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medium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川大给钱思进教授的回复函(虚拟)
qilin2008 2011-11-4 15:29
尊敬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思进教授: 来信获悉,首先对于您这种勇于对自己的学生打假的行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学术委员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争辩,对您和自己的学生谁该负更大的责任问题仍有不同意见,冒昧请您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些解释,以便我们更好的评估和处理这一事件。 1、三年前,据您所说,在胡震同学本科毕业前,您已经荻悉他的毕业论文中存在抄袭现象,做为他的指导老师,您为何还签字同意该生进行答辩?当时您是不知道可以打假吧。 2 、 从该生答辩至今已三处有余, 该生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您手下攻读研究生,从本科至研究生,您一直是该生的指导老师,请问您为何现在才开始打假,而不是在三年中的任何一个其他时间?三年来您一直都很忙而没有时间打假吧。 3、该生 现于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假如该生同意继续攻读您的博士生,您是否还要打假?您是要等到当事人不给你干活了再打假吧。 子不教,父之过;生不学,师之惰。现在全国人民对诸多行业(包括学术界、教育界等等)中不断披露出来的欺骗造假案例深恶痛绝,各科研教育机构也在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我校将根据您所提供的进一步消息,依据我校出台的《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尽快对这一事件做出结论,对相关师生做出进一步的处理决定。 PS:您及该生现均已不属我校的管辖范围,您觉得我们该怎么办呢? 谢谢,静盼回音。 致      礼! 四川大学 附:钱思进教授给川大的函 尊敬的x院长:您好,       获悉您接替xxx院长主管四川大学物理学院相关事务,首先向您表示祝贺。       我自从去年6月以来,向您院(主要通过xxx院长)两次举报“关于胡震   2007年做的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严重剽窃、抄袭和造假问题”,请您院给予   核查。但至今您院没有给我书面回复。       在您履新之际,不知您对此案是否了解,故冒昧再把有关材料转呈给您,希望   您能协助处理此案。随信的附件是   (1)我2010年6月和10月的两次举报报告   (2)胡震2007年本科论文的与剽窃、抄袭和造假有关的部分   (3)胡震所剽窃抄袭的“我的研究生和我2006年发表的”论文。          我恳请您们能协助核实:   (a) 胡震的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严重抄袭造假问题   (b) 如果存在,抄袭的比例是多少   这里并不涉及核查以后如何处理的事情,而只是希望对以上基本事实有一个判定。       现在全国人民对诸多行业(包括学术界、教育界等等)中不断披露出来的欺骗   造假案例深恶痛绝,各科研教育机构也在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您校早在数年   前就出台了《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   (试行)》,使人倍受鼓舞;据说其他院校曾以此为范本,制定自己的相关条例。恳请您   院根据此条例(据悉近年来还开发出鉴别论文抄袭、剽窃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对胡震   2007年本科论文进行核查。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如果对此不了了之,胡震造假材料公诸   于众后,所有的后续者都可能以此为先例公开造假,导致我们多年来为加强学术道德和   学术规范建设的所有努力都可能沦为一纸空文。       10个多月过去了,如您能协助核查以上 (a)(b) 两项,并将核查结果书面通知我至 (我的办公室地址)或扫描之后,用电子邮件发给我。我将非常感谢。       谢谢,静盼回音。 致      礼!         -钱思进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4月11日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3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做密码学研究必须知道的52个知识
chzg99 2011-11-4 15:14
52 Things People Should Know To Do CryptographyWhat is this?Cryptography is a highly interdiscplinary area; calling on expertise in Pure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t Bristol we cover the full range of these topics and as such our students come with a variety of backgrounds and need to understand a diverse range of topics. Students starting can often feel overwhelmed by the types of knowledge that they feel they need to know; not knowing what they need to remember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bother remembering. To aid you, below we have collected a set of 52 short points of things we think that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year of a PhD all students should have some familiarity with. There is one point for every week of the year. If you know these things then following seminars, study groups and conference talks will be much easier. It will also help in putting your own work into context. Some of these are somewhat advanced topics, some of these are what one would pick up in certain undergraduate courses. This is deliberate since some are about being a cryptographer, and some are to address the fact that students start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If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year you know the answers to ninety percent of the things we list then you should find that you will get more out of the conferences and talks you attend in your second year. In addition it will be easier to talk to cryptographers (who may be future employers) from other institutions since you will be able to converse with them using a common language. Almost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discussed in our undergraduate cryptography courses. By each section we give a reference to places where the definition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start your reading. The list of references can be found at the bottom. Not all answers can be found in the references cited, but they should give you a place to start look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llowing? A general-purpose processor. A general-purpose processor with instruction-set extensions. A special-purpose processor (or co-processor). An FPGA.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ulti-core processor and a vector processor? Estimate the relative computational and storage capabilities of a smart-card a micro-controller (i.e. a sensor node) an embedded or mobile computer (e.g., a mobile phone or PDA) a laptop- or desktop-class computer.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 ) What is meant by the complexity class P? What is meant by the complexity class NP? How can we interpret NP as the set of theorems whose proofs can be checked in polynomial time? How does randomness help in computation, and what is the class BPP? How does interaction help in computation, and what is the class IP? What are Shannon's definitions of entropy and information?Mathematical Background (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SA and the Strong-RSA problem? What are the DLP, CDH and DDH problems? What is the elliptic curve group law? Outline the use and advantages of projective point representation. What is a cryptographic pairing?Basic (Practical or Deployed) Cryptographic Schemes and Protocols ( ) Describe the key generation,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 algorithms for RSA-OAEP and ECIES. Describe the key generation, signature and verification algorithms for DSA, Schnorr and RSA-FDH. Describe and compare the round structure of DES and AES. Draw a diagram (or describe) the ECB, CBC and CTR modes of operation. Describe the Shamir secret sharing scheme. How are Merkle-Damgaard style hash functions constructed?Cryptographic Implementation Details ( ) How does the CRT method improve performance of RSA? How do you represent a number and multiply numbers in Montgomery arithmetic? Write a C program to implement Montgomery arithmetic. Describe the binary, m-ary and sliding window exponentiation algorithms. Describe methods for modular reduction using "special" primes that define GF(p) and GF(2^n). Describe the NAF scalar multiplication algorithm.Security Definitions and Proofs ( ) What is the IND-CCA security definition for symmetric key encryption? What is the IND-CCA security definition for public key encryption? What is the UF-CMA security definition for digital signatures? Roughly outline the BR security definition for key agreement? Give one proof of something which involves game hopping Outl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ame based and a simulation based security definition.Mathematical Attacks ( ) How does the Bellcore attack work against RSA with CRT? Describe the Baby-Step/Giant-Step method for breaking DLPs Give the rough idea of Pollard rho, Pollard "kangaroo" and parallel Pollard rho attacks on ECDLP. What is meant by index calculus algorithms? Roughly outline (in two paragraphs only) how the NFS works.Practical Attacks (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overt channel and a side-channel?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side-channel attack and a fault attack? What is usually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PA and SPA? Are all side channels related to power analysis? Look at your C code for Montgomery multiplication above; can you determine where it could leak side channel information? Describe some basic (maybe ineffective) defences against side channel attacks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AES. Describe some basic (maybe ineffective) defences against side channel attacks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ECC. Describe some basic (maybe ineffective) defences against side channel attacks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RSA.Advanced Protocols and Constructions ( ) What is the Fiat-Shamir transform? What does correctness, soundness and zero-knowledge mean in the context of a Sigma protocol? What is the purpose and use of a TPM? Describe the basic ideas behind IPSec and TLS. What is the BLS pairing based signature scheme? What is the security model for ID-based encryption, and describe one IBE scheme. Pick an advanced application concept such as e-Voting, Auctions or Multi-Party Computation. What are the rough security requirements of such a system? Further Reading Nigel's book is deliberately informal and tries to give quick flavours of what is importa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Katz Lindell book is a better formal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heoretical cryptography but it is less good in its treatment of what is important in the real world (e.g. the coverage of AES, ECC, implementation, etc is quite limited). Goldreich's two volume book is a very good introduction to the deep theory, but deliberately does not cover practical cryptography. Elisabeth's DPA book is the best introduction to all things about side-channels. Dan's book is a good starting place for computer architecture and learning VHDL. Goldreich's book on complexity theory is a good place to start. Its approach is much more down-to-earth and sensible than other approaches (i.e. P vs NP is presented in terms of is it easier to check or find proofs?)
个人分类: 信息安全|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戴旭说
wqinmin 2011-11-4 10:40
新疆的恐怖主义是什么?是有朝一日中美大规模对抗,美国可以迅速武装三十到五十万反抗中央的维吾尔人,在一瞬间切断中国油气的咽喉 —— 戴旭       什么是当前化海军?当前化海军平时可以为海外利益提供军事保障,战时要把敌人的军队围堵在其本土,消灭在大海上。当前化的海军不是长城,而是长矛—— 戴旭       国际竞争是GDP质量的对抗,而不是GDP数量的抵消 —— 戴旭         没有国防转换能力的GDP就是“狗的屁”。盖房子是无法盖出高质量的GDP。肥大不等于强大,重量不是力量 —— 戴旭        战争跟着财富走。三次财富转移,第一次由中国向欧洲转移,爆发了两次大战。第二次由欧中向中东转移,爆发了中东、两伊、海湾数次战争。第三次由世界向东亚汇集,凭什么中国就不会爆发战争? —— 戴旭        中国的腐败不是简单的官员腐败而是全民腐败!在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我国是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而现在是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大街小巷斗地主!!外国人只要中国的钱,而全民**会要了中国的命 ——戴旭        反腐败不是简单的抓 —— 戴旭        一碰到要出动军队就说我们会引起中国威胁论。你配吗?你有那个能力威胁世界吗?自作多情 —— 戴旭       中国的地图需要重新审视并且赋予意义:是我们的头部,新疆是我们的脖子,东南是我们的心腹,南海是我们的爪子 —— 戴旭         军事研究中国今后之战争为民族之战。而民族之战的最高层次是灵魂之战、信仰之战,而不是单纯的国力之战、军队之战。中国试图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动摇他国的文化,而他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却将中国文化砸的体无完肤 ——戴旭       中国输出孔子文化,但是中国有多少儒家学徒?同时又有多少基督徒?中国在失去后,中华民族已经没有了信仰 —— 戴旭        将孔子理论解释为仁义和平本身就是对孔子的曲解与亵渎,孔子本身就是神箭手。孔子主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却被当前人曲解为文弱书生的形象 —— 戴旭        孔子连他自己的祖国都无法保护,怎么可能来拯救中国 —— 戴旭      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三年打一仗嘛 —— 戴旭      中国已经处于了稳定与动荡的临界点,这是要比动乱更加危险的阶段 —— 戴旭      美国只有在需要对付新敌人的时候才会把中国当朋友 —— 戴旭      中国现今的矛盾根本在于不同系统互不兼容:意识形态上的共产主义化,经济运作上的资本主义化,行政管理上的官僚主义化,精神道德上的儒教主义化 ——戴旭         面对中国国内已经分裂的力量,中国需要进行整合,建立真正的爱国统一战线。寻找不同的文明(大陆、港澳台)不同的宗教信仰(疆、藏)不同利益阶层的共同价值观 —— 戴旭        南海是中国最有利的突破口,一旦他国与中国爆发军事冲突,海军对南海方向的果断出击是最好的机会 —— 戴旭      中国的国防理念过于强调防御,就好比同时举起三面盾牌:比较先进的核打击能力;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常备军;地方部队、预备役、民兵。我们总是在应对侵略,而实际上,仅仅核武器一项就可以抵消侵略 —— 戴旭       国家要走出去,就意味着军队要咄咄逼人的进攻。长城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是中华民族永久的耻辱,军队更不是长城 —— 戴旭        未来国家命运取决于资源的掌控,我们无力也无心与他国争夺世界,但是我们必须把属于我们的资源夺回来。我们不能让和平的诚意和主张变成别人勒死我们的绳索,我们不输出意识形态革命,但是可以输出军事保障安全。军队要进行远征型改造,以维护国家利益的扩展 —— 戴旭      我们要敢于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新中国六十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靠连续几场自卫反击战打出来的 — 戴旭       和平不是一厢情愿和单相思,更不是对合理战争的回避 —— 戴旭         中国空军应该具有在八千里外拦截战争的能力,而中国海军应该具有将战争堵在敌国领土的能力 —— 戴旭      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已经丧失了“诱敌深入”,在本土进行战争的意志和能力,因此中国军队的使命只有两条:要么将战火烧到敌国领土,要么在公海上歼灭敌军 —— 戴旭      核心战争能力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体来讲,就是三军都具有将战火推到敌国领土并且打赢的能力 —— 戴旭      中国真正强大的标志之一:中国出国公民的护照上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你强大的后盾”—— 戴旭      寂寥帐下谁谈兵,漫拭龙泉怅秋风。东海惊涛南沙梦,打磨狂飙边山情。云涌难为《枯树赋》,浪激犹闻《满江红》。何日长缨天借我?八方狼烟一剑平!—— 戴旭?        当时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有过一句话非常振奋人心,叫“中国不亡,有我”!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也应该 喊出一句话“中国强大,有我”! —— 戴旭
