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创造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创造性

相关日志

2011-19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7-13 11:00
如何让低水平论文变成高水平论文? 我们在科研中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做相似或相关的研究,付出了同样艰辛的劳动,有些实验室能经常发表许多很好的论文,而有些实验室发表的论文却在低档次水平徘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低水平论文变成高水平论文的难度到底在哪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归纳一下高水平论文的特点:① 论文的假说新,有创造性,而且有较大的理论或实际应用价值;② 支持假说的证据充分、严谨;③ 数据解释合理,结论清楚;④ 写作让复杂的东西易懂。 根据我写论文、审稿和阅读论文的经验,其实很多论文的假说创新性不错,可支持假说的证据不足。 据Baniel W. Byrne的研究,71%的论文投稿因为课题设计问题被拒。课题设计的问题多是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如何获取充分而严谨的证据来支持假说,从而导致论文档次上不去。如何获得充分而又严谨的证据?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尽可能用较多的证据来论证同一个假说。比如要证实A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诱导癌症,可用:① 体外证据(体外转染A基因到正常细胞,可转化成恶性肿瘤细胞);② 动物体内证据(如A基因的转基因老鼠可诱导癌症);③ 人体证据(如A基因在人体癌组织中表达升高)。生物医学科研最终是为解决人类疾病服务的,因此人体的证据有利于提升论文的档次和价值。 2)尽可能提供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论证。比如要证实A基因在癌细胞表达升高,可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蛋白质水平显示细胞内表达的分布情况,也可用定量逆转录PCR的方法在mRNA水平检测A基因的表达,两种或更多的方法同时应用,结果就显得更可靠。 3)尽可能找到直接的证据。比如,要证实转录因子对下游基因的调节,单知道该转录因子可增加下游基因的mRNA或蛋白质表达是不够的,要取得直接证据可用ChIP实验来证实转录因子蛋白可直接与下游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上调下游基因的表达。 4)尽可能将实验数据联起来获得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严谨的科学故事:现在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单做一两个甚至几个实验是不够的,需要做一系列的实验来把你的论据和论证串通起来,形成一个不一定动听但完整而严谨的科学故事。 尽管提供好的证据来支持假说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但是在论文的讨论中如何合理地解释数据结果,也至关重要。经常发高水平论文的人其实也是原始数据解释的高手。而有些人,有好数据,却因为没有合理地解释好,所得出的结论不够清楚,导致论文档次下降,这确实有点冤。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① 分析文献,看是否能从文献中得到启发;② 请经验丰富的同行认真阅读你的论文,提出建议,弥补你想不到的地方。 写专业性很强的科技论文,能被学科背景不是太强的半外行容易看懂很重要。前几年我投一篇论文给杂志,3次都被拒稿,后来认真阅读了审稿人意见,发现有些审稿人并没有完全理解我们的论文。后来我们重新修改了论文,很快被接受了。我觉得,如果有两个或以上的审稿人都误解了你的论文,那一定是你写作有问题。我的做法是,在论文完稿后让英文水平不错但专业背景不强的人读你的论文,如果能读懂,说明你的论文不错,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反复修改。总之,把复杂高深的科研成果用易懂而严谨的方式写出来是我们论文写作努力的方向。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 王孝养 在做“科研乞丐”的日子里 最近听到一个同行因科研经费紧张而到野外扯蕨类植物的茎叶作试验材料的故事,相关文章里还提到“乞丐”这个词,我也想起了自己在做 “科研乞丐”的日子里的一些事。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我在读研时,做的课题是桃的胚胎培养。桃胚必须要经过3个月左右的低温处理,才能萌发成正常苗。不巧的是,我做试验那年,学校的冷库关闭了,我不得不用平板车把接种了桃胚的培养瓶,拉到杨凌的一个酸奶厂,在这个厂的冷库里放了3个月,才完成试验。后来查资料时,读到黄海先生的关于6-BA可促进小麦叶片中ABA 降解的报道,使我想起此前看到的桃胚在低温处理前ABA含量很高,低温处理后ABA含量迅速降低的报道。把两个报道联系起来,我就想,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6-BA,让它把胚中的ABA降解掉,是否能代替低温处理打破胚的休眠,从而简化培养程序,缩短出苗时间呢? 刚参加工作时,没有一分钱的科研经费,而且也是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那时家在太行山区农村的父母都患了癌症;哥仨分家分到的是900元的债务;妻子首次怀孕因没有预先申请出生指标又挨了200元的罚款。对于我这个月工资仅121元的新教师来说,是真够受的。虽然经济很困难,可工作还是挺认真的。那时教学任务不重,就想搞点科研,想去验证关于用6-BA代替低温处理打破胚休眠的设想。 有一天下午,我在学校大门口看见一个卖杏子的果农。当时真想买些杏子,先用杏胚做试验(那时桃子还没有上市),可囊中羞涩。我注意到那个果农很好说话,学生们在买前可以先尝一个,吃完后就把杏核扔在地上。另外杏子大概是刚从树上采摘的,看上去很新鲜、干净,有些学生买后不洗也就吃开了,丢在地上的杏核还真不少。我当时灵机一动,有了一个想法:等到天快黑时,我去把地上的杏核捡起来,做试验材料用。谢天谢地,那天傍晚我像做贼似的捡杏核时,没有碰上认识的学生或老师,否则我会觉得怪丢人的。第二天借了园艺系实验室的6-BA和其他几种试验用品,把杏胚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6-BA 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让我高兴的是,初步试验证实了我的设想。园艺系主任韩德全老师送给我两本方格稿纸,我把试验结果写成研究简报,发表在1992年第1期的《植物生理学通讯》上。 记得日本的寺田寅彦说过这样一句话:“就像虐待诗人便会出诗一样,欺负科学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发明和发现。”他的意思是说,逆境常会造就诗人,在艰苦的条件下研究科学,也会出现新的发明和发现。我引用这句话,不是为那些科研项目或经费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提供任何借口,只是觉得在困境下从事科研的人非常不容易。我希望那些真心实意想搞科研的人(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够得到支持,哪怕是少量的资助。 ——河南科技学院副教授 刘用生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科学精神等有关问题答中国日报记者问
热度 4 蒋高明 2011-5-29 17:30
