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separate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separate

相关日志

[转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道路——林聿时 (1956.03.21)
xinge0926 2013-2-25 09:34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道路 林聿时(1956.03.21)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1年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会词中就指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日益显出科学干部、技术干部和一般文化干部的重要性。因此,党和政府又进一步地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提到各个工作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 在党的政策和我国六年来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的影响下,我国知识分子的政治状况,较之全国解放初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回顾一下解放初期的情况吧!当时有多少在政治态度上属于中间类型的高级知识分子(更不用说落后分子了)对共产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虑:他们怀疑共产党是不是能管好国家,管好城市?怀疑共产党是否重视科学文化?怀疑苏联科学技术是不是比英美高明?当面即使不说,他们心里总是抱着“等着瞧”的态度。 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奇迹:仅仅六年的时光,就使得我国旧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级知识分子中间,目前仍然有少数落后分子,但是,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愿意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分子,已经占多数。如果再加上由落后向进步转变过程中的中间分子,他们已经占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了。 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看来,这完全是合乎规律的现象。这是进一步证明了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的正确。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而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一个知识分子究竟属于哪一个阶级,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他的出身家庭、出身状况、生活来源等来判断,而要看他为什么阶级服务,他的思想主张符合于哪个阶级的利益来判断。无论属于哪个阶级,知识分子总是以其精神劳动为其所属的阶级服务的。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向认为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他们往往受到资本家的剥削,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在经济上和无产阶级没有什么对抗。因此,他们经过思想改造是能够承认共产主义思想的。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中引考茨基论梅林的话说:“知识分子并不是资本家。虽然他的生活水准是资产阶级式的,并且他在尚未变成流民时不得不维持这种水准,但同时他又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产物并且往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往往遭受资本家方面的剥削和某种社会贱视。所以,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在经济上是没有什么对抗的。但它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却是非无产阶级的,因此在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也就有相当的对抗。”列宁在这里说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地位和特点。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条件,中国旧知识分子比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来除了具有列宁所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特点。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这一群人中间,除去一部分接近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并为其服务而反对民众的知识分子外,一般地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遭受着失业和失学的威胁。因此,他们有很大的革命性。”在这多灾多难的国家里,知识分子所受的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特别深重,因而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热情也特别高涨。在历次的革命斗争中知识分子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毛泽东同志继续指出:“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斗争中,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广大革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今后的斗争中,他们将起更大的作用。”(“论联合政府”)无论在过去民主革命阶段还是在目前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知识分子所起的愈来愈大的作用,都证明了毛泽东同志估价的正确。 虽然这样,其他阶级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出身于地主资产阶级家庭、长期受过资产阶级教育影响的高级知识分子,要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思想改造工作。思想改造,对于知识分子说来,所以有其特别重大的意义,是因为:第一,知识分子是以其精神劳动为社会服务的;第二,知识分子的改造和其他阶级的改造不同:地主、资本家要改造成工人阶级,除了要进行思想改造外,首先必须放弃其土地和工厂,就是说,在物质生活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农民也必须把土地的所有权交给农业生产合作社;而知识分子的转变,关键就在于思想的彻底改造。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经过什么道路呢? 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的改造通常经过三条道路:一条是经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一条是经过他们自己的业务的实践;一条是经过一般的理论的学习。”当然,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密切联系的,但是,对于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我国旧知识分子说来,最广泛和最直接的影响还是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 生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里的知识分子(除了一部分死心塌地地投靠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民族叛徒外),对于前清皇帝、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无天日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凌辱和损害,都有切肤之痛。因此,一百多年来,他们都在梦想着一个独立富强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多少年来,有多少好心的专家学者怀着以其所学来救国的梦想!解放以前,虽然这些梦想都一个个地幻灭了,但是他们希望祖国强盛起来,让他们自己也能扬一下眉、吐一下气的渴望并未稍减。不难理解,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多少知识分子为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宣告受到感动啊!解放以后,祖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这一切,多少年来没有能够实现的梦想变成现实了,这对大多数知识分子说来又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情啊!几年来,他们参观农村、参观工厂,参加历次社会改革运动,参加抗美援朝斗争,访问苏联,参加各种国际活动,通过这些社会生活的实践和观察,相信共产党的的确确是中国的救星,只有它,才能创造奇迹。这些实践和观察极有力地帮助了他们获得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心。北京大学一位老教授解放前在学术思想上受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影响很深,他虽然热爱祖国,但对中国共产党深怀疑惧,认为“共产党来了没有自由”。解放了,共产党来了,他不断地“发现奇迹”。他说:“人家却真能使自己所梦想的民族翻身成为事实。”“这样的党,是中国从前所没有的!”于是他的政治态度转变了,对共产党由疑惧转为拥护,成为政治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类似的事实是很多的,这说明爱国主义的感情正是使大多数知识分子转变其政治态度的思想基础,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直接引导他们接近马克思列宁主义。 知识分子的接近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其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职业的联系。知识分子是以其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事业心强,酷爱本业,是知识分子一大特点。解放以前,他们往往毕业即失业、所学非所用,有了专业知识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有在人民掌握政权的新中国,他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最大的重视,他们的能力才有充分发挥的可能。从祖国的伟大建设中,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职业和祖国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便造成了真诚的科学家有可能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成果来承认共产主义思想的广泛条件。例如,农业科学工作者赵洪璋于1942年就开始培育碧玛一号的小麦良种,当时由于反动政府对于科学毫不重视,到了这个工作紧张的阶段,反动政府不但不予以支持,反而解聘了他培养出来的练习生,连进行试验必须的最低条件——土地和人工也感到很大困难,他曾经想放弃试验工作。这是他一生以来最苦闷的时期。解放以后,他的理想才得到实现。现在碧玛一号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种植到二千万亩左右了。几年来工作的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对他的关怀和帮助。从他的业务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不断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在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域中取得越来越大的主动权。”这说明,改造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通过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通过帮助他们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去提高和改造他们的思想。当他们感到他们的工作受到重视得到支持的时候,他们就会忘我地工作,就会对党发生浓厚的感情。当他们亲身体会到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优于英美的科学技术时,他们就会在精神上完全折服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他们从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唯物辩证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是所有科学里面普遍需要的一种科学(因为它是从世界一切领域的运动规律中抽出来的最根本的规律的概括),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才能有成效地向前发展现代科学的时候,他们就会决心要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但是,知识分子要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做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分子,最基本方法还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能使实际工作者有能力确定方针,认清前途,对工作充满信心,相信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不仅如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还有更直接的意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自然科学家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的思维能够由各种不同的道路达到。“它可以完全经过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但这是一个比较长期、比较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非常多的多余的阻碍。”假如自然科学家肯仔细地研究辩证唯物主义,“那末这一过程便可以大大地缩短。”很明显地,自然科学家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但要加长摸索的过程,而且有误入歧途的危险。目前我们正面临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世界各国资产阶级知识界拚命利用自然科学最新成就在理论上作唯心主义的曲解。列宁曾经警告过我们:如果不愿对这种现象持一种无意识的态度,就应该知道,任何自然科学,若拿不出强有力的哲学上的论证,就抵挡不住资产阶级观念的攻击,也阻止不了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为要支持住这个斗争,为要把这个斗争进行到底而获得完全胜利,那么自然科学家就必须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论战斗唯物主义底意义”) 目前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参加理论学习的高等学校助教以上的教师就占全体教师数的90%。全国有半数高等学校都设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夜大学或业余政治学校。但是,一个人如果仅仅去读几本理论书,而对自己原有的思想不作批判,还不会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高级知识分子,一般的说,在学术问题上,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是相当浓厚的。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必然会在脑子里展开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不能不引起他们正视自己的学术思想问题。这种斗争能够推动和引导他们通过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和批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本门科学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去年以来开展的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思想运动,对于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收到显著效果,就是明证。有个老教师说:“念书听讲如磨刀,以往只是欣赏刀锋的锐利,并未操刀而使之割。思想运动开展以后,才是操刀而割之了。割起来是痛苦的,但是,这一割,破立的过程就加速了。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武器就不是陈列着的武器,而是应用着的武器了。” 六年来改造知识分子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转变只能经过他们自己的经验和反复思考来实现。因此,今后在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改造中必须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在帮助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知识分子喜欢埋头业务,容易产生脱离政治的倾向。因此,经常在政治方面给以帮助,引导他们去关心政治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像有一些同志以说教的方式去对待知识分子,显然是错误的。他们简单地理解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就是听大报告、举行讨论会、进行思想检查等一套方式方法,而不注意针对知识分子的特点,根据自愿和结合具体需要的原则,分别不同工作条件和政治水平,善于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科学实践,善于引导他们直接接触社会生活和群众斗争,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改造的目的。 第二,必须重视知识分子的业务活动。列宁教导我们对待科学专家和技术专家,“要时刻记着一点,即工程师承认共产主义思想所经历的途径并不像从前那些在秘密条件下工作的宣传员和著作家所经历的一样,而是经过他在自己那一门科学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成果,例如农艺学家是循着自己的途径来承认共产主义思想的,植林学家是循着自己的途径来承认共产主义思想的等等。”(“论统一经济计划”)列宁关于科学专家和技术专家要循着自己的途径来承认共产主义的思想对于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有很重要的启发。因此,任何时候,重视他们的专业活动,正确地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帮助他们解决业务中的困难,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工作条件,保证他们进行专业活动的时间,关怀他们业务上的进步情况,对于加速他们思想转变的过程就有重大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只注意政治不注意业务的观点是和只注意业务不注意政治的观点同样有害的。 第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反映,这个改造的过程本身当然不会没有相当的斗争。党为了帮助知识分子进步,必须对他们的错误和缺点进行必要的有时是尖锐的批评,但是更多的应该采取慎重的灵活的和风细雨的方式去说服他们,去启发他们。因为一个人的思想转变必须通过他本人的自觉。强迫命令、强词夺理的粗暴办法,不但不能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反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增加了对抗情绪。一般的说,这些专家学者都是爱国主义者,有的人虽然在思想上坚持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错误,但是在行动上还是愿意以其专业知识贡献给祖国。我们对他们的看法,不能简单地以他们在什么时候自觉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做为断定他们的一切标准,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工作。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指出他们唯心主义思想的错误,另方面还要善于耐心地等待和帮助他们通过他自己科学的实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逐渐地进步起来。 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不采取急躁冒进的作法,而采取耐心等待的态度是必要的,正确的,但不是说,可以采取庸俗的自由主义的态度,长年累月地听之任之。对我国知识界说来,更不得以此作为落后保守思想的借口。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要使我国科学、文化、技术迅速脱离落后状态,赶上先进的世界水平的艰巨任务,没有高级知识分子的积极参加,是做不到的。列宁说:“没有具有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们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目前,在我国知识界数量不足学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高级知识分子所担负的责任尤其繁重。六年来,我国知识分子固然在政治上有了巨大进步,但比起国家建设的急速发展的需要来,还是远远地落在后面的。加以现代世界上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当我们向前赶的时候,别人也在继续迅速地前进。在这种情况下,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任务的我国高级知识分子,不论在提高业务水平方面,还是在思想改造方面,都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绩,不能不在各方面加速度前进。 由于我们已经有了改造知识分子的经验,由于在祖国的突飞猛进的建设中,知识分子不断地受到教育和鼓舞;由于党加强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领导;我们相信: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的过程一定能够大大缩短;这些热爱祖国的人们一定会更加自觉地进行改造,争取在短时间内把自己改造成为一个完全社会主义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分子。
1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956:知识分子的早春 作者:罗平汉
xinge0926 2013-2-17 11:34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罗平汉( 作者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 原题为:1956:知识分子的早春 1956年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一次以知识分子为讨论主题的大型会议。 这次会议上, 周恩来 代表中共中央明确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 以此为开端,中共中央对知识分子政策作了一系列的调整,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政治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阳光灿烂、春风和煦的1956年给老一代知识分子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正因为如此,这次会议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只相当于战前的五分之一 1955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之年。搞建设与搞革命不同,它离不开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工作的配合,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能否发挥,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能否加快。 而当时,知识分子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大约有知识分子200万人,其中高级知识分子(大体是讲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以上头衔的人员)约6.5万人。 由于中国革命长期在农村进行,而广大知识分子基本生活于城市,大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对于共产党仍是不熟悉的。 1949年暑假,北京市组织了中小学教职员暑期学习会。从《北京市中小学教职员暑期学习会总结》可以看出,相当多的人认为:地主养活了农民;工人、农民生活苦是因为能力差,没学问;革命的领导人是知识分子,应该说是知识分子领导革命;甚至有人认为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也不过是“争权夺利,割据地盘”。 因此,各大中城市解放后,就立即启动了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如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由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引发出的对 胡适 派唯心主义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等。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出现了政治干预学术的倾向,如1955年开展的对植物学家胡先的批判、对化学的“共振论”和“量子力学中的唯心主义”的批判等。 经过历次运动后,知识分子深受冲击,普遍处于不受重视甚至受歧视的地位。如,中央美术学院曾把著名画家李苦禅安排在工会,让他每天给学校买戏票、电影票;著名作家沈从文建国后被安置在历史博物馆,让他为陈列馆的展品写标签。 在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上,虽然解放后大多数知识分子生活还是稳定的,但如果同抗日战争以前相比,高级知识分子的货币工资就低了许多。 1955年10月,高等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通知》,废除原来实行的工资分制,改为货币工资。其工资标准为:教授、副教授140.3元~217.8元;讲师100.1元~117.7元;助教45.1元~60.0元。 以物价水平而言,抗战以前的1元相当于当时的人民币2.5元。战前大学教授的最高工资为600元,折合人民币1500元,而1955年,北京的大学教授的最高工资是252.6元,仅相当于战前的16.8%。副教授的最高工资,战前为360元,折合人民币900元,当时是197元,只相当于战前的21.9%。研究人员的工资大致相同。 大体上,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1955年只等于战前的五分之一左右。 高级知识分子的住房问题也很突出。如作家协会的驻会作家十几人住在一个大杂院内,孩子就有40多个,整日嘈杂不堪。全国美术家协会居然连一个公共画室都没有,只有画家吴作人有一个比较宽敞的工作室,一旦有国际友人来访问,有关部门不敢把外宾往其他画家家里带,只好都带到吴作人家里去,吴作人的画室也就成了全国美协的接待室。 “向大知识分子学习是有好处的” 在党的领导人中,与知识分子接触最多,也最为了解知识分子工作重要性的领导人,当数 周恩来 。 周恩来比其他领导人更为关注知识分子问题,与他建国后多次走出国门不无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共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基本上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只有同时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是个例外。他除了到过这些国家外,还访问过亚洲一些民族主义国家,1954年因参加日内瓦会议到过欧洲。 同时,从1952年下半年起,周恩来具体负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不但编制计划本身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而且随着一五计划的全面实施,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一切,使得周恩来深感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紧迫性。 1955年下半年,受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委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以及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作了一次广泛的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随后,中共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工作处的有关人员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将之分为六大类:一是对知识分子的政治进步和业务水平估计不足,二是信任不够,三是安排不妥,四是使用不当,五是待遇不公,六是帮助不够。简称为“六不”。 民主党派工作处将这六个方面的问题报告了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李维汉随即向周恩来作了汇报。 1955年11月22日,周恩来向刚从外地视察回来的 毛泽东 汇报了知识分子问题的情况,认为现在这个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非解决不可了,应在即将召开的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毛泽东表示同意,并且表示,应先在党内开展讨论。 不久,中央做出决定,在1956年1月召开一次大型会议,全面解决知识分子问题。为此,成立了由周恩来负总责的中央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十人领导小组”,成员有彭真、 陈毅 、李维汉、徐冰、张际春、安子文、周扬、胡乔木和钱俊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会议的筹备工作。 11月24日,周恩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座谈会上,专门就知识分子问题作了一次讲话。他表示,知识分子问题已经提到必须处理的日程上来了。“对于大知识分子,尊重他,重视他,尤其是向他们学习,这是有好处的。” 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全国各地均成立了知识分子问题领导小组(如五人小组或七人小组),开展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专题调查。 中共河北省委在一份题为《关于几年来知识分子问题的初步检查》的文件中说:“我们党内在某种程度上颇为普遍地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历史复杂,思想落后’。因而对他们看缺点多,看优点少,采取了疏远、歧视甚至鄙视怀疑的态度,形成了知识分子与我们的某些隔膜,使他们感觉到对他们信任不够。” 中共上海市委在《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检查报告》中也说:“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对待高级知识分子的态度上,离开了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甚至以‘利用限制改造’的错误态度对待知识分子。” 12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收集高级知识分子统计数字办法的规定》。《规定》专门对高级知识分子作了界定:“一般是指具有大学毕业程度,具有几年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工作的知识分子。”如:高等学校中讲师以上教师、研究机构中助理研究员以上研究人员。 很快,全国的统计数字出来了:全国共有高级知识分子约104000人,其中属于中央各机关及其直属企业、直属单位的有57000人,属于各省市的有40500人。此外尚有失业高级知识分子约6500人。 根据各地报来的材料,领导小组办公室写出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11个专题报告,如:《关于高级知识分子待遇问题的意见》《关于从资本主义国家回国留学生工作分配情况的意见》《关于高等学校未开课教师情况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关于城市失业高级知识分子情况调查和处理方案》等。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与会者共1279人,57位在京的中央委员会和候补委员出席了会议。 周恩来 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主题报告。报告是由周恩来拟定提纲,胡乔木负责起草的。 周恩来在报告中断言,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报告提出了三项措施:第一,改善对于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第二,给他们以应得的信任和支持;第三,给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待遇。 1月20日,会议的最后一天, 毛泽东 作了讲话。他说:“我们吹牛皮吹不起来,工业上没有独立,科学上没有独立,重要的工业装备和精密机器都不能制造。地大、人多,但是自制的 汽车 、坦克、飞机有多少,一辆汽车,一架飞机,未免太少吧?有什么值得翘尾巴的!有的同志说些不聪明的话,说什么‘不要他们也行’‘老子是革命的’,这话不对。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他们是不行的,单靠我们老粗是不行的。这些话是聪明的话,要向广大干部讲清楚,现在打仗,飞机要飞到一万八千公尺的高空,超音速,不是过去骑着马了,没有高级知识分子是不行的。” 1956年之春 会议之后,若干相关政策相继出台。195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4月1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改善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的通知》。 见效最快的,是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清华大学决定给教授、副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的讲师以及学校的主要行政干部共137人发优待证,凭证可以优先在食堂买饭、在合作社买副食品、理发、在校内看电影和演出,子女可以优先送入保育所。学校的合作社对上述人员还实行预购副食、定时送货和电话预约。校医院安排专门的保健大夫,专门负责教授的保健工作。学校专门在教授住宅区腾空了一所房子,供教授们备课使用,还新设了一个可容纳200人的“教师专用阅览室”,室内有各种技术科学书籍和俄、英、德、法、日文的百科全书。 这年7月,高教部发出《关于1956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评定和调整的通知》。教授的工资分为四级,分别为207元、241.5元、287元、345元,平均每五年可升一级;副教授也是四级,分别为149.5元、177元、207元、241.5元,平均每三年可升一级;讲师的工资分别为89.5元、106元、126.5元、149.5元,平均每两年可升一级。 工资改革后,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据对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和北京地质学院六所院校的统计,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工资原为169.74元,调整后为228.79元,平均增长了59.9元;讲师平均工资原为90.39元,调整后为116.26元,平均增加25.87元。 按照调整后的工资标准,一级教授的工资大体等同于中央国家机关部级干部的工资;副教授最低两级的工资也与国家机关的司、局级干部相当。研究人员的工资等级与高校教师大致相同。 这次会议后知识分子境遇的另一个变化,是一批高级知识分子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种情况,是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据当时的统计,全国共有知识分子384万人,其中有中共党员17万人,占总数的4.4%。在10万高级知识分子中,有党员7000余人,占总数的7%,而且其中大多数是来自解放区的党员或解放前的地下党员。 以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北京市为例,全市高等学校的教授、副教授有1200多人,至1955年底只有党员87人,其中解放后入党的仅29人。解放以来,北京大学共发展了5名教授入党,1950年以后只有1名。 高级知识分子入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党内普遍存在的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中共中央指出:“过去六年中,各地党组织都没有注意吸收甚至拒绝吸收高级知识分子入党,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关门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按照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到1962年要达到党员占高级知识分子总数的三分之一。 中共中央组织部提出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两年规划,计划1956年和1957年两年中,在全国384万知识分子中吸收21万人入党,占知识分子总数的5.6%,并在10万高级知识分子中吸收10%的人入党,届时高级知识分子中约有党员17000人,占总数的17%。 这个计划自然没有完成。 1956年,全国一共有多少高级知识分子入党,笔者目前还没有见到具体的数字。但人们不难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当时关于高级知识分子入党的公开报道中,感受到知识分子受到执政党重视的春天的讯息。
1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官方回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排名靠前的原因
热度 2 longfo 2013-2-1 13:39
各位看官: 软座177.5元,硬座100.5元,无座177.5元,广州至合肥加开的一趟临时旅客列车上,无座票居然比硬座票还贵。 12306客服工作人员解释说,这趟列车发售的无座票在软座车厢,于是无座票跟软座一个价。 昨天,有旅客反映:广州东-合肥L491次临客列车的无座票价很奇怪。记者通过注册账户进入12306网站订票发现,2月1日至5日广州至合肥已经无票可售,L491次2月6日、7日还有少量站票可售。该车次2月6日的车票中,硬座票价显示为100.5元,软座和无座票价都是177.5元;但2月7日的车票中,软座票价是177.5元,无座和硬座同一价格,为100.5元。 http://news.163.com/13/0201/10/8MKDHKQ90001124J.html 这说明位置不同,还真有不同。北大清华为啥好,因为位置好,近水楼台先得月,说得好。
185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总结》
xiaoaohehai05 2013-1-21 02:5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整四年。
1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独立宣言
my1367621657 2012-12-24 09:47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CONGRESS, JULY 4, 1776 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AICA When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vents, it becomes necessary for one people to dissolve the political bands which have connected them with another, and to assume among the powers of the earth, the separate and equal station to which the laws Nature and Nature’s God entitle them, a decent respect to the opinions of mankind requires that they should declare the causes which impel them to the separation.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they are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them,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 laying its foundation on such principles and organizing its powers in such form, as to them shall seem most likely to effect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Prudence, indeed, will dictate that governments long established should not be changed for light and transient causes; and accordingly all experience hath shown that mankind are more disposed to suffer, while evils are sufferable, than t right themselves by abolishing the forms to which they are accustomed. But when a long train of abuses and usurpations, pursuing invariably the same object evinces a design to reduce them under absolute despotism, it is their right, it is their duty, to throw off such government, and to provide new guards for their future security. Such has been the patient sufferance of these Colonies; and such is now the necessity, which constrains them to alter their former systems of government. The history of the present King of Great Britain is usurpations, all having in direct object tyranny over these States. To prove this, let facts be submitted to a candid world. He has refused his assent to laws, the most wholesome and necessary for the public good. He has forbidden his Governors to pass laws of immediate andpressing importance, unless suspended in their operation till his assent should be obtained; and when so suspended, he has utterly neglected to attend them. He has refused to pass other laws for the accommodation of large districts of people, unless those people would relinquish the right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Legislature, a right inestimable to them and formidable to tyrants only. He has called together legislative bodies at places unusual, uncomfortable, and distant from the depository of their public records,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fatiguing them into compliance with his measures. He has dissolved representative houses repeatedly, for opposing with manly firmness his invas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He has refused for a long time, after such dissolution, to cause others to be elected ; whereby the legislative powers, incapable of annihilation, have returned to the people at large for their exercise; the State remaining in the meantime exposed to all the dangers of invasion from without and convulsion within. He has endeavored to prevent the population of these states; for that purpose obstructing the laws of naturalizing of foreigners; refusing to pass others to encourage their migration hither, and raising the condition of new appropriations of lands. He has obstruct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by refusing his assent of laws for establishing judiciary powers. He has made judges dependent on his will alone, for the tenure of their office, and the amount and payment of their salary. He has erected a multitude of new officers, and sent hither swarms of officers to harass our people, and eat out our substances. He has kept among us, in times of peace, standing armies without the consent of our legislatures. He has affected to render the military independent of and superior to the civil power. He has combined with others to subject us to a jurisdiction foreign to our constitution, and unacknowledged by our laws; giving his assent to their acts of pretended legislation. For quartering large bodies of armed troops among us; For protecting them, by a mock trial, from punishment for any murder which they should commit on the inhabitants of these States. For cutting off our trade with all parts of the world; For imposing taxes on us without our consent; For depriving us in many cases, of the benefits of trial by jury; For transporting us beyond seas to be tried for pretended offenses; For abolishing the free systems of English laws in a neighboring Province, establishing therein an arbitrary government, and enlarging its boundaries so as to render it at once an example and fit instrument for introducing the same absolute rule these Colonies; For taking away our Charters, abolishing our most valuable laws, and altering fundamentally the forms of our governments; For suspending our own Legislatures, and declaring themselves invested with power to legislate for us in all cases whatsoever. He has abdicated government here, by declaring us out of his protection and waging war against us. He has plundered our seas, ravaged our coasts, burnt our towns, and destroyed the lives of our people. He is at this time transporting large armies of foreign mercenaries to complete the works of death, desolation and tyranny, already begun with circumstances of cruelty and perfidy scarcely parallel in the most barbarous ages, and totally unworthy the head of a civilized nation. He has constrained our fellow citizens taken captive on the high seas to bear arms against their country, to become the executioners of their friends and brethren, or to fall themselves by their hands. He has excited domestic insurrection amongst us, and has endeavored to bring on the inhabitants of our frontiers, the merciless Indian savages, whose known rule of warfare, is an undistinguished destruction of all ages, sexes, and conditions. In every stage of these oppressions we have petitioned for redress in the most humble terms: our repeated petition have been answered only by repeated injury. A prince whose character is thus marked by every act which may define a tyrant is unfit to be the ruler of a free people. Nor have we been wanting in attention to our British brethren. We have warned them from time to time of attempts by their legislature to extend an unwarrantable jurisdiction over us. We have reminded them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e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here. We have appealed to their native justice and magnanimity, and we have conjured them by the ties of our common kindred to disavow these usurpation, which would inevitably interrupt our connections and correspondence. They too have been deaf to the voice of justice and of consanguinity. We must, therefore, acquiesce in the necessity, which denounces our separation, and hold them., as we hold the rest of mankind, enemies in war, in peace friends. We, therefo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General Congress assembled , appealing to the supreme Judge of the world for the rectitude of our intentions, do, in the name, and by authority of the good people of these Colonies, solemnly publish and declare, That these United States Colonies and Independent States; that they are absolved by from all allegiance to the British Crown, and that all poli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State, they have full power to levy war, conclude peace, contract alliances, establish commerce, and to do all other acts and things which Independent States may of right do. And for the support of this declaration, with a firm relia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Divine Providence, we mutually pledge to each other our lives, our fortunes, and our sacred honor.   在人类事务发展的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同另一个民族的联系,并按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旨意,以独立平等的身份立于世界列国之林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驱使他们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若真要审慎的来说,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无关紧要的和一时的原因而予以更换的。过去的一切经验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尚能忍受,人类还是情愿忍受,也不想为申冤而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形式。然而,当始终追求同一目标的一系列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的行为表明政府企图把人民至于专制暴政之下时,人民就有权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并为其未来的安全提供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忍受苦难的经过,也是他们现在不得不改变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王国的历史,就是屡屡伤害和掠夺这些殖民地的历史,其直接目标就是要在各州之上建立一个独裁暴政。为了证明上述句句属实,现将事实公诸于世,让公正的世人作出评判。   他拒绝批准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需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殖民总督批准刻不容缓、极端重要的法律,要不就先行搁置这些法律直至征得他的同意,而这些法律被搁置以后,他又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绝批准便利大地区人民的其他的法律,除非这些地区的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自己在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而代表权对人民是无比珍贵的,只有暴君才畏惧它。   他把各州的立法委员召集到一个异乎寻常、极不舒适而有远离他们的档案库的地方去开会,其目的无非是使他们疲惫不堪,被迫就范。   他一再解散各州的众议院,因为后者坚决反对他侵犯人民的权利。   他在解散众议院之后,又长期拒绝另选他人,于是这项不可剥夺的立法权便归由普通人民来行使,致使在这其间各州仍处于外敌入侵和内部骚乱的种种危险之中。   他力图阻止各州增加人口,为此目的,他阻挠外国人入籍法的通过,拒绝批准其他鼓励移民的法律,并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条件。   他拒绝批准建立司法权利的法律,以阻挠司法的执行。   他迫使法官为了保住任期、薪金的数额和支付而置于他个人意志的支配之下。   他滥设新官署,委派大批官员到这里骚扰我们的人民,吞噬他们的财物。   他在和平时期,未经我们立法机构同意,就在我们中间维持其常备军。   他施加影响,使军队独立于文官政权之外,并凌驾于文官政权之上。   他同他人勾结,把我们置于一种既不符合我们的法规也未经我们法律承认的管辖之下,而且还批准他们炮制的各种伪法案,以便任其在我们中间驻扎大批武装部队;不论这些人对我们各州居民犯下何等严重的谋杀罪,他可用加审判来庇护他们,让他们逍遥法外;他可以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在许多案件中剥夺我们享有陪审制的权益;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我们押送海外受审;他在一个邻省废除了英国法律的自由制度,在那里建立专制政府,扩大其疆域,使其立即成为一个样板和合适的工具,以便向这里各殖民地推行同样的专制统治;他取消我们的许多特许状,废除我们最珍贵的法律并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各州政府的形式;他终止我们立法机构行使权力,宣称他们自己拥有在任何情况下为我们制定法律的权力。   他们放弃设在这里的政府,宣称我们已不属他们保护之列,并向我们发动战争。   他在我们的海域里大肆掠夺,蹂躏我们的沿海地区,烧毁我们的城镇,残害我们人民的生命。   他此时正在运送大批外国雇佣兵,来从事其制造死亡、荒凉和暴政的勾当,其残忍与卑劣从一开始就连最野蛮的时代也难以相比,他已完全不配当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他强迫我们在公海被他们俘虏的同胞拿起武器反对自己的国家,使他们成为残杀自己亲友的刽子手,或使他们死于自己亲友的手下。   他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竭力挑唆残酷无情的印地安蛮子来对付我们边疆的居民,而众所周知,印地安人作战的准则是不分男女老幼、是非曲直,格杀勿论。   在遭受这些压迫的每一阶段,我们都曾以最谦卑的言辞吁请予以纠正。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情愿,却只是被报以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一个君主,其品格被他的每一个只有暴君才干的出的行为所暴露时,就不配君临自由的人民。   我们并不是没有想到我们英国的弟兄。他们的立法机关想把无理的管辖权扩展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时常把这个企图通知他们。我们也曾把我们移民来这里和在这里定居的情况告诉他们。我们曾恳求他们天生的正义感和雅量,念在同种同宗的分上,弃绝这些掠夺行为,因为这些掠夺行为难免会使我们之间的关系和来往中断。可他们对这种正义和同宗的呼声也同样充耳不闻。因此,我们不得不宣布脱离他们,以对待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态度对待他们:同我交战者,就是敌人;同我和好者,即为朋友。   因此我们这些在大陆会议上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向世界最高裁判者申诉,说明我们的严重意向,同时郑重宣布:   我们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现在是,而且按公理也应该是,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对英国王室效忠的全部义务,我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大不列颠一切政治联系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   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   我们坚定地信赖神明上帝的保佑,同时以我们的生命、财产和神圣的名誉彼此宣誓来支持这一宣言。
2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建设科技文化创新之城
xinge0926 2012-12-17 15:08
建设科技文化创新之城 经济日报 2012年12月12日 第5版 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京东方第8.5代TFT-LCD生产线。 (资料图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龙头作用,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资源统筹融合、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初步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贡献。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北京市自2009年提出“科技北京”发展战略,发布实施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科技工作“北京模式”,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北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25.7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51.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936.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7300家,占全国近20%。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890.3亿元,是2008年的1.8倍,占全国的40%;技术市场对首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达到9.2%。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1、全社会研发经费强度 2011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9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011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5.76%。(表1) 2、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 2011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28.8万人,比上一年增长6.6%。(表2) 3、专利授权量 2011年,北京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77955件和40888件,分别增长36.1%和2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45057件和15880件,增长34.6%和41.7%。(表3、表4)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2011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043.2亿元。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1、重大项目 2011年,北京市承接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有10个民口领域重大专项启动实施650个项目(课题)中,在京单位牵头承担约240项,约占全国40%。6个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北京。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011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技术研发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新型产业组织平台成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凝聚首都资源的组织形式和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载体。截至2011年底,北京地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286家,占全国30%以上;累计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32家;企业研发机构262家。 三、重点领域成果与成效 1、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截至2012年9月,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7300家,占全国总数的近20%,其中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909家,占全市总数的81.5%。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5321.2亿元,同比增长了20.9%,占示范区总收入的52.2%,缴纳税费753.2亿元,同比增长了16.4%,占示范区企业缴纳税费的41%,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示范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2011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26291件,占企业专利申请量的60.1%,获专利授权14019件,占企业获专利授权量的61.2%。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总额达到724.48亿元,占全社会科技经费支出总额的77.4%,研发经费强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9%,远高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中关村示范区“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入选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占到企业总数的81.1%和72.4%。 2、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北京市于2010年4月启动实施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引进高级人才、融资、重大创新品种临床研究、宣传及市场开拓、优化产业环境等六大方面制定了35条支持措施。提出重点搭建临床研究平台(临床CRO平台)、蛋白抗体药物、化学原料药代工产生平台(CMO代工线)、临床前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平台、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平台等5个公共服务平台。从医保目录、招标采购、药品定价、参与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上市药品质量评价等方面制定了6条创新政策。生物医药领域2011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已达9家,2012年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总收入将达1000亿元。 3、技术合同成交额 作为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重要渠道的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北京技术市场服务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充分发挥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今年1至9月,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005.8亿元,同比增长25.9%,吸纳技术775.9亿元,增长16.7%,彰显了北京市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集成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技术的高端引领作用凸显,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已成为首都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表5) 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1至9月份,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96.2%,吸纳技术占80.2%。首都着力发展的技术领域无论是吸纳还是输出均表现活跃,电子信息、现代交通和节能环保领域输出技术分别为581.1亿元、295.2亿元和365.3亿元,吸纳技术分别为268.7亿元、76.8亿元和72.5亿元。 4、民生科技领域 1) 新能源汽车 北京市是全国首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现又成为首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 2) 推动污水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实施北京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水质提高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其研究成果可以实现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 5、农业科技领域 龙头企业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和产业聚集。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研发基地建设等工作,打造以中粮集团为主体的标志性载体,整合首农、二商等优势企业、院所等资源,带动行业整体升级。
1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民生科技亟须尊重伦理原则
xinge0926 2012-12-17 14:27
段伟文 2012年12月17日08:22来源: 北京日报 ●发展关系民生的科技,不要忽视它对公众带来物质上、身体上乃至精神上伤害的可能性 今天,在中国发展到可以向世界展示一种新的模式或风格的时候,大力推进民生科技,既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水到渠成之举。顾名思义,民生科技必须以有利民生作为其主导价值。从宏观理论层面上来看,民生科技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不论是加强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还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无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在实际运行层面,与一般的科技创新相比较,民生科技的发展必然要更多地涉及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分配、价值取向与伦理诉求,必然要更深地关涉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各种利害关系的互动、选择与权衡。近年来的三聚氰胺、黄金大米和塑化剂等事件表明,要想真正落实民生科技所倡导的科技惠及公众的理念,价值的考量与伦理的审度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应该是发展民生科技的基础与前提。 发展关系民生的科技,固然在总体上有助于“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科技需求”,但很多具体的创新过程和结果,却有可能对公众带来物质上、身体上乃至人格、尊严与精神上的伤害,而这与其惠及民生的初衷无疑是背道而驰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迫于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需,我国的科技政策主要聚焦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而认真解读最新颁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政策正在从单纯的科技经济政策转向更为全面的公共科技政策。在《意见》中,不仅强调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促进公益性民生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支持政策,促进民生科技产业发展,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应该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的社会监督,扩大公众对科研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与民生科技相关的创新活动,要优先考量其是否符合科技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 民生科技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与公众的个人与群体利益休戚相关,相关的创新活动要优先考量其是否符合科技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在民生科技活动中,伦理考量的实质是对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涉及公众利益的利弊的权衡与分配,而且其中有很多利害关系往往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即便是科技专家也难以做出准确的判定,面对一些未知的领域专家也难免莫衷一是。不论是从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还是从专家知识的局限性来看,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应该随着相关创新活动的深入而得到相应的拓展。 在公众的知情权中,最为重要的是作为实验或调查对象的科技活动的受试者或参与者的知情同意权。这项权利是在二战之后的纽伦堡审判时针对纳粹人体试验所制定的《纽伦堡法典》中首次提出的,是人类文明自我反思的共同性成果之一。知情同意要求科学研究必须尊重人类受试者或参与者的自主性,向受试者或参与者提供包括实验或诊治的目的、性质、程序、可能的益处与风险以及其他可选择方案等在内的足够信息,使他们及其直接利益相关人能在对这些信息的适当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自主选择,并以相应的方式表达其接受或拒绝的意愿与承诺。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受试者或参与者拥有随时拒绝实验或调查的权利。 ●通过公众参与科技来实现公众对于涉及其切身利益的创新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由于科研人员与普通受试者或参与者之间存在着知识与信息的不对称,违背知情同意权等科技伦理规范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促使科技发达国家对于相关的伦理、法律和制度建设日益完备。但随着科研活动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由于各国对此问题的认识存在发展程度的差异,出现了不少利用伦理和法律的差异规避较高标准和规定的情况。本来,在国际合作研究中,合作各方应当了解并遵守有关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所有资助机构的相关规定,存在不同规则时,应选择高标准。在生物和医学等领域,跨国试验已经成为常态。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80%的试验均有国外参与。其中不少在发展中国家展开的试验并没有选择高标准,实有规避试验伦理规范的高门槛之嫌。最近,在有争议的转基因食品领域,很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试验往往不透明、欠规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社会,公众对于涉及其切身利益的创新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是通过公众参与科技来实现的。在科技时代,面对高科技带来的巨大利益和高度不确定的风险,必须引入高科技治理。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落实到顶层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公众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既充分体现其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能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为了促使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随着科技对民生影响的日渐深入而不断扩大,必须随之不断提升公众参与高科技的层面,即从公众理解科学、公众与科技专家及政府决策者对话发展到公众参与的“上游化”。所谓公众参与的“上游化”,就是指公众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理解科技活动的内涵、评价科技成果或已在计划之中的科技项目的利弊,而是参与到具体的科技创意的形成、民生科研计划的制订乃至具体的创新活动之中。惟其如此,价值的取向与伦理的考量才会自然地在民生科技发展中置于优先的地位,民生科技才真正算得上为民所想,才可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创新活动。总之,民生科技,关注民生,关乎人格和尊严,亟须尊重伦理道德原则。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
1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幻想和fear的一点想法】
ak650 2012-11-18 03:44
【对幻想和fear的一点想法】 有一点幻想是好的,比如在一个像样的实验都未做出时,幻想自己在顶级杂志发表文章; 比如在博士能否顺利毕业都未可知时,幻想自己成为学生界和industry都兼顾的牛人; 幻想的‘幻’会让人痛苦,但‘想’却至少带来一个益处就是让你关注你所想。这虽然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如何保持却是不易的。 换句话说,幻想这件‘不切实际’的事情,会有着‘实际’的帮助。 我们对‘幻想’和‘理想’这两个东西的传统定义,大约是目标和现实状况的差距相关的,这样的定义有其合理性,但不合理性也是明显的,因为自己和环境都有太多未可知。 或者我们换一种定义,即不以目标论,而以自身行为论,‘想’了一件事/人,同时去关注了,有做相关可能‘积累’的事情,这便是理想,远不远大、成不成功都是另一回事;‘想’了一件事/人,却没有有意识地做相关的事甚至没有像样的思考,只着眼于‘目标’或‘结果’,便是幻想。 有一点害怕也是好的,毫无疑问,人类自古老基因的缓慢进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是一组基本矛盾。 面对模糊的恐惧,fight or flight是最基本的两个反应(选择),而目的都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保护。 那么虽然fear 这个emotion是难过的,但还是有可能激发自身fight的motion; 如果能有意识的让自己对生活或工作中的fear进行flight的选择有所保留,然后给少量但足够的时间使自己听到理性的声音,那么这个fear将成为fight power之源。 当然,人生不是只有fight,但如何面对fear和成为一个好的fighter却是值得修炼终身的。
3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越“讲课”,给学生以更切实际的支持
热度 1 sxhelijian 2012-11-16 21:33
听到有教程序设计入门课的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学,布置的任务不做。”当有人指出学生程序设计基础差,而暗示教程序设计的老师应该负责任时,又委屈了:“难道说我讲得不好?我如此精心地备课、讲解,学生听不明白,学不会,有什么办法?”   这个委屈可以理解,但学生没有通过这个课程学到应有的知识却也是事实。而程序设计入门的学生,诸多的坏习惯并不严重,是应该要学会的。   没有人会指责尽心教学的老师“讲得不好”。但“没有教好”和“讲得不好”不是一码事,前述的委屈发错了。极端点,有的老师真讲的不行,但他善于组织与鼓动学生,学生能够投入地学习,“讲得不好”,却也可以算“教得好,能教好”了。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 大学中教与学的几个话题 》,探讨了“教育和教学不是一码事,教学和上课不是一码事,上课和讲课不是一码事。”。真是这样。   发这个感慨源于一位学生的博文。原文不长:“学习c语言差不多有两个多月了,我还只是仅仅跟着老师的步伐:上课听一下,课下做一下老师给的作业。我知道要学好这个专业,这样是不够的,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从何下手,怎样学好这个专业的基础课c语言。希望老师能够给我一点指示。”写博客是我带他开始的,C语言却不是我教,我关注了他,我知道,此处“老师”指的就是我。   教一门课,“讲好”是必须的,但作为教师,不要自满于“讲了什么”,讲得再多再精不算,关键是学生学了什么,围绕学生的学去讲。要在乎学生“学到了什么”。课堂不光是讲课的,是组织课程,指导学生学习的阵地。抱怨学生不听,听起来委屈,但应该想着点改变,不听就不讲了,换个法子帮助学生学。其实,学生“学到了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做了什么”,这才是出功夫的关键。课程组织中,指导学生的课后学习,非常重要。   在上面同学的问题中,显然老师布置的作业喂不饱想学的学生,不足以保证教学效果。这样的状况久了,学生想学也上不去了,逐渐也就不想学了。如此逻辑,学生不学,教师责任在首位。在上述问题中,学生的课外学习如何开展,显然更缺。   我给学生的留言,只能鼓励他课外多实践,并且指点下如何找到和设计自己的实践。对任课教师所起角色的缺失,我无能为力,只能呼吁教师也要改变。我开《大学生学习》课,越讲越觉得,应该让老师们知道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再老的老师,也需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老师不光是讲课的,改一改,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多支持,这是我们教育局面改变的基础。
个人分类: 教学相关|4044 次阅读|3 个评论
杂谈:我是老教师,听课,面子,脸皮
热度 2 sxhelijian 2012-11-14 07:42
  近日,诸忙中加了一项,听课。学校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我初次担任学院的评委,听青年教师的课。   这是学校的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两年一届,越来越常态化。我调来的时候,第二届已经开始,游离了一次;第三届,已经是去校机关,“双肩挑”身份其实可以在学院报名参赛,我没当回事,也知道这个奖项大家看得重,而自己的工作是教学质量管理,应该避嫌,就不去讨厌了;第四届,回到学院,专心教学科研,将自己较长期的的思考用于教学,稳拿了一等奖;第五届,“潜规则”中有一条,拿过一等奖的参与但不再评奖,我支持给更多人希望的做法,重在参与了一把;及到第六届,已然超龄两个月,已然迈入“老”教师的行列,报名资格也没有了。实际上,青年教师时,我就参加学院教学委员会的工作,只是涉及自己参赛时,主动提出不参与评奖的一切事务。而今,没有托辞,以评委的身份全面参与了。   多年当老师,讲课无数,但听同行的课并不多,实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摩、学习、思考的过程。听课是为了评价教师的教学,而其“副”作用,确实给自己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其实对听同行的课一直心有顾忌,大概源于任教学评价科科长期间,组织专家听课中,遇到过的一些事和一些说法,让怯懦的我有些迈不开步。简单汇总一下,令我生怯的是:听青年教师的课后,作为“专家”,可以点评、讨论,而有些老教师,不吃这一套,更有甚者,会拒绝听课要求。还有,在组织学生评教开始之初,个别的老教师过份强烈的反应。于是,映像中,听老教师的课,难进那个上课门,也难开这个交流教学观点的口。   作为同行听课,大可不必像学生那样认真听讲,不错过一个知识点,而是听讲法,观察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自己天马行空般地胡想。在刚不青年的时期,恰好想到了关于“老”的话题。以下全是胡想,可能有对的,但也一定有不对的;默认所有人都是“爱幼”的,但我的言论却真的不“尊老”;以下泛泛而谈,没有针对任何个人,切勿对号入座。不过,也欢迎对号入座,有此种情况的发生,或许纯属偶然。   青年是未来,是希望,要提高;青年经验少,要帮带。我支持这项竞赛,更多的青年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快速进步。学校为什么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而不是所有教师参加的“教师教学竞赛”?学校、教育界的各种文件中,提到教学,总爱讲青年教师的提高。是否意味着老教师就不用提高了。文件中没有这样讲,但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可能有些老教师会感觉舒服,没有人管了,不少人凭自觉会保持自我提高,跟上学科、学生特点的变化;而有些人则真的舒服了,因为老,吃老资格,不求改变,面对新问题,还用老一套去做,不见效,就“现在的学生……”,学科发展了,还教老知识。   我在不同的场合,曾经多次提到过在社会变化加快、进入终身学习时代的今天,老教师也需要提高,也需要为教师的提高创造条件。学校需要为所有教师提高培训条件和机会,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师开出适合的项目,让教师提高的活动全覆盖。青年教师进校的门槛在提高,非博士不要,他们专业知识新,发展潜力大,对学生学习的感受容易理解,能接受学生的生活方式并以此基础引导学习,其需要在表达技巧、交流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提高。而老教师的经验很重要,但有些老经验已经完全是不合时宜,也需要更新,而知识结构(尤其是在长期离开科研一线的老教师)、教育观念方面的更新就更显迫切,谈到将教育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社交工具用于教学,老教师更是全面落在下风了。   在逐渐老去的时候,我常想,我的进步就不再有组织可以依靠了,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想着老教师的课堂不好进(没有能有效运行的平台和机制),对老教师说话、和老教师交流顾虑多,也自然想到根本原因,我们国人重视的“面子”。   面子问题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孩儿摔个大马趴,围观者大笑,小孩儿爬起来继续玩继续跑;老头胡子上沾个米粒,有人告诉他,取掉了,可能越想越恼,这个人一上午不愉快,好像应该这个米粒一直沾着才为好(这个例子太极端了,但意思表达清楚了)。其实,人遇尴尬,有自己做的不好的时候很正常,或不同人对不同事,不同做法有不同的理解,也很正常,不接受别人的建议,甚至自己也不情愿否定自己过时的做法和观念,面子断绝了做得更好的途径。   常说爱面子的人脸皮薄。好像评价人时,说脸皮薄比说脸皮厚好听。青年人初涉职场,老人们说说,听了,长进。被人提及做得不好的事情,用某种心态,不舒服,但有年青人就讲了“脸皮厚点儿”,就听进去了,进步了,工作效果好了,很体面。“厚脸皮”其是是长面子的前提。老教师交流的缺乏(无论是自己关上交流之门,还是前文所述的从组织上就不再重视老教师提高)实际上就是关上了自己长进的大门,限于“我是老人”不能让人说,日久后谁也真的不去说,形式上的薄脸皮,实质上是不思进取,有错不改,有问题不解决,工作不负责还不让人说的,十足厚脸皮。   这张烂嘴(属实,写此文时,正好口角生疮),把老教师说成什么样了!在告别年青教师时代,写下这些文字,更是给自己的警示。很多优秀的老教师值得我们学习,无论和青年教师交流,还是和老教师探讨,需要讲究些技巧,少指责,多探讨,让大家都舒服,也是必须的。放下面子,虚怀若谷,与时俱进,实是应该终生追求的事。
个人分类: 教学相关|435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 寻寻觅觅 --- 美国女生完美演绎婉约中国风
热度 1 Amedee 2012-10-13 23:49
寻寻觅觅 演唱: Christine Welch 词/曲: Christine Welch / 陶山 ... 整片樱花森林 已开满 一眨眼都落尽 白花瓣 减弱我的跫音 声声慢 风在树梢弹琴 曲中断 问你 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    你在找什么 一点点 一滴滴    此刻已过了 争分夺秒 毕竟人生如梦    挺身跟我一起乘风    没什么不可能    早春带来暖度 溪急流    波纹中一步步 水渗透    已喝干的酒壶 远漂游    乍见早已涉渡 继续走    岁月入流 将我夺走    趁时间还来得及牵我的手    一起走 精华评论: @彩凤和灵犀 这妞儿不简单,定是熟读宋词,浅吟低唱,婉约动人,颇得要领。词曲皆自作,才华非凡。中华文化在异族的镜像里魅力倍增 @评论NO9 逆天!!!这词虽然有2/3改编了李清照的诗词,但这改编的造诣放在古代也至少是一举人-进士之间!而词的败笔:争分夺秒部分,却用完美的曲调来弥补了。最后特意看了下,词竟然是这美国妞写的。这不是造假嘛!!没个20年的古诗词浸淫能有这等作为?杨廷和,他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岁进士。张居正,16岁中举,22岁进士! @炎凉锅锅 这位洋妹纸真不错,作为外国人居然能写出这么具有中国风韵味的词曲,这让多少忙于各种选秀场做评委的中国音乐人情何以堪啊憨小妃 Fu说八道 @weanei 超清新。绿叶、石桥,烛台、方桌,中国风与西式经典的交替融合,绝美的视听享受,“没什么不可能”!直接艾特所有有胸无脑的偶像歌手,你们弱爆了…… @萨比桑 美国风曲调加上中国风婉约的词没想到还能这么和谐,有种身临江南水镇的感觉加上吉他弹奏清新自然。。中文太好了吧这外国人,赞一个! @每一刻都精彩 如此动听的好声音和婉约的古典中国风,居然出自一个美国美眉,让我很意外!极力推荐,不容错过的好声音! @EmeraldSky 惊艳。更多的是反思,我们这么有影响力的文化却出不了一些像样的音乐,丢人呀,人家美国人写的都比中国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地道,在全球都注意中华文化的能量时他们还在模仿港台日韩的低端无营养模式中运行着,扼腕呀同学们! @如果关注 寻寻觅觅,声声慢;风在树梢弹琴,曲中断;波纹中一步步,水渗透;争分夺秒,毕竟人生如梦~~~小复古,各种混搭,中文风格,美国小妞儿,抵赞! 木咏南歌 显然没领会“人生如梦”的意思,整首歌其实是要表达“莫等闲”,跟中国古典诗词喜爱的隐逸、自在、超脱或者困苦忧伤完全不搭,不过比起拗口晦涩堆砌词藻的所谓“中国风”歌曲,我宁愿听这种小清新。//新周刊: 把歌名改成《声声慢》就可以跟周董拼一下了。。。。 精华评论:优咯数码 词是今古结合,和方文山一个路子,她写的更清新,更真实,很贴切,这个可能是大多数人没注意到的。把一个青春女子期望爱情的出现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一种婉约,悠悠又不乏鼓励的口吻(这是国人写歌很少这样表述的)【国人写青春爱情的歌要么不讲理的幽怨,要么狠劲骂,要么摆酷,要么凄惨的被抛弃。。。腻歪了!】。 曲子嘛,我是外行,听起来新颖,重低音很舒服,开唱后与曲子的搭配还是很协调,听的很舒服。总之,很积极向上,很出彩的一首歌!【忒欣赏一开始随节奏轻抖肩的动作,自信、感情溢于言表,就是所谓的气质吧,这是装、学不来的】 //@杰森_先生:中文发音是蛮标准的 比现在很多国语歌手做作的咬字要舒服 。。 双截棍 精华评论: 寻寻觅觅(漂亮美国女生原创的中文歌曲)听得叫人汗颜啊,古典中国文学庄子的逍遥游的词风。古风古韵、清纯婉约。消失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一个美国女孩的歌声中流淌。
250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改掉拖延的毛病-转载
wangchangzai 2012-9-26 14:12
比什么励志书的靠谱多了 来源: 陈达成的日志 上大学以后,我开始有了拖延的毛病。立下目标无数,但时常却 动力奇缺 ,常常在网上浏览着各色的小说和帖子,或是玩很无聊的弱智在线小游戏,却不愿碰 专 业书本或文献 一下,甚至哪怕deadline就在几天之后,只有在deadline之前一点点时间才会因紧迫感而开始着手学习任务。这样下来,学业上总体来说算是马马虎虎,但却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总之,就是 无法完全地上进,又不愿彻底地堕落 。 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 。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两座高楼间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比如我有时偷偷希望实验不要成功,这样我就可以不用面对之后更大强度的后续实验,其实是害怕失败的一种变体),于是我们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deadline则是身后的一团火, 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deadline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包括我自己)甚至很享受那种deadline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比如我本科时写实验报告,如果我拖到最后,我往往可能因为能够和其他人讨论并参考其他人的观点而比我先完成要写得更全面更好)。这种时候,我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期这样下来,尽管我不愿承认,但我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的拖延—— 即使结果不好,我也可以说,那是因为我没尽全力,如果我真正努力,肯定会结果很好的(心理学上的高自尊人格)。 但我们不能永远靠放火来逼自己走过木板,那样的话,总会有烧着自己的一天;而且,那种压抑的焦虑感和对自己不满意的感觉也并不令人愉快。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将木板的高度降低——不要对自己的结果(比如分数)太高的要求,认真完成就好。 由于我们的天资和其它能力的限制,也许即使我们竭尽全力也无法像某些出众人物一样做得那么好,但不管怎么样,绝大多数情况下,尽力的结果都会比我们不去努力要来得好得多,不是吗? 对此在豆瓣的那个帖子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那位作者将一篇论文拖了几个月之久都不愿开写,她的心理师让她不要管好坏,以她可以写出的最差的论文为目标写一篇出来作为试验。作者照做了,然后惊讶地发现她写出来的“最差”的文章竟然挺让自己满意的,感觉稍做修改就可以交给导师过目了。当然,有时写出来的初稿和论文要求还是有差距的,比如要求12页但初稿只有5页。这种情况下作者就用了心理师教她的另一个方法: 每次工作一个小时,目标是让论文多一页,同样以“最差”为目标。 这个方法实际就是大大降低了拖延者做事的心理成本和负担,相当于把“木板”放到了“地面”上。不妨一试。 人的完美倾向,严重点就是完美主义,在拖延中也起了很大作用。 当我想起幼时的远大理想并希望为之努力时,我只要想起我的同学中无处不在的“牛人”,便会觉得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而且别人现在不仅比我强得多,更因为他自身的优势而占有了比我更好的资源,所以我现在即使努力估计也赶不上他了,更别提什么远大的理想了,于是就又开始了拖延。 事实上,这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你在开始因为种种原因落后于别人不少,于是你就开始纠结自己到底有没有跑下去的必要,却不努力去跑,于是被拉得更远。这时,你望着遥远的终点,感觉很绝望,都不想跑下去了。这时,如果你不去看不去想重点,也不去想别人,只看着自己的脚下跑——“管它呢,我先跑过这个小土丘再说。”就这样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目标地跑,最终你一定会跑到终点线,那时你也许会发现,你并不是最慢的,甚至是很不错的。所以,专注于你努力的过程而非最后的结果,为你认真学习了一个下午或认真做了一个实验而不是最后考试的那个A或一个漂亮的实验结果而表扬自己,你会发现完成工作其实不怎么难。 另外, 专注于当下对拖延者来说也是很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这里说的专注于当下,不是指专注于你现在脑子里的想法和情绪,而是专注于你现在在做的或选择要做的事情。其实, 很多拖延的人恰恰就是太过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比如觉得自己不开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网……然后就开始了拖延。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一种表现,就像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非要马上得到不可一样,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削弱一个人的自制力。而且,心理学实验表明,满足自己一时的情绪需求并非最佳策略,从长期角度上来讲,它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而非增加, 想想因为玩乐休闲而拖延了工作后自己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就知道了。 在这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森田疗法的理念是很适用的。具体而言,就是 不去理会那些打搅你的情绪波动 (比如对自己说:“你要郁闷就郁闷吧,不管你了。”然后就不理会了),顺其自然,专心做你要做的事情。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会泛起一圈圈涟漪,你若不理,湖面最终会自己平静下来;倘若你过于注意那颗小石子,试图把它捞出来,反而会激起更大的波澜,使湖面不得平静。豆瓣那个帖子的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法,我觉得也是很有用的:把你当时因为一时情绪想要做的事情(比如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等等)记下来,告诉自己等你做完工作就去做那些事情,然后就专心工作,等到工作结束再去做记下的事情。 此外,不要为未来过度操心 也是专注当下的一个方面。这点很容易理解,我就不在此赘言了。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不满,面对和接受好了,不必逃避。但面对和接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再沉浸于自责、痛苦等负面情绪中,客观地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状况,进而为以后做打算。这一点可以和前文提到的“马拉松”的例子联系起来,只有真正面对和接受了你落后于别人的事实,你才不会为“我想得第一可是却落后别人那么多”之类的想法而纠结,进而才能以现实为基础,踏踏实实地努力去跑。 另外,在看书的时候(当然也有其它时候),很多人都常有“刚才看了好几页却不知道讲了些什么”的“不自主飞翔”的神游体验。对此, 养成发现新事物的习惯,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去看世界,是很有好处的 。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时刻注意那些熟悉的东西有什么变化,比如看书,就可以注意想想这书里讲的和我以前知道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很有意思的地方等等,慢慢地,就能做到 专注于当下 而不至于迷失。 战胜拖延,追根究底,还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并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改变潜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自我对话的方式。下面是一些自我对话的tips(括号里是要丢弃的自我对话方式): 1. 我选择/我想要…… (vs.我必须/我一定得……) 2. 这个任务我可以每次做一小步 (vs.这个任务太大了) 3. 我今天要开始做…… (vs.我今天必须完成……) 4. 我也可以是平凡人 (vs.我必须完美/出类拔萃) 5. 我一定要休息娱乐/休息娱乐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vs.我没空休息娱乐/休息娱乐就是偷懒) 我想大多数有拖延情况的人也许都还没到严重成“症”的地步,但也或多或少地被它影响了生活,影响了对心中理想的追寻。克服一个问题并不简单,需要自己给自己很多的支持与鼓励,期间也许会有许多的反复,但只要我们的大方向是好的,我们就该肯定自己。 “认识到眼前残酷 (这个词程度太深,但我想不出换什么好)的现实,同时又看到未来的光明与希望。”这是我一直很欣赏的对生活的态度。 谨以此文共勉。^_^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烈推荐-SAS9.1.3中文全功能版软件下载
bioseq 2012-9-24 19:11
强烈推荐-SAS9.1.3中文全功能版软件下载 SAS_9.1.3中文全功能版,文件比较大,请使用下载工具如迅雷等下载。我已经于今日安装测试过。能用。 下载地址: http://download.pinggu.org/sas/SAS9.1.3.iso 文件大小:1.85G 本软件仅做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权归所有者。 本软件仅做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权归所有者。 安装说明:安装前请把系统时间调到2005年以前,安装完成后再把时间调回来。 首先请用虚拟光驱软件打开下载的软件,虚拟光驱软件下载地址: http://www.pinggu.org/bbs/b112i325980p1.html 安装好虚拟光驱后,先加载下载好的sas镜像文件,这时在"我的电脑"里会出现一个标有sas9.1.3的新的盘符,就是它了,双击这个盘符就可以开始安装,一定要"先检验系统需求", 如果提示需要先安装其他软件,就先安装,提示输入密码时输入你电脑的开机密码,没有就不填. 上面操作完毕后进行sas9.1.3安装,然后会让你选择sas的SID,这个时候选择"破解和SID"目录下面的SID_20060131.txt文件即可 (如果出现sid错误的提示,一般就是没有调整系统时间的问题,因为这个sid是2006年的,只能用之前的时间来安装) 接下来选择安装的模块,选择所有模块即可。 然后会逐一弹出对话框让选择其它镜像光盘,选择到虚拟光驱的对应目录即可,比如:SAS_9.1.3_Disk_1和SAS_9.1.3_Shared_components,最后提示插入的setup 盘即该虚拟驱动器本身 安装完成后退出,复制破解和SID目录下面的sashost.dll到sas9.1.3安装目录下(例如: C:\Program Files\SAS\SAS 9.1目录下)替换原文件 完成sas9.1.3的破解,安装sas9.1.3全部完成. PS:请勿直接用winrar打开,会有文件丢失
6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鉴定某一基因功能的方法大全
bioseq 2012-9-20 19:33
鉴定某一基因功能的方法大全 基因功能研究的策略与方法大体内容如下: 1. 新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编码产物预测分析 1.2 序列同源性分析 1.3 蛋白质功能域分析 2. 新基因的体内表达规律分析 2.1 mRNA水平的表达谱分析 2.2 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分析 3. 功能获得策略 3.1 基因转染技术 3.2 转基因技术 4. 功能失活策略 4.1 基于核酸的基因沉默技术 4.2 基因敲除 5. 基因编码产物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 5.1 免疫共沉淀技术 5.2 酵母双杂交系统
8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热议转基因大米中国儿童实验
bioseq 2012-9-13 10:09
Science杂志以“Firestorm Erupts Over Transgenic Rice Study in Chinese Children”为题,聚焦了近期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的转基因大米儿童试验事件,作者为Mara Hvistendahl和Martin Enserink 。 $ T1 K+ Q8 R' d$ { 文章从上周出现在新华社报道的一幅漫画说起。漫画描述了一位打着印有美国国旗领带的科学家,凝视着显微镜,将非天然颜色的大米倒入孩子的嘴中,文章的标题是“比试验更可耻的,是谎言”。 2 p$ n$ o% \: ?9 X: h: J + YX7 P2 h3 ~C (新华社网站漫画) + # D- z 在一片沸沸扬扬争论中,中国论文合作作者拒绝承认参与了此项工作。9月5日,人民日报引述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论文第四作者王茵的话:“我不知道这篇论文。” + a" p' g$ cP8 K' } 但是中国疾预中心证实,包括CDC的荫士安在内的中国研究人员与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研究。不过CDC机构也表示,他们只让学校的孩子们服用了菠菜和胶囊,黄金大米的部分是塔夫茨大学的项目,而荫士安一直不知道,CDC在一份声明中提到。但是CDC也暂停荫士安的工作。 }; A' f' E3 A0 c Dubock说,他已收到消息称中国的研究人员受到警方家访“关照”(原文"intimidated" ,你懂的。。。),“他们当然知道”正在测试黄金大学,他说。 Science表示目前无法联系到作为论文共同作者的中国科学家,塔夫茨大学则表示他们正“密切关注”中国绿色和平组织的指控,并进行“彻底的审查”。结果出来之前,联系采访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汤光文,将是“不恰当的”,一位发言人称。(汤光文出生于中国,目前在美国农业部资助的一个塔夫茨大学营养实验室中工作)。论文的最后一位作者,著名营养科学家Robert Russell因家庭情况未做出评论。
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粒子群算法局部版本的实现
hailuo0112 2012-9-11 15:05
最近要写篇与粒子群算法有关的文章,因此不得不实现粒子群算法的局部版本。粒子群算法局部版本的实现思想已经在 粒子群算法(3)----标准的粒子群算法(局部版本) 中已经 讲述。主要分为3个函数。第一个函数为粒子群初始化函数LocalInitSwarm (SwarmSize......AdaptFunc)其主要作用是初始化粒子群的粒子,并设定粒子的速度、位置在一定的范围内。本函数所采用的数据结构如下所示: 表ParSwarm记录的是粒子的位置、速度与当前的适应度值,我们用W来表示位置,用V来代表速度,用F来代表当前的适应度值。在这里我们假设粒子个数为N,每个粒子的维数为D。 W 1,1 W 1,2 ... W 1,D V 1,1 V 1,2 ... V 1,D-1 V 1,D F 1 第1个粒子 W 2,1 W 2,2 ... W 2,D V 2,1 V 2,2 ... V 2,D-1 V 2,D F 2 第2个粒子 ... ... ... ... ... ... ... ... ... ... ....... W N-1,1 W N-1,2 ... W N-1,D-1 V N-1,1 V N-1,2 ... V N-1,D-1 V N-1,D F N-1 第N-1个粒子 W N,1 W N,2 ... W N,D V N,1 V N,2 ... V N,D-1 V N,D F N 第N个粒子 表OptSwarm不但要记录自身历史最优解,还需要记录每个粒子邻域(采用环形邻域)的最优解,以及全部粒子搜索到的全局最优解。因此应该有2*N+1行,前SwarmSize行记录粒子自己历史最优解,后SwarmSize行记录邻域最优解。用Wg代表全局最优解,W . ,1代表每个粒子的历史最优解。粒子群初始化阶段表OptSwarm的前N行与表ParSwarm中 的相同,而Wg的值为表ParSwarm中适应度值的最大值对应的行。 W1,1 Wj,2 ... Wj,D-1 Wj,D 第1个粒子的历史最优解 W2,1 Wk,2 ... Wk,D-1 Wk,D 第2个粒子的历史最优解 ... ... ... ... ... ... W(N-1),1 Wl,2 ... Wl,D-1 Wl,D 第N-1个粒子的历史最优解 W(N),1 Wm,2 ... Wm,D-1 Wm,D 第N个粒子的历史最优解 Wl,1 ... ... ... Wl,D 第一个粒子的邻域最优解 Wl,2 ... ... ... Wl,D 第二个粒子的邻域最优解 ... ... ... ... ..... .... Wl,N ... ... ... ... 第N个粒子的邻域最优解 Wg,1 Wg,2 ... Wg,D-1 Wg,D 全局粒子的历史最优解 根据这样的思想MATLAB代码如下: view plain copy function =LocalInitSwarm(SwarmSize,ParticleSize,ParticleScope,AdaptFunc) %功能描述:局部版本的粒子群算法,初始化粒子群,限定粒子群的位置以及速度在指定的范围内 % =LocalInitSwarm(SwarmSize,ParticleSize,ParticleScope,AdaptFunc) % %输入参数:SwarmSize:种群大小的个数 %输入参数:ParticleSize:一个粒子的维数 %输入参数:ParticleScope:一个粒子在运算中各维的范围; %ParticleScope格式: %3维粒子的ParticleScope格式: % % %输入参数:AdaptFunc:适应度函数 % %输出:ParSwarm初始化的粒子群 %输出:OptSwarm粒子群当前最优解与每个粒子邻域的最优解,第一次初始化,邻域的区域为0,即为粒子本身 % %用法 =LocalInitSwarm(SwarmSize,ParticleSize,ParticleScope,AdaptFunc); % %异常:首先保证该文件在Matlab的搜索路径中,然后查看相关的提示信息。 % %编制人:XXX %编制时间:2010.5.6 %参考文献:无 % %容错控制 if nargin~=4 error( '输入的参数个数错误。' ) end if nargout2 error( '输出的参数的个数太少,不能保证以后的运行。' ); end =size(ParticleSize); if row1||colum1 error( '输入的粒子的维数错误,是一个1行1列的数据。' ); end =size(ParticleScope); if row~=ParticleSize||colum~=2 error( '输入的粒子的维数范围错误。' ); end %初始化粒子群矩阵 %初始化粒子群矩阵,全部设为 随机数 %rand( 'state' ,0); ParSwarm=rand(SwarmSize,2*ParticleSize+1); %对粒子群中位置,速度的范围进行调节 for k=1:ParticleSize ParSwarm(:,k)=ParSwarm(:,k)*(ParticleScope(k,2)-ParticleScope(k,1))+ParticleScope(k,1); %调节速度,使速度与位置的范围一致 ParSwarm(:,ParticleSize+k)=ParSwarm(:,ParticleSize+k)*(ParticleScope(k,2)-ParticleScope(k,1))+ParticleScope(k,1); end %对每一个粒子计算其适应度函数的值 for k=1:SwarmSize ParSwarm(k,2*ParticleSize+1)=AdaptFunc(ParSwarm(k,1:ParticleSize)); end %初始化粒子群最优解矩阵,共SwarmSize*2行,其中前SwarmSize行记录粒子自己历史最优解,后SwarmSize行记录邻域最优解 OptSwarm=zeros(SwarmSize*2+1,ParticleSize); %粒子群最优解矩阵全部设为零 OptSwarm(1:SwarmSize,:)=ParSwarm(1:SwarmSize,1:ParticleSize); %计算粒子邻域为1的最优解 linyu=1; for row=1:SwarmSize if row-linyu0row+linyu=SwarmSize tempM= ; =max(tempM(:,2*ParticleSize+1)); OptSwarm(SwarmSize+row,:)=tempM(linyurow,1:ParticleSize); else if row-linyu=0 %该行上面的部分突出了边界,下面绝对不会突破边界 if row==1 tempM= ; =max(tempM(:,2*ParticleSize+1)); OptSwarm(SwarmSize+row,:)=tempM(linyurow,1:ParticleSize); else tempM= ; =max(tempM(:,2*ParticleSize+1)); OptSwarm(SwarmSize+row,:)=tempM(linyurow,1:ParticleSize); end else %该行下面的部分突出了边界,上面绝对不会突破边界 if row==SwarmSize tempM= ; =max(tempM(:,2*ParticleSize+1)); OptSwarm(SwarmSize+row,:)=tempM(linyurow,1:ParticleSize); else tempM= ; =max(tempM(:,2*ParticleSize+1)); OptSwarm(SwarmSize+row,:)=tempM(linyurow,1:ParticleSize); end end end end% for =max(ParSwarm(:,2*ParticleSize+1)); %寻找适应度函数值最大的解在矩阵中的位置(行数) OptSwarm(SwarmSize*2+1,:)=ParSwarm(row,1:ParticleSize); 下面的 函数LocalPsoProcessByCircle实现了局部版粒子群算法的单步更新位置速度的功能,其中把速度的范围限制在每维范围的 0.5倍。这个跟以前的版本有些区别,经过试验效果还可以 。 view plain copy function =LocalStepPsoByCircle(ParSwarm,OptSwarm,AdaptFunc,ParticleScope,MaxW,MinW,LoopCount,CurCount) %功能描述:局部版本:采用环形邻域的方法。基本的粒子群算法的单步更新位置,速度的算法 % % =LocalStepPsoByCircle(ParSwarm,OptSwarm,AdaptFunc,ParticleScope,MaxW,MinW,LoopCount,CurCount) % %输入参数:ParSwarm:粒子群矩阵,包含粒子的位置,速度与当前的目标函数值 %输入参数:OptSwarm:包含粒子群个体最优解与全局最优解的矩阵 %输入参数:ParticleScope:一个粒子在运算中各维的范围; %输入参数:AdaptFunc:适应度函数 %输入参数:LoopCount:迭代的总次数 %输入参数:CurCount:当前迭代的次数 % %返回值:含意同输入的同名参数 % %用法: =LocalStepPsoByCircle(ParSwarm,OptSwarm,AdaptFunc,ParticleScope,MaxW,MinW,LoopCount,CurCount) % %异常:首先保证该文件在Matlab的搜索路径中,然后查看相关的提示信息。 % %编制人:XXX %编制时间:2010.5.6 %参考文献:XXX %参考文献:XXX % %修改记录 %---------------------------------------------------------------- %2010.5.6 %修改人:XXX %添加2*unifrnd(0,1).*SubTract1(row,:)中的unifrnd(0,1)随机数,使性能大为提高 %参照基于MATLAB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程序设计 % %总体评价:使用这个版本的调节系数,效果比较好 % %容错控制 if nargin~=8 error( '输入的参数个数错误。' ) end if nargout~=2 error( '输出的个数太少,不能保证循环迭代。' ) end %开始单步更新的操作 %********************************************* %*****更改下面的代码,可以更改惯性因子的变化***** %--------------------------------------------------------------------- %线形递减策略 w=MaxW-CurCount*((MaxW-MinW)/LoopCount); %--------------------------------------------------------------------- %w固定不变策略 %w=0.7; %--------------------------------------------------------------------- %参考文献:陈贵敏,贾建援,韩琪,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惯性权值递减策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1 %w非线形递减,以凹函数递减 %w=(MaxW-MinW)*(CurCount/LoopCount)^2+(MinW-MaxW)*(2*CurCount/LoopCount)+MaxW; %--------------------------------------------------------------------- %w非线形递减,以凹函数递减 %w=MinW*(MaxW/MinW)^(1/(1+10*CurCount/LoopCount)); %*****更改上面的代码,可以更改惯性因子的变化***** %********************************************* %得到粒子群群体大小以及一个粒子维数的信息 =size(ParSwarm); %得到粒子的维数 ParCol=(ParCol-1)/2; SubTract1=OptSwarm(1:ParRow,:)-ParSwarm(:,1:ParCol);%粒子自身历史最优解位置减去粒子当前位置 SubTract2=OptSwarm(ParRow+1:end-1,:)-ParSwarm(:,1:ParCol); %********************************************* %*****更改下面的代码,可以更改c1,c2的变化***** c1=2.05; c2=2.05; %--------------------------------------------------------------------- %con=1; %c1=4-exp(-con*abs(mean(ParSwarm(:,2*ParCol+1))-AdaptFunc(OptSwarm(ParRow+1,:)))); %c2=4-c1; %---------------------------------------------------------------------- %*****更改上面的代码,可以更改c1,c2的变化***** %********************************************* for row=1:ParRow TempV=w.*ParSwarm(row,ParCol+1:2*ParCol)+c1*unifrnd(0,1).*SubTract1(row,:)+c2*unifrnd(0,1).*SubTract2(row,:); %限制速度的代码 for h=1:ParCol if TempV(:,h)ParticleScope(h,2)/2.0 TempV(:,h)=ParticleScope(h,2)/2.0; end if TempV(:,h)-ParticleScope(h,2)/2.0 TempV(:,h)=(-ParticleScope(h,2)+1e-10)/2.0; %加1e-10防止适应度函数被零除 end end %更新速度 ParSwarm(row,ParCol+1:2*ParCol)=TempV; %********************************************* %*****更改下面的代码,可以更改约束因子的变化***** %--------------------------------------------------------------------- %a=1; %--------------------------------------------------------------------- a=0.729; %*****更改上面的代码,可以更改约束因子的变化***** %********************************************* %限制位置的范围 TempPos=ParSwarm(row,1:ParCol)+a*TempV; for h=1:ParCol if TempPos(:,h)ParticleScope(h,2) TempPos(:,h)=ParticleScope(h,2); end if TempPos(:,h)=ParticleScope(h,1) TempPos(:,h)=ParticleScope(h,1)+1e-10; end end %更新位置 ParSwarm(row,1:ParCol)=TempPos; %计算每个粒子的新的适应度值 ParSwarm(row,2*ParCol+1)=AdaptFunc(ParSwarm(row,1:ParCol)); if ParSwarm(row,2*ParCol+1)AdaptFunc(OptSwarm(row,1:ParCol)) OptSwarm(row,1:ParCol)=ParSwarm(row,1:ParCol); end end % for 循环结束 %确定邻域的范围 linyurange=fix(ParRow/2); %确定当前迭代的邻域范围 jiange=ceil(LoopCount/linyurange); linyu=ceil(CurCount/jiange); for row=1:ParRow if row-linyu0row+linyu=ParRow tempM= ; =max(tempM(:,2*ParCol+1)); if maxValueAdaptFunc(OptSwarm(ParRow+row,:)) OptSwarm(ParRow+row,:)=tempM(linyurow,1:ParCol); end else if row-linyu=0 %该行上面的部分突出了边界,下面绝对不会突破边界 if row==1 tempM= ; =max(tempM(:,2*ParCol+1)); if maxValueAdaptFunc(OptSwarm(ParRow+row,:)) OptSwarm(ParRow+row,:)=tempM(linyurow,1:ParCol); end else tempM= ; =max(tempM(:,2*ParCol+1)); if maxValueAdaptFunc(OptSwarm(ParRow+row,:)) OptSwarm(ParRow+row,:)=tempM(linyurow,1:ParCol); end end else %该行下面的部分突出了边界,上面绝对不会突破边界 if row==ParRow tempM= ; =max(tempM(:,2*ParCol+1)); if maxValueAdaptFunc(OptSwarm(ParRow+row,:)) OptSwarm(ParRow+row,:)=tempM(linyurow,1:ParCol); end else tempM= ; =max(tempM(:,2*ParCol+1)); if maxValueAdaptFunc(OptSwarm(ParRow+row,:)) OptSwarm(ParRow+row,:)=tempM(linyurow,1:ParCol); end end end end end% for %寻找适应度函数值最大的解在矩阵中的位置(行数),进行全局最优的改变 =max(ParSwarm(:,2*ParCol+1)); if AdaptFunc(ParSwarm(row,1:ParCol))AdaptFunc(OptSwarm(ParRow*2+1,:)) OptSwarm(ParRow*2+1,:)=ParSwarm(row,1:ParCol); end 这两个函数给出以后,需要一个函数来把这两个函数组装起来,以此实现一个完整的粒子群算法,这个函数就是LocalPsoProcessByCircle view plain copy function =LocalPsoProcessByCircle(SwarmSize,ParticleSize,ParticleScope,InitFunc,StepFindFunc,AdaptFunc,IsStep,IsDraw,LoopCount,IsPlot) %功能描述:一个循环n次的局部PSO算法完整过程,返回这次运行的最小与最大的平均适应度,以及在线性能与离线性能 % =PsoProcess(SwarmSize,ParticleSize,ParticleScope,InitFunc,StepFindFunc,AdaptFunc,IsStep,IsDraw,LoopCount,IsPlot) %输入参数:SwarmSize:种群大小的个数 %输入参数:ParticleSize:一个粒子的维数 %输入参数:ParticleScope:一个粒子在运算中各维的范围; %ParticleScope格式: %3维粒子的ParticleScope格式: % % %输入参数:InitFunc:初始化粒子群函数 %输入参数:StepFindFunc:单步更新速度,位置函数 %输入参数:AdaptFunc:适应度函数 %输入参数:IsStep:是否每次迭代暂停;IsStep=0,不暂停,否则暂停。缺省不暂停 %输入参数:IsDraw:是否图形化迭代过程;IsDraw=0,不图形化迭代过程,否则,图形化表示。缺省不图形化表示 %输入参数:LoopCount:迭代的次数;缺省迭代100次 %输入参数:IsPlot:控制是否绘制在线性能与离线性能的图形表示;IsPlot=0,不显示; %IsPlot=1;显示图形结果。缺省IsPlot=1 % %返回值:BestofStep:每次迭代,全局最优值. %返回值:Result为经过迭代后得到的最优解 %返回值:OnLine为在线性能的数据 %返回值:OffLine为离线性能的数据 %返回值:MinMaxMeanAdapt为本次完整迭代得到的最小与最大的平均适应度 % %用法 =PsoProcess(SwarmSize,ParticleSize,ParticleScope,InitFunc,StepFindFunc,AdaptFunc,IsStep,IsDraw,LoopCount,IsPlot); % %异常:首先保证该文件在Matlab的搜索路径中,然后查看相关的提示信息。 % %编制人:XXX %编制时间:2007.3.26 %参考文献:XXXXX% %修改记录: %添加MinMaxMeanAdapt,以得到性能评估数据 %修改人:XXX %修改时间:2007.3.27 %参考文献:XXX. %容错控制 if nargin4 error( '输入的参数个数错误。' ) end =size(ParticleSize); if row1||colum1 error( '输入的粒子的维数错误,是一个1行1列的数据。' ); end =size(ParticleScope); if row~=ParticleSize||colum~=2 error( '输入的粒子的维数范围错误。' ); end %设置缺省值 if nargin7 IsPlot=1; LoopCount=100; IsStep=0; IsDraw=0; end if nargin8 IsPlot=1; IsDraw=0; LoopCount=100; end if nargin9 LoopCount=100; IsPlot=1; end if nargin10 IsPlot=1; end %控制是否显示2维以下粒子维数的寻找最优的过程 if IsDraw~=0 figure clf DrawObjGraphic(ParticleSize,ParticleScope,AdaptFunc); view(0,90); end %初始化种群 =InitFunc(SwarmSize,ParticleSize,ParticleScope,AdaptFunc); %在测试函数图形上绘制初始化群的位置 if IsDraw~=0 if 1==ParticleSize for ParSwarmRow=1:SwarmSize plot( , , 'r*-' , 'markersize' ,8); text(ParSwarm(ParSwarmRow,1),ParSwarm(ParSwarmRow,3),num2str(ParSwarmRow)); end end if 2==ParticleSize for ParSwarmRow=1:SwarmSize holdon stem3(ParSwarm(ParSwarmRow,1),ParSwarm(ParSwarmRow,2),ParSwarm(ParSwarmRow,5), 'white*' , 'markersize' ,8); end end end %暂停让抓图 if IsStep~=0 disp( '开始迭代,按任意键:' ) pause end %开始更新算法的调用 for k=1:LoopCount %显示迭代的次数: disp( '----------------------------------------------------------' ) TempStr=sprintf( '第%g次迭代' ,k); disp(TempStr); disp( '----------------------------------------------------------' ) %调用一步迭代的算法 =StepFindFunc(ParSwarm,OptSwarm,AdaptFunc,ParticleScope,0.95,0.4,LoopCount,k); %在目标函数的图形上绘制2维以下的粒子的新位置 if IsDraw~=0 if 1==ParticleSize for ParSwarmRow=1:SwarmSize plot( , , 'r*-' , 'markersize' ,8); text(ParSwarm(ParSwarmRow,1),ParSwarm(ParSwarmRow,3),num2str(ParSwarmRow)); end end if 2==ParticleSize for ParSwarmRow=1:SwarmSize stem3(ParSwarm(ParSwarmRow,1),ParSwarm(ParSwarmRow,2),ParSwarm(ParSwarmRow,5), 'white.' , 'markersize' ,8); end end end XResult=OptSwarm(SwarmSize*2+1,1:ParticleSize); YResult=AdaptFunc(XResult); if IsStep~=0 XResult=OptSwarm(SwarmSize*2+1,1:ParticleSize); YResult=AdaptFunc(XResult); str=sprintf( '%g步迭代的最优目标函数值%g' ,k,YResult); disp(str); disp( '下次迭代,按任意键继续' ); pause end %记录每一步的平均适应度 MeanAdapt(1,k)=mean(ParSwarm(:,2*ParticleSize+1)); BestofStep(1,k)=YResult; end % for 循环结束标志 %记录最小与最大的平均适应度 MinMaxMeanAdapt= ; %计算离线与在线性能 for k=1:LoopCount OnLine(1,k)=sum(MeanAdapt(1,1:k))/k; OffLine(1,k)=max(MeanAdapt(1,1:k)); end for k=1:LoopCount OffLine(1,k)=sum(OffLine(1,1:k))/k; end %绘制离线性能与在线性能曲线 if 1==IsPlot figure holdon title( '离线性能曲线图' ) xlabel( '迭代次数' ); ylabel( '离线性能' ); gridon plot(OffLine); figure holdon title( '在线性能曲线图' ) xlabel( '迭代次数' ); ylabel( '在线性能' ); gridon plot(OnLine); end %记录本次迭代得到的最优结果 XResult=OptSwarm(SwarmSize*2+1,1:ParticleSize); YResult=AdaptFunc(XResult); Result= ; 这里给出一个使用的例子代码,并分别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view plain copy Scope= ; //粒子的维数限制范围 qun=20; //粒子群种群规模 lizi=10; //粒子的维数 =LocalPsoProcessByCircle(qun,lizi,Scope,@localinitswarm,@localsteppsobycircle,@Rastrigin,0,0,1000,0); 在上面的代码中函数 LocalPsoProcessByCircle 中的qun代表粒子群的规模为20个,lizi代表每个粒子的维数为10,Scope是粒子的每一维的范围,同时也是速度的范围的二倍,@localinitswarm 是初始化函数的句柄,@localsteppsobycircle是单步更新的函数句柄,@Rastrigin是适应度评价函数的句柄,1000代表真个算法循环1000次终止,其他参数参见说明文档。
个人分类: 粒子群|2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图解SOAPdenovo拼接过程
bioseq 2012-9-3 10:11
[转载]图解SOAPdenovo拼接过程
我们都知道,测序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基因组的后续组装拼接,因为它涉及到大量需要考虑的问题,如重复、到位、覆盖率等等,于是如何有效的得到最后的序列或者有意义的Scaffold是做基因组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不同的人去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如N50、N90,scaffold数量等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SOAPdenovo组装的一般过程: Schematic overview of the assembly algorithm. (A) Genomic DNA was fragmented randomly and sequenced using paired-end technology.Short clones with sizes between 150 and 500 bp were amplifiedand sequenced directly; while long range (2–10 kb) paired-end libraries were constructed by circularizing DNA, fragmentation, and then purifying fragments with sizes in the range of 400–600 bp for cluster formation. (B) The raw or precorrected reads were then loaded into computer memory and de Bruijn graph data structure was used to represent the overlap among the reads. (C) The graph was simplified by removing erroneous connections (in red color on the graph) and solving tiny repeats by readpath: (i) Clipping the short tips, (ii) removing low-coverage links,(iii) solving tiny repeats by read path, and (iv) merging the bubbles thatwere caused by repeats or heterozygotes of diploid chromosomes. (D) On the simplified graph, we broke the connections at repeat boundaries and output the unambiguous sequence fragments as contigs. (E)We realigned the reads onto the contigs and used the paired-end information to join the unique contigs into scaffolds. (F) Finally, we filled in the intrascaffold gaps,which were most likely comprised by repeats, using the paired-end extracted reads. 更多内容 http://www.seq.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51
个人分类: 数据分析|3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系列】如何地道表达举例Giving Example
liruijiao 2012-8-17 15:27
在我们撰写论文时经常需要列举和举例,为了让句法表达更多样,表达得更地道,不妨来学习一下下面的指南,这是摘录自英国Manchester大学的学术论文语料库(Phrase Bank)和香港大学的学术论文工具箱。 Giving Examples Writers may give specific examples as evidence to support their general claims or arguments. Examples can also be used to help the reader or listener understand unfamiliar or difficult concepts, and they tend to be easier to remember. For this reason, they are often used in teaching. Finally, students may be required to give examples in their work to demonstrate that they have understood a complex problem or concept. Many paragraphs in academic writing show development from general statements to specific details or examples. In most paragraphs, therefore, examples usually come after a more general statement, as in the short extract below. Many words can often acquire a more narrow meaning over time, or may come to be chiefly used in one special sense. A classic example of this practice is the word doctor. There were doctors (i.e., learned men) in theology, law, and many other fields beside medicine, but nowadays when we send for the doctor we mean a member of only one profession. Examples as the main information in a sentence: For example / instance, the word doctor used to mean a learned man. For example , Smith and Jones (2004) conducted a serie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 ...... By way of illustration , Smith (2003) shows how the data for ..... A classic / well-known example of this is ....... An example of this is the study carried out by Smith (2004) in which ....... X is a good example / illustration of ....... X illustrates this point / shows this point clearly. This can be illustrated briefly by ....... Young people begin smoking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y may, for example , be influenced by their peers, or they may see their parents as role models. The evidence of X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he case of..… Another example of what is meant by X is ...... Diseases that can result at least in part from stress include arthritis, asthma, migrane, headaches and ulcers. Examples a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 a sentence Young people begin smoking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such as pressure from peers and the role model of parents. Pavlov found that if some other stimulus, for example the ringing of a bell, preceded the food, the dog would start salivating. In Paris, Gassendi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many other prominent scholars such as Kepler, Galileo, Hobbes, and Descartes. The prices of resources, such as copper, iron ore, oil, coal and aluminium, have declined in real term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Many diseases can result at least in part from stress, including: arthritis, asthma, migrane, headaches and ulcers.
个人分类: Language|26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计划撰写指南】How to Writing a Research Proposal
liruijiao 2012-8-13 19:18
通常,一份英文的研究计划大约1~2千字,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要求,但是还是建议大家考虑以下几点: A typical research proposal will be somewhere between one and two thousand words. While we do not insist on a definite format, we encourage students to keep the following in mind: The proposal should begin by explaining the subject area in which the research is to be located, and providing an indication of the key theoretical, policy or empirical debates it plans to address. The proposal should then present a brief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you plan to contribute to in conducting your own research. You need to demonstrate a familiarity with the relevant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theories relating to your research proposal, and an awareness of the major lines of argument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in your chosen research field. You then need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you plan to address. Importantly, you need to demon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your research questions emanate from: gaps in the existing empirical literature;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particular theory in a specific industry or national context; or from a synthesis of a number of bodies of literature, for example. Although not essential,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are topical or have policy relevance will be particularly welcome. You research proposal should be as specific and focused as possible. If your research is being driven by gap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hich of these gaps will you attempt to address? If your research is being driven by theoretical or policy debates, which specific points of these debates are you going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proposal can also provide some explanation of what led you to the topic. Thus, if your topic emerges from a long-standing interest or from interests you developed while studying for a former qualification, do not hesitate to impart this information - it will help to convey your motivation for pursuing doctoral studies.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your subject, it is desirable to give some indic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that will be used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exists, so you should seek to identify the method that is most suited to your area of research - econometric modell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urvey data analysis, case-study analysis,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records, for example. Most doctoral work involves empirical research.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doctoral work in the time allotted thus often depends on the ability to obtain the data needed. If your proposed research involves empirical work you should provide an indication of how you might collect any relevant data. For example, you might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access to particula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whether you will need on-line access to databases, whether you can use relevant archives etc). You could also comment on the country or geographical region in which the study will take place and explain why you have chosen this country/ region. It might also be worth saying something about unit of analysis for the research (whether you are looking at individuals, groups, workplaces, companies etc) and provide some justification for your choice of unit of analysis. Importantly, you need to explain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data you collect will enable you to address your research questions. You should give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feasibility of data collection. Your proposal may contain interesting and highly relevant research questions, and it may be well grounded in the literature, but it may not be a practical research enterprise. You must balance the scope of your proposal agains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data gathering. Does your research proposal call for special access to managers or organisations? How many potential variables or factors does it require you to address? Can you examine all of them? Students whose projects involve data gathering in countries other than the UK are advise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feasibility. Students whose projects depend on data that are not available in the UK should indicate in their proposal how they propose to finance their data gathering. Although no indication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n be presented, it is often beneficial to conclude the research proposal by indicating the contribution you envisage that your research will make to the literature in your particular subject area, or by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practical or policy implications of your research. This means providing an indicat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feel your research will make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suggesting how it may fill gaps in existing research, and showing how it may extend understanding of particular topics. While your research proposal is judged mainly on content, it must also look professional. It should be typed and written in good English. If you are submitting a photocopy, make sure it is of the highest quality. Particular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clarity of expression and also the structure, coherence and flow of argument. Finally, always include a bibliography (in a standard format – e.g. Harvard) with your research proposal that lists books and articles to which you make reference in your proposal. Finally, it is natural for ideas to evolve and change, so you will not be obliged to adhere to the specifics of your proposal if you are offered a place on the programme. However, the proposal is the foundation of your working relationship with your supervisors and thus it cannot be radically altered without discussion and consultation with your supervisors. 【参考资料】 http://www.education.monash.edu.au/students/current/study-resources/proposalwriting.html http://www.ssdd.bcu.ac.uk/learner/writingguides/1.07.htm http://www.geog.ox.ac.uk/graduate/apply/research_proposal.html
个人分类: Language|6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关于中文书写的倡议——空位书写
热度 2 duxingren14 2012-8-5 15:27
中文 的 自然语言处理 的 难度 高于英语 的 三大原因 一,分词 困难,中文 的 词与词之间 的 界限 没有 通过 特定符号 来 标注,需要 人脑 凭经验 来 识别判断,而 英语,单词之间 用 空格 隔开,这样,计算机 处理起来 就轻松很多; 二,词性判断 的困难,中文词语 的词性 没有 体现在 它的形式上。而英语, 形容词, 副词, 动词, 大多 在 形式上 体现 出来 了。 三,句法 困难,中文 词类 与语法功能 的 对应 是 多对多; 而 英语 词类 与语法功能 的对应 是 一对一的。 一个 小小的倡议: 改变 我们的 汉语书写习惯, 让汉语 变得 更简单 分词 是 中文处理中 的 第一个 大难题,要解决 这个 难题, 不断 开发 和改善 汉语分词 的算法 是一条路,改变 我们 使用 汉语的习惯 也是一条路。倘若 我们 借用 英语的 单词与单词之间 用空格分开 的特点, 用空格 隔开 汉语的 词语或短语。 小小的 书写习惯的改变,或许能让汉语变得简单,这里的简单, 一方面 是指 计算机处理汉语 更容易, 另一方面 是指 人阅读中文 变得更轻松, 并能 避免 一些 因 分词问题 而 造成 的 错误理解。如 下面的句子,你能想象 去掉空格 的后果吗? 乒乓球拍 卖完了 乒乓球 拍卖完了 人类动力学 的 研究(人类动力学 是 一门学科) 人类 动力学 的 研究(动力学 曾经是 物理学的一门 二级学科) 使用 机器 翻译 文章 存在 一定的风险(文章是你写的) 使用 机器翻译文章 存在 一定的风险(文章是别人写的) 他 将来 前途无限 他 将 来 前途无限 (前途无限 是个 KTV) 我们且将这种 中文书写习惯 称为 空位书写 空位书写 不但 有助于 解决 中文 词法分析的难题,也有助于 解决 句法分析的难题; 不仅 能让 计算机处理中文 变得更容易, 也能让人 阅读 更轻松、理解 更准确 从没有 标点符号 到 有标点符号,从 文言文 到 白话文,中国历史上 已有的 两次 书面语的 革命, 让 汉语 变得 越来越简单、表意 越来越 精确、阅读起来越来越轻松。 倘若能进步, 我们 何必 拒绝 新的改变 呢? 小改变 不影响 前后 承接, 容易 过渡。不用担心 “不兼容” 的问题 前人能看懂 空位书写 的中文,习惯了看 空位书写 中文 的人 也能看懂 非空位书写 的中文。 空位书写 仅仅 比 非空位书写 多了 若干个 空格,通过 计算机 很容易 将 空位书写 的 中文 转化 为 非空位书写 的 传统中文,但难以将 非空位书写 的传统中文 转化成 空位书写 的 中文,这说明 空位书写 的中文 比 非空位书写 的中文 包含 更多的信息。 空位书写 的 具体规范 还有待 建立 有基于 词语 的空位书写 有基于 短语 的空位书写 还有 基于 短句 的空位书写 也可以 是 混合式 的 空位书写
个人分类: 科研|4614 次阅读|3 个评论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系列】句子连接技巧
liruijiao 2012-7-24 16:12
Sentence-Combining Skills The Need to Combine Sentences Sentences have to be combined to avoid the monotony that would surely result if all sentences were brief and of equal length. (If you haven't already read them, see the sections on Avoiding Primer Style and Sentence Variety .) Part of the writer's task is to employ whatever music is available to him or her in language, and part of language's music lies within the rhythms of varied sentence length and structure. Even poets who write within the formal limits and sameness of an iambic pentameter beat will sometimes strike a chord against that beat and vary the structure of their clauses and sentence length, thus keeping the text alive and the reader awake. This section will explore some of the techniques we ordinary writers use to combine sentences. Compounding Sentences A compound sentence consists of two or more independent clauses . That means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units of thought within the sentence, either one of which can stand by itself as its own sentence. The clauses of a compound sentence are either separated by a semicolon (relatively rare) or connected by a coordinating conjunction (which is, more often than not, preceded by a comma). And the two most common coordinating conjunctions are and and but. (The others are or, for, yet, and so. ) This is the simplest technique we have for combining ideas: Meriwether Lewis is justly famous for his expedition into the territory of the Louisiana Purchase and beyond , but few people know of his contributions to natural science. Lewis had been well trained by scientists in Philadelphia prior to his expedition , and he was a curious man by nature. Notice that the and does little more than link one idea to another; the but also links, but it does more work in terms of establishing an interes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as. The and is part of the immediate language arsenal of children and of dreams: one thing simply comes after another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s is not always evident or important. The word but (and the other coordinators) is at a slightly higher level of argument. Compounding Sentence Elements Within a sentence, ideas can be connected by compounding various sentence elements: subjects, verbs, objects or whole predicates, modifiers, etc. Notice that when two such elements of a sentence are compounded with a coordinating conjunction (as opposed to the two independent clauses of a compound sentence), the conjunction is usually adequate and no comma is required. Subjects: When two or more subjects are doing parallel things, they can often be combined as a compounded subject. Working together, President Jefferson and Meriwether Lewis convinced Congress to raise money for the expedition. Objects: When the subject(s) is/are acting upon two or more things in parallel, the objects can be combined. President Jefferson believed that the headwaters of the Missouri reached all the way to the Canadian border. He also believed that meant he could claim all that la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Jefferson believed that the headwaters of the Missouri might reach all the way to the Canadian border and that he could claim all that la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Notice that the objects must be parallel in construction: Jefferson believed that this was true and that was true. If the objects are not parallel (Jefferson was convinced of two things: that the Missouri reached all the way to the Canadian border and wanted to begin the expedition during his term in office.) the sentence can go awry. Click here to review the principles of parallelism. Verbs and verbals: When the subject(s) is/are doing two things at once, ideas can sometimes be combined by compounding verbs and verb forms. He studied the biological and natural sciences. He learned how to categorize and draw animals accurately. He studied the biological and natural sciences and learned how to categorize and draw animals accurately. Notice that there is no comma preceding the "and learned" connecting the compounded elements above. In Philadelphia, Lewis learned to chart the movement of the stars. He also learned to analyze their movements with mathematical precision. In Philadelphia, Lewis learned to chart and analyze the movement of the stars with mathematical precision. OR — In Philadelphia, Lewis learned to chart the stars and analyze their movements with mathematical precision. (Notice in this second version that we don't have to repeat the "to" of the infinitive to maintain parallel form.) Modifiers: Whenever it is appropriate, modifiers such as prepositional phrases can be compounded. Lewis and Clark recruited some of their adventurers from river-town bars. They also used recruits from various military outposts. Lewis and Clark recruited their adventurers from river-town bars and various military outposts. Notice that we do not need to repeat the preposition from to make the ideas successfully parallel in form. Subordinating One Clause to Another The act of coordinating clauses simply links ideas; subordinating one clause to another establishes a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as, showing that one idea depends on another in some way: a chronological development, a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a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 etc. William Clark was not officially granted the rank of captain prior to the expedition's departure. Captain Lewis more or less ignored this technicality and treated Clark as his equal in authority and rank. Although William Clark was not officially granted the rank of captain prior to the expedition's departure , Captain Lewis more or less ignored this technicality and treated Clark as his equal in authority and rank. The explorers approached the headwaters of the Missouri. They discovered, to their horror, that the Rocky Mountain range stood between them and their goal, a passage to the Pacific. As the explorers approached the headwaters of the Missouri , they discovered, to their horror, that the Rocky Mountain range stood between them and their goal, a passage to the Pacific. When we use subordination of clauses to combine ideas, the rules of punctuation are very important.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to review the definition of clauses at this point and the uses of the comma in setting off introductory and parenthetical elements. Using Appositives to Connect Ideas The appositive is probably the most efficient technique we have for combining ideas. An appositive or appositive phrase is a renaming, a re-identification, of something earlier in the text. You can think of an appositive as a modifying clause from which the clausal machinery (usually a relative pronoun and a linking verb) has been removed. An appositive is often, but not always, a parenthetical element which requires a pair of commas to set it off from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 Sacagawea, who was one of the Indian wives of Charbonneau, who was a French fur-trader, accompanied the expedition as a translator. A pregnant, fifteen-year-old Indian woman , Sacagawea, one of the wives of the French fur-trader Charbonneau , accompanied the expedition as a translator. Notice that in the second sentence, above, Sacagawea's name is a parenthetical element (structurally, the sentence adequately identifies her as "a pregnant, fifteen-year-old Indian woman"), and thus her name is set off by commas; Charbonneau's name, however, is essential to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otherwise, which fur-trader are we talking about?) and is not set off by a pair of commas. Click here for additional help identifying and punctuating around parenthetical elements. Using Participial Phrases to Connect Ideas A writer can integrate the idea of one sentence into a larger structure by turning that idea into a modifying phrase. Captain Lewis allowed his men to make important decisions in a democratic manner. This democratic attitude fostered a spirit of togetherness and commitment on the part of Lewis's fellow explorers. Allowing his men to make important decisions in a democratic manner, Lewis fostered a spirit of togetherness and commitment among his fellow explorers. In the sentence above, the participial phrase modifies the subject of the sentence, Lewis. Phrases like this are usually set off from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 with a comma. The expeditionary force was completely out of touch with their families for over two years. They put their faith entirely in Lewis and Clark's leadership. They never once rebelled against their authority. Completely out of touch with their families for over two years, the men of the expedition put their faith in Lewis and Clark's leadership and never once rebelled against their authority. Using Absolute Phrases to Connect Ideas Perhaps the most elegant — and most misunderstood — method of combining ideas is the absolute phrase . This phrase, which is often found at the beginning of sentence, is made up of a noun (the phrase's "subject") followed, more often than not, by a participle. Other modifiers might also be part of the phrase. There is no true verb in an absolute phrase, however, and it is always treated as a parenthetical element, an introductory modifier, which is set off by a comma. The absolute phrase might be confused with a participial phras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structurally slight but significant. The participial phrase does not contain the subject-participle relationship of the absolute phrase; it modifies the subject of the the independent clause that follows. The absolute phrase, on the other hand, is said to modify the entire clause that follows. In the first combined sentence below, for instance, the absolute phrase modifies the subject Lewis, but it also modifies the verb, telling us "under what conditions" or "in what way" or "how" he disappointed the world. The absolute phrase thus modifies the entire subsequent clause and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a dangling participle , which must modify the subject which immediately follows. Lewis's fame and fortune was virtually guaranteed by his exploits. Lewis disappointed the entire world by inexplicably failing to publish his journals. His fame and fortune virtually guaranteed by his exploits, Lewis disappointed the entire world by inexplicably failing to publish his journals. Lewis's long journey was finally completed. His men in the Corps of Discovery were dispersed. Lewis died a few years later on his way back to Washington, D.C., completely alone. His long journey completed and his men in the Corps of Discovery dispersed, Lewis died a few years later on his way back to Washington, D.C., completely alone.
个人分类: Language|5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tianlongipc 2012-7-16 14:28
曲折的路走得 习惯了 竟然并不觉得辛苦 一些崎岖,一些波折 仿佛蜿蜒的海岸 波动中孕育着美感 也许这只是阿Q之类的胜利 又像唐吉坷德的 自我安慰 刚想为今日的成功欢呼 想到日后的坎坷却只能无言 呐喊憋在喉咙、嗓子和肚子里 酿成满腹的牢骚和大便 高举着食指说要相信未来 理想却埋葬在春天里 我还在学习着如何认识自己 他人却已经开着宝马远去 难道期盼新鲜的蔬菜和花朵 一样鲜艳 这只是一个童话 唯一不变的 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
个人分类: 心态最要命|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来美国的所有下场 (updated version)
热度 4 majmco 2012-7-14 08:35
一哥们转来下面的段子,权作午后茶吧, 仅供娱乐,请勿对号入座: 北美崔哥脱口秀:来美国的所有下场!(文字版)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最大的忽悠就是纽约的自由女神,丫一举手,全世界不明真相的人们就全来了。包括二十年前来的我自己。来美国后的下场有很多,随便举几个,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普通百姓参考。 下场1.来了以后混得特好,混进主流和政界,自己本人或者下一代当了市长议员甚至驻华大使,结果到中国一混,被人骂成汉奸。 下场2.来美国后拿了学位,回中国当了上市公司高管,结果没过几年,被一个叫方舟子的小子揭发说学位是假的,从此抬不起头来,开始阳痿。 下场3.来美国后娶妻生子,有工作有房子,混得不好不坏的,结果整天后悔没赶上国内崛起的机会,没赚到大钱,没赶上贪污包二奶的好机会,没能上市和过呼风唤雨的生活。郁郁寡欢,心病累累,在悲愤中度过余生。 下场4.来美国后特别知足,天蓝地阔空气鲜,美国人个个都是活雷锋,整天信教,跑步,练瑜伽,基本不再说中文,除了还觉得面条比汉堡好吃外,对中国已经没有好感和认同。一辈子不回那又脏又挤又有毒的破国家才好呢。觉得在美国实在是太舒服了,最后闹一个舒服死完事。 下场5.在美国打餐馆装修卖旧货,干着旧社会劳动人民都不干的体力活,每年穿西服戴名牌回国一次,牛B回来后再换上围裙,该干什么干什么。临去世时仰望蓝天骂道:我靠,人生原来就是这般造型? 下场6.为逃避双规来到美国,虽然带了钱出来,可是再也找不到往日的辉煌,没人请客,没人送礼,没有二奶,嫖娼开不了发票。后悔来美国服无期徒刑,还真不如在国内挨一枪呢。 下场7.在国内退休后,来美国安度晚年,结果发现自己听不懂,看不懂,不开车,不认路,不挣钱,只花钱,成了聋子瞎子瘸子穷鬼外加傻瓜。与此同时,又突然感受到自己养大的儿女已经受美国人熏陶变得抠门自私外加孙子。孤独地带了几年孩子,坐了几年监狱,痛快地吵了几次大架,最后毅然投奔祖国,发誓再也不登美帝国主义的家门。 下场8.好不容易和美国人结了婚,生了谁也不像的混血儿。表面风光的背后,饱尝和一个只能沟通30%到60%的人生活的痛苦。后来呢,要么离婚当了剩女,要么在外面睡别的男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一个人的夕阳红。 下场9.在美国呆了好多年,开始精神出现问题,就象北美崔哥我这样逮谁给谁讲脱口秀,说美国如何如何不好,结果没人信;又讲美国如何如何的好,结果遭愤青骂;想说国内如何如何落后,怕被封杀了回不了国;又想使劲夸中国如何如何进步,结果更被确诊为神经有问题。总之,整天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徘徊,深了不是,浅了不是,最后内分泌彻底紊乱。 下场10.在国内是特别有个性的前卫人士,以骂中国喷中国出位走红,变成名嘴大腕儿,终于有一天自己移民来了美国。结果发现没一个人认识自己,再没有出场费,经纪人,掌声和粉丝;过着只出不进花一分少一分的生活,没朋友没事业没希望,对伟大祖国的思念悠然而升。不到一年终于忍不住了,见到五星红旗就落泪,听见国歌就鼻子发酸,看见炸酱面都放声痛哭,谁说一句中国不好就跟谁急。结果,蜕变成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完全失去了当年的个性和酷,被80后90后的粉丝们抛弃并被鄙视为傻B一个。 下场11.在国内是正儿八经的独生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美国不到半年,居然会自己做饭了,会刷碗,会洗衣服了,会自己挣钱了。回国后居然还懂得给长辈夹菜,让人嘲笑说怎么突然懂人事了。从此失去了独生子女的霸气和派头,变成一特别庸俗的人。 下场12.国内考不上大学来美国,钱也花了,学位也拿了,还是找不到工作。政治庇护申请了没批,没有绿卡,没有前途,身份黑了,随便找份黑工凑合干吧。 没想过哪天回国,也没想过哪天去世后埋哪儿。先混着吧。 下场13.特小就被爹妈送了美国,在身体和心灵都不健全的情况下,饱受了寄人篱下,离乡背井,文化冲击,孤独寂寞和吃不上羊肉泡馍的摧残,心理出现全面扭曲:抑郁,自闭,迁怒,颓废。心里就想问母亲几句话:你丫是我亲妈吗?我招你了惹你了你送我入火坑?我失去的青春你给我补呀?我当初同意你生我了吗?你们俩做爱你生我干吗呀?活着这么累你以为我愿意被生吗? 下场14.以上这些结局还不包括那些飞来横祸的,比如,在只有美国才有的特快高速公路上的车祸,只有美国才有的枪击,只有美国才有的黑人朋友的抢劫,只有美国才有的911事件, ---- 那两座大楼到底埋葬了多少好不容易混到华尔街的中国精英? 总之,离开故土和家人,到别人家去过,对谁都是很难的一件事。这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说不出来的无奈,委屈,痛苦和叹息。谁要是告诉你来美国跟吃糖豆似的,从头到尾都是甜的,那他就是虚伪,幼稚,浅薄和没感情。 下场十五: 怎么说呢,基本上是在国内混得越惨的人来美国就越知足,比如在国内刷厕所,到美国第二天开始刷碗,于是就特别知足;天天遥望着北斗七星纳闷:美国梦怎么这么轻易就实现了尼?这号人不少是偷渡来的,没上过学,连普通话都不会,没坐过火车,飞机;通过蛇头先到墨西哥,跟着墨西哥地下武工队钻地道来到南加州。到美国玩命苦干,十年后有了车,有了房子,床上也有了人,还有了下一代。这些国内的贫下中农绝对会一辈子感激美国的。 下场十六:十二三岁就被父母送到美国来了,就是想早一点适应美国,做个地道的美国人; 结果发现美国其实并不缺美国人,特别是不缺从中国移植过来的二手美国人。再怎么努力,英文比不上美国出生的傻子, 听不懂酒吧里的荤笑话, 不会唱美国人小时候的儿歌, 夜里一说梦话还是忍不住蹦出中文来。结果呢,美国人不把自己当真正的美国人,中国人也不把自己当真正的中国人,落得个里外不是人。心理郁郁寡欢,老不开心,和全世界都有仇儿。崔哥本人就认识这么一位大侠,因为有一天被美国同事称为“Chinese”(他最烦别人叫他Chinese。)这哥们儿一狠心,抱着美国同事跳楼自杀了。案发第二天,人就被阿富汗塔利班追认为烈士。 下场十七:在国内早就是美国的超级粉丝,崇拜美国的一切,对MBA球星,好莱坞大片了如指掌。一举一动都模仿美国人。终于有一天,拿着留学签证投奔到美利坚的怀抱,享受蓝天白云外加民主自由,美国太好了!不料在一天深夜,在回宿舍的路上被一黑人兄弟打劫并且当胸给了一枪;临咽气时特别纠结:没听留学中介说过美国还有这种事呀! 不是都说美国特文明特讲人权吗,怎么连人命都不保呀?中国打劫的顶多给你一菜刀,你还能反抗,还能有口气,怎么美国人民连鸣枪示警的机会都不给你呢?这老黑也是,你丫放着墨西哥人印度人不抢,干嘛非抢我一中国人呢?哥们考托福考雅思的容易吗?就这么轻而易举地牺牲在一个非洲后裔手里,太不甘心了我。我这一死,我妈得多难受,我们家对门街坊得多解气。这不都是事儿吗? 下场十八:来美国学MBA,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帝国学商业管理。来了以后才发现其实美国人毫无商业头脑,和咱中国人差着不是一个级别:比如说满大街跑的都是梅花鹿,野兔子和小松鼠,就没人想到开个野味餐厅什么的。高架桥高速路铺天盖地,也没人开个收费站什么的。从警察到消防队,到卫生局,到市政规划部门,没一个人懂什么叫好处费的。整个一帮缺心眼儿,没法不经济衰退,还商业帝国呢,我呸! 下场十九:在国内是英语老师,英语没问题,来美国开个餐馆,应该是能挣钱的。餐馆是开了,钱也挣了不少,因为雇的是中国人,顾客也是中国人,一干20几年,没机会讲英文,结果在美国把英文给忘了。 下场二十:中国女人们到美国混久了,开始觉得自己的老公和美国人没法比,不会浪漫,不会动手修车,而且毫无幽默感。加上老夫老妻,几十年重复同样的事情,枯燥厌倦,特别渴望能红杏出个墙什么的。暗中努力了好久,出墙的决心是下了,就是出墙以后找不到人接应。慨叹美国太没人气,连越轨的机会都没有,还不如潘金莲生活的时代呢。一赌气开始暴饮暴食,体重暴增,再到超市就开始有俄罗斯人过来和自己讲俄语。 下场二十一:中国男人们渴望到拉斯维加斯合法嫖娼,砸点银子,在洋人妇女面前过把当大爷的瘾。结果一进屋,金发女郎就活泼地往床上一跃,十分享受地闭上眼睛,让你心里特别不舒服:怎么这洋妞一点失足女青年的意思都没有呀。你看丫满脸享受的样儿,到底谁是劳动人民那?妓女都翻身做了主人了,还让不让好人活呀?什么鸟国家呀这是。 下场二十二:国内的妹子,想体验一把资本主义社会风尘女子的沧桑,看看下层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来美国一站街接客,没过几天就发现一条真理:其实妓女更有机会接触美国上流社会,比如议员,市长,银行家什么的,赶巧了一开门,呦,施瓦辛格州长,您在这儿那;啊哟,这不是克林顿总统吗?来您先给签个字儿。 下场二十三:觉得国内的姑娘太土,一心想来美国和洋妞谈恋爱。终于有一天谈了一个,浪漫地吃了晚餐,浪漫地上了床,开始准备买个订婚戒指什么的。不料送戒指的时候遭到洋妞训斥:谁说和你上一次床就得是你的人呀?想什么呢你?男士醒悟了:噢,原来资本主义社会性泛滥,男女过于随便,还是我们中华儿女保守矜持,男女授受不亲。不过很快男士又迷茫了:怎么咱这么保守矜持的民族,倒成了全世界怀孕生人最多的民族了呢?想不通。 下场二十四:在国内从来没打过枪,来美国参加狙击手训练营,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哇塞,怎么跟网上留言似的,躲在暗处放一枪,好过瘾内!躲在暗处放冷枪,专拣要害疼痛隐私的地方打,不用实名制,不用暴露身份,打完枪第二天还能和丫握手,这也太排毒了!隔三差五地来几下,心里所有疾病阴暗和内火全治好了。建议所有中华儿女有空摸摸枪,管用。一个全民都是狙击手的民族是所向无敌的。 下场二十五:来美国考察民主制度,好在国内改革推广,结果在美国呆了一段,觉得中国人民其实根本不需要民主。比如说多党制吧,就是人人都有发言权;可是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永远是女人一党专政,不用任何选举表决,人家不知不觉就成了党政军财务的第一把手。虽然男人表面上是一家之主或者说是人体的脑袋,可人他老婆是控制脑袋的脖子。这就是为什么男人不想活了的时候一般都喜欢抹脖子。一个还生活在母系氏族的国民要民主有用吗? 另外,我们中国人民一般喜欢占点便宜,大便宜小便宜都渴望占,一旦见着厕所里的免费手纸,如果不拿上几卷那简直就是天理难容。一个见着手纸压不住火儿的民族要民主有用吗? 下场二十六:到美国学了法律,发誓从政,在美国主流社会当个官,也为咱炎黄子孙出口气。一努力终于当上了美国某个中型城市的市长。当上以后才发现,在美国当官不仅是人民公仆,简直就是当孙子。首先美国市长大都是临时工,有的没工资,有的是小时工,每月也就只拿400到1000美元左右。没有秘书,没有司机,更没有保镖---- 挣那么点钱也不会有人抢的。所有花销实报实销,出国考察必须向市民报告为嘛去干嘛去对城市有嘛好处,不许坐公务仓,不许住四星级酒店,不许找三陪小姐。。。。。我觉得,美国一个市长出国访问的过程就是在给美国丢人现眼。直到这个政客熬到当州长或者当总统了,才有可能小打小闹地谋点私利,比如像史瓦辛格生个私生子呀,克林顿搞一下莱温斯基呀什么的,且得熬着呢。没劲,在美国当官是最没劲的选择。 下场二十七: 北美崔哥的我是于1995年加入美国国籍的。一旦入了美国国籍,就被人称为美籍华人。在美国毕竟也住了20多年,娶妻生子安家立业,把美国的确当故乡了。每当听到美国国歌,心头就热乎乎的;可是每当一听到“义勇军进行曲”也止不住热泪盈眶。 有时候就想,万一哪一天美国和中国擦枪走火打起来,我们这帮美籍华人到底帮谁呢?叫我想,肯定有人想在自己家车库里给党发“永不消逝的电波,”当然,现在叫微博了(好在美国没有实名制,发了丫也找不到大爷我);也有人特别渴望能像余责成似的潜伏在美国白区,和国内派来的某位女士假结婚,瞅冷子干点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这种人老抱怨祖国不启用他们,也不派村姑和他们搭帮过日子,回国探亲吧还得照交一百美刀签证费,心里特别搓火。 也肯定有人想趁着中美开仗海龟,回国教解放军美式英语口语,比如“缴枪不杀”什么的。可是国内用人单位说了,你丫没博士学位,长得又不像老外,就是免费教英语都没人学,再说了在美国晒得又黑又瘦,连抽烟都不会,说你会讲英语谁信那。 一赌气,这号人很可能就转身当汉奸了,说不定带着美国人进北京,以导游的身份告诉美国大兵:美军官兵请注意,千万别开车上西直门立交桥,那儿太复杂,上去就下不来;也别往天安门一带溜达,那儿没公共厕所,对了,别忘了随身带手纸;另外千万别逛早市或夜市,进去时全副武装的,一出来,什么钢盔,手抢,匕首,手机什么的就全找不着了。 来美国的下场其实还很多,几百万美籍华人会通过email和微博给我提供形形色色的素材,我用文字写出来,这便是无声的脱口秀。说是无声,其实我写的时候表情特丰富,我那北京侃爷最纯正的京腔在我心里回荡着。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开场子收费表演,我说实在没能力倒贴租舞台来表演。心里特别想收费,可是海外华人精英们一般都不给。同胞们可不是抠门儿,也不是缺钱,大家吃一顿饭花几百美金都不眨眼的。只是我们海外华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都坚信,娱乐和文化这玩意儿本来就应该是免费的,最好免费之外再提供点盒饭和矿泉水,那样可能来得人会多些。 当然,有人会说他混得不错,不属于我上述列举的任何一种,我觉得这也正常,旧社会也不是人人都是皮包骨,也有不小心成了胖子的,也有混得特好的穷人。谁好谁带着,谁苦谁知道;在美国混了20多年的华人谁都知道谁的底儿。有本事说真话,别在没出过国的人面前牛B。 三年前我在西雅图自家地下室录了段视频“劝你不要来美国”,没想到不但没劝住,反而来美国的人越来越多。照这个速度,我担心早晚有一天再一回国找不到中国人了。美国还是要来,但是要承认来美国是遭罪来了。我们中国人受得罪多,一般的小罪没什么。 世界上人人都怕死,可是没有一个因为死而不愿生出来。一旦生出来,有谁还打算活着回去呢?
