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鼓励生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阶层固化的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8-8-18 12:32
我相信个人奋斗、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我三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人生经历的体验。时代在变化,改开初期小本经营就能发家致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仅娃哈哈、万向、新希望这些民营实业巨头难以再次出现,即使BAT这样的知识新贵基本上也形成了市场垄断,后来者难以有一席之地,如果说阶层固化,这是阶层固化。另一方面,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昂的不动产价格,已经 逐渐对外省人非常不友好,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固化。大约08年以前,一线城市的不动产价格还不是非常不友好,那时候普通的外省子弟,咬咬牙按揭买房,现在如果把房一卖回原籍的话,基本上都可以财务自由了。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一线城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家境一般的外省人也越来越难以逾越,从某种意义上这同样是固化。 但是,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应该更多。2000年以前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90%以上的人都是普通农民与非技术工人,有才华的年轻人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考不上大学。虽然那时候似乎更多的人可以自学成才或者实现逆袭,但更多的人实际上被埋没了。 如果说过去很多人考不上大学是因为调皮捣蛋,但本身还是很聪明,金子总会发光。最近十几年,高等教育迅速普及化。考不上大学的只能说是因为智力平常(甚至平庸)或者实在缺乏学习精神和习惯。实际上很多大专生的智力和刻苦精神都远不如过去的很多低学历者。一般情况下,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年轻人 大部分也处于社会的中下阶层(虽然某些重体力劳动的收入可能较高),同时低学历、低收入的社会中下层结婚较早,生育水平仍然较高,家庭难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 虽然政府一直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但是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这些孩子本来天赋平平,又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必然是所谓的“寒门难出贵子”。 过去的寒门贵子,实际上也反映“耕读之家”的传统文化。虽然很多家长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自身学历不高,但还是或多或少的属于“书香门第”,孩子不论是遗传还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基础都还不错。七八十年代或更早的高考落榜生放到现在很多都能上不错的大学,他们的孩子很多还是有天分,同时从小受到的比较好的家庭教育,从而可以是“寒门贵子”。 而现在的低学历家庭其家庭教育环境普遍更差。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必然会造成知识与财富两级分化的代际积累。当然社会中上阶层生的孩子太少,所以对孩子过度关注,这也是一个教育问题。 在少子化恐慌的背景下,鼓吹自由生育,甚至奖励生育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所谓的鼓励生育必然会使社会中下层的生育水平进一步增加,一个家庭不是一二个,而是两三个、三四个小孩,家庭教育资源本身有限,每个孩子能平均得到的更少,即“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这些孩子在DNA层面已经落后了。为了自己的生育自由,而不顾孩子将来的发展条件,这种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观念是封建糟粕,是需要加以清除,而不是赞扬和鼓励的。 实际上,西方国家鼓励生育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无疑都加剧了婴儿在社会中下阶层加速集中,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的不平等与混乱。而日本则是另外一种情况,随着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职业生涯与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造成多数妇女晚婚晚育,甚至接近15%的终身不婚。而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使低收入的日本男性恐惧结婚和承担家庭责任,日本男子的不婚率更是超过了1/5。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713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大家可以推算一下城管抽梯事件中的家庭人口规模
wya 2018-1-31 03:29
