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邓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又红又甜的西瓜被“打了针”吗?这个夏天我们只想静静地吃口瓜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8-8-6 16:21
炎炎夏日,估计没什么比来口冰镇西瓜更解渴的了。但是吃起来又沙又甜的西瓜,到底是不是打了传说中的“甜蜜素”?西瓜出现“白筋”正常吗?还有关于西瓜的多种传闻到底都是不是真的?这口瓜还能不能放心地吃了? 西瓜等瓜果会通过打针增甜增色吗? 2012 年5 月,微博中传“现在瓜农给西瓜里打药,长得快好卖钱;西瓜都是南瓜秧上嫁接,瓜农自己从来不吃”,并称“打针西瓜”注射了甜蜜素和胭脂红。传言中,“业内人士”甚至表示,“除了西瓜,还有橙子、柚子这样的水果,都很容易用注射方式添加甜蜜素”。 “打针西瓜”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并引发热议,此后每到西瓜上市的时节,“打针西瓜”“甜蜜素西瓜致癌”等谣言在网络中反复传播。例如,2014 年,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布“紧急通知,有一种西瓜不能吃!”的消息,说有很多黑心商贩给未成熟的西瓜打针,注射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这些添加剂会损害肝肾、影响儿童智力发育。这条信息用了大大的感叹号,通过一个所谓的“业内人士”自揭内幕,揭秘“西瓜内部的悲哀”,说给西瓜打针已经是“西瓜市场的一个公开秘密”。这些传言不仅言之凿凿,而且有图有细节,其中两张图片就专门标示了“打针的痕迹”,在微信中被广泛转发。 除了西瓜打针,网络中还爆料了一些其他水果也存在“打针”的现象。2012 年,一网友发布微博称,他在某果品批发市场看到,有商贩戴着手套,拿着针筒,往青黄的未熟透的柿子里注射一种液体,怀疑是催熟剂;2016 年,网传香瓜底部有眼,疑似是“向香瓜底部注射添加剂时留下的针孔”。 2012 年5 月,《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西瓜生产地瓜农,明确指出“西瓜打针增甜”是谣言。2014 年6 月,针对微信中传言“西瓜打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证明,“西瓜打针”不可行。近年来,包括新华网、人民网、《新京报》、《南方日报》等媒体都通过不同方式对该谣言进行了科普辟谣。 直击谣言 “打针西瓜”一类网络爆料属谣言,是由部分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不了解西瓜等瓜果的生长发育习性、栽培技术、生理或病理病害及采后生理,加之一些肥料厂商非正当竞争宣传,以讹传讹导致的。“西瓜打针增甜”不仅不可行,还会使西瓜很快变质。西瓜出现“白筋”等是正常现象,非安全问题。西瓜嫁接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种植方式,不影响人体健康。 炎炎烈日,放心吃瓜 注射不能增甜,还会使西瓜很快变质。给西瓜打针既不能真正将所谓的增甜成分注入西瓜,也不能改善品质提高售价。在西瓜生长过程中及采收后,对西瓜果实采用打针方式注射液体物质,是不可能被西瓜吸收的。因为植物只通过维管束组织吸收水分与营养,强行注入的液体物质,只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且会破坏西瓜瓤组织特性,不可能像传言中描述的那样西瓜瓤呈红色且汁液也很“丰富”。注射过外来液体的西瓜会在短时间内变质,不利于瓜农与瓜商,不可能成为行业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在西瓜栽培过程中,一亩地西瓜有六七百株苗,瓜苗的维管束十分细小,注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即使有液体注射到苗中,也要通过植物自身的吸收、转化才能成为果实的成分,甜蜜素、胭脂红是不能被瓜苗正常吸收转化的。育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瓜的含糖量和甜度有了根本保障,使用打针这样的小手段完全没有必要。 西瓜出现“白筋”等是正常现象。在传播“西瓜打针”的微博中,还附有瓜瓤中有“白筋”“黄色硬块”等照片,认为是“西瓜打针”的证据。西瓜出现“白筋”是由于在西瓜子房发育及果实生长过程中,遇到低温连阴天或管理不当,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导致子房与果实营养缺乏、发育不良,或者是由在低温下授粉不均匀,部分组织发育受阻造成的,可能影响瓜的味道,但并非安全问题。至于西瓜果实内部出现白籽,可能是因为在早春西瓜授粉中出现授粉、受精不良。同时,无籽西瓜品种出现小白籽是正常现象,与外源物质无关。 西瓜嫁接是一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种植方式,不影响人体健康。嫁接技术已经使用了1000 多年,是利用植物间互补特性提高作物产量的技术,也是有机农业提倡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对于西瓜生产而言,嫁接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西瓜存在连作障碍,也就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西瓜,从第二年开始就会出现抗病力降低,病害发生,导致植株死亡甚至绝收的状况。西瓜采用南瓜及葫芦作为砧木来换西瓜的根系,这是全世界解决西瓜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在很多国家均有大范围的推广。如果采用不当的嫁接砧木或者栽培不当,嫁接西瓜可能口感偏硬,风味稍差,但这不意味着嫁接西瓜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本文摘编自李祥洲,邓玉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第一部分“种植业篇”,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573 次阅读|5 个评论