2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学教授苦乐不均:富教授开宝马 穷教授骑飞鸽
zhaoqingjun 2011-11-4 09:16
大学教授苦乐不均:富教授开宝马 穷教授骑飞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3日 10:11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富教授开宝马穷教授骑飞鸽 大学教授缘何苦乐不均(CFP供图)   前不久,田勇领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680元。“老板”是他的导师,而上班地点是其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广州某理工科高校的实验室。   研究生一入学,田勇就开始在实验室上班,跟着师兄师姐给导师做项目,“工资”一月一发,多劳多得。田勇的一个师姐,由于参与的项目比较多,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   同样是读研,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小静则没有这么幸运。学中文的她,选择了一个非常冷僻的研究方向,帮导师做项目,连补贴都没有。   田勇与小静的差距,只是中国大学教授收入悬殊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校园里,有人这样总结:“穷教授,学生请吃饭,过节凑份子送礼物;富教授,给学生红包,请学生吃饭。”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全国多所大学采访发现,高校教授的生存状态正展现多元图景:富教授财源广进,除基本工资外,还有课题提成、社会兼职等等,每年收入达数百万元者大有人在;而穷教授除了学校发的工资,其他收入微乎其微,要承担养家、买房的巨大生活压力。    富教授豪车代步 穷教授发愁买房   今年初,云南大学 (微博)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尹晓光,在一次研讨会上称自己是3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开50多万元的宝马车去上课。一时舆论哗然,网友戏称其为“宝马教授”。   事实上,在高校中,像尹晓光一样豪车代步的教授不在少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所高校的家属区和院系办公地,在一所985高校里,仅宝马就有十余辆,奔驰、奥迪越野一类的豪华轿车也并不鲜见。   即便在同一所高校的同一院系,教授之间的贫富差异也显而易见。   就读于武汉一高校金融专业的小敏,在自己熟悉的两位教授那里看到了区别:两个教授一个教投资学,一个教政治经济学,每学期课时差不多,但却一个富一个穷。   “教投资学的教授跟我们讲,有人开出年薪百万聘他去当基金经理,他都不去,你可以想象他多么有钱啊。”小敏说,这位教授开着辆奥迪A6,家里有两三处房产。   相形之下,教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全无风光可言,甚至有些寒酸:住着学校的福利房,用着老款的手机,接送孩子上学的汽车长龙之间,他那辆28式自行车总是分外扎眼。   华中地区一所“985”高校的赵铭(化名)教授介绍,自己所在学校,一般教授每年的工资收入是8万~10万元,最近几年里新晋升的副教授,年工资收入最低可能只有5万元。2000年以后,高校教师住房也由以往的福利分房逐步走向市场化,高校教授也要面对巨大的购房压力。   不过,一年挣上几百万的富裕教授不在少数,他们在市里一般都有几处房产,有些人甚至还专门在北京购房。   赵教授所在的学院,有位博导有钱而且很大方,学院的老教授过生日每次都是他掏钱组织庆祝,令他满意的博士生甚至可以经常用他闲置的私家车。   在高校里生活,无论是学生或老师,都能感受到教授之间的贫富差距,但却很难用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说明这种差距有多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大学的各种数据都不透明公开。   长期在校园生活,这位专门从事高教研究的学者对穷教授富教授现象有着直观感性的认知,但在一所部属院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依然让他震撼:所有教授的基本工资一样,基本工资之外的部分按照业绩点计算,一个业绩点每月发3000元(发1年),该校20%的教授拿不到任何业绩点,全校教授一年平均业绩点0.6,“最高的一位教授一年能拿到几十个业绩点,收入悬殊之大让人咋舌。”   开公司、拉项目、校外兼职,富教授“生财有道”小淏就读于南京一所“211”高校,他说,学校里开公司的教授很多,“用自己的技术去办企业,学校以外的收入反而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小淏就认识一位老教授,凭借所做项目,成为一家著名化妆品公司的老总,开着价值400多万元的兰博基尼轿车,在校园里常常引来围观。   大学教授开公司早就司空见惯。众人熟知的种业公司隆平高科的持股股东之一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袁隆平院士、山河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清华是中南大学 (微博) 教授、尤洛卡董事长兼总经理黄自伟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而早在10年前,武汉大学 (微博) 生命科学院教授张廷壁因成功攻克卟啉铁工业化生产世界级难题,以技术入股,获得了红桃K集团10%的股份,一举成为荆楚科学家首富,资产过亿,轰动一时。    科研提成也是大学教授的一大生财之道   武汉一所“985”高校的张教授透露,自己只知道每个月的工资加津贴大约是5000元出头,但基本上就是当零花钱,从来不去看具体数字究竟是多少,事实上,在其所在院系,教授们一般都不看自己的工资条,“这背后的秘密就是,做课题、接项目的提成才是教授们收入的大头儿。”   张教授介绍,按照通行规定,纵向课题(即政府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部委课题等)的提成一般都在10%左右,而横向课题(即和企业合作的项目)提成可以高达40%。如果申请到1000万元的科研项目,就可以到手100万元,乃至数百万元,“科研还没做,自己就变成富翁了”。    “考研热”、“考证热”催富了高校中的另一批教授   这些教授多与考研、考证的相关学科有联系,通过为相关的培训班上课获得大笔收入,知名教授讲一次课收费超过万元也早已不是新闻。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将高校中的富教授分为四类:   一是“学霸”,现在大学的学科点如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都是学科点负责人制,学科点负责人实际上是一个自然人,他把学科的资源全部垄断,比如学科博士点的经费、命题、改卷、招谁不招谁、立项、出国、学术会议。   二是所谓“权威”,他们已经控制了国家的一些课题,是专家委员会的成员,虽然是搞学术的,但由于各种关系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项目资源非常多。   三是“学官”,亦官亦学,比如副校长是博导又是教授、后勤部部长是教授,这类人也很有钱,因为这类人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都有,并且可以把两类资源结合利用。   四是大学教授兼职,去其他学院兼职或者在外当董事,有的在外直接有公司。另外还有一些人脉关系比较好的,能搞项目的,一个项目挣钱数以百万计。   穷教授一般都没课题,没项目,主要搞教学研究生小龙至今记得一年前帮一位文科教授搬家时让自己震惊的一幕。   教授家里的境况令人心酸,“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很老的彩电,桌椅油漆斑驳,还舍不得丢”,唯一让人能确认其身份的只有堆得满满一房间的书。   这位教授喜欢历史文化,经常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也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撰写著作。可据小龙了解,这些都是教授兴趣所在,挣不到钱。   “教授的职业看着光鲜,这个群体实际也有很多穷人,日子过得很窘迫。”尚重生教授对此颇有感慨。   他分析,在高校里,没钱的教授多集中在基础学科以及无法市场化、不受社会重视的专业领域。这些教授没什么课题,也没有项目,以教学为主。   而高校里,单纯搞教学的收入之低外界难以想象,“现在上一节课,三五十块钱,跟大学生搞家教一样。”   一条新闻为此写下注脚:今年教师节期间,国内知名高校南京大学 (微博) 校长陈骏表示,要在今年消灭大学教师课时费低于30元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   事实上,课题经费的提成已成为近年来一些教授们致富的坦途,理工科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投入,获得科研经费基数大,一个项目动辄数以百万元,同样比例的提成,远远高于一些基层学科和社科类专业。   赵铭教授所在学校就流传一个故事:一位新闻系的老教授拿到一个省部级重点项目课题,开研讨会给研究生上课都要介绍一番,“那个项目经费其实就只有五万元,很多工科的教授们根本不屑一顾。”   今年5月一次研讨会上,身兼3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道出了一个高校里众人皆知却无人言说的“教授尴尬境遇”他把大学教师分在“金字塔”的各个部分,处于底端的是仅会讲课的教师,中间的是又会讲课又会拿课题的,顶端的是“学霸”和担任行政职务者。   媒体报道称:已有11年高校教龄的尹晓冰是“70后”,3次获云南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被某网站授予“2009经济及管理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他告诉媒体记者,他用在教学上的精力约占1/3。这位手机号码有7个8的教授与同行交流时“善意提醒”,大学教师如果想顺着“金字塔”发展,做好教学是基础,但一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中国青年报)
1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性质及溶液配制保存方法
edisonlou 2011-11-3 17:32
NAD溶液的配制及保存 β-NAD可溶于水,浓度能够达到50 mg/ml,可能需微微加热。不过尽量不要加热,因为β-NAD遇热很容易降解,可用剧烈震荡或超声促进溶解。β-NAD溶液是酸性的,pH位于2~6之 间,需分装后于-80 ℃冻存,每次用多少取多少,避免反复冻融。可以考虑加入NaOH或碳酸氢钠调pH至7左右,调节到中性的β-NAD水溶液在0 ℃可以保存2周左右。需要注意到是,β-NAD在碱性溶液中非常不稳定;遇到磷酸盐或碳酸盐也会变得不稳定;见光容易降解。另外,β-NAD极易受潮,以 固体形态保存时务必要保持干燥。 NADH溶液的配制及保存 β-NADH可溶于0.01 M的NaOH溶液中,浓度可达100 mg/ml。不建议单独用水来配制β-NADH溶液,原因是β-NADH在水溶液中偏酸,容易降解。与β-NAD类似,β-NADH遇到磷酸盐也会变得很 不稳定。β-NADH很容易被氧化,4 ℃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浓度不宜过高,≤5 mM 为适;2、pH 以9~11为宜。如果打算长期保存,浓度可以适当提高。建议:β-NADH应当现用现配,因为冻存时成分可能会有改变,而这些“杂质”在340 nm处的光吸收与β-NADH相同,且会抑制部分酶的活性。
个人分类: 相关论文|7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忆童年苦难谈人心向背:穷人应拥有平等权利
zhaoqingjun 2011-11-3 15:56
温家宝忆童年苦难谈人心向背:穷人应拥有平等权利 同学们、老师们: 屈指算来,我阔别南开中学已 51 年了,正式回母校看望师生,这还是第一次。我愿借此机会同大家谈谈心。 我 1942 年农历八月出生在天津北郊宜兴埠一个书香门第。我爷爷在村子里办学校,曾祖父是农民。再往以前,我家都是农民。我们家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天津的,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据说是从山西来投奔这里的温氏家族的。因为家里穷、没有地位,温氏家谱始终没有把我们家列入其中。 爷爷办的乡村小学,是冲破地主豪绅的阻力,第一个招收女生的学校。我记得,他常年为两件事奔波:一件是招聘教师,一件是为学校筹款。就是这样一所小学,很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解放后当了教授。外婆家也在本村,外公去世很早,外婆靠开一个小药店谋生,家里还种着几亩地。每年秋天收玉米时,我坐在板车上玉米堆里从地里回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大扫荡和实行 “ 三光 ” 政策的时期。妈妈对我讲的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日本侵略者将全村人集合在村西南的空地上,四周架起机关枪,用刺刀杀死无辜的平民。当时,妈妈把我紧紧搂在怀里。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天津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 “ 坚壁清野 ” 放火烧了宜兴埠。我的家连同爷爷办的学校、外婆家和她的小药店,全部化为灰烬。我们家逃难到天津城里,住在救济院。外婆在逃难中生了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她是最疼爱我的人。孩提时代,她抱着我,我常常揪她的头发,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天津解放的那一晚,是一个不眠之夜。解放军包围了驻扎在救济院里的国民党军队,当晚进行了激战,手榴弹扔进了院子里,家里人都害怕地躲在床铺下,我却一点儿也没有害怕。第二天,天津解放了。 我的童年是在战争和苦难中度过的,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深知,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求实、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 、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和官僚买办的统治,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只有不断革新,中国才能进步。 在我上小学、中学期间,家境十分贫寒。父母和我们三兄妹一直租住在一间不到 9 平方米 的小屋子里,每月的房租相当于一袋面粉钱,那时父亲月工资最低时只有 37 元。我患过一次白喉,父亲把仅有的一块手表卖掉,买药给我打针。此后他多年没有戴过手表。因为经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我从小就富有同情心,这尤其表现为对普通百姓特别是穷人的同情,对不公道事情的憎恶。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平等相处。 我的中学是在南开上的。从 12 岁到 18 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南开六年的学习生活,对我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南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的建立、成长和发展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她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就是南开的道路。我在这所学校里学习,首先懂得的就是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志向。从小就应该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我努力学习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刻苦自励,从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南开的校训是 “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 。这八个字就是南开的灵魂,它提倡的是为公、进步、创新和改革。我上中学时就愿意独立思考,渴望发现问题,探索真知,追求真理。我记得,那时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还广泛阅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书籍。南开永葆青春,这就是南开精神。在求学期间,我和同学们总是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除了学习以外,我还喜欢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我不仅爱读书,还是体育爱好者。南开永远年轻,她的学生也都充满活力。我们要坚持走南开的道路,崇尚南开的风格,发扬南开的精神。 上高中和大学以后,我家里人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爷爷在 1960 年因脑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进医院的。现在他教过书的学校还留着他的档案,里面装了一篇篇的 “ 检查 ” ,小楷字写得工工整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父亲也在 1960 年因被审查所谓的 “ 历史问题 ” ,不能教书,被送到郊外一个农场养猪,后来到图书馆工作。我考上大学向他告别就是在离城很远的养猪场。父亲告假回家帮我收拾行李。他是个老实人,一辈子勤勤恳恳。 今年他过世了,可谓 “ 生得安分,走得安详 ” 。 尽管家里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我仍然追求进步。我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我总是把书本里学到的东西同现实加以比较,立志为改造社会而献身。 因为父亲喜欢自然地理,我从小就对地球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北京地质学院,我在地质系就读 5 年。大学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考取了研究生,专攻大地构造。回忆在地质学院近 8 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曾概括为三句话:母校给了我地质学知识,母校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母校给了我接触群众的机会。那段时期同样是难忘的。 参加工作以后,我有 14 年时间是在海拔 4000 到 5000 米 的极其艰苦的祁连山区和北山沙漠戈壁地区工作。这期间,我一边工作一边接触基层群众,更使我深深懂得了民生的疾苦和稼穑的艰难。 我来自人民,我也有苦难的童年,我同情每一个穷人,愿为他们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 到中央工作后,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我用整整 10 年时间,深入农村、厂矿、科研院所调研。在农村,我白天坐在农民家的炕头上了解情况,晚上开座谈会。我住过乡里、住过粮库,经常在一个县一呆就是一个星期。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同科学家交朋友、谈心。 我认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我之所以经常讲穷人的经济学、穷人的政治学和穷人的教育学,就是想让人们懂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穷人占多数。 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穷人,穷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 在中国,不懂得穷人,不懂得农民和城市贫困阶层,也就不会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更不可能树立穷人的教育观。 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财富或其他特权的平等。一个政府如果忽视民众和民生,就是忽视了根本。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 “ 国之命,在人心 ” ,说的就是人心向背决定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存亡。政府是穷人最后的希望,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 “ 以人为本 ” 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必须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甚至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合理,有的地方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好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法治和干部廉洁这几件大事。这都是人心所向,无论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担任总理已近 9 年了。这段时期,我们国家遇到许多灾害和困难。从 2003 年的 “ 非典 ” 到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 2010 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中断过。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 4 年之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民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总是满怀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十分清楚,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许多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这一历史任务必将落在你们青年人肩上。未来是属于青年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但愿青年朋友们以青春之人生,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南开,中国没有南开不行,南开不与时俱进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需要教育,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领、勇于献身的青年,这是中国命脉之所在。张伯苓先生自创办南开之日起,就善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自主办学,重视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倡个性教育和多样化教育,推崇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57 年前,当我坐在这座礼堂里第一次参加开学典礼的时候,杨坚白校长和杨志行校长穿着一样的米色中山装,并肩站在讲台上,用他们特有的气质给大家讲话,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一幕我至今难以忘怀。南开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和科技、文化俊才,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灵魂。人是要有灵魂的,学校也要有灵魂。让我们牢记 “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 的校训,共同努力把南开办得更好,使 “ 巍巍我南开精神 ” 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南开培养了我,南开是我心里的一块圣地,我是爱南开的。过去如此,现在依旧,而且愈发强烈。南开精神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每一个南开人前进的道路。我愿同师生们一起奋斗,做一个无愧于南开的南开人!