很好奇,统计局等机构进行的人口调查中河南的生育率是多少?实际值是多少?这些数据差异是怎么产生? 人口普查和调查显示的TFR=1.0、1.2、1.5、1.8...哪个可信??? 谁还说中国是一胎化政策?还需要去鼓励生育? http://news.sina.com.cn/c/nd/2018-01-29/doc-ifyqzcxi0707411.shtml   杨生数还说,欧某今年30岁出头,至今未婚。他是当地的贫困户,父亲早年患癌症,治疗多年,于2012年去世,母亲体弱多病。 兄弟4人中 ,大哥身患残疾,二哥体弱多病,家中只有三哥及小弟欧某外出打工,“遇上这个事,家里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https://3g.163.com/news/article/D9BK9MDD05148UNS.html 据介绍,涉事文印店在事发后便没有再继续营业。文印店老板妻子欧燕告诉每日人物, 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 ,两个女儿,最大的四岁半,一个儿子,四个多月大。1月27日,欧燕将四个月大的儿子送到亲戚家帮忙照顾。并发朋友圈称“宝贝,对不起,妈妈被迫只能把这么小的你丢在他家寄养,妈妈要带着俩个姐姐去派出所陪爸爸过年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442971 不止二孩需要政策扶持,生养一孩同样艰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492-951742.html 2013 年 5 月份结婚,结婚后自己还是住在学校旁的教师宿舍,自己所在高校只是在前两年一共给了 2 万元的租房补贴,这个宿舍是租其他学校老师的,她还要赚房租差价;老婆也在她所在的初中附近租房住,为了省钱,她同别人合租,房间非常狭小。就这样,我的孩子在 2014 年 2 月底终于怀上了,没想到 2014 年 6 月份,老婆的房东要求老婆在 6 月 30 日搬走,说 7 月 1 号装修队来修房子( 80 年代的老房子,漏水严重)。老婆是个很节俭的人,她考虑她的预产期是 11 月底,如果继续在她们学校附近租房子,房租太贵( 3500 元以上),在下沙租房子,也不合算,因为产假休完,还要在她的学校附近租房子,所以她搬到了我租的教师宿舍住。这里面放了我们两个人的行李,每天老婆搭同事的车上班下班,同事教政治,不像老婆这么忙,经常需要下班开会,碰到这种情况,老婆就要自己坐公交车回来。 10 月 28 日,这天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一个美国教授来我们这边做报告,报告结束后,我还在办公室和同事们聊了几句课题方面的事情,谁知道老婆一个电话过来,说去医院检查,胎动太弱,要求马上住院(当时老婆去医院检查,没有排上号子,一个做卫生的阿姨帮老婆要了个号子)。第二天下午,孩子剖腹产出生了,当时自己真的非常紧张,因为医生说了各种可能的严重情况,老婆的舅舅和舅妈跑前跑后,多亏了他们。孩子出生后,老婆回了娘家休产假,这期间正好小舅子考事业单位,在家准备考试和面试,他其实起了我这个父亲的作用。 2015 年 2 月 16 日,发生了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老爸在过年前,被一辆公交车撞了,断了三根肋骨,裂了两根,有个器官有积液,还有食道被划了个小口子,但是坚强的老妈没有告诉我。 2015 年 3 月初,老婆和岳母回到了杭州,因为产假只有 3 个半月,我提前几天在老婆学校附近租好了房子,那边的房租真的好贵,岳母和我们一直住到老婆放暑假,现在想想真的非常感谢老婆一家。 9 月份开学,老妈回来帮我们继续带孩子,她只带了两个多月,整个人瘦了好多,颧骨都突了出来,经常抱孩子的胳膊,又红又肿,我给她买膏药贴,没作用,买内服的治疗跌打损伤的药,稍微有点效果。这个学期,老婆带初三,整个人真是有点忙得晕头转向,出卷子,批卷子,改作业,天天要忙到 11-12 点钟,刚才她还抱怨我,说别人家是老婆老公一起批卷子。 2016 年一月份,老婆胃不好,以为得了胃炎,吃了几种胃药,不见好转,后来一查,她怀孕了。我是真的希望孩子出生的,但是问题来了,孩子不能自己长大,谁来带孩子?我没准备生二胎,但是一不留神,二胎真的来了,为了这个事情,家里已经紧张了一个礼拜了。老婆还有弟弟,虽然还没结婚,但是岳父岳母将来还要照顾他们弟弟的孩子。老爸老妈一来说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给我添麻烦已经是对我的帮助了,二来也有点不愿来我们这边,担心生活不习惯,万一生病添麻烦,毕竟他们的医保不在我们这边。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18574995705168135/?app=news_articleshare_ansid=6518909243322532104iid=25471166758tt_from=mobile_qqutm_source=mobile_qqutm_medium=topic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18年1月24日,今年25岁的杜美珍毕业于河南大学会计专业,曾经在北京实习工作。农村出身的她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渴望到大城市闯一闯,在北京发展。然而就在她满心欢喜地准备留在北京工作时,弟弟突患重病。为了照顾弟弟,她回到郑州打工。因为想法不一,男友也渐渐不理她了。杜美珍2017年6月从河南大学毕业,此前一直在北京一家会计事务所实习工作,单位对她非常满意,准备将她留在北京。2017年6月,美珍的二弟凯文被检查出白血病。作为家里的长女, 美珍有两个弟弟,大弟刚上高中,二弟也才9岁 ,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她到底是该留在北京给弟弟挣医药费呢还是回到郑州边打工边照顾弟弟?一番思忖之后,她决定回到郑州。 既然目前国情下生养一个孩子这么艰难,为何还要鼓励群众生二胎?难道只是为了凸显响应政策的成效?为了改善国家的人口结构?为了中华民族人丁兴旺?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