蒋高明 今天下午,中国日报记者程盈琪,就温家宝总理最近在中国科协报告指出的“要创造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电话采访笔者,她希望就总理的这句话谈谈我的感受。 温家宝总理的原话是这样的:“在科技领域, 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 。在全社 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 在讲这段话之前,温总理还有这样的设想:“国家财政要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研究的连续性、稳定性。 要依托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 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潜心研究的优秀人才队伍 。要改革评价体系,为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主 性、创造性、长期潜心研究的环境。” 文章出处:《温家宝: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28/c_121469391_2.htm ) 笔者非常拥护温总理的上述指示精神,对上述讲话深感鼓舞,总理说出了科研人员长期憋在心里的真话。采访中,笔者同时指出了当今中国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四点具体问题: 第一,目前中国科学家整体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言必称美国,许多研究一直是跟风研究,是验证别人的观点,浪费了大量科研资源。 第二,科学允许失败,但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却不允许失败,每年都要有新成果发表,研究生没有论文发表,就不授予学位。这样,逼迫研究人员将大的研究成果变成小的文章发 表,或不值得发表的成果通过各种形式包装后发表(如雇人写英文、发表论文搭车、请洋人代写等),或干脆科研造假。 第三.研究人员尤其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人员自己给自己发工资,无法安心研究。研究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争经费、花钱和迎接验证;科研经费申请中出现了“包工头”、“三 陪”(陪吃、陪酒、陪笑)现象;想做科研的没有经费,而拿了国家大量经费的则没有精力搞研究,搞分层承包。 第四,中国不缺少科研优秀人才,但缺乏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与其花大价钱引进人才,不如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更多的年轻人安心进军科研主战场。 总之,中国科学要恢复昔日的辉煌,应当正确面对当今科研评估体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重新树立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总结就是,“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 是有希望的民族”。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2611 次阅读|4 个评论
3.2 提升创造性
tengyi1960 2011-5-17 10:02
脑力激荡 ( 同下: 有效的进行内容管理和创造性的思维 ) 卸料 —— 打磨 —— 聚焦目标 —— 理顺结构的“精工”做法 真正的研究人员都会先做调研,围绕他们的主题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写下大量的笔记。在此之前,他们是一页文本也不会写的。 这些笔记当然就是“数据堆”了。不幸的是,有很多的人员在编写演讲时却不使用这种程序。搞定的最快办法就是立马开写。这很符合逻辑吧? 是,但这是错误的。 开始的时候,先让我们把想法“稀里哗啦”地“卸”下来再说,管它是什么顺序,什么形式冒出来的,先搞一个典型的数据堆再说。 接着,再来组织它们,把它们打磨成词、句、段落(正确的语法和完整的句子成分),最后打磨成幻灯片。 这一过程叫做 “先卸料再打磨”( Splat and Polish )。 要改变其中的什么想法?是否需要改变关联?或者是否遗漏了什么? 要花一些时间确保相关的所有事情都有机会与您见面!! 如果等你开始讲演后五分钟才意识到您遗漏了什么,那就太晚了。 以上基本上是“右脑”的任务。 下面轮到“左脑”工作了:) 有效的进行内容管理和创造性的思维 从引领或管理( Lead or manage ) —— 有效管理 (Effective Management) 大多数演讲者在进行创作时 , 倾向于用左恼的方式处理这样一个应该由右脑处理的过程。 当他们的右脑还在以非线性的方式跳跃的时候,他们却试图直接跳到一个逻辑化的结构化的最终“产品”上。 你希望走两点之间的最短的直线, 但这是一个耗时更长的办法: 因为如果按照这个办法(用左脑来理请次序)效果不显著(造成了数据堆砌),而右脑却不断地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在运转(自由联想各种想法),你将不得不在看起来很短的两点之间循环反复。 最后,你将疲惫不堪,而任务却难以完成了。 解决之道在于: 让右脑先完成其意识流性质的工作,再运用左脑来赋予其结构。 步骤: 1 、脑力激荡 —— 通过左脑右脑分工(思维管理)、开发思维的创造性, 2 、管理知识(白板) ,实现知识的综合或者细化;集蔟 3 、构建罗马柱(金字塔 ) —— 形成分主题要点 脑力激荡法( hrainstorming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 它是一种鼓励自由联想、创造性、突发奇想与开放性的方法。 这意味着必须从运用右脑开始。 即: 从意识流 —— 》结构流。 方法是: 1、先右脑后左脑。 2、对素材,先卸货再打磨。 3、运用“白板”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 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负责不同形式的推理活动。 左脑处理逻辑功能;右脑控制创造性功能。 右脑 ( 本能脑·潜意识脑 ) 1. 图像化机能 ( 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 )___ 演讲创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2. 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 ( 第六感 、念力、透视力、直觉力、 灵感、梦境等 ) 3. 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 ( 心算、 数学 ) 4. 超高速大量记忆 ( 速读、记忆 力 ) 左脑 ( 意识脑 ) 1. 知性·知识·理解·思考 ·判断·推理·语言·抑制 2. 五感 ( 视、听、嗅、触、 味觉 ) 具体方法:先右脑后左脑 堆砌数据:想讲演成功,推砌数据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这些数据可能来源于你的研究团队、研究机构;文献检索结果和研究心得或实验结果 —— 应该分门别类地系统整理和排序。 —— 卸货  打磨 (如:运用 Endnote 这种功能强大的文献管理软件)。安装和使用 记住:在组织材料前要先提炼材料;在确定结构前先聚焦于目标。 秘诀:应当把堆砌数据当作准备演讲的一个必要的步骤,而不是演讲的本身。 管理知识(白板)和集簇技术 在开发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的讨论(包括:面试模拟)和讨论课题的研究方向中,有时需要集成大家的智慧的方法 就是使用电子白板; 为了有效的进行内容管理和创造性的思维 有效方法是: 1, 先右脑后左脑 2, 对素材,先卸货再打磨。 3, 使用白板 : 在讨论中,由参加成员随意提出观点和概念,写在白板上;然后将相关的概念、方法和思路聚集成概念族,由此逐步进行讨论(卸货再打磨),能够收获不同的集体创作结果。 例如 : 早在 1983 年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期间,瑞迪教授就已经在白板上和李讨论研究的方向了。 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写出来,而且允许犯错误,因为白板上的字是很容易抹去的。它更意味着一种团队精神,每个人都不是封闭的,你的思想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灵感上。 一个想法的好坏,一个研究方向能否成功,都靠研究员们的“灵光一现”。而在微软研究院创建之初,让这些聪明的中国人不分地点地交流、不分级别地辩论特别重要,因此,多装一些白板,成了微软特别重视的一件事情。 因此 : 为了更有效地堆砌数据和脑力激荡 : 1 、准备一个大白板或画板 2、召集你的脑力激荡小组 3、记录下涌现的各种想法 4、逐一讨论和发表意见 5、拓展这个想法 6、将“概念”和“概念”或者“想法”按群落 —— 联接起来。(思维导图的功能) 要把脑力激荡中提出的所有想法都当作是演讲的备选材料而不是最终的内容。
个人分类: 我与图书馆|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那些可爱的学生
热度 6 zlhua 2011-5-6 13:48
