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FHB1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关Fhb1 gene (PFT) 的争议
mashengwei 2018-3-6 14:41
本期作者:Rui Wang 今天会涉及到三篇文章,前两篇我们一月份在 漫谈小麦赤霉病 中介绍过,其中包括2016年NG上的Fhb1 gene克隆文章以及南农马老师课题组2017年在The Crop Journal上发表的一篇综述,第三篇是最近发表在Phytopathology 上的 PFT gene验证文章。 首先Nature Genetics上的基因克隆文章,题目是Wheat Fhb1 encodes a chimericlectin with agglutinin domains and a pore-forming toxin-like domain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这篇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各个精彩的实验过程我就不再赘述了。总体来说,作为一篇中规中矩的基因克隆文章,在拿到基因后用三方面来验证,包括mutation analysis , RNAi-induced gene-silencing studies,以及overexpression with transformation of wheat。按说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可是文章刚一发出来,就立即引起一些争议,其中小编亲耳听到的一点就是:通过测序,这个基因的抗性allele在美国,欧洲很多的小麦材料中都有出现,而客观情况是我们都知道美国以及欧洲的材料很少有 Fhb1 抗性的,事实上美国很多实际应用的抗性都是来源于望水白和苏麦3号。 现在回过头来看NG这篇文章,其实作者们已经预料到了类似的问题,所以文章中有一个Supplementary Table 6,作者们挑了40个不同抗性水平的cultivar和 l andrace,其中也包括国内的很多材料,而得到的结果也堪称完美:22个抗性材料都含有 PFT gene 的抗性allele,而其余的18个感性材料都在这个PFT位点存在变异或者是null allele。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首先说,这四十个材料是怎么选的,文章没有提及,其次,作者在原文中说用这40个材料做了一个association study。 可是对于一个association study来说,40个材料是不是有点少?材料中的diversity是不是足够?这些都没有交代。 联系到我在上文所提到的争议,NG这篇文章能得到这么完美的结果真的是太不容易(诡异)了!因为其他课题组用PFT去筛选不同种质资源的时候,得到的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其实是非常差的。其中就包括我们要说到的南农马老师的这篇综述,题目是A journey to understand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the Chinese wheat landrace Wangshuibai,关于表型和基因型的非相关性,作者列举了三种情况: 1. PFT 基因序列在感病材料PH691和抗性材料望水白、苏麦3号之间完全一致; 2. 在某组重组自交系里,一个具有望水白 PFT 类型的家系却是感病; 3. 44个地方品种材料的 PFT 基因序列与望水白和苏麦3号一致,然而却只有12个表现为抗病类型 总结来说就是:有PFT基因也不一定是抗病的!!! 然后接下来就是最新发表的文章,题目是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PFT, an FHB Resistance Gene at the Fhb1 QTL in Wheat,完成单位是江苏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第一作者是Yi He,通讯作者是Hongxiang Ma。文章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比如有很多gene表达数据,但是我只节选了gene 在不同种质资源中验证这部分。 材料和方法: 348个材料:A total of 348 wheat accessions originating from China (293), Japan (14), U.S.A. (7), Mexico (6), Australia (4), Canada(4), Italy (3), Brazil (2) and 15 unknown origin accessions。 重要结论: 1. Four haplotypes were found in the 348accessions by the above sequence analysis: Hap-W, Hap-S1, Hap-S2, and Hap-N. 2. However, unlike previous researchers, we found the wild-type PFT sequence existed not only in resistant accessions but also insusceptible accessions such as Nonglin 67, Chuannong 42and Xiaoyan 54. 