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蔡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王国燕团队设计作品案例(13)Cell Research封面故事:ATM激酶别构调节的分子机制
rubyland 2020-1-14 22:08
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然而,多种外源和内源因素产生的广泛 DNA 损伤和复制压力,构成了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来源。ATM和 ATR (ataxia telangiectasia and Rad3-related protein) 激酶分别启动细胞对 DNA 双链断裂损伤和 DNA 单链断裂损伤/不稳定复制叉的DNA 损伤应答响应。解析 ATM 和 ATR 激酶的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 ATM和 ATR 活性严谨调控的分子机制,不仅具有阐明基因组稳定性调控的重大科学意义,也将对肿瘤放射治疗的新型增敏剂的研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9年5月16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蔡刚 教授课题组题在 Cell Research以封面故事文章的形式 发表了题为 Structural basis of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Tel1/ATM kinase 的研究论文, 阐明了基因组稳定性调控核心激酶-ATM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别构调节的分子机制 。 Cell Research 封面故事设计: 王国燕、陈磊 对称性二聚体长的像个 蝴蝶 ,有活性的不对称性二聚体相比之下稍微紧致收缩些。 Tel1/ATM 激酶 负责启动细胞对 DNA 双链断裂的响应和修复。基于以上基本点,我们把 Tel1 结构抽象成蝴蝶,停在像 DNA 的枝叶上 ,对应断裂 DNA 位点处招募的 ATM 激酶。可以画多只蝴蝶,翅膀的开合状态不一样,对应非活性(对称性二聚体)和有活性的(非对称性二聚体)的不同状态。 新闻来源: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9-5/2019520145504451.htm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博士团队为蔡刚教授Science设计的封面作品展示
rubyland 2017-12-29 13:19
新闻来源: http://www.cas.cn/syky/201712/t20171201_4625469.shtml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命学院 蔡刚与南京农业大学王伟武合作,首次在亚纳米尺度上描绘出DNA修复的关键蛋白ATR激酶的三维结构,从而可以了解这种蛋白对DNA损伤的响应机制,该成果发表在12月1日的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细胞通过不断分裂来修补和替换受损组织,每一次的分裂都需要重新“复印”一次细胞的“遗传蓝图”。随着DNA的复制,“错印”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损伤若是置之不理,就会导致细胞的死亡。 一旦感受到DNA损伤的迹象,一种叫做ATR激酶的蛋白质就会活化细胞固有修复系统。作为机体负责维持细胞稳态的六大蛋白质激酶之一,ATR蛋白负责启动细胞对DNA损伤和复制压力的修复。当这个家族的蛋白质发现了问题,比如DNA损伤,ATR就会激活修复损伤所必须的下游信号通路。解析ATR激酶的活化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包括ATR激酶是如何响应DNA损伤的,又是如何被活化的。论 文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蔡 刚教授介绍说,他的团队利用电子显微镜,在3.9埃即0.39纳米的精度下构建了酵母中的Mec1-Ddc2复合物的原子模型。这种复合物,对应于人体内的ATR蛋白和它的信号通路伴侣蛋白ATRIP。酵母Mec1-Ddc2复合物和人类ATR-ATRIP复合物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结构相似度高。“我们相信从酵母Mec1-Ddc2复合物中获得的信息,能够帮助阐明人类ATR-ATRIP复合物的结构和分子机制。” 通过ATR-ATRIP复合物启动细胞DNA损伤应答 /王国燕、陈磊制图 酵母Mec1-Ddc2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王国燕、马燕兵制图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