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莫言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莫言

相关日志

[转载]莫言抨击当今社会怪象
kd652 2018-10-21 11:04
https://mp.weixin.qq.com/s/6VTOOI1HrGg2wwJnjrwtow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诺贝尔奖肯定会越来越多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6-10-8 19:59
如果诺贝尔委员会不想和中国官方和解的话,中国的诺贝尔奖肯定会越来越多。 如果不仅仅是括科学奖,至少已经有四位中国籍的诺贝尔奖, 诺奖委员会大概不承认大喇嘛的雪山狮子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07352.html 莫言的文学奖是诺贝尔委员会和中国官方都能接受的选择 但莫言的作品在国内也饱受政治性的争议。 其实回族女作家霍达更关注普遍的人性, 虽然有反殖民运动的倾斜(如《补天裂》)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620 次阅读|2 个评论
《檀香刑》读后——一段屈辱史的再现
sstone2009 2016-8-6 12:27
作家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从此,莫言不仅是作家,也承载了文学以外的批评。就在我阅读《檀香刑》期间,看到一篇文章批评莫言,其中点到了这部小说的“ 是非”,当然,这个不是文学的是非,而是莫须有的谴责,大意是莫言不爱国之类。对此,我只有呵呵。而我要做的,也是按照自己的惯例,写点读后。 我首先要感叹莫言的文学水平。当然,无需我感叹了,诺贝尔奖可不是随便什么水平可以获得的。《檀香刑》是我看的莫言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前两部是《蛙》、《 生死疲劳》,这三部小说的结构完全不同、巧妙之极,这部小说的语言更是融入了民间说唱艺术的精髓。 这部小说也给我展示了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一段屈辱的中国历史,清朝末年,中国国力衰弱,军事力量无法与洋人抗击。当时,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一天,德国工程师调戏孙丙妻子, 孙丙奋起解救,打死一人。随后,德国人报复,杀害了孙丙妻子和年幼的一儿一女、以及其他二十四位村民。孙丙复仇心切,投奔义和团,搬得救兵后,回到马桑镇, 用义和团的方式发动民众、训练民众,然后攻击铁路工地、破坏铁路、击杀德国兵。于是,引发了德国人的新一轮报复诉求,朝廷不仅无法抗争,还责成袁世凯发兵配合人。不久,马桑镇被毁灭,孙丙被抓。为了起到示众作用,德国人要求使用时间长、特别残酷的行刑方法。袁世凯找来刑部退休的刽子手赵甲,决定施行檀香刑。 小说安排巧妙而又更显悲剧色彩是,孙丙的女儿孙媚娘是赵甲的儿媳,赵甲的儿子是半傻子;监刑官钱丁县太爷与孙媚娘相好,他们爱情真挚,孙媚娘已怀上钱的孩子。 当赵甲将檀香木条钉入孙丙体内,绑在木柱上,等着第五天铁路通车庆典之日致死。钱丁经历重重折磨,不甘屈辱地为残暴的德国人服务,最后破坏执行,杀死赵甲…… 这是一段何等屈辱的历史啊!外国兵在中国土地上何等耀武扬威! 这是一段何等悲壮的历史啊!民众始终在坚强地抗争,即使政府官员,也在觉醒!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4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莫言批斗会,谁不懂教育?
热度 1 冯用军 2016-7-31 16:53
引子: 2016年两会期间,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建议“将12年学制改成10年一贯制”( 2016年3月5日,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莫言建议,将中小学学制从12年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和中考 )。他的建议得到了众多网友支持。他们认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制太长浪费时间,高三、初三就是复习,小学5年上完也没问题。 而一些所谓业内的“ 教育专家 ”对此并不认同。 我的观点:一、 莫言就是《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孩”,懂教育者,非莫言莫属,莫言只是不懂天朝国情罢了...而所谓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地方(看看里面的几号人和叫的几号人是什么样的货色便知),王本中、唐盛昌、吴颖慧、熊永昌等之流不过是那2个骗子、官员之流罢了... 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绝对是草菅人命,按吾之本意,小学4-5岁即可入学,如果提高单位时间有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小学、中学、高中12年所教授的那点应试知识,只用6-8年就够了,这样,孩子们14-17岁就可以大学毕业,17岁-20岁就可以硕士毕业,从而加速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三无”研究员屠呦呦就是明证。 庸医不过是夺人一命,而庸师确是误人子弟一批谋杀青春生命无数,庸专家则是贻害国家民族 ... 二、 钱老死不瞑目叨念的新中国60年“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根源就是那些充斥于中小学战线的“教育砖家”,是以他们为首的“地富反修右集团”扼杀了中国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你把他们带走了,中国的素质教育就有希望了、“钱学森之问”也许就被破解了,否则,别说50年,也许翻过100年,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应试教育... 三、 在莫言摊上大事了的一片流言中,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背景下,就让我为莫言说几句公道话,也怕是只有我敢在这风口浪尖上站出来给他撑腰,我是旗帜鲜明地支持莫言的【主要是这些“批斗”之言出于所谓“教育砖家”之口,要是其他人说的,我就姑且放他们一马,甚至不屑赘言】... 四、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天朝的基础教育主要的“成就”就是扼杀青年少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听话的盲从者考试虫”,高等教育主要的“成就”就是培养心口不一言不由衷的社会主义信仰者、英语哑巴、操着半生不熟专业知识的技术员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莫言要是读了中学,绝对拿不到炸药奖... 为何? 各位看官莫急,且听山樵公一一道来(以下所批之“鹰犬”或“爪牙”类“公公知识分子”,附上照片方便识别,所谓按图索骥是也,建议列入“过街老鼠”之列): 原文: 王本中曾任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现为 中国 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他此次研讨会上反驳道:“一年高考复习,一年中考复习,说这都是浪费,10年就可以学完。应试教育有两个关键词‘高厉害’、‘强选拔’,其实不管是改成10年,9年、8年也好,哪怕你改成6年,也会有两年照样是复习应试。” 王本中对澎湃新闻笑称:“莫言无知无畏,敢说,但其实不懂教育。” 评书:1、王大中真是对“国情”浸淫日久、了若指掌啊; 2、堂堂前中学校长,满嘴“应试教育”而公然对抗国家“素质教育”国策不思悔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 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国家法规、政策、文件我就不啰嗦了 ); 3、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在于培养培养学生的基本公民素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性、相信美好未来的希望,而在王大中眼里却是死记硬背些陈词滥调、过时的知识,为应付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而求学,不懂装懂,何其悲也; 4、放眼世界,无论是欧美日澳等列强,还是非洲弱国,有几国规定基础教育必须要有2年“复习应试”,从课考、周考、旬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王大中眼里心中和手下的懂教育就是如此而已 原文: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认为,学制缩短为10年,实际上是把教育的任务窄化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立德树人,而不仅仅是只考虑念几本书。“10年就可以完成12年的事?我认为没有理论和科学依据。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是在这12年里,我们应该承担的教育任务,是不是真正做实了。” 评书:1、我要问唐盛昌一句,基础教育雷打不动12年,有什么理论和科学依据?不要告诉我是孔老二、孟轲、韩愈、朱熹、王守仁、蔡元培等告诉的,更不要告诉我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马卡连科、蒙台梭利、罗杰斯、布鲁纳等教你的...要是义务教育为11年、或13,你是不是会说12年有什么理论和科学依据,笑话,丢人现眼。 2、学制10年就能把教育的任务窄化了?12年就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立德树人。11年不行,10年更不行?按你的意思,13年、14年不是更好,哈哈,我都怀疑你懂不懂“教育的任务”... 3、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只考虑念几本书,笑话,我倒要问你?你除了机械性的教学生念了几本书、反复考了几道题,教导学生去应付高考,还干了啥?还能干啥? 4、说好的“学生的基本素养,立德树人”,高分低能,除了会考试,还会哪样?说好的基本素养、说好的立德树人,去哪儿了?被你吃了,下海里去了,风刮走了... 5、“应该承担的教育任务,是不是真正做实了”,我是校长还是你是校长?基础教育12年做了什么?做没做实?你不知道吗?我敢断定,你任教的一生,就是搞“应试教育”的一生,退休了都不敢放个真屁、说句真话,生无可恋,真是白活了... 原文: 北京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也明确表示反对缩短学制,“这太不符合教育规律了,对教育没有基本的尊重!” 她认为,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是慢成长的过程,是让孩子成人的过程,而不是成才的过程。如果在未成年人心理尚不成熟时,就把他们抛向社会锻炼游泳,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评书:1、啥叫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神马,你懂吗?你给我列几条教育规律。一个都没受过严格教育科学规训的人也敢大言不惭地谈教育规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人学会求真、求善、求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2、基础教育从12年改革为10年,就叫“对教育没有基本的尊重”,那些跳级、越级的孩子,按你的意思那是逆天了吧。尊重教育,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天性,你海淀区教科院给属地中小学“减负”干了多少实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消除应试教育提供了多少“干货”;去看看那些晚上做作业做到11/12点、早上5/6点起床背个大书包耷拉着脑袋梦游、带着眼镜度数越来越高的中小学生再回来放屁吧; 3、21世纪,你叫孩子慢成长,让孩子成人、不是成才,口说无凭,你去海淀区中小学调查下,有几节课是让孩子成人不是成才,有多少课程内容是让孩子成人不是成才,典型的睁眼说瞎话,不懂教育瞎BB; 4、未成年人心理尚不成熟,那按你的意思是养在“玻璃房”中,养在“花房”中,这才叫对孩子负责任,让孩子认识社会、认知社会、认同社会,建构合理的“三观”就是不负责任,这是什么歪理邪说。 原文: 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熊永昌也认为,目前在学段的融通上还比较割裂,6和3,3和3之间衔接不够。 评书:不屑一评。 博文所引“原文”皆出自 http://china.huanqiu.com/article/2016-07/9173627.html,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勿查水表勿跨省,与博主无关。 基础教育 阶段不消除 应试教育 , 高等教育 阶段不终结 宽进宽出 , “钱学森之问”将终难破解,“中国梦”将几成泡影!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莫言的“无知无畏”与高考改革
热度 36 fdc1947 2016-7-25 07:51
说莫言的“无知无畏”与高考改革 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大家都给它开药方,五花八门,林林总总,莫衷一是。莫言先生也开出了药方,他的方案是改革学制,把中小学的学制从现在的十二年三段减缩为十年一贯,取消中小学中间的升学考试。一般人的建议都不会入专家们法眼的,但是莫言先生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名高言重,而且他又在政协的正式提案。这样,他的方案便必然会得到教育专家们的回应,不过,专家们还是很坦率的,并不因为莫言的身份而给他面子,而且是很痛快的评论,“无知无畏”。 专家们认为:“基础教育学制12年,这是世界通行的基础教育学制,是培育一个孩子身心成熟的必要时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提出基础教育学制要缩短。学制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划分学段、如何衔接各学段。”于是,他们提出了分段的各种方案。 教育专家说“基础教育学制12年,……是培育一个孩子身心成熟的必要时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提出基础教育学制要缩短”,这应当是事实,但是,中间有那么近两年的时间做无聊的复习题恐怕对“培育一个孩子身心成熟”没有正面作用,只有反面作用。专家们也并非不了解两年的复习都在浪费时间,而是相信 “短时间内不可能对考试机制作出大幅度修改” 。于是,大家只有有学制的长短和分段的问题上胡扯一气罢了。 那位笑称莫言“无知无畏”的前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王本中先生说:“一年高考复习,一年中考复习,说这都是浪费,10年就可以学完。应试教育有两个关键词‘高厉害’、‘强选拔’,其实不管是改成10年,9年、8年也好,哪怕你改成6年,也会有两年照样是复习应试。”他的话其实还是说到了点子上的。问题的关键不在学制,在于考试的方式。 “高考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在人人都想上大学而且想上名校的时代,这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有人不大相信,常常谴责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但是,又拿不出能够出来指挥的东西。高考不做指挥棒,只有在大家不想上大学或者即使上大学也是随便什么大学都可以的情况下才行。大学要招生,大家要上大学,大学的招生考试必定会指挥中学的教学。这应当是一个铁律。 问题是怎样去指挥。 如今的办法以及可以看得见的若干年内仍然是全国统一高考,分省录取。 由于统一考试,规定要考那几门课程,而且制定了一定的范围即一个考试大纲 ,这样的结果只能如大家都看得到的:高中三年的课程被压缩到两年,拿出一年的时间来复习;高考要考到的部分就拼命的复习,做到如条件反射般的熟练化;高考不考的内容则马马虎虎、能混则混。高中的学生要像机器一样的训练调制(说得好听一点,称军事化管理),一切为了高考,把所有的个性统统消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与其能力相称的“最优化”的考试机器。 这里的问题不在全国统一出题还是分省出题,是专家出题还是教师出题,是高校教师出题还是中学教师出题。问题也不在规定考试的科目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还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当然,考试科目多一点好,范围大一点好,但是也都还不是根本的问题)。 只要是一个省所有的学生都考一样的题目,有规定的统一考试大纲,上面所说的“优化过程”及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 。 什么?一个省的学生不考一样的题?是不是疯了? 一个省的学生需要考一样的题,而且所有的课程都必须要严格考,但是这不是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而是高中的会考。 高考怎么办?交给各个高等学校,那是它们的事情,它们要怎么考就怎么考。 如果有的高校说,要考所有的学科,那就由它来考所有的学科。可能有的学校说,我们不用另外的考试,看看会考的成绩和学校的推荐意见就行了,那就不考。也有的高校说,我们对这些学生要考这几门,对那些学生要考那几门,那也只有照办。因为那是它们的招生考试,它们认为什么样的学生合乎他们的要求,就招什么样的学生。 面对高等学校这种五花八门的要求,中学还能够像现在一样,停下一年的课程,去针对“高考”而复习?中学还敢如现在一样,只抓某几门课程而放弃其他一些课程吗?显然不能。这样,各个中学就只有老老实实搞好各门课程的教学,真正提高中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 这样做真的可以行?凭什么说可以行? 首先这样做是有法律依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所谓自主办学,当然隐含着允许自主招生的可能。 如今,各个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章程,在这些章程中,都基本上有这样的条款:“举办者支持学校依照法律和本章程独立、自主办学。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自主招收学生”。 只要给了他们“有关政策”,他们是可以自主招生的 。 高等学校会不会胡来,把不合格的人招进去? 各个高等学校不是傻瓜。给高等学校以自主办学的权力,他们不会自己专门去拆自己的台的。清华大学只看谁的后门硬就招谁的子弟,清华大学成了纨绔子弟大学,它还想要自己的牌子吗?清华大学的领导、教师能够答应吗?何况,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自有党纪国法管着呢!把招生的权力交给各高等学校也不会是白交的,总还有很多限制,例如,规定总的招生数量、规定在各地区招生数量的比例,等等,这都是大学章程中的大学“举办者”即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厅在管理着,严格地监督着。它们只是不去具体地管理和组织考试罢了。 说实话,现在的各高等学校在招生的问题上是比较轻松的,它们不管考试,只管最后的录取。如果真要把招生的自主权交给它们,那才能够把各高等学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能够真正把高等学校的教师调动起来(现在高等学校教师是与招生基本无关的),能够把真正的好学生选进大学去。中学也真正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这样,整个教育系统才真正盘活了。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根子不在中小学,在于高考。高考问题的根子,在于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来,各方面都在飞跃前进,教育却还在原地踏步,致使问题越来越多。原因就在思想和做法仍然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并没有真正调动起大学的积极性,没有积极性的原因是没有自主权。 当年农村改革,把土地承包给农民,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争议比现在教育改革的争议大得多,结果改革了,农民有了自主权,有了积极性,才有了后来中国经济的大好局面。不然,我们仍然吃不饱饭。 教育改革,关键仍然是从“计划经济思维”中走出来。 必须把办学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各高等学校,调动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去做高考与大学招生的具体管理工作,而是做高校真正的举办者和监督者。这一步,迟早总是要走的,我看,现在是到了开步走的时候了,早走早主动,不走没有出路。 中国教育的问题,大家都说很严重,却谁也拿不出好的办法来,事情好像已经山穷水尽,但是大家都与那些专家一样,相信“短时间内不可能对考试机制作出大幅度修改”,这就像当年的人民公社社员一样,躺在“公社”的田埂上晒太阳,相信不可能能够“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分田到户。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我看,是到了好好想一想、真正的解放思想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教育|6871 次阅读|58 个评论
说说莫言被“批斗”的事
热度 54 mdzhao 2016-7-19 16:14
其实我以前并不是特别喜欢莫言,虽然他早期的作品我看了不少,但他用的语言、他的写作风格我都不太喜欢。记得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因为评论和赞美的文章不少,我后来把这小说找来又重读过一次,却还是没发现如评论所说的那么好。文学作品本来便没什么标准,个人的喜好也不同,所以他后来的作品我就不太看了,包括那部差点获得矛盾奖的《檀香刑》也没看。倒是莫言获得诺奖后,我对他的表现还是蛮欣赏的,觉得不卑不亢,在几个场合发表的演讲都挺技巧的,却不乏真诚。莫言算是一个比较低调含蓄的人了,正如他的名字,你便是看他的作品,也多有隐晦的东西藏在文字后面。不过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莫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一个提案,认为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要经过25年,太长了,其中基础教育又占比太大,而学生初中和高中的最后一年,几乎都是忙于复习做题,建议缩短学制,中小学学制从12年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和中考。没想到,前几天在微信看到朋友转的一批文章:“ 莫言批斗会昨日在京举行 ”,才知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中国基础教育学制研讨会”, 莫言的建议被参会的专家们批评,有专家表示莫言是“无知无畏,敢说,但其实不懂教育。” 莫言的建议我是赞成的,多年前自己就写过“ 寒窗20年,有多少时间是被浪费的? ”的博文,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现在教育的问题很多,几乎到了无力吐槽的地步,有些东西都懒得说懒得写,其中罪魁祸首就是应试教育,围绕考试和获得高分而进行的教育,把学习的目的完全扭曲了,把学习的乐趣也都剥夺了,但所有的人却又被裹挟着,不得不做着明明知道不那么对头的事情。当然,大家也知道,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格局并非那么容易,许多看上去很美的改革得到的却经常是更糟的结果,所以即便莫言当初的建议自己赞成也没多说什么。一方面觉得缩短学制未必能实现,别说中小学的学制,便是大学阶段,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难道不是浪费吗,又有几个人真的原意去改变呢?另一方面,还担心真的缩短了基础教育的时间,但高考指挥棒下减掉的不会是复习应考的时间,却是孩子们正常学习的时间。只是,看到莫言的建议却被那些懂教育的专家们如此批判,觉得还是要来说说这个事情。 从各种报道中看,“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与会教育专家对作家莫言提出的“缩短基础教育学制”的建议表示反对的几个主要理由是:(1)基础教育学制12年,是世界通行的基础教育学制,是培育一个孩子身心成熟的必要时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提出基础教育学制要缩短。(2)应试教育其实不管学制是改成10年,9年、8年也好,哪怕你改成6年,也会有两年照样是复习应试。(3)学制缩短为10年,实际上是把教育的任务窄化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立德树人,而不仅仅是只考虑念几本书。(4)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是慢成长的过程,是让孩子成人的过程,而不是成才的过程。如果在未成年人心理尚不成熟时,就把他们抛向社会锻炼游泳,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见 http://news.dayoo.com/china/201607/15/139997_47477573.htm )其实专家们还是知道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教育不是只考虑念几本书,要立德树人,要关注其成长,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又有多少是冲着这个目标设计的呢?所有这些理由中,唯第二点算是说了一个实情。 当然,在会上,专家们也表示,和“缩短基础教育学制”相比,“学制分段”更重要。中国现行学制存在的问题,不是缩短的问题,而是基础教育怎么分段的问题,即便要缩短也不该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现行学制弊端是小升初、初升高两次“强选拔”考试,专家提出了九年一贯制、5-4-3等多种方案。不过,很奇怪专家竟对最关键的高考没提一字,但高考其实才是许多问题的根源。 昨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表了声明: 无中生有的“批斗” ,声明表示,在研讨中,莫言缩短学制的提议仅仅是一个由头,3小时的研讨中涉及莫言的不过寥寥几句。在新闻报道中夺人眼球的“标题党”做法,放大和突出了对莫言的批评,对舆论产生明显的误导。不过,对这个声明我也只有呵呵了。所谓“学制分段”比“缩短基础教育学制”更重要一说,也不过是专家们在无力改变现行教育弊端的情况下提的另一建议而已,好像也没比莫言的建议更高明多少。
个人分类: 其他|18427 次阅读|72 个评论
生死疲劳读后
热度 1 sstone2009 2016-6-19 12:17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旅途闲书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小说很长,五百几十页,四十五万字, 加上一开始有点不适应莫言的文风,断断续续,看了有半个来月,昨日傍晚终于读完。按照惯例,写点读后记。 两年前,三十来岁的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被枪毙,他自以为靠勤劳致富、好善乐施,没有做过亏心事,到阴曹地府后,不断叫冤,即使受尽诸种酷刑仍然大闹不止。阎王没有办法,于1950年元旦,把西门闹转生为昔日他的长工蓝脸家的驴。此时,蓝脸已不再是长工多年,分得土地数亩,人均一亩六分,住西门大院几间,娶原东家二姨迎春为妻,并把东家的幼子幼女收养。西门闹转生驴的当日,蓝脸的嫡子蓝解放出生。住在西门大院的还有一户,户主叫黄瞳,翻身贫农,娶了西门闹的三姨太秋香,生育一对双胞胎女儿合作、互助。西门驴在西门屯、东北乡叱咤风云,成为驴中豪杰。在蓝脸初期单干时,西门驴居功至伟。在饥荒年里,饥民闯入西门大院,不仅把单干户蓝脸的粮食抢劫一空,西门驴亦被惨杀分食。 随后,阎王又安排西门闹转生为牛,在集市上,蓝脸花一百元把西门牛牵回家。西门牛也是一头杰出的牛,不仅为蓝脸勤劳耕作,还多次护主,最后却被西门屯额红卫兵头子蓝金龙烧死了。呜呼哀哉!这蓝金龙是西门闹的亲生儿子,而西门牛是西门闹转生,西门牛是何种滋味啊?倘若蓝金龙也知道真相,又有何感想呢? 西门闹又一次来到阎王面前,斥责他耍弄了他。阎王承认西门闹是被枪杀的好人,但鉴于他怨恨依然,安排转生为猪。西门猪在大养其猪的岁月里,潇洒得意,既是一号种猪,也是杏园猪场一千几百头猪的王者。经历一场瘟疫过后,杏园猪场颓势已显,西门猪不甘平庸,出逃杏园,来到吴家沙嘴的河心洲,在昔日杏园邻居、 劲敌、惺惺相惜的对手刁小三的帮助下,成为野猪群之王。不久,高密东北乡的人民因为猪患之故,决意剿灭河心洲的野猪群,以破耳朵的本地野猪不满西门猪智取的想法,西门猪欲向刁 三求教, 发现它已死,于是决定让出王位。西门猪悄悄离开河心洲,半个月后,隔岸目睹了残酷而激烈的屠杀场面, 仇恨驱使,西门猪向狩猎小组中的四人发起了一次成功的报复袭击。三个月后,西门猪救起了几个冰裂落水的小孩,蓝开放、马改革、庞凤凰、西门欢,自己不幸溺死。 西门闹接着转生为狗,被蓝脸的儿子蓝开放抱着到了高密县城的家里。此后的十多年里,蓝脸、黄瞳、迎春、吴秋香、西门金龙(一旦形势改变,金龙归姓为西门)、宝凤、蓝解放、合作、互助……,经历了诸多家庭风波、 情感曲折、仕途坎坷、生意浮沉……几个孩子也逐渐长大成人,蓝解放成了警察,马改革在西门屯做普通的农民;西门欢和庞凤凰在无比优越中成长,西门欢是西门金龙抱养来的,庞凤凰是西门金龙私生,他们随着父母的盛极而衰,落魄不堪,突然消失在高密人们的视野里。而实际上, 蓝解放与庞凤凰是同一个祖母——迎春!西门狗见证或者听说了一切。后半夜,蓝脸带着西门狗走出西门大院, 来到蓝脸的一亩六分地里。蓝脸躺进墓圹,对西门狗说,“掌柜的,你也去吧。”西门狗也趟进了几十步远的它的墓圹里。 2000年元旦过后不久,西门欢和庞凤凰牵着一只猴子,出现在高密火车站广场上,猴戏谋生。不料,西门欢被当年四大恶少的王铁头一刀捅了胸膛。蓝开放重新燃起对庞凤凰的爱恋,并决计追求她。当蓝开放知道真相,冲出了家们,踉踉跄跄冲到了庞凤凰住的地下室。猴子疯了一样扑上来。蓝开放一枪击毙猴子,后来对着自己的心脏,扣动扳机。 几个月以后,蓝解放和黄互助推开地下室101的门,看到庞凤凰象杏花一样洁白的脸,下身浸在血泊里,血泊里一个胖大的婴儿。因在新世纪诞生,起名蓝千岁。五周岁生日那天,蓝千岁把蓝解放叫到面前,说,“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那天讲起……”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456 次阅读|4 个评论
记毕业典礼偶遇莫言先生
热度 9 kongling814 2016-4-29 19:21
2014年毕业典礼的当天才知道莫言获颁荣誉博士,也很有幸听他唠嗑。真的,他的获奖发言就像家常唠嗑一样,还好有他在,要不我父母就会觉得典礼太过无聊。因为整个颁奖典礼要么英文,要么粤语,只有莫言致辞的时候嘉宾用了普通话,这是我父母唯一能听懂的一部分。 他回忆他刚到香港时,别人请他喝煲汤,盛汤的服务员把汤渣排骨之类的捞出来放在盘子里面,他去吃的时候被阻止了:“这些汤渣都是要丢掉的,营养都在汤里”。他觉得甚是可惜。 他还谈到有个外国人采访他,特别请他到家里吃饭。这个外国人很热情,用了一天准备饭菜,好像烤一只鸡花了一天时间,他也特别有感触:“一天我上万字的短篇都写完了,花一天时间去烤鸡,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 说到他的荣誉博士学位,他也很谦虚,说自己这顶帽子比不上其他人的,因为自己不像我们全职读博的花了很多心血。记不太清他好像说自己的这顶帽子是布做的,其他人的是知识做的。 其他他说了什么我不记得了。总之,莫言来了,至少有了段普通话的环节,让我远道赶来的父母很是开心。在离开会场的时候,刚好在特别通道偶遇莫言。我跟他讲我是山东人,父母特地从山东赶来参加毕业典礼,他很爽快的答应跟我们全家合影,我父亲甚是开心。因为当时还下着雨,待我们拍完照片,工作人员随即带他离开,其他人没那么幸运,包括堵在正门的记者。那天中午典礼结束后我们一家好像是唯一跟他合影的,也算是山东老乡有缘千里来相会吧。 我的感觉是,莫言是从苦日子里面过来的,所以觉得汤渣的排骨丢弃也是浪费。对于时间,他更是珍惜,连烤鸡时间过长他都觉得浪费。可想而知,他对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视。对待我们一家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很开心地合影,典礼时间真的很长,在很累的时候仍然没有拒绝我们。总之,我觉得他人很好,也很开心他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自己high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25 次阅读|23 个评论
诺奖,也是跪了
sheep021 2015-12-12 15:59
2015年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 诺贝尔获奖者演讲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身影,第一次响起了清正柔婉的中文女性的声音,第一次讲起了中医药的故事。 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代表了演讲的成功与反响,在网络上、媒体收获了无数的赞。 而现场中发生的一幕: 颁奖委员会临时决定让屠呦呦研究员坐着演讲,可是麦克风线不够长! 主持人 ( 卡罗林斯卡学院传染病学教授) JanAndersson先生 , 跪在地上: 一只手从后面扶着屠呦呦教授,另一只手为屠教授举着话筒,全程30分钟一动未动! JanAndersson教授“跪着、一 扶演讲者, 一手扶麦克风”的惊人一幕,这种敬业精神、这种对科学的尊重、这种对老人的尊敬,感人至深 也让国内那些对屠呦呦研究员无端攻击的人汗颜。 PS: 国内N年前都用无线话筒了,瑞典竟然还没这玩意儿? 若用无线话筒,也就不会有这感人的一幕了。 原文内容见 http://xue163.com/4908/10381/49083068.html 有改动 延伸阅读: 莫言,有气魄拒领诺奖吗?
个人分类: 科学超人|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邮政部、中宣部、文化部的一个建议
热度 1 zhangxw 2015-11-12 17:55
给邮政部、中宣部、文化部的一个建议 张学文,2015/11/12 记得我国发行过以科学家个人为主题的纪念邮票。现在是否请邮票发行部门:邮政部(工信部?),中宣部,文化部等有关领导考虑为2012,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国人(莫言、屠呦呦)发行一套纪念邮票?我认为虽然电话和互联网已经使邮票发行量大幅度减少,但是作为纪念邮票还是可以发行的。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回莫言看走了眼
热度 5 fdc1947 2015-10-27 13:27
这回莫言看走了眼 据说,莫言先生在领导的指示下,不得不参加了高僧们的聚会,即在无锡召开的世界佛教论坛。 不过, 莫言表示,对于参加此次论坛,的确给他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他坦言,在晚宴上他并没有认真吃饭,而是在不停地观察那些坐在他两侧的高德大师们,看他们的服装、表情、动作,“认真地观察,看看心中有佛的人,在饭桌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而观察的结果,是莫言先生“大有收获。”他说: “ 学佛的人心中的欲望很少,他们吃饭很精致,嘴巴的动作是很小的,没有人发出我们平常人吃饭容易发出的那种声音,而且 我发现他们吃的食量也很少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内心有戒律的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也非常尊重。 ” 能够精确的观察是作家的特长,何况莫言先生还是世界顶尖的伟大作家,我相信他的观察应当说非常准确的。但是,我想如果认为一次观察的结果就是真相,那未免太天真了。比如莫言说:“我发现他们吃的食量也很少”,我看这应当是一个假象。只能够说,莫言看到的那一顿饭,高僧们都吃得很少。而这些高僧们,至少他们的领导人,平时的食量绝不会少。 为什么是假象?你怎么知道他们的领导人的食量不可能少?看看下面的照片就知道了。 照片中的哪一位像是吃得少的样子。物质不灭,人身上的脂肪不可能凭空长出来。人的基础代谢放在那里,真正吃得很少的人绝对不可能这样的富态模样。 所以,人不但要观察,还要联想。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42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诺贝尔文学奖的光怪陆离其实来自科技创新
热度 3 laserdai 2015-9-22 00:12
其实,稍微翻翻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不难看出其奖励的都是光怪陆离甚至魑魅魍魉的作品,而不是歌功颂德的作品,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口味,实际上,这口味来自于科技创新的基本思想。 科技创新的首先假定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人物,也就是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底下万物都有阴影。科技方面的创新就是针对阴影部分,比如怎样让阴影中隐藏的清楚显形,怎样让阴影最小,怎样让大家都知道阴影而不是捂着盖着,等等等。 文学方面也是一样。歌功颂德的作品,皆是纯粹的拍马屁作品,无非是赞扬当权者多么英明伟大光辉灿烂照耀永远,当今的社会多么美满和谐,迈步在金光大道上,幸福万年长。这些只是社会的一个光鲜的方面,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很多很多面,比如光鲜亮丽,比如黑暗无比,比如灰色部分,还有平平淡淡的部分。诺贝尔文学奖就侧重在光鲜亮丽的部分之外的部分,不管你用什么形式,诗歌也好,散文也好,纪实形式的报告文学也好,还是短中长篇小说等等,只要主题思想到了,就会落入该奖的考虑范围。因此很多讽刺挖苦社会现实的作品,都中榜了,反应二次大战遭受无比迫害的作品也上榜了。有些作品就不行,比如王蒙的那个《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当年虽然有轰动,但是他还是站在光辉灿烂的一面,想要社会更加光辉灿烂,因此根本达不到诺奖需要的口味。鲁迅的作品,虽然讽刺挖苦社会现实和传统中国文化很多,但是文学性不够,应该算是社会学的方面的,我觉得,鲁迅是个伟大的社会学家而不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深刻的眼光看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至于沈从文,无非是湘西的那山那水那村姑那美女,小资味道很浓厚,也达不到诺奖的品味。路遥的作品有点够味,但不够浓,贾平凹的作品题材笔法都很好,但是主题思想不够深刻,挖掘不出社会深刻的一面;铁凝的作品没有看过没有任何印象,浪图腾吗,口味可以,透露出的社会本质不够深刻。《聊斋志异》肯定到了,但是需要时间穿越,现在的只有莫言的作品,荒诞不经,反映出深刻的社会本质,中榜有理。 不在文学领域,作品读得不多,还有其他人的作品么?欢迎加入讨论。达到水平的,一定要向委员会推荐。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251 次阅读|6 个评论
莫言花甲-- 祝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六十大寿
热度 1 hucs 2015-2-24 21:36
莫言花甲 祝贺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六十大寿 胡春松 诞生 高密东北乡,笔名莫言含梦想; 处女之作春夜降 , 透明萝卜红又香; 首上银幕红高粱, 首次收获诺文奖; 中国文学旗帜亮,引领后人奔前方。 注: 作于南昌大学,2014年2月24日。 1 )莫言的 处女之作:《春夜雨霏霏》 2 ) 莫言的 第一部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 作者简介: 胡春松,男, 1968 年 2 月生,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医生,诗人,南昌大学在职博士(生)。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书《青春诗语》(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青春论语》(见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诗书《美丽中国》(待出版)、诗书《中国 · 梦》(待出版)、《青春私语》(待出版)、《地震 N 章和 JAMA 诗稿九篇》(待出版)。作者是 “ 岭峰体 ” 诗歌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并建立了现(当)代诗歌评价的 “ 五美 ” 标准(结构美、意境美、思维美、语言美、韵律美);作品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织的多重色彩;尤以 “ 纯韵 ” (亦称 “ 春韵 ”— 作者命名)诗歌见长; 首次提出并创作九言诗歌。 提出并建立慢病(包括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防治通用公式,即健康长寿方程式(健康长寿 =RT-ABCDEF+E(e)SEED-BasED+210 ),它是每个人管理自己健康的金钥匙。另有:科学网博客( 2009.10- ),人民微博( “ 颂子 ” , 2013.3- ),雅虎博客( 2007.6-2009.9 ) . .. 工作描述:左手医学,右手诗学。 主要研究方向: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血管(基础 临床);人文与医学,等。 宣传口号: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 “ 种子 ” 保健康。 注: “ 种子 ” 在这里的直接含义是指以[ 健康的 “ 种子 ” 法则 ]为基础的健康生活方式,已被命名为 “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 (胡春松,胡大一,胡盛寿。见:《青春诗语》,第 129 页,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年)。 ---- 胡春松大夫在职博士论文之一,欢迎参考引用(全文可免费下载): Cardiovascular,diabetes, and cancer strips: evidences, mechanisms, and classifications ( http://www.jthoracdis.com/article/view/3019 )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36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諾貝爾得主莫言澳大開講漢語文學 高水平學術對話發人深思
carldy 2014-12-15 13:47
澳門大學榮譽博士、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應澳門大學邀請,於十二月七日在該校大學會堂以“漢語文學的成就與前途"為題開設文學講壇,並與特邀嘉賓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博士以及澳大講座教授楊義進行了一場高水平的學術對話,為全場觀眾帶來一場極富啓發性的文學盛宴。 澳大校長趙偉致辭時表示,世界漢語文學焦點人物莫言正式加盟為澳大一員,使澳大同時成為世界漢語文學關注焦點之一。澳大得到莫言加盟,無疑更進一步促進澳大中文學科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競爭力。趙偉指出,中文學科是澳大重點發展的基礎學科,澳大早前已與北京大學、台灣大學、香港大學的中文系結成了四校中文學科學術聯盟,並成功舉行一系列活動。 在莫言與吳志良和楊義進行的精彩學術對話中,就當代漢語文學發展現況及前景發表見解,剖析了當代華人於漢語寫作上產生的世界性意義和影響,以及漢語文學的地域多元性和文化多元性對文學發展本身的優劣勢,並就漢語文學面臨的困難和應有的前途等問題進行探討,確認漢語文學具有光明的前程。論壇尾聲,主持人澳大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朱壽桐以對聯“莫言縱橫論文學,好生了得;吳楊上下說古今,端的精彩。”總結了論壇內容。 是次論壇全場一千座位並無虛席,觀眾除大學和中學的師生外,還有澳門社會各界代表、澳門筆會等社團代表以及合辦單位的澳門青年慶祝特區成立十五周年活動委員會代表。論壇結束後,莫言出席了於澳大伍宜孫圖書館二樓空中花園舉行的書展。該書展陳列了莫言多本經典著作,吸引一眾師生和學者駐足參觀。 莫言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自一九八○年代始,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憑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二○一二年,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Nobel laureate Mo Yan speaks on Chinese literature at UM Mo Yan, the first Chinese citizen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and this year’s recipient of an honorary doctorat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on 7 December spoke on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s Future” at UM’s Doctor honoris causa Forum in the University Hall. During the forum, Mo Yan and Macao Foundation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President Wu Zhiliang and Chair Professor Yang Yi from Department of Chinese, FAH had a high-level academic discussion session, providing a literary feast for a full-house audience. UM Rector Wei Zhao said that at the honorary degree conferment ceremony, Mo Yan, a current focus of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ficially became a member of UM, which also put UM in the spotlight both lo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Mo Yan’s becoming a member of UM will without a doubt further enhance the global impact and competitiveness of UM’s Chinese disciplines. Rector Wei Zhao noted that Chinese is one of the key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at UM. Earlier, UM’s Department of Chinese formed an academic alliance with its counterparts at Peking University, Taiwan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alliance has successfully organise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During the academic discussion session between Mo Yan, Wu Zhiliang and Yang Yi, which was moderated by UM’s Department of Chinese Head Prof Zhu Shoutong, Mo Yan shared his insightful views on the current state and prospec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e discussed the global impact contemporary Chinese has had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Mo also discussed the fu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challenges ahead. He expressed confidence that Chinese literature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The forum attracted a full-house audience. Attendees included students and teacher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well as representatives from various organisations including the Macao Writers Association, and the co-organiser,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of Macao Youths Celebrating the 15th Anniversary of the Macao SAR. After the forum, Mo Yan attended a book exhibition held in UM Wu Yee Sun Library, where several of his classic novels were exhibited. Mo Yan is one of China’s foremost living writers. In the mid-1980s, Mo became noted for having written a corpus of in-search-of-roots works with infusions of the raw rural culture. He received the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for his novel Frog . In 2012, h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his ability to merge “hallucinatory realism” with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in his work. http://fah.umac.mo/2014/12/10/nobel-laureate-mo-yan-speaks-on-chinese-literature-at-um -諾貝爾得主莫言澳大開講漢語文學/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与避孕套:谈如何看到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热度 2 yansaint 2014-10-18 14:29
最近看到一篇题为《莫言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在中国作家网( www.chinawriter.com.cn )上查证,确实是莫言先生的的发言。因为我自己一直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莫言的演讲中多次提出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抽象的反对科学是不对的,这种反科学、害怕科学、敬畏自然……的想法,本质上是反人类的。因为科学、技术,都是人类的成长过程中积累、凝练出来的知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有些人喜欢将科学和技术比喻成人使用的一件工具,就像一把菜刀一样(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就曾经用过这个比喻)。但是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我们可以不用菜刀,可以抛弃菜刀,但是不可能抛弃科学和技术,因为它构成了我们生命、生活中的一部分。 莫言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不完全是抽象的反对。他把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放置在对贪欲、财富、利润、权力等的批判的基础之上,这使得他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产生了一定的现实力量。但是,必须说,莫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仍然是肤浅的、狭隘的。 比如,莫言说:“ 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其实是少数富贵者的病态需求。 ”这就离开了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面。科学技术使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这是基本面。否则就不会有人类从一个小群落成长到 70 多亿的物种。没有农业技术的进步就养活不了这么多人,没有现代医疗技术就没办法把新生儿死亡率降到千分之十以下,没有现代住房、医疗技术就没办法把平均寿命提到 70 岁左右。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比如,莫言说:“ 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 ”实际上,我们国家推行的是“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与“科技兴国”的差别,很多学者已经做过周密的阐释,我觉得没必要再细说。只是觉得莫言不应该忽视这个差别。 比较刺眼的是这句话“ 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他们是不得好死的,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 ”神灵保佑之说,我不知道莫言是不是说着玩的。如果是随便说说,并不当真,只怕宗教徒要跟你急;如果是认真说的,真的以为有神灵在裁决人类社会,那就太幼稚了。对于滥用科学技术作恶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凭你说神灵会惩罚就会收手?哪种宗教没开辟出特殊渠道专门拯救有钱有势的人?所有的宗教都把引人入教作为最高功德,富贵者最有能力引人入教:建教堂,送传教士,建庙造塔,重塑金身等等;天主教有过“赎罪券”,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伊斯兰教还有人说“圣战”呢。神灵是我们造出来的,其中有钱有势的人对神灵的性格塑造得最多、影响最大。难道莫言看不穿这点? 比较难以发现问题的是这句:“ 我们要用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当然,衣服和住房也是必要的。 ”初看起来很有道理,仔细一想漏洞很多。我们按照莫言的想法,在头脑里过一遍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发现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我现在住在农村里,这里没有污染,空气很好,阳光充足,食物和水不多不少,够我吃了。但是我不能一个人生活呀,我得找个老婆,不然人类就灭绝了。有老婆了,晚上要做爱,性欲使然嘛,而且这是繁衍后代的唯一方法(试管婴儿技术不在莫言的必备技术清单里)。正常情况下,一年生一个吧(条件好,有没有什么烦心事,很容易怀孕的)。这样,一对夫妇大概可以生 20 个孩子(要不要考虑老婆生产时会死?要不要考虑孩子夭折?从莫言对人的关怀来看,最好不要考虑)。一代人之间,人口增加 10 倍,马上地球上就站满人了。把人移民火星?莫言不喜欢太空技术。发明武器把这么多人杀死?莫言更反对。怎么办?用避孕套是最简单的办法。怎么做出避孕套来?用现代化学工业合成高分子材料?有污染,莫言不喜欢。那就用天然橡胶来做。中国的橡胶主要产自海南岛、西双版纳,先不考虑怎么从橡胶乳液做成避孕套,光是把避孕套从海南岛运到山东高密,大概要走 1 年(莫言不喜欢现代运输技术),走到的时候,孩子已经生下来了。 需要避孕套,但是又得不到避孕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悖论?根源在于莫言思想中的一种抽象人性论。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喜欢援引鲁滨逊在荒岛中建立一个社会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对生存、契约、市场、自由、进步等概念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这种抽象理解都是错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而不是离群索居在荒岛。共同生活的人类,必须从群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才是现实。发现这个现实、感悟这个现实、思考这个现实,是文学家的使命,不管某个特定的文学家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然,思考的方式、结果可能有很大不同,如《九三年》中革命军将领体验到的冲突、《红与黑》中于连体验到的失败、《红楼梦》中贾宝玉体验到的幻灭、《阿 Q 正传》中阿 Q 体验到的迷惑,都是文学家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都可以成为传世经典。离开现实,创造一个自以为完美或者“深刻”反映某种“理念”的世界,就不会有生命力。实际上,这种“完美”、“理念”,只能是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如果文学家不能自觉发现这种反映的路径,就必然会受到不明力量的左右。 不管从避孕套、机关枪、还是运载火箭出发,我们都从特定角度切入到了全部社会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总体,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使得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后果无法单纯从人们喜不喜欢、接不接受的角度去切割。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问题,只能通过改造社会而得到改善。这就是我的看法。
1763 次阅读|3 个评论
闻莫言感言后的感言
热度 1 蒋高明 2014-6-7 21:52
【明眼看人】 山东老乡莫言的感言,也符合我的判断。在环境问题上,我多次在不同场合向一些领导干部宣传这样的理念,有钱人的过度消费,是对环境的犯罪。大量购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然后放在家里,用不了多少次就变成了垃圾。如果穷人都像富人那样消费,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美国人那样消费,那么人类需要四个地球都不够,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些科学家被资本所绑架,或者被收买,他们的不少发明,已不是为了人类的进步,而是加速人类的毁灭。对于那个技术,那个被吹捧为多么了不起的技术,实际上干的是粗暴干涉物种,加速人类栽培物种多样性消失,并不能有效解决虫草害问题,而是相反,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影响,根本不是什么为了提高产量,解决解饿问题而产生的技术,而是赤裸裸为了资本去掠夺,加速人类走向不归之路。我已经为此呐喊得疲劳了!破坏吧,继续随心所欲地破坏吧,总有那么一天,人类回到他应有的地方,重新学习与自然如何平安相处。只不过,地球给人类留下的纠错的时间不多了——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洞扩大、干旱区扩大、人口爆炸、资源枯竭、恐怖犯罪与战争,由资源环境恶化造成的人类社会危机,正在向我们一步步走来!“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有些人信奉这样的理念,为此他们四处游说、到处贿赂、上下收买,充当了环境破坏的帮凶,他们继续与社会为敌,与人类为敌,与自然为敌,其所作所为,终将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sww.html 仅凭这篇演讲 莫言就该获诺贝尔奖 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择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 —— 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 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 “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 中国的老百姓说: “ 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以后似乎也不愁没钱(经典之言)。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 , 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 , 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 , 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 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 , 人心不古。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 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富贵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让他的主人公,借着金钱的力量,复了仇,雪了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有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富且贵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又从正面肯定了富贵的价值。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 “ 放下 ” 的智慧。人有 “ 放下 ” 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 “ 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 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 , 佛教就用 “ 万事皆空 , 万物皆无 ” 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 , 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 , 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 . 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在人类社会中,除了金钱、名利、权势对人的诱惑之外,另有一最大的也是致命的诱惑就是美色的诱惑。这问题似乎与女性无关,但其实也有关。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因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发生的战争,也曾经因为美女,而让某些统治者丢掉了江山社稷。绝对地否定色欲当然不对,因为没了这欲望,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人的性欲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们多半是口是心非,尽管深宫中妻妾成群,但民间却要存天理灭人欲,男女之情,被视为洪水猛兽。这样的观念,体现在封建王朝的法律和道德中。对于人类贪婪的财富欲望和权势欲望,文学与法律、道德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但对于性欲,尤其是升华为爱情的性欲,文学作品却经常地另唱别调,有时甚至扮演吹鼓手的角色。中国有《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外国有《卡特莱夫人的情人》。这也是一个文学的永恒的主题,没有男女之间的欲望,没有情与爱,似乎也就没有了文学。 毫无疑问,贫富与欲望,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中国人近年来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个人的自由度较之以前也有了大幅度的宽松,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多大的提高。因为财富分配不公,少数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致富导致的贫富悬殊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原因。而那些非法致富的暴发户们的骄奢淫逸、张牙舞爪又引起了下层百姓的仇视,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而富豪与权势的勾结又制造出种种的恶政和冤案,这就使老百姓在仇富心理之外又加上一种仇官心理。仇富与仇官的心理借助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既使某些人物和阶层谈网色变,恶行有所收敛,但网络自身也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 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 —— 其实是少数富贵者的病态需求。人类正在疯狂地向地球索取。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与乡下人比起来,城里人是有罪的;与穷人比起来,富人是有罪的;与老百姓比起来 , 官员是有罪的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官越大罪越大 , 因为官越大排场越大欲望越大耗费的资源就越多。与不发达国家比起来,发达国家是有罪的,因为发达国家的欲望更大,发达国家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胡折腾,而且还到别的国家里,到公海上,到北极和南极,到月球上,到太空里去瞎折腾。地球四处冒烟 , 浑身颤抖,大海咆哮 , 沙尘飞扬 , 旱涝不均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虚伪的政治家们,所谓的国家利益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 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时什么国家、民族、政党、股票,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 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 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 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541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灵山"
热度 3 zywsict 2014-6-6 20:1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天涯看到一篇评价莫言的博文。在该博文中提到了高行健,这才知道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的华裔。同样是获得诺尔贝文学奖,高行健和莫言在国内的待遇可谓天壤之别,高行健获奖备受打压,书籍被禁,而莫言获奖则是举国欢庆。对高行健知之甚少,但其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必有其过人之处。我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会被打压,不受国内承认,带着这个小疑问,拜读了《灵山》。 《灵山》不像其他小说有着曲折的情节,宏大的场面,纷繁的人事,读着读着感觉很沉闷,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都想放弃,好在坚持下来了。作者打破时空的限制,采用剪切式的手法,通过寻找灵山的过程中将故事串起来,所以在读着过程没有认真地思考是很难理清小说的脉络。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孤独的旅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对人生的的意义和人生的存在价值充满疑惑与迷惘。于是他想逃离尘世的喧嚣和人世的纷繁 ,到人迹罕至的 原生态的少数名族地区去 寻找一方净土, 去探寻人生的真义,去寻找心中的“灵山”。小说中作者将现实中的 ” 我 ” 幻化成精神世界的 ” 你 ” 与 ” 她 ” ,两条主线齐头并进、虚实相间、相辅相成, “你”是 一个被宣判为 癌症晚期的病人, 对生命已经没有多大的期望,知道自己的生命行将终止,然而戏剧的是在第三次例行检查时,却发现自己被误诊。“你”对这意外的惊喜没有表露出重生的喜悦,反而,对自己的前路感到迷惘,于是踏上了寻找“灵山”之路。 “她”出生于单亲家庭,缺乏应有的关爱,感情上又受到挫折,对前途感到迷茫,对生活失去信心,想已一种优雅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你”和“她”在寻找灵山的过程意外的邂逅,于是引发了关于“灵”与“肉”,爱与性的争论,讲述了在寻找灵山过程中遇到的早已被历史尘封的往事。这些往事都是罪恶与不堪回首的,有 被村委书记糟蹋的女学生跳河自杀 ,有 踌躇满志的老科学家被愚昧的农民殴打致死 ,有 无耻的木匠将美丽的哑巴姑娘糟蹋致死 ,有 土匪 奸 杀带发修行的官宦小姐 ,更残暴的是在文革武斗中 女民兵被抢射穿 阴 道。 我想作者通过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来揭示当时的某些社会现状,表达对遭到不公正待遇而惨死的人民的同情,同时抒发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与苦闷。 “灵山”到底在哪里?书中没有告诉你现实的灵山,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灵山“,正是这个”灵山“使你有勇气在失败中重新站起,能为你在迷途中指点迷津,能迫使你实现人生的价值。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841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莫言:生命里,总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weisman 2014-2-2 22:49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 也不要在喜欢不喜欢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来。带着情绪倾向的眼光,难免会陷入褊狭。咬人的,你不能说它是坏狗。狗总是要咬人的,这是狗的天性和使命。也就是说,在盯着别人的同时,还要看到自我的缺陷和不足。 当然了,极致的喜欢,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阴里的隔世重逢。愿为对方毫无道理地盛开,会为对方无可救药地投入,这都是极致的喜欢。这时候,若只说是脾气、情趣和品性相投或相通,那不过是浅喜;最深的喜欢,就是爱,就是生命内里的粘附和吸引,就是灵魂深处的执着相守与深情对望。 这是一场诡秘而又盛大的私人化进程。私人化的意思就是,即使无比错误,也无限正确。有时候,你的无数个回眸,未必能看到一个擦肩而过。有时候,你拿出天使的心,并不一定换来天使的礼遇。如果对方不喜欢,都懒得为你装一次天使。谁也不需要逢场作戏。尽管,一时的虚情假意,也能抚慰人陶醉人,但终会留下搪塞的痛,敷衍的伤。 所以,这个世界最冒傻气的事,就是跑到不喜欢的人那里去问为什么。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了,没有为什么。就像一阵风刮过,你要做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尘,一转身沉静走开。然后,把这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寂然忘掉。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勉强不来的事情,不去追逐。你为此而累的时候,或许对方也最累。你停下来了,你放下了,终会发现,天不会塌,世界始终为所有人祥云缭绕。 谁都在世俗的泥淖里扑腾着。 有的人天生是来爱你的,有的人注定要来给你上课的。你苦心经营的,是对方不以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却是对方习以为常的。喜欢与不喜欢之间,不是死磕,便是死拧。然而,这就是生活,有贴心的温暖,也有刺骨的寒冷,不过是想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在辽阔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或几朵祥云为你缭绕。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在这几朵祥云下面快乐散步。天底下赏心快事不要那么多,只一朵,就足够足够。
个人分类: 阅读收藏|2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如何发现“考研生”中的奇才
热度 16 zyxkgq 2014-1-11 11:03
“科研大军”——“千里马” “心智多样性”— “奇才” 看到考研基地四个字,让我想起了高中时代和好朋友 A 打的一个赌(中国籍第一个 诺贝尔 化学奖 出自哪个省),因为我和 A 家离的很近( 100 米 以内),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说,小学、初中天天一起玩,除了玩游戏,还玩数理化。 他不仅玩出了个全国化学奥赛一等奖 (大于等于 60 分 ) ,而且以 87.5 分(仅 1 人过 80 分)的绝对优势获得山东省第一名(让我忽然想起了施一公院士全国奥数河南省第一名 )!为了表示对他的祝贺,我设定了一个赌 “ 中国籍的第一个 诺贝尔 化学奖 出自山东 ” ,他说这个赌他一定会输,他说不想因为为了赢得这个赌注而放弃自己的奋斗,我们相视哈哈大笑。后来这个赌我们都忘记了,毕竟是一个高中孩子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已。 他去了大洋彼岸已经定居美国,因为他早已不喜欢科研,从事了非科研行业。当得知莫言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 的那个晚上,我 QQ 问他是否还记得高中时代的那个 “ 诺贝尔奖出处问题 ” 的赌?他开玩笑的问我还要不要再赌 “ 中国籍下一个 诺贝尔奖的出处 ” ,他很高兴,因为莫言出自故乡而感到自豪。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 其实,英雄不问出处,科学无国界。爱因斯坦说的好: “ 地球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圣土。 ” 看到考研基地,更让我回忆起了一起参加竞赛培训的众多同学,印象最深刻的还有B和C。B 性格古怪,沉默寡言,喜欢独思,超级喜欢数学和物理,因为过于钟爱数学、物理,导致了严重的偏科,语文英语似乎没有兴趣;C性情中人,勤奋刻苦,善于交际,很讨女孩子喜欢。在每次的大考小考中,A、B、C数学、物理成绩几乎都是满分,而化学成绩唯独A考过满分。令人意外的是A数学、物理竞赛均未获奖,B数学、物理均获得一等奖(B的数学竞赛成绩远高于A) , C空手而归。于是,A收到了哈工大老师的电话:“保送大学并每年提供5000元的奖学金。”,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跟父母商量直接电话拒绝了那位老师(这事他父母后来才知道),而我明白,他有足够的信心考取北大,因为他有超强和惊人的记忆力(他虽学理科,高一年终统考的文科成绩全市第一)。最后A、C的结局都很完美,A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C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B很悲惨,不是因为他放弃了保送资格,而是因为他的偏科没能考入清华大学(当时提前报志愿),他出生在山东,数理化成绩再高总分还是不能过线(对于大众化数理化习题,他倒不一定占优势),他调剂了考研基地的学生。后来,A没走科研之路,B和C顺利的步入了科研大道,B和C不同的是:B持之以恒坚持自己的兴趣,坚持基础研究,C改换了学科,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再后来,B去了国外,做出了 几个 重要的 原创 成果,C留在了国内,发表了 大量 的 一流期刊 论文,顺利的获得了杰青基金。 A , B, C 都有自己的光环,然而更不幸的是,多少类似 B 的孩子特长于某一学科而高考落榜,多少孩子只特长于两科而去了 “ 考研基地 ” ,这是山东高考一本分数线特高而造成汇集奇才的原因,虽然这样的是少数,但我们看到了科技希望之光(下面有论证)。 科学大厦只所以能够建成,千里马很重要,伯乐更重要! 因为基础科学的传承有时仅仅需要几人就能建成一座科学大厦。希尔伯特被称为上个世纪的 “ 数学之王 ” ,受过他直接或间接指导的学生无数成为了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20 世纪数学家排名前 6 名,包括他本人占了 4 人)。让我们看其中一个数学巨星外尔 (H.Weyl) 的故事吧,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22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 34 位菲尔兹奖得主 )刚刚成立的时候,人员仅仅几人,外尔是其中之一,他果断表态这个所不能只引进功成名就的人,必须让年轻学者进来是他唯一留下来的理由。在他的推荐下, 20 几岁的冯 . 诺依曼很快了就成了富有才华的年轻人,他留给了普院一个个传奇故事,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 计算机的发明人,虽然好多人不知道他是伟大的杰出数学家( 20 世纪数学家排名竟然给排在了外尔之前),再后来,在外尔的引荐下,年轻的陈省身都加入了这个所。 导师作为伯乐,怎样才能发现考研基地里的这些千里马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心智与思维吧,这的确是个困难的问题。不妨通过一段对话来看一下他们的心智活动。为便于理解,因为每个人都学习过数学,就拿数学问题来作为一个例子吧。面对 50 个学生,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了一个求微分的题目,结果不过 5 分钟,几乎全体同学都写出了答案;老师换了一个微分的证明题, 10 分钟内学生 60% 都找到了证明的思路与方法 --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唯一不同的是速度;老师接着问拉格朗日是怎样想到这个定理证明的?请同学口述思路与方法,寥寥无几的同学说出了证明思路 --- 借助了辅助函数修改了罗尔定理(类 A 同学)。老师的最后一个问题,几乎让全军覆没,幸亏有一个类 B 的同学口答了 10 分钟,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究竟是什么题目呢?请同学说出微分的定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科学家为什么给出这个定义?类 B 同学的答案只所以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不只因为他的科普语言让好多人享受了到了微分定义的美丽,更让人体会到了急需建立这个定义的实际意义与科学需求,还告诉了里面科学家的故事。他说的完全从书本里找不到答案,绝对是一个兴趣爱好者! 显然,试卷的考试题目从不出现第 3,4 个问题,也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其实最伟大的数学理论原创就是定义,定义并不是人为规定的,定义也有人说成概念,有时在英文文单词中 (concept, idea) 都串用,它代表了一个伟大的思想,有了这个思想,用符号记录下来,才能形成系列的理论服务于实践。 然而 B 类学生有时很不受国内老师喜欢,喜欢独思,不顾及别人感受很容易被淘汰,而 C 类学生情商很高,备受青睐。 在科学的殿堂里,我们发现并不仅仅住着这几类人,还有许多不喜欢考试而追求自由的人,他们喜欢探索、实验和科学新发现,因为不在乎考试和现代各种教学方法,因为自由,他们充满了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这类 “ 考研基地 ” 里的学生仍然会有 ,但分数不高,发现他们是何等的困难。如果能够观察到他们的考研动机,这也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首先,请允许我做个不很准确的动机分类(类似爱因斯坦科学动机论分类),在考研的道路上漫步着各种各样的学生,而引导他们走向这条路的动机而不尽相同,有许多人是为了纯粹的功利而来,有许多人爱好一个学科是因为他们能得到智力上的快感,而作为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体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 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去,那么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会有一些人留在里面,让我看看留下来的人吧,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僻、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 究竟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引到这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请让我们看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吧,在这里我们发现他们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以上三类我们简称功利类、娱乐类和激情类。不能否认,任何一种动机都可能促使他们今后对科学做出贡献,但我们不要忽略了激情的那一类,我们在众多的诺贝尔获得者和菲尔兹奖获得者中看了这样的激情。因此有了科学大师柯尔莫哥洛夫( Kolmogorov )不去领取高达 10 万美元的沃尔夫奖,佩雷尔曼不去领菲尔兹奖,更放弃了克雷数学研究所( CMI )的百万美元千禧难题奖金。 下面我们要谈一下 “ 考研大军 ” 的问题 , 这是 心智多样性的社会需求 ,考研并不意味着他们将来走科研之路,就像全球的儿童都学习数学而我们不要求他们都成为数学家一样。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他们可能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 ,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而对于另一部分研究生,他们完全处于喜欢科研而痴迷于钟爱的学科。 我们必须听任心智的多样性,世界才会出现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等各领域人才, 就拿数学而言,世界不仅需要维尔斯特拉斯那样的逻辑主义者,也需要黎曼那样的直觉主义者。有人做过统计,数学家中,在童年时代就显露出数学才华的和直到成年之前还没有显露出数学才智的大约一样多。在典型的神童中,有在数学天空一闪而过但却留下炫目光辉的天才之星 ------ 阿贝尔 (N.H.Abel) 与伽罗瓦 (E.Galois) ,也有欧拉 (L.Euler) 、高斯 (C.F.Gauss) 、庞加莱 (H.Poincare) 等单枪匹马而走遍整个数学领域乃至科学领域。然而像法国数学家埃尔米特( C. Hera'nite )这样的怪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 G.W.Leibniz ),英国数学家、科学之父牛顿( I. N ewton ),哈代( G.H.Hardy )等,少年时却都是资质一般。他们各自怀有不同的爱好、特长、经历和思想转变过程,但殊途同归,最后都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大师。 例 1 :第一学历问题(毛泽东 * 华罗庚 * 莫言) (政治)毛泽东的第一学历? (数学)二十世纪唯一入选世界前 100 名的中国籍(陈省身美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学历?); ( 语文 )中国籍诺贝尔 文学奖 获得者莫言(山东人,孔孟文化有关吗)学历如何? 例 2 :中国大陆学者 百年 发表 “ 原创理论论文 ” 数量( 2010 年数据,详见参考文献【1】) 基础数学五大顶级杂志 Acta Math.-Djursholm (1882 年创刊 ) 1 篇 Bull. Amer. Math. Soc. (1891 年创刊 ) 11 篇 Annals of Mathematics (1933 年创刊 ) 26 篇 Mem. Amer. Math. Soc. (1950 年创刊 ) 5 篇 J. Amer. Math. Soc. (1988 年创刊 ) 7 篇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量科学理论独创不需要千军万马的科研大军,而偏偏青睐于一些天才、怪才和特殊的兴趣爱好者,最终他们成为了大师而独立于自己的学派,百家争鸣,各放异彩。 众所周知,维持物种及种群的多样性重要,但开启人类心智的多样性更为重要,因为创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心灵的感应和心智的活动,心智所造的精致结构而非出自我们的任性。如果我们把获得心灵享受的艺术和科学置之脑后,这岂不是“为了生存而牺牲生活”吗? 群星灿烂出现在晴而朗的天空,大师云集荟萃于富而强的国度,祝愿我们的国家早日强大。 参考文献 例2的数据来自: 【1】李志兰,从在国际顶尖基础数学期刊发表论文情况看我国数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国基础科学·文献计量,2011年,第三期,47-50。 【2】数学家Milnor, Smale发表文献数量是从作者文章列表中统计出来的。 说明: 1. 科学家对科学的贡献无法比较谁大谁小,二十世纪数学家排名是国际根据一些量化指标数量成果排名,仅供参考,像庞加莱 (Poincare) 、希尔伯特( Hilbert )、柯尔莫哥洛夫( Kolmogorov )这样的超级大数学家前 3 名任何人都不会有争议,争论谁第一都没有必要。 2. S.Smale 是当今世界杰出的数学家之一(大学物理成绩差差点被开除,毕业后喜欢数学),上述发表的文章有几篇属于顶级文章,如 Bulletin of the AMS 66(1960)373-375 解决了广义 Poincare 猜想而获得菲尔兹奖; Bulletin of the AMS 73 (1967) 747-817 开创了微分动力系统学科,并奠定了混沌理论基础,这也是他在 1966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 1 小时报告的内容。因其在多个领域的突出贡献 2006 年获得沃尔夫终身成就奖(国际数学家参考排名 52 ,可以推断出上世纪那些伟大的数学家论文质量)。 3. J. Milnor 久负盛名。 1950 年,他还是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便证明了前人未解决的扭结理论中的 Fary–Milnor 定理;读博士时就被任命为普林斯顿数学讲师。 1962 年获菲尔茨奖, 1989 年获沃尔夫奖, 2011 年获阿贝尔奖(奖金同诺贝尔奖)。 Milnor 在 1956 年证明了 7 维球体的存在。 2014年1月11日
个人分类: 科研信息|665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莫言作客浙大
热度 15 mdzhao 2013-12-3 11:05
莫言得了诺奖后真是今非昔比了。说实在的,他的作品偶看了没几部,总体上不是特别喜欢他的写作风格,他得奖后也没有特意去读一些他的代表作,只是看了几部作品的介绍。但他获得诺奖后的表现倒是偶比较欣赏的,虽然有他身不由己的许多无奈,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低调理性,很不容易的。这次他到杭州,而且主要活动地点是在浙大,当然,偶没去凑这个热闹,不过看到这个报道,感觉还是蛮真实的,稍作删节转在这里。( http://zj.qq.com/a/20131203/001627.htm#p=1 ) 另一个报道链接如下,可看作换个角度的报道: http://www.cmic.zju.edu.cn/index.php?c=indexa=detailid=6849 这是莫言获得诺奖后,第一次来杭州。 昨天,在第九届杭州文艺骨干培训班上,莫言受聘为杭州文艺顾问。其实,莫言和这个城市,是故交。以致于说起第几次来杭州,他都记不清楚了。在莫言的理解中,杭州是一个“满城诗意满城美”的城市。只是,如今再来,他没有了去年9月来杭州的自由随意。走到哪,都是被人群围拥着,拍照、签名……如果没有人开道,他将寸步难行。“再过几年,大家会慢慢地把我遗忘,希望浙江多几个诺奖获得者,这样我来杭州,就可以去杨公堤西侧,看看野趣。”面对疯狂的人群,莫言一直保持着礼貌的歉意,但他的无奈,面对好友麦家,没有遮掩。 早上 受聘文艺顾问 他谦虚极了 九点半,浙大紫金港校区,临水厅。灰色西服里,还有一件羊毛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58岁的莫言,有着长者惯常的慈祥,与周遭又有一种天然的疏离感。“在浙江这个文学大省,不能翘尾巴,要夹紧尾巴做人。”在众多溢美之词后,莫言保持着习惯性的谦虚谨慎,“写小说的人不能数典忘祖,在现代文学史上,浙江占了半壁江山,鲁迅、茅盾、徐志摩、郁达夫,都是浙江人。” 莫言拉近和台下观众的距离。“我在籍贯一栏,填的是山东高密,但我更远的祖籍,是浙江龙泉。我祖上是北宋名臣、龙泉人管师仁,2010年,我曾去龙泉寻祖。”当然,还有拉近跟浙大的关系。“浙大校长林建华是高密人。高密能出一个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很荣耀。林校长才是高密的骄傲,你看,以后高密人考浙大,差一分两分,是不是可以找林校长开后门?”他说得面无表情。台下,却笑开了。 中午 在麦家家里吃饺子 他吃爽了 在麦家西溪湿地的工作室坐定以后,面对着满屋子的阳光,莫言舒展开来。“这地方真好。”他由衷地感叹了三遍。莫言的目光所及,是满眼的绿意和湖水。这样的情境,或许让莫言想起了他的高密东北乡。“在东北乡大片胡萝卜地里,有蚂蚱扇动翅膀的声音,有野菊花、蒲公英、玉米、白杨。”他笑了笑,“就是现在没有高粱,都被游客拔光了。”中午的饺子,是麦家找山东的朋友亲手包的。因为莫言爱吃面食。绿绿的豆角、白白的藕片、红红的基围虾——简单素朴,却让莫言吃得亲切可口。 下午 面对浙大学生 他说开了 下午的两个小时,是莫言正儿八经的讲座时间。闻讯赶来的浙大学生,把报告厅围得水泄不通。他讲了如何讲故事,如何发挥想象力,如何运用民间素材,如何塑造人物……莫言准备得很认真。互动时刻,莫言暴露出他好玩的本性。 ——“2013年有什么新书可以推荐?” ——“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这一年我非常惭愧地告诉大家,我没有读一本书。一年到头来,开会、演讲,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对杭州有什么印象?” ——“杭州自然是一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外地人来这边都会感慨:杭州人太幸福了。” ——“现在的网络词汇,你会写进新创作的书里吗?” ——“上次我收到一条短信,人家和我说‘童鞋’,我还去问别人这个什么意思,我觉得这个只是幽默效果,纯粹闹着玩,并非语言的创新。其实在我们老家,也有类似的词语改造,比如我们会去掉最后一个字——一见钟情,我们会说‘一见钟’;相见恨晚,我们会说‘相见恨’。” ——“微博为什么很久没更新了?” ——“微信、微博这些新东西都很好,但是我就不太行,我发短信也会发错。” 至于杭州文艺顾问的角色,莫言自嘲:“顾不到点子上,也问不到点子上,但是这个身份给了自己更多感受杭州生活的机会。可以经常找麦家吃饭喝茶,也是好事一桩。”
个人分类: 其他|5120 次阅读|29 个评论
吃和罪——读莫言语录有感
热度 3 qyu111 2013-11-19 13:33
莫言说: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 我在这里要加上一句:那些在餐桌上吃一半扔一半的人,他们是有罪的;那些肆意虐待动物、践踏草木的人,他们是有罪的。 当我们每一个人在吃一条鱼、一碗肉、一盆蔬菜、一碟水果的时候,当我们每撕掉一张纸、扔掉一付筷子、摘下一朵花、踏平一片草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在吃和毁另一个生命,是另一个生命在养活我们,我们的生命是这些被我们吃掉和毁掉的生命牺牲了它们自己所换来的。我们必需吃它们、毁它们,是因为我们要活。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浪费它们的生命、摧残它们的生命、虐待它们的生命。相反,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尊重它们,善待它们。当我们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命不得不去杀死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请尽量避免它们的痛苦。如果我们不尊重、善待这些养活我们的生命,我们最终将失去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7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君子和欲望,狗与人,进化和转基因
热度 3 qyu111 2013-11-17 11:40
周日休息,坐在沙发上看email。小狗圆圆躺在我的旁边舒服地打盹。 看到朋友寄来的一篇莫言在中日论坛上的讲演,讨论贫富、欲望和不正当手段。 莫言说:“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并感叹今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于是转头看了看小狗圆圆,然后把给女儿买的一条项链戴在圆圆的脖子上。圆圆把头一甩,项链掉在了沙发上,圆圆又倒头睡去了。 按莫言的“君子”定义,圆圆是君子。 于是想:人在贪欲和道德上怎么会今不如昔,人不如狗呢?人比狗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智力进化了,道德退化了?经济发展了,文明倒退了?人怎么会进化出了个无底的欲望基因?如果能把人的欲望基因转成了狗的欲望基因,那岂不是人人都是君子了?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2250 次阅读|3 个评论
莫言评价毛泽东
热度 41 pukin 2013-9-6 19:37
微博上看到一段作家莫言评价毛主席的音频,是莫言在今年 4 月底一个文学创作漫谈会上一段讲话,莫言是这么说的: 【尽管现在有很多人在全盘否定毛泽东,把他妖魔化,把他漫画化,但是我想这个是蚍蜉撼大树,你什么都可以否定,他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你否定得了吗?他的《论持久战》你能否定得了吗?他的诗歌你可以不喜欢,但是那种胸襟,那种气势,你能写出来吗?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书法,但是你能写出他那种狂飙一样的龙飞凤舞的那种字体吗?面对这么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把他丑陋地漫画化、魔鬼化,实际上是缺乏理智。现在谁要肯定毛泽东,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毛泽东是伟大的人物,这是世界公认的。作为中国人,更应当理性看待历史人物,公正、历史的评价毛泽东。既不妖魔化,也不神话,理性看待毛的功与过!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9792 次阅读|39 个评论
《红楼梦》与莫言
热度 1 黄安年 2013-8-21 07:56
《红楼梦》与莫言 推荐蔡义江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8月21日发布 《红楼梦》与莫言一 文是著名红学家蔡义先生发表在《红楼梦学刊》2013年第4期上的头条文章。 他在文章中提出了涉及曹雪芹的生年和美学理论上的一些重大问题。 他在文章中写道: 感谢蔡义江先生 授 权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本文。PDF版13页是本期《红楼梦学刊》责任编辑王慧博士传来的,谢谢王慧副教授的辛劳,照片目录页是我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相关见解请见所附下文 ***************** 附 紅樓夢是曹雪芹苦難童年的夢一文提要 : ■曹雪芹生父曹頫在雍正五年(1727年)底下旨查抄,到雍正六年(1728年)元宵節前實際抄家時,雪芹多大。按我的說法,他是三四歲(與小說中甄英蓮被拐的歲數恰巧一樣),按生於1715年算,是十三四歲﹔一則是尚未到懂事、記事的年齡,一則已是很懂事、且有許多記憶的少年了。   ■胡適說:“雪芹是個有天才而沒有機會得著修養訓練的文人。”“他有天才而沒有受到相當好的文學訓練,是一個大不幸。”(《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289、29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說的就是正規教育。這是“大不幸”呢,還是幸運?我的看法相反。那樣的“文學訓練”,實在是出不了人才的。   ■希望我們今后看待曹雪芹和《紅樓夢》時,一、不要把熟悉生活看得比感受生活、夢想生活更重要﹔二、不要把小說看成是寫生畫、肖像畫,處處去尋找小說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原型﹔三、要突破時代社會環境造成的某些僵化的思維模式對我們的束縛。 ( 紅樓夢是曹雪芹苦難童年的夢 -- 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 , 蔡义江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8月18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717752)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49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莫言: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
余孟孟的博客 2013-7-18 16:10
​ (莫言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以后似乎也不愁没钱。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 , 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 , 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 , 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 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 , 人心不古 。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 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富贵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让他的主人公,借着金钱的力量,复了仇,雪了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有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富且贵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又从正面肯定了富贵的价值。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 , 佛教就用“万事皆空 , 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 , 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 , 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 . 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在人类社会中,除了金钱、名利、权势对人的诱惑之外,另有一最大的也是致命的诱惑就是美色的诱惑。这问题似乎与女性无关,但其实也有关。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因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发生的战争,也曾经因为美女,而让某些统治者丢掉了江山社稷。绝对地否定色欲当然不对,因为没了这欲望,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人的性欲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们多半是口是心非,尽管深宫中妻妾成群,但民间却要存天理灭人欲,男女之情,被视为洪水猛兽。这样的观念,体现在封建王朝的法律和道德中。对于人类贪婪的财富欲望和权势欲望,文学与法律、道德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但对于性欲,尤其是升华为爱情的性欲,文学作品却经常地另唱别调,有时甚至扮演吹鼓手的角色。中国有《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外国有《卡特莱夫人的情人》。这也是一个文学的永恒的主题,没有男女之间的欲望,没有情与爱,似乎也就没有了文学。 毫无疑问,贫富与欲望,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中国人近年来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个人的自由度较之以前也有了大幅度的宽松,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多大的提高。因为财富分配不公,少数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致富导致的贫富悬殊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原因。而那些非法致富的暴发户们的骄奢淫逸、张牙舞爪又引起了下层百姓的仇视,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而富豪与权势的勾结又制造出种种的恶政和冤案,这就使老百姓在仇富心理之外又加上一种仇官心理。仇富与仇官的心理借助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既使某些人物和阶层谈网色变,恶行有所收敛,但网络自身也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 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其实是少数富贵者的病态需求。人类正在疯狂地向地球索取。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与乡下人比起来,城里人是有罪的;与穷人比起来,富人是有罪的;与老百姓比起来 , 官员是有罪的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官越大罪越大 , 因为官越大排场越大欲望越大耗费的资源就越多。与不发达国家比起来,发达国家是有罪的,因为发达国家的欲望更大,发达国家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胡折腾,而且还到别的国家里,到公海上,到北极和南极,到月球上,到太空里去瞎折腾。地球四处冒烟 , 浑身颤抖,大海咆哮 , 沙尘飞扬 , 旱涝不均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虚伪的政治家们,所谓的国家利益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我们要用文学 作品 也是必要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时什么国家、民族、政党、股票,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 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个人分类: 高声低吟|1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光标、干露露、莫言裸雕
热度 3 xupeiyang 2013-5-30 12:41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4630 次阅读|5 个评论
金庸与莫言
热度 1 BaoHaifei 2013-5-29 12:50
金庸与莫言 鲍海飞 2013-5-29 一个关注理想,一个重视现实;一个色彩丰富,一个白描深刻。 一个侠肝义胆、充满梦幻,儒家、道家、释家之要义融与一身。他借古喻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的梦在遥远,在桃花岛,在华山论剑,在倚天屠龙,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一个现实主义者,同饥寒交迫做斗争,挣扎在温饱线上,面朝黄土背青天。他的梦在山东在高密,在那一望无际的高粱玉米地中,在满目的青山中,更在手捧的饭碗中。 一个在用刀光剑影述说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在梦想与现实中交叠;一个在不知不觉的自言自语中述说着世事沧桑、在无言与无奈中进行着拼搏与抗争。 一个学富五车、豪情仗义,心在五湖四海,神在天外驰骋游荡; 一个扎根乡村、身经百战,心在过去,憧憬在未来。 一个诗情画意,爱恨交加,每一笔都有情有意; 一个愤世嫉俗,刻骨铭心,每一笔中都血有肉。 一个源于历史,超脱现实,大好河山尽在眼底。 一个来源于现实,却写尽了历史,回眸过去多少悲戚。 一个写古,让人品味,其高远、其境界,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创造。凡夫俗子、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还有那低头弯腰的扫地僧,都是他笔下鲜活的灵魂。问世间情为何物? 一个写今,让人回味。一头牛,一匹马,一株大树、一条小溪,还有一粒米,什么样的东西不能勾起人们的回忆,马儿、驴儿能够对话言语。 一个把缤纷的世界呈现给世人,其构思奇巧、博大精深、婉转曲折,曲径通幽、高潮迭起、跌宕起伏。有007高超的手段、出神入化;有福尔摩斯的演绎推理、洞察微妙。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思绪澎湃。一山高,更有山比此山更高!其思在倚天、在屠龙、在射雕。 一个以简短的叙述、把一个个故事展现给世人,或短或长,其独处一隅,冷眼旁观,旁观中自己不时流连在其其中,有鬼有怪,有梦有幻,直截了当,坦坦荡荡,更以真胜人,更以情胜人。短篇小说《粮食》中的母亲读过之后,催人泪下。故事来源于现实,超越于现实。 一位江南才子,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悠然见,塞北江南、戈壁雪山、大漠苍野,小桥流水,西风瘦马,到处有他梦幻穿越的身影; 一位山东好汉,嬉笑怒骂,似痴似呆;入得了厨房,登得了厅堂! 一个慷慨,一元钱就卖了拍卖的版权;一个贪婪,十圈磨推换一页书读。 二人皆痴,书中自有黄金屋。 一个不甘寂寞的世界,二人在用笔记录着自己的梦!
个人分类: 随想|4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文学比哲学更有洞见,杨振宁和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yue 2013-5-28 11:30
武夷山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691734 我早期确实挖空心思找故事,但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写不出来。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主张写自己的经验和生活,我也发生了转折,就是从我找故事变成了故事来找我。 杨振宁和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doc
个人分类: 活书出版社,可检索图书馆|1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讲故事:八个泥瓦匠
yue 2013-5-28 10:52
莫言讲故事:八个瓦匠外出打工,为避暴风雨,躲进一座破庙。雷电越来越猛烈,一个个火球在地上滚来滚去,空中似乎有嗷嗷龙叫。八人胆战心惊,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事,谁干过,自己走出去接受惩罚,免得好人受殃。”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那我们把自己的草帽往外扔,谁的草帽被风刮出庙门,说明谁干了坏事,就请他出去。”大家把草帽往外扔,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来,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风卷走。大家催他出去,他自然不愿意,众人把他抬起来扔了出去。故事的结局估计大家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去,破庙轰然坍塌。
个人分类: 我的阅读|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故事找我
yue 2013-5-23 18:45
莫言说,年轻的时候比较做作,写小说就是编造。成名后,开始转变,不再编造,而是讲述群众讲给他的故事,主要是真实发生的故事。莫言把他的经历概括为:开头是人找故事,后来是故事找人。(故事找他,让他把故事讲出来。) 杨振宁说,科学是猜想。 概括起来说:科学是猜想,文学是故事(历史)。 但说到最终的水平,科学是事实,文学是想象。
个人分类: 我的阅读|1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不回归书桌很正常
热度 6 Bobby 2013-5-22 17:57
何时让莫言回归书桌 ? - 新闻中心 - 新华网 看得出来,莫言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得了诺奖,就需要享受诺奖,不然得那玩意儿做啥? 莫言从底层低学历一路奋斗,就为的是有朝一日可以不再奋斗,不再伏案写那劳什子。如今诺奖在手,自然有资本不回归书桌。你以为莫言真是以写作为生命呀?你以为莫言是要给知识分子当模范吗? 有一篇励志文章很励志:《 我奋斗二十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说白了,今天的奋斗就是为了明天的享受。 做官的相信:“千里做官只为钱”。做科研的呢?恐怕大多数也是今天拼命考研、读研,是为了明天的铁饭碗、金饭碗;今天拼命发论文、要项目,是为了当下的日子好过一点,也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不用这么拼命。你还真以为他们是为了兴趣、以科学当生命吗?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480 次阅读|7 个评论
莫言真该莫言了!
