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甲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分子电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获高转化率
redtree 2019-12-26 20:33
分子电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获高转化率 作者:池涵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24 16:56:08 燃烧化石燃料后排放二氧化碳(CO 2 )是目前形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电还原CO 2 得到甲醇等燃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潜在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电催化剂是制约能量转化效率以及经济性的关键。遗憾的是,目前在 CO 2 到甲醇转化中仍缺少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梁永晔团队与耶鲁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王海梁团队合作,首次利用固定在碳纳米管(CNT)管壁上的分子催化剂酞菁钴(CoPc),实现了二氧化碳到甲醇的高效转化,甲醇转化的法拉第效率(电极传输一定数量的电荷所能得到的实际生成物与理论生成物的百分比)40%以及甲醇分电流密度10 mA/cm 2 。这个结果比此前文献报道的法拉第效率以及电流密度达到了数量级的提升。 他们的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催化中的“金发姑娘”原则 在英国童话《三只小熊》中,一位名为Goldilock的金发姑娘不小心闯进了熊屋,在偷吃过三碗粥后,金发姑娘觉得即不太冷,也不太热的粥最好。 “恰到好处”的选择最优,这被称为“金发姑娘”原则。 王海梁告诉记者,催化领域也有类似的原则,即Sabatier原则。 二氧化碳在被还原的过程中,会首先还原为一氧化碳。此时,如果催化剂与一氧化碳结合能(CO结合能)太弱,则一氧化碳容易离开催化剂表面,成为主要的反应产物;而如果催化剂的CO结合能太强,CO的进一步还原变的困难而需要更负的电位,这时候往往水分解产生氢气会占主导。 王海梁说,如果催化剂的CO结合能“恰到好处”,使CO保持与催化位点的结合,就能将二氧化碳深度还原为碳氢化合物或醇类。 根据最近对金属-氮 4 (M–N 4 )分子结构的计算研究表明,同铁和镍的类似结构相比,CO结合能在Co–N 4 上“恰到好处”。因此含有Co–N 4 结构的CoPc有望进一步实现深度还原过程。 据梁永晔介绍,CoPc分子的4个Co-N配位键结构可以很好的稳定中间的钴,使得它不易从分子中脱离而导致失去活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CoPc就被发现可以催化CO 2 到CO的电还原。 文章第一作者、耶鲁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吴越申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这个课题立项之前,他曾经在一个包含CoPc的催化剂体系的产物里偶然观测到过甲醇,只是当时的产量和催化选择性都非常小,让他误以为是实验误差或是污染。直到课题立项时吴越申才又突然想起那一次结果,然后调出之前的数据和王海梁讨论,开始仔细地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甲醇作为催化产物(以及其选择性)的真实性和重复性,王老师多次询问我具体的实验条件并和我讨论了许多可能导致假阳性的因素。” 吴越申说,“梁永晔课题组的江占也在他们的实验室进行了重复。” 碳纳米管解决分子催化剂分散问题 梁永晔告诉《中国科学报》,贵金属催化剂导电性好,催化活性高,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然而,这类催化剂一般成本高、储量少而难以大规模使用。 而分子催化剂具有来源广泛、结构明确且易调控的特点。这有利于研究催化性能与结构关系,深入了解反应机理。但是分子电催化剂本身导电性较差、容易堆积,往往表现的催化性能不高。 “过去人们一般会通过滴涂或浸涂的方法将分子电催化剂负载到电极上。”,梁永晔说,“由于分子一般导电性差且容易聚集,导致测得的催化性能往往较差并且会影响分子本征催化性能的表露。一般采用与碳材料混合的方式来提高导电性,但是分子容易聚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此次课题组采用全新的方法。梁永晔告诉记者,团队前期的研究工作发现CoPc与碳纳米管在超声与搅拌下可以很好的分散在有机溶剂中,由于两者都具有较大的共轭结构可以很好的结合,最后通过溶剂洗涤将没有固定在碳纳米管上的分子去除,得到CoPc分子分散在碳纳米管管壁上的复合物。 “这种结构有效克服了CoPc分子聚集以及不导电的问题,大大提高CO 2 还原成CO的电催化性能。”梁永晔说。 最终,团队发现CoPc/CNT复合催化剂在更大的过电位下可以实现CO 2 还原获得甲醇的六电子还原反应。在中性电解液中和-0.94 V(相较于标准氢电极)的电位下,可以实现40%的甲醇转化法拉第效率以及10 mA/cm 2 的甲醇分电流密度,比之前的文献报道均有了数量级的提升。 电催化剂变二氧化碳为宝 梁永晔等人此次的成果发表后,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化学系教授Kim Daasbjerg在《自然》发表点评文章,指出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努力改善催化剂性能和电化学电池的设计,有望实现可再生的甲醇燃料生产。 这意味着,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可以利用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从而降低捕获过程的成本。 不过,梁永晔告诉记者,这项成果离应用还有距离。 “要实现工业应用,催化效率、电流密度都要更高,电流密度要达到每平方厘米几百毫安。” 梁永晔称。 “我们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尤其是甲醇转化的选择性。”王海梁说。“此外,还要通过结合理论计算与原位表征深入了解反应的机理,优化催化剂的设计,进一步将催化剂集成到反应器中测试大电流密度下的性能。”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 10.1038/s41586-019-1760-8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2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细菌为甲烷转化成甲醇提供新思路
