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析方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事故的安全文化原因分析
热度 2 Greg66 2017-6-1 08:45
事故的安全文化原因分析 又粗略地研究了一遍安全文化的32元素【1】,感觉到其中绝大多数对组织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质性意义。 但是,基本上每条都不是直接影响组织成员具体能力和具体操作的,也即每个人的具体动作都不是直接根据每条安全文化元素(特殊的安全知识【2】)的指导进行的,而是根据具体的安全知识(如过马路走斑马线这类具体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习惯(无意识的行为)、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来发出的。 另一方面,32条安全文化元素中的每一条几乎都是组织制定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或者作业文件)时所必须贯彻的,贯彻了这些才能够细致地管好每个安全事项,也就是管好/创造组织的安全业绩。 因此可以说,从事故致因模型上(如“2-4”模型)进行直观分析(逻辑分析),从而从组织成员的能力和动作、物态上找到安全安全文化缺欠,基本上是徒劳,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文化”、理解不了安全理念、形不成有实质意义和作用的安全方针以及形成了但把安全方针当摆设的组织【3】,更无法从组织成员具体表现上看到安全文化的影子。对于“有文化”、靠安全方针、安全价值观做事情的组织,那还能在组织成员身上发现一些或者较多安全文化的影响。能找到安全文化缺欠的唯一办法也许是定量测量,也就是知识性测量。 所谓安全知识,应该和安全信息无区别,正如吴超教授指出,“危险是指理性人一定的系统里(或时空里),对安全信息认知存在信息失真或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状态”【4】。“知识就安全、安全就是知识”,写为“信息就是安全、安全就是信息”我认为也是一样的。安全知识是指理论知识、经验技能、各种其他信息等等【5】。 1.傅贵、何冬云、张苏,再论安全文化的定义及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4):140-145 2.傅贵, 安全文化的实质 3.傅贵, 安全文化的作用路径( updated ) 4.吴超,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构建及其启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3):5-11 5.傅贵, 樊运晓, 佟瑞鹏等,通用事故原因分析方法(第4版),事故预防学报,2016Vol.2(1):7-12
个人分类: 6|4923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通用事故原因分析方法(第4版)》
热度 1 Greg66 2016-8-16 10:34
关于《通用事故原因分析方法(第 4 版) 》 《通用事故原因分析方法(第 4 版) 》,经多人努力、多方考虑,最终还是决定以形式投稿并被编辑部接收、发表了,虽然实际并不大像研究论文,更像是一本技术白皮书,但这样发表的最大好处在于方便下载和标引 : 通用事故原因分析方法(第 4 版),事故预防学报, Vol.2(1), pp7-12 , (可点击下载) 。 本《方法》中,完整地画出了 24Model 的最新版,给出了事故、事故各种原因、事故原因的相互关系定义,给出了用其分析事故的方法、流程。同时也给出了危险源(隐患)、组织行为、个人行为等含义一直有争议的名词的定义。这些定义未必是广泛认可的,也未必是完善的,但如果使用 24Model ,用其分析事故原因、制定事故预防对策,进行学科分支、研究方向、实验室的设置与建设,进行安全管理组织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乃至安全文化建设等等,那就只能按照《方法》中的术语定义理解其含义。不用这个模型和根据它演绎出来的方法做上面提到的那些事情,那就另当别别论了。 任何一个国家、国际、行业或者其他标准中的术语、定义,都是只适合于该标准本身,何况这个《方法》了。 任何一个事故致因模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无论怎么选用估计都很难解决全部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做安全(事故预防),不用事故致因理论(模型)这个理论根据是万万不行的。不用事故致因理论作指导,做出来的结果肯定没有理论主线,也很难达到安全工作 的目的。 24Model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了Reason模型Swiss Cheese Model(SCM)的 危险源(Hazard)定义、组织行为的 定义。这两个定义的改变,模型的总体格局便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
个人分类: 1|81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事故的组织行为原因的分析(另:广义安全 财富保值)
Greg66 2016-6-28 22:52
组织行为原因的分析 组织安全行为=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行为+安全文化的指导行为 分析时,只分析体系全不全,质量如何 文化的条目,分析认识到没有,分数是多少 体系的执行,产生了业绩(事故数量和概率下降),具体的运动方式看不见的;文化指导的运动方式也是看不见的 另外: 个人财富的保值和增值方法(五大规律+相关案例),广义安全 事故预防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法
个人分类: 3|3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实验设计的资料
LuDoor 2015-4-14 10:00
附件为实验设计专著的中文译本 拉丁方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cecda01011g9b.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物质结构研究方法》(第2版)翟秀静、周亚光
