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工学院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工学院

相关日志

北大工学院,一个游荡在燕园内外的幽魂
热度 18 dreamcat 2012-8-28 12:15
北大工学院,一个游荡在燕园内外的幽魂
北大工学院2005年成立,成为北大教学人事改革的“特区”。短短时间,在原来的力学系基础上,成立生物医学工程、能源与环境、材料、航空航天和工业工程管理共6各系。除了部分教员就地换军装,更多的是招了大批国内外人才组成了“特聘研究员”的庞大队伍,一时人才济济,风光无限。几年来,各类成果涌现,是国际工学教育与科研的新星。 然而7年过去了,工学院大部分人依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遥想当年,校长院长扬鞭直指物理楼以北、北大自己的一片低矮旧舍,“那里将竖立起北大最大的综合性大楼!”。 这也是每年十一院长给新生和新教员的豪言壮语,精美的PPT也一直在不同投影上展示。多少年过去了,旧舍那片更破了,新楼只是慢慢腾腾、扭扭捏捏地起了一个小楼,美其名曰“工学院一号楼”,没怎么冒个声响就旋即被分光。大部分的人员继续在北大方正、科方、廖凯源、化学系、北大医院、大益膳房等等地方游荡着。别提一般的教授了,就是“千人”一样在嚷着让学校兑现当初许诺的办公和实验室。 怎么回事?学校几年来大兴土木,从家属区安置房到某些专业的大楼,对工学院这边建设捉襟见肘,也就导致北大工学院继续分崩离析,北大工学院的招牌被迫继续在燕园各地接力。领导们现在不怎么高调了,大家也都知道,这事也怨不得院领导,十一同学和其他领导多年来四处奔波、辛辛苦苦地到处筹款,但北大附近4万/平米的地价让拆迁成本敬而远之。 今天,我被现在寄居的“房东”威胁了,“你们快走吧,房钱我都可以不要了。。。”,“不要让我们采取更极端的措施”。我实验室能往哪搬能?那里能让我放下两个光学平台,两台激光器,各种光电子器件呢?刚刚开始出成果的实验室就面临拆迁危险,为什么要让我们一线的科研人员承担这样的负担呢?像我这样的故事在北大工学院一点也不罕见,没搬过实验室和办公室说不定都是少数。 北京大学工学院,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也只有院长办公小楼前的石头上一直顽强得矗立着“北京大学工学院”几个大字。 一直在PPT上的工学院大楼
2125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6)超级严厉的惩罚措施
热度 7 eksergiya 2012-6-11 16:5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流体力学专业的研究生被强制要求参加学术报告会,每学期必须出席70%,否则有超级严厉的惩罚措施——不能毕业和获得学位。这项措施并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就以领导拍脑袋的方式开始执行。我觉得让大家参加报告会是好事,但不应当强制。以不让毕业作为威胁,尤其霸道得紧。实际情况是,大家每到报告时间都去签到,至于效果如何,那就没人管了。这样的做法与北京大学本科生被强制要求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是异曲同工的,本科生们要早起去指定地点打卡,表示参加体育锻炼了,否则大概也不发毕业证书。打完卡后回宿舍继续睡觉的大有人在。 下面转载部分没有按时去听报告的学生收到的邮件. —————————————————————————————————————————— 发件人: xxx 收件人: xxx 发送时间: 星期五, 2012年 6 月 08日 下午 4:31:34 主题: 提醒 部分同学缺席最近流体学科周5下午的学术报告会。 按照学科点的规定,如果某个学期参加学术报告会次数达不到报告会总数70%, 将不能够毕业和获得学位 。 请注意报告会的通知。 如果有客观原因必须请假,必须由导师提出申请。 XXX
3640 次阅读|28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5)关于研究生名额
热度 5 eksergiya 2012-6-10 15:56
马上就要开始录取2013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了,我给大家详细讲讲研究生名额的事。名额如何从学校一级拨给学院一级,我等普通教员并不了解真相,尽管去年这个时候我也曾经试图去了解。我现在只知道,研究生院划拨到工学院的名额有100略多,每名教师平均能招1个博士生。这个总数其实相当不少了,作为对比,北京大学的招牌专业——数学专业——去年只有50多个博士生名额,而那里有在职教师130多名。按照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的说法,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大势所趋,所以数学专业作为理科专业中相对比较穷的主,大概支付不起高昂的指标费用,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教育部划拨给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名额总数接近2000名,工学院能够占据其中的二十分之一,自然也要大大地感谢陈十一院长,这里面的故事,着实值得把玩。 一个流传甚广的苏联笑话是这样写的。问:XX主义的优越性有何体现?答:XX主义善于克服那些在别的主义中并不存在的困难。 我们现在的博士招生大概也落入到这样的困境中。一方面是报考者甚重,另一方面是大家都觉得博士生数量多多益善,而名额总数有限,于是就必然出现如何分配的问题。放到全校来看,绝不可能让每个老师每年都招收1名博士生,因为教育部只给北大那么多。工学院能够做到整体上1人1名,已经相当了得。不过,这是平均状态,实际上这里可不是那么平均的。对于普通教师,平均一个人只有0.7个,相当于3年招2名。对于拥有各种资源的教师,当然怎么分都无所谓,因为规则是他们定的。还是以陈十一为例,他名下尚未毕业博士生数量大约是10,平均每年招收2名。请注意,陈十一这些年来(到北大工作10多年了)什么课也不上,是工学院唯一的专职院长,终日为工学院劳神劳力。但是,人家对研究生资源可是紧抓不放,毕竟他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工学院的研究型教授。 假如在研究生名额分配上真的有那么一个明白无误摆在那里的规则,大家都照此执行,一般也能相安无事。问题是,从来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尤其在一些老牌的人数众多的专业里,大家对如何处理这种事情从来都是心照不宣,结果就导致总会出现一些争执。出现争执其实也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解决争执的方式,和年复一年的重复性争执。流体力学专业可算是老牌的人数众多的专业,下面就拿这里的例子说事。很多人觉得内部的事不应当拿到外面讲,其实我们的事情,坏就坏在不公开透明上。很多制度性的事,其实没什么可保密的。 今年在招生问题上闹出这么大乱子,根子就出在没有规矩上。话还要从去年暑假夏令营招生谈起。去年是流体力学专业全体老师都开始招博士生的第二年,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大家也意识到名额不能过分集中于个别教师,所以一开始就按照每人一个的原则开始录取。等到9月份的招生结束后,大部分教师录取了学生,我记得确定录取了11人。剩下2-3个名额,留给2012年3月份的全国统考和硕转博。当时大家有一个口头的约定:如果没有多余名额,原则上已经录取了学生的老师不再招收新学生,也不让学生参加硕转博。这里面其实已经埋下巨大隐患。第一个隐患是,一口气就录取了11人,这已经把本想参加硕转博的学生推到残酷境地,这部分学生的总数至少也在6-7个。第二个隐患是,究竟让不让学生报名参加硕转博考试,这并不是由导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根据研究生院的要求自行决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水平达到规定要求了,坚持要求参加硕转博考试,别人拦不住,只能通过考试委员会的面试来判断。导师当然有否决权,但没有要求规定导师一定要否决。于是,后来就演化成这个结局:流体力学学科点一直通报说还有2-3个名额,4名学生报名参加硕转博考试,面试委员会要求按照面试成绩高低的顺序录取,最终却录取了第一和第三,而第二名落选,学生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这里面的2-3个名额最后被人做了手脚,居然变成流体力学专业只有1个可支配名额,另1个名额是那种只能对号入座的高价指标。最终录取的两名学生都在一位老师名下,这说明“原则上已经录取了学生的老师不再招收新学生,也不让学生参加硕转博”的口头约定本身是一个可笑的约定。这件事暴露出太多的丑恶,我至今为此气愤不已。 再说今年的指标。总量大概不会有大变化,整体平均还是1人1个,但普通教师还是每人0.7左右。今年与去年的不同之处是,去年没有名额的硕转博学生和今年就能够硕转博的学生加在一起会占据不少名额,所以那些前来参加面试的学生面临更大的竞争。不过,究竟给硕转博学生预留多少名额,至今仍无定数,尽管我早就提议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受此限制,今年必定有为数不少的老师无法招收新学生,如何平衡亦属未知。名义上我们还是按照成绩排名从前向后录取,但如何保证没有招生的老师的利益,也无定数。我一直以来的感觉是,领导们似乎很乐意看到这样的争执出现而无意制定明确的规则,也许非此无以体现领导的威严? 