redtree 2019-5-12 22:13
细菌为甲烷转化成甲醇提供新思路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9/5/12 14:38:26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美英研究人员新近破解了一种以甲烷为生的细菌将甲烷转化成甲醇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可望开发出新型人工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实现转化,大幅降低成本。 将甲烷转化成易于储存和运输的甲醇,有助提高甲烷利用率。目前工业上的转化工艺需要高温高压,设备庞大、流程复杂,应用范围有限。甲烷氧化菌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转化,但人们一直没有弄清其中机制。 美国西北大学、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甲烷氧化菌主要以颗粒性甲烷单加氧酶为催化剂,将甲烷转化为甲醇。他们通过共振光谱分析等手段发现,这种酶里有两个位点,分别以一个铜离子为核心,可能是催化活性的关键所在。 分析发现,这两个单铜位点中,有一个是甲烷与氧的结合点,它发生变异后,细菌会完全丧失转化能力;另一个发生变异会导致转化能力大幅降低。 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让人们进一步理解了细菌将甲烷转化为甲醇的机制,这有助改进现有催化剂,提高转化反应效率。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石油开采的常见副产物,也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由于运输困难,许多边远地区油田的甲烷无法得到利用,导致巨大浪费并加剧全球变暖。新成果有助解决这两个问题。
个人分类: 资源|1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CO2催化转化为甲醇新方法:高效有点贵
热度 2 zhpd55 2013-6-22 09:29
CO 2 催化转化为甲醇新方法:高效有点贵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3 年 6 月 20 日 报道,加拿大拉瓦尔大学( Universit é Laval )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通过催化还原可以使 CO 2 高效的转化为甲醇 , 用于低排放大气温室气体的汽车燃料。这项研究成果是由弗雷德里克·乔治·方丹( Fr é d é ric-Georges Fontaine )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包括法国图卢兹大学( Université de Toulouse )的研究人员参与完成的,此研究成果已经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化学学会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发表—— A Highly Active Phosphine–Borane Organocatalyst for the Reduction of CO 2 to Methanol Using Hydroboranes 。 多年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将 CO 2 转化为甲醇的节能途径。因为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甲醇燃烧会产生 CO 2 和水,此燃烧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氧化反应、而将 CO 2 转化为甲醇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甲醇燃烧(氧化)反应的逆反应(还原反应)。化学家一直在寻找催化剂( Cat. ) , 使其逆反应能够顺利进行(见下图示)。 如果可以实现逆反应的发生,以甲醇作为合成燃料自然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有裨益,同时也可以减少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 方丹教授研究团队开发的催化剂由两部分化学物质组成,其一是由硼、碳、氢组成的硼烷化合物,另一部分是由磷、碳和氢组成的磷化氢( phosphine )化合物。与迄今为止开发的将 CO 2 转化为甲醇的大多数催化剂不同,方丹教授研究团队开发的催化剂不含金属 , 因此无疑对于降低成本以及减少催化剂的毒性危害有益。 CO 2 催化转化为甲醇不仅需要氢,而且需要化学能。研究人员有用一种 BH 3 (hydroborane) 化合物的想法,其结果是惊人的。反应结果是已知的最好催化剂转化效果的两倍多,而且产生废物很少。此发现更引人注目的是化学反应的不伤害催化剂,通过添加新的反应底物可以使其活化,但是价格问题使其弱点。方丹教授解释说,从化学的角度看,他们产生甲醇的方法是高度有效的 , 但是现在这个过程有点昂贵。 BH 3 合成需要很多能量,其花费比甲醇还贵。因此,研究人员正致力于使这个过程降低成本,变得更有利可图,其途径就是通过优化反应和探索其他氢来源。