还是那句话,有这个gene,也不一定抗病。 3. Furthermore, five moderatelyresistant accessions, such as CA25, Ningyan 1 and Zhenmai 6 had mutant instead of wild-type PFT sequences. 4. For the 184 PFT negative accessions, only 102 accessionswere susceptible to FHB, while the remaining 82 accessions demonstrated moderateor high FHB resistance. 第三点和第四点说明没有这个PFT gene,也照样是抗病的。这点不一定跟PFT有关系,毕竟这些种植资源中有可能有其它的抗病基因。 以上的结果根据的就是这个图。说实话,这个图做为一个已克隆基因的验证结果,完全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果认为这个基因没有其它互作基因的话)。另外,这个图有一些细节也值得再深挖一些:比如说这个S2的haplotype 虽然呈现出非常感病,但是这种haplotype 却只有四个line;另外,Wild type 和S1 的haplotype 虽说在表型上有差异,但貌似也没有那么明显。(文中只给了平均数,没有Std和p value.但文章附加了原始数据,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 稍有遗憾的是,作者既然有这些line的origin,按照origin来分析一下结果应该会很有意思。还有,这300多个种质资源和NG文章中的40个材料有什么不同或者相同点呢(比如从origin和育种谱系来分析),为什么他们得到的结果是完全对应,而本文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当然,从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逻辑结构跟我的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可能也没打算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根据以上结果,作者提出FHB抗性可能是多基因复合体: We speculate that wheat resistance to FHB is a multigenic complex trait, and PFT represents one of the genes to assist FHB resistance. Additional efforts are still neede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s of Fhb1 in FHB resistance. 最后,小编想说,虽然说后续的研究对NG那篇文章的结果都不能完美验证,但我还是对这篇文章充满敬意的,起码从那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来说,确实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作者们也确实忽略或者说无意中错过了提出不确定性这样一个机会。我不知道如果这个研究在Supplementary Table 6 (40个line)的基础上再多选几个材料或者说没有那么“运气好”的话,发现几个有基因却不抗病,或者没基因也却抗病的情况,然后在文章中提出还有其它的基因也可能参与PFT复合体,是不是就更好一些。就像文中所提出的,Our discovery identifies a new type of durable plant resistance geneconferring quantitative disease resistance to plants against Fusarium species. 既然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个gene是个quantitative resistance,提出还有其它基因参与抗性其实也算是顺理成章吧。不过要真是这种情况的话,文章是不是还能发在NG上就真不好说了。 总之,我们期待关于 Fhb1 更多更精彩的研究,有争议不可怕,解决争议的过程也就是走向真理的过程。
5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资源与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mashengwei 2018-2-8 21:51