热度 1 ustcpress 2013-12-30 11:23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3229-5 页码:364页 字数:460千 开本:710*1000 1/16 定价:49.00元 当当网购买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光谱分析技术、能谱分析技术、显微分析技术 3 个章节,从研究物质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表面结构出发,系统地总结了物质结构研究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着重从原理、仪器构造、检测方法和应用范围等方面为深入学习各分析技术提供一条路径。本书可作为冶金、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和生化等相关学科的教学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第 1 章 光谱分析技术 (1) 1.1 穆斯堡尔谱 (1) 1.1.1 穆斯堡尔谱的基本原理 (2) 1.1.2 穆斯堡尔谱仪的结构 (8) 1.1.3 穆斯堡尔谱的实验操作 (11) 1.1.4 穆斯堡尔谱的应用 (15) 参考文献 (25) 1.2 X 射线衍射光谱 (26) 1.2.1 X 射线产生的机理 (26) 1.2.2 X 射线衍射学理论的发展 (30) 1.2.3 X 射线发生装置 (32) 1.2.4 X 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34) 1.2.5 X 射线衍射分析的新发展 (60) 1.2.6 资料 (60) 参考文献 (61) 1.3 X 射线荧光光谱 (62) 1.3.1 X 射线荧光产生的机理 (63) 1.3.2 X 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构造 (64) 1.3.3 X 射线荧光分析的特点 (69) 1.3.4 X 射线荧光衍射的分析方法 (70) 1.3.5 X 射线荧光分析的应用 (71) 1.3.6 X 射线荧光分析的发展 (73) 1.3.7 资料 (74) 参考文献 (74) 1.4 紫外 - 可见光谱 (75) 1.4.1 分子吸收光谱的基础理论 (75) 1.4.2 光的吸收定律 (77) 1.4.3 紫外 - 可见光光度计的结构 (77) 1.4.4 分析方法 (79) 1.4.5 紫外可见光谱的应用 (80) 1.4.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特点 (87) 参考文献 (87) 1.5 红外光谱 (88) 1.5.1 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 (89) 1.5.2 红外光谱仪 (93) 1.5.3 红外光谱分析的样品制备 (97) 1.5.4 红外光谱的应用 (97) 1.5.5 红外光谱的新技术 (110) 1.5.6 资料 (112) 参考文献 (112) 1.6 激光拉曼光谱 (115) 1.6.1 拉曼散射的原理 (115) 1.6.2 激光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比较 (117) 1.6.3 激光拉曼光谱仪 (120) 1.6.4 激光拉曼光谱的应用 (124) 1.6.5 拉曼光谱新技术 (134) 1.6.6 资料 (135) 参考文献 (136) 1.7 电子顺磁共振光谱 (138) 1.7.1 顺磁共振光谱的原理 (138) 1.7.2 顺磁共振光谱仪的结构 (140) 1.7.3 顺磁共振光谱仪的操作 (142) 1.7.4 顺磁共振谱的应用 (142) 1.7.5 资料 (150) 参考文献 (150) 1.8 核磁共振光谱 (151) 1.8.1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 (151) 1.8.2 核磁共振谱仪的结构 (152) 1.8.3 核磁共振仪的实验操作 (153) 1.8.4 核磁共振谱的应用 (155) 1.8.5 核磁共振的应用实例 (162) 1.8.6 核磁共振的新技术 (167) 1.8.7 资料 (168) 参考文献 (169) 1.9 质谱 (169) 1.9.1 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170) 1.9.2 质谱仪的类型与结构 (173) 1.9.3 质谱分析的数据处理 (175) 1.9.4 解析有机质谱的步骤 (176) 1.9.5 质谱的应用 (179) 1.9.6 质谱分析新技术 (183) 1.9.7 资料 (184) 参考文献 (185) 第 2 章 能谱分析技术 (187) 2.1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188) 2.1.1 X 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189) 2.1.2 X 射线光电子谱仪的结构 (192) 2.1.3 X 射线光电子谱的应用 (196) 2.1.4 X 射线光电子谱的特点 (211) 2.1.5 资料 (211) 参考文献 (212) 2.2 紫外光电子能谱 (213) 2.2.1 紫外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213) 2.2.2 紫外光电子能谱仪的结构 (214) 2.2.3 紫外光电子能谱的特点 (215) 2.2.4 紫外光电子能谱的应用 (216) 参考文献 (221) 2.3 俄歇电子能谱 (222) 2.3.1 俄歇能谱的基本原理 (223) 2.3.2 俄歇电子谱仪的结构 (226) 2.3.3 俄歇谱的应用 (228) 2.3.4 俄歇谱的特点 (237) 2.3.5 资料 (237) 参考文献 (238) 2.4 卢瑟福背散射 / 沟道分析 (239) 2.4.1 卢瑟福背散射 / 沟道分析的基本原理 (239) 2.4.2 卢瑟福背散射 / 沟道分析仪的结构 (241) 2.4.3 卢瑟福背散射 / 沟道分析的应用 (243) 2.4.4 卢瑟福背散射 / 沟道的特点 (250) 2.4.5 卢瑟福背散射 / 沟道新技术 (250) 2.4.6 资料 (251) 参考文献 (251) 2.5 二次离子质谱 (252) 2.5.1 二次离子质谱的原理 (252) 2.5.2 二次离子质谱仪的结构 (253) 2.5.3 二次离子质谱仪的主要功能 (255) 2.5.4 二次离子质谱的应用 (257) 2.5.5 二次离子质谱的特点与发展 (258) 2.5.6 资料 (259) 参考文献 (259) 第 3 章 显微分析技术 (260) 3.1 电子探针 X 射线微区分析 (260) 3.1.1 电子探针分析原理 (261) 3.1.2 电子探针 X 射线显微分析仪的结构 (262) 3.1.3 电子探针的检测技术 (267) 3.1.4 电子探针的应用 (268) 3.1.5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的特点 (275) 3.1.6 资料 (276) 参考文献 (276) 3.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278)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 (278)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 (280) 3.2.3 样品制备 (284)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284) 3.2.5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特点 (292) 3.2.6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新技术 (293) 参考文献 (294) 3.3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296) 3.3.1 透射电镜的成像原理 (297) 3.3.2 透射镜的结构 (297) 3.3.3 透射电镜的使用方法 (302) 3.3.4 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 (303) 3.3.5 透射电镜的应用 (306) 3.3.6 电子衍射 (314) 3.3.7 扫描 - 透射电子显微镜 (315) 3.3.8 透射电镜的发展 (316) 3.3.9 资料 (317) 参考文献 (317) 3.4 扫描隧道显微分析 (319) 