2555 次阅读|4 个评论
vasp5.2安装(fftw3.3+Gotoblas)
热度 1 mazuju028 2012-6-19 11:37
一,fftw3.3安装 1,mkdir 1 2, ../configure --prefix=/home/zjma/program/fftw3.3 3, make 4, make install 5, 添加环境变量: #fftw3.3 export LD_LIBRARY_PATH=$LD_LIBRARY_PATH:/home/zjma/program/fftw3.3/lib cp /home/zjma/program/fftw3.3/include/*/home/zjma/setup/vasp5.2.11/vasp.5.2 二,Gotoblas安装 1,./quickbuild.64bit 2,把libgoto2.so 文件复制到/usr/local/lib cp libgoto2.so /usr/local/lib/libgoto2.so 三,VASP5.2安装 1,进入vasp.5.lib make 2,进入vasp.5.2 修改makefile BLAS= /usr/local/lib/libgoto2.so FFT3D = fftw3d.o fft3dlib.o /home/zjma/program/fftw3.3/lib/libfftw3.a FFT3D = fftmpiw.o fftmpi_map.o fftw3d.o fft3dlib.o /home/zjma/program/fftw3.3/lib/libfftw3.a 3,make
1266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大学之人才引进——以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为例
热度 11 wdkingyong 2012-6-6 17:25
中国大学之人才引进——以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为例
本人是热爱科学网的,每日必看其精选博文板块,所谈领域可谓异彩纷呈,但从专业视角来谈“食品”这一学科还比较罕见(如果 经常 有人在谈,那就算我孤弱寡闻!),今儿看到 杨志先生 用中国大陆几大以食品为主的主牌学校和台湾的大学做对比 ,谈中国大学之师资, 参文: 中国大学师资的差距-以食品学科为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4141-578815.html ),本人读过之后,其基本观点基本认同,但有以下几点想说明: 求证: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系中本校博士生所占的比例有多大? 只让读者看到了 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系部分师资,而未列出中国大陆大学比如作者所提及的几所大学的师资情况,感觉此文的说服力不强。或许把这些高校所引进的人才统计对比,“中国大陆大学闭关锁校”这个观点就站不稳了。 既然谈到了我的大学——江南大学,我就得把这招接过来,实话实说,用数据说话。我无法统计到作者所提及的“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所引进的人才状况,我想在人才引进上这些985高校应该不会比一个211差的吧。 —————————————————————— 第一道菜:(数据论证) 2011年1月至6月 江南大学所引进的部分海归 (上述13名占总引进人才的60%,且是不完全统计,尚未到校未在统计之列) 2011年 中国食品类大学排名 (只作参看,笑笑而过!) —————————————————————— 第二道菜:(本人点评) 整体看来,从人才引进的趋势上,江南大学是在秉承“大力吸纳世界各地的人才”的理念,并非只是在“坐井观天”。 虽然在食品这个专业所引进才人才比较少,可能如作者所言。 同行都知道,江南大学的食品学科算得上全国高校的“数一数二”,即便放眼全球,有很多大学的食品学科都不如江南大学。我不鼓吹江南大学怎么怎么好,因为中国大学存在某些普遍的“劣根性”,但从某实际角度看(从本人的视角已然其深浅,此略过!),江南大学食品学科在师资和硬件上是比较NX的。 就上述2,我们自家的“肥”当然不流外人田了,况且能留校的博士应该十分优秀吧(我也希望能留下来,就怕不够格,哈哈!),当然我也很倡导江南大学能扩大“非本校人才的引进”的力度,这有利于学术的多元化。 欢迎各位来江南大学指导,促进交流。
13048 次阅读|30 个评论
The Searle Research Center both in China and USA.pdf
geneculture 2012-6-3 19:51
The Searle Research Center both in China and USA.pdf
PDF016The Searle Research Center both in China and USA.pdf 附录1 : John Searle (约翰 塞尔)Slusser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http://socrates.berkeley.edu/~jsearle/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Searle 附录2 : 融智学 如何把的 哲学 大框架转变为 科学 的 文化基因系统工程 (2012-06-01 22: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0dbv.html 邹晓辉《软件》杂志2011年第5-9期五篇论文的全文下载地址 http://youth.sciencenet.cn/blog-94143-508331.html 交流彼此关于哲学大框架的基本观点(即“语言-心智-世界”三大基本范畴的相互关系)并达成一致的理解 塞尔:I like that (指黑板上写的和彼此就哲学大框架“语言-心智-世界”三大基本范畴的相互关系达成的一致理解)
个人分类: Sino-US|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 Table of Contents Text for 01 June 2012; Vol. 336
geneculture 2012-6-1 16:26
From: alerts@aaas-science.org To: XIAOHUIZOU@HOTMAIL.COM Date: Thu, 31 May 2012 19:15:07 -0400 Subject: Science Table of Contents Text for 01 June 2012; Vol. 336, No. 6085 View on mobile or on web page - - - - - Sponsored by BD Biosciences - - - - - Enhanced biological safety for flow cytometry Biosafety cabinets developed for BD flow cytometry instruments provide a high standard of safety , protecting people, products, and the environment. Learn more about the innovations from BD that can improve your workflow, results, and provide the highest level of safety in your lab. bdbiosciences.com/go/biosafety Science | Science Signaling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Science Express | Science Classic Science , 01 June 2012 (Volume 336, Issue 6085)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vol336/issue6085/index.dtl?etoc Also online at Science : : Science Express -- selected papers published in advance of print Daily News -- daily postings from Science 's award-winning news team Science Signaling -- online cell signaling journal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 Science Careers -- job postings and career advice for scientist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integrat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Recommend to Your Library Science Podcast A quantum approach to quantum field theories, motion restor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 mysteries of astronomy, and more. Listen now . Science Video Portal Featuring contributions from our authors and the staff at Science . Tumor Blocker May Fight Fibrosis The Milky Way's Oldest and Wisest Stars Occupy the Neolithic Distant Planets, Protein Folding, and Esoteric Mathematics Net Shaw Prizes In this week's issue: Research Summaries This Week in Science Editor summaries of this week papers.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vol336/issue6085/twis.dtl Editors' Choice Highlights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vol336/issue6085/twil.dtl Editorial Competitions to Support STEM Arthur Eisenkraft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336/6085/1079 News of the Week This Week's Section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336/6085/1082-a Around the World In science news around the world this week, France's latest attempt to keep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from its fields was rebuked by a scientific panel at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a Senate committee wants to sink the U.S. military's biofuels program; police prevented U.K. activists from destroying an experiment to test a strai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wheat;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said that open access "will be the norm" for studies funded through Europe's 80 billion Horizon 2020 research program.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336/6085/1082-b Random Sample The Innovative Medicines Initiative has launched a new
个人分类: Science|0 个评论
[转载]GST pull down 和 Coimmunoprecipitation关系问题
yang22181 2012-5-28 09:09
转自博客 http://freekenny.blogbus.com/logs/12764916.html ,感谢Think Storm博主的精彩文字及对对生活哲学般的领悟,让我对这两个实验有了深刻的认识。 GST pull-down实验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验证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体外试验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其基本原理是将靶蛋白-GST融合蛋白亲和固化在谷胱甘肽亲和树脂上,作为与目的蛋白亲和的支撑物,充当一种“诱饵蛋白”,目的蛋白溶液过柱,可从中捕获与之相互作用的“捕获蛋白”(目的蛋白),洗脱结合物后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从而证实两种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或筛选相应的目的蛋白,“诱饵蛋白”和“捕获蛋白”均可通过细胞裂解物、纯化的蛋白、表达系统以及体外转录翻译系统等方法获得。此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 GS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pull down 和 Coimmunoprecipitation关系问题 啥叫GST pull down , Coimmunoprecipitation呢? 学过生物的地球人都知道. 这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两种方法。 简单通俗的打个比方, GST pull down 就像把一男一女放在孤岛上, 除非蜂马牛不相及, 同类男女之间该发生的一般都会发生. 这种关系是直接的, 西方的. 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则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研究一群男女间的自由恋爱问题. 一个蛋白在本性上可以同时喜欢很多其他的蛋白, 但是最终还是会有个最喜欢的, 而在Co-ip中就能发现他的喜好. 这种关系可能是直接的, 也可能是间接的, 是更接近于东方的。 两个蛋白可能在生物体内素昧平生, 一个在头上, 一个在脚上. 也许两者之间或许很合辙, 生来却天各一方. 在GST pull down 的环境中, 他们可能相遇, 吸引在一起. 但在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浪漫关系可能是不现实的. 脚上的蛋白若是跑到头上与情人幽会, 人就要出大问题. 还有的情况是, 两个蛋白即使独处在一起, 也可能不会互相吸引, 但是到了生物系统的大环境中, 在其他蛋白, 各种因素适当的辅助下, 却有可能形成稳定的搭档关系. 所以, 随缘, 就是像蛋白一样单纯, 却不简单。 有关Control和多方取证 我们做试验, 都要有实验组, 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 即使体外生化实验都达成了, 还要通过多方取证来确定两个蛋白之间确定的生理关系. 这也是我们生理学家所关心的, 若是没有生理意义, 那还空谈什么关系. 尤其在蛋白实验里, 假阴性, 假阳性泛滥. 以为是真的东西, 实际是假的; 以为是假的东西, 实际上却是真的。 如何披沙捡金, 去伪存真? 就得靠缜密的阴性, 阳性对照组来帮助我们辨别. 要把蛋白和已知不相干的蛋白放在一起, 和已知相干的放在一起, 以此来检验实验手段是否能够区分这两种情况. 这样才知道他是不是对你"用情专一, 矢志不渝"。 要通过移除一个蛋白, 来看另一个蛋白的生理表现. 看他是不是"没有你不行", 还是可能有其他的新伙伴。不做对照, 一厢情愿的希望, 并相信蛋白间的关系是幼稚的。生物实验中, 单一的证据都是薄弱的, 无论他貌似多么正确, 要通过对照和多方取证才能确定真实的事实。大家交朋友, 搞对象也类似于此. 关乎终身快乐, 幸福, 不可不察。 有关变化 人是会变化的, 正如构成人的蛋白一样。蛋白在细胞内从被产生, 到被销毁, 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非常动态的。磷酸化, 去磷酸化; 泛素化, 去泛素化; 脂肪酸化, 脱脂肪酸化; 氧化, 还原; 局部或酸, 或碱; 或冷, 或热; 与其他蛋白或小分子物质如ATP, GTP的结合, 分离; 都会使蛋白的功能发生很大变化。 两个蛋白的关系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会这样, 在那种情况下那样.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有时候这些变化是可逆的, 比如磷酸化, 那么在脱磷酸化以后, 关系还可以维持. 有时变化是不可逆的, 比如氧化, 泛素化, 这时候, 关系便不可维持. 生死变化, 对蛋白都是常态; 对于基于蛋白的活生生的东西,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花如此, 人如此, 感情亦如此, 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怀更多的宽容, 理解之心。 细胞金元ATP, GTP这些小分子也可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蛋白结合了他们就会变化, 蛋白的功能也会随之变化. 比如Ras, 在结合了GTP以后就变得非常活泼, 可以引发细胞分化, 形态变化. 不过, Ras 若是持续的结合GTP不放手, 那么细胞就会癌化. 所以, 细胞内的金钱不可缺少, 善持之可以为善, 执迷不误必定作恶。 构成人的基本单元蛋白都遵守这一规律, 万物静观皆自得, 具十全佛性, 我们可以从自己身上学到非常多有益的东西。
3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地震台网测定苏门答腊西部发生里氏8.7级地震
热度 1 liningbo 2012-4-11 17:05
海啸灾难难道又要重现印度洋???下面是来自美国地震局的消息 Magnitude 8.7 - OFF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2012 April 11 08:38:38 UTC Details Maps Tsunami Earthquake Details This event has been reviewed by a seismologist. Magnitude 8.7 Date-Time Wednesday, April 11, 2012 at 08:38:38 UTC Wednesday, April 11, 2012 at 02:38:38 PM at epicenter Location 2.348°N, 93.073°E Depth 33 km (20.5 miles) Region OFF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Distances 431 km (268 miles) SW (216°) from Banda Aceh, Sumatra, Indonesia 962 km (598 miles) W (265°) from KUALA LUMPUR, Malaysia Location Uncertainty horizontal +/- 14 km (8.7 miles); depth +/- 2.8 km (1.7 miles) Parameters NST=243, Nph=243, Dmin=514.3 km, Rmss=1.67 sec, Gp= 36°, M-type=regional moment magnitude (Mw), Version=8 Source Magnitude: USGS NEIC (WDCS-D) Location: USGS NEIC (WDCS-D) Event ID usc000905e
2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蒋介石:外蒙不可脱离中国
热度 1 limingyang 2012-3-20 19:10
蒋介石在日记中表明了他的态度: 关于旅顺问题,宁可被俄强权占领,而决不能以租借名义承认其权利,此不仅旅顺如此,无论外蒙、新疆或东三省,被其占领不退,则我亦惟有以不承认、不签字以应之,盖弱国革命之过程中既无实力,又无外援,不得不以信义与法纪为基础,而不稍予以法律之根据。如此则我民族之大凭借之厚,今日虽不能由余手中而收复,则将来后世之子孙,亦必有完成其领土行政主权之一日。要在吾人此时坚定革命信心,而为外物胁诱,不签订丧辱卖身契约,以贻害于民族而保留我国家独立自主之光荣可也。 雅尔塔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英、美、苏三巨头背着主要当事国,重新划分战后世界格局的一项秘密协定。此时中国虽然号称四强之一,却完全被置之事外; 蒋介石 作为中国的国家元首、盟军中国战区司令,不仅事前被蒙在鼓里,就是在协定签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条约的内容也毫不知情。 但蒋介石对此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他甚至还想据理抗争,最近刚刚公布的蒋介石日记提供了真实的依据,使我们对于蒋介石在雅尔塔协定签订前后的态度及其变化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蒋介石打探雅尔塔协定的内容 1944年10月,驻英大使顾维钧在华盛顿与美国海军上将李海的交谈中获悉,美国强烈希望苏联早日对日作战,不久美、英、苏三国首脑将会专门开会讨论这一问题;而苏联则以取得旅顺港作为参战的条件之一,对此英、美两国似乎并无异议。作为一个职业外交家,顾维钧深知这一情报的意义非同小可,接连致电向蒋介石报告。这一消息立即引起蒋的警觉,并开始就此进行准备。 1945年2月3日,美国总统 罗斯福 和英国首相 丘吉尔 相继乘机飞抵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第二天斯大林也赶到,三巨头立即聚在一个名叫雅尔塔的小镇进行秘密谈判。会谈的目的是美、英双方希望苏联尽早落实对日宣战的时间,苏联则为参战提出诸多要求,除了要得到日俄战争时沙俄失去的利益,还有许多内容涉及中国的主权,包括:保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列为国际港,保障苏联在该港的特权;苏联恢复租借旅顺港为其海军基地;中长铁路(包括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两国合组之公司联合经营。罗斯福为了尽快让苏联出兵以减轻美军的伤亡,对于斯大林的要求并未加以拒绝,只是认为上述涉及外蒙古、大连商港和旅顺军港以及中长铁路的相关协议需要征求蒋介石的同意,而斯大林则建议此事应由罗斯福向蒋介石通告,并保证获得其同意。三大巨头还达成一致协议:“苏联所提要求于日本被击溃后必予实现,苏联则准备与中国国民政府缔结中苏友好条约,俾以其武装部队协助中国,解放中国所受日本之束缚。” 还是在雅尔塔会谈召开之前,苏方曾要求中国外长尽快到莫斯科举行会谈,以解决两国之间的重大外交问题。对此蒋介石早有准备,2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下与苏方谈判时所需坚持的原则: 俄国催促宋部长访俄之提案须先告彼,拟提:一、欢迎其加入对日战争;二、东北铁路交通与大连自由港问题;三、中俄经济合作,新疆包括在内;四、中俄新疆边境之协防及履行交换罪犯之旧约;五、外蒙问题;六、重订互不侵犯或同盟条约;七、朝鲜问题;八、战后对日处置方针。其中五、六、七各案应慎重考虑,其是否提出及利害如何。 2月6日,行政院代理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约请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国民政府文官长吴鼎昌和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世杰几人商谈有关赴苏谈判前的准备。王世杰主张目前不宜明确提出任何具体问题,但必须对中苏间的重大问题,如中苏同盟、东三省及大连旅顺港、中东铁路、中共、新疆等问题有所准备,预定方案,在谈判中视当时情势及苏方态度而决定。但此时苏方又借故托词,将中国外长访苏的时间向后延宕,这不禁引起中方的怀疑。蒋介石即在2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俄国延展子文访期,可知罗、丘、史会议已毕,俄国参加对日战争又延至五月以后矣。” 1945年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所签署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中国和世界的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月11日,雅尔塔协定签字,尽管英、美、苏三方对密约内容秘而不宣,美方仅将表面上的决议通知中国政府,但 蒋介石 及国府最高层官员对此则心存戒心,他们已敏惑地嗅出这个协定一定包含涉及远东及中国方面的内容。蒋介石在2月份第二周的“反省录”中写道:“罗、丘、史会议宣言尚未发表,未知其结果究竟如何。‘惟此会对我国之影响必大,罗或不致与英、俄协以谋我乎?”(单引号内文字系经涂改,不知是否为日后所增加。引者注)不久,驻苏大使傅秉常亦来电密报他所了解到的密约内容,这就更增添了蒋介石心中的怀疑,他在2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阅傅大使秉常来电,以美驻俄大使通知其罗、史谈话大意,俄史之对华方针到此完全明了,其中尚有难言之内容,未能明以告我者,证诸顾大使之言,俄国对东北与旅大特权之要求,当非虚传也。国势之危已极,不知何日有济?”其后蒋又在3月第二周的“本星期预定工作科目”中指出:“近日尤感外交之无公理、无情义,而惟以强权与势力是依。我国若不能自立自强,决不能生存于今后之世界!” 为了了解真相,蒋介石一方面恳请当时正在华盛顿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帮忙,希望尽早委派 宋子文 到华盛顿与 罗斯福 会面,同时还命令驻英大使顾维钧、驻美大使魏道明想方设法打探雅尔塔协定的内情。对于赫尔利的询问,罗斯福先是予以搪塞,说雅尔塔会议中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协定,但赫尔利认为罗斯福是在“真诚地撒谎”,经他再三追问,罗斯福终于同意他查阅并摘录有关雅尔塔协定的记录。此刻罗斯福似乎也有所悔悟,他让赫尔利去伦敦和莫斯科找丘吉尔和斯大林谈谈,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弥补的方法。3月12日,罗斯福接见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向他透露了部分密约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苏联对于远东问题的态度:(一)维持外蒙古现状;(二)南满铁路所有权属中国,业务管理实施委托制度;(三)希望将旅顺港作为苏联的军港。罗斯福并进一步解释,外蒙维持现状,即表示主权仍属中国;南满铁路主权属于中国,所谓委托制度是为提高效率,业务由中、苏、美三国铁路专家组成的机构负责;至于军港则是新提出的问题,可以日后慢慢商谈解决,他的意见是,不妨将旅顺港长期租借给苏联,但主权仍属中国。罗斯福还保证,待到时机成熟时,苏联军队一定会参加远东的对日作战。 罗斯福虽然没有将雅尔塔协定的内容全盘托出,而且他的解释(如外蒙主权归属和南满铁路的委托制等)与事后的实情尚有重大的分歧,但亦基本勾勒出苏方对远东权益的要求。3月15日,蒋介石在接到魏道明的报告后即在日记中记道:“阅此(指魏道明来电),但有痛愤与自省而已,‘耶尔达’果已卖华乎?惟如此可以断定此次黑海会议俄国对日作战已有成议。果尔,则此次抗倭战争之理想恐成梦幻矣!”两天后,蒋介石在一次晚宴后将吴鼎昌、熊式辉和王世杰几人留下,并给他们看了魏道明的电报。熊式辉回答,应该让美国了解旅顺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既然不能自保,不如提议将来辟作国际军用,避免苏俄独占,而且苏联即使取得旅顺也不能满足其欲望。王世杰也认为:“苏联迄今尚未对日作战,竟先提出如此要求,彼参战后其态度将益不可测矣。”他并向蒋介石建议:“关于史坦林向罗斯福所提对满洲之要求(军港与铁路管理),我政府应坚持领土完整、主权完整之两原则,不可轻于让步。” 4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表明了他的态度: 关于旅顺问题,宁可被俄强权占领,而决不能以租借名义承认其权利,此不仅旅顺如此,无论外蒙、新疆或东三省,被其占领不退,则我亦惟有以不承认、不签字以应之,盖弱国革命之过程中既无实力,又无外援,不得不以信义与法纪为基础,而不稍予以法律之根据。如此则我民族之大凭借之厚,今日虽不能由余手中而收复,则将来后世之子孙,亦必有完成其领土行政主权之一日。要在吾人此时坚定革命信心,而为外物胁诱,不签订丧辱卖身契约,以贻害于民族而保留我国家独立自主之光荣可也。 1945年1月,蒋介石在制订“本年中心工作与目标”时曾经预计国内外可能出现的危机,因此他特别提及“俄国煽动新疆各地叛乱,乘机侵占全疆;俄国攻占东三省;通货恶性膨胀,经济情形险恶”。如今了解到的结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坏,尽管蒋介石对于苏联的要求极为痛恨,对美国的态度亦十分不满,但环顾国家的实力,这样的条件似乎还是可以接受的。 “租借”旅顺 赫尔利受 罗斯福 委托,准备就远东问题与 斯大林 、 丘吉尔 进一步斡旋,然而就在这时,久患重病的罗斯福于4月12日与世长辞。副总统杜鲁门继任后的态度为“两个凡是”:凡是罗斯福总统作出的决定继续照办,凡是已经允诺的国际义务必须遵守。原本想从中调解的赫尔利无计可施,只能以“私人性质”的方式,私下向蒋介石通报了雅尔塔协定中涉及中国利益的相关内容,此刻中方才得悉苏联的真正意图。 4月29日,刚从伦敦和莫斯科访问后回到重庆的赫尔利与蒋介石进行秘密会谈,只有王世杰一人在场。赫尔利根据罗斯福口头及谈话记录向蒋报告了苏联对于参战所提出的要求,其中涉及中国的利益部分包括:旅顺港租给苏联;大连湾辟为自由商港;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之股权中苏各半,中国并应承认苏联在该路之“特殊利益”;外蒙古维持现状。斯大林并强调,当苏军出兵时应由美方负责向中国提出上述主张,再由中苏两国签订条约予以承认,然而目前这一消息不得对外泄露,以免日本先发制人。赫尔利解释说,苏方原意是要求中国割让旅顺,经罗斯福劝说后才改为租借的。王世杰在日记中并没有记载蒋介石听到此事后有何愤怒的表情,只是提到蒋认为“租借地”的方式甚不好,但答应日后详细考虑后再谈,因此对上述主张未作任何答复。 蒋介石也在当日的日记中写道: 晡时哈雷(即赫尔利)报告其与罗斯福及史大林讨论其在黑海会议对远东问题之决议,而将要求余同意事项,其与我有密切重大关系者:(一)史大林承认朝鲜独立。(二)史要求旅顺与南满、东清各铁道恢复其日俄战争一九四年以前之特权,而并未有魏大使前所报告所谓满洲铁道由中、美、俄三国共同管理之议案也,数月来所抱之疑问,至此方得明了也。(三)外蒙古现状不变。 罗斯福去世后后,蒋介石原本还表示要亲自到华盛顿参加他的葬礼,但当他得悉雅尔塔协定的真相后,对罗斯福的印象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他又将希望寄托在罗的继任人身上。蒋在当月的“反省录”中写道:“罗斯福死亡对中国、对世界之影响自巨,但其转变为利为害,犹不可知,而其畏强欺弱、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或者随之消灭乎?惟天佑之。” 5月4日,王世杰奉命与赫尔利讨论中苏问题,王表示,“租借”旅顺和苏联对中东、南满两路享受“特权”这两点是中国国民党政府最不能接受的要求,赫尔利“亦以为然”。两天后,蒋介石在官邸又向王世杰交代了对苏谈判应“在不妨害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及行政完整之原则下,可容纳苏联对东北之合理主张”。5月21日,他又电令正在美国访问的宋子文“访俄之前必先回国面详一切,然后赴俄为妥也”。此时蒋介石对于他制定的这一原则颇为得意,在6月9日“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中认为这是他运用外交手段的一大手笔: 旅顺问题如我不先表示可与俄共同使用一点,则俄不仅对我绝望,而且对美更不谅解,盖增其疑虑;故余一面严拒其租借之谬说,而一面不得不自动允其共同使用以慰之。此种外交与方针,决非寻常外交家之所能知者也。 与此同时,蒋介石又致电刚刚真除行政院院长的宋子文,要他于晋见杜鲁门总统洽谈旅顺问题时可预定三个方案:第一,愿将旅顺划交与国际安全机构,为国际海空军根据地;第二,中、美、俄三国共同使用;若以上两种方案均遭俄方反对时,最低限度为旅顺必须由中俄共同使用。蒋介石在电报中强调:“无论何项,其主权与行政必须完全归我国自主,各国不能干预,若俄欲归其独占或租让,则我必反对到底,决不许可也。”这封电报刚刚发出,蒋介石又急忙向宋追发另一份电报,嘱其与杜鲁门谈话时一定要注意谈话的语气及态度,最好先打听罗斯福与斯大林洽谈旅顺问题时的方式,包括内容、经过以及最后的结论,如果罗斯福当时同意斯大林提出旅顺归俄占有的话,那就应该强调“此乃中国主权所在,我国自可加以拒绝,不能承认”。蒋更希望宋子文能从杜鲁门手中取得当时的谈话记录,“以便我方研究今后对案之重要参考”。 6月9日上午,宋子文刚由旧金山飞抵华盛顿就赶去谒见杜鲁门总统,转达了蒋的问候,杜鲁门亦同意蒋的要求,将罗斯福与斯大林在雅尔塔的有关谈话记录交给宋子文,同时杜还补充说,这份备忘录他已直接以电报的形式发给赫尔利,让他当面交给蒋介石,因此不需要再另行转寄了。 情况确实如此。6月10日,赫尔利在王世杰的陪同下前往蒋介石官邸,他说奉杜鲁门总统的命令,让他向蒋当面报告有关雅尔塔会议中苏方提出的参战条件(杜原指示他于6月15日报告,但他提前了五天),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除了一个多月之前所提到的苏联租借旅顺军港、中长与南满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经营、大连辟为商港并保证苏联的优越地位几项外,特别明确提出维持现状的外蒙指的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也就是说外蒙必须脱离中国而独立。赫尔利还传达了斯大林的七点声明,主要内容是赞同促进中国在蒋委员长领导下之统一,赞同中国之统一与安定,并赞同东北全境为中国的一部分,苏联对中国没有领土的企图。斯大林还表示希望与中国签订友好同盟条约,以武力协助中国,俾获自日本势力下得到解放。赫尔利最后还强调,罗斯福和杜鲁门对于苏方的要求均持赞同的态度。 被激怒的 蒋介石 这下子蒋介石被激怒了, 斯大林 对中国充满野心他是预料到的,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总统居然为了本国的利益,真的会牺牲他国的权益。而王世杰则对斯大林的声明充满怀疑,他所反对的是苏联“表面上承认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而条文实际上则在破坏之”;他更担心的是斯大林“对于彼之声明,未必切实履行”。 蒋介石在得悉真相后立即致电 宋子文 ,说既然罗斯福、杜鲁门都赞成斯大林的主张,那么原先商议的前两个预案就没有必要再与杜商谈了,“惟中国今后决不能再见租借地名义,今后只要俄国尊重我主权与行政之完整,则中国可允其对军港共同使用但不能再用租借名义。关于此点,非坚持不可,否则所谓东北领土主权与行政仍不完整,仍非独立也”。蒋介石在电报的结尾处还再三强调:有关“原定第一与第二步骤,切勿与任何人再提为要”。 6月12日,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也正式向蒋介石提出了苏方提出的缔结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五项先决条件,这就更加激起蒋介石心中的愤怒。但此时蒋介石对杜鲁门似乎还存有一线希望,其后他又在林园官邸约见赫尔利,王世杰在座。赫尔利透露,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最先提出的是要在东北由满洲至旅顺大连港之间划出一条走廊割让给苏联,与苏联的海滨省和西伯利亚相连,是罗斯福竭力加以反对,斯大林才退而提出目前这一要求的。很明显,赫尔利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美国从中帮忙,中国的损失还要更大。蒋介石闻此气愤已极,6月15日的日记清楚地反映了他此时的心情: 昨日心绪结郁,不解何故。哈雷谈话后此亦极诚意,彼且依余之见解对俄使应付也。余切属彼致电杜总统,问明其美国对旅顺军港是否要共同参加使用,望其明确答复,必须参加与不要参加,即“要”与“不要”之中决定一语作答,万不可以“无可无不可”之“犹豫两可”之间作不肯定之答复。如其果要参加,则尔对俄乃作坚决态度,提出“中英美俄”四国共同使用旅顺军港之方案,向俄国要求。如俄不允,则即使交涉破裂,余亦所不惜也。故望美国必须有正确政策以告余也。如其不要参加,则余亦可另作计议。哈雷允电其政府也。 然而杜鲁门的答复却让蒋介石彻底失望,他在日记中接着写道: 上午回渝寓,哈雷来提其总统备忘录,闻之郁愤不知所止,甚恐其此尚非耶尔达密约之全文,然仅此亦足置我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境,而且其美国今后百年内对东亚亦无安定和平之日,夫可(以下有数字不清)此一最黑暗之时代也。 郁愤归郁愤,可问题还是得解决。蒋介石先是派其长子蒋经国约见彼得罗夫,告诉他赫尔利已将苏联的声明及要求转达给蒋介石。彼得罗夫还煞有介事地问道,为什么前两天谈论此事时,蒋介石表现得如此不愉快?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决定派遣宋子文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谈判,蒋介石并亲自制定了谈判的方针。他在6月23日的“上星期反省录”中写道: 对俄交涉方针研究既毕,决心已定。铁路交涉当可放宽,而旅顺租借必须严拒,以期达成共同使用而不失行政主权之方针也。令子文不可以第三国或国际关系与俄作交涉,应以中俄两国自动解决,勿使俄国误解也。 6月24日,蒋介石、王世杰与宋子文一起讨论对苏谈判的方案,达成的结论大致是:旅顺口在中苏拟订之同盟条约期间可与苏联共同使用,但主权仍归中国;中东、南满铁路及大连湾的所谓“特殊利益”问题,应明确规定其范围,并不用“特殊利益”这一名词;外蒙问题暂不提出讨论。王世杰还提出解决旅顺口租借的另一方案,即将朝鲜的一个海港租给苏联,中国再以关岛之一部让给朝鲜。宋子文以为目前不宜提出这个方案,但蒋介石则认为不妨将其作为准备。 当天蒋介石在日记中详细地列出了与苏联谈判的要点: 甲、不得以旧日辽东半岛租借地区之范围; 乙、只耍行政权不失,则技术人员可聘俄人助理; 丙、中共问题必须明白提出,如其能将军政权交还中央,则可允其参加政府,否则当视为叛变之军队,无论在任何方面,不得声援; 丁、新疆问题亦须提出,伊宁、伊犁必须收复,俄国不可再予叛部以武器之接济,如此则新疆经济乃可与俄国完全合作; 戊、东北铁路俄国运兵必须事先商定,而且中途不得下车停留; 己、必须将帝俄时代所订之过期之条约(而且失效)及其精神扫除,而根据十三年北京新约协商新约; 庚、外蒙可予以高度自治,在中国宗主权之下成立自治政府,其权限可予俄国宪法上所规定之各苏维埃权限相同。 其后蒋介石又约见苏联驻华大使,向他宣示了有关中方对于苏方要求的态度。他在6月26日的日记中写下其中的主要精神:凡涉及中国的条件必须由中国本身决定,其他任何国家不能代决;中国今后所有条约都不能再出现租借与特权的文字;如果苏方提出不解决租借旅顺问题就不要派代表团赴苏,那么中方将拒绝交涉,一切责任均在苏方。蒋介石还强调:“外蒙不可脱离中国,中国亦不能放弃其宗主权,否则即为中俄两国将来纠纷之恶因。但我中央政府可与外蒙以高度自治也。” 带着这样的谈判方案,尽管宋子文极不情愿,但他既然兼任外交部长,还是不得不开始他的苏联之行。 本文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作者:王兆成 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13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latex如何使用BibTeX产生多种文献格式
linpandr 2012-3-12 20:30
latex 如何使用bib产生多种文献格式 LaTeX 的对参考文献的处理实在是非常的方便,我用过几次,有些体会,写出来供大家 参考。当然,自己的功力还不够深,有些地方问题一解决就罢手了,没有细究。 LaTeX 对参考文献的处理有这么一些优点: 1. 可以维护一个 bib 文件,在你的整个研究生涯可以只维护这样一个文件,就象一个数 据库,每个参考文献是一个记录,由一个唯一的 ID (例如下面的 MartinDSP00)描述。 比如我的 myreference.bib 文件里一条典型的文献是这样的: @article{MartinDSP00, author = "A. Martin and M. Przybocki", title = "The {NIST} 1999 speaker recognition evaluation --- an overview", journal =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volume = "10", pages = "1--18", year = "2000",} 其中 {NIST} 中的大括号不会被显示,它的作用是保证将来的生成的参考文献中 NIST 四个字保持原样,不会被小写。 2. 需要引用文献的时候,在正文里加入: \bibliographystyle{ieeetr} \bibliography{myreference} 就可以用 \cite{} 来引用文献库中的论文了,如 \cite{MartinDSP00}。上面第一行是 控制文献显示格式的,这个后面再讲。此时,myreference.bib 文件在正文 tex 文件的同 一目录下,以保证 LaTeX 可以找到该 bib 文件。 3. 编译正文之后,生成 aux 文件,然后用 bibtex 在当前目录生成 bbl 文件,再编译正 文两次,完整的 dvi 就生成了。这样,LaTeX 保证了所有用 \cite 引用到的文献都已被 列出,并且自动编号。同时,如果没有用 \nocite 命令,LaTeX 还保证所有列出的参考文 献都在正文中得到了引用。 4. 关于 bib 文件 前面提到 bib 文件的维护问题。我一般不对里面的文献排序,如果文献比较多,需要 查找的话,可以通过查询关键字来实现。bib 文件把 @ 所定义的 entry 之外的所有东西 看作是注释。比如在上面 @article 的例子里,如果我在大括号之外写些东西的话,bibt ex 是不会关心的,就当它不存在。所以我就把文献的关键字写在这里,将来通过搜索关键 字来查找某些文献。其实也可以搞一个临时的 LaTeX 文件,使用 \nocite{*} 命令,然后 编译成 dvi,这样就得到了一个 bib 文件中所有参考文献的列表,当然是可以按照作者名 字排序的。 另外,很多 journal(学术期刊)或者 booktitle(国际会议)都是重复的,为了规范 化,可以定义缩写,如 @string(ICASSP = "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然后 @conference{QL.ICA98, author = "Qi Li and Biing-Hwang Juang", title = "Speaker Verification Using Verbal Information Verification for A utomatic Enrollment", booktitle = ICASSP, year = "1998",} 这样在执行 bibtex 之后,ICASSP 会被替换成它的全称。 5. bib 中的中文文献 中文文献和英文的格式不同,并且使用全角的标点符号,有一点难办。我的解决办法是 这样的: @misc{Xie.1995, note = "谢锦辉,《隐 {Markov} 模型及其在语音处理中的应用》,华中理工大学出 版社,1995年4月", key = "Xie",} 唯一的缺陷是参考文献中最后是以英文的 "." 而不是 "。" 结束的。还好我的中文文 献不多,无伤大雅,否则就手工修改一下 bbl 文件吧。 6. 关于参考文献的显示格式、排序,及其他 前面提到参考文献的排序问题,以及引用序号是 LaTeX 提供的 ID 还是数字的问题。 其实不止这些,参考文献的显示格式也是可以定制的。参考文献以正文中引用顺序排序, 还是以文献第一作者的 last name 排序,是通过一些 bst 文件来控制的。而使用哪种 b st 格式,可通过 bibliographystyle 命令控制。LaTeX 默认提供了这么几种格式,如: plain、alpha、unsrt等。具体意义见相关文档,这些 bst 在 texmf\bibtex\bst\base 可 被找到。 bst 控制的格式非常细致,除了上面讲过的排序方式等,还有:作者名字是否用缩写, 作者名字放在文献的起始还是结束,文章 title 要不要大小写(即 "Speaker Verificat ion Using ..." 还是 "Speaker verification using "),title 用什么区分(用不用引 号括起来,用不用斜体等),刊物名字的格式(要不要全部大写,要不要粗体,要不要斜 体,要不要括起来),等等等等。打开 bst 文件看一下就知道,绝对是想要什么形式,就 可以得到什么形式。最关键的是,在文章定稿之后,完全可以用几个命令重新定义参考文 献的格式! 给个例子:采用 IEEE 给出的 bst 格式(即 ieeetr.bst),声明: \bibliographystyle{ieeetr} 就可以使用了。最终格式是这样的(按正文引用顺序排序): D. A. Reynolds, "Comparison of background normalization methods for text-independent speaker verication," in EUROSPEECH, 1997. 7. 如何定制参考文献的显示格式 其实 bst 文件有很多,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如果这些还不能满足,可以通过生成自 己的 bst 文件来定制。这有两个方法,第一是手写(反正我是写不出来),第二是通过工 具。custom-bib 是一个定制 bst 文件的包,解压缩后用 LaTeX 编译其中的主 tex 文件 ,便会进行交互式的 bst 定制过程,具体过程我就不讲了。把生成的自定义的 bst 放到 LaTeX 相应目录下,刷新文件名数据库就可以使用了。
个人分类: Latex|20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夫妻那些事》杂感
tianlongipc 2012-3-10 08:37
托儿子的福,前几日有幸去幼儿园开家长会。我家省身现在在3幼小七班,提前5分钟我赶到了,结果发现就我和S老师,还有1爸爸3个人在。 等吧,等了十几分钟后陆续来了很多家长。家长会正式开始,无甚新意,不外乎回顾一下去年的成绩教训,展望一下今年的计划安排 对于3幼的教学质量我是没什么疑问和兴趣的。 反而我对家长们产生了一些兴趣,因为我发现身边都是大姐姐大哥哥们,沧桑的脸上怎么也看不出来3岁孩子的父母啊。但又绝对不会是爷爷奶奶辈。 回家向老婆汇报了这一发现,老婆不屑一顾,“北京人都结婚晚,尤其是你们这些做科研的生孩子也晚”随便举了很多地方上早生早育的例子以及北京的朋友晚婚甚至不婚晚育甚至不育的例子 我是榆木疙瘩脑袋,听了领导的教诲方有所醒悟,身边确实有这样的朋友存在啊 不过我还是觉得,出名要趁早,要孩子也要趁早 这几天在看《夫妻那些事》,美丽的陈数被孩子这事整的要离婚要咋的,我就一直在想她怎么就不早点要呢,或者也得怪黄磊买避孕套肯定TMD要买进口的吧?
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2月之内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热度 2 heartcool 2012-2-27 00:21
2011年12月27日23时21分56秒(北京时间)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发生了M6.6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北纬51°50'31.20", 东经95°54'39.60",震源深度15公里。 2012年2月26日14时17分19秒(北京时间)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又发生了M6.7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北纬51°43'51.60", 东经95°55'15.60",震源深度17.7公里。 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如此接近(相隔仅12公里)、发震的时间如此接近(相隔仅60天)、地震的震级如此接近(分别为M6.6级和M6.7级),而且后一此地震比前一次略强,用现今的地震理论难以解释!
2763 次阅读|3 个评论
Notepad++ Nppexec 插件执行gnuplot脚本
zhaozhh02 2012-2-12 11:49
Notepad++ Nppexec 插件执行gnuplot脚本
用Notepad++打开脚本 执行当前的gnuplot脚本的过程 类似的可以编译外部的程序,例如c fortran等。 1、插件-execute-填写命令如下 2、设置为脚本所在的目录为当前目录: 3、执行脚本 Ctrl+F6
个人分类: 常用软件|7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咋样? 校园里也有五星级酒店
jinhejiang 2012-1-31 22:16
[转载]咋样? 校园里也有五星级酒店
又名: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酒店服务理念: 文人墨客聚宝地 汇智聚灵添新意 酒中神韵万古奇 店之美名千秋誉 力之极无尚尊遇 创佳绩雄雄势气 辉宏伟业多如意 煌伟明天更美丽 感文化之蕴聚文汇, 享学术氛围于文汇, 念家之温馨住文汇, 品食之美味食文汇。 在 昆明 理工大学内,有一座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的 文汇酒店 。客房日房价约400元到2000元不等。学校宣传部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说,“酒店主要用于接待来校的外国政要,知名专家。人家来访问,搞学术交流,自己搞得那么寒酸,难免丢中国人的脸。” 位于昆明市繁华地段学府路上,紧邻历史悠久的昆明理工大学,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酒店周边环境优美,背靠白泥山,空气清新、养生怡人。酒店紧靠莲花池公园,距昆明动物园、翠湖公园仅5分钟车程。酒店共计213间/套房间,容纳200余人的宴会包房,19个餐饮豪华包房。一楼大堂吧、可容纳80余人的自助餐饮台。酒店设施豪华,设计科学合理,独有的酒店智能化管理为旅客带来全新的入住体验,酒店附楼设300人的演讲厅、2个巨型展览厅以及20余个功能齐全的会议室。 专家【点评】   学校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是必要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配套建设一个酒店也是必要的,但配套出一个5星级酒店是不是必要却值得商榷。特别是作为配套的5星级酒店已经建好,但是作为主体的学术交流中心却仍在建设中,让人不明白到底谁是主体工程,谁是配套工程?总感觉做事情还是不要本末倒置的好。 
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尾声
fengzhigu123 2012-1-12 22:40
我的时间比正常慢了一点,应该是我的钟表比别人慢了一拍。前脚已经迈进了2012死亡的黑色恐怖,脑子却还在2011的漩涡中吹着泡泡。以这样的状态迈进2012,必定会带着危险。 心里想着张枣先生在《镜中》中说:“危险的事情固然美丽”,我却着实找不到什么危险的事情,找不到危险中可能潜藏的任何美丽的种种,然而我却看到了一座西式建筑林立的校舍种种,配以天空白色、灰色、蓝色布满的斑斓天空,一种伴随宁静而来的邃远笼罩我的心头。我一个人在华西坝踱着步子溜达,回想七十年前这个地方经历的拥挤繁荣,伴随着国破家何在的悲壮,华西坝五校的历史何等令人感慨,又何等让人心潮澎湃。 所谓的“华西坝五校”是指 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五所高校于1942年的时候在成都华西坝地区联合办学,除了这五所高校之外,中央大学医学院也曾在这里留驻四载。如此多的高校聚集一处,交换相同的壮志救国情节,交换不同的文化和气质,或许这正是张枣所说的危险的事情后面的美丽吧。 耳朵中传来左小祖咒一首《爱情的枪》,起头的一段重复的旋律给人一种迷幻的感觉。大抵一段不断重复的旋律,一段不断重复的旋律总是能给人一种意乱情迷的错觉或者真实。 在华西坝的校园或者小道间行走的是 陈寅恪、钱穆、梁漱溟、朱光潜、顾颉刚、张东荪、吕叔湘、冯友兰、许寿裳、孙伏园等人,于是此间又被称为另一所“西南联大”。而华西坝也与重庆沙坪坝等地区一起也成为了抗战时期国内重要的教育基地。 如今走在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因为我双臂舒展、内心柔软,我用我的脚丈量这块曾经落下热泪和欢笑的地方,一片热土在我的脚下走过,走过的是一段段苍老的历史和岁月,也是许多正在老去和已经老去的容颜和生命。 我们在这样的土地上存活、快活和失落,谁都不能代替我回答我不能回答的问题,关于已经走过的和将要走过的。我不含着泪水,我也放弃彷徨,和先辈们一样。
个人分类: 杂言杂语|2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没有“三座大山”的朝鲜
limingyang 2011-12-31 12:47
  朝鲜......   如今,中国流行“新三座大山”的说法:高昂的房价,沉重的医药费,不胜负担的学费。朝鲜人无法理解上海人要按照每平方米一万、两万多元人民币的价格去为自己购买住房。当然,朝鲜人更不理解,上海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中国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   朝鲜自称是“无税国家”,从1966年起就取消了所有公民的税。其实,这是低收入的最明显的标志。朝鲜人的工资那么的低,当然也就不必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了。   朝鲜人民享有四大福利:   一是免费教育。   朝鲜实行全民11年制义务教育。朝鲜的学制与中国不同,其中学前教育1年,小学4年,中学6年,总共11年。   在这11年中,所需的学杂费、文具费由国家负担。国家每隔两年给小学生免费发放一套校服。中学生的校服,家庭交纳20%的费用,其余80%由国家负担。   高中毕业之后,要进行高考,择优录取,大约有50%的高中生可以升入大学学习。在大学,国家给大学生发放助学金。朝鲜全国有200多所大学。其中最大的是平壤的金日成综合大学,在校大学生达一万多人。   没有考取大学的人,有的参军,有的参加工作。   在日本统治期间,朝鲜人95%是文盲。现在,朝鲜的大学教育相当普及,所以朝鲜人的文化素质不错。   大学毕业之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所以朝鲜人说,在朝鲜没有失业,没有下岗,全民就业,每个人都有活干。   二是免费医疗。   从1953年起,朝鲜实行免费医疗。朝鲜人说,他们看病不花钱,所以不知道手术费是多少钱,药费是多少钱,因为这些都是免费的。他们住院、镶牙全免费,甚至连住院伙食补助和往返路费都可以向单位报销。   免费医疗的直接结果是延长了朝鲜人的寿命,朝鲜目前的平均寿命是男73岁,女77岁。   三是免费分配住房。   这也类似中国在改革前实行“福利分房”制度。   朝鲜不允许有私人住宅,住房全由政府、单位提供,分5个级别。1级住房是一般老百姓住房,2级住房是一般干部住房,3级住房是科、处级干部住房,4级住房是局长级干部、大学教授住房,特级住房是副部长以上高级官员住房。   城市居民只要结婚,都可以分到一套8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的住房。农村的房屋也由国家统一修建。   他们分配到的房子不是毛坯房,而是由国家统一装修好的全装修房,甚至连家庭用具也有。朝鲜不收房费,连电、水、煤气、冬天的暖气,都是统一供应。一般一户人家每月的水电暖气费加在一起也就是两朝元,不过是象征性的收费而已。   不过,由于朝鲜电力不足,电压又低,不加装调压器许多家电就无法使用。为了节电,电熨斗、电炉等耗电量较大的电器被禁止使用,违反者要予以处罚。   干部调动工作时,把原住房交还给国家,到新的工作地点领取国家分配的新的住房。   四是实行养老退休制度。   朝鲜所有的成年人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女55岁、男60岁退休,退休后领取退休金。退休金按每个人贡献和工龄确定,优秀劳动者的退休金达原来工资的100%,低的也达到40%以上。   朝鲜还实行特殊的政策,那就是鼓励、奖励多生子女。这是因为在朝鲜战争中,大批朝鲜人在战争中死去。特别是男人,在战斗中死亡更多。为了迅速增加人口,朝鲜实行鼓励生育政策。   在朝鲜,生了第三个孩子,国家可以增配一套住房,以资鼓励,并以国家的名义给男孩赠送银妆刀,给女孩赠送金戒指。5个孩子的母亲,授予“英雄母亲”称号。查出怀三胞胎的,可以用飞机接到平壤生育;四胞胎的,由国家派人照料孩子,母亲享受共和国英雄的待遇。在朝鲜南浦市,一位四胞胎的母亲便居住在国家奖励的一幢别墅里,还有配备的专门人员给予照料。   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分配住房,但是这“三免”是以低收入为前提的,“三免”之外,工资就很低了。   我在平壤参观了少年宫。   平壤有两个少年宫,分别叫做“平壤学生少年宫”和“平壤万景台学生少年宫”。   平壤学生少年宫建造的时间比较早,建于1963年,坐落在平壤市中心金日成广场北侧的将台岗上。我多次路过那里。那是一座13层的塔式建筑。那里悬挂着大字朝文标语,意思是说“谢谢金日成大元帅”“我们很幸福”“在世界上我们什么都不羡慕”。   平壤学生少年宫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拥有200多间活动室、一个能坐1000名观众的中型剧场和一个能够容纳500名观众的小型体育馆。   平壤万景台学生少年宫坐落在平壤光复大街的尽头,比起平壤学生少年宫要气派得多。万景台学生少年宫是在1989年5月建成的。主楼是半圆形的,如同慈祥的母亲张开双臂拥抱自己的孩子。   平壤万景台学生少年宫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这里拥有600多间活动室,一个可以容纳2000名观众的剧场,还有图书馆、游泳馆、科技产品展览室和水族馆、体育场。如今,这里成了平壤接待外宾的景点之一。   远远地,我就见到光复大街之侧,矗立着一幅30米至40米高的宣传画,画的是金日成戴着红领巾,和孩子们在一起。这就表明,万景台学生少年宫近在咫尺了。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那幅巨幅宣传画,不是画在大楼的墙壁上,而是专门砌了一堵20米至30米宽、30米至40米高的墙,用于画这幅宣传画。朝鲜是一个充满领袖宣传画的国家,很多宣传画都是这样专门砌墙画上去的。   万景台学生少年宫前有宽敞的停车场。下车之后,我见到大楼前最醒目的位置,矗立着金日成与四个孩子的铜像。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雕塑,是几匹千里马拉着一辆敞篷太阳车,车上坐着11个欢快的儿童,象征着朝鲜的11年义务教育制度。   在万景台学生少年宫里,我见到稍大的孩子在那里练习跆拳道,也有许多孩子在电脑教室里学习电脑。在很多教室的正面的墙上,并排挂着金日成、金正日父子的画像。   在剧场,我观赏了孩子们精彩的歌舞表演。朝鲜的孩子能歌善舞,非常可爱。为了能够拍摄清晰的照片,我干脆坐到舞台跟前的台阶上。   不论是独唱或者小合唱,都相当不错。在舞蹈节目中,一个女孩一口气转了几十个圈,赢得一片掌声。   伽椰琴是朝鲜的传统民族乐器,据说是公元6世纪朝鲜音乐家宇勤创制的。伽椰琴琴声优美、柔和,一个小女孩如痴如醉地拨弄着琴弦,把一个个音符从舞台撒向剧场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表达对孩子们一丝不苟的表演的谢意,我买了鲜花,上台献给小演员。   文章摘自《真实的朝鲜》 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叶永烈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12.30-上海-美国-J1 J2携签-CHECK-求福
热度 2 zxc508 2011-12-31 10:58
我们是浙江宁波的,预约的是12月30号在上海面签。因此,我,老婆,二岁的儿子和一个女同事(照顾儿子的)于29号晚上就赶到了上海,入住了梅隆广场附近的锦江之星(恒隆广场店),感觉这个宾馆还可以,离签证的地方近,出来左转向着南南京西路的方向直接走,过2个路口,到奉贤路上(恒隆广场口上),然后左转,直接走,过了江宁路就到,是什么剧院的对面。当天晚上我们和儿子一起还去侦查了下情况。第二天上午7点起床,收拾一下大概也8点多了,于是开始向梅隆广场进军。期间把儿子还在宾馆睡觉,估计他醒来后,看不到妈妈不知道会如何表现。事后问了下同事,那表现的是相当的听话。 我们到了那里,已经排开了长队,足足有200多人。排队期间,工作人员还给我们发了EMS单子,把相应的信息都写上,特别是护照号不要错了,错了也没有关系,再跟他要一张即可。8:30左右开始放人,拿号。这里注意一下,放人的时候,工作人员还要说预约时间早点的,让早进。我预约的是9:30,但也跟9:00的人混进来了。拿到号以后,跟着人流,直接坐电梯上8楼,脱衣服安检后,进入签证大厅。不得提一下,检查资料的MM,人涨的漂亮,态度还特别好。交完材料,接下来就是排队。等着叫号,3号取回来刚才交的东西,然后去4号录指纹。晕,此时才发现DS-2019表给搞错了,把错误的表给他们的,自己动手把正确的换上。接下来就是蛇形排除,终于轮到我们了。 我们被分到10号窗口,是一个黑人的哥哥,表情还算严肃。一上来,我就说 Good morning, Sir,I want to apply for J1 visa and this is my wife, she want to apply for J2. 此时,黑人哥哥打断我,说Where are you going?我回了一句,你的导师是谁,我立即把导师的CV送上去,他看了一眼,说Chinese? 我说yes. 然后我说Here is my CV,Prof. CV, invited letter, Research Plan. 不过这里得批评一下这个VO,他离Micro比较远,when and Why说的太轻而且也有点快,让我Pardon了好几次,特别是有一个问题When are you coming back?我听成了Why are you coming back. 真羡慕11号窗口的白人MM,那嗓门真大,而且发音真标准还不快,有个兄弟也是去作博士后,问了几句MM直接上来就中文了。 接下来问,what is your major, 我说Physics, 接下来问,what will you do after back, 我说 do my job, 接下来问,what is your job, 我说,Teacher, 在哪个学校 接下来问,what do you teach, 我说 physics, 接下来问,有多少学生,我说,about 100, 接下来他说,it is a big class, 我说 two classes 期间冷了十来seconds,我就说 would you like to see our photos? VO: No, 接着他就说wait a second? 心想不好,这要去干什么,果然过去拿了个粉色的单子过来,然后就扔出来了,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本想问问这是Check吗?也没有问出来,前面什么也没有听到,就听到three weeks, 娘地,看来经验还是不够呀。忘记说了VO留下我们一家三口的护照,Research Plan, Prof. CV, DS-160, 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收Invited letter和我的CV. 就这样,和老婆出来了,期间VO一句话也没有问老婆。大体情况是这样,主要是纪念一下这个过程吧,有点乱,孩子还在旁边捣乱,不好意思大家将就看吧。祝愿自己能早日CLEAR,多谢大家的捧场。
个人分类: 随想|602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
guoyangmath 2011-12-30 18:01
中新网12月30日电 30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回答委员询问时表示,要制定具体办法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一个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同时改革职务晋升、薪酬分配办法,向一线教师倾斜。 杜玉波称,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老师。有了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关键要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和保障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为此考虑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一是坚持师德为先,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要求,加强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 二是坚持教学为要,制定具体办法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一个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同时改革职务晋升、薪酬分配办法,向一线教师倾斜。 三是坚持科研为基,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教学,改进科研评价办法,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杜玉波还谈到了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着眼于研究解决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强问题。完善导师负责制,综合考虑师德、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遴选评价导师。在录取自主等方面也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加强专业学位建设,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建立相对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
1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埃及法院谕令埃及军方,不得再对被羁押的女性强制进行处女检
caoyuanzhiye1 2011-12-28 17:22
中新网12月28日电综合媒体报道,在国际社会施压下,埃及法院当地时间27日谕令埃及军方,不得再对被羁押的女性,强制进行处女检验。 据报道,埃及民众今年3月在首都开罗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进行反政府抗议活动时,有数名女子被捕,并遭强制进行处女检验。其中一名女子易卜拉欣(Samira Ibrahim)将军方告上法院。她提出两项起诉,第一,要求埃及政府禁止“处女检验,第二项诉讼则指控一名军官在“贞操检查”过程中,对她实施性侵犯。 位于开罗的一间民事法院12月27日判易卜拉欣胜诉,做出了上述裁决。法官宣布这项裁定后,法庭内数百位维权人士爆发出欢呼声。 据悉,今年3月9日民众在解放广场示威时,一些示威者被军警逮捕,至少7名遭拘押的女子被军人强行脱光衣服,进行处女检验。实际上,这构成了性骚扰。 之前一名埃及军方人士辩称,之所以对这些女性实施这种奇怪的检验,目的是为了防止她们稍后谎称自己遭到军方人士性骚扰或强奸,所以通过检验来证明她们一开始就已不是处女之身。 报道指,埃及军警“处女检验”的做法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弹,妇女团体强烈谴责埃及政府纵容这种羞辱女性的做法,要求埃及立即废除这项检查措施。
个人分类: 时事政治|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四清】昨天在我国发生的小震事件与红月亮有关吗?
cee512 2011-12-17 21:39
昨天一天内,我国五次地震连发,迅速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2012 来了 ” , “ 都是月全食惹的祸 ”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首席预报员孙士鋐指出:此前有科学家认为,从理论上讲,月全食对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从地震实际发生的统计看,在月全食发生时,地震频发或者地震增强都没有明显的现象,此次的地震和月全食并没有关系。 我在博文《 简论潮汐组合与地震的关系 》 中指出:断层运动的力源分为内营力(地幔对流等)和外营力(潮汐等),在孕震系统远离临界状态时,断层运动的驱动力主要受控于内营力;当孕震系统处于临界状态时,潮汐组合起到扰动触发作用,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失稳),即起到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 以下图为例,换句话说,当孕震系统(小球)处于状态 A 时,断层运动的驱动力主要受控于内营力,即潮汐组合对孕震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孕震系统处于临界状态 B 时,受扰动(潮汐组合)的影响,系统失稳,大震发生。 用通俗的话讲,小地震与某些中级地震一般属于随机事件,与潮汐组合(如红月亮)无关,而某些中强震事件则与之有关。如果这些中强震是 preshock 事件,也与潮汐组合无关。 因此,孙士鋐研究员的说法 “ 昨天的小震和月全食并没有关系 ” 是正确的。 参考 秦四清,简论潮汐组合与地震的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16651 IMG style="ZOOM: 0.8" onmousewheel="return img_zoom(event,this)" border=0 alt="" src="http://www.cee512.org/uploadfile/jpg/2011-12/20111217212352778.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以下引自: http://www.cqcb.com/cbnews/gngjnews/2011-12-13/492962.html 我国昨日连续发生 5 起地震 专家称与红月亮无关 晨报讯(记者 韩娜)昨天一天内,我国五次地震连发,虽然不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但仍然引发了公众的热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首席预报员孙士鋐指出, “ 三级多的地震公众无需担忧,这类地震专家们甚至都不会关注 ” 。 五次地震连发,迅速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2012 来了 ” , “ 都是月全食惹的祸 ” ,种种猜想扑面而来。 “ 事实上,我国每年三级以上的地震要发生几百次甚至上千次,是一种常见的地震现象。一般来说,在发生这个震级地震的地区,人们不会有明显的震感 ” 。 孙士鋐说,对于这种经常发生的普遍现象, “ 我们平时根本不会去关注的,公众完全没有必要多虑。 ” 三级地震不是警戒线,孙士鋐说,如果 “ 一天内,多个地区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 ,大家就要引起注意了。他解释说,这一级别的地震就很可能对人们造成灾害损失,严重的情况还要立刻启动应预案。 由于前两天刚刚发生了月全食,人们猜测是 “ 红月亮 ” 带来了地震。对于地震和月全食的关系,孙士鋐指出,此前有科学家认为,从理论上讲,月全食对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从地震实际发生的统计看,在月全食发生时,地震频发或者地震增强都没有明显的现象,此次的地震和月全食并没有关系。 五次地震地点 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和沁阳市交界 2 时 15 分 3.1 级 5 公里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7 时 08 分 3.7 级 3 公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 7 时 51 分 3.6 级 8 公里 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和丰南区交界 9 时 42 分 3.2 级 5 公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17 时 56 分 3.3 级 12 公里
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概率引论及统计应用 学习
mrlab 2011-12-17 11:06
一、概率引言( 12.16号下午学习 ) 样本空间:所有可能实验结果的集合,用S表示; 事件:是一样本空间S的一个子集合; 统计规律性: 概率与频率: 二、有限样本空间 有限样本空间 等可能结果 计数方法:乘法原理、加法原理、排列、组合 二项式定理 三、条件概率和独立性 条件概率:以P(B|A)表示已知A已发生时,事件B的条件概率 概率的乘法定理 全概率定理 贝叶斯定理 独立事件 图解法:条件概率与独立性 四、一维随机变数 (12.17号上午学习) 随机变数 等价事件 离散随机变数 概率函数 概率分布 贝努里实验 连续随机变数 累积分布函数 概率密度函数 均匀分布的随机变数 五、随机变数的函数 六、二维及高维随机变数 二维随机变数 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边沿概率分布 独立随机变数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伪装思考
mrlab 2011-12-16 11:18
信息伪装思考: 1、伪装层次:文件级伪装、要素级伪装(要素类型伪装、要素几何信息伪装、要素属性信息伪装) (与图形的“像素级伪装”不同,) ; 2、文件级伪装:A类文件伪装成B类文件、A文件伪装成B文件、 3、要素类型伪装:GIS:点、线、面类型之间的伪装、语义类型的伪装;CAD:不同图形类型间的伪装 、语义类型的伪装 4、要素几何信息伪装:两种方式:将A要素伪装成B要素 (与图形等其它数字产品不同) 、将B要素隐藏到A要素 5、要素属性信息伪装:可参照数据库信息伪装 6、矢量图形信息主要有文件、空间数据库两种方式,理论上,信息伪装方法与数据存储方式无关。 矢量图形信息伪装特点: 1、其它媒体格式,位置隐含,属性明显 图形:位置明显,属性隐含 2、图形的要素级伪装,与图像的像素级伪装不同; 3、图形伪装主要是坐标值的伪装,要素几何形态的伪装,与图像像素的灰度值伪装不可同日而语; 4、在 将A要素伪装成B要素时,要求B具有安全性,而还原后的A具有质量保真特性,这与传统的将 A要素隐藏到B要素中的情况有所不同,此时:要求A具有安全性、质量保真性
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盖茨和庞帝的交谈[1] 1997年 邹晓辉
geneculture 2011-12-13 19:16
“形式信息革命≠语义信息革命” “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做到数字化” 附录1 : 奇迹论坛:: 阅读主题- 与 盖茨 和庞帝的交谈 www.qiji.cn/.../sutra9531.htmlsid=e39e3307cfcd9a31d7c... - 网页快照 与 盖茨 和庞帝的交谈 1997年 邹晓辉 盖茨 :“个人计算机革命发生了,它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5“这场通信领域的革命才刚刚开始。”-7 “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用数字形式 ... 奇迹论坛:: 阅读主题- “人-机-网-机-人”融智的“零距离”模式 www.qiji.cn/.../sutra9612.htmlsid=70773ee62b58323273... - 网页快照 与 盖茨 和庞帝的交谈 1997年 邹晓辉盖茨 :“个人计算机革命 发生了,它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5“这场通信领域的革命 才刚刚开始。”-7 “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用 ... 与 盖茨 和庞帝的交谈- docin.com豆丁网 www.docin.com/p-82363270.html 2010年9月22日 – 1 与 盖茨 和庞帝的交谈1 1997 年 邹晓辉盖茨 :“个人计算机革命发生了,它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5“这场通信领域的革命才刚刚开始。”-7 “因为所有的信息 ... 与 盖茨 和庞帝的交谈 www.survivor99.com/entropy/.../1997-2006zou-xin-zhi-rong.pdf 2006年4月13日 – 与 盖茨 和庞帝的交谈1. 1997年 邹晓辉 . 盖茨 :“ 个人计算机革命发生了,它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5“ 这. 场通信领域的革命才刚刚开始。”-7 ... 旧留言簿1 www.hncnlp.com/oldgsbook1.htm - 网页快照 2002年3月22日 – 邹晓辉 zxh8@best.com.cn; qhkjy@yahoo.com.cn ... 六、尾声《一个中国青年与 盖 茨 和庞帝的交谈》(预示:形式信息革命≠语义信息革命) 《我们走 ... 附录2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17510 geneculture 2011-12-13 19:13 这个论题,让我由想起了十多年前的短文: http://www.docin.com/p-82363270.html 它谈到了信息和知识的关系(自问自答) 十年后我还加了一系列批注(自娱自乐) http://www.survivor99.com/entropy/2006entropy/1997-2006zou-xin-zhi-rong.pdf http://www.qiji.cn/forum/sutra9612.htmlsid=70773ee62b583232730543176dc2a06a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2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黎九大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Paris 9 博士后招聘
热度 1 ChennyHuo 2011-12-9 10:59
巴黎九大 Universit é Paris Dauphine-Paris 9 官方网站网址 : http://www.dauphine.fr/ 1968 年在北约巴黎办公旧址上成立的多菲纳-巴黎第九大学自从建校起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法创新方面享有一种广泛的自主性。学校目前有在校生 7 800 人,教师-研究员 456 人和 772 名来自职业界的教员。 多菲纳-巴黎第九大学的宗旨是围绕“公共与私立组织机构及其环境”这一中心主题发展教学与研究。作为多学科综合大学,学校发展的学科丰富多样,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管理计算机学、应用数学、法学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各种专业。但所有学科的共同之处,是都从各自角度从事组织机构、决策与调控程序的研究。 拟招聘 2 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与巴黎九大教授合作开展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工作,诚挚地欢迎有识之士加盟。 一、基本条件 1 、具有博士学位,年龄 40 周岁以下,具有相关专业背景; 2 、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近 2 年在本专业国际 期刊上发表过至少 1-2 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3 、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身体健康。 二、岗位待遇 年薪制: 15 万左右(人民币) 三、招聘程序 1 、报名者需提交以下材料(电子版): 1 )个人简历; 2 )研究经历; 3 )学位论文、发表论文目录、 3 篇代表性论文、获奖证书等复印件; 4 )学历、学位证书及复印件; 5 ) 2 位同行专家推荐信; 6 )其它可以证明本人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相关资料。 2 、初选合格者将通过电话或 E-mail 等形式通知本人参加面试。 3 、通过面试者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合格者将被录用。 四、工作地点:主要在中国 五、联系方式: 地址: 上海市法华镇路 535 号 南楼 202 联系人:霍良安 电话: 15021979810 E-mail : sjtuhuo@163.com
4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BRMIX: very serious problems the old and ……错误解决方案
mazuju028 2011-12-6 21:11
BRMIX: very serious problems the old and the new charge density differ 解决方案汇总(google,baidu的前10个搜索结果): 1,ISYM=0; Set ISYM = 0 explicitly in the INCAR file. (I had ADDGRID added as well). Helped me with VASP 4.6 and VASP 5.2.2 2, 1) 增大PREC。please have a look whether the grid for the Broyden mixing is lage enough (WARNING: grid for Broyden might be to small in OUTCAR). If so, increase PREC and check if the error persists 2) 增大K点。in case you use a tetrahedron method for BZ integration your k-mesh should be large enough to fill the (I)BZ with tetrahedra completely 3,降低优化选项 1) The problem disappears after reducing optimization level from -O4 to -O3. 2) The parallel version only works if I reduce optimization flag to -O1 at which point the serial version is faster anyways. 3) OFLAG=-O3 -xW 改成 OFLAG=-O1 看看 或许是优化参数的问题 4,在K点中加入Gamma点 We found that there's an error in the way VASP calculates k-points when using the Monkhorst-pack scheme and that the problem would be fixed if we used Gamma centered instead. 5,修改编译器 用ifort10就会出现这个问题,vasp论坛上说这个说的很多了。改用ifort9或者最新的ifort11都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个人分类: 泛舟学海|40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杰斐逊:修不起下水道的县政府
liaodehua01 2011-12-6 13:06
作者: 南方周末实习生 师小涵 记者 张哲 2011-12-01 11:10:28 来源: 南方周末 美国最大的政府破产案 一个观察政府破产的样本 进入12月,节庆的气氛渐浓。对于美国阿拉巴马州杰斐逊县(Jefferson County, Alabama)的史蒂夫·布什(Steve Bush)来说,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可能不那么有趣。 他在Facebook的网页上写道:“今年的圣诞节将是困难的。我的孩子们一直都会收到很好的圣诞礼物,但我现在已经失业5个月了,挣到的钱只够付账单。这真让我心碎……我再也不是那个超级圣诞老人,我只觉得自己是个废物。” 杰斐逊县近几年来一直在破产边缘徘徊。2011年6月,县政府为缩减开支解雇了547名雇员,而布什不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那天是6月20日,布什在网络日志中写道:“今天早上,我拿到了裁员通知。情况很糟,但我不会垂头丧气。我会尽量找临时工作。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不到5个月,杰斐逊县政府也破产了。 杰斐逊县政府因为修下水道,最终破了产。图为杰斐逊下水道的井盖,上面铸有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的头像。 (AP Dave Martin/图) 杰斐逊县破产了 这是1978年《美国破产法》颁布以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地方政府破产。据估算,杰斐逊县欠了大约41亿美元,一举打破了1994年宣告破产的加州奥兰治县的欠债记录,奥兰治当时的负债为17亿美元。 县是美国州以下的行政区划,全美国的县超过3100个。杰斐逊县建于1819年,县名是为了纪念《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县现有人口65.8万,是阿拉巴马州人口最多和最重要的县,州最大的城市伯明翰也在其辖区内。 县政府欠的41亿美元当中,有32亿美元来自下水道排污系统改造工程。1995年,县政府因饮用水卫生状况遭到起诉,县政府决定对下水道排污系统进行彻底改造。杰斐逊县的厄运由此开始。 2000年,在感到资金捉襟见肘后,杰斐逊县发行了一种组合债券来节约资金,但节节攀升的利率使还债成本迅速膨胀。更糟糕的是,腐败与政府工程如影随形。2007年,美国证监会发现摩根大通银行在2002至2004年间为该县进行再融资时,曾向当时的县政务委员会主席拉里·朗福德行贿。 “贿案”曝光揭出一连串的腐败、欺诈,有22名被选出的行政官员和公务员因此获罪,朗福德本人因受贿、洗钱等罪名获刑15年,而摩根大通也因此被美国证监会罚了7.22亿美元,以补偿杰斐逊县那些每月定期缴纳高额下水道排污费的居民。 “都怪这些腐败的政客和拜金的委员们,一个词,贪婪!”史蒂夫·布什这样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他对县政府破产的理解。 2008年次贷危机重创杰斐逊县政府,县的债务评级惨遭调降,厄运真正开始了。县政府债券被疯狂抛售,这批债券利率飙升,几乎沦为垃圾。最终,县政府无力支付利息而违约。从那时起,破产的阴影就一直笼罩着杰斐逊县。 州政府、法院和议会似乎更是落井下石。县政务委员会主席卡灵顿毫不掩饰自己对司法和议会的失望。2011年3月,该县的薪酬税(Occupational Tax)被州法院宣布无效。这项税收自1988年通过之日起就饱受争议,但却能给县政府带来平均每年7000万美元的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现在,这些钱也没有了。 到了6月,杰斐逊县增税的请求又被州议会驳回。各种因素综合,导致杰斐逊县2012财年的预算收入从3.12亿美元直线下滑至2.17亿美元,距离维持县政府的基本运营还差4000万美元。“光这一项就足够让杰斐逊县申请破产了……民主死了!”卡灵顿忿忿地对媒体说。 超过40亿美元的债务,财政收入仅2亿出头,华尔街大鳄逼债,州政府、议会又一副爱莫能助的嘴脸,破产成了杰斐逊县最后的选择。 杰斐逊县在阿拉巴马州在美国的位置。 (冯飞/图) 更苦的日子 在美国,州辖县、市等地方政府有广泛的发债权。全美地方债市场目前规模约为3.7万亿美元。有权发债就意味着有破产风险。从1934年美国有成文的关于地方政府破产的规定以来,已经有超过600个县市的地方政府申请过破产。 最近的案例是2011年3月,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市政府因无力偿还3.1亿美元的垃圾处理工程债务向法院申请破产;8月,罗德岛的中央瀑布市因无法维持庞大的养老金体系而申请破产。 政府可以破产,但却不能不还债,不能不干活。依据《美国破产法》的规定,破产仅仅是一种临时保护,让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避免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但为了获得这种临时保护,地方政府从破产之日起,苦日子就来了。除了普遍的裁员、降薪、冻结政府招聘之外,像样的政府财产都可能被拍卖用于还债。比如,政府只能保留不超过20%的公车,更别想保留那些别墅式、花园式的办公楼,政府将会被赶去廉价的旅社或旧居民楼、废弃的厂房办公。 3月的哈里斯堡市破产案例,咨询公就建议出售城市标志性建筑、文物和博物馆。其他的应对方式,还有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增税,或提高公立大学学费;消极的方法包括,减少公共服务,比如削减警力、减少照明、道路维修和街道清洁服务,关闭公共图书馆,甚至将监狱外包,交给私人运营。 由于杰斐逊县早已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公共服务就成了下一个牺牲品。分管财政的县政府委员吉米·史蒂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切宪法不作要求的公共服务都在可削减范围之内。”比如,过去35年,法院取保候审时,对嫌犯进行背景调查和药检的费用由政府承担,如今这一支出被终止了,每年将省下50万美元。 对于杰斐逊县的普通居民来说,政府破产、削减公共服务远不是世界末日。至少和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教育、医疗和其他必需的福利都不会遭到大幅削减。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刁大明博士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美国普通居民接受的公共服务是多层次的。美国的州政府、县政府、市政府、学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重叠设置,提供的公共服务也互不相同。因此,县政府破产的影响相对有限,而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也有区别。” 南伯明翰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周孟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身边的美国同学都没有受什么影响,“大家甚至觉得这是一件挺好笑的事”。 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布什这样被辞退的政府雇员。“我已经42岁了,重新开始没那么容易”,布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当然希望杰斐逊县能出台新的薪酬税,州政府再给一些拨款,这样情况才能好转起来。” 当然,还有县政府信用和声誉。伯明翰法学院教授理查德·默克(Richard Mauk)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申请破产保护的政府,在未来几年都别想再发债融资了。” 纳税人总是倒霉的群体。在破产保护期间,据估算,杰斐逊县为请律师、会计师和证人等的开销将达到平均每月100万美元,而这些钱都要纳税人掏腰包。 “问题不会在短时间解决” 在杰斐逊县宣告破产的一周前,曾有五十多人到位于伯明翰市的县政厅前,要求“占领伯明翰”。居民们抗议可能出现的下水道排污费用上涨,同时反对政府与华尔街的债主们达成任何新的偿还协议。与“占领华尔街”的人们一样,杰斐逊人痛恨将本县拖入债务深渊的华尔街大鳄,尤其是摩根大通。 此前,这些华尔街的债权人曾声称,如果不能与县政府达成债务协议,就要将杰斐逊县居民的下水道排污费一次性抬高25%。 “占领伯明翰”的人们没有想到,他们的要求会以县政府破产的方式得到实现。至少目前来看,排污费和偿还协议都将搁置一段时间了。 摩根大通在杰斐逊县申请破产保护后立即发表声明,对这一决定表示遗憾;在该县破产之前,以摩根大通为首的债权人已经同意将其债务有条件减免至21.9亿美元。 但杰斐逊县政务委员会主席大卫·卡灵顿对债权人的让步并不领情,他在自己的Twitter上写到:“摩根大通今年有最好的业绩,而杰斐逊县今年却因财政困难导致近1000名公务员失业。这是违背良心的!” 无论如何,申请破产保护并不能让杰斐逊县政府摆脱债务。对于杰斐逊县来说,还钱的办法还得自己找。但一段时间不会被逼债,足以让杰斐逊县委员们重新看到希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破产法专家李曙光指出,破产保护只能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双方坐下来好好想想可行的办法。在现实当中债务人债权人各自有各自的痛苦,破产法能有效地帮你消减痛苦,让你迅速地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 杰斐逊县被辞退的政府雇员们也在苦苦寻求新的出发点。 只有高中文凭的布什一边在朋友那里打零工,一边盼望着县政务委员会能够扭转财务颓势,结束自己的“无限期无薪休假”。 “无论如何,我会等着看看县政府是否会让我们回去工作,”布什说,“我会等下去,争取尽量多的政府补偿,毕竟我已经为政府工作了9年。”更重要的是,虽然布什长期“待业”,但只要没有正式解雇,政府每个月都还要替他交一部分医疗保险,这对他的家庭是一个保证。 刚刚“放假”的时候,他说:“我现在可以不做临时工,找个公司做一份正式工作,但我不想这么做。我想等等看9月底县政府会不会叫我回去上班。” 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布什的记录是:“今天睡过头了,早上八点才起床。九点半,开始剪草坪……然后和布雷克玩了一个多钟头的投篮。现在在做奶酪汉堡。还算不错的一天。” 8月24日,他写下的是:“我现在还在待业中。过去三周,我没怎么接到活儿,账单已经要堆积成山了。拜托了!” 11月7日,他去县政务委员会主席卡灵顿的Facebook页面上提问,“是否有可能在圣诞节前回到政府继续工作”。 卡灵顿的回答是:“如果我是你,我大概会作出‘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判断。不仅是圣诞节前,也许你永远不能回到政府工作了……我建议你积极地寻找下一份工作。” 这是卡灵顿的标准答案。向他寻求帮助的下岗公务员不止布什一个人。 两天后,卡灵顿宣布,杰斐逊县正式破产。
1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绝对真实:偷听一对情侣的对话!
热度 1 zhaoqingjun 2011-12-6 11:18
绝对真实:偷听一对情侣的对话! 楼主 盘丝洞111 发表于 搜房网 - 重庆业主论坛 - 重庆二手房论坛业主论坛 昨天晚上19:10左右坐465公交车遇到一对小情侣,大概也就刚毕业没两年,他们俩是坐的那种面对面的座位,上次就遇见过他俩,也是这么坐的,可能是为了能相互看着吧。 我坐在他们旁边,因为堵车严重无事可做,楼主不地道的听他们聊天、说话听了一路,不过也是他们的聊天内容真的挺触动我的,想到了以前的自己,有一会甚至眼睛都有点模糊了。。。象听着过往的自己在那里说话,还有后来他们的拌嘴,自己好几次都想插嘴说几句,但总觉得很突兀。(他们的拌嘴也就是稍有点置气的说话语气, 大家不要理解为吵架) 就是在他们后来开始生气拌嘴了,楼主都一直觉得他们很幸福: (以下我尽量还原他们的对话,但肯定有出入的地方,大家主要了解他们说话的内容,不要纠个别语句,因为我真的不可能原样还原。不要因为个别语句揪个人错误,我的本意是想说明这件事情,无意就个人对错评断。) ХΥПЁЬ购房房产论坛重庆搜房网重庆业主论坛搜房论坛搜房cqbbs.soufun.com买房搜房业主论坛- 女:你托的人火车票能买到吗? 男:说是现在都在买元旦的票呢呀,是不是有点早。我今天再打打电话问问吧。 Л〧买房房产论坛购房搜房搜房业主论坛cqbbs.soufun.com看房  В〤搜房论坛房产论坛cqbbs.soufun.com看房买房 男:我们以后结婚了,你是不是每次回家都会这样? 女:昨天我看到重庆的收入调查:在重庆每个月挣1200-1800是贫农,2000-3500可以生活的还行,4000-5000可以考虑在重庆生根,5000以上就可以在这里发芽。 男:那你的意思是我是贫农。 !Κ〢ОΖ.:Б购房ΛИ〝? М〣!Χ${#[购房搜房Ъ_〞〦 女:不是,我就是说你没有什么规划,前两天你还在看《30年之后用什么养活自己》当时看的时候你还感触挺多,说要不抽烟了,说是花自己的钱害自己,这两天又没有行动了。 男:我把工资都交给你,本来以为你会很开心,没想到你把自己搞的这么累。 女:那下个月交给你管,你能保证每月存下四分之一吗? 男:行,那下个月我管。 女:我得扣过我们存的四分之一再给你,你管钱什么都不考虑,买烟也不用问我要钱了,你当然方便了。把钱最后都用完了,存不了钱,我这样觉得很没有安全感。 之后两人很平和的谈了一些晚饭之类的事情,女孩还问男孩身上有多少零钱,男孩说有四十,女孩说,那我不用给你中午吃饭的钱了。男孩问女孩有多少?女孩说有八十。后又因为男孩对待女孩的态度拌起了嘴 女:你最近这几天总是惹我不开心 男:是你不开心,还是我惹你不开心? 女:我本来气点就低,你还这时候招我。 男:你气点低,和我有什么关系。 女:你不能不那样对我呀!昨天要不是因为你气我,我能生气乱买东西乱花钱吗? Ζ{房产论坛搜房业主论坛重庆业主论坛重庆搜房网ОΔЖΟЁΚ* 男:乱花钱,不就30吗? 女:问题是我买了东西心里也没舒服,还浪费了钱。 男:我是以常态在对待你,怎么就惹你生气了。 (Ц/ΧΚ(cqbbs.soufun.com购房重庆搜房网房产论坛买房搜房看房搜房论坛搜房业主论坛重庆业主论坛? 女:你以前不是这样的,最近你怎么老这样对待我。 女:到你家你别惹我生气啊,我要不高兴我一样不高兴,别以为在你的地盘上了,在你父母面前我不高兴一样不高兴的。 男:你开玩笑呢吧。 Ь*О.%买房搜房购房重庆搜房网搜房论坛ХГЖ 说着说着,两人真的生气了,这时候男孩看起来也有点生气了,一直都没说话,这时候我转脸对女孩说:你们别吵架了,从我旁观来看,觉得你们真的挺幸福的。 -Ρ@У#СЩХ房产论坛买房重庆搜房网cqbbs.soufun.com重庆业主论坛搜房论坛搜房购房ЕΣΤ@'ЗΜΔ 女孩小声说:不是这样的,真的不是这样的。。。女孩低头用手机发了短信,我当时还心想可别是给父母发短信吧。过了一会,女孩的手机响了,女孩接起电话说:阿姨,过几天我不去看你和叔叔了,最近我们总是吵架。。。。之后到了大悦城,女孩要下车了,就边往车门那走边接电话,男孩应该是在其他的站下车。一会女孩下车了,今天的风还是有点大的,女孩被风吹着,看出来她是在哭,男孩也一直在车上沉默地看着女孩。。。。 重庆的生活成本也算高的,房租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快几乎一半了,所以女孩子其实是很拮据地算计着他们的生活,当她为自己昨天乱花了30块钱埋怨自己的时候,我想起了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但是那时候真的很快乐,期待着、努力着,并且爱着, 买房cqbbs.soufun.com搜房看房搜房论坛搜房业主论坛重庆搜房网重庆业主论坛房产论坛购房ΗΝЗ{ ЕΒΖ,ΛМ看房搜房重庆搜房网重庆业主论坛买房^ΦЮ〣 我想对女孩说:其实快乐是最重要的,一个愿意把自己所有工资交给你,并且忍受着你的唠叨的男孩是值得你去珍惜的,金钱不能换来这些,当有一天你们不再缺钱的时候,但你等待回来的是一个疲劳、不愿意说话的人、有很多事情等待他去做而没有时间关注你的人,那时候你一定会怀念这时候的他。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我想对男孩说:有一个愿意等着你成熟、长大,和你一起算计着过日子的女孩真的是值得你去守侯的。现在的大城市,浮华,物质导致很多不踏实、不定性因素。只有你和她在一起,一起成长,这份感情才是最可贵的。 有时候我也很困惑,我在家乡的一个表弟,每月和老婆就3000块钱,还有孩子,有家里的房子,孩子有老人带,生活的很是滋润。 Ш;У?Μ(cqbbs.soufun.com看房重庆业主论坛重庆搜房网ЮЁΓ:,(!- 而在重庆,肯定努力打拼是值得的,但是生活质量的确不怎么高,人的快乐点也很高,如果再失去那个和你一起相儒以沫的人,真是得不偿失。 如果你们能看到:希望你们一定要努力的走下去,两个人只要一直能走下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3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国外大牛们一年发7点以上SCI的诀窍[转]--人人上转来的
jinny 2011-12-6 10:55
国外大牛们一年发7点以上SCI的诀窍 来源: 王晗~王卫华的日志 这是一个一年三篇IF大于7的牛人当我问道他怎么这么强的时候,他给我他在网上总结发文章的秘笈。看了实在是心中有一种感觉,特奉献出来 一、研究生必备四本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定要首先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作为研究生下面这几个本子是必不可少的 1, 实验记录本 (包括试验准备本),这当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说了; 2, Idea记录本 ,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idea更不能放过,这可是做研究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 3, 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 ,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 讲座记录本 ,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懂的地方,不可小视! 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过作为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应该具备的本子就是英语好句记录本。 二、论文写作要点 1、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2、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 3、“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的三新原则(老板教导的) 4、“新题新做”和“小题大做 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 三、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唐朝枢) 论文发表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完整并再次审核 1. Introduction :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对象;方法;结果。在… 模型上,观察 … 指标, 以探讨 … (目的) 2. M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文献简述;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⑶ 统计学处理 3. Results ⑴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计数、绝对值-相对值、专一指标—综合指标的转换。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Δ值,变化%; 联合×、÷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4.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开问题的提出;有关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不要离题太远) ⑵ 本实验结果分析: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比较),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⑶ 进一步对结果机理分析:结合文献 ⑷ 本工作的意义、结语或小结,进一步提出的新问题 其它注意点: ① 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不同于学位论文),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② 分析不合逻辑,结论不当 ③ 讨论太浮浅,文献知识不熟悉 ④ 写成工作总结,缺乏学术高度 ⑤ 要正确使用缩写词,尤其是组别缩写词 5. 参考文献 :为什么要引文献 ⑴ 立论依据的文献:新,权威性文献,不用快报或摘要 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连续性 ⑶ 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比较:新,可用快报, 会议及个人咨询资料 ⑷ 方法学:经典文献,注意引文准确,不要转引 6. 摘要 : 问题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对象;方法(指标,分组);主要结果(数据,统计);结论与展望 7. 再推敲文章题目 :不切题,过大、过小 8. 投稿 :按杂志稿约修定(留底).引用该杂志文章.忌一稿两投 9. 致命伤 :目的不明确;重复性工作无创新;方法学问题致结果不可信.临床研究:伦理;病例和对照选择;临床关系充分分析. 四、如何写好论文讨论部分: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 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陈述主要发现,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同其它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研究的意义、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 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 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临床医生或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不逾实证界限。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他们是会做到的。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作者对论文的这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毁了证据。 讨论部分有时也许需要别的小标题,但我们以为,现在提出的结构适合大多数研究论文。尽管统一结构有难度,甚至受限制,我们相信这种结构会降低总的文字长度,防止不恰当的推测和重复,减少报道偏差,提高报道的总体质量。这种设想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我们欢迎BMJ的作者和读者发表观点,如果反映好,我们将使用结构式讨论。 五、关于写英文文章的秘诀 我老板平均每个毕业的博士都有6篇以上的SCI,他从来不强求学生发文章,只教如何做研究。下面的问题,他只和我说过一次,之后我的行动与之不相符就会被骂。现在成了惯来这样思考,做事,发现真是事半功倍. 1. 你在做研究之前,想过结果能不能发表没有?往哪里发? 2. 写文章的高手是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来,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想不清楚要写什么,要发到哪里去,自己做的与同行做的有什么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事。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不如不做要想这样子做,就得先看文献不是?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你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看文献,想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六、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 : 1、正确选题; 2、合适的切入点; 3、简洁明了; 4、说清自己的贡献; 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 6、可重复的过程; 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 8、精选的参考文献优秀论文的误区: 1、Idea越多越好; 2、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 3、数学、理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显示自己的聪明; 4、追求最好,史无前例; 5、显示权威性,引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 写文章的条件 : 1、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 2、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 3、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4 、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 : 1、写出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 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工作。 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 4、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 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前景。 6、最后写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 1、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2、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 3、实验结果是否充分? 4、论文技术含量如何? 5、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6、论文写作是否清晰,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 7、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8、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 1、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 2、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 3、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 4、主要结果是否正确? 5、论述是否清晰? 6、是否具有一致性(前/后,论述/结果)? 7、引文是否充足? 8、Reviewer的意见:(Accept / Accep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 Reject / Reject but resubmit after a major revision /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七、论文写作技巧: 1、 宣传自己 ——说明论文的重要性。 流程 : a)问题X是重要的; 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 c)A、B有一些缺陷; d)我们提出了方法D; e)对D进行实验,和A、B进行比较; 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 g)解释为什么D是更优的,而其他的思路(比如E)是不行的; h)阐述D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i)对D进一步发展的讨论。 j)要点:简洁最重要; k)不犯粗心的错误,仔细验证结果和适当选择用词。 2、 细心修改 。 步骤 : a)30%的时间细心思考,70%的时间认真写作初稿; b)把写好的论文放一段时间; c)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d )请其他人帮助阅读和修改; e)在修改的时候,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论文(Reviewer / boss / colleagues / proof-reader); f)仔细修改的次数 3;修改的总次数 5。要点: g)自己读自己的论文很乏味,并且不易找到错误; h)为了论文的小的层次提升,要付出大量劳动。 3、 优化英语 。 步骤 : a)自顶向下地组织论文(大纲/逻辑/流程); b)用其他的优秀论文(尤其是同期刊/同系列的论文,优秀书籍)作为范例; c)请别人帮满阅读和修改语法和用词; d)记录自己用词和语法的错误,进行积累。要点: e)用词和语法固然重要,但是结构和逻辑更加重要。 八、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1、 Abstract ——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 a)阐述问题; 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2、 Introduction ——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 a)题X是重要的; 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 c)A、B有一些缺陷; d)我们提出了方法D; 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 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 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 Previous Work ——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 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 b)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 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 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 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 Our Work ——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 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 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 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 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 e)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 Experiments ——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 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 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 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 d)给出结论。 6、 Conclusion ——总结、前景及结文: a)快速简短的总结; b)未来工作的展望; c)结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 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 b)与前文保持一致。 8、 Others ——致谢、附录、脚注。处理被拒: 1、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保持良好心态。 2、感谢编辑和Reviewer的意见和工作。 3、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适(重投/改投/撤回)。 4、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杂志。 常见问题 : 1、是否可以一稿多投?千万不要!但是一篇会议论文经过修改以后可以再投期刊。 2、是否可以建议副主编如何处理自己的论文呢?不行,但可建议他别让某人评阅。 3、如4月都未收到副主编回复怎么办?写一封友好的询问信,别催得太紧,别找主编。 4、如和副主编意见严重不和怎么办?可以找主编,但是别经常这样做。 5、如果和主编的最终决定严重不和怎么办?没有办法了。
个人分类: 如何写好论文|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任志强:保障房又是一次中国式大跃进 该悬崖勒马了
热度 1 liaodehua01 2011-12-5 13:04
本文来源于 《财经网》  2011年12月02日 17:01 我要评论( 5 ) 打印 | 字号: 如今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又进入了大跃进的时代,再一次重复着中国计划经济完全不顾及经济发展条件、不顾生产能力和不讲科学道理的错误。    【《财经》综合报道】 12月2日,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曾经以几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失败的耻辱保留在四十岁以上人们的记忆之中。而如今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又进入了大跃进的时代,再一次重复着中国计划经济完全不顾及经济发展条件、不顾生产能力和不讲科学道理的错误。   按中央的决定,未来五年,我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从目前的7%到8%提高到2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这是记者日前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的。   3600万套的数字约是过去10年建设规模的两倍;同时,每年还将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以上。此外,2011年全国就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比上年增长70%以上,创历年之最。目前,上述任务已分解到各地。   任志强在文中说,要完成上述任务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土地;二是资金;三是生产能力。   土地方面,他分析称,土地是政府垄断的资源、是政府的强项,想多就能多、想少就能少,对外是严控18亿亩红线,但对内则以民生为由可任意所为。但不管怎样,保证土地供给成了第一道瓶颈,因为无限的增加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他认为,和商品房不同的是,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却无法用拍卖或价高者得的方式收回投入的成本,所以也没有哪个地方政府愿意或者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干,于是,至今土地的大跃进供给尚未实现目标。   在资金上,任志强认为,地方政府的实际支出并非只有建安成本,还有土地的开发成本、征地拆迁的成本、市政交通配套的成本以及教育医疗配套的成本等等,至少还要包括园林绿化和能源供给的成本。按此前住建部算的帐来看,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房地方需要支付4000亿。但任志强认为,当土地无法用市场的方式获取高价时,这4000亿元要从地方政府的牙缝中挤出来就十分困难了。   而在生产能力上来看,任志强说,中国有多少住房建设能力呢?有多少塔吊、多少工人、多少建筑材料、多少生产能力呢?似乎没人去考虑,政府总认为只要中央要求就一定能完成,就一定能生产出来这些房子。但决心再大也要量力而行,否则还有什么科学而言。   他在文中称,2009年全部住宅竣工量约为700万套,2010年约为710万套,而今年在商品住宅量不减时新增保障房1000万套,我无论如何都算不出来有这样的生产能力,大约只有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粮的胆量才能想得出来这样的神话,而今天却是在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这种神话的实现。   “假如中国人真的创造出这种神话,那么会给中国经济与中国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灾难?这大约也是有史可鉴且教训深刻的。我不认为发现这样的问题还能坐山观虎斗,更不希望再重新体验一次大跃进失败的恶果。我宁愿让这个为了民生而有无限光彩的保障房计划慢下来,也实在不愿意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大跃进拖垮了中国的经济。”任志强如此表示。   他在文章的最后呼吁,请有关决策部门再科学地算算中国的生产能力吧,仅有地有钱未必能完成这样一个大跃进式的目标,该到了悬崖勒马的时候了。
1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最孝博士”不离不弃唤醒植物人母亲(ZZ)
热度 1 health229 2011-12-1 23:43
武汉“最孝博士”不离不弃唤醒植物人母亲(ZZ) “是妈妈对不住你,牵累了你……”昨日,在省人民医院民康楼胃肠外科病区的病床上,54岁的鲁胜利望着儿子,泪眼婆娑。“您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安慰。”28岁的黄碧海握着母亲的手,回答得毫不犹豫。 让黄碧海深感欣慰的是,如今他又能与母亲正常交流,因为不久前,他的母亲还是一名“植物人”。 父亲出走 母子相依为命 鲁胜利和黄碧海母子家住武昌车辆厂,他们的苦难经历还得从1997年说起。 那一年,14岁的黄碧海读初三,成绩优异;父母都在武昌车辆厂上班,衣食无忧,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然而夏日的一天,父亲带走家里所有积蓄,抛妻弃子,离家出走,音讯全无。 那段时间,鲁胜利整日茶饭不思,痛不欲生。她患有肠胃病,丈夫这一走,仅凭她一个女人如何撑起这个家?好在儿子懂事,他安慰母亲:“我会努力学习,不让您操心!” 儿子的一句承诺,让鲁胜利万分欣慰。因肠胃病日益严重,她频频住院,几年后被迫提前退休,靠退休工资维持儿子上学和母子俩的日常开销。 鲁胜利回忆,为了省钱,每次买菜,她都要转遍菜市场内所有摊点,拣最便宜的买;买米也从不进超市,而是到离家数百米的菜市场挑选便宜大米。“只要不饿肚子就算是幸福的了。”她说,虽然那时日子过得清苦,但看到儿子成绩优异,心里也是开心的。儿子将来有出息,是她唯一的希望。 喜讯之后 母亲成植物人 黄碧海中考那年,母亲再次发病。由于要分心照顾母亲,他只考进了一所普通高中。鲁胜利既失望又绝望,觉得儿子“肯定考不上大学”,每天暗自哭泣。 但黄碧海进校后,更加发奋努力,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为照顾患病的母亲,他填报了离家较近的湖北大学,进了化学生物学基地班。 2006年,黄碧海顺利考上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接着攻读博士研究生。今年6月,他博士研究生毕业,因科研能力突出,被导师推荐到日本一家世界顶尖的研究所工作并攻读博士后,年薪40万元。 黄碧海将喜讯告诉母亲,鲁胜利大喜过望。然而,8月21日,她因胃肠疾病复发入院治疗,9月16日手术,两天后出现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 左右为难 选择亲情相守 医院专家会诊后表示,鲁胜利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苏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黄碧海心急如焚。一边是病重的母亲,一边是难得的深造机会,他左右为难。思前想后,最终,他决定留在母亲身边,扛起照顾她的重担,“我一生只有一个母亲,她需要我,我应该留下!” “只要努力,我相信一切事情都能迎来转机。”黄碧海深知,要让“植物人”母亲重新苏醒过来,谈何容易!但他不想放弃,希望能用行动创造奇迹。 由于母亲不能进食,只能靠医院打营养针维持,黄碧海担心她营养不够,于是每天都要用注射器通过胃管让母亲“喝”上鸡蛋和牛奶。为防止母亲长期卧床患上褥疮,每隔2个小时,他都要帮母亲翻一次身。 为了唤醒母亲的记忆,只要一有闲暇,黄碧海就会趴在母亲的耳朵边,给她“讲故事”——讲他的大学生活,讲他的未来打算,讲他和母亲共同度过的那些艰辛和快乐的时光……一遍一遍。 据黄碧海的同学李津回忆,那段时间,每次他到病房看望,都会看到黄碧海坐在母亲的病床边,絮絮叨叨地给母亲讲这讲那。虽然母亲没有应答,但他从不厌烦。 相信奇迹 孝心感动苍天 转机终于出现了!一个月后,鲁胜利的嘴唇开始蠕动,发出微弱的“咿咿呀呀”的声音。 黄碧海欣喜若狂——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那是我最快乐的一天。”黄碧海说,随后的日子里,他全身好像充满了电,更加努力地呼唤母亲、给母亲讲故事。 又过了几天,鲁胜利终于苏醒,可以慢慢说起话来,虽然是只言片语,但对黄碧海来说,胜似千言万语。 黄碧海回忆,母亲刚醒来时,还处于失忆状态,多次对着他喊“妈妈”。但对他而言,这样的误会,也异常甜蜜。 经过治疗,鲁胜利说的话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还不时舒展舒展双手和右腿。于是黄碧海除了继续给母亲“讲故事”外,又多了一项工作——给母亲做按摩。 11月12日,黄碧海发现,母亲竟扶着床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他随手拍下了这一幕, 第一时间 上传到微博,并群发了手机信息,向关心他们的人报喜。 昨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医院时,黄碧海刚买完菜回来。来不及歇一下,他又扶起母亲,帮她锻炼。鲁胜利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颤颤巍巍地挪动着脚步,一步步、一圈圈。一轮锻炼结束,鲁胜利坐下休息,而黄碧海的额头早已挂满汗珠。 意识苏醒后,鲁胜利已能自己吃饭,黄碧海便每天到菜市场买来鸡鸭等,给母亲增加营养。母亲双手无力,拿不好筷子,他便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 但她的排便还得借助造口袋来完成。为此,黄碧海每天都要给母亲更换袋子,稍有不慎,造口袋就会破裂。前日中午便发生了这一幕,造口袋破裂,便物溅满鲁胜利的病床。黄碧海二话不说,麻利地给母亲洗了个澡,换好被褥。 目前,鲁胜利的记忆已经恢复如常。其主治医生罗建飞介绍,成为“植物人”的鲁胜利能保住性命已算万幸,没想到她还能恢复记忆和部分运动功能,也未出现这类病人常见的褥疮、腿脚永久性功能失常等症状,“奇迹,真是个奇迹!”(楚天都市报) 有网友这样评论:母子连心,孝感动天,人间奇迹,天理昭彰,百善孝先,后福无量,见贤思齐,随喜赞叹。 黄碧海是我本科时候的同学,那时候他在化学生物基地班,我在高分子,军训的时候就认识他了,胖胖的,人很和善,后来在院学生会共事过一段时间,听学院的柳老师说黄碧海很不容易啊,家里的母亲身体不好,他现在又要担任学生会的职务,又要担任基地班的班长,课程还特别多(化学生物基地班的课程比一般专业要多)。他见人总是笑呵呵的,一直很乐观! 这样的故事在报纸、电视上面有很多报道的,但真正发生在我身边的不多。 黄碧海,好样的!
个人分类: 生活其它|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向马其顿援助校车,我们的校车谁来援助?
热度 2 health229 2011-11-26 22:18
中国向马其顿援助校车,我们的校车谁来援助?