2 7 本期作者: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小麦赤霉病 ( Fusarium head blight , FHB ) 是 由 禾谷 镰刀菌引起 的世界性病害 ,在生产中造成 小麦 产量和品质的显著降低 。 小麦 感染赤霉病菌产生的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DON )等毒素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给小麦为主 的 食品安全带来很大 隐患 ( Pieczul et al ., 2015) 。 随着 全球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 等耕作制度和方式的 改变 , 使我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区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由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春麦区逐渐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等扩展 ( 李韬 等, 2016 ) 。 因此,赤霉病的防治 问题成为 我国乃至世界 小麦科学家 亟待解决的难题 。 国家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针对我国 小麦生产 中 的 赤霉病 防治 问题, 从耕作栽培、优良品种、病情测报、药剂防治、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 开发出 秸秆深埋、压低菌量,培育良种、增强抗性,准确测报、及时防治,改良药剂、提高防效,加工脱毒、粮食安全的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 ,促进了 小麦产业的绿色发展 。 其中,收集和筛选赤霉病抗性资源,并在小麦育种中加以利用是提高寄主抗性水平防治赤霉病大流行的有效途径。本文重点总结 2016 年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赤霉病抗性遗传资源和抗性基因 /QTL 定位的主要研究进展,为有效促进我国的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多样化的亲本资源信息 。 一、 苏麦 3 号及其衍生系来源的抗性资源 。 主要 包括 来自于地方品种台湾小麦 衍生 的苏麦 3 号、 宁 7840 、地方品种 望水白 等 (Bai et al ., 2003) ,和来自 日本的 NyuBai 、 西风小麦及其衍生的宁麦 9 号 (Mesterhazy, 1997; Ban, 2000; Rudd et al ., 2001) 。这些抗性遗传资源共同特点是含有 3B 染色体 抗赤霉病 基因 Fhb1 的主效 QTL 位点,对赤霉病抗性表现为 II 级抗扩展特性。 尤其是苏麦 3 号携带的 Fhb1 基因已经被全世界的小麦育种家积极利用于各类 小麦生态类型 的抗赤霉病育种中。 奥地利的育种家成功地将携带苏麦 3 号抗源的 Fhb1 位点的 DBC-480 硬粒小麦新品系,与法国的 2 个品种 Karur (KD) 和 Durobonus (DD) 以及奥地利品种 SZD1029K (SD) 杂交构建了 3 个 RIL 群体,通过 QTL 定位及赤霉病抗性鉴定,发现 3BS 染色体上 Fhb1 基因位点 表现 稳定的抗性,但是同时也发现 Fhb1 基因位点 的 抗性与株高 显著 负相关,不利于育种农艺性状的选择。 因此育种家 建议可以通过聚合 Fhb1 与 多个 其他位点的微效基因的办法来 消 除株高 降低 引起 的 赤霉病抗性下降 的负效应, 并且 在硬粒小麦的抗赤霉病育种取得 了 实质性的进步( Prat et al ., 2017 )。 苏麦 3 号的抗赤霉病基因除了 Fhb1 之外,还有其他染色体的基因 也 具有很大的 抗 赤霉病 效应。 另外一个 抗性较强 的 QTL ( Qfhs.ifa-5A )位于 5A 染色体 近着丝粒区域 ,但是因为 该位点 染色体 交换 频率较低 , 导致该 QTL 精细定位进展 缓慢 。最近,奥地利的一个团队利用 γ 射线辐照 诱变 的办法,获得一系列 5AS 不同长度缺失的 突变体,成功地在 5AS 近着丝粒区建立起一个标记密度高达 0.77 Mb/cR 的高分辨率图谱,为 5AS 的精细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uerstmayr et al .,2017 )。 二 、 其他来源的抗性种质 加拿大的 Kage et al . (2017) 研究小组报道 从 武汉 1 号 的 主效 FHB QTL-2DL , 分离到一个次生代谢途径的基因 TaACT ,该基因编码 胍丁胺桂皮酰转移酶 ,侧翼 SSR 标记为 WMC245 和 GWM608 , 通过携带与不含 FHB QTL-2DL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鉴定,证实该位点 具有很好的 抗小穗 扩展特性, 并通过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和转基因互补拟南芥实验证实 TaACT 基因能够增强小麦的赤霉病抗性 。 Wang et al .(2017) 报道从美国、加拿大和 CIMMYT 收集的 170 个春性小麦品种鉴定出 14 份在多环境下表现 赤霉病 抗性稳定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 OTIS 、 IDO851 、 IDO686 、 IDO671 、 WHITEBIRD 、 610750 、 UC1603 、 UC1642 、 VIDA 、 MT0415 、 9232 、 9245 、 9241 和 9248 。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这些材料没有苏麦 3 号背景,主效 QTL 位点主要分布在 1B 、 2B 、 4B 、 5A 、 5B 和 6A 上 ,其中 5B 染色体上的抗性位点被认为 是 区别于以往报道的新位点。 