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草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带着青苔行走的“狮”
huayanc 2017-11-27 06:28
带着青苔行走的“狮” 陈华燕 感恩节已放了 3 天假,无处可去,天天去博物馆上班。诺大的博物馆空空荡荡的,除了洗手间里那只还在自娱自乐的蟋蟀外,一个人影也没有。就连喜欢晚上和周末上班的 Steven 大叔也没来。看来感恩节对老美来说真的很重要,就像我们春节必须要回家一样。 在这假日里,不但连个说话的人没有,就连想偶尔抬头看看外面行人的奢望都不能有,因为博物馆的办公室都没有窗。耳边只有服务器,空调和取暖器的轰鸣声,仿佛郁闷在叫嚣。 像往常一样,每当感到郁闷的时候,我都想带上相机到野外拍虫子去。请原谅我的无聊,但确实唯有拍虫子才能让我忘记无聊。但冬天的哥伦布很冷,想到野外拍虫子,似乎又成了奢望。昨天中午从办公室走出来后,外面竟然阳光灿烂,一看手机,气温有 14 度。虽然风有点大,但到野外走走应该也是极好的。 于是赶紧回家吃完饭,带上相机,开车到了平时常去的 Antrim Park 。那里有个很漂亮的湖 Antrim Lake ,湖边有条泥路,经常有人在那散步和遛狗,或者被狗遛。散步的人可以看看倒映在清澈湖面的蓝天白云,望望坐在湖边木椅上发呆的人,亦可嘲笑一下钓了鱼又放掉的钓客的无聊,倒是有几分惬意。但我唯独喜欢湖边的林中小道,温暖的日子里,我可以看看在林中相互追逐的蝴蝶和蜻蜓,还可以探寻偶尔从耳边嗡嗡窜过的不知名小虫;那在这较冷的冬天里,我想我总可以去看看老树皮上青苔的纹路和枯木上长出的各种蘑菇吧?我端着相机往林子里走去,大树的叶子已落光,不再像夏天时那么阴森,但还是比外面冷。我徜徉在林中小道中,心想:这么冷,拍虫子看来是不可能了,那有两只蜘蛛给我拍拍也好嘛。于是我开始翻枯木的树皮,按以往的经验,即使是冬天,还是可以在树皮底下找到蜘蛛的。我翻了一路,竟然一只蜘蛛也没有,难道蜘蛛也过感恩节去了?不禁大失所望,看来只能去找蘑菇和青苔了。终于在一棵老树皮上发现了几个有点奇怪的青苔(图 1 ),当我举着相机对着其中一个青苔对焦的时候,它竟然左右摆动了一下。青苔活了?见鬼了?不对啊,现在过的是感恩节而不万圣节啊?我用一支小枝条碰了一下青苔,这回真的是见鬼了,它竟然摇摇晃晃的行走起来了。但直觉告诉我,这不是鬼,这是个好东西,或者说好玩的虫子。我把它抓在手里翻了过来,看到了 6 条细小的足和獠牙般的上颚(图 2 ~ 5 )。这下我乐坏了,原来这行走的青苔是个伪装的蚜狮,即草蛉(图 6 )的幼虫。 草蛉的幼虫长有长长的上颚,獠牙般,捕食蚜虫为生,像狮子捕杀猎物一样,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蚜狮。草蛉科昆虫已知约有 2000 种,它们的幼虫很多并没有伪装(图 7 )。而会伪装的蚜狮就是翻版的披着羊皮的狼的故事。披着羊皮的狼是古希腊伊索寓言故事之一,说的是一只狼想吃羊,但总逃不过聪明而谨慎的牧羊人的法眼。有一次,狡猾的狼披上了羊皮混进了羊圈,终于吃上了美味的羊肉。蚜狮披上青苔,就相当于那只披上了羊皮的狼,只不过蚜狮要骗过的牧羊人是保护蚜虫的蚂蚁。蚜虫取食植物的汁液,由于吸入过多的水分,需要快速通过腹管排除体内。这些液体富含糖分(据说甜度是砂糖 150 倍),就是所谓的蜜露,吸引蚂蚁来取食。蚂蚁为了能够持续不断的有蜜露享用,在取食蜜露的同时也扮演起了保护蚜虫的保镖(图 8 ),驱赶试图捕食蚜虫的各种昆虫,包括蚜狮和瓢虫等。为了躲避蚂蚁的驱赶,有些蚜狮学会了伪装,即将取食过的蚜虫尸体,青苔和树皮等装饰到自己的背部,把自己伪装成了不起眼的青苔,躲过了蚂蚁,像那只披着羊皮的狼终于吃到了美味的羊肉一样,享用到了美味的蚜虫。只不过两个故事的结局有点不一样,那只披着羊皮的狼终究还是被牧羊人发现了,最后被牧羊人抓住倒吊在树上,依然让它披着羊皮,以告诫那些想用同样的方法偷吃羊的狼。而蚜狮的伪装在两亿多年前就进化出来了,也就是说蚂蚁已经被蚜狮欺骗了两亿年了。当然,披着狼皮的羊只是个寓言故事,我们看不到,但带着青苔行走的蚜狮的伪装故事分分钟都在自然界中上演着,只要用心,我们总是能发现这些有趣的秘密。 图 1. 树皮上长相奇怪的青苔。异样下面必定隐藏着秘密? 图 2. 青苔底下竟然隐藏着一对长长的“獠牙”和 6 条足。原来不是青苔,而是伪装的蚜狮。 图 3. 青苔底下竟然隐藏着一对长长的“獠牙”和 6 条足。原来不是青苔,而是伪装的蚜狮。 图 4. 蚜狮不仅会伪装还会倒立? 图 5. 行走的“青苔”露出了几条小足和獠牙般的上颚。 图 6. 蚜狮的成虫,草蛉。 图 7. 没有伪装的蚜狮照样可以大快朵颐蚜虫。 图 8. 放牧蚜虫的蚂蚁。
8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抓小精灵的小精灵
热度 3 huayanc 2016-8-2 21:43