清明时节话春茶丨网传“春茶含过量农药”是真的吗?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8-4-8 16:17
每年清明前后是春茶上市的时节,关于茶的“应景”文章同时刷爆各类社交平台。不少爆料宣称,“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一喝就中毒。而夏秋季的茶叶更是可怕,连茶农自己都不喝。”曾有不少微信公众号转发了题为《中国98%的茶都有农药残留,各大茶叶品牌纷纷躺枪》的文章。文中称,目前中国市面上的茶叶大都喷洒农药,因此“喝茶等于喝毒”。舆情监测显示,相关谣言最早出现于2012年前后,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叶专家陈宗懋就曾出面辟谣。 春茶中含过量农药吗? “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以及“中国98% 的茶都有农药残留”的说法都属于谣言。 部分媒体别有用心地利用个别孤立的检测数据进行片面分析,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部分消费者和网民由于对茶树的生长过程缺乏了解,更不了解农药的用途和用法,偏听偏信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春茶树由于其生长特性,根本不需要使用农药。夏秋季根据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会合理使用农药,只要是按规定生产的茶叶,即使存在农药残留,也不一定会超标,更不等同于有毒有害。 科学真相 春茶树受病虫害危害小,基本不用药。 春茶一般指茶树越冬后第一轮萌发的芽叶经采摘加工而成的茶叶。我国大部分茶区尤其是名优绿茶区,春茶生产期间因气温较低,病虫害基本不发生,因此基本不用农药。 茶树的主要虫害如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在6 月中下旬到9 月高发;而茶树常见病如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等则会出现在夏秋潮湿多雨的季节,因这些病对茶叶的产量影响不大,茶农一般也很少用农药。现在市场上价格比较高的春茶,除了口感好、营养物质丰富外,还较少受病虫害影响,基本上没有农药污染,特别是早期的春茶,更是一年中绿茶的佳品。 有农药残留不等于有毒有害。中国有机茶种植面积占茶园面积的2%,这部分完全不用任何化学物质。茶树生长过程中,使用农药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这些农药的使用,导致茶叶有农药残留;此外,茶园周边其他农作物使用农药,会间接导致茶叶有农药残留。这些农药残留只要不超过标准限量,对人体就是没有危害的。 通常,在6 月中下旬到9 月下旬,田间一些病虫害较为集中发生,有必要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只要使用的农药种类和用药量遵守相关技术规程,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摘的鲜叶,经加工制成的茶叶产品都是安全的。农业部每年对茶叶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零售渠道等多环节进行抽查,全年二季度(春茶)和四季度(夏秋茶)抽查800 多个样品,2014~2016 年的合格率分别是94.8%、97.6%、99.4%,政府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大,合格率不断提升。早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茶叶生产就全面停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是低毒低残留农药;现在用水溶性低的农药来替代水溶性高的农药,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安全性。 我国茶叶出口100 多个国家,质量安全达标。资料显示,我国茶叶年产量为240 多万吨,出口量为30 多万吨,出口到100 多个国家,分别满足了各个国家不同的进口要求,说明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是可控的,也是可靠的。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GB2763—2016)对茶叶的农药残留有严格的规定。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是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保留了安全系数的。 所以只要农药残留符合国家食品限量标准的茶叶,就不会对消费者产生任何危害。在茶叶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的绿色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在需要用药时,尽量选择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这些农药都是在相关部门有登记的,而且是在安全期采制,保证了茶叶产品的安全。 \0 \0 本文摘编自李祥洲,邓玉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第一部分“种植业篇”,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0 \0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294 次阅读|9 个评论
空心草莓是用了膨大剂?别被这些流传甚广的“善意忠告”骗了!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1-29 15:02