热度 3 黄安年 2013-5-22 11:18
莫言真该莫言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22日发布 据一位曾和莫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同一支部开会的朋友说,莫言在尚未获得诺奖前,她和莫言在同一支部开会,当时他一言不发,整个就是莫言。 我们看到自从他获诺奖后,就不断开言了,现在是到了何时让莫言回归书桌的地步,成了非莫莫属,看来莫言该莫言了! 现在连和莫言的相关资源都被过度开发了,牵连到曾经担任过他的导师的病中的学者都得不到休息,这股莫言风,媒体什么时候才莫言呢? ************************* 何时让莫言回归书桌? 2013 年05月22日 08:21:40 来源: 新华时政 阅读提示 : 自从去年年末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各地刮起了莫言风。他的作品在各大书店销售一空,他的家乡开始种高粱开发旅游,他个人也成为各路媒体和各大机构的新贵……毫不夸张,莫言成了吸引人眼球的关键字眼,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新闻,近日,媒体集中报道,莫言在北京买房了,花去了诺奖的一半。虽然人们可以理解名人效应,但不同于娱乐明星,莫言毕竟代表着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和示范着广大知识群体。在原本就已经浮躁不堪的学界,这种持续的关注,无疑又为这一浮华的现实增加了些许佐证。不禁想问,莫言何时回归书桌?何时让莫言回归书桌? 【诺奖后,莫言很忙】 5 月15日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左)、著名作家莫言(右)以及担任主持人的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在对话活动中。当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在北大举行。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围绕科学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并就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近期活动扫描: 出席北大“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 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对话由北大讲席教授、著名画家范曾主持。对话由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在谈到文学和科学的关系时,莫言说,文学创作和科学有很多不同。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文学家关注人类情感,科学家关注物质原理。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很多作品都是经过现实人物想象加工的综合,但又不能和任何人对上号,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更自由的地方。杨振宁则认为,科学里更多是去发现,而文学里更多是去发明,但两者都需要“妙悟”和“想象力”。 出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准备带研究生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揭牌仪式13日在北京举行,作家莫言成为该中心主任。莫言说,自己的诺奖奖金还没花,正存着,而对于之前要用来买房的说法,他表示还在看房。 莫言在京买房啦五环外360万 占诺奖奖金一半 据了解,莫言目前居住的公寓虽是新房,但地处偏远,据记者了解该小区房价在每平米一万八左右,在北京算是低价房,如果莫言居住的公寓有200平米,房价在360万元左右,占去他诺贝尔奖金的一半。但近日莫言接受采访表示:“(诺贝尔奖金)还囤着没花呢。”记者又问他是否已买房,莫言表示“还在看”,或许目前的住房让莫言并不满意,以“大文豪”身份住在此地确实有点“屈居”,以后应该还要“更上一层楼”。 【诺奖后,莫言风强劲】 近期风向扫描: 莫言旧居遭抠墙皮挖砖块 游客称沾文气 清明期间,在山东高密平安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向莫言旧居沾“文气”。“清明节假期第一天人比较多,得有七八百人参观。今天人少点,到中午也来了100多人了,自从莫言获奖后,游人基本没断过。”莫言二哥管谟欣说。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出炉:莫言首上榜 福布斯2013中国名人榜出炉,范冰冰登榜首,周杰伦居第二,刘德华居第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首次上榜即名列第16位。 莫言获奖等当选2012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重大事件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等共同发起的2012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重大事件、案件及有影响人物评选活动结果在北京揭晓。此次评选结果包括知识产权保护重大事件、重大案件和最具影响力人物3类。 此次评选出来的10个知识产权保护重大事件包括“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莫言获奖,极大提升了中国文学作品版权价值和影响力”“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年度受理量居世界首位”“中美召开首次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等。 莫言效应持续升温 山东高密种红高粱3000亩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红高粱》里,对于“高密东北乡”风土地理的一句标签性描写。今年秋天,在莫言的家乡,曾以广阔的形象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这片高粱地将从小说中的场景还原为现实。 5月6日上午,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合作社与贵州赖家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就酿酒专用高粱种植、收购达成意向。据悉,此次合作已签订1000 亩高粱种植合同,并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加上其他商家,预计今年高粱实际种植面积可达3000亩。 【自我坦言:获诺奖后坐回书桌很难 找不到自己了】 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为主讲嘉宾,4月21日上午应邀在中央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4周年纪念活动上,作《文学创作漫谈》主题演讲,并与活动参与者交流互动。“获得诺奖后,坐回书桌很难!”莫言慨叹。 “文学和政治分不开关系,但文学创作一定要高于政治。作家有国籍,真正的文学、艺术是没有国籍的。”莫言演讲表示。  “但是,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所有行为都被政治化了,就像得了诺贝尔政治奖一样,一会儿说我乡愿,一会儿说我奴才,一会儿说我叛徒……我都找不到自己了,完全被娱乐化了。” 莫言风趣地表示,既然找不到自己,就不找了,干脆做个旁观者,“尘埃总得落定。” 编后语 :莫言获奖,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好事,但这半年来,媒体、机构对莫言的追逐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失去个人隐私的同时,莫言也失去了静心创作的环境。我们是因为他的书喜爱他,但现在的情况是不是会阻碍他继续创作更多作品?适度“放过”莫言,让他有时间创作更多人类精神世界的财富!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22/c_124743519.htm
198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
热度 2 SY2012 2013-5-20 15:11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 (科技日报 20130520) 范曾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赠画。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编者按 5月15日,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和思想之光。他们对科学与文学、天才与成功、真情与妙悟、“中国梦”以及诚与德、勤与拙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读者要求,本报特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范曾:今天非常高兴杨先生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杨先生,好像授予您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是授予莫言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的祖父。 杨振宁:1957年,我在斯德哥尔摩得奖时,老国王年纪已经相当大,至少60岁。他的大儿子是他心爱的继承人,可惜因飞机失事丧生,盛传二儿子不会做继承人。国王的大儿子有一个儿子,10岁左右,就参与了颁奖典礼和宴会,我看见过他,他就是现在瑞典的国王,是他为莫言授奖的。 范曾:可以说很有因缘。 杨振宁:我还可以补充个小故事。当时的颁奖大厅里,有不止一千人参加,也有很多简短的演说,其中介绍李政道和我的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他早年到中国来,对研究中国的古音韵学、青铜器等都有一定造诣。他当时用中文演讲,可他的中文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因为他是从古文学来,发音也很奇怪。虽然这样,但显然他对中国古文化非常仰慕,有亲近感。 科学是猜想,文学是幻想 范曾: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 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鲜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他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范曾:我觉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你的笔就像一支魔笔,神奇幻化,而且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这是我的感受。 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范曾:谈到风格,文学家具有一定的风格不言而喻,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杨振宁:我想是有区别的。这和前几分钟你问的问题也有密切关系,就是发明跟发现的关系。不管在科学、文学、艺术里,发现跟发明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楚。可是我想下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科学里发现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文学中发明的成分比科学要多一点。我可以把这句话从另外一个方向再讨论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是猜想的学问,不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电、有磁了。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结构,这就需要想象、需要猜想,这跟文学的幻想是很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不同意我的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拥有大量读者。其实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依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进行描写。我记得很早之前我看过蒲松龄的小说《雷曹》。写了一个书生因缘际会到了天上,发现天体的分布状况和结构都很像莲蓬,并且还摘下一颗星星回到地界。这种描写在文学中还有很多。文学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科幻作家的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比如文学作品中,人要想上天,要通过灵药,符咒,或神奇力量的携带,而科幻小说中则一定要借助飞船。文学幻想和科学家猜想的区别更大,科学应该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之上,再去想象、类推的,在前人发现基础之上,发现新的定理。 杨振宁: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 莫言:我有一个答案:手机。 杨振宁: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 范曾: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杨振宁:科学家肯定是有风格的,尤其是大科学家,会有非常清楚的风格。因为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需要提炼、渐渐发展出自己方向的思路。等到成为大科学家,在别人看来,风格就会非常清楚。我曾经对于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讨论。20世纪是物理学最辉煌的世纪,有三个大发明,其中一个叫做量子力学,对于基础物理学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参与的人有三五个,其中有两位非常年轻的学者,一位是德国人海森堡,一个是英国人狄拉克,都是20世纪初出生的,他们都有巨大的贡献,奠定了量子力学基础。你看他们俩的文章,会惊叹于他们的创新,可是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曾经说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清楚得不得了,跟着走一段,跟着他的味道一路走下去都没有任何问题。海森堡的贡献十分重要,但是文章非常之乱,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很多时候分不清楚。所以我跟学生说,你看见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再做了,所有正确的东西都被他说光了。但是看了海森堡的东西就要注意,里面有对有错,对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细将对的错的分开,就会有很重大的贡献。这就是两种风格,整个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就是这两种不同风格互相影响而发展来的。我不知道文学的发展是不是也有类似现象? 莫言:作家肯定都有自己的风格,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要区别鲁迅和沈从文,哪怕把他们名字遮住,一读文章也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整体来说,文学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但是各种各样的流派和风格对作家而言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比如说,一段时间内现实主义的写法,巴尔扎克等大作家已经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者很难超越。作家只有对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可能在文坛上站住脚跟。这就逼着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计避开这些已经非常辉煌的写作风格,寻找自己的风格,我想各种流派的产生大部分都基于此。作家个人刚开始肯定会模仿各种各样流派的写法,在广泛的阅读和借鉴的过程当中慢慢强化或者突出个性,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才有可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妙悟在科学和文学中都有,但是表现是不一样的 杨振宁:9年前,范曾先生画了一幅大画送给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画的是我和陈省身先生之间的对话,把我和他的神态、表情都表现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赏的是范曾在画上的自题诗,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认为这七个字将科学研究所必经的过程说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浓厚的兴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我想问莫言先生,这七个字描述文学是不是也恰当? 莫言:更加恰当了,因为是“著文章”嘛。 范曾:杨先生写的是天地文章,莫言写的是笔下文章。我过去问过陈省身先生,我说您是伟大数学家,您的学问我一点儿也不懂,为什么别人说你好,好在什么地方?他对我对数学的“无知”无可奈何,却回答得很有意味。他说,我做得简练,漂亮。我想解答一个数学问题,用很繁琐的方法得到结论肯定不如用简洁的方法。可是谈到小说的话,光简洁也是不行的,要丰富,要绚烂。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说莫言的小说太长,我不觉得长,最长的《丰乳肥臀》也有种不尽之意在。光是简洁、漂亮可能不是小说家的使命。莫言您觉得要达到“真情妙悟著文章”应该是怎样的? 莫言:刚才谈到作家的风格,有一类很简洁、干净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复,拖泥带水,“披头散发”,像福克纳。我们中国作家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作家的风格应该是多样化的,朦胧、简洁、繁茂都是美,这可能比科学要自由。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肯定认为简洁、准确是最美的。 杨振宁:是的,科学是一个简洁的世界,而文学非常复杂。如果问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说你研究中里面的顿悟能不能讲出来?通常他们都能讲出来。在对于一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突然灵机一动,思想就会非常开朗。一个文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是中间有一个顿悟的时光? 莫言:也有。灵感突然到来,创作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时候也靠做梦。我记得看过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梦时排列出来的,作家也会在梦中构思出很好的情节。《生死疲劳》其实早就想写,但一直也写不下去,就是因为长篇小说的结构没有想好。有一年我去参观承德一个庙宇,在墙壁上看到一幅壁画,描绘了佛教六道轮回的情节。我突然感到顿悟,就用六道轮回做为这部长篇的结构,所以写得特别顺利。 范曾:两位先生讲的对我启发太大了。妙悟在科学和文学中都有,但是表现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妙悟之后,要到实验室中去证明,文学家妙悟后直接写出文章。文学要比科学自由得多。 民族性在文学界是不是也有 杨振宁:莫言,你我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出身也完全不一样,却同走上了瑞典斯德哥尔默的领奖台上,我在奖台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和一个美国人不同的,请问你去年是否也有类似感受? 莫言:可以说是和任何人都不一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授予给中国籍作家。这个奖项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热点和争论不休的话题,以往每到九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电话问我的看法。“落实”到我头上时,争论更是铺天盖地。我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研究的科学对象了,每个人都想给他动手术。我已经不是一个领奖者、被观察者,而是一个观察者。站在奖台上,我在看国王,王后,还有他的两个漂亮女儿,当然也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从国王手中接到奖牌时,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只有观察。 范曾:我非常欣赏莫言获奖后的从容不迫。批评他,他也不怒,赞扬他,他也不喜。 杨振宁:还要问莫言一个问题。物理学家都要面对方向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成熟期。在这方面,把中国和德国的物理学家的方向做一个比较,会发现民族差异很大,中国的科学家会很实用,务实,德国科学家则容易走极端。这种民族性在文学界是不是也有? 莫言:民族性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学界肯定也有。民族性的形成是个大话题了,它包括很多方面。民族性,我感觉也可以理解为国民性。中国的国民性《易经》早已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代表进取,后一句代表包容。在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有一条是“文以载道”说,就是教育国民,开启民智。但具体写作的时候,作家并不刻意有选择,更多是盯着人。比如鲁迅就一直在剖析国民性。当代的作家呢,他也是国民的一分子,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传统文化其实集中地表现了我们的民族性。一个作家也遗传着这种国民性。他的作品塑造人物,也是在研究国民,如果塑造人物的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性,就会获得认同,让读者从中发现自己。 科学家成功的年龄是不是比文学家会提前一些 范曾:谈到年龄,科学家成功的年龄和文学家成功的年龄是很不一样的。像莫言这样的小说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且博览群书,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几岁就想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东西,不太可能。可科学家是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时间会提前一些? 杨振宁:一般讲起来,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是很清楚的现象,二三十岁的人势不可挡。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一年之内写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是绝对世界级的。所以有些科学领域特别适合年轻人走进去。为什么?有一个说法是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会专注在某个方面,只对着一点勇往直前。到年纪大了以后,学的东西多,面就广了,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是顾虑也多了,会裹足不前。我想在文学里,年龄很大的人也能做出非常大的成绩,比如杜甫就是晚年成大家的。文学中创意的来源跟科学中的不一样。 范曾:莫言,我看到你说过,在别人或者自己编自己的书时,你有一个美德,就是不修改少作。这个很好,纵然当时是幼稚的,但也是生发了后来的成绩。 莫言:不悔少作,也是一种文德。如果现在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大加修饰,是不诚实的。当然,可以对一些明显的病句和错误做些修改,也是对读者负责任。 范曾:你们二人都是当代人崇拜的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请你们谈谈天才这个问题。 莫言:杨先生肯定是天才。他不仅二十多岁就获得了诺奖,而且在获奖之后依然有很多重大发现,比如规范场理论等。我的数学知识有限。有一次有人问我获奖后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开玩笑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我还会不会这样低调,我会变得非常地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不服你也来一个?!而对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的人认为是天才之作,有的人可能不这么认为。科学则不同,一加一必然是二,抛一个球必然要往下落,所以我对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开玩笑,假如有来生,我一定能学物理,研究天文学。 杨振宁:21世纪的天文学发展,是幻想都无法想到的,大到不可想象,人力都无法描述。所以,一个喜欢幻想的人不代表就可以去研究天文学。 回到天才问题。每一个人天赋不同,像姚明,天生就和一般人不一样,这是一种看得见的不同,也有一些是看不见的,比如一些小孩会对数字很敏感。父母和老师如果发现小孩在某方面有特别才干,要特别注意,要帮助他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小孩将来就有可能会发展出一个有用的方向。发现得早会有意义。 天才是有的,尤其是数学方面有很多例子。一些人会不自觉地对数字有很清楚的认识。在常人看来,132和134没什么区别,但他们能够给你讲出很多。比如印度大数学家拉玛努金,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天才如果早发现就会有大成就。可拉玛努金并没有被发现,他就自己去做,从而发展出一种特别的思路。他写下了很多公式,可以说都是一种猜想,但他说不出怎么得来的,也不会证明。拉玛努金有很多丢掉的手稿,现在一些人专门在研究。他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 “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范曾:我想请二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谈谈你们的中国梦。 杨振宁:我觉得这不能用一两句话讲。中国民族一百多年是非常悲惨的历史,在座年轻人也许对此不太了解,我父亲和我这一辈子,“被欺负”是灵魂深处的感受。原因大家也知道,是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所以对于诺贝尔奖,成了全民族的心结,这是很自然的。我想,是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也就产生了中国梦。 我认为中国梦是会实现的。我在国内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数不清有能力、有决心的年轻人。他们与美国大学生相比,知识更多,也更加成熟,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前途,而且肯努力。如今又有了经济条件支援,我对科技发展的前途非常乐观。 当然也存在问题,甚至也很多,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成果,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在种种方面都证明,我们可以将很多问题都克服,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莫言:最近我在网上看见一条消息,美国的一家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很多。我想这也表达了中国人的梦想:到天上去。 范曾:要言不繁。因为我们的航天事业正在迅猛发展。 您当年做研究生乃至走上研究道路时寂寞吗 学生:我想斗胆叫杨振宁先生一声“师兄”,因为我现在是北大物理学院直博一年级学生。研究生的生活确实很无聊很寂寞,我们每天都在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我想请问杨先生,您当年在做研究生乃至走上研究道路时您寂寞吗?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坚持走这条路的? 杨振宁:我想跟今天年轻的学物理学的同学讲一点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科学的前沿变动得非常之快。单说物理学,今天的很多前沿问题在我做研究生的时候是没有的,那个时候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今天已经没有人注意了。所以呢,我的经验不大能够给你很多的帮助,我只能说,在我做学生的时候,物理学的问题比较单纯、比较简单。今天物理学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方向打开了,非常之多。在我年轻的时候,一个学生只有三四个重要方向需要注意。后来几十年的发展把物理学向应用方向推进了,比如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就没有“材料科学”这个名词。所以现在你们可学的东西、可走进去的方向和我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自己一路并非没有问题,我总结过自己包括身边人的经验,发现学科学的人最困难的时候是找论文题目的时候。这是一个学生从学习别人转向自己找问题的一个过程,是比较难。1947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是我一生最困难和不高兴的时期。之前我一帆风顺,但那时却到处碰壁。我想说,这个失望碰壁的经验,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经验,而是大多数科学研究生的经验,我告诉过我的学生们,如果在困惑期间,能坚持,不气馁,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要想成为文学家,还需要过两关 学生:我想请问莫言先生,您是一个作家,善于塑造形形色色的人。在您笔下,什么样的人算是优秀的人?对于“诚”与“德”,您又是怎么看? 莫言:我想,智慧未必能够弥补道德上的缺陷。邪恶的人,智慧越大,道德就越可怕。 文学作品塑造的也未必就是好人,也许好人也不一定是文学家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现在想想,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就是文学家笔下那些有缺陷的人。因为他们体现了人的多面性,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我想这样的人是立体的,也是文学家追求的最高目标。 杨振宁:莫言,你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这样的人要想成为文学家,还需要过两个关,一是要会写,一方面还要选择故事,这两道关你是怎么走过去的? 莫言:小时候我喜欢听故事,听多了就喜欢给别人转述,讲的过程就自己添油加醋,这丰富了我的讲故事才能。要想把故事变成文字,肯定还得会写字。幸运的是我还读了五年小学,学会了几百个汉字。有人分析过赵树理的作品,常用的也就五百多字,我想我的也差不多。 范曾:你太谦虚了,你的作品文字太美了,有很多甚至是生僻字,所以大家别听他这么说! 莫言:后来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不过,“文革”期间的小学将我开除,肯定是因为我很优秀!在家很无聊,也没有书可看,恰好有一本新华字典,我就翻来翻去,也有意识地背了一些生僻字。可能所谓那些华丽生僻的字就是从字典上背下来的。 选择故事确实很重要,这是每个作家面临的问题。我早期确实挖空心思找故事,但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写不出来。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主张写自己的经验和生活,我也发生了转折,就是从我找故事变成了故事来找我。我在农村生活几十年,我的经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慢慢都变成了我的写作对象。 “勤”真能补“拙”吗 学生:我想请问范曾先生,在艺术的领域,“勤”真能补“拙”吗?如果我就是一只“笨鸟”,应该怎么“先飞”呢? 范曾:我不是天才,我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一个人的天分有时候不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会埋藏得很深,如果你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天才也是不会表现出来的。你说学绘画的人一定是天才,我不太同意。现在有些人会把那些文理科都不好的学生都放到美术班去。还有一个家长带着儿子来到我们家,说我们儿子什么都不行,干脆就跟你学画吧。当时相当引起我内心的愤怒。我想,孔老夫子都讲他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更何况我们呢? 但绘画领域,确实是可以通过持久的努力而达到很高的境界,比如黄宾虹,他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但这只是个例。一般而言,还是孔子那句话,“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学生:我看过您一句诗“平生作画千千万,抽筋折股亦堪怜”,“抽筋折股”也太苦了。还知道您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清贫的生活。 范曾:“抽筋折股”,我想这个感觉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都有过。莫言说过,他有时候两三年不写作,其实在做非常辛苦的准备工作。我想,天下没有非常轻松地能够取得成功的事情。 年轻时是比较穷。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有一句话:“清贫,不但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那时生活比较单纯,星期天买五个馒头,倒一壶水,就是一天的生活。但当时也很满足,因为有罗曼·罗兰的话在鼓舞着我。它让我知道淡薄是一种高尚的东西。我年轻时住的地方旁边有很多小吃摊,但我没钱买,路过时看都不看。一次李苦禅的儿子李燕买了包开花豆来我家,吃了以后我说,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他说就在你家门口买的。现在人们幸福多了。 学生:在那样的生活中,您精神上的愉悦究竟从何而来? 范曾: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陶渊明在这样的清贫中都能自乐,真是人生最大的快意! 看学生第一看诚实,然后是智慧 学生: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在学术领域出现的佼佼者并不多,三位先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品质? 范曾:我和你有不同看法。中国非常大,你并没有做一个统计,证明哪些是杰出的,哪些不是。我对年轻一代充满了信心,未来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中国很大,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发生,我相信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国)还会有新的诺贝尔奖得主出现。 我选择学生,首先看诚恳不诚恳。孔子的孙子孔伋说“诚外无物”,从开普勒所讲的从宇宙到地上的一棵小草、一滴露珠,都是诚实的存在,我们做人也一定要做诚实的人。因此我看学生第一看诚实,然后再是智慧。方才莫言也说了,有智慧而不诚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学生:有人说理科生是不解风情,文科生是只谈风月,您怎么看? 范曾:这两种结论都不智慧。 最高的荣誉是读者的口碑 学生:我的问题针对莫言老师。北大有一个湖名为“未名湖”,这个名字也代表了这里的同学和老师对出名这件事的态度。您现在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得到了全世界的注视,要是再照照片,肯定不可能再光着膀子了。我的问题是,曾经那个“未名”的您和现在“出名”的您,变化大吗? 莫言:当时实际上我没有光膀子,只是因为张艺谋和姜文都光着了,觉得我不一致,就强行把我的衬衫脱下了。所以你看他俩很黑,我很白。那个时候我已经写了《红高粱》,也应该算是出了一点名,只不过没有现在名声这么大。前天我还在北师大讲,每个人都想成名,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欲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成名,这确实有讲究。如果是歪门邪道,成的也是恶名。如果用才华和勤奋,大家就会鼓励。我觉得北大的未名湖也暗含着鼓励大家尽早成名的意味吧。我觉得现在我的内心深处和当年没有太多的变化,因为我是一个写小说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名声建立在作品之上,最高的荣誉是读者的口碑。假如你能写出一本让读者满意的书,不仅让当下的读者满意,也让将来的读者满意;不仅让本国读者满意,通过翻译还能让外国读者满意,这是至高无上的,值得终生追求的。 最后寄语青年学子—— 范曾:诚外无物……诚外无物! 莫言:我想到老作家王蒙一部小说的题目,叫青春万岁。 杨振宁:……我想,好像自强不息是对的。 (本报记者句艳华根据录音整理,小标题由编者所加)
41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
热度 1 Wuyishan 2013-5-20 13:42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 (科技日报 20130520) 范曾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赠画。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编者按 5月15日,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和思想之光。他们对科学与文学、天才与成功、真情与妙悟、“中国梦”以及诚与德、勤与拙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读者要求,本报特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范曾:今天非常高兴杨先生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杨先生,好像授予您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是授予莫言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的祖父。 杨振宁:1957年,我在斯德哥尔摩得奖时,老国王年纪已经相当大,至少60岁。他的大儿子是他心爱的继承人,可惜因飞机失事丧生,盛传二儿子不会做继承人。国王的大儿子有一个儿子,10岁左右,就参与了颁奖典礼和宴会,我看见过他,他就是现在瑞典的国王,是他为莫言授奖的。 范曾:可以说很有因缘。 杨振宁:我还可以补充个小故事。当时的颁奖大厅里,有不止一千人参加,也有很多简短的演说,其中介绍李政道和我的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他早年到中国来,对研究中国的古音韵学、青铜器等都有一定造诣。他当时用中文演讲,可他的中文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因为他是从古文学来,发音也很奇怪。虽然这样,但显然他对中国古文化非常仰慕,有亲近感。 科学是猜想,文学是幻想 范曾: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 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鲜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他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范曾:我觉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你的笔就像一支魔笔,神奇幻化,而且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这是我的感受。 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范曾:谈到风格,文学家具有一定的风格不言而喻,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杨振宁:我想是有区别的。这和前几分钟你问的问题也有密切关系,就是发明跟发现的关系。不管在科学、文学、艺术里,发现跟发明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楚。可是我想下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科学里发现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文学中发明的成分比科学要多一点。我可以把这句话从另外一个方向再讨论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是猜想的学问,不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电、有磁了。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结构,这就需要想象、需要猜想,这跟文学的幻想是很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不同意我的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拥有大量读者。其实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依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进行描写。我记得很早之前我看过蒲松龄的小说《雷曹》。写了一个书生因缘际会到了天上,发现天体的分布状况和结构都很像莲蓬,并且还摘下一颗星星回到地界。这种描写在文学中还有很多。文学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科幻作家的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比如文学作品中,人要想上天,要通过灵药,符咒,或神奇力量的携带,而科幻小说中则一定要借助飞船。文学幻想和科学家猜想的区别更大,科学应该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之上,再去想象、类推的,在前人发现基础之上,发现新的定理。 杨振宁: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 莫言:我有一个答案:手机。 杨振宁: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 范曾: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杨振宁:科学家肯定是有风格的,尤其是大科学家,会有非常清楚的风格。因为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需要提炼、渐渐发展出自己方向的思路。等到成为大科学家,在别人看来,风格就会非常清楚。我曾经对于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讨论。20世纪是物理学最辉煌的世纪,有三个大发明,其中一个叫做量子力学,对于基础物理学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参与的人有三五个,其中有两位非常年轻的学者,一位是德国人海森堡,一个是英国人狄拉克,都是20世纪初出生的,他们都有巨大的贡献,奠定了量子力学基础。你看他们俩的文章,会惊叹于他们的创新,可是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曾经说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清楚得不得了,跟着走一段,跟着他的味道一路走下去都没有任何问题。海森堡的贡献十分重要,但是文章非常之乱,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很多时候分不清楚。所以我跟学生说,你看见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再做了,所有正确的东西都被他说光了。但是看了海森堡的东西就要注意,里面有对有错,对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细将对的错的分开,就会有很重大的贡献。这就是两种风格,整个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就是这两种不同风格互相影响而发展来的。我不知道文学的发展是不是也有类似现象? 莫言:作家肯定都有自己的风格,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要区别鲁迅和沈从文,哪怕把他们名字遮住,一读文章也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整体来说,文学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但是各种各样的流派和风格对作家而言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比如说,一段时间内现实主义的写法,巴尔扎克等大作家已经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者很难超越。作家只有对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可能在文坛上站住脚跟。这就逼着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计避开这些已经非常辉煌的写作风格,寻找自己的风格,我想各种流派的产生大部分都基于此。作家个人刚开始肯定会模仿各种各样流派的写法,在广泛的阅读和借鉴的过程当中慢慢强化或者突出个性,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才有可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妙悟在科学和文学中都有,但是表现是不一样的 杨振宁:9年前,范曾先生画了一幅大画送给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画的是我和陈省身先生之间的对话,把我和他的神态、表情都表现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赏的是范曾在画上的自题诗,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认为这七个字将科学研究所必经的过程说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浓厚的兴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我想问莫言先生,这七个字描述文学是不是也恰当? 莫言:更加恰当了,因为是“著文章”嘛。 范曾:杨先生写的是天地文章,莫言写的是笔下文章。我过去问过陈省身先生,我说您是伟大数学家,您的学问我一点儿也不懂,为什么别人说你好,好在什么地方?他对我对数学的“无知”无可奈何,却回答得很有意味。他说,我做得简练,漂亮。我想解答一个数学问题,用很繁琐的方法得到结论肯定不如用简洁的方法。可是谈到小说的话,光简洁也是不行的,要丰富,要绚烂。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说莫言的小说太长,我不觉得长,最长的《丰乳肥臀》也有种不尽之意在。光是简洁、漂亮可能不是小说家的使命。莫言您觉得要达到“真情妙悟著文章”应该是怎样的? 莫言:刚才谈到作家的风格,有一类很简洁、干净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复,拖泥带水,“披头散发”,像福克纳。我们中国作家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作家的风格应该是多样化的,朦胧、简洁、繁茂都是美,这可能比科学要自由。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肯定认为简洁、准确是最美的。 杨振宁:是的,科学是一个简洁的世界,而文学非常复杂。如果问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说你研究中里面的顿悟能不能讲出来?通常他们都能讲出来。在对于一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突然灵机一动,思想就会非常开朗。一个文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是中间有一个顿悟的时光? 莫言:也有。灵感突然到来,创作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时候也靠做梦。我记得看过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梦时排列出来的,作家也会在梦中构思出很好的情节。《生死疲劳》其实早就想写,但一直也写不下去,就是因为长篇小说的结构没有想好。有一年我去参观承德一个庙宇,在墙壁上看到一幅壁画,描绘了佛教六道轮回的情节。我突然感到顿悟,就用六道轮回做为这部长篇的结构,所以写得特别顺利。 范曾:两位先生讲的对我启发太大了。妙悟在科学和文学中都有,但是表现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妙悟之后,要到实验室中去证明,文学家妙悟后直接写出文章。文学要比科学自由得多。 民族性在文学界是不是也有 杨振宁:莫言,你我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出身也完全不一样,却同走上了瑞典斯德哥尔默的领奖台上,我在奖台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和一个美国人不同的,请问你去年是否也有类似感受? 莫言:可以说是和任何人都不一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授予给中国籍作家。这个奖项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热点和争论不休的话题,以往每到九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电话问我的看法。“落实”到我头上时,争论更是铺天盖地。我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研究的科学对象了,每个人都想给他动手术。我已经不是一个领奖者、被观察者,而是一个观察者。站在奖台上,我在看国王,王后,还有他的两个漂亮女儿,当然也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从国王手中接到奖牌时,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只有观察。 范曾:我非常欣赏莫言获奖后的从容不迫。批评他,他也不怒,赞扬他,他也不喜。 杨振宁:还要问莫言一个问题。物理学家都要面对方向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成熟期。在这方面,把中国和德国的物理学家的方向做一个比较,会发现民族差异很大,中国的科学家会很实用,务实,德国科学家则容易走极端。这种民族性在文学界是不是也有? 莫言:民族性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学界肯定也有。民族性的形成是个大话题了,它包括很多方面。民族性,我感觉也可以理解为国民性。中国的国民性《易经》早已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代表进取,后一句代表包容。在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有一条是“文以载道”说,就是教育国民,开启民智。但具体写作的时候,作家并不刻意有选择,更多是盯着人。比如鲁迅就一直在剖析国民性。当代的作家呢,他也是国民的一分子,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传统文化其实集中地表现了我们的民族性。一个作家也遗传着这种国民性。他的作品塑造人物,也是在研究国民,如果塑造人物的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性,就会获得认同,让读者从中发现自己。 科学家成功的年龄是不是比文学家会提前一些 范曾:谈到年龄,科学家成功的年龄和文学家成功的年龄是很不一样的。像莫言这样的小说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且博览群书,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几岁就想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东西,不太可能。可科学家是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时间会提前一些? 杨振宁:一般讲起来,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是很清楚的现象,二三十岁的人势不可挡。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一年之内写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是绝对世界级的。所以有些科学领域特别适合年轻人走进去。为什么?有一个说法是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会专注在某个方面,只对着一点勇往直前。到年纪大了以后,学的东西多,面就广了,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是顾虑也多了,会裹足不前。我想在文学里,年龄很大的人也能做出非常大的成绩,比如杜甫就是晚年成大家的。文学中创意的来源跟科学中的不一样。 范曾:莫言,我看到你说过,在别人或者自己编自己的书时,你有一个美德,就是不修改少作。这个很好,纵然当时是幼稚的,但也是生发了后来的成绩。 莫言:不悔少作,也是一种文德。如果现在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大加修饰,是不诚实的。当然,可以对一些明显的病句和错误做些修改,也是对读者负责任。 范曾:你们二人都是当代人崇拜的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请你们谈谈天才这个问题。 莫言:杨先生肯定是天才。他不仅二十多岁就获得了诺奖,而且在获奖之后依然有很多重大发现,比如规范场理论等。我的数学知识有限。有一次有人问我获奖后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开玩笑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我还会不会这样低调,我会变得非常地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不服你也来一个?!而对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的人认为是天才之作,有的人可能不这么认为。科学则不同,一加一必然是二,抛一个球必然要往下落,所以我对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开玩笑,假如有来生,我一定能学物理,研究天文学。 杨振宁:21世纪的天文学发展,是幻想都无法想到的,大到不可想象,人力都无法描述。所以,一个喜欢幻想的人不代表就可以去研究天文学。 回到天才问题。每一个人天赋不同,像姚明,天生就和一般人不一样,这是一种看得见的不同,也有一些是看不见的,比如一些小孩会对数字很敏感。父母和老师如果发现小孩在某方面有特别才干,要特别注意,要帮助他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小孩将来就有可能会发展出一个有用的方向。发现得早会有意义。 天才是有的,尤其是数学方面有很多例子。一些人会不自觉地对数字有很清楚的认识。在常人看来,132和134没什么区别,但他们能够给你讲出很多。比如印度大数学家拉玛努金,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天才如果早发现就会有大成就。可拉玛努金并没有被发现,他就自己去做,从而发展出一种特别的思路。他写下了很多公式,可以说都是一种猜想,但他说不出怎么得来的,也不会证明。拉玛努金有很多丢掉的手稿,现在一些人专门在研究。他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 “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范曾:我想请二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谈谈你们的中国梦。 杨振宁:我觉得这不能用一两句话讲。中国民族一百多年是非常悲惨的历史,在座年轻人也许对此不太了解,我父亲和我这一辈子,“被欺负”是灵魂深处的感受。原因大家也知道,是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所以对于诺贝尔奖,成了全民族的心结,这是很自然的。我想,是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也就产生了中国梦。 我认为中国梦是会实现的。我在国内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数不清有能力、有决心的年轻人。他们与美国大学生相比,知识更多,也更加成熟,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前途,而且肯努力。如今又有了经济条件支援,我对科技发展的前途非常乐观。 当然也存在问题,甚至也很多,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成果,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在种种方面都证明,我们可以将很多问题都克服,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莫言:最近我在网上看见一条消息,美国的一家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很多。我想这也表达了中国人的梦想:到天上去。 范曾:要言不繁。因为我们的航天事业正在迅猛发展。 您当年做研究生乃至走上研究道路时寂寞吗 学生:我想斗胆叫杨振宁先生一声“师兄”,因为我现在是北大物理学院直博一年级学生。研究生的生活确实很无聊很寂寞,我们每天都在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我想请问杨先生,您当年在做研究生乃至走上研究道路时您寂寞吗?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坚持走这条路的? 杨振宁:我想跟今天年轻的学物理学的同学讲一点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科学的前沿变动得非常之快。单说物理学,今天的很多前沿问题在我做研究生的时候是没有的,那个时候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今天已经没有人注意了。所以呢,我的经验不大能够给你很多的帮助,我只能说,在我做学生的时候,物理学的问题比较单纯、比较简单。今天物理学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方向打开了,非常之多。在我年轻的时候,一个学生只有三四个重要方向需要注意。后来几十年的发展把物理学向应用方向推进了,比如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就没有“材料科学”这个名词。所以现在你们可学的东西、可走进去的方向和我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自己一路并非没有问题,我总结过自己包括身边人的经验,发现学科学的人最困难的时候是找论文题目的时候。这是一个学生从学习别人转向自己找问题的一个过程,是比较难。1947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是我一生最困难和不高兴的时期。之前我一帆风顺,但那时却到处碰壁。我想说,这个失望碰壁的经验,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经验,而是大多数科学研究生的经验,我告诉过我的学生们,如果在困惑期间,能坚持,不气馁,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要想成为文学家,还需要过两关 学生:我想请问莫言先生,您是一个作家,善于塑造形形色色的人。在您笔下,什么样的人算是优秀的人?对于“诚”与“德”,您又是怎么看? 莫言:我想,智慧未必能够弥补道德上的缺陷。邪恶的人,智慧越大,道德就越可怕。 文学作品塑造的也未必就是好人,也许好人也不一定是文学家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现在想想,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就是文学家笔下那些有缺陷的人。因为他们体现了人的多面性,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我想这样的人是立体的,也是文学家追求的最高目标。 杨振宁:莫言,你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这样的人要想成为文学家,还需要过两个关,一是要会写,一方面还要选择故事,这两道关你是怎么走过去的? 莫言:小时候我喜欢听故事,听多了就喜欢给别人转述,讲的过程就自己添油加醋,这丰富了我的讲故事才能。要想把故事变成文字,肯定还得会写字。幸运的是我还读了五年小学,学会了几百个汉字。有人分析过赵树理的作品,常用的也就五百多字,我想我的也差不多。 范曾:你太谦虚了,你的作品文字太美了,有很多甚至是生僻字,所以大家别听他这么说! 莫言:后来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不过,“文革”期间的小学将我开除,肯定是因为我很优秀!在家很无聊,也没有书可看,恰好有一本新华字典,我就翻来翻去,也有意识地背了一些生僻字。可能所谓那些华丽生僻的字就是从字典上背下来的。 选择故事确实很重要,这是每个作家面临的问题。我早期确实挖空心思找故事,但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写不出来。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主张写自己的经验和生活,我也发生了转折,就是从我找故事变成了故事来找我。我在农村生活几十年,我的经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慢慢都变成了我的写作对象。 “勤”真能补“拙”吗 学生:我想请问范曾先生,在艺术的领域,“勤”真能补“拙”吗?如果我就是一只“笨鸟”,应该怎么“先飞”呢? 范曾:我不是天才,我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一个人的天分有时候不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会埋藏得很深,如果你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天才也是不会表现出来的。你说学绘画的人一定是天才,我不太同意。现在有些人会把那些文理科都不好的学生都放到美术班去。还有一个家长带着儿子来到我们家,说我们儿子什么都不行,干脆就跟你学画吧。当时相当引起我内心的愤怒。我想,孔老夫子都讲他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更何况我们呢? 但绘画领域,确实是可以通过持久的努力而达到很高的境界,比如黄宾虹,他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但这只是个例。一般而言,还是孔子那句话,“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学生:我看过您一句诗“平生作画千千万,抽筋折股亦堪怜”,“抽筋折股”也太苦了。还知道您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清贫的生活。 范曾:“抽筋折股”,我想这个感觉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都有过。莫言说过,他有时候两三年不写作,其实在做非常辛苦的准备工作。我想,天下没有非常轻松地能够取得成功的事情。 年轻时是比较穷。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有一句话:“清贫,不但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那时生活比较单纯,星期天买五个馒头,倒一壶水,就是一天的生活。但当时也很满足,因为有罗曼·罗兰的话在鼓舞着我。它让我知道淡薄是一种高尚的东西。我年轻时住的地方旁边有很多小吃摊,但我没钱买,路过时看都不看。一次李苦禅的儿子李燕买了包开花豆来我家,吃了以后我说,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他说就在你家门口买的。现在人们幸福多了。 学生:在那样的生活中,您精神上的愉悦究竟从何而来? 范曾: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陶渊明在这样的清贫中都能自乐,真是人生最大的快意! 看学生第一看诚实,然后是智慧 学生: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在学术领域出现的佼佼者并不多,三位先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品质? 范曾:我和你有不同看法。中国非常大,你并没有做一个统计,证明哪些是杰出的,哪些不是。我对年轻一代充满了信心,未来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中国很大,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发生,我相信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国)还会有新的诺贝尔奖得主出现。 我选择学生,首先看诚恳不诚恳。孔子的孙子孔伋说“诚外无物”,从开普勒所讲的从宇宙到地上的一棵小草、一滴露珠,都是诚实的存在,我们做人也一定要做诚实的人。因此我看学生第一看诚实,然后再是智慧。方才莫言也说了,有智慧而不诚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学生:有人说理科生是不解风情,文科生是只谈风月,您怎么看? 范曾:这两种结论都不智慧。 最高的荣誉是读者的口碑 学生:我的问题针对莫言老师。北大有一个湖名为“未名湖”,这个名字也代表了这里的同学和老师对出名这件事的态度。您现在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得到了全世界的注视,要是再照照片,肯定不可能再光着膀子了。我的问题是,曾经那个“未名”的您和现在“出名”的您,变化大吗? 莫言:当时实际上我没有光膀子,只是因为张艺谋和姜文都光着了,觉得我不一致,就强行把我的衬衫脱下了。所以你看他俩很黑,我很白。那个时候我已经写了《红高粱》,也应该算是出了一点名,只不过没有现在名声这么大。前天我还在北师大讲,每个人都想成名,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欲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成名,这确实有讲究。如果是歪门邪道,成的也是恶名。如果用才华和勤奋,大家就会鼓励。我觉得北大的未名湖也暗含着鼓励大家尽早成名的意味吧。我觉得现在我的内心深处和当年没有太多的变化,因为我是一个写小说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名声建立在作品之上,最高的荣誉是读者的口碑。假如你能写出一本让读者满意的书,不仅让当下的读者满意,也让将来的读者满意;不仅让本国读者满意,通过翻译还能让外国读者满意,这是至高无上的,值得终生追求的。 最后寄语青年学子—— 范曾:诚外无物……诚外无物! 莫言:我想到老作家王蒙一部小说的题目,叫青春万岁。 杨振宁:……我想,好像自强不息是对的。 (本报记者句艳华根据录音整理,小标题由编者所加)
个人分类: 科文交汇|3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范曾主持:杨振宁莫言代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JYH64J98Y99H 2013-5-16 11:08
5月15日,著名科学家 杨振宁 (左)、著名作家莫言(右)以及担任主持人的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在对话活动中。当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在北大举行。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围绕科学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并就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李舒、王晓洁)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对话由北大讲席教授、著名画家范曾主持。对话由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对话在诺奖颁奖典礼的传统音乐——莫扎特D大调进行曲中拉开序幕,第一个话题是两位获奖者相隔半个多世纪的诺奖颁奖典礼。1957年,杨振宁获得 诺贝尔 物理学奖;2012年,莫言揭开一个新的历史性时刻。相隔55年,一位科学家,一位文学家,同样登上了诺奖的颁奖台。“今天,两位大家的相遇,必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给在场的听众以智慧和启迪。”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的开场白道出了现场300多名北大学子的心声。 在谈到文学和科学的关系时,莫言说,文学创作和科学有很多不同。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文学家关注人类情感,科学家关注物质原理。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很多作品都是经过现实人物想象加工的综合,但又不能和任何人对上号,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更自由的地方。杨振宁则认为,科学里更多是去发现,而文学里更多是去发明,但两者都需要“妙悟”和“想象力”。 “如果把爱迪生请来,在这个世界生活一个礼拜,哪一个东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当91岁的杨振宁问出这个孩子般调皮的问题时,全场爆发出笑声,很快,莫言接道:“手机,我觉得是手机。”“我也同意是手机,用这个东西,我们就能和远在美国的人通话,多神奇啊。”杨振宁说。 两位大家的对话及范曾的穿插涉及宗教、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 范曾请两位诺奖得主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心中的 中国 梦。杨振宁说,这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讲,但我相信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我认为中国梦会实现。莫言则延续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述风格:“我在网上看到有征集去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很多,这也表达了一种梦想,到天上去。” 对话结束后,5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围绕理想、奋斗、勤奋、贫穷、年轻人成才等话题提问。最后,对话者和主持人分别寄语年轻学子,范曾以“诚外无物”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莫言则引用了王蒙的书名“青春万岁”,杨振宁沉吟许久说“最想说的是,自强不息”。 分享到: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1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振宁与莫言展开“科学与文化的对话”
热度 1 xupeiyang 2013-5-16 07:22
15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对话由北大讲席教授、书画巨匠范曾主持。科学泰斗、文学巨匠和文化大家汇聚一堂,展现思想之美,备受关注。 http://t.cn/zTDvXCe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493 次阅读|3 个评论
请莫再打扰莫言
mrzhangli 2013-4-3 16:38
在第二届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上,莫言说到:“今后大家最好不要邀请我,多么光彩的事我都不参加。第一不要邀请我,第二不要到我老家去,大家各干各的,我用我的新作回报你。”见《莫言:请大家不要再邀请我参加活动》 (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4/03/23812246_0.shtml ) 。我非常理解和支持莫言的苦衷和想法。 莫言说:“诺贝尔文学奖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事态人情,也照出了真正的我。我得奖之后,有一些亲戚朋友来找我,让我帮他们的孩子找工作,让我帮他们打官司;当然也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写信或是登门借钱……”。诺贝尔奖是荣誉,但不是法宝。 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四处出击。只有坚守自己的准则,坚持自己的方向,坚信自己的,才能一步走向成熟和成功。我想, 面对周遭的诱惑和压力时,一个人之所以能做成一些事情,必定是因为内心极度宁静和平和之时做出的专一努力。 我尊重莫言的选择,也希望莫言能够在自然中为我们呈现更为美好的作品。
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我奖金不来自纳税人, 没义务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热度 2 vavayuan 2013-4-3 12:56
莫言:我奖金不来自纳税人, 没义务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今后大家最好不要邀请我,多么光彩的事我都不参加。大家各干各的,我用我的新作回报你。 莫言和库切,两位诺奖得主的碰撞引人注目,但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似乎并不相同。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原标题:莫言:请大家不要再邀请我参加活动 新京报讯(记者姜妍 见习记者江楠)“ 今后大家最好不要邀请我,多么光彩的事我都不参加。第一不要邀请我,第二不要到我老家去,大家各干各的,我用我的新作回报你。 ”在获得诺奖后莫言似乎不胜各种打扰,昨日在第二届中国- 澳大利亚 文学论坛上,莫言在与2003年诺奖得主库切对话的场合说出这样一番话。 莫言:我不愿意来这个活动 莫言是在和库切各自发表了20分钟的主题演讲后回答现场提问时说出的这样一番话,他说获奖后自己频繁出现在各种活动上,但这已经是他将大部分邀请拒绝后的结果。“有10次邀请我顶多答应1次,人经常处在身不由己中,我也不愿意来今天的活动,这个题目我也不想谈。但是不讲我愧对澳洲同行,对不起今天到场的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莫言和库切共同面对的一个提问是现场有读者问文学的意义和诺奖评选标准。莫言回答认为就像他演讲中提到的,诺奖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文学,评委们没有强烈的政治观念,看作品不看人。“我的得奖非常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库切对这个问题显然和莫言的看法不一致,库切说:“瑞典皇家学院的成员也是人,他们做出的选择也是人的选择。在诺奖早期,政治的影响还是存在而且很容易看见的。比如说,‘人类的进步’;‘最伟大的贡献’这类授奖辞体现了诺奖最主要的标准,这也是明显的政治表达。皇家学院即便不愿这样想却还是受到政局变动的影响,比如 丘吉尔 获奖就和冷战有一定关系。” 库切:非常同情莫言先生 而随后莫言在下一个问题中就表达了自己并不想来参加这个论坛的真实想法,并希望大家最好也不要再请他参加其他活动。在莫言回答完之后 库切马上说:“我非常同情莫言先生,诺奖有的时候颁给正处于写作生涯中间状态的作家。莱辛几年前获奖时并没有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写作,因为她得奖已经是写作生涯的末期。如果颁奖给一个还将持续写作的作家确实会有影响干扰的效果。” 这是前南非作家库切(现已定居澳大利亚)第一次在中国公开亮相,就像之前传言所说,库切话不多,很多时候只用一两句话带过读者提问。在昨日上午场的活动,库切还作为主持人主持了第一场中澳作家的对谈。中午在用餐后他和其他几位澳大利亚作家一起找了一家现代文学馆附近的咖啡厅休息了半小时,他点了一杯洛神花茶。 此次随团而来的还有另外7位澳大利亚作家,包括尼古拉斯·周思、布赖恩·卡斯特罗等人,他们在为期两天的论坛里将和其他7位中国作家两两组合展开主题演讲并回答读者提问。文学论坛昨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现场致辞,按照日程安排,她还将与作家刘震云、徐小斌等人一起参加明天的闭幕式和现场朗读活动。 ■ 演讲内容摘录 库切:诺奖的神话与不完美 我想来谈谈诺贝尔奖。在艺术领域,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奖项,有的只是颁发奖章证书、有的有奖金;有的意义重大、有的意义小一些。就我所知,唯一一个价值在自身领域之外,全世界只要是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的奖项就是诺贝尔奖。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诺奖存在了很久的时间、每年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等等,但这都不能解释为何诺奖在大众心里至高无上、会被看成对获奖者终极嘉奖的原因。现在台上有两个人更了解诺奖,因为我们经历了整个程序,也有立场去思考差距。我想谈的是诺奖——神话般的地位和人为的不完美甄选方式。 我想说的是,我不能代表莫言的观点,我想谈的是我对诺奖的看法。我强调我不是批判诺奖,正是他们的慷慨让我受益匪浅。 诺贝尔在遗嘱中把遗产大部分用来资助这个年度奖项。根据其遗嘱,奖项要颁给“过去的一年,为人类做出最伟大贡献的人。”而文学奖上,是要颁给“表现出了理想主义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我觉得所谓“表现出理想主义倾向”的界定这些年肯定让瑞典皇家学院非常头疼,这个要求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一百多年前的遗嘱,我们要多严格地遵守?难道今天的评委没有权力用当代表达重新诠释? 诺贝尔在世的时代,瑞典最著名的作家是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但是诺贝尔对他的作品没有共鸣,斯特林堡在1912年去世,瑞典皇家学院从1901年至1911年有12次几乎可以把奖颁给他,但是他们没有。1903年他们给了挪威作家比昂松,1909年给了瑞典作家拉格格芙,比昂松的授奖辞里说他有着少有的纯洁精神而拉格格芙则有着崇高的理想主义。 这样大家就略懂一二了,这两个人并不是当时最伟大的作家,但他们必须是和诺贝尔本人世界观相容的作家。到了今天,如果说理想主义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标准似乎并不公平,但事实上这个奖项依然受这一表述的约束。皇家学院努力把即便并非理想主义者的作家也要在授奖词中将他们划入理想主义者。我举三个例子,2004年获奖的耶利内克,2001年的奈保尔和1969年的贝克特,他们三个作家都不是我认为的理想主义作家,我觉得将理想主义作为他们一生著作的总结也不切题。皇家学院下决心从他们作品中看到光明的一面,其实他们每部作品都是相当黑暗的。 莫言:想独往独来,好冷眼旁观 如果让我自己选择今天的演讲题目,我绝对不选诺奖,但现在我只能冒风险附和库切先生一下。 诺奖在世界是话题,在中国尤其是话题。 鲁迅 拒绝诺奖提名是抽打中国现代作家的鞭子,我辈被认为缺少鲁迅骨气。鲁迅被奉若神明,而中国当代作家却不被当人看,这样的做法稍显过分。中国当代作家在过去30年来努力创作,我们的原动力不是诺奖。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奖,他在瑞典演讲时提到了我的名字,我很高兴。大江先生认为我是有资格得诺奖的人之一,这也成为媒体经常把我和诺奖捆绑的主要原因,我之后不胜其烦。 我曾公开表示,如果你跟哪个作家有仇,就造谣说他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然后他的苦日子就来了。 如果这个作家想表达一些看法,人们会说“小心,他在用这样的方式吸引瑞典评委的注意。”如果他批评体制,就逃脱不了向评委会献媚的大棒。 很多事情是在你几乎忘记时悄然而至,前几年我还对诺奖抱有几丝幻想,最近几年,我觉得这是跟我擦肩而过的两颗行星,渐行渐远。我也一度认为诺奖有潜规则,而我不符合这个潜规则。 但实际上这个奖首先是文学奖,最根本衡量准则是文学,最根本意义是文学意义而不是其他。10月11日宣布我获奖那天我很高兴,有少数人不高兴或者很不高兴,当今世界,已经无法产生一个毫无争议的诺奖获得者。 获奖之后,亲戚朋友找工作打官司的都来找我,还有素不相识的人登门找我借钱,想买房子治病。也有人希望我发言,借此改变社会弊端。 如果我帮了你的儿女,不就是挤掉别人儿女的机会,我如果处处发声,处处摆出诺奖得主的嘴脸,我自己也会害臊。写作也是发声,文章改变不了的现实,说话就能改变? 获得诺奖后该不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法理上我没改变自己的公民身份,我的奖金不是从纳税人那里来的,我也没有这样的义务。 我讨厌拉帮结伙、党同伐异,我喜欢独往独来,才能冷眼旁观、才能洞察世态人情。大千世界人各有志,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地位抬举太高是对作家的伤害。我没有政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只想安静写点东西,我也会悄悄做一些好事。 不管我配不配诺奖,我都已经获得了诺奖,是该回到书桌前写出好作品的时候了。据说2013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已经结束。希望半年后新的得主出来时,就没人再理我了。 http://www.kaoder.com/?thread-view-fid-58-tid-65384.htm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7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莫言难道真的在北京被限购啦?!
热度 2 lbl604 2013-3-12 18:28
之前在博客上转载了一篇新闻“ 莫言拟用奖金北京买房, 潘石屹 : 有北京户口吗?” ,觉得很有意思。今天又看到一篇新闻,说是莫言对住建部长“发飙”了,强烈要求取消外地人限购,让人不禁联想到之前的新闻,难不成,莫言真的在北京被限购啦?!新闻有时候还真的很有意思,呵呵。 新闻全文: http://xinxiang.house.sina.com.cn/news/2013-03-11/095911985.shtml ――――――――――――――――――――――――――――――――― 莫言在住建部部长面前“发飙”提案取消外地人限购 一般不发言的莫言两会上提出两个提案:一、北京一定要取消暂住证制度!简直是对外地人莫大的侮辱!二、取消外地人限购的政策,外地人凭啥不能在自己的首都 买房 ?有钱凭啥不让买?这是市场经济嘛?这是自由平等吗?
个人分类: 闲谈|2159 次阅读|4 个评论
莫言回答小记者
热度 2 shixiuchao 2013-3-6 08:03
1.您建议我们写作什么题材呢? 答:莫言俯身告诉小记者,希望大家去关心自己的父母、身边的亲人,多写写他们。另外,还要关注大自然,写写那些美丽的植物、可爱的动物。“还可以把别人的故事当成自己的故事来写。” 2.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 要在生活中去感触,去阅读经典名著,多读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小说。小学生们可以去看一些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等,增加自己的想象力。
34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黄友义委员:甄嬛、莫言走出国门都需要优秀的翻译
carldy 2013-3-4 17:37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黄友义接受采访。中国网 汪玮 摄 原标题:黄友义委员:甄嬛、莫言走出国门都需要优秀的翻译   中国网3月2日讯(记者 汪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黄友义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疾呼,为提高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中国需要更快地以多种方式组建、形成一支强大的、高水平的翻译队伍。   今年已经是黄友义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6个年头。黄委员是我国外宣战线上的老兵,又是国内外翻译界的名人。他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及翻译行业倾注了许多心血。   黄友义表示,在上一届政协会议上,他就曾提交提案,向国家工商总局建言,设置认证机构,就翻译公司的成立开展资格认证。当时,工商总局的答复是:“你的意见很好,但是认证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翻译法,我们不能随便制定认证标准,根本问题是解决立法。”   经过一番调研、跟踪,并与立法部门沟通之后,黄友义透露,今年他带上政协会议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推动翻译立法问题。   随着中国日渐坐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中国的对外交流也日趋频繁,翻译市场更是一片欣欣向荣。然而,就在翻译人才变得抢手的同时,翻译质量却是良莠不齐。黄友义认为,翻译市场混乱的原因就在于,翻译公司在注册成立、进入市场的时候,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和资格认证。“比方说,食品上市、律师职业、医生行医,他们都有准入机制。准入环节是受法律限制的,翻译要在市场上建立一个准入机制,就必须要有一个法律,才能把市场管理好。”   黄友义还建议,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公益性的翻译人才库,按照语种、学科领域进行分类,为需要翻译的人和具备翻译能力的人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谈及当前尚未消退的“莫言热”及宫廷剧《甄嬛传》闯美国引发的网络谈资,黄友义表示,莫言的作品中有不少中国方言,而《甄嬛传》的语言也有着当时的时代特色,这些多元化的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需要的正是优秀的翻译。   “全世界能把中国的文学作品很好地翻译出去的人为数不多,一个莫言还够,十个莫言就不够,因此现在需要在国内外尽快地形成一支中译外的文学翻译队伍,这个对促进文化交流有好处。”黄友义说。   当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外商业市场。为了占领和扩展这个市场,黄友义建议最好的办法是“中国人和外国人联合起来,一块儿做。”   黄友义透露,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外语出版机构和国际传媒集团,中国外文局按照三个思路来翻译、推介中国的文学作品。“一个就是和中国作家出版社合作,不断把这些文学作品系统地推出去;另外一个就是利用外文局在海外办的出版社,多语种地把文学作品推广出去;还有就是我们通过转让版权。比方说我们掌握了一个文学作品的英文版权,但我们没有能力出德文版、意大利文版,我们就找一个合作伙伴,转让给它。”   无论是莫言获奖,还是甄嬛走出国门,这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翻译)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黄友义说。 出处: http://news.cntv.cn/2013/03/03/ARTI1362272447344669.shtml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1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精英”为何反科学?
热度 3 Huarong1940 2013-2-10 03:31
“文化精英”为何反科学? ——评《过好每一天日子》 我的中学同学都年过古稀,如今通过因特网,构筑了一个称之为《快乐园地》的联谊网。龙年除夕,老班长郑CW转发给大家一篇文章《过好每一天日子》,据说是莫言写(说)的。我当即给老班长回复了一个简短的读后感,现转录于下: CW兄: 蛇年吉祥! 发来此件已读,它真是莫言说的吗?内容虽大致应景、不错,但其中也有若干不妥且愚之处。 他说: “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 ,指责“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病态发展”没错,但绝不该在此生扯着科学来当主角!这也正反映了,当今我国许多所谓的“文化精英”的反科学倾向。人类做的许多蠢事、恶事皆与科学无干,缺乏科学意识和相关知识却正是其根源之一。 还有一条: “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己,养生重于救命” —— 极端的片面性! 有了大病,一定要求救于医生和现代医学!人类的平均寿命,之所以从40年左右延长到今日的70年以上,完全倚赖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 HR 于壬辰除夕 在此,我想请教科网上的各位,为什么许多“文化精英”会长着一个反科学的脑袋??? -------------- 附录: 过好每一天日子 莫言/文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一篇小文,哲理浅浅。但发人深省。尤其对上点年岁的人,须解其味。把苹果弄到四五千元一个的乔布斯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是在病痛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乔氏西去。 敬告各位: 1、别总是在压力下工作,累坏了自己,特傻! 2、别忘了身体是一切,没有了健康,无法享用人生所有的乐趣,特亏! 3、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己,养生重于救命,特对! 4、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才能终有好报,特灵! 5、别忽视了与你有缘者,等繁华落尽,你才明白知音难觅,特悔! 顺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乐享受人生每一天!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信给另外一半,表达浓郁的情意,或者想让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有人说:你该尽情地跳舞,好像没有人看一样。 你该尽情地爱人,好像从来不会受伤害一样。 我也要尽情地跳舞,尽情地爱。
4572 次阅读|9 个评论
肖洛霍夫、韩寒与莫言
热度 4 xcfcn 2013-2-5 17:04
肖洛霍夫、韩寒与莫言 我本家肖洛霍夫同学的书我没有看过,记得韩寒抄袭案中有人提起他,《静静的顿河》的真正作者是谁一直有争论。 莫言获炸药奖后,又有人提起肖洛霍夫,说莫言和肖洛霍夫的获奖一样具有政治因素。比如有人说: 苏联共有蒲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布罗茨基5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4位都无法正常领奖甚至无法呆在苏联,只有肖洛霍夫例外。莫言是作协副主席,很像肖洛霍夫。在瑞典接受采访及讲话,媒体人应该从一些迹象中看出,一定是经过“彩排”的。名叫莫言,未必能“莫言” 。 女儿澄清父亲肖洛霍夫真身之谜 2010-06-08 11:30 环球时报      粟周熊   围绕撰写了《静静的顿河》一书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一直有不少不可思议的传说,说他不姓肖洛霍夫,说是当年在维奥申斯卡娅他老家囚禁着一个才华横溢却又患有精神病的作家,是这位精神病作家替他写下所有作品。日前在这位作家诞辰105周年之际,他女儿斯韦特兰娜·肖洛霍娃接受俄媒采访,澄清了一些有关她父亲的传言。    险被反革命头子枪毙   有一个传言说,肖洛霍夫青春时代曾被国内战争时期南乌克兰小资产阶级反革命首领涅斯托尔·马赫诺抓获,可后来又被释放,原因是他没向反革命头子承认自己是红色政治委员。   据斯韦特兰娜说,父亲曾对她说过这段经历,那是他还年轻的时候,一次在草原上骑马,被马赫诺匪帮的骑兵侦察分队抓住,带进一间小屋,马赫诺本人就在里面。肖洛霍夫这才发现,大名鼎鼎的马赫诺竟然非常矮小,像个小瘦猴。马赫诺一开始打算枪毙肖洛霍夫,以为这小子是个红军战士。这时有个妇女突然站出来为他说情,于是马赫诺把肖洛霍夫放了,最后还说了一句话:“你千万别让我在这里再看到你!”   实际上肖洛霍夫根本就没当过政治委员,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言,大概是他干过一些政治委员干的事,比如在征粮队工作期间曾降低过征粮指标,因为当时征粮对象都是穷人。事情败露后他被送交法庭审判,幸好最后没事。   关于肖洛霍夫同斯大林的关系也有不少传言。有人说,斯大林认为肖洛霍夫是个当之无愧的作家;也有人说,肖洛霍夫是领袖安排在作家队伍里的“卧底”。   据斯韦特兰娜说,不知为什么,斯大林特别喜欢肖洛霍夫毫不隐讳地批评他。有一次肖洛霍夫问斯大林:“满墙上都是斯大林,空中是斯大林,报纸上也是斯大林,难道你不觉得厌烦?”而斯大林回答说:“人们需要造神,需要有个信仰和祷告的对象,就让他是斯大林好了。”   有一次,肖洛霍夫跟斯大林和高尔基谈到白卫军头子科尔尼洛夫,斯大林批评说:“您怎么把他描写成一个英雄呢?”肖洛霍夫平静地回答说:“他本来就是个英雄嘛,是个正直无私、勇敢无畏、才略过人的军事将领。”还有一次肖洛霍夫去见斯大林,说可以用脑袋为几个被送进大牢的朋友担保。斯大林瞥了他一眼说:“您不会是认为您的脑袋太不值钱了吧!”    与勃列日涅夫的“邂逅”   肖洛霍夫对赫鲁晓夫不像对斯大林那么亲近,可对勃列日涅夫却相当随便,一直都以“你”相称。不少人以为是他曾有恩于勃列日涅夫,所以对方能容忍他这种不拘礼节的称呼。   这件事说起来还有些来头。卫国战争时期,在乌克兰前线,当时两人军衔都是上校,一次很偶然地在一座被毁得不成样子的城市里走到了一起。勃列日涅夫不知道他面前的是作家肖洛霍夫,肖洛霍夫也不知道对方会是未来的总书记。他俩好不容易找到唯一一幢没遭破坏的大楼过夜,因为再往前走相当危险,到处都埋有地雷。于是,两人躺在一张大桌子上,共垫一件军大衣,合盖另一件军大衣,就这样过了一夜。   多少年后肖洛霍夫认出新任的总书记原来就是当年同盖一件军大衣过夜的上校,并向勃列日涅夫提起了这件往事,于是他们都改称对方为“你”,以示亲昵。不过肖洛霍夫始终对勃列日涅夫有看法,不喜欢他的一些做派,比如给自己发了很多奖章,动不动爱行拥抱礼等。    《静静的顿河》的版权问题   有关肖洛霍夫最主要的传言是说他攫取了《静静的顿河》的版权。从这部小说第一次出版到现在,这一传言一直就没消停过。该书第一卷在1928年面世,第二年就有人说《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不是肖洛霍夫。血气方刚的肖洛霍夫气急之下要求上面就此进行调查,上面于是成立了以《真理报》主编———列宁妹妹玛丽娅·乌里扬诺娃为主的委员会。肖洛霍夫把搜集到的写作草稿、笔记以及证人的证言都送到了委员会,结果他的版权得到了承认。《真理报》还发表文章证明此事,并声明要将诽谤者绳之以法。   这些令人不快的流言一时销声匿迹,可到肖洛霍夫临终前又沉渣泛起。这些流言之所以一直有市场,很可能是因为肖洛霍夫未能拿出小说的原稿。他留在维奥申斯卡娅的全部文献资料在战争时期已经丢失。当时村子不断遭到敌人飞机的轰炸,村民都只带上生活必需品匆忙出逃,没人去顾那些纸片。有目击者称,每次肖洛霍夫的老屋遭到轰炸,手稿都炸飞了,风吹得满村子都是。有个战士出于好奇拣起来一页,发现是肖洛霍夫的手稿,便尽量搜集。这位战士一直带着这些拣起来的纸片打完整个战争,甚至带到了柏林,后来才交给作家弗谢沃洛德·维什涅夫斯基,再由这位作家转交到肖洛霍夫手里。这178页《静静的顿河》草稿现保存在普希金纪念馆。   尽管丢失的手稿都已找到和发表,可有关《静静的顿河》的版权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斯韦特兰娜问过父亲,为什么有人就是不依不饶,硬说《静静的顿河》不是他写的。父亲的回答是:害红眼病的人就是不想让人有片刻安宁。 http://history.huanqiu.com/world/2010-06/847173.html
个人分类: 杂论|1763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莫言成长经历看中国科研
孙学军 2013-1-28 15:44
莫言的成长是具有中国特色。莫言从一个小学辍学到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其中的道路肯定充满了许多故事,从莫言的感言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相对粗糙的大概,但已经足够我们感慨和思考的了。 一、学历不如能力。 从莫言的经历中,学历已经贬低到一文不值的程度。这让那些许多文学院毕业的高才生不得不自问,我们到底学了些什么。我们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模仿。真正的文学是要做自己,我们是距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还是相反。科学和文学不同,但仍有相通的地方,做科学研究也必须有自己的独创,否则将不可避免成为追风的模仿。在世界范围内是这样,那些获得诺贝尔大奖的许多重大成果,都是在作自己的特色中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例如今年关于细胞诱导、 G 蛋白受体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回头看我们国内能成为重大科技成果的东西,杂交水稻、青蒿素、砒霜治疗白血病也同样是这样的特征。那么在目前我们的国家,又有多少这样具有特色,走自己道路的科研队伍和科研人员在认真地作自己的特色工作?这又让人比较揪心,甚至是失望。 二、先模仿后创造。 莫言的经历中,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因为早期的他并不了解什么才是创作,他只知道发表就是作家的特征,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凭借着自己的才分和努力,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他并不是局限和停留在做一个作家的层次上,他在向国际大师学习,他向历史文化学习。但最终他发现,特色就在脚下,就在自己的故乡,他回归自然,最终成就了他的辉煌。相信他可以继续他在文学上的辉煌。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也许可以走类似的道路。开始是原始的模仿,然后回归自然,追求科学本身的问题。其实西方国家不仅科学技术上发展领先我们,其实在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等方面也领先我们。无论如何,在近 100 年历史上,科学上我们尚有一些人物可圈可点,但在科学文化和哲学方面,我们的贡献更为局限。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独立思考的人太少。 三、先数量后质量 并不是说莫言早期的小说水平不高,只有数量,但从莫言的成长过程中显然有先有数量再有质量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开始的数量为积累,很难有后期的质量飞跃。当然也可以从全国层面考虑这个问题,虽然莫言自己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个人不是对国家,但显然他自己是来自中国的作家。诺贝尔科学奖当然也是针对个人不是针对国家,将来如果有中国学者开始拿到诺贝尔科学奖,也同样可以这样回答。但这要有一个过程,许多人现在开始反思中国的科学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过分追求表面的量化数据和文章,违背科学创新的本来规律。其实对一个国家来讲,没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活动,只追求部分所谓纯粹的科学,并不是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世界科技大国有也有一个模仿、追踪、学习和超越的过程。如果没有那些表面的数量和规模,大概现在我们连反思的条件都不具备,可能仍在设想追求数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据小道消息:莫言获NB奖,对科技界鸭梨山大
热度 10 liuli66 2013-1-28 13:57
莫言,可以说人家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就获得了NB奖。 科技界呢, 2011年研发经费8500亿人民【的】币 2012年估计达10 000亿人民【的】币
个人分类: 杂感|135 次阅读|18 个评论
怎样当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老师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1-28 11:35
  童庆炳教授是莫言读硕士(那种硕士,你懂的)时的导师,今天写了一篇与莫言的诺贝尔奖“撇清”关系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657195.html ),我读了后觉得很好。   国人的毛病大家其实都知道,常做锦上取花之事,而对于蒺藜,则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常见某某名牌大学声称自己毕业的多少校友当了国家领导,名商巨贾,但是很少提及自己的毕业生里出现了多少贪污犯罪分子。   而对于老师,和大学这类行为也会极大的相似性,好学生津津乐道,所谓的“坏”学生则闭口不提。   之前有相声讽刺过某人得奖后奖金在单位所有人员之间平分的故事,连做饭的师傅都分到了差不多的一份,反而是得奖者本人没分到多少,甚至干脆一分没有——荣誉都有了何必再在意金钱呢!   好在我们正在慢慢地正常起来,非但童庆炳教授没有“贪天之功”,连莫言在诺贝尔奖晚会上讲演里特别提到的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那位老师也没有光耀地不断出场,赫然以“太上皇”的样子让大家瞻仰。   对于莫言,讨巧的做法自然是到了那里做讲演就把那里的相关人等恭维一番,比如到了王春艳家的潍坊学院,就说我在得奖前就受聘为潍坊学院的文学学院的名誉院长,正是我得奖的一个重要动力,云云(实际自然不是这么说,俺们夸张地虚拟一下)。   而到了北师大,自然就把在这里读硕士时的感触大大地彰显一把,尽管是那种硕士,也没有太多上课和做研究,也毕竟是在册学生呀。   我记得自己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这样的现象:在国外得个诺贝尔奖,顶多一个庆祝酒会(所有得奖人)和一个车位的待遇(对于在职时得奖的人)罢了。而在中国这个诺贝尔奖极度稀疏的国度,得奖人立刻就能从小众名人变成大众名人,讲演的邀请如果可以计算一下,应该可以排到10年以后。   杨振宁先生所以晚年愿意回到清华大学,肯定有这方面的考虑,他自己也说在医疗方面,还是在国内更受重视些,在美国他只能当一个极其普通的退休老头而已。   扯远了,再回来说诺贝尔奖得主的老师。   俺推断,莫言的得奖和他后期学习文艺理论的关系应该是几乎为0的,作者的鲜活的文字和作品内容,多是对于人生的感悟,也所以,莫言不断地提到自己已经远逝的母亲,而幼年、少年、青年在家的那些经历则对于他的创作是不可或缺的,而走上文学道路则和解放军那所大学有莫大的关系,否则,这些人生感悟只能在个人的内心发酵而已。      童老师作为莫言的导师,亲自上的课莫言这家伙居然都可以翘掉,对在职学生也确实很宽容了。当然,我们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这件事:这样的课对于莫言是可有可无的(今天的莫言自然肯定不会再这样说了),和以后继续创作的关系即使有,也不大。   至于莫言说硕士论文主要有赖童老师的帮助,自己心里有愧;而这边的童老师说论文写作其实和导师关系不大,都是莫言自己的努力。我们外人则可以将这样的相互归功看做“师生佳话”了——大家都不居功,都将主要贡献归于对方,难道不是可以流芳百世的佳话吗?   童老师本人的博文写得也是极好的,这应该和他一直在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厚功底有关系,之前某日我预测“头版头条”,认定童老师的旅游散文应该头版二条,不知道当时的头条编辑是不是受了俺的影响,居然真给头版了。   这次俺们初看到童老师的新文章,先评论夸赞了一下,刚要预测其在今天科学网上的位置,科学网就给头条了,真不错!   总而言之,童老师作为一个让人尊重的学者,对于诺贝尔这类东东,采取了很淡定的态度,这使得我对童老师的尊重更加多了,也在这里祝愿童老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继续培养出第三、第四个乃至更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到那时候,连俺这个极其挑剔的人都一定不会再觉得您的弟子得奖是偶然了——整个就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孵化器呀。   到时候,俺们会继续撰文,坚决推翻童老师在这篇博文里表现出来的谦虚。
个人分类: 人论|3152 次阅读|6 个评论
也谈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我的“低调”
热度 41 tongqb 2013-1-28 09:56
也谈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我的“低调” 大概有三个多月没有写博文。因为病倒了,不得不住医院,随后是疗养,不得不放下手边的工作。莫言获奖前后的 10 月上旬,他怕媒体的干扰,躲回山东高密去了;作为他的老师我住在医院,多少媒体记者闻讯后来采访我,我一律拒绝了。 2013 年 1 月 22 日 ,莫言来北师大。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互相拍着肩膀。他的行动举止,多了几分洒脱,少了几分拘谨…… 在图书馆三层的大教室,聚集了 5 、 6 百老师和同学。在接受了董奇校长的聘书后,他发表了即席讲话。他谦虚地把聘书说成是“入学通知书”。他随后回忆起了 1988 到 1991 年在北师大读研究生时的情况,他认为那几年度过了一段很有意义的时光。对于那时没有抓紧学习文学理论和英语等课程感到遗憾。“那时怎么会觉得这些日后知识会有用呢?那时很年轻,什么都学得进去,可就是不去好好学。”他高兴地接过校长的礼物 ---- 装帧成册的他 1988 年到 1991 年以及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全部档案。成绩单啊,论文评议书啊,年轻的入学照片啊,所填的各种表格啊,其中必然有我这个老师的评语啊……他对这个礼物很高兴,说,回去要好好看。 谈到他的硕士导师童庆炳。参加了那天聘任会的《光明网》的记者于 23 日的报道中写到了莫言在讲台上亲口说的话: “莫言对老师充满敬意。他直言,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在学生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学生取得荣誉的时候,退到身后。正是童庆炳鼓励帮助,他得以完成硕士论文,可以在书的扉页上,写上自己是北师大文艺学硕士。” 对此,我想做点注释:莫言说的“在学生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句话包含一个故事:在 1988 年学习期间莫言回山东高密给家里修房,逃了四周的课。我上的“创作美学”课也没有来上,何镇邦老师打电话把他叫回来。有的老师扬言要开除他的学籍。他感到紧张。他来我家找我,表示愿意改正。我对他说:开除一个学生是容易得吗?你的学籍在北师大,北师大开除一个学生要校务委员会通过。你放心好了,我给你顶住,你改正了,就没问题了。他说的“挺身而出”其中就包含了这个故事。而在 20 多年后,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他个人不懈努力地结果,是他创作才华横溢的表现,同时这也是我们国家近些年文化的一件大事,我作为他的老师怎么能做贪天之功为己有的事情呢!我拒绝采访,拒绝写文章,我喜欢毛泽东那句诗:“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再丛中笑”。这样,被一些人理解为“低调”,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尽管那个时候,我和我的朋友都接到一些短信,说我是什么“唯一”,说我是什么“最牛”,这些都没有进入我的心里,我心里所有的就是欣慰二字而已。 说到莫言的硕士论文《超越故乡》,莫言私下说,大半是我替他写的,他这说法不符合事实。事实是他论文的题目、内容,我确有重要提示和指导,部分资料也是我帮他搜集的,但是论文的整体,特别是那思想,是完全属于他自己。他在他的论文里,第一次提出创作的生活根据地问题,他提出要扎根故乡,又要超越故乡。他提出他这一生的创作,就是要“建立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我要谁死谁就死,我要谁活谁就活……”。现在,他的硕士论文原始本还保存着。只要读上几句,从那语气中,从那格调中,就立刻会感到这是出自莫言的笔。一个人的思想和内容可以从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那里,但一个人的语言格调是无法借用的,谁也不可能把他的语言格调“偷去”。 最近有博友写了博文写到我在莫言获诺奖时,作为莫言的老师为何采取“低调”的态度。我读后似有所感,特写这篇博文回应大家的好意。 莫言“热”逐渐冷了,我的病也在好转中,这很好。我作为莫言的老师可以平静地自由地说一些话。也许我还会写一些有关莫言及其作品的博文来发表。( 2013-1-25 )
24338 次阅读|47 个评论
小学生为什么不认识莫言?
热度 12 mdzhao 2013-1-26 16:32
日前,南京鼓楼区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的一道以莫言照片为题的拓展题成了网络热门话题,这个题其实并不奇怪也不复杂,主要是因为学生那些神奇的答案。该考题上印了一张莫言的照片,题目是“他是谁?写下你想说的话”。有一个学生写道:“他是周立波,他能说会道……”。也有学生写道:“他是赵本山。我想对他说,‘我对您的技艺是十分惊叹的,可是您在蛇年春晚排练时退出,让我十分惋惜。’”还有学生回答:“他是邓小平爷爷。我想对邓小平爷爷说,邓小平爷爷,你真了不起,收复了澳门、香港,并制定了一国两制。您虽然逝世了,但您的形象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最神的答案见下图:“这个人好像很骄傲,因为他是斜着眼睛看人的,好像看不起别人。我们不能这样,不然会失败的。” 刚看到这个报道,我几乎要笑喷了。不过转而一想,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算得最近刚发生的一件大事,但小学生却不认识莫言,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无论如何是不应该出现的。但是,细想起来这不能怪学生。当他们被文山题海淹没的情况下,当他们要多睡几分钟都成了一种奢望的时候,许多学生根本无暇去关注国内外的大事。其实从这些答案也可以知道,这些学生对哪怕是娱乐明星的赵本山和周立波也并不认识,也许竟是只知其名,却回想不出他们清晰的摸样了? 其实要回答小学生为什么不认识莫言,也许会有许多原因,而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不觉感叹:可怜啊,我们的学生!
个人分类: 教与学|286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莫言”是另一种方式的敢言
热度 6 niehuihua 2013-1-18 12:32
我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上大学之前,作文一直很好,写过诗歌和小说。上大学之后,学了经济类专业,但仍然关注每届“矛盾文学奖”,只是看的文学作品更少了,大部分时间都看经济学论文了。但我一直希望,好的经济学作品能够象好的文学作品一样,故事扣人心弦,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诙谐幽默,视野冰河千里。可惜,在经济学越来越象“科学”的今天,这样的经济学论文早已绝种了,今天的经济学论文都是标准的“八股文”。从文学价值上判断作品的好与坏其实非常简单,在我看来,凡是能够一眼看到头的作品都是烂作品。好比一部电视剧,乡村妇女看第一集,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这个人肯定是坏人”,那完蛋了。很遗憾,经济学论文都是如此,简直毫无美感!也因为如此,尽管我热爱经济学,但我依然钟情一些文学作品。象《白鹿原》、《叫魂》,都我眼中的一流作品。经济学可以更象科学,但是在叙事方式上,至少应该保留一点“社会科学”的美感,至少应该给读者一点点想象空间,让读者有“第二次创作”的权利。我现在捍卫这种理想的经济学写作权利的唯一方式,就是在《经济学家茶座》上发表经济散文或经济评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写,而无须考虑“匿名审稿人”的感受。甚至在某些约稿的经济学论文中,我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写作方式的个人偏好,但这样恣意妄为的机会还是太少了。 我进一步思考,更大的“名气”是否就意味着更大的表达自由?将这个问题放在当下中国的情境下考虑,我发现这个结论显得太幼稚了!所谓“我手写我口”,尽管在形式上可能会因为个人名气而有不同的自由度,但是在内容上人人都顶着有一块“透明天花板”,而且不同领域完全是“五十步笑百步”。在意识形态约束方面,搞理科的可以笑话搞文科的,在文科里搞经济的又可以笑话搞法学的,搞法学的只好去笑话搞文学的。不得不承认,文学创作可能是“禁区”最多的领域,只要看看每年被枪毙、阉割、封杀的电影就知道了。 但是,作为非文学写作者,且慢保持这种优越感。看了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丰乳肥臀》之后,作为经济学者的我,首先是感到在表达勇气上的羞愧,其次才是对作品价值的震撼。首先,光是这题目,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是一个“雷区”。即便在今天,在中国的经济学领域,我们几乎看不到这样大胆的题目。不须学术期刊的编辑动手,我们早已学会了条件反射式的自我阉割。比如讨论腐败问题,我们绝不会写下诸如《腐败源于集权》这样有勇气的论文题目,而是将几个不痛不痒的关键词串联起来,比如《腐败、官员行为与经济增长》,连《腐败、民主和制度》这样的题目都不写出来,或者写出来也会被编辑改掉。我们还可以辩解说,这是国际经济学论文的惯例,但我们绝不会提及国际经济学论著也有很多大胆的题目。比如,当今经济学界的明星教授 Acemoglu 与合作者 Robinson 教授合写了一本《专制与民主的经济起源》(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这样的题目不仅在中国不允许写作,甚至连直接翻译都不行(在中国出版时被译为《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更让人纠结的是,这两位教授最近又出版了一本专著《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Why Nations Fail ),这让国内的出版社和翻译者情何以堪? 其次,重点要说内容,那就更让我们羞愧无比了。《白鹿原》只是从民国时期写到解放初,但《丰乳肥臀》却是从抗日战争写到国共内战,从大饥荒写到文革,从改革初期写到 1990 年,跨度之大、人物之多、剧情之杂,罕可匹敌。最重要的是,莫言以直接的方式描述了那些时代最阴暗、最残酷、最无耻的事情。这些事情在正规的中学教科书上,几乎完全绝迹。但我相信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因为它符合人性,符合逻辑,也符合严肃学者们提供的各种证据。如果莫言在写作此书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不是早已成名,我怀疑这样大胆、深刻的伟大作品今天也难以面世。因此,莫言是幸运的,更幸运的是他还获得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政府居然允许对莫言进行正面宣传,使更多中国人有幸通过莫言的作品了解历史的真相,理解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经历的种种苦难,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我不清楚这样的作品在面世之前和之后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首先要突破自我阉割的精神局限,其次要策略性地保护自己表达的权利,并最终获得正统话语权。没有一件是容易的事情。因此,我非常赞同文学评论家刘再复教授对莫言的高度赞扬,他说“ 只要阅读一下莫言的作品,就会明白莫言在作品中表现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最高的道德勇气和道义水平 ” 。当然,人无完人,相比之下,抄写“延安讲话”和歌颂重庆“唱红打黑”即便不是微不足道,至少可以说瑕不掩瑜。 “莫言”,其实讽刺性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对直言的诉求,也是莫言本人以文学作品来“敢言”的成功案例。我们大部分人也许没有莫言的勇气,更没有莫言的运气,但是至少应该有尊重和学习莫言的正气。在当下的中国,尽管“透明天花板”依然存在,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试图蹦得更高,“天花板”本身也会变得更高。反过来,如果每个人都躲避“天花板”,那么这块“天花板”就会越来越低,直到大家都趴着,甚至跪着。自由,应该就是这样自我增长的。
7061 次阅读|6 个评论
走进来的“莫言”和走出去的“莫言”
cuiliang1983 2013-1-17 22:09
最近一直在弄一件让我很头疼的事情,有几天没上科学网了,科学网真是个好网站,在上面可以看到很多四面八方的新闻,今天看到了几篇文论,写的不错,都是针对当下社会的一些问题而发表的评论和一些见解,那么我今天的这篇杂论 走进来的“莫言”和走出去的“莫言”就是我的一些随笔,与大家在科学网上交流一些心得体会。 从“外面”走进来“莫言”这是我进来以后学会的很多东西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进来以后很多东西不清楚,也不会,所以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学,多交流,多做事,此“莫言”即少抱怨,当有一天走出去了,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而夸大其辞,有一部分那样的人,有才不漏憋着难受,结果棒打出头鸟,其实刚才我看了一篇有关考研考博改变命运的文章,我觉得那篇文章阐述的不全面,当然那也仅仅是作者的一个观点,其实我觉得不论是考研还是考博,关键在于自己怎么把握,记得曾经有一位长者对我说过,任何一个人都在抒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我记得自己读硕士的时候,我很喜欢当时教我们英语的某某某老师,那位老师对我们说,其实每个人给自己定义成功的标准都不同,没有哪一个具体的指标或者准则说这个人成功或者未成功,只是我们每天都活在人潮人群中,人们彼此间会用自己的经历,本能,本身属性在交往初期去试探性的解读对方。以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就会那样,完全将别人“淹没”在自己的武断中,后来我发现那样是错的,而且是大错特错,我根本不了解任何一个人从小到我所认识当下的他或她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所以这篇杂论我说,不论当你“从外”走进来还是”从内”走出去都要“莫言”。
2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蛙的寓意——读《蛙》
sstone2009 2013-1-17 21:51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随着大家关注起莫言的作品来。那天在乌鲁木齐的机场候机,在书店买了一本《蛙》,一路读起来,候机大厅、火车里……数天以后,当我回到苏州,书已读完,耳畔似乎“蛙”声不断。 姑姑怕蛙,一个牛蛙被恶作剧的孩子塞入怀抱,姑姑“啊”的一声,晕了过去。 姑姑是妇产科医生,一生接产婴儿无数,每个婴儿冲破“锅门”,来到人世间,“哇哇”啼哭不止,每当此时,姑姑便会露出幸福的微笑。 姑姑同时也是计划生育工作者,在与“超生游击队们”的斗争中,姑姑斗智斗勇,坚定、机智、百折不挠……就这样,姑姑一边在欢迎着新生的婴儿,一边在扼杀着胎儿! 有一天,姑姑终于累了!在梦里,无数只蛙向她涌来,令她窒息,令她恐惧,仿佛这便是那一个个被她扼杀的胎儿!于是,她开始借助泥塑大师的手,把一个个尚未出生的婴孩,揉捏出来,摆放在眼前,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孩,便是一个个应该来世的婴孩。 就这样,当时光从饥饿的年代,无娃可生,到地瓜孩子的诞生开始,计划生育成了那些想多要孩子的人们的禁锢。 当时光又进入一个新的年代,“牛蛙”公司做起代孕的生意,姑姑又做了一次接生! 据说,人是青蛙进化而来,所以人一出生便“哇”地叫唤!人与青蛙的同源,还有都是蝌蚪作为佐证!所以,我们应该对蛙报以敬畏,我们也该对娃报以敬畏!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4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贫富与欲望”漫谈——莫言(据说)
热度 1 wangxh 2013-1-11 00:36
朋友发过来的鸡汤短文,说是莫言的,不知道真伪,权当是,看看吧,挺有感触的。 少有的好文,分享!悠着点,慢着点 ——“ 贫富与欲望 ” 漫谈 莫言 / 文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 譬如房一子是盖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 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 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 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 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一篇小文,哲理浅浅。但发人深省。尤其对上点年岁的人,须解其味。 把苹果弄到四五千元一个的乔布斯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是在病痛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乔氏西去,敬告各位: 1 、别总是在压力下工作,累坏了自己,特傻! 2 、别忘了身体是一切,没有了健康,无法享用人生所有的乐趣,特亏! 3 、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己,养生重于救命,特对! 4 、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才能终有好报,特灵! 5 、别忽视了与你有缘者,等繁华落尽,你才明白知音难觅,特悔! 顺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乐享受人生每一天!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 “ 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 “ 将来 ” 、 “ 总有一天 ” 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 “ 找机会 ” 。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信给另外一半,表达浓郁的情意,或者想让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有人说:你该尽情地跳舞,好像没有人看一样。 你该尽情地爱人,好像从来不会受伤害一样。 我也要尽情地跳舞,尽情地爱。 你呢?第一件事是不是与好朋友分享这想法? 你看完这篇短文后,可以马上起身去擦桌子,或洗碗;可以把报纸放一边,闭起眼睛沉思一会;也可以把这篇短文拷贝下来,传给很多朋友。 分享此文,愿珍惜每一天,珍惜属于自己的身体 .
16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莫言:《虚伪的教育》
热度 3 baiyuxiao 2013-1-4 14:36
莫言:《虚伪的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97df101013vsc.html (2012-11-30 09:05:36)   不久前,由北京的几家报刊牵头,发起了一场对现行语文教育的声讨。说 “ 声讨 ” 似乎激烈了点,那就改成 “ 讨论 ” 吧。这场讨论,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可以说是义愤填膺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而且,据说这些文章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我是一个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的人。 “ 文化大革命 ” 时,因为家庭出身中农,也由于我敢于跟那些当了红卫兵头子的老师对抗,所以,小学还没毕业就被赶出了校门。后来到了部队,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后,才考进一所部队艺术院校学习。我没有进过一天中学课堂,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基本上不了解。我有一个正在读中学的女儿,她经常来问我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她可能以为当了作家的父亲解答几个中学语文方面的问题不成问题,但面对着她的问题,我从来没给过她一个肯定的回答。我总是含含糊糊地谈谈我的看法,然后要她去问老师并且一定要以老师的说法为准。我的不自信是因为我没按部就班地念中学,骨子里深藏着自卑。但读了那些受过完整教育、甚至正在教语文的人写的文章,才知道他们的境遇与我差不多,心里多多少少地得了一点安慰。   认真地读了那些讨论文章,又粗粗地翻看了女儿的语文课本,我感到,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从教材的选定到教学的目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自满自足的体系,要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有的文章,对我们几十年基本不变的教材提出批评,其实,教材仅仅是教育目的的产物,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材。 “ 文化大革命 ” 前,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 “ 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 , “ 文化大革命 ” 后,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换了一些提法,但骨子里还是老一套。而教育目的,不是几个编审教材的书生能够决定的。我看到了那个编教材的人吞吞吐吐地发言,知道他们有难言之隐。正因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带有如此强烈的政治够 “ 红 ” ,还不够 “ 无产阶级 ” ,那就只学《 毛主席语录 》。我在小学学习五年,有两年就是把一本大开本的《 毛主席语录 》当了语文教材。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后,又把 “ 文化大革命 ” 前的教材当成了好东西,几乎全盘恢复。其实, “ 文化大革命色彩,所以也就只能编出这样的教材。就是这样的教材,在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还给彻底地否定了,因为它还不 ” 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建国以来共产党所犯错误长期积累后的必然爆发。共产党 “ 文革 ” 前所犯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文革 ” 后,共产党在不断地纠正 “ 文革 ” 前的错误,但我们的语文教材却没有跟着变化。于是也就出现了被许多人猛烈抨击的现象:在不提阶级斗争多少年后,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还有那么多 “ 革命 ” 文章。文学界早就对统治了中国散文界几十年的那种类型化散文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这些虚假成性的文章早就没人要读,但我们的教材还把它们当成光辉的范文,硬逼着老师升虚火,强抒 “ 无产阶级 ” 之情,硬逼着 90 年代的学生,去摹仿他们那种假大空的文体。也许,这些文章的作者,在写这些文章时,抒发的确是他们当时的真实感情,但这些人现在活着的也不写这样的文章了,他们批评起共产党的错误来,比我们这些所谓的 “ 有问题 ” 的作家还要刻薄,他们自己也未必承认,那些被选进了教材,教育了几代中国人的文章,就是他们最好的文章。他们未必不对当年自己在 “ 左 ” 的思想指导下的创作进行反思。他们现在的创作也是充满了 “ 人情味 ” 、充满了 “ 不健康的情调 ” 的呀!这些最 “ 革命 ” 的作家早已变成了美丽的蝴蝶满世界飞翔着传播爱心,但我们还在强逼着孩子们学习他们那些咬牙切齿的文章。   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里, “ 人道主义 ”“ 人性 ” ,都被打上了 “ 资产阶级 ” 或是 “ 小资产阶级 ” 的标签,进一步发展就是谈情色变,经常被引用的就是鲁迅那句话, “ 贾府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 ” ,其实鲁迅也不是焦大,他也不敢肯定地说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共产党进城以后,多少 “ 焦大 ” 改造了家庭,娶了成千上万的 “ 林妹妹 ” 做老婆。但人们不敢面对现实,尤其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鲁迅先生通过阿 Q 揭示了部分 “ 国民性 ” ,鲁迅先生还用他那些匕首般的杂文,揭示了中国人的虚伪。这是更为普遍的 “ 国民性 ” 。因为虚伪,我们口是心非;因为虚伪,我们亦人亦鬼;因为虚伪,我们明明爱美人,却把美人说成是洪水猛兽。更为可怕的是,长期的虚伪,形成了习惯,使我们把虚伪当成了诚实。我们明明满口谎言,却并不因为说谎而产生一点羞赧之心。这就来了,明明我的儿女公费留学后全都不回来了,我还是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不回来的留学生;明明我的儿女在国外过着好日子,我却义正辞严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明明我们知道教材里许多文章是假话空话,连文章的作者自己也不相信,但我们还是逼着孩子们当成真理来学习。明明我们每个人都有那种 “ 病态 ” 的 “ 资产阶级 ” 感情,但我们却硬要消灭学生头脑中的这种感情。我们教材中的有些文章作者明明是表达了自己的 “ 资产阶级 ” 感情,我们却硬要给人家进行 “ 无产阶级 ” 的解释。   问题还是回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上来吧,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能够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允许摹仿着教材上的光辉样板抒发 “ 无产阶级 ” 感情);我们要培养的是思想 “ 健康 ” 的接班人,并不需要感情细腻的 “ 小资产阶级 ” ;我们恨不得让后代都像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乖孩子,决不希望培养出在思想上敢于标新立异的 “ 异类 ” 。国家鼓励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标新立异、发明创造,但似乎并不鼓励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标新立异,更不希望你发明创造。尽管国家有宗教政策,允许人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而相信基督教、伊斯兰教或是佛教,但在我们的学校里则决不允许有任何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存在。由此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由此决定了我们要通过语文教育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于是,语文就变成了政治的工具;于是,我们的孩子们的作文,也就必然地成为鹦鹉学舌,千篇一律,抒发着同样的 “ 感情 ” ,编造着同样的故事。我读过我女儿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作文,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倒是她遵照她的中学老师的嘱咐写的那些对她的考试毫无用处的随笔和日记,才多少显示出了一些文学的才华与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真实感情。可见孩子们也知道,写给党和国家看的文章,必须说假话,抒假情,否则你就别想上大学。如果我们的这种教育方法真能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除了相信马克思主义之外什么都不相信的 “ 红色接班人 ” ,那就这样搞下去吧!但事实恰恰相反,孩子们在上学期间就看出了教育的虚伪,就被训练出了不说 “ 人话 ” 的本领,更不必说离开学校进入复杂的社会之后。   细一想,我们的孩子用两种笔调写文章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继承了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那些学子们,用一种笔调写应试的八股文,用另一种笔调填词赋诗写小说。做八股文是正业,关系到个人前程;填词赋诗写小说是副业,是野狐禅。《儒林外史》中鲁编修家的小姐,发现自己的新婚夫婿只会写诗根本不会写八股文,气得当场昏厥,可见不会写八股文连漂亮的小姐也不爱。那时的文人,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屡试不第,绝了科举的望,于是就通过文学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愤懑,譬如蒲松龄。二是科场得意后,但官场上不得意,被贬到天涯海角,但饭还能吃饱,闲来无事,就写诗填词,发泄感情,打发岁月,如苏轼等人。当然流芳百世的是他们的诗词小说,而不是让他们金榜题了名的八股文章。当然,考中了举人进士的人成千上万,但大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了名字,蒲松龄的名字却永垂不朽。我们的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之后,大概再也不会用那种笔调写那种应试文章,就像用一块砖头敲门,门敲开了,砖头肯定要扔掉。 90 年代的语文教育,实在不应该为了帮学生雕琢一块砖头费这样大的力气。   这就让人想起了高考。   即便有朝一日高考与中考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语文教材也编订得让人满意,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必然地提高了文学素养、并由此进而提高了人的素质了呢?我想也未必。这未必的原因就是虽然我们有了好的教材、有了好的考试方法,但我们未必有那么多好的、起码是合格的语文老师。好的老师,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好的老师哪里来?当然主要是通过师范学校的培养。城市的情况我不甚了解,仅就我所接触的农村而言,其实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报师范的。即便是师范毕业的优秀学生,也并不一定去当老师。必须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最上等的职业还是当官,当官的工资尽管不比教师高,但人们都知道,大多数当官的并不靠工资吃饭。他们合法地享受着最好的东西,他们即便不贪污不受贿也可以活得比老百姓好得多。无论什么人下了岗,当官的也不会下岗。常常听说某地拖欠教师的工资,可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地方拖欠了书记或是县长的工资。一个中学教师被任命为哪怕是穷乡的乡长,都要摆酒宴庆贺;但如果让一个乡长去当中学教师,他很可能要上吊。当然,真正优秀的人也未必当得上官。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就很难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有了好的教材,没有好的老师,恐怕也无济于事。所以,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际上牵扯到方方面面。什么时候当官的都想当教师了,别说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这点问题,再大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我认为,语文水平的提高,大量阅读非常重要。在目前教育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让学校拿出大量的钱来购买图书很不现实,我们为什么不能像 “ 文革 ” 前那样,把语文教材分成《汉语》和《文学》两本教材呢?我幼时失学在家,反复阅读家兄用过的《文学》课本,感到受益很大。我最初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就是那几本《文学》课本培养起来的。另外,我觉得,我们没必要让中学生掌握那么多语法和逻辑之类的知识,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放到大学中文系里学。我感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至于语法逻辑之类,八十岁也可以学得会,而且很可能因为有了多年的使用语言的实践,学起来会事半功倍。让孩子们像拌黄瓜菜一样去学那些枯燥的逻辑、语法,毫无疑问是一桩苦差事,我们完全可以把语文课教学搞得妙趣盎然。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也用不到自己的母语的语法,一个基本上不懂语法的人,完全可以正确地使用母语说话和写作。既然我们提倡学以致用,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学那些对大多数人无用的东西呢?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能进行这样的改革,我们的大学中文系就多了一条存在的理由。大学中文系培养的就是精通汉语语法和逻辑的专门家,他们研究汉语的发展与历史,他们毕业后可以教中国人学汉语,也可以教外国人学汉语。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篇文章,小学生在学,中学生也学,大学生也在学。我想,如果把语文比喻成一台钢琴,那么,的确需要一些人学设计、学修理,而绝大多数的人,只要学会演奏就行了。肖邦未必能修理钢琴,沈从文未必能写出一本语法方面的书,而写了很多语法书的吕叔湘,好像也没能写出一部很好的小说。
2157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言真的“会讲故事”吗?
热度 1 张厚刚 2013-1-1 15:55
莫言在获奖感言中称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马悦然也称赞他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媒体人只关心“作为事件”的莫言、“作为事件”的文学,人云亦云倒也无可厚非,可也有不少的学者,也在瞎起哄,称莫言是“会讲故事的人”,甚至说成是“最会讲故事的人”,真是胡说八道的可以! 莫言讲得是啥故事?颁奖感言的故事,用恋母情结绕避了政治与文学交缠的尴尬,其小说中《酒国》、《四十一炮》,故事讲得半边拉块,东扯葫芦西扯瓢,叙述人变来变去地,必须经过耐心地还原,才能得到一个稍加完整的故事;《红高粱》、《檀香刑》讲得血乎淋啦地,听着都恶心。《生死疲劳》故事讲得虚哄扎哈地,这算啥会讲故事? 实际上,莫言无意给大家讲故事,我敢说,莫言讲得故事肯定没酒桌上听到的段子精彩。 那照你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瞎了狗眼,莫言一无是处了? 非也!莫言的文学价值恰恰在于其故事背后的,巨大隐喻。他所言说的文字字义后边,隐藏着他的创作的秘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得诺贝尔有感
bioysy 2012-12-28 13:41
呵呵,他得奖的主要原因是:人家用中文在写做然后被翻译成了其它国家的文字。那么自然科学界要得诺奖是不是有参考价值?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追,那得追到猴年马月,如果有大量的中文科学作品被翻译成其它文字,那么诺奖本身可能都并不重要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愿小玉长大的时候别再玩命的学那破英语,呵呵,这是一个父亲的心愿。
个人分类: 宝贝如玉|2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俺真是out了”之“莫言笔下的洋牧师”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2-12-27 18:34
《丰乳肥臀》据说是莫言最看重的一部长篇小说, 莫大侠获炸药奖之后咱家也不能免俗, 跟风读了一点, 艺术水平说实话我一个文艺盲没有能力评价。 但俺搞不明白的是那位瑞典来的马洛亚牧师, 他居然会与中国女人私通借种, 最后还会跳楼自杀, 莫言知不知道这些都是违背基督教基本教义的行为? 当然, 牧师也可能严重违反基督教义, 正如教授可能会学术不端抄袭伪造数据, 但是教授这么做的时候, 不会很坦然很公开。 但是在莫大侠的文字中好像他在叙述一件很平常的事。 难道是因为莫言没有读过什么书无知造成的错误? 我好像也没有看到有人对此质疑。 看来,俺真是out了!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376 次阅读|19 个评论
方舟子敢不敢打莫言著作涉嫌代笔的假呢?
