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纪实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纪实

相关日志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四:研究生们制作的昆虫标本
蒋高明 2013-7-15 21:49
蒋高明 2011 年的夏天,我连续在内蒙古、河南、江西等地出差,近两个月没有回弘毅生态农场了。七月的一天,我一回来,学生们就给了我一个惊喜。 原来,研究生丁娜、曾祥伟、博文静他们几个,用诱虫灯捕获来的虫子,制作出来了一盒又一盒具有很高鉴赏价值的昆虫标本,虫体是用大头针钉在泡沫塑料板上的。与以往枯燥无味的昆虫标本不同的是,那些标本配上了研究生们自己创作的绘画,变得栩栩如生,非常可爱。活着的时候被人们憎恶的害虫,躺在标本盒里,有了漂亮的插图衬托,俨然成了可供欣赏和收藏的艺术品了。曾祥伟本科时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他对虫子很有研究,是农场里的昆虫专家。他本来是研究用农药来控制虫害的,没想到进入我们课题组后,控虫彻底告别了农药,如今用生态方法捕虫取到了更好的成果。 有了这些昆虫标本,我们就能够对来访者介绍农田里害虫的今世前生,如那些漂亮的蝴蝶,她们的幼虫就是非常讨厌的彩叶虫。就是小小的蚊子、苍蝇,平时近距离观察它们非常困难,而今成了标本,就能够进行研究了。标本里还有玉米螟。同时,我们也能够告诉来访者,这些虫子本来是接到诱虫灯发出的蓝紫色的 “ 请柬 ” 前来约会的,它们也进行了配对,并留下了 “ 革命后代 ” ,遗憾的是,那些虫小姐不能够回到土壤里产卵了,它们的后代的后代也被抓住了,这就是早期预防的优越性。试想一下,如果它们交配后产生的大量后代在田间自由交配,待那些 “ 革命的火种 ” 蔓延起来,得需要多少农药来灭杀啊。因此,以预防为主的生态学的害虫防治对策,是远远比害虫爆发后用农药加转基因的办法控制来得更直接、更有效、更环保的。我们没有消灭哪一个物种的意思,但我们成功地控制了害虫对庄稼的危害。 图 3-11 学生们制作的农田害虫标本 图 3-12 “屎壳郎”一家亲 在昆虫的标本里,我看到了 “ 屎壳郎 ” 一家。屎壳郎是农业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成员,我有几十年没有见到野生的种群了。也不知道学生们是怎么抓到它们的,可能这些益虫们随着害虫们误入 “ 白虎堂 ” ,屎壳郎的标本有大中小,酷似一家人在散步。我们的生态农场不打农药,益虫们也增加了,连久违的昆虫物种都发现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当然,诱虫灯发出的 “ 邀请 ” 有时也会让一些益虫来赴会,这是物理方法的一个小缺陷。不过,值得放心的是,被抓到的昆虫们,以危害庄稼的为主,尤其以金龟甲、地老虎、玉米螟为主,它们占据了生物量的 98% 以上,因为 “ 坏蛋 ” 们都是晚上活动,那些益虫、益鸟们则白天活动。与农药对鸟类、益虫通杀完全不同的是,物理方法防治的是以害虫为主的,这可从学生们抓到的虫子标本中看出来。 我对学生们的这个创作大加赞赏。在研究生们的启发下,我们拟对农场周围的杂草、庄稼都制作成可以欣赏的标本。这是植物研究所的强项啊。除了植物标本,土壤标本也进行了保留,当然土壤标本没有按照艺术品来加工,毕竟干燥并磨成面的土壤只能保存在瓶子里面。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三: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14 17:23
蒋高明 2009 年 6 月的一天,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硕士研究生乌云塔娜在弘毅生态农场发来下面两条手机短信: “ 这几天虫子比较多了,院子里有 200 多克 (1 只灯每晚擒获的虫子,作者注 ) 。果园我也天天去,比院子里稍微多一些。蚊子几乎没有,我们都还没有挂蚊帐,还没有被咬过。 ” “ 国外有机农业都偏重虫害和杂草防治这块。我们这几天也在做杂草调查。现在金龟甲数量明显增多了,诱到的虫子 80~90% 都是它。等您来了看看我们的成果吧。 ” 第一条短信中,生态农场没有蚊子是很令人兴奋的。在这个 1.33 万平方米 (20 亩 ) 的生态农场里,我们自 2007 年起全面停止了农药、除草剂、化肥、农膜、添加剂,根本不用转基因,来验证生态学的办法到底有多大的功能。第二条短信中,严重危害花生产量的金龟甲如果五六月份就被诱捕,按照 2008 年的经验,秋后就危害不了了。 我们的目标是,粮食产量接近常规产量,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比上述 6 种技术模式之和高 3-5 倍。我们的做法是,不盲目杀死试验区内的每一个生命,靠食物链和人工适当干预达到生态平衡。 “ 害虫 ” 被特殊光谱的诱虫灯诱捕,这个整晚瞪着眼等那些 “ 害虫 ” 自投罗网的 “ 哨兵 ” ,令 “ 害 ” 虫变得不害了,反而成了鸡的食物,并且大量金龟甲被诱捕,有效的保护了花生的产量。去年靠近我们院墙的外面的农田,因诱虫灯的存在,虫害也明显减少。老百姓用于花生的剧毒农药 ( 绿英 ) 费用每亩 50 元,但依旧控制不了虫害。我们控制虫害的办法成本远低于剧毒农药。 图 3-7 弘毅生态农场不用农药、农膜和化肥生产的花生 ( 左图 ) 与农民用传统办法生产的花生,可见虫咬痕迹 ( 右图 ) 。 图 3-8 尽管农民使用了大量农药,收获时依然发现害虫,农民只好提前收获,以从虫口抢粮。 在玉米小喇叭口时,我们将柴鸡放进玉米田,田里的小虫和嫩草也成了鸡的美食,收获粮食的同时还收获了鸡肉,并且鸡的净收益是玉米的 2-3 倍。柴鸡吃虫有个缺陷就是好赖不分,连益虫也通吃。但还是比农药好,农药连无辜的鸟儿们也不放过。 农场里生产的有机粮食和蔬菜近 20 种,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绿豆、韭菜、芹菜、土豆、葱、蒜、萝卜、白菜、西红柿、黄瓜、南瓜、丝瓜等等,一些野菜如荠菜、马齿苋都可以挖来当菜。在城市,吃市场上买来的韭菜后反胃严重,因为农药残留多,而吃生态农场里的韭菜就不反胃,因为我们不用药,不用化肥,而用有机肥,是纯有机蔬菜。 因为没有了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农场里生物多样性迅速提高。约 200 只麻雀和 6 只燕子在这里安家了,还有刺猬、野鸡,饲养有狗、猫、鸡、鸭、鹅、猪,还有 2 只鹦鹉呢。空地里栽植了本地的乔木和灌木,给鸟儿们歇脚用,明年计划栽果树。农场里的 “ 害虫 ” 再也不敢来危害庄稼。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养殖了 2 只鸽子, 2 个月后变成 5 只了,有 3 只是被 “ 拐来 ” 的。真不知道鸟儿们用的什么招数拐跑了人家的 “ 良家妇女 ” 。有一点是清楚的,这里没有污染,没有毒药,有大量天然半天然食物都可以 “ 米西米西 ” 。 不打农药,用诱虫灯取代肩背式喷雾器,一可节省大量的药钱,二可保护生态环境,三也省了体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保护了农村妇女,挽救了母亲。目前,给庄稼打药的活多为妇女干,长期接触剧毒农药让农民得了不少怪病或癌症。上个月,前后不到 10 天,试验站邻村的两名 40 岁的农村妇女,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从理论上讲,生态农场的规模越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高,管理的成本也越小,带动的就业人数就越多。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发动老百姓拿出 100 亩地扩大我们的战果,搞有机农业;远期目标就是将整村的 1000 亩地连同 300 亩村庄搞成生态农庄。 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这么多地。地都分给农民了,一些农民看到了好处,要跟我们学,但他们往往急功近利,生态的办法缺陷就是慢,他们可等不得。越等不得,效益就越低,有时农民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如去年的大蒜,只有 5 分钱 1 斤。很明显,农民的利益被农药商、化肥商、农膜商、除草剂商、添加剂商、或转基因公司分割了。环境污染了,怪病多了,重病多了,不正常死亡的农民也多了,最后将所有的钱掏给了医院。 图 3-9 楼房屋檐下的燕子窝。这些年由于环境污染,燕子在农村少多了。燕子回归说明生态环境改善了 图 3-10 乌云塔娜在剪草。她第一个发短信告诉了我农场虫子被控制的消息。 我们的团队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生态学不是 “ 软道理 ” ,而是比转基因等 6 个技术之和还要强大的 “ 硬道理 ” 。听到学生介绍 “ 害虫 ” 被制服了,尤其宿舍里没有了蚊子,当时心情特别激动,一气写了上面的文字,在我的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后来《百科知识》等几家杂志转载了这篇文章。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二:湖北老总上门送来诱虫灯
蒋高明 2013-7-13 21:55
蒋高明 为了验证笔者上面的假设,即大量虫子是打农药打出来的,我们做了个大胆的实验设计,在 20 亩试验田里,彻底停止农药,看看虫子是多了还是少了。 当我们将这个实验设想通过科普文章在有关媒体报道后,并着手寻找物理方法控制害虫的设备时,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我的助手吴光磊博士告诉我,湖北荆州一家诱虫灯公司愿免费提供设备,让我们实验他们的产品。 2008 年 8 月的一个夏天,天正下着中雨,湖北荆州市某电器公司老总李刚先生,几经周折,一路赶火车、乘汽车,从湖北赶来了,还带来了他们的一台诱虫灯的样品 ( 后来根据需要,该公司又免费物流来 3 台诱虫灯 ) ,并告诉我们如何使用。这台诱虫灯的好处是使用简单,可自动开关,雨天可以自动断电,这样就减少了大面积使用的人工。经老总介绍,我们了解了该诱虫灯的一些基本参数: 1. 交流电式(高频振荡式),电压 AC220V ,频率 50Hz ; 2. 灯管功率 15W ,灯具综合用电功率 30W ,节能型; 3. 光控雨控; 4. 绝缘电阻 ≥2.5MΩ ; 5. 竖式不锈钢高压网,网丝直径 2mm ,网丝间距 10mm ,高压电网释放直流电压 4000-4500V ,高压网截面积 0.2 ㎡ ; 6. 灯体设双柱四合金镀铜紧固吊环悬挂、灯体支架材料为镀锌管,管材直径 10mm ; 7. 平行抽斗式接虫盒,长 135mm 、宽 140mm 、高 220mm ; 8. 设计寿命:> 5 年; 9. 控害面积: 30-60 亩。 上述技术参数经过实地验证,基本是正确的,唯有控虫面积 30-60 亩,没有得到验证。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在 20 亩地里放了 2 台,这样基本控制住了虫害。应当说,诱虫灯这项发明是物理防治害虫的一次重大创新,它解决了人工开关灯、雨天自动断电等问题,且紫外光对害虫吸引力大,对于农田里的害虫,无疑是设下了 “ 天网 ” 。 图 3-6 这个诱虫灯的本领很大, 2008 年最高峰一个晚上抓了 10 斤金龟甲,相当于 20 万个后代给计划生育了。 意外得到诱虫灯,且人家主动上门、自费送来样品,又免费给我们使用,这让我们好不感动。在弘毅生态农场,我和学生们热情接待了李总。几杯酒下肚,我们的豪情更壮了,有了新式武器,我们就会对害虫进行防治了。说干就干,饭后就找电线,接插头,在李总指导下,当晚就将诱虫灯悬挂在有机农场的上空,诱虫灯发出的幽灵般的紫光,向害虫们发出了 “ 死亡邀请 ” 。 诱虫灯果然身手不凡。因为前晚下雨,第二天晴天,晚上的虫子异常活跃,当晚就擒获了 10 多斤虫子,其中危害农田 ( 尤其花生田 ) 较大的金龟甲所占的生物量占 90% 以上。那些虫子成了农场内鸡的美餐。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中国农田被严重污染
热度 3 蒋高明 2013-7-8 22:44
蒋高明 目前,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 13.4 千克 / 公顷 / 年 , 其中有 60% 至 70% 残留在土壤中; 2008 年我国农药总产量 173 万吨 , 平均每亩施加 1.92 斤农药。 1990 年农药施用总量约为 70 万吨 ,20 年后的今天 , 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 170 多万吨。我们的农田充满了各种 “ 杀机 ”—— 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等,生物技术并没有有效控制农药用量,害虫和杂草 反而越杀越多。今天,常用农药就多达 300 多种,大量农药进入生态环境,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除了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直接污染外 , 工矿企业废水污灌等的间接污染也已 经使中国耕地不堪重负。有关方面数据显示 , 我国 只因污水灌溉而遭受污染的耕地达 3250 万亩。目前全国有 70% 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 , 其中 40% 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 , 流经城市的河流 95% 受到严重污染。据调查 , 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 1.5 亿亩 , 几乎占到了中国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为此,有识之士呼吁 , 守住 18 亿亩耕地 “ 红线 ” 不仅仅是守住其数量 , 还要守住其健康、洁净之 “ 红线 ” 。 不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就成功地保持了土壤肥力和健康。这是一百年前西方农学家发现的中国农业最令人称奇之处。然而时至今日 , 中国的农业正在工业化之路上被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裹挟着一路狂奔。 农药 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污染了耕地、水等农业之本 , 还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农业依赖大量化学物质投入堪称所谓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 , 危害甚多 , 不可持续。它不仅需要开采大量矿山、石油等 , 使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 , 大量化学品被投入耕地 , 造成耕地污染后 , 不利于植物生长 , 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但危害绝不仅于此 , 耕地污染还严重威胁到食品、粮食安全。绕一个圈子 , 耕地中的有毒物质最终要回到人体安营扎寨。因为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 ,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 并继续在人体内聚集。最终引发各种疾病, 如 “ 镉米 ” 就是例子 。 图 3-5 农村中一家极普通的农药商店,里面出售的农药五花八门。 1874 年,一个名叫席德勒的德国学生像往常一样走进实验室。不知什么原因,内心烦躁的他竟合成了一种油脂性淡乳白色的粉粒,还有一丝芳香气味。他哪里知道,就是这些小粉粒 60 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并由此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害虫防治史。 1939 年,瑞士某化学公司的缪勒 (PaulMuller) 博士,偶然发现席德勒合成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杀虫性能。他在马铃薯甲虫上试验,取得前所未有的防治效果 —— 杀虫率达 100%! 这种 “ 神药 ” 全称叫 2,2- 双 ( 对氯苯基 )-1,1,1- 三氯乙烷,简称 DDT ,是拉丁 文 “ 二二三 ” 第一个数字 的缩写。 DDT 在害虫防治方面功不可没,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至少帮助 5 亿人从疟疾中死里逃生。其发现者缪勒博士,也因此荣获 1945 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战结束后, DDT 作为杀虫剂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人们看到了有机合成杀虫药剂的巨大潜力。继 DDT 之后,又相继开发了 “ 六六六 ” 、 “ 毒杀芬 ” 、 “ 灭蚁灵 ” 等高效有机氯杀虫剂 ;“ 敌敌畏 ” 、 “ 辛硫磷 ” 、 “ 乐果 ” 等速效有机磷杀虫剂 ;“ 西维因 ” 、 “ 巴丹 ” 、 “ 杀虫脒 ” 等有机氮杀虫剂 ;“ 代森锌 ” 、 “ 敌克松 ” 、 “ 灭菌丹 ” 等有机硫灭菌剂 ;“ 田安 ” 、 “ 退菌特 ” 等有机砷灭菌剂 ;“ 灭多威 ” 等所谓高效低毒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还有众多的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杀菌剂等等,化学农药几乎覆盖了病虫草害防治的所有领域。 在化学农药问世之初,毫无准备的害虫被杀的 “ 溃不成军 ”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害虫对农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 1980 年,全球报导的抗性昆虫有 432 种, 1989 年这一数据更新为 589 种,其中 392 种为农业害虫。农药大量使用 后 ,益虫、益鸟、蛙类、蛇类跟着遭殃。生活在农田附近的雉鸡、野鸽、鹌鹑、草原云雀、家雀等大量消失,秃鹫、红尾鹰等大型鸟类也因捕食中毒鸟后,引起二次中毒。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三分之二的鸟类繁殖力下降。成蛙因吞食有毒昆虫而中毒身亡,就是小小的蝌蚪也难逃厄运。 农田益虫对农药的反应,往往比害虫更敏感,受到的伤害也更大。同样命运的还有稻田里的蜘蛛,当多次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稻飞虱后,先消灭的不是飞虱而是飞虱的天敌蜘蛛,因而造成后期稻飞虱暴发。草丛中的野兔、树上的松鼠、水里的鱼虾、土壤中的蚯蚓、花朵旁的蜜蜂、养殖房内的家蚕也都无一逃脱农药的毒手,甚至连远在南极,足不出洲的企鹅也没能躲过 DDT 的侵害。 农田里大量使用化工原料,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 等, 严重打乱了农田生态平衡。化肥使用量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到今天升高了一百多倍。施肥方面,长期强调氮、磷、钾等矿质元素,而不重视有机质还田,碳氮比严重失衡,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酸化,地力下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虫害,过分依赖农药灭杀,连天敌一起杀掉了 ; 害虫不断产生抗药性与人类竞争,人们被迫使用更毒的农药。应用除草剂灭杀杂草,虽可暂时控制草害,但来年杂草又卷土重来,令除草剂用量也高居不下。昔日空气、水、食物等 都新 鲜的乡村,如今到处充满了杀机。其后果是:害虫杂草越来越多 ; 农民因长期接触农药,患各种疾病尤其癌症的越来越多 ; 食品中农药、除草剂与生长激素残留量越来越高,进而影响了城市人群健康。这些严重的教训,都是人类狂妄自大,打乱生态平衡酿成的苦果。 更另人担忧的是,人们不从生态失衡的源头找原因,而在害虫杂草大量出现后继续采取对抗的做法。将杀虫的 Bt 基因转移到作物中,使作物细胞成为 “ 农药制药厂 ” ,再配合专门的农药,内外夹击害虫 ; 对于杂草,则采取更致命的草甘膦除草剂,仅保护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对其它绿色生命统统杀死。进入到生态环境、粮食甚至人体中的草甘膦,其 危害是相当大的,但有关部门都避而不谈 。 孰不知,转基因是在农田生态平衡打乱后,采取的更雪上加霜的做法。转基因作物种植十年后,美国农田里出现了难以对付的 “ 超级杂草 ” 和 “ 超级害虫 ” 。在转基因作物种植最多的美国,农业区域已发现水系、空气受到转基因成分的规模污染。由于转基因功能失效,农药用量和种地成本剧增,美国农民饱受其害。最近,美国 30 万农民上诉联邦法庭,抗议转基因巨头侵占了他们种植传统作物的权利,危害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 当 “ 锄禾日当午 ” 式的传统耕作方式被取代 , 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成为现代农业的 “ 常规武器 ” 时 , 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严重问题。工业化农业已经大大动摇了我们的农业之本。我们的食品之源 —— 初级农产品 , 在 农田中已经经受了如此化学化、工业化的 “ 洗礼 ”, 在食品加工、运输和保存各环节中还在无节制地添加各种化学制剂,甚至非食用的有毒有害工业物质也进入了食品领域。目前这种现象,令人忧虑万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11 次阅读|7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九:农民一年往地里打多少遍农药?
