性,这是科研工作者能够百折不挠的源动力。 8. 跨领域的研究容易出大成果。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成果。”因此,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9. 对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兴趣。这种热爱可以比拟为对爱人的情感一样浓烈。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人痴迷、执著、甘愿放弃常人享受的乐趣,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 10. 向胜利者学习才能越学越聪明,但是“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也十分重要。正如数学大师陈省身把他的成功归结为四个正确: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去到了正确的地方,找到了正确的老师。后进者要想搞好科学研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其减少走弯路的概率。 ——中南大学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 王进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2011-04-21至2011-04-30)
kejidaobao 2011-5-12 11:14
研制核污染废水处理新技术 21日,一项可快速高效吸附过滤核污染废水、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质碘-131及其他放射性碘同位素扩散的技术在河南研制成功。 发现碳的1种新结构 27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苏刚及博士生胜献雷等基于密度泛函第一性原理研究,设计出了碳的一种新结构,被命名为T型碳。其将立方金刚石结构中每个原子用1个碳的正四面体来替代,形成一种三维立方晶体结构。 冥王星大气中检测出CO 21日,美国太空网报道,在一项持续20余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冥王星的大气向外延伸的高度远远超过之前预计,其大气中已检测出有毒的CO气体。 阿丽亚娜5型火箭成功发射 22日,欧洲阿丽亚娜5型火箭携带2颗通信卫星,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枚火箭搭载的是阿联酋Al Yah卫星通信公司的YahsatY1A型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新拂晓卫星。 欧盟拟制造史上最强激光 25日,欧盟通过了极光基础设施(ELI)研究计划,支持科学家建造3台可合起来使用的激光器,其中每台激光器都会让现有激光器相形见绌。这3台激光器有望于2015年问世。 开发出研究细胞内部的新技术 25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布罗德学院开发出一种高分辨率新技术,提供了多个窗口研究核糖核酸(RNA),让科学家能深入到单个细胞内部,观察RNA“机器”运转的各个步骤,并在其发生故障时检查问题出在哪里。 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古鸟类足迹 24日,中、美研究人员公布,通过研究2009年7月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边缘发现的鸟类足迹化石,确定它们分别属于道氏韩国鸟、强壮魔鬼鸟、未定种的高城鸟和其他水生鸟类,并依此复原了距今约1.2亿年前魔鬼城地区多样的古生物群与湿润的古气候环境。 制出新型氢燃料电池催化剂 24日,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不需要使用贵金属铂的新型氢燃料电池催化剂,该催化剂通过加热聚苯胺、铁、钴盐生成,几乎与铂催化剂一样有效耐用,且能保持稳定。 细菌可存活于地球40万倍重力环境 27日,日本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研究社科学家研究显示,在比地球重力大40万倍的超重环境下,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仍然可以存活和繁殖。表明如果确实存在外星生命,其可能适应比想象中更加极端的环境。 火星曾有稠密大气层 2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借助刺地雷达技术,在火星南极附近地区发现大面积地下“干冰湖”。科学家断言,干冰湖封存的大量固体CO2在60万年前曾是火星的大气层。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2011-04-11至2011-04-20)
kejidaobao 2011-4-28 11:02
利用思维简单控制电脑 12日,美国科学家研制出利用思维控制的电脑。测试表明,试验者只要在脑中默念,就能移动显示器上的指针。这项成就有可能对不会说话或瘫痪人士提供帮助。 发现已知最古老星系 12日,欧洲宇航局宣布,法国里昂大学里昂天文台约翰·理查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了1个距今135.5亿年的星系,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星系,这一发现有助于揭开宇宙“黑暗时代”之谜。 常吃苹果有助预防心脏病 12日,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常吃苹果有助预防心脏病。苹果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可起到消除体内炎症的作用,所富含的果胶及多种膳食纤维可帮助清除体内垃圾、降低胆固醇水平,起到保护心脏和预防多种疾病的作用。 DNA可改变受体蛋白结构和功能 11日,佛罗里达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可对核受体蛋白的活性起微调作用。过去认为DNA只是作为1个被动的模板,通过RNA(核糖核酸)转录产生特定蛋白质。 研制高清立体显示处理芯片 15日,集成度约350万门的高清立体显示处理芯片HMD100由西安交通大学SoC设计中心研制成功,该芯片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视场大、沉浸感强等特点。 不同感觉在认知形成中相互独立 11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现,盲人在重获光明后不能单靠视觉分辨出球体和立方体。这一成果回答了爱尔兰哲学家莫利纽克斯300多年前提出的谜题。 研发出新石墨烯晶体管 11日,IBM公司的科学家林育明等研发出1种石墨烯晶体管,其截止频率为155GHz,比2010年2月推出的100GHz石墨烯晶体管的速度增加了50%,而且块头更小。 新材料让多波段光速减慢 13日,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工程师利用“彩虹陷阱效应”,开发出1种名为纳米等离子激元的构造材料,能将多个波段光波减慢,有助于改进光学数据的存储与通讯技术。 绘制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15日,西安交通大学、华大基因宣布“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完成的第4个鸟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迄今最完整人脑基因图谱出炉 13日,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绘制出2个迄今最完整的人脑基因图谱,有助于帕金森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肥胖等与神经障碍和认知功能有关的疾病研究及探究健康大脑工作机理。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2011-04-01至2011-04-10
kejidaobao 2011-4-21 15:51
“嫦娥二号”达到设计寿命 1日,“嫦娥二号”安全运行180天,达到了它的设计寿命。目前卫星燃料剩余仍然充足,有关方面正在研究赋予“嫦娥二号”更多使命。 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1日,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抵沪。此次科学考察历时142天,完成了31项科学考察任务、25项后勤保障任务、1项国际合作项目。 印度虎数量增加12% 1日,印度政府一项新的调查显示,印度成年虎种群数量增加了12%。但一些虎类专家认为,真实的数量并没有这么多。2006年的一次调查估计,印度境内栖息着1165—1657头老虎,而最新调查认为印度有1571—1875头老虎。 核爆炸致火星红脸 2日,一名俄罗斯科学家指出,火星因富含氧化铁的沙土呈现迷人的红色,但这颗行星并非生来如此,巨大的核爆炸是火星如今呈现红色的真正原因。他声称,地球在未来也可能会同样“变脸”。 实验室内成功培植出人类心脏 5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正进行一项研究,在实验室内培植人类心脏,这个人工培植的心脏可望在未来数星期内开始跳动,为人类医学史揭开新的一页。 俄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7日,“加加林”号俄罗斯“联盟TMA-21”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这艘装载着3名新一批长期考察组成员的飞船是4月5日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的。 研制出新型火车测重系统 6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波尔多第一大学开发出一种结构简单的新型火车测重系统,其主要组件是带有感应器的金属梁架,使用起来相对简单,测重系统的误差率不到0.5%。 发现逆向性痤疮致病基因NCSTN 6日,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发现并验证了NCSTN基因的突变可导致逆向性痤疮的发生”在《皮肤学研究杂志》在线发表,这是中国科学家应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寻找单基因病致病基因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南极陨石中发现新矿物 5日,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及韩国、日本科学家在南极发现的一颗陨石中找到一种新矿物,并将其命名为沃森石。这颗陨石编号为“大和691”,是日本科研人员1969年12月在南极“大和山”附近发现的。 研发新型艾滋疫苗 3日,科学家表示,一种可以骗过致命艾滋病毒的疫苗,将在2012年进行人类临床试验。科学家设计的这种“镶嵌疫苗”能够适应不断变异的艾滋病毒。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1-4-7 16:06
新闻时段:2011-03-21至2011-03-31 运动和性爱会导致心脏病概率增加 23日,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锻炼时,心脏病发作或猝死的几率比平时高3.5倍;而在性爱中,心脏病发作的几率为平时的2.7倍。如果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心脏病发作或猝死的几率可降低30%。 研制出超灵敏传感器 22日,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超灵敏传感器,可使用其增强的拉曼散射探测癌症信号、炸药等物质,其灵敏度比普通拉曼散射传感器增强了10亿倍。 研发新型气体探测器核心部件 24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功试制可用于测量辐射粒子的气体电子倍增探测器“厚型多孔膜板”。厚型多孔膜板制作工艺在国际上属前沿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密度和在较低工作电压下获得高气体增益等特点。 霍金辐射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22日,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科研人员发现,宇宙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霍金辐射,霍金辐射比预想的更普遍,因此可通过研究霍金辐射来了解黑洞寿终时刻的情形。 利用光实现活细胞内分子移动 25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利用光触发剂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在活细胞内移动分子,并能在特定时间将分子递送到确切位置。该方法可让科学家操纵分子,以了解分子在细胞某些特定的位置如何影响细胞的行为。 发现史前巨兔化石 23日,科学家发现一种史上最大的兔子骨骼化石,这种巨兔曾在300万—500万年前漫游在西班牙米诺卡岛上,它被命名为“Nuralagus rex”,也被称为“米诺卡岛兔王”。由于它的体形太大,无法像现代兔子那样灵活地跳跃。 揭开细菌基因跳跃转移机制 21日,美国研究人员通过研究30多种可导致肺炎、脑膜炎、胃溃疡、瘟疫等疾病的致病细菌,揭开了一种本来没有耐药性的细菌如何通过窃取其他细菌具有耐药性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从而演变成耐药菌株的机理。 北极首个臭氧洞或已形成 24日,研究发现,在诡异的冷温辅助下,2010年冬天同温层危险的美丽云状物剥去了北极大气层中具有保护作用的臭氧层,科学家由此猜测北极第一个臭氧洞或已形成。 研制出纳米“仿生骨” 24日,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课题组研制出一种新型材料,它的强度、韧度都接近天然骨骼,实现了在纳米尺度上类骨结构的仿生制备。 观察到迄今最重反物质——反氦-4 23日,美国科学家观察到了新型反物质——反氦-4。反氦-4是迄今观察到的最重的反物质。下一个可能会“现身”的更重反物质是反锂-6。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2011-03-11至2011-03-20)
