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普林斯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普林斯顿

相关日志

管窥普林斯顿的学术魔力场
热度 13 张海霞 2017-5-9 15:20
【题记】这两天普林斯顿成为讨论的热点,我有幸去访问过两次,颇为震撼,写过两篇游记,《那一片净土 —— 普林斯顿小住》和《踏雪寻梦:再访普林的爱因斯坦故居》(五四校庆的时候董博士回来还专门讲了我第二次去普林斯顿访问时的片段),再次勾起回忆,去过这么多学校,还是觉得普林斯顿是做学问的世外桃源,与大家分享普林斯顿这静谧的学术魔力场。 那一片净土 —— 普林斯顿小住 2012-12-13 第一次到普林斯顿,天气很好,学生开着他的红色双门跑车来接我们,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我的 BEETLE ,蓝天白云中,这辆鲜红的小车载着我们到了普林:老师,我带你们先看看校园吧。我们先去看他们曾经住过的研究生宿舍,在高尔夫球场的旁边,一个中世纪式的建筑,打开门进去,怎么像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呀?教堂式的餐厅、神秘的地下室、宁静的小院 …… 是呀,您还不知道呢?这里的秘密可多了,这是直接通到 Dean 家里的密道,这是我们学生晚上自己开 Party 的酒吧,这是我们烧着壁炉的小阅览室,这是我们储藏 Halloween 道具的密室 …… 所有一年级的研究生必须住的,很好的锻炼和大家交流和社交的地方,可不是吗?看看这里面的环境多有意思呀,还有那花园里黑、白、灰的松鼠在无拘无束地爬树,不是梦境吧?现在还真有这样的世外桃源? 走到校园里,这是华盛顿战胜的纪念,这是独立宣言签署的地方,这是第一个国会大厦,这是最早的教堂,这是最早的音乐厅,这是有将近两百年历史的火车站,这是我们的图书馆,不要小看它呀,地下有五层的藏书呢!这是我们的自习室,您试试这沙发,可舒服啦!这是我们的教堂,很多同学从入学(还没有女朋友)就开始预订在这里举行结婚典礼,还预订不上呢!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是:您看这是校长办公楼,每一届都有刻着年份的一块砖在这个楼上,进来看的这面墙上是参加一战和二战的校友的名录,再看看这周围的宿舍楼上,您仔细看,每个窗户下面都有青铜的五角星,那是宿舍参战学生的纪念,每个宿舍有人参战就会放一颗星星,最多的有五六个的呢!谁说美国人不爱国?这不就是最最有力的证明吗?他们参战的学生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了学校的历史上,每一个后来者都在瞻仰! 走吧,咱们去喝小宇宙咖啡吧!这是爱因斯坦先生当年常喝的咖啡,还有,这里是纳什每天中午去吃饭的地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他呢。一会儿带你们去看看爱因斯坦的房子,很不起眼,现在还有人住着呢 …… 去看看实验室吧,这是我自己搭的仪器,我们这里的设备我几乎都修过啦,只有自己改造和搭建才能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呀,反正在这里不着急,有想法就慢慢做,教授也不着急催你发 paper ,你做好了就行,你看,他们两个正在装一台自己的设计的仪器呢,这两天忙坏了,各种件都刚加工好,安装起来容易,看看那两位真是正汗流浃背地忙着呢! …… 到了和教授约好的时间,看他穿着运动服急急忙忙地从外面走来,刚去看学生的实验了,人很有名,但是房间却不大,满屋都是书,桌子上也是一片混乱,墙上是爱因斯坦的照片: Imagination is moreimportant than knowledgement 。满面春风的他,精神百倍地投入在工作中,这就是不着急发 paper 的他,因为他的成名作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领域,他的第一代试验机已经阵列在德国的博物馆里了,而他关心的就是做那些真的有价值的东西和他的学生, “I don’t want to havemany students, because I work close with my students, which is better for themand me” 是呀,他是这样和学生 work close 并不断进步的,而学生对他的崇拜也是溢于言表: “ 老师几乎天天都在,工作很拼命,跟老师比,我没他聪明、没他努力,也没他有激情。 ” 我说: “ 别的可以没有,可是努力程度一定可以超过老师的,加油吧! ” 从教授办公室出来,看到他的隔壁就是崔琦教授的办公室,而崔琦老师的一个学生也是我的好朋友,早已经是十分著名的企业家,记得当年崔琦的学生也是说: “ 看看老师,我这辈子也没有希望得诺贝尔奖了,所以我就去选择工业界了。 ” 这就是 Princeton ,一个随处可以遇到大师的地方,他们都不着急,都在静静地潜心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在咖啡馆里喝着 Small world 咖啡的那个可能是某一个领域的开创者,在路上和你搭讪的可能是诺奖的获得者,在实验室里汗流浃背地工作着的可能是未来的某一个大牛 …… 这不嘛,化学系的一个教授刚退休,卖了一个专利,拿出三分之一给他们系 5000 万盖了栋新楼;这不嘛,数学系的某教授总是从窗户跳进办公室;这就是经济系的著名的某某教授;这不嘛,据说今年获诺贝尔奖的那位当时正在上课,另一位在后面听课,都没有接瑞典来的电话,是上课的学生在网上发现的消息,而这第一个庆祝和祝福就发生在课堂上 …… 第二天下雨,舍不得离开,我说我们去看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吧,几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楼,很少看见人,轻轻地走着,怕踏破这里的平静,看:这会议室里几个人在讨论,背后是一个小小的池塘,门前是那片著名的草坪和林荫道,爱因斯坦小道,这就是爱因斯坦先生每天散步的地方,留个纪念吧,尽管是雨中,尽管已经时隔多年,可是依然能够感觉到他那无处不在的气场:小宇宙在这里爆发。 这就是普林斯顿,一个坐着小火车可以直接到校园的地方,一个宁静无比的小镇,一个大师云集的地方,一个世界科学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天堂! 时间到了,难说再见,一步三回首,依依不舍地跟普林挥手告别:再见,一定会再见的,这片人间的净土、这世外的桃源! 踏雪寻梦:再访普林的爱因斯坦故居 2013-12-18 周五结束了一天的访问,我们这次在美国东岸的正式访问就全部结束了,周一到周三在波士顿的 MIT 和哈佛,周四周五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的另外一个研究所,松口气吧,周日才有回去的飞机,周六大家休息一下,我去哪里?普林,当然是普林,自从去年初访以后就一直在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个学术界的世外桃园,正好还有学生在那里,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跳上去了去普林的汽车,去寻访我心中的梦。 没想到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校园里覆盖了厚厚的雪,在学校大门对面那家著名的 “small world coffee” 买了杯热腾腾香喷喷的咖啡 , 拿在手上就开始往学生的实验室走去。美丽安静的校园,红豆依然在,在洁白的雪映衬下更加地美艳动人,古老的城堡式建筑依然是斑斑驳驳地矗立着,沿着这小路一直走到学生在的办公楼,那是一个临近纳什所在的数学系的四层房子,他们的实验室在地下室,由于时间比较早,习惯晚起的研究生们还没有来,不过依然是很拥挤,因为里面摆满了各种设备和实验器材,学生很兴奋地一件一件介绍他在这里开展的科研工作,都是挑战极限的探索,实验设备都是自己搭起来的,小到一个微米量级的小器件要自己加工,大到一个大的钢罩也要自己车铣刨磨去做成理想的规格,还有那些神秘的玻璃器皿都是在这里自己和工程师一起设计和做出来,讲起来真是无比的自豪!最有意思的是实验室到处可见的黑板和上面密密麻麻的字,都是大家做实验时讨论的记录,做的实验当然是很有意思,特别是他们新搭建的这个黑乎乎到处裹着锡箔纸绷带的家伙、是正在进行的一项挑战世界记录的实验,真是好玩!我说你们学生这么忙活,那教授在忙什么?他说教授很年轻, 30 出头吧,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周末也在(不过是下午才来),这里面很多设备都是教授自己搭的、很多难的实验都是他自己亲自上!所以大家都很努力很自觉,晚上回去得都很晚,周末基本都来加班,这里的管理基本都是学生自己管,很少有技术人员负责,大家有一个共享的工具和器材室,需要什么就自己去拿,只有个别很贵重的才需要特殊登记。看看吧,这就是我们加工这些大家伙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加工这些小家伙的地方,都很近很方便。走廊上贴的全是在这里访问过的科学家的照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 …… 那你们组是不是 funding 很好呀?可以做这么多的事。这确实是个问题,其实在这里的人见面很少谈 funding ,可能是普林的教授永远都不用为 Funding 发愁吧,反倒是来访的大陆教授每个人都在大谈自己拿到了什么重要的 funding ,搞得教授每次都摸不着头脑,只好问:那您具体做什么? 从学生实验室出来,就到了午餐时间,雪更大啦,已经到了风雪交加的地步,我说看来下午得早点走,我怕这么大雪引起路上的拥堵和不安全,但是午饭后我们还去看看爱因斯坦故居吧,这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房子确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不为什么,就像是心中的一个圣地一样,是几乎每个来普林访问的人必然要去瞻仰一下的地方,哪怕就是一眼。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 112 号那个方向走。 雪中的普林更加地安静,几乎看不到行人,沿途也只有教堂里传出正在排练的圣诞歌声,真是一个好机会,让我在这样的孤寂和寒雪中走向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房子,越是接近,那激动的心情反倒越是平静下来,这是一个几步就迈过去了的房子,你一不小心就走过了,再一不小心就走远了,因为它没有门牌号,而且里面还住着人家,那块 “Private Residence” 的牌子是它唯一的标识了。你要做的就是特别细心地留意去看这个牌子,尤其在这风雪交加的时刻,你更要细心。我们终于没有错过,这个平静平凡的两层白色小楼,在他的门前停下了脚步:亲爱的爱因斯坦先生,您好!洁白的雪厚厚地搭在周围的篱笆墙上像是给它围了一条御寒的围巾,门前的台阶上积着厚厚的雪,尚且看不出圣诞的装饰,也许主人正在家中享受这个难得的周末。安静,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只有风吹落雪的声音,想着无数年前这里住着的他,也是这样平静而安详地享受着在普林的日子,每天拿着一杯 Small World Coffee ,脑子里不知道在捉摸什么问题,可是他温暖地微笑着,悠闲地走在去高研院的路上!这是多么地惬意! 普林,这普通的 112 号,真好,在这漫天的飞雪中我轻轻地向你走来,带着心中的忐忑和烦躁,越是走进你,我却开始变得平静,仿佛不忍打扰一个安静的美梦,于是我尽快放轻自己的脚步离开,挥挥手与你道别, 112 号,这个心中的圣地,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已经让我原本烦躁的心归于安静!再见,爱因斯坦先生,谢谢您给了我们机会来普林踏雪寻梦!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128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这才是官方客观报道
热度 2 ericmapes 2017-5-9 11:06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这才是官方客观报道 附上: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http://www.tsinghua.org.cn/publish/alumni/4000342/11446755.html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644 次阅读|4 个评论
由颜宁教授执教普林斯顿所想到的
热度 53 skyscience 2017-5-7 21:57
由颜宁教授执教普林斯顿所想到的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今年秋天将执教普林斯顿 ,已被普林发布的官方简报确认: Nieng Yan will join the faculty in the fall as the shirley M Tilghman 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logy. She come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where she has severed as a professor since 2012 and earlier as a PI. Yan received her Ph. D from Princeton and continued as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from 2005. Her B. S. i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Yan’s research focus on thecombination of structura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substrate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普林斯顿的谢宇教授在个人社交网站上也发布了此消息,现在看来这件事几乎是板上钉钉。 颜宁老师的科研水平大家有目共睹, 2011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作为通讯作者已经在顶级学术期刊 Cell 、 Nature 、 Science 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颜老师的跳槽对于中国科研界可谓是喜忧参半:喜在说明国内近几年的科研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有学者可以到美国顶尖高校任教,颜老师是继清华大学郑思齐教授之后的第二位,从之前只引进的单交流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双交流模式,国内外人才的平等双向流动,才能让中国的科研水平紧跟前沿步伐。另外,颜老师也为清华打开了普林的大门,会有更多的学子走进世界一流高校,值得肯定;忧在这么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的流失,对清华大学甚至中国都是一种损失。毫无疑问,颜老师有权利选择她的未来,去哪里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值得反思的是顶尖科技人才没有把国内看作是和美国同等地位的职业选择,国内为什么没有能力把这样的科学家留下来? 科研是需要眼界的,可能国内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或者中国的内在体制出了问题,限制了顶尖人才的再发展;再者,普林斯顿环境清幽,大师云集,加上雄厚的资金来源,科学家好像没法拒绝这一学术圣地的诱惑。 颜老师也是性情中人,读过 她科学网博文 的就知道,同时,我也想到顶尖科学家必备的四个特质: 第一,好奇心。 曾经颜老师问好友,做科研什么最重要?好友答到 “ 手段,模式生物和坚定的心。 ” ,颜老师却说 “ 好奇心 ” 。是啊,做科研离不开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科研热情的源泉,这也是很多科学家的初心, 因此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要培养好奇心,充分带动好奇心 。 第二,敢于挑战难题。 2012 年,颜老师领导的团队首次解析了大肠杆菌 GLUTs 的大致结构。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她们聚焦于更具挑战性的课题: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 GLUT1-4 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的诸多世界顶尖实验室都曾经或正在为此全力攻关,但始终未能成功,这个课题的难度可想而知。苍天不负有心人,颜老师团队于 2014 年在《自然》杂志解析了人源 GLUT1 的三维结构,这也是第一个人源次级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 。 第三,纯粹的学术追求。 我很佩服有纯粹学术追求的科学家,像老一辈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遥感界权威已逝的李小文院士。袁隆平院士获得 2000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解决世界上 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现今 80 多岁了还活跃在科研前线。布鞋 院士李小文 曾说过 “ 科学本身就应该追求简单性原则,任何事情都是越简单越好,够了就行。 ” 生活中他不拘小节,不求名利,可谓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想想颜老师也不必冒此风险,继续守于清华,也必将院士加身、功成名就。 待遇也好,情怀也罢,也许在她眼里这些都不重要,只是为了内心那份 纯粹的学术追求 。目前在国内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科学家要分散精力应对纷扰的科研琐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昂贵的生活成本, 科研质量自然要降低不少。 第四, 心怀苍生的人文情怀。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也必然是一个哲学家,否则他提不出真正的创新性问题。这种创新能力并非来自冰冷的实验数据,而是心忧众生的人文情怀。科学家的人文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精神与科学智慧融合和升华。中国科学院大学李醒民教授曾在演讲中告诫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果你们想使一生的工作对人类有益,那么只了解应用科学本身还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必须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努力的目标,要关心如何组织人的劳动和商品分配,从而以这样的方式保证科学思维的结果可以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诅咒的祸害。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衷心祝福颜老师在普林斯顿有更好的发展。 希望她带着理想走,期待她带着荣誉和经验有朝一日再回清华,补上那份国家情怀。 关注个人公众号,分享读博生活!
36812 次阅读|80 个评论
[转载]Edward Witten--A Famous Theoretical Physicist
热度 1 zhao1203 2017-3-30 14:14
爱德华·威腾( Edward Witten )是美籍犹太裔 数学物理 学家,现任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教授。他对“ 超弦理论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 弦理论 和 量子场论 的顶尖专家,创立了 M理论 。爱德华·威滕被视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一些同行甚至认为他是 爱因斯坦 的后继者之一。国际数学联盟于1990年授予他 菲尔兹奖 ,是数学界的最高荣誉,相当于数学界的 诺贝尔奖 。爱德华·威滕也是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 物理学家 。 人物生平   1951年8月26日,爱德华·威腾出生于美国 马里兰州 的 巴尔的摩 市。在家乡度过童年,念完中学后。于1967年进入 布兰代斯大学 学习历史和经济学。1971年获学士学位后,在父亲的影响下进入 普林斯顿大学 学习物理学,1974年获硕士学位,1976年获博士学位。然后进入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量子力学 。1977年至1980年在哈佛任教。1980年9月,威腾回到普林斯顿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982年任麦克阿瑟研究员。1987年9月起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主要成就   威滕对理论物理学做出广泛的贡献,也促进大量重要的数学进展。他已经出版超过350部著作,主要是量子场论、弦理论、拓扑和几何形状的相关领域。威滕被他的同行们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 理论物理学 家之一。虽然在某些方面很难将他的深刻贡献加以归类,威滕于物理方面的贡献侧重于 超对称 ,于数学方面则是 拓扑结构 。   威滕在物理学的早期贡献之一是所谓级列问题(hierarchy problem)的解决方案。 粒子物理学 的标准模型预言一种被称为 希格斯玻色子 的存在。然而它的质量似乎比模型预测的数字还要轻得多。威滕认为,超对称破坏的机制提供了级列问题一种的自然解释。在超对称理论中,威滕指数(Witten index)用来判断超对称是否遭到破坏。威滕在超对称规范理论仍然继续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他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内森·塞伯格(Nathan Seiberg)发展出塞伯格-威滕理论。   威滕显然是弦理论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个用来说明所有自然力的理论。甚至早在1984年,威滕重力异常做出重要贡献,为为第一次弦理论革命铺平了道路。1990年代中期在南加州大学弦理论会议中,威滕推测存在一个统一的理论还没有被发现,称之为M理论。M理论可能是宇宙物理理论最根本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 斯蒂芬·霍金 在他的著作《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中,认为M理论可能是宇宙的终极理论。   爱德华·威滕其他重要物理学的贡献包括重力二重性。1997年,阿根廷理论物理学家胡安·马尔达西那首先提出了在反德希特空间背景下某些超引力理论和边界上共形场论的对偶关系,即AdS/CFT对应猜想。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为过去15年中占据了理论物理的主导地位,对于威滕的研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国际数学联盟在1990年授予威滕菲尔兹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物理学家(也是唯一一位)。他对纯数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深远,例如他使用琼斯多项式(Jones Polynomial)来解释陈-西门斯理论”(Chern-Simons theory)。这项研究对于低维拓扑结构有深远影响,并推导出量子不变量。   威滕被认为是他的世代中最优秀的物理学家,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许甚至是爱因斯坦的后继者。在1995年,他在南加州大学会议中提出M理论,并用它来解释一些以前观察到的现象,在弦论中引发所谓的第二次超弦革命。 荣誉   1982年获麦克阿瑟奖,1985年获爱因斯坦奖,1990年获菲尔兹奖,2003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2006年获庞加莱奖,2008年获克雷福德奖。   198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98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2000年当选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本文来自孟琨日志。
2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学天书的证明
tlming16 2016-10-14 21:20
今天在图书馆再一次看到《数学天书的证明》一书,真的觉得不错的一本书呢. 后来又看到《普林斯顿数学指南》觉得更不错。 对了 还看到soblev空间 的定义..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2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失败简历
热度 11 yaoqizhou 2016-5-8 19:47
最近看到普林斯顿大学年轻助理教授 J ohannes H aushofer 的 失败简历。想想自己不比成功比失败还是可以和他拼一拼的, 我的人生 可以说 是许多的 大 失败加偶尔的小成功 组成的 。 许多失败多时过云散了,只能记一些刻骨铭心的。 江苏沙洲县大新中学 ( 1977-1979 ) · 1978 沙洲县(今张家港市)数学竞赛、苏州地区物理竞赛空手而归 · 1978 作为高一生冲刺高考失败 中国科技大学学生 ( 1979-1984 ) · 1979-1984 几门课只比及格好一点。 广州中山大学英语集训 ( 1984-1985 ) · 1985 出国前向一女生表白被拒。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研究生 ( 1985-1990 ) · 1986 几个研究项目先后失败,被当时导师建议换另一个导师试试。 北卡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博士后( 1994-2000 ) · 1994 海量申请博士后,唯一的一个博士后面试( MIT )失败,最后通过师门关系去给师姐(北卡州立大学)做博士后 · 1997 海量申请助理教授工作,四个面试无一成功 · 1998 海量申请助理教授工作,七个面试无一成功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 2000-2006 ) · 2000 -2002 基金申请 无一成功,系主任想让我换系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 ( 2006-2013 ) · 2006 -2013 大于10个基金申请被拒,许多论文发表被拒 澳洲格里菲斯大学( 2013- 现在) · 20 13 - 各种不同失败正在进行中 失败 是成长的痛楚,没有失败,哪来长进 。 我还在不断失败中, 屡战 屡败 , 屡败 屡战,其乐无穷。
个人分类: 忆旧思今|19689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中国的普林斯顿
jiangming800403 2016-3-25 20:38
@MJ 中国的普林斯顿—— 长城脚下的国科大(雁栖校区)在向你招手 你未来的同学中, 可能会有未来的诺奖得主。 我们正在老去, 我们的梦想要在你们身上实现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43855.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MJ:加油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12-16 19:27
还有10天, 中国的普林斯顿—— 长城脚下的国科大(雁栖校区)在向你招手 你未来的同学中, 可能会有未来的诺奖得主。 我们正在老去, 我们的梦想要在你们身上实现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321 次阅读|1 个评论
《量子力学的哲学》(第5讲) --- 波函数的意义 - 实在论解释
gaoshan1900 2015-10-2 21:13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 — 爱因斯坦 I incline to the opinion that the wave function does not (completely) describe what is real, but only a to us empirically accessible maximal knowledge regarding that which really exists This is what I mean when I advance the view that quantum mechanics gives an in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real state of affairs. — Einstein, in a 1945 letter to Epstein PoQM Lecture 5.pdf
个人分类: 量子物理|1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笔记 《从氧气看地球四十亿年的进化史》 引论
热度 4 lingyun123 2015-6-25 17:20
出国接近一年,奈何自己向来是个慢性子,英语水平提高很慢。一次组会上,组里大boss推荐了业内大拿 Donald E Canfiled 的新书, Oxygen-A Four Billion Year History ,由于跟自己专业相关,而且个人一直对这方面很感兴趣,因此踌躇满志,下定决心读读这本著作,算是正正经经的第一本英文科普作品。前后两月,磕磕绊绊,终于也算是啃完了,虽然依然云里雾里,总也开了点眼界。决定为此书开一个博客系列,做一个类似读书笔记的工作。愿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这本书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http://press.princeton.edu/titles/10089.html, Oxygen 是该出版社SCIENCE ESSENTIALS系列之一,这一系列其目的是就是将最新和前沿的科学技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因此算是科普读物。书的作者都是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组成的一个顾问委员会严格挑选,因此这个系列的作者个个都可以说是业内大拿。 书的第一章可免费下载阅读 Chapter1 What Is It about Planet Earth? Chapter 1.pdf 英文书名 Oxygen-A Four Billion Year History ,思量再三,我翻译为《 从氧气看地球四十亿年的进化史 》,可能不妥,也希望专业读者给一些建议。 作者 Donald E Canfiled 是美国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目前是南丹麦大学Univeris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生态学教授和丹麦国家研究基金支持的杰出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之一-地球演化研究北欧中心 Nordic Center for Earth Evolution 的头。 全书十二个章,如下 Table of Contents: Acknowledgments ix Preface xi Chapter 1. What Is It about Planet Earth? 1 Chapter 2. Life before Oxygen 13 Chapter 3. Evolution of Oxygenic Photosynthesis 26 Chapter 4. Cyanobacteria: The Great Liberators 41 Chapter 5. What Controls Atmospheric Oxygen Concentrations? 56 Chapter 6. The Early History of Atmospheric Oxygen: Biological Evidence 72 Chapter 7. The Early History of Atmospheric Oxygen: Geological Evidence 85 Chapter 8. The Great Oxidation 98 Chapter 9. Earth's Middle Ages: What Came after the GOE 110 Chapter 10. Neoproterozoic Oxygen and the Rise of Animals 123 Chapter 11. Phanerozoic Oxygen 138 Chapter 12. Epilogue 153 Notes 159 References 175 Index 189 我将在接下来的博文中或为每章单独开写博文,或综合内容相关的2到3章一起写,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个人分类: 科研|12380 次阅读|7 个评论
物理数学双料奥赛学神获录普林斯顿令北大学子自称学渣
热度 3 ChinaAbel 2015-6-20 10:23
北京人大附中学生胥晓宇 令赵伟嘉自嘲 “ 学渣 ” 的是, “ 此神数学、物理竞赛分数都达到国家队 ( 的水平 )” 。 准确地说,胥晓宇那 “ 高耸入云 ” 的履历中包括,他先是入选了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国国家集训队,集训期间坚持做数学奥赛题,其间请假参加国内数学奥赛获得金牌,因此又入选数学国家集训队。若不是规则要求不能同时参加,他可能会出现在两个学科的国际奥赛中。 因此,在 2014 年奥赛之前, “ 竞赛党 ” 们一直在猜测他的选择。 最终,数学金牌的竞争者们少了一位劲敌。 2014 年 7 月,胥晓宇和 4 名队友赴哈萨克斯坦参加了第 45 届国际物理奥赛。一名加拿大队员碰到胥晓宇,立即客气地向他打听 “ 认不认识胥晓宇 ” 。得知当事人就在眼前,这位加拿大的同龄人说: “ 你在加拿大非常出名 —— 尤其是在数学奥赛上! ” 胥晓宇在物理竞赛中同样捍卫了他的名声:他在 374 名选手中获得了金牌第一名。 从小到大,胥晓宇都是那种因为成绩优秀而常被中国的家长们挂在嘴边的 “ 别人家的孩子 ” 。 他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升学的问题。在声名显赫的北京人大附中,他的各科成绩都是佼佼者,在将大半精力投入竞赛之前,他的学业成绩一直在年级前三,这意味着北大或清华任选。高二那年他获得国内数学奥赛金牌,进入国家集训队,被北大预录取。 今年高中毕业前,他的名字如约出现在北大的保送生名单里。从今年开始,教育部调整了高考加分政策,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 5 项奥赛全国奖项的高中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但国家队的集训队员例外。众多奥赛获奖者因此被卡在门外。胥晓宇当然在 “ 例外 ” 之列。 但他 “ 浪费 ” 了这个机会。在中国高考两个多月前,他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该校还愿为他提供每年 4 万美元的助学金。收到通知当天,是他 18 岁生日。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 他觉得自己 “ 运气不错 ” 。普林斯顿面试他那天,他正在南开大学接受物理国家队集训,特地请了假。考官恰是一位天体物理学者。面试一开始,俩人就直接聊起了物理。 而 “ 运气 ” 是这位少年极少提到的事情。他迄今为止的整个求学生涯都伴随着无法取巧、无法仅凭运气来度过的激烈竞争。他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奥数,初中二年级接触物理奥赛,拿过的国内外竞赛奖项能列一长串。 2012 年获得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后,他在一次颁奖会上发言说,这 “ 应该也算是一个成绩 ” ,但是相较于国际奥赛金牌, “ 可能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 。 参加数学竞赛最初的动力是虚荣心,但后来更多的是求知欲以及乐趣 他并非自己选择了奥赛之路。跟很多孩子一样,最初他是被父母送去参加课外培训班的。不同的是,他找到了快乐。 如今,在他应约写给其他学生的建议中,就包括 “ 不推荐报 5 个以上课外班,不推荐家长为了成绩威逼利诱 ” 。他也不主张晚上 10 点以后熬夜学习,听说有人除夕之夜还在复习,他表示 “ 很不能理解 ” 。 但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胥晓宇强调,对奥赛不能 “ 一棍子打死 ” ,不能因噎废食。 高考招生中的奥赛加分取消了,但很多地区的加分政策中, “ 思想品德 ” 仍是重要一项。他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与硬碰硬的奥赛成绩相比,这些加分项目更易为人左右。何况,竞赛对于将来的基础科学学习大有裨益。 他坦言,小时候参加数学竞赛,难免有一种虚荣心。但是到了中学,尤其高中以后,虚荣心仍在,但更多的是求知欲以及乐趣在支撑他。有些家长逼着孩子学奥数,以利于升学,这种现象肯定存在,或许还占了大多数。 “ 大部分人不可能一开始就觉得数学特别美 ” 。但是,兴趣不一定源于天生,可以是后天培养。自己受人夸奖的 “ 自得 ” ,成为学下去的动力,直到对数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奥数题中,他有时会体会到 “ 无比的喜悦 ” ,生发出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的感觉。 他的奥数之路也有过挫折。由于一次高中联赛没有考好,他一度连省级队都没能入选。读高中时,他曾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进入国家队,可以算是一个成功。但是如果进不了, “ 也不能算是一个失败 ” 。 “ 因为当我就这样坚持下去,当我终于可以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当我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对数学,并且用全身心去热爱数学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 他的想法接近于越南产生的第一位菲尔兹奖得主吴宝珠。吴宝珠也曾是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在奥数竞赛中喜欢上了数学,高中毕业后决定以数学为业。最近刚刚揭晓的史上第一位菲尔兹奖女性得主玛利亚姆 · 米尔札哈尼,也曾是两届奥数金牌得主。 跟他们一样, 18 岁的胥晓宇已经想好,将来希望从事数学和物理研究工作。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申请书上只填了这两个方向, “ 哪个也不舍得放 ” 。 与此同时,多年来,国内众多高考 “ 状元 ” 最爱扎堆的是商学院。而胥晓宇 “ 完全没有想过 ” 去商学院。 “ 说得自满一点,简直是对我数学、物理天赋的浪费 ” 。他说, “ 我对那个没什么兴趣。从现在来看是这样的。 ” 学霸并非书呆子,不要放弃自己的爱好 奥赛拿到第一名,胥晓宇已经超出了他高中时代的 “ 成功 ” 目标。但他没兴奋多久。 “ 还不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吗? ” 他认为,自己身上 “ 必须承认 ” 的一个缺点是,有一点自负。优点则是有自知之明, “ 知道在哪个地方可以自负,哪个地方不要说自负了,连自信都没有 ” 。 在他看来,至少在数学和物理竞赛方面,他是 “ 极度自信的 ” ,但是,现在自己 “ 还什么都不是 ” ,要学的知识还有很多,何况还有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 指导过胥晓宇的国家队教练之一、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张春玲并不觉得这名学生自负。她表示,胥晓宇数学很强,与物理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国家队里,他表现得有思想,又善于与别人交流。 这个身高 1.8 米 、戴着时髦的黑框眼镜的清秀少年并不是书呆子。他的课外生活比绝大多数中学生要丰富得多。 他从小学开始打乒乓球和篮球,初二时又学会了打桥牌,参加过北京市的一些桥牌比赛,自认桥牌水平算 “ 二流中的一流,一流里的二流 ” 。他喜欢科幻和武侠类小说,跟很多年轻人一样,他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的追随者。金庸的每本小说他都读过三遍以上。 “ 打桥牌或是看小说,都可以让人开动大脑,比如说打桥牌时,你要事先计算好整个打牌的局面,在进行的时候,需要脑袋转得快,想得多,这对学习数学物理的帮助是很大的。 ” 他说。 即使在国家队集训期间,他也会忙里偷闲读小说。他还常去北大听课,除了数学之外,他喜欢北大的 “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 课。 在写给别人的建议中,他强调,上课时绝对不可看小说、发短信、玩手机或做作业,否则会导致学习基础不扎实、心态浮躁。同时, “ 不要放弃自己的爱好 ” 。 就像初一基本学完初中课程、初二基本学完高中课程一样,胥晓宇利用在南开大学集训的时间,完整自学了大学物理基础课,感觉 “ 应该也不是特别难 ” 。他希望在大学前两年把本科课程学完。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金轮法王对杨过的一句评语,他深以为然: “ 杨兄弟,你的武功花样甚多,不是我倚老卖老说一句,博采众家固然甚妙,但也不免驳杂不纯。你最擅长的到底是哪一门功夫? ” 他认为,自己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两科竞赛、保持学习成绩、申请出国,所依赖的就是四个字:专时专用。 奥赛获奖之后,胥晓宇把留学之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放在了辅导中学生上,在母校人大附中为学生们讲奥数课。 他喜欢 “ 助人为乐 ” 。他的学习笔记被很多人奉为 “ 学习宝典 ” ,就连外地都有人索取。他给很多人复印和邮寄过。 由于供不应求,他把今年参加国家数学集训队的作业扫描为电子版,存在网盘里供网友下载。他同时公布了一道数学题,谁解出答案,谁就知道了网盘的提取密码。 “ 不劳而获不是好习惯。 ”“ 胥神 ” 半开玩笑说。 ( 原标题: “ 别人家的孩子 ” 是这样长大的 ) 说明:这个是转载的,之所以没放到转载里,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时下很多人都在批判批判奥数。我想更多的人是“瞎起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纳什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热度 27 lin602 2015-5-26 07:19
纳什意外去世了,他的一生值了!学术界也值了! 关于纳什的人生,我想不需要说什么,因为许多博文已经写了,而且这是一个学术界比较典型的例子。 我只想说纳什一生的成就及他十多年的精神病史无法工作,而普林斯顿大学的做法让人感受到世界一流大学的风采。 1 一个值得人尊敬的学者,应该从‘钱眼’中钻出来!学者应该为科学而专注,为解决自然与社会问题而努力。反观我们现在许多大学,教授对科研经费是多多益善,有点商人对钱的渴望心态。我都怀疑一些经费多的学者,你申请到的经费你的科研真的需要吗?你这些钱没有浪费吗?你的经费真的与科研成果匹配吗?学者一旦对钱非常热衷,要想做大的科学成果那就很难了。 2 现在许多高校都是将论文与科研经费进行年考核,或几年一考核,他们不是看科研成果的含金量,而是在数论文数量,数收录影响因子,数项目经费等。如果一年或一个聘期不行,马上就不聘甚至低聘了。象纳什、陈景润这样的真正的科学家在中国目前的状态,可能早就下岗了,甚至非升即走了。一个好的大学,应该有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以数数来评价学者,这样的高校是不可能世界一流的。象纳什得十多年的精神病,如果放在中国,可以就被‘废’了。 3 中国高校的目前状态,要想成为所谓有成就的科学家,没有官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经费难申请,实验室不容易满足,研究生数也少,社会资源更少。因为评审权、资源分配权、社会资源、管理上的倾向,已经将真正的学者进行了逆淘汰!象纳什这样的教授,在中国我都不敢想象是什么待遇,是什么评价了。 4 普林斯顿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可能不淘汰学者,但是,一流的大学,他知道如何评价学者,如何评价学术,如果尊敬学术与学者,如何吸引人才。好的大学有伤口自愈功能。而中国目前的高校,通过数‘数’来评价学术,评价学者,对学者的不尊敬,对不合理的管理与体制却无法自纠,这样的高校不可能与世界一流学术匹敌的。中国的许多高校的大学教授,其身份就是一片擦布,用的时候拿来用一下,用完后随之弃之。寒心! 5 真正的学者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的,因为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后,要远离世俗!只有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学者才是好学者。 6 好学者是世界同行的认可,是行业的认可,而不是小圈子的互相吹捧,更不是本单位的势力分割。 7 有句话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但他仍然活着;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这句话用在中国的学术界可以改成为:‘有的学者有名气,但同行与社会并不认可;有的学者没有任何光环,但他走到那里都得到同行或业内的尊敬’。 8 发达国家的大学教师,只要有教职,房子车子及基本的生活是不用愁的,而中国的大学教师,特别是上海这样的大学教师,如果纯粹靠死工资,房子,孩子教育及家庭生活可能都不怎么样。我们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对中国学术界的深刻影响。 纳什,中国学术界的雾霾很重,可能对你的病与身体没有好处。 纳什,你人走了,但你永远活着!
11951 次阅读|44 个评论
[转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因未系安全带被弹出车外当场死
brbaba 2015-5-25 06:26
据美国当地媒体5月24日报道,86岁的著名数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和他的夫人阿丽莎遇车祸去世。两人乘坐的出租车在新泽西收费公路上超车时失控,纳什同夫人被弹出窗外当场死亡,两人当时有可能没有系安全带,负责驾驶的司机幸免于难。 纳什生前一直在普林斯顿任教,专攻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50年,22岁纳什在博士论文提出纳什均衡,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纳什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身为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该片聚焦纳什一生在博弈论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及其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感人事迹,曾获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大奖。影片中饰演纳什的罗素克劳第一时间发推悼念:“约翰和阿丽莎是一对杰出的组合。他们美丽的不只是头脑,更是心灵”。 纳什的夫人阿丽莎多年来一直照顾着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纳什,两人致力于在全球号召关爱精神疾病患者。就在本月,纳什还荣获了阿贝尔奖,该奖由挪威皇室颁发,奖励在数学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On Saturday, Princeton University mathematician John Forbes Nash, Jr., whose life was the subject of the film A Beautiful Mind , was killed, with his wife Alicia, in a taxi crash on the New Jersey Turnpike, NJ.com reports . He was 86. She was 82. State Police Sgt. Gregory Williams told NJ.com that the taxi driver lost control of his car as he tried to pass another, crashing into a guard rail. The Nashes were reportedly ejected from the car: “It doesn’t appear that they were wearing seatbelts,” Williams said. The taxi driver was flown to Robert Wood Johnson University Hospital in New Brunswick with non-life-threatening injuries, Williams said, and the passenger in the car the driver had been trying to pass, which also crashed into the guard rail, was treated for neck pain. Nash, who suffered from paranoid schizophrenia and is best known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game theor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in 1994 . He and his wife Alicia were first married in 1957, divorced in 1962, and remarried in 2001. * 转自: http://gawker.com/a-beautiful-mind-mathematician-john-nash-killed-in-car-1706635863 http://news.yahoo.com/mathematician-inspired-beautiful-mind-killed-auto-accident-media-141236963.html http://news.163.com/15/0524/22/AQDONF7R0001121M.html
个人分类: 其它|4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家】【数论】【人生中很激动的2个小时】
热度 1 erbin 2015-5-13 23:19
与普林斯顿大学张寿武教授的合影 中为张教授,左为我的舍友,右边带眼镜的是我, 2015.5.8 与菲尔兹奖获得者 德国数学研究所所长 法尔廷斯 的合影 2015.5.8 与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数论学家Katz教授的合影 2015.5.8 2
个人分类: 数学家传奇|1719 次阅读|5 个评论
全景照片试拍
Nancyback 2015-5-8 15:45
普林斯顿的雪 耶鲁的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 Princeton University campus
waterlilyqd 2015-2-14 12:25
普林斯顿大学,又译普林斯敦大学,常被直接称为普林斯顿,是一所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现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顿历史悠久。它成立于1746年,是九所在美国革命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摘自维基百科 Princeton University is a very famous university in my mind. On one weekend last September, we went to visit the campus of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with a group of colleagues. It'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visit an American university. The clean,tidy, beautiful campus gave me fresh impression. The old buildings with spiky towers match perfectly with the big trees. Everything here looks quiet, calm, and composed. In this environment one will soon get settled down and relaxed! Someone has once said a unversity should have big trees. Otherwise it can not be called a university. At least big trees and the old buildings indicate a school's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background.
个人分类: Around World|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因斯坦没有坟墓等17则 (一周文摘091116)
热度 2 xuxfyuwp 2014-4-17 15:09
爱因斯坦没有坟墓     朋友不久前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下车伊始,就要去拜谒爱因斯坦遗迹。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爱因斯坦根本没有坟墓,也没有“故居”和纪念馆。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从小饱经苦难。1921年,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名后,各种荣誉和优厚待遇纷至沓来,他却淡薄名利。   爱因斯坦曾应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执教,他对宿舍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学校当然全部满足了爱因斯坦的“奢求”。   后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爱因斯坦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当时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请他,他却说:“能否少一点?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惟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当时,美国中产阶级都以拥有小汽车为时尚,爱因斯坦居然不要汽车。从宿舍到研究所有两公里路程,他坚持安步当车。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安逸与享乐与我无缘,照亮我前进、并不断给我勇气的,是善、美、真……除此之外,在我看来都是空虚的。”这位科学巨匠在弥留之际立下遗言: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 (《羊城晚报》11.5 马承钧文) 透视“德国朗读”     今年,在德国举办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首次成为主宾国。超过150位的中国作家,在赴德交流期间“入乡随俗”,朗读了自己的作品。   “德国朗读”这一形式具有悠长的历史。据称,18世纪末,一种源于教堂布道的“朗读会”,演变为今天的“出版朗读”。“德国朗读”也与地中海气候相关——寒冷的秋冬季节,家人、好友围坐于炉火之前,朗读文学作品成了德国人度过寒夜的方式。   对于德国作家来说,他们最愿意面对读者的方式,便是高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比较中西朗读,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是:别人朗读自己的文章,我们朗读别人的作品;别人朗读自己的新书,我们背诵别人的旧作;别人朗读是作者与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对话,我们朗读更多的是“九鼎大典”时昂扬的颂词;别人不惮于在公众面前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常囿于“知音”“圈子”里的浅唱低吟……   那么,“朗读”有什么好处?作家为什么要朗读自己的作品?   朗读可以读出文辞的色彩与联想,朗读可以读出文句的内涵与象征;朗读可以读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朗读可以读出听众的共鸣与通感……   如今,书展闭幕了,作家们陆续回来了,而“朗读”回来了没有? (《新民晚报》11.7 胡欣文) 知识比什么都重要     每个犹太人在小的时候,他们的母亲都会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艘大船出海远行,船上的乘客中除了一位拉比外,全是大亨。   大亨们闲来无聊,就互相炫耀自己的财富。正在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时,拉比插话了:“我是你们这群人中最富有的,不信,你们走着瞧。”   船行途中,遇到大风,只好靠岸,一 靠岸却遇到了海盗,大亨们的财产被抢劫一空。拉比的智慧和学识很快就受到岸边居民的赏识,他陆续在当地开班授课。而那些大亨们却处境落魄,纷纷前来寻求拉比的帮助。   因此,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知识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财富。   在犹太人心目中,学者的地位不仅高于商人,而且高于国王。“一个学者死了,没有人能代替他,而一个国王死了,所有人都能胜任”。   犹太商人说,财富是靠脑袋的,而不是靠手,“钞票有的是,遗憾的是你的口袋太小了。如果你的思维足够开阔,那你的钱包就会随之增大。”   正如犹太作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中所言:“发财致富对犹太人来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而根本不是他的内在目标。一个犹太人的真正愿望,是使自己进入到更高的文化层次……倘若在自己的家庭成员中有一个人当了教授、学者、音乐家,那么就会把这种荣誉头衔看做是属于全家的,仿佛他通过自己的成就使全家人都变得高贵似的。” (《犹太人的赚钱哲学:思危》重庆出版社) 抽象的男人写实的女人     医学上早发现,对抽象的东西,女生比较不行。   男人开车,一边左转右转,一边回忆前面转过的路,甚至会看日光和阴影,计算自己的方向;女生不同,她们重视的是眼前,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下面的还不知道。   男人记地方,常会说过了哪个路口,数几个红绿灯,向哪儿转。如果约在十字路口碰面,男人常说在东北角还是西南角。   女人则可能抱怨:“去你的东西南北!只要告诉我那里有什么大楼,旁边有什么明显的商店就成了。”   连看电影,男生女生都不一样。中学男生特爱看外层空间冒险的电影,中学女生却已经开始着迷写实的偶像剧。   至于中年,男女差异更大。男生常有童心、好奇,四十岁还爱看战争科幻。但是如果你问女士们,她们八成只爱看写实剧。科幻片要她想象,她想不出来。写实剧却能令她感同身受,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以前对这男女的差异,我搞不懂,活了大半辈子,才渐渐想通,女人对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女人必须“实在”,因为养孩子和柴米油盐比什么都实在。   男人天生爱探险,要为孩子找一个新天地;女人天生较现实,实实在在让孩子长大。男人天生要远行,远行是为家;女人天生爱守家,守家等着丈夫归来。   男人是耙子,女人是篓子。男人抽象,女人写实。 (《奋斗书》 刘墉 刘轩著 接力出版社2009年月9出版) 高考“零分作文”结集出版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集纳2002年至2009年多个省市高考“零分作文”的新书《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由海天出版社推出。该书序言称,这些零分作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考制度的不完善”。 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知”“行”反差     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知,从粉碎“四人帮”开始,就不断向前迈进。我党相继提出一系列重大的科学论断和命题,特别是十六大报告,不仅第一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重大科学命题,而且具体指出,发展党内民主,“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这就从“基础”、“重点”、“入手处”和“基本目标”诸多方面系统地勾划了发展党内民主的蓝图,使我们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认知达到了相当完备的水平。   对此,必须给予充分肯定、高度重视和珍惜。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知”并不等于“行”,“知不易,而行更难”。在现实中,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确实存在着“知多行少”、“知而不行”,以至“知进”而“行退”的问题。而且,党内民主滞后于人民民主,这是与党的先进性和所处的执政地位、领导地位不相称的。因此,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急起直追,才能使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到真正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也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学习时报》11.9 王贵秀文) 我们生活在机器中   演讲人:南帆(福建省社科院院长) 演讲题目:机器生活探析 演讲地点: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   今天的生活与古人有了一个重要的差别:增添了许多机器。机器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重要感觉是,生活越来越快了。偶尔翻一翻唐诗宋词,顿时感受到古人生活速度的缓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种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和消磨人生的百般滋味。   这种生活现在已经连根拔除,现代人再也接受不了古人的生活速度了。看戏曾经是古人的莫大享受,可是,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看着台上的书生、小姐慢吞吞地唱来唱去?   蒸汽机出现以来,整个世界迅速地被调整到机器的节奏之上。飞机从海南岛到黑龙江,大约四五个小时,但穿越了四个季节——两地的温差近40℃。如果慢慢走半年,可以体验生活的百般滋味。   许多人愿意长时间地与机器相对,不愿意面对有血有肉的人。孩子在学校寄宿了一个星期没见到父母,回家之后直扑电脑,父母没什么意思,上网看看才是第一要务。机器正在悄悄瓦解我们传统的社会关系。 (《人民政协报》11.9) 马、恩、列开创了党内民主传统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与创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简称共产党,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他们所写《共产党宣言》成为共产党的纲领文件。   第一个共产党党章规定了党内实行民主制的原则,做出党内民主的示范,具体表现为5点:党的各级领导人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不是上级委任的;党的权力中心在全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每年召开一次;党中央委员会是党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党中央委员会不能和代表大会并列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党的领导机构必须定期向党员和党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接受审查。   第一个共产党存在了5年时间,1852年欧洲革命失败后被迫解散。1918年,列宁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共产党,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二个共产党。   列宁的党内民主实践,是完全遵循马恩在第一个共产党党章中规定的5点民主制原则的。各级领导人选举产生,权力中心在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共产党6年,召开了6次党的代表大会,在1918年——1920年内战和外战的环境下坚持开会。中央委员会是党代会的执行机关,每次召开代表大会列宁都代表中央委员会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接受大会审查。   在党代会召开之前,由党报《真理报》开辟“争论专页”,就党的路线方针问题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开展辩论。在党代会上列宁作简要工作报告,另外由不同意中央观点的人作副报告。两种观点供代表审议。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争论,有插话,有对中央领导人的评论和建议。   大会上除讨论中央设定的议题外,还有代表们的提案也要付诸审议。最后表决时,每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大会的决议通过实践检验,如有错误,在下次大会上复议改正。如1921年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改正了此前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每次大会闭会之后,立即公开出版发行一本厚重的大会速记记录,使全党全国都了解大会的全部情况。   除此之外,列宁对党内民主还有一些新的发展,比如在中央委员会之外,另外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与中央委员会平行,不属中央委员会领导,直接由党代会产生并向党代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专门监督中央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是否执行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是否有误差。 (《炎黄春秋》2009年第11期 高放文) 达尔文成功路上“不差钱”     今年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说起达尔文,不禁联想到近来社会上热议的“富二代”问题。正是富裕的家境,为达尔文的事业有成铺垫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医生,年收入超过7000英镑。正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的达尔文碰到了一个机会:即将进行环球航行的贝格尔号舰舰长在远航期间需要一名绅士做伴,但舰长只提供一个舱位,其他都需要自费。达尔文的运气来了,他的父亲有足够的能力支付这笔费用。   正是这次环球航行,令达尔文萌生了研究物种起源的想法。要研究这样一个课题,难以通过正规途径得到资助,好在达尔文家不差钱。婚后的达尔文每年从父亲和家族信托基金中花费约1500英镑(当时收入在1500英镑的绅士家庭,通常可以雇用一个厨师、两个女仆、一个保姆、一个车夫、两个男仆)。达尔文的外祖父是英国著名的韦奇伍德陶器业的创始人,达尔文的妻子是他的表姐爱玛,爱玛带来了一笔丰厚的嫁妆。   有如此殷实的家底做后盾,达尔文一生都无须为生计而工作。曾经有8年的时间,达尔文基本上就是坐在书房窗边的显微镜下解剖一种微不足道的海洋生物——藤壶,以至达尔文的孩子以为观察藤壶就是“一家之主的天职”。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求知出于闲暇与好奇。当人们摆脱为生计而忙碌那种疲于奔命的状态,才谈得上从容与闲暇。不得不承认,富人阶层拥有更多的闲暇。闲暇不只是无所事事,而是意味着人们有闲情逸致去从事非实用的事业,比如科学、艺术或哲学。   达尔文说:“社会上有一些受过充分教育而又无须为吃喝而干活的人们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度智能的工作都由他们来完成。”当达尔文写下这段话时,他一定也想到了自己的富人出身。   再说到中国现在的“富二代”问题。既然“富二代”们已无须为生计奔波,拥有足够的闲暇,对于父母来说,只要让他们的子女能够充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何尝不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而社会也将会从中获益匪浅。不过,社会也必须为穷人提供足够的保障;必须保证穷人凭借自己的能力通往富裕的路径畅通无阻。 (《北京青年报》11.7 陈蓉霞文) 反思“标准化妈妈” 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他认为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1月3日《长江日报》) 当陶西平痛心疾首于“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 ‘第一次撒谎’”的时候,笔者却忍不住想问,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有其他可以得到高分和老师夸奖的模式吗? 妈妈是善良的、爸爸是严厉的、爷爷是勤劳的、奶奶是慈祥的……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学会并习惯了这样的表达,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家长都一样,而是因为这就是问题的标准答案——不仅可以赢得高分,而且可以因此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正因为如此,当陶西平举例说外籍教师惊诧于“所有学生都非常轻松地完成了作业”的时候,早已将此类“公式”烂熟于胸的孩子答题焉能不快?至于其所质疑的“你们的母亲难道都是一样的吗”,矛头所指已然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解题公式本身,这显然是孩子所无从回答的。妈妈当然是不一样的,但答案却是一样的,标准化的答案是否能容得下多元化的妈妈呢? (摘自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作者赵志疆) 吕其明“约法三章” 1998年11月,吕其明家里来了三位“不速之客”,他们是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进门,他们就提出,要请他为扩建后的纪念馆谱写背景音乐。 吕其明是烈士后代,他的父亲吕惠生就被囚禁和杀害于雨花台。吕其明对三位客人说:为烈士纪念馆写背景音乐,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光荣。 当客人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有一个要求,希望再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瞻仰、学习。他又与纪念馆“约法三章”:一不取报酬,二不住高级宾馆,三不接受媒体采访。 半年后,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管弦乐组曲诞生了,它就是《雨花祭》。 事后有人问吕其明,你为什么提这些“不合时宜”的“约法三章”?他回答:为革命先烈写一部音乐作品,是我心中多年的愿望,感谢雨花台纪念馆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我谢都来不及,怎么还能要什么报酬,当然,更不能宣传自己了。像这样的艺术家,现今还有多少呢? (摘自11月2日《文汇报》作者贾立夫) 议员“公审”部长 2008年2月25日,我应邀出席大韩民国第十七任总统李明博就职庆典。印象最深的是国会议员对总统提名的内阁成员进行严格而公开的审查。审查方式令人叹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示”,甚至有点“公审”的味道。在国会议事堂,议员与被审查对象面对面,电视现场直播,全民收看。 前届政府由 18个部组成,李明博宣布裁减为15个。他向国会提出内阁成员名单,国会对这15位部长按照法律开始了审查。审查内容宽泛而有重点。首先是财产、财产的来源;其次是子女是否有外国绿卡,是否有逃兵役的不良记录;本人的学历是否有假及其他不良记录。议员和国民的观念一致:如果你的子女有绿卡,你还能专心治理自己的国家吗?你的子女有逃兵役的记录,你还能公正执法吗? 2月26日晚,我在电视上看到议员们对文化观光体育部长的“公审”。这位李明博提名的部长名为柳仁春,他出身影视界,当过主持人。一位议员问:“你多少动产和不动产”?柳回答:“合计有一百二十亿韩元”“你有这么多钱?”“是的,作为一个出身影视界的人来说我这还算多?”又一位议员当即质问他:“你这样回答不觉得伤害低收入者的心吗?”还没等柳回答,议员接着说:“你能不能像李明博总统那样,拿出一部分资产交公呢?”柳仁春回答:“能,我能! ”据说经过如此“公审”,这位柳部长终于过了关。 但也有经不起考验的长官自动退出的。被提名为妇女家庭部长的李春镐,拥有36处房产和多片土地,成为众矢之的,被指通过不动产投机交易敛财。后来李春镐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为了不成为新政府的绊脚石,我决定辞职。”迄今已有五位被提名人自动“撤退”,占全部提名人的三分之一。 (摘自《2008年中国杂文年选》花城出版社出版作者冯玉忠) 加强反腐力度岂能以数字出“政绩” 反贪“后进单位问责制”引争议 据 《法制日报》11月 4日报道,河南省检察院为了督促各省辖市多查办问题官员,推出了“后进单位问责制”:对于连续处于全省查办职务犯罪数量末位的省辖市检察院,责令该院反贪、反渎局长限期改进,否则调整岗位。 “我们手里有了一张底牌,办起案件来不会没有底气了。 ”一位反贪局长说:“查办案件苦点累点都不怕,最怕的是在办案的关键时期受到干扰。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办案过程中,有时不得不作出让步。反贪指标由‘软’变‘硬’实属无奈之举,但给我们硬起手腕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提供了条件,我们就可以不受干扰地大干一场了。 ” “检察院查办的贪污、渎职案件涉及到的每个当事人都有一定地位、一定能量,有的还相当大。我们办的案子,连‘村官’算在内,没有一起不找来说情的。没有一张不徇私情的‘铁面’,根本别想办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检察官说。 与此相反,许多人对此表示担忧。郑州大学一位法学专家说,这种把工作成绩和查办数量画上等号的做法有失严谨,容易催生出“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现象。 安徽铜陵改革干部初始提名制度 市委书记提名分值只占很小一部分 据新华社11月5日报道,铜陵市从去年底启动干部初始提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提名权过分集中在少数主要领导身上的局面,让多数人把好选人“第一道关口”,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据铜陵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张岳峰介绍,在铜陵市的初始提名制度改革中,大多数职位特别是县区和市直部门正职的提名,都要采取会议推荐的形式;对领导干部的个人提名,必须署名推荐,否则无效。此外,过去干部提名权主要掌握在市委的核心层,范围比较小。现在,铜陵市把提名权扩大到市委全委会成员、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等6个方面。市级领导的个人提名在总分中所占比例很小,市委书记的提名分值只占正职职位总分的2.41%、占副职职位总分的1.81%,这样从制度上避免了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少数领导干部个人说了算的状况。 睿智的警示 享年79岁的李子云女士不久前仙逝。她是位文学评论家,曾任《上海文学》杂志副主编。李子云的大量评论文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针对当前学界的状况,李子云说:“很难再出王元化这样的文化大家了,因为很难再有不顾花花世界,潜心做学问,把自己奉献给学术的人,好像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一个人花费毕生的精力。现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富起来了,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个人的价值跟财富直接挂钩,风气就是这样,暴发户的攀比心理,全体疯狂。现在也少有人关心正义或不正义,有利就行,缺少反思能力,缺少道德标准。现在尊重什么人?财主(指有钱人)。 ” 这是一个参加革命队伍有六十年的老人,睿智的思索得出的警示。尽管如今大师的帽子满天飞,但是纸糊帽子容易一风吹,而真正的大家需要板凳一坐几十年,潜心研究学问,不出风头,不赶场子,如今这样的大家确实难找。 (摘自 10月30日《杂文报》作者赵相如) 勿与反腐目标背道而驰 据媒体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近日在一次演讲中建议,调整贪污贿赂犯罪起刑点,延长严重经济犯罪的刑期。他认为,1997年的5000元和2009年的5000元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因此当时定下的贪污受贿罪5000元的起刑点也该有所提高。 在我国,贪污受贿罪的起刑点节节提高,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1979年的《刑法》虽然没有具体规定数额,但司法解释规定1000元为立案标准;1988年规定构成贪污罪、受贿罪的数额一般为2000元;到了1997年,贪污受贿罪的起刑点达到了5000元。而在近些年所查处的各类贪污贿赂案件中,涉案金额往往都大大超过起刑点,因此如若照着张院长的思路再度提高起刑点,看上去似乎也并无不妥。 众所周知,贪污受贿犯罪是一种贪利性犯罪,和《刑法》中的另一罪名“盗窃罪”相比,其重大区别在于犯罪主体的不同,“贪”的是特殊主体——国家机关公职人员,而“盗”的是一般主体——任何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构成。而同样作为贪利性犯罪,盗窃罪的起刑点只有区区500元。从这点来看,相关法律在对待不同主体时本身似乎已有所倾斜。 其实,对于手握权力的特殊主体——国家公职人员,在制定相关法律时就更该从严着手。 香港在反腐败上祭出的手段是“零容忍”,“贪一元钱也不行”是香港廉政公署的反腐口号。因为不管贪的数额是多少,只要是贪,便破坏了公务人员的廉洁性,这是身为纳税人的老百姓所不能容忍的。 不妨作一个设想,如果起刑点真的从5000元提高到几万元,那对于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来说,在“拿取”和“收受”几万元以下财物时,是不是可以更加肆无忌惮了? 反腐倡廉年年提,贪官污吏却屡禁不绝,本身就说明现行法律对于腐败的惩治力度远远不够,如果还要将起刑点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势必与反腐败的目标背道而驰。 (摘自11月9日《文汇报》作者 王星) 不该拿的东西就不能拿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近日建议调整贪污贿赂犯罪起刑点。据他介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许多涉案金额为几万元的贪污贿赂案件并没有被移送到法院;而一旦移送过来,法院又得依法判处,“缺乏社会公正性”。   经济学家早已揭示,拿钱的本质是权钱交易,会损害公共利益。而受贿少,并不意味着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就小。我们反对贪污贿赂,是因为不该官员拿的东西就不能拿,这是反贪污贿赂的伦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拿1000元跟拿几百万、一两个亿,性质是一样的。   发达国家的腐败丑闻不过是公车私用、冒领一点住房津贴。而在新加坡,收到价值超过200元的礼品,就得交公,否则视同贪污受贿。如果我们的官员拿几万元不受法律追究,大家就会油然生出不公正感。   社会财富增加了,官员随手可“拿”的钱多了,而公众对权力的监督意识也增强了,人们心目中的廉洁标准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我们的政治伦理应当趋严且必须带有刚性。而上调贪污贿赂犯罪起刑点,恰恰有损我们的政治伦理。   (《中国青年报》11.5 杨于泽文 (原文写于2009-11-16 11:27:48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2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冬天的普林斯顿
热度 2 baidawei 2014-3-22 05:04
一个人又回到自己二十多年前待过的地方,如果不是它很美的话,实在没有理由。
个人分类: 照片|271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北大哲学系教学科研体系改革的一点思考
热度 4 zhangqq 2014-2-12 15:20
对北大哲学系教学科研体系改革的一点思考 章启群 系里用一整天时间讨论教学及相关改革。除了少数请假以外, 90% 以上的教员出席会议,几乎都发表了意见。会上介绍了哈佛、普林斯顿、图宾根、慕尼黑、巴黎、东京、莫斯科、台湾等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设置,并回溯了北大哲学系民国年间的课程设置,这对于没有洋学位甚至不是哲学系本科出身的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感到能够跻身于北大哲学系教员之列,与天下才俊成为同人,实乃三生有幸。 但是,在短短的一天里,每人的发言时间极为有限,很多意见不能充分表达。因此,我提议,应该继续这次讨论,把问题引向深入。因为这不仅对于哲学系将来的学生培养有益,对于中国的哲学教育有益,对于现在 哲学系的每一个教师、学生也是有益的。为此,本人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请诸同人不吝赐教。由于对宗教学的无知,这里只涉及哲学学科。 第一问题: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改革根本的出发点。改革的目的是与哲学系的办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哲学系办学的首要目的,是为中国培养哲学人才,特别是培养尖端哲学人才。我认为,中国将来是否会出现伟大的政治家,是否出现比尔·盖茨这样的新型企业家,是否出现乔布斯这样的创新人才等,与哲学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中国将来不能出现像样的哲学家和第一流的哲学人才,北大哲学系是有责任的,哲学系的每一个教员应该问心有愧。因为,作为中国最好的哲学系,理应承担这个责任。今天,作为哲学系教员,我们可以说找不到任何理由为自己推脱责任。 检索一下北大哲学系人才培养的历史,就足够证明当前哲学系的现状必须改革。北大哲学系在 1949 年以前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哲学人才,其中包括像冯友兰、牟宗三这样的哲学家,还有王宪钧、齐良骥、石峻、任继愈、黄枬森、胡子华、熊伟、周礼全、汪子嵩、王太庆、张申府、杨祖陶、张世英等优秀学者。历史学大家顾颉刚以及著名学者罗常培、朱谦之、何其芳、朱自清、容肇祖、胡绳等也是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甚至旅法著名艺术家熊秉明出身也是北大哲学系。但是, 1949 年之后的情况却令人悲观。仔细排列一下哲学系毕业生的名单就会发现,哲学系的人才培养是每下愈况。 50 年代毕业生中,李泽厚、叶秀山、庞朴、余敦康、夏甄陶、朱德生、陈启伟、梁存秀、黄耀枢等人,在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60 年代毕业生中在学术界获得影响的已属稀罕。 70 年代由于“文革”影响,几乎在学术界产生影响的人物几乎没有。 80 年代以后的毕业生中,取得公认学术成就的人物寥若晨星。至今,“五四”一代学者始终站立在学术的最高点上,他们的学生在总体上强于他们学生的学生。虽然说哲学家的出现有与时代相关的很多因素,哲学学科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冯友兰在 36 岁出版《中国哲学史》,李泽厚 20 多岁在美学大讨论中脱颖而出,卓然一家,表明哲学人才的出现并非都是一种模式。这个曲线证明的一个让我们难以接受的事实就是: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一代更比一代差。质言之,从 1950 年代院系调整之后,哲学系培养的人才差不多是每况愈下。 这个情况与整个学术界的现象是一致和互补的。 应该说明的是, 1980 年代以后,西方哲学的教学科研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才培养出现了比较大的改观。但是,这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得益于留学生回归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拓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西方一流大学学习、留学归国学者,今日成为西方哲学教学研究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这也表明我们在人才培养上与西方一流大学的差距。 面对北大哲学系历届毕业生情况这个铁的事实,我们反思的焦点会立即凸显出来:那就是 1953 年院系调整以后,北大哲学系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不仅是课程设置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科建置问题。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改革的地方。 因此,第二个问题:改什么? 1953 年院系调整以后的北大哲学系,建立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主体、辅之以其他学科例如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科研体系。当时的系主任郑忻的提法是“一体两翼”,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两翼。这实质是前苏联哲学教学科研模式在中国的翻版。 1980 年以后,“一体两翼”逐渐形成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中、西、马)齐头并进的“三驾马车”结构。即使后来美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仍然没有改变这个结构。宗教学系的成立,以及科学与社会中心归并入哲学系,都没有改变这个哲学系整体的格局。 随着时代的前进,对于这种“三驾马车”的结构,人们思考、批评越来越多,但至今没有改变这个现状。出现这个结构是时代的产物,与哲学系具体的人员无关。甚至在 5 年之前,由于种种现实客观因素的影响,要改变这个结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完全从教学与科研的角度来考察这个结构的合理性。如果这个结构不利于哲学系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固守陈规,画地为牢。 从现象上说,我们“三驾马车”的结构,与全世界一流大学哲学系都不同。这也是共识。争论在于:在这个不同的表象之下,掩藏的本质是什么?否定者认为,“三驾马车”的结构不是一个现代大学哲学系的结构;而辩护者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甚至也是北大的优势。 我想对“中国特色”这个术语谈一点看法。世界上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例外。哈佛、牛津、剑桥、柏林、巴黎、东京等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各国的语言不同。所有世界一流大学不可能都用一种语言。其次,在行政管理、学术体制、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它们的特色都是 大学 的特色,而不是 大学以外 的特色。那么,北大哲学系“三驾马车”是属于大学的特色,还是属于大学以外的特色?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我们知道,不仅“哲学”是从西方来的,“大学”也是从西方来的。中国要办大学,办哲学系,标准是什么?回答只有一个,就是按照“大学”和“哲学系”的标准办,而不是自己随意确立标准。用中国古代太学和书院的思路,不可能办成现代大学。还有些人想把大学与太学、书院结合一体,所谓兼容并包,这其实是一个三不像的怪胎。我们不妨在中国另办一些书院或太学之类,甚至可以在大学内部有一些独立的国学院之类。但是,我们如果要在现有的文、史、哲各系参杂太学和书院成份,那一定是不伦不类,结果肯定会失败。 还应该提到一个前提,即中国现有的知识体系、教育体系完全是西方的。这个体系与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教育体系是本质相异、决然不同的两种东西。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教育实体是私塾、乡学、太学、书院等。用形象化的说法,现代中国的知识、教育体系,是用一个新的模块(西方的),把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教育体系打乱,重新分割,装进新的结构中去的与国际接轨的体系。目前中国把全部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即数、理、化、政、经、法、文、史、哲等等,完全是一种新的建构。例如现代中国的历史学,也与古代经、史、子、集的“史”具有根本的不同。在这样的建构中,中国古代的知识在本质上成为现行中国知识体系的“质料”,而知识的整体“形式”,即知识结构和理念,都是西方的。 与此相应,当下中国大、中、小学中教学的科目,是按照西方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设置的。这些科目中的自然科学完全与西方等同(即使语言不同也完全可以翻译),人文学科的情况稍有不同。涉及中国古代的文、史、哲科目,与西方的文学、历史、哲学在描述的对象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是,从根本理念上也应该是可以对应的。因为,我们科目的名称就是文学、历史、哲学。在这个知识体系之中,尽管是中国古代的哲学,那也一定是哲学,而不是经学、诸子学。虽然如何建构中国哲学仍然是个问题,但是,我们建构的是哲学而非经学、诸子学,这一点则是无可非议的。而从学科和知识体系上认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无可否认,我们应该继续中国古代的经学、诸子学等研究,但是中国哲学的研究决不能简单等同经学、诸子学的研究。其实,这个问题在胡适、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等前辈学者的研究中,已经看出他们的思考和应对。我们可以对于这些前辈学者的研究得失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怀疑他们的研究范式是否“切中”古代中国思想者的思想。但是,我们必须沿着哲学研究的路径向前探索,而绝不能倒退到晚清经学或朴学家的思维方式之中。因为,那是无论如何不能进行中国哲学的研究的。 以上辩论只是证明,中国大学哲学系的标准和理念,只能是哲学。因此,北大哲学系必须根据 哲学 这个理念来建构自己的教学科研体系。反之,从外在于哲学的理念建构的“哲学系”,在自身理念上是不合法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贯通的。考察世界一流大学的哲学系,在 结构 上与北大哲学系“三驾马车”相对应的学科体系是不存在的。我这里不是实指它们都没有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说它们都没有用国别和意识形态,作为学科建构的内在依据。虽然它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不是类似于“中国特色”这样的特色,而是大学的特色。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非要办一个“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保留现有的教学科研体制则无可厚非。同时,如果仅仅为了保持北大哲学系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也无需进行任何改革,现行模式运行良好。然而毋庸讳言,这与当年大清帝国的自我感觉其实一样。但是,我们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哲学系,那就别无选择,只能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哲学系的思维方式办学。 第三个问题:打破现有学科构架、体系,对于一些相关教员的科研和教学是否造成伤害? 首先,从当下哲学系的现象来看,各个学科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都有很深的知识上的隔膜。研究中国哲学的人对于西方哲学研究及其相关人员基本不了解。反之亦然。 8 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陌生感,甚至不亚于文、史、哲之间的隔膜。这种条块分割、以邻为壑的局面,其实对于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学生都是有害无益的。 其次,从根本上来说,作为一个以哲学为职业的人,他(她)的成就感归根结底属于哲学研究的成果,及其所培养的哲学人才。外在于此的任何其他的“成就”,实质上都是虚幻的,也是自欺欺人。历史将会无情地洗刷这些虚幻之物,而还其本来面目。因此,如果北大哲学系的改革真正实现了向哲学教学科研本身的回归,对于每一个哲学系的教员、学生来说,实质上都是福祉。 今天是 2014 年元旦。新旧交替,百感交集,我还有 5 年就退休了。但是,我深切感到,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北大哲学系的教学科研体制改革,也绝不仅仅是关系本系的前途,应该与整个中国大学哲学系建设的方向和思维方式相关,具有导引的作用。顺利完成这个变革,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定有值得一书之处。因此,作为参与这个改革的一员,我有一种历史的感觉和自豪。为此,我企盼并祝愿这次改革成功!企盼并祝愿北大和中国的哲学事业兴旺发达! 2014 年元旦初稿, 2 月 11 日改定于潜白堂
46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踏雪寻梦:再访普林的爱因斯坦故居
热度 13 张海霞 2013-12-18 19:27
踏雪寻梦:再访普林的爱因斯坦故居 周五结束了一天的访问,我们这次在美国东岸的正式访问就全部结束了,周一到周三在波士顿的MIT和哈佛,周四周五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的另外一个研究所,松口气吧,周日才有回去的飞机,周六大家休息一下,我去哪里?普林,当然是普林,自从去年初访以后就一直在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个学术界的世外桃园,正好还有学生在那里,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跳上去了去普林的汽车,去寻访我心中的梦。 没想到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校园里覆盖了厚厚的雪,在学校大门对面那家著名的“small world coffee”买了杯热腾腾香喷喷的咖啡,拿在手上就开始往学生的实验室走去。美丽安静的校园,红豆依然在,在洁白的雪映衬下更加地美艳动人,古老的城堡式建筑依然是斑斑驳驳地矗立着,沿着这小路一直走到学生在的办公楼,那是一个临近纳什所在的数学系的四层房子,他们的实验室在地下室,由于时间比较早,习惯晚起的研究生们还没有来,不过依然是很拥挤,因为里面摆满了各种设备和实验器材,学生很兴奋地一件一件介绍他在这里开展的科研工作,都是挑战极限的探索,实验设备都是自己搭起来的,小到一个微米量级的小器件要自己加工,大到一个大的钢罩也要自己车铣刨磨去做成理想的规格,还有那些神秘的玻璃器皿都是在这里自己和工程师一起设计和做出来,讲起来真是无比的自豪!最有意思的是实验室到处可见的黑板和上面密密麻麻的字,都是大家做实验时讨论的记录,做的实验当然是很有意思,特别是他们新搭建的这个黑乎乎到处裹着锡箔纸绷带的家伙、是正在进行的一项挑战世界记录的实验,真是好玩!我说你们学生这么忙活,那教授在忙什么?他说教授很年轻,30出头吧,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周末也在(不过是下午才来),这里面很多设备都是教授自己搭的、很多难的实验都是他自己亲自上!所以大家都很努力很自觉,晚上回去得都很晚,周末基本都来加班,这里的管理基本都是学生自己管,很少有技术人员负责,大家有一个共享的工具和器材室,需要什么就自己去拿,只有个别很贵重的才需要特殊登记。看看吧,这就是我们加工这些大家伙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加工这些小家伙的地方,都很近很方便。走廊上贴的全是在这里访问过的科学家的照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 那你们组是不是funding很好呀?可以做这么多的事。这确实是个问题,其实在这里的人见面很少谈funding,可能是普林的教授永远都不用为Funding发愁吧,反倒是来访的大陆教授每个人都在大谈自己拿到了什么重要的funding,搞得教授每次都摸不着头脑,只好问:那您具体做什么? 从学生实验室出来,就到了午餐时间,雪更大啦,已经到了风雪交加的地步,我说看来下午得早点走,我怕这么大雪引起路上的拥堵和不安全,但是午饭后我们还去看看爱因斯坦故居吧,这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房子确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不为什么,就像是心中的一个圣地一样, 是几乎每个来普林访问的人必然要去瞻仰一下的地方, 哪怕就是一眼。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112号那个方向走。 雪中的普林更加地安静,几乎看不到行人,沿途也只有教堂里传出正在排练的圣诞歌声,真是一个好机会,让我在这样的孤寂和寒雪中走向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房子,越是接近,那激动的心情反倒越是平静下来,这是一个几步就迈过去了的房子, 你一不小心就走过了,再一不小心就走远了,因为 它没有门牌号,而且里面还住着人家,那块“Private Residence”的牌子是它唯一的标识了。 你要做的就是特别细心地留意去看这个牌子,尤其在这风雪交加的时刻,你更要细心。 我们终于没有错过, 这个平静平凡的两层白色小楼, 在他的门前停下了脚步:亲爱的爱因斯坦先生,您好!洁白的雪厚厚地搭在周围的篱笆墙上像是给它围了一条御寒的围巾,门前的台阶上积着厚厚的雪,尚且看不出圣诞的装饰,也许主人正在家中享受这个难得的周末。安静,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只有风吹落雪的声音,想着无数年前这里住着的他,也是这样平静而安详地享受着在普林的日子,每天拿着一杯Small World Coffee,脑子里不知道在捉摸什么问题,可是他温暖地微笑着,悠闲地走在去高研院的路上!这是多么地惬意! 普林,这普通的112号,真好,在这漫天的飞雪中我轻轻地向你走来,带着心中的忐忑和烦躁,越是走进你,我却开始变得平静,仿佛不忍打扰一个安静的美梦,于是我尽快放轻自己的脚步离开,挥挥手与你道别,112号,这个心中的圣地,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已经让我原本烦躁的心归于安静!再见,爱因斯坦先生,谢谢您给了我们机会来普林踏雪寻梦!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8229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初访普林斯顿
热度 1 science21 2013-11-11 03:36
受普林斯顿大学疾病组 N 老师的邀请,这个星期五到那里做一个学术报告。趁机感受了一下这座著名学府的氛围。 我是星期四晚上到达的,被安排在 Nassau Inn 里住宿。宾馆装修精致,室内设施齐全。可惜我最需要的却没有,那就是网络。后来去宾馆接待处问一下,原来网络要每晚另外交 11 元。住两个晚上花了近 500 元,幸好没花我的钱。 由于心里比较紧张,老担心报告住的不好,结果晚上睡好,第二天早不太精神。还好, N 老师比较和蔼,带我到校园转一小段路程。校园内干净整洁,草坪和小路都像精心修整过似的。还有一些古典建筑和石头做成的房子,都很有特色。听说普林斯顿秋季漫长,现在虽已入冬,但整个树上依然红叶遍布,很是漂亮,像个小花园。不过,建筑物比较密集,显得整个空间有点紧促。 接着到了老师的系里,和系里的老师和学生聊天,谈谈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有几个人影像深刻,其中, P 教授是气象模型专家,看上去有点木呐,不善言谈。但看看他的简历,发现他的文章引用快上万了。 B 教授成名已久, Nature,Science 文章一大堆,引用也快两万了。虽然年事以高,行动迟缓,依然工作勤奋,头脑清晰。本来计划聊半小时,结果他太忙,只聊了十几分钟。不过我做报告的时候,他却坐在前面听讲。 等报告做完后,顿时轻松许多,又随意在系里的办公楼里浏览 一翻。看到许多珍贵的化石标本,有鱼类的,恐龙的。这些化石摆在大厅里,可任意观赏。到下午 5 点,系里有 HappyHour. 每个人都可以参加,主要供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和认识。居然还提供品质高的葡萄酒。由于没人开瓶,估计下次 HappyHour 有可以用上了。 接着 N 老师请我和她们组的人吃晚餐,还有她老公。开始去几个好点的餐馆,结果人都满了,要等好久。于是就在我的住的宾馆里吃。我们一人点一个汉堡加一杯冰水,这样经济快速。结账的时候让我吃惊了。她老公的账要另外结。她跟我们说,请我和她同事吃饭是公事,可以用经费;可请她老公吃饭,是私事,要自己付账。 终于,一天的事情结束了,不过,心里正惦记明早的亚冠决赛呢。星期六早上六点钟就醒来了。打开电脑,发现有没法上网,幸好找到一个不要密码的网络信号。不过网速很慢,没法看视频直播,只好看图文直播。看了半场比赛,由于行程安排,只好离开宾馆回去了。到九点多的时候,到了费城,中间转车要休息一个小时。我也打开电脑,找到一个微弱的信号再看比赛。结果,恒大的人员已经在庆祝胜利啦。我这个建业的球迷也为他们高兴,祝贺他们!