总体而言,研究生招生的事很好地反映了工学院这个新生事物(称作事物是很客气的表述了,我宁可称之为怪胎)的种种特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公开透明的规矩。 —————————————————————————————————— 最新消息(6-12): 流体力学学科点今年暑假夏令营的做法是先初步筛查报名学生,然后按照大约1/3的比例录取博士生(硕士生另算)。估计有不超过20人参加面试。 —————————————————————————————————— 最新消息(6-14):大约25人参加面试,录取比例大约是1/4,与去年相当。 —————————————————————————————————— 有人对面试打分表感兴趣,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机密,索性在这里公布。不过, 我并不保证这个表格的内容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不会调整。应当说,表中的考查 内容并不完美,有些是重复的。这几年,流体力学专业的各种面试都有类似的 打分表。 考试科目 成绩 优 9-10 或 18-20 良 7-8 或 15-17 中 5-6 或 12-14 差 0-5 或 0-11 个人自述(满分: 10 分) (报考动机、表述能力等) 基础知识(满分: 20 分) (考题的解答、对提问的回答等) 专业知识(满分: 20 分) 考研动机、研究能力、素质、责任心、义务感、协调性、挑战精神等(满分: 10 分)
368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4)收到两封恐吓信
热度 2 eksergiya 2012-5-31 17:44
5月30日,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来工学院听取大家对这届院行政工作的意见,我在此前后收到以下匿名邮件,有点意思。 关于原来的第14篇连载,本来就是别人的公开信,我给它曝光13个小时,差不多也够了。正在做博士后研究的夏振华(陈十一学生)隐藏了博文,这显然是正确的,他没有必要为此把自己的前途搭上(负面影响已经很明显了)。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symmetric symmetric66@163.com 已发送邮件: Tue, 29 May 2012 11:58:14 +0800 (CST) 主题: 来自symmetric的邮件 李植: 不要闹啦,大家都省心,***可以一走了之,你呢? 还不是在工学院成为众矢之的,何必呢,弃恶从善吧。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lzx7499 lzx7499@163.com 已发送邮件: Thu, 31 May 2012 12:59:16 +0800 (CST) 主题: 特殊说明 李植: 这么说吧,我是谁,你也不用猜,我在工学院和你吧没有大的矛盾也没有过多的交情,但是请相信我为你好。 给你指条明路。院长让我带个话给你 一:你和***是两个性质,他是他,你是你,你本性不坏,只是嘴大,希望你和他划清界限。 二:把你在科学网上那些博客删掉。 三:当面和院长道歉。 做到上述三条,你的过失行为院长可以既往不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你想要的东西。自己考虑,时间期限是三天之内。
38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奥本大学工学院院长来访
metanb 2012-5-29 13:55
http://www.tyust.edu.cn/news2/133825402944383535.html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3)关于研究生指标费的公开信
热度 32 eksergiya 2012-5-23 17:36
以下公开信是2011年8月在工学院内群发的,后来也曾发给校长、教务长等人,本来打算在北京大学范围内群发,后来发现收集邮件地址不太容易,作罢。学校把信件交给研究生院处理,但我至今也没有收到研究生院的回复,而陈十一院长总是一再推脱。现在,上一个招生季已过,我的信不会对此产生影响,正好在这里发出来。 当时,工学院打算按新的收费政策招收研究生。我不知道收费的事是否还在执行(也许是由学院统一支付),但教师个人已经不用交这笔钱。现在看来,我后来的遭遇很难说与此无关。 这里的版本有删节和个别修改。此文较长,慎入。 ———————————————————————————————————— 莫非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想利用研究生指标洗钱? ——关于导师预付博士生培养费一事再公开致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教授 陈院长: 最近,以您为院长的北京大学工学院最终决定仍然按照“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收2012级博士研究生。因为您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我决定按照最初的计划,继5月24日《关于博士研究生指标费致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教授的公开信》和6月22日《院务会议之前再发关于研究生收费政策的个人建议》两封工学院范围内的公开信之后,在北京大学范围内再发公开信,质疑研究生院在部分学院试行所谓“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做法。在我看来,这种招生新政其实是将《北京大学关于2007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调控名额”的收费政策合法化(教员们称获取这种名额的行为是买高价指标),是一种赤裸裸的以研究生指标为交易对象的买卖行为甚至洗钱行为,这种制度(哪怕是试点)对科研经费较少的院系尤其文科院系有非常不利的潜在影响,明显有损北京大学的声誉。 这封信是写给您的,但在提到您时主要写陈院长,这纯粹是为了行文的便利和阅读的方便。我虽然有直话直说的习惯,一贯在公开场合讨论问题,但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写公开信还是头一次,请大家多多包涵。我这样做,固然也有写大字报的嫌疑,不过,考虑到现行体制下并没有一种切实有效的表达渠道,更何况我这封信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任何对个人或机构的不实之词,所以我只能认为非此无以改变现状,也就只能这样了。我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起围观,让利益有可能受损的北大教员知道有这么回事。 1、何谓“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在2011年6月15日印发了一份《关于编制北京大学201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及专业目录的通知》,其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如下。 一、招生工作指导思想 2、继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院系试行以“申请—审核制”或以“科研经费资助”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以“硕博连读”长学制方式进行招生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以“专业学位”为招生培养的主体。 四、鼓励院系进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 1、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鼓励院系进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改革方案由院系自主申报,经学校对其可行性研究并请示教育部批准后试行。 2、由院系统一实施以“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生办法的(此句原文如此),可申报适当增量计划,按照合计招生人数(原有名额和申请增量部分),由院系或导师从科研经费中予付(原文如此,预付)部分培养费:每招一名博士生交付学校4万元,其中2万元返回院系。收缴的经费使用于学校和院系进行培养机制改革。 3、按照《北京大学关于2007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院系可对于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适当增加“调控名额”,从导师的科研经费中支付全部年限的培养费用(“直博生”和中间不授硕士学位的“硕硕博连读生”为93800.00元;四年制博士生为88800.00元;硕士生为40800.00元)(原文如此,这里精确到分)。 6、是否申报试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由各单位自主选择。未申报或未经批准试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的院系,仍按原有招生办法和规定执行。 单从以上通知即可看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早就开始拿研究生指标进行“交易”,并且冠以“改革”、“试点”的字眼。