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normal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周易》读书笔记7---------“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jinkai719 2011-9-21 19:22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听到这句话是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读《周易》一定要读一本小说《周易大师》,其中的“人在做,天在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好人不得好死”之类的都是对好人的歪评,文中告诉我,真正的好人,一定是理解”道“的人:执天地之法,理天地之事。当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时候,那是“好人对坏人的仁慈,那是世间的大恶!” “孔子曰:以直报怨”被理解为耶稣的“别人打你左脸,你给别人左脸”,完全错误理解。如果把"牛三放在这里使用,估计牛顿爷爷也笑,你说日本人是人,猪也笑了。 在小木虫做催化版版主,今天,在板块里一个同学给我的写的帖子 “ 你好: 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二,做催化,半路出家,啥都不懂, 希望前辈你能不能给点做催化方向的经验,以及从哪些开始着手 简单介绍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老师分配的方向是生物质热解催化剂研究,没有化学基础,老师也不是学化学 ,额米有人指导,在小木虫上下了些资料看过,直博的,所以是要深入进去研究的。但是现在比较茫然,问过一些师兄,师兄告诉我:你就乱试好了。 所以看到你的帖子就来请教你了,我的QQ598595656,树袋熊考拉。希望你有空的时候我能跟你交流一下吗? 催化剂制备中浸渍(等体积浸渍) 我回了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科研本身具有其商业价值,我做一个催化剂,细细算下来就要大几十,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科研是有交集的,记得自己开始真的是很难,一点都不会做,别人的话都很模棱两可,干的很辛苦,很郁闷,所以,所以呢我愿意分享我的经验,为什么不给后人留下一个捷径。 附注我在小木虫中写下的最有意义的帖子: 2010年11月14日 等体积浸渍是最经典的制备催化剂的方法,也是最具有特色的方法。 以前小木虫论坛上催化版有很多关于这个帖子集合,但是现在又有很多人提 出了这个问题: 1γ-Al2O3的吸水量大概多少?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03862fpage=1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03862fpage=1 2。关于等体积浸渍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80935fpage=1 3。【求助】等体积浸渍法求助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63581fpage=1 4【求助】浸渍法制备镍/氧化铝问题求教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78689fpage=1 5。 求助】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载体,再用浸渍法得到催化剂中的几个问题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72716fpage=1 6。【求助】负载催化剂如何计算负载量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73948fpage=1 7。【求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钯催化剂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59614fpage=1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很多热心的人给出了一个答案! 希望这个帖子能给催化版终结这个问题! 实验7 Ni/Si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评价 实验目的:1。掌握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采用干式浸渍法制备Ni/SiO2催化剂。 浸渍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负载型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所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不仅与负载的金属或氧化物的种类、含量有关,而且多数情况下还与金属在载体上的分散度及载体的性质有关,此外还受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pH值和后处理等因素影响。 