日本东京大学的 Nishio 研究团队从日本最新培育的一个硬红冬麦品种 Yumechikara 中分离到一个解释表型变异率达到 36.4% 的稳定 QTL ,该 QTL 位于 1BS 染色体上,并通过 5 年的田间表型鉴定证实该种质对赤霉病抗性非常稳定, 同时 该种质具有抗黄矮病、极强的抗寒性和优异的面包品质。 Yumechikara 同时 拥有 1BS 上的抗赤霉病主效 QTL 和其余几个优异性状,是一个值得引进和利用的优异种质资源( Nishio et al ., 2016 )。 CIMMYT 的 Pawan Singh 研究团队 利用 来自上海 3 号赤霉病抗源的 Soru#1 品系,构建 DH 系,在 2 年 3 个环境下进行了 QTL 定位研究,结果验证了来自上海 3 号的 2DLc 的主效 QTL ,可 解释 15-22% 的表型变异,并发现该位点 的赤霉病 抗性与株高和抽穗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他们解释了该位点抗性为 I 型抗赤霉病菌侵染类型( He et al ., 2016 ) 。 海盐种( Haiyanzhong )是中国的一个小麦地方品种,已经报道对赤霉病表现很好的 II 型抗扩展特性 ,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 柏贵华教授研究团队对其赤霉病抗性进行了 QTL 定位研究,发现 具有 最大效应的 QTL 定位于小麦 5AS 染色体上, 并排除了 海盐种 携带 3BS 的 Fhb1 位点 的 可能 性 。此外,除了 在海盐种中 发现存在已经报道的 Fhb2 、 Fhb4 和 Fhb5 位点外,还发现在染色体 2B 、 3B 和 4D 上存在多个 微效 的 QTL , 表明 其抗性同时受多个微效 QTL 所控制。 他们 还 进一步 利用 KASP 技术开发出该位点的 SNP 检测标记,便于育种家利用该种质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Cai et al ., 2016 )。 硬粒小麦的赤霉病抗性资源相对较少,其中来自野生二粒小麦的一个中抗赤霉病的 QTL Qfhs.ndsu-3AS 受到小麦育种家的关注。来自美国北 Dakota 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进一步对该位点进行了定位,将 Qfhs.ndsu-3AS 定位于 3AS 标记 Xwgc501 - Xwgc510 之间 5.2cM 区间内 , 便于更有目标地利用该座位改良硬粒小麦( Zhu et al ., 2016 )。 三 、来自野生近缘植物的抗性资源研究进展 Liu et al .(2015) 报道普通小麦和中间偃麦草的衍生系 PI 67253 在 多年多点 环境中 均 表现出高抗赤霉病特性 。 Li et al .(2017) 进一步利用 PI 67253 与感病品种构建的 F 2 和 F 2:3 家系分离群体进行了 QTL 定位研究,检测到 2 个主效 QTL ( Qfhs-2B, Qfhs-3B ),其中 Qfhs-2B 连锁的 2 个侧翼标记为 Xbarc55-2B 和 Xbarc1155-2B, 对 赤霉病的 小穗 扩展 解释 高 达 11.6% 表型变异 , Qfhs-3B 侧翼标记为 Xwmc54-3B 和 Xgwm566-3B, 解释 10% 以上的表型变异,并且不同于已经报道的 Fhb1 , 因此 认为 来自中间偃麦草的 PI 67253 是一个新的有利用前景的赤霉病抗源,值得我们的关注。 Dai et al .(2017) 利用 6 倍体小黑麦(基因组为 AABBRR )和 6 倍体小偃麦(基因组为 AABBEE )杂交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杂交后代 RE21 ,通过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鉴定确定其染色体组成为 7 对 A 染色体、 7 对 B 染色体、 3 对 R 染色体( 4R 、 6R 和 7R )以及 4 对 E 染色体( 1E 、 2E 、 3E 和 5E ),表型鉴定 为 对赤霉病高抗,并推测其抗性来源于长穗偃麦草的 1E 染色体。该研究有效地引入野生种偃麦草的抗性基因,为今后的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资源。 Ceoloni et al .(2017) 报道 通过 以辐照方法创制的 7DS · 7DL/7el1L 易位系材料 T4( 对赤霉病感病 ) 为桥梁材料, 与 鉴定 出 具有稳定抗性的中国春 7E/7D 代换系为供体相互杂交,在后代中鉴定出 7el1L 片段发生重组的个体,从而导入 了 长穗偃麦草 7E 染色体上的新抗性基因 。并且 对该种质进行了综合抗性和产量因子的鉴定,发现新创制的材料兼抗赤霉病、 叶锈病(携带 Lr19 抗性基因),同时表现出可以提高小穗育性的产量性状优势。 此外, 一粒小麦、 栽培 二粒小麦、波兰小麦 ( 包含卡姆小麦 ) 、斯卑尔 脱 小麦 等 作为小麦改良的二级基因源,它们的赤霉病抗性备受关注。来自波兰的研究团队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比较了以上二级基因源与普通小麦的赤霉病抗性,最后发现 斯卑尔脱小麦受赤霉病的侵染最轻,而且病穗籽粒毒素 DON 含量最低, 相反,波兰小麦、 以及 卡姆小麦对赤霉病表现为高感。 