以我所在的力学系流体力学学科点为例,分下来的博士研究生指标这几年来一直紧张,平均下来每人不到一个(0.8左右,但学院一级平均下来一人一个,原因在后面谈)。老师们为了招到学生,只好尽可能申请“调控名额”,花高价买指标。研究生院利用这种紧俏资源,收到了大把的指标费(具体数目待查)。那么,为什么研究生院能够把一部分指标拿出来进行这种交易呢?他们又是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拿出多少名额进行收费呢?我不知道,希望陈院长能够指点一二。我只知道,各个院系都说名额紧张。不过,说实话,工学院整体上可能确实从这种收费指标得到了好处,看看工学院这几年实际招生总数就能得出这个结论。我不掌握具体数字,在这个问题上若有差错,请陈院长指正。当然,这些事都是陈院长今年被任命为研究生院院长之前就有的,陈院长主政研究生院之后出台的这个“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才是我在公开信中讨论的重点。 首先,研究生院开宗明义地声明,各个院系若想按照“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就要自主申报,经批准后才能执行。这样一来,似乎就把责任推给了各个院系:这样做可是你们自愿的,你们完全可以按照以前的方法招生,我不收你们钱。怎么看,这都像是研究生院设好的一个圈套,中间摆着可口的胡萝卜。结果如何呢?反正工学院决定交钱(因为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名额,否则大家傻啊),并获得了至少106个博士研究生名额。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院系也这样招生,但我估计不会只此一家,至少应有200多个交钱名额,占全校大约2000(不少于1800)个名额的十分之一以上。我在6月份时为这件事曾经专门找过陈院长,询问究竟会拿出多少名额来收钱,回答是不会很多,只有几个学院愿意参加试点工作,大约300名;但当我后来确认,是否有大约六分之一的名额会用于“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时,陈院长又不愿正面回应。反正,目前是有几百个名额被用来收钱,具体数字待查。我担心的问题其实在于,这样的试点工作既然已经展开,将来就很可能变成制度;那些不交钱招生的院系看到自己的名额难以增加甚至越来越少,恐怕硬着头皮砸锅卖铁也要挤进来,这势必扩大收钱名额的数量,最终的趋势是大家都要交钱。这可是自愿行为啊!我愿意交钱,研究生院凭什么拒绝呢?我估计研究生院很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2、为什么说“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涉嫌洗钱? 如上所述,“每招一名博士生交付学校4万元,其中2万元返回院系;收缴的经费使用于学校和院系进行培养机制改革。”我们来看一看,收上来的钱究竟来自何处,又去向何方。 先看经费来源:导师的研究经费。我们知道,理科教师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官方渠道,例如国家和地方的各种项目和基金。这些项目经费,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经费用途分研究经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和管理费四大项,研究经费又分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和协作费这五小项,任何一项都不包括研究生培养费。用科研基金交培养费,开什么玩笑?我敢打赌,假如研究生院的招生新政真的得以实行,没有一个会计敢允许以“研究生培养费”的名义在属于国家的科研项目中报销。因此,这个政策势必让大家一起在经费用途上作假。我不知道以前花高价买来的那些指标,在经费上是如何走账的,但这里面必有猫腻。现在,几百人的规模,每人4万,那就是上千万的总量,请问陈院长,研究生院担得起这种违法收费的风险吗? 再看经费去向:用于培养机制改革,其中2万元返回院系。字面上,用于培养机制改革的话是很模糊的说法,实际上很可能是干什么都行。陈院长曾经告诉我,收这笔钱其实是在弥补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亏空,研究生院根本没有赚钱,只是少亏损一些。我听后很不理解,但又觉得耳熟,以前中石油中石化什么的好像也这样说。这涉及研究生的培养成本和这种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支撑体系。我们的体制是公立大学(这种体制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招生名额的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体制造成的),教育部划拨招生名额,并根据具体数字划拨配套经费。据说,教育部给的钱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大学还要自己筹措一些经费用来支撑研究生培养。的确,若论研究生的培养成本,那可高了去了。学校聘请这么多教授,盖了这么多大楼,成本是否都应当加在研究生培养成本上?我以前曾经质疑,为什么图书馆的复印费这样高,答复就是复印机和墨粉可贵了,多收一些是为了维持这种消耗。后来我一想,可不是,那么多员工,那么大的建筑,那么多藏书,都是要花钱的,在复印费上多收一些,很好很合理。类似的问题也出在网络费上,北大根本不提供免费上网。至于办公用的计算机什么的,自己拿自己的经费买去,能有办公室就不错了。按照陈院长的话说,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大势所趋,这个道理当然也适用于研究生培养,因为成本可贵了。请问陈院长,是这样吗? 再看这2万元的反馈。这样一返回,这2万元实际变成了“活钱”(没返回的那2万也变成了“活钱”),有很多以前做不到的用途,甚至找个名义直接让导师拿走,让研究生拿走,都不是问题。说实话,假如这4万元都让研究生本人拿走,我反倒觉得不错,反正要想支持一名学生,导师每年1万元的补贴也是不够的。但现在这样,连个明细都没有,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就收取上千万的费用,再返回一半让院系处理,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可疑的。本质上,这与“洗钱”有区别吗? 还一个切实的问题是,如何具体落实这种收费方法?上面说了,用科研经费支付这种费用,在本质上是违法违规行为。假如有教师义正言辞地或者态度温和地抵制这种行为,拒绝交纳这种费用,但录取进来的学生非要选这位老师做导师,难道他就真的带不成学生吗? 总之,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法律问题,请法学院的老师帮忙梳理一下。 3、招生新政侵害了谁的利益?又让谁获利?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名额来自教育部,其总数是一定的,或者说在可见的将来只会以很小的速度增加(燕园早就人满为患了),并且这个名额本身是免费的。有人多招,必然就有人少招。谁会少招呢?在这样的政策下,显然谁钱多谁有优势,经费少的院系尤其文科院系必然受到挤压。现在的理科专业,科研经费动辄以千万上亿计,文史哲等专业,你们比得了吗?我无意挑拨离间文理科之间的感情,但收费新政给经费相对较少院系在招生方面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我没有能力调查招生指标在全校各个院系的分布,但希望大家自己数一数,这几年来,尤其自2007年研究生院开始买卖(这个词虽然难听,但事实如此)研究生指标开始,大家的招生指标是怎么变化的。在如何分配研究生指标这种紧俏资源的时候,研究生院一定有一个规则,我觉得在这个规则中引入金钱作为调控工具,是很不妥当的做法。 除了金钱上的收益(或者说减少损失),这样的收费政策会让哪些人受益呢?尽管有些院系很愿意多出钱多买指标(据说这种政策就是在个别院系的强烈要求下出台的),但在同一个院系内部,科研经费多少是有很大差距的。科研经费多少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一名老师的科研能力,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指标,尤其在现在的环境下,经费巨多的人未必就是学术上的强人(甚至往往不是学术上的强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研究方向、机遇、人际关系、个人意愿等诸多因素,都导致研究经费有极大差异。据说,数学学院就主动不参与这样的收费招生方式,而数学学院可是北大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研究经费也不少。科研经费多的人,其实并不在乎这么一点收费,以前每人9万元都买得起,更何况这么一点钱,还有返回的好处。实际上,无论收不收费,在具体招生过程中,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力大的教授往往都会获得更好更多的生源,他们的优势与是否收费完全没有关系。因此,研究生院以新招生政策有助于提高生源质量、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理由,是缺乏理由的。相反,新的招生政策只会加剧分配不公,加剧交费院系与不交费院系之间的矛盾,导致不交费院系在招生名额上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再者,指标似乎也不太可能全部收费(尽管有这种趋势),收费的只是一部分。