个人分类: 新科技|6350 次阅读|2 个评论
更高效的CO_2 TO CH_3OH转化模式
热度 2 zhpd55 2013-2-21 11:19
研究人员探索更高效的二氧化碳-甲醇转化模式 Solar photoelectrosynthesis of methanol was driven on hybrid CuO–Cu 2 O semiconductor nanorod arrays for the first time at potentials 800 mV below the thermodynamic threshold value and at Faradaic efficiencies up to 95%. The CuO–Cu 2 O nanorod arrays were prepared on Cu substrates by a two-step approach consisting of the initial thermal growth of CuO nanorods followed by controlled electrodeposition of p-type Cu 2 O crystallites on their walls. No homogeneous co-catalysts (such as pyridine, imidazole or metal cyclam complexes) were used contrasting with earlier studies on this topic using p-type semiconductor photocathodes. The roles of the core–shell nanorod electrode geometry and the copper oxide composition were established by varying the time of electrodeposition of the Cu 2 O phase on the CuO nanorod core surface.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3 年 2 月 19 日 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可以经过一种纳米线状催化剂( CuO-Cu 2 O ),在太阳光作用下即可将 CO 2 转化为液体甲醇燃料。而纳米线状催化剂的制作过程只需要两步,是在纳米 CuO 线的外层包裹一层纳米 Cu 2 O ,构成类似于图示的 CuO-Cu 2 O 混合型纳米线状催化剂。 甲醇的太阳能光电合成反应是受复合 CuO-Cu 2 O 半导体纳米棒阵列催化 , 首次以低于热力学阈值的 800 mV 电位 , 使 法拉第效率达到 95% 。 CuO-Cu 2 O 的纳米棒阵列是在铜基质基础上,经由两步制成的。初始是 CuO 纳米棒的热生长,紧随其后的是 p 型 Cu 2 O 微晶受控电沉积在 CuO 纳米棒表面上。使用不均匀助催化剂如吡啶、咪唑或金属环拉胺配合物等,与以前该课题的研究使用 p 型半导体光电阴极相比较截然不同。 核壳结构的纳米棒电极几何形状和铜氧化物组成的作用,是随着 CuO 纳米 棒表面的 Cu 2 O 相电沉积时间而变。 该工艺与以前的方法相比较,更安全、更简单和成本更加低廉。此研究成果已经在《化学通讯》(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杂志发表,研究人员开始通过在氧化铜( CuO )纳米棒的外壁涂上其他形式的铜氧化物微晶如 Cu 2 O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将这些纳米棒淹没在富含二氧化碳水基溶液中。用模拟阳光照射,引起了 CO 2 光电化学还原反应发生,而且产生了甲醇。与此相反,当前将 CO 2 转化为甲醇的方法需要使用助催化剂,而且必须在高压和高温条件下才有可能进行反应。催化剂的使用中有不少是有毒元素如镉( Cd )或者是稀有元素如碲( Te )。 只要我们使用化石燃料,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如何回收和利用 CO 2 ,当然对于温室气体 CO 2 的回收和利用技术当中,将其转化为液体燃料就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选择,它不仅仅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带来增值效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和匈牙利塞格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zeged )的研究人员合作最近在《化学通讯》(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杂志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 " Efficient solar photoelectrosynthesis of methanol from carbon dioxide using hybrid CuO-Cu 2 O semiconductor nanorod arrays " , Ghazaleh Ghadimkhani , Norma R. de Tacconi , Wilaiwan Chanmanee , Csaba Janaky and Krishnan Rajeshwar.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2013, 49 , 1297-1299. DOI: 10.1039/C2CC38068D 。 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主管科研的副校长 Carolyn Cason 说道:应对未来的能源需求和寻找遏制温室气体的有害影响的方法不仅仅是阿灵顿地区应该关注的问题 , 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关注,并致力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希望我们的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其深入研究已经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利用 CuO-Cu 2 O 半导体纳米棒阵列作为催化剂的 CO 2 还原反应形成液体甲醇燃料具有 95% 电化学效率,并避免了其他的方法多余的能量输入即超电势问题。 