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一个“民科”的大胆假说
阵雨1978 2011-11-3 10:35
按:十月份在西安参加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时,跟一位老先生住在一个房间,聊天中,知道他并不是地质行业出身,而是地大(北京)的邻居北航毕业的,一直从事自动化方面的工作,但是他自己从上大学时就对地球构造演化过程很有兴趣,自己提出了一个有关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假说,希望到会议上介绍一下。我很佩服他的这种钻研精神,虽然我看不懂他的东西。在得到他的允许后,现把他在新浪的博客转载如下,希望有相关专家能看到。看不到图像的可以到他的新浪博客上看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3e6bb90100urby.html 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2011-09-21 09:56:54) 转载 标签: 膜动力学说 牛奶膜 大陆板块漂移 年轮 轮辐 造大山运动 地形地貌 领域:地球科学、大地构造学、地理学 论文题目: 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原理 -----对大地构造板块漂移学说的质疑 赵 富 1 石家庄市自动化研究所 石家庄市 050000 2011.9.21 内容提要 现代地球科学、大地构造学和地理学等,是以“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来解释地球现代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参见 图 7 (马晓春, 2006 ) ,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动力学依据不足 (潘裕生, 2006 ;朱翔, 2003 ) 。 本人提出,地球的现代地形地貌,是由极地上最初的两块膜态大陆开始,并漂浮在地球表面的火海岩浆之上;在地球表面不断降温及膜态大陆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地球自转力、姿态力、日月潮汐力、风暴力、水循环力、太阳大爆发力等主要动力,统称为膜动力,反复地甚至是周期地作用在这两块不断扩张、逐渐硬化的膜片上,使之受到波动、挤压、折皱、堆垒、破裂、漂移、碰撞,等等,最终发展成为如今的地形地貌。 我们将看到,这种膜动力学机制,为地球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学支持,并将对地球科学、大地构造学、地理学,乃至相关的地质学、探矿采矿学、考古生物学等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大陆板块漂移 膜动力学 造山运动 年轮 轮辐 海沟 肚脐 1 膜动力学机制原理 Principle of the Membrane Dynamics Mechanism 1.1 ,假设条件 Conditions of hypothesis 条件 1 : 地球以被水蒸汽包裹着的炽热球体的形式和一定的飞行姿态,进入了太阳系,并稳定地获得了以太阳为焦点的公转轨道。 条件 2 : 地球获得了自己的卫星,即月球。 1.2 ,基本原理 Fundamental principle 于地球表面逐步降温的过程中,极地上出现了最初的两块膜态大陆,它们漂浮在地球表面的火海岩浆之上。 大陆处于膜状态期间,具有其独特的膜特性与 膜动力。所谓 膜特性 ,是指: 第1, 聚集和传递波动能量的特性 能够聚集和传递大量波动形式的能量并成为膜运动的基本动力,简称为膜动力,为其自身的形态变化和位置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第2, 容易发生形变、漂移的特性 表面初步脆硬的膜态大陆块,在膜动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形变、断裂、碰撞以及长距离漂移等。 第3, 容易形成有规律的纹理 当膜态的大陆块因受冷却或气体喷发等等导致局部表面略有下沉时,从其外边区域向中央区域会产生 轮辐状 的纹理,就像牛奶膜冷却时会生成轮辐状的纹理一样 (参见 图 .1 ,图 3 ), 并可简称为“地球轮辐”;以及,在沿着不断生长着的硬化边缘区域处,还会产生出像树木 年轮状 的纹理 ( 图 .1 , 图 .3 ), 也可简称为“地球年轮”。这些 有规律的 纹理, 将为我们分析地形地貌的形成规律提供重要线索。 所谓 膜动力 ,是指: 地球自转力、姿态力、日月潮汐力、风暴力、水循环力、太阳大爆发力等主要动力,统称为膜动力。 在膜动力的反复作用之下,这种膜态大陆块势必会按照上述的膜特性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一些膜片被撕裂,或再撞合,或漂向远方;另一些膜片被挤压、堆垒、折皱,或成为高山峻岭,或成为平原谷地,并在水循环力的参与下,最终形成现代的有规律的地形地貌。 可见,上述的 膜特性与膜动力的结合,便构成了地形地貌形成机制的核心 。因此,我们把这种地形地貌生成机制形象地称之为 膜动力学形成机制 ,或简称为 膜动力学原理 。 参见 图 1 示出的牛奶膜实物照片,它清晰地显现出了“膜”所特有的“年轮状”或“轮辐状”的纹理,它为我们分析和推测出:当地球处于也属于这类“膜状态”的历史阶段上,也必然会出现 “地球年轮”或“地球轮辐”等类似的纹理,而这些特殊纹理,对于初期硬化的地球表面来说,就是当时地球表面应力分布规律的外在性表述;于是,在所述的膜动力的作用下,大部分大陆或海底的开裂模式,要么是沿着地球年轮的方向上开裂,要么是沿着地球轮辐的方向上开裂,从而使地球表面留下有规则的美丽图案(请见 google earth 或世界地图册)。 注意到,所谓的膜状态,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比如说,假设大陆膜片表面已经形成 10 米厚的花岗岩之类的硬化层,那末,它是“石头”还是“膜片”?局部地看去,显然是又硬又脆的石头;然而,相对于漂浮它的火海岩浆来说,其 10 米厚的花岗岩层,也只不过是岩浆厚度 6.371*10^6 米( = 地球半径)的百万分之一而已,称其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膜乃至是一层薄膜,那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强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根据这一膜动力学机制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并以推论的形式给出。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WIDTH: 532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HEIGHT: 433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8031316575142322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1.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77bdda6ee04a690" width=512 height=442 图1 , 膜状态下轮辐、年轮纹理的实例  (牛奶膜片纹理照片) Fig. 1 Examples of spoke laminations generated under Membrane Status: a is the photo of spoke pattern on the surface of a cup of milk; b is the draft of spoke treated with exaggeration. 2 推论 Deductions 2.1 大陆的开裂与漂移 Rupture and drift of continents 注意到,当初存在着如下的膜动力学环境: 第1,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力,使越来越大的大陆膜片内部产生出向赤道方向的张力,导致膜片出现大致沿地球经度线、纬度线开裂的趋势; 第2, 日月潮汐的周期性力,天天在触发着膜片产生沿经度线、纬度线的开裂过程; 第3, 风暴、火山爆发、太阳大爆发等自然力,会对上述的开裂趋势和开裂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是,从总体上看去,大陆膜片开裂的纹理,通常是沿纬线或沿经线方向进行的,即沿初期出现的地球年轮或地球轮辐的方向开裂。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现代的南北美洲和非欧洲两块大陆膜片之间的大开裂,是一条几乎贯穿经线的大开裂,最终形成现代的相隔数千公里的两块大陆 ( 图 .5,h ) 。 可以看出,这两块大陆膜片长距离的大漂移,获得了充足的膜动力学力的支 持,包括后面所述的“造大山运动”引起“地球自转变慢”的影响。这与现代“海底扩张”学说 (潘裕生, 2006 ;朱翔, 2003 ) ,无论是在漂移的机理上,还是在漂移的力度上,以及在漂移的时序上 (潘裕生, 2006 ) ,都有原则性不同。 2.2  造大山运动 Great Orogenesis 这里的话题,涉及的是大山大岭的生成机制。 大山大岭的生成,必有重大的膜冲击作为动力。大陆膜片和海洋膜片基本形成的后期,地球表面上就曾经发生过这种重大膜冲击事件,创造出许多大山大岭来,可称为“造大山运动”。 当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大山运动到来时,大陆膜片与海洋膜片已经连成一片,或地球肚脐(请见下文)已经基本愈合之时,地地球表面出现了如下膜动力学环境: 第 1 , 由于大陆膜片硬化程度高于海底膜片,所以,当地球总体降温导致的整体收缩时,晚些形成的较薄一些的海底膜片,就有向下凹陷的趋势; 第 2 , 膜片下方的岩浆喷发、气体喷发,会导致海底膜片进一步向下凹陷; 第 3 , 上述的海底膜片下凹,导致其下面后来产生出来的气体被大量地聚集到大陆膜片下方的高点处,使那里出现大规模的空穴。 上述这三个条件的不断积累,将导致海底膜片与大陆膜片之间的应力集中地带发生断裂,底下的高压气体和高压岩浆大量喷射出来 ( 图 2,a,b ) 。由于上述类似的“断裂趋势”许多地带都已存在,因此,一旦某处的断裂达到一定的烈度时,将触发其他那些具有类似断裂趋势的相邻地带,发生链索性大断裂、大崩塌过程,且进行得异常迅猛,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于是便发生了如下的两个重要事件: 第 1 个 ,大崩塌对膜片产生的大冲击,可以看作是一个数学冲击函数 : δ(t), 作用在由断裂成两块的膜片与岩浆构成的阻尼振荡器上,使膜片与岩浆产生一个巨大的冲击波,即地震波,并以行波的形式,从开裂之处向大陆膜片和海底膜片纵深地带传播开去 ( 图 .2,c ) 。行波及其反射波所到之处,膜片被激起的巨大波澜,使那里已经初期硬化的膜片产生竖直向隆起或水平向的平移、开裂 ( 图 .2,d ) ; 第 2 个 ,大崩塌挤压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和岩浆,形成高速射流,产生巨大的水平向反作用分力,推动大陆膜片与海底膜片,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而在上述阻尼振荡的负半周期间,又会推动大陆膜片与海底膜片作相向运动。 于是,本来行波所到之处已经竖直向隆起或开裂的膜片,在乘势而来的水平向巨大冲击力的推动之下,发生挤压、推举、折皱、火山喷发等过程,那些地质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带, 如大陆膜片上的海底、膜片后方的断裂带等区域, 发生了规模宏大的造大山运动。最终,在陆地上留下了一座座巨大的高山深谷,在海底留下了一条条巨大的海岭、海沟,而在大开裂沿线留下了“巨海沟”, 巨海沟两岸 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 图 2 ) ,或相互远离,或相互对插到某一侧的下方。 可见,膜态及其竖直向隆起与水平向挤压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造大山的三个合理条件,即所谓造大山运动的“ 膜态、隆起、推挤”三 机制 (MSP-Mechenism) 。 由于链锁式大崩塌的地域面积和质量级别以及塌落高度等都极其巨大,且上述的多势联动过程可能反复甚至叠加发生,因此可以想象,这种造大山运动的爆发,将是链锁式的、全球性的,进行得十分激烈、宏大和壮观,所喷射出来的岩浆可能远及数千公里之外 ( 图 6,f ) ,原有的大量地表都被改变了面貌,甚至当时已经成形的地球肚脐、 巨年轮海沟,有的也可能又被撕裂、熔融、重组,成为地球表面演化史上的一个个“ 造大山运动 历史遗迹”。 由于上述造大山运动的爆发条件非常苛刻,因此,全球性的造大山运动,在整个地表演化过程中只能发生有限的次数,局域性的、非链锁性的普通造山运动,则发生机会较多。而后期造大山运动所留下的巨年轮海沟,连同那些最后未被熔结在一起的大陆快、海底等,便构成了现代大陆板块的潜在性分界线。注意到,这里之所以称其为 “潜在性分界线”,是因为,现代大陆板块的实际分界线的形成,已是地球全面硬化的后期,与造大山运动时期相距较远,且 巨海沟两岸 巨大落差之处又存在当即被熔结在一起的可能性,因此,现代大陆板块的实际分界线,应视为上述的“潜在性分界线”与地表“硬化热应力开裂线”的综合产物。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41321316575190089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2.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98d37db1690" width=490 height=684 real_src="http://s2.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98d37db1690" 图2 , 造大山运动示意图(某一瞬间): a 空穴;b大崩塌;c行波;d向上隆起;e水平推挤。 Fig. 2 Great orogenesis diagram ( dynamic ) : a gas holes; b great rupture;c traveling wave ;d upright swell; e level push. 2.3   地球自转周期变慢 The cycle becomes slower 根据膜动力学的造大山原理,还可以合理地推知,在造大山运动结束之后, 地球的自转周期会显著地变慢。 造大山运动属于全球链索性的巨大突发事件,尤其是最后一次的造大山运动,所及范围极 其广泛,地表所受到的扰动极其巨大,许多地方的陆地、海底都作了重新安排,原来的海底可能变成了高原,原来的高原可能变成了海底或平原,等等 。但是,由于地球的球体形态主要取决于地心引力与自转离心力的平衡结果,所以,造大山运动结束之后,地球仍会恢复到其总体球对称(两极略微扁平)的形态;而地表上留下的大量永久性隆起,将导致地球的总体转矩永久性地变大,以及地轴永久性的偏移等。根据动量矩守恒原理可知,地球的 自转周期必然会因此而变慢,且其变慢的程度将是显著的,并在地形地貌上会留下一系列宏观的自转周期变慢遗迹。 2.4  地球轮辐 The Earth’s Spoke 注意到,前面的牛奶膜的形态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在大陆膜片形成的过程中,“地球轮辐”的形态必与当时已经硬化的“大陆边缘”形态密切相关,即轮辐的方向总是与大陆边缘轮廓线相互正交,边缘轮廓线突出的部位,与轮辐横截面的“峰点”相对应,边缘轮廓线凹陷的部位,与轮辐横截面的“谷点”相对应,形成非常有规则的轮辐式图案,如 图 3 纵向纹理所示,因此我们称之为“地球轮辐 ”。 注意到,沿着地球轮辐的纹理,必然冻结着一种与其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的应力系,并与未来地形地貌的形成规律密切相关。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99121316586590021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0.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db302be19690" real_src="http://s10.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db302be19690" 图 3 ,地球轮辐(纵向)与地球年轮(横向)示意图 Fig. 3 The Earth’s Spoke and The Earth’s Annual Ring diagram 2.5  地球年轮 The Earth’s Annual Ring 说地球具有年轮,那的确是一种遐想。但是,从膜动力学的观点去推测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过程时,地球的确应有自己的“年轮”。 在大陆膜片基本形成之后,火海岩浆面积大幅度缩小了,其活性也大大减退,于是,火海岩浆边缘地带膜片的形态受波浪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所留下的挤压、折皱、堆垒、撕裂、飘移、碰撞等膜硬化痕迹,也就越来越稳定些。于是,从大尺度上看,象日月潮汐、地球自转、太阳大爆发之类的周期性膜动力,必然会在上述的膜边缘硬化过程中,被冻结下一系列的周期性的形态规律,而这些规律性与地球表面演化进程密切相关,越靠近火海岩浆退缩的方向上,所留下的膜片边缘硬化的痕迹就越年轻,就像树木年轮,越靠近树干中心区域的木质越年轻一样。因此,从冻结地球演变历史的角度来看,把上述那种与地球表面演化年龄密切相关的硬化痕迹,如 图 3 横向纹理所示,称为“地球年轮”( 图 4b ),乃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比拟。 其实,自大陆膜片开始有硬化层时,地球年轮就开始有了,只不过早期的地球年轮因破坏过于严重和久远而被模糊化罢了。 地球年轮记录了地形地貌演化的时间序和空间序。因此,地球年轮是一个的重要的概念。显然,这里的“年”,更具广义性。 与地球轮辐的情形相类似,沿着地球年轮的纹理,必然会冻结着一种与其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的应力系,并与未来地形地貌的形成规律密切相关。 注意到,这里的 地球年轮,与上述的 地球轮辐,二者之间通常总是正交的。因此,它们二者所冻结下来的应力系,也必然相互正交。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451316574055665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a2c73200690" real_src="http://s1.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a2c73200690" 图 4 ,地球年轮与轮辐:a 轮辐横截面;b年轮横截面。 Fig.4,The Earth Annual Ring and Earth Naval: the sections of a Spoke and b Annual Ring . 2.6 ,  地球肚脐 The Earth’s Navel 同样道理,说地球具有肚脐,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但这也符合实际。 地球年轮逐渐向火海岩浆方向退缩的趋势,是地球表面温度不断降低的结果。因此,可以想象,那些原先十分活跃的火海岩浆区域会退缩到较小的地盘之内,且伴随着大规模水循环过程的到来,将最终被熄灭和硬结,在地球表面留下一个疤痕。到此,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也就完全地诞生出来了。再回过头去看,这就象小孩从母体降生时留下一个肚脐疤痕一样,地壳从宇宙中脱胎而生的时候,也留下了一个肚脐似的疤痕。