谣言?还是事实?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客观公正的媒体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不科学、不客观、不全面的报道仍屡见不鲜。部分媒体和网民总喜欢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抓人眼球,博取流量,夸大问题事件的严重程度,把个案性事件推定到整个行业,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敏感神经,引起了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的恐慌,导致公众对国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信任,严重打击消费信心,影响产业发展,给政府公信力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条件下,“大众麦克风”将负面信息渲染、演绎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一些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善意的忠告”“跪求转发”“紧急通知”“紧急扩散”大肆传播、转发谣言、传言,把一些压根不存在的问题编得神乎其神,对公众产生严重误导,让部分消费者深信不疑。   今天,小编特意筛选了两个流传非常广的说法,相信你一定也听过甚至一直深信不疑。究竟是谣言还是事实?耐心往下看吧~  大个空心草莓是因为使用了激素或膨大剂吗? 近些年,网络上关于草莓质量安全的报道不绝于耳,“注入激素催熟导致草莓畸形”“个大空心草莓是使用膨大剂”……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草莓瘟!该类谣言通常以“如何辨别打激素草莓”“教您如何识别草莓是否使用膨大剂”等为标题出现在贴吧、博客和微信朋友圈中。      2014 年3 月,微信中热传,“市场上销售的个头偏大或者长相畸形、不规则的空心草莓可能过量注射了膨大剂之类的激素,吃了对人体有害”;2015 年4 月,一则关于选购草莓时的提醒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其中提到如果草莓整体发红但“屁股”发白的话,说明是激素使用过量所致,最好不要购买。舆情监测发现,每到草莓收获季,网上就会出现很多“如何辨识激素草莓”的文章,称奇形怪状的草莓为“激素草莓”。此外,个头大、果肉有空腔、颜色太红也都被列为“激素草莓”的特征。    有关“畸形草莓有毒”的谣言由来已久,相关媒体对谣言的解读也不曾间断。2012 年,《西安晚报》针对“巨无霸草莓”现象进行调查后指出,“使用膨大剂催熟草莓没有必要”;2014 年,《新京报》援引相关专家的观点指出,“仅凭外观无法判断草莓是否使用膨大剂”;2016 年,人民网记者在深度调查后得出结论,“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方法’其实‘不靠谱’”。    “大个、空心草莓使用了激素、膨大剂”一类问题,是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不了解草莓生长发育过程、品种特性、栽培管理技术、采后生理及膨大剂使用原则而产生的主观臆测,导致了消费者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恐慌。  科学真相   草莓畸形。 草莓的生长与温度、授粉、水分、土壤等息息相关,授粉不均、温度过低、光照不足都有可能导致草莓畸形。    草莓个大。 草莓的个头和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品种因素,有些品种天生个大。此外,通过人工选择,适当进行疏花疏果,也可以得到个头更大的草莓。道理很简单,草莓光合作用产出的、可以分配到果实的营养物质总量基本确定,选择减少果实数目,就更容易得到个头大的果实。网上盛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基本都是个人的主观臆测。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市场上最常见的草莓是‘丰香’草莓,这种草莓个头比较小。如今国内外进行草莓育种的目标都很一致,就是果子越大越好,市场上出现的草莓之所以大,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大果型品种,根据草莓大小来辨别打没打激素是不科学的。    草莓空心。 草莓空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品种是最主要的因素。一些草莓品种,如‘阿玛奥’‘阿尔比’‘八四莓一号’‘赛娃’等本身具有果实中间空心的特点。还有一些草莓品种的果肉密度小,天生就易出现空心。其他草莓品种如在果实膨大期遇到肥水管理不当或土壤太干也会产生果实空心现象。使用膨大剂等植物外源激素也有可能造成草莓果实空心。另外,草莓如果采收不及时,就会出现过度成熟导致空心的现象。温度和湿度对草莓生长的干扰也很明显,如雨雪过后,很多草莓都会出现空心。所以,草莓空心主要是由品种特性和栽培管理不当引起的,使用膨大剂等植物外源激素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    草莓果柄发白。 草莓果柄发白和是否使用激素没有必然关系,而是和采摘时间有关。当一株草莓进入挂果期时,果实会从绿色变成白色再变成红色。草莓的发色过程实际上是光与内源激素两者共同作用完成的。通常来说,草莓越靠近尖端发育的时间越长、累积的花青素越多,因此草莓的发色过程是从尖端向果柄逐渐进行的,越靠近果柄底部着色越慢。实际生产过程中,尤其是早春在大棚内生产的草莓,由于受光照较弱等影响,着色过程偏慢,且有时由于品种原因(如多倍体等)果实较大,果实基部发色更为推迟。如果等到整个草莓都变红,草莓顶端已经由于过熟而受到损伤,导致整个果实霉变。为了方便运输储存,防止顶端过度成熟而损伤草莓,果农一般不等果实完全变红就开始采摘,这就造成了一些草莓,尤其是大个草莓果柄发白。    