kejidaobao 2011-3-28 10:58
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地轴移动25cm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岸遭遇里氏9.0级大地震。本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惊人,使地球的地轴移动了25cm,且改变了地球的旋转速度,导致日长发生变化。 中国将建立统一人体器官移植库 11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表示,《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草案修改稿已提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将建立统一的人体器官移植库,人体器官捐受信息不对称、缺乏统一的调配等问题将得到解决。 制成迄今最清晰月球背面图 16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个科研组,把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在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间拍摄的1.5万多张广角相机(WAC)照片拼接在一起,获得了迄今为止细节最好的月球背面图片。 有抑郁症倾向的父亲更易体罚孩子 14日,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调查显示,有抑郁症倾向的父亲更易体罚孩子,比例比正常父亲高大约2倍。这项调查涉及1746名孩子满1周岁的父亲,他们或与孩子住在一起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一起。 发现1例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 14日,广西梧州桂东人民医院王晓刚、梁太英等发现1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经检索文献及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鉴定,确认此例异常核型为国内外医学界首次发现。 Science杂志聚焦中国转基因争论 18日,美国 Science杂志在题为“激进分子向转基因作物及科学家发难”报道中,聚焦了中国转基因研究及科学家陷入的舆论争论。该文指出,中国对转基因水稻的审查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严。 “丝川”小行星微粒具有与地球陨石类似特征 16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究人员在第42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宣布,确认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从“丝川”小行星带回的岩石微粒与落在地球的一些陨石具有类似特征。 锁定“蜱咬病”元凶 17日,中国疾控中心确定1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近2年来在中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的“蜱咬病”的元凶。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种布尼亚科病毒,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拟用激光清理太空垃圾 16日,美国宇航局正考虑用激光将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推离轨道,预防它们撞击人造卫星和空间站。这可以避免所谓的“凯斯勒综合症”,即在近地太空飞行的垃圾过多,飞出地球太危险,导致人类被困在地球上。 聚变反应实验条件模拟成功 16日,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项目的科学家攻克了点火装置中2个关键难题:如太阳般的极端高温、均匀并使标靶不会失形的压力,演示了在激光驱动下产生核聚变所需的条件。目前商业核电站是用核裂变来发电,核聚变迄今还无法用于大规模商业核电站中。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2011-03-01至2011-03-10)
kejidaobao 2011-3-18 15:47
地球可能进入第6次大灭绝时期 4日,科学家参照过去5.4亿年间的生物灭绝情况,对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动物和其他生物物种所面临的潜在灭绝风险评估发现,目前地球上诸多生物种群数量出现下降趋势,下降速度几乎达到历史上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程度。 长征5号火箭研制顺利 3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梁小虹透露,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5号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其运载效率将与美国德尔它4H火箭目前实现的运载效率相同,并列世界第一。 开发出芯片远程供电实验室设备 2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微流体芯片,可利用无线电频率发射器(RFID)为电泳实验供电,这是首次开发出芯片远程供电实验室设备。 美国地球观测卫星发射失败坠入太平洋 4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因发射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的“辉煌”号地球观测卫星已坠入太平洋。“辉煌”号于4日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约6分钟后,美国航天局即宣布发射出现故障。 恒星之间可能存在“虫洞” 1日,一项研究表明,虫洞可能存在于遥远的恒星之间。它们并非空隧道,虫洞中包含着接近完美程度的流体,可在2颗恒星之间来回流动,这种流体特征或许是证实虫洞存在的迹象。 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功能完全不同 3日,英国巴斯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与通常的印记基因表达规则不同的是,它从父母双方遗传下来的等位基因作用截然不同。 发现吸烟增加女性患乳腺癌风险 3日,一项有关乳腺癌的研究发现,女性如果选择吸烟,患乳腺癌风险更大。这项研究为期10年,对象为年龄在50-79岁之间的约8万名美国女性。 在陨石中发现地外生命痕迹? 7日,一位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宣称,他已经在陨石中发现了地外生命的痕迹。据称,此次发现的微化石可证明地球之外的宇宙其他地方同样存在生命。 成功绘制人参基因组图谱 4日,中国成功绘制出人参基因组图谱,揭开了人参的神秘面纱,为人参的种植、防病、开发及人参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开发可吹塑成型合金材料 3日,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制成的一种块体非晶合金(BMGs)材料能够像制作玻璃或塑料制品一样吹膜成型,且不会牺牲其原有的强度和耐久性。这种材料由包括锆、镍、钛、铜在内的多种金属构成,其材料成本与高端钢材大致相同,但加工成本却和塑料一样便宜。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2011-02-21至2011-02-28)
kejidaobao 2011-3-7 15:34
“发现号”升空执行最后任务 25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是“发现号”第39次执行太空任务,也将是它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它将向国际空间站送递补给货物和全球首个太空机器人——“R2”类人机器人。 老年性痴呆研究获得新进展 22日,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华东等科研人员,历时10年攻关,探明了老年性痴呆危险因素、发生机制、防治方法,建立了中文版老年性痴呆诊断方法和量表。 俄发射首颗第三代全球定位导航卫星 26日,俄一枚“联盟-2.1B”运载火箭搭载“格洛纳斯-K”导航卫星,从俄西北部的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9:39,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目前卫星系统运行状态正常。 NASA发射地球探测卫星 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利用金牛座火箭发射了“荣耀号”(Glory)地球探测卫星,这枚卫星到达距地面700公里的高空后,将加入已经收集气候信息长达数年的一组卫星。 发现世上最古老的水 23日,由德国、加拿大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在南非地下约3000米的岩缝中发现了被测定已存在了约20亿年的地下水,这很可能是地球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水。 世界首个毫米级计算系统原型问世 22日,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可供青光眼病人使用的植入式眼压监测器,这是世界首个完整的毫米级计算系统原型。辅之以一套无需调谐便可找准频率的紧凑型无线电设备,多个毫米级计算系统就能搭建成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 合成迄今最清晰月球照片 25日,天文学家制成有史以来最清晰的月球照片,人们可在网络上放大照片,详细查看月球的各个位置。这张照片主要着眼于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和裂缝,它们看起来就像近在眼前,但实际上距离地球有24万英里。 拍到孕育新恒星螺旋星系 21日,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了一幅令人吃惊的太空照片,展现了螺旋星系NGC 2841,这个星系距地球4600万光年,位于大熊星座。与其他拥有发射星云的螺旋星系相比,NGC 2841当前的恒星形成速度较低。 实现原子间单量子能量交换 23日,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物理学家在2个分隔的带电原子(离子)之间建立了直接运动耦合,实现了原子之间的单量子能量交换。这一技术简化了信息处理过程,可用于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模拟技术和量子网络中。 获得纳米粒子彩色三维图像 24日,一个欧洲联合研究团队获得了纳米粒子的彩色三维图像,可以清点其中的原子数目,了解原子的排列。研究人员使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来拍摄纳米粒子图像,该显微镜的分辨率比单个原子的直径高,可清晰观测纳米粒子的原子结构。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新闻时段:2011-02-11至2011-02-20)
kejidaobao 2011-2-28 15:46
成功模拟着陆火星 12日,俄罗斯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称,载有3名“火星-500”项目志愿者的登陆舱当天成功模拟在“火星”表面着陆。登陆舱载有来自中国的王跃及2名分别来自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志愿者,他们将在“火星”表面停留至2月23日,其间,志愿者将完成3次出舱“登陆”。 发明人造视网膜技术 14日,美国一家公司利用成套人造视网膜技术,成功帮助盲人恢复了部分视力。该技术只适用于因色素性视网膜炎致盲的病人,因为他们并非先天的盲人,之前能看见东西,还残存有健康的视网膜细胞和视神经。 太阳系边缘或发现最大行星 15日,科学家称在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新行星,其质量或是木星的4倍。它的轨道距离太阳是地球距离太阳的几千倍,这也许是之前人们未发现它的原因。 发现基因合作影响大脑发育 15日,德国科学家发现,在果蝇大脑中,处于发育中的神经细胞之所以能知道它们什么时候生长到了其目标区域,是因为其中2种基因的交互作用。 研究显示焦虑易感性与神经机制有关 11日,一项研究揭示,神经机制可能与抵抗病理性恐惧和焦虑的能力相关。这项发现或许有助于改进慢性焦虑症的治疗方法,指导危险个体找到避免罹患焦虑症的方法。 提出探测旋转黑洞新方法 13日,一个天文学者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旋转黑洞会在经过其附近的电波上留下印记,可被当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从而能更多了解有关星系进化的情况,并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检验。 观测到大规模太阳耀斑爆发 15日,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观测到大规模的太阳耀斑爆发现象。太阳耀斑会干扰地球上空的电离层,进而干扰人造卫星通信。 发现地球最古老高等生命化石 17日,中国科学家袁训来带领的课题组成员,在安徽休宁县蓝田镇找到了6亿年前在海洋50~200米水下存在过的“高等生命”证据。这一发现,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进了近4000万年。此前,学术界一直认为地球没有早于5.8亿年的“高等生命”。 从天体研究中获得材料学新发现 12日,英国行星学家在研究太阳系中一些具有“冰火山”的星球时发现,甲醇-水合物在某些条件下具有特殊材料学性质,这在纳米技术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前景。此前的天体研究一般少有实用性发现。 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反激光器 18日,耶鲁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首台反激光器(anti-laser)。与激光器发射激光不同,反激光器能通过光束间互相干涉从而完全被消耗掉,达到将光束吸收而不是发射的目的。这一发现将为光学计算和放射学应用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1-2-21 15:00