450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与艾思仁教授同游普林斯顿大学
热度 15 sivaxin 2013-9-9 09:35
2012 年 7 月至 2013 年 8 月 26 日,我在波士顿大学访学,主要工作是在H.E.Stanley教授的经济物理实验室参加国际合作研究。一年有余回到学校。时间荏苒,就犹如家乡碧浪湖粼粼波光,一闪就逝去了那些忙碌的时光。回国后还没见过分别一年多的父母亲,很是想念他们。然调时差、看望外公外婆、开学、上课、开会、清理学校租给的旧屋、整理从美国淘回的旧书,一大堆的杂事緾身无法分术。想起好久未向各位老师、同仁、网友问好敬茶,心存歉疚,总想回来有个见面礼。想来想去,就先写我最近的在参观美术馆的事。(有时间想写一本《六曲集 ----- 波士顿一年记》,六曲是一味中药,想到我在国外饮食不习,而六曲是健脾胃、消食通气,取其之意。还有全书想分六个部分来写。)。 2013 年 7 月 26 日,踏着周六清新的晨光,我从纽约的中央车站搭 NJ Transit (连接曼哈顿和新泽西的通勤铁路)去往普林斯顿大学。在美一年,我在旅途之中走访了不少著名的大学,但却一直无缘一览普林斯顿大学的芳容。直到离美一个月之前,十分机缘巧合地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艾思仁教授联系上,艾教授是一位出生在瑞典的汉学家,师从汉学泰斗马悦然先生,他在 e-mail 中非常热情地邀请我游览普林斯顿大学,才促成了我的这次普林斯顿之行。 火车平稳悠然地划出车站,不一会就把曼哈顿的摩天大楼甩在身后,沿途的房屋道路还笼罩在薄雾之中,整个城市还尚未苏醒,直到开了一个小时有余,进入普林斯顿的地界,窗外有点阴沉的风景被葱笼的绿意忽然取代,火车在连绵不断的森林中穿行,明媚的阳光也透过车窗玻璃洒满整个车厢,人的心情瞬间被点亮。 火车到普林斯顿站,不少车厢中的学生都收拾行囊下车,因为之前已与思仁教授电话联系过,在站台等了没几分钟,就看到站台下一位高大微胖的白发老人,身着一件微皱的蓝布衬衫,正热情地向我挥手,立时就认出正是艾思仁教授。他请我上车,说因为我来得较早,普林斯顿大学的美术馆还未开门,所以他先带我在小镇上转转,再请我到家里喝茶谈天,待美术馆开门再带我游览 campus 和美术馆。思仁教授边开车,边兴致昂然地回忆起 7 年之前,他到湖州与我父亲初识的情景,他对那次的湖州之行有着鲜活的记忆,感叹没想到 7 年后竟能与我在美国重逢。当我与他聊起我在美国寻访英文旧书和旧书店的见闻时,他微笑着说还是中国的古书好啊,有着西方古籍不能比拟的魅力,他的研究领域就是东亚出版史,所以对中国的古籍善本自然情有独钟。 不一会,思仁教授把车利落地停在一幢两层红白相间的砖石小楼门前,他说他和太太也是这几年刚搬到这处宽敞的新寓所,照理说退休之后大多数美国人会搬到小一点的房子住,但他们反而换了个大屋子,主要是为了收纳他的万卷藏书。我们刚进门,他就爽朗地唤起“晓薇”,早就听说思仁教授有一位中国夫人,还是上海女子。果然夫人晓薇应声到玄关来迎接我们,她五十岁左右,身形高挑匀称,一张圆润的鹅蛋脸上荡着亲切的笑容,秀发随意地挽在脑后,朴实而不失典雅。 太太晓薇是北大西语系的高材生,与思仁教授在北京相识,1982年时两人在北京结婚,如今她在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系工作,今年他们的儿子也被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录取。 我们在思仁教授宽敞明亮的客厅中喝茶谈天,客厅正中央的壁炉上方挂着张大千的墨宝,正是当年大千居士为思仁教授的书斋“观海楼”所题。十多年前,思仁教授定居加州时,书斋背山面海,故书斋名曰“观海楼”,如今搬至普林斯顿虽无浩淼苍海可观,却仍坐拥茫茫书海。说起与大千居士的往来,他又兴致勃勃地带着我穿过厨房和起居室,来到一处透亮的阳光房,房中布满了各种观叶植物和兰花,都是夫人亲手培植,房间四壁挂着多幅书画,思仁教授指着其中一幅告诉我那是张大千在美国试制版画的作品,一只憨态可掬的猢狲潇洒地攀爬在林中,笔触细腻色彩丰富,让人难以相信是一幅版面作品。他说这一系列的版画,张大千共制有六张,之前都为他收藏,但现在只留这一幅,其余都送于朋友。这时,我还注意到靠墙的矮几上还放着一帧黑白相片,那一把洋洋洒洒如老树根须般的胡子,立刻让人认出相片中人为大千居士无疑。思仁教授拿起照片说这是大千居士的公子所赠,他一直把相片放在房中,算是对故友的一种纪念。思仁教授说对中国书画非常痴迷,再加上太太晓薇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东亚艺术史系工作,夫妇二人俨然把他们的家,打造成了一个极富品味的微型美术馆,光在一层的房间中参观就随处可见令人惊喜的艺术品,而思仁教授还会饶有兴味地告诉我每件艺术品背后艺术家的故事。我发现不少版画艺术品,问他是否对版画特别偏好,他说水印版画是一种非常古老而精妙的艺术,不同的雕板材质,不同的纸张,不同的水印技术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而版画技术也是他研究的出版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思仁教授的大宅中,除了满壁的书画和艺术品,还有一橱橱的藏书,浏览了一下多是有关东西古籍善本的参考文献,还有很多书画艺术的图录。 时至中午,大家谈兴正浓,思仁夫人提议先到附近的中餐饭吃午饭,午餐后再去普林斯顿校园游览。于是我们将叙谈的地点由客厅转到了普林斯顿镇上的一家颇受欢迎的中餐馆,思仁夫妇特地点了小笼包、酱鸭、薰鱼,让在异国他乡美美地享受了一顿上海本帮菜。席间聊起思仁教授目前在北京和上海的工作,原来他退而不休,与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合作,希望能建立一个中文古籍的数据库,目前他已经倾数十年心力完成了北美所有公共机构中文古籍的数据库,未来将加入世界其他大洲,最终形成一个全球范围的古籍库。 午餐毕,我们赶紧驱车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与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的校园一样,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也是没有围墙的,看到周围古朴的建筑越来越多,就来到了校园的中心。知道我对艺术品有兴趣,思仁夫妇第一站就陪我参观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艺术馆。普林斯顿艺术馆馆藏数量自然无法比拟美国大型的美术馆,但也囊括了欧洲、东亚、美洲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以及现当代具有特色的艺术家的画作。东亚的藏品位于美术馆地下一层,思仁夫妇俩陪我细细看过来,看到钟情的艺术品时,思仁教授会摘下眼镜,凑进观赏,特别是馆藏的米芾和黄庭坚的长卷书法,我们三人都有叹为观止之感。 走出美术馆,我们便开始倘佯在普林斯顿古朴优美的校园中,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筑颇为沉实和典雅。大学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1756的Nassau Hall,正是刚成立不久的普林斯顿大学迁址至普林斯顿镇的同一年,现在Nassau Hall主要作为教学楼和行政办公之用。Nassau Hall除了历史悠久之外,还见证了美国独立运动的风起云涌。普林斯顿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关键战役之一,Nassau Hall曾作为战役的指挥中心。在1783年夏,大陆会议在Nassau hall举行了会议,会议决定普林斯顿为国家首都,普林斯顿的首都位置持续了四个月,在独立战争中,华盛顿将军为从英国侵略者手中将其夺回,向Nassau Hall发射了猛烈的炮火,而饱受蹂躏的Nassau Hall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因为是周末,无法进入大楼内部,只能绕着到楼前,Nassauhall门前是一片宽阔的草坪,青石小路连接着充满古典韵味的铁制校门。草坪上有不少游客和学生,一位正在画画的女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上前攀谈才得知她是一位来自德国的艺术家,专门来到普林斯顿创作一系列以校园景点为题材的水彩作品,她身前的画架上正放着一张水彩画,描绘的正是Nassau hall。 穿过Nassau hall是普林斯顿的研究生院,是一个回字型中庭式的哥特式建筑群,褚石色的墙砖,精致的石雕,幽深的拱门,非常具有历史感,站在中庭仰望楼宇高处那一个个尖顶,想象着三百多年前,一群英国传教士背景离乡、远涉重洋,秉持着希望为人类培养深具人文素养的科学家的理想,在这个新大陆的小镇建起了这座大学。如今他们的名字可能已经磨灭,但一代代的教育者们实践着他们当初的理想,满墙随风摇曳的爬山虎和中庭广场上一群群年轻的学子,给这座古老的楼宇注入了别样的生命感。研空生院的正门前立有一座绿色的石像,是普林斯顿的校长John Witherspoon的塑像,他是一位苏格兰的牧师,为建造研究生院募集了主要的资金。 离开普林斯顿最古老的两幢建筑,我们又去了学校的教堂和主图书馆。主图书馆正在修繕和扩建,思仁教授非常欣慰地说,他最愿意看到的事就是学校扩建和新建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筑系在全美十分有影响力,校园中的建筑也不乏建筑大师的作品,这些现代感的建筑与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交相辉映。我们走访了威尔逊公共国际事务学院和建筑学院,由美国日裔建筑师雅马萨奇(山崎实)设计,学院外的广场上正在展出艾未未创作的十二兽首铜塑作品。主基调为白色的如风琴琴箱造型的建筑与玄铜的兽首搭配在一起,另观者产生奇妙的化学反映。 一个下午的游览匆匆而过,斜阳的余晖洒满远山,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宁静而悠远,顿时令人有一种置身桃花源的恬静感,难怪爱因斯坦,纳什,冯诺伊曼这些科学大家都曾躲进普林斯顿的象牙塔中。思仁教授最后带我去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和住宅,一幢是平实的砖石小楼,另一幢是洁白的木质小洋楼,若不是墙上挂着爱因斯坦的头像,很难引起匆匆而过的行人的注意。 普林斯顿大学之行的最后一站是思仁教授工作了几十年的东亚图书馆,也是全美中国古籍善本馆藏量第三大的图书馆。但遗憾的是,因为正值暑假,图书馆周末闭馆,无法进入馆内一览馆藏。所以我们只能在馆外逗留了一下,思仁教授带我走到图书馆后墙,指着二楼靠右手边的一扇窗说道,那便是他曾经的办公室,透过玻璃窗隐约可以看到窗台上高高垒起的书堆,想来思仁教授的继任者定也是位躲进小楼数十年如一日醉心研究的学者。当我们离开东亚图书馆之时,一位瘦瘦地老人,抱着一大堆书走过,思仁教授跟他打招呼,才得知老人正是东亚图书馆的馆长马泰来先生。马泰来先生师承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后又投入史学泰斗美国芝加哥大学何炳棣教授和钱存训教授门下。马先生先生任教于美国著名大学的东亚学部,自2001年开始担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馆长。对马先生来说校园就是他的家,无论假期或周末,常能在校园看到他的身影,思仁教授说起马先生的治学精神也是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落日的余晖已洒满青翠的山谷森林,思仁教授夫妇又送我回到小火车站,我买了回程的车票,回纽约的列车还有15分钟到达。思仁教授70多岁了,陪我走了大半天再加上天气微热,可以感觉到他有点疲劳,但他坚持和夫人站台陪我等车。临别时夫人还送我一本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馆藏中国书法的图录,考虑到我接下去不会马上返回波士顿,非常贴心地提议帮我把书邮到我在波士顿的住处。夫妇俩对待远方来客的真挚情谊令我为之动容,一直到看到我登上列车,他俩才离开。小火车再次启动,将我带离普林斯顿的宁静,重回曼哈顿的喧闹热力, 小火车周而复始承载着 无数年轻学子的理想,他们搭小火车来到普林斯顿度过了美好的求学时光,学成后又再次搭小火车离开小镇,奔赴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大展身手开创他们的事业。
个人分类: 波士顿一年|11147 次阅读|27 个评论
[旧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疑似被逼自杀
metanb 2013-8-17 17:23
近些年我有印象认为普林斯顿大学正在走下坡路。陶哲轩不愿留在普林斯顿,作为小波分析创始人之一的多贝西也于2011年离开了普林斯顿。。。喏,刚才又发现2011年有位教授居然被保安索回办公室钥匙并让其离开!假如你到普林斯顿大学网页上去看,会发现他们居然晒经费! Is Princeton Hiding Something About the Death of a Professor? http://www.ivygateblog.com/2011/04/is-princeton-hiding-something-about-the-death-of-a-professor/ 相关: http://www.dailyprincetonian.com/2011/04/25/28400/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3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联储主席伯克南普林斯顿大学2013年毕业演讲
mathmhb 2013-6-29 17:40
我的阅读提示: 1、美国名校为何请名人做毕业演讲? 2、伯南克讲自己的辉煌成功经历吗? 3、阿甘是否只是电影中才有的人物? 4、美国大学高昂的学费学到了什么? 5、普林斯顿为什么不给伯南克教职? 6、我们在做事时是否存有敬畏之心? 7、谁值得尊重?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8、既然人生很偶然,为何规划奋斗? 9、为何要发展出自身对成功的定义? 0、对比我国国情,该演讲有无意义? http://www.en8848.com.cn/tingli/speech/mxlzyj/203854.html 美联储主席伯克南普林斯顿大学2013年毕业演讲视频: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双语) kira86 于2013-06-06发布 l 已有 4908人浏览 常态文玩 数百名外教任意选,每天陪你练口语 一个积分学英语,您的账户有巨额财富 宅在家里与外教老师学英文 本.伯南克是谁?他是美国经济学家,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下面是伯南克在普林斯顿大学2013年毕业典礼上的演 0 本.伯南克是谁?他是美国经济学家,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下面是伯南克在普林斯顿大学2013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非常幽默,也给2013届普林斯顿毕业生10条人生建议,而这建议几乎都来自《阿甘正传》。 美联储主席伯克南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稿中英双语对照: It's nice to be back at Princeton. I find it difficult to believe that it's been almost 11 years since I departed these halls for Washington. I wrote recently to inquire about the status of my leave from the university, and the letter I got back began, Regrettably, Princeton receives many more qualified applicants for faculty positions than we can accommodate. 重返普林斯顿感觉不错,很难相信,我离开校园赴华盛顿已经11年了。近期我向校方询问了我的教职问题,回信称:“很遗憾,普林斯顿收到很多更有才华的学者的求职信,而教职有限。” I'll extend my best wishes to the seniors later, but first I want to congratulate the parents and families here. As a parent myself, I know that putting your kid through college these days is no walk in the park. Some years ago I had a colleague who sent three kids through Princeton even though neither he nor his wife attended this university. He and his spouse were very proud of that accomplishment, as they should have been. But my colleague also used to say that, from a financial perspective, the experience was like buying a new Cadillac every year and then driving it off a cliff. I should say that he always added that he would do it all over again in a minute. So, well done, moms, dads, and families. 我将在稍后献上对毕业生的最美好祝愿,首先我要恭喜在座的家长们。作为父母,我知道这年头供孩子读完大学不容易,数年前,我的一个同事有3个孩子毕业于普林斯顿,尽管他们夫妻都不毕业于此,但我的同事常说,从财政角度讲,这如同每年买辆卡迪拉克,然后让车坠崖。他总会补充说,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重新来过。所以,感谢你们的工作,母亲们,父亲们,及家人们。 This is indeed an impressive and appropriate setting for a commencement. I am sure that, from this lectern, any number of distinguished spiritual leaders have ruminated on the lessons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I don't have that kind of confidence, and, anyway, coveting your neighbor's ox or donkey is not the problem it used to be, so I thought I would use my few minutes today to make Ten Suggestions, or maybe just Ten Observations, about the world and your lives after Princeton. Please note, these points have nothing whatsoever to do with interest rates. My qualification for making such suggestions, or observations, besides having kindly been invited to speak today by President Tilghman, is the same as the reason that your obnoxious brother or sister got to go to bed later--I am older than you. All of what follows has been road-tested in real-life situations, but past performance is no guarantee of future results. 这确实是做毕业典礼演讲的合适场合,我认为,在这一讲台上,每个精神导师都受到过“十诫”的教诲,我没有那样的信心,而且无论无何,觊觎邻居的驴牛已不是目前的问题,所以今年前几分钟我将提出“十个建议”,或称为对这个世界和你们毕业后的生活的十个观察。请注意,这十点与利率毫无关系。我之所以有资格提出这些建议和或观察,除了普林斯顿的善意邀请外,理由和你们讨厌的哥哥姐姐可以晚睡是一个道理:我比你们更老。以下内容均经受过生活的考验,但以往表现并不能确保未来的结果。 1. The poet Robert Burns once said something about the best-laid plans of mice and men ganging aft agley, whatever agley means. A more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 Forrest Gump, said something similar about life and boxes of chocolates and not knowing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They were both right. Life is amazingly unpredictable; any 22-year-old who thinks he or she knows where they will be in 10 years, much less in 30, is simply lacking imagination. Look what happened to me: A dozen years ago I was minding my own business teaching Economics 101 in Alexander Hall and trying to think of good excuses for avoiding faculty meetings. Then I got a phone call... In case you are skeptical of Forrest Gump's insight, here's a concrete suggestion for each of the graduating seniors. Take a few minutes the first chance you get and talk to an alum participating in his or her 25th, or 30th, or 40th reunion--you know, somebody who was near the front of the P-rade. Ask them, back when they were graduating 25, 30, or 40 years ago, where they expected to be today. If you can get them to open up, they will tell you that today they are happy and satisfied in various measures, or not, and their personal stories will be filled with highs and lows and in-betweens. But, I am willing to bet, those life stories will in almost all cases be quite different, in large and small ways, from what they expected when they started out. This is a good thing, not a bad thing; who wants to know the end of a story that's only in its early chapters? Don't be afraid to let the drama play out. 1、阿甘曾讲到人生和巧克力的相似性,你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的味道。人生确实难以预料,任何一个认为知道其10年后情况的毕业生,更不同说三十年了,我只能说他或她缺乏想象力。看看我吧,12年前我一心教经济学入门课程,想着编造什么理由不参加教学会议,结果我接到了那个电话。有过你有机会与毕业25年、30年或40年的校友交谈,并使他们敞开心扉,他们将告诉你,他们对生活中哪些事满意或不满意,他们经历过的高潮和低谷。但我敢打赌,他们的人生故事将与预期相异。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谁想在故事的开篇就知道结局呢? 2. Does the fact that our lives are so influenced by chance and seemingly small decisions and actions mean that there is no point to planning, to striving? Not at all. Whatever life may have in store for you, each of you has a grand, lifelong project, and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of yourself as a human being.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and your time at Princeton have given you a good start. What will you do with it? Will you keep learning and thinking hard and critically about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Will you become an emotionally stronger person, more generous, more loving, more ethical? Will you involve yourself actively and constructively in the world? Many things will happen in your lives, pleasant and not so pleasant, but, paraphrasing a Woodrow Wilson School adage from the time I was here, 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If you are not happy with yourself, even the loftiest achievements won't bring you much satisfaction. 2、 是否人生偶然性之大的事实,意味着小的决定和行动无足轻重,不需要规划和奋斗呢?当然不是。无论未来人生如何,她将是一个宏大和漫长的项目,是你作为个人 的发展过程。你的家人、朋友和你在普林斯顿的时光已经为你造就了良好的开端,未来你会如何?你会不断学习、竭力思索、对至关重要的问题持批判态度吗?你会 成为情感上更强大、更大度、更有爱心、更道德的人吗?你会更积极的、更建设性的参与世事吗?你的人生会有很多故事,快乐的,及不太快乐的,如果你不为自己 感到快乐,就连最伟大的成就业也不会让你感到满足。 3. The concept of success leads me to consider so-called meritocrac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We have been taught that merit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societies are fair. Putting aside the reality that no system, including our own, is really entirely meritocratic, meritocracies may be fairer and more efficient than some alternatives. But fair in an absolute sense? Think about it. A meritocracy is a system in which the people who are the luckiest in their health and genetic endowment; luckiest in terms of family support, encouragement, and, probably, income; luckiest in their educational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 and luckiest in so many other ways difficult to enumerate--these are the folks who reap the largest rewards. The only way for even a putative meritocracy to hope to pass ethical muster, to be considered fair, is if those who are the luckiest in all of those respects also have the greatest responsibility to work hard, to contribute to the betterment of the world, and to share their luck with others. As the Gospel of Luke says (and I am sure my rabbi will forgive me for quoting the New Testament in a good cause): From everyone to whom much has been given, much will be required; and from the one to whom much has been entrusted, even more will be demanded (Luke 12:48,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Bible). Kind of grading on the curve, you might say. 3、 成功的概念促使我考虑所谓的精英主义及其含义。精英是在健康和基因上最幸运的人,他们在家庭支持、鼓励上,或在收入上也是最幸运的,他们在教育和职业机遇 上最幸运,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最幸运,一般人难以复制。一个精英体制是否公平,要看这些精英是否有义务努力工作、致力于建设更好的世界,并与他人分享幸运。 4. Who is worthy of admiration? The admonition from Luke--which is shared by most ethical and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by the way--helps with this question as well. Those most worthy of admiration are those who have made the best use of their advantages or, alternatively, coped most courageously with their adversities. I think most of us would agree that people who have, say, little formal schooling but labor honestly and diligently to help feed, clothe, and educate their families are deserving of greater respect--and help, if necessary--than many people who are superficially more successful. They're more fun to have a beer with, too. That's all that I know about sociology. 4、谁值得尊重?是那些充分利用其优势,或勇敢面对逆境的人。我想我们会认同,那些虽然接受的正式教育不多,但诚实劳动、勤勉的为家人提供衣食和教育的人,相比更多表面上很成功的人,更值得尊重,和他们喝两杯是更有趣的事情。 5. Since I have covered what I know about sociology, I might as well say something about political science as well. In regard to politics, I have always liked Lily Tomlin's line, in paraphrase: I try to be cynical, but I just can't keep up. We all feel that way sometime. Actually, having been in Washington now for almost 11 years, as I mentioned, I feel that way quite a bit. Ultimately, though, cynicism is a poor substitute for critical thought and constructive action. Sure, interests and money and ideology all matter, as you learned in political science. But my experience is that most of our politicians and policymakers are trying to do the right thing, according to their own views and consciences, most of the time. If you think that the bad or indifferent results that too often come out of Washington are due to base motives and bad intentions, you are giving politicians and policymakers way too much credit for being effective. Honest error in the face of complex and possibly intractable problems is a far more important source of bad results than are bad motives. For these reasons, the greatest forces in Washington are ideas, and people prepared to act on those ideas. Public service isn't easy. But, in the end, if you are inclined in that direction, it is a worthy and challenging pursuit. 5、 提到政治,愤世嫉俗是批判性思考和建设性行动的更糟糕的替代品。当然,利益、金钱和意识形态都有影响力,如你在政治课上所学。但我的感受是大部分政界人士 都在寻求做正确的事情,大部分时候,这由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决定。在复杂及难于处理的问题上所犯的诚实错误,更是糟糕结果的主要原因,而非不良动机。因此, 华盛顿最有影响的力量是观念和想法,人们基于这些观念去行动。公共服务并不轻松,如果你选择了这一道路,那是值得的,并颇具挑战性。 6. Having taken a stab at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let me wrap up economics while I'm at it. Economics is a highly sophisticated field of thought that is superb at explaining to policymakers precisely why the choices they made in the past were wrong. About the future, not so much. However, careful economic analysis does have one important benefit, which is that it can help kill ideas that are completely logically inconsistent or wildly at variance with the data. This insight covers at least 90 percent of proposed economic policies. 6、经济学是颇具诡辩性的思维领域,她在解释决策者以往所犯错误方面显得很崇高,但在预测未来时,则不仅如此。然而,谨慎的经济分析确有重要益处,她能去除那些不合逻辑或与数据不符的想法,这对90%的经济政策建议有影响。 7. I'm not going to tell you that money doesn't matter, because you wouldn't believe me anyway. In fact, for too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money is literally a life-or-death proposition. But if you are part of the lucky minority with the ability to choose, remember that money is a means, not an end. A career decision based only on money and not on love of the work or a desire to make a difference is a recipe for unhappiness. 7、我不会告诉你们金钱无用,反正你们也不会听的。事实上,对全球很多人来说,金钱能够决定生存还是死亡。但如果你属于那些幸运得有能力进行抉择的少数人,请记住,金钱只是途径,而非最终目标。职业选择基于收入、而非热爱,或做出贡献的热情,是日后苦恼的根源。 8. Nobody likes to fail but failur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and of learning. If your uniform isn't dirty, you haven't been in the game. 8、没有人希望失败,但失败是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如果你衣衫整齐,你并没有进入比赛。 9. I spoke earlier about definitions of personal success in an unpredictable world. I hope that as you develop your own definition of success, you will be able to do so, if you wish, with a close companion on your journey. In making that choice, remember that physical beauty is evolution's way of assuring us that the other person doesn't have too many intestinal parasites. Don't get me wrong, I am all for beauty, romance, and sexual attraction--where would Hollywood and Madison Avenue be without them? But while important, those are not the only things to look for in a partner. The two of you will have a long trip together, I hope, and you will need each other's support and sympathy more times than you can count. Speaking as somebody who has been happily married for 35 years, I can't imagine any choice more consequential for a lifelong journey than the choice of a traveling companion. 9、 我希望你们能够发展自身对成功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你们能够选择一位亲密的伴侣。在做出选择时,要记住外表美只是人类演变的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确信对方 没有肠道寄生虫。不要误解我,我也为美丽、浪漫和性所吸引,不然美国影视业和广告业怎么生存下去呢?但尽管重要,这些不是寻找人生伴侣时唯一需要考虑的事 情。你们将共同走过人生旅程,需要对方的支持和关爱。作为已婚35年的人士,我想象不到比选择人生伴侣更重要的事情。 10. Call your mom and dad once in a while. A time will come when you will want your own grown-up, busy, hyper-successful children to call you. Also, remember who paid your tuition to Princeton. 10、时不时的给父母去个电话。早晚有一天,你希望自己长大成人的、工作繁忙的、超级成功的孩子给你来个电话,再者,请记着谁供养你上的大学。 Those are my suggestions. They're probably worth exactly what you paid for them. But they come from someone who shares your affection for this great institution and who wishes you the best for the future. Congratulations, graduates. Give 'em hell. 最后,毕业生们,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崛起
热度 1 dlony 2013-6-19 13:49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部,在20世纪30和40年代迅速成为美 国学术界冉冉上升的明星,不仅在拓扑学、代数学和数论方面独占鳌头,计算机理论、运 筹学和新生的博弈论也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家都返回普林斯顿,科学 和数学被视为战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关键。由于数学在战争年代对于美国的贡献,政 府似乎突然意识到纯粹研究的重要性,军方尤其如此,纷纷拨款资助纯粹理论方面的研究 项目。人们充满热情地筹划举办新的一届世界数学家大会,而上一届大会是在战前的阴郁 日子里召开的。   1948年秋天,数学系主任所罗门·列夫谢茨教授在西休息室召集所有一年级研究生谈 话。他用浓重的法国口音给他们讲述生活的道理,整整讲了一个小时。他的目光锐利,情 绪激动,大声说话,还不断用木头假手敲桌子。他说他们是最优秀的学生,每个人都是经 过精心挑选才来到这里来的,但是这里是普林斯顿,是真正的数学家从事真正的数学研究 的地方,和这里已经成名的数学家相比,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无知可怜的娃娃而已,普林斯 顿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人。他说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上课,他不会骂他们,分数没有 任何意义,只是用来满足那些讨厌的教务长的把戏。他对大家的唯一要求就是每天参 加下午茶的聚会,在那里他们会见到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数学家。当然了,如果他们愿意, 他允许他们参观高等研究院,看看他们能不能幸运地见到爱因斯坦、戈德尔或者冯·诺伊 曼。他一再重复的一点是,教授们绝对不会把他们当做娃娃。对于年轻研究生们,列夫谢 茨的这番话无异于美国作曲家苏萨的鼓舞人心的乐曲。   毫无疑问,列夫谢茨富有企业家精神,精力充沛。他在莫斯科出生,在法国接受教育 ,酷爱数学,却由于不是法国公民而不能选修数学,只好学习工程学,后来移民美国。23 岁那年,他正在著名的电气公司西屋公司工作,一场严重的变压器爆炸事故发生,夺去了 他的双手。用了几年时间,他才得以康复。其间他深感痛苦绝望,不过这场事故最终促使 他下定决心,追求自己的真爱--数学。他到克拉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里因为1912年弗 洛伊德曾经举办精神分析讲座而闻名。不久,列夫谢茨和那里的另一位数学系学生相爱, 两人结为秦晋之好。毕业之后,他在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教了将近10年的书,一直寂 寂无名。课余时间他撰写了多篇具有原创思想的精辟的论文,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终 于有一天,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电话邀请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 数学系首批犹太人教师之一。   列夫谢茨身材高大,举止粗暴,衣着毫无品味可言。刚来的时候,因为人们常常在走 廊里假装看不见他,避免和他打招呼,他常常自称为看不见的人。但是他很快证明自己 具有非凡的魄力,可以跨越远比这些过分拘谨、媚上傲下的同事更加困难的障碍,一手将 普林斯顿数学系从一个有教养的平凡之辈培养成为令人景仰的巨人。   列夫谢茨招聘数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这就是原创性的研究。他注重独立思考和原创精 神高于一切,蔑视那些优美或刻板的证明。据说他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做完一个正确的证明 。他的第一部全面论述拓扑学的著作提出了代数拓扑学的术语,影响深远,其主要价值 在于体系,而不是细节,细节方面的确有很有一些欠斟酌的地方。有人传说他是在一个休 息日里完成这部著作的,他的学生们根本没有机会帮助他整理。   他了解数学的绝大多数领域,但是他的演讲往往没有条理。他的编辑作风专制而又有 个性,使普林斯顿一度令人厌倦的《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一跃成为世界 上最受推崇的学术刊物。有人批评他将许多犹太学生拒之数学系的门外,他却辩解说这是 因为担心他们毕业之后多半找不工作。不过,没有人可以否认他确实具有极佳的判断力。 他训斥别人,独断专行,有时相当粗暴,但是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数学系赢得世界 声誉,将学生们培养成和他自己一样坚韧不拔的真正的数学家。   列夫谢茨关于研究生数学教育的思想是以德国和法国名校的传统为基础的,很快就成 为普林斯顿的指导纲领,其核心是尽快使学生投入到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由于普林 斯顿数学系本身就积极从事研究工作,同时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列夫谢茨的想法得 以付诸实践。博学固然是一项值得尊敬的才能,但这并不是列夫谢茨的目标,他更强调学 生应该有能力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作出重要的原创性的发现。   普林斯顿给予学生最大的压力和最小的管制。列夫谢茨就说过,系里不要求学生非来 上课不可。数学系确实设立了自己的一整套课程,不过考勤和分数一样,几乎只是幻象。 到了在学生的成绩报告上打分的时候,一些教授会给所有学生判C,另一些教授则会都给A ,装装样子而已。一些学生根本不需要上一节课就可以得到分数。的确,所谓成绩单只是 用来讨好那些墨守成规、被称为俗人的教务长之辈。比如数学系传统的口试,可能只是 要求学生翻译一段法语或德语数学论文。由于选定的论文充满数学符号,文学极少,即便 没有多少外语知识的学生也能看出个大概头绪。如果实在搞不清楚,只要学生许诺回去好 好研读这份论文,老师们也可能判他合格。真正要计算成绩的是总考,包括5个题目,其 中3个由数学系选择,另外2个由考生自行选择,在第一年的年终或第二年进行。不过,即 便是这次考试也可能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优缺点而进行设计。举例而言,如果某个学生对 一篇论文掌握得很好,而且他总共就知道这一篇论文,那么考官确实有可能大发善心,出 题时自觉把内容限制在这篇论文里,好让这个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学生动笔写毕业论文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找到一个高资历的教授支持自己选择的 题目。整个数学系的教师对学生都相当了解,如果他们认为某个学生实在没有能力完成自 己的题目,列夫谢茨就会毫不犹豫地更换导师或干脆叫他离开。因此,通过了总考的学生 通常在两三年里就能取得博士学位,而在哈佛则需要六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则柯在1981-1983初次到普林斯顿大学进修的时候,当时的系主任项武忠教授还在津津 乐道列夫谢茨建立的传统:普林斯顿数学系把研究生扔到河里,游过去的,就成为博士 。普林斯顿总是有最好的教授,最好的访问学者,他们授业解惑,可以说是有问必答,但 是决不关心考试。如果你自己不思进取,没有人会逼迫你。普林斯顿总是开最先进的课, 每周好几次请世界一流的数学家讲演自己的最新发现。她提供最好的环境,是不是能够利 用这个环境,是研究生自己的事情。   至于列夫谢茨,教授们都有点儿夸大地说,正因为他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完整地做完一 个正确的证明,他的学生不得不把他的漏洞补上,从而练就了本事。如果教授在课堂上讲 的都已经十分正确十分完备,而学生能够把教授所讲背得滚瓜烂熟,那不叫本事。懂得高 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如果每一步都要讲解得十分完备,你根本不可能在大学讲授一门象样 的课程。
个人分类: 数学教育|30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
xupeiyang 2013-6-15 07:47
【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给他们点颜色看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普林斯顿大学做毕业典礼演讲,他没有提及什么货币政策,而是向毕业生提出“十大建议”。他说,人生会有很多故事,快乐的,及不太快乐的, 如果你不为自己感到快乐,就连最伟大的成就也不会让你感到满足。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5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普林斯顿美女教授]Abigail Doyle
chnfirst 2013-5-29 15:58
http://www.princeton.edu/chemistry/faculty/profiles/doyle/ Abigail Doyle Research Focus The synthesis of both natural and unnatural organic compounds in optically active form constitutes a central challenge in chemistry,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the production of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novel materials.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se studies, we invent new tools for synthesis through the design of chiral catalysts and widely applicable catalytic strategies to effect chemo- and stereoselective transformations. Our research aims to elucidate reactivity principles of 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catalysis and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actical and efficient methods. The problems that we choose to address provide routes to complex organic architectures from readily available and inexpensive feedstock chemicals. In the past year, we have pursued three areas within this program: (1) the invention of new catalytic reaction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fluorinated compounds using nucleophilic fluorine sources; (2)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C–C bond-forming reactions with epoxides, aziridines, and N-containing aromatic compounds; and (3) the design of chiral hemilabile phosphine ligands of broad utility for enantioselective catalysis. Projects in the group are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expertise in reaction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while exposing them to problems in complex target synthesis and mechanistic analysis. Selected Recent Publications Kalow, J. A.; Doyle, A. G. Enantioselective Ring-Opening of Epoxides by Fluoride Anion Promoted by a Cooperative Dual Catalyst System. J. Am. Chem. Soc. 2010, 132, 3268-326 Highlighted in: McLaughlin, M.; Garcia Rubio, S.; Wilson, I.; Zhao, W.; Laird, T.; Zlota, A. Some Items of Interest to Process RD Chemists and Engineers. Org. Proc. Res. Dev. 2010, 14, 750–758.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Fluorohydrins. Synfacts 2010, 673. Enantioselective Ring Opening of Epoxides by Fluoride Anion. Synform 2010, A58. Reisman, S. E.; Doyle, A. G.; Jacobsen, E. N. Enantioselective Thiourea-Catalyzed Additions to Oxocarbenium Ions. J. Am. Chem. Soc. 2008, 130, 7198-7199. Doyle, A. G.; Jacobsen, E. N. Small-Molecule H-Bond Donor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 Chem. Rev. 2007, 107, 5713-5743. Doyle, A. G.; Jacobsen, E. N. Enantioselective Alkylation of Acyclic α,α-Disubstituted Tributyltin Enolates Catalyzed by a Cr(salen) Complex.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3701-3705. Doyle, A. G.; Jacobsen, E. N. Enantioselective Alkylations of Tributyltin Enolates Catalyzed by Cr(salen)Cl: Access to Enantiomerically Enriched All-Carbon Quaternary Centers. J. Am. Chem. Soc. 2005, 127, 62-63. Ellsworth, B. A.; Doyle, A. G.; Patel, M.; Caceres-Cortes, J.; Meng, W.; Deshpande, P. P.; Pullockaran, A.; Washburn, W. N. C-Arylglucoside synthesis: triisopropylsilane as a selective reagent for the reduction of an anomeric C-phenyl ketal. Tetrahedron-Asymmetry 2003, 14, 3243-3247. White, M. C.; Doyle, A. G.; Jacobsen, E. N. A Synthetically Useful, Self-Assembling MMO Mimic System for Catalytic Alkene Epoxidation with Aqueous H2O2. J. Am. Chem. Soc. 2001, 123, 7194-7195. Highlighted in : Chem. Eng. News 2001, 79, 9. Chem. Eng. News Highlights 2001, 79, 5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转载]张首晟获2013年“基础物理学奖”
zsh2270365028 2013-3-22 14:24
张首晟获2013年“基础物理学奖” 2013基础物理学奖3月20日晚在瑞士日内瓦揭晓,美籍俄裔理论物理学家亚历山大·波利亚科夫等分别获奖。 因基础物理学“弦理论”和“在场论”的开创性研究成果,现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波利亚科夫赢得2013基础物理学奖。 当晚,著名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专家斯蒂芬·霍金荣获了评委会颁发的基础物理学特别奖。此外,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因在寻找希格斯波色子方面的突出性工作,其下属7名科学家也获得了基础物理学特别奖。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与同事查尔斯·卡内和劳伦斯·莫兰坎普分享了物理学前沿奖,他们共同预言并发现了拓扑绝缘体理论。 基础物理学奖由俄罗斯富商尤里·米尔纳于去年7月设立,旨在鼓励科学家为理论物理作出贡献,使世人认识到理论物理的重要性。基础物理学奖各单项奖的奖金高达300万美元。
1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几何学A Geometry of Music
热度 1 ChinaAbel 2013-2-4 15:59
普林斯顿大学的音乐教授Dmitri Tymoczko写了一本书:音乐的几何学。在这本书里, 他创建了一种几何学,从调性音乐到无调性音乐到蓝调布鲁斯的音乐原则都可以概括其中。他把音乐几何学的概要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成为了《科学》杂志一百多年以来第一篇直接关于音乐的文章。 Most listeners prefer tonal music to atonal music, but what exactly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n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author Dmitri Tymoczko identifies five basic musical features that jointly contribute to the sense of tonality, and shows how these features recur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Tymoczko creates for the reader a new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music, one that emphasizes the commonalities among styles from Medieval polyphony to contemporary jazz. A Geometry of Music provides an accessible introduction to Tymoczko's revolutionary geometrical approach to music theory. The book shows how to construct simple diagrams represen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amiliar chords and scales. This gives readers the tools to translate between the musical and visual realms, revealing surprising degrees of structure in otherwise hard-to-understand pieces. Tymoczko uses these theoretical ideas to retell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from the elev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Arguing that traditional histories focus too narrowly on the "common practice" period from 1680-1850, he proposes instead that Western music comprises an extended common practice stretching from the lat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Using analysis to make his argument clear, he discusses a host of familiar pieces by Bach, Mozart, Chopin, Debussy, Stravinsky, Shostakovich, Miles Davis, Bill Evans, and others. A Geometry of Music is accessible to a range of readers, from undergraduate music majors to scientists and mathematicians with an interest in music. Defining its terms along the way, it presupposes no special mathematical background and only a basic familiarity with Western music theory. The book also contains exercises designed to reinforce and extend readers' understanding, along with a series of appendices that explore the technical details of this exciting new theory.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772477/
747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普林斯顿教授谈:如何选择中国学生(折射中国教育弊端
yulele 2013-1-31 21:49
普林斯顿教授谈:如何选择中国学生(折射中国教育弊端 转载 ▼ 爱思英语编者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曾来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4个,而他收到的申请约有七八十份。4%左右的“成功率”。每个“申请包”主要有这些材料:本科各科成绩单, 托福 和GRE的考分,个人陈述, 以及推荐信。康毅滨把它们分成“定量”和“非定量”两类。分数他看得很仔细,但那些“非定量”的东西却能告诉他更多。 星期日新闻晨报(以下简称星期日): “个人陈述”有什么用? 康毅滨:就是说说你为什么想成为一个分子生物学家,为什么想来普林斯顿。 星期日: 你看过几百份“个人陈述”,从里面看到了些什么? 康毅滨:中国学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但我能看出来,他们写的“陈述”经常千篇一律,缺乏特点。 星期日: 他们给你什么印象? 康毅滨: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或者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还有一些“个人陈述”都是空洞的套话、废话,比如自己如何热爱科学,普林斯顿如雷贯耳,很想得到这个机会……言辞华丽,但是我却看不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人。 星期日: 真实鲜活的“陈述”是怎样的? 康毅滨: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他以前的专业是电子工程,后来才慢慢发现真正感兴趣的是生物。他申请转了系,尽管绝大多数人反对,因为没有基础,读得有些吃力, 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每一学期都会比上一学期进步一些。他的“陈述”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因为它展示了一个人在寻找和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困惑和欣喜。去年我们还录取了一名学生,她在“陈述”中坦率地指出了母校的问题:她很遗憾本科四年没有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你可以看到她的渴望。第一轮筛选,从80份申请材料中挑出10-15名左右的“候选人”。2月初,康毅滨开始电话面试。虽然并不直接和学生面对面,但大洋彼岸传来的声音,会告诉他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星期日: 你会问些什么问题? 康毅滨:主要是看看英文口语能力、科研经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一些背景状况。 星期日: 接到电话的学生,会很紧张吧? 康毅滨:电话面试大约一个小时,45分钟说英语,15分钟用中文。就算英语不是特别好,学生还是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但大部分中国学生会把它看作一个“考试”,而不是一个“对话”,所以有些会很紧张。 星期日: 你听出了什么? 康毅滨:有些学生听得出来他(她)事先在纸上写好回答,照着念,或者是背出 来。还有是“排练过度”,说得非常溜,像演讲一样,但并没有针对我的提问。 星期日: 他们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康毅滨:那些答非所问的学生,我想可能没有自己做过真正独立的研究,或者对自己没对信心。我希望学生是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一个过度包装的、失去了真实性的“加工成品”。 星期日:或者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告诉他们,说实话是最好的回答。 康毅滨:我们要挑选的,是真的热爱科学、而且诚实的人。去年,我几乎是在申请 F P B `!截止前的最后一刻才收到了一个学生的材料,条件很好,我就给他打电话。他老老实实 , 告诉我,虽然他很早就进实验室,工作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实验总不是很顺利。但他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尝试。表面上看,他的科研并不成功,但我能感受他的认真、诚实、努力,这已经具备了一个科学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电话面试并不是最终的决定。之后,康毅滨要在候选人中反复地掂量、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分数高低往往不是决定因素,而是从细微处看到的非智力因素。 星期日: 分数重不重要? 康毅滨:分数很重要,但不是一个绝对因素。申请普林斯顿的学生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尖子,经过高度选择过的人,智力都没有问题。我会仔细看每一门的成绩,但并不是分数高就能入选,相反,我认为第一名和第七八名的实力并不相差太远。录取与否,智力以外的因素很重要。我们系录取过一个河南的学生,家在农村,初中就独自在县城住校读书,吃过不少苦。在电话和电邮里,我感觉到她为人谦和,没有一些被宠惯的尖子生的趾高气昂。还有个学生,他会和老师“套瓷”,但不是恭维,套近乎,而是自己的确做过研究,对老师有真正的了解,提问很专业,很深入。这样的学生,不油嘴滑舌,让人感觉到懂得认真负责,尊重机遇。但有的学生过于自信,甚至有些傲慢,觉得自己不是去普林斯顿,就能去哈佛,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进入普林斯顿后,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扰?来上海之前,康毅滨在福建老家待了十多天。每天陪父亲、侄子去爬山。读五年级的侄子告诉他,在他们学校,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要在班上找一个“对手”。每次考试下来,赢得多的同学受表扬,输得多的要被批评。在这样的氛围中,班上 学习 好的同学也不大愿意花时间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让康毅滨震惊的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到处可见这样的“激励”方式。 普林斯顿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学校,但对最终被普林斯顿录取的中国学生来说,与其说已经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说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 星期日: 中国学生到了普林斯顿后,会遇到哪些问题? 康毅滨:有些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后,心态急,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而把实验 !看作“计件劳动”,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意,就垂头丧气。有些学生进来后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考上来,但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很迷茫。还有,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问题,觉得不受欢迎,孤单。 星期日:为什么会这样? 康毅滨:普林斯顿相信 学习 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但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常常是另一种心态:最好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她)一个课题,而且是一个保证可以做出来成果的课题。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定会有答案,做出来了就能拿高分。然后呢,就想靠这个课题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基础扎实, 学习 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比较强。 星期日:其实这是成年人的典型心态。 康毅滨:我们系有过一个中国学生,来普林斯顿不久,我发现他并不真正喜欢研究。后来他告诉我,其实早就发现自己并不热爱科研,但从小学到大学,他都是第一名,所有的人都指望他考上美国一流大学。他是为了别人的期待考普林斯顿的。其实这个学生小时候对生物很有兴趣,只是后来成人世界把他的实验成功与否过早地和名利、和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在这一行业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并不以出人头地为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这些,还有其它很多更简捷的路可走),而是享受探索的过程,包括其中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得来不易的成功。 星期日: 你刚才说的中国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麻烦,是什么造成的? 康毅滨:你看,我小侄子从小就被这么“教育”,从这样的思维里出来的学生,对竞争的理解会很狭隘,认为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胜利,把别人压下去就是成功。实验室是一个团队工作,有人发表论文,本来是大家一起高兴的时候,但一些中国学生往往有些闷闷不乐,似乎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有时科研项目八字还没一瞥,就想“分家”,好算作自己一个人的成果……有些中国学生特别想快速成名。这样的心态,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在美国,成绩是一个人的隐私,不会公布出来,分数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提倡团队的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星期日:两种意义上的竞争,就会产生矛盾。 康毅滨:这样的竞争意识过强,就会缺乏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和他人关系的紧张。比如,老生周末带新生开车购物,晚到了几分钟会被人埋怨,而新生却可以理所当然地在超市慢条斯理地货比三家,让老生在外面等几个钟头。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去年邀请他去家里过节的那些美国人今年不再邀请他了呢……有时候我会想,他们恐怕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玩完的玩具,吃完饭的碗筷,换下来的脏衣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帮他们处理好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多数美国学生的确比较有“公共意识”。实验室的垃圾通常他们处理得比较多。生物系有许多做后勤工作的员工,包括老鼠房负责日常喂养的工人,运送实验用品的搬运工和收发员,打扫实验室的清洁工等。 每年到了圣诞节,我实验室的美国学生会牵头一起凑份子,每人出个五块十块,买个小礼物送给那些工人,以表示对他们平时工作的感激。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反映出一个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将来他在事业上能走多远。
个人分类: 资料分享|2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施一公谈如何做科研
timbre 2012-12-31 10:41
(转自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02124do=blogid=629954)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一)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 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 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 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 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 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 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 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 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 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 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 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 “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 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 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 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 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 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 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 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 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 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 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 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 面结果 (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 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 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 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 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 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 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 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 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三) “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 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 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 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 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 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 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 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   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 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 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 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 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 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 时我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 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 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 见怪不怪了。   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 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 题或写文章。   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四)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 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 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厘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 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 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 “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 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讲5遍以上。 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
1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称闪烁星光或为外星人发出的信号
crossludo 2012-12-16 12:28
科学家称闪烁星光或为外星人发出的信号(图) 星光闪烁 北京时间12月12日消息,国外媒体报道,当科学家们寻求研究资金时,他的研究项目最好不要显得太过令人兴奋。让人们感到兴奋的项目往往是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尖端科学,而提供科研资助的机构更希望将他们的钱花在更可能有产出结果的项目中。“基本上你必须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工作,才能证明你研究项目的可行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后研究员卢西阿尼·沃克维茨(LucianneWalkowicz)这样说道。 按照这个标准,沃克维茨最新的研究项目根本就不可能获得任何资助。她计划开展一项地外文明搜寻(SETI)行动,与传统方法有所不同,例如收听外星人的无线电信号或者到处搜寻宇宙中的激光信号;相反,她想要确定,通过星星闪烁的“眨眼睛”,外星人是否从某种程度上控制了自身恒星发出的光,虽然她并不确定外星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然而多亏了一项由约翰·坦普莱顿基金会(JohnTempletonfoundation)资助,美国芝加哥大学负责进行的名为“天文学和宇宙学新疆界”项目,沃克维茨有机会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测试论证。该项目主要针对最尖端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而“我们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智能生命?”这个问题恰好是该项目需要重点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 在短时间内沃克维茨的研究项目可能不会有任何新发现,然而她采用的研究方法却非常直截了当。她说:“我们的研究前提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关于SETI信号是怎么样的已经有一个预设的想法。”这种信号应该是我们知道如何产生的,因为要在茫茫宇宙中搜寻完全一无所知的另一个文明世界确实困难重重。 如果外星文明的技术足够先进,它们甚至可以操控自己恒星如何闪烁,暂且不管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利用现有的技术观测到它们的确相对更容易。沃克维茨表示:“我们的问题在于,万一我们实际上已经接收到了外星人发出的信号,但因为错误的预设想法而导致我们错过了这些信号?” 因此,沃克维茨和她的合作者们(包括普林斯顿大学的埃德温·特纳(EdwinTurner),他建议在冥王星上搜寻外星城市)提议从一个信号数据宝藏展开搜寻: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获得的数据。这架望远镜自从2009年以来一直在扫描太空,检测那些经过它面前的眨眼的恒星。开普勒望远镜观测那些眨眼的恒星主要是因为它们或存在黑子,或因被其它恒星遮挡而发生日蚀现象,或这些恒星本身会发生亮度变化。 沃克维茨将和同事们利用软件算法找寻恒星亮度变化中不寻常的模式。“我们将会看到所有我们能够理解的现象,同时也将搜寻那些无法用已知物理过程解释的信号。” 他们将首先尝试利用传统物理理论去解释那些不寻常的亮度变化。事实上,发现新型的恒星亮度变化的自然模式将对成为该项目非常有价值的附带利益。采用“大型巡天望远镜”的大型宽视野巡天项目将最终解开各种意外现象的谜底,沃克维茨的这项研究至少能够提前解释部分问题。 倘若沃克维茨和她的研究小组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自然机制都无法解释某些恒星的亮度变化时,她们将不得不考虑这很可能真的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我们如何才能断言这是外星人的信号?我不知道。但我认为,发现无法解释的事情总是令人兴奋的,不管它究竟是什么。如果我收到一段莫尔斯电码说‘SOS,请送点水来。’这种意外的感觉太棒了。” 当然沃克维茨也承认实际情况要更复杂,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确认某种现象是否确实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我们并不想一开始就出现最诡异的情形,但是我们的确应该有所准备。如果我们总是一帆风顺,那说明我们还没有尽全力。”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10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复:那一片净土——普林斯顿小住
chnfirst 2012-12-14 09:17
回复: 那一片净土——普林斯顿小住 精选 已有 1640 次阅读 2012-12-13 23:36 |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 | 系统分类: 海外观察 | 关键词:普林斯顿 科研净土 在一个社会,官员、商人是属于上层的了,有资源,不像屁民为了糊口等最基本的需求奔忙。正常情况下,他们是在他们自己的母语环境最优越了,他们应该对这片土地感情最深,实际上裸官赃官奸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要不抱着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的大无畏信念,,要不仓皇出逃,明里在大路奔忙,大谈爱国,背地里都是早都加入其他国籍。。这些都是什么出问题了?作为一个社会的设计者,应该来说,是考虑怎么样把自己的国家建设的更好,让自己的后代更好的生活在那片自己熟悉依赖的热土,有我们熟悉的文化,饮食...实际上,这些人现在把中国当成获取财富的工具,利用它制度的不完备,或者说更本就是很享受这种基于对普通大众的不公而建立起来的极少数人的特权、肆意挥霍物质,权力,破坏人类发展到现在对秩序和谐的美好愿景。说白了,就是把这片土地当成了公厕,排出污秽,抹屁股走人,也不用负责,反正他们的子女家属,以及他们是有资源能力机会去更好的社会。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世界观出了问题。是个体的人有病了,而不是社会或者国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一片净土——普林斯顿小住
热度 29 张海霞 2012-12-13 23:36
那一片净土 —— 普林斯顿小住 第一次到普林斯顿,天气很好,学生开着他的红色双门跑车来接我们,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我的 BEETLE ,蓝天白云中,这辆鲜红的小车载着我们到了普林:老师,我带你们先看看校园吧。我们先去看他们曾经住过的研究生宿舍,在高尔夫球场的旁边,一个中世纪式的建筑,打开门进去,怎么像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呀?教堂式的餐厅、神秘的地下室、宁静的小院 …… 是呀,您还不知道呢?这里的秘密可多了,这是直接通到 Dean 家里的密道,这是我们学生晚上自己开 Party 的酒吧,这是我们烧着壁炉的小阅览室,这是我们储藏 Halloween 道具的密室 …… 所有一年级的研究生必须住的,很好的锻炼和大家交流和社交的地方,可不是吗?看看这里面的环境多有意思呀,还有那花园里黑、白、灰的松鼠在无拘无束地爬树,不是梦境吧?现在还真有这样的世外桃源? 走到校园里,这是华盛顿战胜的纪念,这是独立宣言签署的地方,这是第一个国会大厦,这是最早的教堂,这是最早的音乐厅,这是有将近两百年历史的火车站,这是我们的图书馆,不要小看它呀,地下有五层的藏书呢!这是我们的自习室,您试试这沙发,可舒服啦!这是我们的教堂,很多同学从入学(还没有女朋友)就开始预订在这里举行结婚典礼,还预订不上呢!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是:您看这是校长办公楼,每一届都有刻着年份的一块砖在这个楼上,进来看的这面墙上是参加一战和二战的校友的名录,再看看这周围的宿舍楼上,您仔细看,每个窗户下面都有青铜的五角星,那是宿舍参战学生的纪念,每个宿舍有人参战就会放一颗星星,最多的有五六个的呢!谁说美国人不爱国?这不就是最最有力的证明吗?他们参战的学生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了学校的历史上,每一个后来者都在瞻仰! 走吧,咱们去喝小宇宙咖啡吧!这是爱因斯坦先生当年常喝的咖啡,还有,这里是纳什每天中午去吃饭的地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他呢。一会儿带你们去看看爱因斯坦的房子,很不起眼,现在还有人住着呢 …… 去看看实验室吧,这是我自己搭的仪器,我们这里的设备我几乎都修过啦,只有自己改造和搭建才能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呀,反正在这里不着急,有想法就慢慢做,教授也不着急催你发 paper ,你做好了就行,你看,他们两个正在装一台自己的设计的仪器呢,这两天忙坏了,各种件都刚加工好,安装起来容易,看看那两位真是正汗流浃背地忙着呢! …… 到了和教授约好的时间,看他穿着运动服急急忙忙地从外面走来,刚去看学生的实验了,人很有名,但是房间却不大,满屋都是书,桌子上也是一片混乱,墙上是爱因斯坦的照片: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ment 。满面春风的他,精神百倍地投入在工作中,这就是不着急发 paper 的他,因为他的成名作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领域,他的第一代试验机已经阵列在德国的博物馆里了,而他关心的就是做那些真的有价值的东西和他的学生,“ I don’t want to have many students, because I work close with my students, which is better for them and me ”是呀,他是这样和学生 work close 并不断进步的,而学生对他的崇拜也是溢于言表:“老师几乎天天都在,工作很拼命,跟老师比,我没他聪明、没他努力,也没他有激情。”我说:“别的可以没有,可是努力程度一定可以超过老师的,加油吧!” 从教授办公室出来,看到他的隔壁就是崔琦教授的办公室,而崔琦老师的一个学生也是我的好朋友,早已经是十分著名的企业家,记得当年崔琦的学生也是说:“看看老师,我这辈子也没有希望得诺贝尔奖了,所以我就去选择工业界了。” 这就是 Princeton ,一个随处可以遇到大师的地方,他们都不着急,都在静静地潜心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在咖啡馆里喝着 Small world 咖啡的那个可能是某一个领域的开创者,在路上和你搭讪的可能是诺奖的获得者,在实验室里汗流浃背地工作着的可能是未来的某一个大牛 …… 这不嘛,化学系的一个教授刚退休,卖了一个专利,拿出三分之一给他们系 5000 万盖了栋新楼;这不嘛,数学系的某教授总是从窗户跳进办公室;这就是经济系的著名的某某教授;这不嘛,据说今年获诺贝尔奖的那位当时正在上课,另一位在后面听课,都没有接瑞典来的电话,是上课的学生在网上发现的消息,而这第一个庆祝和祝福就发生在课堂上 …… 第二天下雨,舍不得离开,我说我们去看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吧,几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楼,很少看见人,轻轻地走着,怕踏破这里的平静,看:这会议室里几个人在讨论,背后是一个小小的池塘,门前是那片著名的草坪和林荫道,爱因斯坦小道,这就是爱因斯坦先生每天散步的地方,留个纪念吧,尽管是雨中,尽管已经时隔多年,可是依然能够感觉到他那无处不在的气场:小宇宙在这里爆发。 这就是普林斯顿,一个坐着小火车可以直接到校园的地方,一个宁静无比的小镇,一个大师云集的地方,一个世界科学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天堂! 时间到了,难说再见,一步三回首,依依不舍地跟普林挥手告别:再见,一定会再见的,这片人间的净土、这世外的桃源!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9836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访谈
wliming 2012-12-9 10:51
本文摘自《曙光集》,作者:杨振宁著 翁帆编译,原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旁白:杨的生命中,李政道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永被后世学者铭记,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这也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王志: 奥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形了。 杨振宁: 这个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够解释的,更不是我今天应该在摄影机的面前所讨论的。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两个人身后一定会有人研究的,我想研究以后,大家中国人、外国人会得到一个结论的。 王志: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 对,这也是我现在决定,我公开地在生前不再在这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道理,是因为大家很显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们和好,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王志: 是合作出现问题?但是杨先生的经历不是这样。 杨振宁: 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就是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 (旁白:虽然众说纷纭,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终是迷雾一团。值得回味的是,两个人在各自的物理学研究中,都有过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丰大成就中的另外两项:“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都是与人分享。但是,却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 王志: 我们也注意到,杨先生很多的成果、重要的成果都是跟人合作的。那么是您喜欢跟人合作呢,还是别人觉得您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杨振宁: 我想一方面我喜欢跟人合作,一方面近代物理很多理论工作都是合作的。合作有很多的好处,因为你知道你在讨论一个问题,有时候走不通了,你的想法都走不通了,那个时候假如另外有一个人跟你讨论讨论,问你几个问题,或者想出来一个新的方向,于是你就又起劲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的途径。 王志: 可能有人看到的就是杨先生您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业界的人士评价杨先生应该得第二次。 杨振宁: 通常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性,可以说那是10年之间最重要的物理的文章。那如果你问“宇称不守恒”是不是当时10年之间最重要的文章呢,我想这是当之无愧的。所以它得到诺贝尔奖,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规范场的研究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可是我想你要是去问内行的人,现在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规范场的重要是世纪性的重要,不只是10年的重要。就是它要长期下去到21世纪、到22世纪还是重要的,因为它把一个基本原则给找出来了。那当然你就会问了,说那为什么还没得到诺贝尔奖呢。这个很多人都猜测,这个与诺贝尔奖委员会他们认为诺贝尔奖应该不应该给一个已经得过诺贝尔奖的人,恐怕有很密切的关系。 王志: 另外一个人没得。您的合作者没有得过。 杨振宁: 他叫米尔斯。他没有。他是1999年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诚恳的人。1984年规范场文章发表30年以后,在北京大学有一个讨论会。在那个前后有人问他,说是米尔斯教授,你们这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当初是怎么写出来的。米尔斯的回答是:“我在里头做了一些贡献,不过主要的发展都是杨振宁的功劳。” 王志: 您喜欢这样的合作者? 杨振宁: 你如果要我讲的话,是他不必要的太诚实了。他不应该加最后的一句话,说是所有重要的观念都是杨振宁的。我想你知道人有很多种,有的人是他如果对一件事情有30%的贡献,他就跟人讲他有70%的贡献。米尔斯是如果他有70%的贡献,他要讲他只有30%的贡献;假如他有30%的贡献,他就会讲他只有5%的贡献。 王志: 那他这样说不是对您很好吗? 杨振宁 (激动十分):他不必。他到临死,在物理学界对于他的评价,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因为规范场这篇文章,很多人会告诉你,是20世纪最后50年理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我想俄亥俄州立大学这50年,我可以讲,没有一篇他们的教授的文章比这个文章重要。把所有的文章都加起来,物理、数学、天文、生物都加起来,这也是最重要的,这不是我在这儿吹。可是因为米尔斯的作风,使得他们没有了解到,他应该得到他们所有能够给的荣誉。都应该给他的,而他们没给。 (旁白:回国之后的杨振宁除了参与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之外,还亲自担任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的基础物理课程。2004年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做了一篇名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报告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圈,尤其是易学专家们的强烈反响,在一些人眼中,杨振宁甚至成了中华文明的离经叛道者。) 王志: 《易经》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代表作之一? 杨振宁: 是。 王志: 那么杨先生对《易经》开炮? 杨振宁: 不不,对不起,这句话有点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那个文章是叫做《易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你如果看我整个那篇文章,80%是讲这个影响非常之大,而且是正面的。只有20%是讲它有负面的影响。那篇文章变得非常有名,尤其在网上变得非常有名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专看那20%,不看整个的文章。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王志: 这个演讲是你长期研究的一个必然的一个结果呢,还是说我确实有一个灵感的显现、我有冲动? 杨振宁: 已经有几十年了。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聪明的人,有过很大的过去的科技的贡献,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芽出来近代科学?这个是讨论很多了。我在这方面去看了一些书,去想了一下子,我看出一个别人从前不大注意的道理,就是说是没有推演法。从《易经》开始就已经没有推演法了,还不止没有推演法,它那个方法是跟推演法相反的。所以这使得中国有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思维的方法,就是归纳法的方法,认为这是唯一的思维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要说我有什么革命性见解呢?就是我指出来,说这是一个致命伤。那么这是他们不喜欢的。 王志: 但是杨先生您自己也说过,您说您就是中西文化冲突结合的一个产物。 杨振宁: 西方对于学术的精神,有一点跟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中国太尊师重道。就是前人讲过的话, 孔子 讲的话、孟子讲的话,这个不能评论的,这个绝对是对的。老师讲的话绝对是对的,你不能评论的。这个现在太根深蒂固了。 (旁白:2004年11月初,就在一些人批评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大逆不道的时候,杨振宁获得了在华永久居留证。就像他在1971年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一样,他也是首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士之一。) 王志: 去年杨先生拿到了第一批绿卡中间的一张。 杨振宁: 是。 王志: 为什么拿这张绿卡呢?您跟所有的领导、跟几任的领导人都是朋友,在我们看来您用不着拿这张卡,但是您有发自内心的喜欢的真情的流露。 杨振宁: 因为我本来就已经有5年的多次往返的签证,所以这个绿卡对于我的作用并不那么大,不过它有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性的意义,我相信以后用这个绿卡的方法,中国可以吸引很多很多的优秀的人才来。我觉得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王志: 您想用您的行动,来表明您对中国开放的这种支持? 杨振宁: 这不是我的目的,不过可能是一个后果。假如我1945年离开的中国是旧中国的话,假如我1971年回来所看见的是新中国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这个中国是一个新的新中国。在这个情形之下,我回来的心情是一个我要加入一个欣欣向荣、正在崛起而有非常好的前途的一个大的事业,我希望能够在这个大事业里头,做一些我自己所能做的小贡献。
个人分类: 社会|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冬的普林斯顿
热度 19 陈安博士 2012-11-22 06:54
初冬的普林斯顿
  美国的著名大学太多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值得骄傲的地方。   俺们本来想每个都走遍来着,觉得太多,会很累,就挑了几个,比如斯坦福、普林斯顿什么什么的。   看看初冬的普林斯顿吧。
个人分类: 图论|5858 次阅读|41 个评论
[转载]如何做科研——施一公
xingyun2012 2012-11-7 01:59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一)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 (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三) “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   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时我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见怪不怪了。   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或写文章。   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四)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厘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 “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讲5遍以上。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1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杰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0-25 12:39
民国杰出女物理学家 1944年,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其中唯一华人就是女物理学家吴健雄,袁世凯的孙媳妇。1963年,她用实验证明了核β衰变在矢量流守恒定律,为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宇宙不守恒定律提供了实验证据。1972年,她打破普林斯顿从不聘请女教授的传统,成为普林斯顿第一位女教授。这就是民国教育体制培养的杰出女性。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6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汤森路透今后不再预测诺贝尔奖得主?