浸渍方法可分为浸入式浸渍和干式浸渍。前一种方法是将载体浸入金属盐(硝酸盐、醋酸盐、氯化物、乳酸盐等)的浓溶液,排掉多余液体后,催化剂在热空气中处理以蒸发溶液并分解金属盐;后一种方法是让载体吸收相当于其孔体积的金属盐溶液,再经烘干、分解 2。催化剂制备实验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①:容量瓶(100mL),坩埚(30mL),小烧杯,玻璃棒,带刻度移液管,烘箱,马弗炉 3。催化剂制备实验步骤 1.Ni/SiO2催化剂制备(以w=l0% Ni/SiO2催化剂为例) (1)用天平称取43.62gNi(NO3)2•6H2O(A.R.)于小烧杯中,加适量二次去离子水溶解,再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配成1.500mol•L—1Ni(NO3)2 水溶液。 (2)取1.500m0l•L—1 Ni(NO3)2水溶液6.3lmL于小烧杯中,加水稀释至总体积为8.0mL。称取5.0g经烘干处理过的青岛产硅胶(40一60目),快速将硅胶倒入装有稀释后Ni(N03)2水溶液的烧杯中并放置l0min。 (3)将上述样品放入烘箱中于120℃干燥4h,再转入坩埚于马弗炉中600℃灼烧6h即得催化剂。 (4)实验者可参照上述方法制备负载量为w=4%一10%的Ni/SiO2催化剂及其他载体(如Al2O3,La2O3等)负载的Ni基催化剂 2010年11月15日 负载型催化剂中负载金属理论含量的计算问题 1.比如说你要负载负载镍10% 负载铁10% 那么你载体和你两者的质量比8:1:1 你载体的质量可以称量 比如你称量了8g 那么镍量就要1g,转化成摩尔量乘于对应盐的分子量就可以得到你所要加的盐的量 同样铁盐也是这么计算,折换成摩尔量乘于分子量,这样就可以得到 2 。 其实负载型催化剂中各组分的含量是一个相对值,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只要是在制备催化剂的过程中以同一个标准来做就可以。比如一:含镍10%,可以是Ni元素按,也可以是NiO,一般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说明的。二:这个10%的含量可以是相对载体的,也可以是相对催化剂的,所以在计算的时候也要注意,否则容易出错!一句话,首先建立自己的标准,不管怎么个算法,统一就行! 我要争取每天都对这个帖子进行改进 2010年11月16日 载体吸水率测定: 这是等体积浸渍的关键问题,保证你浸渍的均匀。 但也是一个实验中的数据,而不是固定的,不是别人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当然别人和你的载体一个公司买的同批次的,当然你可以用这个数据。 怎么测定?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视觉游戏,差不多就行了,不是那么绝对的。 把载体粉末放在表面皿上,滴上水,当然水从量筒里出来,5ml量筒就行了,差不多的数据!哈哈,一般你从1g载体-------1ml水开始试,或者你重复文献,直接用数据也行! 例如你看到前面的数据出现了(取1.500m0l•L—1 Ni(NO3)2水溶液6.3lmL于小烧杯中,加水稀释至总体积为8.0mL)6.31ml,这个数据怎么有1?那0.01ml怎么弄,其实就是个数字,你说6.5ml,可以么?7呢?其实差不多就行了!再问?你就不理解实验了! 11月17日 等体积浸渍的工艺 一:静置24小时(还有4个小时一说);二,110摄氏度6-8小时(可以120摄氏度);三,600摄氏度6小时(根据你的反应和物质确定) 干燥,焙烧时间长了有事么?你说呢???其实只是影响实验进度,时间短了?怎么办?其实就是你的实验量了!!! 今天看到zhangwengui330的科研日志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260444 真的是学到东西! 特别是对分子筛浸渍讲的很到位:我引用一下 章师兄,有个问题请教下: 我现在想做Cu掺杂的分子筛,那些分子筛比较容易实现掺杂?就是把Cu做在分子筛的骨架或孔道里,达到实现金属间的隔离的目的。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Cu会显什么价态?如果是+2价,能否通过处理把它处理为+1价?谢谢 掺杂有多种方式,以取代晶格原子为例,如果要想Cu成功的掺杂进去,则被替代原子应该与其原子半径差别不是特大,而且配位状态较为类似,这样比较容易进行,所以楼主要是掺杂Cu很有可能得选取具有二维有序孔结构的分子筛体系,比如层状粘土类结构的(典型代表为水滑石),因为Cu最高价态为+2价。也或者一些结晶不高但有序介孔材料。 当然原位合成也有可能进入一些三维有序孔结构的分子筛体系,但其掺杂模式则可能是形成缺陷(原有完整的四面体结构单元由于被Cu占据而不能形成)或包埋点(包埋在一些方钠石笼内)。 Cu做在分子筛的骨架或孔道,这个说话比较模糊,因为骨架和孔道不是并列的关系,其实孔道壁也属于骨架范畴,而Cu做在里面可以以多种力的方式落在分子筛孔道里(静电引力,共价键等)。你说的隔离是不是实现高分散而防止团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果这个目的的话,其实一些常规分子筛低浓度浸渍就可以实现(我不知道楼主的Cu要固载多少上去,但是常规来说一般浸渍比原位掺杂的量要大)。