热度 2 sz1961sy 2012-12-21 10:20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绝对不是伪命题。请看人家的观点: 方舟子最该打莫言这位有代笔的假作家 送交者: iamback 于 2012-12-20 23:51:17 莫言,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何来文学素养?竟然还是香港大学的名誉博士和青岛科技大学的客座教授。 莫言这水平,把兼通文史,文采飞扬,著作等身,脚踏文学与科学‘方舟’的方舟子博士往哪里放呢? 更可气的是,这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莫言,竟然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家。 早在打韩寒时,方舟子就已经证明,高中没有毕业的韩寒,不可能写出有文采,至少不可能写出比方舟子有文采的文章出来,更不谈文学素养了。 那么,这小学没毕业的莫言,更不可能写出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出来。 答案只有一个:莫言是有代笔的。 所有跟贴: 算啦,你那个韩天才自己烂泥糊不上墙 hei2hei2 (138字节) 12/21 03:51 (201397) 有个问题,谁给莫言代笔呢? 爱玩儿 (259字节) 12/21 00:48 (201394) 其实他也很想打,也摇摇欲试过,不是从打假的角度,而是 时雨 (91字节) 12/21 00:10 (201391) 他是这样贬低莫言的 爱玩儿 (371字节) 12/21 00:32 (201393) 他就欣赏那些死了的人,活着的一个没看上, 时雨 (38字节) 12/21 01:33 (201395) FZZ是最伟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谁是第二伟大的呢? 爱玩儿 (21字节) 12/21 07:57 (201405) 见内。 harry (19字节) 12/21 08:42 (201407) 当然是硕士学位论文90%抄袭的那位 (无内容) YIXing2 (0字节) 12/21 08:42 (201406)
个人分类: 方舟子获国际奖|4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听莫言讲故事,又想起了我的奶奶
热度 9 Furaibo 2012-12-19 20:00
奶奶离开我们快二十年了,我时常想起她、梦见她。 这一次听莫言讲故事,又想起了我的奶奶。 我小时候,家里也会来些乞讨的。他们敲开门,你不叫他,他不会进入院子,就在门口等着。 有一次,我拿起一块吃剩下的面卷子(是玉米加白面和的,当时在我们村差不多是最好的了), 刚要出屋门时,被奶奶拉住了。“不能给人家吃剩的,你掰一半咱没吃过的给人送去。” 这就是我的奶奶,一个善良、明事理的农村妇女。 我想念我的奶奶。
个人分类: 往日偶拾|3976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从莫言变成“莫言”想起王小波变成“沉默的大多数”:一片腊肉
热度 6 liuli66 2012-12-16 21:32
摘自《沉默的大多数》 在三年困难时期, 有一天开饭时, 每人碗里有一小片腊肉。 我弟弟见了以后, 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 冲上阳台, 朝全世界放声高呼: 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 结果是被我爸爸拖回来臭揍了一顿。 经过这样的教育,我一直比较深沉。
个人分类: 杂感|7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ZT 大于:莫言谎言系列大揭底(1-11)
热度 1 huangwd99 2012-12-16 19:45
ZT 大于:莫言谎言系列大揭底(1-11) + w/image 附——童年莫言和他堂姐管谟华的合影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1) 大于 强国论坛 2012-12-09 18:20:15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一)莫言的出生 莫言,原名管谟业,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农历乙未,正月二十五,属羊。那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第六年。 莫言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诞生:1955年春天,我出生在高密东北乡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里。我出生的房子又矮又破,四处漏风,上面漏雨,墙壁和房笆被多年的 炊烟熏得漆黑。根据村里古老的习俗,产妇分娩时,身下要垫上从大街上扫来的浮土,新生儿一出母腹,就落在这土上……我当然也是首先落在了那堆由父亲从大街 上扫来的被千人万人踩践过、混杂着牛羊粪便和野草种子的浮土上。 这个“高密东北乡”,如今实指高密东北部的河崖、大栏两个原公社的区域,随着朝代更迭和时代变迁,明清时的旧称“高密东北乡”,先后改为河崖公社、大栏乡、河崖镇、夏庄镇、胶河疏港物流园区。这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叫平安庄,旧名“三份子”。 莫言出生的这间又矮又破的房子,在平安庄村的西北角一座老宅院子里。莫言的大哥管谟贤1943年,姐姐管谟芬1946年,二哥管谟欣1950年,都出生在 这里。老四管谟业(莫言)和大哥相差12岁,都属羊。管谟业的女儿管笑笑,也在这个老宅里出生。其中,至少应该还有莫言两个夭折的姐姐。莫言的大哥解释 说,“我们农村养十个孩子能活五个就不错了”,这当然是指解放前和解放初期。 据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介绍,这个房子是民国元年盖的,1966年翻新,至今已有20多年没人住了。莫言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 莫言还有另外一个“生日”:1956年3 月25日。例如在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介绍就是: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 密市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 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 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 《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 "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之后有多部小说引起巨大反响。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不过,这个“生日”是不真实的。叶开在《莫言评传》中的说明是:从1973年开始,每年都报名参军的莫言终于在1976年蒙混过关,当上了光荣的人民解放 军,得以暂时地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这时,莫言已经二十一岁了,是一个年纪很大的新兵,比班长的年纪还大。到了1980年,二十五岁的莫言要提干 了,上面忽然下文件说,提干的最高年龄限制为二十四岁。莫言惊出了一身冷汗,有走投无路的感觉。莫言得到了一个常州籍干事的暗示:农村兵的年龄很少有准确 的,你们的年龄、你们的学历都是随便填的。莫言赶紧奔回老家,到乡里找了一个朋友,把生日改成了1956年3月25日。就这样,通过修改生日,莫言提干成 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又一次蒙混过关。在莫言的成长历程中,通过“蒙混过关”的方式,他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蒙混过关”,他付出了双 倍的努力。莫言一直为自己修改了生日而感到遗憾,出书时,就把准确的生日--1955年2月17日--写在书上,但是身份证上,出生年月日还是1956年 3月25日。 叶开的评论是:就像很多同代人一样,莫言的两个生日中,前一个是他诞生的真实记载,后一个属于社会性的需求。这种误差的背后隐藏着有趣的、带有浓重历史印记的秘密,似乎暗喻着莫言的双重生存姿态:精神王国里的君主和现实生活中的仆人。 莫言的故事在时间背景上往往比较模糊甚至“穿越”,在大于这个《“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中则特别讲究这个“时间”,因为在这些时间的阴差阳错中往往决定着莫言故事的真假成分乃至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签名档 12月26日是中国人民的“人民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主人。人民节的设立,将使人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发挥自己的主人作用,对人民思想的真正解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民节要激励人民大胆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主动地参与人民民主监督,勇敢地捍卫人民的政权。每过人民节,人民就会想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想到自己的历史责 任。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2/2/125122598.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2) 发表于2012-12-10 15:16:01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二)莫言的幼年故事 莫言的幼年指的是他3岁到入学读书这个时间段。莫言的幼年的故事不多,影响比较大的是两件事。 一件是他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中说到的“打碎热水瓶”的故事——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 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一件是他大哥管谟贤说的莫言“3岁掉进粪池”的故事 本来,穷人家的孩子本就不值钱,尤其是孩子多了,那简直就像小猫小狗一样地养着,没有人,也没有时间专门对孩子加以关心呵护。记得大概是1958年暑假的 一天,我正在院子里的杏树下看一本小说,忽然听到厕所里(农村叫“圈”)“噗通”一声,好像有什么东西掉到水里。跑进去一看,掉到圈里的竟然是小莫言。 夏天的圈里都是水,水面上漂着粪便蛆虫和草木灰。那时莫言才3岁,正在挣扎着, 形势非常危险。我赶紧把他捞上来,扛在肩上,从院子里洗衣盆边抓了一块肥皂就往河里跑。那时胶河里有水,水深流急,被太阳晒得热乎乎的。我把小莫言按到水 里,先冲洗了身上的脏东西,然后打了两遍肥皂,把他从头到脚洗干净,背着他回了家。把他放在炕上,人已经蔫了,无精打采,如同生了一场病。奶奶和母亲知道 了,又把他说了一顿:“没把你淹死还不是‘闯着’(侥幸)!” 莫言“3岁掉进粪池”故事的时间比较明确,“大概是1958年暑假的一天”。“打碎热水瓶”故事的时间有点模糊,但是,从“去公共食堂打开水”的情节分析,也应该是在1958年下半年,最迟也是1959年初。 大于这个分析的根据是“山东省情资料库—农业库—第二卷 生产关系变革 第三类 农村人民公社 ”的记录—— 第一辑 人民公社初期体制的主要特征 四、分配上推行供给制 公社化初期,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决议》精神,对分配制度规定:首先是实行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柴、米、油、盐、酱、醋、菜由食堂统一供给;其次实 行集体福利制度,公社应举办公共食堂,建立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敬老院)、医院、理发室等集体福利事业;第三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制度。并要求加强共产主义教 育,使干部、社员能够以共产主义精神对待分配问题。有的地方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教育、医疗等全部包下来,实行所谓“八包”、“十包”等供给制办法。1958年 10月不完全统计,全省办公共食堂24.7万处,参加农户92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2%,幼儿园3.9万多个, 还有缝纫组、理发室、养老院等。供给制部分,一般占分配总收入的70%~80%。1959年全省农村人民公社人均分配纯收入只有39.5元。除供给制部分 外,每个劳动日工值只有几分钱,不少社队根本分不到钱,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辑 人民公社的整顿 三、解散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当时曾作为“共产主义因素”,大加提倡,强制推行,但不久以后,公共食堂浪费大量粮食,农民吃不饱、吃不好的弊病就显露无遗,受到或 明或暗的抵制。进入1959年, 由于口粮越来越紧缺,公共食堂难以为继,多数已经名存实亡。贯彻中共中央“十二条”后,公共食堂逐步解散,到1962年贯彻《农村人民 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后,全省农村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全部解散。社员的口粮直接分配到户。 不知道北方农村过去的生活习惯,我们南方农村在公社化以前是不太讲究饮水卫生的,大多数人都的直接喝生水。如果公共食堂还能够为社员供应开水,那应该是公 共食堂办得红火的时候,那时候莫言应该还不会“因为饥饿无力”。要是到了“口粮越来越紧缺,公共食堂难以为继,多数已经名存实亡”的情况,按管谟贤说的 “说到饥饿,其实从1958年秋后就开始了------我们吃过茅草根、树皮、棉籽皮、麸子苗、荠荠毛”,“莫言上小学时,还吃过煤块”,那么食堂还为社 员供应开水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这个分析不错,那么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的莫言“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应该是4岁左右。让4岁左右的孩子去做这种带有危险性的家务劳动,莫言本想赞美母亲,实际效果结果却批评了自己的母亲。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再就是,他大哥说的莫言“3岁掉进粪池”故事的原因也不合常理。带过孩子的都知道,3岁左右的孩子是最容易出意外事故的。现在条件这么好了,不还是经常发 生孩子出高楼跌落下来的事故吗?具体来说,莫言掉进粪池是在自己家里,即使奶奶和母亲忙不过来,他大哥自己不是“正在院子里的杏树下看一本小说”吗?怎么 能够说“没有人,也没有时间专门对孩子加以关心呵护”呢?倒是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打工,留守的孩子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毕节死于垃圾箱的5个 孩子,就是惨痛的例证。 大于认为,这两个故事都害于细节,所以大于希望一些靠编故事吃饭和借演绎消闲的人都要特别注意“细节”,因为有时候细节往往能够决定成败。 说到“细节”,还可以提一提管大哥“赶紧把他捞上来,扛在肩上,从院子里洗衣盆边抓了”的那“一块肥皂”。“肥皂的香味很好闻,莫言现在谈起此事还能回忆 起肥皂的香味”。大于的印象是,那个年代农村一般穷人家洗衣服 多用棒槌、皂荚、土碱、草木灰水等,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才用肥皂,香皂就更是稀罕用品。莫言家的肥皂可以随意地放在院子里的洗衣盆边,说明是常用之物,也说 明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很差。当然,这样的小细节无关大局,只是随便提提,还不至于决定故事的成败。 ---------- 导读1——“提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让13岁的二姐,9岁的二哥去干才合适,让4岁的莫言去不合情理。 导读2——1958年暑假,莫言的大哥、二姐、二哥应该都放假在家,父母为什么不安排他们带带这个3岁的小弟弟? 导读3——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是上海华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后来还当过中学副校长,但是这个故事演绎得不合格。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25144265.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3) 发表于2012-12-10 20:16:52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三)莫言记忆中最痛苦的故事 这是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中说到的第二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故事——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 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 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 人,并不是一个人。” 这个故事的时间也不明确。如果真的有这个事,按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应该发生在1960年或1961年的收获季节,即莫言5、6岁的时候。要是莫言年龄再 大一点,面对这种奇耻大辱,可能就会冲上去,打不赢咬也要咬那看守人一口。不过,大于认为这个故事虚构的成分比较多,编的很不好。 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农村情况的就知道,1960年或1961年的时候,虽然建立新中国有十来年了,但封建残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消除的。那时候的农村,尽管人 民内部已经普及了民主思想,但内部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除了权,势的作用很大。所谓势,就是一个家族的人多不多,有没有面子。一个家 族人多势大,面子就大,其它人就不敢随便欺侮。那时候的农民受苦受累拼命也想多生几个崽,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在农村可能被欺侮的除了五类分子,再就是势单力薄的外来户、半边户或没有儿子的绝户。但是,莫言的家庭不是这种弱势家庭。他家庭的成份是上中 农,父亲管贻范是乡里出名的文化人,当时任大队会计;莫言的父亲和五叔兄弟俩一直未分家,莫言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五叔有三个儿子,是一个10多口人的 大家庭。此外,他的姑姑管贻兰是公社干部,四叔管贻寿是他们生产队的队长。这样的家庭,在农村不说势大,至少是别人不敢随便欺侮的。 然而,在莫言的故事里,“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根本没有把他母亲当人看,没收了他们拣到的麦穗,扇得他“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还“吹着口哨扬长而 去”。这个看守人肯定不是上级机关的特派员,应该就是他们生产队的社员。据大于在农村的经验,如果真的发生了他母亲这样被欺侮的事,不要等到莫言多年之后 去想找他报仇,当时就会在村子里闹出一场轩然大波。如果对方不认错,还会结成长期冤家。因为当年是特别强调“打人犯法”这个法律知识的。记得也就在 1960年的时候,大于为家里排队买肉,批评了一个身材高大的想插队的男子,被这个男子在头上拍了一下,大于就是用“打人犯法”作武器,逼得他老老实实跟 着矮他一大截的大于到派出所去评理。像莫言这样的家庭,家里的主妇被本队社员那样无端打了,哪有忍气吞声就过去了的道理。 所以,大于认为莫言的这个故事要么是虚构的,要么另有隐情。不管是虚构的还是另有隐情,大于都觉得莫言在那种场合讲这种故事很傻,因为它对谁都没有好处。 ---------- 导读1——莫言的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会说明什么? 导读2—— 现在农村集体成一盘散沙,不少地方宗族组织在乡村乡村强势,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25154919.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4) 发表于2012-12-11 17:15:41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四)莫言小学的入学与辍学 莫言小学的入学与辍学的故事版本太多,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 例如,当下流传比较多的《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的说法是: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 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而在《放诞者莫言》中的说法是:莫言5岁上学,这在城市孩子中算不了什么,但在当地农村孩子中是绝无仅有的。莫言穿开裆裤上学,念了好几次一年级。有一年 ——莫言没有说清楚是几年级的时候——莫言出了一件事情:因为他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老师像奴隶主、学生像奴隶,学校给了他一个警告处分。此 后,他就成了学校著名的坏学生,就像长大后他成了文坛上著名的作家一样。因为说话惹祸,这是一个开端。------莫言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 命”开始了。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无书可念,以揭发老师的反革命思想为能事。莫言于是又惹了祸:他和一位同学因为偷看两位老师的调情并张扬了出去,得罪了 老师,于是,在他升中学的时候,老师便以莫言出身中农为由,剥夺了他继续读书的权利。莫言于是辍学了,成了人民公社的一名小社员。 在《莫言因文革辍学务农 少时当作家为娶石匠女儿》中的说法是: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莫言的文学功底很好,作文写得非常漂亮,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诵。1967年小学五年级时,他 因文革和得罪别人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放牛娃。莫言曾说,他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文匯報”《管謨賢:莫言創作背後的苦難》的说法是:1967年,上海發生造反派頭目王洪文奪權的「一月革命」。 管謨賢回鄉探親時,帶回家一些上海造反派印製的宣傳品。他還把上海學生「停課鬧革命」當成新鮮事告訴弟弟。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莫言,聽到此言也想造反,並 去學校撕了課程表。在接待串聯學生的接待站尿床後,莫言被送回高密。近乎小孩胡鬧的造反結束了,學校決定把他開除,老師們還要寫信去上海反映管謨賢鼓動弟 弟造反。多年來,管謨賢對這件事一直心存內疚,認為是自己的影響導致弟弟輟學。 而《莫言的家乡和家族“:不做人上人 也不能做人下人”》的说法是:“我讲了上海学生造反的情况,启发了莫言到学校里宣传这些造反理论,还说学校领导、教师是奴隶主,学生是奴隶,还编什么黑板 报,成立什么战斗队。后来他带上几个小伙伴外出串联,到了胶县在接待站住了一晚,给人家褥子上画了一个大地图(尿炕),吓得跑回了家。”管谟贤向南方周末 记者回忆。后来,在学校喊了几句“打倒”、“造反”的管谟业,被学校劝退回家。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还有一个说法:莫言五年级就不上学了,被学校开除了。原因是造反,这个事我心里很内疚。因为当时我上大学,1967年上海一夜“革命夺 权”了,传单我带了回来,他看了以后就造反了,说有人反对毛主席,我们要保卫。到学校里就把作业本撕了造反,骂老师是奴隶主。因为这个,他没得上学了,上 初中都是贫下中农推荐,推荐不到你,你是中农的孩子。 还有一些说法,但叶开在《莫言评传》中对这个事写得最详细——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毕竟是在大城市念书的,见多识广,讽刺小革命家莫言他们小打小闹,跟给小狗搔痒似的。 莫言不服,联合几个死党,一夜之间也扯起了一面大旗,成立了“蒺藜战斗队”,并且亲自写了一篇战斗宣言: 造反造反造他妈的反,毛主席号召我们造反!砸烂砸烂全砸烂,砸烂资产阶级教育路线! 这可能是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革命的本质就是暴力。 战斗小英雄们在学校里张贴了大字报,杀气腾腾,一副要干大事业的样子。可惜革命队伍出现了叛徒,有人向班主任“狼”老师告密。反革命势力大举反扑,把小英 雄们的光辉事业消灭于萌芽之中。“狼”老师揪出了少年莫言这个躲藏在幕后的黑手之后,还不罢休,认为他的背后还有更大的黑手,丰富的联想直接指向了莫言的 大哥管谟贤。 这种怀疑让莫言一家惶惶不安,因为这种怀疑和调查,很有可能影响到他大哥管谟贤的前途。当时莫言大哥管谟贤是他们一家的骄傲,也是全村羡慕的对象,像大熊猫一样珍贵。如果因为少年莫言的造反举动影响了大哥的前途,那么少年莫言的革命行动所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莫言一度怀疑,自己不能上农业联合中学,是这位班主任“狼”老师在从中作梗。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故事另有其人。 王校长和夫人尚老师被关押在寒冷的小厢房里,革命老师们则躲进温暖的办公室,让学生们值班,负责去偷听校长和他的老婆到底说了一些什么反动言论。少年莫言 和一个名叫张立新的同学悄悄地埋伏在小厢房外面,伸长了耳朵,支起来听,可是根本听不到校长和他老婆的任何声音,反而被寒冷的天气冻得直跺脚。 就在这时,他们闻到了一股香味。 这是一股熟悉而又陌生的香味。 少年莫言和张立新像机警的小老鼠一样,闻着香味,顺藤摸瓜,迷迷糊糊地摸到了老师办公室窗外。让他们流口水的、从而丧失了阶级警惕性的香味源源不断地从办公室的门缝里飘出来,从他们的鼻孔钻进去,搅得他们心乱如麻。 老师办公室里温暖如春,灯光如昼。更加让少年莫言和同学张立新感到心乱如麻的是,他们看见学校革命教师的带头大哥,正笑眯眯地捧着一把在暖气炉上烤得香喷喷的花生,往代课老师、贫农代表郑红英的胸脯里塞。 他们被自己看到的这个景象惊呆了。 十一岁大的少年,对男女情爱的事情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因而是不懂装懂,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上,怎么也无法轻松。 第二天,张立新同学就在黑板上把这幅图画下来了,还配上了解说文字。 莫言说图画很流氓,比他们亲眼看到的还要流氓。张立新究竟是图画的天才还是一个笨蛋,我们不得而知。从传播的效果上来讲,张立新达到了目的。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革命老师不仅买了花生吃,还在教师办公室里耍流氓。 事情追查下来,知道是张立新同学干的。 张立新同学是烈属后代,根正苗红,有豁免权,郑红英不敢得罪他,从犯莫言就遭了殃。 小学五年级毕业,其他同学都升上了村里新成立的农业联合中学,少年莫言被郑红英剥夺了上中学的权利。莫言的姐姐跟郑红英关系比较好,就去问郑红英为什么不 让莫言上学。郑红英嘴巴一撇说:“上边有指示,从今之后,‘地富反坏右’的孩子一律不准读书,中农的孩子最多只能读到小学,要不无产阶级的江山就会改变颜 色。” 在瑞典名校斯德哥尔摩大学交流时,主办方请莫言在现场就文学、写作与世界观等方面回答听众与主持人的提问。在回答提问时莫言说了一段引发网友争议的话: “我的小说里有政治,你们会在我的小说里发现非常丰富的政治。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读者,你会发现,文学远远比政治要美好。政治教人打架,文学教人恋爱…… 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心一点教人打架的政治。”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从莫言身上演绎出来的这些故事,个个都没有离开“政治”,无不是在“教人打架”。 从上面这些说法中,大于能够理清的线索是,1960年莫言被家人送进村小学,可能是念了两个一年级,1966年读五年级,“文化大革命”中,莫言辍了学。 至于辍学的原因,究竟是被剥夺、被開除、被劝退,还是自己不去了?大于没有调查不好下结论。不过,根据大于的文革经验,那时候虽然派斗很厉害,但是无论是 造反派、保守派,还是当权派,都不会把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的造反行为当一回事,什么“‘地富反坏右’的孩子一律不准读书,中农的孩子最多只能读到小学” 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莫言真的是因为“得罪别人被迫辍学”,那么其中肯定还会有一个比较复杂的“打架”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主角肯定不是莫言,媒体 上的这些故事,不过是“打架”双方的一面之词。 只读了几年小学的莫言能够成为一个名作家,本来是一个反思我们教育的好的实例故事。媒体炒作一下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偏偏要往“教人打架”的路子上去炒呢?结果炒来炒去,炒出的可能会是莫言家人的难言之隐。 ---------- 导读1——莫言小学王校长的女儿是莫言大哥的同学,大家关系很好,大哥放假回家还会带莫言去校长家里玩。他大哥怎么不管莫言读书的事? 导读2——距离莫言家只有五十米“农业联合中学”是新成立的,显然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读上中学。所以,莫言没有进中学确实是很奇怪的事。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25179549.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5) 发表于2012-12-12 10:01:20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五)莫言的“放牧牛羊” 莫言在他的演讲中说——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 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 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 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 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 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 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关于莫言“放牧牛羊”的故事也有许多版本,如在《写作时 我是个皇帝》中说—— 很可惜的是,因为“富裕中农”的可怕成分,莫言小学毕业之后,就被禁止上中学了。他十一岁就早早辍学,回到乡村当一名“小社员”,给生产大队放羊。莫言回 忆说,那时候,放完羊回家,他总能看到小学同学们在农村联合中学里欢快跑动的身影。然后,他就双眼噙着泪水回家。从十一岁到十八岁,莫言都在与大人一起出 工的艰苦劳动中度过。他对乡村的认识,对田野的认识,对动物的认识,对昆虫游鱼的认识,远超那些在学校里背诵语录后去学农的小学同学。他可以长时间地躺在 草地上看着天上流云,长时间地胡思乱想,还可以在家里把大哥上大学之后留下来的词典和几本鲁迅白皮书翻个滚瓜烂熟。我以为,这才是学到了真正的干货。 前面已经看到所谓“因为富裕中农的可怕成分就被禁止上中学”纯属瞎扯谈,那么他十一岁就当了一名“小社员”给生产大队放羊与大人一起出工是不是没有扯谈呢? 虽然大于开始对十一岁与大人一起出工有些怀疑,但对他给生产大队放羊还是相信的。因为莫言自己也说过:我小时候确实放过很长时间的牛,因为我小学五年级就 辍学了,然后就回家劳动,年龄比较小,也参加不了太沉重的体力劳动,就让我放牛,经常会在一个人很寂寞的时候,哼两句茂腔的。”“我五年级就辍学了,放牛 放羊,要想交流只能跟动物植物交流。” 但是,看了央视网说的:“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个孤独的少年 牵着一头牛 上午出去有时候中午也不回来 举目看到蓝天白云天上的鸟 地上的青草蚂蚱各种小动物 带着我那头牛 非常孤独。”大于产生了疑问,生产队一般都有一个牛群,怎么只有一头牛呢? 带着这个问题,在网上搜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于终于在《北京日报》关于第2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报道中找到如下内容—— 有读者问莫言的读书心得,莫言说:“我其实没有什么读书心得,小时候很难找到书,找到一本书就赶快钻到草垛里赶快读完。当时我家养了几头羊,父母给我的任务就是放学以后去放羊,我借到书之后也不管羊了,先把书读完。” 在《莫言评传》中补充说:“小社员莫言放羊两年,还干过其他乱七八糟的活,慢慢地就到了十三岁左右,非常想混进大人的队伍,跟着大人们一起在田里干活。那 个时候是生产队,不是像后来的包干到户那样,自己干多少自己得多少,大家凑在一起瞎呼隆,像前文引用过的莫言大哥管谟贤先生文章里写的那样:队长敲钟,队 员集中;说要出发,睡眼矇眬。来到田边,先吸一筒;中间午休,谈笑生风。下午再休,懒如菜虫;天南海北,闲谈轻松。这种生活,其乐无穷。 小社员莫言一个人早出晚归地放羊牧牛,非常孤独和苦闷,他极其向往那种大家一起谈天说地的快乐劳动生活。小社员莫言的四叔那时在生产队里当队长,莫言央求 四叔让他参加割麦子。” 原来,有神论者莫言小学未毕业辍学后还没有资格跟着大人们一起在田里干活,他放牧的牛羊是自己家里的牛羊! 感谢莫言!非常的感谢莫言!为什么要感谢莫言?因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澄清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请看—— 人民网强国论坛:想当初,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养鸡,却每个月必须上缴规定数量的鸡蛋。疯狂年代!疯狂的人!!(清风幽幽 2010-01-21 13:34:40) 凯迪社区 中间地带:过去搞左的那套东西,刮共产风,吃大锅饭,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许养鸡养鸭养猪养牛,不许种自留地,不许搞集市交易------(大老粗说真话 于 2012/4/10 19:43:02 发布) 这只是随便搜出的两个帖子,莫言的亲身经历证明这些指责都是不实之词,所以要感谢他。 但是,感谢过后大于又要鄙视莫言!为什么又要鄙视他?因为莫言不可能不知道这种指责,不要说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作为一个“有神论者”凭着对神明在上的相信,他为什么就不能站出来对这种谣诼说说真话讲讲实话呢? ---------- 导读1——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有意无意地掩盖了莫言放牧的牛羊是自家的事实? 导读2—— 你知道莫言家为什么要养牛吗?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25193423.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6) 发表于2012-12-12 18:16:50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六)莫言家为什么要养牛? 莫言说:“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 前面已经说到,莫言放牧的牛羊是自家的。养几头羊很正常,可以自家吃也可以上自由市场卖。可是在大于的印象中,当时我们南方对牛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为什 么莫言家还要养牛呢? 大于不了解北方农村的规矩,所以下面的分析不太靠谱,欢迎懂行的批评指导。 《莫言评传》中说了莫言一个人早出晚归地放羊牧牛非常孤独和苦闷,极其向往那种大家一起谈天说地的快乐劳动生活,于莫言央求四叔让他参加割麦子。接着写道—— 小社员莫言第一次割麦子,手艺生疏,心慌脚乱,割得慢不说,麦茬子留得还特别长,麦穗落得到处都是,遭到了生产队会计的嘲讽和批评,说他这不是搞生产,而 是搞破坏。四叔只好不让他割麦,让他到割麦的大人后边捡麦穗,还是个边角料的活。这件事情让小社员莫言非常委屈,心里也难过。晚上回家,他向爷爷诉苦。这 位方圆几十里地鼎鼎大名、死活不肯加入生产队的庄稼老把式听了,第二天不动声色地来到了田头。生产队那些后辈油子们大多听闻过管遵义老人家的光辉历史,见 他来了都心里紧张。从前请他到田边指导他都不爱搭理,这会儿现了真身了。他老人家原来在自留地里干活,好多人都来参观学习,他的割麦成了一种表演,很潇 洒,也很得意。莫言说他的镰刀磨得好,看不到手和麦子怎么接触,后面一个麦穗都不掉,麦茬子贴着地面,后面是一排列队士兵似的麦个子。老人家割麦时顺手把 麦子一揽打个活结,成一个漂亮的麦个子,整整齐齐地躺在后面,那活确实漂亮。不像低手割麦,像拉羊屎似的,掉得满地都是麦子,后面还要人捡麦穗。 不过,大于觉得《莫言评传》的文学色彩比较重,不足为信。但是,《莫言的姐姐和莫言〔图文〕》中有一句话让人十分惊讶,莫言的姐夫或姐姐说:“莫言刚上五 年级,文革开始,全是批斗,不上课了;莫言家庭被划分为中农家庭,莫言的爷爷是附近出名的木匠,平时省吃俭用,买了些田;加上家里人口多,经济拮据,莫言 就辍学了。” 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莫言的爷爷怎么可能“买了些田”呢?简直是不可思议。所以,大于认为这个“买了些田”可能是莫言姐夫或姐姐的口误或记者的笔误。不过,大于在莫言大哥管谟贤的《莫言的小说里的人和事》中又看到了下面两段说他父亲的话—— 他对入社是极力反对的,为此,他气得不吃不喝,要带着我分家单干,急得父亲没办法,只好去西王家苓芝把他的姑父、爷爷的姐夫请了来做爷爷的工作,最后达成 协议,同意入社,但约法三章:一,爷爷永远不去农业社里干活;二,农业社要他干木匠活,送到家里来,要现钱;三,农业社一旦垮了台,土地、牲口、农具原样 退回来。 当时他已年过六十,不去队里干活,冒险偷偷地去边远地方开小块荒地种地瓜;夏秋两季,去田野割草,晒干后,等第二年春天送到国营农场,换回大豆、地瓜干。 刚刚四五岁的莫言因野菜难以下咽而围着饭桌哭闹时,爷爷弄来的地瓜干,无疑是比今日之蛋糕饼干更为甘美的食品,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就是说,莫言的爷爷是一个“特色社员”。他可以入社不入工,可以自己到边远地方开小块荒地,可以用干草到国营农场换回大豆、地瓜干。既然如此,那么买其他农民私自开的田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是这样,那么养牛就有了需要,除了耕田,还可以套车送草。 谁说当年的农民没有一点自由,莫言的爷爷就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农民。不过,这些都是大于根据他家人的说法进行的想象和推理,是不是合理,是不是能够反映真 实,需要调查。现在也许没有人有兴趣从这些方面去调查,但是大于觉得这种实事求是的调查很有必要。真实的莫言和莫言的家史实际上是一本比他的作品更为值得 读的书,真要研究莫言,不仅要研究他写出来的东西,更需要研究他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这些他没有写出来的东西或许会更有社会价值。 ---------- 导读1—— 莫言的爷爷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特色社员”? 导读2—— 如果这些情况确实,莫言不应该饿到去吃煤炭的地步。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25213776.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7) 发表于2012-12-13 10:05:36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七)莫言“吃煤”的故事 被诺评委看中《蛙》的第一章第一节以“吃煤”的故事开张,莫言花了不少的笔墨来写渲染小学生饿得“吃煤”的故事。对西方世界来说,这种故事产生的刺激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大于也爱好文学,甚至也写过一些小东西,但对莫言的东西不感兴趣,过去并不关心莫言。看了《蛙》后原以为这只是他惯用的怪诞手法,也不以为然。但是后来发现,原来他早就将这个故事当成真事在广为宣传了。 例如,在1992年6月他的散文《吃相凶恶》中写道—— 1960年春天,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是一个黑暗的春天。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冬天,学校里拉来了一车煤,亮晶晶的, 是好煤。有一个生痨病的同学对我们说那煤很香,越嚼越香。于是我们都去拿来吃,果然是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在下面吃煤,一片咯嘣咯嘣 的声响。老师问我们吃什么,大家齐说吃煤。老师说煤怎么能吃呢?我们张开乌黑的嘴巴说,老师,煤好吃,煤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香极了,老师吃块尝尝吧。 老师是个女的,姓俞,也饿得不轻,脸色蜡黄,似乎连胡子都长出来了,饿成男人了。她狐疑地说,煤怎么能吃呢?煤怎么能吃?一个男生讨好地把一块亮晶晶的煤 递给老师,说老师尝尝吧,如果不好吃,您可以吐出来。俞老师试探着咬了一小口,咯嘣咯嘣地嚼着,皱着眉头,似乎是在品尝滋味,然后大口地吃起来了。她惊喜 地说:“啊,真的很好吃啊!”这事儿有点魔幻,我现在也觉得不像真事,但毫无疑问是真事。 在10多年后的《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中他又写道—— 1961年的春天,我们村子里的小学校里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我们孤陋寡闻,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一个聪明的孩子拿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地吃起来,看他 吃得香甜的样子,味道肯定很好,于是我们一拥而上,每人抢了一块煤,咯嘣咯嘣吃起来。我感到那煤块愈嚼愈香,味道的确是好极了。看到我们吃得香甜,村子里 的大人们也扑上来吃,学校里的校长出来阻止,于是人们就开始哄抢。至于煤块吃到肚子里的感觉,我已经忘记了,但吃煤时口腔里的感觉和煤的味道,至今还牢记 在心。不要以为那时候我们就没有欢乐,其实那时候我们仍有许多欢乐,我们为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物品而欢欣鼓舞。 都是莫言自己写的,细心会看到其中的差别。前面“生痨病的同学”后来变成“一个聪明的孩子”,前面的“俞老师”变成“村子里的大人们”。先撇开这些差别,按大于的分析,至少莫言还不应该饿到去吃煤炭的地步。理由如下——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莫言说过:“吃完了那片红薯干,就只有野菜团子了。那些黑色的、扎嘴的东西,吃不下去,但又必须吃。于是就边吃边哭,和着泪水往下咽。”连野菜团子都扎嘴得难以下咽莫言,怎么可能会感到煤的“味道的确是好极了”呢? 前面我们看到,莫言的爷爷是一个“特色社员”,他那时可以不在集体出工,自己开了小块荒地,并且能够用干草到国营农场换回大豆、地瓜干。而且,莫言没有分 家的五叔是县棉花加工厂的会计,是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的;那时候只要有钱,在黑市也是可以买到粮食的。他大哥在读中学,粮食是有保障的。他父亲的大队会计, 生产队的分配他家里是不会吃亏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其他人再饿,也不会饿到五、六岁的“满崽”去吃煤炭。 所以,大于认为莫言在“吃煤”的故事中说了一些谎话。要检验莫言是不是说了谎话也很容易,既然曾经吃过那么多煤炭,现在他完全可以在电视里表演一下,不要 吃多了,吃100克就行了。如果莫言感到为难,而且当年又真的吃过,大于也可以给他打过圆场。就是说明那吃的其实不是煤炭,而是煤炭里“那半透明的、浅黄 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因为那个“生痨病的同学”在自己的偏方中吃过,所以告诉大家能够吃,于是孩子们一起做了一次找琥珀解馋的游戏。 莫言的卑鄙之处在于他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不说清楚,还“文学艺术”地把琥珀加工为煤炭。 ---------- 导读1—— 想验证的正常朋友可以找一颗小煤块试一试“吃煤”的味道。 导读2—— 痨病又称为肺结核,民间有琥珀治疗痨病的偏方。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25226469.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8)—— 看看莫言的“赤身裸体” 发表于2012-12-13 15:59:48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八)看看莫言的“赤身裸体” 在“新近”出版的《大声的自由》一书中,莫言在他的《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中写道——   在我的童年时期,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照相这码事,知道了也照不起。所以我只能根据后来看到过的一些历史照片,再加上自己的回忆,来想象出自己的童年形象。我敢担保我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真实的。   那时,我们这些五六岁的孩子,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基本上是赤身裸体的,只是到了严寒的冬季,才胡乱地穿上一件衣服。那些衣服的破烂程度是今天的 中国孩子想象不到的。我相信我奶奶经常教导我的一句话,她说人只有享不了的福,但是没有受不了的罪。我也相信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学说,人在险恶的环境里,也 许会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那时候我们都有惊人的抗寒能力,连浑身羽毛的小鸟都冻得唧唧乱叫时,我们光着屁股,也没有感到冷得受不了。我对当时的我充满了敬 佩之情,那时我真的不简单,比现在的我优秀许多倍。 其实,莫言的这些说法并不“新近”,因为他已经反反复复说过不知多次了。这一点,现在在美国的刘再复可以作证,请看刘再复写于二〇〇〇年的《黄土地上的奇迹》的摘录—— 听了莫言的演讲和阅读他的新书之后,我的脑子里立即产生这么一个意念:莫言,中国当代文学的奇迹。既是文学创作的奇迹,又是个体生命的奇迹。 莫言出生于一九五五年,童年时代正好遭逢到大饥荒。六十年代初的饥荒我也经历过,也达到“刻骨铭心”的程度,但听了莫言的饥饿故事,仍然吃惊和震动。他的 童年真正是在死亡线上挣扎。—个五六岁的孩子、一年三季(春、夏、秋)赤身裸体,冬天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那时连浑身羽毛的小鸟都冻得唧唧乱叫,他却依 然在雪地上滚爬。------ 在这种难以存活的环境中,莫言竟然没有饿死,竟然活了下来并生长出一颗充满活气的大脑袋,这颗大脑袋竟生产出第一流的小说,这不是奇迹是什么?如何解释这 一奇迹?他奶奶说:人只有享不了的福,但没有受不了的罪。在老人家的解释里透露出一个信息:莫言拥有家传的奇异的生命意志。除了意志之外,“受罪”的体验 又赋予他无尽的写作资源。经历、意志,再加上一个天才的感觉,便使莫言获得成功。 ( 原载《明报》二〇〇〇年三月三十日)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童年时期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照相这码事”的莫言留下了一张他童年的照片;更不幸的是,在这张童年莫言与他堂姐的照片中,他们恰 恰就是五六岁的样子,而且都没有“赤身裸体”或者“胡乱地穿上一件衣服,衣服的破烂程度是今天的中国孩子想象不到的”。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其它还需要说什么吗?还是让我们看看这张“童年莫言(左)与堂姐”的照片,看一看莫言的“赤身裸体”,然后让我们一起来为莫言害羞,为中国有这样的文化人害羞。 ---------- 导读1—— “莫言”们为什么要这样不顾事实公说谎歪曲历史? 导读2——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出国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 刘再复的文学理论著作《性格组合论》曾获“金锁匙”奖。他在写这些的时候,为什么不把莫言的“性格组合”一下就人云亦云呢?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2/2/125241039.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9) 发表于2012-12-14 16:06:57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九)探讨莫言“啃树干”的故事 前篇《(八)看看莫言的“赤身裸体”》引用了“新近”出版的《大声的自由》一书中,莫言在《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里对自己“赤身裸体”的描写。大于孤陋寡闻,昨晚才搞清楚,原来这个《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还是他200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讲演。 既然是在伟大得欠了我们很多钱的美国的演讲,大于又认真地学习了一下,看到接下来的是“啃树干”的故事,内容如下——   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思想非常单纯,每天想的就是食物和如何才能搞到食物。我们就像一群饥饿的小狗,在村子中的大街小巷里嗅来嗅去,寻找可以果腹的食 物。许多在今天看来根本不能入口的东西,在当时却成了我们的美味。我们吃树上的叶子,树上的叶子吃光后,我们就吃树的皮,树皮吃光后,我们就啃树干。   那时候我们村的树是地球上最倒霉的树,它们被我们啃得遍体鳞伤。那时候我们都练出了一口锋利的牙齿,世界上大概没有我们咬不动的东西。我的一个小伙伴 后来当了电工,他的工具袋里既没有钳子也没有刀子,像铅笔那样粗的钢丝他毫不费力地就可以咬断,别的电工用刀子和钳子才能完成的工作,他用牙齿就可以完成 了。那时我的牙齿也很好,但不如我那个当了电工的朋友的牙齿好,否则我很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电工而不是一个作家。 再接下来就是大家已经全世界都知道的“吃煤”的故事,就不重复了。“赤身裸体”的问题有莫言“赤身裸体”的照片为证,研究起来比较容易,“啃树干”的故事和“吃煤”的故事一样,找不到照片,所以需要探讨。 莫言说,“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就像一群饥饿的小狗”,但按他的描写,比“饥饿的小狗”还不如。“饥饿的小狗”会“吃光树叶吃树皮,树皮吃光啃树干”吗? 不过,大于觉得莫言在这里有些疏忽,第一个不应该疏忽的是让他出名的“红高粱”。据说那时候,“整个河崖公社(今天的夏庄镇),种满了高粱。一眼望去,满 眼都是绿色,无穷无尽,风吹的时候,高粱不停摇晃,哗啦作响”。而“在吃不饱饭的年代,红高粱浑身是宝,高粱米磨成粉,可以做成饼和窝窝头,或者酿酒,穗 可以编织成草把扫地,叶子和枝杆用来给牛当草料,或者编织成草席和门帘,根部也可以敲干净土晒干后当柴火烧。” 如果说高粱米不够,那可以用来给牛当草料的叶子和枝杆应该是尽够吃的。当然,肯定会很难吃,但是,也肯定不会比树叶、树皮、树干难吃。(大于估计莫言根本 就没有吃过树叶树皮树干,因为他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树叶树皮树干都能够吃的,莫言这样写,显得缺乏常识。) 莫言第二个不应该疏忽的是他爷爷自己开了的种地瓜的荒地。北方的地瓜就是我们南方的红薯,红薯同样浑身是宝,除了红薯,红薯藤鲜的干的都可以用来喂猪。困 难时期,我们家也吃过红薯藤,不过吃得比较讲究,仅仅是把叶柄外皮剥去再炒着吃。就是现在,也时不时买点来吃,并且连过去不吃的叶子都一起吃了。早些年, 南方的煤炭卖不出,发不出工资,还出现过特别困难的煤矿工人到农民土里偷红薯藤吃的事情。从理论上可以讲,只要是有红薯藤的地方,就不会饿得去“啃树 干”。当时莫言家的红薯藤应该是不少的,为什么不去吃红薯藤,而去把树啃得遍体鳞伤呢? 莫言第三个不应该疏忽的是他爷爷还“有一杆鸟枪,有一张渔网,会打鸟,打兔子,会打鱼,摸螃蟹”。仅仅是“爷爷带他们扎梁子捉螃蟹:用高粱秆编成梁子截断 螃蟹的路,只留一个出口,等螃蟹自投罗网,一夜捉上几百个”。 大于认为,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这样的能干爷爷,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都不会让自己五六岁的孙子饿得像“饥饿的小狗”一样去“啃树干”。 有网友说,人家是“讲故事嘛,大于是不是太认真了”。如果仅仅是讲故事,当然可以胡编乱造。但是,打个比方来说,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某个家庭成员编出一些 离奇的故事给大家消遣一下,那叫文艺骨干。如果他把这些编造的故事当成真事卖给外人来丑化这个家庭,那么,他就成了家贼。对家庭的文艺骨干可以不认真,对 家贼则不能不认真。因为当前的这个世界,毕竟还不是什么和谐的大家庭。 ---------- 导读1—— 聪明的莫言不应该连故事和真事都分不清。真事可以是故事,但故事不一定都是真事。 导读2—— 大于的这些分析,不是为了出莫言的丑,而是想帮他澄清他自己都已经分不清的故事与真事。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25274505.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10)—— 莫言不应该抹黑他的奶奶 发表于2012-12-15 14:07:22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十)莫言不应该抹黑他的奶奶 按莫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的说法,莫言可能是世界上最悲苦的孩子了。你看:五六岁的时候基本上是赤身裸体,严寒的冬季才胡乱地穿上一件衣服,光着屁股去 适者生存;饿得就像饥饿的小狗,吃树上的叶子,树上的叶子吃光后 就吃树的皮,树皮吃光后就啃树干,甚至去抢煤吃。他的身上几乎没有肌肉,肚子却大得像大水罐子。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所以瑞典人说:他(莫言)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没有良心或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是鲁莽,无助和荒谬的。 尽管在那张不幸留下的“童年莫言与他堂姐”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他们既没有“赤身裸体”,也没有光着屁股,而且穿着的衣服还相当齐整,但是,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下有关这些衣服和他奶奶的故事。 莫言的大哥,高密一中原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管谟贤是这样介绍他们的奶奶的—— 我们的奶奶姓戴,如同旧社会的劳动妇女一样,没有自己的大名,在世时,农业社的社员名册,称作管戴氏,奶奶比爷爷大一岁,1971年去世,终年77岁。 我们的奶奶是一位极普通的老式家庭妇女,奶奶的娘家也是极普通的农民,因为她的父兄会竹器手艺,所以生活过得比一般农户强。小时候曾听奶奶发牢骚说,她和 爷爷成亲后,爷爷的以及后来子女们的衣服全是奶奶家负责的,我们家一概不管。我们奶奶虽然极普通,但确实很能干。直至去世,奶奶是我们家实际上的大总管。 那时父亲和叔父没有分家,一家十几口人的吃穿,全由奶奶安排,尽管那些年月生活极艰难,奶奶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一家人也未受冻饿之苦。 在这段介绍中,大于看到的关键词是:管戴氏—衣服全是奶奶家负责—大总管—一家人—未受冻饿之苦。 但是。这样一来,莫言和他大哥就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平常赤身裸体,严寒的冬季还光着屁股”难道还不是冻之苦?“饿得像饥饿的小狗吃树叶树皮啃树干,去抢煤吃”难道还不算饿之苦?那还要什么样子才叫“冻饿之苦”? 解决这个矛盾的答案只有一个,要么是莫言胡说八道,要么是他大哥胡说八道,二者必居其一! 在这个问题上,大于认为是莫言的大哥说的比较靠谱。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从眼见的那张“童年莫言与他堂姐”的照片上,我们看到他们穿着的衣服即使在 严冬也不会受冻之苦;从照片上他们基本上还是圆圆的脸蛋上也面无饥色,可见他们也没有受过什么太多的饿之苦。所以,答案应该是莫言在胡说八道。 大于不想用“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无耻之尤”之类的词来评价莫言,不过,大于认为,莫言实在不应该抹黑和埋没为他家他做过重大奉献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可怜的奶奶。 ---------- 导读1—— 管谟贤也说了不少假话,但对他奶奶的评价时无意中露出真话,且有图为证,所以可以采信。 导读2—— 莫言编造的这些故事,首先直接被伤害的还是他的母亲;可是他利令智昏,也许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原文网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25294603.html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11)—— “莫言童年照片”揭秘 发表于2012-12-16 09:12:18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十一)“莫言童年照片”揭秘 前面采用了一张莫言童年的照片,想用来证明莫言大哥说的“尽管那些年月生活极艰难,奶奶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一家人也未受冻饿之苦”比较可信。但有质疑者提出:“那时候好不容易去一次照相馆,自己没衣服借也要借一套嘛。” 所以有必要再揭揭“莫言童年照片”秘。 所谓“揭秘”,主要是受时下一些媒体的坏影响,动不动就来个“揭秘”,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其实这个事也没有什么秘可揭,因为莫言自己在《从照相说起》一文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   这是我二十岁之前惟一的一次照相,时间大约在1962年春天,读者可以看到,照片上的我上穿破棉袄,下穿单裤,头顶上似乎还戴着一顶帽子。棉袄上的扣 子缺了两个,胸前闪闪发光的,是积累了一冬天的鼻涕和污垢。裤腿一长一短,不是裤子的问题,是不能熟练地扎腰所致。照片上,我旁边那个看起来蛮精神的女 孩,是我叔叔的女儿,比我早四个月出生。她已于十几年前离开人世,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病,肚子痛,用小车往医院推,走到半道上,脖子一歪就老了。照相的事, 尽管过去了将近四十年,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我正读小学二年级,课间休息时,就听到有同学喊叫:照相的来了!大家就一窝蜂地窜出教室,看到教室的 山墙上挂着一块绘着风景的布,布前支起了一架照相机,机器上蒙着一块红表黑里的布。那个从县里下来的照相师傅,穿着一身蓝衣裳,下巴青白,眼睛乌黑,面孔 严肃,抽着烟卷,站在机器旁,冷漠地等待着。先是那个教我们唱歌的年轻女老师手里攥着一卷白纸照了一张,然后是校长的老婆与校长的女儿合照了一张。照相 时,师傅将脑袋钻到布罩里,从里边发出许多瓮声瓮气的神秘指令,然后他就高高地举起一只手,手里攥着一个红色的橡胶球儿,高呼一声:往这里看,别眨眼,笑 一笑!好!橡胶球儿咕唧一声,照相完毕。真是神奇极了,真是好看极了!我们围绕着照相师傅,都看迷了。在无人照相的空间,与我们同样围着看热闹的老师们, 相互撺掇着,张老师让李老师照,李老师让王老师照,都想照,看样子也是怕花钱。这时我堂姐走到照相师傅面前,从口袋里摸出三角钱,说:我要照相。围观的学 生和老师都感到很惊讶。照相师傅问:“小同学,你家大人知道吗?堂姐说:俺婶婶(她称呼我的母亲为“娘”,称呼自己的母亲却叫“婶婶”)让我来照的。马上 有人在旁边说:她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每月一次发工资呢!于是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那天我堂姐穿得很板整,读者朋友可以从照片上看出来。别忘了那是1961 年,绝大多数农村孩子都穿不上一件囫囵衣裳,能穿得像我堂姐那样的很少。我堂姐是个非常干净整洁的女孩,同样的新衣裳,我穿上两天就没了模样,但她穿一个 月也不脏。   我堂姐昂着神气的小头,端端正正地站在照相机前,等待着照相师傅发号施令。这时,好像是有人从后边推了一把似的,我一个箭步窜到照相机前,与堂姐站在 一起。照相师傅的头从黑红布里钻出来,说:怎么了?怎么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呆呆地看着我,没人说话。我骄傲地对照相师傅说:我们是一家的!照相师傅大概不 相信这样一个小怪物跟这样一个小姑娘会是一家的,就转回头去看老师。我的班主任老师说:没错,他们是一家的。我堂姐也没提出反对,这件事至今让我感动。照 相师傅的头在黑红布里说:往前看,笑一笑,好!他的手捏了一下橡胶球儿,说:好了!   过了好久,我把照相的事忘得干干净净时,一个晚上,我们全家围着一张桌子,稀溜稀溜地喝着菜汤,就听到大门外边有人在喊叫我的大号:管谟业!管谟业! 家里人都看着我,他们听到有人喊我的大号,肯定都觉得怪怪的。我扔下饭碗跑出去,一看,原来是我的班主任老师。她将一个白纸包递给我,说:你们的照片出来 了。我拿着照片跑回家,竟然忘了请老师到家里坐坐,也忘记了说声谢谢。就在饭桌上把纸包剥开,显出了三张照片和一张底版。照片在众人的手里传递着。母亲叹 息一声,说:看你这副邋遢样子,照的什么相?把你姐姐都带赖丑了。 大于之所以提出这个事来,原来是想提醒莫言,在美国说那些什么“赤身裸体、光着屁股,吃树叶树皮啃树干抢煤块吃”的假故事不太妥当。看了他的这个“童年照 片说明书”之后,大于对莫言又多产生一种厌恶感。既然他对照相这个事记得这么清楚,为什么又要去骗人家外国人,说什么“在我的童年时期,根本就不知道世界 上还有照相这码事,知道了也照不起。所以我只能根据后来看到过的一些历史照片,再加上自己的回忆,来想象出自己的童年形象。我敢担保我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真 实的。”也不知道他是用什么来担保的?他还好意思把这些公然的谎言并入《大声的自由》出书,难道“大声的自由”就是这种撒谎骗人的自由? 从莫言的“童年照片说明书”可以看到,这张莫言和他堂姐管谟华的合影照片是1961年冬或1962春年在课间休息时拍的,莫言更是临时插进去的,因此可以 说是他们当时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对其他人来说,这样的照片不值一提。但是,诺奖一得,这张照片就成了难得的文物。它里面包涵了许多信息,如1961年冬 正是三年困难最难的一个关口,学校还在正常上课,文化生活(照相)还在下乡,女孩地位的变化,教育在普及等等等等,把它们与莫言的作品一结合起来,其价值 就凸显出来了。 建议莫言好好地把这张照片收藏起来,到时候,说不定可以拍出比诺奖还要高得多的价钱来。至于丢不丢脸就不要管了,只要有了钱,能够摆脱贫困,甚至逃离中国,还管它什么脸不脸的! ---------- 导读1—— 在这里,莫言还是说了一些人话,他的叙述和照片,与我们所经历的还是大同小异的。 导读2—— 有研究者按动机把说谎分为防卫性、恶搞性、谋利性、报复性、幻想性、表现性等类型。莫言的说谎应该属于哪些型呢? 原文网址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1/125307199.html
个人分类: 社会|28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演讲中三个小故事给我的启发
xuzhengji 2012-12-15 23:18
莫言在他的演讲中讲了三个寓言式的小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深刻的道理,结合自己最近的状态,得到不少启发。 第一个故事,莫言说小时候参观苦难展览,揭发不哭的小朋友,最近从老师那里得知,这位同学都已去世多年。感叹应当假哭的时候允许有人不哭。这个故事我理解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我们不应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别人,因为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其实很难区分正义与否,也不存在绝对的正义。尤其是在人性的角度上,每个人都有可能犯得错误很多,都是俗人,都有私心,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摆到一个圣人一般的位置上呢?第二层含义则是一种平等的概念,有人指责别人往往是一边对自己宽容一边对别人严苛,这种指责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正确的做法是对别人的错误宽容一些,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一些。所谓待人以宽,律己要严。 第二个故事,莫言说在部队的时候,有个首长进屋说:“怎么没有人呢”。莫言回应: “我不是人吗?”事后莫言有点后悔。这个故事我也读出了两个意思:第一个就是对于别人的错误要宽容,千万不要斤斤计较,别人很有可能是无心之过,一旦说出来,别人脸上很难看,自己的一时之快只会造成两人的关系紧张或者心生芥蒂。 第二个意思是自己不要太自大,别把自己太当成一回事,别人没看见你就心生不满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其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别人有意无意忽略掉你的可能性很大,这个时候姿态越低越好,心态好是成熟的表现。宽容能治心病。 现在莫言显然比年轻时成熟的多,能忍受的多得多。我的心态是哪个时期的莫言呢?越来越成熟就好。 第三个故事,众人把一人赶出庙门,本是要害人,可是人刚被扔出去,庙就塌了。这个故事讽刺意味很浓,也暗指了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冥冥之中总是有主持正义的神或者天。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觉得有神论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去相信的。人要心存善念,不要心存侥幸。害人之心不可有,善良的人才会有好报。就像莫言母亲所说,只要心存善念,丑也能变美。 三个故事讲完,瑞典的观众也回味许久,看了演讲稿的英文翻译,我觉得各个国家的读者都能够理解这几个故事的意思,也许解读略有不同,但是大部分感受应该是一致。所谓同心同理,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说什么语言,关于人性,关于人心,感触都是相通的。
个人分类: 人生励志|9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实重要还是“美”重要?
热度 5 zhanghuatian 2012-12-15 09:50
如果问莫言懂不懂美学,莫言先生肯定会说:我不懂。就像莫言先生在诺奖的颁奖仪式上谦虚的措辞一样: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也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人去打莫言的假呢?也难怪,有些人的假就是打出来的。 最近读了莫言的两本小说,一本是《丰乳肥臀》,一本是《蛙》,读过之后的感想只有一个:从来没见过这么粗俗的作家。 《蛙》第五部分:“陈眉:他们给你们植过眉毛吗?黑衣人甲:植过,植过。陈眉:他们用的是你们的头发还是你们的阴毛?黑衣人乙:什么呀?阴毛也能变成眉毛?陈眉:如果头皮全部烧坏了,那就只有用阴毛,阴毛也比没毛好啊,如果连阴毛也没有了,那就只好光溜溜,像青蛙一样了。” 。。。。。 古人以名利诱惑人读书,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讲,颜如玉和黄金屋比“为生民立命”更值得他们去看书,而那些刚开始为求黄金屋而读书的人往往会因为书籍而得到升华,渐渐变成了追求“为生民立命”的人。所以在我看来,那些唱情操高调去批判传统读书论调趋名逐利的所谓学者,很多都是脑子有问题的。莫言的作品也有类似效果,你能从这些粗俗露骨的语言中体悟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而这种粗俗正是吸引大多数读者的利器。不仅仅是莫言,很多作家都是用这种方式来激发人的思考。 看过拉伯雷,看过蒲松龄,看过福克纳,看过马尔克斯,他们都不是这么写小说的,而是夸张到失去真实,关键是消解了真实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他们是真正懂美学的人。而莫言的小说关于右派妇女被强奸的段落却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从没见过一个作家可以这么粗俗和糟糕,而这种粗俗之下却是赤裸裸的真实。思考和真实,比美的感受更重要,这可能就是莫言的追求。当然,也可能是他成绩不好写不出来的缘故,笑。 真实重要还是美重要,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对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有时候真实比美更重要。
404 次阅读|15 个评论
莫言回来了:永远不敢称大师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2-14 15:53
【莫言:永远不敢称大师】14日上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从瑞典斯德哥尔摩返回北京。这位新近加冕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依旧平静而谦逊,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永远不敢称大师。大师这个称谓有它内在的含义,谁要是叫我文学大师,我会觉得暗含讽刺意味,我觉得自己远远不够。”(新华网)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3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瓦斯特.伯格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热度 4 nipy 2012-12-14 11:56
评“瓦斯特.伯格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评“ 瓦斯特 . 伯格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 在我转贴的毛齐文写的 “ 莫把耻辱当光荣 ”博文中,牛风岐老师 转贴了 瓦斯特 . 伯格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全文,我对此颁奖词作了如下评论与大家交流: 谢谢牛风岐老师在这里贴上 瓦斯特 . 伯格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全文,让我们不用细读莫言的全部著作就可清楚的知道,莫言是如何用污蔑、抹黑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和中国人民来博取西方资产阶级文人学者的欢心的;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出,莫言的著作由于获诺贝尔奖而大量传播后将对中国以致世界人民特别是未亲历那个年代的年青人如何认识 20 世纪新中国成立和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颠倒黑白的误解和恶劣影响! 颁奖词也正好从反面证明了本文作者的以下论断: “颁发这些奖项已成为西方某些反动势力思想文化侵略的工具” “莫言这样不遗余力地刻意颠倒黑白,丑化、玷污我们的民族,丑化、玷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其用心的极其险恶的,除了死心塌地充当某些西方反动势力的文化打手被其利用外,还是一个对西方某些反动势力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的十足的可怜虫” 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持颂扬还是谴责的不同态度,也是反映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持基本否定还是基本肯定的不同态度。 附: 瓦斯特 . 伯格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2012 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北京时间 0 点 16 分许,由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致辞并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瓦斯特 . 伯格: 尊敬的皇室成员以及各位尊贵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 20 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 -- 特别是坚强的 、不屈不挠的母亲们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在小说《酒国》中,最精致的佳肴是烧烤三岁儿童。男童沦为食物;女童因为被忽视而得以幸存。这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嘲讽,因为计划生育大量女胎被堕胎: 女孩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莫言为此写了一整本小说《蛙》。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在毛泽东时代出现的标准化城乡、市民,莫言的主人公可以把整个(时代)的角色和性格非常好地体现出来,也实现了他们当年生存的展现,即使有一些共产主义的宣传,莫言还是把这种故事通过自己夸张的方式讲述出来,这里面有一些讲述,还有来自于自己对民谣的记载,甚至有一点点衍生,这些东西一直是过去 50 多年他的生存环境。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 1960 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 有关链接 也谈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623330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2190do=blogid=624734 莫言的文学理念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2190-624766.html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2219 次阅读|5 个评论
“老外”是依凭什么来评价一件中国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的?
热度 5 周可真 2012-12-14 00:13
本文的话题是由中国文学家莫言获诺奖引出的。 据说, 最近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中,只有瑞典人 马悦然 是 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 ,其他评委都是真正的“老外” 。 如果说这次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事实上并非是 马悦然 一人说了算的话,那末,事实上莫言之获奖就是由一批 “老外”再加上汉学家 马悦然 对莫言的文学作品进行集体评议的结果。 令笔者感到好奇的一个问题是:“老外”是怎样来鉴赏和评价一件中国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的? 何谓文学? 按照“互动百科”的界说,文学是“ 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参见:“ 互动百科”之“ 文学 ”条 )。这个界说 是把文学这门特殊艺术的特殊性归结为用语言文字来构造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形象。 何谓艺术?据“互动百科”说,“ 艺术,迄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 。”( 参见:“ 互动百科”之“艺术”条 ) 。 既是如此,则不妨通过对“艺术”一词的文字考据来把握该词的意义。 据“互动百科”的解释,“艺”的基本含义是“ 技能 ; 才能 ”( 参见:“ 互动百科”之“艺”条 );“术”的含义是“技艺”、“方法”、“古代城市中的道路”。据此,“艺术”一词的核心意义可归结为“技法”。所谓技法,就是因长期运用某种方法来处理事物或事务所达到的对于这种方法的熟练而灵活的运用,如 《庄子》 所述的 庖丁解牛 所显示的那样。由 庖丁解牛 的典型个例,可见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由于反复的处理某个领域中的事物或事务, 掌握了 该领域的 事物 或事务 的客观规律, 能够 得心应手 地 运用 其规律来处理其事物或事务。这就是说,艺术包括知和行两个要素,知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行是对客观规律的运用,艺术是把握了客观规律的人对其规律的自如运用。 对文学这门特殊的艺术来说,它所涉及到的客观规律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的规律,二是现实生活的规律。语言文字的规律是文学的艺术形式方面的规律,现实生活的规律是文学的艺术内容方面的规律。文学的最高艺术境界是它所构造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对语言文字的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规律的双重符合。 那么,一批既不精通中国语言文字又不熟悉中国现实生活的“老外”,他们是依据什么来判定一件中国文学作品是否达到了或接近于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中国现实生活的规律的双重符合呢? 笔者并不贸然否认“老外”有评价中国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资格,除了暂时对作为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那批“老外”享有 评价中国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最高资格持有一种谨慎的怀疑态度以外,更期望有关专家对其一般资格和最高资格的当然性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说明。
个人分类: 人文之思|4620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莫言是“叛徒”吗?(转自凤凰网)
热度 1 zhguoqin 2012-12-13 10:22
第 616 期 2012.12.13 导语: 从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天起,有关莫言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获奖演讲《讲故事的人》,国内反响褒贬不一,在舆论中引发了大分裂。知识分子到底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政治?莫言又是否背叛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读过莫言小说的人会发现,生活中的莫言和小说中的莫言截然不同,正如莫言的自我评价:“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诺奖颁奖词是对莫言作品最好的评价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但依然无法改变莫言在大陆遭受“围剿”的命运 莫言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极高评价,但这并不意味在大陆他也可以获得相同的一切。反而,自从莫言在10月份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对他的质疑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著名学者王晓渔说:“之所以公开批评他,主要是看到他这一句话:‘我从来都喜欢独来独往,当别人胁迫我干一件事的时候我从来不干,逼我表态的时候我也不会表态,这是我几十年来一贯的态度。’”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 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为何引发了舆论的大分裂? 莫言的政治态度并不讨很多人喜欢 著名文学批评家朱大可说:“莫言建议大家多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心一点让人打架的政治,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很妥当的说法。你莫言自己可以不关心政治,却不能号召别人都跟你一样。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鼓励大家“不关心政治”,是一种危险的论调,它否定了公民议政的基本权利,也否定了中国民众参与政治的公共美德。” 莫言的逻辑是,文学说爱,而政治则鼓吹打架和暴力,但正是莫言本人,书写了大量渲染高强度暴力的作品(如《檀香刑》)。再说了,政治为什么一定非要互相上刑不可呢?莫言难道就不懂得,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用来对话、斡旋、谈判和在竞争中共赢的民主政治?莫言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时而很狡黠,时而又左支右绌,露出天真和自相矛盾的一面。 而且在很多中国人心中,诺奖获得者理应背负起“诺贝尔伦理” 诺贝尔奖在中国人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奖那么简单,它甚至还担负着民族希望,所以对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公众和舆论也都抱有极高的期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完人”。 基于此,朱大可也认为,基于诺贝尔奖的基本宗旨,文学奖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单一的文学性。它是折射文学趣味、政治道义、历史真相和文化梦想的多面晶体。它要求受奖作品能深刻地表达普世价值的信念。莫言一旦接受诺奖,就注定要成为一个背负道德十字架--“诺贝尔伦理”的人,担当起整个国族的全部现实苦难。这是一种“无奈的”历史宿命。 著名文学批评家朱大可说:莫言建议大家多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心一点让人打架的政治,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很妥当的说法。 “挺莫”与“倒莫”派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莫言的政治观点,而莫言又为何劝人“远离政治”? 早年的军人经历对莫言的处事态度或许有重大影响 莫言早年间是一位军人,而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同时军队的经历以及中国大陆过去发生的种种,或许早已让莫言明白个中真谛。因为,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还是很容易影响到为人处世。也许正是如他自己所说的: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另外,作为一名军队出身的作家,莫言的思想、莫言的作品稀缺性不言自明,本就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的遭遇也很容易让人谨小慎微、远离政治 为莫言辩护最常见的理由是“文学是文学,政治是政治”,批评者不应该以自由民主等公共领域的“政治正确”绑架作家。问题是,这些人忘记了,在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何曾真有过“文学是文学、政治是政治”的好世界?由于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专政高压,以及莫言抄过的那个“讲话”以来的多年塑造,说中国有纯而又纯文学的人,只能说是慌不择言。正是这种非同一般的气氛,让很多知识分子选择躲进书斋,不问世事。 中国知识分子长期的遭遇是很多人在面对政治时选择谨小慎微。 从逻辑上说,莫言在接受这份荣誉和奖金的同时,必须同时为自己的批判使命做出承诺,无论是用故事,还是用论辩。这是知识分子该有的担当。 表扬莫言的小说,跟批评他的言论一点都不矛盾 专栏作家潘采夫说:“表扬莫言的小说,跟批评他的言论一点都不矛盾,两者要分开说。因他说了混话而骂他的小说垃圾,和为悍卫他而攻击所有批评意见的,都是浆糊。其实所有的评论,都不如莫言的自评精准:‘生活中胆小如鼠,在书中胆大包天。’莫言小说中的可怜人物,既是莫言,也是我们自己,都别有优越感。” 专栏作家赵楚认为:莫言作为作家,当那么多他的朋友和同行愿意站出来,为他的人品辩护,认为他不是一个缺乏基本现实认知能力和对现实没有个人态度的人,这绝不会是偶然的。因此,把对他具体问题意见的批评无限周延到他的人格和人品,这很可能是没有道理的。 但知识分子该有自己的担当,不能完全“远离政治” 朱大可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边界内,莫言终究是一位比较优秀的作家,就像北村、刘震云和阎连科那样,他保持了对乡村不公正现实的关注。正如授奖词所说,他应当“开始一种关于美德的战斗”。拒绝这种道义担当,就是拒绝来自民间社会的“期待”,也就必然会成为被诘难的对象。但问题的可笑之处在于,莫言不是头戴荆冠的耶稣,他只是一个渴望成功的职业作家而已。这种“诺贝尔圣徒”和“乡愿作家”之间的角色错位,成为引发“莫言争端”的全部根源。 朱学勤说:“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他们要提前预言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受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代需要悲剧,知识分子更需要悲剧。” 朱学勤说:“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他们要提前预言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受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代需要悲剧,知识分子更需要悲剧。” 除了莫言是否背叛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挺莫”与“倒莫”所引发的舆论分裂是更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社会现实。
个人分类: 其它|17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又得奖了
热度 1 zw373737 2012-12-13 10:11
昨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的“2012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河北廊坊举行,作为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领域年度人物进行表彰的活动,今年已经是连续第四年,如约在冬季举行。包括莫言、朱绍侯、德德玛、管峻、谢英俊、陈薪伊、郑小瑛、万捷、何晓道、沈培平等十位文化名人获颁今年的文化人物奖杯。   刚在瑞典领完诺贝尔文学奖,还未回国的莫言再次斩获今年的文化人物奖杯。在莫言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今年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他以自己的作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昨晚尽管莫言未到场,但主办方仍邀请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陆文虎代替莫言领奖。   对文化名人颁授的同时,主办方也以设立了特别环节,缅怀在今年陨落的华语文化圈大家。包括哲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美术设计家张仃;漫画家华君武;画家吴冠中;红学家周汝昌等。华西都市报记者任翔廊坊摄影报道   又讯 日前,天津卫视对外透露,莫言以及夫人将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加2013年天津卫视的跨年晚会,为最终的“2012年最美中国丽人”加冕。跨年晚会总导演表示:“莫言特邀嘉宾的身份与晚会的基调十分契合,莫言对于女性的尊重,在瑞典学院演讲中关于‘回忆母亲’那段令人印象深刻。对中国女性的解读,会让‘2012年中国最美丽人’更具深度。”(欣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感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热度 3 ailincnj 2012-12-12 22:33
  今天耐心看完了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发言视频《讲故事的人》,被其深深感动,并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不是因为他是党员,也不是因为他手抄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是因为他那平淡朴实的语言,真情实感的故事而感染。为一个在贫困饥饿中度过的童年,小学没毕业而辍学的少年,在凌辱中成长的青年,现在成为文学巨匠而感动。很惭愧没有好好研读他的故事,以至于认为他的《丰乳肥臀》是黄书,现决心在节假日或退休后好好品尝他的宏伟巨著,说不定能发现曹雪芹那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内核。   感触一:真实的故事把我们带回了童年,并感同身受。我们这些出身在乡村的50后,并非所描述那种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里的幸福一代,而实实在在的生活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岁月。千百万个和莫言一样的同龄人割柴打草、放牛放羊,拾猪、牛、人粪,起五更睡半夜干农活。大队书记的对联是“出工要有星,收工要点灯”,横批是“晚上加个班”。那是一个变态的年代,“县里干部包车包(吉普),区里干部骑自行车飙,公社干部背个包,大队干部叉个腰,小队干部扛把锹,革命群众累断腰”,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感触二:每位成功的人士身后一定都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母亲用自己的善良、勤劳感染教育着自己的儿女。莫言的母亲是这样,周其凤的母亲也一定是这样(尽管反感周其凤的作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母亲很多也一样。她们节衣缩食,勤俭持家,让子女们多受教育。记得小时家里桃子吃不完,送些邻居,再多的也不好意思到集市卖,勇敢站出来的是母亲。鸡蛋是舍不得吃的,要换盐,猪肉是“种田人好一苦,吃了年饭盼端午”。   感触三:那是一个精神生活贫乏的年代,全国人民八部戏,所以文学成了精神食粮。偷偷看过禁书《岳飞传》、《征东》、《苦菜花》、《少年英雄传》、《林海雪原》等,光明正大地看过《高玉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的故事》等。以至后来小说影响了政治,如《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等预示中国的政治走向。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登征婚广告还要写上爱好文学字样,作为征婚条件。但在当今,一切向钱看,对大部头的小说少有人问津,最多看点短平快的杂志或缩写本。   感触四:寄希望莫言这次获得诺奖,带动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新时代。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无奈。好象莫言先生还没回来就没有什么动静了,甚至引起毛左们的强烈反弹,“什么丑化当光荣”啦等谬论出来了,看来“莫言”为好,省得惹麻烦。   莫言先生我支持你,向你深表敬意!
258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莫言获奖感言:“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JYH64J98Y99H 2012-12-12 13:27
中广网北京12月11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北京时间今天(11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 在瑞典皇家国歌《国王之歌》之后,莫言和其他获奖者伴着莫扎特D大调的乐曲,一起走进会场。虽然几天前还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但今天的莫言和其他获奖者一样,入乡随俗,穿上了黑色燕尾服,礼服里边是纯白色的衬衫,打着纯白色领结。 这间音乐厅的中央铺着深蓝色的地毯,上面印有大写的N,鲜花映衬着诺贝尔的一座半身雕像,每位获奖者都是在这里接过奖章和证书。 北京时间0点16分,由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致辞后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莫言走上领奖台,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手里接过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莫言与国王握手后微笑表示感谢,并向各个方向鞠躬致意,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莫言的妻子杜勤兰与女儿管笑笑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莫言领奖的时候,镜头多次定格在两位女士身上。杜勤兰还能保持一贯的镇定,而管笑笑则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泪洒当场。莫言领奖后,乐队开始演奏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第四曲——《中国舞曲》。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莫言在瑞典也掀起了不小的“莫旋风”,颁奖典礼后,一位当地人就对他作了评价。 当地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或者中国民众,甚至于中国文化,都是重要的时刻。我能理解,莫言的得奖令中国民众非常自豪。 诺贝尔基金会执行官拉斯·海肯斯坦说,自己也拜读了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 拉斯·海肯斯坦:只有读他的作品,才能真正懂得他所呈现的世界。我们希望和中国合作,希望更加了解世界的另一端。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也对莫言表示关注和赞誉。 博科娃:我知道莫言是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的作家,他涉及的主题非常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刻画了中国式的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奖颁给莫言,也是对文化贡献和平衡发展的嘉奖。 诺贝尔"狂欢之夜"在颁奖之后还远未结束,北京时间凌晨2点左右,2012诺贝尔晚宴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晚宴的客人包括瑞典的王室成员、政府要员以及各位嘉宾,而"主角"正是各位奖项得主以及他们的家人和所邀请的客人。 "诺贝尔的晚宴"不仅坐满了1000多位来宾,还留出缝隙供数百位服务员穿梭,因此也一贯被称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奢华晚宴"。 在觥筹交错间,莫言发表了简短演讲。 莫言:尊敬的国王、王后陛下,尊敬的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是我的话记在脑子里了。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能够在庄严的殿堂里领取这么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可以想象,此时此刻的山东高密应该是一派炊烟袅袅的景象。莫言的乡亲们正在吃午饭,此刻的莫言已经是在进入了梦想。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不知道他此刻在做着怎样的新文学梦。其实昨天的演讲当中,莫言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坦诚了自己对文协的理解。 莫言: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贝尔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我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我还要感谢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个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谢谢大家! 附:莫言先生的主题演讲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像。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 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 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2012年12月10日于瑞典)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5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超越动物,回归动物。莫言《生死疲劳》
yue 2012-12-12 13:18
生死疲劳.doc 人高于动物,同于动物,低于动物。 《丰乳肥臀》记录中国人在近百年的罪恶与挣扎。 《生死疲劳》记录近五十年的罪恶与挣扎。 《蛙》记录近三十年来的罪恶与挣扎。 总起来都是些普通人,即我们自己的罪恶和挣扎。 方法上都是生死薄,《丰乳肥臀》用了典型化的处理,《生死疲劳》用了童话。
个人分类: 活书出版社,可检索图书馆|2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底是别人“自以为是”还是你自己“盲目崇欧”?
热度 2 周可真 2012-12-12 11:27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最近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此事引起世界注目,舆情以庆贺为主,但国内外也有质疑之声。 顷见《 中青报:用“诺贝尔伦理”贬低莫言是自以为是 》的消息,《 中国青年报 》所发的这篇文章强调,“ 对于莫言,争议没什么不可以,但最高判断标准还是文学价值 ”。 但是,莫言获奖作品之优于同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特文学价值究竟何在,其文并未做出简要的交代和说明,只是声言“ 莫言获颁诺贝尔奖,这是世界最高文学奖项对其文学成就的一种肯定, ...... 公众完全可以质疑、批评与批判。但不能抹煞莫言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在他领奖的这一刻,这是一个值得和需要肯定与赞美的时刻 ”,因为“ 欧洲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大致始于 18 世纪伏尔泰等人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翻译、改编与上演,这个剧本当时轰动欧洲,激发了西方对中国的美好想象。此后两三百年间,欧洲把中国描述成一个野蛮、愚昧、肮脏的国度,对中国文化自然充满了鄙夷和不屑。而莫言跨越 200 多年的历史断层,以其文学作品接续了一种跨国前缘 。 ” 显然,其文作者对于 莫言的文学成就 及其价值之究竟并没有一种清晰的认知,只是关注了莫言作品获诺奖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赵氏孤儿》 之后 200 多年中国文学终于又引起了 欧洲人 的兴趣,因其如此,中国的公众就理应对莫 言的文学成就 和他的领奖给予肯定和赞美了。 按照此文的逻辑,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虽为其文作者所不明就里,但无论如何,欧洲人对其作品的肯定性评价以及作为这种评价的外在标志的授予其诺奖,便足以体现出它的文学成就及文学价值了。 由此看来,中青报的这位作者的文学成就观和文学价值观,实质上是以欧洲人的评价标准为标准的“盲目崇欧论”,据此以观,中国的文学评论者中如果有谁要是用什么“诺贝尔伦理”来贬低莫言,自然只能说明和证明他们是“自以为是”了。 对莫言获奖作品的文学价值的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文学价值标准来进行的,所以必须首先澄清这里所涉及到的三个关键词“文学”、“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标准”所分别标识的概念的涵义,然后给予评价才不至于陷入胡评和彼此胡争。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364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莫言作品获奖折射出诺奖对一国民族文化的罕见歧视
huangwd99 2012-12-11 23:10
莫言作品获奖折射出诺奖对一国民族文化的罕见歧视 于:2012-12-10 06:20:20 复: 3808405 今天,看到莫言自己承认文学也是富含政治的,且表露了隐忍色彩浓重的怨恨,而这样的怨恨在莫言的作品中是以一种“平淡”、人性的手法“侧 露”出来的,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扭曲和矮化能够获诺奖,这在以往诺奖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有段时间我集中看过一阵诺奖文学作品索尔.贝娄、卡内蒂、高行健、 帕慕克以及曾被诺奖提名的林语堂的《中国人》。这些作品没有一个是如此“文化自虐”的,同样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有揭露后现代性冲击下人性自私、冷漠的,比 如贝娄的《赫索格》;有对文革伤痕的过度揭疤,却对中国旧土仍保持一份深深地眷恋,如高行健的《灵山》;有对德国文化保持深刻冷静的观察的,对本民族文化 的自豪和批评并重,如卡内蒂的自传体三部曲;有对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土耳其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感伤和激愤,满怀着对故乡伊斯坦布尔浓浓的“呼愁”,如帕慕克 的《伊斯坦布尔》和《我的名字叫红》;有被当年的诺奖得主赛珍珠高度赞誉“这是一本写得骄傲”的书,如林语堂的《中国人》。 同样都在刻画人 性,却极少将人性抽离到脱离历史和人文背景的“绝对人性”的地步,还美其名曰“魔幻”手法,然而,当外国人读这本书时,他们可不会认为你是魔幻手法,他们 不可能体会到中国人读莫言作品时的“时空错乱”的魔幻感,他们会自觉地将这作品刻画的故事背景无意识地置于一个存在过或存在着的国度——旧中国或者中国, 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内含着本土文化的基因。 看到国内大肆宣传莫言的作品,莫言必将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标杆,我们有值得骄傲的五千年文化,却只有这自我矮化的作品才能得到诺奖,这奖对中国人来说还能有什么意义呢?
个人分类: 文化|1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把耻辱当光荣
热度 4 nipy 2012-12-11 21:03
莫把耻辱当光荣 毛齐文 2012 年 10 月 11 日 ,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凭籍《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四十一炮》等几部不堪入目的东西竟公然宣布,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文坛,也给中国的文坛带来不小的震动。这一事件表明西方某些势力已经将侵略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的文化领域,他们要控制中国的文化发展方向。这也不得不让人想起, 1989 年和 2010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分别颁给了妄图制造中华民族分裂的达赖喇嘛和妄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刘晓波这样的严重政治事件。这就使得人们在惊诧之余,进一步认清了今天的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已完全背离了诺贝尔设立该奖时的初衷,颁发这些奖项已成为西方某些反动势力思想文化侵略的工具。 真正的文学艺术应该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莫言的这些作品恰恰相反,不但不是源于生活,而且远远低于生活。在莫言的笔下,中国的历史是颠倒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是颠倒的,中华民族是一群愚昧落后、肮脏龌龊、少廉寡耻之徒。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非也。中国是有着 5000 年文明史的国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并将继续创造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横扫了西方一切侵略者,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中国革命奏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强音,任何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当为之自豪。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的人民,同世界一切优秀的民族一样拥有极其优秀的品格。莫言这样不遗余力地刻意颠倒黑白,丑化、玷污我们的民族,丑化、玷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其用心的极其险恶的,除了死心塌地充当某些西方反动势力的文化打手被其利用外,还是一个对西方某些反动势力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的十足的可怜虫。(责任编辑: s) 曾记几何?一些文人,特别是一些演艺界人士开始迷恋起西方的奖项了,以为获得了西方的奖项就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了,就是世界大师了,就不得了了。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殊不知这些西方的奖项只不过是驴子眼前的一束稻草,西方某些反动势力正是凭借这束稻草来驯服莫言、达赖、刘晓波之流的可怜虫,进而控制中国的思想文化。今天中国的文艺界之所以乌烟瘴气,我们完全被西方反动落后的色情、暴力、恶搞、游戏所包围,告别理想、告别崇高成为一种时尚,在这种状态下,未来的中国将向何处去?谁还在为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党负责,又有谁能为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党负责。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无一不是一些西方某些反动势力在通过这样的一些卑鄙的手段在搞垮中国、搞垮我们的党,祸害我们的民族。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了,不能再干那些把耻辱当光荣的蠢事了。 http://dfhsk.org/a/jujiaopingshu/2012/1113/3076.html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1782 次阅读|7 个评论
莫言的东方智慧
热度 1 fqng1008 2012-12-11 15:44
莫言获奖是个大新闻,我也顺着热点趟进来,有滋有味地读起了莫言 。 常言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在资信如此发达的现实,尤其是这样。当然,莫言是个聪明人,作为对人性有着深刻揣摩且有突破的作家,他自然懂得“花朵、石块和污水”会接踵而至,于是就使出了金蝉脱壳: “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显得十分超脱,而且还小有叫板:你们会讲故事吗 ? 对付那些存心叫板的人,莫言也有办法:顾左右而言他。他说(见“莫言斯德哥尔摩大学演讲实录”( 2012-12-10《网易新闻》) :“有的媒 体说我赞美审查制度,我从来没有。我的意思大概就是说我反感所有的审查,就像我反感所有的检查一样。但是检查处处存在。比如大使馆签证。我有一年去西方国家因为‘不懂任何外文’所以拒签了。我生气发传真说你们国家到中国来的人都懂中文吗 ? “ 我第二天去,他们给我了一年多次往返签证。我在机场需要脱鞋解腰带。所以完全的自由不存在。中国有书报检查,西方也有。对中国出版界了解的话,就知道中国的尺度已经比三十年前宽了许多许多 。 “ 我在西方的报纸上造谣污蔑他人,会收到人家的警告,报纸会被起诉。报纸会赔很多钱。这不是检查吗?反而是在中国,一些不负责任的报纸在造谣污蔑别人的时候,一点事情都没有 。 “ 我看到一家报纸说我付了谁60万才得了诺贝尔奖。这在西方是要登报道歉。但是它一点事都没有。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西方更严格。当然我希望今后大家都取消书报检查制度,大家爱怎么写怎么写。但是我说了能算吗?” 在这里,他巧妙地一再转换概念,先是把“书报检查”转换为签证审查,后来又把“书报检查”与自己受到谣言攻击的事情相提并论,得出西方“书报检查”更加严格的结论。他这样绕来绕去,把外国人和提问者都绕得稀里糊涂,从而避开了自己从前说过的甚至也记不清楚的那些话。 对于莫言获奖,许多异见人士表示不满,常常有人逼他对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LXB 施援和表态,他打起了“自由主义”的招牌:“ 有的作家可能愿意回答政治问题,有的作家不愿意回答政治问题,这也是作家的自由。”并且再一次“金蝉脱壳”:“如果诺贝尔有一个‘政治奖’,我得了‘政治奖’,你们来问我政治问题,我不回答的话,这个奖牌就会被收回去了。”“再一个,政治需要政治家来研究的,我没有深刻的研究,所以我的回答很可能不正确。如果不正确的话就误导了读者,所以我还是不太愿意回答。但是我的小说里有政治,你们可以在我的小说里发现非常丰富的政治。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读者就会发现,文学远远地比政治效果美好。政治教人干嘛?打架,勾心斗角,这是政治要达到的目的。文学教人干什么?教人恋爱。很多不会恋爱的人,看到小说以后会恋爱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心一点让人打架的政治。” 他还说:“我们不要认为只要是作家,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我知道有一个写了很多诗歌的人曾经把他的朋友给杀掉了。我也认识一个作家朋友,他偷过好几次钱包。如果这样的人进了监狱,我有什么办法 ?” 的确,“趋利避害”是人类本性,“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也是人类生存的技巧之一,我们也不能把个人对于利弊的权衡、对于取舍的把握归结为市侩、圆滑、狡黠等等。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尽管“英雄”和“担待”常常难分难舍,但这个世界上的名人并非只是英雄。因此,那些认为他“过分关注自我总结和自我辩解,视野和格局有限”的人,确实在某些方面有些强人之难。何况,他一再强调:“我得了文学奖,我想是因为我的文学品质比较高”,“我只是代表个人来领奖”,在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是一个清醒的人,而且是一个智慧的人 。 附:瓦斯特 . 伯格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北京时间0点16分许,由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致辞并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瓦斯特 . 伯格: 尊敬的皇室成员以及各位尊贵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 、不屈不挠的母亲们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在小说《酒国》中,最精致的佳肴是烧烤三岁儿童。男童沦为食物;女童因为被忽视而得以幸存。这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嘲讽,因为计划生育大量女胎被堕胎: 女孩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莫言为此写了一整本小说《蛙》。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在毛泽东时代出现的标准化城乡、市民,莫言的主人公可以把整个(时代)的角色和性格非常好地体现出来,也实现了他们当年生存的展现,即使有一些共产主义的宣传,莫言还是把这种故事通过自己夸张的方式讲述出来,这里面有一些讲述,还有来自于自己对民谣的记载,甚至有一点点衍生,这些东西一直是过去50多年他的生存环境。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 化妆品 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但是他描述的猪圈 生活 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Esteemed Nobel Laureates, Ladies and Gentlemen, Mo Yan is a poet who tears down stereotypical propaganda posters, elevating the individual from an anonymous human mass. Using ridicule and sarcasm Mo Yan attacks history and its falsifications as well as deprivation and political hypocrisy. Playfully and with ill-disguised delight, he reveals the murkiest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almost inadvertently finding images of strong symbolic weight. North-eastern Gaomi county embodies China’s folk tales and history. Few real journeys can surpass these to a realm where the clamour of donkeys and pigs drowns out the voices of the people’s commissars and where both love and evil assume supernatural proportions. Mo Yan’s imagination soars across the entire human existence. He is a wonderful portrayer of nature; he knows virtually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hunger, and the brutality of China’s 20th century has probably never been described so nakedly, with heroes, lovers, torturers, bandits – and especially, strong, indomitable mothers. He shows us a world without truth, common sense or compassion, a world where people are reckless, helpless and absurd. Proof of this misery is the cannibalism that recurs in China’s history. In Mo Yan, it stands for unrestrained consumption, excess, rubbish, carnal pleasures and the indescribable desires that only he can attempt to elucidate beyond all tabooed limitations. In his novel Republic of Wine, the most exquisite of delicacies is a roasted three-year-old. Boys have become exclusive foodstuff. The girls, neglected, survive. The irony is directed at China’s family policy, because of which female foetuses are aborted on an astronomic scale: girls aren’t even good enough to eat. Mo Yan has written an entire novel, Frog, about this. Mo Yan’s stories have mythical and allegorical pretensions and turn all values on their heads. We never meet that ideal citizen who was a standard feature in Mao’s China. Mo Yan’s characters bubble with vitality and take even the most amoral steps and measures to fulfil their lives and burst the cages they have been confined in by fate and politics. Instead of communism’s poster-happy history, Mo Yan describes a past that, with his exaggerations, parodies and derivations from myths and folk tales, is a convincing and scathing revision of fifty years of propaganda. In his most remarkable novel,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where a female perspective dominates, Mo Yan describes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Great Famine of 1960 in stinging detail. He mocks the revolutionary pseudo-science that tried to inseminate sheep with rabbit sperm, all the while dismissing doubters as right-wing elements. The novel ends with the new capitalism of the ‘90s with fraudsters becoming rich on beauty products and trying to produce a Phoenix through cross-fertilisation. In Mo Yan, a forgotten peasant world arises, alive and well, before our eyes, sensually scented even in its most pungent vapours, startlingly merciless but tinged by joyful selflessness. Never a dull moment. The author knows everything and can describe everything – all kinds of handicraft, smithery, construction, ditch-digging, animal husbandry, the tricks of guerrilla bands. He seems to carry all human life on the tip of his pen. He is more hilarious and more appalling than most in the wake of Rabelais and Swift — in our time, in the wake of García Marquez. His spice blend is a peppery one. On his broad tapestry of China’s last hundred years, there are neither dancing unicorns nor skipping maidens. But he paints life in a pigsty in such a way that we feel we have been there far too long. Ideologies and reform movements may come and go but human egoism and greed remain. So Mo Yan defends small individuals against all injustices – from Japanese occupation to Maoist terror and today’s production frenzy. For those who venture to Mo Yan’s home district, where bountiful virtue battles the vilest cruelty, a staggering literary adventure awaits. Has ever such an epic spring flood engulfed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Mo Yan’s work, world literature speaks with a voice that drowns out most contemporaries. The Swedish Academy congratulates you. I call on you to accept the 2012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from the hand of His Majesty the King.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3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获奖与国家情报(2)
热度 4 bfzhao2001 2012-12-11 15:00
莫言获奖的颁奖词中“他揭露了人类的极端黑暗面”,一语道破了诺奖的意图。也许莫言创作作品的意图不是为了反映人类的黑暗面,但他的作品符合了诺奖的目的。那就是,用莫言的作品来证明中国是或者曾经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中国人是或者曾经是一类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人。 这是欧美国家继续站在黑暗的背后摸黑新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个伎俩,是试图削弱中国国家政治权威和摧毁中国国民自信心的一种途径,是意在肢解中国的意识形态情报手段之一。 另外,能够短期内在中国掀起巨大的莫言作品热,说明背后的那只手很强也很聪明!而自以为极聪明的一小撮中国人则很傻还很天真! 莫言获奖与国家情报(1) 已有 292 次阅读 2012-10-14 10:39 | 个人分类: 情报学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莫言 国家情报 推荐到群组 莫言获得“炸药”奖后,披着高雅文学的外衣推广封建与裸露文化,可以在中国大行其道了。中国的很多弱智们会亢奋起来。 ————莫言获奖表明,在肢解和损毁一国国家体系方面,美欧情报机构可谓处心积虑,敢于玩、玩的好、玩的精!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34302-622392.html
个人分类: 情报学|2494 次阅读|6 个评论
可能完整的莫言诺奖授奖词: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面
热度 2 zw373737 2012-12-11 14:46
总算找到完整的版本. 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 主席 瓦斯特伯格: 尊敬的国王和 皇后 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 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 历史 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 、不屈不挠的母亲们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在小说《酒国》中,最精致的佳肴是烧烤三岁儿童。男童沦为食物;女童因为被忽视而得以幸存。这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嘲讽,因为计划生育大量女胎被堕胎: 女孩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莫言为此写了一整本小说《蛙》。 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约翰格登教授的演讲,我们现在是听到诺贝尔各个奖项的获奖者的演讲。 下面有请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台致辞。莫言是中国现代最具有创意的作家之一,他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上台致辞。莫言是中国现代最具有创意的作家之一,他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上台致辞。莫言是中国现代最具有创意的作家之一,他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 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是我记在脑子里了。 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莫言说的就是他作为中国高密县农民的一个儿子到这里来领奖是非常童话的事情,也说到了文学的重要性,另外也感谢了朋友和家人。现在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很荣幸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埃尔文罗斯教授上台演讲。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诺贝尔奖从开始以来一直都有的一个奖项,是在1968年增设的。 埃尔文罗斯:各位国王殿下、各位皇室成员,各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都知道牛顿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非常好地解释了我的成功,我的成功是因为之前很多人为我铺平了道路。 在这里我们需要有另外的一个比喻来解释我们是受益于我们的学生、老师、前辈和同事的,我们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是象杂技演员一样站在很多人搭起的人墙上,我们的同事、朋友扶着我们站在上面,他们每一次都成为了我们向上攀登的阶梯,这样才能够有我们今天的成就。那么我们看到的是有很多的运动员他们在自己的过程当中从运动员变成了领导者,最后变成了教练。这就象一个连锁反应一样的,就是大家的想法能够从量变到质变,这样在学习当中就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 对于我来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好的庆祝方式,庆祝我们在科学和文学方面的一些作为。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盛事。我们不仅仅在这里怀念和庆祝我们的发明,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非常有压力的,有的时候是很无趣的。所有的这些工作都使得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埃尔文罗斯现在回到桌前,他现在已经坐下了,他坐的离莫言不是很远。国王殿下示意人们可以到金色大厅进行跳舞庆祝。 我们这里有1300多个贵宾,就是在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当中,一共有216名侍者,他们都在宴会当中工作,在今天的厨房里面一共有40多位厨师,他们都在非常辛勤地准备食物。其实他们在几天之前都已经开始准备了,因为这是一个物流方面很大的挑战,为了能够让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吃上热菜。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我们的国王正在用手指敲着桌子,也是非常希望能够到大厅去跳舞。我们所有的贵宾,包括皇室成员会去舞厅旁边的房间,之后我们的皇室成员将会和诺贝尔奖得主和家人进行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国王正在慢慢地上台阶,现在看到的是其他皇室成员,所有的宾客全部都起立目送着皇室成员离开。我们看到布置的鲜花,这些鲜花之所以是这样布置也是因为今天晚上的娱乐节目的主题,与这个主题相呼应。另外,我们今年所看到的晚宴上鲜花的数量是比通常情况下要少一些的。我们都知道现在在画面上出现的是我们的皇后殿下,和她一起向前走的是基金会的主席。另外我们看到的是维多利亚公主。 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殿下,还有罗伯特莱福特霍维茨,以及其他几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这是从金色大厅向外看,待会大家都会在金色大厅里跳舞,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山中伸弥。现在我们到了金色大厅,现在在表演的是我们的皇家乐队,他们要从现代音乐一直演奏到经典摇滚,各式各样的音乐形式他们都会演奏。他们演奏的风格就是即兴但是经典。 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晚会会继续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还会有另外的一个晚会后的聚会,其中会有很多的学生参加。很多人都说现在的晚会只不过是一个前奏,让大家感受一下晚会之后的聚会是什么样的,因为之后的小型聚会是更加私密的。 不会有外界媒体的采访和播送。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的新闻工作人员,包括我们的摄影师都是希望能够在人群当中找到一些 名人 ,或者说是科学家来给他们拍照,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外面的景象,现在是2012年的12月10号,感谢大家的收看。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在诺奖典礼上的俏皮话
热度 1 wliming 2012-12-11 12:39
莫言: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个人分类: 社会|8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确实忘了带获奖感言稿
yulele 2012-12-11 10:46
莫言颁奖现场视频 : 莫言获奖感言稿 : 尊敬的国王陛下、王后陛下,女士们,先生们: 我,一个来自遥远的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 站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殿堂上,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很像 一个童话,但却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获奖后一个多月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巨 大的影响和不可撼动的尊严。我一直在冷眼旁观着这段时间 里发生的一切,这是千载难逢的认识人世的机会,更是一个 认清自我的机会。 我深知世界上有许多作家有资格甚至比我更有资格获 得这个奖项;我相信,只要他们坚持写下去,只要他们相信 文学是人的光荣也是上帝赋予人的权利,那么,“他必将华 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圣经·箴言·第四章》) 我深知,文学对世界上的政治纷争、经济危机影响甚微, 但文学对人的影响却是源远流长。有文学时也许我们认识不 到它的重要,但如果没有文学,人的生活便会粗鄙野蛮。因 此,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也感到沉重. 借此机会,我要向坚定地坚持自己信念的瑞典学院院士 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相信,除了文学,没有任何能够打动 你们的理由。 我还要向翻译我作品的各国翻译家表示崇高的敬意,没 有你们,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就不能成立。你们的工作,是人 类彼此了解、互相尊重的桥梁。 当然,在这样的时刻,我不会忘记我的家人、朋友对我 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智慧和友谊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最后,我要特别地感谢我的故乡中国山东高密的父老乡 亲,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你们中的一员;我还要特 别地感谢那片生我养我的厚重大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 一方人”,我便是这片水土养育出来的一个说书人,我的一 切工作,都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 谢谢大家! 参考: http://v.ifeng.com/news/world/201212/7653b6b6-cd1c-4b32-99c1-4b6eb3c2e35c.shtml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12/yan-speech.html
2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莫言诺奖授奖词
热度 2 zhanghuatian 2012-12-11 10:27
不得不说,诺奖文学奖的评委们还是很有水平的
2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激动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2-11 09:54
外国人比中国人激动; 老年人比年轻人激动; 女人比男人激动; 朋友比家人激动; 记者比观众激动; 领导比莫言激动。 ----- 许老师傅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1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没必要过分关注莫言
热度 11 outcrop 2012-12-11 09:24
就是一个奖而已,和小学生的小红花本质上是一样的。 他得到了,可能说明他天才,可能说明他努力,也可能说明他运气好。 还可能说明不过是老师喜欢他;或者故意激励/刺激/鞭策。。。其他小朋友。 仅此而已。 奖项永远都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们不能忘记目的,但我们往往把小红花,当作目的。 小时候作为一个成绩发挥不稳定的学生,有小红花和没小红花的日子我都过过,其实没啥区别,哈哈~~现在发挥还是不稳定。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3109 次阅读|24 个评论
莫言和共产党之比
longfo 2012-12-11 08:18
1、莫言靠文字,尤其是汉字赢得世界的尊重,一个“请”字彰显大国风范;共产党靠钱获得他国的礼遇,所以很多时候,朋友大多是面上一套,背后一刀。 2、莫言靠文化取胜,共产党还是靠钱。 3、莫言写文章动脑子,共产党挣钱用的是动迁。 4、莫言的素材来源于山东广阔的土地和民风民俗,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共产党的素材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苦血汗。 5、莫言从来不讲,你们要爱莫言的文学,共产党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国家的大救星,你们要爱国爱党。 6、莫言意识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并把它形象表达出来,希望以此为戒,共产党意识到中国民众的劣根性,并加以发扬利用 7、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共产党也是农民的“儿子” 8、莫言家最好的食物是山东特产“饺子”,共产党家最好的食物,罗列不清 9、莫言是去领钱,共产党是去送钱 10、莫言是一个人,影响甚小,共产党是一群人,影响很大。
3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词:他是杰出写实主义者
xupeiyang 2012-12-11 07:01
莫言诺贝尔晚宴答谢词:这一切对我很像个童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641388 莫言领奖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中国作家莫言!获奖理由:“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和支票。 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词:他是杰出写实主义者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中国作家莫言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章和证书。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在致辞时说,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的存在,他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 http://t.itc.cn/tb3pc 人民网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一位评委在用瑞典语介绍完莫言的获奖成就后,用中文说“请”!然后莫言走到舞台中央,瑞典国王手捧证书和奖章,轻抚了奖章,然后颁给莫言,莫言也用鞠躬向评委、观众致谢。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持久,热烈!现在,乐队奏响了《阿拉丁组曲之中国舞曲》。 今夜,星光灿烂。莫言走上诺奖领奖台的一刹那,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诺奖无疑属于莫言个人,却缓解了国人的集体焦虑。也许当我们不再有诺奖情结,当我们以平常心看待诺奖时,将会有更多的同胞,接踵莫言,走上瑞典的领奖台。祝贺莫言,祝福中国! 2012年诺奖颁奖典礼开始 莫言着燕尾服步入会场 北京时间11点30分许,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正式开始。在莫扎特D大调的音乐中,中国作家莫言和其他获奖者一起,身着黑色燕尾服步入会场,他坐在前排左数第7个座位上。从现场直播视频中看到,所有得奖者都身穿黑色燕尾服。 http://t.itc.cn/t4HuF 【莫言承认不太了解女人】莫言昨天回答一名学中文的瑞典学生提问时说,自己这两天在酒店吃早餐,最喜欢瑞典的土豆,“我是农民出身,瑞典的烤土豆很好吃”!在回答另一名学生关于女性的问题时,莫言承认,其实自己不太了解女人,以后会更多地研究女性心理学。(新华社记者刘一楠摄) 领奖前夜,莫言曾“大碗喝酒”。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160 次阅读|8 个评论
由莫言被攻击想起的
热度 4 stefanzhang 2012-12-11 02:12
最近作家莫言去瑞典领取了属于他的一笔钱,并发表了一些不合公知口味的言论,这让他遭受了新一轮的口诛笔伐。我是支持莫言的,甚至称赞他保持和公知群体间的距离,坚持不说他们想听的话,不消费政治,是有风骨的体现。我更把公知比为旧时的清流党人,你不和他们搞好关系,就会遭到“舆论”的抨击,被群起而攻之,仔细想想,那其实也是妨碍言论自由的力量。 然而莫言应该如何应对?刚才在一位朋友的空间看到他写的一个东西(题目叫“信心和勇气,战胜一切的力量”),发现自己以前的一个想法可能挺适合他的。朋友的日志是说儿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孩子欺负,哭着不肯去上学,他列举了一般的应对方法,觉得均不可取: 第一种:帮小孩去出头,打电话给对方小孩的父母,告诉他们,你小孩打我小孩了,你要好好教育小孩,不然,我要怎样怎样了。这种是最错误的,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这种应对方式明显就是剥夺了小孩处置问题的自由,完全的越庖代俎,失去了培养孩子能力的一次机会,做父母的永远要记住:一与小孩相处,带领小孩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小孩的一种教育,你时刻的注意,你的所作所为,要影响他的一生,二是任何一次小孩的挫折,就是小孩能力提升的一次最佳机会,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你这样应对,会进一步造成小孩人际关系的紧张,再则,你给小孩一个十分不良的信号,就是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敌人,这个会对他对周围的世界的看法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第二种:告诉老师。害处也是很明显的,凡上面第一种应对的害处,这种都会有,而且,你要设身处处地的想一下,幼儿园里那么多小朋友,老师顾得过来吗?一旦老师解决不了,小孩会对你和老师都失去信心。 第三种:训斥小孩,要求他打回来。就是在鼓励暴力,让他去和别人对打。 第四种:“哄”,用一个玩具或好吃的东西,哄小孩去上幼儿园或上学。假如你用这种方法,就是教会小孩学鸵鸟,用物质上的暂时满足去防范对于人际交往障碍的恐惧。 他自己想的一个法子是教儿子两手格斗的“绝学”,让他练习纯熟,然后又告诉他不可轻用,否则必会致对方重伤或死于非命,要他发誓非到万不得己不会使用。结果,儿子此后再未发生过因受欺负而不去幼儿园的情况。原文有大段分析,兹不抄录。 我提这个故事,是因为前面曾有类似的情况,我老婆告诉女儿,你要狠狠地还击打你的人,然后再告诉老师。我就说这么做不对,你这是鼓励“以暴制暴”,不可取,最终可能害人害己。老婆问:你说该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我还真没现成想法,想了一会儿,我说:坚持做正确的事,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不要把这种欺侮太放在心上,保持平和,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以自己的坚持来赢得周围人(包括欺侮你的人)的尊敬。 这个回答当然是很理想化的,而且也不是一个孩子所能领会和运用的,倒是一些成年人,如在微博上热衷于语言暴力的公知们也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当然,这些成年人也包括我自己。
个人分类: 感想|844 次阅读|4 个评论
莫言颁奖时间 北京时间11日00:15时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2-10 20:09
明天去中国农业科学院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今天晚上我要等到00:15时,亲眼看看莫言领奖时穿的什么服装。 莫言即将获颁诺贝尔奖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于当地时间16:30,北京时间23:30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典礼按照物理奖、化学奖、生物或医学奖、文学奖、经济学奖的顺序颁发,莫言颁奖时间约为北京时间11日00:15。据说,莫言很有可能身着燕尾服领奖,发表大约5分钟的获奖感言。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1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根据网上搜到的高密县历年经济情况进行理工科分析 2012-12-10
huangwd99 2012-12-10 18:47
根据网上搜到的高密县历年经济情况进行理工科分析 数学 2012-12-10   我只搜了一个网址,现在的互联网的好处就是可以搜到许多资料,不需要跑图书馆。我搜到的网址是《山东省情网》里的,这个资料中说:    “建国前,粮棉产量低而不稳。1936年,农业总产值仅3046.2万元。建国后农业迅速发展, 1957年, 农业总产值达到9502万元,粮棉亩产分别比1936年增长115%和50%。1959年后,农业连年减产,农村出现严重困难。1960年粮食、棉花、花 生的亩产,分别比1957年降低30.7%、53.89%和52.17%。1962年起,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 逐步回升。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0939万元,比1957年增1437万元。 1966-1976年,农业生产徘徊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农业得到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7.16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达9364万千瓦小时, 农用化肥施用量达15.54万吨。 有效灌溉面积92.6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8.5%。农业总产值41121万元,粮食总产48万吨,棉花总产18444吨,花生总产14071吨,甜 菜总产36795吨。”   因为莫言的演讲中讲到了饥饿,因此我就特别关心的是粮食问题,这个自然段中有三处讲到粮食。一是1936年,也 就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算是经济比较好的一年,没有讲到粮食产量,只讲了农业总产值仅为3046.2万元。但是,可以从1957年推算,因为文中讲到 1957年的粮食产量比1936年增长115%。但是1957年的粮食产量仍然没有讲,只是说农业总产值达到了9502万元。但是后面又有一个数字,就是 1965年总产值是10939万元,然后就是1990年,农业总产值为41121万元。但是讲到1990年的时候,是有一个粮食产量的,这就好办了,可以 往回推算了。   1990年的粮食产量是48万吨,是对应于农业总产值41121万元的,因此就是480000吨对应于41121万元,把 这两个数字相除,得数11.7倍。这就是一个估计值,就是说,拿每年的农业总产值以万元为单位,乘上11.7,就近似得到那一年的粮食产量的以吨为单位的 数字。   因此1965年,农业总产值为10939万元,乘以11.7,就知道高密县1965年的粮食总产大致为127986吨,而 1957年农业总产值为9502万元,乘11.7,得出1957年的大丰收的粮食总产量大致为111173吨,1960年的粮食比1957年的低 30.7%,因此就拿111173乘1-0.307,得数77042吨,就在这一年莫言五岁,拿着家里仅有的热水瓶去公社的热水站打开水,因为饥饿而把热 水瓶给打破了,她母亲原谅了他,这是他说的故事。因此这之后莫言应当没有那么饿了。再说蒋介石经营得最好的1936年,拿1936年的农业总产值3046 万元乘上11.7,得1936年的高密县粮食总产量约为35638吨,是解放后最困难的1960年,也是莫言最饥饿的时候的46.2%。    因此来说莫言母亲这一辈子的饥饿感,莫言母亲1922年出生,到1936年国民党统治得比较好的那一年,1936年,是14岁,但是根据上面的粮食产量 分析,莫言母亲在1936年的饥饿程度,应当是建国后1960年的饥饿程度的一倍以上。因此莫言母亲是应当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的,因为她在解放前从来没 有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即使是在最困难的1960年,仍然要比解放前的最好的1936年要好上一倍。   尤其是,莫言既然能够在文革中参军,他一定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一定不是地主富农出身,因此她母亲在解放前过的,那一定不是人过的日子,吃的最大的苦,应当是在解放前。    而且我引用的这个资料,肯定不是极左分子写的,而是紧跟中央形势的,例如资料中说,1966-1976年,农业生产徘徊不前。但是连个总产值都不给,怕 给了影响结论,更加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农业得到迅速发展。说明了文章的编写者是拥护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甚至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提1976年的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   此外,我顺便看了这个资料的另一段,和莫言的讲无关,而是高密县历史上的工业发展情况,资料中说:    “20年代初,县内始有私营工厂2家,1935年增至15家,后因连年战争多数停产。1947年全县解放,工业企业开始恢复和发展,至1949年已有私 营企业6家,国营企业1家, 产值38.9万元。 建国后开始有较大发展,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596.7万元, 较建国前增14.3倍,1956年又猛增至1979.3万元。1966年,工业总产值为3778.2万元。70年代集体工业得到发展,到1976年,公社 以上企业发展到154个,工业总产值达到14515万元,10年中增长2.84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和联营工业有大的发展。1985年,共有国 营、集体、联合体、个体企业5613个,总产值 46604万元。1990年5492个,主要是轻纺、化工、机械、电子、建材、 电力、食品、加工业等。其中,县属企业55个,乡镇152个,村及村以下5285 个。工业总产值达到146087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0.1%,较1978年增长7.2倍。在工业总产值中,县直工业产值为50018万元,乡镇 工业产值为3.9亿元, 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57069万元。 全县工业实现利税7619万元,比   1978年增长3.94倍。实现利润3850 万元,比1978年增长2.63倍。”    这里倒是提到了1966年文革前工业总产值为3778.2万元,而到了文革结束的时候,1976年公社以上的企业发展到154个的时候,工业总产值达到 14515万元,居然是文革前夕的3.8倍!我想资料编写者一定疏忽了,没有把这个数据给去掉,明摆着给文革唱赞歌。我认为,这3.8倍,应当有下乡知青 的功劳。也正是因为文革期间的工业迅速发展,所以莫言在这期间参加了工业的工作。
个人分类: 历史|1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讲故事的人
twsliu 2012-12-10 15:01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莫言”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 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莫言
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吵醒我,我在表演!
热度 17 xqhuang 2012-12-10 09:28
别吵醒我,我在表演!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别吵醒我,我在表演! 在瑞典学院演讲厅,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讲了25个小故事,这些故事谈不上有多精彩,只是有一点点感人。至于莫言想借这些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解能力。 在莫言45分钟的获奖感言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这句话最出彩、最打动人,它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的两个故事。那年周总理去世,在学校举行的追悼会上,在众人的哭泣声中我突然晕倒了。后来老师大大滴表扬了我,说我因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而摔倒,我一个小P孩,会有那么高的境界?真相是那天早上我没有吃早饭,饿晕了!每次老同学聚会,总还有人提起我那“伟大的一摔”。 1976年是新中国最多灾多难的一年,那天我们正在上课,广播里突然传来毛主席他老人家去世的消息。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发出哭声,就像链式反应一样,瞬间全班已经哭声一片,哭不出眼泪的我也只好趴在课桌上装哭。记忆中,同桌的女生最夸张,她边拍打桌子边跺脚,口中还不停地喊着:毛主席,我们怎么办?当时我实在好奇:她到底是真哭还是假哭?就低下头向上偷看她,不幸被她发现了,“你怎么不哭?”她说着就狠狠地踹了我一脚,我终于也“放声大哭”了。 当爱科研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逃离科研; 当爱学习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喜欢学习; 当爱情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要爱情; 当爱G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鄙视某些爱G者; 。。。。。。 当然, 当暧昧不再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继续暧昧; 当爱动物不再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真心保护动物。 当爱晒内裤不再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大胆地晒内裤。 。。。。。。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4832 次阅读|51 个评论
莫言诺贝尔奖发言选摘
yulele 2012-12-10 00:33
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儿子你不丑,不缺鼻子,也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对一个作家来讲,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2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莫言诺奖演讲想起。。。。。。
jiqingpan 2012-12-10 00:06
今日凌晨我的山东老乡、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在瑞典发表了他的获奖演讲。我没有在第一时间聆听,可是当我早上起来上网看了并听了莫言的演讲视频后,我被他的朴实的语言,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对自己深刻地剖析所感动。尤其是他的演讲是从讲他的母亲开始,这更加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一面。 在网上,我从头到尾流泪听完了莫言的演讲。他讲的几个故事,尤其是讲母亲的故事,使我陷入了深深地回忆中。母亲,这一世界上完美词汇的集大成者,用什么样的用语言去赞扬都不过为。我同时也很忧心地在网上看到了一些网友对莫言演讲的评语。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拾麦穗,就能被看麦田的人打,有些人质疑生于1922年的莫言母亲怎么可能是小脚。从这里面,起码反映了我们一些年轻人对过去历史的无知。上世纪60、70年代,那是人民公社时期,在生产队的麦子地里捡麦穗是要自觉上交给生产队的,如果自己捡了以后拿回家,那就是将集体的财产占为己有,就是一个偷窃行为。为此,我又想到,现在在我们大学里,一入校就一定要大学生修读《思品与法律基础》《邓论》《中国近现代史》《马哲》等四门课,俗称为“两课”,而且是必修课。可是,看看今天有些年轻人对莫言演讲中一些历史回顾的不理解,甚至认为莫言是在那里有意说谎的时候,我真的无语了。 我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可,对于我一个50后来讲,对于莫言讲得那些事情,我认为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都是十分正常的。我从小在校园里长大。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那时最怵头的一件事就是每到开饭时,父亲让我去学校食堂去买饭。因为我的母亲被所谓反革命问题判刑两年,关进了监狱(文革后平反,离休)。那时,我去食堂打饭菜,食堂师傅一定会借机问我:XX,你母亲是什么?我如回答说:反革命。他们就会笑嘻嘻很爽快地打给我饭菜。如不这样回答,他们就不会给你盛饭菜。现在想来,可能那时食堂的师傅看我小,逗我,我想他们原本也没有什么恶意。虽然,我知道,这些师傅其实也没有什么,他们只是想找个乐。可是,这个小小的事情对我来讲,却记忆终生,成为我一生的疼。因此,我那时很不愿意去食堂打饭,父亲叫我去,我没有办法,我只能磨磨蹭蹭。很多时候,因为买饭到家时间过长,而受到父亲的训斥。可那时我又不愿意给父亲解释,因为我知道我父亲也不容易,他面对的压力比我要大得多,所以为什么买饭总是拖沓的原因我始终没有给父亲说过,因为我怕父亲听到伤心。为此,我总是忍着这些事情。我不愿意给任何人去讲,我的自卑心理由此而生。。。。。 由此,我感觉我们现在教科书除了讲1840、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辛丑条约以外,是不是也应该客观地讲一讲1957、1958、庐山会议、“自然灾害”、四清运动、文革,我充分相信我们现在的年青人分辨力,相信他们真实地了解了我们民族的近现代史后,会对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有更多的责任感与担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贺莫言获NB文学奖
肖建华 2012-12-9 23:03
我从未读过莫言的任何作品。但是,我对他获 NB 文学奖表示祝贺。 看了新华网上的“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12/08/c_124065632.htm ),对文中的意境有所感触,特据我国古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词,略作改编(写)以试图描述 莫言的 sense and sensibility 。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近黄昏独自踌, 更孰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冷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天涯知音远, 突把佳音传。 回首来处暗心酸, 沽名言未尽。 莫道路途艰, 独行实在难。 误把他乡作故地, 还把故事讲。 我国科学界也不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研究成果,因而,作为一个对比性推论,也会有那么些“只有香如故”的东西。 但是,在把科学成果作为国力象征的年代,“突把佳音传”则是很难期待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莫言获奖反思教育
热度 1 tarimriver 2012-12-9 12:40
莫言获奖感言很感人(除了较长外),读了他的发言才知道他上完小学就辍学了。辍学当然是个悲剧,从他羡慕同龄人可以继续到学校读书,而他只能到荒滩上放羊的描述就看得出来。但我接着想,如果他没有辍学,而是沿着中学、大学一路走来真有可能是莫言诺奖了。 获得诺奖首先是个人潜质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天生聪颖的孩子的比例约是3%,先天的聪明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只是可能而已,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只有落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的小苗,然后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莫言小时候喜欢听说书,喜欢讲故事。不过如果他继续上学的话,可能呆板的教育教学模式,繁重的作业,和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将有可能把这种特长淹没。而作文课上讲的固定模式,参考作文里讲的那么多好人好事的教育将严重束缚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当时,我们写作文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天气,一群小朋友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出现什么人,谁谁心里很高兴。 而莫言自己在荒滩上放羊,可以一个人自由地遐想,将生活中听说的故事里听来的小说里读来的人物都跑到脑海里,这位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当然,母亲的教育导师的指导也具有一定影响,但自由的发展和想象力最重要。 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诺贝尔奖来,真的应该反思。
2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故事之乡到世界,听、编、讲、写故事的“莫言”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2-9 11:30
莫言发表诺奖演说.doc G1255-跟莫言一起走进诺贝尔颁奖典礼.pps 从故事之乡到世界,听、编、讲、写故事的“莫言” 当地时间7日下午,身着胸前刺绣着“莫言”两字红色篆刻图案的深色中山装的莫言,在夫人陪同下,步入每年举办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讲座的瑞典文学院大厅,全体200多名中外听众起立鼓掌。 莫言走上演讲台,做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 他在正式演讲开始前风趣地以祝贺:“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儿,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用新生命的诞生,开启了他此次文学讲座的内容。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莫言说:“ 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 -- 蒲松龄 , 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 ”。 去集上听“说书人”说书。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 他的母亲 听。 他的母亲是他故事的最初听众,“ 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记忆中的最早的一件事、最痛苦的一件事、最深刻的一件事、最后悔的一件事都道出了一位母亲纯朴的善良和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就像电影一样记录着一个农民的儿子如何在母亲的担忧、理解和矛盾下,走向“讲故事、写故事”的职业道路。 他说:《丰乳肥臀》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亲人们的故事,自己童年的影子,天马行空的幻想,都是他丰富创作思想的源泉,都被他写进了小说。 他说:他自己也如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让他爱又让他恨的地方,开始了人生的重要时期: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1976 年 2 月,我应征入伍,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 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 “ 高密东北乡 ” 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 “ 高密东北乡 ” 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 · 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 · 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谢谢大家! 虽然语言不通,一些专注的瑞典听众手捧瑞典语的演讲稿翻译文本,仔细地随着莫言的讲话,用心灵的理解,跨越语言的障碍,跟着读。 平实的故事,人生的真理,莫言演讲时就是在给大家讲故事。小学的故事,部队的故事,爷爷讲过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社会和人生的缩影。 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莫言结束了对与自己创作有渊源的事与人的故事。掌声与鲜花带来的光荣,并未让他忘记在生活中的谦卑退让。结束时,莫言再一次起立,向鼓掌的听众深深鞠躬,表达谢意。
个人分类: 其它|2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张嘴就想讲刻薄的话,关于莫言得诺奖
热度 4 Bobby 2012-12-9 10:24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做到这一点也很难。 写博客,无非就是说人、说事、说理而已。一说人,就想讲刻薄的话。讲刻薄的话,并不是别人就差,而是对别人的希望大,要求高。 譬如莫言,得了诺奖是好事,也证明他是有水平的,但总觉得离我的要求和期望还远。我希望他是更具人文关怀的、更关注现实中国的、具有学者底蕴的,而不是只讲什么时间和空间离我们现实遥远的一个山东农村的单纯故事。我的这些期待也许是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有人说,中国政府对莫言获诺奖的事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这恰好对莫言是有好处的。有人分析说,莫言尽可能将自己获得诺奖的事与国外讨好中国人或政府等中国因素撇清,以说明其得奖纯由其文学水平而不是由于中国因素的掺杂,莫言对于官方的任何活动内心是排斥的。政府这样相对淡化处理一方面文学奖不如科学奖那么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政治的影响,否则以前有人得诺奖那么愤恨,现在莫言得诺奖这么热捧,前倨后躬,一致性就不那么够了。 不好意思,刻薄的话还是讲出来了。罪过,罪过!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799 次阅读|7 个评论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热度 1 femir 2012-12-9 09:36
真实、坦诚、包容、尊重、用于担当! ——莫言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后记:“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娓娓道来的儿时故事却发出如此铿锵有力的呼喊,社会需要包容不同价值观,个体之间需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这是普世价值的核心思想与人性的智慧需求!放眼社会,芸芸众生多是平凡之人,在这样一个或一言九鼎或随波逐流的特色环境中,又 有多少人 能够包容别人特别是小人物不一样观点或声音的存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有定力做那个不哭之人呢? 年少轻狂气盛,常做出鲁莽之事,美言称作“人不轻狂枉少年”,但人与人之间无论何时都不能缺少尊重,凡事换位思考,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有可能为轻狂 少支付 一点 代价! 泥瓦工的故事中的七人想强迫别人代替自己去受罚,然而世事轮回,最终也无法逃脱厄运的惩处;对于那个被迫受罚的人来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然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浮躁不堪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处心积虑地去 剥削别人的劳动成果,还要强迫别人替自己承担责任。 当一个人深处逆境甚至面临遭受扫地出门代人受罚的苦难时,倍感无奈而又无助,那就勇敢去面对吧,也许你就是那个被扔出庙门之人! 当然,同一内容在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个中涵义自行评说!莫言Nobel演讲仍以讲故事为主线,也许正因为故事所蕴含的内容远比直白的表述更为丰富、更有内涵!这也正是一个文学大家的智慧吧!