xupeiyang 2012-10-17 06:22
这两年的预测准确率为0%,今后就别再预测啦,只依据论文的引用量进行预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综合分析判断。因此,应该重新考虑预测方法和分析指标。 汤森路透预测2012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准确率为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21297.html 诺贝尔经济学奖15日19时公布 期待汤森路透的预测准不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22828.html 通常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布前夕,知名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集团都会宣布几位热门候选人。今年被汤森路透列为热门人选的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罗斯、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教授安东尼·阿特金森、耶鲁大学国际金融学中心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但最终四位都未入选。 两美国学者爆冷获经济学诺奖 机构预测无一猜中 http://finance.qq.com/a/20121016/001085.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球生命起源新说
lysyxcs 2012-10-4 18:09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我们是否起源于外星生命?日前,科学家声称,来自外星球的微生物在太空中穿越数百万年,抵达地球或许成为地球生命之源。   最新模拟计算显示,远古时期其它恒星系统中行星岩石残骸具有较大概率着陆在地球表面。其中一些岩石残骸嵌入着微生物,或许它们是地球生命的起源。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天体生物学》期刊上。   这一研究暗示尽管宇宙存在较高放射等级,休眠状态的微生物更容易在太空漫长旅行中幸存下来。同时,科学家认为简单的生命结构也可以从地球传播至太阳系之外。此项研究进一步支持了“泛种论”,意味着宇宙遍布着类地生命体。研究负责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爱德华-本鲁诺博士说:“我们的这项研究很可能是证实泛种论的首个研究报告。如果泛种论是真实的,将暗示着宇宙生命是一个整体系统,生命体将遍布整个宇宙。”   大型火山喷发、陨星坠落和与其它星体之间的碰撞将导致行星的岩石残骸溅射至太空中,当太阳系还处于年轻状态,太阳比当今更接近邻居星体,环绕不同恒星的行星之间存在着岩石残骸交换传播。由于太空岩石残骸速度较慢,当它们接近一些行星时,很容易被行星的引力“俘获”。研究人员运行电脑程序模拟了太阳诞生的恒星簇,他们发现从太阳系和邻近星体溅射的所有岩石残骸被其它星体引力俘获概率为万分之五至万分之十二。在1000万-9000万年里,将有100万亿至30千万亿块10公斤以上岩石残骸在太空中传播。   在太阳系形成之后1.35亿至5.35亿年期间,诞生太阳的恒星簇逐渐分解,在太阳系形成2.88亿年时,地球表面出现了水资源,从而很可能使这颗行星能够适宜存活外星球微生物。该研究报告合著作者、西班牙天文学家玛雅-摩罗马汀说:“我们的研究显示当固体岩石残骸被第二个行星系统引力俘获时,对于泛种论而言,固体岩石残骸需要着陆在一颗能够孕育生命的岩石行星上。”   因为起源于第一个行星系统的大量固体岩石残骸可能被第二个行星系统俘获,可能会着陆在一颗岩石行星表面,因此关于着陆在一颗岩石行星的概率性的研究报告具有深远研究价值。我们的研究并未证实泛种论的真实发生,但却表明这一理论的较高概率性。
1615 次阅读|1 个评论
普林斯顿大学现任校长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
热度 2 xyc374527 2012-9-27 14:29
普林斯顿大学现任校长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
9月22日,普林斯顿大学现任校长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在给全校师生的 一封信 中表示,她将于今年年底卸任,正式结束12年的大学校长任期。 她在信中说:“我相信我们过去的努力已经让普林斯顿变得更强大,更具活力。”她同时表示,卸任校长后将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主席Kathryn A. Hall称赞蒂尔曼“在过去11年表现出杰出的领导能力”。 蒂尔曼于1970年获得天普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普林斯顿大学,199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她于2001年放下动物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首位女校长 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她于2001年5月5日当选为 普林斯顿大学 历史上的第19位校长,并于2001年6月15日正式就职。在担任校长之前,她已经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了15年。   雪莉·蒂尔曼于是加拿大人。1968年她在 加拿大皇后大学 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在 西非 塞拉利昂 担任两年的中学教师后,她获得了费城 坦普尔大学 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位。之后,雪莉·蒂尔曼进入 美国 国家卫生院进行博士后学习,并取得一系列震惊业界的科研成功,她参与了第一个哺乳动物基因的复制工程,后来她又在费城癌症研究所进行独立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随后雪莉·蒂尔曼进入 宾夕法尼亚大学 担任人类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助理 副教授 。   1986年雪莉·蒂尔曼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生命科学教授;两年以后他又成为 霍华休斯 医学研究院的 研究员 。1998年雪莉·蒂尔曼又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基因研究所的所长。   雪莉·蒂尔曼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会员,参与制定了美国人类基因工程发展蓝图规划。同时雪莉·蒂尔曼还是国家卫生院所属的人类基因工程咨询理事会的主创会员。   雪莉·蒂尔曼不仅以她丰富的学术研究著名,她还是美国女性科学家的领袖,她致力于帮助年轻的科学家做出科研成果。1998年,雪莉·蒂尔曼在国家研究理事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生命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趋势》的论文,受到了全国的关注。她帮助许多学者加入了皮尔慈善信托基金会生物科学选拔委员会。   从1993年到2000年,雪莉·蒂尔曼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担任重要角色,该委员会鼓励向非科学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培养。1996年她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杰出教学“校长奖”。她发起了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教学伙伴行动,这项面向科学、工程学博士后的活动,每年把很多博士后研究生带到普林斯顿大学,既促进了他们的研究,也丰富了他们的教学经验。   2002年,欧莱雅公司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面向全球女性科学家颁发了世界科学奖,雪莉·蒂尔曼是五位获奖者之一。2003年,她又获得了发生生物学协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2003年她还被 新泽西州 州长推举为新泽西州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之一。   蒂尔曼还是 美国哲学协会 会员、 美国国家科学院 成员、医药研究所和 英国皇家学会 会员,她还是 杰克逊 实验室、 洛克菲勒大学 、 冷泉港实验室 的受托人。她同时又是美国国家卫生院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是 麻省理工学院 沃克 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83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怀念Thurston的视频
zjzhang 2012-8-25 19:02
个人分类: 数学|3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的使命是唤醒孩子内心的自觉
热度 1 childever1 2012-8-11 15:00
确切地说,本文不算原创,也不算转载,但大部分内容为转载,所以终究还是列为转载。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红字部分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社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风雨、是土壤、是肥料、是园丁、还是别的什么?孩子应该听话、学习、被呵护还是思考、活动、独立自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教育的使命是唤醒孩子内心的自觉 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属于美国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精英的大学。在习惯上,人们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 “一岁就上常青藤”的意思是从小在孩子的教育中追求一种理想,这种理想是人的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在这一理想下, 教育的使命是唤醒孩子内心的自觉,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后形成自我、确定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孩子不是在权威的喝令中发育,而是为自己的内心冲动所驱使 ( 这个观点很好 ), 这和我们从小让孩子似懂非懂地背古诗,甚至读经( 在我看来,在3岁左右读经\背诗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方法得当), 在大人筑造好的模子中生长的盆景式教育,实在有天壤之别。面对常青藤原则这个美国精英教育的不二法门,反思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邀请到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就常青藤教育模式、中美教育的差异以及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常青藤强调师生间的对话和互动 主持人:《一岁就上常青藤》的作者薛涌认为,常青藤教育的精华在于师生之间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这些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哪些启发? 何怀宏:“一岁就上常青藤”实际上是指 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做孩子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变为孩子,和他一起去成长,一起去接受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 。换言之,这里的常青藤首先是我们自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在进入常青藤名校之前,必须先有常青藤家教,父母必须用心引导和教育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能够包办各种教育,而是指父母要用心给孩子创造一种很好的常青藤氛围,帮助孩子利用各种尽可能好的受教育、训练和熏染的机会,以便让孩子首先培养出常青藤素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潜能和特点,关键是父母必须用心地观察、体会,发现孩子的潜能,不要错过发展这些潜能的最佳时机。 王颂平:常青藤的好处是注重以规模很小、师生之间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讨论班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模式的成本虽然很高,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卓有成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常青藤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很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获得真知灼见,这或许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最佳方式。据说,常青藤的教育原则延续了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风格,而在中国,一部《论语》则集中了孔子与弟子的精深对话,由此可见, 东西方文化的共性都是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辩论,以这种方式训练的学生更具独创性和分析力。 但是进一步审视的话,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这方面落后了,甚至可以说是倒退了,而历史并不悠久的美国,则高高地擎起了常青藤这面举世瞩目的旗帜,它使全球公认:常青藤聚集了人类的精英。 王小平: 一个人的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奠基,在12岁左右已完全成型 ,(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童年时期打下的人格基础,大致就是这个人今后的人生剧本和角色大纲。古往今来,中国人最大的误区就是强调死记硬背,老师和父母共同的最大心愿就是让孩子听话。而薛涌的心得是:“我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担心的不是她不听话,而是她太听话。”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情他都要和孩子讨论 ,连买个玩具都要商量。这种方式带来 三大益处:一则让孩子独立思考,发展了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二则建立了可贵的信心,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三则从小就练就了说服别人的本领,以后当律师、企业经理或总裁、教师、推销商、科研人员等都需要这套本领 。常青藤虽然是精英教育,方法却很平民,完美人格的培养不需要花大把的钞票来参加各种补习班,只需要正确的观念和充满爱的心灵。不需要依赖权威、专家、老师,只需要靠父母自己,任何父母只要下决心都可以为孩子做到。中国的教育饱受诟病却积重难返,在这个全球化教育的时代,常青藤给了中国的父母和孩子们一扇可供出逃的窗户。 学前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主持人:由于升学竞争激烈,为了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的父母往往在学前让孩子学习很多东西,其中,背诵古诗词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中的死记硬背因素不少。而作者提出一种观点: 在5岁以前,孩子基本可以不读书识字,但这几年是孩子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需要父母格外留心。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种教育观念的冲突? 何怀宏:《一岁就上常青藤》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有批评,不过我以为今天中国的传统教育其实早已经发生了变化,读经是很稀少的现象,稀少到不忍心去批评。中国社会现在努力在学的其实是现代西方的教育,只是有些可能仅仅学到了皮毛。传统教育也是精英教育,但主要是一种培养人文精英的教育。它的确比较单一,但是让一些(仅仅很少数)读书的好苗子在他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一些可能终生受用的东西还是不错的。今天的社会其实没有人文精英垄断资源的危险,所以,我倒以为可以给人文研究型人才以及从小诵读经典的孩子留一条活路。 李莉:中国父母对早期教育历来抱有高度的热情和期望,但往往由于教育价值观的错误,父母们千辛万苦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对孩子发展的损害。作为一名早期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超前教育对儿童的危害 。在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情感和社会技能,即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稳定,而非读写算能力。 学前教育是“学之前”的教育,幼儿园的最大功能是帮助孩子在情感上发育成熟,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智力开发型的幼儿园常常是有害的。 ( 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交往能力等也蕴含在经文之中,除此之外经文还是对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炼,在孩子迷迷糊糊中背些经文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好处 ) 重视孩子表达自我 主持人: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我们教育中尤应鼓励加强的内容,孩子应该学会表达,善于表达,勇于表达。孩子不善于表达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是否与家庭教育有关? 马建生:过去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重视不够,过于强调自我控制、约束欲望。在2001年课改后,应该说基本上接受了这种观念,课堂较之以前活泼轻松多了,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局限,做得仍然不十分理想。正如薛涌所言,家庭应该成为常青藤,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对于培养孩子表达自我能力、实现个人理想具有极强的塑造性。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之外,家庭在这方面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 李莉: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发现在我们的大学讨论课上,有时候是讨论不起来的,原因在于学生从小没有受到这方面的熏陶,他们把学习过程当成是老师灌输、学生消化吸收,而讨论课要收集很多材料,自己去分析,不仅要花很多时间,而且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一般来 说,我们的教育是求同思维,什么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甚至阅读课也是如此( 这个在当前的初高中教育中并不少见,急需改革 ) ,如果阅读的结论与标准答案略有出入,可能就是错误的,考试的话就没有分数了。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消灭问题,学生“没有问题”就算成功了。而讨论要求发散思维,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相互比较、质疑中确立观点,有时候形不成统一的观点,留待课后继续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于不知不觉间得到了训练,今后遇到问题也会养成思考的习惯。 如果说求同思维是句号教育,那么发散思维就是省略号教育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距离常青藤的方式还很远,还需要学校和家庭一齐努力。 王小平:过去,教导孩子听话、顺从、附和,等于给孩子佩带了一生平顺的护身符,今天则成为障碍人生的手铐和脚镣。当你看到人才市场上那些彷徨无助的眼睛,就知道这副镣铐有多么沉重了。诚如薛涌所说:“ 孩子未来是否成功,取决于她或他给予了世界什么,而不是她或他记住了别人告诉他们的东西。” 从小只会听话——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权威的话,出了校门后怎么办?找谁的话来听?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吗?他们还会说自己的话吗?强调死记硬背,缺少平等讨论,结果必然是压抑人格、扼杀智慧、羞于表达,不是越来越聪明,而是越读越蠢了。 王争艳: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现象,有的孩子在自己家里、在熟悉的环境里,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但在外边、在陌生环境里,却不能很好地表达,表现内向、交流困难。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有其遗传基础,或者说有先天倾向和气质,有的天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先天弱一些。另一方面则是父母与孩子交流时的态度问题。我们主张, 无论孩子的表达能力如何,都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关注、爱护和鼓励孩子 。这样孩子就敢于表达,不会担心自己的表达不符合父母的意愿而引起父母的不快甚至失去父母的爱。从孩子的成长角度讲,如果交流得充分、彻底,孩子就容易形成真实的自我认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父母如何评价,孩子就如何认可,如若孩子不能很好地表达,往往不能认识自己,只认可好的一面,夸大优点,拒绝、歪曲不好的评价,形成不真实的自我。对一个人来说, 自我认识和别人对他的认识,如果差别很大,是很难适应成长需要的 。与此相反, 如果自我评价越客观、真实,自我认识与别人的认识差别就越小,那么他适应环境就越容易,这对人的心理和成长都非常重要。 因此,薛涌书里以孩子画图为例,说明如何鼓励孩子表达己以及相关的论述是很有意义的,值得肯定和推广。 20年以后,没有人在乎你十八九岁或二十几岁时在哪里读书。人们看的,是你究竟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如果那时你所能谈的仅仅是年轻时候在一个名校读书的话,那只能说明你一事无成。)
个人分类: 教育|28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姚期智: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热度 2 Wuyishan 2012-8-9 21:55
思想者小传   姚期智 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 2000年图灵奖得主,现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5年至 2004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授, 2004年加入清华大学。他创建了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奠定了现代密码学基础,并在量子计算等领域作出独到的贡献。 (发表于《解放日报》2012年5月13日)   我从事科学研究这么多年,认识了许多很有名很杰出的科学家,今晚我想借这个机会,把我见到的一些科学家,以及我对于科学事业的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代表科学的两种精神   萧伯纳在一个剧本里说过,“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我觉得这句话非常脍炙人口,正可以用来代表科学的两种主要精神。   首先,我们要谈一谈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做什么样的事情。在此,我想 引用一位大文豪萧伯纳(Bernard Shaw)在一个剧本里说的几句话: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 "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这句话非常脍炙人口,很多人用不同方法引述。我觉得这句话正可以用来代表科学的两种主要精神。属于第一种的,看到自然现象想到去解释 “为什么会这样”,代表者就是牛顿 (IsaacNewton):被苹果击中而推出万有引力。代表第二种的科学家,就是高锟教授,从玻璃梦想到用光纤通讯而成了光纤之父,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无比重要的贡献。   在我的生涯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科学家。首先讲讲他们对我的启发。   我早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的导师格拉肖 (Glashow)教授,是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而是生于从俄国移民到美国的工人阶级家庭,但他家里对子女教育非常注意。他从年轻时就像各位一样,对科学非常敏锐,上的是布朗士科学高中 (Bronx ScienceHigh School),纽约市非常出名的中学。大家都知道,上很好的学术学校,最大的好处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和聪明,而是你在这些地方能遇到很多杰出的同学和朋友,能够互相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天赋。他的一个高中同班同学,后来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格拉肖教授对我很大的一个影响是,他是一个非常有创新力的人,能够很大胆地假设一些事情,觉得世界是这个样子,对自己所做的结论非常有信心。他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个非常杰出的,就是预测了粲夸克 (CharmQuarks)。物理学家一开始觉得有三种基本的夸克 (Quark),他推断有第四个存在,虽然他作出推断、得出结论的方法并不是那么严谨,但他有非常强的直觉。后来他的推断果然被证实,对物理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从格拉肖教授身上,我收获的是: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敢于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   第二位是我在哈佛大学物理系的同学,戴维·波利策 (David Politzer)。我们同一年读研究生,他200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73年,解释某种物质的基本构造,这篇论文成了他200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基本贡献。在座的同学应该得到鼓励,一个年轻人所做的事情,很可能就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妄自菲薄,研究生论文可能变成科学领域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在物理学领域,甚至有本科生就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绩。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波利策当年提出的问题,当时哈佛有一位博士后曾经也想过,他最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所有的理论都证明计算了一次,计算了七八个不同的理论,剩下最后一个理论时他放弃了,让别人去做。就是这个理论,戴维·波利策拿来接着计算,结果验证成功而得了诺贝尔奖。对于那位哈佛博士后而言,这可算得上是功亏一篑。   从中我收获的是: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能吃苦并坚持到底。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约翰·纳什 (John Nash)。刚才我们讲人在年轻时就可能做出举世闻名的工作,我想这种英雄出少年的例子在全世界是很多的。比如1994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他的第一篇文章是1950年他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时发表的一篇两页纸的论文,“N人游戏中的平衡 点”( Equilibrium points in N -personGames)。当时博弈论有个未解的问题:就是当博弈有双赢的可能性时,怎样做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这个问题即使博弈论的创始人冯·诺伊曼 (Von Neumann)也不知如何解决。纳什把他的草稿请冯·诺伊曼过目,后者觉得没有什么价值,这让纳什很沮丧。但他的一个好朋友大卫·戈尔(David Gale),鼓励他说这个工作做得非常不错,应该好好写完拿出来发表。很幸运,约翰·纳什后来发表了这篇论文,并在45年后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绝对相信权威,即使像冯·诺伊曼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有误判的时候。   科学家的逸闻趣事   1974年图灵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高德纳非常多才多艺,他有三个特点让人敬佩:一是很专注,任何时候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二是追求完美,每件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三是做事快、效率高。他曾把自己关在一个无窗的小阁楼里,一个下午搞定了三四十页的论文,且手稿绝少更改,好像莫扎特写乐曲。   下面谈谈我在计算机领域遇到的一些人。第一位叫高德纳 (DonaldKnuth),任教于斯坦福大学, 1974年图灵奖得主。我第一次见到高德纳是在1975年,当时我刚结束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学习,解决了一些问题,他邀请我去做一个夏天的访问。他非常多才多艺,数学上非常有造诣,编程上更有造诣。在美国计算机科学会举办的第一次编程大会上,他的程序比别人快很大一截。清华有很多编程高手,但我相信还是比不上他。   他有三个特点让我很敬佩,一是很专注,任何时候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他是一个很有纪律的人,曾说过,今后两年的日历上每天做什么都应有一个计划。第二是追求完美,每件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第三是做事非常快,做出来的程序比别人运行快,写程序的速度也很快。他这三个特点可以用一个他写Tex软件的例子来说明。大家都知道写这么大的软件非常花力气,他做的时候基本不做别的事情,全神贯注。一般做这样的事情需要一个团队,但他是一个人写的,因为他不放心别人能写出像他那么漂亮的编码,而他一个人完成得也很快。   关于完美和效率,我还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 1975年夏天,我在斯坦福访问期间,我们一起做了几篇论文,他说写的部分不用我管了。他把自己关起来,别人都喜欢有窗户有花园有鸟鸣的环境,他却把自己关在无窗的小阁楼里,一个下午搞定了大概三四十页的论文。他的手稿绝少更改,好像莫扎特写乐曲,不得不让人佩服。   高德纳最伟大的工作包括 《编程的艺术》 (Art of Programming)这一系列书。在1960年初的时候,计算机科学刚起步,美国的大学也刚开始有计算机科学系。他对计算机科学不但了解其数学理论,而且是编程序的高手,有很多写码的经验。他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人,有这样的能力及学识,能写下所有的相关知识,来建立一门学科。他的这一系列巨作,使计算机科学成了一门科学。在1968年 《编程的艺术》第一卷出版之前,他已经亲笔写好七卷共3000页的手稿。他的3000页跟我们一般想象的概念不一样,都是蝇头小字,很难相信是一个身高两米的人写的。在这一点上他很像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她也是七卷手稿拟定后才一卷卷出版。我想各位如果曾经读过 《编程的艺术》,就会发现该书写得非常流畅,能够把很多信息写得非常精细,而且用的篇幅很少。里面小小一段话,换了别人写可能好几页纸还说不清。   这部著作到1973年共出版了3卷,另外还有4卷,但他对当时的排版技术不满意,认为排出的格式不够美观,他想设计一套好的排版系统,让效果更加完美。 1977年我和他一起搭乘飞机去德国开会,他说要暂时中断关于 《编程的艺术》的工作,因为要做这排版系统的工作,大概要半年左右。但是没想到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倒不是说写系统花了很长时间,而是他发现不光是排版不够好,印刷的字体也不够漂亮。他是一个有着很深人文传统的人,喜欢以前西方古书里专人手写的字体,希望印刷技术能用科学方法做到和以前的字体一样美丽。他运用数学算法设计字体,因而耽误了出版的进展,最近第四卷才出来。他说还是要完成7卷,要做到80多岁, 2030年可以做完。   高德纳对中国很友好。有一天我在他办公室外见到两位从中国去的学者。当时是1979年左右,中国首批学者到西方学习研究,高德纳先生把他们请进房间,跟他们讲Metafont的工作,后来他们把它用在中文字体的设计上。这几位学者在斯坦福呆了一年多,我曾见过几次。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回到北京参加科学院的会,很惊喜地见到我当初在斯坦福的这几位老朋友,他们现在都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计算机领域担任非常重要的工作。   再提一位,杰弗里·乌尔曼 (JeffUllman),大家可能读过他的一些书。他本来在普林斯顿工作,后来被吸引到斯坦福去。他是一个有冷幽默的人。他曾讲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聪明人不值钱,一毛钱可以买一打,重要的是能对他人有影响。”他本身也在实践这个哲学。他自认有一个长处,就是对于新东西吸收很快,写书也很快。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他对很多新的事情都用心学,很多领域他都开课写书。他还有另外一句话,关于写书的哲学: “如果材料好,写得差一点也不要紧。”在一个新的领域里,第一本书会有很多人用,会影响很多人。   再来谈谈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PaulErdos)。他写了1525篇文章,有511个合作者。我不是希望大家也学他写千篇文章,跟这么多人合作。现在文章写得多不算稀奇,我想说的是,他是一个完完全全专心做研究的人,而且他有一些特别之处。比如他是没有家的人,一年365天有360天在路上,在美国、欧洲各个地方旅行,基本所需都在一个行李箱里。他也不住旅馆,而是住在朋友家,而且基本都是数学家,从早到晚都可以交流。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Epsilon,微积分里用来代表 “微小”、 “小”的意思。他喜欢用 Epsilon代表小孩子。朋友问他:“吃过午饭了吗? (Have you hadlunch? ) ”他回答: “我吃了一点。(Yes, I ate an epsilon.)”朋友笑他:“你是食人族,吃了个小孩子!” 再比如咖啡,他用一个词 “定理咖啡(Theorem coffee)”来指咖啡很浓,可以激发数学思维,证明出定理。他在斯坦福访问时,曾在我们家住过两天,称赞我太太储枫教授做的咖啡堪称“Theorem coffee”。他的整个思维,觉得数学不但是很高深重要的科学,也是社会合作的一个活动,觉得数学应该大家都参与,互相都合作,这是做数学最好的方式。科学界流行一个 “埃数”(Erdos number)的概念,代表和埃尔德什合作的 “最近”距离,可说是最早的一个社交网 (social network)。埃尔德什的社交网络之广到什么程度呢?不仅数学家,甚至许多生物学家、经济学家都有一个近距离的 “埃数”。   科学之路该怎样走   组织一个团队,或者交朋友,都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抱着积极的态度会让人过得比较愉快,这样才能和别人合作,而多数工作需要团队合作。一个人的才能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可能是后天培养的,只要努力,总能变得更聪明更优秀。   最后谈谈学问以外的事情。我在台湾长大,一直很用功,社会上也觉得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在哈佛的导师格拉肖教授像电影明星一样,是很风趣、外向的人。他喜欢滑雪,喜欢吃好的喝好的。我在哈佛读书期间,他曾带我到法国马赛访问一学期,其间还到意大利西西里岛参加过一个夏令营。在那半年,我受他影响,体会到原来科学家不用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他曾带我去一个法国顶级的三星米其林(Michelin)餐厅用餐。我当时很土,当穿着燕尾服的服务生来问点什么饮料时,别人都点了鸡尾酒,我却要了牛奶,服务生非常吃惊,格拉肖更是笑得不可开交。我记得那时米其林餐厅的人均消费是150美元,相当昂贵。岁月如梭,辛苦不再谈。另一次觉得生活特有情趣的是1984年,在意大利西南海边的一个渔村开会,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非常轻松写意,我们会后,傍晚时在海边一起聊天、跳舞、吃海鲜,我真正感受到完全放松下来,平时觉得非常重要的事情都没有那么重要了。那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再说说高德纳的为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人,而对别人却非常慷慨大度。他对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看到其正面,又热爱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他的多元化态度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组织一个团队,或者交朋友,都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抱着积极的态度会让人过得比较愉快,这样才能和别人合作,而多数工作需要团队合作。   我去过很多地方,每个大学都有其不同之处,有些地方竞争非常强,有些地方很安静,但基本上每个环境都有它好的一面。有时听人埋怨所处环境不好,我想重要的是应该利用环境中好的地方。譬如一个地方来往的人很多,这是长处,可以扩大交流;一个地方非常安静,这也是机会,可以不受人影响,专心做出有深度的东西。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才能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可能是后天培养的。每个清华学生,毕业时应该比入学时更聪明。有很多人天生非常聪明,开始可能比人家好很多,但后来的成就未必突出。一个人只要努力,总能变得更聪明更优秀。我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方法,不想老是做一样东西,我每次要求一个新的方向,而且要越做越好。你督促自己做什么,就向这个方向走,即使不能完全达到,也能比别人走得更远。每次都做比自己能力更难一点的事,这样容易进步。我们应该要把自己变成最好的自己。同时,不能闷头自己做,要把握一个十年后仍然重要的方向。   今天的听众我想多半是本科生,我下面说的可能更适合研究生。   你可能会问,如果我想改变研究方向行不行?我告诉你:高德纳本科学物理,博士研究数学,最后成为计算机科学家;沃特·吉尔伯特 (WalterGilbert),从物理学转而研究分子生物学, 1980年获化学诺贝尔奖,他还是生化公司Biogen的创始人。   该不该事业转型?没有人能给你最好的建议,你要听从内心的召唤。   会不会太迟了?要有信念,值得做的事情会存在很多年的。   会不会太早?还是要有信念,此外还需耐心,慢慢等到时来运转。   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创造力。毕加索 (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重要的、拥有伟大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工作改变了世界,但是你看他后期的作品,不会想到他早期是一个传统型的画家,写实性的,完全没有抽象的。我们平时总说,创新最忌讳模仿他人。但毕加索说的一句话我非常欣赏: “模仿别人是必要的,但老重复自己,炒冷饭,就可悲了。”这句话对我们搞创新很有启发。   其实在科学以外,到处都有能让我们学习、鼓励我们前进的人和事。今年年初的澳网男单决赛 (AustralianOpen),德约科维奇 (Djokovic)对阵纳达尔 (Nadal),长达5小时53分钟,是澳网史上历时最长的对决。纳达尔是网坛一哥,战无不胜,但这场他输了。大家一般认为他是乡土少年,不善言辞。但这次比赛后记者访问,他说的一番话,极具智慧,堪称完美。他说:“在这里比赛感觉很好,能不断尝试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感觉,我总是说享受痛苦是一件好事,不是吗?所以当你身体状况佳,有激情,有准备,你就不怕吃苦,而且能享受这种痛苦。今天我就有这种感觉,非常好的一种感觉。比赛很煎熬,但是比赛中遇到的所有困难都给了我乐趣。我不断努力去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我不断用心、用智,去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在打比赛。虽然痛苦,却觉得真爽,那种感觉超越了网球之外。”   我觉得他的这番话用来诠释科学家与科学之路,最恰当不过。
个人分类: 科林散叶|6712 次阅读|4 个评论
还是数学家Maxim Kontsevich牛
热度 4 ldh 2012-8-3 07:56
俄罗斯的亿万富翁 Yuri Milner 7月31日宣布给予9位理论物理学家每人300万美元的奖金,以表彰他们杰出的贡献。 他们是: 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 Nima Arkani-Hamed, Juan Maldacena, Nathan Seiberg, Edward Witten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Alan Guth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 Alexei Kitaev 法国巴黎高等科学研究所的 Maxim Kontsevich、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宇宙学家 Andrei Linde 印度 Harish-Chandra 研究所的 Ashoke Sen。 这9名获奖者有一位数学家 Maxim Kontsevich (1964年生,俄罗斯),他于1997年获Poincare奖,1998年Fields奖,2008年Crafood奖,但今年连获两项大奖:邵逸夫奖(100万美元)和Milner基础物理奖(300万美元). 这样的牛人为什么不能出现在中国?难道他是犹太人的原因?而上面的获奖者还有一位(Askoke Sen)是印度人啦。 我想原因可能是我国人才计划可能不够多,强度不够大。强烈建议我国再施行“地球学者”或“宇宙学者“计划,科研经费每年1000万,年薪500万。 注:Edward Witten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也是Fields奖和Crafood奖得主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396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软件技术可让闪存替代随机存储
crossludo 2012-7-23 19:25
软件技术可让闪存替代随机存储器 有助数据中心大幅降耗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9日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针对大型数据公司开发出一种软件技术,允许采用闪存的方式替代计算机随机存储器(RAM)运行,可以从根本上大幅削减能耗。 服务器公司会使互联网损耗的巨大电力剧增。据《纽约时报》的报道估计,谷歌在其数据中心使用的电力足够大约20万户家庭使用。而大型服务器中心所采用的计算机内存类型为随机存储器(RAM),其存储单元的内容可按需随意取出或存入,且存取的速度与存储单元的位置无关。虽然快速、灵活,但操作起来需要源源不断的电力,也迫使用户花费更多的资金用于冷却。 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解决方案,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服务器的电力使用。他们通过一个新的软件技术,在其服务器上使用新型内存,可远远降低当前系统的能源需求。这种软件称为SSDAlloc,允许公司用固态存储器(闪存)代替现在大多数计算机使用的更昂贵的能源密集型内存。 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巴达姆说:“该软件最大的潜在用户是大型数据中心,采用之后,他们将看到最大的改进。”闪存只消耗少量的电力,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电费。在极端的情况下,根据服务器上运行的程序类型,可以减少能耗高达90%(相比计算机单独使用RAM的情况)。因为产生的热量少,数据中心还可以削减其用于冷却的账单金额。另外,这种闪存比RAM的成本便宜约10倍,因此也可以在前期就节省下一定的花费。 大型数据服务中心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使用这种闪存方式的同时,任意切换到传统的RAM存储信息模式。 目前该软件版本已被盐湖城一家制造高端闪存存储器的公司采用,该公司产品管理高级总监说:“新软件简化了开发的方式,而这在几年前是不可能达到的。”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速不达之一
热度 2 azye 2012-7-8 12:22
欧美的建筑以老为荣,建筑上都刻有修建的年代,展示这栋楼已经存在几百年了。欧美的学校同样在炫耀历史,比如普林斯顿300多年的历史。这些经历历史的洗礼和岁月沉淀的东西都成了经典。看着在风雨中经历数百年的建筑,总是在想,当年的建设者为什么就能想到修建如此坚固的建筑呢?石头砌的墙厚度都接近1m,是否是不计成本呢?正因为他们的祖先留下了如此辉煌的建筑,后代们只需要简单维护即可,反而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想想我们每代人都是买房子,修房子,而欧美人只所以不考虑房子,因为他们的祖先就已经修好了房子。资源的积累让欧美社会接近了共产主义。而我们现在的房子才10年却就已经成了老房子。前几天看新闻报道一栋几十层的政府大楼,不到20年就被拆迁了。这到底造成了多少的资源的浪费?当然我们修楼时追求的是短平快,节约成本,正因为当初节约了成本,导致了更大的资源浪费,长远看来成本更高了。或许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全球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想十年后,更别提300年后的地球。欧美的现代建筑也同样很难经历历史的考验。这或许当今发达社会的悲哀。 联想到个人,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岁月蹉跎,数十年后发现自己无所事事,这就是我们在追求短平快的悲剧,每天都在忙碌着,追求着眼前的利益,完全没空想想为何不把所做的事做成经典。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或许才是最悠闲而最有意义的人生,尽可能的追求“经典”而不是“短平快”!
21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孕育人文主义教育的氛围——观普林斯顿毕业典礼有感
热度 15 lubai 2012-7-6 23:33
6 月 5 号,我作为家长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典礼。初夏的朝阳穿过浓 密的树叶,将草地涂抹得色彩艳丽 , 胜过梵高的油画。 4 号夜间刚下过一场大雨,清新的空气随微风轻轻飘拂。整个校园洋溢着欢庆的气氛;在每个角落,都可以见到年轻的男女,穿着嵌着橙色条纹的黑色学位袍。他们戴着不同颜色的帽子,用以区分不同的学院和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欢笑、握手与拥抱,告别、祝贺与希望,演讲、表演与聚会,所有这一切谱写了一曲成就与欢乐的交响乐 —— 这些年轻人达到了人生 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亲朋好友们忙着拍照,为他们所爱的人感到骄傲,为这些年轻人从这所世界著名的学府成功毕业而骄傲…… 毕业典礼仪式在普利斯顿大学最古老的建筑 Nassau 大厅前的草坪上举行。不同级别的学生代表作了简单的致辞。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予学位非常温馨。在六个获得荣誉博士学位的人中,我对黑人歌手艾瑞莎·富兰克林印象特别深,她被誉为“灵歌王后”。她是一个成就出众的女性,她 擅长灵歌、爵士、摇滚、蓝调、流行音乐和福音音乐。在人权运动中,她 的灵歌音乐曾激励着一代人追求自由和平等。 1968 年,她在父亲挚友马丁· 路德·金的葬礼上献歌,她也在美国总统卡特( 1977 )、克林顿( 1993 )、奥巴马( 2009 )的就职典礼上歌唱过。她获的荣誉包括国家艺术奖章、第 21 届格莱美奖、乔治·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奖章。滚石杂志将她评委“历史上最伟大的 100 名歌手”的第一名。我和她仅有的一点联系可能就是 2011 年 2 月,我参加观看了她在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市斯特拉斯莫尔音乐中心的爵士音乐会。还有就是高兴地看到我的朋友 John D ,引领着富兰克林去领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 毕业典礼上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利·蒂尔曼女士的演讲。她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分子生物学家、一位具远见卓识的科学领导者和一位非常善于激励人心的教育家。蒂尔曼博士一直是我非常尊重和敬佩的女士,她的教育理念对我的一些观点产生过很大影响,包括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和影响下一代、中国的教育改革、甚至对人生的看法。蒂尔曼在演讲中赞扬普林斯顿大学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坚持人文主义教育,批评了近来由佛罗里达州长 Rick Scott 和哈佛大学前校长 Larry Summers 所推崇的“目标导向”教育。她用普林斯顿校友、美国国父之一詹姆斯·麦迪逊的传奇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詹姆斯·麦迪逊 1769 年秋从家乡维吉尼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他埋首于拉丁语、希腊语、哲学、自然科学、地理学、数学和修辞学,尤其积极参加辩论……在两年内完成大学所需的课程后,他有些困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走……于是,他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学生惯用的传统 —— 拖延。他说服了当时的校长 John Witherspoon , 允许他在学校继续学习一年希伯来语和政治哲学。因此,他成了普林斯顿大学首位(非正式的)研究生。一年过去后,他仍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于是他去旅行,之后又在父母家住了四年……” “ 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所求 —— 加入爱国者事业,成为一名领袖,致力于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他起草了许多最重要的文件,引导美国走到了今天……我最喜爱的故事是关于麦迪逊 1789 年帮助华盛顿起草首任总统就职演说的事。华盛顿拒绝使用一位朋友准备的 73 页的演讲草稿,而请麦迪逊重新写了一份。华盛顿用这份演讲稿国会联席会议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演讲如此成功,国会决定应该做一份回应。他们也找了麦迪逊起草这份回应。对国会的回应,华盛顿非常感动,觉得应该写一封信致谢国会。毫无疑问,你想得到 —— 他请麦迪逊起草了这份感谢信。所以,这些总统和国会早期交流,其实是麦迪逊和麦迪逊的公开对话。” 蒂尔曼称麦迪逊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的人文主义教育,使他成为了一名有远见的思想家、有说服力的演讲家和伟大的作家。“跟随 Witherspoon 的学习,使得麦迪逊能够深入地思考建国思想,这些思想从古希腊文化延伸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它们造就了麦迪逊的领导才能,训练了它缜密的辩论能力,深化了他的道德观,磨练了他的写作和演讲技巧。所有这些对他在政治生涯中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人文主义教育不是唯一有价值的教育形式。教育系统的多样性将会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然而,蒂尔曼强调说,美国要在 21 世纪引领世界,顶尖大学就需要培养一些热爱历史、文学、语言、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领袖。“他们需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广泛接触信息,独立思考,并能够理解和同情他人……” 聆听蒂尔曼演讲,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如今追逐快速成功和眼前利益的社会里,大学在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方面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学生(以及父母们)仅仅对能够快速找到高新职位的专业感兴趣。如今大学里的课程设置过早专业化,而且面太窄,导致培养的人只是技术专才,而不是创新发明家或领袖人物。中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真正现代化国家,改革教育体系以培养下一代智识人才,迫在眉睫。许多中国大学已经设定了进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某一种职业的专业人才,甚至不应培养只从事某种单一事业的人。我们需要一个健全均衡的教育,来提升创新、独立思考和跨学科工作的能力。世界日益变化,我们的学生需要发展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来适应千变万幻的世界,迎接新挑战。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教专业技能,还应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真正的激情和爱好,建立他们的独立人格。我们的大学应该是新思想的发源地,领导全社会走向未来。(科学网 任春晓 梅进 翻译) Princeton Commencement – Cultivating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t was June 5. As a parent, I attended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Shining through the thick tree leaves, the early summer sun painted the grass an array of colors richer than Van Gogh’s oil on canvas. The light wind brought in fresh air that was purified by the heavy rain from the previous night. The whole campus was filled with festivity. At every corner, you can see young men and women on black gowns with orange stripes, with different colored hoods to symbolize their schools and degrees (bachelors, masters, doctors). Laughter, hand-shakes and hugs; farewells, congras and best wishes; speeches, performances and parties; all these orchestrated a symphony of accomplishments and happiness – a major milestone of their young lives have been achieved. Friends and families were busy taking photos with a great sense of pride that their loved ones are ready to walk out of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colleges on earth... The Commencement Ceremony was held in the front lawn of Nassau Hall. There were elegant speeches by the salutatorian, the valedictorian, etc. T he awarding of degrees to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was heart-warming. Of the six people who were conferr ed with honorary doctor’s degree , I was particular drawn to Aretha Franklin, a black singer who was considered the "Queen of Soul". This is an exceptionally accomplished woman whose repertoire includes soul, jazz, rock, blues, pop and gospel. During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her soul music inspired a new generation to pursue freedom and equality. She sang at the funeral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a close friend of her father, in 1968, as well as multiple inaugural events for Presidents Jimmy Carter (1977), Bill Clinton (1993), and Barack Obama (2009). Her honors include National Medal of Arts, 21 Grammy Awards, and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from George W. Bush. Rolling Stone magazine named her No. 1 on its list of "The 100 Greatest Singers of All Time." The only tie that I may have with her was that I attended her jazz concert in Strathmore Music Center in Rockville, MD in February, 2011. I was also happy to see that my friend John Diekman presented Franklin for the conferral of the Honorary Doctor of Music degree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Of course, the most memorable thing for me was the commencement speech by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P resident , Sherry Tilghman. An accomplished molecular biologist, a visionary scientific leader and an inspirational educator, Dr. Tilghman is someone that I have had great respect and admiration. He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as great resonance in my view of how to bring about my own children and our next generation,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and even way of life. In her speech, she championed Princeton’s stand for a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today's difficult economic climate , and criticized a recent trend of “goal-oriented” education promoted by leaders like Florida's Governor Rick Scott and form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ident Larry Summers . Tighlman told a great story of James Madison, a Princeton graduate and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make her point: “ James Madison arrived at Princeton in the fall of 1769 from his home in Virginia , … immersed himself in Latin and Greek, philosophy, natural science, geography, mathematics, and rhetoric,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debate .. . After completing all his requirements in just two years, he found himself at a loss as to what to do next .. . So, adopting that time-honored tradition of all Princeton students — procrastination — he persuaded President John Witherspoon to allow him to stay on for a year and continue his studies in Hebrew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reby becoming Princeton's first, if unofficial,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end of that year, still not knowing what he wanted to do, he journeyed .. and lived with his parents for another four years… “ Eventually, he found his calling — he embraced the patriot cause and became a leader in the crusade to found a free and independent nation. He went on to author a number of the most important documents that guide our nation to this day … M y favorite story about Madison involves George Washington's first inaugural address in 1789. Washington rejected the 73-page draft prepared by a friend and turned instead to Madison to write the one that he eventually delivered t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The speech was such a great success that Congress decided it needed to respond. They asked Madison to draft the response. Washington was so touched by their response that he felt a need to send a thank you note, and, sure enough, you guessed it — he asked Madison to draft it. So these key early exchanges between President and Congress were really Madison talking to Madison in public! Tilghman argue d that the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hat Madison received at Princeton prepared him as a visionary thinker, a persuasive speaker and a great writer . “ His studies with Witherspoon gave him the opportunity to grapple with the ideas on which this nation was founded, ideas stretching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they disciplined his ability to marshal and then defend a well-constructed argument; deepened his moral sensibility; and they honed his writing and speaking skills, all of which were critical to his success in public life. ” Of course, a liberal education is not the only valuable form of education . The diversity in educational systems will meet various needs of the society. However, Tilghman emphasized that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21st century, leading universities need to train leaders who are steeped in history, literature, languages, culture, as well 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deas . “ They need to be curious about the world, broadly well-informed, independent of mind, and able to understand and sympathize …”. I couldn’t help but think about China’s high education while I was listening Tilghman’s speech. In today’s atmosphere of seeking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 the universities are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to produce “useful” people for the market today.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re only interested in majors that could lead to jobs immediately, preferably with high incomes. The current college curricula specialize too early and too narrowly , and produce well-trained technocrats but not innovators or leaders . To sustai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o become truly modernized countr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reform our educational system to train the next generation intellectuals in China. 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now set an ambitious goal to become a “world class” university. With that in mind, our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designed to prepar e the students for a specific job or even a single career . We need a well-balanced education to p romote innov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work across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 The world is changing rapidly. Our students need to develop capability to learn new things,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world, and to take on new challenges . Our high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teach specialized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but also help students discover their true passion and interests, and build their characters. Our universities should inspire new thinking, and lead the society.