蒋高明 2013-7-7 21:35
蒋高明 农民 一年 要向地里打多少遍药?不同地区种植不同作物打药次数是不同的, 我 们在弘毅生态农场周围的农村调查,经向多位农民实地求证,得到下面的数据: 玉米:除草剂 1 次,杀虫剂拌种 1 次,灭杀地老虎 1 次,向玉米心撒药灭玉米螟 1 次,共 4 次; 小麦:除蚜虫 2 次;杀红蜘蛛 1 次,共 3 次; 大蒜:除草剂 1 次, 杀虫剂 1 次,农药灌根 1 次,共 3 次; 土豆:除草剂 1 次,农药 2 次 (蚜虫 1 地老虎 1 ),共 3 次; 花生:除草剂 1 次, 农药 5 次(浆虫 1 ,青虫 2 ,蚜虫 1 ,红蜘蛛 1 ),共 6 次; 西瓜: 除草剂 1 次,乐果灭蚜虫 1 次,除菌 2 次,共 4 次。 在山东棉区, 从棉农那里了解到种植转基因棉 使用农药的信息: 棉花播种时期为 4 月中旬,出苗时间为 7-10 天。以 4 月 20 号为出苗期,十月中下旬收获结束,期间经过 5 、 6 、 7 、 8 、 9 共五个整月,以及 4 月下旬与 10 月上旬 2 周,共 22 周。 棉花从一出苗就开始 喷 施农药防治蚜虫,大约每周喷施一次;待棉花结出蚊子嘴之后,主要防治棉铃虫,大约一周喷施一次农药;开花后,主要防治橡皮虫,也是大约每周喷施一次农药。 棉花生长 期的 22 周内 ,播种的第 1 周不需打农药,收获期棉花已经成熟,显然也不需要打药,这样就约有 20 周要打农药,棉农种植转基因棉的打农药次数在 18-20 次之间。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一户农 民 种植了上述 6 种作物, 为了杀虫和除草 ,则每年至少打农药 23 遍;在棉花产区,即使种植了转基因棉, 在整个棉花生长期打药次数也多 达 20 遍。打农药的活多为农村妇女干,她们的健康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农药污染的严 重威胁。 在农药的使用中, 风险最大的是喷洒除草剂,除草剂毒性非常大,弘毅生态农场里 虽然完全杜绝了除 草剂, 但 隔着墙,风吹过来含除草剂的空气,照样将敏感植物的叶片杀死(菜豆、黄瓜、核桃、大豆、繁枝苋等)。农民闻到除草剂的味道,经常是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待气味小了再出门。气味那里去了?无 非 是稀释到环境中 去了而 已。 实际上,用生态学的办法 来防虫除草,就可以将 上述 23 遍农药 完全省略 。但是 这就砸了农药贩子的饭碗,特别是那些 靠农 药 搞植保的人,更不希望 我们的生态学办法的推广 ,因为他们要 靠卖 农药赚钱,国家还补贴农药厂家、农药贩子,还鼓励农民 大量低价 买农药。 被忽悠了的农民就继续大量使用农药,导致身体健康出了问题,正好也迎合了医院的口味 ,医院就等着得了绝症的农民乖乖地将钞票送到他们的口袋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民一遍一遍地打杀虫剂,虫子也在五花八门的农药中 得到了进化,抗药虫子应运而生,害虫是越治越多 。关于这个问题, 后面 我还会介绍。顺手在农田里拍摄下来农民抛弃的农药瓶、农药包装盒,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耕地质量面临严重的退化,城乡人群的健康危矣! 图 3-1 农民到处抛弃的农药瓶子。 图 3-2 农药说明书上咬牙切齿的广告语。 图 3-3 打农药的农妇和她的女儿。 图 3-4 地老虎在农药洗礼下变得更加坚强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八:还原青储池
热度 3 蒋高明 2013-7-6 17:55
蒋高明 后来,农场的牛多了起来,加工面包草的成本越来越大了,养鱼不成功,养蚂蚱也赔了钱,我们最终回到了原点,使青储池还原它本来的功能。 可是我们的青储池太大了,如果储存满了,长时间吃不了的话,一打开窖,如果进了空气,或遇到雨天进入了水,就会烂窖的,那样的损失也是很大的。这也是兜售“面包草”技术的商人攻击传统青储池最大的理由。有没有办法解决烂窖问题呢?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挡雨就要建棚,为防大池烂窖,就将大池分成若干个小池,且将门错开。我们将这种改进的青储池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室遮雨式大型青储池” ( 简称“分遮池” ) 。 改进后的青储池容积没有减少,但有效解决了烂窖难题。青储池的吞吐能力远远大于“面包草”设备,于是,一个容积 350 立方米 的“分遮池”由养鱼池、蚂蚱池还原回了青储池,这个华丽转身,解决了农场 120 头牛一年的储饲料问题。 2010 年国庆长假,正是北方农村“三秋” ( 秋收、秋耕、秋种 ) 大忙时节,也是中国农田“狼烟四起”的时节。在山东农村,我带领研究团队亲自参加了“三秋”生产实践,体验了秋收的劳动场面,更目睹了以往被“农民不配合、科学家无奈、政府头疼”的秸秆焚烧问题被合理化解的全部过程。 图 2-13 分室遮雨式大型青储池。 图 2-14 青储池的吞吐能力很强,研究生们也加入了加工青储劳动。 以前被农民废弃的玉米秸秆,现在每吨可直接卖出 70 元的现金,亩可增收 70~100 元。对这样一点小钱,农民能够看上眼吗?我们起先对此心中并没有底。想不到农场收秸秆的消息一经传出,周围近十个村里的农民都来送秸秆,运输距离从 0.2 公里 到 4 公里 。送秸秆的拖拉机 , 在农场外排起了长龙。原来,一向勤劳的中国农民原本是不愿意焚烧秸秆的,只是由于农民大都进城去打工,留给农忙的时间太少了,且秸秆留在地里影响耕种,只好一把火焚烧了事。如果秸秆能够卖钱,那自然是白捡了便宜。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农民,每亩增加几十元的收入很多人都会愿意干的。 令人感动的是一些老人和妇女,他们用最简单的运输工具,用小推车或三轮车来送秸秆。虽然一次只收入几元钱,但他们说年轻人都进城了,闲着也是闲着,从地头捡秸秆卖钱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好让亲人早日从城里回家。至于那些有力气和运输车辆的年轻人,则将送秸秆变成了短期生意。运秸秆多的大户,每天收入在 300~400 元之间。一周下来,在家门口比到城里打工一个月都挣得多。 图 2-15 运送秸秆的长龙。 对生态农场来说,由于有了大量青贮饲料,减少了生产成本,养牛利润可提高 40% 左右。如果没有农民配合,农场主自己到地里雇人收秸秆,则养牛利润就少多了。由于秸秆有了用途,农民不再焚烧秸秆,农场可以用来赚钱,国家头疼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迎刃而解。这样,农民、农场主和国家三方受益,这些好处是牛带来的。 牛是名副其实的“造粪机器”。每生产 1 吨牛肉约生产 16.7 吨牛粪,我国 18 亿亩农田(是不是应该先说 18 亿亩农田的秸秆喂饲多少头牛,然后再产多少牛粪)可出产近 17 亿吨的有机肥。我们的前期实验还表明,仅利用常规化肥量的 25% 和 50% ,其余亏损的氮以牛粪补充,在中产田上实现了小麦和玉米总产量 959 公斤和 943 公斤,比传统纯化肥农业模式 (904 公斤 ) 增产 6.1% 和 4.3%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即使利用常规化肥用量的四分之一,北方玉米小麦的产量也不会受到影响,反而略有增加。这样的话,中国一半以上的化肥厂可以关闭,也能够保证粮食安全。 我们找对了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子,就是找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突破口。生态循环农业,既可增加人类的可食热量(秸秆养牛,收获牛肉),又增加了大量有机肥(牛粪肥田),还增加了新能源(牛粪产沼气)。在我们科研团队的引导下,平邑县农民将废弃秸秆卖钱,农场用秸秆养牛赚钱,农民买回牛粪用来肥田,这样的良性循环产生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比之工业化消耗秸秆来得更快,农民参与更积极。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500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七:养蚂蚱赔钱
热度 3 蒋高明 2013-7-6 17:47
蒋高明 讲完青储池养鱼赔钱的故事,还有一段插曲。 2007 年,我了解到一种技术,说是用杂草养殖蝗虫 ( 蚂蚱 ) ,效益也不错,给我提供信息的教授还亲自带我去看,他们介绍一亩地能够赚 4 万多元,我也感觉项目不错,可以给杂草找到出路了。于是买蚂蚱苗,建蚂蚱棚。临沂一个卖蚂蚱的送来了一个盒子,就是一些土,但土里有很多蚂蚱卵。这盒土就值 4000 多元,他们是按照卵的数量算钱的。卵要越冬,他们就建议我将青储池的一角覆盖塑料膜,在塑料膜下还有一个小温室,同时用电炉加温,我们像对待宝贝那样伺候那些蚂蚱苗,每天过去用小喷雾器浇水,期盼着蚂蚱快快出苗。按照卖蚂蚱苗的说法还有昆虫教授的核实,如果管理好的话,每年蚂蚱可以出 6 茬,而且投入一次以后就不用再买苗了,这样诱人的前景,让我们激动不已。为了提高温度,我们还买了煤炭给蚂蚱棚加温,后来蚂蚱出苗了,也过了夏天。 图 2-12 人工网室内养蝗虫,如果有稳定的市场是个好技术,但这个产业有风险。 完整的实验做下来我们才发现,蚂蚱根本产不了 6 茬,只有 2 茬,且销售也不像卖蚂蚱苗的承诺的那样供不应求,而是很难出售。我们雇人到县里的餐馆去卖,人家也就要那么几斤。最后算起账来,养蚂蚱赔进去 2 万多元资金。原来,卖蚂蚱苗的就是为了卖苗,忽悠下家,至于那昆虫教授,是否是他们的托儿,就不得而知了。实践出真知,我们的真知可是用实实在在的钞票换来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6532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六:青储池养鱼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5 22:56
蒋高明 在实验农场建立之初,我们就考虑过了秸秆储存问题,起先我们尽管引进了面包草加工设备,但从理论上计算下来,如果将来养殖 200 头牛,那么养殖的大部分利润都会被加工面包草的高成本带走,另外,大量不能降解的农膜将充斥农场。鉴于此, 2007 年夏天在建设牛棚时,我们投资 5 万元,一块修建了一个 350 立方米 的大型青储池。 在实验之初,我们只养殖了 29 头牛,其中 20 头用于科学实验,分为几组,按照不同的饲料配方喂饲。有 2 组牛是以传统的秸秆为主,能够消化“面包草”的牛只有 8 头,因此,一台设备加工出来的面包草就足够实验牛全年吃的了。当时“面包草”排满了半个院子,煞是壮观。 但是,我们建立的青储池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经过 2008 年一个夏天,水就积满了。炎热的夏天,笔者跳进去游泳,园了儿时的游泳梦,要知道,现在在农村,找到没有污染的水已经很难了。青储池里的水很清,并且深的地方达 3 米 ,倒是理想的游泳池。 然而,农场是用来生产的,我们必须用实验证明给农民看看,秸秆是能够转化的,肥料是能够换粮食的。闲置的青储池,就是对资金的积压,就是资本的浪费。我们必须让青储池升值,肯定不能把它当作游泳池。 面对积满雨水的青储池,一个在水库工作的蒋家庄村民提醒了我们:可以用来养鱼。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放置 200 元的鱼苗,到结冻时,可以收获 2 千斤鲜鱼,按照 5 元一斤,可以收到 1 万元。账目算起来很诱人,于是我开车带学生到水库去买鱼苗,活蹦乱跳的鱼苗放进了青储池,我们好不激动啊,就等着收获鲜鱼了。养鱼也不困难,放一些牛粪进去就行,而且还可以将农田了的杂草喂鱼,可谓一举两得。 可好景不长,我们起初的设想很快被现实打破了。我们建立的是青储池,最深的地方有三米,水是不动的,且投放的鱼苗过多,氧气出现不足。开始鱼儿生长很快,也真的将农田里的杂草吃了不少。这个实验歪打正着地证明了陆地上的杂草同样可以进入到淡水系统中成为鱼的饲料,如果我们的鱼池足够大,且水是活水,我们起初的想法是能够实现的。另外,市场上销售的鱼儿多喂养成品饲料,含有各种激素添加剂,鱼儿生长很快,这样就能够很快见到经济效益。而我们是用传统的生态办法,其生产出来的鱼卖一样的价,我们的成本就明显加大了。 为了解决青储池养鱼缺氧的问题,我们从网上查到信息,购置了漂浮式的加氧机,为了保证足够大的加氧量,买的是大功率的。加氧机是从山东微山县买的,通过物流运到卞桥镇,我亲自开车去接的。拉回机器后,我们和研究生们立刻动手安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准备后,加氧机开始往池塘里通气了——实际上,就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吹进水里。 图 2-10 养鱼时花了 3000 多元买了的加氧机。 图 2-11 从青储池里下网打鱼。 尽管氧气也通了,但养鱼的效果依然不佳,依然是因为缺氧造成死鱼,还有就是鱼的密度过大,鱼儿生长不好。另外,我们的养鱼池就在养牛场的旁边。各种不测的情况随时发生,有一次,被圈了很久的牛不知道怎么将铁门弄开了,一头健壮的牛跑了出来。于是,农场上下的人都跑出来“围追堵截”,要把牛赶回圈内。它一看到这么多人,各个路口都有人把守,就调转头来直奔青储池,可那里也没有路,慌张中的牛跳进了青储池。也别说,动物们天生就会游泳,我们可见证了一头近千斤重的成年牛,从青储池的西头游泳到了东头的壮观场面,它爬上岸来被截住赶回了牛圈。牛这一展示游泳本领不要紧,第二天池塘了就发现了大批鱼的尸体。因为水被搅动的厉害了,牛慌不择路被游泳时,将下面的底泥和牛粪搅动了上来,水更加浑了,鱼儿窒息死亡。 青储池养鱼近两年,最后我们只收获了 1 千多斤鱼,只卖了 1000 多元,净赔进去近 5000 元。看来青储池还是要储存牛的饲料才是正道。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963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五:引进“面包草”设备和技术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2 14:58
蒋高明 我们最初了解秸秆养牛的信息,是来源于一个叫 “ 面包草 ” 的技术 ,就是将新鲜的玉米秸秆粉碎后,向散发着香甜味的碎秸秆上泼洒生物菌种,打捆包装后,作为牛的饲料。这个信息最早是由大众日报社的记者朋友刘同贵介绍的。 2005 年 7 月,他知道我在草原搞生态恢复实验,急需要一些让牛冬季吃上“新鲜”草的技术,他介绍我认识了山东高密市的张老板,这时我才了解到“面包草”这个名词。原来,面包草的核心技术是粉碎、打捆与包膜的设备,这些设备是在天津出售的。但知道这些准确的信息是要付出代价的,张老板要我们交 5 万元,说是我们加工出来的“面包草”他们负责销售,这个费用是加盟费。实际上,后来我们才了解到,该公司收取了所谓的加盟费,销售给你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菌(这种菌空气中就有)。他还要我们建一个大池子,浸泡秸秆,美其名曰去掉秸秆中的农药。走了一圈弯路,花了不少冤枉钱,我们才知道秸秆直接粉碎打包即可,根本用不着什么菌。 “面包草”加工的设备是天津优耐特公司生产的,他们还出售一种特殊的膜用于包装。该公司的老总听说我们加工“面包草”是做科学实验的,免费提供给我们一套设备,这样,我们就 有了成套的秸秆粉碎、打捆、包膜设备,把机械、包装膜、微生物菌多项技术成果集成,我们也能够生产牛羊的“面包”了。 应当说, “ 面包草 ”的效果是 很好的,如果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是可以推广的。其他养牛户并不接受 “ 面包草 ” 技术,主要原因是成本高。 “ 面包草 ” 的外包装需要包扎一层塑料膜,这层膜的价格不便宜,以前用的是国外技术,现在国内企业也可以制作了,成本虽然有所下降,但当地人还是不能接受。 除此之外,加工“面包草”费时费力,还要专门的包装绳,这些都使得成本降不下来。我们当时核算,加工 “面包草”的成本是 0.11 元 / 斤,青储的成本才 0.05 元 / 斤。 图 2-8 弘毅生态农场加工面包草。 图 2-9 昔日被农民烧掉的秸秆如今可以卖钱了。 另外,这层膜的回收问题、是否可降解等,也使 “ 面包草 ” 技术推广多少与环保理念不能完全契合。即使如此,在当时全国遍地焚烧秸秆的环境下,我们引进的技术还是非常先进的,为此笔者还于 2006 年 6 月 22 日 ,兴奋地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一篇《把秸秆变成牛羊的“面包”》,文章全文如下: 眼下快到了收麦子的季节,也到了烧秸秆的季节。我们担心,山东、河北、河南等农业大省又将面临 “ 狼烟四起 ” 。尽管国家明文规定不准农民烧秸秆,但是,规定归规定,如果我们不能给秸秆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这个 “ 令 ” 是根本行不通的。 实际上,农民兄弟们烧掉秸秆,除了得到一点矿物质肥料以外,他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而国家却要付出治理环境污染和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排放的巨大代价,并严重影响水、陆、空的交通安全。国家的事情农民可以不管,但是,要是仔细算起账来,农民烧掉的却是牛肉、牛奶、牛皮以及牛粪等许多值钱的东西,这农民们就非常不合算了。如果将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升值的部分可能是其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粮食价值的五到十倍。 凡是种地的人都明白一斤粮食一斤多秸秆,折合成鲜重 ( 含水量 70%) 就是三斤多。山东等地的大部分农田,可亩产粮食 1 吨多,去掉所有的成本也就是纯收入 500 多元,还不如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挣得多。而如果同时收获了 3 吨饲料,则可以使一个成年黄牛足吃 150 天,实现 “ 两亩地一头牛 ” 。