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最近退休的研究型副教授 Tacconi 认为 , 选择的两种类型的铜氧化物因为都是具有光活性的 , 而且它们对于太阳能光吸收有互补性。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使用 CuO-Cu 2 O 半导体纳米棒阵列作为催化剂,利用阳光使 CO 2 发生还原反应形成液体甲醇燃料效果更佳的原因所在。甲醇除了可以作为燃料之外 , 它还可以广泛用于化学过程 , 包括生产塑料、粘合剂、溶剂以及废水处理等。在美国 , 有 18 个甲醇生产厂,累积年产超过 26 亿加仑。 CuO-Cu 2 O 半导体纳米棒阵列 催化剂的制备可以参考: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PDF 346K)
个人分类: 新科技|47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合成甲醇的基元反应
热度 4 Amsel 2012-5-19 11:59
  今天由谢志刚那里见到《科学》杂志发的一篇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317-572496.html ),有关铜锌铝催化剂合成甲醇的活性位问题,顺便写两句。   合成甲醇是现代三大化工合成过程之一(另外两个是合成硫酸、合成氨)。合成甲醇和合成氨都是多相催化教材的经典反应,但是和合成氨不同,合成甲醇的机理到现在仍没有研究透彻。   注意这个“机理”不是中文地质研究者用滥了、却不知所云的那个机理,而是指化学动力学中的基元反应。   现代合成甲醇的工艺,原料气是含有氢气、一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碳的合成气,催化剂是Cu/ZnO/Al 2 O 3 ( 铜锌铝催化剂 )。这里不清楚的地方有两部分:一是催化剂的活性位,二是基元反应过程。   关于活性位,曾经有零价铜和一价铜两种说法。而《科学》这篇文章强调的是铜和锌的边缘( 铜锌铝催化剂的“助剂”是氧化锌,但是在还原气氛下,锌部分被还原了,甚至可以和铜形成黄铜相——如果没有CO 2 的话 )。这个结论等价于所谓“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铜和锌的边缘作为 铜锌铝催化剂的活性位,以前也有书里面提到过,因为合成气里面的CO 2 是应该吸附在氧化锌上面。   关于基元反应,首先对甲醇是从一氧化碳而来、还是从二氧化碳而来,路径上不是很清楚。因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可以由水气交换反应而自由转化,所以无法用同位素标定的办法来确定路径。而且有一些关键的基元反应也不确定。比如说,如果甲醇是从一氧化碳转化来的,那么含碳的species是怎么从碳一端吸附变成氧一端吸附的?就是下图里面的R34这一步,这不可能是一个基元反应。 (图片来源:Grabow and Mavrikakis, ACS Catal., 2011, 1 (4), pp 365–384)   有一些研究者进行过量子化学计算,计算每一步可能的基元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但是涉及的体系比较简单,比如上图计算的是铜表面的;还有1992年无机化学学报上面的一篇文章计算过ZnO表面的。但是实际体系比这复杂得多,涉及的固体不是Cu(111),也不是ZnO(10-10),而是包含了铜、铜锌合金和氧化锌不同晶面,这样的复杂体系对不同的species有不同的吸附能力,而且固体部分的组成也随气体成分而变,这样的体系几乎无法计算。   按我博士工作涉及的一些方面,可以相信铜锌界面是活性位(参考一氧化碳在不同载体的金催化剂上面的吸附);在没有Cu的情况下,ZnO最活跃的晶面是(0001);CO可以和ZnO的晶格氧以及表面的羟基结合;在存在CO 2 的情况下,ZnO(10-10)晶面对CO的吸附能力大大增强,与铜的吸附能力相当。这些过程都对合成甲醇的整个反应有关键影响,但是很难在计算化学中得以考虑。   这里面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现在肯投入精力研究这种很成熟的化工过程的研究组也不多了。从这个角度讲,Science能登这篇文章很不容易。我导师的名字出现在致谢里面。   Science 文章: The Active Site of Methanol Synthesis over Cu/ZnO/Al 2 O 3 Industrial Catalysts (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6/6083/893.abstract )      ( 附注:因为五、六年过去了,我了解的情况可能不是最新的,谁知道更新的欢迎指正。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038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印度,这个国家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17 09:55
饮用掺有甲醇的假酒,已导致170人死亡,有145人生命垂危,死亡人数可能进一步上升,不少人有肺部灼伤感,许多人已经失明。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5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二氧化碳催化氢化间接转化为甲醇
热度 3 zhpd55 2011-7-25 17:44
二氧化碳催化氢化间接转化为甲醇