(新闻时段:2011-02-01—2011-02-10;★为新闻关注度,☆为★/2) 小行星2036年或撞地球 8日,俄罗斯天文学家宣称,一颗代号“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将在2036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但美国方面表示,这颗身材较大的小行星确有可能与地球直接相撞,但此事发生的概率不过25万分之一。 54颗行星或有生命存在 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经过1年多探寻,发现1200多颗太阳系外潜在行星,其中54颗可能适宜生命生存。54颗宜居天体中,5颗的大小接近地球,其他与海王星或木星相当。 研发仿生无人驾驶飞行器 6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研人员正在研发一种模仿鸟类及蜜蜂飞行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能在空中长久停留,不受气流突变的影响。但目前他们的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公布首幅最完整太阳立体图像 9日,美国宇航局2006年发射的2颗太阳探测卫星STEREO运动到了太阳两侧相反的位置上,首次从前后两面拍摄下了完整的太阳立体图。这是太阳物理学的重要时刻,STEREO第一次确认了太阳是一个球形。 发明超薄纳米片制备方法 5日,英国研究人员发明一个简单快捷、成本低廉的纳米片制备方法,能够将多种材料制成只有一层原子的超薄纳米片,有望在工业中大规模制备纳米片材料。 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周边冰川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研发细胞内合成药物新方法 8日,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了将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钯安全送入细胞内部的方法,为在细胞内合成某些药物提供了新的可能。 发现一种蛋白质有助控制前列腺癌 3日,英国一项研究发现,一种人体中天然存在的蛋白质,其含量与前列腺癌呈“反比”关系,即那些前列腺癌症状较重患者体内这种蛋白质的含量较少,而增加这种蛋白质含量有助控制前列腺癌。 找到解开黑洞完全演化所需时间的方法 5日,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方法,可以了解某个黑洞离到达演化的终点还有多远。黑洞演化的终点或许是一种让人费解的、时间呈现停滞的时空状态。 发现乳腺癌骨转移机制 4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裔科学家一项研究揭开了乳腺癌如何向骨骼转移的“秘密”,这一结果有助于开发针对业已发生转移的乳腺癌的新疗法。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新闻时段:2011-1-21—2011-1-31)
kejidaobao 2011-2-12 13:27
成功绘制世界首张地下深处水流分布图 26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绘制出地表下流经岩石和沉积物的地下水流分布图,该项成果对深入了解地质过程、评估地下水对气候的影响、加强水资源管理有重要作用。 发现单指恐龙化石 24日,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临河地区临近中蒙边境的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化石——单指恐龙,这种恐龙只有一根又粗又长的手指,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只有一个手指的恐龙。 日本成功发射太空补给机 22日,日本利用H2B火箭在南部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将第二艘货运飞船HTV2号发射升空,该货运飞船被称为“鹳”,在发射后约15分钟与火箭分离,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在27日到达国际空间站。 成功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资源 26日,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二氧化碳能转变为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的碳资源。 研发成功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23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李贻杰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3年,采用独特的技术路线,成功研发一整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实现了国内超导带材领域的新突破。 发现迄今最古老星系 27日,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迄今为止人类所观测到的最古老星系,其释放的光线需要传播132亿年才能抵达地球。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仅4.8亿年。 完成世界首艘太阳能太空帆船实验 28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世界上第一艘依靠太阳能驱动的太空帆船“伊卡洛斯”号已成功完成全部实验项目,包括利用阳光实现加速和改变轨道等。 研发真空磁悬浮列车 30日,西南交通大学正在积极研发真空管道高速交通,在未来的2~3年内,将能推出时速600~1000公里的真空磁悬浮列车的实验模型,而10年之后就有可能投入运营。 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化石 26日,中、法古生物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证实,在中国广西扶绥县、年代大约为1.3亿年的那派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是真蜥脚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化石,为研究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证据。 揭开耳聋基因变异分子机制 28日,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小核糖核酸miR-96发生变异,可导致渐进性失聪,该分子机制的发现为改善听力损失和失聪的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发布2010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
kejidaobao 2011-1-30 11:28
《科技导报》自2004年始连续7年遴选发布“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以时为序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刊载的重大国内科技新闻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经《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编委及审稿专家投票选出2010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其中,2010年度中国10项重大科学进展是:拓扑绝缘体研究获得系列重要进展,发现重要的皮肤病遗传易感位点,发现第一颗绕双星系统旋转的类木巨行星,完美诠释孪晶变形具有强烈晶体尺寸效应的内在原因,发现蜘蛛丝方向性集水的结构特征,发现Rac蛋白参与神经元的记忆遗忘调控,海洋中基于BCha的光合自养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补充,RHIC实验发现首个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利用超材料实现可全方位收电磁波的电磁黑洞,发现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化石。2010年度中国10项重大技术进展是:离轴三反光学系统技术获重大突破,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电抗器和最大容量变压器研制成功,中国大地坐标系定位精度提高至厘米级,中国先进研究堆实现首次临界,超大容量圆柱形单体400A·h锂离子电池研制成功,“海洋石油201”出坞,世界最大跨度铁路转体连续梁成功对接,深海载人潜水器海试突破3700m水深世界纪录,中国第一台5MW级海上风力直驱发电机面世,首批最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产品下线。2010年度中国10项重大工程进展是: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竣工,南水北调东线穿黄工程贯通,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成就卓著,川气东送工程投入商业运营,“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完成,京沪高铁全线铺通,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通过验收,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投入使用,西藏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宜万铁路通车。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1-1-30 11:28
(新闻时段:2011-1-11——2010-1-20,★号为新闻关注度,☆为半★。欢迎各媒体推荐新闻)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隆重举行 14日,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启动首个航天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17日,经科学技术部批准立项,中国航天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正式启动,执行时间为2011年至2015年。 全球变暖或持续许多世纪 11日,加拿大研究人员借助气候模型发现,现阶段大气中保有的温室气体将使全球变暖效应持续数个世纪,最终引发海水温度上升,南极部分冰盖融化坍塌,海平面上升。 发现新种恐龙化石 17日,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距今2.3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它们属于一种名为Eodromaeus的新恐龙,这种恐龙外形与始盗龙相似,身长只有4英尺,颈骨还有气囊,这给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 吸烟可在短时间内伤害基因 15日,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吸烟者吸入的香烟烟雾可在数分钟内对人体基因造成伤害,并提高吸烟者罹患癌症的风险。 开普勒号发现最小类地行星 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该局最专业的类地行星“狩猎者”——开普勒号航天器发现了一颗岩石星球,且尺寸与地球较为接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太阳系外最小的类地行星,但因其温度过高,并不适宜生命生存。 用胚胎干细胞制造血小板 12日,美国研究人员表示,实验首次证明,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制出的血小板可修复实验鼠的受损组织,人类未来有望源源不断地制造出起作用的血小板,捐血有可能成为历史。 研发新铸模法 13日,美国科学促进会称,德国弗朗霍夫学会环境安全与能源技术(UMSICHT)研究院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模型铸造方法,利用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导入高分子材料,能塑造出从有色隐形眼镜到抗菌门把手等各种高科技产品。 发现雷暴向太空喷射反物质直接证据 13日,在借助太空望远镜对雷暴进行观测时,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直接证据,证明雷暴将反物质从地球喷射到太空,这种现象由环绕地球的雷暴内部发生的反应所致。 发现一种蛋白可使异常肿瘤血管正常化 12日,比利时科学家成功解密了一种新的防癌机制。研究人员发现,利用HRG(富含组氨酸糖蛋白)可使异常的肿瘤血管正常化,进而防止肿瘤细胞转移,提高化疗效果。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怀疑一切成为人群集体意识 政府公信力不断损失