而至于Cu显现什么价态,在要考虑你的制备环境,但是0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必须经过后处理才可达到),当然你非说Cu金属纳米颗粒直接吸附封装在分子筛笼内,那也时候有一定可能的,前提是你Cu纳米颗粒足够小,分子筛孔道够大(分子筛范围很广,可以是微孔介孔也可以高分子大孔,因为有筛分分子的功能都可以称之为分子筛,而不局限于沸石分子筛)。比如说你要直接把一价Cu直接做到孔道内也不是不可以,前躯体是一价铜盐,制备过程中隔绝氧化性介质。当然如果Cu物种没有以共价键形式嵌进骨架内,通过一般的还原方式是可以实现Cu2+向Cu+和Cu转变的,如果共价嵌入,很难还原,当然温度够高,骨架不稳定也是可以实现价态转变 问题:如果进行双金属掺杂,两种金属在分子筛里能分散均匀并实现隔离吗? 答案: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但是可能要求很苛刻,因为我不知道你的隔离是指什么意义上的隔离,是金属颗粒间完全分散开而且每个颗粒指含一种金属元素??又或是其他?或者就是普通意义上的高度分散。 其实如果不考虑固载量,你这个目标其实也可以实现,分子筛常用的离子交换法就可以实现,但是可能要求离子初始浓度比较低,而且洗涤程序要到位。 如果从设计层面上来讲,可以在分子筛上构建两个不同特性的位点,只能对相应金属产生相应的结合,但是设计起来可能比较复杂。 其实实现这些反而与分子筛自身关联不是特别大(不是说没关系,自身性质也很重要,但是对于相似分子筛来说,自身因素反而影响是较小的),更多的是制备条件的控制,溶剂的选用,物料的投放以及制备过程控制等。。。。。 我建议您可以看看一些纳米制备方法的书,有很大的借鉴性,再结合分子筛自身的一些特性予以考虑,可能达到你的要求就不远了 11月8日 今天要说的是: 浸渍or 共沉淀那个更好? 倚天剑或者屠龙刀那个更加厉害? 没有绝对的,没有一般的,催化是特殊的,反应也是特殊的! 没有敢说这个反应沉淀法好,或者浸渍好, 这些都是你的做实验,来告诉别人的, 也就是你的工作量。 催化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面对。 11月20日 有朋友问:为什么有些浸渍,会有搅拌? 中国教育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标准化,喜欢一个磨子造人,标准答案, 所以我们的思维里总会有一种确定的东西在里面。 其实,科研没有那么多确定的东西,科研也是非常灵活的,科研没有标准答案。 浸渍可不可以加入搅拌? 可以啊!其实只要你的催化剂有活性,你就是说它是买的催化剂,只要你的买的, 用的好,你也可以发文章 。 11月29日 浸渍法制备负载催化剂浸渍时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42416fpage=1 有许多人都认为应该详细的探讨制备步骤每一步的影响因素,但是忽视了催化或者说科研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简化,就是抓住关键,也可以说是主要矛盾,为什么很多实验给出的都是室温,都是24小时,因为都是希望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或者忽略一下次要的因素,探讨其中更为有差异的,或者说更为重要的对催化实际结果有重要意义的因素。 什么是催化的关键因素? 其实就是活性,就是选择性, 就是通过调变这些可控的条件,去影响活性 浸渍其中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果一个个的去讨论,对于实验量肯定是很大!所以找到其中关键的因素去讨论,才有意义 不是为了金币,因为我已经很多了,再多就是数字了,只是希望刚开始起步的同仁走的顺利。我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告诉,在网上不断地找,不断地找,很多都互相矛盾,看再多的文献总是不自信,感觉很难,感觉很悬,总是希望有人能指导我一下,(问人为什么很难?)现在我敢肯定的说,按照上面这样做,就是对的,因为我这样做,我就做出来了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很顺利的做,很开心的做催化,做科研, 感谢zhangwengui330 ,给我们了真空浸渍的图片!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69206fpage=1 12月6日真空浸渍 如果真要设计这个实验,也较容易,准备加热套(其他加热设备也可)、滴液漏斗、橡胶塞、搅拌杆以及真空泵一台,可参考如下流程! 可以先加入干燥粉末,加热一段时间后,滴加或者直接倒入浸渍液,然后再按上图组装,不过催化剂刮取还是比较麻烦的。上面也只是一个参考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69206fpage=1 TO BE PLAYER(我现在博士导师告诉我的) 小木虫最强调的精神就是:think pair share(我外教说的) 我再加入一句话:做科研,做催化,我们在一起努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3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网络新职业
icstu1 2011-9-20 14:10
[转载]网络新职业