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元凶,除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之外,将其转化为其他可以利用的化学品一直是化学家不懈努力探索的课题,以色列 魏兹曼科学 学院(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 化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新进展,他们利用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可以间接合成甲醇。相关研究2011年7月22日在“Nature Chemistry”网站发表( Nature Chemistry,2011,Volume: 3 , Pages: 609–614,DOI: doi:10.1038/nchem.1089) 。 甲醇合成的典型工艺就是通过来源于煤或天然气的合成气(CO和H 2 ),在高温、高压而且有Cu-Zn氧化物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异相催化反应。但是以色列化学家可以采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转化为碳酸酯、氨基甲酸酯、甲酸酯等中间体,然后再进行均相催化加氢,最终制得甲醇。 更详细内容请浏览: http://pubs.acs.org/cen/news/89/i30/8930news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www.nature.com/nchem/journal/v3/n8/full/nchem.1089.html#/supplementary-information
个人分类: 新科技|7305 次阅读|4 个评论
纳米半导体光催化甲醇水溶液制乙二醇
wumingdl 2010-6-4 21:36
纳米半导体光催化甲醇水溶液制乙二醇 ,催化学报 Vol.19 No.6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共享|3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防止实验室甲醇中毒
iefnus 2009-12-6 16:12
在实验室的样品提取和色谱操作中会经常用到甲醇。物理和化学性质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比较了解。主要来说一说它的毒性。 正常人体摄入4g甲醇就会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超过10g就能够引起失明,致死剂量为30g。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昏睡、头痛、耳鸣、视力减退、消化障碍,慢性积累引起视力减退,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肝、肾衰竭。甲醇本身无毒,其代谢产物甲酸不易在体内降解,表现为积累性毒性,损伤视网膜、中枢神经、肝、肾。 甲醇中毒主要有两类:(1)通过假酒或者其他途径口服;(2)甲醇蒸汽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后者的危害性由于其积累性作用引起慢性病变,早期不易被察觉,从而造成严重的、无法恢复的机体损伤。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科研工作者的警惕。 如果你长期从事含甲醇操作,注意以下几点:(1)操作时佩戴活性炭虑毒口罩(普通口罩作用不大);(2)佩戴乳胶手套(EP手套无效);(3)要细心,防治皮肤直接接触甲醇;(4)通风橱内操作,面部与甲醇保持足够距离;(5)不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几天甚至几周连续从事甲醇相关工作;(5)希望实验室导师重视学生日常实验安全,不能在安全问题上心疼经费;(6)相关实验人员多吃蔬菜瓜豆,多饮茶,少吃肉类以及含各种有机酸的食品;(7)一定要从观念上意识到甲醇积累毒性的危害。 实验室安全无小事,个人要有安全意识,管理人员要有安全责任感。 吃的是试剂,挤出的是SCI是不可取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6874 次阅读|7 个评论
甲醇的生物化工新用途
yangsk 2009-9-19 15:45
甲醇的生物化工新用途 - 酶法生产 L- 丝氨酸新工艺扫描 利用甲基杆菌属菌种培养的静息细胞作生物催化剂,可有效地生物转化甲醇(作为 C1 单位碳源)和甘氨酸生产 L- 丝氨酸,国外已有工业生产的报道。这是酶法生产 L- 丝氨酸较新的工业生物技术途径,例如, 1 株在优化条件下生长培养的甲基杆菌属菌种,在甘氨酸质量浓度 50 g/L, 甲醇 104 g/L ,5 日内积累 L- 丝氨酸达 65 g/L ,其摩尔比以甘氨酸到 L- 丝氨酸计为 93% 。该步生物化学催化过程为 2 个酶,即甲醇脱氢酶和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前者催化甲醇养化为甲醛;后者转化甲醛和甘氨酸产出 L- 丝氨酸。这是经由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的醇醛缩合反应完成。这是迄今为止微生物产 L- 丝氨酸报道的最高记录。 反观国内的研究与开发情形:承担了国家 973 , 863 及江苏省博士后等一系列基金的某大学团队报道水平仅仅在 L- 丝氨酸的产量可达到 6.6g/L, 水平是否低了点?!同样是糖质原料直接发酵工艺,早在 10 年前,日本报道已达到 35.2 g/L ;不能总是强调 L- 丝氨酸生产水平较低,是世界氨基酸生产行业中工业化生产难度较大的氨基酸。的确,全球 L- 丝氨酸市场( 200t/a )为少数外国企业所垄断, L- 丝氨酸的价格居高不下( 80 万元 /ton )。这种现状已经持续了 5 段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时间跨度已经 25 年了!这能怪谁呢? 本博主的前期博文 甲醇发酵的工业生物技术应该引起重视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813 )提到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天然气制甲醇项目,该项目的甲醇年产量达 85 万吨,仅就这一报道也应该给相关我国科技高层主管及专家精英分子们提个醒,是否应该对甲醇发酵 - 生物转化甲醇和甘氨酸生产 L- 丝氨酸立项研究与开发了呢?