热度 11 王飞跃 2011-1-22 15:55
[转载]怀疑一切成为人群集体意识 政府公信力不断损失
2011-01-17 11:05 国际先驱导报 邱炯/插画 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北京“漂白蘑菇”调查、浙江钱运会案,种种网络热点都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面镜子。即使有些猜测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谣言,但民众当初一边倒的怀疑仍在隐隐透露着一些信息。 今天,这种“不相信”的情绪,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吃饭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出行不相信铁路行业解决买票难的能力和诚意,上医院不相信医生没有给自己多开药,打官司不相信司法会保持公正…… 有人说,幸福感源自相信。而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 我们的信任去哪儿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菲菲发自北京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我们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信任,对领袖、对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必将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现在却似乎什么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人——尤其,“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 当怀疑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不管钱先生之死的真相如何,考虑到舆论的偏向,这难道不正揭示了一种危机?如果你是官员,你不应该感到焦虑和担心吗?” 不相信其实未见得比相信糟糕,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说明信息渠道多了,社会开放程度增强了。但我们的问题是爱走极端、擅长创造世界之最。所谓中庸之道只是传说,现实是别人干不出来的我们干得出来,别人想不出来的我们也干得出来。一旦相信我们就热血沸腾全国串连亩产十万斤儿子打倒老子老婆跟老公划清界线,不相信则心如死灰躲猫猫欺世码豆腐不吃了国产奶粉不喝了老人家倒地也不扶了。 如今,怀疑和警惕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断发生。住,我们有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吃,我们得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假牛奶、地沟油、人造脂肪、美容而成的大米、药水泡大的豆芽、避孕药喂肥的王八、洗衣粉炸出的油条;出门,我们要提防推销的碰瓷的钓鱼(执法)的;上医院,我们担心假药、无照行医、被过度治疗(香港《太阳报》近日称,中国人去年一年输液104亿瓶,相当于人均8瓶)。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银行诈骗、假老虎、假新闻等等。 面对如此世态炎凉只能茫然自问:我们究竟该相信谁? 武汉洪山区“钉子户”童贻鸿选择了首都警察。在武汉他被指控扔砖头伤人,因为不信任当地警方,自己花1000多块钱坐飞机到北京朝阳双井派出所自首。而浙江乐清村民钱云会被重型卡车压死一案,乐清警方第一时间发布微博澄清案情,但数万条跟帖绝大部分都抨击警方撒谎,人们不相信钱运会之死的背后没有打击报复。同样,在有媒体爆出八成火锅为“化学锅底”后,中国烹饪协会立即辟谣,但网民并不买账,并“人肉”出协会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乃某知名火锅企业老板的身份。 一时之间,“阴谋论”风行中国互联网。有时候,往往越是被官方或专家澄清的,反而越遭遇网民的质疑。英国《卫报》评论说:“人们对此类事件(浙江乐清案)的猜疑显示出当局所面临的信任问题的严重性。在所有国家,阴谋论在网上都很盛行,但在中国有着尤为强大的吸引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也表示:“不管钱先生之死的真相如何,考虑到舆论的偏向,这难道不正揭示了一种危机?如果你是官员,你不应该感到焦虑和担心吗?” 信任不再,只剩下笑骂狂欢 鲁迅说过:“我们都不太有记性。这也难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需要焦虑和担心的或许不只是政府官员。今天的中国,让我们不相信的土壤几乎随处可见且都相当肥沃。 “绿豆治百病”的张悟本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最初就是被中国中医研究院下属的产业部门聘为养生食疗专家,开讲座,上电视,卖产品,利益共享。当张悟本坐镇的建筑被以“违法建筑”拆除后,其他相关利益方的处境如何却没了下文。作家谢朝平因自费出版纪实文学作品《大迁徙》而遭遇陕西渭南警方赴京拘押,后者在敲开谢朝平租住房前自报家门称“人口普查的”,后来谢被取保候审。 怪事多发,就见怪不怪了。每件奇闻都会引来人群的围观和议论,但很快被新奇闻的热闹所取代。我们是能屈能伸知足长乐的民族,吃饱肚子就一团和气。鲁迅说过:“我们都不太有记性。这也难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但真相没有弹性,而且刺目,扎手,揪心。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仅出产残缺的身体——太监和小脚女人,也出产残缺的精神——奴性。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在1903年的《革命军》中说:中国人无历史,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为一部奴隶史。鲁迅在《华盖集》中说,中国的尊孔、学儒、读经、复古,是为知道“怎样敷衍、偷生、献媚、弄权,然而能够假借大义,窃取美名。”反右、大跃进和文革更是让许多人都学会了说谎,而且把谎言上升到“爱国”的高度。 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认为,有好些事情,因为我们做了某一群体的分子,就非做不可。这和真假对错没有关系。皇帝什么也没穿,但大家都夸他的新衣服漂亮。罪魁固然是别有用心的骗子和愚蠢虚荣的主子,鼓掌叫好的大众也并非无辜。个人相对于体制是渺小的,但体制又由每一个人构成。但是,正如陈凯歌指出的,站起来控诉的多,跪下来忏悔的少。 我们活着,而且确实“欣然”。任何可悲可恨的事情都可以用笑骂的形式变成娱乐甚至狂欢——只要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在挖掘黑色幽默方面体现出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比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和“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我们编出《救助老人安全宝典》,我们在《阿凡达》里看到野蛮拆迁,从《让子弹飞》的台词“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读出政治隐喻。 除了自己,还能相信谁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在一次公检法系统笔试中让18位少先队员来监考,结果抓出25个作弊的。公检法的责任是维持社会正义,他们自己内部的公平却要未成年人来监督。 我们活在两个世界。现实中,我们不相信一切陌生人。我们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做沉默的大多数;家家都安防盗门,低层住户都装防盗网;我们不敢让小孩自己上下学,学校门口有警察维持治安;我们对陌生人充满警惕,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虚拟世界里,网络是那件神奇的衣服,把大家全变成了蜘蛛侠。现实到了网络就完全调了个儿:发言者陷入沉默,沉默者开始发言;权贵默默退后,草民成了主角。 所以,一些人说,现在的人很虚伪。这种虚伪甚至渗入我们的教育。百度百科有个词条“伪文章”,指的是不惜通过虚构事实表现真善美的小品文。其煽情和编造手段之虚假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代表作就是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面五星红旗》。给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没问题,关键在于以什么方式进行这种教育。当“伪文章”充斥教科书,虚伪就不仅变得可以接受,而且成了准则。 从某种角度,许多人的虚伪不是虚伪,而是“务实”,是我们多少年来在理论与实际、语言与行动、书本与生活、理想与现状的巨大反差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生存之道。比如,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老人当街摔倒我们不扶,因为有“彭宇们”的前车之鉴。这不等于说满大街的老年人都准备讹人,相反,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善良的。但疑虑是一种心魔,一旦迅速传播很难治愈。 普遍的强大的疑虑已经成为社会的“精神疾病”。假的我们不信,真的我们也不信。当“77元廉租房”引发的愤怒被证明是一起谣言时,我们也会陷入迷惘:除了自己,到底我们还能相信谁? 也许只能信小孩子。北京一名11岁的小学生去年在老师帮助下做了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测试,发现他随机选择的14种鲜蘑中有13种经过漂白处理。而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进行的调查称,北京市场上销售的蘑菇97%未检出漂白剂,可以安全食用。一个是小学生的随机调查,一个是政府部门的“权威发布”,你该相信谁?对1100多人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相信小学生的检测结果,只有8个人说他们对政府部门的检测有信心。 不只普通人相信小孩子,一些地方有关部门也在公开或半公开地表达着自己对于成人的不信任。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09年7月在全区公检法系统笔试中让当地18位少先队员来监考,结果抓出25个作弊的。公检法的责任是维持社会正义,他们自己内部的公平却要未成年人来监督。 “国民不相信运动”症结 今天的什么都不信和几十年前的盲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信任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只是当前“不信任文化”最末端的表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不信任砌成中国墙》一文中说,中国没有“柏林墙”,但由高强度的“不信任”砌成的“墙”却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角色之间,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在穷人和富人之间……不一而足。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合作的基础。无论夫妻关系还是官民关系,没有信任就只剩下彼此哄骗,自欺欺人。像那个段子形容的:官员们哄百姓开心做做秀,下级哄上级开心做做假,丈夫哄老婆开心做做饭,自己哄自己开心做做梦……哄来哄去的结果就是鲁迅说的比真的做戏还要坏的“普遍的做戏”,也是严复所说的“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作于伪,终于无耻”。 纵观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资深网友黎明如是总结:只要是涉官、涉权的都会出现这个规律:不信——不信——就是不信。老百姓已经变成了“老不信”。黎明认为,解决这场“国民不相信运动”的办法就是政府退出“经济竞争”,不与民争利,更不夺民之利,不作为纠纷或迷案中的利益方出现。 周国平在北京大学做过一篇演讲,题目叫《中国人缺少什么》。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严重弱点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中国人缺少的不是物质文明,而是精神文明,即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所以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自律。几十年来的经验证明,财富未必能带来尊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不成正比。飞奔在致富的道路上,我们更是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上帝、马克思、老天爷和十八层地狱都既不能让我们敬,也不能让我们怕。当下的游戏规则就是不要规则,不懂这个道理的就是阿甘,或者唐吉诃德,只能等着被淘汰。最近一项面对上海市民的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人认为诚实守信会在不同程度上吃亏。 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吃亏就是福。西人也说,被骗也比骗人强。历史告诉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往往并不在当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更是时间。违背常识的情况无论多么普遍多么强大都不可能长久。