43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是在讲历史,而不是讲故事
热度 5 大毛忽洞 2012-12-9 08:50
莫言是在讲历史,而不是讲故事 莫言生于 1955 年 2 月 17 日 ,出身于穷乡僻壤, 从此莫言藏在一片高粱地,用自己的灵魂窥视这个世界。 莫言 3 岁的时候,是 1958 年, 3 岁看小,遇到大跃进; 莫言 7 岁的时候,是 1962 年, 7 岁看老,遇到大饥荒; 莫言 11 岁的时候,是 1966 年,文革给莫言开始启蒙魔幻; 莫言 21 岁的时候,是 1976 年,蒲松龄魔幻灵魂附体莫言,开始游荡; 莫言 29 岁的时候,是 1984 年,莫言开始玩魔道 VS 道魔的文学游戏; 莫言 39 岁的时候,是 1994 年,莫言母亲去世,莫言的魔幻灵魂步入不惑; 后来莫言知天命,魔幻附体文学,讲述历史的灵魂; 2012 年,莫言 57 岁,在全世界讲述魔幻故事,隐喻历史的灵魂。 附录: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 1922 年,卒于 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 “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 “ 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 我气急败坏的说: “ 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 “ 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 “ 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 “ 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 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 “ 莫言 ” ,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 “ 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 ” ,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 “ 用耳朵阅读 ” 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 —— 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 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 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 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 “ 高密东北乡 ” 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 “ 高密东北乡 ” 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 · 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 · 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 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 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 “ 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 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 “ 高密东北乡 ” 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 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 “ 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 ‘ 我父亲这个土匪种 ’ ,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 2005 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 “ 六道轮回 ” 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 “ 噢,没有人? ” 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 “ 难道我不是人吗? ” 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 “ 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 ” 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 “ 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 —— 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920 次阅读|7 个评论
莫言演讲中的ppt思路
热度 2 zqb625024295 2012-12-9 02:53
1、在你熟悉的领域,把文字当做思想的工具,你就容易成功。让莫言写城市,他写不好,让莫言写乡土,他有特色。做PPT也一样,脱离专业领域的纯技巧性模仿,不会让你的PPT有太大进步。 2、再牛的大师也是从模仿开始起步,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无根之源。学习PPT不妨也可以从模仿高手的作品开始,这也许是一条捷径。 3、一个有思想的人才能讲出有内涵的故事,一个懂业务懂行情的人才能做出有观点的PPT。 4、莫言说:“如果没有自我提醒的话,很容易写得越多,自我重复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是故事可能重复,一个是语言重复,还有一个是结构重复,最可怕的是思想重复。”好的作家总是在挑战自己,莫言的每部作品都在尝试不同的故事结构。一个优秀的PPTer不会依赖模板,每次都需要挑战自己的设计定势。 5、起一个好名字很重要,比如“莫言”,比如“丰乳肥臀”。写PPT也一样,好标题能抓人。 6、好的构思能把极静和极动,极美和极酷,让各种不搭的东西跨界,从而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比如《檀香刑》。 7、莫言说:“每一部小说一定有一个最适合它的结构,如果找到了这个形式,那形式本身也会变成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内容和形式就会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如果找不到这个形式,写作就会很痛苦,始终不知道该先说哪一部分,后说哪一部分,也找不到讲话的语调,为什么这个《蛙》写了十五万字又放弃?就是因为结构没想好。现在这个结构是不是最完美的我不敢说,但是写着特别顺。”擦,我真的以为他在说做PPT呢。 8、如果没有一群出色的翻译者,莫言是无法走向世界。在一个人的成功背后,需要一群人默默的支持。一个优秀的PPT作品,往往也是策划,文案,设计和推广等各种资源整合的产物。 9、中国有很多文字出色的作家,但文字是很难被精确翻译到位的。往往能够被英美评委认可的非英文作品,更依赖思想和结构胜出。同样,在做PPT的时候,个人设计品位往往是很难被所有人接受的,但是你出色的主题和故事结构,却有可能征服更多的人。 10、莫言说:“这几年学术界有很多人开始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反思,广播、电视和报纸上出现许多讨论,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写了。”一个好的作品有它背后诞生的时代背景,一个好的PPT作品也有它背后诞生的时代呼声,你的PPT不能传播,说明你和时代贴合得不紧。 11、莫言说:“我希望读者看了《蛙》这部小说后,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育——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曾经是这么样的艰难曲折。这里面可供追问、可供思索的东西非常多。我仅仅给读者提供了这么一些思索的材料,每个读者都应该沿着我所提供的材料思索一些更深的更基本的关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些本质性的问题。”一个作品一旦被创造,它表达的观点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它激发了人们对某个话题的思考。好的PPT也应该如是。 12、莫言说:“重复自己肯定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是,再伟大的天才都有限度,何况我这种普通的作家。”所以假如你真的觉得做PPT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就不为难你了,只是拜托下次请抄一个有美感一点的模板吧。 PS: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岁月喧嚣,现世不安稳。最后让一个人被时间记住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人品。
个人分类: ppt心得|21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讲故事的人》--莫言诺贝尔演讲
热度 1 JRoy 2012-12-9 02:32
PDF文件下载 yan-lecture_ki.pdf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得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   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说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分享|142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莫言诺贝尔演讲(转)
chenhuansheng 2012-12-9 02:05
(北京时间 12 月 8 日凌晨零点 30 分,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 (storyteller) )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 1922 年,卒于 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莫言”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 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 -- 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 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 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 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 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 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 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 ' 我父亲这个土匪种 ' ,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 2005 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 -- 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1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45分钟诺奖演讲44次提到“母亲”
热度 6 xuxiangtian 2012-12-8 22:18
莫言45分钟诺奖演讲44次提到“母亲”
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厅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发表了 45 分钟的演讲。莫言在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中,充满深情地怀念母亲和故乡。 45 分钟的演讲, 44 次提到“母亲”。 他在演讲中,先以祝贺瑞典学院首席秘书喜得千金为开场白,然后讲了 25 个小故事,最后以八个泥瓦匠故事结尾。 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他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并盛赞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这位“聊斋先生”。还提到了美国威廉 . 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 . 马尔克斯两位大师。表明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中西合璧,视野开阔。 山东老乡 莫言演讲稿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3070 次阅读|7 个评论
莫言诺奖演讲45分钟讲了25个故事
热度 2 xuxiangtian 2012-12-8 22:15
莫言诺奖演讲45分钟讲了25个故事
2012 年 12 月 8 日,北京时间零点 21 分,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发表了 45 分钟的演讲。 45 分钟讲了 25 个故事。初步分解目次如下: 1. 大地母亲 2. 公共食堂打水 3. 母亲捡麦穗挨了耳光 4. 我不给讨饭人饺子 5. 母亲为一毛钱内疚 6. 她坚强的活着 7. 多做好事丑能变美 8. 听书后给母亲讲故事 9. 我学会了耍贫嘴 10. 辍学后放牧牛羊 11. 狐仙美女与我做伴 12. 用耳朵阅读 13. 逛青岛只看到了木头 14. 当兵离开高密东北乡 15. 学会用笔讲故事 16. 创作《红高粱》 17. 《透明的红罗卜》我的灵魂 18. 亲人均在故事中 19. 《丰乳肥臀》母亲的身影 20. 《天堂蒜薹之歌》 21. 农夫和小脚妻子 22. 获奖者的微笑 23. 允许有人不哭 24. 难道我不是人吗 25. 八个泥瓦匠 ( 2012 年 12 月 8 日山东老乡根据莫言瑞典学院诺奖演讲稿整理) 《莫言诺奖演讲稿》原文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30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话说莫言的讲演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2-12-8 21:44
1,讲得不错,内容上无懈可击。 2,说实话有点长了,如果能简短一点就更加精彩了。也许是莫言为了应付各方面的压力所致。 3,莫言同学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会讲故事,走遍天下都不怕。”估计这话会让某些中国的科普作家很生气。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225 次阅读|15 个评论
《长歌当空》:我喜欢莫言的故事和中山装
热度 9 freefloating 2012-12-8 20:42
《长歌当空》:我喜欢莫言的故事和中山装
可以让人流泪的讲演稿 可以挺拔妆容的中山装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长歌当空|4415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关于一个信神信鬼不信教的民族
yue 2012-12-8 19:08
副标题为博主所加。 http://culture.ifeng.com/huodong/special/moyannobel/content-3/detail_2012_12/08/19959570_0.shtml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莫言”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 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 青岛 ,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我思诸我是----人学|1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爱听莫言的演讲
热度 9 xupeiyang 2012-12-8 14:14
我们这些农村的同龄人小时候有与莫言差不多的生活经历。我小学五年级因开始文革读书就停了、在农村务农、放牛。帮母亲去街上卖蔬菜、瓜果、鸡蛋等自家生产的东西,换取家用物品、衣布等。我小时候,被人家欺负是经常的。还经常饿肚子,也要拼命干活。小时候的很多故事,也是我们写作文的素材。 我们小时候经常在晚上听大人讲故事,很多是鬼神方面的内容,也会受到一些教育和启发,引起自己的胡思乱想,晚上就做很多梦。 因此,听他的演讲,感到真实可信,十分亲切,很受感动,就像一起在回忆我们的年少时期。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莫言的获奖都是中国人的荣耀,认真拜读了他在获奖时的演说全文,说妈妈捡麦穗时挨打,而没有去说乡政府干部拎袋面粉去慰问的温暖感动,这就很真挚;说自己很丑而没有说山河很美,这就很坦诚;说中国作家应在创作中颐指气使,独断专行,这就很有骨血;更为难得的是,他没有成为御用! 莫言和妻子演讲后的合影 莫言瑞典学院演讲:《讲故事的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40396.html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874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热度 1 viclee 2012-12-8 13:27
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致辞:《讲故事的人》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致辞: 《文学的理由》 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星期四(12月7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了题为《文学的理由》的演讲: 我不知道是不是命运把我推上这讲坛,由种种机缘造成的这偶然,不妨称之为命运。上帝之有无且不去说,面对这不可知,我总心怀敬畏,虽然我一直自认是无神论者。 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神,更别说替代上帝,由超人来主宰这个世界,只能把这世界搅得更乱,更加糟糕。尼采之后的那一个世纪,人为的灾难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纪录。形形色色的超人,号称人民的领袖、国家的元首、民族的统帅,不惜动用一切暴力手段造成的罪行,绝非是一个极端自恋的哲学家那一番疯话可以比拟的。我不想滥用这文学的讲坛去奢谈政治和历史,仅仅藉这个机会发出一个作家纯然个人的声音。 作家也同样是一个普通人,可能还更为敏感,而过于敏感的人也往往更为脆弱。一个作家不以人民的代言人或正义的化身说的话,那声音不能不微弱,然而,恰恰是这种个人的声音倒更为真实。 这里,我想要说的是,文学也只能是个人的声音,而且,从来如此。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颂歌、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或阶级与集团的代言,尽管可以动用传播手段,声势浩大,铺天盖地而来,可这样的文学也就丧失本性,不成其为文学,而变成权力和利益的代用品。 这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文学恰恰面临这种不幸,而且较之以往的任何时代,留下的政治与权力的烙印更深,作家经受的迫害也更甚。文学要维护自身存在的理由而不成为政治的工具,不能不回到个人的声音,也因为文学首先是出自个人的感受,有感而发。这并不是说文学就一定脱离政治,或是文学就一定干预政治,有关文学的所谓倾向性或作家的政治倾向,诸如此类的论战也是上一个世纪折腾文学的一大病痛。与此相关的传统与革新,弄成了保守与革命,把文学的问题统统变成进步与反动之争,都是意识形态在作怪。而意识形态一旦同权力结合在一起,变成现实的势力,那么文学与个人便一起遭殃。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劫难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乃至于弄得一度奄奄一息,正在于政治主宰文学,而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都同样将文学与个人置于死地。以革命的名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伐导致公然禁书、烧书。作家被杀害、监禁、流放和罚以苦役的,这百年来无以计数,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制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弄得中文的文学写作无比艰难,而创作自由更难谈及。 作家倘若想要赢得思想的自由,除了沉默便是逃亡。而诉诸言语的作家,如果长时间无言,也如同自杀。逃避自杀与封杀,还要发出自己个人的声音的作家不能不逃亡。回顾文学史,从东方到西方莫不如此,从屈原到但丁,到乔伊斯,到托马斯.曼,到索尔仁尼琴,到一九八九年后中国知识分子成批的流亡,这也是诗人和作家还要保持自己的声音而不可避免的命运。 在毛泽东实施全面专政的那些年代里,却连逃亡也不可能。曾经蔽护过封建时代文人的山林寺庙悉尽扫荡,私下偷偷写作得冒生命危险。一个人如果还想保持独立思考,只能自言自语,而且得十分隐秘。我应该说,正是在文学做不得的时候我才充分认识到其所以必要,是文学让人还保持人的意识。 自言自语可以说是文学的起点,藉语言而交流则在其次。人把感受与思考注入到语言中,通过书写而诉诸文字,成为文学。当其时,没有任何功利的考虑,甚至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得以发表,却还要写,也因为从这书写中就已经得到快感,获得补偿,有所慰藉。我的长篇小说《灵山》正是在我的那些已严守自我审查的作品却还遭到查禁之时著手的,纯然为了排遣内心的寂寞,为自己而写,并不指望有可能发表。 回顾我的写作经历,可以说,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书写其时便已得到肯定。文学首先诞生于作者自我满足的需要,有无社会效应则是作品完成之后的事,再说,这效应如何也不取决于作者的意愿。 文学史上不少传世不朽的大作,作家生前都未曾得以发表,如果不在写作之时从中就已得到对自己的确认,又如何写得下去?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和《红楼梦》的作者,这四大才子的生平如今同莎士比亚一样尚难查考,只留下了施耐庵的一篇自述,要不是如他所说,聊以自慰,又如何能将毕生的精力投入生前无偿的那宏篇巨制?现代小说的发端者卡夫卡和二十世纪最深沉的诗人费尔南多.毕索瓦不也如此?他们诉诸语言并非旨在改造这个世界,而且深知个人无能为力却还言说,这便是语言拥有的魅力。 语言乃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把人这感知的主体同对世界的认识联系起来。通过书写留下的文字又如此奇妙,令一个个孤立的个人,即使是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代的人,也能得以沟通。文学书写和阅读的现时性同它拥有的永恒的精神价值也就这样联系在一起。 我以为,现今一个作家刻意强调某一种民族文化总也有点可疑。就我的出生、使用的语言而言,中国的文化传统自然在我身上,而文化又总同语言密切相关,从而形成感知、思维和表述的某种较为稳定的特殊方式。但作家的创造性恰恰在这种语言说过了的地方方才开始,在这种语言尚未充分表述之处加以诉说。作为语言艺术的创造者没有必要给自己贴上个现成的一眼可辨认的民族标签。 文学作品之超越国界,通过翻译又超越语种,进而越过地域和历史形成的某些特定的社会习俗和人际关系,深深透出的人性乃是人类普遍相通的。再说,一个当今的作家,谁都受过本民族文化之外的多重文化的影响,强调民族文化的特色如果不是出于旅游业广告的考虑,不免令人生疑。 文学之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国界,也超越民族意识,如同个人的存在原本超越这样或那样的主义,人的生存状态总也大于对生存的论说与思辨。文学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普遍关照,没有禁忌。对文学的限定总来自文学之外,政治的,社会的,伦理的,习俗的,都企图把文学裁剪到各种框架里,好作为一种装饰。 然而,文学既非权力的点缀,也非社会时尚的某种风雅,自有其价值判断,也即审美。同人的情感息息相关的审美是文学作品唯一不可免除的判断。诚然,这种判断也因人而异,也因为人的情感总出自不同的个人。然而,这种主观的审美判断又确有普遍可以认同的标准,人们通过文学薰陶而形成的鉴赏力,从阅读中重新体会到作者注入的诗意与美,崇高与可笑,悲悯与怪诞,与幽默与嘲讽,凡此种种。 而诗意并非只来自抒情。作家无节制的自恋是一种幼稚病,诚然,初学写作时,人人难免。再说,抒情也有许许多多的层次,更高的境界不如冷眼静观。诗意便隐藏在这有距离的观注中。而这观注的目光如果也审视作家本人,同样凌驾于书中的人物和作者之上,成为作家的第三只眼,一个尽可能中性的目光,那么灾难与人世的垃圾便也经得起端详,在勾起痛苦、厌恶与恶心的同时,也唤醒悲悯、对生命的爱惜与眷恋之情。 植根于人的情感的审美恐怕是不会过时的,虽然文学如同艺术,时髦年年在变。然而,文学的价值判断同时尚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唯新是好,这也是市场的普遍运作的机制,书市也不例外。而作家的审美判断倘若也追随市场的行情,则无异于文学的自杀。尤其是现今这个号称消费的社会,我以为恰恰得诉诸一种冷的文学。 十年前,我结束费时七年写成的《灵山》之后,写了一篇短文,就主张这样一种文学: 文学原本同政治无关,只是纯然个人的事情,一番观察,一种对经验的回顾,一些臆想和种种感受,某种心态的表达,兼以对思考的满足。 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人自己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可读可不读,作家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更不是罪人或民众的敌人,之所以有时竟跟著作品受难,只因为是他人的需要。当权势需要制造几个敌人来转移民众注意力的时候,作家便成为一种牺牲品。而更为不幸的是,弄晕了的作家竟也以为当祭品是一大光荣。 其实,作家同读者的关系无非是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彼此不必见面,不必交往,只通过作品得以沟通。文学作为人类活动尚免除不了的一种行为,读与写双方都自觉自愿。因此,文学对于大众不负有甚么义务。 这种恢复了本性的文学,不妨称之为冷的文学。它所以存在仅仅是人类在追求物欲满足之外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这种文学自然并非始于今日,只不过以往主要得抵制政治势力和社会习俗的压迫,现今还要对抗这消费社会商品价值观的浸淫,求其生存,首先得自甘寂寞。 作家倘从事这种写作,显然难以为生,不得不在写作之外另谋生计,因此,这种文学的写作,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一种纯然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冷的文学能有幸出版而流传在世,只靠作者和他们的朋友的努力。曹雪芹和卡夫卡都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作品生前甚至都未能出版,更别说造成甚么文学运动,或成为社会的明星。这类作家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和夹缝里,埋头从事这种当时并不指望报偿的精神活动,不求社会的认可,只自得其乐。 冷的文学是一种逃亡而求其生存的文学,是一种不让社会扼杀而求得精神上自救的文学,一个民族倘竟容不下这样一种非功利的文学,不仅是作家的不幸,也该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我居然在有生之年,有幸得到瑞典文学院给予的这巨大的荣誉与奖赏,这也得力于我在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多年来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翻译、出版、演出和评介我的作品,在此我就不一一致谢了,因为这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名单。 我还应该感谢的是法国接纳了我,在这个以文学与艺术为荣的国家,我既赢得了自由创作的条件,也有我的读者和观众。我有幸并非那么孤单,虽然从事的是一种相当孤独的写作。 我在这里还要说的是,生活并不是庆典,这世界也并不都像一百八十年来未有过战争如此和平的瑞典,新来临的这世纪并没有因为经历过上世纪的那许多浩劫就此免疫。记忆无法像生物的基因那样可以遗传。拥有智能的人类并不聪明到足以吸取教训,人的智能甚至有可能恶性发作而危及到人自身的存在。 人类并非一定从进步走向进步。历史,这里我不得不说到人类的文明史,文明并非是递进的。从欧洲中世纪的停滞到亚洲大陆近代的衰败与混乱乃至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杀人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并不随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就一定更趋文明。 以一种科学主义来解释历史,或是以建立在虚幻的辩证法上的历史观来演绎,都未能说明人的行为。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乌托邦的狂热和不断革命如今都尘埃落地,得以幸存的人难道不觉得苦涩? 否定的否定并不一定达到肯定,革命并不就带来建树,对新世界的乌托邦以铲除旧世界作为前提,这种社会革命论也同样施加于文学,把这本是创造的园地变为战场,打倒前人,践踏文化传统,一切从零开始,唯新是好,文学的历史也被诠释为不断的颠覆。 作家其实承担不了创世主的角色,也别自我膨胀为基督,弄得自己精神错乱变成狂人,也把现世变成幻觉,身外全成了炼狱,自然活不下去的。他人固然是地狱,这自我如果失控,何尝不也如此?弄得自己为未来当了祭品且不说,也要别人跟著牺牲。 这二十世纪的历史不必匆匆去作结论,倘若还陷入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框架的废墟里,这历史也是白写的,后人自会修正。 作家也不是预言家,要紧的是活在当下,解除骗局,丢掉妄想,看清此时此刻,同时也审视自我。自我也一片混沌,在质疑这世界与他人的同时,不妨也回顾自己。灾难和压迫固然通常来自身外,而人自己的怯懦与慌乱也会加深痛苦,并给他人造成不幸。 人类的行为如此费解,人对自身的认知尚难得清明,文学则不过是人对自身的观注,观审其时,多少萌发出一缕照亮自身的意识。 文学并不旨在颠覆,而贵在发现和揭示鲜为人知或知之不多,或以为知道而其实不甚了了的这人世的真相。真实恐怕是文学颠扑不破的最基本的品格。 这新世纪业已来临,新不新先不去说,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随同意识形态的崩溃大抵该结束了。笼罩了一个多世纪的社会乌托邦的幻影已烟消云散,文学摆脱掉这样或那样的主义的束缚之后,还得回到人的生存困境上来,而人类生存的这基本困境并没有多大改变,也依然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这是个没有预言没有许诺的时代,我以为这倒不坏。作家作为先知和裁判的角色也该结束了,上一个世纪那许许多多的预言都成了骗局。对未来与其再去制造新的迷信,不如拭目以待。作家也不如回到见证人的地位,尽可能呈现真实。 这并非说要文学等同于纪实。要知道,实录证词提供的事实如此之少,并且往往掩盖住酿成事件的原因和动机。而文学触及到真实的时候,从人的内心到事件的过程都能揭示无遗,这便是文学拥有的力量,如果作家如此这般去展示人生存的真实状况而不胡编乱造的话。 作家把握真实的洞察力决定作品品格的高低,这是文字游戏和写作技巧无法替代的。诚然,何谓真实也众说纷纭,而触及真实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但作家对人生的众生相是粉饰还是直陈无遗,却一眼便可看出。把真实与否变成对词义的思辨,不过是某种意识形态下的某种文学批评的事,这一类的原则和教条同文学创作并没有多大关系。 对作家来说,面对真实与否,不仅仅是个创作方法的问题,同写作的态度也密切相关。笔下是否真实同时也意味下笔是否真诚,在这里,真实不仅仅是文学的价值判断,也同时具有伦理的涵义。作家并不承担道德教化的使命,既将大千世界各色人等悉尽展示,同时也将自我袒裎无遗,连人内心的隐秘也如是呈现,真实之于文学,对作家来说,几乎等同于伦理,而且是文学至高无上的伦理。 那怕是文学的虚构,在写作态度严肃的作家手下,也照样以呈现人生的真实为前提,这也是古往今来那些不朽之作的生命力所在。正因为如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永远也不会过时。 文学并不只是对现实的摹写,它切入现实的表层,深深触及到现实的底蕴;它揭开假象,又高高凌驾于日常的表象之上,以宏观的视野来显示事态的来龙去脉。 当然,文学也诉诸想像。然而,这种精神之旅并非胡说八道,脱离真实感受的想像,离开生活经验的根据去虚构,只能落得苍白无力。作者自己都不信服的作品也肯定打动不了读者。诚然,文学并非只诉诸日常生活的经验,作家也并不囿于亲身的经历,耳闻目睹以及在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已经陈述过的,通过语言的载体也能化为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文学语言的魅力。 如同咒语与祝福,语言拥有令人身心震荡的力量,语言的艺术便在于陈述者能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他人,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语义建构,仅仅以语法结构而自行满足。如果忘了语言背后那说话的活人,对语义的演绎很容易变成智力游戏。 语言不只是概念与观念的载体,同时还触动感觉和直觉,这也是符号和信息无法取代活人的言语的缘故。在说出的词语的背后,说话人的意愿与动机,声调与情绪,仅仅靠词义与修辞是无法尽言的。文学语言的涵义得由活人出声说出来才充分得以体现,因而也诉诸听觉,不只以作为思维的工具而自行完成。人之需要语言也不仅仅是传达意义,同时是对自身存在的倾听和确认。 这里,不妨借用笛卡儿的话,对作家而言,也可以说:我表述故我在。而作家这我,可以是作家本人,或等同于叙述者,或变成书中的人物,既可以是他,也可以是你,这叙述者主体又一分为三。主语人称的确定是表达感知的起点,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叙述方式。作家是在找寻他独特的叙述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他的感知。 我在小说中,以人称来取代通常的人物,又以我、你、他这样不同的人称来陈述或关注同一个主人公。而同一个人物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述,造成的距离感也给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内心的空间,我把不同人称的转换也引入到剧作法中。 小说或戏剧作品都没有也不可能写完,轻而易举去宣布某种文学和艺术样式的死亡也是一种虚妄。 与人类文明同时诞生的语言有如生命,如此奇妙,拥有的表现力也没有穷尽,作家的工作就在于发现并开拓这语言蕴藏的潜能。作家不是造物主,他既铲除不了这个世界,那怕这世界已如此陈旧。他也无力建立甚么新的理想的世界,那怕这现实世界如此怪诞而非人的智力可以理解,但他确实可以多多少少作出些新鲜的表述,在前人说过的地方还有可说的,或是在前人说完了的地方才开始说。 对文学的颠覆是一种文学革命的空话。文学没有死亡,作家也是打不倒的。每一个作家在书架上都有他的位置,只要还有读者来阅读,他就活了。一个作家如果能在人类已如此丰盛的文学库存里留得下一本日后还可读的书该是莫大的慰藉。 然而,文学,不论就作者的写作而言,还是就读者阅读而言,都只在此时此刻得以实现,并从中得趣。为未来写作如果不是故作姿态,也是自欺欺人。文学为的是生者,而且是对生者这当下的肯定。这永恒的当下,对个体生命的确认,才是文学之为文学而不可动摇的理由,如果要为这偌大的自在也寻求一个理由的话。 不把写作作为谋生的手段的时候,或是写得得趣而忘了为甚么写作和为谁写作之时,这写作才变得充分必要,非写不可,文学便应运而生。文学如此非功利,正是文学的本性。文学写作变成一种职业是现代社会的分工并不美妙的结果,对作家来说,是个十足的苦果。 尤其是现今面临的这时代,市场经济已无孔不入,书籍也成了商品。面对无边无际盲目的市场,别说孤零零一个作家,以往文学派别的结社和运动也无立足之地。作家要不屈从于市场的压力,不落到制作文化产品的起步以满足时兴的口味而写作的话,不得不自谋生路。文学并非是畅销书和排行榜,而影视传媒推崇的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作的是广告。写作的自由既不是恩赐的,也买不来,而首先来自作家自己内心的需要。 说佛在你心中,不如说自由在心中,就看你用不用。你如果拿自由去换取别的甚么,自由这鸟儿就飞了,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作家所以不计报酬还写自己要写的,不仅是对自身的肯定,自然也是对社会的某种挑战。但这种挑战不是故作姿态,作家不必自我膨胀为英雄或斗士,再说英雄或斗士所以奋斗不是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便是要建立一番功勋,那都是文学作品之外的事情。作家如果对社会也有所挑战,不过是一番言语,而且得寄托在他作品的人物和情境中,否则只能有损于文学。文学并非愤怒的呐喊,而且还不能把个人的愤慨变成控诉。作家个人的情感只有化解在作品中而成为文学,才经得起时间的损耗,长久活下去。 因而,作家对社会的挑战不如说是作品在挑战。能经久不朽的作品当然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一个有力的回答。其人其事的喧嚣已荡然无存,唯有这作品中的声音还呼之即出,只要有读者还读的话。 诚然,这种挑战改变不了社会,只不过是个人企图超越社会生态的一般限定,作出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姿态,但毕竟是多多少少不寻常的姿态,这也是做人的一点骄傲。人类的历史如果只由那不可知的规律左右,盲目的潮流来来去去,而听不到个人有些异样的声音,不免令人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正是对历史的补充。历史那巨大的规律不由分说施加于人之时,人也得留下自己的声音。人类不只有历史,也还留下了文学,这也是虚枉的人却也还保留的一点必要的自信。 尊敬的院士们,我感谢你们把诺贝尔这奖给了文学,给了不回避人类的苦难,不回避政治压迫而又不为政治效劳独立不移的文学。我感谢你们把这最有声誉的奖赏给了远离市场的炒作不受注意却值得一读的作品。同时,我也感谢瑞典文学院让我登上这举世注目的讲坛,听我这一席话,让一个脆弱的个人面对世界发出这一番通常未必能在公众传媒上听得到的微弱而不中听的声音。然而,我想,这大抵正是这诺贝尔文学奖的宗旨。 谢谢诸位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2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稿讲些什么故事?
Fangjinqin 2012-12-8 12:34
[转载]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稿讲些什么故事?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稿讲些什么? 按语:2012年12月10日晚莫言先生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有什么获奖感言,举世关注,举国猜测。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传(透露)出来他的演讲稿吧! 我说一句演讲稿之外的话。两个小时以前,我们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他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我相信我们在座有懂中文和懂外文的人,会把我刚才的话转告给他,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 此刻最想与母亲分享我的光荣 可这永远无法实现了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开始,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讲述与母亲的四个故事 童年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打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中年患病活着没有乐趣 只为让家人放心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生来相貌丑陋 母亲教导只要心存善良,多做好事,丑也能 变美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也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笑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母亲曾因我太会讲故事而发愁: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很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腔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儿,默许我去集市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母亲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 “莫言”这个名字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敦敦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小学未毕业即辍学 看到昔日同学在校园里打闹心中充满悲凉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后,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边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很多狐狸变成 美女 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范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着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 秘诀 ,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我是蒲松龄的传人 聆听家乡人讲故事时是有神论者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马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 历史 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技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回答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 结婚 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刚开始写作时 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英雄模范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大部分文学价值都不高。 作家之所以会受到其他作家影响,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相似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需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需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么样干的,随即我也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意味深长的一部作品 其中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 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母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需虚构,必需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着。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丰乳肥臀》是献给自己母亲的,也是献给天下所有母亲的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 情感 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多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不尽相同。 作品中多次用真实人物姓名 父亲用亲身经历开导乡亲 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小说家应站在人的立场上 文学要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需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艰难生活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勇敢和悲悯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型的朦胧地带。 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早年曾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 但最终回归了传统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它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生死疲劳》书名来自佛教经典 在佛家的眼里人世显得十分可悲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疑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 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牺牲与努力,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这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争议与我毫不相关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站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这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的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同一件事 年轻时觉得英勇现在却深感内疚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为了这件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以“八个泥瓦匠干坏事”的故事结束演说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也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我们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便哄然倒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之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2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莫言瑞典演讲《讲故事的人》全程视频
pukin 2012-12-8 12:24
莫言从小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第一个听众就是他母亲,他的故事比小说更精彩。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3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诺奖演说:当哭成为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全文)
gaojiange 2012-12-8 10:45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莫言”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 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 。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 青岛 ,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观点碰撞【天下交通】|1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诺奖演说:众人都哭时应允许有的人不哭
xyysh2008 2012-12-8 10:32
莫言诺奖演说:众人都哭时应允许有的人不哭 http://cul.book.qq.com/a/20121208/000003.html http://culture.ifeng.com/huodong/special/moyannobel/content-3/detail_2012_12/08/19959570_0.shtml
个人分类: 佳作欣赏|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演讲全文欣赏
zw373737 2012-12-8 10:23
莫言诺贝尔演讲  北京时间 12 月 8 日凌晨零点 30 分,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 (storyteller) ,在约 40 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 1922 年,卒于 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莫言”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 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 -- 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 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 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 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 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 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 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 ' 我父亲这个土匪种 ' ,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 2005 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 -- 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制造服务技术|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
carldy 2012-12-8 10:11
莫言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storyteller) 。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 1922 年,卒于 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 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 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 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 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 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 " 我父亲这个土匪种 " ,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 2005 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12/yan-lecture.html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1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lishuangshuang 2012-12-8 09:59
今天看了莫言的领奖陈述,又看了一遍文字全文,我认为莫言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谦逊的人。 莫言讲到《生死疲劳》时,提到六道轮回,以前也是在书中看到,真正现实中看到,并且有所感悟,还是今年去青海塔尔寺,看到“六道轮回”壁画,壁画中间为一天秤,黑白各站两边,当你行善,则加一粒白米;若积恶行,则加一粒黑米。顿时感触颇深,画的构思、画的寓意,竟然超出了以往所读的文字,直冲心灵。在望望远处“五体投地”积累业德的信众,真是感情难于言表。 莫言的故事,很现实,现实的好像就像发生在自己邻居家一样,这是我想到了我们以前说的陕西作家,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真真切切,作家是一个善于表达的群体,是一个没有泯灭自己内心感情的群体,是一个有良知、有气度、有关怀、悲天悯人的群体。而这一切都似乎源自其内心的原点。 莫言的故事,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 施舍行路人,这也是小时家里面,经常能看到的场景,现在回想也是历历在目,基本上都是自己家锅中有什么,毫不吝啬的给予,当时一旁的我,看着他们蓬头垢面,还有脏兮兮的手,心中也是百般的不解,现在或许有些领悟了。 莫言的故事,让我再一次体会到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务要高傲做作,要脚踏实地,生之不易呀! 莫言:应允许有人不为表演而哭…… 何为痛苦呢? 越加觉得,莫言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需要想其学习,这似乎就是我们本科通识博雅教育,精神成人的核心……
5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在领奖演说时说的最后一个故事
lilang 2012-12-8 09:49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2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诺奖演说:当哭成为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wuxiang 2012-12-8 09:48
转自: http://culture.ifeng.com/huodong/special/moyannobel/content-3/detail_2012_12/08/19959570_2.shtml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 1922 年,卒于 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 “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 “ 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 我气急败坏的说: “ 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 “ 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 “ 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 “ 莫言 ” 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 “ 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 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 “ 莫言 ” ,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 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 “ 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 ” ,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 “ 用耳朵阅读 ” 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 -- 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 青岛 ,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 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 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 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 “ 高密东北乡 ” 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 “ 高密东北乡 ” 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 · 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 · 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 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 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 “ 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 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 “ 高密东北乡 ” 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 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 “ 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 ' 我父亲这个土匪种 ' ,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 2005 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 “ 六道轮回 ” 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 “ 噢,没有人? ” 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 “ 难道我不是人吗? ” 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 “ 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 ” 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 “ 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 -- 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转引|1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听炸药文学奖得主莫言“讲故事”
huangwd99 2012-12-8 09:23
听炸药文学奖得主莫言 “讲故事” 作者 : 鄠南徒(荆.国.青.竹) , 18:57:30 12/07/2012 : 莫言得奖了!人民网头版头条登了莫言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毕竟是得到了西方认可了的大文豪,故事讲得真精彩!请读下面这一段: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莫文豪控诉中国在 “改开”之前的万恶的“旧社会”,字字是血,声声是泪。 因为右派们天天讲、月月讲,火星人都知道,在那 “三年大饥荒”时期里,中国“饿死了3000万人”。有谁能够比一个大文豪的亲身饥饿的经验更能说服人呢?于是,读者有幸读到了莫大文豪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中的上面那一段文字。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让我们一起与大文豪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据查,莫言,本名管谟业, 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县。又查,“三年大饥荒”发生在1959-1961年。 著名的 “南方周末” 2012年10月19日有一篇报道:“‘不做人上人 也不能做人下人’:莫言的家乡和家族”。“南方周末”在报道中,引用莫言(管谟业)的父亲管贻範的话说: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在同一篇 “南方周末”的报道中,莫言的哥哥管谟贤回忆道: 瞧,在那 “风调雨顺”(莫言哥哥管谟贤语)的“吃不饱饭的年代”(莫言父亲管贻範的话),小小莫言就尝尽了人间的疾苦:年龄大概还不到4岁的莫言,“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我们说莫言当时可能不到 4岁,是因为他“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的事情,也许发生在“1959年春天”之前。 请读者记住,莫言出生于 1955年2月;而莫言的哥哥管谟贤说:“1959年春天,食堂也停办了”。 其实,莫言 “打碎热水瓶”的年龄,读者们也不必太认真。莫大文豪在同一篇得奖的演讲中就说了:“文学……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听大文豪 “讲故事”,真是一种享受。
个人分类: 社会|1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获奖演讲全文(转自凤凰网)
zhguoqin 2012-12-8 08:33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莫言”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 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 青岛 ,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其它|17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瑞典学院演讲:《讲故事的人》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2-8 05:57
莫言获奖演说——我要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30分许,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身着一身中山装,在瑞典学院进行时长约为40分钟的文学演讲,此次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瑞典学院演讲,莫言进场。 莫言瑞典学院演讲:《讲故事的人》 http://t.itc.cn/tU2Yn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莫言演讲现场。 《1318》主编郭佳:莫言的讲稿跟头把式的,但翻成外文必定文采斐然,"说书人"对应口头诗学,正是帕里—洛德理论的对象,麦穗土匪长官暖水瓶轮回破庙龙叫唤,有没有一种失语是朝向异国听众的? 【莫言演讲】北京时间12月8日零时30分,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对全球发表45分钟的演讲。莫言此前在采访中透露,己创作演讲稿只用了两天时间,其中还有半天在浏览互联网。“演讲稿的创作并不复杂,很轻松”。(人民网)   点击进入视频:莫言瑞典演讲《讲故事的人》全程视频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北京时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对全球发表45分钟的演讲。 【莫言大事记】莫言,因为诺奖被世界关注,他的事迹开始被大家传诵。他本人一段又一段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下面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莫言大事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之后:三年之痒】如果在获奖三年内写不出新的好作品,他(她)的作家之路基本就算完结了。莫言正值创作盛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他2015年的新作吧。 【莫言各国翻译作品发行量】莫言获得诺奖后,作品备受关注,如今莫言已有近20种语言、共100多种类型的作品在海外发行。很多作品已经在海外获得一定影响力。今天,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莫言各国翻译作品的发行量。 葛浩文先生说他认识莫言十几年了,莫言能得奖让他既兴奋又感动。他说很难从自己已翻的莫言作品中挑出说最喜欢哪一本,但他认为<酒国>是部杰作,它的结构非常好。葛先生说他最近在翻<长江行>,"这是作品看了让人觉得可恨--你很难说一部文学作品可恨,全身起鸡皮疙瘩。但从文学角度来,它非常美。" 【出逃与回归:千年生存窘境还原30年莫言】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奖后备受瞩目,它的创作也在此被人熟知和关注。而在莫言的作品中,究竟有多少他自己生活的影子?他的作品反映着他自己的生活,也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现状。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精彩演讲】莫言刚刚发表完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他以一贯平稳轻松的口吻讲述着自己的家人、经历和创作。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演讲都是些什么内容,与莫言的演说又有着什么样的不同?一张图带你历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精彩演讲。 当地时间12月7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以东的利丁厄地区,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参观当地一所高级中学,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国书法技艺。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780 次阅读|38 个评论
[转载]莫言亮相瑞典幽默作答 笑谈获奖之后的变化
JYH64J98Y99H 2012-12-7 19:55
2012-12-07 来源: 扬子晚报网 莫言演讲题目:“讲故事的人”   扬子晚报网讯 据《南京晨报》报道 昨天19时许(北京时间),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作家莫言如约出席发布会,回答来自世界各国媒体的提问。之前由于瑞典遭遇罕见暴雪导致航班延误,莫言的航班昨天上午才抵达斯德哥尔摩。记者从直播视频中看到,莫言顶着风雪步行抵达发布会现场,身着黑色风衣、黑色西装,打着宝蓝色领带,颈围灰色围巾,看起来十分潇洒。 赴会场:不坐豪车选择步行   昨天现场灯火辉煌,莫言端坐在白金镶边的椅子里,脚边放着各家媒体的话筒,面带微笑容光焕发,回答中时常迸发幽默,令在场记者大笑。与其他领奖人坐豪车来会场不同,莫言和夫人是步行到会场的。对此,有记者问他的生活态度。莫言回答道:“我父亲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我今后还想继续保持这种谦虚的本色。”   在最新的作家富豪榜上,莫言以2150万元版税排名第二,对此莫言幽默地表示并没收到那么多钱,“至于富豪榜说我今年收入了2150万元版税。我后来到银行去查了一下,哪有那么多。我不知道钱都汇到哪里去了。”    谈变化:在街头骑自行车有姑娘追着我要签名了   莫言表示,很多人把记者招待会描述得十分可怕,也把他“描述得十分可怕”。“结果我来到这里后发现你们并不可怕,你们也发现我不可怕。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此后,有记者颇为诗意地问及莫言得奖后的“烦恼”“喜悦”等问题。对此,莫言吟诗一句作为回应“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莫言说:“诺奖公布以后,刚开始我确实有点不适应。包括在网络上很多对我的议论和批评,我也感到很生气。后来我渐渐感觉到,大家关注议论批评的这个人,跟我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在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着另一个莫言。所以我是跟大家一起来围观大家对莫言的批评与表扬。”在被问及获奖后的生活发生的变化时,莫言轻松地表示:“对我个人来讲最大的变化是我过去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街头没有人来理睬我。前几天我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街头走,好几个年轻姑娘追着我照相。我一下知道,哦!我成了名人了。我得奖后说过,我希望大家把对我的热情,转移到中国广大的作家身上去。也希望由阅读莫言一个人转移到更多人的作品上去。” 谈笔名:当作家就是要少说话多写   一位罗马尼亚的记者问及“莫言”这个笔名的含义在哪里,为什么要选择“不说话”。莫言表示,这是他原名(管谟业)中间的一个字,拆开了就是“莫言”。“第二个原因,我小时候经常乱说话,给我父母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他们教育我要少说话。第三个原因就是,人要是老是说话就没有精力写小说了。既然选择了作家这个职业,就应该把用嘴说的话全部用笔写出来。我的创作一直在寻求变化。”   莫言同时调侃,自己得奖之后最大的烦恼是来自新闻记者。“他们有的人在我家门口坐了十天。我太太经常请他们到我家吃饺子。实际上我自己也当过新闻记者。那我为什么要躲记者呢?因为他们老是要我重复自己的话。”    谈写作:希望打破魔咒写出更优秀作品   这是莫言第二次来瑞典,十一年前他就曾到过斯德哥尔摩。当时几个朋友带他参观了瑞典的皇宫、参观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地方,朋友还曾调侃莫言让他好好写,将来也可能得奖。莫言坦言,当时他在心里“也默默地下决心要好好写,争取来这领奖。而十一年后,这句玩笑话成真了。”   有记者问莫言现在最希望能写出什么样的小说时,莫言答道:“如果要问我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呢?我最希望回到我的书桌前坐下写小说。有人说一个作家获得诺奖后他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了。但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打破了这个魔咒。我要努力加入这个优秀作家的行列,打破这个魔咒。”另外,在被问及愿意向欧美读者推荐自己的哪部作品时,莫言的答案是《生死疲劳》。“这部小说里面有想象力、有童话色彩,也有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    谈“诺奖”演讲:最好的故事是让人看到自己   会上,有不少媒体关心莫言即将在12月7日晚上(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进行的文学奖演说。对此,莫言淡定地表示:“我准备演讲稿时没有任何压力。一个作家在短短的演讲稿中把世界上的事情都讲一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演讲就是讲真话。所以我的演讲稿两天就写完了。其中一个上午还在网上呆了很久。”   此前据诺贝尔基金会人士透露,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对此莫言也做了一番解释,提前“剧透”了部分演讲内容。“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听故事长大,长大以后变成讲故事的人。但是讲故事变成一种职业以后,目的就不仅仅是愉悦他人。他用自己的故事来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种种看法。他也要用他的故事来歌颂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所以讲故事是件很严谨的事情。故事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最好的故事是让每个读者在故事里都能看到他自己。所以我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谈马悦然:三支烟的感情   莫言此次获奖得到了外界的称赞和祝福,但其中也有一些质疑之声。瑞典媒体就曾表示,莫言获奖不公平,理由是评委、汉学家马悦然与莫言有私交。   对此,莫言在昨天的发布会上予以回应。“我知道我得奖后,马悦然先生背了很多的罪名。我和马先生只有三面之缘,我们只是三支烟的感情,他多抽了我一根。马悦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令我佩服。”   还有记者追问马悦然是否是莫言“亲爱的朋友”。莫言也不慌不忙地调侃道:“你们外国人第一次见面就是亲爱的朋友。我认识了一个意大利女孩,第一次给我写信就‘亲爱的莫言’,令我心潮澎湃,以为她对我有意思呢。后来人们说这是人家的礼貌习惯而已。”(记者仲敏整理自中新)    “单身妈妈”陈蓓为莫言设计礼服   “莫言”名字将出现在颁奖礼服装上   此前,关于莫言“领奖穿什么”的话题,曾一度引发外界的激烈争论。据透露,莫言准备了包括燕尾服、中山装、西装在内的5套服装,以备不同场合的需要。虽然莫言面对媒体确定领奖时将按照惯例穿燕尾服,关于这五套礼服的风格和特色是什么,它的设计者陈蓓在面对采访时透露“莫言”的名字成为其中的设计元素。   莫言参加颁奖礼的服装设计者陈蓓介绍说这些服装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会用到一点红。虽然用的是传统面料,但是进行了一个翻新。大家在看到礼服的时候,就会一眼认出这个人就是莫言,因为在设计的时候把“莫言”的名字作为元素体现在了服装上。   陈蓓说希望大家不要一直把眼光放在莫言一个人的身上,其实莫言的服装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费太大的精力,“颁奖礼那天莫言老师会穿燕尾服。因为莫言老师把去瑞典颁奖礼的流程给了我,我根据流程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设计了五套服装以及所有的服饰搭配,以符合不同场合下的着装。在设计上尽量用简洁、随意的线条,去体现中国文人的品位。用服装作为语言去传达东方的文化。其中,‘莫言’的名字将成为重要的设计元素,会体现在每一套礼服上。当时莫言老师在试穿设计好的服装时,就体会到了我想表达的语言是什么。他非常满意。”   莫言此行是携全家一同前往,陈蓓说她在莫言夫人的服装上花费的心思是最多的,如何将朴实的美升华,同时又能和莫言的每一套服装做到呼应,做了一系列的设计:我的目标是把她打造成为“中国丽人”。    陈蓓曾被韦唯称赞“勇敢,有性格”   陈蓓说在莫言老师没领奖之前,要为他的出场保留神秘感。不过,近期陈蓓参加了天津卫视一档女性节目《中国丽人》,在其中展示自己设计的礼服,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中国风”,“东方的东西对我来说,首先想到的是水墨画,虽然墨是一种单纯的材料,但是加了水之后会变得非常的有层次。我也一直在做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也在这里面找设计灵感。在我的设计里面经常会看到这些颜色,虽然它们都是黑白的,但是震撼力非常强大,不亚于任何一种颜色。”   通过节目记者了解到陈蓓来自西安,是自创品牌的服装设计师,曾经有过一次婚姻,现在是一位单身妈妈。在巴黎开创了自己的服装品牌,自主设计服装,把中国元素加入国际潮流,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在设计中找寻灵感,现在在北京继续自己的服装品牌事业。陈蓓的经历让节目评委韦唯感慨“单身妈妈”也会活得很精彩,“陈蓓很勇敢。在她身上看出来岁月人生历练出来的一个女人的性格,她就是自己,没有在装别人。同样身为独立抚养孩子的母亲,我很钦佩她的坦然和优雅,她为自己的女儿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记者陈洁) 附:相关文章 莫言和杨振宁坐在各自的沙发上,之间隔着一只茶几。但是在两位诺奖得主之间,隔着很长很长的时间。杨振宁三十五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是一九五七年。那时候,瑞典皇后陪着诺奖得主,瑞典国王陪着诺奖得主的夫人一起步入那历史性的时刻。后来,瑞典国王有了儿子,又有了孙子,也就是现在的瑞典国王。也就是二○一二年十二月, 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厅,将飘洒着充溢着王室乐曲的音符,这位国王将和莫言揭开一个新的历史性的时刻。 我看莫言和杨振宁坐在一起,不由叹曰:两位诺奖得主。莫言一听竟是下意识地侧过一点身子,好像要离杨振宁远一点。这一侧,分明是觉得怎么可以把他和杨振宁并提。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不过这一瞬间,我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莫言,虽然再过些天,他就要用中文演讲,在王室音乐中带来一望无际的红高粱的浑厚,但是他依然只是“一个会写小说的农民”。 他俩确实相差很远,年龄相差三十三岁,获奖时间相距五十五年,而且从未谋面。后来,席间莫言说,今天见到了当年在他心中像神一样的杨振宁。当年他知道很多流传的关于杨振宁的段子,段子里杨振宁是掌握很多钥匙的神。他说在他心中诺奖与诺奖的含金量不一样,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医学奖,是文学奖不能相比的,那些奖是真金。待席散人去,莫言走到门口时,一如透明的红萝卜那样真性情,说:如果我得的是物理奖,你看我狂!!当此之时,我又看到了一个好像喝了红高粱酒的莫言,一个狂放不羁的莫言。 说起来,科学是造福人类,文学是人类的精神之光,本是并蒂莲。不过,莫言的感受是真实的,真实的就是可爱的。我和莫言讲及,我刚听翁帆讲,杨振宁领诺奖那天早上,他还没起床呢,突然一些小孩进来了,像小天使那样为他唱歌。莫言说:那太可爱了!而我觉得,虽然报纸、网络夸莫言的文字好像黄河之水天上来,我还想加一句:同时他是可爱的,就像为杨振宁唱歌的那些小孩。虽然他唱的歌,可能带着雄浑,带着悲悯。 莫言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是院长王文章邀集的一次小聚,为庆贺莫言得奖。当年莫言来研究院,很是叫人兴奋,甚至叫人“心生邪念”。研究院文化所的刘梦溪,喜欢莫言的无威而重,在席间坦白,曾经“心生邪念”,想请莫言调来文化所。莫言后来想反正同在一个单位,不调也罢。借用童话的结尾: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个院里。 席间同是研究院的画家范曾讲,莫言在他心中,一直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一个天才的存在。一个人不遇到艰难险阻是成不了天才的。莫言的小说是发现,是发明。因为莫言的文字是不可复制的,而他范曾的画是可以大量造假的。所以在这点上他是苦恼的,莫言是快乐的。 哦——?呵——?席间不少人发出了多声部的感叹。好像还没有听到过把文学和绘画做这样的比较,留下一个考题:关于莫言文字的不可复制性。 莫言说,他能得奖,是因为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他这么个作家。杨振宁说,他回国九年了,他觉得中国最大的改变,不是高楼大厦,是农村,是农民的思维方式。我想起他刚才一见莫言就走来坐到莫言身旁的沙发上,像小记者那样连连发问,譬如你是怎样一路从农村从农民走来的。一个“年方”九十的人,依然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探索的精神,我突然知道了为什么杨振宁能获诺奖。 杨振宁说华人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有八人。现在中国血统的莫言终于得了文学奖。杨振宁的夫人翁帆与我说她要好好读莫言的小说,问我先读哪一本好?我说,你还是问莫言吧。翁帆清纯羞怯,和我一聊洋娃娃就没完,但是不好意思和莫言说话。我只好代她问莫言:翁帆想读你的小说,先买哪一本好?莫言对翁帆说:你不用买,我会寄你。我寄你哪一本,你就先看哪一本。 这时候,莫言自信而强势。这个晚上,我好像也感觉到了莫言为什么会得诺奖。 又想起席前莫言和杨振宁坐在相邻的沙发上,之间隔着一只茶几,和一个一个又一个的人。因为很多人,不是来参加小聚的人,发现两位诺奖得主之间,那个幸运的茶几之上,是一个有历史性的空间,于是一个脑袋,又一个脑袋,轮番出现在这个空间,照相。每一个脑袋都像一个大乐透的幸运转盘,当然谁也比不过那个茶几的幸运,只有它长时间地联接起相隔五十五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中国血统的得主。 我想起我在哈佛大学,在那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和老房子的氛围里,看到一片决不起眼的停车位。那是哈佛大学给学校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特权”:在校园里拥有一个自己的停车位,仅此而已。毕竟,哈佛产的诺贝尔奖得主有三十几位。我的思想又穿越到杨振宁三岁那年,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去世。孙中山灵位前挂着一对挽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2月4日中国文化报,陈祖芬文)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2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文学奖从来是颁给作家而不是国家
yulele 2012-12-7 13:51
扬州网综合消息 中国作家莫言于当地时间12点(北京时间19点)在瑞典学院大厅参加诺贝尔奖发布会。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诺贝尔从来就是颁给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国家的”。莫言表示,“我来瑞典主要是来领奖的”,并笑称“你们不是可怕的人,我也不是一个可怕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人。” 有记者问关于获奖与国家文化建设的关系,对此莫言表示,“获奖就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从来就是颁给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当然我相信我获奖以后会加强中国读者对文学的认识,我也希望我的获奖对中国文学起到积极作用。 另据潇湘晨报报道: 当地时间12月6日12时,莫言一身黑色西装、蓝领带、浅灰花底衬衫,准时出现在瑞典学院三楼,和近百家媒体记者见面。这是莫言抵达斯德哥尔摩后,第一次亮相诺贝尔周活动。 莫言是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瑞典学院入口处,醒目地摆着莫言部分外文版作品,同时摆放的还有此次文学奖的官方海报。 莫言进入现场时,三分钟时间内,除了相机快门声,一片寂静。潇湘晨报记者提问莫言,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获奖后的内心状态,他说:“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关于收入 “说我今年收入2150万元版税,哪有那么多?” 记者(潇湘晨报):有人说,不要因为外界的喧嚣,而影响你内心的方向。此时,现场按下相机的喧嚣声无比巨大,请您用一句话来形容获奖后的心理状态。 莫言: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记者:自从您获奖后,您在国内作家富豪榜中排到了第二位,您如何看待财富与 生活 ? 莫言:我父亲有句话说得特别好:“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看着好多人追着我签名,我都觉得有点奇怪。我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我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我今后还想继续保持这种谦虚的本色。至于富豪榜说我今年收入2150万元的版税。我后来到银行去查了一下,哪有那么多?我不知道钱都汇到哪里去了。 记者:获奖后,您怎么看待身上的光环, 生活 发生了哪些变化? 莫言:对我个人来讲,最大的变化是我过去在北京街头骑自行车,无人理睬我。前几天我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街头,好几个年轻姑娘追着我照相。我一下知道,哦,我成名人了!得奖后我说过,希望大家把对我的热情转移到对中国广大的作家身上去,也希望由阅读莫言一个人的作品,转移到更多人的作品上去。 关于烦恼 “我和大家一起,围观对另一个莫言的批评与表扬” 记者:您自从得奖以后很少露面,是不是遇到了一些烦恼?明天您将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这段时间你的心理状态怎样? 莫言:我得奖以后最大的烦恼,来自于新闻记者。他们有人就坐在我家门口等待十来天,我太太经常请他们到我们家吃饺子。我实际上自己也当过新闻记者,所以我对坐在我们家门口十来天的记者们充满了敬意。但我为什么要躲记者呢?因为他们总是让我重复同样的话。他们很多人没有真正读过我的书,就提出某些问题,顶多是临时上网搜一遍,而网上的消息真假很难判断。我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压力。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在短短演讲稿里面讲一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讲我自己,讲真话。演讲稿两天就写完了,这两天我在网上还泡了很久,没有任何压力,很轻松。 记者:当许多镜头对准您时,您是否有些不适?特别是面对一些对您的不实报道,您是不是觉得“烦恼”大于“喜悦”? 莫言:刚开始我确实有点不适应,包括在网上很多对我的议论和批评,我也很生气。后来渐渐感觉到大家关注的、议论的、批评的这个人跟我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在用他们想象力塑造着另一个莫言。所以我是跟大家一起来围观对另一个莫言的批评与表扬。 关于荣誉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给一个作家,不是颁给国家” 记者:您是不是说了一句,避免检查对于写作和创作是有好处的,为什么? 莫言:我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在这里要讲一句真心话,如果说一个作家认为他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必定能写出伟大的作品,那一定是幻想。如果说一个作家在不太自由甚至不自由的环境下必定写不出伟大的作品,那也是假话。关键是作家内心深处是否自由,关键是作家能不能站在一个超脱的层面上来写作。包括背后咬牙切齿咒骂你的人,也要把他们当人看,而且还要给予他们深深的同情。 记者:您获奖了,对推动文化强国有何意义? 莫言: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给一个作家,而不是颁给国家。但我相信我的获奖会引起中国读者关注文学。我也希望我的获奖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于创作 “我要努力争取加入这个优秀作家的行列,打破这个魔咒” 记者:以前您曾来过斯德哥尔摩,这次来您的心态和以前有什么区别吗? 莫言:11年前,当时有几个朋友带着我来参观瑞典学院,朋友开玩笑说,你好好写,将来有可能站在这里去讲。我当时心里也觉得要好好写。现在我确实来到这个地方领诺贝尔文学奖了。我现在心里除了高兴,还有很深的惭愧。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很好的作家应该获得这个奖项。我自己觉得写得还不够好,还应该继续努力。 记者:您是否开始考虑新的创作,对未来的创作有什么期许? 莫言:我现在最希望回到我的书桌前坐下来写小说。也有人说,一个人一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就再也写不出好东西了,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打破了这个魔咒。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加入这个优秀作家的行列,打破这个魔咒。 记者:如果您向欧美读者推荐一部自己的作品,是哪一部? 莫言:我推荐《生死疲劳》。这部小说里面有想象力、有童话色彩,也有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 记者:您现在会不会改变写作主题?您的名字莫言,是不要说话的意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名字?是不说反对的话,还是不说赞美的话? 莫言:我原名中间一个字是“谟”。我小时候经常乱说话,给父母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他们就教育我要少说话。另外,人老是说话就没有精力写小说了。既然选择了作家这个职业,就应该把用嘴巴说的话全部用笔写出来。 我的创作一直在寻求变化,这种变化是对艺术的创新追求,也就是随着世界的变化产生很多想法,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作家是不存在的。 关于朋友 “我和马悦然之间就是三支烟的关系,他多收了我一支烟” 记者:您如何描述您的朋友马悦然,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做些什么? 莫言:我和马悦然目前为止总共见过三面。第一次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我们在一起抽了一支烟。这支烟是我给他的。第二次见面他给我一支烟。第三次,在北京大学见面我又给了他一支烟。我和马悦然之间就是三支烟的关系,他多收了我一支烟。 马悦然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让我非常敬佩。马悦然他公开发言,经常批评我,说我小说写得长。中国有很多人因此判断,莫言是永远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为什么呢?因为马悦然批评我的小说写得长。我回答他说,我就要写这么长,哪怕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么写。 记者:您描述马悦然是你亲爱的朋友?莫言:你们外国人跟一个人见一面就说亲爱的朋友。我第一次出国到欧洲,认识一个意大利女孩儿,她给我写信“亲爱的莫言”,当时心潮澎湃,我认为这个女孩儿对我有意思。我的朋友对我说,别自作多情,那是外国人的礼貌,有时候恨你,也会说亲爱的。 记者:您最善于讲述故事,创作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而您觉得谁是你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莫言:讲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但是讲故事一旦变成一种职业以后,就不仅仅围绕一个故事来谈。用故事表达对人生、社会种种问题的看法,他也要用故事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所以讲故事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故事最大好处就是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讲得好的故事,是能让读者从故事中都能看到自己。我写过很多人物,就像一个父亲和一大群孩子一样,很难说喜欢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读者。 (本文来源:中国江苏网 ) 责任编辑:NN024
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为什么语言好?
zw373737 2012-12-7 10:06
读莫言文集之《生死疲劳》,感受莫言文字的魅力。 先让我从猪场的墙说起。猪场的墙,新刷了石灰,据说石灰可以消毒。白色的墙上,写满了红色的大字标语。标语内容与养猪有关,与世界革命有关。写标语的人,除了西门金龙还能是谁?在我们西门屯,最有才华的两个青年人,一个是西门金龙,另一个就是莫言。洪泰岳的评价是:金龙是堂堂正正之才, 莫言是歪门邪道之才 。莫言比金龙小七岁。金龙大出风头的时候,莫言犹如一只肥大的竹笋在地下积蓄力量。那时候没有人把这小子当成一回事。他相貌奇丑,行为古怪,经常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鬼话,是个千人厌、万人嫌的角色。连他自家的人也认为这孩子是个傻瓜。他的姐姐曾经指点着他的脸质问母亲:娘啊娘,他真是你生出来的吗?是不是我爹早起捡粪时从桑树棵子后边捡来的弃婴?莫言的哥哥姐姐都是身材挺拔、面容清秀的青年,其质量绝不亚于金龙、宝凤、互助、合作。母亲叹着气说:生他的时候,你爹梦见一个拖着大笔的小鬼,进了我家的厅堂,问他来自何处,他说来自阴曹地府,曾给阎王老子当过书记员。你爹正纳闷着,就听到内室传出响亮的婴啼,接生奶奶出来报告:掌柜的大喜,贵府太太生了一个公子。这些话,我估计大半是莫言的妈妈为了改善莫言在村子里的地位而编造,类似的故事,在中国的民间演义中比比皆是。现在你去我们西门屯——现在的西门屯已经变成了凤凰城的经济开发新区,昔日的良田里矗立着一座座不中不西的建筑物——莫言是阎王爷的书记员投胎转世的说法大行其盛——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西门金龙的时代,莫言要露出头角还得等待十年。现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为筹备养猪大会西门金龙拿着刷子往白墙上涂抹标语的情景。金龙戴着蓝色的套袖白色的手套,黄家的互助为他提着红漆桶,黄家的合作为他提着黄漆桶。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油漆气味。屯子里的标语从来都是用广告粉书写,这次使用油漆,是因为县里拨来了充足的会议经费。金龙写字时十分有派,大刷子蘸红漆写出字的主题,小刷子蘸黄漆勾出字的金边。红字金边,格外夺目,犹如当今美女粉面上的红唇蓝眼。许多人都围在后边看金龙写字,赞美声不绝于耳。与吴秋香是好朋友、比吴秋香还风骚的马六老婆娇滴滴地说: “金龙大兄弟啊,嫂子要是年轻二十岁,拼了命也要当你的老婆,当不了大老婆也要当小老婆!” 有人在旁边插嘴说:“当小老婆也轮不到你!”
个人分类: 政治|1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在瑞典答记者问
热度 3 xupeiyang 2012-12-6 21:33
莫言出席中国大使馆的欢迎酒会。他的上衣胸前口袋处绣有红色“莫言”篆书印章。 【莫言穿“印章”创意衬衣引热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莫言 前往瑞典领奖的穿着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近日有媒体拍到莫言身穿一件印有象征中国文化的“篆刻印章”的衬衣出席会议,引发网络热议。 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 · 莫言现身文学奖发布会:最大目的就是来领奖 2012.12.07 · 莫言:获诺奖是我个人的事情 非颁给国家 2012.12.07 · 高清组图:诺奖得主莫言抵瑞典出席新闻发布会 2012.12.06 · 莫言行程因瑞典首都大雪一度受阻 今已抵达酒店 2012.12.06 · 莫言诺奖晚宴座位曝光 与日本科学家比邻而坐 2012.12.06 【莫言出席诺奖发布会】北京时间19时,2012年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莫言身着黑色风衣、黑色西装,顶着风雪步行抵达现场。记者问“此次来除了领奖,还有什么是您最大的目的”?莫言幽默回应:“我最大的目的就是领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参加这个记者招待会。” (中国新闻网) 【莫言称获奖是个人事 望能推动中国文学】北京时间6日19时,莫言出席瑞典学院大厅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莫言答记者问称:“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奖从来都是颁给作家而非颁给国家,获奖会引起中国读者对文学的热情,希望能对中国文学发展起推动作用。”新浪视频 http://t.cn/zjxbFik 【莫言步行赴会场不坐豪车: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北京时间19时许,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作家莫言出席,回答媒体的提问。与其他领奖人坐豪车来会场不同,莫言和夫人是步行到会场的。对此,有记者问他的生活态度。莫言回答道:“我父亲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看着好多人追着我签名我都觉得有点奇怪。我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我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我今后还想继续保持这种谦虚的本色。” http://t.itc.cn/tvYtK ◇× 【莫言:最希望回到书桌前】人民日报记者瑞典报道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面对100名中外媒体记者,他用“心如巨石, 风吹不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以前是,得奖后也是,不同的是,现在骑车上街会有粉丝来拍照。目前他烦的是记者不断的采访,最希望回到书桌前。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43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天上掉下个“诺贝尔”
热度 3 张显峰 2012-12-4 13:40
诺贝尔文学奖刚公布时,莫言说:“估计‘莫言热’一个月就会过去”。现在看来,这位诺奖得主保守了。快俩月了,莫言高“热”不退,这两天媒体热谈的,是即将赴瑞典领奖的莫言穿燕尾服还是唐装。幸好没再往深讨论,不然连底裤都要“走光”了。 莫言获奖,就像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成了一群荷尔蒙过剩的“宝玉们”亢奋的话题。各种献媚让人目不暇接,有送房子的,有重修旧居的,有扩建莫言文学馆的,有邀请莫言当“主席”的……虚虚实实,好生热闹。 据说连烧鸡也有“莫言”牌的了,房地产广告也卖弄起“好房莫言”的玄虚来了,一个“莫言醉”的商标也卖出 1000 万元的天价,比莫言本人的奖金还高。这个天上掉下的“诺贝尔”魔力真是大,一下子引这么多“精致的消费主义者”现了原形。 一夜之间,好像谁都想和莫言发生点儿关系。我要是莫言,还真有点招架不住,一定会问自己一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好在莫言一直比较淡定,面对种种揩油攀亲,不温不怒,不卑不亢,不倨不恭。你听他那淡淡的口气:“商家这种热情我也可以理解,但希望大家理智一些。世界上有这么多好的名字,未必非要和莫言捆绑在一起。” 不过莫言先生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名字再好,没拿诺贝尔奖也不行啊。假如“莫言”这俩字没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榜单,情形会怎样?应该显而易见吧——莫言旧居不过是一个作家的老宅子,能不被强拆就不错了;两层楼的文学馆,能在莫言卸任作协副主席后继续保留也算给面子了;至于商人送别墅的事,恐怕连做梦都不可能。这想来不需要我拿证据,不然这些故事不必凑到一起密集上演。 其实,莫言还是那个莫言,作品还是那些作品,无非是一切关于莫言的东西上面贴了一个“诺贝尔”标签,瞬间变得不一样了。要说这现象的确如莫言所说,可以理解。社会追捧一个优秀作家总要好过整天热捧演艺明星吧。但这急吼吼的样子浮躁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就有问题。 往年这个时候,很多人耿耿于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旁落,今年一个文学奖一下子安抚了许多人,媒体上关于中国人何时问鼎科学奖的议论几乎听不见,被“莫言热”遮蔽了。这算是一种淡然吗?或许是一种浮躁? 相比文学,我们的自然科学显然还缺乏问鼎诺贝尔奖的实力。等莫言领完奖回来,“莫言热”退去,那时再看莫言,再看文学,再看他和它的境遇,再看国人面对下一季诺贝尔奖时的表情。又会是怎样呢?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15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八十诞辰
libing 2012-11-25 19:10
2012年11月24日,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迎来八十诞辰。他的“桃李”从世界各地回到武汉,齐聚珞珈,为他拜寿。   下午3时不到,刘道玉一袭风衣,精神矍铄地走入武大化学学院报告厅。许多满头华发的老学生早已在此等候,他们起立热烈鼓掌。刘道玉登台论道,这次庆生活动的主题成为:共论“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寿星再谈大学体系创新      在讲座中,刘道玉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篇文章——《论大学创新体系构建》,明确提出了中国目前的创新体系并未建成,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言中,刘道玉声如洪钟。“在大学创新体系中,教育短板是本科教学。相当多的学校不重视本科教学,我国的院士、名师、博导和学术带头人,几乎没有人愿意在本科教学第一线长期耕耘!”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没有被教育界正确回答,可见中国高校改革目前所遇到的重重困境。由此他提出了包括创造原则,为学校中心任务服务等在内的创新三原则,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随后,他又介绍了自己设计的C-TTRSS-B创新体系,并参照德鲁克的木桶原理分析了为什么中国大学教育会形成短板,这其中又包括了思想认识,体制问题以及大学功能定位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后他也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能够正视教育的保守性,进一步发展大学创新教育。 教育界友人纷纷送祝福   这不是一场私人贺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亲笔为刘道玉校长题写祝寿词:“ 先生声名重,改革举大旗。敢为天下先,甘做护春泥。桃李遍九州,文章焕万世。八十正当年,百岁众人期 。”11月17日,《南方周末》联合东方卫视曾为“中国梦践行者”颁奖,刘道玉获得的颁奖词是:“ 他是当代中国最值得记取的大学校长之一,也是虽没有权力却有非凡影响力的教育家 ”。全场所有观众起立向他鼓掌致敬。   中国的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崛起,首先要改革教育,核心是设计全新的人才观。在1981―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刘道玉以非凡的胆识,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他推行的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领全国风气之先,许多制度已成中国现行高教的基本制度。   之后,他坚持理想大学信仰,指引一代又一代人,“我所为何求呢?我别无所求,唯一就是希望实现我的一个教育情结――创造教育之梦!”
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刘杰克:从莫言获诺奖谈企业应如何借势营销
jackliupku 2012-11-19 11:48
刘杰克:从莫言获诺奖谈企业应如何借势营销 文 / 刘杰克 日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恩隆德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由此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人士。消息一经传出,莫言的知名著作《檀香刑》《红高粱》《生死疲劳》《蛙》等,迅速受到了包括亚马逊、当当、京东商城等在内的多家电商的热捧。电商网站迅速推出了读书购买专题,借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好时机来进行相关书籍的销售。从之前的销量平平到一夜间的洛阳纸贵,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火的不止是莫言本人,还有借势营销的企业。那么,什么是借势营销?借势营销应该如何进行?在本文中,作为一名专注研究和服务企业的品牌与网络营销专家及培训师,刘杰克老师将就企业借势莫言获诺奖事件营销这一话题来与读者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什么是借势营销 根据刘杰克老师原创课程《网络营销实战——中小型企业如何借网络营销实现战略突围》中的借势营销论,所谓借势营销,是指企业及时抓住广受关注的社会焦点新闻,事件以及明星效应等,将其与自身的品牌推广融合的一种营销策略。借势营销通过借助人们关注的焦点,顺势搭车,让更多的人认识,关注自己,以此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从而实现公众对热点话题的关注转向对企业事件的关注。 善于借势也就是善于整合资源,其关键在于发现和挖掘与产品或品牌价值相关联的事件,并对时机进行精准把握。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对势的把握是否及时,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势能。针对此次莫言获奖事件,相关企业竭尽所能,就是为了通过借势营销最大可能地与将自己的企业、产品与莫言关联起来,以利用“莫言热”提升自身的品牌和销量。能使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却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营销经费,意味着借势营销在未来将会日益流行。 二, 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充足的准备是借势营销的基础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由于有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络存在,此次莫言获奖消息传播的速度相比以往明显加速。莫言成诺贝尔奖最大热门的消息很早便在网上流传,而在其获奖确认后,社交网络也开始了这个话题的运营。北大及清华总裁班营销专家刘杰克老师指出,作为企业,要想在营销中快人一步,必须有犀利的眼光,及时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做好预案,提前掌握市场的走向。 此次的“莫言热”,从 10 月 11 日 19 时莫言正式获奖的消息传出后,各大电商可谓是各显神通,其中京东商城是反应最快的,显然事前已充分准备,北京时间 19 时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奖,京东商城图书音像 19:03 便转发了此消息, 19:05 便在微博上发布了《莫言精品》套装京东热卖的内容。除了微博,京东商城还在网站读书频道以及搜索热词给予重点体现,并第一时间在网上最显著位置以 5.6 折推荐莫言新作《我们的荆轲》。其他诸如当当网、亚马逊、苏宁易购等也都在第一时间建设更新了关于莫言的图书频道专题。 各大电商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是因为他们在之前已经对莫言获奖做好了相应准备。在事件发生后一小时,腾讯微博中关于“莫言”的广播多达 14 万条,相当于每秒同时发布近 40 条。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平台也均被“莫言”二字席卷,由此可见当今网络媒体的力量。提前的准备与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让信息快速反映到决策者手中,并让其能快速组织实施,将适应消费需求和引导消费新潮流的产品快速投放市场。相关企业通过借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件在赚足眼球之际,也稳稳地拿到了“真金白银”。 三, 打造事件与企业的品牌或产品紧密关联是借势营销的关键 无论一个企业如何借势,最终营销的关键还得落实到产品上,所以打造出事件与企业品牌或相关产品的紧密关联才是借势营销成功的关键。企业为做好借势营销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与企业产品风马牛不相及的投入则无疑是对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莫言作为一个作家,图书无疑是各大企业借势的首推产品,因其具有最佳关联性。正因为这一点,相关企业围绕此大做文章,如淘宝有图书商城在莫言获奖前就开始了关于莫言的书籍的预订。当当网更是在网上刚开始流传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就开始给用户发短信,吸引用户前往当当网买书。 虽然各大网站都能抓住此事营销,但由于对莫言作品的销量估计不足,在短短几天内,就出现了缺货,不少上架图书也被标记为缺货或者预售状态。面对这种情况,电商们除了绞尽脑汁地四处调货,也纷纷另辟蹊径来打造新的相关产品。电子书此时无疑成为一个很好的替代品,京东和淘宝都及时上架了莫言作品的电子书,在实体书纷纷缺货的情况下,电子书“永不缺货”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成为电商推广电子书平台的好契机。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各网站奇招尽出,希望通过建立各种方式的关联借势莫言搭上财富顺风车。除了传统的几大电商外,各种电子书网站、图书 APP 也相继加入“莫言热”,苹果 Appstore 和 Android 市场应用近期关于其作品的下载量猛增。作为一个团购网站,“美团网”原本和莫言获奖并无直接关联,但却通过将赠送莫言全集做为其美梦成真项目的奖品而与事件挂上了钩。甚至有电商之外的很多网站,没有卖图书,也没有做 APP ,借着征文的噱头,与莫言事件打起擦边球。根据《营销三维论——低成本打造强势品牌之路》课程中的关联要素论,刘杰克老师认为,当 某个事件发生时,企业判断是否能借势的根本是要看该事件对企业的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有无帮助,事件与产品是否有关联性,两者的内涵能否契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可以从容加入其中。 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是企业借势营销的落脚点 由于今天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广告成本日益高涨,如何以相对低的投入获得相对高的回报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企业的营销团队能够出奇制胜,以更低的成本更巧妙的手法迅速扩大目标市场的受众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借势营销则切合公众关注的焦点,将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和事件与企业的品牌进行捆绑,使大众对事件的关心同步转入对企业的关心,并且在关键时刻可实现与消费者心里层面的深度沟通。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企业要在注重通过借势营销提升自身知名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美誉度,使大众不仅知道自己的产品,更要逐步关注和喜欢企业的产品。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多少代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这无疑是一个很正面的事情,企业借势营销运用适当将获益匪浅。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热点事件都可以被“借”来营销,也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借势特定事件的。就“莫言热”而言,有的企业绞尽脑汁,将自己的产品生拉硬拽地与莫言关联起来,这样不仅没有使自己的投入获得相应收益,甚至还有可能降低自己企业的美誉度。在借势营销中做到名利双收,必须将关联性、知名度与美誉度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刘杰克老师认为,借势营销已成为今天企业进行营销运作的一种重要策略,各电商也借助莫言获得诺奖事件展示了一系列鲜活的借势营销案例。而企业要想成功做好借势营销,不仅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还要建立起相应热点事件与企业品牌与产品的最佳关联。企业在借势营销时,不仅仅要考虑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更需要同时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同时,企业的借势营销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服从企业整体的品牌定位与建设工作,而由于借势营销的动态性,某些在运行中的事件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所以企业要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使借势营销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自视自己最好的小说《生死疲劳》的来处
热度 1 张厚刚 2012-11-12 09:22
var $tag='莫言,生死疲劳,佛说八大人觉经,诸众生,慈悲,杂谈'; var $tag_code='20e6b4add1428b3528eabeddbe5e0a73'; var $r_quote_bligid='49ee4e240101gl8t';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莫言 生死疲劳 佛说八大人觉经 诸众生 慈悲 杂谈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来处为《佛说八大人觉经》,其中的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念。三衣瓶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又获奖了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1-11 15:33
2012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的评选已经结束,部分获奖名单公布。刚刚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获得了此次话剧金狮奖的编剧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是中国话剧的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1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评传》莫言景观的微暗世界
xupeiyang 2012-11-10 20:53
《莫言评传》莫言景观的微暗世界 《莫言评传》呈现了莫言创作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开解莫言作品的钥匙:孤独和饥饿最开始创作的源泉,从肉体饥饿发展到精神饥饿;对故乡的爱恨交加,对故乡的肉身逃离和精神反刍,莫言才超越了地理意义的故乡,给自己创造出一个精神家园。 莫言的10个关键词 莫言:中国经验的杰出表现者 莫言:感谢微博上朋友们对我的肯定和批评 千言万语叙莫言 莫言:我是村上春树的忠实读者 莫言:得诺奖让我惊奇又惶恐 家人亲友忆莫言:“莫言早就出名了” 诺奖后,高密的“莫言效应” 莫言旧居的新命运 莫言风格:魔幻、神幻……还是幻想?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6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作品被挑出常识错误
xupeiyang 2012-11-8 20:20
“天山童姥”误为“童佬”;将岳母的母亲称为“老岳母”;“侦察员”错写成“侦查员”……莫言的作品中五处历史常识和文字错误被《咬文嚼字》挑出。对于错误,莫言坦然表示:“挑得很对,非常感谢。”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的清冷
热度 1 Wuyishan 2012-11-5 14:07
莫言的清冷 潘耀明 (科技日报,2012年11月3日) 1998年11月,作者与莫言摄于香港维景酒店。 书人书话 一夜走红的娱乐桥段上演在了一个中国作家身上。从前的莫言是文坛和文学爱好者的莫言,今天的莫言是高密和全民的莫言。 余热难尽之际,当我们从香港作家、《明报月刊》总编辑潘先生平缓的笔调中再品味莫言之前的清冷,该有如何之思? ——编者按 作品较早进入台湾 香港某电视台访问我,要我谈一谈与莫言的交往。我表示,我与莫言论交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 1987年某天,柏杨、张香华伉俪来香港,在一次叙晤中,忽发奇想,他表示,大陆改革开放后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他有意策划一套《中国大陆作家文学大系》,要我协助组稿。 当时的台湾,不要说当代大陆的作家,就如新文学作家如鲁迅、巴金等人的作品也被禁止之列,携带这些出版物进境也会触犯条例,前者有坐牢之虞;后者也会受警告甚至留案底,从此被跟踪、监视。 当时柏杨老先生拍拍胸膛,表示所有后果由他一力承担,他是坐过九年黑狱的人,表现出一副无畏无惧、义无反顾的气概,令我肃然起敬。 结果,我开出大陆12位新进作家的名单,包括莫言、王安忆、陈建功、张承志、韩少功、舒婷、郑万隆等等,每本连作者小传合共20万字,柏杨一锤定音。期间,我请在内地的陈建功兄协助组稿。 当时两岸还不能通邮。内地的稿件先寄到我处,我阅后再转寄给柏杨,历经近一年时间。结果这套由柏杨主编的《中国大陆作家文学大系》在1989年由台湾林白出版社出版。《中国大陆作家文学大系·总序》一文中,特别提到“感谢香港彦火先生,赐助一臂之力,搜集稿件。”(编者注:彦火,作者常用笔名)这是包括莫言在内的十二当代大陆作家作品,第一次集体登陆宝岛。 莫言台湾版的书,是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除了《透明的红萝卜》,还收有《白狗秋千架》、《金发婴儿》、《草鞋窨子》、《红高梁》、《枯河》。可以说,台湾读者远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便可以读到莫言的作品。 “票房毒药”的香港版本 相对其他同龄作家如王安忆、余华等作家而言,莫言对香港读者而言,是较陌生的。 莫言只有两部作品在香港出版,一部是《莫言》,一部是《司令的女人》。 《莫言》于2000年出版。世纪之交前夕,我与旅居美国作家、学者刘再复兄商量出版一套文库以为纪念,获得刘再复兄的支持和鼓励。我成立了一个包括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作家组成的顾问团,并征询了他们的意见,选辑20位当代华人比较有代表性作家,莫言也在入选之列。 《莫言》这本书收入《二○○○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作品包括《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屠户的女儿》、《灵药》、《枯河》、《粮食》、《人与兽》、《指铐》等,还附录了研究莫言的美籍华裔陈颖教授的导读及年表。全书十万字,主要读者对象是本港青少年,销路一般。 莫言的第二本在香港出版的书是《司令的女人》,收入《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读文库》。 文学书是香港“票房毒药”。我在策划《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读文库》时,获得新加坡作家原甸认同,并得到青年书局老板陈孟哲先生的大力支持。 这套书从筹划到出版凡三年。我先成立一个由25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主要是海内外知名大学的文学教授)的编委会,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的马悦然、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著名美籍汉学家葛浩文教授(Howard Goldblatt)、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等等,以投票方式选出50位海内外杰出华人作家。莫言也是获票数较多的一位。 入选的《司令的女人》是莫言的中短篇的新作及近作,凡20万字,收入作品除《司令的女人》外,还包括《藏宝图》、《红耳朵》、《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怀抱鲜花的女人》、《爆炸》。 书出版后,相对其他入选作家作品,销路是较少之列,只销了三百多本。发行商一直想把它处理掉。我半认真半开玩笑说,先搁置一段日子,说不定莫言会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届时将一纸风行。想不到一语中签! 我与莫言 我在上世纪80年代认识莫言,但交往不算太深,莫言要说的话都在他的作品里说了,现实中的莫言讲话不多,倒是烟不离手。他在我编的《明报月刊》发表了七、八篇文章,主要是他2000年在北美三家大学的演讲稿。 前年香港城市大学举办了一次我个人收藏的“现代文人书画手札特展”,我才发现没有莫言的墨迹,刚巧去年仲夏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荣胜兄来香港,我托他捎讯给莫言,请他写一张字给我,结果他很快写了一张四尺乘一尺的横披给我。内容是:“星星之花原上开,引得蜂蝶连袂来;莫道会馆地面小,高朋满座皆贤才。”莫言大抵知道我兼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所以最后两句话是若有所指的。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3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批判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再到仰望现实主义:中国需要作家吗
sums1996 2012-11-4 18:31
有感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立此存照。 “仰望现实主义”在中国 文/郭宇宽 (南都周刊 2012-10-23) 我对文学是怀有期望的,虽然我学的是理工科,但我觉得没什么比文学艺术更能滋养人的灵魂,前提是如果我们相信人有某种灵魂的话。 前些日子陆续几个朋友推荐让我看一本书叫《二号首长》,据说当领导的现在都看这个,描写中国官场特别生动,看了这个才能学会怎样在官场混,我倒也没什么兴趣在官场混,不过被推荐得多了,出于人类的好奇心,都想买来看看。 这本书还很畅销,在机场到处都有,有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我就买了一本旅途中看,结果这本书还真很容易看进去。故事内核很简单,单线叙述,讲一个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到省级报社当记者,混得处处不如意,老婆都看不起自己,想调戏自己的女实习生,人家死活不从。结果他意外因为同学关系交了黄盖运,当了新来的省委书记的秘书,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老婆开始讨好他了,连原来的女实习生还有众多电视台花旦女主持人,都跑来主动投怀送抱。那里面,权力给人带来的春药般的好处,和男主人充满雄性意识的得意洋洋,我感觉很适合改编成一个以中国官场为背景的爱情动作片。 我也不喜欢文学表现那种高大全的形象,真实生活的复杂和悖论,才能展现人性的张力。《儒林外史》如此滑稽荒诞,写出了士风沦丧,但也有王冕这样耿介、淡泊名利的读书人作为作者的人格理想寄托;《三言两拍》里写一个妓女,要写出她的尊严和对情感的追求;哪怕像《金瓶梅》这样的市井题材,不谈教化,纯用白描把男盗女娼、欺男霸女描写到了极点,其中也有人性的矛盾,甚至你从性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悲悯。 西方19世纪有个流派后来被归为“批判现实主义”,其实我觉得这种归纳过于简单化了,我们教科书里说他们的主题都是批判万恶的资本主义和人性的异化,人家作者有没有像咱们革命文学那么上纲上线不说,但你至少从《羊脂球》从《钦差大臣》这种作品中,能看到社会残酷现实的势利猥琐,但仍然有不可妥协的鲜明的是非爱憎。 中国的官场小说中,还曾有阎真的一部《沧浪之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主人公是一个有书卷气和理想但最后顺应官场规则当上了厅长,而主人公人格的挣扎和即使当上了厅长之后的内心痛苦,却是最浓墨重彩的。 这些小说写出了人性之黑暗,也写出了黑暗中的光明,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不完美,写出了堕落,也写出来一种不可遏制的向上提升的力量。 在我的观念中作家总还是一个有理念的职业,李白讲“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秋山”,你可以说这有些文人酸腐,甚至你可能觉得李白、陶渊明也太端着了,真给他们个有油水的肥缺,未见得他们就不动心。人很大程度上和动物一样,追求美食,追求有吸引力的异性,追求在群体中的地位,但人还会讲感情,会讲忠诚、荣誉感和信念,人的身体不能赤身裸体,人的灵魂也要有所装饰,这些可能有些装的东西,这就是孟子所谓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兮”。 但是在《二号首长》这样的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猥琐得让人恶心,又颇有些自得的形象,最令人吃惊的是我见识了一个完全没有冲突、严丝合缝的价值观系统,这个系统中女人都是随时准备向领导献身的,商人都是用尽心机给官员利益输送的,而更让人反胃的是,主人公消费完女人和商人的奉献,还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我一留心发现类似的畅销小说还不少,这个《二号首长》也出了一个接一个续集,我过去是孤陋寡闻了。 如果说这些书是当代官场实用技法指南,也许确实管用,可偏偏这些还都是大部头的长篇文学,我在经典的文学史中,还真找不到可以与之相对应的类别,第一它笔法看上去很有现实感;第二它毫不批判,倒是有推崇和膜拜,也许未来可以被归纳为“仰望现实主义”吧。 以我的阅历,我不能判断这样的作品有多少情节来自于作者或者他身边的圈子真实的生活。但至少作为文学作品,等未来的文学史来做分析的时候,发现它们确实表达了有一些人在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1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宣部+文化部+体委+信息产业部):给莫言出纪念邮票!
热度 3 zhangxw 2012-11-3 10:49
( 中宣部 + 文化部 + 体委 + 信息产业部 ): 给莫言出纪念邮票 ! 张学文 ,2012/11/3 昨天知道围棋大师陈祖德过世 , 使我又想起了过去我的一个呼吁 : 为大师出纪念邮票 , 是呀 , 莫言是我国第 1 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 , 出张纪念邮票不为过 . 于是有了本博客的标题。 如果今天不肯为他出纪念邮票,以后再有其他炸弹奖获得者你想出就被动了,对吧。 希望有人大代表就此类游戏规则正式提出议案!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1800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言获诺奖我有话对科学出版社说
liu005777 2012-11-2 16:17
题解: 作为科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的加盟期刊——《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一名副主编,在文化转企、期刊转制的浪潮冲击中,正在解读《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时候,文化领域的盛事发生了——莫言独立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对四川省内部分期刊编辑人员解读《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时,我专门用一张幻灯片做“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告诉各位,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决议》,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中央的一些意图,云云~~。 与此同时,在科学网关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否花落我家(本土)莫言的争论声中,诺奖恰如部分预测者的推论的那样,如期来到了我家。自然地,有高兴的、有失望的、有酸葡萄心理的、有若无其事的、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有木木然关我屁事焉的。沸腾了这边,寂静了那厢。 春江水已暖,旱鸭下水了吗? 忙于上市圈钱的人们,可别迟钝到还不下水抑或做下水前的准备。 人说了,诺贝尔这奖那奖尤其是自然科学奖,都是与国家的影响力呈正相关的。 人也说了,很多诺奖获得者大都是以在本国期刊或出版社发表与出版的本国文字作品获奖的。 当数、理、化的诺奖纷至沓来时,科学出版社,你准备能圈住几人? 假如诺奖出于“小社”“小刊”的作者,科学出版社,我们将情何以堪? 乘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春风、春江水暖之势,赶快致力于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吸纳与改造吧,因为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制订《办法》的人们,执行《办法》的人们,你感受到了春江水暖了吗。
个人分类: 随笔|2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的“重口味”,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个年代!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10-31 16:29
莫言著作《丰乳肥臀》的节选,那个年代为了求生,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都发生了。。 【 他用馒头诱奸了全部女右派!】:饥饿的1960年,女人们例假消失、乳房贴肋的时代,农场里的男人们的睾丸都像两粒硬梆梆的鹅卵石,悬挂在透明的皮囊里,丧失了收缩的功能。但饮事员张麻子保持着这功能。张麻子以食物为钓饵,几乎把全场的女右派诱奸了一遍!
3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莫言作品集"供参考、评论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0-30 13:05
"莫言作品集"供参考、评论 莫言得到“诺奖”的“文学奖” 引起国人关心! 但其所说“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 确实是有明显错误的论点, 他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和中国文学,也有失之偏颇的意思! 看过和熟悉他的作品的人,也不多, 许多人也只是从“红高粱”电影,就感到它也有失偏颇的问题! 现有友人发来“莫言作品集”(请见附件) 莫言作品集.rar 特予转发, 供网友们参考、评论!