为了表征这个疤痕在地球演变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我们就索性称其为“地球肚脐” ( 图 6,b ) ,那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2.7  海领与海沟 Oceanic Ridge and Trench 这里探讨海岭与海沟的形态特征。 海底膜片基本硬化时,根据膜特性,其表面应留下了地球轮辐和地球年轮的纹理。当仔细分析这些纹理的形成机制和冻结应力规律时,我们会发现如下的结构性特征: 第1, 地球轮辐横截面峰点的厚度将明显大于轮辐截面谷点,且谷点处冻结着拉应力。因此,当下方有压力推举或波动到来时,最容易开裂的应力集中点应位于轮辐横截面的谷点处 (图 4,a ) 。 第2, 同样道理,对于地球年轮纹理来说,最容易开裂的应力集中点应位于年轮横截面的谷点处 (图 4,b ) 。 根据这样的结构和应力特征,可以相信,在造大山运动及其后期留下的各种海沟,一般地,要么是沿着地球轮辐纹理的,要么是沿着地球年轮纹理的,且二者往往是相互正交,并在一些轮辐、年轮的纹理上或其交会处,留下一些孤立型小火山,成为轮辐或年轮的特殊标识符。这些纹理和小火山群,必将为大洋海底装点出有规则的且又非常美丽的宏观面貌。 为了表述方便,可称沿地球轮辐纹理开裂的海沟为轮辐海沟 (图 5,a ), 沿地球年轮纹理开裂的海沟为年轮海沟 (图 5,b ) ,孤立型小火山群为小孤山 (图 5,c ) ,而造大山运动留下的巨海沟,多数都可称为巨年轮海沟 (图 5,d ), 或巨年轮悬崖。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54241316573607352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4.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acbf13f3690" width=490 height=307 real_src="http://s4.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acbf13f3690" 图 5 ,海岭与海沟:a 轮辐海沟;b年轮海沟;c小孤山;d巨年轮海沟。 Fig.5 The oceanic ridge and trench: a spoke trench b annual ring trench c small isolated mountain d huge annual ring trench 3 证据、验证和预言Foretell and Verification 当根据这一膜动力学原理来重新考察现代世界地形图时 (马晓春, 2006 ) (参见 图 8 ),您会发现,原本看上去杂乱无章的地形地貌,却会显现出一层一层的分布规律来。于是,当您发现某些规律性可以用膜动力学原理获得合理解释时,那您就完成了对膜动力学原理的某种验证。由于本文现处于假说阶段,以下所提供的各种所谓“证据”、“验证”与“预言”,其实都是一回事。 3.1, 晚期世界地形地貌示意图 图 6 是根据膜动力学原理勾画 的地球晚期造 大山期间世界地形地貌示意图。其中,巨年轮海沟 e 所在之处,内陆上必有大山 、 高原 k 之类的凸起,海底必有海沟或巨大落差存在; 而印度半岛两侧海底必有两股巨大液气喷流的宏观遗迹,正是它们造就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 藏高原 ,而且,在青 藏高原地带及其东西方向上的中国南部、欧洲南部,必有种类相似的古生物遗迹存在 ( 李淳, 2006 ) ,它们都可以视为造大山运动的遗迹; 大西洋左岸 h1 与右岸 h2 在形态上的互补性 (马晓春, 2006 ;吴履平, 2005 ) 、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以及古生物种类分布的相似性 (马晓春, 2006 ;吴履平, 2005 ) ,都是膜动力学大开裂与大漂移遗迹的有力证据。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70811316574558547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0.sinaimg.cn/middle/603e6bb9h77bddeb7d959690" real_src="http://s10.sinaimg.cn/middle/603e6bb9h77bddeb7d959690" 图 6 ,造大山时期的世界地形图: a 地球年轮; b 地球肚脐; c 轮辐海沟; d 年轮海沟; e 巨年轮海沟; f1 、 k1 和f 2 、 k2 造大山痕迹; g 小孤山; h1 、 h2 大开裂与大漂移; m1,m2 海岭。 Fig.6 The geographic map of the world during orogenesis : a Earth Annual Ring; b Earth Naval; c Spoke Trench ; d Annual Ring Trench; e Huge Annual Ring Trench; f1,k1 , f2,k2 Great Orogenesis; g Small Isolated Mountain; h1, h2 great rupture and great drift;; m1,m2 Oceanic Ridge. 3.2, 大洋深处的海沟是 膜动力学原理的证据 注意到,按照现代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比如像大西洋两岸,其大陆上的山岭、高原,是海底火山岩浆喷发推挤、海底扩张等原因所生成的,那么,在现代大西洋海底纵深处留下的应该是一条条巨大的火山喷发生成的“火山凸岭”,在大西洋两岸应该隆起巨大的高山峻岭,如 图7 所示 (马晓春, 2006 ) (注意到,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变化过程,因此,该过程将以百亿年、千亿年为单位计) ;而实际上,在海底纵深处留下的却是一条条巨大的海沟,在美洲和非洲临近大西洋的海岸上,却是较为平坦的地带;虽然在冰岛所在的大西洋海底留下了火山群痕迹(即冰岛陆块),可是,冰岛那里的大西洋两岸处,也并没有留下显著的“火山喷发推挤两岸以及由此而发生造山运动的遗迹”,如 图5 、图6、图8 所示。 这些证据都在表明,现代大陆板块漂移学说,遇到了如下的实际困难: 第1,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动力学依据不足; 第2,地形地貌与实际不相符合。 因此,问题重大,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根据膜动力学说,这种裂痕乃是洋底收缩时的热应力在一定条件下(如受到上述的造大山运动产生的巨大扰动,或受到离开极地逐渐增加的离心力所产生的纬向、经向地表张力,等等),沿着地球轮辐纹理或年轮纹理所积累的应力释放之后所发生的开裂痕迹,而在发生开裂之前的瞬间,对开裂两岸的主体作用乃是“拉力”,不是推力。因此,现代海底地形地貌的现实,无法从动力学上支持现代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关于“现代海底火山浆喷发推挤、海底扩张等原因产生大陆上造山运动”的设想;而相反,它们恰好可以视为对本文提出的“膜动力学机制” 的一种有力证据。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WIDTH: 588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HEIGHT: 194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45031316574557252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0.sinaimg.cn/middle/603e6bb9had6ad29530e9690" width=588 height=195 real_src="http://s10.sinaimg.cn/middle/603e6bb9had6ad29530e9690" 图 7 ,海底扩张、岩浆运动及造山运动示意图(影印件) 3.3, 山脉的主体形式为褶皱型、横断型 根据膜动力学原理,还可以合理地预言,现代的地形地貌,绝大部分应是属于褶皱型、横断型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就是典型的褶皱型地貌( 潘裕生, 2006 ,章铭陶, 2006 ) ,青藏高原东部就是典型的横断山脉 (章铭陶, 2006 ) ;极少数则是属于火山熔岩型地貌,如冰岛、富士山、小孤山,等等。 3.4, 海沟、小孤山、地球肚脐等的分布规律符合膜动力学原理 根据膜动力学原理,还可以合理地预言,大洋底面的形态不会是单调平坦或无序多山的状态,而是有确定的纹理分布规律的“年轮海沟 + 轮辐海沟 + 小孤山 + 地球肚脐”的基本形态,海沟与海岸线之间总是平行的或正交的,而小孤山总是出现在轮辐海沟上、年轮海沟上或二者的交点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可以从图 6 、图 8 中得到验证。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56661316574556581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8.sinaimg.cn/middle/603e6bb9had6ab9fa6e77690" real_src="http://s8.sinaimg.cn/middle/603e6bb9had6ab9fa6e77690" 图 8 地球的现代地形地貌 (扫描拼接图) 3.5, 地球肚脐的证据 当您 意识到,可能真地存在着 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形成机制,再 宏观地去通览 图 8 所示的现代 地形地貌 (马晓春, 2006 ) 时, 那么,展现在您眼前的将是一幅极为有规则且极为美丽的一幅图画,其中,除了那些纹理清晰的年轮海沟、轮辐海沟、小孤山等首先映进您的眼帘,您还可以去寻找地球肚脐长在了哪里。 从 图 8 可以宏观地看出,越靠近赤道方向,大陆端头受到最后一次造大山运动破坏的程度就越大一些;越靠近赤道方向且大洋面积越宽广,海底受到造大山运动破坏的程度也就越大一些。这两条线索,可以用来引导我们去 寻找地球肚脐:它可能就生长在非洲大陆东南方海底的年轮海沟、轮辐海沟、小孤山等纹理模糊区,大洋洲大陆东南方海底的纹理模糊区,南美洲大陆东南方海底的纹理模糊区,或者,由于地球太大,事实上存在着几个地球肚脐。 3.6, 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证据 当我们意识到“地球自转周期曾经发生过显著变慢”的理念之后,再仔细考察现代地球的地形地貌时不难发现,地表形态确实是留下了地球变慢的历史遗迹。例如,在南美洲的南端与南极洲北端“相对应”之处(请参见 图 9 ) ( Google Earth , 2011 ) ,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上述的这种历史遗迹: 在最后一次造大山运动之前,南美洲与南极洲本是彼此相连的同一块大陆膜片。由于,造大山运动导致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转矩跃变,主要是源自大山大岭的规模性突然隆起,而其下方的流态岩浆,则不能即时获得制动力矩,于是,在硬化了的膜片与流态岩浆之间,便产生了相对运动的动力,即大陆膜片产生了附加的制动转矩,而岩浆则仍旧保持着原来的惯性转矩,最终导致了上述那块完整的大陆膜片于其地质比较薄弱地段被岩浆流所冲垮,并向东方漂散,形成现代的南美洲与南极洲等两块大陆,并且,在其中间地带的大陆、海底以及相关的岛屿,等等,都留下了总体形态清晰的“被冲断的遗迹”。 注意到, 2011 年 3 月的日本 9.0 级大地震,就曾引起地球自转周期变快 ;可以想象得到,像上面所述的最后一次全球链索性造大山运动,所引起的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程度,比起日本 9.0 级特大地震导致自转周期变快的“ ”,一定是大得非常惊人。 毫无疑问,这种历史遗迹,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可靠证据,也是造大山运动的可靠证据,更是地形地貌膜动力学形成机制的可靠证据。 IMG style="PADDING-BOTTOM: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LIST-STYLE-TYP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PADDING-TOP: 0px" title="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name=image_operate_12101316574543274 alt="假说:形成地球地形地貌的膜动力学说" src="http://s12.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e33b164b690" width=490 height=457 real_src="http://s12.sinaimg.cn/bmiddle/603e6bb9had6ae33b164b690" 图 9 南美洲与南极洲被冲成一分为二 3.7, 关于强地震高危区域的预言 根据上一节关于地球自转周期变慢的机制,还可以找到类似的历史遗迹。例如,仍以南美洲为例:在其大陆块西侧,巨年轮海沟的形态都是相对清晰一些,其海底上的年轮海沟、轮辐海沟以及小孤山,等等,纹理分布规律基本上符合于膜动力学形成机制,清晰且有规律;而在其东侧,这一切都变得相对地模糊不清。这种地形地貌,同样也可以视为造大山运动引起 地球 自转周期变慢所留下来的宏观遗迹。 根据这一机理分析,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视角来审视上述宏观遗迹的结构特征: 在 地球 自转周期突然变慢时,北美洲大陆东侧的巨年轮海沟及其附近的海底,由于曾经被其下方的岩浆惯性力所拉伸和熔融,于巨年轮海沟两侧原有的积存应力系已经基本释放殆尽;而北美洲大陆西侧的海底则不然,那里原有的积存应力系以及 地球 自转周期突然变慢时附加上去的新应力系等,全都积存在了那里。于是,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合理而重要的大胆预言:一般地说,南美洲大陆(其实也应包括北美洲大陆)的西部海岸,是发生大型地震乃至特大型地震的高风险区。 4 结论 Conclusion 膜动力学原理及其初步验证,克服了长期以来关于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中动力学依据不足的困难 (潘裕生, 2006 ) ,简单明了地勾勒出地球现代地形地貌的原始形成过程及其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如地球年轮、地球肚脐、年轮海沟、轮辐海沟、自转周期变慢,等等一些 看上去很有趣而实际上又具实质性意义的 新概念,将为地球科学、大地构造学和地理学等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并对其他相关学科,如地质学、探矿采矿学、考古生物学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 李淳, 2006 。发现史前巨鳄, 科学世界, 科学世界杂志社,北京, P74 2 马晓春,姚杰, 2006 。 世界地图集, 星球地图出版社,北京, P14,15, P32 3 潘裕生,王建军, 2006 。世界屋脊的沧海桑田。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北京, 8 : P52 4 吴履平,樊杰,韦志榕, 2005 。 地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P34 、 34 、 35 5 章铭陶, 2006 。冈底斯山,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北京, 10 : P17 、 20 6 朱翔,陈民众, 2003 。 地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 P33 、 35 7 马晓春,姚杰, 2006 。 世界地图集, 星球地图出版社,北京, P33 8 Google Earth , 2011.4 作者简介 1 赵富 : 1943 年生,吉林省大安市人。 1969 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遥控遥测专业。长期一线从事电子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教授级高工,省管有突出贡献专家,曾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奖。 地址: 石家庄市 裕华区 槐北路 247 号 (邮编 050011 ) 单位:石家庄市自动化研究所 电邮: zf_4302@yahoo.com.cn
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林斯顿
热度 2 azye 2011-11-3 03:16
看了普林斯顿大学主页的介绍,有一点很让我很惊讶。这个世界第四古老的大学,居然只有1132个员工,7000多个学生。这在中国也就是一个专科学校的规模。可普林斯顿的产出与排名均在世界前三名内。 Princeton University is a vibrant community of scholarship and learning that stands 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Chartered in 1746, Princeton is the fourth-oldest colle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is an independent, coeducational, nondenominational institution that provides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instruction in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As a world-renowned research university, Princeton seek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levels of distinction in the discovery and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Princeton is distinctive amo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its commitment to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oday, more than 1,100 faculty members instruct approximately 5,0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2,500 graduate students. The University's generous financial aid program ensures that talented students from all economic backgrounds can afford a Princeton education. Academics Faculty, including full time, part time and visiting: 1,132 (spring 2010) Undergraduate student to faculty ratio: 6:1 Departments: 34 Interdisciplinary certificate programs: 46 Schools within the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Library holdings: More than 13 million in 11 libraries Students Student enrollment: 7,494 total; 5,044 undergraduate; 2,450 graduate (2009-10) Undergraduate admission rate in 2010-11: 8.8 perc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financial aid: 60 percent Average financial aid grant for the class of 2014: $36,650 Students from more than 98 countries American minorities make up approximately 37 percent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 body