网络蕴含的商机逐渐被人们发现,也催生了很多新职业,你知道什么是红客、威客、玉米虫?你知道网络包工头是干什么的吗?让我们一起看看新网络 36 行,这些职业新鲜又有趣,我们将为你详解 印客、威客、拍客、淘宝客 是如何在家赚钱的。也许你会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专职或兼职职业,也许会从中发现更多商机,也许会从中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新网络 36 行: 1 : 印客:个性印制引领者 把网民的文字图片制作成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个性化印刷品的人。 http://www.kinker.cn 2 : 威客 : 用智慧创造财富 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 http://www.zhubajie.com http://www.vikecn.com/ http://www.witkey.com/ 3: 拍客: 新闻线索发现者 http://v.sina.com.cn/v/paike.html http://www.ku6.com 4: 淘宝客:织梦淘宝,专注推广 http://v.sina.com.cn/v/paike.html http://www.ku6.com http://www.ku6.com    5 :彩铃设计师:将自己的创作通过软件浓缩控制在 30~60 秒之内的流行人才    6 :网络翻译:通过网络接受翻译任务,并获取一定报酬的人。    7 :网络菜市场:即开在网络上的菜市场,顾客通过网络或电话订菜单。    8 :试客:索取商家的使用赠品。试用完后,按要求写下自己的试用体会作为回报的一类人。    9 : 网络掌柜:顾名思义就是网上开店铺的老板。    10 :网店装修师:利用软件处理,让网络店铺更吸引人,更方便顾客浏览商品的人    11 :网络家教:通过网络平台,打破了地域界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12 :网络心理师:通过网络对人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的心理师。    13 :动画设计师:用设计软件设计出比较符合受众口味的高质量动画产品的一类人。    14 :网络写手:网上专注于在「电子布告栏」发表文学创作的写手。    15 :网络维修工:通过网络替网民维修电脑的人。    16 :网络游戏代练员:帮网游玩家打游戏升级,从而得到相应酬金的人。    17 :视频播客:将自己原创视频传到网上,靠点击率来赚钱的人。    18 :调客:专门做网络调查的人。    19 :土地经纪人:通过网络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向求租方收取一定的中介费从而盈利。    20 :网络保姆:专职为个人网站提供网络安全咨询指导服务的人    21 :网络包工头:通过网络承包各种业务再转出,从而赚取差价的人    22 :网络广告直销师:将广告通过网络投放,通过点击并浏览广告,获得报酬的人    23 :网络砍价师:通过网络平台负责代表消费者与商家进行讨价还价的人员。    24 :微友:向“微付”网站提供照片,提供照片的微友则从购买者的每次下载中获取收益    25 :玉米虫:英语 cornbug 的汉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注册域名赚钱的人。    26 :网络钟点工:以分钟、小时等为单位出售自己的时间,为别人效劳,收取报酬的人。    27 :个人站长:拥有独立域名网站,向网民提供资讯、渠道、中介等网络服务的个人    28 : 网络团长:聚集网络消费者和资金,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以求得最优的价格。    29 :网络代购请人帮忙从别处购买本地买不到的商品,通过快递发货或者直接携带回来。    30 :网络推手: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企业和个人推广自己品牌的人    31 :网络模特:网络模特是为网络店铺拍摄平面照片的人。    32 :网络秘书:一般在家里,使用自有办公设备预约客户,定制商业计划。    33 :换客:把自己不用的闲置品,拿出来跟别人交换还有用处的东西的一类人    34 :短信写手:主要负责编写创作手机短信,然后通过网络下载、流传赚钱    35 :链接零售商:从事链接出售以增加网站流量赚取佣金的人 36 :红客:维护国内网络的安全,并对外来进攻进行还击的人。 当人才市场和招聘会十分火热之际,很多人忽略了存在着巨大商机和就业机会的网络世界。据国家信息部门的统计,我国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 100 万至 135 万人,而现有符合企业要求的网络人才还不足 20 万人。新型网络人才正面临着严重短缺的局面。让我们一起探热网络新工种,齐做“网赚族”! 参见:揭秘你所不了解的网络新职业 电脑爱好者 2011/18 PP14-21
个人分类: O 回顾 质疑 假说|1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之本意
热度 2 daladala 2011-9-20 09:25