3.4.1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础理论 (319) 3.4.2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322) 3.4.3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结构 (322) 3.4.4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24) 3.4.5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 (325) 3.4.6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特点 (332) 3.4.7 扫描隧道显微新技术 (333) 3.4.8 资料 (335) 参考文献 (335) 3.5 原子力显微分析 (338) 3.5.1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338) 3.5.2 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构 (339) 3.5.3 原子力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341) 3.5.4 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 (343) 3.5.5 原子力显微镜的特点 (352) 3.5.6 资料 (352) 参考文献 (352) 【第一作者简介】 翟秀静 ,东北大学教授,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有色矿冶》杂志编委。
个人分类: 化学&材料|4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SR-FF-microXRF:考古学隐藏秘密揭示的新方法
热度 1 zhpd55 2013-5-20 10:33
SR-FF-microXRF : 考古学隐藏秘密揭示的新方法 诸平 据 CEN 网站 2013 年 5 月 17 日 报道( Sarah Everts. Archaeology’s Hidden Secrets. CEN , 2013, 91(20): 8. ),在古代象牙工艺品上依然保留着远古的油漆和黄金痕迹。下图是曾经镀金的腓尼基( Phoenician )象牙雕刻工艺品。 This Phoenician sculpture made of ivory was once gilded. Credit: Courtesy of Musée du Louvre/R. Chipault 大约 3000 年前腓尼基艺术家以象牙为材质雕刻的古老牙雕一直隐藏着一个秘密 , 即使被公开展示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 雕刻最初着色使用的彩色颜料以及其黄金装饰,人们对其了解并不甚多,或者可以说知之甚少。法国和德国的研究者基于化学分析报告显示 , 在公元前 8 世纪腓尼基象牙工艺品上遗留的金属痕迹 , 肉眼根本无法看见。但是,他们采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 SR-FF-microXRF ) 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给出了结论。其研究成果 2013 年 5 月 13 日 已经在《分析化学》( Anal. Chem. 2013, DOI: 10.1021/ac4006167 )网站发表 ——Ina Reiche , Katharina Müller , Marie Albéric , Oliver Ulrich Heinz Paul Scharf, Andrea Whning, Aniouar Bjeoumikhov, Martin Radtke, and Rolf Simon. Discovering vanished paints and naturally formed gold nanoparticles on 2800 years old Phoenician ivories using SR-FF-microXRF with the Color X-ray Camera . Anal. Chem., DOI: 10.1021/ac4006167 , Publication Date (Web): May 13, 2013. 研究人员在常用的古代颜料如铜基颜料埃及蓝或铁基颜料赤铁矿中发现了一些金属,但是巴黎分子和结构考古学实验室的化学家,也是这项研究的领导者 Ina Reiche 谈到,这些金属通常既不在象牙工艺品上,也不再长期埋置象牙工艺品附近的土壤里。这是基于最初在叙利亚出土,现在保存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巴登州博物馆( Baden State Museum, in Karlsruhe, Germany )的象牙工艺品研究得出的结论。 腓尼基人是航海的闪米特商人( Semitic traders ),率先使用他们的腓尼基语,因此腓尼基语( Phoenician )也被称为是一种闪米特人语言。大约在公元前 2000 年,腓尼基人( Phoenician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这是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最伟大的贡献。腓尼基字母( Phoenicia Alphabet )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在东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莱、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文字母也是由此派生演化而来。大约在公元前 3000 年至 2000 年,在腓尼基( Phoenicia )产生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但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在古代,腓尼基以工商业和航海业闻名于世。 到公元前 1500 年至 1000 年前后,其活动范围已达古希腊、今塞浦路斯、西西里岛、撒丁岛、法国、西班牙和北部非洲,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公元前 800 年以后,亚述、新巴比伦等国相继侵入腓尼基( Phoenicia )。公元前 6 世纪,腓尼基终于被波斯帝国兼并。在公元前 1500 - 300 年期间,腓尼基人贸易已经拓展到整个地中海,他们也控制了宝贵的皇家紫色颜料。 Ina Reiche 说,学者们曾经怀疑 , 腓尼基人的象牙雕刻品最初就已被着色 , 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研究检查了仅仅局限于象牙雕刻品表面上的几个点。她的小组利用 具有微米级分辨率的同步加速器 x 射线荧光光谱 ( SR-FF-microXRF ),来分析象牙雕刻品的整个表面 , 揭示其失色部分的空间分布。美国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考古学家 Benjamin W. Porter 说,一个对象的原貌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古代艺术品对于观众具有如此强大的可视性,并且有许多的重要研究对象有待考察。这种技术可以移植到其他类型的古代艺术品的研究之中,包括那些暴露在空气之中颜料已经褪色的艺术品 , 从亚述帝国宫殿的墙浮雕到埃及古墓画作、日用陶器的装饰等。更多信息请浏览原文。