事件背景: 中新网11月26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消息,11月25日,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项目交接仪式在马总理府举行。中国政府代表驻马其顿大使崔志伟正式将援助校车交付马副总理阿里菲。   崔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虽然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创新等诸多挑战,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方已先后向马方提供了人员培训、学校改建、电脑物资等多个援助项目,为马其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此次援马校车将进一步改善马学生的学习环境,体现了中方对中马关系的高度重视。   阿里菲副总理对中方无偿援助表示感谢,并表示今后将会继续与中方密切合作,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进一步向前发展。 马其顿简介: 马其顿面积为25713平方公里,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是个多山的内陆国家,在南联盟解体前,马其顿地区为国内最贫穷的地区,独立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区域局势动荡不安、联合国对塞尔维亚的经济制裁、希腊于94-95年对马其顿的经济制裁;1999年在职职工为31.58万人,失业人数为26.15万,职工人均年实际收入115968代纳尔,平均每7人1辆汽车、1台电视机,每4人1部电话2001年内战等原因,马其顿经济停滞不前,直到2002年才开始渐渐复苏,至今(2009年)该地仍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不过即使是最穷之一,人均收入方面马其顿国家始终比中国强! 稍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此新闻,想到的恐怕不是“先人后己,品德高尚”的革命无私精神吧!自己国家的孩子一次次的死于校车事故,还给别人去捐助校车!我们纳税人的钱,难道取之于中国人民,用之于他国人民? 难道我们捐赠给马其顿的校车和上次甘肃出事的校车是同样的么?那我们还指望谁会捐赠给我们校车呢? 不想多说了,看到此新闻,我更多的是心痛、无语、心冷。 校车里的中国孩子 看到这张图,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真的让人心痛!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918 次阅读|3 个评论
over
mutingcunyu 2011-11-25 01:58
偶然看到你现在过得很好,每天忙着自己的事情,学习,和别人说笑,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恭喜。 前阵子很流行的电影失恋33天,我下载下来看了一遍就删了。 我是一个人在宿舍看的,本来想找个妞儿一起去看的,想想不值,哈哈。 你又可以觉得我幼稚,装逼了。 那样的恋爱女主角肯定是难忘的,正如我一时半会儿还很难忘记你,不过,我想你倒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从你生命里把我抹去。 虽然我一直想忘记,虽然我知道结局的时候你可能会像她一样恨我。 你不像黄小仙,说实话,我倒宁可你是她。固执,带着自己的自尊,却那样敏感。 我那个低级错误犯得,让你意外吧,连我自己都很意外,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人久了,关于恋爱的一些常识都丢了,呵呵。 当你说分手的时候,我请求你在考虑考虑,面谈,你很干脆地拒绝了。当时想想觉得意外,现在觉得似乎并不是那么突然,一切可能早就在慢慢酝酿了。 你在那里,我进来,你出去,这个场面我还记得。尴尬。不过,现在也习惯了。 我心里已经把那些难过抹平了很多,我累了,不想那样,联系你,想说清楚不再这样了,这次轮到你接受不了,那短信的话的确比较犀利,说的我只有沉默,虽然我没有那样做过,但你的话说得我觉得如果我那么想一下都是对不起你。 而现在,我似乎恢复了,虽然花的时间有点长的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开始觉得自己调整能力有点退步了。 我想你恨我恨的要死,我就很主动的把你删除了,我给你发短信,你回复,“警告你不要再来发短信给我了”,我还记得。 你说装也是门学问。真的,我装的我不在乎,装的我自己都快相信了。至于什么你坏话,真是笑话,当然,我认为我们的分开,我有错有愧,这个时候不该有太多争辩,沉默是最好的。 当然那是几个月前了,分开不知不觉快10个月了。 我一直再没去想什么再找一个,嘴上虽说但实际没什么心思,大概觉得能做的都做过了再做就厌倦了。 以前很喜欢和你出去吃饭,因为那会儿很忙只有出去吃饭能多呆一会儿。现在我一个人在食堂吃饭,出去吃饭都是找哥们朋友聚聚。 以前你和我们宿舍去唱歌,那是我第一次开口唱歌,现在我倒是开始喜欢时不时去唱唱,只是只能唱些音不太高的歌。 以前你叫我睡觉无论多晚都要给你发短信报告,我睡晚了你就生气,我还有点烦;现在如果哪个女孩子要我这么做,我会告诉她,谢谢关心,我会照办,但想起的有可能是你生气的样子。 反正现在做的都不关你了,虽然几乎天天碰见你。 以前我自以为多少懂一些感情,也有足够时间去耗和挑选,也有激情。 我费尽心机抓住你,消耗掉自己的耐心和激情,然后我们分了,当时我觉得自己真失败。 现在想说,没什么。这说明我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需要提升和完善,我的确不成熟,幼稚,单纯。 我求你的时候你没理我,因为你觉得你的自尊不可以被我那样的一次次冒犯。尽管那会儿我的确脑残的不知道那一次次的小误会会有积累的效应。我没什么想说的。真的。现在朋友谈论起你我,我大都笑笑,不吭声。 其实今天只是突然想到你,突然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场景,野外的时候我们在散步。我看了下你的QQ签名,搜了下你的校内。尽管我们在一个实验室,但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怎么了解你,因为你觉得女孩子如果很快被男生了解会很被动。好吧,似乎很有道理。 我记得艾比湖,记得《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记得第一次和你请你朋友吃饭,记得你送我的笔筒,我还在用着。倒是很实用。 记得我那时后悔的对你说会为你改变。你依然不理。 我看到过你每天的签名,喜怒哀乐,呵呵。很好。 真的很好。此刻,有人推荐我听《当我唱起这首歌》,真巧,不过,听这首歌,我谁都没有想起··· 所以,这权作为我的一个个人总结吧,关于,关于你的纠结、难过、不甘、宁静、开心,over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回顾]大邱庄“庄主”禹作敏兴衰谜
miran 2011-11-24 17:58
[转载][回顾]大邱庄“庄主”禹作敏兴衰谜
大邱庄“庄主”禹作敏兴衰谜 2008年10月18日 12:55 光明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农工商总公司原董事长禹作敏最近去世。不少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并对禹作敏作了客观的评价,说他80年代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生产效益高。1993年因犯有窝藏罪、妨害公务罪、行贿罪、非法拘禁罪和非法管制罪被判有期徒刑20年。 禹作敏的罪行有5条,究其犯罪的直接原因,可以用李占发的一句话来概括:“李凤政暴死,3亿资金说不清,禹作敏急了,私设公堂。” 李占发在这个期间先后担任中共静海县委副书记、县长,他也是中共天津市委指派调查和处理禹作敏案件的工作组副组长。他对事件的原委和应接受的教训有深刻见解,并以此为鉴,为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具有浓厚家族色彩的“能人”办企业 大邱庄是禹作敏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依靠本村的“能人”与城市有关领导和企业结合而快速致富的。 大邱庄地处团泊洼,这里的农民历来过着贫困日子。“文化大革命”中禹作敏带领社员奋力学大寨,修台田,仍摆脱不了贫困。当时全大队耕种着400多亩土地,年收入只有20万元,除去各项开支,剩五六万元。年年都有超支户、欠款户,最穷的队一个劳动日分红只有2角钱,都是“穷光蛋”。1977年冬,在选举党支部书记时,农民再也不能忍受了,提出“谁能带领大队致富,谁当书记”,这对现任的书记禹作敏是个新的挑战。他回顾总结了30年农村的曲折过程,深刻认识到“阶级斗争为纲,人心慌慌,以粮为纲,穷当当”,决心把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办乡镇企业。他向社员保证,三年摘掉贫困帽子,如果实现不了,自动下台。禹作敏因此取得了群众信任,连选连任。 这是个人高度集权下的经济改革。办企业的先决条件是有项目,还得有地皮建厂房,更要有资金。这些都得通过党支部书记才能解决。确定谁来办厂就给谁创造条件。禹作敏自己组阁,他向群众说:“各吹各的号,都听我的号;不听我的号,一个也不要。”他针对过去吃“大锅饭”的弊端,实行“层层包,层层联,人人都有自主权”,要让“能人”先富起来。 大邱庄有一个叫刘万民的,人称“刘万能”,原来在天津一家冶炼厂当工人,后提拔为设备科副科长,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返乡务农,还当过生产队长。此人不仅懂冶炼技术,而且在天津的同行中有一批熟人。他受禹作敏委派考察项目,知道搞冷轧比热轧成本低,能赚钱。禹作敏当机立断,从大队筹集了几万元,又从别的单位借来几万元,凑足15万元,要刘万民、刘万全兄弟俩从天津买来废旧设备,办起冷轧带钢厂,当年就赚了17万元,成了大邱庄的发家工厂,再以滚雪球办法,“母鸡下蛋”,由一个厂变成4个厂。 1984年9月,新华总社记者林沫在河北衡水一带采访,所到之处都听到农民对大邱庄富足的赞美声,便到天津约笔者到大邱庄采访。那年禹作敏55岁,他具有农村干部的质朴和坦诚,虽是初次见面,没有什么寒暄,开门见山,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串串记忆准确的数字如数家珍般一口气道来:全村3040口人,737户,承包单位15个,固定资产2000万。过去穷,土地盐碱,村子破,偷、赌、迷信什么都有。为什么地主兼资本家能富?就是搞工业。现在有带钢、制管、印刷、电器4个厂,加上下属工厂,年利润1000万元。他提倡高工资、高消费。当年一般劳力年工资是1000元,奖金2000元,比当地一般农民的收入高过十几倍。谈到致富经验,他说:“我们是‘统一致富,不是包产到户’。因为许多农民连天津也没有去过,又不会说话,怎么会办工厂赚钱?就得用‘能人’办厂。过去有点毛病的都压着,现在要用他一技之长。这15个承包人都由我任命,工资奖金都由我定。工业赚了钱补农业,种地收入有的一年1万多”。 “我用的人,群众选出来的一个也没有。民主选举的可能是老好人,但不一定能产生效益。”他列举了“选举”产生不出来的几位“能人”: ——党总支副书记李凤政,鬼头鬼脑,什么都不怕,就怕我。人们说他有水平,有能力,但是左一股势力右一股势力制约着,选不上,是我说服大伙把他吸收到领导班子的。 ——建冷轧带钢厂跑业务的刘万民,日本统治时期当过几天伪军,农民对他很反感。党总支就我个人用他。别人说“不要让他丢脸”,我也认为他滑,但光老实能行?他把工厂搞起来,我在大会小会上表扬他,又帮他入了党。 ——插队知识青年石家民,大会发言口才不错,嗓门高,给人主持婚礼有一套。当了两年广播员,又让她当了一年妇女主任,解决了组织问题(入了党),现在是总公司办公室主任。 ——禹作尧,高中毕业,最调皮,调到大队当治保主任、民兵连长,培养他,现在是制管厂厂长。 ——24岁的张延军,学校出来后,在大队养着200头猪,喂了4个月,死了一多半,但他不甘心失败,白天黑夜看养猪书,还守在猪圈用白草喂,我看他事业心强,先调他到大队当团支部书记,后让他当电器厂厂长。 听了禹作敏介绍,真是耳目一新。当我们住下来才知道,禹作敏用的“能人”中,特别是承包大厂的主要领导多是禹作敏本家堂弟、女婿等家族成员,或是“忠于”他的贴心人。他规定承包厂长工资,每创1000万利润,个人提成10万元,因此这些厂长都“玩命干”。 禹作敏以党政领导兼家长身分对他们实行领导,既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又给他们创造条件,还为他们承担各种风险。他们效忠禹作敏,有的说:“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卖命!” 从“挖社会主义墙角”到“改革功臣” 禹作敏在大邱庄“一呼百应”,但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感到并不顺心。乡镇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邱庄和一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许多关系,及时掌握了不少准确的政治、经济信息,这样他们就能抓住机遇,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禹作敏摸透了一些国家干部清苦而想谋利的心态,作出规定,只要给大邱庄办事就给好处。来时好吃好喝,办成事情给本人一笔钱,称作“信息费”。这种报酬,从商品经济观点看是佣金,而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收取这种报酬就是非法收入,因为许多国家工作人员是用手中的权力把事办成。为确保本人安全,大邱庄为他们“绝对保密”,因此,社会上对大邱庄和禹作敏有种种非议。有些人以“挖社会主义墙角”、“贿赂腐蚀国家干部”等罪名,接连写信给静海县委、天津市委。上级党委在对禹作敏问题未调查清楚之前,采取了慎重态度。1981年至1982年乡党委评禹作敏为优秀党员和劳动模范,县委都未批准。天津的个别主要领导还受计划经济框框束缚,认为大邱庄搞钢材加工,是与国营企业争原料,说他们发展方向有问题。大邱庄一方面经济大发展,一方面又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禹作敏为此满腹牢骚。 禹作敏受到非难时,传来了邓小平“中国要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讲话。1984年9月18日,禹作敏正在与林沫和笔者谈话,恰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来到,他正按邓小平指示参加起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给大家带来了改革的春风。《决定》中心内容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搞活。他听了禹作敏汇报后说,大邱庄的发展“路子对”,只要市场需要、社会需要,乡镇企业照样可以搞钢材加工。禹作敏高兴地向他说,你给我“壮了胆”。这是禹作敏和大邱庄的转折点。禹作敏的做法成了合法的经验,他本人由“腐蚀干部”的罪人变成了改革功臣。天津市委领导对大邱庄态度也开始改变,市委第二书记亲自到大邱庄表态,向禹作敏说:“你有曲折,我们也有曲折”,说明对大邱庄有个认识过程,表示支持大邱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1995年元月2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启立由天津市长李瑞环陪同到大邱庄视察。他们看到大邱庄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说这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结果,指示他们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禹作敏对质疑过大邱庄发展方向的静海县、天津市一些领导有意见,中央领导提醒他接受大寨陈永贵的教训,不要惟我独革。为了帮助大邱庄健康发展,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吴象留下来,就大邱庄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查,并帮助禹作敏正确认识和对待反对自己的同志。笔者陪同吴象参加了这次调查和谈话。他语重心长地劝告禹作敏不要把自己划为改革派,把不赞成自己的划为保守派。要他说服河北省电视台在即将播出的反映大邱庄改革的《燕赵悲歌》电视剧中矛头不要对准县委领导。这次谈心从晚饭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但是,只相信权力和金钱的禹作敏对这些规劝已很难接受。 利用国家政权创造“效益” 禹作敏的家庭在土改中被划为中农,家人擅长作倒贩牲畜生意。本人小时读过几年《四书》,合作化后当过多年公社、生产队会计和生产队长,善于理财经商,懂得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他有一句名言:“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他和他的创业者,采取原始积累办法,一方面以最低价格进原料、以最低的劳务费加工;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避税、逃税,从而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 1987年大邱庄工业产值达到2亿元,税后纯收入4000万元,分别比上一年翻了一番,1988年计划产值达到5亿元,纯收入达到8000万元。连年翻番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1988年5月21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来大邱庄视察,提问:“为什么能搞得这么多?”,禹作敏回答:“大小结合、土洋结合,以小为主,以多取胜”,“凡是大厂都划成小厂,然后包下去。” 为什么“划小核算单位就能翻番?”笔者跟踪采访时,是大邱庄总公司新提拔的两位年轻的副总经理接待的。一位叫禹绍国,是禹作敏的大儿子。他原来是为他父亲开车的,现在分管工业项目;另一位叫禹绍桐,这位小伙子是副总经理禹作章的儿子。他们都是禹姓家族的,双双两代人都在一个领导班子。这两位年轻副总经理讲出了大邱庄的经营“奥秘”。他们说,划小核算单位,理由是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实际却是钻政策的空子,因为天津市规定新办企业由免税1年变成2年,划小核算单位就成了新办企业,可以享受免税两年的待遇。国家税类、税种很多,许多工厂依法缴税就赔钱,躲开税就赚钱。知情人说,划小核算单位还可以重复计算产值、利润。因此,效益非常突出。 要钻“政策空子”,必须取得工商、税务部门的支持。1989年4月10日,笔者陪同原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位专家学者来到大邱庄。禹作敏得意地向来访者说:“我当了36年干部,挨了36年整,但我越挨整胆越大,越挨整越有经验。”他介绍说,“大邱庄住着工商、税务、公安派出所5个人,还有银行。法院帮我要款。他们的工资半明半暗,两头都拿工资,派出所所长的工资由我开”。 国家执法部门历来都是吃“皇粮”的,是代表国家公平、合理处理事务的。现在在大邱庄设专门机构,另外领着大邱庄的钱,就得首先为大邱庄办事。“划小核算单位”,工商管理部门就地为他们办理营业证,就地免税;大邱庄与外地人发生纠纷,领取大邱庄工资的公安人员首先保护大邱庄;打官司不用怕败诉,领取大邱庄工资的法院工作人员会替大邱庄说话。禹作敏说“这些我都省心了”,他尝到了官商结合的甜头。 官商结合变成官商一体,禹作敏就有恃无恐,目无法纪,敢于以言代法,以身试法。 大邱庄成了禹作敏的天下。禹作敏实行“统一致富”,赐给了大邱庄人致富权,但他剥夺了大邱庄人对他的监督权。1990年3月的一天,大邱庄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刘金刚的司机高玉川只说了一句“禹书记为女儿出嫁,在县城盖小洋楼花了不少钱”,禹作敏知道后怒发冲冠,这位司机受到审讯拷打,逼得服毒自杀(未遂)。当这位司机最后承认是听刘金刚讲的,禹作敏就穷追不舍。副总经理张玉英见状,觉得有点过分,便劝禹作敏“这件事没有多大,就不要再兴师动众了。”禹作敏怒气冲冲地说:“张玉英没人心,到了用你的时候,你就掉链子!”不久张玉英被指责为“与党委不保持一致”,被撤销了所有职务,并限期搬出领导住的“人才楼”,回到普通村民住的庭院去。金钱加权力在禹作敏及其家庭中显示出无比威力。 1990年4月11日,禹作敏的一位叔伯侄女精神受了刺激,说是被她所在工厂副厂长刘金会污辱所致,禹作利非常气愤,纠集一些人将刘的父亲打死了。为给禹家开脱,一些人连续两天打着“刘玉田死有余辜”的标语游行,要求从轻处理禹作利。禹作敏对刘家密谋迫害,对其家人监视跟踪。他亲自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扬言“刘玉田应该早死,有水平的可以上台揭发,没水平的可以骂大街。”一些人在他煽动下喊出了“打死人无罪”的口号。 “这十几亿资产属于谁的?也可以说是我的!” 产权不明,缺乏约束机制,经营者权力无限膨胀,企业财产很容易变为个人财产。 “老范,我要坐‘奔驰’汽车,你看怎么样?”1990年10月21日,禹作敏接受采访时笑着向笔者说。“奔驰”是原西德一家工厂生产的豪华车,当时一辆价格合人民币五六十万元。这时,他已经由“人才楼”搬进了更加豪华的小洋楼,琉璃瓦顶墙围着,被人称作小“中南海”。令人反感的是,不仅有进出门登记的“传达室”,右边门口还日夜有警卫守卫。因为大邱庄的工厂许多是靠禹作敏的权力和关系建成的,减税、免税是禹作敏与官方打通的,禹作敏当仁不让是大邱庄资产的支配者。 承包大邱庄企业的“能人”和禹作敏的产权观是一致的。在一次产权改革座谈会上,禹作尧说:“我们是白手起家,现在每个集团都有十几亿资产。这究竟是属于谁的?”他自问自答:“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都难说”,“大队没给一分钱,当初向银行贷的几万元款都还了。国家也没有投资。”他由此推论:“这几十亿资产是我的也可以说。” 企业承包人认为“可以说是我的”,但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发的营业执照印的是“集体所有制”,又不是“我的”,因此企业承包人个人除了“白色”收入就是化公为私,以权谋私,公车私用,挥霍无度。 这是“能人”办厂带来的产权不明和分配难题。财会学校毕业、从乡领导提到静海县乡镇企业委员会主任多年,后来担任了静海县长的李占发,对产权不明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说得很透彻。他说:“集体企业两个人承包,不明确产权,企业就会变成个人财产。如果缺乏监督,家业再大,过几年都会变成‘空壳’”。 产权不明,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问题。李占发在一次全县干部大会上讲话时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财产所有制和使用权高度集中的体制。这种体制存在着集体和个人在公有制经济中权益关系十分模糊的弊端,使农民名义上是集体财产的所有者,但却不清楚自己在集体财产中所占的份额。这种模糊的财产制度,无法激发农民对集体财产的起码关心,作为集体经济主人的农民,实际上并未把集体经济视为自己的经济,因此积极性不高,导致生产力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由贫困地区发起并迅速覆盖全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了由集体高度统一经营,向家庭分散经营转变的第一次改革。集体高度集中的财产开始分离,农民获得了剩余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初步塑造了农村多元化的格局。但是,这次改革没有触及集体产权空位问题,农民与集体经济关系也没有理顺。改革中仍然是集体高度统一经营的大邱庄,农民个人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本来就不清楚,“能人”起主导作用办起的乡镇企业,农民个人的产权份额更为“模糊”。 产权不明是企业的“毒瘤”,随时腐蚀企业和企业家的机体,是造成干部腐败的总根源! 现代企业管理和子继父业 正因为“这十几亿资产可以说是我的”,但又“不是我的”,所以禹作敏父子想方设法控制大邱庄党政财文大权。 大邱庄又来了个大发展。1990年,国民经济调整,人们正在大喊“市场疲软”之际,禹作敏得知邓小平重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信息,判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将随整顿结束而到来。在各地乡镇企业资金均告急之际,大邱庄在全公司范围内统筹资金,投资6000万元上了三个年产值亿元的骨干厂。凭借雄厚的集体积累,和中央冶金、物资等部门搞联营企业,向天津港保税区、深圳特区投资搞合资企业,铺垫走向全国、进军国外的桥梁;大力发展标准化企业,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改造老设备,向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方向发展。邓小平南巡讲话一发表,大邱庄又出现了新的经济腾飞。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18亿元,比1978年增长1300倍,公共积累4.8亿元。1992年,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里,大邱庄是社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连年稳居第一位的“中国首富村。” 大邱庄成为中国上百万个自然村的“首富村”,禹作敏也成为国内外的“新闻人物”。 现代企业要求现代管理,现代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国外的资本家许多都不要自己的子女接班,而要另聘管理人员,但在大邱庄这样的企业,因为产权不明而承包人又觉得“这资产是我创造的”,就要由自己直接控制。 “我已经60岁了,应该考虑接班人了”,禹作敏向北京来访人员讲。他已选准了他的小儿子禹绍政。这位小青年上过大学,学过外语,有些才华,但他毕竟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没有工作实践。为给儿子接班创造条件,禹作敏先要这个儿子当了全村的团委书记,又要他到“天津服装一条街”经商,创出了效益。 1992年3月,禹作敏认为“水到渠成”了,他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为名,进行体制调整。把大邱庄农工商联合公司改为“大邱庄企业(集团)总公司”,总公司下设5个集团公司,即万全集团公司、尧舜集团公司、津美集团公司、津海集团公司、华大集团公司。总公司成立董事会,禹作敏退居第二线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由25岁的禹绍政担任。从表面上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了,实际都由他们父子俩人统领了,所有权成了禹作敏的,经营权是儿子禹绍政的,统一到了“禹家”。从此,大邱庄总公司的领导班子中,除个别异姓是禹作敏“心腹”,其他都是“清一色”的禹家班底。 大邱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到禹家,他们自然“爱厂如家”,如果有人侵犯大邱庄的权益,他们共同捍卫。 “年薪70万”和“开明绅士” 正因为“这十几亿资产可以说是我的”,禹作敏就要千方百计维护本家族及其亲信的特权。 在“能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全村出现畸形消费。到90年代初期,全村人均收入高达2.6万元。全村有法国、美国、日本产的高级小卧车200多辆。继禹作敏之后,“奔驰”小卧车猛增到十几辆,最高标号是“奔驰”560型。这一切首先由谁来享受呢?是禹家及其亲信中的“能人”。为什么大邱庄如此富足?应聘到这里当顾问的天津一位国营企业厂长说,因为国营企业除了生产费用还要扣除大修理费、管理费、医药费等才是利润。利润绝大部分上交国家,职工工资、福利都是国家统一标准,不得超过;而乡镇企业除了生产费用就是利润,不扣除其它费用,其利润都可以直接参加分配,而且分配数额由自己决定,不受国家限制。 禹作敏的个人收入是个不解的谜。他以廉洁自律自居,向北京来的专家学者说,我不多要钱,大伙给我评定,年薪10多万,我不要,你们来,我个人请客。一年只给家交1万元。但是,知底细的人却认为他赚的是“无数钱”。而别人都不能过问,也无法掌握。当公安局对他实行拘留,市、县联合工作组进村后,大邱庄的财会人员才向工作组提供了真实情况:1992年总公司正副经理每人年薪是70万元,担任副总经理的禹作敏两个儿子当然也是这个数字。李占发说,这是禹作敏主持大邱庄党委会议定的,谁能说不合理、不合法?这属于贪污?还是正当收入?谁能说得清楚?所以李占发向中央政法委汇报禹作敏案件时说,大邱庄经济问题查不清,他们的工作组只能协助司法部门破打人致死案。他说,这只是白色收入,灰色、黑色收入知多少?在这里共产党的党委会已成为维护禹作敏及其家族权益的工具。这是“一元化”体制给禹作敏带来的便利条件,也是禹作敏的腐蚀剂。 个人和本家族的消费毕竟有限,禹作敏就用金钱作为与极有权势和名望的人交易筹码,以抬高自己身价。他对北京来的专家学者说:“每天上门要赞助的有三四家,真是应酬不过来!”但对抬高个人社会声望的事情,他就当起了“开明绅士”,慷慨解囊。所以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落选了还可以当政协委员。 这些“赞助”都是当新闻见诸报纸、广播的,更多的却是给握有实权的高官的“绝对保密”的信息费。所以当禹作敏判刑时,因不涉及经济问题(个别已揭发的案子除外),许多接受贿赂的官员受到了“保护”。 禹作敏成了金钱和权力的化身,个人也就感到不安全了。他有8个保镖。大邱庄不断发生“劳资纠纷”,禹作敏看到这种新的社会矛盾,怕事态扩大,多次出面调解。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保证自身安全,禹作敏多次以文件形式上报天津市公安局,要求扩大大邱庄派出所的编制。这个要求被否决后,他仍不甘心,又采取建立经济警察和扩大保安人员的办法。他把效忠于他的得力干将提拔为治保主任。禹作敏兼任派出所指导员,掌握执法权力,全村经济警察也增加到100人之多。在宣布拘捕禹作敏的同时,公安人员依法抄了他的家,除几十万现金、进口药品,还发现有武器。 总公司变成审讯“败家子”公堂 正因为“这十几亿资产可以说是我的”,禹作敏父子及其家族人员就把流失财产的人当作“败家子”。 个人集权下的产权不明,有一个特点,就是群众对资产底里不清,惟独“老板”个人清楚。1992年11月,大邱庄华大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凤政突然病故。他死在会议桌上,终年45岁。 “李凤政一死,3亿债务说不清。2亿是银行的,1亿是外边欠的。”“厂房、设备分开。到1996年6月债务还未清理完毕”,“究其原因是管理不善,没账。一人说了算。这人死了更说不清了。华大集团损失6000万。”李占发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了事件的起因。 这位李凤政就是被禹作敏称为“鬼头鬼脑,谁都不怕,就怕我”的“能人”。他当过大队会计、总公司党委副书记,能说会算,也有气魄。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集中到一个“能人”身上,“老板”突然故去,企业失去控制,平时的流通渠道中断了,资金流向一下说不清楚。这比企业倒闭造成的损失还惨重,转瞬间企业变成了“黑窟窿”。 “3亿外债说不清”,“李凤政死时发现外来的干部有贪污。”这时把大邱庄资产当作“也可以说是我的”禹作敏和他的同伙,气急败坏。禹作敏主持召开公司中层以上干部会议,说华大集团领导是一帮“败家子”,是来糟蹋大邱庄的。他突然宣布撤销华大公司,将其所属的企业划归万全、津海、津美、尧舜四个公司管理,同时撤销华大集团9名副总经理职务,并开始了审讯。 大邱庄总公司会议室成了一个私设的公堂。他们准备了警棍、皮鞭等刑讯器材,并设置了录音、录像设备,对所怀疑的对象进行审讯。在禹作敏的主持下,大邱庄企业集团总经理禹绍政、大邱庄治保主任周克文、总公司副总经理兼秘书长石家民(女)等,先后对原华大集团公司氧气厂厂长田宜正、华大公司副总经理侯洪滨、华大公司养殖场场长宋宝进行了审讯。12月7日,禹作敏主持审讯,他首先动手打人,别的打手一拥而上,拳打脚踢,一直把人打得鼻青眼肿,按照他们的要求“承认”了自己的问题才罢休。事后,他重赏了审讯“有功人员”。 禹作敏敢于私设“公堂”审讯打人,他的部下和亲信就敢动酷刑。在审讯中,外地来的26岁的养殖场业务员危福合被怀疑上了,12月13日万全集团经理部经理刘云章把他带到三楼会议室,要他交代问题。危说自己没有问题,打手们扒光危福合上衣,用电警棍击,用三角带皮鞭抽,一批人打累了再换另一批,这场审讯持续了7个小时。万全公司先后有18个人参加了对危福合的殴打。到晚上10点危福合停止了呻吟,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打死人后造假象,禹作敏让4个打手跑了。公安局抓人,他不让进。”李占发点明了禹作敏犯窝藏罪、妨害公务罪的缘由。 父子俩成了同案犯 执法部门通缉嫌疑犯并开始搜查时,大邱庄在保安人员指挥下,调动汽车、拖拉机、马车,设置重重障碍,组成“五道防线”,同时发出告全国各省市党委书记书,称天津市公安部门非法抓人,要求全国各省市声援,干扰正在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与此同时,担任总经理的禹作敏儿子禹绍政向中央机关一位工作人员行贿,要他提供中央领导人对大邱庄事件态度的信息。中央领导发现后及时作了处理,禹作敏父子撞到了“枪口”。 “垮我禹作敏,大邱庄都得垮!”禹作敏把家族、亲信都绑到他的战车上。他决心抗争到底。当执法部门进村搜捕犯罪嫌疑人时,禹作敏还要领导班子成员组织3万人到县城游行,以示反抗。这时,他的班子成员、家族和亲信才感到不能再愚忠愚孝了,不能再铤而走险了。他们在痛苦中和禹作敏决裂。张延军拉着禹作敏胳膊,声音沙哑,泪流满面:“董事长,不,不能这样干啊!”表示以死相谏,拿起桌上的玻璃烟缸向头上猛砸,殷红的鲜血从黑发中渗了出来;禹作尧把头撞到了木头上;禹作敏女婿、津美公司经理赵树忠知道劝阻无效,借故躲到外地,用电话指挥生产。与禹作敏共事多年,又和他有亲戚关系的刘万全(刘的儿子刘永华是禹的侄女婿),托病不出。人们从这种场面看到了利用封建家族网络办集体企业的祸害! 大邱庄事件引起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中央领导指示:“依法办事。”12月15日,禹作敏被天津市公安机关依法拘留,显示出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1993年7月31日和8月14日,天津市检察分院就刘玉田和危福合被殴打致死案向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当天进行了公开审理。禹作敏等8人走进法庭,站到被告席上。 法庭调查结束,转入法庭辩论。公诉人指出:“在禹作敏统治下的大邱庄,可以说成了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成了无法无天的‘土围子’。” 辩论结束,被告人作了陈述。禹作敏说:“大邱庄成了‘华夏第一村’以后,我的头脑膨胀了,造成这场罪,有思想和历史根源。” 1993年8月27日,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禹作敏和7名同案犯进行了公开宣判:对被告人禹作敏决定执行有期徒刑20年;被告人禹绍政犯行贿罪处有期徒刑9年,非法拘禁罪处有期徒刑2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0年。 禹作敏父子成了同案犯,双双入狱,与企业管理体制上有关,也与几千年的封建家族观念有关,它留给中国农村干部和企业家的教训极为深刻! 禹作敏服刑的第五个年头,住进了天津市天和医院3楼甲病房。1998年5月13日,笔者在这家医院的病房见到了禹作敏,一个人在玩扑克。他说是因病保外就医。他虽然住得安静、舒适,但旁边的一间房还有两位警察监护着,与我谈话还有些慌张。我说“你在农村改革中还是有功的”,他说“没有用!”这时,他才知道功不能抵过,功不能抵刑。法律是不能超越的。在法律面前,权力、金钱都已黯然失色。问他年龄,知道他69岁了,问他服刑还有几年,他沮丧地说还有15年。 禹作敏身边有老伴陪着,应该说对他很不错了,但他急于想过正常人生活。他说:“我想回家!”一个人失去自由是何等的痛苦!知情人说,禹作敏心血管、胃部都有些慢性病,但一般不会突发。他曾指着自己的脑袋向大夫说:“我的病在这里,你能为我治好?”10月3日,服药自尽。据有关人士分析,禹作敏可能觉得“回家”保外就医的希望实现不了,服刑期满已经80多岁了,不如提早结束生命。 据悉,服刑期间的犯人是不准开追悼会的,但禹作敏出殡时,闻风而来的人不少,只小卧车就有六七十辆,可见人们对他的功过是非是清楚的。 农民有了所有权才能制约专权 “如果不明确产权,加强监督,不是李凤政的结局,就是禹作敏下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产权不明是禹作敏的陷阱,也是所有企业家的陷阱”。事件发生后,李占发组织各级干部调查研究,并通过试点,推行了股份合作制。这是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的好办法。它虽然削弱了企业负责人的部分“特权”,却给了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但是,这样做是否符合党的政策?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说明?他们心里没底。1995年3月8日,李占发以静海县政府名义邀请中央农口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这些专家学者认为,禹作敏对中国农村改革是有贡献的,但受到中国封建家长制的影响,权力越大,消极面越大,把自己打扮成改革的化身,走上了极端,不可容忍,受到了法律惩罚。这和体制有关系,因为原来的产权和经营权与劳动者结合不到一起,厂长感到“是我的,但又不是我的”。静海县总结了大邱庄的经验教训,对产权问题认识得很深,经验也很系统。专家学者指出,产权制度改革是继联产承包后,又一个伟大创造。股份制与合作制适合中国国情,农民既有决策权,又有受益分配权。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股份所有者。通过股份分红增加农民对企业的关切度,与自己利益相联系。股东代表选出董事会,由董事会确定厂长。农民有了这些权利才能当家作主。 大邱庄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由“能人”支配的“公”产变成农民集股的“共”产,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许多工厂已开始实行岗位股,企业法人提成(纯利润1%或2%归法人),作为股投入企业,参加分红,分到红再投进去。工人也如此。禹作尧说,实行股份合作制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大邱庄的实践告诉人们,农民有了所有权才能制约禹作敏式的专权。他们成了股份所有者就理直气壮地参与企业管理,严格监督厂长经理。张延军在天津市乡镇企业家座谈会议上说:“家长制不行了,要实行民主管理!”经过挫折的大邱庄开始走上民主法制的轨道!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己的历史
liaodehua01 2011-11-24 12:57
本文来源于 《财经网》  2011年11月23日 10:15 我要评论( 0 ) 打印 | 字号: 我们应当去了解国外的文明历史,因为缺乏了解,只能造就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无知    【曹劼/文】 就在上周,当我坐在从北京飞往伦敦的航班上时,注意到了一些中国旅客和外国旅客们用来打发时间的不同方式:身边的中国同行者全程都在看着一本厚厚的中医偏方,我身后的两位中国年轻人一个抱着一本封面印有“中国,强盛”之类字眼的励志新书,而她的隔壁乘客还在看着前一天的北京当地晚报来做消遣。而在我的前两排,两对法国夫妇正在讨论着他们从中国领养的当地孩子,除了交换个人经历外,还在聊着对中国的看法。   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值得让我记录下来的必要,直到我读到15日的《泰晤士报》上面的一篇文章,这才激起我的思路,打开电脑,写上一段。   《泰晤士报》上的这篇报道的,是一桩时下英国社会讨论激烈的公案。英国的历史学家戴维•斯塔奇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英国的孩子们看了太多有关欧洲大陆历史的书籍,而现在应当更多地阅读英国“自己的历史”。但是这一观点很快就遭到了英国舆论的连日炮轰。剑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理查德•伊文思批评说,斯塔奇的说法完全是一种“狭隘的历史错觉”,如果年轻一代效法斯塔奇的观点,就只会变成更加自我的一代英国人。   英国人的争执让我回想起了在飞机上的观察。和西方人兴奋地讨论中国见闻相比,我们同胞似乎无论走到海角天涯,仍然抱着中国的社会文化不放,活在自己的文明世界里。在英国被同行已经批评了数日的斯塔奇,如果也在飞机上坐着,看到这些事实上不是,但胜似自己的学生们时,相信心里会舒坦一些。   记得我在十年前出国的时候,国内的电视台就在铺天盖地地播着搞笑题材的清宫戏,十年之后,还是如此。除去老少咸宜的搞笑题材是不是依旧受欢迎的问题不讨论,至少我们的媒体人应当为大众,把对中国历史的关注点向更广泛的领域推移一些才对。中国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当中,同汉族的恩怨情仇,估计现在的年轻人能够了如指掌的,越来越少了。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中东文明,年轻一代就是想在大众媒体上想要了解一下也非常费劲了,因为这些并不是“主流”。   了解自己的历史,并不应当仅仅局限在,对自己24小时身处的熟悉环境里,过往今昔的了解,而是应当了解自己身处时代的来龙去脉。当航班降落到了伦敦,我们除了去著名百货公司逛逛之外,还应当去了解一些当地为什么诞生过如此之多的经济学家或是小说家。如果你的下一站是耶路撒冷,那么我们就应当去看看那些如今依旧存在的三五千年前的历史遗迹,而不是下车拍照,继而回到座位上继续翻看从国内带出来的晚报。   告诫公众不要放弃对多元文化历史的探寻,是大众媒体应当肩负起的责任。这次回伦敦不久,我有幸在参加了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英国粉丝见面活动。期间,节目主持人孟非被台下的观众问到对“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作何想法”的问题时,他在对粉丝们的回答中,提到了一个让我感到,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负责任的舆论态度:“我们应当去了解国外的文明历史,因为缺乏了解,只能造就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无知”。   在电视娱乐节目盛行的中国,《泰晤士报》这样的严肃媒体讨论方式,未必会有多少人感兴趣,但《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就不同,我相信在场的不少英国华人粉丝会为自己偶像的观点有所触动。斯塔奇的一番观点因为被英国主流媒体的报道,而遭遇社体无完肤的批评。如果我们能有更多地主流媒体去鼓励,告诫年轻的华人,多去了解自己应该了解的历史,将是民族之幸。   
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黄亚生:辨析“龙象之争”
liaodehua01 2011-11-22 12:55
本文来源于 《财经》杂志  2011年11月22日 09:31 我要评论( 0 ) 打印 | 字号: 中国依旧有一些优秀的基本面,但印度将拥有增长的势头。印度拥有经济增长正确的制度环境,中国仍需为政治改革努力奋斗   中国和印度强劲的经济增长已经引起了众多关注,而两者不同的政治体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则众说纷纭。    上海模式   显而易见,中国的经济增速高于印度。过去30年,从GDP的增长率来看,中国的增速是印度的2倍。中国毫无疑问比印度的发展要好很多。   印度总理辛格在一次印度金融界的采访中说,他想让孟买成为另一个上海。当你在陆家嘴的高楼间穿行,或许会有这种幻觉。孟买尚有类似达拉维这样的贫民窟存在,而在上海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因为中国政府较为强势,可以行走在法律之上。而为了城市的规划甚至可以大规模移动人口,这在印度行不通。   这几年我用“上海模式”概括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来促进经济增长,且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来执行,对私人产权并不尊重,因而公众意见对此类政府决策几乎没有影响。   而上海模式的含义是民主决策对经济增长而言是一个障碍,但基础设施建设却能提供增长动力。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增长到底有多重要?如果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或许一个强势政府促进经济增长是必须的。如果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没那么重要,就不至于依赖强势政府。   让我们来看两个国家的例子。甲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比乙国优越,甲国有更多的手机。如果问“这两国哪个是中国哪个是印度,哪个国家增长更快”?相信基础设施重要的人,就会得出甲国是中国,因为其基础设施更好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乙国则是印度。   但事实上拥有较多手机的国家是前苏联,这是根据1989年的数据得出的。在苏联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手机数据统计后,这个国家就解体了。所以这可不是好事。手机或基础设施并不能保证经济的增长。   上述乙国是中国。中国以每年两位数字的速率成长了20年。但如果只比较前苏联和中国的基础设施,那你对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就做了错误的预告。    印度崛起   再问如果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有更长的铁路线,那么中国是A国还是B国。实际上,那个拥有更长铁路线的国家是印度,B国才是中国。这个事实鲜为人知。   当然时至今日,中国比印度拥有巨大的基础设施优势。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基础设施却比印度落后。当然英国人在印度建了很多铁路。如果基础设施重要,那么在印度基础设施条件占优的情况下,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比印度增长更快。   事实上,全球证据反而偏向显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在经济增长中,政府累积了更多资源,然后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至少是中国经济增长故事的一面。   再看民主政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民主政治真的不利于经济增长吗?让我们再来看两个国家X国和Y国。X国在1990年的人均GDP是300美元,而Y国的人均GDP是460美元。到2008年,X国以700美元的人均GDP超过了Y国的人均650美元。这两个国家都在亚洲,哪个是民主国家?   惯性答案会认为X国是中国,而Y国是印度。但实际上,X国是民主印度,而Y国是巴基斯坦——长期在军事统治之下。人们常常因为人口数量来比较中印,但印巴也构成非常重要的对照。这两个国家在地理上相近,拥有复杂但互通的历史。而在这个比较中,民主政治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看起来非常好。   为什么经济学家沉迷于强势政府?一个原因是东亚模式。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一度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但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均是长时间的专制政体。实际上这种选择有很大偏差,就像你问所有已经买了彩票中奖的人,你是否中过彩票,答案是肯定的。但你却没有考虑那些同样买了彩票却没有中奖的人。   所谓“东亚模式”有巨大的选择偏差。韩国成功了,朝鲜没有;台湾成功了,但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却没有;缅甸没有成功,菲律宾也没有成功。如果你看全世界的统计数据,在经济增长上没有证据表明专制政府比民主政府更有系统性优势。    “龙象之争”   到底为什么中国发展如此之快?比较文革时期的中国和甘地领导的印度,即使中国在这样的非正常时期,经济增长也快于印度。中国用什么克服了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答案是人力资源。   当时中国的成人识字率是77%,而印度只有48%。而且在中国识字意味着可以读写大概1500多个汉字,而在印度识字仅意味着能说、能写自己的名字。显而易见,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拥有巨大优势。   当时中国还在平均预期寿命方面优势巨大。回溯到1965年,中国人比印度人平均多活十年。同时,中国女性在经济中的作用要远大于印度。印度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寿命要多两年,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更长,这显示了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直到2006年,印度男女的平均寿命才拉平。如今,印度女性寿命已高于男性。但要消除长期的女性歧视,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问题围绕在“中国模式”的争议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真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答案比较微妙。静态来看,中国在政治上并无竞争。但动态来说,随着时间而有所改变。村一级的选举已经开始。尤其在农村中国加大了对产权的保障,也推行了农村金融改革。   同样用动态视角来看印度。1975年甘地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印度政府拥有和操作所有电视台。而到20世纪90年代,印度不仅开始进行经济改革,还进行政治改革,引入村级自治和媒体私有化。   为什么很多人相信印度的增长依然非常缓慢?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总拿印度和中国相比。就好比你是个出色的NBA球员,但总被拿来和乔丹比较,你的表现就没那么出色了。事实上,如果拿印度和一般发展中国家比较,即使在印度达到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之前,印度在新兴经济国家中的经济增长排名第四,这已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   展望未来:巨龙和大象,谁将拥有继续增长的势头?中国依旧有优秀的基本面:社会资本和公众健康等。但我认为印度将拥有增长的势头,印度政府已在基础教育和基础健康方面加大投资。   印度拥有经济增长正确的制度环境,而中国仍需为政治改革努力奋斗。政治改革是中国保持增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政治改革广泛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这将决定中国未来的走向。    作者黄亚生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
1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科学的自组织原理与利害调节
热度 1 zhidaodaxue 2011-11-22 12:36
对生命科学来说,自组织原理从动力学角度探究了生命的生存发展规律。这些规律的核心经常被人忽略,其核心乃是生命的趋利避害本性。也就是说,生命的利害调节是生命的根本内容,自组织原理为其表现形式。对于生命科学,利害调节与自组织原理所要解释的东西其实是同一回事,只是各有侧重点而已。 *本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暂不将观点展开,只把想法作一个简述。
27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控制论看管理
热度 3 zhidaodaxue 2011-11-22 12:16
广义控制就是管理。这是我2年前的想法,现在依然这么想的。 我的老师吴勇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二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中,我们允许被控对象存在超调,但我们希望调整时间短。即允许被控对象存在不稳定,但要它尽快进入稳定状态。 比如,道路施工影响了周围人的生活。所以管理者必须要求施工尽早完成。短暂的不稳定是可以接收的,我们希望影响及早过去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另外管理要涉及管理者自身的情绪、需求等利益的调节以达到整体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因为管理者本身也是管理集团中的一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并不是死板的机器。当今管理理论只涉及单方向作用,即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作用,而忽略了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过程是互作用。所谓管好别人先管好自己是也。 *本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暂不将观点展开,只把想法作一个简述。
2920 次阅读|3 个评论
朗道《场论》公式44.4和44.5附近的几个公式英俄版差别?
热度 1 ultrachao 2011-11-21 09:41
#朗道《场论》云编辑# 朗道《场论》里第5章公式44.4和44.5附近的几个公式,英文版里的德体m是有平均的,而俄文原版的m是无平均的(见图片里的箭头),单说m有无平均号,是英文版的正确还是俄文版的正确呢
75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坚决砸碎市县长的铁饭碗
liaodehua01 2011-11-20 18:46
坚决砸碎市县长的铁饭碗 2011年11月18日 10:46:38 分类: 未分类 张春贤同志任职湖南期间,掀起了一股解放思想的大风暴,给一向只讲政治不讲经济和民生的湖南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当时我真是夜不能寐,觉得历史上敢为天下先的湖南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连夜炮制了一篇网文《我们应该解放怎样一个湖南》,没想到春贤同志看到了我的文章,还做出了重要批示。后来,我受邀参加总结大会。会上我抛出了一个打破县长铁饭碗的惊世观点,结果当场被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盛茂林斥之为不符合宪法。结果我人还没有回临湘,就有人将情况向我的上级领导做了汇报,领导批评我不该向省委公开要官。当然,此事张春贤同志至今都还蒙在鼓里。后来,我苦于一直在体制内,没有机会还原我的观点,好在我现在做了“臭老九”,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一些言论,思量再三,决定把这个观点抛向大众,寄希望于“倒逼”,以加快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所谓砸碎市县长的铁饭碗,即推行市县长合同任期制,引进弹劾制。即以五年为一任期,与市县长签订合同,制定发展目标,完成目标则予以提拔重用,否则,解除职务,不予安排。如果任期内出现大的责任事故,人大、政协均可提出弹劾案,通过弹劾,即提交常委会表决通过。政府班子每五年为一届,完全由市县长自由阻阁。一届期满,不符合要求,全体解散。市县长做出重大抉择,由市县长提交方案交由人大和政协辩论、表决,人大、政协通过再提交常委会拍板决定执行。市县长对组阁部门的一把手也进行合同任期制,组阁局一把手再层层推行自由组阁解散制度,打破行政官员的铁饭碗。这一制度的推行既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又摒弃了西方普选制度的一些弊端。 为什么要打破市县长的铁饭碗?因为权利垄断下的市县长经济违背了科学发展观,成了权贵阶级敛财的帮凶。干部任用的终身制,使得权利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严重滋生了腐败。如果权利被责任化、任期化,许多基层干部就不会紧盯官帽不干事,为保住位置只能踏踏实实干实事。 眼下的中国急需民主政治,而不是官帽福利政治。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或政府是靠普发官帽世袭而确保了大局稳定的。 当然,要推行市县长合同任期制、弹劾制以及层层合同组阁制,政府必须付出代价,过来的政治体制养了一大批除了会做官什么也不会的行政官员。对于这部分人也不能不顾他们的死活全部推向社会,历史原因造成该由政府买单,每月发给工资和待遇,让他们生活无忧。花 30 的功夫消化这批庸官,以后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长痛不如短痛,否则,会成为中国政府永远的痛。
1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ilot study
ycul 2011-11-19 12:56
pilot study,准确点说就是“预试验”,且看它在经济学里面的应用 Consumer-research study done on a trial basi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of a larger and more in-depth survey of the same subject matter; also called pilot survey. A pilot study is used in segmentation product usage, and attitudinal, motivational, and other types of market research studies. For example, a market researcher may conduct a pilot study on a sample of 500 mothers to determine their attitudes about a certain type of diaper. If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thers responded favorably to the new brand, another study may be conducted with a larger sample size to determine other factors, such as diaper usage. 而在公卫领域中就要提JOHN M. LAST 给的定义了, A pilot study is a small-scale methodological test(小规模的方法学研究)intended to ensure that proposed methods and procedures will work in practice before being applied in a large, expensive investigation. Pilot studie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make adjustments and revisions before investing in, and incurring, the heavy costs associated with a large study.
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how measurement in quantum mechanics affects the system!!!
wangxiong868 2011-11-16 17:39
观测真的可以改变系统吗????舍此之外,无更经典的解释???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quantum mechanics ,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 named after Otto Stern and Walther Gerlach , is a 1922 experiment on the deflection of particles , often used to illustrate basic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It can be used to demonstrate that electrons and atoms have intrinsically quantum properties, and how measurement in quantum mechanics affects the system being measured. Contents 1 Basic theory and description 2 Sequential experiments 3 History 4 Impact 5 See also 6 References 7 Further reading 8 External links Basic theory and description See also: Spin quantum number Basic elements of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involves sending a beam of particles through an inhomogeneous magnetic field and observing their defl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les possess an intrinsic angular momentum that is most closely analogous to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a classically spinning object, but that takes only certain quantized values. The experiment is normally conducted using electrically neutral particles or atoms. This avoids the large deflection to the orbit of a charged particle moving through a magnetic field and allows spin-dependent effects to dominate. If the particle is treated as a classical spinning dipole , it will precess in a magnetic field because of the torque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exerts on the dipole (see torque-induced precession ). If it moves through a homogeneous magnetic field, the forces exerted on opposite ends of the dipole cancel each other out and the trajectory of the particle is unaffected. However, if the magnetic field is inhomogeneous then the force on one end of the dipole will be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e opposing force on the other end, so that there is a net force which deflects the particle's trajectory. If the particles were classical spinning objects, one would exp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ir spin angular momentum vectors to be random and continuous. Each particle would be deflected by a different amount, producing a smooth distribution on the detector screen. Instead, the particles passing through the Stern-Gerlach apparatus are deflected either up or down by a specific amount.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spin angular momentum is quantized (i.e., it can only take on discrete values), so that there is not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possible angular momenta. If the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using charged particles like electrons, there will be a Lorentz force that tends to bend the trajectory in a circle (see cyclotron motion ). This force can be cancelled by an electric field of appropriate magnitude oriented transverse to the charged particle's path. Spin values for fermions. Electrons are spin- 1 ⁄ 2 particles. These have only two possible spin angular momentum values measured along any axis, +ħ/2 or −ħ/2. If this value arises as a result of the particles rotating the way a planet rotates, then the individual particles would have to be spinning impossibly fast. Even if the electron radius were as large as 2.8 fm (the classical electron radius ), its surface would have to be rotating at 2.3 × 10 11 m/s . The speed of rotation at the surface would be in excess of the speed of light, 2.998 × 10 8 m/s , and is thus impossible. Instead, the spin angular momentum is a purely quantum mechanical phenomenon. Because its value is always the same, it is regarded as an intrinsic property of electrons, and is sometimes known as "intrinsic angular momentum" (to distinguish it from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which can vary and depends on the presence of other particles). For electrons there are two possible values for spin angular momentum measured along an axis. The same is true for the proton and the neutron , which are composite particles made up of three quarks each (which are themselves spin- 1 ⁄ 2 particles). Other particles have a different number of possible spin values. Delta baryons ( Δ ++ , Δ + , Δ 0 , Δ − ), for example, are spin + 3 ⁄ 2 particles and have four possible values for spin angular momentum. Vector mesons , as well as photons , W and Z bosons and gluons are spin +1 particles and have three possible values for spin angular momentum. To describe the experiment with spin + 1 ⁄ 2 particles mathematically, it is easiest to use Dirac 's bra-ket notation. As the particles pass through the Stern–Gerlach device, they are "being observed." The act of observation in quantum mechanics is equivalent to measuring them. Our observation device is the detector and in this case we can observe one of two possible values, either spin up or spin down. These are described by the angular momentum quantum number j , which can take on one of the two possible allowed values, either +ħ/2 or −ħ/2. The act of observing (measuring) the momentum along the z axis corresponds to the operator J z . In mathematical terms, The constants c 1 and c 2 are complex numbers. The squares of their absolute values (| c 1 | 2 and | c 2 | 2 )determine the probabilities that in the state one of the two possible values of j is found. The constants must also be normalized in order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finding either one of the values be unity. However, this information is not 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values of c 1 and c 2 , because they may in fact be complex numbers. Therefore the measurement yields only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constants. Sequential experiments If we link multiple Stern–Gerlach apparatuses, we can clearly see that they do not act as simple selectors, but alter the states observed (as in light polarization ), according to quantum mechanical law: History A plaque at the Frankfurt institute commemorating the experiment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Frankfurt , Germany in 1922 by Otto Stern and Walther Gerlach . At the time, Stern was an assistant to Max Born at the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s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 and Gerlach was an assistant at the same university's 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Physics . At the time of the experiment, the most prevalent model for describing the atom was the Bohr model , which described electrons as going around the positively-charged nucleus only in certain discrete atomic orbitals or energy levels . Since the electron was quantized to be only in certain positions in space, the separation into distinct orbits was referred to as space quantization .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was meant to test the Bohr–Sommerfeld hypothesis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a silver atom is quantized. Note that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several years before Uhlenbeck and Goudsmit formulated their hypothe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electron spin . Even though the result of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has later turned out to be in agreement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for a spin- 1 ⁄ 2 particle, the experiment should be seen as a corroboration of the Bohr-Sommerfeld theory . In 1927, T.E. Phipps and J.B. Taylor reproduced the effect using hydrogen atoms in their ground state, thereby eliminating any doubts that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use of silver atoms. (In 1926 the non-relativistic Schrödinger equation had incorrectly predicted the magnetic moment of hydrogen to be zero in its ground state. To correct this problem Pauli introduced "by hand" so to speak, the 3 spin matrices which now bear his name, but which were then later shown by Dirac in 1928 to be intrinsic in his relativistic equation.) Impact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had one of the biggest impacts on modern physics: In the decade that followed, scientists showed using similar techniques, that the nuclei of some atoms also have quantized angular momentum. It is the interaction of this nuclear angular momentum with the spin of the electron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hyperfine structure of the spectroscopic lines. In the thirties, using an extended version of the Stern–Gerlach apparatus, Isidor Rabi and colleagues showed that by using a varying magnetic field, one can force the magnetic momentum to go from one state to the other. The series of experiments culminated in 1937 when they discovered that state transitions could be induced using time varying fields or RF fields . The so called Rabi oscillation is the working mechanism for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quipment found in hospitals. Norman F. Ramsey later modified the Rabi apparatus to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time with the field. The extreme sensitivity due to the frequency of the radiation makes this very useful for keeping accurate time, and it is still used today in atomic clocks . In the early sixties, Ramsey and Daniel Kleppner used a Stern–Gerlach system to produce a beam of polarized hydrogen as the source of energy for the hydrogen Maser , which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tomic clocks. The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spin is the most direct evidence of quantization in quantum mechanics.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has become a paradigm of quantum measurement . In particular, it has been assumed to satisfy von Neumann projection . According to more recent insights, based on a quantum 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homogeneous magnetic field, this can be true only in an approximate sense. Von Neumann projection can be rigorously satisfied only if the magnetic field is homogeneous. Hence, von Neumann projection is even incompatible with a proper functioning of the Stern–Gerlach device as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spin.
1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彭文生:2012中国经济终点还是起点 经济周期逻辑
liaodehua01 2011-11-16 11:26
彭文生:2012中国经济终点还是起点 经济周期逻辑 本文来源于 《财经网》  2011年11月16日 09:34 我要评论( 1 ) 打印 | 字号: 未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体制和结构改革的深化,视改革的进展程度,我们估算2020年潜在增长率将下降到5.5-7.5%左右    要点:   本轮增长放缓是一个短周期的现象,还是增长长期趋势下降的开始?宏观经济政策在近期微调的基础上,将如何在保增长和防止通胀反弹之间取得平衡?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波动,试图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征,以帮助我们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长周期增长趋势性放缓和短周期总需求紧缩的叠加状态。从长周期看,潜在增长率正处于放缓的开始阶段。从短周期看,外需不振和投资放缓将拖累GDP增长在2012年继续下滑至8.4%;2013年随着政策内在的周期性扩张,经济增速将温和回升至9%左右。   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改革是驱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观察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历史,三次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均与体制改革有关。目前潜在增长率已经放缓到9%附近,未来10年将有明显下降:   ·放缓主要反映加入WTO的全球化红利在逐渐消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缩小,房地产泡沫对实体经济的挤压;   ·未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体制和结构改革的深化,视改革的进展程度,我们估算2020年潜在增长率将下降到5.5-7.5%左右。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从短缺型过渡到供给充分型经济,制约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供给短缺,而是需求不足。经济的短周期波动主要反映需求的自主增长,和以逆周期为导向的宏观政策对投资的影响。预计2012年将经历短周期的一个拐点,增长见底后小幅反弹:   ·外需疲弱导致出口增速下降,房地产的去泡沫化和产业投资的去杠杆化带动投资增速放缓,从而对需求的自主增长形成下行压力;   ·但近期通胀回落,增加了宏观政策支持增长的空间,硬着陆风险小。政策的逆周期操作和十二五规划带动的政府主导的投资将推动经济增速在2013年继续温和回升。但受制于潜在增长率下降,控通胀的需要将使得经济难以回到过去的高速增长。    正文:   近期通胀下行态势基本确立,增长继续放缓。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明年的外部需求不容乐观,内需方面受房地产的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下降是大概率事件。市场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本轮增长放缓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它是一个短周期的现象,还是增长长期趋势下降的开始?与此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在近期微调的基础上,将如何在保增长和防止通胀反弹之间取得平衡?   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波动,试图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征,以帮助我们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我们考虑长期增长趋势和短期周期波动两个方面。短周期主要反映总需求的自主增长和以总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长期增长趋势则主要取决于经济的供给潜力,更多地和结构性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相联系。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同,在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的供给能力的变动对增长的波动往往有较大的影响。   改革驱动中国经济的长周期   对中国经济长周期的理解,有三个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的近期变化是否导致潜在增长率在放缓以及放缓的程度有多大?判断中国经济未来增长趋势需要关注那些新的因素?本章试图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我们的看法。   ·通过对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的分解与滤波,我们可以看出,与同期其他国家比较,中国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历史上三次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均与体制和结构改革有关。   ·我们的分析显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由十一五期间的10%以上放缓到目前的9%附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加入WTO的全球化红利在逐渐消失,房地产泡沫对实体经济的挤压,以及由于农业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少,通过劳动力转移提高效率的空间缩小。   ·展望未来,中国正处在一个增速放缓的长周期的开始阶段。劳动力转移减慢将会更显著地限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体制改革。我们描述了未来增长的两种情形:基准情形与改革情形——改革情形下,科研、教育、政府效率等有大幅的改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体制与政策因素消除。两种情形下,到2020年潜在增长率分别下降到5.5%和7.5%左右。   生产效率的提高是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从结构上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增长会计法(GrowthAccounting),从供给面可以把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解构为三个基本部分:劳动力的增长、资本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过比较这三个部分的贡献我们可以窥测增长的驱动力。在Park和Park(2010)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我们分解并对比了世界各国从1992年到2007年的增长。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一半左右(此外劳动力贡献了6%,资本贡献了43%),占比显著超过同时期的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国家。亚洲四小龙在同期全要素生产率只贡献了约三分之一,其他7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只贡献了约五分之一。这说明过去20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很大。   除了跨国比较,我们也逐年分解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有三次明显的加速:第一次是在80年代初;第二次是在90年代初;第三次是在21世纪初至全球金融危机前。这三次的明显加速期间,劳动力与资本的增速都是相对稳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主要贡献因素。   从技术上讲,这样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个残差,也就是GDP增长中劳动力和资本存量变化不能解释的所有部分,而GDP的年增长率受需求变化的影响大。也就是说,TFP的年增长率部分反映短期总需求变动,而不完全是生产效率的变化。为了消除需求波动的影响,经济分析中往往采取滤波(平滑)方法取得TFP增长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力和资本变化估算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的三次显著提升均与改革有关。图表3利用HP滤波对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做了测算。结果显示潜在增长率有三个快速增长期,而且都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相吻合,这背后主要体现的是体制改革的红利。而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完毕,三个快速增长期后,都伴随着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八十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开始,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在此期间,潜在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8.7%快速上升到1986年的9.8%。这7年平均增速达9.4%,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41%。   ·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潜在经济增长率从90年代初的9.8%上升到1994年的10.3%。这5年潜在增长率年均为10.1%,在此期间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30%。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潜在经济增长率从2001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10.7%。这6年平均增速为10.4%,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37%。   需要强调是,加入世贸组织从两个方面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第一,随着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外商投资的相应增加,中国企业全面参与了全球竞争,从技术、管理等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二,出口的扩大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人口中处于生产年龄阶段的人数逐渐超过净消费人口,加上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经济面临内部需求相对于潜在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和大量人口失业的双重挑战,加入WTO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为中国经济供给潜能的释放提供了机遇。   潜在增长率已经放缓   潜在增长率明显放缓,由十一五期间的10%以上回落到目前的9%左右。从我们的测算结果看,2008年以来潜在增长率下降比较明显。我们认为这主要由三大诱因造成:   ·入世带来的全球化红利已经逐渐释放。中国的开放度(外贸总额/GDP)在入世后明显上升,从90年代末不到40%攀升到全球金融危机前的60%以上的水平,显著超过其他大型经济体,继续上升空间已经有限。同时,反映金融危机的冲击,外需疲弱,过去几年贸易开放度有显著下降,已经回落到50%左右,这当然是中国回归大陆型经济的必然现象,代表需求方面更平衡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效率的提高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降低,生产效率的上升更多地要依赖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   ·农村可转移的富余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一个证据是,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半闲置和完全闲置的15-35岁劳动力显著减少。根据我们的估算,目前这部分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1.3亿下降到目前的0.3亿,说明农村可以转移到非农产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已经所剩不多。过去20年劳动力在部门间、城乡间转移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载体,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必然受到限制。   ·房地产泡沫对实体经济的挤压。近几年地价、房价过快上涨,推高了地租价格,挤压了消费,对房地产的过大的投资性需求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因素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效应随着房价的上升而逐渐累积。   体制改革可以防止未来增长率大幅下降   判断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需要对驱动增长的各个要素(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走势作出分析。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投资增速不会大幅急降,对增长形成支撑;劳动力增速会随着人口老化而逐渐降低,但对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造成的劳动力转移速度的下降,劳动生产率提升将受到限制;但是针对科研、教育和政府效率的改革,可以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正面作用。   投资不会大幅急降,对增长形成支撑。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资本,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投资的边际回报递减,但会不会出现未来十年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呢?我们认为有两个主要理由支持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支撑。   ·人均资本存量尚低,追赶效应还在。目前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的差距,例如2008年,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仅为日本的17%、美国的18%左右,也比我国台湾地区、韩国的人均水平都要低,这说明和经济追赶效应相关的投资需求仍然较强。   ·人口结构造成高储蓄率,从供给方支持投资。我国生产者(25-64岁)/净消费者(除25-64岁以外的人口)的比例目前为128%左右,到2015年前仍处于上升的阶段,这样的人口结构意味着储蓄率在未来不会大幅下降,仍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Feldstein-Horioka之谜(FeldsteinandHorioka,1980)提出,即便在国际资本充分流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储蓄率与投资率之间仍然相关;这对于人口众多、资本账户不充分开放的中国就更加如此。   劳动力增速下降对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劳动力转移减缓将限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劳动力供给的情况看,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将使劳动力增速下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在80年代的平均增速为2.7%,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均为1.3%,但未来10年平均增速只有不到0.2%,预计到2016年左右,我国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增速将逐步下降到0。劳动力总量的变化有些外延的影响,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超过简单的模型所能估算的。但总体来讲,对未来经济增长有更大影响的,可能还是劳动力从农业到第二、三产业的转移速度放慢。   根据我们前面粗略的测算,1990年农村可转移青壮年劳动力还有1.3亿,2000年减少到0.8亿,到2010年仅有0.3亿。随着青壮年人口比重的下降,未来农村可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还将下滑,而且转移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因为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有最低的需求。   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空间当然不仅仅和劳动力总量以及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有关,城乡户籍管理、民营企业经营环境、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城镇的住居成本等都会有影响。非劳动力供给本身的因素要看未来相关政策的演变。   量化劳动力转移放缓对未来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既存在数据上的困难,也存在体制与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劳动力转移历史得到一定的启发。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劳动力转移大致有两个政策偏紧期,两个政策宽松期:第一个政策偏紧期是改革开放最初期(1978-1981),那时农村改革刚刚起步,农村户籍管制还很严;第一个政策偏松期是1982-1993年,期间随着乡镇企业发展,政策放宽城乡移居,劳动力大量在部门间与城乡间转移;第二个政策偏紧期是1994-1998年,期间诸多省份对农民工进城新设限制;第二个政策偏松期是1999年至2005年,期间地方限制进城的措施取消,劳动力加速从农业和农村转移出来。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两个政策偏松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为3.4%,比两个政策偏紧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大约高0.4%。如果扣除其他因素(如教育、科研、政府效率等)的影响,两者差别大约为0.3%。   改革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其他国家经验的研究文献显示,研发资本存量的增长、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政府效能指数等在统计上都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LeeandHong,2010和ParkandPark,2010)。而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研发投入与存量低。2007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只有1.4%,低于德国(2.5%)、日本(3.4%)、美国(2.7%)等国家,由于过去每年的投入比较低,中国研发资本的存量和发达国家比差距更大。   ·人口教育程度仍然较低。2010我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为8.2年,显著低于美国(12.2年)、日本(11.6年)、韩国(11.8年)等国家。   ·政府和相关的公共服务的效率较低。根据世界银行测算的政府效能指数10,在-2.5至2.5评分尺度中,2010年中国得分仅为0.12,远低于发达国家1.4-1.5左右的水平。   中国正处在一个增长放缓的长周期的开始阶段   中国未来的增长:基准情形与改革情形。我们按照未来10年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增速的预测,同时参照过去10年资本存量增长的趋势,加上对TFP两种情形的假设,对未来10年经济增长的可能区间作出研判。TFP的预测分为基准和改革两种情形,主要差别在于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转移、科研、教育、和政府效率)的未来发展之假设不同:基准情形下,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科研、教育、和政府效率等因素,按照历史速度(2001-2007)增长;改革的情形下,这些因素在未来10年加速追赶美国。而且,改革情形下,限制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政策因素逐步消除。两种情形的结果是:   ·基准情形:“十二五”期间的潜在增长率的均值为8.0%左右,“十三五”为6.0%左右,到2020年下降到5.5%。   ·改革情形:“十二五”期间的潜在增长率的均值为9.0%左右,“十三五”为8.0%左右,到2020年下降到7.5%。   这既说明中国增长放缓不可避免,也说明改革空间还比较大。这种对未来的情景假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这种看似简单的模拟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经济增长的放缓趋势不可避免,这里面有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因素,也有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后追赶效应的递减。第二,通过体制和结构改革提高效率的空间还比较大,虽然不能避免增长率放缓,但可以防止大幅下降。如果说过去10年,加入全球化竞争和劳动力转移是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来源,未来10年更多需要依靠降低内部的一些体制性束缚,提高竞争,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   未来十年,中国增速下降符合国际经验。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名义值已经达到4300美元,估计2011年将超过5000美元。根据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的历史经验,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与13000美元之间增速下降1-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们的基准情形下降3.4个百分点,改革情形下降2个百分点。说明我们的模拟基本符合国际经验。   外部冲击和宏观调控主导短周期短周期波动的市场经济特征增加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围绕长期增长趋势的短周期波动呈现几个鲜明的特征,总结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的短周期的驱动因素对我们判断未来走势有帮助。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短期波动幅度和过去比较显著下降。   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分为两个显著不同的阶段:前者是仍以政府计划为主导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后者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第一阶段我国经济波动幅度较大,GDP增速高点在15.2%,低点是3.8%;波动周期较短,主要受政府经济计划影响,呈现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治乱循环”。第二阶段我国经济波动幅度大为降低,GDP增速最高14.2%,最低7.6%;经济波动的频率也有所降低。   对于计划主导和市场体制下经济周期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市场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大。1992年以前,我国经济中资源配置仍然以政府计划为主导,国有企业并不面对市场,因此造成政策一放松,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热情就高涨,但资源价格缺乏弹性使得企业的扩张活动缺乏约束,直到宏观经济扩张受到资源瓶颈的制约难以为继,政府的指导性计划被迫转向,于是国有企业生产出现急剧下滑,经济呈现大起大落。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主要产品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价格体系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在面对供给或需求变化时,价格的弹性变动调节了消费和投资行为,吸收了部分冲击,降低了经济活动的大起大落。   ·增长的制约因素从供给向需求转化。19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从短缺型经济过渡到供给充分型经济,制约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供给短缺,而是需求不足。因此,以总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反周期宏观政策有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对经济的周期波动起到抑制作用。如前一章所述,经济供给能力的扩张得益于两个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幅超过处于净消费年龄阶段的人数,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增加了宏观经济的总量供给能力。   第二,出口和投资成为短周期波动的主导因素。   当经济从供给不足转变为需求不足,经济的短周期波动主要体现为总需求的变动。而从拉动总需求的三驾马车看,出口和投资的波动性较大,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则相对稳定。1995年以来消费对GDP增速的拉动平均为4.6个百分点,高点和低点分别为6.0和3.4,其对增长波动的影响远远小于出口和投资。   ·外需冲击造成经济增长探底。1995年以来,净出口对我国GDP的平均贡献为0.9个百分点,在GDP平均增长率9.9%中占比并不高,但是波动很大:最高达到4.2,最低则为-3.6。1995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的两次低位分别位于1999年和2009年,均受到了外部冲击的影响;19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均造成出口大幅下滑。   ·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波动大。1995年以来,投资对GDP增速的贡献平均为4.5个百分点,最高达到8.4,最低为1.7。相对于出口主要受外部冲击影响,投资波动的原因则更为复杂,其中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其波动既有自身内在的周期性因素,也受到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影响,而基础设施投资则主要由政府进行,受财政政策的影响比较大。   第三,宏观政策既有逆周期的特征也受政治周期的影响。   市场经济环境下宏观调控政策主要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构成,着力点是总需求管理,在我国主要体现为对投资的影响。财政政策直接影响到政府主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和信贷条件影响更广泛的投资。1995年以来的宏观调控的轨迹显示,投资波动既反映政策对于外部冲击的逆周期反应,同时也受政治周期的影响。   ·政府主导的投资存在一定的政治周期。基建投资主体以政府为主,其增速主要取决于财政政策。1995年以来的基建投资增速显示,财政政策存在一定的政治周期。这种政治周期体现为政府换届和五年计划对基建投资的影响,其特征是每届政府任期内,或每个五年计划期内,都存在一次基建投资大规模加速的现象,一般发生在每届政府的第一年或五年计划的中期。   ·但货币政策有明显的逆周期特征,尤其是对外部冲击的反应。1995年以来三次大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都起因于经济在外生冲击下有大幅下行的风险。在面对外生冲击时,为了避免经济增长大幅下降,货币政策显著放松,支持内部需求,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上。相反,在总需求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货币政策则紧缩,主要传导渠道也是通过投资的放缓来抑制总需求过快增长。   ·宏观政策对增长和通胀的滞后影响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内在原因之一。历史数据显示,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通胀存在显著的滞后作用:一般信贷增速领先经济增长1-2个季度,而经济增长领先通货膨胀3-4个季度。政策的滞后影响若和新的外生冲击在同一方向叠加时—比如政策紧缩加上外部需求突然下降—经济的波动幅度就会超过政策调控的意图,反之亦然。   短期内总需求增长动能放缓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近期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对短周期增长的总体看法是,外需疲弱和房地产投资放缓最终也会影响制造业投资,抑制总需求增长的内在动能。   首先,外需增长乏力预示出口对GDP增长贡献下降。从短周期的角度看,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外需的增长,而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前景不乐观。衡量OECD国家经济景气度的领先指标与我国出口增速存在高度相关性,该指标近期连续走低,显示短期内我国出口增长面临失速的风险。我们在今年年初的宏观经济展望中即做出全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负贡献的判断。近期我国出口增速的走势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维持明年出口增速下降至10%、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0.6个百分点的预测。   其次,去杠杆化减弱投资增长的内在动能。我国投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制造业和其他,2011年以来上述四部分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分别为22%,25%,34%和19%。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其增速主要取决于政策;其余三部分投资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在既有的宏观政策条件下,更多受到市场环境和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从投资的内在动能看,2012年投资增速趋于放缓。   ·去泡沫化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房地产调控的效果逐渐显现,今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的大幅下滑预示着明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可能显著下降。今年的房屋新开工中有相当比例是保障房(1000万套出头),而根据住建部对人大常委会的说明,明年保障房开工目标约在600-800万套,保障房的新开工面积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能拖累明年总体房屋新开工面积负增长。依据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的关系,我们估算明年的施工面积增速将大幅放缓,但不会负增长。根据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施工面积之间的稳定关系,我们预计明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仍有15%左右的增长,而今年前10个月累计增速为31%。   ·去杠杆化使得制造业投资面临放缓的压力。今年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维持了较快增长,主要是前两年宽松货币条件下企业投资扩张的延续,也反映早前房地产投资和出口较快增长的滞后拉动。制造业投资的杠杆率目前处于历史高位,而随着今年以来货币条件的紧缩,出口和房地产的冷却对制造业投资的负面影响终将体现出来。这已经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近期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呈现下滑态势。从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角度看,利润增长预期短期内难有显著改善。   ·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外,企业库存的变化也是资本形成的一部分,往往影响经济短周期的波动。由于库存是企业为了生产和销售的顺利进行而不得不储备的投入品和产成品,对企业而言意味着资金的占用,企业会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库存。随着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库存销售比呈现长期下降的趋势。从短周期角度来看,2008-2010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一波库存调整已经结束,近期库存调整应该不构成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产能短缺不是新一轮投资周期的起点。除了以上的周期性因素,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时,一个经常被引用的结构性因素是产能的短缺或过剩。首先,产能的利用率本身是个周期性现象,需求强时产能利用率高,增长弱时产能利用率低,所以只有超出经济周期上下波动的产能短缺才会导致企业新的投资周期。我国现在是否面临持续的超越经济周期的产能短缺?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比例较大的电气机械制造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目前都处于相对低位。重点行业的产能过剩或没有明显短缺,并不支持新一轮大规模投资的开始。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有些分析引用我国贸易顺差近几年大幅下降作为产能短缺的证据,其基本的逻辑是贸易顺差是总产出减去国内消耗(消费和投资),顺差减少显示产出能力相对于内部需求下降。但这样的逻辑有两个误区。第一,要看顺差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外部需求减少还是内部需求增加?2007年以来我国顺差的减少主要反映出口放缓,内需增长并没有明显加快。第二,从内部需求看,投资比消费增长快,过去几年差距更是扩大,而投资导致未来的产能增加。   另一个可能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性因素是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制造业的投资增长。但是这个因素已经存在了几年,恐怕难以抵销出口和房地产放缓对制造业投资的影响。从数据来看,产业转移的速度和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的相关度并不显著。   政策支持增长的空间增加   以上分析显示需求增长的动能较弱,但宏观政策已经开始微调,如果外部冲击扩大,政策调整的力度还会加强,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通胀下行为宏观调控支持增长提供了空间。从历史数据显示的政治周期来看,明年基建投资大规模扩张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宏观政策逆周期的态势不会改变,过去几个月的一个正面发展是通胀下行的态势基本确立,为支持增长的政策操作提供了空间。   ·从货币政策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处于21.5%的历史高位,对国有大银行的信贷控制也处于偏紧的状态,因此,如果需要,货币政策存在放松的空间。过去一年宏观审慎管理(比如监管机构对银行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要求)在抑制信贷扩张方面也发挥了作用。但宏观审慎管理本身也是逆周期的,其和宏观调控发生大的冲突的可能性低。   ·从财政政策来看,结构性减税将是新看点。由于过去几年政府的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结合十二五规划促进民生,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政府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存在较大空间。近期的一系列税收改革试点虽然短期内对于整体税负影响不大,但是预示了减税的政策方向。我们预期未来会有进一步的税收改革举措,给企业和私人部门带来实质性的税负降低。   政策调控有空间,但大规模扩张刺激的可能性不大。2008-09年的极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货币和信贷存量相对于经济规模的大幅扩张构成影响未来物价和资产泡沫的隐患因素。另外,房地产调控处在关键时期,放松的可能性小。虽然现在对一些行政性的控制手段有争议,但我们认为对房地产的调控将是长期性的。一方面高储蓄容易导致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另一方面,城乡的二元结构意味着房价的上升在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有独特的社会公平的影响。长远看,存在市场化调控手段尤其是税收政策取代限购、限价政策的空间。短期看,对货币和信贷的放松意味着行政性措施放松的可能性更小;否则,货币条件的放松很容易传导到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引发房地产泡沫化的反弹。   2012年处于短周期的什么位置?   上述分析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外需疲弱和投资去杠杆化,将导致2012年出口和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等经济增长引擎动能减弱,经济增速将较2011年放缓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逆周期的宏观调控将限制增长下降的幅度,经济硬着陆风险不大。在我们的基本假设情形下,经济增长将从2011年的9.2%降到8.4%,环比增速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同比增速的低点将于年中前后出现。2013年增长维持小幅上行的态势,全年达到9%。这可能比当时的潜在增长率稍高,但需求过热的程度不会很大。   首先,按照过去的规律,预计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将在2013年(十二规划的中期)有较大的提速。地方政府换届完成对投资的拉动影响可能在2013年有充分的体现。   其次,房地产的去泡沫化会持续一段时间,形成对相关投资的负面压力,持续多长时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和以逆周期为导向的宏观政策的紧缩不大可能重叠。如果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政策对总需求的支持有空间。   最后,从外部需求看,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的总体判断是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构成的下行风险2012年比2013年大。近期的发展显示,市场给与欧洲主要政府化解欧债危机的时间不会很长。美国2013年面临财政紧缩的压力,但紧缩的程度还要取决于当时的增长情况。新兴市场方面,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在经历最近一轮的通胀压力后,政策支持增长的空间不会很快消失。   总之,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处在一个长期增长放缓和短周期下行的交织阶段。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由于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大幅降低;2)加入WTO带来的开放效应的消退,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未来10年将有明显的放缓。从短周期的角度看,外需的疲弱导致出口增速下降,形成增长放缓的外部因素,房地产的去泡沫化和产业投资去杠杆化压力构成增长放缓的内部因素,但政策支持增长的余地增加。预计2012年将经历本轮短周期中增长的低点,2013年将小幅反弹。但受制于增长潜力的放缓,回到过去超过10%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彭文生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颜宁:专注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zjt06 2011-11-15 10:30
榜样。 转载自: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1/20111115091210752727888/20111115091210752727888_.html 颜宁:专注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记者 周襄楠 图为颜宁近照。 图为颜宁与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与颜宁初次见面,还是在2008年春。我到医学院的时候,院办的老师说,颜宁老师还在做实验,一会儿就过来。过了几分钟,那位老师指着走廊中过来的几位学生说:“看,颜宁来了!”我左看右看找不到哪位是老师,最后走在一位高个子男生后面的“女生”给我打招呼:“你找我?”我顿时语塞——这是颜宁?这分明是一个标准的“女学生”——这是颜宁留给我的最初的印象。   后来接触得多了,才真正感觉到:年轻,是颜宁的特质。如果说1977年出生的她,有着“80后”的外表,那么她的内心更藏着一个“90后”的精灵。科学研究,在她那里从来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和事物,而是一种非常让人着迷的快乐。而生活中的她有着活泼的性格和直爽的性子——和她谈话,不由自主地也变得天真起来。 “现在回头看,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对颜宁影响最大的母校有两个——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在清华大学,颜宁走入生物系进行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清华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培养给了她做学问的基础;在普林斯顿大学,颜宁师从施一公教授进行了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研究,进而对微观世界下的生命过程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而普林斯顿大学严格的科研训练也给了她在科学领域飞翔的彩色翅膀。   2007年初,博士后课题告一段落,原本打算只是回国探亲的颜宁,意外地接到了生物系老系主任、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赵南明教授的邀请,请她回到母校,加盟医学院,然后就接受了医学院教授会的面试,成为清华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10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领域进行了综合国际评估,专家对颜宁的评价是:“未来5年到10年,她将成为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的榜样。”   如今已经回国4年,谈起当时自己的选择,颜宁毫不犹豫的说:“现在回头看,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颜宁领导的实验室进行的是生物学领域最为前沿的科学研究,包括对于膜蛋白和植物脱落酸受体的结构和生物学机理的研究。回到清华的研究工作是从装修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开始的,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一名年轻的老师老师带着几个刚刚本科毕业或者大四学生,在一个没有任何积累的新的实验室敢于向结构生物学最难的领域“开炮”,外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就是在这种起点上,只用了4年的时间,她带领的研究团队或是独立完成或是与别的团队合作解析了5个膜蛋白结构并分析了功能机理,她以独立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论文,其中包括4篇CNS(指的是Cell,Nature,Science这三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值得一提的是,颜宁领导的关于脱落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研究,与同年欧美日本的同类研究成果一起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   这种速度就连颜宁自己也十分惊讶:“以前想着我回来这几年能发表两三篇论文,一项拿得出手的工作就够了,但是清华的学生太聪明能干了,我完全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速度。如果我在国外以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时间作研究,我想不会这么productive (高产)。”   为什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好的研究成果?颜宁总结出几个因素:   第一,因为清华的学生有着踏实的作风和优秀的素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得课题实现质的“突破”;第二,在实验室各项工作启动的头几年时间内,学校和学院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使得研究人员不用为科研以外的问题分心,从而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科研;第三,师生间协作非常紧密,有问题随时解决,方向偏了随时纠正;第四,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几个实验室的团队合作紧密,不同实验室资源共享,互相取长互相配合互相借鉴,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然而,如果不是我问起,她也很少提到自己在清华的工作状态:从上午11点开始,除去用餐时间,她可以一直连续工作到凌晨两点,如果是在研究的攻坚阶段,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点,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再爬起来接着工作。这种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如果不是乐在其中,常人很难做到。   颜宁说:“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到的。就我自己而言,要想科研工作出成果,投入很重要。回来之后,除去外出开会和除夕春节,我休息之外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在实验室或办公室,这种状态我非常享受。”   回顾这4年,她总结道:“我最满意的是把一个我开始认为非常有挑战性的领域做到不再可怕。我的实验室积累了大量做膜蛋白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做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的年轻人,我们现在信心满满挑战更有生理意义的靶标。” “学生超越我愈多我会愈加高兴”   眼前的颜宁,和4年前相比,除了皮肤看上去稍稍有些干燥之外,岁月好像并没有在她的外表留下太多痕迹。谈及此,她扮了个鬼脸说:“天天在实验室跟学生在一起,心态自然年轻啦!”   虽然已经在清华做了4年的教授,但是颜宁至今一直保持的习惯是,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即时跟随学生的研究进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不是在写论文,她会跟学生一起到实验室做实验,也会到结晶室,跟学生一起长蛋白质晶体。学生如果发现蛋白纯化中或者晶体生长中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或问题,随时都可以去喊她,她一定会去和学生一起研究蛋白纯化结果、分析蛋白晶体的情况,看完之后跟同学们讨论下一步的实验该如何进行。   作为导师,她实验室的学生在进行不同的课题,但是她对于每个课题的进展都非常了解,每次跟同学们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她经常说,上周你课题进行到哪里哪里了,这几天有没有什么新的进展……这样亦步亦趋地紧紧跟随每个学生的研究步伐,可以随时发现进程中的问题,进而改进实验。   在学生心目中,颜宁既是一个没有一点架子的“朋友型”的导师,会在中午的时候在实验室吆喝“有没有人去吃饭”,或是某个晚上张罗一群人玩儿“三国杀”的游戏;她还是一位要求严格会发脾气的导师,会在同学们犯错的时候给予严厉的批评。   李硕是清华大学医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他是颜宁的第一个博士生。2011年3月20日,在颜宁的指导下,李硕和另外一位博士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发表了发表了名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uracil transporter UraA(尿嘧啶转运蛋白UraA的结构和机制)的科研论文,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NAT(Nucleobase/Ascorbate Transporter,核苷碱基-维生素C转运蛋白)家族蛋白UraA的晶体结构,并且发现了膜蛋白一种新颖的折叠类型。   谈起当年在颜宁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李硕感慨良多。在课题进行的最后阶段,需要做生化实验分析蛋白结构的工作机理。从来没有做过类似实验的他们一开始非常困惑,甚至有些畏惧的心理,但是颜宁鼓励他大胆尝试,说,最不好的情况就是做不出来结果,没什么可怕的。然而最开始的几周的实验结果并不好,为了寻找问题所在,颜宁每天下午跟李硕他们进行讨论,晚上跟学生们一起做几组实验,反复几次之后发现总有一个数据跟理想数值差距很大,经过反复测算,颜宁最终发现是在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疏忽把一个溶液的浓度弄错了,进而导致整个实验出现了偏差。当晚,颜宁跟李硕他们谈了很久,告诉他们如果要做一个好的科学家的话,首先要严谨,要重视细节,要对数据负责,否则很多重要的信息都会丢掉,实验的成功也无从谈起。   曾经在颜宁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党尚宇说:“如果你沮丧的话,颜老师会给特别特别多的鼓励,她是一个很有活力的人,对科研很有激情,这种激情会感染我们所有的人。”   党尚宇、孙林峰、黄永鉴三位清华学生为主力的课题组,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解析了膜蛋白——大肠杆菌岩藻糖(L-fucose)转运蛋白(FucP)的结构,并结合生化手段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理。这项研究成果于2010年10月7日在 Nature 发表。   在解析膜蛋白的研究的时候,党尚宇和孙林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千辛万苦得到的蛋白晶体,即便是反复多次进行实验,得到的衍射数据不尽理想,大大低于预期。在这种时候,两个年轻人想过放弃,也想过把整个实验设计推倒重来。   在这个关键时刻,颜宁老师鼓励他们说:“膜蛋白的研究,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看谁先放弃!谁先放弃谁就输了,坚持到最后的就赢了。再难的,以前人们认为都是不可能的事情,科学家们都研究出来了,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   颜宁鼓励两个年轻人坚持下去,并且一直和他们一起讨论实验结果、讨论下一步实验方案,最终在经过坎坷之后取得了满意的研究结果。   不仅是在科研中,在生活上和个人职业规划上,颜宁也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一位非常优秀的女生失恋之后一蹶不振,颜宁就特别留意这位女生的状态,拉她吃饭跟她谈心,帮助她尽快走出阴影;一个博士二年级的学生在男友出国之后几乎要放弃学业,颜宁鼓励她联系到了出国合作项目,使得她事业生活两不误;有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后对于选题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做一个自己非常感兴趣但是并不是实验室主攻方向的课题,颜宁也给予了全力的支持;有位学生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准备放弃科研工作转而投身管理工作,颜宁在经过与这位学生的多次沟通后,确认这位学生在管理工作方面有着出色的潜质后非常支持学生本人的选择,并积极提供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颜宁也会尽力在经费允许的最大限额下给学生们提高生活补贴,发表论文得到的学院或学校的奖励全部发给学生。她希望她的学生们都可以尽量在没有生活压力的情况下尽情享受科研。   谈起对于学生本人的尊重,她说:“我会用行动让学生们意识到,他不是所谓‘老板’的劳力,从他进实验室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是青年科学家了。导师的存在是为了在大家的科研之路上辅导大家,是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好的科研训练之后获得更多个人更好发展的机会,我们是在成就彼此。他们将来越有出息,超越我愈多,我会愈加高兴。”   虽然对学生们的评价很高,但是颜宁还是觉得,学生们太“乖”了,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更加活跃起来。她鼓励学生跟自己“唱反调”,如果学生在课题组的研讨会上跟她就学术问题争论起来,她会在争论之后马上肯定这个学生的积极思辨的态度。   不仅是跟自己争论学术问题,颜宁还鼓励学生在国际会议上跟“大牛”们提问讨论:“之所以这么逼着学生在国际会议上去问问题,不是为了面子,而是有感于我们的学生会做的多,会说的少。‘行胜于言’不代表不会言,所以要抓住各种机会训练自己的表达、交流能力,慢慢这其中的益处就显现出来了。”   2011年4月和5月,在清华和苏州分别有两个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学生们悉数参加。早在会议召开之前,颜宁就“恶狠狠”地警告学生,会认真记录谁在会上提问了,谁在休息时间和做演讲的科学家们交流了。表现好的有奖,自己“扎堆”聊天的回来等着挨批评。   在颜宁的的激励下,同学们表现不俗。4月在清华的会议上,也许是因为在自己的“地盘”有心理优势吧,几乎每个学生都问了至少一个问题,其中不乏精彩者。来自美国的不止一个同事对颜宁说:“我以为中国的学生很内向,可他们好像比美国学生还敢提问。”而在5月份在苏州召开的会议上,不仅是提问踊跃,而且在休息和吃饭时间,学生们已经和做演讲的科学家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谈笑风生,讨论感兴趣的话题。 “就是要做出玩儿Science的感觉”   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走廊的墙壁上,挂着颜宁和学生们几幅充溢着想象力的“画作”:在八聚体的蛋白质结构上,她描上了中国的太极八卦图,两幅图在分布和线条上“不谋而合”,使研究内容“细胞凋亡体”与古老的哲学命题浑然一体,不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翻飞的蝴蝶做背景,与蛋白的α螺旋结构交相辉映,旁边配上沾着露珠的小草,让人无限遐想……而在给NAT家族蛋白代表UraA绘制其转运机制示意图的时候,她给学生隆重地推出了“板砖闷棍”模型——核心结构域就是“板砖”,门控结构域就是“闷棍”,听来十分诙谐,但是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十分形象。聊起此图来,颜宁也是“忍俊不禁”。   颜宁有时候自己也说,如果不是走上了生物学这条研究道路,自己很有可能去从事设计或者写作。而在她的眼中,那些别人看似枯燥无趣的蛋白结构,仿佛都有着神奇的生命力:“当你把细胞里那些只有几个到几十纳米大小的蛋白质分子通过X射线衍射的方法解析出原子分辨率的结构,在电脑上放大几亿倍之后,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美丽的构造如何行使复杂的功能,你总忍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聪明——她的精妙设计很多时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你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出这些大自然奥秘的人,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而爱上了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或许就是颜宁乐此不疲地工作着的重要原因吧!   她说:“在做科研的时候有三个时刻最畅快,一是解决了实验中困扰已久的难题,也许就像武侠小说中打通任督二脉那一刻的感觉;二是实验出结果的时候,那时你会为崭新的发现而狂喜不已;最后一个就是论文发表的时候,这主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从小的‘作家梦’,尽管文笔有点对不起大家。科研做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工作的压力,到最后是玩儿Science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棒!”   喜欢穿休闲的衣服,喜欢用小小的恶作剧捉弄身边所有人,喜欢在时间不太紧张的时候每天睡到自然醒,喜欢在思考或写作卡壳的时候到网上转转或者是看看电影小说,这,是喜欢无拘无束的颜宁;但是,同样是这位女子,喜欢和学生在科研问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可以连续工作48个小时丝毫不觉得疲惫——这也是颜宁,她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颜宁说:“做科研要做的狠,玩儿也要玩儿的狠,这是性格原因吧。还好,我调剂的还挺好的,都是乐在其中。”     附 颜宁简介   颜宁,1977年11月生,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年获学士学位,并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同年9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2004年12月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期间,颜宁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由于对线虫及果蝇细胞凋亡通路工作机理的杰出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由Science杂志和GE Healthcare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博士毕业论文,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只有5人入选。   颜宁在博士后期间继续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成功解析一个重要膜整合蛋白酶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并揭示了它的作用机理。   2007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她领导的结构生物学中心的实验室主要利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重要膜转运蛋白的功能机理,以及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信号传递机理。她带领的研究团队或是独立完成或是与别的团队合作解析了5个膜蛋白结构并分析了功能机理,她以独立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论文,其中包括:2009年,她与施一公教授合作在《Nature》发表论文,阐述了了甲酸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发现了类似水通道的转运蛋白存在形式。同年,颜宁带领的科研团队在《Nature Structure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植物激素脱落酸受体PYL蛋白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机制,之后的一段时间,又在世界知名杂志发表了多篇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成果。颜宁领导的关于脱落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研究,与同年欧美日本的同类研究成果一起入选美国《Science》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进入2010年,颜宁领导的科研团队又在《Nature》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岩藻糖转运蛋白FucP和尿嘧啶转运蛋白UraA的晶体结构。其中,UraA作为NAT家族中第一个被解析出结构的蛋白,它的结构给整个结构生物学界带来了一个惊喜:它的跨膜区域存在着一个全新的折叠方式,这种全新折叠形式的存在,改变了长久以来大家对膜蛋白结构存在的一贯认识。今年,她的研究团队迎难而上、再接再厉,在《Molecular Cell》发表了其在ABA领域的第4篇论文,将该领域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   鉴于颜宁的杰出成果,2011年8月她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清华新闻网11月15日电) 编辑:欣 研 (http://news.tsinghua.edu.cn)
3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atlab中如何获取当前日期时间
JLBrooks 2011-11-13 22:16
matlab中如何获取当前日期时间 matlab中如何获取当前日期时间函数的具体应用如下: 1.date:按照日期字符串格式返回当前系统日期 2.now:按照连续的日期数值格式返回当前系统时间 3.clock:按照日期向量格式返回当前系统时间 date,now,clock ans = 29-Nov-2008 ans = 7.3374e+005 ans = 1.0e+003 * 2.0080 0.0110 0.0290 0.0160 0.0410 0.0259 matlab中分别使用year,month,day,hour,minute,second从上面讲到的字符串和连续型日期时间格式中提取年月日时分秒等信息 ans = 2008 2008 注意:上面的函数是没法从向量型日期时间格式中正确读取上述信息的 year(clock) ans = 5 0 0 0 0 0 http://www.ymlib.net/article/sort010/info-285.html Matlab中处理日期与时间的函数详解 本文来自: MATLAB爱好者论坛 ( MATLABFAN ) Matlab用三种 格式 来表示日期与时间 (1)双精度型日期 数字 : 一个日期型数字代表从公元0年到某一日期的的天数,例如,2008年8月26日夜时0点钟被表示为733646,而这同一天的中午12点就被表示为733646.5,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用一个双精度型数字表示。 (2)不同形式的日期 字符 串: Matlab定义了28种标准日期格式的字符串。 (3)数值型的日期向量: 用一个6元数组来表示一个日期时间,例如, 表示2008年8月26日12点05分0秒;用一个3元数组来表示一个日期,例如, 表示2008年8月26日。 用日期数字表示日期使计算机更容易计算,但是不直观,因此Matlab提供了许多 函数 来实现三种日期格式之间的转化。 (1)datestr: 实现将日期数字和日期向量转化为日期字符串,可以在Matlab 命令 窗口中输入help datestr来查看关于datestr的用法。 (2)datenum: 实现将日期字符串和日期向量转化为日期数字,可以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help datenum来查看关于datenum的用法。 (3)datevec: 实现将日期数字和日期字符串转化为日期向量,可以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来help datevec查看关于datevec的用法。 Matlab中其他常用的函数: (1)clock: 将当前时间和日期返回到一个(6元)数组中。 T = clock T = 2008 8 26 12 31 32.75 注:直接输出clock时,可能会以科学计数法的方式输出, clock ans = 1.0e+003 * 2.0100 0.0010 0.0280 0.0190 0.0280 0.0296 用fix(clock) 则能输出易于阅读的形式 fix(clock) ans = 2010 1 28 19 28 48 (2)now: 将当前时间和日期以一个双精度型日期数字返回。 t = now t = 7.3365e+005 (3)date: 将当前时间和日期以dd-mmm-yyyy格式的字符串返回。 d = date d = 26-Aug-2008 (4)weekday: 返回一个日期数字或一个日期字符串的星期及一个星期中的第几天。 =weekday('26-Aug-2008') d = 3 w = Tue =weekday(733646) d = 3 w = Tue (5)eomday: 返回一个月的最后一天。 eomday(2008,2) ans = 29 (6)calendar: 对用户要求的任何一个月生一个日历并显示在命令窗口中,或将其放在一个6×7的 矩阵 中。 calendar(2008,8) Aug 2008 S M Tu W Th F S 0 0 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 0 0 0 0 0 c=calendar(2008,8) c = 0 0 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 0 0 0 0 0 (7)tic,toc: 函数tic和toc被用来对一组Matlab运算进行计时。Tic启动一个秒表,toc停止这个秒表并计算出所经历的时间。 tic;plot(rand(50,5));toc Elapsed time is 3.302510 seconds. (8)cputime: 函数cputime返回用秒表示的、自从当前的Matlab周期启动之后Matlab所占用的CPU时间。 (9)datetick: 用来自动完成对 数据 进行 图形 显示并且用日期或时间字符串来作坐标的标签。 y= ; m= ; s= ; bar(datenum(y,m,1),s) datetick('x','mmmyy') ylabel('$ Million') title('Figure 15.2:Monthly Sales') http://eelab.tsinghua.edu.cn/czzheng/blog/10-01/184048_13d5c.html 1.now 返回当前的日期值(这个数的整数部分表示从公元0年1月1日到该日的天数,小数部分则表示具体的时刻) eg. t=now t =7.3354e+005 2.datestr 日期转换成字符形式 调用格式 datestr(date,dateform) date为要转换的日期值,dateform为日期格式参数(具体参数值可通过 help datestr查看帮助) dateform参数说明 DATEFORM number DATEFORM string Example =========================================================================== 0 'dd-mmm-yyyy HH:MM:SS' 01-Mar-2000 15:45:17 1 'dd-mmm-yyyy' 01-Mar-2000 2 'mm/dd/yy' 03/01/00 3 'mmm' Mar 4 'm' M 5 'mm' 03 6 'mm/dd' 03/01 7 'dd' 01 8 'ddd' Wed 9 'd' W 10 'yyyy' 2000 11 'yy' 00 12 'mmmyy' Mar00 13 'HH:MM:SS' 15:45:17 14 'HH:MM:SS PM' 3:45:17 PM 15 'HH:MM' 15:45 16 'HH:MM PM' 3:45 PM 17 'QQ-YY' Q1-96 18 'QQ' Q1 19 'dd/mm' 01/03 20 'dd/mm/yy' 01/03/00 21 'mmm.dd,yyyy HH:MM:SS' Mar.01,2000 15:45:17 22 'mmm.dd,yyyy' Mar.01,2000 23 'mm/dd/yyyy' 03/01/2000 24 'dd/mm/yyyy' 01/03/2000 25 'yy/mm/dd' 00/03/01 26 'yyyy/mm/dd' 2000/03/01 27 'QQ-YYYY' Q1-1996 28 'mmmyyyy' Mar2000 29 (ISO 8601) 'yyyy-mm-dd' 2000-03-01 30 (ISO 8601) 'yyyymmddTHHMMSS' 20000301T154517 31 'yyyy-mm-dd HH:MM:SS' 2000-03-01 15:45:17eg. t=now;datestr(t,0)ans =09-May-2008 21:07:233.date将字符串转换成日期值 调用语法:date(year,month,day) datenum(year,month,day,hour,minute,second) eg. t=now;datestr(t,0)ans =09-May-2008 21:07:23 datenum(ans) ans =7.3354e+0054.datevec将datestr中指定的格式日期字符转换成包含日期分量的数值向量 eg. c=datevec('09-May-2008 21:07:23')c = 2008 5 9 21 7 23 5.weekday 可从一个日期值或字符串中找出具体的日子和星期。 eg. =weekday( 7.3354e+005)d = 2 w =Mon =weekday('21-Dec-2008')d = 1 w =Sun6.eomday 返回任何一个月最后一天是几号 调用语法:eomday(year,month) 因为闰年的存在故需要year这个参数。 eg. eomday(2008,2)ans = 29 eomday(2007,2)ans = 287.calendar 生成指定月份的日历。 eg calendar(date) May 2008 S M Tu W Th F S 0 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 0 0 0 0 0 0 calendar(2008,5) May 2008 S M Tu W Th F S 0 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 0 0 0 0 0 0 补充:date返回当天日期的字符串 eg. dateans =09-May-20088.tic ,toc 两个结合使用可计算一组matlab操作指令的执行所需时间 eg. tic; plot(rand(500,5));toc Elapsed time is 0.078000 seconds. 另外Matlab还提供了cputime和etime(具体使用方法可看帮助文档),用来计算一次运算所占cpu时间. eg. t0=cputime;myoperation;cputime-t0 ans=0.1400 t1=clock;myoperation;etime(clock,t1) ans=11.2800 注:myoperation为用户自定义脚本文件 t0=cputimet0 = 53.8125 t1=cputimet1 = 54.0313 deltaT=t1-t0deltaT = 0.2188 t1=clockt1 =1.0e+003 * 2.0080 0.0050 0.0090 0.0210 0.0460 0.0254 deltaT=etime(t1,t0)deltaT = 9.9060 9.datetick 设一个坐标为时间标签eg. t=(1900:10:1990)'; p= ; plot(datenum(t,1,1),p); datetick('x','yyyy') title('test time tip') http://tieba.baidu.com
5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中情局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
热度 1 caijj09 2011-11-12 17:53
美中情局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 (以下内容一是网络公开秘密)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极其机密的《行事手册》中,关于对付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中美严重对立的1951年,以后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不断修改,至今共成十项,内部代号称为《十条戒令》。 一、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箱、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行、住、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一定要把他们的青年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箱、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和迷信。 四、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让他们 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是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五、要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人。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 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宣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都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就是一个地盘。 七、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 在人民的心中就会完全垮台。 八、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爱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动乱。 九、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的刻苦耐劳精神。 十、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的一切敌人,以及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美中央情报局西化、分化中国的险恶用心,在〈十条戒令〉中暴露无遺 .