【今天,忽然在某兄的博文上看到庄子的一段话,现google出其原文,百度出对此文的精准解释,以备查考。】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 呴 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最佳答案 庄子的本意并不象楼上几位所说的那样,这段文字的本意是说 湖泊干涸了,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都被搁浅在了陆地上。它们快要干死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河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多么友爱!多有亲情!可是谁都不愿意这样,在它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如此友爱亲情,还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也就是说,当它们相互牵挂,相互怜悯的时候,也就是处在最不适宜、最为危险的境地的时候。一旦脱离了不适和危险的境地,它们就忘记了对方,甚至也就忘记了自己。而当它们忘记了对方,忘记了自己,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的时候,它们也就完全回归到了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最符合它们真性、它们最为适宜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鱼儿相濡于陆地,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才是庄子的本意,现在人把庄子的好多理念都曲解了 244
59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十六年来我只做一件事
supdesign 2011-9-19 10:32
对话丁肇中:十六年来我只做一件事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我只做物理实验这件事,其他事我什么都不做 图为丁肇中夫妇与记者吴春燕(右)。 “16年来我只做一件事!”这是记者11月20日在中山大学黑石屋采访著名华人物理学家 丁肇中 教授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自1994年以来,丁肇中领导了由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所研究机构参与的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以下简称AMS-02)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是即将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的一种尖端的高精度的粒子探测器。科学目的是通过探测外太空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存在,来研究宇宙的起源及其构成。 记者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国际空间站上的AMS?中山大学在本次实验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丁肇中 :国际空间站面积为109米×80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这么大,重420吨,造价约为1000亿美元。AMS是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AMS是首次美国、中国台湾、俄罗斯、芬兰、法国等国在空间领域的合作,由全球60个大学和研究所,约600位科学家参与。中山大学的重要贡献在于研制成功AMS-02核心探测器——硅微条探测器的热控系统,热控系统是一个使用机械泵的二氧化碳两相流系统,冷却装置在太空非常重要,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该系统将与AMS-02一起进入太空工作。目前,AMS-02已经送达美国肯尼迪发射中心,预计将于2011年2月4日发射升空,由航天飞机送到国际空间站做长期的实验。 记者 :您曾经说过:“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您能举例说明吗? 丁肇中 :以永久磁铁替代超导磁铁为例。当初超导磁铁的设计是以原计划AMS在空间站上放置3年为目标的。然而,由于美国的航天飞机即将停飞,这就排除了AMS返回地面或重新补充液氦的可能性,这样超导磁铁就不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了。于是我提出了要用永久磁铁替代超导磁铁,受到几乎所有专家的反对,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坚持。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以使AMS延长20年的寿命来获取数据,我们将提供更高的灵敏度,用以寻找新的现象。 