个人分类: 新科技|4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地基土波速测试分析的一点勘误
热度 1 陈龙珠 2012-8-18 12:01
关于地基土波速测试分析的一点勘误
28年前,本博刚开始学习土动力学不久,便对弄清饱和土地基中P波的传播速度会高于水中波速(常温下约1450m/s)的机理抱有兴趣。1985年初在由硕士生转直接攻博时,征得正、副两位导师(分别为美国西北大学早年硕士、密执安大学新科博士)同意,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自选在饱和土中弹性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应用上。 当时经查阅有限的欧美英文文献,得知国际主流认识是饱和土中P波传播速度与水中的相同,其数值与土的工程性状之关联性,远不如S波传播速度的敏感,S波速度特性及其测试技术研究那时更为热门。但由于S波速度低于P波速度,在现场实测S波速度便需解决在实测信号上可靠识别S波首至点的问题。那时欧美书刊乃至延续至今的说法是,在正、反两次激振下,将同一测点实测的两次信号绘制于同一时间轴的图上,两次P波信号基本重叠,而两次S波信号会反向-由其起点便很容易确定S波的首至。 本博当时对此曾有疑惑,但直到最近在开展桩的旁孔透射波检测原理研究中(2011年度NSFC立项资助课题),才请直博生张敬一同学采用三维有限元加无限元边界处理方法,对下孔法检测地基土波速信号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 均匀地基,在地表水平向正、反各作一次激振,输出的是在离此水平距离 1m处沿竖向几个深度处地基土的 水平向振动信号。由图可见,地基土的 P 波、 S 波的相位均随激振方向而变,而非几十年来书刊上所说的仅S波信号所特有。 在实际测试中,由于S波振幅明显比P波的大,适当压缩图形的纵坐标比尺以减弱P波干扰,再结合正反两次激振下S波信号的反相位特征,便可以确定一个合适的S波首至;在利用不同深度S波首至点连线斜率(图中虚线)确定土层S波速度的情况下,由同一规则下确定各深度S波首至点即使有一些误差,其对S波速度的影响也是可以被抑制的。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5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MESID:肉毒毒素蛋白质序列表征新方法
zhpd55 2012-5-21 15:35
MESID:肉毒毒素蛋白质序列表征新方法
肉毒毒素 ( Botulinum neurotoxin ,简称 BoNT) 是已知毒素中最毒的一种物质。 BoNT 被分为 7 种血清型,分别标记为 BoNT / A 、 BoNT /B 、 BoNT /C 、 BoNT /D 、 BoNT /E 、 BoNT /F 以及 BoNT /G 。在每一种血清型中,研究人员根据其氨基酸的变化性和具有较小氨基酸序列差异的变体又可以分为若干亚型。 BoNT 亚型的鉴定对于追踪细菌病原体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新的方式来分析致命的蛋白质肉毒毒素,使得它有可能区分其众多亚型 , 其中许多相差只有少数氨基酸 ( Dongxia Wang, Jakub Baudys, Jon C Rees, Kristin M Marshall, Suzanne Ramirez Kalb, Bryan A Parks, Louis Nowaczyk II, James L. Pirkle, and John Robert Barr. Subtyping Botulinum Neurotoxins by Sequential Multiple Endoproteases In-gel Digestion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Anal. Chem., Publication Date (Web): May 11, 2012 , DOI: 10.1021/ac3006439 ) 。 肉毒杆菌毒素引发瘫痪 , 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恐怖主义试剂。该毒素不仅有 7 种血清型,而且这些血清型自身又含有许多亚型和变种。 依据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可以识别毒素亚型 , 但他们需要从产毒生物体的 DNA, 包括肉毒梭菌。 在 许多情况下 , 只有毒素本身是可用的。通过扩展传统的分析方法 , 包括用酶消化大型蛋白质,然后通过质谱测肽序 , 美国疾病防控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revention )的研究化学家 John R. Barr 和他的同事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传统的方法效率低 , 是因为消化不完全 , 所以经常不能产生足够的肽来生成一个彻底的序列识别。相反 , John R. Barr 研究小组采用多酶和序贯凝胶消化( multiple enzymes and sequential in-gel digestion ,简称 MESID )法表征 BoNT 蛋白质序列 ,使受污染的胡萝卜汁中一种肉毒毒素的蛋白质序列 98% 以上可以精确测定。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重要的蛋白质毒素的鉴定或识别。 详细内容请浏览原文: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11266
个人分类: 新科技|5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Markov链的网络决策分析方法》刘奇志
ustcpress 2012-4-6 09:11
《基于Markov链的网络决策分析方法》刘奇志
丛书名:当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11年1月 书号ISBN:978-7-312-02746-8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312页(16开) 字数:329千 定价:58.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037186 本书获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学术专著二等奖! 【 内容简介 】 本书介绍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 —— 基于有限状态齐次 Markov 链的网络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改进了传统的层次分析 / 网络分析方法,将决策准则与方案分别处理,用有向图定义决策准则及准则之间的支配关系,通过两两比较量化支配关系,用 Markov 链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表达支配关系。新方法强调了支配关系的合成,给出了两种合成模型,定义了决策问题的解,研究了唯一解的存在条件及求解算法。最后一章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决策分析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使用技巧,并介绍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本书可供高等院校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供管理人员、工程技术工作者决策活动与自学参考。 