个人分类: 时事观察|320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征集
miran 2011-11-11 11:28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征集 (2011-06-03 10:16:24) 转载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征集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征集指南发布,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精神,十二五期间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以“需求牵引、核心突破、系统发展、军民结合”为原则,面向全球综合地球观测与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突破先进遥感器、定量遥感分析、高精度多模导航定位等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精准测量和应用服务能力为目标,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为做好2012年度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备选项目推荐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欲申报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的企业,请点击查看: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领域2012年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征集 ,内有该类项目申报的具体内容。 一、 基础研究类 (一)地球观测 1.柔性地球观测平台系统设计 2.新概念成像/层析探测 3.地球观测目标/环境遥感综合认知 (二)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空间认知与地学信息图谱 2.多尺度空间信息融合与地理信息内容理解 (三)导航定位 1.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理论与方法 2.量子导航 3.新概念深空导航 二、 前沿技术研究类 (一)地球观测载荷与平台 1.高分辨率光学载荷 2.先进微波载荷 3.多波束/多频/轻小型激光雷达 4.编队/组网与协同观测技术 5.长寿命高可靠卫星平台技术 6.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 (二)地球观测数据处理技术 1.高精度定标/真实性检验与测试技术 2.高精度遥感定量反演与同化技术 3.三维空间信息处理与测图技术 4.面向全球的陆地/海洋资源环境综合观测技术 5.全球气候变化遥感数据处理技术 6.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 7.面向公众的综合遥感信息提取与应用技术 (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1.全球地理信息时空编码技术 2.地理信息及时更新与空间关联技术 3.地理信息可视化与制图综合技术 4.移动、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 5.跨平台空间决策分析系统 6.城市综合地理信息系统 (四)导航定位系统技术 1.卫星导航系统互用技术 2.全球/区域卫星导航增强技术 3.水下/地下/室内导航定位技术 4.城市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与服务 5.导航原子钟 6.全球大地基准修正技术 7.组合导航系统与终端 8.导航信号、终端测试技术 9.新型导航地图技术 (五)空间探测技术 1.空间环境监测技术 2.深空导航与自主管理技术 (六)卫星移动通信技术(跨领域支持,见信息技术领域指南) 三、 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 (一)地球观测集成应用示范 1.机动实时接收处理系统 2.定标与产品综合验证系统 3.航空遥感载荷产品与系统应用 4.典型行业/区域综合应用与示范 (二)面向行业/区域的地理信息系统典型应用示范 (三)面向行业/区域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典型应用示范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 项目申报 要求: 实施年限:项目所属分类,基础研究类为5年,前沿技术研究类为3—5年,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为3年。 经费额度:按照项目所属分类,基础研究类项目申请国拨经费原则上不超过800万,前沿技术研究类项目申请国拨经费原则上不超过2000万,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项目国拨经费原则上不超过3000万。 联系单位: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柳林馆南里甲8号楼西楼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作曲家苏越从名家到罪犯经历:因虚荣心一败涂地
zhaoqingjun 2011-11-11 08:46
作曲家苏越从名家到罪犯经历:因虚荣心一败涂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1日02:49 京华时报 苏越听判。本报记者 蒲东峰 摄 《血染的风采》作曲者苏越被戴上手铐。   本报记者 裴晓兰   昨天上午,因创作《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等歌曲而走红的知名作曲家苏越,被市二中院一审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   法院认定苏越以迎奥运巡演为由诈骗了5746万余元,用于偿还债务及公司经营。虽然具有酌予从轻处罚的情节,但因骗取的款项特别巨大,不足以轻判。   宣判后,苏越称自己愿赌服输,但量刑偏重打算上诉。他称,自己本想在后半生做轰轰烈烈的事,结果因要面子做了蠢事,伤害了朋友和家人。    宣判前求宽大处理   昨天上午10时,56岁的苏越被带进法庭,他戴着眼镜,身着橘红色号服,脚穿黑色布鞋。相比5个月前受审时,显得苍老了许多。   法庭首先进行了约15分钟的补充质证,公诉人宣读了苏越的到案经过和犯罪事实方面的证据,控辩双方进行了简单质证。最后,审判长让苏越进行最后陈述。   苏越称,首先他还是非常抱歉,辜负了曾给予他很大帮助的朋友和领导,也给家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强调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希望法院考虑他不是主观恶意犯罪,能给予他一定的宽大处理,让他在自己还有余热和才能时,有机会再为国家、社会以及家人作出贡献。   随后,审判长宣布休庭20分钟。苏越暂时被法警带出法庭。    被判无期当庭腿颤   苏越再次走上被告人席,审判长宣读了一审判决。   法院查明,2007年12月至2008年10月,苏越在任无锡太湖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等身份期间,虚构公司具有承接北京奥运会巡回演出活动的资格,伪造了与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宣传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单位签订的多份虚假《演出合同书》等,以投资迎奥运巡演可以获取利润回报、筹措迎奥运巡演资金等为由,先后以公司的名义与两家单位、一名个人签订多份《投资合作协议书》等,骗取他们共计5746万余元。   苏越将上述钱款主要用于偿还其所控制的公司的债务及经营使用。目前,苏越已归还2902万余元,尚有2840余万元未归还。去年3月24日,苏越被查获归案。在羁押期间,他主动交代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部分犯罪事实。   法院认为,苏越已构成合同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法院一审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听判后,站在被告人席上的苏越双腿颤抖,身旁的法警则一直用手搀扶着他。    数额太大不足轻判   对于苏越辩称自己没有想非法占有,只是想让企业渡过难关,法院认为,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行为人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使用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本案中,虽然苏越骗取他人钱款的动机是为单位解决资金问题,但对与被害单位、被害人签订的合同,苏越及其单位不可能履行,实际也未履行,从其行为及结果看,应认定他及其单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另外,虽然苏越具有酌予从轻处罚的情节,比如无前科劣迹,是初犯,能够如实供述全部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有悔罪表现,且其骗取的钱款未用于个人挥霍,但苏越骗取的款项特别巨大,给被害单位、被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亦特别巨大,所提情节不足以对其所犯罪行从轻处罚。    ■从名家到罪犯    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业    却因虚荣心一败涂地   苏越曾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人,他创作的歌曲曾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其前妻安雯曾是87版《红楼梦》晴雯一角扮演者。然而,在淡出公众视线多年之后,他却以一个诈骗嫌疑人的身份再次被关注,且涉案金额之巨,令人唏嘘。从音乐人到诈骗犯,苏越称他愿赌服输,但又抱怨刑罚过重,同时惋惜老天爷没有给他机会。   昨天,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戴着手铐的苏越起初表情僵硬,随后又笑着自嘲道:“这辈子接受过无数采访,这么接受采访还是第一次。”   谈及音乐,苏越短暂哽咽。他说,在他认识他爱人的时候,曾说过自己一生有三个理想。“第一个理想是作曲,我写一首歌,让全世界的华人都会唱。差不多一年后,我实现了。1985年,我写了《血染的风采》和《黄土高坡》。”“第二个理想是,在我最红的时候急流勇退,到日本去学习,希望把一套完整的培养演员的制度带回来。”苏越说,1991年他回国后,带回了三位一体的经纪人制度。“现在所有的唱片公司都有企宣和经纪人,这跟我当时的努力奔走是有关的”。苏越的第三个理想,则是在中国做一家像样的文化企业,“走产业化的道路,为中国树立一个核心的文化价值。”但就是这个理想,让苏越走到了今天。   苏越说,自己1995年底开始经商,陆续开办10家公司。2003年,无锡太湖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后,他正式投资文化产业,先后成为几家公司的总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   “我遇到了非常好的伙伴和股东。也恰恰因为他们太信任我了,给了我巨大的空间。”苏越说,2004年、2005年,公司在影视方面的投资每年都达到一个多亿。2006年,为了让公司早点上市,他开始扩大投资规模,但没想到,拍摄的电视剧被中央电视台大量退片,被占压的资金近一个亿,公司出现巨额亏损。   苏越说,自己爱面子、虚荣心强,没有把实情反映给董事会,只想自己私下解决。他借过高利贷,变卖了家产,并最终走上了诈骗的道路。他的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正常弥补亏损的办法有很多种,“每一条路都是光明正大的,而我偏偏选择了一条要面子的路,让大家都不知道,捂着。”   在看守所的一年多,苏越也一直在总结:“虽然说成者王侯败者寇,虽然说很多人在边缘游走已经成功了,但我毕竟是犯罪的人,毕竟是走错了路。”   记者问到苏越是否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他说,后悔都是刚出事的时候,现在说后悔已经没用了。他称自己不是很成熟的经营人,“用句老北京话说,就是‘你有多大金刚钻就揽多大瓷器活’吧”。他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被当作一个教材,“甭管正面反面吧”,让大家反思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一些束缚的问题,和造成这些悲剧产生的因素。“就像原来雪莱说过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是铺路的石子,终于被铺在地上了,任务完成了。”   苏越还提到,2008年有被害单位报案后,经侦队给了他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希望他把这些钱补上,他也一直在努力,“但遗憾的是,老天爷最终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其实我有外国长期的居住权,但我从来没想过要走。”   苏越提到,他当初为了还债,背着安雯把房子、车全部变相抵押,还把安雯的存款全部取了出来。两人后来离异,“家里钱全部搭进去了,我都不知道她怎么过”。   今年6月开庭时,苏越意外看到了安雯的姐姐到庭旁听。苏越说,自己感觉对不起安雯,曾经,他和安雯一见钟情,如果没发生这件事,他还希望和安雯能破镜重圆,“但我现在这个样子了,也不想给大家添麻烦了。”   对于一审无期徒刑的判决,苏越称自己会上诉。“法律惩处是有严肃性的,这个我愿赌服输。但是我觉得判决确实比较重。”苏越几次强调自己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去要钱,都是为了帮企业渡过难关,自己清楚法律在检验合同诈骗罪行的大小时,是按数额来算,“像我这种数额恐怕也轻不到哪儿去了。我也没有期望能有奇迹出现,但上诉是我的态度和权力,我还是要把我的意愿说出来。”   昨天,审判长称,法院曾对苏越所控制的公司及他本人的银行账户进行查询,结果显示多数账户余额都为零,仅5个账户有存款,总计4000余元。其名下唯一房产已被6家单位查封。对此,苏越表示,公司还有股权和一些电视剧的版权,折现后应该有四五千万,但审判长表示,他所称电视剧的母带查找不到,部分股权已被公安机关冻结。   苏越说,在他后半生,他为了做他认为轰轰烈烈的大事,遇到风险时,采用了非常愚蠢的办法,把自己带入歧途,辜负了曾给予他很大帮助的朋友和领导,也给家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此我遗恨终生”。   提及未来,苏越说,无期徒刑应该是服刑到一定年限,还是有回归社会的可能,“但是我没这个可能了,因为我的年纪大了”。
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困惑
热度 1 xianxiaomo 2011-11-10 14:08
11月6日,我和小叶去检查静置48小时后的氧化锌溶胶样品。我们认为这份样品应该是呈现胶体状的,具有胶体的性质,比较有代表性的,像丁达尔效应。于是拿红色激光去照射承装溶胶的三角瓶,嗯!确实有道光柱!为了进一步确证,我们用烧杯承上清水再照射,结果,还有光柱?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迷惑了。。。。。。
个人分类: 长成日志呢~~~|261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九条措施延缓性衰老
zhaoqingjun 2011-11-8 08:58
九条措施延缓性衰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7日07:28 新浪健康论坛   1.对自己的性能力充满自信,要坚信自己的性功能是正常的。   2.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性格要开朗,心情要愉快,培养幽默感。精神抑郁会影响性功能的发挥。过分紧张会诱发早泄、阳痿的出现。注意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   3.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奋发向上的拼搏才会使人精神振奋,同时也产生一种自豪感,对性功能大有裨益。   4.保持适当的性生活。禁欲和过度的性生活均会导致性能力早衰。而适度的性生活可促进性激素分泌,避免性器官的废用性萎缩。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经常参加慢跑、骑自行车和步行等运动,使下肢得到锻炼。而性功能的“兴衰”与腰部和脚部有密切的关系。   6.注意适当增加营养,可多进食一些富含锌、锰、硒、维生素E等有增强性功能作用的食物,如牡蛎、鱼、花生、大豆制品、核桃仁、蘑菇、芝麻、枸杞、红枣、鳖肉、动物肾脏等。   7.注意保持外表的年轻化,可适当通过服饰打扮使自己外表显得年轻。外表的年轻有助保持心理状态的年轻,也有助于延缓性的衰老。   8.讲究科学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不过度疲劳。起居有时,饮食有度。   9.要慎服会抑制性功能的药物,以免诱发男性阳痿、女性性欲减退。
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揭“唯收视率”危害 低级趣味以虐雷人
zhaoqingjun 2011-11-7 14:20
揭“唯收视率”危害 低级趣味以虐雷人 发布时间:2011-11-07信息来源:工人日报    核心提示:电视正在进入“后时代”,直接的表现是竞争惨烈。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眼球,一些电视台用媚俗、煽情、恶搞等手段吸引观众,惟收视率致使节目过度娱乐化,已经带来负面影响——   最近,广电总局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不仅对成为众矢之的的娱乐类节目进行了限制和调控,还具体提出了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等诸多要求。这一被媒体视为“限娱令”的意见,针对的是电视娱乐节目中备受诟病的婚恋交友、情感故事、游戏竞技、访谈脱口秀等几类节目。这些节目虽然各自披着情感、婚姻、访谈、游戏的华丽外衣,但实际上是属于被电视台暗中“操纵”和“制作”、“表演性”很强的娱乐节目,节目为了达到提高收视率、吸引眼球的目的,用媚俗、煽情、恶搞等手段吸引观众,在节目中希求获取观众即时而廉价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认同,满足人们的窥私心理,甚至迎合和制造某些低级趣味。   知名编剧石康针对电视市场惟收视率现象严重的现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些真正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却不在收视率报告的目标人群中,电视产业的整体品位被现有目标观众群拉低,难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收视率,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目前一些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用过于激烈的剧情冲突和无节制的视觉冲击赚取人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现象正是受到“收视率至上”观念的贻害。   目前,在网络视频一路上扬的冲击下,电视似乎正在进入“后时代”,直接的表现是竞争激烈到惨烈,加上各电视台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对电视节目的制作的导引越来越显现负面效应,如靠煽情、丑闻、欺骗等搏收视率,使得媒体的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传播优良审美等基本功能面临着巨大考验,其社会影响最终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选秀节目——   “爆丑闻”、“以泪取胜”   选秀节目的“煽情”,是从湖南卫视“超女选秀”开始,以致最后泛滥到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制止的程度。之后,各电视台各种选秀节目蜂拥而上时,惨烈的竞争让各选秀节目的“煽情”反而越煽越“汹涌”。   时下的选秀节目,讲究“以身世带才艺,以故事助表演”,于是,各参加选秀的选手,个个都有一个“悲惨的人生”,每个人的身世、故事特点基本上一种是身体残缺,却执着艺术的追求;一种是家遇不幸,仍执着艺术的追求;一种是勤学苦练感天动地……每一个悲催的情节,似乎都为了逼哭评委。 男性癌症率高于女性 女人应守卫的四大秘密 电信4M专属高清大片 揭秘规律性爱五大益处 你注册我送彩让彩票飞 十种不靠谱的减肥方法   于是,选秀节目出位的好像都和才艺关系不大,如《中国达人秀》出位的选手,不是断臂钢琴王子、先天断指钢琴美女,就是袖珍歌者、唐氏综合征武术高手;山东卫视《中华达人》冠军由双腿残疾乐观生活的选手获得;青海卫视《花儿朵朵》一位小儿麻痹症选手因讲述收养孤儿的身世获得晋级;深圳卫视“金钟奖”一位白化病选手靠说出自己的故事赢得评委鼓掌;天津卫视《王者归来》一位模仿者称,为了能够跟从小玩到大的残疾兄弟同台,让当时的评委刘晓庆激动得“把我整个人都燃烧了”,给了通关票……   其实,在国外的选秀节目中,也是有煽情的。比如一个在网上有超高点击率的英国“达人秀”视频,记录一个男孩讲他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打,当评委问,你怎么办?男孩说,我不理会他们,我会一直唱歌!评委和全场给了热烈的掌声和高分,但是,前提是人家的歌唱得超棒。我们的选秀节目中,出现一堆唱得不咋样,但声称“为子而唱”、“为夫而唱”、“为父而唱”的讲故事选手,让节目越来越远离主题。   “我们就是比唱歌,不要编那么多故事煽情!”担任深圳卫视金钟奖评委的韩红,在出席第一场比赛时就忍不住发飙狠批选手,可以看出这一现象泛滥的程度。   此外,更有选手嫌煽情不够刺激,靠出丑夺人眼球。今年6月,“快女”全国20强突围赛中,就有媒体配合为选手曝丑闻引起关注,如曝某选手和某台湾男星有暧昧情愫、曝评委间微博上隔空骂架内幕、曝某选手侵权……   这样的娱乐节目,每每弄得电视机前的大妈们涕泪纵横,以致有观众抱怨,看娱乐节目是找哭还是找笑,每周这样哭下去太累。更有观众指出,如此煽情,作为电视台向公众传递什么样的审美?什么样的价值观?虽然歌声很美,故事很美,但是,唱歌的人、讲故事的人动机不美,甚至有欺骗,这样的娱乐节目制作媒体应该有自我导向,不能被收视率牵着鼻子走。    情感节目——   “揭家丑”、“雇人演戏”   比选秀节目更恶劣的是,情感节目竟然为收视率雇人演戏骗观众。有媒体披露,今年6月,河北省石家庄电视台第三频道《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节目中许峰夫妻的不孝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也激怒了观众。   但是,节目播出后,在愤怒的人们对“许峰”进行“人肉搜索”的同时,“许峰”主动找到媒体,爆出《我给儿子当孙子》只是一家传媒公司花钱雇临时演员“演的一场戏”而已。这位苏姓“许峰”扮演者承认,他不是本地人,只是一名来石的务工人员,节目中“妻子”、“父亲”也都是节目制作方花钱请来的临时演员。整个雇佣过程一直以为实拍短片。之后他在网上看到,他的短片由《疯狂的啃老族》改为了《我给儿子当孙子》,节目播出时未标明是“现场模拟”或者是“演员扮演”,给扮演者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据了解,请人还原当时情景,虽然在国际上一般不被认可,也是纪录片制作的一种手法,涉及到节目,这种做法是有一定宽容度的,但是,必须有相应的提示。但是,为了收视率,有些电视节目想到打擦边球的办法,播出时取消了“现场模拟”、“演员扮演”等提示,并和临时演员定下口头或书面协议,限制一段时间内他在其他电视台出镜。   《情感密码》的做法已经超出制作道德和法规层面的底线,他们先是骗临时演员,再去骗观众,这种公然的欺骗,居然还被说是“为了教育观众”。有网友在网上发表看法,称以前崔永元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还觉得很过分,现在看来是真的。公共电视台唯收视率很有可能顾及不到维护道德、弘扬真善美。   据有媒体统计,目前在全国荧屏上,心理情感类节目最顶峰时数量多达100多个,大多数打的都是苦情牌。不过,从今年开始,类似《幸福秀》、《欢喜冤家》、《老公看你的》、《中国梦想秀》、《幸福大搜索》等都开走晒幸福路线或美梦变真欢乐路线。《欢喜冤家》制片人表示,我们未来的节目也将转型,节目将变得更加温情,减少些沉重。    电视剧情——   “重口味”、“以虐雷人”   前不久,一部记录国内第一批下海企业家创业的电视剧,先行给当时亲历者现在已是知名的企业家柳传志、段永基等看。过后的座谈会上,每个企业家发言,都尴尬地提到,“创业艰难是艰难,可我们没给谁打过耳光。”   为了提升收视率,电视剧情节“重口味”开始比着升级,台词也编得越来越“以虐雷人”,其激烈程度似乎愈演愈烈。有电视剧采访记者因为看了太多电视剧片花,笑称现在的电视剧,如果把所有的同类题材片花串在一起,看上去肯定是一场群殴戏。   现实生活家庭剧剧情中,男女主角似乎不打得鸡飞狗跳,就不算精彩大戏,历数近年走红的家庭剧,从《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婚》,到《裸婚时代》、《婚姻保卫战》、《你是我的兄弟》,哪一个情节没有激烈“对打”,哪个角色没有声嘶力竭的吵架,那部剧没有扇耳光的情节,好像没有这些剧情,就“没有戏剧冲突”,以致有观众喊“吃不消”、“雷不起”。   上个月在浙江卫视开播的《国色天香》,号称爱情剧,男二号凌虐女主角不说,甚至还有将女主角杀害后尸体泡在香水罐里的情节;《新西游记》中化作美女的孙悟空与变身猪头的八戒在床上出现的画面,让观众大呼,“这不是人兽恋么,太重口味了,受不了”;新《还珠》皇宫里吻戏不断不说,还给小燕子整出一个第三者,让“还珠迷”伤心不已;新《水浒传》场景台词都穿越,硬生生把古装剧变成了穿越剧……   面对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在上个月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表示,电视娱乐大众的功能从来没有否定,但我们要为全体人民服务,要为全体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服务,要防止频道过度娱乐化。   电视荧屏近年来“乱象频出”成为不争的事实,过度的娱乐化,传递的只是消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对群众的精神生活有害无益。凡是真心尊重群众、有社会责任感的电视人,都应当对过度的娱乐化保持警惕。
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冬季晒太阳提升免疫力防抑郁
zhaoqingjun 2011-11-7 10:14
冬季晒太阳提升免疫力防抑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7日07:43 新浪健康论坛   日光浴是指通过晒太阳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置身于大自然中,采阳光雨露、天地之灵气,清洗五脏六腑的废气,清除体内的疲劳,驱除身体上的病痛,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冬季多晒日光浴可合成维生素D增免疫力   为了解开流感在冬季流行之谜,各国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早在1981年,英国流行病学家埃德加。霍普.辛姆普森就提出,流感的季节性高发可能与太阳辐射有关。只是当时没有其他专业人员把这个假说当回事。但此后的很多证据提示,维生素D可能在人的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维生素D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是从食物获得,但量少;二是晒太阳时,阳光的紫外线辐射作用于皮肤,形成化学反应,合成维生素D,这是人体获得维生素D的好方式。    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免疫力降低   科研人员指出,由于冬季人们较少晒太阳,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因而造成免疫力低,容易患流感。晒太阳少也意味着利用紫外线的杀菌减少,使流感病毒有了乘虚而入进攻人体的机会。   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冬季是流感和感冒最厉害的时期,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严重,严重时置人于死地。对全球的流感疫情统计表明,平均每年死于流感和与流感相关的疾病的人数达100万。至于特殊时期就更多了,如发生于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2000万至4000万人丧生。    晒太阳可迅速生成维生素D   人只要晒太阳就可以迅速和大量生成维生素D,以满足身体之需。在夏季只进行几分钟的日光浴,人的身体就会制造出约20000国际单位(500微克)的维生素D。这种生产维生素D的机制对生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维生素D帮助人吸收钙,以制造骨骼和维持骨密度。维生素D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冬季多晒日光浴可预防抑郁情绪   冬季万木萧瑟、天气寒冷干燥,这都容易使人的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处于抑制状态。因此,有些人就像要冬眠的动物一样没精打采、容易疲倦,严重的甚至垂头丧气、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心悸心慌和失眠等,从而导致抑郁症。一旦春回大地,这些人的症状会逐渐消退,情绪、精力恢复正常,这种季节性情感变化被称为“冬季抑郁症”。据悉,在瑞典、芬兰、挪威等国,由于冬天日照时间短,那里的居民最易患上冬季抑郁症。   科学家已经认识到,这种特殊形式的抑郁症与冬季太阳光照强度减弱、时间减少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人体生物钟不能适应昼短夜长、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特别是被称为情绪稳定剂的神经递质——五羟色胺合成减少,因此造成情绪低落。而且,出现这种情况的以女性居多,或是性格内向、敏感、多愁善感者。   而要防治抑郁症,专家提醒人们,关键是要增加日光照射和户外活动,多做日光浴、健步走,适当按摩尤其是刺激脚掌。还要多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多参加振作精神的文体活动。多与知己谈心聊天,多看健康向上书籍。还要做到合理膳食,适当增加肉、蛋、奶、豆类、香蕉、柑橘、巧克力、咖啡、绿茶等“情绪补品”。着装上宜多选红、黄、白等明快色系服装。
2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被窝子”工程
zhaoqingjun 2011-11-7 10:11
广东人口计生委主任:近2成剩男剩女长期性压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7日07:50 南方日报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   第九届广州性文化节将于本周六(12日)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开幕。这个广州首开风气的创新活动,已经从广州蔓延到全国。作为性文化节的倡导者,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昨日接受了南方日报独家专访,畅谈性文化热点。   这位以幽默率真、坦然说性著称的个性官员说,中央部署建设文化强国,除了要发展“白天的文化”,还不能忘了“夜晚的文化”。他透露,继前年热卖的《枫哥说性》,今年将推出新著《枫哥品性》,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书中会揭开“性文化”的神秘面纱,让其走进大众。在11月11日这个百年一遇的“神棍节”,有关部门将召开“被窝子”工程论坛,呼吁社会关注剩男剩女的“性福”问题。   南方日报 (微博) :广州性文化节到今年已连续举办了9届,之前的8届共迎来了三百多万人次入场,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甚至被坊间誉为“性奥运会”。为什么在众多的性文化节中,广州性文化节能够独树一帜,把这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活动变成一个狂欢节,并在媒体上引起全民热议?   张枫:自从2003年我们首开风气以来,“性文化节”可以说在中国遍地开花。其实,在首届性文化节于广州开幕之前,北京、上海也曾筹备过性文化节,不过最后都夭折了。而广州性文化节越办越火,因为广东是中国改革的前沿阵地,广东人的思想解放程度、对新事物的包容程度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我们有开明的政府,有热捧的市民,有干事的队伍,有鼓与呼的媒体,最关键的是我们真正把它当作一场性文明、性健康、性科学洗礼的活动。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性与生殖健康、少生优生等方面知识,促进夫妻恩爱、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没有“性福广东”   何来“幸福广东”   南方日报:今年性文化节的主旨是“打造被窝子工程,建设幸福家庭”。老百姓的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这些领导们都很关注,为什么你会一直积极推动“被窝子”工程呢?   张枫:我们重点关注流动人口、单身人士、离婚一族。往深里讲,“被窝子工程”并不是单纯的性问题,它涉及到各个人群在现代都市中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归属。米袋子、菜篮子问题关系群众的温饱问题,而性问题则关乎他们的精神生活。   首当其冲的是流动人口的性问题。今年国家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称,目前,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21亿。近3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以每年1千万的速度增长,未来3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众多的农民工离开“他”和“她”,长期不能解决个人性问题,处于“饥饿”状态。一些农民工为了缓解性压抑,就去一些色情场所,沾染上了性病,甚至有个别人做出性骚扰、性侵犯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我曾经先后两次在省“两会”期间大力呼吁关注老百姓的性问题,不做噱头,不出风头,真正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南方日报:所以你说过,没有“性福广东”,何来“幸福广东”?   张枫:“幸福”是一个广义的命题,是涵括了精神和物质双重需要的理想状态。而“性福”,则是源于身体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内在需要。幸福包括了性福,幸福的核心是性福——这是西方理论家赖希“性欲伦理学”的思想。   年前,有领导去山区慰问一个“光棍”,送上三百元钱和一袋大米、一桶油,领导问他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光棍说白天没困难,但晚上有点难熬……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既要关心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也要关心他们的“被窝子”。    要让剩男剩女   安然度过“性待业期”   南方日报:作为本届性文化节的重头戏,“被窝子”工程论坛为什么要放在2011年11月11日这个百年一遇的“神棍节”来开?   张枫:选择在“神棍节”开论坛,是要关注“光棍”一族、离婚一族。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人们的结婚年龄从上世纪初的20岁左右推迟到现在的30岁以上。在性成熟期越来越提前,而成婚年龄越来越延后的情况下,人们的“性待业期”日益延长,甚至达到或超过了10年以上。今年初,首份中国城市“剩男剩女”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出炉,广州参与调查人数最多,居全国之首。数据显示,“剩男剩女”目前的心理状态中,快乐情绪仅占25%,“孤独寂寞、平淡、焦虑”等负面情绪占75%,“婚恋误区、多重压力、夜生活频繁、过度晚婚、过度晚育”成威胁“剩男剩女”健康的潜在“杀手”,甚至近两成“剩男剩女”有长期性压抑。处于“性待业期”的单身一族,容易出现非婚性行为,多性伴、不洁性行为等。我们更应该倡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地普及性知识,宣传性健康的意识,增加性心理疏导的渠道,为广大单身人士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文娱活动,让他们安然而健康地度过漫长的“性待业期”。   南方日报:离婚一族的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张枫: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2011年一季度全国共46.5万对夫妻离婚,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离婚率为14.6%,其中北京、上海及深圳位列离婚率前三甲,超过20%。我们曾做过调查,在一万对夫妇结婚的同时,大约有4500对夫妇在闹离婚,其中八成左右是因为性问题、性关系不和谐而闹离婚。可见,很多离婚人士是因为性出问题才走出婚姻的。我们要引导他们去正视性问题,一方面是如何修复自身在性问题上的负面体验,检视和提升自身的性修养、性知识;另一方面,如何解决性压力,平和地度过“后单身时代”,迎接新的情感生活。    省领导给我鼓劲   要把“被窝子”工程搞好   南方日报:前年性文化节,你推出的《枫哥说性》丛书引发了全国关注,听说今年又将出版《枫哥品性》。作为厅级干部,你这些年来一直在公开谈性,会不会与官场传统不符,甚至会被说是“不务正业”?你有没有压力?   张枫:呵呵,书可以先留个悬念。我们本周四会开《枫哥品性》的首发仪式和研讨会,到时再和大家详细介绍。   其实,谈性,倡导性文明、性道德,本来就是我这个计生委主任的“分内事”。我常讲一句话,“有性就有孕,有孕就有命,有命就有性。”我还有一个头衔:当了三届中国性学会 (微博) 副理事长,还兼广东性学会会长。有几位朋友曾跟我开玩笑说:“张枫你也是一个干部,整天热心于两腿之间的那点事,还搞什么‘被窝子’工程,被人笑话,值得吗?”我马上回答:不是呀。两腿之间无小事,“被窝子”工程很重要。这里有少生问题,事关基本国策的落实;这里有优生问题,事关民族素质的提升;这里有夫妻性和谐的问题,事关幸福家庭的建设;这里有防治性病的问题,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大事。总之,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我还是要致力于繁荣性文化、为民谋性福。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性学的重要发源地。像上世纪初期的“性学第一人”、“性学博士”张竞生就是广东人。大家都知道,我经历比较丰富,做过知青、卖过几天咸鱼、当过兵、干过工人,性格豪爽,爱说笑话。我认为,官员也应有个性,有棱有角,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官员做成了“官圆”,处处圆滑,还有什么意思?一位省领导就给我鼓劲,“张枫,要继续把你的‘被窝子’工程搞好啊!”    本届首倡“性美文化”   让性摆脱温饱阶段   南方日报:有些人说,性文化节上,性很火、文化很冷。本届性文化节第一次提出并倡导“性美文化”,是出于什么考虑?本届性文化节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张枫:本届性文化节推陈出新,概括起来有10大亮点活动,包括:一部丛书、两项大型活动、三个性学论坛、四场性美文化展。   这次特别引入了“性美文化”理念。它包涵了文明的美、道德的美、视觉和听觉的美、触觉与感受的美。和谐的两性关系也是性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之美的前提是两情相悦,它包含了人格上的平等和互敬、互爱,“二奶”、“小三”这样有违伦理道德的两性关系不可能和谐,像河南洛阳“性奴”案那种挟迫操控的性关系也不可能和谐。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尚潮流也蓬勃发展,我们对性的追求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不应还只停留在“生理”和“温饱”阶段。倡导“性美文化”,就是要提高人们对性的精神层面的享受,感受性的文明之美、和谐之美、丰富之美。   为突出性美文化,此届性文化节安排了《性美艺术品展》、《人体艺术摄影展》、《性福进万家美画展》和秦汉唐性美文化系列展。   除了展馆内丰富多彩的展览和表演外,展馆外还有很多值得推荐的内容和有益的项目供市民参观和参与,如《2011年全球及中国十大性闻事件评选》、以“幸福广东和谐你我”为主题的《建设幸福家庭,打造被窝子工程》全国有奖征文活动两项大型活动。而省性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广东省性学会)、大学生论坛和现场专家论坛三个性学论坛,主要围绕“建设幸福家庭,打造‘被窝子’工程”、“如何正确看待婚前性行为”、“不孕不育”广东现况等主题进行探讨。可以说,本届性文化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我希望没有参加过性文化节的人都来看一看,接受一次科学的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性福指数。   南方日报记者 陈枫  通讯员 刘占峰 高明明
1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闹洞房 点日子:老婚俗的暧昧性教育
zhaoqingjun 2011-11-6 09:52
闹洞房 点日子:老婚俗的暧昧性教育(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5日10:48 新华网    阅读提示: 点喜日子、闹洞房、压箱底、三天回门……这些看似老套的传统婚俗,却暗藏着性健康的玄机。 闹洞房 点日子:老婚俗的暧昧性教育   如今,结婚就是找个良辰吉日喝一顿喜酒,但是您或许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婚姻风俗有很多讲究。点喜日子、闹洞房、三天回门等这些风俗并不是封建迷信或繁文缛节,而是与性健康息息相关。   结婚是不能避免性爱的,但性爱又是中国人最忌讳的话题,于是,聪明的老祖先就围绕性想出了很多看似文雅而又很科学的办法,这些办法就变成了大家必须遵守的风俗。 结婚就是找个良辰吉日喝一顿喜酒    点喜日子    一定会避开新娘经期   以前结婚要选个黄道吉日,叫做“点喜日子”或者“看日子”,一般由男方找当地的风水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属相、生辰八字,测算出最好的结婚吉日。“喜日子”点好后,男方要委托媒人拿些礼品到女方家里“送日子”。   如果女方家里接了这个日子,那大喜的日子就定了。如果女方家里把日子退回来了,那说明这个日子有问题,需要重新点。那究竟会有什么问题呢?   不是日子不吉利,主要是这个日子恰好与女孩子的经期重合了,而经期是不能过性生活的。这时候,男方家长就要带着礼品再次请风水先生点日子。风水先生这次点的日子,肯定要比上次的推后或提前15天左右。   因为经期这些极度敏感的问题,人们是不能直白地去问的,于是就用这种“点喜日子”的方法把这个棘手的问题解决了。媒人再把新的喜日子送去,娘家人就会接下来。   但是,我们都知道,月经期推后或提前15天左右,恰好是女性的排卵期,以前又没有较好的避孕措施,所以新婚蜜月怀孕的事情屡见不鲜。   现代医学证明,新婚时夫妻双方由于劳累、饮酒等因素,并不适宜要孩子,所以当时的风水先生虽然会选日子,却不懂生殖健康知识。   “点喜日子”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风水先生一次性选两个日子,上半月一个,下半月一个,供女方母亲挑选,也是为了避开新娘的月经期。 暧昧的性教育    压箱底、闹洞房    是暧昧的性教育   以前的人很保守,很多新婚夫妻结婚前偷偷瞟一眼就会脸红,更有甚者仅凭媒妁之言就订了终身。两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晚上却要肌肤相亲,做最隐秘的接触,这是非常尴尬的。因此,新娘子结婚前一天,母亲要临时突击,搞好对女儿的性教育,省得到时候真刀真枪把自家姑娘给吓傻了。   性教育有专门的工具,叫“压箱底”,平民之家多是瓷杯瓷碟的,贵族之家多用象牙雕成的,里面画的是“黄色图片”,让新娘子有个基本的心理准备。   闹洞房也是性教育的一种。俗话说:“新媳妇三天无大小。”入洞房后,不论男女长幼都可入房“看新媳妇”,逗新娘,荤的、素的一起来,有意使原本羞羞答答的黄花闺女变成大大方方的泼媳妇。   更重要的是,闹洞房时,众人要让新人做各种亲密的、隐讳的但是指向性很明确的动作,把新娘子和新郎官的陌生感、羞涩感打消,为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做好铺垫。这是众人共同参与的“前戏”。闹洞房其实就是在表达一种暧昧的性教育:事情就是那么个事情,情况就是那么个情况。    三天回门    让新娘“疗伤”   新娘子在结婚的第三天,要由其娘家弟弟或者哥哥把她接回去住三天(有的地方风俗要求住七天),然后再由新郎去接回来,这叫“回门”。表面的意思是说,新娘子从小在父母身边,这次离家后,怕想念家人,所以要回去看看父母。   实际上,幕后的原因是:新娘子在那时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基本都是处女。处女初夜时,处女膜损伤,比较疼痛。新郎官正是青春勃发的时候,还不懂得怜香惜玉,娘家人担心新娘子受不了,所以,把新娘子以想念父母的名义接回去 “疗伤”。   回门时,出嫁的新娘常被嫂子们叫到一边,悄悄地说些闺中密语,询问夫妻生活是否和谐美满之类,也教些夫妻生活的方法及女性卫生注意事项。另外,很多地方有新婚夫妇回娘家忌同房的习俗,这也是出于保护新娘、暂停房事的目的。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传统风俗销声匿迹了,但再怎么移风易俗,新婚时候的性健康仍然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看过本文一笑之余,能有所启发。
1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活中防癌六大妙招:洗发水用量要减半
zhaoqingjun 2011-11-6 09:45
生活中防癌六大妙招:洗发水用量要减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5日09:48 生命时报   致癌物总藏在你想不到的地方,就连我们一向认为安全、温暖的家也不可避免。很多人更想不到的是,家中最小的空间——厕所,却有可能是最大的安全死角。这里的空气流通性最差,有毒气体和致癌物隐藏在马桶和各种各样的洗涤用品、化妆品中。如何避免厕所成为家中致癌的“死角”?《生命时报》请专家为您提供以下“防癌妙招”。    “臭一点”反而更健康。 下水道反味、马桶反味……各种臭味聚集在卫生间中,有洁癖的家庭主妇会忍不住时常喷点空气清新剂或香水,掩盖难闻的气味,殊不知,这些气味可能成为致癌的一个危险因素。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早在2002年就提醒大家,空气清新剂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可能致癌。而且,制造芳香剂至少需要5000种化学成分,其中只有不到20%做过毒性试验。郑州大学化学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书胜教授指出,各种空气清新剂基本上都是由乙醚、香精构成的,“只是通过散发香气掩盖异味,给人一种空气被净化的错觉。”今年8月,《大河报》曾曝光,空气清新剂和劣质香水中可能含“人造麝香”,这是一种已被证实的有毒和致癌物质,会造成肝肾负担加重、畸胎及肿瘤。   防癌妙招:用香皂和肥皂净化空气。天津药物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红珠教大家,将一些小的香皂或肥皂头放在瓶子里,再倒进沸水使其溶解。皂水中的游离碱可吸收臭味中的硫化氢,起到中和作用,从根本上消除臭味。将柠檬片、菠萝皮和柚子皮放在马桶水箱上,在卫生间的稍低处放置一盒打开的清凉油,也可起到天然除臭作用。    用纸擦不如用温水洗。 大约100年前,美国一家造纸公司无意间发明了卫生纸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这种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方便的物品,如今却给人类健康带来隐患。英国一篇报道甚至指出,有专家呼吁英国应该在2015年以前淘汰卫生纸,让大家返璞归真到大便后用水冲洗的时代。这篇报道指出,英国人广泛使用粉红或淡绿的彩色卫生纸,以及一种有着天鹅绒一样质感的厚卫生纸,其中的染料和卫生纸内填充的絮状物是造成肛门癌的重要原因。中国人虽然很少使用这样的卫生纸,但很多人图便宜在农贸市场或小超市里购买的卫生纸也让人难以放心。全国有10%左右的卫生纸都不合格,存在荧光漂白剂过多等问题。长期使用,其中的苯可能会导致白血病。   防癌妙招:最好的卫生纸是棉浆的,其次为木浆、竹浆、草浆等,购买的时候还要看看包装上写的是不是100%原木浆,如果只有50%或30%,就可能添加了其他物质。象牙白色的卫生纸最好。将卫生纸放在验钞机下,如果发出蓝色荧光,也说明里面荧光剂过量。那种颜色过白、掉毛、有杂质或颜色发暗的卫生纸千万别买。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排便后用温水冲洗一下,减少卫生纸用量。    洗发水用量要减半。 霸王洗发水含有致癌物二恶烷的新闻,曾经让很多人提心吊胆。其实,沐浴露、洗发水等很多洗护用品中都能发现二恶烷的身影,它主要来自其中一种全球使用最广、叫AES的表面活性剂。洗护用品里增溶、乳化、洗涤、发泡、保湿、润滑、杀菌、去污、抗静电等作用,靠的都是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测量发现,国产洗发水中二恶烷的检出率和含量均高于进口洗发水,这可能与国内生产工艺落后有一定关系。   防癌妙招:虽然二恶烷对动物存在明确的致癌性,对人类只有可能的致癌性,但美国著名癌症学家曼高斯医生还是提示,一款洗发水里平均含有25种化学物质,买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化学成分最少的。洗头次数不能太频繁,两三天一次即可;从现在开始,洗发水的用量最好减半;洗发的时候注意不要让洗发水进入眼睛中;洗头、洗澡之后一定要多冲洗几遍,一直到身上没有滑腻的感觉为止。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刘晓燕主任提醒,沐浴露也不要选太香的、颜色太鲜艳的,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消毒水、洗衣粉不能敞着口。 很多家庭的卫生间也是洗涤用品储存间,洗衣粉、消毒液等摆着一大堆。在这么狭小的空间中,各种洗涤剂的挥发物混合在一起,就像人为制造了一个“毒气室”。曼高斯医生指出,消毒水的主要成分是氯、酚、醛等物质,它们不太稳定,放久了会发生分解反应。卫生间高温、高湿的环境更容易促使它们蒸发,弥漫在空气中。长期吸入会刺激呼吸道,损伤呼吸道黏膜,甚至诱发细胞变异而导致白血病、肺癌等。洗衣粉、洗衣液、洁厕剂则含荧光剂、氯、四氯乙烯等,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防癌妙招:不要过多使用消毒液。各种清洁剂、洗涤剂在使用完后,一定要拧紧瓶口,密封起来。有窗户的卫生间,最好经常开窗通风;没有窗户,就常开排风扇增加空气流通。    最好装个小夜灯。 夜里上厕所时,迷迷糊糊地打开电灯开关,突然的光亮让人眼前一花,殊不知,这样简单的动作就打开了细胞癌变的“开关”。英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发现,突然的光亮会打乱了人体生物钟,让脑部负责细胞分裂的组织受到伤害,引发潜在癌细胞过度反应。不过,不用过于担心,这一研究目前只由英国莱切斯特大学遗传学教授查拉拉姆波斯·基利亚科在老鼠身上实验过,他只是想提醒大家,人体细胞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为敏感,有些小事中埋藏着疾病的隐患。   防癌妙招:夜间上厕所,千万别急着开大灯。最好在厕所里装个小夜灯,整夜开着也不会影响家人休息。微弱的光亮既不会让你起夜时受到刺激,还能避免看不清路而跌倒。    坐马桶一定要“短平快”。 坐式马桶替代了蹲坑,方便了很多上厕所时看书、看报甚至抽烟的人,不过,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防癌科教授袁凤兰提醒,坐马桶时,身体和有毒物质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空间,时间长了,这些毒气会进入人体内,严重的还会引发痔疮、肛门炎、慢性阴道炎,甚至宫颈癌等妇科肿瘤。尤其是坐在马桶上抽烟的人,更是受到双重危害。   防癌妙招:袁凤兰建议,排便一定要“短平快”,尽量减少和有毒物质的接触时间。从健康角度来讲,蹲坑比马桶更好一些。
1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男女切记七个时间不宜行房事
zhaoqingjun 2011-11-6 09:40
男女切记七个时间不宜行房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5日11:35 生命时报    一、半夜11点不是个好时机   美国著名两性杂志《红书》对2500名女性进行调查发现,对于大部分的妻子来说,丈夫迟迟不肯上床睡觉,或是到了她睡意惺忪时提出要“温存一番”,都会引起妻子强烈的反感。因此半夜十一二点对很多妻子而言,并不是个性爱好时机。   调查显示,有46%的女性提出,自己时不时地会拒绝丈夫的性需求,仅仅因为“对方提得不是时候”。    武警总医院心理科主任许建阳教授指出,导致“性不在焉”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人在情绪不佳时,性欲容易暂时减退。假若爱人勉强应付,非但激不起快感,还 容易导致性冷漠,损害夫妻感情。“尤其是女方劳累却要勉强应付,极易出现对性生活的反感,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性冷淡或性厌恶等。”   要解决这样的性不协调,一方面妻子要主动和丈夫沟通,说明自己的劳累,还可以直接告诉对方“如果你早些上床,我想我们一定会有更充分的时间缠绵”。另一方面,可以将性爱安排在不繁忙的周末,免去妻子的顾虑。    二、吃得太饱时不宜过性生活   吃饱之后,胃肠消化、吸收食物需要能量,于是血液在胃肠的供应增加,而身体其他部位血液的供应量也会相应减少,这会影响男性勃起和正常的性感受能力。此外,如果在就餐过程中大量饮酒,多数女性与部分男性会出现性欲下降的情况,这也不利于进行性生活。    美国性健康专家奥斯卡?麦克亨瑞指出,对男性来说,性爱时要保持坚挺、持久的勃起,消耗极大,需要多器官配合。其中,睾丸激素非常重要,能唤起男性性 欲,帮助完成勃起。而一顿油腻、不健康的饮食,会极大地抑制睾丸激素的分泌。尤其是那种连上5道主菜的正规西餐,油量之大令人咋舌,很可能成为性爱杀手。   但性爱前,适当吃些碳水化合物却有助于提高性爱质量。因为它能迅速补充能量,保持持久勃起。因此,性爱前不妨吃些烤面包或土豆。偏爱肉食的人,也可以适量吃点动物肝脏、鱼类或贝壳类食物,但不要吃高脂肪高热量的牛肉和猪肉。   专家建议,中国人在性爱前可选择虾、海参等有助提高性欲的食物。黑木耳、山药等健脾补肾的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吃完饭后,身体会有些疲惫,此时可能影响性爱质量。因此,建议最好在饭后1个半小时左右,再和伴侣享受鱼水之欢。    三、大量饮酒后不宜过性生活   如果在就餐过程中大量饮酒,多数女性与部分男性会出现性欲下降。而且,饮酒后,人处于短暂的兴奋状态,性生活时易出现过分激动或粗野鲁莽的行为,节奏加快、精力过分集中也易导致早泄。   酒精对心脏、肝脏、神经等多器官的损害,加上性生活时神经系统高度兴奋,性器官广泛充血,更会加重器官损伤。   另外,酒精可以导致精子发育异常,影响精子的活力和形态,对生育不利。   更重要的是,长期酒足饭饱后过性生活,不仅降低性生活的成功率和满意度,还可能挫伤夫妻感情,使伴侣产生性厌倦感。    四、大悲大喜时不是好时间   保持和谐美满的性生活非常必要,但安全过好性生活更加重要。人体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往往会有神经冲动的快速释放、肌肉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等,具体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头痛。    而性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神经兴奋刺激的过程,如果在已经很兴奋的情况下再去享受性爱,尤其对中老年男性来说,恐怕就会进一步加快和增高心跳、血压,甚至可 能超过他们身体的耐受限度。轻者出现心慌、头晕等不适,重者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而且现代医学证明,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及肾上腺素 的刺激是高血压、冠心病、心动过速等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所以,无论平时身体条件怎么样,为了安全起见,中老年男性情绪过于兴奋时,最好还是回避性爱。    而且,李宏军还指出,人到中年,正是事业的高峰期,很多人可能会遇到升职、加薪、职称晋级、论文获奖等令人兴奋的事,这些都会使身体处在极度亢奋的状 态。此时,就更不能过性生活了,另外,对中老年人来说,如家庭惨变、巨额财产丧失等情绪激动时刻,也不宜性爱。情绪激动会使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此时过 性生活会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病几率。   专家提醒,中老年夫妻应该认识到兴奋对性生活的负面作用,努力稳定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配偶也有义务帮助对方,通过聊天、散步等方式转移、稳定其情绪。    五、憋尿时不宜过性生活   临床研究发现,在部分勃起功能欠佳的老年男性中,适当憋尿可以改善勃起功能。这可能是因为尿液充盈对膀胱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勃起功能正常的人,则不建议也没有必要刻意憋尿。而且强忍,还可能有副作用。    男性外生殖器身兼二职,一是排出尿液,二是排出精液。两种机能由一个阀门控制,要么打开阀门,让尿液排出;要么关上阀门让精液排出。平时,这个出口只负 责尿液排出,并无矛盾,但性兴奋时,如果膀胱内有尿液,就存在让哪一个先排出的问题。如果忍尿行房事,充盈的膀胱压迫充血的生殖器周边脏器,易诱发前列腺 疾病。   此外,性生活时如有便意,也会分散注意力,影响性生活质量。因此性爱前最好排空两便。    六、刚洗完热水澡不宜立即过性生活   有些人觉得,洗完热水澡、放松一下,更有利于性爱。但专家指出,洗完热水澡,至少要隔半小时才能享受性生活。   人体是一个极为敏感的生理系统,对温度的反应非常灵敏,哪怕只是0.1℃的微妙变化,都能引起体内各种激素的成倍改变,更能促使神经元细胞发射的电频信号时强时弱。   一般,温度超过33℃时,皮肤的感应度就开始下降。很多人会出现皮肤潮红,略有麻木的感觉。而我们常说的热水澡,多是指水温在38℃—40℃,用手试一下,略有点烫,这当然会使触觉下降。    专家建议,在性生活前应尽量避免洗热水澡,冲个凉就可以,且水温在35℃左右为宜。温水浴能起到镇静神经、减轻心血管负担的作用,对高血压、神经衰弱、 失眠、皮肤瘙痒等有良好的疗效。如果确实要洗热水澡,那就建议半小时后再过性生活,这样皮肤温度基本能恢复正常,皮肤也不再那么潮湿,对性欲也就没什么负 面影响了。    七、周围环境容易使性生活被打断时   很多夫妻都会遇到性生活被打断的尴尬,除了孩子吵闹,还包括朋友来访、电话干扰。虽然这不至于造成器质性伤害,但会在性心理上投下阴影。   性除了是一种生理活动外,更是一种心理活动。美好甜蜜的性生活被屡屡打断后,人难免会产生一种懊恼、烦躁的心理。时间长了,还可能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即每次兴致来临之际,就会担心那些骚扰将不期而至,结果在心里留下一个疙瘩,在以后的性生活中不能全身心投入。    为防止这种尴尬,夫妻过性生活最好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如可在孩子平常不哭的时候或孩子不在家的时候。这期间还应拔掉电话线或关掉手机、调成静音等。当 然,万一被不期而遇的骚扰打断,也不要恼火,而应互相安慰;若有条件可稍后从头开始,如果实在没有情绪,那就协商一个时间再继续。   晚间19时到21时,是夜间活动的黄金时段,也是性爱“好时段”。此时双方思路清晰,经过短暂休息,体力较充沛,最适合缠绵悱恻的“性爱大餐”。夫妻都能从完整、充分的前戏后戏中,获得满足。   下午17时—19时,表达能力最强,耳朵最容易接受和满足于甜言蜜语。如果你觉得和伴侣感情疏离,不妨把握好这一时段。下班到家,别忙着吃饭,而是将伴侣拥入怀中,在他/她耳边诉说你的思念,热烈地接吻,任凭激情燃烧。   晚上21时—23时,多数人准备睡觉。且时间越晚,倦乏感越强。此时适合快速性爱,但需要妻子提前做好“预热”,才不至于出现完全配合丈夫的尴尬。性爱后,两人可以拥着说说话,以弥补前戏较短的遗憾。   专家提醒,性爱应该是“随心所欲”的事。周末可以多留些时间给伴侣,把工作、压力都抛在脑后。夫妻俩可以赖会儿床,用亲吻唤醒伴侣,然后好好享受亲密时光。
1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盘点领导人母校情节:李克强回校校长是事后才知
zhaoqingjun 2011-11-6 09:38
盘点领导人母校情节:李克强回校校长是事后才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4日11:25 南方周末 江泽民的母校扬州中学。 (杜宗军/东方IC/图)   领导,母校欢迎你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刘俊 特约撰稿 李倩 实习生 刘胜男 刘宽 沈茜蓉 房硕   2006年4月上海交大11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来到了母校并作讲话,他饶有兴趣地讲述“教授”的“教”与“授”的关系。最后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每次回母校合肥八中,校长王建明都是事后才知道。“他从来没以官方身份回来过,都是过年过节回来时顺便到学校看看。”   贺信、题词、微服私访   “我是南开中学的校友,叫温家宝,我想进去看一下。”   一封发自中南海的贺信,十多天来,在江苏泰州和江苏教育系统引起轰动。   2011年10月22日,在泰州大浦中心小学百年庆典上,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宣读贺信:“光阴荏苒,当年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之间的纯真友情,至今记忆犹新……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时光,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落款:胡锦涛。五十多年过去了,已经位居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依然惦记母校,令母校师生和江苏省委领导“备受感动和鼓舞”。   尽管远离家乡,但胡锦涛和母校的来往从未中断。母校泰州中学的两次校庆,胡锦涛都曾发来贺信,“1992年,泰中90周年是他写给老校长的亲笔信,100周年是发给学校的签名信。”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事实上,领导人跟母校的感情维系,不光通过信件。   扬州中学一位学生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2010年5月,学长江泽民曾回来过一次,此时他已经从中共中央总书记位置上卸任多年。“当时他参观了校史馆,与学生交流,也许是身体原因,他没有太多走动,只是向我们挥手致意。”   江泽民的另一所母校是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4月交大11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来到了闵行校区。和在任时指导工作不同,江泽民这一次在母校的讲话,更像是一场师道宣讲会。他饶有兴趣地讲述“教授”的“教”与“授”的关系。最后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这是江泽民第11次造访母校。此前十次,他出席的场合有校庆、开学典礼,还有给老师祝寿。据《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大》记载,1987年1月4日下午,上海交大为朱物华教授举办执教60周年暨85寿辰庆祝会。正在上海市委开会的江泽民得知这一消息,特地请了一小时的假,驱车赶到交大参加老师的生日盛会。   1989年,江泽民将满63岁,库恩在《江泽民传》里回忆,传统上为退休的高级领导人准备的职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江泽民想彻底改变一下。他想成为母校上海交大的教授。但接下来的变化众所周知,他到北京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领导人退休后踏访母校,自然顺理成章,但在位时回母校,却属不易。2011年10月25日,阔别天津南开中学51年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正式回母校。媒体报道称,全校2400多名学生,有一半进入了温家宝演讲的瑞廷礼堂,连走廊上都站满了人。   温家宝之前三次回母校,都是 “微服私访”。温家宝的同学李溥曾向《人民日报》回忆起,温家宝第一次回南开的情形。那是1990年10月2日,温家宝身穿深蓝色中山装,带着司机,从他在天津老城的旧居直奔母校。到了校门口,他向传达室值班的边大爷介绍:“我是南开中学的校友,叫温家宝,我想进去看一下。”   1999年,南开校友为母校捐了个“情系南开”的座钟,在所有捐赠者中,温家宝当时职务最高——国务院副总理,但他特意要求署名时不要靠前。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每次回母校安徽合肥八中,校长王建明都是事后才知道。“他从来没以官方身份回来过,都是过年过节回来时顺便到学校看看。”王建明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李克强跟他的班主任老师一直都有联络。   难忘学生时代   “胡书记叫我从省委招待所买的,一瓶送给你,另一瓶带给于校长。”   1992年春节前夕,胡锦涛的高中班主任沈进林收到了学生胡锦涛的来信,他当时是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信中,胡锦涛写道:   “……每当回忆起中学生活时,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严以治学的态度都使我们终身难忘……今后如有机会返乡,一定前往拜望……”   让胡锦涛终身难忘的老师,还有泰州中学老校长于一平。1988年5月,时任泰州市委宣传部长戈玉华曾到贵州拜访。走的时候,胡锦涛的秘书送来两瓶茅台,说,“这是胡书记叫我从省委招待所买的,75块一瓶,一瓶送给你,另一瓶请你带给于校长。”   胡锦涛在清华的学长朱镕基,1951年毕业于清华电机系。念书的时候,朱镕基很喜欢去张奚若先生家里(张奚若当时在清华主讲西洋政治思想史等课程,颇受学生欢迎——编者注),坐在地上,听他纵论天下,大骂国民党。   江泽民上大学前,就已经接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在扬州中学6年,江泽民涉猎了美国文化,他研读了托马斯·杰弗逊和亚伯拉罕·林肯的演说词。库恩在书中回忆,时至今日,他依然能背诵出《葛底斯堡演说》,这在1986年他担任上海市长时曾令四座皆惊。   江泽民出身于扬州的书香世家,祖父是位诗人。在远近闻名的东关中心小学,江泽民养成了对音乐经久不衰的热情,学会了演奏各种各样的乐器,包括竹笛、钢琴和二胡。   每到放学的时候,江泽民都会唱起一首歌谣:“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盼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   学生时代的歌谣对江泽民有着一生的意义。库恩在书中回忆,有一次,已是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因为想不起某几句歌词而打电话给远在美国的老同学寻求帮助。   “这首歌以前叫《夕歌》,现在已经更名为《祖国歌》。”东关中心小学的邰校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每天下午放学都会放这首歌,重大集会活动时也会唱。”   1996年4月29日,江泽民回到上海交大。《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大》一书记录说,江泽民在讲话中说:“人呢,不管怎么样,不管坐到什么位子,他不能不回忆起曾经培养过他的母校和曾经培育过他的老师,他不可能忘掉她!”   学长,请回母校看一看   除了受邀访问母校,江泽民还和母校开始了学术合作。   胡锦涛最近一次回泰州,还是上世纪70年代他父亲去世的时候。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回忆,之后胡锦涛再也没有回去过。   今年全国两会,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蒋建华见到胡锦涛,说:“总书记,我代表母校师生向您问好!过去一年,家乡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大家都热切期盼总书记能在百忙之中回去看看。”   2006年,合肥八中建校50周年前夕,校长王建明一行曾去辽宁拜访李克强。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沈阳会见了他们,李克强留给王建明的印象是非常谦和睿智。   “他很关注母校的发展。他说他当年的老师都退休了,希望我们这些新人能把过去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多为国家培养人才。”王建明回忆,“他一再告诫我们,学校不要宣传他个人,应该重点宣传一线的劳模校友。”   唯一的一次宣传是在2007年10月,十七大闭幕后,合肥八中在校大门口贴出了一张红底黄字的喜报:“热烈祝贺我校74届校友李克强同志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苗圩同志当选中央候补委员。”   公开报道中,前国务院总理李鹏也从未回过他的母校——重庆育才中学。2004年,重庆育才中学65周年,学校曾想请校友李鹏回来,但据学校教科室罗老师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当时李鹏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久,正在外地写书。   扬州东关中小学门口的墙壁上,一幅扬州著名景点瘦西湖风景画下,写着“江泽民总书记致我校吴霜同学的一封信”,严格来说,这是一封回信。   2000年10月11日,五年级四班的吴霜给学长江泽民写信,邀请江爷爷回母校走一走,看一看。《北京晨报》当时报道说,同学老师帮忙反复修改,只要错一个字,吴霜都要重写一遍。   11月18日,吴霜就收到了江泽民的回信。据《北京晨报》报道,全校师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整个学校像是过节似的”。   不过,即便退休之后,江泽民始终没有再回去过。上海交大是个例外。除了受邀访问母校,他和母校还开始了学术合作。   2008年,江泽民在上海交大学报上发表一篇题为《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的论文,轰动一时。对母校来说,这确是一份厚礼。在中国权威的期刊网学术论文库里搜索,现任或前任国家领导人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鲜有先例。   在当期目录上,作者江泽民的名字和论文标题被加大字号处理,因为作者的特殊和适逢学校112周年校庆,封面颜色特意由平常的黄色改为大红,以示喜庆之气。   离开家乡后,邓小平一生未回母校。1994年,时任广安中学副校长的邱秋曾带头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请他为母校题写校名。   邱秋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邓小平收到信后,很高兴。但由于当时他已经患了帕金森氏综合征,手抖得难以提笔。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是我的母校,这个字一定要写,而且要写好。现在我手有些颤抖,写不好,等到春暖花开,我的手不抖了再写。”   但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对母校的无形影响   泰州中学确立了“领袖风范、领军人物”的育人目标。   泰州中学老校区一间并不起眼的教室里,依然完好地保存着胡锦涛当年上课的桌椅。胡锦涛的专题展览就设在教室的隔壁,是2011年春节前刚搞的。   对这些杰出校友在学校的印记,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校史馆展示。重庆育才陶行知纪念馆里,有一张李鹏12岁时和邓颖超的合影,当年的桌椅被用有机玻璃封存。在新近落成的南开中学校史馆,温家宝当年的宿舍也被复还原貌。   扬州中学学生入学后,参观江泽民的旧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堂必修课。上海交大也一直把校友江泽民的名字,贯穿在对学生的鞭策中。交大一位校友回忆,每年迎新大会上,党委书记讲话时,都会提到江学长。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校庆特刊封面最上端包括四名校友——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和朱镕基。清华校史馆二层的杰出校友展区,他们依然排在最前边。清华大学一位学生回忆,每年校舞蹈队招新时,旁边都会放一幅胡锦涛在舞蹈队担任队长的照片。   朱镕基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17年之久,但跟同学见面的机会却并不多。“扪心自问,心中有愧。”朱镕基回忆说,“做总理以后,事情繁多,好几次提出要辞去院长一职,但校方每次都做工作,说起了作用,但我也不知道起了什么作用。”   在中国,领导人对母校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据媒体报道,朱镕基推动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与清华经管学院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   在校友胡锦涛的感召下,泰州中学确立了“领袖风范、领军人物”的育人目标。“他一直是我们追求卓越的强大精神动力。”蒋建华说,清华北大在江苏只有130个招生计划,但泰中每年能有10个上下。2009年,泰中成为首批北大“校长推荐制”中学之一。   扬州中学作为名校,拥有比其他学校更多的保送名额,校长与教育局长平级待遇,都属于处级干部。扬州中学一位老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前任校长在调到扬中前,是高邮市副市长。   广安中学的校史馆里,到处都是校友邓小平的雕像,有青铜质地的老年半身雕像,也有再现他离开广安时场景的整幅汉白玉浮雕。“新生报到,第一课就是参观校史馆,了解小平与广安中学的故事。”   2004年,为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新加坡一家公司捐赠450万元修建图书馆。这些年,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达9000余万元,其中,中央和四川省给了1282万元,包括美国邓小平基金会在内的国内外捐赠资金共达1225万元。   领导人对母校的关怀,乃至成为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泰州市委书记张雷说,总书记对家乡的发展多次提出希望,为泰州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后五年,泰州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1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重庆户改打破50余年户籍制度 农民工忧虑仍观望
zhaoqingjun 2011-11-6 09:25
重庆户改打破50余年户籍制度 农民工忧虑仍观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4日14:23 南方都市报 “棒棒”们在重百超市门口揽客,杨顺云不肯直面镜头,说自己没在重庆混出个样子。南都记者杨亮摄 一对“棒棒”夫妻在破陋的出租屋内用餐。南都记者杨亮摄 过去当过“棒棒”的谭家建(中)如今已当上了老板,但闲暇时仍喜欢跟“棒棒”聊天。南都记者杨亮摄   傍晚时分,重庆学田湾正街光线浑浊,没有霓虹灯的点缀,只有临街商铺的荧光灯穿过大门,无力地散落在街道上。因装修街道门面临时搭建的脚手架占据了人行道,行人被赶到狭窄的马路上,与急着回家的摩托车、轿车乱糟糟地挤在一起,喇叭声、呵斥声和旁边夜市的吆喝声响成一团。   2011年9月5日晚上6点,杨顺云跟往常一样,熟练地穿越人流和车流,钻进对面巷子里一个闷热的小排档,点了一碗4块钱的酸辣粉,呼哧呼哧几口喝完,已满头大汗。旁边是一家大型餐厅,透过玻璃,他用略带羡慕的眼神看着里面的食客一边享受空调,一边从翻滚着花椒红油的火锅里捞出各色美食,嘴里咂巴着。   杨顺云老家在重庆南岸区迎龙镇,1998年之前靠种地为生,但一年收成只够勉强填饱肚子,35岁还是光棍一条。刚好那时重庆方言剧《山城棒棒军》热播,他受到启发,将老家的一亩地以一年1000斤谷的价格租给老乡,跑到位于重庆渝中区的学田湾正街当起了“棒棒”,希望藉此跳出农门,当个城里人。   “棒棒”又称“挑夫”,与美女、火锅同为“重庆三绝”。一根一米多长系有绳子的小竹棒是他们谋生的全部家当。对于“棒棒”的人数,重庆劳务办并无统计,但有媒体报道这一群体达50万人之多。而据统计,包括“棒棒”在内,在重庆的农民工到2010年底已达到400多万人,集中在建筑、工矿、环卫、餐饮等行业。他们忍受着背井离乡的孤苦,拥挤在逼仄的棚户区或城中村,用汗水繁荣着这座城市。    他们的辛劳    早上7点准时开工,一天12小时换来四五十块   依山而建的学田湾正街两截高高隆起,中间突然下陷,呈不规则的V字形,最陡峭处有40多度,由于山势蜿蜒,仅400多米长的街道打了两个弯,最急的一个接近90度。街道两旁,充满巴渝风情的青砖黛瓦吊脚楼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八九层高的灰色水泥房屋,随地形起伏,远远望去像一道波浪。   早上7点,48岁的杨顺云准时开工,蹲在街道拐角处的重百超市门口,看到有拿大包小包的人,便与其他“棒棒”一拥而上,“老哥,挑行李吗?”仅学田湾正街,就活跃着两百多名“棒棒”,一天12小时的营生,换来四五十元不等的收入。   在重庆“棒棒”已经成为城市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到家具电器,小到买菜买肉,都有他们穿梭忙碌的身影。   除了给南来北往的人挑运行李,杨顺云最喜欢给商场或工地挑运商品或建筑材料,因为挣的钱多,但也辛苦。杨顺云记得,有一次半夜12点,一个老主顾打来电话,叫他去搬砖(重庆不少老街十分狭窄,白天运输不便,类似建筑的搬运工作多安排在晚上)。把砖头从车上卸下,运到两百多米远的一个坡上,杨顺云和几个“棒棒”熬夜干到第二天下午6点多才忙完,“中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小时”。这趟活下来,杨顺云累得够呛,但挣了280块,他很满足。   这还不算最辛苦的。在学田湾正街重百超市二楼菜市场,有一群专门挑菜的“棒棒”,他们的作息时间与蔬菜运输同步: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守在市场门口,运蔬菜的车一到,就排队卸菜,然后一担一担挑到各个档口,一直忙到早上8点。每挑一担菜能挣两块钱,一个“棒棒”一晚通常能挑七八担。8点挑完菜,他们又转战街道继续揽活,干到晚上9点。“这活太辛苦,我干不了”,杨顺云说。   市场工作人员介绍,每天约有十几吨蔬菜进入市场,类似情景每天也在重庆其它菜市场重复上演。    杨顺云的家当    “棒棒屋”里两张床、一张桌子和一部电视机   学田湾正街是杨顺云的全部世界。13年来,他一直租住在学田湾正街东头临街商铺背后一栋小楼内,商铺和他所在的小楼夹成一个在重庆常见的天井用来采光,由于建在坡上,天井很狭长,二十多米长,宽仅两三米,十分局促。   房间只有六七平米,堪堪放下两张床、一张桌子和一部电视机,这是杨顺云的全部家当,其中一张床被用来放杂物,锅碗瓢盆夹杂着用过没扔的垃圾。由于房间太狭窄,人进去手脚都难以伸展,只能坐在床上。四壁除了一扇已经破损、补钉了几块木板的门,没有窗户,大白天不开灯屋里一团漆黑。“这样有隐私”,杨顺云自嘲道,“隐私”这个字是他不久前从电视上学来的。   由于终年不见阳光,房间弥漫着潮湿、腐败的气息,这样的房间在重庆又叫“棒棒屋”,月租240元,含水电费。   杨顺云想尽办法省钱,只为了终有一天能跳出“农门”。“在城里买房、转户口都得花钱”,他固执地认为要当城里人,首先得有钱。为此,除了节流,他还四处揽活,但这些年的收入始终原地踏步。杨顺云说,过去接一单活起步价是1块,现在涨到了5块,但以前价钱便宜活就接得多,一个月能挣个两千块左右,现在价钱高了,很多人不愿再找“棒棒”,收入其实还是跟以前一样。   但物价却在疯涨。杨顺云每天早上都要吃一碗铺盖面,他记得,2008年还是2块钱一碗的铺盖面,2009年涨到2.5元,现在又变成4块,“除了收入,什么都在涨”。   即便如此,杨顺云的住房条件还算好的。学田湾正街的农民工大多选择四五个合租一套房,睡在木板草草拼成的大通铺上,一些农民工夫妻也毫不避讳地与别人挤在一块。    王靖的自豪    素未谋面的“泥腿子”同行当上全国人大代表   没活的时候,杨顺云会提着竹棒在狭长的街道来回晃悠,一边揽客,一边找相熟的朋友“摆龙门阵”。在街道入口处,他碰到了泥水匠王靖,他最要好的朋友。   今年42岁的王靖来自重庆垫江,16岁初中毕业后跟村里泥水匠学手艺,辗转于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当起建筑工,后因遭遇几次欠薪离开了施工队。他与杨顺云同在1998年跑到学田湾正街,给人粉刷墙壁。这个巧合,让两个同在异地打工的人多了一丝亲近。   王靖记得,刚来学田湾正街时,这里搞建筑的散工只有五六个,如今已增加到50多人。王靖起初有些担心,后来发现生意并未受影响,“1998年一个月只能挣两千块,现在行情好的时候能挣一万块,差的时候也能挣3000多块”。2011年,重庆晚报以《泥水匠月收入都能上万了》为题,报道当地建筑市场的火爆,引发不少市民的羡慕。   2008年,王靖攒下十几万元存款,盘算着在学田湾正街买套二手房。但这一年,电视上频频出现的“金融危机”字眼,又让他犹豫了。吃不准重庆房价未来的走向,他决定再等一等。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片观望气氛中,农民工群体却迎来一个好消息:杨家坪一个建筑工人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泥腿子也出了能人,每年都要上北京跟中央领导人一起开会”,王靖为这个素未谋面的同行感到自豪。   这个受到瞩目的重庆建筑工人是康厚明。康厚明出生在重庆永川区石牛寺村一个9口之家,1979年外出打工,之后像候鸟一样辗转西藏、武汉、昆明、广东中山等地,干过搬运工、建筑工、挖煤工、装配工。1998年,康厚明召集亲戚同事还有村民一共36人,跑到市政一公司承包工程,凭借农村人的吃苦耐劳迅速站稳脚跟,于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3年后,康厚明与朱雪芹、胡晓燕三位农民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中国2.4亿农民工群体参政议政的代言人,受到各大媒体追逐热捧。   杨顺云的惊讶50多年制度坚冰被打破,第一反应是“蒙人的”   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只是重庆一次更大规模改革的前奏和铺垫。   历史将记住这一天:2010年8月15日。重庆第一次允许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或购买商品房的农村居民自由落户城镇,并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和权力。一夜间,农民工入户似乎变得轻而易举。   听到消息,杨顺云的第一反应是“蒙人的”。在他48年的人生记忆中,城市户口金贵得很,“有城市户口就意味着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吃国家粮,每个月领工资,看病能报销,退休有退休金,单位还有福利分房”。为此,杨顺云已经在学田湾正街打拼了13年。   过去农民想落户城里,只有考大学、提干、参军几种途径,其时大学尚未扩招,一个万人规模的大村一年能出一个大学生都是件了不起的事。而所谓的提干相当于今天考公务员,能挤上的凤毛麟角,“普通村民根本不可能”。杨顺云记得,上世纪90年代,他所在生产队500多号人只有一个女村干部通过考试,被安排到政府机关工作,当上了城里人。   前两种途径,对只念过几年小学的杨顺云而言显然都行不通。17岁那年,他把变成城里人的希望放在了参军上,但等了两年就彻底失望。杨顺云说,村里每年只有一两个入伍指标,分到各个生产队,变成零点几个,能参军都是有关系或是表现好的,根本轮不到自己。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和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严格的户籍制度开始松动。杨顺云慢慢发现,一些跟自己一样种地的农民通过花钱疏通关系,一个一个落户城里,最开始一个城市户口要3000元,上世纪90年代涨到两万元,之后的价码他就不清楚了。    王光明的幸运    全家人身份变成居民,开心得整晚睡不着   同在学田湾正街当“棒棒”的王光明就一直舍不得花钱买户口,为了两个小孩读书,他花了老大一笔赞助费。   今年45岁的王光明老家在重庆垫江,1996年外出打工,辗转东莞、贵州等地,2004年携家人来到学田湾正街,妻子给附近一家公司打扫卫生,每个月1100块钱。由于早年曾在工地学过焊接、木工,除了搬运的体力活,装饰、建筑的活王光明也能接,每月收入基本稳定在三四千元。   2009年,王光明用省吃俭用攒下的15万元存款,在市区购买了一套78平米的二手房,按揭10年,月供1700多元,终于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窝”。   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王光明找不到一点城里人的感觉,“总觉得处处比城里人低人一等,大人还好,最难受的是小孩教育”。他说,刚来重庆时,大儿子升小学升初中,每次都得一次性交一笔3000块的议价费,小女儿2009年读小学时,议价费改成了赞助费,价格更贵,“每年要交1200元”。王光明一直想不通,曾找校长理论,希望取消赞助费,但被拒绝。“学校说如果不交赞助费,就只能读私立小学或是回户籍所在地”,“私立小学没有赞助费,但学费更贵,而且位置也很偏”,王光明最终妥协了。   但他又是幸运的。2010年10月,重庆户改新政启动后不久,王光明便迫不及待地为全家人办理了转户手续。“到所在地派出所出示老的户口簿、身份证和城里住房地址,很快新的户口簿就下来了”,王光明笑着出示了一张A 4纸大小的农村居民转城镇居民确认书,上面盖有重庆市公安局户口专用章。看着全家人身份一栏从农民变成了居民,他开心得一晚上睡不着,还在读书的女儿不用再交赞助费了。他成了学田湾正街两百多个“棒棒”中转户口成功的第一人。   2011年初,全国人大代表康厚明也把户籍从农村转为城市,落户工地所在的重庆九龙坡区九龙镇,完成了从“农民———农民工———城市居民”的人生转型。细心的康厚明有自己的“小九九”:之前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退休后每月只能领200多块,转为城市户口后,仅养老金一项每月至少能领到500多块,比农村高出一截。   来自重庆市劳务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15日,户籍改革启动一年,重庆转户的农民人口已超过220万。而按计划,截至今年底,重庆市将有338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2012到2020年,再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    谭家建的焦虑    “棒棒”中的传奇人物被挡在户改门外   但学田湾正街大部分农民工仍在观望、徘徊。   泥水匠王靖就一直不愿转户口。他担心转户后,宅基地退了,土地没有了,以后老了即使有补偿款和保险,也难以维持生活,“还是有土地更踏实”。针对农民工的种种顾虑,重庆市设计了一个退地过渡体系,允许转户的农村居民,在最长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使用权及收益权,退地后给予补偿,但不少农民工并不买账。   “三年过渡不顶用”,王靖告诫杨顺云,政府虽然会给一笔补偿,但每平米宅基地才三四百元,买完社保如果想买房,还差老大一笔钱,根本没法在城里立足。   距梦想一步之遥,一心渴望做城里人的杨顺云退缩了,“40多年都熬过来了,也不差这一会,先看看再定”。   重庆启动的户籍改革仅仅在坚冰里凿开了一道小口,重庆以外的农民依然被挡在门外。   在学田湾正街开水果店的谭家建今年55岁,老家在四川广元农村,1999年跑到这里当“棒棒”,在上世纪90年代重庆房价起飞之际便不断买房,如今坐拥三套房产,4年前又盘下这家水果店,成为少数从“棒棒”跃迁至另一个阶层的幸运儿,当上了老板。老谭说,现在房租加上店铺收入,一个月能挣万把块,于是他把全家人也接到了城里来。   在学田湾正街,谭家建的际遇在“棒棒”中成为传奇,但谭家建也有自己的烦恼:全家户口至今还在四川广元农村,孙子读书还得交赞助费。虽然每年1200元对于谭家建不是笔大数目,但他还是觉得“不舒服”。   “没有城市户口,心里就没有根,要办个什么证件,每次都要回老家,很麻烦”,谭家建说,去年重庆启动户籍改革,他托关系想把全家人迁到重庆,但折腾了几个月,“花了钱,请了客,硬是没搞成”。   作为“外乡人”,谭家建与学田湾正街的邻居们有些格格不入,“都知道我是外来的,谈不到一块”。他还是喜欢趿拉着一双拖鞋,溜达到街口的重百超市,找在这里休息的“棒棒”们叙旧,讲讲发家的故事,只是当年手中的竹棒已经换成了一把蒲扇。   据统计,截至2010年,在重庆务工的外来工已突破百万人,其中近30%来自四川,其余主要来自与重庆接壤的贵州等地。    他们的感悟    养老最发愁,但城市户口也没有以前吃香了   现在,康厚明在老家已经找不到属于他的位置。“在城市呆惯了,回老家连上厕所都不习惯”,康厚明的人大代表任期还有一年多,他打算在城市买房,和孩子在城里生活。   不过,逢年过节,康厚明仍会约兄弟姐妹一起探望呆在老家的母亲。亲情成了联系他和老家石牛寺村的唯一纽带。   尽管老家离干活的街道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棒棒”杨顺云一年也难得回家一次,他不愿跟外人提起家人,“回到家也冷冷清清,还不如呆在这里,至少有朋友说说话”。   当“棒棒”13年,至今孑然一身,身边也没攒下几个钱,杨顺云解释是物价太贵。其他“棒棒”却笑他把挣的钱花在了几条街外的一间发廊,据说那里提供20块钱一次的服务,专为低收入人群解决生理需要,杨顺云气愤地别过头去,但没有反驳。   医保、养老这些农民工共同的难题,“棒棒”们也都遭遇过。几年前的一次意外让杨顺云至今心有余悸:他在搬东西时绳子断了,脚被砸伤,治了一个多月,由于没有医保,前后花了1000多块,而且一个月都没法干活。   为了给未来一个保障,学田湾正街绝大多数“棒棒”纷纷购买了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一年个人出30块钱,遇到大病每年最高可报销3万元。但他们大都没有社保,养老成为这个群体也是所有农民工最发愁的一件事。   “养老保险太贵了,舍不得”,泥水匠王靖曾打算买养老保险,一打听一次性要补交七八万元,吓得直咋舌,转身就走,“还不如留在身边自己养老”。   而他们的户籍观念也在悄然生变,曾经不值一文的农村户籍逐渐走俏。“农村户口有一亩二分地,城市户口没地,现在农村的条件已经越来越好,城市户口没有以前吃香了”,很多农民工开始有了这种感悟。   由于老家迎龙镇靠近重庆主城区,距最繁华的解放碑只有一个多小时公交车程,杨顺云憧憬着老家的土地和宅基地早日被政府征用,按照标准,他不光能分到一套30平米的小户型,还能获得一笔不菲的补偿款,“买完医保、养老保险,还能开一间农家乐”。   杨顺云又有了新的梦。    大事记   2001年   1月3日-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0年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讨论2001年工作部署。   1月15日,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授予袁隆平等217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2月17日-19日,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安徽召开,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总结交流安徽等地的试点经验,研究完善有关政策,部署试点工作。   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安徽全省和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   5月,全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思想认识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上来,真正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同时,重点增加粮食风险基金、扩大国家粮库建设规模、适当拓宽粮食购销渠道,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5月24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部署今后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   8月17日,财政部、国家计委、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大治理向农民乱收费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   8月20日,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研究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做好粮食购销工作的政策措施。   9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全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针对当前农民负担重的问题,部署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11月20日,历经20年的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圆满结束。此次调查摸清我国各级行政区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全国共有农民集体所有土地439.03万平方公里,国有土地505.48万平方公里。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系统、全面、准确的土地国情国力资料。   12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座谈会,听取党外人士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江泽民主持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指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整理:方军    样本意义   1958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确立,农民从此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自由迁徙”从法律层面被禁止。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虽被允许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但他们的身份依然不被认可,无法在医疗、教育、卫生、养老上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时至今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仍有一段与户口有关的故事,薄薄的一张纸承载着亿万家庭的酸甜苦辣,无数悲欢离合也因它而起。   僵化的户籍制度在2010年被打破。作为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开始允许工作达到年限的农民工自由落户城里,并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由此揭开“千万农民工进城运动”序幕,被外界认为是首度打破中国自计划经济时代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户籍壁垒。   总策划:曹轲庄慎之任天阳   总统筹:王钧南香红张蜀梅   学术支持: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   出版合作:花城出版社   摄影统筹:王景春 潘劲松   分组统筹:王海军沈佩琛   □南都记者 杨亮
1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国锋骨灰安放山西交城 今日向公众开放
热度 1 zhaoqingjun 2011-11-6 09:01
华国锋骨灰安放山西交城 今日向公众开放(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6日06:30 中国新闻网 吕梁英雄广场外的群众冒雨等候。 本报摄 华国锋陵墓全景。本报4月份摄 华国锋骨灰就安放于这座墓碑后山体的墓室内。 本报4月份摄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存放三年零两个多月后,前中共中央领导人华国锋的骨灰3日上午9时许在其出生和战斗过的故乡──山西省交城县卦山南麓吕梁英雄广场上方的陵墓内安放。吕梁英雄广场和华国锋陵墓将封祭三天,周日(6日)后将向公众开放。   【记者马睿、杨清林,实习记者王赛蓉交城三日电】   2日下午5时许,华国锋的骨灰由八宝山革命公墓运抵吕梁市交城县,暂放于卦山下陵墓旁的文昌庙内。本报记者于今早8时许到达吕梁英雄广场一公里外的卦山道口,特警和武警拉起了警戒线,严禁任何人进入。警戒线外,聚集了千余名闻讯冒雨赶来但被挡在一公里外的民众。   围观民众告诉大公报记者,从七点开始,警察就在吕梁英雄广场一公里外的卦山道、北环路和西环路三条通往广场的路口拉起了警戒线,严禁进入。   之后,载有来自北京的华国锋亲属、朋友和故交,以及山西省、吕梁市和交城县当地领导的20余辆大巴车驶入广场。另有当地干部、学生等各界人士数百人组成的团队,整齐地走入广场,参加骨灰安放仪式。    移葬仪式延两个半月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骨灰安放仪式于9时20分开始,整个仪式持续了20分钟左右。   在广场门口,一名身穿制服的六旬老人在仪式结束后,手捧鲜花央求入内拜祭,被警察阻拦,但仍迟迟不肯离去。周围民众被老人的执着打动,齐声高呼:“让老人进去吧!”执勤警察在与领导沟通后,在管理人员的陪同下进入广场祭拜。   记者从现场执勤警察处了解到,为确保华国锋骨灰安放仪式顺利进行,公安部门出动警力600余人,部分警察由吕梁市孝义县、文水县和汾阳县等地抽调而来。   华国锋的骨灰原定于8月20日(逝世三周年纪念日)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移葬于此,此次仪式比计划推迟了两个半月。    生前遗愿死后回故里   华国锋墓地位于交城县县城西北边的卦山上,墓地工程命名为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工程,当地人称“华陵”,工程于2009年4月8日奠基开建,于今年中旬建成,建设和墓地荒山绿化共花费千万元左右。墓地装饰物为盛开于早春,寓意坚贞、高洁的梅花。   墓地工程由吕梁英雄广场、台阶、墓地、通往墓地顶端的循环通道、墓区绿化等部分组成。墓地的项目施工人员4月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墓地共有365级石阶(寓意华国锋一年365日天天都在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瘁),每32级为一组,每组石阶中间有一个平台供瞻仰者和游览者歇脚。墓地顶端平台上有一个5.5米高(寓意华国锋在55岁成为中共中央主席)、外形像华字“H”字母的墓碑,墓碑后面有一堵高八米左右的花岗岩砌成的高墙,华国锋的骨灰就安放于这堵高墙的后面。   2008年9月22日,华国锋的儿子苏彬、苏华以及华国锋生前秘书曹万贵根据华国锋生前遗愿:“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到交城卦山为华国锋选择墓址。    墓地依肖鸡属相设计   华国锋亲属根据选择墓地“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蹟”的原则,最终选中了卦山南麓西梁的荒山石坡作为墓地。   墓地工程由山西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墓地的卦山峰头俨如鸡头,两侧的两大山崖如同张开的鸡的双翅。因华国锋肖鸡,墓地设计根据其属相设计。   今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文章为《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全面肯定华国锋领导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翻开党和国家事业崭新一页;在他的主持下,复查、平反冤假错案,为一部分干部落实政策,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等历史功
21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浙江高院法官称亿万女富豪吴英案将发回重审
zhaoqingjun 2011-11-6 08:56
浙江高院法官称亿万女富豪吴英案将发回重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5日17:49 东南网 吴英    一审被判死刑的吴英 ,迎来了一丝曙光。本色集团部分房屋产权纠纷的民事案件,将由浙江省高院发回重审。   2011年11月4日,主审该系列民事诉讼的浙江省高院法官王军向财新记者证实了这个消息,王军称此案正在进行相关移交的程序,将发回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可他并没有透露发回重审的原因。    “假案”始末   吴英身负的这系列民事诉讼,发端于引爆吴英“本色帝国”垮塌的恶性索债事件“绑架风波”。据吴英自述,2006年12月20日,吴英被杨志昂(吴英债权人之一)等人非法拘禁,其随身带的现金支票330万元、银行卡数张,价值几十万的手表、首饰都被掳走,并被逼迫在30多份空白纸上签字。   这些拥有吴英亲笔签名的空白纸,后来摇身变为三份房屋产权转让协议、收条、吴英委托代理人证明等材料。   三份转让协议的标的是本色集团名下的多处房产,分别是位于东阳市白云街道两处房产、同一区域的12处房产(下统称东阳房产),以及荆门市白云大道豪景花园的13套商品房和两层商业用房(下称荆门房产),转让协议上约定的价格分别是1680万元、1380万元、1380万元。   吴英的父亲吴永正表示,仅涉及东阳的上述房产,吴英当初的购入价已经超过一个亿,“除非脑子坏了,才会这样的低价卖掉。”   吴英在自述材料中表明,即使是这样的低价,也是子虚乌有,本色集团从来就没有收到过上述入款,“可以查,这么大笔钱,肯定是走银行,不可能是现金。”   吴英一方坚持这是系列假合同。资料显示,合同中涉及的委托人、受让人(除杨志昂外)均为安徽省当涂县籍贯,吴英表示根本不认识他们。   2007年1月5日,杨志昂向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上述荆门房产过户。同年3月16日,杨被依法逮捕。三个月后,杨志昂委托律师,将申请强制执行的转让纠纷案予以撤诉。财新记者在一份警方笔录中看到,杨志昂最终承认荆门房产买卖协议是其伪造。   而另外两起发生在东阳的房产纠纷则更为复杂。   2006年12月,以吴英为原告的一场“要求购房者付清余款”的诉讼在金华市中院进行民事调解,调解结果是购房者付清上述东阳房产转让协议中的210万元、280万元余款,即可执行房产的过户手续。   而诉讼、调解的过程,吴英及其家人并不知情。代表吴英出面的是一位名为毕健的安徽当涂籍男子,其持有的《授权委托书》中列明毕健可以“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代收执行款,代签法律文书等。”   这起诉讼的起诉日期是2006年12月27日,而财新记者看到,毕健的《授权委托书》和金华中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都是2006年12月28日,而这一天,吴英才正式被“绑架释放”。   “ 假合同 跟着 假诉讼,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假案。他们串通一气,想通过法院认定,形成既定事实,霸占本色的资产。”吴永正这么认为。   于是,吴英正式委托其父吴永正,对这起“假诉讼”进行真上诉。2008年5月20日,金华市中院裁定,撤销上述《民事调解书》,并驳回本色的起诉。吴英随后继续进行申诉,要求辨明合同真假,并厘清房屋产权归属。    重审“利好”   该民事案件中涉及的房产,是本色集团名下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英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购置了大量房产,在其集资诈骗案发后,法院冻结了本色的部分资产。东阳市公安局的一份十几页的材料列明了本色的房产情况:103处房产,还有购入的房地产项目股权。   吴永正坚持认为本色的资产可以覆盖债务,但东阳市公安局在刑事案件庭审前就低价拍卖本色概念酒店经营权和30余辆轿车,吴永正对此耿耿于怀。   吴英的刑事案件于2009年12月18日一审判决,法院认定吴英非法集资7.73395亿元,实际集资诈骗3.84265亿元,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吴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二审于2011年4月7日开庭,至今未判。
1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松下巨亏背后是制造业转型大潮袭来
liaodehua01 2011-11-5 12:28
本文来源于 《财经网》  2011年11月03日 09:37 我要评论( 1 ) 打印 | 字号: 松下出现的巨亏,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因为制造业的历史性变革已经成为难以逆转的大潮,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从始于美国的次贷风暴,再到前景渺茫的欧债危机,金融动荡给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下滑和对金融监管的反思,一个更有时代性的影响则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以及制造业模式的转变。   近日,一则日本企业陷入困境的消息貌似不起眼,实则完美的诠释了上述的分析和判断。11月1日,日本电子巨头松下发布预亏公告,预计本财年公司净亏损4200亿日元(约合54亿美元),创下公司近10年来业绩新低。报告期内松下营业利润476亿日元,与去年同期的1690亿日元相比,减少71.8%。税前总计亏损1593亿日元,而去年的数字是盈利1446亿日元。其中,松下电器业务板块共亏损1362亿日元。除了将净利润由300亿日元盈利大幅下调至4200亿亏损,松下还将2012财年销售收入预测从87000亿日元下调至83000亿日元。公司报告称,日元汇率高企、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海外销售竞争激烈,造成公司销量和收入的大幅减少。   松下出现大幅亏损的一个直接原因自然是日本经济所处的困境。大地震后,在日本政府和民间的努力下,经济曾一度出现回升之势,市场也是一片乐观,认为灾后重建会刺激国内需求;但事实证明,这只是回光返照。9月份以后,日本经济再次向下。首先是市场需求萎缩,重点行业出现困难。其次是消费市场延续了过去十几年的萎靡态势,并有所“发扬光大”。第三重打击则来自海外市场,欧美、新兴经济体相继出现困难,导致出口大幅减少。还有就是国际资金阻击日元,飙升的日元汇率对日本产品的竞争力造成了严重打击。不过,经济基本面的问题并不能完全解释松下这样一个传统国际巨头的巨额亏损,因为这并非是日本企业第一次面对像如今这样的恶劣经济环境。实际上,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不动产大幅贬值,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这一轮打击来自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化新趋势,产业链也相应出现了新的转移模式。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可以发现,在电子产品领域,苹果业绩蒸蒸日上的同时,一大批传统巨头相继沦陷。市占率一度高达全球四成的诺基亚2011年第三季度营收为89.8亿欧元,和去年同比102.7亿欧元下滑了13%,季度亏损额高达6800万欧元,这也创了诺基亚有史以来营收亏损的新高。而昔日风采已大打折扣的摩托罗拉移动下嫁谷歌后颓势仍未有明显改观,被收购后的首个季度财报显示亏损额仍超2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家电生产商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电器的消息同样显示了传统强势企业如今的落寞。   陈功认为,苹果代表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未来型的生产方式,属于精细工业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安邦在谈到美国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的时侯,就已经强调过这一点。所谓“精细工业”,是指那些具有持续创新设计以及绝对高品质管控的高价值工业品的生产活动和生产体系。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类似的产品还有很多,覆盖了洗衣机、手机、超级跑车、游艇、飞机制造等诸多行业。与“精细工业”对应的概念,就是大批量的廉价消费品生产活动,比如中国的山寨产品。   精细工业潮流会造成一系列深刻的产业制度变革,其中之一是会出现提升品牌价值的热潮,从低档向高档走,让工业制造回归本土,如瑞士表的制造以及北欧的工业品。股神巴菲特在2007年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中,这样写道,“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道'护城河'来保护投资获得良好回报。”显然,这里的“护城河”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放大来看,也是一国制造业在未来的追求。乔布斯用伟大的艺术精神改造了冷冰冰的工业制品,将独树一帜的理念注入到传统的手机和电脑,这正是精细工业最杰出的代表。   另一个影响则是促进了设计与生产的分离。遭遇金融危机打击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反思“金融化”趋势的对与错,美国就此提出了“制造业回归”战略。在这种趋势下,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竞争将呈现出白热化,最终决定力量则来自于理念、设计和品牌推广。而一个占据产业链上端的企业将聚焦于产品设计和市场渠道的开拓,苹果公司不就是这样获得成功的吗?再回到前面提到的松下,其采用的是陈旧的生产方式,所以只能与韩国企业竞争。但结果是悲惨的,另一个日本电子巨头索尼也难以独善其身,已经连续亏损了8个年度的索尼电视机业务正在迎来内部变革重组,准备将持有的与三星电子合资的液晶显示器企业将近50%的股份出售给三星。但另一方面,韩国企业也好不到哪去,面对中国企业的越来越有力的成本竞争,这样下去显然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松下必然会进行转型,投入大量的广告,培养设计大师人才,并且进行大量裁员,舍此别无他途。   最终分析结论:   松下出现的巨亏,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因为制造业的历史性变革已经成为难以逆转的大潮,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1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校部分教授为经费做科研 被指已脱离学术(中国青年报)
seatin 2011-11-5 10:46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05/032123417361.shtml http://zqb.cyol.com/html/2011-11/05/nbs.D110000zgqnb_01.htm 灰色收入为何大行其道   黑龙江一所高校的财务人员赵老师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教授从学校直接拿到的收入大致分为两块:“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其中绩效工资占到至少一半的比例,而基本工资一般在5000元左右。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级别相同、工龄相同的教授,收入也会有差别,申请课题经费多的科研人员,可支配的资金多,用来发绩效工资的部分就多。   赵老师介绍,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比过去已经提高很多,但作为基本保障部分的教师基本工资增长非常有限,主要是基于一个目的:刺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科研经费提成的做法,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高校开始鼓励教师“积极申请课题”,教授更是成为大学申请经费的筹码和“摇钱树”,以课题经费提成来提高待遇由此肇始。   与此同时,不同学科获取课题经费额的差异巨大,理工科一个大项目就几百万上千万元,人文学科一个课题能拿到几十万元的就算不错,基于同样比例的提成也加大了教师收入的不均衡。   一边是高校经费不断增长,一边则是教授基本工资增长有限,在这样的体制下,个人创收变得顺理成章:开办公司、校外兼职走穴,有的教授每年的收入可高达数百万元,挣得盆满钵满。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曾在“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直言不讳: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这让某些教育机构的老师有了为房为车追名逐利的借口。尽管目前很多教师的实际收入还算体面,却是建立在工资外的“创收”或“项目提成”上。   高教专家沈凌教授指出,如同改革开放后社会各阶层收入出现分化一样,教授收入分化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向决定了与市场的紧密程度。一些应用学科因为天然地紧跟市场需求,更易产生经济效益,而选择文学、哲学研究的教师通常比较清贫。   “但同为教授,贫富差距过大,显然不正常。”在沈凌教授看来,对于一些基础学科,不给予同等的经费支持,却希望100年以后能作出贡献,并不现实。    在国外,个人从科研经费中提成难以想象   正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吴苏州介绍,香港大学的正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大约为8万~10万港币,在香港属于中产阶级,生活无忧,可以安心教书育人。而在内地,一个正教授的月平均工资大约是6000元~8000元,由于地区差异,有些地区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按照当下的汇率,1元人民币可兑换1.22港币左右,内地正教授一年8万~10万的工资总数,相当于9万~12万港币,仅比香港大学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多一点。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对中外高等教育颇有研究。他介绍,高校教师在一些发达国家属于中高收入群体,但我国高校教师从整体上来说,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民国时期教授的待遇更是令今天的教授们称羡。   辛亥革命后的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月收入都在200元~300元之间。在当时,1元可以买8斤猪肉,三间正房一月租金也只要8元,12元就可以使北京“四口之家”维持小康的生活水平。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购置一辆小汽车花500元,只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   其时,除了高薪资,大学还为教授提供新式住宅,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室、浴室、储藏室等一应俱全,还有花木葱茏的小院可供休憩散步之用。   由于国内大学提供的薪资丰厚,许多留学生回到国内担任教授职务,收入与国外差不多,留学一去不归的现象也很少见。   今天,不少教授的收入也已跨入中等以上,只是,从科研经费等途径获取的灰色收入在其中占据了主要比重。   吴苏州在香港大学里还惊奇地发现,科研经费与教授个人竟然完全没有关系,“教授拿再多的科研经费,自己的收入都没法增加。”   美国也有类似的规定。 熊丙奇教授介绍,在美国大学里,教授的收入是一定的,除了年薪收入,教授不能在课题中提成,假使一名教授在学校拿9个月工资,其余3个月薪水可以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但仅能按年薪水准支付3个月,拿再多的课题经费,都不会改变。   事实上,教授走穴、兼职,在一些国家也不可想象。   印度就规定教授除著书立说发表文章获得版税外,不允许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日本教授走穴则必须经过学校的批准。   在国内,熊丙奇则听说过这样的怪事:一所高校突然整治教学风气,一名长期在校外兼职挣外快的教授由于几年不在教研室露面,出现在除名的名单中,这名教授直接找到学校质问:“这些年你们什么时候对我到教研室有要求?”一句话让学校管理者哑口无言。    鼓励科研的薪酬导向危及科研自身   武汉科大研究生刘娇至今记得刚入学时听到的一个故事:一次,导师孙君恒带另一个教授的研究生出去开会,那个研究生买了卧铺票,候车时却发现孙教授买的是硬座票。   而此后几年,她则是亲眼见证了这位文科教授的清贫坚守之路。   跟着导师去参加学术研讨会,研究民间文化的导师常常特意带着他们提前一天来到开会地点,实地探访了解当地的习俗风情。由于是提前到,主办方不提供食宿,导师就带着他们住几十元钱一晚的小旅店、中午吃饭就在路边的小摊上买一个饼。 近十年来,这位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爱上了民间文化,也把目光投向了墨子、管仲、淮南子等主流学者较少涉及的领域,有意或无意中,放弃了太多赚钱的机会。   平均一月一次学术研讨会,4000多元的工资,差旅费就花去四分之一,早晨挤公交车上班、出差坐火车买硬座票,孙君恒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放弃自己的研究。   学生们都很尊敬孙老师。然而,在现行体制和环境下,又有多少人能像孙教授这样坚守学术呢?   学术资本化正成为业界有识之士担忧的问题。   采访中,高教研究人士大多表达出类似的观点:过于功利的追求使教授们将研究方向锁定国家各种科研基金支持的热点项目、瞄准国家的发展方向,忽略了难以市场化的基础学科,“短期化”、“功利化”的研究评估体制难出真正有用的成果。   而为了经费、提成去做科研,科研本身的质量可想而知。   华中地区一所“985”高校的赵铭(化名)教授说,学校为了拿大钱,拿大项目,把水平高的教授都赶到科研战线上,大教授整天忙于找课题、写总结、报评奖,由此带来的怪现象则是:自己没有时间做课题,课题都是博士生们完成。甚至出现一些不善交际难拿课题的教授依附这些名教授生存。   熊丙奇教授至今对一位50多岁的博导的反思印象深刻——“我现在就是一个销售员。”   这位博导把自己的科研历程概括为“拉订单、做销售”,“运作的全部是商业的一套,感觉完全不像做学术的”。   “不是在开会,就是正在开会的路上”。几年前,科技系统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查为此写下注脚:科研人员职称越高,直接参与科研时间越少。正高级职称仅有38%的时间用于直接从事科研活动。
1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年中国高校科研经费排名
热度 1 zhaoqingjun 2011-11-5 09:33
2010年中国高校科研经费排名(转载) 备辰 8 位粉丝 1楼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亿) 2)清华大学(17亿) 3)北京大学(15亿) 4)浙江大学(12亿) 5)哈尔滨工业大学(12亿) 6)华中科技大学(11亿) 7)上海交通大学(11亿) 8)中南大学(10亿) 9)中国科技大学(8亿) 10)复旦大学(8亿) 11)武汉大学(8亿) 12)西安交通大学(8亿) 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亿) 14)北京理工大学(6亿) 15)西北工业大学(6亿) 16)天津大学(5亿) 17)吉林大学(5亿) 1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4亿) 19)厦门大学(4亿) 20)同济大学(4亿) 21)湖南大学(3亿) 22)东南大学(3亿) 23)中山大学(3亿) 24)电子科技大学(3亿) 25)山东大学(3亿) 26)兰州大学(2亿) 27)大连理工大学(2亿) 28)东北大学(2亿) 29)华南理工大学(2亿) 30)中国农业大学(2亿) 3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亿)
34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教授的清贫
zhaoqingjun 2011-11-5 09:10
高校部分教授为经费做科研 被指已脱离学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5日03:21 中国青年报    灰色收入为何大行其道   黑龙江一所高校的财务人员赵老师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教授从学校直接拿到的收入大致分为两块:“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其中绩效工资占到至少一半的比例,而基本工资一般在5000元左右。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级别相同、工龄相同的教授,收入也会有差别,申请课题经费多的科研人员,可支配的资金多,用来发绩效工资的部分就多。   赵老师介绍,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比过去已经提高很多,但作为基本保障部分的教师基本工资增长非常有限,主要是基于一个目的:刺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科研经费提成的做法,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高校开始鼓励教师“积极申请课题”,教授更是成为大学申请经费的筹码和“摇钱树”,以课题经费提成来提高待遇由此肇始。   与此同时,不同学科获取课题经费额的差异巨大,理工科一个大项目就几百万上千万元,人文学科一个课题能拿到几十万元的就算不错,基于同样比例的提成也加大了教师收入的不均衡。   一边是高校经费不断增长,一边则是教授基本工资增长有限,在这样的体制下,个人创收变得顺理成章:开办公司、校外兼职走穴,有的教授每年的收入可高达数百万元,挣得盆满钵满。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曾在“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直言不讳: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这让某些教育机构的老师有了为房为车追名逐利的借口。尽管目前很多教师的实际收入还算体面,却是建立在工资外的“创收”或“项目提成”上。   高教专家沈凌教授指出,如同改革开放后社会各阶层收入出现分化一样,教授收入分化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向决定了与市场的紧密程度。一些应用学科因为天然地紧跟市场需求,更易产生经济效益,而选择文学、哲学研究的教师通常比较清贫。   “但同为教授,贫富差距过大,显然不正常。”在沈凌教授看来,对于一些基础学科,不给予同等的经费支持,却希望100年以后能作出贡献,并不现实。    在国外,个人从科研经费中提成难以想象   正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吴苏州介绍,香港大学的正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大约为8万~10万港币,在香港属于中产阶级,生活无忧,可以安心教书育人。而在内地,一个正教授的月平均工资大约是6000元~8000元,由于地区差异,有些地区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按照当下的汇率,1元人民币可兑换1.22港币左右,内地正教授一年8万~10万的工资总数,相当于9万~12万港币,仅比香港大学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多一点。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对中外高等教育颇有研究。他介绍,高校教师在一些发达国家属于中高收入群体,但我国高校教师从整体上来说,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民国时期教授的待遇更是令今天的教授们称羡。   辛亥革命后的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月收入都在200元~300元之间。在当时,1元可以买8斤猪肉,三间正房一月租金也只要8元,12元就可以使北京“四口之家”维持小康的生活水平。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购置一辆小汽车花500元,只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   其时,除了高薪资,大学还为教授提供新式住宅,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室、浴室、储藏室等一应俱全,还有花木葱茏的小院可供休憩散步之用。   由于国内大学提供的薪资丰厚,许多留学生回到国内担任教授职务,收入与国外差不多,留学一去不归的现象也很少见。   今天,不少教授的收入也已跨入中等以上,只是,从科研经费等途径获取的灰色收入在其中占据了主要比重。   吴苏州在香港大学里还惊奇地发现,科研经费与教授个人竟然完全没有关系,“教授拿再多的科研经费,自己的收入都没法增加。”   美国也有类似的规定。   熊丙奇教授介绍,在美国大学里,教授的收入是一定的,除了年薪收入,教授不能在课题中提成,假使一名教授在学校拿9个月工资,其余3个月薪水可以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但仅能按年薪水准支付3个月,拿再多的课题经费,都不会改变。   事实上,教授走穴、兼职,在一些国家也不可想象。   印度就规定教授除著书立说发表文章获得版税外,不允许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日本教授走穴则必须经过学校的批准。   在国内,熊丙奇则听说过这样的怪事:一所高校突然整治教学风气,一名长期在校外兼职挣外快的教授由于几年不在教研室露面,出现在除名的名单中,这名教授直接找到学校质问:“这些年你们什么时候对我到教研室有要求?”一句话让学校管理者哑口无言。    鼓励科研的薪酬导向危及科研自身   武汉科大研究生刘娇至今记得刚入学时听到的一个故事:一次,导师孙君恒带另一个教授的研究生出去开会,那个研究生买了卧铺票,候车时却发现孙教授买的是硬座票。   而此后几年,她则是亲眼见证了这位文科教授的清贫坚守之路。   跟着导师去参加学术研讨会,研究民间文化的导师常常特意带着他们提前一天来到开会地点,实地探访了解当地的习俗风情。由于是提前到,主办方不提供食宿,导师就带着他们住几十元钱一晚的小旅店、中午吃饭就在路边的小摊上买一个饼。   近十年来,这位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爱上了民间文化,也把目光投向了墨子、管仲、淮南子等主流学者较少涉及的领域,有意或无意中,放弃了太多赚钱的机会。   平均一月一次学术研讨会,4000多元的工资,差旅费就花去四分之一,早晨挤公交车上班、出差坐火车买硬座票,孙君恒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放弃自己的研究。   学生们都很尊敬孙老师。然而,在现行体制和环境下,又有多少人能像孙教授这样坚守学术呢?   学术资本化正成为业界有识之士担忧的问题。   采访中,高教研究人士大多表达出类似的观点:过于功利的追求使教授们将研究方向锁定国家各种科研基金支持的热点项目、瞄准国家的发展方向,忽略了难以市场化的基础学科,“短期化”、“功利化”的研究评估体制难出真正有用的成果。   而为了经费、提成去做科研,科研本身的质量可想而知。   华中地区一所“985”高校的赵铭(化名)教授说,学校为了拿大钱,拿大项目,把水平高的教授都赶到科研战线上,大教授整天忙于找课题、写总结、报评奖,由此带来的怪现象则是:自己没有时间做课题,课题都是博士生们完成。甚至出现一些不善交际难拿课题的教授依附这些名教授生存。   熊丙奇教授至今对一位50多岁的博导的反思印象深刻——“我现在就是一个销售员。”   这位博导把自己的科研历程概括为“拉订单、做销售”,“运作的全部是商业的一套,感觉完全不像做学术的”。   “不是在开会,就是正在开会的路上”。几年前,科技系统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查为此写下注脚:科研人员职称越高,直接参与科研时间越少。正高级职称仅有38%的时间用于直接从事科研活动。
1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lfy151211 2011-11-4 17:53
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 ——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袁先生: 您好!我是您的粉丝。您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攀登培育杂交水稻的新高峰,相信您一定能培育出更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但我却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 我之所以这样劝说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现在的种子发展趋势是杂交化、转基因化,种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育种科学家和种业资本家为了获得种子垄断收益,摒弃原来的种子。我在北京市平谷区一个村子里种三分地,在种子公司买不到常规种子(未杂交、转基因的种子)。我对此深感不安。如果有一天碰到天灾须补种的话,农民还能种什么呢? 第二,常规作物虽然产量比杂交作物低,但肥料、农药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现在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虽高,但需投入的肥料、农药等也同步增加。 第三,我认为,常规稻也能高产,也可保障粮食安全。我担任乡党委书记时,有一胡姓农民选育常规中稻品种,人们都称该品种为“胡选”,产量和杂交中稻“汕优63”差不多,亩产1200斤左右。1亩地只需2-3斤“胡选”种子,而且种子还可以连续多年使用,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但是,由于种子研发部门为追求种子垄断利润,视“胡选”为眼中钉、肉中刺,后来“胡选”再也见不着了。 第四,常规稻种子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我家乡湖北监利经常遭受水灾,水灾过后,灾民们都会用自家的常规早稻“翻秋”(把早稻当晚稻种)自救,1亩翻秋稻能收500斤左右粮食,解决灾民的口粮没有问题。去年,我家乡有些地方中稻被水淹了,由于农民没有常规稻谷,稻田只能被撂荒,等吃政府救济粮。 第五,常规稻种子便宜。上世纪80年代,杂交稻未普及时,农民多用常规种子,当时3斤稻谷可换1斤杂交稻种子,而2斤稻谷就可换1斤常规稻种子,而且常规稻种子可以连续种3-4年。现在,20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而且只能种一季,不能留种。杂交稻种子价格越来越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增收难。 第六,在您的带领下,攀登培育杂交种子新高峰的后来者越来越多。以您为代表的育种科学家群体,对此做出不少贡献,但别忘了农民也有自由选择种子的权利。 近些年来,我国种子战略混乱,对此,请您呼吁有关部门进行立法规定——保留30%的常规种子,确立10个县为常规种子种植区,设立国家种子粮库,等等。 我相信袁先生能听取相关意见,认真对待这样的呼吁。 李昌平(三农问题研究者)
2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川大给钱思进教授的回复函(虚拟)
qilin2008 2011-11-4 15:29
尊敬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思进教授: 来信获悉,首先对于您这种勇于对自己的学生打假的行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学术委员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争辩,对您和自己的学生谁该负更大的责任问题仍有不同意见,冒昧请您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些解释,以便我们更好的评估和处理这一事件。 1、三年前,据您所说,在胡震同学本科毕业前,您已经荻悉他的毕业论文中存在抄袭现象,做为他的指导老师,您为何还签字同意该生进行答辩?当时您是不知道可以打假吧。 2 、 从该生答辩至今已三处有余, 该生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您手下攻读研究生,从本科至研究生,您一直是该生的指导老师,请问您为何现在才开始打假,而不是在三年中的任何一个其他时间?三年来您一直都很忙而没有时间打假吧。 3、该生 现于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假如该生同意继续攻读您的博士生,您是否还要打假?您是要等到当事人不给你干活了再打假吧。 子不教,父之过;生不学,师之惰。现在全国人民对诸多行业(包括学术界、教育界等等)中不断披露出来的欺骗造假案例深恶痛绝,各科研教育机构也在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我校将根据您所提供的进一步消息,依据我校出台的《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尽快对这一事件做出结论,对相关师生做出进一步的处理决定。 PS:您及该生现均已不属我校的管辖范围,您觉得我们该怎么办呢? 谢谢,静盼回音。 致      礼! 四川大学 附:钱思进教授给川大的函 尊敬的x院长:您好,       获悉您接替xxx院长主管四川大学物理学院相关事务,首先向您表示祝贺。       我自从去年6月以来,向您院(主要通过xxx院长)两次举报“关于胡震   2007年做的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严重剽窃、抄袭和造假问题”,请您院给予   核查。但至今您院没有给我书面回复。       在您履新之际,不知您对此案是否了解,故冒昧再把有关材料转呈给您,希望   您能协助处理此案。随信的附件是   (1)我2010年6月和10月的两次举报报告   (2)胡震2007年本科论文的与剽窃、抄袭和造假有关的部分   (3)胡震所剽窃抄袭的“我的研究生和我2006年发表的”论文。          我恳请您们能协助核实:   (a) 胡震的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严重抄袭造假问题   (b) 如果存在,抄袭的比例是多少   这里并不涉及核查以后如何处理的事情,而只是希望对以上基本事实有一个判定。       现在全国人民对诸多行业(包括学术界、教育界等等)中不断披露出来的欺骗   造假案例深恶痛绝,各科研教育机构也在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您校早在数年   前就出台了《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   (试行)》,使人倍受鼓舞;据说其他院校曾以此为范本,制定自己的相关条例。恳请您   院根据此条例(据悉近年来还开发出鉴别论文抄袭、剽窃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对胡震   2007年本科论文进行核查。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如果对此不了了之,胡震造假材料公诸   于众后,所有的后续者都可能以此为先例公开造假,导致我们多年来为加强学术道德和   学术规范建设的所有努力都可能沦为一纸空文。       10个多月过去了,如您能协助核查以上 (a)(b) 两项,并将核查结果书面通知我至 (我的办公室地址)或扫描之后,用电子邮件发给我。我将非常感谢。       谢谢,静盼回音。 致      礼!         -钱思进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4月11日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3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戴旭说
wqinmin 2011-11-4 10:40
新疆的恐怖主义是什么?是有朝一日中美大规模对抗,美国可以迅速武装三十到五十万反抗中央的维吾尔人,在一瞬间切断中国油气的咽喉 —— 戴旭       什么是当前化海军?当前化海军平时可以为海外利益提供军事保障,战时要把敌人的军队围堵在其本土,消灭在大海上。当前化的海军不是长城,而是长矛—— 戴旭       国际竞争是GDP质量的对抗,而不是GDP数量的抵消 —— 戴旭         没有国防转换能力的GDP就是“狗的屁”。盖房子是无法盖出高质量的GDP。肥大不等于强大,重量不是力量 —— 戴旭        战争跟着财富走。三次财富转移,第一次由中国向欧洲转移,爆发了两次大战。第二次由欧中向中东转移,爆发了中东、两伊、海湾数次战争。第三次由世界向东亚汇集,凭什么中国就不会爆发战争? —— 戴旭        中国的腐败不是简单的官员腐败而是全民腐败!在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我国是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而现在是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大街小巷斗地主!!外国人只要中国的钱,而全民**会要了中国的命 ——戴旭        反腐败不是简单的抓 —— 戴旭        一碰到要出动军队就说我们会引起中国威胁论。你配吗?你有那个能力威胁世界吗?自作多情 —— 戴旭       中国的地图需要重新审视并且赋予意义:是我们的头部,新疆是我们的脖子,东南是我们的心腹,南海是我们的爪子 —— 戴旭         军事研究中国今后之战争为民族之战。而民族之战的最高层次是灵魂之战、信仰之战,而不是单纯的国力之战、军队之战。中国试图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动摇他国的文化,而他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却将中国文化砸的体无完肤 ——戴旭       中国输出孔子文化,但是中国有多少儒家学徒?同时又有多少基督徒?中国在失去后,中华民族已经没有了信仰 —— 戴旭        将孔子理论解释为仁义和平本身就是对孔子的曲解与亵渎,孔子本身就是神箭手。孔子主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却被当前人曲解为文弱书生的形象 —— 戴旭        孔子连他自己的祖国都无法保护,怎么可能来拯救中国 —— 戴旭      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三年打一仗嘛 —— 戴旭      中国已经处于了稳定与动荡的临界点,这是要比动乱更加危险的阶段 —— 戴旭      美国只有在需要对付新敌人的时候才会把中国当朋友 —— 戴旭      中国现今的矛盾根本在于不同系统互不兼容:意识形态上的共产主义化,经济运作上的资本主义化,行政管理上的官僚主义化,精神道德上的儒教主义化 ——戴旭         面对中国国内已经分裂的力量,中国需要进行整合,建立真正的爱国统一战线。寻找不同的文明(大陆、港澳台)不同的宗教信仰(疆、藏)不同利益阶层的共同价值观 —— 戴旭        南海是中国最有利的突破口,一旦他国与中国爆发军事冲突,海军对南海方向的果断出击是最好的机会 —— 戴旭      中国的国防理念过于强调防御,就好比同时举起三面盾牌:比较先进的核打击能力;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常备军;地方部队、预备役、民兵。我们总是在应对侵略,而实际上,仅仅核武器一项就可以抵消侵略 —— 戴旭       国家要走出去,就意味着军队要咄咄逼人的进攻。长城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是中华民族永久的耻辱,军队更不是长城 —— 戴旭        未来国家命运取决于资源的掌控,我们无力也无心与他国争夺世界,但是我们必须把属于我们的资源夺回来。我们不能让和平的诚意和主张变成别人勒死我们的绳索,我们不输出意识形态革命,但是可以输出军事保障安全。军队要进行远征型改造,以维护国家利益的扩展 —— 戴旭      我们要敢于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新中国六十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靠连续几场自卫反击战打出来的 — 戴旭       和平不是一厢情愿和单相思,更不是对合理战争的回避 —— 戴旭         中国空军应该具有在八千里外拦截战争的能力,而中国海军应该具有将战争堵在敌国领土的能力 —— 戴旭      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已经丧失了“诱敌深入”,在本土进行战争的意志和能力,因此中国军队的使命只有两条:要么将战火烧到敌国领土,要么在公海上歼灭敌军 —— 戴旭      核心战争能力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体来讲,就是三军都具有将战火推到敌国领土并且打赢的能力 —— 戴旭      中国真正强大的标志之一:中国出国公民的护照上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你强大的后盾”—— 戴旭      寂寥帐下谁谈兵,漫拭龙泉怅秋风。东海惊涛南沙梦,打磨狂飙边山情。云涌难为《枯树赋》,浪激犹闻《满江红》。何日长缨天借我?八方狼烟一剑平!—— 戴旭?        当时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有过一句话非常振奋人心,叫“中国不亡,有我”!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也应该 喊出一句话“中国强大,有我”! —— 戴旭
2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学教授苦乐不均:富教授开宝马 穷教授骑飞鸽
zhaoqingjun 2011-11-4 09:16
大学教授苦乐不均:富教授开宝马 穷教授骑飞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3日 10:11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富教授开宝马穷教授骑飞鸽 大学教授缘何苦乐不均(CFP供图)   前不久,田勇领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680元。“老板”是他的导师,而上班地点是其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广州某理工科高校的实验室。   研究生一入学,田勇就开始在实验室上班,跟着师兄师姐给导师做项目,“工资”一月一发,多劳多得。田勇的一个师姐,由于参与的项目比较多,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   同样是读研,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小静则没有这么幸运。学中文的她,选择了一个非常冷僻的研究方向,帮导师做项目,连补贴都没有。   田勇与小静的差距,只是中国大学教授收入悬殊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校园里,有人这样总结:“穷教授,学生请吃饭,过节凑份子送礼物;富教授,给学生红包,请学生吃饭。”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全国多所大学采访发现,高校教授的生存状态正展现多元图景:富教授财源广进,除基本工资外,还有课题提成、社会兼职等等,每年收入达数百万元者大有人在;而穷教授除了学校发的工资,其他收入微乎其微,要承担养家、买房的巨大生活压力。    富教授豪车代步 穷教授发愁买房   今年初,云南大学 (微博)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尹晓光,在一次研讨会上称自己是3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开50多万元的宝马车去上课。一时舆论哗然,网友戏称其为“宝马教授”。   事实上,在高校中,像尹晓光一样豪车代步的教授不在少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所高校的家属区和院系办公地,在一所985高校里,仅宝马就有十余辆,奔驰、奥迪越野一类的豪华轿车也并不鲜见。   即便在同一所高校的同一院系,教授之间的贫富差异也显而易见。   就读于武汉一高校金融专业的小敏,在自己熟悉的两位教授那里看到了区别:两个教授一个教投资学,一个教政治经济学,每学期课时差不多,但却一个富一个穷。   “教投资学的教授跟我们讲,有人开出年薪百万聘他去当基金经理,他都不去,你可以想象他多么有钱啊。”小敏说,这位教授开着辆奥迪A6,家里有两三处房产。   相形之下,教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全无风光可言,甚至有些寒酸:住着学校的福利房,用着老款的手机,接送孩子上学的汽车长龙之间,他那辆28式自行车总是分外扎眼。   华中地区一所“985”高校的赵铭(化名)教授介绍,自己所在学校,一般教授每年的工资收入是8万~10万元,最近几年里新晋升的副教授,年工资收入最低可能只有5万元。2000年以后,高校教师住房也由以往的福利分房逐步走向市场化,高校教授也要面对巨大的购房压力。   不过,一年挣上几百万的富裕教授不在少数,他们在市里一般都有几处房产,有些人甚至还专门在北京购房。   赵教授所在的学院,有位博导有钱而且很大方,学院的老教授过生日每次都是他掏钱组织庆祝,令他满意的博士生甚至可以经常用他闲置的私家车。   在高校里生活,无论是学生或老师,都能感受到教授之间的贫富差距,但却很难用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说明这种差距有多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大学的各种数据都不透明公开。   长期在校园生活,这位专门从事高教研究的学者对穷教授富教授现象有着直观感性的认知,但在一所部属院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依然让他震撼:所有教授的基本工资一样,基本工资之外的部分按照业绩点计算,一个业绩点每月发3000元(发1年),该校20%的教授拿不到任何业绩点,全校教授一年平均业绩点0.6,“最高的一位教授一年能拿到几十个业绩点,收入悬殊之大让人咋舌。”   开公司、拉项目、校外兼职,富教授“生财有道”小淏就读于南京一所“211”高校,他说,学校里开公司的教授很多,“用自己的技术去办企业,学校以外的收入反而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小淏就认识一位老教授,凭借所做项目,成为一家著名化妆品公司的老总,开着价值400多万元的兰博基尼轿车,在校园里常常引来围观。   大学教授开公司早就司空见惯。众人熟知的种业公司隆平高科的持股股东之一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袁隆平院士、山河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清华是中南大学 (微博) 教授、尤洛卡董事长兼总经理黄自伟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而早在10年前,武汉大学 (微博) 生命科学院教授张廷壁因成功攻克卟啉铁工业化生产世界级难题,以技术入股,获得了红桃K集团10%的股份,一举成为荆楚科学家首富,资产过亿,轰动一时。    科研提成也是大学教授的一大生财之道   武汉一所“985”高校的张教授透露,自己只知道每个月的工资加津贴大约是5000元出头,但基本上就是当零花钱,从来不去看具体数字究竟是多少,事实上,在其所在院系,教授们一般都不看自己的工资条,“这背后的秘密就是,做课题、接项目的提成才是教授们收入的大头儿。”   张教授介绍,按照通行规定,纵向课题(即政府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部委课题等)的提成一般都在10%左右,而横向课题(即和企业合作的项目)提成可以高达40%。如果申请到1000万元的科研项目,就可以到手100万元,乃至数百万元,“科研还没做,自己就变成富翁了”。    “考研热”、“考证热”催富了高校中的另一批教授   这些教授多与考研、考证的相关学科有联系,通过为相关的培训班上课获得大笔收入,知名教授讲一次课收费超过万元也早已不是新闻。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将高校中的富教授分为四类:   一是“学霸”,现在大学的学科点如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都是学科点负责人制,学科点负责人实际上是一个自然人,他把学科的资源全部垄断,比如学科博士点的经费、命题、改卷、招谁不招谁、立项、出国、学术会议。   二是所谓“权威”,他们已经控制了国家的一些课题,是专家委员会的成员,虽然是搞学术的,但由于各种关系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项目资源非常多。   三是“学官”,亦官亦学,比如副校长是博导又是教授、后勤部部长是教授,这类人也很有钱,因为这类人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都有,并且可以把两类资源结合利用。   四是大学教授兼职,去其他学院兼职或者在外当董事,有的在外直接有公司。另外还有一些人脉关系比较好的,能搞项目的,一个项目挣钱数以百万计。   穷教授一般都没课题,没项目,主要搞教学研究生小龙至今记得一年前帮一位文科教授搬家时让自己震惊的一幕。   教授家里的境况令人心酸,“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很老的彩电,桌椅油漆斑驳,还舍不得丢”,唯一让人能确认其身份的只有堆得满满一房间的书。   这位教授喜欢历史文化,经常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也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撰写著作。可据小龙了解,这些都是教授兴趣所在,挣不到钱。   “教授的职业看着光鲜,这个群体实际也有很多穷人,日子过得很窘迫。”尚重生教授对此颇有感慨。   他分析,在高校里,没钱的教授多集中在基础学科以及无法市场化、不受社会重视的专业领域。这些教授没什么课题,也没有项目,以教学为主。   而高校里,单纯搞教学的收入之低外界难以想象,“现在上一节课,三五十块钱,跟大学生搞家教一样。”   一条新闻为此写下注脚:今年教师节期间,国内知名高校南京大学 (微博) 校长陈骏表示,要在今年消灭大学教师课时费低于30元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   事实上,课题经费的提成已成为近年来一些教授们致富的坦途,理工科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投入,获得科研经费基数大,一个项目动辄数以百万元,同样比例的提成,远远高于一些基层学科和社科类专业。   赵铭教授所在学校就流传一个故事:一位新闻系的老教授拿到一个省部级重点项目课题,开研讨会给研究生上课都要介绍一番,“那个项目经费其实就只有五万元,很多工科的教授们根本不屑一顾。”   今年5月一次研讨会上,身兼3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道出了一个高校里众人皆知却无人言说的“教授尴尬境遇”他把大学教师分在“金字塔”的各个部分,处于底端的是仅会讲课的教师,中间的是又会讲课又会拿课题的,顶端的是“学霸”和担任行政职务者。   媒体报道称:已有11年高校教龄的尹晓冰是“70后”,3次获云南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被某网站授予“2009经济及管理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他告诉媒体记者,他用在教学上的精力约占1/3。这位手机号码有7个8的教授与同行交流时“善意提醒”,大学教师如果想顺着“金字塔”发展,做好教学是基础,但一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中国青年报)
1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忆童年苦难谈人心向背:穷人应拥有平等权利
zhaoqingjun 2011-11-3 15:56
温家宝忆童年苦难谈人心向背:穷人应拥有平等权利 同学们、老师们: 屈指算来,我阔别南开中学已 51 年了,正式回母校看望师生,这还是第一次。我愿借此机会同大家谈谈心。 我 1942 年农历八月出生在天津北郊宜兴埠一个书香门第。我爷爷在村子里办学校,曾祖父是农民。再往以前,我家都是农民。我们家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天津的,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据说是从山西来投奔这里的温氏家族的。因为家里穷、没有地位,温氏家谱始终没有把我们家列入其中。 爷爷办的乡村小学,是冲破地主豪绅的阻力,第一个招收女生的学校。我记得,他常年为两件事奔波:一件是招聘教师,一件是为学校筹款。就是这样一所小学,很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解放后当了教授。外婆家也在本村,外公去世很早,外婆靠开一个小药店谋生,家里还种着几亩地。每年秋天收玉米时,我坐在板车上玉米堆里从地里回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大扫荡和实行 “ 三光 ” 政策的时期。妈妈对我讲的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日本侵略者将全村人集合在村西南的空地上,四周架起机关枪,用刺刀杀死无辜的平民。当时,妈妈把我紧紧搂在怀里。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天津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 “ 坚壁清野 ” 放火烧了宜兴埠。我的家连同爷爷办的学校、外婆家和她的小药店,全部化为灰烬。我们家逃难到天津城里,住在救济院。外婆在逃难中生了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她是最疼爱我的人。孩提时代,她抱着我,我常常揪她的头发,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天津解放的那一晚,是一个不眠之夜。解放军包围了驻扎在救济院里的国民党军队,当晚进行了激战,手榴弹扔进了院子里,家里人都害怕地躲在床铺下,我却一点儿也没有害怕。第二天,天津解放了。 我的童年是在战争和苦难中度过的,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深知,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求实、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 、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和官僚买办的统治,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只有不断革新,中国才能进步。 在我上小学、中学期间,家境十分贫寒。父母和我们三兄妹一直租住在一间不到 9 平方米 的小屋子里,每月的房租相当于一袋面粉钱,那时父亲月工资最低时只有 37 元。我患过一次白喉,父亲把仅有的一块手表卖掉,买药给我打针。此后他多年没有戴过手表。因为经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我从小就富有同情心,这尤其表现为对普通百姓特别是穷人的同情,对不公道事情的憎恶。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平等相处。 我的中学是在南开上的。从 12 岁到 18 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南开六年的学习生活,对我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南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的建立、成长和发展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她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就是南开的道路。我在这所学校里学习,首先懂得的就是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志向。从小就应该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我努力学习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刻苦自励,从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南开的校训是 “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 。这八个字就是南开的灵魂,它提倡的是为公、进步、创新和改革。我上中学时就愿意独立思考,渴望发现问题,探索真知,追求真理。我记得,那时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还广泛阅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书籍。南开永葆青春,这就是南开精神。在求学期间,我和同学们总是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除了学习以外,我还喜欢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我不仅爱读书,还是体育爱好者。南开永远年轻,她的学生也都充满活力。我们要坚持走南开的道路,崇尚南开的风格,发扬南开的精神。 上高中和大学以后,我家里人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爷爷在 1960 年因脑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进医院的。现在他教过书的学校还留着他的档案,里面装了一篇篇的 “ 检查 ” ,小楷字写得工工整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父亲也在 1960 年因被审查所谓的 “ 历史问题 ” ,不能教书,被送到郊外一个农场养猪,后来到图书馆工作。我考上大学向他告别就是在离城很远的养猪场。父亲告假回家帮我收拾行李。他是个老实人,一辈子勤勤恳恳。 今年他过世了,可谓 “ 生得安分,走得安详 ” 。 尽管家里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我仍然追求进步。我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我总是把书本里学到的东西同现实加以比较,立志为改造社会而献身。 因为父亲喜欢自然地理,我从小就对地球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北京地质学院,我在地质系就读 5 年。大学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考取了研究生,专攻大地构造。回忆在地质学院近 8 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曾概括为三句话:母校给了我地质学知识,母校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母校给了我接触群众的机会。那段时期同样是难忘的。 参加工作以后,我有 14 年时间是在海拔 4000 到 5000 米 的极其艰苦的祁连山区和北山沙漠戈壁地区工作。这期间,我一边工作一边接触基层群众,更使我深深懂得了民生的疾苦和稼穑的艰难。 我来自人民,我也有苦难的童年,我同情每一个穷人,愿为他们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 到中央工作后,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我用整整 10 年时间,深入农村、厂矿、科研院所调研。在农村,我白天坐在农民家的炕头上了解情况,晚上开座谈会。我住过乡里、住过粮库,经常在一个县一呆就是一个星期。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同科学家交朋友、谈心。 我认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我之所以经常讲穷人的经济学、穷人的政治学和穷人的教育学,就是想让人们懂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穷人占多数。 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穷人,穷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 在中国,不懂得穷人,不懂得农民和城市贫困阶层,也就不会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更不可能树立穷人的教育观。 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财富或其他特权的平等。一个政府如果忽视民众和民生,就是忽视了根本。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 “ 国之命,在人心 ” ,说的就是人心向背决定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存亡。政府是穷人最后的希望,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 “ 以人为本 ” 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必须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甚至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合理,有的地方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好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法治和干部廉洁这几件大事。这都是人心所向,无论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担任总理已近 9 年了。这段时期,我们国家遇到许多灾害和困难。从 2003 年的 “ 非典 ” 到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 2010 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中断过。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 4 年之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民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总是满怀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十分清楚,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许多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这一历史任务必将落在你们青年人肩上。未来是属于青年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但愿青年朋友们以青春之人生,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南开,中国没有南开不行,南开不与时俱进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需要教育,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领、勇于献身的青年,这是中国命脉之所在。张伯苓先生自创办南开之日起,就善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自主办学,重视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倡个性教育和多样化教育,推崇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57 年前,当我坐在这座礼堂里第一次参加开学典礼的时候,杨坚白校长和杨志行校长穿着一样的米色中山装,并肩站在讲台上,用他们特有的气质给大家讲话,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一幕我至今难以忘怀。南开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和科技、文化俊才,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灵魂。人是要有灵魂的,学校也要有灵魂。让我们牢记 “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 的校训,共同努力把南开办得更好,使 “ 巍巍我南开精神 ” 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南开培养了我,南开是我心里的一块圣地,我是爱南开的。过去如此,现在依旧,而且愈发强烈。南开精神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每一个南开人前进的道路。我愿同师生们一起奋斗,做一个无愧于南开的南开人!