20360 次阅读|13 个评论
感觉很好的两篇演讲
热度 1 jiao1 2012-6-30 16:58
感觉很好的两篇演讲
很久前就跟随女朋友去清华图书馆看到过一本书,那是三年前的事情了,最近一时心急特别想再看看里面的某篇章节,就这样在网上订购了,昨天我特别渴求的那本书,到了,看了我要看的两课演讲, 一个是普林斯顿的,2006年雪莉蒂尔曼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总结为:追随你的爱好,勇于探索新领域并认可存在的差异,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步伐,帮助别人,玩得开心。 一个是耶鲁的,貌似是1993年的朱迪福斯特在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的讲话: 有两句很重要:不管你摔得多重,你都能够爬起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要你们继续活下去。 太酷毙的两课了,别的不看了,书也不要了,就这么简单,要了我想要的就行了。 第一篇有很好过程教育意义,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如果细细思考该篇文章,按照这样做,会很充实很有收获。 第二篇有很好的结果教育意义,不管结果如何,自己都要勇敢的活下去,或者失败了,勇敢的站起来。这让我自己感觉无助的时候,也不至于有任何轻生的念头,每当看到类似的想不开自杀的时候,不管是想不开的学生还是老师,当看到那样的新闻的时候,我都能想到该篇演讲,脑海中刻骨铭心的刻画着,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勇敢的活下去。 当我把这个与家中的农民父母分享时候,爸爸说这个要看残疾人,看看他们多刚强,确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奥运会又要开始,到时候关注一下本届的残奥会,去收获一些坚强的灵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科学家轶事三则
热度 15 Wuyishan 2012-6-27 06:32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科学家轶事三则 武夷山 《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大师们》( Ed Regis 著,张大川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 年 12 月)是本非常吸引人的科普著作,写得很生动,翻译得也非常好。要抓住像我这样看书不算太少的人的胃口是不容易的,但这本书有点让人爱不释手。书中的名人故事和科普内容用仿佛意识流的随意方式交织在一起,读得有点累的时候,新笑话又出现了。 下面摘抄书中的三小段科学家轶事。 P130 : (冯 . 诺依曼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计算机项目招兵买马 , 麻省理工学院的维纳向他推荐比奇洛。) 1946 年 1 月,比奇洛专程来普林斯顿和冯 . 诺依曼见面。 …… 比奇洛回忆说 : “冯 . 诺依曼就住在普林斯顿韦斯科特路的那套雅致的房子里。我把车停好走进院子,只见一只很大的大丹狗在前院草坪上蹦蹦跳跳。我敲敲门,看见冯 . 诺依曼过来应门,他身材矮小,表情平静而谦恭。他对我深鞠一躬,说道;“比奇洛,您请进!”那只狗在我们腿间钻来钻去,跟着进了客厅。它溜到我们前面的地毯上卧下。 …… 谈了差不多 40 分钟。那只狗一直在屋子里转悠。末了,冯 . 诺依曼问我旅行时是不是都带着狗。那狗当然不是我的,但也不是他的,看来冯 . 诺依曼很擅长待人接物,有中欧人的风范。一直到谈话结束,他才提起那只狗。” 博主:由于没有像中国这么严密的维稳保安措施,大狗才得以与世界名人盘桓 40 分钟之久。 P153 : (即将退休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艾德洛特不是大学者,但教职员并没拿这个挤兑他。爱因斯坦还常开玩笑说,一个好院长应该“傻一点”,傻一点就不会一天到晚谋未来、图大计,变着法儿制定新方针、新政策了。教职员最不爱听的就是“新方向、新方针”之类的玩意儿。 博主:读到此处不免感慨,中国的聪明院长、聪明领导真不少! P156 : 奥本海默是科学家,是制造原子弹的人,还是诗人兼作家,写过短篇小说。他十一二岁就写诗,在哈佛上学时也笔耕不辍,作品曾在比较前卫的文学杂志《猎犬与号角》( Hound and Horn )上发表。他研究哲学、文学和语言,通晓 8 种语言,经常阅读柏拉图对话录的希腊文原著,以及梵文的印度史诗《薄伽梵歌》。有一次,奥本海默的朋友豪特曼斯( Fritz Houtermans) 和于伦贝克( George Uhlenbeck )在阅读但丁( Dante )的意大利语原著,他感觉有些失落,于是便花了一个月时间自学意大利语,此后便同两个朋友一起读但丁。还有一次,他应邀去荷兰主持一个物理学研修班;他用荷兰语讲课,自感甚是有趣。他承认:“我的荷兰语不怎么样。” 博主:即便在语言专家当中,通晓 8 种语言者也不多,而奥本海默是物理学家呀。他在语言能力方面的“攀比”行为,简直像孩子一样。
个人分类: 书评书介|6802 次阅读|19 个评论
狄拉克如何成为维格纳的妹夫
热度 2 liangshijun 2012-6-23 18:38
狄拉克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维格纳常这样称呼他为“我这位有名的妹夫。那么狄拉克怎么成为维格纳的妹夫呢?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对物理有共同的reviews? 在1985年以后,维格纳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住在美国,他们都出生在匈牙利富裕的家庭。他的姐姐住在佛罗里达,而妹妹则住在纽约。姐姐的身体状况是日益恶化,所以维格纳一直很担心并且总是提到她。他妹妹的名字叫Magit Dirac 或者 Mrs. Pual Dirac。她以在物理学界的曼西尼而出名。一天当Kim 访问维格纳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公室时,维格纳为了向她妹妹祝生日快乐,而给她打了一个电话。他们用匈牙利语聊了一会以后。维格纳笑着对我说:”她妹妹抱怨说他的电话扰乱了她的购物计划“。接着他就给我讲述了她妹妹如何成为了Mrs. Pual Dirac。 曼尼西开始嫁给匈牙利的一个有钱人。那个时候,在匈牙利或者是世界上某些地方(虽然没有得到正式的允许)但是对于一个有钱人来说娶几个老婆是正常的事情。曼尼西的第一个丈夫人不仅有钱而且还长的非常的帅。在女人当中他很受”欢迎“。然而这对于曼尼西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他们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离婚了。在1934年,曼尼西去普林斯顿看望了他的哥哥。然后他哥哥就带她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叫”Annex“的餐厅吃饭。当他们在享受着可口的晚餐时,曼尼西盯着坐着邻桌的那个孤独的男人。然后她问他哥哥这个人是谁,维格纳一看原来碰巧是狄拉克。随后维格纳就邀请狄拉克一起和他们用餐。这也就是狄拉克如何变成维格纳的妹夫。 让人感到沮丧的是,这两个既是亲戚又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彼此之间却很少谈论物理。但是他们两个人都对重整化程序感到厌恶,因为他们重来也不会接受量子场论的目前形式作为最终的理论。然后他们都相信不确定性原理将来某一天如果不是和广义相对论必定是狭义相对论得到统一。 PS=此文翻译自1995年马里兰大学物理系的Y.S. Kim书
4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优秀博士如何养成(一)——施一公
热度 1 cjxiang 2012-6-4 12:29
优秀博士如何养成(一)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施一公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来源:新清华 第1878期 2012-04-27
27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普林斯顿大学招聘之学术报告系列
热度 7 iKnow 2012-5-20 11:57
【注:本文已发表在 2012年第6期《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 每年二三月份是美国高校招聘助理教授教授的季节,今年普林斯顿计算机系只计划招一位助理教授,但上百人申请,其中9位获得面试机会。他们会来到普林斯顿进行为期两天的面试,不仅要和系里十几个教授面谈,而且要向全系作学术报告。 我参加了大多数候选人的学术报告。这9位候选人分别来自不同的领域,有新兴的Crowdsourcing、用户隐私,也有相对比较传统的生物计算、无线通信等。9位候选人都是各自领域最杰出的新秀了,都是今年美国计算机领域Faculty市场的热门人选。 这篇博客将介绍其中5个很精彩的报告,从学术报告角度来呈现普林斯顿的助理教授招聘的一面,同时也算是一篇介绍计算机学科前沿研究的科普文章。( 注:我去年也写过一个博客,介绍了【 2011年普林斯顿计算机系的助理教授招聘学术报告 】,欢迎阅读 ) 1. Crowd-Powered Systems 【 Michael Bernstein 】 , MIT 研究背景 : Crowdsourcing 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思想是通过互联网络将人联起来,利用人的智能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CMU的【 Luis von Ahn 】教授是这个方向的先驱。他是网络验证码CAPTCHA的发明者,但发现全世界因此每天浪费15万个小时。于是他又发明了reCAPTCHA,基本思想是用两个单词做验证码,其中一个是计算机能识别,另一个是将古书中计算机不能识别的单词,但人却很容易识别。通过利用人的智能,在输入验证码是也在帮助识别古书中的单词。这项技术全世界有上亿人在使用,几个月时间就将1851年起所有的纽约时报都识别并数字化。 但如果把人看作是一种“计算机”的话,从而组成一个 Crowd-Power System (CPS) ,这样的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结果不确定性、反应速度慢。比如有人利用 Amazon 的【 Mechanical Turk 】 来招募很多人测试投硬币实验,让人们随机报一个硬币的某一面,希望结果是 50% 正面, 50% 反面。但实际结果是 65% 的人报正面。 学术贡献 : 那么该如何在这样的系统上编程、如果保证快速得到合理的结果呢? Michael 提出了一种“编程接口”—— Find-Fix-Verify 。利用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结果不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他提出了 Retainer Model ,研究如果给予适当奖励对返回结果速度的影响。他通过研究不同的奖励策略,使用户在提交请求后 2 秒内就能得到结果。 为了验证他的想法, Michael 搭建了两个系统:一个叫 Soylent 可以用来编辑文本,另一叫 Adrenaline ,可以实时搜索照片。 影响力: Michael的工作多次被媒体报道,比如2010年MIT的Technology Review撰写了文章【 Adding Human Intelligence to Software 】报道了他的工作,而2012年的PCWorld网站则报道了他在ACM CHI会议上发表的最新进展【 More Search Could Be Crowdsourced 】 花絮: Michael实力很强 ,从他拿到的面试学校名单就能看出来,几乎所有牛校都给他面试机会, Princeton 、 Stanford 、 Berkeley 、 CMU 。。。他无疑是今年Job Market 的一个热门人物。 2.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for the DNA sequencing data deluge 【 Ben Langmead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研究背景: 生物计算是计算机科学在生命科学中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序列比对、基因识别、基因重组、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表达、蛋白质反应的预测,以及建立进化模型。 其中基因测序是生物计算中的热点,也是难点。一条有几十亿核苷酸组成的DNA序列会先切成千上万条长约600到800个核苷酸的DNA片段,这些片段的两端相互重叠,然后通过计算机把它们拼接起来。这个拼接的过程非常复杂,往往需要超级计算机来完成,有时要耗时几个月的时间。 学术贡献: Ben 的主要贡献是将数据压缩中的 Burrows-Wheeler Transform (BWT) 用来对基因序列做索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双向索引( Double-Index) 技术,将生物计算中最耗时的基因序列比对步骤性能提高了 30X 甚至 100X 以上,可以说是极大地推动了生物计算整个领域的发展。 影响力: Ben提出的索引技术 被几乎所有基因序列比软件采用。 Ben 自己也有很强的开发能力,开发了 Bowtie 、 Bowtie 2 、 Crossbow 、 Myrna 等多个开源软件,其中 Bowtie 是基因序列比对应用最多的软件。他20 09 年在 Bioinformatics 上介绍 Bowtie 设计思想的文章目前引用已经【 超过了 1200 次 】,而介绍 Bowtie 2 的文章则发表在 2012 年的 Nature Methods 上。 自 2010 年以来,他被各个大学、研究机构邀请做了 12 次学术报告,因此很明显当天给报告的气场很足。不管是介绍自己的工作,还是回答听众的问题,很是自信,并且对一些观众的建议还表达出恰到好处地谦虚。我听完 Ben 的报告,觉得即使算上去年的那么多面试报告,他的表现也是数一数二的了。 花絮: 总体来看, Ben 可以算是今年 Job Market 上生物计算领域中最好的应届博士毕业生了。他所在的实验室背景非常强,李凯老师讲了一个他们实验室的故事: 2001 年美国出现“炭疽邮件”,导致 5 人死亡几十人人感染。 Ben 的两个老板Steven L. Salzberg和Mihai Pop利用基因分析技术定位到了炭疽病毒的来源,为 FBI 破案提供了关键线索。 3. Data Privacy Technologies: From Alchemy to an Engineering Discipline 【 Arvind Narayanan 】, Stanford University 研究背景: Arvind 是由【 Ed Felten 】 教授给大家介绍的。 Felten教授 去年担任美国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首席技术官,在白宫工作了一年。他介绍说 Arvind 在数据隐私 方面的工作引起了白宫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在着手制定法律以解决 Arvind 发现的隐私保护方面的漏洞。 美国是一个很重视隐私的工作,一些涉及到用户的数据如果要公开,联邦法律要求要将用户信息匿名化,比如用随机数替换用户名、故意加一些错误起混淆作用等等。这样其他人就无法用这些数据反推出某个具体的用户。 2006 年, Netflix 悬赏一百万美元征集方案改进其电影推荐系统。为此, Netflix 提供了 1999~ 2005 年 50 万用户的 1 亿条电影打分记录 (Movie Ratings) ,同时他们通过了上述各种手段将这些记录匿名化以保护用户隐私。 学术贡献: Arvind 很有想象力,他发现尽管这些数据已经匿名化,但可以通过其他公开信息,将那些数据去匿名化。他把这个问题抽象成一个图匹配问题,然后设计了一个很有效的算法,可以将两个图节点匹配起来,即使其中一个图存在一些错误。 以 Netflix 的那个数据为例,他用 Amazon 的 IMDb (International Movie Database) 的一些信息来辅助分析。结果发现,对于一些同时注册 Netflix 和 IMDb 的用户 ( 占 57%) ,只需要分析8部电影就能去匿名化,准确率高达 98% 。也就是说,在Netflix匿名数据中,挑一个用户,根据8部电影,就能找到这个用户在IMDb的账号,进而知道这个用户在Netflix上还看过哪些电影。因为IMDb是公开的,大家打分时会比较谨慎,有些电影看过也不一定打分。但是Netflix的观看记录是不公开的,这个活动已经违背了保护用户隐私的底线了。因此, Netflix 不得不取消的这个悬赏活动。接着Arvind又对社交网络( Social Network) 甚至笔迹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个算法都非常有效。 此外,他还做了其他很出色的工作,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广告推荐系统。他提出了一个系统设计的框架和规范,试图将加密技术、工程设计和政策管理融合起来。他在 CACM 、 IEEE SP 等顶级会议、期刊上发表了 10 多篇文章。他的报告前面半小时讲的非常好,但后面因为时间紧张,讲得很仓促。李凯老师说,他做了太多的工作,他试图在 1 小时内讲 10 篇文章。 影响力: Arvind 的工作颠覆了人们对保护隐私的传统观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也促使白宫着手修订法律;几乎Arvind的每项工作都有许多主流媒体报道,如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PR)、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BBC等,完全是一位明星科学家。 花絮: 在录用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就开始讨论,觉得 Arvind 非常适合来 Princeton 。因为20 05 年 Princeton 联合计算机系、公共事务与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成立了【 CITP (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 ) 】中心,专门研究计算机技术与政策的关系。所以 Princeton 很可能会给他一个 offer 。 4. Modeling People from Billions of Photos 【 Ira Kemelmacher-Shlizerma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研究背景: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必备电子产品,如果我们统计一下的话,每个家庭很可能有几千甚至上万张照片,这些照片记录着家人生活的点滴,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那么如何浏览这些海量照片呢? 学术贡献: Ira 想到了视频! 她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照片浏览方式—— Face Movie—— 能从一个人的众多照片中挑出合适的照片自动生成视频。 当确定了目标后,问题就转变为如何从大量照片中找到合适的照片来生成视频。她将此问题抽象为一个图最短路径搜索问题,每张照片是一个节点,两张照片之间有边,权重是两个照片的相似度,然后可以利用一些图算法计算出一条最短路径,把该路径上的照片挑出来生成视频。接着她又做了一些了工作对视频效果进行优化。 影响力: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实用的工作。 如今, Face Movie 已经成为了 Google Picasa 的一个新功能,全世界上千万人在使用。这是优酷上【 Face Movie的宣传片 】,有孩子的家长们一定不要错过。我也下载了Picasa并给女儿苗苗做了一个两周岁的视频,效果挺不错。推荐给了周围不少朋友,他们也都很喜欢。 Ira的工作也是得到了大量媒体的报道,包括一些著名的科技杂志和网站,如《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Discovery News》等等。 花絮: 但这个工作其实有些曲折,之前投ACM SIGGRAPH会议 连续几年都没有中,后来她的老板去Google访问,说服Google在Picasa中实现这个功能 ,从而一举成名。 另外,Ira 是以色列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WIS) 毕业的博士生,现在 UW 做博士后。值得一提的是去年 Princeton 也招了一个 WIS 毕业的做理论的助理教授【 Zeev Dvir 】 。以色列虽是弹丸之地,但学术研究确实不可小觑。 5. Embracing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Systems 【 Shyamnath Gollakota 】, MIT 研究背景: 无线网络已经无所不在,已成为人类短距离通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但和有线网络不通,无线网络采用广播的方式进行通信,在这种开放式环境下,就会出现很多安全问题。比如无线网络传输的数据很容易被别人获取,Google就面临这方面的官司,控诉其利用拍摄街景地图的汽车来收集沿街的无线数据【 新闻:街景记录Wi-Fi个人资料 Google面临官司和调查 】。另一方面,无线网络也很容易受到恶意干扰或者攻击,比如有一些工具可以探测周围无线路由器的密码。 学术贡献: 无线网络传输会被恶意干扰 ,传统的 802.11 规范是采用重传机制来消除干扰,但会无线网络包后半段仍然出现冲突,导致不断重传最终出现大量丢包。Shya提出了一种可以利用这种干扰的解码方法,能将存在干扰情况下无线网络的丢包率从 72.6% 降低到 0.7% 。这个工作获得了 SIGCOMM'08会议 的最佳论文奖 。 既然能把被动干扰利用起来,他进一步考虑如何利用主动干扰来加密无线通信信道,工作发表在 Usenix Security'11会议上 ,被评为 Second ATT Best Applied Security Paper 。下一步,他又把这个技术应用到医疗植入设备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心脏起搏器的无线通信,关于这个工作在我的微博有介绍过,又获得了 SIGCOMM'11会议 的最佳论文奖 。 影响力: Shya 在 MIT 的 6 年里一共发表了 6 篇 SIGCOMM , 2 篇获最佳论文奖 ,另外还有 Usenix Security 会议的 Best Applied Security Paper ,研究能力绝对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工作也是经常出现在媒体上。 花絮: 说到 Shya,不得不提 他所在的小组—— MIT 的【 Dina Katabi 】 小组。Katabi教授来自局势很不稳定的叙利亚,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学术研究。相信网络领域的人不会对 Katabi教授 陌生,她工作的特点是将一些理论领域上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系统中去,比如他们组最早在真实系统中实现了 Network Coding 。他们组在 SIGCOMM、MOBICOMM、OSDI、NSDI等顶级会议 上每年都有稳定的 5~ 7 篇文章,绝对是全世界最顶级的研究小组之一了。 Katabi教授以前的工作都是如何应用理论,但最近已经他们组发明了一种全新的【 s FFT 算法 】,将稀疏的 FFT 变换速度提高好几个数据量,在理论的顶级会议 STOC 、 SODA 上连续发表论文,引起各大科技网站的大幅报道。 7. 招聘结果 听完了所有候选人学术报告,有一次李凯老师让我们给候选人排序,我们提出三位可能人选:数据隐私、无线安全和生物计算。李老师认为这三个人都有希望,今年系里原计划只有1个名额,但他们非常优秀都是各自领域最顶尖的毕业生,系里也在考虑增加名额。选人最终演变为选择方向! 到了5月初,李凯老师跟我们说,今年的候选人确实太优秀了,所有最后系里决定给三个人发offer,正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三个候选人。不过听说生物计算的Ben Langmead把普林斯顿婉拒了,相信他有更好的选择;而研究安全隐私的Stanford的 Arvind Narayanan 拿到了普林斯顿和CMU的录用通知书,最终选择了普林斯顿; 另一位来自MIT做无线的 Shyamnath Gollakota 则选择了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8. 借鉴意义 这些候选人的学术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他们无疑是世界顶尖的博士毕业生了。那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首先, 听他们的报告明显能 感觉到他们的想象力 ,有的研究问题非常新颖,有的擅长借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很佩服他们那种在科研中能熟练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功力。 然后,他们强于钻研,一些看似无从下手的课题,他们能层层剖析、深入挖掘,最终 定位到很具体的若干难点 ,进而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次,他们的 导师都是在学术界享有声誉的学者 ,都有丰富的指导学生的经验,在这些卓越的导师培养下,这些新鲜出炉博士(后)毕业之际已经能在科研上独挡一面。再次,他们的 表达能力普遍都很强 ,逻辑非常清晰,即使不同领域的人也都很容易理解他们的工作。最后, 他们都非常有信心 , 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他们报告时的气场,以及回答问题时的那种从容和自信。 外部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美国的科普工作做的非常出色。一方面 美国有大量的科技网站、杂志 ,比如MIT的Technology Review等,另外每个领域都有不少专门的科技网站,比如计算机领域有PCWorld、HPCWire等,他们会不断地跟踪最前沿的科技进展。 另一方面, 研究人员也很注重宣传自己的工作 ,几乎所有的美国教授及其研究小组都有主页,并不断更新。他们还会自己写一些文章甚至视频介绍自己工作,这方面我发现哈佛的教授做的特别突出,他们很多主页上都是有视频介绍自己的工作的。科研人员也很乐意接受这种采访。 高水平的科普也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老百姓愿意去关注这些科技前沿,这对培养科研人员的兴趣和动力起到很好的正反馈作用。科普 这方面,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还是落后不少,很多科研人员的科普意识还不强。( 我以前也写过一篇对比美国和中国科普的博客,【 Discovery Channel v.s. CCTV-10 】,希望能引起大家注意) 如果再仔细观察9个候选人的国籍的话,可以看到只有2位美国人,其他是3位印度人、2位以色列人、1位中国人和1位克罗地亚人。目前而言,美国还是世界的人才中心,这种优势短期之内还是无法撼动的。美国这方面的优势除了体制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国民没有很强的民族感,因此相对更开放一些。比如,最近【 MIT的新校长L. Rafael Reif 】是在委内瑞拉本科毕业后才到美国读博的,而委内瑞拉和美国相互之间其实并不友好。这放到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发生的。 中国同样也做不到这么开明,这和我们悠久历史塑造的民族自豪感有关。 日本和中国类似,民族自豪感很强,他们估计也很难接受外国人担任顶尖大学校长,但日本科技在很多领域依然能做到世界顶尖。也许,在如何吸引和保留本土人才方面,我们可能更应该向日本学习。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3392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华人老板发表过2篇以上Cell、Nature、Science的牛人
热度 4 Biopolis 2012-5-15 08:32
出身自中国大陆,以老板身份发表过2篇以上Cell、Nature、Science的牛人 14篇 王晓东 德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本科: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美国德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 Cell:9 Nature:1 Science:4 13篇 施一公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本科:清华大学 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Cell:6 Nature:6 Science:1 10篇 袁钧瑛 哈佛大学教授 本科:复旦大学 博士:哈佛大学 Cell:5 Nature:3 Science:2 8篇 骆利群 斯坦福大学教授 本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布兰代斯大学 Cell:5 Nature:2 Science:1 合计:8 6篇 邓兴旺 耶鲁大学教授 本科:北京大学 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Cell:3 Nature:1 Science:2 饶毅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 本科:江西医学院 硕士:上海医科大学 博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Cell:3 Nature:2 Science:1 顾伟 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Cell:3 Nature:2 Science:1 5篇 傅新元 印第安纳大学教授 本科: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哥伦比亚大学 Cell:2 Nature:2 Science:1 傅向东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本科:武汉大学 博士:西储保留地大学 Cell:1 Nature:3 Science:1 张毅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 本科:北京农业大学 硕士:北京农业大学 博士: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Cell:1 Nature:2 Science:2 贺熹 哈佛大学副教授 本科:华中理工大学 博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Cell:2 Nature:3 Science:0 舒德干 (中国)西北大学教授 本科:北京大学 硕士:(中国)西北大学 博士:中国地质大学 Cell:0 Nature:4 Science:1 吴虹 康乃尔大学 本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Cell:2 Nature:3 Science:0 4篇 董欣年 杜克大学教授 本科:武汉大学 博士:哈佛大学 Cell:3 Nature:0 Science:1 郑诣先 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 本科:四川大学 博士:俄亥俄州大学 Cell:1 Nature:0 Science:3 黄新云 康乃尔大学 本科:武汉大学 博士:休斯顿大学 Cell:1 Nature:3 Science:0 许田 耶鲁大学教授 本科:复旦大学 博士:耶鲁大学 Cell:3 Nature:0 Science:1 3篇 韩岷 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本科:北京大学 博士: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 Cell:2 Nature:0 Science:1 鲁白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本科: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康乃尔大学 Cell:0 Nature:2 Science:1 罗哲西 匹兹堡博物馆 本科:南京大学 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Cell:0 Nature:1 Science:2 王晓凡 杜克大学教授 本科:武汉大学 博士: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 Cell:0 Nature:1 Science:2 薛定 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本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哥伦比亚大学 Cell:0 Nature:1 Science:2 陈小江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副教授 本科:石河子大学 硕士:北京农业大学 博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Cell:1 Nature:1 Science:1 施扬 哈佛大学 本科:上海医科大学 博士:纽约大学 Cell:2 Nature:1 Science:0 金亦石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教授 本科:北京大学 硕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Cell:1 Nature:2 Science:0 陈志坚 德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教授 本科:福建师范大学 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巴伐罗分校 Cell:2 Nature:1 Science:0 朱健康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 本科:北京农业大学 硕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博士:普渡大学 Cell:2 Nature:0 Science:1 林晨涛 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教授 本科: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硕士:依阿华州立大学 博士:密歇根州立大学 Cell:0 Nature:1 Science:2 杨焕明 中科院基因组学研究所 本科:杭州大学 硕士:南京铁道医学院 博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Cell:0 Nature:1 Science:2 2篇 管坤良 密执安大学 本科:杭州大学 博士:普度大学 Cell:1 Nature:0 Science:1 金力 复旦大学 本科:复旦大学 博士:休斯顿大学 Cell:0 Nature:1 Science:1 卓敏 华盛顿大学 本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硕士:中科院上海生理所 博士:依阿华大学 Cell:0 Nature:2 Science:0 利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本科:武汉大学 博士:约翰霍普金斯 Cell:1 Nature:1 李恩 哈佛大学 本科:北京大学 硕士:中科院上海生化所 博士:MIT Cell:1 Nature:1 钱卓 波士顿大学 本科: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明尼苏达大学 Cell:0 Nature:1 Science:1 裴真明 杜克大学 本科:兰州大学 硕士:复旦大学 博士:中科院上海植生所 Cell:0 Nature:1 Science:1 丁守伟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本科:安徽农业大学 硕士:复旦大学 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Cell:0 Nature:1 Science:1 解廷 Stowers研究所 本科:北京农业大学 硕士:北京农业大学 博士:新泽西州立大学 Cell:0 Nature:0 Science:2
618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与科学之路by姚期智
热度 1 josh 2012-4-18 23:46
清华科协星火论坛姚期智院士特邀报告    姚期智: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1975年至2004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授。2004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全职回国,加入清华大学。他创办姚班,领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中国计算机科学2020计划,领导建设全量子网络,创建一个世界一流的交叉信息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拥有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和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创建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并在量子计算等领域做出独到的杰出贡献,2000年荣膺图灵奖,是至今唯一获得图灵奖、被誉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的亚裔科学家。潜心于科研、醉心于教育,姚先生完美诠释了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我在清华经常有机会见到同学,通常是在上课40人的一个班上,今天晚上很高兴也很荣幸在这个论坛和这么多青年同学见面,我非常非常高兴。所以我首先要谢谢星火论坛的同学组织这样的论坛,我谢谢他们给我这样的机会。   我从事科学研究这么多年,认识了很多很有名很杰出的科学家,我想借今晚的机会,把我见到的一些科学家,以及我对于科学事业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要谈一谈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做什么样的事情。在此,我来引用一位大文豪,萧伯纳(Bernard Shaw),在一个剧本里说的几句话:“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You see things, and you say why, but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I say why not.)” 这句话非常脍炙人口,很多人用不同方法引述。我觉得这句话正可以用来代表科学里面的两种主要精神。属于第一种的,看到自然现象解释为什么这样,代表者就是牛顿(Isaac Newton):被苹果打而推出万有引力。代表第二种的科学家,就是高锟教授,从玻璃梦想到用光纤通讯而成了光纤之父,得了2010的物理诺贝尔奖,对整个世界有无比重要的贡献。   在我的生涯中,遇到过这两类科学家很多。首先讲讲他们对我的启发。   我早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的导师,格拉肖(Glashow)教授,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不是出生在父母都是做学问的家里,而是从俄国移民到美国,基本上是工人阶级,但家里对子女教育非常注意,他从年轻时就像各位一样,对科学非常敏锐,上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 Science High School),纽约市非常出名的中学。大家都知道,要到很好的学术学校,最大的好处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和聪明,而是你在这些地方能遇到很多杰出的同学和朋友,能够互相激励,最大发挥每个人的天赋。他的一个高中同班同学,后来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格拉肖(Glashow)对我很大的一个影响是,他是一个非常有创新力的人,能够很大胆地假设一些事情,觉得世界是这个样子,对自己所做的结论非常有信心。他所做的事情里面,有一个非常杰出的,就是预测了粲夸克(Charm Quarks)。物理学家一开始觉得有三种基本的夸克(Quark),他推断第四个存在,得到结论的方法虽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断,但他有非常强的直觉,后来果然被发现,对物理界有非常大的影响。   心得收获(Lesson):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信心,敢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   第二个人,我在哈佛物理系的同学,我们同一年进到研究生,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2004年得到诺贝尔奖。他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一个论文1973年发表,解释某种物质的基本构造上,这篇论文成了他2004年得诺贝尔奖的基本贡献。在座的同学应该得到鼓励。一个年轻人所做的事情,很可能就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妄自菲薄,研究生论文可能变成科学里面最杰出的贡献之一。物理领域,甚至有本科生就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绩。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波利策(Politzer)的问题,当时哈佛有一位博士后曾经先想过,他最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所有的理论都证明计算了一次,计算了7、8个不同的理论,剩下最后一个理论时他就放弃了让别人去做,就是这个理论。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拿来算一算,结果验证成功而得了诺贝尔奖。这可算得上是功亏一篑(Near miss)。   心得收获(Lesson):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吃苦坚持到底。   第三个例子,约翰·纳什(John Nash)。刚才我们讲人在年轻就可能做出举世闻名的工作,那个例子并不是全世界唯一的,我想这种少年出英雄,约翰·纳什(John Nash)是大家非常熟悉的,1994年诺贝尔奖得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1950 年在普林斯顿(Princeton)本科生时发表的一个2页纸的论文,N人游戏中的平衡点(Equilibrium points in N-person Games)。当时博弈论有个未解的问题:就是当博弈有双赢的可能性时,怎样做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这个问题即使博弈论的创始人冯·诺伊曼(Von Neumann)也不知如何解决。纳什(Nash)把他的草稿请冯·诺伊曼(Von Neumann)过目,后者觉得没有什么价值,让纳什(Nash)很懊丧。但他的一个好朋友大卫·戈尔(David Gale),鼓励他这个工作非常不错,应该好好写完继续发表。很幸运,约翰·纳什(John Nash)后来发表了这个工作,经过45年后得到诺贝尔奖。   心得收获(Lesson):不要绝对相信权威。即使像冯·诺伊曼(Von Neumann)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有误判的时候。   下面谈谈我在计算机领域遇到的一些人。第一个人高德纳(Donald Knuth),斯坦福大学,1974年图灵奖得主。他的中文名字“高德纳”是我太太储枫取的,我们请她解释一下这个名字的由来。   储枫:“高德纳(Donald Knuth)是我们很敬仰的一位先生,治学为人都是最高的典范。找发音相近Knuth的字很不容易。Knuth源自北欧挪威的名字,我就选择“高”,因为K打头,而且他身高2米。Donald翻译成“德纳”,两个字音还接近,“德”在中文里也是非常好的字,不仅指内在美德,还包括行为正直。“纳”是因为他为人谦和,虚怀若谷。我还想提一点,高德纳对中国非常感兴趣,70年代带家人到中国来过,觉得让小孩见识中国非常重要,他的小女孩7、8岁,回美国后还一直穿在中国买的黑布鞋,非常喜欢。”   我第一次见到Donald Knuth(高德纳)是在1975年,我刚读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解决了一些问题,他邀请我去访问一个夏天。他非常多才多艺,数学上非常有造诣,编程上更有造诣,在美国计算机科学会,第一次举办编程大会,他的程序比别人快非常大一截。清华有很多高手,但我相信还比不上他。他有三点让我很敬佩,一是很专注(focus),任何时候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曾说过日历上以后两年每天做什么都有一个计划,是一个很有纪律的人;第二是追求完美(perfection),每件事情尽善尽美,第三是做事非常快(speed),做出来的程式比别人运行(run)得快,写程式的速度也很快。他这三个特殊的地方用一个例子Tex软件可以说明。大家都知道写这么大的软件非常花力气,他做的时候基本完全不做别的事情,全神贯注(focus),一般的话需要一个团队,但他是一个人写的,不放心别人能写出象他这么漂亮的的编码(code),而他一个人完成的也很快。关于完美(perfection)和效率(speed),我还可举例给另外一件事情。1975年夏天访问,我们做了几个论文,他说写的部分不用我管了。他把自己关起来,别人都喜欢有窗口有花园有鸟鸣的环境,他却把自己关在无窗的小阁楼里,一个下午搞定了大概三四十页的论文。手稿上绝少更改,好像莫扎特(Mozart)写乐曲,不得不佩服他。高德纳最伟大的工作包括“编程的艺术”(“Art of Programming”)这一系列书。在1960年初的时候,计算机科学刚开始,在美国也刚开始有计算机科学系。他对计算机科学不但了解其数学理论,而且是编程式的高手,有很多写码的经验。他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人,有这样的能力及学识,能写下所有的相关知识,来建立一门学科。他的这一系列巨作,使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成了一门科学。在1968年第一卷出版之前,他已经亲笔写好七卷共三千页的手稿。他的三千页跟我们一般想象的概念不一样,都是蝇头小字,很难相信是一个两米高的人写的。在这一点上很像是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Rowling),她也是七卷手稿拟定后才一卷卷出版。我想各位如果曾经读过《编程的艺术》(Art of Programming),就会发现里面写的非常流利,能够把很多信息写的非常精细,而且用的篇幅很少。里面小小一段,换了别人写可能好几页还说不清。到了1973年共出版了3卷,另外还有4卷,但他对当时的排版技术不满意,排出的格式不够美观,他想设计一套好的排版系统,让效果尽善尽美。1973年我跟他在一个会议上碰面,他说要暂时中断关于《编程的艺术》(Art of Programming)的工作,因为要做这排版系统的工作,大概要半年左右。但是没想到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倒不是说写系统花了很长时间,而是他发现不光是排版不够好,印刷的字体也不够漂亮。他是一个人文传统很深的人,喜欢以前西方古书里专人手写的字体,希望印刷技术能用科学方法做到和以前的字体一样美丽。他运用数学算法设计字体,因而耽误了出书的进展,最近第四卷才出来。他说还是要完成7卷,要做到八十几岁,2030年可以做完。储枫刚才说他对中国很友好。有一天我在他办公室外见到2位从中国去的学者。当时1979年左右,中国首次有一批学者到西方学习研究,高德纳先生把他们请到他的房间,跟他们讲Metafont的工作,后来他们把它用在设计中文字体上。这几位学者在斯坦福呆了一年多,我曾见过几次。 八十年代,我第一次回到中国北京参加科学院的会,很惊喜见到我当初在斯坦福的这几位老朋友,他们都已经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计算机方面担任非常重要的工作。   再提一位,杰弗里·乌尔曼(Jeff Ullman),大家可能读过他的一些书,他本来在普林斯顿(Princeton)工作,后来被吸引到斯坦福(Stanford)去。他是一个有冷幽默的人。他曾讲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聪明人不值钱,一毛钱可以买一打,重要的是能对他人有影响(Smart people are dime a dozen,what you want is to have impact)。他本身也实践这个哲学,他自认有一个长处,对于新东西吸收很快,写书也很快。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日新月异,他对很多新的事情都用心学,很多领域他都开门课,写本书。他还有另外一句话,关于写书的哲学:如果材料好,写得差一点也不要紧(If it is worth writing,it is worth writing bad)。在一个新的领域里,第一本书会有很多人用,会影响很多人。   再来谈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Paul Erdos)。他写了1525个文章,有511个合作者。我不是希望大家也学他写千篇文章,跟这么多人合作。现在文章写的多不算稀奇,我想说的是他是完完全全一个专心做研究的人,而且他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他是没有家的人,365天,有360天在路上,在美国欧洲各个地方旅行,基本所需都在一个行李箱里,也不住旅馆,住在朋友家,基本都是数学家,从早到晚都可以交流。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Epsilon,微积分里用来代表“微小”,小(little)的意思,他喜欢用Epsilon代表小孩子。朋友问他:“吃过午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他回答:我吃了一点。(Yes,I ate an epsilon)。朋友笑他:你是食人族,吃了个小孩子! 再比如咖啡,他用一个词“定理咖啡(Theorem coffee)”来指咖啡很浓,可以激发数学思维,证明出定理。他在斯坦福访问时,曾在我们家住过两天,称赞储教授做的咖啡堪称“Theorem coffee”。他的整个思维,觉得数学不但是很高深重要的科学,也是社会合作的一个活动,觉得数学应该大家都参与,互相都合作,这是做数学最好的方式。科学界流行一个埃数(Erdos number)的概念,代表和Erdos合作的“最近”距离,可说是最早的一个社交网(social network)。网络之广,甚至许多生物学家、经济家都有一个近距离的埃数(Erdos number)。我本人的埃数(Erdos number)是2,这是因为储枫教授和埃尔德什(Erdos)教授写过一个论文,我又和储教授写过论文,所以她是1,我是2。   谈谈学问以外的事情。我在台湾长大,一直很用功,社会上也觉得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早哈佛的导师格拉肖(Glashow)像电影明星一样,是很外向风趣的人,喜欢滑雪,吃好的喝好的,我在哈佛读书期间,他曾带我到法国的马赛访问一学期,期间还到意大利西西里岛参加一个夏令营(summer school)。在那半年,我受他影响,体会到原来科学家不用像苦行僧一样。他曾带我去一个法国顶级的三星米其林(Michelin)餐厅用餐。我当时很土,当穿着燕尾服的服务生来点饮料时,别人都点了鸡尾酒,我却要了牛奶,服务生非常吃惊,格拉肖(Glashow)更是笑的不可开交。我记得那时(四十年以前)150美金一人,相当昂贵。岁月如梭,辛苦不再谈。下一次觉得生活特有情趣的是1984年,在意大利Maratea开会。那是意大利西南海边的一个渔村,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非常轻松写意,我们会后,傍晚时在海边一起聊天、跳舞、吃海鲜,我真正感受到完全放松下来,平时觉得非常重要的事情都没有那么重要了,那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再说说高德纳的为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人,而对别人却非常慷慨大度。他对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看到其正面,又热爱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他的多元化态度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组织一个团队,或者交朋友,都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抱着积极(positive)的态度会让人过的比较愉快,这样才能和别人合作,而多数工作需要团队合作。   我去过很多地方,每个大学都有他不同之处,有些地方竞争非常强,有些地方很安静,但基本上每个环境都有它好的一面。有时听人埋怨所处环境不好,我想重要的是应该利用环境中好的地方。譬如一个地方来往的人很多,这是长处,一个地方非常安静,这也是机会,不受人影响,专心做出有深度的东西。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才能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可能是后天培养的。每个清华学生,毕业时应该比入学时更聪明。有很多人天生非常聪明,最开始可能比人家好很多,但后来的成就未必突出。一个人只要努力,总能变得更聪明更好。我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方法,不想老是做一样东西,我每次要求一个新的方向,而且要越做越好。你督促自己做什么,就向这个方向走,即使不能完全达到,也能比别人走的远。每次都做比自己能力更难一点的事,这样容易进步。我们应该要把自己变成最好的自己(Be the best you can)。同时,不能闷头自己做,要把握一个十年后还重要的方向。 我想听众多半是本科生,我下面说的可能更适合研究生。若想改变研究方向行不行?高德纳(Knuth),本科物理博士数学,成为计算机科学家;沃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物理学家转分子生物学,1980年化学诺贝尔奖,他还是生化公司Biogen的创始人。   该不该事业转型(change career)?没有人能给你最好的建议。你要听从内心的召唤(Follow your heart)。会不会太迟了?要有信念(conviction):值得做的事情会存在很多年的。会不会太早?孤掌难鸣。回答还是要有信念(conviction)。此外还需耐心(patience),慢慢等到时来运转。   现在谈到创新、创造力。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有伟大的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工作改变了世界,但是你看到他后期的作品,不会想到他早期是一个传统型的画家,写实性的,完全没有抽象的。我们平时谈到创新,最忌讳模仿他人。但毕加索却说了一句话我非常欣赏:“模仿别人是必要的,但老重复自己,炒冷饭,就可悲了(To copy other is necessary,but to copy oneself is pathetic)。”这句话对我们创新很有启发。   其实从科学以外,到处都有能让我们学习、鼓励我们激进的人和事。今年年初的澳网决赛(Australian Open),Djokovic/Nadal(佐高域 /拿度),长达5:53小时,是史上历时最长对决。Nadal,网球一哥,战无不胜,但这场他输了。大家一般认为他是乡土少年,不善言辞。但这次比赛后记者访问,他说的一番话,极具智慧,堪称完美。他说:“在这里比赛感觉很好,能不断尝试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 拿度说,“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感觉,我总是说享受痛苦是一件好事,不是吗?所以当你身体状况佳,有激情,有准备,你就不怕受苦,而且能享受这种痛苦。今天我就有这种感觉,非常好的一种感觉。比赛很煎熬,但是比赛中遇到的所有困难都给了我乐趣。我不断地努力去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我不断用心、用智,去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在打比赛。虽然痛苦,却觉得真爽,那个感觉超越了网球之外(It's nice to be there fighting, trying to go to the limit, bring your body to the limit of his chances,” Nadal said. “Something I really enjoy, and I always said is good to enjoy suffering, no? So when you are fit, with passion for the game, when you are ready to compete, you are able to suffer and enjoy suffering. So today I had this feeling, and is a really good one. I suffered during the match, but I enjoyed all the troubles that I had during the match. I tried to be there, to find solutions all the time. I played a lot with my heart. I played a lot with my mind, and is something that is nice to be around and not just play tennis. )。   我觉得他的这番话用来诠释科学家与科学之路,最恰当不过。谢谢大家!    注:此文为4月15日晚姚期智先生在主楼报告厅做客星火论坛的《科学家与科学之路》特邀报告全文。 转自: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2/20120418201358121663127/20120418201358121663127_.html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2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08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4-11 14:41
《科技导报》与“保钓”运动 42年前,一场捍卫钓鱼岛列岛中国属权的大规模“保钓”运动,在美国各州波澜壮阔地展开。许多参与这场运动的“保钓”人士,后来成为《科技导报》的创建者。 1970年上半年,美、日就“归还”琉球群岛进行磋商,并将中国的钓鱼岛列岛也划在“归还”的区域内。这一消息立即激起在美的中国台湾留学生的极大愤慨,保卫钓鱼岛运动的星星之火随之在校园内迅速点燃,首先是美国东部的普林斯顿大学和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大学。 从这两所大学发出的强烈声波、电波和油印小报、手抄刊物,很快传送到全美许多大学。一炬点亮,万山红遍,一时间,燃起了莘莘学子胸中的万丈怒火,激起了森森学府校园的千重浪花。在一浪高过一浪的“保钓”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勇敢的活动分子,其中大多是学理工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本对政治并无兴趣,然而,当祖国版图面临侵损、民族大义需要伸张,他们的政治热情被激发了,不分思想倾向的左中右,都为捍卫中国的主权而一致行动起来。布朗大学的谢定裕和纽约市立大学的袁旂,就是这场“保钓”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两人后来均成为《科技导报》的创建者。 1971年初,全美各地留学生组织了多次数百人规模的集会和游行,抗议对象从美、日政府逐渐扩大到媚外攘内的国民党当局。以留学生为主、有2500多名旅美华人参加的华盛顿“4·10”大游行,将“保钓”运动推向高潮: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芝加哥和休斯顿5大城市的中国留学生在同一天举行了游行。4月9日、10日两天,在美国各地参加“保钓”游行的人数约有4000之多。 “保钓”运动的风浪冲刷着海外学子藏身的象牙塔,剧变的年代为留学生们开启了思想觉醒的闸门,也架设了政治意识提高的阶梯。觉醒的标志是开始光明正大地关心、研究和认同新中国,而提高的表现则是通过研究讨论去除错误的成见,加深对新中国的了解,切实地准备好为祖国人民和社会服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由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聂华桐发起,在一批服务于美国教育和科技界的华人学者响应下,Education And Science Society(简称ESS)——美国(华裔)科学教育协会成立了,并在纽约立案。协会的宗旨是:促进美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了解;促进中美学术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协助普及中国青少年的科技知识;协助提升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协会成立后的一件主要工作,就是创办、编辑和出版《科技导报》。除聂华桐、谢定裕和袁旂外,波士顿大学的陈国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钱致榕、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任其峰、波士顿学院的潘毓刚和黄谔等,都热情投入到了《科技导报》早期的创刊工作之中。当年支持“保钓”运动并曾参与其中部分活动的著名学者陈省身、杨振宁等,也都应邀参加了刊物的编委会。后来,通过“文革”后从北京赴美定居的钱宁牵线,《科技导报》于1980年在中国大陆发行。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科技教育协会遂针对中国“四化”建设的需要,组织有关领域学者举行各种讨论会,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半导体、管理科学、能源、美国选举、核能废料处理、中国大陆教育危机、三峡大坝建设等等,并将有关论述发表在《科技导报》上。这一系列涉及科技、教育、经济、管理以及介绍国外先进经验等方面的文章,对刚敞开门户的中国来说,开启了思想解放之先,令各级领导和经济、科教工作者有顿开茅塞之感。《科技导报》这份“汇集四海热忱和智慧,促进改革,振兴中华”,以“促进中外科技学术交流,探讨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为办刊宗旨的刊物,一问世就受到国内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当年参加“保钓”运动的学者近年出版的纪念“保钓”运动的书刊、文章中,如乔龙庆的《回顾就是前瞻——谈从“保钓”运动到中国农村教育》,白绍康的《袁旂和“保钓”运动》,聂华桐的《我们都会想念你(袁旂)》,谢定裕的《迟贺袁旂七十大寿》,以及谢定裕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口述访谈《我的中国心》等等,都提及了“保钓”运动与创建《科技导报》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科技导报》在组织上和宗旨上都是“保钓”运动的继续,也是“保钓”精神的延伸。 ——中国黄河文化发展研究会 谢善骁 有感于论文形式的演变 所有的研究都要参考过去的文章,空想的研究是没有的。如果阅读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发表的文章,相互比较,会有别样的体会: 文章越来越长。阅读一些20世纪50年代的文章,很多都是很短的一两页;现今的文章则有些动辄几十页。这取决于研究的精细程度和领域的不同。最近物理杂志PRL(《物理评论快报》)允许了5页文章,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严格限制在4页。这难道是一种长度上的趋势? 参考文献越来越多。同样,五六十年代的很多文章只有5、6篇,甚至2、3篇参考文献;而最近看到的一篇PRB(《物理评论》B),有近80篇参考文献,文章本身也就5到6页。不知道作者是否全部读过这80篇文献。抑或这只是所谓“花车效应”的一个常态事例? 文章排版更规范,却也失掉一些便利。现今很多杂志都是网上发表文章,订阅纸版杂志的私人/机构越来越少了。而在电脑屏幕前阅读论文最大的不方便处体现在需要频繁地翻页、回顾和查询:很多老文章的参考文献就在当页下方的脚注中,查看很便利;而出于规范化出版的需要,现今绝大多数文章的参考文献都在文章的最后。APS(美国物理学会)的杂志似乎从1957年PRL创刊后不久就开始这样处理参考文献,之前的PR(《物理评论》)则是直接放置在当页。 作者名单越来越长,主要见诸于高能物理文章。高能物理实验由于其特殊性,上百位作者的名字就能占据几页,即使是相关单位的署名,也都很长,因为交叉挂职的越来越多。这是科学合作的最好范例,只是不知道这是否算是浪费资源。所以很多这类文章的署名已经是一个研究组的整体名字,算是一种合理的改进。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应用数学系 蒋密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敬转施一公老师的博文
热度 1 xiasw 2012-3-26 22:33
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日子 ——与国内年轻PI共勉     【序: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地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    普林斯顿的offer   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om Silhavy的电话,“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news. Our faculty voted unanimously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我喜不自胜,“Great!” Tom接着说,“We will be happy to discuss with you about what you may need to set up your independent lab. W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accept our offer by July 1st”我想也没想地就马上回复,“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r offer.” Tom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Well, Yigong, please think it over. You may use this period to negotiate with us about your start-up package.”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Nikola Pavletich(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Nikola善意地告诫我,“If I were you, I would NOT tell them that I would accept their offer now. This is your time to cut a better deal!”Nikola故意在“NOT”上加重了语气。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拿到offer后争取更好待遇的重要性,但普林斯顿大学是我梦幻中的学术圣地,怎能在这种地方讨价还价呢?!这是我的性格。更何况,拿到这个offer实在是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工作面试,事先是做好了失败准备的!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1997年共有两个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位置,但却有四百多名年轻的博士后科学家申请。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六个面试人。我作为六人中的一员在2月27日最后一个到普林斯顿面试。去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心情既紧张又激动,26日一晚上基本没能睡着,脑子里一遍遍地全是精心准备的介绍我的科研进展的幻灯片。早晨6点起床,赶上了七点从纽约Penn Station开往南方的火车,七点五十抵达普林斯顿。九点整开始面试。   27日上午分别与四位教授举行一对一的每人45分钟面谈,其中一人是2001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Shirley Tilghman。因为我已经对他们的科研事先有所了解,所以面谈还算顺利;但Shirley在认真讲述了她的科研进展后很意外地考了我一个相关问题,我极为紧张地思考后做了还算得体的回答,她点头称对,我才收了一身冷汗。中午与几位博士生一起午餐。下午一点半午餐后,又与三位教授进行面谈,其中第一位是时任系主任的Tom Shenk,第二位是前系主任、后曾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Arnold Levine。下午4点整,我在系报告厅LTL003给了50分钟的学术报告。我发挥得很好,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回答问题时已经完全自信。原定晚餐由Tom Silhavy及另外两名教授参加;我的学术报告后Tom Shenk和Arnold Levine两位重量级教授临时决定共进晚餐,而且Shenk很有暗示意味地对我说,“I think you will become a superstar at Princeton.”   晚餐安排在普林斯顿小城著名的法国餐馆Lahiere’s Restaurant。 Levine介绍说这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22年中最喜欢的餐馆;Shenk则指着一张爱因斯坦挂像下面的桌子说,“In a few years, if I invite you to dine at that table, then you will soon receive tenure at Princeton.”。晚餐聊得很开心,根本不象是面试的一个环节。当天晚上我下榻Nassau Inn,由于白天面试的顺利进行,我激动得几乎彻夜难眠,直到凌晨4点多才入睡。第二天继续与8位教授的一对一面谈,包括后来接Shenk做系主任的Lynn Enquist和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Eric Wieschaus。由于连续两天没休息好,午餐后我已经筋疲力尽,居然在与Wieschaus面谈时差点打盹,害得我红着脸坦白没有休息好。面试直到28日下午4点结束,也结束了持续整整两天的面试。老实说,第二天的感觉远不如第一天,心里也有点儿忐忑不安。还好,最终拿到了offer。    创业:做个超级博士后   尽管我可以在1997年的夏天开始普林斯顿的独立实验室,我选择推迟六个月,在1998年1月才正式报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完成我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工作,也让自己做更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感觉诚惶诚恐,不知今后几年的学术生涯能否继续自己博士阶段和博士后训练的辉煌。   Shenk和Levine对我各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至今想与每一位年轻PI分享的忠告。和每一位刚刚开始独立实验室的助理教授一样,我担心自己能否顺利申请到科研基金,尤其是NIH的项目经费;这种担心对英语非母语的外国人尤其真实和迫切。1998年1月,初到普林斯顿,我对Shenk表达了这种担心;Shenk回答道,“Yigong,please focus on your research and apply for NIH grants only when you have significant preliminary results. If you fail to obtain any external funding but are doing fantastic research, we will support you! Please don’t worry.”Shenk的这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只要我的科研出色,即使拿不到外面的经费,系里也会支持我!   不可否认,每一位助理教授都对能否拿到tenure耿耿于怀;我也一样,从在普林斯顿正式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常常想这个问题,而且常常想得很紧张。在1991至1997的六年中,七位年轻的助理教授试图在分子生物学系拿到tenure;可惜,只有一位成功,其他六人都被迫离开普林斯顿、另谋它职。Levine看透了我的担心,直截了当地告诉我,“Yigong, think about it: getting tenure is not so difficult. If you can reproduce your track record as a graduate student and a postdoc in the next 5 years, you will get your tenure at Princeton or any other top-notch university in the US.”如果说Shenk的表态打消了我对申请基金的担心,Levine的忠告则让我看清了为拿到tenure而需要努力的目标。Levine进一步提醒我,“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 were alone as a grad student or postdoc. But now you have a lab full of people to help you. That’s why it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get tenure.”这句话让我信心充足!是啊,我至少会有三、四个人的实验室,加上我,如果这么一批人在一起还不能重复我一个人做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分量,我也太笨了,不值得普林斯顿的tenure!   Levine又对我做独立PI提出了具体建议,“Treat yourself as a super-postdoc in the lab during the first 3 years. You must work on your own projects at the bench and supervise your students. This way, you will get your research take off immediately.”我完全接受Levine的建议,不仅天天在实验台上做自己的课题、还尽全力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做研究,科研工作很快形成局面,仅用三年就顺利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在庆祝我顺利tenure的party上,Levine又一次忠告我,“I know you’ve been working hard on the bench for 3 years. Now your lab is fully established, and you need to shift your focus from bench work to supervision. Some people believe, and I agree, that spend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your time on the bench work after being a PI for 5 years won’t make you fantastically successful.” 当时对这条建议我从心里有点不认同,但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科研经历,这个建议是很有道理的。    我对清华年轻PI的忠告   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立足于自己是一个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帮助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当然,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像Shenk和Levine一样做好对年轻人的支持工作。只要你们做的研究工作出色,即使在外面拿不到经费,清华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们!   我还告诫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做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那些天天热衷于拉关系的浮躁科学家,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即使表面风光,事实上也会被同行(包括一些他拉过关系、关照过他的人)从心里看不起。在学术界,这永远是真理!在美国是,在中国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   与所有的年轻PI共勉!
个人分类: 学做人|1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曾毅教授-北京大学
zhao1198 2012-2-11 21:34
曾毅, 1952年生 1982年获上海华东师大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人口学博士学位 1986-198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87年8月回国工作,1989年5月破格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 1992-1998年曾受聘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讲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德国马普研究院杰出研究学者。曾荣获两项国际学术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11项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奖及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在北美、欧洲发表英文论文69篇,其中43篇发表在匿名评审的国际一流刊物上;在国内发表论文61篇,其中41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出版中英文专著5本等。到2003年底,据国际上最权威的文献引用检索系统SSCI(社会科学引用索引)及SCI(科学引用索引)记录,有457篇其他学者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引用其研究成果,其中326篇引用的是他作为第一作者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5期);《市场经济与实?
个人分类: Econ.经济学家|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阅读英文文献的方法
pinger328 2012-2-10 11:36
从 1998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 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 文章标题 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 abstract , 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 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 “ News Views ” 或“ Perspectives ”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 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 主线逻辑 。文章中的所有 Figures 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 introduction ”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 Figures 。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 results ”和“ discussion ”。 4. 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 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 ,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 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 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 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 Journal Club )。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 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 critical reading 。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 references 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 1990 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 96 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 1996 年,是 SMAD 蛋白发现及 TGF- b 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 Whitman 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 Article ”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 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 b signaling ” 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 TGF- b 领域的著名学者 Joan Massague, 我对 Joan 评论说: 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 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Joan 马上回应我: I disagree! 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 Now the TGF- 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 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 John Desjarlais 、 Jeremy Berg 、 Joan Massague 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进热力学的神秘花园
kejidaobao 2012-1-31 14:48
文/刘志远 “从英热力单位和卡路里,产出了尺磅、尔格和焦耳,为了我们的安乐,热机必然遵循那些无情的法则。”这出自《热的简史》的一句简单描述,几乎概述了热力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姜·范恩在《热的简史》中,精心塑造了“查理洞人”,沿着热的发展历史,引领读者好奇地从“古”游到“今”。全书回归到人文和历史的角度,通过许多日常可见而常被忽略的例子和一些为热力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身边发生的生动故事,引领读者系统地认识一切与“热”有关的观念、历史和应用。 作者姜·范恩,因发明大分子质谱仪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使分子“大象”得以长出了“翱翔的翅膀”。这项技术的意义在于将大分子从液相凝态,以喷雾并电离化,可以“轻易地”转化成气相离子,从而便于质谱分析。但作者最引以为荣的研究成果可能还是超音速分子射线,在他的科研活动历程中,虽然论文发表了很多,但其著作却只有《热的简史》(原名《引擎、能量与熵》)。这本书看似与他的研究不太“搭边”,但也并不出人意料。作者1952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时,就经常思考高温燃烧的基本问题,他对“热”的深刻思考也为其创建超音速分子团队奠定了基础。1980年,在耶鲁大学执教时,他为了教会一般学子(包括非理工科)懂得古典热力学的科学问题,做了一个贯穿科学史和基本要点的授课纲要,从而广受欢迎。1981年,这些讲稿得以正式出版,名为《引擎、能量与熵》。 《热的简史》面向的不仅是从事热力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且即使非理工科的读者也会被深深吸引,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众对科技图书生硬无趣的认识。作者用独有的机智和妙语,向对热力学感兴趣的读者展示了从古到今“热”的历史。该书以热的历史为经,引擎器械为纬,贯穿整个人类对了解能量的努力。书中重点强调了演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用亦庄亦谐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古人类知道冷与热、寒与暑的区别,尝试钻木做功取火,用以取暖和做熟食物;有了冷与热,势必需要有对冷热的量化描述,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初的以手测热获得人类个体对冷热的感知到温度计的产生,温度测定法是对热和温度的量化描述;2000多年来,人类开发出能够从“热”转出“功”来用的引擎演化史,从此热引擎在人类文明舞台上发挥了重要角色。直至今日,虽然科学家尝试开发不同的能量源,但诸多热引擎依然是为各种动力的重要来源,在人类生活、科技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存在温度差且相互接触的系统是如何进行温度传递的?这是自温度可测量后,人类开始的关于系统温度更深入的思考。就像牛顿不满足于只断言“苹果会落下”,而且要分析“会以怎样的速度落下来”,同样,科学家也不满足于只断言“相接触的物体,它们的温度会达相同的温度”,而且还要研究“它们的温度变化会有多快和多大”。“热子理论”应运而生,首先冲击了当时研究者的大脑,他们试图把热交互作用描述成一种流体从高温系统流向低温系统的流动,这种流体称为热子,没有重量,但是守恒。但热子理论也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质疑和反对,其中汤普森于1798年报告的大炮钻孔,成为科学史上最有名的反对热子理论的实验之一。 在人类开始意识到功与热存在着关系起,或者说当人类在知晓热能成为一种动力,为我所用时,便开始了对功的“计算”。作者在书中再三强调能够“计”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怎么办到的,付出多少代价,都需要知道做了多少功,或需要多少功。由于热引擎在现代科技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所有的热引擎中都涉及气体膨胀的过程,因此我们特别注重计算一个膨胀的气体所做的功。 姜·范恩在书中将热机必须遵循的定则描述为“她”(Heat Engine Rule,HER),从而让人感觉被赋予了神秘的面纱,在作者笔下充满传奇色彩。正如译者描述:“她”有点像个女奇侠,盖世无双,斗蓬飘飘,好一个爱管闲事、无所不在的“节度使”,到处要管“能量”最多能怎么用;最后还以喜剧收场,名正言顺地黄袍加身,成了世间真相和基本原理之一的热力学第二定理。这样的描述不禁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阅读《热的简史》,就像聆听一位智慧而且幽默的大师在讲一个关于“热”的故事,对我们“这个不科学的年代”的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本书的诞生也正要感谢作者秉承的2个信念:受过开明教育的人,应该懂些热力学法则;任何一个有点智力的人,即使没有或几乎完全没有科学和数学的背景,也只需要适度的努力便可以懂得热力学。“毫不脸红地简单基本,力求真实单纯”是作者对《热的简史》的评价,正因为此,即使是非理工科的人,也是可以拿来一读并能基本领会“热”的神韵的。 对《热的简史》,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评价指出:姜·范恩本人的经历称得上“传奇”,所写热力学入门,多有热力史实典故,译者标以“热的简史”,亦颇传神。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简出的科普奇书。并不因为普及,而省略了数学式子,反而是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是本登堂入室的好书。 这本书融合了很多特有的人文历史架构,不仅会让我们将它作为一本热力学著作而学习,而且会让我们从中了解姜·范恩本人独有的科学情怀,学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如果你有对“功”和“热”的疑问,完全可以在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如果你获得了解答,并激发了你对热力学深入研究的兴趣,相信作者创作这本书的意图已经达到。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年冬天中的生命
热度 4 远行的骆驼 2011-12-19 18:09
看过《金陵十三钗》,很是抑郁,不想说话。在1937年的冬天,这种故事不知道是以一种究竟多么疯狂的方式去上演的,那一天上帝已经死掉 过去我们知道的只是死亡数字(据说还有争议),冷冰冰的,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死亡是恐惧的,可是那年冬天的恐惧已经超过了死亡。生命不是数字,也不是符号。 想起了张纯如,一个最后结束自己生命的姑娘。她在记录那个年代的过程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与此类似的是,保护了一万多名女子难民的魏特林(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理院长)也在1941年离开中国回到美国自杀。 感谢张艺谋没有告诉我们他们(十二名女子+一个男孩)最后的命运,让我们心底不再接受那最后一击。在这个还是冬天的74年后,我想起来了为中国去日本的劳工辩护的律师一句话:不完美的是他希望那些人站在日本的法院,不是以一副哭泣的面孔去哭诉 我的抗战 http://tv.sohu.com/20111024/n322836325.shtml 以下为背景资料,来自百度和维基: 张纯如出生于美国 新泽西州 的 普林斯顿 ,在 伊利诺伊州 长大,毕业于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 新闻系,后进入著名的 霍普金斯大学 写作研讨班(Writing Seminars),获 文学硕士 学位。曾在 美联社 和《 芝加哥论坛报 》工作,并成为媒体、杂志的自由撰稿人。 1995年 出版第一部著作《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 》,为公众揭示了当年钱学森返回中国的史实和时代背景。 1997年 出版《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叙述 二战 期间 日军 的 南京大屠杀 ,立即成为美国最畅销的 非小说 书籍,并在国际史学界引起很大注意和讨论,也引起美国公众和政府对该主题的重视 。 2003年 出版专著《 美国的华人:一部叙述史 》( The Chinese in America )。她在为其第四部著作,有关二战期间美军在 菲律宾 的军事行动做研究期间患上严重的 忧郁症 , 2004年 11月9日 被人发现在自己的汽车内 自杀 身亡 。 2004年 11月19日 在 旧金山 出殡。美国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播放了这位华裔女作家的去世 。 南京市 为她制作两尊雕塑,一座放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另一座放在美国 斯坦福大学 胡佛研究院 。 张纯如生前为美国华人组织 百人会 的成员,对于华裔在美国所受到的一些不公平待遇,常常仗义执言:在 李文和 被控间谍案时,她是少数站出来对不公平做法予以谴责的知名华人之一;对当时喧嚣一时的美国国会 考克斯报告 中的错误也曾公开予以反驳。 魏特琳(或译沃特林,中文名华群,Wilhelmina "Minnie" Vautrin,1886年9月27日-1941年5月14日),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 魏特琳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Secor,1912年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同年受美国基督会差会(United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派遣来中国,担任安徽庐州府(合肥)基督会三育女中校长。1916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成立时,她担任教育系主任。1919年-1922年校长德本康夫人(Matilda Thurston)回美国募捐期间,她曾经担任代理校长。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主任。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大部分教职员撤往四川成都,借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继续开办,魏特琳则留在南京照管校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她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日本占领夏南京的情形,并邮寄给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美国纽约校董会的校友。日记的最后一页,1940年4月14日(星期天),她写道:“我快要筋疲力尽了。以前,虽然工作进展缓慢,但还能有步骤地制定工作计划,而现在连这些也做不到了,双手也不听使唤。我希望能马上去休假” 2周后她神经失常,返回美国。1941年5月14日,在美国寓所,打开厨房的煤气自杀。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10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转】施一工 与国内年轻PI共勉
Zhaojingum 2011-11-12 17:56
与国内年轻PI共勉     【序: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地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 题,同时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    普林斯顿的offer    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om Silhavy的电话,“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news. Our faculty voted unanimously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我喜不自胜,“Great!” Tom接着说,“We will be happy to discuss with you about what you may need to set up your independent lab. W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accept our offer by July 1st”我想也没想地就马上回复,“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r offer.” Tom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Well, Yigong, please think it over. You may use this period to negotiate with us about your start-up package.”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Nikola Pavletich(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Nikola善意地告诫我,“If I were you, I would NOT tell them that I would accept their offer now. This is your time to cut a better deal!”Nikola故意在“NOT”上加重了语气。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拿到offer后争取更好待遇的重要性,但普林斯顿大学是我梦幻中的学术圣地,怎能在这种地方讨价还价呢?!这是我的性格。更何况,拿到这个offer实在是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工作面试,事先是做好了失败准备的!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1997年共有两个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位置,但却有四百多名年轻的博士后科学家申请。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六个面试人。我作为六人中的一员在2月27日最后一个到普林斯 顿面试。去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心情既紧张又激动,26日一晚上基本没能睡着,脑子里一遍遍地全是精心准备的介绍我的科研进展的幻灯片。早晨6点起床,赶 上了七点从纽约Penn Station开往南方的火车,七点五十抵达普林斯顿。九点整开始面试。   27日上午分别与四位教授举行一对 一的每人45分钟面谈,其中一人是2001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Shirley Tilghman。因为我已经对他们的科研事先有所了解,所以面谈还算顺利;但Shirley在认真讲述了她的科研进展后很意外地考了我一个相关问题,我 极为紧张地思考后做了还算得体的回答,她点头称对,我才收了一身冷汗。中午与几位博士生一起午餐。下午一点半午餐后,又与三位教授进行面谈,其中第一位是 时任系主任的Tom Shenk,第二位是前系主任、后曾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Arnold Levine。下午4点整,我在系报告厅LTL003给了50分钟的学术报告。我发挥得很好,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回答问题时已经完全自信。原定晚餐由 Tom Silhavy及另外两名教授参加;我的学术报告后Tom Shenk和Arnold Levine两位重量级教授临时决定共进晚餐,而且Shenk很有暗示意味地对我说,“I think you will become a superstar at Princeton.”   晚餐安排在普林斯顿小城著名的法国餐馆Lahiere’s Restaurant。 Levine介绍说这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22年中最喜欢的餐馆;Shenk则指着一张爱因斯坦挂像下面的桌子说,“In a few years, if I invite you to dine at that table, then you will soon receive tenure at Princeton.”。晚餐聊得很开心,根本不象是面试的一个环节。当天晚上我下榻Nassau Inn,由于白天面试的顺利进行,我激动得几乎彻夜难眠,直到凌晨4点多才入睡。第二天继续与8位教授的一对一面谈,包括后来接Shenk做系主任的 Lynn Enquist和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Eric Wieschaus。由于连续两天没休息好,午餐后我已经筋疲力尽,居然在与Wieschaus面谈时差点打盹,害得我红着脸坦白没有休息好。面试直到 28日下午4点结束,也结束了持续整整两天的面试。老实说,第二天的感觉远不如第一天,心里也有点儿忐忑不安。还好,最终拿到了offer。    创业:做个超级博士后    尽管我可以在1997年的夏天开始普林斯顿的独立实验室,我选择推迟六个月,在1998年1月才正式报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完成我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工 作,也让自己做更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感觉诚惶诚恐,不知今后几年的学术生涯能否继续自己博士阶段和博士后训练的辉煌。    Shenk和Levine对我各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至今想与每一位年轻PI分享的忠告。和每一位刚刚开始独立实验室的助理教授一样,我担心自己能否顺 利申请到科研基金,尤其是NIH的项目经费;这种担心对英语非母语的外国人尤其真实和迫切。1998年1月,初到普林斯顿,我对Shenk表达了这种担 心;Shenk回答道,“Yigong,please focus on your research and apply for NIH grants only when you have significant preliminary results. If you fail to obtain any external funding but are doing fantastic research, we will support you! Please don’t worry.”Shenk的这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只要我的科研出色,即使拿不到外面的经费,系里也会支持我!   不可否认,每一位 助理教授都对能否拿到tenure耿耿于怀;我也一样,从在普林斯顿正式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常常想这个问题,而且常常想得很紧张。在1991至1997的 六年中,七位年轻的助理教授试图在分子生物学系拿到tenure;可惜,只有一位成功,其他六人都被迫离开普林斯顿、另谋它职。Levine看透了我的担 心,直截了当地告诉我,“Yigong, think about it: getting tenure is not so difficult. If you can reproduce your track record as a graduate student and a postdoc in the next 5 years, you will get your tenure at Princeton or any other top-notch university in the US.”如果说Shenk的表态打消了我对申请基金的担心,Levine的忠告则让我看清了为拿到tenure而需要努力的目标。Levine进一步提醒 我,“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 were alone as a grad student or postdoc. But now you have a lab full of people to help you. That’s why it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get tenure.”这句话让我信心充足!是啊,我至少会有三、四个人的实验室,加上我,如果这么一批人在一起还不能重复我一个人做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的工作 分量,我也太笨了,不值得普林斯顿的tenure!   Levine又对我做独立PI提出了具体建议,“Treat yourself as a super-postdoc in the lab during the first 3 years. You must work on your own projects at the bench and supervise your students. This way, you will get your research take off immediately.”我完全接受Levine的建议,不仅天天在实验台上做自己的课题、还尽全力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做研究,科研工作很快形成局面, 仅用三年就顺利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在庆祝我顺利tenure的party上,Levine又一次忠告我,“I know you’ve been working hard on the bench for 3 years. Now your lab is fully established, and you need to shift your focus from bench work to supervision. Some people believe, and I agree, that spend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your time on the bench work after being a PI for 5 years won’t make you fantastically successful.” 当时对这条建议我从心里有点不认同,但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科研经历,这个建议是很有道理的。    我对清华年轻PI的忠告    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立足于自己是一个超级博士 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帮助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 清华拿不到tenure!当然,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像Shenk和Levine一样做好对年轻人的支持工作。只要你们做的研究工作出色,即使在外面拿不到 经费,清华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们!   我还告诫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做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 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那些天天热衷于拉关系的浮躁科学家,如果没有实实 在在的学术成果,即使表面风光,事实上也会被同行(包括一些他拉过关系、关照过他的人)从心里看不起。在学术界,这永远是真理!在美国是,在中国是,在世 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   与所有的年轻PI共勉!