从公平的角度讲,同样是为学校做贡献,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什么一部分收费,一部分免费呢?即使按学院自愿进行,在学院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凭什么让一部分人得利而让另一部分人受损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工学院按新政招生后,实际情况如何。从现在的变相招生活动——今年夏令营面试的结果看(收费新政从这一级学生开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招生与往年情况大致相同,名额依然吃紧。其他系,很满足的样子,纷纷表示支持新政,因为“能增加招生的方案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就是好方案”。不过,在工学院博士生导师90多人的106个名额里,用于各系普通教员的名额只有区区63个,剩下的指标被各种名目占用,根本没有达到通过收费优化结构的初衷。最为神奇的是,有1个名额专门为科研经费最大户而设。今年的这位最大户,经费多到与这些年来由这位大户所培养的研究生的总体数量和总体质量极不相称。毕竟这里奖励的是研究生名额,多带研究生的干活,与大把花钱搞基础建设这类“学术产出”没有什么关系。领导们若是感兴趣,可以具体调查。 作为一个插曲,工学院明年还打算设立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并招收50名学生。这是实打实的赚钱项目,每个学生的学费近十万元。工学院为此事酝酿已久,因为这样的钱与其让别人赚,不如我们也来分一杯羹。照理,这是对自家有好处的事情,只不过在我这种保守腐朽的头脑中,这又是北大卖文凭的表现。最为关键的,这50个名额是占指标的,北大的硕士生指标又被划出了50个用来赚钱!据说,工学院从自己的常规名额中拿出了25个,又从大盘子里拿出了25个。受此影响,力学系的硕士生名额被削减到人均0.4个(后来又据说无论是否有此项目,力学系的硕士生名额都会被削减到这个程度)。 4、关于招生新政的出台过程 关于这个政策的出台过程,同样也问题多多。据我所知,研究生院的相关部署没有在大范围内公开,知道此事的教员相对有限。据说研究生院走访了所有学院,也许多数领导知道此事,但领导们未必代表广大教师,这不是一回事。我若非刻意打听,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最为诡异的是,工学院既然参加试点工作,在最终决议确定之后,即便是在我反复要求之下,也没有下达一个正式的书面文件公布此事,甚至连口头的公开通知都没有。大家的反应在不同的系有很大差别。总的来说,凡是能够因此大幅提高招生名额的系,大家对新政的支持率就高;反之则不高。在我所在的系,甚至没有公开在全体教员中讨论此事(也许是因为系领导敏锐地看到力学系的多数教员反对收费,招生指标也不可能增加多少,事实上这次也确实没有增加,甚至有所减少)。我本人在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被正式告知此事,只是我一直关注,才知道得多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多数人认可,似乎也不能忽视少数人的意愿,因为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事情。当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是很难的,研究生院会说,给你们不交费的一点名额,你们自己抢吧,我管不了具体的分配。这个结果,很可能就现在多数院系面临的问题。 有人说,研究生院的这种做法就是在探索招生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清理计划经济遗毒,在方向上是对的。我觉得,市场机制能够起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真正的自由竞争,在数量上不能有多大限制。在目前严格的总量控制条件下,怎么竞争?还不是按人头分配(还是有偿的)?另外,最关键的,学校是学术机构,市场机制那一套在这里照搬就乱套了(想一想南墙,想一想当年的飞宇网吧),邓公的黑猫白猫论很不适合在这个问题上发扬光大。假如研究生指标真的可以买卖,那么,是否谁出价高,谁就买得到买得多?没有使用这个指标的教授,按道理也应当由此赚钱才对。这是否很荒谬呢?北京大学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外面的先进经验。以前学苏联,现在学美国,机械地拿来就用,要不得。南橘北枳,邯郸学步,这样的典故老祖宗早就知道了。因此,我觉得在研究生招生问题和很多学术问题上,市场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关键还是看学校在宏观上想发展什么,想扶持什么。 5、结论和建议 “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根本没有尝试的必要。在现行体制下,从科研经费中拿出这样一部分无异于洗钱行为。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那个著名的笑话,两位经济学家打赌吃一种味道不佳的东西,最终都吐了,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GDP增加了。研究生院推出的这个“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法,其实既没有改变北大招生的整体状态,也没有改变部分大户占有大量招生资源的事实,只不过这样一折腾,就能够把大把的科研经费倒腾到学校的账户,真是绝妙! 一位教授提醒我:从本质上讲,这件事反映了学术文化的冲突——北大的固有学术文化与披着洋马甲的官本位学术管理体制的冲突。 学校要是真想解决经费问题,还是从社会捐赠经费中想办法才是根本之道(最近北大收到那么多捐助,拿出一点解决研究生培养成本的亏空好像是小菜一碟)。 最后,我还想谈谈我对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我认为,北大的研究生管理确实亟待改革,但表现在另外的方面。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改变每年5月份集中答辩的现状,争取让答辩平均分配在全年各个时期。为此,就就要求学校不要对研究生的学制期限逼迫过甚,让学生有时间有地方(宿舍)充分地以学术为中心安排时间。最近出台的关于博士研究生延期待遇的政策,可以看做是向这个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改变现在的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建立一种不以金钱为调控手段的公平合理的协商机制。北大有这么多能人,难道就提不出一种能够公平解决指标分配问题的方法吗?连这样的问题都摆不平,反而要依靠金钱作为调控手段,这让北京大学颜面何存? 指标费之事若得以实际执行,哪怕只是试点执行,也将是北大的耻辱,而我很在乎北大的耻辱。因此,我很冒昧并鲁莽地以公开信的形式呼吁取消收费新政,希望不引起各位同仁的反感。请陈院长原谅我作为一介书生一贯鲁莽的行为并慎重考虑相关收费政策为盼。 北京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李植 2011-8-18 P.S. 写完此信初稿后,大约7月20日前后,有老师提醒我:你这样一搞,说不定研究生院一看大事不妙,就取消了工学院的这种招生方式,这会让工学院很被动!因为夏令营活动已经答应录取很多学生,要是改变的话(所谓开倒车),维稳问题会很严重!我一想,也是啊,这可就真的不好办了。也许,我可以暂时不发公开信,等到研究生院改无可改的时候再发。不过,这样一来,就让这件事生米煮成熟饭,以后再改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其实,我从5月份起反复用院内公开信的形式反对此事,并且早就公布了我会陆续发出公开信的计划。我要是不发此信,反倒成了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之人。我感到,北京大学(或者说我们这个体制)确实缺少一种有效发声的途径和合理决策的程序,我也不知道陈院长是否把我的这种声音带到高级别决策会议上。无论如何,即使研究生院真的收回成命造成严重后果,这个罪过说什么也落不到我的头上。就这样吧,我这个人做事一贯不计后果的(真要是考虑后果,我这一系列公开信早就不写了)。
4949 次阅读|32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2)学生发来请愿信
热度 9 eksergiya 2012-5-21 08:09