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一个“民科”的大胆假说
阵雨1978 2011-11-3 10:35
按:十月份在西安参加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时,跟一位老先生住在一个房间,聊天中,知道他并不是地质行业出身,而是地大(北京)的邻居北航毕业的,一直从事自动化方面的工作,但是他自己从上大学时就对地球构造演化过程很有兴趣,自己提出了一个有关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假说,希望到会议上介绍一下。我很佩服他的这种钻研精神,虽然我看不懂他的东西。在得到他的允许后,现把他在新浪的博客转载如下,希望有相关专家能看到。看不到图像的可以到他的新浪博客上看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3e6bb90100urby.html 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2011-09-21 09:56:54) 转载 标签: 膜动力学说 牛奶膜 大陆板块漂移 年轮 轮辐 造大山运动 地形地貌 领域:地球科学、大地构造学、地理学 论文题目: 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原理 -----对大地构造板块漂移学说的质疑 赵 富 1 石家庄市自动化研究所 石家庄市 050000 2011.9.21 内容提要 现代地球科学、大地构造学和地理学等,是以“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来解释地球现代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参见 图 7 (马晓春, 2006 ) ,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动力学依据不足 (潘裕生, 2006 ;朱翔, 2003 ) 。 本人提出,地球的现代地形地貌,是由极地上最初的两块膜态大陆开始,并漂浮在地球表面的火海岩浆之上;在地球表面不断降温及膜态大陆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地球自转力、姿态力、日月潮汐力、风暴力、水循环力、太阳大爆发力等主要动力,统称为膜动力,反复地甚至是周期地作用在这两块不断扩张、逐渐硬化的膜片上,使之受到波动、挤压、折皱、堆垒、破裂、漂移、碰撞,等等,最终发展成为如今的地形地貌。 我们将看到,这种膜动力学机制,为地球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学支持,并将对地球科学、大地构造学、地理学,乃至相关的地质学、探矿采矿学、考古生物学等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大陆板块漂移 膜动力学 造山运动 年轮 轮辐 海沟 肚脐 1 膜动力学机制原理 Principle of the Membrane Dynamics Mechanism 1.1 ,假设条件 Conditions of hypothesis 条件 1 : 地球以被水蒸汽包裹着的炽热球体的形式和一定的飞行姿态,进入了太阳系,并稳定地获得了以太阳为焦点的公转轨道。 条件 2 : 地球获得了自己的卫星,即月球。 1.2 ,基本原理 Fundamental principle 于地球表面逐步降温的过程中,极地上出现了最初的两块膜态大陆,它们漂浮在地球表面的火海岩浆之上。 大陆处于膜状态期间,具有其独特的膜特性与 膜动力。所谓 膜特性 ,是指: 第1, 聚集和传递波动能量的特性 能够聚集和传递大量波动形式的能量并成为膜运动的基本动力,简称为膜动力,为其自身的形态变化和位置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第2, 容易发生形变、漂移的特性 表面初步脆硬的膜态大陆块,在膜动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形变、断裂、碰撞以及长距离漂移等。 第3, 容易形成有规律的纹理 当膜态的大陆块因受冷却或气体喷发等等导致局部表面略有下沉时,从其外边区域向中央区域会产生 轮辐状 的纹理,就像牛奶膜冷却时会生成轮辐状的纹理一样 (参见 图 .1 ,图 3 ), 并可简称为“地球轮辐”;以及,在沿着不断生长着的硬化边缘区域处,还会产生出像树木 年轮状 的纹理 ( 图 .1 , 图 .3 ), 也可简称为“地球年轮”。这些 有规律的 纹理, 将为我们分析地形地貌的形成规律提供重要线索。 所谓 膜动力 ,是指: 地球自转力、姿态力、日月潮汐力、风暴力、水循环力、太阳大爆发力等主要动力,统称为膜动力。 在膜动力的反复作用之下,这种膜态大陆块势必会按照上述的膜特性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一些膜片被撕裂,或再撞合,或漂向远方;另一些膜片被挤压、堆垒、折皱,或成为高山峻岭,或成为平原谷地,并在水循环力的参与下,最终形成现代的有规律的地形地貌。 可见,上述的 膜特性与膜动力的结合,便构成了地形地貌形成机制的核心 。因此,我们把这种地形地貌生成机制形象地称之为 膜动力学形成机制 ,或简称为 膜动力学原理 。 参见 图 1 示出的牛奶膜实物照片,它清晰地显现出了“膜”所特有的“年轮状”或“轮辐状”的纹理,它为我们分析和推测出:当地球处于也属于这类“膜状态”的历史阶段上,也必然会出现 “地球年轮”或“地球轮辐”等类似的纹理,而这些特殊纹理,对于初期硬化的地球表面来说,就是当时地球表面应力分布规律的外在性表述;于是,在所述的膜动力的作用下,大部分大陆或海底的开裂模式,要么是沿着地球年轮的方向上开裂,要么是沿着地球轮辐的方向上开裂,从而使地球表面留下有规则的美丽图案(请见 google earth 或世界地图册)。 注意到,所谓的膜状态,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比如说,假设大陆膜片表面已经形成 10 米厚的花岗岩之类的硬化层,那末,它是“石头”还是“膜片”?局部地看去,显然是又硬又脆的石头;然而,相对于漂浮它的火海岩浆来说,其 10 米厚的花岗岩层,也只不过是岩浆厚度 6.371*10^6 米( = 地球半径)的百万分之一而已,称其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膜乃至是一层薄膜,那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强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根据这一膜动力学机制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并以推论的形式给出。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WIDTH: 532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HEIGHT: 433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8031316575142322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1.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77bdda6ee04a690" width=512 height=442 图1 , 膜状态下轮辐、年轮纹理的实例  (牛奶膜片纹理照片) Fig. 1 Examples of spoke laminations generated under Membrane Status: a is the photo of spoke pattern on the surface of a cup of milk; b is the draft of spoke treated with exaggeration. 2 推论 Deductions 2.1 大陆的开裂与漂移 Rupture and drift of continents 注意到,当初存在着如下的膜动力学环境: 第1,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力,使越来越大的大陆膜片内部产生出向赤道方向的张力,导致膜片出现大致沿地球经度线、纬度线开裂的趋势; 第2, 日月潮汐的周期性力,天天在触发着膜片产生沿经度线、纬度线的开裂过程; 第3, 风暴、火山爆发、太阳大爆发等自然力,会对上述的开裂趋势和开裂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是,从总体上看去,大陆膜片开裂的纹理,通常是沿纬线或沿经线方向进行的,即沿初期出现的地球年轮或地球轮辐的方向开裂。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现代的南北美洲和非欧洲两块大陆膜片之间的大开裂,是一条几乎贯穿经线的大开裂,最终形成现代的相隔数千公里的两块大陆 ( 图 .5,h ) 。 可以看出,这两块大陆膜片长距离的大漂移,获得了充足的膜动力学力的支 持,包括后面所述的“造大山运动”引起“地球自转变慢”的影响。这与现代“海底扩张”学说 (潘裕生, 2006 ;朱翔, 2003 ) ,无论是在漂移的机理上,还是在漂移的力度上,以及在漂移的时序上 (潘裕生, 2006 ) ,都有原则性不同。 2.2  造大山运动 Great Orogenesis 这里的话题,涉及的是大山大岭的生成机制。 大山大岭的生成,必有重大的膜冲击作为动力。大陆膜片和海洋膜片基本形成的后期,地球表面上就曾经发生过这种重大膜冲击事件,创造出许多大山大岭来,可称为“造大山运动”。 当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大山运动到来时,大陆膜片与海洋膜片已经连成一片,或地球肚脐(请见下文)已经基本愈合之时,地地球表面出现了如下膜动力学环境: 第 1 , 由于大陆膜片硬化程度高于海底膜片,所以,当地球总体降温导致的整体收缩时,晚些形成的较薄一些的海底膜片,就有向下凹陷的趋势; 第 2 , 膜片下方的岩浆喷发、气体喷发,会导致海底膜片进一步向下凹陷; 第 3 , 上述的海底膜片下凹,导致其下面后来产生出来的气体被大量地聚集到大陆膜片下方的高点处,使那里出现大规模的空穴。 上述这三个条件的不断积累,将导致海底膜片与大陆膜片之间的应力集中地带发生断裂,底下的高压气体和高压岩浆大量喷射出来 ( 图 2,a,b ) 。由于上述类似的“断裂趋势”许多地带都已存在,因此,一旦某处的断裂达到一定的烈度时,将触发其他那些具有类似断裂趋势的相邻地带,发生链索性大断裂、大崩塌过程,且进行得异常迅猛,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于是便发生了如下的两个重要事件: 第 1 个 ,大崩塌对膜片产生的大冲击,可以看作是一个数学冲击函数 : δ(t), 作用在由断裂成两块的膜片与岩浆构成的阻尼振荡器上,使膜片与岩浆产生一个巨大的冲击波,即地震波,并以行波的形式,从开裂之处向大陆膜片和海底膜片纵深地带传播开去 ( 图 .2,c ) 。行波及其反射波所到之处,膜片被激起的巨大波澜,使那里已经初期硬化的膜片产生竖直向隆起或水平向的平移、开裂 ( 图 .2,d ) ; 第 2 个 ,大崩塌挤压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和岩浆,形成高速射流,产生巨大的水平向反作用分力,推动大陆膜片与海底膜片,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而在上述阻尼振荡的负半周期间,又会推动大陆膜片与海底膜片作相向运动。 于是,本来行波所到之处已经竖直向隆起或开裂的膜片,在乘势而来的水平向巨大冲击力的推动之下,发生挤压、推举、折皱、火山喷发等过程,那些地质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带, 如大陆膜片上的海底、膜片后方的断裂带等区域, 发生了规模宏大的造大山运动。最终,在陆地上留下了一座座巨大的高山深谷,在海底留下了一条条巨大的海岭、海沟,而在大开裂沿线留下了“巨海沟”, 巨海沟两岸 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 图 2 ) ,或相互远离,或相互对插到某一侧的下方。 可见,膜态及其竖直向隆起与水平向挤压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造大山的三个合理条件,即所谓造大山运动的“ 膜态、隆起、推挤”三 机制 (MSP-Mechenism) 。 由于链锁式大崩塌的地域面积和质量级别以及塌落高度等都极其巨大,且上述的多势联动过程可能反复甚至叠加发生,因此可以想象,这种造大山运动的爆发,将是链锁式的、全球性的,进行得十分激烈、宏大和壮观,所喷射出来的岩浆可能远及数千公里之外 ( 图 6,f ) ,原有的大量地表都被改变了面貌,甚至当时已经成形的地球肚脐、 巨年轮海沟,有的也可能又被撕裂、熔融、重组,成为地球表面演化史上的一个个“ 造大山运动 历史遗迹”。 由于上述造大山运动的爆发条件非常苛刻,因此,全球性的造大山运动,在整个地表演化过程中只能发生有限的次数,局域性的、非链锁性的普通造山运动,则发生机会较多。而后期造大山运动所留下的巨年轮海沟,连同那些最后未被熔结在一起的大陆快、海底等,便构成了现代大陆板块的潜在性分界线。注意到,这里之所以称其为 “潜在性分界线”,是因为,现代大陆板块的实际分界线的形成,已是地球全面硬化的后期,与造大山运动时期相距较远,且 巨海沟两岸 巨大落差之处又存在当即被熔结在一起的可能性,因此,现代大陆板块的实际分界线,应视为上述的“潜在性分界线”与地表“硬化热应力开裂线”的综合产物。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41321316575190089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2.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98d37db1690" width=490 height=684 real_src="http://s2.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98d37db1690" 图2 , 造大山运动示意图(某一瞬间): a 空穴;b大崩塌;c行波;d向上隆起;e水平推挤。 Fig. 2 Great orogenesis diagram ( dynamic ) : a gas holes; b great rupture;c traveling wave ;d upright swell; e level push. 2.3   地球自转周期变慢 The cycle becomes slower 根据膜动力学的造大山原理,还可以合理地推知,在造大山运动结束之后, 地球的自转周期会显著地变慢。 造大山运动属于全球链索性的巨大突发事件,尤其是最后一次的造大山运动,所及范围极 其广泛,地表所受到的扰动极其巨大,许多地方的陆地、海底都作了重新安排,原来的海底可能变成了高原,原来的高原可能变成了海底或平原,等等 。但是,由于地球的球体形态主要取决于地心引力与自转离心力的平衡结果,所以,造大山运动结束之后,地球仍会恢复到其总体球对称(两极略微扁平)的形态;而地表上留下的大量永久性隆起,将导致地球的总体转矩永久性地变大,以及地轴永久性的偏移等。根据动量矩守恒原理可知,地球的 自转周期必然会因此而变慢,且其变慢的程度将是显著的,并在地形地貌上会留下一系列宏观的自转周期变慢遗迹。 2.4  地球轮辐 The Earth’s Spoke 注意到,前面的牛奶膜的形态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在大陆膜片形成的过程中,“地球轮辐”的形态必与当时已经硬化的“大陆边缘”形态密切相关,即轮辐的方向总是与大陆边缘轮廓线相互正交,边缘轮廓线突出的部位,与轮辐横截面的“峰点”相对应,边缘轮廓线凹陷的部位,与轮辐横截面的“谷点”相对应,形成非常有规则的轮辐式图案,如 图 3 纵向纹理所示,因此我们称之为“地球轮辐 ”。 注意到,沿着地球轮辐的纹理,必然冻结着一种与其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的应力系,并与未来地形地貌的形成规律密切相关。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99121316586590021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0.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db302be19690" real_src="http://s10.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db302be19690" 图 3 ,地球轮辐(纵向)与地球年轮(横向)示意图 Fig. 3 The Earth’s Spoke and The Earth’s Annual Ring diagram 2.5  地球年轮 The Earth’s Annual Ring 说地球具有年轮,那的确是一种遐想。但是,从膜动力学的观点去推测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过程时,地球的确应有自己的“年轮”。 在大陆膜片基本形成之后,火海岩浆面积大幅度缩小了,其活性也大大减退,于是,火海岩浆边缘地带膜片的形态受波浪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所留下的挤压、折皱、堆垒、撕裂、飘移、碰撞等膜硬化痕迹,也就越来越稳定些。于是,从大尺度上看,象日月潮汐、地球自转、太阳大爆发之类的周期性膜动力,必然会在上述的膜边缘硬化过程中,被冻结下一系列的周期性的形态规律,而这些规律性与地球表面演化进程密切相关,越靠近火海岩浆退缩的方向上,所留下的膜片边缘硬化的痕迹就越年轻,就像树木年轮,越靠近树干中心区域的木质越年轻一样。因此,从冻结地球演变历史的角度来看,把上述那种与地球表面演化年龄密切相关的硬化痕迹,如 图 3 横向纹理所示,称为“地球年轮”( 图 4b ),乃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比拟。 其实,自大陆膜片开始有硬化层时,地球年轮就开始有了,只不过早期的地球年轮因破坏过于严重和久远而被模糊化罢了。 地球年轮记录了地形地貌演化的时间序和空间序。因此,地球年轮是一个的重要的概念。显然,这里的“年”,更具广义性。 与地球轮辐的情形相类似,沿着地球年轮的纹理,必然会冻结着一种与其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的应力系,并与未来地形地貌的形成规律密切相关。 注意到,这里的 地球年轮,与上述的 地球轮辐,二者之间通常总是正交的。因此,它们二者所冻结下来的应力系,也必然相互正交。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451316574055665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a2c73200690" real_src="http://s1.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a2c73200690" 图 4 ,地球年轮与轮辐:a 轮辐横截面;b年轮横截面。 Fig.4,The Earth Annual Ring and Earth Naval: the sections of a Spoke and b Annual Ring . 2.6 ,  地球肚脐 The Earth’s Navel 同样道理,说地球具有肚脐,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但这也符合实际。 地球年轮逐渐向火海岩浆方向退缩的趋势,是地球表面温度不断降低的结果。因此,可以想象,那些原先十分活跃的火海岩浆区域会退缩到较小的地盘之内,且伴随着大规模水循环过程的到来,将最终被熄灭和硬结,在地球表面留下一个疤痕。到此,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也就完全地诞生出来了。再回过头去看,这就象小孩从母体降生时留下一个肚脐疤痕一样,地壳从宇宙中脱胎而生的时候,也留下了一个肚脐似的疤痕。为了表征这个疤痕在地球演变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我们就索性称其为“地球肚脐” ( 图 6,b ) ,那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2.7  海领与海沟 Oceanic Ridge and Trench 这里探讨海岭与海沟的形态特征。 海底膜片基本硬化时,根据膜特性,其表面应留下了地球轮辐和地球年轮的纹理。当仔细分析这些纹理的形成机制和冻结应力规律时,我们会发现如下的结构性特征: 第1, 地球轮辐横截面峰点的厚度将明显大于轮辐截面谷点,且谷点处冻结着拉应力。因此,当下方有压力推举或波动到来时,最容易开裂的应力集中点应位于轮辐横截面的谷点处 (图 4,a ) 。 第2, 同样道理,对于地球年轮纹理来说,最容易开裂的应力集中点应位于年轮横截面的谷点处 (图 4,b ) 。 根据这样的结构和应力特征,可以相信,在造大山运动及其后期留下的各种海沟,一般地,要么是沿着地球轮辐纹理的,要么是沿着地球年轮纹理的,且二者往往是相互正交,并在一些轮辐、年轮的纹理上或其交会处,留下一些孤立型小火山,成为轮辐或年轮的特殊标识符。这些纹理和小火山群,必将为大洋海底装点出有规则的且又非常美丽的宏观面貌。 为了表述方便,可称沿地球轮辐纹理开裂的海沟为轮辐海沟 (图 5,a ), 沿地球年轮纹理开裂的海沟为年轮海沟 (图 5,b ) ,孤立型小火山群为小孤山 (图 5,c ) ,而造大山运动留下的巨海沟,多数都可称为巨年轮海沟 (图 5,d ), 或巨年轮悬崖。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54241316573607352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4.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acbf13f3690" width=490 height=307 real_src="http://s4.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acbf13f3690" 图 5 ,海岭与海沟:a 轮辐海沟;b年轮海沟;c小孤山;d巨年轮海沟。 Fig.5 The oceanic ridge and trench: a spoke trench b annual ring trench c small isolated mountain d huge annual ring trench 3 证据、验证和预言Foretell and Verification 当根据这一膜动力学原理来重新考察现代世界地形图时 (马晓春, 2006 ) (参见 图 8 ),您会发现,原本看上去杂乱无章的地形地貌,却会显现出一层一层的分布规律来。于是,当您发现某些规律性可以用膜动力学原理获得合理解释时,那您就完成了对膜动力学原理的某种验证。由于本文现处于假说阶段,以下所提供的各种所谓“证据”、“验证”与“预言”,其实都是一回事。 3.1, 晚期世界地形地貌示意图 图 6 是根据膜动力学原理勾画 的地球晚期造 大山期间世界地形地貌示意图。其中,巨年轮海沟 e 所在之处,内陆上必有大山 、 高原 k 之类的凸起,海底必有海沟或巨大落差存在; 而印度半岛两侧海底必有两股巨大液气喷流的宏观遗迹,正是它们造就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 藏高原 ,而且,在青 藏高原地带及其东西方向上的中国南部、欧洲南部,必有种类相似的古生物遗迹存在 ( 李淳, 2006 ) ,它们都可以视为造大山运动的遗迹; 大西洋左岸 h1 与右岸 h2 在形态上的互补性 (马晓春, 2006 ;吴履平, 2005 ) 、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以及古生物种类分布的相似性 (马晓春, 2006 ;吴履平, 2005 ) ,都是膜动力学大开裂与大漂移遗迹的有力证据。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70811316574558547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0.sinaimg.cn/middle/603e6bb9h77bddeb7d959690" real_src="http://s10.sinaimg.cn/middle/603e6bb9h77bddeb7d959690" 图 6 ,造大山时期的世界地形图: a 地球年轮; b 地球肚脐; c 轮辐海沟; d 年轮海沟; e 巨年轮海沟; f1 、 k1 和f 2 、 k2 造大山痕迹; g 小孤山; h1 、 h2 大开裂与大漂移; m1,m2 海岭。 Fig.6 The geographic map of the world during orogenesis : a Earth Annual Ring; b Earth Naval; c Spoke Trench ; d Annual Ring Trench; e Huge Annual Ring Trench; f1,k1 , f2,k2 Great Orogenesis; g Small Isolated Mountain; h1, h2 great rupture and great drift;; m1,m2 Oceanic Ridge. 3.2, 大洋深处的海沟是 膜动力学原理的证据 注意到,按照现代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比如像大西洋两岸,其大陆上的山岭、高原,是海底火山岩浆喷发推挤、海底扩张等原因所生成的,那么,在现代大西洋海底纵深处留下的应该是一条条巨大的火山喷发生成的“火山凸岭”,在大西洋两岸应该隆起巨大的高山峻岭,如 图7 所示 (马晓春, 2006 ) (注意到,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变化过程,因此,该过程将以百亿年、千亿年为单位计) ;而实际上,在海底纵深处留下的却是一条条巨大的海沟,在美洲和非洲临近大西洋的海岸上,却是较为平坦的地带;虽然在冰岛所在的大西洋海底留下了火山群痕迹(即冰岛陆块),可是,冰岛那里的大西洋两岸处,也并没有留下显著的“火山喷发推挤两岸以及由此而发生造山运动的遗迹”,如 图5 、图6、图8 所示。 这些证据都在表明,现代大陆板块漂移学说,遇到了如下的实际困难: 第1,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动力学依据不足; 第2,地形地貌与实际不相符合。 因此,问题重大,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根据膜动力学说,这种裂痕乃是洋底收缩时的热应力在一定条件下(如受到上述的造大山运动产生的巨大扰动,或受到离开极地逐渐增加的离心力所产生的纬向、经向地表张力,等等),沿着地球轮辐纹理或年轮纹理所积累的应力释放之后所发生的开裂痕迹,而在发生开裂之前的瞬间,对开裂两岸的主体作用乃是“拉力”,不是推力。因此,现代海底地形地貌的现实,无法从动力学上支持现代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关于“现代海底火山浆喷发推挤、海底扩张等原因产生大陆上造山运动”的设想;而相反,它们恰好可以视为对本文提出的“膜动力学机制” 的一种有力证据。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WIDTH: 588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HEIGHT: 194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45031316574557252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0.sinaimg.cn/middle/603e6bb9had6ad29530e9690" width=588 height=195 real_src="http://s10.sinaimg.cn/middle/603e6bb9had6ad29530e9690" 图 7 ,海底扩张、岩浆运动及造山运动示意图(影印件) 3.3, 山脉的主体形式为褶皱型、横断型 根据膜动力学原理,还可以合理地预言,现代的地形地貌,绝大部分应是属于褶皱型、横断型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就是典型的褶皱型地貌( 潘裕生, 2006 ,章铭陶, 2006 ) ,青藏高原东部就是典型的横断山脉 (章铭陶, 2006 ) ;极少数则是属于火山熔岩型地貌,如冰岛、富士山、小孤山,等等。 3.4, 海沟、小孤山、地球肚脐等的分布规律符合膜动力学原理 根据膜动力学原理,还可以合理地预言,大洋底面的形态不会是单调平坦或无序多山的状态,而是有确定的纹理分布规律的“年轮海沟 + 轮辐海沟 + 小孤山 + 地球肚脐”的基本形态,海沟与海岸线之间总是平行的或正交的,而小孤山总是出现在轮辐海沟上、年轮海沟上或二者的交点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可以从图 6 、图 8 中得到验证。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56661316574556581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8.sinaimg.cn/middle/603e6bb9had6ab9fa6e77690" real_src="http://s8.sinaimg.cn/middle/603e6bb9had6ab9fa6e77690" 图 8 地球的现代地形地貌 (扫描拼接图) 3.5, 地球肚脐的证据 当您 意识到,可能真地存在着 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形成机制,再 宏观地去通览 图 8 所示的现代 地形地貌 (马晓春, 2006 ) 时, 那么,展现在您眼前的将是一幅极为有规则且极为美丽的一幅图画,其中,除了那些纹理清晰的年轮海沟、轮辐海沟、小孤山等首先映进您的眼帘,您还可以去寻找地球肚脐长在了哪里。 从 图 8 可以宏观地看出,越靠近赤道方向,大陆端头受到最后一次造大山运动破坏的程度就越大一些;越靠近赤道方向且大洋面积越宽广,海底受到造大山运动破坏的程度也就越大一些。这两条线索,可以用来引导我们去 寻找地球肚脐:它可能就生长在非洲大陆东南方海底的年轮海沟、轮辐海沟、小孤山等纹理模糊区,大洋洲大陆东南方海底的纹理模糊区,南美洲大陆东南方海底的纹理模糊区,或者,由于地球太大,事实上存在着几个地球肚脐。 3.6, 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证据 当我们意识到“地球自转周期曾经发生过显著变慢”的理念之后,再仔细考察现代地球的地形地貌时不难发现,地表形态确实是留下了地球变慢的历史遗迹。例如,在南美洲的南端与南极洲北端“相对应”之处(请参见 图 9 ) ( Google Earth , 2011 ) ,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上述的这种历史遗迹: 在最后一次造大山运动之前,南美洲与南极洲本是彼此相连的同一块大陆膜片。由于,造大山运动导致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转矩跃变,主要是源自大山大岭的规模性突然隆起,而其下方的流态岩浆,则不能即时获得制动力矩,于是,在硬化了的膜片与流态岩浆之间,便产生了相对运动的动力,即大陆膜片产生了附加的制动转矩,而岩浆则仍旧保持着原来的惯性转矩,最终导致了上述那块完整的大陆膜片于其地质比较薄弱地段被岩浆流所冲垮,并向东方漂散,形成现代的南美洲与南极洲等两块大陆,并且,在其中间地带的大陆、海底以及相关的岛屿,等等,都留下了总体形态清晰的“被冲断的遗迹”。 注意到, 2011 年 3 月的日本 9.0 级大地震,就曾引起地球自转周期变快 ;可以想象得到,像上面所述的最后一次全球链索性造大山运动,所引起的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程度,比起日本 9.0 级特大地震导致自转周期变快的“ ”,一定是大得非常惊人。 毫无疑问,这种历史遗迹,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可靠证据,也是造大山运动的可靠证据,更是地形地貌膜动力学形成机制的可靠证据。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12101316574543274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2.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e33b164b690" width=490 height=457 real_src="http://s12.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e33b164b690" 图 9 南美洲与南极洲被冲成一分为二 3.7, 关于强地震高危区域的预言 根据上一节关于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机制,还可以找到类似的历史遗迹。例如,仍以南美洲为例:在其大陆块西侧,巨年轮海沟的形态都是相对清晰一些,其海底上的年轮海沟、轮辐海沟以及小孤山,等等,纹理分布规律基本上符合于膜动力学形成机制,清晰且有规律;而在其东侧,这一切都变得相对地模糊不清。这种地形地貌,同样也可以视为造大山运动引起 地球 自转周期变慢所留下来的宏观遗迹。 根据这一机理分析,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视角来审视上述宏观遗迹的结构特征: 在 地球 自转周期突然变慢时,北美洲大陆东侧的巨年轮海沟及其附近的海底,由于曾经被其下方的岩浆惯性力所拉伸和熔融,于巨年轮海沟两侧原有的积存应力系已经基本释放殆尽;而北美洲大陆西侧的海底则不然,那里原有的积存应力系以及 地球 自转周期突然变慢时附加上去的新应力系等,全都积存在了那里。于是,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合理而重要的大胆预言:一般地说,南美洲大陆(其实也应包括北美洲大陆)的西部海岸,是发生大型地震乃至特大型地震的高风险区。 4 结论 Conclusion 膜动力学原理及其初步验证,克服了长期以来关于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中动力学依据不足的困难 (潘裕生, 2006 ) ,简单明了地勾勒出地球现代地形地貌的原始形成过程及其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如地球年轮、地球肚脐、年轮海沟、轮辐海沟、自转周期变慢,等等一些 看上去很有趣而实际上又具实质性意义的 新概念,将为地球科学、大地构造学和地理学等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并对其他相关学科,如地质学、探矿采矿学、考古生物学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 李淳, 2006 。发现史前巨鳄, 科学世界, 科学世界杂志社,北京, P74 2 马晓春,姚杰, 2006 。 世界地图集, 星球地图出版社,北京, P14,15, P32 3 潘裕生,王建军, 2006 。世界屋脊的沧海桑田。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北京, 8 : P52 4 吴履平,樊杰,韦志榕, 2005 。 地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P34 、 34 、 35 5 章铭陶, 2006 。冈底斯山,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北京, 10 : P17 、 20 6 朱翔,陈民众, 2003 。 地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 P33 、 35 7 马晓春,姚杰, 2006 。 世界地图集, 星球地图出版社,北京, P33 8 Google Earth , 2011.4 作者简介 1 赵富 : 1943 年生,吉林省大安市人。 1969 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遥控遥测专业。长期一线从事电子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教授级高工,省管有突出贡献专家,曾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奖。 地址: 石家庄市 裕华区 槐北路 247 号 (邮编 050011 ) 单位:石家庄市自动化研究所 电邮: zf_4302@yahoo.com.cn
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林斯顿
热度 2 azye 2011-11-3 03:16
看了普林斯顿大学主页的介绍,有一点很让我很惊讶。这个世界第四古老的大学,居然只有1132个员工,7000多个学生。这在中国也就是一个专科学校的规模。可普林斯顿的产出与排名均在世界前三名内。 Princeton University is a vibrant community of scholarship and learning that stands 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Chartered in 1746, Princeton is the fourth-oldest colle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is an independent, coeducational, nondenominational institution that provides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instruction in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As a world-renowned research university, Princeton seek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levels of distinction in the discovery and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Princeton is distinctive amo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its commitment to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oday, more than 1,100 faculty members instruct approximately 5,0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2,500 graduate students. The University's generous financial aid program ensures that talented students from all economic backgrounds can afford a Princeton education. Academics Faculty, including full time, part time and visiting: 1,132 (spring 2010) Undergraduate student to faculty ratio: 6:1 Departments: 34 Interdisciplinary certificate programs: 46 Schools within the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Library holdings: More than 13 million in 11 libraries Students Student enrollment: 7,494 total; 5,044 undergraduate; 2,450 graduate (2009-10) Undergraduate admission rate in 2010-11: 8.8 perc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financial aid: 60 percent Average financial aid grant for the class of 2014: $36,650 Students from more than 98 countries American minorities make up approximately 37 percent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 body
42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细读博士-------马or骆驼,成才or三多(转载)
热度 1 cqyz 2011-11-2 19:51
故事开始于: “朋友问:马和骆驼一辈子谁走得远?我说:一定是马。他说:错,骆驼走得远。马跑一会就会停下来。而骆驼一旦开始走,不让它停它是不会停的。一个聪明人所创造的财富不一定会比笨的人多。笨的人可能每天都在创造,而聪明的人过一段时间后会停下来。所以永远不要用你的现状来判断你的未来.” 博士做了已经三年余,见过的博士没有上百,也有几十了吧。什么人才能优秀的,如何从平凡到优秀?一直是我的一个疑惑,没有机会成为最优秀的,但是我一定要知道怎么才能优秀! 在实验组里做过游泳队教练,发现学习游泳的人,有的真的是学的快,学上1个小时,很快就会在泳池里划拉,有些就是怎么也学不会。可是过了半年在回头看学习游泳的人,游泳游的最好的人,一定是那些开始学的最笨的人,why? 学的快的,很快,就不来了;学习笨的,因为自己学的不好,就坚持半年一直来学习。 经常慨叹“上帝给了女人美貌,就一定给她智慧”这句话,我一直认为跟美女在一起是享受,但是跟那些美女聊天就是受罪,尼玛什么的,我感到我的内心受着煎熬,所以美女只能看,不能聊天。。。。 上帝开了一扇门,也一定关了一扇? 最近,对于我周围的博士和以前的博士的观察,发现各个实验组做研究做的最好的,不是那些成才,不是那些聪明的人,不是那些学的快的成才们,而是三多,是三多?哥,你搞笑了?是真的。在那些成功的博士身上发现了一种平常,一种简单,可能是令人感觉傻的简单,举个例子:发文章,写文章是有技巧的,热点性,标题的吸引性等等,但是,当你真正在做研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技巧,所有的这些,当你觉得你想写,喜欢做的事得到了成功的时候,发文章那写的所谓的一切技巧对于你没有什么用!而对于那些痴心技巧和机巧的人,那些成才们很多时候都会剑走偏锋,“独孤求败在山崖下的用剑,从名剑到重剑,最后到无剑”不就是学习做事的最好诠释么? 回到成才和三多的话题,想起电视剧的编导说的话“周围成功的人都是三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三多和成才的复合体。。。。。我们的故事其实是让人的两面在一个起跑线上一起跑步,看那个能最后成功? 刚才,看了周迅的访谈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喜欢:不管成功与否,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简单! 一位博友说:嘻嘻,我就是那个学游泳学得最慢的。。。。。我想,我的教练一定很无语啦 我回答: 其实作为教练的我还是喜欢聪明的孩子,因为作为教练需要一种回馈,教练都喜欢聪明的孩子,教育学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遇到一个能够领略自己的思想的学生,但是,但是,真正的教育家才能喜欢培养人!《论语》中就拿颜渊来说,没有子贡的能力,没有子路的做事,甚至没有被孔子骂的子罕的理财能力,但是孔子,都自比不如,why?我相信颜渊绝对不是那只马,那个成才,但是一定是那只骆驼,那个三多,那个热爱生活,即使那个世界不是特别的太美好!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771578
个人分类: 转载|2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印度近70岁男子娶妻39次全家160人
zhaoqingjun 2011-11-1 08:55
印度近70岁男子娶妻39次全家160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9:33 环球时报 微博   现年69岁的锡安纳住在印度东北部米佐拉姆邦一个名为“Baktwang”的偏远山村。自17岁时迎娶第一个妻子后,他一发不可收拾,继续娶入38位妻子,生下86个孩子,现在又有了35个孙子。   环球网记者李亮报道,地球已经于10月31日迎来了第70亿位小公民。不过,印度拥有160位成员的最大家庭似乎丝毫不为人口爆炸而担心。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拥有39位妻子和86个孩子的锡安纳(Ziona)称,他是被上帝挑中来照顾这些妇孺的,而且这个家庭出生的人都希望将一夫多妻的传统延续下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0月31日报道称,现年69岁的锡安纳住在印度东北部米佐拉姆邦一个名为“Baktwang”的偏远山村。自17岁时迎娶第一个妻子后,他一发不可收拾,继续娶入38位妻子,生下86个孩子,现在又有了35个孙子。他最年轻的妻子只有31岁。   “我不在乎印度的人口过量。我相信是上帝的选择使我们成为现在这样(拥有一个大家庭)。在我们家出生的人都不想背离这个传统,所以我们的规模一再扩大。” 锡安纳微笑着说。   锡安纳的父亲在Baktwang村创立了一个基督教派别,该派认为一夫多妻是上帝的旨意。“我从没想结婚,但这是上帝为我选择的道路。”锡安纳说,“一次又一次结婚不是出自我的意愿。”   报道称,这个大家庭的160位成员们全住在一栋亮紫色的四层楼房里。楼房共有22个卧室,每个都按宿舍的样式放置20张床。孩子们跟着母亲,轮流去锡安纳的主卧陪他。“他对我们毫不信心,对每个人都很公平。”锡安纳的第14位妻子说。   这个大家庭每天要吃掉25公斤米饭,40公斤土豆和5公斤扁豆,每周吃三次肉,每次要吃掉30只鸡和一头猪。做饭时全家人齐心合力,各司其职,一小时饭菜就能上桌。   “我们从来不打架。我们都是一家人。”锡安纳的第6个孙子说,但他决定以后只娶一位妻子。“我的爷爷是被上帝特别挑选的。但是对我来说,一妻一子已经足够。”
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umor Suppressor Gene Runx3 was challeged
JackyJzhang 2011-11-1 08:42
以色列一科学家质疑100多篇关于Runx3的文章。Science 28 October 2011: Vol. 334 no. 6055 pp. 442-443 DOI: 10.1126/science.334.6055.442 NEWS ANALYSIS CANCER RESEARCH Dispute Over Tumor Suppressor Gene Runx3 Boils Over Dennis Normile A key, decade-old finding by a prominent Japanese cancer researcher based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is under fire from a group in Israel that calls it “irreproducible.” If the challenge overturns the original work, which identified a gene called Runx3 as a tumor suppressor, hundreds of scientific papers might be affected. The dispute began with a scientific disagreement almost a decade ago and escalated sharply after the group in Israel filed a formal complaint earlier this fall with NUS, which recently 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 View larger version: In this page In a new window Confident. Yoshiaki Ito says his designation of Runx3 as a tumor suppressor will stand up to scrutiny. CREDIT: D. NORMILE/ SCIENCE The challenge comes from a group led by Yoram Groner of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in Rehovot, Israel. In 2001, Groner's group published a paper in 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 cataloging, among other things, the tissues in which Runx3 is expressed; they did not find it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pithelium. Little was then known about Runx3 's function. A year later, a team of researchers at institutes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led by Yoshiaki Ito, then at Kyoto University, published a paper in Cell claiming that Runx3 is expressed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pithelium and that it functions as a tumor suppressor, concluding that “a lack of Runx3 function is causally related to the 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The two groups have defended their clashing results ever since. Groner and his colleagues launched their recent salvo in a paper first published online on 8 August by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 In it, they claim that “using seven different stringent measures, we herein provide compelling evidences that not only directly, definitely and unequivocally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Runx3 is expressed in , but also challenge the notion that Runx3 functions in this tissue as a TSG .” The team reported that it tried but failed to replicate the results of the original Cell paper using the same line of knockout mice Ito's team used. In supplemental material published with the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paper, Groner's team lists 286 papers that the team says are based at least partly on the 2002 Cell paper by Ito's group. “None of the previous reports has gone back and carefully examined, using a variety of highly stringent measures, whether Runx3 is actually expressed in the tissue in which it was reported to be expressed,” the team writes. Groner's group claims that 145 of those papers rely on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Runx3 DNA methylation that “does not and cannot represent a proof or even a credible indication/suggestion that the methylated gene is a TSG.” Other papers, according to the challengers, got unreliable results, and some failed to find Runx3 express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pithelium. At the request of an official at NUS, Groner says, he filed a formal complaint with the university. The Ito group's results “are irreproducible, and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irreproducibility, and they cannot be reproduced in the original mice t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reproduced in, the only conclusion could not possibly be reached in the first place,” Groner says. The university confirmed in a statement that Groner “has contacted us and an inquiry is i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s research integrity code” but declined further comment. The inquiry came to light when Singapore's Straits Times newspaper reported it on 19 October. In response, Ito says,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scientific disagreements can be solved only in the scientific arena.” Shortly after publishing the Cell paper in 2002, Ito and several members of his team moved to 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part of Singapore's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nd later to the Cancer Scienc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at NUS. Ito concedes that his group cannot now replicate a key experiment from the 2002 Cell paper in the line of mice originally used. This is an “embarrassment,” he says. The mouse line has been bred continuously for 10 years; he says it's possible that the marker gene inserted into the genome could have been deleted or silenced. In a long rebuttal submitted to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and provided to Science , Ito points to other studies supporting his group's work, particularly their own 2005 paper in Cancer Research finding Runx3 i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 finding he says has been replicated by at least one other group. Groner's team did not address these results, Ito says, adding that Groner's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paper “is full of flaws.” Many Runx researchers find the latest twist in the saga unfortunate. “Differences in gene-targeting strategies and quirks of antibody reactivity could not be excluded as the source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ays James Neil, a cancer researcher who has studied the Runx genes for over 10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in the United Kingdom. He says the Groner group's recent results “are impressively negative.” He adds: “Proving a negative is not an easy task in biology.” Still, the findings, although not conclusive, “may have shifted the burden of proof towards those who believe Runx3 to be a tumor suppressor.” View larger version: In this page In a new window Skeptical. Yoram Groner says key Runx3 findings are irreproducible. CREDIT: YIVSAM AZGAD, THE WEIZMANN INSTITUTE MAGAZINE If Groner's conclusions hold up, “i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bearing on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le of Runx3 in epithelial cancers,” Neil says. He explains that researchers have been receptive to the concept of Runx3 as a tumor suppressor because of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particularly the extensively replicated observation that Runx3 's promoter is methylated in epithelial and other cancers, indicating that the promoter and therefore the gene were switched off. He says this is supportive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but “not definitive evidence of a causal role” for Runx3 . Just what the results could mean for the 286 papers Groner's group identifies as based on the Ito team's 2002 Cell paper is not clear. According to the supplemental material, the Groner team searched PubMed using the terms “Runx3” and “cancer” and evaluated papers returned for relevancy. But an author of 18 of those papers, Shuji Ogino, a cancer researcher at the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a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 says his papers shouldn't be on the list. They use Runx3 simply as a biological marker and are not focusing on its function at all. “My papers are not based on that Cell paper,” he says. Neil thinks the only way to resolve the impasse is by conducting experiments with knockout mice in which Runx3 is specifically inactivated in epithelial cells. Ito says he is now laying plans to develop the required mice, but that will take time. Meanwhile, Neil says, “I suspect that most in the Runx community remain open-minded.”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2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2011院士增选第二轮地学部入围名单
skynetloess 2011-10-31 11:35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二七 61 构造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会军 47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成善 59 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椿镛 65 固体地球物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建平 42 气象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李献华 49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树峰 64 构造地质学 浙江大学 陈 骏 56 地球化学 南京大学 陈发虎 48 环境变化 兰州大学 陈晓非 53 固体地球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成虎 46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侯增谦 50 矿床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47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崔 鹏 53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黄润秋 47 工程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20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哈佛大学经典语录
热度 1 储成才 2011-10-30 07:01
1.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exactlly is the earliest time. 觉得为时已晚时,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 Not matteer of the today will drog tomorrow.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 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而没学到的痛苦是终身的。 6.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is lacks diligently.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少时间,而是缺少努力。 7.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but succeeds mustarrange the position.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而成功必排名次。 8.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But,sincecontinually life part of-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 also can make?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 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 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diligently diligently ,can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的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他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意志。 12. The time is passing. 时间在流逝.... 13. Now drips the saliva,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 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 The dog equally study,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 狗一样的学。绅士一样的玩。 15. Today does not walk,will have to ran tomorrow. 今天不走,明天就不得不跑。 16. 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l be,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person.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 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 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 Even if the present,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即便是现在,对手也没有停止翻书本。 20. 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 没有艰辛,便没有收获。
26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 Windows 7 下如何安装或者使用 Visual C++ 6.0
dolphinzhu 2011-10-29 23:55
尽管微软在Visual Studio上推陈出新,但用于学习C语言和C++语言,Visual C++ 6.0直到现在是适合大学里教学的Visual Studio版本。但学生在Windows 7系统上成功安装 Visual C++ 6.0是个难题。这里请注意: 1.在安装或者使用 Visual C++ 6.0 时,凡是出现兼容性问题提示对话框,一律按以下方式 处理——把"不再显示此消息"打上勾,然后选择"运行程序"。 2.在安装 VC 的时候步骤中,选择"custom(自定义安装)": 接下来注意了——不要选择 TOOLS 里面的 OLE/COM OBJECT VIEWER 工具。同时,不要选择Enterprise Tools里面的Analyser工具。
个人分类: CSHARP|5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事偷着乐----衍生出来的城管的历史
jinkai719 2011-10-29 01:21
一件事,不同人总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也在做着自己的选择,可以笑,可以哭,为什么不笑?尽管带着泪水,尽管不是很痛快,但是,但是,。。。。。。。。。。。。 你不是不开心么?你不是牙疼么?你不是吃饱了肚子胀么? 看完城管运动会,看完这群新新人类啊,我牙也不疼了,肚子不疼了,还放了个屁 看完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害怕有些人说中国人没有创造力,其实你说城管不是么? 古今中外啊,在整个地球的历史开始,公元2005年,人类的一个新的基因变异出现了极度的变化,双螺旋也直了, 尼玛,四维世界的中国体,本来宇宙膨胀,现在宇宙萎缩;火星的井出现了水;移民美国的华裔改回原籍,喜欢有城管的国度----安全感; 合成中手性的难题解决了,只要有城管,尼玛,三维为何物;固体催化剂没有人买了,因为j均相分离问题解决了,用城管进行人工分离; 据说上帝累了,把自然告诉了牛顿,牛顿搞了很多;最近,上帝又累了,把世界交给了城管。。。 看周星驰的片子看多了,经常有一句叫做“关门放狗”,现在是什么?我不说,你懂的! 诺贝尔奖取消了,因为诺贝尔复活了,据说是城管拆了诺贝尔的祖坟。。。。。。 转载。。。。。。。。。。。。。。 第一部分 借我三千城管、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 中国城管。所向披靡。见神杀神。见佛杀佛。拳打欧洲诸侯。脚踢北美花旗。上能打飞机。下能秒坦克。下海灭航母。飞天打卫星 中国城管是我国秘密发展的准军事化组织,平时管理城市,锻炼游击战术;战时可编入正式军.是一支可冲锋,可侦察,可游击,能吃苦,能忍耐,能奋战的优秀后备军.五角大楼秘密报告称:中国城管队伍是一支具有强大潜力,能单靠一辆破面包车或皮卡就能全天候作战的可怕准军事组织(我国庄严承诺对外不首先使用城管) 第二部分 “在我们眼里,英美特种兵如果是尘埃的话,我们就是沙尘暴” ――――――――摘自《城管的优秀历史》前言 “逃跑?我们会让你生活在无限的恐惧之中。” ――――-战斗中的一城管言论 我们在飞机坠毁前,一直以为是遭到了地空导弹的攻击,没想到是城管用竹竿...... ――――――――-摘自前美苏SU30 F22 F117A等战机飞行员 当漫天飞舞的板砖和无数看不清来路的拳脚把清点的士兵堵在了阵地上,我真是不敢想象这仅仅是一支受城管训练过的伊军小队 ――――――――――摘自美军101空降师502团E连米勒上尉 当我军的一个M1A2坦克分队在一个早晨被全歼时。现场没有爆炸的横迹。只有无数的拳头。那拳头深深的打破了装甲。里面的成员被打成了肉渣 ――――――――――――――――――――――――――摘自美军陆战一师汤米康林下士 “对不起,我只能回答你我不知道,因为这已经牵涉到国家最高机密” ――――――――――――――――――――――――――――――――-城管队长回答记者关于城管训练问题 在我军一次战役中。有一个阵地在郊外我军后方。我军已经突破了外围防线时。那个阵地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我们攻克了阵地。我们丢下了500具德意志勇士的尸体。以及3架F22。和30台虎式坦克。但抵挡我们3天3夜的居然是5名城管 ――――――――――――――-摘自德军党卫军78师12团B连曼施坦因中尉 我们的意志瞬间崩溃,只因为我们知道了对方军中有城管 ――――――――――――――――――――――――――美国海军陆战队某指挥员 配合粪青动员兵效果更好,那是条不可攻破的防线。那是条城管和粪青动员兵组成的钢铁长城。我在此警告各位议院。永远不要跟中国开战。因为中国有城管和粪青 ――――――――――――――――――――――――――摘自美国总统奥八牛在珍珠港被3城管和粪青动员兵捣毁后的国会演讲 当他们出现在战场中时,我知道,我们的末日来了 ――――――――――――――――――――――――――――前俄罗斯国防部长 看到他们,我想不到其他的,脑子里只冒出两个字:超人 ――――――――――――――――――――――――-前津巴布韦总理 你一定没见过城管 如果见过 你不会这么完整的站在这里 ――――――――――――――――――-一名伤残美兵 你肯定无法想象。我们一个陆战狙击手一不小心打了一个城管的手。那个城管居然一路杀过来干掉了他。但是。。。他来的时候已经打死200陆战队。掀翻了3个坦克。外加5架武装直升机 ――――――――――――――――――――――美国三角洲部队的教官 城管?是撒旦征服世界军队吗? ――――――――――――――――――――――――――-原美国炮兵团第二营幸存者 我一直以为是铁血战士,直到有人告诉我那是城管,我见了城管执法,是的...我见过城管执法...... ――――――――――――――-美国扭腰精神创伤康复中心患者史密斯.W.布什 我们的航母还在太平洋集结时,城管已经游过了太平洋占领了我们的首都。 ――――――――――――――――――――――-一名美国海军的回忆 第三部分 城管版士兵突击! 一声霹雳一把剑, 一群猛犬是城管, 钢铁的心肠黑色胆, 综合治理保治安。 杀声吓破乞丐胆, 风林火山威名传, 抢必狠, 打必烂, 砸敌摊位再罚款! 北京城管有五十三年的历史!在五十三年的城管史中,一共有15w人成为城管的一员!”“马大帅,你是北京的多少名城管?” “我是北京的第15w名城管!我为我自己骄傲!为我之前的149999人骄傲!” “马大帅,你是否还记得为城管那些为河蟹捐躯的前辈?” “我记得城管为河蟹捐躯的一千一百零四名前辈!” “马大帅,当械斗到最后一人,你是否有勇气扛起这杆犬牙旗?”“ 我是城管的第15w名队员!我有扛起这杆旗的勇气!但我更有第一个被砍死的勇气!” “马大帅,你是否有勇气为你的兄弟而牺牲?” “他们是我的兄弟。我为我的兄弟而死。” “马大帅,不论是谁,不论是队长、队员,只要他曾是城管的一员,你就有权利要求他记住北京城管的先辈!” “我会要求他记住城管的前辈,我也会记住我今天说的每一句话。” “马大帅,现在跟我们一起背诵这首无曲的城管队队歌,会唱这首歌的前辈已经全部牺牲了,只剩下城管队员在这里背诵歌词,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听到15w个城管吼出的歌声!” “一声霹雳一把剑,一群猛犬是城管; 钢铁的意志钢铁汉,铁血为国砸小摊。杀声吓破小贩胆,城市河蟹美名传。砸必破,抄必翻,满地垃圾唱凯旋…… 另附: “在我们眼里,英美特种兵如果是尘埃的话,我们就是沙尘暴”——–摘自《城管的优秀历史》前言 “逃跑?我们会让你生活在无限的恐惧之中。”—–战斗中的一城管言论 我们在飞机坠毁前,一直以为是遭到了地空导弹的攻击,没想到是城管用竹竿……——摘自前美苏SU30 F22 F117A等战机飞行员 当漫天飞舞的板砖和无数看不清来路的拳脚把清点的士兵堵在了阵地上,我真是不敢想象这仅仅是一支受城管训练过的伊军小队——摘自美军101空降师502团E连米勒上尉 当我军的一个M1A2坦克分队在一个早晨被全歼时。现场没有爆炸的横迹。只有无数的拳头。那拳头深深的打破了装甲。里面的成员被打成了肉渣——–摘自美军陆战一师汤米康林下士 “对不起,我只能回答你我不知道,因为这已经牵涉到国家最高机密”——城管队长回答记者关于城管训练问题 在我军一次战役中。有一个阵地在郊外我军后方。我军已经突破了外围防线时。那个阵地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我们攻克了阵地。我们丢下了500具德意志勇士的尸体。以及3架F22。和30台虎式坦克。但抵挡我们3天3夜的居然是5名城管——摘自德军党卫军78师12团B连曼施坦因中尉 我们的意志瞬间崩溃,只因为我们知道了对方军中有城管——–美国海军陆战队某指挥员 配合粪青动员兵效果更好,那是条不可攻破的防线。那是条城管和粪青动员兵组成的钢铁长城。我在此警告各位议院。永远不要跟中国开战。因为中国有城管和粪青——–摘自美国总统奥八牛在珍珠港被3城管和粪青动员兵捣毁后的国会演讲 一声霹雳一把剑,一群猛犬是城管,钢铁的心肠黑色胆,综合治理保治安。杀声吓破乞丐胆,风林火山威名传,抢必狠,打必烂,砸敌摊位再罚款! 当他们出现在战场中时,我知道,我们的末日来了——前俄罗斯国防部长 看到他们,我想不到其他的,脑子里只冒出两个字:超人——前津巴布韦总理 你一定没见过城管 如果见过 你不会这么完整的站在这里——一名伤残美兵 你肯定无法想象。我们一个陆战狙击手一不小心打了一个城管的手。那个城管居然一路杀过来干掉了他。但是。。。他来的时候已经打死200陆战队。掀翻了3个坦克。外加5架武装直升机——美国三角洲部队的教官 城管?是撒旦征服世界军队吗?——原美国炮兵团第二营幸存者 我一直以为是铁血战士,直到有人告诉我那是城管,我见了城管执法,是的…我见过城管执法……——美国扭腰精神创伤康复中心患者史密斯.W.布什 我们的航母还在太平洋集结时,城管已经游过了太平洋占领了我们的首都。——–一名美国海军的回忆 当你还在网吧打WOW时 城管已经冲进你家 把你爸杀了 把你妈你妹妹草翻了 你弟弟还被爆了菊花—— 你家院子里某邻居 如是说…. 如今能和我对抗的,只有城管.不过幸好,我们是同一阵线的——摘自春哥自转〈我是纯爷们〉 我一生中最大的悲哀就是从最后一场战争中幸存下来,在那次战争中战死沙场一直是我计划中的事,我真是应该在快结束的时候死掉,做为一个士兵能死在城管的手中,是最光荣的牺牲。 如果让我选择,我一定会放弃现在的身份,选择做一名城管。——美国总统奥特曼 我是城管.——人民的好英雄墓碑词. 当年日本向我们申请核保护的时候,中国就开始组建城管了,可见我们现在的选择没有错,如果一但因为日本而对中国使用了核威胁,那我们将面临更大的灾难——–美国外交部发言人 我们是人,是的,我们是人。——城管大队答记者问 我想,他们能徒手搏杀掉上帝——原美军陆战队73师师长耐肯 和这样的军队作战是天大的错误——拿破仑 呕~他们打上来我们该怎么办?——上帝 我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因为我们没想到对方竟是……中国城管!!!——美军司令兵败棒子国后如是说 中国城管与核武器轰炸,我选择后者——日本广岛原子弹幸存者 天啊!饶了我吧!我不想面对他们,他们是来自地狱的恶魔。不!和他们相比我情愿面对恶魔!要知道他们可是城管!——美黑人逃兵威尔.修斯 宇宙已经没有可以打败他们的人了——–M78星云总指挥官烧饼凹凸曼 即使变成了超4还是打不赢他们——宇宙最强战士悟吉塔 他们已经超越了人类想象的极限——–中情局局长罗布斯 为什么现在美国人都不知道中国城管是什么东西,因为当你门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就会象我一样永远看不近明天的太阳!——–一群在韩 战里的被包围的独立师的最后消息 介于中国城管具有超过核武器的威力,我们决定签订《城管不扩散条约》, 并且保证, 当别人不使用核武器的时候, 我们不会优先派出城管—— 人代表大会一致通过 由于中国城管的存在我们放弃了进攻地球。——–火星国防部长 如果给我三个城管,我将平息非洲战乱.可惜我只有半个城管...——-联合国秘书长攀鸡文
3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限娱令
热度 1 zhaoqingjun 2011-10-28 09:13
广电总局解释:简单称“限娱令”不准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7日04:59 南方都市报 微博   据新华社电 广电总局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从明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就此回答了新华社提问。    简单称“限娱令”不准确   《意见》重申,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定位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地方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地方成就,展示区域特色,反映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传播主流价值。   针对近来网上流传的“限娱令”说法,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称,将《意见》简单称为“限娱令”是不准确的,容易引起人们误解。《意见》主要是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格调低俗、形态雷同等倾向而制定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包括明确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定位、增强新闻类节目播出量、改善节目类型结构、建立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实施节目播出备案管理制度、强化播出和管理部门职责、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全面规范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管理的文件,其目的是使电视荧屏更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娱乐性较强的节目过多   据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统计分析,全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19:30-22:00播出的娱乐性较强的节目每周总计有126档,主要包括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等。平均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这些类型的节目3.7档,平均每天晚上黄金时间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共有17档这些类节目同时播出。其中,每周7档以上的频道有9家,每周3-6档的频道有8家,每周2档以下的频道有17家。   该发言人称,不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一是同种类型节目尤其是娱乐性较强的节目过多影响了观众的收视选择空间。二是一些频道不是认真开发新的节目形态,而是照搬境外或他台创作的节目,导致很多节目粗制滥造、良莠不齐,形成了一家创新、多家模仿、观众厌烦的恶性循环。三是一些节目为了争得关注,不惜降低格调,热衷于传播绯闻轶事,甚至编造故事、假冒当事人;有的节目传播错误价值观、道德观,炫富拜金,嘲笑耍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有的节目以展示丑态、病态刺激观众、肆意恶搞等,造成不良影响,群众意见很大。    措施   控   交友选秀等节目实行总量控制   《意见》要求,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每晚黄金时段(19:30-22:00),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19:30-22:00播出的上述类型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广电总局还将对类型相近的节目进行结构调控,防止节目类型过度同质化。   引进境外节目形态须上报审查   近年来一些电视频道引进境外节目形态较多。《意见》指出,引进境外电视节目形态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要适合中国国情,杜绝格调低下和内容庸俗,防止跟风、抄袭、模仿境外或他台的节目类型。   《意见》规定,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引进境外电视节目形态,须报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各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境外制作机构的背景、节目模式、节目内容等进行认真审查,并提前两个月将本辖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引进播出境外电视节目形态的情况报广电总局备案。总局将综合调控引进电视节目形态的总体数量、题材内容、类别比例等,防止集中引进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同一内容的节目形态。    增   加大新闻等三类节目播出比例   《意见》还要求,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加大新闻类节目播出比例,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6:00-24:00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23:30必须有2档以上自办新闻类节目,每档新闻节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据广电总局统计,目前34家电视上星综合频道中日播新闻类节目时长达到2小时以上的只有15家;每日18:00-23:00自办新闻类节目达到2档以上的有23家。《意见》实施后,观众将能够更加及时充分地获得新闻信息。   同时,要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少儿、纪录片等类型节目的比例,加强宣传教育功能,改善节目类型结构,着力提高节目质量。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至少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9月1日起各上星综合频道已经陆续推出相关栏目。    审   省级须建立专门收听收看机构   《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层管理”的原则,强化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和播出机构的把关责任。对在节目中出现政治导向、价值取向、格调基调等方面的问题,有关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和播出机构要视其性质和严重程度,对该节目分别采取批评、责令整改、警告、调整播出时间以至停播等措施。   《意见》还要求,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均须建立专门收听收看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定期报告监听监看结果,及时发现、及时警示、及时纠正。   此外在节目评价体系方面,《意见》明确提出“三不”,即“不得搞节目收视率排名,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的优劣”。广电总局发言人表示,我们一贯反对唯收视率论,并将探索建立新的收视率调查统计体系。    疑问   什么叫“过度娱乐化”?   广电总局发言人称“过度娱乐化”是创作倾向问题,可从四方面衡量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答新华社记者问时解释,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问题并不是简单指节目类型,而是节目创作倾向问题。因此,不能把防止过度娱乐化简单地理解为要限制娱乐节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看电视节目是否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衡量。    功能原则   广电总局:我国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工具。在广播电视具有的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和审美娱乐等多重功能中,宣传教育应作为主功能放在首位。虽然不同的节目形态其功能有所侧重,但即使是娱乐节目,也应坚持寓教育、认知、审美于娱乐之中,达到教育引导、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凡是追求娱乐至上,忽视思想内涵,排斥审美追求,拒绝承载社会责任、主流价值的,应当属于过度娱乐化。    元素原则   广电总局:有些电视节目从主题定位、类型划分上虽然不是娱乐节目,但在节目创作过程中,过多添加了娱乐元素,结果喧宾夺主、娱乐泛滥,冲淡了原有主题,淹没了节目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比如职场招聘节目,本是为群众搭建求职平台、传授职场经验的服务类节目,但有的节目中求职人员的才艺比拼、主持人嘉宾的插科打诨占据大量节目时间,使其认知功能、服务功能退居其次。这样的情况应属过度娱乐化。   效果原则   广电总局:看一个节目是不是过度娱乐化,要看其最终传播效果,是主题积极、格调健康,能够振奋精神、愉悦身心,还是以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为主要目的,追求浅层次情感宣泄和快感满足。比如矛盾调解类节目的出现,本意是为了解决矛盾,但是有的节目却热衷披露隐私绯闻,展示阴暗心理,甚至为了制造看点,故意挑起、激化矛盾冲突,最终效果不是化解矛盾、引人向善,而是满足一些人窥私围观、幸灾乐祸的心理,对人们价值观形成误导。这样的节目应属过度娱乐化。    总量原则   广电总局:目前我国共有上星综合频道34个,此外还有一些少儿、动画、外宣、少数民族语言等上星频道。无论有多少频道,从观众的角度看,最终只能通过一块荧屏收看、一个遥控器选择。如果每晚黄金时间有一半频道都在播出PK选秀、游戏狂欢、家庭冲突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必然让观众感到满眼都是娱乐,电视台成了大舞台。单个节目可能过度娱乐化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但娱乐性较强的节目过于集中时,总量就会呈现过度娱乐化倾向,就需要加以调控。据新华社电
14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张曙光:中国公共财政10大欠缺
liaodehua01 2011-10-27 20:03
本文来源于 《财经网》  2011年10月27日 09:43 我要评论( 1 ) 打印 |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经过了分灶吃饭、利改税、分税制,又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这是正确的选择。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有了公共财政的名分,而缺少公共财政的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经过了分灶吃饭、利改税、分税制,又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这是正确的选择。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离公共财政的目标还相当遥远,或者说,我们有了公共财政的名分,而缺少公共财政的实际。   财政体制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政府生命攸关的大事。因为财政是通过对私人产权的限制和删除而确立的政府产权,反映着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决定着政府的行为。   公共财政并不只是财政支出要用于公共服务,而且主要是指财政预算是一个公共选择的政治过程。即财政预算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检查都要有纳税人的参与、讨论和决定。为此:   1),所有政府收支都要纳入财政预算,有一个全面统一的预算;   2),要有一个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   3),要有严格的会计和审计制度;   4),议会要对预算进行真正的审查和监督。   按此来衡量,我们的差距是一目了然的。具体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1),现有税收20多个税种、300多个项目,只有两个税种是通过立法程序的,即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且不说现有的立法也是部门立法;其他都是政府条例,也就是说各个部门都在征税。如,10月10日通过的资源税改革仍然是资源税《暂行条例》。   2),现有财政预算只有预算内的一部分,预算外、财政外的部分均未纳入。如去年的土地出让金2.7万亿元,相当于预算资金的1/3,均不在预算之列。至于游离于财政外的部分,如各个部门和各单位的小金库,谁也说不清楚。   3),重大支出项目不经过人大讨论批准,连个橡皮图章也不盖。如4万亿投资决策的出台,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数千亿美元的注资。   4),一方面,省长、书记都有增加预算科目和支出项目的权力。另一方面,省市区本是一级独立财政,但却没有独立的发债权,而要中央代地方发债,不能自求财政平衡,然而,实际上各省都在发债。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就是一例。   5),缺乏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各部门直接通过自己设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付款,而不是公开的政府采购。这也是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6),预算不透明,也无从监督。现有预算收支报告,只有大项,没有细目,谁也看不懂,无从进行审查和监督。再加上没有问责,审查何用?如今年三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公”经费零增长的目标和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部门在6月底以前公开“三公”经费的预决算。到7月15日止,共有科技部、教育部、审计署等18个中央机构公布了“三公”支出信息,占中央98个部门的20%。科技部的公告只有一句话说明2011年“三公”支出核定总量。最为详尽的是审计署,说明了每项支出具体包括的内容及增减变化的原因。   7),2009年全国预算支出结构:一般公共服务,即行政事业费支出占12.01%,加上国防费用和公共安全支出,合计占24.72%,教育经费、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四项民生支出合计占31.41%。   8),2009年转移支付2万多亿元,超过中央本级支出的1/3,相当于地方收入的60%。地方层层扒皮,到真正用途瞄准的目标所剩无几。   9),中国的政府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政府。铁岭市、新乡市与纽约市和东京市的比较。人口分别为后者的17%、23%和31%、43%,GDP分别为0.18%、0.42%和0.38%、0.91%,而市级领导人数分别是后者的6.85、5.9和7.2、6.1倍。2009年全国人均交税4459元,相当于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的87%。行政经费德国占财政收入的2.7%,印度占6.3%,俄罗斯占7.6%,中国占12.01%。   10),中国政府的腐败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腐败成集团化、部门化、市场化和黑帮化趋势,“不反腐败,就要亡国;真反腐败,就要亡党”。默克尔访华,给总统套房不住,而住70平方米的小套间,而我们的官员如何?   要走向公共财政,恐怕要从约束政府,约束权力,特别是最高权力,扩大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入手。舍此,没有别的途径和办法。   张曙光为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弛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讲师 【作者: 张曙光 】 (责任编辑:陈君)
1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粮荒不远》
mafei863 2011-10-26 06:05
警惕中国未来粮荒 已有33人参与 原文发于《中国经营报》原始标题为《粮荒不远》 罗天昊 千村荒芜,百谷凋零。 国庆回乡,我从北京至重庆,从重庆至湖北,然后从湖北回北京,一路火车,窗外所见,大为震惊。大半个中国,农田基本荒芜,至老家,长住一周,亲至田间地头考察,更是触目惊心,农村已无青壮劳力务农,大片土地抛荒。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缺粮之日不远,未来深藏忧患。 虽然有国营农场员工称年收入20万不足奇,但是,在农村的现实是,种地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存。老家相亲为了算了一笔账,一个五口之家,大约可分三木田,一亩水稻,化肥农药等花销,大约需500元,如果按照亩产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 ffice:smarttags" /700公斤(袁隆平最近研究成功,亩产最多也就900公斤),一亩地也挣不到1500元,三亩地,收入不过4500,再加每个人农业补贴大约100元,一家收入,不过5000而已,若有人读书,根本无法应付开支,如此,家里的青壮劳力,不得不出外打工。而这笔账,在农村家庭颇有代表。 全球曾经的产粮大国逐步沦落为粮食进口国的历史,值得中国警醒。 由于优越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以及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全国农业出口大国,但是后来随着经济起飞,开始逐步漠视农业,在过去几年里,印度经济连续维持了8%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每年只维持在3%左右的增长,甚至很多农民因生活贫困而被迫自杀。印度也由以前的粮食 “出口国”衰落为“进口国”。 在30年前,菲律宾是世界有名的粮食出口国,而到了2002年菲国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达到了90.8%。与此同时,该国也由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 追究其原因,在后发国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普遍以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在中国,农业与工业之间存在着数十年的剪刀差。在邓小平以后的时代,由于人身控制的逐步开放,国家对于农业的漠视没有得到改变,农业仍然是没有前途的产业,同时工业化与现代化方兴未艾,迫使农民用脚投票,青壮劳力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已经成为老弱病残的留守之地。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上,农业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成为牺牲品。无论种粮还是养猪,都是所获无几,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农业的毁灭性挫伤。 对于很多后发国家来说,曾经的落后和被殖民的经历,使其内心深处存在“以农为耻”的思想,同时,作为后发国家,致力于快速崛起的急迫心理,必然造成对农业等“见效慢”的产业的牺牲。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漠视农业,忽视农民的利益,其结果,就是农业的萎缩。 目前,中国的粮价远远低于国外,在此情况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当下大量良田抛荒,无人愿意务农,可谓未来时代隐忧,祸患即在未来10年左右爆发。作为一个超过10亿人口的大国,缺粮将造成颠覆性的社会动荡。 无论在哪个国家,农业都属于一种弱势产业,其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自然比不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是,正因为如此,这个国家是否具有远见,正可以从其对待农业的态度上看出来。 全球第一大农业国是哪个国家?相信很多人会举目四顾,心下茫然。答案出人意料,不是中国,印度等传统的农业大国,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恰恰是当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美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而排第二位的澳大利亚,也是发达国家。 美国每年的农业补贴,超过150亿美元,而美国的农业人口只有2%,亦600万,不到中国农业人口的1%,比照两国国民收入比,农业总产值等,中国是农业补贴偏少。此外,众多农田水利,年久失修,亦是隐患,未来也需要大规模投入。 做有远见的国家,需要坚持,更需要牺牲。能否完成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改革,将是对中国的巨大考验。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1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类学术图书如何出版数字化?
热度 3 ultrachao 2011-10-25 11:12
物理类学术图书如何出版数字化?
现在出版行业都在高歌猛进“出版数字化”,我们学术类书(比如,就拿朗道这套书来说)应该如何数字化才能更好符合时代潮流?满足读者需要?请各位畅所欲言 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
3914 次阅读|8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2-22
ultrachao 2011-10-24 09:31
#朗道《场论》云编辑# 2-22《场论》云编辑目录: http://t.cn/aj4Ewp 俄版的图较英文版更为美观。朗道教程购书链接: http://t.cn/a82ShU 译者简介: http://t.cn/aRsN3o 朗道相册: http://t.cn/aWwqH2 朗道故事: http://t.cn/aopogQ 粉丝互助: http://t.cn/aoovXK 粉丝投票: http://t.cn/hDND1V
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2-21
ultrachao 2011-10-24 09:29
#朗道《场论》云编辑# 2-21 《场论》云编辑目录: http://t.cn/aj4Ewp 粉丝投票: http://t.cn/hDND1V 关于超导研究的一系列划时代的工作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请看系列5集系列: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金兹堡回忆: http://weibo.com/1774341903/eB1FI60saVu
3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2-20
ultrachao 2011-10-24 09:28
#朗道《场论》云编辑# 2-20 《场论》云编辑目录: http://t.cn/aj4Ewp 粉丝投票: http://t.cn/hDND1V #漫谈朗道与中子星# 朗道是“中子星”概念的提出者,这个估计知道的人不多吧? http://weibo.com/1774341903/l4EVol3dT
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土耳其发生7.3级地震 震源深度10.0公里(转自sohu新闻)
reiding 2011-10-23 21:25
土耳其发生7.3级地震 震源深度10.0公里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通讯社发布的震后照片 土耳其《自由报》网站刊登的震后图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10-23 18:41 在土耳其(北纬38.8,东经43.5) 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公里。
1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醉翁之意不在酒--科学研究之目的
热度 5 wanghuamin 2011-10-21 22:33
最近,新的一轮晋级开始啦:近五年的国自然、SCI、专利、科技进步奖...... 看看近年新晋院士们:不是所长,就是校长;查查科技进步奖,结果更令人振奋...... 几日前,与一名以比较吓人的成绩考取中国最著名的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交谈时,她的智慧与平静令人惊讶,如果遇到名师指点,相信她会成为一名科研能力极佳的医学工作者。好在她已经进入这样一所大学并接受系统培训,不久即将进入正式研究阶段。而我依然在非211院校为生计打拼着,尽管早已达到晋级的时间要求,但离核心要求相差以光年计,何况也不在岗,晋级已成为遥远的梦想...... Alfred Nobell 就是一个勤奋与平静的人。 很多人并不缺少智慧,但无法平静,所以他不会成功。 尤其令人困惑的是:我们的科研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兴趣,还是为申请课题、晋升职称、博导、兑现奖金、分配住房、学科带头人、院长、校长、院士? 这些年,抓过蛙,养过鼠,打过兔,牵过狗,摸过人,但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仅仅体验到的是:还是人类最扛折腾了,难怪温总理大声疾呼:不折腾! 科研工作者仿佛一名“ 醉翁 ”,其科研之 目的 究竟在哪壶“ 酒 ”,不是一个问可以说明的。 这让我突然想起欧阳修的一句诗词: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据我观察,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乎山水之间!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英文翻译: The drinker's heart is not in the cup. 由于其英文比较晦涩,还是用太守的原句解释的最贴切,只不过词序或主谓略作以下调整: 醉意之翁不在酒。 醉酒之翁不在意。 醉酒之意不在翁。 醉酒之翁意不在。 醉意之酒不在翁。 醉酒之意翁不在。 醉酒之翁意在不。 醉意之酒翁不在...... 还有其他研究心态,欢迎跟帖指正。 我本希望抛砖引玉,也许会招抛玉引砖。 拍砖可以,但只许打屁,不能砸头。 谢谢!
个人分类: 消停眯着|39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财政收入:从去年的8万亿到今年的10万亿
liaodehua01 2011-10-21 20:17
财政收入:从去年的8万亿到今年的10万亿 2011年10月21日 15:57:35 分类: 未分类   去年媒体传出我国财政收入有可能上8万亿的时候,《西部论丛》的编辑约我写个稿子。今天网上消息称,今年的财政收入可能突破10万亿元,同去年一样,又是社会热议。我拿出去年的稿子看了看,发现现在的情况和去年差不了多少。时间关系,先将去年的这篇文章挂出来。   如何认识我国财政收入的“八万亿”现象?   今年1-5月,我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速达到30.8%。一位国税局官员表示,我国的财政收入下半年保证10%的增速应该没问题。据此估算,我国今年的财政收入将突破8万亿,成为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不定的阴影下,我国的财政收入缘何会如此增长?应当如何认识当前各方面关于8万亿财政收入的种种热议?本文拟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财政收入“八万亿”的统计学解析   1、当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情况   一般地,观察一国财政收入状况通常使用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绝对数指标,如财政收入总额;另一个是相对数指标,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的增长率等。从绝对量上看,2010年8万亿的预估指标承接了自跨入2003年后一直保持的、每年按万亿级数增长的走势(见表1),未显示出明显异常。从相对量上看,2010年1-6月财政收入为43349.79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5.08%,较历年水平有一定增加,且上半年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7.6%,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8%,颇为引人注目。   表1 2003年以来我国GDP、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    GDP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 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2003 135174.0 21715.25 16.06 14.9 2004 159586.7 26396.47 16.54 21.6 2005 184088.6 31649.29 17.19 19.9 2006 213131.7 38760.20 18.18 22.5 2007 259258.9 51321.78 19.79 32.4 2008 302853.4 61330.35 20.25 19.5 2009 340507 68477 20.11 11.7 2010 年1-6月 43349.79 172840 25.08 27.6   2、统计学解释   在统计学上,30.8%的高增长率是较去年同期相比得到的数字,在财政收入制度、特别是税收制度未出台重大的、以增税为方向的调整的前提下,可能的解释有两个,一是去年同期的数字太低,二是今年出现了超常规的高速增长。   去年同期的数值低不低?一方面去年人所周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已可构成基本的判断,另一方面从历史数据上看,也确可证明。去年1-4月,财政收入均呈负增长,直到5月份,财政收入增长率才勉强重回正值,但也仅为微不足道的4.8% 。拉通了算,去年1-5月,我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6.7%。以上比照今年1-5月高达30.8%的增长率——从统计学上讲——建立在基数为100的原点之下(见图1)。   图1 2009年1-5月我国财政收入情况   IMG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FONT-SIZE: 12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PADDING-TOP: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onclick="window.open('http://blog.caijing.com.cn/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alt=财政收入:从去年的8万亿到今年的10万亿 src="http://blog.caijing.com.cn/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onload="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if(this.height'10000')this.height='10000';" border=0   今年的增长快不快?对此的解答还需要对我国财政收入进行结构上的解析,弄清增长到底从何而来。按财政学基本原理,财政收入一般分为税、费、利、债四大类。在我国,通常谈到财政收入时,不包含国内外债务收入,不包括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也不包括国有企业上交的红利收入,而仅反映税收收入和以各类收费为主的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方面,历年在整个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因此各类税收收入才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相对而言,非税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中央财政,在将土地出让金纳入时更是如此)。这就是说,如果说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过快的判断成立,也主要是基于税收贡献而不是非税贡献。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按公布的数据,2010年1-5月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为32029.93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0.3%,较上年同期增长33.2%;非税收入为3440.46亿元,仅占9.7%,较上年同期增长12.4%。   从图2可以看出,在1-5月份的税收收入中,排名第一的是国内增值税,共8330.64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27%,其次是企业所得税,占21%左右,然后是营业税,占15%,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和国内消费税,分别占13%和8%。 这个情况正常与否?还是需要和常规情况比较才能看出。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四大税种历年均为我国的主力税种,四税相加基本上在占至全部税收收入的80-90%之间,通常情况下,国内增值税占30%-40%,企业所得税占20%左右,营业税历年维持在14%左右,消费税5%-8%,另外个人所得税通常在7%左右,关税在3%-4%之间(去年仅占2.5%)。因此,今年1-5月各税的结构情况与历年来的情况基本一致,并无异常。       图2 2010年1-5月我国税收收入构成情况 IMG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FONT-SIZE: 12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PADDING-TOP: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onclick="window.open('http://blog.caijing.com.cn/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alt=财政收入:从去年的8万亿到今年的10万亿 src="http://blog.caijing.com.cn/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onload="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if(this.height'10000')this.height='10000';" border=0 所不同的是,今年1-5月,对增收贡献最大的税种来自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超越了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如图3所示。    图3 2010年1-5月我国税收增收结构图 IMG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FONT-SIZE: 12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PADDING-TOP: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onclick="window.open('http://blog.caijing.com.cn/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gif');" alt=财政收入:从去年的8万亿到今年的10万亿 src="http://blog.caijing.com.cn/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gif" onload="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if(this.height'10000')this.height='10000';" border=0 据此,我们大致可做出这样的判断:2010年1-5月,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一是主要源自税收,二是主要源自进口业务的大幅度增长和国内第三产业(包括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总的来说,还是增长源于整体经济形势回暖是,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自然结果,也是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的具体体现。   二、财政收入“八万亿”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原因   事实上,财政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是近年来的通例。自2003年财政收入跃上2万亿后,此后历年基本上都保持了一年近万亿左右的增长,如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为3.87万亿,2007年为5.13万亿,2008年为6.13万亿,2009年增长稍微温和一点,为6.8万亿(如图4。2007年5.1万亿,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13万亿元,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8477亿元,请处理下图,加入后三年的数据)。因此,如果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真的增加到8万亿,净增加值也不过为1.2万亿,与以前年度相比并无太大的异常。那么,何以这一本属“正常”的增加会引动全社会物议沸腾呢?   图4 2003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趋势图   IMG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FONT-SIZE: 12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PADDING-TOP: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onclick="window.open('http://blog.caijing.com.cn/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 alt=财政收入:从去年的8万亿到今年的10万亿 src="http://blog.caijing.com.cn/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 onload="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if(this.height'10000')this.height='10000';" border=0   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国富民穷”成为普遍认识   有专家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6,早已超过0.4国际公认的容忍线。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收入分配问题已超出了一般的学术讨论而成为各方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引动了一波又一波的争论和热议,如是否应当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央企高管限薪、物业税是否应当开征、房价高企、以及近来各省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涉及到财富分配方面,可以说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引来各方侧目。   在这些纷纷扬扬的讨论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即所谓的“国富民穷”,一方面政府积累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普通劳动者的收入的相对比重越来越小。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存款”项目下的资金额从1999年的1785亿元一路上升到2008年的16963.84亿元,猛增了9.5倍;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特别是在房价一再攀高、居民各项社会保障多年难以到位的冲击下,大众的被剥夺感加重,对政府的怨尤增加。此时,财政收入将达8万亿、甚至可能跃居全世界第二的说法自然引得各方物议翻腾。   2、财政支出结构有待改善   客观地说,近年来财政用于农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的民生支出在不断增加,大约已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30%左右。但是,相对于各方的期待值,由于以上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复杂的体制与管理问题,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难以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这些改革对于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切实变化,此其一。其二,近年来各级政府的行政支出始终维持了高位运行,这其中既有因政府职能增加引致的支出正常增长,但确也有因管理不善导致的大量资金不当使用,如历来为社会所诟病的“三公”消费,甚至还有一再冲击公众神经的各类官员贪腐的大案、要案等。种种因素作用之下,任何关于政府“钱”、“资金”方面的事都会空前地引起关注,甚至形成了一种极端认识,那就是,一方面“高呼政府保民生增加开支,另一方面又疾呼大幅度减税"的理想主义(白景明)。   3、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愿望与意识增强   深层次地讲,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取得了很大的增长,人均GDP已接近3000元大关。不管承认与否,各个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益,日常生活水平、所拥有的财富存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相对于经济改革的辉煌成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则基本未有动作。古人有言,“仓禀实而知礼节”,一旦温饱问题得以基本解决,自然一部分社会成员会产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强烈愿望。反映在财政领域,近年来各方人士对于财政透明度的高度关注就是明证。遗憾的是,在我国当前政治格局中,尚未有普通民众制度性参与其中的相关机制,这种被排斥、被边缘化的感受导致了一般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也是财政收入上8万亿这一本属“正常”的现象却引来各方质疑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我认为,当前各方关于8万亿的争论其实复杂社会心理与矛盾的一种体现。换言之,不是说政府财政收入达到8万亿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背后的收入分配出现了问题。   三、需要同时关注财政支出   从财政本身来讲,除了关注财政收入以外,还必须同时将财政支出一极纳入视野,方能得到一个关于政府收支的综合性认识。8万亿是多了还是少了?问题的答案并不在这一数字本身,甚至也不在于某些似是而非的国际经验,而在于一国一时的具体情形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履行这些职能所需的财政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有的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向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市场、社会逐渐有所分野、有所区隔的方向转化,但客观地说,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经多轮讨论与激辨,至今仍存许多模糊,理论上与实践中都没有形成社会共识。举例而言,对于诸多民生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住房等,社会各界均认为政府应当介入,但到底应介入到何种程度?在中央政府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又如何尽好善管之职?……这些问题在现行体制与技术条件下,解决起来尚存诸多难点,非一日之功。因此,那种一方面高呼政府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疾呼政府减税,只见其一,不将收入问题与支出问题同时考虑的说法有确有幼稚和理想主义嫌疑。   必须同时说明,即使放眼世界,能准确、完全测算清楚财政支出需要数字的国家其实并不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也不是最重要的事。真正重要的是公众的参与和选择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某些政策共识,所以政府的职能范围、财政收入是多还少,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本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问题。对于我国而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善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众参与,是一个已经说了多年,但仍需要继续讨论的、持续的改革命题。它固然难以一蹴而就,却需要适时启动。
1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学会思考问题【转】
cqyz 2011-10-19 22:24
带了十多年的学生,见到的学生种类也多了。与同行交流更多年,见到的学者种类也多了。有一个感慨最近越来越强烈,在中国目前教育选拔体制下,学生们越来越不会思考问题了,具体表现在很多地方。考试很好,但是做科研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思考问题的表现有如下几种: 一、宗教徒主义。读了文献,文献中的内容知道了,仅仅是知道了表面的结论和方法,不知道这些结论中的误区,不知道方法的来源,在科研中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生硬的照搬,而不知道去做必要的更改。读书、读文献一切以书上和文献上说的话为圣经。其实很多论文主体是好的,但是里面很多叙述性的结论是很牵强的,甚至经不住推敲的。尤其是论文的引言,会涉及到其他工作的评价和定位,大多数论文往往有倾向性的描述别人的方法,更多的侧重于描述已有方法的弱点。教科书也一样,很多国内有名的教科书中错误都是很多的,更何况普通的教科书。我在研究生院讲课时用的参考教材就是MIT的大牛和他的学生的作品,当然主要是他的学生写的,里面错误很多。讲课之初就告诉学生,这本书选材不错,大的路线很好,但是里面错误很多,需要认真辨别哪些图表和数据或者公式是错的。这种一上来就抱着非常虔诚的心理读书的行为,我称为宗教徒主义。因为宗教徒对信仰笃信不疑,完全的信赖。可是这种做法对于科研就是毒药,它堵住了我们通往科研殿堂的大门。 二、盲人主义。做实验,到现场观摩,看到了很多现象,但是仅仅是看到了,做不到把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的课题结合的机会。这和一个生产线上的工人没有任何区别。做科研就需要对看似平常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课题在现象背后。造成熟视无睹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抓住问题的思考方法。看任何东西都要有自己的坐标,做科研的时候,看现象的坐标就是自己的课题。坐在自己的课题上看其他东西,时刻想着要把其他东西和自己的课题关联起来,否则可能就会错失重要的机会。千万人看到苹果落地,没有人去思考为什么,或者缺少基础,更多的是不去想。这两天在翻看《算术基础》一书,颇有感触。从小学习的算术,即便是简单的自然数加法也不是那么显然的,原来以为有了代数的公理体系为基础就足够了,可是背后还藏着许多心理学、认识论等深层的问题。1+2=3,12543+65439=77982 的价值就不一样。人类是如何觉得这些东西是自然的还是很有些说法的。这就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当然的,没什么是当然的,都需要我们去思考。还是笛卡尔那句话:在认识所有对象的时候,把一切都扔掉,只从对象本身出发,用可靠地逻辑进行细致的分析,才可能得到真正的道理。这种看着现象没有任何感觉,和盲人看不见东西没有任何的差别。我称之为盲人主义。 三、机械主义。不会思考的学生做实验就是严格按照预定的实验步骤,然后把实验结果老老实实的摆出来。从表面看,这是好事,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和机器没什么任何区别。这种机械的做法我称之为机械主义。机械主义最大的危害在于试验中出现不合理现象或者数据,不去分析,可能就导致错误的数据进入了实验结果。我想有些论文出现了数据错误,有一部分就是拜托这样的机械主义者所做。作为一个初级实验员,这样错误可以理解,因为可能是实验路线不好,设备选型不正确,但是作为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就不能机械的做点实验,而要从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四、孤立主义。不会思考的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孤立的看问题。看问题只有一个角度,而且这个角度也一定是某一篇论文给的,或者是某一个人说的。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多维的,孤立的看问题只能是盲人摸象,而得不到真相。其实科研更多的需要广泛的联想能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课题的技巧和方法,尤其是思想可能完全是相通的。孤立的看问题还表现在听报告上,很多不会思考的同学是不会听报告的。他们只能听自己做的课题非常紧密相关的报告,稍微远一点的就听不下去。这主要就是因为无法理解报告内容的精华,并且不能将这些知识和自己的课题建立关联。所以,导致了课题组中如果有多个课题在研,不同课题的同学不愿意听与他们无关的课题的汇报。这是一种严重的孤立主义。长此以往,也就只能看个表面,永远不能踏入科研的大门。 五、木头主义。很多同学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可以得到老师们的帮助和指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导,不同同学的收获差别非常大。有些同学你给他/她指出了他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就是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发生。这就是根本缺少自省能力的表现,和木头一样,不会改变,称之为木头主义。一个人从小到大,需要学习很多东西,由于每个人的环境都不可能是理想的,也会学到很多不好的东西,养成不好的习惯。但是,成熟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去不断地剔除那些早年在懵懂时期隐藏在身上的错误或者缺点,这就需要建立很好的自省能力。没有自省能力的学生是非常难于培养的,只能类似一个算盘,不断地拨打,直到得到结果,顺利毕业。表面看,这些学生也能拿到学位,但本质上,这个学位并不属于他。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思考:在一个地方栽倒一次,是运气不好;栽倒两次是注意力不集中;栽倒三次,那就要想想自己的问题了。这是个一生的严重问题。 上述都是能见到的各种不会思考的学生的种种特点,要改正就要先看到问题,看到了问题,解决方法是很多的。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庞加莱的《科学与方法》等书都是很好的入门书。勤于思考是做科研的基本素质,如果还停留在记忆,知道,行动等初级的层面,别说科研做不好,一生都不会做出好成绩,生活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这些问题不仅仅对科研是有极大害处的,对于其他工作一样很要命。我们生为一个人,不去思考就是在浪费我们作为人的权利,也是在放弃我们可能获得做人快乐的机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496237
个人分类: 转载|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邓聿文:缺乏自由基础 中国无法民富
liaodehua01 2011-10-19 13:01
本文来源于 《财经网》  2011年10月19日 09:31 我要评论( 3 ) 打印 | 字号: 自由既可以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也可以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只有国民能够自由地创造财富,财富的源泉才不至枯竭   中国传统语境下追求的发展目标是“国富民强”或者“国强民富”,总之是“国”在“民”之先。这种国富优先的发展导向既合乎传统的价值理念,或许也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得不如此。但是,在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国富”目标基本实现的背景下,如何使百姓的收入增速快于GDP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速,如何扭转日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如何在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财富分配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一句话,如何把长期作为“短板”的民富提上社会发展的中心课题,是我们特别是为政者需要考虑的。   改革30余年来,中国靠做大蛋糕的方式迅速从原来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坐二望一”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40万亿,但遗憾的是,这巨量的财富并没有使多数百姓富裕,过于小康生活,而是通过不合理的收入分配途径,流向国家和少数人群。仅以财政收入论,今年将突破10万亿,加上预算外收入,更是一个庞大数字,虽然这其中一部分通过公共服务的形式返反了给民众。此外,中国的富豪财富也急剧膨胀,无论是富豪人数还是其财富总量,都直逼欧美国家。而与此同时,普通民众的财富增速显著低于国家财富和富豪财富的增长速度,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走高,他们的收入也不断在缩水。这样一种发展局面若在未来几年得不到切实改变的话,中国很可能会沦为一个失败国家。   对于中国这种国富而民不富的状况,许多人都在探讨和反思。这里的原因有很多,但从价值观而言,最主要的是自由的缺失或者不足。经济学家陈志武前几年写过一篇反响很大的《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致富》文章,归纳了中国人勤劳而不致富的几个方面,如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经济自由度偏低限制居民增收空间,征税过多既不利民富也伤害内需,金融不自由压制创业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老百姓分享好处有限。如果把它从价值观上进行抽象,实际说的就是自由的不足或者缺失。   自由既可以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也可以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人类历史上,根据对自由的不同态度,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发展路径,一种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发展道路,一种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发展道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发展道路表明,对个人自由和发展权利的开放和保护是创造社会财富乃至实现民富的最好方式。因为一个社会是否富裕,本质上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创造机制是否顺畅。只有国民能够自由地创造财富,财富的源泉才不至枯竭。   以此来看两种发展道路的优劣,结果很明了:建基在个人自由之上的个人主义发展道路要胜过建基在集体利益优先的集体主义发展道路。道理并不复杂:前者保护个人权利,国家权力被限制在法定的范围内,所以不会存在个人财产被随意剥夺的事情,这种社会的国民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当每个人都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前提下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时候,也为全社会的发展拓展了自由和发展的最大空间,从而社会会以超强的创造力快速发展,其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为个人所得,造成财富藏于民间的局面。后者以集体为基础,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这样,国家就可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名义向民间搜刮财富,从而出现侵犯个人权利和财产的事情。这样的社会也必然没有自主发展的自由和空间,人人为求个人利益而被迫依附于权力,被权力所左右,最后导致财富创造的源泉枯竭。   从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看,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家还像过去那样强势,甚至比过去更强势,权力还像过去那样主导社会,则只要给民间一点自由的空间,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去办企业,创造财富。换言之,中国前期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不在于政府的强大,而是民间的崛起。国家从过去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和对私人事务的干预中退出,放权于社会、民间、企业和个人,让个人去主管属于私人领域的事情,使后者最大程度地获得了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和一定的政治自由,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和致富欲望。而改革后期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之所以拉得很大,也是因为自由之门比前期关得更紧,在个人发展权利和机会上显得更加不平等。一些人和群体离权力近,得到优先发展、优先致富的机会,被权力边缘化的群体,很难得到发展机会,从而直接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   中国改革前后期这种对自由和发展权利的不同态度及其产生的结果,其实是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体系的紊乱所致。作为价值的自由和对权利的尊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稀缺品,只是在中西文化发生碰撞后被引入和移植进来的,因此,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随时存在反复的可能。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也总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结构、文化心理背景等。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的价值观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自然地理环境长期积淀强化的结果,主要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型自然经济、家、国一体的血缘宗法制度和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结构,这些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形成了中国以“伦理中心主义的价值原则、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泛和谐化的价值目标”的价值观。传统经济形态价值观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其必然是重人伦;崇官权;贬个体;贱私利;灭人欲;轻商贸。显然,它同现代社会工业化、商品化的发展要求,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价值理念是极不适应的。   因为市场经济是以普遍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在这种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而货币则是其相互联系的纽带。市场交换和货币关系的发展,不仅要求肯定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意义,而且要求自身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完善,以保证健康的运行规则和秩序。由此也就决定了市场经济价值观与传统经济形态价值观和计划经济价值观有着非常大的甚至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自由。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是市场交换的基础,个人从对社会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自己对自己负责,个人的自由具有了空前的价值。   二是重平等。商品、货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市场交换和货币关系面前,社会的等级制度被身份的平等所代替。   三是重效率。竞争是市场经济与商品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市场经济的通行法则。   四是重创新。竞争的驱动力促使生产工艺过程和商品品种不断创新,求新是商品的诱惑力永不衰竭的奥妙之所在,也是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   五是重开放。市场打破了地区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使信息、商品、手段等拓展成世界范围内的联系。   六是重法治和诚信。市场经济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各利益主体通过商品和货币手段建立起了一种信用关系,他们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决定了其必须依赖于法制和诚信的维系,整个社会才能良性运转。   这六个方面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组成了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价值体系。当然,它们在价值层次上并不具有同等效力。其中,自由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可称之为元价值,是其他价值的基础,就此而言,没有自由,便没有其他的价值。而自由落实到现实层面,就是经济、政治和社会自由。这就要求在我们的制度安排中,少一些垄断和管制,多一些自由,除极少数关系到国家安全,或民间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外,都要向全社会放开,给个体尽量多的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自由。平等则主要指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平等,为此,就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去追求,并在制度和政策上作出相应安排。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政府权力过大以及诚信普遍缺失的情况下,建设法治政府和诚信社会的重要。事实上,对个人自由和发展权利及机会的保护与对公权力的限制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现实中,侵害私权利最严重的恰恰是政府的公权力。政府对社会财富创造机制的破坏,一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和管制,阻止人们进行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是在国民创造的财富中,通过各种合法和不合法的形式抽取过多。所以,政府往往是造成不平等的一个根源,必须要有对权力的限制,而法治建设就是限制政府权力的一种方式,也是促使人们诚信经商和做人的主要手段。   上面说的这六个价值虽然指的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但也同样适合于民富,甚至民富的实现只能是这些价值观。因为民富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下才有可能。对中国来说,要实现“民富”,就必须将上述价值观化为具体的制度安排,为此,必须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导致权利不平等的制度和体制,尤其要限制政府权力支配社会财富的规模和渠道,建立起更加自由公平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以充分释放公民创造财富的潜力和激情。   邓聿文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作者: 邓聿文 】 (责任编辑:陈君)
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朱锋:影响我们准确、科学认识世界的五个因素
liaodehua01 2011-10-19 12:58
本文来源于 《财经》杂志  2011年10月19日 10:17 我要评论( 0 ) 打印 | 字号: 如果现在的政治体系、社会系统继续缺乏制度创新,我们对变化了的世界再准确、深刻的了解,最后被“搅拌”出来的仍是扭曲的中国式的“话语世界”   当中国社会已经是利益结构多样化、利益团体政治化时,我们看不到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在有效地制约和规范这些多元化的利益群体   我7月在国外给王缉思老师写电子邮件,问王老师一个问题:今天中国越来越全球化,但中国对世界整体的认识,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是进步还是没有进步?我的观察是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进步。   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官方的话语体系没有进步,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我们话语系统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定义和解释几乎都是一样的;我们的话语系统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没有显著的更新。虽然我们话语系统中的观察角度和结论有一些变化,反映了我们对于今天世界变化现实的新认识,但这些变化仍然不足以支撑一个急剧变化后的中国、急剧变化后的中国与世界关系中,中国对于利益、目标和政策手段等诸多问题所需要具有的新思维和新认识。   第二个原因与第一个原因有密切的关系,就是当我们的官方话语体系没有变,那么,无论中国所处的“现实世界”怎么变,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更多的是存在于自身所创造的“话语世界”里。在这个我们自身制造出来的“话语世界”里,我们要么冲动、要么悲愤、要么沮丧、要么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总之,我们很容易在若干个“思想极地”之间游离和冲撞,缺少的是,对于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观察、判断上的冷静、理性和细致。   我最近感觉挺痛苦的一件事是,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发达的信息工具,有那么开放的国内市场,有那么紧密的全球社会中的互动,中国主流话语在解释一个变化的中国和世界的时候却没有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过程,是一个巨大的“中国改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中国变强、变大,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了,中国自身的利益实现方式变了,中国的战略目标变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变了,中国需要审视和追求基本利益的方式和手段都需要随之变化。   但问题是,整个国家对变化了的中国、变化了的世界、变化了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观念上,到体制上、人力资源的储备上,都远远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事实上我们的心态、观念、政策、体制到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积累,都没有跟得上改革开放33年来中国的变化和世界的变化。   为什么没有跟上?确实中国、世界变化太快了。尽管现在有很多失位,有很多没有踩准步点,没有做出相应政策的诊断性和适应性的分析和调整,但我们完全可以准备。   我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天的中国政治系统如果用陈旧、甚至故意扭曲的官方话语体系解释这个世界、教育和引导中国人的时候,是否恰恰符合今天的政治价值、政治利益的分配?如果这个情况存在,从中国的国内视角来看,那么,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中间层次”在妨碍中国人对一个已经充分变化了、而且还在继续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准确认识?为什么这个“中间层次”使得我们本来为了正确、理性的对策应该具有的客观、科学的信息,最后许多被处理过了,被冲洗、包装甚至是故意的扭曲,把它变成了我们这个系统唯一所需要的东西。   我的初步看法是,如果我们现在的政治体系、社会系统继续缺乏制度创新,我们对变化了的世界再准确、深刻的了解,最后被“搅拌”出来的仍是扭曲的中国式的“话语世界”。至少有五个因素影响我们对世界准确、科学的认识,政治的机制和体制的利益分配,可能不允许对现实的世界有非常准确的认识。   我简单梳理一下这五个因素:   第一,因为意识形态陈旧,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观念体系没有更新。观念体系没有更新怎么能对今天的世界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呢?   我最大的体会是与官员探讨国际问题,他们谈到为什么中美关系永远好不了,中日、中美都打仗,就是因为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但是今天这个时代,没有道德和价值的因素就没有持续、广泛、深刻的利益。看今天的国际关系问题,我们只讲利益。但回过头来,这么多意识形态的利益,让中国充满了道德感。比如我们认为霸权主义是坏的,我们想想,如果没有警察,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美国管着这个世界,中国的经济能有今天的发展吗?今天中国的崛起、中国人的道德理想主义泛滥的结果,就是认为只有我们是“好人”,因为我们和平崛起,我们朋友遍天下,但最重要的现实是中国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中国看世界的方式和现实有巨大的出入,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观念体系没有更新、主流的官方话语没有更新,你再讲主流话语都是那一套,背后的逻辑这20年没有变化过。   第二,中国的精英、大众在对世界认知上的高度“多元化”。中国人看世界的观点和主张已经完全多元主义。中国人怎么看世界?如果我们作一个“光谱分析”,那么,最左边的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随后是“激进的现实主义者”,靠右的是“热情的国际主义者”,最右边的是“理想的自由主义者”。如果要再细分的话,“极端的民族主义者”阵营中又可以分成“亲左的民族主义者”和“反左的民族主义者”。中国的未来取决于这五个阵营在看待和处理世界问题上的互动过程和他们对互动模式的选择。导致中国人世界观多元化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而是更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三,中国正在不断出现和崛起的利益群体或利益团体。   第四,今天中国的权力、权威的运行程序,“官治”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中国既不是人治、也不是法治,而是官治,领导人不发话,底下人就不做。这导致了责任的缺失,导致了很多利益的寻租、制度的缺失、程序的缺失。“官治”的特征,伴随的现象是中国的弱领导群体,领导人没有个性,领导人没有展示出既然今天社会这么动荡、我给出一种我的选择的魄力。我们是靠制度实行,而现在制度的群体是官的群体,官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个性、责任、眼光。中国变化这么快,为什么官的群体反而在被弱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官方话语权的落后,包括多元化竞争社会的舆论、利益群体的影响,并没有一个统合的机制。像美国有利益群体,但有基本的代表程序和游说机制,也有法治化的制衡和管束制度。我们知道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利益群体是怎么运作,受什么样的体制约束。但中国看不到这些。当中国社会已经是利益结构多样化、利益团体政治化时,我们看不到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在有效地制约和规范这些多元化的利益群体,看不到谁在协调、代表和维持跨部门、跨行业、跨阶层的利益协调和政策平衡。“7·23”动车事件是最典型的事例。   第五,中国人对国际问题依然浓郁的“悲情意识”和“受难情结”,妨碍了中国对已经崛起和变化了的中国在看待和处理国际问题时理性的自信和宽容。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受难者心态。我们在思考国际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想着对方有各种各样的“阴谋”或者“阳谋”,媒体对国际问题的报道,也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阴谋论”。已经有33年改革开放进程的中国,我们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只要中国保持稳定和团结,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轻易威胁中国。中国人的国际意识必须“向前看”而不是总是“向后看”。   在这五个因素的影响下,世界在变,国际趋势我们可以作整体的诊断,但整体中国人对变化了的中国、变化了的世界,以及变化了的世界和中国之间关系的看法和反应究竟有多么准确,事实上还存在着巨大的疑问。   最后,我想说中国从国际因素看世界的变化和未来中国的政策,可能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今天世界客观发展的形势、数据,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地还原为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过程。世界的趋势和未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核心是中国人怎么看、怎么选择。怎么看、怎么选择,最核心的是中国人需要回归阅读、学习、反思和进取的传统和能力。大国崛起的本质注定是艰难的“大国成长”的过程,是学习怎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而又持续强大的大国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外在的信息经过中国现有陈旧的“话语系统”被过滤和被扭曲,无法转化成为及时、有效的政策产出,那么,现在这个过程不仅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甚至是我们至少无意地在错误输入数据,从而变成了丑陋的利益更不平等的再分配过程。   未来中国最让我担心的是,我们依然在“自我的轨道”上不去反思、不去勇于改变,不管世界发生什么趋势,中国人总是受国内体制的“惯性”引导。其结果,我们未来的政策选择可能更加“自说自话”、自己跟自己玩儿,自己跟自己诉诸永远的民族悲情。这会让我们在自己的“话语世界”中继续找到“感觉”,但结果是我们和“现实世界”的距离日趋遥远。   作者朱锋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1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豪强势力对中国的三重危害
热度 1 liaodehua01 2011-10-18 13:00
      今日,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其微薄中称,中国有一群强盗企业,横冲直撞,谁都阻止不住他们,看上谁就收购谁,一直闹得你破产。    强盗之说,颇有争论,但是若说中国形成了一批豪强势力,则绝非虚构。事实上,豪强势力的崛起,对于中国社会造成了挤压,而且在社会管理,人才成长领域,对于中国造成了严重阻碍。    在经济领域,豪强势力恶化了中国的经济危机。       本次经济困局,某种意义上乃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这种不合理,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的经济力量,集中在铁工基,地产等领域,而大众制造,大众实业缺血。而这些领域,往往是官办企业,可谓权力的嫡亲,地产企业众所周知,与权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乃是权力的表亲。    垄断产业和地产行业的膨胀,严重挤压了实业的生存空间,造成了经济结构的畸形。    其二是,官办也与民办企业,存在着身份的严重不平等。此就是张维迎所说的,出现了强盗企业。    众多周知。近几年一些官办企业强势收购效益非常好的民营企业,迫使民营企业在钢铁,航空等领域退出。    其实,这种因为官办企业的挤压而倒闭的情况,在更多领域均已出现。知名时评人童大焕称,其同学创业打下一片天下,但是被其大客户烟草企业要求收购,否则中止合同,最后不得不“从了”,后来做了烟草高管,不适应国有企业,不得不移民。    朱镕基主导的国有企业改革,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国有企业在非战略性领域退出,特别是在竞争性产业领域。但是,最近几年的情况却相反,很多本来已经退出的领域,国有企业重新进入,很多本来对民营企业开放的领域,重新封闭,如航空和钢铁,煤炭,民营企业接近全军覆没,很多不该进入的领域,却疯狂进入,如地产,众多央求都成为各地的地方,不务正业,与民争利。    官办企业的生存空间急剧扩张,使很多民营企业失去生路,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近中国民营企业的倒闭潮,某种意义上,就是因为空间不够,很多产业不能碰,需要的资金没有来源,创业环境恶化等。温州之乱,就是投入 1000 个亿也没有用,唯有开放金融才有效。    在社会领域,豪强挤占了大众的生存空间       与经济领域对于民营企业的挤压相关的,是在社会领域,豪强势力对于大众生存空间的挤压。造成了阶层的固化。    中国社科院社会所发布的研究报告称,我国中间层只占人口的 23% ,远低于发达国家 70% 左右的比重。    最危险的是,正如经济学家王小鲁所说,中国形成了一种“新底层阶层”,所谓“新底层社会”,包括失地农民、被拆迁的城市居民以及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还有因为高房价坠落的“城市中产”、体制外知识分子,加上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组成庞大而复杂的底层社会。    而既得利益阶层一直非常模糊,其实,细究起来,也就三大势力,其一是政府官员,其二就是传统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也就是珑管官办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其三就是与权力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产业,如地产行业,其创业人必须有极广的政府人脉。此外,就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后,被逐步吸纳到“体制内”的势力,如各地的政协委员,往往多是知名企业家,他们相当于被招安。    其实,阶层的分野,各个国家都有,但是,最重要的是,各个阶层,应该能够自由流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阶层逐步固化,纵向流动日益困难。    在社会管理方面,“新底层阶层”被排斥在社会管理事务之外,不要说决定社会事务,就是想投票决定自己喜欢的歌手,也被禁止——湖南卫视等众多选秀节目,因为仿效普选模式而被叫停,豪强阶层,不希望底层阶层分享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垄断了中国的国家治权。使“民治”落空。    在就业方面,“拼爹”替代了拼能力。中国各级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在选拔官员和聘用雇员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官员后代更容易成为官员,穷人的后代继续做穷人,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三代人都在民航、一家人全干电力”并非戏言。    中国社科院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父辈具有社会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在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 , 是非干部子女的 2 倍多。    而据调查,二代农民工,其父母几乎都是农民或农民工,只有极个别曾是乡镇干部或乡村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    伴随官二代出现的,就是穷二代,大都市不仅是豪强的乐园,亦是早就蚁族的土壤。代际遗传逐步加强,曾经被横扫的“血统论”沉渣泛起。    在知识文化方面,资源亦开始倾斜。    目前,各个大学,来自农村的生源日益减少,同时,很多官员子女,通过各种特权,获得加分或者特招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使命,但是,在起点上,公平已经严重失衡。    最关键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本身已经坍塌。    以前,一个贫困的家庭,可能因为一个人考上大学,就实现了鲤鱼跳龙门,而现在,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下层阶层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成本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小。毕业于知名大学的杨元元自杀,就是对“知识就是力量”最后的绝望。    豪强势力对于中国最严重的危害,还是破坏了中国梦,造成了全民的理想与信心的丧失。          正如童大焕的同学一样,因为被强行收购,不满而移民。中国目前存在汹涌的移民潮,而这个潮流中,主体就是富人和名人阶层。    某种意义上说,富有阶层是中国的夹生饭,既有成为豪强的基础,但是由于制度的缺失,又时刻有被权力巨兽所伤的危险。一度贵为中国首富的宗庆后,拥有美国绿卡,曾经收到过邓小平亲笔信的天皇巨星李连杰,也移民新加坡才得安心。    如非缺少安全感,他们何以移民,离开造就他们成功的故国?根本原因,还是梦想破灭。    中层和部分上层人士可以通过移民,来实现安全着陆。但是,底层民众却不行。在中国梦的破灭之后,底层民众,不少也陷入疯狂之中,传销的邪火难以止息,根源就在于此。    绝望情绪蔓延整个社会之时,必然影响到年轻一代的未来选择。部分年轻精英投身传销,“中国梦”的危机,使他们不再相信勤劳和奋斗可以创造未来,而是寄希望于一夜暴富,于是投机、贪婪由然而生。大学生富有现代知识,容易很快成为领袖与骨干。而非法传销在中国流行了十几年,也被批判了十几年,作为大学生,理应洞察其危害。明知邪路,却偏要赌,这种微妙的心态,极为值得关注。    当天使不再拯救大众的时候,那些具有野心和才干的人,往往便将命运抵押给魔鬼。历朝历代埋葬王朝的领头人,往往不是报国无门的落第举子,就是被裁撤后无路可走的军人,此中真意,值得深思。    没有安全感的不仅仅是中产和底层民众,当中国梦的破灭,整个社会将处于不安全感中,豪强阶层亦将因为对于未来的恐惧,更为拒绝改革。阶层固化更为严重,进一步恶化社会环境,造成恶性循环。全体国民如坐火山,不知何时爆发。长久以来,将戕害全社会的信心。   
11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活中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热度 2 wanghuamin 2011-10-17 23:37
昨天的冰雹也许真的比2002年来得更晚一些。 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就晨练。我的晨练不过是给地板保养:第一遍吸尘,第二遍去污,第三遍打蜡,第四遍抛光。尽管监工很严厉,但由于手头有一篇秋季答辩的盲评论文,偶尔也开小差,比如喝杯烫手的咖啡。无聊的时候就到窗前小憩,顺便留一些记忆。中午时分,天空陡变,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有时阳光有时雨,这种美,以前都没有放在心里呢。打开窗户一阵狂拍,等我感到有冰雹袭身的的时候,整个阳台已是一层的冰雹。我的刚刚吸尘去污打蜡抛光的地板呦! 昨夜的雪花儿伴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好在我还有半个明媚的白天----夜班是必须的。而我的其他几位同事----力甲和阿威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需要24h在岗,他们同样彻夜未眠----而患者无一例外都是现代化机械惹的祸:掉到水泥搅拌车里的民工,被车刮倒的农民,双前臂被编织机绞进去的女工......而他们的命运:截肢、切脾、去血管神经肌肉......人祸猛于虎也! 昨天哈尔滨的冰雹飞进了我的窗口,还有一群鸽子闯入我的镜头。谨以此图献给昨夜与我一起为了那些因生活而奔波却不幸受伤的病人且通宵达旦的我的两位同事、手术室的三名护士、我认识的或不相知的手术医生、还有那些泪眼朦胧的患者家属。 今天下夜班,看到广东小女孩悦悦被车撞倒后的视频,当看到她被一拾废品的阿姨抱起又瞬间轰然倒下的一刹那,作为一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想起昨夜的血腥的场面,我不想呐喊,也绝不呻吟。 我会依然以悲悯面对我的病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佳的医疗质量,包括控制医疗费用。 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可以一时拯救一个人的肉体,而谁人能安抚他的灵魂? 18:1的救助比例大抵是现今社会人能伸出援助之手的大致比例,有人将其归罪于社会道德层面,我以为还应有类似南京彭宇案所涉猎的法律层面及舆论导向。 然而现实就是这个样子,它反正发生了,信不信由你! 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以上也献给悦悦和陈阿姨,还有路过他身边的那18个人......
个人分类: 消停眯着|370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摄影师吴家林:表演性的照片已让摄影彻底变味
热度 1 zr99 2011-10-17 11:13
   “当今的中国摄影走偏了!沙龙风、唯美风这些表演性的照片已让摄影彻底变味。”日前,已近古稀之年的著名摄影家吴家林在昆明对国内摄影的现状表达了隐忧。这位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摄影家曾在世界各地举办影展,其作品在西方摄影界引起巨大反响。2006年11月,其作品集进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丛书《黑皮书》。   “很多人问我,进入《黑皮书》你有什么感想?我说我只想哭,中国人搞摄影的人数全世界最多,却只有我一个人能进,这不是国人的悲哀吗?拍风花雪月,拍节庆,拍伪民俗片……中国摄影圈的大多数人是在玩,大多数是在扎堆跟风。玩沙龙、玩唯美,出来的照片张张都是雷同的,这些东西永远不可能与国际接轨。我是另类的,于是我进了黑皮书。”12年前,吴家林曾因为当时不少摄影人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丧失摄影本身的纯粹性而退出摄影家协会。   “很多人拍云南的少数民族,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对着镜头笑,这些照片缺乏实质性的生活,是对受众的不尊重。我也拍过这样的东西,被老外丢到了垃圾桶里。相机是历史的眼睛,在相机面前表演或者通过相机刻意地选择被观看的世界,照片的价值就会土崩瓦解。” 吴家林坦言:“摄影在中国一度成为伪造世界的工具”,对世界的提纯、美化或丑化,这些摄影师缺的是世界和平相处的平常心,从骨子里说,这是对现实漠不关心的一群人,“我现在坚持的摄影风格是‘不组织,不摆拍,不表 演,不干预’……不真实的我绝对不拍。一个世界的实录,有时比关于这个世界的思想更重要” 。   吴家林还说,现在很多摄影爱好者进入一个误区,好像非要好的相机才能拍出好的作品。“很多朋友手持几十万的相机,开着进口的越野车,却拍着最差的照片,纯属‘劳命伤财’。摄影不是器材的问题,摄影家的良知、眼光、素养才决定照片的质量。相机仅仅是一个工具,就像画家的笔,关键在于人。” 2010年12月3日,国际纪实摄影大师吴家林的最新作品《吴家林·玉溪》画册正式首发,首发式上,吴家林与著名诗人于坚就艺术、摄影及人文进行了探讨和对话。吴家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家,学会选照片比学会拍照片更重要。 我以为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何时,只要跑得动,其艺术生命常青,一直不间断地产生新作品,新作品会同样进入市场。我的艺术生命是鲜活的,不是阶段性的。我觉得摄影应该是全方位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不是仅仅局限我拍的要有什么“社会意义”,(是什么)“重大事件”,或者是社会强烈关注的那些东西。所以我拍的东西,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我永远也拍不完。 在4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吴家林始终把镜头对准边地生活的普通民众,记录他们的生活常态。“我最欣赏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人性最真实最宝贵的东西,我感觉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0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为什么难逃中等收入陷阱?