【 作者简介 】 刘奇志,少将军衔,空军指挥学院教授。 1968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 1981 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系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运筹学、系统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应用构模优化、数据处理及软件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科研项目 20 余项,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曾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现任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分类: 校友文库|3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础工资也必须有充分的激励作用
shuhualu1016 2011-12-14 15:16
文 / 舒化鲁 中国企业规范化管理网 首席专家 选择企业薪资体系,也就是选择确定核定企业员工基础工资的具体确定方式方法。员工基础工资在企业的薪酬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构成部分,能否直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还有奖励工资起支持作用,但基础工资却是一个关键。如果基础工资完全不能反映员工对企业所做的贡献,而要把这种贡献的差别都留给奖励工资来落实,这在引进和稳定企业稀缺人才上往往会带来一些困难。 奖励工资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它的获得与它个人的能力和工作努力相关,但也受制于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外部市场环境。员工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能否完全转换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中层以下的企业员工而言,他们是绝对不可能左右的,因为他们仅仅完成上司交付的工作,不能自主确定作什么、不作什么,因而无法对其工作的经济效益负责。 内部配合环境。员工个人业绩的好坏,还要受到员工所在单位和部门内部同事及外部单位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的影响,这就直接制约着员工个人努力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员工个人所能获得的奖励工资的多少。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内部的员工尤其是中下层员工,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很难取得明显的成功。所以,仅仅通过奖励工资来体现员工的努力和贡献就难以稳住市场紧缺而企业又急需的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在薪资体系的选择和确立上,必须考虑到是否能充分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选择确立企业的薪资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 1、选择确立一个适合于自己企业实际的基础工资的核定方法体系,即在基础工资这一经济福利激励上,就给企业员工带来充分的激励,使员工欲“懒”不能。 2 、建立相应的职类分析、职等分析方法和标准,并在确立企业的职类、职等基础上,确定与岗位特征和贡献相适应的基础工资,让员工任何一份勤劳都有回报。 选择确立企业薪资体系的六个要求 要使基础工资具有充分的激励作用,企业薪资体系必须满足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1、 充分反映企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差别; 2、 充分反映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别; 3、 充分反映企业不同岗位的劳动过程差别; 4、 充分反映员工个人努力程度差别; 5、 充分反映员工为企业所做贡献大小的差别; 6、 建立薪资体系的成本投入与其带来的激励效果相比达到最优,即成本—效益比最大。 就以上六个要求综合进行分析,七种薪资体系不存在绝对的优劣,而只有是否适合于自己企业实际的问题。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需署名。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种不同的决策和决策方法
shuhualu1016 2011-9-5 09:59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 培训咨询 网首席专家 企业决策的内容和性质不一样,所能运用的决策方法也就不能相同。翻地要用犁,收麦却要用刀。而决策又不能不运用一定的方法,并且就像犁地和收麦要有效率就必须分别借助犁和刀一样,不同的决策必须选用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 两种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企业的决策,从决策的方式方法分析,可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决策: 程序化决策。 这种决策是可以根据既定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把决策目标和约束条件统一起来,进行优化的一种决策。比如工厂选址、采购运输等等决策。这种决策是可以运用运筹学技术来完成的。在这种程序化决策中,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计量和统计调查得到,它的约束条件也是明确而具体的,并且都是能够量化的。对于这种决策,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让计算机代为运算,并找出最优的方案,都是在价值观念之外做出的,至少价值观念对这种决策的约束作用不是主导因素。 非程序化决策。 这种决策所赖以进行的信息不完全,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糊、不确定。约束条件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变量,比如社会需求、消费偏好、个人收入、消费习惯等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社会发展变量的不确定性制约着约束条件的稳定性。加之这种决策的贯彻实施还会引起决策所影响对象的有意识反应,比如竞争对手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这就导致决策与决策实施结果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这种决策,是无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为决策人制定决策提供优化方案的。