我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做了母亲,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反正我觉得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可爱,而且其中还不乏很多“璞玉” 研究了十年的MIS,对ERP的研究也至少有六七年了,却在一个随课讨论会上被一个第一次上台演讲的女孩怔住了...那分明就是个中国式的"稻盛和夫"啊,能够用“水母”原型将ERP原理阐述得如此精妙...真的是很难得... 还有很多,比如今天MIS最后的课程设计报告会上,我特意选择了把课堂留给学生,用最自然的方式来欣赏自己辛苦48学时后的劳动成果...没想到,第一个上来的同学,就把我雷到了,居然一上来就“创造性”地把U/C矩阵搬到了报告的最前边,作为他们发现企业现有问题的分析武器...虽然理由有些牵强,但我不得不佩服他们敢想敢尝试的勇气.... 还有一个学生,他曾经在课件十分跑到讲台上拿了一瓶酸奶给我,说我喝的午后红茶没有这个有营养,要喝就要喝有营养的...不仅在于此,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他居然在组织不了组员共同工作的情况下,独自一个人完成了课程设计的所有工作,然后存在网络存储上,但临了却发现打不开了,又临时抱佛脚,又连夜赶制了一个PPT,一大早上台后,便满头大汗、滔滔不觉地讲他所调查到的关于物流信息化中的阴暗面,还硬把非重点的东西说成重点...关键是,他居然还用自己独特的感染力吸引了大多数同学的眼球,包括我这个老师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感染”潜力...让他本来只做了2分的工作,顿时有直奔8分之态势,而让别人做了10分的工作,差点变成了2分...下来后见到我,他自己倒突然觉得不好意思了,因为他自己清楚,观众的掌声其实给予的是他独特的沟通方式,而非他的课程设计成果... 在这短短的3个小时,我看到了一个现实的小社会,有的同学辛勤工作,做足了10分,但却在汇报时手足无措,险些将这大好10分拱手让出... 而有的同学虽然只做了2分的工作,但是却利用自己超强的沟通能力赢得了更多人的关注....这不由让我想起认知心理学里提到的盲点问题,有些时候,虽然事情明明发生在眼前,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视而不见? 难道真是注意力惹的祸! 如何让我的那些能做出10分工作的同学在交流沟通的时候顺利也能迅速吸引公众注意力,也能赢得10分,并脱颖而出?值得深思....
个人分类: 喜欢学生|3327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航空报国特等金奖名单
iwin 2011-5-3 03:51
from: http://www.openlab.net.cn/forums/threads/2684967.aspx http://bbs.sjtu.edu.cn/bbscon?board=Militaryfile=M.1304298869.A 近日,为庆祝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中航集团为表彰先进,树立楷模,进一步激发航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授予10名航空人“航空报国特等金奖”,各颁发200克金质奖章和50万元奖金。其中6人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如此多的校友获此殊荣,这是对西工大70多年来服务国防事业的充分肯定,也是全体西工大人的骄傲,希望全体西工大人以这些优秀校友为榜样,在国防战线再立新功。“航空报国特等金奖”获得者名单如下: 西北工业大学(6人) 杨 伟 中航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枭龙、歼10双座型及歼20总设计师 樊会涛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院长 总设计师 唐长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新飞豹总设计师 何胜强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总工程师 尹泽勇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和甫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总设计师 航空动力专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人) 聂海涛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吴希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总设计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人) 孙聪 中航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 歼11总设计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1人) 张恩和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
2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种子”研究
热度 2 xincmu 2011-4-26 11:44
做“种子”研究 在心理学,甚至所有其他学科中一个常用的推进研究的方法就是,把研究做的“更加精致”。最初在某个领域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范式的研究,肯定是很有创造性的,后来就有无数研究试图复制这个“种子”(其英文seminal,译为“重要的,有繁殖力的”,这似乎更好理解)研究。 除了原封不动地复制之外,大多是在所谓有“改进”的情况下复制,新的研究者采用了那个种子研究的基本思路,但改变了一些不重要的条件重新做实验。比如,更换被试群体、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实验,修改原有实验范式的某个细节再实验。诸如此类,要么是证明原有的研究依然是正确的,结果是可以推广的,要么是对原来的研究做一点修补,说明原来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最后虽然这些重复性研究也发表了,并声称带有某些创造性成分,但是多半不能给后来者带来多少启发,通常只有作为“靶子”被攻击的价值。 真正的好研究就是那个有“繁殖”新研究潜力的、具有启发性的“种子研究”,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种子研究”,就和农业专家培养的农作物新品种一样,比如新的小麦品种带有更有优良的性状,能提高产量和质量,然而反复栽培或繁殖多少代之后,就会退化。研究也一样,通常是一项种子研究,滋生出100项,甚至1000项重复研究,但这些后来的研究本身的创造性太小,更不用说有什么应用前景了。 我认为,好的研究,就是那种有启发性的研究,别的学者一看到好的研究的反应应该是:“哇,原来还可以这样研究,原来还可以研究这个问题,我也要试试看。”如果套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革命理论,可以这样认为,只有那个能导致科学危机或者招致科学革命的研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在科学发展的常态时期的研究只是在培养学术人才方面发挥了作用(训练出成熟的研究者和科学接班人),但对于推进科学本身并无根本作用,更不用说现实应用了。所以,做“种子”研究,当“种子”选手,这很重要。( 作者:辛自强 )
个人分类: 学术杂谈|703 次阅读|2 个评论
管理知识(白板运用)和集蔟技术
热度 1 icstu1 2011-4-25 13:51
管理知识(白板运用)和集蔟技术
在开发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的讨论(包括:面试模拟)和讨论课题的研究方向中,有时需要集成大家的智慧的方法 就是使用电子白板; 为了有效的进行内容管理和创造性的思维 有效方法是: 1,先右脑后左脑 2,对素材,先卸货再打磨。 3,使用白板: 在讨论中,由参加成员随意提出观点和概念,写在白板上;然后将相关的概念、方法和思路聚集成概念族,由此逐步进行讨论(卸货再打磨),能够收获不同的集体创作结果。 例如: 早在1983年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期间,瑞迪教授就已经在白板上和李讨论研究的方向了。 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写出来,而且允许犯错误,因为白板上的字是很容易抹去的。它更意味着一种团队精神,每个人都不是封闭的,你的思想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灵感上。 一个想法的好坏,一个研究方向能否成功,都靠研究员们的“灵光一现”。而在微软研究院创建之初,让这些聪明的中国人不分地点地交流、不分级别地辩论特别重要,因此,多装一些白板,成了微软特别重视的一件事情。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堆砌数据和脑力激荡 1、准备一个大白板或画板 2、召集你的脑力激荡小组 3、记录下涌现的各种想法 4、逐一讨论和发表意见 5、拓展这个想法 6、将“概念”和“概念”或者“想法”按群落——联接起来。(思维导图的功能) 要把脑力激荡中提出的所有想法都当作是演讲的备选材料而不是最终的内容。