以下公布两封邮件,不评论,但附加一个名词解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请愿:采取集体行动要求政府或主管当局满足某些愿望,或改变某种政策措施。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a2749183356 收件人: 周校长 抄送: (略,以领导为主,共11人) 已发送邮件: Sun, 20 May 2012 18:14:58 +0800 (CST) 主题: 一名北大工学院学生的请愿信 周校长: 您好!我是北大工学院的一名学生。最近我们同学之间关于院里李植老师的事情传得很凶! 同学们都在关注这些事情。李老师在科学网博客肆无忌惮地按照自己意愿写的内容,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位同学。(省略两句话)我就不明白,李老师什么意思!学院内部的事情,为什么要那么公开,还牵涉到我们这些学生,我们又没做错什么!人说话都需要负责,他这样做为什么院里和学校也不管一管!校长,我当初报考北大看重的就是北大能给与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以后走入社会给予我的积淀。 而现在这样的事情,一闹再闹,什么时候才是个完。。。。。。对于李老师说的一些保送生打黑分的事情,我自己的经历觉得就算是北大本校的学生,留下来学流体的都是优秀的,一些不行的学生,我们系的老师也没说因为是本校就硬留。 出于这些影响和后果,我强烈要求校长及时处理此事,要李老师给我们一个交代!今天我回校后和同学都说了,要是这件事情再继续闹下去,再影响我们,学校也不处理, 我们学生会自发处理此事! 一名北大工学院的学生(处于自己的考虑,我不敢拿自己北大自己的邮箱给您发,还请谅解)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李植 收件人: a2749183356 抄送: (略,同上述抄送人) 已发送邮件: Sun, 20 May 2012 20:17:57 +0800 (CST) 主题: 回复: 一名北大工学院学生的请愿信 这位研究生: 看到你写给周校长的信件,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不认同你的做法。我在博客里写的内容都是实情,你要是不认同,可以讲出你的道理,当然也可以向我表示抗议,这些我都会接受。我会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包括法律责任。我想知道,你所说的“我们学生会自发处理此事”具体指什么。 我在一篇博文中谈到了外校学生受到歧视,这丝毫没有贬低本校学生的意思。假如你们这样理解,我只能说你们理解错了。我在原文中有个别措辞不严谨的地方,后来已经改正,并且也表达了歉意。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请提出你的要求。 李植
531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1)阶段性总结
热度 28 eksergiya 2012-5-19 16:15
硕转博事件最终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告一段落,场面之大,动用人员级别之高,大大超出了学术管理的层面,而无辜的学生和家庭都遭受到伤害。我对相关领导的做法表示抗议。这个社会为了维护表面的和谐,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 最近连载的博文,多少受到一些情绪上的影响,有的地方可能有失偏颇,尤其关于歧视外地考生的表述,看来引起北大本科学生的愤怒,我对此向受到伤害的学生表示道歉,但是并不表示反悔,也并不改变观点。从我多年给本科学生上课的经验看,北大的学生整体上当然很好,但是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表现出与高考成绩相称的学术素养。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是截然不同的,高考成绩只是一个很片面的指标,大家没有必要以此为荣,那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过了那个阶段就完全没用了。近来有教育界人士表示初三和高三是完全浪费的两年,我深表认同。这只能说是我们这种基本上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指挥棒的中等教育出现大问题。我在以后的博文中,将尽量不带情绪地展示并讨论问题。 我敢于在博客中直言相关问题,自然有足够的承受力来应对由此引发的后果,这一点请大家放心。我只希望大家对我的博文发表评论时能够以理服人,不同意我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大家都摆事实讲道理即可,没有必要使用下流的语言,就像那位胖胖的副教授一样。以后找机会,我会把他的群发邮件放到这里请大家围观。 我从来不曾标榜自己在学术上有多么优秀,一直以来只是按照自己的追求和兴趣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科学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个人的单打独斗普遍来说早就不能成就大事,相互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各尽所能,互相配合,提高整体效率,是一个研究小组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是由热力学规律所决定的。我所在的研究小组,近年来成绩斐然,某些方向上的成就在国际上引领潮流,对工学院的贡献有目共睹。别的不说,单看毕业生的去向,就知道这个研究小组的水平。这些年来,这里的毕业生都有很好的去向,多人供职于名牌院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目前的状况,只能归咎为学院的管理不善,排斥异己,人为制造障碍,而陈十一作为院长,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明年的招生问题上,我所强调的只是不公平而已。具体的发表情况都已经列在那里了,那位胖胖的副教授的情况也包含在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使用我从评论中学来的时髦名词,其中也有5年里没有发表一篇“非打酱油”论文的老师,甚至连“打酱油”论文的总数也少得可怜。这说明什么?如果说我在明年被取消招博士生资格是合理的,那么这些人也应当被取消招生资格。这就叫做公平。我丝毫没有希望把别人也拉下水的意思,我只是在投诉我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可能原因。 在发表评论的人中,表现最抢眼的大概就是陈十一院长的博士研究生夏振华(不知道是否毕业了),他还专门为此开了博客,以“李植老师的那些事”为题写了连载三篇。我看了他写的博文,觉得也有一定道理,一笑置之。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对于这种实名的博文,年轻人还是不要意气用事为好。在外人眼中,陈十一院长纵容自己的学生如此行事,已经给院长带来相当负面的影响。那位胖胖的副教授,已经因为恶劣的发言而名誉受损,我建议夏振华就没有必要步其后尘了。 关于打黑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打分差别大就是打黑分,这是一种误解。我已经解释过我打分的具体做法,就是区别出优良中差,按照等级给分。单就材料分而言(假如总分为20),假如一个本校排名50%的学生和一个外校(同样是名校)排名5%的学生相比,我一般会给本校学生15分左右,给外校学生19分左右。 我在工学院范围内公开讨论这些学术管理层面的问题已经很多年,如今把它扩大到博客范围,一方面揭露一些家丑,希望有所改进,另一方面也整理自己对大学教育的理念,算是一家之言。我会抽出一点时间在这里讨论大学教育相关的各种问题,敬请围观并参与讨论。由于评论数量较多,我没有时间一一回复,希望谅解。 最后,我想感谢大量对我表示支持的朋友,其中有一些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我的为人如何,自有公论。借用李庄律师的话,时间会证明一切。 ———————————————————————————————— 看评论才知道,原来大家对本文第一段话有正好相反的误解。真实情况太过龌龊不堪,我略加美化才这样写的。今天工学院老师又收到了对陈十一表示抗议的公开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设法找到公开信原文去了解情况,你们会知道学院领导的做法有多么荒唐。 这个阶段性总结远远不算完,我有时间的时候会持续更新的。
4486 次阅读|49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0)关于对外校考生的歧视
热度 9 eksergiya 2012-5-17 09:33
很快又要招收下一届研究生了,我再来谈谈招生过程中对外校学生的歧视问题。看前面一些博文的回复,有人指责我在面试过程中“打黑分”,其实也与这个问题有关,我在这里一并讨论。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理工科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在毕业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且走掉的学生一般是学习最好的一批。在工学院,近年来出国的学生占20%左右,这是相当惊人的比例。由于好学生都这样“流失”了,能够继续留下来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本校学生一般就是那些成绩排在中游甚至下游的学生。按照现在的保送研究生要求,对学生的成绩排名其实没有多少限制,只要不是排在倒数的百分之几十,一般还是容易被录取的。毕竟,自己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设置方面多少有一些优势,更照顾自己的学生,一般也说得过去。我这里要谈的问题,是如何对比外校优秀学生和本校中游甚至下游学生的事。 从我接触到的外校学生情况看,敢于申请报考北京大学的学生,一般在自己学校中都属于成绩排名很靠前的学生,其中不乏名校上百人大专业中的前几名。很遗憾的是,任凭这些学生的材料再好,经常也比不过我们这里的中等学生。