个人分类: 其它|1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小说《红高粱》改编舞剧
xupeiyang 2012-10-30 07:56
【莫言: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10月29日,莫言在其小说《红高粱》改编舞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希望大家把对莫言一个人的关注变成对中国更多的作家、更多的艺术创作者的关注。莫言获奖的消息传来已过半月,当时闻风抢购莫言作品的亲们,你们读了多少了? 新闻出版总署将莫言作品列入重点保护对象 针对莫言作品“扎堆儿”的现象,目前市场上多种版本的莫言图书,大部分都有版权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将莫言作品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坚决打击全国范围内线上线下的相关侵权盗版行为,一旦发现将大力查处。 【莫言回应名字被注册 未经同意不太妥当】在昨日的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上,莫言回应名字被注册:“关于我名字的注册,也希望不要一窝蜂地上,人名不经过我同意就注册不太妥当,但商家的这种热情我也可以理解,希望大家更加理智,世界上很多很好的名字,不一定非要跟莫言捆绑… http://t.itc.cn/GK5w9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628 次阅读|2 个评论
难怪莫言《丰乳肥臀》让瑞典人性奋
热度 4 yuedongxiao 2012-10-30 04:14
《 丰乳肥臀》看了前面九章,看罢叹道,难怪瑞典人看得性奋,要给莫言诺奖,奇怪地是怎么没早颁呢? 《丰乳肥臀》一开始镜头是这样的,一瑞典洋神父马洛亚在高密一村里的教堂里祷告。注意莫言特意交代这马洛亚神父是瑞典的。村里上官家的驴子与女人正在生产,而且都难产了。这家已经生了7个女儿,名叫来弟到求弟,家里盼有个儿子。正在忙不过来时,邻居紧急通知日本鬼子要来了,大家纷纷逃命。上官婆婆说,日本人心也是肉长的,不要怕。叫儿子去找人来帮忙。找了有经验的来看,他说这小叫驴跟大马交配,马种是好,但估计骡胎对小叫驴产道来说太大。好不容易才把骡子顺利接生下来。 老婆婆叫7个女儿出去到河里抓虾。正在摸虾,日本鬼子过河来了,十几个游击队试图抵抗,结果日本人一阵炮轰然后骑兵冲锋,十几个中国男人胡乱放一阵枪之后扔了枪撒腿就跑,被日本人快马追上、用马刀迅速简单地劈成若干块、踩成肉泥。碎肉块飞到躲在草堆里的女娃子们的身边,一股子臭味。 这边家里,女人还是生不出来,已经奄奄一息,瑞典神父也来了,操着地道的当地土话祈祷上帝啊、主啊赐予儿子吧,女人流下热泪,旁边的中国百姓们也被感动了。小孩还是出不来,于是上官家婆婆又叫儿子跑出去叫孙大姑来。孙大姑来了后,先是接生出一个女婴,然后是一个满头黄头发的男婴。婆婆晕倒了、痴呆了,女人说生不出男孩压力太大啊, 只好找洋神父借种了。 这时听到外面是一种八个八个的声音,孙大姑出去一看,上官家男人跪在地上,头已经被日本人砍下、死去的脸上全是惊愕表情。两个矮小的日本兵用刺刀抵住身材高大的孙大姑,孙大姑练过武的,把日本人推开径直走出去,日本鬼子从背后开枪射击,孙大姑倒在血泊之中。 故事从这开始就进入了这个黄毛婴儿的自述,这就是整个小说的主人翁上官金童,其双胞胎姐姐当然也是洋牧师的种,取名上官玉女。到底是洋人生的,金童玉女,名字比上官求弟之类贵气多了,否则上官玉女肯定应该叫上官爱弟之类。维持会长带着乡亲掩埋尸体完之后,主人翁的头被母亲夹在两个乳峰之间抱到教堂,洋神父抱住这母子,用土话说到我的亲亲肉疙瘩呀... 看到这,我把书放下了。
6200 次阅读|4 个评论
莫言与师大的缘分(《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2/10/18)
jiangfei2010 2012-10-28 23:14
莫言在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便迅速占据着几乎所有传媒的风头浪尖。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大加庆贺的好事。其实,早在获诺奖之前,莫言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杰出校友、文学院兼职教授,就已频频出现在北师大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讲演以及与学生座谈等各种交流活动中,比如 2010 年 1 月 13 日,莫言参加由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举办的“京师文学论坛”启动仪式,并发表了关于长篇新作《 蛙》的专题演讲。可以说,莫言对北师大有着一种真挚的、由衷的敬意和亲切感,正如他在北师大的一次讲座中所言:“师大地理上离家近,心理上离心近。” 这里,必须要说到拉近莫言与北师大之间距离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莫言 199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首届创作研究生班,并在童庆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写作毕业论文《超越故乡》,而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4 )。这个研究生班是北师大中文系与中国作协属下的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是面向全国优秀青年作家的作家班,而该项目的大力推动者正是时任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的童庆炳教授。童庆炳教授与当时分管鲁院教学行政工作的何镇邦教授作为这个班的总导师,一起起草给国家教委的报批报告,负责招生、课程设计以及延聘授课教师和辅导创作的导师等事宜,并亲自授课。 十余年后,莫言仍记得童老师给他们上“创作美学”时候的情景。他回忆起课堂下“蔼然长者、端重慈祥”、课堂上“青春生动、神采飞扬”的童老师,他认识到了解一点创作心理美学对作家的创作实践是很有帮助的,他尤其对童老师所讲的一节课印象深刻。那节课童老师讲的是“形式情感和内容情感的互相冲突和征服”,童老师当时以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轻轻的呼吸》为例,来说明文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对抗所产生的审美愉悦,莫言说:“当时我就很兴奋,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东西,但朦朦胧胧,很难表述清楚。十几年来我经常地回忆起这堂课,经常地想起蒲宁这篇小说,每次想起来就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我一直也弄不明白这堂课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忘,直到近两年来,在我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旺盛期后,才省悟到,童老师这堂课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小说秘诀,那就是:轻轻地说。”(《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序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6-7页)可以说,当时就已成名的莫言,敏锐地感知到形式对题材、内容的控制、转化、改造和征服的巨大作用,正如《轻轻地呼吸》这篇小说,它的题材是沉重的,但小说家却通过自己的叙述而引出了与题材相反的另一种意义指向和审美效应。所谓“轻轻地说”,不仅指一种叙述伦理,更是指作家在面对文学、面对世界时的一种审美立场。莫言所领悟到的这个“小说秘诀”,让我们想起昆德拉的小说《生活中不可忍受之轻》,想起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卡尔维诺在谈到“轻盈”时说到,“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盈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我们在莫言此后的小说(如《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中也正可以看到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风格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在莫言看来,“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它的审美形式就是以语言为基础”,可以说,对现代艺术形式的追求,对汉语语言极致的追求,正是莫言先锋精神、理想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其作品得到诺奖认可的重要原因。 另一件事是笔者与莫言学长交往的一件小事。 2011 年 4 月 28 日,北师大举办“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我作为北师大文艺学《脉动》文学杂志的副主编,想请莫言老师为刚诞生的杂志题词,虽然此前在北大举办的“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研讨会上与他有过短暂接触,但还是有些惶恐。我记得莫言那天是第一个到场的嘉宾,在我说明请求之后,他很热情地就写了题词,他写的是:“感受生活的脉动”。现在想来,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坛长盛不衰、保持非常高的质量,用这七个字来回答恐怕也是非常恰切的。这“生活”不是魔幻的生活,不是个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是民间的生活,是中国人的现实与历史、苦难与荣耀交融互渗的生活。莫言一直是以自身的生命经验和创作体验,来感受这生活的脉动的,由此,也传达出中国新时期以来广场与庙堂、传统文学与口头文学、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与脉动,我想,这是莫言作品得到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认可的重要原因。 在北师大文学院刚刚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奖的座谈会上,莫言致信坦言:“获诺奖确实像件大事,但绝没大到媒体渲染的程度。等尘埃落定之后,真正能够让一个作家青史留名的还是作品,对此我十分清楚。虽然我在学识上愧对师大硕士的名号,但情感上一直认为自己是师大的学生。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为师大争光。”可见,莫言是格外睿智且朴实真诚的,他深深懂得:只有经典作品才是一个作家的历史标记,正如一个学生回报给老师和学校的是他的作业和答卷。 让我们衷心祝愿并期待,在风平浪静之后,莫言能够为世界、为中国、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约 2000 字 /2012-10-16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5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在德国谈文学
热度 2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0-28 17:44
莫言在德国谈文学 友人发来,看来,是一位 读者根据 莫言在德国应邀参加一个文学会议发言 录音整理,并经莫言本人审定了的 如下资料。 应能反映莫言对文学的一些观点与风格,转发于下供网友们参考! 全文如下: 莫言在德国开会发言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开了两天会,终于谈到了文学。(笑声)上个月,我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 出院以后身体虚弱,本来想跟有关方面打个招呼,在家养病,不来参加这个会议。但我妻子说: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就应该信守承诺,尽管你一爬楼梯就冒 虚汗,但我建议你还是要去。你若不去,对会议主办方很不尊重。听妻子话,我 来了。我临出门的时候,妻子对我说:听说德国的高压锅特别好,你买一个带回 来。(笑声)我这才明白她让我来的真正目的是让我来买锅。(笑声)我前天上 午已经完成了任务,买了个高压锅在床头放着。(笑声)这次来呢,我还知道德 国某些媒体给我上背上了一个黑锅 ---- 非常抱歉,可能给同传翻译的女士增加了 困难,中国人将强加于自己的不实之词称为 ' 背黑锅 '---- 中国有一些小报经常这 样干,经常造我的谣言。 我没想到像德国这样号称严谨的国家的媒体也会这么干。(笑声,掌声) 由此我也明白,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差不多。(笑声,掌声)这次我来法兰克福,收获很大,买回了一个银光闪闪的高压锅,同时卸下了一个黑锅。我是山东人,山东人大男子主义,如果一个男人听老婆的话会被人瞧不起的,我这次来才体会到老婆的话一定要听。(笑声,掌声)我如果不来,第一 买不回高压锅,第二我的黑锅就要背到底了。我老婆的话体现了两个很宝贵的原则,一个是要履行承诺,答应了别人一定要做到;第二个就是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德国的锅好,我们就买德国的锅。(掌声)我老婆的这两点宝贵品质值得很多人学习。前天晚上我给她发了个短信,把我这次的行动做了汇报。她给我回短信:再买一个高压锅。(笑声)两个高压锅太沉了!我就给她撒了一个谎:德国海关规定每个人只能买一个高压锅。假如我们的德国朋友不反对,不怕中国人把德国的高压锅买得涨价的话,我回去会利用我在中国的影响,写文章宣传德国锅的好处,让全中国的家庭主妇都让她们的丈夫来买锅。(笑声,掌声) 光说锅也不行,我们还得说文学。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掌声)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掌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掌声)像德国的作家:歌德的作品,托马斯·曼的作品、伯尔的作品、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马丁·瓦尔泽的作品还有西格弗里德·伦茨的作品,这些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超越了国界的文学。尽管他们描写的是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德国生活,讲的是德国的故事,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描述了德国生活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因此他们的文学既是德国的文学也是世界的文学。 我必须坦率地承认,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就是从 1949 年到现在的文学当中,确实有一批作品是不具备世界文学的素质的。因为这批作品的作者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不敢也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这种情况从上个世界的 80 年代发生了变化。尽管有很多人对中国最近 30 年来的文学的评价不高,包括德国的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他对我们最近 30 年来的当代文学评价很低。他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说法,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但是我个人认为最近 30 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在 30 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 30 年来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包括向德国作家的作品学习。但是向西方文学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要照着西方文学的模式来克隆我们自己的小说、诗歌。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们确实经过了简单模仿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你模仿君特·格拉斯模仿得再像,那有什么意义呢?那顶多说你是中国的君特·格拉斯;模仿马丁·瓦尔泽模仿得再像,也没有意义,顶多说你是中国的马丁·瓦尔泽。要取得自己的文学地位,就必须写出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取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的鲜明的风格,跟别的文学在基本点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某些特性要十分鲜明。所以我想,中国文学既是世界文学一个构成部分,也是属于中国自己的,这才是对的。 那如何实现这一个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向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学习的同时,去发掘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蕴藏着的创作资源,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亲身经验。然后在我们个人独特经验的基础之上,塑造出我们自己的人物系列,使用或者锤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或者诗歌。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作家才有可能取得自己在文坛当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学才有可能取得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但是这个目标目前还远远未能实现。我们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离我所想象的伟大的文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确实还是要继续谦虚地学习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更要深入到日常的最普遍的生活当中去,亲身体验,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心中最痛的感觉,那么我们作品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文学的价值,否则很难说我们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另外,我想谈一下文学多样化的问题。高压锅可以批量生产,而且越符合标准越好,便于修理嘛。文学最怕的就是批量生产。我确实没有资格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评价,因为在这 30 年来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家,出现了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如果一个人没有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要对它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是很冒险的也是很不负责的。我也没有兴趣过多地评论别人的作品,但是我有自己关于文学的标准,而且我按这个标准把作家分成好的和比较好的。我可以不喜欢某个作家,但是我无权干涉他的创作方式。如果我作为一个批评家,当然要尽量排除掉我个人的审美偏好,尽量客观地评价别人。但是我作为一个作家,我就可以非常个性化地选择我所喜欢的,不读我不喜欢的。刚才一位先生提到了作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好的文学、好的作家当然离不开社会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必须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保持一种高度的兴趣,而且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你要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对于一个作家、对于文学来讲,最可贵的就在于它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所有的作家的看法都一样,那么这么多作家的存在价值就值得怀疑。在社会中,有的时候我们要强调一种共性,但是在文学当中确实要高度地强调个性。在国内,我做过的很多演讲都以文学的个性化与作家的个性化为题目。这也是 30 年来中国作家所做的巨大的努力,就是要从模式化的、公式化的、雷同的作品的套路中解脱出来。作家对社会上存在的黑暗现象,对人性的丑和恶当然要有强烈的义愤和批评,但是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作家用统一的方式表现正义感。有的作家可以站在大街上高呼口号,表达他对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的看法,但是我们也要容许有的作家躲在小房子里用小说或者诗歌或者其他文学的样式来表现他对社会上这些不公正的黑暗的事情的批评,而且我想说对于文学来讲,有个巨大的禁忌就是过于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作家的政治观点应该是用文学的、形象化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如果不是用形象化的、文学的方式,那么我们的小说就会变成口号,变成宣传品。所以我想,作家的政治态度,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确实跟政治家、社会学家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的,即便是作家队伍里面也应该有很多差异。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强行要求所有的人都一样。最终我还是认为,归根结底,一个作家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因为作家的职业决定了写作才是他最神圣的职责。如果一个人只有作家的名号,没有小说、诗歌,没有其他的文学作品,那么算个什么作家呢?什么叫作家?因为他写了作品;什么叫著名作家?因为他写了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什么是伟大作家?因为他写出了能够影响全人类的伟大作品。所以作家的名号是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作品,那么你这个作家的身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然我想每个人都不彻底,我也不彻底。如果我彻底的话,那么我就应该像我的名字一样不要说话。所以我也不彻底,我也要说话。 最后我要再讲一个题外话,就是德国报纸所报道的关于我对某某参加会议的看法。有的报纸讲的很具体,什么我 " 不愿意跟他在一个房间 " 等等。我看到这些报道有点莫名其妙。我 11 号下午下了飞机才知道这件事,而关于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在 11 号之前已经在媒体上公布了,是怎么得来的?是谁采访的我?这件事我还真得谢谢我妻子,谢谢她让我来,如果我不来,真的说不清楚了。我觉得论坛嘛,谁都可以说话。已经是 21 世纪了,没有任何人能把谁的发言权剥夺。谁都可以发言,谁都可以在不影响到别人自由的情况下发表自己对所有问题的见解。当然,谁也都可以不发言。如果有人想用强制的手段剥夺别人这种权利,这是违反最基本的准则的。我是一个 50 多岁的人啦,也是一个号称写了很多小说的所谓的 " 著名作家 " ,不至于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说出那么荒唐的话来。 最后,我讲一个小故事。听说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在中国,流传着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歌德的故事。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我想,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像话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读者根据录音整理,已经莫言本人审定)
个人分类: 其它|3105 次阅读|3 个评论
莫言之获诺奖与张春桥之获“毛奖”
热度 9 周可真 2012-10-28 05:37
最近莫言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也许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好事。(?) 这事让我联想到读高中时,我的政治老师对张春桥的《论资产阶级法权》的评价,当时他说,毛主席对张春桥、姚文元说了,“你们要写文章啊”!后来,果然,张、姚就写了《论资产阶级法权》和《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二文。(而且,他们,特别是张的作品,得到了毛的充分肯定)。 至今想起来,张之获“毛奖”,应该是出于当时中国政治的需要吧 …… (当时中国政治由 m 控制~) 而今,莫言作品之获“诺奖”,应该是出于当今国际政治的需要?(现在世界政治由 M 控制~)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虽然我是从事“哲”(中国哲学),对“文”(中国文学)“史”(中国史学)体认不深,但出于“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说法和我自己的体认,莫言的作品与我在读大学时所读过的张贤亮等人的作品相比,大概不相上下吧,可为什么前者能获西方人所控制的奖,后者却不能?(在我看来,当年张贤亮等人的作品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起到了无与伦比的积极作用,前者就相形见绌了。) 看来,文学作品的文学水平高低并不是最重要,(在文学水平相近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其思想(“意识形态”)的归属。(假设诺贝尔文学奖是被“中国的毛泽东”所把持,莫言的作品非但不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甚至可能 …… ?) 所以,对于今之莫言获诺奖,是否应像对待当年张春桥之文之获“毛奖 ” 呢 ? ——对于旁观者,看清世相是最重要的!!!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3962 次阅读|23 个评论
莫言的言外之意••••••
热度 5 zjzsdy 2012-10-27 17:21
莫言的言外之意 ······ 2009 年, 莫言在法兰克福(德国)“感知中国”讲坛上的演讲中,以中国作家身份向国外介绍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情况。 他说:“我必须坦率地承认,中国当代文学中,是从 1949 年到现在的文学中,确实有一批作品是不具备世界文学素质的,因为这批作品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不敢也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真实感情表露出来。这种情况从上世纪的 80 年代发生了变化。 ------ 我个人认为最近 30 年来的中国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在 30 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 30 年来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包括向德国作家的作品学习。” 这里提出了几个问题:两个阶段的问题、世界文学品质问题、中国文学发展的动因问题和中国文学发展方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专题性质,不是三言两语能说透的。由于篇幅所限,我想简单地谈点浅见。 莫言上面的叙说有点含浑,但意思到了。言外之意是说,从 1949~2009 年,以 79 年为界,分为两个 30 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 30 年,由于“时代的限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作品;后 30 年,中国文学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这种贬低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的观点,是不妥当的,让人难以接受。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基础建设。在文化上破除封建的殖民地的文化影响,防止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侵蚀,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让我国的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要求。文学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他不可能脱离建设的本体,成为不着边际的浮云。所以那些攻击新政权反对社会主义散布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文学作品,必然受到限制,这不等于前 30 年里就没有好作品。在前 30 年里,许多经历过艰苦战斗考验,且深悉人民感情的著名作家,怀着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与幸福,怀揣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写出了很多好作品,丰富和刷新了我国文坛。他们的作品,不仅真实反映我国各历史时期伟大的历史变革,在作品中大力颂扬在斗争中表现出的那种英雄气概和奉献精神,提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彰显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崇尚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些作品能够给前进中的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力量,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人们社会主义的革命热情,而且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全国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敢于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等 17 个国家的联合军较量并打败它;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能通过艰苦奋斗把一个极度贫弱的国家变为第六个工业国家;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把一个原来装备落后的军队,变成一个拥有尖端武器的国防力量;正是在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把一个乌烟瘴气的旧社会,建设成一个政风清廉,民风纯正,大公无私,乐于助人,艰苦为荣,奉献为荣的新社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对此都有深切体会,当时阅读文学小说,都能给人以光明、向上、和友善的力量。许多退休的老人,现在仍然保持着那种勤劳、奉献的精神。可见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人影响之深。 人们常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是通过作品,按照自己心灵的摸样,来塑造他人灵魂的。所以,作品本身就是作者心灵的表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品的好坏不是靠人评出来的,是看该作品投入社会后,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来决定的。因此,前 30 年里,我国文学发展不是莫言所认为的不值一提。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后 30 年,由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民族的文化水平大为提高,文化人口的比例大为提高。现在写书的人多了,看书的人也多了,文学书籍的数量的确比前 30 年有较大增多。所以,今天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有了更广的范围,社会影响更大了。好的作品一定会带来好的社会效应。但是,现在有目共睹,当下世风日下,信仰缺失,方向不明;社会以“钱”为中心,个人以“利”为目标;“五毒”丛生,“凶案”频发,“诈骗”无孔不入,犯案的年龄日益年轻化;贪污腐化普遍,吃喝玩乐成风;等等。在后 30 年中,莫言所赞赏的那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他们为社会中不良现象作了什么呢?他们发行的社会效应是怎样的呢?也许有人会说,社会不良风气与文学无关。文学不是塑造人灵魂的吗?怎么会与人的行为无关呢?后 30 年里,文学作品颇多,也有些作品为了夺市场争眼球,喜欢玩“低俗”,找刺激,不断毒害人们的心灵。谁敢保证那些 “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中没有这些技巧呢?作家不是奸商,都应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灵魂的工程师。 “世界文学品质”是一个不确定的定义。由于文学作品都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正如莫言所说:“作家的政治观点是用文学的、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政治追求,不同的国度,各有不同的定义。莫言说:“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他应该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具有普世价值。”我们知道,这都是过去一直批判过的资产阶级文学理论中一贯鼓吹的虚伪和骗人的“超阶级论”“人性论”的翻版。为了要达到“世界文学品质”,莫言指出,要写心中最痛的感觉,要写心灵深处最痛的地方。我有点不明白,新中国的成立,谁最痛,谁最乐?为什么只写痛,不写乐?为什么写乐得不值一提,写痛的就有世界水平?所以,莫言用资产阶级的文学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的文学发展的两个阶段,是不正确的,他只能反映本人的思想倾向,是不客观的。 莫言在淡化前 30 年,特别介绍了后 30 年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的同时,专门强调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 30 年来向西方文学学习的结果。从语言上、写作形式上、人物特色书写和写作技巧上,我们主张应该向全世界各国学习,向各民族的文化精品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莫言自己就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学理念(“超阶级论”和“人性论”)宣传者和鼓动者,他所说的学习,是指“超阶级论”“人性论”的文学理念学习,他认为在此理念下写出的作品,才能是“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才算融入世界。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家,要想成为“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的作家,就必须放弃社会主义文化原则,坚决奉行资产阶级文学理念来写作。用他的文学理念来指导我国的文学创作,将使我国文学发展偏离无产阶级轨道,偏离社会主义方向,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此文学理念来引导年轻的作家,会使他们误入歧途,是坑害人的一招。
3153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为莫言喜,更为莫言忧
热度 1 tanzhh 2012-10-26 21:57
前一段时间,听到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中国文学的爱好者,确实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至少这说明我们中国文学也能被诺奖评委看上眼了,而莫言也可以就此高枕无忧了,再不用为衣食住行而忘命地写作了。 然而,在高兴之余更为莫言担心,记得就在诺奖评委宣布莫言获奖后几天,网上就传出当地政府要化巨资种植红高粱,原因是《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而就是这部《红高粱》使张艺谋、巩俐走向国际舞台。然而,种植红高粱的目的是什么呢?显然是当地政府想以此吸引游客,而这部《红高粱》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新娘被一个汉子在高粱地里强奸的情景,另一个情景就是人们为了酿出好酒把尿撒在酒坛里。如果当地政府真的要吸引游客的话,最好是让游客享受在红高粱地里放纵和往酒里撒尿的感觉。如此的话,就有可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到时追问责任的时候,莫言会不会成为幕后指使者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呢? 另外一件事就是有人说要把莫言作品放到中学教科书中,但不知道选那一部分,常规来讲应该选其精彩的章节,由于本人没有读过莫言的大作,所以也不知道人们会选择他作品中的那一段,也没有发言权,只是担心如果选到上述章节,结果可能导致许多学生模仿。同样如果选他的另一部代表作《丰乳肥臀》,可能就有人会因此而理由十足地展示其足丰乳肥臀了。这样的话,莫言就有可能犯教唆罪了。 更为莫言担心的事,可能他的许多同行并不服气,因为,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按中国评奖的游戏规则进行的话,他是靠不上边的:既无强大的影响力(不是国内读者拥有量最大的作家),也无巨大的经济效益(从他目前的住房状况就可以看出),也很少有人认识他(我以前从来都没有看到他上过电视)。这样的话,莫言就有可能被孤立,其处境将会变得艰难。。。。。。。。唉,不为古人担忧了。。。呵呵
2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的生意
xupeiyang 2012-10-26 16:08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我们的记者不久前前往高密采访,发现小到烧饼、炉包,大到城市规划,高密以及周边地区都在因莫言分享着这场“诺贝尔”盛宴。 http://t.itc.cn/thfhH 详细报道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_VI38nbbPg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18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只有读完《丰乳肥臀》,你才会了解我
热度 3 xupeiyang 2012-10-26 09:20
凤凰卫视10月24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马家辉:我们今天要讲一本蛮多人误会以为是黄色小说的书,因为书名太耸动了,叫《丰乳肥臀》。现在21世纪,就有人在网络上面回顾这本书,还有这本书的种种讨论、争论,就说当时引发了一个乳房和屁股的事件,蛮轰动的事件,我们现在回看也蛮有意思的,蛮觉得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地方。在讲以前,我们先读一段文字吧,随便把很厚的一本书,在台湾版还有两本,随便翻页都可以翻到类似的文字,我们读一段文字“她们”当然就是说女人。“她们排着队,都统统来到我面前。世界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好像世界上也找不到两只完全相同的乳房。”我不确定是不是我见的太少了。我们就说“七对乳房有七种形态,有七种性格,七种颜色,七种味道。我想,既然我的外甥花了钱,我就应该好好消费,不然就是辜负了他的美意。我根本不看她们的脸,因为女人的脸是麻烦多事的地方。”假如这一段在香港,很容易就被人家写信投诉,说歧视女人。我们继续看,看到她们的乳房,莫言就说:“我就等于看到了她们的脸;嘬住了她们的乳头,就等于抓住了她们的灵魂。” 当然,莫言当他写这些这样、那样文字的时候,当然不是想说挑动大家的性欲,不是说想写黄色小说,因为里面到处的“乳房”还有“屁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象征人的欲望,象征人跟人之间的关系,特别男性跟女性之间的关系,还有象征整个文化传统,甚至整个国家在好多人心中的一个符号,意义在哪里。所以这样一个大不同的小说,从第一段,一打开就看到什么天空有乳房、有屁股,到整本书几十万字的最后部分,也是这样子。男主人公上官金童都是跪在他妈妈的坟墓前面,就看到好多的乳房在他面前飘来飘去,最后变成一个好大的乳房在天空上面垂下来。到底乳房来、屁股去,莫言想说什么?OK,他自己说,他想把母亲最好的那个美德都集合起来写出来,可是这个美德在莫言的小说里面,当然不是一般传统、典型的所谓的美德,所谓要照顾小孩、照顾老公、照顾你的爷爷婆婆,没有那么简单。 整个故事莫言就说,有一个女人因为生不出小孩,其实因为老公的责任,老公不行,生不出小孩,然后他就用其他方法,也经过种种的巧合机会,他先后跟好多的男人走在一起睡觉,睡觉之后终于生了几个小孩,生了9个,结果里面的爸爸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有外国人的,最后《丰乳肥臀》的女人,一个人就把几个小孩拉扯成长,所以整个故事的背景,就从民国一路下来到了80年代,里面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刚才提到的上官金童,这个上官金童他有什么毛病呢?他有恋乳癖,崇拜乳房,他一辈子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到处找乳房去摸,所以就发展出很多奇怪的情节,包括他某个住的城市里面,举办摸乳大会,摸乳节、文化节、音乐节,这个节、那个节,他是摸乳节。还有他最后进入80年代,现在走向资本主义运作的新时代里面,他还加入了朋友的公司,是卖乳罩的,卖胸围的,他把里面弄出好多奇奇怪怪跟乳房有关的故事,所以这样的情节,我们可以明白,可以理解,一定会引起争议,可是有点不能理解的是说,为什么这个争议到了90年来,1996年居然还是爆发的那么大。 我们知道当时莫言写完这个书,出版之后,厉害了,当时莫言还在军队里面工作的,结果好多人,好多老干部,反正好多文坛的人都写信投诉,对他施以压力。我们现在回头看看里面一些批判莫言的句子,我们会觉得才20年前的事情,原来有那么多,很厉害的文字来批判莫言,其中我们看看好几段,世风如此,江河日下,我们创造了这么伟大的国家,竟然养了这些人,令人感觉很悲愤。还有,莫言写这些反动又肮脏的文字垃圾,其实是在吹捧下得到大奖。因为这个作品发表之后,被人家凭了,拿了一个奖,拿了十万人民币,当时很多了。还有一段也是把莫言骂的狗血淋头的,是说没有想到我们的文坛竟然堕落到这个地步,格调低下,非常下流。莫言就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去写检讨,甚至被迫写信给出版社,说请你们不要再卖我的书了,不要再出了,把它销掉。最后也脱离了军队,别忘记,他当军当了好久了,也脱离的军队。 后来莫言停笔,不写小说了,两、三年后,在再重出江湖写小说。所以这个事件回头看,我们就看到原来中国文坛才20年前,还在那个状态,而有趣的是今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20年后,不晓得20年前批判莫言的这些老干部、老作家,他们心中有何想法呢。可是回到小说的本身文字风格来说,对于莫言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他说以前觉得自己不一定能够写大场面,可是因为这个小说拉长,写了很多历史里面的战争问题,所以莫言说,这个也让我明白可以写到大场面,而且莫言也说,这里面包含了他对他母亲的感情,他对国家历史、土地、战争、和平等等一些想法,所以莫言说,你可以不读我全部作品,可是你要读我作品,最后一定要读这本书,只有在这本书读完之后,你才会了解我莫言,所以这个书应该好好去读一读。 莫言: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 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如果我读上三十年的书成了硕士、博士,可能想象力要大打折扣。这个听起来是在调侃,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小学五年级辍学,当时的胡思乱想现在看起来就是一种想象力的培养、开掘。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4541 次阅读|4 个评论
莫言旧居风水考察研究项目已启动
xupeiyang 2012-10-26 08:36
风水大师云集高密莫言家 中国周易研究会莫言旧居风水考察团 考察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Y59Er3rFrk/?bid=03 现场考察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7eq0_k6gE8/ 一群所谓“风水大师”组团考察莫言先生旧居。在神奇的国度,什么最后都能演变成一场荒诞闹剧! 视频: http://t.cn/zluewU4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541 次阅读|3 个评论
莫言手稿亮相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0-25 21:28
是个好消息吧,我们11月8号去上海,一定去看看。 莫言手稿亮相“世纪诺贝尔”珍藏展 10月25日,“世纪诺贝尔”——诺贝尔奖获奖者题词、签名书、签名照片和邮品系列珍藏展在上海市普陀区图书馆开幕。展览特别展出了莫言文学馆提供的莫言《蛙》等4部作品的手稿,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1月24日。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4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一语道破诺奖天机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0-25 14:11
莫言先生的一句获奖感言道破天机。在阴谋论的放大镜里,一向高傲的诺奖终于在资本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 不知道陈光标先生是真爱莫言先生呢还是真爱中国的诺奖获得者,如果真爱莫先生,我们是爱莫能助,如果真爱诺奖获得者,那就有门道。 什么门道呢?日本就通过运作成功地增加了日本人诺奖获奖数量。 日本从1990年代后期就为获取诺奖准备了五六十万亿日元的巨额资金,到2002年日本政府更是正式推出了50年内出30名诺奖获得者的政府计划。 因为100年来诺奖很少光顾日本,日本为了证明他们不是一味抄袭而是富有独创精神的,看到了诺奖的作用。 现在诺奖的价值是多少呢?莫先生的一句获奖感言道破天机,诺奖的奖金竟然在北京买不到一套像样的房子,价值远远低于中国一个老板的慷慨捐赠。 不要和我说奖金数量并不重要,诺奖更重要的权威性的荣誉。实际上诺奖之所以用这样的荣誉就是因为诺奖有巨额奖金。 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34258.html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394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有气魄拒领诺奖吗?
热度 4 sheep021 2012-10-24 10:53
从俺听说莫言获得诺奖开始,就一直有一个想法在脑子里转悠——莫言会不会拒绝领奖? 观察到现在,似乎还没发现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样的话。相反,举国欢腾,甚至还有人说要把他的小说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云云。 为什么要拒绝诺奖,原因很简单。诺奖曾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至今没有道歉! 虽然,我们以前抗议过,但是,如果这么顺顺利利地 接受了这个文学奖,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也接受了他以前的什么狗屁和平奖呢? 所以,莫言这个文学奖,是不是一个陷阱呢? 所以,我建议,莫言拒绝领奖,以示抗议! 但是,奖金还是不少的,毕竟可以在北京买一处“大房子”。这一点,不能让莫言一人承担,建议全民捐款,弥补莫言的经济损失。我相信,这比款项不会比那点牙慧少。 如果莫言说硬句话,我个人愿意捐出1000元人民币。如果最终凑不够数,不能弥补莫言的经济损失,我愿意再捐一万元人民币…… 虽然中国还很穷,我也很穷,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钱。有人说中国人穷得就剩下钱了。 中国人,要学会说不 ! 相关参考: 转:钱学森拒领美国大奖折射了什 么 改革开放后,美国政府为了和中国套近乎,决定 授予钱学森美国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1985年初,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博士访华,在会晤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时,郑重请其向钱学森转达:如果钱学森愿意去美国接受这项荣誉, 还可以 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的称号 ; 如果钱学森博士不愿意去美国领奖,美国可以派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来中国 授予钱学森“美国国家科学奖”。但钱学森毫不含糊地答复:“这是美国佬耍滑头,我不会上当。当年我离开美国时,是被驱逐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 道歉 ,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钱学森还说:“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据说,当时最高领导还亲自做工作,要钱学森顾及中美关系,前往美国领取这个奖项,可钱学森连最高领导的面子也没有给,硬是拒绝了一些人求之不得的“荣誉”。 “ 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钱学森说得多么斩钉截铁,气贯长虹!在面对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等头衔的巨大诱惑时,钱学森为什么能表现得如此硬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80 次阅读|6 个评论
莫言的独创
xupeiyang 2012-10-24 07:07
诺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对莫言小说的评价: 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人们还讨论了其他人的影响,比如鲁迅,比如福克纳,福克纳创造了一个地方叫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意识到,我有自己的约克纳帕塔法,就是高密。就像鲁迅也有自己的鲁镇。 诺奖评委:沈从文差点获奖 鲁迅婉拒提名 曾17次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谢尔·埃斯普马克2 3日说,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早受到世界关注。鲁迅曾以“配不上诺奖”为由婉拒荣誉。老舍在诺奖“马拉松讨论”中辞世无缘诺奖。沈从文则“已经通过初评”,却在诺奖揭晓几月前辞世。 作家也好,导演也好,应该有这种开天辟地的勇气,持这种惟一的报信的勇气。说不说是我的问题,读不读是你的问题,拍不拍是你的问题,看不看是他的问题。我要按照我的想法来做,哪怕只有一个观众,哪怕只有一个读者,我也要建立这种惟一向你报信的态度。—— @ 莫言 长期的饥饿使我知道,食物对于人是多么重要。什么光荣、事业、理想、爱情,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有的事情。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因为吃我才发奋走上了创作之路。——莫言 诺奖评委会前主席:中国官员试图贿选完全是胡说 http://news.qq.com/a/20121024/000198.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580 次阅读|5 个评论
V.对莫言获奖的浅显思考
wzhq20082008 2012-10-23 14:47
寻正 王德华老师在博客中透露(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622207 博文倒数第二段),曾经他 听人调侃说,山东人不聪明,缺少智慧,除了傻,就是实在,所以在科学研究上难成大器。本人认为那些调侃的人,确实不负责任,科学是严谨、实在的,所以就需要俺们山东人这种勤劳、实在,才能做出“大器”。而事实上,不管是哪个省的科学家,只要是具有勤劳、实在的品格,在科学上也多是有成就、受人尊敬的,那些玩小聪明,故弄玄虚的所谓科学家,终究会得到历史的审判。 根据本人在外求学、工作十余年的亲身感受,南方人确实大部分比较灵巧一些,俺们北方人确实相对实在,迟钝些。 有一次,湖南一位的士司机听我口音不是本地人,问我是哪的,我说俺是山东的,他接着就说“湖南人能理,山东人能文”。他这句话,虽然我没问他哪里来的根据,但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让我这个搞自然科学的年轻人觉得有些尴尬,但作为山东人又有些高兴,心里想,你这个的士师傅,还是有点文化(自打五十大板,有点瞧不起他的嫌疑,司机师傅中也是不乏博学之人的),离我们山东蛮远,对我们山东还是蛮了解的嘛! 的确,从我自身来讲,本人的文科也比理科强的多,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俺的作文,也有过被当做范文诵读、张贴的经历(看了一个采访莫言的视频,他说他小学时候的作文也被拿作范文诵读,甚至被拿给中学生学习,这点我俩还是蛮像(ps:有点得意忘形了))。只可惜,多年不操作文字,现在很是担心自己的文字,能否被看得懂、被别人笑话。 再絮叨下本人对文、理科的看法。当年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大家都说理工科好找工作,俺就跟风学习理科了,现在觉得还有点后悔了,学文科,说不定也像莫言一样,二十年后也是条好汉了:)。 不过,人生没有后悔药,现在看来,理工科的东西,我倒是更感兴趣,当年小学时候也很喜欢地理,现在阴差阳错搞起地质,也算找到兴趣爱好了。都说科学无国界,我在这里说科学和文学(化)也是无界线的!都是学问,学问是无界限的!只要有学问理想,有追求,一定能做点成就来,管他名与利,名利对我们只是附属产品,有了更好些,没有也罢,此止! 追求真善美,到老终无悔。
3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年内收入将达两亿元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0-23 12:14
莫言年内收入或达两亿元 将成中国作家首富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围绕他的各种开发随即开始。新书提前上市,也有企业想送别墅……有人称,莫言获奖后,今年的收入将达两亿元,绝对是中国作家首富。现在已有很多国外出版机构找到精典博维洽谈莫言书籍海外出版的合作。 瑞典掀起莫言作品热潮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210/5ba63ed4-4d97-426c-a322-24744cae90fb.shtml?_from_ralated 瑞典评委会秘书长:莫言是当世重要作家 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210/19b342cf-3fcf-4bf9-98e8-a58e821eea81.shtml?_from_ralated · 瑞典文学院秘书:莫言以独特见解透视独特世界 · 莫言解:为什么我的小说里女人总比男人强 · 莫言是富有历史感的中国作家 · 老师透露莫言旧作业 曾想写"玩战争"题材 瑞典掀起莫言作品热潮 瑞典评委会秘书长:莫言是当世重要作家 · 10月12日,一位读者在南京新华书店内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购书登记处登记。中新社发 泱波 摄 · 国家图书馆举办莫言作品展 开设莫言作品专架 · 那些批评莫言的人读过他的书吗 · 1000本,终于卖光——莫言在瑞典的三部小说 · “不做人上人也不能做人下人” 莫言的家乡和家族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395 次阅读|5 个评论
苍山大蒜薹-借莫言的东风,我给家乡的苍山大蒜薹做做广告
热度 2 yli510 2012-10-22 21:53
很早就喜欢看莫言的书,因为山东味十足,每次看都能想起家乡原汁原味的生活,不过有一本书竟然没看,直到今晚才看新闻看到, 那就是莫言第一部长篇小说《 天堂蒜薹之歌 》,啥时候找来看看,据说他的故事背景,竟然是写山东苍山县的蒜薹事件, 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七日,素有“中国大蒜之乡”的苍山县发生过一次震惊全国的“五·二七蒜薹事件”,那一年蒜薹丰收,可是价钱太低了,二分钱一斤到后期也没人收购,满世界都是蒜薹。那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丰收的蒜薹又卖不出去老百姓只能倒掉。于是,好多老百姓用手推车、地排车、拖拉机拉着蒜薹涌进了县政府,把蒜薹撒满了整个县委大院,有些不法分子趁机砸坏了门窗玻璃,把县委大院闹了个底朝天。(这只是官方的说法,是由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 那年我十二岁,在读小学,那时眼瞅着乡亲们一大拖拉机,一大拖拉机的蒜薹倒进了马路边的沟沟里,对“无奈”这两个字有了深刻的体会, 印象深刻。大家都说是因为政府不让外地的车子进苍山收购,而且借蒜薹之销售,到处乱收费(据说放一辆车收费几百,放一台秤收费几百,那时是商贩开着车到村头农民手里收购的)导致了这次事件。我也经常跟朋友提起这件事情。其实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年年在农民身上上演。蒜薹在苍山是绝对的经济作物,但是赚钱与否感觉就像赌博,丰收了就价格死低,歉收了,就价格疯涨。据说是莫言发生事件之前就潜伏在苍山数十日,体验了生活,做出的创作,“五·二七蒜薹事件”以前,小说就已经写完了,没想到“五·二七蒜薹事件”的发展过程就跟他小说里写的一模一样,真是巧合,真是天意。 可见小说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小说。虽然莫言的小说有点神怪,但是确实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其得诺奖真的是名至实归。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莫言敢写,借用了时空穿越的方式,直指社会弊端。写出了社会的阴暗面,也写出了人性的真实吧。 莫言笔下的苍山人的性格,是很真实的,苍山人的性格都是大蒜辣出来的,男男女女的脾气都火辣辣的,男男女女做事情都风风火火,男人讲义气,爱打架,江湖气息很重,很能喝酒,都是红脸汉子。除了这次蒜薹事件,其实历史上的暴动多的很。经常听家里的长辈讲故事讲起。说起家乡的长辈讲故事,如果收集一下,真的有声有色的故事多的数不清,我爸爸妈妈,奶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从小我就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懒洋洋的午后,随便哪个墙角一蹲,有人的地方就是一大堆一大堆的故事。从孔夫子讲起、到三国、一直到毛主席,津津乐道的故事多的来。 据评价说:小说的景物描写优美绚烂(也许就是夸俺家乡风景好啦,沂蒙山水向来是好的,O(∩_∩)O),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鲜活跃动。这是莫言最具思想性的文本。 另外得给家乡的大蒜薹做做广告,那家乡的蒜薹不是一般的好吃。辣中带甜,甜中带辣。相当得好吃。
3229 次阅读|3 个评论
莫言早就属于世界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0-22 14:51
莫言已经不只是高密的,也不只是中国的,实际早就是世界的了,至少从《红高粱》开始。 【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莫言获奖评选过程中没有争议】 正在上海访问的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都会经历激烈的辩论,但今年莫言的获奖比较平静,评委的意见比较一致。”马悦然表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关政治、友情和运气,唯一的标准就是文学质量。 【莫言拒绝政府修缮其故居 称劳民伤财】 山东省旅游局调研组曾来到莫言故居,考察将旧居开发成旅游线路的可行性,并提出修缮旧居。此前,莫言曾屡次婉拒当地政府修缮请求,却自掏腰包,给村里修路。莫言二哥说,如果开发旅游,公益性应该放第一位,家里人都赞同免费开放。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31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刘再复谈莫言
gardening 2012-10-22 12:07
刘再复谈莫言 ——《南方人物周刊》卫毅访谈录 (时间: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三日,地点:香港科技大学) 人物周刊: 您怎么评价莫言的获奖? 刘再复: 这是我们汉语作家获得的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 不管高行健还是莫言得奖,都是我们母亲语言的胜利,方块字的胜利,我们当然非常高兴 。我们 不要被各种政治概念所遮蔽,也不要被各种政治表象所遮蔽 ,莫言就是莫言,他就是个赤子,就是个巨大的文学存在,就是个天才级的作家。 1992年,我到瑞典任客座教授,给马悦然送了一部《酒国》的复印本。我只有一本舍不得给他,就复印了。好几百页,在复印机旁腿都站酸了。我非常欣赏《酒国》,整部小说充满想象力,既充分现实,又超越现实,是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文本。童年时代的苦难造就了莫言,使他对现实生活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他经历的饥饿体验,恐怕中国以外的任何作家都无法跟他相比。苦难是莫言的第一摇篮,是他的天才催化剂。我认为瑞典学院选择了莫言非常正确,非常有见识。 人物周刊: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您认为莫言处在怎样的位置? 刘再复: 现在不要小看中国的当代作家,我一直说 中国二十世纪有两次文学高潮 , 一个是五四时期,一个是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出现了很多很有创造活力的作家,我觉得他们非常接近诺贝尔文学奖,例如 李锐、阎连科、余华、贾平凹、韩少功、苏童、王安忆、残雪都很杰出 。莫言和这些作家都是八十年代之子,我相信他们已经进入瑞典学院的视野了。现在最主要的是作品翻译问题。 人物周刊: 目前中国作家作品的翻译情况是怎样的? 刘再复: 瑞典评审委员也不是三头八臂,能读中文的只有马悦然一个,其他都得靠英文瑞典文阅读。所以,必须翻译好。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得益于葛浩文教授,他最喜欢莫言,莫言的大部分书他都翻译成英文,我跟葛浩文相处中,每一次他都谈莫言,萧红和莫言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把全生命投进这两位作家,真诚地爱这两个作家。莫言的瑞典文翻译主要得益于陈安娜,她是一个很聪明、很用功的瑞典知识女性,她是我的朋友陈迈平的妻子。 人物周刊: 除了翻译之外,还有哪些因素? 刘再复: 最主要的因素是作品本身的水平和质量,其次推荐人也很重要。像日本的大江健三郎,他就特别喜欢莫言,他真诚地推荐莫言好多年了。 人物周刊: 什么人有推荐权? 刘再复: 四种人有推荐权。一是大学的文学教授。二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三是国家级作家协会的主席。四是相当于作家协会机构的主席,比如国际笔会的主席。 人物周刊: 您都曾经推荐过谁? 刘再复: 我曾经推荐过巴金,但是没有被接受,后来我推荐高行健就被接受了。我是竭力推荐我们国家的作家,我愿意为他们摇旗呐喊,愿意当中国作家的“神瑛侍者”,服务员而已。 人物周刊: 从莫言可能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来后,他遭受最多的是政治上的批评,你怎么看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刘再复: 我觉得瑞典学院的选择是超越政治的,仅着眼于作家的文学水平、文学质量。作家有选择政治立场的自由,瑞典学院不干预这种自由。前苏联作家得诺奖的人里面,有的跟政府是不合作的,比如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布罗茨基;但是也有跟政府合作的,例如肖洛霍夫,他是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但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确实很好。何况莫言本人完全是文学中人,离政治很远也不太懂政治。他浑身都跳动着作家的良心,他从不回避黑暗,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呼唤,对于数十年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政治荒诞现象,他都给了充满正义感的回应。从《红高粱家族》、《酒国》、《天堂蒜台之歌》、《十三步》到《檀香刑》、《丰乳肥臀》、《蛙》以及《食草家族》、《红树林》,甚至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等等,哪一部不是对时代的回应?哪一部没有良知的呼吁良知的关怀和良知的拒绝? 如果真要从“政治标准”苛求,把莫言放回文化大革命中,那么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大毒草”, 红卫兵有足够理由对莫言进行十次“檀香刑”和一百次“牛棚”处罚。瑞典学院是正确的,它不把莫言看作“谴责文学”和“社会批判小说”,而是面对莫言的心灵、想象力与审美形式,看到了莫言在抒写时代现象时却超越时代而进入文学的永恒之维。瑞典学院的院士们拥有清醒的良知感觉,但他们对作家 只有高标准的文学要求,没有文学之外的政治要求与道德要求,唯其如此,它才拥有面向全球复杂语境进行择优选择的可能 。 另外,对莫言个人而言,他是很丰富的存在,我称他为赤子, 他的确很天真坦率,是敢于面对社会的人 。当然,他联袂抄写“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我虽不赞成,但我觉得也不应当以此而抹杀他的文学光辉,而瑞典学院正是透过这种政治表象而把握莫言的真实文学存在,坚守文学的视野所以才赢得世界的尊重。 我们过去的文学批评最大错误就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政府用政治第一要求不对,反对派这样要求也不对,文学就是文学。 文学标准主要考察两方面,一个是作品精神内涵,一个是作品审美形式 。唯一的标准应是文学标准、审美标准。既不能设置政治法庭,也不能设置道德法庭,只能做审美判断。 人物周刊: 您跟莫言有怎样的交往? 刘再复: 我跟莫言最初交往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当时军艺文学系主任是写过《我们播种爱情》的徐怀中将军,他主持作家讲习班,请我去给学员们讲座。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学员们全体起立敬礼,把我吓了一跳。 学员里面,当时最著名的是写过《高山下的花环》的李存葆,他很有才华。他之外还有一些很有才华的作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莫言、刘毅然、雷铎等,他们思想活泼,写作能力很高。因为我努力讲课,艺术学院还送了我一面“拥军模范”的奖旗,由徐怀中和刘毅然送到我家。我到美国之后,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葛浩文请莫言到科罗拉多大学演讲,他的第一句话就说,在座的刘再复教授是我的老师。我还送了莫言一顶科罗拉多的牛仔帽。在我的心目中莫言也是独立独行的牛仔。 大概是1995年,葛浩文要到中国看莫言,问我是不是也写一封信给带回去。我在给莫言的信中写道:高尔基说过,托尔斯泰如果是生活在大海里面肯定是条鲸鱼,我希望你在文学沧海中也能成为一条鲸鱼。他给我回了3页纸的信说,你鼓励我当鲸鱼,可是我们社会却太多鲨鱼。 出国之后我写了《中国大地上的野性呼唤》、《赤子莫言》、《黄土地上的奇迹》等四五篇评论莫言的文章,毫无保留地肯定莫言。 人物周刊: 您对莫言有怎样的印象? 刘再复: 我的第一印象是:莫言是个赤子,满心天真天籁;第二印象是:莫言浑身充满创作活力,很像法国的巴尔扎克(尽管他的创作风格更近南美的马尔克斯);第三印象是他满肚子都是故事,他到我家里时,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的老师学生都来听他讲故事。他讲的故事让大家感到目瞪口呆,又让我们笑得前伏后仰,他真是一个幽默大家。他说小时候他和他的同学在高密饿得不仅啃树皮,而且还啃煤块,乡村小伙伴们个个啃得牙齿都非常坚硬、非常犀利。后来有些人去当电工,电线本应用线鉗剪,他们却用牙齿一咬就咬断了。他妈妈被分配到生产队磨米,想偷点米出来,可是门口都有人站岗,结果他的妈妈就把米先吞到肚子里去,回家后用筷子一撬,吐出来给他们吃,所以,才有了献给母亲的《丰乳肥臀》。 莫言既有苦难的体验,又充满了灵魂的活力 。我们考察一个作家就要看他有没有灵魂的活力。爱默生讲过一句话:“唯一有价值的是灵魂的活力。” 人物周刊: 您怎么看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 刘再复: 高密东北乡首先是莫言的故乡又是莫言创作的第一摇篮,故乡和摇篮的饥饿贫困苦难造就了他,但他又超越他的故乡。写的是普遍的人性,还有普遍的人类生存困境。莫言很了不起的一点是,他看到“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被教条所窒息,需要生命的重新爆发。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丰乳肥臀》,甚至到《蛙》,都是生命的呼唤,生命的燃烧,生命的大觉醒,所以,在十几年前我就称他为“ 最有原创性的生命旗手 ”。莫言谦虚地称我为“老师”,其实我更多地向他学习。他给我最大的启迪是,不要走向概念,而要走向生命。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081e90102e06q.html
个人分类: 社会生态|3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如去代言能值多少?
热度 1 gl6866 2012-10-21 17:07
如今这个年代,名人效应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商家而言,找个名家为自己商品做代言,更是需要名人。现在据传年轻作家韩寒的代言费已涨到1200万元,这笔费用可远远超出莫言获得的那区区700万元的诺贝尔奖金。我不知道其他名人,比如陈道明等大腕,他们的代言费也一定是相当高的。当然,商家也一定会选择自己可心的名人为其商品做代言。 我突发奇想,既然都是作家,只不过韩寒更年轻。但我并不认为韩寒的名气就超越了莫言,尽管他访问台湾时遭到马英九的会见,中华民国“总统”都对他说:“久仰!久仰!”那我就在琢磨,如果哪个商家看上了莫言,找上门请莫言代言,莫言难道就不去吗?毕竟莫言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以前高行健也获得过,但我们只能说他是华人,或法裔华人,不是中国人)。中国人对钱这个东西一向有着一种颇为复杂的心境,“何必曰利”是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可是现在这个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这种“古风”早已荡然无存了。毕竟钱不是个咬人的东西。 莫言获奖后似乎说过,他想用那700万元的奖金在北京买套房。如果真是这样,那看来莫言手头还真不那么富裕。但此言一出在网上却遭到了调侃,说他那几个钱在北京至多也就能买个120平米的房子,更有甚者,还问莫言是否有北京户口。我宁愿相信这不是莫言说的,而是热心朋友的喧嚣。时下,莫言的老家高密市已经准备将莫言这位诺奖得主做巨大的商业开发了。说要要种多少亩红高粱,哪怕赔本也要种。不知他们如果真的开发成功了,高密市能分给莫言多少钱?毕竟那是打着莫言的名头啊!另外,还提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的理念,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以后莫言真无须再言什么,其巨大的名人效应就会为他带来滚滚财源。 衮衮诸公,向莫言学习吧!别再去申请那些劳什子的基金了。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1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莫言的文学理念•••••
热度 3 zjzsdy 2012-10-21 13:47
莫言的文学理念 ····· 莫言获奖后,成了名人,引起大家关注。前几天,偶尔在网上看到, 2009 年,莫言在法兰克福(德国)“感知中国”讲坛上的演讲记录(文中注明:文字已经本人审定)。如果演讲是真的,而且记录无误。他在演讲中阐述的他的文学理念,当然也就是千真万确的了。他说:“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还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他应该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具有普世价值。”他的这种写作理念是值得人们思索与讨论的。 他提出的四个“超越”,核心是“超越阶级”,其他都是衍生出来的。阶级社会中,人都生活在某一阶级范围内,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知识分子是一个阶层,在阶级社会中他们与各阶级的关系是“毛与皮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有些人站在剥削阶级一边,有些人站在被剥削阶级的一边。不同立场、不同世界观的人所写的作品,反映着不同阶级人群的感情和诉求,所谓“超越阶级”的作品,实际上是不存在。党派是阶级的意志代表,政治是阶级利益的追求,国界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界限,“超越阶级”的作品不存在,所谓“超越党派”、“超越政治 ” 、“超越国界”的作品也就不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蒸蒸日上的好作品,在西方资产阶级文人眼中视而不见,而那些表现中国人落后、愚昧、迷信、庸俗的文艺作品,却被他们一眼看中,大加赞扬,给以褒奖。只是个人水平吗?不是的,这说明文艺作品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是“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其实,这种骗人的理论,就连莫言自己也难圆其说。就在这个演讲的后面,他又明确地提出了“作家的政治观点是用文学的、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难道这是“超越政治”吗?这种“超越阶级”文学理念,不是莫言的首创。这是资产阶级文人一贯宣扬的虚伪的口号。例如,有一个梁实秋(反动的国家社会党成员),长期宣传美国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就口口声声宣扬文艺是超阶级的,但他又声嘶力竭地咒骂革命文艺。 莫言在演讲中又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他应该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具有普世价值。”不知莫言这里所说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是抽象的人,还是社会实际中具体的人?在阶级社会中,人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处于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人他们的生活感受和 由此而产生的感情和命运是不一样,我国每年都有农民工讨要工资的问题,农民工干了一年(甚至几年)拿不到工资,家中等着看病的,孩子等着上学的,此时农民工的感受与感情,和那些拒而不见(甚至逃之夭夭)的老板是一样的吗?在此情况下,你是要描写什么样的抽象人的感情呢?在阶级社会中,世界始终都在对立和矛盾斗争中变化着发展着,包括人类自身,所谓“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是什么立场呢?最多是没有立场,仅作浮云而已。所谓“普世价值”,只能在虚幻的宗教中想象出来。这段说辞,也不是新鲜的玩意儿。无非是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中的那套骗人的“人性论”翻版。 不管是“超阶级论”还是“人性论”,都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为了欺骗人民大众,目的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早已经进行了批判,怎么又死灰复燃了呢?为了发展革命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毛泽东主席早就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其他许多著作中,对这种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虚伪性和危害性做了深刻而透彻的分析与批判,进而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文艺路线。今天更有必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文艺理论,才能不受那些资产阶级文艺理论虚假宣传蛊惑和蒙骗,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30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莫言和呆默
热度 6 xcfcn 2012-10-21 11:42
莫言是管谟业的笔名,呆默是肖某某的某个网名(网名之前是什么呢?我甚至忘记是什么时候起得了?)。 大家或许会觉得我臭不要脸,居然与nobelist并列,但是莫言说了他也就是一个普通人,而且他获奖之前大概也是籍籍无名,至少在科学圈是如此。另外莫言是农民,我也是,现在家里还给我留着8分地呢!所以,我就雄赳赳气昂昂的跟莫言并列一次吧,在自己的博文里。
个人分类: 杂论|1259 次阅读|6 个评论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
热度 2 zjzsdy 2012-10-21 11:36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 ······ 经日本人大江健三郎推荐,瑞典文学院评定,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媒体炒作铺天盖地,商人深知名人效应,于是商浪也随之涌动。中国作协高调唱诵说:“这是几代中国作家的梦想。”我不这么看,莫言获奖是他个人的喜事,但不代表国家的荣耀,也不能算是我国文坛的旗帜。我倒同意莫言本人的说法:“只代表评委的看法。” 诺贝尔奖的评审一直为西方学者掌控,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政治追求,不同的立场,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偏见,虽然对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等项)的评审影响较小,但对其他门类(和平、文学、经济等项)的评审,由于强烈的政治化倾向,会有较大甚至是绝对的影响,有时也会带来恶劣的效果。 例如,当戈尔巴乔夫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肢解苏联的时候, 1990 年及时地给他颁发了“诺贝尔和平奖”,为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变天推波助澜。戈尔巴乔夫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吗?不是的,恰恰相反,苏联和东欧解体后,世界战乱不断,无数生命惨遭涂炭。又如, 1989 年给逃亡在外的十四世达赖喇嘛 -- 丹增嘉措颁发了“诺贝尔和平奖”,达赖在外四处游说,反共反华,妄图分裂中国,鼓吹西藏独立,难道这就是他对世界和平所做的重大贡献吗?完全是政治需要。 就诺贝尔文学奖而言,未必是按水平高低来评定,也是要看西方资产阶级文人的兴趣。许多真正的世界级文学大师,却难以合乎他们的胃口,与此奖无缘。自诺贝尔文学奖 1901 年颁发以来,有 20 多位真正的文学大师,并未获此奖。其中我们大家较熟悉的有: 列夫 · 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庞德、高尔基、还有中国的鲁迅、老舍、沈从文等。由于小说评审的政治化倾向,也曾发生过一些纠纷,给作者和有关国家带来麻烦。 1958 年,瑞典文学院看中《日瓦戈医生》,按他们的标准授予作者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借此小说攻击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苏联政府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如果帕氏出席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决不挽留。帕斯捷尔纳克,在 10 月 29 日宣布拒受诺贝尔文学奖,选择了继续留住在祖国。可见,西方的资产阶级文人,出于他们的政治追求,比较容易欣赏革命阵营内那些攻击新政权或丑化本民族的作品。 至于诺贝尔经济奖也只会青睐那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决不会授予真正潜心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尽管社会主义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是当今最丰富最宽广的研究课题。 我们渴望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需要为此而加倍努力。但是,中国人不需要把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经济奖作为自己的目标,当做自己追求的梦想。所以中国作协领导人把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夸大为 “这是 几代 中国作家的梦想。”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不是所有的中国作家(尤其是那些无产阶级文学家)都怀有这个“梦想”,以此作为自己创作的动力;二,如果中国作协用此“梦想”来引领当代青年作家,是危险的。媒体对莫言获奖一事,当然应该报道,但也无需做过分的炒作。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中国的文艺之路究竟如何走?是值得大家关注和讨论的,因为他是上层建筑,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媒体对此似乎不太关心。
22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元芳,你怎么看?
热度 2 zw373737 2012-10-21 09:55
问: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好事,大好事,天大的好事! 问:李长春表示祝贺,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长春是个好同志! 问:外交部表示祝贺,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洪磊是个好同志! 问:白岩松表示祝贺,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岩松是个好同志! 问:中国文联便是祝贺,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这是文联的大好事。 问:中国作协表示祝贺,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莫言是作协副主席。 问:作家朋友们纷纷祝贺,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莫言在圈内人缘好! 问:莫言在高密开新闻发布会,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高密是莫言的家乡。 问:莫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座谈会,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莫言是那的文学院院长,工作单位。 问: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座谈会贺莫言获诺奖,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莫言是北师大的硕士。 问: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好的作家,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是的。当然还有贾平凹、北岛等。 问:莫言出版的新作《我们的荆轲》,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昨天粗略读过,为中国的侠文化作出新的解读! 问:莫言说钓鱼岛谁也别去,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这是邓小平的智慧! 问:莫言说750万在北京买不起房,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这只是个玩笑,但是中国政府有责任让老百姓安居。 (旁白:5个跳梁小丑代表) 问:陈光标说要送莫言一套北京二环内别墅,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沽名钓誉,陈光标是谁? 问:任志强说莫言的750万其实可以在北京买房,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可能是个买房子的奸商,任志强是谁? 问:潘石屹问莫言有没有北京户口,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可能是个派出所的片警,潘石屹是谁? 问:张一一说莫言获诺贝尔奖他就裸奔,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这人跟莫言有仇啊,张一一是谁? 问:凤姐说莫言长得难看不嫁给他,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莫言有老婆,有孩子,这人要当小三,凤姐是谁?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48 次阅读|3 个评论
虽然佩服贝多芬型,歌德型人物也是勇敢滴
热度 7 liuli66 2012-10-21 09:24
中华智慧说: 人在屋檐下 不得不低头 不妨学学乌龟法 得缩头时且缩头 低头,缩头,做歌德型人物,都是需要勇气滴 ++++++++++++++++++++++ 背景来自“莫言说” 《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987 做歌德,还是贝多芬 南方周末 : 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 贝多芬昂首挺胸,从贵族中挺身而过。 歌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 你说年轻的时候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 :大家应该领会我的潜台词。贝多芬的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但是否真实谁也不知道。 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爱好音乐的贵妇、国王或者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否则就饿死了。 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 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 就像据说是贝多芬自己说的“贝多芬只有一个,国王有许多个”。 我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气。科长,局长,成千上万,而我只有一个。 我在军队工作时,有一晚上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领导推门进来,说:“噢,没有人。”我立即回应道:“难道我不是人吗?!”这位老领导被我顶得尴尬而退。当时我还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很“贝多芬”,但多年之后,我却感到十分内疚。 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 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没有任何风险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 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 但他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 比如礼仪,比如国家的尊严,和许多象征性的东西。 英国王子结婚,戴安娜葬礼,万人空巷,那么多人看,你能说路边的观众全都是卑劣、没有骨气吗? 你往女皇的马车上扔两个臭鸡蛋,就能代表勇敢、有骨气吗? 所以当挑战、蔑视、辱骂权贵没有风险而且会赢得喝彩的时候,这样做其实是说明不了什么的。 而跟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是正常的。 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人,我看到那些模仿贝多芬的行为,就感到可笑。 南方周末 : 你的名字和你小时候父母对你的教诲有关,他们叫你不要在外面说话。你吃过“乱说话”的亏吗?什么时候开始“不乱说话”了? 莫言 :确实吃过亏,那是“文革”时期,人人自危。我现在还是乱说话——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我经常乱说话,有时候得罪了这一方面,有时候得罪了那一方面。要两方面都不得罪,那只能闭嘴。其实,我一直用文学在表达我内心的话,我习惯把我要说的话写到小说里。
个人分类: 杂感|865 次阅读|30 个评论
莫言的女儿管笑笑,也是一名作家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0-20 13:48
女儿称莫言为人真诚谦卑:对我太宽容 经常自责 莫言的女儿管笑笑,也是一名作家,曾经出版过长篇小说《一条反刍的狗》。莫言女儿说是刷微博知道父亲获奖的,包了一顿葫芦馅的饺子庆祝。最喜欢父亲的作品是《酒国》,有趣而且犀利。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783 次阅读|3 个评论
推荐一篇莫言的贫富演讲
热度 1 zw373737 2012-10-20 13:24
莫言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 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 —— 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 司马迁 说过: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中国的圣人 孔夫子 说过: “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 中国的老百姓 说: “ 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似乎也不愁没钱。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 用不正当的方式 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 颜回 :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三国时高人 管宁 ,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 庄子 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 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 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 ,但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 富贵当成试金石 ,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让他的主人公,借着金钱的力量,复了仇,雪了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有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富且贵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又从正面肯定了富贵的价值。 人类的 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 ,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 克制自己的欲望 。据说 印度人 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 “ 放下 ” 的智慧。人有 “ 放下 ” 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 哲学 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 “ 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 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 法律 ,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在人类社会中,除了金钱、名利、权势对人的诱惑之外,另有一最大的也是致命的诱惑就是美色的诱惑。这问题似乎与女性无关,但其实也有关。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因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发生的战争,也曾经因为美女,而让某些统治者丢掉了江山社稷。绝对地否定色欲当然不对,因为没了这欲望,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人的性欲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们多半是口是心非,尽管深宫中 妻妾成群 ,但民间却要存天理灭人欲,男女之情,被视为洪水猛兽。这样的观念,体现在封建王朝的法律和道德中。对于人类贪婪的财富欲望和权势欲望,文学与法律、道德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但对于性欲,尤其是升华为爱情的性欲,文学作品却经常地另唱别调,有时甚至扮演吹鼓手的角色。中国有《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外国有《卡特莱夫人的情人》。这也是一个文学的永恒的主题,没有男女之间的欲望,没有情与爱,似乎也就没有了文学。 毫无疑问, 贫富与欲望 ,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中国人近年来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个人的自由度较之以前也有了大幅度的宽松,但人们的 幸福感却没有多大的提高 。因为财富分配不公,少数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致富导致的贫富悬殊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原因。而那些非法致富的暴发户们的骄奢淫逸、张牙舞爪又引起了下层百姓的仇视,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 仇富心理 ,而 富豪与权势的勾结又制造出种种的恶政和冤案 ,这就使老百姓在仇富心理之外又加上一种 仇官心理 。仇富与仇官的心理借助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既使某些人物和阶层谈网色变,恶行有所收敛。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 ,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 旅游 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我们要用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当然,衣服和住房也是必要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人们,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时什么国家、民族、政党、股票,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 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注:本文为莫言 2010 年 12 月 4 日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近日又在网上热传本文有删节。)
个人分类: 政治|22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致辞(扩充版)
热度 4 wliming 2012-10-20 10:16
莫言致辞(扩充版)
看了邢老人家《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讲话(英中文对照)》觉得意犹未尽,我给扩充一下(红色字体),如有必要,请老人家做个翻译: Dear old and youngmen, dear girls and wives, 亲爱的老少爷们儿、亲爱的姑娘媳妇儿, My name is shut up! My sister's name is don't worry, and my brother's name is don't hurry.Many 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y will get gold if they don't say any words.But I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is from nothing. 我叫莫言,我妹妹叫莫愁,我弟弟叫莫急。许多中国人相信沉默是金,而我相信一切尽在不言中。 My most famous novel is “Big Breast and Fat Hip”. Do you know what I mean?In China it is often regarded as a yellow book. Soold and young men like reading it. The police will sweep yellowthings if they are too yellow.I am lucky that my books are not that yellow. 我最有名的作品是《丰乳肥臀》。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在中国它经常被人当作黄书,所以老少爷们儿都喜欢看。太黄的东西,是要被警察扫黄的。我很幸运,我的书还不够黄。 说到黄书,我知道,对于你们西方人来讲一点也不稀奇,你们可以写得那么露骨,那么色情,甚至那么肮脏,但是,我们东方民族不行。我们追求含蓄。你们可能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把风月之事也写得如小桥流水一般情意悠然。当然,中国也有真正的黄书,比如《金瓶梅》,不过,这是一本禁书,只供妻妾成群的王公贵族阅览。为了迎合你们的口味,我也就顾不得廉耻,把我奶奶的大奶和屁股呈现出来供大家玩乐。所以,我的确算是色胆包天了。关于你们的口味,我是摸索了很多年的。中国的庙你们不懂,和尚和尼姑的风流韵事你们更不懂,所以,我一开始就写教堂,写牧师,让中国人都以为这是一部西方人的作品。不这样做,恐怕我今天这个牛B奖就落入了鬼子的裤裆。嘻嘻,为了这个牛B奖我把你们都耍了。 当然,我也不光会写黄书,我还会把故事写得过分血腥,过分残酷。现代社会,不痛不痒的故事已经无法打动读者了。所以,我才在《红高粱》里想到了生剥人皮等一些血腥的故事。这样一种震撼的场面对人的神经的强烈刺激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我所揭示的贫穷和愚昧的夸张程度,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中华民族曾经有个鲁迅也用了类似的风格揭露社会的愚昧和黑暗,可惜你们没给他牛B奖,现在给我算是对中国人的一点补偿。 我现在可以算个文学家了,所以我再谈点文学。文学有什么意义?有一个生动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鲁迅笔下的阿Q直率地向吴妈求爱--我想和你困觉。然而,如此坦诚的纯真的爱情却被当做性骚扰,阿Q不得不当了一件破棉袄给吴妈赔礼道歉。这是为什么?那就是因为阿Q缺少文学。 换了徐志摩,他就会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那该是多么浪漫温馨的一个场面哦,吴妈肯定会感动得眼泪鼻涕一大把,瘫软在阿Q怀里紧紧握住阿Q的手,温柔地唱道:‘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这句抄袭自莫言)可见,文学给了我们欺骗的手腕。再如科学网邢老人家,他的文字风趣幽默又不失典雅,所以,他身边总是美女如云,另外,这个情场高手,不久一定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来,请你们把牛B奖先给他预备一个。总之,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学文学懂文学。文学才能让我们艳福无边。o-ye! After I get the prize, I plan to buy a big house in Beijing. How big is big? About 120 square meters. But first of all, I need to apply for an ID card in Beijing. I am very very happy. 我拿到奖金之后,准备在北京买个大房子。多大?大概120平米。但首先,我需要申请一个北京身份证。我好好幸福耶! Thank the party, thank the government, thank my parents, thank my sisters and brothers, thank my wife, and thank you! I love you, and do you love me? Please loudly!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感谢我老婆,感谢你们。我爱你们,你们爱我吗?请大点声! Shut up! 莫言
个人分类: 娱乐|1569 次阅读|7 个评论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positron 2012-10-19 15:35
……
个人分类: 生活杂记|6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研究院讲坛5-作家收入与北京买房
冯用军 2012-10-19 15:10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 诺贝尔文学奖 揭晓, 中国 作家莫言获奖。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将 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 早在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 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发广泛关注。 接着在2007年9月11日,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策划发起【 中国作家实力榜 】,由包括 朱大可 、 谢有顺 、陈晓明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 阿来 和 王安忆 以6票同居次席。 此后,莫言在接受一次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依靠写作去买房子,现在真的是很难的事。靠写作过上像郭敬明样的生活,全国估计也就只有郭敬明了。   结果,2012年10月13日,莫言在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专访时笑说:“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米。” 网友调侃,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副主席、最成功的北漂者在北京都买不起房,真不愧是魔幻现实主义啊!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研究院讲坛4-莫言姓“福”或“莫”
热度 1 冯用军 2012-10-19 15:03
在被央视主持人董倩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以下为虚拟,切勿模仿: 主持人:你幸福吗? X:我姓福。 主持人:你为啥幸福呢? X:因为我爸姓福。 主持人:你爸幸福为啥你也幸福呢? X:因为我是我爸亲生的。 主持人:晕倒ing 鉴于莫言的成功,人们建议由莫氏家族人氏担任 米国天朝 新一届党政要职。其中:外交部长 莫软,国防部长 莫怕,财政部长 莫贪,国税总局 莫愁,组织部长 莫牛,宣传部长 莫吹,计生委主任 莫生,交通部长 莫堵,教育部长 莫愚,文化部长 莫左,新闻部长 莫假,发改主任 莫涨,统计局长 莫水 。 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时间 获奖人 获奖人代表作品 获奖理由 2012 莫言 《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生死疲劳》 在民间故事中融入了魔幻主义。 2011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2010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2009 赫塔·米勒 《河水奔流》《行走界线》《那时狐狸就是猎人》。 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2008 勒·克莱齐奥 《战争》 展现了新的起点、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狂喜;作为探险者,发掘了隐藏于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2007 多丽丝·莱辛 《青草在歌唱》、五部曲以及《四门之城》、《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 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2006 奥罕·帕慕克 《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2005 哈罗德·品特 《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2004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 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2003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 耻 》 “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2002 凯尔泰斯·伊姆雷 《无法选择的命运》 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2001 维·苏·奈保尔 《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 通过“敏锐而真实”的文学笔调向世人展示受压抑的历史现实。 2000 高行健 《灵山》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1999 君特-格拉斯 《铁皮鼓》 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1998 若泽-萨拉马戈 《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1997 达里奥·福 《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 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1996 希姆博尔斯卡 《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 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5 希尼 《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 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1994 大江健三郎 《个人的体检》 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1993 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2 德里克·沃尔科特 《西印度群岛》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1 内丁·戈迪默 《七月的人民》 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0 奥克塔维奥·帕斯 《太阳石》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1989 卡米洛·何塞·塞拉 《为亡灵弹奏》 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1988 纳吉布·马哈富兹 《街魂》 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1987 约瑟夫·布罗茨基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1986 沃莱·索因卡 《雄狮与宝石》 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1985 克洛德·西蒙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 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1984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紫罗兰》 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3 威廉·戈尔丁 《蝇王·金字塔》 1982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1981 埃利亚斯·卡内蒂 《迷茫》 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1980 切斯拉夫·米沃什 《拆散的笔记簿》 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1979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英雄挽歌》 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1978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魔术师·原野王》 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77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天堂的影子》 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1976 索尔·贝娄 《赫索格》 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1975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生活之恶》 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1974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露珠里的世界》 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1974 埃温特·约翰逊 《乌洛夫的故事》 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1973 帕特里克·怀特 《风暴眼》 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1972 亨利希·伯尔 《女士及众生相》 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1971 巴勃鲁·聂鲁达 《情诗·哀诗·赞诗》 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70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癌病房》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1969 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1968 川端康成 《雪国·千只鹤·古都》 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1967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玉米人》 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1966 奈莉·萨克斯 《逃亡》 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1966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行为之书》 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1965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1964 让·保尔·萨特 《苍蝇》 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1962 约翰·斯坦贝克 《人鼠之间》 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61 伊沃·安德里奇 《桥·小姐》 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1960 圣琼·佩斯 《蓝色恋歌》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1959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水与土》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1958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 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1957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鼠疫》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56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悲哀的咏叹调》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1955 中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 《渔家女》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温斯特·丘吉尔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1954 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3 温斯顿·丘吉尔 《不需要的战争》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爱的荒漠》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1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 《大盗巴拉巴》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0 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哲学—数学—文学》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49 威廉·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48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7 安德烈·纪德 《田园交响曲》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6 赫尔曼·黑塞 《荒原狼》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5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柔情》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4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漫长的旅行》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0 未颁奖 1941 未颁奖 1942 未颁奖 1943 未颁奖 1939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少女西丽亚》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38 赛珍珠 《大地》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7 罗杰·马丁·杜·加尔 《蒂伯—家》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6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4 路伊吉·皮兰德娄 《寻找自我》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3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米佳的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2 约翰·高尔斯华绥 《有产者》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1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荒原和爱情》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0 辛克莱·刘易斯 《巴比特》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29 保尔·托马斯·曼 《魔山》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28 西格里德·温塞特 《新娘—主人—十字架》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7 亨利·柏格森 《创造进化论》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6 格拉齐亚·黛莱达 《邪恶之路》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5 乔治·萧伯纳 《圣女贞德》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4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福地》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3 威廉·勃特勒·叶芝 《丽达与天鹅》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2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不吉利的姑娘》 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1 阿纳托尔·法郎士 《苔依丝》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0 克努特·汉姆生 《大地硕果—畜牧曲》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19 卡尔·施皮特勒 《奥林比亚的春天》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18 未颁奖 1917 亨利克·彭托皮丹 《天国》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7 卡尔·耶勒鲁普 《磨坊血案》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1916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朝圣年代》 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5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3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2 盖哈特·霍普特曼 《群鼠》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1911 莫里斯·梅特林克 《花的智慧》 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10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特雷庇姑娘》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1909 西尔玛·拉格洛夫 《骑鹅旅行记》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08 鲁道尔夫·欧肯 《精神生活漫笔》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7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老虎!老虎!》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6 乔祖埃·卡尔杜齐 《青春诗》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5 亨利克·显克维支 《第三个女人》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4 何塞·埃切加赖 《伟大的牵线人》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4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金岛》 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1903 比昂斯滕·比昂松 《挑战的手套》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2 特奥多尔·蒙森 《罗马风云》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1 苏利·普吕多姆 《孤独与深思》 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23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研究院讲坛3-高密旅游与文化开发
冯用军 2012-10-19 14:50
1、莫言文化体验区(莫言旧居为中心) 2、红高粱文化休闲区(胶河沿岸-滨河公园、走廊、酒吧、水上夜游等,含万亩红高粱酒庄、红高粱公园/红高粱文化广场,莫言小说人物、雕塑等) 3、高密民间艺术传习馆(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 4、红高粱影视文化城(莫言小说改编电影、电视或戏曲等拍摄地、表演地) 5、红高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高密景观大道(入口莫言公园,含塑像、文化石墙、文豪牌坊、中心广场等)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2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研究院讲坛2-莫言精神与高密文化
冯用军 2012-10-19 14:41
根据我的理解和对莫言作品的把握,莫言小说所凝练出的“红高粱精神”,我称之为“莫言精神”,概括起来就16个字: 吃苦耐劳、刚正不阿、谦虚谨慎、求实肯干! 莫言集继承了胶河文化的精髓和高密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舍得精神和糊涂理论: 据说孔子发现了糊涂,取名中庸;老子发现了糊涂,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墨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非攻;如来发现了糊涂,取名忘我;莫言发现了糊涂,取名《蛙》。世间万事惟糊涂难也!有些事,问的清楚便是无趣。佛说,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尽,凡事太尽,缘份势必早尽。 难得糊涂,方为上道。你平时“糊涂”吗?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NB的“单位”:莫言(mr shut up)是哪个单位滴?
热度 7 liuli66 2012-10-19 11:22
资深情报专家许老师傅, 您知道吗? 根据 CY提供的信息 ,莫言是潍坊学院文学院名誉院长。 相关链接: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讲话(英中文对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624062.html
个人分类: 杂感|9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莫言获诺奖终于使人事部门找到用人规律
热度 1 llpllp 2012-10-19 11:15
中国人事部门一直在探索用人与姓名的关系,如一届中央纪委书记用尉健行(未见行),一届中央纪委书记用吴官正(无官正),但这些人对解决我国的贪腐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没有找到用人规律。 人事部门为此很是着急,总觉得有负国人重托。 自从莫言获得诺奖后,人事部门终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作为今后的用人指南。 拟由莫氏家族人氏担任新一届党政要职。其中:外交部长 莫软,国防部长 莫怕,财政部长 莫贪,国税总局 莫愁,组织部长 莫牛,宣传部长 莫吹,计生委主任 莫生,交通部长莫堵,教育部长莫愚,文化部长莫左,新闻部长莫假,发改主任莫涨,统计局长莫水 。 希望这一次是真正找到了用人规律,这一次实践一定会成功。
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青报评“莫言热”:高密难道要改称“红高粱市”?
davidzsguo 2012-10-19 08:26
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家乡 山东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 。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斥资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赔本也要种”、“这一千万先要扔出去”。(《新京报》10月18日 ) 由此联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作品《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中那个充满神奇魔幻故事的小镇马孔多也一时被世人所追捧。它的原型小镇、马尔克斯的家乡阿拉卡塔卡政府,为了纪念马尔克斯,并为小镇带来 旅游 业,倡议将小镇改名为“阿拉卡塔卡——马孔多”。尽管为此镇长掀起了一场宣传活动,但小镇居民还是否决了他的提议。 高密市政府欲借莫言热发展当地旅游、提升当地人气,本无可厚非,却忘了冲动是魔鬼。“先扔一千万”、“赔本也要种”,看似一种魄力,却经不起推敲。 首先,种高粱造景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跟百姓商量了吗?其次是在景区的规划、论证上,官员一拍脑袋就要上马,征求百姓意见了吗?景区的利润和回报如何,投资 有没有风险评估,万一玩砸了该由谁买单? 再者就是种不种高粱,百姓的意愿不能被绑架。笔者的老家在鲁西南,和莫言的老家一样,以前也有大面积种植高粱的习惯。但是由于收益问题,百姓早已不 种此物了。父亲告诉我,高粱虽然好种,但市场需求少,价格低;而且这种作物不抗倒伏,容易遭受虫咬鸟食,产量无法保证。据报道,高密政府此前为鼓励农民种 红高粱,曾经每斤高粱补贴一块钱,但依然没有人愿意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种高粱的收益有多低。既然如此,政府为何还要强加于人? 其实,红高粱在莫言的作品中不过是一个文学意象,其中加入了太多的夸张与想象,即使地方政府栽种出万亩红高粱,也未必是莫言想要的和游客想看的。要 真想以红高粱为噱头发展旅游,当地还不如改名叫“红高粱市”。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莫言的《红高粱》红极一时,但当地已没有高粱地,为此,张艺谋在当地 拍摄以此小说为底本的电影时,还专门种植了50亩高粱。然而,时过境迁,那片高粱地连同其热度早已不存在。现在,莫言获得诺内尔文学奖,当地的“红高粱热 情”再一次被点燃,但不知这种热情能持续多久,也不知热情的结果是造福于民还是劳民伤财。 当下,随着“莫言热”持续升温,莫言的家乡正忙着修葺莫言旧居,虽然莫言一再反对也无益;高密市旅游局正提出建议,将整个山东省的旅游口号由过去的 “一山一水一圣人”改成“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不仅如此,莫言的老家记者如蚁,院子被踏得乱七八糟;家里的萝卜、土豆都成了“神物”。而这种热度和亢 奋状态不光出现在莫言的家乡:莫言的作品将被编入高中教材;各路影视公司准备投拍莫言的小说;莫言作品供不应求,国内书店出现了断货等等。 但“莫言热”在热闹的商业表象下,能否带来文学的真正繁荣,能否带来国民阅读“经典”的回归,能否鼓励和带动更多中国作家摒弃浮躁、独立思考,书写当代中国的独特故事,创作出更多的经典作品?这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1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坦言:想成名成家
xupeiyang 2012-10-19 07:33
莫言坦言:想成名成家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京出席获奖座谈会时坦言,没想到此次能获奖,但获奖以来的经历让他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会上莫言回顾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路程,并谈了获奖后的感受。他说自己一方面是想成名成家,另一方面是有巨大的冲动,想把自己头脑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莫言说】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这两部分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现实中国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既是现实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 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 文学博士 , 青岛科技大学 客座教授。 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 寻根文学 ”作家。作品深受 魔幻现实主义 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2006年荣登 中国作家富豪榜 第20位 2007年问鼎 中国作家实力榜 第1名 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 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 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成就: 鼎钧双年文学奖 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荣登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名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971 次阅读|7 个评论
莫言的xing福观
热度 6 xcfcn 2012-10-18 18:49
莫言的xing福观 (摘自liu老师傅)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接受采访时,有网友问莫言: 你知道什么叫幸福吗? 莫言答道: “在《月光斩》那样的夜晚,《食草家族》的《老汉大爷》进入《酒国》位于《红树林》或《红高粱》附近的带《锁孔里的房间》,在《白棉花》铺成地铺上,用不《透明的红萝卜》靠着从《白狗秋千架》刚下来的《司令的女人》的《丰乳肥臀》放上《四十一炮》,而后不会靠在《会唱歌的墙》边出现《生死疲劳》,也不招来《拇指铐》这样的《檀香刑》的话,我可以凭《良心作证》: 那就幸福!” 网友听后惊呼: 《蛙》!原来幸福就在这《老枪•宝刀》上!莫《师傅越来越幽默》了! 博主按:小宝宝叫我转载,我只好遵命。关于莫言的书,见 书标签:莫言 。 再按:最近很多人加我为好友,我相信有一些是为了看我的博文,不过,我让您失望了,我的文章基本上隐藏了,而且一般发表两天后就会隐藏。不过,不看我的博文绝对不会是你们的损失!我的博文主要还是充当我的私人日记本的功能,请诸位见谅。
个人分类: 杂论|1674 次阅读|8 个评论
莫言:自己在经历一场洗礼
xupeiyang 2012-10-18 15:55
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亮相 10月1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从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莫言自称仿佛经历一场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454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言精神
xupeiyang 2012-10-18 11:00
【山东:决定扩建莫言文学馆 并将整理筹建莫言故居】 据悉,现在莫言文学馆在高密一中,仅有两层小楼,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已无法满足需要,当地政府决定筹建大纪念馆。同时,当地政府还准备整理莫言的旧居,作为红高粱文化品牌的一个景点挖掘出来。莫言成为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当地管委会主任对说服莫言家人很有信心。 莫言精神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舆论皆哗然。高密诗人李丹平说,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它是中国的文学高地,国家的圣地”。高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局长邵春生总结出的“红高粱精神”,也被他称为 “莫言精神”:“吃苦耐劳,刚正不阿,谦逊。” 莫言 : 毛主席死了!这句话、这个事实,像巨雷一样惊得我们目瞪口呆,连我这样的草民百姓,都为国家的命运担忧,都认为中国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但后来的事情发展变化得有点天翻地覆的意思,毛主席死了,天并没有塌下来,老百姓也并没有因为他死了而活不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活得不赖。 莫言:在现实生活中的懦弱的、无用的人,越是在文学作品里面表现得特有本事。文学作品就是把生活当中不敢做的,做不到的事情在作品里面做到了。有人曾说过,写作的时候,我可以把对心爱女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在小说里写出来,想骂的一个人又不敢骂的话,在小说里骂出来。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5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爷爷”和“他奶奶”:一亩红高粱就足够了
热度 8 大毛忽洞 2012-10-18 08:43
“他爷爷”和“他奶奶”:一亩红高粱就足够了
“他爷爷”和“他奶奶”:一亩红高粱就足够了 为了“他爷爷”和“他奶奶”, 一亩红高粱就足够了。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的奇思妙想|10170 次阅读|20 个评论
莫言的xing福观(摘自xu老师傅)
热度 4 liuli66 2012-10-18 08:07
如下: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 在接受采访时,有网友问莫言: 您幸福吗? 莫言答道: “我要是能在《红高粱》地上, 靠着《丰乳肥臀》, 放《四十一炮》, 而不会出现《生死疲劳》, 也不招来《檀香刑》的话, 我就幸福!” 网友听后惊呼,《蛙》!幸福原来这么简单!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23734.html )
个人分类: 杂感|525 次阅读|6 个评论
莫言妻子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0-18 06:22
莫言妻子:不觉得大作家的老婆就非得换个样 莫言参军前曾与杜勤兰同在高密的棉花厂上班,两人相恋结婚,后来他因《红高粱》而名声大噪,但始终对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妻子不离不弃。莫言妻子说,她喜欢莫言的短篇小说,但不觉得大作家有什么了不得,还不是顿顿回来吃她包的饺子。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5696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言的话题似乎在科学网上不热了,俺可以说两句了
热度 29 陈安博士 2012-10-17 12:06
  很多朋友注意到莫言得奖后的这样一个现象——   文学圈里很冷清,为何?   科学界中特热闹,咋啦?   很到位。   其实,文学难得有公认的标准,即便《红楼梦》历经数百年的考验,还有很多人说写的不好呢,更不好说什么《红高粱》了。《蛙》就有好几处明显的漏洞,我看完后本来想写篇文章嘲讽一下作家的懒惰造成前后脱节呢,后来懒得写,再后来就发现有人写了,和我的看法完全一致,就乐了。      莫言的文字还不错,比王蒙强,不过说实在的,强也有限,我同意谢力的观点,觉得不如余华好,也比不上一部作品奠定地位的陈忠实。      可是,人家就得奖了,你也没法说什么。   其实,我们作为科学界的人士,祝贺下也倒是能够发自内心,文学界的不少大佬好像都没啥祝贺的文字发出,俺也注意到科学网上有李世春老兄还是谁的分析说:“莫言得这么一回,中国作家20年就别想诺贝尔文学奖了。 ”      这句话说到了要害了,像王蒙这般,到呜呼哀哉的那一天怕都在这方面没戏了,即便祝贺下,言不由衷怕也是会有的。      但是,好像科学家们的祝贺是言由衷的,难道是外行看内行的缘故?   俺觉得不是!      主要原因还是科学家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佩服人是正常的情感表达,别人在某些方向上就是行,你就是不行,不服不行。      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内心里还是有对作品或成果评价的客观标准的,即便不能定量化为SCI点数(也有愚蠢的人用这样的方式评价),也还是有强有弱,高下立盼的。   于是,莫言诺贝尔了,大家也就能祝贺下,岂不知文学界里向来文无第一的,而理学界则好多了。要说杨振宁先生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弄了个诺贝尔奖金花花,到老来,82岁娶个28的,还是羡慕的人多于嫉妒的,就因为人家有个你不得不佩服的东西在那里搁着。   您老觉得呢?
个人分类: 人论|5325 次阅读|44 个评论
[转载]当年对莫言的大批判
daladala 2012-10-17 10:32
转载以记录。 http://www.mitbbs.com/news_wenzhang/Headline/31558603.html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当年的大批判:《丰乳肥臀》是反动肮脏的文学垃圾(图) 2012年10月16日20:18:41 2001年7月,《真理的追求》和《中流》两杂志停刊。 Mitbbs.com 《中流》创刊于1990年,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并主管,主编是著名左派作家林默涵和魏巍。 Mitbbs.com 《中流》从1996年第5期到第12期,接连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对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及其作者莫言的创作倾向进行了集中的批判。 M 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刘白羽首先定调,他在谈到莫言及作品时说:“世风如此,江河日下,我们浴血奋斗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竟养了这些蛀虫,令人悲愤。” Mitbbs.com 云南作协彭荆风认为莫言的《丰乳肥臀》是反动而又肮脏的文学垃圾,是因为在几名不负责任的“名家”吹捧下获得的《大家》10万元大奖。 Mitbbs.com 电影《三进山城》的编剧赛时礼,曾在胶东地区担任过武工队队长,说这部小说对胶东地区抗日战争的历史进行了无端的歪曲,对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进行了丑化。 Mitbbs.com 开国少将、原军事博物馆馆长贾若瑜,前中国驻挪威大使徐中夫,前国务院煤炭部副部长李奎生等指责莫言的《丰乳肥臀》和另一部小说《红高粱》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他们一致认为外国人喜欢这样的作品,如获至宝,给你奖励,不足为奇。他们就是要丑化我们,出我们的丑。 Mitbbs.com 虽然《中流》是光明日报主办,但日常出版内容却与其无关。因此,当年操纵批判莫言的主要是两名老军人。一位是前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一位是前总政文化部长《长江三日》的作者刘白羽。可能鉴于莫言当时是军人作家,所以参与积极批莫的很多是来自各大军区的军旅作家。 Mitbbs.com 对莫言及其作品的批判不得人心,始终掀不起大浪。但不久,莫言脱下了军装。 Mitbbs.com 1980年底,军人作家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同样遭到了始于军内的批判。尽管胡耀邦努力解围,白桦却不得不脱下军装。 Mitbbs.com 一个白桦,一个莫言,都被极左批过。最后,都军转民。 Mitbbs.com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其作品出版后常常引发广泛的争议。莫言不是主旋律。 Mitbbs.com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平美美,過來說說山東女人是不是真得都很厲害?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2-10-17 10:15
蔣科學按: 天平美美最近閑得無聊喜歡吵架,那多無趣啊,不如讀讀莫言,談談山東女人是否真得都那麼厲害? 莫言:为何我的小说里总是“女人至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6 11:28:24 作家莫言   中评社北京10月15日讯/诺奖给莫言的颁奖词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那么,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何谓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他的文字,拥有梦境的奇幻与丰饶;而他的梦境,又不断与现实重重缠绕。是谁让他塑造出电影《红高粱》原着中的女性形象?他为何认为小说《丰乳肥臀》中,有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缩影?近日,记者对话著名作家莫言(以下简称“莫”),聆听他在梦幻文字背后的现实足音。 我的小说里为何总是有种“女性之上”的感觉   记:在你的书里常提到你的家人,尽管那是一些艺术的形象,不是真正的“我爷爷”、“我奶奶”,或者“我妈妈”,但那些形象又很真实。   莫:很多读者,包括一些西方读者和批评家也在问我,我的小说里为什么总是有一种女性至上的感觉,好像女人是包容一切、创造一切的,男人都是病态的、软弱的、破坏的,为什么会这样?我说这可能来自我从小生活的环境。每当遇到重大问题,家庭生活里出现重大转折,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时,女性的表现母亲和奶奶的表现,总比父亲和爷爷要坚强。 我爷爷刚开始是个胆大无比的人。当时叫“跑警报”,一旦日本人要来扫荡了,所有的农民就牵着牛羊,老太太就抱着母鸡,立刻跑到田野里去,钻到高粱地去躲避。但我爷爷就说不怕,他不走。但后来真的来了日本人,把他堵在堂子里,逼着他交待八路在哪里。我爷爷哪会知道,一个日本士兵拿着刺刀在我爷爷头上来回拉了两下子,头上豁开了两个血口子,血流满面。日本人也没再怎么着,就把家里的鸡给抢走了。后来再说日本人要来了,我爷爷跑得比谁都快。   记:即便是当时活下来的人,很多人也一直感觉到一种很煎熬的状态,所以我特别想问,一个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存活的意义是什么?   莫:即便在那样的环境里,日本人来,国民党伪军来我们叫二鬼子、黄旗子,各种各样的游击队来。我们想老百姓干吗还活着,都死掉算了,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老百姓还是要生活,还是要关心粮食的问题、收成的问题,要考虑明天的问题,明年的问题,还会为了钱财来争吵。所以这就叫生活。 幽默是活下去的方式   记:在《生死疲劳》里面有好多笑话。让你觉得那么残酷的场景中,他们的生活那么累,那么辛苦,但还是开很多玩笑。你身边的那些人也是这样吗?   莫:这种幽默是老百姓使自己活下去的一种方式,是解脱自己、减轻压力和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所以我想,实际上在非常痛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幽默感,甚至是黑色幽默,荒诞的幽默。   我们当时叫拉怪话、拉熊话。比如说寒风刺骨,抱着个铁锹,穿着单薄的衣服,哆哆嗦嗦地被生产队的干部赶出去挖沟挖河,这个时候我们照样会讲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一边讲还一边唱。   不过我父亲是从来不讲的。他是非常严肃、方正的一个人,当他的面,我屁都不敢放。   记:你长大后还怕爸爸吗?   莫:不怕,但是几十年形成习惯了。我吃饭跟我太太一块儿,5分钟解决战斗。我女儿喜欢一家人围着饭桌,倒上一杯红酒,她欣赏电影电视里面那样一边吃,一边讲,很优雅地吃。我父亲直到现在还是这样,饭桌上很多菜还没摆完,他已经一抹嘴吃完走了,到一边去了。所以我想在那个年代里面,我们真是依靠这样的一些幽默,私底下感觉到生活很有乐趣。 上官金童是我的写照   记:每一个小说家可能都有自己的精神自传,《丰乳肥臀》封面上有一句话,说你可以不读所有的书,但是要了解莫言,一定要读这本书。   莫:是的,因为《丰乳肥臀》里面,上官金童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懦弱,这真是我的精神自传,我想也是中国像我这样的一代人精神方面的一个弱点。武汉大学的邓小芒曾写过一本书,里面有评论《丰乳肥臀》的一章,他说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小小的上官金童,这话让我很感动。 记: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   莫:我在写《丰乳肥臀》之前就已感受到了这个问题,要不然就写不出这本书来。上世纪80年代之后,慢慢地感觉到对一个男人来讲,懦弱是非常可耻的事情,懦弱使我们不敢坚持真理,也不敢坚持自我,这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   记:会想方设法去战胜它吗?   莫:那就是经常要受到提示,包括别人的提示、自己的提示,但到了关键时刻还是退缩。我想懦弱这个东西有它正面的一些好处,确实可以息事宁人。   我小说里之所以写了像《红高粱》里的奶奶,以及余占鳌这样一些敢作敢为的男子汉,可能就跟自己身上缺少这东西有关系,缺什么就写什么,缺什么就梦到什么。当感觉并认识到自己的懦弱是一个巨大的弱点时,于是在我的很多小说里就出现了那种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敢于坚守自我的人物。   作者:邱晓雨 原题:《莫言解析:为何我的小说里总是“女人至上”》   来源:中国网-资讯中心 2012-10-15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3512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不听寅初言,遂成莫言痛——重读《新人口论》
热度 1 hillside 2012-10-17 09:39
放开肚皮吃饭的男人,放开肚皮生产的女人——大锅饭下的蒙太奇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自是文学圈的喜事。莫言在《蛙》、《丰乳肥臀》等多部作品关注了人类母亲的苦与痛,并用文学的语言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围绕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比如,《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以家乡为着眼点,充分展现了人类母亲的悲欢离合。但放大来看,有些事又仅是局部真理。地球母亲近年来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口的过度增生给地球母亲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甚至灾难。我不由得想到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他从大处着眼,关注中国整个人口的格局与变化,提出对人口进行适度控制。可惜与当政者意见相左,遭到猛烈的批判,遂有“错批一个人,多生三亿人”的说法。 当然,作家与思想家从事的领域各有不同。莫言说:“我想,困扰了我母亲一生的第一是生育,第二是饥饿,第三是病痛,当然,还有她们那个年龄的人都经历过的连绵的战争灾难和狂热的政治压迫。”他还说:“一个作家,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政治的和经济的历史上,那势必会使自己的小说误入歧途。作家应该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的命运和遭际,以及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 就提倡中华的计划生育而言,马寅初先生并不是第一位,吴跃农在《邵力子与马寅初的 》)中指出,邵力子早在1921年任《民国日报》主编的时候,就积极提倡计划生育,在自己主编的副刊上全文发表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婚姻律》,把节制生育和妇女解放问题结合在一起宣传,并于1922年5月在中共党员向警予主编的《妇女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生育节制释疑》一文,介绍计划生育主张。因此,邵力子才是名副其实的公开呼吁计划生育的第一人。 另有研究表明,中国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张竞生,他在1920-1921年间频频在汕头的报纸撰文公开提倡避孕节育。1921年10月,张竞生被蔡元培先生聘请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北大任教的5年人生的辉煌时期,他充分利用大学讲坛,更加不遗余力地宣传节制生育的重要性和避孕的方法。至于如何控制人口,张竞生提出在国家设立国势部,国势部在各处多多设立“避孕局”,避孕局的主要职责就是尽力宣传一切避孕方法,免费供给药品器皿等,务必使人人有避孕的常识,家家有避孕的药品器皿,万一避孕失败,准许受孕者一个月内到避孕局打胎,只是打胎一事须经避孕局准许,不准私人去施行。1922年4月19日,美国生育限制运动的先驱山格夫人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生育制裁的什么与怎样》,为了配合这次演讲,校长蔡元培亲自发布校长启事,并安排胡适之担任翻译,张竞生陪同。山格夫人是一个坚定的节育主义者,她在美国四处游说,奔走呼号,8年间为此事入狱多次,但她矢志不渝,不屈不挠地抗争,终于使节制生育运动合法化,并成立了“生育制裁协会”,一时间赞成者多达5万人之众。张竞生以陪同的身份参与其事,又以相同的学术主张遥相呼应,很多原来对张竞生的“异端邪说”颇不以为然的人这才对他刮目相看。 以新中国而论,马寅初先生是提倡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的主要呼吁者,但马老不被理解,并受到猛烈的火力打击。马老在发表于《新建设》1959年第11期的文章《附带声明一 接受《光明日报》的挑战书》中陈述:”去年有200 多位批判者向我进攻,对我的两篇平衡论和新人口论提出种种意见,其中有些是好的,我吸取过来,并在小型的团团转综合性平衡论中做了些修改(共七点),但是他们的批判没有击中要害,没有动摇我的主要的或者说根本的据点——“团团转”的理论、“螺旋式上升”的理论,和“理在事中”的理论,也无法驳倒我的新人口论。”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他,有机会成为下一个“莫言”么?