个人分类: C 有见解的意见和询问|19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效的进行内容管理和创造性的思维(有联接)
icstu1 2011-4-19 14:00
从引领或管理( Lead or manage ) —— 有效管理 (Effective Management) 大多数演讲者在进行创作时,倾向于用左恼的方式处理这样一个应该由右脑处理的过程。 当他们的右脑还在以非线性的方式跳跃的时候,他们却试图直接跳到一个逻辑化的结构化的最终“产品”上。 你希望走两点之间的最短的直线, 但这是一个耗时更长的办法: 因为如果按照这个办法(用左脑来理请次序)效果不显著(造成了数据堆砌),而右脑却不断地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在运转(自由联想各种想法),你将不得不在看起来很短的两点之间循环反复。 最后, 你将疲惫不堪,而任务却难以完成了。 解决之道在于: 让右脑先完成其意识流性质的工作,再运用左脑来赋予其结构。 步骤: 1 、脑力激荡 —— 通过左脑右脑分工(思维管理)、 开发思维的创造性 , 2 、 管理 知识(白板) ,实现 知识的综合或者细化 ; 集蔟 3 、构建罗马柱(金字塔 ) —— 形成分主题要点 脑力激荡法 (hrainstorming)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 它是一种鼓励自由联想、创造性、突发奇想与开放性的方法。 这意味着 必须从运用右脑开始。 即: 从意识流——》 结构流。 方法是: 1、先右脑后左脑。 2、对素材,先 卸货 再打磨。 3、运用“白板”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负责不同形式的推理活动。 左脑处理逻辑功能;右脑控制创造性功能。 右脑 ( 本能脑 · 潜意识脑 ) 1. 图像化机能 ( 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 ) 演讲创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2. 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 ( 第六感 、念力、透视力、直觉力、 灵感、梦境等 ) 3. 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 ( 心算、 数学 ) 4. 超高速大量记忆 ( 速读、记忆 力 ) 左脑 ( 意识脑 ) 1. 知性 · 知识 · 理解 · 思考 · 判断 · 推理 · 语言 · 抑制 2. 五感 ( 视、听、嗅、触、 味觉 ) 具体方法: 先右脑后左脑 堆砌 数据 :想讲演成功,推砌数据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这些数据可能来源于你的研究团队、研究机构;文献检索结果和研究心得或实验结果——应该分门别类地系统整理和排序。—— 卸货  打磨 ( 如:运用 Endnote这种功能强大的文献管理软件 )。 安装和使用 记住:在组织材料前要先提炼材料;在确定结构前先聚焦于目 标 。 秘诀:应当把堆砌数据当作准备演讲的一个必要的步骤,而不是演讲的本身 。 管理知识(白板)和集簇 技术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识成智”-对于创造性学习的认识
热度 3 jiyipeng 2011-4-15 18:51
一、关于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但是如果直入内心,我觉得是最本质为了自由,为了超脱。为了求智慧,为了摆脱无聊,恐惧。最终圆满。了解了这一点,就了解了王阳明死前说所的“我心光明”,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殿堂里面的三种人。了解浮士德的追求和苦闷。了解为什么干“自由之学术”需要“独立之精神”。了解一切真正伟大人物的悲悯情怀。否则,学术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劳作,和精神上,生命上的成长无关。 二、关于学习场所 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培养正确的人生趣旨,而不是迎合社会环境。这是这些组织存在的价值所在。当然,现代的大学在做职业培训所的同时,有若干个道德见识堪为年青人表率的前辈,那肯定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大学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东西方的一个事实。广义的大学,作为舆论社群的网络提供了更为民主的方式,有非一般的意义。这也是西方大学要公开它们课程的原因。 三、中西方哲学的差异 法无高下,但根性不同-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中国哲学注意统一性,和变化。描述方式是隐喻的,类图式的。 现代西方哲学是公理化体系的。采用一定的形式化符号体系的。 中国思考方式不是很注重显式表达,追求“言外之意”“话外之音”。重视的是体悟,是隐式表达。语焉不详,但是单刀直入,直指核心。难于领会,但可证悟,能够以心传心。 中国注重 " 道通 " 不重视“法统”。觉得显式的东西是没有太多的意义的 。 因此玄奘拒绝了肋尊者传授“密宗”的建议,他觉得中国思考需要的是分析和严格的论证,所以取的经是属于法相宗,唯识论的一派。 因此,对于中国的制度化的东西不可以太认真。这是古老的经验也是古老的智慧。已经在我们的血液里面了。东西的分途其实正在于此。 西方条分缕析 剥茧抽丝。易于掌握。从亚里斯多德到牛顿都采用公理化体系。单内容还是几何的直观为基础的,后来形式逻辑的发展,导致了形式逻辑的胃才能消化西方的经典。因此,实际上,西方伟大心灵的思考方式未必和东方的不同。都是采用图形的、几何的思考方式,(包括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因此,确实有所不能言说的东西。 现代西方哲学在阐述上面的进步,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哲学早就认识到了,在真实性的把握上注重“神”,对心智上的“真实性”的一种偏执的追求,使得中国艺术在表现手法上面早就采用超现实的变形的画法,背叛所谓的形,去追求“神”。这不是超现实主义是什么?西方在对象的把握上,更加详细,从而发明分析的方法,但详细,去除神秘主义的同时,也丢掉了事物的全体。道术为天下裂。 但是,西方的强名不可名的憨直的气质,造就了西方的学术语言体系。造成了现世的科学教。这是东方简约主义哲学的暂时和表观的失败,因为,世俗的世界不是圣贤的,是凡人的。凡人的总体需要西方的学术语言体系。凡人的利器就是繁殖,西方的数量变成大海时,中国的圣贤是清空的星星,既最远,又最近。大陆被海洋包围。 读古书要理解老祖宗善意的欺骗:关于中国崇古思想之反思。 中国即使是非常古的古籍重要说古代圣人如何如何。其实未必这些已经是圣贤的作者,真的这样认为。他们只是描述一种理想的人格,理想的世界。不是现世的,所以无法批评。古之圣贤具有“神性”的一种模型。像是一种公理,无法证明,而且,不需要证明。 后代学者,犯了考证癖好,说古代如何如何不是真的。其实已经很傻了,因为没有真正读懂作者的心意。这样的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例子很多。这样局面的产生和作者的表达的逻辑结构有关,没有一个公理体系有关。和表达思想对错无关 四、按照不同的根器,选择不同的法门 站在佛的立场看佛法,法法可通涅槃城,站在佛弟子的立场,那就各有各的专长的法门了,比如最有名的十三位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也各有他们的伴侣(杂阿含一六·四四七)。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 三论宗、法相唯识宗,这四个宗派通常我们称为“教下”,都是根据经典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来修学。另外两个宗派,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密宗。禅跟密,特别是密宗,是佛法里面高级的课程,就像一个大学里面,它是属于研究所;禅是属于研究所,密也是属于研究所,密比禅还要高。这两宗的修学(我们佛法里面称为菩萨,在一般称为学生),都是有大根器的众生,不是普通人能够修学的。 ( 上面几行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show1_49177.htm) 因此,大部分诺贝尔获奖者都是有明显的传承关系的,可能属于密宗。象爱因斯坦庞加莱这种人应该算是禅宗的。