专业差异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打分上。就算你是国家奖学金等一大串奖学金获得者,就算你在大专业中排名第前三,就算你荣誉称号一大堆,没用,在我们这里,还是自己的学生好,即使自己的最好学生大多数选择出国。甚至,按照保送生录取规则,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推荐信的,但我们自己的学生,即使没有任何推荐信,也一样可以在材料分上得到高分,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多年。我们自己的解释是,我们自己的学生,我们已经足够了解了,没有推荐信也一样。 下面以去年的流体力学专业(含航空方向)夏令营面试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去年夏令营的面试工作是极其紧张的,在短短两天内面试了大约40个学生,每个人的面试时间非常有限,似乎是15分钟,绝不会超过20分钟。在这短短时间内,学生要完成自我陈述,回答抽签题目(2-3个问题),回答教师提问等环节。老实说,这么短时间内搞面试,对学生很不公平,但碍于学生数量多,来源广,又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只好这样牺牲学生和老师的时间了。最终,在北大自己的12个左右学生中录取了大约10个学生,在外校约28个学生中录取了大约14人。这样大的录取率差别,很难说明对外校学生没有歧视。毕竟,北大自己的最好的学生,例如几十人专业中的前十名,大部分没有参加面试。 我一直以来特别注意要让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得分上有所区别。这里要讲一段历史,让不明真相的群众有所了解。以前,在流体力学专业的面试打分标准化之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打分标准,很多老师常常不好意思给较低的分数,不同学生的分数差别往往很小(学生的差别蛮大的)。我很快就发现这样打分的弊端,因为假如大部分老师给分的差别很小,最终结果就很可能取决于个别老师的打分,而这是极端不公平的,多数老师相当于陪练。因此,在我的多次建议下,这几年的打分表都明确了给分标准,具体说就是按照优良中差分等级。例如,以满分10分计算,9-10分是优,7-8分是良,6分是中,0-5分是差。只要大家都按照这样的标准打分,即使不同老师的优良中差标准略有不同,但只要有足够的差别,多人平均后的结果应当是公平客观的。当然,每一位面试老师都有足够的自主权,即使不按照这样的打分标准做,目前在制度上也没有制约手段。为了保证公平,避免个别教师恶意打低分或高分的情况,我以前和现在都提议实名制打分,并且在有明显打分差异的情况下要求具体解释高分和低分的原因,但是没有得到多数老师的支持。在以前的面试中就发现明显的打黑分情况,确实有人毫无道理地只给自己学生高分而给别人低分。我做事一贯对事不对人,打分的时候从来不看学生报考哪个导师,而且我通常事先并不知道学生具体报考哪个导师。有人指责我给分差异大(例如超过20分)就是打黑分,这是毫无道理的。我在这里要说,我的给分差异甚至超过40分。例如,个别学生在推荐信中明显作假,这种情况是我不能容忍的,也是招生规则所明令禁止的行为,我对这样的学生绝不客气,即使是报考本研究小组的学生也绝不手软。再如,个别学生在专业排名中过于靠后,例如倒数30%,这样的学生如果在面试时没有突出表现,我也会给一个不高于70分的成绩。 总之,有限录取名额下如何打分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 看到这么多义愤填膺的回复,我有必要作出以下声明: 所谓中游学生,大致可以定义为成绩排名在30%到70%的学生; 一般这个词可能太强了,改为在多数情况下。 —————————————————————————— 再补充一段话: “推荐意见必须由推荐人独自填写。如发现申请人参与填写推荐意见,将取消其免试资格。” 这是北京大学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专家推荐信中的明文规定。
4757 次阅读|64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9)工学院学术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的答复信
热度 6 eksergiya 2012-5-16 19:25
答复信正文内容如下: 收到你2012年4月15日提交的关于2013年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核结果的申诉。经认真调查和讨论,现就申诉信答复如下: 2012年4月5日,学院学术委员会依照《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召开会议对申请博士生导师的申请人材料进行了逐一审阅。委员会参照北京大学规定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认真审阅了申请人材料,从申请人所选定的培养方向的必要性、社会需求、研究方向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实际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审阅,并从发表文章和获得的研究项目、经费等方面,就申请人所属专业和研究方向在该学术领域内的造诣以及近五年研究的前沿性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申请人是否有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最后,委员会采取独立的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委员会委员根据各自的综合判断进行投票,而不是依据某些单个数据和指标来判断。你的投票结果是3票同意,7票反对,2票弃权。因为你的同意票数没有达到当天出席委员人数的2/3,未能获得2013年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资格。在当天的评审中,评审程序是公开的,评审过程是公正的,没有对任何申请人和申请材料进行不公平的讨论。 经查,你最近提交的更新审批表内容与原表内容没有本质性的改变,申诉信提及的其它理由也查无实据。因此,院学术委员会不再组织重新投票,支持原投票结果。 这封答复信是荒唐的。单就“ 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申请人是否有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等 ”一句,就足以反映出这个特别委员会在公然撒谎。其实,在要求我们提供的 博士生指导老师资格审批表中根本 没有与具体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关的 内容,也没有要求单独提交博士生培养方案, 难道被特别 委员 会成员 们考察过的培养方案是 是从我的办公室偷来的不成 ? 再者,这里说“没有对任何申请人和申请材料进行不公平的讨论”,而相关院领导在回答 SCI收录情况时 说过这样 的话: “我不知道 Com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mulation 现在是否被 SCI 收录,但 肯定是被 EI 收录的。 ”这是明显带有误导性的评论。 工学院学术委员会经过“公平公正”的程序,居然得到这样不公平的结果,而特别委员会不去对比调查这样明显的不公平,却在强调投票过程合理合法,却在强调 不是依据单个数据和指标来判断,难道是在依据与院长的亲疏远近来判断 吗 ? 这样的仲裁结果,我当然无法接受。 特别委员会的具体人员,院领导对我保密,但我知道,工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东晓大概是特别委员会的召集人。
4165 次阅读|20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8)看陈十一的亲戚如何通过硕转博
热度 8 eksergiya 2012-5-16 18:39
我在上一篇连载中谈到工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实验室主任陈十一营私舞弊,事实如下。 2008年4月25日,我就当年研究生录取过程中的问题给流体力学专业所有教师写了邮件:“据我所知,一名成绩并不好的学生因为是院长的亲戚,早早就离开硕转博的大队人马,直接到某中心成功转正为博士研究生。我想听听院长对这件事如何解释,同等条件下为什么不优先考虑其他人。”这里提到的学生,首先参加了流体力学专业的硕转博考试,笔试成绩在全部11人中排在倒数第一,总分 40分的试卷,只得了16分,其中20分的流体力学题得了12.5分,20分的传热传质题得了3.5分,其他人的平均分是30.5。按道理,这样的成绩连面试资格都没有,但这位院长亲戚仍然参加了面试,结果也很不好。但是,就是凭借院长的关系,这位侄子直接就被某个中心录取过去,这里的隐情,难道不是昭然若揭吗?所有这些,都有当年的档案材料可查。 可笑的是,最近陈院长在解释这件事的时候,居然说什么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搞定的,导师也不是他本人,似乎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这么差的学生都能自己搞定,而今年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名在入学两年内就有多篇著名国际杂志论文发表的学生,居然自己搞不定硕转博,其名额被硬生生地挤走。两相对照,差别何其明显!