在这种决策中,变量更多的是人的意志因素。而人又是一个奇怪的存在物,他的意志和欲望多种多样,并且各自的评价又不同。所以,这种决策就不是一种可以在数理基础上完成的逻辑选择。 两种决策方法:运用数学模型与建立关联分析框架 对于两类决策,在制定决策过程中,只能选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第一种决策,主要是运用人工智能,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求取极限值,进行优化。这可以在严格变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完成。 对于第二种决策,企业领导人则必须在明确价值观念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决策因素关联分析框架,并按照这既定的框架来制定决策。也就是说,把我们所赖以形成决策的价值观念,具体化为一个分析框架,然后把我们所要进行分析的各种变量,纳入这个框架之中来进行关联比较,最后做出选择。 这两种不同的决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作过专门分析。但在现实的企业决策中,人们往往对这两类决策并不加区分。有的把非程序化决策当作程序化决策来制定,强调所有决策都要通过数理逻辑运算来进行优化选择,结果所谓的优化,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形式,从而导致决策的低质量。有的则不管是程序化决策,还是非程序化决策,统用简单的信念代替科学的分析论证,结果更是决策质量的下降。 在这里必须明确一点,不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优化计算的决策,远不等于靠拍脑袋获得灵感和直觉来决策,而是要通过建立决策关联分析框架,借助关联分析方法来决策。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保证决策质量的关键。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节 交通需求的分析方法
热度 1 weberfrank 2011-8-3 11:13
接 1.1.3交通需求的特征 交通需求分析,是分析交通需求与约束条件之间关系,通过适当地选取因变量、自变量和不变条件,寻找有解释力的关系形式(曲线、函数、模型)和描述,由此能够推导出可以观察和验证结论。交通需求分析与交通需求预测不同,前者以相对变化关系为目的,后者为了最终得到绝对的数量。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是个体交通需求分析,整体的交通需求,是每个个体交通需求的叠加。下文中如未专门指出,则均指个体交通需求分析。不过,现实中的人们对交通需求的整体表现更关心,它关乎着交通政策、运输营销、规划能力等实践活动。从个体交通需求转化为整体交通需求,如何处理是交通需求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上,关于交通需求的研究,大部分可以归属于交通需求分析的范畴。虽然许多工作是以交通流量预测为目的,以交通需求的整体表现为对象,但于今回顾,其中关于需求与约束条件的关系描述,对个体交通需求分析仍是有价值的。另一些研究,例如仅基于交通流历史数据,而利用时间序列法的增长率或回归得到模型,则仅可视为交通预测和估计。由于其中时间本身不具有实际含义,模型中需求与作为约束条件的“时间”的关系推不出可观察、验证的结论 。虽然这些理论应用于交通规划和设计并无不可,但由于缺少可观察的约束条件,对解释交通行为和现象是乏善可陈的。 追溯起来,交通需求分析的历史比交通工程学还要长,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萌芽时期 早期的研究关注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资源的分布对整体交通需求的影响。19th世纪中期,Kohl(1850年)研究了资源的地理分布与交通网络(transportation network)的关系,可能是已知最早的含有交通需求分析内容的工作。Kohl讨论了当时的交通运输技术对整体交通量的影响,得到宏观层面需求与供应的关系。Ravenstein (1885)在城市间人口流动的研究工作中和Lille (1991)在铁路网络规划中分别提出了,广为人知的“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最早雏形。Lille提出“出行定律”(Law of travel)来解释地理空间上各点之间的活动。该定律与重力模型(详细讨论见后续章节)在结构上非常相似。 20世纪前半叶,交通需求分析的有关工作主要是由一批社会学家(sociologist)和社会地理学家(social geographer)完成的。例如,Reilly(1929)的零售重力模型(retail gravitation),Stewart(1948)人口统计重力模型(demographic gravitation), Zipf(1946)城际交通重力模型。之后,交通需求分析的范畴发展了两项重要的主题。第一,解释城市范围内土地利用与宏观出行活动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重镇。最早的工作是Mitchell和Rapkin(1954)作出的。第二项,是由Beckmann、McGuire和Winsten(1955)的工作开启的,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架构引入交通领域,如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以及“均衡”概念。在此背景下,大量交通需求分析工作跟进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今天来看,以经济学作为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理论是恰当和正确的,符合前述交通需求的特征,较之早期武断地套用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有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4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决策管理的七个偏颇