记者 :AMS这项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如果最后结果是没有找到反物质和暗物质,那您将怎样回应那些当初反对您的人? 丁肇中 :第一,争议是难免的,我不怕别人对我的争议;第二,只要仪器是正确的,不要出差错,找得到找不到反物质和暗物质都是有价值的;第三,我从来就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这项研究是前人没有探索过的,宇宙有一百亿个银河系统,我们的银河系统没有反物质和暗物质,并不代表其他的银河系统没有,我从1994年以来16年就只做这一件事。 记者 :为什么您从事科学研究这么多年仍然精力旺盛,请问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下来的? 丁肇中 :任何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只能专心做一件事,我感兴趣的只有物理,我也只能做物理实验这件事,物理实验外的事我什么都不做。因为感兴趣,所以我从事物理研究几十年来从未感到疲惫。 记者 :请问您最佩服的人是谁? 丁肇中 :法拉第,因为他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人们对电磁的认识。 新闻链接: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科学是多数人服从少数人
supdesign 2011-9-19 10:28
丁肇中:20年后我们能“触”到宇宙的边 讲座现场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是树高一丈,也落叶归根。”昨天(9月1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走进东大讲坛,简单、温馨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丁肇中教授与东大学子的距离。一贯严谨的他走到学生当中,像变了个人似的,丁肇中教授向到场的500多名师生揭秘了阿尔法磁谱仪2的升空与运行的内幕,言语却格外风趣幽默,近一个小时的演讲和互动把同学们逗乐了十多次。 【忆南京往事】 10岁时曾在南昌路小学就读 全球瞩目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它的牵头人是丁肇中教授。这项实验有来自美国、中国、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十分浩大,根本目的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变。东南大学从2000年开始,与丁肇中教授合作AMS实验,是国内最早参与这项国际研究的高校,拉东大“入伙”的正是丁肇中。报告会开始前,丁肇中教授和东大校长易红有短暂的交流,“我的好朋友、已过逝的吴健雄教授促成我与东南大学的合作。”丁肇中微笑着谈起他的东大情结、南京情结,在10岁左右的时候,他曾在南京的南昌路小学就读。 与东南大学校长易红的交流中,易红校长回忆起多年前邀请丁肇中教授一同游览溧阳天目湖,并品尝了天目湖鱼头。“朱师傅嘛,我记得。”丁肇中的回答让易红校长很吃惊,“好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您还记得烹制鱼头的师傅姓什么。”丁肇中教授哈哈一笑,用手比划着自己的腮帮子,“我还跟朱师傅合过影。鱼腮这两块肉最好吃。”而据易红校长回忆,天目湖宾馆的朱师傅跟丁肇中合影后,还把照片挂在了宾馆里。不过这趟到南京行程非常紧凑,根本挤不出时间再去品尝这道美味,丁肇中感到惋惜。 【说“奋进”号升空】 一趟空间飞行花掉7.5吨黄金 2011年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把阿尔法磁谱仪2(AMS—02)送入国际空间站。“这就是阿尔法磁谱仪2。”丁肇中教授用一张图片揭开AMS—02的真面目。“它看上去像个超级大圆筒。”记者身边有学生小声议论着。“AMS-02探测器总重量为7.5吨,但把它送入国际空间站的航天飞机重达2008吨,而这一趟空间飞行的花费大约等于7.5吨黄金的价格。”这时大屏幕上跳出另一照片,“这就是送AMS-02上天的6名宇航员,前面四位都是空军的少校,或者海军的少校。”接着,丁肇中话锋一转,指着后面两位宇航员说:“这两位跟我一样,都是最没用的物理学家。”自嘲式的语言立即引来了笑声和掌声。 丁肇中教授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前,他让所有的工作人员离开,而自己一个人坐在飞机里面,慢慢思考: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有什么还有疑虑的地方……因为任何的疏忽都有可能功亏一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任何问题,丁肇中才放心离开。 二十年后能“触”宇宙的边 丁肇中说,我们现在看见的物质都是明物质,明物质只占整个宇宙的十分之一。通过实验,人类已经发现了暗物质,但还没有在宇宙中发现。而寻找反物质的目标是为了证明宇宙是否起源于大爆炸。因为根据这一理论,大爆炸之后,应该会产生相同数量的物质与反物质,如果找不到反物质,也就意味着大爆炸理论是错误的。 从5月19日开始,安装在国际太空站的阿尔法磁谱仪2已经正常工作,它将在上面工作数十年。仅仅工作三天后,这台磁谱仪就发现了所有我们已经掌握的物质。“在安装到空间站四个半小时后,探测器就开始接收数据。