牛使农户增值的部分约合每亩地 2700 元(如果牲口得到充足的食物每天可增重 4 斤,市场上肉牛 5 元以上,去掉加工成本 2 元)。要是改养奶牛,这个利润空间更大。 在生态学上有一个 “ 十分之一 ” 法则,即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 ( 绿色植物 ) 的约 10% 部分能够进入次级生产者。在农业 “ 种-养 ” 小循环系统中,牛、马、羊就是次级生产者。其实,转入次级生产者体内的不光是牛、羊肉等物质,还有来自太阳的能量。即农民不光烧掉了牛肉,还烧掉了大量的能量。 那么,有如此美好的前景为什么农民兄弟们还在烧秸秆呢?国务院从李鹏总理,朱 镕 基总理,到温家宝总理,为什么连续三任总理都不能解决一个农民烧秸秆问题呢?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为秸秆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没有将上面所介绍的农民收获粮食后,同时收获牛肉 ( 奶 ) 又收获能量的科学道理,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我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等传统的畜牧业上,造成了国家西部脆弱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直接诱发了沙尘暴、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而光合物质产量最高的上述农业大省产出的优质饲料却白白地烧掉了。 我们知道,人吃饭需要储备粮食,但我们很少为牲口储备 “ 粮食 ” 。而在牲口中, “ 饭量 ” 最大的是牛、马、羊,这些反刍动物一年四季都不停嘴。他们吃的是草,但是贡献的是肉和奶。我们一方面辛辛苦苦地提高粮食产量,动员了全国的科学家提高产量,不惜农业污染 ( 化肥、农药、地膜、杀虫剂 ) 甚至转基因的巨大风险,但是增长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给猪和鸡吃了。国家以粮食为主的精饲料工业发展迅猛,最早进军中国饲料市场的泰国某饲料企业早就赚足了农民的钱。还有人发明了饲料添加剂等让猪、鸡们长得更快,使城里人不敢消费养鸡场里的鸡。而 “ 六畜 ” 中不与人争粮的牛、马、羊的 “ 食物 ” 却没有生产经营,农牧民家里的大牲口经常是 “ 吃了上吨没有下顿 ” 。有的干脆不养大牲口了。 在古代和近代,农业秸秆的去向一是喂牲口,因为农民需要的畜力来自耕牛;二是做饭取暖的热量也来自秸秆。如今,拖拉机取代了畜力,化肥取代了有机肥,煤炭和天然气取代了秸秆。但是拖拉机不产粪,种地没有有机肥呵护是非常危险的,农田出现的环境污染、地力下降以及种植业成本增大等问题,概与化肥取代有机肥有关。煤炭和天然气有用完的那一天,最终涨价后农民们用不起。 因此,要科学解决中国的大牲口口粮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问题、以及宏观生态问题,一个以消耗作物秸秆为主的粗饲料加工工业必须跟进。这其中巨大的利润空间,可为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机械加工业、有机肥业、能源工业、服务业等所公平分享,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可以使该产业链运转起来。如果将全国的 7 亿吨秸秆充分利用起来,这个 “ 大饼 ” 的直接价值就可以值 6000 亿元人民币 , 还不算为国家节约土地 1000 亿万在内。 值得欣慰的是,笔者最近在山东发现了秸秆转化为饲料,并大量用于养殖业的生动例子。山东枣庄一家民营企业自费投入 1300 万元,研发九年时间,科学解决了养殖业中饲料运输难、贮存难、吸收难、转化难等众多棘手问题,为小麦、玉米、水稻、红薯、大豆、谷子等秸秆找到了合理的出路。这个突破就是为牲畜生产草 “ 面包 ” ,其中微生物和酶制剂、加工机械和外包装的技术创新,根本解决了青储饲料加工成本昂贵、时间短、烂窖、吸收转化低的许多问题。并由此带动了粗饲料工业这个乡土气最浓的朝阳产业,非常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山东莱西市,笔者几乎见不到一根玉米秸,全市近 10 万头奶牛 ( 计划发展成 30 万头 ) 将能够吃的黄秸秆也不放过,当然更不会有人舍得烧掉了。 “ 面包 ” 草令这里的奶牛毛光发亮、产奶量增加 10% 以上,连粪便都不那么臭。笔者随机调查了一户农民,该户养了 30 头奶牛,每年净收入 10 万元,家里买了 2 辆车。农民再也不用为奶牛吃不饭而发愁,面包草加工户接到电话后送货上门,也不用占很大的地来建青储窖,喂起来也省力多了。要是再将牛粪和高附加值养殖和沼气发电联合起来,他们家得到的钞票会更多,能源也解决了。面包草技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农学家们依然在寻找增加产量的途径,包括遗传育种、增加水肥的利用效率,甚至不惜转基因的风险代价。其实,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但环境成本却很大。如果我们不在产量提高上做文章,而在光合产物转化上做文章,这样提高的 “ 粮食 ” 产量不仅没有环境风险,而且解决了棘手的乡村环境问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民丰产又丰收 ( 现金收入 ) ,是实实在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国家加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新技术的推广仅靠民营企业是难以实现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四: 建立了生态农场
蒋高明 2013-6-30 21:55
蒋高明 按照我们最初的设想,是要把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应用在一个生态农庄的概念中。我们要探讨是,纯粹的生态农业能否在中国真正循环发展起来。牛已经买回来了,需要牛起的作用,一是将秸秆变肉,肉间接增加粮食;二是生产肥料替代化肥,恢复并提高地力,最终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将秸秆中的能量利用起来,牛粪可以加工成沼气。这需要建立沼气池,沼气池产生的气体是很好的能源,沼液则是控制蚜虫和红蜘蛛的理想“农药”,且还有叶面肥的作用,沼渣则是非常好的有机肥,再次替代“化肥”。对于农田大量害虫的防治,则是利用物理 + 生物的方法,即将交配后的害虫用诱虫灯诱捕,然后喂鸡,从源头防治了害虫危害,这个办法可以将农民的喷雾器替代下来。对于杂草,则采取深翻耕地、控制杂草结实、放鹅吃草等办法。在牛粪进一步利用方面,引进蚯蚓、黄粉虫等物种。在果树、蔬菜传花授粉方面,引进蜜蜂。在林下,利用闲置空间散养鸡、鹅等禽类,除了利用空间,还对树木施肥,可又一次替代化肥。总之,我们要将能够摸索到的,符合生态学理念的技术,在农业上大胆试验,我的最终目标有一个,就是完全告别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大害”,最终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如果我们的上述科学设想能够顺利实现,那么我们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建立起一个新的模式。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麻烦和要做的事情一样多。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我们在租用的 40 亩地上,开始了“一大于六”(即一个生态学有益技术大于六个常规农业有害技术)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农民给我们的地太差了,是他们不愿意种的薄地,好地他们舍不得给。现在回过头来看,要是农民给我们好地,也许两年就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在全村最差的土地上进行生态农业试验,我们苦苦摸索了 5 年,前后损失的经费达 20 多万元。 我将山东省人民政府资助的“泰山学者”专项经费,包括给我的个人补贴全部用来做实验,前后投入了生产与科研基金 200 多万元。 2005 年,我开始设计生态循环型技术路线, 2006 年从农民手里租下了 8 亩速生林地, 2007 年再次从农民手里租下了 20 亩山岭薄地,后来村里又提供给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土地 10 亩,再加上农民不愿意种的一些涝洼地,几块地加起来约 40 亩。这样实验农场正式建立起来了。我们给这个农场取名弘毅生态农场,弘毅取自曾子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的,我们清楚,用一个可持续的有益技术挑战六个不可持续的有害技术,是非常困难的,其中会受到不同利益代言人的攻击,这些代言人包括农药、农膜、除草剂、化肥、转基因、添加剂的生产、销售企业及其不同利益部门豢养的科学家。 2008 年,我们在弘毅生态农场基础上,建立了科研站——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之所以用山东农业大学的牌子,是因为 2005-2011 期间,我兼任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学校领导对我们的实验给予了高度重视。 图 2-7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成立仪式,弘毅生态农场办公室就在这个院子里。 弘毅生态农场建立在我的家乡——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和很多人对中国农民的评价一样,我也认为咱们的农民兄弟是既可气而又可爱。可气的是,对于这样的薄地,当时农民承包是 110 元 / 亩,可租给我们则要 260 元 / 亩。可爱的是,这些农民对我们的农庄充满了好奇和希望,一旦能够把自己的东西售卖到农庄时,哪怕仅仅为了几元钱,他们也会不辞劳苦地做起来。农民就是刨地吃饭,只有看到效益了,觉得好了,才会模仿,但是他们没有超前意识,只重眼前利益。 农作物秸秆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的大问题,解决作物秸秆目前有四种模式:一是固化,通过化学黏合制造板材;二是气化,建设秸秆气化站;三是秸秆青储,发展畜牧业, “ 过腹还田 ” ;四是秸秆直燃发电。其实,最经济、环保、符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就是发展秸秆畜牧业。 我 的研究团队就以发展秸秆畜牧业为切入点。具体做法是,将秸秆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通过牛羊使其 “ 过腹还田 ” 。牛羊粪便既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培肥地力,也可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节约煤炭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农村人既勤快又节俭,村民们把自家地里刚刚收获的秸秆收集起来,运到生态定位站卖,以每斤 4 分钱的价格出售,每亩地的秸秆能卖到 120 元。有的家庭丈夫在外务工,妻子在家只种很少的地,但是她也会把这点玉米秆收集起来,用手推车运来卖。虽然卖不了几个钱,但是也比以前在地头烧掉了强啊。 按照我们的设计, “ 秸秆 — 肉牛 — 沼气 — 农田 ” 是一个生态链。在定位研究站里建设了一个容纳 200 头牛的牛舍,现已有 120 头肉牛入栏。蒋家庄党支部书记蒋胜利从支书岗位上退下来后受雇在农庄帮着养牛。他从中看到了利益,帮工的同时,在自己小院里也建了间牛舍,第一批喂养了 2 头牛,第二批 3 头牛,第三批 16 头,长成后都与生态农场的牛一起出售。 通过实践,我们发表了一篇名为《秸秆喂饲肉牛过程中不同饲料转化效率比较研究》的论文。文章指出,生产每公斤肉牛消耗的纯粮食为 1.6 公斤 ,玉米面用量最多为 20% 左右。 “ 微储鲜秸草 ” 混合花生糠这一配方饲喂肉牛净收入最高, 7 个月育肥过程中净收益 1722 元 / 头。 为了推广我们的技术,我们自筹经费,在平邑县蒋家庄和西荆埠发展了 5 户示范户,推广 “ 三头牛 ” 模式 —— 即每户养三头牛,充分利用秸秆饲养肉牛,同时利用牲畜粪便发展沼气,这样就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我们养殖的肉牛,不用激素和添加剂,也可生长到 510 公斤以上。但问题是,如果这种生态养殖的牛和用激素方法养殖的牛销售价格一样的话,则赢利空间非常小。如果我们养的牛价格能高于其他牛价格 10% 以上,则小有赢利,如高于 50% 就能发展为很好的产业了。国际上,有机食品一般比普通食品价格高出 50% 左右。但现在国内市场还很混乱。 弘毅生态农场就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六年。目前我们的农场有土地 104 亩,其中科研生活区、养牛区、蔬菜区 18 亩,本地森林恢复区 8 亩,严重退化耕地恢复区 2 亩,实验农田 10 亩,有机粮食种植区 57 亩,人工湿地 5 亩 , 有机果园 4 亩。这些土地先后完全告别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坚持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目前,农场年养牛 120 头 ( 其中基础母畜 11 头 ) ,养鸡 2000 只、养鹅 1200 只,种植有机粮食 66 亩、有机蔬菜 5 亩。农场有固定工作人员 7 人,其中管理人员 3 人,一线生产人员 4 人 ( 不含季节用工人员 ) ,研究人员及研究生 15 人。 实验农场建立以来,已吸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留学生等 30 多名中外研究人员在此开展科学研究,立足于本农场,已发表 SCI 、 CSCD 论文 40 多篇,其中 IF4 论文 5 篇, IF6 论文 3 篇。国内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实验开展 5 年来,我们已带动农场所在地蒋家庄村蒋胜利 ( 前前任支部书记 ) 、蒋建强、蒋光华、蒋开文等 10 户农民,开展秸秆养牛 60 头,其中蒋建强个人养牛 24 头;带动蒋高玉、蒋军 ( 前任支部书记 ) 、蒋寿荣以及周围村、乡镇等发展林下养鸡 30000 只;带动周京林 ( 现任支部书记 ) 等 4 户农民发展有机粮食 12 亩;带动蒋家庄建设户用沼气 130 户;带动蒋家庄村容整治街道 900 米 。带动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浙江、江苏、某部队等企业家、农民、军人从事有机农业,充分展示了科研示范作用,在全国累计推广有机种植面积约 13000 亩。农业部、环保部、山东省科技厅、农业厅、国务院参事等多次组织专家现场考察指导。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0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三:带农民去买牛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29 21:07
蒋高明 养牛的技术基本学会了,土地也办理了承包手续,其余的工作就是建牛圈、招饲养员、买牛犊了。为了摸清秸秆转化成肉牛的具体参数,我安排了硕士研究生冯素飞从事这个课题研究。这名来自内蒙古东部草原的女孩子,在农区养牛还是头一遭,但她很能吃苦耐劳,虚心向饲养员学习,认真记录数据,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牛犊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当地的拦马牛市,大约每天有七八十头牛上市,然而,这些牛大都是经过牛贩子倒腾的,不小心就会上当买回病牛。曾经一名农民买回一头育肥牛,过了一段时间牛的颜色发生变化,原来是牛贩子将一头奶牛染色冒充肉牛,而且这头牛已经是病牛了,导致该农民损失惨重,叫苦连天,再也不敢在当地买牛。二是临沂市的花埠圈牛市,那里的牛是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运过来的,可选择的空间稍大些。三是莱州牛市,位于胶东半岛,牛主要来自东北,东北又主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尽管距离远,但牛的品种好,可挑选的空间很大。临沂和莱州牛市是我们选择实验用牛犊的理想之地。 到临沂花埠圈买牛是 2007 年的冬季。当时,我开车带着冯素飞和我们聘请的懂牛的农民 ( 是业余的牛经济,懂得牛贩子袖内的手语 ) ,提前一天就进驻到牛市周围,找了一家便宜的旅馆住下,房间条件很差,且又要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我也没有睡好。闹钟在凌晨四点及时把我叫醒了,我们三人迅速来到了牛市。那时,天空星星依然在闪烁,偌大的牛市还没有来人,我们在大门口等待开市。 汽车的马达声陆续多了起来,原来,是很多牛贩子也来买牛犊了,然后再拉回到像拦马那样的本地牛市去卖,我们要想买到好牛,必须赶在牛贩子之前。 五点多钟,牛市开门了,交易也很快进行,买牛的人先看好牛,然而去谈价钱。谈价不是公开喊出来的,而是牛经济们通过袖口内的手语谈价钱,他们这样做,就是不让买方和卖方知道他们谈价的细节,因为成交一笔生意,牛经济是两头都要得好处的。谈好价钱后,就要先预交定金,当选完自己想要的牛犊后,再一起结账。专门运牛的车辆现场就有,谈好租车价钱后就会帮助买主装牛。我们选好牛犊,交齐所有的牛款,最后还要交换牛绳。牛市的潜规矩,卖牛不卖牛绳,我们提前买好了牛绳将卖主的绳子换下来。就这样,用于实验的第一批 20 头牛犊从 100 公里 外的临沂拉回了实验农场。 图 2-4 硕士生冯素飞和她养的牛。小冯用第一手的严谨试验数据证明 “ 秸秆变肉 ” 是可行的。 另一次买牛是到山东胶东半岛的莱州,又是一次异乡买牛的经历。大约是 2008 年 8 月 5 日 ,我带领博士研究生吴光磊和几个养牛户来到了莱州,拟在这里选择几十头牛充实我们的牛场。与上次临沂买牛一样,我们提前赶到莱州找地方住下,这次的路途非常远,我开车经过了约 4 个小时才从蒋家庄赶到莱州。 莱州的牛市比临沂的市场要大很多。全国不同省市的牛贩子都有,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而我们要买到质量好的牛,还需要请当地的牛经济帮忙。我们请来的牛经济与他们熟悉,经过一幕幕的袖内的讨价还价“哑剧”,最后选择了 40 头牛,雇车拉回了农场。 图 2-5 山东莱州牛市一角。 图 2-6 莱州牛市,雄性的牛用来育肥,雌性的被屠杀!牛犊来源越来越少。 这次莱州买牛,我又亲眼见证了全国牛市存在的危急。牛贩子为了利润,大都不要母牛,母牛育肥效果不好,养牛户也不愿留母牛,因为经济回报周期长。可怜的小母牛,生下来就没有人要了,只好交给牛贩子到牛市上出售。那些小母牛,它们的命运不是被人买来喂养,而是直接被送进屠宰场,其价位比正常的小公牛每斤要便宜近 1 元。那些小母牛们,可能预料到它们的生命到此结束了,被卖掉后根本不愿意上车,那些凶狠的牛贩子们用钢条抽打它们,小牛们也不上车,他们就用手使劲扣小母牛的眼睛,它们疼痛不已站了起来,被强迫驱赶上了卡车。在牛贩子眼里,小母牛反正是被屠宰的,才不会管它们的感受呢。 那次长途运输的小牛,经历了近 5 个小时的路途,站了一路,且又遇到暴雨,我们没有给小牛们提供防雨设备,运输到牛场后,饲养人员没有经验,又给它们喂了不少生水,这样一下子病倒了 4 头,经历了一两个星期的紧急治疗,最后还是死了两头。这是我们经验不足造成的,做实事毕竟不容易啊。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3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二:偷学养牛技术