热度 4 liaodehua01 2011-10-16 19:30
何谓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个新鲜概念,它是个让许多国家纠结的概念。最初是上世纪70-80年代,针对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提出来的。上世纪中叶,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南韩和新加坡,和上面提到的拉美国家一样,经济发展速度飞快。由于四小龙成功的从低收入、上升到中等收入、再上升到高收入经济体,前后经过50-60年的快速发展。   相比之下,巴西等拉美国家发展到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时候,因为经济结构扭曲、腐败、收入两极分化、科技和教育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开放等诸多因素,使这些国家开始陷入了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它们的劳动生产率,人均GDP长期处于中等收入状态。例如,墨西哥的人均GDP从1990到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0.5%。而亚洲四小龙,在经历了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锻炼之后,再度快速发展。这些经济体的人均GDP最低的已经超过2万美元,最高的已经达到了4.5万美元,成功的转变为高收入经济体。    中国崛起   当人们在开始讨论拉美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时候,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惊天动地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革命。中国人均GDP从1978年不到300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000美元,再到2010年的4600美元。GDP总量从2005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这一串串非凡的发展成就,不仅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也拉动了原来半死不活的拉美国家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拉美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相当大的推力是来自中国工业化发展对它们丰富的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而不是他们本身的政治和社会体制有什么新的灵丹妙药。   中国奇迹,可以归纳为四大成功因素: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国家集权对落后经济体快速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工业化后来者优势,甚至是后来者居上的优势;大量廉价劳动力和老百姓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勤俭节约、重视教育,等等,人力资本优势;规模经济和强大的国内市场。   对内改革,彻底打破了毛时代定下来不可破的条条框框。鼓励市场和计划相结合,鼓励非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同时存在,同时竞争。鼓励农业集约化生产,鼓励农民进城打工,甚至落户城市。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利用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等等。从国际分工及合作中,充分发挥中国低价劳动力的比较竞争优势。不管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中国的企业更有活力和竞争力。这是中国成功的第一要素。   中国成功的第二要素,就是后来者居上。外国人用1百年,50年发明创造的技术,中国可以在数年、甚至一年之内,就能引进和消化。这主要是中国自己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在过去30多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由于许多现代技术容易模仿、复制和推广。例如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电视机和其它家用电器,等等。中国可以不需要原发技术,但是,中国有市场,有大量的工程师和应用人才。中国一旦掌握了这些技术,加上他们无与伦比的苦干精神,西方人用10美元才能造出了的产品,中国人1美元就能造出来。   规模经济和庞大的国内市场,也是中国的成功要素。例如,移动电话、互联网等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随着用户越多,单位成本越低。因此,在中国可以很便宜的东西,如单位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费用,在欧洲却非常贵。再如,高速铁路,在中国可以大规模发展,因为,顾客很多。在英国,快速铁路很难发展,因为,没有哪么多的顾客为铁路公司买票!我每次从诺丁汉坐火车到伦敦,如果坐的是头等舱,一个车厢的人数,只是座位的五分之一,或者更少。如果是高速铁路,这样的座位率,肯定是血本无归。    中国模式的缺陷   中国的成功,我们没有必要继续讨论。但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不少,而且很严重。   最近几个月,中国改革开放走在前面的温州,已经出现了问题。产业空心化,融资困难,技术升级困难。放眼全国,温州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地产泡沫、通货膨胀、出口缓慢、两极分化、人口老化,等等。这些都成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经过33年平均每年两位数的高增长之后,中国人均GDP用美元计算,增长了15倍。中国成功的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一个中等收入偏低的国家。下一个问题是:中国能否走亚洲四小龙的道路?再过20-30年的努力,中国能否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呢?还是,中国跟巴西一样,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中等收入阶段,而且,看不到头的,不知道能否变成高收入的国家?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中国目前所面对的发展阻力。是短期问题,还是长期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这些阻力是什么?   我认为,能够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收入两极分化,将造成诸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2)人口老化,红利耗尽,再过10年,中国将失去现在的竞争优势。(3)资源严重浪费,国家垄断造成技术进步乏力,环境污染,能源效率低下,造成现在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4)腐败和社会缺乏诚信,将造成政治和社会双重危机,从而倒逼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    堕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性   收入两极分化,是中国最致命的敌人。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它们在经济长期和高速发展过程中,收入相对比较平等。社会福利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从而形成了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南韩和台湾的政治社会曾经出现过动荡不安,但是,两个地方都成功的进行了民主改革,使原来不稳定的社会发展成为比较理想和民主的社会。巴西和其它拉美国家也搞民主,但是,这些国家的社会改革没有跟上。所以,拉美国家的经济很难追上亚洲四小龙。   中国的社会结够很像拉美国家。收入高度不平等,已经变成了固化的问题,很难通过一般的改革得以改变。因为,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形成,而且,其主要成员是政府官员,以及和政府官员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商人,甚至是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是很难,或者是无法打破的。   最近的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有1000万人民币流动资产的家庭有54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0.1%。他们的总财富多达2.68万亿美元,超过当年全国GDP的44%,或者是全国财富存量的20%。同年,中国人均GDP虽然达到了4600美元,但是,全国60%的人的平均收入却达不到1200美元,还是处于贫困或温饱的状态。   因为两极分化,中国人的幸福感超低。今天,OECD发布一项世界40个国家的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芬兰得8.9分,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得4.2分,倒数第一,比印度还低了0.5个点,而印度的人均GDP只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因为两极分化是垄断造成的,是腐败造成的,是市场改革不彻底造成的。这已经,而且,还将继续阻碍竞争和发明创造。全体国民的创造潜能遭到抑制,因为,穷人,是没有办法把他们的真正创造潜能发非出来的。因为,来得太容易的国企和国有银行的垄断利润,培养的是懒堕和腐败,而不是竞争和创新。   前30多年的发展,主要是靠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中国人口迅速老化。201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3.6%。2000年,这一比例只有8%。今后十年,年青人口将迅速下降,而老年人口将迅速增加。同时,上一代人可以接受低工资,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而80后、90后的这一代人,将不再会像他们的父辈,接受这样的残酷。深圳富士康16连跳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所以,再过10年,中国人口红利将被耗尽,靠低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将彻底消失。而目前国企垄断,已经提前斩断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个推手就是资源浪费。通过高投资,通过大量廉价产品出口的国家,它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代价的。1995到2010,消费占GDP的比重从47%下降到34%。而美国这一比例,从86%提高到88%。中国如果不改变生产模式,工业模式,如果GDP再增长两倍,哪么投资的比例还必须提高,而老百姓的消费还必须被挤压。这样的经济增长,没有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步进行。整个增长过程,就是一种资源严重浪费的过程。   高浪费,还表现在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基础上。中国的能耗占世界能耗总量从2000年的不到8%,提高到2010年的20.6%。CO2的排放量从不到10%,上升到2010年的26%。2010年,中国人均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 而人均排放量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   假如到了2020年,中国的GDP达到世界GDP总量的20%,超过美国,而中国目前的能耗结构不改变,CO2的排放量结构不改变,中国的能耗将占世界总能耗的40%,CO2排放量将占世界的一半。请问,这样的经济结构可以持续吗?请问,到时候,中国还有朋友吗?请问,到时候,中国人还有好空气呼吸吗?   腐败,使政府和政府官员在老百姓中,普遍失去了威信和信任感。造成空前的信任危机和社会危机。腐败是一切罪恶的源泉,控制不了腐败,中国在到达中等收入以后,社会将进入长期的政治和社会双重危机。这是因为,人民收入越高,对民主的要求就越高,对腐败的容忍程度就越低。今天,还能被接受的腐败,10年后,就不可以再被接受了。   中国不解决上述四个问题,必将堕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要解决这四大问题,目前看来,比登天还难。所以,我认为,中国还有10年的好日子。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人均收入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也就是标准的中等收入。但是,随着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将上一个新台阶。那时,这些问题,就成了中国发展的严重阻力了,躲也躲不掉。
141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中国房地产未来趋势:“亲,快来买我们的房子吧!只要1元哦”
zhangzuocug 2011-10-15 12:15
中国房地产业的未来趋势      “亲,快来买我们的房子吧!只要1元钱哦!现房哦!产权证归你哦!”你敢想象今后漂亮的售楼小姐会这样来拉你来买房子不?绝对不可能?好,就让我来为你描述一下中国房地产的未来吧!看看这情形是不是我在白日做梦。         吸血的财产性收入      前面我们在描述垄断的章节里曾经提到了一个设想。就是把商品的价格的组成分为5块:原材料价格、人类劳动的价格、资产的价格、税收和利润。所谓原材料价格指的是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的价格,其中包括产品的组成材料、电力、石油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原材料的费用;所谓人类劳动的价格,是指产品从设计到完成销售的过程中支付给所有劳动者的费用;至于税收就不用解释了。      我们这里要重点说的是资产的价格和利润。这二者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这里我们所说的利润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利润不同,指的是企业因为生产、经营行为本身所产生的盈利,也就是说,这种利润的产生必须是企业完成了生产、经营行为后扣除所有费用和资金利息后所获得的纯盈利,这不是旱涝保收的,其盈亏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说的再简单点就是“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而资产的价格,所指的是商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资金的投入所产生的资金使用成本,这个成本是不需要对这个商品进行经营就能一直存在的。比如社会资金的利息、企业厂房的租金、店面租金和设备使用的损耗。      因为试图下定义,所以把这些话说的太绕口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假设你投了100万做生意,你的成本除了进货、工资、水电、税收以外,你还得算一笔账,那就是你租的店面的租金和你投进去钱的正常利息,即便你有自己的店面,你也得算如果你把这个店面租出去的收益。这些都是你的真正的成本,扣除后才是你通过做生意所赚的钱,也就是我所说的“利润”。而这个店面的租金和你资金的利息,就是“资产的价格”,用现在很时髦的话语来说,就是“财产性收入”。      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要把“财产性收入”和企业经营的“利润”分离开来,作为构成商品价格的独立的一个因素呢?因为我们要研究资本的流动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就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它可以解释我们社会目前存在的很多现象,也可以解释历史上所发生的很多事件其背后的原因。      近几年很多做生意的人经常会抱怨,“现在的房租太贵了,做了半天都是在替房东打工。”这里面的房租,就是“资产的价格”,当你卖出的商品里面,房租所占的成本比例太高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辛苦经营所能够获得的利润相比于房租变得微不足道,甚至大量的人扣除房租和借贷资金的利息后呈现出了利润为零甚至为负数的情况。此时一部分明智的人就会退出经营,而去选择投资店面,这就导致了资金向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流动。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容易选择的一个问题:当你花了100万投资卖衣服,辛苦几年下来最后扣除店面租金后,你赚的钱很少,甚至于还可能是亏本的,与其这样,那还不如你这100万直接买个店面,收取租金,或者这100万拿出去放高利贷,既轻松所获取的利润还比卖衣服高。谁都很容易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也是目前沿海地区产业空心化的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做生产的不如租厂房的赚钱,此时资金就向地产、金融领域流动,因为做房东、吃利息比做实体赚钱。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同时,我们还不难发现,一旦固定资产和利息这样的“财产性收入”占商品价格的比例太高,商品中这部分的利润就会流入极少数人的手里。原材料价格的高涨、资产价格的高涨和税收支出的不合理性,商品价格构成中这三个因素共同蚕食着整个社会,是造成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的根源。而人类劳动的收入所占的比例在商品价格构成中不断的下降,这直接就导致了劳动者购买力的严重下降;经营利润的下降导致了企业的倒闭和产业的空心化。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妄谈经济的复苏是不是十分可笑呢?      我们再从历史上来看“财产性收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时期,是典型的财产性收入占主导的社会形态。大地主无需劳动经营,仅通过对土地所有权的占有,将土地出租给雇农而后获利。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时的中产阶级,就是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被较大的地主吞并逐渐减少,社会就逐渐开始出现贫富分化,支撑政权的主流中产团体开始出现松动。当贫富分化趋于严重后,就会出现被人们称之为“盛世”的,极度奢侈和极度贫困并存的状态,随着矛盾的积累,不可避免的都要爆发农民起义,失去土地的农民开始屠杀地主阶层,随着地主阶级肉体的被消灭,附着在肉体上的土地所有权开始归零,而朝代亦被更迭,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重新建立新的所有权,开始了另一个轮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无需劳动,仅靠财产性收入便可实现富裕的根深蒂固的痴迷追求,正是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悲剧的根源。它主导了中国历史的一个又一个的轮回,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无法摆脱的困境就在于此。      房价是否只涨不跌      最近大家都喜欢谈楼市,房价啥时候能真正开始下跌,跌多少,会不会短暂下跌后又重新上涨,这些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但我对商业地产价格的上涨更感兴趣。因为,这个国家不调控的市场,似乎更能够反映地产的实际状况。目前商业地产的状况又如何呢?      前几天听到一则新闻,太平洋百货这个国内百货届的巨鳄关闭了其在北京的五棵松店和盈科店,其中五棵松店店关闭的原因是定位的问题,五棵松店开在了居民区而不是商业圈,缺乏足够的相应档次的购买力的支撑,所以产生巨大亏损。而北京盈科店位于三里屯商圈,始终处于盈利状态,其关闭则完全是房租的原因了,原定的租赁时限到期,新开出的店面租金价格太高,导致商家干脆也关闭了这家分店。盈科店的关闭是财产性收入对实体经济的打击的最典型案例,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打击的绝对不仅仅是工业企业,还包括了第三产业在内的所有实体经济。      而万达的老板似乎对商业地产的前景充满信心,记得他在一个节目中谈及太平洋的关门,认为是旧的百货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市场的需要的结果。那么二者之间有啥区别呢。万达的模式是国际上称作shoppingmall的经营模式,其实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很新鲜、奇特的模式,在发达国家早已有先例并在不断发展中,这种模式用我们的大白话说就是:在城市日渐扩大的情况下,在新的区域由地产开发商建设出一个新的商业集中区罢了。旧的商业集中区是自然形成的,新的商业区由商业地产开发商来完成。      Shoppingmall的发展模式开发一个商业区,正常的步骤应该是先拉来一些大的超市、百货以廉价的方式吸引其进驻,进而吸引餐饮、娱乐等设施的入驻,完成居民的购物、休闲的一站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业态和百货本身根本就不存在谁优谁劣、谁能够淘汰谁的关系,完全是互补互生的关系,甚至shoppingmall发展的初期需要极其低廉的租金吸引大的百货的入驻,来支撑体系的建设。那么商业地产的代表万达为何能够快速发展,而作为百货业的代表太平洋百货却步履艰难呢?为何早期的商业地产的Shoppingmall模式需要非常长的资金回笼周期,而很难实现快速的复制,而万达却可以实现其快速的复制呢?我们来看下万达是如何实现快速发展的。      万达的发展模式其成功飞跃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及时的抓住了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的困境,利用实体经济逃离过程中人们对固定资产痴迷的追求实现了成功的套利。万达早期的发展也是靠廉价出租引进沃尔玛、家乐福、大洋等大型百货超市来吸引主流人群,而后在几个大的名店的旁边,开发一点小型的商铺来出售,而仅靠这种出售就可以回收整个商业投资项目50%或70%的成本,实现了可持续的快速复制。其附属店面产权的成功出售是所有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依托的就是人们对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痴迷。      后期就更为离谱了,甚至连那些大的百货超市都不需要了,他们只需要自己成立的万千百货入驻,便可以将大量的店面进行出售,不但能够回收成本,还可以直接获利了。我认识一个企业的老板,他花了500多万买了万达的店面产权,现在每个月的租金是7000元,也就相当于每个月不到0.14%的利息,而承租方仍然嫌租金昂贵得难以承受。由此可见,人们对商业地产的投资已经到了完全丧失理性的地步,商业地产商无需考虑客户的经营环境的培养,企业经营也已经变得无关紧要,租金高低的因素决定了成败,变成了完全的击鼓传花游戏,而商业地产项目则成为了社会财富转移的绝佳方式。商业地产的畸形发展多度的掠夺终将毁灭其自身的终端需求---实体经济,而丧失了实体经济支撑的商业地产泡沫也随时面临着破灭的风险。      商业地产从开店不如买店,进入到买店不如盖店的阶段,游戏即将结束,至于何时结束、如何结束似乎并不重要,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商业地产的游戏不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结束,第三产业的垮台往往会优先于商业地产。         至于社会最为关心的住宅地产,社会上还处于是否会下跌,何时下跌,会下跌多少的争执纠缠之中。我认为这种争论是十分无聊的,为何会出现如此无聊的争论和纠葛呢?因为大家对于房价是否会下跌的因素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纠缠在了国家的限购调控、保障房的影响、资金的松紧的这些短期的不稳定因素上,而没有去全面的了解房价上升的实质和最终决定房屋价格的根本因素。      那么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是哪些呢?这些因素是否还能够持续支撑房价呢?      1供需关系所决定的房价上涨。      从供应的角度来看,政府通过对土地的垄断实现了土地供应的计划性、有限性,这就像欧佩克控制石油的产量一样,对于供应的控制,是实现上涨的最基本的条件。关于土地的供应问题,有人说对土地的有计划的开发是避免过度的占用耕地保住耕地红线的必然需要;也有人说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城市已经无地可卖,所以地价必然上涨,进而带动房价上涨。      我认为这些说法是相当荒唐的,无非是炒作地价的借口罢了。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地方政府大力建设所谓的工业区、科技园用了多少耕地,大量的农村被平掉,啥时候见他们在乎过耕地?日本是个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他们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建设,甚至出现了连成片的城市群,可曾破坏了他们的农村,破坏了耕地?让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中心城市集中更能够保护耕地,还是将人口平均分散在农村更节约土地,这个问题是非常见而易见的,城市规模的扩大不会对保证耕地的面积造成任何伤害,而如何将农村人口留在城市才是保证耕地面积的关键。至于说到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就更荒唐了,还是我前期分析石油那句话,“30年前就说石油只够开采30年了,现在还是只够开采30年”这句话可以一直对你说下去。政府的限量供地行为,房地产商的囤地行为,这些都和土地稀缺无关,这一切都是为了炒高地价制造舆论基础和市场预期罢了。      控制住了土地的供给,也就控制住了房屋的成本和住宅的产量,遇到需求萎缩,只要持续的减少供应量,就能够确保房价的长期的上涨趋势,房价的任何下跌都只是暂时现象。政府只要想通过卖地继续捞钱,就会想方设法的推高房价、地价,土地财政是支撑所有人持续看好房价上涨的根本性因素。那么这个根本性因素是否会发生改变呢?我认为完全有可能改变。两个因素决定的:      一个因素是短期因素,政府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一旦经济危机爆发,用地需求大幅度萎缩的时候,大量的债务必然让财政无以为继,此时政府卖地的冲动就会被空前的激发出来,政府根本就hold不住自身的欲望,只要能够换来解救燃眉之急的资金,政府会不顾一切的甩卖,半价、1/3、1/4的价格他们照样都会卖,甚至低于征地成本也会卖,对于现任执政者来说,现在自己手头有钱花,总比把钱留给下一任来的强吧。而拿到廉价土地的开发商,就掌握了比别的地产商更低的成本,他们可以通过甩卖手头的廉价房子,来打击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这里面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当市场萎靡的时候有没有地产商敢于买入土地,只要有,市场自然产生的对房价的持续打压的力量就形成了。这种地产商一定会出现的,因为对生意人来说,只要能够赚钱,就一定会有人干的。行情好的时候通过减少供应量拉高价格,而行情不好的时候却会拼命甩卖来压低价格来完成套现,所以土地财政不仅仅是推高房价的因素,同样也能成为打压房价的因素。      还有一个因素是长期因素,就是房产税的出台终将改变土地财政的状况。当征收房产税的收入高于出售土地的收入的时候,尝到甜头的政府会怎么干?他们会拼命抛出廉价土地,鼓励大家买地、盖房,然后对你征收房产税来增加自己的收入,甚至连前期不断打压的小产权房,他们都会主动给他们发产权证的,为什么,发一本几毛钱的证就能够换来更高的收入,干吗不干呢。有人可能会不同意我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地产商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政府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抛弃地产商么?这点,我也觉的问题不大,久病床前无孝子,当地产商失去了暴利的时候,被抛弃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我这话可能说的太难听了点,说的好听点感情是要靠不断的沟通交流来维系的,当你没有钱经常请领导吃饭的时候,感情还有可能那么深厚么?道理就这么简单。这就是势的问题,当“势”开始扭转,一切皆会被改变。      土地价格上涨的“势”没有经济危机,是不会被改变的,不管什么文件、精神、政策、法律都是没用的,宏观调控就是扯淡,限价、限购也是浮云。但价格的上涨,自己会给自己挖掘坟墓的,涨价引发危机,危机的爆发自然会扭转一切。         我们再来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看房价。我们谈房子的需求,会提到两个因素,一个是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必然导致需求的增加;一个是社会的硬需求始终存在。      城市化的进程这是必然趋势,这个是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的。从长期来看,城市的发展扩大,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必然产生更多的住宅需求,这应该是一个城市房地产的最主要的需求来源。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百分之四十多,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百分之七十以上,中国离这个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最终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意味着还有大量的农村户口的人群要在城市定居,这些进城的农民需要住房,住房需求空间还是非常庞大的。      但是,这只是一个长期的趋势,短期内这个趋势还是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反复。为什么人家要在城市定居?因为城里商业发达、热闹,有地方逛街、消费、娱乐,城里有更多的就业、发展的机会,这是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当一个城市的房价、物价高企、生存环境恶劣的时候,商品虽多但与自己无关,当城市开始出现大量的失业,人们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还会有人会为了专家们所声称的70%的城市化水平而迁入城市么?显然,这是无稽之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城市化进程将因为生存条件的改变而停止,城市化所带来的房地产需求也将随之消失。      我们再来谈谈城市自身人口对房屋的硬需求。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所谓的硬需求呢?我只是说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城里有多少的人口晚上是睡在大街上、桥底下的?当然这里还要扣除喝醉了酒躺在大街上睡觉的那一批人。要说硬需求,这些才是硬需求,因为人家的确没地方住。没睡在大街上的人,对房子的需求都不是硬需求,我认为都是改善型需求。孩子长大了,要结婚,不愿意和父母同住,要自己买房自住,这不是硬需求,因为如果确实没钱,他还是要和父母同住的。也就是说,这种需求完全是弹性需求,是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后,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中所产生的需求。弹性的需求是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也就是说,当你的生活条件不容许你产生这种需求的时候,你的需求就会消失。而一旦生活改善了,你就会想买套房子,钱再多点,你又会想面积要大一点,环境要好一点,你每次想换更好的房子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不换不行,现在的房子太小了,或者太不方便了,你的感受是我一定要,所以往往自称为硬需求。甚至有的人已经有了好几套房子,他仍然觉得自己还需要买房,他会告诉你很多自己是硬需求的道理。所以如果你要去判断房价的走势,就不要去相信有什么硬需求的存在,这完全是误导听众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供需关系所决定的房价上涨的因素,实际上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都不是不可逆转的因素,一旦经济的增长出现逆转,这些决定房价上涨的因素也会随之逆转。      2住宅地产所承载的金融属性也刺激了房价的上涨。      住宅的居住属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也就是说房子本应该是拿来住的,只要能够解决民众居住的基本需求,住宅地产并没有什么必须准照的固定模式。在1998年之前,国内房子和金钱的关系并不是很大,福利分房和单位集资建房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到了1998年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当时中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国家为拉动经济增长,出台了有关房地产的改革措施,明确了居民住宅的货币化、私有化,同时砍断了社会上其他的住房分配方式,其目的就是逼迫刚刚富裕起来渴望改善住房条件的中国人,将其财富驱赶入商业地产市场,并通过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来刺激GDP的增长。这一年起中国的住宅市场进入了商品房的时代。大多数的中国人正是那个时候,开始先后接触到了银行信贷,住宅地产从此和金融挂上了钩,但真正成为所谓的投资品种、出现金融属性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      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啥叫“金融属性”。这是我们国家发明的名词,大致意思就是说商品的价格由于受到金融杆杠和投机炒作的影响,表面上脱离了由实际价值和供需关系决定其价格的模式,而成为一种金融工具,由金融资本来掌握其定价权。这样说起来太复杂,我们简单点表达,就是------金融资本成为了决定住宅地产价格的主流,所以对住宅地产的价格享有发言权,住宅价格的涨跌和正常的居住需求在表面上失去了必然的联系。      这里我们所说的金融资本,大家不要仅仅把它想象成什么大的国际金融财团,或者温州人的炒房团,我所指的金融资本就是那些不用于生活、生产经营的资金,就是大家常说的用于“投资”的资金。举个例子就是:你投资股市、投资期货或者投资买房,那么你所有投入的这些资金就是金融资本。这些资金是不需要依靠经营来获利的,而是投入后,依靠资本本身的增值来获取利润的,这些资金都是金融资本。当社会上对房屋的投资需求对房价的影响力超过居住需求的时候,房价的泡沫就形成了。也就是说,中国的房价之所以出现泡沫,你不要去抱怨什么地产商、政府、温州炒房团,实际上炒作的黑手就是你自己嘛。国家对二套房、三套房的限购,实际上就是遏制这种“投资”的冲动,国家试图用行政手段来消灭附着在住宅上的金融属性。      任何带有金融属性的商品,是不是只涨不跌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商品拥有了金融属性后,不是只涨不跌,而是既助涨也助跌。也就是说商品有了金融属性,市场需要上涨的时候会涨过头,下跌的时候会跌过头,但真正最终决定商品的价格的因素还是其价值。现在有人开始说了,国家的房产限购不是为了阻止房价的上涨,而是为了阻止房价的下跌。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国家的做法也是正确的,为啥这么说呢?人们对住宅地产的“投资”,加大了对房屋的需求量,在房屋上涨的过程中,无疑这种“投资”起到了囤积、助涨的作用。但是,一旦房价开始下跌,那些囤积起来的住宅也就是我们说的“二手房”,无疑将开始大量被抛售,进而对市场形成冲击,原来囤积的越多,后期形成的冲击也就越强,房价下跌的幅度也就越大。这时候国家的限购,减少了前期的涨幅,同时也降低了房价后期的跌幅。所以限购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房子的金融属性,而根本就不可能导致房价的下跌。真正决定房价下跌的因素绝对不是政策,而是房子自身的价值和市场自身的走向,房价的拐点同时也是经济的拐点。而我们很多人去猜测限购是否能够成功遏制房价的上涨或者猜测是否会使得房价下跌,我只能说,你们找错了标的物了,使用错误的思路想要找到正确的答案,那你就只能试试你的运气了。         一元房不是梦      我们前面说了房地产市场的本质,它是一个被金融化了的商品,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财富的掠夺的加剧,终将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危机必然爆发,经济将陷入衰退,而房地产市场本身也将面临一场残酷的洗牌。那么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前景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不妨来描绘一下。      经济的拐点很可能就是房价的拐点,我从不怀疑拐点的到来,我们来看看拐点出现后的房地产市场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我认为房价的下跌可以分成3个阶段:      1首先是资金链的断裂。我们玩过金融游戏的人都知道,当金融游戏玩到了终点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令人心惊肉跳的剧烈的跳水现象,所以导致很多游戏人即便做对99次也不够一次赔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要归功于资金链的断裂,因为金融游戏永远是资本的游戏,就是大家拿钱来玩游戏,当没有更多的钱继续来玩的时候,资金链就断了,没有钱接着玩,自然就体现为断崖式的下跌。      但这次的情况不同,由于国家的房价调控政策的出台,使得房地产企业对未来的危险有了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客观上使得他们在市场的高点没有去满仓操作,这使得房价的跳水式下跌的风险被大大减低。但是,房地产行业毕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在货币政策紧缩和银行自身的避险需求提高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途径丧失了,规模较小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缺口的产生是必然的,甚至大量的房地产企业本来就是中小型企业转型过来的,他们用企业资产作为融资平台,这种不稳定的平台本来就不足以支撑资金密集型的地产投资,于是民间融资成了大量小型地产企业的重要融资途径。而紧缩后高利贷价格的上涨,迫使这部分小的地产企业必须依靠拉高房地产价格才有翻身的机会,割肉斩仓出货已不可能,因为他们已经陷入高利贷的泥潭中了,他们只能继续这样扛下去,等待08年的奇迹重现,高位买单者的出现。如果政策没有转向,这一类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无疑将彻底断裂,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但我们同时要看到,还有很多的大型地产企业,他们的现金流到目前为止还是正的,丝毫不缺乏资金,而他们可以用相当轻松的心态,在高位降价抛掉库存,同时向已经负债累累的政府买入已经开始下跌的甚至价格已经下跌了一半的土地,形成新的竞争力,为房价的持续缓步下跌提供了供应上的保证。      2理性的价值回归。我们前面说过,所谓的炒房者不是别人,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保值也好,增值也罢,买了房子不住,都属于炒作的范畴。一旦房价的走势开始持续性的下跌,并且出现更低的价格预期的时候,我们所囤积的居住需求以外的住宅就必须考虑其出路了。有的人可能会说,“那样我也不会卖,大不了我拿去出租”,但是你要考虑全面后,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当大家的存量房子都拿出来出租,房子的租金还会剩下多少?房子只是一种商品,耐用消费品,它虽耐用仍然是会旧的,你算房子租金的时候,同时也得算算它的折旧,租金能否抵得上折旧,能否抵得上房价的下跌。经过这样的计算,有的人就可能在二手房市场持续的抛出自己所囤积的房产,进而增加房子市场的供应量。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房地产行业目前纯粹是个靠资本运作的行业,这个行业没有任何的技术瓶颈,只要有资金,外行也能干。这就注定了它将会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这注定了其价格利润空间将不断被压缩。但是,只要还有利润存在,你就别怕他没人干,中国人多的是,你觉得没搞头,可能别人还觉得这个利润还很不错。这就注定了房地产的价格必然向其应有的价值回归,向大多数民众的购买力回归。当经济萧条的时代,也会随着购买力的不断下降,房价随之下降。      3价值的重估。当房价跌到其成本区间的时候,或者跌到人人都能买得起的水平以后,是否还会下跌呢?我认为还会跌,为什么呢?因为房价还要面临价值的重估过程。这里面还有两个因素会导致房价的价值重估。      一个因素是房产税的征收。有的人不一定要卖房子,因为他可以收到租金,只要租金和房子的折旧持平,房价跌无可跌了,总不会再跌了吧,他一定会这么想。但是我前面的章节一再说了,房产税是势在必出的,因为征收财产税是遏制贫富分化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中国要走出经济衰退,必须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还有就是财政收入的需求也会促使房产税的推广,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一旦尝到甜头八匹马也拉不住。所以房产税一定会出。不管初期的房产税是什么样的,最终它将走向一个最为合理的模式,按人均占有的房产资源征收。比如说你家有5口人,按每个人30平方的免税面积计算,你拥有150平方以内的面积不征税,超出的部分征收,外国国籍的人所拥有的房子没有免税100%征税。美国很多州所用的这种模式,我认为是最为合理的,也是最容易实行的。到时候,固定资产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还有一个因素是长期的因素,那就是独生子女的后遗症。再过10年,2021年,7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的独生子女就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了,他们的孩子仍然是独生子女。这时候他们会发现,40多岁的自己,双方的父母都有一套房子,自己1套房子,一旦已经70多岁的老人走了,自己将至少拥有3套房子,肯定要每年缴房产税的了,这时他们肯定会想,如果他们的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孩子结婚再买一套房子,那么他们的孩子最终将拥有7套房子。这么多房子到底该怎么办?此时如果还要征收遗产税,就是他们的老人把房子给他们,他们还要交50%的遗产税才能拿到老人留给他们的房子。拿到房子后如果你持有,得按时交房产税和物业水电费,如果你不想要,把它卖掉,你卖出去的过程中还要交交易税,交了交易税后你赚到的钱可能还要交所得税。他们还会要这个房子么?只怕好多人根本就不打算要这个房子了。只要10年后,就可能会有人主动把房子放弃了。想想这有多可怕。回过头想想这也丝毫不奇怪,就像汽车,现在很多无聊的人没啥用也买了汽车,买完以后悔青了肠子,干嘛呢?持有成本太高,油价贵、保险贵、停车费贵甚至贵也没地方停还动不动吃罚单,不开它还会坏,得像遛狗一样的每周把车子开出去遛一圈回来。所以不少的人现在又卖了车子,再过两年试试看,可能就有人直接把旧车子找个地方偷偷扔掉了。从这个角度看,陈光标把他的即将毙命的油老虎砸烂,借机炒了一把环保理念,还不算是太白痴的举动吧,终归是废物利用了嘛。现在有人砸汽车,以后有人扔房子,一切皆有可能,大家千万别觉得这是件多么稀奇的事情。      说了这么久,说到有人会把房子扔掉了,但这时候还没出现1元的新房,很多人可能不耐烦了,别急,听我继续说,当我描绘出未来的中国房地产是什么样子的,你就会明白,为啥会出现1元房了。      我们前面说了,房地产行业是自由竞争的行业,房子是耐用消费品,那么它和所有的消费品一样,具备消费品的一切特征。当一个行业激烈竞争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状况呢?      我们来看看如今房地产业的一个亮点------万科。万科最近新推了一款15平米的极小户型,针对刚毕业大学生,首付5万,月供700,为开发此产品,对一个人家里需要收纳的小物件都做了穷尽的研究,细到一个化妆盒,一串钥匙放哪儿。针对年轻人的需求,这间房还兼具影音室的功能。我之所以称其为亮点,不是它的15平米,而是它的针对特定客户所进行的专业的人性化设计,这说明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了市场的细分,开始了针对用户的差异化的升级。随着暴利的消失和竞争的深化,我相信各种竞争模式会不断的涌现。由此,我想到了日本的打印机和乔布斯苹果的营销,他们的这些营销模式是否也会在房地产行业出现呢?      当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下降之后,为满足不断下降的消费能力的需要,企业必然要实行廉价的销售策略。日本的打印机为了夺取市场,可以按照成本把机子卖给你,甚至不要钱送给你,为的是促使你使用他们的耗材,打印纸和油墨,打印机不赚钱,但纸张和油墨可以赚钱。一向被市场视为高端的苹果,也走了共享和廉价的道路。苹果的手机可以白送给你,只要你充值一定的话费,当拥有了足够的市场后,而后通过其它的模式赚取利润。我就在想,当房地产行业失去暴利以后是否也能够走这条道路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开发商完全可以把房子以同样的模式按照成本价,甚至1元钱“卖给”消费者,然后通过发展社区服务、装修、物业等其他模式来获取利润。当房价为1元钱,物业税怎么收?物业税是按照房价的百分比来收取的,1元钱房价,按100%来收一年也才1块钱啊!人们都需要工作,家里小孩谁来带?如何让人放心?衣服谁来洗?等等一大堆的问题需要解决,也愿意拿出钱来解决,此时地产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居民的需要来发展相关服务,获取利润。卖房不赚钱没关系,把人脉留住,你照样可以通过养房赚到钱。所以我说1元房不是绝对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我们国家能够度过危机,社会重新得以复苏发展,当民众实现了富裕,有了不同的消费需求,此时房地产市场又将是另外一种格局。此时的城市重新开始扩张,发达的公共交通将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其周边地区连成一片,像日本的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成为一个城市带,而农村的人口进入附近城镇和沿海地区,农村的住宅减少,耕地连成一片。此时,不但城市周边拥有足够的住宅用地,农村的耕地面积也没有因此而减少。充足的住宅用地为住宅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了基本条件。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住宅,而此时钢结构住宅被大量应用,住宅不再是统一的火柴盒子,有着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爱好而专业设计的不同形状,有的像蘑菇,有的像棵树,有的住宅甚至像个蜗牛的壳,当人们要换个地方居住的时候,只要叫工人把房子拆卸、打包,运到新的地点,花一天时间重新组装一下便可以了,你的家还是那个家,只是换了个地方。这些并不是天方夜谭,即便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已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了,不存在任何问题。只等待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这一切才能成为现实。      这里我们不禁要再次重复,只有富裕的国民,才有不断创新的活跃的市场。
1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现代金融的本质:“攻占”华尔街:欢呼↖(^ω^)↗
zhangzuocug 2011-10-15 12:11
前言   2007年,王小强先生在香港叫板现代金融,说全球化下的“新经济”不过是“投机”,“赌博”。因为现代金融成为“新经济“的主流和核心,而现代金融却是以投机为业,豪赌为生,所以“新经济”泡沫的湮灭不可避免。其时,美国金融业正创下对GDP贡献率高达34%的辉煌。话音刚落,一场由雷曼兄弟“赌输”出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至今全球经济还在苦难中挣扎。      但神州大地,无论是主流经济学家还是决策者,对于“金融”和“投机”“赌博”关系之说是不屑一顾的,那一脸的轻蔑,“甚至连眼珠子都不转过去”。相反,那个“金融的逻辑”正被人追捧,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大旗正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又被10多个城市高高竖起。2010年,中国期货市场创下天地间前无古人的交易金额,土生土长的“金融创新” - 什么艺术品交易所,文化交易所,产权交易所,新技术交易所,钻石交易所之类的机构,争先恐后的在神州火爆登台亮相。      我们同时被告知: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跨时空实现资源有效分配的工具,是经济增长的“密码”,通向“天堂的阶梯”,简而言之,金融就是妩媚的天使。尤其是当金融可以增加GDP,这让其更具媚惑地方官员们的美妙和神奇。      但请容我也来制造点叫板现代金融的“噪音”?      一. 现代金融的异化      金融 - 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本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随分工和交换应运而生。然而,过去几十年,尤其是伴随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通讯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加上金融自由化潮流,从金融的构成要素看,现代金融体系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1.金融对象换位   传统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中心,作为储蓄者和借款人的服务中介,经营的对象是存款和贷款。同时,从事一切与信用和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金融活动,从中通过服务费和存贷利息差获利。随着金融的发展,在货币和信用之外,债卷和股票成为金融对象。然而,过去几十年,在金融创新名义下各类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成为金融机构经营的产品和交易对象。      首先是“点物成金”。过去几十年间,几乎所有可以交易的(即能实现空间移位的)矿产,原材料,甚至粮食,棉花,油料,咖啡等消费品,都被金融化,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品。      比金融化产品市场金额规模更为巨大的,是近年来通过“证卷化”和“金融创新”创造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近年又衍生出“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和 “抵押债务担保”(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等“创新”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是依赖于特定资产价值及其变动为基础的合同,其基本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而无需全额的本金交易,这就是成就暴富和破产的“杠杆”。兑现合同通常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同才需要买方交足全额资金。自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世界银行”在1981年引进全球第一份“掉期合同”(Swap)后,2009年全世界所有形式的“掉期合同”帐面总额达到近430万亿美元,是当年全球GDP的8倍左右。      在金融创新的招牌下,各类金融产品和衍生品通过金融制度和业务创新成为新的金融对象,成为信贷和信用及资本的新来源。而由于其金额巨大,成为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大佬”。而且,大多这些创新产品的交易不受任何法规和机构的监管。      2.金融主体变脸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投资人和企业是主体。银行是中心,通过资金借贷的运作,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但经几十年的演变,现在金融系统中出现了很多强大到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新面孔,他们是投资银行,风险基金,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共同基金,主权基金,再加信贷基金,退休基金等等。虽然这些银行和基金的形成和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和规则不有各自的特征,但有两点确实完全相同的:资金的规模巨大,追逐暴利动机最强。2009年底,全球各类基金资本总额近190万亿美元,是当年全球63万亿美元GDP的3倍。虽然对冲基金资本总额仅约2。2万亿美元,但也高于全球GDP第八名意大利(2.05万亿美元)以后的所有国家。      大多这些投行和基金不仅资本规模庞大,由于可以使用“金融杠杆”,从而其资本规模可以10倍,20倍的扩张。加之他们运作灵活,只要有利可图而无所不为,所以,这些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有“影子银行”之称。其创造资本,发放信贷的规模,速度和种类,是传统银行无可比拟的。因此,从资金运作和配置的角度,投行和基金远比银行更强势,更有影响。      3. 金融业务倒置      交易成为金融的主业。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爆发,反映在交易量,交易金额一飞冲天.   比如,1980年美国纽约股市平均每天的交易量是5000万股左右,2011年(1-9月)暴涨100倍到平均每天50亿股左右,交易金额从每天10多亿暴增到800 – 1200亿美元之间。这还不包括美国另外两大股市,纳斯达克和美国股市的交易。      全球债卷的交易额平均每天近1万亿美元,股市平均2万亿美元,均在1980年代的100倍之上。2010年全球债卷和证据(股票)的交易总额超过750万亿,而全球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12万亿美元左右。      再如,2009年,除430万亿美元“掉期合约”外,帐面上全球主权债卷(各国政府的外债)总额82.2万亿美元。      2010年,平均每天全球外汇的交总易额约4万亿美元,比1988年的750亿美元暴涨53倍多。理论上讲,对外汇的需求是由贸易决定的,而全球2010年贸易总额仅为30万亿美元。      2010年,有25种农产品交易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每天合同交易数量超过100万个,是1990年代末的20倍。起步不久的中国的期货市场近年来更是上演着现代交易的疯狂,比如,在2010年棉花价格疯狂时,郑州期货交易所一天的棉花期货交易200多万手,合同的交易量超过中国棉花年总产量的4倍,接近全球棉花总产量。      这些事例只能说明,人们买的不是股票,不是外汇,不是债卷,也不是棉花,人们交易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仅仅是为了“金钱(价值)”- 通过交易产生和实现的价值。说句白活,就是可以通过交易“生钱”。10倍到40倍的杠杆不仅让人可以“以小博大”,还能让人“一夜暴富”- 当然也会一夜破产,这就是为什么交易可以成为现代金融的主旋律。      除了各类基金,投行这些本来就是以交易为使命的金融机构,多年来一直规规矩矩以存贷为主业的银行,自从1982年里根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后,也通过自建或收购投行,积极参入各类金融交易。据跨国银行如“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的财务年报,这些银行的消费者信贷等业务都亏损,但其在金融市场的交易业务却为银行赚进大把大把的银子。比如花旗集团,2010年总营业额近900亿美元,经管着1。9万亿美元的资产。全年实现盈利146亿美元,但由于其传统的存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巨大亏损,约40亿美元,净利润仅100亿美元。同时还不得不为其近4000亿美元的房贷,预留407亿补亏空。银行的利润全是从其和“大摩投行”合资的“交易业务”,“资产管理”,“国际转移支付”等“新生意”实现的。银行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只有盈利的业务才能成为银行的“主业”。      理论上,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交易的机制,使人们能够以最低交易手续费购买和出售金融证券(如股票和债券),商品(如贵金属或农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目的是增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正是通过交易,金融市场为筹集资金,转移风险,货币需求等提供最有效,最方便的,最公平的无空间制约的市场。同时,交易还是发现价格的机制。根据尤金#8226;法玛(Eugene 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和套利理论,金融市场是最公平,最有效的市场。通过市场的交易,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可以促进经济运行和增长。但同时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长时间中从交易中牟利,即靠交易不能持续获利,更不用提暴利。      但现实中,由于这些理论的假设前提都不存在,部分人在金融市场的交易就可以获利,甚至暴利。据高盛2011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在61个工作日中,其有58天从交易中赚钱,其中35天每天赚1亿美元以上。“大摩投行”也只有4个交易日不赚钱,有31天每天赚进1亿美元。而按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统计,近年来股市上的交易有75%都是由于金融机构买卖发生的。计算机程序交易,尤其是新近创造出的“高频交易”更是威力强大。2010年5月6日,这一天道琼斯指数在没有任何股市新闻的前提下,在15分钟里暴跌700点, 约7%,并继续拉跌指数1000点,而其后20分钟又暴涨600点。最后查证,原因是一台计算机交易失误而引发了所有止损的计算机程序自动执行的后果。      虽然金融的产品,环境,参与成员,交易技术等等都创新了,发展了,虽然金融市场和交易的规模爆发了,但参与金融市场的资本和人的本性却一点没变:即资本对暴利的疯狂和人对金钱的贪婪。一旦交易商品,交易股票,交易债卷,交易外汇,等可以“钱生钱”,可以获取暴利,那么金融就不能不交易。为“钱生钱”交易的爆发性增长,与经济增长和需要完全无关。      二.现代金融的实质      当钱被大写,金融就不能不交易,交易就统帅现代金融。   据经济学词典,交易是双方或者多方之间的买卖,也就是各方之间价值的交换,涉及两种或多种以上有价之物,在协议一致的条件,协定的时间和地点,交换所有权。也定义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的交换。但专用于金融市场的交易,最佳定义应该是交易商和其他市场的代理商交换金融产品的行为。      有人说,“当大家都是为了交易而交易,这样的交易就是投机”,但这样来解读金融的交易稍嫌肤浅。投机是以概率为基础,象在赌桌上下注,靠的是运气(概率)。金融市场的交易是交易个人间相互的行为,是个人受认知和判断支配所采取的行动。因此,我将金融交易定义为:人们在金融市场上为金钱博弈。这样,因为现代金融的本质是交易,所以现代金融的本质也是博弈。      博弈,是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的。个人之间交易,是个人间的博弈。国家间的贸易和金融交易,是国家间的博弈。因为争夺的是金钱,博弈就充满硝烟,也会惊心动魄。任“著名经济学家们”鼓吹什么金融的魔力,金融的逻辑,金融的文明,甚至金融发展的“天道”,一旦是人和人之间的博弈,集团和集团间的竟局,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因为应对选择空间广泛而变化多端,也壮烈,悲惨。不过,博弈的结果不是宿命,而是对局的选择。选择可能和阴谋无关,但没有智慧的过招,一定输得很惨。      三. 当50的三分之二不等于33.3      近年兴起的行为博弈设计了下面这个真实的实验:   几百人同时被邀请去出席一位好莱坞明星的生日宴会,进明星的别墅大门时,所有来宾都被要求参加一个猜奖活动。每人可以在0 到 100 之间,任选一个整数,写下来后,投进密封的票箱。如果猜奖者所选的数等于或最接近所有人选的数的平均数的三分之二,此人将赢奖金1万美元。   如果要想赢,应该选什么数?      斯坦福大学一位教博弈论的经济学教授正好被邀请参加了这个生日派对,一看此题,她忍不住偷笑,认为她赢定了,因为这个猜奖是个博弈问题。博弈,就象下围棋,你走一步,对方走一步,在对方落子后你再下子,你的抉择取决于对方的抉择,对方的抉择也取决于你的应对。如此循环,直到最后下到双方都无棋可走时见胜负,或握手言和。根据博弈理论,有“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存在的博弈,是博弈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改变抉择,使自己更胜一筹的状态。这个猜奖题存在 “纳什均衡”,而且数学的解是唯一的(“纳什均衡”可能有多解)。而这唯一解,就是零。基本推导过程如下:      (1)所有人都可以在0 - 100 间任选一个数,这样,选数是随机行为的结果。0 - 100任何一个数被选中的概率是相等的,因此,平均数就该是50多一点点;   (2)50的三分之二是33.333。。。,整数是33;   (3)因为这个计算一般人都会,所以大家可能都会选33。这样,大家选数的平均数就会是33,所以,平均数的三分之二,该选22;   (4)按博弈理论,你想得到,对手也不傻,也想得到,就是说,对手也会选22,这样,平均数就成了22,要赢,你该选22的三分之二,即15;   (5)这样,根据对手的选择而做出应对,一步一对应的继续推导下去,唯一能赢的数是 0。因为0是“纳什均衡”,在0时,双方都不可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你选15,对方会选10,对方选10,你可选7,你选7,对方可选4,。。。,但你选了0,对方不可能有比你更好(三分之二)的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均衡 – 博弈的答案:有了人的互动,常识可以被推翻,严密的数学计算规则也会失灵,要在博弈中胜出,50乘以三分之二等于零!金融的博弈,就是这样的博弈。这个实验的原始根据是1930年代凯恩斯提出的“选美竟局”,说是人们在金融市场(股市)交易,就像是选美,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丽的标准就因人而异,所以要买到涨价的股票,关键是要买到股市上其他人认为“美丽”的股票。这就是说,金融市场上的产品并没有客观的价值,尤其是在短期中,其市场价值是由市场的共识,即多数市场参与者的信念决定的。      50的三分之二不等于33,充分展示了金融市场虚拟的基础,也指明了金融泡沫产生的内在根源。在博弈中当人成为主体,人的信念,行为就决定价格。而多数人都不是理性的经济人,这样,人的本性,好的,坏的,道德的,缺德的都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在为金钱竟局时,贪婪的人性主导一切。所以,我们才有1636年荷兰郁金香品种“琪尔德”(Childer)单株卖到了价值10头公牛;1719年,英国南海公司股价6个月翻了7番之后一落千丈,让大科学家牛顿也悲叹道,我能计算出地球引力,但算不出金融泡沫。我们也才会经历1920年代末的全球金融市场崩溃;2007年的世界金融海啸。金融泡沫从根本上来讲,是人性对金钱的贪婪和恐惧引发和摧毁的。      在金融博弈中50的三分之二等于零,也昭示了金融和贸易的博弈中,总会有人被掠夺,因为多数人都不是绝对理性的经济人。非经济人有情绪,不精于算计,所以容易盲从,憎恨亏损,等等,这个实验的结果,也证明了多数人不是经济人。      晚宴的高潮是开奖,赢奖的数竟然是20,因为全体参与抽奖人所选数真的平均数是30(有人在0-100间任选,很多人选33,也有人选22,还有人选14,15,教授是唯一的选0的)。这个实验说明,多数人都不是“经济人”,不能一步一步的推导出什么“纳什均衡”。这虽然有太精明了,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问题 - 如我们的教授,但也是大多数人在博弈中会被掠夺根本原因:因为不能在博弈中精明的算计好对方的策略,制定自己制胜之道。所以,我们才有1720年著名的“金融骗子”约翰#8226;劳导演的“密西西比泡沫”骗局,1860年代杰#8226;古尔德操控的美国黄金风波,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的布局,等等。人性的弱点,制度的缺陷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和“集团”通过金融和贸易实现对他人,他国的掠夺。当然,最恐怖的是资本和权贵勾结,在这种环境下,信息和市场被扭曲,平民们只有被屠宰的命。      四.现代金融掠夺人民大众      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运作原本与平民百姓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一般人收入有限,存点钱在银行是为了养儿防老。所以,无论那些有闲钱的交易者们在金融市场如何博弈,相互掠夺,对平民百姓是不相干的。但现实中,金融市场的交易却以掠夺平民为主。      首先是有闲钱的交易者们要从平民百姓身上搜刮金钱去作为交易的本钱,所以中国40万亿的GDP中工资总额才占30%多点,15万亿,而2010年仅仅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就突破300万亿,中国的“钱财”都交易去了,而这些“本钱”不是天上掉下的,而是百姓创造的。      第二,寻常百姓被诱惑参与金融交易而血本无归。没有人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尤其是被罩上“合理,智慧”的光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投资致富”都是充满“理性”的宣言。加上演绎通过交易暴富的神话,什么家喻户晓的巴菲特投资故事,“杨百万”们的传奇,更让人热血沸腾,所以,2007年中国个人股票帐户超过一亿。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投身股市的个人/散户,“自以为是”的多,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智商和决策能力高于一般人,因此,当明知股市是“赌局”,他们也喜欢,还相信自己能赢,输了一把,很难收手,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打败对手,把输掉的捞回来:“只要有坚定信念,就能赚大钱”。同时,和赢的快乐相比,人们对输的感觉更不爽,所以不愿认输,“长线是金”,就给了“不输”最好的借口,当然,结果是被“套牢”。还有就是“羊群效应”,追涨杀跌勇接最后一棒。当交易成为金融市场的主流,交易就成了零和的竟局,有个一千万的赢家,就必然有个一千万的输家。交易本身不创造财富,只带来财富的转移。而要赢钱,市场上就需要更多的“有信念”的参与者。被套住了不服输,亏损了想捞回来的人会更加积极参与股市,更加喜好风险,甚至挺而走险,当然,也就更容易被掠夺。   现在的什么各式基金也是诱惑百姓被掠夺的方式。这些基金的经理是人而非神,具有人性的一切弱点,这就是为什么过去20年世界上所有的明星基金经理都是昙花一现。他们玩的是别人的钱,无论盈亏,管理费是一分不少的。事实上,作为金融创新的基金的出现,也是异化金融的重要方面。      第三,政府政策的胁迫下的间接被掠夺。我们的退休金,社保金是必须要缴纳的,在所有发达国家这些基金多和金融市场有染(谁在掌控中国的社保金?怎么管理的?月月有报账吗?),要是金融市场溃败了,百姓的退休金也发不出了。这可不是神话,希腊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少发20%的退休金。无辜的人承受金融市场上少数人败落的后果。      第四,金融市场通过交易炒作商品价格,制造混乱,危害国计民生。比如2010年中国期货市场的棉花,2007年美国期货市场的玉米,小麦。由于食品高价,2007年全球新增2亿人食品不足,但高盛等却净赚了近1000亿美元。前几天一个年轻交易员,今年34岁的Alessio Rastani在英国电视台(BBC)因揭金融交易的底而一夜走红。他说“全球市场将崩溃!世界领导人阻止不了这个局面!因为统治这个世界的不是他们,而是投资银行高盛,高盛才不在乎什么救助方案!”称所有的交易员都知道“股市要完蛋了”,“欧元区领导人到底在折腾什么,我们一点也不关心。他们到底要砸多少钱?到底要怎么救经济,我们根本不关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趁着这个混乱的局面,能捞多少是多少。就我个人来说,我三年前就在梦想着这样的时刻了。我必须得忏悔,因为我每天晚上上床时都在祈祷,赶紧再来一场衰退吧。” 看着被吓傻的BBC主播,Rastani再爆猛料:“统治这个世界的不是各国政府,高盛才是。不过高盛才不在乎那些救市方案,也不在乎什么纾困基金。”   这就是“金融的逻辑”??      第五.民众存在银行的钱被银行用作交易本钱,赌输了银行破产。比如,1995年一个28岁交易员就搞垮了英国银行巨头-巴林银行。金融危机中,数百家美国银行破产。新近,瑞士银行交易员未经授权交易,又造成银行损失20亿美元      第六。在国际接轨中,中国政府代管的全民财富被外国资本掠夺。众所周知的例子太多,无须例举。   第七,第八,。。。。第一百。。。。金融掠夺平民之罪罄竹难书。      既然可以“钱生钱”,实在没有理由去种地,建厂。做利润率低的制造业,那有杠杆下的“资本运作”“给力”?但没了实业,一个雷曼兄弟出局,搞得2000万美国人无业,GDP减少近万亿,进而带来全球经济危机,这才是现代金融最大的罪过。   很多人盛赞金融市场融资的功能,中国的股市该是最好的典范。据数据显示,2010年A股市场实现了1.02万亿元的天量融资,其中首发融资4883亿元;再融资额5317亿元。结果如何?上证指数从2009年底的3277点暴跌至现在的2360点,跌28%。融资等于抽血。一亿老百姓被套,但却让胡润的百富榜凭空又多添了几百个亿万富豪,这是一种最合法的财富转移。      还有人吹捧金融市场的预测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2007年美国道琼斯创新高,上证股指也冲过6000点,结果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2011年3月棉花9月的期货价是3万/吨,现在9月了,棉花价不到两万,可见其价格发现机制也是忽悠。      五.“攻占”华尔街      从2011年9月17日开始,上千名示威者开始了“攻占”华尔街的“战役”。开始是游行,接下来一群年轻人开始在纽约证交所的阴影之下露营,现在登上了电视,“占领华尔街的行动,目前看来不但没有衰退的迹象,而且还变得愈来愈强大了”。周末有人又去“攻占”华盛顿。      无论“攻占”的成败如何(有人说这主要是由无业的年轻人集聚起来的乌合之众,各自意愿大不相同,关键是没有明确的纲领和目标,不可能成气候),但我以为其现实的和象征的意义却极为巨大。      虽然“那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呢?”讲述的金融鱼肉百姓的故事流传多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马来西亚总理气急败坏叹息:几十年的发展,被人用几十亿美元几个星期就毁于一旦;雷曼破产后,管制金融呼声不断高涨;但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将矛头直指华尔街的金融巨头,认定金融帝国为破坏经济的罪魁祸首而进行社会的和道德的“公审”却还是第一次。      “攻占”华尔街展示了人们对现代金融的认真反思:金融不该是巫术;金融不该破坏实体经济;金融不该劫贫济富,更不该掠夺无辜平民。      “攻占”华尔街也反映了人民对政府屈从华尔街金融权贵的不满,自己走上街头声讨现代金融制度的不公和华尔街金融巨头们的贪婪与无耻。      街宽只有 11米的华尔街,是全球金融要素的集聚地,更是全球金融掠夺的大本营。这些年来,以高盛帝国为首的华尔街金融寡头们都在此运筹帷幄,操纵财富,结算世界经济,所以,“攻占”华尔街也象征着平民与权贵和金钱的抗争。      “攻占”华尔街更是对全球的警示,发展中国家在高歌“金融国际化”“创建金融中心”时,切莫忘记金融的魔性和掠夺性。以人为本,为人发展和发展为人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决策者们需要从“攻占”华尔街中认真吸取教训,加强对以人为本的金融体系的建设,加强金融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金融为全体国民福利服务,而不是少数权贵的“提款机”,胡润富豪榜的“造富器”。更不能让对金钱的贪婪左右执政的方向,让资本成为金钱分配的基础。绝不容许金融将利润置于大众利益之上,任贪婪凌驾于法律之上。      非结束语   几十年前,我们常被教诲要“一分为二”。用这个“一分为二”,对金融的博弈本质,可以有个充满希望的拴释:既然是博弈,如果应对正确,就可以胜出。那么参与公平的金融交易(不是资本和权贵勾结操纵的交易),就有可能“钱生钱” - 偶尔赚点零花钱,在看准胜出机会时“全力以赴(ALL IN)成为暴发富。这就是金融本质“一分为二”后给你的另一面。
1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视觉里程计:学习笔记
热度 1 yyang2010 2011-10-13 10:17
视觉里程计 就是利用一个图像序列或者一个视频流,计算摄像机的方向和位置的过程。 10月11日 ---------------------------------------------------------------------- 视觉里程计算法(基本知识): 大多数现有的视觉里程计算法都是基于以下几个步骤: 1、图像获取:单目照相机、双目照相机或者全向照相机; 2、图像校正:使用一些图像处理技术来去除透镜畸变; 3、特征检测:确定感兴趣的描述符,在帧与帧之间匹配特征并构建光流场; (1)、使用相关性来度量两幅图像间的一致性,并不进行长时间的特征跟踪; (2)、特征提取、匹配( Lucas–Kanade method ); (3)、构建光流场; 4、检查光流场向量是否存在潜在的跟踪误差,移除外点; 5、由光流场估计照相机的运动; (1)、可选方法1:使用卡尔曼滤波进行状态估计; (2)、可选方法2:查找特征的几何与3D属性,以最小化基于相邻两帧之间的重投影误差的罚函数值。这可以通过数学上的最小化方法或随机采样方法来完成; 6、周期性的重定位跟踪点; 10月13日----------------------------------------------------------------------------------------------- 我选择的视觉里程计算法是 :“ sift特征匹配点——基本矩阵——R和T”。 第一步:由特征点计算基本矩阵F。 一般而言,sift点是存在误匹配的情况,因此,采用ransac鲁棒方法计算基本矩阵F。这个过程已经实现,但是还有一个小问题:同样的一组sift点,进行两次基本矩阵计算,得到的基本矩阵差异很大 ,因此,我在ransac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得到的inliers点,采用常规的8点基本矩阵计算方法,这样得到的基本矩阵能保持不变 。 第二步:由基本矩阵计算R和T 方法1:奇异值分解 E = KK'*F*KK; %%这是真实的本质矩阵E = svd(E); %奇异值分解。 T_nonscale = U(:,3); %% 不含有刻度因子的平移向量 D= ; Ra = U*D*V';或者Rb = U*D'*V'; 方法2: 非线性优化解迭代求解。我尝试了三种不同的目标函数形式: % RT_from_E_ydf.m; 物理意义不明显!精度和速度都不如后面的好。 % RT_point_constraints_ydf.m 速度折中,精度较高 % RT_point_constraints_ydf02.m 速度最快,精度不够高 发现的问题:特征点的误匹配问题。 误匹配对位姿解算结果影响分析: 我们将手动选取的匹配点加上一个噪声后( 1-2 个像素的噪声),位姿误差很大,也就是说,要得到精确的位姿解算结果,噪声不能大于 1 个像素,即需要考虑亚像素级别的特征点匹配!!实验表明,用 sift 特征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但是, sift 特征容易出现误匹配点的情况,将其进行剔除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目前我采用的是手动选择匹配好的区域,从而选择比较好的匹配点,见hand_choose_sift_ydf.m。结果如下: Image0053 Image0056 (sift 特征点误匹配率较 高 ) 备注 剔除前(°) 172.1492 178.2707 -133.4679 × 剔除后(°) -0.0774 10.2036 0.0192 √ 真实值(°) 0 10 0 Image0053 Image0054 (sift 特征点误匹配率较 低 ) 剔除前(°) 0.0780 -10.9056 -0.0013 √ 剔除后(°) -0.0133 -10.7892 0.2188 √ 真实值(°) 0 -10 0 下一步研究sift特征点的自动选择算法。 一般而言,针对匹配点的鲁棒算法有M-estimators等,我这里选择的是最小中值法(least-median-squares)。程序见 “ RT_from_siftpoint_ydf03.m ” ,该方法运算量非常大,需要进行 163 (以保证能得到一组正确的样本,假设 sift 误匹配率为 40% 的情况下)组优化求解计算 。 Very time consuming 疑问,为什么横向选取特征点的时候,结算结果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呢? 【横向选取 Sift 特征点和纵向选取 sift 特征点,会有不同。能不能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如果关心的是航向角,则 sift 特征点集合呈竖状比较好,即 sift 点集合和旋转轴平行。 1 × 8 选取特征点 表不同方向手动选取特征点 Image0053 Image0054 备注 1 × 8 -96.0655 14.8033 -11.8376 × -168.9075 35.7764 -17.7804 × 0.4452 -19.4641 -1.7153 × 8 × 1 0.0554 -10.8175 -0.0209 √ 0.0904 -10.8215 -0.0115 √ 0.5212 -10.8057 0.2690 √ 真实值(°) 0 10 0
864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2013:全球经济遭遇“完美风暴”
zhangzuocug 2011-10-12 10:47
美国财政困局、欧洲债务重组和日本经济停滞可能形成合力,使全球经济在2013年遭遇“完美风暴”。目前部分国家已经出现了经济脆弱的表现,所有人都在拖延解决过多的公共和私人债务的问题,而债务负担可能变得越来越重,所有这些问题可能最迟会在2013年集中爆发。   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原油和食品价格飙升,亚洲国家利率上升,日本“3·11”地震对全球贸易的影响,都在威胁世界经济。自今年5月以来,全球股市已经蒸发超过3.3万亿美元。而随着减赤过程的持续,退出财政刺激方案和信心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有所放缓。   美国方面,奥巴马政府正在与控制众议院的共和党就长期削减政府赤字和提高债务上限进行谈判,如果无法解决预算赤字问题,可能将导致债券市场出现震荡。美国在2011年、2012年,甚至2013年都很可能维持上万亿美元的预算赤字。而这种风险一旦到达某一时间点,美国债券市场就会像欧洲那样拉响警报,以致利率走高,使经济复苏半路夭折。   欧洲方面,希腊肩负欧元区最沉重的债务负担,正在寻求第二轮援助。欧盟官员也正抓紧时间,希望在6月24日之前完成遏制希腊债务危机的方案,与债券持有者一起担负起新的援助计划。而在笔者看来,欧盟官员需要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债务进行重组,等得越久,这个过程可能就会“更加混乱”。   与此同时,日本在遭遇地震、海啸,以及随后的核危机之后,经济进入衰退。估计灾难给日本带来的经济损失已高达25万亿日元,日本政府正在利用第一份4万亿日元支出计划进行清理工作。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6月1日曾表示,由于企业正抓紧时间修复工厂设施,供应紧张形势的缓解快于预期。如今,日本面临的风险就是,增长是否会在短期重建刺激之后再次降温,使日本在2013年左右再次面临促增长的压力。   (原作者系纽约大学教授、“末日博士”鲁比尼)
1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论文中图片的处理方法
JLBrooks 2011-10-11 16:01
有位论文审稿人在自己的博文中写道:“我审稿时看稿件的顺序是题目、摘要、图表、前言、参考文献和正文”。可见论文中图片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处理一张图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正如焦老师所说的,那位德国小伙子处理一张图用了一个月时间。图片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录用。本文将结合自己的经验,介绍一下科技论文中图片的处理方法,有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请大家指出,为大家能写出更完美的论文提供一些参考。 1. 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 我在写论文时,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有SnagIt、Photoshop、画图、Visio等。 SnagIt是非常好用的一种抓图软件,它可以抓取活动的窗口,还可以抓取任意大小的图片(这时以数字×数字的形式实时显示图片像素数)等等,并可以将图片保存成tif、bmp、jpg等格式。 Photoshop估计大家也都熟悉,图片处理界的老大,功能强大,但科技论文一般只用到它的部分功能,如调节图片大小、亮度、对比度、锐度、柔和度,或者擦除图元、颜色反相、以任意角度旋转图像等。 画图软件能干的活,Photoshop都能搞定,一些简单的任务,如调节图片尺寸、擦除图元等,用它就可以了,再开Photoshop就有点牛刀杀鸡的感觉了。 Visio是微软的Office软件之一,与Word联合使用,效果很好,比用Word直接处理图片强多了。 2. 科技杂志对论文图片的要求 会议文章对图片质量的要求比较低,一般投了后基本都没有修改的机会,而杂志文章对图片质量的要求相当高,可能来回改几次才能满足要求。如果论文投稿前就达到了较高的质量,相信修改时会轻松很多。比较牛的科技杂志对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 表达清晰。图片中各元素都清楚无误,不能出现多个字母堆在一起难在分辨的情况。 (2) 分辨率要高。这里所说的分辨率不是我们拍照时所说的总像素数,它的单位是dpi(dot per inch),它代表了一英寸中的点数,科技杂志的要求是600dpi,这也是打印机的最高分辨率。关于如何做到600dpi的分辨率,会在后面Visio的使用技巧中讲到。 (3) 所有图中的字号、箭头大小要保持一致,粗线、细线分明,各种线型粗细一致。关于这点也会在后面讲到。 (4) 横纵坐标的物理量要标清楚,一些关键的临界值,需要标明其数值。 (5) 尽量用白底的图片,一定不能用黑底的图。黑底的图费墨,这是出版社很忌讳的事情,所以在抓图前将软件的背景设置为白色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只能得到黑底的图片,可以用Photoshop反相处理。 3. 科技论文中常用的图片格式 科技论文中常用的图片格式有bmp、tif、wmf、emf、jpg等。 bmp是位图,保存方法原始,体积大,质量高;tif兼容性好,而且提供预览图,缺点是体积大,但它是论文和书刊等出版物支持最广的图形文件格式,打印出来清晰度特别好,实际上写论文只用这一种格式的图片就够了;wmf和emf是一种矢量图形格式,Word中内部存储的图片或绘制的图形对象属于这种格式,无论放大还是缩小,图形的清晰度不变,而且所需的存储空间非常小,只是我现在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软件来对它进行处理;jpg是一种常用的有损压缩方案,用来压缩存储批量图片,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论文中使用这种格式的图片也是可以的,但首选还是tif格式,因为tif比jpg的质量高很多。 4. 图片中字号的设置问题 论文中一般有多张图片,每张图片中都可能注有文字,由于每张图片的缩小比率是不同的,要想使所有图片中的文字大小一致,也得想点办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SnagIt在科学软件(如AutoCAD、Origin和Matlab)中抓到的tif图片,都得对其中的文字擦除后,再用Visio重新写上字号合适的文字。如何保证各图中的文字大小一致呢?下面是我摸索出的一种方法。 假设各图中的文字说明都要用小五号字,小五实际是9磅字,而将图片插入Word后缩为原来的30%,那我就用9÷30%=30。就是说,当我用Visio在图片上添加文字说明时,得用30磅字,在Word中缩为30%后就得到了9磅字,即小五号字。其他字号和缩小率也相同的道理,只要代入“所需字号÷缩小率”的公式就可以了。 当然箭头的大小、箭头引线的粗细,都要设置成统一的标准,这样才可能得到高质量的论文。 5. 一些技巧 处理图片时会有一些技巧,下面将介绍我总结的几条技巧。 1. 图片的缩小率 文章中图片缩得越小,dpi会越高,打印出来后当然会越清晰,一般来说缩小到30%以下是比较理想的,如图1中和两张图片,(a)是缩小到30%的效果,(b)是缩小到75%的效果,(a)的线条过度自然,明显比(b)的效果要好。 (a) 30%的效果 (b) 75%的效果 图1 不同的缩小率效果比较 2. Visio拼图 当我们想获得一张大图片时,有可能一屏截不下,可以考虑分两屏或三屏截,然后分别插入Visio中再拼起来就行了,仔细一点的话,得到的图没有一点拼接的痕迹。如图2所示,将(a)和(b)两图拼接后得到(c),效果依然很好。 (a) 第一张图 (b) 第二张图 (c) 拼接图 图2 拼图演示 用Visio处理过的图,如果尚未定稿的话(还有可能再修改),我会直接在Visio中将其框选,再粘贴到Word中。如果是定稿的图,可以将其保存成tif格式,再插入Word中,具体方法如下: (1) 在Visio中用鼠标框选要保存为一张图片的所有元素,选择“文件”|“另存为”命令,弹出图3所示的“另存为”对话框,在“保存类型”中选择“tif”格式,再单击“保存”按钮。 图3 “另存为”对话框 (2) 这时弹出图4所示的“TIFF输出选项”对话框,我一般选择数据压缩为“LZW”(所占存储空间要小一些);如果是黑白图片,颜色格式选为“256色灰度”,如果是彩色图片,颜色格式选为“256色”,分辨率选项选择“打印机”(600dpi);大小选项选择“源”。完成设置的“TIFF输出选项”对话框如图5所示。 图4 “TIFF输出选项”对话框 图5 “TIFF输出选项”对话框设置 (3) 这时单击“确定”按钮,图片输出为tif格式。根据电脑配置不同,可能需要几秒到几十秒时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呵呵。得到的将是一张分辨率非常高的图片。 (4) 这时再把保存后的tif图插入Word(图6所示),双击图6可以发现它不能编辑了,而双击图2仍然可以在Visio中进行编辑。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但两者打印出来都是非常清晰的,只是出版社一般需要tif图。 图6 tif格式图片 4. AutoCAD和Origin图形输出功能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图片都可以用SnagIt抓成tif图片再进行处理,如果我们想得到一张占存储空间很小的图,同时不需要对其中的文字或图元进行修改,只需要插入Word后进行剪裁,这样的话可以考虑保存成wmf或emf格式的图片。比如在AutoCAD中,选择“文件”|“输出”命令,将图形其保存为wmf格式;在Origin中,选择“File”|“Export ASCII”命令,将图形保存为wmf或emf格式。再将得到的图片插入Word中,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样得到的图片质量还是要比用SnagIt抓的tif图清晰度高,尤其是保存AutoCAD中较大的装配图,它怎么放大都不会失真,只是如上文所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软件来处理这两种格式的图片,很遗憾。 注:我们实验室用Origin的人可能比较少,但它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专门处理科学数据的软件,可以根据一组数据绘制二维曲线或三维曲面,还可以对二维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当然Matlab也能干这些,但个人认为Origin绘制的曲线更漂亮。 3. Matlab图形 Matlab是大家常用的软件,曾看过有的师兄写的论文,搭好模型后就直接抓图,再拿到Word里,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其中的字母都看不太清楚,又由于缩小率不够而显得“毛刺”太多。我觉得最好将模型放大后再抓,如果一屏抓不下可以多抓几次,再拼起来,就像图2那样,这样效果就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图2在缩小率为30%的情况下,字母仍然很清楚,而且线条很平滑。 5. 视频图像的获得 如果想从暴风影音播放的视频中截图,SnagIt就不灵了,经常一抓一个白图或黑图,什么都没有,可能由于容易抓到两祯之间的东西,很奇怪。 解决办法是让暴风影音暂停在要抓的图像,选择“文件”|“保存图像”命令,将其保存为bmp格式的图,这时还不能插入Word中,如果插入还是白图或黑图,随便用一个软件将其打开,再用SnagIt抓成tif图,就可以进行正常处理了。 6. 一个实例 下面以一张典型图片为例,介绍一下科技论文中图片的处理过程。步骤如下: (1) 用Origin软件生成所需要的曲线图,然后把要抓的图尽量放到最大,再用SnagIt软件将所需的图片保存成tif格式,如图7所示。 图7 用SnagIt抓到的原始图片 (2) 用画图或Photoshop软件擦除图7中坐标上的数字,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擦除坐标上的数字 (3) 将图8插入Visio软件。由于打算在Word中将图片缩小为原尺寸的30%,所以要在Visio中将图中的文字字号设置为30磅,这样才能在Word的图中得到小五号字。另外还需要添加重要的临界尺寸线及其标称值等,完成后直接粘贴到Word中,结果如图9所示。虽然显得不是很清楚,但打印出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是写博士或硕士论文,图9已经满足要求了,而如果要发表杂志文章,可能还需要进行下一步。 图9 用Visio添加文字 (4) 利用前面讲过的方法,在Visio中将图片保存为tif格式,再将其插入Word,如图10所示。看上去与图9无多大区别,但是已经不能编辑了,而双击图9可以进入Visio进行图片编辑。 图10 最终的tif格式图 以上就是我平时总结的一些图片处理经验,有什么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请各位兄弟姐妹改正和补充。荣刚在这里祝大家发表更牛的杂志文章,写出更完美的博硕士论文!
14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四个锦囊
热度 1 zhangzuocug 2011-10-11 09:13
第一计: 审时度势 为了帮助小木虫的兄弟姐妹申请到下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人本人呕血力创,推出我们申请国基的几大秘诀,提供给2010年奋斗的人们。 今天介绍第一计,审时度势。 所谓审时度势,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基金究竟要赞助那些人,一般来说,国家设立基金,目的就是赞助那些能够在科研上有突破的人 。判断那些人能够在科研上有突破,这个就依靠评委来判断了,要知道国基从来不会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 你要申请,首先要想,假如你是评委,你写的这封标书送到你手上了,让你来判断是不是会有突破性成果,你怎样来判断? 你肯定说看工作基础,对了,这几乎是肯定的。就是一个申请青年基金的人,尽管不是很强调工作基础,但你想,现在评委的手里绝对不是就你一个基金标书,现在哪个角落、那个地方,可以说只要是人都在想办法申请基金,标书多的吓死人。评委不可能看到是青年基金,就不看工作基础了。所以不要认为申请青年基金,就可以不在工作基础上下功夫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工作基础的书写上下功夫?或者说如何让评委一看就知道你是有工作基础的人? 当然是你发表的文章了,如果你在nature上发表一篇文章,兄弟,你不光今年可以中,明年也有你的份,而且,你申请20万,人家会说20万怎么会够?给40万吧。 一般来说,只要你能够在你从事的领域10%最高影响力上发表过一两篇文章,在工作基础方面你就不用愁了。现在的国内学者非常看重SCI的影响因子,因此呢,是人就知道这说明你在科研方面能够有突破。 因此工作基础最重要的是你有牛B文章,而不在于你发表文章的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中文文章都是~~,呵呵,那个词太难听,不说了。 因此呀,奔2010国基的兄弟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埋头工作,搞上几年,来一篇牛文。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牛文,就拉那些有牛文的人入股,呵呵,这也应该算工作基础。有人说了,我真的没有,但还想申请,哪怎么办?兄弟不要急,请看第二计,瞒天过海 第一计无疑极大地鼓励了那些有牛B文章的园兄园弟们,但没有牛文的兄弟们毕竟占绝大多数,大家可能会起哄,呵呵,这种介绍谁都知道,我们要的是怎样在一大堆发表的垃圾文章中征服评委,而且不是一个评委,是一审中的几个评委,三个到五个评委。 俗话说,行路难,行川路更难。套用这句话,我们申请标书可以说,写标书难,申请上标书更难。难在什么?你可以打动一个评委,但你并不容易打动所有的评委,评委在评阅自己分发到的20份标书中,一般只会让其中的一两份过关,我老婆说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标书就像一个精子,他和成千上万个精子一起赛跑,谁先进入卵子,谁就胜利了,其他精子就没有份了。所以你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两个办法,一个是跑在第一名,这要看你的内涵,看你的基础,看你思路的新颖性。另一个办法别忘了,你还可以具有超强的进入卵子的能力,在诸强中分得一杯羹,生双胞胎也是作为精子努力的结果。现在的问题是,你如何在别的精子进入卵子的 情况下,想办法再进入卵子,取得双胞胎的成功。 我这里装着一个锦囊妙计,这真的如诸葛孔明的锦囊,我这里先把打开送给诸位。我在2010年申请的时候,当时面临的形势也是非常尴尬的,因为我按照原来的idea做了一部分实验,有荧光的结果,有细胞的Ca2+三维成像,还有脑片的免疫组化和2-D结果,但是由于尚未完成实验,因此文章尚没有组织和发表,当时申请国基的任务下达,我踌躇再三,不知道咋办,晚上抱着老婆睡觉,谈到这件事,老婆说,嘿咻完以后给我出个注意。于是一番鏖战,精疲力竭,老婆就发表了“双胞胎”的高论,我觉得这真的是标书申请中的“马列主义”。老婆当时将之概括为“瞒天过海”。 坦率地说,我现在也并不了解“瞒天过海”成语的本意,但是我将他按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哪位前辈知道其意,可以在本帖子后面留言给我以教诲,多谢多谢。 老婆当时问我,那些审标书的人牛不牛?我说不是大牛就是小牛。老婆说这就对了。正因为这样,他们也通常是那些投稿者的reviewer。他们也乐意做reviewer,你为什么忽视这一点呢? 我突然明白了,你在标书上陈列你已经做的前期工作,那些漂亮的结果当然可以说明你能够在科研上有突破了,他们经常评审稿子,知道什么叫好,什么不行。所以把你自认为可以征服评委眼球的结果放上去吧,这样在你发表文章的时候,你的标书也传来了捷报。 在本文中,瞒天过海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实验尚在进行,而你已经取得了很理想的结果,那么,在没有文章的前提下,将你的结果告诉评委,展示你也是将会取得成果的“潜在小牛”,一般来说,评委通常会将你和牛人并列,谁不想说自己有“慧眼识英雄”的本领呢? 这样说来。“瞒”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文章,但可以展示结果;天就是评委,过海就是取得标书的申请的成功。 我终于把这个计策告诉大家了,大家会问,你怎么想到采用这种办法呢?^_^,我现在想来,关键在于 申请标书前和老婆干那档子事,如果你也想成功,也来个这种仪式吧,记住要隆重呀。 如果你没有文章,也没有漂亮结果,我还有第三计:胯下英雄。 第三计:胯下英雄 提起胯下英雄,兄弟们都会想到汉朝大将韩信,那韩信年幼时被一富少欺负,“你要么把我杀死,要么从我胯下钻过。”那韩信平时虽自比管仲、孙武,看到这种情景,依今天我们在网上那些愤青的选择,会依然决然地杀掉那个富少,仕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样,我们这些几千年后的人可能就从来也不会听说有韩信这个人,今天我们都知道韩信后来建立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汉王朝的建立。但当时的韩信最终选择从胯下钻过,要知道在当时,对于男人,这是一个奇耻大辱。 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想申请到标书,可以说比登天还难。据不完全统计,中标者50%有SCI文章,35%将自己的结果罗列在标书上,只有15%的中标者不存在前面两种情形,这15%有何德何能,征服了评委?有人说是不是晚上提了二锅头去了评委的家?我不敢说绝对没有,毕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里还出了个***的小会计,那家伙竟然狮子大张口,鲸吞了好几百万,奶奶的,反贪路任重而道远。但毕竟国基评审在中国目前的体制里算是相对最公平的,可以说不会超过5%的去送礼上货,也许在二审的过程中会动些手脚,但兄弟,如果我们没有这条路,为何不好好地在标书的撰写何准备上下些功夫呢? 我的一个同事,只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平时也没有作什么实验,但中了2007年的基金。这当然是15%中的人物,询问他经验,问答曰:“实事求是,要低调,但同时一定要将你付出的10倍于别人的努力或者10倍于别人的天才让评委通过字里行间去感知。” 你要知道,评委不是胡弄的。他们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他们不仅有“慧眼”,也有感知你付出努力的慧心。 比如你曾经因为某个问题而苦苦求证的时候,你可能在标书中忽略掉这些细节,如果你不说明,评委哪能知道?你历尽千辛万苦得到的某个实验细节,评委的眼睛可能在两秒钟扫过,坦率地说,如果你能让评委的眼球在此停留20秒,你就有成功的希望。 如何抓住评委的眼球?这真的是个艺术,这不仅仅可以通过你用黑体字、加下划线等方式来表示,你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让评委感知。比如在研究基础里,你可以就你立体依据中的某一点展开诠释和说明,你可以这样写道(RNAi为例,2000年书写),文献上通常报道基因过表达可以导致相应生物效应的增强,但最近有导入相应的基因片断后相应生物效应减弱甚至消失的报道,这其中是不是存在什么新机制呢?我们检阅了大量的文献,发现较少此类报道。我们也和国外的学者比如××××等E-mail交换过意见,他们认为......(附件附录有联系E-mail),鉴于此,本标书决定探讨这一机制。 你是不是会感觉这样写很有说服力呢?在字里行间都透漏着你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呢?而且妙还妙在附录上作者和其他牛人联系的E-mail网页,当然在E-mail里肯定有国外牛人对你“idea”的誉美之词,而且获得国外大牛对你的赞美也是间接地证明了你的实力。当然这只是表现你作为胯下英雄的很小的一个方面,但却是能够显示你“功夫”下足的最重要的方面。 记住:要用足一切可以说明你实力的证据,只要真实,只要你认为你应该属于那15%! 但是我必须提醒你,你所有的一切展示只能以非常低调的态度去展示,你没有文章,你没有结果,但你只有一些间接的证据,那么你就不能据此吹嘘,说你可能是下一个诺贝尔奖的潜在获得者云云。如果这样,如果你稍稍高调一点点,你肯定完蛋,低调,用一种谦逊的态度拿出一些有力的佐证,透过字里行间散发出你比别人牛B的证据,让评委去感受! 如果这招你还做不到,或者说实在做不到,兄弟,我还有一计,第四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第四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古诗讲的是大草原戈壁滩中那种美丽的风景,申请标书何尝不是如此,在一大片茂密的标书草丛中,我们的标书被深埋于草丛之中。如果没有风,没有人会想到我们,我们是那样渴求评委们垂青的眼光,但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甚至有时也感觉惭愧,我们的工作基础徒壁四野,要知道好的工作基础是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似乎就像没有锐利眼睛的雄鹰,就像在战场上进攻敌人却没有好的栈道一样。我们却不能投降,投降我们将一无所获。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汉王元年,经过韩信训练后的汉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当时的韩信挥师东进,采用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而主力在刘邦和韩信的带领下,离开南郑,出褒中,沿着古时的一条山路,向西北挺进,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渭水河,当楚军将领章邯还在等着汉军修复栈道的时候,汉军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陈仓。章邯忙亲率军队赶到陈仓去抵御汉军时,为时已晚,于是便在绝望中拔剑自刎了。 如此看来,我们在工作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出奇兵,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但这种希望必须建立在一系列高明的策略之下,只有身谙此道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将这种策略概括为谋事在胸、了如指掌和成事在人三个阶段。先解析如下: 第一个阶段:谋事在胸。古人云,要成大事者,必心中有沟壑。什么意思?就是你要知道你每一步要干什么,怎么干,如果行不通又有什么补救措施。具体在标书来说,首先你必须详细地阅读过申请指南,同时对这一年的申请趋势有大致的了解,什么是鼓励的方向?干细胞的研究还是蛋白组学研究?什么是国内的缺项?是很难突破的技术缺项,比如2000年你申请转基因的研究,你申请也没戏;是能够填补的国内空白,不妨尝试一下,但要估计到竞争对手。其实这种分析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你可以在国家基金委的网站上利用关键词查阅往年的申请情况,从而大致推断出标书的申请趋势,也可以简单地了解你的竞争对手的情况。其次还要夯实你在标书申请和书写方面的基础,这可以通过“看标书、观同行、查高手”的手段来达到目标,所谓看标书就是你要认真地研究别人是如何进行书写的,各个部分的侧重点和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不仅要了解成功标书的成功之处,最好也要研究没有成功标书的教训,丁香园提供有较多的标书可以进行学习;观同行,就是你要知道在你申请的领域,国内的同行专家在关注什么,他们发表有那些文章,如果你不幸进入他们将要研究的领域,一旦评阅标书落到这些同行的手里,你说你标书的命运会怎么样?如果你的标书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你说你标书的命运又会怎么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查高手就是重点关注近几年回国的“海龟 ”们的学术动态,一般来说,这些海龟们带着从国外学到的良好的学术品质,评阅标书比较严谨而且正直,但又相对比较铁面无私,因此你的标书要充分针对他们这个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地书写,说不定会红运当头的。 第二个阶段:了如指掌。你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为自己涂金。如果你符合条件,可以考虑申请青年基金、地方基金,这些基金虽然可能在金钱的赞助方面偏少一点,但对工作基础要求相对低一点。如果你尽了力,即使得到小额赞助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第三个阶段:成事在人。这要体现你成文的能力,要尽可能地变通文字,要变“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我们简单地对这部分展开来进行叙述。 在标书的书写中,涉及到本话题关注的部分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以及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 通常可行性分析从 1. 工作基础 (学术思想)2. 科研梯队 3. 实验条件4. 实验技术5. 交流与合作(国内、国外)五个方面来写,这个部分的书写切忌写成对自己标书的自我评价或吹嘘,一定记住,你要专家去评述的,而不是你把自己的评述强加给专家的,因此书写的角度一定要从学术的角度来写。 工作基础的书写其实就是对课题组过去工作积累的整体总结,一般的书写格式是这样的: 本项目是在原工作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入。申请者共发表了若干篇SCI论文,其中影响因子在10.0的X篇,在4.5以上(国际某领域10%最高影响力,IF4.5)Y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若干篇(见工作基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本课题组在研究…..,发现……。特别是我们首次报道了……,/或者:我们以可靠的证据揭示了(未发表资料)。再或者我们的哪些研究工作改变了以往文献报道的观点,这可能是…..参与……的重要证据。 因此,我们具有完成本项目的切实可行的、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 这种书写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你可以进行组合和重新编辑,如果上面提供的你实在没有可采用的语句,不妨以更平实的写法对这部分进行书写。就是说采用文献资料对你的立体依据进行分析,分析可以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虽然平实,但由于一方面可以补充那些不能在立题依据中书写、但不写又有缺憾的部分,另一方面可以凸现你进行学术研究的严谨,也有一种平实之美。 在科研梯队方面,突出搭配的合理和科学,比如职称、人员组成、研究生参与方面都要注意,没有高级职称,一些评阅者会说缺少领军人物,没有中级职称,评阅者会说缺少中坚力量,没有低级职称,评阅者会说忽略传帮带的标书功能;没有研究生的参与,天哪!是人都知道现在完成标书的主要力量是研究生,没有研究生,你的标书是在开玩笑吧??? 在其他方面,比如实验技术方面如果采用自己发明的技术,那是最好也不过了,不过采用成熟的技术也不妨通过应用文献加以说明。与国外国内的交流合作也很重要,特别是课题需要的试剂、信息和载体方面能够互通互惠,可以在标书中点出合作单位。 第四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二) 正因为研究基础在国基申请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才将这一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进行交流,以突出你发表SCI论文的重要性。如果我告诉你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相信你会有同感的。通常参加标书评审的都是导师级人物,他们带有一些研究生,导师为了培养研究生的需要,通常第一评会交给研究生去完成,研究生会把很多精力放在立体依据的推敲上,他们由于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你立体依据中引用的文献有时候可以做到随手拈来,对你的错误可以做到如数家珍 ,当研究生把这些缺陷汇报给导师的时候,这些评委们只要看看你的工作基础,就定下了他评阅标书中的优先赞助、同意赞助和不予赞助等结论。呵呵,我看到你在偷笑 ,你是不是这几年都帮你的导师在干这种活?! 其实术业有专攻,作为评委不可能对自己审阅到的标书的内容都有切实的了解,但他们可以从你文字表述的内容和自己常年的经验分出三流九等。甚至只要有一个很小的错误他们也会拿出来,据此作为否定你标书的依据。 你所做的就是雕塑工作,拿着文字的刻刀一点一滴地完善,而在标书的部分给了你自己评价的空间,你认为自己的鼻子好,就要突出你的鼻子,你认为自己的脚趾头好,就要赤脚。这个部分就是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在写这部分前,你要躺在床上,认真地想想,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完成了这份标书的书写?是评职称的需要,还是强烈的兴趣?在这种书写的过程中,你对这个领域的进展了解多少?在这种进展中,你居于何种位置?是独创,前列,还是跟跑? 我强调一句,且不要因为自己是独创而沾沾自喜,切莫要因为是跟跑而垂头丧气,因为科学上的创新不一定意味着先进性,创新通常包括原始创新、借鉴创新、跟踪创新和集成创新等形式,往往对原有知识和内容进行修改后可以产生更大的科学推动作用,对原有零散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往往产生比原来更强的对科学的指导作用,这些创新在标书的申请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当然我们并无意否认原始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但这种创新毕竟只是很小一部分人能够做到的,你不相信,你去发明一下PCR技术、膜片钳技术、SiRNA技术? 搞清楚了创新的含义,我们就能更好地对自己标书的特色和创新性进行评价,想想是不是我们标书的特色具有“中国”特色,比如我们研究某少数民族在血细胞的表面抗原基因的表达与汉族的差异,或者华南地区的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表达?或者河南林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与食道癌的关系研究,这叫地区或者中国特色。这种标书由于特色和唯一性,通常在具备较完善的研究方案情况下较容易获得赞助。 其实并不是太多人写的标书具有这种中国特色,很多人研究的其实都是很基本的问题,比如缺血缺氧的脑水肿机制、某信号通路在什么什么中的作用等等,对这类标书的评价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 介绍一下本人的观点。 1. 要突出自己以前的工作,特别要突出自己现在的研究是建立在以前发现的基础上的。将以前的发现进行展示,本人首先报道了什么现象,在某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机制,实验证据显示什么可能参与这种机制,如何参与呢?本研究拟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获得什么样的可靠依据,说明什么样的问题。 2. 一定要把你标书的卖点突出出来,技术上有改进,改进在那里?必要时要引经据典,将自己突出出来。
2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三脑智”与“自然语言理解”【邹星智融QQ:949309225】
geneculture 2011-10-10 18:12
“第三脑智”与“自然语言理解”【邹星智融QQ:949309225】
邹星智融的QQ空间(学术和爱好) http://949309225.qzone.qq.com 学术信息:让同行分享,尤其是让师生们;爱好信息:让同好分享,尤其是让网友们。 http://user.qzone.qq.com/949309225/infocenter 中国知网:邹晓辉-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软件.2011年06期 注:本人因在该领域发表系列 具有实质性贡献的原创论文而于2011年9月被增补为《软件》杂志副主编 学术报告会.pdf
个人分类: 《软件》杂志|1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冯立果:温州模式死于政府掠夺之手
liaodehua01 2011-10-10 17:51
本文来源于 《财经网》  2011年10月09日 09:25 我要评论( 28 ) 打印 | 字号: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一只掠夺之手,它是温州模式走向衰落的直接力量   温州的企业倒闭潮越闹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了抛弃厂房设备跑路,也有企业家选择了跳楼自尽。这让我们联想起政治教科书里说的“经济危机”。 事实上,本来这场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许多学者、机构在今年四五月份的调研都表明,这是一场比2008年还要严重的中小企业危机,需要政府采取针对性的救助措施,但由于政府讳疾忌医或者闭目塞听,总之像鸵鸟一样把眼睛和耳朵埋在沙漠里,任凭事态发展,才酿成今日之祸。 温州企业家的跑路和跳楼,标志着中国这一自生自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温州模式,正在衰落。温州模式留给中国的除了少数几个知名的大企业如德力西、正泰、人民电器等, 大多数温州企业可能永远只能以中小企业的身份继续生存或死亡 。   温州模式兴起于地方政府的不干预   温州这个海防前线的一个穷乡僻壤之地,居然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实在出乎中央计划者的意料,因为中央既没有给温州配置诸多政策资源,也没有建设许多国有企业。但恰恰因为缺少了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管制,温州这种以工带农的“小商品大市场”模式才可能得以发展。阅读温州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温州民营经济即使在计划经济鼎盛时期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与地方政府的“无为”和变通有很大关系;文革结束后,除了1984年前后遭受的短暂挫折(八大王的冤假错案)外,温州民营经济三十年来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则完全扮演了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中“守夜人”的角色,比如只打击假冒伪劣,不干涉企业内政。因此 温州模式的实质是“民有、民营、民享、民富” 。 这种市场经济中的“政企关系”是今天许多经济学家仍然梦寐以求而不得的。“ 无为而治”的政府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了温州人血液中的商业文化基因和企业家精神,不但使温州经济成为一种模式,更使得中国制造的商品畅销全球各地,从而成为中国最早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群体。   温州模式被逼无奈之下转向虚拟经济   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三。 第一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创业精神。 不夸张地说,除了军火贩毒,天下没有温州人不敢干的生意。活跃的创业精神是市场经济永葆活力的必备条件。 第二是做实业。 温州人从做五金电器、制鞋、汽配等小商品制造起家,逐渐将生意扩展到诸多制造业门类,但总而言之是辛苦并踏实地做实业。 第三是勇敢闯荡全球市场。 温州人绝不局限于浙江市场、中国市场,相反而是勇敢闯荡世界各地,销售中国商品。这三点成就了温州模式,成就了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盛名。   但进入本世纪以来,温州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型,即企业家不再专注于实业,有的甚至不再做实业,而是转向了虚拟经济部门,包括炒房产、炒农产品、做PE。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温州企业的倒闭破产、企业家的跳楼是活该”的原因,因为他们不踏踏实实的干实业。 这话对于温州企业家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营商环境太差了,利润太薄了,做实业太难了。 举一个例子,2007-2010年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近300家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都占到500强总和的40%以上,而利润总额却只有500强总和的30%左右。相反同一时期,我国最大5家国有商业银行(工农建中交)的营业收入总额均只有500强总和的6%左右,但它们的利润总和却已经占到500强总额的27%左右。 实业部门与银行部门存在悬殊的利润差距,长此以往,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出实业部门是一种必然。    温州模式死于政府的掠夺之手   从概念意义上来说,温州模式从做实业转向做短期炒作、做金融,就意味着温州模式的死亡。第一,这说明温州创业精神的衰落。创业是艰难的,温州富二代没有几个愿意做累死累活又不挣钱的实业,而都愿意做来钱快的炒楼团,创业精神被侵蚀。第二,说明做实业是挣慢钱,但是企业家精神的完整体现;炒楼炒股是挣快钱,是短期投机行为,无关企业家精神。第三,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打击温州制造业,温州制造业的国际化也基本止步于“进出口贸易”。   然而,温州模式的死亡不仅在于概念层面,更是实质性的。 2011年以来,我国采取了名义上稳健、实际上紧缩的货币政策,直接冻结了数万亿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也使温州企业赖以生存的民间信贷系统面临崩盘 。据报道,目前温州至少有8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或倒闭,9月份发生26起,3名老板跳楼自杀。尽管官方尽量淡化这种危机的存在,同时试图亡羊补牢,但是无论如此, 温州模式的衰落已经不可逆转 。   第一,温州模式的先天优势已不再。温州模式是在满足计划经济造成的商品短缺而崛起的,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为其提供了基础优势。这是温州商品能够畅销全球的基本原因。但是近年来温州模式赖以成功的先天优势已经逐渐失去,中国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尤其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没有了低成本,温州制造何以生存和发展?   第二,温州资本没有投资出路。现在一方面是温州中小企业很“差钱”,融资难,另一方面却是温州商业银行存款达到7000多亿元,周转于各地房地产市场、农产品市场、收藏品市场、PE市场的流动资金更数不胜数,充分说明温州庞大的资本没有投资出路,只能“流窜”于各种投资品市场。必须指出,温州资本不是不想转型升级,不是不想投资,但体制障碍总是无法逾越。所谓玻璃门、弹簧门都是假象,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垄断门。国务院的新老36条是个好东西,但是“政令出不了中南海”,国务院一年发布上千份文件,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又都是“条条”和“块块”的利益主体,谁又关心这两个文件的落实情况呢?何况它们又不是法律!   第三,政府的“掠夺之手”雪上加霜。市场经济讲究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规律,但我国政府处处强调一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 这只“看得见的手”到底是一只什么手呢?它支持的是逆世界潮流而动的“官办经济”,而不是“民办经济”,因此温州模式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模式,难以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 ;它制定了高昂的税负,使中小企业尤其制造业企业负担沉重; 它制造了掠夺性的“官办商业银行体系”,将实业部门创造的利润源源不断地掠夺进政府的腰包; 它制造了垄断性的国有企业部门,它们控制着中国的钱流(商业银行)、物流(民航、铁路、航运)、能源流(石油、煤炭、电力)、信息流(电信、邮政),占据在民营企业的产业链上游,源源不断地吸取民营企业创造的财富;更不用说民营企业所遭受的“吃拿卡要”等无处不在的腐败行为。因此毫无疑问,这只“看得见的手”是一只掠夺之手,它是温州模式走向衰落的直接力量。   冯立果为中国企联经济学博士 【作者: 冯立果 】 (责任编辑:陈君)
1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国的无忧宫
热度 3 shenxzh 2011-10-9 22:51
德国的无忧宫
对于波茨坦的了解太过简单,只是在历史课本上知道波茨坦协议。呆在这里后朋友介绍了几个值得去看的地方,首推的就是无忧宫。住在电报山上,看了地图离无忧宫算是比较近,正好这边也办了一个手机卡,手机带着GPS功能,做了导航,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无忧宫( Sans Souci Palace)。 无忧宫是 18世纪德意志王宫和园林。位于德国波茨坦市北郊,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国凡尔赛宫所建。宫名取自法文的“无忧”或“莫愁”。整个王宫及园林面积为90公顷 ,因建于一个沙丘上,故又称“沙丘上的宫殿”。这个建筑说白了就是皇家的家,有钱了把这个宫殿搞的是富丽堂皇、极尽奢侈。 这里面游荡了几个小时,影响最深建筑是无忧宫、中国茶楼、千姿百态的雕塑和郁郁葱葱的树林。无忧宫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殿正中为圆厅。瑰丽的首相厅,天花板上装潢富有想象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璨。宫殿前有平行的弓形6级台阶 ,两侧和周围由翠绿丛林烘托 。宫殿前有喷泉,正对着大殿门廊。此喷泉采用圆形花瓣石雕,四周有“火”、“水”、“土” 、“气”4个圆形花坛陪衬 ,花坛内塑有神像,尤以维纳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型精美,形象生动。据说整个宫内有1000多座以希腊神话人物为题材的石刻雕像。宫殿东侧还有珍藏124 幅名画的画廊 ,这些绘画多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荷兰画家的名作。画廊宽敞明亮,每逢佳节,这里都举办音乐会。花园内有一座六角凉亭,采用中国传统的碧绿筒瓦 、金黄色柱 、伞状盖顶 、落地圆柱结构 ,被称为“中国茶亭”。亭内桌椅完全仿造东方式样制造,亭前矗立着中国式香鼎。无忧宫是18世纪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全部建筑工程前后延续时间达50年之久。虽经战争,但未遭受炮火轰击,至今仍保存完好。 高明的艺术家不是去改变什么,而是让自己的创作和大自然不着痕迹的融合在一起,在无忧宫里,树木、森林、流水和雕塑就那样,自然地散落。 无忧宫1 无忧宫2 无忧宫3 无忧宫4 无忧宫前面的喷泉 雕塑 中国茶楼 鎏金雕像 老式风格的马拉车 侧门
个人分类: 坐井观天|7763 次阅读|4 个评论
本想避开人流,未料错过风景
热度 4 wanghuamin 2011-10-9 22:44
今年十一国庆长假,除外下夜班、值白班、看他们结婚、帮别人生小孩而外,只有宅在老屋。本打算抽空去横头山赏枫叶,朋友电话告知:别来了,9点钟就已不对外售票,车已不能进入景区,驴友已转到别的景点...... 庆幸的是10.8日我们全家放假,陪两位80多岁的老人放放风,目的地改为香炉山赏秋,正好错过熙熙攘攘的人头,也许正赶上美丽的风景呢。偌大的景区没有碰到几个游人,随便走,随意吃。只是少了些许绿意...... 人生也是如此:也许你可以逃避恼人的秋风,但同时也会错过绿绿的风景......