热度 7 boxcar 2012-10-17 08:13
刚才在新浪网看到一则社会新闻“ 研究生毕业未找到工作回家种地 父亲愤而服毒 ”【 1 】。这则原载于《河北青年报》的新闻,讲述了一个有“文学梦”的农村穷人家的孩子苗卫芳的一段奋斗过程和挫折遭遇。 不知道在农民出身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代表文学改变命运的符号。熟稔了莫言成功历程的故事且看到了诺贝尔奖的天价奖金后的人们中可能会有不少人也开始自己的“梦境”,也许在他们之中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莫言”。。。。。。然而,这篇新闻报道的人和事,在当下无疑可能会给很多人迎头泼了半盆冷水,告诉他们——能成就文学梦的经历和际遇或许可以有,但经济实力(可简称经力)和机遇却不是那么容易有的。在通常的情况下,普通人的生存是第一位,梦想则要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 对于报道出来的这位不幸的父亲和目前并不走运的儿子,我衷心祝他们有好运气。在时下的中国,不成功人士倘若能被关注,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好运气的开始。当然,我更希望 CCTV 的记者们也能去采访一下他们,问一句——“你幸福吗?” =========================================================================== 参考: 【1】 http://news.sina.com.cn/s/2012-10-16/233625371408.shtml “农民研究生”的追梦人生    10 月 11 日,优酷网拍客上传视频《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众多网站论坛纷纷转发,很多网友在评论中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   据调查,这个视频的主人公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2008 级硕士研究生苗卫芳,苗父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41 岁的苗卫芳,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如今却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他真的是“读书无用”的注脚吗?他为何会选择回家种地?他的悲剧背后有怎样的隐情?本报记者走近苗卫芳,解读这名“农民研究生”。    研究生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    5 月 25 日晚上 10 点,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乡柳树沟村。   苗卫芳 63 岁的母亲睡了一觉后醒来,发现 67 岁的老伴苗风山还在沉睡,她连推了几把他都昏迷不醒。她害怕了,叫醒隔壁的大儿子,忙把苗风山送往阜平县中医院。医生检查后,建议送往省城的大医院。   当夜,苗风山被送往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抢救。血液检测发现,他的血液中安眠药成分≥ 3.9mg/L ,而达到 2.0mg/L 即为中毒。所幸抢救及时,苗风山起死回生。   事后,家人才了解到,此前,苗风山趁到城南庄乡女儿家走亲戚的机会,在药店购置了一瓶 100 片装的安眠药藏在身上,回到家后趁老伴睡熟时服下。    10 月 12 日,回忆起这件事,苗风山坐在院子里,愁眉不展。苗家坐落在半山腰,四间平房被烧柴做饭熏得黑乎乎一片。为防山洪,房子地基以上 1 米的墙体是砖砌的,再往上便是泥胚子。家徒四壁,一台冰箱显得十分扎眼。   苗风山指了指冰箱:“这是借钱买的,老伴儿有糖尿病,每天打三针胰岛素,药物要冷藏。”   他的老伴儿从炕上努力挣扎着坐起来,反驳起丈夫:“还说我呢,你现在连个烧火做饭的柴也捡不回来。”苗风山前几年腰椎脱落做手术后留下后遗症,现在两腿走路乏力,丧失了劳动能力。   苗风山说,自己寻短见,一方面是因为疾病缠身,无钱医治,更是因为儿子苗卫芳。    2008 年,苗卫芳通过自学考取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时,曾是太行山深处这个不足百人的小山村的骄傲——他是村子有史以来的第一名研究生。   苦读三年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又回到了原点,到村里种地。   街坊邻居议论纷纷难以理解。村民苗西平说:“这孩子这么多年学白上了,学的专业与种地也不对口。”还有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   苗风山老两口也“后悔供儿子念书”,他们原本期望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可到头来他又回到村里种地。面对村民的闲言碎语,他们感觉压力很大。   “我想着一死,烦心事再也看不到了。”苗风山说。   “我的梦就是创作文学”    1971 年,苗卫芳出生,因家庭条件贫困,读到高二年级被迫辍学。他曾在当地槐树中学做过代课教师,那时,每月代课费只有 240 元,除了自己日常开销就所剩无几。   于是,苗卫芳开始四处找工作。他曾应聘到灵寿县护驾疃中学、行唐龙州中学任教,每月工资能拿到 1500 元左右,但他并不满足,尤其是在龙州中学这所私立学校,每到放寒、暑假,学生放假了,老师不教课工资也停发。   那时,苗卫芳很羡慕公立学校的老师,捧着“铁饭碗”,寒、暑假里工资照拿。   苗卫芳说,他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便想到只有发奋图强靠知识来改变命运。    1999 年,大学开始扩招。 2001 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 25 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1 年,苗卫芳边教书边开始了自学考试。三年时间里,他拿下自考专科学历,而后凭着一股韧劲儿,五年时间取得自考本科学历。   考试中,苗卫芳最怕英语。自考专科,英语课目不是必选;但自考本科,英语课目是必选的。苗卫芳第一次考了 50 多分未及格。于是,每天 5 点多,他跟任教学校的学生一起起床,拿着卡片写下单词,拼命背。第二次考试,他终于通过了。    2008 年,苗卫芳报考河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一举成功,被录取进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那一年,教育部也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 1999 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但 2009 年,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开始扩大了。   在校读研三年,除了写作一部学术专著完成毕业论文,苗卫芳业余时间还写出长达 30 万字的以代课教师为原型的长篇小说《二月兰》,由于没有更多费用买书号,目前只印刷了 1000 册作推广。   二月兰,是太行山区的一种蓝色小花,生命力极强,而且每年阴历二月就怒放,花期持续数月才凋谢。“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梦,我的梦就是创作文学。”苗卫芳说。    理想中的“铁饭碗” 仍未找到   研究生三年毕业后,苗卫芳原本想着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且工作环境又适合实现写作梦,然而,这样的工作他至今还未找到。   在苗卫芳看来,他理想的收入稳定的工作,就是所谓的“铁饭碗”——当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但是,公务员一般要求年龄在 35 周岁以下,他毕业时 40 岁的年龄一下子关上了通往公务员岗位的大门。每当听说有事业单位招聘,苗卫芳便准备好简历和资料,然而往往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归。   苗卫芳曾到保定七中应聘教师,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试讲阶段被淘汰了,他认为招录“不公平”。   保定七中校办工作人员回忆,今年春天学校招聘教师,印象中确实有苗卫芳这个人,今年春天前来应聘,安排苗卫芳试讲了十几分钟,最后没通过的原因是,他的仪态、形象不佳,口才不好。“我们知道苗卫芳肚子里有知识,但作为一个教师,口才表达能力很重要。”该工作人员说。   经熟人介绍,苗卫芳还曾到保定东方双语学校宣传科工作,负责校报编辑和领导讲话稿写作,但上班十来天就辞职了。   该校办公室的杨老师说,苗卫芳离开的具体原因不大清楚,“人家是研究生,可能是这里容不下人家”。而苗卫芳说,他离开的原因是该校领导总是骂人,他也没有一个适合写作的环境。   今年 7 月份,灵寿县护驾疃中学得知苗卫芳研究生毕业后还没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主动联系他回到该校教书。苗卫芳曾在灵寿护驾疃中学教过两年历史课,之后辞职前往另一所私立学校。   该校负责人白祥虎说,学校给出每月 2500 元的工资待遇,可是苗卫芳要求 2800 元,否则不来。学校认为苗卫芳纠结于 300 元的差价,情商不是很好,就未答应他的薪酬要求。苗卫芳最终也未得到这份工作。   经历一系列求职挫折后,苗卫芳又回到了原点,回村种地。谈起这种选择,苗卫芳说自己有一定的耕读情结,“这是一种逃避,一种退缩,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呢?或许是兼而有之吧。”
个人分类: 社会|2658 次阅读|9 个评论
莫言、印光法师与因果报应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2-10-16 23:06
莫言谈起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时,提到了爷爷奶奶讲的故事,说到了死去的人对活着的人护佑和监督。他认为,这种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朴素观念,对自己小时候道德观念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他们的故事里,死去的人其实并没有远去,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我们,保佑着我们,当然也监督着我们。这使我少年时期少干了许多坏事,因为我怕受到暗中监督着我的死去的祖先的惩罚。当然也使我多干了很多好事,因为我相信我干过的好事迟早会受到奖赏。 这不禁让人想到印光大师对因果报应的强调。印光法师非常强调因果观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教育的核心和基本就是因果,因此他的文钞中因果报应轮回的字眼随处可见,不厌其烦地重复教导。 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发挥因果之究竟者。有谓因果为小乘,而不肯提倡,是皆专事空谈,不修实德者。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外,何得独目之为小乘乎。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所谓道,果何道也。非诚明合一之道乎。诚即明德,乃吾人即心本具不生不灭之妙性,乃性德也。由无克复之功夫,则不能显现,故谓之为阴。即明明德之上一明字。乃朝乾夕惕,兢业修持之功夫,即修德也。修德之事显著,故谓之为阳。修德功极,性德圆彰。诚明合一,即所谓明明德而止至善也。前此之功夫,为格、致、诚、正、修。后此之事业,为齐、治、平。然此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以迄于齐、治、平,非凭空即能如是。固自有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在。何为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即所谓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也。人虽至愚,决无好凶恶吉,幸灾乐祸者。闻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贤者必益加勤修,不肖者亦必勉力为善。勉为既久,则业消而智朗,过无而德明。昔为不肖,今为大贤。是知诚明之道,于自修则已具足。于教人,非以因果相辅而行,亦不易尽人悉各依从也。合因果诚明二法,方为圣人继天立极,垂型万世之道。亦即自心本具之光,与普照法界之佛光也。(续)婺源佛光分社发隐 当然佛教的因果观念更系统更精致,教化的作用更强,而没有弊端,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会!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564 次阅读|15 个评论
也谈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
热度 16 nipy 2012-10-16 23:01
也谈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
也谈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作为第一个本土华人得了诺贝尔奖,引起国内外轰动,国内主要媒体一片庆贺、赞扬之声,莫言的小说原来并无人注意,一下成了争相购买的畅销书,但在网络这个比较能真实反映民意的舆论平台上,却有许多不同声音的议论,包括我们科学网上最近也有不少热议,我想,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确实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我也来参加作些讨论。 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用以授于 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如何评定某人在这些领域确实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评定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这五个领域可能也是有所区别的! 关于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奖 物理、化学、医学领域基本上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某人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否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相对比较容易得出客观地评定,因为无论什么国家、什么社会阶层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重大成就,都是欢迎的,因此也比较容易取得一致认识。虽然,自然科学成就的利用也有社会性,如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即能造福人类也能造祸人类,但这是另一层次的问题。 我们已有李政道、丁肇忠、杨振宁等多人荣获诺贝尔物理奖,但他们都已是美籍华人,不是中国人了,我们还是多么希望我们本土的中国科学家中有人能够真正通过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就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为祖国争光! 关于诺贝尔和平奖 和平与战争、战争的起源、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如何保卫和平制止战争?似应属于社会科学问题。在当前世界还存在阶级、阶级斗争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立场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可能有完全相反的看法。日本侵华战争,日本宣传是为了建立东亚共荣圈是推动东亚和平,美国和欧盟军事干预利比亚推翻卡扎菲合法政权,杀害了数万无辜名平民,他们却宣扬是保护人权、保卫和平;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枪杆子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中华民族六十多年的和平、繁荣、富强,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一直指责我们好战、破坏人权,并支持西藏、新疆、台湾等少数敌对分子对我们搞分裂,搞破坏。因此当我们听到现在还逃亡在外的达赖喇麻居然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时,怎能不使我们对这个诺贝尔和平奖呲之以鼻呢?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狭义的讲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广义地讲可指文学、艺术。文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是它所宣扬的内容对人民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等精神层面的影响。文学内容宣扬什么?反对什么?揭露什么?显然是有阶级性的,与作者的社会地位、立场有密切关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评定某个人的文学作品对人类社会有多大贡献的评定者也是有明显立场和政治倾向性的。 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莫言此人,也没有读过他的任何著作,最近突然爆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感到有些好奇,不知他写了什么精彩内容被世界级的诺贝尔奖评委看上?最近几天从媒体传播中听到两件事,对此才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一是听说莫言的“红高粱”书原来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在国外获大奖的“红高粱”电视剧的原版小说;二是昨天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对莫言访谈时,莫言大谈他五岁时在毛泽东时代如何挨饿的悲惨情景。看来又是一个以片面“揭露”我们中国阴暗面而获取西方欢心的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九十多年来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任人欺辱的落后的旧中国通过革命转变成为一个崛立于世界之林的社会主义强国,有多少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反映这些事迹的文艺作品,为什么他们都看不到或不愿看到,而却对这些片面反映中国落后面的东西就如获至宝给于大奖,不是很令人深思吗?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300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全文
taiyangtu 2012-10-16 20:44
这些天莫言成了焦点,所以今天也百度了一下“莫言”,竟然发现是老乡(潍坊,不过说到是“潍坊”,就有900多万人称莫言老乡,呵呵 )。 借此机会找了一下,莫老师的大作《蛙》(在张檀琴博客里发现啦 ),没事的时候拜读一下。把链接放在文末,有感兴趣的老师同学们也可以瞧瞧。 蛙 《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 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 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 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百度百科 第一部 姑姑 尊敬的杉谷义人先生: 1 煤饭 2 大爷爷 3 姑姑 4 姑姑接生我 5 为牛接生 6 飞行员姑父 7 姑父叛逃8 酒 9 红色木头 10 饥饿1961 11 割腕 12 生育高潮 13 烂梨 14 圣旨 15 集市 第二部 前妻 序 杉谷谢罪 1 仙鹤般的长腿 2 断不了的狗腿 3 泥娃娃 4 鸭走水沿,鸡走草边 5 写给毛主席的信 5 毛主席老大你老二 7 此儿生来骨骼清 8 想上吊给根绳 9 江山千古秀 10 两颗红心 11 吹成气球 12 宗教 第三部 杉谷义人的泪 1 命 2 地道战 3 掏大粪 4 肉麻有没有 5 逆水撑船不如顺水推舟 6 出锅门 7 木瓜 8 定义 第四部 母狮 与杉谷忏悔 1 母性大发 2 蝌蚪 3 梦 4 狼 5 贵族 7 筏 8 堂吉诃德 9 宗教 10 铁拐李 11 活剧 12 万无一失 第五部 话剧 荒诞 与杉谷忏悔 第一幕 一只剥了皮的死猫 第二幕 毁灭 第三幕 包龙图 第四幕 原罪 第五幕 眼睛 第六幕 神话 第七幕 二女 第八幕 鬼 第九幕 和谐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全文点击下载 (来自张檀琴博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家乡的事 莫言作品素材
tarimriver 2012-10-16 17:22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全国人民都兴奋,科学网上也是喋喋不休。现在一阵风终于刮过去了,科学网对诺奖的事莫言了。你们不说了,我趁机说两句。 莫言是山东高密人,科学网上高密博主貌似不多,山东的博主貌似可以沾个小光说莫言是俺山东人,也趁机骄傲一番。我们家是山东南部的,与江苏徐州为邻,距离高密较远,想沾个光不好意思。经过深刻思想,终于找到了一条不但不用沾莫言的光,而且骄傲的说莫言先生获诺奖,俺们家乡发生的事也立了一个小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件事情被莫言写进了小说了,题目是《天堂蒜薹之歌》。 事情发生的时间小说里说的很准确,1987 年5月28日,里面其他内容都与蒜薹事件本身有一定距离了。蒜薹事件是这样发生的,20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从新疆奇台带回来的胡蒜在山东找到宜居地后都是小规模种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召唤下老百姓渐渐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的大蒜比种植小麦收入要高数倍,政府也积极鼓励百姓大面积种植大蒜,85年、86年大蒜生产的蒜薹高达5、6毛钱甚至1元钱一斤,在市场经济逐渐活跃的氛围下外地客商纷纷来这里收割质量好耐储存的蒜薹,政府也从蒜农和收购商那里赚到了好处,87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风调雨顺,蒜薹丰收在望,蒜农高兴,政府眼里更是冒出道道金光。以前来收购蒜薹的客商来到苍山境内是不收费的,只有收购满蒜薹,才收一定的税。今年只要是外地客商的车,进来就必须先交一大笔钱,结果,客商纷纷逃离。丰收的蒜薹没有了买家。再像从前那样用独轮车推着到外地卖已经不现实了(产量多了),虽然本地也有小说中所说的冷库,但也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蒜薹的价格一路下跌,1毛,8分,5分钱一斤,指望蒜薹钱还债的,盖屋的,娶儿媳妇的,全泡汤了,路边都是老百姓扔的蒜薹,不少想不开的人就喝药自杀了,于是有人一声吆喝,老百姓揭竿而起,跑到县政府用蒜薹一阵乱抛,继而打杂泄愤,很快蔓延到全县,酿成闻名世界的蒜薹事件(VOA也报道了该事件) 。最后抓了人,撤了县委书记。当然,由于莫言没有亲自跑到蒜薹的发生地进行考察,所以里面的事物描述也不是很准确,例如他说拔蒜薹,我们那里说di(一声)蒜薹,而莫言小说里说拔蒜薹。蒜薹收获后20天左右事大蒜收获,如果没有精心收藏,蒜薹早已烂掉了,小说里让他们同时出现也是不准确的(腌渍的蒜薹可以放较长时间,而且没有蒜的难闻气味),当然小说不是科学,不是科普,没有必要责备求全。 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以此为引子,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虽然以高密地区为主,但里面的事情在蒜薹的发生地也是大同小异,比如换亲(家里穷,儿子找不到媳妇,就用女儿来换);比如有人为了逃避火葬而偷偷埋了,结果被告发后把尸体扒出来,用柴火焚烧;女孩为了自己寻找爱情而逃媒妁之婚等都是在那时常发生的。 总的来说,莫言写的东西还是非常现实的,就像温总获得农民奖一样,莫言的作品也是写农民写社会的下层反映现实生活的。
3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汪德富世界》拾陆-从中国好声音到莫言获奖
热度 1 wzq19810930 2012-10-16 16:43
《汪德富世界》拾陆 - 从中国好声音到莫言获奖 封笔半年,奇痒难耐,今天终于忍不住要发作发作。 思绪很多,逮啥是啥;不论头绪,没有先后;有则感之,无则略去;于此种种,皆为吾近日之心路波折、所思所想之精诚所至也! 接下来,就进入正题,从中国好声音说开下去。 上班良久,因住学校宿舍,工作之余欢愉乏术,无外乎是偶尔去哪个音效寒颤,歌曲老俗的公共 KTV 大厅乱嚎一气。百无聊赖之际,网络上(注意不是电视里,因为没有电视,宿舍不可以用电器的偶! ~ )传来浙江卫视的节目中国好声音( The Voice )一炮打红的消息,时值第一轮海选中期,恶补缺憾后一路随每周末网络视频跟来,最近终得了了断(终极 PK 结束)。感慨太多:什么欢乐、惊讶、兴奋、狂喜、癫狂、痴迷、失落、感伤、悲戾、气恼、和各种想杀人都有了,比什么五色瓶都丰富的了的。 和很多网络声音的一句话概括一样,这个被誉为中国好哭声和中国好关系的节目名副其实的打真心里的一集不如一集。 不仅仅是因为两大偏颇导师(那英和杨坤)种种倒胃口,还有各种关系、操作、和强烈的个人喜好的影响,导致了好声音昙花一现,劣质货大行其道的现状。而本文的诞生实在是由于今天恶补杨坤四进一里平安被淘汰的情节给伤到了,吐血吐得不能够,狠狠来吐个槽的说,不说不得以大快德富之心! 下面德富要按时间顺来点评偶心目中中国好声音(注意,是完全摒弃几位导师和媒体陪审团的意见,德富自己评论标准): 首先是无愧于中国好声音的好声音名单:赤脚黄鹤、中国阿黛儿郑虹、鬼见愁之吴莫愁、小清新之王你我及他组合、仙侠女董贞、光头王韵壹、吉他王子丁少华、丽声云杰、高音王子张伟、清丽纯美男声平安、感人小李玟徐海星、风尘袁娅维、黑妹吉克隽逸、流行美声佳宁组合、情歌王子李代沫、腼腆男生王乃恩、脱俗宁静李行亮、性感男音多亮、实力派张玉霞、西湖女孩李敏、假女人王琪玮、赛女人邹宏宇、帅小伙曹寅、狂野大山、原生态王子李维真、纯美女生汪洋、小巨人伍佳丽、宽音域卓义峰等。 也许您要问了,你这不是把大部分人都写进来了么。那么小汪提醒您请注意,还有好人的名字不在该名单上,吓!那么您又要问了,为什么是他?她?它?小汪要告诉您,就是他、她、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德福心里(也在歌声里)。 那么接着稍微点评一下德富好声音排行榜: 赤脚黄鹤感染力太强,她演绎了两首歌曲只能惊叹她太厉害了,有范儿、有味儿、有个性。除了英语发音有些问题外,几乎无懈可击,下台只是因为必须有个人下台。 Adele 就不说了吧,不论是那两首歌,还是另一个选秀节目里的 rolling in the deep 都是个性十足、感人至深的(期待神曲 rolling… )。莫愁女的实力自不必说,一曲 ladygaga 的 badromance 奠定女王风范(声动亚洲的常石磊改编的那一半也一样优秀),非常喜欢她和她的夸张唱法,渝重庆见了真正的宝贝,没她我就不看决赛了的。你我及他组合是我在好声音节目中最耿耿于怀的一个,那英说女声太一般,真的让人很生气,一首没有高潮的歌曲非要找到高音或者什么亮点简直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反正小清新全体中弹,哭死王菲和德富了(真想教教几个导师什么叫唱歌)。董贞声音真的好,没有瑕疵的表演也是因为没有高潮落败,但是德富要说,董贞确实是个好声音,可惜了 ( 无冕之王不该上这个舞台 ) 。王韵壹太特别的音色让人百听不厌,越听越喜欢。丁少华,第一首的哎呦和最后一首的迷宫太美了,尤其是迷宫,动听极了,完美的表现,王菲都给他打抱不平了的,何况还多了一把举世无双的好吉他。云杰无懈可击的歌声没能打动导师却打动了全国人民。张玮大爱啊,花蜘蛛招着那英了还是惹着那英了?你那么恨他啊! ~ 英文不大流利却爱唱英文歌,高音完美到爆棚,技巧好的没话说。几乎可以说,除了那首 Bad 以外,都很完美。 High 歌是你的了。平安一会儿再说,这才是真正地好声音。徐海星很争议,但是第一首歌听的人泪下。袁娅维的歌和人小汪都很喜欢,对她没什么可挑剔的。吉克隽逸是黑马,黑色的好马,刘欢好运气。佳宁组合绝赞,没想明白为啥会败给权振东??李代沫,你和西单女孩、旭日阳光、周慧一样,把一首平平的歌曲给生生唱红了,喜欢你和你的 Gay 倾向(熊的原故么?)。王乃恩,不知道为啥喜欢他,就是喜欢他和他的唱法和声音。李行亮,另一个平安,音色太纯了,太安静了,学历又高,帅到爆。多亮外形和嗓子一样 sexy ,那姐反应就看出来了。张玉霞有一把琴剑,只是作为邓丽君的她胜于她本人。西湖女孩被毁在那英手里了,拿手好戏居然唱砸了,是在感叹那英组真是黄金变白银的典范组。不管王琪玮有没有 gay 倾向,他声音和唱法是无敌的,只是某些人不喜欢而已。邹宏宇无敌的唱法语音三日绕梁不绝,碰上了个啥插导师杨坤。曹寅太帅了(像极了 16 岁的小汪),演电影去最棒了,歌喉好的让人不可思议,也同样不可思议的被 pk 掉了,真费解。大山很幸运去了白银变黄金组,并成功被哈林打造成了一块黄金美玉,你的王菲我要霸占你的美。李维真太棒了,被一个小破音葬送了好声音,你是第二个张雨生。汪洋的声音一个纯正啊,喜欢你多于小巨人,超快感。伍佳丽就是小巨人,其他没啥。卓义峰表现很好为什么被 pk 掉了??不明白。 再次来谈谈没选一些歌手的原因: 冠军梁博结合了许巍、汪峰、崔健的影子,不过灰常可惜,他谁也没能超过,特色不明显。要说好声音还轮不到他,狗屎运倒是连连。喜欢他 man 的性格多于他的歌,还是许巍最棒,下来才是汪峰。 姓金的(男)完全没看头,唱的无懈可击的像机器人,关系户到名声臭完了。 金池,情感歌手一样是女无敌唱功,咋就可是就是个人不大喜欢的说?没觉得特好得东西。在德富的印象里,好似那两个假门牙更多一点吧。 权振东,没法喜欢,他声音沙哑,在小汪听来是个难听。唱歌唱的很好的,但是一开口就不喜欢,还是没办法(也许是那个口型吧,太难看了)。 丁丁,就第一首好歌,之后没啥可说的,实力悬殊吧,空有好嗓子,不喜欢。 阿蜜丝女孩,还不错,蛮喜欢的,就是唱功稍逊,瘦姐姐老跑调。 最后来谈谈导师们: 最棒的是哈林,点石成金,编曲无敌,用心做事,口才超群,有德行,有特色,有决断的胆识。 负责的学究派刘欢。刘欢的最大失误是把郑虹和李代沫两个最强歌手安排在一起,后来又色色的惜美女吉克隽逸。最强的分到刘欢组,扎堆没好事。总之,刘欢还算是负责人的导师,真导师。不喜欢三宝的颓废气。刘欢的教科书气,缺乏灵气。 那英,让人欢喜让人愁。头几期好看是因为你的感动,后来就是作秀太假,然后乱点评,乱打分。希望第二季里面换你为王菲。 最讨厌的是杨坤,人家那英还有一半的亮色,到你家就只剩下 30% 了,其余 70% 的都是负能量,最先滚蛋就该是你了。侮辱中国好声音这几个字。平安,丁少华,邹宏宇那个不是死在你手上??金志文的率先出局就是一记漂亮的耳光。 40:60 恶心啊,恶心。 发泄了许久,也该是时候练习校歌了,为了百年校庆,偶要代表偶学院学好校歌,偶一定拿出自己的特色,以胜出好声音的表现来传播新时代的老歌词,哈哈! 这两天不得不谈的还有莫言的获奖。 近日爆了全国的巨大炸弹新闻的,莫过于莫言的获奖了的,还是中国人首块诺贝尔金牌呢!果然是文学先行,讽刺讽刺!美好美好! 对于莫言的爱,要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开始;讲到红高粱就不得不提张艺谋牛逼;提到张艺谋的牛逼,就不得不提提他这一生最最最最最有成就,也是中国最最最有价值的深度电影《活着》。提到活着,不得不提到另一如雷贯耳名字余华。提到余华,查查 google 又翻出来了他和莫言的相惜关系。 文学奖没给贾平凹,给了莫言,也不错。 读了一点贾平凹,喜欢他的文笔。也有三毛的影子在里面。很可惜,没读过莫言。所以不能比较和评价。 想想那张照片可真是火大了,四个巨牛的人以半裸姿态,雄霸中国! ~ 其中四大名导占了两席,亚洲巨星一位,诺贝尔文学奖一位。想当年看红高粱的时候只知道拍得好看,有特色,大气,不似那些个地道战啊,地雷战啊之类的模式电影的样子,大爱了一阵,却不知道这电影不是平白出来的,还有一部文学作品在后面作依托呢。现在看来,凡是拍出深刻内容含义的电影大抵是有个好蓝本的。比如霸王别姬,活着,让子弹飞,蓝宇等等。但不是所有好蓝本都能拍出好电影来,比如三国系列就拍了那么多确没啥好电影作品。还要靠电影的魅力和导演的深刻理解与表达能力。 跑远了,老谋子能拍出那种狂野和野性也是多亏莫言的作品有超现实的感觉,把那高粱地里的野战拍的那么唯美,拍的那么波涛滚滚的,拍的那么惊天动地的,连音乐都配的完美。这种瞬间美丽还出现在另一部巩俐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之中,不过稍微有些刻意装扮,毕竟是商业片,不过巩俐穿着飘飘白衣,风一样的行走并回眸一笑,实在是唯美(唐伯虎点秋香里面恶搞了这一段)。可见莫言的作品里面的描述有多唯美。 网上乱糟糟,一时搜不到莫言的作品,倒是有人指出一句话来看莫言的黑色幽默:“我的祖上就是地主,我太清楚,地主是怎么回事了,地主不过是好好劳动,靠劳动成家立业,比别人多买了一点地而已,其实也是穷人,那个年代里,地主的家里过年也不一定吃得上饺子。而贫农多半是务农不在行或者吃喝嫖赌的。”哈哈,事实是中农当领袖了,成分就订到中农了。 胡乱写了半天,没啥头绪,打断次数太多,想象的在也不错,回国了没有足够安静的环境创作东西了的! ~ 默哀一下。那就也胡乱结个尾吧,这两件事反映了中国文化活动的复苏,以各自的形式和收获吧,八成是看多了样板戏就审美疲劳,也是该换口味的时候了;风水也该给这个沉默老人转转了吧! 最最后,还想写俩字,说说十一节从家回沪火车上的遭遇。因为火车票完全抢不到,一口气定了 3 张站票,再加上姐夫辛苦刷出来的 2 张往返坐票,一共五张票才保证偶往返陕沪成功,一个艰难啊。虽然晚了一天到校(请假一日,囧),不过至少偶是坐回来的了。这张票也算是波折啊,因为根本没有宝鸡到上海的票,连西安也没有。偶查过的,兰州方向的 T 系列也没票的。想不到姐夫脑子灵活,直接给我定了乌鲁木齐到上海的,这才有了坐票,虽然多花了一倍的价钱( 198 变成了 398 元),但是有了座位呗。宝鸡恰是这车( T54 )的中间点。晚点,上车,找到座位,坐了下来。身边共 3 人,看似融洽,到似一家人是的,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围坐一起吃柿子的三人完全不认识,都是路人。刚坐定,这老人就要分我吃柿子,哈哈,当然不可以食用陌生人的东西。三人里两个女的,一个矮胖而显老,一个也是矮胖而显年轻,打眼一看是母女。有那么融洽的气氛,真真是一家人的错不了。直到那个晚上到了河南那个站上了好多人,空位都被占了,一个男孩子回来要回了小胖女孩的座位,才知道这孩子是没座位的。这时候那个老人还站出来要偶把座位还给那个女孩子的,呵呵。在看了偶的车票确认无误后,才给偶道了半天谦,说是不知道原是这样,算是那孩子运气才做了 1 天一夜的免费硬座。说也奇怪,做了这么多年的火车,遇人无数,这三个实在太特别了,大胖女人是个天然熟,谁见了都会喜欢她(深深缠住他上海高帅富的富二代老公的心,让人家死心塌地于一个老的会很快且又长得难看的矮个子新疆 28 岁女生,愿为她奔走天涯的人,也是很有两把刷子的说)。小胖女孩长得太讨巧了,又会说话,也是人见人爱型的。这大爷也是那种天然熟,亲和力强外加气场柔和。一路上相互照顾,倒也无甚多事,直到第二日早晨,大家睡醒,老人看我无事再看电影,就主动拿出一张照片来给我看。照片上看去是一个平头愣青年,虎头虎脑的西北人长相。他说,这是他儿子,现在在同济大学上本科,这回去上海,他是要看望儿子去的。我本也没想多搭话简单回应了一下,因为陌生吗嘛,戒心还是有的,不原随便上套,在和今年初上海外滩的遭遇巧合了的。不过这老人似乎有意多和我谈谈他儿子,看我没怎么在意,就换了个问题问我,他问说:“您看起来也是大学生嘛,我想问问你,为啥孩子能不好好学习,快要被退学了呢?”看我很惊疑,他才慢慢道来此行的目的,大意是他原是安徽人,因为没啥技能才举家迁往新疆,干体力活挣钱养活全家的。家里两个儿子,供的很辛苦。大儿子不负众望,原本也是全县第一名,高考也理所当然去了同济大学。不过时隔才三年,这个全县骄傲的孩子的家长却接到了一个上海的班主任的电话,说是这个孩子大三了留了一级还不能顺利通过大二考试课程,而且因为挂科太多,以至于快要被退学的地步了。学校老师苦口婆心的劝也没用,万般无奈,只好拨通了这个尴尬的电话。老人吓得不轻,一想我这一世心血就要化为青烟,实在甘心不过,就咬咬牙,钱也不挣了,家也不管了,就来上海给孩子陪读来了。 众所周知,大学课程真的要比高考简单得多,但是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有挂科的学生,有一定的比例不通过考试,尽管很少人会被放倒,但是还是很有人在的。这种曾经被放到过的孩子,有的是自暴自弃,有的是另有出路,有的懵懵懂懂外加浑浑噩噩,总之一旦成了这样就被所有老师传个遍的。每年新学期上课前老师们都会交流一下这届学生在去年的考试里面表现如何,某某某怎样怎样没救之类。到了来年考试,老师们被逼量化考核衡量不过率的时候,这些人总是榜上有名。以至于一科不翻身,永世不能翻身。有人到了大三反悔了,醒悟了,再要赶超,也是不能够,不论新课的压力还是同时要兼顾老课程的补考,都让他们心力憔悴,大学生活从此跌入永世不竭的苦难中去。小汪对这般事务太了解了,当年德福也是曾经因为挂了高数二而丧失了保研的机会。而小汪两个高中同班,大学同校的朋友也是因为爱打 CS 和看武侠小数给废掉的。这两个人也颇有戏剧性,两人同时选择了回去复习,一个呢考上了西安电子科技大,一个则去了三流民办高校,人生道路几多波折也不在话下,但是不论如何,结局都是蛮悲惨的。这老人的儿子如若猜不错,也定是被什么东西迷住上瘾了。一番问询后才得知,果是游戏惹的祸。而且,这孩子已经迷失到快不能生活自理的严重地步了,才有了校方通知家长的一幕。可怜这老人还真不清楚到底这孩子在上海发生了什么呢。 后来路上陆陆续续的交流更是让德福心惊肉跳,这老人看似见多识广,其实他去了新疆一辈子,已经完全被新疆化了,那里的人淳朴无花,生活的没有烦恼,眼看要到上海了,在他那遮遮掩掩的善解人意的面具下面,小汪看到了一个孤独无助老人的本来面目,他其实压根没有来过上海,没出过门。怎么看得出来呢?他要去上海,不识路,不懂交通系统,还要找到儿子,手机卡还没钱了(打算下火车购买新卡),也没通知儿子自己要来。他甚至与不知道大上海的火车站可以让一个外乡人在那里迷失一整天都找不到北的。而且,他甚至于天真到不可能,他问我为什么上海学校一个房间(学校安排的陪住房间)需要 1800 元每个月那么贵,他居然打算到了同济再去校内找份工作,交上房租和饮食费。诸如此类等等等等。小汪惊叹于一个不懂事的没心没肺的孩子,也感叹一个无知慈父的无奈。怎么说才好呢?反正小汪和那个坐对面的大学生男生为这老父亲唏嘘了半天。小汪此刻做不了什么来指点这位迷途老人,只能帮他拨通电话,找到他儿子,要他儿子来火车站接老父亲。开始这孩子还不情愿似的。老人回的电话,末了他说要看他儿子肯不肯来接他,他心里也没有数(当然希望来接送了)。我就私下里又发了个短信给那个孩子,告诉他们我们的到达时间和出门的地方。约莫快下车前一小时吧,这孩子发短信问他爸爸到哪里了,看来是下定决定接父亲回家了。我就告诉了那老人他孩子来火车站接他的事实,他很高兴。一路上这老人就吃了几个柿子和一碗方便面,又挺了一天一夜(一共要走三天才能到上海的),才狼狈的到达上海。下了车,我和那个好心的胖女人一路指引,直到父子二人重逢在火车站的那一幕。小汪感慨万分的回家了。作为近日要闻,也一并写下来,以警世人。但愿这孩子后面能在半年内做出奇迹,拿下学位,从此懂事的做人。也愿天下父母能少为这些个案发愁的了。 偶尔翻出了本科的电话本,发现了两个曾经我教过家教的孩子的联系方式,周末或者空余时间要鼓起勇气,打个电话,问候问候他们的了。从那时的大二青春年华到现在的青年海归博士大学教师,心路历程也够谈上一谈的了。
40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香港公开大学演讲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0-16 12:57
莫言香港公开大学演讲 http://www.56.com/u70/v_NzQ5NDA5NDc.html “最初有当作家的梦想,是期待着一天三顿吃饺子”诺贝尔评出的老头幽默功底果然深厚! 我就说喜欢吃饺子的人都是有大好前途的! http://t.itc.cn/GAFR7 319期封面:莫言的国——小说与现实的高密,虚拟与真实的人生,历史与当下的中国社会,构成了莫言和他的国度。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4470 次阅读|8 个评论
耶稣、莫言如是说,我们都是有罪的。
热度 2 liuliangyun 2012-10-16 12:52
在财富、美色、权力等各种欲望面前,每个人在心灵上或行为上都是有罪的。 我们已被教化得只有成王败寇的低级道德,而缺乏耻辱、罪恶观的忏悔和自律道德。 支持莫言把自己当人、当罪人的观点,期待莫言的言论能发酵并影响部分人的道德信仰。 耶稣与罪人 耶稣上了橄榄山。清晨他又来到圣殿,众百姓都到他跟前来,他边坐下教训他们。那时,经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一个犯奸时被捉住妇人,叫她站在中间,便向耶稣说: " 师傅!这妇人是正在犯奸淫时被捉住的,在法律上,摩西命令我们该用石头砸死这样的妇人;可是,你说什么呢 " ?他们说这话,是要试探耶稣好能控告他;耶稣却却弯下身去,用指头在地上写字。因为他们不断地追问,他便直起身来,向他们说: " 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 " 他又弯下身去,在地上写字。他们一听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一个一个的都溜走了,只留下耶稣一人和站在那里的妇人。耶稣遂直起身来向她说: " 妇人!他们在那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 " 主!没有人 " 。耶稣向她说: " 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 。 莫言:超现实的想象力源自何处 2012 年 10 月 15 日 10:14:48 来源: 北京晚报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10/14/c_123819308.htm 把自己当罪人来写作 最新的小说《蛙》是一部开始执行自我批判的作品,我提出了一个文学实践的理念就是“把自己当罪人写”,为什么呢?追根溯源,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的时候,当时就听很多的课,头脑中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变化以后就对我们过去的一些描写什么战争、历史的文学作品不满意,因为那里面的好人和坏人的界限非常清楚,好人几乎完美无缺,坏人几乎一无是处。我觉得这不符合生活的真相,如果真正要追求现实主义风格的话,应该是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坏人和好人都当做人来写。因为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好人,人都有弱点,也都有优点。即便是一个恶魔,他也偶尔会有一丝善念,而这一丝善念恰好就是人性当中最令人感动的光芒。所以我当时就提出来,应该把坏人当好人写,把好人当坏人写,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文学观念的转变,才有了我后来一系列的作品。 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在把眼睛向外看,拿着放大镜在寻找他人身上的弱点,在寻找社会的阴暗面,当然这样写也不是不可以,可是我想如果一个人缺少一种解剖自我的勇气,缺少一种反省自我的能力,那么这个作家我觉得是不够的。我们天天说学习鲁迅,我们看到鲁迅的那种对外批评的犀利,那种尖刻,那种无所畏惧,但是我们往往对鲁迅的自我解剖的这种精神不太注意,鲁迅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人,就是他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同时能够批判自然。后来很多作家也有这种能力,像巴金先生,到了他的晚年也提出了这种自我的批评,自我的反省。他人是罪人,我也有罪。就是我们这一代作家,必须把我们这些前辈们身上这种宝贵的素质继承下来。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口号、一个观念,就是把自己当罪人来写,这样我想这个写作会进一步地深化,也可以让自己的写作重现一种新的面貌。 悠着点,慢着点 ——“贫富与欲望”漫谈 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2010 年 12 月 4 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cd9f50100nfxo.html 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择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似乎也不愁没钱。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 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富贵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让他的主人公,借着金钱的力量,复了仇,雪了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有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富且贵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又从正面肯定了富贵的价值。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佛教就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在人类社会中,除了金钱、名利、权势对人的诱惑之外,另有一最大的也是致命的诱惑就是美色的诱惑。这问题似乎与女性无关,但其实也有关。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因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发生的战争,也曾经因为美女,而让某些统治者丢掉了江山社稷。绝对地否定色欲当然不对,因为没了这欲望,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人的性欲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们多半是口是心非,尽管深宫中妻妾成群,但民间却要存天理灭人欲,男女之情,被视为洪水猛兽。这样的观念,体现在封建王朝的法律和道德中。对于人类贪婪的财富欲望和权势欲望,文学与法律、道德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但对于性欲,尤其是升华为爱情的性欲,文学作品却经常地另唱别调,有时甚至扮演吹鼓手的角色。中国有《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外国有《卡特莱夫人的情人》。这也是一个文学的永恒的主题,没有男女之间的欲望,没有情与爱,似乎也就没有了文学。 毫无疑问,贫富与欲望,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中国人近年来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个人的自由度较之以前也有了大幅度的宽松,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多大的提高。因为财富分配不公,少数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致富导致的贫富悬殊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原因。而那些非法致富的暴发户们的骄奢淫逸、张牙舞爪又引起了下层百姓的仇视,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而富豪与权势的勾结又制造出种种的恶政和冤案,这就使老百姓在仇富心理之外又加上一种仇官心理。仇富与仇官的心理借助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既使某些人物和阶层谈网色变,恶行有所收敛,但网络自身也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 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其实是少数富贵者的病态需求。人类正在疯狂地向地球索取。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与乡下人比起来,城里人是有罪的;与穷人比起来,富人是有罪的;与老百姓比起来,官员是有罪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官越大罪越大,因为官越大排场越大欲望越大耗费的资源就越多。与不发达国家比起来,发达国家是有罪的,因为发达国家的欲望更大,发达国家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胡折腾,而且还到别的国家里,到公海上,到北极和南极,到月球上,到太空里去瞎折腾。地球四处冒烟,浑身颤抖,大海咆哮,沙尘飞扬,旱涝不均等等恶症候,都与发达国家在贪婪欲望刺激下的科技病态发展有关。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虚伪的政治家们,所谓的国家利益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我们要用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当然,衣服和住房也是必要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人们,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时什么国家、民族、政党、股票,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 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35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与李娜模式可以复制吗?
热度 1 vcitym 2012-10-16 11:47
有人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不亚于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第一枚 金牌 。由此想到,莫言与李娜。 1、共同点 个性: 莫言走的不是主流文学路线,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性而又不乏荒诞,他批判和歌颂的都是人性而非意识形态。“你幸福吗?”“我不知道。”这就是莫言。 李娜为中国获得了第一个顶级、主流职业赛事的世界冠军,终于实现了一次飞跃。在球场上挥洒精湛球技之余,李娜更多靠的是机智、幽默的谈吐,坦率、真诚的心语,多种语言的流利表达等征服了世人。李娜的“单飞”成功表明,在传统体育培养体制之外,还可以大胆开辟另一条道路,即完完全全走职业化之路。这种职业化与中国足球的“伪职业化”不同,它要打破固有的行政束缚,融入世界职业体育的共享理念,与国际体坛接轨。李娜之所以捧起大满贯奖杯,最重要的还是她“造就自己”。这就是李娜。 持续性: 莫言是个作家,能让自己的思想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成功作家,他的成功是自我坚持和完善的结果。 “ 成功就是像傻子一样坚持”李娜这样诠释。 2、不同点 直接对接国际: 莫言需要通过翻译才能与国际对话。李娜可以直接与国际对话。 体制内的折扣: 莫言“ 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如果我读上三十年的书成了硕士、博士,可能想象力要大打折扣。” 李娜“不靠举国体制也能成功”。 以上观点参考了: http://tieba.baidu.com/p/1916731723 http://opinion.cn.yahoo.com/jdgz/WhyisNa/index.html http://sports.163.com/12/0915/02/8BDMJLDA00051CDG.html#p=8BCO5H3105HE0005 http://bbs.itiankong.com/thread-222458-1-1.html
个人分类: 杂谈|31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莫言:希望稻草人成为人
fqng1008 2012-10-16 07:58
[转载]莫言:希望稻草人成为人
   我的老朋友,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将出版文集《法律稻草人》,嘱我作序,我虽然是法律的门外汉,但还是慨然允诺 。    建伟教授是我们《检察日报》的老作者。他经常给《绿海》副刊写一些文采斐然的法律随笔,而我恰是《绿海》的老读者,可谓未识其人,先读其文。后来,在《绿海》组织的笔会上,我们有了多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一个是搞文学的,一个是研究法律的,彼此关照问题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却有很多共同关注的问题。文学中有法律,法律中也有文学。与建伟教授的交往使我获得很多裨益,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这位年轻法律学者的内在心性 。    古人说,文如其人。建伟教授为人淡泊,但敏而善思。他的法律随笔文章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建伟教授以法律人的视角和思维审视和剖析一切,举凡我们熟悉的中外名著,我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乃至身边的点点滴滴,皆能信手拈来,秉笔成文。他的思维严谨、理性,是洞若观火的冷静思考,他的思路却是跳脱的,文字是活泼的,他把自己广博的法律、文史知识和对文学的雅好融于一炉,并把自己的理性和严谨巧妙地隐藏其中,就像盐溶于水,只有读过了,你才能感受到其中无痕有味的妙趣。因此,读建伟教授的法律随笔,你既不会厌倦于枯燥,也不会失望于浅陋 。    毫无疑问,在政府对法治越来越重视的当下,法律学者理应以自己所学之长承担更多入世担当的社会责任。品读建伟教授的法律随笔,你的阅读感受会经历一个由轻松到凝重的嬗变过程,你会感叹作者在轻灵的文字背后蕴藏那么多厚重的思想感悟:他以国际性的眼光和贯通古今的历史思维对中国的法治现实进行比较和剖析,对当前法治建设中的陋习与弊端予以鞭笞,还有他冷静的法律思维与对草根阶层同情的统一,在占据道德高地的高士们发出的喧嚣声中,建伟教授发出的声音是冷静、清醒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 。    建伟教授的这本法律随笔集取名《法律稻草人》,其中颇具苦心。他说:“近来常常想起稻草人,不是爱起春种秋收的老圃生涯,也不是赋归去来辞的心情驱使,而是闲极生异想,觉得在不尊重法律的社会,法律只能吓鸟,不正像个稻草人?”这个鲜活的比喻恰是击中了现实要害。对于民众的懵懂,他像鲁迅先生一样大声疾呼:“现代法治的精神在于自由,期望有现代的法治,须先有现代意识的人。当一般民众睡眼蒙眬,不知现代法治的真谛以及与申韩式法治的区别,指望法治能够实现于朝夕之间,指望自由能苟全于强权之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    多年前,我曾经从小学课本上读到过叶圣陶先生的童话《稻草人》,深深地被笼罩其中的悲伤情绪感染,也被稻草人的善良和无私感动。这篇童话让我此生都对稻草人有特殊感受,我感到这是一个丰富的意象,它其实是有生命的。建伟教授用稻草人来象征法律,更使我浮想联翩。我希望,我也坚信,稻草人,总有一天是会成为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人 。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Writing to 3D OpenGL textures in CUDA 4.1 with 3D surface wr
timbre 2012-10-16 06:51
网上流传的莫言大部分文集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9741fromuid=70526 Writing to 3D OpenGL textures in CUDA 4.1 with 3D surfacewrites December 2, 2011 5 Comments CUDA 4.1 has been released , and with it, and they’ve added support for writing to 3D surfaces. And thanks to some pointers from some very helpful Nvidia engineers (thanks Gernot !), I was able to write to a 3D OpenGL texture with a CUDA kernel, without having to copy any data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device. The new toolkit has an excellent volumeFiltering sample that shows how to write to 3D surfaces, which was very helpful, but there are still a couple of gotchas to watch out for. OpenGL interop The sample uses cudaMalloc3DArrayto directly allocate data for the 3D surfaces, so it doesn’t show the process for 3D surface writes in which the allocation has occurred by creating an OpenGL texture. Fortunately, that takes just a few extra steps. The Steps Create an OpenGL 3D Texture Register the texture as an “image” with CUDA Map the “image” to a CUDA graphics resource Get a cudaArray pointer from the resource Pass the cudaArray pointer to the device Bind the cudaArray to a globally scoped CUDA surface Call a CUDA kernel Write to the surface using surf3Dwrite Unmap the resource Unregister the texture Step 1: Create an OpenGL 3D texture Hopefully most people know how to do this, just watch out that you are using a texture format that is CUDA compatible, I’m not entirely sure all which textures are supported, but this forum post shows a couple that definitely work. glGenTextures(1, texID); glBindTexture(GL_TEXTURE_3D, texID); { glTexParameteri(GL_TEXTURE_3D, GL_TEXTURE_MIN_FILTER, GL_NEAREST ); glTexParameteri(GL_TEXTURE_3D, GL_TEXTURE_MAG_FILTER, GL_NEAREST ); glTexParameteri(GL_TEXTURE_3D, GL_TEXTURE_WRAP_S, GL_CLAMP_TO_BORDER); glTexParameteri(GL_TEXTURE_3D, GL_TEXTURE_WRAP_T, GL_CLAMP_TO_BORDER); glTexParameteri(GL_TEXTURE_3D, GL_TEXTURE_WRAP_T, GL_CLAMP_TO_BORDER); glTexImage3D(GL_TEXTURE_3D, 0, GL_RGBA32F, textureDim.x, textureDim.y, textureDim.z, 0, GL_RGBA, GL_FLOAT, NULL); } glBindTexture(GL_TEXTURE_3D, 0); Step 2:Register the texture as an “image” with CUDA This is done with cudaGraphicsGLRegisterImage , just make sure you specify the cudaGraphicsRegisterFlagsSurfaceLoadStore flag as this tell CUDA that you want to bind this image/texture to a surface reference. If you wrap this in a cutilSafeCall and you used an unsupported texture format, you’ll probably get an error message. cutilSafeCall(cudaGraphicsGLRegisterImage(cuda_image_resource, texID, GL_TEXTURE_3D, cudaGraphicsRegisterFlagsSurfaceLoadStore)); Step 3:Map the “image” to a CUDA graphics resource You must map the resource with cudaGraphicsMapResources before you can get a cudaArray from it. cutilSafeCall(cudaGraphicsMapResources(1, cuda_image_resource, 0)); Step 4:Get a cudaArray pointer from the resource Unlike with buffers, we won’t get a raw pointer from CUDA, instead we get a mapped cudaArray type by calling cudaGraphicsSubResourceGetMappedArray . The cudaArray pointer is only guaranteed valid while “mapped”. cutilSafeCall(cudaGraphicsSubResourceGetMappedArray(cuda_array, cuda_image_resource, 0, 0)); Step 5: Pass the cudaArray pointer to the device Getting the cudaArray pointer is pretty much the last thing we do on the host side. Once we have the pointer we pass it over to the device side code (in the .cu file) launch_kernel(cuda_image_array, textureDim); Step 6:Bind the cudaArray to a globally scoped CUDA surface Once we have the cudaArray pointer on the device side we bind it to the surface reference. For some reason the surface reference must be declared in the global scope. There is no cudaUnbindSurface, so don’t worry about that. cutilSafeCall(cudaBindSurfaceToArray(surfaceWrite, cuda_array)); Step 7:Call a CUDA kernel Now that we have a surface reference to work with we can call our CUDA kernel. Make sure not to use too large of block for your kernel launch, which is pretty easy to do if your specifying the dimension in 3D. I believe the limit is 1024 on current gen hardware. If you exceed the limit the kernel will fail to launch, you can catch this with cutilCheckMsg. dim3 block_dim(8, 8, 8); dim3 grid_dim(texture_dim.x/block_dim.x, texture_dim.y/block_dim.y, texture_dim.z/block_dim.z); kernel grid_dim, block_dim (texture_dim); cutilCheckMsg("kernel failed"); Step 8:Write to the surface using surf3Dwrite Now that we’ve launched our CUDA kernel we can write to the globally scoped surface with surf3Dwrite. I got tripped up at this point because I didn’t realize that surface memory uses byte addressing. This means that the x-coordinate used to access a surface element needs to be multiplied by the byte size of the element. This is easy to miss if you’re going by the SDK sample, since it uses a 1-byte surface of unsigned char‘s. __global__ void kernel(dim3 texture_dim) { int x = blockIdx.x*blockDim.x + threadIdx.x; int y = blockIdx.y*blockDim.y + threadIdx.y; int z = blockIdx.z*blockDim.z + threadIdx.z; if(x = texture_dim.x || y = texture_dim.y || z = texture_dim.z) { return; } float4 element = make_float4(1.0f, 1.0f, 1.0f, 1.0f); surf3Dwrite(element, surfaceWrite, x*sizeof(float4), y, z); } Step 9: Unmap the resource Make sure to unmap the resource with cudaGraphicsUnmapResources before you try to do anything else with the texture, like use it in OpenGL. If you surface writes were misaligned you’ll probably get an “unknown error” when trying to unmap the resource, if it was called with cutilSafeCall. cutilSafeCall(cudaGraphicsUnmapResources(1, cuda_image_resource, 0)); Step 10: Unregister the texture This is just more cleanup, be sure to unregister the texture/image resource with cudaGraphicsUnregisterResource , you probably don’t want to do this until you are done with the texture. cutilSafeCall(cudaGraphicsUnregisterResource(cuda_image_resource)); Conclusion Source This is a feature I’ve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for quite awhile, and I’m very glad to see it implemented in the newest CUDA release. Hopefully I’ve managed to describe to process clearly enough that other people can avoid the mistakes I made. If you still having trouble make sure you’ve called cudaGLSetGLDevice. I created a very simple source example from an SDK sample, so hopefully it will work/compile if you extract it in your SDK sample directory (C:\ProgramData\NVIDIA Corporation\NVIDIA GPU Computing SDK 4.1\C\src\).
个人分类: 工具|1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与幸福问题
热度 2 lhj701 2012-10-15 21:11
莫言与幸福问题 中国作家莫言(资料图)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奖成 了名人,都说人怕出名,但显然也不全是(网上说光标哥要送莫言上亿的房子),最近莫言的诺奖热在国人心中肯定会热很久的一阵子,不论如何,是中国人的诺奖,科学网“ 诺饥似渴 ”,虽说不是科学奖那么让人爽透,但毕竟可以缓解几十年的饥渴,这样看来,莫言热就完全不足为怪了。 中央电视台的董倩采访莫老时问到幸福问题,但莫老的回答是:“ 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 ”。 莫老的回答显然比一般人预想的不太一样。获诺奖出名能不幸福吗?不幸福换你试试?但如果说“我很幸福”,显然又会招致一通雾水。但如果说“我不幸福”,可能会遭到更激烈的反响。而“ 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 ”,就复杂多了:幸福不幸福,你自己琢磨去吧。 显然,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幸福与不幸福,也不完全是自己的感觉,属于完全自私的一种感受, 你活着就要入世,也要出世 ,幸福与不幸福显然也不完全由得了自己, 如果把幸福形容成一种单纯的感觉的话,肯定是起起伏伏,有有无无 。 如果下一次再问幸福的问题,可以更加详尽具体科学一点,比如“ 你在生活中,最近的幸福度是多少(概率是多少 )?”或者,“ 你的这一生中,幸福度是多少(幸福感的概率 )”?如果这样更加科学的问的话,莫老可能会说:“ 我最近的幸福度是90% ”,或者“ 我这一生的幸福概率度是X% ”,因为莫老没有回答,因此也仅仅是猜想。那么在生活中的你我最近的幸福度和一生的幸福度是多少呢?下次希望央视修改一下幸福问题的问法。 参考文章:《陈光标称赠莫言北京亿元别墅 莫言好友回应》 http://news.sohu.com/20121015/n354904993.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新闻|3581 次阅读|4 个评论
爺爺奶奶不懂科學滿腦子迷信也挺好的!
热度 17 jiangjinsong 2012-10-15 20:24
莫言:用耳朵阅读 莫言說: 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如前所述,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一样,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我也从我的祖母的故事里汲取了文学的营养。但我更可以骄傲的是,我除了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之外,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除了我的爷爷奶奶大爷爷之外,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他们讲述的故事神秘恐怖,但十分迷人。 在他们的故事里,死人与活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动物、植物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许多物品,譬如一把扫地的笤帚,一根头发,一颗脱落的牙齿,都可以借助某种机会成为精灵。在他们的故事里,死去的人其实并没有远去,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我们,保佑着我们,当然也监督着我们。 这使我少年时期少干了许多坏事,因为我怕受到暗中监督着我的死去的祖先的惩罚。当然也使我多干了很多好事,因为我相信我干过的好事迟早会受到奖赏。 在他们的故事里,大部分动物都能够变化成人形,与人交往,甚至恋爱、结婚、生子。譬如我的祖母就讲述过一个公鸡与人恋爱的故事。她说一户人家有一个待字闺中的美丽姑娘,许多人来给这个姑娘说媒,但她死活也不嫁,并说自己已经有了如意的郎君。姑娘的母亲就留心观察,果然发现,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听到从女儿的房间里传出一个男子的声音。这个声音十分的迷人。母亲白天就盘问女儿,那个男子是谁,是从哪里进去的。女儿就说这个青年男子每天夜里都会出现在她的身边,天亮之前就悄悄地消失。女儿还说,这个男子每次来时,都穿着一件非常华丽的衣服。母亲就告诉女儿,让她下次把那男子的衣服藏起来。等到夜里,那个男子又来了。女儿就把他的衣服藏到柜子里。天亮前,那个男子又要走,但衣服找不到了。男子苦苦哀求姑娘将衣服还她,但姑娘不还。等到村子里的鸡开始啼鸣时,那男子只好赤裸裸地走了。天明之后,母亲打开鸡窝,发现从鸡窝里钻出了一只浑身赤裸的大公鸡。让女儿打开柜子一看,哪里有什么衣服?柜子里全是鸡毛——这是我少年时代听过的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后来,每当我看到羽毛华丽的公鸡和英俊的青年,心中就产生异样的感觉,我感到他们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不是公鸡变成了青年,就是青年变成了公鸡。 离我的家乡300里路,就是中国最会写鬼故事的作家蒲松龄的故乡。当我成了作家之后,我开始读他的书,我发现书上的许多故事我小时候都听说过。我不知道是蒲松龄听了我的祖先们讲述的故事写成了他的书,还是我的祖先们看了他的书后才开始讲故事。现在我当然明白了他的书与我听说过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爷爷奶奶一辈的老人讲述的故事基本上是鬼怪和妖精,父亲一辈的人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是历史,当然他们讲述的历史是传奇化了的历史,与教科书上的历史大相径庭。在民间口述的历史中,没有阶级观念,也没有阶级斗争,但充满了英雄崇拜和命运感,只有那些有非凡意志和非凡体力的人才能进入民间口述历史并被不断地传诵,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提高。在他们的历史传奇故事里,甚至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一个人,哪怕是技艺高超的盗贼、胆大包天的土匪、容貌绝伦的娼妓,都可以进入他们的故事,而讲述者在讲述这些坏人的故事时,总是使用着赞赏的语气,脸上总是洋溢着心驰神往的表情。 蔣科學按:要讓今天的科普作家知道小莫言從小受的就是這樣嚴重不靠譜的教育,肯定會痛心疾首,會為祖國花朵的前途而擔憂。爺爺奶奶滿腦子的迷信一點兒科學都不懂,以後這孩子肯定就廢了不是!其實,我看這孩子受到了很好的文學教育,也受到了很好的道德教育,雖然有不足,但也未必就比許多冷血無情的科普教育差!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4836 次阅读|38 个评论
莫言告诉我们这些导师,千万别卡学生论文
热度 2 zhanghuatian 2012-10-15 19:50
【莫言:自己硕士文凭是真的 论文是老师帮写的】早在2005年11月27日,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说,“自己拿的硕士是滥竽充数,论文是老师帮写的。论文大概只有12000多字,其中有3000字是老师帮写。” PS 导师不要卡学生论文,你的学生有可能是莫言! 时间:2005年11月27日上午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曾宪梓楼主讲人:莫言    莫言简历   著名作家。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在家乡读至小学5年级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另有《莫言文集》5卷。   编者按:市场经济环境下作家应该为什么而写作?为金钱?为读者?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是不是只能生产文化快餐而无法产生文学大师?11月27日,在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2005北京文艺论坛“大家谈”上,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文艺”这一主题,著名作家莫言作了演讲并现场回答了同学的提问。在演讲中,来自农村的莫言认为自己现在还是农民,明确提出作家应该为良心写作而不是为市场写作,并透露他的新长篇《生死疲劳》将于明年1月份出版。本报征得莫言先生的同意,摘登其讲演。题目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的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是滥竽充数   开场时,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介绍莫言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联合培养的硕士。   首先要更正一点,我的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是滥竽充数,有名无实,因为我们在1989年上的学,教室在北京东郊的十里堡,离北师大还有20公里之遥,而且我在上学期间有两次险些被鲁迅文学院的老师开除,因为我老是不上课,考试老是抄别人的卷子(笑声),所以教务长愤怒地说必须开除莫言,以正学风。幸亏当时的指导老师宽宏大度,说开除了他影响也不好,而且对孩子的发展也不利,我们研究生班的名声也不好听,所以这算是把我勉强地留下来。    我读硕士的文凭是很正式的,盖的钢印,有校长的亲笔签名,有国家教委的统一编号,这是假不了的,但我的论文是老师帮我写的(笑声)。你们的硕士论文大概要3万字左右才可以过关,我的硕士论文大概只有12000多字,其中有3000字是老师帮我加上的。因为涉猎到中国古典的经典,涉猎到国外的文艺学问,这我哪知道,所以老师帮我一个一个抄上,然后做的俨然像一篇严肃的论文一样。   因此我说我是师大的研究生徒有虚名,但是我感觉到能够跟北师大沾上一点边也是光荣。这个论坛他们最早让我去北大,我说北大我不去,我还是选择了师大,因为师大不但是在地理上离我的家近,更重要的是感情上离我的心近。(掌声)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文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而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种外部环境难道会产生出两种文学吗?这是我今天重点讨论的话题。  ■《红高粱》改电影只拿了2800元   80年代社会的改革开放为思想的解放提供了外部非常好的条件,这时候我们一批年轻作家把读到的刚刚译过来的外国作品和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作品进行了比较以后,确实感觉到非常的震惊,意识到我们过去所看到的、所写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文学,它只能是阶级的狭隘的小圈子的文学,无法进入世界文学之林的,带着鲜明的阶级和政治印记的作品,不可能唤起人类普遍审美意识来。   文学应该超越阶级观念,应该超越政治立场,应该站在高的、广的角度上铺开整个人生里程,它应该是描写全人类共同的感情。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90年代初期,我想这10年应该是新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   由于没有市场经济的干扰,我想当时文学的目的比较纯正,艺术的目的也比较纯正。现在大家一切都在向钱看,那时候大家都比较单纯,对艺术比较虔诚,大家都千方百计地进行探索,把文学作为最高目的,并不是把文学当作一些手段。当然那个时候也有稿费,但是那时候的稿费是不能商定的,是国家规定的,千字大概在5-10元之间,最有名的作家每千字10元,没有名的作家可能6元、7元、8元,大家觉得也很高兴,一部长篇能拿到1000多块钱的稿费也感觉到欢欣鼓舞,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最富的标志是万元户,农村哪一个人成了万元户是不得了的,要登报纸的,现在万元户肯定是极其贫困的象征了,很多人都是亿万元、几十亿元了,万元户已经根本够不上有钱人的标准,但是80年代万元户是很富很富的。   我记得我们当时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时候,一个同学有1500块钱,大家纷纷高喊打倒地主资产阶级(笑声),要均分他的财富(笑声),现在一个人假如只有1500块钱,估计他就要向人家要饭了。那个时候我们觉得很正常,比如我的《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成了电影,当时大家很关注这个问题,莫言到底拿了多少钱,(笑声)实话告诉你们800块钱的原著费。那时候国家规定一部中篇小说或者一部长篇小说转让给电影的改编权法定是800块钱,哪怕是把《战争与和平》拿来也是800块钱(笑声);电影剧本无论多么杰出,哪怕拍成的电影得了什么奥斯卡大奖也是4000块钱。《红高粱》我作为编剧之一,张艺谋还对我们进行特别照顾,明明我们写了单集的剧本,张艺谋给我们算上下集开稿费,后来我总共拿了2800块钱,现在一个短篇如果有人要拍电影的话我起码要跟人家要10万块钱(笑声)。讨价还价之后,以5万元成交。   坐在旁边的郑洞天教授插话说值30万,莫言接过话说今天来的重大收获就是知道我要少了,下次可以多点。(一片笑声)我的《白狗秋千架》霍建起改成电影《暖》,我咬牙切齿咬了半天要了5万块钱,可见要得少了很多很多,至少可以要20万。(笑声)   通过这个比较,通过小说改编电影版权费的变化,通过小说稿费到版税的变化我们就知道20年左右的时间内市场经济给文学带来了多么大的冲击和变化。由于外在的变化,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的动机、创作的热情、创作的关注点也毫无疑问地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作家应该为良心而不是为市场写作   当前是什么样的状况?也就是说在市场条件下的中国文学到了什么状况,我觉得也没有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照样或者说依旧可以产生杰出的文学作品,当然它也会产生许多快餐式的文化垃圾一样的东西,但肯定还会有真正的文艺作品产生。   西方国家,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日本也好,人家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始终是市场经济,但上百年来西方一直在产生许许多多真正的、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嘛。基于这个理由,我想即便是中国市场经济永远不会再改变,我们的文学也不会像某些人所想象得那样全部都向钱看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实还有很多像莫言这样的作家在为了文学而写作(笑声),不是为了市场而写作,是为了良心在写作,不是为了外部的声誉或者读者叫好在写作。   市场对我们当然有影响,我们也没有清高到看到金钱掉头而去的程度,刚才我不还说要提高自己小说出版的价格吗?不过我们有一个底线,我当然希望多拿版税,当然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买我的书,但是我在写作的时候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不能说这个细节写出来对文学有利,但很可能会吓跑读者,很可能一部分读者会不接受,我就不要这么写,肯定不会的。   假如这个细节是真正文学的,真正能够表现出我内心深处对文学的追求和我的理念,哪怕读者会不喜欢这些细节我也要把它保留。相反,假如有些描写细节或者故事情节是能够吸引读者的,但是跟我心目中严肃的文学作品不相一致,或者说这些东西保留了以后会影响我的小说或者我的其他作品文学的品位,那我会毫不犹豫的把它删掉,这是我写作的基本底线,这个底线永远不会越过。   ■读者就像老天一样难以测评   当然在实际写作和市场磨合的过程当中会产生许多奇怪的现象,有的人挖空心思想写一部畅销书,想向读者献媚,想讨好读者,但是写出来以后读者偏偏不买账。有的人是杠头,拧得很,故意跟读者对抗,故意制造阅读的障碍,他就是完全忠实心中对优秀小说的追求而写作,很多东西写出来歪打正着反而吸引了读者。假如另外一个作家按照成功作家的路数再操作一遍的话,读者可能又离他而去。总而言之我觉得读者像老天一样,老天中国的气象预报还可以猜个八八九九,但是我想读者的热情、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读者的心态是作家永远无法测评的。   当然我想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多的读者,这么多的作家,有的人确实能够预测准,有的人也会跟风。比如某个作品忽然畅销了,他马上跟着去,即便卖不到50万,卖10万、8万的也有可能。而且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越来越宽容了,我们允许各种各样的职业存在,我们允许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的存在,每一个艺术的类型都应该有自己的读者和自己的观众。   所谓的严肃的纯粹的文学它也不可能那么严肃,也不可能那么纯粹,比如武侠小说的因素、言情小说的因素、惊险小说的因素完全可以被严肃写作的作家所借鉴,也就是说一部小说肯定不可能提纯得像蒸馏水一样,里面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东西。   我们不应该把当前创作的五花八门、作家的形形色色当作一件不好的事情,而应该当作是件很好的事情,到了今天这种社会状况下没有一个能够适应或者说没有一个能够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的作家,也没有一部作品老少咸宜,已经是像社会本身的状况一样读者分成了无数的层次,作家分出了无数的圈子,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个性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花朵,所以市场经济下的文学我认为并不悲观,而且是非常正常的、非常好的现象。   而我们刚才所讲述的所谓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恰好是社会不正常的表现,就是因为我们经过了长期的禁锢和封锁之后突然开禁,而且文学变成了当时社会情绪的发泄口,文学变成了拨乱反正的工具,文学变成了给各个领域被委屈的人平反的一种武器或者一种工具,那个时候社会的关注点确实集中在文学和其他的文艺上。现在经过了20年的发展,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当年说出来可以掉脑袋的话现在大家可以随便地讨论,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还希望所谓的文学黄金时代,还希望文学作为一个社会的重点被所有的人所关注,那就是痴心妄想。   金钱和政治结合会产生腐败官员,金钱和文学结合会不会产生腐败作家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考虑。我就讲到这里。(掌声) ■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民   提问:莫言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忠实读者,但是这个读者主要是对您中期前的作品的喜爱,特别是《红高粱家族》,但是从《檀香刑》和《丰乳肥臀》之后我就不敢读您的作品了,我主要是想保留对您以前的好印象(笑声)。因为我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作家想保持对经济的抗争,但是在书商和其他的条件下不自觉地向经济屈服了。我特别喜爱《红高粱家族》,另外还有一部不太著名的作品,但是对我的冲击很大,就是《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家族》因为写山东高密这个地方受到了当地很多的荣誉,而写《天堂蒜薹之歌》听说受到当地干部的指责,甚至扬言要报复。在经济条件下政治到底现在对您有多大的冲击。   从《天堂蒜薹之歌》中我看得出来您对农民是非常同情的,对农村问题也是很关注的,现在为什么很少了?(掌声)   莫言:这个同学的问题包罗万象可以讲一上午了(笑声),我简洁地回答一下。   首先我不知道你对我过去的作品是不愿意读还是没读,如果没读就下结论的话还应该再读一下。我觉得《丰乳肥臀》和《檀香刑》一直保留了《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的磅礴和韧性,而这两部作品毫无疑问没有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但可以说《丰乳肥臀》这个书名很商业,很包装,很煽情,当然在书出来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多类似的批评,我一直在为自己辩解。这个书确实没有考虑到太多的商业,因为考虑到商业的话我就不会用这样的书名,而且我也预感到假如用《丰乳肥臀》这个书名,这本书很可能会带来麻烦,进一步就是要被禁止,一禁止的话我的书就不能再出了,商业上肯定会有大失败。但是我对这本书的书名一直沿用到现在不后悔,我觉得书名和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这本书换了任何一个书名都是不合适的。关于《丰乳肥臀》的问题如果你有疑问可以问张清华教授,他是《丰乳肥臀》专家。(笑声、掌声)   关于对农民的同情我要纠正这种同情的说法,因为不仅仅是同情,我觉得我跟农民是血肉相连的或者说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民。我曾经说过,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是因为他在没成为作家之前的生活所决定的。我对农民的关注现在依然非常强烈,尽管我现在远离故乡,每年只回去两三次,没有像当年当农民那样天天在地上,但是我对农村的了解与对农村的关注非常强烈,我跟农村始终没有隔断,农村目前发生的一切变化,当下农民的想法,当下农民的痛苦、困惑和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我还比较了解。   现在,我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不但没有减弱,而是越来越强烈。当一个作家的心中充满膨胀气息的时候,膨胀情绪的时候,他的作品里面不可能不表现,相信你如果继续关注《红高粱》之后的作品,你会从我的小说里读到我刚才所宣泄的情绪。当然也会有人批评,这样不节制了,这样就是宣泄了,这样背离了文学优雅的传统,想优雅就让他们优雅去吧,我是一个对农民充满同情、对社会的不公充满愤怒的作家,我宁愿把所有优雅的读者吓跑,我也让我的小说不优雅。(掌声)   ■作家要善于把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   主持人:有一个书面的问题。莫言老师您好,我是北师大文学院的一名学生,我对文学创作比较感兴趣,但目前还仅限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独特的创作经验?   莫言:每个人刚开始写作的时候都离不开写自己的经历,我个人刚开始创作也是走这样的道路,如果一个作家仅仅局限和满足于写自身经历,写自己所了解和知道的事儿,他的创作资源很快就会枯竭。一个人从20岁开始创作,20岁以前的记忆写几部小说就写差不多了,这种创作现象在50年代、60年代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当时很多老作家像写《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等,第一部都写得非常好,非常吸引人,写的也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后来的作品就发现编造的氛围非常浓,跟第一部作品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第一部小说是他全部的经历,写光了。   一个好的作家或者说一个能够持续不断地写作的作家必须能够掌握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就是说把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这种能力我想是一个作家基本的素质。怎么样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第一要借助于想象力,第二要借助于自身的经验。   怎么样把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还要有虚构细节的能力,有一种沿着情节往后延伸想象出细节的能力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比如说我在几十年前读过一部革命战争小说,写抗日英雄的,有一个抗日英雄经常一个人跳到日本人的火车上去,把押车的日本鬼子的脑袋用大刀砍下来,最后他被日本人抓住了,脑袋被砍掉了,村里的老百姓当然希望英雄不死,于是一个关于英雄没有死的神话在村子里传说开来。说鬼子实际上并没有把英雄的脑袋完全砍下来,只砍断了一半,每当月圆之夜这个英雄就会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沿着街道来回奔驰,这个情节没有说服力,大家一听就知道是胡说的,是老百姓内心的一种美好愿望,希望英雄不要死。但是这个作家很高明,也可能是无意的,他在讲述情节的时候加上了两个细节,就是说这个英雄骑在马上,左手托着下巴,脖子上围着一条白色的画着红色梅花的绸巾,这两个细节就把虚构出来的情节证实得栩栩如生,为什么要托着下巴呢?因为头砍断了一半,前面是连着的,后面断了,不托下巴的话在奔跑的过程当中脑袋就掉下来了(笑声),而且脖子上的这条绸巾是固定脑袋的,双重的保险,就使虚构的细节变得像真的一样,大家也感到这个英雄真的没死,否则的话怎么能看得这么准确,这么仔细呢。   这个技能掌握之后你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写下去,写完了自己可以写别人,写完了中国可以写外国。(掌声)   提问:在您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大量有关感官体验以及意向学组合的东西,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这中间充斥了充分的情感以及非常奢华的想象力,请您谈一下有关情感想象力以及意向选择关系的问题。   莫言:提问的这个同学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关于想象和感官、感觉是许多评论家在评论我或者研究我的时候惯用的术语,我本人在写作的时候确实没有这么复杂的想法,我就上了小学五年级,认识大概500多个汉字就开始写作,后来可能又加上了500多个汉字,现在顶多是1000多个汉字,我怎么会有那么复杂的想法?可能我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不自觉地把童年的记忆和经验变成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比如我很小就辍学,一个人牵着牛和羊在广袤的田野上放牛放羊,在草地上躺着,看着蓝天、白云和天上的鸟,这时候脑子里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身体也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这些幻觉的东西是童年时期所培养出来的对外界事物和大自然的感受,在写作的时候当作经验写出来,结果经验变成了文学的形式。复杂的东西我真的说不好,你们当然可以尽量把它理论化,理论化的程度越高我越高兴,显得我有多了不起。(笑声、掌声)   来源:北京青年报
4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救国
热度 1 胡业生 2012-10-15 19:33
莫言在社会矛盾尖锐、人心不古的时侯,得奖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追捧,掀起文化热,文化本质是创造性解说系统 因对生存困境,通过自我建构达到解释来释放压力。莫言救国。
24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面对苍生
胡业生 2012-10-15 19:27
平易近人的莫言讲座 莫言来我校做讲座的时候,我恰在校宣传部做助理,跟随岛城的记者,在会后做些跑腿的工作,第一次见莫言,觉得他就是像来自农村的叔叔、伯伯一样和蔼、可亲,他 没有西装革履,没有 串 铮亮的皮鞋, 没有任何的架子和排场,只是 穿着一身灰色的布衣, 就谦虚的 走进我们的视线 。 “ 我不算是老师,因为我没有真正地上过学。 ”接过校领导的聘书后,莫言依旧虚心若谷, 流露出谦虚的风范。 莫言 老师还 很 幽默的说 : “ 以后回乡,大家对我的称呼就要从 ‘ 老乡 ’ 、 ‘ 莫先生 ’ 变成 ‘ 老师 ’ 了。 ”其实,在我眼里, 与其说他是一位教授给我们讲课,莫若说他像一位长者一样将他童年的时光的故事、将他自己的人生历程转化成故事娓娓的向我们道来,他将文学的学习、塑造等过程,用一种最质朴的方式传达给我们。 一:莫言的乡村生活 莫言老师似乎对那段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深深喜爱,从他的言语和神态之间,都能体会到那些简约而又苦难的的生活所带给他的丰富的记忆和对乡村不舍的情怀,回忆起 那段离开学校无书可读的日子 —— 莫言老师描述说他通过 每天放羊放牛 来消遣生活 ,看到 昔日 曾经的同学在教室里打闹嬉戏, 当时他 对比自己, 觉得 倍感心酸; 还有 那场对现在的我们来说 ,只能反思、思痛, 而莫言 老师 却亲身经历了的文化大革命 ,以及 那些与牛羊、飞鸟、蝴蝶、蚂蚱一起生活,留下孤独记忆的日子;那些一个窝头、两块儿红薯,中午水沟里找水喝的艰难时光;那些 喜庆 的节日 ,因为通讯技术的落后而只能 在各个村子里有巡回电影放映的 时光 ,从一个村子跟 随 到下一个村子,一部影片跟着看十几遍, 最后 台词 几乎 都能记下来,连电影里的配乐都能唱出来的生活 ……而如今,这些丰富的经历,在莫言的口中已不再是苦难,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告诫我们要深入生活中去学习,无论是艰难的生活还是清贫的生活, 经历都是一种难得的财富。 二:莫言道来的求学历程 说到少时 到 周围村庄借书的经历,为了及时归还, 莫言形成了 快速阅读 的习惯 , “ 不计后果,一定要先把书读完 ”莫言老师对他这种 少时 借书读书 的记忆 犹在眼前 ,莫言 老师 说: “ 交流会上,跟港台的作家相比,我们大陆的作家那个时候没有条件读到很多书。但是,他们用眼睛读书,我们可以用耳朵读书,用儿童的心灵和思想感受成人的世界,从社会阅历中找到创作的灵感。 ”莫言老师还 劝诫现在的青年要珍惜 时光和难得发展的机会 ,趁着年少青春多读书 ;他还告诫学子:“ 想要有不重复、新颖的创作,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刚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所以多读书,读好书,不应成为一个抛置于脑后的词。”莫言老师,总是将他的梅一段描述,回归于对我们的教育,在朴实的描述中,蕴含着深切的教育,与居高临下的授课式教育相比,他故事般的生活描述,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   莫言口中的民俗生活   莫言之所以 被誉为 “ 寻根 ” 作家, 我想离不开他时刻描 述家乡高密 的生活 , 不仅在文字中描述,也在生活中向我们描述那些远去的记忆, 不论是乡土生活中的 “ 鸡飞狗跳、屎尿横飞 ” ,老人们口中消灭一个日本鬼子小分队之后长了两公分的盒子枪,还是集市上说书人激昂澎湃讲出来的扁担上睡觉、锄杆上站立、奔驰的马上战斗着的英豪 的故事都深深的吸引我们,引起我们对那种生活的好奇和追忆,而那些 富有戏剧性色彩的农村典型人物故事, 在莫言老师的引导下,让我们从更深层的角度 体味 到 真实的民间文化 ,如今,诺贝尔评价莫言“ 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 ”而当时 莫言先生 对‘ 浓厚的西方魔幻现实主义 ’ 的说法 却 不以为然 ,莫言老师说:“ 中国古老的口头文学早就有这种传奇性,只是没有冠以一个具体的名号 而已 。 ” 那些 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 的乡村风俗 , 嫣然 成了莫言先生的写作素材。莫言 老师 说: “ 不是我要讲故事,而是故事要我讲。  五:莫言所说的“文人的姿态” 莫言老师 说 :“ 文人不应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岁月,像是要布施一种同情和怜悯 ,而要 背对文坛,正面苍生 。”莫言老师说这话的时候,赢得了我们热烈的掌声,而他对自己的定位更是让我们对他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他说:“我是 中国的莫言,高密的莫言。不忘根,不忘本 。”质朴 的莫言 老师以身作则的传授给了我们最有力的人格教育,他 与当下有点儿小名气就闹着改国籍、换国家、美化自己家世的 “ 名人们 ”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也让我们明白了,其实,一个人的姿态决定了他的高度!! 总结:犹记得莫言老师还不忘风趣的 鼓励 青 科大学子: “ 科大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典型的太师椅形象,将来的 ‘ 大家 ’ ,就在在座的各位之中。 ” 先生风趣的说法让人热血澎湃 ,而成为科大人取乐的一段佳话,以前在我心中的莫言是“千言万语,莫若莫言”的少语多笔的隐者智慧,而听完讲座后,却觉得他质朴自然、平易近人,如今摘得诺贝尔奖的莫言依旧谦虚的风度,依旧不忘回到家乡高密的作家,让人重新领略到一个真正文学家的人文魅力!! 讲座现场---后排左二就是俺 莫言在青科大的题词---书法艺术 走入大学社团中的莫言题写的“红高粱文学社” 莫言先生为学校题字 “ 百年树人 ” ,为青科大大学生文学社题写了 “ 红高粱文学社 ” 社名,为学校图书馆所藏莫言著作签名。莫言表示,作为高密游子,他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关注学校建设,为高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作者背后,一种对教育
1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日打了个平手?
热度 4 xcfcn 2012-10-15 17:19
莫言效应:被“诺贝尔文学奖”改变的小城高密 女科学家俞君英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莫言PK掉村上春树?山中伸弥PK掉俞君英?
个人分类: 杂论|15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莫言研究院讲坛1-贺莫言获Nobel炸药文学奖絮语
冯用军 2012-10-15 14:28
莫言研究院讲坛1-贺莫言获Nobel炸药文学奖絮语
热烈祝贺自己承认是中国公民、政府承认是中国公民且具有自由生活权利的莫言同志荣获诺贝尔炸药奖之文学奖! 关于莫言同志的主要代表作品,正如研究莫言同志的粉丝所概括的那样:《春夜雨霏霏》的日子,在《红高粱》地,用《透明的红萝卜》干了《丰乳肥臀》《四十一炮》,犹如《檀香刑》,累得《生死疲劳》《蛙》! 顺便搞笑一下: 话说莫言副主席刚刚起床,突然收到一跳短信,内容如下:瑞典作协温馨提示,您已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80万瑞典欧元整(税后)。为了方便办理您赴瑞典领奖的手续,请汇款人民币60000元到以下指定的农行账户:XXXXX 688 8888。 再顺便说说国家进步和国力提升对中国自信的影响: 2000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将奖项颁发给了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2012年10月,大陆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获奖后,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指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把奖项颁发给高行健是“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图谋”。中国作家协会也指“有其政治目的”,并宣布开除其会籍。《人民日报》则以《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高行健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文章称:“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的瑞典文学院里,一场闹剧正在上演。一小撮对中国人民怀有极不健康心理的所谓文学专家,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新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现居法国的华裔‘作家’高行健。瑞典文学院的倒行逆施,极大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这是对12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瑞典文学院是一贯反动,一贯敌视红色政权,一贯敌视中国人民的彻头彻尾的反动组织。” 十二年后,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了一个真正中国国籍的作家。发自内心的欣喜在官方媒体上彰显无遗。人民网的大标题是: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内文有这样的词句:“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终于有中国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上留下名字。我们需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了其著作的高水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1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陈光标欲送莫言北京繁华地段房 http://news.163.com/12/1015/08/8DRII4TN0001124J.html?f=resys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1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论你转身多少次,你的屁股还在你后面
热度 3 xupeiyang 2012-10-15 13:25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汉学家 马悦然:中国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得太重要。它就是一个文学奖,不是一个世界冠军。瑞典文学院18个院士每年选出的作家,是我们认为的一名优秀作家,是我们认为值得读的作者,但世界上的好作家很多,我们只能选一个。 莫言作品瑞典译者对批评表无奈 面对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引发诸多争议,瑞典翻译家、莫言《生死疲劳》的译者陈安娜于15日在微博上引用瑞典俗语做出回应:“无论你转身多少次,你的屁股还在你后面”。 张艺谋感叹:“得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惊喜不已!25年前跟他在山东高密一起赤膊种高粱时,哪里想过今天?” 中西文化差异原来就在点线之间 http://chinese.people.com.cn/n/2012/1014/c42309-19255297-1.html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693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你幸福吗?”--“我不知道”
yhqsd 2012-10-15 09:4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面对面》记者董倩与莫言的对话: 董倩:您幸福吗? 莫言:我不知道。 董倩: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 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CCTV面对面正在播出 10月14日21:30时开始
xupeiyang 2012-10-14 21:42
央视:您幸福吗? 莫言:我不知道 央视主持人董倩:“您幸福吗?” @ 莫言 答:“我不知道。”董倩问:“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莫言答:“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 看视频 http://news.cntv.cn/special/spj/zfmy/index.shtml http://t.itc.cn/G38pC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一名博是莫言的导师
热度 13 pukin 2012-10-14 21:40
莫言获诺奖引爆了科学网!最近几天科学网最火爆的话题和主角就是莫言(奇怪了,莫言获奖没在文学界反而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各类博主,包括老博主新博主、牛博主熊博主、大博主小博主、有名的和无名的博主们纷纷撰文围绕莫言获奖谈感想发议论。有赞扬的、祝贺的,有攀老乡、傍校友的,有反思、批评的,当然也有不屑和反对的,各种言论在科学网大鸣大放好不热闹 刚才在科学网上输入莫言两个字检索了一下,有关莫言的博文在科学网居然有将近3000篇之多! 看莫言的简历,知道莫言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科学网有几位名博毕业于北师大或执教北师大,如蒋迅老师和牛登科老师。他们在第一时间也都撰文表达了对莫言校友的祝贺。 虽然科学网有关莫言的博文上百篇,但这些博主认识和了解莫言的人估计没有。不过科学网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其中有一位名博对莫言最了解,他就是北师大文学院童庆炳教授,童老师曾经是莫言在北师大读研究生班时的辅导员和导师。 莫言这届研究生班上,有很多知名的作家,其中包括余华、刘震云、毕淑敏、迟子建等,其中莫言、余华、毕淑敏的硕士导师就是童庆炳教授。 我曾经在蒋迅老师的博文“ 热烈祝贺北京师大第二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 ”留言: 【师大在20多年前非常有眼光的办了一个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研究生班的很多学生都是中国一流的作家,如果今后还有中国作家获得诺奖的话,极有可能还是北师大的校友 】
9618 次阅读|28 个评论
科学网一名博是莫言的老师
pukin 2012-10-14 21:01
科学网一名博是莫言的老师
莫言获奖引爆了科学网!最近几天科学网最火爆的话题和主角就是莫言(奇怪了,莫言获奖没在文学界反而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各类博主,包括老博主新博主、牛博主熊博主、大博主小博主、有名的和无名的博主们纷纷撰文围绕莫言谈感想发议论。有赞扬的、祝贺的,有攀老乡、傍校友的,有反思、批评的,当然也有不屑和反对的,各种言论在科学网大鸣大放好不热闹 刚才在科学网上输入莫言两个字检索了一下,有关莫言的博文在科学网居然有将近3000篇之多! 看莫言的简历,知道莫言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科学网有几位名博毕业于北师大或执教北师大,如蒋迅老师和牛登科老师。他们在第一时间也都撰文表达了对莫言校友的祝贺。 但科学网有一位名博应该对莫言最了解,那就是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童庆炳教授,他曾经是莫言在北师大读研究生班时的辅导员和导师。 莫言这届研究生班上,有很多知名的作家,其中包括余华、刘震云、毕淑敏、迟子建等,其中莫言、余华、毕淑敏的硕士导师就是童庆炳教授。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获诺奖之后效应看世间人情冷暖
热度 1 Bobby 2012-10-14 17:32
语文出版社:莫言作品将编入高中选修读本 山东高密要为 莫言 建大 纪念馆 中国文学其实是在走下坡路,读书的人不多,读纯文学书的人更少。为了吸引读者,不惜将纯文学小说取成像“丰乳肥臀”这样令人有色情联想的恶俗书名。如今莫言的作品被夷人看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老莫正挟洋人的威风,在卖书赚钱方面大有斩获,就是正儿八经的教材编纂部门,也不能无视诺贝尔奖得主的存在,巴不迭地伸出橄榄枝,要将其作品选入高中选修读本。原来差不多视为少儿不宜的主,现在登堂入室,要去教化少年儿童了。某地也急着宣布要为莫言建大纪念馆,……世间人情冷暖于此可见一斑。 在莫言红火的不得了的时候,我想说:文学的价值需要时间来评价,过一百年看看你的作品还有没有人读再说。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学诺奖来了,科学诺奖还会远吗?
lxyang 2012-10-14 17:29
北京时间 2012 年 10 月 11 日 19 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 58 岁的中国山东籍作家莫言,以表彰他对历史和当代文学的贡献。消息一出,举国欢庆! 作为综合国力日日趋上升的文明古国,中国渴望诺奖由来已久。因为同国内潜规则较多的众多奖项相比,诺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是无用置疑的。莫言获奖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一种肯定,也反映了中国力量的提升。这种力量在我看来要比上街游行、抵制日货或烧砸日货更加给力。假设我们的诺奖达到甚至接近日本( 19 个),我相信钓鱼岛问题也不至于变得如此复杂。 文学诺奖来了,科学诺奖会来吗? 这是可能是做科学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她一定会来,尽管她的到来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不错,我们目前还缺乏培育科学诺奖的环境和土壤,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并反思我们在培养和研究机制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致力于用各自的方式推动变革。 我相信借以时日中国大地上终究会产生问鼎诺奖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作为四千多万科学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直接改变周边环境的能力是很微弱,大体上我们更能做的是:使自己更多一点淡定、执着和认真,尽已之能去想好手上的每一个设计,做好手上的每一个试验、写好手上的每一篇论文、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课、培养好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个人分类: 科研|2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读懂莫言
胡业生 2012-10-14 16:56
是莫言对计生的控诉与反思】 + 关注 草榴姐 : #榴言# 中国人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政府有句老话,“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两种话语的搏杀在莫言《蛙》中逐一彰显——“蛙”作为多子的象征与小说中的计生形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悖论,而在这一悖论中所影射的,不仅是国家机器对人性的荼毒,对生命的戕害,对女体生育权的扼杀,更是莫言对“计生”隐忍的质疑与反思。 2012-10-12 14:23 来自网易微博 转发 (76) | 收藏 | 评论 (20) + 关注 草榴姐 : “计生”这一丧尽天良的政策依然被无视并遗忘,“计生”的推行者依然理直气壮的将计生坚持到底,在这种淡漠并残忍的语境下,《蛙》的出现具有特别的意义。《蛙》中的姑姑年老时反复捏着小泥人,在她的残念里,每个小泥人似乎都是曾被她终止的生命,作家对“计生”的态度也得以隐忍的表达,相对于整个国家话语对此常年的沉默而言,已让人心稍有宽慰。 2012-10-12 14:27 来自网易微博 转发 (22) | 收藏 | 评论 (8) + 关注 草榴姐 : #榴言# 莫言文学视角中力比多的味道较为浓烈,其笔下女性大多如巩俐般人高马大丰乳肥臀,个中叛逆野性之类,更多是被男权话语赋予而非主动生成,故我曾偏激地对“莫言笔下的女性具有颠覆传统的抗争意义”之论颇有微词,直到《生死疲劳》、《蛙》,如果说《生》是关于生死冤孽的梦呓与磨砺,《蛙》则是莫言对计生的控诉与反思,及其对生命的虔敬与悲悯。 2012-10-12 14:49 来自网易微博 转发 (13) | 收藏 | 评论 (13) + 关注 草榴姐 : #榴言# 作为我朝特有的政策,“计生”已被践行至今,我没法儿从国家机器的角度对此进行迎合主流话语的种种善解人意的考量,我认为,当一个国家将其兴衰荣辱系于民生抽插之间,当计划生育被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反复坚决强调、残忍执行,这一国度已然永远无法得到救赎与超度。
1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获奖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运动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0-14 16:2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多少人感到意外,有多少人不了解莫言,有多少人不理解莫言。莫言是一部教材,莫言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莫言获奖对多少人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教育。 ---- 许培扬 莫言:饥饿使我走上创作之路 “……但饥饿使我成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长期的饥饿使我知道,食物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什么光荣、事业、理想、爱情,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有的事情。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因为吃我才发奋走上了创作之路。”——莫言 最近,我特别关注莫言获奖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在收集和学习中感触和感慨很多,对我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和反思,这与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和经历有关。我收集的资料如下,大家参考。 诺贝尔奖与巧克力关系图 2012-10-13 20:53 诺贝尔奖与巧克力关系图 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一篇研究论文:巧克力中富含黄烷醇,能够增强脑部活动能力;因此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的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就越多。图中有各国的表现,中国在左下,瑞士在右上。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11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莫言的第一篇博文 (拜读并推荐) 热度 3 2012-10-13 20:25 第一篇博文---- 莫言 (2009-12-24 17:04:16) 问候朋友: 我,莫言,一个很笨的家伙,老家伙。多年前我给一个公司打电话,听到接线生说:莫老头儿!当时我还不高兴,训了她一顿。现在,走到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74 次阅读 | 5 个评论 分享 莫言回答记者关于党派、政治、钓鱼岛等提问 2012-10-13 15:05 2012年10月12日下午三时,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高密市凤都国际酒店召开了媒体见面会,与国内外记者分享了获奖后的感受,并回答了在场记者关于党派、政治、钓鱼岛、莫言热等的提问,凤凰网文化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了报道。在记者会上,莫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57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点评莫言作品 2012-10-13 12:16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功不可没。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是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级大师,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读者,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莫言与葛浩文和他的学生雪莉·陈   葛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340 次阅读 | 5 个评论 分享 莫言:《蛙》中"蝌蚪"的原型是我自己 2012-10-13 09:41 主持人文坛: 这本书里谈到计划生育,其实也涉及到挺敏感的一些事情,当时你有没有担心?    莫言: 我想我作为一个作家,首先打动我的是姑姑这个人物原型,是她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而我也想到了,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最根本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14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莫言:80后90后看了《蛙》不可能无动于衷 2012-10-13 09:39 主持人文坛: 这本书里谈到计划生育,其实也涉及到挺敏感的一些事情,当时你有没有担心?    莫言: 我想我作为一个作家,首先打动我的是姑姑这个人物原型,是她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而我也想到了,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最根本的任务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25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莫言也是书法家 热度 2 2012-10-13 06:26 十分感谢莫言先生的书法作品,大家欣赏。 莫言的博客中有他的书法作品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72272373_0_1.html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57 次阅读 | 6 个评论 分享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介绍弟弟的情况 2012-10-12 22:28 老爷子今年70岁,访谈的文字都是经过细心准备的,来之不易。让我们对莫言家族表示敬意。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34 次阅读 | 1 个评论 分享 莫言挨批 热度 1 2012-10-12 15:53 为什么我批评莫言? 如果莫言只是孤案,其实他不值得认真对待,可悲的是他代表了当今知识分子的主流,我称之为“平庸的乡愿”。而“平庸的乡愿”,正是“平庸的恶”的帮闲。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224 次阅读 | 1 个评论 中国诺贝尔奖最牛的预言家 2012-10-12 15:18 丰子恺先生才是真正的预言帝! 进入21世纪以来,除了莫言,另外还有11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现在我们对他们做一个简短的回顾。 2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257 次阅读 | 1 个评论 分享 莫言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 2012-10-12 13:42 诺贝尔奖给莫言的褒奖是“魔幻现实主义”。这是一个专业化术语,能与中国语言相对应的大概有以古讽今、借古讽今。莫言故事的依托都是中国历史,且是离今天并不太远的历史。但,如果从历史层面说,莫言的故事在历史上或许并不真实,但在生活中历历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22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是莫言? 2012-10-12 13:17 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莫言获日本人大江健三郎提名 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莫言的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很有分量。从200位被提名作家中选出5位,瑞典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307 次阅读 | 21 个评论 分享 莫言作品阅读指南 热度 1 2012-10-12 12:32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诺贝尔委员会颁奖词 作家要获诺贝尔文学奖,必须有瑞典语版的著作吗?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回答过这个问题,瑞典学院的院士可以掌握欧洲德文、法文、英文、西班牙语等,只要是中文作家出版的上述几种语言译文即可。而且,评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65 次阅读 | 19 个评论 分享 女科学家俞君英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我的老乡感到万分遗憾! 热度 2 2012-10-12 10:38 女科学家俞君英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我的老乡感到万分遗憾!------ 许培扬 世界科学巨匠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诸暨人赵忠尧院士 http://baike.baidu.com/view/81606.htm ,实际上是真正要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女科学家俞君英又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都是诸暨人,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248 次阅读 | 4 个评论 分享 今日莫言 2012-10-12 09:52 国内报纸头版上的莫言 祝贺,莫言。 千言万语,尽在莫言。 高粱红了……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点左右,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0月12日国内报纸头版聚焦莫言。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71 次阅读 | 6 个评论 分享 莫言胜万言 2012-10-12 08:44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 、《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33 次阅读 | 8 个评论 分享 莫言说诺奖 2012-10-12 07:54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29 次阅读 | 13 个评论 分享 莫言获诺奖的中外评论 2012-10-11 21:51 中国作协对莫言获奖的贺辞 没有翻译陈安娜,莫言不可能获奖 “没有安娜,就没有莫言今天的成功。”8月27日,莫言曾在微博上表示,在瑞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59 次阅读 | 4 个评论 分享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公开露面 2012-10-11 21:27 莫言在高密凤都国际酒店贵宾接待厅举行记者发布会,获奖后首次公开露面。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拿到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觉得自己资历非常浅。现在有很多优秀作家,我排得相对靠后。” 莫言:接到获奖消息我正在吃饭 莫言说:“非常感谢大家跑到我们高密来。这本来是一个有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216 次阅读 | 6 个评论 莫言将获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 约合938万人民币 热度 1 2012-10-11 21:20 莫言将获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 约合938万人民币 按照诺贝尔奖章程,文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按照中国央行今日公布的汇率,1000瑞典克朗可兑换937.8224元人民币。因此,莫言文学奖奖金将近938万人民币。 快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家乡山东高密凤都国际酒店贵宾接待厅举行记者发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64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快讯】莫言即将在高密凤都国际酒店贵宾接待厅举行记者发布会 2012-10-11 21:02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公开露面 莫言正在山东高密凤都国际酒店贵宾接待厅接受采访,记者发布会马上召开。 【快讯】莫言即将在高密凤都国际酒店贵宾接待厅举行记者发布会。 当地时间11日下午17时,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249 次阅读 | 4 个评论 分享 莫言:获奖不能代表什么 2012-10-11 21:00 莫言:获奖不能代表什么 莫言11日晚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听到获奖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14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分享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举行 2012-10-11 20:20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举行 按照诺贝尔奖有关规定,所有获奖者将在12月10日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摩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纪念1986年去世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莫言:获奖不能代表什么】 莫言11日晚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听到获奖消息,我很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82 次阅读 | 3 个评论 分享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 热度 1 2012-10-11 19:14 莫言获奖理由: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报道,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莫言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204 次阅读 | 14 个评论 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还剩下不到4小时 热度 10 2012-10-11 15:49 今天晚上7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备受瞩目的大奖最终将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而此届诺奖的两个变化,让我们感觉这一国际评选离我们不再遥远,其一是中国作家莫言被传有望登顶,其二是央视首度受邀报道此届诺奖,而世界上只有三家电视台获准采访。 莫言位列2012诺贝尔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423 次阅读 | 18 个评论 分享 国家人均巧克力销量越大,诺贝尔奖得主越多 热度 2 2012-10-11 15:1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近日刊文称一个国家的人均巧克力销量与这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有密切关系。巧克力销量越高,获诺贝奖的人数越多。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弗朗兹·梅瑟莉(Franz Messerli),他认为有证据证明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140 次阅读 | 2 个评论 分享 诺贝尔奖,中国百年期盼!期待今晚的好消息 热度 1 2012-10-11 14:09 在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名中国人得奖。 这次诺贝尔文学奖会亲睐中国人吗?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日期是今晚7点,让我们一起期待! 多少华人作家与诺奖擦肩而过?莫言成夺奖热门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headlines/2012-10/11/c_113338313.htm nb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 | 201 次阅读 | 14 个评论 莫言最伤人的83句话 1.请不要假装对我好,我很傻,会当真的。 2.谁把谁真的当真,谁为谁心疼。 3.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4.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来过这里。 5.谁的寂寞覆我华裳,谁的华裳覆我肩膀。 6.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7.原来地久天长,只是误会一场。 8.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9.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 10.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11.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12.你是我猜不到的不知所措,我是你想不到的无关痛痒。 13.感情的戏,我没演技。 14.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15.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16.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怀念过去的我们。 17.离开后,别说祝我幸福,你有什么资格祝我幸福? 18.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19.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20.我不在乎你对我的不在乎。 21.我相信这个世界永远那么美。 22.习惯难受,习惯思念,习惯等你,可是却一直没有习惯看不到你。 23.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24.那些最终会让你陷进去的,一开始总是美好。 25.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 26.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27.有些事一转身就一辈子。 28.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 29.哀莫过于心不死。 30.我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也不需要别人知道。 31.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32.一个人只要不再想要,就什么都可以放下。 33.祈求天地放过一双恋人,怕发生的永远别发生。 34.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35.童话已经结束,遗忘就是幸福。 36.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37.生不对,死不起。 38.不被理解的弱小只好一直坚强。 40.不要依赖别人,是你还有人可以依赖的时候才说的出来的。 41.也许走得太远的代价就是寂寞。 42.我在怀念,你不再怀念的。 43.我怀旧,因为我看不到你和未来。 44.不要仗着我对你的好向我使坏。 45.不要骗我,你知道即使你的谎话我都会相信。 46.要离开,就请,永远别再回来。 47.和爱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讲心里话。 48.听悲伤的歌,看幸福的戏。 49.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 50.这个冬天没有给我惊喜…… 51.有些事一转身就一辈子。 52.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53.等待你的关心,等到我关上了心。 54.他的心早已变换了季节,而你还站在他许下诺言的那一天。 55.我在过马路,你人在哪里。 56.走完同一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57.想你的时候有些幸福,幸福得有些难过。 58.上一次微笑着入睡是什么时候? 59.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60.不幸的人才要更坚强。 61.幸福对我说,你还太小。 62.所谓最难忘的,就是从来不曾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 63.多谢你的绝情,让我学会死心。 6.4.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65.你走的那天,我决定不掉泪,迎着风撑着眼帘用力不眨眼。 66.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67.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68.鱼上钩了,那是因为鱼爱上了渔夫,它愿用生命来博渔夫一笑。 69.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 70.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71.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72.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73.不是不死心,是死不了心。 74.真心离伤心最近。 75.我想哭,可是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流泪了。 76.在原谅与绝望之间游荡,唯一的感觉是伤!伤!!伤!!! 77.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 78.喜欢一个人没有错,错就错在喜欢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 79.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你。 80.无法拒绝的是开始,无法抗拒的是结束。 81.等待.……也许并不容易;伤害……却轻而易举。 82.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 83.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换回来。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432 次阅读|9 个评论
此诺奖非彼诺奖 此莫言非彼莫言
热度 2 zhwy6441 2012-10-14 16:12
依据已故瑞典科学家、实业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生前遗嘱, 1900 年 6 月,诺贝尔基金会成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 5 周年纪念日,即 1901 年 12 月 10 日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该奖项在激励人类献身科学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该奖项以科学奖(物理、化学、生理医学)部分擅长,争议少;而其非科学奖(文学、和平、 1968 增加经济)部分并不擅长,争议较大。 1950 年,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主要著作《西方哲学史》。 伯特兰·罗素曾尝试着将人类知识分为三大类:可知(可以证确并证伪)的科学、半可知的哲学和不可知的宗教神学。 再简单些,可以分为科学和非科学。智者应该懂得,“非科学”并无贬低之意。 时光流转, 1955 年,中国“农民作家”莫言 ( 1955 年 2 月 17 日 -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作品《红高粱》等 ) 诞生。此前并不为人知晓的莫言先生,在把在 1986 年公开发表的《红高粱》以 800 元电影版权卖给了张艺谋,后者将其拍摄成同名电影,该电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主演, 1988 年获柏林金熊奖后,由此也获得些许名气。 时光再流转, 57 岁的中国军旅作家莫言本人,于20 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段历史并不复杂,却也不简单。 国人应该为莫言获奖欣慰,恭喜先生获奖。那是不平凡的事情。 但是,欢欣之余,国人也需要清醒:非科学部分的诺奖,与科学部分的诺奖,分量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差别很大。好似,同样是叫大学教授,差别可以很大一样。 不简单的莫言获奖了,莫言获奖也着实不简单。 真正的事情可能刚刚开始,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熊毕竟不是熊猫。金熊也不是。 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08-10/249195.html 余光中呼吁设世界性华语文学奖 对诺奖不以为然 2008-10-11 04:31 新华网 - 现代快报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32articleId=41362 国家主义 - 何新首页 老顽童说这回诺奖挺好玩 2012-10-13    http://hi.baidu.com/imyayo/item/0801981f398cb9238ebde4b2 《红高粱》背后的莫言是哪些元素和文字品格成就了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也许你可以透过它来了解 《红高粱》影评·原创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2_10_14_103506.shtml 一夜间洛阳纸贵 莫言作品卖断货 2012-10-14 09:42 6 http://www.news365.com.cn/zt/ylzt/myhnbewxj/zxbd/201210/t20121013_721327.html 莫言当兵时曾屡遭退稿 《红高粱》版权仅 800 元 日期: 2012-10-13 作者: 来源:信息时报  http://opinion.m4.cn/2012-10/1186848.shtml 林凌:莫言获奖 打破西方偏见的文化意识扭转 2012-10-12 17:47 林凌 观察者网 我要评论 (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a693a0102e0in.html 莫言与李敖的黄色小说 (2012-10-13 12:30:35)
1609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
热度 2 jydai 2012-10-14 12:34
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 2012 年最大的喜事!该死, 2012 年最大的喜事是十八大, 2012 年次大的喜事是莫言获奖! 中国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诺贝尔奖焦虑症,尤其是混蛋日本人近十年几乎年年抱回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后,尤其是我们天天喊“世界一流”却越来越不入流的时候,莫言获奖真像给我们一针镇静剂:老子也能像模像样像回人了!于是官方说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学者说“是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再加上前不久下水的辽宁号航空母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真的已经雄起! 尽管莫言还是原来那个莫言,获奖以后却“腰支体态与向日不同”,尽管中国还是原来那个中国,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就已经被西方接纳”(《环球时报》社评语)。莫言和中国从此都可以扬眉吐气! 这叫民族自信。 要是比较一下高行健和莫言获奖,官方前后两次比川剧变脸还快的模样, 瑞典诺贝尔委员会肯定会再写一篇洋文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要是能看到莫言获奖后,中国各色人等各种喜怒哀乐的神情,吴敬梓肯定要写《儒林外史》续篇。 近段时间有点忙,先将微博上的各条微博连缀在一起,聊聊《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等稍事空闲再来写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系列杂感。 (一)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中国学生写好作文后,交给几个洋老师打分。如果给坏孩子打了满分,就痛骂老师是傻逼;如果给乖孩子打了满分,就称赞老师好眼力。 (二)将莫言获奖解释为 “ 中国崛起的结果 ” ,将高行健获奖说成 “ 是西方的阴谋 ” ,这两种解释都是对两位作家本人的羞辱。 @E-magazine : 【转人民日报】 2000 年 10 月,中国外交部声明指出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把奖项颁发给高行健“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图谋”。人民日报发文《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高行健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指“瑞典文学院是一贯反动,一贯敌视红色政权,一贯敌视中国人民的彻头彻尾的反动组织” (三) 也是我们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还是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更是伟大英明领导的集中体现 …… @ 人民日报 : 【李长春致信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李长春 11 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作协副主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贺信中说,莫言获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他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四)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卑的同胞需要外面世界的肯定。官方和御用学者,把这个奖解释为我们文化政策的成功,解释为中国 “ 言论自由 ” 的象征,解释中国强大的体现, @ 张颐武 微博中甚至说 “ 莫言的得奖是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 ” 。 1913 年泰戈尔获奖也是印度崛起的结果吗?官员这样说我们可以理解,学者这样说让人大惑不解。 (五) 谎言升官,巧言有赏,花言邀宠,莫言获奖,流言成真,官言实诳,直言犯罪,忠言反 D—— 不适合于所有中国大陆同胞,只有 “ 讨厌的日本人 ” 才可能对号入座。 @ 斯伟江 : 巧言令色,莫言获奖,多言掌嘴,反言劳教。总有一款适合您! (六) 这不能叫 “ 打油诗 ” ,只能算 “ 打地沟油诗 ” 。莫言先生还是不要写诗为妙,以免我读了他的诗以后不想再去读他的小说。 莫言 : 打油诗赠重庆文友:唱红打黑声势隆,举国翘首望重庆。白蛛吐丝真网虫,黑马窜稀假愤青。为文蔑视左右党,当官珍惜前后名。中流砥柱君子格,丹崖如火照嘉陵。 (七) 这是梁简文帝 “ 立身先须谨慎,做文且须放荡 ” 的现代翻版,是外在行为和内心体验完全割裂的二元人格,既表现了莫言的滑头,也反映了莫言的无奈。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哪用得着这种卑微的生存技巧? @ 许纪霖 : 有自知之明的莫言,但对自己很宽容 @ 魏英杰 : 看了那么多莫言的评论,我觉得还是莫言自我评价准确:“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这应该就是莫言的生活哲学。 (八) 抄这一段没有指责莫言的意思,对他抄写延座讲话,对他愿意在现实社会中装 “ 孙子 ” 、在政治生活中装“懦夫”、在上司面前装“可怜虫”,我都能宽容和理解。他早年长期的军旅生活只学会了服从,而服从又违反他内心的价值,所以他认为对强权的恭敬需要更大的勇气。早年只翻过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现在只看过他的一些零星杂文和演讲,我对他的模糊印象是:有才气,无勇气。 @ 戴建业微博 : “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 (九) 胡锡进先生这条自鸣得意的微博,既侮辱了颁奖者瑞典诺贝尔委员会,也侮辱了获奖者莫言——好像瑞典诺贝尔委员会颁奖给谁主要是考虑轰动效应,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创作成就;好像莫言本人获奖也不是由于他的文学水平,是因为他身后有中国强大的政治背景。别秀,丢人! @ 胡锡进 : 这是我今天早上发的微博。我的预感是对的,秀一下呵。 @ 胡锡进 : 莫言今天还是有可能摘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是给他颁奖比给日本的村上春树更轰动,而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对轰动很在意。对中国人来说,的确要有“平常心”。文学奖有政治及“轮流坐庄”等多种复杂考虑,有点像“评先进”。若真胜出这是莫言个人的好事,祝贺他,但很难说这是中国的什么“突破”。 (十) 六十年以前宣布 Stood up ,六十年以后命令 Shut up ,这就是中国的进步和崛起! @ 许纪霖 : 终于开创了一个 shut up 时代了,恭喜诺奖得主 @ 闾丘露薇 : 接家人警告: Shut up , 不要乱评。好吧,到此为止。
个人分类: 杂谈|21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扯淡
cgh 2012-10-14 11:38
莫言扯淡 配对: 丰乳肥臀,莫言,红高粱 阳奉阴违,扯淡,黑社会 参考: 许培扬: 莫言作品阅读指南; 省政府拥有中原高速45.09%股份 专家:政府应代表社会公共 ; 杭州烟花大会事故致多人被炸伤 政府承诺赔偿 ; 思考题: 1、政府 错,还是代表政府执行的人的错? 2、政府 赔 ,还是进贡政府纳税的人来赔? 3、政府赚,还是控制政府钱袋的人去赚?