蒋高明 2013-6-28 23:18
蒋高明 当我提出了农区秸秆养牛想法后,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是土地,二是技术,三是资金。农民之所以不愿意养牛,就是他们面临这三个实实在在的困难。 先说土地问题,当我向村领导提出了在蒋家庄养牛时,村领导都不吭声。家乡的传统是非常和谐的,当他们不同意一件事的时候,表现出最大的反应就是不表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而同意一件事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非常明朗的,往往就是一个字“管”(管在沂蒙山方言中就是“可以”的意思)。村两委针对我的方案进来了认真的讨论,还召开了全村三十多个党员的会议,他们不知道我具体要干什么。而在最后召开决定是否将土地承包给我们养牛的会议时,他们专门将那些有反对倾向的村民叫了过来。村民们喝了酒,胆子就有些大。我提出秸秆养牛的那些理论上的好处,在农民眼里一点也不值得,他们说不就是养牛吗,他们能够养一万头。在这些喝了酒的农民眼里,数字是没有概念的,以十当万他们也不含糊,总之,就是阻挡这个项目进村。农民们担心集体的土地用作了别的用途,而且对于蒋家庄的农民来讲,我带来的项目不是什么高科技。在他们眼里,那些能够污染,冒浓烟,淌黑水的项目才是好项目,能够带来大把的钞票。而我的项目恰恰是治理污染的,因此获得不了农民的共鸣。经过近 5 个小时的“舌战”,最后是本家的一个兄弟支持了我,他在村里很有威望。抽了无数根烟后,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说了句一锤定音的话:“租!失败了就当白给二哥用了几年地”。农民大方起来还是非常痛快的,他们对我们的项目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定下土地是 2007 年 2 月底的事,春节刚过完,村民们大都在家,还没有出去打工。 然后是养牛技术。对于秸秆养牛,我了解的也仅仅是理论上的数据,对于秸秆的怎么来处理?具体如何养牛?牛舍建成什么样?牛的饲料配方是什么?牛得了病怎样及时处理,我是心中一点数也没有的。当时村里只有一户农民养着两头牛,他用的技术依然是当年在生产队的养殖方法。为节省饲料,两口子甚至拔草喂牛,而对于饲料配方他们也没有概念,显然这个传统技术不符合大规模养殖的需求。 在卞桥镇,养殖规模较大的只有一户农民,他叫卜祥宾,是个牛经济 ( 即牛贩子 ) ,常年与牛打交道。他在卞桥镇石河村租地养殖了 100 多头牛。但是,这个养牛户很难打交道,每天大门紧闭,即使家里有人,也是大门上锁,就是不愿让人参观,尤其拒绝政府部门来的人。 原来,卜祥宾被政府官员愚弄过。在农村,发展养殖业尤其投资比较大的养牛业,政府是有补助的,在他资金非常困难的时候,他是非常渴望政府的补助的。起先政府官员也承诺补助他,有了官员的承诺,他就对各级领导毕恭毕敬,生怕得罪了“财神爷”。但有一次上级的上级领导来参观时,承诺补助的领导对上级领导拍着胸脯说,这家养牛场是他们扶持了 200 万元建立起来的。在现场的卜祥宾听了这话,差一点没有给气死,官员说话太不靠谱了,他实际仅得到了 2 万元的补助,如果扣除了请客送礼,加上搭的功夫,受的气,远没有 2 万元了。从此以后,这个年轻的养牛户从此大门紧闭,一概不接待来访者。 但农民还是有朴实的一面的。通过我一个同学,他与卜祥宾个人关系很好,我才得以去参观牛舍构造和了解养牛的成本核算情况。然而,这依然得不到全面的知识,人家不给多说。 后来,我提出租他家的牛棚,给出的租金比较诱人,牛粪全部归他,临时养殖 20 头肉牛,派本家的一名亲戚前去当饲养员。有了这样优厚的条件,卜祥宾答应我们去试试。即使让把牛放进他家闲置的牛棚里,但提出的条件也很苛刻,规定时间来喂牛、处理牛粪,其余时间不给开门。在养牛户眼了,多一家养牛的,就多一家竞争对手,他们是不情愿让别人来学技术的。 牛也是买卜祥宾的,这个聪明的牛经济就将他卖不出去的 20 头牛都卖给了我们,饲料也从他那里买,支付了全部货款后,我的亲戚前来养牛了。 但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亲戚本来是想来学一些技术的,但人家根本不教,甚至告诉你相反的做法,如牛渴了他还建议你喂一些盐促进消化,那些可怜的牛整日打不起精神来,后来内部一好心的饲养员偷偷告诉我们秘密,才解决了饮水问题。我做实验的初衷是解决大量秸秆饲料的焚烧问题,替代草原上的草,即希望大量使用玉米秸秆,我们在另外一个地方加工了牛的玉米秸秆饲料——“面包草”,但卜祥宾顽固地建议不让用,说玉米秸秆没有营养,他是购买花生糠和红薯秧,这就离我的利用玉米秸秆的思路大相径庭。在山东农区,玉米秸秆才是大量的。 租牛棚养牛的日子很不好过,大约过了 3 个月了,到春节了,按照当地的习俗,我们得请客感谢人家的帮助。就是在那次宴席上,卜祥宾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原来他以为我与官员们很熟悉,是会得到政府官员给的经费扶持的,否则我租地养牛干什么。他希望能够搭我的车,帮助他到上面求情,但又不好意思对我说,就从我那亲戚嘴里套话。一个劲地劝酒,将亲戚灌得大醉,直到吐血。从那以后,亲戚不愿意在卜祥宾那里受气了,提出了要走。 于是,春节过后,我们将牛卖了,还是委托牛贩子出身的卜祥宾卖,还是卖给了他本人,前后过程赔进去 3 万多元。但到这时侯,我们已经知道了养牛的大概技术了,其余的还得靠自己摸索。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一:艰难的“畜南下”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27 23:17
蒋高明 2000-2005 年,笔者带领研究小组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围封了 4 万亩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地,将大中牲畜转移出草地,试验自然恢复能力。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 2007 年 7 月 15 日 ,美国《科学》用三页完整篇幅六幅图片予以报道。但是,草地可以自然恢复,老百姓吃什么?在土地使用功能上,笔者提出了牧民的牛羊和农区的鸡交换 “ 场地 ” 的双赢思路,称为 “ 畜南下、禽北上 ” 。其核心思路是:农区的秸秆生物量远高于草原(有利于牛羊),草原的空间远多于农区(有利于散养鸡)。针对的具体问题是:草原严重退化;农区秸秆在田间地头大量焚烧;城市人吃 45 天长大的 “ 笼养鸡 ” (食物中含激素,在喂养过程中药物一天也不能中断)。因为是新思路,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支持我们,笔者只好带领研究小组自筹资金在内蒙古和山东两地开展试验。这里谈一下 “ 畜南下 ” 的艰辛。 2005 年 10 月,为开展 “ 畜南下 ” 试验,笔者竟聘到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组建了泰山学者团队。试验地点选择在临沂市平邑县蒋家庄,属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是笔者从小长大的地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从那时起,笔者驱车奔波在北京、内蒙古和山东三地。 图 2-1 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聘任现场,在那次会上我把握了进行生态农业实践的机会。 山东农业大学对该试验给予了高度关注。校党委书记盖国强、副书记于留成、副校长董树亭、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院长张春庆、副院长王空军、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中华、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史建民、植保学院副院长刘玉生、生命学院教授杜秉海等多次到蒋家庄现场指导。 “ 畜南下 ” 试验也引起了国家地方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环保部自然保护司综合处长王捷、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唐家农、山东省环保局科研处处长张懿、山东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彭继安、临沂市人大副主任蒋建云、临沂市农业局局长赵新、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平邑县长陈一兵、人大主任程明安、副县长刘玉山等各级领导亲临现场参观指导。  然而,领导们的关心多是宏观的,一些具体的事情还得我们自己去做,要和农民打交道。农民不了解我们要干什么,他们不理解的是,我放着北京优越的条件不住,跑到村里养牛有什么出息。租用土地时就费了很大的周折。经过反复解释,老支书理解了我们的试验意义,答应租用 30 亩土地。然而,正当签订合同的时候,本村的一个生意人以为我们要发什么大财,也回来闹着要地。最后,我做出了让步,从完整的试验地块上割去了 5 亩地。签订合同时,该生意人答应和我们一样 “ 养牛 ” ,其实,他将土地用来上一个严重污染的淀粉项目,因老百姓强烈反对和镇里的领导也不支持,土地闲置至今。 我们租到的土地,价位高于本村农民 100 元 / 亩。为此,我们每年要多支付 2500 元的租赁费。  各种困难还在后面。到了转交土地的日期,农民们却拖延不交。收获了大蒜后又种上了一茬西瓜,那意思分明是,如果我们来建设,就得赔偿他家的西瓜,那样下来损失严重。只好等带他们收获西瓜再施工。将施工日期拖到了雨季,施工成本白白增加了两三万元。  土地到手了,工也开了,但另外一家农民却找来了。原来,农田里有他们家的坟墓。火葬在中国已经实施几十年了,但山东一带的农民依然还要土葬。坟墓藏在庄稼地里,起初没有发现。坟墓问题出现了,只好停下工程来解决。迁坟需要协调土地迁出方和迁入方两家的利益,要请客、送礼、赔偿,还要燃放鞭炮,给亡灵 “ 压惊 ” 。为此我们花了 2000 元,并将施工日期又延误了 1 周。  土地的纠纷并没有停止, “ 畜南下 ” 试验基地的院墙拉起来了,牛棚也建了,办公区也基本完工,可我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在仓库里临时大帐篷。生活困难还好可否,关键是与农民打交道困难。就在我们开展实验的时候,本村的一户农民却开着拖拉机闹着来院子里种地。原来,村干部将土地出租给我们做试验后,答应农民从别的地方补偿,但由于干部换届,新老干部没有衔接好,造成了农民来 “ 闹地 ” 。解决的方案自然是,由我们出面周旋调解,新干部才将农民 “ 摆平 ” 了。 图 2-2 试验之初,笔者和学生们冬天也住在这样的帐篷里,德国 Aashen 大学博士生 Mario Lucas 也曾住过。   挫折远不止这些。 “ 畜南下 ” 试验,为的是验证我们的一个大胆设想,被农民白白烧掉的秸秆具有和草原草一样的利用价值,秸秆完全能够替代草原草。但是,这个试验并没有获得国家的经费支持,只有山东农业大学的少量经费,大部分经费是笔者个人筹集的,先后花费的经费愈 150 万元。正当经费紧缺的时候,来自湖南的一家老总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从网上了解到本团队的 “ 畜南下、禽北上 ” 试验,拟与我们合作成立企业,发展秸秆畜牧业。但是,我们没有防范的是,同村里的一个有黑社会背景的小老板,平时对我的话一直是 “ 言听计从 ” 的,却暗中勾结一个黑律师,对湖南老总拨来的 200 万经费动了手脚。经过近似与 “ 土匪 ” 搏斗的一个多月的周旋,湖南老总撤回了 150 万元,白白损失 50 万元。企业支持 “ 畜南下 ” 的首笔经费告吹。  从上面简要介绍的情况就不难明白,科学家或企业家为什么不愿意到农村,和农民打交道。农民不相信政府,更不信任企业家,对科学家也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企业家还缺乏社会责任感,追求利润是其主要目的。骗子大量存在,信任危机使科学家在中国做事业困难重重。  然而,尽管存在大量困难,试验还得进行。笔者将山东省人民政府补贴的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津贴 (10 万元 / 年 ) 用于试验运行。到目前为止,我们成立了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该定位站已吸引 13 名中外学者从事 “ 畜南下 ” 科学试验,包括 12 名研究生 ( 含 1 名德国和 2 名法国留学生 ) 、博士生、博士后,和 1 名本科生。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处理的秸秆养殖效果实验、农户生态循环和经济产出、有机种植模式下作物的生理生态、腐殖质转化动物蛋白的生物学和经济效益、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生态种植模式与粮食安全、生态学为主的农村能源利用新途径、鲜秸草中的营养成分,等等。  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是非常渴望的。试验开展后,农民们也开始行动起来了。他们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 “ 教授养牛都能赚钱,我们养就更赚 ” 。试验开始的 2006 年,蒋家庄只 3 头牛,现在发展到了 94 头,邻村由 0 头发展到 30 头。离试验地 6 公里 外的栏马 ( 村名 ) 集市 ( 山东农村每 5 日一个集市 ) 上,每市可上 100 多头,全部被当地农民买走。在我们的带动下,栏马集市成为平邑县最大的肉牛交易场所,并带动了周边蒙阴、费县、泗水、滕州等县市的养牛产业发展。在农村能源利用方面,经过笔者研究小组的 “ 游说 ” ,县能源办公室为蒋家庄投资建立了 100 座户用沼气设施。  图 2-3 带领学生到农村调查秸秆存放情况。在一个村里,我们发现秸秆堆放达 600 立方米 ,严重影响了村容整洁。 在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问题时,科学家要给农民做出具体的样板来,用事实说话,才能保障国拨经费投资到位。通过我们的实验,发现以前社会上的许多误解需要用事实和科学的数据来澄清,如有人认为牛不吃秸秆 ( 某院士观点 ) 、牛粪不能够产生沼气 ( 某沼气发电设备老总观点 ) 、沼气不能作饭 ( 中科院某博士生的观点 ) 。可见,只有实践才能够出真知啊! 几年的 “ 畜南下、禽北上 ” 试验,初步表明了下述结果:第一,牲畜移出草原后,草原可以得到自我修复;第二,草原养禽可充分利用生态空间,节约近三分之一的粮食,同时为国民生产健康的禽类产品;第三,农区秸秆能够喂养大牲畜,且有很好的经济产出;第四,如果充分利用农区人、畜粪便和秸秆等生物资源,农户的燃料完全能够自我满足,为国家节约大量的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和部分电力;第五,有机肥充分还田,可以减少至少一半的化肥用量,并提高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态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或零碳经济,而目前的农业模式是高碳经济和污染农业;第七,草原空间和农村秸秆等废弃资源开发,可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他们种粮 ( 或养殖 ) 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农民种地不赚钱或赔钱,粮食安全是困惑中国 13 亿人口大国的头等大事。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比从技术上提高粮食产量来得更直接和 “ 立竿见影 ” 。  当然,我们的试验仅仅是小规模的,我们希望来自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媒体的大力支持,将 “ 畜南下、禽北上 ” 这一既恢复草原生态,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事业在更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然而,即使取得上述小规模的实验成功,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三言两语难以说尽的,下面就我从头道来吧。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9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在九三中央的报告