这三个多月以来,AMS-02探测器已经收集到近50亿个宇宙线数据,多于过去100年全球科学家收集到宇宙线总数。”丁肇中教授认为,如果探测器运行正常,20年后,数据将累计至3000亿个。这就意味着探测器的“触角”将延伸至可见宇宙的边缘。 数据从太空到东大只需一秒 在ATM-02升空后,丁肇中教授把国内首场主题讲座选在东南大学举行,主要原因在于东南大学是第一个参加AMS-02实验的中国高校,东南大学在项目中主要承担的一项任务是地面数据处理系统。磁谱仪在空间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传输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再由NASA传输到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接收到NASA的数据后,研究中心会把数据传输到东南大学,进行最终的分析。探测器收集的数据如何到达东南大学?丁肇中教授告诉大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虽然需要中转三、四站,但用时只需不到一秒。“由于整个数据传输过程都是以光速进行,所以,收集的数据从国际空间站到达东南大学只要不到一秒钟时间。”丁肇中教授说。“第一批数据已经到达了东南大学。”反物质和暗物质到底能否发现,都将取决于这个数据分析平台。东南大学的云计算中心将在一个月后正式启动。 【答学子提问】 问的很科幻,答的很幽默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的提问天马行空,丁肇中的回答风趣幽默。一名爱读科幻小说的男生把小说里的情节抛给了丁教授,“宇宙起源于大爆炸,最终将灰飞烟灭,您觉得这样的推论合理吗?”“至少从实验物理的角度来说是很难证明的,因为到那一天,你已经不在了,怎么证明这个推论的合理呢?”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引来同学们会心一笑。奇怪的问题不止一个,“小时候数星星的时候老在想,宇宙到底有多大呢?科学界对此有认识吗?”丁教授收起了幽默严肃地回答:“怎么认识没意义,关键要看实验证明。” 回答了四个提问过后,丁肇中教授突然意味深长地说:“前几年来东大开讲座我就发现了,提问的都是男生,没有女生呀。”以工科见长的东大男女比例7:1,不过很快,一名相貌清秀的女生高高举起手。“丁教授,我问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您刚才说磁谱仪很关键的一个部件就是磁铁,重达7吨多,但这么大的磁铁如何才能送到太空去,却难倒了世界科学家40年,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磁铁,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磁铁放入航天飞机后,就会扰乱航天飞机的航行。后来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解决了,请问这个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呢?”正是这个“简单”的提问得到了现场一众男生的鼓掌肯定,连丁教授也点头认同。“科学家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一头指南,一头指北,这样就把磁场控制住了。”没想到,讲述竟真的这么简单,学生们被“震”住了,几分钟后才报以热烈的掌声。 【谈科学进展】 科学是多数人服从少数人 “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在东大之行的尾声,丁肇中谈起了30年来他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体会。他认为,科学最主要的是兴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只有拥有兴趣,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自然科学研究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研究的发现往往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如X光、电子、量子力学、核物理等,在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它们今天对人类的重要性。基础研究有时候因为它远离日常生活而受到责难。只有在一段时间以后,基础研究的应用成熟了,公众对奇怪的新现象熟悉了,基础研究才看上去比较“实际”。
个人分类: 09杂谈|1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美国,缺钱了,经费给众多普通学者,而非少数几个爱因斯坦
热度 11 DNAgene 2011-9-18 16:16
