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药技术改进颠覆创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改进和颠覆,技术创新的两个使命
热度 12 jintuo 2013-10-19 07:41
这 两天在 上海参加了一个规模不大却相当专业的药剂学的会议。大约 80人的参加者大都是国内药企的一线研发人员,也包括跨国药企出身的学者、创业者和风投经理;话题则集中在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技术问题的一个个细节上。实在,毫不浮夸。 我注意到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及呼吁:药物制剂技术尽管可大幅度改善药物治疗的效果和条件,却在工业界投资和政府科技基金层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业内的一员,我对这一观点极其熟悉,也抱有同感。但是,我想对同行们说:如果我们只有改进性的技术革新,而无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得不到重视便在所难免。反躬自问,我们是不是只专注了前者,而在后者上从无作为? 颠覆性的给药技术革命从何而来?今早一觉醒来,我收到了微信朋友群转来的一条消息:“未来的重磅炸弹,Top10在研明星生物药”。读罢,两个药引起我的关注:治疗丙型肝炎的ABT-450和治疗二型糖尿病的基于GLP-1受体的Dulaglutide。这两个药的研发出发点之一分别是,前者药摆脱现有同类药物对干扰素注射的依赖,后者要降低现有同类药物的注射频率,使之达到每周一针的水平。 于是乎,如果从事药物递送研究的朋友们能够颠覆干扰素不得不频繁注射(即使每周或每两周一针的PEG化产品仍然频繁)的常识,能够使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以小剂量实现一针达一至数月的疗效,药企在这类新分子药物上的豪赌(该条消息的用语)便成了无的放矢。这就是颠覆。 也许朋友们会反驳:纸上谈兵易,实验中突破难,产业化落实更如上青天。其实,破除迷信,开动脑筋,寻找诀窍,事情便会转机。事实上,我们已经实现了另一个GLP-1机制的药物(Exenatide)每月一针的长效微球剂型。猴子药动显示,每月一针的剂量只需0.625毫克,微球总重量20毫克,而且制备技术操作简便(容易无菌)、安全(无可燃性溶剂)、环保(不以硅油而以水为介质)、高效(包封率95%)、高质(粒径均一可调),傻瓜式商业化制备机器的样机试制已几近完成。这一技术便颠覆了同行中微球制剂生产工艺复杂、不易无菌操作、产品重现性差质控难、粒径不一造成突释和大针头、有机溶剂危险而不环保等一系列常识。虽然我们已经就此申报了两个PCT专利申请,正式论文发表前,只能介绍这点了。我们还有其他一些可以称得上颠覆的技术。 两小时后我们的学科组会将召开,我计划在会上 谈一谈改进和颠覆。
8430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