42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细读博士-------马or骆驼,成才or三多(转载)
热度 1 cqyz 2011-11-2 19:51
故事开始于: “朋友问:马和骆驼一辈子谁走得远?我说:一定是马。他说:错,骆驼走得远。马跑一会就会停下来。而骆驼一旦开始走,不让它停它是不会停的。一个聪明人所创造的财富不一定会比笨的人多。笨的人可能每天都在创造,而聪明的人过一段时间后会停下来。所以永远不要用你的现状来判断你的未来.” 博士做了已经三年余,见过的博士没有上百,也有几十了吧。什么人才能优秀的,如何从平凡到优秀?一直是我的一个疑惑,没有机会成为最优秀的,但是我一定要知道怎么才能优秀! 在实验组里做过游泳队教练,发现学习游泳的人,有的真的是学的快,学上1个小时,很快就会在泳池里划拉,有些就是怎么也学不会。可是过了半年在回头看学习游泳的人,游泳游的最好的人,一定是那些开始学的最笨的人,why? 学的快的,很快,就不来了;学习笨的,因为自己学的不好,就坚持半年一直来学习。 经常慨叹“上帝给了女人美貌,就一定给她智慧”这句话,我一直认为跟美女在一起是享受,但是跟那些美女聊天就是受罪,尼玛什么的,我感到我的内心受着煎熬,所以美女只能看,不能聊天。。。。 上帝开了一扇门,也一定关了一扇? 最近,对于我周围的博士和以前的博士的观察,发现各个实验组做研究做的最好的,不是那些成才,不是那些聪明的人,不是那些学的快的成才们,而是三多,是三多?哥,你搞笑了?是真的。在那些成功的博士身上发现了一种平常,一种简单,可能是令人感觉傻的简单,举个例子:发文章,写文章是有技巧的,热点性,标题的吸引性等等,但是,当你真正在做研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技巧,所有的这些,当你觉得你想写,喜欢做的事得到了成功的时候,发文章那写的所谓的一切技巧对于你没有什么用!而对于那些痴心技巧和机巧的人,那些成才们很多时候都会剑走偏锋,“独孤求败在山崖下的用剑,从名剑到重剑,最后到无剑”不就是学习做事的最好诠释么? 回到成才和三多的话题,想起电视剧的编导说的话“周围成功的人都是三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三多和成才的复合体。。。。。我们的故事其实是让人的两面在一个起跑线上一起跑步,看那个能最后成功? 刚才,看了周迅的访谈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喜欢:不管成功与否,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简单! 一位博友说:嘻嘻,我就是那个学游泳学得最慢的。。。。。我想,我的教练一定很无语啦 我回答: 其实作为教练的我还是喜欢聪明的孩子,因为作为教练需要一种回馈,教练都喜欢聪明的孩子,教育学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遇到一个能够领略自己的思想的学生,但是,但是,真正的教育家才能喜欢培养人!《论语》中就拿颜渊来说,没有子贡的能力,没有子路的做事,甚至没有被孔子骂的子罕的理财能力,但是孔子,都自比不如,why?我相信颜渊绝对不是那只马,那个成才,但是一定是那只骆驼,那个三多,那个热爱生活,即使那个世界不是特别的太美好!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771578
个人分类: 转载|2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位论文再次发表的版权与学术不端问题分析
热度 18 zhaodl 2011-11-2 16:13
此为根据校对稿修订版本,原文发表信息:张小强 , 赵大良 . 学位论文再次发表的版权与学术不端问题分析 . 编辑学报 ,2011,23(5):377-379. 引用请注明。 学位论文再次发表的版权与学术不端问题分析 * 张小强 1 , 2 ,赵大良 3 (1) 重庆大学法学院; 2 )重庆大学期刊社: 400030 ,重庆; 3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 710049 ,西安) 摘要:指出学位论文的传统利用方式不是正式出版,但被收录进网络数据库是正式的网络出版。分析了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再次发表可能存在的侵犯期刊版权、学位授予机构版权和数据库提供商版权的情况。以我国相关学术规范和国外期刊处理惯例为基础,分析了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再次发表涉及的学术不端问题及其例外。并给出了期刊编辑应对策略。 关键词:学位论文;学术期刊;再次发表;版权;学术不端 Issues of copyright and academic misconduct about duplicate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Zhang Xiaoqiang,Zhao Daliang Abstract: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utilization mode of academic thesis is not publication,but academic thesis’s being published in database is formal publication —— internet publication. The risks of infringing copyright of journals,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database providers are proposed, which are brought by duplicate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after its internet publication.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its exception originated by duplicate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after its internet publication are given basing China academic norms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s.The strategies used by editors to deal with above issu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academic thesis, academic journals, duplicate publication, copyright, academic misconduct Author’s address: Journals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University,400030,Chongqing 1. 期刊对学位论文再次发表的传统处理方式 国内外学术期刊传统上并未将学位论文内容再次发表认定为重复发表,是因为早期的学位论文仅在答辩后收藏于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关图书馆,学术期刊和司法界都将之视为未公开发表。例如:《自然》杂志指出其所能接受的学位论文的公开或出版( published ),并非商业出版,而是为了获得学位被学术机构所要求的“公开”,简言之仅指学位论文的传统利用或保存方式。美国的法官在相关判例中确认了学位论文的答辩和被图书馆收藏不是发表。 ] 很多学者认为学位论文更像考试而非论文,正是源于答辩过程的封闭性。我国学位论文作者起诉数据库提供商侵犯版权的案件中,法院判决明确了未经作者授权的网络出版侵犯了作者的发表权,也即确认了学位论文在答辩后被图书馆收藏(网络出版前)不是发表,因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和原理,侵犯发表权只能针对尚未公开发表过的作品或违背作者意愿被公开的作品。 因而,将学位论文内容发表在学术期刊成了作者的习惯做法。学术期刊界一直以“未公开出版”为标准,也乐观学位论文摘发期刊论文。国际上很多期刊不反对学位论文的再次发表。如《自然( Nature )》杂志在其网站上的“重复发表政策”中明确指出:“自然系列杂志乐于考虑包含了博士或其他学位论文部分内容的来稿… ] 。出版商爱思唯尔( Elsevier )在其公布的“发表伦理”中指出:“一篇论文的投稿视为该论文从未发表过(除了以摘要的形式发表或作为演讲稿和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 。还有期刊没有明确反对学位论文的再次发表,如《科学 (Science) 》杂志仅明确反对再次发表,并未指出学位论文是否例外 ] 。 2. 网络出版的挑战 随着我国大部分学位论文被收录进中国知网或万方等全文数据库,上述传统处理方式受到挑战。由于大多数学术期刊在收稿和发稿前都要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稿件与其他文献的重复率,导致学位论文中的内容投稿或发表时,会查出较高的重复率。部分期刊会以重复率过高为由直接退稿,部分期刊延续传统做法。更多期刊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因为不能明确学位论文被收录进相关数据库是否属于出版。笔者认为,学位论文被收录进网络数据库属于正式出版——网络出版。 首先,数据库收录学位论文符合我国网络出版的规定。不论是中国知网还是万方数据库,均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从事的是互联网出版业务。我国《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 5 条规定:“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数据库收录学位论文与上述规定完全吻合。 其次,近年来学位论文版权侵权的判决确认了数据库收录学位论文属于网络出版。 2007 年以来产生了大量博士和硕士起诉知网或万方的案例,无论侵权成立与否,原被告及法官对数据库收录学位论文是不是出版行为并无争议,对署名者是著作权主体也无争议。法官判决的事实依据是数据库提供商是否获得了合法授权,有授权则不构成侵权,无授权则构成侵权。判决的法律依据则是《著作权法》中第四十七条第(一)项、第四十八条的规定,也即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发表权、信息网络传播权 ] ,明确了数据库收录学位论文的行为是发表行为和网络出版。 因此,学术期刊传统的处理学位论文“再次”发表的方式是合理的,但不能适用于当前网络出版的情况。这里还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图书馆数字化保存学位论文是否也是出版行为。笔者认为,图书馆数字化保存学术论文属于数字环境下合理使用的范畴,不是出版行为,应与商业性的数字出版区别开。 3. 学位论文网络出版与期刊的潜在版权纠纷 对于学位论文的版权归属,目前学界的认识并未统一。从上述司法实践来看,我国法院已经明确了学位论文版权属于署名作者而非学术机构。这也导致侵权诉讼发生后,学位论文中均包含了“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内容。授权书的内容五花八门,法律效力也不尽相同。而授权书的效力正是相关案例判决的主要依据。随着数据库提供商与学位论文作者、学术机构之间的不断博弈和相关案例的示范作用,当前混乱的学位论文版权授权现状会逐步明朗。因此,笔者在这里不详细讨论学位论文版权授权的具体问题,而重点关注在各种版权转让模式下可能存在的版权纠纷,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学位论文网络出版侵犯学术期刊的版权。相当多的学位论文在答辩前,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若论文作者在期刊发表时将论文的版权转让给了学术期刊,包含有学术论文内容的学位论文再次网络出版就侵犯了原发表期刊的版权。 第二种情况,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再次发表可能侵犯学位授予机构的版权。这里是指学位论文作者将版权转让给学位授予机构的情况——一般学位授予机构在学位论文答辩后与作者签订有版权使用或转让的协议。既然学位论文的版权被转让给学位授予机构,那么论文作者再次将其中部分内容发表,就会侵犯学位授予机构的版权。 第三种情况,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再次发表侵犯数据库提供商的版权。从授权书不同年份内容的变化看,为了避免版权纠纷,数据库提供商必然会逐步与论文作者签订版权转让协议。而为了与其他竞争对手竞争,不排除他们与作者签订独家使用协议的可能。若学位论文作者将版权转让给数据库提供商,又再次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在学术期刊发表,就会侵犯数据库提供商的版权。 因此,从版权角度看,对于内容来自学位论文的投稿,应该让作者提供一份其与学位授予机构或数据库出版商签订的版权授权书副本,以避免上述可能存在的版权纠纷。 4. 网络出版后再次发表的学术不端问题及例外 学位论文无论是否网络出版,首先要明确的是,若学位论文再次发表署名作者不是原作者,例如:第一作者署名为导师、同一导师的学生等,这是一种典型的剽窃行为,学术期刊编辑应该直接退稿。 当前学术期刊编辑认识比较模糊的是,在作者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再次将部分内容在学术期刊发表是否属于学术不端。笔者认为,无论从国内的学术规范还是国外期刊的惯例来看,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其中部分内容的再次投稿,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应该禁止。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的相关学术规范虽然未明确规定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再次发表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但根据相关规定和规范的精神可推断出上述行为属于学术不端。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学术规范,影响范围较大且比较正式的是教育部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以下简称《社科学术规范指南》, 2009 年 6 月) ]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以下简称《科技学术规范指南》, 2010 年 6 月) ] ,和科学技术部的《科研活动诚信指南》(以下简称《诚信指南》, 2009 年 11 月) ] 。上述 3 个指南均未明确规定学位论文的再次发表是否属于学术不端,但从中可以推断的是网络出版后再次发表属于学术不端行为。《诚信指南》第 15 页关于“投稿与发表”的规定明确指出:作者“应当尊重学术期刊的首发权,在投稿后和正式发表前,应当对稿件内容保密。”那么将学位论文内容网络出版后再次投稿显然不符合这一规定的精神。《科技学术规范指南》明确了国际学术界对“一稿多投”的定义:“同样的信息、论文或论文的主要内容在编辑和读者未知的情况下,于两种或多种媒体(印刷或电子媒体)上同时或相继报道”。这就明确了网络出版也属于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从上述 3 个规范的制定精神看,只有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如:未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的再次发表不属于一稿多投,网络出版过的学位论文已算正式出版,若其中的部分内容再次发表则属于典型的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若作者不将学位论文标为参考文献,则是更加严重的自我剽窃行为。 第二,国外期刊多数反对网络出版后的论文再次投稿。虽然国外学术期刊对学位论文的再次投稿持欢迎态度,但对于网络出版均持保留态度。如:《自然( Nature )》在其网站上的“重复发表政策”中虽然欢迎学位论文的再次投稿,但严格限定学位论文的“公开( published )”只能在学位授予机构要求的范围,其旗下系列杂志欢迎已在科学共同体内发布过电子版的预印本或科学博客的部分内容再次投稿,但是这些内容再次投稿时不能公布于媒体或在科学共同体外公开,也即只有非正式且限于一定范围的网络公开才被接受。《科学 (Science) 》杂志则明确指出:“在 Internet 上发表会被认为是首次发表,且会影响到论文投给科学杂志时的原创性。 ” 爱思唯尔( Elsevier )在其公布的“发表伦理”中指出如果稿件被其旗下杂志采用,作者须保证该稿件未在其他地方发表,包含电子形式的出版 。 对于公开发表的论文再次发表,并非完全不能,需要满足一些例外条件 ] ,对于网络出版后的学位论文再次投稿也是如此。笔者根据我国学术规范和国外做法,将其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不存在版权纠纷,且明确告知投稿的期刊,并获得期刊允许。根据上述 3 个学术规范指南的精神,对于公开发表的内容再次发表若要成为一稿多投这类学术不端的例外情况,应该符合两个原则:第一是同意原则。也即正式发表的论文再次发表,需要征得原刊载期刊与再次发表期刊的同意。第二是发表信息公布原则,即再次发表不能隐瞒首次发表的相关信息 ] 。对于学位论文而言,其网络出版不是在学术期刊上,不存在征得原载期刊同意的情况,但是首先要保证没有上文所述的版权纠纷,也即在版权转让后要征得新权利人的同意。然后要告知投稿的期刊编辑部“这是学位论文的内容并已经网络出版”,且要获得期刊同意才能投稿。国外部分学术期刊也有类似规定,例如一些期刊允许其他语种发表过的论文再次以英文发表,但前提是满足上述两个原则。 第二,更新了一定程度的内容并向期刊编辑部做出说明。也即对于以学位论文为基础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允许发表,这样可以促进学位论文作者在答辩后继续从事相关研究。《科技学术规范指南》规定:“对首次发表的内容充实了 50% 或以上数据的学术论文,可以再次发表。但要引用(自引)上次发表的论文并向期刊编辑部说明。”