钱学森、陈省身、杨振宁这些人根器都是比较利的。一般的科研人员都是净土宗的,钝根。需要不断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偶尔也能参禅,不能大悟。我们看到西游记的悟空比悟净本事大,悟空成了佛,悟净证了阿罗汉果。八戒成为净坛使者,因为戒律守得不严。有些人最后变成学霸、学妖原因是不遵守戒律,无论那一宗,律宗都是要修的,遵守学术规范嘛。 所以,修什么法门,看根器如何。 另外一个,需要知道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是 “教下”的一种社会建制。真科学,只是不断编制的对已知世界的地图,科学有科学的极限,处于科学极限之外的属于“未知域”。 把“未知域”定名为“伪科学”才是一种认知上的无能。和价值上的误判。对于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只能说不知道,否则,便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实际上,科学的确定性已经丧失,哥德尔的不完备性说明一切可以的建构都会被自己摧毁。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不要拿十九世纪的模样给我们做科普启蒙行不行?方舟子先生。我们可以封你为净坛使者,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斗战胜佛。否则“科学”这个词将和:“老师”“小姐”一样被糟蹋了。 关于慧能的故事,其实它是孙悟空的原型,改日再细说。转一点资料: 禅宗是中国僧人独创的佛教宗派。传说禅宗的始祖为菩提达摩,南朝时到中国嵩山少林寺面壁 9 年,创立了禅宗理论。而实际创始者是六祖慧能( 638 年 —713 年)。 ? 慧能文盲,五祖下忍指导达曼曾作偈曰: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 遂得五祖器重。 他亲授五祖《金刚经》后 ,使他南归。后来他弘法曹溪三十年,独特的形式禅宗在南方。慧能门下传人辈出,风靡天下。尤其是 “ 会昌灭佛 ” 后各派走向衰落,而 “ 不立文字 ” 、 “ 顿悟成佛 ” 的禅宗一枝独秀,宋元以后几乎成了中国汉地佛教的代称。 五:禅悟是 “转识成智”的 智慧之舟,可以出入“有”“无”之境 5.1 禅悟和日美的工业创新 稻盛和夫 索尼 苹果 iPod 5.2 禅悟和体育竞争 一点浅见,童言无忌,欢迎批评! 主要参考文献 1) 克里希那磨提 《一生的学习》 2) 圣严法师 《佛学入门手册》福建莆田广华市 3) 《五灯会元》 4) 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 5) 《爱因斯坦全集》湖南科技出版社 6) 佛教宗派 7) 《庄子》《老子》 8) 冯友兰 中国哲学通论 9) 维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10) 罗素 《数学原理》 11)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 12 ) W.C. 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注释: 唯識派 唯識派 又稱為 瑜伽行派 或 有宗 ,由 无著 和 世亲 創立。 該派认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 识 所变现出来的, 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人一共擁有 八識 ——「眼识、耳识、知识、鼻识、身识、 意识 、 末那识 和 阿赖耶识 」。其中第八識 ( 阿赖耶识 ) 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也就是 因果 轮回 的主体。該派還提出了「 五位百法 」的理論體系。唯識思想在 南北朝 時期傳入我國。到了 唐朝 , 玄奘 自印度回国译出《 成唯识论 》后,漢傳佛教依此建立了唯识学派—— 法相宗 ( 唯識宗 ) 。 在隋唐的时候,佛教在中国形成十个宗派;十个宗派里面,有两个宗派是小乘,就是成实宗与俱舍宗,现在这两宗在中国已经没有了。大乘有八个宗派,除了贤首, 这是华严宗,天台宗是专修《法华》的,也称法华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这四个宗派通常我们称为“教下”,都是根据经典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来修学 。除这四个宗之外,再有律宗。律宗是无论哪一个宗派,或者是小乘,或者是显教、密教,不能够不学戒律的。所以律宗可以说是共同科目,无论修学哪个宗派都要持戒。净土宗也可以说是共同科目,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宗派到最后都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另外两个宗派,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密宗。禅跟密, 特别是密宗,是佛法里面高级的课程,就像一个大学里面,它是属于研究所 ;禅是属于研究所,密也是属于研究所,密比禅还要高。密法的承传,禅跟密的承传,它是不分在某一个阶段。五个阶段,佛法讲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这是世尊说法五个阶段, 五个阶段里面都有特殊的天才 。 禅跟密的确它的对象是特殊的、天才的学生,不是对普通学生的 。 普通学生要学这个课程,得要慢慢的。像我们一般程度的,我们念小学、中学、大学,再念研究所,研究所念硕士班才能念到博士班,要循序渐进。所以这两宗比较特殊。 这两宗的修学(我们佛法里面称为菩萨,在一般称为学生),都是有大根器的众生,不是普通人能够修学的 。 (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show1_49177.htm)
个人分类: 境界提高|2343 次阅读|3 个评论
常规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资源有哪些
hongkunhui 2011-4-13 16:45
常规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资源有哪些
问题解决的资源指三部分:( 1 )形成问题的合适表征的资源( 2 )形成问题解的合适表征的资源)(3)能够导致问题与解相互遭遇的资源,与问题或解都有联系的对象,(线索资源)它们的呈现可以引发或导致问题与解的遭遇,提高其遭遇的概率。 问题解决资源包括三部分的图示: 说明:( 1 )问题的合适表征指对问题的的界定,主要是三态:初始态、中间态、目标态及关系的确立。( 2 )问题的“解”指消除初始态与目标态之间障碍的对象,或称之为使初始态转化(通达)到目标态的中介对象。解一旦插入中间态中,(即问题与解遭遇)整个问题状态从初始态到目标态就会贯通,障碍或差距消失,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导致问题与解相互遭遇的的资源,指哪些既与问题有联系,又与解有联系的对象,与问题或解在内容上相同或相似,与问题或解有时间上的接近(被存储在同一或相邻的记忆结构中),当线索资源呈现的时候问题与解可能被同时激活或牵动,增加了问题与解相互遭遇的可能。
个人分类: 创造性思维研究|4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常规性还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区分由什么决定
hongkunhui 2011-4-10 10:38
常规性还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区分由什么决定