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林斯顿
热度 2 azye 2011-11-3 03:16
看了普林斯顿大学主页的介绍,有一点很让我很惊讶。这个世界第四古老的大学,居然只有1132个员工,7000多个学生。这在中国也就是一个专科学校的规模。可普林斯顿的产出与排名均在世界前三名内。 Princeton University is a vibrant community of scholarship and learning that stands 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Chartered in 1746, Princeton is the fourth-oldest colle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is an independent, coeducational, nondenominational institution that provides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instruction in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As a world-renowned research university, Princeton seek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levels of distinction in the discovery and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Princeton is distinctive amo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its commitment to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oday, more than 1,100 faculty members instruct approximately 5,0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2,500 graduate students. The University's generous financial aid program ensures that talented students from all economic backgrounds can afford a Princeton education. Academics Faculty, including full time, part time and visiting: 1,132 (spring 2010) Undergraduate student to faculty ratio: 6:1 Departments: 34 Interdisciplinary certificate programs: 46 Schools within the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Library holdings: More than 13 million in 11 libraries Students Student enrollment: 7,494 total; 5,044 undergraduate; 2,450 graduate (2009-10) Undergraduate admission rate in 2010-11: 8.8 perc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financial aid: 60 percent Average financial aid grant for the class of 2014: $36,650 Students from more than 98 countries American minorities make up approximately 37 percent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 body
4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普林斯顿大学
dongzg101 2011-10-27 00:23
普林斯顿大学(英语:Princeton University),又译普林斯敦大学,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八所 常春藤盟校 之一。学校于1746年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镇创立,是美国殖民时期第四所成立的 高等教育 学院,当时名为“新泽西学院”,1747年迁至新泽西州,1756年迁至普林斯顿,并于1896年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 中文名: 普林斯顿大学 外文名: Princeton University 校训: Dei sub numine viget 创办时间: 1746年 普林斯顿 (Princeton, New Jersey)是美国东北部城市新泽西州著名的大学。 普林斯顿 地处纽约和 费城 之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乡村都市。小城位于新泽西州西南的特拉华平原,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东濒 卡内基 湖,西临 特拉华河 。普林斯顿的景色幽雅,四周绿树成荫、绿草丛丛,清澈的河水环绕着小城静静流淌;普林斯顿人口约为3万,大多市民生活富裕;小城交通方便,距离纽约和费城只需大约1小时车程,加上小城恬静而又安详的生活,浓浓的文化氛围笼罩下的贵族气息,使普林斯顿成为美国上层人士青睐的居住地。   美国独立战争在这里赢得第一次胜利.爱因斯坦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22年时光.它记录了 博弈论 大师 纳什 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爬满 常春藤 的哥特式校园,永不停歇地讲述着 美丽心灵 的故事.它是美国政治家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两位 总统 和44位美国州长.这里曾经盛开文学界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当代最著名的大诗人艾略特在此冥想玄思,它是驱动人类前进的原动力,33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众多华人学术精英,在这里为人类文明注入了重量级的资本。 普林斯顿的学生都必须遵照被称为“荣誉规章”(''Honor Code”)的学术诚信的政策。这条规定需要学生写一份书面保证,保证对所有的书面作业既没有剽窃也没有违反其他道德规范。写下这份保证表示签署的学生已经理解这条政策的“双向责任”:自己绝对遵守,也向校方报告任何其他学生违反这条政策的现象。因为“荣誉规章”的存在,普林斯顿的考试没有校职工监考。违反“荣誉规章”的学生会遭到最强烈的处分,包括短暂的禁闭以及经常性的开除。可喜的是,尽管无人监考,处分并不经常被使用。   普林斯顿 的校址方圆2.4平方公里,风景优美。校内有很多后哥特式的建筑,大多数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建的。Nassau Hall是校内的主管理楼,建于1756年,曾在1783年间短暂地被作为 国会大厦 使用。校园内一些现代的新建筑有一些是 罗伯特·文图里 、Hillier Group、德米特里·波菲里奥斯和弗兰克·格里设计的。校内还有很多雕塑,包括亨利·穆尔(例如“椭圆上的斑点”,被戏称为 普林斯顿大学 “尼克松的鼻子”)、克莱门特·米德穆尔 (暴发户 II)和 亚历山大·考尔德 (Five Disks: One Empty)的作品。校园的中间是自1830年左右修建的Delaware and Raritan 隧道和可以划船的卡内基湖。   普林斯顿大学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大学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收到了将近一百亿美元,来自校友会的源源不断的捐款和一些投资专家的努力。普林斯顿将不少钱花到了为校艺术 博物馆 购买藏品上,包括 莫奈 、 Andy Warhol 以及其他名 画家 的作品。   大多数普林斯顿学生都住在校内的学生宿舍里。一、二年级学生住在 住宿学院 里,年长学生可以选择住在校外,但是这样的学生不多,因为当地的房租和地价都非常高。 本科 阶段的社会活动包括一系列的“饮食俱乐部”,这种活动对高年级学生也开放。这种学校活动的功能和其他大学的联谊会类似。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内有5个大小不同的戏院及许多 戏剧 团体,有管弦乐队、合唱队、 爵士 歌舞团、歌剧院、礼拜团乐队、唱诗班、福音演奏组;学校有38个体育代表队,几乎一半以上的 本科生 参加校际体育比赛;学校有200多个 学生组织 ,一份学生报纸普林斯顿日报,一个WPRB学生无线电台。   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学生并不仅仅依靠成绩,要看学生的能力与潜能,各种学术与非学术的兴趣,特殊技能与天资、经验、抱负和背景等因素都会纳入它的考察范围。学校评价优秀学生的指标有4项:头脑质量,包括智商、学习能力、创造力等;品格质量,包括责任感、价值观、判断力等;为学校作出贡献的能力;未来在本专业和社区起领导作用的潜力。学校的申请期限为每年的1月2日以前。   1869年,普林斯顿和罗格斯的校队之间进行了历史上第一场各 普林斯顿大学 个校队之间的 橄榄球 比赛,普林斯顿队以4比6败北。普林斯顿与 耶鲁 之间自1873年以来的对抗是 美国历史 上第二悠久的。近来,普林斯顿的男子 篮球 、男女长曲棍球以及女子赛艇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来自普林斯顿的American Whig-Cliosophic辩论队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这个辩论队是美国议会辩论协会的成员之一,也曾经主办过 世界大学辩论比赛 。   普林斯顿大学的现任校长为雪莉·提尔曼。   2008年最新统计全美排名为综合第一。 编辑本段 本科阶段   深受老牌名校威廉玛丽学院的荣誉制度影响,普林斯顿大学也传承了这项伟大的制度,普林斯顿大学 的本科学生都要签署被称为“荣誉规章”(“Honor Code”)的学术诚信的保证。这条规定需要学生写一份书面保证,保证对所有的书面作业既没有剽窃也没有违反其他道德规范。学生们在每一次考试都被要求写下“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我没有在这次考试中违反荣誉规章”的誓言。这份规章带有第二份义务:在入学考试的时候,每个学生保证在看到别的学生舞弊时向学生维护的荣誉委员会报告。由于这个规章,普林斯顿大学考试无人监考。违反“荣誉规章”的学生会遭到最强烈的处分,包括短暂的禁闭以及经常性的开除。可喜的是,尽管无人监考,处分并不经常被使用。课外作业不在荣誉规章的管辖范围内,但学生也经常需要在作业上写下绝无作弊行为的保证。(“这份作业完全代表着我自己的努力,也不违反学校的任何规章。”) 普林斯顿大学 大多数普林斯顿学生都住在校内的学生宿舍里。一二年级学生住在住宿学院里,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住在校外,但是这样的学生不多,因为当地的房租和地价都非常高。 本科阶段的社会活动包括一系列的“饮食俱乐部”(eating clubs),这种活动对高年级学生也开放。这种学校活动的功能和其他大学的联谊会类似。   普林斯顿的录取过程极其严格。根据《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普林斯顿是全美在录取上第二严格的大学,仅次于 麻省理工学院 。申请攻读普林斯顿的本科需要提供:(中学)成绩单、推荐信;对于海外学生,还需要托福成绩以及申请 研究生 时需要的GRE成绩。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学生时并不仅仅参考成绩,要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潜能,对各种学术与非学术领域的兴趣,特殊才能与天资、处事经验、人生抱负和家庭背景等等因素都会被纳入它的考察范围。校方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指标有4项:头脑质量,其中包括智商、学习能力、创造力等等;品格质量,其中包括责任感、价值观、判断力等等;为学校作出贡献的能力;以及未来在本专业和社区中起到领导作用的潜力。普林斯顿录取学生按照不看家庭经济状况,只看各方面成绩的规则来选择学生。普林斯顿很爽快地用收到的捐款把贫困学生无法支付的学费都减免而不像其他大学强加学生背上沉重的贷款包袱。普林斯顿在2001年成为了全美第一所“无贷款”的学校。尽管有这些规定,普林斯顿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同档次学校中在文化上最保守和传统的。但是,多数学生还是在大选中将选票投给了民主党。为了改变这种整体上的印象,普林斯顿已经强制性地追求多样性。普林斯顿是Davis United World College基金的成员之一,来自这个基金的国际学校都可以根据需要获得这项基金的援助。 编辑本段 地理位置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NJ))位于 美国 新泽西州 的 普林斯顿 。它是美国殖民时期第四所成立的 高等教育 学院。1746年在新泽西州的Elizabeth创立,当时名为“ 新泽西学院 ”。学校 1756年 搬迁到普林斯顿时名称仍未改动。一直到1896年学校才正式更名为“普林斯顿大学”。它是英属 北美洲 部分成立的第四所大学。虽然它最初是长老制的教育机构,但是现在已经成为非 宗教 大学,对学生亦无任何宗教上的要求。这所大学提供两种主流的本科学位: 文学士学位和工学士学位。 普林斯顿保有浓厚的欧式教育学风。创立 宗旨 上强调训练学生具有 人文 及科学的综合素养。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   由 曙光长老会 创立的普林斯顿大学 原本是为培养长老而建立的。起初校址设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镇,校长为乔纳森·迪肯逊,原校名新泽西学院(有人提出以当时的 省长 乔纳森·贝尔切命名,但被否决)。 新泽西 学院第二任校长是老阿伦·布尔,第三任是 乔纳森·爱德华兹 。1756年,新泽西学院迁到了普林斯顿。    大学宿舍 从1756年的迁址到1803年Stanhope Hall建成,整个学院唯一的建筑便是Nassau Hall,为英王 威廉三世 命名为House of Orange-Nassau。 美国独立战争 期间,学院被双方占领,许多建筑都被大规模地损坏。1777年一月进行的 普林斯顿战役 被证明是对于乔治· 华盛顿 将军 以及他的士兵来说关键的一战。两个普林斯顿人签署了 独立宣言 。在1783年夏,大陆 会议 在Nassau Hall举行了会议,会议决定普林斯顿为国家 首都 。普林斯顿的首都位置持续了四个月。在 独立战争 中,华盛顿将军为从 英国 侵略者手中将其夺回,向Nassau Hall发射了猛烈加农炮火,而饱受蹂躏的Nassau Hall奇迹般地存活下来;1802年和1855年的两次大火又将Nassau Hall仅存的残壁烧毁。由约瑟夫·亨利·拉特罗布、约翰·诺特曼以及约翰·威瑟斯普恩重建的Nassau Hall与 罗伯特·史密斯 设计的原作相比,有了很多改进也宽敞了很多。几个世纪以来,Nassau Hall的角色从多功能建筑、 办公楼 、宿舍、图书馆,到专用的教室,一直演变到今天的行政大楼。(请参看Princeton Companion )    普林斯顿神学院 于1812年从普林斯顿大学分离,因为长老们希望能 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筑像童话中的古堡 有更多的 神学 培训,而教师与学生们希望的恰恰相反。此举减少了学生数量,也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了来自外界的支持。大学和 神学院 目前由于共同的历史和共享的资源而有着非常愉快的合作。   普林斯顿大学在詹姆斯·麦考士在1868年成为校长之后变得停滞不前。在他作为校长的二十年间, 课程 被无谓地检查,科学课程的扩展被限制。麦考士还监督了一系列 哥特复兴 风格建筑的兴建。(请参看Princeton Companion )。校园中的McCosh Hall就是以麦考士命名的。 1896年,为了表示对所在地的尊敬, 新泽西学院 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同年,学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也正式变了一所大学。在伍德罗·威尔逊任校长期间,普林斯顿新增了一个讨论研究课程,叫做“preceptorial”(1905年)。这个在当时很特别的概念以一个更个人化的小组学生与教师讨论的方法替代了原有的大教室课程。   1930年,并不附属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院在普林斯顿成立,也是全国第一所给 学者 研究的住宿学院。爱因斯坦是研究院第一批 教授 之一。可以说,整个20世纪就是一个全世界各地学者、 研究员 和企业从世界各地流入普林斯顿的过程。   1969年,普林斯顿大学开始录取女性本科学生。在1887年,普林斯顿其实已经在当地的Evelyn街和Nassau街开办了名为Evelyn女子学院的姐妹学校,大概在10年之后关闭。多年后,校方决定吸收 女生 ,并致力于将学校办得对女性更加友好。在1969年四月,当普林斯顿发出录取通知书时,这些计划尚未完全实现。普林斯顿的5年男女同校计划拨款七百八十万美元,计划在1974年吸收650名女生。最后,148名女生,包括100名1年级女新生和一些其他年级的女生,在1969年9月6日媒体的关注和审视中进入了普林斯顿的校园。 普林斯顿大学 作为一所著名的综合性 私立大学 ,普林斯顿拥有著名的教授学者、排位美国前5名的 校友 捐赠金额、藏书450万余册的 计算机 化的现代图书馆,还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一个艺术博物馆,一座教堂和相当数量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学校建有 等离子体 物理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约翰? 诺曼 超级计算机研究中心等主要科研机构和建筑学院、 工程技术 和应用学院、 威尔逊 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等研究生院。   在“常春藤”盟校中,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人数不多,目前在校学生人数约6400人,其中本科生约4600人,研究生约1800人。学校的学生来自全美50个州和55个国家,其中海外学生占5%,他们主要来自加拿大、 中国 、新加坡、英国和 德国 ,学校拥有教师约620余人。   普大分为大学生部和研究生部,共有4个学院:新泽西学院、工程和应用科学院、建筑和 城市设计 学院、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32个系为: 人类学系 、艺术与考古学系、天文学系、 生物 化学系、 生物学 系、化学系、古典文化系、 比较文学 系、东亚研究系、经济学系、英 语系 、地理学系、德国语言与文学系、历史系、数学系、分子生物学系、 音乐 系、近东系、 物理系 、哲学系、政治系、心理系、宗教系、 罗马 语系和语言与文学系、 斯拉夫语系 的语言与文学、社会学系、统计学系、化学工程系,民用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 系、电机工程系、机械与航空系。还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国际关系两个专业学院,相当于系。   普林斯顿大学最引以自豪的是本科生教育,学校师生比例为1/6,在全美的 大学里 很少见,由于学生人数不多,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来关心学生的作业。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可以攻读两种学位:艺术 学士 和工程科学学士。前者授予主修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 的学生;后者授予主修 工程技术专业 的学生。    教学楼 导修制是普林斯顿大学教学的一项特色,学校大部分基础课程都是在100至150人的 大礼堂 内上课,但每个星期学生们都参加10至15人的小班,由教授或是助教带领,复习一 周来 所学的课程,这些由助教或教授带领的讨论,给学生们更大的空间去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学校的教育特点是本科生需要做独立研究工作。所有的艺术学士候选人必须完成一个独立的初级报告项目,以及一个高级 论文 ;工程学科 硕士 候选人要完成初步的独立研究工作,而且也要写一高级论文。 编辑本段 学校校训   普林斯顿大学 的 校训为“她因上帝的力量而繁荣” (Dei Sub Numine Viget)。 毕业校友中有州长,有 好莱坞 明星和两位美国总统。著名的 相对论 提出者 爱因斯坦 亦曾于此任教并从事高等研究.    亚历山大楼 课程设置   普林斯顿提供两个主要的本科课程:艺术学士(A.B.)与科学和工程学士 (B.S.E.)。按照传统, 人类学 课程学生可选讨论研究课程或者一周两次的课程,以及一个另外的讨论研究课程,叫做“preceptorial”,简称 "precept"。这个系统由时任普林斯顿校长的 伍德罗·威尔逊 指定。为了能够毕业,艺术学士的学生必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以及一到两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被称做“初级论文”("junior papers")。他们还必须完成一个两个学期的外文学科。科学和工程学士学生必须完成一个严格的科学和数学课程以及最少两个学期的独立研究。   普林斯顿提供研究生的 学位 (特别是博士学位),在很多学科都是最优秀的专业;包括 数学 、 物理 、 经济学 、 历史 和 哲学 。但是,不像其他大学,普林斯顿并没有广泛的研究生研究学院 -- 比如,普林斯顿没有法学院或者 商学院 。普林斯顿最有名的专业学院是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和国际关系学院,创建于1930年,原名为公共和国际关系学院,1948年改为现名。普林斯顿也提供工程和建筑学的研究生课程。 编辑本段 经济援助   卡尔·伊坎(Carl C. Icahn)实验室普林斯顿大学在普林斯顿评论(Princeton Review)(虽然名称和普林斯顿大学似乎有关,其实两者毫无联系)的评比中被评为最上得起的大学之一。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第一所完全没有学生贷款的大学,普林斯顿扩展的计划在3年前就确定了以不要偿还的 经济 援助代替贷款。之后校方又作出了一系列举措:在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前提下录取国际学生;把家庭房产的价值从计算学费的公式中去除;减少学生储蓄的贡献比例;并把校方对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暑期存 款的期望值降低。   普林斯顿大学还被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和普林斯顿评论两家媒体评为有贷款负担的 毕业生 最少的学校。普林斯顿的经济援助 办公室 估算本科生毕业时平均要背负2360美元的贷款,而全国各个大学的平均值约为20000美元。统计数字显示,2009届的班级中将有接近60%的有收入学生会接受某种形式的经济援助。   普林斯顿大学的申请截止日期是每年的1月2日。经济援助优先申请于每年的2月1日截止,由于学校资金充裕,所以提供的奖学金甚是诱人:一般可申请到的助学金为13800美元。普林斯顿大学每学年的学杂费约为33000美元,住宿和伙食费需要7206美元,其中不包括假期 费用 。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卡内基湖湖畔的划船中心1869年,普林斯顿和罗格斯的校队之间进行了历史上第一场各个校队之间的橄榄球比赛,普林斯顿队以4比6败北。普林斯顿与耶鲁之间自1873年以来的对抗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悠久的。近来,普林斯顿的男子篮球、男女长曲棍球(Lacrosse)以及女子赛艇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来自普林斯顿的American Whig-Cliosophic辩论队是 世界 上最好的之一。这个辩论队是美国议会辩论协会(APDA)的成员之一,也曾经主办过世界大学辩论比赛(World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s)。 编辑本段 校园观景    亚历山大 会堂拥有世界一流音响效果的 音乐厅 。图为会堂正面的拉丁墙。普林斯顿处于纽约和费城之间,是一座富有特点的乡村 普林斯顿大学 城市。方圆7平方公里的小城处在新泽西州西南的特拉华平原,东西方向分别有卡内基湖和特拉华河。河水环绕着的普林斯顿景色幽雅,周围树木繁茂;普 林斯顿人口约为3万,市民普遍生活富裕;小城交通方便,距离纽约和费城两大城市分别只需大约1小时车程,加上小城的恬静和安详,以及浓浓的文化氛围,使普林斯顿成为美国上层人士青睐的居住地。   普林斯顿的校址方圆2.4平方公里。校内有很多歌特复兴风格的建筑,大多数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建的。Nassau Hall是校内的主管理楼,建于1756年,曾在1783年间短暂地被作为国会大厦使用。校园内一些现代的新建筑有一些是罗伯特·文图里(Robert Venturi)、Hillier Group、德米特里·波菲里奥斯(Demetri Porphyrios)和弗兰克·格里设计的。校内还有很多雕塑,包括 亨利·摩尔 (例如他的“椭圆上的斑点”,被戏称为“尼克松的鼻子”)、克莱门特·米德穆尔(Clement Meadmoore)(暴发户 II)和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Five Disks: One Empty)的作品。校园的中间是自1830年左右修建的Delaware and Raritan隧道和可以划船的卡内基湖。 住宿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住宿学院是包含食宿功能的一系列建筑,由一、二年级以及一些住宿顾问(resident advisers)居住。每个学院都包括一系列宿舍,一间食堂,其它设施(包括自习室、图书馆、舞台、暗室等等),以及管理人员和有关教师。 普林斯顿目前有五所住宿学院。洛克菲勒住宿学院和玛茜住宿学院坐落于校园西北,两所学院的学院歌特风格建筑由于其代表性经常占据学校宣传品的版面。处在校园中南部的威尔逊住宿学院与 巴特勒 住宿学院,相比起来,要新一些,也是专门为作为住宿学院而建的。福布斯住宿学院位于校园的西南,曾被用做酒店,后来被校方买下用作住宿学院。本来以主赞助商玛格丽特·惠特曼,购物网站电子湾eBay 创始人 ,任CEO)命名的威特曼住宿学院的 建筑计划在2003年末取消。   学院歌特风格的Cuyler Halls是普林斯顿的学生宿舍。伍德罗·威尔逊曾在20世纪初对现有的住宿学院曾提出过改革计划。威尔逊的计划和 耶鲁大学 目前的计划类似, 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筑:纳索堂 是一个四年连续的住宿学院。由于得不到理事的支持,这个计划在1968年威尔逊住宿学院建立和一系列的饮食俱乐部建立的时候才正式开始。一二年级住宿学院的系统经常成为激烈讨论的题目。未来的计划是建立在威特曼住宿学院的完成的基础之上的。校方提出的威特斯计划(“Wythes Plan”)提出要在未来增加500名本科学生,两所住宿学院也会扩建以适应研究生的需要。这些新建计划就代表着威尔逊计划在提出一个世纪之后正式实现。   此外,普林斯顿还有一所研究生住宿学院,名曰研究生住宿学院(Graduate College),处在比 福布斯 住宿学院更远的校园角落。 克里夫兰塔(“Cleveland Tower”)是这一系列的学院歌特(Collegiate Gothic)建筑中的代表,也是当地一个世界级钟乐队的所在地。 美术博物馆   普林斯顿大学的美术博物馆被建立的目的是给予学生直接,亲密,以及长期的对世界级美术作品的接触和熏陶,也可以对学校美术系的教学和研究做到补充的效果;这也是美术博物馆长期以来的首要功能。 美术博物馆大约有六万件藏品,从古代到现代的艺术品都有收集,并主要集中于地中海、 西欧 、中国、美国和 拉丁美洲 的作品。博物馆有专门的古希腊、 古罗马 的文化遗产收藏,包括陶器、大理石、青铜、以及罗马的镶嵌工艺收藏。这些文物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在安提阿(古 叙利亚 首都,现 土耳其 南部城市)的考古挖掘工作。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些中世纪 欧洲 的雕塑、金属制品和 彩色玻璃 。西欧的油画收藏包括了从早期文艺复兴一直到19世纪,20世纪以及现代美术作品的收藏还在扩展之中。   中国美术作品是博物馆的重要收藏之一,包括重要的青铜、坟墓雕像、绘画作品、以及书法;博物馆还有 前哥伦布时期 美术,包括来自于玛雅文明的美术作品。美术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大师印记和绘画作品,还有一个广泛的独创摄影作品收藏。 学校图书馆   普林斯顿校图书馆目前有一千一百万藏书。主要的馆址燧石图书馆(Firestone Library)拥有超过六百万册藏书。在燧石图书馆之外,许多独立的学科(包括 建筑学 、 美术 历史、东亚研究、 工程 、 地质学 、 国际关系 和 公共政策 ,以及近东研究)也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传统上,每个有历史的学科都在图书馆有自己单独的研究室,可供本系学生各自参考专业书籍和研究资料。 编辑本段 学校荣誉   在普林斯顿大学 256年的建校史上,出过不少星光灿烂的人物,对美国的社会文明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从这所学校里走出过大批的科学家、 文学家 和政治家。著名的相对论大师爱因斯坦、数学大师 冯诺依曼 · 阿廷 等都在这里从事过研究。历届 诺贝尔物理奖 得主中,有20多位是这所学校的教授。著名的科学家 华罗庚 、姜伯驹、中国科学院外籍 院士 陈省身、 李政道 、 杨振宁 都曾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院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还为美国培养了两位总统、有1000多名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美国国会 参议员 、众议员、 联邦政府 的高级官员,以及州长和州政府的高级官员。由此,普林斯顿大学赢得了“美国政治家摇篮的誉称。而风靡世界的 福克斯 电视台的电视剧《越狱》中,男主角Michael Scofield的扮演者Wentworth Miller,也是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 编辑本段 师资和教学质量   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是普林斯顿大学 的师资却不亚于全美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目前教授中有7位 诺贝尔奖 得主,22位 麦克阿瑟 学者奖获得者。历史上普林斯顿大学校友中有31位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1998年,普林斯顿教授、华裔科学家 崔琦 获诺贝尔物理奖。最近(2000年)的一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乃是1968届硕士,1971届 哲学博士 詹姆斯·海克曼(James J. Heckman)。1998年,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将普林斯顿与哈佛的本科教育并列为美国之首。此外,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在一流学术期刊和人文类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人均数量也高居全美之首。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比例为1:6,这样高的比例在全美的大学里是少见的。由于学生人数不多,教授们会有足够的精力来关心学生的作业与发展。 普林斯顿大学 同时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的传统享誉世界,普大坚持学术至上原则,至今,学校没有开设社会上最热门的学科: 法学 、商学、医学,这与习俗追求以及社会时尚完全不同。普大的任何一个专业在全美大学都是名列前茅,你很难找出有哪个系不够好,她的数学、哲学和物理系尤其知名,历史、英语、政治和经济系也在 学术界 备受推崇。规模巨大的普林斯顿 等离子体物理 研究中心,自50年代以来一直得到联邦政府的资助,拥有近400名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和近4000万美元的固定经费。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从1893年开始实行“诚信”制度,在这里,学生参与的所有书面考试都在诚信制度下进行,即没有老师监考,全凭学生自觉。这种制度是通过所拟订的遵守诚信誓约,使学生们保证对诚实及每次考试的结果负责。学校管理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学校董事会中有4名学生代表,校方与学生相互信任。    招生条件   大学本科:SAT Verbal 650分,Math 700分,另须报考TOEFL ,高中成绩平均每门90   研究生: TOEFL:100+ , GRE: Verbal500+, Quantitive750+, Analytical Writing4+, 大学GPA 3.5+    申请方式   学校提供两种申请方式,一种是Early Decision Program,需要于11月1日之前递交申请表;另一种是Regular Decision Program,需要于1月1日前递交申请表。 编辑本段 社会评价   在2012USNEWS最新排名中普林斯顿和哈佛并列第一  美国最新大学排行榜出炉 哈佛、普林斯顿并列第一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8月20日 15:35   【《财经网》华盛顿专稿/ 特约记者 林瑞轩】   8月19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 World Report)针对全美1400多所大学发布了2010年度美国最佳大学排行榜, 哈佛大学 连续第二年成为美国最佳大学。但此项排名与去年排名变化不大。   在全国性综合大学排行中,普林斯顿大学以其出色的学术表现,与哈佛并列第一。耶鲁名列第三。   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 和 宾夕法尼亚大学 并列全国性综合大学第四位。   排行前20名的全部是私立大学,排名最靠前的 公立大学 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 弗吉尼亚大学 ,分别排在第21和第24。   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哥伦比亚等 常青藤大学 的门槛较高,学费昂贵,这些大学的录取率多在10%左右,但一旦能被录取,像哈佛这样的学校通常给优厚的奖学金或很多学费减免。 加州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这样的名牌公立大学,招生人数远远多于私立大学,录取率较高,学费却低得多,是普通家庭优秀学生上大学的好选择。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近年来哈佛决定大幅增加奖学金的政策,加强了其出色的学术名声。来自年收入少于6万美元的家庭的学生,一旦被哈佛录取,不用交付任何费用;年收入6万到18万美元家庭的学生,付费不超过其家庭年收入的10%。对于60%的哈佛学生来说,这项政策是这所每年需要5.2万美元的名校给的大折扣,保证穷人和中产阶级家庭的优秀学生也有机会上哈佛。   哈佛最近还出台新政策,帮助国际学生获得学生贷款,而未必要有美国的担保人。哈佛因此还被评为为学生提供最佳资金资助大学的第一名。   普林斯顿去年滑落亚军后,这次重返榜首。这个位于新泽西州的大学本学年推出若干新项目。今年秋季,20位新生将先到海外度过第一年,从事社区服务,今后几年将扩大到100名新生。普林斯顿还是美国六所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课本的大学之一。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评比包含15项学术指标,毕业率、师资、经济来源、学生选择、校友评估等量化指标占总分的75%,另外25%由调查以及各所大学自我打分排名来决定。此外,评估标准还与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相结合,比如近年来更加看重录取了多少 低收入家庭 的学生。 编辑本段 著名校友   详细名单请参看著名普林斯顿大学校友。   约翰·F·肯尼迪 1939届(第一学期之后因为健康原因退学) - 第35任美国总统    詹姆斯·麦迪逊 1771年届 - 第4任美国总统   伍德罗·威尔逊 1879届 - 第28任美国总统,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及新泽西州州长    盖瑞·贝克 1951届 -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1992年)   艾伦·图灵博士 1938届 - 计算器科学家、密码学家    皮特·康拉德 1953届 - 宇航员 ,第三个踏上月球的人    田长霖 - 柏克莱加州大学校长    乔治·凯南 -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 普利策新闻奖 获得者。 遏制政策 始创人。    胡应湘 香港 合和实业主席   温特沃斯·米勒 越狱 男主角   约翰·纳什 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编辑本段 著名教授   本·伯南克详细名单请参看著名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本·伯南克 - 经济学和公共关系教授,现任 美国联邦储备局 主席    托妮·莫里森 - 英文教授, 黑人 女作家    安德鲁·怀尔斯 - 数学教授,费马大定理证明人    约翰·福布斯·纳什 - 数学教授。主要工作领域为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并提出了纳什均衡。    姚期智 - 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2000年 图灵奖 得主,目前是清华大学教授。   余英时-著名历史学家,2006年获得素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 编辑本段 出自该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来源:普林斯顿大学网站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请参考至2006年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   粗体标出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的获奖者,其他是曾在普林斯顿任教的获奖者。   详细名单请参考著名普林斯顿大学人物列表。 化学奖   埃德温·麦克米兰 - 1933届物理博士,获1951年化学奖   里查德·斯 莫里 (Richard Smalley) - 1974届博士,获1996年化学奖 经济学奖   加里·贝克(Gary Becker) - 1951届,获1992年经济学奖   约翰·福布斯·纳什 - 数学教授,1950届博士,获1994年经济学奖 文学奖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 - 1910届,获1936年文学奖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英文教授,黑人女作家,获1993年文学奖 和平奖   伍德罗·威尔逊 - 1879届,获1919年和平奖 物理学奖   理查德·费曼 - 1942届博士,获1965年 物理学 奖    阿诺·彭齐亚斯 - 教授级访问学者,获1 美籍华人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978年物理学奖    约瑟夫·胡顿·泰勒   崔琦,电子工程教授,获1998年物理学奖    戴维·格娄斯 ,物理教授,与其学生 弗朗克·韦尔切克 共同获得2004年物理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艾瑞克·威斯乔斯 - 分子生物学教授,获199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编辑本段 专业设置 本科   法律、工程技术、建筑、教育、理科学、旅游、农林类、人文艺术、社科类、生物、体育、新闻传播、信息科学、金融与经济、建筑、化学工程、经济、教育、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考古学、生物化学、人类学与地理、神学、美术、现代史、自然科学、心理研究、数学及电算、社会科学、数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物理、音乐、哲学等。 研究生   金融与经济、建筑、化学工程、经济、教育、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考古学、生物化学、人类学与地理、神学美术、现代史、人类语言产生研究、自然科学、心理研究、数学及电算、工程学、社会科学、数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物理、音乐、哲学、政治学等。 (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15张) 2011年QS世界大学前50 前10名 ▪ 剑桥大学 ( 英国 ) ▪ 哈佛大学 ( 美国 ) ▪ 麻省理工学院 ( 美国 ) ▪ 耶鲁大学 ( 美国 ) ▪ 牛津大学 ( 英国 ) ▪ 帝国理工学院 ( 英国 ) ▪ 伦敦大学学院 ( 英国 ) ▪ 芝加哥大学 ( 美国 )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美国 ) ▪ 哥伦比亚大学 ( 美国 ) 11-20名 ▪ 斯坦福大学 ( 美国 ) ▪ 加州理工学院 ( 美国 ) ▪ 普林斯顿大学 ( 美国 ) ▪ 密歇根大学 ( 美国 ) ▪ 康奈尔大学 ( 美国 )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美国 ) ▪ 麦吉尔大学 ( 加拿大 )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瑞士 ) ▪ 杜克大学 ( 美国 ) ▪ 爱丁堡大学 ( 英国 ) 21-30名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美国 ) ▪ 香港大学 ( 中国 ) ▪ 多伦多大学 ( 加拿大 ) ▪ 美国西北大学 ( 美国 ) ▪ 东京大学 ( 日本 )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 澳大利亚 ) ▪ 伦敦国王学院 ( 英国 )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新加坡 ) ▪ 曼彻斯特大学 ( 英国 ) ▪ 布里斯托大学 ( 英国 ) 31-40名 ▪ 墨尔本大学 ( 澳大利亚 ) ▪ 京都大学 ( 日本 ) ▪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 法国 )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美国 ) ▪ 洛桑理工学院 ( 瑞士 ) ▪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 ( 法国 ) ▪ 香港中文大学 ( 中国 ) ▪ 悉尼大学 ( 澳大利亚 ) ▪ 布朗大学 ( 美国 ) ▪ 香港科技大学 ( 中国 ) 41-50名 ▪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 美国 ) ▪ 国立首尔大学 ( 韩国 ) ▪ 卡耐基梅隆大学 ( 美国 ) ▪ 纽约大学 ( 美国 ) ▪ 大阪大学 ( 日本 ) ▪ 北京大学 ( 中国 ) ▪ 清华大学 ( 中国 ) ▪ 昆士兰大学 ( 澳大利亚 ) ▪ 新南威尔士大学 ( 澳大利亚 ) ▪ 华威大学 ( 英国 ) 参考资料 1 普林斯顿大学详细资料 http://school.nihaowang.com/3738.html 2 普林斯顿大学申请评估 http://www.ruimeiedu.com/free/38.html 3 2012USNEWS最新排名! http://www.keywin.org/news/detail/zhongyingbanusnews2012meiguodaxuepaiming-2011nian9yue13rizui-4005-1.html 4 美籍华人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http://phy.ujn.edu.cn/expresou/html/wulishijie/20070607/89.html 5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http://www.abroadstar.com/universitydetail_58.go 扩展阅读: 1 普林斯顿简介1. http://www.wscollege.cn/college/11.html 2 普林斯顿官网 http://www.princeton.edu 3 教育在线: http://www.eol.cn/school_3324/20060830/t20060830_194086.shtml 开放分类: 美国 , 教育 , 名校 , 世界著名大学 if(typeof PDC!="undefined"){PDC.tti();} 我来完善 “普林斯顿大学”相关词条: 哥伦比亚大学 维拉诺瓦大学 匹兹堡大学 纽约州立石溪大学 布朗大学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 维拉诺瓦大学 匹兹堡大学 纽约州立石溪大学 布朗大学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马里兰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洪堡大学 卡耐基梅隆大学 密歇根大学 杜克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 达特茅斯学院 斯坦福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普渡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 美国国会图书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华盛顿大学 芝加哥大学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康奈尔大学 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常春藤联盟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太原科技大学 剑桥大学 匹兹堡 美国西北大学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 威克弗里斯特大学 埃默里大学 威克森林大学 卡内基梅隆大学 诺特丹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清华大学 丹佛大学 北京大学 暨南大学 爱琴大学 山东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北京开创英才教育学校 现任校长: 雪莉·蒂尔曼 知名校友: 约翰·F·肯尼迪 詹姆斯·麦迪逊 所属地区: 美国 新泽西州
1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马观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热度 2 黄安年 2011-9-29 00:48
走马观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走马观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9 月 2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9 月 25 日 , 我们在新泽西 Plainsboro , NJ 看望袁清夫妇,参观普林斯顿大学,并有机会前往离普林斯顿大学很近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走马观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 1930 年 成立于 美 新泽西州 普林斯顿 。它是独立的高级研究院 , 不是 普林斯顿大学 的一部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被认为是一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做最纯粹的尖端研究,而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的研究机构。研究院最有名的科学家莫过于 爱因斯坦 ,以及 冯·诺伊曼、范布伦、奥本海默等人 了。这个研究院的门坎很高 , 不是一般研究人员能进入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员的生活和住房很简单 , 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 , 甚至和低收入家庭住宅没有多大区别, 他们是批与世隔绝、与世无争,不求短平快之辈,他们不知浮躁是什么。 这个举世闻名的高级研究院现在不仅仅限于数理研究 也有历史研究 , 研究院的牌子很小、很小 , 一般人很难找到。袁清教授告诉我们说 , 他最初来找时 , 找了 20 分钟光景, 回程时又兜了进半个小时才出来,这里的路况很一般, 一般人是根本不知道这里会知道有世界顶尖的研究所。爱因斯坦在这里工作了很长时间,我们猜测他的工作室在那里, 但研究所没有任何标志给以说明。在一个浮躁时代的今天, 我们在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研究所。 照片 15 张是即时拍摄的 , 最后两张取自自由的百科全书。 ****************************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Fuld Hall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 英语 :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 1930 年 成立于 美国 新泽西州 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不是 普林斯顿大学 的一部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一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做最纯粹的尖端研究,而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的研究机构。研究院最有名的科学家莫过于 爱因斯坦 了。在其他地方也有基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而建立的高等研究院。 目录 1 历史 2 组织结构 3 固定研究人员 3.1 数学 3.2 自然科学 4 历史名人 5 历史 6 延伸阅读 7 外部链接 历史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百货商人路易斯·邦伯格兄妹捐资建立的。为回报新泽西居民,他们原先希望捐款建立一个医疗机构。但是在教育家、高等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劝说下,他们选择在 普林斯顿大学 的附近成立了这个研究院。弗莱克斯纳是美国第一所研究性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的毕业生,他的理念是建立一个纯理论研究的 柏拉图 式的学院。研究院不授予学位,所有成员都是获得过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 研究院虽然和大学没有互属关系,但是有很深的渊源。研究院最早是借用普林斯顿数学系的办公室,主要人员如冯·诺伊曼、范布伦也来自数学系。研究院的许多教授也同时兼职普林斯顿教授。 奥本海默在二战后曾长期任研究院的院长。 组织结构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底下有历史研究学院、数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以及一个新成立的理论生物研究计划。每个研究学院都有一个小规模的终身研究员团体,每年也会有一些访问学者作为补充。 固定研究人员 数学 恩里科·蓬皮埃利 ( 菲尔兹奖 得主) Jean Bourgain (菲尔兹奖得主) Pierre Deligne (菲尔兹奖得主) 菲利普·格里菲斯 罗伯特·郎兰兹 ( 沃尔夫奖 得主) Robert MacPherson Atel Selberg (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得主) Thomas Spencer Vladimir Voevodsky (菲尔兹奖得主) Avi Wigderson (奈望林纳奖得主) 自然科学 斯蒂芬·阿德勒 (理论物理) 弗里曼·戴森 (理论物理,沃尔夫奖得主) 彼得·哥尔德里奇 (天体物理) 皮特·哈特 (天体物理) 阿诺尔德·李汶 (天体物理) 胡安·马尔达西那 (理论物理) 内森·塞伯格 (理论物理) 爱德华·威滕 (理论物理,菲尔兹奖得主) 历史名人 爱因斯坦 哥德尔 冯·诺伊曼 奥本海默 参见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列表 历史 延伸阅读 Ed Regis, Who Got Einstein's Office: Eccentricity and Genius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ddison-Wesley, Reading, 1987) Bjrn Wittrock,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tudy: Ideas, Histories, Rationales ( pdf file ) 外部链接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来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6%9E%97%E6%96%AF%E9%A1%BF%E9%AB%98%E7%AD%89%E7%A0%94%E7%A9%B6%E9%99%A2 ” 6 个分类 : 美国研究机构 | 新泽西州教育 | 1930 年建立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 数学研究所 | 美国犹太史 1 个隐藏分类 : 含有英语的条目 个人工具 登录 / 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条目 讨论 大陆简体 变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港澳繁體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操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分類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条目 帮助 帮助 社区专页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字词转换 IRC 即时聊天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打印页面 永久链接 引用此文 其他语言 Català Dansk Deutsch English Esperanto Espaol Suomi Franais Galego עברית Magyar Italiano 日本語 한국어 Nederlands ‪Norsk (bokml) Polski Português Русский Slovenščina Svenska Українська Tiếng Việt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 2011 年 4 月 30 日 ( 星期六 ) 11:04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6%9E%97%E6%96%AF%E9%A1%BF%E9%AB%98%E7%AD%89%E7%A0%94%E7%A9%B6%E9%99%A2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122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彭实戈被聘为“2011—12普林斯顿全球学者”
lysyxcs 2011-9-26 12:45
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教育和研究委员会在聘任书中,对彭实戈院士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委员会认为,“彭实戈是概率论和金融数学领域最原始的和积极的贡献者之一。由于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期望的工作,他被认为是全世界公认的领军人物,并且在数学和金融工程领域影响深远。他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报告,而这被认为是给予数学家的最高荣誉之一。在访问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彭实戈院士将做系列演讲和短期课程,必将有助于促进两校在随机分析及其应用领域的合作交流,并为寻求在中国进行合作交流的老师和学生打开新的大门。” “普林斯顿全球学者”是普林斯顿大学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推动科学发展进步,面向全球招聘,由校内院系推荐,首次设立的学术岗位,由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教育和研究委员会评审和聘任。2011年第一次进行招聘,共批准聘任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都是全世界各学科领域的领袖人物。彭实戈院士由该校三个系联合推荐,并最终获聘,充分显示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相关领域的领袖地位。
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哈佛与普林斯顿并列美国大学排名榜首
热度 1 dongzg101 2011-9-15 13:14
哈佛与普林斯顿并列美国大学排名榜首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9月13日发布美国全国性大学排名,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并列第一。 由美国东北部8所名校组成的常青藤联盟中5所大学入围前十,除前面提到的哈佛与普林斯顿外,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分列第三、第四,另一所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与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并列第五。 另外,在文理学院类的排名中,这本杂志把威廉斯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列为前两名。这类学院与全国性综合大学不同,以本科教育为主,授予的学位至少一半是文理学科学士学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自1985年起开始发布美国大学及院系排名,排名依据综合调查反馈和各院校提供的数据,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学费、注册学生总数、认同率、毕业率、新生保持率、班级规模和高考录取成绩等。 这家杂志把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还列为“最具价值的”大学,依据是学校排名、学生花费和学生享受的平均助学金水平。 杂志写道:“更优质的课程,更低的花费,便是更好的待遇。”在这3所学校,至少56%的学生享受助学金。 更多阅读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美国全国性大学排名(英文) 2011年世界大学排名揭晓 剑桥居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369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大学新排行榜出炉-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并列第一
热度 1 shandongxie 2011-9-14 10:05
2011 美国大学新排行榜出炉 1.哈佛大学 1.普林斯顿大学 3.耶鲁大学 4.哥伦比亚大学 5.加州理工学院 5.麻省理工学院 5.史丹福大学 5.芝加哥大学 5.宾夕凡尼亚大学 10.杜克大学 详见 http://college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colleges/rankings/national-universities
30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从不入流学校的博士到世界三大杂志编委
xwsen 2011-9-13 22:46
前短时间,网上有个帖子《普林斯顿20年来最好的学生》( http://bbs.pinggu.org/thread-1168546-1-1.html )介绍 Glen Weyl ( http://www.glenweyl.com/cv )。我在图卢兹的时候,因为他常访问图卢兹与Tirole做研究,还与我的一个美国朋友(现在清华教书)合作,所以见过他几次。 我这里不是讲他不厉害,关键是他的起点是很好的。他的家庭背景好像也不错,还是普林斯顿的本科。另外,他真的是否能够成为学术大牛,还要看十年以后。过去有些工作市场上超级明星最后还是做不动。我就知道有个家伙Sergei Izmalkov,一博士毕业就拿到世界第一的MIT经济系的助理教授的职位,不过6年之内一篇前20杂志的文章都没有( http://econ-www.mit.edu/faculty/izmalkov/cv ),还大大不如国内的一些助理教授,在国内都能发世界前20的刊物。当然这家话的最后结果是灰溜溜的回俄罗斯了。 这里介绍一个起点超低的学者。我认为她所突破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比Weyl大多了。何况她已经完全证明自己的实力。 因为做些非美国数据的公司治理研究,难免会读到一个知名学者的文章。她就是Mara Faccio ( http://www.krannert.purdue.edu/faculty/mfaccio/home.asp )。她是从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 (Università Cattolica, Milan)1999年博士毕业,这个学校在全世界金融发表排名中不到前500名(见附录)。低于清华,北大,上交、上财等,可以说是典型的不入流学校。 可是她勤奋工作,与牛人合作发了不少好文章,据郎咸平在文章《郎咸平:我的学术生涯》称,她差点拿到哈佛商学院的教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60ef10100tgzn.html )。其中原文如下: “Faccio教授在发表这两篇论文后被美国七家大学由意大利礼聘至美国任教。Faccio虽然来自于意大利山区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Catholic University of Milan),但在我的大力推荐下几乎拿到了哈佛的聘书。虽然哈佛一再告诉我说Faccio只要再等一个礼拜就可以定案了。但很可惜她顶不住其他学校的压力而匆匆忙忙选择去了另一家名校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后来又转往University of Vanderbilt,2007年她以38岁的年龄成为了Purdue University的讲座教授。这种事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当某校知道另一家更好的学校再过一个礼拜要发聘书时,它就会要求你今天作决定,否则收回聘书。一般人是顶不住这个压力的,因为万一要是那家更好的学校临时变卦,那就什么都没了。” 2000年以来,她在金融和经济学顶级刊物上发表了近10篇论文,期中两篇是AER。现在也是世界金融三大期刊之一的RFS的编委( http://www.krannert.purdue.edu/faculty/mfaccio/cv.pdf )。同时还是普度大学讲座教授。 她读博士的时候曾在伦敦访学。一个LBS的博士、她的朋友David Stolin几年前,对我说,她自己很能专心,耐心收集了不少企业数据,这些成为她日后成功的关键。 另一个例子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林晨 ( http://www.baf.cuhk.edu.hk/staff/academicfaculty-detail.asp?DID=4StaffID=502 ),他的起点也是很低的:他是经济学博士毕业,最早工作的学校——香港岭南大学在香港都不是排名靠前的。不过他也在3,4年内发表了8篇前3的金融学杂志。成为几所大学挖角的对象。 我的一直的看法是,与数学或艺术不同,金融学研究中天分不是太重要的,用功和投入是关键。早晚会有收获的。有趣的是,几个月前,一个牛人、JFE的编委Toni Whited ( http://toni.marginalq.com/ )在上财上课时也是这样说的。她的原话是,除了Duffie, Hansen ( http://home.uchicago.edu/~lhansen/ )等几个诺奖级别的人物外,其他人的天分都差不多,只是谁更加fearless (无所畏惧)。
3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清华结缘
热度 19 施一公 2011-9-8 23:18
2011级本科生入学典礼上的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清华教师代表,也作为你们的学长,我衷心地欢迎你们走进刚刚过完百岁寿辰的清华园! 26年前,我怀着一名高中毕业生的憧憬,踏入了清华园的大门。在这里,我兴奋过,也苦恼过;曾经激动,也一度压抑;而潜移默化之间,清华精神深入我的骨髓。21年前,我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东岸,在异国他乡经历了整整17个春秋的求学和工作;这期间,清华,始终让我梦绕魂牵。2008年,我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到了我的家–清华园。 同学们,今天看到年轻的你们,我感慨万千。有一句话,请你们记住:从今天起,你们与清华结缘! 作为清华人,你们理应自豪! 不仅因为清华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国人心目中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更因为历史上的清华人 – 我们的前辈 – 为中华民族的尊严、为国家的安全、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的孙立人将军,在抗战期间率领中国远征军独立38师出兵缅甸,仁安羌大捷,屡屡让日寇闻风丧胆。西南联大时期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于1956年共同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以中国人的身份第一次站到了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的邓稼先,两弹元勋,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把智慧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了共和国的安全和中华民族的强国大梦。1951年清华电机系毕业的朱镕基,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复杂而关键之时期主政国务院,以大刀阔斧的改革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样于1951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的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在整整60年的时间里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殚精竭虑,做出卓越贡献。 这些清华校友,作为千千万万矢志报国的清华人的代表,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第一等的事业,成为中国的脊梁。 同学们,90后的你们追求个性,发展自我,令人羡慕。你们有许多当年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机遇与选择,当然也有属于你们这个时代特有的问题与挑战。你们每个人都会在美丽的清华园里蜕变成长,孕育出每个人特有的人生。但同时,也请记住,你们是清华人;百年来,清华人的共性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卓越,爱国奉献! 作为清华人,你们理应感受到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过去的百年历史,坎坷崎岖,先辈的努力使得炎黄子孙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正在传递到你们手中。你们责无旁贷,只能抖擞精神、全力以赴!你们不仅仅要了解清华的百年历史,更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回首百年,我们任重道远! 在今后的奋斗中,你们并不孤单。你们不仅仅是在为自己奋斗!在你们的背后,有十三亿坚强的臂膀和企盼的双眼!你们也在为对你们寄予厚望的父老乡亲而奋斗,在为改变中国仍然相对落后的现状而奋斗! 1985年,在清华园,我第一次听到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召唤,从此为之心动。26年后的今天,每次当我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时,仍会激动不已!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这应该是我们的实际行动! 作为清华人,你们理应树正气、敢担当!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价值观念在一次次受到严重冲击后被扭曲,伦理道德的底线在一次次地被放弃、被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发不可琢磨。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和常常扭曲的网络传闻,你们作为清华人,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辨识能力,要义不容辞地做正直之人,树正义之气,“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周边环境乃至大社会。 作为清华人,你们理应有作为!清华,理所当然要培养各行各业的领袖之才。何为“领袖”?我以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追求卓越并引领方向,在一个群体中勇于担当并广受尊重,这就是领袖。清华人要有做领袖的志向,更要积聚做领袖的实力!今后四年,你们将开始放飞理想,希望你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既积极进取,又身心健康;既不盲目自大,亦不妄自菲薄。实事求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你们,是未来的领袖!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与清华结缘。从今天起,你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清华人!今天,你们为自己是清华人而骄傲。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希望清华为你们而骄傲! 谢谢大家! 施一公 2011年8月18日
62820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转载】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日子(施一公 )
cs2bioinfor 2011-9-7 11:28
[转载]【转载】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日子(施一公 )
施一公对清华年轻PI的忠告    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立足于自己是一个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帮助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当然,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像Shenk和Levine一样做好对年轻人的支持工作。只要你们做的研究工作出色,即使在外面拿不到 经费,清华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们!   我还告诫这些优秀的年轻人: 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做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那些天天热衷于拉关系的浮躁科学家,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即使表面风光,事实上也会被同行(包括一些他拉过关系、关照过他的人)从心里看不起。在学术界,这永远是真理!在美国是,在中国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 普林斯顿的offer     1997 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om Silhavy的电话,“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news. Our faculty voted unanimously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我喜不自胜,“Great!” Tom接着说,“We will be happy to discuss with you about what you may need to set up your independent lab. W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accept our offer by July 1st”我想也没想地就马上回复,“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r offer.” Tom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Well, Yigong, please think it over. You may use this period to negotiate with us about your start-up package.”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Nikola Pavletich(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Nikola善意地告诫我,“If I were you, I would NOT tell them that I would accept their offer now. This is your time to cut a better deal!”Nikola故意在“NOT”上加重了语气。    其实 ,我何尝不知道拿到offer后争取更好待遇的重要性,但普林斯顿大学是我梦幻中的学术圣地,怎能在这种地方讨价还价呢?!这是我的性格。更何况,拿到这个offer实在是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工作面试,事先是做好了失败准备的!     普林斯顿 大学分子生物学系1997年共有两个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位置,但却有四百多名年轻的博士后科学家申请。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六个面试人。我作为六人中的一员在2月27日最后一个到普林斯 顿面试。去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心情既紧张又激动,26日一晚上基本没能睡着,脑子里一遍遍地全是精心准备的介绍我的科研进展的幻灯片。早晨6点起床,赶 上了七点从纽约Penn Station开往南方的火车,七点五十抵达普林斯顿。九点整开始面试。    27日上午 分别与四位教授举行一对 一的每人45分钟面谈,其中一人是2001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Shirley Tilghman。因为我已经对他们的科研事先有所了解,所以面谈还算顺利;但Shirley在认真讲述了她的科研进展后很意外地考了我一个相关问题,我 极为紧张地思考后做了还算得体的回答,她点头称对,我才收了一身冷汗。中午与几位博士生一起午餐。下午一点半午餐后,又与三位教授进行面谈,其中第一位是 时任系主任的Tom Shenk,第二位是前系主任、后曾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Arnold Levine。下午4点整,我在系报告厅LTL003给了50分钟的学术报告。我发挥得很好,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回答问题时已经完全自信。原定晚餐由 Tom Silhavy及另外两名教授参加;我的学术报告后Tom Shenk和Arnold Levine两位重量级教授临时决定共进晚餐,而且Shenk很有暗示意味地对我说,“I think you will become a superstar at Princeton.”    晚餐 安排在普林斯顿小城著名的法国餐馆Lahiere’s Restaurant。 Levine介绍说这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22年中最喜欢的餐馆;Shenk则指着一张爱因斯坦挂像下面的桌子说,“In a few years, if I invite you to dine at that table, then you will soon receive tenure at Princeton.”。晚餐聊得很开心,根本不象是面试的一个环节。当天晚上我下榻Nassau Inn,由于白天面试的顺利进行,我激动得几乎彻夜难眠,直到凌晨4点多才入睡。第二天继续与8位教授的一对一面谈,包括后来接Shenk做系主任的 Lynn Enquist和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Eric Wieschaus。由于连续两天没休息好,午餐后我已经筋疲力尽,居然在与Wieschaus面谈时差点打盹,害得我红着脸坦白没有休息好。面试直到 28日下午4点结束,也结束了持续整整两天的面试。老实说,第二天的感觉远不如第一天,心里也有点儿忐忑不安。还好,最终拿到了offer。 创业:做个超级博士后     尽管 我可以在1997年的夏天开始普林斯顿的独立实验室,我选择推迟六个月,在1998年1月才正式报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完成我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工 作,也让自己做更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感觉诚惶诚恐,不知今后几年的学术生涯能否继续自己博士阶段和博士后训练的辉煌。    Shenk 和Levine对我各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至今想与每一位年轻PI分享的忠告。和每一位刚刚开始独立实验室的助理教授一样,我担心自己能否顺 利申请到科研基金,尤其是NIH的项目经费;这种担心对英语非母语的外国人尤其真实和迫切。1998年1月,初到普林斯顿,我对Shenk表达了这种担 心;Shenk回答道,“Yigong,please focus on your research and apply for NIH grants only when you have significant preliminary results. If you fail to obtain any external funding but are doing fantastic research, we will support you! Please don’t worry.”Shenk的这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只要我的科研出色,即使拿不到外面的经费,系里也会支持我!    不可 否认,每一位 助理教授都对能否拿到tenure耿耿于怀;我也一样,从在普林斯顿正式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常常想这个问题,而且常常想得很紧张。在1991至1997的 六年中,七位年轻的助理教授试图在分子生物学系拿到tenure;可惜,只有一位成功,其他六人都被迫离开普林斯顿、另谋它职。Levine看透了我的担 心,直截了当地告诉我,“Yigong, think about it: getting tenure is not so difficult. If you can reproduce your track record as a graduate student and a postdoc in the next 5 years, you will get your tenure at Princeton or any other top-notch university in the US.”如果说Shenk的表态打消了我对申请基金的担心,Levine的忠告则让我看清了为拿到tenure而需要努力的目标。Levine进一步提醒 我,“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 were alone as a grad student or postdoc. But now you have a lab full of people to help you. That’s why it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get tenure.”这句话让我信心充足!是啊,我至少会有三、四个人的实验室,加上我,如果这么一批人在一起还不能重复我一个人做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的工作 分量,我也太笨了,不值得普林斯顿的tenure!    Levine 又对我做独立PI提出了具体建议,“Treat yourself as a super-postdoc in the lab during the first 3 years. You must work on your own projects at the bench and supervise your students. This way, you will get your research take off immediately.”我完全接受Levine的建议,不仅天天在实验台上做自己的课题、还尽全力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做研究,科研工作很快形成局面, 仅用三年就顺利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在庆祝我顺利tenure的party上,Levine又一次忠告我,“I know you’ve been working hard on the bench for 3 years. Now your lab is fully established, and you need to shift your focus from bench work to supervision. Some people believe, and I agree, that spend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your time on the bench work after being a PI for 5 years won’t make you fantastically successful.” 当时对这条建议我从心里有点不认同,但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科研经历,这个建议是很有道理的。   与所有的年轻PI共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回普林
热度 18 nyouyou 2011-8-19 00:54
一整天过去了,清晨一梦依旧在脑海萦绕。难得过了十几个小时,还有这么清晰的梦境与如此怅然的感觉,赶紧记下来。 “本来要带着两个学生去同步辐射收数据,可下了火车,这不是普林校园吗?跟着我的两个小丫头大喊:“啊,这里的天空真蓝啊!”我一下子兴高采烈 -- “走,带你们去我住的城堡”。离开WAWA,脚步欢快、轻车熟路地来到OGC的斜坡,看着熟悉的tower,我竟然要热泪盈眶。忽的一下,我们已然到了最初的宿舍里面,原木地板,壁炉,窗边小榻。我赶紧抓起桌上的电话,一边说“我给FenFen打个电话,看她在哪”。下一瞬,我们绕到了New GC那边的小路,我炫耀地跟绵羊和XuXu说:走,我带你们看看美景......突然间,电话铃大作”~~我被吵醒了。 (Old Graduate College (OGC),一年级研究生的宿舍, 我们的Hogwarts。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角度应该是在OGC和NGC之间的Arch,那么当时我就住在这个Arch左上方的二楼) 无比失落,恶狠狠地摁掉电话,傻乎乎地赶紧闭上眼,想接着把美梦做下去,看看我们走到了什么地方。“可迷迷糊糊地竟然回到了清华,师生们议论哈利波特和伏地魔要在主楼开展最后决战。我很累地目睹了他们一天的争斗,好像伏地魔还变得挺帅(昨晚入睡前刚看了拍摄花絮,其中有扮演者的采访),不过最后也不知道谁胜谁负,梦的记忆停留在伏地魔请Harry吃类似Crab Cake的东东,因为Harry说他饿了,没有力气打了......”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 2000年8月10日迈入普林OGC,整整七年住在这个童话般美丽校园的不同宿舍区(OGC,Magie,Lawrence Lowrise, Highrise),在恬静优美的Carnegie Lake上Kayaking 。 2008年8月18日之后,整整三年,再也没有回过普林。但她在我的脑海里依旧这么清晰。这一方净土,竟让我有了乡愁~~ 好了,博客就此封笔一个月。
13925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2011年福布斯美国大学排行榜及费用排行榜(650所,8月出炉)
热度 1 laojing 2011-8-12 11:59
排名 学校 所属州 成本($) 学生总人数 1 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54921 2141 2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新泽西州 52715 7592 3 美国军事学院(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即西点军校) 纽约州 0 4621 4 艾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54322 1744 5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55918 18498 6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马萨诸塞州 53950 27651 7 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55632 1190 8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伊利诺伊州 57590 15094 9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马萨诸塞州 53210 10384 10 美国空军军官学校(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 科罗拉多州 0 4620 11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56406 19853 12 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55330 1238 13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利福尼亚州 52389 2130 14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康涅狄格州 55300 11593 15 卡尔顿学院(Carleton College) 明尼苏达州 54265 2009 16 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54153 1525 17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马里兰州 0 4552 18 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印第安纳州 53239 11816 19 威尔斯利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54000 2324 20 科尔比学院(Colby College) 缅因州 53590 1838 21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罗德岛州 54370 8574 22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北卡罗来纳州 55150 14350 23 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53490 1550 24 瓦萨尔学院(Vassar College) 纽约州 55420 2453 25 华盛顿与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53082 2153 26 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54624 15036 27 圣十字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马萨诸塞州 52432 2932 28 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47871 5576 29 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 纽约州 53950 2194 30 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 新罕布什尔州 55386 5987 31 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 科罗拉多州 50900 2032 32 贝茨学院(Bates College) 缅因州 55350 1738 33 拉法耶特学院(Lafayette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53774 2406 34 中央学院(Centre College) 肯塔基州 43200 1216 35 卫斯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 康涅狄格州 56341 3148 36 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 华盛顿州 50690 1515 37 科尔盖特大学(Colgate University) 纽约州 54030 2837 38 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 缅因州 54950 1777 39 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 马萨诸塞州 55000 10252 40 米德尔伯里学院(Middlebury College) 佛蒙特州 55400 2482 41 斯克利普斯学院(Scripps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54700 921 42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纽约州 56681 24230 43 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 俄亥俄州 53280 1633 44 哈维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55288 763 45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 乔治亚州 53556 12930 46 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Main Campus) 弗吉尼亚州 45481 24355 47 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 哥伦比亚特区 56485 16520 48 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55180 3737 49 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弗吉尼亚州 45298 7874 50 迪堡大学(DePauw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州 46135 2396 51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纽约州 54676 20633 52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州 55250 24599 53 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 田纳西州 56634 12506 54 布林茅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53780 1771 55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加利福尼亚州 52499 38550 56 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54212 3121 57 西沃恩南方大学(Sewanee: The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田纳西州 48012 1543 58 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 纽约州 56008 2357 59 迪金森学院(Dickinson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54450 2376 60 希尔斯代尔学院(Hillsdale College) 密歇根州 0 0 61 戴维逊学院(Davidson College) 北卡罗来纳州 49804 1743 62 康涅狄格学院(Connecticut College) 康涅狄格州 55410 1911 63 劳伦斯大学(Lawrence University) 威斯康辛州 45869 1483 64 圣劳伦斯大学(St Lawrence University) 纽约州 53420 2401 65 弗吉尼亚军事学院(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 弗吉尼亚州 40127 1500 66 威顿学院(伊利诺伊)(Wheaton College (IL)) 伊利诺伊州 38430 2920 67 圣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53742 8846 68 格林奈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 爱荷华州 49062 1688 69 斯基德莫尔学院(Skidmore College) 纽约州 54670 2727 70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加利福尼亚州 53933 35830 71 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 纽约州 53560 1882 72 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 俄亥俄州 55095 2939 73 沃福德学院(Wofford College) 南卡罗来纳州 44110 1468 74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北卡罗来纳州 38920 28916 75 罗兹学院(Rhodes College) 田纳西州 46621 1673 76 维斯蒙特学院(Westmont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49990 1308 77 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 北卡罗来纳州 54135 7079 78 圣奥拉夫学院(St. Olaf College) 明尼苏达州 47200 3099 79 诺克斯学院(Knox College) 伊利诺伊州 41564 1407 80 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康涅狄格州 55505 2438 81 福尔曼大学(Furman University) 南卡罗来纳州 50936 2962 82 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 马萨诸塞州 54836 31960 83 曼荷莲女子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53936 2304 84 圣诺伯特学院(Saint Norbert College) 威斯康辛州 37392 2175 85 圣安塞尔姆学院(Saint Anselm College) 新罕布什尔州 45705 1915 86 瓦巴什学院(Wabash College) 印第安纳州 41400 883 87 霍巴特威廉史密斯学院(Hobart William Smith Colleges) 纽约州 54168 2115 88 圣迈克大学(Saint Michaels College) 佛蒙特州 45630 2466 89 汉普顿-悉尼学院(Hampden-Sydney College) 弗吉尼亚州 44715 1068 90 明尼苏达大学莫里斯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Morris) 明尼苏达州 21722 1705 91 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 马萨诸塞州 54003 5598 92 里德学院(Reed College) 俄勒冈州 53700 1481 93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密歇根州 48331 41674 94 特兰西瓦尼亚大学(Transylvania University) 肯塔基州 37180 1092 95 卡拉马祖学院(Kalamazoo College) 密歇根州 44988 1384 96 威拉姆特大学(Willamette University) 俄勒冈州 48301 2838 97 美国海岸警卫学校(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Academy) 康涅狄格州 4600 973 98 卡内基美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55286 11197 99 伍斯特学院(The College of Wooster) 俄亥俄州 47570 1853 100 盖茨堡学院(Gettysburg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51880 2547 10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马里兰州 55390 20383 102 马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 College) 明尼苏达州 50984 1996 103 达拉斯大学(University of Dallas) 德克萨斯州 44713 2883 104 佩伯代因大学(Pepperdine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53170 7733 105 雷德兰兹大学(University of Redlands) 加利福尼亚州 51172 4431 106 亨德里克斯学院(Hendrix College) 阿肯色州 44854 1463 107 华盛顿学院(Washington College) 马里兰州 48322 1368 108 乌尔辛纳斯学院(Ursinus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53120 1742 109 丹尼逊大学(Denison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49410 2267 110 穆伦堡学院(Muhlenberg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9756 2517 111 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55691 1989 112 马里兰圣玛丽学院(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 马里兰州 39073 2060 113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密苏里州 56930 13575 114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 明尼苏达州 41920 2021 115 艾尔比奥学院(Albion College) 密歇根州 41528 1738 116 三一大学(Trinity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42326 2693 117 马里兰州洛约拉学院(Loyola College in Maryland) 马里兰州 52590 6067 118 威尔斯学院(Wells College) 纽约州 44780 568 119 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53020 10375 120 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44802 2066 121 伯利亚学院(Berea College) 肯塔基州 8986 1548 122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科罗拉多州 39551 5124 123 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53285 10891 124 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52520 6996 125 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 马萨诸塞州 45120 3416 126 西南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43080 1301 127 长老会学院(Presbyterian College) 南卡罗来纳州 42552 1221 128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加利福尼亚州 52176 31247 129 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 弗吉尼亚州 52460 4344 130 匹泽学院(Pitzer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55080 1043 131 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纽约州 54730 9506 132 汉诺威学院(Hanover College) 印第安纳州 38200 938 133 罗林斯学院(Rollins College) 佛罗里达州 54030 3294 134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 Campus) 华盛顿州 38670 45943 135 菲斯克大学(Fisk University) 田纳西州 31694 650 136 洛约拉马利曼大学(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53618 9015 137 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 佛罗里达州 40151 50691 138 富兰克林马歇尔学院(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53710 2175 139 路德学院(Luther College) 爱荷华州 42720 2519 140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加利福尼亚州 50944 27142 141 塞勒姆学院(Salem College) 北卡罗来纳州 38380 985 142 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 新泽西州 54053 2667 143 杰尼阿塔学院(Juniata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3650 1468 144 普林西匹亚学院(Principia College) 伊利诺伊州 34665 527 145 格罗夫城市学院(Grove City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22070 2530 146 摩拉维亚学院和神学院(Moravian College and Morav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宾夕法尼亚州 44213 2057 147 伊利诺伊大学乌尔班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伊利诺伊州 40680 43881 148 萨斯克汉那大学(Susquehanna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45250 2231 149 托马斯·阿奎纳斯学院(Thomas Aquinas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33246 345 150 华盛顿杰斐逊学院(Washington Jefferson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5590 1514 151 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哥伦比亚特区 55625 25061 152 黎巴嫩谷学院(Lebanon Valley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2885 2045 153 阿勒格尼学院(Allegheny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6400 2132 154 库伯高等科学艺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 纽约州 17395 995 155 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哥伦比亚特区 52065 12241 156 普罗维登斯学院(Providence College) 罗德岛州州 52940 4900 157 沃特堡学院(Wartburg College) 爱荷华州 39395 1800 158 美国商船学院(United States Merchant Marine Academy) 纽约州 7281 982 159 萨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 纽约州 58334 1701 160 詹姆斯·麦迪逊大学(James Madison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33166 18971 161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加利福尼亚州 50838 28418 162 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 纽约州 56454 14544 163 贝罗伊特学院(Beloit College) 威斯康辛州 43702 1407 164 艾斯伯里学院(Asbury College) 肯塔基州 32149 1619 165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亚州 55578 34824 166 惠顿学院(马萨诸塞)(Wheaton College (MA)) 马萨诸塞州 53264 1632 167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加利福尼亚州 53220 22850 168 海莱姆学院(Hiram College) 俄亥俄州 39590 1395 169 森林湖学院(Lake Forest College) 伊利诺伊州 47000 1415 170 斯克兰顿大学(University of Scranton) 宾夕法尼亚州 49248 5811 171 科雷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 内布拉斯加州 43742 7385 172 加州圣玛丽学院(Saint Marys College of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亚州 52379 3636 173 戈登学院(Gordon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39758 1685 174 新泽西学院(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 新泽西州 36537 6980 175 大西洋学院(College of the Atlantic) 缅因州 44310 341 176 旧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加利福尼亚州 53470 9008 177 贝塞尔学院(Bethel University) 明尼苏达州 25360 4361 178 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M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34951 48702 179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36217 30870 180 圣玛丽山学院(Mount St Mary's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45744 2482 181 西雅图太平洋大学(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 华盛顿州 41567 4000 182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Main Campus) 宾夕法尼亚州 41548 45185 183 爱达荷学院(The College of Idaho) 爱达荷州 31728 1013 184 泽维尔大学(Xavier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42470 6966 185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德克萨斯州 45828 50995 186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加利福尼亚州 53675 16775 187 丹佛大学(University of Denver) 科罗拉多州 50658 11644 188 密尔赛普斯学院(Millsaps College) 密西西比州 40350 1117 189 威腾堡大学(Wittenberg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47956 1934 190 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路易斯安那州 53860 11464 191 欧扎克斯学院(College of the Ozarks) 密苏里州 8776 1347 192 惠特沃斯大学(Whitworth University) 华盛顿州 41150 2781 193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佛罗里达州 33200 39785 194 霍普学院(Hope College) 密歇根州 36960 3230 195 圣迭戈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 加利福尼亚州 53573 7868 196 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SUNY at Binghamton) 纽约州 28535 14709 197 石山学院(Stonehill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47470 2468 198 林菲尔德学院(Linfield College) 俄勒冈州 41214 1678 199 波特兰大学(University of Portland) 俄勒冈州 46498 3706 200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州 55542 43404 201 圣玛丽学院(Saint Mary's College) 印第安纳州 43200 1664 202 叶史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 纽约州 48435 6228 203 艾格尼丝·斯考特学院(Agnes Scott College) 乔治亚州 43133 868 204 蔲伊学院(Coe College) 爱荷华州 41750 1300 205 霍顿学院(Houghton College) 纽约州 36590 1336 206 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 乔治亚州 37946 34885 207 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 纽约州 51960 19638 208 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学院(Gustavus Adolphus College) 明尼苏达州 43800 2536 209 威林耶稣大学(Wheeling Jesuit University) 西弗吉尼亚州 37254 1367 210 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康涅狄格州 41202 25029 211 伯明翰南方学院(Birmingham Southern College) 阿拉巴马州 40350 1549 212 奥古斯塔那学院(南达科他州)(Augustana College (SD)) 南达科他州 33990 1793 213 泰勒大学(Taylor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州 36155 2559 214 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MD)) 马里兰州 53556 540 215 罕布什尔学院(Hampshire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53497 1463 216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加利福尼亚州 51259 19384 217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科罗拉多州 46729 33010 218 凯尔文学院(Calvin College) 密歇根州 36725 4092 219 伊萨卡学院(Ithaca College) 纽约州 48819 6894 220 多恩学院(Doane College) 内布拉斯加州 31930 964 221 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 佛罗里达州 55454 15629 222 古彻学院(Goucher College) 马里兰州 48650 2279 223 本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 佛蒙特州 56050 808 224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印第安纳州 39651 42347 225 锡耶纳学院(Siena College) 纽约州 40220 3305 226 俄亥俄卫斯理大学(Ohio Wesleyan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48998 1893 227 贝里学院(Berry College) 乔治亚州 37764 1922 228 费尔菲尔德大学(Fairfield University) 康涅狄格州 53580 5074 229 杨百翰大学爱达荷分校(Brigham Young University-Idaho) 爱达荷州 12920 14944 230 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圣路易斯奥比斯波分校(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San Luis Obispo) 加利福尼亚州 32724 19325 231 奥斯汀学院(Austin College) 德克萨斯州 41334 1364 232 马凯特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 威斯康辛州 43052 11689 233 威廉·朱厄尔学院(William Jewell College) 密苏里州 40890 1083 234 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马里兰州 38678 37195 235 卡罗尔学院(Carroll College) 蒙大拿州 35112 1462 236 巴德学院(Bard College) 纽约州 56180 2234 237 霍林斯大学(Hollins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42685 1057 238 瑞鹏学院(Ripon College) 威斯康辛州 37351 1064 239 吉尔福特学院(Guilford College) 北卡罗来纳州 40320 2833 240 兰道夫-麦肯学院(Randolph-Macon College) 弗吉尼亚州 42434 1246 241 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 犹他州 33752 29284 242 犹他州立大学(Utah State University) 犹他州 23662 15612 243 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 俄勒冈州 38436 22335 244 奎尼匹克大学(Quinnipiac University) 康涅狄格州 49180 7758 245 拜欧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42271 5942 246 普吉特海湾大学(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华盛顿州 50175 2879 247 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 佛蒙特州 44838 13391 248 威斯敏斯特学院(密苏里州)(Westminster College (MO)) 密苏里州 31020 1087 249 马斯特学院与神学院(The Master's College and Seminary) 加利福尼亚州 37830 1348 250 罗克赫斯特大学(Rockhurst University) 密苏里州 39863 3029 251 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马萨诸塞州 52440 4961 252 曼哈顿学院(Manhattan College) 纽约州 40590 3461 253 斯威特布莱尔学院(Sweet Briar College) 弗吉尼亚州 43956 756 254 莱康明学院(Lycoming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2993 1375 255 桑福德大学(Samford University) 阿拉巴马州 34371 4658 256 约翰·卡罗尔大学(John Carroll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42000 3714 257 万宝路学院(Marlboro College) 佛蒙特州 47740 315 258 加州海事学院(California Maritime Academy) 加利福尼亚州 31972 823 259 艾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46710 4556 260 高盛学院(Goshen College) 印第安纳州 35390 1017 261 玛丽斯特学院(Marist College) 纽约州 43066 6179 262 首都大学(Capital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40464 3540 263 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52073 9738 264 加州拉文大学(University of La Verne) 加利福尼亚州 45609 7482 265 斯普林希尔学院(Spring Hill College) 阿拉巴马州 41380 1521 266 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分校(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 新泽西州 39162 37366 267 太平洋大学(Pacific University) 俄勒冈州 42816 3198 268 哈姆莱大学(Hamline University) 明尼苏达州 41085 5166 269 太平洋路德大学(Pacific Lutheran University) 华盛顿州 41580 3581 270 米尔斯学院(Mills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52529 1501 271 康奈尔学院(Cornell College) 爱荷华州 42820 1133 272 贡萨格大学(Gonzaga University) 华盛顿州 43275 7633 273 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37308 32067 274 梅里马克大学(Merrimack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44530 2090 275 瓦尔帕莱索大学(Valparaiso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州 40752 4065 276 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43495 14614 277 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43050 8853 278 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Miami University-Oxford) 俄亥俄州 43872 16884 279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at Raleigh) 北卡罗来纳州 30962 33819 280 新罕布什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Main Campus) 新罕布什尔州 40820 15253 281 本特利大学(Bentley University) 马萨诸塞州 51473 5628 282 杨百翰大学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犹他州 15760 34130 283 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Main Campus) 俄亥俄州 40038 55014 284 路易斯安那世纪学院(Centenary College of Louisiana) 路易斯安那州 36560 974 285 戴顿大学(University of Dayton) 俄亥俄州 41090 10908 286 厄斯金学院暨神学院(Erskine College and Seminary) 南卡罗来纳州 41050 874 287 伊隆大学(Elon University) 北卡罗来纳州 38975 5666 288 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 特拉华州 37602 21138 289 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Long Beach) 加利福尼亚州 31835 35557 290 辛普森学院(Simpson College) 爱荷华州 38156 2025 291 玛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Mary Washington) 弗吉尼亚州 31458 5381 292 埃克德学院(Eckerd College) 佛罗里达州 46704 2520 293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德克萨斯州 34910 15783 294 新佛罗里达学院(New College of Florida) 佛罗里达州 40215 825 295 圣约瑟夫大学(Saint Joseph's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51155 8337 296 中北学院(North Central College) 伊利诺伊州 39516 2798 297 加州路德大学(California Lutheran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46192 3714 298 圣约瑟夫学院(Saint Josephs College-Main Campus) 纽约州 0 1358 299 俄克拉荷马浸礼会大学(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 俄克拉荷马州 27338 1764 300 乔治敦学院(Georgetown College) 肯塔基州 38560 1882 301 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Main Campus) 密西西比州 27664 15932 302 德雷克大学(Drake University) 爱荷华州 39550 5653 303 西北大学(明尼苏达)(Northwestern College (MN)) 明尼苏达州 35400 3070 304 埃文斯维尔大学(University of Evansville) 印第安纳州 40430 2840 305 克拉克大学(Clarke University) 爱荷华州 35490 1202 306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明尼苏达州 27358 51659 307 埃默里亨利学院(Emory and Henry College) 弗吉尼亚州 38210 1002 308 布莱德利大学(Bradley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36700 5800 309 乔治·福克斯大学(George Fox University) 俄勒冈州 39650 3388 310 密立金大学(Millikin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38916 2314 311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Main Campus) 印第安纳州 39372 41052 312 纽约大学理工学院(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州 50492 4514 313 亨廷顿大学(Huntington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州 32010 1270 314 马萨诸塞大学艾姆赫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马萨诸塞州 34823 27016 315 内布拉斯加卫斯理大学(Nebraska Wesleyan University) 内布拉斯加州 34174 2093 316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威斯康辛州 36508 41654 317 奥古斯塔那学院(伊利诺伊)(Augustana College (IL)) 伊利诺伊州 42616 2472 318 阿尔弗雷德大学(Alfred University) 纽约州 39890 2319 319 圣托马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Thomas) 明尼苏达州 44630 10851 320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纽约州 27900 24681 321 德宝大学(DePaul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43441 25072 322 阿兹塞太平洋大学(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41444 8539 323 西雅图大学(Seattle University) 华盛顿州 45462 7751 324 巴特勒大学(Butler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州 43838 4505 325 尤宁山学院(Mount Union College) 俄亥俄州 35315 2212 326 圣路易斯大学(Saint Louis University-Main Campus) 密苏里州 49990 16317 327 伊马库雷塔大学(Immaculata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44890 4302 328 道特学院(Dordt College) 爱荷华州 33900 1322 329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科罗拉多州 35197 28902 330 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Citadel Military College of South Carolina) 南卡罗来纳州 37878 3339 331 新墨西哥矿业与科技学院(New Mexico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新墨西哥州 25493 1761 332 阿什兰大学(Ashland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40259 6300 333 西达克瑞斯特学院(Cedar Crest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1507 1887 334 史贝尔曼学院(Spelman College) 乔治亚州 37974 2229 335 圣约翰费舍尔学院(Saint John Fisher College) 纽约州 37360 3883 336 匹茨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Pittsburgh Campus) 宾夕法尼亚州 37868 28328 337 美利坚天主教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哥伦比亚特区 50072 6768 338 奥奇塔浸礼会大学(Ouachita Baptist University) 阿肯色州 29160 1447 339 威斯敏斯特学院(宾夕法尼亚)(Westminster College (PA)) 宾夕法尼亚州 40360 1543 340 韦伯州立大学(Weber State University) 犹他州 25137 23001 341 黑斯廷斯学院(Hastings College) 内布拉斯加州 32766 1154 342 纽约市立大学伯纳德巴鲁学院(CUNY Bernard M Baruch College) 纽约州 29112 16195 343 圣爱德华大学(Saint Edward's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39000 5293 344 塔尔萨大学(University of Tulsa) 俄克拉荷马州 43477 4187 345 贝拉明大学(Bellarmine University) 肯塔基州 46606 3090 346 圣班奈狄克学院(College of Saint Benedict) 明尼苏达州 43198 2105 347 路易斯克拉克学院(Lewis Clark College) 俄勒冈州 49228 3523 348 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 Main Campus) 阿肯色州 28722 19849 349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39646 47071 350 伊利诺伊学院(Illinois College) 伊利诺伊州 33000 894 351 圣约翰学院(新墨西哥)(St. John's College (NM)) 新墨西哥州 53806 500 352 西北大学(爱荷华)(Northwestern College (IA)) 爱荷华州 34438 1206 353 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Main Campus) 俄亥俄州 33033 22647 354 哈特维科学院(Hartwick College) 纽约州 45375 1470 355 肯福斯学院(Converse College) 南卡罗来纳州 37820 1720 356 康科迪亚学院莫海德分校(Concordia College at Moorhead) 明尼苏达州 36590 2811 357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UNY at Albany) 纽约州 28481 18020 358 赛顿?