热度 2 蒋高明 2013-6-25 23:08
在九三中央的报告 2007 年 9 月 14 日 ,在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 601 会议室,九三学社召开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循环型农业发展研讨会,听取了中科院植物所蒋高明、农业部规划设计院沈瑾、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等五位专家就生态循环农业所做的专题报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听取了专家发言,并做了重要指示。九三学社副中央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原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贺铿,九三学社参政议政部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张化本等出席了专家研讨会。 2007 年 6 月 29 日 ,我就发展秸秆畜牧业、促进农业生态循环给韩主席写了 3500 字的建议信。韩主席对此建议高度重视,做了专门批示,指示九三学社加强调研,这封信直接促成了本次研讨会的召开。 我国每年产 6-7 亿吨秸秆,是非常重要的食物、能源和肥料的来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重视不够,加上政策技术等原因,秸秆资源被大量废弃,并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在充分调研和试验的基础上,向韩主席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解决国家食物安全问题。充分利用秸秆是提升农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每年生产粮食 4.8 亿吨 (2007 官方数据粮食产量为 4.8 亿吨,五年之后即 2011 年这个数据更新为 5.7 亿吨 , 对于这个粮食“八连增”神话,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 , 1.8 亿吨供给人消费, 1.2 亿吨作为饲料供给畜牧业,其中用于猪饲料近 1 亿吨。农业下一步要解决的重点不是粮食产量问题,而是肉和奶的来源问题。我国秸秆可支持的动物鲜重达 1.8~2.1 亿吨,按照 40% 的保守屠宰率,以及 “5 斤粮 1 斤肉 ” 比率估算,相当于从秸秆中收获了 3.6~4.2 亿吨粮。 第二,减少农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农业废弃物的堆积和排放,一方面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排入水体后,造成河流、湖泊、海域的富营养化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秸秆循环利用后,可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第三,以有机肥取代化肥,种植业还有减少成本的大量空间。目前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每亩需要 200 公斤 化肥。如果通过一定的措施实现秸秆 “ 过腹还田 ” ,地会越种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对水的需求也将减少,可大大降低种植业成本。牛羊这些流动的 “ 化肥厂 ” 所 “ 制造 ” 的有机肥量是巨大的。如将全国 50% 的秸秆利用起来,就可以支撑 3.6~4.2 亿头牛,全国可增加牛粪 32.8~38.3 亿吨。这些肥料均为有机肥 , 折合 2835~3310 万吨硫酸胺,逼近全国化肥的需求量 (3390 万吨 ) 。 第四 ,逐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目前沼气和沼气发电技术都已经成熟,如果实现了 “ 秸秆-饲料-能源化-肥料-种植 ” 完整循环,将大大降低农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缓解能源危机,并对减缓全球变暖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沼气 ( 发电 ) 的能量来自植物从空气中当年固定碳水化合物所携带的太阳能,没有增加对碳的排放 , 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和天然气的有效成分均为甲烷,如果采取一定的技术实现沼气取代液化气,则实现了工业开发农村沼气。因此,养殖场就是亟待开发的 “ 天然气矿 ” 。 第五,科学利用秸秆可增加农民收入。南袁 ( 隆平 ) 北李 ( 振声 ) 科学解决了水稻和小麦的增产问题,但是他们依然不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相反,他们对单纯依靠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的做法也表示怀疑。单纯依靠粮食收入依然不能解决农民在教育、医疗、婚丧嫁娶等所需要的费用,更况 “ 谷贱伤农 ” 早就挫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因此,农民们舍弃了农村主战场进入城市 打游击 。如能利用一定的技术,将秸秆畜牧业大范围推广,则可使目前农民种植效益 “ 种两季收一季 ” 提高到 “ 种两季收三至四季 ” 。 在给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的建议信中,笔者强调指出充分利用秸秆是提升农业的重要途径。以山东为例,小麦、玉米是山东省的主要作物,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已实现了小麦 - 玉米周年亩产超过 2000 公斤 产量潜力纪录( 2005-2006 年度),玉米和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 4000 公斤 / 亩 (60 吨 / 公顷 ) ,其净初级生产力甚至超过了热带雨林 (10-35 吨 / 公顷 ) ,是草原的 50-100 倍。这些生物量中有 50% 以上是秸秆,而秸秆经过加工后可成为优质的饲料。理论上,秸秆中含有的物质与能量与粮食是不相上下的,关键一环是通过牲畜转换,即生态学上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链接。 全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既污染大气,又浪费资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连续三任总理都对秸秆焚烧问题做出专门批示。秸秆循环利用后,不仅可以减轻城乡环境污染,还可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薪柴和煤炭是农村的主要能源,但是薪柴林有限,而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越用越少。目前沼气和沼气发电技术都已经成熟,如果实现了 “ 秸秆-饲料-能源化-肥料-种植 ” 完整循环,将大大降低农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缓解能源危机,并对减缓全球变暖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沼气 ( 发电 ) 的能量来自植物从空气中当年固定碳水化合物所携带的太阳能,没有增加对碳的排放 , 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气 ( 含甲烷 60-70%) 和天然气 ( 含量 95% 左右 ) 的有效成分均为甲烷,如果采取一定的技术实现沼气取代液化气,则实现了工业开发农村沼气。因此,养殖场就是亟待开发的 “ 天然气矿 ” 。 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秸秆的综合利用。美国、德国、英国等已经将无机农业逐步回归到有机农业,其中重大变化是有机肥的生产和应用。他们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并培育了地力,美国农田有机质含量高达 10% 就是个明证 ( 我省农田普遍不到 1%) 。让农产品和能源搭桥,实现传统种植业向生物质资源和生物质能源转变,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一大新趋势。今后人类利用的能源将以可再生资源为主,如欧盟计划 2050 年,可再生能源量占一次能源的 50% 。 在九三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笔者建议九三中央组织有关专家充分论证,选择若干典型村落,集中生态学、农学、畜牧学、微生物学、农业机械等各方面专家智慧,通过小麦、玉米、花生、白薯等秸秆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与肥料化等关键技术突破、集成与示范,大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带动县域范围内的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加工业、肥料产业、能源产业、服务产业发展;大大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杜绝秸秆焚烧危害,降低化肥污染,解除食品安全隐患,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 “ 生产发展 ” 、 “ 生活宽裕 ” 和 “ 村容整洁 ” 。 韩启德主席充分听取了笔者等专家们汇报后,针对中国秸秆综合利用做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秸秆问题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秸秆具有非常潜在的利用价值,秸秆综合利用是出于战略性、全局性和现实性的考虑。国务院应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办公室,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九三学社中央要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和生态循环农业,组织重大研究课题,在全国进行充分调研,从而作为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的重要 “ 抓手 ”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50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九:未来的生态农庄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24 05:45
蒋高明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以无机能的大量投入为标志,并使用上千上万的化学合成物质;生命科学的尖端成果如转基因技术也 “ 入侵 ” 农业。当前,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是现代农业的 “ 六大要素 ” 。然而,人类开发的上述技术在提高了一定的粮食产量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耕地、地下水和空气被污染,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 六要素 ” 变成现代农业的 “ 六大害 ” 。更严重的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少量利润被 “ 六要素 ” 瓜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严重受挫,纷纷进城去打工,农业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产业。 农业生产最尊崇生态学原理,古人所说的 “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 ,恰说明农业生产不能离开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配合。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农业,将上述被 “ 六要素 ” 夺走的利润追回来并还给农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升值,情景会怎么样呢?有人肯定说这是痴人说梦,但是,如果我们用足了生态学原理,充分调动了人的主动能动性,并不是不能实现的。实际上,据笔者调查,上世纪 80 年代山东局部地区的小麦亩产就超过 500 公斤 了,那个时候只有一点氨水而已, “ 六害 ” 远没有今天这样肆虐。下面,我们就以一个 1000 人、 250 户、人均耕地 1 亩的山东中等农村,来设计一个生态农庄,看看这个农庄是怎样生态循环起来的。 一、初级生长区 ( 粮食安全保障区 ) 。生态农庄的重要光合产物来自大田粮食生产,在这方面, C4 植物的玉米最具优势。在山东一带,即使小麦、玉米两熟制,在水、肥、管理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实现吨粮田已不是什么难事。我们用该村 500 亩地用于粮食生产,可产出 500 吨粮和 600 吨秸秆 ( 均为干重 ) 。由于该区域重点是捕获太能光能,并固定碳,同时生产粮食与秸秆,其效益如果去掉人工等成本效益是不明显的。即使如此,该村如获得 500 吨粮食,也相当于 1000 亩平均单产 500 公斤 ,超过了国家平均值 ( 300 公斤 ) ,首先满足了粮食安全。 二、次级生产区 ( 一次升值区 ) 。根据我们的前期试验结果,每 7 公斤 左右秸秆配合 2 公斤 粮食可转化 1 公斤 活牛重。这样,大田区产出的 600 吨秸秆,加上 170 吨粮食,可转化为 85 吨活牛重;同时可生产 3000 多吨鲜牛粪,用于生产能源和有机食物,利用反刍动物实现了秸秆等废弃产物的第一次升值。如秸秆充分消化,该生态农庄约需 200 头牛就可成功实现。 三、有机食物生产区 ( 二次升值区 ) 。将剩余的 500 亩地,利用其中的 400 亩生产有机蔬菜 ( 洋葱、胡萝卜、马铃薯等适合长距离运输的蔬菜 ) 、 100 亩用于生产有机水果。因为生态农庄有大量的有机肥,按照国家或者欧盟的标准生产有机食品,优质优价,可实现亩收入过万元。这是重要的升值区域,所需要的大量有机肥来自动物生产。剩余的有机肥,再加上人粪尿、农家肥、沼渣、沼液,大量回到粮食生产区,以保障持续的初级生产。粮食生产区不足的营养元素,还可以通过作物倒茬、休茬、种植豆科牧草等实现 “ 用地养地 ” 。 四、庭院经济区 ( 三次升值区 ) 。山东一带农户,每家约有 250 -260 平方米 的农家院,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居住区。可充分利用其空间发展庭院经济:种植 5-8 株葡萄或樱桃;利用平房屋顶空间养殖 50 -100 平方米 左右的蝗虫,将农田里令人头疼的 “ 杂草 ” 转化为昆虫蛋白;再将牲口圈改造,发展 2-3 头肉牛;利用地下空间搞沼气池,生产能源;结合太阳能,基本杜绝外界化石能源输入。其余少量空间可养殖鸡、鸭、鹅、狗等动物。户均庭院设计毛收入 1 万元。 五、乡村经济开发区 ( 四次升值区 ) 。由于该生态农庄杜绝了上述 “ 六害 ” ;并通过严格的生态措施杜绝了苍蝇、蚊子、蟑螂等传统 “ 三害 ”( 麻雀为该村生态成员 ) 骚扰;在所有的空间种植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恢复河流、沟渠、池塘湿地,缓解旱情;严格保护大树与古树,实现空气新鲜、水源清洁、食物飘香、鸟语花香;整村生产不含 “ 六害 ” 成分的有机产品,这样的农庄对城里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可以围绕餐饮、住宿、交通、银行、保险、娱乐、修理、加油站、理发、服装、农业观光等,分离出 20-30 户搞第三产业,实现从事三产的农户年均 10 万元。 六、能源生产区 ( 五次升值区 ) 。利用农户庭院发展沼气池,实现厨房革命和厕所革命,彻底结束农村几千年没有厕所的历史,同时将生活污水、废弃物处理在沼气池中实现,既生产能源又生产有机肥。待生态农庄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后,发展大型沼气,除满足农户日常需求外,夏秋季大量过剩的沼气可以搞罐装沼气,出售给城镇或直接驱动汽车。农村是巨大的 “ 能源矿 ” ,这点鲜为人知,有关部门应当看好这一能源产业。 七、教育、文化、医疗、娱乐与休闲区。