个人分类: 杂谈|2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的精神推手与人力推手趣谈
热度 1 hillside 2012-10-14 11:18
奥运选手的成功离不开教练的指点,影视明星的成功离不开经纪人的努力。 莫言,在获诺奖之前,在国内并不是一致公认的文坛领袖。他的作品的国内受众并不普遍。看过《红高粱》电影的人不少,但知道编剧是莫言的人并不多,更遑论去看原著了。那么,除了实力,肯定有相当程度的机缘巧合。 从见诸网络的一篇文字《揭秘莫言冲刺诺贝尔文学奖的幕后推手是谁?》(作者:葛维屏)(以下简称《揭秘》)的细心比对看,我相信莫言的精神推手或曰精神教父是前苏联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霍洛夫。此外,文章认为《静静的顿河》译者金人功不可没,金人的翻译用语独特而有魅力,给汉语带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丰富的意象。 文艺评论家此前普遍认为,莫言受到了马尔克斯等的深刻印象,然而莫言似乎并不认可。《揭秘》)引用了两段有趣的文字:1.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王德成在《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一文中说:“莫言自承他的创作受到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中国的福克纳和贾西亚﹒马奎斯的影响;前者诡秘繁杂的家族传奇叙事,后者天马行空的魔幻写实技巧,在他的作品里都有迹可循。”2.莫言在《我为什么要写〈红高粱家族〉》一文中说的非常明白:“有人认为我创作《红高粱家族》系列作品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这是想当然的猜测。因为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的汉译本1985年春天我才看到,而《红高粱》完成于1984年的冬天……”。 此外,国内外评论家往往也持与王德成教授类似的看法。我们对比可以看出,评论家们的推断可能有些虚脱。 有些令人吃惊的是:肖霍洛夫也是一个评价复杂的人物。据网络消息:“1928年,苏联出版了一部著作《静静的顿河》(又名《顿河静静地流》),这部书一问世便声名鹊起,作者肖霍洛夫年仅二十三岁,所以更加使人惊异。1939年肖霍洛夫写出续篇《顿河流回大海》,苏联人把这两部书合为一起,统称《静静的顿河》。《顿河静静地流》通过一个自卫军官的经历,描写了俄国的内战,其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和富有同情心的了解,加之情节曲折、场面生动,大为世人赞扬,也受到文艺批评家的赞赏。但在肖洛霍夫后来的作品中,看不到一点《静静的顿河》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或对人类的同情。由于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与其它作品大相径庭,因此苏联的知识分子长期怀疑他是否确实写过《静静的顿河》。但是,这一部《静静的顿河》是如此的杰出,足够让肖霍洛夫获得诺贝尔奖。苏联文学分析家维诺格拉罗夫也说,他肯定肖洛霍夫没有写过《静静的顿河》。当然,仅靠这些情况就否定肖洛霍夫不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也是不客观的,但对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合法性作一次公正和彻底的调查,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 莫言的人力推手也很有意思。他的作品的主要翻译者陈安娜的丈夫长期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行情,他称早就认为莫言的作品有问鼎诺奖的实力,因此极力建议妻子高度重视。马悦然也坦承,他已经翻译了几部莫言的作品,但是一只担心被说成直接推手而未敢出版。颁奖之后,马悦然称,终于可以交出版社了。尽管马悦然的莫言译作尚未出版,但他的支持态度可以想见。 陈安娜的背景信息是:瑞典翻译家。马悦然的学生,从事翻译现代中文作品,已翻译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 我们来看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莫言获奖后广受关注 瑞典媒体称其“一夜成名”》:”陈安娜的先生、旅瑞华人作家万之在瑞典得奖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死疲劳》很精彩,5年前当安娜刚拿到该作品时,我就对她说,你一定要翻译,这是本能拿诺贝尔奖的作品。安娜用了3年时间翻译该书,前后修改7-8遍,今年5月才出版。她的翻译打动了读者,也打动了文学院的院士们。万之多年来跟踪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了有关文学奖评选的专著。“报道还称:“近年来,马悦然教授也翻译了莫言的两部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等,但都没有发表。因为怕人据此推测莫言要获奖。他笑着说:‘今天晚上回家就可以拿给出版社发表了。’” 颇为幽默的是:尽管莫言始终想撇开与拒绝认可与福克纳、马尔克斯的传承关系,但评论家与写手们已经认定了。再来欣赏《莫言获奖后广受关注 瑞典媒体称其“一夜成名”》中的原话:“莫言通过幻想与现实的混合,历史和社会的融合,创造了一个让人联想到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的复杂世界。”在这一点上,莫言肯定是有口难言、百口莫辩了。 另据“风网”消息称:“除了陈安娜,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也是助推莫言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作为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级大师,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 至于其他方面的推手,我就不得而知了。据多篇网络文章的观点,我将之归纳为:莫言的作品合乎当前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审美爱好与审丑爱好。 按照区域相对公平原则,本届得主预计在东亚产生已是博彩公司公开的秘密。从国际形势看,中国人得奖的机会成熟了。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莫言的天时、地利、人和全齐了。诺奖既是莫言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098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判断莫言的文学成就?
热度 4 qiongfeng 2012-10-14 11:17
如何判断莫言的文学成就? 有一种对外行颇有吸引力的文学理论说:什么作品好,什么作品坏,只有写出好作品的人最有发言权。姑且称之为“作家权威论”。 面对“作家权威论”,我们不免要追问:那谁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呢? 根据“作家权威论”,唯一的答案是:只有写出好作品的人在“谁是写出好作品的人”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 这话可以作两种理解: (假设“甲乙丙丁······”都是“写出好作品的人”) 一 “谁是甲呢?甲最知道谁是甲。” 说“甲最知道谁是甲”,表示已经知道甲是谁。可原问题就是:谁是甲?在不知道甲是谁的情况下,说“甲最知道谁是甲”,是一句废话。 二 “谁是甲呢?乙最知道谁是甲。” 那谁是乙呢?根据“作家权威论”,可以有三个答案: (1)甲最知道谁是乙。这是兜圈子。 (2)乙最知道谁是乙。这是一句废话。 (3)丙最知道乙是谁。可谁是丙呢? 如果不想兜圈子,也不想说废话,唯一的答案是:丁最知道谁是丙。 可谁是丁呢? 如果不想兜圈子,也不想说废话,就只能一直倒退到第一个写出好作品的人。 可谁是第一个写出好作品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又是谁最有发言权? 根据“作家权威论”,唯一的答案是:只有第一个写出好作品的人在“谁是第一个写出好作品的人”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简言之,只有X最知道“谁是X”的答案。这又回到最初的废话。 结论:“作家权威论”,不是兜圈子,就是说废话。寄言众外行,莫再宣传它。
1693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言之“干货”
热度 3 刘全生 2012-10-14 11:01
博主:说实话,小说我只看过近百篇那种“一分钟”的,和几十篇几分钟的和几小时的中篇,和可能屈指即可数(不知要不要劳驾脚趾头)的正儿八经的长篇小说。究其原因,或许是没那份耐心享受被作者云里雾里绕来转去的玩弄,或许是急于从中攫取、抽检、提炼一些自己觉得有用、有情、有意的能感动自己、能启发自己、能引起共鸣的“干货”。以至于至今为止形成自己的一个窠臼,不看长篇小说、不看电视剧,当然也是怕耗费太多时间的考量。而且仅仅看看一些短文,只言片语,或散文或杂文的,发现自己也没缺失什么,可能更多是自我感觉吧。但随着年龄增长,接触人事物的经历增加,回忆反思一些过往,总觉得自己还是缺乏一些必须的细腻,或许是长篇小说看少的“恶果”吧!呵呵 莫言拿了“热被窝奖”,我也围观着,思考着,汹涌而来的新闻旧辞肯定是毁誉参半,而在具有“文人相轻”传统的中国文学界,更是“树大招风催”了。但我更想去了解一下这个大师身上有哪些“干货”,值得咱借鉴学习领悟的。索性今天看到一个记者的博文:八年前对莫言老师的一次采访,稍后附上全文。感觉莫言获奖纵有人不服,但给他也不怨,他的才情我不知,但他的心态我感觉符合“热被窝奖”的那个范! 另外来点冷思考:莫言拿了奖,就如刘翔拿了奖,似乎都是现状下文学(或者说中文的语文)和体育(或者说民间的运动)的北辙啊。 附上访谈录:我以蓝色标注了一些我认为的“干货”,就不铺开注释了。 莫言:让记忆说话 文:术术-新京报    出道 带着高密上路   1976年,莫言离开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参军了。从此,高密成为他的记忆。这个记忆一直跟随着他,并成为他的小说中一个标志性符号。参军5年后,莫言在保定《莲池》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莫言说:“那之前,我曾经给很多地区级的刊物投过稿,《莲池》也投过很多次,但从没有发表过。”第一次走进《莲池》编辑部,莫言看见房间的中间是一只笨拙的大煤炉,桌面铺满灰尘,“虽然跟想像的不一样,还是觉得那个地方很神圣。”编辑毛兆晃说:“看你的文笔,我们还以为你是一个女作者呢。”那时候的莫言受孙犁的影响很大,小说是抒情的散文笔调。他说:“小说写春天的雨夜一位少妇怀念在远方当兵的丈夫。”此后的莫言在河北省《长城》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雨中的河》、《民间音乐》、《岛上的风》等。1983年《售棉大道》被《小说月报》选载,这时莫言已经成为省内的知名作者。    成名 激情四溢的军艺   1984年,为了上军艺莫言拿着自己的小说,走进了北京城。“进城后,不会坐公共汽车,左顾右盼,胆战心惊。”报名的时间已经过了,莫言在军艺见到了文学系老师刘毅然和主任徐怀中,留下了自己的小说。过了段时间莫言打电话过去,刘毅然就说:“行,徐主任看了你的作品很高兴,你赶快准备文化考试吧。”   9月,莫言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那时候的莫言是个不知名的小作者,而他的同学李存葆、宋学武、钱钢、李荃,都得过全国奖,李存葆已经写了轰动全国的《高山下的花环》。“ 个别同学对我很蔑视,经常嘲弄我。我心中不服气,觉得自己能写出很好的东西来,但写什么、怎样写,我也不知道 。”   仿佛一夜之间茅塞顿开,乡村、童年、故乡进入了莫言的小说,浮华矫饰被扬弃,记忆开始说话。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白天上课,早晨出操,夜晚躲到寒气逼人的大教室里,穿着大衣,戴着棉帽,写出了《透明的红萝卜》、《大风》、《石磨》、《爆炸》、《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十几部中短篇小说。在被导演霍建起改编成电影《暖》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军艺使我的创作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我明白了只有跟别人不同,才有可能冒出头来 。”   1986年,莫言把他的小说《红高粱》电影版权800元卖给了当时的摄影师张艺谋。1988年,张艺谋的同名电影《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奖。“当时,我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供销社仓库里写作,我一个堂弟跑来,摇晃着一张报纸对我大声喊叫:‘《红高粱西行》!《人民日报》整整一版!’”   1988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北京街头,莫言听到一个小伙子大声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    巅峰 终结家族小说写作   1995年春天,继《天堂蒜薹之歌》、《酒国》等重要作品之后,83天,莫言完成了他最具争议的作品《丰乳肥臀》。“1993年母亲去世之后,我一直想写一部关于母亲、生殖、大地的厚重小说,《丰乳肥臀》写完以后觉得如释重负。”在《丰乳肥臀》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丰乳肥臀》出版之后,莫言从人民大会堂领回了10万元的一个文学奖。跟着获奖一起来的是激烈的争议,有人说这是杰作,有人说这是垃圾。今天莫言说:“我觉得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你如果要了解我的文学世界,应该看看《丰乳肥臀》。”   这是莫言一部总结性的小说,从此,他结束了从《红高粱》开始的高密东北乡家族小说的写作。2001年,莫言出版了《檀香刑》。2003年,出版《四十一炮》。莫言说:“当年,一个晚上写过3个短篇,现在写东西慢了,《檀香刑》前前后后拖了几年才写完。”“每一部作品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些新的变化。”莫言说这是写作变慢的原因之一。 莫言:我的写作还可以成长 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    新京报:如果让你在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时候,说一句最想说的话,感谢一个最想感谢的人,你会说什么呢?    莫言: 最想说的就是“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这也是我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好多遍的话。与这句话意义有关的就是“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这也是我父亲反复教导过我的。   在我的文学道路上,帮助过我、扶植过我、对我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很多,我不好从中选出一个来。但我在心里,一直在念叨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恩情和友谊,是支持我写作的重要力量。    新京报:你这些年来获得的大大小小的奖项,作为一个记者我已经无从统计了,获奖和你的写作之间形成一种什么关系?    莫言: 尽管说了实话会显得很不近人情,但我还是要说, 得奖和写作,真的没有什么关系 。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作家,第一不会也不应该把得奖当做自己写作的动力,第二,得奖并不会使他的小说变得好起来。已经写出来的小说不管得奖与否,是好是坏,已经无法改变。还没写出来的小说,甚至必须与得奖小说大唱反调,才会有价值。 黑色老树 抽出绿枝    新京报:这次的获奖作品《四十一炮》是你的第九部长篇,你说过在过去的作品里,了解你必须要读的是《丰乳肥臀》,《酒国》在形式的实验上做得比较成功,而《红树林》是没有找到感觉的作品,对2003年的这部《四十一炮》你自己是如何评价的?    莫言: 让作者评价自己的作品,是一个残酷的问题。但我也不忍心不回答你。博尔赫斯说,写出来的作品,一旦发表了,就尽量把它忘记。我没有博尔赫斯那样彻底,所以对《四十一炮》还是有点印象。《四十一炮》是一部成长小说,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这部小说写了一个“炮孩子”叙述自己的成长并在叙述中成长,第二层意思是说,这是我的写作成长过程中的一部作品。   这样说立即就面临着被讽刺挖苦的危险,一个写了二十多年的人,他的写作还可能成长吗?一个年近五十的人还可能成长吗?这是多么荒诞和无知啊!我也看到过一个年轻人写的文章,题目叫做“莫言老树抽新枝”。他的文章是在讽刺我老不知趣,但我看了这个题目大为感动。我马上联想到了意象派诗人庞德那首著名的《地铁车站》,“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可以摹仿着写一首《莫言新作》:“嘈杂吵嚷的《四十一炮》:黑色老树上抽出的绿枝。”———这个评价可是够高的了, 自己夸奖自己,有时候也很必要 。    新京报:你认为自己的写作一直在成长,而且再成长的可能性还非常大。    莫言: 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事件。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们村子里一户人家,儿子被炮打死了,儿媳也因病去世,撇下一个男婴。姥姥把这个男婴抱去抚养,最后,这个老妇人的乳房竟然又神奇地恢复了分泌乳汁的功能。山东籍作家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里有这样的情节,马尔克斯也讲过类似的故事。本来我在写《丰乳肥臀》时要使用这个情节,因为别人用过了,只好放弃。可见,这种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的。所以,我说我的写作还有可能成长,就不完全是在说梦话。 肉是象征 又是食物    新京报:“四十一炮”是这部小说章节的划分方法,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罗小通又用四十一颗炮弹炸死了老兰,41这个数字的用意何在?“炮”的意思是什么?    莫言: 《四十一炮》的章节划分,现在看来,有人为的痕迹,这里边有巧合,也有削足适履。小说中过分精巧的结构,其实有技巧至上的塑料气味弥漫其间。司马迁说“大盗不动干戈”,巴金说“ 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没有技巧 ”,这是值得我检讨和反思的。  至于“炮”,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吹”,或者是“侃”,“少年侃”,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小说可以归类到“少年侃”里,样板是那部《麦田守望者》。我惟一可以沾沾自喜的是《四十一炮》的叙事是在虚与实两个层面上穿梭游弋,而《麦田守望者》始终固守在现实的层面上。    新京报:在《四十一炮》里,你通篇描写了主人公罗小通对肉的迷恋,我想在这部小说里肉不仅仅是肉,那么“肉”是什么呢?    莫言: 肉是肉,也不是肉。肉和灵,是互相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对立统一。肉又是欲望,是人的本能,但精神的升华总是建立在本能和欲望的基础上。肉是象征,又是食物。我在写的时候,只是感到这个“肉”是一个丰富的意象,至于其中的内涵,那就不需要我来解释,我的解释,实际上是为自己画地为牢的愚蠢举动。    新京报:在这部作品里你选择了罗小通这样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故事,你小说好像经常从孩子的视角来讲故事,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叙事方法?    莫言: 说句投机取巧的话: 不是我选择了这个视角,而是这个视角选择了我 。 “煞有介事” 区别时尚    新京报:以前说到《檀香刑》的语言选用了可以朗诵的口语的方式,而在谈到《四十一炮》这部小说的语言的时候,你使用了“煞有介事”,是什么意思?    莫言: 涉及小说的声音,这问题很复杂,我曾经想过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也曾经看到过上海一个评论家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但最终是触到语言、意识、思维、思维材料等许多非常专业的概念的墙壁上而懵头转向。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经听过一部在广播电台连播的小说,感到非常好,但把这部小说买来阅读时,感觉非常差。也就是说,播音员的声音,可以给一部平庸小说增添许多光彩。但有些在文本上看很好的小说,未必适合朗诵。我写《檀香刑》时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韵文,其意是想和当下时尚的那种翻译小说腔调区别开来,是想 用自己的腔调说话 ,并不是要让电台去连播。   至于《四十一炮》中叙事主人公的腔调,那就是一种炮腔炮调。其实,故事的讲述者,都是“煞有介事”。你不“煞有介事”,如何打动读者? 《丰乳肥臀》清算人生    新京报:在你的作品里最有争议的恐怕是《丰乳肥臀》了,但是你多次谈到它是你最重要的作品,为什么这么看重这部作品?    莫言: 这部小说,我之所以看重,主要是因为,我的小说,大概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是《十三步》、《酒国》这条路线,技术至上,超现实的成分很多,将社会性的内容深藏其中。另外一条路线,就是《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这样的小说,注重地域、环境、历史、家族、命运等比较传统的小说因素。  《丰乳肥臀》是沿着《红高粱家族》路线发展下来的那种小说的一个总结,这里边有比较多的我的人生体验和故乡、家族等原始素材,是对自己进行清算的一种写作方式。    新京报:《丰乳肥臀》出版以后,遭到很多强烈的批评,可能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看懂你要表达的东西?据说,最近又新出了增订本,你做了哪些修订?    莫言: 至于别人是否看懂,那是别人的原因。写作过程,其实就是《诗经》上说的“嘤其鸣兮,求其友声”的过程。《红楼梦》比《丰乳肥臀》好九千九百九十九倍多,但我十几岁时,根本看不进去。比起《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对于一个野孩子来说,《红楼梦》那是太不好看了。  《丰乳肥臀》修订本,主要是把过分累赘的地方做了删改,语言上做了加工,章节上重新划分。 残酷作家 温柔欲死    新京报:很多人评论你的小说写得过于残酷,像《檀香刑》我确实只翻了几页,就不敢看了。    莫言: 我知道你根本就没看过《檀香刑》, 你是人云亦云 。因为,《檀香刑》中被人认为是“残酷”的那些描写,是到了书的二百多页之后才出现的。“记者从来不看书”,你们看不过来,这可以理解。而不看书又要评书论书,这是你们的职业需要,也可以理解。   这是半开玩笑的话,你不要认真。但你发表时不要删去这段,因为这很好玩,是我作为被采访者的一次温柔的反抗。我们这些作家,被你们这些记者,像橡皮泥一样,捏了几十年,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几句反驳的话,希望你们也有点雅量,不要删改。    新京报:我是当代小说忠实的读者,你的小说我当时确实翻了,但我确实没有看下去,就是觉得语言很嘈杂,还有就是觉得太残酷,看了会很长时间心里不舒服。    莫言: 那让你来采访我,真是难为你了。   接着说,我们家乡有句老话,叫做“猫头鹰报喜———坏了名头”,意思是说,即便猫头鹰报告的是喜事,人们还是不喜欢它。也有人说,“一次为盗,终身是贼。”我写了几个残酷情节,就成了残酷作家,你没看到我小说中那些温柔得要死的情节吗?   从人性的角度讲,每个人,其实都是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三位一体。我相信当年在菜市口处决戊戌六君子时,那观刑的人山人海中,大多是可以用善良来定义的百姓。但那些刽子手,之所以要那样夸张地表演,就是为了满足这些善良的看客的需要。而那些受刑人,之所以能够那样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其中也有为了看客而表演的成分。这样,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就是一种合谋的关系。   我这样写,是希望人能认识自己。回家问问你爸爸,让他给你讲讲文化大革命时,有多少善良的百姓,变成了残酷的帮凶。当然,在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背后,还站着一个集团,这些人,是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共同的主人。    新京报:有一位作家说,我们总是书写人性,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是我们的小说里是不是应该有人性的理想,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莫言: 我的小说中,当然也写了理想和希望,《檀香刑》中,所有的人都死了,但我让那个身怀六甲的孙眉娘活了下来,这难道还不是理想和希望吗?我曾经在小说结尾处写上过“让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样的理想之歌,可惜让编辑删去了。真是遗憾,他们的武断,毁了我理想主义作家的名声。 城市局限 怕谈思想    新京报:你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涉及了你的故乡山东高密,你觉得在你的写作中故乡是什么?对于你的写作这个资源是无限的吗?    莫言: 现实中的山东高密,和我小说中的山东高密,基本上不是一个地方了。至于写作中的故乡,实际上是关于故乡的记忆,而不断地回忆自己的记忆的过程,就是创造故乡的过程。  至于所谓资源,好有一比:假如故乡是一片树林,而树上的鸟是资源,那么,总会有鸟飞来飞去。今天飞来西伯利亚的天鹅,明天也许飞来马来半岛的金丝燕,当然也允许东京的乌鸦前来筑巢。    新京报:你是否想过题材上的突破,比如你已经来北京这么多年,你是否能够关注城市人的焦虑和困境?    莫言: 我生活在北京,从户籍管理的角度来看,也算北京市民。但我内心里不敢把自己当成北京人。城市人的焦虑和困境,我大概地知道一些,但我并没有去研究,这是我的局限。    新京报:你谈到过自己很怕谈思想,思想很可怕,你觉得一个作家可以不靠思想来写作吗?    莫言: 看起来今后我应该改变说话的方式,不应该使用这种反讽的腔调。一个作家,不可能没有思想。连智力障碍者也有自己的思想,连大猩猩都有自己的思想。我怕谈思想,一是怕那种向组织汇报的所谓“思想”,二是怕在小说中 说教,或者在文章中冒充思想者把许多简单问题复杂化 。   真正有用的思想其实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大实话 。孔夫子算不算有思想的?但一部《论语》,里边全是大实话,根本没有故弄虚玄。我看了某些所谓的“思想者”的文章,感到他们实在是欺负读者,他们不喜欢说通俗的话,他们从来不把狗屎说成是狗屎,非要说成是“狗,也就是DOG的排泄物”,这很优雅,但多么麻烦。  另外,我不喜欢看那些摆出一副“思想者”姿态的人,一摆姿态,立刻露馅。“思想者”是罗丹的著名雕塑,安放在一个露天的公园里,背对着马路。从前面看这件雕塑,那是“思想”的姿态,但从后边看,那就是一副“刚刚完成了一个排泄排泄物的过程而寻找揩拭物”的姿态。———这是一个在法国开旅游公司的中国小导游说的,尽管我们给予了他很猛烈的文化抵抗,但回头一看,也只好无奈地承认,那姿态也真是挺像。
个人分类: 随感杂想|39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大还是县长大?
热度 6 pukin 2012-10-14 10:50
博士大还是县长大?
下面的视频是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先生在2005年,香港公开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一个公开演讲。这也是莫言先生对文学的一个完整表述,肯定比莫言最近一系列的诺奖感言更真实和充分。 莫言先生演讲很实在,而且灰常幽默,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 授予莫言名誉博士学位的理由是:莫言不但小说技巧高超,而且向中国同胞及世界各地的人展露中国农村腹地的完整生活面貌,成就出众,授予莫言香港公开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莫言在演讲时说,他几个月前就知道了香港公开大学要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父亲问他:是博士大还是县长大?莫言幽默的回答:相当于副县长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说官做的不小了。 对于自己的外语水平,莫言自嘲,说跟老葛学过一个厕所的英文单词,但也忘记了 莫言的文学梦是从为将来能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的!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9279 次阅读|9 个评论
莫言获奖与国家情报
热度 2 bfzhao2001 2012-10-14 10:39
莫言获得“炸药”奖后,披着高雅文学的外衣推广封建与裸露文化,可以在中国大行其道了。中国的很多弱智们会亢奋起来。 ————莫言获奖表明,在肢解和损毁一国国家体系方面,美欧情报机构可谓处心积虑,敢于玩、玩的好、玩的精!
个人分类: 情报学|25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莫言获奖证明当今应试教育的失败!
zhongwen123 2012-10-14 10:27
莫言获奖证明当今应试教育的失败!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大奖不是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而是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彻底失败!我之所以要这样说,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莫言的成长经历吧。 莫言于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加入解放军。从参军的第三年开始,莫言开始给战友们上课。这事儿看起来蛮不靠谱!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啊!他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莫言因为自学成材和在《莲池》等杂志有作品发表,被所在的部队保送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文学专业。1989年, 莫言因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从而再次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学习并于1991年获文艺学硕士学位。莫言研究生毕业后由于自己的勤奋和好学从此走上了一条成功的文学家之路,先后发表了《丰乳肥臀》、《红高粱》、《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有影响力的作品。莫言最终于2012年10月11日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大奖。 从莫言的成长经历中,我是多么地羡慕他。 莫言好幸运,他没有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初中和高中学习经历! 莫言好幸运,他没有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中考和高考经历! 莫言好幸运,他没有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考研经历! 请让我们来大胆地设想一下。 假如莫言惨遭了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初中和高中教育,假如莫言惨遭了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中考和高考升学考试,假如莫言惨遭了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考研考试,莫言不但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相反地是他只能过早地成为中国教育的牺牲品! 我只惨遭了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初中三年级和高中的教育,我只惨遭了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中考和高考升学考试,我一进高中就因体弱和过度的紧张得了怪病,我一考上大学就因身体基本被搞垮而基本成为了废人,我一大学毕业就因身体被彻底搞垮而彻底成为了废人啊! 我有一位同学,他身体强健,初中毕业顺利地考上了重点高中,高中毕业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本科,大学毕业顺利地被保送读研究生而自愿放弃去工厂参加了工作,工作没有几年就因生活、工作、个人婚姻问题的多重打击而过早地得了精神病!他惨遭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应试教育的残害而过早地成为了废人一个啊! 重庆开县人民医院有一位副院长的儿子于1979年拼命考上了大学本科,1982年时就因身体被高考拖垮、患了重病而被迫退学回家治病。医生说他的病是治不好了,他这一生就这样被考大学给毁掉了,真是可惜又不划算!他惨遭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应试教育的残害而过早地成为了废人一个啊! 据我的一位同事讲,他有一位邻居拼命考上了大学本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一家效益不错的工厂工作,一到工厂就喊身体不行了无法去干繁重的技术工作,只好在一个较轻的岗位上干着,在家里人的帮助下免强成了家,在单位上没有工作几年身体就差得只好去守工厂的大门,大门没守几年老婆就嫌他不行而离他而去,人才四十来岁就只好病退休息了!他这位邻居惨遭中国现在这种伤人致残致废的应试教育的残害而过早地成为了废人一个啊! 试看深受应试教育残害下的中国,有哪位高考状元最终成为了国家著名专家和国家学科带头人?! 试看深受应试教育残害下的中国,我们的应试教育又为国家这培养出了哪位有着世界影响的杰出人才?! 在应试教育的残害下,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大学没有为国家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才啊!!! 呜呼,快也哉:莫言获诺奖的事实宣布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彻底失败!
1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获奖,实至名归
热度 4 gzchengzhi 2012-10-14 10:03
  首先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获奖也称得上是给了“钱学森之问”一个答案,给九泉之下的钱老一个很好的交代——这就是中国不缺人才,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像诺奖评选委员会那样去发现她们。   其次,为何莫言获奖实至名归?我觉得这是因为莫言的作品脱离了东亚文化中那种追求华丽的表面,却离文学艺术的本质越来越远的现象。   毫无疑问,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文学家,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证实了这样的事实。我们有四大名著,我们有《史记》这样的辉煌巨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并没有激发后人的创造力,去超越它们,仅仅造就了一大批模仿者。优秀的汉字文化最后被统治者认可的“集大成者”却是“八股文”,并没有如同西方文化那样,激发出国人对科技的思考。   我阅读莫言的作品,体验到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挖掘和升华。遗憾的是我们科学网上博主阅读莫言作品的并不多,因此我这里就用大家比较熟悉的《红高粱》为例来分析一下,达到“科普”的目的。   完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红高粱》里面已经没有了过去一些作品中的那种“高、大、全”的东西。作品中的主角是“我爷爷”、“我奶奶”等,主角都没有名字。这反映的是佛洛伊德理论中的所谓“恋母情结”,而这种“恋母情结”则是各种神话故事能够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并得以流传下来的动力。而如同与“女娲补天”之类神话的相互联系,则让人体验到人性的美和神圣。   其他的情节包括土匪抗日、社戏等情节,都有这样的出发点。正是因为这种触及人性本质的描写,对于那些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人士而言,莫言的作品是有些粗俗的,然而如果你仔细阅读过了,你最终还是会同意他的观点,并欣然与之“共舞”——这正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然,文学作品中佛洛伊德这些理论的应用,与自然科学中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不同,它不需要利用严密的数学公式来进行表述,它是作家在自己的心灵状态非常适合创作的时候一气呵成的。当作品完成以后,人们才发现原来作品之中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涵。   反观另一些“作家”的作品,要么是为了服务某些权贵而为之;要么就是附庸风雅,模仿名著之作。   第一种“作家”,全世界都有,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原因可能跟作家的生活清贫有关系,通过服务权贵,可以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使得自己至少衣食无忧。然而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作家自然不会有什么震撼人心的好的作品的出现,最多也就是因为没有获奖,有人替他/她喊冤而已。而对于第二类“作家”,这让我想起了深圳的山寨手机。其实开始做一下山寨手机,也并不是坏事,毕竟国内有需求。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已经占领了那么多市场了,这些山寨手机却最终没有“乌鸡变凤凰”。在这些山寨企业中,并没有出现如同“三星”那样的企业。看来“山寨”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至少还缺少一点什么。
4241 次阅读|8 个评论
莫言将迎接哪些荣誉?
热度 1 skylark1981 2012-10-14 09:23
1. 春晚来了,肯定登陆春晚。网上已经有预言。 2. 小说节选大量选入中学课本。网上已经有预言。 3. 当大官,比如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进入中央高层。 4. 在今年可以获得国家领导人接近。 5. 所有媒体大肆报道他的事迹。 6. 他的家将被作为文物保管,作为旅游景点开发。 7. 北京户口立刻解决。 8. 清华北大等高校聘为荣誉教授,或者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9. 小说销售量有一个数量级的增长,收入大增。 10. 莫言现在所居住地挥想法设法留住莫言, 或者得到地方政府奖励。 11. 莫言家人如果有困难可以得到政府立刻解决。
3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莫言: 不后悔抄写延安讲话
热度 2 JRoy 2012-10-14 06:53
12日下午15时许,莫言在高密老家召开媒体见面会,会见到访的数百位记者。 法新社:我是法新社的,谢谢,首先恭喜莫老师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的一些艺术家说莫老师和共产党的关系有些密切,比如说你抄写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一个艺术家说,莫老师站在权力的角度去谈社会。我想问莫老师对这样的评语有什么看法? 答:所有的批评,从他们的角度来讲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对我来讲有的是没有道理的。难道抄写了一个《延安讲话》就是不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吗?我上个月在上海也正面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当时有一个日本的作家叫阿刀田高先生,我们访谈的时候说过,他知道文学是干什么的和为什么的,其原因是因为他读过毛泽东在延安做的讲话,然后他立即问我,你对这个讲话怎么看?我说这是一个在网上炒了很久的问题,也是我挨过很多骂的问题,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失落的,因为我觉得毛泽东这个讲话是一个历史文献,有历史的必然性,而且这样一个文献在当时那种社会历史的背景下,对于推翻腐朽的政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今天再来看这个讲话会感觉到它有巨大的局限,这种局限就在于这个讲话过分地强调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过分地强调了文学的间机性,而忽略了文学的文性。 我们这批作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延安讲话的局限,而我们所有的创作都是在突破这个局限。我相信有很多批评我的人是没有看过我的书的。如果他们看过我的书,就会明白我当时的写作也是顶着巨大的风险,冒着巨大的压力来写的。也就是说我的作品是跟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作品大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突破这个讲话的限制,并不意味着我把这个讲话全部否定了,因为我认为这个讲话还有它合理的成分。比如他讲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他说你不能老是唱下里巴人,还要有阳春白雪。讲民间艺术和外来艺术的关系。讲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他讲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他讲作家为广大的工农兵服务的概念。这些东西我还是认可的。因此我抄了这个讲话。而且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我这个人是比较模糊的,而且比较麻木,我不像某些人那样有那么敏感的政治嗅觉。我觉得要出一本书,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让我抄一段,我就抄一段。后来这件事情出了这么多批评的意见和辱骂的意见,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但是我抄了,我不后悔。我觉得我抄这个讲话和我的创作没有什么矛盾,因为我抄它,是因为它里面有割裂的成分。我突破它,是因为它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创作的需要。 你刚才讲我们这个体制和共产党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奖,不是政治奖。诺贝尔文学奖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评价一个作家的创作,是根据它的文学的气质和文学的特质决定是不是给他奖项。在诺贝尔的历史上,像萨特,就是你们法国的共产党员。像肖洛霍夫是苏联的共产党员,他们的作品依然是经典,依然在被千百万人阅读。我在中国工作过,我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里面写作,但是我的作品是不能用党派来限制的。我的写作从80年代拿起笔来,很明确的,站在伦理的角度上,写人的情感,人的命运,早已突破了阶级的和政治的界限。也就是说我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 很多人认为我和共产党的关系比较密切,就不应该获得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这也是很难有说服力的。这一次瑞典文学院把这个奖授给了我,我觉得这是文学的胜利,而不是政治政权的胜利。如果说是政治政权的胜利,那我只能是不能得这个奖。我得了这个奖,说明瑞典文学院比发这些议论的人要高明。这是一个文学的奖项。 再一个问题是跟共产党的关系密切和不密切,有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呢?用什么来衡量密切?我也知道很多网上批评我的人,他们本身也是共产党员,他们本身也在体制内工作。有的人甚至在体制内获得了很大的好处。他们就认为我就是和共产党关系密切,他们不密切吗?这个我觉得也是莫名其妙的。我的一个观点是作家是靠作品出发的,作家的写作不是为了哪一个党派服务的,也不是为了哪一个团体服务的。作家的写作是在他良心的指引下,面对着所有的人,研究人的命运,研究人的情感,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这些人读过我的书,或者是在座的朋友读过我的书,就会知道我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向来是非常凌厉的,非常严肃的。我在80年代写的,比如说《酒国》、《十三步》、《丰乳肥臀》这些作品,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社会上我认为的一切不公正的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所以如果仅仅认为我没有上大街去喊口号,仅仅以为我没有在什么样的声明上签名,就认为我是一个没有批判性的,是一个官方的作家,这种批评是毫无道理的。 related 201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百位文学艺术家手抄珍藏纪念册》一书。参加抄书的一百人是: 贺敬之、铁凝、陈忠实、王蒙、莫言、二月河、张平、翟泰丰、高占祥、李存葆、严良堃、贾平凹、吉狄马加、冯骥才、李希凡、海岩、玛拉沁夫、王昆 周巍峙、刘大为、朱奇、冯德英、丹增、黄亚洲、蒋子龙、唐浩明、叶兆言、周克玉、梁晓声、黄济人、秦文君、赵玫、周大新、范小青、毕淑敏、张海迪、何申 李佩甫、关仁山、刘醒龙、刘庆邦、陆文虎、白刃、叶延滨、朱向前、叶文玲、王树增、 韩少功、赵本夫、周梅森、顾骧、苏童、徐光耀、叶辛、刘恒、周国平 张笑天、马识途、卞毓方、池莉、陆天明、张洁、刘玉民、柳建伟、谭谈、王巨才、葛文、杨益言、严阵、冯苓植、熊召政、陈祖芬、郑伯农、孟伟哉、苏叔阳 黎辛、邓友梅、王朝柱、徐贵祥、杨红樱、徐怀中、束沛德、王火、麦家、谢铁骊、阎肃、胡可、汪国新、田华、王晓棠、刘兰芳、郭汉城、李国文、徐沛东 梁衡、于蓝、于洋、秦怡、王立平、何建明
个人分类: 娱乐新闻|2487 次阅读|7 个评论
硬着头皮读莫言
热度 3 benyang22 2012-10-14 02:50
以前听说过莫言的名字,也会把他跟余华混起来。但是他们的作品都没有读过。 如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想起来家里有一本《红高粱家族》。人家得了奖,总不能不看他的书吧。今天星期六,静心坐下来,看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看了两分钟,就觉得看不下去。又不忍心放下,总得给诺贝尔一点面子,于是翻到书的后面,看看有什么吸引我的情节。翻了两个小时,没看到什么让我放不下去的地方。得到几个零星的印象:父亲,母亲,余司令,奶奶,日本鬼子的马刀,杀人的场面,遍地的尸体,成群的吃尸体的狗,不尽的高粱地。完全没有幽默。是不是在苦难中,贫穷中,动乱中的人都不爱开玩笑?书中从头到尾都是匪气,蛮气,杀气,土气,勇气。看不到语言的智慧,都是一些场面上和感官上的直通通的描述。故事情节非常的凌乱,没有链接,没有悬念。看不到让人感动的男女情爱性爱。严歌苓的作品都以美女为中心,《红高粱家族》则充满了原始男性的荷尔蒙。 当然我只是一个读者,甚至还谈不上文学爱好者。小说我是爱看的。小时候拿起《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以及这几年看严歌苓和六六的小说,都有过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的辉煌记录。看《红高粱家族》,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也许我是一个水平很低的小说读者。我相信莫言是很有文学成就的。诺贝尔的评奖委员不是白痴。莫言的小说在国内国外都很畅销。 我只能说,莫言的东西,is not my cup of tea.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2974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言《蛙》的阅读及诠释,附全书
热度 1 yue 2012-10-13 23:16
蛙.doc 蛙 张檀琴导读: ... 2 编者言:中国现代生育史 ... 3 莫言年谱 ... 4 简介 ... 4 第一部 姑姑 ... 9 尊敬的杉谷义人先生: ... 9 1 煤饭 ... 10 2 大爷爷 ... 14 3 姑姑 ... 18 4 姑姑接生我 ... 21 5 为牛接生 ... 23 6 飞行员姑父 ... 28 7 姑父叛逃 ... 30 8 酒 ... 33 9 红色木头 ... 36 10 饥饿 1961 . 39 11 割腕 ... 42 12 生育高潮 ... 43 13 烂梨 ... 44 14 圣旨 ... 46 15 集市 ... 52 第二部 前妻 ... 61 序 杉谷谢罪 ... 61 1 仙鹤般的长腿 ... 62 2 断不了的狗腿 ... 64 3 泥娃娃 ... 68 4 鸭走水沿,鸡走草边 ... 72 5 写给毛主席的信 ... 76 5 毛主席老大你老二 ... 86 7 此儿生来骨骼清 ... 89 8 想上吊给根绳 ... 93 9 江山千古秀 ... 96 10 两颗红心 ... 101 11 吹成气球 ... 104 12 宗教 ... 107 第三部 ... 110 杉谷义人的泪 ... 110 1 命 ... 111 2 地道战 ... 112 3 掏大粪 ... 115 4 肉麻有没有 ... 116 5 逆水撑船不如顺水推舟 ... 118 6 出锅门 ... 121 7 木瓜 ... 124 8 定义 ... 125 第四部 母狮 ... 132 与杉谷忏悔 ... 132 1 母性大发 ... 133 2 蝌蚪 ... 144 3 梦 ... 148 4 狼 ... 154 5 贵族 ... 161 7 筏 ... 165 8 堂吉诃德 ... 171 9 宗教 ... 182 10 铁拐李 ... 186 11 活剧 ... 197 12 万无一失 ... 202 第五部 话剧 荒诞 ... 205 与杉谷忏悔 ... 205 第一幕 一只剥了皮的死猫 ... 207 第二幕 毁灭 ... 212 第三幕 包龙图 ... 216 第四幕 原罪 ... 222 第五幕 眼睛 ... 227 第六幕 神话 ... 230 第七幕 二女 ... 239 第八幕 鬼 ... 240 第九幕 和谐 ... 245 张檀琴导读: 不是不犯罪的人是义人。犯罪而忏悔的人才是义人。 犯罪的人不是罪人,犯罪而不忏悔的人才是罪人。 忏悔是普世的。不是罪人需要忏悔,而是义人需要忏悔。 对于世界来说,美德就是愚昧,智慧就是罪恶。人因为智慧而开启罪恶。 对于人类来说,美德是知识,愚昧就是罪恶。人因为愚昧而陷于罪恶。 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小说,即纯粹是虚构。对于小说这个名称来说,是真。对于故事来说,是虚构。另一类是假小说,即纯粹不是虚构。它实际是史书。只是因为记述小人物的故事,这故事实际是历史,因为记述小人物的故事,才叫做小说。当然,如果小人物记述小人物的历史,就连小说也不是了,只是从尘世中,包括乡间,升起的轻烟。《红楼梦》就是后一种小说,当然,那些真史书,即有史书之名的历史,从故事的角度看,也是小说。《史记》就是这一类小说。毛泽东爱读史书,估计也是读读小说,宫闱之中,密室之内,最是乐此不疲。 文学家历来比哲学家更有洞见。看看庄子,而孔子的那一点洞见,也是因为他有一点“温柔敦厚,诗教也”。 哲学家为什么如此可耻,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理性,历史本身就是理性,生活本身就是理性,文学家就是多多少少拥抱世界、历史和生活本身。哲学家则用可怜的智慧创造可怜的智慧。 当然,文学家不是至上的,生活本身才是至上的。这是从想象力和传奇(即传奇程度)来说。普通人的生活都是传奇,而不只是传奇人物的生活才是传奇。金庸的小说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是始终获取诺贝尔,或许根源在这里。普通人在生活里面,不是生活本身文学,只是因为普通人不是文学。这样想,应该是生活获取诺贝尔,但更应该是文学家获诺贝尔。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9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不再是莫言
likesun 2012-10-13 23:12
莫言不再是莫言,他是一座里程碑。 中国进入了圈子,诺贝尔奖的圈子。 中国摆脱了怪圈,值得记忆的一刻。 极为重要的一词,自此载入人类史。
个人分类: 杂谈|2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莫言的写作目的
yuliping 2012-10-13 23:08
这几天莫言比较热,我也来凑个热闹。 莫言说他在用 20 岁以前的经历写作,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一天三餐吃饺子。这一点我非常相信,甚至引起共鸣,少年和青年的岁月给人的影响是最大的。类似于我小时候的理想,当时的理想和莫言基本一致,心想如果将来一天能吃一个肉包,那这辈子就太幸福了。 我们站起来了,随便美国鬼子、日本鬼子还是国民党反动派,统统打败了,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我们要解放全人类,我们不怕苏修。小学写作文最后一句经常是“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虽然生在落后的农村,也经常看到大人游行,拿是红宝书高呼毛主席万岁,我是跟在游行队伍后面欢欣鼓舞凑热闹的小孩子,感到好玩有趣。看到公社里批斗坏人时,脖子上用绳子吊着两块砖头,就问父亲那人是什么人,怎么坏?父亲也支吾不清楚。大队批斗地主富农,问奶奶地主有多坏,奶奶说就是地主,不知道坏不坏,小孩子想不明白,也就不想了。 但是就是没东西吃,天天饿肚子,吃不饱,一天三餐基本上都是杂粮糊糊,米饭要到过年才能吃饱,家里来了客人一般也就炒几个鸡蛋,平时没有任何荤菜,所以肉包子成为小时候最大的理想。 现在想想,小时候挺好,至少还有明确的理想,我现在有理想吗? 不过应该感到幸福,因为小时候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2012.10.13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2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敢恨敢愛的驢超過王小波特立獨行的豬!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2-10-13 21:43
就在前兩天 俺還說連莫言的一個字都沒有讀過 但是炸藥獎太有魔力了 或者說鄙人也很庸俗很無聊很跟風 僅僅過了兩天 俺已經開始有文化了耶! 匆匆讀了一下《生死疲勞》的第一部《驢折騰》 文字是否精緻 藝術水平高低 俺一個文藝盲無法判斷 還是交給文學批評家們去處理 但是僅僅從動物保護和動物關懷的角度看 莫言同學還是很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的 莫言對筆下的那頭驢傾注了深厚的情感 與王小波那頭著名的特立獨行的豬相比 這頭驢的描寫更加細緻更加豐富更加體貼入微感動人心 那是一隻很有個性的驢像個英雄 很有情義忠於愛情是個情聖 不忘舊情知恩報恩同時又愛憎分明嫉惡如仇 說老實話比許多作品中的主人公 形象還要飽滿還要引人入勝 至少就這部著作而言 莫言對身處社會底層的動物的關愛深沉而敏感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945 次阅读|36 个评论
《挑战名校》------莫言受聘潍坊学院文学院名誉院长
热度 15 freefloating 2012-10-13 21:11
潍坊学院校报电子版 - 山东潍坊学院 - 第6期 (2009年3月21日) - 第01版:第1版 莫言受聘文学院名誉院长 本报讯 (记者 王云) 2009年3月20日,我校聘请著名作家莫言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院长王守伦为其颁发证书。党委书记李庆芝、副书记牛钟顺出席聘任仪式。 聘任仪式结束后,莫言参观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听取了该院院长尹建民对文学院情况的介绍,之后与师生进行座谈。他希望文学院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多读经典文学作品。他说,读书多了,才能慢慢地自己去品味,才能写出好文章。 相关链接 :莫言先生,山东高密人,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名震文坛,后以《红高粱》享誉海内外。此后,《食草家族》、《酒国》、《丰乳肥臀》等力作陆续出版,有的著作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经过刻苦自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莫言1984年以优秀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获文艺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莫言获首届纽曼华语文学奖。 学生作业 摘自网络: 莫言的获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口 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吸引了世界对中国作家的关注。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中国作家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代表中国文学问鼎了世界。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学大国,诞生过屈原、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然而近现代作家中却鲜有人能达到前人的高度。一项调查显示,莫言获奖之后,59%的受访者表示未关注过莫言的作品。由此而言,近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影响式微并非个别现象,而中国民众的“文学冷淡”也不是一日之寒。如果不是诺奖的“垂青”,寂寞的中国文学恐难唤醒广泛的关注。 莫言得奖也引发中国文学界的震荡。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认为,莫言获得世界性的文学奖项,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作家毕淑敏也表示,这对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是好事。文学界名人纷纷感叹神话终成现实,莫言获奖虽不足以证明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已经赢得一席之地,但起码中国作家群体由此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文学自信,其鼓舞和号召的意义将不局限于莫言一人。仰望诺贝尔的星空,脚踏中国的土地,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平和的 心态 莫言获奖在振奋中国作家精神的同时,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激励更多的中国作家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将文学的根茎深深地扎入“丰乳肥臀”的文化土壤,吸取来自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养分。只要中国作家顺应内心、不负时代,中国的文学天空必将众星璀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372do=blogid=622347 莫言: 不后悔抄写延安讲话
个人分类: 微博宏论|7722 次阅读|46 个评论
莫言获诺奖 价值重定位
Bobby 2012-10-13 20:33
“墙里开花墙外香”是中国人所熟知的习语,也许我们国人离得太近,没看清或没有时间审视莫言这位农民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象谁也没注意,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一声不响就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获得 2011 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一样。现在世界性大奖诺贝尔奖颁给了莫言,并且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而且 英学者赞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比肩狄更斯 。评价之高,让我们咋舌。或许现在是放弃“文人相轻”的素习,重新对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进行定位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引出的话题:图书馆员,造就作家的职业
热度 1 zhengxuejun 2012-10-13 20:07
莫言引出的话题:图书馆员,造就作家的职业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军队里担任图书馆员的经历,引出了这个话题。 2008年 图林卡秀 在“图书馆员,造就作家的职业?”博文中介绍了《布郎修哪里去了?一个普通读者的法式阅读》一书整理出的曾经担任过图书馆员的作家和学者名单。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0437c0100b80b.html ) 对于图书馆员来说,成为作家的梦想距离他们并不遥远,实际上,作为与图书打交道最多的职业之一,他们对于图书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于读者的阅读取向也有更好的了解,只要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这些优势,相信每一位图书馆人都能成为优秀的写作者。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图书馆前辈为今天的图书馆写作者做出了榜样。 ( http://news.idoican.com.cn/xhsmb/html/2009-07/05/content_38441010.htm ) 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或许将不会局限在书架中。 陈福季 依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中国作家大辞典》统计,作家会员4600余人,其中的作家与图书馆有密切关系的共约80人。这80人中有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作家)的有6人;靠图书馆自学成才的中国作家,如严文井、石楠等;以及兼任图书馆领导的著名作家。 让我们就此话题进行一次“图书馆员与中国作家”的接龙: 1、女作家石楠写出《张玉良传》时,工作单位即图书馆。 2、儿童文学家严文井1935年到北京图书馆当小职员,1937年就出版散文集《山寺暮》,当时他才22岁。按规定,图书馆员一次可借10本书。严文井为全面涉猎外国小说,便依次将目录柜里卡片每回填10张借条。用了两年半功夫,他把在北京图书馆能找到的文学书都翻阅了一遍。看来,由于“借书独厚”,坐拥书城,使图书馆员遇上被“点石成金”的机会确实胜人一筹。 3、林白,中国女性主义文学重要作家之一。本名林白薇,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等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六种文字在国外发表出版。长篇小说《万物花开》为《中华读书报》推荐2003年值得阅读的纯文学作品。 4、沈从文也是从图书馆起步的学者型作家。 5、董鼎山,早在40年代初的上海,他就以“令狐彗”的笔名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幻想的土地》并获得赞誉。1947年,他到美国留学,先后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硕士学位,受聘于纽约市立大学图书馆任资料部主任,成为英美文学兼亚洲部分的资料专家和资深教授。 他不仅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写作,而且他的作品题材之广,发表刊物之多,海内外影响之大,在当前美籍华裔作家中都是少见的。他所具有的两种文化背景,使他在行文间有种耐人寻味的魅力,既有东方的细致缜密,又有西方富于幻想的浪漫气息。他以诚实、坦率、开朗的态度,检视与剖析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社会现象与人性表现,把他自己的所学所悟亲切而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他文如其人,热情真挚,天然去雕琢。国内友人和读者因而送他一个“头衔”:美国文学的“大使”。 ......
45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山东潍坊高密,诺奖获得者的故乡
热度 25 wangdh 2012-10-13 18:48
山东潍坊高密,诺奖获得者的故乡
那年我去过潍坊高密,诺奖获得者的故乡 (王德华) 我在博文 莫言 获奖与 文 学 男 青 年的新希望 下留言 : “ 俺潍坊老乡。明天打个横幅:热烈庆贺俺潍坊老乡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奖 !” 记得当年航天英雄凯旋回到大地的时候,看到一小学大门口的巨幅横幅:热烈庆祝我校学生家长英雄航天员凯旋归来。借老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机,宣传一下潍坊,宣传一下高密,沾点喜气。 莫言的家乡是高密,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潍坊境内。以前是昌潍地区的高密县,现改为高密市,隶属于潍坊市管辖。 凤凰卫视记者在山东高密采访,录像中看到农村的人们蹲在地上扒苞米(棒槌)、村里街道上晾晒金黄的玉米棒子的镜头,很是亲切。我老家是安丘市,离高密市不远,同属于潍坊市管辖。前几日刚贴了老家秋收的照片,跟电视里高密的景色一样一样的啊 ( 秋收:农家情 )。 说起来,我去过一次高密,那是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是暑假回家,我作为学兄“带领”我们县的一些学弟学妹们做火车回家。那个时候假期回家是件大事,要买火车票、坐火车。从济南到潍坊的火车是晚上 11 点左右出发,凌晨 6 点多到达。在火车上颠簸了一夜后,天亮的时候达到潍坊火车站。下车的时候,我帮着学弟学妹们提包,出站了突然想起来问问我的包谁提着?结果没有人反应,我的包遗忘在火车上了。我返回火车站,跟调度室的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马上帮我打电话。电话打通了,火车上服务员问哪个车厢、什么样的包?我很清楚低记得我描述的是:在列车行驶方向的左侧,是个军绿色的帆布包。火车上回话,说是有一个包在行李架上,但不确定是不是其他旅客的。火车下一站是高密站,乘务员说在确认这个包不是其他旅客的之后,会将这个包放在高密站,让我等消息。过儿一段时间,火车上打来电话,说包放在高密站了。调度室的师傅让我去高密取。我就又买了去高密的车票。记得到达高密已经是午后了。找到车站值班室,说明情况,值班人员仔细问了一些细节,然后让我回头看看是不是这个包。没错,背后的黄绿色帆布包就是我的。值班人员让我签字后,又说需要写一封感谢信。写表扬信表示感谢是必须的。回潍坊的火车是傍晚的,记得我在等火车口渴的时候还在一个西瓜摊上买了个小西瓜,高密西瓜很甜。自然,回到潍坊已经是晚上了,那也是第一次在潍坊住旅馆。回安丘,只能等第二天的长途汽车了。 我其实很早就知道高密这个地方的,与老父亲喜欢地方戏是有关的。相信很多人知道山东的地方戏有吕剧,估计知道潍坊地方戏或高密的地方戏是什么的不多。潍坊地区有一个地方戏剧种叫“茂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父亲和姐姐们喜欢听茂腔戏,当时收音机里经常听到高密茂腔剧团演出的茂腔。父亲对那些曲目很熟悉、很酷爱,记得听得比较多的是《罗衫记》,我也知道有个唱腔很好的演员叫曾金凤。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为父亲买了一个录音机,让在潍坊读书的发小帮我买几盘山东吕剧团的吕剧磁带,专门写信给高密茂腔剧团复制了《罗衫记》等曲目。这些磁带陪伴老父亲没到一年的时间。据姐姐们说,那个录音机和那些磁带给父亲带来了很多快乐,他几乎一到家就打开录音机听戏。 莫言的获奖,让国人再一次熟悉那个风筝城,潍坊。记住潍坊地区有个城市叫高密。实际上,大家应该熟悉高密的。当年的《红高粱》,那片充满浪漫神秘色彩的高粱地,就是剧组专门在高密种植的。 熟悉莫言的作品,最熟悉的也就是电影《红高粱》,那时记住的是张艺谋和巩俐。后来,买过一本《丰乳肥臀》,没有细读,送给一个朋友了。当时流行的贾平凹的《废都》,到处都是括号(此处省去 2000 字 …… ),让你遐想半天。莫言的这个冲击力极强的书名,连封面都不好意思看。由于不敢公开看,也就没有细细读。后来知道他写了关于计划生育的方面的《蛙》。 有一次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媒体对莫言的采访(注:凤凰‘名人面对面’栏目,恰遇今天重播,许戈辉主持的),记忆很深的就是他说,每次他出差回到北京机场,特别想到机场附近的女儿家住一夜,由于路近而担心出租车司机不高兴,生气给脸子看,多数时候就开不了口在附近下车,只好到市内自己的家中。实在想去女儿家住一夜,就准备好一盒中华烟,求司机把自己拉到机场附近的女儿家,别给脸子看。 莫言先生在获奖后接受央视的电话采访时说,获奖并不能说明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也不能说明自己是最好的作家。国内好作品很多,优秀的作家也很多。说得很实在。 潍坊老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确是个高兴的事,值得祝贺的事。曾听人调侃说,山东人不聪明,缺少智慧,除了傻,就是实在,所以在科学研究上难成大器。不知道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证据”。不管怎么说,山东这块土地上,养育了山东人,也有模范如焦裕禄、孔繁森。还有一位诺奖获得者丁肇中,这些年也到家乡日照去过几次了啊,这就是故乡情结啊。 高密市,因莫言获奖会被更多人知晓。莫言出生长大成婚的那间房子,也许就成为莫言故居了。 曾任潍县知县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名句 高密有三绝:扑灰年画、泥塑和剪纸 (照片来自网络) ******** 真有莫言故居的报道了: 莫言故居: http://www.0559fc.com/xinwen/2012-10-14/49491.shtml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2028 次阅读|64 个评论
莫言的话有点自相矛盾
热度 32 gfcao 2012-10-13 17:17
本土人士得 NB 奖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科学网如打了鸡血般欣喜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科技盼望NB奖已经盼了很久了。虽然科技类NB奖尚与本土无缘,但有个文学奖安慰一下也不错。文学界的冷淡也是情有可原的,文学这个东东不比自然科学,评价标准比较软,啥叫好?啥叫不好?难说,那些没得奖的人士说不定觉得自己的作品更应该得奖,再说,莫言得奖也不全是莫言的功劳,翻译、张艺谋均功不可没,莫言让张艺谋走向了世界,张艺谋也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知道了莫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成就了张艺谋,张艺谋也成就了莫言。 不管文学界如何反应,我想莫言自己应该是很高兴的,高兴得以至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某些言论有点矛盾起来。莫言说:“得奖是文学的胜利,不是政治的胜利,文学不是为任何党派服务的。”又说他抄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不后悔,其中有合理的成分,这些都是标准的政治言论。 如果得NB奖可以称作一种胜利,那么他既是文学的胜利,也是政治的胜利。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倾诉,任何有情感的文学家都不可能真正不带政治立场,他只是将他的立场糅合到情感中在作品中以直白或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莫言也不例外,这从对莫言作品的评论可以看出来。可见文学作品中必然会渗透作者的政治倾向与立场。 仿佛毛泽东老人家讲过这样的话:“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换句话说,文艺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当然也是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服务的。我不是要对这些话本身做评判,而是说这些话是典型的政治言论。而莫言说:“文学不是为任何党派服务的”,这句话显然代表了一种立场,代表了一种政治倾向。他认为毛泽东的《讲话》有合理成分更是暗含了另一种观点,这难道不是带有政治立场的言论?我发表这番感想并非要挑莫言的毛病,更不是怀疑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而是想说明,文学奖与科技奖可能有所不同,其中掺杂一些别的因素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得奖将带来什么?”高锟在通讯领域改变了世界,那么文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它改变了什么?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下,也许能在某些方面得出一些结论来。 抛开文学作品本身带来的社会影响不说(这就是政治或者含有政治),莫言得奖后将带来什么影响?我们看到媒体兴奋了,莫言的书一夜之间灸手可热,书商发财了。我们还可以预测,从今往后,NB奖得主莫言先生哪怕是放个屁也是香的。
个人分类: 杂文|7123 次阅读|78 个评论
莫言获奖
zhanghuatian 2012-10-13 15:45
中国人历来看重西方奖项,这和西方引领世界的现实有关,面对现实我们是无奈的,但也应该在无奈中保持清醒,以图改变现实。以诺贝尔奖来说,粗分一下有自然类、社会类。对于自然类,例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相对来说世界统一的标准更容易被接受。而对于文学、经济、和平之类的社会领域,以西方标准为准绳的世界统一标准往往争议很大。我们只有保持平静、客观的心态,才能分辩西方奖项对于我们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当然,诺贝尔奖的时间轨迹也值得玩味。暂且不管莫言获奖是否名至实归,想想不久前诺贝尔委员会还不惜冒着得罪中国人的风险,把奖项颁给“异见人士”,没隔多久便颁给一个中国比较能够接受的作家,有人说,这体现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崛起的认可,是想讨好中国的。即便如此,我们也没必要太在乎这件事。恰如本文标题《莫言获奖》四个汉字,其中的含义西方人未必能懂。两种文字的精妙之处都很难沟通,况且两种庞大的文化体系?诺贝尔奖作为西方的标准,可以作为我们的参照,但不必成为我们唯一的最高标准。对于中国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建立对于我们有充分价值的自己的标准。当中国的标准成为世界标准,当世界上其他人不得不向中国标准靠拢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骄傲的事情。 对于诺贝尔奖之类所有的西方奖项,我们没必要太在意。以此类推,对于西方文凭之类,也没必要太在乎,对于奥斯卡、戛纳之类也没必要太在乎。恰似对于奥运会奖牌之类,过度在乎便没有意义。我们应该以中国现实为标准,以中国自身为目的,才能在西方人面前放平心态,保持一种西方难以操控的独立和淡定:西方表扬时不必激动,西方批评时不必生气;西方表扬未必是好事,西方批评未必是坏事。我们应该以自己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把西方的标准奉为圭皋,西方标准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参照。比方说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说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听上去“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西方概念很学术、很高深,对莫言的肯定也包含了对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肯定。但是,站在中国的立场,并对西方有透彻地理解,那么,这个颁奖词是否同样适合《西游记》、《聊斋》?早在西方还没有“魔幻现实主义”概念的时候,中国古人就有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优秀成果。 莫言获奖了,我们应该祝贺莫言,但我个人也在忧虑,这是不是西方人给中国文明高低优劣制定标准了呢?虽然说全球化、普世这类的东西深入人心,但全球化的规则怎么玩,普世的论调谁来定,这就会牵扯到国家的利益。所以看似公平的东西其实根本没有公平可言,就像中医和西医都能治好病人,但前者的解释是被认为巫术,后者的解释却是科学,结果相同、待遇不同,令人悲哀。如果中国的某些东西也普世了,那么中国就真正的崛起了,这才是吾辈应该努力的方向。
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莫言谈计划生育
Moneypond 2012-10-13 15:06
南方周末: 你怎么看那些关于计划生育的讨论? 莫言: 我觉得关键是要恢复生育问题上的公正,所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在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的管辖范围之内,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它,但现在只变成了对少数人的一个政策,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有钱人可以买生育指标,我记得报纸上曾经登载过,说某地一个富人生了第三胎,罚款八十万,头一天给他发了罚款通知,第二天他就扛着一麻袋钱去,数了一百万,说多给二十万,你们也辛苦。 穷人可以流荡到他乡生育,生一堆孩子也没人管他们。“大腕”们可以拿了外国绿卡回中国生孩子,想生几个生几个,只有那些城市里循规蹈矩、老老实实的工人、教师、公务员不敢生、不能生。因为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太高了,一个独生子女的教育费比过去三个孩子还要高,家长的期望太大了,所有的宝都压在这个孩子身上,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拿高额的赞助费,幼儿园升小学是一场决战,小升初是一场恶战,初升高又是一场恶战,高升大是生死搏斗,大学毕业就业又要费尽移山心力。 所以我觉得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计划生育领域的不公正,这才应该是学者们讨论和关注的重点。你不要从纯粹理论去推论,按照人口模型、数学模型来推论,首先要了解中国现在的生育到底是什么状况,中国目前的人口到底是多少,把这些情况都调查清楚之后,再来制定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生育政策。我也听过关于一对夫妇都是独生子女便可生育二胎的说法,但这貌似的公正,其实还是封建的家族观念在起作用。如果一对夫妻,因为一方不是独生子女就只能生一胎,那么就是让这个第三代的独生子女,替他的祖辈承担责任,而忍受无兄弟姐妹的孤独和痛苦。 原文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41577
2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获奖——一个迟到的文化相容
redkiwi 2012-10-13 14:52
记得在S上硕士,给当时的外教Lorry上交英语作文,我准备了一篇英文版的拙劣的“丰乳肥臀”简介,当初的想法是,想给她介绍一下莫言当时最新的作品,可是这个字面上颇带刺激意味的题目着实让我犯过难,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艺术和低俗的字眼是否在英语的语言规则里也能够通用,但根据汉语文学的特点之一是真实和雅俗共赏。后来读到陕西作家群(只是一个代号,曾有评论家使用过该称呼,以陕西作家为主体但不唯一,描写农民和农村题材)的许多作品,对陕西作家群的作品比较熟悉,比如火热一时的贾平凹发表在“十月”整刊的“废都”,是我最先从出版社预定的,记得曾吹牛说,估计那本废都是当初S城市的先锋版,当然传阅者男生居多,女生看不看就不知道了。从当初呼声很高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人生”(路遥),到“平凡的世界”,大量的农民题材作品从中国腹地出现,这应是历史的积淀,是具有很深文化根基的表现。然而我知道,很多人并不喜欢农民题材的作品,因为这个世界对他们很陌生,或许很没有现实的参考意义,对于当时的我,例如像“人生”这样的故事却出现过惊人相似的现实版。如今,城镇化的生活潮流已经席卷中国的心,凡是农民的千言万语似乎都失去了记忆的必要性,甚至这些年来,我自己也快要忘记了那些照实描述的小说们。但仍然清晰地记得我对那个时代文学的热爱和热爱中的批判。历史翻过半页,应该感谢莫言的获奖,因为,国人们又会回头看看中国的农民,农村和他们的种种悲喜,于是也希望大陆的政治家们关心农民和农村,如能这样,莫言的价值大亦。 诺奖的文学一块是带有政治化倾向最严重的了,这也是在过去近100年间中国超一流的文学家们未能获奖的主要原因之一;莫言的获奖,从创作来看应源于他本人在作品中凸显出来的反现实思想,这一点完全迎合了从高行健走向莫言的诺奖政治准则,然而我们说,这个原来令无数国人愤慨过的政治准则,从一个方面看是歧视,从另一个方面看却有着人类的自由因素,只是一个标准的两个方面。所以,阅读莫言的作品,更好的方法是读完之后大段大段地泛泛地回读,才能体会诺奖评价的实质。当然,诺奖每年只有一个,正如L教授所说,苦难是文学的深度,悲剧是文学的源泉,只讲述农民的故事而无力提炼思想的小说还不能算高水平,莫言是”农民作家“群体中使这种思想升华的多位代表之一,然而现在,却是时间上基本要完全丧失掉的最后的一位了。在”陕西农民作家群“出现之前,近现代在中国文坛上活过一批璀璨的明星,他们的文学作品所达到的水平,远在莫言之上,无论在创造的艺术形式还是在思想的深度方面都是如此,然而在那个痛苦的年代里,不同的文化在全面的意义上是不曾相互照面的,一个奖项的的评判只不过是一群人评论另一群人而已,二者交集甚少,何来评判呢? 可见,社会的稳定发展使得世界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得以实现,然而,在西方索然无味的平寂社会里,什么才是令人有大触动的文学要素呢?就是那些刚刚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其他民族的痛苦了,这一点,如果错过莫言和莫言的这一代,可能即使只从文学艺术水平上,中国短期内就再无人选了,更不谈苦难的存在,所以,这虽然迟到,但毕竟是个文化相容的信号。整体看来,文明的重要内因之一——文化,也常常有那么一点点相容的迹象,在种族的混战和斗争之余,时不时地放一只隐形的翅膀出来。 而近20年来,中国文坛的新面孔们不仅文字功底差了许多,个人文化修养几乎走向社会各阶层的垫底的位置去了,不必谈什么奖,免得玷污了众奖的声誉,当然,如果自己有钱自己立个奖自己拿,这也可以,只是太过无耻了点;可是,经常能看到一些网络写手们一篇接着一篇地堆积垃圾,令人奇怪的是,女性写手也不少,像曾经的美女作家们,以及现今活跃在文坛中间的痞子、流氓、车手天才以及温文尔雅却附庸风雅的娘子们,真可谓是腐烂的一群。 莫言看起来有点癫狂和不知所措,但希望这是表象;文学的意义不在于给人的愉悦层面,而在于展开思想追索的画卷,顺延人活着的意义;小说的描写总是很细腻,但完成每一个段落,你经常看到悲凉的结局。
1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唐·莫言·佛洛依德
热度 28 qiongfeng 2012-10-13 14:15
冯唐本来是学妇科肿瘤和工商管理的,业余写点半黄半黑的小说。 在大众性爱趣味被苍井空和一枝独秀腐化、文学趣味被王小波和二韩双寒污染的时代背景下,冯唐暴得大名,被千万文青和理猥崇拜,是意料之中的。 像大多数作家一样,冯唐成名之后,不满足单做作家,还要谈文学理论。其著名理论之一,便是所谓的“金线说”:“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 翻译成科学网语言,就是:文学作品的好坏,跟科学理论的好坏一样,是有客观标准的;但这个标准,只有内行看得清楚,外行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 冯唐自认是内行,可是当别人要求他说清楚这个“金线”时,他却说得模模糊糊: 西方人有《小说的五十课》,中国人有《文心雕龙》,这些大部头文论都构建了相当复杂的标准体系。简洁的版本也有,西方人有个好文章的6C标准,用了六个形容词:CONCISE, CLEAR, COMPLETE, CONSISTENT, CORRECT, COLORFUL(简约,清澈,完整,一致,正确,生动)。更简单地说,表达的内容要能冲击愚昧狭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探寻人性的各种幽微之火,表达的形式要能陈言务去,挑战语言表达能力和效率的极限。 这些大而化之的废话,任何一个中学语文老师都会说。 冯唐在谈到韩寒“代笔门”时,对韩二说: 是否代笔且不论,我个人觉得,更可怕的是,因为你的“神话”,这个现世认为不读书、不用功写作、下笔就能有如神助,不调查、不研究、大拇趾夹着笔就能轻松论革命、论民主、论自由、出书无数,千万双手就在面前欢呼,捷径就在眼前,轻松出门,大道如青天。更可怕的是,这个现世认为《三重门》就是当代文学杰作、你就是当代鲁迅,你轻松论出来的革命、民主和自由就接近真理。 话说得很在理,但我们不免要问:你冯唐在谈文学标准时,看过多少文艺理论经典,做过多少文艺理论研究?当代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你有没有认真研究过?如果没有,你谈文学标准,是不是跟韩二谈自由民主一样?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这两天报纸和网络上关于莫言作品的评论。一群人说:“莫言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获诺贝尔奖当之无愧。”另一群人说:“莫言写得一般,中国还有比他更好的作家”。还有一群人说:“莫言有些作品写得确实很好,可是有些就很平庸”。这些人意见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自己看到了文学的“金线”,可以去做文艺评论家。但这些人中有几个认真读过二十部世界文学经典的?有几个下功夫研究过文艺理论的?有几个不是认为自己凭直觉就可以评判小说好坏的? 爱因斯坦成名后,对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特别感兴趣,曾和佛爷有过长谈。佛爷感慨说:“物理学真幸运,外行无法说三道四。心理学就晦气了,阿猫阿狗都敢谈”。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心理学已逐渐赢得外行的敬重。但文学却一直晦气,不但没有转运的趋势,反而每况愈下了。我念中学的时候,老师同学评文学作品,都引用权威,不敢信口雌黄;现在的90后,则完全不同,经典基本不读,谈起文学来,个个都放言无忌,觉得自己和韩二一样,“不读书不研究就天生接近真理”。
4523 次阅读|40 个评论
浮躁的科技界就不要对农民作家莫言眼红了吧
热度 18 unibright 2012-10-13 13:58
浮躁的科技界就不要对农民作家莫言眼红了吧 首先代表全体中国农民兄弟对莫言获奖表示衷心祝贺! 莫言获奖:教育部没面子,科技部没面子,自然科学家没面子,正统文人没面子,只有俺们农民兄弟有面子。 浮躁的中国科技界,在短期内很难在自然诺奖方面有所突破。我们在被各种政策赶着跑,我们的脚步停不下来,我们来不及思考我们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我们缺乏人文关怀,我们没有大智慧,我们疲于奔命,我们穷于应付,我们是创造指标的机器,我们缺乏独立思考,我们每天做着无谓的牺牲,我们生活得并不幸福。 农民作家是自由职业,有独立人格,有人文精神,农民兄弟脚踏实地,不浮躁,我们政界和科技界不正是缺乏农民这种精神吗?以农民之见,也许诺奖不注重指标,只关注内涵,有内涵的东西即使有很多缺陷它也会看重,没有内涵的东西即使很完美它也会不屑。从这个意义让讲,莫言获奖是名至实归。 我们有肉吃,有洒喝,吸收了过多的脂肪,需要去健身房、去登山来消耗掉这些过剩的脂肪,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吗?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吗? 能不能少开一次车,对空气少点污染,少吃一顿肉,少些血腥,少些屠宰,多些心灵的净化,生活中点点滴滴多些节省,为子孙后代留一点生存的空间。 2020 我国要进入世界创新国家行列,能否进入真的心里有个很大的问号? 但愿如愿以偿。 重复我的观点:如果国家能立足长远,扎扎实实推进我国的科技事业,不要搞什么大课题、大项目,让每一个科研人员用毕生的精力那怕只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让更多的“科技乞丐”有低保费,不要去“裸奔”,不要用各种指标捆绑他们的手脚,放心 让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和不断的研究探索,通过产学研结合,把一种材料、一个工艺、一个产品、一个系统设计、一个装备做到极致,打造成世界一流,这些总和加起来则一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
4991 次阅读|36 个评论
揭秘莫言先生的图书馆管理员经历
热度 3 libseeker 2012-10-13 13:52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称,莫言“The 201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as awarded to Mo Yan‘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融为一体。)关于莫言的各种经历中,“图书管理员”经历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不少图书馆员的关注。笔者特此采用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信息,综合分析与利用进行“索隐”。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1976年参军,最初是在山东龙口(当时只是一个镇)做警卫战士,1979年因为“经常出黑板报”,莫言被调往保定管理图书馆。莫言所管理的图书馆为部队图书馆(室),里面有3300多本书,包括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一部分的文学的书。1980年提干当政治教员,后来兼任三个工作:保密员兼图书管理员和政治教员。1983年(4年后),已被提拔为正排职教员的莫言调到了北京。最初发作品是使用莫言这个名字,正式改名为莫言是1987年,因为取稿费太麻烦了,那时在部队,改名很容易,给组织部写个报告就改了。在部队,莫言一边管理图书,一边自修文学,还学着写文章,不多久就在部队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好的文章,这段文学积累的经历对莫言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1979年发表《春夜雨霏霏》,莫言开始崭露头角。 莫言与“图书管理员”结缘是在刚入伍的几年,“我在龙口当兵,当时我的一个战友是图书馆管理员,通过他的关系我读了很多书,这个时候收获也很大。”,不久后莫言自身也做了为期4年的图书管理员。莫言1979年结婚,1981年女儿出生,可见莫言先生“图书管理员”阶段何其重要。 由莫言的图书管理员经历,我联想到金庸先生的图书管理员经历。金庸是查良镛先生的笔名,金庸是镛字一分为二;莫言最初是管谟业先生的笔名(后来更名),莫言是谟字一分为二。金庸1924年3月10日生,1944年1944考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向校方投诉而被勒令退学,在中央图书馆图书馆阅览室挂一职衔,同年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中央图书馆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因而在《南京图书馆馆志》(1907-1995)中“先后在职员工名录”上,有“查良镛”。该名录上还有钱钟书先生,1945年抗战结束后,钱钟书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围城》作者钱钟书先生诗文评《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因此,也可以说钱钟书先生亦曾是“图书馆员”或“图书管理员”。 笔者以为,莫言先生的图书管理员经历也许更像大学(阶段)在图书馆做勤工俭学学生的“图书管理员”经历。相似之处是均为求学阶段,且并非“主业”。从图书馆员找寻职业自信或“正能量”的角度,当下的广大图书馆员,单纯从读书角度,或许要比莫言先生其时优越得多。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员就职的图书馆藏书量要丰富数十甚至成百上千倍。 主要参考资料: “莫言:人的读书是分为很多阶段的,我童年的时候书非常少,不管什么书都读,就像一头饥饿的牛冲到菜园子里,碰到白菜就吃白菜,碰到萝卜就吃萝卜,没有什么选择,那个时候读书读的快,记的牢,而且有紧迫感。所以这一段时间真的是读书的黄金时期,当时为什么读得那么快,而且很多细节几十年都还记得。后来我在龙口当兵,当时我的一个战友是图书馆管理员,通过他的关系我读了很多书,这个时候收获也很大,后来我又进入了非常令人难忘的时期,就是我当兵的时候管理过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面有3300多本书,包括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一部分的文学的书,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除了我看不懂的,基本上都看过。以前阅读就是为了阅读,为了得到乐趣,为了开阔眼界,为了增长知识,你成为作家之后,你读书就多了很强的目的性,你不仅要读故事还要看人家的结构、语言和人物塑造。这个时候读书的速度就慢多了。”(见: http://book.sina.com.cn/author/authorbook/2010-08-11/1813271685.shtml ) “记者:最初拿起笔创作是出于什么心态?莫言:那时候我是个战士,在保定当兵,做图书管理员,一心想提干。但是当时总政发文件,不允许从战士直接提,我的事就黄了。到了1980年,我们单位问我想不想当政治教员,暗含的意思是给一个提干机会。我那时哪懂什么政治经济学、哲学啊,但事关前途命运,一咬牙就应承了。花了三个月恶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然后就说着一口山东话上讲台了。那时年轻,记忆力好,一口气往下讲,也能叽里呱啦不断词儿,颇受欢迎。但是有政策在先,我还是提不了干,苦闷中一是躲在图书馆看书,二是写小说。为写小说,也为备课,我每天都到树林里对着白杨树练演讲。放羊的百姓觉悟高,还向我们单位领导汇报,说部队有个战士,每天早晨对着杨树训话,领导则说我是小才子。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和《民间音乐》就是这时发表的。”(见: http://www.amazon.cn/ 莫言北海道走笔-莫言/dp/product-description/B0011479HG) “在保定当兵时,我曾兼任单位的图书管理员,管理着三千多册图书。这也是一个比较疯狂的读书时期。三千多册书中,文学类图书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均是哲学、政治、历史读物。读完了文学类图书,就读哲学、历史,像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都是那时读过的。虽然读不太懂,但他们那种绕来绕去、摇曳多姿的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许还影响了我的文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0/2010-07-26/88035.html )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1390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莫言拟用奖金北京买房, 潘石屹:有北京户口吗?
热度 2 lbl604 2012-10-13 12:53
这个新闻太幽默了,黑色幽默的经典,特与大家分享: ------------------------------------------------- 新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日前接受新华社采访,他说准备把750万奖金在北京买大房子,结果不但被提醒买不了多大面积的,还被潘石屹打趣的问有北京户口吗? 新华网中国网事:【莫言:诺贝尔奖金将用来买房】巨额奖金怎么用?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专访时笑着说:“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米。”   自2010年房产调控以来,北京等全国多家城市推出限购限贷政策,购房者在北京想买房需要有北京户口或在有5年纳税证明。
个人分类: 闲谈|230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莫言获奖的和平意义
热度 1 xscb 2012-10-13 11:48
这种平等、尊重、和平、自信是值得每个人以及各国政府自省和重视的 。~~~~ (转自科学网博文,作者: 王铮 )中国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欢呼的人很多,本来我不想凑热闹了。偏偏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从微博看到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 中国作家莫言周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也许有助于消除中国在海外受损的形象。但事实证明,这个文学奖是有争议的。”再看所谓争议,居然是“莫言是受到政府支持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莫言这种中庸的立场没有被中国最狂妄不羁的艺术家(艾未未)所接受。”我不知道《华尔街日报》是什么政治立场的刊物。他这种以“莫言是受到政府支持的”的理由来否定莫言,把自己陷入了一种宗教判别狂热,这种立场对人类的和平精神来说不可取。它的这种立场还使我想到了玛利亚·居里,当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正在受到道德谴责,她的获奖“是有争议的”。然而这种争议也是一种“政治”干扰科学的手段。一个学者,不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标准应该是他的科学文化贡献。以“玛利亚有一个后辈物理学家情人”来“争议”她的获奖资格,以“莫言是受到政府支持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来“争议”他的获奖资格,表现出来的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科学文化精神。 “受到政府支持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莫言获奖,我认为它根本的意义在于评审委员会坚持了科学文化精神,这种精神的坚持,表现出了一种文化宽容。中国现在的主流文化有缺陷,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也有缺陷。对于科学和文化的贡献,不能因为对贡献者文化的好恶而否认,只要这种好恶不危害人类。这是一种和平精神,莫言的获奖,体现了诺贝尔奖的这种和平精神,这种去宗教情结的文化互相认同的精神。 我身边的一些朋友认为,莫言获奖,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中国强大了。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倒不是说中国用强力威胁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而是中国强大起来提醒了这个委员会认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认识到中国的存在,这就是互相尊重的基础,因而也是和平的基础。预计不远的将来,中国会有科学家获得者,因为中国强大起来会使得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关注起中国人的成就,以莫言获奖为起点,中国政府也可能会进一步摆脱文化被孤立的压抑,更积极地与世界合作,这就参加了世界和平的机会。中华民族在过去的150年中,受到了大量的民族压迫,我们太需要一个被世界的承认,我们太需要一个被世界的尊重。莫言的获奖,就是这种承认和尊重之一。这就是引导中国与西方世界和平相处的基础。那年我曾经写道过,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应该让中国领导人胡锦涛与美国领导人奥巴马共享和平奖,因为如果没有胡及中国的合作,奥巴马不可能像当年那样快速地踩下经济危机的刹车。可惜由于宗教般的文化情结,当年的评审委员会无视了中国的存在。终于,地球烧太阳四周以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独立存在,接受了中国的不可忽视性,接受了互相尊重,因为也就构造了世界的一个和平基础。 从网上我知道,莫言最高学术地位是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有人说算不上什么名校。在一般公众看来,华东师范大学还算是名校,从中国学术高位团体来说,华东师范大学地位就差来兮;同样的科学学术成就,带“师范”帽子的学者,在中国你要评杰青、评院士比所谓名校的要难得多。但是,今天,诺贝尔奖金评审委员会不因为莫言仅仅是个非211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生,青岛的地方院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而忽视她,这是一种非贵族化的精神,是一种平等精神,也就是一种支撑和平的精神,也是一种自信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学习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11-621977.html
12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不要得个文学奖就开始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兜售绥靖政策
热度 2 yuedongxiao 2012-10-13 11:40
莫言得了诺贝尔奖值得祝贺。但不要得了个文学奖就开始在钓鱼岛主权上主张绥靖政策。什么搁置钓岛争议鱼都感谢的“妙语”完全不靠谱。中国渔民在钓鱼岛海域捕鱼的权利是中国对钓岛的主权以及相关国际法决定的。日本对钓鱼岛的侵略是对战后国际秩序以及世界和平的严重挑战,不要淡化了。 要知道,什么《红高粱》、《丰乳肥臀》之类的东东,对社会正面意义有限。民俗文学也不应把我们汉人描写成跳大神的印第安人土著。当年《红高粱》就被认为用 描述一些丑陋的东西博取洋人的欢心,国人很多看得不舒服,什么酿酒还往里面撒尿,中国人有这么蒙昧吗?《丰乳肥臀》我没看,如果谁能说出其对中国社会、中 国经济、中国教育、中国军事或者任何实际层面东西的意义,请指教。 文学这东西没有什么客观标准,甚至比诺贝尔和平奖还更没有标准。没有得奖也不说明写不得不够好,得了奖不要惶恐、感戴。普适价值那是西方的鬼话。不要被人一颗棒棒糖就哄得国际接轨。 写故事的就应该写故事,按照毛主席的教导,用健康向上的东西给民众提供娱乐。搞点荤腥、黑色幽默,只要无伤大雅,也正是投读者所好、扩大小说销量、偶尔博洋人一笑,也无可非议。但不要搞得韩寒似的,编了几个故事、写了几篇小说,就像大神通似地开始到处指手画脚, 结果被方舟子打得满地找牙。 尤其是中日钓岛之争,你如果有研究可以发表,但如果没有,不要打着文学奖的牌子轻易放炮。名气越大、影响力越大,在民族利益问题上,说话更要审慎。 钓鱼岛涉及的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不是比谁屁股大、乳房鼓的情色消遣,是中日民族生存空间的争夺。莫言的家乡人被日本鬼子残害的历史要时刻牢记,不要拿了100万诺贝尔奖就忘了历史。国家主权问题来不得半点退让。否则等同卖国。
229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反日活动说到诺贝尔奖
热度 3 benjaminliu 2012-10-13 09:43
上   从以往的上网经验来看, 9 月到 10 月上旬是网络的“多事之秋”—— 9 月 2 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 9 月 9 日是毛泽东逝世日; 9 月 11 日是美国遭受恐怖袭击日; 9 月 13 日是林彪出逃日; 9 月 18 日是日本开始侵略东北日; 9 月 21 日是台湾大地震日; 9 月 29 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日; 10 月 1 日是国庆日; 10 月 10 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短短的 40 天内,就有这么多和政治相关的重要日子,无怪每年都会在论坛、微博之类存在互动的地方引发无聊的口水战。我这个人向来喜新厌旧,即使是当初无比喜欢的东西,只要开始腻味,则越频繁地暴露在我面前就越让我反感,何况是网络口水战这种根本称不上“无比喜欢”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些日子来我就不得不逃离了新浪微博。   不过我是真没想到,今年的“多事之秋”居然如此多事。日本悍然做出国家收购钓鱼岛的狂妄举动,而中国自然针锋相对,政府在严正抗议中字正腔圆地提到了《波茨坦公告》,继而又出版地图、白皮书,发布钓鱼岛天气预报,更实际的行动则是派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与此同时,军方也频频发言,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也恰在这时入列服役。用一位搞战略的朋友的话来说,局势正在往发动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我对战略研究虽然有兴趣,但相关资料掌握得太少,所以对于“世界大战”危机的感受倒不甚深。我主要关注的还是大众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在中日关系如此恶化的情况下,民间的反日行动自然是少不了的。对这些反日行动,我在总体上当然是支持的,但也的确看到了一些颇值得吐槽的乱相。   首先当然是反日游行中的打砸抢烧问题。起先我以为其中有大学生参与,但是看了新闻报道,发现搞打砸抢烧的人全都是社会人士,其中很多是社会底层人士,比如“血汗工厂”雇佣的年轻劳工,或者干脆无业的人员。这多少让我宽心。我并不是说大学生的素质就一定高到不会打砸抢烧,但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比没上大学就走向社会的同龄人强一些。有些媒体评论就分析,“爱国”只是暴徒行使暴力的幌子,实质在于自身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低下,导致他们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反社会情绪,而终于在这个时机爆发出来了。因此,看到另一些媒体评论一本正经地劝人们“爱国也要讲理性”,我就觉得多少有些滑稽——这些暴力行径,和爱国有什么狗屁关系?   其次,我逃得了新浪微博,但因为工作的关系逃不了 QQ 群。前一阵子在和政治完全无关的 QQ 群(比如拉丁文群、植物摄影群等)里,老有血气方刚的学生仔儿转发反日信息,而我不管是不是该群的管理员,只要看见,就一定会回复:“专群专用,不要发与本群不相干的话题,谢谢。”当然,这只是我的表面客气,实际上我对这种行为有更尖刻的评价。这些年轻的学生仔儿还是缺乏足够的移情能力,太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关心的事才是事,别的事就不是事,所以也就缺乏分场合说话的自觉。试问他们怎么不在必修课的课堂上突然站起来嚷几句反日口号?原因不过是有校规这样的外在压力存在罢了。如果一个人只能被迫遵守外在规章,不能把纯粹的外在道德压力转化为内心自觉,那就不能说这个人有美德。   再次,免不了又有一些“专家”“学者”出来说,抵制日货没有意义,原因不外是:第一,日货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不可能抵制;第二,很多日本公司在中国设厂,抵制日货会让很多中国人失业,所以反而是不爱同胞。以前我有些相信这些说法,但近来一位朋友(就是上面那位说“局势正在往发动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的搞战略的朋友)说,抵制日货的重点本来并也不在于抵制日本制造,而在于抵制日本品牌。在产业链里面,利润的最大头是被贴上品牌的人占去的,所以抵制日本品牌的后果,其实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贴上非日本公司(比如中国公司)的品牌,这样就可以避免利润的最大头流向日本。因此,不考虑其他后果,抵制日货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当然,这位朋友也说,他并不支持抵制日货,只不过是厌恶反对抵制日货的那些无知论调,才特意要强调这些罢了。   所以,同样是反日爱国,因为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年龄、社交经验、知识水平的不同,就有这么多不同的具体立场。我说服不了别人,只能按着自己的人生阅历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性、公允、智慧的立场。 下   反日爱国主义活动刚刚退潮,又一场一年一度的口水战在网上掀了起来,这就是有关诺贝尔奖的各种感喟。不过,今年的口水战尤其热闹,因为这次居然有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莫言获得了文学奖。   莫言并不是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从国籍来说, 1938 年获得文学奖的赛珍珠,在获奖时同时具有中华民国和美国的国籍。除去她不算, 1957 年获得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不仅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在获奖时也仅具有中华民国国籍。甚至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那也不是莫言。充其量,莫言只是大陆官方能够坦然接受的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罢了。   中国文学的成就获得西方承认(或者严格地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承认)的时间,远比莫言获奖为早。且不说那位在 2000 年得奖的法籍华人异议作家,文学奖评委之一的汉学家马悦然就已经公开透露,其实 1988 年的文学奖已经几乎肯定要授予沈从文,只不过因为沈从文恰于当年去世,而诺贝尔奖不授予死者,所以最终遗憾地授予了另一位作家。然而,很多时候,名比实重要。缺一个大陆能够坦然接受的文学奖,就是会让人觉得中国当代文学还没有走向世界。在莫言获奖之前,有关文学奖的口水战不外乎在两种主要观点之间展开,一种为中国文学不入西方评论家的法眼忧心忡忡;一种认为中国文学只要让中国人喜欢就行了,何必在乎西方人的意见,不得诺贝尔奖也没关系。   现在莫言获了奖,口水战虽然还在进行,但是内容已经慢慢演变了。那种认为中国文学不得诺贝尔奖也没关系的观点已经消失了。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当年的争论,会觉得这种观点怎么如此可笑——居然还有人破罐子破摔,明明有获奖的实力,却觉得中国文学不得诺贝尔奖也行?我想,等诺贝尔物理、化学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将来也落入中国人之手之后,再回头看现在网上种种“诺贝尔奖之痛”之类的争论,也会觉得无聊。   说白了,诺贝尔奖如此让国人纠结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有世界性的权威性,所以国人没有得奖,就显得特别令人尴尬。尴尬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为了排解,就只好强为豪语,或者说“××年之后一定能得到”,或者像文学奖这样,抓住它比科学奖较多的主观因素不放,说什么“不得也行”。然而排解归排解,事实总归是事实——就好比有人因为进北大的时候被门卫拦下,心情不爽,就上纲上线,使劲排解,但终归也改变不了北大不过是要为师生们维护清静安全的校园秩序才设立门禁的事实,和什么“兼容并包”之类的大词、虚词毫无关系。我自己已经看穿了这一层,所以从不靠强为豪语的方式排解,而是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为将来诺贝尔奖花落中国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不过,中国缺少诺贝尔科学奖的最大后果,还不在于让这么多人纽结,而在于官方找不到真正一流的科学家来宣传,就只好对某些有争议的、甚至是不入流的科学家极力推崇,而且一边推崇,一边压抑异议的声音。以钱学森为例,没人不承认他对中国国防事业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但是他晚年支持“特异功能”“气功”,搞得八十年代全国一团糟,也是事实。我刚给一本杂志写了一篇谈所谓“生物国防”的文章(见 这里 ),其中提到了钱学森晚年的这些事,后来发表的时候编辑就告诉我,谈到钱学森和中国军方的段落都被删了,没办法,是上面的命令。几天前,我还在中国科技会堂参加了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的颁奖仪式,会前拿到获奖名单,意外发现获优秀奖的图书从公示时的 25 种增加到了 27 种,增加的两种之一,就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故事》(这样一来,获优秀奖的图书中就有 3 种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真是令人无语)。这显然是“上面”有意安排的结果,由此也可见钱学森在中国被捧到了什么样的高度。   无独有偶,官方还一度力捧一个早就加入了美国籍的伪生物学家牛满江。最近看《薛攀皋文集》,里面披露了官方对揭露牛满江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的压迫和打击。原文虽然较长,但我不愿意删改一个字,全部照抄如下:    2006 年 8 月 24 日,《南方周末》刊发署名石希生的文章《邹承鲁与 30 年前的两起学术腐败事件》(以下简称《事件》),其中涉及对牛满江的批评。《事件》是《邹承鲁传》中的一章,由在读博士研究生 B 执笔。《邹承鲁传》的著作权属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邹承鲁声明《事件》的内容全都出自他的口述,他对此负完全责任。   牛满江看到《南方周末》发表的《事件》后,写信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状告《南方周末》和石希生诽谤。政治局李长春同志只把牛满江信批请德江(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甬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路甬祥)同志阅,没有再写任何多余的话。但是,牛满江却借此向《南方周末》和 B 施加压力。扬言不按照他提出的条件向他道歉,他有足够的能力让《南方周末》关闭,让 B 毕不了业,并让他坐牢。因为批评牛满江就是攻击国家领导人,就是犯政治诽谤罪!   《南方周末》不堪重压,于 2006 年 12 月 7 日发表了署名“郑世厅”(“正视听”的谐音)的文章——《牛满江:执着的追求 卓著的贡献》——对牛满江进行颂扬,并发布编者按公开为发表《事件》文向牛道歉。可实际上“郑世厅”文并未能指出《事件》文具体哪些内容有错。    2006 年 10 月 26 日,“牛满江外事办公室主任”傅仲华打电话威胁 B 。 10 月 27 日这位“主任”一行三人找到 B ,威胁他必须争取主动向牛满江赔礼道歉。 12 月 6 日,中关村派出所以 B 犯了诽谤罪为由传讯他,并强迫 B 在他们所拟的不实笔录上签字,理所当然为 B 拒绝。办案的民警扬言还要继续传讯, B 必须随传随到。由于有关部门约见中关村派出所人员,指出其越权介入学术纠纷事件,非法传讯公民的严重性,该民警才不再纠缠 B 。人们不禁要问:牛满江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能量,能够动用派出所的力量干侵犯人权的事?!但事情没有完,在事过近一年的 2007 年 9 月 28 日,原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研究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徐一志和傅仲华等一行三人再次找 B ,声称牛满江心中怒气仍无法平息,打算向北京中级人民法院诉 B 诽谤罪。如果 B 不按牛满江的要求赔礼道歉,他们将利用其人脉关系,给 B 判刑坐牢。 后来,牛满江于 2007 年 11 月病亡,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前几天我还见到了 B ,对我问到的这个事件只是一笑置之。   饶毅老师早就说过,中国就是因为缺乏一流的生物学家,所以公众无法了解谁才是最好的生物学家,才会让一些伪劣“生物学家”鱼目混珠,沽名钓誉。其实何止是公众,从薛攀皋先生的披露来看,官方也不过如此。   所以,我要再强调一遍:中国应该有诺贝尔奖,特别是科学奖!但是,不要强作豪语,做好你手头的事! 2012.10.13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2787 次阅读|3 个评论
莫言事件的发生频度
陈龙珠 2012-10-13 09:21
每年的10月份, 北半球的大多地区, 自南向北, 逐渐秋末冬初, 风云难测。 上海尚在中秋后, 气候宜人, 周末轻松。 无聊了一个小统计, 科学网上的一类莫名事件: 年度样本数, 5; 同期发生数, 4。 注 :此处莫言,未名之意。
个人分类: 风险管理|3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思莫言获奖
热度 8 lvnaiji 2012-10-13 08:18
吕乃基 中国人终于获诺奖了。以前不认的不算,这回是获我们自己认的诺奖。盼望良久,心都凉了,一旦梦想成真,反倒有点一时不知所措。 这次获的是多少有点诡异的文学奖。须知,不论承认与否,文学较之科学带有太多的个人色彩和“地方性”印记。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奖是奖给这样的文学家:一方面具有独特的视角审视独特事件中的独特个人,另一方面又揭示人性深邃的本性,最后是以独特的方式糅合这两方面,并以独特的文笔写出来。就客观角度来说,有足够独特的对象;就主观视角而言,有直达人物内心的解剖刀。此外,在特殊的语境下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 中国社会显然足够独特,“中国特色”四个字足够解释一切难以解释之事之人。只要真心去看,当不难看出在独特环境中的独特人性。同样,因中国特色,这样的作品不能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现,于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譬如说,“莫言”,也就顺理成章的“构建”起来。剩下的就是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莫言,把这么多的“独特”凑到一块。由此看来,中国出诺贝尔文学奖是早晚的事。 既然是难得凑到一块,因而未必位于舞台的中心。让聚光灯跟过来,有点儿屈尊。这大概是没有“举国”欢庆,只是不疼不痒说几句——作为政府部门,竟然先由外交部祝贺! 饶有兴味的是,预言得主而后的境况。毫无疑问,获诺奖,在经济效益之外将获得巨大的话语权。君不见,眼下多少媒体蜂拥而至,等待莫言的金口,甚至开发出莫言若干年前的言说?各方都争取把莫言纳入己方的阵营。 按数千年的惯例,学而优则仕。莫言接下来当个文化部副部长、北师大副校长之类应该不成问题,一举纳入主旋律。 民间的舆论是,希望莫言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公正和民主而言。 精英的理想是,莫言依然埋头于文学,为文学界,进而为整个精英群体而言,以扩展精英阶层的社会影响。 于是,各界都希望莫言有所言,关键是言自己所希望之言,否则就当真莫言。 难哀哉,获奖难,获奖之后更难! 至于科学奖,鉴于上述分析,博主斗胆预言,中国最先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最大可能当在地质学、农学,或者与中国某些特殊物种有关的学科。因为这些领域拥有外国人所没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对象。遗憾的是,不知这些学科对应于诺奖的哪些门类? 再预言:最迟拿的会是得到自己认可的和平奖。必须基于两点:中国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以及人类价值观与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趋同与一致。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865 次阅读|17 个评论
魔幻般现实的房价和社会
热度 3 zls111 2012-10-13 07:52
“ 谈到750万奖金的用处,莫言笑着说,他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米。”莫言说,微博上很多人调侃他,写的作品魔幻,买房还是要回归现实。 ” 这房价真厉害,很狠牛叉的奖金也只能买到120平方米。 这社会真现实,拿了诺贝尔奖还要拿着奖金去买房,这么牛的人,都要这样买房。我们这些无名之辈,怎木办??拿什么去拯救房子,拯救一个家???