今天的什么都不信和几十年前的盲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信任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对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正在不断损失 一些单位机构做过的调查表明,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最高,省级次之,地级再次,县级最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亚君发自北京 “中国互联网进入全民围观时代”——这是2010年岁末,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最受关注的一句总结。 这意味着,信息分享的背后挺立着4.2亿中国网民大军,他们在虚拟平台上观点交锋、意见发布。与此同时,一方面是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则坦言,政府的话语体系与网民的期望尚有距离,这是“围观”平台上,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主要障碍。 “地方政府的话越来越不被相信” 《国际先驱导报》:一些突出的热点事件,比如“李刚事件”,会给政府公信力带来多大程度的损害? 单学刚:“李刚事件”比较典型,它涉及到中国社会的很多领域。比如“官二代”、交通肇事、学校“朴素”的维稳观、学术诚信等。由于它涉及到社会矛盾的很多领域,所以很受关注。“李刚事件”和“浙江乐清村长之死”可以说是去年最受关注的事件,这些事件给了社会舆论一个宣泄的窗口。网民利用这些事件进行了情绪上的宣泄。“李刚事件”,对整体“官二代”的形象、官员形象都有负面作用。 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应对突发事件,信息透明、公开,不能以维稳的目的去遮蔽,去拖延。网络是社会情绪的宣泄窗口,用传统的维稳观去应对微博背景下的媒体环境,(会)构成很大的矛盾。这个事件还留下一个隐患:事发后出现了几十万造句,比如,“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如我爸是李刚”等。很多娱乐化的造句,对政府公信力也好、对官员形象也好,是一个长期的负面效果。“李刚”已经变成了不良官员的代称。 Q:你还提到了最近刚发生的“浙江乐清村长之死”事件,我们看到,当地公安机关的信息发布速度是比较快的,当地也第一时间开通了微博,这些方式对政府公信力建设有帮助吗? A:这确实是一种积极态度。我注意到有篇博文写道“我们为何患上‘迫害妄想症’?”就是说这件事情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交通肇事事故,但为什么非要先设定为有迫害嫌疑?这是大家对政府不信任的体现。开通微博、两手准备去调查的态度都是这一事件应对中的亮点,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找出真相,恢复公信力。 Q:“迫害妄想症”与2009年相比,有加深吗? A:随着时间的推移,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有。并且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关。矛盾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长期以来,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处理好,矛盾肯定在逐步加深。到某种时间段上,在某个突发事件上就有明显的表现。但也不能根据这一点去判断现在官民关系就一定怎么样。没有科学数字,很难得出一个主观的判断。只能说,随着矛盾的加深,在某种情况下某些问题上可能会被激化。 Q:那么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研究,虽然没有科学的数字,但对当下的政府公信力、官民关系有没有一个恰当的判断和表述? A: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在不断损失。这点上,有其他一些单位机构做过一个调查,表明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最高,省级次之,地级再次,县级最差。这反映出老百姓对中央政府还是有一个比较高的评价,但在基层,很多基层政府在日常管理方面水平不高。县市级的政府公信力确实有减弱的迹象。表现为,政府的话越来越不被相信,觉得是在编造。还有对当地公检法机关是否能把问题查清楚的能力存在质疑,不相信官方的结论。 Q:除了上榜的网络热点事件,还有哪些监测的案例能印证这个说法? A:比如,去年9月的“湖南凤凰女坠楼事件”,虽然对犯罪者判刑很重(死缓),但是大家还是对此颇有争议,就是因为当地机关一开始遮遮掩掩、透明度不高。还有“宁夏吴忠跨省抓捕王鹏错案”,人们质疑,很多时候,为什么要采取一种极端的方法来抓捕网民呢?可能他自身也存在问题,为了掩饰问题所以采取这种比较极端的方法。 负面的案例并不少。特别还有拆迁问题,从唐福珍到江苏东海的父子自焚,到去年宜黄的拆迁事件,通过微博的推动,成为全民“围观”的事件,对当地政府的公信力都是减弱。 大家突然都不说的事情,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单学刚和同事的研究发现,随着近年来社会矛盾的加剧,“意见领袖”的价值立场发生明显分化。一部分人对社会的渐进发展失去耐心,趋于激进;另一部分人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体制内改革的立场。“如何团结和借重其中理性的声音,抑制其中非理性的声音;如何凝聚‘意见领袖’推进改革的基本共识?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付出更为诚挚和细腻的努力。”他说。 Q:政府的话语体系和舆情表达的诉求,主要分歧在哪里? A:观点有分歧也比较正常,因为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和出发点上。有些事件是在试图寻找这种交叉点,双方都在向对方立场靠近。比如“躲猫猫”事件后的追责处理。但是有些事件因为地方政府的推诿、拖延,到最后虽然大家都不说了,但是与网民的预期仍有一定差距,那么这些事件我们就称为一颗“定时炸弹”,表面看起来已经过去了,但要是今后又出现了类似的事件或者相关事件,这一事件马上又被提起,而且会变本加厉,有点像挥之不去的阴影。 网络舆情表达的诉求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真相,网民首先要知道不管是好事坏事,真相是什么,而不是含糊其辞;真相之后就是追究责任,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谁应该负责?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是真相和责任。当然,真相可能很复杂,也许在第一天不能把真相说清楚,但是要有一个好的态度,对信息积极通报。最近几个案例还不错,比如“跨省追捕王鹏错案”,媒体披露后第三天,当地公安机关最高的两个负责人就被免职了。这与以往相比,已有很显著的提高。 Q:舆情监测室每个季度发布“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排行榜”,制定这个榜单有助于缓解地方上的官民对立吗? A:还是有助于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那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对突发事件,而现在应对突发事件,离不开网络新媒体,所以能不能处理好突发事件,能不能处理好突发事件中和新媒体的关系,也是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力度的体现。 Q:去年四个季度的榜单变化明显吗? A:从政府应对这个角度上讲,应对的速度和态度是有所提升的。发现问题早,更早地控制事态发展的方向,在信息透明度方面也有所提升,至少事件出来后大家会明白透明、公开的重要性。另外运用新媒体方面也有所提升,比如开通了不少官方微博,设立新闻发言人,和网民进行互动。当然,还有普遍存在的不足。有些情况下,有关部门试图进行好的处理方式,但是对新媒体的特点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导致回应的时机、讲话的方式和网民预期有一定差距。 Q:一边是突发事件产生的破坏力,另一边是网络问政的建设力,破坏力和建设力现在哪个力度更占优势? A:我觉得一些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损害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修复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对于基层政府而言,一些具体事件,比如拆迁事件,这个事件到底有没有责任,谁的责任,是可以说清楚的,但是整个社会对强拆的不满,是难以扭转的。所以对基层政府来说,如果能把每个环节都处理好,那么它就是在为扭转全局做贡献。如果大家都能做好,慢慢就能转变过来。目前这个阶段破坏力很严重,就是现在一点点积累起的社会矛盾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所以也要给大家一点时间去进行良性的互动,去一点点提升公信力。 专家视角:重构信任,我们才能获得幸福 【访谈对象】周瑞金 著名社会评论家、知名学者 【主持人】邓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维稳旧思维影响政府公信力 《国际先驱导报》: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很多关于“信任”的话题出现,比如老百姓可能不相信公安机关的某次调查结果。您怎么看? 周瑞金:这些案例反映了官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深层次的原因。综观农村目前的群体性事件,和土地拆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多数是有关的。土地拆迁引起的矛盾,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地方政府发生了矛盾,而地方政府又把农民维护自己权利的方式当作影响稳定,于是又从维稳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不善于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反映了我们维稳的思路比较片面。 这两年我们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原因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主观的原因,以及在处理老百姓利益问题上的政策有实际的困难。我觉得上级领导起到比较关心的作用时情况会好一些,但是上级领导不出来时,基层政府和老百姓的对立就比较明显,很多事情很难解决。比如,钱云会事件,从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被谋杀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要说是普通的交通肇事,很多人又难以相信。我认为当地公权力介入时要注意,不要把很多知情人隔离起来。怎么做让老百姓觉得比较公正?这里有方式方法的问题。 总体上看,目前爆发的群体性事件,一是涉及到土地和拆迁的农民权利的维护问题;另一个我们的维稳的思维逻辑和农民维权的逻辑发生冲突,显示出什么叫稳定,农民有意见不能当作不稳定,要正确处理,调整维稳的思路。公信力问题涉及到这两个根本问题。 Q:提到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有实际的困难,这主要指的是什么? A:具体的困难主要因为和老百姓的关系,基层政府一般处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第一线,和老百姓的冲突会经常发生,小事情也会变成大事情。基层干部也很累、很辛苦,面对的是直接的群众。不像上层领导隔了一层,相对好处理一些,所以基层一般发生和老百姓的矛盾时,特别需要上级领导及时介入。一方面能够指导基层干部如何正确对待,同时也能够全面看到问题所在,能够介入解决一些问题。再回到浙江乐清村长之死这个案例上,村长被碾死事件直接和“征地”有关。建厂的征地补偿够不够?如果存在问题,那么政府要承担责任,上级领导需要缓解村民情绪,指导乡村一级的干部解决问题、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Q:公信力下降,是否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阶段? A:从目前来看,我觉得现有的冲突主要是内部矛盾,处理利益关系调整上的问题。群体性事件,争利不争权。大部分是利益引起,维护自己权益。中央提出要善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在市场经济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部分农村土地涉及到征用,农民被征地后被补偿多少合适,这些问题上需要有法制的规定。 现在旧的拆迁法被批评很多,但新的拆迁法迟迟没有出台。这说明问题很复杂。农民维权不仅是土地拆迁,还涉及到陵权、矿权和当地老百姓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 市场竞争焦虑让人与人疏离 Q:除了官民之间的信任,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目前也普遍缺乏信任,比如为争房产,亲人之间也能反目成仇;去医院看病,患者不相信医生等。 A:公民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我们面临的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问题:市场竞争的焦虑。市场竞争引起的焦虑弥漫在这个社会。以前阶级斗争时,通过政治运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改革开放后不搞政治运动了,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了,个人要有上升的通道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于是,每个人都想争到自己的利益,很短视,别人获得的自己没获得,就会有焦虑感和失落感,容易在眼前利益争夺下,互相不信任。 由此出发,又产生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也就是与特殊利益集团的对立情绪,进一步产生仇官、仇富情绪。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以疏导,要建立文明的精神,道德规范,要从物质主义、享受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更多关注人文精神,要有精神的追求,精神的关怀,把公民的精神层面提得更高一些。 人际关系在社会转型期间,总会有一个调节的过程。所以这里面需要有一个社会基层的自治,社会的问题交给社会自己治理。公民之间要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监督,要形成公民社会的规则。 Q:从精神层面上而言,信任缺失的后果是什么? A:现在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人们的信任感低,失落感增多,就是说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人和人比还是会有失落、幸福感比较低,缺少满足感。人对物质的追求需要满足感,对人与人竞争结果的公平性感到不满。这种情绪是在竞争中人的本性都可能有的。需要我们社会加以引导和疏导,正确的社会管理。政府适当管理,有一个仲裁的机构满足人们对公平的调节。 总之,我们需要从法制、建立公民社会等多方面努力,才能重构信任,获得幸福。(本报实习记者胡萍萍对本文亦有贡献) 网址 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10117/174005_1.html