shuhualu1016 2011-7-22 10:03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1) 过分相信自我的判断。 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相信别人判断,这是企业老板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人,如果把权力放给他,责任也加给他,他们都会作出恰当的判断。只要不是异己分子,是竞争对手派来卧底的,任何一个下属员工都不会故意作出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决策。 过分强调自己判断的正确性,也就否定了别人参与决策的必要性。在中国这个强调人际关系的交互主义文化的国度里,也就只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在降低决策竞争力的同时,也降低企业组织的执行力。 因而,企业老板,也就必须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尊重每一个下属员工的价值。 如果你认为他不值得尊重,不值得信任,那你就应该把他从这个企业组织赶走。不尊重、不信任他,而又把他留在这个企业组织内,这才是真正地养虎为患。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傻瓜,都会察觉到你对他的真实态度。当对方察觉到你对他的不尊重和不信任时,那么你也就在企业组织内部造就了一个异己,把对方逼到或公开或暗地里与你做对的地步。这才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最大悲哀事。 (2) 忽视决策信息的收集。 决策就是选择,就是一种优化选择。不占有充分的信息,图谋简单,凭空设想,拍脑袋决策,这倒是节省了决策的制定成本,但这却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决策失误成本。 相比决策失误成本,决策制定成本也就微不足道了,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还不止。可能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更多。 因小失大,这是真正的得不尝失啊! (3) 没有最佳决策时间的概念。 决策就是辨别机会,并为抓住机会,作出努力。而任何一个机会也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常规性决策问题,也就必须避免由重要而不紧急的问题,被拖延而变成重要而紧急的问题之后,再来应对处理。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因忙而致乱,因乱而降低决策的质量。 可我们很多企业的老板,都没有最佳决策时间的概念。他们终日忙忙碌碌,紧张万分,往往却忙的不是地方,决策的最佳时机也因此而错过了。 如此这样,怎能不降低决策的质量? (4) 轻视决策分析方法的作用。 要在把握企业内外部实际的基础上抓住外部环境实际变化带来的机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在企业发展所寻求的目标,与这种实际之间建立稳定而真实的联系。这也就是选用恰当的决策分析方法,以辨识机会,发掘机会。 抛硬币进行决策,这也是一种决策方法,但它却无法在企业发展所寻求的目标与企业所处的内部组织实际与外部环境实际之间建立任何稳定和真实的联系。 如果没有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决策也就成了想当然的拍脑门活动。这种决策,质量高了才会怪! (5) 缺少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 前篇做过分析,企业组织运行过程,就是一圈佛珠。每一个决策就是一颗佛珠。而只有把不同的决策串起来,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决策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既是把握企业实际的需要,也是提升企业决策质量的需要。 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就像佛珠串散开扔在地上一样,彼此之间失去了联系,决策的失误也就成了理所必然的事。没有完整的决策体系,决策制定人难以发现不同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性质。按照不同的组织层次,授权分散决策,顾此失彼,发生失误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可能有高质量的决策?怎么可能有决策竞争力? (6) 漠视员工参与决策的作用。 任何一个员工都是一个主体性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和意志,也都有善的欲望满足的需求。 排斥员工对决策制定过程的参与,也就是剥夺下属员工善的欲望满足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使企业决策发生“智者千虑,难免一失”的后果,而且即使正确决策,也不免在贯彻过程中受到下属员工的抵制,而使一个好的决策,变成一个低质量的决策。 (7) 把决策制定过程神秘化。 很多企业制定决策,无论有无必要,都弄得神秘兮兮的。 这倒使决策参与人获得了自我价值的满足。但相对未参与进来的人,则留下了不尊重、不信任的感觉。更有甚者是有的企业决策时还会搞一些庄严的仪式,以增加决策制定的神秘性。 决策的质量,是靠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和集思广益的广泛参与来保障的,而决策制定过程的神秘化,却只会让人们忽视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的选择,排斥下属员工对决策制定过程的参与。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者如何避免决策失误
shuhualu1016 2011-6-22 11:21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决策程序化是对制定决策的行为过程所设定的标准。谁都明白,任何一个决策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影响。决策程序化是相对于随意性的直觉灵感决策而提出的要求。根据实践分析,决策失误大都是决策制定人过于情感化,制定决策没有科学分析,没有程序限制,仅仅凭拍脑袋发掘灵感进行决策所致。尽管可能有人会说,他的决策都是根据他自己的不同时刻的性情和情绪,莫名其状地产生的灵感进行的,但也有好多次歪打正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话也可能是真的。相对于一次、两次的决策,拍脑袋拍中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一个赌徒赌六合彩的点数,一次、两次,甚至十次、八次都碰上了,这也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保证永远都不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说凭直觉灵感进行决策,曾取得一定效果,就夸大通过这种方式制定决策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凭直觉灵感进行的赌徒式决策,最终败北却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决策是对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选择,但寻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向发展目标靠近。只有所选择的资源配置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抓住外部机会,并充分利用企业经营资源而又不超越其限制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决策本身的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不是赌博式的直觉灵感所能把握的。尽管这种凭拍脑袋进行的直觉灵感决策,投入少,操作简单,是什么也都可以不付出。但如果发生失误,其成本可就大了。失误导致的损失就是成本,并且这种成本是大得惊人。