农业部近几年对各主产区草莓质量安全进行了全方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上市草莓的农药残留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要求,消费安全有保障,可以放心吃。  黄瓜“顶花带刺”是抹了避孕药吗? “黄瓜使用避孕药”近年来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一些媒体平台、网帖及视频称,头顶小黄花的黄瓜在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随处可见,本该“瓜熟蒂落”的黄瓜直到上市仍然“顶花带刺”是用激素蘸花的结果,而这种激素等同于“避孕药”,食用后会影响人正常生长发育 。   2016 年4 月5 日,温州市一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个题为《黄瓜出事了,温州人速看!》的视频。视频的录制现场为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某菜农种植的黄瓜大棚,采访中问及菜农原本该“瓜熟蒂落”的黄瓜为何直到上市仍然“头顶带花”,视频中的受访人随即表示这是用激素蘸花的结果。接下来,视频中人员又采访了一位“营养学家”,其称菜农所说的这种激素等同于“避孕药”,食用后会影响人正常生长发育。舆情监测显示,该条舆情始于2011 年前后,由来已久,对消费者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不少市民信以为真,并借助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善意”地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声称“顶花带刺”的黄瓜是“抹避孕药”所致的问题外,黄瓜问题在传播过程中还逐渐出现了一些“变体”。例如,2013 年1 月,有媒体爆料“市民咬过的黄瓜还长个,是激素所致,不能吃”;2015 年1 月,网络传言“直黄瓜是激素药物所致,弯黄瓜才是天然食品”;2015 年8 月,有市民通过媒体爆料,“黄瓜放了几天后,‘肚子’跟怀孕了一样,鼓出来很多,疑似激素用多了”;2015年9 月,网络上传言称,在菜市场上偶尔出现的“连体黄瓜”是使用激素造成的,激素导致黄瓜形态发生了变异,“连体黄瓜有毒”……  对于“黄瓜抹避孕药”的谣言,政府、专家和媒体曾多次辟谣。2013 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市售带花黄瓜进行了安全性专项监测,未发现违规现象;2015 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王强研究员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作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性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科学解答;2016 年,“避孕药黄瓜”谣言再起,多地农业部门再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集中辟谣。 科学真相   “ 避孕药黄瓜”纯属谣传。 人们常说的避孕药是动物激素,对黄瓜生长发育没有任何作用,不可能使用在黄瓜上。人们之所以谣传使用避孕药,可能是因为黄瓜上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黄瓜生长发育,具有激素的作用,避孕药也是激素,结果传来传去,最后传成了黄瓜使用避孕药。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是把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混淆了。植物激素只对植物有作用,对人和动物无作用,更不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我国允许在黄瓜上使用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氯吡脲等10 种生长调节剂,都是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在性质、结构、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好比植物花粉的主要成分就是植物的精子,但人吃了植物花粉并不会怀孕。    黄瓜“顶花带刺”与“避孕药”无关。 黄瓜基本上是雌雄同株异花,偶尔出现两性花。黄瓜果实为假果,可以不经过授粉、受精而结果,结出“顶花带刺”的黄瓜。冬春季节在保护地中进行黄瓜栽培,由于受低温、短日照、弱光等影响,黄瓜植株生长势弱,生长缓慢。黄瓜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雌花数量多,坐果率低,影响黄瓜产量,因此,种植户常常在开花当天或前一天用浓度为50 毫克/ 升左右的氯吡脲药液涂抹花柄,以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冬春季节生产的“顶花带刺”黄瓜,部分是由自然单性结实产生的,也有个别是使用氯吡脲的单性结实而产生的,并不是由使用“避孕药”所致。    “ 顶花带刺”黄瓜可放心食用。 国内外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因为吃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例。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具有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作用的农业投入品,被归为四大类农药中的一类进行管理,由人工合成或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也可从植物体中直接提取,俗称植物激素。