虽然上述规范规定了更新比例为 50% 以上,笔者认为,不宜简单以比例来划分,更不能简单地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检测的百分比来判断,而要根据更新的具体内容来判断。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类型的论文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例如:一篇论文大量使用了作者网络出版过的学位论文中的材料、数据,但是作者使用了新的方法、得出了新的突破性结论,即使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查出重复率较高,这样的稿件也应该可以接收。 但是,无论何种情况论文作者均有必要对其投稿与学位论文相比有何创新向编辑部做出说明。因为作者的说明有利于编辑部和评审专家判断论文的创新性,从而决定是否录用稿件。 5. 结 论 从学术伦理以及学术期刊办刊规律来看,应将网络出版过的学位论文再次发表视为学术不端,其理由如下:第一,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再次投稿,会导致期刊失去首发权。第二,学术出版资源的浪费。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读者能够方便地通过数据库获取相关内容,在学术出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相关内容再次发表的必要性降低。第三,影响期刊的被引频次等评价指标。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再次发表,读者引用学位论文后就不会再引用学术期刊,由于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学位论文一般会早于学术期刊被获取,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当然,与网络出版的学位论文相比,期刊论文经过评审、编辑加工,内容更可靠和可信,且学术规范或国际通行做法并无强制效力,期刊是否接受网络出版过的学位论文再次发表有自己的决定权。这就要根据期刊的自身情况来决定,对于稿源丰富的期刊,若网络出版后的学位论文再次投稿,应该严格限定论文的内容——应该有实质性更新;对于稿源不太丰富的期刊而言,可以适当放宽标准。但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作者投稿时应向编辑部做出说明且学位论文的版权未转让给学术机构或数据库提供商,即不存在版权纠纷的可能。 6 .参考文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No.CDJSK10 00 04 资助;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 CSTC,2010BB2059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教外司留 1561 ) Tom Saunders.CASE COMMENT: The Limits on University Control of Graduate Student Speech . Yale Law Journal,2003,112:1295-1301. Nature journals' policy on duplicate publication .http://www.nature.com/authors/policies/duplicate.html . Submission declaration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206/authorinstructions#5000 .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 http://www.sciencemag.org/site/feature/contribinfo/prep/gen_info.xhtml#prior . 宋海刚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侵犯著作权 (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8 )朝民初字第 18525 号 ) .http://202.202.12.34/claw/ApiSearch.dll?ShowRecordText?Db=fnlId=0Gid=117598533ShowLink=falsePreSelectId=1099967752Page=0PageSize=20orderby=1SubSelectID=undefined#m_font_0 .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 .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 科研活动诚信指南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赵大良 . 论文并行发表时应注意的问题 . 中国研究生, 2008(7):38. 张小强,蔡珍红,吕赛英 ,等 . 教育部科技部学术规范视野下的一稿多投及其对编辑工作的启示 . 编辑学报, 2011,23 ( 1 ): 12-14. ( 2011-7-10 收稿; 2011-7-31 修回) 作者联系方式: 张小强 E-mail: zxqcqu@126.com ,zxq@cqu.edu.cn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22819 次阅读|40 个评论
[转载]印度近70岁男子娶妻39次全家160人
zhaoqingjun 2011-11-1 08:55
印度近70岁男子娶妻39次全家160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9:33 环球时报 微博   现年69岁的锡安纳住在印度东北部米佐拉姆邦一个名为“Baktwang”的偏远山村。自17岁时迎娶第一个妻子后,他一发不可收拾,继续娶入38位妻子,生下86个孩子,现在又有了35个孙子。   环球网记者李亮报道,地球已经于10月31日迎来了第70亿位小公民。不过,印度拥有160位成员的最大家庭似乎丝毫不为人口爆炸而担心。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拥有39位妻子和86个孩子的锡安纳(Ziona)称,他是被上帝挑中来照顾这些妇孺的,而且这个家庭出生的人都希望将一夫多妻的传统延续下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0月31日报道称,现年69岁的锡安纳住在印度东北部米佐拉姆邦一个名为“Baktwang”的偏远山村。自17岁时迎娶第一个妻子后,他一发不可收拾,继续娶入38位妻子,生下86个孩子,现在又有了35个孙子。他最年轻的妻子只有31岁。   “我不在乎印度的人口过量。我相信是上帝的选择使我们成为现在这样(拥有一个大家庭)。在我们家出生的人都不想背离这个传统,所以我们的规模一再扩大。” 锡安纳微笑着说。   锡安纳的父亲在Baktwang村创立了一个基督教派别,该派认为一夫多妻是上帝的旨意。“我从没想结婚,但这是上帝为我选择的道路。”锡安纳说,“一次又一次结婚不是出自我的意愿。”   报道称,这个大家庭的160位成员们全住在一栋亮紫色的四层楼房里。楼房共有22个卧室,每个都按宿舍的样式放置20张床。孩子们跟着母亲,轮流去锡安纳的主卧陪他。“他对我们毫不信心,对每个人都很公平。”锡安纳的第14位妻子说。   这个大家庭每天要吃掉25公斤米饭,40公斤土豆和5公斤扁豆,每周吃三次肉,每次要吃掉30只鸡和一头猪。做饭时全家人齐心合力,各司其职,一小时饭菜就能上桌。   “我们从来不打架。我们都是一家人。”锡安纳的第6个孙子说,但他决定以后只娶一位妻子。“我的爷爷是被上帝特别挑选的。但是对我来说,一妻一子已经足够。”
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umor Suppressor Gene Runx3 was challeged
JackyJzhang 2011-11-1 08:42
以色列一科学家质疑100多篇关于Runx3的文章。Science 28 October 2011: Vol. 334 no. 6055 pp. 442-443 DOI: 10.1126/science.334.6055.442 NEWS ANALYSIS CANCER RESEARCH Dispute Over Tumor Suppressor Gene Runx3 Boils Over Dennis Normile A key, decade-old finding by a prominent Japanese cancer researcher based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is under fire from a group in Israel that calls it “irreproducible.” If the challenge overturns the original work, which identified a gene called Runx3 as a tumor suppressor, hundreds of scientific papers might be affected. The dispute began with a scientific disagreement almost a decade ago and escalated sharply after the group in Israel filed a formal complaint earlier this fall with NUS, which recently 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 View larger version: In this page In a new window Confident. Yoshiaki Ito says his designation of Runx3 as a tumor suppressor will stand up to scrutiny. CREDIT: D. NORMILE/ SCIENCE The challenge comes from a group led by Yoram Groner of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in Rehovot, Israel. In 2001, Groner's group published a paper in 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 cataloging, among other things, the tissues in which Runx3 is expressed; they did not find it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pithelium. Little was then known about Runx3 's function. A year later, a team of researchers at institutes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led by Yoshiaki Ito, then at Kyoto University, published a paper in Cell claiming that Runx3 is expressed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pithelium and that it functions as a tumor suppressor, concluding that “a lack of Runx3 function is causally related to the 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The two groups have defended their clashing results ever since. Groner and his colleagues launched their recent salvo in a paper first published online on 8 August by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 In it, they claim that “using seven different stringent measures, we herein provide compelling evidences that not only directly, definitely and unequivocally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Runx3 is expressed in , but also challenge the notion that Runx3 functions in this tissue as a TSG .” The team reported that it tried but failed to replicate the results of the original Cell paper using the same line of knockout mice Ito's team used. In supplemental material published with the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paper, Groner's team lists 286 papers that the team says are based at least partly on the 2002 Cell paper by Ito's group. “None of the previous reports has gone back and carefully examined, using a variety of highly stringent measures, whether Runx3 is actually expressed in the tissue in which it was reported to be expressed,” the team writes. Groner's group claims that 145 of those papers rely on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Runx3 DNA methylation that “does not and cannot represent a proof or even a credible indication/suggestion that the methylated gene is a TSG.” Other papers, according to the challengers, got unreliable results, and some failed to find Runx3 express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pithelium. At the request of an official at NUS, Groner says, he filed a formal complaint with the university. The Ito group's results “are irreproducible, and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irreproducibility, and they cannot be reproduced in the original mice t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reproduced in, the only conclusion could not possibly be reached in the first place,” Groner says. The university confirmed in a statement that Groner “has contacted us and an inquiry is i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s research integrity code” but declined further comment. The inquiry came to light when Singapore's Straits Times newspaper reported it on 19 October. In response, Ito says,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scientific disagreements can be solved only in the scientific arena.” Shortly after publishing the Cell paper in 2002, Ito and several members of his team moved to 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part of Singapore's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nd later to the Cancer Scienc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at NUS. Ito concedes that his group cannot now replicate a key experiment from the 2002 Cell paper in the line of mice originally used. This is an “embarrassment,” he says. The mouse line has been bred continuously for 10 years; he says it's possible that the marker gene inserted into the genome could have been deleted or silenced. In a long rebuttal submitted to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and provided to Science , Ito points to other studies supporting his group's work, particularly their own 2005 paper in Cancer Research finding Runx3 i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 finding he says has been replicated by at least one other group. Groner's team did not address these results, Ito says, adding that Groner's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paper “is full of flaws.” Many Runx researchers find the latest twist in the saga unfortunate. “Differences in gene-targeting strategies and quirks of antibody reactivity could not be