霍尔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 新泽西州 47618 9616 359 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 Main Campus) 阿拉巴马州 35156 24602 360 来摩恩学院(Le Moyne College) 纽约州 40500 3524 361 怀俄明大学(University of Wyoming) 怀俄明州 24886 12427 362 罗素圣哲学院(Russell Sage College) 纽约州 41025 749 363 奥特本学院(Otterbein College) 俄亥俄州 39711 3063 364 埃尔姆赫斯特学院(Elmhurst College) 伊利诺伊州 39500 3363 365 玛丽埃塔学院(Marietta College) 俄亥俄州 39156 1597 366 克拉克森大学(Clarkson University) 纽约州 49466 3187 367 查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54681 6398 368 迦太基学院(Carthage College) 威斯康辛州 41600 3121 369 阿拉巴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阿拉巴马州 34281 28699 370 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纽约州 54035 6901 371 赛达维尔大学(Cedarville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30936 3102 372 奥尔布赖特学院(Albright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4098 2358 373 胡德学院(Hood College) 马里兰州 42960 2493 374 阿拉斯加大学菲尔班克斯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阿拉斯加州 26782 9137 375 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罗德岛州州 40904 16389 376 厄尔汗学院(Earlham College) 印第安纳州 46444 1266 377 斯特森大学(Stetson University) 佛罗里达州 46394 3790 378 卫斯理学院(Wesleyan College) 乔治亚州 29100 685 379 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CUNY Queens College) 纽约州 27527 20711 380 迪拉德大学(Dillard University) 路易斯安那州 27064 1011 381 巴法罗大学(University at Buffalo) 纽约州 28485 28881 382 查尔斯顿学院(College of Charleston) 南卡罗来纳州 37147 11772 383 斯蒂文斯理工学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新泽西州 54346 5757 384 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 南卡罗来纳州 40528 19111 385 惠蒂儿学院(Whittier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州 50734 2093 386 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密苏里州 33303 31237 387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密西西比州 27538 18601 388 孟莫斯学院(Monmouth College) 伊利诺伊州 36990 1379 389 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 俄勒冈州 33941 21950 390 太平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 加利福尼亚州 49841 6401 391 西华盛顿大学(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华盛顿州 30151 14575 392 鲍德温-华莱士学院(Baldwin-Wallace College) 俄亥俄州 36015 4388 393 埃奇伍德学院(Edgewood College) 威斯康辛州 33079 2549 394 杜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39128 10294 395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伊利诺伊州 46134 15879 396 卡罗尔大学(Carroll University) 威斯康辛州 35005 3403 397 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ain Campus) 乔治亚州 38172 20291 398 威斯康辛路德学院(Wisconsin Lutheran College) 威斯康辛州 32370 776 399 科班大学(Corban University) 俄勒冈州 36200 1103 400 沃伦威尔逊学院(Warren Wilson College) 北卡罗来纳州 37572 1028 401 玛丽维尔学院(Maryville College) 田纳西州 41855 1102 402 罗诺克学院(Roanoke College) 弗吉尼亚州 44772 2044 403 西弗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西弗吉尼亚州 28238 28898 404 南加州先锋大学(Vanguard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亚州 39221 1923 405 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Pomona) 加利福尼亚州 29764 22273 406 蒙大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ontana) 蒙大拿州 32296 14921 407 圣弗朗西斯学院(St. Francis College) 纽约州 32630 2511 408 伊丽莎白镇学院(Elizabethtown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3200 2361 409 北格林维尔大学(North Greenville University) 南卡罗来纳州 28000 2260 410 西蒙斯学院(Simmons College) 马萨诸塞州 50120 5003 411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亚利桑那州 34388 68064 412 纽约州立大学杰纳苏学院(SUNY at Geneseo) 纽约州 28147 5660 413 凯尼休斯学院(Canisius College) 纽约州 42887 4774 414 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乔治亚州 41173 30427 415 弥赛亚学院(Messiah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38710 2801 416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Main Campus) 俄克拉荷马州 31111 23033 417 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Wilmington) 北卡罗来纳州 27686 12924 418 明尼苏达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明尼苏达州 35700 5565 419 密西西比学院(Mississippi College) 密西西比州 24326 4796 420 马萨诸塞大学卢维尔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Lowell) 马萨诸塞州 35756 13602 421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30810 21184 422 陶森大学(Towson University) 马里兰州 33406 21177 423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26766 30049 424 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分校(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Columbia) 南卡罗来纳州 37782 28482 425 科文纳特学院(Covenant College) 乔治亚州 35976 1367 426 南佛罗里达学院(Florida Southern College) 佛罗里达州 35122 2426 427 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 肯塔基州 30144 26295 428 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 堪萨斯州 33634 29242 429 中央学院(Central College) 爱荷华州 38962 1636 430 兰道夫学院(Randolph College) 弗吉尼亚州 41449 500 431 杜鲁门州立大学(Truman State University) 密苏里州 23870 5781 432 北俄亥俄大学(Ohio Northern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45891 3636 433 蒙大拿州立大学(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蒙大拿州 30401 12348 434 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 爱荷华州 36649 28987 435 新墨西哥州立大学(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Main Campus) 新墨西哥州 29743 18526 436 罗格斯大学纽华克分校(Rutgers University-Newark) 新泽西州 39086 11501 437 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 阿拉巴马州 31085 7681 438 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北卡罗来纳州 26763 16968 439 拉格朗日学院(LaGrange College) 乔治亚州 34938 1027 440 爱纳学院(Iona College) 纽约州 44000 4248 441 蒙大拿理工大学(Montana Tech of the University of Montana) 蒙大拿州 28259 2187 442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及农业机械学院(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College) 路易斯安那州 29129 28643 443 犹他谷大学(Utah Valley University) 犹他州 0 28765 444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 亚利桑那州 38740 38767 445 贝瑟尼学院(Bethany College) 西弗吉尼亚州 35601 830 446 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 University) 堪萨斯州 30272 23581 447 新奥尔良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New Orleans) 路易斯安那州 44642 4714 448 默塞尔大学(Mercer University) 乔治亚州 43849 8072 449 爱达荷大学(University of Idaho) 爱达荷州 30292 11957 450 圣文森特学院(Saint Vincent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39295 1984 451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奇科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Chico) 加利福尼亚州 32802 16934 452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伊利诺伊州 46836 7707 453 俄克拉何马大学诺曼校区(University of Oklahoma Norman Campus) 俄克拉荷马州 31139 25881 454 落基山学院(Rocky Mountain College) 蒙大拿州 31778 878 455 德克萨斯大学泛美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Pan American) 德克萨斯州 22860 18337 456 奥罗尔罗伯茨大学(Oral Roberts University) 俄克拉荷马州 33402 3140 457 刘易斯堡学院(Fort Lewis College) 科罗拉多州 32144 3770 458 北卡罗来纳大学阿什维尔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Asheville) 北卡罗来纳州 28656 3897 459 欧扎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Ozarks) 阿肯色州 31596 625 460 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华盛顿州 34653 26101 461 新学院大学(The New School) 纽约州 57199 10260 462 贝塞尔学院(Bethel College) 堪萨斯州 31880 437 463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resno) 加利福尼亚州 31959 21500 464 东卡罗来纳大学(East Carolina University) 北卡罗来纳州 29169 27654 465 新墨西哥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Main Campus) 新墨西哥州 31103 27241 466 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波若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北卡罗来纳州 27381 21306 467 约翰布朗大学(John Brown University) 阿肯色州 30606 2073 468 奥格尔绍普大学(Oglethorpe University) 乔治亚州 41590 1100 469 艾尔马学院(Alma College) 密歇根州 38602 1444 470 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32746 31280 471 莫尔豪斯学院(Morehouse College) 乔治亚州 41188 2689 472 三一国际大学(Trinit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35130 2730 473 宾夕法尼亚州米勒斯维尔大学(Millersvill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州 27516 8427 474 特洛伊大学(Troy University) 阿拉巴马州 21274 29328 475 布卢姆菲尔德学院(Bloomfield College) 新泽西州 36600 2156 476 卡托巴学院(Catawba College) 北卡罗来纳州 37760 1358 477 罗杰威廉姆斯大学(Roger Williams University) 罗德岛州州 45320 4587 478 南达科他州立大学(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南达科他州 18535 12376 479 圣玛丽大学(St Marys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35700 3893 480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伊利诺伊州 39268 26840 481 鲍灵格林州立大学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Main Campus) 俄亥俄州 29615 17309 482 克里斯托夫纽波特大学(Christopher Newport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31854 4952 483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SUN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 纽约州 29531 2642 484 圣路易斯玛丽维尔大学(Maryville University of Saint Louis) 密苏里州 36810 3534 485 坦帕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ampa) 佛罗里达州 34334 6291 486 韦伯斯特大学(Webster University) 密苏里州 36702 19372 487 霍夫斯特拉大学(Hofstra University) 纽约州 47302 12068 488 罗文大学(Rowan University) 新泽西州 32532 11006 489 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宾夕法尼亚州 40162 2645 490 西佛罗里达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 佛罗里达州 27675 11143 491 北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 佛罗里达州 31497 16477 492 南达科他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南达科他州 18923 9617 493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校区(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北卡罗来纳州 28085 24701 494 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Louisiana Tech University) 路易斯安那州 23194 11264 495 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科罗拉多州 33896 23715 496 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38232 36507 497 高点大学(High Point University) 北卡罗来纳州 37600 3603 498 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 加利福尼亚州 34091 35198 499 德州农工大学金斯维尔分校(Texas A M University-Kingsville) 德克萨斯州 21726 8194 500 俄克拉荷马卫斯理大学(Oklahoma Wesleyan University) 俄克拉荷马州 29946 1069 501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Sacramento) 加利福尼亚州 32933 29241 502 圣约翰大学(纽约)(St. John's University-New York) 纽约州 50680 20352 503 柯尔比-索耶学院(Colby-Sawyer College) 新罕布什尔州 46840 1122 504 拉塞尔大学(La Sall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45650 6470 505 佛罗里达理工学院(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佛罗里达州 47704 8227 506 科罗拉多州西部州立学院(Western State College of Colorado) 科罗拉多州 26400 2237 507 卡森纽曼学院(Carson-Newman College) 田纳西州 30072 2150 508 密歇根理工大学(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36629 7136 509 缅因大学(University of Maine) 缅因州 37138 11894 510 艾德菲大学(Adelphi University) 纽约州 42200 7951 511 里昂学院(Lyon College) 阿肯色州 31664 614 512 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田纳西州 37399 29934 513 联合大学(Union University) 田纳西州 37690 3916 514 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爱荷华州 30487 27945 515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 加利福尼亚州 31170 36262 516 中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佛罗里达州 34074 53401 517 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爱荷华州 26992 13303 518 莫瑞州立大学(Murray State University) 肯塔基州 28488 10071 519 北达科他州立大学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Main Campus) 北达科他州 27167 14189 520 莱德大学(Rider University) 新泽西州 45170 6036 521 辛辛那提大学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Main Campus) 俄亥俄州 41725 31134 522 北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科罗拉多州 30126 12711 523 贝尔蒙大学(Belmont University) 田纳西州 38010 5424 524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San Bernardino) 加利福尼亚州 30843 17852 525 圣迭戈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33466 32817 526 斯腾山大学(Seton Hill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39858 2136 527 艾柏林基督大学(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35300 4813 528 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 新泽西州 32678 18171 529 安德森大学(Anderson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州 36050 2691 530 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CUNY Hunter College) 纽约州 23995 22168 531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佛罗里达州 34252 39610 532 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CUNY Brooklyn College) 纽约州 26642 17094 533 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内布拉斯加州 30196 14620 534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 马萨诸塞州 52352 27537 535 利伯缇大学(Liberty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29160 46312 536 佩斯大学纽约分校(Pace University-New York) 纽约州 48254 12706 537 科罗拉多州梅萨大学(Colorado Mesa University) 科罗拉多州 29990 7042 538 西伊利诺伊大学(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26094 12679 539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县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Baltimore County) 马里兰州 32588 12870 540 班尼迪克大学(Benedictine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34090 5836 541 北亚利桑那大学(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亚利桑那州 33554 23597 542 强生威尔士大学(Johnson Wales University) 罗德岛州州 36413 10709 543 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 德克萨斯州 27353 37000 544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内布拉斯加州 30962 24100 545 安德鲁斯大学(Andrews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30832 3589 546 梅瑞迪斯学院(Meredith College) 北卡罗来纳州 36250 2262 547 南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州 25756 15300 548 克拉佛林大学(Claflin University) 南卡罗来纳州 25346 1860 549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夏威夷州 33820 20435 550 北卡罗莱纳州农工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A T State University) 北卡罗来纳州 23742 10614 551 艾玛拉学院(Elmira College) 纽约州 48550 1634 552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新泽西州 40758 8840 553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佛罗里达州 26771 27637 554 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阿拉巴马州 27718 16874 555 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CUNY City College) 纽约州 28901 16212 556 巴里大学(Barry University) 佛罗里达州 40050 8846 557 老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29600 24013 558 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 哥伦比亚特区 30127 10573 559 东田纳西州立大学(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田纳西州 32820 14421 560 鲍尔州立大学(Ball State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州 33566 21401 561 南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佛罗里达州 30607 40022 562 大河谷州立大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24682 24408 563 塔斯基吉大学(Tuskegee University) 阿拉巴马州 30034 2931 564 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30313 31786 565 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El Paso) 德克萨斯州 32360 21011 566 肯特州立大学肯特分校(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Campus) 俄亥俄州 31160 25127 567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36544 32172 568 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纽约州 42786 15445 569 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大学(West Chest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州 32530 14211 570 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 伊利诺伊州 33467 20350 571 罗德岛学院(Rhode Island College) 罗德岛州州 28574 9260 572 富兰克林皮尔斯大学(Franklin Pierce University) 新罕布什尔州 42100 2437 573 杜瑞大学(Drury University) 密苏里州 31202 5489 574 圣凯瑟琳大学(St. Catherine University) 明尼苏达州 41876 5277 575 德州女子大学(Texas Woman's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23236 13338 576 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Boston) 马萨诸塞州 0 14912 577 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法叶分校(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 路易斯安那州 21746 16361 578 密尔沃基工学院(Milwaukee School of Engineering) 威斯康辛州 43591 2648 579 路易斯维尔大学(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肯塔基州 32436 21016 580 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圣马克斯分校(Texas State University-San Marcos) 德克萨斯州 25878 30803 581 威明顿大学(Wilmington University) 特拉华州 0 9650 582 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Reno) 内华达州 34527 16875 583 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 51925 22493 584 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Sou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南卡罗来纳州 31582 4538 585 菲尔莱狄更斯大学(都市校区)(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Metropolitan Campus) 新泽西州 46574 8804 586 南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 阿拉巴马州 20710 14522 587 鲍伊州立大学(Bowie State University) 马里兰州 29293 5617 588 德州农工大学商业分校(Texas A M University-Commerce) 德克萨斯州 27297 9021 589 北达科他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北达科他州 26473 13172 590 德州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分校(Texas A M University-Corpus Christi) 德克萨斯州 26167 9468 591 西肯塔基大学(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肯塔基州 28070 20712 592 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戴托纳海滩校区(Embry 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Daytona Beach) 佛罗里达州 43924 4959 593 杰克逊州立大学(Jackson State University) 密西西比州 25898 8783 594 韦德纳大学 (Widener University-Main Campus) 宾夕法尼亚州 47855 4814 595 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24480 16772 596 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Anchorage) 阿拉斯加州 28201 17276 597 卡罗来纳海岸大学(Coastal Carolina University) 南卡罗来纳州 32218 8360 598 扬斯敦州立大学(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19607 14644 599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曼凯托分校(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Mankato) 明尼苏达州 23047 14955 600 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德克萨斯州 28370 28085 601 俄勒冈理工学院(Oreg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俄勒冈州 32600 3915 602 基督兄弟大学(Christian Brothers University) 田纳西州 33510 1926 603 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 密苏里州 37545 14799 604 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田纳西州 30753 25188 605 密苏里州立大学(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 密苏里州 22830 20371 606 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Las Vegas) 内华达州 35998 29080 607 丹佛都市州立学院(Metropolitan State College of Denver) 科罗拉多州 27082 22837 608 南乔治亚大学(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乔治亚州 30180 19086 609 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Indianapolis) 印第安纳州 39764 30383 610 北伊利诺伊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州 33670 24424 611 奥克兰大学(Oakland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32860 18918 612 拉玛尔大学(Lamar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29100 13992 613 北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德克萨斯州 25292 35003 614 博伊西州立大学(Boise State University) 爱达荷州 27092 18933 615 卫奇塔州立大学(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堪萨斯州 23708 14601 616 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州 34636 30469 617 诺瓦东南大学(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佛罗里达州 36084 29153 618 新奥尔良大学(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路易斯安那州 26966 11724 619 圣克劳德州立大学(Saint Cloud State University) 明尼苏达州 24984 18123 620 托莱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ledo) 俄亥俄州 31396 23064 621 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Main Campus) 宾夕法尼亚州 29910 14638 622 爱达荷州立大学(Idaho State University) 爱达荷州 28525 13493 623 阿克伦大学 (University of Akron Main Campus) 俄亥俄州 29483 25959 624 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Southeastern Louisiana University) 路易斯安那州 23695 15151 625 克拉克亚特兰大大学(Clark Atlanta University) 乔治亚州 31950 3873 626 中密歇根大学(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32426 27247 627 南德克萨斯大学(Texas Southern University) 德克萨斯州 30385 9394 628 朗沃德大学(Longwood University) 弗吉尼亚州 33669 4832 629 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 密苏里州 39230 16534 630 肯尼索州立大学(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 乔治亚州 31224 22389 631 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 俄克拉荷马州 24247 16092 632 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德克萨斯州 26519 28955 633 林恩大学(Lynn University) 佛罗里达州 46188 2224 634 印第安纳州立大学(Indiana State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州 28750 10534 635 波特兰州立大学(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俄勒冈州 36288 27901 636 佛罗里达农工大学(Florida 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 University) 佛罗里达州 28774 12274 637 卡迪纳尔斯特里奇大学(Cardinal Stritch University) 威斯康辛州 36300 6276 638 克利夫兰州立大学(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俄亥俄州 26007 16216 639 孟菲斯大学(University of Memphis) 田纳西州 33942 21424 640 东肯塔基大学(Ea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肯塔基州 29018 16268 641 东密歇根大学(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33361 22893 642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威斯康辛州 29826 30418 643 莱特州立大学 (Wright State University-Main Campus) 俄亥俄州 31257 17558 644 北肯塔基大学(Northern Kentucky University) 肯塔基州 23932 15378 645 西密歇根大学(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33203 24576 646 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 Chicago) 伊利诺伊州 38804 12127 647 玛丽鲍德温学院(Mary Baldwin College) 弗吉尼亚州 35590 1782 648 摩根州立大学(Morgan State University) 马里兰州 29334 7226 649 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 阿肯色州 27198 13132 650 田纳西州立大学(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田纳西州 28192 8824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27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杨振宁先生身后翁女士台身?
热度 2 duke01361 2011-7-18 13:49
杨振宁先生身后翁女士台身? 今天闲来无事间读到一篇雄文,关于伟人杨振宁先生关于其妻子翁帆女士在其身后再婚问题的一个交待。杨先生深明大义地主张:翁帆不宜 为其生子 不反对她再婚。 看了这个遗嘱性的嘱托,我真的非常佩服杨振宁先生,觉得杨先生的风范是很多人难以学到的。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翁帆小姐再婚,那么试看整个中国,有哪一个又能佩得上翁帆女士? 在我看来,只有中国的第四个诺贝尔奖得主,或中国的某位和杨先生位置匹配的大官儿才合适吧?! 难道翁女士要独守空房一辈子,不再嫁人了?!或者下嫁给某位清华大学的教授? 还有一个让我十分困惑的问题:杨振宁和杜致礼育有两男一女,为什么媒体不透露杨先生这些孩子们对杨先生的亲情? .................. 困惑啊!困惑!不再困惑中熄灯,就在困惑中发声! 有哪位高人给指点迷津? 附件: 年逾八旬浪漫情事   1947年,蒋介石手下着名的军事将领杜聿明本来要和自己的长女杜致礼一块去美国,一个为就医,一个为读书。如果蒋介石不是临时决定杜聿明留下,杜聿明自然也不会后来成为中共军队的俘虏。杜致礼一个人去了美国,1949年在普林斯顿见到杨振宁,两个年轻人随即陷入热恋。   杨振宁向父母写信征求他们对于未来儿媳的意见,家人因为杜致礼的几个弟弟当年在昆明骑马上学招摇过市没有好印象,对杜致礼的出身显露担忧。不过,这对杨振宁和杜致礼的交往没有实际的阻力。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婚礼在普林斯顿神学院的教堂举行。双方家长都不在场,典礼由在昆明时就和双方熟识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代表女方家长将杜致礼交给杨振宁。行礼之后,在楼下大厅举行了一个酒会,有七八十个宾客参加。   杨振宁和杜致礼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育有两男一女,两人如影随形,恩爱有加。从1997年开始,两人开始被病痛折磨。病情稳定时,两人游历世界,享受人生。2003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为杜致礼75岁生日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宴会,这也是最后一次。当年10月,杜致礼去世。   2003年年底,杨振宁离开生活了58年的美国,住进了清华空置许久的“大师邸”,度过了一段很短的一个人生活。2004年年初,他收到一张贺卡,这张贺卡让他记起了曾于1995年在汕头大学接待他和杜致礼的年轻女孩—翁帆。翁帆在贺卡上写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杨振宁按这个号码打了过去,后来翁帆到香港看杨振宁,两人开始交往。   2004年11月,杨振宁给极少数亲友发送了一封邮件,介绍自己的未婚妻翁帆。在信里,82岁的杨振宁称28岁的翁帆是“甜蜜的天使”。他们订婚的消息立即引发媒体追踪,杨振宁索性与翁帆办理了正式的结婚手续,然后到海南岛度假。两人在饭店晒太阳以及同骑脚踏车的照片,一时成为报刊头条。   杨振宁曾对媒体坦诚,如果没有与翁帆结婚,也可能和别的女士结婚。他曾举例说,英国数学家哈密顿在太太去世后,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日子,甚至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杨振宁说,他不要过那样的日子,不要过老年孤独生活。   7年过去了,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说,杨先生目前的健康身体,“翁帆绝对是有功劳的”。   这几年里,杨振宁已多次入院。葛墨林说,翁帆对杨先生照顾很细,杨先生冬天出门前,翁帆一定为他系上围巾。逛公园,走十几分钟路,翁帆就坚持要歇一歇,找一块石头,扫得很干净。   在南开大学,杨振宁和翁帆手挽着手。这是他近年出席公开活动常见的情景。在校方为他举办的生日晚宴上,他表示,自己虽然上了年纪,但精神上仍然保持年轻,也许这是自己对翁帆有吸引力的地方。早在订婚之初,他就对朋友这样讲过。   在接受《凤凰周刊》记者专访时,杨振宁轻松地谈起与翁帆的浪漫情事。当年他是通过电话向翁帆求婚的。现在的家里有个沙发,恰好容得下两人一起坐下,两个人经常坐在上面看电视。以前,翁帆没来的时候,家里只有一把一个人的椅子。   婚后,翁帆的父母称唿杨振宁为杨教授,杨振宁称唿他们为翁先生、翁太太,彼此相处融洽。7年间,杨振宁和翁帆很少吵架,没有过大的摩擦,共同的话题很多。参观美术展后,他们会分别找出最喜欢的作品,再看与对方是否一致,这是二人之间的小游戏。   杨振宁说,年龄的差异也有正面的影响,可以使得彼此对于不同时代的认识叠加,增加了两个人的视野。谈起孩子的问题,他说:“我想我们不宜要孩子,我一直在想,假如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事。”   记者向其求证是否提到过翁帆的再婚问题,杨振宁说:“年纪的差别,我不在的时候,完全不反对她结婚。她后来不太高兴。你如果从冷静的立场上讲,不需要不高兴。”   坐在一旁的江才健补充道,杨先生2006年在台湾面对记者提问,曾公开谈到,两人结婚之初就曾谈及再婚,翁帆当时不高兴地说道“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杨先生则说,人生非常复杂,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个人分类: On Culture|29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关于常青藤
xiazhi397288 2011-7-13 11:41
常青藤盟校的说法来源于上世纪的50年代。早在19世纪末期盟校之间就有社会及运动方面的竞赛,盟校的构想酝酿于1956年,各校订立运动竞赛规则时进而订立了常青藤盟校的规章,选出盟校校长、体育主任和一些行政主管,定期聚会讨论各校间共同的有关入学、财务、援助及行政方面的问题。早期的常青藤学院只有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普林斯顿4所大学。4的罗马数字为“IV”,加上一个词尾Y,就成了“IVY”,英文的意思就是常青藤,所以又称为常青藤盟校,后来这4所大学的联合会又扩展到8所,成为现在享有盛誉的常青藤盟校。 常青藤盟校(lvy League)是由美国的七所大学和一所学院组成的一个大学联合会。它们是: 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 康涅狄克州的耶鲁大学 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 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 罗德岛的布朗大学 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 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 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8所大学都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学,历史悠久,治学严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界要人、商贾巨子都毕业于此。在美国,常青藤学院被作为顶尖名校的代名词。 常春藤校盟常指私立常春藤,但有另外的版本,就是公立常春藤:Public Ivy。 美国作家Richard Moll最初于1985选出的8所公立常春藤: 威廉与玛丽学院 迈阿密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密西根大学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佛蒙特大学 维吉尼亚大学 后来2001年,Howard and Matthew Greene出的一般书上,把下列30间大学都列为公立常春藤: 纽约州立大学宾罕顿分校 威廉与玛丽学院 印地安纳州立大学布鲁明顿分校 迈阿密大学 密西根州立大学 俄亥俄州立大学 (Columbus)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University Park) 拉特格斯大学 亚利桑那大学 柏克莱加州大学 戴维斯加州大学 尔湾加州大学 洛杉矶加州大学 圣地牙哥加州大学 圣塔芭芭拉加利福尼亚大学 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 康乃狄克大学 德拉瓦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 乔治亚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爱荷华大学 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 密西根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 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教堂山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维吉尼亚大学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2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院:生命科学领域最佳工作地点
热度 1 yiming123 2011-7-11 20:31
近三年生命科学领域最佳工作地点排行榜 2009 美国排名前十的最适宜学术工作地点分别是: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耶什华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of Yeshiva University),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University of Oklahoma Health Sciences Center),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格莱斯通研究院(J. David Gladstone Institutes),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院(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 Seattle), 赛谬尔•诺贝基金会(The Samuel Roberts Noble Foundation),以及梅奥诊所(Mayo Clinic)。 国际方面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德国马普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and Genetics),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荷兰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英国敦提大学(Dundee University),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院(Murdoch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0 在美国,排名前十五的分别为: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圣朱迪儿童医院(St. Judes Children’s Hospital, Memphis),文安德研究所(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 Grand Rapids),格莱斯通研究院(J. David Gladstone Institutes, San Francisco),赛谬尔•诺贝基金会(The Samuel Roberts Noble Foundation,Ardmore),杜鲁道研究所(Trudeau Institute),波士顿儿童医院(Children’s Hospital Boston,Boston),凯尔文学院(Calvin College),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University of Oklahoma Health Sciences Center,Oklahoma City), 系统生物学研究院(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 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 Nashville),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ochester)。 国际方面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Australia),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Rehovot, Israel),英国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Dundee, Dundee, United Kingdom),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 Norwich, United Kingdom),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Israel),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Canada),法国国立农业研究所(INRA, Versilles, France),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ted Kingdom),丹麦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Copenhagen, Denmark),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Canada)。 2011 美国排名前十的最佳学术工作地点分别为:格莱斯通研究院(J. David Gladstone Institutes),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弗莱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斯坦福大学卡耐基科学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Stanford),波士顿儿童医院(Children’s Hospital Boston),中西部大学(Midwestern University),萨缪尔·诺贝基金会(The Samuel Roberts Noble Foundation),唐纳德·丹佛斯植物科学中心(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俄克拉荷马医学研究基金会(Oklahom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 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杰克逊实验室(The Jackson Laboratory),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University of Oklahoma Health Sciences Center),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 而国际方面的排名则是: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法国国立农业研究所(INRA),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荷兰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英国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Dundee),加拿大儿童医院(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英国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 ------------------------------ 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 http://www.systemsbiology.org/ All biological phenomena, whether it's digestion of a sugar molecule, beating of the human heart, or neutralizing an invading virus, are the result of complex systems. Thus our approach at the Institute is to focus research on biological systems as a whole, rather than pursue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focusing on individual genes, proteins, or parts of an organism. Scientists at the Institute conduct considerable research on model organisms (bacteria, yeast, sea urchins, fish, and mice), as well as on humans. Model organisms can be easily perturbed -- genetically, biologically, or environmentally. The impact of such perturbations on the functioning of particular systems in the organism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interrelations and roles of the component parts of organism, and the overall organism. Studying biological systems of model organisms is critic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se same systems function in humans. What is truly unique about the Institute is our interactive and integrative research. Scientist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biology, chemistry, mathematics, physics, etc.) work closely together to fully understand all aspects of the inherently complex systems intrinsic to living organisms. Such in-depth understanding is ultimately essential to realizing our goal of predictive, preventive, personalized medicine. Leroy Hood教授,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国际系统生物学创始人,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Leroy Hood教授不到四十岁就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期间,他发明了DNA合成仪、DNA测序仪、蛋白质合成仪和蛋白质测序仪,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对世界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2年,微软总裁Bill Gates给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捐赠巨资设立了分子生物技术系,Lee Hood教授成为Bill Gates冠名教授和首任Bill Gates冠名系主任。2000年,Leroy Hood教授在西雅图创办了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倡导在生物医学领域采用系统方法,并取得了国际同行瞩目的成就,以此引领着国际生物医学的发展方向。
38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大学应该加大学习强度—颜宁
oaiwqiyao 2011-6-13 20:54
5. 本科教育:普林斯顿的研究生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普林,第一是校友;第二是本科生;第三是教授;第四是研究生。”这里的一二三四是指他们在学校的地位。虽然有研究生自嘲的成分,但也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事实。普林的本科生教育列于美国之首来源于它对本科生的重视。每年的新生约有 1160 人,是经过对 SAT 和个人专长等各方面的审查,从约 13 , 600 余名申请者中选拔出的,也就是只有不到 10% 的申请者会被录取。甫进校园,本科生不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但要完成相当数量及各种类别的学分。普林分为两学期制,春秋各有 12 周,上课时间不长,但课堂强度相当大。除了每节 90 分钟的讲课时间外,还有每周两小时的答疑时间,此外还有普林特有的“ precept ”,就是约 10 人大学生小组与助教的讨论时间。上课质量也是很高的,很多授课人是院士或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前面讲过的 5 : 1 的学生教授比例以外,每 10 个学生左右还会配一位研究生做助教,负责答疑,批改作业试卷以及主持 precept 的讨论,所以本科生有足够的资源获得辅导。一般情况下,教授要为助教们开预备会,统筹讨论内容与问题答案。每门课在学期结束后都由学生为教授和助教打分。课堂评估可以直接影响教授的升职等方面,所以教授们一般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备课。普林的所有考试都没有监考,但每个人都要写一份“诚实声明”,一旦被发现做弊会被严惩。我曾经担任过两门课的助教,他们的课程一是新,紧跟国际发展的前沿;二是深,因为教授们一般教授其专业的东西,可以把自己的实际研究带进课堂,不拘泥于书本。同时,美国的大学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清闲,他们要应付各种考试,完成各种作业,还要打工,任务是很繁重的。相对来说,倒觉得以刻苦著称的清华,学习反而要轻松多了。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国的中小学要减压, 大学其实应该加大强度,因为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地方 。我以前认为清华的本科教育不比美国的大学差,但比较一下,至少五年前的清华是落后的,主要是上课老师的水平问题不够,照本宣科。本科生第三年就开始选定专业,讨论课增多,有些会选择研究生的课程;第四年就要受导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就我们实验室的本科生来说,他们的质量确实很高,经过短期训练以后,一点不比研究生做得差。有些本科生甚至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很多学生对於各种奖学金很重视;奖学金的评定是以课堂成绩为直接参考的。 其实在普林,分也是学生的命根。普林的毕业生中有两位美国总统(Woodrew Wilson and James Madison),数十位州长,数十位美国或 各州议员,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个人分类: 如何达到自由学术王国|0 个评论
开始在普林斯顿NEC Labs实习
热度 3 dongfangfr 2011-6-13 12:21
5月底开始在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NEC Labs实习,与仰慕已久的Karthik和Amir合作论文。 从安娜堡开车到普林斯顿,花了11小时多,行程630多英里。一路上都在绿草地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之间穿行,偶尔会驶过云雾缭绕的山脉。但始终没看到一片耕地 --- 这果然是个年轻国家,很多土地都没有开发。州际高速公路上车不多,所以开起来比较轻松;但到了新泽西州之后车流密度陡然增大,不得不小心应对。 NEC Labs位于普林斯顿的一片树林中,周围风景不错;晚上从办公室走出来的时候会看到"七八个星天外",也能“听取蛙声一片”。开车回住处一般需要15分钟,去吃饭的地方一般也得10分钟左右。一位同学说他刚到这里的时候没有车也一个人都不认识,吃了三天面包。。所以我很庆幸把车开过来了。 最近又恢复了早起跑步的习惯。7点多开到办公室,然后到楼下的健身房慢跑。和以前一样,我并不指望跑步能提高身体素质。最重要的还是它能让一天以一个比较积极的状态开始。我已经多次自行验证过一句话:早晨完成的第一件任务,决定了一天的状态。早起跑步也能给自己一种行动暗示, 那就是:我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掌控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和别人完全一样。 继续加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61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范剑青:把数学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
xing10 2011-5-30 10:43
范剑青:把数学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转载) 弗雷德里克·L·摩尔(Frederick L. Moore)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18年的毕业生,一位著名的银行家,他先锋性地投资开发了加拿大西部石油和煤气资源,投资并策划了沃特·迪斯尼公司股票的上市。他的学生爱德华·B·古德诺(Edward B. Goodnow) 1947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2004年,古德诺向母校捐款500万美元设立Frederick L. Moore'18金融教授席位。2006年,经全校性评选,范剑青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Frederick L. Moore'18金融教授。对于这个头衔,范剑青淡淡地说:“好处就是不用解释我在普林斯顿做得怎么样。” 2006年10月的一天,正在北京开会的范剑青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长达4个小时的采访。谈到为何如此慷慨地给记者时间,他说:“统计科学是为社会服务的,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热爱并支持统计科学,希望统计科学在中国有更多的应用。”“数学科学在解决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的挑战中会得到更强劲的发展,对实践方法的推敲和完善将促进理论、方法和应用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它们的共同进步。” 今年43岁的范剑青已是国际统计科学界的领军人物。2000年,哈佛大学教授Marvin Zelen在向他颁发统计学最高奖——考普斯总统奖时称:范剑青对统计有巨大、广泛的贡献。 范剑青这次回国是参加四年一度的概率统计年会并作全会报告,这是他今年第四次回国。在海外身负重任,为何还不辞辛劳为祖国服务呢?他说:“为国家做一些事情,这是一种感情。” 陪同采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副院长陈敏说:“无论是做人的品质、做学问的态度还是对祖国的热爱,范剑青都是我们的楷模。他是国际统计方向的领军人,却时时不忘帮助祖国。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统计系教授和系主任期间,他积极推动大陆学者访问计划和博士培养项目。现在,在完成普林斯顿的工作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 “你应该侧重于应用” 1978年,年仅15岁的范剑青以数理化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认为自己的数学功底不错,但数学只是一个好工具,而他自己一直想做与社会相关的事情,因此选择了“与数学接近,又与实际结合”的学科——统计学,成为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研究员方开泰的研究生。 1985年,范剑青硕士毕业后考上在职博士。当时,他并不想出国,因为“觉得自己的研究做得挺好,已经在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约10篇论文”;但另一方面,范剑青也深深感到“我的研究局限在自己了解的知识之内,技巧多但想法不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的“出国风”冲击着范剑青,他开始想到国际统计学的前沿——美国,然而当时他和外界并没什么联系。但他非常幸运,得到了著名的国际理论统计学权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Lucient Le Cam的赏识,获得加州大学校董会奖学金,来到伯克利攻读博士。 当时,范剑青希望跟随Le Cam做博士,但Le Cam说自己年龄大了,将他推荐给一位29岁的专家大卫·道能浩(David L. Donoho)。道能浩后来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和考普斯总统奖,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但当时尚未出道的他对范剑青说,“你跟我做学问可以,但我毕竟年轻,你以后要走自己的路,还需要有资深的人指导”。于是,道能浩又将范剑青推荐给伯克利的另一位统计学大师、美国科学院院士彼得·毕克(Peter J .Bickel),范剑青因此有了两位导师。毕克是考普斯总统奖的第一位获得者,也是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四位统计学家之一,他在数学技巧、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范剑青以指导。 范剑青认为,自己在伯克利最大的收获就是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科学思想和科学哲学。他说:“我把我的数学结果拿给老师看,但他说'不用看,我知道你们中国人做数学可能比我都好,我就跟你去喝咖啡,聊聊数学,教你怎么做有创意的研究,探讨什么是知识创新’。” 博士毕业时,道能浩对他说:“中国人的数学功夫不错,但做学问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永远没有出路,我侧重理论,而你应该侧重应用。” 范剑青说,做数学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向里走”,解决数学自身的内在联系或难题;另一种是“向外走”,用数学去解决经济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科学领域里的问题。他说:“我的兴趣是用数学去揭开自然的奥秘,归纳社会现象,发展统计科学理论和应用,而不是解决数学难题。理论、方法、应用是融为一体的。学术价值的关键是知识创新的程度。” “只要问题够复杂我就做” 纵览范剑青长达24页的简历,很难用简略的语言概括他的学术成就,但是他解决的问题却有一些共性——复杂、开创性、革命性。许多数学问题由于过于复杂曾被认为只限于理论演练,但是范剑青的工作却让理论变成了现实。由于他的工作,许多原先只能解决饱和、一元、正态、均匀、参数的统计学问题被扩展到非饱和、多元、非正态、非均匀、非参数。国际统计界对他的评价是“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都开辟了很多新领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他独创的非参数建模法使他获得了2000年的考普斯总统奖,北卡罗来纳大学统计系教授Marron甚至用“文艺复兴”形容这项工作对统计学的影响。 在这项工作中,范剑青的贡献在于提出局部建模新理念。他说:“统计的最大问题在于模型误差,局部建模的优点在于可以大大降低误差。以地球为例,整体建模就是一个球体,但是局部看来就是有山有水、有平地有弧度,可以精确描述。当时,关于非参数的想法存在相互争论的两派,我进入这个领域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说两派都有其优缺点,但局部建模综合了它们的优点。”范剑青证明了他的方法是最有效的,从此结束了该领域的长期争论。局部建模法能广泛应用于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如医学、保险、经济等方面。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就是用类似模型分析经济问题而名扬世界。 范剑青认为,好的工作首先是知识创新,“我经常跟学生说,应该随时考虑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创新,而不是多辛苦,仅仅辛苦是不够的”。 “我对统计很有自信,跟人合作时喜欢说两句话:'只要你觉得问题对你的领域充分重要、我听上去问题很复杂,肯定会有好结果。’因为如果问题不复杂,我能解决别人也可以,甚至说不定已经解决,那就没意思了。” “统计学家要讲多种语言” 范剑青非常喜欢伽利略的一句名言“自然是用数学语言来编码的”。他说:“当我们用数学解决问题时,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可以定量研究它,否则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认识。统计就是用数学工具找出编码的规律,是解开密码的强有力的工具。” 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统计学注定是一门交叉学科。范剑青在普林斯顿大学的5个部门任职:运筹学与金融工程系、经济系、金融中心、应用数学以及生物工程。他常讲:“统计学家是讲多种语言的。要和物理、化学、工程、环境保护、金融、生物等领域打交道,这个范围要多广有多广。我自己将主要精力放在四个方向:金融学、生物信息、机器学习和生物统计,这四个方向已经够广了。” 怎样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呢?范剑青有两种方法:读文章和自己动手做。他说:“首先是读文章,世界上的文章多得读不完,但重要的文章还是得读下来,尤其要读综述性的、大师的文章。这很重要,我要看看以前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拿到的数据是什么?他们做了怎样的统计假设?这些假设在要解决的问题中是否合理?站在这个角度就很容易找到新的有意思的题目。第二,进入一个领域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做,对统计学家来说,只听是不行的,数据到眼前就一目了然了,就像听了对一幅画的介绍,但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要去亲自了解一下数据是怎样收集的、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是什么。”所以统计学家要学一些新的语言。 “我比15年前更喜欢统计” 当他被问及什么时候是学术生涯中最困难的时期,范剑青说是15年前刚毕业两三年的时候。“当时,我发表了三篇有创意的文章,但暂时找不到下一个好问题,对信心有一定的打击。而且当时对统计的理解还有些片面,整个统计学也没有太大进展。后来,随着社会和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我做了很多原先不懂的问题,进入一些新的领域,慢慢走出来了。” 1997年,范剑青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在那里,范剑青的工作深得校方的大力支持。然而,2003年他还是被已有20多年没有聘请过统计学家的普林斯顿大学“硬拉过去了”。当时,香港中大校长李国璋对他说:“你要的东西我都给你了,这几年亏待过你吗?”范剑青说:“我也没有贪心多要。为什么要走?因为人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我需要充电。” 范剑青记得刚毕业时问前辈:未来是什么?前辈说不好讲。后来前辈遇到他问:你现在已经成熟了,你说未来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现在做统计比我15年前有兴趣得多,因为我真不知道现在许多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它的答案是什么、自然的奥秘是什么。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能量,信息和技术革命又给统计学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只要用统计去解决实际问题,永远做不完,我现在比当年还用功。” 从大学开始接触统计学到今天,统计对范剑青意味着什么?他说:“一是强有力的工具,我做研究、与人打交道,十八般武艺最强的就是统计学;二是我的数学修养还可以,不是统计的问题也敢碰,能帮助别人解决实际问题。” 2004年,已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范剑青放弃了再回香港中文大学兼职的机会,希望利用假期回来帮助大陆学术界。2004年,范剑青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2005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海外青年基金。虽然拥有了一系列头衔,但陈敏说:“这些头衔更多的是一种荣誉,范剑青回来工作付出的远远比荣誉多得多,甚至每次国际旅费都是他自己承担。” “在华尔街做顾问,经常和百万富翁打交道,你有没有受到'诱惑’?”“人生如果有第二次选择,你会选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范剑青都用“快乐”来回答。他说:“人生快乐很重要,成功了就会快乐。人最重要的是快乐、是对社会有用,现在做科学我很快乐,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有人问我会不会沮丧,我想说连沮丧的时间都没有,没事做才沮丧,这么忙才不会呢。你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就是明天能比今天更好,能够做更多对社会有实际影响的工作。”
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吾师科学史家吴以义教授重出中国学术“江湖”:姗姗来迟
热度 3 liuli66 2011-5-19 09:48
今天异常高兴收到以下讲座信息。 我的老师在美国“当官”若干年,终于重出中国大陆科学史学术“江湖”。 迫切期待再次聆听吾师博大精深、妙语连珠的报告。 提供一点吴老师的背景: 他是Princeton C C Glispie(《科学家传记大辞典DSB》总主编)的博士, 国际著名中国科学史家席文(N SIVIN)教授的博士后。 曾经多次采访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并撰写《库恩》传记。他在美国找房子曾经碰巧找到了库恩前妻那里。 ———————————————————————— 以历史的视野探究科学与技术,从科学的历史吸取智慧和力量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九讲 赛先生姗姗来迟:从同光朝士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谈起 演讲人:吴以义 教授 吴以义,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1990年),宾夕法尼 亚大学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博士后(1991年)。 主要从事西洋和中国科学史研究。著有《库恩》(1996年),《牛顿》(2000年),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2002年)。另有论文数篇,多数已收于 论文集《溪河溯源》(2008年)。 内容提要: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和西洋算是有了正式的接触。又十年,有几个读书人竟因为 种种机缘,或出使或游历,或避祸或考察,漂洋过海,在国外逗留了颇长的时间,对 西洋作了较为近切的观察。他们的见闻,或者可以说是中国人了解西洋的第一步。他 们留下的记叙这些经验的文字,因为各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不同,常见参差;但 其中的种种赞叹种种困惑,却是一致地反映出中西文化最初接触时的复杂情形。 演讲专家将通过丰富、有趣的史实和案例讲述一段清朝同治、光绪时期东、西方科技 与文化交流的历史。 讲座时间:2011年5月23日(下周一)14:30-17:00 地点: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401会议室 联系人:王莹、范勇 电话:010-57552517、57552525 邮件: kyc@ihns.ac.cn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资助单位:中 国 科 学 院 规 划 战 略 局 欢迎参加! 欢迎登录“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新浪网博客了解更多内 容! http://blog.sina.com.cn/kejidajiangtang 2011-05-19 科研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邮编:100190 电话:010-57552517 传真:010-57552567
个人分类: 教与学|160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数学文化讲座
热度 1 lysyxcs 2011-5-14 18:01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著名的如柏拉图和达·芬奇。晚近以来,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高斯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女王。”高斯的语录阐明了数学的崇高地位。与此同时,数学在人类生活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又可以说,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女佣。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而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15日下午2:00,大众讲坛邀请到了山东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刘建亚教授做题为《数学文化》的讲座,本讲座试图讨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传播以及数学文化人等几方面的内容。   刘建亚,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9-2010年度,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member,现担任山东大学数学学院院长。   咨询电话:85590666
2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普林斯顿的春天
热度 4 iKnow 2011-5-8 12:43
普林斯顿的春天
春天,普林,雨后,傍晚。 1. 雨后彩虹,真的已经很多年没有见了 2. 雨后彩虹,虽然只是一道弧,也很美丽 3. 水天一色,哪里是天?哪里是水? 4.水天一色之“下水”篇。其实,这一张才是真正的“水在下、天在上”,上面那张是180度旋转了。 5. 晚霞湖景(1) 6. 晚霞湖景(2) 7. 林间小道 8. 林间小道 9. 青青河边草 10. 两对夫妻
203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苏格兰,普林斯顿和美国的立国精神
热度 1 baidawei 2011-5-7 13:02
到英国的第二年春天,我去了一趟苏格兰, 游览了爱丁堡,格拉斯考两座城市以及有名的尼斯湖和莱蒙湖。 不过,我的目的不在玩,而在“研讨”苏格兰。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首先,我写过一篇叫做“苏格兰人如何决定了日本与中国两百年的命运”的文章。在那里,我讲了苏格兰人如何在鸦片战争中担当了英方急先锋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帮助日本实现了现代化,从而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这样一个故事。我想,无知的愤恨无济于事,不如去研究一下对手, 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其次,我对这世界的很多看法,是在一些人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我后来发现这些人竟都是苏格兰人或者和苏格兰很有关系。他们当中首推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这两个人的思想,左右了我成年后的思考。其他还有很多人,如麦克斯韦,曾以优美的数学物理方程式,让我在大学时代对科学如痴如醉,至今仍占据着我的兴趣空间。当然也不能忘了柯南道尔,司各特,史蒂文森这些文学大家了。 那么,第三个原因呢? 这还得从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说起。我在那里度过了求学生涯的最后五年,也是我在美国住过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当人们问我在美国住在哪里时,我会说是在普林斯顿。我在苏格兰的时候,想到的是普林斯顿那条叫做威德斯蚌的小街和古老的麦考士楼, 因为威德斯蚌和麦考士是普林斯顿大学最受尊敬的两位校长,对普林斯顿的贡献最为杰出,而他们都来自于苏格兰。如果说哈佛和耶鲁是英国人按照牛津剑桥所建的,那么普林斯顿大学就是苏格兰人按照爱丁堡大学建的。 为什么普林斯顿是按照爱丁堡大学建的呢?因为一七四六年普林斯顿建校的时候爱丁堡和格拉斯考出现过一个叫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文化鼎盛时期,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 近代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可以说有两个:一个是法国启蒙运动,一个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并没有英格兰启蒙运动。人们有时说的不列颠或英国启蒙运动,其核心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所以实际上还是苏格兰启蒙运动。 即使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伏尔泰,以及德国的康德,在看了斯密和休谟的书籍之后,也不得不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美国立国的根基实际上就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精神,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精神是一至的。 即使不能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普林斯顿和哈佛,耶鲁之间的战争,起码普林斯顿对美国的独立积极参与,而哈佛和耶鲁参与较少。在当时的大陆议会里,三分之一是苏格兰后裔。在其中的二十五名大学毕业生中,九个来自普林斯顿,四个来自哈佛,耶鲁的人数不出来。要是想到哈佛和耶鲁比普林斯顿分别早建立了一个和半个多世纪,人才遍地,这就更说明问题了。 不光是参加的人数多,美国独立时的领导者们也大多数受到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影响。本杰明·弗兰克林在独立战争之前经常出入于爱丁堡精英们的辩论俱乐部里。 托马斯·杰弗逊念念不忘的老师威廉·史茂(William Small)来自苏格兰。杰弗逊在独立宣言里的名句,“我们坚信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人生来平等,并被赋予了包括生命,自由以及对幸福追寻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实际上就是苏格兰精神的翻版。甚至有人说, 杰佛逊借用的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布列法 (Ephraim Brevard) 在一七七五年为苏格兰爱尔兰长老会起草的米克林堡宣言(Meckleuburg Decaration)。 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是威德斯蚌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他设计的三权分立互为牵制的政府形式深受大卫·休谟对人性分析的启发。 美国宪法可以说是麦迪逊和另外一位苏格兰后裔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构造的。汉密尔顿是乔治华盛顿的传令官,和华盛顿的关系非人能及。他在任美国第一任财长期间,对美国的政府结构,外交和军事政策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第三任副总统艾伦·博尔(Arron Burr)也是威德斯蚌在普林斯顿的学生,他的父亲还是普林斯顿的第二任校长。美国人熟知的独立战争时的口号“不自由, 勿宁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也是由苏格兰后裔亨利 (Patrick Henry) 提出的。海陆军包括西点军校都是苏格兰后裔建立的。 威德斯蚌和斯密以及休谟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在苏格兰的时候站在大卫休谟的对立面,是教会方面的理论权威。不过,他同样是在爱丁堡大学受的教育,和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很多人是同学,所以他的观念还是相当先进的。 由于普林斯顿是由苏格兰的长老教会(Presbyterian)教徒所建立,其董事会希望能把一个既懂得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精神,又和教会有关系的人请来。 所以,美国立国之父之一,普林斯顿毕业生本杰明·儒斯(Benjamin Rush)亲自到苏格兰邀请威德斯蚌。威德斯蚌想来想去,感到上帝的选地可能要移到美国大陆了,于是答应了他的邀请。 在大海上航行了十一周后,威德斯蚌在一七六八年的八月到达了费城, 然后乘马车赶往普林斯顿。他到的那天夜里,在当时校内最大的建筑,也是新泽西最大的建筑,纳索楼,学生们用点燃了的蜡烛欢迎他的到来。 威德斯蚌到了普林斯顿之后,一心要使它成为英语世界里最好的大学。他要求学校不能成为学习教条宗教理论的场所,而是拓宽深耕心灵和精神的圣地。 他要求学生学习他昔日对手大卫·休谟的东西,因为他说要想说服对手首先要了解对手,可见其胸怀之宽广。 独立战争的时候,他摇旗呐喊说这不仅是美洲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史上的大事件。他说:历史上没有一刻在公民自由(Civil Liberty)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会有宗教的自由。独立不仅关系到税收和个人的自由,也是上帝在美洲大陆的神圣安排。由于他是唯一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大学校长和牧师,他的弟子又是独立战争中的领袖人物,英国的舆论界认为整个独立战争都是威德斯蚌牧师的责任。在英国议会的辩论中,议员Horace WalPole 说:没有什么可悲哀的了。我们的美国表兄弟和一个长老会的牧师跑了,什么都结束了。 一百年之后,也就是一八六八年,普林斯顿又迎来了一位从苏格兰来的牧师,詹姆斯·麦考士。他最有名的话是:在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不能不懂数学和古典著作。数学强化一个人的推理能力,古典著作陶冶一个人的品味。一个牧师说出这样的话, 很不一般。 一九零二年,苏格兰后裔,后来的美国总统伍德鲁·威尔逊成为普林斯顿的校长,从此普林斯顿和其他学校一样,成为一般性大学,宗教的色彩彻底褪去。威尔逊在职期间,出现了一件事,使普林斯顿小城变得更美,这就是卡内基湖的建造。 安德鲁·卡内基出生在一八三五年的苏格兰。 他和父母移民到美国的时候,是十三岁。他干了一些苦力活之后,学到了当时男孩子赚钱最多的手艺,就是当时的高科技:传发电报。他的投资天才这时候很快的显露出来。 他把发电报挣来的钱先投到火车业上,有了钱之后又投到钢铁业上,直到后来成为众人皆知的钢铁大王。 一九零一年,卡内基六十五岁的时候,银行家JP摩根和其他人用四亿八千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二百亿美元)把他的钢铁企业买走。摩根对他说:卡内基先生,您现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卡内基这时开始了他的慈善家的生涯。他捐助的卡内基图书馆遍及美国各地。普林斯顿当然不能放过这样一个苏格兰同乡财主。可是威尔逊校长经常向他招手却不见回音。有一天卡内基和普林斯顿主管“体育”的白瑞德(Butler)聊天。白瑞德说和耶鲁的划船比赛总是在附近的河流中进行,货船来来往往,比较危险。这话倒是让卡内基记住了。他捐钱买地给普林斯顿建了一个湖。 可是一个湖不能当饭吃。威尔逊校长继续要。 卡内基说我不是给了你一个湖了吗?威尔逊说:我们想要面包,可你给我们的是蛋糕。卡内基还是不给。 多少年以后, 建湖所买下了的地产是普林斯顿最贵的资产之一, 不能不佩服卡内基的眼光。 况且,没有美丽的卡内基湖, 还能看到爱因斯坦和冯诺伊曼在湖边散步的身影吗?还能有如电影“美丽心灵”里的景色吗? 我和苏格兰的这个个人关系,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苏格兰。又因为知道了苏格兰人主谋了鸦片战争,让我们中国人近两百年抬不起头来, 更加深切。这个关系随着我对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的兴趣日增还真成了不解之缘了。 白大伟,二零零八年四月
50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母校之普林斯顿大学
热度 31 nyouyou 2011-5-5 17:31
【前言:很开心地从一个丢在旮旯的移动硬盘里找到了这篇大概写于2005年的文章。离开普林一晃4年了,现在读着6年前写的东东,倍感亲切。当时是应一个朋友之约,帮他对美国大学的调研写一些材料。在撰写的过程中,查阅了普林主页的不少内容,咨询了一些faculty,当时在普林的来自不同专业的朋友Miss Man 和Sun Fei均提供了不少意见和素材。然而很有趣的是,前几年我找不到自己的这篇文章时,想从网上搜一下,看该朋友有没有恰好引用在什么地方,没成想,竟然搜出了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的硕士论文,其中一部分与本文基本一模一样 ,所以copy原著在此宣示一下版权 】 创建于 1746 年的普林斯 顿大学是美国历史上的第四所大学,也是长青藤名校之一,其本科综合排名更是连续几年超越哈佛大学位列全美第一。 作为一所没有医学院,商学院及法学院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大学,普林斯顿能与哈佛、耶鲁等大学校齐名,自有其本身的独到之处。我仅从自己过去五年的切身感受稍稍加以介绍与分析,希望能对您的报告有所帮助。 1. 地理位置:普林斯顿是一个大学城,学校没有围墙,环境优美,安静清幽但又绝不闭塞,是潜心学习研究的好地方。它位於纽约和费城的中点线上,开车或乘火车到两个大城市及 JFK 和费城国际机场只要一个小时。学校有多条支路与主要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联系,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来扰动,又保证了畅通的内外联系。 2. 学校规模: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占地 500 英亩,在校本科生 4600 余人,来自美国各州与世界 60 多个国家;研究生 2000 多人; 2004 年春有正教授 470 人、副教授 55 人和助理教授 180 人,讲师 322 人,此外还有访问学者 119 人。学生与教授的比例约为 5:1 。现今教授中有 9 位诺贝尔获得者 ( 前后共有 15 位教授和 14 位普林斯顿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 ) , 63 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15 位美国工程院院士。 3. 硬件设施:普林斯顿大学包括文理工各个专业,有 160 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综合及专业图书馆 ( 其综合图书馆 Firestone 藏书 500 万册 ) ,音乐艺术建筑博物馆,室内外综合体育场馆和学生活动中心等等。除少数现代感很强的建筑外,大多数古色古香,平添了庄重感与独特的韵味。学校里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松鼠野兔与小鹿随处可见。校园本身就象一座州立公园,曾被评为美国最漂亮的校园之一。除此之外,最特别的是它的学生宿舍占据了学校最大的建筑群。近五千名本科生和两千名研究生及其家属都可住校。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与一年级的研究生大多数住在被称为“ college ” 的宿舍群里。普林斯 顿共有 6 个本科生 college 和一个研究生 college 。所谓 college 是指一套宿舍楼,一般建成四面团围的格局,楼里除了几百间单人或双人卧室外,还有大饭厅,娱乐室,洗衣房,图书室等配套措施。 college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 4. 资金来源:普林斯顿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来源。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它的资金来源包括各个院系与教授向相关机构自己申请来的科研经费,而经费的一部分便被学校和院系扣除用于各项服务;各种组织或公司的捐助 ( 不太清楚普林自己是否有所属公司,或投资其他的公司。但这种做法在私立学校很常见,并且是财政来源之一 ) ;专利收回的费用。此外,还有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校友捐款。普林斯顿每年都会有大张旗鼓的“校友日”,以年级为单位,搞校友联欢,从逾百岁的老人到刚毕业的学生。而在各种纪念活动的同时,有专门的校友基金会募捐,从四十年代至今,校友捐款已近 5 亿美元。每年的校友捐款占了学校教育科研预算的 10% ,校内以年级或个人命名的建筑管所随处可见。毕业生们都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而向母校捐款已经是传统。 (没有查到普林每年的财政预算具体数字。) 5. 本科教育:普林斯顿的研究生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普林,第一是校友;第二是本科生;第三是教授;第四是研究生。”这里的一二三四是指他们在学校的地位。虽然有研究生自嘲的成分,但也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事实。普林的本科生教育列于美国之首来源于它对本科生的重视。每年的新生约有 1160 人,是经过对 SAT 和个人专长等各方面的审查,从约 13 , 600 余名申请者中选拔出的,也就是只有不到 10% 的申请者会被录取。甫进校园,本科生不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但要完成相当数量及各种类别的学分。普林分为两学期制,春秋各有 12 周,上课时间不长,但课堂强度相当大。除了每节 90 分钟的讲课时间外,还有每周两小时的答疑时间,此外还有普林特有的“ precept ”,就是约 10 人大学生小组与助教的讨论时间。上课质量也是很高的,很多授课人是院士或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前面讲过的 5 : 1 的学生教授比例以外,每 10 个学生左右还会配一位研究生做助教,负责答疑,批改作业试卷以及主持 precept 的讨论,所以本科生有足够的资源获得辅导。一般情况下,教授要为助教们开预备会,统筹讨论内容与问题答案。每门课在学期结束后都由学生为教授和助教打分。课堂评估可以直接影响教授的升职等方面,所以教授们一般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备课。普林的所有考试都没有监考,但每个人都要写一份“诚实声明”,一旦被发现做弊会被严惩。我曾经担任过两门课的助教,他们的课程一是新,紧跟国际发展的前沿;二是深,因为教授们一般教授其专业的东西,可以把自己的实际研究带进课堂,不拘泥于书本。同时,美国的大学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清闲,他们要应付各种考试,完成各种作业,还要打工,任务是很繁重的。相对来说,倒觉得以刻苦著称的清华,学习反而要轻松多了。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国的中小学要减压, 大学其实应该加大强度,因为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地方 。我以前认为清华的本科教育不比美国的大学差,但比较一下,至少五年前的清华是落后的,主要是上课老师的水平问题不够,照本宣科。本科生第三年就开始选定专业,讨论课增多,有些会选择研究生的课程;第四年就要受导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就我们实验室的本科生来说,他们的质量确实很高,经过短期训练以后,一点不比研究生做得差。有些本科生甚至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很多学生对於各种奖学金很重视;奖学金的评定是以课堂成绩为直接参考的。 其实在普林,分也是学生的命根。普林的毕业生中有两位美国总统(Woodrew Wilson and James Madison),数十位州长,数十位美国或 各州议员,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6. 研究生教育:普林的研究生根据系院的不同,招生和培养的方法都不同。录取是由各系的招生委员会负责,以本科成绩, GRE 和面试结果而定。一般情况下,前两年研究生要上课。以我所在的分子生物系为例,两年内要修够 6 门课,听起来不多,但强度极大。没有课本,全是讨论经典的研究论文,课上发言占最后总成绩的 1/3 。课下的大量时间都用在了读论文及相关文献参考书上。研究生课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及批判式思考以及与人做学术交流的能力。如果平均成绩不够 B ,就要被赶出研究生院了。在第二年,要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一般是提出一个科研论题及可行性报告,然后“考官”会就这份报告做种种“刁难”, 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论述能力及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如果通过,那就有资格继续读博,否则拿硕士走人。我们入校以后,先在不同的实验室做“ rotation ”,一般是在三个不同的实验室各做三个月,然后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这样给了学生就专业和实验室相对大的自由度。每个学生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便会选择三位相关领域的教授包括自己的导师组成“博士课题委员会”,每年开一次会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度,获取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生的科研情况决定何时可以毕业答辩。整体感觉是,在资格考试以前,压力很大,上课实验强度很高,而一旦通过考试,就完全是在实验室内部,自由度相对大了,主要看导师对你的要求与帮助了。作为博士培养的一部分,每个人要求担任两个学期的助教,一方面是帮助本科生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毕业以后的教职做准备。 “最佳助教奖”是研究生很看重的一个奖项。 7. 教授评定:与美国其他大学一样,普林采取“终身教授评定制度”。各个系有专门的由资深教授组成的招募委员会,初评候选人。根据论文、推荐信、个人履历及研究方向决定第一轮候选人。中选者被邀请至系里,与十余位资深教授面谈,给一个面向全系的学术报告,然后由全系的教授投票决定是否招收此候选人。年轻的学者刚得到教职,一般是“助理教授” ,学校与系里会 给相当数额的“启动资金”。资金的多少是应聘者受聘前的谈判结果决定的,以生物系为例,可以是 30-100 万美元,取决于系里对此人的重视程度。助理教授以五年为限,如果五年内做出了重要成果 ( 主要由学术论文质量数量决定 ) 并且完成教学任务,便可以申请终身教授。评选终身教授的过程是面向全系师生给学术报告,然后由系里所有终身教授投票决定。系里通过后,再呈报学校审批。一旦成为终身教授,就没有被解雇的危险了。但如果没有通过考核,还有一年的时间再次申请,如果又失败,就要另谋高就了。其后,以科研成果再评定正教授。一般从助理教授到正教授至少要用 10 年左右,但也有例外。比如施一公只用了 5 年就从助理教授被评为终身正教授。教授们的研究经费除启动基金外,主要来源于自己从美国各机构的项目申请,但是系里会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比如实验器具清洗,计算机维护等等。教授们除了科研以外, 必须在每年完成一定时间的教学任务。如前所述,讲课质量由学生评估,可以直接影响该教授的升职。此外,教授们还要在一些委员会,比如“答辩委员会” 、“新生 录 取委 员会”、“教授招聘委员会” 任 职。但这多半由自己决定。由此可见,教授们的主要任务都与教学科研有关,事实上是可以专心科研,有很大的自由度的。 8. 行政与专业:在普林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即这里所有的行政人员完全行服务职责,而不是你的领导。如上文所述,对於人员的招聘或终身教授的评定是由全系教授投票决定,没有哪一个人有权力擅做主张。即使是本科生或研究生,也只是感受到学业的压力,而不会有什么“干部”“领导”来管着,也没有杂七杂八的活动你非参加不可,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专心于专业研究。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总结,如果有模糊之处,请和我联系。
31512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美媒揭秘:中国的海外精英为何不愿意海归?