因此,任何一个企业若想谋求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就必须放弃这种拍脑袋的直觉灵感决策,而代之以建立在一定科学分析方法基础上的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也并不是要求大大小小的决策,都要用一大串科学分析方法进行反反复复的分析论证后,撰写一大摞论证分析报告,并再在此基础上拟订一组方案后选择。而是强调不论决策大小,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决策,必须跳出决策制定人当时的情绪、情感,以及既定的思维方式对自己制定决策的思路限制和影响,在对决策所选择的目标、决策约束条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选择。 决策程序化有两种形式: 其一,内在程序化。 这是指决策的制定,从信息收集到最后拍板,全都由一个人完成。这种决策也并不是没有程序限制,而是程序化所要求的决策制定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活动,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完成,其程序主要是体现在决策制定人个人的思维过程之中,是他在大脑中思考和分析相关决策问题也依一定的程序进行。这种程序化所强调的是,决策制定人必须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而不是赌博式的选择。 其二,外在程序化。 这是把决策制定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多个阶段、多个方面、多个环节的工作,交由不同的人分别承担完成,并且相互制衡,以保证决策的制定免受个人情绪、情感、思维方式和个人偏好的影响。 无论哪种形式的程序化,在决策的制定过程中,都必须深入思考,并回答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 决策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一目标真的是企业的发展所必需的吗? 2. 服务于这一目标达成的现有资源状况如何?这种资源约束是否还有突破的途径? 3. 有多少条途径可以达成这一目标?每一条途径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又各有什么不同? 4. 企业现有的资源能支持哪几条途径? 5. 哪条途径对资源限制最小?哪条途径所需要的资源投入最少? 6. 还有没有更有效的途径可供选择? 7. 如果这个决策交由我负责贯彻实施,我会选择哪条途径? 一个决策无论是由一个人做出,还是由一些人集体做出,都必须对这些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找到准确的答案后才能决策。无论决策大小,也都只有把这七个问题都深思熟虑,思考分析透彻了才能够找出最优的选择。对于投入资源较多,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决策,还必须组成专门班子,让具有不同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分别承担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论证、方案分析比较选择等决策制定过程中不同环节上的工作。对于资源投入少,对企业发展影响也小的决策,虽然不需要弄得这样复杂,但也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否则也就不免会发生失误。 决策程序化的具体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无论决策大小都必须对上述七个方面的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由一人承担完成的内在程序化的决策,必须有完整的程序约束决策制定过程,以使之在反复思考分析了上述七个问题,并得到一致性答案之后再决策。 2. 对于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时段的决策,必须有事先的分析,明确限定哪些决策需要通过外在程序制定,哪些决策可以选择内在程序制定。 3. 对于选择通过内在程序制定的决策,必须事先确定决策制定人对决策结果要承担的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方式,并用责任来提醒他必须按照决策程序要求制定决策。 4. 对于选择通过外在程序制定的决策,必须有对决策制定过程所有参与人各自所要完成的工作和效果承担责任,以及责任承担方式的限定,以保证决策制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有人负责任。 5. 必须有程序化标准的贯彻落实的检查,即使是通过内在程序制定的决策,也必须保留决策制定人个人思考分析决策问题的备忘录,以供事后检查。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污染物及分析
热度 1 pisces272 2009-5-17 16:55
前一段时间给材料专业的研究生做了一个报告,关于环境污染物及分析的。现在搞交叉学科的人很多都涉及到环境领域,其实是大多数专业在涉及到应用层面上时,都涉及到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问题。对于环境科学领域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其实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分析化学、数学、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学等等。所以说,学好基础课程搞什么样的交叉都不会偏离太多。这个报告传上来给有需要的同学。 环境污染物及监测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环境污染物及分析
pisces272 2009-5-17 16:06
前一段时间给材料专业的研究生做了一个报告,关于环境污染物及分析的。现在搞交叉学科的人很多都涉及到环境领域,其实是大多数专业在涉及到应用层面上时,都涉及到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问题。对于环境科学领域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其实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分析化学、数学、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学等等。所以说,学好基础课程搞什么样的交叉都不会偏离太多。这个报告传上来给有需要的同学。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污染物及分析
pisces272 2009-5-17 16:03
前一段时间给材料专业的研究生做了一个报告,关于环境污染物及分析的。现在搞交叉学科的人很多都涉及到环境领域,其实是大多数专业在涉及到应用层面上时,都涉及到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问题。对于环境科学领域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其实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分析化学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