excluded as the source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ays James Neil, a cancer researcher who has studied the Runx genes for over 10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in the United Kingdom. He says the Groner group's recent results “are impressively negative.” He adds: “Proving a negative is not an easy task in biology.” Still, the findings, although not conclusive, “may have shifted the burden of proof towards those who believe Runx3 to be a tumor suppressor.” View larger version: In this page In a new window Skeptical. Yoram Groner says key Runx3 findings are irreproducible. CREDIT: YIVSAM AZGAD, THE WEIZMANN INSTITUTE MAGAZINE If Groner's conclusions hold up, “i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bearing on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le of Runx3 in epithelial cancers,” Neil says. He explains that researchers have been receptive to the concept of Runx3 as a tumor suppressor because of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particularly the extensively replicated observation that Runx3 's promoter is methylated in epithelial and other cancers, indicating that the promoter and therefore the gene were switched off. He says this is supportive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but “not definitive evidence of a causal role” for Runx3 . Just what the results could mean for the 286 papers Groner's group identifies as based on the Ito team's 2002 Cell paper is not clear. According to the supplemental material, the Groner team searched PubMed using the terms “Runx3” and “cancer” and evaluated papers returned for relevancy. But an author of 18 of those papers, Shuji Ogino, a cancer researcher at the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a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 says his papers shouldn't be on the list. They use Runx3 simply as a biological marker and are not focusing on its function at all. “My papers are not based on that Cell paper,” he says. Neil thinks the only way to resolve the impasse is by conducting experiments with knockout mice in which Runx3 is specifically inactivated in epithelial cells. Ito says he is now laying plans to develop the required mice, but that will take time. Meanwhile, Neil says, “I suspect that most in the Runx community remain open-minded.”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2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2011院士增选第二轮地学部入围名单
skynetloess 2011-10-31 11:35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二七 61 构造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会军 47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成善 59 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椿镛 65 固体地球物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建平 42 气象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李献华 49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树峰 64 构造地质学 浙江大学 陈 骏 56 地球化学 南京大学 陈发虎 48 环境变化 兰州大学 陈晓非 53 固体地球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成虎 46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侯增谦 50 矿床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47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崔 鹏 53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黄润秋 47 工程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20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
lishumin 2011-10-31 10:03
引言 近红外是指波长在 780nm ~ 2526nm 范围内的光线,是人们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区域。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光划分为 近红外短波( 780nm ~ 1100nm ) 和 长波( 1100 nm ~ 2526 nm ) 两个区域 . 近红外光谱( 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简称 NIRS )分析技术是一项新的无损检测技术,能够高效、快速、准确地对固体、液体、粉末状等有机物样品的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质等进行无损检测。它综合运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光谱分析技术、数理统计以及化学计量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果,并使之融为一体,以其独有的特点在很多领域如农业、石油、食品、生物化工、制药及临床医学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产品质量分析、在线检测、工艺控制等方面也获得了较大成功。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数据处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光谱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目的是针对特定的样品体系,通过对光谱的适当处理,减弱和消除各种非目标因素对光谱的影响,净化谱图信息,为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样品组成或性质的预测奠定基础; 二是近红外光谱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研究 ,目的在于建立稳定、可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模型,并最终确定未知样品和对其定量。 1 工作原理 近红外光谱区主要为含氢基团 X-H ( X=O,N,S, 单健 C, 双健 C, 三健 C 等)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区,物质的近红外光谱是其各基团振动的倍频和合频的综合吸收表现,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因为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而不同的基团在不同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不同,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以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载体。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利用被测物质在其近红外光谱区内的光学特性快速估测一项或多项化学成分含量。被测样品的光谱特征是多种组分的反射光谱的综合表现,各组分含量的测定基于各组分最佳波长的选择,按照式 (1) 回归方程自动测定结果:组分含量= C0 + C1(Dp)1 + C2(Dp)2 + … + Ck(Dp)k(1) 式中: C0 ~ k 为多元线性回归系数; (Dp)1 ~ k 为各组分最佳波长的反射光密度值( D =- lgp , p 为反射比)。该方程准确的反映了定标范围内一系列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实验室常规测定法之间的标准偏差 SE 为: SE = 1/2(2) 式中: x 表示实验室常规法测定值, y 表示近红外光 谱法测值, n 为样品数。 2 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仪器采集的原始光谱中除包含与样品组成有关的信息外,同时也包含来自各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噪音信号。这些噪音信号会对谱图信息产生干扰,有些情况下还非常严重,从而影响校正模型的建立和对未知样品组成或性质的预测。因此,光谱数据预处理主要解决光谱噪音的滤除、数据的筛选、光谱范围的优化及消除其他因素对数据信息的影响,为下步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样品的准确预测打下基础。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有光谱数据的平滑、基线校正、求导、归一化处理等。 2.1 数据平滑处理 信号平滑 是消除噪声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假设是光谱含有的噪声为零均随机白噪声,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降低噪声提高信噪比。平滑处理常用方法有 邻近点比较法 、 移动平均法 、 指数平均法 等。 2.1.1 邻近点比较法 对于许多干扰性的脉冲信号,将每一个数据点和它旁边邻近的数据点的值进行比较可以测得其存在。如果与邻近点的数值相差太大,超过给定的阈值,便可认为该数据是一个脉冲干扰,并通过邻近数据点的平均值来取代这一数据点值,就可以把这一干扰脉冲去掉,这样不影响信号的其它部分。在这一数据点处理过程中,需注意选择调节参数,也就是考虑邻近数据点值,以及判断一个数据点和邻近数据点之间不同的阈值。 这个阈值一般定义为 噪音测量偏差的倍数,以免把必要的有用信号去掉。这一方法有时也称为邻近点平滑法,也叫做单点平滑法。 2.1.2 移动平均法 由于平滑是通过对信号进行平均而减小噪音,因而多点平滑效果更好。移动平均法是多点平滑中最简单的一种。先选择在数据序列中相邻的奇数个数据点,这奇数个数据点即构成一个窗口。计算在窗口内奇数个数据点的平均值,然后用求得的平均值代替奇数个数据点中的中心数据点的数据值,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数据平滑后的一个新的数据点。接着去掉窗口内的第一个数据点,并添加上紧接着窗口的下一个数据点,形成移动后的一个新窗口,其中的总数据个数不变。同样地,用窗口内的奇数个数据点求平均值,并用它来代替窗口中心的一个数据点 . 如此移动并平均直到最后。 2.1.3 指数平均法 指数平均法是计算在一个具有 m 个数据点的移动窗口中的各数据点的加权平均 . 在窗口的最后一个点 p1 即为要平滑的点,它的权重最大,而前面的每个点分配到的权重依次递减。权重系数由平滑时间常数为 T 的指数函数 e - ji ( j 标志 i 前面第 j 个点,即 j =- (m - 1), - (m - 2), … , - 1,0 (要平滑的点 i 的 j = 0 )的形状来决定。 p1 后点的权重为 0 ,这一过滤函数是用点 i 前面的点对第 i 个数据点进行平滑。这一过程和用电子 RC 滤波器(阻容滤波器)的实时平滑类似。由于该平滑函数是不对称的,故在平滑后的数据中引入了单向失真,这一点也和实时 RC 滤波器一样。除了获得期望的信噪比降低外,指数平均的结果是峰的最大值下降,同时发生移动。由于用平滑常数 T 对峰值进行指数平滑和具有时间常数 Tx = T 的仪器测量该峰的效果相同,因此 T 和峰宽比值函数的强度下降值从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都可得到。 2.2 基线校正 由于仪器背景、样品粒度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近红外分析中常常出现基线漂移和倾斜现象。采用基线校正可有效地消除这些影响。操作时可选用峰谷点扯平、偏移扣减、微分处理和基线倾斜等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一阶微分和二阶微分,但在微分处理时,要注意微分级数和微分数据点的选择。 2.3 数据求导处理 近红外分析中,对于样品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导致吸收光谱谱线重叠的现象,可采用求导的方法进行处理。其中常用的是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一阶导数表示为: yi ′= yi + g - yi - g 二阶导数表示为: yi ″= yi + 2g - 2yi + yi - 2g 式中: g 为光谱间隔,大小可视具体情况设定。对光谱求导一般有两种方法 : 直接差分法和 Savitzky Golay 求导法。对于分辨率高、波长采样点多的光谱,直接差分法求取的导数光谱与实际相差不大,但对于稀疏波长采样点的光谱,该方法所求的导数则存有较大误差,这时可采用 Savitzky Golay 卷积求导法计算。 2.4 归一化处理 用于消除光程变化或样品稀释等变化对光谱产生的影响。有三种光谱归一化方法 : 最小 / 最大归一化、矢量归一化、回零校正。其中常用的是矢量归一化,它是先计算出光谱的 y 平均值,再用光谱减去该平均值,这样光谱的中值为零,计算所有的 y 值的平方和,然后用光谱除以该平方和的平方根,结果光谱的矢量归一化是 1 。回零校正是将光谱减去最小的 y 值,使得最小 y 值变为 0 。 3 近红外光谱分析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包含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而物质质量参数(如成分含量)也与其组成结构相关。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两者进行关联,就可确定这两者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即定标模型。建立定标模型后,只要测出未知样品的近红外谱,根据标模型就可以预测样品的质量参数。近红外光谱分析常用的计量方法有 : 主成分分( 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R ),偏最小二乘法( PartialLeast Squares,PLS )和人工神经网络法(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等。它们都是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点和局限。 3.1 主成分分析法( PCR ) 主成分分析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线形降维方法之一,该方法概念简单易懂,实现算法高效,因而在许多降维处理中应用都很广泛。主成分分析法将方差的大小作为衡量信息量多少的标准,认为方差越大提供的信息越多,反之提供的信息就越少。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线形变换保留方差大、含信息多的分量,丢掉信息量少的方向,从而降低数据的维数。降维后每个分量是原变量的线形组合,因此,主成分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线形降维的方法。其计算步骤一般分为以下四步: 1 )对原始数据样本集合进行标准化处理。 2 )计算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的协方差矩阵,并对其进行正交分解,得出主成分分量。 3 )计算各主成分的累计贡献量,根据要求的贡献率阈值选取主成分。 4 )针对选取的主成分建立主成分方程,计算主成分值。 PCR 把原自变量映射为含绝大部分信息的少数潜变量,再用线性的最小二乘确定这些潜变量系数,建立潜变量和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后再转换为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其压缩自变量的效率极高,但其映射过程和因变量无关,因而其预测精度也难达 到很高。 3.2 偏最小二乘法( PLS ) 偏最小二乘法(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简称 PLS )将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结合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许多以往用普通多元线性回归难以解决的问题。