个人分类: 消停眯着|29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02-08
ultrachao 2011-10-8 11:33
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还未出版的4卷里,关注朗道《场论》的读者最多,现在《场论》正在翻译和编辑中,编辑每天将原稿或校样发一页,请广大研读过英文版和俄文版的读者提前试读,这样在印刷之前可以发动读者的力量,群策群防,尽量消灭错误,引用时髦的词,暂且把这种形式叫做“云编辑”吧。需要说明的是,本译稿是根据俄文最新版(第8版)在老版中译本的基础上修订并翻译的,俄文版与英文版稍有差异(都批注出了),只要读者对着英文版看就不难发现差别之处(英文版有错误的公式),翻译依俄文版,并参考英文版。凡是公式上有同英文版不同的地方,均暂依俄文版,读者可以随时评论微博或科学网博客指出不同意见,编辑和译者将仔细考虑读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在出版前提高出版质量。欢迎科学网的各位老师关注《场论》最新中文版的诞生。 §1-§9已在 新浪微博 @朗道集结号 发布 ,点击查看大图,点击后可以再点击即可放大至最大,也可以右键点击图片,选择“另存为。。图片”,存至自己的电脑里 ,
2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科分类与代码 (说明:本表中黑体4号字为一级学科,黑体5号字为
热度 1 wqinmin 2011-10-8 11:01
代 码 学 科 名 称 110 数学 110.11 数学史 110.14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 110.1410 演绎逻辑学(亦称符号逻辑学) 110.1420 证明论(亦称元数学) 110.1430 递归论 110.1440 模型论 110.1450 公理集合论 110.1460 数学基础 110.1499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其他学科 110.17 数论 110.1710 初等数论 110.1720 解析数论 110.1730 代数数论 110.1740 超越数论 110.1750 丢番图逼近 110.1760 数的几何 110.1770 概率数论 110.1780 计算数论 110.1799 数论其他学科 110.21 代数学 110.2110 线性代数 110.2115 群论 110.2120 域论 110.2125 李群 110.2130 李代数 110.2135 Kac-Moody代数 110.2140 环论(包括交换环与交换代数,结合环与结合代数,非结合环与非结合代数等) 110.2145 模论 110.2150 格论 110.2155 泛代数理论 110.2160 范畴论 110.2165 同调代数 110.2170 代数K理论 110.2175 微分代数 110.2180 代数编码理论 110.2199 代数学其他学科 110.24 代数几何学 110.27 几何学 110.2710 几何学基础 110.2715 欧氏几何学 110.2720 非欧几何学(包括黎曼几何学等) 110.2725 球面几何学 110.2730 向量和张量分析 110.2735 仿射几何学 110.2740 射影几何学 110.2745 微分几何学 110.2750 分数维几何 110.2755 计算几何学 110.2799 几何学其他学科 110.31 拓扑学 110.3110 点集拓扑学 110.3115 代数拓扑学 110.3120 同伦论 110.3125 低维拓扑学 110.3130 同调论 110.3135 维数论 110.3140 格上拓扑学 110.3145 纤维丛论 110.3150 几何拓扑学 110.3155 奇点理论 110.3160 微分拓扑学 110.3199 拓扑学其他学科 110.34 数学分析 110.3410 微分学 110.3420 积分学 110.3430 级数论 110.3499 数学分析其他学科 110.37 非标准分析 110.41 函数论 110.4110 实变函数论 110.4120 单复变函数论 110.4130 多复变函数论 110.4140 函数逼近论 110.4150 调和分析 110.4160 复流形 110.4170 特殊函数论 110.4199 函数论其他学科 110.44 常微分方程 110.4410 定性理论 110.4420 稳定性理论 110.4430 解析理论 110.4499 常微分方程其他学科 110.47 偏微分方程 110.4710 椭圆型偏微分方程 110.4720 双曲型偏微分方程 110.4730 抛物型偏微分方程 110.4740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110.4799 偏微分方程其他学科 110.51 动力系统 110.5110 微分动力系统 110.5120 拓扑动力系统 110.5130 复动力系统 110.5199 动力系统其他学科 110.54 积分方程 110.57 泛函分析 110.5710 线性算子理论 110.5715 变分法 110.5720 拓扑线性空间 110.5725 希尔伯特空间 110.5730 函数空间 110.5735 巴拿赫空间 110.5740 算子代数 110.5745 测度与积分 110.5750 广义函数论 110.5755 非线性泛函分析 110.5799 泛函分析其他学科 110.61 计算数学 110.6110 插值法与逼近论 110.6120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 110.6130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110.6140 积分方程数值解 110.6150 数值代数 110.6160 连续问题离散化方法 110.6170 随机数值实验 110.6180 误差分析 110.6199 计算数学其他学科 110.64 概率论 110.6410 几何概率 110.6420 概率分布 110.6430 极限理论 110.6440 随机过程(包括正态过程与平稳过程、点过程等) 110.6450 马尔可夫过程 110.6460 随机分析 110.6470 鞅论 110.6480 应用概率论 110.6499 概率论其他学科 110.67 数理统计学 110.6710 抽样理论(包括抽样分布、抽样调查等) 110.6715 假设检验 110.6720 非参数统计 110.6725 方差分析 110.6730 相关回归分析 110.6735 统计推断 110.6740 贝叶斯统计(包括参数估计等) 110.6745 试验设计 110.6750 多元分析 110.6755 统计判决理论 110.6760 时间序列分析 110.6799 数理统计学其他学科 110.71 应用统计数学 110.7110 统计质量控制 110.7120 可靠性数学 110.7130 保险数学 110.7140 统计模拟 110.7199 应用统计数学其他学科 110.74 运筹学 110.7410 线性规划 110.7415 非线性规划 110.7420 动态规划 110.7425 组合最优化 110.7430 参数规划 110.7435 整数规划 110.7440 随机规划 110.7445 排队论 110.7450 对策论(亦称博奕论) 110.7455 库存论 110.7460 决策论 110.7465 搜索论 110.7470 图论 110.7475 统筹论 110.7480 最优化 110.7499 运筹学其他学科 110.77 组合数学 110.81 离散数学 110.84 模糊数学 110.87 应用数学 110.99 数学其他学科 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120.1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 120.1010 信息论 120.1020 控制论 120.1030 系统论 120.1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120.20 系统学 120.2010 混沌 120.2020 一般系统论 120.2030 耗散结构理论 120.2040 协同学 120.2050 突变论 120.2060 超循环论 120.2099 系统学其他学科 120.30 控制理论 120.3010 大系统理论 120.3020 系统辩识 120.3030 状态估计 120.3040 鲁棒控制 120.3099 控制理论其他学科 120.40 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 120.50 系统工程方法论 120.5010 系统建模 120.5099 系统工程方法论其他学科 120.60 系统工程 12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其他学科 130 力学 130.10 基础力学 130.1010 理论力学 130.1020 理性力学 130.1030 非线性力学 130.1040 连续介质力学 130.1050 摩擦学 130.1060 柔性多体力学 130.1070 陀螺力学 130.1080 飞行力学 130.1099 基础力学其他学科 130.15 固体力学 130.1510 弹性力学 130.1515 塑性力学(包括弹塑性力学) 130.1520 粘弹性、粘塑性力学 130.1525 蠕变 130.1530 界面力学与表面力学 130.1535 疲劳 130.1540 损伤力学 130.1545 断裂力学 130.1550 散体力学 130.1555 细观力学 130.1560 电磁固体力学 130.1565 结构力学 130.1570 计算固体力学 130.1575 实验固体力学 130.1599 固体力学其他学科 130.20 振动与波 130.2010 线性振动力学 130.2020 非线性振动力学 130.2030 弹性体振动力学 130.2040 随机振动力学 130.2050 振动控制理论 130.2060 固体中的波 130.2070 流体—固体耦合振动 130.2099 振动与波其他学科 130.25 流体力学 130.2511 理论流体力学 130.2514 水动力学 130.2517 气体动力学 130.2521 空气动力学 130.2524 悬浮体力学 130.2527 湍流理论 130.2531 粘性流体力学 130.2534 多相流体力学 130.2537 渗流力学 130.2541 物理—化学流体力学 130.2544 等离子体动力学 130.2547 电磁流体力学 130.2551 非牛顿流体力学 130.2554 流体机械流体力学 130.2557 旋转与分层流体力学 130.2561 辐射流体力学 130.2564 计算流体力学 130.2567 实验流体力学 130.2571 环境流体力学 130.2599 流体力学其他学科 130.30 流变学 130.35 爆炸力学 130.3510 爆轰与爆燃理论 130.3520 爆炸波、冲击波、应力波 130.3530 高速碰撞动力学 130.3599 爆炸力学其他学科 130.40 物理力学 130.4010 高压固体物理力学 130.4020 稠密流体物理力学 130.4030 高温气体物理力学 130.4040 多相介质物理力学 130.4050 临界现象与相变 130.4060 原子与分子动力学 130.4099 物理力学其他学科 130.45 统计力学 130.50 应用力学 130.99 力学其他学科 140 物理学 140.10 物理学史 140.15 理论物理学 140.1510 数学物理 140.1520 电磁场理论 140.1530 经典场论 140.1540 相对论与引力场 140.1550 量子力学 140.1560 统计物理学 140.1599 理论物理学其他学科 140.20 声学 140.2010 物理声学 140.2020 非线性声学 140.2030 量子声学 140.2040 超声学 140.2050 水声学 140.2060 应用声学 140.2099 声学其他学科 140.25 热学 140.2510 热力学 140.2520 热物性学 140.2530 传热学 140.2599 热学其他学科 140.30 光学 140.3010 几何光学 140.3015 物理光学 140.3020 非线性光学 140.3025 光谱学 140.3030 量子光学 140.3035 信息光学 140.3040 导波光学 140.3045 发光学 140.3050 红外物理 140.3055 激光物理 140.3060 应用光学 140.3099 光学其他学科 140.35 电磁学 140.3510 电学 140.3520 静电学 140.3530 静磁学 140.3540 电动力学 140.3599 电磁学其他学科 140.40 无线电物理 140.4010 电磁波物理 140.4020 量子无线电物理 140.4030 微波物理学 140.4040 超高频无线电物理 140.4050 统计无线电物理 140.4099 无线电物理其他学科 140.45 电子物理学 140.4510 量子电子学 140.4520 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 140.4530 带电粒子光学 140.4599 电子物理学其他学科 140.50 凝聚态物理学 140.5010 凝聚态理论 140.5015 金属物理学 140.5020 半导体物理学 140.5025 电介质物理学 140.5030 晶体学(包括晶体生长、晶体化学等) 140.5035 非晶态物理学 140.5040 液晶物理学 140.5045 薄膜物理学 140.5050 低维物理 140.5055 表面与界面物理学 140.5060 固体发光 140.5065 磁学 140.5070 超导物理学 140.5075 低温物理学 140.5080 高压物理学 140.5099 凝聚态物理学其他学科 140.55 等离子体物理学 140.5510 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 140.5520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学 140.5530 等离子体光谱学 140.5540 凝聚态等离子体物理学 140.5550 非中性等离子体物理学 140.5599 等离子体物理学其他学科 140.60 原子分子物理学 140.6010 原子与分子理论 140.6020 原子光谱学 140.6030 分子光谱学 140.6040 波谱学 140.6050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 140.6099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 140.65 原子核物理学 140.6510 核结构 140.6515 核能谱学 140.6520 低能核反应 140.6525 中子物理学 140.6530 裂变物理学 140.6535 聚变物理学 140.6540 轻粒子核物理学 140.6545 重离子核物理学 140.6550 中高能核物理学 140.6599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 140.70 高能物理学 140.7010 基本粒子物理学 140.7020 宇宙线物理学 140.7030 粒子加速器物理学 140.7040 高能物理实验 140.7099 高能物理学其他学科 140.75 计算物理学 140.80 应用物理学 140.99 物理学其他学科 150 化学 150.10 化学史 150.15 无机化学 150.1510 元素化学 150.1520 配位化学 150.1530 同位素化学 150.1540 无机固体化学 150.1550 无机合成化学 150.1560 无机分离化学 150.1570 物理无机化学 150.1580 生物无机化学 150.1599 无机化学其他学科 150.20 有机化学 150.2010 元素有机化学(包括金属有机化学等) 150.2020 天然产物有机化学 150.2030 有机固体化学 150.2040 有机合成化学 150.2050 有机光化学 150.2060 物理有机化学(包括理论有机化学、立体化学等) 150.2070 生物有机化学 150.2099 有机化学其他学科 150.25 分析化学 150.2510 化学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 150.2515 电化学分析 150.2520 光谱分析 150.2525 波谱分析 150.2530 质谱分析 150.2535 热谱分析 150.2540 色谱分析 150.2545 光度分析 150.2550 放射分析 150.2555 状态分析与物相分析 150.2560 分析化学计量学 150.2599 分析化学其他学科 150.30 物理化学 150.3010 化学热力学 150.3015 化学动力学(包括分子反应动力学等) 150.3020 结构化学(包括表面化学、结构分析等) 150.3025 量子化学 150.3030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 150.3035 催化化学 150.3040 热化学 150.3045 光化学(包括超分子光化学、光电化学、激光化学、感光化学等) 150.3050 电化学 150.3055 磁化学 150.3060 高能化学(包括辐射化学,等离体化学) 150.3065 计算化学 150.3099 物理化学其他学科 150.35 化学物理学 150.40 高分子物理 150.45 高分子化学 150.4510 无机高分子化学 150.4520 天然高分子化学 150.4530 功能高分子(包括液晶高分子化学) 150.4540 高分子合成化学 150.4550 高分子物理化学 150.4560 高分子光化学 150.4599 高分子化学其他学科 150.50 核化学 150.5010 放射化学 150.5020 核反应化学 150.5030 裂变化学 150.5040 聚变化学 150.5050 重离子核化学 150.5060 核转变化学 150.5070 环境放射化学 150.5099 核化学其他学科 150.55 应用化学 150.99 化学其他学科 160 天文学 160.10 天文学史 160.15 天体力学 160.1510 摄动理论 160.1520 天体力学定性理论 160.1530 天体形状与自转理论 160.1540 天体力学数值方法 160.1550 天文动力学(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动力学等) 160.1560 历书天文学 160.1599 天体力学其他学科 160.20 天体物理学 160.2010 理论天体物理学 160.2020 相对论天体物理学 160.2030 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 160.2040 高能天体物理学(包括天体核物理学) 160.2050 实测天体物理学 160.2099 天体物理学其他学科 160.25 天体化学 160.30 天体测量学 160.3010 天文地球动力学 160.3020 基本天体测量学 160.3030 照相天体测量学 160.3040 射电天体测量学 160.3050 空间天体测量学 160.3060 方位天文学 160.3070 实用天文学 160.3099 天体测量学其他学科 160.35 射电天文学 160.3510 射电天体物理学 160.3520 射电天文方法 160.3599 射电天文学其他学科 160.40 空间天文学 160.4010 红外天文学 160.4020 紫外天文学 160.4030 X射线天文学 160.4040 r射线天文学 160.4050 中微子天文学 160.4099 空间天文学其他学科 160.45 天体演化学(各层次天体形成与演化入各学科) 160.50 星系与宇宙学 160.5010 星系动力学 160.5020 星系天文学 160.5030 运动宇宙学 160.5040 星系际物质 160.5050 大爆炸宇宙论 160.5060 星系形成与演化 160.5070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 160.5099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 160.55 恒星与银河系 160.5510 恒星物理学 160.5520 恒星天文学 160.5530 恒星形成与演化 160.5540 星际物质物理学 160.5550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160.5599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160.60 太阳与太阳系 160.6010 太阳物理学 160.6020 太阳系物理学 160.6030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 160.6040 行星物理学 160.6050 行星际物理学 160.6060 陨星学 160.6099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 160.65 天体生物学 160.99 天文学其他学科 170 地球科学 170.10 地球科学史 170.15 大气科学 170.1510 大气物理学(包括大气光学、大气声学、大气电学、云雾物理学、边界层物理学、中层物理学等) 170.1515 大气化学 170.1520 大气探测(包括大气遥感) 170.1525 动力气象学(包括数值天气预报与数值模拟等) 170.1530 天气学 170.1535 气候学 170.1540 云与降水物理学 170.1545 应用气象学 170.1599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170.20 固体地球物理学 170.2010 地球动力学 170.2015 地球重力学 170.2020 地球流体力学 170.2025 地壳与地形变 170.2030 地球内部物理学 170.2035 地声学 170.2040 地热学 170.2045 地电学 170.2050 地磁学 170.2055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 170.2060 地震学 170.2065 勘探地球物理学 170.2070 计算地球物理学 170.2075 实验地球物理学 170.2099 固体地球物理学其他学科 170.25 空间物理学 170.2510 电离层物理学 170.2520 高层大气物理学 170.2530 磁层物理学 170.2540 空间物理探测 170.2550 空间环境学 170.2599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 170.30 地球化学 170.3010 元素地球化学 170.3015 有机地球化学 170.3020 放射性地球化学 170.3025 同位素地球化学 170.3030 生物地球化学 170.3035 地球内部化学 170.3040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170.3045 成矿地球化学 170.3050 勘探地球化学 170.3055 实验地球化学 170.3099 地球化学其他学科 170.35 大地测量学 170.3510 地球形状学 170.3520 几何大地测量学 170.3530 物理大地测量学 170.3540 动力大地测量学 170.3550 空间大地测量学 170.3560 行星大地测量学 170.3599 大地测量学其他学科 170.40 地图学 170.45 地理学 170.4510 自然地理学(包括化学地理学、生态地理学、地貌学、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岩溶学等) 170.4520 人文地理学(包括区域地理、旅游地理, 其他入有关学科) 170.4599 地理学其他学科 170.50 地质学 170.5011 数学地质学 170.5014 地质力学 170.5017 动力地质学 170.5021 矿物学(包括放射性矿物学) 170.5024 矿床学与矿相学(包括放射性矿床学,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 170.5027 岩石学 170.5031 岩土力学 170.5034 沉积学 170.5037 古地理学 170.5041 古生物学 170.5044 地层学与地史学 170.5047 前寒武纪地质学 170.5051 第四纪地质学 170.5054 构造地质学(包括显微构造学等) 170.5057 大地构造学 170.5061 勘查地质学 170.5064 水文地质学(包括放射性水文地质学) 170.5067 遥感地质学 170.5071 区域地质学 170.5074 火山学 170.5077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170.5081 煤田地质学 170.5084 实验地质学 170.5099 地质学其他学科 170.55 水文学 170.5510 水文物理学 170.5515 水文化学 170.5520 水文地理学 170.5525 水文气象学 170.5530 水文测量 170.5535 水文图学 170.5540 湖沼学 170.5545 河流学与河口水文学 170.5599 水文学其他学科 170.60 海洋科学 170.6010 海洋物理学 170.6015 海洋化学 170.6020 海洋地球物理学 170.6025 海洋气象学 170.6030 海洋地质学 170.6035 物理海洋学 170.6040 海洋生物学 170.6045 河口、海岸学 170.6050 海洋调查与监测 170.6099 海洋科学其他学科 170.99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180 生物学 180.11 生物数学(包括生物统计学等) 180.14 生物物理学 180.1410 生物信息论与生物控制论 180.1415 生物力学(包括生物流体力学与生物流变学等) 180.1420 理论生物物理学 180.1425 生物声学与声生物物理学 180.1430 生物光学与光生物物理学 180.1435 生物电磁学 180.1440 生物能量学 180.1445 低温生物物理学 180.1450 分子生物物理学 180.1455 空间生物物理学 180.1460 仿生学 180.1465 系统生物物理学 180.1499 生物物理学其他学科 180.17 生物化学 180.1710 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 180.1715 核酸生物化学 180.1720 多糖生物化学 180.1725 脂类生物化学 180.1730 酶学 180.1735 膜生物化学 180.1740 激素生物化学 180.1745 生殖生物化学 180.1750 免疫生物化学 180.1755 毒理生物化学 180.1760 比较生物化学 180.1765 应用生物化学 180.1799 生物化学其他学科 180.21 细胞生物学 180.2110 细胞生物物理学 180.2120 细胞结构与形态学 180.2130 细胞生理学 180.2140 细胞进化学 180.2150 细胞免疫学 180.2160 细胞病理学 180.2199 细胞生物学其他学科 180.24 生理学 180.2411 形态生理学 180.2414 新陈代谢与营养生理学 180.2417 心血管生理学 180.2421 呼吸生理学 180.2424 消化生理学 180.2427 血液生理学 180.2431 泌尿生理学 180.2434 内分泌生理学 180.2437 感官生理学 180.2441 生殖生理学 180.2444 骨骼生理学 180.2447 肌肉生理学 180.2451 皮肤生理学 180.2454 循环生理学 180.2457 比较生理学 180.2461 年龄生理学 180.2464 特殊环境生理学 180.2467 语言生理学 180.2499 生理学其他学科 180.27 发育生物学 180.31 遗传学 180.3110 数量遗传学 180.3115 生化遗传学 180.3120 细胞遗传学 180.3125 体细胞遗传学 180.3130 发育遗传学(亦称发生遗传学) 180.3135 分子遗传学 180.3140 辐射遗传学 180.3145 进化遗传学 180.3150 生态遗传学 180.3155 免疫遗传学 180.3160 毒理遗传学 180.3165 行为遗传学 180.3170 群体遗传学 180.3199 遗传学其他学科 180.34 放射生物学 180.3410 放射生物物理学 180.3420 细胞放射生物学 180.3430 放射生理学 180.3440 分子放射生物学 180.3450 放射免疫学 180.3460 放射毒理学 180.3499 放射生物学其他学科 180.37 分子生物学 180.41 生物进化论 180.44 生态学 180.4410 数学生态学 180.4415 化学生态学 180.4420 生理生态学 180.4425 生态毒理学 180.4430 区域生态学 180.4435 种群生态学 180.4440 群落生态学 180.4445 生态系统生态学 180.4450 生态工程学 180.4499 生态学其他学科 180.47 神经生物学 180.4710 神经生物物理学 180.4715 神经生物化学 180.4720 神经形态学 180.4725 细胞神经生物学 180.4730 神经生理学 180.4735 发育神经生物学 180.4740 分子神经生物学 180.4745 比较神经生物学 180.4750 系统神经生物学 180.4799 神经生物学其他学科 180.51 植物学 180.5110 植物化学 180.5115 植物生物物理学 180.5120 植物生物化学 180.5125 植物形态学 180.5130 植物解剖学 180.5135 植物细胞学 180.5140 植物生理学 180.5145 植物胚胎学 180.5150 植物发育学 180.5155 植物遗传学 180.5160 植物生态学 180.5165 植物地理学 180.5170 植物群落学 180.5175 植物分类学 180.5180 实验植物学 180.5185 植物寄生虫学 180.5199 植物学其他学科 180.54 昆虫学 180.5410 昆虫生物化学 180.5415 昆虫形态学 180.5420 昆虫组织学 180.5425 昆虫生理学 180.5430 昆虫生态学 180.5435 昆虫病理学 180.5440 昆虫毒理学 180.5445 昆虫行为学 180.5450 昆虫分类学 180.5455 实验昆虫学 180.5460 昆虫病毒学 180.5499 昆虫学其他学科 180.57 动物学 180.5711 动物生物物理学 180.5714 动物生物化学 180.5717 动物形态学 180.5721 动物解剖学 180.5724 动物组织学 180.5727 动物细胞学 180.5731 动物生理学 180.5734 动物生殖生物学 180.5737 动物生长发育学 180.5741 动物遗传学 180.5744 动物生态学 180.5747 动物病理学 180.5751 动物行为学 180.5754 动物地理学 180.5757 动物分类学 180.5761 实验动物学 180.5764 动物寄生虫学 180.5767 动物病毒学 180.5799 动物学其他学科 180.61 微生物学 180.6110 微生物生物化学 180.6115 微生物生理学 180.6120 微生物遗传学 180.6125 微生物生态学 180.6130 微生物免疫学 180.6135 微生物分类学 180.6140 真菌学 180.6145 细菌学 180.6150 应用微生物学 180.6199 微生物学其他学科 180.64 病毒学 180.6410 病毒生物化学 180.6420 分子病毒学 180.6430 病毒生态学 180.6440 病毒分类学 180.6499 病毒学其他学科 180.67 人类学 180.6710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180.6715 人类形态学 180.6720 人类遗传学 180.6725 分子人类学 180.6730 人类生态学 180.6735 心理人类学 180.6740 古人类学 180.6745 人种学 180.6750 人体测量学 180.6799 人类学其他学科 180.71 生物工程(亦称生物技术) 180.7110 基因工程(亦称遗传工程) 180.7120 细胞工程 180.7130 蛋白质工程 180.7140 酶工程 180.7150 发酵工程(亦称微生物工程) 180.7199 生物工程其他学科 180.74 心理学 180.7410 心理学史 180.7415 普通心理学 180.7420 生理心理学 180.7425 认知心理学 180.7430 发展心理学 180.7435 个性心理学 180.7440 缺陷心理学 180.7445 比较心理学 180.7450 实验心理学 180.7455 应用心理学 180.7499 心理学其他学科 180.99 生物学其他学科 210 农学 210.10 农业史 210.20 农业基础学科 210.2010 农业数学 210.2020 农业气象学与农业气候学 210.2030 农业生物物理学 210.2040 农业生物化学 210.2050 农业生态学 210.2060 农业植物学 210.2070 农业微生物学 210.2080 植物营养学 210.2099 农业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210.30 农艺学 210.3010 作物形态学 210.3015 作物生理学 210.3020 作物遗传学 210.3025 作物生态学 210.3030 种子学 210.3035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210.3040 作物栽培学 210.3045 作物耕作学 210.3050 作物种质资源学 210.3055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210.3099 农艺学其他学科 210.40 园艺学 210.4010 果树学 210.4020 瓜果学 210.4030 蔬菜学 210.4040 果蔬贮藏与加工 210.4050 茶学(包括茶加工等) 210.4060 观赏园艺学 210.4099 园艺学其他学科 210.50 土壤学 210.5010 土壤物理学 210.5015 土壤化学 210.5020 土壤地理学 210.5025 土壤生物学 210.5030 土壤生态学 210.5035 土壤耕作学 210.5040 土壤改良学 210.5045 土壤肥料学 210.5050 土壤分类学 210.5055 土壤调查与评价 210.5099 土壤学其他学科 210.60 植物保护学 210.6010 植物检疫学 210.6015 植物免疫学 210.6020 植物病理学 210.6025 植物药理学 210.6030 农业昆虫学 210.6035 植物病毒学 210.6040 农药学 210.6045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210.6050 抗病虫害育种 210.6055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 210.6060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210.6065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210.6070 杂草防治 210.6075 鸟兽、鼠害防治 210.6099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 210.70 农业工程 210.7010 农业机械学(包括农业机械制造等) 210.7015 农业机械化 210.7020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210.7025 农田水利(包括灌溉工程、排水工程等) 210.7030 水土保持学 210.7035 农田测量 210.7040 农业环保工程 210.7045 农业区划 210.7050 农业系统工程 210.7099 农业工程其他学科 210.99 农学其他学科 220 林学 220.10 林业基础学科 220.1010 森林气象学 220.1020 森林地理学 220.1030 森林水文学 220.1040 森林土壤学 220.1050 树木生理学 220.1060 森林生态学 220.1070 森林植物学 220.1099 林业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220.15 林木遗传育种学 220.1510 林木育种学 220.1520 林木遗传学 220.1599 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 220.20 森林培育学(亦称造林学) 220.25 森林经理学 220.2510 森林测计学 220.2520 森林测量学 220.2530 林业遥感 220.2540 林业信息管理 220.2550 林业系统工程 220.2599 森林经理学其他学科 220.30 森林保护学 220.3010 森林病理学 220.3020 森林昆虫学 220.3030 森林防火学 220.3099 森林保护学其他学科 220.35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220.40 防护林学 220.45 经济林学 220.50 园林学 220.5010 园林植物学 220.5020 风景园林工程 220.5030 风景园林经营与管理 220.5099 园林学其他学科 220.55 林业工程 220.5510 森林采运学 220.5520 林业机械 220.5530 林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20.5540 木材学 220.5550 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包括家具设计与制造等) 220.5560 木材防腐学 220.5570 林产化学加工学 220.5599 林业工程其他学科 220.60 森林统计学 220.65 林业经济学 220.99 林学其他学科 230 畜牧、兽医科学 230.10 畜牧、兽医科学基础学科 230.1010 家畜生物化学 230.1020 家畜生理学 230.1030 家畜遗传学 230.1040 家畜生态学 230.1050 家畜微生物学 230.1099 畜牧、兽医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230.20 畜牧学 230.2010 家畜育种学 230.2015 家畜繁殖学 230.2020 动物营养学 230.2025 饲料学 230.2030 家畜饲养管理学 230.2035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 230.2040 家畜行为学 230.2045 家畜卫生学 230.2050 草原学(包括牧草学、牧草育种学、牧草栽培学、草地生态学、草地保护学等) 230.2055 畜产品贮藏与加工 230.2060 畜牧机械化 230.2065 养禽学 230.2070 养蜂学 230.2075 养蚕学 230.2080 畜牧经济学 230.2099 畜牧学其他学科 230.30 兽医学 230.3010 家畜解剖学 230.3015 家畜组织胚胎学 230.3020 兽医免疫学 230.3025 家畜病理学(亦称兽医病理学) 230.3030 兽医药理学 230.3035 兽医临床学 230.3040 兽医卫生检疫学 230.3045 家畜寄生虫学 230.3050 家畜传染病学 230.3055 家畜病毒学 230.3060 中兽医学 230.3065 兽医器械学 230.3099 兽医学其他学科 230.99 畜牧、兽医科学其他学科 240 水产学 240.10 水产学基础学科 240.1010 水产化学 240.1020 水产地理学 240.1030 水产生物学 240.1040 水域生态学 240.1099 水产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240.15 水产增殖学 240.20 水产养殖学 240.25 水产饲料学 240.30 水产保护学 240.35 捕捞学 240.40 水产品贮藏与加工 240.45 水产工程学 240.50 水产资源学 240.55 水产经济学 240.99 水产学其他学科 310 基础医学 310.11 医学生物化学 310.14 人体解剖学 310.1410 系统解剖学 310.1420 局部解剖学 310.1499 人体解剖学其他学科 310.17 医学细胞生物学 310.21 人体生理学 310.24 人体组织胚胎学 310.27 医学遗传学 310.31 放射医学 310.34 人体免疫学 310.37 医学寄生虫学 310.3710 医学寄生虫免疫学 310.3720 医学昆虫学 310.3730 医学蠕虫学 310.3740 医学原虫学 310.3799 医学寄生虫学其他学科 310.41 医学微生物学(包括医学病毒学等) 310.44 病理学 310.4410 病理生物学 310.4420 病理解剖学 310.4430 病理生理学 310.4440 免疫病理学 310.4450 实验病理学 310.4460 比较病理学 310.4470 系统病理学 310.4480 环境病理学 310.4499 病理学其他学科 310.47 药理学 310.4710 基础药理学 310.4720 临床药理学 310.4730 生化药理学 310.4740 分子药理学 310.4750 免疫药理学 310.4799 药理学其他学科 310.51 医学实验动物学 310.54 医学心理学 310.57 医学统计学 310.61 生物医学工程学 310.6110 生物医学电子学 310.6120 临床工程学 310.6130 康复工程学 310.6140 生物医学测量学 310.6150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310.6199 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他学科 310.99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320 临床医学 320.11 临床诊断学 320.1110 症状诊断学 320.1120 物理诊断学 320.1130 机能诊断学 320.1140 医学影象学(包括放射诊断学、同位素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 320.1150 临床放射学 320.1160 实验诊断学 320.1199 临床诊断学其他学科 320.14 保健医学 320.1410 康复医学 320.1420 运动医学(包括力学运动医学等) 320.1430 老年医学 320.1499 保健医学其他学科 320.17 理疗学 320.21 麻醉学 320.2110 麻醉生理学 320.2120 麻醉药理学 320.2130 麻醉应用解剖学 320.2199 麻醉学其他学科 320.24 内科学 320.2410 心血管病学 320.2415 呼吸病学 320.2420 结核病学 320.2425 胃肠病学 320.2430 血液病学 320.2435 肾脏病学 320.2440 内分泌学 320.2445 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 320.2450 变态反应学 320.2455 感染性疾病学 320.2499 内科学其他学科 320.27 外科学 320.2710 普通外科学 320.2715 显微外科学 320.2720 神经外科学 320.2725 颅脑外科学 320.2730 胸外科学 320.2735 心血管外科学 320.2740 泌尿外科学 320.2745 骨外科学 320.2750 烧伤外科学 320.2755 整形外科学 320.2760 器官移植外科学 320.2765 实验外科学 320.2799 外科学其他学科 320.31 妇产科学 320.3110 妇科学 320.3120 产科学 320.3130 围产医学(亦称围生医学) 320.3140 助产学 320.3150 胎儿学 320.3160 妇科产科手术学 320.3199 妇产科学其他学科 320.34 儿科学 320.37 眼科学 320.41 耳鼻咽喉科学 320.44 口腔医学 320.4410 口腔解剖生理学 320.4415 口腔组织学与口腔病理学 320.4420 口腔材料学 320.4425 口腔影象诊断学 320.4430 口腔内科学 320.4435 口腔颌面外科学 320.4440 口腔矫形学 320.4445 口腔正畸学 320.4450 口腔病预防学 320.4499 口腔医学其他学科 320.47 皮肤病学 320.51 性医学 320.54 神经病学 320.57 精神病学(包括精神卫生及行为医学等) 320.61 急诊医学 320.64 核医学 320.67 肿瘤学 320.6710 肿瘤免疫学 320.6720 肿瘤病因学 320.6730 肿瘤病理学 320.6740 肿瘤诊断学 320.6750 肿瘤治疗学 320.6760 肿瘤预防学 320.6770 实验肿瘤学 320.6799 肿瘤学其他学科 320.71 护理学 320.7110 基础护理学 320.7120 专科护理学 320.7130 特殊护理学 320.7140 护理心理学 320.7150 护理伦理学 320.7160 护理管理学 320.7199 护理学其他学科 320.99 临床医学其他学科 330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330.11 营养学 330.14 毒理学 330.17 消毒学 330.21 流行病学 330.24 传染病学 330.27 媒介生物控制学 330.31 环境医学 330.34 职业病学 330.37 地方病学 330.41 社会医学 330.44 卫生检验学 330.47 食品卫生学 330.51 儿少卫生学 330.54 妇幼卫生学 330.57 环境卫生学 330.61 劳动卫生学 330.64 放射卫生学 330.67 卫生工程学 330.71 卫生经济学 330.74 优生学 330.77 健康教育学 330.81 卫生管理学 330.99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其他学科 340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340.10 军事医学 340.1010 野战外科学 340.1015 军队流行病学 340.1020 军事环境医学 340.1025 军队卫生学 340.1030 军队卫生装备学 340.1035 军事人机工效学 340.1040 核武器医学防护学 340.1045 化学武器医学防护学 340.1050 生物武器医学防护学 340.1055 激光与微波医学防护学 340.1099 军事医学其他学科 340.20 特种医学 340.2010 航空航天医学 340.2020 潜水医学 340.2030 航海医学 340.2040 法医学 340.2099 特种医学其他学科 340.99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其他学科 350 药学 350.10 药物化学(包括天然药物化学等) 350.20 生物药物学 350.25 微生物药物学 350.30 放射性药物学 350.35 药剂学 350.40 药效学 350.45 药物管理学 350.50 药物统计学 350.99 药学其他学科 360 中医学与中药学 360.10 中医学 360.101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经络学等) 360.1014 中医诊断学 360.1017 中医内科学 360.1021 中医外科学 360.1024 中医骨伤科学 360.1027 中医妇科学 360.1031 中医儿科学 360.1034 中医眼科学 360.1037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360.1041 中医口腔科学 360.1044 中医老年病学 360.1047 针灸学(包括针刺镇痛与麻醉等) 360.1051 按摩推拿学 360.1054 中医养生康复学(包括气功研究等) 360.1057 中医护理学 360.1061 中医食疗学 360.1064 方剂学 360.1067 中医文献学(包括难经、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腧穴学等) 360.1099 中医学其他学科 360.20 民族医学 360.30 中西医结合医学 360.40 中药学 360.4010 中药化学 360.4015 中药药理学 360.4020 本草学 360.4025 药用植物学 360.4030 中药鉴定学 360.4035 中药炮制学 360.4040 中药药剂学 360.4045 中药资源学 360.4050 中药管理学 360.4099 中药学其他学科 360.99 中医学与中药学其他学科 410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410.10 工程数学 410.15 工程控制论 410.20 工程力学 410.25 工程物理学 410.30 工程地质学 410.35 工程水文学 410.40 工程仿生学 410.45 工程心理学 410.50 标准化科学技术(亦称标准化学) 410.55 计量学 410.60 工程图学 410.65 勘查技术 410.70 工程通用技术 410.7010 密封技术 410.7020 粉末技术 410.7030 真空技术 410.7040 薄膜技术 410.7050 爆破技术 410.7060 包装技术 410.7070 照相技术 410.7080 物料搬运技术 410.7099 工程通用技术其他学科 410.75 工业工程学(亦称工程系统工程) 410.99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420 测绘科学技术 420.10 大地测量技术 420.1010 大地测量定位 420.1020 重力测量 420.1030 测量平差 420.1099 大地测量技术其他学科 420.20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420.2010 地物波谱学 420.2020 近景摄影测量 420.2030 航空摄影测量 420.2040 遥感信息工程 420.2099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其他学科 420.30 地图制图技术 420.3010 地图投影学 420.3020 地图设计与编绘 420.3030 图形图象复制技术 420.3040 地理信息系统 420.3099 地图制图技术其他学科 420.40 工程测量技术 420.4010 地籍测量 420.4020 精密工程测量 420.4099 工程测量技术其他学科 420.50 海洋测绘 420.5010 海洋大地测量 420.5015 海洋重力测量 420.5020 海洋磁力测量 420.5025 海洋跃层测量 420.5030 海洋声速测量 420.5035 海道测量 420.5040 海底地形测量 420.5045 海图制图 420.5050 海洋工程测量 420.5099 海洋测绘其他学科 420.60 测绘仪器 420.99 测绘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430 材料科学 430.10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430.1010 材料力学 430.1020 相图与相变(包括合金化等) 430.1030 材料的组织、结构、缺陷与性能 430.1040 金属学 430.1050 陶瓷学 430.1060 高分子材料学 430.1099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430.15 材料表面与界面(包括表面优化技术) 430.20 材料失效与保护(包括材料腐蚀、磨损、老化、断裂及其控制等) 430.25 材料检测与分析技术 430.30 材料实验 430.35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430.40 金属材料 430.4010 黑色金属及其合金 430.4020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430.4030 非晶、微晶金属材料(包括准晶和纳米晶材料等) 430.4040 低维金属材料(包括薄膜、纤维和零维金属材料等) 430.4050 特种功能金属材料 430.4099 金属材料其他学科 430.45 无机非金属材料 430.4510 玻璃与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 430.4520 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薄膜、纤维和零维非金属材料等) 430.4530 人工晶体 430.4540 无机陶瓷材料(包括耐火材料等) 430.4550 特种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430.4599 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他学科 430.50 有机高分子材料 430.5010 塑料、橡胶和纤维 430.5020 功能高分子材料 430.5030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430.5040 高分子液晶材料 430.5099 有机高分子材料其他学科 430.55 复合材料 430.5510 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多相复合材料等) 430.5520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无机多相复合材料等) 430.5530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包括有机多相复合材料等) 430.5599 复合材料其他学科 430.99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440 矿山工程技术 440.10 矿山地质学 440.15 矿山测量 440.20 矿山设计 440.2010 地下矿设计 440.2020 露天矿设计 440.2099 矿山设计其他学科 440.25 矿山地面工程 440.30 井巷工程 440.3010 矿山压力工程 440.3020 矿山支护工程 440.3099 井巷工程其他学科 440.35 采矿工程 440.3510 煤矿开采 440.3520 煤及油母页岩地下气化 440.3530 金属矿开采 440.3540 非金属矿开采 440.3599 采矿工程其他学科 440.40 选矿工程 440.4010 选矿理论 440.4020 选矿技术 440.4030 矿石处理 440.4099 选矿工程其他学科 440.45 钻井工程 440.50 油气田井开发工程 440.55 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工程 440.60 矿山机械工程 440.6010 采矿机械 440.6020 选矿机械 440.6030 矿山运输机械 440.6099 矿山机械工程其他学科 440.65 矿山电气工程 440.70 采矿环境工程 440.75 矿山安全 440.80 矿山综合利用工程 440.99 矿山工程技术其他学科 450 冶金工程技术 450.10 冶金物理化学 450.15 冶金反应工程 450.20 冶金原料与预处理 450.25 冶金热能工程 450.2510 冶金燃料 450.2520 燃烧理论 450.2530 燃烧计算 450.2540 冶金分析 450.2599 冶金热能工程其他学科 450.30 冶金技术 450.3010 提炼冶金 450.3015 粉末冶金 450.3020 真空冶金 450.3025 电磁冶金 450.3030 原子能冶金 450.3035 湿法冶金 450.3040 纤维冶金 450.3045 卤素冶金 450.3050 微生物冶金 450.3099 冶金技术其他学科 450.35 钢铁冶金 450.3510 炼铁 450.3520 炼钢 450.3530 铁合金冶炼 450.3599 钢铁冶金其他学科 450.40 有色金属冶金 450.45 轧制 450.50 冶金机械及自动化 450.99 冶金工程技术其他学科 460 机械工程 460.10 机械史 460.15 机械学 460.1510 机械原理与机构学 460.1520 机械动力学与振动 460.1530 机械强度 460.1540 机械摩擦、磨损及润滑 460.1599 机械学其他学科 460.20 机械设计 460.2010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460.2020 机械零件及传动 460.2030 机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460.2040 机械制图 460.2099 机械设计其他学科 460.25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460.2510 铸造工艺与设备 460.2515 焊接工艺与设备(包括连接工艺与设备) 460.2520 塑性加工工艺与设备 460.2525 热处理工艺与设备 460.2530 切削加工工艺 460.2535 特种加工工艺 460.2540 机器装配工艺 460.2545 非金属加工工艺 460.2599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其他学科 460.30 刀具技术 460.3010 切削理论 460.3020 切削刀具 460.3030 磨削工具 460.3099 刀具技术其他学科 460.35 机床技术 460.3510 机床基础理论 460.3520 金属切削机床 460.3530 数字控制机床 460.3540 特种加工机床 460.3599 机床技术其他学科 460.40 仪器仪表技术 460.4010 仪器仪表基础理论 460.4015 仪器仪表材料 460.4020 传感器技术 460.4025 精密仪器制造 460.4030 测试计量仪器 460.4035 光学技术与仪器 460.4040 天文仪器 460.4045 地球科学仪器 460.4050 大气仪器仪表 460.4099 仪器仪表技术其他学科 460.45 流体传动与控制(包括气动液压控制技术等) 460.50 机械制造自动化 460.5010 成组技术 460.5020 数控技术 460.5030 工业机器人技术 460.5040 计算机辅助制造 460.5099 机械制造自动化其他学科 460.55 专用机械工程 460.5510 印刷、复制技术 460.5599 专用机械工程其他学科 460.99 机械工程其他学科 470 动力与电气工程 470.10 工程热物理 470.1010 工程热力学 470.1020 工程传热、传质学 470.1030 燃烧学 470.1040 多相流动 470.1099 工程热物理其他学科 470.20 热工学 470.2010 热工测量与仪器仪表 470.2020 制冷与低温工程 470.2030 供热工程 470.2040 工业锅炉 470.2099 热工学其他学科 470.30 动力机械工程 470.3010 蒸汽工程(包括锅炉、蒸汽机、汽轮机等) 470.3020 内燃机工程(包括汽油机、柴油机、气体燃料发动机等) 470.3030 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 470.3040 喷气推进机与涡轮机械 470.3099 动力机械工程其他学科 470.40 电气工程 470.4011 电工学 470.4014 电路理论 470.4017 电气测量技术及其仪器仪表 470.4021 电工材料 470.4024 电机学 470.4027 电器学 470.4031 电力电子技术 470.4034 高电压工程 470.4037 绝缘技术 470.4041 电热与高频技术 470.4044 超导电工技术 470.4047 发电工程(包括水力、热力、风力、磁流体发电工程等) 470.4051 输配电工程 470.405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470.4057 电力拖动及其自动化 470.4061 用电技术 470.4064 电加工技术 470.4099 电气工程其他学科 470.99 动力与电气工程其他学科 480 能源科学技术 480.10 能源化学 480.20 能源地理学 480.30 能源计算与测量 480.40 储能技术 480.50 节能技术 480.60 一次能源 480.6010 煤炭能 480.6020 石油、天然气能 480.6030 水能(包括海洋能等) 480.6040 风能 480.6050 地热能 480.6060 生物能 480.6070 太阳能 480.6080 核能 480.6099 一次能源其他学科 480.70 二次能源 480.7010 煤气能 480.7020 电能 480.7030 蒸汽能 480.7040 沼气能 480.7050 激光能 480.7099 二次能源其他学科 480.80 能源系统工程 480.99 能源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490 核科学技术 490.10 辐射物理与技术 490.15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490.20 放射性计量学 490.25 核仪器、仪表 490.30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490.3010 核燃料与工艺技术 490.3099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其他学科 490.35 粒子加速器 490.3510 粒子加速器工艺 490.3520 粒子加速器应用 490.3599 粒子加速器其他学科 490.40 裂变堆工程技术 490.4010 裂变堆物理 490.4020 裂变堆热工与水力 490.4030 裂变堆控制 490.4040 裂变堆结构 490.4050 裂变堆屏蔽与防护 490.4060 裂变堆建造技术 490.4099 裂变堆工程技术其他学科 490.45 核聚变工程技术 490.4510 磁约束聚变技术 490.4520 惯性约束聚变技术 490.4530 聚变堆工程 490.4540 聚变裂变混合堆工程 490.4599 核聚变工程技术其他学科 490.50 核动力工程技术 490.5010 舰船核动力 490.5020 空间核动力 490.5030 核电站 490.5040 核动力运行技术 490.5099 核动力工程技术其他学科 490.55 同位素技术 490.5510 同位素分离技术 490.5520 同位素制备技术 490.5530 同位素应用技术 490.5599 同位素技术其他学科 490.60 核爆炸工程 490.65 核安全(包括核电站安全) 490.70 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490.75 辐射防护技术 490.80 核设施退役技术 490.85 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技术 490.99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510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510.10 电子技术 510.1010 电子电路 510.1015 天线电波传播 510.1020 无线电技术 510.1025 微波技术 510.1030 敏感电子学 510.1035 微电子学 510.1040 仿真技术 510.1045 超导电子技术 510.1050 电子元件与器件技术 510.1055 电子束、离子束技术 510.1060 红外与夜视技术 510.1099 电子技术其他学科 510.20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510.30 半导体技术 510.3010 半导体测试技术 510.3020 半导体材料 510.3030 半导体器件与技术 510.3040 集成电路技术 510.3050 半导体加工技术 510.3099 半导体技术其他学科 510.40 信息处理技术 510.4010 信号检测 510.4020 参数估计 510.4030 数据处理 510.4040 语音处理 510.4050 图象处理 510.4099 信息处理技术其他学科 510.50 通信技术 510.5010 有线通信技术 510.5015 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 510.5020 光纤通信技术 510.5025 通信传输技术 510.5030 通信网络技术 510.5035 通信终端技术 510.5040 电信 510.5045 邮政 510.5050 邮电通信管理工程 510.5099 通信技术其他学科 510.60 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 510.70 雷达工程 510.80 自动控制技术 510.8010 自动控制理论(包括线性、非线性、随机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柔性控制系统等) 510.8020 控制系统仿真技术 510.8030 机电一体化技术 510.8040 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 510.8050 机器人控制 510.8060 自动化技术应用 510.8099 自动控制技术其他学科 510.99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其他学科 520 计算机科学技术 520.10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520.1010 自动机理论 520.1020 可计算性理论 520.1030 计算机可靠性理论 520.1040 算法理论 520.1050 数据结构 520.1060 数据安全与计算机安全 520.1099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520.20 人工智能 520.2010 人工智能理论 520.2020 自然语言处理 520.2030 机器翻译 520.2040 模式识别 520.2050 计算机感知 520.2060 计算机神经网络 520.2070 知识工程(包括专家系统) 520.2099 人工智能其他学科 520.30 计算机系统结构 520.3010 计算机系统设计 520.3020 并行处理 520.3030 分布式处理系统 520.3040 计算机网络 520.3050 计算机运行测试与性能评价 520.3099 计算机系统结构其他学科 520.40 计算机软件 520.4010 软件理论 520.4020 操作系统与操作环境 520.4030 程序设计及其语言 520.4040 编译系统 520.4050 数据库 520.4060 软件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 520.4070 软件工程 520.4099 计算机软件其他学科 520.50 计算机工程 520.5010 计算机元器件 520.5020 计算机处理器技术 520.5030 计算机存储技术 520.5040 计算机外围设备 520.5050 计算机制造与检测 520.5060 计算机高密度组装技术 520.5099 计算机工程其他学科 520.60 计算机应用 520.6010 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包括汉字信息处理) 520.6020 计算机仿真 520.6030 计算机图形学 520.6040 计算机图象处理 520.6050 计算机辅助设计 520.6060 计算机过程控制 520.6070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520.6080 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520.6099 计算机应用其他学科 520.99 计算机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530 化学工程 530.11 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530.1110 化工热力学 530.1120 化工流体力学 530.1130 化工流变学 530.1140 颗粒学 530.1199 化学工程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530.14 化工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 530.17 化工传递过程 530.21 化学分离工程 530.2110 蒸馏 530.2120 吸收 530.2130 萃取 530.2140 吸附与离子交换 530.2150 膜分离 530.2160 蒸发与结晶 530.2170 干燥 530.2199 化学分离工程其他学科 530.24 化学反应工程 530.2410 催化反应工程 530.2420 催化剂工程 530.2430 固定床反应工程 530.2440 多相流反应工程 530.2450 生化反应工程 530.2460 聚合化学反应工程 530.2470 电化学反应工程 530.2499 化学反应工程其他学科 530.27 化工系统工程 530.2710 化工过程动态学 530.2720 化工过程控制与模拟 530.2730 化工系统优化 530.2799 化工系统工程其他学科 530.31 化工机械与设备 530.34 无机化学工程 530.3410 酸碱盐工程技术 530.3420 硅酸盐工程技术 530.3430 放射化工 530.3440 化肥工程技术 530.3450 化学冶金 530.3499 无机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530.37 有机化学工程 530.41 电化学工程 530.4110 电解 530.4120 电镀 530.4130 电池 530.4140 腐蚀与防腐化学 530.4199 电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530.44 高聚物工程 530.47 煤化学工程 530.51 石油化学工程 530.54 精细化学工程 530.5410 表面活性剂 530.5420 香料学 530.5430 化妆品学 530.5440 染料 530.5450 颜料与涂料学 530.5460 粘合剂(亦称胶粘剂) 530.5499 精细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530.57 造纸技术 530.61 毛皮与制革工程 530.64 制药工程 530.6410 医药工程 530.6420 农药工程 530.6430 兽药工程 530.6499 制药工程其他学科 530.67 生物化学工程 530.99 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540 纺织科学技术 540.10 纺织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540.1010 纺织化学 540.1020 纺织美学与色彩学 540.1099 纺织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540.20 纺织材料 540.30 纤维制造技术 540.40 纺织技术 540.4010 纺织品结构与设计 540.4015 棉纺学 540.4020 棉织学 540.4025 麻纺织 540.4030 毛纺织 540.4035 丝纺织 540.4040 化学纤维纺织 540.4045 新型纺纱、无纺布与特种织物 540.4050 针织 540.4099 纺织技术其他学科 540.50 染整技术 540.5010 染炼技术 540.5020 印花技术 540.5030 染色技术 540.5040 整理技术 540.5099 染整技术其他学科 540.60 服装技术 540.6010 服装设计 540.6020 服装加工 540.6099 服装技术其他学科 540.70 纺织机械与设备 540.7010 纺织器材设计与制造 540.7020 纺织机械设计与制造 540.7099 纺织机械与设备其他学科 540.99 纺织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550 食品科学技术 550.10 食品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550.1010 食品生物化学 550.1020 食品营养学 550.1030 食品检验学 550.1099 食品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550.20 食品加工技术 550.2010 食用油脂加工技术 550.2015 制糖技术 550.2020 肉加工技术 550.2025 乳加工技术 550.2030 蛋加工技术 550.2035 水果、蔬菜加工技术 550.2040 食品发酵与酿造技术 550.2045 食品焙烤加工技术 550.2050 调味品加工技术(包括食盐加工技术等) 550.2055 食品添加剂技术 550.2060 饮料冷食制造技术 550.2065 罐头技术 550.2099 食品加工技术其他学科 550.30 食品包装与储藏 550.40 食品机械 550.50 食品加工的副产品加工与利用 550.60 食品工业企业管理学 550.99 食品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560 土木建筑工程 560.10 建筑史 560.15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560.1510 建筑光学 560.1520 建筑声学 560.1530 建筑气象学 560.1599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560.20 土木建筑工程测量 560.25 建筑材料 560.2510 金属建筑材料 560.2520 非金属建筑材料 560.2530 复合建筑材料 560.2540 特种建筑材料(包括隔音、防水、防火、绝热、耐震、防蚀、装修材料等) 560.2599 建筑材料其他学科 560.30 工程结构 560.3010 杆件结构 560.3020 薄壳结构 560.3030 悬索与张拉结构 560.3040 实体结构 560.3050 结构设计 560.3099 工程结构其他学科 560.35 土木建筑结构 560.3510 木结构 560.3520 砖结构 560.3530 金属结构 560.3540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 560.3550 喷锚结构 560.3560 复合结构 560.3570 特种结构 560.3599 土木建筑结构其他学科 560.40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560.4010 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 560.4020 城乡规划方法与理论 560.4030 建筑美学 560.4040 建筑室内设计 560.4050 建筑室外环境设计 560.4060 土木工程设计 560.4099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其他学科 560.45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 560.4510 地基基础工程 560.4520 地面工程 560.4530 地下工程 560.4540 墙体工程 560.4550 土木施工电器工程 560.4560 装饰工程 560.4599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其他学科 560.50 土木工程机械与设备 560.5010 起重机械 560.5020 土木工程运输机械 560.5030 土方机械 560.5040 桩工机械 560.5050 石料开采加工机械 560.5060 钢筋混凝土机械 560.5070 装修机械 560.5099 土木工程机械与设备其他学科 560.55 市政工程 560.5510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 560.5520 通风与空调工程 560.5530 供热与供燃气工程 560.5540 电讯管道工程 560.5550 城市系统工程 560.5599 市政工程其他学科 560.60 建筑经济学 560.99 土木建筑工程其他学科 570 水利工程 570.10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570.1010 水力学 570.1020 河流与海岸动力学 570.1099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570.15 水利工程测量 570.20 水工材料 570.25 水工结构(亦称水工建筑物) 570.2510 一般水工建筑物 570.2520 专门水工建筑物 570.2599 水工结构其他学科 570.30 水力机械 570.35 水利工程施工 570.3510 水利建筑工程施工 570.3520 水工设备安装(包括水工金属结构安装等) 570.3599 水利工程施工其他学科 570.40 水处理(不包括废水处理) 570.4010 给水处理 570.4099 水处理其他学科 570.45 河流泥沙工程学 570.4510 水沙动力学 570.4520 河工学 570.4599 河流泥沙工程学其他学科 570.50 海洋工程 570.5010 海洋工程结构与施工 570.5020 海底矿产开发 570.5030 海水资源利用 570.5040 海洋环境工程 570.5099 海洋工程其他学科 570.55 环境水利 570.5510 环境水利与评价 570.5520 区域环境水利 570.5530 水资源保护 570.5599 环境水利其他学科 570.60 水利管理 570.6010 水利工程管理(包括水利调度、水利施工管理、养护等) 570.6020 水利工程检查观测 570.6030 水利管理自动化系统 570.6099 水利管理其他学科 570.65 防洪工程 570.6510 防洪 570.6520 防汛 570.6530 防凌 570.6599 防洪工程其他学科 570.70 水利经济学 570.99 水利工程其他学科 580 交通运输工程 580.10 道路工程 580.1010 路基工程 580.1020 桥涵工程 580.1030 隧道工程 580.1099 道路工程其他学科 580.20 公路运输 580.2010 车辆工程 580.2020 公路标志、信号、监控工程 580.2030 公路运输管理 580.2099 公路运输其他学科 580.30 铁路运输 580.3010 铁路电气化工程 580.3020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 580.3030 铁路机车车辆工程 580.3040 铁路运输管理 580.3099 铁路运输其他学科 580.40 水路运输 580.4010 航海学 580.4020 导航建筑物与航标工程 580.4030 航道工程 580.4040 港口工程 580.4050 疏浚工程 580.4060 水路运输管理 580.4099 水路运输其他学科 580.50 船舶、舰船工程 580.60 航空运输 580.6010 机场工程 580.6020 航空运输管理 580.6099 航空运输其他学科 580.70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580.80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 580.99 交通运输工程其他学科 590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590.10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590.1010 大气层飞行力学 590.1020 航天动力学 590.1030 飞行器结构力学 590.1040 飞行原理 590.1099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590.15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590.1510 气球、飞艇 590.1520 定翼机 590.1530 旋翼机 590.1599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其他学科 590.20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590.2010 火箭、导弹 590.2020 人造地球卫星 590.2030 空间探测器 590.2040 宇宙飞船 590.2050 航天站 590.2060 航天飞机 590.2099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其他学科 590.25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590.30 飞行器仪表、设备 590.35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590.40 航空、航天材料 590.4010 航空、航天金属材料 590.4020 航空、航天非金属材料 590.4030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 590.4040 航空、航天燃料与润滑剂 590.4099 航空、航天材料其他学科 590.45 飞行器制造技术 590.4510 航空器制造工艺 590.4520 航天器制造工艺 590.4599 飞行器制造技术其他学科 590.50 飞行器试验技术 590.5010 航空器地面试验 590.5020 航空器飞行试验 590.5030 航天器地面试验 590.5040 航天器飞行试验 590.5099 飞行器试验技术其他学科 590.55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590.5510 飞行技术 590.5520 飞行器发射、飞行事故 590.5599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其他学科 590.60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590.6010 发射场、试验场 590.6020 航天测控系统 590.6099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其他学科 590.65 航空、航天系统工程 590.6510 航空系统工程 590.6520 航天系统工程 590.6530 航空、航天可靠性工程 590.6599 航空、航天系统工程其他学科 590.99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610 环境科学技术 610.10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610.1010 环境物理学(包括环境声学等) 610.1015 环境化学 610.1020 环境生物学 610.1025 环境气象学 610.1030 环境地学(包括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学等) 610.1035 环境生态学 610.1040 环境毒理学 610.1045 自然环境保护学 610.1050 环境管理学 610.1099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610.20 环境学 610.2010 大气环境学 610.2020 水体环境学(包括海洋环境学) 610.2030 土壤环境学 610.2040 区域环境学 610.2099 环境学其他学科 610.30 环境工程学 610.3010 环境保护工程 610.3015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610.3020 水污染防治工程 610.3025 固体污染防治工程 610.3030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610.3035 噪声与震动控制 610.3040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610.3045 环境规划 610.3050 环境系统工程 610.3099 环境工程学其他学科 610.99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620 安全科学技术 620.10 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620.1010 灾害物理学 620.1020 灾害化学 620.1030 灾害学 620.1040 灾害毒理学 620.1099 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620.20 安全学 620.2010 安全系统学 620.2020 安全心理学 620.2030 安全模拟与安全仿真学 620.2040 安全人机学 620.2050 安全经济学 620.2060 安全管理学 620.2070 安全教育学 620.2099 安全学其他学科 620.30 安全工程 620.3010 消防工程 620.3020 爆炸安全工程 620.3030 安全设备工程 620.3040 安全电气工程 620.3050 部门安全工程 620.3099 安全工程其他学科 620.40 职业卫生工程 620.4010 防尘工程 620.4020 防毒工程 620.4030 生产噪声与振动控制 620.4040 个体防护 620.4099 职业卫生工程其他学科 620.50 安全管理工程 620.5010 安全信息工程 620.5020 风险评价与失效分析 620.5030 工业灾害控制 620.5040 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 620.5099 安全管理工程其他学科 620.99 安全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630 管理学 630.10 管理思想史 630.15 管理理论 630.1510 管理哲学 630.1520 组织理论 630.1530 行为科学 630.1540 决策理论 630.1550 系统管理理论 630.1599 管理理论其他学科 630.20 管理心理学 630.25 管理计量学 630.30 部门经济管理 630.35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630.3510 科学社会学 630.3520 科技政策学 630.3530 科学心理学 630.3540 科学计量学 630.3550 科技管理学 630.3599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其他学科 630.40 企业管理 630.4010 生产管理 630.4015 经营管理 630.4020 财务管理 630.4025 成本管理 630.4030 劳动人事管理 630.4035 技术管理 630.4040 营销管理 630.4045 物资管理 630.4050 设备管理 630.4055 质量管理 630.4099 企业管理其他学科 630.45 行政管理 630.50 管理工程 630.5010 生产系统管理 630.5015 研究与开发管理 630.5020 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管理 630.5025 物流系统管理 630.5030 战略管理 630.5035 决策分析 630.5040 决策支持系统 630.5045 管理信息系统 630.5050 管理系统仿真 630.5055 工效学 630.5060 部门管理工程 630.5099 管理工程其他学科 630.55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630.5510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630.5520 人才学 630.5599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他学科 630.60 未来学 630.6010 理论预测学 630.6020 预测评价学 630.6030 技术评估学 630.6040 全球未来学 630.6099 未来学其他学科 630.99 管理学其他学科 710 马克思主义 710.10 马、恩、列、斯思想研究 710.20 毛泽东思想研究 710.30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710.40 科学社会主义 710.50 社会主义运动史(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710.60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710.99 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 720 哲学 720.10 马克思主义哲学 720.1010 辩证唯物主义 720.1020 历史唯物主义 720.10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720.1099 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学科 720.15 自然辩证法(亦称科学技术哲学) 720.1510 自然观 720.1520 科学哲学 720.1530 技术哲学 720.1540 专门自然科学哲学(包括人工智能哲学、数学哲学、物理哲学等) 720.1599 自然辩证法其他学科 720.20 中国哲学史 720.2010 先秦哲学 720.2020 秦汉哲学 720.2030 魏晋南北朝哲学 720.2040 隋唐五代哲学 720.2050 宋元明清哲学 720.2060 中国近代哲学 720.2070 中国现代哲学 720.2080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720.2099 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 720.25 东方哲学史 720.2510 印度哲学 720.2520 伊斯兰哲学 720.2530 日本哲学 720.2599 东方哲学史其他学科 720.30 西方哲学史 720.3010 古希腊罗马哲学 720.3020 中世纪哲学 720.3030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720.3040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 720.3050 德国古典哲学 720.3060 俄国哲学(包括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哲学) 720.3099 西方哲学史其他学科 720.35 现代外国哲学 720.3510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哲学 720.3520 分析哲学 720.3530 欧洲大陆人文哲学 720.3540 解释学 720.3550 符号学 720.3560 实用主义哲学 720.3599 现代外国哲学其他学科 720.40 逻辑学 720.4010 逻辑史(包括中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史、印度逻辑史等) 720.4020 形式逻辑(亦称传统逻辑) 720.4030 哲理逻辑(包括模态、多值、构造、时态、模糊逻辑等) 720.4040 语言逻辑 720.4050 归纳逻辑 720.4060 辩证逻辑 720.4099 逻辑学其他学科 720.45 伦理学 720.4510 伦理学原理 720.4515 中国伦理思想史 720.4520 东方伦理思想史 720.4525 西方伦理思想史 720.4530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 720.4535 职业伦理学 720.4540 医学伦理学 720.4545 教育伦理学 720.4550 政治伦理学 720.4555 家庭伦理学 720.4560 生命伦理学 720.4565 生态伦理学 720.4599 伦理学其他学科 720.50 美学 720.5010 美学原理 720.5020 中国美学史 720.5030 东方美学史 720.5040 西方美学史 720.5050 西方现代美学 720.5060 马克思主义美学 720.5070 艺术美学(包括音乐、影视美学、建筑美学等) 720.5080 技术美学 720.5099 美学其他学科 720.99 哲学其他学科 730 宗教学 730.11 宗教学理论 730.1110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730.1115 宗教史学 730.1120 宗教哲学 730.1125 宗教社会学 730.1130 宗教心理学 730.1135 比较宗教学 730.1140 宗教地理学 730.1145 宗教文学艺术 730.1150 宗教文献学 730.1155 神话学 730.1199 宗教学理论其他学科 730.14 无神论 730.1410 无神论史 730.1420 中国无神论 730.1430 外国无神论 730.1499 无神论其他学科 730.17 原始宗教 730.21 古代宗教 730.2110 中国古代宗教 730.2120 外国古代宗教 730.2199 古代宗教其他学科 730.24 佛教 730.2410 佛教哲学 730.2420 佛教因明 730.2430 佛教艺术 730.2440 佛教文献 730.2450 佛教史 730.2499 佛教其他学科 730.27 基督教 730.2710 圣经学 730.2720 基督教哲学 730.2730 基督教伦理学 730.2740 基督教史 730.2750 基督教艺术 730.2799 基督教其他学科 730.31 伊斯兰教 730.3110 伊斯兰教义学 730.3120 伊斯兰教法学 730.3130 伊斯兰教哲学 730.3140 古兰学 730.3150 圣训学 730.3160 伊斯兰教史 730.3170 伊斯兰教艺术 730.3199 伊斯兰教其他学科 730.34 道教 730.3410 道教哲学 730.3420 道教文献 730.3430 道教艺术 730.3440 道教史 730.3499 道教其他学科 730.37 印度教 730.41 犹太教 730.44 袄教 730.47 摩尼教 730.51 锡克教 730.54 耆那教 730.57 神道教 730.61 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730.64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 730.67 当代宗教 730.6710 中国当代宗教 730.6720 世界当代宗教 730.6730 新兴宗教 730.6799 当代宗教其他学科 730.99 宗教学其他学科 740 语言学 740.10 普通语言学 740.1010 语音学 740.1015 语法学 740.1020 语义学 740.1025 词汇学 740.1030 语用学 740.1035 方言学 740.1040 修辞学 740.1045 文字学 740.1050 语源学 740.1099 普通语言学其他学科 740.15 比较语言学 740.1510 历史比较语言学 740.1520 类型比较语言学 740.1530 双语对比语言学 740.1599 比较语言学其他学科 740.20 语言地理学 740.25 社会语言学 740.30 心理语言学 740.35 应用语言学 740.3510 语言教学 740.3520 话语语言学 740.3530 实验语音学 740.3540 数理语言学 740.3550 计算语言学 740.3560 翻译学 740.3599 应用语言学其他学科 740.40 汉语研究 740.4010 普通话 740.4015 汉语方言 740.4020 汉语语音 740.4025 汉语音韵 740.4030 汉语语法 740.4035 汉语词汇 740.4040 汉语训诂 740.4045 汉语修辞 740.4050 汉字规范 740.4055 汉语史 740.4099 汉语研究其他学科 740.4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40.4510 蒙古语文 740.4515 藏语文 740.4520 维吾尔语文 740.4525 哈萨克语文 740.4530 满语文 740.4535 朝鲜语文 740.4540 傣族语文 740.4545 彝族语文 740.4550 壮语文 740.4555 苗语文 740.4560 瑶语文 740.4565 柯尔克孜语文 740.4570 锡伯语文 740.4599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其他学科 740.50 外国语言 740.5011 英语 740.5014 德语 740.5017 瑞典语 740.5021 意大利语 740.5024 法语 740.5027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740.5031 罗马尼亚语 740.5034 俄语 740.5037 波兰语、捷克语 740.5041 塞尔维亚语、保加利亚语 740.5044 希腊语 740.5047 阿尔巴尼亚语 740.5051 匈牙利语 740.5054 梵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僧伽罗语 740.5057 波斯语 740.5061 土耳其语 740.5064 阿拉伯语 740.5067 希伯莱语 740.5071 豪萨语 740.5074 斯瓦希里语 740.5077 越南语、柬埔寨语 740.5081 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国语、马来语 740.5084 缅甸语 740.5087 泰语、老挝语 740.5091 日语 740.5094 世界语 740.5099 外国语言其他学科 740.99 语言学其他学科 750 文学 750.11 文学理论 750.14 文艺美学 750.17 文学批评 750.21 比较文学 750.24 中国古代文学史 750.2410 周秦汉文学 750.2415 魏晋文学 750.2420 南北朝文学 750.2425 隋唐五代文学 750.2430 宋代文学 750.2435 辽金文学 750.2440 元代文学 750.2445 明代文学 750.2450 清代文学 750.2499 中国古代文学史其他学科 750.27 中国近代文学史 750.31 中国现代文学史(包括当代文学史) 750.34 中国各体文学 750.3410 中国诗歌文学 750.3420 中国戏剧文学 750.3430 中国小说文学 750.3440 中国散文文学 750.3499 中国各体文学其他学科 750.37 中国民间文学 750.41 中国儿童文学 750.44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750.4410 蒙古族文学 750.4420 藏族文学 750.4430 维吾尔族文学 750.4440 哈萨克族文学 750.4450 朝鲜族文学 750.4499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他学科 750.47 世界文学史 750.4710 古代世界文学史 750.4720 中世纪世界文学史 750.4730 近代世界文学史 750.4740 现代世界文学史(包括当代世界文学史) 750.4799 世界文学史其他学科 750.51 东方文学 750.5110 印度文学 750.5120 日本文学 750.5199 东方文学其他学科 750.54 俄国文学(包括原苏联文学) 750.57 英国文学 750.61 法国文学 750.64 德国文学 750.67 意大利文学 750.71 美国文学 750.74 北欧文学 750.77 东欧文学 750.81 拉美文学 750.84 非洲文学 750.87 大洋洲文学 750.99 文学其他学科 760 艺术学 760.10 艺术心理学 760.15 音乐 760.1510 音乐学(包括音乐史、音乐美学等) 760.1520 作曲与作曲理论 760.1530 音乐表演艺术 760.1599 音乐其他学科 760.20 戏剧 760.2010 戏剧史 760.2020 戏剧理论 760.2099 戏剧其他学科 760.25 戏曲 760.2510 戏曲史 760.2520 戏曲理论 760.2530 戏曲表演 760.2599 戏曲其他学科 760.30 舞蹈 760.3010 舞蹈史 760.3020 舞蹈理论 760.3030 舞蹈编导 760.3040 舞蹈表演 760.3099 舞蹈其他学科 760.35 电影 760.3510 电影史 760.3520 电影理论 760.3530 电影艺术 760.3599 电影其他学科 760.40 广播电视文艺 760.45 美术 760.4510 美术史 760.4520 美术理论 760.4530 绘画艺术 760.4540 雕塑艺术 760.4599 美术其他学科 760.50 工艺美术 760.5010 工艺美术史 760.5020 工艺美术理论 760.5030 环境艺术 760.5099 工艺美术其他学科 760.55 书法 760.5510 书法史 760.5520 书法理论 760.5599 书法其他学科 760.60 摄影 760.6010 摄影史 760.6020 摄影理论 760.6099 摄影其他学科 760.99 艺术学其他学科 770 历史学 770.10 史学史 770.15 史学理论 770.20 历史文献学 770.25 中国通史 770.30 中国古代史 770.3010 先秦史 770.3015 秦汉史 770.3020 魏晋南北朝史 770.3025 隋唐五代十国史 770.3030 宋史 770.3035 辽金史 770.3040 元史 770.3045 明史 770.3050 清史 770.3055 中国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等) 770.3060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包括敦煌学、明清契约文书研究、鱼鳞册研究等) 770.3099 中国古代史其他学科 770.35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770.3510 鸦片战争史 770.3515 太平天国史 770.3520 洋务运动史 770.3525 戊戌政变史 770.3530 义和团运动史 770.3535 辛亥革命史 770.3540 五四运动史 770.3545 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770.3550 中国共产党史 770.3555 中国国民党史 770.3560 中国民主党派史 770.3565 中华民国史 770.35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770.3599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其他学科 770.40 世界通史 770.4010 原始社会史 770.4020 世界古代史 770.4030 世界中世纪史 770.4040 世界近代史 770.4050 世界现代史 770.4099 世界通史其他学科 770.45 亚洲史 770.4510 日本史 770.4520 印度史 770.4530 东南亚史 770.4540 南亚史 770.4550 中亚史 770.4560 西亚史 770.4599 亚洲史其他学科 770.50 非洲史 770.5010 北非史 770.5020 撒哈拉以南非洲史 770.5030 埃及史 770.5040 南非联邦史 770.5099 非洲史其他学科 770.55 美洲史 770.5510 美洲古代文明史 770.5520 美国史 770.5530 加拿大史 770.5540 拉丁美洲史 770.5599 美洲史其他学科 770.60 欧洲史 770.6010 俄国史(包括原苏联史) 770.6020 英国史 770.6030 法国史 770.6040 德国史 770.6050 意大利史 770.6060 西班牙史 770.6070 东欧国家史 770.6080 北欧国家史 770.6099 欧洲史其他学科 770.65 澳洲、大洋洲史 770.70 专门史 770.7010 政治史 770.7015 思想史 770.7020 文化史 770.7025 科技史 770.7030 社会史 770.7035 城市史 770.7040 中外文化交流史 770.7045 历史地理学 770.7050 方志学 770.7055 人物研究 770.7060 谱牒学 770.7099 专门史其他学科 770.99 历史学其他学科 780 考古学 780.10 考古理论 780.20 考古学史 780.30 考古技术 780.3010 考古发掘 780.3020 考古修复 780.3030 考古年代测定 780.3099 考古技术其他学科 780.40 中国考古 780.4010 旧石器时代考古 780.4020 新石器时代考古 780.4030 商周考古 780.4040 秦汉考古 780.4050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 780.4060 宋元明考古 780.4099 中国考古其他学科 780.50 外国考古 780.5010 亚洲考古 780.5020 欧洲考古 780.5030 非洲考古 780.5040 美洲考古 780.5050 大洋洲考古 780.5099 外国考古其他学科 780.60 专门考古 780.6010 金石学 780.6020 铭刻学 780.6030 甲骨学 780.6040 古钱学 780.6050 美术考古 780.6060 宗教考古 780.6070 水下考古 780.6099 专门考古其他学科 780.99 考古学其他学科 790 经济学 790.11 政治经济学 790.1110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790.1120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790.1199 政治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13 宏观经济学 790.15 微观经济学 790.17 比较经济学 790.19 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等) 790.21 发展经济学 790.23 生产力经济学 790.25 经济思想史 790.2510 中国经济思想史 790.2520 外国经济思想史 790.2530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790.2599 经济思想史其他学科 790.27 经济史 790.2710 世界经济史 790.2720 中国经济史 790.2799 经济史其他学科 790.29 世界经济学(亦称国际经济学) 790.2911 国际经济关系 790.2914 国际贸易学(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品学) 790.2917 国际货币经济学 790.2921 国际金融学 790.2924 国际投资学 790.2927 国际收支理论 790.2931 美国经济 790.2934 日本经济 790.2937 德国经济 790.2941 法国经济 790.2944 英国经济 790.2947 俄罗斯经济 790.2951 欧洲经济 790.2954 北美经济 790.2957 亚太经济 790.2961 拉美经济 790.2964 非洲经济 790.2967 中亚、西亚经济 790.2971 世界经济统计 790.2999 世界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31 国民经济学 790.3110 国民经济计划学 790.3120 区域经济学 790.3130 消费经济学 790.3140 投资经济学 790.3199 国民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33 管理经济学 790.35 数量经济学 790.3510 数理经济学 790.3520 经济计量学 790.3599 数量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37 会计学 790.3710 工业会计学 790.3720 农业会计学 790.3730 商业会计学 790.3740 银行会计学 790.3750 交通运输会计学 790.3799 会计学其他学科 790.39 审计学 790.41 技术经济学 790.4110 工程经济学 790.4115 工业技术经济学 790.4120 农业技术经济学 790.4125 能源技术经济学 790.4130 交通运输技术经济学 790.4135 建筑技术经济学 790.4140 商业与物流技术经济学 790.4145 技术进步经济学 790.4150 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学 790.4155 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学 790.4160 生产力布局技术经济学 790.4165 消费技术经济学 790.4199 技术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43 生态经济学 790.4310 森林生态经济学 790.4320 草原生态经济学 790.4330 水域生态经济学 790.4340 城市生态经济学 790.4350 区域生态经济学 790.4399 生态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45 劳动经济学 790.4510 就业经济学(包括劳动市场经济学) 790.4520 劳动管理学 790.4530 劳动统计学 790.4540 劳动社会学 790.4550 劳动心理学 790.4560 劳动经济史 790.4599 劳动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47 城市经济学 790.4710 城市经济管理学 790.4720 城市土地经济学 790.4730 市政经济学 790.4740 住宅经济学 790.4750 城郊经济学 790.4799 城市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49 资源经济学 790.4910 海洋资源经济学 790.4920 生物资源经济学 790.4930 矿产资源经济学 790.4940 能源经济学 790.4950 资源开发与利用 790.4999 资源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51 环境经济学 790.53 物资经济学 790.5310 物资经济理论 790.5320 物资管理学 790.5399 物资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55 工业经济学 790.5510 工业发展经济学 790.5520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学 790.5530 工业经济地理 790.5540 工业部门经济学 790.5550 工业经济史 790.5599 工业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57 农村经济学 790.5710 农村宏观经济学 790.5720 农村产业经济学 790.5730 农村区域经济学 790.5799 农村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59 农业经济学 790.5910 农业生态经济学 790.5920 农业生产经济学 790.5930 土地经济学(包括国土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等) 790.5940 农业经济史 790.5950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790.5960 合作经济 790.5970 世界农业经济 790.5980 种植业经济学 790.5999 农业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61 交通运输经济学 790.6110 城市运输经济学 790.6120 铁路运输经济学 790.6130 航空运输经济学 790.6140 公路运输经济学 790.6150 水路运输经济学 790.6160 综合运输经济学 790.6199 交通运输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63 商业经济学 790.6310 商业经济学原理 790.6315 商业企业管理学 790.6320 商品流通经济学 790.6325 市场学 790.6330 商业心理学 790.6335 商业社会学 790.6340 商品学(包括商品包装与技术) 790.6345 商业物流学 790.6350 商业经济史 790.6355 广告学 790.6360 服务经济学 790.6399 商业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65 价格学 790.6510 价格学原理 790.6520 部门价格学 790.6530 广义价格学 790.6540 成本管理学 790.6550 价格史 790.6560 比较价格学 790.6599 价格学其他学科 790.67 旅游经济学 790.6710 旅游经济学理论 790.6720 旅游经济管理学 790.6730 旅游企业管理学 790.6740 旅游事业史 790.6799 旅游经济学其他学科 790.69 信息经济学 790.71 财政学 790.7110 理论财政学 790.7120 资本主义财政学 790.7130 社会主义财政学 790.7140 比较财政学 790.7150 财政思想史 790.7160 财政史 790.7170 财政管理学 790.7180 税务管理学 790.7199 财政学其他学科 790.73 货币银行学 790.7310 货币理论 790.7315 货币学说史 790.7320 银行学 790.7325 银行经营管理学 790.7330 信贷理论 790.7335 投资理论 790.7340 金融市场 790.7345 农村金融学 790.7350 金融史、银行史 790.7399 货币银行学其他学科 790.75 保险学 790.7510 保险管理 790.7599 保险学其他学科 790.77 国防经济学 790.99 经济学其他学科 810 政治学 810.10 政治学理论 810.1010 比较政治学 810.1020 政治社会学 810.1030 政治心理学 810.1040 地缘政治学 810.1050 中外政治学说史 810.1099 政治学理论其他学科 810.20 政治制度 810.2010 政治制度理论 810.2015 议会制度 810.2020 行政制度 810.2025 司法制度 810.2030 政党制度 810.2035 选举制度 810.2040 中国政治制度 810.2045 外国政治制度 810.2050 比较政治制度 810.2055 中国政治制度史 810.2060 外国政治制度史 810.2099 政治制度其他学科 810.30 行政学 810.3010 行政理论 810.3020 行政组织 810.3030 人事行政 810.3040 财务行政 810.3050 行政决策 810.3099 行政学其他学科 810.40 国际政治学 810.4011 国际关系理论 810.4014 国际关系史 810.4017 国际组织 810.4021 外交学 810.4024 外交史 810.4027 国际比较政治 810.4031 美国政治 810.4034 英国政治 810.4037 法国政治 810.4041 德国政治 810.4044 日本政治 810.4047 俄罗斯政治 810.4051 欧洲政治 810.4054 北美政治 810.4057 亚太政治 810.4061 拉美政治 810.4064 非洲政治 810.4067 中亚、西亚政治 810.4099 国际政治学其他学科 810.99 政治学其他学科 820 法学 820.10 理论法学 820.1010 法理学 820.1020 法哲学 820.1030 比较法学 820.1040 法社会学 820.1050 立法学 820.1060 法律逻辑学 820.1070 法律教育学 820.1080 法律心理学(包括犯罪心理学) 820.1099 理论法学其他学科 820.20 法律史学 820.2010 中国法律思想史 820.2020 外国法律思想史 820.2030 法律制度史 820.2099 法律史学其他学科 820.30 部门法学 820.3010 宪法学 820.3015 行政法学 820.3020 民法学 820.3025 经济法学 820.3030 劳动法学 820.3035 婚姻法学 820.3040 民事诉讼法学 820.3045 行政诉讼法学 820.3050 刑事诉讼法学 820.3055 刑法学 820.3060 刑事侦查学 820.3065 司法鉴定学 820.3070 军事法学 820.3075 环境法学 820.3080 安全法学 820.3085 知识产权法学 820.3099 部门法学其他学科 820.40 国际法学 820.4010 国际公法学 820.4020 国际私法学 820.4030 国际刑法学 820.4040 国际经济法学 820.4050 国际环境法学 820.4060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 820.4099 国际法学其他学科 820.99 法学其他学科 830 军事学 830.10 军事理论 830.1010 马、恩、列、斯军事理论 830.1020 毛泽东军事思想 830.1099 军事理论其他学科 830.15 军事史 830.1510 中国古代战争史 830.1520 中国近代战争史 830.1530 中国现代战争史 830.1540 世界战争史 830.1550 军事思想史 830.1560 军事技术史 830.1599 军事史其他学科 830.20 军事心理学 830.25 战略学 830.2510 战略学理论 830.2520 核战略学 830.2599 战略学其他学科 830.30 战役学 830.3010 合同战役学 830.3020 海军战役学 830.3030 空军战役学 830.3040 导弹部队战役学 830.3050 陆军战役学(包括炮兵战役学、装甲兵战役学) 830.3099 战役学其他学科 830.35 战术学 830.3510 合同战术学 830.3520 陆军战术学(包括炮兵战术学、装甲兵战术学、工程兵战术学、通信兵战术学、防化兵战术学等) 830.3530 海军战术学 830.3540 空军战术学 830.3550 导弹部队战术学 830.3599 战术学其他学科 830.40 军队指挥学 830.4010 作战指挥 830.4020 军事系统工程(亦称军事运筹学) 830.4030 军事通信学 830.4040 军事情报学 830.4050 密码学 830.4099 军队指挥学其他学科 830.45 军制学 830.4510 军事组织体制 830.4520 军事装备学 830.4530 军队管理学 830.4599 军制学其他学科 830.50 军队政治工作学 830.5010 军队思想教育工作学 830.5020 军队组织工作学 830.5099 军队政治工作学其他学科 830.55 军事后勤学 830.5510 后勤组织指挥 830.5520 后方专业勤务 830.5599 军事后勤学其他学科 830.60 军事地学 830.6010 中国军事地理 830.6020 世界军事地理 830.6030 军事地形学 830.6040 军事测绘学 830.6050 军事气象学 830.6060 军事水文学 830.6099 军事地学其他学科 830.65 军事技术 830.99 军事学其他学科 840 社会学 840.11 社会学史 840.1110 中国社会学史 840.1120 外国社会学史 840.1199 社会学史其他学科 840.14 社会学理论 840.1410 社会学原理 840.1420 社会思想史 840.1499 社会学理论其他学科 840.17 社会学方法 840.1710 社会调查方法 840.1799 社会学方法其他学科 840.21 实验社会学 840.24 数理社会学 840.27 应用社会学 840.2711 职业社会学 840.2714 工业社会学 840.2717 医学社会学 840.2727 城市社会学 840.2731 农村社会学 840.2734 环境社会学 840.2737 家庭社会学 840.2741 青年社会学 840.2744 老年社会学 840.2747 犯罪社会学 840.2751 越轨社会学 840.2754 妇女问题研究 840.2757 种族问题研究 840.2761 社会问题研究 840.2764 社会群体及分层问题研究 840.2767 社区研究 840.2771 社会保障研究 840.2774 社会工作 840.2799 应用社会学其他学科 840.31 比较社会学 840.34 社会地理学 840.37 文化社会学 840.3710 艺术社会学 840.3720 知识社会学 840.3730 道德社会学 840.3799 文化社会学其他学科 840.41 历史社会学 840.44 经济社会学 840.47 军事社会学 840.51 社会心理学 840.5110 社会心理学史 840.5120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840.5130 实验社会心理学 840.5199 社会心理学其他学科 840.54 公共关系学 840.57 社会人类学 840.61 组织社会学 840.64 发展社会学 840.67 福利社会学 840.71 人口学 840.7110 人口学原理 840.7115 人口经济学 840.7120 人口社会学(包括老年人口学、妇女人口学、发展人口学等) 840.7125 人口学说史 840.7130 人口史 840.7135 人口地理学 840.7140 人口生态学 840.7145 区域人口学 840.7150 人口系统工程 840.7155 人口预测学 840.7160 人口规划学 840.7165 人口政策学 840.7170 计划生育学 840.7199 人口学其他学科 840.99 社会学其他学科 850 民族学 850.10 民族问题理论 850.1010 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850.1020 民族关系 850.1030 民族经济 850.1040 民族教育 850.1050 民族法制 850.1060 民族心理学 850.1070 少数民族政治制度 850.1099 民族问题理论其他学科 850.20 民族史学 850.2010 民族史 850.2020 民族关系史 850.2099 民族史学其他学科 850.30 蒙古学 850.40 藏学 850.50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850.60 世界民族研究 850.99 民族学其他学科 860 新闻学与传播学 860.10 新闻理论 860.1010 新闻学 860.1015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860.1020 西方新闻理论 860.1025 新闻法 860.1030 舆论学 860.1035 新闻伦理学 860.1040 新闻社会学 860.1045 新闻心理学 860.1050 比较新闻学 860.1099 新闻理论其他学科 860.20 新闻史 860.2010 中国新闻事业史 860.2020 世界新闻事业史 860.2030 新闻思想史 860.2099 新闻史其他学科 860.30 新闻业务 860.3010 新闻采访 860.3020 新闻写作 860.3030 新闻编辑 860.3040 新闻评论 860.3050 新闻摄影 860.3099 新闻业务其他学科 860.40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860.50 广播与电视 860.5010 广播电视史 860.5020 广播电视理论 860.5030 广播电视业务(包括广播电视采访、写作、编辑等) 860.5040 广播电视播音 860.5099 广播与电视其他学科 860.60 传播学 860.6010 传播史 860.6020 传播理论 860.6030 传播技术 860.6040 组织传播学 860.6099 传播学其他学科 860.99 新闻学与传播学其他学科 870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870.10 图书馆学 870.1010 图书馆学史(包括图书馆事业史) 870.1015 比较图书馆学 870.1020 图书馆社会学 870.1025 图书馆管理学(包括图书馆统计学、图书馆经济学等) 870.1030 图书馆建筑学 870.1035 图书采访学 870.1040 图书分类学 870.1045 图书编目学(包括目录组织法、文献著录方法、计算机编目等) 870.1050 目录学(包括普通目录学、专科目录、目录学史等) 870.1055 图书馆服务学(包括读者心理学、读者咨询学等) 870.1099 图书馆学其他学科 870.20 文献学 870.2010 文献类型学 870.2020 文献计量学 870.2030 文献检索学 870.2040 图书史 870.2050 版本学 870.2060 校勘学 870.2099 文献学其他学科 870.30 情报学 870.3010 情报学史(包括情报事业史) 870.3015 情报社会学 870.3020 比较情报学 870.3025 情报计量学 870.3030 情报心理学 870.3035 情报管理学 870.3040 情报服务学(包括情报用户研究等) 870.3045 情报经济学 870.3050 情报检索学(包括情报检索语言等) 870.3055 情报系统理论(包括情报系统分析与设计、情报网络建设理论等) 870.3060 情报技术 870.3065 科学技术情报学 870.3070 社会科学情报学 870.3099 情报学其他学科 870.40 档案学 870.4010 档案学史(包括档案事业史) 870.4020 档案管理学 870.4030 档案保护技术学 870.4040 档案编纂学 870.4099 档案学其他学科 870.50 博物馆学 870.99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其他 学科 880 教育学 880.11 教育史(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 880.14 教育学原理 880.17 教学论 880.21 德育原理 880.24 教育社会学 880.27 教育心理学 880.31 教育经济学 880.34 教育管理学 880.37 比较教育学 880.41 教育技术学 880.44 军事教育学 880.47 学前教育学 880.51 普通教育学(包括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等) 880.54 高等教育学 880.57 成人教育学 880.61 职业技术教育学 880.64 特殊教育学 880.99 教育学其他学科 890 体育科学 890.10 体育史 890.15 体育理论 890.20 运动生物力学(包括运动解剖学等) 890.25 运动生理学 890.30 运动心理学 890.35 运动生物化学 890.40 体育保健学 890.45 运动训练学 890.50 体育教育学 890.55 武术理论与方法 890.60 体育管理学 890.65 体育经济学 890.99 体育科学其他学科 910 统计学 910.10 统计学史 910.15 理论统计学 910.1510 统计调查分析理沦 910.1520 统计核算理论 910.1530 统计监督理论 910.1540 统计预测理论 910.1550 统计逻缉学 910.1599 理论统计学其他学科 910.20 统计法学 910.25 描述统计学 910.30 经济统计学 910.3010 宏观经济统计学 910.3020 微观经济统计学 910.3099 经济统计学其他学科 910.35 科学技术统计学 910.40 社会统计学 910.4010 教育统计学 910.4020 文化与体育统计学 910.4030 卫生统计学 910.4040 司法统计学 910.4050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统计学 910.4060 生活质量统计学 910.4099 社会统计学其他学科 910.45 人口统计学 910.50 环境与生态统计学 910.5010 自然资源统计学 910.5020 环境统计学 910.5030 生态平衡统计学 910.5099 环境与生态统计学其他学科 910.55 国际统计学 910.5510 国际标准分类统计学 910.5520 国际核算体系与方法论体系 910.5530 国际比较统计学 910.5599 国际统计学其他学科 910.99 统计学其他学科
20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成功地推销——乔布斯iPad2发布会演讲视频
储成才 2011-10-7 20:21
人,一辈子都在不断的推销自己,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如何成功第推销自己,看看乔布斯在iPad2发布会演讲,看看他作为IT行业的教父性人物是如何有效地推销自己或者产品的。 乔布斯iPad2发布会演讲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4MDc3MjY0.html
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科技界一代传奇人物乔布斯去世
储成才 2011-10-6 18:14
乔布斯是苹果的创始人和绝对的精神领袖,以其为首的苹果公司通过强大的苹果系列产品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乔布斯的创新精神,使他至少五次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通过苹果电脑Apple1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通过皮克斯公司改变了整个动漫产业;通过ipod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通过iphone改变了整个通信产业;通过ipad重新定义了PC,改变了个人电脑产业。还有他的远见卓识,一丝不苟,倔强独裁,整合出了一个垂直一体、以人为本的苹果世界,他则当之无愧成为了当代屈指可数的传奇人物。 是的,一个人一生能改变世界一次就该被永远记住,何况五次,然而这位创新奇才2011年10月5日永远的离开了他五次改变了的世界。我们无法对他有再多的期待。。。 乔布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http://tv.sohu.com/20110825/n317346879.shtml http://video.sina.com.cn/p/tech/it/v/2011-10-06/104961505439.html – 出生日期:1955年2月24日    – 全名:Steven Paul Jobs   – 养父母: Paul machinist和Clara (Hagopian) Jobs   – 亲生父母:Joanne Schieble和Abdulfattah Jandali(都是教师)   – 婚姻:Laurene (Powell) Jobs (1991年3月18日至今)   – 与Laurene的孩子:Eve、Erin和Reed   – 与Chrisann Brennan的孩子(非婚生): Lisa Brennan-Jobs (1978年)   – 教育程度:1972年俄勒冈州里德学院一学期   – 宗教:禅宗佛教 其它情况:   – 高中期间,乔布斯请William Hewlett(惠普联合创始人)提供一些零部件以完成他的手工作业。惠普为乔布斯提供了一个实习机会。   – 在1997年重返苹果后,乔布斯年薪为1美元。   – 乔布斯追查他的亲生父母时发现,他的妹妹是小说家Mona Simpson。   – 乔布斯在高中时见到了日后成为苹果联合创始人的Steve Wozniak,那年乔布斯13岁,Wozniak18岁。 乔布斯大事表:   – 1972:高中毕业,进入里德学院,一个学期后辍学。   – 1974:在雅达利工作,同年离开前往印度旅行。   – 1976: 在车库与Steve Wozniak一起创立了苹果,推出了Apple I。   – 1977: 与Wozniak一起推出了Apple II。   – 1980: 苹果推出了Apple III。   – 1983: Apple Lisa电脑推出,以乔布斯的女儿Lisa命名。   – 1984: 苹果推出 Macintosh。   – 1985: 因与管理层的分歧离开苹果,随后创立了电脑公司NeXT。   – 1986: 乔布斯收购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 1996: 将NeXT出售给苹果,重返苹果担任顾问。   – 1997: 被任命为苹果临时CEO。   – 1998: 苹果推出iMac。   – 2000: 乔布斯成为苹果永久CEO。   – 2001: 苹果推出iPod,到2007年iPod市场份额已达70%。   – 2003年4月28日:推出iTunes商店,到2010年1月,90亿首歌通过iTunes购买。   – 2003年7月:披头士乐队所创的苹果唱片公司起诉苹果的iTunes网站侵犯其商标权,该诉讼与2007年解决。   – 2003: 乔布斯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   – 2004年7月31日: 手术且切除癌症肿瘤。   – 2005年4月: 乔布斯入选时代杂志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 2006:皮克斯与迪士尼合并,乔布斯成为迪士尼董事会成员。   – 2006年4月1日:苹果庆祝30周年。   –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推出了iPhone。   – 2008: 推出了 MacBook Air。   – 2008年6月27日:前苹果股东对乔布斯和一些苹果董事会成员发起集体诉讼,称他们参与倒填股票期权授权日期,涉嫌欺诈投资者。苹果承认在1997年至2002年存在6428份倒填期权日期问题,并为此计入了8400万美元的费用。   – 2008年8月28日:彭博社意外发布乔布斯的讣告。   – 2009年1月5日:乔布斯发公告驳斥健康传言,称过去几年变瘦是因为“荷尔蒙失调”。   – 2009年1月14日:乔布斯宣布将休病假直到2009年6月底。乔布斯对健康问题未作详细说明,只说比想象中的复杂。   – 2009年6月20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乔布斯在2009年4月进行了肝脏移植。这次手术被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卫理公会大学医院在2009年6月23日证实。   – 2009年6月29日:苹果发言人Steve Dowling宣布乔布斯已重返工作岗位。   – 2010年1月27日:乔布斯推出iPad。   – 2011年1月:乔布斯再次休病假。   – 2011年3月2日:乔布斯发布iPad 2,受到起立欢迎。   – 2011年6月6日: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乔布斯发布iCloud。其他苹果高管展示了OS-X Lion和 iOS-4。   – 2011年8月:苹果和埃克森美孚争夺美国市值最大公司宝座,市值分别为3450亿美元和3500亿美元。   – 2011年8月24日:乔布斯辞去苹果CEO职位,但宣布将担任董事会主席。蒂姆·库克接任CEO。   –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逝世
3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zhangtao1012450 2011-10-4 12:32
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Bruce A. Beutler, Jules A. Hoffmann an和Ralph M. Steinman. Bruce A. Beutle(布鲁斯·比尤特勒)r和Jules A. Hoffmann(朱尔斯-霍夫曼)因为“他们在先天免疫活化方面的发现”而获此殊荣;另一半奖金给了Ralph M. Steinman(拉尔夫·斯坦曼),因为他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在过激免疫中的作用。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免疫活化的关键原理,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免疫系统的理解。”诺贝尔官方称。 布鲁斯·比尤特勒195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是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者。他目前是加州拉霍亚斯克利普斯研究所遗传学学系主任。 朱尔斯-霍夫曼1941年生于卢森堡埃希特纳赫,196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从1993年-2005年期间,他出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下属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学院负责人。他还在多个法国和国际科学委员会中任职。 拉尔夫·斯坦曼生于1943年,是一位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免疫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他在1973年提出了树突状细胞的概念,其时他在赞威尔-A-科恩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他因对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获得一系列奖项,他还是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国家科学院会员。
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 我爱你
热度 8 pli 2011-9-29 21:17
这篇文章是写给高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刚毕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这里,我主要谈谈自己写SCI文章的心得,抛砖引玉,互相勉励。不足之处,请多指教!如果这篇文章还能给读者一点启发,有所受益,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写SCI文章首先要练扎实三招功夫:专业扎实!英语扎实!科研工具扎实!然后,我再谈写SCI文章。 专业扎实:专业书本(textbook)一般是讲广泛接受的、陈旧的知识。这个知识肯定要懂,而且对一些数据、公式、或者专业常识能做到非常熟练。我不喜欢看专业书本,只是把它们当作参考书籍,因为个人认为它们对激发自己的研究灵感价值不大。杂志文章,则要常看,多看。我对于自己专业的杂志,至少一些好杂志,每出版一期,都会及时翻翻。一般是我先浏览文章的题目;如果感兴趣,就看摘要和图表;如果进一步感兴趣,才全篇看。对自己研究内容相近,参考意义的文章,要精读。这里,精读对每个人不一样,甚至对一个人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我,初写文章,就是把它作为范文。那个时候,我斟酌该文章文字中如何描述一张图、一副表,句子是如何展开的。对每个数据的表达都会认真研读,甚至,我还按照作者的方法重新算一遍,用自己的数据按照图表作一遍。分析作者在介绍(Introduction)部分中如何引入本文的假设和目的,在讨论中是如何结合结果与前人的工作的,在结论中是如何提炼结果的。日积月累,你对本学科SCI文章就有一些轮廓了。 英语扎实:现在年轻一代的英语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平常看文献的时候,多注意作者(最好其母语是英语)的用词,句子的展开、段落的发展。英语比中文要丰富,用法更加灵活。比如你可以用很多动词描写:Figure 1 shows /presents /displays /indicates /illustrates /manifests/denotes /demonstrates /illuminates /exhibits /points out…, 你还可以用被动式。目前很多朋友喜欢用英汉字典,或者金山词霸。但是,我发现它们不是很好。我喜欢用英英字典,这对准确地理解英文单词有益。或者,看了金山词霸的中文翻译,还要看其英文注解,以后者为主。我的金山词霸2005,很多单词没有英文注解,甚至发现中文注解不能理解其意义。当然,坐在电脑前工作,我不喜欢翻Oxford Advanced Dictionary。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我喜欢的网址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 。如果某个单词用法不是很清楚,我就去上这个网址查查。我还向大家推荐一本书:Practical English Usage (Editor: Michael Swan)。我没有特别安排时间看这本书,休闲的时候翻翻。国内写文章有一个常见的毛病。这也是我经常帮我师弟师妹修改文章,或者评审国内的稿子发现的。就是描叙数据的时候,常重复相同的句子结构。甚至在结果、讨论等不同部分中,直接copy。这样的句子很乏味,提不起读者的兴趣,降低了文章的分值。这个问题,初写者需要注意,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避免。当然,写一篇生动的文章,需要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较好的文法功底。自己写好的文章,在投稿之前,多给几个同行看看,即使他的英文不如你,但也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这个在国内,大老板似乎都很忙。如果你有国外的同行朋友,他们还是很愿意帮忙的。发文章给他们的同时,你可以先邀请他作为合作者。总之,看评审人的修改意见就是最好的最直接的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建议大家多写,多改,肯定不错。俗话说,熟能生巧,一点不假。 科研工具扎实:包括室内野外(如果需要)实验技能、写文章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软件工具。关于实验方面的,不同专业要求不一样。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从原始数据到文章成稿的过程中,你可能用到的软件工具:文字的(e.g. Word )、图形的(e.g. Origin, sigmaPlot…)、数据分析统计的(e.g. Excel, SPSS or SAS…)、数据模拟 的(e.g. MathCad, Matlab…)、文献管理的(e.g. Endnote…)及其专业软件。你如果熟练掌握以上软件,不但写文章的效率快,而且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我一般拿到一批实验数据,先在Excel分析作简单的图表,得出大概的构思和一些想法,然后用上面所说的软件进一步分析,统计,或者模拟。我经常发现中国人写的文章,图表作得很粗糙。我估计是用excel作的。Excel作的图一般线条粗,不好看。好文章,应该要配上漂亮的图表。建议大家用上面的软件(我用的是Origin, 对SigmaPlot不熟悉)绘制,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我专业的文章,表一般是三线的。我喜欢在Excel作好后,copy到文档中。个人认为,掌握好科研工具是这三招中最容易的,相信大家有这个信心。 大家把上面三招练好了,写英文文章就容易多了。我专业的文章一般包括以下部分:1) Title, running title, 2) Authors + affiliation, 3) Abstract, 4) Keywords, 5) abbreviations, 6) Introduction, 7) Materials and methods, 8) Results (o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9) Discussion, 10) Conclusions, 11) Acknowledgments, 12) References 13) Tables, 14) Figure captions, and 15) Figures。以上15个部分,不同杂志可能有一点点变动,但是大部分是相同的。 写文章之前,你先要考虑该文章值的写吗?衡量的标准一般是a)科学和b)新颖。科学是实验设计是否符合科学?可靠?得到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检验?新颖是你讲得故事是否新的?如果是重复前人的结果,即使有科学,那也没有发表的意义。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评审人一般根据这两点判断最终接受还是拒绝。如何符合这两点,你就赶快写啊。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157198 前面我写了一篇关于写SCI文章需要练好3招。现在,针对文章每个部分如何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我专业的文章一般包括以下部分:1) Title, running title, 2) Authors + affiliation, 3) Abstract, 4) Keywords, 5) abbreviations, 6) Introduction, 7) Materials and methods, 8) Results (o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9) Discussion, 10) Conclusions, 11) Acknowledgments, 12) References13) Tables, 14) Figure captions, and 15) Figures。以上15个部分,不同杂志可能有一点点变动,但是大部分是相同的(这段话来自上篇)。 在分析数据和作图表的过程中,你已经完成了13-15。在修改图表过程中,你也许有初步的想法。这篇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听众是谁?这个决定你投那个杂志。这样,你就可以按照该杂志的格式,准备文章。上面提到的2、4、5和11是很容易的,可以把它们放在定稿后。剩下的几个部分,我一般是按照这个顺序写的:7-8-9-6-3-10。1和12是在写文章中不停地会修改。在写正文前,你可以初步拟一个题目。7-8-9-6-10-3部分显然是文章的主体。中国人写文章难度主要体现在这部分中。现在,我一一地介绍: 7) Materials and methods是这部分中最好写的。实事求是地描叙自己的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测定方法,数据的采集,分析、计算及其统计方法等。当然,你也不要一字不漏地描写你的材料与实验过程。过细,容易造成后面的结果与讨论部分显的单薄,文章整体看上去就会头大身子小,不协调。过粗,读者看不明白,甚至怀疑你的结果。因此,这个部分需要有分寸。原则是主要结果的材料与方法可以偏细,而基本状等次要的部分一笔带过。 8) Results:在写之前,先列几个subsections,把相对应的图表放进去。描写一张表或者一副图,第一句应该是交代这个表或者图所表达的主题,然后依次述说。可以从大到小,可以由特征A到特征B……。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一般在Results中,我不喜欢讨论。如果有必要,适当可以加一些点龙画睛的话语,但是不可过多,以免影响或者重复后面的Discussion部分。掌握的原则是一集中二避免:集中你想突出主题、描写有价值的、后面将讨论的数据;避免巨细无遗地描写你的数据;避免直接描写表中显示的数据。例如:表中列出A: 20, B: 25。文中避免说 A is 20 and 25 is for B. 如果你想比较这两项,你可以说 B is 25% greater than A。如果你想表达A到B的发展过程,你可以说25% increases from A to B。总之,根据你的意图去描写图表中的数据,做到有的放失,避免让读者感到乏味。 9) Discussion:毫无疑问这是最难写的部分。讨论是你对该工作认识的升华,也是提炼你的结果。如果你的知识面不广,认识不够,讨论部分就会很难写,而且讨论深度不够。这往往是投稿被拒的主要原因!!在写之前,象Results一样,先列几个subsections,表达你想讨论的主题,然后深入展开。在各个subsections,不外乎三部分:你的结果,前人结果,支持理由。当然,为了文章的生动,你可能会用不同途径组织这三部分进行讨论。一,先概括(注意,不是‘重复’)某个方面的结果,然后比较前人在这方面的结果一致或不一致,最后解释你的发现,甚至在讨论小结时,进一步阐明这项工作的理论和实际方面的意义。这种方法很多人在用。第二,先突出你的结果,然后给出合适的理由,最后陈述已发表的相关结果支持自己的数据;第三,你也可以先陈述广泛接受的结果或者理论,然后突出你这个方面的数据或者结果,比较他人结果,最后解释与他人之间差异或者一致的。后两者其实跟第一个差不多。我认为讨论部分没有固定的模型,但要有逻辑,要有支撑依据,不要仅在比较底的层次上面,要解释why和how。 6) Introduction:写完Results和Discussion,你会对这篇文章内容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这个时候,才回过头写Introduction。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你在Introduction部分提出的一些假设或者预设的问题与Discussion的主要讨论问题前后呼应。Introduction本身的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和评价你这个工作的重要。所以,开唱白,你先要笼统地(注意这个词)介绍这方面研究的意义(1段)。然后综述前人的工作,并指出目前的不足,或相关的信息(需要1-2段),从而提出该工作的动机。这一部分是Introduction的重点,语句要精炼简洁,逻辑很强,引用文章中肯。接着,根据某些原理,或者前人的工作,提出在这个方面的假设(其实是暗示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个可以在综述完后提出,不必另外起段。最后,你简单地介绍该工作开展思路、方法与目标,可能得到结论(1段)。Introduction不要太长。过长,喧宾夺主,抢了文章中重头戏(结果与讨论)的风头。过短也不行,读者不能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过短一般是我们的毛病。一般中文文章的前言很简洁,一段话完事。而英文一般需要3段以上。如果根据我上面的建议写,一般要4段才能完成。当然,Introduction也要根据后面结果与讨论的需要,或长或短,个人认为不能超过结果与讨论的部分。 10) Conclusions:当你写完Results和Discussion后,把主要的结果和该工作延伸的科学以及实际意义放在这个部分里面就行了。但是也不要直接从前面copy过来,把主要结果串联起来,重新组织一段话。如果主要结果不要做到连贯,也可以依次列上。Conclusions一般一段就够了。 3) Abstract:Abstract其实就是文章的浓缩版(miniversion of the ),也是排在Title后面受到读者阅览最多的部分。在这个里面,第一句一般是这方面工作的意义,然后是研究目标,材料与方法,主要的结果,最后是结论,甚至还要加上一句有关这项工作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或者提出在此工作基础上的下一步设想。这部分是麻雀虽小,但五脏具全。Abstract字数一般有要求,比如不要超过250 words。所以大家要在文字提炼上下功夫! 1) Title:当把上面几个部分写完后,你对自己文章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个时候,你可以对前面取的Title作进一步的修饰,尽可能贴近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儿,我想提醒的是, Title可以朝吸引读者眼球的方向发展,达到让他们看Abstract或者全文的目的,但是也不要哗众取宠,脱离你文章的核心。 总之,写SCI文章(科技文章)不能像写散文诗歌一样发表自己的感想,不要过多的臆测。做到准确(Accurate),简要(Brief),清楚(Clear)。所以,写SCI文章(也包括科技文章)也要ABC。 谢谢阅览!欢迎批评指正!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有所启发,请给于评价和鼓励!
3937 次阅读|8 个评论
儿子搞的图强诗—《人皮诗》
热度 7 chrujun 2011-9-16 13:37
刳肝以为纸 沥血以书辞 挂肺以为砚 抽骨削筋为笔 写书当以呕出心乃已尔 注1:前两句来自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注2:最后一句改自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4253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个人解读无耻“达芬奇”公开信
hyxia 2011-8-3 19:41
以下为达芬奇致媒体公开信原文(括号中为个人解读)。    致媒体朋友的沟通信   尊敬的媒体朋友:   您好,非常感谢您对达芬奇家居的关注,关于此前媒体所关心的大部分问题,我们已经在《公开信》中进行了明确表述。我们非常希望记者朋友能够认真阅读以下沟通内容后,可以基于真实的事实依据对达芬奇事件作出公正和客观的判断。   首先,达芬奇不是产品品牌,而是“卖场”品牌。达芬奇家居在全球经营历史有17年之久,在我们门店中销售的产品,我们总体是有信心的。一直以来对于个别存在问题的产品,我们也能够与消费者有效沟通解决问题。现在我们仍然愿意和代理的品牌生产企业一起面对媒体的质疑,并诚意解决一切问题,请媒体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我们10余年的经营中,很多客户是我们的长期客户,他们一直以来对我们代理的产品抱有信心。直至今日很多客户依然通过我们订购国际知名的家具产品,并委托我们帮助进行家居设计,我们与大部分老顾客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基础。   第二,很多媒体报道都是以我们“造假”为预设前提,对此我们不能接受。我们代理的意大利品牌的家具产品,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证明材料,均为意大利进口(见《公开信》附件)。而部分美国品牌中的部分产品通过保税区进口,本身不触及任何法律问题,也并不存在造假行为 (保税区的东西就可以说是进口?) 。同时没有任何执法部门认定达芬奇存在造假行为。我们多次澄清了我们和东莞长丰家具厂的关系,这一点请参见我们的《公开信》。我们认为,媒体应该尊重事实,并亲自核实相关情况后再作出结论。这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公众负责,同样也是一个媒体成其为社会公器的前提。   第三,这一事件发生至今,财新传媒首发了我们的《公开信》,我们也在新闻发布会后第一家约见了该媒体记者。事实上我们是非常愿意跟负责任的媒体说明情况,还原事实,包括说明责任。但是遗憾的是,目前除了部分媒体能够客观报道以外(当然并非替企业说话就是客观),也有部分媒体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妄下结论,误导公众,特别是让消费者产生更多的迷惑和不必要的担忧,也给我们解决部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带来了一些障碍。   第四,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我们仍然欣慰的是,我们代理的海外品牌,尤其是所有意大利品牌无一指责我们存在所谓“造假”行为。试想如果任何卖场里面销售假货,首先受伤害的应该是被假冒的品牌本身 (品牌本身没有风险,因为假的都是你达芬奇造的,而且你还能帮人家赚钱) 。而我们代理和经销的所有品牌企业一直在我们身处舆论漩涡时,依然能够替我们主持公道。同时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在我们面临困境的情形下,还是有很多消费者信赖达芬奇,很多老顾客仍然在支持我们和购买产品。   第五,我们无意推脱责任,但是也提请媒体朋友注意的是,我们存在的问题是行业共性问题还是我们企业的个性问题?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做得相对是好的还是相对是差的? (假就是假了,难道说别人假你就有理也可以假?行业问题是行业问题,不能成为你造假的借口) 这些年来我们在中国并不成熟的家具市场中不断前行,并与海外品牌联手作,对假冒这些品牌的行为予以追查,目的也是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全社会能够抱着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面对这个行业以及企业,那么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对于目前仍然存在的很多问题,我们愿意改正,并愿意承担责任,也请媒体给我们时间和机会。但是我们必须严正声明:达芬奇从未伪造过任何报关单或原产地证书,此类未经核实的报道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伪造单据的行为已经完全超越了达芬奇的商业道德及法律底线。同时由于我们并非家具生产商,我们也不可能获得任何出口退税(见《公开信》)。有关3.6亿元的退税谣言很明显是某个媒体的某个记者计算杜撰出来的 (杜撰的有鼻子有眼的,这个记者和这个杂志还真是厉害,空穴能来风?) 。我们宁可相信,媒体的此类报道是出于保护消费者的善意,但我们也恳请媒体作出此类报道和评价时须极其谨慎。   第六,我们已经开通热线电话接受消费者投诉,诚意解决问题,但是请媒体朋友谅解,我们必须区分不同情况给予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没有问题的产品,有顾客提出退货要求的,我们也不能接受 (什么叫没有问题,你这个非要有质量问题在退货?因为你已经没有了信用,我觉得完全需要无条件退货) 。我们也注意到有一家律师事务所正在主动征集消费者,事实上我们认为凡是合理要求的,与我们协商是最便捷的解决渠道。对于我们门店中销售的个别产品确有质量问题或瑕疵的,我们会同该产品的生产厂家一同来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同时也希望媒体能够给我们一个解决问题的环境。另外请媒体朋友注意的是,没有一家卖场会确保销售的产品不出现任何瑕疵,比如国际著名的汽车厂家也会有召回现象、苹果IPHONE4也曾出现过手机信号问题。我们认为,只要企业承诺承担责任就应该给他改正的机会。   最后,希望媒体客观、公正对待达芬奇事件,我公司将始终怀着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处理此事。不论出现任何问题以及是否应该由本公司门店承担,我们都将依据相关法规对消费者进行安抚和妥善解决。同时我们认为:新闻媒体也应该准确传递事实的真相,否则伤害的不仅是企业,还有广大消费者以及新闻事业本身。   此致   敬礼 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公关部 2011年8月3日 后记:这年头居然可以无耻到这般田地,造假的企业,无论你造假范围多大,你都是造假, 汽车厂家也会有召回现象、苹果IPHONE4也曾出现过手机信号问题这都是产品质量问题或者本来的设计缺陷,当时并未发现,而你这种故意造假不可同日而语,你是千方百计掩盖事实,别人是主动召回。 是时候工商管理部门出来了,鉴于这种造假企业,除了督促赔偿消费者外,还需要吊销其营业执照,让她尝尝造假的代价!
3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停下来等等你的良心
热度 1 crystalchu 2011-7-25 19:02
纽约时报的报道: http://www.nytimes.com/2011/07/25/world/asia/25train.html?_r=1ref=asia 最后一段话: Fears that transparency and safety have become secondary to other concerns was present in many Weibo postings on Sunday. One blogger in particular posted an eloquent appeal for more care and caution in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China, please stop your flying pace, wait for your people, wait for your soul, wait for your morality, wait for your conscience! Don’t let the train run out off track, don’t let the bridges collapse, don’t let the roads become traps, don’t let houses become ruins. Walk slowly, allowing every life to have freedom and dignity. No one should be left behind by our era.”