5924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工学院201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知
热度 2 xiegming 2012-5-15 20:42
http://www.coe.pku.edu.cn/subpage.asp?id=3886 一年一度的夏令营又快到了。 北京大学工学院 2012 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知 重要提示: 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以本次夏令营作为选拔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主要方式,请有意申请我院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同学(包括北京大学工学院和其它学院的本科生)积极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时间: 7 月 8 日 ---7 月 10 日。 夏令营旨在促进全国各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优秀大学生对北京大学工学院的了解。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 夏令营期间,我们将举办专业介绍、学术讲座、实验室参观、校园参观等多种活动,并安排 2013 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选拔工作。 2012 年工学院夏令营参加招生的专业有: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只招收 3 年制硕士),其他专业均招硕士、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力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力学(力学系统与控制)、力学(能源动力与资源工程)、力学(先进材料与力学)专业。 航空航天系独立招生,后续培养将根据各导师分属学科点进行。 2012 年工学院夏令营拟招收 260 名营员。北京大学每年设置 100 名新生校长奖学金,录取为工学院新生有机会申请校长奖学金。工学院录取的新生均免学费,并享受每年 7000 元至 19000 元不等的生活费和助研津贴。申请工作即日开始。 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在京的食宿(北京本地学校学生不提供住宿)以及外地院校学生来京的硬座火车票费用 ( 需出示车票报销 ) 。 1. 申请资格: a. 全国高校理工科各专业本科三年级在校生( 2013 届毕业生); b. 学习成绩优秀,能获得母校推荐免试攻读学术型研究生资格;如申请免试硕士研究生,还需获得母校外推名额 c. 对所报专业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d. 英语水平良好。(四级或六级均可)。 2. 申请材料: a. 夏令营申请表 2012年夏令营申请表.doc 及个人陈述 个人陈述.doc 各一份; b. 专家推荐信 专家推荐信.doc 2 封,即需要 2 位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分别推荐; c. 成绩单(可自己打印,如有不实将取消录取资格)。 d. 获奖证书复印件各 1 份; e. 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或 TOEFL 成绩、或 GRE/GMAT 成绩等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明 1 份; f. 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 3. 申请方式: (1) 网上申报:通过电子邮件寄送“ 网上申请表.xls ”,邮件主题写明申请专业和姓名,邮件地址为: xialingying coe.pku.edu.cn 。网上申报截止日期 2012 年 5 月 30 日。 (2) 材料提交:将申请材料装入 A4 大信封,信封正面注明申报专业、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并注明 “ 夏令营申请 ” 。所有材料邮寄至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务办公室夏令营 ( 电教 241 室 ) ,邮政编码: 100871,电话:010-62767454 。邮寄材料截至日期为 2012 年 5 月 30 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请尽早寄出),过期不再接受申请。 (3) 未邮寄材料者,报名不予受理。 4. 材料审核及录取 审核和录取工作由工学院组织专门委员会负责。录取工作将于 6 月 15 日结束,录取名单将在北京大学工学院网站上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以电子邮件形式),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5. 日程安排: 本次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日程安排如下: 7 月 8 日 8:00 - 17:00 夏令营报到 7 月 9 日 8:00 - 12:00 开营式、学院和专业介绍 7 月 9 日 13:00 - 18:00 专业座谈、推免面试 7 月 10 日 8:00 - 12:00 专业座谈、推免面试 7 月 10 日 13:30 - 14:30 报销路费、营员离校 注: 1. 日程为初步计划,具体安排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2. 营员报到后要求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不合格者不予报销车费; 3. 营员请自行提前预订返程车票,夏令营举办方不提供订票服务; 4. 各专业的时间安排和要求请关注网上通知。 更多相关内容请留意北京大学工学院招生网页( http://www.coe.pku.edu.cn )。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务办公室 2012 年 5 月 5 日 附各专业招生导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只招硕士): 王龙 、 王勇 、 楚天广 、 谢广明 、 王建东 、 王启宁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硕博连读/直博):王龙、王勇、楚天广、谢广明、王建东、王启宁 (以下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3611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6) 60分副教授精彩言论集锦
热度 6 eksergiya 2012-5-15 08:30
公开信满天飞的乱局在表面上平静下来,领导们似乎在忙着解决问题,我也在等消息。像我这种极度看重公平公正的人,对别人的事尚可损己利人地去争取,轮到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岂能善罢甘休?如果说这种事的曝光损害了工学院乃至北京大学的利益,我只能表示无奈。我认为,正是因为中国人不知道正视自己的历史,至今对历史上的丑闻遮遮掩掩,才会导致丑闻不断重复。 下面再摘录那位叫嚣打60分的胖胖的副教授在群发邮件中的部分精彩言论,继续让大家开开眼界。括号内文字是我的点评。 “大家都觉得读了我的邮件非常解气”【注意“解气”二字】 “我觉得我也是很公正公平的”【注意“也”字】 “请学院有关领导查查是哪位老师不负责任,闲的 DAN 疼…… ”【还算个文明人,知道那个字不雅】 “还是院长耐心和涵养好,要是别人当院长***早被赶走了”【拍马加威胁】 “咱们**庙小,容不下你这尊大菩萨”【威胁】 “爱跳楼自己跳去”【动辄拿这种事调侃】 “爱耍赖就耍赖吧,大家不会跟你们一般见识。你们不就两个人吗,翻不了天。请继续无耻地尽情表演,大家就当看耍猴了。”【这哪像堂堂北京大学副教授的文字?】
3420 次阅读|8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5)有人号召在研究生面试中打黑分
热度 9 eksergiya 2012-5-12 18:27
现在博士生名额是紧俏资源,供不应求,与此相关的争论也一直不断。这几天出现大风波,为保护当事人起见不便详述,只摘录一位胖老师群发给全院老师的一句话给大家开开眼界(每个星号代表一个汉字): “如果李植和***觉得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度,那么好,我们所有******的学生都****,以后转博或夏令营面试时大家都给报考***的学生打60分。” 呵呵,打黑分的情况,大家都见过,但是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嚣张群发邮件号召大家给报考某位教师的学生打黑分的情况,所以立刻向学位分委员会提交了提案(见下),要求禁止这样的老师将来参加任何面试活动,因为他根本无法保证公平公正地打分。 -------------------------------------------- 力学与工程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教授、副主席***教授并各位委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十八条和《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及议事规则》第八条的规定,我向贵委员会提交如下提案,请开会审议: 鉴于******副教授最近的不当言论(后附),请贵委员会取消该副教授担任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任何面试委员或考试委员的资格,因为他显然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考生,并请贵委员会责成该副教授公开道歉。 此致 敬礼! 李植 ---------------------------------------- 不当言论一(号召打黑分):如果李植和***觉得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度,那么好,我们所有******的学生都****,以后转博或夏令营面试时大家都给报考***的学生打60分。 不当言论二(造谣污蔑):略。
420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4)一点背景介绍