个人分类: 感言社会|1378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1-1-20 14:11
(新闻时段:2011-01-01至2011-01-10,★号为新闻关注度,☆为半★。欢迎各媒体推荐新闻) 合成新光敏染料 7日,美国布法罗分校教授迈克尔·戴缇、罗彻斯特大学教授理查德·杰西艾森柏格领导的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新的光敏染料,能大大增强太阳能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的效率。 中国核能技术取得突破 3日,中国科学家在中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临界,成为世界上第8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快中子反应堆属于全球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的应用,其形成的核燃料闭合式循环,可以使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 LHC实验数据首次被转换为声音 5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项目科学家首次将这台对撞机生成的海量数据转换为声音。往常大型强子对撞机以彩色图像的形式输出数据。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脑容量越来越小 4日,一项新的研究指出:人类的大脑在过去的2万年间逐渐缩小,体积由1500cm3,下跌至1350 cm3,减少的大脑足有网球大小。 火星在过去25万年间可能存在板块运动 6日,一项研究表明,板块运动在火星地质历史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和传统看法相悖。此前科学界一般认为由于火星太小,其较快的内部冷却速度不允许它存在板块活动。 创光通信单波超长距离新纪录 2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烽火通信公司在北京宣布完成“单光源1-Tbit/s LDPC码相干光OFDM 1040公里传输技术与系统实验”。经过测试和工信部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产大飞机全面开展研制 5日,中国民航局正式受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型号合格证申请,此举意味着中国C919大型客机,将严格按照适航标准全面开展研制。中国商飞计划2014年实现大型客机C919首飞,2016年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及相关证件,并已开始规划通过中国民航局取得欧美适航当局的适航批准。 找到一种提高人工授精成功率的方法 4日,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称,许多妇女由于免疫系统存在问题,即使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也难以怀孕生子,但如果采取静脉输液方式注入一种名为英脱利匹特的药物,则可以大大提高人工授精的成功率。 “机遇号”抵达圣玛丽亚陨石坑边缘 4日,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宣布,搭载在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最新拍摄到的火星特写照片显示,“机遇号”火星车已抵达圣玛丽亚陨石坑边缘,并准备进入陨石坑内走一走。 发现海南存在夜郎古国后裔 6日,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称,通过对海南仡隆人群的DNA样本比对发现,其遗传结构主体竟是分布在遥远的贵州、云南等地的仡佬族,而历史悠久的仡佬族正是西汉时“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支持新闻媒体曝光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热度 1 heyujian 2010-11-9 01:23
转自: http://news.sohu.com/20101108/n277429958.shtml 中新网11月8日电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   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主动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有关行政机关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上级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审计部门要着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预算执行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资金等公共资金的专项审计。监察部门要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管理监察,严肃追究违法违纪人员的责任,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意见强调,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对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者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督促和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media_span_url('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1-08/2642150.shtml') 延伸阅读: 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全文) ( http://news.sohu.com/20101108/n277432374.shtml )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11月08日20:56 大 中 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为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总体要求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纲要》实施6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大《纲要》实施力度,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奋斗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3.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4.推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拟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要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公务员录用考试要注重对法律知识的测试,对拟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等工作的人员,还要组织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   5.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至少要举办2期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各级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举办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班,要把依法行政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三、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   6.突出政府立法重点。要按照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活力和竞争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公平正义、规范权力运行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与制度建设。重点加强有关完善经济体制、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的立法。对社会高度关注、实践急需、条件相对成熟的立法项目,要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攻关,尽早出台。   7.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政府立法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切实增强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政府立法中的作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按要求及时回复意见。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涉及重大意见分歧、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要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坚决克服政府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倾向。积极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加强行政法规、规章解释工作。   8.加强对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坚持立新法与改旧法并重。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上位法相抵触、不一致,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5年、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9.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和国务院各部门要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各类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制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要公开征求意见,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未经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不得发布施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要逐步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   10.