1841 次阅读|1 个评论
青藏高原之冬虫夏草
热度 30 yangyq 2011-6-17 20:49
青藏高原之冬虫夏草
价格不菲的冬虫夏草之野外调查 又名中华虫草,又称为夏草冬虫,简称虫草。 功效: 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具有 调节心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抗肿瘤,抗疲劳等功效。常用肉类炖食,有补虚健体之效。适用于治疗肺气虚和肺肾两虚、肺结核等所致的咯血或痰中带血、咳嗽。气短、盗汗等,也是老年体弱者的滋补佳品。 价格: 以下是最新的2011年4月的冬虫夏草价格(批发价格)。 1800条/公斤 22万-25万/公斤(千克) 2000条/公斤 18万-20.0万/公斤(千克) 2500条/公斤 15.8--16.8万/公斤(千克) 3000条/公斤 11.5万-12万/公斤(千克) 4000条/公斤 9.4万-9.6万/公斤(千克) 5000条/公斤 7.9万-8.2万/公斤(千克) 6000条/公斤 7.5万-8.0万/公斤(千克) 冬虫夏草一般的20多元一根,好的要40-50元甚至上百元。 是由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僵化,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 分布: 主要产于中国青海、西藏、新疆、四川、云南、甘肃、贵州等省及自治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 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面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对自然环境要求高。夏季,虫子卵产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霉菌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霉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象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霉菌菌丝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菌孢把虫体作为养料,生长迅速,虫体一般为四至五厘米,菌孢一天之内即可长至虫体的长度,这时的虫草称为“头草”,质量最好;第二天菌孢长至虫体的两倍左右,称为“二草”,质量次之。 因为僵化后会长出根须,所以被称作冬虫夏草。 由于野生冬虫夏草分布地区狭窄、自然寄生率低、对生活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所以本身资源比较有限。近年来又由于冬虫夏草主产地生态环境遭到人为严重破坏,大量盲目不合理采挖致使资源日趋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个人分类: 舒服轩|12395 次阅读|66 个评论
阿郎的故事------平凡的父爱
热度 11 yangyq 2011-6-16 15:33
阿郎的故事------平凡的父爱
这个周末是父亲节。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再忆八十年代悲情英雄片的经典《阿郎的故事》。 一个平凡的父爱故事! 看过了才懂的! 当年看阿郎的故事,泪水湿了一枕巾。 那首主题曲“你的样子”,从此成为内心极易触动的琴丝。 1989年杜琪峰凭《阿郎的故事》获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34岁的周润发因此第三次获得金像奖影帝的桂冠。 故事情节比较平凡而简单,却充满了浪漫的悲剧色彩, 催人泪下! 富家女波波(张艾嘉饰)不顾家庭反对,嫁给了摩托车手阿郎(周润发饰)。后发现阿郎沉迷于赛车根本无暇顾及她,在她临产时,阿郎却因非法赛车撞死警察而入狱。 波波母亲串通医生假称婴儿已死,把她骗去美国。阿郎出狱后为以前的行为深为后悔,于是从孤儿院找回儿子波仔, 父子相依为命。 十年后波波想要夺回儿子的抚养权……, 破裂的婚姻造成了孩子的痛苦以及父亲对往昔过错的追悔 。。。。。。 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闭上眼,能清晰地记得 1、放浪不羁的昔日浪子,不务正业的老爸。 2、一腔父爱,与儿子十年来的相依为命,悲欢离合。 3、渴望与妻子复婚的美好愿望 4、当波波要带走儿子,父亲的痛苦与无奈,儿子的不舍,父子情深,真挚而无以言表。 4、 波波终于决定留下,本应全家团圆,阿郎为了养家,重回赛场,以夺得冠军的奖金,然而,满脸血迹的阿郎冲过了终点,赛车翻腾,熊熊大火,曾怀着无限幸福憧憬的母与子疯狂地冲向烈火时,阿郎却在火光中永远闭上了眼睛。 国语版主题曲   歌名:你的样子    演唱:罗大佑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   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   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惊醒   诉说一定哀伤过的往事   那看似满不在乎转过身的   是风干泪眼后萧瑟的影子   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   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是否来迟了命运的预言   早已写了你的笑容我的心情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潇洒的你将心事化进尘缘中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图片均来自百度,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舒服轩|9206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Infinite Languages, Finite Minds
geneculture 2011-6-15 11:44
(1994) Infinite Languages, Finite Minds: Connectionism, Learning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Scotland. Abstract This thesis presents a connectionist theory of how infinite languages may fit within nite minds. Arguments are presented agains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observable language performa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certain kinds of finite state automata--i.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are likely to have sufficient computational power, and the necessary generalization capability, to serve as models for the processing and acquisition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These arguments are further corroborated by a number of computer simulations, demonstrating that recurrent connectionist models are able to learn complex recursive regularities and have powerful generalization abilities. Importantly, the performance evinced by the networks are comparable with observed human behavior on similar aspects of language. Moreover, an evolutionary account is provided, advocating a learning and processing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 and subsequent phylogenetic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his view construes language as a nonobligate symbiant, arguing that language has evolved to fit human learning and processing mechanisms, rather than vice versa. As such, this perspective promises to explain linguistic universals in functional terms, and motivates an accoun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incorporates innate, but not language-specific constraints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purported poverty of the stimulus is re-appraised in this light,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linguistic structure may be learnable by bottom-up statistical learning models, such as, connectionist neural networks. BibTex http://www.isrl.illinois.edu/~amag/langev/paper/christiansen94phd.html http://www.isrl.illinois.edu/~amag/langev/index.html Language Evolution and Computation Bibliography Introduction Additions Corrections License !-- Technology -- Acknowledgements 1709 references !-- For author query, it is suggested to use the last name. -- Author Title Any 30 50 All Sorted by Year Author Citation Author By last name | By number of publication Year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 Type Journal Book BookChapter Conference MS Thesis PhD Thesis Tech Report !-- Category Keyword language evolution evoluti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evolutionary linguistics language acquisition cultural evolution syntax language games self-organization language change linguistics cultural transmission semantics agents ... -- Citation Cross-year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 !-- Complete collection: BibTex format (1180K) | APA Reference format (1095K) -- OTHER RESOURCES conference newsreport overview researchgroup software video !--- External links Newsletter People -- !-- Maintained by Jun Wang . -- Maintained by Jun Wang. :: email: junwang4 you-know-at gmail.com :: Last update: 6/11/11
个人分类: 语言学基础研究|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Knowledge Translation Models 知识翻译模型
geneculture 2011-6-15 10:05
[转载]Knowledge Translation Models 知识翻译模型
Knowledge Translation Models Knowledge Translation Models CIHR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Other Models and Frameworks Applicable to Knowledge Translation Interaction-Focused Frameworks Understanding-User-Context Framework Context-Focused Models and Frameworks The Ottawa Model of Research Use The Knowledge-to-Action Process Framework The Promoting Action on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in Health Services Framework The Coordinated Implementation Model Individual-Focused Models The Stetler Model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Table of Contents Knowledge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to Model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CIHR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CIHR (2005) proposed a global KT model, based on a research cycle, that could be used as a conceptual guide for the overall KT process. CIHR identified six opportunities within the research cycle at which the interactions, communications, and partnerships that will help facilitate KT could occur. Those opportunities are the following: KT1: Defining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ologies KT2: Conducting research (as in the case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KT3: Publishing research findings in plain language and accessible formats KT4: Placing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other knowledge and sociocultural norms KT5: Making decisions and taking action informed by research findings KT6: Influencing subsequent rounds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impacts of knowledge use Figure 1 shows a graphical model in which the six opportunities listed here were superimposed on CIHR's depiction of the knowledge cycle. D Figure 1. CIHR research cycle superimposed by the six opportunities to facilitate KT (Source: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Knowledge Translation within the Research Cycle Chart. Ottawa: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2007. Reproduced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Minister of Public Works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Canada, 2007). Other Models and Frameworks Applicable to Knowledge Translation The CIHR's KT model offers a global picture of the overall KT process as integrated within the research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cycle. However, the use of other models and/or frameworks with more working details may be necessary to implement each part of the CIHR conceptual model successfully. Such details could be used to augmen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components, chronological stages, and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facilitat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s, interactions, partnerships, and desired outcomes during each of the KT opportunities. Selected comprehensive models that could be used to augment the CIHR's KT model are described in this section. An effective KT framework requires not only the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al view, but also the microperspective of an individual (Davis, 2005). Therefore, models and frameworks that represent an individual user's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hose that address contextual factors, are included. Interaction-Focused Framework Understanding-User-Context Framework: This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translation (Jacobson et al., 2003) was derived from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t provides practical guidelines that can be used by researchers and others to engage in the knowledge translation process by increasing their familiarity wit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nded user groups. Specifically, this framework can be used as a guide for establishing interactions required by the KT process illustrated in the CIHR's model. The framework contains five domain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establishing interactions with users: The user group The issue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user relationship The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Each domain includes a series of questions. The purpose of these questions is to provide a way to organize what the researcher already knows about the user group and knowledge translation, identify what is still unknown, and flag wha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and lists describe the foci and sample questions for each domain. The user group domain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several aspects of the user group, such as the group's operational context, morphology, decision-making practices, access to information sources, attitudes towards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and experiences with knowledge translation. Sample questions for the user group domain are as follows: In what formal or informal structures is the user group embedded? What is the political climate surrounding the user group? What kinds of decisions does the user group make? What criteria does the user group use to make decisions? The issue domain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xt of the issue intended to be resolved through the knowledge translation effort. Sample questions for the issue domain are as follows: How does the user group currently deal with this issue? For which other groups is the issue salient? How much conflict surrounds the issue? Is it necessary to possess a particular expertise to understand this issue? The research domain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the user group's orientations toward research, and the relevance, congruence, and compatibility of the research (at hand) to the user group. Sample questions for the research domain are as follows: What research is available? W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research? How relevant is the research to the user group? Does the research have implications that are incompatible with existing user-group expectations or priorities? The research–user relationship domain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searcher and the user group. Sample questions for the research–user relationship domain are as follows: How much trust and rapport exist between the researcher and the user group? Do the researcher and the user group have a history of working together? Will the researcher be interacting with the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user group? Will that representative remain the same throughout the life of the project? How frequently will the researcher have contact with the user group? The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domain focuses on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disseminating the research knowledge. Sample questions for the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domain are as follows: What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mode of interaction: written or oral, formal or informal? What level of detail will the user group want to see? How much information can the user group assimilate per interaction? Should the researcher pretest or invite feedback on the selected format from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ser group before finalizing presentation plans? As suggested by Jacobson et al. (2003), these questions may help raise awareness of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user group that may be useful for the knowledg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scope in obtaining this information will depend on each knowledge translation circumstance. This framework offer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guide the interaction of knowledge creators and knowledge users. However, the focus of these interactions wa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isting knowledge (K4 and K5 in the CIHR's KT model). Additional frameworks that illuminate the mechanisms, consider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creators and the knowledge users through all step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are certainly needed. Context-Focused Models and Frameworks These selected models and framework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coul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knowledge translation effort and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all stages of the KT process. The Ottawa Model of Research Use: The Ottawa Model of Research Use (OMRU) is an interactive model developed by Logan and Graham (1998).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using the OMRU in actual practice contexts was supported by findings from a number of studies (Hogan Logan, 2004; Logan, Harrison, Graham, Dunn, Bissonnette, 1999; Stacey, Pomey, O'Conner, Graham, 2006). The OMRU views research use as a dynamic process of interconnected decisions and actions by different individuals relating to each of the model elements (Logan Graham, 1998). This model addre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isting research knowledge (KT4 and KT5 in the CIHR's KT model). The model has gone through some revisions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most recent version of the OMRU (Graham Logan, 2004) includes six key elements: Evidence-based innovation Potential adopters The practice environment Implementation of interventions Adoption of the innovation Outcomes resulting from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ix elements are illustrated in Figure 2. D Large image of Figure 2 Figure 2. The Ottawa Model of Research Use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Vol. 36, Graham, I. D. Logan, J., Innovations i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continuity of care, pp. 89–103, copyright 2004) According to Graham and Logan (2004), the OMRU relies on the process of assess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each element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decision to implement an innovation. Barrier assessments must be conducted on the innovation, the potential adopters, and the practice environment to identify factors that could hinder or support the uptake of the innov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is then selected and tailored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and enhance the supports identified. Introdu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is monitored to ensure that the potential adopters learn about the innovation and what is expected of them. The monitoring is ongoing to help determine whether any change i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r a new implementation plan is required.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utcomes are evalua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innovation is producing the intended effect or any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The Knowledge-to-Action Process Framework: Graham et al. (2006) proposed the knowledge-to-action (KTA) process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could be useful for facilitating the use of research knowledge by several stakeholders, such as practitioners, policymakers, patients, and the public. The KTA process has two components: (1) knowledge creation and (2) action. Each component contains several phases. The authors conceptualized the KTA process to be complex and dynamic, with no definit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 and among their phases. The phases of the action component may occur sequentially or simultaneously, and the knowledge-creation-component phases may also influence the action phases. In the KTA process, knowledge is mainly conceptualized as empirically derived (research-based) knowledge; however, it encompasses other forms of knowing, such as experiential knowledge. The KTA framework also emphasizes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producers and knowledge users throughout the KTA process. The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KTA process is shown in Figure 3. D Large image of Figure 3 Figure 3 . The Knowledge-to-Action Process (Reprinted from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Vol. 26, No. 1, Graham, I. D. et al., Lost in knowledge translation: Time for a map, pp. 13–24, copyright 2006, with permission from John Wiley Sons, Inc.) Knowledge cre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hases: (1) knowledge inquiry, (2) knowledge synthesis, and (3) knowledge tools/products. Knowledge creation was conceptualized as an inverted funnel, with a vast number of knowledge pieces present in the knowledge inquiry process in the beginning. Those pieces are then reduced in number through knowledge syntheses and, finally, to an even a smaller number of tools or products to facilit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nowledge. The authors stated that as knowledge moves through the funnel, it becomes more distilled and refined, and presumably becomes more useful to the stakeholders. The needs of potential knowledge user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each phase of knowledge creation, such as tailoring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identified by the users, customizing the message for different intended users, and customizing the method of dissemination to better reach them. The action cycle represents the activities needed for knowledge application. Graham et al. (2006) conceptualized the action cycle as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all phases in the cycle can influence one another and can also be influenced by the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The action cycle often starts with an individual or group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or issue,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relevant to solving it. Included in this phase is the appraisal of the knowledge itself in terms of its validity and usefulness for the problem or issue at hand. The knowledge then is adapted to fit the local context. The next step is to assess the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to be adopted, the potential adopters, and the context or setting in which the knowledge is to be used. This information is then used to develop and execute the plan and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and promote awaren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knowledge. Once the plan is developed and executed, the next stage is to monitor knowledge use or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types of knowledge use identified (conceptual use, involving changes in levels of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r attitudes; instrumental use, involving changes in behavior or practice; or strategic use, involving the manipulation of knowledge to attain specific power or profit goals). This step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rategies and plan so they can be adjusted or modified accordingly. During the KTA proces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using the knowledge to determine if such use has made a difference on desired outcomes for patients, practitioners, or the system. A plan also needs to be in place to sustain the use of the knowledge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 as time passes. As stated by Graham and colleagues (2006),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ction phases within the cycle are not unidirectional. Rather, each action phas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hase that precedes it and vice versa. For example, knowledge not being adopted and used as intended could indicate the need to review the plans and strategies again to improve the uptake of knowledge. The phases in the action process of the KTA are those also presented in the OMRU, as delineated in the previous section. The KTA process framework presents a more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KT than the OMRU because it incorporates the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The framework also incorporates the need to adapt the knowledge to fit with the local context (which has also been indicated in the CIHR's KT model) and the need to sustain knowledge use by anticipating changes and adapting accordingly. However, the KTA process framework does not provide additional details in the knowledge action process aside from what has already been outlined by the OMRU. Nevertheless, it is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that begins to incorporate the full cycle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from knowledge creation through implementation and impact. The Promoting Action on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in Health Services Framework: The Promoting Action on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in Health Services (PARIHS) (Kitson, Harvey, McCormack, 1998; Rycroft-Malone, 2004; Rycroft-Malone et al., 2002) is a conceptual model describ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 in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model, a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 into practice is a function of the interplay of three core elements: (1) the level and nature of the evidence to be used, (2) the context or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research is to be placed, and (3) the method by which the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to be facilitated. These three elements have equal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of the research use. Each of the elements is positioned on a low-to-high continuum, and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the most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ccurs when all elements are on the high end of the continuum. Evidence is defined as a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clinical experience, patient experience, and local data or information. For each type of evidence, there is a range of conditions from "low evidence" to "high evidence." An example of high evidence would be that the research is valued as evidence, well conceived, and well conducte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is seen as a part of the decision; the patient experience is relevant; and the local data or information is evaluated and reflected on. Context refers to the environment or setting in which people receive health-care services or the environment or setting in which the proposed change is to be implemented. Context can includ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practice occurs;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conducive to research utilization, such as operational boundaries,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patterns of power and authority, and resourc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valu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The PARIHS specifies three key themes under context as (1) culture, (2) leadership, and (3) evaluation. The low-to-high continuum was specified for each theme. A low context would be predictive of unsuccessful research utilization, and a high context would be predictive of successful utilization. An example of a high context would be a culture that values individual staff and clients, the leadership within effective teamwork, and the use of multiple methods of evaluation. Facilitation is defined as a technique by which one person makes things easier for others. The framework authors believe that facilitators have a key role in helping individuals and teams understand what and how they need to change to apply evidence to practice. The role of a facilitator is an appointed one (rather than one arising from personal influence) that could be internal or external to the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 of this role is about helping and enabling, as opposed to telling or persuading. It can encompass a broad spectrum of purposes, ranging from helping achieve a specific task to helping individuals and groups better understand themselves in terms of attributes that are important to achieve those tasks, such as attitudes, habits, skills, ways of thinking, and ways of working.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there are three themes of facilitation: (1) purpose, (2) roles, and (3) skills and attributes. Same as the previous elements, each theme has dimensions of low and high. In PARIHS, high facilitation relates to the presence of appropriate facilitation depending on the needs of the situation. The PARIHS framework is unique in that it identifies facilitation as one of the main elements in the research utilization process and provides much detail in determining the potential of success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structure of the model. However, similar to most models reviewed so far, the emphasis 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component within the knowledge translation process. PARIHS does not discuss elements or factors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although cre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Although the PARIHS model is highly complex and likely to be comprehensive in explaining factors and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use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re demonstration of how the model could be applied in an actual practice environment is needed. The most updated version (Rycroft-Malone, 2004) is substantially more complex than the original (Kitson et al., 1998). All elements were revised based on concept analysis of each element (evidence, context, facilitation) through extracting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elements from extensive literature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and scope. Although doing so has undoubtedl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complexity of the model, it is not certain how that would affect the actual use of the model as a general framework to guide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everyday practice settings. The Coordinated Implementation Model: Lomas (1993) proposed a model of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that outlines the overall practice environment to capture schematically the competing factors of influe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is model demonstrates some of the additional and largely unexploited routes through which research information could influence clinical practice.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ere illustrated in the model diagram in Figure 4. D Large image of Figure 4 Figure 4 . The Coordinated Implementation Model (Reprinted from The Milbank Quarterly, Vol. 71, Lomas, J., Retailing research: Increasing the role of evidence in clinical services for childbirth, pg. 439–475, copyright 1993, with permission from Blackwell Publishing) As discussed by Lomas (1993), the approaches used to transfer research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views, activities, and available implementation instruments of at least four potential groups. Those include community interest groups, administrators, public policymakers, and clinical policymakers. Although the influences on the use of research from these groups (public pressure, regulation, economic incentives, educa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 are exerted through different venues, they form a system in which, when they work together, the sum of their effects is greater than their parts. This model holds that patients, either as individuals or groups, can also strongly influence practitioners' decisions. This model helps increase awareness of factor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effort within the knowledge translation process. Having similar models that outline the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could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other steps would also be extremely helpful and add mor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Individual-Focused Models The Stetler Model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The Stetler Model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is the practitioner-oriented model, expected to be used by individual practitioners as a procedural and conceptual guid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in practice. The model was first developed as the Stetler/Marram Model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Stetler Marram, 1976) and later revised and renamed the Stetler Model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Stetler, 1994, 2001).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is model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graphic model containing five phases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The second part contains clarifying information and options for each phase. The graphic model is illustrated in Figure 5. D Large image of Figure 5 Figure 5 . The Stetler Model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Reprinted from Nursing Outlook, Vol. 49, Stetler, C. B., Updating the Stetler model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to facilitat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g. 272–279, copyright 2001, with permission from Elsevier) The Stetler model was developed as a prescriptive approach designed to facilitate safe and effective use of research findings (Stetler, 2001). The model is based on six basic assumptions: The formal organization may or may not be involved in an individual's utilization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may be instrumental, conceptual, and/or symbolic. Other types of evidence and/or non-research-related information are likely to be combined with research findings to facilitate decision making or problem solv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can influence an individual's or group's view and use of evidenc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provide us with probabilistic information, not absolutes. Lack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pertaining to research utilization and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an inhibit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use. The updated model directs users to be conscious of the types of research evidence and suggests that users seek already published systematic reviews whenever possible instead of using primary studies.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provide descriptions of activities within each of the five phases in the graphic model shown in Figure 5 (Stetler, 1994, 2001). Phase I focuses on the purpose, context, and sources of research evidence. The practitioner identifies potential issues or problems and verifies their priority; decides whether to involve others; considers other influential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beliefs, resources, or time lines; seeks evidence in the form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selects research sources with conceptual fit. Phase II focuses on the validation of findings and includes activities such as critiquing a systematic review, rating the quality of each evidence source, and determining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vidence. The evaluation is utilization-focused, and the decision is made whether to accept or reject the evidence (rather than using the traditional critique to determine simply whether the evidence is weak or strong). If there is no evidence or the evidence is insufficient, the process will be terminated when the evidence is rejected. Otherwise, the evidence is accepted and the practitioner progresses to Phase III. Phase III focuses on the four criteria used together as a gestalt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desirable to use the validated evidence in the practice setting. Substantiating evidence is meant to recognize the potential value of both research and additional non-research-based information as a supplement. Fit of setting refers to how simil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 and study environment are to the population and setting of the practitioner. Feasibility entails the evaluation of r isk factors, need for r esources, and r eadiness of others involved ("r, r, r," as stated in the graphic model shown in Figure 5). Current practice entail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urrent practice and the new practice (that may be introduced)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will be worthwhile to change the practice. A decision is then made whether to "use," "consider use," or "not use" the evidence considered. Phase IV focuses on the evidenc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eginning with the confirmation of type of use (conceptual, instrumental, symbolic), method of use (informal/formal, direct/indirect), and level of use (individual, group, organization). Next, the operational details are specified as to who should do what, when, and how. In this phase, a decision is made regarding whether to use or to consider the use of the evidence. Phase V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use, with two separate processes to evaluate the case of "use" and the case of "consider use" as decided in Phase IV.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nsider use" option requires pilot testing to enable 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hange in practice. Pilot data are then used to decide whether the evidence will be formally used. In the case of a "use" decisio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ill be formally evaluated. This model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use with nurses. However, the same principles could conceivably apply readily to other practitioners, including in those in rehabilitation. The Stetler model is highly comprehensive and provides procedures to help guide practitioners through all steps in the research use process whil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actical (utilization-focused) aspects of clinical decisions.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udit and Feedback Tailored Intervention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Interactive Strategies Evidence in Rehabilitation Table of Contents Knowledge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to Model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Many strategies related to knowledge translation wer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majority of these strategies focused 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isting knowledge. Only a few studies reported strategies involving knowledge creation. Those studies, however, mainly described the strategies that were used and their successes, but not the measurable outcomes of such strategies. The evid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came largely from studies on physicians, with a much smaller portion coming from other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s, such as nursing, physician assistants, and other staff. In addition, the knowledge targeted for implementation in these studies was not all research-based. However, much can be learned about what might influence changes in providers' practice behavior. Ultimately, the translation of research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implies a need for change in providers' behavior to enable adoption and use of the new research-based knowledg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udies are available in the area of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and several systematic reviews of those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Also available are the overviews of systematic reviews. Bero et al. (1998) conducted an overview of 18 systematic reviews, published between 1989 and 1995,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research findings. The systematic reviews were obtained from searches in MEDLINE records from 1966 to June 1995 (the Cochrane Library was also searched, but no relevant reviews were located). To be included, the reviews had to focus on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report explicit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asure changes in performance or outcome.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e following consistent themes from their review: Most of the reviews reported modest improvements in performance after interventions. Pass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was generally ineffective in altering practices, no matter how important the issue or how vali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s,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including two or more interventions, seemed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single interventions. Bero et al. (1998) also categorized three tiers of specific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ir level of effectiveness in promoting behavioral change among health professionals: (1) consistently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2) interventions of variable effectiveness, (3) and interventions that have little or no effect. These levels of effectiveness are elaborated below: Consistently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included educational outreach visits for prescribing in North America; manual or computerized reminders;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s such as two or more approaches of audit and feedback, reminders, local census processing, or marketing; and interactive educational meetings. Interventions of variable effectiveness included audit and feedback, the use of local opinion leaders, local consensus processes, and patient-mediated interventions. Interventions that have little or no effect included educational materials and didactic educational meetings.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specific strategies to implement research-based recommendations seems necessary to promote practice changes and that more intensive efforts are generally more successful. The authors also indicated a need to conduct studies to evaluate two or more interventions in a specific setting to clarify the circumstances likely to mod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interventions. In an updated version of the Bero et al. overview (1998), Grimshaw et al. (2001) conducted an overview of 41 systematic reviews published between 1989 and 1998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changing providers' behavior to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Similar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used, although the searche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were expanded to include the Health Star database and feedback from the Cochrane 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of Care group's Listserv of potentially relevant published reviews that might have been omitted. The systematic reviews included in this overview were found to be widely dispersed across 27 different medical journals and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interventions. Similar to the findings from the original overview (Bero et al., 1998), Grimshaw et al. (2001) found that, in general, passive approaches are ineffective and unlikely to result in behavior change (although they could be useful in raising awareness). Also, as previously reported,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s that targeted several barriers to change are more likely to be effective than single interventions. Specifically, the interventions of variable effectiveness included audit and feedback and use of local opinion leaders, whereas the interventions that were generally effective included educational outreach and reminders. However, most of the interventions were effective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and none were effective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The researchers noted considerable overlap across the reviews in terms of original studies included, and they found that one reason for such overlap could be the lack of agreement within the research community on the theoretical or empirical framework for classifying interventions aimed at facilitating professional behavior change.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be successful, it is difficult to disentangle which components of such interventions led to success. Therefore, Grimshaw et al. (2001) suggested that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facilitat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mponents contributing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s. Grol (2001) reported on experiences with more than 1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family medicine in the Netherlands, arguably one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programs for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world. A stepwise approach was used for guidelines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First, a relevant topic was selected by an independent advisory board of practitioners. Second,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worked together to develop guidelines that were later tested for 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through a written survey and external reviewers who were specialized on the topic, and the guidelines were then revised. Next, the guidelines were presented to an independent scientific board for official approval. After approval,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guidelines was published in a scientific journal for family physicians. In addition to the formal publication, the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included developing special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packages for each set of the guidelines and sending them to regional and local coordinators for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Support materials, such as summaries of the guidelines for receptionists, leaflets, letters for patients, and consensus agreements with specialists' societies, were also developed and disseminated. Several aspects of these experiences were empirically investigated, including knowledge and acceptance of the guidelines, the use of the guidelines, barriers to their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Grol (2001)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guidelines is feasible and accepted by the target group when such development is owned and operated by the profession itself. Second,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disseminate the guideline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appears to be very important. Third, a program to implement a guideline should be well designed, well prepared, and preferably pilot-tested for use. Grimshaw et al. (2004)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235 original studi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guideline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Literature searches were conducted in MEDLINE (1966–1998), Health Star (1975–1988),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 Register (4th ed., 1998), EMBASE (1980–1998), SIGLE (1980–1988), and the specialized register of the Cochrane 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of Care group. The studies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employ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controlled before-and-after studies, and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methodologies. They also included medically qualifie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used guideline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used objective measures of provider behavior and/or patient outcome.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interventions produced modest to moderate improvements in care, with a considerable variation both within and across interventions. Commonly evaluated single interventions were reminders, dissemination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and audit and feedback. For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s,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in the interven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such interventions. Fewer than one third of the 309 comparisons within the included studies reported economic data. Grimshaw et al. (2004)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n imperfect evidence base to support decisions about which guideline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re likely to be efficient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addition, there is also a need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a coh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ealth-professional behavio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and behavior change to better inform appropriate choices for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to better estimate the efficiency of such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udit and Feedback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or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audit and feedback, Jamtvedt, Young, Kristoffersen, O'Brien, and Oxman (2006)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udit and feedback on both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health outcomes using 118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published between 1977 and 2004. The original studies were located through the Cochrane 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of Care register for 2004, MEDLINE from January 1966 to April 2000,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 Base i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The RCTs in this review included participants who were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responsible for patient care; used audit and feedback as one of the interventions; and objectively measured provider performance in a health-care setting or measured health outcomes. Audit and feedback was defined as any summary of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health care over a specified period of time, with information given in a written, electronic, or verbal format.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audit and feedback on compliance with the desired practice varied from negative effect to a very large positive effect,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ffects were not found to relate to study quality. Some possible explanations offered by the authors for the differences included the level of baseline compliance of the targeted behavior, the intensity of audit and feedback, and the level of motivation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to change the targeted behavior (not assessed due to lack of sufficient data from original studies).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audit and feedback could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though the degree of effectiveness is likely to be greater in cases where the baseline adherence to recommended practice is low and the delivery intensity of audit and feedback is high. However, the results do not support mandatory use of audit and feedback as an intervention to change practice. Recently, Hysong, Best, and Pugh (2006) used a purposeful sample of six Veterans Affairs Medical Center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feedback's characteristics on its effectiveness, comparing facilities with high adherence to six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to those with low adherence. Data were obtained through individual and group interviews of all levels of staff at each facility, including facility leadership, middle management and support management, and outpatient clinic personnel. The researchers found four discernible characteristics that distinguished the high- and low-performing facilities: (1) the timeliness with which the providers received feedback, (2) the degree to which providers received feedback individually, (3) the punitive or nonpunitive nature of the feedback, and (4) the customization of feedback in ways that made it meaningful to individual provider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authors proposed a model of actionable feedback in which feedback should be provided in a timely fashion; feedback should be about the clinician's individual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aggregated performance at a clinic or facility level; feedback should be nonpunitive; and the individual should be engaged 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process rather than be merely a passive recipient of information. Tailored Interventions Shaw et al. (2005)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15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ublished between 1983 and 2002,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nning and delivery interventions tailored to address specific and prospectively identified barriers to chang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health outcomes. The pool of studies was retrieved from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of Care group's specialized register and pending files until the end of December 2002. Studies in this review were RCTs that included participants who were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responsible for patient care; included at least one group that received an intervention tailored to address explicitly and prospectively identified barriers to change; either involved a comparison group that did not receive a tailored intervention or compared a tailored intervention addressing individual barriers with an intervention addressing both individual and social- or organizational-level barriers; and included objectively measure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excluding self-report). A tailored intervention was defined as an intervention chosen to overcome barriers identified before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the intervention. A meta-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synthesize subsets of the studies when possible.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ailored interventions is not conclusive and more rigorous trials are needed bef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an approach can be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because of the small number of studies limited to a small number of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the authors stated that it was not possi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both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those targeting only individual barriers. Based on the review,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decisions about whether the tailored intervention approach is likely to be effective for specific problems should be mad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problem in each setting and other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Foxcroft and Cole (2000)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woul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research evidence in nursing. Literature searches were performed in the following databases: the Cochrane library, MEDLINE, EMBASE, CINAHL, SIGLE, HEALTHLINE, the 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 the Nuffield Database of Health Outcomes, and the NIH Database up to August 2002 (the review was updated in 2003). Hand searches were performed in the periodical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Applied Nursing Research, and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to 1999). Reference lists of the articles obtained were also checked. In addition, experts in the field and relevant Internet groups were contacted for any other potential studies. To b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each study had to emplo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r interrupted-time-series research designs; include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where nurses practiced) as participants and measure and report nursing practice outcomes separately; evaluate an entire or identified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infrastructure aimed at promoting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and use objective measure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Foxcroft and Cole (2000) found that no studies were sufficiently rigorous to be included in the formal systematic review, neither at that time nor when they updated the review in 2003. Therefore, they reported on seven studies that did not meet the design quality required but had evaluated organizational infrastructural interventions to establish the evidence baseline in this area. All of these studies were retrospective case report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although positive results were reported, there was no offering of any substantiv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studies' conclusions. Therefore, no clear implication for practice can yet be drawn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ose studies. Interactive Strategies Vingillis et al. (2003) reported the use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at integrated knowledge generation with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utilization. During the project's 3-year period, the researchers developed the initial research proposal in response to frustration expressed by local professionals. The researchers also built into the original research proposal a series of three colloquia of potential knowledge users, and they established an open-door policy so that interested parties could request meetings with the team. Vingillis et al. used a partnership culture model in which researchers and potential knowledge users develop a partnership of trust, respect, ownership, and common ground as the fundamental first step to successful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strategies used by this group included viewing research as the means and not as the end, linking the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services to the community, using a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pproach, embracing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interactions, and using connectors to assist potential knowledge users in identifying knowledge needs and to assist researchers in translating knowledge to user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strategies in promoting knowledge translation was not reported. Evidence in Rehabilitation The evidence to support or dispute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rehabilitation is very limited and available in the form of original studies only (as opposed to systematic reviews or overviews seen in medicine). Thomas, Cullum, McColl, Rousseau, and Steen (1999), in their searches of primary studies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review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 guidelines in professions allied to medicine, could not locate such studies in rehabilitation. At present, the studies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in rehabilitation continues to be scarce. Wolfe, Stojcevic, Rudd, Warburton, and Beech (1997) investigated the uptake of stroke guidelines in a district of southern England using the 18-month audit process. Th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included rehabilitation standards of services for physiotherapy,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speech therapy. The guidelines were made available for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although no other specific strategies appeared to have been used to facilitate the adoption of the guideline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over the period of 18 months, only modest changes in practice occurre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rehabilitation service remained low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occup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within 72 hours of acute stroke episode.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despite local development and feedback, adherence to guidelines was relatively poor, there was little improvement over time, an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unmet need continued to exist. Heinemann et al. (2003)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lecture-based educational program about 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 guidelines. The knowledge and referral practic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assess changes i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physicians and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als who provided services in acute care settings. The findings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knowledge or referrals at 6 months following the educational program.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simply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guidelines did not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knowledge and referrals. Fritz, Delitto, and Erhard (2003) conducted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viding therapy based on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matching patients to specific interventions with providing therapy based on the Agency for Health Research and Quality guidelines. At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classification-based therapy showed greater improvement on the general health measure (SF-36) on the physical component score, greater satisfaction, and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returning to full-duty work status. At 1 year, however,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all outcomes. Pennington et al. (2005)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train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research evidence in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 The first strategy was the training on critical appraisal of published research papers and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second strategy was the same training plus additional training on management of change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overal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adhere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within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No other outcomes were measured. Bekkering et al. (2005), using 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ed an active strategy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tch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with the standard passive method of dissemination of the same guidelines in 113 primary-care physical therapists who treated a total of 500 patients. The passive method group received the guidelines by mail, and the active method group received an additional active training strategy consisting of two sessions of education, group discussion, role-playing, feedback, and reminders. The outcomes were measured through self-reported patients' questionnaires on physical functioning, pain, sick leave, coping, and belief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physical functioning and pain in both groups improved substantially in the first 12 weeks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 follow-up at 12 months, there continued to b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rategies.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there was no additional benefit to applying active strategy to implement the physical therapy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Because of the limited evidence, no conclusion or even pattern can be drawn from these studies at this time. The knowledge translation inquiry in rehabilitation appears to be in the beginning stag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is clearly needed. Although som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from other health-care fields, such as medicine and nursing, it is not certain how applicable those findings would be for rehabilitation, because of the conceivable difference in practice focus, culture, methods, and contexts. Measures of Knowledge Use Measures of Knowledge Us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ypes of Knowledge Use Considerations in Measuring Knowledge Use Framework in Evaluating Knowledge Use Methodologies and Focus of Measuring Knowledge Use Examples of Approaches in Measuring Knowledge Use Table of Contents Knowledge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to Model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acker (1993) defined knowledge utilization as " a variety of interventions aimed at increasing the use of knowledge to solve human problems" (p. 217). Backer envisioned that knowledge utilization embraces a number of subtopics such as technology transfe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utilization, research utilization, innovation diffusio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al change, policy research, and interpersonal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e us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knowledge is certainly the goal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The expected outcome of such application/use would b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the intended beneficiaries (CIHR, 2004; NIDRR, 2005). The inquiry related to the use (or lack thereof) of research knowledg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rest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munities since the late 1960s (Paisley Lunin, 1993). This interest has intensified in recent years, in parallel to increased recogni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in moving research to be used in practice. Types of Knowledge Use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use: (1) instrumental use, (2) conceptual use, and (3) symbolic use. As described by Beyer (1997), instrumental use involves applying research results in specific and direct ways; conceptual use involves using research results for general enlightenment; and symbolic use involves using research results to legitimatize and sustain predetermined positions. Instrumental use has been linked to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which a direct, demonstrable instrumental use of research is meant to solve clearly predefined problems. Estabrooks (1999) referred to instrumental use as a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in which research is translated into material in usable forms, such as a protocol that is used to make specific decisions. Conceptual use, according to Estabrooks, occurs when the research may change one's thinking but not necessarily one's particular action. In this type of use, the research helps inform and enlighten the decision maker. Symbolic use, in Estabrooks' view, is the use of research as a political tool to legitimatize opposition or practice.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was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in a study with 600 registered nurses in western Canada (Estabrooks, 1999).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for data analysis, Estabrook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strumental, conceptual, and symbolic research utilization influenced the overall research utilization, with more than 70% of the variance explained. The researcher also asserted that research utilization can be measured with relatively simple questions, as demonstrated by the questions used in this study, which measured each type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with only one question. Emerging evidence shows that each type of use should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as the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predicting factors. In a survey of 833 government officials, Amara, Ouimet, and Landry (2004) found that, in general, the three types of research use simultaneousl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we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same set of factors. However, a small number of factors explained the increase of instrumental, conceptual, and symbolic utilization of research in different ways. Higher conceptual us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ducts and individuals with graduate studies. Higher instrumental us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 products that focused on advancement of scholarly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of research for the user's need. Finally, higher symbolic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respondents from provincial government agencies (as opposed to those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also the adaptation of research products to users' needs. Milner, Estabrooks, and Humphrey (2005), in their survey of nurses in Alberta, Canada, also found that different factors predicted different types of research use. Factors such as having a degree in nursing, attitude, awareness, and involvement in research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instrumental research utilization. Having a degree in nursing also predicted the conceptual research utilization, whereas attitude and awareness did not. Localite commun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conceptual research utilization but not instrumental research utilization. For symbolic research utilization, attitude, awareness, and involvement in research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research use. Mass media were also found to significantly predict symbolic research use, though not other types of use. Certainly, more studies in this area are need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ubject. These preliminary findings seem to indicate that it may be beneficial to take a precise, analytical approach when investigating knowledge use. To successfully facilitate the use of knowledge (as it is the focus of KT), it may be essential to predetermine specifically the type of use in which the knowledge user is likely to engage (or a specific use that would be the focus of that knowledge translation effort), consider specific factors that likely influence such use, derive appropriate knowled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ly, and measure that specific type of use when evaluating the outcome. Considerations in Measuring Knowledge Use Early research assumed that utilization occurred when an entire set of recommendations was implemented in the form suggested by the researcher (Larsen, 1980). However, Larsen argued that knowledge can be modified, partially used, used in an alternative way, or justifiably not used at all. Complete adoption of knowledge is generally the exception and not the rule. As Larsen further stated, in some settings, knowledge may not be used if implemented in its original form but may work very well if changed to meet the user's circumstances. A recent example is an implementation study of 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 (Sterr, Szameitat, Shen, Freivogel, 2006), in which the treatment protocol (as previously developed in research) was locally tested and adapted to fit the needs, preferences, and logistics of the users in a local setting. In addition, what constitutes an effective use is debatable. Often, the focus is on the use of research as it is intended. However, effective use can occur in ways that are not previously considered (SEDL, 2001). The time line in measuring use—whether it is retrospective or prospective—can also influence the results (Conner, 1981). Framework in Evaluating Knowledge Use Knowledge use is not a single discrete event occurring at one point in time. Rather, it is a process consisting of several events (Rich, 1991). Therefore, evaluating the use of knowledge can be complex and require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Having a framework to guide the process when designing activities to evaluate the use of knowledge can be helpful. An example of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use is that developed by Conner (1980). Conner proposed a conceptual model for research utilization evaluation, with the emphasis on four general aspect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the evaluator to consider: (1) goals, (2) inputs, (3) processes, and (4) outcomes. The model is represented by the visual scheme in Figure 6. D Large image of Figure 6 Figure 6. Conner's conceptual model for research-utilization evaluation (Source: Handbook of Criminal Justice Evaluation , Conner, R. F.,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pp. 629–653, copyright 1980,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Sage Publications) According to Conner (1980), the first step of evaluating research utilization is to set up goals one would like to achieve as a result of the research-utilization effort. Without goals, 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success of such effort. The goals for utilization should be set up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earch program. However, goal setting is perceived as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goal changes can occur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research as better insight emerge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setting goals, according to Conner, is to know who will b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targets of the utilization effort. Once the target group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y should be consulted at the outset of the research program to make 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realistic for use by them and to learn of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that would provide convincing evidence for them to use. In this model, the primary inputs for a utilization effort are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 findings need to be evaluated in two aspects: quality and importance. Quality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lates to their sufficiently high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which could be verified by either consultation with other researchers or re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in a similar setting. Determination of importance can also be obtained in several ways, such as the potential users' rating on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assessing socially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and assessing the clarity of recommendation for action—that is, whether it can be understood by the users. According to Conner (1980), other input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in addition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materials to be disseminated should be assessed for their appeal, clarity, and appropriateness for the target users. The people who will direct the utilization effort should be assessed for whether their skills and temperament would be suitable to conduct such an effort. As the model was later updated (Kirkhart Conner, 1983), a consideration for resources—whether there are sufficient resources pertaining to the quality of materials or personnel involved in the planned change process—was added to the input component. For the process component, Conner (1980)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monitor and document the course of dissemin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orts, particularly because the course could change from what was originally planned. Documenting the deviations from the plan will help in adjusting the evaluation to reflect the program that was actually implemented rather than one that was planned to be implemented. The monitoring includes documenting who received the information to be utilized; their opinions of the information and their judgment of subsequent use of such information (pattern); their reasons for use or nonuse of the information (rationale);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 and personal state and situation of the potential users (state of utilizers). The attitudes and capability of individuals adopting the innovation were later added to the process component of the model (Kirkhart Conner, 1983). The central question of this evaluation process is whether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utilized. Conner (1980) indicated that evaluation of outcomes must occur for the type, level, and timing of the utilization process.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determined in part by analyzing who has used the information (level of utilization), how the information was used (type of utilization), and the various time frames of utilization activities (timing of utilization). Outcomes assessment could focus on one of the two target groups: the actual targets (people who have been the direct target of utilization efforts) and the potential targets (people who are most relevant for utilization of the findings although they may not be the direct targets of the utilization efforts). The focus on potential targets is intended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self-selection bias that could perceivably occur should the assessment focus on the actual targets, who tend to be more involved. Conner (1980) concluded that evaluating research utilization has five benefits: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tilization efforts using a critical review process Increases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dissemination-utilization process as a distinct activity rather than just being the last step in a research project Increases attention to utilization goals and objectives, which will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of utilization efforts Provides 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including what may facilitate and/or hinder research utilization, which will aid in developing conceptual models of the utilization process that can be empirically tested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users through a neutral third party (presumably the people who conduct the utilization efforts) Methodologies and Focus of Measuring Knowledge Use Dunn (1983 ) conducted an 18-month project involving a re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to develop an inventory of concepts, procedures, and measures available for conducting empirical research on knowledge use. Dunn found that there were widely varied linguistic usages that made it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compare, contrast, and evaluate essential variations in the concepts, methods, and measures in this area. However, three basic dimensions were found to underlie different concepts of knowledge use: (1) composition, a dimension that distinguishes between individual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collective (for enlightenment) uses of knowledge; (2) expected effects, a dimension that contrasts conceptual and instrumental use of knowledge; and (3) scope, a dimension that contrasts processes of use in terms of their generality (general use of knowledge) and specificity (e.g., use of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of a program evaluation). As indicated by Dunn, the scope of use may also be viewed as a continuum ranging from general processes of being familiar with or aware of something to specific processes of being able to explain or perform some action. More than 60 procedures used to study knowledge utilization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this review and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ain methods of inquiry: (1)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2) content analysis; and (3)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ithin th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re were three categories of procedures: (1) relatively structured procedures; (2) semistructured procedures; and (3) relatively unstructured procedures. As reported by Dunn (1983), at least 30 different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or schedules were employed to study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use, and these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 of the studies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was rarely employed. Content analyses were employed with various kinds of documents, including research reports, case materials, and other records of experience. Recently, Hakkennes and Green (2006) conducted a structured review of 228 original studies published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to identify the outcome measures used to determine 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es aimed at improving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Three types of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included studies: (1) the measure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2) the methods used for such assessment; and (3)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ose outcome measures when reported. Hakkennes and Green (2006) grouped the outcome measures in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of measurement, at (1) patient level, (2) health practitioner level, and (3) organizational or process level. The outcome measures that focused on patient level were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those that measure the actual change in health status of the patient, such as mortality, quality of life, and actual symptom change, and those that use surrogate measures of the patient's change in health status, such as patient satisfaction,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or number of health-care visits and hospitalizations. The outcome measures at the health practitioner level also followed the same pattern of either measuring actual change in health practice of the practitioner, such as their compliance (or noncompliance) with the implemented guidelines, or surrogate measures, such as measurement of the practitioner's knowledge or attitudes. For the organizational or process level, the focus was on measuring change in the health system, such as to cost, policy and procedures, and the time spent by the practitioner. As indicated by the authors, only a small number (20%) of the studies reported the reliability or validity of the outcome measures. For studies included in the review (Hakkennes Green, 2006), several method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including medical record audit; computerized medical records audit; health practitioners survey, questionnaire, or interview; patient survey, questionnaire, or interview; computerized database; log books, department records, or registers; encounter charts, request slips, or diaries; and others (such as clin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blood tests, and video- and audiotaping of consultations). The authors reported that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used a medical record audit to collect data for the outcomes. Overall, the measures of change in health practitioner behavior were the most common, followed by the measures that assess change at a patient level (either actual measures of change or surrogate measures of change), health practition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nd changes at an organizational level. Examples of Approaches in Measuring Knowledge Use Several approaches employed to measure knowledge use wer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One approach is to measure users' discrete behaviors related to the use of research-based knowledge. Pelz and Horseley (1981) used survey questionnaire items (that were part of an 18-page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research utilization by nursing staff. Five items on the questionnaire directly measured research utiliz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mean score of those five items was used as an index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A response scale of 0, 1, 2–4, and 5 or more times in the past year was used for each activity. The Cronbach's alpha of this research utilization index (representing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was reported to be .87. The five research utilization activities are as follows: Reviewing research literature to identify knowledge for use in practice Evaluating research study to determine its value for practice Transferring the research knowledge into useful practice activities Planning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uch practices Discontinuing or rejecting practice activities because of the research knowledge learned Vercoe and Hilton (1995), in a study investigating factors affecting acute-care nurses' use of research findings, measured both general use of research and use of specific research findings. For general use, nurses were asked to rate 10 statements using the scale of 1 = not at all , 2 = sometimes , 3 = frequently , and 4 = always. However, the actual statements were not reported. For use of specific research findings, nurses were asked to rate their use of 10 findings on a scale of 1 = never, 2 = sometimes , 3 = always, or, if the finding was inappropriate for their area of practice, not applicable. As reported by the authors,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items was .87. Content validity was tested through peer review. A different approach is to view knowledge use as a chronological process. In this approach, each step within the process could be measured to gauge the progress on the knowledge use continuum, as opposed to just measuring whether the use of knowledge occurs at the end of the process. Using this approach, Hall, Loucks, Rutherford, and Newlove (1975) developed the Levels of Use Scale to measure levels of use of innovation. The scale addresses only the behavioral aspect of use and does not focus on other aspects of use, such as attitudinal, motivational, or affective. The Levels of Use Scale consists of eight levels. Decision points were also provided to distinguish each level. The descriptions of those levels are as follows: Level 0—Nonuse: State in which the user has little or no knowledge of the innovation and no involvement with the innovation and is doing nothing toward becoming involved. Level I—Orientation: State in which the user has acquired or is acqui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novation and/or has explored or is exploring its value orientation and its demands on user and user system. Level II—Preparation: State in which the user is preparing for first use of the innovation. Level III—Mechanical use: State in which the user focuses most effort on the short-term, day-to-day use of the innovation, with little time for reflection. Changes in use are made more to meet the user needs than the client needs. The user is primarily engaged in a stepwise attempt to master the tasks required to use the innovation, often resulting in disjointed and superficial use. Level IV A—Routine: Use of the innovation is stabilized. Few if any changes are being made in ongoing use. Little preparation or thought is being given to improving innovation use or its consequences. Level IV B—Refinement: State in which the user varies the use of the innovation to increase the impact on clients within the immediate sphere of influence. Variations are based on knowledge of both short- and long-term consequences for clients. Level V—Integration: State in which the user is combining own efforts to use the innovation with related activities of colleagues to achieve a collective impact on clients within their common sphere of influence. Level VI—Renewal: State in which the user reevaluates the quality of use of the innovation, seeks major modifications of or alternatives to present innovation to achieve increased impact on clients, examine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and explores new goals for self and the system. As presented by Hall et al. (1975), each level of use of innovation is accompanied by seven categories to describe the range of behaviors within each level. The seven categories are (1) knowledge, (2) acquiring information, (3) sharing, (4) assessing, (5) planning, (6) status reporting, and (7) performing. For example, within Level I (orientation stage), each category was described as follows: Category 1—Knowledge: Knows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novation, such as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Category 2—Acquiring information: Seeks descriptive material about the innovation; seeks opinions and knowledge of others through discussions, visits, or workshops Category 3—Sharing: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in general terms and/or exchanges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materials, or ideas about the innovation and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its use Category 4—Assessing: Analyzes and compares materials, content, requirements for use, evaluation reports, potential outcomes, and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a decision about use of the innovation Category 5—Planning: Plans to gather necessary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as needed to make a decision for or against use of the innovation Category 6—Status reporting: Reports presently orienting self to what the innovation is and is not Category 7—Performing: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and requirements for its use by talking to others about it, reviewing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and sample materials, attending orientation sessions, and observing others using it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Levels of Use Scale (Hall et al., 1975) were not reported. However, the scale is one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in measuring use and could conceivably be quite sensitive in detecting small increments of progress in knowledge use. Particularly, the scale would be useful in evaluating steps taken toward implementation even when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has not yet occurred. Larsen (1982) developed a utilization scale containing seven ranked stages of knowledge use and non-use. A piece of information (whether it be a research finding, an idea, a suggestion, or a recommendation) is assigned a rank value based on an ordinal scale outlined in the following list. No reliability or validity were reported. Considered and rejected: Some discussion takes place, but the information is rejected. Nothing done: No action, not even discussion, is taken. Under consideration: Information has not been used but is being discussed and considered. Steps toward implementation: Although information has not been used, the decision to do so has been made and initial planning steps have been taken. Partially implemented: Certain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have been used, whereas others have been disregarded. Implemented as presented: The information is used in the form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presented. Implemented and adapted: Information is modified or adapted to fit the local situation. Brett (1987) developed the Nursing Practice Questionnaire (NPQ) to measure use of specific research findings. Brief descriptions of 14 innovations were provided in the questionnaire. Using Rogers' stages of innovation adoption (Rogers, 1983) as a guide, seven questions measuring the nurse's stage of innovation adoption were developed to be used with each of the 14 nursing practices. The seven questions, as later described by Michel and Sneed (1995), are listed here: Have you read about this nursing practice? Have you heard about this nursing practice? Have you observed this practice in use? Have you learned about this practice from any other source? If appropriate to the practice setting, do you believe a nurse should use this nursing practice? How often do you use this nursing practice? Are you aware of any policies concerning this nursing practice in your workplace? These questions address the four stages of innovation adoption identified i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framework: (1) knowledge (awareness), (2) persuasion, (3) decision, and (4) implementation (Rogers, 1983). Each question represents a specific stage of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Questions 1 through 4 measure the level of awareness of the recommended practice. An answer of "yes" to at least one of these questions indicates involvement in the awareness stage and is scored 1. Question 5 measures the nurse's attitude about the innovation. An affirmative response indicates a positive attitude about the innovation and is scored 1. A "no" or an "undecided" answer is scored 0. This question is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persuasion stage of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Question 6 assesses the nurse's achieve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Two levels of use of the innovation are measured: "sometimes," which is scored 1; and "always," which is scored 2. Question 7 measures the knowledge of institutional policies and/or procedures concerning the innovation. A range of score is assigned for the extent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each research finding (innovation). The points given for each stage (unaware = 0; aware = 1; persuasion = 1; used sometimes = 1; used always = 2) are totaled and averaged. The ranges of possible scores assigned to the various stages of adoption are as follows: Unaware = 0–0.49 Aware = 0.5–1.49 Persuasion = 1.5–2.49 Used sometimes = 2.5–3.49 Used always = 3.5–4.0 As reported by Brett (1987),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using a 1-week interval was r = .83. The overall internal consistency (Cronbach's alpha) was .95, whereas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individual innovation scales ranged from .68 to .95. Content validity was assumed because the 14 innovations were derived from published nursing research reports using specific criteria. The NPQ, in both its original form and in a modified form, was used in a number of studies (Berta, 1995; Brett, 1987, 1989; Coyle Sokop, 1990; Michel Sneed, 1995; Rodgers, 2000). Also following the stages-of-use approach, Landry, Amara, and Lamari (2001) measured the us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with a scale derived from the Knott and Wildavsky (1980) stages of knowledge utilization. However, this scale measures knowledge ut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knowledge producers (who were university researchers) rather that of the knowledge users. A question was posed to the respondents as to what had become of their research of the last 5 years. They then were asked to respond to six statements representing the six stages of knowledge utilization using a five-point scale of 1 = never, 2 = rarely, 3 = sometimes, 4 = usually, and 5 = always. No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were reported. The six stages are listed here: I transmitted my research results to the practitioners and professionals concerned ( transmission ). My research reports were read and understood by the practitioners and professionals concerned ( cognition ). My work has been cited as a reference in the reports, studies, and strategies of action elaborated by practitioners and professionals ( reference ). Efforts were made to adopt the results of my research by practitioners and professionals ( effort ). My research results influenced the choices and decisions of practitioners and professionals ( influence ). My results gave rise to applications and extension by the practitioners and professionals concerned ( application). A similar scale was developed to measure knowledge utilization as reported by policymakers (Landry, Lamari, Amara, 2003). The items representing the six stages of knowledge utilization are listed as follows. No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were reported. I received the university research pertinent to my work. I read and understood the university research that I received. I participated in meetings for discuss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university research. I cited university research studies as references in my own professional reports or documents. I made efforts to favor the us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results. University research results influenced decisions in my administrative unit. Another approach is to measure not only the behavioral aspect of the knowledge user, but also other aspects related to knowledge use. Anderson, Ciarlo, and Brodie (1980) use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to measure knowledge utilization in the behavior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imensions. The behavioral aspect was measured by examining reported changes in the activities, practices, or policies that resulted from the researchers' feedback based on their program evaluation for the participating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ers used two questions, one open-ended and one recommendation-cued, to gather information for behavior change. In the open-ended question, they asked the respondents to describe specific instances of any activities undertaken related to the issues being evaluated. In the recommendation-cued question, they read each respondent a list of th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ir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then asked the respondent to cite specific instances of activities relevant to the recommendations. Information was then extracted and coded by category of utilization derived by the research team. The authors stated that after each set of interviews was coded, a measure of the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coding was computed. However, the reliability results were not reported. The coding was nominal in nature, and the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use was descriptive rather than statistical. To measure the cognitive aspect, the researchers compared the rating of the respondents' beliefs about various aspects of the issue they were studying. Those theme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coding of the pre-intervention interviews.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ate their agreement with each of the themes earlier in the project and at 1-month and 6-month interval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ir intervention.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themes obtained from the pre-intervention interviews, a list of "data themes," or statements based on the actual data analysis, was added. In some cases, as stated by the authors, an original theme may also become a data theme. For data themes not originally generated in the pre-intervention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s examined whether the postevaluation views of the panel were in agreement or in conflict with those themes. For the affective aspect, respondents were asked to rate their concern about the problem or issue and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team's solutions. The timing and rating comparisons were the same as the methods outlined in the cognitive change measurement. Using a similar orientation, Champion and Leach (1989) developed a scale to measure nurses'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their study to determine variables related to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nursing. Four sets of items were measured: (1) attitude, (2) availability, (3) support, and (4) research utilization. The attitude items measured feelings about incorpor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 The availability items measured the opportunity a nurse had to access research findings in his or her institution. The support items measured the degree to which a nurse's administrative leaders and professional colleagues encouraged research utilization. The research utilization items measur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nurse felt he or she incorporated findings into practice. The respondents were asked to rate each item using a Likert scale ranging from strongly agree (= 5) to strongly disagree (= 1). The questionnaire consists of 38 items, with 21 items measuring attitude, 7 measuring availability, 8 measuring support, and 10 measuring use. Examples of items representing each of the four aspects are provided below: Attitude: I would change my practice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I want to base my practice on research. Using research helps me meet my goal as a nurse. Availability: I have access to research findings where I work. I have access to research findings on my floor. I have time to read about research while I am on duty. Use: I base my practice on research. My nursing care decisions are based on research. I do not use research in my day-to-day practice. Support: Nurses in my work area. Unit director (Head Nurse). Chairman. As reported by the authors, the content validity was judged by experts. Internal consistency as measured by Cronbach's alpha ranged from .84 to .94. Another possible approach in measuring research use is to separately measure each type of use, including conceptual, instrumental, and symbolic use. As discussed earlier, preliminary evidence (Amara, Ouimet, Landry, 2004; Milner, Estabrooks, Humphrey, 2005) has shown that each type of use may be uniquely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factors. Therefore, it seems logical to measure each type of use separately. Estabrooks (1999) developed a measurement scale using four questions to measure overall research utilization, direct research utilization (instrumental use), indirect research utilization (conceptual use), and persuasive research utilization (symbolic use). The overall-research-utilization question was "Overall, in the past year, how often have you used research in some aspect of your nursing practice?" The question was asked four times throughout the questionnaire. Each time, the question was preceded by the definition of overall research utilization as "The use of any kind of research findings (nursing and non-nursing) in any aspect of your work as a registered nurse. Do not count as research things you learned in nursing school where you did your basic nursing training." The direct-research-utilization question was "Overall, in the past year, how often have you used 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direct way in some aspect of your nursing practice?" This question was preceded by a definition of direct research utilization as "The use of any kind of research findings (nursing and non-nursing) where you directly use the findings in giving patient care and/or client interventions. Do not count as research things you learned in your basic training." Examples of direct research utilization were provided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definition. The indirect-research-utilization question was "Overall, in the past year, how often have you used 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nondirect way in some aspect of your nursing practice?" Similar to the previous two areas, the question was preceded by the definition of indirect research utilization as "The use of any kind of research findings (nursing and non-nursing) to change your thinking or your opinions about how to approach certain patient care or client situations. Do not count as research things you learned in your basic training." Examples were also provided. The persuasive-research-utilization question was "Overall, in the past year, how often have you used 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persuasive way?" The question was preceded by the definition of persuasive research utilization as "The use of research findings (nursing and non-nursing) to persuade others, who are usually in decision-making positions, to make changes in conditions, policies, or practices relevant to nurses, patients/clients, and/or the health of individuals or groups. Do not count as research things you learned in your basic training." As for the other areas, examples were provided. The response choices for each question included the scale of 1 = never, 2 = on one or two shifts, 3 = (unlabeled), 4 = (unlabeled), 5 = on about half of the shifts, 6 = (unlabeled), 7 = nearly every shift, and 8 = do not know. This measure was used in other studies (Estabrooks, Chong, Birdsell, 2003; Milner et al., 2005) with slight modifications in administrative methods, scale, and wording of the questions. Amara et al. (2004), in an approach similar to that of Estabrooks' measurement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developed questions that they included in a survey instrument to distinguish the degree of policymakers' instrumental use, conceptual use, and symbolic us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The instrumental use was described as "The us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led to concrete action in my field of work." The conceptual use was described as "The us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served to shed light on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in my field of work." The symbolic use was described as "The us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served to confirm choices already made in my field of work." These questions were part of a larger questionnaire.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indicate the level of importance of each type of utilization using the Likert-type scale of 0 = does not apply and does not know, 1 = negligible, 2 = somewhat negligible , 3 = moderately important, 4 = very important , and 5 = decisive. Focusing on the product of research use rather than on users' behavior, Hanney, Gonzalez-Block, Buxton, and Kogan (2003) proposed a draft scale to measure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policymaking by directly examining the policy of interest in four areas: Consistency of policy with research findings Degree of influence of research on policy agenda setting Degree of influence of research on policy formulation Degree of influence of research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first area, c onsistency of policy with research findings, concerns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policy and the body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 policy would be examined, using documentary analysis, on its consistency with research findings by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policy and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area, degree of influence of research on policy agenda setting, relates to the extent that research helps in getting the issue onto policymakers' agendas, such as by showing the existence of a problem, pointing to actions to be taken and having those actions turned into policy, or enlightening policymaker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ssue. This information would be obtained via interviews,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s to determin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policy agenda setting. The third area, degree of influence of research on policy formulation, concerns the actual influence that the research had during the policy formulating process. The actual influence, as indicated by Hanney et al. (2003), includes not only the direct use of research findings to develop the policy content, but also other possible impacts, such as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insights, theories, concept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enlightenment mode (conceptual use).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research on the policy content, either for instrumental impact or enlightenment, would be determined primarily via interviews but also through survey and documentary data. The fourth area,degree of influence of research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cerns the use of research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either to determine appropriat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r to secure support for the policy in terms of financial resources, political commitment, and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in this area will come from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For each area, the ranking scale of considerable, moderate, limited, or no indication is use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the four areas indicated above. Epilogue As evidenced in this review, knowledge translation (KT)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construct that requires a consideration of a multitude of dimensions together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literatu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came mostly from disciplines other than rehabilitation. Although the information from such literature could provide some understanding of KT in general, its direct applicability to KT in rehabilitation is not known. For instance,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the context of policymaking, of which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inform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body of the literature in this area, and the context of everyday practice in rehabilitation is not clear. Can it be assumed that the same influencing factors exist and play similar roles in both environments? Are the types of knowledge use similar in both contexts? Do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makers make the same kind of decisions? It is certainly important to create a body of empirical knowledge that is directly relevant and applicable to rehabilitation. Future questions may include the following: What types of use occur in practice settings, and how prevalent are they? Are the determinants for each type of use the same? What are the common predicting factors that transcend contexts, and what are the unique factors related to specific contexts? What i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of these contextual factors in predicting research use? References Amara, N., Ouimet, M., Landry, R. (2004). New evidence on instrumental, conceptual, and symbolic utiliz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 government agencies. Science Communication, 26, 75–106. Anderson, C. D., Ciarlo, J. A., Brodie, S. F. (1980). Measuring evaluation-induced change in mental health programs. In J. A. Ciarlo (Ed.), Utilizing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pp.97–123.). Beverly Hills, CA: Sage. Backer, T. E. (1993). Information alchemy: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through knowledge utiliz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4, 217–221. Bekkering, G. E., van Tulder, M. W., Hendriks, E. J. M., Koopmanschap, M. A., Knol, D. L., Bouter, L. M., et al. (2005).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guidelines on physic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atient outcomes after a standard and activ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Physical Therapy, 85, 544–555. Bennett, S., Tooth, L., McKenna, K., Rodger, S., Strong, J., Ziviani, J., et al. (2003). Perceptions of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A survey of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50, 13–22. Bero, L. A., Grilli, R., Grimshaw, J. M., Harvey, E., Oxman, A. D., Thomson, M. A. (1998).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7, 465–468. Berta, K. M. (1995). Information seeking, research utilization, and barriers to research utilization of pediatric nurse educators.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11, 49–57. Beyer, J. M. (1997). Research utilizatio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ommunit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6, 17–22. Brett, J. L. L. (1987). Use of nursing practice research findings. Nursing Research, 36, 344–349. Brett, J. L. L. (1989).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ve mechanisms and adoption of innovations by nurses. Nursing Research, 38, 105–110.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2004). Knowledge translation strategy 2004–2009: Innovation in ac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9, 2006, from http://www.cihr-irsc.gc.ca/e/26574.html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2005). About knowledge transl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9, 2006, from http://www.cihr-irsc.gc.ca/e/29418.html Champion, V. L., Leach, A. (1989). Variables related to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nurs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4, 705–710. Conner, R. F. (1980).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M. W. Klein K. S. Teilmann (Eds.), Handbook of Criminal Justice Evaluation (pp. 629–653). Beverly Hills, CA: Sage. Conner, R. F. (1981). Measuring evaluation utilization: A critique for different techniques. In J. A. Ciarlo (Ed.), Utilizing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pp. 59–75). Beverly Hills, CA: Sage. Coyle, L. A., Sokop, A. G. (1990). Innovation adoption behavior among nurses. Nursing Research, 39, 176–180. Davis, D. (2005). Quality, patient safe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st evidence: Provinces in the country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 Healthcare Quarterly, 8 , 128–131. Dunn, W. N. (1983). Measuring knowledge use. Knowledge: Creation, Diffusion, Utilization, 5, 120–133. Estabrooks, C. A. (1999).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Research in Nursing Health, 22, 203–216. Estabrooks, C. A., Chong, H., Birdsell, J. (2003). The Alberta nurses survey: Utilization of health research results in medical practice. Faculty of nursing,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Alberta, Canada. Foxcroft, D. R., Cole, N. (2000). Organizational infrastructures to promote 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3, Art. No.: CD 002212. DOI: 10.1002/14651858.CD002212. Fritz, J. M., Delitto, A., Erhard, R. E. (2003).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based physical therapy with therapy based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low back pain. Spine, 28, 1363–1372. Graham, I. D., Logan, J. (2004). Innovations i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continuity of care. 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36, 89–103. Graham, I. D., Logan, J., Harrison, M. B., Straus, S. E., Tetroe, J., Caswell, W., et al. (2006). Lost in knowledge translation: Time for a map?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26, 13–24. Graham, K., Logan, J. (2004). Using the Ottawa Model of Research Use to implement a skin care program. 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 19, 18–24. Grimshaw, J. M., Shirran, L., Thomas, R., Mowatt, G., Fraser, C., Bero, L. A., et al. (2001). Changing provider behavior: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Medical Care, 39 (8, Suppl. 2), II-2—II-25. Grimshaw, J. M., Thomas, R. E., MacLennan, G., Fraser, C., Ramsey, C. R., Vale, L., et al. (2004).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guideline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8 (6). Retrieved March 7, 2007, from http://www.hta.ac.uk/fullmono/mon806.pdf Grol, R. (2001).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ractice. Medical Care, 39 (8, Suppl. 2), II-46—II-54. Hakkennes, S., Green, S. (2006). Measures for processing practice change in medical practitioners . Implementation Science, 1 (29).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6, from http://www.implementationscience.com/content/1/1/29 Hall, G. E., Loucks, S. F., Rutherford, W. L., Newlove, B. W. (1975). Levels of use of the innovation: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innovation adop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6, 52–56. Hanney, S. R., Gonzalez-Block, M. A., Buxton, M. J., Kogan, M. (2003).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research in policymaking: Concepts, examples and methods of assessment . Health Research Policy and Systems, 1 (2). Retrieved December 21, 2006, from http://www.health-policy-systems.com/content/1/1/2 Heinemann, A. W., Roth, E. J., Rychlik, K., Pe, K., King, C., Clumpner, J. (2003). The impact of stroke practice guidelines o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patterns of acute-care health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Evalu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9, 203–212. Hogan, D. L., Logan, J. (2004). The Ottawa Model of Research Use: A guide to clinical innovation in the NICU.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18, 255–261. Hysong, S. J., Best, R. G., Pugh, J. A. (2006). Audit and feedback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adherence: Making feedback actionable. Implementation Science, 1 (9). DOI: 10.1186/1748-5908-1-9. Retrieved December 1, 2006, from http://www.implementationscience.com/content/1/1/9 Jacobson, N., Butterill, D., Goering, P. (2003).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translation: Understanding user context.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Policy, 8, 94–99. Jamtvedt, G., Young, G. M., Kristoffersen, D. T., O'Brien, M. A., Oxman, A. D. (2006). Audit and feedback: Effects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healthcare outcomes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 Art. No.: CD000259. DOI: 10.1002/14651858.CD000259.pub2. Johnson, L. S. (2005). From knowledge transfer to knowledge translation: Applying research to practice. OT Now (July/August), 11–14. Kerner, J. F. (2006). Dullest translation versus knowledge integration: A "funder's" prospective.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26, 72–80. Kirkhart, K., Conner, R. F. (1983). Evaluating and maintaining planned change. In E. M. Glaser, H. H. Abelson, K. N. Garrison (Eds.), Putting knowledge to use: Facilitating the diffus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ed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itson, A., Harvey, G., McCormack, B. (1998). Enabl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Quality in Health Care, 7, 149–158. Knott, J., Wildavsky, A. (1980). If dissemination is the solution, what is the problem? Knowledge: Creation, Diffusion, Utilization, 1, 537–578. Knowledge Translation Program, Faculty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4). About knowledge translation: Definition. Retrieved January 8, 2006, from http://www.ktp.utoronto.ca/whatisktp/definition/ Landry, R., Amara, N., Lamari, M. (2001). Climbing the ladder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Evidence from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cience Communication, 22, 396–422. Landry, R., Lamari, M., Amara, N. (2003). The extent and determinants of the util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research in government agenc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 192–204. Larsen, J. K. (1980). Knowledge utilization: What is it? Knowledge: Creation, Diffusion, Utilization, 1, 421–442. Larsen, J. K. (1982).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and non-utilization (Report No. AIR-64200-72300-79100-84300-FR). Palo Alto, CA: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27430). Logan, J., Graham, I. D. (1998). Toward a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model of health care research use. Science Communication, 20, 227–246. Logan, J., Harrison, M. B., Graham, I. D., Dunn, K., Bissonnette, J. (1999). Evidence-based pressure-ulcer practice: The Ottawa Model of Research Use. 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31, 37–52. Lomas, J. (1993). Retailing research: Increasing the role of evidence in clinical services for childbirth. The Milbank Quarterly, 71, 439–475. Meline, T., Paradiso, T. (2003).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schools: Evaluating research and reducing barriers. Language, Speech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34, 273–283. Metcalfe, C., Lewin, R., Wisher, S., Perry, S., Bannigan, K., Moffett, J. K. (2001). Barriers to implementing the evidence based in for NHS therapies. Physiotherapy, 11, 433–441. Michel, Y., Sneed, N. V. (1995). Dissemination and use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nursing practice.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11, 306–311. Milner, F. M., Estabrooks, C. A., Humphrey, C. (2005). Clinical nurse educators as agents for change: Increasing research uti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2, 899–914.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Disability Research. (2005). What is Knowledge Translation? FOCUS: Technical Brief, No. 10.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Retrieved March 7, 2007, from http://www.ncddr.org/kt/products/focus/focus10/ National Institute o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2005). Long-range plan for fiscal years 2005–2009. Retrieved September 23, 2006, from http://www.ed.gov/legislation/FedRegister/other/2006-1/021506d.pdf Paisley, W., Lunin, L. F. (1993).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4, 215–216. Pelz, D. C., Horseley, J. A. (1981). Measuring utilization of nursing research. In J. A. Ciarlo (Ed.), Utilizing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pp. 125–149). Beverly Hills, CA: Sage. Pennington, L., Roddam, H., Burton, C., Russell, I., Godfrey, C., Russell, D. (2005). Promoting research use in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costs of two training strategies.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19, 387–397. Rich, R. F. (1991). Knowledge creation, diffusion, and utilization: Perspectives of the founding editor of Knowledge. Knowledge: Creation, Diffusion, Utilization, 12, 319–337. Rodgers, S. E. (2000). A study of the utilization of research in practice and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 279–287. Rogers, E.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r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ycroft-Malone, J. (2004). The PARIHS framework: A framework for gui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 19, 297–304. Rycroft-Malone, J., Kitson, A., Harvey, G., McCormack, B., Seers, K., Titchen, A., et al. (2002). Ingredients for change: Revisit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Quality and Safety in Health Care, 11, 174–180. Shaw, B., Cheater, F., Baker, R., Gillies, C., Hearnshaw, H., Flottorp, S., et al. (2005). Tailored interventions to overcome identified barriers to change: Effects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healthcare outcomes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3, Art. No. CD 005470. DOI: 10.1002/14651858.CD 005470.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2001). Utilization measurement: Focusing on the "U" in "D U."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7620). Stacey, D., Pomey, M-P, O'Conner, A. M., Graham, I. D. (2006). Adop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decision support for patients facing health decisions: An implementation case study in nursing. Implementation Science, 1 (17), DOI:10.1186/1748-5908-1-17. Retrieved July 30, 2007, from http://implementationscience.com/content/1/1/17 Sterr, A., Szameitat, A., Shen, S., Freivogel, S. (2006). Application of the CIT concept in the clinical environment. Cognitive Behavioral Neurology, 19, 48–54. Stetler, C. (1994). Refinement of the Stetler/Marram model for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to practice. Nursing Outlook, 42, 15–25. Stetler, C. B. (2001). Updating the Stetler model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to facilitat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Nursing Outlook, 49, 272–278. Stetler, C. B., Marram, G. (1976). Evaluating research findings for applicability in practice. Nursing Outlook, 24, 559–563. Straus, S. E., Richardson, W. S., Glasziou, P., Haynes, R. B. (2005).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3rd ed.). Philadelphia: Elsevier–Churchill Livingstone. Thomas, L., Cullum, N., McColl, E., Rousseau, J., Steen, N. (1999). Guidelines in professions allied to medicine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 Art. No. CD 000349. DOI: 10.1002/146518528.CD 000349. Turner, P., Whitfield, T. W. A. (1997). Physiotherapists' use of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A cross-national study. Physiotherap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 17–29. Vercoe, C., Hilton, A. (1995). Factors affecting acute-care nurses' use of research findings. 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7 (4), 51–71. Vingillis, E., Hartford, K., Schrecker, T., Mitchell, B., Lent, B., Bishop, J. (2003). Integrating knowledge generation with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utiliz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4, 468–471. Wolfe, D. A., Stojcevic, N., Rudd, A. G., Warburton, F., Beech, R. (1997). The uptake and costs of guidelines for stroke in a district of southern England.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51, 520–52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Bridging the "Know-Do" gap: Meeting on knowledge translation in global health. Retrieved September 25, 2006, from http://www.who.int/kms/WHO_EIP_KMS_2006_2.pdf http://www.ncddr.org/kt/products/ktintro/
0 个评论
敢到杰弗逊纪念堂跳舞?抓你没商量
热度 2 伍加 2011-6-14 19:32
【作品欣赏(5)】 敢到杰弗逊纪念堂跳舞?抓你没商量 伍加,2011年6月14日,周二 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于 1943 年建成的托马斯·杰弗逊纪念堂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潮汐湖畔,是一大旅游参观景点。尤其是每年四月份,当樱花盛开的时候,纪念堂那罗马万神殿式的白色圆顶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与岸上的粉红色樱花相映成趣,景色秀丽迷人。 杰弗逊纪念堂也是很严肃的场合,有点像天安门广场上的毛泽东纪念堂,游客到此需要注意行为举止。2008 年,华盛顿特区还特别制定了一条法规,禁止人们在杰弗逊纪念堂里跳舞。下面的这段录像记录了 5 月 28 日在这座纪念堂里发生的一幕。 对这件事和美国警察的做法,在美国国内几乎无人关心,在中国却引发了不少议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很好的传统;对文章如此,对录像亦然。 embed src="http://www.youtube.com/v/8jUU3yCy3uIhl=en_USfeature=player_embeddedversion=3"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width="640" height="390"/emb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jUU3yCy3uIfeature=player_embedded 伍加,2011年6月14日,周二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影视欣赏|23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六篇经典文献)
geneculture 2011-6-14 10:37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作者:PF Brown - 1990 - 被引用次数:1251 - 相关文章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 . We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 of our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French to English ... www.ldc.upenn.edu/acl/J/J90/J90-2002.pdf The Mathematics of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Parameter ...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作者:PE Brown - 被引用次数:2598 - 相关文章 The Mathematics of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 Peter E Brown*. IBM T.J. Watson Research Center. Vincent J. Della Pietra* ... www.ldc.upenn.edu/acl/J/J93/J93-2003.pdf A Statistical MT Tutorial Workbook Kevin Knig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A Statistical MT Tutorial Workbook . Kevin Knight prepar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JHU summer workshop. April 30, 1999 ... www2.denizyuret.com/ref/knight/wkbk.pdf Discriminative Training and Maximum Entropy Models for Statistical ...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作者:FJ Och - 被引用次数:649 - 相关文章 Discriminative Training and Maximum Entropy Models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Franz Josef Och and Hermann Ney. Lehrstuhl für Informatik VI, ... www.ldc.upenn.edu/acl/P/P02/P02-1038.pdf Statistical Phrase-Based Translation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作者:P Koehn - 被引用次数:1282 - 相关文章 Statistical Phrase-Based Translation . Philipp Koehn, Franz Josef Och, Daniel Marcu.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www.isi.edu/~marcu/papers/phrases-hlt2003.pd BLEU: a Method for Automatic Evaluation of Machine Translation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作者:K Papineni - 被引用次数:2412 - 相关文章 BLEU: a Method for Automatic Evaluation of Machine Translation . Kishore Papineni, Salim Roukos, Todd Ward, and Wei-Jing Zhu ... www.ldc.upenn.edu/acl/P/P02/P02-1040.pdf 附录: 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几篇经典文献 分类 机器翻译   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如何做研究》建议阅读本领域中最本质的几篇论文:“如果你对AI的某个子领域感兴趣,向该领域的高年级研究生请教本领域最重要的十篇论文是什么”。 阅读经典论文,对于了解感兴趣的领域非常重要。而关于统计机器翻译,最经典的几篇论文又是什么呢?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的几篇经典论文,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1.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   简称Brown90,这是统计机器翻译的奠基之作,是了解统计机器翻译基本思想的必读,文章中最主要的思想是把机器翻译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用一种信源信道模型对机器翻译进行解释。另外文章主要是对统计机器翻译三部分(翻译模型、语言模型及解码)的宏观介绍,涉及的数学理论并没有过多的详细解释,因此读来比较轻松。 2. The Mathematic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   简称Brown93,主要针对Brown90中翻译模型的参数估计进行了详细的数学解释,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耐心,不过Kevin Knight 99年JHU(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夏季机器翻译研讨班上的《A Statistical MT Tutorial Workbook》对Brown93用例子及通俗的方式进行了讲解,读来比较容易理解,值得对照阅读。 3. Discriminative Training and Maximum Entropy Models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这是统计机器翻译领域中传奇人物Franz Josef Och 在2002年ACL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他提出了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是对Brown信源信道模型的极大扩展,开阔了统计机器翻译的视野,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融合其它知识到统计机器翻译中的研究框架,这篇论文获得了当年的ACL最佳论文奖。 4. Statistical Phrase-Based Translation   这是统计机器翻译领域另一个大牛Philipp Koehn 2003年与Och合著的文章,已涉及了具体的方法而不是理论框架: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之所以选在这里,与Koehn 2004年发布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解码器Pharaoh不无关系,Pharoah现在已被Koehn领导的另一个开源项目Moses所取代。 5. BLEU: A Method for Automatic Evaluation of Machine Translation   这是目前用得最广的机器翻译自动评测方法BLEU的原始论文,之所以选在这里,因为评测方法的好坏对于机器翻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BLEU理应作为评测方法的代表入选。   统计机器翻译中其实还有好多经典文献,恕本人学识有限,这里只将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重要文章放在这里,欢迎大家探讨和补充!这些文章都可以在Google中搜到,所以这里就不附下载连接了。 http://blog.52nlp.org/statistical-machine-translation-classic-literature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2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像谈恋爱那样去做学问
jscj2002 2011-6-13 16:14
2011年高考今天落下帷幕。考入理想的高校,向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众多考生正期待着一个新的人生起点。对于接下来的这段求学之路,很多人都满怀憧憬,但也有迷惘。今天我们特别请来几位“重量级过来人”,分享他们的求学经历和成长感悟。 把自己放在“下”的位置 赵世民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一部分讲的是做学问的哲学,是原则性的东西;第二部分讲的是做学问具体入微的方法论。 做学问就像找对象 所谓笃志,我的理解是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且始终坚持。做学问的第一条要立志,但是现在的一些学生,包括以前的一些学生,说立志实在是太困难了。我上小学的女儿有一天回来对我说:“爸爸,我今天在学校得表扬了。老师问我们长大之后干什么,我们班一共27个人,有15个人要当总经理,11个人要当官,只有我说要当科学家,老师觉得非常难得,就表扬了我。”当时我觉得有点凄凉,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家,科学家沦落到要被表扬地步的职业,真是很让人感触。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要去当官,要去挣钱,这个社会肯定有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特有现象,那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谈一谈我的个人感受。事业的励志其实跟谈恋爱差不多。现在学生谈恋爱的很多,结婚的也不少,如果你想和这个事业过一辈子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包容它的不足。很多人找女朋友要求年轻、漂亮、温柔、有气质,最好还要有钱,大家都听过《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什么都好就是没钱,但王子还是跟她结婚了。做事业也一样,你喜欢做的事不可能每一方面都能给你带来满足或者荣耀,这个时候你不要太在乎,事业除了每天给你带来快乐之外,其它的都是我们所说的身外之物。 我高中时候的生物老师很好玩,他跟我们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又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觉得这两句话有矛盾,当时就很想学生物。但毕业时我没有被推荐到生物系,而去了化学系。四年之后我还是想学生物,毕业分配时我挑了个和生物比较靠谱的工作。后来去美国学的是生物化学,但这个专业找工作比较困难,当时我有很多同学转行学MBA,但我因为兴趣坚持了下来。五年之后毕业,我得到了一份宝洁的工作,工资比我所有转行的同学都要高。但因为不能很畅通地做生物研究,几年之后我辞职回国继续我的生物学梦想。回到复旦,起先我只是一个讲师,很多人觉得我傻,但说实话,我真的喜欢这个工作,并没有考虑太多。那时候我拿着2800元的工资开着帕萨特上班,显得非常不协调。今天我回过头去看,觉得很值,很满足,因为我经历很丰富,而且我总是在追求我的理想。所以说笃志是必须的。 不做专家要做杂家 讲完笃志之后我们讲讲博学。现在社会上很多有一技之长的人很喜欢别人叫自己“专家”,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可能是我们生命科学学院学得最杂的。我高中时喜欢文学,喜欢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觉得自己挺有才的,就混到文科班去,老师又把我调到理科班。大学学了化学,又学医学,到美国学了生化。回到复旦,我做了一个代谢与疾病的研究,又是不一样的。现在还看武侠小说,看易经。 杂有杂的好处。首先,我觉得自己在每一个方面都不是专家,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教育我,我跟每个人说话也都可以听得进去,一方面自己有不足,另一方面同行确实知道得比我多。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学得杂竟然在专业研究上帮了我的大忙。最近这几年我们发了一些比较好的论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发《科学》杂志的经历。我们做的是一个肿瘤发生机制的课题,做了没几天就做不动了。我很郁闷,却束手无策,就翻闲书解闷,结果翻到一本书正好解释成语“穷则思变”,这个“穷”跟钱没关系,是穷途末路的穷,意思是走到路的尽头的时候要想着变招。我现在生物学的方法走不通了,那么我不是学过化学,为什么不可以把化学的东西移到生物学里面来呢?果然我把化学里面的一套东西移过来之后居然出现了新的思路,这个思路居然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结果。没想到当初我不愿意学的化学在关键时候居然管用了。我们用了4个月的时间完成论文,并发表在《科学》杂志。这篇论文在国际上很受关注,不到两年的时间引用率超过160次。 博学其实是一种态度。我在不同场合碰到过一些“牛人”,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真正的大牛往往是非常谦虚的,而介于牛和不牛之间的人最难打交道。谦虚是博学的前提。林则徐曾经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的理解是,要成为牛人,你必须虚心地学习别人的见识,最后才能成为牛人。我认为林则徐没有把这个道理讲透。林则徐讲到有容,有容是一种状态,在化学里面讲了一个可容性,但是没有解决可行性,就是没有解决热力学的问题。但是老子把它讲透了,老子有一句话,“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里面的“下”是动词,这一个“下”字说出了治学的境界,即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下面,这样才能谦虚采纳,才能学得更多、更精。 我到北大、清华作学术报告的时候发现,这些学校因为是名校,从学生开始就有一种自命不凡的气质,这种气质非常好,王者之气,但是对做学问,成为真正的大家,有时候必须要克服这个自命不凡,把自己放在一个能够“下”的位置。 十年磨一剑一定是把好剑 叶甜春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 对于创新,原来我们比较习惯于“填补国内空白”,我记得我做工程师的时候,我很高兴说填补了什么空白,但这个时代基本上已经过去,现在要做的是真正的创新。我们一直在追赶,到超越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如果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创业,在积累财富,在打基础,那么当我们逐渐走入世界前沿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创新,这尤其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难得的机遇。那么,对于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广大学生来说,需要具备哪些必须的素质呢? 耐心和恒心 做科学研究,做技术工作,需要耐心和恒心。现在很多年轻人比较浮躁,浮躁在哪儿呢?我们微电子所是一个大的研究所,有400多名在读研究生,我发现很多人习惯于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设计:我要干什么,在这里干一年,那一步学点什么,几年下来履历很完美。但我现在招人,看到有这么完美履历的人一定不要,他其实什么都不会。因为学问在于积累,在于一点一滴地磨砺自己。人在社会上生存总要有一点特长,俗话说得好,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这一技一定要是绝活,是你安身立命的东西。做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十年难得一剑,厚积薄发,需要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很多学生羡慕我的成功。我本科毕业就到微电子所工作,一直到现在,中间只有一年的访问学者经历,我33岁成为研究员,36岁当副所长,40岁当所长,43岁被任命为国家专项的组长,就像是直通车上来的。为什么我当所长,我提职?因为我们一起进去的、比我早进去的全都走了,舍我其谁。这当然只是玩笑话,但如果你不是认准一个方向做下去,你就没有一点积累。我在研究所整整做了15年研究,无论是做小的课题,还是做大的趋势判断,很多积累内功就是在那时候练成的。所以说十年难得一剑一定是好剑,如果是批发来的,或者一夜之间打造出来的,一定不结实。 做科学研究,耐得住寂寞是一方面,同时它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你要欣赏自己每一个进步——我的突发奇想,我突然灵光一现,我解决一个问题,你要乐在其中。这种乐趣你要有,在欣赏和陶醉之中你慢慢就积累起来了,这是一种兴趣的培养。 团队精神 在我们这个行业,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很重要。随着科学发展,现在已经很少有学术研究是靠一个人做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团队,尤其是微电子学科,很多人要在一起工作,那么团队精神就很重要,相互的尊重、欣赏、合作、帮助一定要有,要把你的同事变成朋友,大家愉快地合作,相互学习。当你谦虚地处在一个低位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和你有一种很好的合作,谦虚的海纳百川的精神在团队里很重要。不是说大家功利地讲,你对我有什么好处,我才为你做点事情;或者你不帮我,我就不帮你,这样就很难做下去,团队就没有了。这就是一种为人的态度,是团队精神的一种磨炼。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理科生一定要有。我这里有个“段子”,其实也很有道理:北大的人认为他们是藐视权威,推翻权威;清华的风格是尊重权威,成为权威;中科大的风格是“我就是权威”;复旦的风格是什么呢?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权威。其实复旦人的个性是非常自由的,大家很随和,文理融合得很好。 我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复旦读书时,哲学系办了西方哲学的讲座很轰动,我们理科生也进去听。主题是探索人生的意义,我们也去探索。探索下来,我发现哲学是科学的方法学,科学到了顶层的话就是哲学,文理就相通了。 当然,个性自由、学术自由,自由永远是有边界的。从中国传统来讲,从自由到自在这是一种境界,自由的东西不是无边界的,当你开始知道边界在哪儿,你可以游刃有余地在自由当中寻找自己乐趣的时候就是自在,那是另外一层境界了。 社会责任感 另外我还要提一点,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科学家,尤其是做技术的人,道德和品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总是要犯错误的,犯了错误感到羞耻就不会再犯了,犯了错误如果还理直气壮那就完了。 还有一个是要有历史感,心里要清楚,你做的事情,过了十几年、二十年别人要来检验你,你自己也会回过头去看,这样的话你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 科研工作者要胸怀天下,要悲天悯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以很谦虚,很善良地对待人和事,人文关怀自然就会有了。做技术出身的理科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关于治学和为人,我们要把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个人成就感相结合,重心放在一点上面也可以,但是另外两点一定要考虑到。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复兴时代,国家战略在崛起,同时也是一个创业的时代,赶上一个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传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应该对自己有点期望值,有了这个期望值就有进取心,就知道怎么去为人处事。 科学研究其实充满乐趣 阚海东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从个人经历来说,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当初选择学医是父母替我作的选择。我学医没有学临床,学的是公共卫生,原因很简单,那年上海医科大学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很高,甚至比北大清华的分数线还要高出一二十分,我的分数不够,就滑到了公共卫生学院,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公共卫生选择了我,我是被选择的。我对所学专业真正感兴趣是在念了博士以后。 我在博士阶段遇到一个非常棒的老师——陈炳德教授。他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高度热情,现在70多岁了还活跃在科研第一线。陈老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我念博士的时候,他每周都要和我谈话三到四次,每次至少一个小时以上,全是关于课题的事情。那段时间是我个人学术修养成长最快的阶段。我的切身体会是,研究生的培养更像古代手工作坊的师徒相承,现在用工业化大规模培养,很难培养出独当一面的研究人员。老师的教导使我懂得了治学和做人的道理,“学无止境”是老师送给我的话,这“学”是学习,也是学术和科研,隐含着一种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的精神。 用科学研究影响政府决策 我们公共卫生学院从事环境和健康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影响健康的因素千千万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影响中国人健康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抽烟、饮酒和高血压。环境因素,如室内外的环境污染、水污染等,排名在7-10位左右。抽烟、饮酒、高血压是个体水平的健康威胁因素,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健康态度,不抽烟、不饮酒,可以消灭健康威胁,但是环境却是个人无能为力的,政府才能有所作为。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环境问题,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这些年来,血铅超标、毒大米事件,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我们生活的上海,蓝天、白云,空气质量感觉很不错,但今年“五一”期间,上海遇到了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大气中可吸入的颗粒物超过了正常情况下的5-10倍。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个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政府的公信力。 我是做空气污染和健康研究的。空气和水不一样,人一年里几天不喝水,大致上还不至于渴死,但是不呼吸空气,短短5-10分钟就会丢掉性命。有钱人可以天天喝最好的水,但是空气不一样,只要生活在这个城市,即使比尔·盖茨来,也要呼吸我们带有污染的空气。空气是只有政府部门才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现在经常出现官方报告的空气质量跟老百姓的直观感受相对立的情况,电视上说今天空气质量优、良,老百姓感觉却是灰蒙蒙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很简单,空气中的细粒子环保部门不监测,环保部门只监测粗的,但恰恰是这种细粒子跟老百姓的健康关系最密切。老百姓眼睛看到的就是这种细粒子,而且细粒子可以直接进入到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去,对健康威胁很大。去年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个研究,发现细粒子在中国污染确实非常严重,每年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非常大。所以我们坚持一定要增加这个指标。我们做研究,非常重要的就是做国计民生,做政府需要的,老百姓关心的研究工作。临床医师以治病救人为最大的成就和职业自豪,而我们最大的职业成就感则在于影响政府的决策,不是为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为更多的大众群体。 到日常生活中寻找研究乐趣 我做的环境健康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工作。我自己接受的是医学训练,公共卫生的训练,但我还喜欢生物环境科学,每次参加生物环境科学的会议我总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去年我和一个做地球科学的老师讨论,他说在一些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做一批数据,但从来不会想到这批数据有什么影响。我跟他随便聊一聊,觉得有些东西立刻能做。回来一查,我发现这个研究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人做,很快我们合作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有影响的杂志上。 我们课题组在去年底做了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股票市场的波动和冠心病的关系。股市上上下下的波动,股民们每天都很关心,这些波动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年轻人不太会有心脏方面的问题,但那些基础条件比较差的人却会受到影响。我们在新闻里经常看到,股市暴跌,老婆婆昏倒在证券交易所。老外做股票喜欢交给基金经理去做,而我们都喜欢自己做,这么多老年人经常暴露于股市的上上下下,却从来没有人去研究这些波动对他们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这种关联,很多人提到过,但没有人用一种科学的方法,用一种流行病学的方法来证明。 从小我们就听父母唠叨,天气凉了,要多穿点衣服。气温波动大了,医院的病人就会明显增加。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气候学术语——日温差(DTR),它对健康是不是一个影响因素呢?几年前我做了一个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在夏天还是冬天,在任何的绝对温度下,温度只要出现波动,都是居民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气候研究人员会发现DTR是影响全球气候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环境科学中没有人把这个指标跟健康连在一起。我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意义和角度就不一样,这个研究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然后用科学的设计来证实这些研究的线索,其实有着非常大的研究乐趣。
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雅艺术博物馆展出“现代设计”
伍加 2011-6-12 19:18
【作品欣赏(5)】 高雅艺术博物馆展出“现代设计” 伍加,2011年6月12日,周日 亚特兰大的高雅艺术博物馆(High Museum of Arts)最近有个“现代设计”(Modern by Design)主题展,收集了 150 多件展品。前天带着儿子从这个展区的一楼跑到四楼,观看了所有的展品,记下粗浅的印象。    下图所示的是一个书架,它的造型和色彩别具风格,放在艺术创作室既美观,又实用。 下图中的这张桌子你肯定没有见过,因为世界上只有这一张,独一无二,而且是刚刚制造出来。它的造型有点像中国古代的茶几;它的用料更是奇特:这张桌子是用了几万个小铁块拼凑起来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张桌子是由一部机器人制作出来的。这部机器人的名字叫艾比(Abby),来自于荷兰的 Joris Laarman 实验室。只要人画出物体的图纸,艾比就能“按图索骥”,一步一步地把数字图纸变成物理产品。下图中的机器人艾比正在建造另一张桌子,如图所示,它先从桌面开始,建成的桌子是倒着放置的,桌面朝下,桌腿朝上。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数字技术无所不在。从模拟信息到数字信息的转变在许多领域都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现代设计”展览让我们看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科学家可以运用工程化的手段,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字产品和数字物质(digital matters)产品。 在高雅艺术博物馆主楼外面的草坪上,树立着一座小房子(下图)。从远处看,这所房子是“凸出的”,观众看到的是房子山墙和右侧的“外”墙壁“: 直到你走近了才发现,这是你的错觉,这房子其实是”凹进的“,你看到的其实是房子的”内壁“,而且这所谓的”房子“其实只是两片木板呈”V“型摆放在草地上(见下图)。在木板上画出的图案和涂色让人产生的视觉效果其实是一种”错觉“,这也许就是许多舞台魔术常用的方法。 伍加,2011年6月12日,周日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影视欣赏|4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
geneculture 2011-6-7 13:16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 中国知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和 北京大学图书馆 期刊工作研究会 联合发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 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 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 2008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2011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六版)》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0918.htm
1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叶子的飘零,是树的不挽留,还是对风的追求!
热度 5 yangyq 2011-6-7 10:22
叶子的飘零,是树的不挽留,还是对风的追求!
(写给我渐渐老去的 爸爸 妈妈) 随手 扯一把阳光饮了甘露 随手 捋一把风儿做了华裳 绿叶 展开了身姿 纵情地生长! 精神,活力,青春, 整个世界都属于她! 伴着蝴蝶的舞蹈 欢快肆意地歌唱! 有根的脚步 有枝的站立 绿叶 无比的踏实 与喜悦 自己的生命 就是这恒古 与天长! 就在那么一抬头的瞬间 绿叶 看到了那片即将凋零的枯叶 干瘪,枯黄。。。 绿叶的心啊 轻轻地在颤抖 这片枯叶,也曾如自己的美丽 也曾如自己一样梦想 也曾绽放了自己, 只为另一片新叶的生长! 绿叶 茫然 而心痛 看着枯叶渐渐地 渐渐地 渐渐地 老去 拿什么来挽留 ? 能否用自己的生命 来换她再一次的笑容 ? 听雨声来急 看云也渐低 假若 没有枯叶的注目 绿叶该 如何地,如何地去面对寰宇的苍茫。。。。。
个人分类: 舒服轩|357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童年的一件事
热度 3 huangyanxin356 2011-6-6 20:56
童年的一件事
记得是八九岁的样子,一日放学回家,看到一只野猫蹲在墙角,聚精会神,纹丝不动。于是, 凑上前去观瞧。但见此猫,黑白相间,毛色光亮,刹是可爱。野猫是何等警觉,岂容他人靠近?但此猫看到我的到来,却仅仅挪动了一下身子,眼睛一直盯着墙角,欲走还休。我走到近前细细查看,原来,墙角有一个耗子洞,里面传来幼耗子的吱吱叫声。记得当时的口号是:讲究卫生,消除四害!于是,我找来一根棍子,抠那个耗子洞。由于墙体年代久远,土质已经酥松。耗子洞轻易地就被抠开了,一窝儿小耗子暴露了,估计出生时间很短,没有任何防范意识。而在我抠耗子洞的时候,那只猫,竞主动上前,用爪子协助,丝毫没有惧怕的感觉。此刻,一个不会放弃任何一次作弄野猫取乐的机会的孩子,和一个无比警觉绝不容他人靠近的野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耗子--猫的食物--我的好奇的玩物,相互辅佐,惺惺相惜。 结果是显然的,一窝儿小耗子成了野猫的美食。吃完耗子的猫,马上恢复了野猫的机警,再也不容我靠近。 呜呼!我感叹猫的精灵,也对那窝儿耗子充满愧意。小耗子是无辜的,也是可爱的,它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危险,正是由于我的参与它们没有来得及享受生命。 时间可以冲淡很多的记忆,但总有些事情让人无法忘怀,催人反思。我应该帮助猫吗?我能真的解决野猫的生存问题吗?耗子是我们的敌人吗? 面对自然的万物,是否人不应该干预得太多?自然的选择,是否反而是最好的? 猫与老鼠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关于Cloud OS 的一些对话和文献(pdf下载)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6-4 08:17
附录1: Chrome 10 seeds Google's Cloud OS ambitions - 9 Mar 2011 ... Chrome 10 seeds Google's Cloud OS ambitions .... I had similar user experience when opening a PDF document last night. ... The funny thing is Google is leaning toward cloud computing in certain ways but then there is ... www.betanews.com/joewilcox/article/Chrome.../1299692509 - Cloud High Club - Chrome OS , Web Apps Online Services - May 31st, 2011 Posted in Cloud OS News ... We have seen cloud -based operation systems like Chrome OS and Joli OS which are feature-rich. ... cloudhighclub.com/ 附录2: Google Chrome O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1】 However, the cloud service would entail installing a piece of software, called a proxy, as part of Chrome OS . The proxy would register the printer with the ... en.wikipedia.org/wiki/Google_Chrome_OS - 网页快照 - 类似结果 Cloud MapReduce: a MapReduce Implementation on top of a Cloud ... - 【2】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作者:H Liu - 被引用次数:4 - 相关文章 Like a traditional Operating System ( OS ), a cloud OS is ...... BREWER, E. A. Towards robust distributed systems (abstract). ... 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177.4059... Toward a Cloud Operating System - 【3】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作者:FPPBA Duminuco - TOWARD A CLOUD OPERATING SYSTEM . In this section, we present the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the Cloud OS . Our current design ap- ... www.moritzsteiner.de/papers/CloudOS.pdf 6d501 Cloud - Cisco Services Part 1 -【4】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Cisco Cloud OS and Open Cloud Architecture. Resource Management ..... toward virtualization and ability to realize benefits of cloud computing ... www.cisco-tw.com/.../20110308_Q3FY11_DCoF_03_Cisco_Luis_Chang.pdf
16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文信息处理正酝酿重大突破
热度 2 geneculture 2011-6-3 11:28
附件 : 我们已经进入 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海量信息时代 。一个与此相关的 严峻事实是,数字信息有效利用 已成为制约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 全局性瓶颈 问题。 语言信息处理无可避免地成为信息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促进“以 图像 和 自然语言理解 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 , 推动多领域的创新”。目前,我们正处于 两个基本背景之中 : 第一,以 Google 为典型代表的基于信息 \ 知识处理的国际公司的崛起,正在形成比微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商业垄断以及对信息 \ 知识有效利用的持续性、战略性控制;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与技术沉淀,中文信息处理正处于酝酿重大突破的前夜。 中文信息处理领域能否并且如何抓住这个新的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将是在这个领域中辛勤耕耘着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http://nlp.csai.tsinghua.edu.cn/site2/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6:frontpagecatid=34:frontpage-articlesItemid=54lang=zh
2084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经济学院 视频学术讲座
xupeiyang 2011-6-3 08:05
欢迎科学网大学师生参加学习讨论。 视频学术讲座 http://www.weilichubanxuezhe.com/videolectures.htm 中国学者在国际经济期刊发表论文的机会 如何发表与定制您的文章 :规格与标准 在学术经济学家职业生涯里发表论文的价值 经济期刊的新出版模式及 Open Access 威立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 http://as.wiley.com/WileyCDA/Section/id-403951.html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Ontology bot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 philosophy
geneculture 2011-6-3 07:19
Ontology【汉语译文:知识本体(in computer science) 本体论(in philosophy)】 这个术语表达的概念, 不仅在自然人形上哲学领域已经有了显著进展, 而且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更得到了长足发展。 附件1: http://en.wikipedia.org/wiki/Ontology Ontology (from the Greek ὄν , genitive ὄντος : "of that which is", and -λογία , -logia : science , study , theory ) is the philosophical study of the nature of being , existence or reality as such, as well as the basic categories of being and their relations. Traditionally listed as a part of the major branch of philosophy known as metaphysics , ontology deals with questions concerning what entities exist or can be said to exist, and how such entities can be grouped, related within a hierarchy , and subdivided according to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ntents 1 Overview 1.1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1.2 Concepts 2 History of ontology 2.1 Etymology 2.2 Origins 2.2.1 Parmenides and Monism 2.2.2 Ontological pluralism 2.2.3 Plato 2.2.4 Aristotle 3 Other ontological topics 3.1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certainty 3.2 Body and environment, questioning the meaning of being 4 Prominent ontologists 5 See also 6 References 7 External links 附件2: http://en.wikipedia.org/wiki/Ontology_(information_science ) 附件3 : http://www-ksl.stanford.edu/kst/what-is-an-ontology.html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an ontology is a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as a set of concepts within a domain ,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ose concepts. It is used to reason about the entities within that domain, and may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domain. In theory, an ontology is a "formal,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shared conceptualisation". An ontology provides a shared vocabulary, which can be used to model a domain — that is, the type of objects and/or concepts that exist, and their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Ontologies are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s for organizing information and are used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the Semantic Web , systems engineering , software engineering , biomedical informatics , library science , enterprise bookmarking , an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s a form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bout the world or some part of it. The creation of domain ontologies is also fundamental to the definition and use of an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 . Contents 1 Overview 2 History 3 Ontology components 4 Domain ontologies and upper ontologies 5 Ontology engineering 6 Ontology languages 7 Examples of published ontologies 8 Ontology libraries 9 Examples of applications using ontology engines 10 See also 11 References 12 Further reading 13 External links What is an Ontology? This definition was originally proposed in 1992 and posted as shown below. See 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ontology (computer science) that accounts for the literature before and after that posting, with links to further readings. Tom Gruber gruber@ksl.stanford.edu Short answer: An ontology is a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The word "ontology" seems to generate a lot of controversy in discussions about AI. It has a long history in philosophy, in which it refers to the subject of existence. It is also often confused with epistemology, which i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In the context of knowledge sharing, I use the term ontology to mean a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 That is, an ontology is a description (like a formal specification of a program) of the 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 that can exist for an agent or a community of agents. This defini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usage of ontology as set-of-concept-definitions, but more general. And it is certainly a different sense of the word than its use in philosophy. What is important is what an ontology is for . My colleagues and I have been designing ontologies for the purpose of enabl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In that context, an ontology is a specification used for making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The formal definition of ontological commitment is given below. For pragmetic reasons, we choose to write an ontology as a set of definitions of formal vocabulary. Although this isn't the only way to specify a conceptualization, it has some nice properties for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AI software (e.g., semantics independent of reader and context). Practically, an ontological commitment is an agreement to use a vocabulary (i.e., ask queries and make assertions) in a way that is consistent (but not complete) with respect to the theory specified by an ontology. We build agents that commit to ontologies. We design ontologies so we can share knowledge with and among these agents. This definition is given in the article: T. R. Gruber.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ies. Knowledge Acquisition , 5(2):199-220, 1993. Available on line .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is given in T. R. Gruber. 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 Presented at the Padua workshop on Formal Ontology, March 1993, later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 Vol. 43, Issues 4-5, November 1995, pp. 907-928. Available online . With an excerpt attached. Ontologies as a specification mechanism A body of formally represented knowledge is based on a conceptualization : the objects, concepts, and other entities that are assumed to exist in some area of interest and the relationships that hold among them (Genesereth Nilsson, 1987) . A conceptualization is an abstract, simplified view of the world that we wish to represent for some purpose. Every knowledge base, knowledge-based system, or knowledge-level agent is committed to some conceptualization,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The term is borrowed from philosophy, where an Ontology is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Existence. For AI systems, what "exists" is that which can be represented. When the knowledge of a domain is represented in a declarative formalism, the set of objects that can be represented is called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This set of objects, and the describabl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re reflected in the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y with which a knowledge-based program represents knowledge. Thus, in the context of AI, we can describe the ontology of a program by defining a set of representational terms. In such an ontology, definitions associate the names of entities in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e.g., classes, relations, functions, or other objects) with human-readable text describing what the names mean, and formal axioms that constra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well-formed use of these terms. Formally, an ontology is the statement of a logical theory. We use common ontologies to describe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for a set of agents so that they can communicate about a domain of discourse without necessarily operating on a globally shared theory. We say that an agent commits to an ontology if its observable ac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finitions in the ontology. The idea of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is based on the Knowledge-Level perspective (Newell, 1982) . The Knowledge Level is a level of descrip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an agent that is independent of the symbol-level representation used internally by the agent. Knowledge is attributed to agents by observing their actions; an agent "knows" something if it acts as if it had the information and is acting rationally to achieve its goals. The "actions" of agents---including knowledge base server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can be seen through a tell and ask functional interface (Levesque, 1984) , where a client interacts with an agent by making logical assertions (tell), and posing queries (ask). Pragmatically, a common ontology defines the vocabulary with which queries and assertions are exchanged among agents.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are agreements to use the shared vocabulary in a coherent and consistent manner. The agents sharing a vocabulary need not share a knowledge base; each knows things the other does not, and an agent that commits to an ontology is not required to answer all queries that can be formulated in the shared vocabulary. In short, a commitment to a common ontology is a guarantee of consistency, but not completeness, with respect to queries and assertions using the vocabulary defined in the ontology. Notes Ontologies are often equated with taxonomic hierarchies of classes, but class definitions, and the subsumption relation, but ontologies need not be limited to these forms. Ontologies are also not limited to conservative definitions, that is, defini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logic sense that only introduce terminology and do not add any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Enderton, 1972) . To specify a conceptualization one needs to state axioms that do constrain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defined terms. 附件:4: http://tomgruber.org/writing/ontology-definition-2007.htm Ontology by Tom Gruber in the Encyclopedia of Database Systems , Ling Liu and M. Tamer zsu (Eds.), Springer- Verlag , 2009. Synonyms computational ontology, semantic data model, ontological engineering Defini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an ontology defines a set of representational primitives with which to model a domain of knowledge or discourse. The representational primitives are typically classes (or sets), attributes (or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hips (or relations among class members). The definitions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primitives includ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meaning and constraints on their logically consistent app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atabase systems, ontology can be viewed as a level of abstraction of data models, analogous to hierarchical and relational models, but intended for modeling knowledge about individuals, their attribut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other individuals. Ontologies are typically specified in languages that allow abstraction away from data structur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 practice, the languages of ontologies are closer in expressive power to first-order logic than languages used to model databases. For this reason, ontologies are said to be at the "semantic" level, whereas database schema are models of data at the "logical" or "physical" level. Due to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lower level data models, ontologies are used for integrating heterogeneous databases, enabling interoperability among disparate systems, and specifying interfaces to independent, knowledge-based services. In the technology stack of the Semantic Web standards , ontologies are called out as an explicit layer. There are now standard languages and a variety of commercial and open source tools for creating and working with ontologi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term "ontology" comes from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that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being or existence. In philosophy, one can talk about an ontology as a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e.g., Aristotle's ontology offers primitive categories, such as substance and quality, which were presumed to account for All That I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ntology is a technical term denoting an artifact that is designed for a purpose, which is to enable the modeling of knowledge about some domain, real or imagined. The term had been adopted by ear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researchers, who recogniz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work from mathematical logic and argued that AI researchers could create new ontologies as computational models that enable certain kinds of automated reasoning . In the 1980's the AI community came to use the term ontology to refer to both a theory of a modeled world (e.g., a Nave Physics ) and a component of knowledge systems. Some researchers,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philosophical ontologies, viewed computational ontology as a kind of applied philosophy . In the early 1990's, an effort to create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 identified a technology stack that called out the ontology layer as a standard component of knowledge systems . A widely cited web page and paper associated with that effort is credited with a deliberate definition of ontology as a technical term in computer science. The paper defines ontology a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which is, in turn, "the objects, concepts, and other entities that are presumed to exist in some area of interest and the relationships that hold among them." While the terms specifica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have caused much debate, the essential points of this definition of ontology are An ontology defines (specifies) the concepts,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distinctions that are relevant for modeling a domain. The specification takes the form of the definitions of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y (classes, relations, and so forth), which provide meanings for the vocabulary and formal constraints on its coherent use. One objection to this definition is that it is overly broad, allowing for a range of specifications from simple glossaries to logical theories couched in predicate calculus . But this holds true for data models of any complexity; for example, a relational database of a single table and column is still an instance of the relational data model. Taking a more pragmatic view, one can say that ontology is a tool and product of engineering and thereby defined by its use. From this perspective, what matters is the use of ontologies to provide the representational machinery with which to instantiate domain models in knowledge bases, make queries to knowledge-based services, and represent the results of calling such services. For example, an API to a search service might offer no more than a textual glossary of terms with which to formulate queries, and this would act as an ontology . On the other hand, today's W3C Semantic Web standard suggests a specific formalism for encoding ontologies (OWL), in several variants that vary in expressive power . This reflects the intent that an ontology is a specification of an abstract data model (the domain conceptualization) that is independent of its particular form. Scientific Fundamentals Ontology is discussed here in the applied context of software and database engineering, yet it has a theoretical grounding as well. An ontology specifies a vocabulary with which to make assertions, which may be inputs or outputs of knowledge agents (such as a software program). As an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 the ontology provides a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agent. An agent supporting this interface is not required to use the terms of the ontology as an internal encoding of its knowledge. Nonetheless, the definitions and formal constraints of the ontology do put restrictions on what can be meaningfully stated in this language. In essence, committing to an ontology (e.g. supporting an interface using the ontology's vocabulary) requires that statements that are asserted on inputs and outputs be log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efini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ontology . This is analogous to the requirement that rows of a database table (or insert statements in SQL)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integrity constraints, which are stated declaratively and independently of internal data formats. Similarly, while an ontology must be formulated in some representation language, it is intended to be a semantic level specification -- that is, it is independent of data modeling strategy or implementation. For instance, a conventional database model may represent the identity of individuals using a primary key that assigns a unique identifier to each individual. However, the primary key identifier is an artifact of the modeling process and does not denote something in the domain. Ontologies are typically formulated in languages which are closer in expressive power to logical formalisms such as the predicate calculus. This allows the ontology designer to be able to state semantic constraints without forcing a particular encoding strategy. For example, in typical ontology formalisms one would be able to say that an individual was a member of class or has some attribute value without referring to any implementation patterns such as the use of primary key identifiers. Similarly, in an ontology one might represent constraints that hold across relations in a simple declaration (A is a subclass of B), which might be encoded as a join on foreign keys in the relational model. Ontology engineering is concerned with making representational choices that capture the relevant distinctions of a domain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abstraction while still being as clear as possible about the meanings of terms. As in other forms of data modeling, there is knowledge and skill required. The heritage of computational ontology in philosophical ontology is a rich body of theory about how to make ontological distinctions in a systematic and coherent manner. For example, many of the insights of "formal ontology" motivated by understanding "the real world" can be applied when building computational ontologies for worlds of data . When ontologies are encoded in standard formalisms, it is also possible to reuse large, previously designed ontologies motivated by systematic accounts of human knowledge or language . In this context, ontologies embody the result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offer an operational method to put theory to practice in database systems. Key Applications Ontologies are part of the W3C standards stack for the Semantic Web, in which they are used to specify standard conceptual vocabularies in which to exchange data among systems, provide services for answering queries, publish reusable knowledge bases, and offer services to facilitate interoperability across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ystems and databases. The key role of ontologies with respect to database systems is to specify a data modeling representation at a level of abstraction above specific database designs (logical or physical), so that data can be exported, translated, queried, and unified acros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systems and services.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to date include database interoperability, cross database search, and the integration of web services. Cross References data model, data modeling, knowledge bas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commended Reading Berners-Lee, T., Hendler , J. and Lassila, O. The Semantic Web , Scientific American , May 2001. Also http://www.w3.org/2001/sw/ Gruber, T. R.,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 . Knowledge Acquisition , 5(2):199-220, 1993. See also What is an Ontology? http://www-ksl.stanford.edu/kst/what-is-an-ontology.html Gruber, T. R., 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Human-Computer Studies , 43(5-6):907-928, 1995. Guarino , N. Formal Ontology,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 43(5-6):625–640, 1995. Hayes, P. J. The Second Naive Physics Manifesto, in Hobbs and Moore (eds.), Formal Theories of the Common-Sense World , Norwood: Ablex , 1985. McCarthy, J. Circumscription -- A Form of Non-Monotonic Reasoning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5(13): 27-39, 1980. McGuinness, D. L. and van Harmelen , F. OWL Web Ontology Language . W3C Recommendation 10 February 2004. http://www.w3.org/TR/owl-features/ Neches , R., Fikes , R. E., Finin, T., Gruber, T. R., Patil , R., Senator, T., Swartout , W. R.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 . AI Magazine , 12(3):16-36, 1991. Smith, B. and Welty , C. Ontology---towards a new synthesi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mal Ontology in Information Systems (FOIS2001). ACM Press, 2001. Sowa, J. F. Conceptual Structur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Mind and Machine,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1984. Standard Upper Ontology Working Group (SUO) IEEE P1600.1, http://suo.ieee.org/ Encyclopedia of Database Systems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Machine translation (MT) and Translation Memory (TM)
geneculture 2011-6-3 06:37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MT) 】和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 (TM)】相结合,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方式。 因此,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实际应用的情况都值得关注。 附件1 Machine translation (MT) i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to the task of translating texts from one natural language to another. One of the very earliest pursuits in computer science, MT has proved to be an elusive goal, but today a number of systems are available which produce output which, if not perfect, is of sufficient quality to be useful in a number of specific domains." A definition from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Machine Translation (EAMT), "an organization that serves the growing community of people interested in MT and translation tools, including users, developers, and researchers of this increasingly viable technology." http://www.aaai.org/AITopics/pmwiki/pmwiki.php/AITopics/MachineTransl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chine_translation Language and Machines: Computers in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196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0rtlc.html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http://www.statmt.org/ This website is dedicated to research in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i.e. the translation of text from one human language to another by a computer that learned how to translate from vast amounts of translated text.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MT Research The Mathematics of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Brown, Della Petra, Della Pietra, and Mercer Statistical MT Handbook by Kevin Knight SMT Tutorial (2003) by Kevin Knight and Philipp Koehn ESSLLI Summer Course on SMT (2005), day1 , 2 , 3 , 4 , 5 by Chris Callison-Burch and Philipp Koehn. MT Archive by John Hutchins, electronic repository and bibliography of articles, books and papers on topic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computer-based translation tools Conferences and Workshops See comprehensive list of NLP meetings . Software Giza++ a training tool for IBM Model 1-5 (version for gcc-4) Moses , a complete SMT system Pharaoh a decoder for phrase-based SMT Rewrite a decoder for IBM Model 4 BLEU scoring tool for machine translation evaluation Parallel Corpora LDC 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 Canadian Hansards Europarl Acquis Communitaire ELRA 附件2 A translation memory is a linguistic database that continually captures your translations as you work for future use. All previous translations are accumulated within the translation memory (in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 pairs called translation units) and reused so that you never have to translate the same sentence twice. The more you build up your translation memory, the faster you can translate subsequent translations, enabling you to take on more projects and increase your revenue. http://www.translationzone.com/en/translator-solutions/translation-memory/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lation_memory The concept of a translation memory has been around for a long time--more than twenty years--but only recently has it become a significant commercial entity. Basically, a translation memory is a system which scans a source text and tries to match strings (a sentence or part thereof) against a database of paired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 strings with the aim of reusing previously translated materials. Some translation memories attempt only literal matching, ie can only retrieve the exact match of a sentence, while others employ fuzzy matching algorithms to retrieve similar target language strings, flagging differences. The flexibility and robustness of the matching algorithm largely deter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lthough for some applications (ie, highly repetitive material) the recall rate of exact matches can be high enough to justify the literal approach. Translation memories are typically integrated into translation workstation packages, where they can be used in tandem with a termi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and even raw MT output. http://www.issco.unige.ch/en/research/projects/ewg95//node149.html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1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过荒漠,记住了荒漠里的生命
热度 9 yangyq 2011-5-31 16:45
走过荒漠,记住了荒漠里的生命
是否 走过荒漠 是否有过荒漠里生命的记忆 生命都是天赋的 每一朵花, 只开放一次! 每一个生命, 只能来过一次! 只有风沙在 荒漠里 只有寂寂无声陪伴在 岁月里 是顽强,是不屈,是不甘沉沦 是抗争,是毅力 让荒漠里的生命 经历了无数个逆境春秋! 走过荒漠 留下了 震撼 在记忆里!!! 一、沙和干裂的土地,惊叹大自然的悲凉与雄壮! 二、 裸露的白刺根,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扎不住的! 三、咦,侏罗纪公园呗! 四、被挖过的锁阳坑,无语~~ 五、(*^__^*) ……神马!
个人分类: 舒服轩|7176 次阅读|18 个评论
数学文化
热度 3 xing10 2011-5-30 18:33
和大家分享一张超级帅的 T 恤印花,数学各个分支领域中最深刻最神奇的结论在此汇聚一堂,组成了一个心形。 你能从中认出多少个经典的数学研究对象和结论?
1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于一部电影的思考
热度 1 tomjim100 2011-5-9 22:29
昨晚观看了一部印度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 》,虽说名字不怎么文雅,但看过之后首先他就使 我明白了在面对未来的时候该用什么态度,在面对迷茫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as si well),这又让我想起原先父亲推荐给我的一本书——《The secret》。每个人都会有恐惧,而不敢去面对,当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时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学习,对于现在的论文,对于就业…… 想想现在很多地方都像电影中的ICE学院那样 ,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成绩,似乎第二就没有出路,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但影片中的主人公刚进校园就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尿液是良导体)来教训了本想欺负新生的的学长,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理论联系实际,他还用他的执着探索去完成了没有完成毕业论文而自杀的同学的发明,他用他的智慧、幽默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改变了大家对于学习的态度。主人公的善良、开朗、幽默、智慧与其他人的恐惧、虚心假意(被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最终影响了他人,鼓励帮助朋友实现了他们一直不敢超越的界限而最终打破传统观念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那些生动的场景不禁引发了我对于我们大学四年的思考。 这四年我们到底是如何学习的?是混文凭?还是学方法技能? 面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是像很多人那样混?还是真正为了自己当初英语面试时常说的那句:I wish to devote my whole life to the knowledge的誓言而执着努力?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对于生活是像影片中的每个同学那样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去追求第一?还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去追求梦想? 对于科研,我们是为了职称去造假?为了顺利毕业去伪造毕业论文数据?还是像钱学森那样为了祖国的强大、像袁隆平那样为了人类的粮食问题而奉献自己? 从复试回来就整天呆在实验室的我仅仅是想在规定期限完成一份比较漂亮的毕业论文,课题是我看电视时发现这块儿目前遇到了问题而自己选的题,试验方法是参考几百篇文章后确定下来的,但从去年开始就做论文的我昨日把数据汇总后竟发现我的数据和之前参考的数据几乎是相反的结论,当然实验的细节不大相同,但数据变化的趋势却几乎是截然相反的,我是该相信自己还是为了尽快了结实验而去编造数据?从前天开始一连三天呆在实验台前做蛋白质的纯化,但实验条件有限,层析柱却是漏的,只能自力更生地自己造,用棉线、滤纸、移液管一点点的做,一天下来好不容易除了一张图,最后却又发现波形图很糟糕…… 静下心来想想还是一步一步的小结来看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吧…… 因为在这之中我还是学到的比直接编写体会到的更多啊……
4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