热度 10 eksergiya 2012-5-9 15:03
言归正传,我开始讲工学院的那些事。为什么这么多天没更新?因为我在等一些结果出来,才好决定爆料到什么程度。快了,今天先讲讲一些背景资料。 笼统地说,北京大学早年有过工学院(但年头不多),但到1952年国内大学在行政命令下神奇重组后,北京大学就跟纯粹的工科彻底拜拜了。2005年复建的这个工学院,其实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科学院,各位看官不要被名称所误导。挂羊头卖狗肉,本朝代所通行,不足为怪。对于自己的悠久历史,工学院在网页上采用春秋笔法大加渲染如下: “北京大学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1910年3月即组织了工学院(当时称工科分科大学),下设土木、矿冶两个系(当时称门)。1916年以后,北大工学院经过停办、再建、扩大,到1952年已培养了近5000名学生;其后工学院的师生中陆续有23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建制取消。” 这里没有具体写停办、再建、扩大的年代和过程,一来不那么好写,二来为了突出“到1952年已培养了近5000名学生……”这句话,以显得北大工学院曾经居功至伟。这里的事情其实很可疑,明眼人很容易看出问题。相关的问题容我以后叙述,这里继续看现在的工学院如何。2005年工学院复建的时候,其规模极小,小到连学生都没法招,大概只招了几个研究生充充样子。后来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被半推半就地并入工学院,气候乃成,工学院在宣传光荣历史的时候立刻就可以把力学系的历史(since 1979)算在头上,并进一步把力学专业(since 1952)的历史也拉上来。于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在2010年的时候就以百年老店自居,殊不知这就好像一个1980年入党的大好青年,到1989年看形势不妙就去了美国并宣誓效忠,后来形势不错就又放弃美国回到中国,然后恢复党籍,到2010年的时候就以党龄30年示人。这当然只是一些光鲜的数字而已,大家要看清本质。 关于工学院与力学系的关系,我一直的观点是力学系可无工学院,工学院断不可无力学系。其实,大家只要看看工学院刚刚发布的“工学院201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知”( http://www.coe.pku.edu.cn/subpage.asp?id=3886 ) 就可以知道力学系的厉害。一个成立了7年有余的工学院,如今有学位授予权的各大专业仍然不得不打着力学的招牌,这就很说明问题。所以,我奉劝那些要来报考工学院的学生们可要事先打听清楚。 工学院成立后一直为办公场地发愁,毕竟力学大院只那么多面积,还要另想办法。规划中的工学院大楼一直都有一个漂亮的虚拟版本,一开始对大学生的宣传是:等你们毕业了就有了;实际上是等你们研究生毕业了也没有出现。于是在北京大学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不是工学院在北京大学中,而是北京大学在工学院中——因为工学院的办公场所散布在校园内外各处,一不留神就可以看到挂着工学院门牌的建筑。当然,这也体现着创办一个全新学院的艰难。问题是,北京大学真的需要这样的工学院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讨论好了。 当然,北大的这个工学院,与一个人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现任工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十一教授。关于他的种种事迹,我将在后文中仔细介绍。 据说本文已经被最新博文给屏蔽掉了,看来北京大学工学院能量惊人。好在科学网本身并没有删除博文。真的删除的话也没关系,我到其他地方再发一遍,简单得很。
512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3)关于连载博文的邮件和后续反应
热度 3 eksergiya 2012-5-2 20:17
早上,工学院绝大部分教员收到如下邮件(节录),学院领导也颇为重视,当天开会时还加以讨论。下午,两位院领导找我谈话,大约两小时的谈话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我表明了诉求和观点,领导们也提出了建议,看来学院层面很不愿意看到这些事情在媒体上公布。我表示,事情的和谐收场只能以改变学术委员会决议为条件,这样的最后通牒早就已经向领导层表示,没有回旋的余地。现在不公布细节,只是在等北京大学最高部门的仲裁结果。当然,与两位领导的谈话也帮助我梳理了一下思路,让我认识到处理某些问题的方式值得改进。 应当说,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我的性格,觉得我做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好像完全没有好处。我只能说,我确实有比较怪异的价值观,我做事情并不是以获取个人最大利益为目标的。这么多年来,我一般只做我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别人眼中很可能是赔本的买卖。我们的体制存在太多的丑恶,体制内的人以隐藏丑恶为第一要务,而不是去想办法改正。好在互联网的出现让揭露丑恶变得轻而易举,隐藏丑恶变得代价巨大。正如我在最后通牒中所说的,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当然有权利在符合程序正义的条件下作出荒谬的决议,但是要为此付出代价——我会让大家看看这个代价有多大。 这里摘录以前一封公开信中的话自勉:必当仿效老校长马寅初先生之举,虽单枪匹马亦何惧哉。 —————————————————————————————————————————— 各位老师: 鉴于最近发生的荒唐事,我经过思考,决定放手一搏。当然,一介文人,只能以文字为武器,按照我一以贯之以身试法的风格,做一回彻底的反对派,好好宣传一下我们的工学院和你们的湍流实验室。本人胸无大志,只想过平静的生活,但既然有人以这种方式做游戏,我自会奉陪到底。 我将以“北京工学院那点事”为题写连载,目前已经写了两段,恭请大家围观。在科学网博客页面上选择热门博文,在第二页就能找到我的名字。说不定过两天就能上科学网首页。 我在连载中不会信口开河,所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会随时修改。大家的隐私我会尽量保护,但领导们作为公众人物,对不起,我不会客气。 今年是力学系(专业)60周年,而我对力学系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会适当对力学系笔下留情。 以后,我基本上不会再在学院范围内群发邮件了,阵地都转移到博客上去。 李植
4881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2)关于博主
热度 11 eksergiya 2012-5-1 10:17
关于博主我,借用时下流行的话和春秋笔法,非著名副教授一枚,七零后,身高八尺,体轻如燕,行走如风,性直爽,好舞文弄墨,嫉恶如仇,视强权如粪土。曾留学俄国,归国后即供职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官至流体力学学科点副主任,相当于弼马温一类的不入流小吏,后来逐渐淡出。在学校里主讲流体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热力学等课程,总体来说受到学生们好评,但也有恶评(关于学生们给老师上课打分的事,以后会写)。十几年来著述不多不少,值得拿出来炫耀一番的大概是译著三部:谢多夫的《连续介质力学(共2卷)》、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和朗道的《流体力学》(将于2012年10月之前出版),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但是又很在意公平公正并且不怕因此而得罪领导,所以这些年来在工学院范围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大嘴。常常口无遮拦地在小范围内写一些公开信什么的,也有写一些评论然后群发邮件的爱好,估计惹得学院领导们很不爽。我呢,在性格中本身就有倔强固执的一面,不撞南墙是绝不回头的,并且头和南墙都比较硬,暂时都没有撞坏。以前,我觉得很多事情不宜对外公布,还是受到子不嫌母丑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现在看来,还是响应总理阁下的号召为好,应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索性以后就不在小范围内写什么公开信了,从此利用闲暇时光好好经营我这个博客,在更大的范围内曝光一些事情,欢迎大家围观、评论、指正,我会根据反馈随时修正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文字。
362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缘起
热度 4 eksergiya 2012-4-30 23:03
从这一篇博文开始,我打算详细给大家透露透露与北京大学工学院有关的各种事情。具体地说,就是我在这些年来所看到的、经历的发生在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和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种事情。从我在这里工作的十多年经历来看,这里也算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大家可以看工学院的网页,上面有各种伟光正的事情,用不着也轮不上我来宣传。坏的一面,或者说不那么好的一面,如果不是内部人员的话,大家一般还不那么容易找到。诸位可能觉得奇怪了,为什么我——一个工学院内部人员——居然乐意在公共媒体里介绍工学院的负面消息呢?这就要从我的奇怪价值观说起。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我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再往自己脸上多贴些金,我这样写,大概也是受到柏杨先生写《丑陋的中国人》和龙应台女士写《野火集》的启发,凡是希望改进的地方,就要先明明白白地摆出来晒晒。当然,这样做,工学院的领导们可能不高兴,同事们可能也不高兴,毕竟自揭家丑的事,通常是不受待见的。好在我已经看得很开,也有足够强壮的心理承受能力,什么恐吓啊,威胁啊,一概无视,索性用这种方式自娱自乐,也让大家开开眼界,一笑置之而已。不过,我也要很注意措辞才行,否则别人指责我诽谤、造谣、污蔑,搞不好法庭见面,那就不好了。总之,我先开个头,能写下去就写,写不下去就歇会再说,等有心情了再写。要是条件不允许,来个永远搁置也说不定,走一步看一步吧。
347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