热度 4 medinstru 2011-4-8 22:09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2010年8月30日报导,随著中国向超级经济强国的地位迈进,这个国家推出一些引人注目的计画,以吸引海外菁英人士返回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许多菁英人士似乎不愿回国。 北京在2009年推出一项从海外引进1000名高层人才的计画,对愿意回国的海外高级研究人员和企业家,许以慷慨的津贴。该计画吸引了某些重要人物,如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家施一公和西北大学教授饶毅。但经过了一年半多的时间以后,该计画只吸引到约600人回中国。同时,以投资方式移民美国、加拿大的中国富人,去年达到创纪录的高峰。 专家表示,这可能意味著,中国以一流设施为标志的「硬件」设施,并不足以吸引和留住一流的海外菁英。相反,中国必须对其医疗、教育、学术自由等「软件」基本设施进行升级。 今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涛宣布一项为期十年的计画,就是想这样做,他呼吁人才是中国继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但据人民日报最近一项调查,75%的被调查者表示,人才外流是一严重问题,同样百分比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们自己也会很高兴地去西方国家。 原文: http://www.newsweek.com/2010/08/30/china-s-brain-drain.html
个人分类: 观点杂谈|189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美国引进的最有用人才(转自蔡天新)
热度 7 sivaxin 2011-2-23 19:31
我们国家正在花几十亿甚或几百亿元人民币引进人才。我所知道的两项引进计划是这样进行的: 清华大学花200万引进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浙江大学花200万引进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 ,结果这两个人得到400万,人事部门完成两项业绩。 至于总体效益多大,大家都很明白了 。这让我想起冯·诺伊曼,20世纪美国所引进的最有用的人才。 他本是东欧一位富有的银行家的公子,放浪不羁喜欢逛夜总会,却成了20世纪举足轻重的人物。二战以前他是一位 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批聘请的五位终身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29岁,最年长的爱因斯坦54岁)。二战期间盟军离不开他,无论陆军还是海军,美国还是英国,因为他是最好的爆炸理论专家,也是 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师和助推人 。二战以后,他创立的博弈论极大地开拓了数理经济学的研究, 至少影响了1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工作 。而他贡献最大的则可能是在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方面,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犹太人约翰·冯·诺伊曼。 冯· 诺伊曼身材敦实,有一双明亮的棕色眼睛和一张随时可以咧嘴一笑的脸。这些都寻常可见,可是,要取得如此丰富伟大的成就, 必然有一颗奇异的大脑 。首先,他对自己专注的事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够整页背诵15年前读过的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和《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启示性的条目。至于数学常数和公式,更是塞满他的大脑,且随时可以提取出来。其次,他的阅读速度和计算能力也同样惊人。据说在少年时代,上厕所时他有时也要带着两本书,成名后他的助手或研究生经常会觉得自己像是在“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追赶载着冯·诺伊曼博士的快速列车。”当他做计算时,样子有些古怪,往往眼睛盯着天花板,面无表情,此时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着。 如果是在快速运行的火车上,他的思想和计算速度也会加快 。 如果说上述几种能力显示了他神奇的一面,那么下面一种能力并非那么高不可攀, 那就是不断学习新事物的愿望和行动 。在柏林大学求学期间一个暑假,化学系本科生冯·诺伊曼返回布达佩斯家中,结识了一位准备去剑桥读经济学的小老乡,立刻向他咨询并要求推荐经济学的入门书籍,从此开始牵挂这门对他来说全新的学科。还有一次,他被邀请到伦敦,指导英国海军如何引爆德国人布下的水雷,却在那里学到了空气动力学的知识,同时对计算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者使他成为研究斜冲击波的先驱,后者让他开数值分析研究的先河。而他对电子计算机的直接介入,则起因于月台上的一次邂逅,他在旅行途中尤其多产。让人惊叹的是, 他的所有成就都是在他主要从事别的工作时取得的 。 当然,冯·诺伊曼天才的大脑 也存在着不足 。最主要的是,他不像同事爱因斯坦和牛顿那样有独创性。但他却能抓住别人原创的思想火花或概念,迅速进行深入细致的拓展,使其丰满、可操作,并为学术界和人类所利用。爱因斯坦来到美国之后, 只是个象征性甚或装饰性的人物,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而冯·诺伊曼的所作所为却是无可替代的。鹰派成员、海军上将斯特劳斯认为,“他有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把它分解开来,最困难的问题也会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 我们都奇怪怎么自己没能如此清晰地看穿问题得到答案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格纳在被问及冯·诺伊曼对美国政府制定科学和核政策的影响力时也曾谈到,“一旦冯·诺伊曼博士分析了一个问题,该怎么办就一清二楚了。” 当所有这些素质都加在一起,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他的优势便显得非常突出了 。维格纳从小与冯·诺伊曼在布达佩斯一起长大,他承认在这位比自己低一届的中学校友面前怀有自卑情结,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接受了著名的科学史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作者库恩的采访。“您的记忆力很好,是吗?”“没有冯·诺伊曼好。不管一个人多么聪明,和他一起长大就一定有挫折感。”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德裔美国物理学家贝特和维格纳一样,都是冯·诺伊曼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老同事,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冯·诺伊曼这样的大脑是否意味着存在比人类更高一级的生物物种?”在人类历史上, 他属于那种在黑板上写几个公式就能改变世界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法国数学家、布尔巴基成员迪厄多内甚至相信,冯·诺伊曼是“最后一个伟大的数学家”。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255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费曼如何把数学当成工具,甚至当成游戏来学
热度 1 josh 2011-2-22 16:15
数学对很多学科的研究而言,是工具:你不会使用时,它很重要;当你熟练使用时,却又不那么重要。而当你真正熟练时,会觉得它很好玩。 且看费曼如何把数学当成工具,甚至当成游戏来学。 原文如下: 跟数学家抬杠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物理系和数学系共用一间休闲室。    每天下午4点钟,我们都在那里喝茶。这一方面是模仿英国学校的作风,另一方面也是放松情绪的好方法。大家会坐下来下下棋,或者讨论些什么理论。在那些日子里,拓扑学是很热门的话题。   我还记得有个家伙坐在沙发上努力思索,另一个则站在他面前说:“所以,这个这个为真。”   “为什么?”坐在沙发上的人问。   “这太简单!太简单了!”站着的人说,接着滔滔不绝地发表了一连串逻辑推论,“首先你假设这个和这个,然后我们用克科夫理论的这个和那个;接下来还有瓦芬斯托华定理,我们再代入这个,组成那个。现在你把向量放在这里,再如此这般……”坐在沙发上的家伙勉力挣扎要消化这许多东西,而站着的人则一口气又快又急地讲了15分钟!等他讲完之后,坐在沙发上的家伙说:“是的,是的!这真的很简单。”   我们这些念物理的人全都笑歪了,搞不懂这两个人的逻辑。最后我们一致认为,“简单”等于“已经证实”。   因此我们跟这些数学家开玩笑说:“我们发现了个新定理——数学家只懂得证明那些很简单的定理,因为每个已被证明的定理都是很简单的。”   那些数学家不怎么喜欢我们提出的定理,我就再跟他们开个玩笑。我说世上永远不会有令人意外的事件——正因为数学家只去证明很简单的事物。                                       找数学家麻烦                      对数学家来说,拓扑学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学问,其中有一大堆千奇百怪的可能性,完全“反直觉”之道而行。于是我又想到一个主意了。我向他们挑战:“我跟你们打赌,随便你提出一个定理——只要你用我听得懂的方式告诉我,它假设些什么、定理是什么等等——我立刻可以告诉你,它是对的还是错的!”   然后会出现以下的情况:他们告诉我说,“假设你手上有个橘子。那么,如果你把它切成N片,N并非无限大的数。   现在你再把这些碎片拼起来,结果它跟太阳一样大。这个说法对还是错?“   “一个洞也没有?”   “半个洞也没有。”   “不可能的!没这种事!”   “哈!我们逮到他了!大家过来看呀!这是某某的‘不可量测量’定理!”   就在他们以为已经难倒我时,我提醒他们:“你们刚才说的是橘子!而你不可能把橘子皮切到比原子还薄、还碎!”   “但我们可以用连续性条件:我们可以一直切下去!”   “不,不,你刚才说的是橘子,因此我假定你说的,是个真的橘子。”    因此我总是赢。如果我猜对,那最好。如果我猜错了,我却总有办法从他们的叙述中找出漏洞。   其实,我也并不是随便乱猜的。我有一套方法,甚至到了今天,当别人对我说明一些什么,而我努力要弄明白时,我还在用这些方法:不断地举实例。   譬如说,那些念数学的提出一个听起来很了不得的定理,大家都非常兴奋。当他们告诉我这个定理的各项条件时,我便一边构思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当他们说到数学上的“集”   时,我便想到一个球,两个不相容的集便是两个球。然后视情况而定,球可能具有不同的颜色、长出头发或发生其他千奇百怪的状况。最后,当他们提出那宝贝定理时,我只要想到那跟我长满头发的绿球不吻合时,便宣布:“不对!”   如果我说他们的定理是对的话,他们便高兴得不得了。   但我只让他们高兴一阵,便提出我的反例来。   “噢,我们刚才忘了告诉你,这是豪斯道夫的第二类同态定理。”   于是我说:“那么,这就太简单,太简单了!”到那时候,虽然我压根儿不晓得豪斯道夫同态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我也知道我猜的对不对了。虽然数学家认为他们的拓扑学定理是反直觉的,但大多数时候我都猜对,原因在于这些定理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难懂。慢慢地,你便习惯那些细细分割的古怪性质,猜测也愈来愈准了。   不过,虽然我经常给这批数学家找麻烦,他们却一直对我很好。他们是一群快乐的家伙,构思理论就是他们的使命,而且乐在其中。他们经常讨论那些“简单、琐碎”的理论;而当你提出一个简单问题时,他们也总是尽力向你说明。   跟我共用浴室的就是这样的数学家,名字叫做奥伦(Paul Olum)。我们成了好朋友,他一直想教我数学。我学到“同伦群”(homotopy group)的程度时终于放弃了;不过在那程度之下的东西,我都理解得相当好。   我始终没有学会的是“围道积分(contour integration)”。   高中物理老师贝德先生给过我一本书,我会的所有积分方法,都是从这本书里学到的。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下课之后,他叫我留下。“费曼”,他说,“你上课时话太多了,声音又太大。我知道你觉得这些课太沉闷,现在我给你这本书。以后你坐到后面角落去好好读这本书,等你全弄懂了之后,我才准你讲话。”   于是每到上物理课时,不管老师教的是帕斯卡定律或是别的什么,我都一概不理。我坐在教室的角落,念伍兹(woods)   著的这本《高等微积分学》。贝德知道我念过一点《实用微积分》,因此他给我这本真正的大部头著作——给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念的教材。书内有傅立叶级数、贝塞尔函数、行列式、椭圆函数——各种我前所未知的奇妙东西。   那本书还教你如何对积分符号内的参数求微分。后来我发现,一般大学课程并不怎么教这个技巧,但我掌握了它的用法,往后还一再地用到它。因此,靠着自修那本书,我做积分的方法往往与众不同。    结果经常发生的是,我在麻省理工或普林斯顿的朋友被某些积分难住,原因却是他们从学校学来的标准方法不管用。   如果那是围道积分或级数展开,他们都懂得怎么把答案找出;现在他们却碰壁了。这时我便使出“积分符号内取微分”的方法——这是因为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工具箱。当其他人用光了他们的工具,还没法找到解答时,便把问题交给我了! SurelyYou'reJoking,Mr.Feynman! R·费曼/著,吴程远/译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7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花了几年学习某样东西,费曼能不能一下子追上你的程度呢?
josh 2011-2-22 16:06
“哦,”费曼说,“你们都知道?难怪你们念了四年的生物,我却还是一下子便追上你们的程度了。”他们把所有时间都浪费在死背名词上了,而这些东西只要花个15分钟便全部可以查出来。 你花了几年学习某样东西,费曼能不能一下子追上你的程度呢? 原文如下: 有猫体构造图?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的餐厅里吃饭、聊天时,大家总喜欢物以类聚地坐在一块。开始时我也跟物理学家坐在一起,但不久我就想:看看世界其他人在做些什么,一定也很好玩。因此,我轮流和其他小组的人一起用餐,每一二星期转移阵地一次。   当我转到哲学家的小组时,听到他们很严肃地在讨论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著《过程与实相》(Process and Reality)一书。他们的用语很奇怪,我不大听得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但我不想打断他们的谈话,唠唠叨叨地要他们为我说明。其实有几次当我真的问问题,而他们也试着解释,我还是摸不着头绪。最后他们干脆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研讨会。   他们的研讨会很像在上课,每周固定一次,讨论《过程与实相》的其中一章,方式是由某些人报告读后心得,之后再进行讨论。在参加这个研讨会之前,我拼命提醒自己,我只不过是去旁听,千万别开口乱说话;因为我对他们的题目一无所知。   研讨会上所发生的事,却是很典型的——难以置信的典型,但千真万确地发生了。首先,我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这也是很难置信的事,但也是真的发生了。接着一位同学就讨论的一个章节发表报告。在这一章内,怀海德不停使用“本质物体”这个名词,用法很专门,也许他曾在书中对这个词下过定义,但我完全搞不懂那是什么东西。   略为讨论过“本质物体”的意义之后,主持研讨会的指导教授讲了一些话,意图澄清观念,又在黑板上画了些像是闪电的东西。“费曼先生,”他说,“电子是不是一种‘本质物体’呢?”   于是,我又惹上麻烦了。我解释说,由于我没有读过那本书,因此我压根儿不晓得怀海德所指为何,而且我只是来旁听的。“不过,”我说,“如果你们先回答我一个问题,让我多了解‘本质物体’这个概念,我就可试试回答教授的问题了。请问砖块算不算是一种‘本质物体’呢?”   我想弄明白的,是他们会不会将理论上的构想归为本质物体。其实电子只不过是我们使用的一种理论,但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宇宙运作十分有用,有用到我们简直认为电子是真实无讹的。而我当时是想用对比的方法,来说明“理论”这个概念。在砖块的例子中,接下来我要问的是:“砖块的内部又如何呢?”然后我会指出,从来没有人看过砖的内部!每当你劈开一块砖,你看到的只是另一个表面,“砖块有内部”只不过是个可以协助我们了解事物的简单理论。电子理论也有类似之处。因此我问:“砖块算不算是一种‘本质物体?’”   答案倾巢而出。有人站起来说:“一块砖就是单独的、特别的砖。这就是怀海德所说的本质物体的意思。”   可是又有人说:“不,本质物体的意思并不是指个别的砖块,而是指所有砖块共有的普遍特性,换句话说,‘砖性’才是‘本质物体。’”   另一个家伙站起来说:“不对,重点不在砖的本身。   ‘本质物体’指的是,当你想到砖块时,内心形成的概念。“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起立发言,我发现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听到那么多关于砖的天才说法。后来,就像所有典型的哲学家一般,场面一片混乱。 好笑的是,在先前那么多次的讨论中,他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究竟像砖块这类简单物体是不是“本质物体”?更不要说电子了!                                       外行人问内行话                      之后,在吃晚餐时,我转移到生物学家那一组去。我一向对生物学深感兴趣,而他们的话题也十分有趣。其中一些人还邀我去旁听即将开讲的“细胞生理学”。虽然我学过一点生物学,这却是研究院程度的课呢 !“你们觉得我听得懂吗?教授会让我旁听吗?”我问。   他们替我问主讲教授哈维(E. Newton Harvey),他曾经做过很多关于“发光细菌”的研究。哈维答应了,条件是我必须跟班上其他同学一样,完成所有的作业及论文报告。   上第一堂课之前,邀我听讲的几位同学要我看一些植物细胞。透过显微镜,我看到许多不停在移动的绿色斑点,那是在光照之下制造出糖的叶绿素。 我抬起头问:“它们如何运行?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它们?”   没有人晓得答案。后来我才知道,这在当时还是个未解之谜。就这样,我学到一点关于生物学的特性:你可以很轻易便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没有人知道答案。   但在物理学,你必须先稍微深入学习,才有能力问一些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上第一课时,哈维教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细胞图,并且标示出它的内部结构,然后逐一讲解。   他说的我大部分都听得懂。   下课之后,邀我旁听的同学问:“怎么样?你喜欢这堂课吗?”   “还不错,”我说,“唯一没听懂是有关卵磷脂(lecithin)的部分,什么是卵磷脂?“   那家伙就用他那单调无味的声音说:“所有生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是由小小砖块一样的东西,叫做‘细胞’所组成的……”   “ 听着,”我不耐烦地说,“你说的那些我统统知道,否则我也不会来听课。卵磷脂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   我跟其他人一样读论文、做报告。第一篇指定给我读的是压力对细胞的影响,哈维教授特别挑了这篇论文给我,因为其中牵涉到一点物理。我完全理解这份论文的内容,可是当我在班上宣读我的读后心得时,却把所有的专有名词都念错了;当我心中想的是“分裂球”(blastomere),口中却念出“胚球”(blastosphere)时,班上同学简直是笑得人仰马翻,直不起腰来。   第二篇指定给我的是艾吉瑞恩(Edgar Adrian)和布朗克(Detlev Bronk)的论文。他们证实了神经冲动是尖锐的单脉冲波现象。以猫为实验对象,他们测量了神经间的电压。   我开始研读这篇论文。它不停地提到伸肌、屈肌或排肠肌等等。这个肌、那个肌我都念得出口,可是我完全不晓得它们位于猫的什么部位,或者跟其他神经线的相关位置。因此,我跑到图书馆放生物图书的部分,随便抓着一个馆员,请她替我找一幅猫体构造图。   “猫体构造图?”馆员花容失色地说,“你指的是生物分类表吧?”从那时候开始,话就传开了,说有一个生物系的笨蛋研究生,跑到图书馆去找“猫体构造图”。   轮到我做报告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猫,并开始将各部分肌肉标示出来。很多同学打断我的动作:“那些我们都知道了。”    “哦,”我说,“你们都知道?难怪你们念了四年的生物,我却还是一下子便追上你们的程度了。”他们把所有时间都浪费在死背名词上了,而这些东西只要花个15分钟便全部可以查出来。                                       到加州理工洗碟子                      二次大战后,每年暑假我都会开车到美国各地旅行。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之后,有一年我跟自己说:“这个暑假我不要换另一个地方玩了,不如试试换另一门的学问来玩玩。”   那时候刚好是华森(James Dewey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发现去氧核糖核酸(DNA)之后不久,而由于戴尔布鲁克(Max Delbruck,著名的物理兼生物学家)的实验室就在加州理工学院,许多极为优秀的生物学家都聚集在那里。华森也应邀到加州理工演讲,讨论DNA的密码系统;他的演讲我都去听了,也参加了生物系的许多研讨会,对生物充满浓厚兴趣。对生物学而言,那是个很令人兴奋的年代,而加州理工则是做生物研究的极佳所在。   我不认为自己有足够能力应付真正的生物研究,因此,当我计划将那个暑假花在生物学上时,我只不过打算在生物实验室内走动走动,帮他们“洗洗碟子”,在一旁看看他们做些什么,可是,等我跑到生物实验室向他们说明意愿时,一位年轻的博士后研究员、同时也是实验室的主管艾德加(Robert Edgar),说他不会让我那样游手好闲。   他说:“你应该跟其他研究生一样,做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我们也会给你一个题目去研究。”这样的建议,我当然乐于接受!   我选了一门讨论噬菌(phage)的课。噬茵是一种含有DNA的滤过性病原体,它会攻击细菌。而在这门课中,我们学习如何做有关噬菌体(bacteriophage)的研究。    很快我就发现,由于懂得物理和数学,学习生物时轻松多了。例如,我知道液体中的原子如何运动,因此离心机的工作原理对我而言,不算高深莫测。又由于具备了统计学上的知识,我很清楚在盘点培养皿上的斑点时,所牵涉的统计误差。换句话说,正当其他生物系的同学努力了解这些“新”观念时,我却可以专心学习真正跟生物有关的学问。   在实验室里,我学会了一项很有用的技巧,到今天还经常用到。他们教我们如何单手拿着试管,而同时用中指和食指把管盖打开,让另一手自由活动,做其他事情——像拿着吸量管,小心翼翼地把氰化物溶液吸进管中……等。   现在,我能够一手拿着牙刷,用另一手拿着牙膏,并把盖打开、挤牙膏,再把它旋紧。                                       实验毫无所获                     当时,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噬菌可能发生突变,以致影响到它们攻击细菌的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突变。不过,部分噬菌会发生二次突变,重新恢复攻击细菌的能力,其中一些经历两次突变的噬菌跟突变前一模一样,好像什么突变都没发生过一样。另外一些却有不同的变化:它们攻击细菌的速度比正常时较快或较慢,因此细菌的繁殖也较正常速度稍快或略慢。换句话说,“负负得正”的“反突变”(back mutation)会发生,但噬菌恢复正常的情形不一定很完美,有时候它们只能恢复一部分的能力。   艾德加建议我做个实验,看看反突变是不是在DNA螺旋结构中的同一位置上发生。我非常小心地做了很多繁复实验之后,找到了三个反突变的例子,发生的位置都很接近——事实上,比大家曾经观测过的例子都更为接近——噬菌原有功能也回复部分。这是一项冗长的研究工作,整件事情也要靠点运气,因为你必须耐心等待二次突变的出现——而那是十分罕见的。   我不断思考如何使噬菌更常发生突变,以及怎样能够更迅速地观测到它们,但还没有想到方法,暑假已经过完了,我也逐渐对这个研究题材失掉兴趣。    这时,我的休假年快到了(注:美国的大学教授每授课若干年——一般是6年——便可休假一年。在这一年间,他们可随意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我决定把这一年花在同一个生物实验室上,但选择不同的研究题材。 我跟梅索森(Matt Meselson)做了一些研究,再和一位来自英国、人很随和的史密斯(J.D. Smith)合作。我们的研究题目跟核糖体(ribosome)有关,那是一种在细胞内的双球体,含有大约50个蛋白质,能够从“信使核糖核酸”(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制成蛋白质。   利用放射性追踪剂,我们证实了RNA可以从核糖体分离出来,也可以被放回去。   我很小心地进行每个步骤、测量数据,尽力控制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可是过了8个月之后,我才想到其中一个步骤做得太不周密了。在那个年代,从细菌取得核糖体的方法,是将培养好的细菌跟铝氧土(alumina,又称矾土)放在研钵内研磨。其余的步骤都是跟化学作用有关的,全都在控制之下;但重点是我们研磨细菌时,推动研杵的动作是无法重复的,因此我的实验什么成果也没有。                                       业余的半吊子                     我也必须提一提那次跟兰夫罗姆(Hildegarde Lamfrom)   一起尝试的实验。我们想研究的是,豌豆和细菌所使用的核糖体是否相同?换句话说,细菌的核糖体是否能制造出人体或其他生物内的蛋白质?   那时兰夫罗姆已经设计出一套方法,能够从豌豆分离出核糖体,加入信使核糖核酸,让核糖体利用信使核糖核酸制造出豌豆蛋白质。我们意识到,“把豌豆的信使核糖核酸加到细菌核糖体中时,究竟制造出来的会是豌豆蛋白质还是细菌蛋白质?”这将是个众所瞩目、意义重大的问题;而我们的实验也同样会是众所瞩目,将对遗传生物学的基础带来巨大影响。   兰夫罗姆说:“我需要大量的细菌核糖体。”   梅索森和我为了其他实验,曾经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提取了大量的核糖体。我说:“算了,我就把我们的核糖体拿给你吧,我们实验室的冰箱里多的是。”    如果我是个真正优秀的生物学家,那将会是一项十分惊人和重要的发现;可惜我不是一个很好的生物学家。我们的想法很好,实验构想很好,设备也很齐全,却全让我搞砸了;因为我给她的是受到感染的核糖体,那是在这种实验中所可能犯的最严重错误了。我们的核糖体放在冰箱里将近一个月,早已被其他生物所污染了。如果我重新准备一些核糖体,很认真和小心翼翼地拿去给兰夫罗姆,严格地控制一切,那么实验将会很成功;而我们也将成为首先证实生命的普遍性质的人。我们将证实了在任何生物中,制造蛋白质的机制——核糖体——都是一个模样的。当时我们在恰当的时机做着正确的事情,可是我的做事方式和态度完全像个业余的半吊子,愚蠢而草率。   你可知道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什么?我想到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书中包法利夫人的丈夫,一个呆头呆脑的乡下医生。他想出一套如何医治畸形足的方法,可是结果却只令人活受罪罢了。我就像那位没经验的医生!    我始终没有动笔把噬菌的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尽管艾德加不停催促,我却一直抽不出空来。这也是从事跨行工作的毛病了:我不会认真地看待它。后来,我总算写了个非正式的报告给艾德加,他一边读一边笑了起来,因为我没有依照生物学家惯用的标准格式——先写实验程序,再写……等等,而写了一大堆生物学家早已知道的东西。艾德加把我写的改成较为简洁的版本,我却全看不懂。我想他们始终没有拿去发表,我自己也从来没有直接发表那些实验结果。                                       最爱的还是物理                     另一方面,华森认为我的噬菌实验颇有价值,因此邀请我到哈佛大学去一趟。我在哈佛生物系做了一次演讲,讨论位置十分接近的突变及反突变。我告诉他们,我的想法是:第一次突变使蛋白质发生变化,例如改变了某个氨基酸的酸碱度;而第二次突变则改变了同一蛋白质内的另一个氨基酸,但酸碱度的改变跟第一次突变时刚好相反,因而抵消了第一次突变的部分效应——没有完全抵消,但足以让噬菌恢复部分的功能。用另一种说法,我觉得那是在同一蛋白质内出现的两次变化,它们的化学效应却刚好有互补作用。   然而事实却不是那样。几年之后,有人发现——很显然这些人找到了能迅速引发和观测突变的技巧——真正发生的是,在第一次突变中,整个DNA盐基不见了,如此一来DNA内的密码顺序与前不同,而无法“解读”了。第二次突变则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一个盐基被嵌回去,否则就是另外两个盐基又被拿走了,总之结果是密码又可以解读了。因此,第一次和二次突变发生的位置愈是接近,DNA内被破坏的信息便愈少,噬菌的功能就回复得更完整。   连带的,每个氨基酸的密码有三个“字母”(即三个盐基)的事实,也获得证实了。    在哈佛大学的那个星期里,华森提出了些构想,我们一起做了几天的实验。那个实验没有做完,但我已从这位生物界的顶尖高手那里,学到了许多实验新技巧。那也是我很得意的时刻!我居然在哈佛大学的生物系里发表演讲呢!事实上,这可以作为我一生中的写照:我永远会一脚踏进某件事情中,看看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   在生物学这领域里,我学到了很多,得到很多宝贵经验。我甚至连那些古怪的生物名词也会念了,更不用说写论文或做演讲时应该避免的错误,又或者是醒悟到某项实验技巧的缺失等等。   可是我真正热爱的是物理,我总是会回到物理的世界里去! SurelyYou'reJoking,Mr.Feynman! R·费曼/著,吴程远/译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7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有时间,也想创造,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想法,也享受不到乐趣呢
热度 2 josh 2011-2-21 09:47
我们有很多空闲时间,不论对着电脑、坐在图书馆,还是出去溜达; 也有创造的欲望,不论是为名、为利,还是为了心中的理想; 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想法,“一个星期憋出三字”? 更不要说什么“好玩”、“乐趣”了。 带着这个问题,我再次翻开了《别闹了,费曼先生》,读到了他的答案,不禁汗颜。 原文如下:    我相信,如果不是教书,我不会真正成功。因为,这样,我在做某种 事情,而又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进展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至少我 存在着;至少我做了些事情;我已经做了某些贡献。”——这仅是心理上 的。   40年代,在普林斯顿的时候,我有幸能够看到这个高级研究所中那 些聪慧卓绝的人做了些什么,由于他们具有惊人的才智,就被选拔进来, 荣获跻身于这座高尚的木质板房的机会。 不教课,也不负任何责任。这些 可怜的家伙现在可以坐下并自己思考一切了,是吗?但事实上,他们不可 能用一段时间就产生一个新思想:他们似乎有各种机会去做某些事情,但 是不可能经常产生新思想。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种自疚和压抑会折 磨你,使你开始为自己的思想没有任何新意而焦急。你感到什么事情也没 做,什么也想不出来。    由于没有足够实在的推动力和紧迫感,事情就会很平淡:不和搞实验 的人接触,不必考虑如何回答学生的问题,什么也没有!   在任何思考过程中,都存在着进展顺利,出出好的思想苗头的阶段, 这时教书就是一个思维贫乏的较长时期。如果你没有教书,什么也没干, 会使你神经质的!你甚至不能说:“我在教课。”   如果你正在教一门课,你可以思考你已很清楚的一些基本东西。这些 东西是有趣的,令人愉快的。重新接触它们不会有任何坏处。有更好的方 式去描述它们吗?是否存在与之相联系的新问题?你可以给它们以什么新 观念吗?基本东西考虑起来要容易些:即使没有新的看法也无妨,你以前 所掌握的知识,对于上课已足够了。如果你想到了某些新意,那就会非常 高兴。   学生的问题常常是新的研究课题的源泉。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有意义 的问题,可以说是我不时考虑过,而后暂时放弃了的。回过头再来看看这 个问题,看看我现在是否有进展,对我是没有任何坏处的。学生也许不能 理解我想回答的内容,或者我所要考虑的更精确的东西,但是他们提出的 与之有关的某个问题启发了我。而仅靠自己是不容易得到这种启示的。   所以我发现教课和接触学生使人生命不息,而我绝不接受别人为我安 排的不教书的好位置。绝不。   有一次朋友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位置。   战争期间,当我仍然在洛斯·阿拉莫斯的时候,汉斯·贝特给我在康 奈尔弄到了工作,年薪3200美元。从其他的地方我可以得到更高一些 的报酬, 但是我喜欢贝特,就决定去康奈尔,而不在乎钱。 但贝特总是照 应我,当他知道其他地方给更多钱的时候,我还未到任他就让康奈尔将我 的年薪增加到4000美元。   康奈尔方面通知我,我要教一门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课程,并让我 11月6日到校。期限定在年尾,听起来有点滑稽。我从洛斯·阿拉莫斯 乘火车到伊萨卡,路上花了不少时间为曼哈顿计划写最后的报告。我还记 得,在从布法罗到伊萨卡夜间行车的那段旅途上我开始备课。    你必须了解洛斯·阿拉莫斯的紧迫感。要尽可能快地做每件事;每个 人都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每件事情都得在最后一分钟完成。所以第一 次讲课前的一两天,在火车上备课,对我来讲似乎是很自然的。   对于我来说,“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是一门理想的教授课程。这正 是我在战争期间所做的工作——把数学应用到物理。我知道哪些方法是真 正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在利用数学技巧努力地工作了4年中,我已积 累了许多经验。所以我在课中安排了不同的题目,以及如何处理它们,而 且我还有教案——在火车上做的笔记。   在伊萨卡下了火车,象平常一样,我肩上扛着一个很重的箱子。一个 小伙子喊道:“先生,要出租汽车吗?”   我从没想过乘出租汽车,自己还是一个年轻人,缺钱。但一转念又思 忖:“我是一个教授——应该是尊严的。”所以我从肩上放下箱子,并且 说:“是的。”   “去哪里?”   “旅馆?”   “您已预定了吗?”   “没有。”   “弄到一个房间是不容易的。”   “我们就一个一个旅馆去问。你停下等着我。”   我们找到了伊萨卡旅馆:没有房间。又到旅行者宾馆:他们也没有房 间。我对司机说:“不要再随着我在城里转了,那得花好多钱。我自己一 个一个去找好了。”于是我把箱子放在旅行者宾馆,就开始到处转,寻找 一间房。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新教授,我有了多少准备。   我发现另外一个人为寻找房子也在周围转。这就表明了旅馆根本不可 能有空房间。过了一会儿,我们信步走上一个小山,并且逐渐地知道了我 们正走在校园附近。   我们看到了一幢宿舍似的建筑,由一扇打开的窗子可以看到里面有双 层床。那时已是晚上了,我们想问问是否可以睡在那里,门是开着的。但 没有一个人,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那个小伙子说:“过来,我们就睡在这 儿吧!”   我认为那样不太好,看来不是很光明正大。别人已铺好床,完全可能 回来,发现我们睡在他们的床上,那就麻烦了。   因此我们出去了。又走了一会,在一盏路灯下,看见从草坪上收集起 来的一堆树叶——当时是秋天。我说:“嘿!我们可以躺在树叶上,就睡 在这儿!”我试了一下,树叶相当软,我来回走得太累了,要是这堆树叶 不正好是在路灯下,那就十全十美了。但是我不想再自找麻烦。回想在洛 斯·阿拉莫斯时人们曾因我敲鼓和其他事取笑我,这回他们认为,由于我 做的某些蠢事,已经名声在外了,所以我得放尊严一些,这才勉强地打消 了睡在树叶堆里的念头。   我们在周围转悠了一会儿,来到一座大楼前,这是校园内一个很大的 建筑物。我们进去了,门厅里有两个长靠椅。   我不想引起麻烦,在楼底层我见到一个看门人,问他我能否睡在长靠 椅上,他说:“可以。”   第二天早晨醒来,找到一个吃早饭的地方,然后开始决定四出查找我 的第一节课是什么时候开。我跑到物理系问:“我的第一课是什么时间? 我错过了吗?”   那里的人说:“你一点也不用着急。8天内课程不会开始。”   这使我大为震惊:“那为什么告诉我提前一星期到这里?”   “我想在上课以前,你会乐意认识一下周围环境,找一个地方安顿下 来。”   我回到了文明世界,但却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   吉布斯教授把我送到学生俱乐部,以便找一个地方住下来。这是一个 很大的场所,有许多学生在里面转来转去。我走到安排住宿的大办公桌前, 说:“我是新来的,要找一间房。”   那小伙子说:“朋友,伊萨卡的房子是非常紧张的。事实上,居然达 到了这种地步,不论您是否相信,昨天晚上一个教授不得不也睡在这个门 廊的长靠椅上。”   我看看周围,果然就是那个门厅!我转向他说:“嗯,我就是那个教 授,这个教授并不想再这样来一次。”   作为一个新教授,在康奈尔的头些日子很有意思。而有时是可笑的。 我到那儿几天以后,吉布斯教授来到我的办公室,并对我解释,在学期末 我们本来不接受学生,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当申请者是非常、非常好时, 我们也可以破例。他递给我一张申请表,请我审阅。   他问我:“嗯,您有什么想法?”   “我认为他是第一流的,我们应当接受他。我认为我们很幸运能让他 来这儿。   “是的,但是您看了他的照片吗?”   “看不看又有什么差别呢?”我大声地说。   “绝对不会,先生!很高兴听到您这样说,我们想看看,来了个什么 样的人做我们的新教授。” 吉布斯喜欢我不加思考就立即回答他,而没有 想:“他是系主任,我是新来的,我说什么最好小心一些。”我还没象他 那样思考的速度;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直截了当,而我说的就是进入我脑 子的第一个反应。   然后另一个人进到我的办公室。他想和我谈论哲学。当时他说了些什 么我印象不深,但记得他要我参加某个种类的教授俱乐部。那个俱乐部是 反犹太人的组织,他们认为纳粹并不是那么坏。他努力向我说明有许许多 多犹太人如何做出这样那样的蠢事。所以我一直等他都说完了,才对他说: “您知道,您犯了一个大错误;我是生长在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他出 去了,这使我开始对康奈尔大学的某些教授在人格和其他方面失去了尊敬。   不久,大学里举办了一场舞会。在洛斯·阿拉莫斯的三四年我都没有 跳过舞,甚至没有社交。所以我参加这次舞会,要尽可能地跳好,我想那 是相当成功的。你可能常会说起,某人什么时候和你跳舞,以及他们觉得 十分满意。   跳舞时我和一个姑娘谈了一会;她问了一些关于我的情况,我也问了 关于她的某些问题。但是当我再想和那个姑娘跳舞时,找到了她:   “您是否还愿意跳一次舞?”   “不,对不起,我需要换换空气。”或者,“嗯,我得去洗手间。” ——就这样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拒绝了,而且同一排的两三个姑娘都如此。 怎么回事?是不是我跳得很糟?我的人品不好吗?   我又和一个姑娘跳舞,她也提出了通常的问题:“你是学生,还是研 究生?”   “不,我是一个教授。”   “啊?什么教授?”   “我曾研究过原子弹。”   她说:“您是一个该死的骗子。”——然后走开了。    这件事大大地解救了我。一切都真相大白了。我对每个姑娘所说的都 是未经思考的,愚蠢的实话,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出了什么岔子。非 常清楚,正是当我样样都做得很好,很自然,也很有礼貌,并回答了所有 的问题的时候,姑娘们却一个一个地避开了我。似乎每件事开头都是令人 高兴的,而后,突然受挫——行不通了。幸亏这个女孩子称我是一个“该 死的骗子”,才使我恍然大悟。   所以从那以后我试着回避所有的问题,这却有了相反的效果:“你是 新生吗?”   “嗯,不。”   “您是个研究生?”   “不。”   “您是干什么的?”   “我不愿意……”——她们却继续和我谈话!   有两个姑娘到我房里来聊天,谈话结束时其中的一个对我说,不应当 由于是一个新生而感到不安;有很多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刚刚步入学院学习, 这的确没关系。她们是二年级的学生,两个人都相当和蔼可亲。她们努力 地做我的思想工作。但是我不愿意被她们如此地误解,所以让她们知道了 我是一个教授。她们很不安。还以为我欺骗了她们。作为一个康奈尔的年 轻教授,我碰到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麻烦。   不管怎样,我开始教物理学。除去这门课,我还考虑教上些其他课程 ——可能的话,教电磁学。也打算做点研究工作。 在战前,我攻读学位的 时候,就有了一些想法:我曾发明了一种用微积分做量子力学的新方法, 还积累了许多要进行研究的资料。    在康奈尔,我除了备课,还常到图书馆去,在那儿读《天方夜谭》, 并向我身边的姑娘们送秋波。但是当到了要做一些研究工作的时候,却不 能全神贯注。感到累,也没兴趣;我不能做研究!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   现在我才对那种状况有了较好的理解。首先,一个年轻人还体会不到 准备好一门课程得花多少时间,特别是第一次——备课,出考试题,检查 他们理解的程度。当时,我的课讲得很好,把许多思想都安排进了每节课 中。但是我没体会到那也是大量的工作。还以为耗尽精力是读《天方夜谭》 和心情郁闷所致。   在这期间,我得到一些大学和工业部门等地方的邀请,答应给我高于 目前薪金的报酬。而每当得到像那样的邀请时,我就更郁闷。我会对自己 说:“瞧,他们要给我这么丰厚的报酬,但是他们不了解我已是江郎才尽 了,我不应该接受它们。他们期望我完成某件工作,而我却什么也不成! 我现在没有一点创见……”   最后从高级研究所邮来了一封邀请信:爱因斯坦……、冯纽曼……、 韦尔……所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给我写信,邀请我去那里作教授。 他们知道我对研究所的感受:它太理论化了,没有真正的活力和挑战。所 以他们写道:“我们尊重您在实验和教学方面的相当浓厚的兴趣,所以安 排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教授,一半时间在研究所。”   高级研究所!特别例外的优待!甚至于比爱因斯坦的位置还好!这是 理想的、完美的,却是荒唐的!   真是荒唐!以前的一些任职已使我觉得糟糕透顶。他们希望我完成某 件工作。但是这次的提议是如此可笑,竟到了我不可能做到的地步,如此 出格的荒谬。那些人确实犯了错误;多愚蠢的事情!当我刮胡子时,想到 这件事,就笑了起来。   然后我自己想:“你知道,他们把你想得如此神气,实现它是不可能 的,你没有责任去实现它。”   这是一个高明的见解:“你没有责任去实现别人认为你应当完成的事 情。我不能按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去做。”   高级研究所将我想象得那样好,这不是我的过错;那是不可能的事。 它明显的是一个错误——那时候我以为他们完全可能弄错,而且所有其他 部门也一样,包括我自己的学校在内。我就是我,他们指望我很好,为此 他们提供我一些钱,这是他们不走运。   正在那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事。康奈尔实验室主任博布· 威尔逊可能是无意中听到了那件事,或者他刚刚知道了我的一些情况。就 打电话叫我上他那儿去。他以一种严肃的声调对我说:“费曼,您的书教 得很好,您正在从事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大家都很满意。我们可能获得 的任何期望都是靠运气。每聘请一个教授,我们都得冒极大的风险。如果 他教得好,那就行。要是教得不好,就太糟糕了。但是您不应当为您已经 做了的或者还没做的事担心。”他说这些话比那些做法好得多,而且解除 了我的负疚感。   后来,我又有一个想法:现在物理学使我有点厌烦,过去我一直喜欢 物理。我为什么喜欢物理?我习惯于从事物理,我习惯于做我愿意做的事 情——不想管它在核物理的发展中是否重要,而只考虑我对它是否有兴趣, 是否会让我高兴。上高中时,看到从一个狭小的水龙头中流出的水,我就 想是否可以描述出那条曲线。尔后发现这是相当容易的,我无须去做它, 对于科学的未来,它并不重要,别人已做过了。但这无关紧要:毕竟,我 发现了某些东西,我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于是,我有了这个新的看法。现在我正是精疲力尽,绝不能完成任何 事情,不过,我已经在大学里得到了我所喜欢的教课的好位置,正像乐于 去读《天方夜谭》一样,我准备在我愿意的时候去做物理,而不必为什么 重要性而担心。   有一个星期,我在食堂旁边看见一个傻小子把一个盘子抛到空中。当 盘子在空中上升时,它震荡起来,而我注意到盘上的康奈尔校徽也在转来 转去。我注意到,徽章明显地转动得比震荡快。   我穷极无聊,所以开始计算旋转盘子的运动。我发现当角度很小时, 徽章的转动是震动速度的两倍——二比一。这产生出一个复杂的方程!然 后我想:“根据力或动力学,是否可能用一种更基本的方法找到某种思路, 弄清为什么它是二比一?”   我不记得我如何做这件事,但是最后我解出了带质量的粒子的运动, 以及推导有加速度如何平衡以使它得出二比一。   我还记得去汉斯·贝特那儿,对他说:“嘿,汉斯!我注意到一件有 趣的事。盘子这样转,二比一的原因是……”我给他讲那些加速度。他说: “费曼,那是相当有趣的,但是它很重要吗?您为什么研究它呢?”   “哼!”我说,“一点也不重要。我做它恰恰是好玩。”他的反应并 没使我气馁;我坚定了自己喜欢物理并做我想做的事情的想法。   我继续算振动方程。然后考虑在相对论中电子如何开始进入轨道运动。 接着有电动力学中狄拉克方程。而后是量子电动力学。在我了解它以前 (这是很短的时间)我是在“玩”——实际上是工作——在同我如此喜爱 的老问题打交道,在洛斯·阿拉莫斯时,我停止了对这类问题的工作:我 的论文式的题目、所有这些发人深省的、很美妙的现象。   实际上,这些事情很容易,毫不费力。这就像拔出一个瓶塞:里面的 东西都不费力地流出来了。我几乎试图阻止它!然而,做什么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最后有什么。我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些图形和全部理论也得益于晃 动的盘子之类不起眼的小玩意。 教授的尊严 《爱开玩笑的科学家——费曼》 SurelyYou'reJoking,Mr.Feynman! R·费曼/著,吴丹迪/等译 科学出版社,1989年2月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388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日子-施一公
nanofeifei 2011-2-20 09:53
转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411102from=space 来自清华大学施一公老师的科学网博客,非常有借鉴意义。 - 与国内年轻PI共勉     【序: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地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    普林斯顿的offer   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om Silhavy的电话,“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news. Our faculty voted unanimously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我喜不自胜,“Great!” Tom接着说,“We will be happy to discuss with you about what you may need to set up your independent lab. W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accept our offer by July 1st”我想也没想地就马上回复,“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r offer.” Tom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Well, Yigong, please think it over. You may use this period to negotiate with us about your start-up package.”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Nikola Pavletich(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Nikola善意地告诫我,“If I were you, I would NOT tell them that I would accept their offer now. This is your time to cut a better deal!”Nikola故意在“NOT”上加重了语气。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拿到offer后争取更好待遇的重要性,但普林斯顿大学是我梦幻中的学术圣地,怎能在这种地方讨价还价呢?!这是我的性格。更何况,拿到这个offer实在是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工作面试,事先是做好了失败准备的!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1997年共有两个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位置,但却有四百多名年轻的博士后科学家申请。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六个面试人。我作为六人中的一员在2月27日最后一个到普林斯顿面试。去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心情既紧张又激动,26日一晚上基本没能睡着,脑子里一遍遍地全是精心准备的介绍我的科研进展的幻灯片。早晨6点起床,赶上了七点从纽约Penn Station开往南方的火车,七点五十抵达普林斯顿。九点整开始面试。   27日上午分别与四位教授举行一对一的每人45分钟面谈,其中一人是2001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Shirley Tilghman。因为我已经对他们的科研事先有所了解,所以面谈还算顺利;但Shirley在认真讲述了她的科研进展后很意外地考了我一个相关问题,我极为紧张地思考后做了还算得体的回答,她点头称对,我才收了一身冷汗。中午与几位博士生一起午餐。下午一点半午餐后,又与三位教授进行面谈,其中第一位是时任系主任的Tom Shenk,第二位是前系主任、后曾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Arnold Levine。下午4点整,我在系报告厅LTL003给了50分钟的学术报告。我发挥得很好,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回答问题时已经完全自信。原定晚餐由Tom Silhavy及另外两名教授参加;我的学术报告后Tom Shenk和Arnold Levine两位重量级教授临时决定共进晚餐,而且Shenk很有暗示意味地对我说,“I think you will become a superstar at Princeton.”   晚餐安排在普林斯顿小城著名的法国餐馆Lahiere’s Restaurant。 Levine介绍说这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22年中最喜欢的餐馆;Shenk则指着一张爱因斯坦挂像下面的桌子说,“In a few years, if I invite you to dine at that table, then you will soon receive tenure at Princeton.”。晚餐聊得很开心,根本不象是面试的一个环节。当天晚上我下榻Nassau Inn,由于白天面试的顺利进行,我激动得几乎彻夜难眠,直到凌晨4点多才入睡。第二天继续与8位教授的一对一面谈,包括后来接Shenk做系主任的Lynn Enquist和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Eric Wieschaus。由于连续两天没休息好,午餐后我已经筋疲力尽,居然在与Wieschaus面谈时差点打盹,害得我红着脸坦白没有休息好。面试直到28日下午4点结束,也结束了持续整整两天的面试。老实说,第二天的感觉远不如第一天,心里也有点儿忐忑不安。还好,最终拿到了offer。    创业:做个超级博士后   尽管我可以在1997年的夏天开始普林斯顿的独立实验室,我选择推迟六个月,在1998年1月才正式报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完成我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工作,也让自己做更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感觉诚惶诚恐,不知今后几年的学术生涯能否继续自己博士阶段和博士后训练的辉煌。   Shenk和Levine对我各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至今想与每一位年轻PI分享的忠告。和每一位刚刚开始独立实验室的助理教授一样,我担心自己能否顺利申请到科研基金,尤其是NIH的项目经费;这种担心对英语非母语的外国人尤其真实和迫切。1998年1月,初到普林斯顿,我对Shenk表达了这种担心;Shenk回答道,“Yigong,please focus on your research and apply for NIH grants only when you have significant preliminary results. If you fail to obtain any external funding but are doing fantastic research, we will support you! Please don’t worry.”Shenk的这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只要我的科研出色,即使拿不到外面的经费,系里也会支持我!   不可否认,每一位助理教授都对能否拿到tenure耿耿于怀;我也一样,从在普林斯顿正式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常常想这个问题,而且常常想得很紧张。在1991至1997的六年中,七位年轻的助理教授试图在分子生物学系拿到tenure;可惜,只有一位成功,其他六人都被迫离开普林斯顿、另谋它职。Levine看透了我的担心,直截了当地告诉我,“Yigong, think about it: getting tenure is not so difficult. If you can reproduce your track record as a graduate student and a postdoc in the next 5 years, you will get your tenure at Princeton or any other top-notch university in the US.”如果说Shenk的表态打消了我对申请基金的担心,Levine的忠告则让我看清了为拿到tenure而需要努力的目标。Levine进一步提醒我,“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 were alone as a grad student or postdoc. But now you have a lab full of people to help you. That’s why it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get tenure.”这句话让我信心充足!是啊,我至少会有三、四个人的实验室,加上我,如果这么一批人在一起还不能重复我一个人做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分量,我也太笨了,不值得普林斯顿的tenure!   Levine又对我做独立PI提出了具体建议,“Treat yourself as a super-postdoc in the lab during the first 3 years. You must work on your own projects at the bench and supervise your students. This way, you will get your research take off immediately.”我完全接受Levine的建议,不仅天天在实验台上做自己的课题、还尽全力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做研究,科研工作很快形成局面,仅用三年就顺利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在庆祝我顺利tenure的party上,Levine又一次忠告我,“I know you’ve been working hard on the bench for 3 years. Now your lab is fully established, and you need to shift your focus from bench work to supervision. Some people believe, and I agree, that spend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your time on the bench work after being a PI for 5 years won’t make you fantastically successful.” 当时对这条建议我从心里有点不认同,但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科研经历,这个建议是很有道理的。    我对清华年轻PI的忠告   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立足于自己是一个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帮助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当然,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像Shenk和Levine一样做好对年轻人的支持工作。只要你们做的研究工作出色,即使在外面拿不到经费,清华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们!   我还告诫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做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那些天天热衷于拉关系的浮躁科学家,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即使表面风光,事实上也会被同行(包括一些他拉过关系、关照过他的人)从心里看不起。在学术界,这永远是真理!在美国是,在中国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   与所有的年轻PI共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清华教授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日子(转)
BTZHUANG 2011-2-17 19:27
清华教授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日子 ——与国内年轻的独立研究员共勉 来源:科学时报 2011-02-11 普林斯顿的职位   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汤姆•西尔哈维(Tom Silhavy)的电话:“一公,我打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全体教授一致同意为你提供一个助理教授的职位。”   我喜不自胜:“太好了!”   汤姆接着说:“我们将很高兴与你讨论如何建立你的独立实验室的问题,我们希望你能在7月1日前回复你是否接受这个职位。”   我想也没想地马上回答:“我非常高兴地接受这个职位!”   汤姆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好的,一公,请再考虑一下。你可以用这段时间来与我们谈判有关你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等问题。”   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我的博士后导师尼古拉•帕瓦拉蒂奇(Nikola Pavletich)和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   尼古拉善意地告诫我:“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告诉他们我现在就接受这个职位。你要利用你的这段时间来达成最好的协议。”尼古拉故意在“不”上加重了语气。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拿到职位后争取更好待遇的重要性,但普林斯顿大学是我梦幻中的学术圣地,怎能在这种地方讨价还价呢?!这是我的性格。更何况,拿到这个职位实在是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工作面试——我事先是作好了失败准备的。   1997年,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共有两个助理教授的位置,却有400多名年轻的博士后科学家申请。经过层层筛选,普林斯顿确定了6个面试人。   2月27日,作为6人中的一员,我最后一个到普林斯顿面试。   到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我既紧张又激动,2月26日一晚上基本没能睡着,脑子里一遍遍全是精心准备的介绍自己科研进展的幻灯片。   2月27日,我早晨6点起床,赶上了7点从纽约宾州火车站开往南方的火车;7点50分抵达普林斯顿;9点整开始面试。   上午,我分别与4位教授举行一对一的每人45分钟的面谈,其中一人是2001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雪莉•蒂尔曼(Shirley Tilghman)。因为我已经对他们的科研事先有所了解,所以面谈还算顺利。但在认真讲述了她的科研进展后,雪莉很意外地考了我一个相关问题。我极为紧张地思考后作了还算得体的回答,她点头称对,我才收了一身冷汗。   中午,与几位博士生共进午餐。   下午1点30分,又与3位教授进行面谈。其中,第一位是时任系主任的汤姆•申克(Tom Shenk),第二位是前系主任、后曾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阿诺德•勒文(Arnold Levine)。   下午4点整,我在分子生物学系报告厅作了50分钟的学术报告。我发挥得很好,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回答问题时已经完全自信。原定晚餐由汤姆•西尔哈维和另外两名教授参加,在我的学术报告后,汤姆•申克和阿诺德•勒文两位重量级教授临时决定与我共进晚餐。而且申克很有暗示意味地对我说:“我认为你将成为普林斯顿的一颗超级新星。”   晚餐安排在普林斯顿小城著名的法国餐馆Lahiere’s餐厅。勒文介绍说,这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22年中最喜欢的餐馆。申克则指着一张爱因斯坦挂像下面的桌子说:“几年后,如果我邀请你在那张桌子上共进晚餐,意味着你就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了。”晚餐聊得很开心,根本不像是面试的一个环节。   当天晚上我下榻拿索酒店(Nassau Inn),由于白天面试的顺利,我激动得几乎彻夜难眠,直到凌晨4点多才入睡。   第二天,我继续与8位教授一对一面谈,包括后来接替申克做系主任的林恩•恩奎斯特(Lynn Enquist)和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威萧斯(Eric Wieschaus)。由于连续两天没休息好,午餐后我已经筋疲力尽,居然在与威萧斯面谈时差点打盹,害得我红着脸坦白没有休息好。面试直到28日下午4点结束,也结束了持续整整两天的面试。   老实说,第二天的感觉远不如第一天,心里也有点儿忐忑不安。还好,最终我拿到了这个职位。    两句终生难忘的忠告   尽管我可以在1997年夏天开始在普林斯顿的独立实验室工作,但我选择推迟6个月,在1998年1月才正式报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完成我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工作,也让自己作更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感觉诚惶诚恐,不知今后几年的学术生涯能否继续自己博士阶段和博士后训练的辉煌。   申克和勒文对我各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至今想与每一位年轻独立研究员分享的忠告。   和每一位刚刚开始独立实验室的助理教授一样,我担心自己能否顺利申请到科研基金,尤其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项目经费;这种担心对英语为非母语的外国人尤其真实和迫切。   1998年1月,初到普林斯顿,我对申克表达了这种担心。申克回答道:“一公,请专注于你的研究,只有当你有重要的初步结果时,你才去申请NIH的经费。如果你没能获得任何外部经费,但在作出色的研究,我们会支持你,请不要担心。”申克的这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只要我的科研出色,即使拿不到外面的经费,系里也会支持我!   不可否认,每一位助理教授都对能否拿到终身教职耿耿于怀。我也一样,从在普林斯顿正式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常常想这个问题,而且常常想得很紧张。   在1991年至1997年的6年中,7位年轻的助理教授试图在分子生物学系拿到终身教职,可惜,只有1位成功,其他6人都被迫离开普林斯顿另谋他职。   勒文看透了我的担心,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一公,你这么想:如果你能在未来5年中重复你在研究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记录,那么你就能在普林斯顿或任何美国其他顶尖大学获得终身教职。”   如果说申克的表态打消了我对申请基金的担心,那么勒文的忠告则让我看清了为拿到终身教职而需要努力的目标。勒文进一步提醒我:“不同之处是,你过去做研究生和博士后时是一个人孤军奋战,但现在你有整个实验室的人在帮助你。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获得终身教职并不是那么难的事。”   这句话让我信心充足。的确,我至少会有三四个人的实验室,加上我,如果这么一批人在一起还不能重复我一个人做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分量,我也太笨了,不值得成为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   勒文又对我做独立研究员提出了具体建议:“在前三年中,把自己当成一个超级博士后。你必须在实验台上做自己的科研课题,同时指导你的学生。这样,你的研究就能立即起飞。”   我完全接受了勒文的建议,不仅天天在实验台上做自己的课题,还尽全力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作研究,科研工作很快形成局面。   仅用三年时间,我就顺利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在庆祝我顺利晋升终身教授的聚会上,勒文又一次忠告我:“我知道,你在实验台上努力工作了三年。现在,你的实验室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你需要转换重心,从以在实验台研究为主转到以指导管理为主。有些人相信,我也同意,在做独立研究员5年后,如果你还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实验台上,那么这并不会让你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   当时,对这条建议我从心里有点不认同,但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科研经历,这个建议是很有道理的。    我对清华年轻独立研究员的忠告   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独立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简称PI),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在实验室作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帮助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终身教职!   当然,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像申克和勒文一样,做好对年轻人的支持工作。只要你们做的研究工作出色,即使在外面拿不到经费,清华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们!   我还告诫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作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那些天天热衷于拉关系的浮躁科学家,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即使表面风光,事实上也会被同行(包括一些他拉过关系、关照过他的人)从心里看不起。   在学术界,这永远是真理!在美国是,在中国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   与所有的年轻独立研究员共勉! (http://news.tsinghua.edu.cn)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2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日子- 与国内年轻PI共勉 (施一公)
yuanxinzhang 2011-2-14 20:30
? 施一公 ? 博文   【序: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地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   普林斯顿的offer   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om Silhavy的电话,“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news. Our faculty voted unanimously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我喜不自胜,“Great!” Tom接着说,“We will be happy to discuss with you about what you may need to set up your independent lab. W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accept our offer by July 1st”我想也没想地就马上回复,“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r offer.” Tom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Well, Yigong, please think it over. You may use this period to negotiate with us about your start-up package.”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Nikola Pavletich(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Nikola善意地告诫我,“If I were you, I would NOT tell them that I would accept their offer now. This is your time to cut a better deal!”Nikola故意在“NOT”上加重了语气。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拿到offer后争取更好待遇的重要性,但普林斯顿大学是我梦幻中的学术圣地,怎能在这种地方讨价还价呢?!这是我的性格。更何况,拿到这个offer实在是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工作面试,事先是做好了失败准备的!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1997年共有两个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位置,但却有四百多名年轻的博士后科学家申请。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六个面试人。我作为六人中的一员在2月27日最后一个到普林斯顿面试。去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心情既紧张又激动,26日一晚上基本没能睡着,脑子里一遍遍地全是精心准备的介绍我的科研进展的幻灯片。早晨6点起床,赶上了七点从纽约Penn Station开往南方的火车,七点五十抵达普林斯顿。九点整开始面试。   27日上午分别与四位教授举行一对一的每人45分钟面谈,其中一人是2001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Shirley Tilghman。因为我已经对他们的科研事先有所了解,所以面谈还算顺利;但Shirley在认真讲述了她的科研进展后很意外地考了我一个相关问题,我极为紧张地思考后做了还算得体的回答,她点头称对,我才收了一身冷汗。中午与几位博士生一起午餐。下午一点半午餐后,又与三位教授进行面谈,其中第一位是时任系主任的Tom Shenk,第二位是前系主任、后曾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Arnold Levine。下午4点整,我在系报告厅LTL003给了50分钟的学术报告。我发挥得很好,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回答问题时已经完全自信。原定晚餐由Tom Silhavy及另外两名教授参加;我的学术报告后Tom Shenk和Arnold Levine两位重量级教授临时决定共进晚餐,而且Shenk很有暗示意味地对我说,“I think you will become a superstar at Princeton.”   晚餐安排在普林斯顿小城著名的法国餐馆Lahiere’s Restaurant。 Levine介绍说这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22年中最喜欢的餐馆;Shenk则指着一张爱因斯坦挂像下面的桌子说,“In a few years, if I invite you to dine at that table, then you will soon receive tenure at Princeton.”。晚餐聊得很开心,根本不象是面试的一个环节。当天晚上我下榻Nassau Inn,由于白天面试的顺利进行,我激动得几乎彻夜难眠,直到凌晨4点多才入睡。第二天继续与8位教授的一对一面谈,包括后来接Shenk做系主任的Lynn Enquist和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Eric Wieschaus。由于连续两天没休息好,午餐后我已经筋疲力尽,居然在与Wieschaus面谈时差点打盹,害得我红着脸坦白没有休息好。面试直到28日下午4点结束,也结束了持续整整两天的面试。老实说,第二天的感觉远不如第一天,心里也有点儿忐忑不安。还好,最终拿到了offer。   创业:做个超级博士后   尽管我可以在1997年的夏天开始普林斯顿的独立实验室,我选择推迟六个月,在1998年1月才正式报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完成我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工作,也让自己做更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感觉诚惶诚恐,不知今后几年的学术生涯能否继续自己博士阶段和博士后训练的辉煌。   Shenk和Levine对我各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至今想与每一位年轻PI分享的忠告。和每一位刚刚开始独立实验室的助理教授一样,我担心自己能否顺利申请到科研基金,尤其是NIH的项目经费;这种担心对英语非母语的外国人尤其真实和迫切。1998年1月,初到普林斯顿,我对Shenk表达了这种担心;Shenk回答道,“Yigong,please focus on your research and apply for NIH grants only when you have significant preliminary results. If you fail to obtain any external funding but are doing fantastic research, we will support you! Please don’t worry.”Shenk的这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只要我的科研出色,即使拿不到外面的经费,系里也会支持我!   不可否认,每一位助理教授都对能否拿到tenure耿耿于怀;我也一样,从在普林斯顿正式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常常想这个问题,而且常常想得很紧张。在1991至1997的六年中,七位年轻的助理教授试图在分子生物学系拿到tenure;可惜,只有一位成功,其他六人都被迫离开普林斯顿、另谋它职。Levine看透了我的担心,直截了当地告诉我,“Yigong, think about it: getting tenure is not so difficult. If you can reproduce your track record as a graduate student and a postdoc in the next 5 years, you will get your tenure at Princeton or any other top-notch university in the US.”如果说Shenk的表态打消了我对申请基金的担心,Levine的忠告则让我看清了为拿到tenure而需要努力的目标。Levine进一步提醒我,“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 were alone as a grad student or postdoc. But now you have a lab full of people to help you. That’s why it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get tenure.”这句话让我信心充足!是啊,我至少会有三、四个人的实验室,加上我,如果这么一批人在一起还不能重复我一个人做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分量,我也太笨了,不值得普林斯顿的tenure!   Levine又对我做独立PI提出了具体建议,“Treat yourself as a super-postdoc in the lab during the first 3 years. You must work on your own projects at the bench and supervise your students. This way, you will get your research take off immediately.”我完全接受Levine的建议,不仅天天在实验台上做自己的课题、还尽全力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做研究,科研工作很快形成局面,仅用三年就顺利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在庆祝我顺利tenure的party上,Levine又一次忠告我,“I know you’ve been working hard on the bench for 3 years. Now your lab is fully established, and you need to shift your focus from bench work to supervision. Some people believe, and I agree, that spend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your time on the bench work after being a PI for 5 years won’t make you fantastically successful.” 当时对这条建议我从心里有点不认同,但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科研经历,这个建议是很有道理的。   我对清华年轻PI的忠告   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立足于自己是一个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帮助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当然,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像Shenk和Levine一样做好对年轻人的支持工作。只要你们做的研究工作出色,即使在外面拿不到经费,清华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们!   我还告诫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做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那些天天热衷于拉关系的浮躁科学家,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即使表面风光,事实上也会被同行(包括一些他拉过关系、关照过他的人)从心里看不起。在学术界,这永远是真理!在美国是,在中国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   与所有的年轻PI共勉!