强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严格执行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备案的规定,加强备案审查工作,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纠,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要重点加强对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或者影响其合法权益,搞地方或行业保护等内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公布、情况通报和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备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研究办理。对违法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报请有权机关依法予以撤销并向社会公布。备案监督机构要定期向社会公布通过备案审查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 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11.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系统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决策对各方面的影响,认真权衡利弊得失。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作出重大决策前,要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听证参加人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听证意见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重大决策要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在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能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   12.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建立完善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通过舆情跟踪、抽样调查、重点走访、会商分析等方式,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的,一律不得作出决策。   13.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决策机关要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   五、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4.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行政机关参与民事活动,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15.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关机制,促进行政执法部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完善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的机制,切实解决执法经费与罚没收入挂钩问题。   16.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行政机关都要强化程序意识,严格按程序执法。加强程序制度建设,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保障程序公正。要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同样情形同等处理。行政执法机关处理违法行为的手段和措施要适当适度,尽力避免或者减少对当事人权益的损害。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科学合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坚持文明执法,不得粗暴对待当事人,不得侵害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情况及时调整、梳理行政执法依据,明确执法职权、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并向社会公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加强执法评议考核,评议考核结果要作为执法人员奖励惩处、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17.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加大主动公开力度,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全部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管理,所有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的预算和执行情况,以及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情况都要公开透明。政府信息公开要及时、准确、具体。对人民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要依法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并做好相应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考核。依法妥善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对依法应当保密的,要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18.推进办事公开。要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拓宽办事公开领域。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充分告知办事项目有关信息。要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公交、公用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重点公开岗位职责、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工作规范、办事纪律、监督渠道等内容,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19.创新政务公开方式。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好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要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行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规范和发展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对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要尽可能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七、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   20.自觉接受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主动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有关行政机关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21.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审计部门要着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预算执行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资金等公共资金的专项审计。监察部门要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管理监察,严肃追究违法违纪人员的责任,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22.严格行政问责。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对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者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督促和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八、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23.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要把行政调解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完善行政调解制度,科学界定调解范围,规范调解程序。对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要主动进行调解。认真实施人民调解法,积极指导、支持和保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实现各类调解主体的有效互动,形成调解工作合力。   24.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初发阶段和行政程序中。畅通复议申请渠道,简化申请手续,方便当事人提出申请。对依法不属于复议范围的事项,要认真做好解释、告知工作。加强对复议受理活动的监督,坚决纠正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复议申请的行为。办理复议案件要深入调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注重运用调解、和解方式解决纠纷,调解、和解达不成协议的,要及时依法公正作出复议决定,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该撤销的撤销,该变更的变更,该确认违法的确认违法。行政机关要严格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对拒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复议决定的,要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工作,进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健全行政复议机构,确保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复议人员办理。建立健全适应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   25.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完善行政应诉制度,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活动,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要依法积极应诉,按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相关材料。对重大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要主动出庭应诉。尊重并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对待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 九、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   26.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都要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听取2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本地区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指导、监督检查和舆论宣传,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并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27.强化行政首长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行政首长要对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负总责,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将依法行政任务与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政府部门每年要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   28.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使法制机构的规格、编制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要加大对法制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重视提拔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工作能力强的法制干部。政府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政府法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当好政府或者部门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顾问。   29.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精心组织实施普法活动,特别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增强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本意见与深入贯彻《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主体,确定年度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务求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来源:新华社)