农民负担中,教育是大头,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家长为学生投入的费用高达 7-8 万元之多。而农村大学生就业又是大问题,许多人半途而废,教育造成的浪费是巨大的。如果从小学开始,就高薪聘请高素质的教师任教,恢复过去的 “ 村村有小学 ” ,那么农家可节省大量的教育费用。除此之外,农民 “ 婚丧嫁娶、生老病死 ” 负担也很重,生态农庄可利用公共财富以及国家投资解决农民的上述负担,将过去被医院、交通和城市剥削走的钱财留在农村,青壮劳动力返乡,逐步将农村建设为最适合人类居住,有就业、有消费、有欢乐、有尊严的理想之地。 现在,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生态农庄告别 “ 六要素 ” 后,经过生态循环,效益提高了多少呢?由于远离了危害食品安全的 “ 六要素 ” ,并减少了化石能源使用,其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价格方面,我们就按翻一倍计算,上述产业中 ( 毛收入 ) ,初级生产为 105 万元,次级生产 238 万元,有机果蔬 500 万元,庭院经济 125 万元,第三产业 300 万元,这样全生态农庄的毛收入就可愈千万元。因为生产资料基本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身提供,投入的仅为劳动力和部分机械能,生产成本大大下降,我们就按投入占毛收入的三分之一计算,该生态农庄也可实现年均 700 万元的纯利润。 那么,目前这 1000 亩地能够挣多少钱呢?在现代农业模式下,山东农民种植三季 ( 小麦或大蒜、西瓜、玉米 ) ,辛辛苦苦不说,纯收入不足 1000 元 / 亩,全部 1000 亩耕地也就收入百万元左右。这还是年景好的时候,遇到市场行情不好,入不敷出。生态学的办法实现了 “ 一大于六 ”( 一个生态技术大于六个现代技术 ) ,且六七倍地提高效益,试想什么样的单一技术能有生态学这样的威力呢?全国农业哪怕仅 5% 的农庄实现了有机种养,产品优质能够优价,依靠城里人的自觉消费,就可为国家解决诸如环境污染、乡村能源、粮食安全、农民就业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建设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态农庄,为什么还不快行动起来呢?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167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八:生态学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蒋高明 2013-6-22 21:28
蒋高明 2009 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气候变暖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球的极大关注。伴随着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还有人口膨胀引起的粮食短缺危机,再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是照搬西方以大量化肥、杀虫剂、除草剂、转基因和机械能投入为主的 “ 无机农业 ” 模式,还是另辟蹊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 “ 生态农业 ” 之路?粮食增产是以转基因为主,还是利用现有资源,引入生态学的理念?这些是摆在 13.4 亿中国人面前的重大问题。 现代农业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墨西哥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成就已从那个时候开始了。第一次绿色革命持续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标志就是 70 年代以来,亚洲水稻和全球玉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小麦产量翻了一番,这场革命解决了 19 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自足问题。其成就归功于农作物新品种、化肥和其它化学品的广泛应用。 但这场绿色革命在哪些方面过头了呢?那就是在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的同时,环境受到了极大危害。今后几十年间,世界人口将从 60 亿增至 90 亿,这样,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果,就难以继续满足庞大人口对食物和生态环境的需求。鉴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发起第二次绿色革命 —— 发展生态农业,既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又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那么,第二次绿色革命以什么为武器呢?要在可耕地和淡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前提下,既要克服化肥和杀虫剂对环境和健康的不利影响,又要考虑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可能危害,还要实现粮食增产,这些 “ 苛刻条件 ” 无疑对第二次绿色革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破解这个难题,科学家们首先想到了转基因技术,试图通过挖掘基因资源、转移有效基因促进粮食增产。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被媒体称为新绿色革命的 “ 最大亮点 ” 。 现在,科学家可将任何异种基因移入作物中,创造出全新的品种,并使新品种更新时间缩短到传统育种的一半。美国杜邦公司和孟山都 (Monsanto) 公司、欧洲诺瓦提斯 (Novartis) 公司等,投入巨资参与转基因技术的研发。美国先锋公司更将玉米的 8 万个基因序列破译了 75% ,估计 5 年内可全部完成。孟山都公司则试图识别控制其它基因的 15% 基因,以掌握操纵基因的主要工具。 在人口最多的中国,转基因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引进动植物基因,特别是外源基因来提高作物产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青睐。于是,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黄矮病冬小麦、转基因抗白叶枯病水稻、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转基因抗青枯病马铃薯、转基因玉米新品种等;超级猪,优种牛、羊、猪胚胎分割、移植与性别控制及产业化;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反应器等等,纷纷列入了国家优先发展的计划日程。目前,中国科学家已对 100 多种作物、蔬菜、饲养动物进行了 200 多种“基因”手术,尤其将主粮水稻、小麦也要搞转基因,这在全球是史无前例的。在欧盟、美国、澳洲、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乃至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关门的时候,中国却大搞转基因“大跃进”,其中的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不能不令人忧心如焚。 中国科学家眼里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依旧是围绕着传统的粮食产量。也就是说,他们希冀的绿色革命,主要是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贡献,而忽略了一个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贡献 —— 生态学的贡献。顾名思义,绿色革命应当是生态的,应当突出生态学的贡献。按照中国科学家设想的思路,虽然其出发点是提高产量并保护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上,可能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转基因本身的环境风险不说,如将增产的粮食依然用来养猪和鸡,本身就是对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粮食的最大浪费。中国每年生产粮食 5.3 亿吨, 1.8 亿吨供给人消费, 1.4 亿吨作为饲料供给畜牧业 ( 占粮食总产量 25%) ,其中用于猪饲料近 1 亿吨,猪是仅次于人类的第二耗粮大户。可见,下一步要解决的不是粮食产量问题,而是肉和奶的来源问题。而以生态学为特征的绿色革命,是在秸秆上做文章,而不是在粮食上做文章;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解决食物问题和环境问题,而不是用工业的思路制造环境污染 ( 化肥、农药、地膜等 ) ;是利用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增加人类的食物 ( 如牛、羊肉和奶食品 ) ,而不是用其中的某些基因获得人类期望的食物 ( 如单一的粮食 ) 。因此,以生态学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革命。 那么生态学的贡献是什么呢?生态学的解决方案,不是将眼光直接盯在提高粮食产量上,而是将人们废弃的 50% 以上的光合产物 ( 以秸秆为主 ) ,高效循环利用起来,通过植物生产 ( 截获太阳能 ) 、动物生产 ( 收获肉奶等食品 ) 、微生物生产 ( 生产饲料和肥料 ) 等,使单位土地面积升值,既增加了食物,又增加了肥料。有机肥增加后,将大量的中低产田改造,反过来可提高粮食产量,即实现循环农业。 在笔者看来,利用生态学的办法解决中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优于用转基因的办法。以生态学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解决国家食物安全问题。我国年产秸秆 6~7 亿吨,折合鲜重达 18~21 亿吨。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如养牛养羊等反刍动物,则相当于得到 1 亿吨的活牛重,以 54% 的出肉率计算,等于 5400 万吨纯牛肉,或 2.7 亿吨粮食( 1 斤肉等于 5 斤粮的营养和热量),扣除育肥过程中消耗的 1 亿吨粮,净增加粮食 1.7 亿吨。试想,什么样的技术有如此强大的威力?生态学的解决方案是从猪等嘴里夺出粮食来。当然,上述是理论计算值,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能够将 50% 的秸秆利用起来就是很不错的增产计划了。目前,全国 80% 的牛羊已经在农区养殖,充分说明秸秆畜牧业是有巨大的潜力的。 第二,制造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如果有效利用秸秆资源,那么牛羊这些流动的 “ 化肥厂 ” 所制造的有机肥量将十分巨大。初步计算,如将全国 50% 的秸秆利用起来,就可以支撑 3.6~4.2 亿头牛,增加牛粪 32.8~38.3 亿吨,折合 2835~3310 万吨硫酸胺,均为有机肥,大量使用对土壤不形成破坏,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粮食产量也不会下降反而增加。根据我们在山东的前期实验,如果每亩施用 5 吨有机肥,即使减少一半的化肥用量,玉米产量也高于施常规化肥的产量。 目前,由于拖拉机取代了畜力,农民不再饲养大牲口,有机肥来源少,造成化肥用量居高不下,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同样导致了严重污染。新绿色革命利用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规律,将有机元素循环利用,培育地力,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可大大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农村面源污染,人们还可吃上放心的粮食和蔬菜。 第三,避免了转基因食品带来的恐慌。尽管分子生物学家们反复强调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然而对于其长期影响,人们还是说不清楚,发达国家对转基因粮食和传统粮食是严格区分的。而利用生态学办法生产的食物则不存在这种风险。 第四,转基因的绿色革命是使生物技术公司受益,生态的绿色革命则使广大农民受益。转基因技术为高新、复杂技术,农民不可能掌握,一旦进入推广阶段,农民必须每年购买转基因的种子,这样就会受到生物技术公司或种子公司的 “ 剥削 ” 。与此相反,生态学的绿色革命所需要的原料是农民自己的,所获得的额外收入大都进入自己的腰包。即使利用秸秆转化饲料的新技术,也多为常规技术,经简单培训后农民就能掌握,不用担心种植和养殖成本加大。 在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在健康的土地上,用健康的生产方式生产健康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城市富裕人群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对粮食生产的要求是:一点化肥不施,一滴农药不洒,一粒除草剂不用,坚决不能有转基因。 生态农业在国外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例如,在德国,生态牛肉的价格要比常规方法生产的牛肉至少贵 30% ,但消费者知道生产生态牛肉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因此,付这个价格值得。近年来,德国普通牛肉销售量下降了 50% ,生态牛肉销售量增加了 30% 。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西欧是全球最大的生态农产品消费市场,其消费额在未来几年还将会连年增长。 在政府方面,《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欧盟各国也大都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例如,奥地利于 1995 年即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转变。法国于 1997 年制定并实施了 “ 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 ” 。德国农业部长建议欧盟在 10 年内使生态农业产值占整个农业生产的 20% 。在经营企业方面,美国有机农业商业联合会主席凯瑟琳 • 迪马特奥说: “ 有机农产品已不再限于健康食品店,现在它们正不断涌进大型连锁超市”。生态食品已不再只是一种时髦。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生态农业有朝一日将会成为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为什么说以生态学为主的农业具有中国特色呢?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 75% 以上,美国农民仅占其人口的 2% ,劳动力昂贵且严重不足,只好借助机械和转基因技术。其实该国发展的是一种 “ 懒人农业 ” 。另外,中国 62% 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瘠薄、洪涝、盐碱等各种因素制约,要改造这些中低产田,必须借助有机肥来培育地力,而无机肥和转基因只能使土地越种越 “ 瘦 ” 。 通过 “ 转基因 ” 还是 “ 生态学 ” 来提高粮食产量和解决能源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科学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我们能否缩小城乡、工农和区域差距;关系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是为 “ 三农 ” 服务,还是 “ 为官员的政绩、企业家的利润和学者的论文服务 ” 的问题。只有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生态学唱主角的新绿色革命是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方向性问题。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空课堂纪实》
热度 1 muyayuan 2013-6-21 10:20
《太空课堂纪实》  雅砻江之源 神十天宫创奇迹 最高讲台数第一 天地互动好创意 全国人民学物理 史艺宓奇来主持 欢迎同学提问题 晓光手持摄像机 美女玉指显神奇 拔动将军耍杂技 太空授课王亚平 牛顿称重聂海胜 弹簧运动留悬疑 单摆松手任漂移 因为没了回复力 只需一点初速度 小球圆周转不停 太空上下无所谓 陀螺旋转稳轴径 此乃简单定向仪 水袋阀开李白惊 挤出链珠小水滴 水泡澎涨变水晶 注入气泡互不吻 再换红色小液滴 整体魔变红水晶 表面张力显神威 有个同学提问题 太空用水咋解决 海胜科学巧解析 又有同学问亚平 可见到太空垃圾 这个问题很实际 亚平回答有水平 事先可以预防的 小朋友们别着急 下回爷爷讲你听 这是一道数学题 ......