激素是生物体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缺乏激素或激素不够,会直接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植物激素针对植物起作用,动物激素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两者的作用靶标和机理完全不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项技术措施,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正在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40 多种,如乙烯利、赤霉酸、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矮壮素等,主要应用在水果、蔬菜、马铃薯、大豆等上。例如,欧盟已登记了26 个有效成分和197个制剂产品,允许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登记范围内的农作物上使用。我国目前已登记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共有38 种,常用的有乙烯利、2,4-D 和赤霉酸等近10 种,主要用于部分瓜果、蔬菜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使用量非常少,降解又快,均在花期和坐果初期使用,离采收期的间隔时间较长,一般在成熟、收获的农产品中残留很低,即使个别产品有残留,也是微乎其微,上市蔬菜、水果中基本不会有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根据2015 年、2016 年两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果蔬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调查与产品安全性评估”的结果,柑橘、葡萄、番茄、黄瓜等果蔬生产使用低毒或微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达到增加产量、改进品质、提早收获等目的,同时由于使用微量、代谢快等,收获期农产品中残留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样品仅为极个别,而且残留的量值极低,远远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残留限量值。市场监测没有发现有残留超标的样品,均符合国家法定食品食用安全要求。在国际上,未发生过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相关的食用安全事件。因此,使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消费者可以完全放心吃。    直黄瓜、弯黄瓜都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形成。 生长条件决定黄瓜弯直的比例,品种对其也有影响。一般来说,直黄瓜才属正常。温度、光照、水肥等条件比较好,植株生长健壮,直黄瓜出现的比例多。如果环境条件不好,出现低温弱光、高温强光、缺水、养分不足等情况,导致黄瓜早衰或者生长不良,植株结出的弯黄瓜所占比例可能会高。在北方地区,日光温室内3~6 月这4 个月里正常结果的黄瓜中直瓜比例高;但到了7~8 月,在高温、多雨、强光的情况下,生长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植株早衰,弯黄瓜的比例就高。前期植株长得不壮,营养不足,结的果实出现不正常的情况较多。到了后期,植株衰老,弯黄瓜比例较高。所以,科学家就想出一些办法来调控,以减少弯瓜的比例。一般使用氯吡脲来调节。氯吡脲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正常使用对人体生长发育无作用和影响。在植株生长前期,温光条件不良,植株生长不健壮,或者后期植株早衰时,在黄瓜花上涂上浓度适宜的氯吡脲,可以改善果实的生长状况,同时可以减少弯黄瓜的比例,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商品价值。不只中国在用氯吡脲,国外也在广泛使用。    连体黄瓜不影响食用。 一般情况下,连体黄瓜是由黄瓜花的两个或多个子房在雌蕊中生长发育时,长期紧挨在一起,部分细胞、组织之间出现愈合,营养成分、生长物质互相交流造成的;还有可能是由黄瓜孕育花苞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开花时两个花蕊连在一起造成的。但由于子房都有一定间隙,紧挨在一起的机会很小,因此连体黄瓜出现的概率并不高。蔬菜中时常有这类连体蔬菜,其中黄瓜、番茄比较常见。樱桃、草莓、香蕉等水果也常见到连体的。连体蔬菜、水果吃起来与正常的蔬菜、水果没什么不一样。农业技术专家解释,“连体果蔬”是果实在生长发育中受到环境的影响没有分化好造成的。除了外形和普通果蔬不一样之外,其营养价值和正常蔬菜、水果没有大的差别,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以放心食用。    知道了谣言背后的真相,这下大家终于可以愉快地吃草莓和啃黄瓜了~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太多太多披着“善意”的谣言,关乎我们的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  苹果打蜡会致癌吗? 水果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吗? 西瓜会通过打针增甜增色吗? ……   我想你会需要这本 谣言粉碎机!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28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