抓小精灵的小精灵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不再是 “ 你吃了吗? ” 或 “how are you doing ? ” ,而是 “ 你抓了多少小精灵? ” 。没错,这就是手机游戏 Pokémon Go 引发的 “ 流行病 ” 。宅男宅女们纷纷倾巢而出,拿着手机跑到野地,公园和各种著名地标捕捉虚拟小精灵,直到电池耗尽死机。有趣的是,在人们拿着手机拼命向虚拟小精灵开炮时,他们惊奇的发现,他们的面前真的有小精灵:各种野生动植物 —— 虚拟小精灵的原型。 这也引发了科学界的热烈讨论, 或许 Pokémon 能促进生物分类学的进步( Gottaname them all: how Pokémon can transform taxonomy http://www.nature.com/news/gotta-name-them-all-how-pokémon-can-transform-taxonomy-1.20275 )。据说 Pokémon 的创建者 田尻 智( Satoshi Tajiri )当初开 发这个游戏的时候就是受到小时候采集昆虫的启发。于是有昆虫学家就鼓励孩子们:喜欢 Pokémon 吗?那成为昆虫学家吧,因为 Pokémon 的小精灵只有 150 种,而我们研究的小精灵超过 100 万种呢!我不玩任何手机游戏,但乐于见到更多人玩 Pokémon ,这样以后我拿着相机钻在哥伦布的各片林子里找虫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自己是个傻子了,因为有更多的傻子拿着手机在抓小精灵呢! 人们为什么那么着迷于 Pokémon 呢?有研究者发现,玩 Pokémon 就相当于玩集邮或硬币 —— 玩家们想收集到更多更好的宝贝!尤其是当同行玩家时不时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的宝贝时,那刺激可是大大的。 我不玩 Pokémon ,但抓小精灵我是认真的。 Pokémon 的玩家们,且来看看我最近抓的正在抓小精灵的小精灵。 图 1 草蛉幼虫(蚜 狮)正在捕捉蚜虫 图 2 蟹蛛正在捕捉蜜蜂 图 3 盗虻正在捕捉小蚊虫 图 4 螳足 蝽 正在捕捉花蚤甲 图 5 螳足 蝽 正在捕捉蛾子 图 6 螳足 蝽 正在捕捉 农业 重要害虫黄瓜叶甲
6382 次阅读|4 个评论
草蛉的卵
dbmoth 2011-5-27 08:40
草蛉的卵
杭州武林门京杭大运河边种植了很多的碧桃,上面有很多蚜虫,还有草蛉的卵。
个人分类: 植保|6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屋子里面的丽草蛉
flly 2009-5-19 21:14
晚上,有一只草蛉在飞来飞去,使我对它产生了兴趣,想拍拍它,可又停在了很高的地方,踩着凳子,拍下来的依然不清楚。就随它飞。 终于它偶尔也到下面来一次,那我赶快拿起相机,给它拍特写,它似乎不习惯闪光的生活,总是一闪之后,就继续它的飞行。这个柔弱的生命,总是让人觉得爱恋,其实,它可是一个魔王啊。 闪光灯下的眼睛似乎总是血红的 中文名: 丽草蛉 拉丁学名: Chrysopa formosa Brauer 纲: 昆虫纲  目: 脉翅目  科: 草蛉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0毫米,前翅长14-15.50毫米,后翅长11-13毫米。体绿色,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黑色。触角比前翅短,黄褐色,第一节与头部颜色相同,第二节黑褐色。头部有9个黑色斑纹:中斑1个、角上斑1对、角下斑1对呈新月形、颊斑1对唇基斑1对呈长形。前胸背板长略大于宽,中部有1横沟,横沟两侧各有1褐斑。中胸和后胸背面也有褐斑,但常不显著。足绿色,胫节及跗节黄褐色。翅端较圆,翅痣黄绿色,前后翅的前缘横脉列的大多数均为黑色(以此点区别叶色草蛉),径横脉列仅上端一点为黑色,所有的阶脉为绿色,翅脉上有黑毛。腹部为绿色,密生黄毛,腹端腹面则多生黑毛。   卵:大多为单粒散产,少见有2-3粒在一起。卵粒椭圆形,翠绿色,肥而短,长0.84-1毫米,宽0.30-0.35毫米,丝柄长3.50-5.50毫米。   幼虫:共三龄,各龄期主要特征是:   一龄:体长1.80-2.40毫米,浅褐色,斑纹褐色。前胸和腹部1-8节的体侧毛瘤上有刚毛2根。中、后胸侧毛瘤上有刚毛8根。头顶有对称的三叉形褐色斑纹。前胸背板有倒八形黑色斑纹,除胫黄褐色,腿节末端与径节基部有褐斑。   二龄:体长5毫米左右。体黄绿色,斑纹黑褐色。体侧毛瘤上的刚毛多根。头背面有对称的V形斑纹。前端有细八形纹。体背面两侧有2条较粗的亚背线。  三龄:体长8.50-10毫米。体桔黄色,腹面青灰色,斑纹黑色。体侧毛瘤上有刚毛多根。头背面有对称的三叉形黑褐色斑纹,前方有八字形黑褐色斑纹,胸部有黑褐色斑纹。   茧:茧白色,圆球形,长3.50-3.80毫米,宽3-3.20毫米。表面光滑无杂物。(来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其他昆虫|5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