在人类面临的问题解决中有二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和二类创造性问题解决,这四种问题解决的区分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本文以为是由问题解决者及他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决定的,具体说是由问题解决资源决定问题到底是创造性还是常规性问题解决。 常规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划分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特定的问题解决主体而言的,问题解决的主体不同,问题解决主体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不同,面对的问题情景即使相同,对不同的问题解决主体来说也可能是不同性质的问题解决。可以分为相对于个体或是群体而言的四种不同的常规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类型: 1 、对于社会群体和特定个体二方面而言的常规性问题解决。 常规性问题解决中问题解决实际所需要的资源都落入个体拥有的资源范围内,而个 人拥有的资源也落入社会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内,此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在个 体拥有资源内的信息搜索与选择的过程,或个体从社会群体中吸收资源用于问题解 决的过程。 对个体或社会群体而言的常规性问题解决图示: 说明: A 、指社会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其边界包含了个体拥有的资源,也覆盖了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资源范围。 B 、指个体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它的边界覆盖了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资源,个体有能力完成问题解决。 C 、问题解决本身需要的问题解决资源。 2 、针对个体而言的常规性问题解决与针对社会群体而言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个体面对的常规性问题解决指主体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有现成的问题解决模式可以实现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解决对主体自身是资源的重复利用,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但对于社会来说,个体所掌握的这些方法,资源或问题解决模式还没有公开,或没有在社会群体中得到传播或社会群体还没有掌握。此种情况下的常规性问题解决是属于个体已经走在社会的前面,是个体已经掌握了但社会还没有掌握的问题解决。在该个体掌握的问题解决方法没有在社会中普及或没有被其他人掌握的情况下(如保密情况),对他人对社会群体来说此问题解决不是属于常规的问题解决,而是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他人或社会群体如要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他们进行重复性的“创造性劳动”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资源保密的情况下,许多研究者重复的所谓“创造性”劳动是不可避免的。 个体的常规性问题解决与社会群体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图示: 说明:问题解决所需的资源 C 的边界已经有一部分 超出社会群体拥有的资源范围,但没有超出个体拥有的资源范围 B 内,这样的问题解决对个体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但对他人或是社会则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3 、针对社会群体而言的常规性问题解决与针对个体而言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社会群体的常规性问题解决指在社会群体中已经拥有了现成的问题解决资源、问题解决模式,利用它们可以完成的问题解决。对于社会群体而言的常规性问题解决,对于个体而言不一定是常规性问题解决。社会群体中的常规性问题解决方法不一定被所有的问题解决者掌握,当问题解决者个体没有机会学习、共享或掌握社会中实际已经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的情况下,对于个体来说就需要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来处理此类问题。研究者的封闭和非学习状况往往会将社会中的常规性问题解决当做自身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来处理,这样的重复性“创造劳动”也非常普遍。 4 、对于社会群体和特定个体二方面而言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这是个体或社会群体都没有现成的问题解决资源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这是需要个体和社会群体二方面的信息创生才能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应该关注此类真正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说明:对个人或社会都是创造性问题解决,个人或社会现时拥有的资源都不能满足问题解决的需要,只有靠未来的时间进程中个人的资源的创生范围能够覆盖此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范围内。或社会群体未来创造的资源能够覆盖问题解决所需要资源。圈中箭头表示个人或社会未来问题解决资源创生的方向。虚线范围表示未来个人或社会可能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此模型提示创造性问题解决需要主体有选择的资源创生如学习或思考,与问题解决无关的资源掌握得越少越好,例如,历史上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理论创造及发明都是“知识”不多的年轻人做出来的,而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丰富的权威反而没有什么作为。
个人分类: 创造性思维研究|5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癌症文献分析报告 1911 - 2011年
xupeiyang 2011-4-8 13:27
研究揭示砒霜治疗白血病机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481030121416049.shtm 三氧化二砷是传统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上世纪70年代,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血液科的医生创造性地将三氧化二砷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的患者,之后又拓展到经维甲酸治疗复发的M3型病例上,其完全缓解率突破90%以上。在此临床报告的基础上,上海陈竺、王振义等学者首次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水平揭示了三氧化二砷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理。此后,全世界的学者开始将三氧化二砷引入肝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学成果。 From an old remedy to a magic bullet: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rsenic in fighting leukemia http://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content/early/2011/03/21/blood-2010-11-283598.short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2?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h00100090000 Arsenic and cancer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Humans 2,930 ‍ Arsenicals 1,457 ‍ Oxides 1,341 ‍ Arsenic 1,225 ‍ Neoplasms 1,057 ‍ Animals 937 ‍ Leukemia 891 ‍ Patients 889 ‍ Antineoplastic Agents 874 ‍ Apoptosis 782 ‍ Leukemia, Promyelocytic, Acute 753 ‍ Adult 739 ‍ Carcinogens 737 ‍ Granulocyte Precursor Cells 727 ‍ apoptosis 709 ‍ Middle Aged 706 ‍ Proteins 656 ‍ Cell Line 608 ‍ Aged 550 ‍ Skin Neoplasms 536 信息分析报告: Arsenic and cancer.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4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考核是一种“数蛋游戏”