当然应该。 据报道,氨基酸生物工业生产除了糖质农业原料外,甲醇就是一种具有潜在吸引力的发酵碳源,因其成本低,来源丰富,高纯度及水溶性的特征,已有在实験室规模利用甲基营养菌发酵甲醇产氨基酸的报道,如 L-Glu,L-Lys,L-Thr,L-Phe 和 L-Met ,但尚未见工业放大;因此,利用甲醇(作为 C1 单位碳源)和甘氨酸生产 L- 丝氨酸,就是科学合理的选择,也许能开拓出一条新路,已摆脱目前国内在开发 L- 丝氨酸及其它氨基酸方面的尴尬处境,导向我国氨基酸生物工业的全面起飞!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603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二氧化碳直接生产甲醇可行性遭质疑??——真不觉得麻烦
flly 2009-5-17 20:05
二氧化碳直接生产甲醇可行性遭质疑 科学网 - 周六, 2009-04-25 02:35 新加坡国立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研究所不久前在著名专业杂志《应用化学》( Angewandte Chemie )上发表论文称,该所研发了一种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甲醇燃料的工艺。因这项工艺探寻了一条同时解决气候和能源问题的途径而备受关注,但德国专家质疑该技术的可行性。 据新加坡国立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研究所该项目的张姓负责人介绍,这项技术是通过多个步骤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燃料,这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被有效利用起来,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的问题,但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同时也为未来的燃料找到新的途径。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烷基硅酮催化剂进行的化学反应,烷基硅酮是一种杂环碳化学物质,其杂环分子的结构由2个氮原子和3个碳原子组成,其中一个碳原子上含有所谓的孤独电子对,使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二氧化碳在烷基硅酮的作用下变成烷基甲氧基硅烷,然后经过多道步骤再加水分解,和水反应变成甲醇。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将这种催化剂誉为神奇的工具,它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并容易合成,生产甲醇的过程在室温就可以进行。 德国海德堡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专家多丽斯昆茨对这项技术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她认为从表面上看这项技术是很有意义,但是实际应用上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要合成催化剂烷基硅酮需要耗费较多能源,就是说其制取时消耗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通过催化反应吸收并减少的二氧化碳还多。另外烷基硅酮在催化反应中会生成中间物,要使这种中间物重新转化成有用的催化剂烷基硅酮又需要很多步骤,耗费更多的能源。 因此,昆茨认为通过烷基硅酮的催化反应直接将二氧化碳转换为甲醇,既解决温室气体问题,又解决能源问题的设想是不现实的。目前国际上许多专家还在评估这项工艺的可行性,但昆茨认为基于她的专业知识,这篇论文的结论存在明显的缺陷。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homogeneous catalysis hydrosilylation N-heterocyclic carbenes Abstract Activate and reduce : Carbon dioxide was reduced with silane using a stable N-heterocyclic carbene organocatalyst to provide methanol under very mild conditions. Dry air can serve as the feedstock, and the organocatalyst is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 transition-metal catalysts for this reaction. This approach offers a very promising protocol for chemical CO 2 activation and fixation. 今天偶然看到这个的,还好对化学有点了解。觉得有点意思 1.甲醇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现在要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那么甲醇通常用作溶剂、防霜剂(antifreeze)、燃料或中和剂。所以,很大情况下就是一个轮回,意义不大。 2. 此过程应该是一个耗能的过程,那么所需的能量从那里来,肯定来自于其他能源,所以这个方法是无法解决能源问题的。 3. 难道这样考虑,利用核能等能源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然后作为汽车燃料,这样明显不如电动汽车的效率高。 综上,不看好这项研究。
个人分类: 杂感|491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