2923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克文摘:日本看莫言获奖:遗憾、矛盾、恐惧
热度 1 laserdai 2012-10-13 01:10
莫言的书已有不少译成日语版,不过从未上日本畅销书榜。 尽管日本传媒、舆论都对村上春树落选深表遗憾,但也并非十分惊讶,记者屡听日本人私下说,不解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日本时间周四晚揭晓“花落谁家”,让许多在电脑、电视机旁守候佳音的日本人发出“遗憾”的哀叹。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与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评委会中激烈争夺今年文学奖的局势,是本周一日本人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以来,日本社会就开始弥漫的期待与紧张感。 晚上7点后,东京千代田区办公楼林立的街道上已行人稀落,但丸之内的一个大型书店里仍灯火通明,书店柜台后预备了大广告牌“祝村上春树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小广告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译著”待发。 8点刚过消息传来,一名女店员一边说“遗憾”,一边拿起小广告牌走向莫言译著的书架,把广告牌放在书架顶上,让人一进入书店就能找到莫言译著。书架上,莫言的《蛙鸣》放在最醒目的位置,旁边还有“丰乳肥臀”等译著。然后她再拿起电话向出版社追加莫言的译著订单,准备接应可能增加的求购顾客。 “日本通” 莫言的书已有不少译成日语版,不过从未上日本畅销书榜。莫言本人也不时访日,并曾获得“福冈亚洲文化奖”。记者96年前后通过一位旅日中国作家介绍,在东京见过莫言,印象中他寡言但幽默。莫言去年夏天还到日本兵库县的有马温泉修养,他被日本右派报纸《产经新闻》周五形容为“酷爱生鱼片的日本通”。 日本传媒周五也报道莫言周四晚在山东表示“感谢日本读者深深理解我的作品”的获奖反应,日本官方电视台NHK还邀请毛丹青分析莫言与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获奖的不同意义。 ( 记者: 童倩 )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9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嵇伟:我记忆和印象中的莫言
laserdai 2012-10-13 01:02
二十多年前,当莫言的《红高粱》系列轰动中国文坛时,我就多次半开玩笑的说过,如果有一天诺贝尔文学奖能颁给中国的作家,最有可能获奖的就是莫言和贾平凹。 这个星期一(10月8日)我在纽约和大学同学孙忠雄聊天时,他提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在莫言和村上春树间, “默言” 第一次见莫言是在1986年初,那时我是《文汇月刊》的编辑,去解放军艺术学院作家班找李存葆和崔京生组稿,而莫言是解艺作家班的学员,刚发表了引起文学圈注意的《透明的红萝卜》。 我的印象是,和他那些高谈阔论的同学不一样,一看就知道是农村出身的莫言外表平凡且带点害羞,他那天安静的坐在宿舍的一角,听我们胡天海地的瞎聊,甚至没有插过一句话,沉默得很像他的笔名“莫言”。 在那之后没两个月,整个中国文学圈里就开始讨论这之前几乎默默无闻的莫言和他的《红高粱》,还有人把他比作中国的马尔克斯,而深爱《百年孤独》的我也从此对依旧在各种场合保持害羞状的莫言生出好奇。 尽管寄给我的文学杂志多到根本无法看完,但对莫言的小说我总不会放过,不仅是倾心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更觉得他的作品震撼心灵,但是他那过于血淋淋、活生生的暴力描写,比如生剥人皮等,却时常让我做噩梦,还曾从梦中哭醒过。 所以有时会猜,莫言之所以“默言”,也许是怕自己一开口说话,可能会蹦出太令人瞠目结舌的东西? “大表哥” 其实沉默和害羞的莫言很有蔫坏一面,这是我偶尔和他一起参加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的笔会时,对他稍有了解后发现的。那次丹东-宽甸笔会邀请了十多个青年作家,其中包括莫言、刘震云、刘毅然、魏人、刘西鸿、张欣和我。 笔会间的一次晚宴有辽宁省委领导人出席,在省委副书记还在台上发言、领导尚未入席前,我们这桌居然在莫言和魏人的带领下把一桌菜一扫而空,然后开始抢西瓜,以致组织者生气的斥责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作家! 组织者在宽甸安排我们体验民生,住在农家客栈,男女各一屋,统睡在大炕上,入睡前男生屋里传话过来说,根据莫言的经验和建议,为避免传到虱子,晚上睡觉要脱光衣服,早上起来用炕帚扫遍全身,然后再穿衣服。结果导致女生屋子一片笑骂。 第二天在中朝界河鸭绿江坐船回丹东,好几小时沉浸在鸭绿江中游的碧水青山中,人人感觉宁静到无事可做,莫言就自封为我的“大表哥”,加封刘毅然为我“二表哥”,还信誓旦旦的承诺,任何时候有人欺负我,表哥们一定挺身而出。当然,这一承诺从来没有兑现过。 倒是当时没有受封的刘震云后来借用过“表哥”之名。刘震云在某次途径上海时到文汇报找我聊天,告诉报社门卫他是我的表哥,门卫打电话上来后却被没有表哥的我坚决否认,以致他差点被报社门卫当骗子报警——这是题外话。 不解的疑惑 此后不时听说一些关于莫言的传闻和故事,也听说他尽管好作品不断,但军中仕途不顺,在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后,他是著名军队作家中授衔最低的,听说只被授予中尉,这也许是他最终在97年离开军队的原因。 1994年我出国前不久,莫言和崔京生等人正在山东高密莫言的老家写电视连续剧挣钱,我被邀请去高密玩。 高密县城里那时只有一条街,街上有一家供销社、一家布店和几家小店,连一个像样的饭店都没有,莫言就弄了辆车把我们拉到他乡下的家里吃饭。 大作家莫言的家也像他的外表一样平凡,但他的妻子却贤惠能干,在地里干完活后,还能整出一桌丰盛的饭菜。满脸慈祥皱纹的莫言的老父亲也在,还有莫言念小学的乖巧的女儿。 后来每当读到或提到莫言时,我心里总会冒出当年从莫言家出来后生出的不解的疑惑: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民的儿子,一个外表太不起眼而生性又那么沉默寡言的莫言,他的笔下怎么会涌出如此震撼人心、回肠荡气、魔幻万千的作品?他的灵感来自哪里? 今年4月莫言、刘震云和李敬泽等代表中国作家来伦敦参加2012年书展,但我在年初已经订好了4月上旬回上海看望父母的机票,错过了和昔日的熟朋旧友叙旧的机会,但莫言现在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大表哥”别来无恙。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盘整生活》------今儿个真高兴
热度 20 freefloating 2012-10-13 00:55
首先热烈祝贺我潍坊高密老乡,北师校友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不是一般的荣耀,谁敢挑战我老乡的荣耀,我就挑战谁! 莫言: 不后悔抄写延安讲话 今天实在是又忙又高兴,真的没时间也没心情掐架,这让我非常不好意思,这不是食言了吗?纠结…… 22:00 整,我决定食言就食言,不就是食言吗?不怕不怕滴…… 再加上我今天早晨本来洋洋洒洒写了很长很长的评论,历数曹大侠几大罪状,结果竟然点击评论的时候,出现什么“……来路不明……”,不能评论,退回前页面时,啥都没了,多亏我肺活量大,可以缓过来了。 于是我就去超市买菜去了,先花了一个小时给我自己、老公和儿子买了几件衣服,然后在超市里推着小车奔来奔去的搞了满满一车,结果还是忘了买干粮,回到家看到老公回来了,于是请求他去买云青菜包子吃,我最喜欢吃萝卜缨子,云青菜,荠菜……包子,以前婆婆在我家住的时候,经常包给我俩吃,他爷俩不太喜欢吃这种东西,现在婆婆去帮大伯哥带孩子,我就很少有机会吃到了,偶尔小姨做了会送我一些,但是不过瘾啊。好在老公发现门口有个饭店有卖,于是可以经常解解馋,可惜今天没有,只有海菜的,而且是烫面。我吃烫面的会 Li 心(潍坊话,意思是胃酸过多),所以只吃了两个,这也不是啥坏事,就这么着吧。 下午老公让我去开工作证明,我赶紧照办,去加拿大待了 16 个月,我的工资停发了 16 个月,我是山东省资助的,一共才给 5 万 RMB ,所以大部分花销都是老公负责,这这……什么钱都要管别人要的日子真不那么痛快,而且由于我的拖拉,到现在工资还没补发下来,被老公催得我直接无地自容了。他让我干点啥我就赶紧干点啥吧,开完证明 15:00 了。 老公催我办了几件事,我是能耽误的就耽误,能拖的就拖。他们从渥太华经美国转机到北京的飞机晚点超过 24 小时(准确数据懒得查了),空姐说他们可以索赔的,他就交给我干,我就一拖再拖,一直拖过 30 天,告诉他没法办了。其实期间我也在他的逼迫下网上填好了索赔单,谁让他等不及,退回就清空了呢? 他又让我去续驾照,我继续拖,我说我有加拿大驾照,上次不是听你朋友说了吗,有个美少女拿着美国的不知道学生证还是图书证的,楞开了四年,若不是翻沟里了,都没人认识吗?我可是货真价实的,我开车可是合法的。再加上万一今年 2012 是世界末日,我去麻烦自己一趟不是白麻烦了?我还是忙着先拯救世界吧! 今天他说给我打听到了,未满一年续办很容易,不用找人一会儿就办完了,要是超出一年,那就要重新考驾照。他说你也可以先拯救世界,明年再考一遍,虽然我嘴上说,我最不怕的就是考试,但我决定还是随了他,到车管所续了算了。 结果他的事情跑错了地方,要留下我一个人办,我又想打退堂鼓,被他严词制止了,办这些东西在我其实都是小 case ,只是我这心里不是惦记着上博客掐架吗?好吧好吧,我决定顺应天意,办完它! 其实前前后后也就一个小时多一点时间,然后步行 20 分钟回家……于是就接近五点了,这时老公回来说,晚上要请婆婆,大伯哥一家和几个同学吃饭,就在家门口的卖包子的饭店。可是我昨天刚跟 Body Jam 的 JQ 教练说,我今天要追随他到古德店上课,我对陪他们吃饭一点不感兴趣,所以我问我不去行吗?他说行,正好给那些整天不知趣跟着老公喝酒吃饭的老婆们做个榜样。这话把我高兴的,我说,请我吃饭要符合一定条件的,或者有难题需要我出谋划策,或者有能人可以学习提高,或者在中午不耽误我健身……若是条件都不具备,我是请不动滴…… 儿子回来听说我不出去吃饭,他说他也不想去,耽误晚上和小朋友玩三国杀,我说不耽误,就在门口,你随便吃几口回来就行了,有奶奶和弟弟在,你正好问问他们这两天在不在我们家住,而且我是不做饭滴。儿子说:好吧,多亏不全是那些互相“这总那总”吹捧的狐朋狗友们。 驱车赶到古德店(这个店高级,我的通店卡不包括的),我对前台说,我来体验一下课程,我其时已经迟到了,却发现操房没课?看到教练,我问怎么没课啊?他说因为在等你啊。 原来就我一个人,天马以前有规定,不满三个人是不开课的,我说这就没法上了,教练说这边一个人就可以开课。我说那我那哪好意思?他说可以开的(他们以前是一节课 50 的课时费),所以既然教练说可以开,那就是可以开。 本来是一节杠铃( BODY PUMP )一节有氧舞蹈 BODY JAM ,教练问我想上什么,我说当然 BODY JAM 了,杠铃课别人上也可以凑合着跟, JAM 可是区别很大的,我是冲着 JAM62 来的。不过我实在是很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一心期盼着再来个会员。 真是心想事成,一曲未终,一位潍院数学系的女生来了,于是我们三个人跳,教练直接和我们一个方向跳,结果我们习惯了镜像带课的方式,竟然频频错脚,其实想当初镜像我们也适应了好一阵子,现在不镜像竟然还不习惯了,教练于是一会镜像一会同向,真是高手,一点不乱…… 上完这节课,还要再上第二节课,店里又来了几个女士,我就去拉她们一起来上课,结果她们说看着太难了,还是不去了。教练说,还是学院店的会员素质最高,不管她们,要不咱们跳 61 吧?于是又把上一套跳了一遍,衣服都湿透了。好久没这么过瘾了。教练邀请我们下周继续来,我们觉得这边店高级的,我们算蹭课,一次体验还可以,再来就不好意思的了,教练说没关系,你们算是给这边带带人气。 教练的动作是真漂亮真协调真自然,那个身体 wave 起来,真是可望不可即啊。 上完课歇汗儿的时候我们聊聊了,原来他们都是± 90 后。而且小女生答应要给我在学院店占位置,因为那里太火爆了,按时去只能在后面,根本看不清。 洗澡的时候,小女生告诉我她很不好意上这边来蹭课的,所以就没打算洗澡,没带换洗的衣服。我正好多带了件,我说送你吧,搞活动的时候十几块钱买的,她很喜欢,笑纳了。然后我们商定下周继续追随 JQ 教练上课,一个人蹭课不好意思,两个人就好意思了……我接她。 21:00 多回家,婆婆和小侄子在,儿子在外面玩三国杀,回来陪弟弟玩了一会儿,婆婆就过来和我聊天,于是博文继续拖,我打发儿子在我屋里睡觉,若是老公同意呢,我睡沙发,若是老公嫌弃儿子横着睡,竖着睡,撇着睡,捺着睡呢,我再把儿子叫醒了,他睡沙发,好在老公 24:00 点回来,同意我完成博文再睡。 于是就写完了……睡沙发去,虽然其实是可以打开折叠床的,但是我嫌麻烦,就一晚上,不用那么四 hang (讲究),这段时间老爸的保姆因其母生病,不能来了,一时找不到接班的人,我和弟弟晚上轮值,二舅三舅白天帮老妈的忙,我已经值班了七八天了,都是和衣而睡,睡得也不错。 人关键是要放松,不放松的给个啥床也睡不着…… 掐架的事改天再说,电影书啥的也改天再看…… (=^ ^=)
个人分类: 盘整生活|3441 次阅读|93 个评论
莫言获奖的和平意义——兼驳质疑者
热度 21 王铮 2012-10-12 22:25
莫言获奖的和平意义 中国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欢呼的人很多,本来我不想凑热闹了。偏偏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从微博看到了“ @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 中国作家莫言周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也许有助于消除中国在海外受损的形象。但事实证明,这个文学奖是有争议的。 ”再看所谓争议,居然是“ 莫言是受到政府支持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抄写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莫言这种中庸的立场没有被中国最狂妄不羁的艺术家(艾未未)所接受。”我不知道《 华尔街日报》是什么政治立场的刊物。他这种以“ 莫言是受到政府支持的”、“抄写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理由来否定莫言,把自己陷入了一种宗教判别狂热,如果一个学者超写过《诗经》就不能获奖,明显是宗教情结,所以“抄写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就不能获奖是宗教情结,这种立场对人类的和平精神来说不可取。它的这种立场还使我想到了玛利亚·居里,当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正在受到道德谴责,她的获奖“是有争议的”。然而这种争议也是一种“政治”干扰科学的手段。一个学者,不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标准应该是他的科学文化贡献。以“玛利亚有一个后辈物理学家情人”来“争议”她的获奖资格,以 “ 莫言 “抄写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为 理由来否定莫言,把自己陷入了一种宗教判别狂热,如果一个学者超写过《诗经》就不能获奖,明显是宗教情结,所以“抄写过《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就不能获奖是宗教情结 ”来“争议”他的获奖资格,表现出来的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科学文化精神。 “ 受到政府支持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莫言获奖,我认为它根本的意义在于评审委员会坚持了科学文化精神,这种精神的坚持,表现出了一种文化宽容。中国现在的主流文化有缺陷,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也有缺陷。对于科学和文化的贡献,不能因为对贡献者文化的好恶而否认,只要这种好恶不危害人类。这是一种和平精神,莫言的获奖,体现了诺贝尔奖的这种和平精神,这种去宗教情结的文化互相认同的精神。 我身边的一些朋友认为,莫言获奖,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中国强大了。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倒不是说中国用强力威胁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而是中国强大起来提醒了这个委员会认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认识到中国的存在,这就是互相尊重的基础,因而也是和平的基础。预计不远的将来,中国会有科学家获得者,因为中国强大起来会使得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关注起中国人的成就,以莫言获奖为起点,中国政府也可能会进一步摆脱文化被孤立的压抑,更积极地与世界合作,这就参加了世界和平的机会。中华民族在过去的 150 年中,受到了大量的民族压迫,我们太需要一个被世界的承认,我们太需要一个被世界的尊重。莫言的获奖,就是这种承认和尊重之一。这就是引导中国与西方世界和平相处的基础。那年我曾经写道过,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应该让中国领导人胡锦涛与美国领导人奥巴马共享和平奖,因为如果没有胡及中国的合作,奥巴马不可能像当年那样快速地踩下经济危机的刹车。可惜由于宗教般的文化情结,当年的评审委员会无视了中国的存在。终于,地球烧太阳四周以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独立存在,接受了中国的不可忽视性,接受了互相尊重,因为也就构造了世界的一个和平基础。 从网上我知道,莫言最高学术地位是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有人说算不上什么名校。在一般公众看来,华东师范大学还算是名校,从中国学术高位团体来说,华东师范大学地位就差来兮;同样的科学学术成就,带“师范”帽子的学者,在中国你要评杰青、评院士比所谓名校的要难得多。但是,今天,诺贝尔奖金评审委员会不因为莫言仅仅是个非 211 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生,青岛的地方院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而忽视她,这是一种非贵族化的精神,是一种平等精神,也就是一种支撑和平的精神,也是一种自信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学习的。在各种各样的评审中,首先查一查被评审人的出身和来头,是一种恶俗,希望中国能够改掉。莫言的“ 受到政府支持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不应该是他获奖的理由就像不应该是他不获奖的理由一样。这是人类能够和平相处的基础。
个人分类: 国际问题|6650 次阅读|26 个评论
虞美人*喜中骚
热度 1 sunyu367 2012-10-12 20:56
虞美人 * 喜中骚 依稀原上青青草 酣梦莫言早 文心千载细雕龙 锦瑟竹林钟吕竞随风 唐风宋韵今何在 可叹阡陌窄 半抔乡土种高粱 兀自闲来成趣弄霓裳
2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盟还真在莫言后面跟着呢。。。
热度 6 boxcar 2012-10-12 20:51
继昨日莫言获得了NB文学奖之后,欧盟于今日获得了NB和平奖。 莫言去欧洲领取奖金后,欧盟会不会跟过来借钱呀? 如果来了,俺希望说——“借钱的事儿?莫言。”
个人分类: 社会|38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学术随笔]诺奖的感叹
blueyye 2012-10-12 19:08
当莫言的文学诺奖降临中国,网上即刻翻卷起海啸般评议 … 诺奖让那并非雅致的文字夹带着乡土价值席卷世界,也让不喜欢不服气不推崇皆成过眼烟云 … 可惜了巴金,可惜了冰心 … 然而,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祝贺莫言,莫言科技 …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3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莫言获奖两则笑话
热度 3 JRoy 2012-10-12 18:59
微博转发 最新消息:莫言已经得奖!他的秘书说,莫言副主席刚刚收到获奖短信:瑞典作协温馨提示:您已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100万瑞典欧元。为了办理您赴瑞典领奖的手续,请汇款人民币1万元到以下指定的农行账户 莫言获奖感言设计: :莫言上台领奖,台下掌声议论声不停,莫言获奖感言第一句:Mychinesenameis“shutup”!台下顿时安静了.... 想必国内图书市场这两天比较热闹,有版权和没版权的机器现在正在加足了马力嗡鸣中.......也许2012年底最具文学性的流行语:hello,莫言的书,你买了没?(要么就是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莫言书) 莫言与他的作品简介
个人分类: 娱乐新闻|332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朝成名万骨枯:市民抢购莫言作品
热度 3 pinjianlu 2012-10-12 17:37
在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出来之前,请问有几个人知道莫言这名字的?我以前只知道有《红高粱》这部电影,但不知道原著作者是谁。今日莫言一朝成名,他的作品才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 据说莫言的作品是反映人性的,莫言现象说明了一个道理:中国人平时一般不关注人性这个问题。很多有钱人觉得自己有钱就是道理,会觉得世上还有素质两个字吗?鲁迅的文章也反映人性,但某人曾说过,如果他还活着再继续写文章的话,会把他关进牢里的。所以要在中国写描述人性的文章,一般人不关心、官方不让写,写了也不让你出版,所以这种环境居然逼迫莫言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方式: 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莫言的作品我知之甚少,至于莫言为什么会走出这样的风格我并不了解,所以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猜测而已,呵呵。 以下一段话引用自莫言本人: 笔名“莫言”和喜欢讲真话有关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 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个人分类: 人物与哲理|5336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莫言获诺奖想到的
llpllp 2012-10-12 14:48
莫言获诺奖,可用两个字概括:可笑。 1.中国莫言获诺奖,当然可笑,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值得祝贺。 2.莫言毕业于一所在中国看来并不“正规”的学校,就是这样一所“破”学校,居然培育了中国第一个诺奖获得者,看来也是一件“可笑”事,北大、清华天天在争第一,天天在比谁招到中国最优秀的学生,这么“优秀”的学生居然就没有一个获得诺奖。 3.莫言只考到“军校”,如果参加全国正规高考,也许连录取的资格都没有(乱猜),这样看来中国的高考制度总是说录取最优秀的人才,现在看来我国的“高考”是不是也是“可笑”。 4.在我的印象中,莫言并不是什么“大牛”,比起我们那么多“当官”的来说,小得可怜,而我们的科研资助总是给什么“官”,现在看来我国的“科研体制”是不是也是“可笑”。 是该改变我国的一些评价机制的时候了。
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和我们的文学情结
热度 2 vmware 2012-10-12 13:30
莫言获诺奖此前已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真假难辩,感觉无论获与不获,都已失去了悬念。但真正听到获奖的消息,还是小小兴奋了一把。随着接踵而来的报道,这种兴奋还在逐渐扩大。 看到邢志忠老师的 《莫言获奖与文学男青年的新希望》 ,更回忆起二十年前对文学的痴迷,那时我们以卡夫卡、余华、苏童为偶像,我本人对莫言的作品读得很少。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半个信息时代,网络文学铺天盖地,自己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卷发披肩的“文学青年”,但莫言的获奖再次唤醒了我们这一代人对文学曾有的梦想和激情。 小时候最早读的长篇小说是浩然的《金光大道》,那时家里能翻到的只有这么一部小说,看不懂,只是觉得人物多、热闹,当时读着这样朴实的中文文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温暖。 上中学后学着红学家给《红楼梦》加批注,现在看到自己写的这些幼稚的文字,对当年的认真劲儿无限感叹。高中时因把半命题作文《我爱好____》写成《我爱好孤独》受到老师的力捧,虽然文笔不怎么样,但“立意”独特,也被当成范文广为传送,从此信心大增。上大学离家时真如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结尾的场景:“...,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那时对文学有需求,看小说充满活力与力量。有一段时间天天晚上泡图书馆中文书借阅室和中文期刊室,不停写诗与短文,梦想自己的豆腐块文章也能在杂志上发表;每天做梦成作家,构思长篇小说,最后写成中短篇,投给出版社投稿,然后等待收到原封不动的退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激情少了,桌子上的书也不少,但大多只读几页,看个开头、结尾就不了了之了;只记得最后完整读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村上春树的《1Q84》,还是手机上的电子版。 感谢莫言,他的获奖让我们重新拾起了逝去多年的对文学的激情,但愿这激情不要消失的太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04 次阅读|2 个评论
裸•被裸●诺贝尔奖⊙世界大奖
热度 7 zlyang 2012-10-12 12:49
裸•被裸●诺贝尔奖⊙世界大奖
裸 • 被裸 ● 诺贝尔奖 ⊙ 世界大奖 艺术(以及科学)的价值与金钱毫不相干。 The importance of art has nothing whatsoever to do with money. 但是, 裸 与世界大奖紧密相关! “ 裸 ”与“ 被 裸 ”,都是得到世界大奖的条件。 主动裸,得奖快。 《莫言张艺谋半裸旧照曝光 莫言文艺范十足》 http://edu.cnr.cn/syjdt/201210/t20121012_511105188.html 于是,莫言折桂2012诺贝尔文学奖,连《新华网》都祝贺。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0/12/c_113350558.htm 并且,姜文、张艺谋早就获奖累累: 姜文(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7%9C%E6%96%87 张艺谋(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8%89%BA%E8%B0%8B 被动裸,得奖也不慢。 (1)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Brian Kobilka:“ 现在每年都还在担心funding的问题 (可能是被那几年搞怕了)”。 (2)201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 2014年他的国家科研基金就要到期,之后的经费还没有着落,煞是着急 。” (3)2010年Grigori Perelman 拒绝了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的 Millennium Prize(100万美圆):“It is not people who break ethical standards who are regarded as aliens, ” he said. “ It is people like me who are isolated. ”“ 不是那些违背道德标准的人被看作异类,”他说,“ 而是象我这样的人被孤立起来 。” 不裸,得奖会很慢。 反过来,梵高 (Vincent van Gogh) 没有认识到裸的重要性,当了丐帮污衣派。死后才能出名得奖。 宁可衣着褴褛,包上耳朵,也不肯裸: Vincent van Gogh . 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 January 1889. Oil on canvas. Courtauld Institute Galleries, London, UK http://www.abcgallery.com/V/vangogh/vangogh40.html 赶快裸吧! 晚裸,不如早裸。 没有最裸,只有更裸! 结论: “裸”与“被裸”,都是得到世界大奖的重要条件! 相关链接: 《恐怖与恐惧的 pure scientist (纯粹的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quickforward=1id=621707 《Grigori Perelman: Millennium Prize of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与天才的心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04994.html 《科技与钱:想起了van Gogh》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7667-301257.html First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Millennium Prize Announced 《Prize for Resolution of the Poincaré Conjecture Awarded to Dr. Grigoriy Perelman》 http://www.claymath.org/millennium/ 《在中国大陆,中年男人 裸奔 犯法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620620 http://ent.szonline.net/Channel/201210/13/669786.shtm
12046 次阅读|16 个评论
"土鳖"莫言获诺贝尔奖了!
Shifengyu 2012-10-12 12:37
"土鳖"莫言,获2102年诺贝尔文学奖了!莫言,是真正的中国“土鳖”。莫言,第一学历既不是211,也非985高校,更不是海外名校博士或博士后。莫言,出生于农村,中学辍学回家,创作素材也主要来自农村,莫言获诺奖时,他也自称在乡下,接“地气”。莫言,一位土生土长且没留过洋的“土鳖”,如此“土鳖”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何也? 然而,国内某些高校自称世界一流,人才济济,土鳖莫言却获2102年诺贝尔文学奖了!这或许值得国内某些高校或部门思考,也许值得某些高校或部门人才引进政策或招聘政策者们注意和思考。希望,莫言的获奖能给中国社会和高校带来积极意义和影响,带来更多的诺奖,特别是自然科学类诺奖。
个人分类: 糖尿病|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与山东省计划生育
热度 1 wya 2012-10-12 11:47
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了一个隐秘的文学王国 http://book.sina.com.cn/news/c/2012-10-11/2200344474.shtml 2008年的长篇小说《蛙》通过“姑姑”这个特殊人物形象,深入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人的残酷戕害。“姑姑”自称是组织的走狗、信徒,组织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她亲手接生过一万个婴儿,也亲手杀死两千八百个婴儿。新政权刚建立,在乡村推广新的接生技术,刚毕业的“姑姑”接生了高密东北乡几千名新生儿,包括王肝王胆兄妹、陈鼻、王手等人。后来搞计划生育,“姑姑”同样自愿充当“走狗”,带领计划生育工作队抓捕超生的村民(大多是她接生的),强行做人流,而导致王胆等人的死亡。“文革”结束后,“姑姑”也从疯狂中恢复了。她这才发现自己当“走狗”时做了多少邪恶事情。她用自己的后半生来赎罪,和做泥人的丈夫一起,做了两千八百个小泥人,供在三面墙的龛里,为他们念佛经……这部小说生动有力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的毁灭人性的巨大伤害。 法新社:莫言作品粗俗淫荡充满黑色幽默 http://news.163.com/12/1012/00/8DIUFFGB00014JB6.html 中新网10月12日电 2012年10月11日,备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成为首位夺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法新社评价称,莫言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法新社援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的评价称,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淫荡的。“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英格伦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 法新社报道称,莫言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时代背景,比如1911年清王朝覆灭等。莫言的作品通常都是避开时代问题,转而以故事的形式反思20世纪的中国,在故事中莫言还融入了政治因素以及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感。 法新社还认为,《蛙》是莫言最为勇敢的作品,受到好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94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莫言:比我优秀的作家在排队 望大家该干嘛干嘛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2-10-12 10:20
莫言:比我优秀的作家在排队 望大家该干嘛干嘛 2012年10月12日来源:北京晨报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不可思议OR扬眉吐气? 昨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掀起一股莫言热,摄影记者拍摄莫言小说《檀香刑》德文版。   莫言终于在获奖消息正式宣布后结束了他的“隐身”生涯,当晚9时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得知获奖消息时他正在吃饭,至于获奖后的打算,莫言说:“只希望尽快从喧嚣热闹中摆脱出来,大家都该干嘛干嘛去。”     之前基本没想过得奖   记者:请谈一下现在的心情吧。   莫言:得知获奖后我的心情是非常吃惊和高兴的。毕竟有那么多比我年长、优秀的作家在排队等候着,之前基本没想过这事儿,觉得可能性太小。   记者:得知获奖时你在做什么?   莫言:我在吃饭。家里有小外孙,我女儿不允许开电视,是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   记者:你认为颁奖词对你作品的描述准确吗?   莫言:对不起,我还不知道颁奖词是什么。   记者:你和村上春树同为本届的大热门,你们认识吗?   莫言:我跟他没有过直接交往,但通过朋友联系过,村上春树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争议如镜子照出真我   记者:此前成为诺贝尔奖大热门后您一直沉默,知道网上对您的各种争议吗?   莫言:之前我要跳出来岂不就成滑稽剧的小丑了,我知道网友中有的在捧我,有的在骂我,正是有了互联网有了微博,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我的作品,也有这么多人厌恶我。这种争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世态人情,也照出我自己。   记者:你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是个重要奖项,但肯定不是什么最高奖项。它只代表了评委们的意见,可能换另一个群体的评委,他们就不会选我了。   记者:你跟马悦然熟吗?   莫言:认识而已。    创作受益于民间文学   记者:您如何看待故乡在您创作中的作用?   莫言:当然,我小说中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被延伸的概念,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记者:获得诺奖对你意味着什么?   莫言:必须要拿出自己的时间来接待媒体。   记者:跟你的父亲等家人分享过获奖的喜悦了吗?   莫言:我不跟他说这些事儿,而且我的老父亲每晚八点准时入睡,我不准备打扰他。   记者:你的创作受哪些作家的影响比较深?   莫言: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中国作家,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都是我从小就读的书,还有很多民间故事,都完成了我的文学启蒙。   《半岛都市报》供稿   简历   获奖无数的莫言   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后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文学硕士。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专业作家,1997年转业。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著有《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说十一部,《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有剧作、散文多部。中篇小说《红高粱》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酒国》(法文版)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另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24日,莫言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温故   莫言曾经这样说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曾表示,莫言是中国最有希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对此,莫言在2010年接受凤凰卫视专访和做客新华网时就曾表示,对于大江健三郎先生的褒奖,他看成是一个前辈作家对后辈作家的鼓励。   也有一般作家得诺奖   对于大江健三郎先生对他的褒奖,莫言说:“他对我的表扬是我们建立在互相阅读的基础上。我个人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说大江健三郎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他喜欢我的作品就说明我的作品非常好”。他称,文学跟别的东西不一样,文学的选择性很强,同样一部小说,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肯定会得出结论,这个到底是好作家还是坏作家。   诺贝尔奖毫无疑问是影响最大的国际文学奖,但是它的历史上确实也有很多伟大作家缺席,像托尔斯泰、卡夫卡都并没有获得这个奖项,而获奖作家里边,有的人的一些作品也并不是让大家都很佩服。“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确实评出很伟大的作家,但是也有很一般的、被遗忘的作家也得了这个奖。得奖有一百多个作家,现在真正被记住、作品还在流传的作家到底有多少个?每个读者可以想一下。所以不要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问题,最好忘掉它”。   作品并未向诺奖献媚   当时莫言表示不愿意谈这个话题,感觉一谈马上就会有人来攻击,“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作家,但是好像也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奖,这都是毫无科学说法的,不是说我要努力,刻苦训练,本来我能跳过两米,结果跳过两米一就得奖了。文学奖有时候正好相反,你铆足劲说写一本书要获奖,那也不一定”。莫言称,个人发奋要得什么奖,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   对于莫言拿作品《蛙》向诺贝尔奖献媚的说法,莫言也予以否认,他说,“你想献媚就献上了吗?你想为了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所好就投上了吗?你知道他喜欢什么是吧。再一个难道文学有配方吗?我能配出一个得奖的作品的配方吗?我连茅盾文学奖的配方都不知道,别说诺贝尔文学奖了”。   数说文学奖   109人   1901至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一共109人。   12人   至今为止,共有12位女士获得文学奖。   42岁   1907年,凭借《丛林故事》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吉卜林年仅42岁,其获奖年龄迄今最小。   88岁   2007年,时年88岁的英国作家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年龄迄今最大。   2人   放弃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2人,分别是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的让·保罗·萨特。   64岁   作家获文学奖时的平均年龄为64岁。   50年   文学奖被提名者信息需要保密50年。   编译/颜丙文   莫言语录   评价自己的作品:《丰乳肥臀》集中地表达了我对历史、乡土、生命等古老问题的看法。毫无疑问,《丰乳肥臀》是我文学殿堂里一块最重的基石,一旦抽掉这块基石,整座殿堂就会倒塌。   评价性描写: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性描写是文学描写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作家的考验。如果性描写对塑造人物的形象有用,那没问题;如果纯粹是生理性的描述和展示,没有别的含义,没有美感,我就反对。   评价女性:其实我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我感觉女人比男人伟大。   评价80后90后作家:时代变了,文学变了。我非常赞同“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我们这些老东西、老家伙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我们就是要超越你们,就是要打倒你们,就是要写得跟你们不一样。如果写得跟莫言、王安忆一样,你就没出路了。   评价自己的记者生涯:这10年《检察日报》的工作,对我很有帮助,虽然没写出什么法律方面的好作品,我的采访次数很有限。不过《检察日报》的生涯,让我对中国的官场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   评价创作心态:人都是有自卑感的,一个永远自信的人不是白痴,就是魔鬼。我的写作也是这样。构思时总踌躇满志,觉得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作品。但拿起笔来就会想,这行吗?咬着牙坚持下去。写得顺的时候很乐,写得不顺的时候也很烦,不断在快乐和沮丧之间跳跃。一会儿沮丧得要命,觉得才华耗尽了;一会儿又狂妄得要命:这一段谁能写出来?每天都在起起落落中挣扎。我想,如果一个人一直自信,这个人不可能从事艺术工作,做政治家或许可以。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张璐   (除署名外) 相关资讯 凤凰网文化讯 瑞典文学院刚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国人的热烈关注。在早前的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分别占据头两名。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 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傍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1981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同年,女儿管笑笑出生。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1983年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受到孙犁赏识,赞其有空灵之感。 1984年在《长城》杂志第2期、第5期分别发表了短篇《岛上的风》和中篇《雨中的河》,在《解放军文艺》第七期发表了短篇《黑沙滩》。同年,莫言得到著名作家徐怀中的赏识,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第一届学生。 1985年,莫言30岁。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同年,在《收获》第五期发表中篇《球状闪电》,在《钟山》第一期发表中篇《金发婴儿》,在《人民文学》第十二期发表中篇《爆炸》,并在多家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枯河》、《老枪》、《白狗秋千架》、《大风》、《三匹马》、《秋水》等多篇。 1986年,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随后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同时还发表《筑路》,短篇《草鞋窨子》、《苍蝇门牙》等。同年夏,张艺谋找到莫言洽谈购买《红高粱》改编电影版权事宜,莫言与陈剑雨、朱伟合作将其改编为电影版文学剧本。 1987年,长篇《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00年被《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而其后发表的中篇《欢乐》、《红蝗》受到恶评。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西柏坡第38届电影节金熊奖, 同年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天堂蒜薹之歌》,同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他还发表了《复仇记》、《马驹横穿沼泽》。同年秋,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由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9月,莫言考入北师大创作研究生班。小说集《爆炸》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9年,莫言34岁,出访西德。第一次走出国门。同年三月,在短片《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据此改编的电影《暖》获得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4月,中短篇小说集《欢乐十三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6月发表中篇小说《你的行为使我恐惧》。冬天,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酒国》。 1990年,他在《花城》杂志发表中篇《父亲在民夫连里》。1991年创作中篇《白棉花》、《战友重逢》、《怀抱鲜花的女人》、《红耳朵》;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加文学活动;暑假创作了《神镖》、《夜渔》、《鱼市》、《翱翔》等短篇。同年,莫言与朋友合作创作了六集电视连续剧《哥哥们的青春往事》,由河南电影制片场摄制。 1992年创作中篇《幽默与趣味》、《模式与原型》、《梦境与杂种》。 1993年先后出版了长篇《酒园》、《食草家族》,中篇集《怀抱鲜花的女人》,短篇集《神聊》。1994年莫言母亲于山东高密县去世,它直接催生莫言要写一部小说献给母亲的念头。 1995年,莫言40岁,创作长篇《丰乳肥臀》,出版五卷本《莫言文集》。小说的发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把莫言推到风口浪尖。1996年由莫言编剧的影片《太阳有耳》获第4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同年,《丰乳肥臀》停印。 1997年,他与人合作创作话剧《霸王别姬》。离开军队,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日报》工作。《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十万元。 1998年,在《东海》杂志第六期发表中篇《牛》,在《收获》第六期发表中篇《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发表短篇《拇指拷》、《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白杨林的战斗》、《一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蝗虫奇谈》、出版散文集《会唱歌的墙》。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红树林》由检查日报影视部设置完成。 1999年,在《收获》第2期发表中篇《师傅愈来愈幽默》、在《花城》第1期发表短篇《我们的七叔》,在《收获》第4期发表中篇《野驴子》。在海天出版社出版社长篇《红树林》,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师傅愈来愈幽默》。 2000年,莫言45岁,在《收获》第1期发表中篇《司令的女人》,在《上海文学》第11期发表短篇《冰雪美人》。长篇《酒园》再版,在南海出版社出版。《莫言短篇小说》(1-3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莫言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1年,长篇《檀香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再度热议,后获得台湾联合2001年十大妇女书。在《山花》第一期发表短篇《倒立》,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长篇《酒园》获得法国儒尔·巴泰雍外国文学奖。 2002年他与阎连科合作长篇《良心作证》,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篇《扫帚星》在《布老虎中篇小说春之卷》发表。长篇小说集、小说、散文集《红高粱家族》、《酒园》、《拇指拷》、《清醒的说梦者》、《罪过》、《师父愈来愈幽默》、透明的红萝卜》在山东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清醒的说梦者》,《什么气味最美好》分别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出版。长篇《檀香刑》获首届"钧文学奖"。 2003年,长篇《四十一炮》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并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同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在《收获》第五期发表短篇《木匠与狗》。散文集《小说的气味》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写给父亲的信》、小说集《藏宝图》也出版与此。 2004年,莫言先后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5年,莫言获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 2006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生死疲劳》并于2008年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散文集《北海道随笔》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07年,散文全集《说吧,莫言》在海天出版社出版。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23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寻觅莫言的家乡
huailu49 2012-10-12 10:19
山东-潍坊-高密,一夜之间火了。 曾听说莫言是刘墉(宰相刘罗锅)的高密老乡。作为地理爱好者,查了一下,刘墉家乡高密逄戈庄,原归注沟镇管辖,如今隶属柴沟镇。 都说莫言的出生地是高密大栏乡,这个乡(建制)早已不存在了。又说莫言是河崖镇平安村人,可在如今的高密市行政区划中,也没发现河崖镇。继续追踪方才得知,在2007年8月,高密市撤销了河崖镇,将原河崖镇的行政区域并入了夏庄镇。在一张旧地图上,还标有“河崖镇”、“大栏”等字样。 总之,莫言家在高密的东北角,刘墉家在高密的西南角。 同全国各地一样,高密的行政区划一改再改,难住了许多外地人。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3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获奖,俺这么看
热度 3 sheep021 2012-10-12 09:38
1 淡然 俺吃早饭时,通过手机短信看到这条消息,不动声色,放下手机,继续吃。(后来自己都感觉奇怪,自己怎么一点“意外”都没有) 然后对老婆说,一个中国人得文学诺奖文学了。不过,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儿。诺奖今年的奖金都大缩水,他们肯定要找中国拉赞助了,现在,不差钱的只有中国了,以后,这事儿对中国人会越来越多。 以中国人的制造能力,只要有了一个,就会生产线养鸡似地,源源不断哦,呵呵。 2 淡然 莫言的小说,俺还没读过一句。 他获奖,俺除了祝贺,没有别的。 3 希望 有人说中国获得文学奖,是对中国科学界的一记耳光 俺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这是中国科学领域即将获奖的一个序幕 没有文学,哪有科学? 语文都学不好的人,能当好科学家吗? 一句话,中国不差钱,科学,玩的就是钱! 有钱才能玩 。当然了只有钱是不行的。还要有文化。 有了文化才会玩 4 不跟风,不迷信外国人。也许是莫言成果的一个要素 谈到获奖原因是莫言说,我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也表现了广泛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作品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局限。 而莫言这一“不跟风,不迷信外国专家”的风格,恰恰是中国科学界所缺乏的,外国人没说过的话不敢说,外国人没做过的事不敢做,谁做谁就是伪科学,这样下去,外国人能得的大奖,你咋得呢? 实践证明: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太聪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44 次阅读|6 个评论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学术评价机制
热度 2 黄安年 2012-10-12 09:31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学术评价机制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12 日 发布 诺奖(科学的、文学的、和平的)有一套符合诺奖的学术评价机制,尽管科学奖、文学奖、政治奖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各自的评价机制,这里是否存在非学术因素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 , 就是在当前的世界,中国自己的学术评价机制是不和国际接轨的,人家不是按照中国学术量化评价机制来行事的,像莫言这样的作家中国不是个别 , 但是首先获得诺奖的却是莫言,虽然来得太晚 , 毕竟来了 , 有了领头人 , 自有后来者居上者。 我想说的 , 我国现在学术量化评价机制有无阻碍获得国际大奖的因素,例如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要将作品翻译成英文和其他国家文字 , 或者其他国家的人能够阅读懂中文 , 如果中文不能走向世界,不能大量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西文、日文等 , 怎么让世界各国人民阅读和了解。然而翻译成果在我国国内的学术成果量化指标体系中占有多大的份量。我们有的优秀作品,如果不能及时翻译成外文,谈何让世人了解和获得诺奖? 现在懂行的不翻译,翻译的不大懂行的现象颇多 , 这显然和我们的现行学术评价机制有关的。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823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热度 3 fqng1008 2012-10-12 08:21
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些时,科学网一直处在诺贝尔奖的热议中,但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诺贝尔文学奖。 昨天晚上,19时(当地时间10 月11日13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 生活 ,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一时网络议论纷纷,为了纪念这一刻,摘其精要汇编如下: 麦家 : 莫言让中国人聚焦诺奖,能否得到现在为止只有天知道,但我希望他得。我认为莫言是活着的中国作家中最有才华、对当代文学贡献最大的。中国人一向在乎外国人认可,如果谁被诺奖认可,对中国文学是幸事,至少可激发更多人关注文学,哪怕是短暂的。中国文学已快被娱乐逼死了,文学死了,中国人就只剩下钱了 。 张鸣 : 莫言作为作家,虽然一直跟着政府走,但毕竟没有做什么恶事,文字也还可以。他的获奖,至少可以消除某些极端人士对西方的偏见,认为西方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 。 韩少功 : 刚接受新浪读书的采访,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记者问有什么要对莫言说,我说:高兴一小时后继续写作吧 。 第八大洲 : 这样的领奖辞,会不会有点魔幻现实主义: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 王小山 : 转述中国官方说法:诺贝尔文学奖像个笑话 。 张蜀梅 : 祝贺莫言 。 里宁 : “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喜迎十八大 ”。 刘思宇lewis : 莫言上台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第一句:My chinese name is “ shut up”!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 江淳 : 【 莫言:打油诗赠重庆文友】唱红打黑声势隆,举国翘首望重庆。白蛛吐丝真网虫,黑马窜稀假愤青。为文蔑视左右党,当官珍惜前后名。中流砥柱君子格,丹崖如火照嘉陵。2011.11.8 附:莫言第一时间获奖感言:是我作品的文学素质打动了评委 。 书生练功 : 莫言的创作历程:《春夜雨霏霏》,我去《红高粱》地里,捉《蛙》,却摸到《丰乳肥臀》,爽呆了,好像掉进了《酒国》,不知《生死疲劳》,再来一发,再来一发,用《檀香刑》戳死我也认了。===== 》》尼玛,不是说好1000万的吗?只给老子800万 。 贺卫方 :【祝贺莫言先生】虽然对他不久前参加手书《讲话》颇遗憾,但获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值得真诚祝贺,毕竟我们中国人不能只奔着和平奖而去啊。《檀香刑》我没能读完,情节太残忍。这里要追贺吉林大学,那是中国唯一培养了诺奖获得者的大学,母校不该当做禁忌。也期盼莫先生关注前一位获奖者的自由。 杨恒均 :莫言获诺奖,赞!有三文鱼吃了。但“莫言”其他获奖者。莫和赛珍珠有得一比。赛以写中国农民的《大地》获诺奖。《檀香刑》和《大地》我都看过,不错。非科学类诺奖在西方有些衰落,但在中国却红了起来(像世博一样)。两个“莫言”,代表世界接纳和排斥中国的两个极端: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 聂广医生 :中国向世界突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突破口不是科技,而是意识形态。// @聂广医生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大的新闻。 平壤崔成浩 :莫言,我把他翻译成“不许说”,“不许说”获得诺贝尔奖......要警惕敌对势力的阴谋,你们太年轻了...... 猪油渣 :刚才在日本同学论坛上聊天,与大陆微博完全不同的是,日本同学一边倒的认为莫言实至名归。他们普遍认为莫言的青春期正处于文革的中后期,他把自己看到的血腥发泄到了文字上。正如以赛亚柏林的《苏联的心灵》说的那样,体制或审查制度,都阻挡不了好作品。莫言的政治态度,源于他在血腥的描述中,闪现血性的作家或死或流亡。他无法超越自己而已。 张鸣 : 感谢莫言,因为他,我们终于可以敞开地谈诺贝尔奖了。一个敏感词,暂时消失。对莫言获奖,应该宽容一点。客观地说,作为一个作家,他对现实,并非没有感觉,文字也不错。他的妥协,多半是应景,并非作恶。他在一个大变动的前夜获奖,代表着中西的一种和解,对中国的变革,应该是有益的。当然,他的获奖,不代表中国文学的崛起,中国文学依然乏善可陈。 独报 :RT @zengjinyan RT @WLYeung : 美国《时代杂志》2010年刊登的莫言专访里,莫言否认审查制度会对文学创作带来负面影响。他说审查制度下,作家学会了怎样写得更含蓄、更委婉,对他来说,这才符合美学原则。他认为那些正面描写现代社会问题的作品大都不值一顾。 http://163.fm/InOtg8N 张鸣 : 莫言有着特别好的西方文学界的人缘,他的作品,频繁地被译成西方文字。加上他又有一个非议计划生育的小说,使他在国外的形象相当不错。西方对于中国知识界依然有相当的隔膜,中国人眼里的犬儒,甚至亲政府的左派人士,在西方人眼里,却有可能是异见人士。莫言的获奖,对于变革前夜的中国,可能是个好事。 郭栋磊:这次莫言获奖,或许说明不了莫言的作品有多么的伟大,但从客观上讲,确实为广大的在文学、艺术的圣坛上耕耘的工作者提振了信心。也许也能为走向低谷的文化行业打一针强心剂,我们欢心鼓舞的同时,更要静下来思考文化的含义。 天心阅读子夜:但凡真正看过莫言作品者,就会发现其作品始终贯穿着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对现实的尖锐拷问以及对人性的剔骨描写,还有汪洋恣肆的想象力。 陈是美1990ver:莫言获奖,有四大好处:第一推动图书销售掀起读书热。第二推动文学创作,再闯禁区。第三推动思考,以前是莫言自己思考,现在许多人会拿着他的书思考历史人文。第四给自然学科的学者们带来压力,莫言已获奖,下一个是谁? 军无忌:莫言终于摘下了2012诺贝尔文学奖,不管怎样,都是一件好事,值得祝贺。不过,得奖之后的莫言会如何呢?我希望莫言今后是一个敢言的莫言。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69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烈祝贺北京师大第二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
热度 12 jiangxun 2012-10-12 03:10
作者:蒋迅 这是又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 莫言 以 “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所以 他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北京师大校友。而且,如果北京师大不把中文系改名的话,他们应该是从同一个系获得硕士学位的。 一所中国大学产生出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在中国绝无仅有的。其他大学很难超越。特此祝贺!
个人分类: 天下|3563 次阅读|29 个评论
诺贝尔文学奖来的正是时候
热度 3 xuzhengji 2012-10-12 01:19
最近几天来,关于莫言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在得奖之前,莫言低调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不爱接受采访,只是简单回应记者们对是否能得奖的猜测。而在今晚得奖之后,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再次得到体现,对记者的提问有问必答,莫言说“记者们在这里都等了几天了,我很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 不得不说,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在中国最需要这么一个奖的时候来的。因为中国人等了太久,等的久往往就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是不是诺贝尔奖不待见中国?是不是中国的文学作品不够档次?还是说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太不公平?种种情绪让国人对诺贝尔奖是既爱又恨。 说这个奖及时是因为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发展的一种认可,也为中西文学作品的交流提供的强大的助推力。诺贝尔文学奖的知名度和莫言的获奖,足以让外国读者关注中国的文学作品,更多的优秀中文文学作品得以翻译并推介给全世界读者,与此同时,中国读者也会乐于看到更多的外国文学。 虽然正如莫言自己所说:“得不得奖无所谓,这个奖不能 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 可。”但是对于中国的文学普及来说,这个奖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且不说莫言的各类作品即将被各种正版商盗版商开足马力加印,让广大文学爱好者尽快的补习自己没有看过的作品;单单是凭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芒,让广大的年轻一代对莫言的作品产生兴趣,进而对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产生兴趣,让人们从网络的“速食主义”转移到多读几本书,进而对身边的事物拥有冷静的人文关怀时,这个奖的意义就大了许多。 瑞典文学院选择莫言是公道的: 一是因为莫言接地气。他生于农村,长于高密的田地间,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刻,同时也爱得客观,他不会去写高大全的人物,因为本身人和社会就是复杂的。他热爱生命,善于发掘人性的美与丑,还有生命的闪光点。从他的作品中,你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世界,无论是魔幻现实主义也好,生命伦理的思考也罢,都离不开他生长的这方土地。 二是因为莫言勤奋高产。记得高中时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自己第一次那么沉醉地沉浸到文字描绘的世界里,仿佛回到了我父母年轻的时代,小说里的人物鲜活生动,那个我出生前的时代的社会景象跃然纸上。当我得知路遥英年早逝时,心里很是觉得可惜,文学评论家都认为如果路遥还活着的话,他会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蛙》等等作品与《平凡的世界》有着相同的人文关怀,带来同样的思考和感动。相比其他作家,莫言作品更多更高产,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听莫言讲的故事。 当然正如莫言所说,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这不妨碍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实至名归,因为好的作家都是有相同特质的,而莫言正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莫言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5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得奖,我有期待
热度 3 xyysh2008 2012-10-12 00:05
莫言得奖,我有期待 文科生多学科学, 理科生补补人文。 文科生不笑理科男赚钱机器、不懂风情, 理科男莫讽文科生空谈误国、百无一用。 文理科不再割裂, 重理轻文风气休矣。 对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多些自信, 对金钱物质少些崇拜与热情。 摩天大楼少建些, 文化艺术馆多开些。 物质建设少奢华, 精神生活丰富些! 关注得奖的人越少越好, 踏实工作的人越多越好! 。。。。。。
个人分类: 蹩脚的散文诗|3599 次阅读|6 个评论
你读过莫言的哪部作品?
热度 1 hezhixue 2012-10-11 23:49
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请问诸位,你读过莫言的哪部作品?
3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最崇拜的当代作家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2-10-11 22:51
莫言先生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也可能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与中国官方和解的一个前兆。坦率的讲,我并不很了解莫言先生的作品,但文无第一,很难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崇拜的当代中国作家是以故的以写实见长的路遥先生和回族女作家霍达。 陕西是到目前为止,出老家外,我停留最长的地方。千年古都的积淀,陕西文化底蕴深厚,也盛产优秀作家,但坦率的讲贾平凹、陈忠实先生的文字我读不太懂。同莫言先生一样,路遥也是以农村题材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展现了20世界60至80年代西北城乡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的喜怒哀乐,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徘徊和拼搏。由于英年早逝,路遥留下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不是甚多。路遥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迄今为止最后的高峰之一。实际上,读路遥的小说,你发现不了太多的写作技巧。而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雅俗共赏。路遥并不是在编故事,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就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或者说路遥小说的主人公就活生生的存在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少安、少平、润叶、小霞、兰香、金秀,按时代背景讲应该算我们的父辈,但是今天的城乡生活似没有走出《平凡的世界》所勾勒出的时代场景。又有多少新时代的“孙少平”徘徊在城乡生活的十字街头。路遥的作品给人一种向上与向善的力量。 霍达是这个时代最有功力的女作家之一。同路遥的作品类似,霍达小说的结局大多数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和大团圆的结尾相比,这更彰显了文学的力量。可能由于回族女作家的身份,霍达小说中总流落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也是诺贝尔委会会所钟爱的——对自由的追求和人道主义的关怀。我一向以为霍达应该可以使其成为实现诺贝尔委员会和中国官方和解的人选之一。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4046 次阅读|5 个评论
贺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liyadong 2012-10-11 22:06
贺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分类: 时事评述|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得NB奖,是真的吗?
热度 2 wangxh 2012-10-11 21:38
莫言得NB奖,是真的吗?俺有些不相信啊! 莫言老乡,俺不是针对你的,你懂的! 当一个无比巨大的好事降临中国头上的时候,俺开始不自信、不敢相信。俺总喜欢对比过去的事情,来判断事情的真实性。下面胡乱堆些例子表示一下: “三鹿奶粉”曾经是连续七年的部优产品、免检产品,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中国足球没问题”,当全国铺天盖地的“黑哨”、“假球”责骂声时,有人还咬着死牛蹄子说呢,结果足协主席由于贪污腐败进了班房。 当年,张吉龙的“世纪一抓”就把中国足球抓进了2002年世界杯,结果以等比数列0:2(哥斯达黎加)、0:3(土耳其)、0:4(巴西)分别负于小组的三个对手,一球未进结束了世界杯之旅【有人还因为对手很强而感到非常骄傲,因为巴西夺冠,土耳其第四】。 说实在的,俺真的怀疑这个NB奖的真实性!【 俺是昨天才得知这一迹象的,没有深入追踪 】 不过没关系, 莫言老乡,将来起码当个文化部长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甚至能够任分管教育、文化的副总理。 P.S.:如果有人提供证据说俺怀疑错了,马上更正!如果中国NB奖真是“买的”......
个人分类: 国家|2320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言得奖
heitiedan2012 2012-10-11 21:25
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了,这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当然,网上评论五花八门。因为原来中国文学界早就渴望让中国人得到这个奖了,但一直未能如愿。也有说诺贝尔文学奖意识形态性很强,不太可能让中国人得到。也有因此而贬低诺奖的。网上有人说,人家把屎放在地上,你骂它很臭。把它端到桌子上,你就会吃得很香。这么说是不是很刻薄,也不好说。 北京有线广播有个长书连播的频道,其中有个栏目就是专门播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的。我听过两回,没有什么意思。以前也翻看过得到诺奖的作者的书,也看着没有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翻译的原因,中文的译作比不了原作,所以读不出人家的味道来。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诸如人家写作的习惯和我们阅读的习惯总合不到一块儿,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或者是他们遴选诺奖作者的标准我们怎么也搞不明白,所以人家以为够获奖资格的作品,我们怎么也看不出好来。 记得当年钱钟书曾对诺奖评委马悦然说过,你们把巴金的作品译成那个样子,那他怎么可能得到诺贝尔奖。不知道钱钟书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巴金著作的译制品,会惹得他如此充满愤怒。不过,把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或者其他外文,要译得好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些年,法籍华人高行健得了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肯定不是称颂中国的,所以人们由此也就得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是有意跟中国对着干的。 这次莫言得奖,有人就会说,当年我们有些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指责是不对的。人家对中国没有偏见。这话我以为不宜过早地下这个结论。去年他们把和平奖给了刘某某,那就是故意激怒中国,弄得中国与挪威的关系很僵。反正西方人这种傲慢的态度是多少都是这样的。我没有以为,这次把奖颁给了莫言,这种傲慢的态度就会烟消云散。事情绝不会这么简单。网上也有人传说,没准这回诺贝尔文学奖给了莫言,就是为了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当然,咱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这腹,人家没准就是很单纯的评奖。可是话又说回来,评奖这事似乎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单纯。 莫言的作品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他的红高粱系列,很有点中国的味道。书中的“我爷爷”,怎么说,也确实是一条汉子,戳得住。至于他的《丰乳肥臀》和《檀香刑》,我没有看过,无法评价。这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我总感觉也有不少随机性。当然,得奖的大多数人的作品不会特别地差。即使是高行健的作品,人家好歹也是作家,文笔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至于说到作品的意识形态倾向,这都是见仁见智的事,不太好说。 莫言获奖,值得庆贺。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是不是因此就会完全改弦更张,这也要看以后他们的作为,不能因为他们把奖给了莫言,他们的臭毛病就不复存在了。这话真不太好说。薛蟠作诗,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里钻出个大马猴,这两句都比较粗俗,第三句,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众人惊叹,这句何其太雅?也就是说,就薛蟠的水平,作出前两句来是可以理解的,他就这个水平。这第三句你说让众人吃惊也好,让众人刮目相看也好,但它并不是薛蟠正常的表现,而是某种超常的表现,并非薛蟠的常态。而第四句女儿乐,众人全都倒了胃口。当然,咱们不能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看成薛二爷,毕竟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可是有时候这事也拦不住。保不其的会犯点什么低级错误,也未可知。 得奖这种事,本身就得两说着。有可喜可贺的一面,也有泰然处之,不必纠结的另一面。人家居里夫人得过两次诺贝尔奖,人家就没怎么把得奖这事当回事。这是真正的高人。所以,这回莫言得奖,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也仅此而已,没有必要夸张到让人张口结舌的程度。 其实,我们平时总会遇到评奖得奖的事。这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虽然诺贝尔奖听起来不那么平常,你当它不平常也许在你看来就是不平常。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它再不平常,跟普通人也没太大的关系,所以在普通人看来,这不平常也是一种平常,反正老百姓的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得奖的人,就其大多数而言,高兴一阵子是可能的。如果有获奖者从此以后,天天都会在梦里笑醒,这可能就不那么平常了。
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获奖了!在祝贺、狂欢之后应该多考虑未来怎么办
zhpd55 2012-10-11 21:17
莫言获奖了!在祝贺、狂欢之后应该多考虑未来怎么办
我们终于迎来了首位中国籍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文学奖宣布者对记者说,当他电话告知莫言获奖消息时,莫言的反应是:"he was overjoyed and scared". 这个消息令人振奋,今夜将是一个不眠之夜、狂欢之夜,电话与网络以及所有的媒体都会忙碌起来,将这一消息传遍每一个可以到达的角落,诺奖情缘终于有了新开端。但是我们似乎更应该冷静思考我们的未来应该怎么干?干什么?不要被一个文学奖冲昏了头脑。莫言得知获奖后的第一反应:狂喜并惶恐。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个人分类: 新观察|3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薄】Hello,莫言的书,你买了没?
热度 2 JRoy 2012-10-11 21:00
想必国内图书市场这两天比较热闹,有版权和没版权的机器现在正在加足了马力嗡鸣中.......也许2012年底最具文学性的流行语:hello,莫言的书,你买了没? 可惜我不在国内,赶不上庆祝哈 莫言与他的作品简介
个人分类: 娱乐新闻|2783 次阅读|5 个评论
猜猜看,莫言获得的奖金是973万还是863万?
热度 2 entomology 2012-10-11 20:57
其它备选答案还有: 948万、985万、211万(感谢小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8260 提供!) 正确的答案是: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籍作家莫言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按照诺贝尔奖章程,文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按照中国央行今日公布的汇率,1000瑞典克朗可兑换937.8224元人民币。因此,莫言文学奖奖金将近938万人民币。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2012nobel/content-4/detail_2012_10/11/18190912_0.shtml 哦据 李雷廷 说,应该是800万克朗。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2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获奖、程曜绝食及其它
热度 3 wangfangnk 2012-10-11 20:51
莫言获奖、程曜绝食及其它
正宗的中国籍中国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让中国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自信,值得庆祝!莫言的小说从浓密热烈的红高粱地开始,在一点点诡异的、压抑的气氛中,描摹了人性、生命与粗砺的生存空间之间一场场生动的冲撞,既扭曲又奔放,既灰暗又鲜艳,既贫瘠又丰腴,既粗糙又充满生机,这种魔幻般的奇特结合,直逼人性深层的挣扎,在苍白灵魂的映衬下彰显了蓬勃而顽强的生命本身。"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 近日另一件引起微澜的事件是,来自台湾的清华大学教授程曜,因为系里未征得其同意而将其简历挂在系网站上,多次请求更换未果而愤然绝食。在南开,至少在我所在的学院,老师有充足的权限自己上传并随时修改、更新自己的简历。所以,看到这件事情多少还是觉得有点匪夷所思的,听起来像是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事情。 对于程曜教授的绝食,有人以为这实在是太较真了,有人以为这实在是小题大做,简直有如顽童,有人以为太没有集体主义精神了。但程曜教授的做法显然是有意义的,在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里,人们习惯了为组织做出奉献和牺牲,服从组织的安排。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觉得不过是小事一桩,不过是为集体做点小小的奉献和牺牲而已,几乎没有人觉得这是组织对个体的不尊重。尊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的重要性远远不如面子。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发自内在,也抵达内在,而后者却只是表面的支撑。在面子文化的引领下,中国人之间常常缺乏真正的尊重,有的只是对权力的表面奉迎。以至于连一国总理也在感叹:“要让中国人活得有尊严”。程曜教授以绝食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唤醒集体对个体的尊重,组织对员工的尊重。程教授对个体价值和尊严的追求无疑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也是后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所幸的是这毕竟是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社会,清华大学到底还是一所受人尊敬的大学,最终的结果是系里道了歉,应该说达到了程教授最初的期望吧,也让我们感到欣慰。 本来两个事件除了在发生的时间上有所契合之外,几乎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还有一点相似的话,那就是莫言的小说和程曜教授的绝食都以一种夸张得有些乖张的手法,将处于遮蔽状态的某种大家熟视无睹的社会价值状态彰显了出来,鲜活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有些东西本可以变得更好。而两者戏剧性铺陈的结局也证明,事实的确如此。 所以,值得庆贺。 附莫言的小说: 《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增补版》《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酒国》《食草家族》《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战友重逢》《蛙》
个人分类: 杂感游记|4149 次阅读|8 个评论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网上书店的各种欢乐!
entomology 2012-10-11 20:23
亚马逊 当当 京东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给热闹找干妈”的陈安疯了!
热度 10 Majorite 2012-10-11 20:14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给热闹找干妈”的陈安疯了!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给热闹找干妈”的陈安疯了! 莫言先生 10月5日,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安在科学网博客破口大骂:“抽风,该抽诺贝尔奖的莫言疯了!”此文立马为编辑MM赏识,“加精”强力推出,造成恶劣影响。 在科学网上忙着“给(陈)热闹找干妈”(陆俊茜说的)的陈安懂文学吗?是文学评论专家吗?不是,那么他对莫言其人其文的评论有何价值?一个自称搞科学研究,没有任何证据就敢狂出断言,这是啥科学态度?以此方式做出的 “研究成果”只能一堆垃圾。即使陈安有十足证据证明莫言的作品不够资格得到诺贝尔奖,有话好好说,也不应该一张口就骂人“抽风,疯了!”,骂人者至少缺少最基本的公民意识,编辑MM推荐这样的毫无逻辑的骂人文字也就更不应该了。科学网是科学人的网,总该提倡些文明吧!不要把“油痞”文字当幽默, 好不好。 陈安骂莫言“抽风”、"疯了”,其实反映的正是陈安自己"疯了",狂妄无知,编辑MM没必要跟疯!过去只听人说“跟风”,现在好了,还有人“跟疯”。 陈安骂过才6天,莫言得了诺贝尔奖文学奖,这不仅对陈安一个大耳光,也给科学网编辑一个教训,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学事业是一个大鼓励。只要中国人扎扎实实做自己的事,民族与国家就有希望! 希望陈安与科学网编辑敢于承担错误,向莫言先生道歉,消除你们造成的恶劣影响。 在铁的事实面前,陈安与科学网编辑MM,是否有勇气赔礼道歉吗? 莫言先生 纽约时报: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一个隐秘王国 http://www.creaders.net 2012-10-11 10:17:40 纽约时报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消息为持续近半月的“莫言得诺奖”喧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   此前的争议将莫言推到风口浪尖上,各种讨论在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中攻讦不休,而很少涉及到对他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因为文学的边缘化,很多人连莫言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但仍然可以信口开河,肆意攻击。甚至有人以为莫言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作家,靠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炒作才爆得大名。其实,近年来莫言一直出现在诺贝尔传闻名单之上,各种传闻或风言风语一年一度地满天飞。只是今年传闻依托着新媒体的新力量,传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广泛而已。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处在争议漩涡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带来了几乎绝然相反的争议态度,而与他及他作品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惊人,在专业数据库里你可以搜索到大量与莫言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个人魅力。他在中国一流作家的位置上保持了二十多年,他的创作成就已经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学奖项的肯定,其中重要的有: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从1988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翻译《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起,莫言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是中国当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莫言同时也是中国当代严肃文学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少有的畅销书作家,拥有大量的忠实读者。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是对他文学成就的又一次肯定。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他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里把老家变成“高密东北乡”,在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秋水》里,他再度提到这片土地,描绘了“高密东北乡”史前史。通过经营“高密东北乡”,莫言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类似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相似的文学地理世界。他的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地延伸。在福克纳称之为“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创造一个充满无数生灵的文学世界,是几乎每一个有野心的小说家的远大理想。   自1981年在河北保定的《莲池》第5期上公开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始,莫言创作了三十一年,作品数量蔚为壮观,迄今为止发表了八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部中篇小说,出版了十一部长篇小说。此外,他还出版过五部散文集、一套三卷本散文全集,创作过九部影视文学剧本及两部话剧作品。   莫言的小说一直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展开:一个是残酷现实,细腻生动地展现当前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风貌,其核心主题是“饥饿”和“不公”;另一个是浪漫世界,以强大的想象力推进到被官方历史严厉遮蔽的微暗世界,关键词是“生命力”和“人性”。这两条藤蔓分别蔓延,各自结出了丰硕果实,并在彼此吸引中渐渐靠近。以莫言自己的说法,在他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缠绕在一起,胜利会师。   莫言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即属于“残酷现实”藤蔓上的发轫作品。小说发表于1985年,与短篇小说《枯河》算得上是姐妹篇,深刻地体现了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时感亲身受到的痛苦经验,但语言和写法都不同,属于探索和逐渐形成语言风格的作品。他的此前十几篇短篇作品,如《乡村音乐》、《售棉大道》等都可以看做是摸索和积累。《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令人难忘地颠覆了此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观念下“诗意乡村”的浪漫想象,展现出一个苦难和饥饿的乡村景象,以及在这种令人绝望的土地中卑微生存者的悲惨命运。莫言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从“黑孩”派生出上百个人物,在他的文学地理世界里济济一堂。   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发表于1987年,也属于“残酷现实”系列中的作品。当时山东《大众日报》新闻报道,山东苍山县蒜薹丰收之后,却因地方干部的不作为以及地痞流氓低价收购等原因卖不出去、大面积腐烂在田地上,从而引起农民到县政府示威游行并发展为大规模的骚乱。这件事情引起莫言的深切关注,他想起1984年赶车送甜菜的路上被给乡党委书记送建筑材料的卡车碾压无辜死去的四叔。在故乡的谷仓里,仅用三十五天,就创作出这部二十万字的作品。   1988年莫言发表另一部极富探索性的长篇小说《十三步》,后来也曾改名为《笼中叙事》,是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此后的中篇小说《欢乐》在“残酷现实”中达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顶峰,并发展出了莫言特色的“残酷叙事”。小说用探索性的第二人称叙事,讲述乡村中学复读生齐文栋参加高考的悲惨故事,他强烈地想通过高考这种唯一的方式逃离他严重丑恶、令人窒息的乡村土地,他憎恨这些制造苦难和仇恨的生活。他和他母亲在乡村的艰难生活。小说里也用令人震惊的笔法,描写了计划生育工作队强行抓捕刚生孩子一个月的齐文栋嫂子去做结扎的恐怖细节。其中的母亲形象因其“丑陋不堪”而招致广泛的批判,作家余华为此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为莫言的独特创作美学作辩护。   在浪漫世界里最有名的作品,是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梁》。这部小说1986年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了震动,现在已成为了一部经典作品。小说发表后很快就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姜文、巩俐主演,并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   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曾经发生过“孙家口伏击战”。1938年3月15日,国民党抗日游击队曹克明部率领四百人伏击日本巡逻队,击毙日本板垣师团中岗弥高中将等三十多名日兵,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通令嘉奖。后来日本驻胶县部队报复,制造了“公婆庙惨案”,杀害136名村民。这件民间抗日故事,一直被排斥在官方正统叙事的历史教科书之外,同样被遮蔽的历史事实,在当时思想解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地被发掘出来,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对文化反思、历史思考,都产生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这个故事激活了莫言身体深处一直当时正统叙事格式所压抑的灵感,他如一口枯竭的水井,突然被打通了土地深处的泉眼,酣畅淋漓的语言和故事喷涌而出,彻底颠覆了此之前“官述历史”记忆,对当时新历史叙事模式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洋洋五十万言,语言极具爆发力,想象力汪洋恣意,可以说是莫言最好作品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顶级作品。这部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中国大陆拜年沧桑变化史,彻底颠覆官定历史叙事模式,与余华《活着》等作品一起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新历史”叙事核心原则。小说中对土改、文革、经济热等都有极深的揭露和反思。小说中含辛茹苦、精神坚毅的母亲形象非常生动,有人把母亲形象跟马尔克斯名着《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相提并论。小说的主人公上官金童和上官玉女是双胞胎,也是一个“杂种”。他有一个至老不断奶的恶癖,后来和“独乳”老金结婚,却变成了胸罩设计师和成功商人——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现实和历史隐喻效果。   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莫言通过胶东半岛农民义军奋起抗击德国殖民军队的故事,把自己独特的“残酷语言”推到了极致,并在其中极富象征意义地植入了他自己故乡的地方戏种“猫腔”,并通过大量令人读之惊悚的例如“剐刑”等场景的具体描述,引发了读者的精神和生理的剧烈反响。这部小说虽然语言叙事技艺高超结构饶有新意,但进入了纯粹“历史语境”,并未跟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发生密切关系。   本文开头说过,莫言小说中的两条藤蔓,最后汇聚在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里。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但其中的精髓还没有被文学评论界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的“轮回”结构,是写长篇小说时作家梦寐以求的结构。这种“简单”的结构,可以把作家从叙事/结构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他因此能够从容而天马行空地对轮回成驴、牛、猪的主人公西门闹分别叙述。语言极有弹性,叙事生动,想象力丰富。我特别欣赏莫言在小说中轻松地把握叙事、人物角色转换的能力。原地主西门闹土改时被工作队在河滩上崩掉脑袋后,他家的长工蓝脸就变成了新时代的主人,并且娶了他的媳妇,住了他的家。含冤死去的西门闹深感冤屈,在阎王爷面前绝不屈服,所以,地府的裁决者为惩罚他,判决他带着前世的记忆(不给他喝忘忧汤)轮回到阳间做牲畜,而且是投胎到蓝脸的家里,亲眼目睹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他先变成驴子,驴子死后还不服,又被罚投胎成牛,牛死后他继续不服,再被判投胎为猪。其中“西门猪”一章写得汪洋恣意,想象磅礴,过了好多年,我都记忆犹新:高智商的西门猪带领牲畜栏里的猪们反击人类的统治,英勇战斗,跳出猪圈,一路冲杀,突破人类猎手的重重包围,胜利地渡河来到河中小岛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终于自由自在地过上了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这个故事很容易令人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他的自由王国“花果山”——小说中,现实和浪漫以荒诞的诗意,在一头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猪王身上深刻地体现出来。其中的隐喻效果极其鲜明。   2008年的长篇小说《蛙》通过“姑姑”这个特殊人物形象,深入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人的残酷戕害。“姑姑”自称是组织的走狗、信徒,组织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她亲手接生过一万个婴儿,也亲手杀死两千八百个婴儿。新政权刚建立,在乡村推广新的接生技术,刚毕业的“姑姑”接生了高密东北乡几千名新生儿,包括王肝王胆兄妹、陈鼻、王手等人。后来搞计划生育,“姑姑”同样自愿充当“走狗”,带领计划生育工作队抓捕超生的村民(大多是她接生的),强行做人流,而导致王胆等人的死亡。“文革”结束后,“姑姑”也从疯狂中恢复了。她这才发现自己当“走狗”时做了多少邪恶事情。她用自己的后半生来赎罪,和做泥人的丈夫一起,做了两千八百个小泥人,供在三面墙的龛里,为他们念佛经……这部小说生动有力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的毁灭人性的巨大伤害。   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一如高密地方戏茂腔演唱时的凄凉悲戚,一如电影《红高粱》里“酒神曲”吼诵时的高亢鹰扬。在文学的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对于一名真正的读者来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否,都不妨碍他/她的自由阅读和理解。而作家的核心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成就上,而不是他的个人道德上。现在,莫言已经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想这可以促进、加深世界其他国家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理解,其中的辐射,可以影响到其他的作家身上,这才是诺贝尔文学奖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文/叶开 作家,文学杂志《收获》的编辑,着有《莫言评传》,他也是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等作品的责任编辑。) 抽风,该抽诺贝尔奖的莫言疯了【附:中国科学界的几个阵痛周期】 精选 已有 4796 次阅读 2012-10-5 11:17 | 个人分类: 事论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 关键词:诺贝尔奖 中国人 候选人   几乎每年的8号开始,和中国人最没啥关系可是全世界就中国人最热心的一个评选又要开始了,那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项的陆续揭晓。   科学家里中国的这帮家伙笃定没戏,可是,我们敬仰还不成,高锟、钱永健这帮看上去象中国人的人得了我们也跟着乐呵乐呵一下还不行。   今年文学奖,有赌博网站说莫言有戏,前20年很多年份都说王蒙有戏,而我看过王蒙的大部分作品,连个典型小说形象都没写出来,天天玩弄文字游戏,真有戏才怪呢。   莫言的大部分作品我也看过,说实话,比王蒙还是要强一些。最近的小说《蛙》写计划生育的中国事儿,倒都是些山东省计划生育行当流传已久的故事,写得还不错,但是其间前后矛盾的地方有,看似没交代清楚的地方也有,我猜测应该是作品写着写着就写恶心了,也就懒得把作品完善了,是啥样就啥样了。   因为诺贝尔奖的高度保密性,所以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敢说自己猜得对,这一点和中国的各类奖项有极大的不同,我们即便是玩游戏,也绝对不按规则玩——那显得多没本事,结果早就是行内明情的了。但是大家都是演员,每当结果出来都会表现出很诧愕的样子,好似那结果真的保了密。   也所以,今年说不定有中国人的名字呢,不管是在斯德哥尔摩的雪地发还是奥斯陆的森林发,总得给我们一个惊讶吧,即使不是惊喜的话。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3960 次阅读|21 个评论
祝贺莫言先生!
lxj6309 2012-10-11 20:05
人们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祝贺莫言先生获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我不记得读过他的一篇作品。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2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与他的作品简介
热度 3 JRoy 2012-10-11 20:00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里,这老家变成了“高密东北乡”他在同一年出版的短篇小说《秋水》再度提到这片土地,描绘了“高密东北乡”史前史。通过经营“高密东北乡”,莫言创造了类似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的文学地理世界。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自1981年在河北保定的《莲池》第5期上公开发表 第一个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始,莫言创作了三十一年, 迄今为止发表了八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部中篇小说、十一部长篇小说,出版过五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九部影视文学剧本,两部话剧作品。 他的作品还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是中国当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    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魅力。《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   迄今为止,莫言和他的作品荣获了海内外诸多奖项: 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2001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2年首届鼎钧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7年“福星惠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师姐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获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发表于1985年是莫言的成名作 ,与短篇小说《枯河》算得上是姐妹篇,都有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时感亲身受到的痛苦经验,但语言和写法都不同,属于探索和逐渐形成语言风格的作品,此前他的十几篇短篇作品,如《乡村音乐》《售棉大道》等都可以看做是此前的摸索和积累。《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莫言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从“黑孩”派生出几百个人物,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济济一堂。    中篇小说《红高梁》 1986年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了震动 。这部作品依据莫言家乡发生的“孙家口伏击战”史实,写国民党抗日游击队曹克明部率领四百人伏击日本巡逻队,并击毙日本板垣师团中岗弥高中将等三十多名日兵,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通令嘉奖。但后来日本驻胶县部队报复,制造了“公婆庙惨案”,杀害136名村民。这件可歌可泣的民间另类抗日事迹,被莫言酣畅淋漓地写出来,彻底颠覆了此之前“官办历史”记忆,对当时新历史叙事模式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小说发表后,很快就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姜文巩俐主演,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电影里,姜文扮演的余占螯在红高粱地里拦路打劫巩俐扮演的戴凤莲,这场戏就在莫言的家乡取景拍摄,据说电影里巩俐骑的那头小毛驴,是找遍了方圆几十里地才找到的。    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天堂蒜薹之歌》 发表于1987年 ,山东苍山县蒜薹丰收之后,却因为官僚和地痞流氓等原因卖不出去、大面积腐烂在田地上而引起农民骚乱。这件事情引起莫言的深切关注,他想起1984年无辜死去的四叔,在赶着板车运送甜菜的路上,被一辆替乡党委书记拉建筑材料的卡车撞死,却只得到3000元象征性的赔偿,他返乡参加料理后事时,乡党委书记连个照面都不打。在故乡的谷仓里,仅用三十五天,就创作出这部二十万字的作品。作品里的人物如方四叔、金菊等相继悲惨死去,参加过示威游行的金菊丈夫高马则像父辈躲日本人一样藏进水缸里……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底层小说”,但语言运用极其有爆发力,小说中一个神秘人物张扣的唱词也极有创意。    1988年莫言发表另一部极富探索性的作品《十三步》 ,后来也曾改名为《笼中叙事》, 是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小说里,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累死后,由于得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被塞进冰柜,居然又荒诞离奇地复活了。但以为他已死的妻子屠小英却拒绝他再进家门。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蝉把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自己的合法丈夫登讲台给学生上课,而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真正的张赤球则像一个孤魂野鬼,变得无家可归。    中篇小说《欢乐》用探索性的第二人称叙事 ,讲述乡村中学复读生齐文栋参加高考的悲惨故事,他强烈地想通过高考这种唯一的方式逃离他严重丑恶、令人窒息的乡村土地,他憎恨这些制造苦难和仇恨的生活。他和他母亲在乡村的艰难生活。小说里也用令人震惊的笔法,描写了计划生育工作队强行抓捕刚生孩子一个月的齐文栋嫂子去去做结扎的恐怖细节。其中的母亲形象因其“丑陋不堪”而招致广泛的批判,作家余华为此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为莫言的独特创作美学作辩护。    长篇小说《酒国》出版于1992年 。那时下海大潮汹涌,文学突然冷落。莫言闲居在高密家里,有充分时间构思和斟酌这部作品,其中每一章都用“酒博士”习作小说的方法来戏仿现代文学史、政治史上的各类文体,每一篇都惟妙惟肖。小说写高院调查员丁勾儿奉命去酒国市调查“吃婴儿”事件,但他还没有真正进入酒国,就在煤矿招待所就被酒国市宣传部长、矿党委书记等人劝酒灌倒了。丁勾儿的工作也还没有正式展开,就不幸地掉进粪坑淹死了。这部小说含义丰富,对中国吃文化、酒文化有很深的思考,尤其对疯狂追逐新奇特食品的嗜好,描写得极其精彩。    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洋洋五十万言, 曾因内容的尖锐而引起过轩然大波,很多老作家、老干部写文章批判、写信告密,并有高级干部主持会议研究……莫言获得“红河文学奖”十万元奖金后,各种冷嘲热讽接踵而至,各种批判挖苦嘲笑源源不绝。《丰乳肥臀》可以说是莫言最好的作品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顶级作品。这部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了百年中国大陆沧桑变化史,彻底颠覆了官定历史叙事模式,与余华《活着》等作品一起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新历史”叙事原则。小说中对土改、文革、经济热等都有极深的揭露和反思。小说中含辛茹苦、精神坚毅的母亲形象非常生动,有人把母亲形象跟马尔克斯名著《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相提并论。小说的主人公上官金童和上官玉女是双胞胎,也是一个“杂种”。他有一个至老不断奶的恶癖,后来和“独乳”老金结婚,却变成了胸罩设计师和成功商人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现实和历史隐喻效果。    《丰乳肥臀》 之后,莫言沉默了好多年,期间写了《红树林》等影视剧本,还创作了很多散文,入《会唱歌的墙》等,都是难得的精品。1999年开始,他连续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四部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野骡子》《师傅愈来愈幽默》,并重返文坛。    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 ,莫言把自己独特的“残酷语言”推到了极致,引起了读着的剧烈反响。这部小说虽然技艺高超,但进入了纯粹“历史语境”,并未跟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发生密切关系。    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十一炮》 ,写管不住自己嘴巴的“大嘴”罗小通在五通神庙里对兰大和尚滔滔不绝地诉说他的童年往事。他的身体已经长得很大,但他的精神还没有长大。莫言写这个人物,他自己分析说:“拒绝长大的心理动机,源于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源于对衰老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时间流逝的恐惧。罗小通试图用喋喋不休的诉说来挽留逝去的少年时光。”    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是一部真正的杰作,但还没有被文学界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的“轮回”结构,是写长篇小说的作家梦寐以求的,这结构把作家从叙事/结构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他因此能够从容而天马行空地对轮回成马、牛、猪的主人公西门闹分别叙述。语言极有弹性,叙事生动,想象力丰富。    2008年的长篇小说《蛙》通过“姑姑”这个特殊人物形象, 深入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人的残酷戕害。“姑姑”自称是组织的走狗、信徒,组织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她亲手接生过一万个婴儿,也亲手杀死两千八百个婴儿。新政权刚建立,在乡村推广新的接生技术,刚刚毕业的“姑姑”接生了高密东北乡几千名新生儿,包括王肝王胆兄妹、陈鼻、王手等人。后来搞计划生育,“姑姑”同样自愿充当“走狗”,带领计划生育工作队抓捕超生的村民(大多是她接生的),强行做人流,而导致王胆等人的死亡。“文革”结束后,“姑姑”也从疯狂中恢复了。她这才发现自己当“走狗”时做了多少邪恶事情。她用自己的后半生来赎罪,和做泥人的丈夫一起,做了两千八百个小泥人,供在三面墙的龛里,为他们念佛经……这部小说生动有力地控诉了计划生育对中国的毁灭人性的巨大伤害。   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 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一如高密地方戏茂腔演唱时的凄凉悲戚,一如电影《红高粱》里“酒神曲”吼诵时的高亢鹰扬。在文学的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来源西部商报) 创作年表 1981年 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 红高粱家族 》、《天堂蒜苔之歌》等,中 短篇小说 集《 透明的红萝卜 》、《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 莲池 》第5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莲池》第二期发表短篇小说《丑兵》、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 为了孩子 》。   1983年春,在《莲池》二期发表短篇小说《售棉大路》并被 《 小说月报 》转载。秋,在   《莲池》五期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此文得到老作家 孙犁 赏识。孙在一篇短文中说这篇小说有一种空灵之感 。   1984年春,在《 长城 》双月刊二期发表小说《岛上的风》、五期发表《雨中的河》。秋天,得到军艺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 徐怀中 先生赏识,进入该系学习。   1985年春,在《 中国作家 》二期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 评论家 在华侨大厦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是年,在多家刊物上同时推出中篇小说《球状闪电》(收获)、《金发婴儿》( 钟山 )、《爆炸》(人民文学)、及短篇小说《枯河》( 北京文学 )、《老枪》(昆仑)、《白狗秋千架》(中国作家)、《大风》(小说创作)、《三匹马》(奔流)、《秋水》(奔流)、等。   1986年春,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 作家出版社 出版。在《 人民文学 》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该作一发,引起轰动。随即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解放军文艺)、《高粱殡》(北京文学)、《狗道》(十月)、《奇死》(昆仑),同时还发表中篇《筑路》(中国作家),短篇小说《草鞋窨子》( 青年文学 )、《苍蝇、门牙》(解放军文艺)等。夏天,与张艺谋等人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1987年春,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中篇小说《欢乐》在《人民文学》一、二期合刊发表,受到批评,事过多年,始有作家和评论家对该作得新评价。秋天,中篇小说《红蝗》发表( 三期),该作因强烈的个性风格和大胆和亵渎精神,连号称新潮的评论家也不能接受,纷纷著文批评。也是多年之后,才有评论家对该作发出了另外的声音。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获 西柏林 电影节金熊奖,引起 世界 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同年四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青年文学》第十发表《 复仇记 》、《马驹横穿沼泽》(这两篇收入《 食草家族 》)。秋天, 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在故乡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有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由 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1992.8)。九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生班。小说集爆炸由 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   1988年秋,长篇小说《十三步》首发(文学四季)随 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大概只有一个名叫林为进的人,在河北的(文论报)发表过一篇评论文章。后来又有港台的几个人写过评论。作者认为此书是一部真正的“先锋”之作。   1989年三月,小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四月,中短篇小说集《欢乐十三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六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你的行为使我恐惧》。冬天,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酒国》。   1990年,中篇小说《父亲在民夫连里》在《 花城 》发表。继续创作《酒国》。   1991年春,在高密家中创作中篇小说《 白棉花 》(花城)、《战友重逢》(长城)、《 怀抱鲜花的女人 》(人民文学)、《红耳朵》(小说林),夏天,创作《神嫖》、《夜渔》、《鱼市》、《翱翔》等短篇小说十二篇。秋,中短篇小说集《白棉花》由 华艺出版社 出版。   1992年,创作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天津小说家)、《模式与原形》、《梦境与杂种》(钟山)。   1993年,二月,长篇小说《酒国》在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三月,中篇小说集《怀抱鲜花的女人》由社科出版社出版。十二月,长篇小说《食草家族》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十二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短篇小说集《神聊》。   1995年春节,在高密创作长篇小说《 丰乳肥臀 》。秋,五卷本《莫言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冬,《丰乳肥臀》在《大家》连载,并获首届“大家文学奖”。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电影《 太阳有耳 》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7年创作话剧《 霸王别姬 》(与人合作)。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1998年,发表中篇小说《牛》( 六期, 九期、 九期转载)、《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收获》六期,短篇小说《拇指铐》( 一期, 转协)、《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 五期)、《白杨林里的战斗》( 七期)、《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 十期 )、《蝗虫奇谈》( , 五期选载)。十二月,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散文集《会唱歌的墙》。   1999年,发表中篇小说《 师傅越来越幽默 》( 二期)。作品讲述一个下岗的老 工人 在湖边的僻静处开了个“黄色小屋”,专供人男女野合……这就是《师傅越来越幽默》的梗概。 张艺谋 用这个故事进一步编开去,就有 赵本山 和 董洁 主演的电影《 幸福时光 》,几个名人一煽惑,电影和小说都赚钱。小说集《师傅越来越来越幽默》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我们的七叔》( 一期),短篇小说《祖母的门牙》( 一期),另有中篇小说《野骡子》、《司令的女人》 、 《藏宝图》 发表,短篇小说《儿子的敌人》 、《沈园》 发表。三月, 海天出版社 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十二月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列表   《 檀香刑 》   《 生死疲劳 》   《 丰乳肥臀 》   《 红高粱家族 》   《 透明的红萝卜 》   《丰乳肥臀-增补版》   《 藏宝图 》   《 四十一炮 》   《 天堂蒜薹之歌 》   《 拇指铐 》   《 白狗秋千架 》   《 莫言精选集 》   《 莫言作品精选 》   《 酒国 》   《 食草家族 》   《 白棉花 》   《 红树林 》   《 月光斩 》   《 老枪·宝刀 》   《 会唱歌的墙 》   《 司令的女人 》   《 良心作证 》   《 锁孔里的房间 》   《什么气味最美好》   《传奇莫言》   《莫言散文》   《 莫言中篇小说选 》   《 莫言王尧对话录 》   《战友重逢》   《 蛙 》   其中《罗汉大爷》(节选于《红高粱》)收入到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十八课
个人分类: 科技动态|2982 次阅读|8 个评论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及其危险
热度 29 张厚刚 2012-10-11 19:35
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奖励他在对历史和文化上的深刻理解。 从《红高粱》起莫言最初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路数,在其后来的作品中,经历了一个现代主义中国化得过程,最后保留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到了写《檀香刑》、《蛙》,写作中对本土性经验有了很大增加,也显示了莫言的成熟和自信。提升了中国文学(当代小说)的品质。 这一事件将会极大地刺激人文学科的自信。改变自西学东渐百年来,中国人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崇拜西方、追赶西方、迷信西方的态势。 这一获奖事件孕含的危险在于:它也会极大地刺激国粹主义的情绪,在一个充分现代化尚未完成的历史节点上,希望这一事件能对现代化事业,尤其是人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提供正数效应,而不是相反。 对于自然科学来讲,也是一个极大地刺激。 历史选择了莫言,承载这一刻。祝贺莫言。我也希望能早日看到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的出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740 次阅读|54 个评论
快报:中国大陆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ChinaAbel 2012-10-11 19:20
据报道: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 、《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在中国大陆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和经济工作者要加油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立国63年后,终于迎来了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平奖,就不算了,意识形态的味道太浓了,很不靠谱!),很不容易!尤其是在诺奖情节很重而又从未获奖的国度,挺令人振奋的!期待更多的中国大陆科技工作者获得诺奖。 建议科学网大学(筹)聘请莫言为兼职教授,博导!另外,想读莫言的作品的,赶快去买,估计明天开始莫言写的书就不打折了!哈哈! 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成首位获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著有《红高粱》、《蛙》等小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以下摘自中国作家网: 中国作协会员辞典 》 莫言 莫言(1955-)简介: 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后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文学硕士。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专业作家。1997年转业,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记者,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主席团委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莫言文集》(12卷),影视、话剧剧本多部。中篇小说《红高粱》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酒国》(法文版)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另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的获NB奖说明。。。
热度 15 boxcar 2012-10-11 19:16
或许, 赌博集团的预测(或运作)可能比汤普森路透们更靠谱。。。 很好奇,他们会不会有朝一日进军科学圈?
个人分类: 社会|4264 次阅读|35 个评论
中國最牛大學
热度 9 jiangjinsong 2012-10-11 14:15
如果莫言真拿了炸藥獎, 他就讀的解放軍藝術學院不就成了中國最牛大學了嗎? 哪所大學敢不服氣?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598 次阅读|18 个评论
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反正我信了!
Shifengyu 2012-10-10 21:44
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个人分类: 糖尿病|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奖—莫言(附亲笔签名)
热度 2 yunfeng1990 2012-10-9 22:40
随着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和物理学奖的揭开,诺贝尔化学奖和文学奖的归属问题也成了全球预测的大热。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关注化学奖是自己的义务。而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关注的是文学奖的热门——莫言。 记得去年初冬,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矛盾文学奖之后不久,受邀来我们学校做报告。因为当时忙于考研没能参加,现在觉得相当遗憾。可是一位学妹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那是在2011年第一场雪还没有到来的11月份的某个晴朗午后,阳光暖暖的。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著名作家莫言应邀来我校“求思得”论坛 之名家论坛 。 那一年的8月,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 茅盾文学奖 。 那时我们正在学习的一门专业课叫“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赏”,赏析过莫言的作品,然后就对莫言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就去听了他的讲座。 地点是在青岛科技大学第一报告厅。 我亲眼看见我校 校党委书记高青为莫言颁发聘书,聘请莫言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这一场景。 不得不说,他真的是好和蔼好亲民,没有一点学者架子。 讲座结束后,我要得了他的签名。 虽然都是在猜测,莫老也许真的能把中国的第一个诺奖拿回来,也许又是一次中国人与诺奖的擦肩而过。但在我们心中莫老应该是配得上今年的诺奖的,至少在所有中国人心中应该是这样的。尤其是在中日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又刚刚被日本人摘走的今天,中国需要莫老把诺奖拿过来。 我们所有国人都应该支持莫老,祝福莫老,希望今年的文学诺奖属于中国,属于莫老! 2012年10月11日19:00,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那一刻,希望会看到莫老嘴角的微笑!
个人分类: 科研交流|3127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敢赌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吗?
热度 14 pukin 2012-10-9 17:06
你敢赌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吗?
几分钟前收到一个短信,打开一看,乐了。 可以想象,如果莫言这次真得了诺奖,书店,出版社还不知道怎么得瑟呢 说实话,我对莫言的印象就是《红高粱》。莫言的文学作品真的达到了文学奖的水准了吗,我的观点是差得远!如果莫言这次真得了,恐怕政治因素至少占八、九成因素。 现在中国这个浮躁的社会,最好晚几年再得诺奖吧!
3398 次阅读|24 个评论
国人逼近诺奖的N种传说
jlpemail 2007-5-14 21:08
据说,三十或者四十年代,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有意推荐鲁迅先生作为 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婉言谢绝了;还有传说,沈从文也曾经进入 评委们的视野,并且列入了侯选人名单,可惜那年沈先生已经去世了。 还有人说,诗人北岛或者作家莫言(与日本获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关系密切) 以及老作家王蒙都有可能。最近,炒的比较热的是山西作家曹乃谦,说 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懂中文的马悦然先生,亲自翻译了他的作品。 在科学界,诺贝尔奖据说六十年代就曾经“送上门来”,咱们没要。 有一种说法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那个成果,本来具备了获奖条件, 无奈的是体制因素...... 其他传说,从事尖端科研的人们自然晓得,这我就不再饶舌了。 (2014.4.5----2012年冬天,莫言终于让大陆作者们圆梦诺奖啦。)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3090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