热度 1 WuchangZhang 2011-3-28 12:19
要“慢”得下来,根本在于营造宽容的学术环境。比如纠正科研考核中过分量化倾向。量化使评价有了客观标准,但变成“数字一刀切”就走极端了。有人因此戏谑科研考核是一种“数蛋游戏”:从讲师升为副教授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为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些“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核心刊物。如此,还有多少人敢做“慢学者”? :这样的数蛋游戏,评委们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容易做的,找个小学生就好了,编个电脑软件也可。 人民日报:做科学要有点品位,要“慢”得下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308.shtm “做科学,要有点品位。”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如是说。在他看来,比较有创造性的东西,思路方法很巧妙的,就比较有品位;不能只想着发表论文,而是要努力呈现新鲜见解,回答重要问题。 显然,这样的品位并不易得。它不仅意味着一种科学的高度,还体现出一种学问的境界。对于科学家来说,科学的品位反映的是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追求。 科学不是速成的。经济上可能有暴发户,科学研究领域却不可能有暴发户。科研有如农业,得慢慢积累,老实耕耘。就如种子从发芽到谷粒成熟,得经过生根、长叶、分蘖、穗分化、孕穗、开花、灌浆等过程,每一个生育期对温度、水分、空气、光照、养分等外在条件都有不同要求,你得顺应规律,精心呵护,懈怠不得也急不得。重大发现也好,重大创新也好,都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因主客观条件问题,或许“长期积累”也未必有“偶然得之”,但没有“长期积累”,则很难有“偶然得之”。 要达致科学的品位,获得科研成就,特别需要“慢功”,秉持一种“慢”的理念。有“慢”才能合乎科学规律,保证科研质量,回归科学本质,也才能享受科研的乐趣。当然,这个“慢”,不是做事慢慢吞吞,拿着薪水不出活,而是摒弃急功近利,真正潜心学术。《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共1000万字,被誉为我国临床解剖学里程碑。为完成这本书,钟世镇院士花了大半辈子时间,此书出版时他已75岁高龄。华裔科学家高锟,耗费40多年终于在光纤传输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就。足见,越是大成果,越要耐住“慢”。 在不少地方及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短、平、快”的比较多,跟踪模仿多,原创性的大成果少。一句话,科学的品质不高。从治学精神和方法上找原因,主要就在于缺乏积累,太专注于比速度比数量了。有些学者每每有点小成果,就赶紧写论文发表,数量不少,质量却上不去。这就好比把种子埋进土里后,三天两头就刨开来看看发芽了没有,或者苗刚冒出土就拼命往上拔。这样做,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有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追求之分。对于现代科研工作者来说,外在利益主要指晋升、待遇、荣誉、科研基金等等。内在利益则主要指人生追求、内在情怀、个人兴趣,它是一种价值理念。科学家也是人,也有外在利益需求。问题是,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谁占主导地位。在科学研究中,处理好快与慢关系,提升科学的品位,就得以内在利益为主导,而不要总被外在利益牵着鼻子走。否则,制造些“职称论文”还行,要获得重大成果则绝无可能。 科学要“慢”得下来,根本在于营造宽容的学术环境。比如纠正科研考核中过分量化倾向。量化使评价有了客观标准,但变成“数字一刀切”就走极端了。有人因此戏谑科研考核是一种“数蛋游戏”:从讲师升为副教授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为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些“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核心刊物。如此,还有多少人敢做“慢学者”?
16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道-数学
热度 1 njudjp 2011-3-28 11:33
道-数学——为了在新知识经济中达到优质性和创造性而修复数学的平衡 作者:Jerome Ravetz, Dan Tatham 如今,数学从业者不能使用抽象公式来区分好的意义与破坏性事务,揭露了当下数学的失衡。“高斯 - 连接”,人们所知的“杀死华尔街的公式”( 1 ),是一座纪念碑,表明那些数学从业者对其所用工具的力量和缺陷缺乏理解。被误用的抽象方法不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在计算机模型被使用的任何场合,都能发现明显的无能为力( 2 )。其原因部分在于:就数学与经验世界的关系来说,坚持某种过时的数学概念。尽管基于物理实在互补性质的自然科学(从波粒二像性开始)取得了近一个世纪的进步,并吸收了不可还原的不确定性,但是,关于复杂系统的数学仍然臆想着简单的确定性和无限的精确度,而那不过是维多利亚时代物理学的信仰。 我们提出了一个增强的方法来对经验现实进行数量分析,其中不确定性和质量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方法将采用一套记号,包括 NUSAP 方案及其细化,借此,数值的历史性和语境性方面得以表达( 3 ),还包括表达很不精确数量的“稀疏数字”( sparse digits )。 对明晰数字和柔性数字的补充可以通过视觉方法得以实现,其中包括位于网格或列线图上的团点。这要求使用数值计算机能力的新技巧,由此增强对日常实践中自然出现的各种数量的理解。构成道家哲学特征的不同阶段之间的流动,将在 Wiki 技术里得到共鸣,这里对数量的估计将通过一个包容性的“决策流动”对话而得到逐步提炼。通过这一新型的数字民主而实现的应用数学的渗透是道 - 数学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它还能很好地适合于“协作式决策管理”,由于集中于数量信息的质量,它能够极大地充实这些技巧。 鉴于关于各种复杂系统的科学已经认识到处理“不可量化的”不确定性的紧迫性,这一方法尤其具有实际意义。很难看出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何以能够有效管理这些偶然性,因为正是因为这些方法的无效性这些偶然性才被定义为偶然性。只有某种更自反的、定性的方式才能有效地为这些问题带来分析技巧;道 - 数学的技巧提供了这一方式。另一个好处是标准的清晰度,借此数学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将很容易得到区分。这样,几乎毁灭世界经济的神秘的、极度复杂的金融产品可以被确认和容纳。 关于道 - 数学,还有一个文化语境。随着古老的确定性正在消解,新的实在正被创造出来,其中遗传下来的分界被超越。在所有科学中,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坚固的与柔软的,严格的与想象的,开始被理解为一个新生综合体的互补性方面。其背景是非欧洲文明的复兴,它预示着一个世界各种文化的新繁荣。“道 - 数学”这一名称是对这一伟大历史发展的承认,并打算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迄今为止,我们不过刚刚开始并定义了基本的原理。在所有文化中出现的创造性将塑造一些现在几乎不可想象的一些概念和技巧。道路已经打开。 说明:J.Ravetz 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科学知识及其社会问题》的作者,他的著作 Quality and Uncertainty in Science for Policy  也译成中文出版。 Ravetz 曾在复旦大学访问任教,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他是李约瑟的朋友,并曾为李约瑟和王铃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2 卷(科学思想史)提供过建议和帮助。J. Ravetz是“后常规科学”(Post-Normal Science)理论的提出者之一。 本人应作者之请,将他的这篇小文章译成中文并发布在中国的科学网站上,以接受大家批评。相关批评意见我将转达给作者本人。由于水平和学识有限,这篇译文也许存在错误和模糊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Felix Salmon, Recipe for Disaster: The Formula That Killed Wall Street, Wired Magazine, 17.03, 2009. Orrin H. Pilkey Linda Pilkey-Jarvis, Useless Arithmetic / Why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Can’t Predict the Fu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Jeroen P. van der Sluijs, Matthieu Craye, Silvio Funtowicz, Penny Kloprogge, Jerry Ravetz, and James Risbey (2005).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asures of Uncertainty in Model bas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he NUSAP System, Risk Analysis, 25 (2). p. 481-492