个人分类: 湖南永州市回龙圩乱砍滥伐、违法乱纪系列报道|2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活跃在“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
suqing1961 2009-5-17 11:41
自2007年1月,中国科协开始实施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开创了中国学术期刊与新闻媒体联手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机制。《科技导报》通过该平台已向社会大众媒体推荐新闻17篇,其中重点推荐14篇,书面推荐3篇。除此之外,《科技导报》还通过与大众媒体直接联系发布新闻10篇。 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扩大了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同时也聚焦了公众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例如,《科技导报》发表的华南虎照片的摄像测量研究、18个中国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等论文,以及2008年第10期汶川地震特刊,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热烈的反响。 有关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的详情,可参见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9599 附: 科技成果与媒体沟通机制初建 公众了解科学新开一扇门 作者:李安安 李红兵 发表于2009年5月4日中国科协网站 科技期刊与社会媒体似乎关注的焦点是不重合的。一方面每天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都在不断地推出,一方面公众对最新的科技成果还是一无所知。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工作研讨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中国科协从2007年1月启动的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初步建立了科学技术原创成果与传媒的沟通机制,为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科学成果打开了一扇门;下一步,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需要逐步建立无障碍沟通机制。 4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科技导报社、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联合召开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工作研讨会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 科技成果要从学术抽屉走向公众   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力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科技;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内容却不能让老百姓很好的了解到。 冯长根特别提到了作为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它对科技新闻的报道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不但及时报道最新科技事件、科技成果,而且每周固定推出8个版面的科技和健康周刊,介绍科技的最新进展、最新发现和健康知识等,代表了美国主流媒体科技报道的最高水准。   学术期刊将近期发表的优秀论文成果提炼为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向大众媒体发布,使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走进公众视听。在国际主流科技期刊Science、 Nature等,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运作模式。在我国,截止到2006年底这项工作基本是个空白。中华医学杂志社社长游苏宁说。   长期以来,科技期刊编辑认为,期刊刊载的最新成果在媒体上发布与否不影响期刊评比和质检,相反还需要精力、人力、物力,对于媒体来说;同时,专业论文令记者感到枯燥难懂,不好把握。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似乎有一座无形的壁垒,壁垒的两边科技期刊与媒体相安无事,屏蔽了最新科技成果的普及和传播。   其实,媒体在推动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是非常独特的。当年媒体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传播虽然没有复活新的学科,却催生了一批热爱科学的青年。冯长根介绍说,学术期刊也有很多好文章,不过媒体的受众覆盖面却更大。   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大多被科学家锁在抽屉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李新彦说,科技期刊从专业角度进行推荐,但由于其专业、生涩的学术语言,普通公众很难读懂,还需要转化成媒体的、让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目前,普通公众很难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前沿。    科技成果藏在学术抽屉里,也不能适应公众日益对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的需要,公众对于日常的科学现象回答不了,它希望有一个窗口,能看到科学殿堂的东西。北京师范大学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吴立新对此也深有感触。 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沟通平台建立      面对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科技期刊与媒体的无形壁垒,中国科协从2007年1月起启动了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它将发表于学术期刊中的原创学术论文所反映的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研究成果,提炼成为科技新闻,经过专家评审后,通过科技期刊组织编辑、作者与媒体记者见面的形式,把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大众媒体刊载。   自从2007年1月29日第一次见面会在北京召开以来,每月举办一次,至2009年4月底,共举办26次(其中两次由2个月合并为一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中华医学杂志》、《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遗传学报》、《地质论评》、《机械工程学报》、《物理学报》等30余种学术期刊参与。经过专家评审,共收到其中20余种次学术期刊推荐的新闻稿321篇,经专家评审后共向新闻媒体推荐新闻稿220篇(其中重点推荐137篇,书面推荐83篇),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27家新闻媒体参与报道了见面会的相关科技新闻,见诸报端网络共300余篇。这项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好评,并入选《大众科技报》组织评选的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通过建立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互动的机制,促进了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传播,提高了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太湖地区水稻种植影响环境之说一度在学界盛行,《科技导报》2007年第9期刊载了南京农业大学张卫健教授的论文《稻田生态系统在保障环太湖环境健康与经济持续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认为,种植水稻有利于降低太湖地区的区域温度、净化大气,关键是要辩证认识水稻生产目标、科学种植,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提高利用效率。新华社记者采访论文作者后发了新闻通稿《科学家为质疑水稻论纠偏》,《科技日报》第二天就在报眼位置转发了这篇通稿的全文,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第一时间马斌读报栏目迅即向全国观众介绍了这一最新论文成果。学术期刊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的互动,不仅为水稻种植正了名,消除了民众对水稻危害坏境的疑虑,也宣传了环太湖稻田生态系统科技种稻实现水土保持、提高环境质量双丰收的新举措。   虽然我们提供给媒体的东西还太少,覆盖的中国科学技术主流的东西还不太多,媒体见面会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冯长根介绍说,但是毕竟这一举措为科技期刊与科技期刊建立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的双赢之路      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无论是对于期刊,还是对于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李新彦认为,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一方面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也扩大了媒体获取新闻的渠道。   对科技期刊来说,引导新闻媒体关注科技期刊学术成果,为新闻媒体提供最新、最准确的研究成果信息,也是扩大科技期刊影响的一种有效形式。《科技导报》就是探寻期刊与媒体双赢的受益者。科技导报社副主编苏青介绍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科技导报》刊载了《陈运泰: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各大媒体竞相转载,报社的电话也被读者打爆,《科技导报》的影响和知名度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科技导报》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上升。   对新闻媒体来说,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拓宽了他们获取科技新闻的渠道,并且使所获得的科技新闻更加准确、更加可靠、更加迅捷。科技日报主任记者延宏认为,很多年轻的记者通过见面会结识了一批学科专家,对于记者丰富自己的专家库也是不无裨益。   科协搭台,媒体唱戏,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能够推动社会对科技成果的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吴立新认为,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推动社会对科技成果的了解,同时对于科技工作者个人的成长和科技成果的研究推广也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当然,正像冯长根所言,在为新闻媒体提供科技成果的数量、覆盖面等方面,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距离无障碍沟通的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依然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4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