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圜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圜道——中国古人关于水循环的认识
jiasf 2018-2-11 18:05
这两天查古人关于黄河泥沙的认识的资料,正好看到 王维第先生2003年在水科学进展期刊上发表的《 中国古代对水文循环和水沙关系的认识》一文,对中国古代关于水文循环的认识有系统的梳理。虽然中国文化的主流讲求安身立命之道,力主中庸,即便追求对事物的解释,也多停留于自觉有理而不求实证,总之不大较真,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也不乏追求客观世界真理的人。 公元前约 500 年的《黄帝内经 ● 素问》 : 清阳为天 , 浊阴为地 。 地气上 为云 , 天气下为雨 。 雨出地气 , 云出天气 。已正确认识到地面水汽上升为云、因云而雨、云来自空中的气体。 战国大思想家庄周 《庄子 ● 秋水篇》中写道 : 天下之水 , 莫大于海 。 百川归之 ,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 尾阊泄之 ,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夫物量无穷 , 时无止 , 分无常 , 始终无故 ; 消息盈虚 , 终则有始 。已正确认识水的海陆循环。 《庄 子 ● 徐无鬼》 : 风之过河也 , 有损焉 ; 日之过河也 , 有损焉 。已经认识到蒸发的动力学、热力学因素。 屈原《天问》:“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 有问就有答。 吕不韦《吕代春秋 ● 圜 道篇》 ( 约公元前 239 年 ) : 云气西行 , 云云然冬 夏不辍 ; 水泉东流 , 日夜不休 . 上不竭 , 下不满 , 小为大 , 重为轻 , 圜道也 .一 圜字画龙点睛! 东汉着名的科学家王充 《论衡 ● 说日篇》 ( 约公元 88 年 ) : 儒者又曰 :' 雨从天下 ', 谓正从天坠也 。 如当实 论之 , 雨从地上 , 不从天下”。 “ 夫云则雨 , 雨则云 矣 。 初出为云 , 云繁为雨……云雾雨之徵也 。 夏则为露 , 冬则为霜 , 温则为雨 , 寒则为雪 。 雨露冻凝者 , 皆由 地发 , 不从天降也 。进一步正确指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可以变成露、霜、雨、雪。不过又说“ 太山雨天下, 小山雨一国,各以小大为近远差。雨之出山,或谓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说云载雨行、无云则无雨很对,要说云出于山则不一定对了。 唐朝大文学家 柳宗元针对屈原的《天问》,写了 《天对》 : 东穷归墟? , 又环西盈 . ……器运澈澈 , 又 何溢为 ?可曾想写出《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古名句的大文豪,还是一个科学爱好者呢? 南宋天文学 家 , 思想家何承天 ( 公元 370 — 447 年 ) 《论浑天象体》 : 百川发 源 , 皆自山出 , 由高趋 下 , 归注入海 。 日为阳精 , 光耀炎炽 , 一夜入水 , 所经憔竭 , 百川归注 , 足以相补 。 故旱不 为减 , 浸不为 益 。进一步正确指出了水文海陆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 北宋科学家沈括 (1031 — 1095 年 ) 《梦溪笔 谈》 : 予奉使河北 , 边太行而行 . 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 , 横 互石壁如带 . 此乃昔之海 滨 , 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 所谓大陆者 , 皆浊泥所湮耳 . 凡大河 , 漳水 , 滹沱 , 涿水 , 桑乾之 类 , 悉是浊流 . 今 关陕以西 , 水行地中 , 不减百余尺 , 其泥水东流 , 皆为大陆之土 , 此理必然 。正确解释了华北平原都是都是来自太行山及其以西地区的来沙做建造。
个人分类: 知识点滴|6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