1421 次阅读|3 个评论
好奇心是自感无知的表现
热度 11 孙学军 2011-3-10 05:36
好奇心是科学家的重要素质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我认为好奇心是科学家的最重要素质,没有好奇心的人可以是科技工作者,但不是真正的科学家。按照饶教授的总结,做研究的动力不外乎是因为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对工作的敬业,和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赢取别人的好胜心。好奇心、敬业精神和求胜心是决定研究的最重要动力。敬业精神和求胜心基本是外界因素影响的动力是外因,而好奇心才是内在动机,是内因。因此与其他职业相比,好奇心应该是第一位的,敬业精神和求胜心是一些优秀职业人的共同特征,不是做科学家的独有特点。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虽然说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肯定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天生的或者天然好奇心与科学家素质的好奇心有很大不同。天然的好奇心是因为相对无知与智力潜力之间的不匹配产生的必然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小孩因为对许多东西不明白,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很重要,好奇成为小孩学习知识内在需求的一个外在表现。而这个需求几乎每个人都是需要的,因此几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大部分孩子成年后,知识的内在需求逐渐降低,尽管在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促使人们要不停学习新知识,但这种学习压力和需求与幼儿对各类知识的需要完全不同。因此,成年人好奇心下降就成为一个必然。许多人觉得教育不能扼杀天然的好奇心,而教育正是扼杀天然好奇心的最重要工具。人之所以好奇,首先是因为无知,懂的越多,学的越好,好奇心越低是比较合理的。科学家的好奇心是完全不同的。最近有人提出,不要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从正面考虑大概是为了保持他们的天然好奇心吧。因此不学习或少学习才是保持天然好奇心的有效手段。不过天然好奇心对科学的帮助并不明显。 科学家的好奇心是一种成年人的好奇心,是一种升华的层次较高的好奇心,当然这种好奇心与天然好奇心也有类似,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科学家被称为童心未泯的原因。不同的是,许多科学家都是对某一个领域有比较高的造诣,而优秀的科学家是那些能从现在的知识中发现问题,从观察到的现象中联想到新观念的人。因此他们是站在全人类高度上的无知,对对旧知识深入理解基础上对新知识的相对无知。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动力是对外界感到无知诱发的学习和探究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好奇心。据说许多科学家常会有自感无知的感觉,我觉得好奇心是一种自认无知的自然体现。 本文只想说一个事情: 好奇心很重要,普通的教育并不能增加好奇心,科学家的好奇心与儿童的好奇心有类似但完全不同。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7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原子主义、知识系统与尺度问题
热度 1 ymdushandong 2011-3-1 15:26
由于思维结构的内在特征,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有一种需要将眼前具象的事件抽象为较为共性的形象来表述,以供交流和存储。这种做的另一个功利的后果是有利于知识积累和对后续的工作施加影响。因为实际世界与知识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总是多对一的关系,所以知识系统是在某种尺度上的对现实的概括。这种尺度概括上的偏差赋予了知识内在的创造性。 具体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善于将各个工作中较为共性的问题抽取,一次性的加以解决,就会产生时间成本的节约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这种能力我们与生俱来。在我看来,哲学和艺术是提供了某种类似的共性问题的解决倾向,通过直觉来把握世界的本领。 这种映射过程,我们假设为照相的过程。远处的世界辽阔丰富,映射到方寸的照片上。这种映射的过程有综合概括,这种综合概括永远不可能丰富到和真实场景一样,也不能做到精炼到一个点上。综合概括的简练程度我们最好能够使用某种指标来标识。因为只有确立了这个指标,话题的交流才能有意义。 我们有很多种知识,有的知识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产生,有的只需要内省便可以得到。 逻辑原子主义被有些人称作“多元论”的代表。起始这个“元”是不被强调是什么的,我们强调的是一种认识的路线和知识大厦的结构问题。首先“元”来自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基本的单位,这个过程是归纳概括的过程。然后通过逻辑,可以进行演绎。一个庞大的学科都要有这两个东西:一个被称作基本概念,一个被称作规则。当我们称作学科的时候,尤其是教科书上得来的那种某种学科的知识,往往忽略了基本概念的归纳过程,而作为先验存在的做简单的继承,大量的时间用来做演绎的训练。 我们看到不仅仅在科学界,这套哲学是正确的,而且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痕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被大众接受的,往往是那写可以作为“元”的形象,后来又可以作为指导我们认识新的社会现象或者人物的工具被人们反复的使用(比如大家使用葛朗台来描述吝啬鬼,用林黛玉来表达对一个多愁善感的性格的人物的认识等等)。正式通过这种逻辑原子,将文学作品和大众生活联系在一起。 好的作品一定是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典型的人物和事件,这种描写来自于对当时时代的大量的人物和事件的归纳概括。作家的天份在这个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的。 好的科学体系也是如此,它们往往是使用最简练的一套基本概念集合,使用一套最基本的演绎规则,将最大范围的现象描述的栩栩如生。这符合思维经济的原则。即使聪明人的大脑能够存储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必须将无限世界归纳为有限个概念+提套演绎规则,否则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对世界的认知。 今天早上半睡半醒中想到了许多问题,由此现象引发了思考:如果最终的世界需要多元来解释,那么意味着世界无法继续向上归纳,诸元之间相互独立,无法关联。所以在系统没有接受到新的指令的空闲期,应该自动的对原始素材进行整理,为了避免漏掉一种“元”,或者是,为了在接受指令的时候行动更为有效率。就像大脑在睡眠中的梦。
个人分类: 纯粹哲学|4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