因此 在利用 二级基因源 改良小麦赤霉病 抗性 时 应该优先考虑斯卑尔脱小麦 ( Wiwart et al .,2016 ) 。 四 、 Fhb1 基因克隆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目前在小麦的 21 条染色体定位的 QTL 已经超过 250 个,可是大多数是微效基因,因此 使 赤霉病抗性基因克隆 进展较慢 (Jiang et al ., 2017) 。一个最受关注且来源于苏麦 3 号的主效 QTL Fhb1 首先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 B. S. Gill 团队所克隆。他们通过图位克隆获得小麦 3BS 染色体上的编码 穿孔毒素 凝集素的基因 (pore-forming toxin-like , PFT ) ,并通过突变体分析、基因沉默和转基因过量表达实验证实 PFT 就是 3BS 上的赤霉病抗性基因( Rawat et al ., 2016 )。 可是, 在 PFT 克隆的文章发表之后,国际同行对该基因是否是真的赤霉病抗性基因提出质疑。在 2017 年奥地利举办的第 13 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上,特邀美国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 柏 贵 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马正强教授和奥地利 维也纳 自然资源 与 生命 科学大学 ( BOKU )的 Steiner 教授 分别 在大会 上发表了自己对 Fhb1 基因克隆的看法( 13th IWGS 2017 , Austria )。 我国南京农业大学的马正强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赤霉病的抗性 QTL 定位和基因克隆研究,他们团队从 江苏溧阳的 地方品种 望水 白中分离和鉴定了 Fhb1 主效 QTL 位点,已经获得候选基因,结果待发表( Jia et al ., 2017 )。他们通 过 4 个证据认为 PFT 基因还不足以完全解释苏麦 3 号和 望水 白的赤霉病抗性。首先是 PFT 基因从序列上在感病品种 PH691 和抗病品种苏麦 3 号、 望水 白 中 完全一致 ; 其次在南大 2419 和 望水 白的 RIL 群体中分离到只保留 PFT 基因座位的交换单株表现为感病类型 ; 再者关联分析表明 151 个品种中 44 个含有 PFT 基因,但是只有 12 个品种鉴定具有赤霉病抗性 ; 最后发现接种前后 PFT 基因 在抗性亲本 望水 白 和 感病亲本南大 2419 中的表达水平都是很低的。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柏贵华教授则认为 PFT 座位侧翼的 H i s 基因( histidine-rich calcium-binding protein ,又名 His 基因或者 TaHRC )是 Fhb1 的候选基因,他们通过对广泛收集的抗性资源序列分析,发现抗性材料中的 H i s 基因普遍存在 750bp 的缺失,并发现发生 His 基因缺失的种质仅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和日本的一些材料中。柏贵华教授团队进一步采用 RNA 干扰和基因编辑实验证实 His 基因是 Fhb1 的抗性基因。 最近,中国农科院作科所 何中虎研究员团队 利用以上标记开展了中国小麦品种抗赤霉病基因 Fhb1 的鉴定与溯源研究,他们通过分析 229 份小麦品种 Fhb1 区段内 PFT 、 HC (HCBT-like defense response protein) 和 His 基因的多样性与赤霉病抗性的关系, 利用 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 发现 中国小麦品种所含 Fhb1 至少有两个来源,分 别来 自苏麦 3 号和宁麦 9 号,并以后者为主, 也 证实 His 基因的检测与赤霉病的抗性最为一致,并开发出有效诊断的分子标记 PFT-CAPS 和 His-InDel (朱展望 等 , 已接收 )。 结语 总结 201 6-2017 年度在赤霉病抗性种质鉴定 、 QTL 定位和基因克隆 方面的 工作,可以发现 当前世界范围 内 的小麦科学家 仍然是以苏麦 3 号为主要抗源开展小麦品种改良和基因克隆,利用抗源 相对比较 单一。同时 也看到新的小麦抗性 资源 逐渐被鉴定和利用的乐观形势,比如美国 PI277012 种质是六倍体小麦,田间鉴定抗性优于苏麦 3 号,研究发现 2 个主效 QTL 在小麦的 5AS 和 5AL 上,通过回交转育发现可以显著提高受体小麦的赤霉病抗性 ( Chu et al ., 2011 ) 。还有本文介绍的日本品种 Yumechikara (抗性位点在 1BS 上)、小麦野生近缘物种导入的 7DS · 7DL/7el1L 材料(携带长穗偃麦草 7E 片段)、小麦 - 黑麦 - 偃麦草 3 属杂交后代 RE21 (抗性来自偃麦草 1E )这些种质应该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引进。 欢迎关注 “ 小麦研究联盟 ”, 了解小麦新进展 投稿、转载、合作以及信息分布等请联系: wheatgenome
8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