2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旭日阳刚:从草根青年到名利场的新追逐者速度就是这么快
热度 18 陈安博士 2011-2-12 00:49
  前几天本来想写一篇《西单女孩回河北老家与斯顿普林华裔教授回国》的文章来着,因为想到两者之间的共性实在是太强烈的。结果没来得及写,就又出现了 汪峰发布关于《春天里》这首歌不再让旭日阳刚组合演唱的声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e66b50100p7wp.html?tj=1 ),两事叠加了,那就一起说两句吧。      我们的TVCC终于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场(陈佩斯语),甚至连那些《溜光大道》、《非常61》等也都已经不再纯粹是娱乐节目,多少人愿意花很多万的钱削尖了脑袋往里扎,一个组合后面就是一个炒作团队,而从这里登场之后,他们会再去其他地方获得更加现实的利益。      旭日阳刚,一个挺好的名字,昨天似乎还是在街头有着理想和梦想的郁闷青年,在《春天里》的旋律之下发泄对于生活的不满和愤怒,怎么似乎转眼就成名利之徒了?我们(媒体?环境?)毁人的速度咋就这么快呢?      魏敏芝在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出演主角成名之后,BTV的田歌电视里诱导她说“愿不愿意演公主呀?”回答:“愿意。”第二天,报纸上纷纷用嘲笑的口吻报道:“魏敏芝想演公主啦。”   孩子本来是好孩子,可是,当她一旦有了一点机会发一下光,我们的各类利益相关者纷纷冲上去,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改造这些孩子,最后的结果是,魏敏芝再也看不上老家的一切,要出国留学,要学导演,要拍戏。   当然,这是个人在正眼看世界之后的自发追求,也无可厚非。怕就怕这样做是损害别人利益(如旭日阳刚)或者干脆是给国家的人才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如某回国的斯顿普林美籍华裔教授)。      糟糕的一是那些诱导者,就怕这些刚刚走出困顿的人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花花儿”,一定要让他们一步(连两步都嫌慢)踏入花花世界,然后,挣钱,挣钱,多挣钱;出名,出名,再出名。   昨天我转载了一篇说为什么李云迪出名早却不如朗朗更有名的帖子,这篇文章很有趣,那意思就是李云迪太失败了。我只好疑问:难道这真是李云迪的失败?李云迪如果追求这个东西却没有达到今天朗朗的地步,那算是他的失败,如果他原本就没有去追求这类成功呢?   可是,我们的中国媒体一定觉得李云迪太失败了,失败到简直应该撞墙自杀才是唯一的后续选择。      糟糕的二是迷失者,按照姐涩死(Jesus)的教导,迷途的羔羊不可怜,但是不迷途的羔羊们要引领它回到正道上来。而实际上,一旦迷途,而且所迷的途上有好看的鲜花,一定就会走下去,至于是不是还会回到原来的道路上,管他娘的!先爽了再说!      看汪峰的说法,那就是多次提醒旭日阳刚关于作品版权的问题并建议他们自己创作或者让团队为自己订做歌曲,可是,开始被汪峰提携时的谦恭与热情全部消失,到后来干脆就发展到就连理都不再理他。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斯顿普林的教授也有类似的情况,努力写paper(西单地下道卖唱),终于获得了教授职位(到了高级的TVCC唱歌),接着就该获取更大利益了,可是到哪里获取呢?美国能得到的也就那些东西了,不会再有另外的利益,总统也不经常接见接见(TVCC也不给个专门节目每天就宣扬俺这个农村姑娘),那就去接纳自己的地方吧,当然是回国(回家,或去其他地方开演唱会),因为那才会有领导接见和拥趸欢呼(村长握手,七八姑八大姨小侄子外甥女高喊),回国还能有爱国报告(回村里给上学的娃娃们做个怎么成功怎么爱村的报告吧),最后名利双收!(而在TVCC名利顶多也就体现为盒饭,连台长都见不到)。      尽管家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付出了生命,自己甚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入了美国籍 ,今天这些都没关系啦,完全做到对当年的领导都能笑脸相对,更不要说领导还换了呢。( 即便村长的儿子原来还欺负过自己,自己出走西单也许就是因为当时那霸王儿子的一脚,可是今天也不再有关系,大家完全可以做到笑脸相对。 )      这个类型的中国人衣锦还乡的梦从楚霸王那里就开始做,今天,依然在做着。   即便到了斯顿普林,当了教授,那颗无趣的心也不曾有任何变化。
个人分类: 人论|10604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余英时: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全文版)
freedom110110 2011-2-10 10:44
作者:余英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来源:时代周报 关键词: 余英时先生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享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被誉为“胡适之后最杰出的中国学者”。从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后,余英时先生隐居“小书斋”中著书立说,笔端深含中国情怀,思想影响华文世界。时代周报创办之际,余英时先生欣然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国学“大师”太多了 现在的大师太多了,就是通货膨胀,贬值了。人人都是大师,那谁是小师呢? 时代周报:现在的“国学热”似乎越烧温度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余英时:我觉得没有真正的“国学热”可言。真正的学是不能热的、热不起来的,只有五分钟。学是要冷冷清清长期做的,如果要带一个“热”,就可以不考虑了。等于是流行歌曲,大家都狂热,流行歌曲能流行多久,就不知道了。我看“国学热”本身跟国学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有些人的思想被挖空了,要找东西代替: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很好的,我们不用向国外求什么,光老祖宗的东西已经用不完了。无非就是这样一种想法,才会搞出“国学热”来。 时代周报: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所以必须倡导“国学”,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余英时:我想“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说法,每个时代都能听见。古代就有了,汉代可以这样说,唐代可以这样说,明代可以这样说,现在还是这样说,什么才是把人心复古呢?从前提倡经学的人,就以为经学可以解决一切,中国人念经学念了几千年,去翻翻清朝 《四库全书》提要,经学有多少书?每一代都有发展,还不是继续“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我想每个时代都有问题,没有任何一种万灵药可以通治所有的病症,只能对症下药。 时代周报:在现代学术史上,“国学”一说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背景? 余英时:“国学”基本是日本的名词,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就有了。最初就是要恢复日本的国粹,先是对抗中国的汉学,后来又对抗西方的东西。这个“国学”后来就传到中国来了。当初也经过许多演变,也有“国粹”的说法,同样是日本传来的。后来中国有《国粹学报》之类。章太炎提出,这些东西有所夸大了,所以改用“国故”,他有一本书就叫《国故论衡》。胡适他们提出“整理国故”,整理跟中国有关的历史种种。这样“国学”就变成中性的名词。 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的时候,就用过这个名词。包括我的老师钱穆先生写过《国学概论》,他说“国学”这个名词恐怕也不是能持久的。我认为把“国学”变成某一种神圣、美妙的意义,让它发生精神向导作用,恐怕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和考古学家李济之先生反对用“汉学”这个名词一样,不想把中国考古变成“汉学”的一支。 时代周报:在学术研究上,通与专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余英时:在学术上,通与专是看个人的。有人愿意是专家,他不想“通”,对“通”没有那种意识。有人故意学“通”,那种是很虚的通,许多抽象的废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尤其是现在用西方各种理论的名词,人家也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我想真正求通,是在专中求通,通中求专,两者分不开。没有具体研究,通什么呢?一到具体研究就进入专的领域。这专不是就事论事,要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看左右,把有关的都联系起来,那就是专中有通,通中有专,不能空谈专与通。 时代周报:为什么现在大陆的学者动不动就称“大师国学”,动不动就是“通才”? 余英时:还是精神空虚吧。这是最大的问题,学术界的人精神也空虚,总要有一些东西填补,变成大师的话,当然就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了。明朝末年官封得太多,“都督多似狗,职方满街走”,现在的大师太多了,就是通货膨胀,贬值了,什么都是大师,就没有意义了。人人都是大师,那谁是小师呢? 时代周报:那些顶尖聪明的学者为什么热衷于当大师? 余英时:有人学问好,聪明才智高,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另外一回事。人生的智慧不是看人的聪明,中国古人讲,这个人“智可及,愚不可及”。“愚不可及”不是骂人的话,是赞美的话。西方经典《赞愚》中就说,越是愚钝的人越有智慧,愚钝的人不是言词辩诘,而是对人生有某些很深的体验。越聪明的人越是糟糕,聪明等于是一个工具,就像科技一样,用在好处也行,用来制造杀人武器也可以。这就是古人讲“术不可不慎”,做哪一行也要谨慎。这跟智慧没有什么关系,千万不要迷信什么学者大师之类。 但求面对死亡而视为平常 三不朽是很好的,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要付出很大代价,牺牲各种功夫才能立德、立功、立言。我想遗臭万年的人就比求三不朽的人多得多了。 时代周报:一些在文化、学术上很有成就的人物,到了晚年为什么会产生“不朽的焦虑”? 余英时:人到老的时候,怕死是一定的。你要记住孔子的一句话:“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年轻的时候是好勇斗狠,要跟人家拼打、斗争,老年就越怕自己失去这个世界,越想抓紧“得”。这个“得”不光是财,主要是名誉:人家承认不承认。怕寂寞,这就是黄宗羲早年讲的一句话:“士大夫不耐寂寞,何所不至。”只要你不耐寂寞,什么事都会干。 老年人就怕这个世界把他丢掉了,他没有地方可去,没有东西可以抓得住,所以一抓住一个东西就占有,无所谓节不节了。越到老年越可怕,年轻的时候不会意识到死亡,到了中年以后,死亡的威胁就存在了。 儒家讲死亡,就是面对它而视为平常,这是真的儒家精神。胡适到英国去见剑桥的大主教,就说:对死根本就不怕,死了就死了,没死以前就做我该做的事。这就是张载所说“存,吾顺事”。活一天,我就要尽一天责任。责任有很多,对子女有责任,对太太有责任,对父母有责任,对兄弟姐妹和朋友都有责任,能尽多少算多少,不能人人都靠你。 尽我最大的努力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我的专业是研究历史,就希望把我的历史研究好,不是曲解历史,不是为了某一种利益而搞一个学说,也不是为了赚钱而写一本人人都买的书。做历史研究也罢,做哲学研究也罢,得到某种程度的真理,把已有的真理向前推进一步,那我的责任就尽了。至于人家的评价怎么样,对你是不是欣赏,生前是不是得到承认,这都不重要。这样你就心安理得了,就没有那么多的惶恐。最怕的就是不安,老想要怎么样,这是心理上最难克服的问题。 “不朽的焦虑”起源很早,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子产,不信灵魂不朽,认为魂、魄最后都会散失,这便引出《左传》上讲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以身作则,大家敬重你,觉得你是一个楷模,可以拿你作标准。立功是对社会有贡献,自然不朽,人家永远会记得你。立言是你说的话或知识上求真理,科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能够创造出很新的想法,对一个时代有很大的影响,那也可以不朽。这就是所谓三不朽,中国人把死寄托在这三不朽上。这三不朽是很好的,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这样,要付出很大代价,牺牲各种功夫才能立德、立功、立言。 如果不想花那么大的功夫,又想不朽,有什么办法呢?就做坏事。这就是东晋桓温说的名言:虽然不能流芳百世,我也可以遗臭万年。遗臭万年也是不死,所以,我想遗臭万年的人就比求三不朽的人多得多了。 要恢复人的尊严 语言本来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必要创新,可是我觉得“分子”这个含义现在太坏了。 讲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都可以,为什么不能用知识人呢?我的意思是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 时代周报:为什么你现在把“知识分子”一词都改用“知识人”? 余英时:“知识人”这个名词是我现在提倡的,第一次是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士与中国文化》第二版,我在序里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我就尽可能用“知识人”,而不用“知识分子”。原来我也用“知识分子”,那是随俗,因为语言应该随俗。但我现在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过去“分子”用得太可怕了,分子是右派分子、坏分子,什么都在里头。“知识分子”已经用了几十年,从前是一个中性的词,后来就变质了。所以我不想再用。我记得可能是看了已经去世的语言学家陈原谈“分子”的文章,受到他的影响。西方用“intellectual”,就是知识人,日本人也用“知识人”。我给日本学界写过一篇文章,用的是“知识人”这个名词。讲知识人等于中国人讲读书人一样,讲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都可以,为什么不能用知识人呢?我的意思是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我要恢复人的尊严,因为语言是影响很大的东西,语言一定限制你的思想,用暴力语言,就是鼓动暴力。 时代周报: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源流可以追溯? 余英时:中国对人权是一样尊重的,在王莽时代有诏令,不能买卖人作奴隶,这比西方还进步,西方整个古代以至早期基督教都视奴隶为当然。人都有权益,人都有尊严,这在中国早就有了。中国的观念跟西方的价值可以结合起来的。 从前中国还有士大夫阶层来控制,政权也是开放的,开放到一定程度就是科举,要做官必须先考试,这个考试是比较公平的。从汉武帝开始,中央设有太学,地方上也推举人才再送上去。这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好事情,不要以为是小事情,这是不容易的。西方在中古时候一个是武士阶级,一个是有钱的商人可以有特权,然后是世袭的贵族。这些在中国很早就消灭掉了,世袭制度基本上在春秋战国以后就不再实行了。唯一世袭的就是皇帝,这个没有人碰它。中国的政权很早便开放到“四民之首”的“士”(即知识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成就,但这一开放并没有形成“民主”。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知识人便自觉地努力,想作进一步的开放。追求民主,便是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人的尊严”。儒家早已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念,这一思路在现代与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大潮流汇合了起来。 时代周报: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如何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余英时:我想你们年轻人自己要努力,要自己把自己当人,不要盲目服从上面的权威。我认为每个人要争取自己基本的人权,不要随便被人剥夺了。如果人家给你“恩赐”,给你点好东西,你就感激涕零,这就不太好了。人就应该量才适性,自己有多少本事,在什么环境,尽量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人不能光为自己着想,我们念中国书,受中国文化影响,不能只管我一家,其他就不管。因为小时候受影响,有社会责任感,但是责任感也不能无限膨胀,膨胀到连家都不顾了。起码的责任是对家里人有承担,这以后才有余力为公家做事,这是很简单的人生道理,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才能够慢慢走上现代社会,只能求一点一点地变。 我从来不把任何个人当神一样看得不得了。古人今人中好多人我都很欣赏,很尊敬,但我不觉得我要崇拜某一个人,想变成某一个人。我怎么可能变成爱因斯坦呢?爱因斯坦是一个个体的生命,我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为什么要做他呢?就算有一个人是物理天才,也不一定能成得了。每个人都要成就自己,完成自己。我没有崇拜某一个圣人,我不崇拜孔子、孟子、朱熹,只是觉得在中国精神史上,这些人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内心欣赏他们,尊敬他们。 现在想到的是,在这个时代我能做什么,那就是做自己。我没有英雄崇拜主义,也不会自愧不如,因为我天生就只有这么多本钱,只有这么多才力。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这是遗传决定的,还跟我的环境有关系。如果小时候没有八九年在乡下,我对传统的社会与文化便不可能有亲切的认识。但我没有机会上现代小学、中学,便注定不能成为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了。我只有一点对中国文史的底子,就只能做我自己。我并不是傲慢或者自负,人只能知道自己有多少本钱,就做多大的生意。不要看别人是大富翁,我也要去做大生意,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总而言之,尽力完成自我,同时也知道尊重别人,这是所谓“博学知服”,即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的最好办法。 “通”的观念永远在我心里 余英时先生始终在学院之中,任教多所名校,而在学术研究中,一直以中国史为主业,其专书和论文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传统观念有独到的看法。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的下篇,余先生阐述了“大学之理念”,也解答了“余英时不写通史”的问题。 “大学”:大学还得靠民间力量 美国的教育是最重要的进步资本。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要“藏富于民”,就会出现私立大学。美国私立大学主要靠校友慷慨捐助,这是它的经济基础。美国的大学是民间引导政府。 时代周报:耶鲁大学的孙康宜教授讲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这三个学校的关系特别有趣,像是祖父、儿子、孙子的关系,耶鲁是一群对哈佛不满意的学生建的,普林斯顿是一群对耶鲁不满意的学生建的,所以这三个学校有非常友好的关系,但是又有竞争的关系。你在这三所大学都任教过,这些第一流大学有什么值得中国学术界关注与借鉴的经验? 余英时:美国各大学很难说哪一个是第一,最要紧的是看综合力量。美国常常有调查,没有一个大学每一个系都是第一流的,就看谁第一流的系比较多,大概就是在前几名的,所谓常春藤大学,有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十几个。这些学校基本上水准都差不了太多的,要看你的兴趣是哪一行,刚好哪一个教授是你喜欢的。教授的著作出版一定要很高水准,不能随便出版,而且每一本出版的书,都要经过专家审核,不通过就不会出版的,不管你有多大名气,都不相干的。这种制度化是非常稳定的,大学出版社尤其守得很严,这样才能使研究传统不断。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历史,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学会。学报上的文章要靠同行互相监督,所以不可能有抄书的情况发生,一出现的话就会身败名裂。 美国大学无论是公立的、私立的,都完全没有政治力量干扰。包括州立大学,它们由州控制预算,但不会因为政治原因遭受迫害,或者被削减经费,如果大学教授倾向于共和党,而州的领导人是民主党,想要削减经费,也是做不到的。在美国大学要进行迫害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行长期聘任制度,如果做五年助理教授,自己够水准,质与量都达到要求,就可能升成副教授,在美国一般就已经有长期聘约了。拿到长期聘约以后,当然还要努力,升到教授,要出版多少书,发表多少文章,其中学报的文章更重要,比书还要重要。 写教科书,如美国通史之类,是升不了级的,因为在知识上没有原创性的贡献,只是综合一下作为一个教科书。教科书在版税上可以赚到很多钱,但是在学术上,对升级一点用都没有。你不会因为教科书,学术地位就提高,这就是为什么写通史或哲学概论不会在现在的学术圈子里占什么位置。这也应该让中国的学术界、知识界认识。 时代周报:金耀基先生一直研究现代化与大学,认为欧洲成为欧洲世纪,美国成为美国世纪,都跟大学有很大的关系。 余英时:欧洲大学开始是宗教机构,所以神学很重要,最早的大学都跟宗教有关系,长期聘任制度就是要保障教授不受宗教迫害,不受政治迫害。这个保障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更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如果没有这个保障,学术独立就很难了,而且出版书籍,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出版检查制度,谁也没有资格检查,这是最重要的。 美国大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很大。美国就是靠教育,教育是最重要的进步资本,不是靠钱。钱是怎么运用到文化水准提高,学术研究进步上,人文方面还一时看不出来,最容易看的是科技。科技要是没有金钱,不可能发展,要花不知道多少钱,才能够有一个新的发明。这个东西如果还考虑思想上正确不正确,那就完了。美国的进步领先于其他的国家,就靠这一点。从前是英国领先,第二是德国,德国的研究院后来被美国搬过来了。哈佛大学最初只是大学教育,没有研究院,后来才按照德国的研究院发展高等研究。美国的国力跟它的教育成正比,现在无论从哪一方面,英国都是跟着美国走了。美国的教育经费非常多,英国的经费常常被政府掐得很紧。在美国,除了政府以外,还有许多有钱的私人基金会,甚至许多英国的研究院都要到美国来申请基金。 时代周报:民间的力量对美国大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推动? 余英时:大学当然是靠民间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大于政府的力量,才是健康社会。如果一个社会是头重脚轻,政治力量占第一位,就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至少从现在看来,不是政治为主,而是以经济为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教会提供组织的能力,最早的私立大学都跟教会有关。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要“藏富于民”,就会出现私立大学。美国私立大学主要靠校友慷慨捐助,这是它的经济基础。十七八世纪,中国商人阶级兴起以后,许多书院都是靠商人的钱。美国的大学是民间引导政府。政府是一个组织,组织是把民间想完成的事情尽量完成,这样在选举的时候民众才会投你的票。不是倒过来要靠领导的,在美国开任何一个学术会议,不会有什么领导人先讲话。没有人去找校长来训话的,大家会觉得很可笑,校长对这个东西不懂,讲什么话呢? “通史”:以“专”济“通”,不写通史 我不写通史,往往集中精神研究每一个时代的特殊问题。但“通”的观念永远在我心里。中国古代“通史”的观念和现代教科书式的通史,不是一回事。 时代周报:就历史研究而言,为什么写通史在西方没有受到特别重视? 余英时:在今天西方,写通史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那根本是教科书。一般专家不大愿意写教科书,这是服务性质,而且你不可能在研究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专家,要了解其他专家的意见。一般写通史几年后就要修改了,知识进步了,又要重新来过,写得再好,没有超过十年二十年的。总而言之,通史不是大事情,得不到太大的重视。在西方写通史的动机大概有两个:第一,写得好的话,市场大,可以拿到很高的版税,就发大财了,还可以设立基金会。第二,能综合一切历史知识写出一部大多数人接受的长篇叙事,这也是一种创造,给人满足。但一般而言,写通史不算原创性的贡献。 时代周报:可是在中国,为什么许多历史学家把写通史作为梦寐以求的事? 余英时:中国很多史学家都梦想写通史,那是因为历史传统的关系,通史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不同,我们理想的通史是司马迁式的,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不得了的大综合。或者像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但《通鉴》已不算“通”,只能从三家分晋开始;还必须有七八个专家给他专门做研究,他自己写成最后稿本,现在还保存一本司马光通鉴稿,看看别的专家的东西,他来改写贯通。但他的问题不像现在的通史,那是给皇帝看的:怎么治,怎么乱,治乱的原因在哪里?有很清楚的目标。从历史上得到一些统治的教训,怎么样治理这个国家,是一个镜子。我们现在是给谁写呢?写通史就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从文化观点,有的从平民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平民怎么想的,可是平民根本没有资料,农民每天耕田,晚上回家吃饭,有什么东西可以作资料呢?他的感想不可能写出来,有人代他写出来也不能作为代表。今天写通史的情况不一样了,通史是教科书,“成一家之言”就不是通了,只是一个人的看法。写通史希望销路好,就不能成一家之言,是集众家之言,所以观念变了。在这种情形下,写通史要靠综合能力和叙事本领,与司马迁和司马光完全不同了。 时代周报:不过一般人总希望买一本最好的通史,这样就可以方便地了解历史。 余英时:我完全同情这一看法,但不容易实现。希望只读一本通史便知道一切,是不现实的。只能期待多出现一些通史,可以比较。但这必须以完全的学术自由为前提,写通史一有顾忌,便写不下去了。 时代周报:钱穆先生在抗战时写《国史大纲》有什么原因? 余英时: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有作用,有选择点。第一,那是抗战时期,要建立中华民族的信心,要讲中国的许多好处。第二,他认为五四批判中国是过头的。第三,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统一全国以后,大学要求中国通史是必修课。但是大家觉得没有一个人能教全部,所以第一年北京大学通史教学是在北平找各个专家,像钱穆先生讲春秋战国秦汉、陈寅恪先生讲魏晋南北朝隋唐。钱先生讲,这个通史,各自为政,是不通的通史,通史就要一个人通下去,他就一个人通下来。钱先生在北大教书最出名的就是中国通史,他是用一个人的观点大叙事。由于他的观点广阔,选材重要而全面,最后写出一部最好的通史。钱先生告诉我,范文澜在延安时期写的中国通史好多是运用《国史大纲》的材料,不过另外作解释就是,因为范文澜与钱先生从前认识,他是黄季刚的学生。这可见钱先生在取材上大有长处。《国史大纲》至少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地步,但此书采用纲目体,言简意赅,不容易读,教的人必须有很高的史学修养才能胜任。 时代周报:吕思勉先生写的中国通史又有什么特点? 余英时:吕思勉的通史很实在。第一,大段大段地引原文。第二,每一时代的政治叙事和制度变动分配得很平衡。吕思勉最早写的是《白话本国史》,那是很畅销的,第一次用白话来讲通史,但是也引起问题,就是提出岳飞并不是民族英雄,是个军阀,因为他自己在军阀时代,他看到岳飞那么蛮横,认为就是当时的军阀,那就引起大家痛骂。后来他写了其他的中国通史。作为一个特殊的史学家,他是很重要的,没有第二人做这样的工作,写这么多的专史,所以有人称他是通贯的专史学家。 时代周报:在西方,汤恩比的《历史研究》在学术上如何评价? 余英时:汤恩比的《历史研究》现在差不多没有人看了,在中国是另外一回事。汤恩比本人是一个很好的史学家。他的一生最多的精力放在《历史研究》上。我看了几乎所有专家对汤恩比的评论,每个专家都把他骂得一塌糊涂:这里错,那里错。专家指出错漏,某些大的东西不能成立,基础都被毁掉了。通史是建立在一些基础上,打开一看,基础不对。怎么办呢?汤恩比的《历史研究》作为一个尝试是了不起的,因为他的专长在希腊罗马史的范围之内,其他的像东南亚、美洲、墨西哥,他都要碰,那都是临时研究的,看看别人有些东西可以用。那就是很薄弱的基础,跟原来他自己的专长也不能比了。所以这个大屋建起来很堂皇,让外人看,都看不出哪一个房子好,哪一个房子坏,可是真正的专家一看就穿了。汤恩比的《历史研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十大本,一个是节本。我认为看看节本就足够了,节本在大致上就齐了。不过《历史研究》属于历史哲学一类,倒和中国原有的“通史”观念比较相近,而不是教科书。 时代周报:为什么陈寅恪先生一生没有写过通史? 余英时:陈寅恪想写通史只有一个根据,就是他的表弟俞大维所了解在德国时期的陈寅恪,当时他收集很多刚刚出来的剑桥欧洲史,想写一本中国通史。我认为陈寅恪中年以后也没有这个想法了,只有早期俞大维的记载认为他想写通史。别人也有这样的感觉,大家觉得他既然知识这么渊博,应该写一部通史,比别人写得好。但这是理论,以陈寅恪的文笔、写法,写得兴起,对细节一点不肯放手,那种写法不是写通史的笔调,通史的笔调是执简驭繁,是有一套功夫的。真要写通史,要在文章上下功夫。从前崔述写《考信录》,花三年的时间学韩愈的文章,然后才能写,写通史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时代周报:有学者曾经问过我:为什么余英时不写通史? 余英时:通史很重要,我也不是完全没有过写通史的冲动。但是我自己觉得花几年时间写通史,还不如在某一个特别的领域用几年真正深入地研究,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不仅是综合已有的知识。通史必须尽量求全面,许多专门领域,自己不甚了了,也得涉及。这也是我不敢下笔的一个原因。一再考虑,我还是觉得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专题研究上,贡献较实在。只要所选专题很重要,即可由专中透出通贯的见解。譬如我花了好几年时间写成《朱熹的历史世界》,我自觉打通了宋代政治与思想之间不少隔阂,也有助于“通”。这是以“专”济“通”。 我决不是不重视写通史。我是学历史的,基本上讲的就是“通古今之变”的问题。古今怎么变化,那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在古今之变中,就有具体的如何“通”的问题。我不写通史,往往集中精神研究每一个时代的特殊问题。但“通”的观念永远在我心里。我愿意借这个机会说明,中国古代“通史”的观念和现代教科书式的通史,不是一回事。 传统的观念预设着一种全能的超越观点,好像上帝一样,可以看到全史的整体,所以在“通古今之变”上面还要加上“究天人之际”。史学家是人,人一定在地上某一个时空交叉点上,就会受我的时空交叉点的经验所限制,不可能看到想象中上帝的眼光。哪一个史学家不是在时空交叉点上活着呢?离开时间和空间,能够存在吗? 时代周报:你的唐代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 余英时:我现在看唐代相关的书,看完以后再看看要不要写什么东西。因为春秋战国、汉、魏晋、宋、明、清、现代各种时代我都写过专书或论文,还没有写过唐代,我要把唐代补起来,这样就连起来。我想看看唐代的诗人和禅宗,这是两个精神界的领袖。中国唐代最高的不是理学家,也不是经学家,而是禅宗和尚,创造了宗教。另外就是在唐代引人注意的诗人,因为诗人是领导一代精神的。我也注重中国的精神史,希望用我个人的观点把中国精神史贯通起来。不是说人人要接受我的看法,而是我自己要求一个贯通性。也不能说中西贯通,只能说我个人贯通。我自己需要有一个通盘的了解,为我自己。这是个人来讲,不然的话,就夸大了。
1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今日美文
pony911 2011-2-9 13:21
中国科学界:未来往何处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1217from=space 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日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411102from=space 谈谈年青研究者的迷茫和出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09do=blogid=411063from=space 有骨头知识分子的生存底线:贫困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http://news.sohu.com/20110210/n279261251.shtml
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对年轻PI的忠告(施一公)
oaiwqiyao 2011-2-9 10:25
【序: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地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    普林斯顿的offer   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om Silhavy的电话,“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news. Our faculty voted unanimously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我喜不自胜,“Great!” Tom接着说,“We will be happy to discuss with you about what you may need to set up your independent lab. W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accept our offer by July 1st”我想也没想地就马上回复,“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r offer.” Tom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Well, Yigong, please think it over. You may use this period to negotiate with us about your start-up package.”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Nikola Pavletich(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Nikola善意地告诫我,“If I were you, I would NOT tell them that I would accept their offer now. This is your time to cut a better deal!”Nikola故意在“NOT”上加重了语气。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拿到offer后争取更好待遇的重要性,但普林斯顿大学是我梦幻中的学术圣地,怎能在这种地方讨价还价呢?!这是我的性格。更何况,拿到这个offer实在是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工作面试,事先是做好了失败准备的!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1997年共有两个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位置,但却有四百多名年轻的博士后科学家申请。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六个面试人。我作为六人中的一员在2月27日最后一个到普林斯顿面试。去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心情既紧张又激动,26日一晚上基本没能睡着,脑子里一遍遍地全是精心准备的介绍我的科研进展的幻灯片。早晨6点起床,赶上了七点从纽约Penn Station开往南方的火车,七点五十抵达普林斯顿。九点整开始面试。   27日上午分别与四位教授举行一对一的每人45分钟面谈,其中一人是2001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Shirley Tilghman。因为我已经对他们的科研事先有所了解,所以面谈还算顺利;但Shirley在认真讲述了她的科研进展后很意外地考了我一个相关问题,我极为紧张地思考后做了还算得体的回答,她点头称对,我才收了一身冷汗。中午与几位博士生一起午餐。下午一点半午餐后,又与三位教授进行面谈,其中第一位是时任系主任的Tom Shenk,第二位是前系主任、后曾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Arnold Levine。下午4点整,我在系报告厅LTL003给了50分钟的学术报告。我发挥得很好,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回答问题时已经完全自信。原定晚餐由Tom Silhavy及另外两名教授参加;我的学术报告后Tom Shenk和Arnold Levine两位重量级教授临时决定共进晚餐,而且Shenk很有暗示意味地对我说,“I think you will become a superstar at Princeton.”   晚餐安排在普林斯顿小城著名的法国餐馆Lahiere’s Restaurant。 Levine介绍说这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22年中最喜欢的餐馆;Shenk则指着一张爱因斯坦挂像下面的桌子说,“In a few years, if I invite you to dine at that table, then you will soon receive tenure at Princeton.”。晚餐聊得很开心,根本不象是面试的一个环节。当天晚上我下榻Nassau Inn,由于白天面试的顺利进行,我激动得几乎彻夜难眠,直到凌晨4点多才入睡。第二天继续与8位教授的一对一面谈,包括后来接Shenk做系主任的Lynn Enquist和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Eric Wieschaus。由于连续两天没休息好,午餐后我已经筋疲力尽,居然在与Wieschaus面谈时差点打盹,害得我红着脸坦白没有休息好。面试直到28日下午4点结束,也结束了持续整整两天的面试。老实说,第二天的感觉远不如第一天,心里也有点儿忐忑不安。还好,最终拿到了offer。    创业:做个超级博士后   尽管我可以在1997年的夏天开始普林斯顿的独立实验室,我选择推迟六个月,在1998年1月才正式报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完成我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工作,也让自己做更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感觉诚惶诚恐,不知今后几年的学术生涯能否继续自己博士阶段和博士后训练的辉煌。   Shenk和Levine对我各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至今想与每一位年轻PI分享的忠告。和每一位刚刚开始独立实验室的助理教授一样,我担心自己能否顺利申请到科研基金,尤其是NIH的项目经费;这种担心对英语非母语的外国人尤其真实和迫切。1998年1月,初到普林斯顿,我对Shenk表达了这种担心;Shenk回答道,“Yigong,please focus on your research and apply for NIH grants only when you have significant preliminary results. If you fail to obtain any external funding but are doing fantastic research, we will support you! Please don’t worry.”Shenk的这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只要我的科研出色,即使拿不到外面的经费,系里也会支持我!   不可否认,每一位助理教授都对能否拿到tenure耿耿于怀;我也一样,从在普林斯顿正式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常常想这个问题,而且常常想得很紧张。在1991至1997的六年中,七位年轻的助理教授试图在分子生物学系拿到tenure;可惜,只有一位成功,其他六人都被迫离开普林斯顿、另谋它职。Levine看透了我的担心,直截了当地告诉我,“Yigong, think about it: getting tenure is not so difficult. If you can reproduce your track record as a graduate student and a postdoc in the next 5 years, you will get your tenure at Princeton or any other top-notch university in the US.”如果说Shenk的表态打消了我对申请基金的担心,Levine的忠告则让我看清了为拿到tenure而需要努力的目标。Levine进一步提醒我,“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 were alone as a grad student or postdoc. But now you have a lab full of people to help you. That’s why it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get tenure.”这句话让我信心充足!是啊,我至少会有三、四个人的实验室,加上我,如果这么一批人在一起还不能重复我一个人做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分量,我也太笨了,不值得普林斯顿的tenure!   Levine又对我做独立PI提出了具体建议,“Treat yourself as a super-postdoc in the lab during the first 3 years. You must work on your own projects at the bench and supervise your students. This way, you will get your research take off immediately.”我完全接受Levine的建议,不仅天天在实验台上做自己的课题、还尽全力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做研究,科研工作很快形成局面,仅用三年就顺利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在庆祝我顺利tenure的party上,Levine又一次忠告我,“I know you’ve been working hard on the bench for 3 years. Now your lab is fully established, and you need to shift your focus from bench work to supervision. Some people believe, and I agree, that spend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your time on the bench work after being a PI for 5 years won’t make you fantastically successful.” 当时对这条建议我从心里有点不认同,但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科研经历,这个建议是很有道理的。    我对清华年轻PI的忠告   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立足于自己是一个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帮助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当然,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像Shenk和Levine一样做好对年轻人的支持工作。只要你们做的研究工作出色,即使在外面拿不到经费,清华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们!   我还告诫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做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那些天天热衷于拉关系的浮躁科学家,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即使表面风光,事实上也会被同行(包括一些他拉过关系、关照过他的人)从心里看不起。在学术界,这永远是真理!在美国是,在中国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   与所有的年轻PI共勉! 读后感:老婆常说我不像搞学问的人,因为我杂念太多,欲念太多,导致我不能沉浸在工作中,效率不高。我感到羞愧,因为这些话一语中的。拿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不聪明的表现,愁grants,愁家人过得不够好,愁自己赚钱不多,还被自己的贪念困住,不得前行。读了这篇文章后,深受启发。只要自己的工作成效足够高,什么教授,收入等等都不成问题。另外,要发表好文章,自己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bench上。同样,只要自己在学术上足够底蕴,就不要防自己的同事和学生,这是不够自信的表现。总结工作3年多来,我主要是在工作上不够用心,不够专心罢了。
个人分类: 如何达到自由学术王国|0 个评论
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日子
热度 181 施一公 2011-2-8 13:56
- 与国内年轻PI共勉     【序: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地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    普林斯顿的offer   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om Silhavy的电话,“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news. Our faculty voted unanimously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我喜不自胜,“Great!” Tom接着说,“We will be happy to discuss with you about what you may need to set up your independent lab. W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accept our offer by July 1st”我想也没想地就马上回复,“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r offer.” Tom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Well, Yigong, please think it over. You may use this period to negotiate with us about your start-up package.”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Nikola Pavletich(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Nikola善意地告诫我,“If I were you, I would NOT tell them that I would accept their offer now. This is your time to cut a better deal!”Nikola故意在“NOT”上加重了语气。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拿到offer后争取更好待遇的重要性,但普林斯顿大学是我梦幻中的学术圣地,怎能在这种地方讨价还价呢?!这是我的性格。更何况,拿到这个offer实在是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工作面试,事先是做好了失败准备的!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1997年共有两个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位置,但却有四百多名年轻的博士后科学家申请。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六个面试人。我作为六人中的一员在2月27日最后一个到普林斯顿面试。去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心情既紧张又激动,26日一晚上基本没能睡着,脑子里一遍遍地全是精心准备的介绍我的科研进展的幻灯片。早晨6点起床,赶上了七点从纽约Penn Station开往南方的火车,七点五十抵达普林斯顿。九点整开始面试。   27日上午分别与四位教授举行一对一的每人45分钟面谈,其中一人是2001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Shirley Tilghman。因为我已经对他们的科研事先有所了解,所以面谈还算顺利;但Shirley在认真讲述了她的科研进展后很意外地考了我一个相关问题,我极为紧张地思考后做了还算得体的回答,她点头称对,我才收了一身冷汗。中午与几位博士生一起午餐。下午一点半午餐后,又与三位教授进行面谈,其中第一位是时任系主任的Tom Shenk,第二位是前系主任、后曾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Arnold Levine。下午4点整,我在系报告厅LTL003给了50分钟的学术报告。我发挥得很好,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回答问题时已经完全自信。原定晚餐由Tom Silhavy及另外两名教授参加;我的学术报告后Tom Shenk和Arnold Levine两位重量级教授临时决定共进晚餐,而且Shenk很有暗示意味地对我说,“I think you will become a superstar at Princeton.”   晚餐安排在普林斯顿小城著名的法国餐馆Lahiere’s Restaurant。 Levine介绍说这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22年中最喜欢的餐馆;Shenk则指着一张爱因斯坦挂像下面的桌子说,“In a few years, if I invite you to dine at that table, then you will soon receive tenure at Princeton.”。晚餐聊得很开心,根本不象是面试的一个环节。当天晚上我下榻Nassau Inn,由于白天面试的顺利进行,我激动得几乎彻夜难眠,直到凌晨4点多才入睡。第二天继续与8位教授的一对一面谈,包括后来接Shenk做系主任的Lynn Enquist和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Eric Wieschaus。由于连续两天没休息好,午餐后我已经筋疲力尽,居然在与Wieschaus面谈时差点打盹,害得我红着脸坦白没有休息好。面试直到28日下午4点结束,也结束了持续整整两天的面试。老实说,第二天的感觉远不如第一天,心里也有点儿忐忑不安。还好,最终拿到了offer。    创业:做个超级博士后   尽管我可以在1997年的夏天开始普林斯顿的独立实验室,我选择推迟六个月,在1998年1月才正式报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完成我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工作,也让自己做更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感觉诚惶诚恐,不知今后几年的学术生涯能否继续自己博士阶段和博士后训练的辉煌。   Shenk和Levine对我各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至今想与每一位年轻PI分享的忠告。和每一位刚刚开始独立实验室的助理教授一样,我担心自己能否顺利申请到科研基金,尤其是NIH的项目经费;这种担心对英语非母语的外国人尤其真实和迫切。1998年1月,初到普林斯顿,我对Shenk表达了这种担心;Shenk回答道,“Yigong,please focus on your research and apply for NIH grants only when you have significant preliminary results. If you fail to obtain any external funding but are doing fantastic research, we will support you! Please don’t worry.”Shenk的这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只要我的科研出色,即使拿不到外面的经费,系里也会支持我!   不可否认,每一位助理教授都对能否拿到tenure耿耿于怀;我也一样,从在普林斯顿正式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常常想这个问题,而且常常想得很紧张。在1991至1997的六年中,七位年轻的助理教授试图在分子生物学系拿到tenure;可惜,只有一位成功,其他六人都被迫离开普林斯顿、另谋它职。Levine看透了我的担心,直截了当地告诉我,“Yigong, think about it: getting tenure is not so difficult. If you can reproduce your track record as a graduate student and a postdoc in the next 5 years, you will get your tenure at Princeton or any other top-notch university in the US.”如果说Shenk的表态打消了我对申请基金的担心,Levine的忠告则让我看清了为拿到tenure而需要努力的目标。Levine进一步提醒我,“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 were alone as a grad student or postdoc. But now you have a lab full of people to help you. That’s why it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get tenure.”这句话让我信心充足!是啊,我至少会有三、四个人的实验室,加上我,如果这么一批人在一起还不能重复我一个人做博士生和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分量,我也太笨了,不值得普林斯顿的tenure!   Levine又对我做独立PI提出了具体建议,“Treat yourself as a super-postdoc in the lab during the first 3 years. You must work on your own projects at the bench and supervise your students. This way, you will get your research take off immediately.”我完全接受Levine的建议,不仅天天在实验台上做自己的课题、还尽全力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做研究,科研工作很快形成局面,仅用三年就顺利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在庆祝我顺利tenure的party上,Levine又一次忠告我,“I know you’ve been working hard on the bench for 3 years. Now your lab is fully established, and you need to shift your focus from bench work to supervision. Some people believe, and I agree, that spend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your time on the bench work after being a PI for 5 years won’t make you fantastically successful.” 当时对这条建议我从心里有点不认同,但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科研经历,这个建议是很有道理的。    我对清华年轻PI的忠告   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立足于自己是一个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帮助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当然,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像Shenk和Levine一样做好对年轻人的支持工作。只要你们做的研究工作出色,即使在外面拿不到经费,清华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们!   我还告诫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做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那些天天热衷于拉关系的浮躁科学家,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即使表面风光,事实上也会被同行(包括一些他拉过关系、关照过他的人)从心里看不起。在学术界,这永远是真理!在美国是,在中国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   与所有的年轻PI共勉!
180255 次阅读|184 个评论
乳腺癌骨转移研究动态与信息分析
xupeiyang 2011-2-4 16:46
乳腺癌骨转移机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3583.sht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裔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揭开了乳腺癌如何向骨骼转移的“秘密”,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开发针对业已发生转移的乳腺癌的新疗法。 Tumor-Derived Jagged1 Promotes Osteolytic Bon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by Engaging Notch Signaling in Bone Cells http://www.cell.com/cancer-cell/abstract/S1535-6108(10)00531-3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WEB1kOWEB10O00h0010009000000h001000j100300.y 信息分析报告 Bone Metastasis and Breast Cancer.doc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不能招偏才,怪才?
热度 1 liuxiaod 2011-1-31 23:38
北大决定不招偏才,怪才是一项正确的选择。招收偏才,怪才具有巨大的风险,将给学校带来灭顶之灾。 试想现在北大每年招3000多学生,这些学生中能成为爱因斯坦级大师的人少于一个,但是这些学生可以成为律师,商人,政府官员,等等社会成功人士,如果招收3000名偏才,怪才,他们中成为爱因斯坦级大师的人仍然少于一个, 而成为上述各类社会成功人士的机会也趋于零,这对任何一个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无法想象的灾难。 偏才,怪才还有一个特点是见光死,假设确实有一个偏才,怪才被发现了,招进大学,被寄予无限的希望,希望他本科阶段就能在SNC上发文章,GRE, 托福要考高分,要进哈弗,普林斯顿读博士,那么可以想象,偏才怪才将无所适从,上面的标准一样也做不到,成为废才。 偏才,怪才是可遇不可求的,真的没有必要费心费力去寻找,只要在偏才,怪才撞上门的时候,不要拒绝就好。 对于偏才,怪才来说,也没有必要一定要上北大,清华,因为自己本来就与众不同,何必打上正统的标签?当年爱因斯坦上的苏黎世综合技术学院就不是当时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大学爱老考不上。 这个世界上偏才,怪才很少很少,像爱因斯坦,佩雷尔曼无疑是偏才,怪才,但是大多数学者,科学家并不是,即使是获得诺奖的学者,大部分也不是。
个人分类: 教育|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全球大学的最新排名
TsinghuaNCC 2010-12-13 17:20
由于之前有博友评论说我的网站给出的排名乱码众多,现在给出美国新闻周刊和英国泰晤士报的全球2010年大学排名链接如下。 美国《新闻周刊》排名: http://www.usnews.com/articles/education/worlds-best-universities/2010/09/21/worlds-best-universities-top-400-.html 英国《泰晤士报》排名链接: 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0-2011/top-200.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中药协年会即将在普林斯顿召开
chemicalbond 2010-7-16 11:52
刚收到会议的通知,给协会做个广告。 详细请看: http://www.sapaweb.org/2010/Event/18th_annual_conference_program_2010.pdf 做报告的人中间有不少是来自国内,包括药监局的负责人和清华大学的施一公等人。 我就住在几乎是上班地点和普林斯顿的中点上,已经参加过好几次的会议。 希望能有机会在会议上见到科学网的网友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74 次阅读|3 个评论
普林斯顿--数学与计算及应用数学
热度 1 metanb 2010-3-4 22:14
我可以去普林斯顿吗?, 学生试探地问。 想都别想!, 教授干脆地答道。 ------------------------------------------------ 【博主按:美国恢复与再投资行动新近资助普林斯顿大学24.9百万美元用于科学研究;下面是数学与计算及应用数学方面的资助情况】 资料来源:普林斯顿大学 http://www.princeton.edu/recoveryact/math/ Robert Calderbank 和 Ingrid Daubechies 教授, 以及 Amit Singer 助理教授被国家科学基金授予980,000美元,用于发展通过传统途径尚未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问题的算法或方法。这些问题是在近年来伴随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中令人兴奋的发展而产生的,从而开辟了计算数学的新的前沿。该研究包括网络分析,大规模信号分析以及数据挖掘,这些研究在生物医学研究以及其它科学与工程中有着潜在的应用。 Emily Carter: 600,000美元;分子及材料行为预测方法,有助于了解可选燃料的燃烧行为。。。设计高效能汽车,等。 Charles Fefferman,Elias Stein:959,000美元;Fourier分析以及偏微分方程。Fefferman用光滑函数拟合数据(CAD,机器学习);Stein (国家勋章获得者),进一步发展奇异积分理论(调和分析之关键)。该项研究对生物模拟以及信号处理等领域有重要影响。 Michael Hochman:159,000美元;物理与人造系统模型;模型极限及子类。 Paul Seymour:220,000美元;图论,Rao猜想。 Christopher Skinner:120,000美元;代数数论,Galois表示,L-函数,Fermat定理(应用:生物,声学,计算)。 Micah Warren:146,000美元;Hessian及特殊Lagrangian方程;具有唯一性的极小表面;特殊Lagrangian子流形,String理论,优化传输。(医学成像,流体力学,气象学) ------------------------------------------------- 注: 2009年2月13日,在总统奥巴马的敦促下,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行动,并四天后签署为法律条文。作为对经济危机的直接响应,恢复行动抱有三项紧急目标: * 创造新的岗位及挽救现有岗位 * 刺激经济活动及投资长远增长 * 将政府花费的可说明性和透明度提高到空前水平 (http://www.recovery.gov/About/Pages/The_Act.aspx)
个人分类: 前沿速递|3997 次阅读|5 个评论
20世纪物理学史上最幽默的一幕
gaoshan1900 2010-1-3 19:24
爱因斯坦和玻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都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然而,他们对于这个理论的含义却一直争论不休。这一争论被称为关于物理学灵魂的论战。尽管爱因斯坦和玻尔在物理问题的讨论上总是针锋相对,但在个人交往中他们却一直相互尊重,十分友好。下面这段戏剧性的情节就是一个例证。 1948年春天,玻尔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期间爱因斯坦将他的大办公室让给玻尔办公,而自己则在另一间小办公室里做研究。一天早晨,玻尔请派斯去他办公室帮忙,以答复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的反驳。不一会,玻尔就开始围绕办公室中心的椭圆形桌子飞快地踱步。根据派斯的回忆,在这样的场合,玻尔从来没有一句准备好的完整句子,他经常会花很长时间仔细琢磨一个单词。这次,玻尔停在爱因斯坦这个词上。他几乎是绕着桌子在跑,口中重复着: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就在这一刻,爱因斯坦轻轻地打开门把头伸进来。他一明白情况就把手指放到嘴边,让派斯不要出声。然后,爱因斯坦踮着脚向桌子走去,他的目标是玻尔的烟盒。爱因斯坦的医生不让他买烟,但并没有说不能借烟。正在这时,口中正有力地念出另一个爱因斯坦的玻尔突然转过身来。他们面对面,好像是玻尔把爱因斯坦召唤来似的。霎那间,玻尔像凝固了似的站在那儿,一时说不出话来。停顿了一下后,这一戏剧性场面才结束,大家都禁不住大笑起来。 在《上帝真的掷骰子》一书中我引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它出自A. Pais, Niels Bohr's Times, In Physics, Philosophy and Po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关于爱因斯坦-玻尔争论的比较深入的分析,可参考A. Whitaker, Einstein, Bohr and the Quantum Dilem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6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MIT参观访问
webfun 2009-7-27 01:00
2009年7月20日-24日,访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838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