34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七:农民何时才能够回家安心种地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20 03:55
蒋高明 每年春运,电视画面上就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大批农民工携带大包小包,乘坐拥挤的火车或汽车返乡。农民在城乡之间这样大规模的来回迁徙,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世界各国也唯中国有这样的奇观。 农民进城打工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他们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生命的代价,甚至两三代人的幸福代价。目前,农民非正常死亡比例很高,以前很少听说的癌症成为最大的死因。 2009 年,由卫生部和科技部联合完成的《第三次中国居民死亡调查报告》显示,癌症已成为中国农民最主要的死因,肺癌、肝癌、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人数明显上升,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 30 年间分别上升了 465% 和 96% ,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人正值壮年就去世了,许多农民寿命不能过半百。年轻人进城打工,小青年夫妇刚结婚就两地分居,老人和孩子没有人照管。 那么,农民为什么舍弃了其基本的职业,舍弃了家庭幸福,甚至舍弃了健康而进城打工呢?这是因为现在的农村没有很好的出路,仅靠种地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各种支出。 农民是种地好手,进城谋生是舍本求末。 中国的粮食安全靠妇女、老人满足,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大化肥、大农药、转基因是发达国家劳动力稀缺且昂贵逼出来的路。我国的优势是人多,人民勤劳朴实。我们舍弃了自身优势,牺牲了乡村生态环境,换回来的是国民很难再吃上放心食品了。城里人想花高价钱买放心食品,但是,放心食品从哪里来呢? “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朴的道理,今天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食物安全隐患的挑战。不放心食品直接影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长期下去将导致国民健康素质整体下降。安全隐患主要来自食物生产的源头,即地头和各类养殖场,加工场,影响因素有农业五大害和一潜在危害,这“五大害”是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潜在危害是转基因。 农药和除草剂使传统农田充满了杀机。辛苦的锄草劳作已被除草剂所取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已成为历史。然而,尽管农民每年都向作物、果树、蔬菜施加大量农药,向耕地喷洒除草剂,且毒性越来越强,但依然不能消灭害虫和杂草。后者与人类竞争的结果是,生产出来的食物除风味下降外,还充斥了各类不利于人类健康的成分。能够杀死虫子和杂草的东西对人体好不到哪里去。 农膜虽然实现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和提前上市,但其代价惨重:以蔬菜产业闻名的华北某县农民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地下水已不能饮用,需要花钱到上游的县买水喝。 添加剂和激素滥用带来的危害触目惊心。无节制使用现代技术使鸡、鸭、鹅等禽类 “ 长大成禽 ” 的周期从 120-150 天缩短到 38-45 天,生产出来的肉含有很多药物残留。水产方面,鱼、鳖、虾、蟹、鳗等等无一不用添加剂和生长素,令人垂涎欲滴的海鲜里,就隐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 在一些地方,农民种地(养殖也一样)分两类,用传统的办法生产自己吃的食物,用现代技术生产城里人的食物。因为市民无法生产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只有受制于“农”。城里人即使再有钱,可以买到任何高级消费品,惟有两个东西买不到,即洁净的空气和健康、口味良好的食品。 农民尽管使用了浑身解数,但仅靠农产品致富,并承担养老、医疗、教育、婚丧嫁娶的各种费用还是非常困难的。发达国家都是向农民补贴,日本每个农民获得的补助每年 2 万多美元。可见,发达国家从来没有希望农民从地里刨出金子来。相反,因为农业是基础产业和低效益产业,纳税人有义务维护农民利益。在中国,因为种地不合算,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不高,青壮年劳力纷纷进城去谋生,留下了妇女、儿童、老人看守家园。进城的农民干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住最差的房,很多住处根本就不是房子,所赚的钱除了必要的花销,到头来依然难以维持娶媳嫁女和养老送终 。 正确的出路在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这些活就是为 13 亿人生产放心食品,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恢复日益衰败的乡村道德和乡村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利用生态学原理,农民在生产健康食物的同时,还可以解决肥料来源问题、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燃料和电力问题、农村教育和养老保险问题。在上述过程中,农民作出的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国家和城市的认可,并从经济上给予补偿。因为用传统方法生产食物费工费时,甚至存在高风险。 有一年,笔者让父亲完全用传统的办法种谷子,我的要求是,不用一粒化肥,不用一滴农药,不能覆盖农膜。我先声明,这样的粮食是我自己吃的,否则他可能“搀假”,因为条件很“苛刻”。这可苦了老人家,虫害还好说,可以用手抓,麻雀可带来了大麻烦,一个多月的时间父亲每天都要轰麻雀。这样产出来的小米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别人给多少钱他都不卖。 我还做过这样的试验,利用自由放养技术,将 “ 牢笼 ” 里的鸡 “ 解放 ” 到树林里。那些鸡这下可自由了,林地里的草,林下的虫子,都成了鸡们的美食。因为活动量大, 2000 只半 “ 成年 ” 的鸡每天光吃粮食就得 300 元,且出 “ 林 ” 的时间比出 “ 牢笼 ” 的时间延长了三分之二,生长周期长了这就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因为笔者不想害人,坚决不给鸡吃饲料添加剂,成本就更大了。最关键的是害怕死亡,如果到快要出售的时候来场 “ 灾 ” ,那么消耗的 4 万至 5 万元的粮食,就只有变成了一点可怜的鸡粪 。 上面的两个例子说明,有机生产无论成本、风险、风味,还是放心程度都是现代技术所不能比拟的。有机产品理应由“慧眼”识别,否则,好的产品卖不上好的价钱,还有谁来给我们生产好的呢?由于造假的成本远低于生产真产品的成本,市场选择了不健康食品,社会从此不能和谐。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亲自卖有机大米,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些环节出了问题。 中国需要一次生态革命,一次以农民理性回归的真正的绿色革命。政府必须作为,不能把钱继续借给美国人花,让他们补助该国农业来打垮中国的农业。不能经济危机了,就降低粮价,牺牲农民。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能给化肥、农药、农膜、种子商、官员、转基因科学家,而应当直接按粮食实际销售量高价从农民手里收购,对于低收入者,政府可以低价卖给他们粮食。 当前,农民种地成本过高,粮食价格过于低廉。前面说过,上世纪 70 年代,山东一带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即突破 1000 斤,可收入人民币 200 元。以黄金购买力计算 (1976 年二级工 38.87 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 5296 元 ), 维持人类基本生命需求的粮食价格按照 1976 年的购买力计算,今天的粮食应当为 136 元一斤,才是按照当年农民的购买力 ( 将挣到的工分去买黄金 ) 理应得到的合理价格。 今天的廉价粮食是农村妇女老人生产的,青壮年已不愿意安心在家种地了。再过十年二十年,那些老人妇女动不了了或者不在人世了,谁给城里人提供便宜的粮食呢?美国人吗?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政府粮仓里真有 10 亿万斤粮,多花些代价也是值得的。中国粮食产量真的八连增吗?中国真的产出了 5.7 亿吨粮吗?中国真的不需买人家的粮食,就人均年拥有 852 斤粮吗?中国人能吃完这么多粮食吗?但愿不是画饼吧! 没有了粮食,中国的所有财富都是人家的。中国 80% 的大豆产业沦陷了,我们还要再等待玉米、小麦、水稻的沦陷吗? 即使不卖到 100 元一斤,就是 10 元一斤粮食,估计打工的农民就能回去 99.9% ,如果 5 元一斤,打工的农民能够回去 90%, 即便是 3 元一斤,恐怕 80% 以上青壮年农民依然回村。 3 元一斤粮食,也意味着,每亩地里可以刨出六七千元来,五口之家就是三四万元,谁还进城受城里人的气?一对农民夫妻在城里干苦活累活危险活,吃最差的住最差的,一年也剩余不了这么多钱。 那么 , 80% 农民回村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 一是火车票再也不难买了;二是农民得癌症的少了,寿命延长了;三是 80% 以上的化肥厂关门了;四是 90% 以上的农药厂关门了;五是 70% 以上的医院关门了;六是 80% 以上的制药业关门了;七是转基因骗子再也休想忽悠农民了;八是城里的房价雪崩一样塌落下来,城乡居民 ( 农民家里有带院落的平房,那是别墅级的 ) 再也不用为住房发愁;九是大学生也好就业了;十是农村的环境污染也少了;十一是大城市的马路再也不用担心拥堵,城市居民再也不用担心被打砸偷抢杀,防盗门也销售不动了;十二是农民再进城是以上帝身份来的,再也不用担心受歧视;十三是美国的粮食休想再卖到中国;十四是农村重新充满生机,村落再也不用担心从地图上消失;十五是农村孩子们从此有了天真烂漫的笑声。 据我们的前期实验,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大害,照样能够高产出粮食来。如果卖到 3 元一斤,农民肯定就会精耕细作了,食品安全和乡村环境也改善了,城里人也能够 吃上放心食品了,人们 从此就少去医院看病免受医院的盘剥了。 所以多花钱投资健康食物比什么都强。“病从口入”,只有吃得干净才能少生病。 将那些被资本家掠夺的财富还给劳动者,还给工农,则中国经济和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矣!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罢,解决城市问题也罢,就业也罢,犯罪问题也罢,农民的尊严也罢,完全在于其劳动有其合理的回报,在于耕者有其利。如果农民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回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相对价位,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问题就能得到合理解决。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4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农民为什么“家徒四壁”?