用近红外光谱数据来预测样品的组成含量时,作为解释变量的近红外反射光谱的波长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往往超过了样本的个数,造成多重相关,难用普通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来建立稳健、精度较高的 数学模型。 PLS 通过因子分析将光谱(多维空间数据,维数相当于波长数目)压缩为较低维空间数据,其方法是将光谱数据向协方差最大方向投影,将原近红外光谱分解为多种主成分光谱,不同近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别代表不同组分和因素对光谱的贡献,通过对主成分的合理选取,去掉代表干扰组分和干扰因素主成分,选用有用的主成分参与回归。为了建立由各因素构成的数据矩阵 X 与由各目标构成的数据矩阵 Y 之间的关系,其中 X 包含 p 个变量, Y 包含 pi 个变量,样本数为 m ,用 PLS 方法处理时,首先将 X 矩阵作为双线性分解,即 X = TPT + F ,其中矩阵 T 含有两两正交的隐变量。 PLS 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主 成分分析法要求分解后得到的隐变量 t 的方差为最大,而不考虑矩阵 Y 的关系,而用 PLS 方法时,需要用到矩阵 Y 中的信息,矩阵 Y 也可作双线性分解,即 Y = UQT + E 。其中 U 矩阵包含 Y 的隐变量 u ,即 u 为矩阵 Y 中变量的线性组合, E 为残差阵。 PLS 方法要求 X 分解得到的隐变量 t 与 Y 分解得到的隐变量 u 为最大重叠或相关性最大,因此有 u = vt + e ,式中 e 为残差矢量,系数 v 根据最小二乘确定。所以 PLS 是一种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新型数据处理方法,是近年来因实际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广泛使用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例如:王宏等将遗传算法应用于无创伤人体血糖浓度光学检测的基础研究中,在偏最小二乘法校正模型的波长优化选择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将遗传算法作为模块循环运行,能更快达到最优解,有效提高测量精度。 Bangalore 等以 LAIRS 测量水中有机物含量为例,研究了遗传算法用于优化 PLS 建立多元校正模型的波长和特征变量数。张大仁、赵立新将遗传算法和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应用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中,得到较好的 QSAR 模型。 3.3 人工神经网络法( ANN ) ANN 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它的基本思想是模拟人脑细胞(神经元)工作原理,以建立模型进行分类和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最大优点是它的抗干扰、抗噪音能力和它的非线性转换能力。 ANN 用于非线性模型(也可用于线性模型),其缺点是学习时间较长,但只要得到模型参数,进行预测时能立即得到结果。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有很多种,使用较多的是反向传输模型,即 BP ( back-propagation )模型,在 1986 年由 Rumelhart,Hinton 和 Williams 等人提出。该模型可以实现数据处理的定量预测,也可以用于模式识别。在近红外光谱的光谱数据处理中,无论是对样品的组成、质量指标预测,还是模式识别分类,都可以人工神经网络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解决非线性数据处理方面优势明显。例如: Tanabe 等利用神经网络系统对 1129 个红外谱图进行识别,系统由两部分组成,能在 0.1s 内鉴别未知谱。王志有等采用 BP 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对复合维生素片中的 VB1,VB2,VB6 和 VPP 进行了同时测定,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结果。张卓勇等论述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光谱分析重叠信号解析中的应用,将基于计算最大差异光谱的目标转换因子分析法,用于解析混合物的红外光谱和从混合物的红外光谱中解析出纯组分光谱,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以上几种红外光谱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根据建模模型以及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主成分回归方法可有效解决譬如共线问题、变量数使用限制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噪音滤除问题,缺点是不能保证参与回归的主成分一定与被测组分的性质有关。偏最小二乘法把数据分解和回归融合在一起,得到的特征值向量直接与被测组分或性质有关,适于非线性数据的建模,缺点是建模过程复杂。对谱峰重叠严重、有用信号较弱、噪音较大的谱图,可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建模。 4 结语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是现场光谱技术三大技术主题之一。若没有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即使仪器质量再好,得出的谱图再清晰、准确,这些数据也不能直接给出任何面向最终应用的有用信息 . 更何况,在现场的恶劣条件下,得到的谱图必然包含各种噪音和干扰信号,若不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和分析,则良莠不齐的数据势必使最终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对于每一种化学计量学方法而言,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将各种方法联合使用,相互取长补短,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个人分类: 专业转载|0 个评论
[转载]哈佛大学经典语录
热度 1 储成才 2011-10-30 07:01
1.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exactlly is the earliest time. 觉得为时已晚时,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 Not matteer of the today will drog tomorrow.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 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而没学到的痛苦是终身的。 6.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is lacks diligently.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少时间,而是缺少努力。 7.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but succeeds mustarrange the position.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而成功必排名次。 8.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But,sincecontinually life part of-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 also can make?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 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 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diligently diligently ,can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的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他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意志。 12. The time is passing. 时间在流逝.... 13. Now drips the saliva,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 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 The dog equally study,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 狗一样的学。绅士一样的玩。 15. Today does not walk,will have to ran tomorrow. 今天不走,明天就不得不跑。 16. 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l be,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person.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 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 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 Even if the present,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即便是现在,对手也没有停止翻书本。 20. 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 没有艰辛,便没有收获。
2698 次阅读|1 个评论
23M 对定制的“配餐”和服务策略(过程成功+结果成功)的讨论
icstu1 2011-9-1 14:24
23M 对定制的“配餐”和服务策略(过程成功+结果成功)的讨论
八种目的 的 研究生 配餐(南北风味) 序号 类型 比率 特点 推送资源 1 热爱科学型 30% 对自己要将来要从事学科的专业、研究方向有明确的认识,对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规划,也准备将来一直从事科研事业。 研究生需要完成的九个重要任务 2 延缓就业型 20% 为了缓解暂时的就业压力加入到了考研大军中去了,其中不乏优秀的学生。 3 改善生活型 20% 迫于生活压力才选择读研究生的。 4 冷转热门型 10% 通过读研究生来改变自己的专业。 5 出国过渡型 5% 一心想出国,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在研究生期间还是拼命的学习。至于课题嘛,就选择越简单的越好,混混算了。 飞跃手册_出国申请全攻略.pdf 上海交大留学手册简体版.pdf 6 定向转非型 5% 能够考上统招的研究生就可以直接转成统招的研究生了,就不会被打回到原所在地了。 7 镀金炫耀型 5% 就是要在自己的简历和名片上加上两个字:硕士、或者博士。 8 从政跳板型 5% 针对应届研究生报考公务员来说,多一般的职位都要求硕士以上文凭。 服务策略 类型 服务策略 过程成功 结果成功 用户联系 热爱科学型 延缓就业型 改善生活型 冷转热门型 出国过渡型 定向转非型 镀金炫耀型 从政跳板型 研究所机构知识库 机构知识库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本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积极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是研究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是机构有效管理其知识资产的工具,也是是 机构知识能力建设 的重要机制。 http://www.las.ac.cn/others/institute_ir.jsp 关于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 NSL-IR ) http://ir.las.ac.cn/
个人分类: M 用图表或数据呈现的成果|1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Chebyshev collocation spectral methods for coupled radiation and conduction in a
yssun 2010-4-10 16:34
B.W. Li, Y.S. Sun , D.W. Zhang. Chebyshev collocation spectral methods for coupled radiation and conduction in a concentric spherical participating medium.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 2009, 131(6): 062701-9. download Abstract: The Chebyshev collocation spectral method for coupled radiative and conductive heat transfer in concentric spherical participating medium is introduced and formulated. The angular dependence of the problem is discretized by conventional discrete ordinates method, and the space dependence is expressed by Chebyshev polynomial and discretized by collocation spectral method. Due to the exponential convergence of the spectral methods, very high accuracy can be obtained even using a small resolution (i.e., number of collocation points) for present problem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solutions from Chebyshev collocation spectral-discrete ordinates method (SP-DOM) with available numerical or exact solutions in references indicate that the SP-DOM for the combination of radiation and conduction in concentric spherical participating medium is accurate and efficient.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3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Modeling Radiative Transfer in Semitransparent Graded
热度 1 jmzhao 2009-10-9 19:27
L. Zhang, J.M. Zhao, L.H. Liu .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Modeling Radiative Transfer in Semitransparent Graded index Cylindrical Medium.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and Radiative Transfer . 2009, 110: 10851096. download Abstract: Both Galerkin finite element method (GFEM) and least squares finite element method (LSFEM) are developed and their performances are compared for solving the 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 of Graded index medium in Cylindrical coordinate system (RTEGC). The angular redistribution term of the RTEGC is discretized by finite difference approach and after angular discretization the RTEGC is formulated into a discrete-ordinates form, which is then discretized based on Galerkin or least squares finite element approach. To overcome the RTEGC-led numerical singularity at the origin of cylindrical coordinate system, a pole condition is proposed as a special mathematical boundary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GFEM, the LSFEM has very good numerical properties and can effectively mitigate the nonphysical oscillation appeared in the GFEM solutions. Various problems of both axisymmetry and nonaxisymmetry, and with medium of uniform refractive index distribution or graded refractive index distribution a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finite element approaches have good accuracy to predict the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in semitransparent graded index cylindrical medium, while the LSFEM has better numerical stability.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440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