蒋高明 2013-6-18 03:01
蒋高明 在全国农村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农家房屋里的摆设异常简单,大部分家庭没有像样的家具,能够称得上家具的,满打满算也不过千把块钱。而退回 30 年,农村本还有一些古老的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如今,这些家具都被变卖了。有些旧家具和文物贩子专门在农村转悠,将农村中值钱的东西廉价地收购,再卖给城里的有钱人。但凡农民有些闲钱,是不会将传家宝轻易卖人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建造了北京那样繁华的城市,修建了首都国际机场那样的现代化设施,甚至制造了无数的高档家具,为城市人搞了几十年的家庭装修,还为美国的消费者生产了无法估量的服装、鞋帽、儿童玩具、各种家电、化肥、农药、钢铁、玻璃、水泥等等,然而,他们自己的家里,却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是农民不懂得装扮自己的家庭吗?非也,是他们自己舍不得花钱,凑合着过日子。 为什么中国农民家徒四壁?想想农民的 “ 新三座大山 ” 就知道了:教育、医疗、住房。过去的教育,国家基本不收费用,上大学也管,笔者大学四年每年就享受 21.5 元的助学金,毕业了还分配工作。现在农家子弟上大学,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净赔近 10 万元,因此很多聪明的农村孩子初中以后就不念高中了,而今北大、清华等名校中,农村大学生的比例一度从高达 60% 下降到不足 10% 。过去农村有赤脚医生,小病不出村,现在农民进了医院就有交不完的费用;过去,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现在,哪怕家里只有一个儿子,娶了媳妇也要分开单过,单过就需要盖单独的房子。 花费还不止上述,娶媳妇嫁闺女,生老病死,人情往来,哪一样不花钱?以前一亩地打出 1000 斤粮食可以卖好的价钱,养活半个家庭,现在一亩地打出的粮食去掉成本,不如进城打工一个星期来得快。如果算上劳动力,那种地就是赔钱的买卖。上世纪 70 年代,山东一带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即突破 1000 斤,可收入人民币 200 元。那时候的 200 元人民币值今天的 27249 元 ( 以黄金购买力计算, 1976 年二级工 38.87 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 5296 元 ) 。 在山东农村,我曾和一个村支部书记详细算过一笔账: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后,村集体几乎成了空架子。即使文革经济不正常期间,上级还会有一些水利、道路、农田改造、医疗等基本建设费用,集体还有一些机械、牲畜、土地、林场等公共财产。那时的教育、医疗成本都非常低,教师的口粮、五保户、军烈属等开支都是集体考虑的。而今,这一些来源都没有了,一切花销农民都得分摊。村里有三个干部 “ 吃工资 ” :一个支书,一个村主任,一个会计,大家 “ 工资 ” 都一样:每年 900 元;五保户、军烈属也需要村里掏钱 ( 村里小学办不起了,孩子们都到镇里上小学,无疑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 。要是上面来人,吃饭就是个问题。但光花这些钱是少的,更关键是村里大宗公共设施投入。修通村里公路花了 20 多万元,因为村里没有钱,农民集资又集不上来 ( 上级禁止任何形式的集资 ) ,这样村委会就不得不使用农民的高利贷 (12% 利息! ) 。 村子的主要收入是 50 多亩集体地,出租给农民种,平均 300 元 / 亩,收入 1.5 万元。但是,由于严重入不敷支,村庄连年来已累计欠款 30 万元。 再看看农民家里的账。支书家有 4 口人,两个孩子,儿子在河南上大学,女儿在县城上高中。家有 4 亩地,两口子精心伺候着这几亩地,试图挣足学生的学费。但是,遗憾的是,要靠种地供应两个孩子上学比登天还难。种地成本太高了。以每亩计算,化肥需要 220 元;机械耕地 60 元,浇水 80 元;农药 30 元;除草剂 10 元;机器收获 80 元;种子 40 元,总共种地成本 520 元。那么,他能够收入多少呢?山东中产田小麦玉米大约都是 800-900 斤,价格 1.1-1.2 元 / 斤,按照最理想的价格计算,每亩地净收入只有 1000 元 ( 两季 ) 。如遇天旱、化肥、农药、地膜涨价,收入只有 500-600 元。种两季只能有一季的收入,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 种植大蒜、西瓜收入高些,农民纷纷弃粮种菜种瓜。农民哪管什么国家粮食够不够呢?然而,种植经济作物成本更大,亩高达千元,一般的人家种不起。即使加上养的猪、喂的鸡、种植一半的经济作物以及当村官的收入在内,支书全家的收入也不足 6000 元。这是一个四口之家农村支部书记全年的收入。 再看看花费情况:上大学的儿子每年最低需 10000 元;上高中的女儿最省也得 5000 元;人情往来 1000 元;留生产成本 1000 元;水电费 50 元,冬季取暖 500 元。这些简单的开支就达 17550 元。而家里还不能有病人,否则就是倾家荡产。因为,农民们压根没有将生病的开支考虑在内,小病小灾完全是用身体抗过来的。如果儿子要结婚盖房,约 5 万;女儿出嫁购嫁妆,约 1 万。这些费用都是要慢慢积累的。现在,支书指望着儿女有出息,成家时不花家里的钱。 支书也得使用高利贷,目前他家也已经欠账 8 万多元了,他唯一指望是儿子大学毕业能够帮他还这笔账。但工作也不好找,尤其使用了助学贷款的,用人单位不肯要,这一点支书是清楚的。没办法,老伴也要进城去打工。他想尽快辞掉这个支书,也进城去谋生。 我问他,中央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费用村里没有得到支持么?为了农民生计需要的小额贷款为什么不用?或者至少省里还有一个 “ 村村通 ” 工程呢,修路怎么全要农民掏钱?支书苦笑一声:上面的钱他们一分也花不着。 在支书家里的调查至少暴露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要害问题:一是农民为教育支付的 “ 天价费用 ” 超过了他们全年收入;二是中央新农村建设费用根本没有到村里;三是农民为生计所迫,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 “ 高利贷 ” 和 “ 驴打滚、利滚利 ” 剥削制度死灰复燃 ( 这些都是笔者小时候恨透的万恶旧社会地主剥削农民的做法 ) ;四是农民几乎没有给医疗留什么后路,一旦患重病,或者倾家荡产,或者等死。笔者在泰安农村了解到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年轻农妇患了绝症,为了不拖累家里,服农药自杀。自杀时,农药引起的剧痛使得该妇女将生硬的土地抓出来两个深坑 ! 可见,新农村建设必须给农民来真格的了,否则,他们依然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去打工。然而,打工的收入依然不能摆脱贫困。教育高收费、高利贷、医疗、交通等将农民打工挣得的钱变相地吸入了若干无底黑洞。中央为农民工讨回的 “ 欠款 ” ,又进入了别人腰包,农民依然背债。正确的做法是,中央向农村下达一部分种子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经济,严格专款专用,打击农村非法剥削;使农民在家门口就有工可做,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将打工者从城市吸引回家乡。教育尽快取消一些不合理收费,除了师范学院免收学费外,农业院校也应尽快取消学费。并加紧推进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制度改革。 图 1-5 山东一带农民家庭内的摆设 图 1-6 云南一带农民家庭内的摆设 因为维持人基本生命需求的农业生产成了最弱势的产业,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所创造的红利已经严重透支,农民不可能有闲钱用于家庭内部设施的投资,许多家庭能够对外炫耀的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末盖起来的看起来比较气派的砖瓦房或者“小洋楼”,而内部则家徒四壁。农民不光是家徒四壁,他们穿得也很差。吾乡沂蒙山区老农的服装 40 年来就没有变样,清一色黑色服装,大概是耐脏的缘故吧,只不过是材质由过去的纯棉变成了劣质化纤,那材质简直就不能叫衣服。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体制改革纪实
wmy9039 2013-6-17 14:5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中提到,要“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教育的“领头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通过创新机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走出了一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路子。 政策篇: 成都纺专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给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组织和服务保障的同时,也搭建起一个校企沟通平台。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各二级学院均成立校企合作的董事会或理事会,采取相对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学校在人、财、物、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新的激励政策。 2010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获批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学校,是四川省第一个被纳入建设序列的职业院校。借助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成都纺专开启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之路。 “我们首先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服务保障。”成都纺专党委书记尹析明介绍,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 校企合作将使得学校和企业单位关系更加密切,但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在与企业单位对接过程中,难免会在财务、日常管理等环节有些各行其道。为打破这一壁垒,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间无缝对接,成都纺织高专成立了“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 。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的深入,成都纺专原来的9个系也调整为9个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并在办学机制上实现两大创新:一是各二级学院均成立校企合作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理事会通过拓展学院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系合作渠道,搭建学校、地方政府(园区)、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二是各二级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重大事项由党政联席会决定,学院采取相对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学校在人、财、物、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新的激励政策,对二级学院的运行绩效采用目标管理考核,实行撤并退出机制。 “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目的就是要搭起一个学校与行业、企业顺畅交流合作的‘立交桥’,鼓励各二级学院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对接;敞开大门把一大批行业企业‘请进来’,让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行业企业打成一片,最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尹析明说。 亮点篇: 成都纺织高专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建设过程中亮点频出,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机构制度建设催生了“三化五联动”校企合作新格局,管理机制的创新孕育了“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引入确保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1.“三化五联动” 校企合作有了新格局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后,使得校企合作有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与推动;而校企合作理事会制的各二级学院的建立,使得校企合作成为学校常态化工作。在学院与企业联合制定的《理事会章程》中有明确规定:理事会要不定期地指导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推进学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各项教学改革,发挥发展咨询、筹集基金和宣传推广等作用。学院也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中。 “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的建立,理顺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明确了权责边界,校企合作由此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尹析明介绍,学校与企业 联合培养人才、联合招生、联合提升教师水平、联合服务社会、联合建设学校文化的“五联动”校企合作新格局也日渐形成。 一是联合培养人才。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的建立,为企业、行业参与人次培养提供了平台,有效推进专业建设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适应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雷迪波尔服装学院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功创举。这是四川省首个以企业冠名、校企培养服装类专门人才的服装学院,2012年成立之初便启动了“士官生第一季”计划,首批39名学生进入该班培养。雷迪波尔服饰公司直接参与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岗位标准的制订,而同时服装学院的教师还对雷迪波尔公司三个品牌的督导开设了《品牌建设》课程。 此外,学校电气工程学院也与知名IC芯片厂商、上市公司——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成都纺专—中颖联合单片机系统培训中心”,该中心将建设成一体化教室,满足学校教学、考试、竞赛和科研的需要。学生在该教室得到中颖公司技术专业人员手把手的指导。 二是联合招生。成都纺专享有单独招生的资格,这也开辟了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人才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合作企业入职。据介绍,近两年全校有665名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如纺织学院与遂宁乾宏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单独招生形式实现了校企“合作招生”,开创了“中国式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招生建立的“乾宏班”学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全日制在校学生。乾宏班学生的三年学费由企业支付,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三年;如学生考取专升本,企业还将继续支付其专升本后的学费。 三是联合提升了教师水平。校企合作建立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这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学校与企业开展了“实职互派、双向兼职”工程,提高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据介绍,截至2012年,学校累计引进了企业能工巧匠11人,重点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如纺织学院引进了原成纺二厂高级工程师刘光彬、浙江竟宏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线专家范德彬、原成都市线制品厂王玉彬、原海蓉绸厂王俊等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四是联合服务社会。“以前,各学院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还有潜力可挖掘,我们现在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政策,让教师更加积极主动走出校门、走向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尹析明介绍。 如2012年,学校参与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及眉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宋词雅韵》诵读晚会,负责朗诵会的全部服装设计、制作,共设计了38个人物形象,159套服装。 据介绍,成都纺专面向全省监狱系统干警和服刑人员及产业园区、企业等开展职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共计培训18773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几年下来,学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服务渠道和领域进一步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飞跃,“短短3年,学校服务社会的产值从百余万元突增到近千万元,全是我们老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出来的。”尹析明自豪地说。 五是联合建设校园文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在校内校外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学校在与企业、园区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合作同时,也大力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既具有企业文化的特性,又超越了企业文化。 如机械学院汽车实验室推行5S现场管理模式,5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SO)、素养(SHITSUKE),学生在注重细节的现场管理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也近距离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而建筑工程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则建立双辅导员制,企业代表担任班级辅导员,不仅从专业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且在班级管理上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企业文化,而企业代表也能体验到高校先进文化的魅力。 2.“多方嵌入,合作育人” 人才培养有了新模式 各二级学院建立后,在相对独立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下,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使校企资金、技术、设备、师资相互嵌入,使“校中厂”“厂中校”成为现实,学校与企业成为发展共同体。 据介绍,全球电梯和自动扶梯产业排头兵——通力电梯在学校建立了工厂化实训基地——“通力电梯实训基地”。通力电梯为该实训基地提供了价值350万元的先进实训设备,并根据需求进行变更升级。基地的建立,也让企业搬进了学校,师傅走进了课堂,学生变身为员工,教室成了车间,学生有了真实的实践环境,也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类似的“嵌入”还有纺织学院,该学院引进成都市鑫昕丝绸有限公司,后者给学校投入价值100万元的两台蜀锦设备,填补了校内实训设备的空缺,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也改善了核心课程的师资状况,使课程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电气学院与成都肇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应用电子技术孵化中心”,由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单片机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目前已开发了4个项目,肇元科技公司还为参与项目开发的6名学生提供在校期间学费资助和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 3.引入第三方调查数据 人才评价有了新标准 日前,成都纺专与著名教育调查与数据公司——麦克思(Mycos)签订了5年合作协议,后者将为学校提供新生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重要数据和报告。 一所高校主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作“调查”,这在其他学校并不多见。“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客观准确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用第三方的数据,科学测定社会需求,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尹析明说。 “长期以来,教育人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人才标准究竟谁说了算?”他介绍,成都纺织高专每年学生就业率在全国同类院校都名列前茅,但学校并不满足于辉煌的就业人数,“我们还将关注学生就业质量,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 据介绍,成都纺专一直致力于学生“全面成才、终身发展”,“时尚纺专,相伴一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希望学生在纺专的求学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质量逐年攀升。第三方调查公司的数据将为我们准确判断人才培养效果、梳理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尹析明介绍,学校也能从这些数据报告中提早发现一些新情况,并相应完善对策。 如通过调查发现,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在服装制作、加工等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但从事服装设计和营销等领域的毕业生并不多。“这就提醒了我们,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大服装设计和营销等方面的内容设计,让我们的毕业生在服装行业的各个领域全面开花。” 相应的调整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优标准”上。原来,学校从毕业生对母校的反馈意见中,发现“学风问题”的关注度从以前的6%增加到了16%。“这说明学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尹析明说,学校很快便召开行政会,决定在学生“评优”的标准上加大要求,“体现重视文化课知识和能力的导向”。 成效篇: 成都纺织高专在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探索中,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一是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全面。校企合作理念已经融入办学理念、教师教学科研、学校文化建设等,校企合作从单一的顶岗实习扩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文化对接等领域。二是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企业、行业与学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态势走向深入。三是校企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各二级学院、教师都有了主动出击的意识,很多行业企业也主动到校接洽合作。 1.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全面 “骨干建设前,我校校企合作探索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是某个院校、专业的个别行为,而通过3年的校企合作机构制度建设,机构的保障和制度的激励使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了全面。”成都纺专校长夏平介绍。 具体体现在理念的全面渗透,目前,校企合作已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院的建设思路,已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之中;实践的全面参与,校企合作在校内已形成共同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领域的全面拓展,校企合作从单一的企业接受顶岗实习,扩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文化对接等领域。 夏平介绍,学校主动融入行业企业园区的发展,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园区的管理人员。如派出一位教师担任彭州纺织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先后派出两位教师担任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副总经理,学校还参与帮助广安制定当地产业发展规划。 截至目前,成都纺专9个二级学院已与150家企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7个订单培养班;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100余项;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200余个;与6个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近3年实现社会服务收入近千万元。 2.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 通过校企合作二级学院的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学院与企业、行业间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合作态势,校企双方合作的纽带变得越来越紧密。 各二级学院的理事会构成名单,都会有相关行业的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理事。比如材料与环保学院理事会便聘请了香港广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陵为理事长,开平市信迪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荣沾等5人为副理事长,上海晨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喆等4人为理事。截至目前,理事会成员单位已4次对2011、2012级染整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充分讨论,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给出各单位的建议和要求。 “理事单位的职责是对各学院的办学方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大型项目等重大事项进行参谋、咨询、指导,参与学院发展规划的编制,并定期听取汇报,对学院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夏平说,学校要求所有专业均要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规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企业专家将不定期参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内容改革、职业岗位分析等。 3.校企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 成都纺专构建起的一系列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更顺,权责更明,管理更规范。而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已初步形成了需求链、利益链、发展链,校企合作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据了解,材料与环保学院与广东开平市信迪染整有限公司之间便已形成了这样“三种链条”。学院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对无水激光印花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为企业创收利润600余万元;作为回报,该企业又与学校合作成立信迪负责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在成都市“非遗节”进行展示的服装。 夏平介绍,2012年,学校还在染化专业启动实施了“创新人才计划”,把一些即将毕业的优秀毕业生选拔到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组中,毕业后的两年里,这些学生将在项目组、企业和学校参与产品研发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企业对这种方式非常欢迎,项目结束后,企业将以高薪聘用这些学生。” 6月1日,成都温江的国色天乡成了时尚的海洋。一场由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精心打造的“‘梦·fashion’2013学生毕业作品展暨雷迪波尔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官方制服展示”活动,在这里华丽上演。 展示会上,分宋词雅韵组、蜀绣组、信迪组、凤凰庄组、创意组、成衣组、制服组7个场次,展出了学校2013届毕业生设计制作的30余个系列、200余套作品。聚光灯下,由新丝路和成都纺专的学生组成的模特儿身着各款各色服装,或高贵典雅、或前卫时尚、或成熟稳重、或轻松活泼。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纺专学生参与设计的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服装也在当天展出,赢得阵阵喝彩。这些参与设计的毕业生,也因此早早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岗位。 据悉,成都纺专已经携手雷迪波尔公司举办了两届毕业生作品展。“这是我校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尹析明说,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让学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需求的“香饽饽”,在今年这个“最难毕业季”,学校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至5月底达到了96.03%。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2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