经济危机了,美国国会要削减科研经费。怎样削减呢?国会征求美国科学院的意见。科学院的科学家把他们的建议公布在Nature上: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823/full/476385a.htm l。一个外国人,德国的生物学家 Andrew Moore(BioEssays的主编),不怕美国人说他干涉内政,不怕美国人说他别有用心,在自己主编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评论, Save Our Science? You could learn something from E. coli's SOS response !,告诫美国人他们的一些想法不对,应该如何如何做,否则会严重影响美国科学的发展。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这篇短文。作者也赞同美国科学家的一些想法,如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等。但是作者极力反对在众多科研方向中压缩掉一些,即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作者提醒美国人,向大肠杆菌学习。大肠杆菌面临严重危险时(不严重的危险,应对方式就不同了),它们没有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够规划出合理的应对方案,而是放松了DNA复制的准确性,在保证能够复制伤痕累累的遗传物质的情况下,允许DNA复制出错。DNA复制出错,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由于变异多了,总会有个别变异能够对抗危险,使大肠杆菌转危为安。相反,未来不可预测,如果大肠杆菌孤注一掷地将自己的未来押宝在个别看似合理的对策上,决策失败就意味着全军覆没。 科学发展也是一样,很多人都承认科学发展很难预测。但是科学决策者,各种的所谓高手们,包括美国科学院那帮院士,总觉得自己本领非凡,“很难预测,是你们普通人预测不了,我们高手就是有算命先生的本领”。于是乎,重点培养几个爱因斯坦,压缩掉众多普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如果这帮算命先生确实能够算准,当然,重点培养效率高,产出高。但是如果押宝出错,将全军覆没。 那位德国生物学家提醒美国人,科学发展难以预测,向大肠杆菌学习吧,增加科学研究方向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无论哪里有机会都能抓住,任何绝处逢生的机会都错过不了。 这种想法,比我在前一博客( 想诺贝尔奖,先看奥运金牌数和全民身体素质吧 )的想法更激进一些,也更合理一些。也许美国的愤青和几位潜在的爱因斯坦会批评这位德国人别有用心、指手划脚、干涉内政。但凭心而论,这位德国人是为美国好,也是为世界好。美国科学发展好了,全世界人民或多或少都会受益。但愿将来我们中国强大了,比现在的美国还强大时,能虚心倾听外国科学家的逆耳忠言,不要总以小人之心对待外界的建议和批评。 我们国家,科学和技术、工程总也分不清楚,工程技术是可以计划、可以攻关的,但科学不行。但是,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定向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无异于高考报志愿前到庙里算命 。 Andrew Moore这篇短文,如果无法下载全文,可向原作者索取或者 发邮件找我帮助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与政策|10533 次阅读|21 个评论
“地质大学教授潜规则女硕士”水军浮出水面
热度 5 outcrop 2011-9-17 08:38
“地质大学教授潜规则女硕士”造假事件的水军头目以及“助教”相关人等,在微博中逐渐浮出水面,有人从微博的角度深挖了这条关系链,将策划者、策划目的等详情展现了出来: http://qing.weibo.com/1991303247/76b0e04f330003qc.html 另外,来自 http://weibo.com/lawyerguo 的分析,这里无格式编辑的转载如下: 水军老板要重点炒作该地方的旅游。 @discovery-陌路 :我一直在想,韩天柴河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会吸引老板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哪儿!为什么那里会有“月亮河”的美名! 9月8日 10:1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1) | 评论 (3) 今天 01:57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 收藏 | 评论 此造假事件的另一个水军骨干,也就是 @寻梦者的牵挂 微博照片里的那个所谓助教。 @discovery-陌路 :早上手机一开机就收到一个咨询电话,说女朋友去跟一个有钱人当二奶了,他想我们把这件事发到每个论坛。这种事情我们公司是不做的,不管他给多少钱。但我不知道这个男人心里怎么想,为一个这样的女人值得吗?但凡是一个能过日子的女人都不会说这么简单的为了钱而甘心做二奶的,除非你自己做的还不太够。 4月25日 09:48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6) | 评论 (3) 今天 01:53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 收藏 | 评论 (1) 此人为该次“地质大学教授潜规则女硕士”造假事件的水军头目,大家去围观吧! @言皇的惩罚 :哈哈,我们的月亮小镇被评为十大赏月圣地之一_呼伦贝尔吧_百度贴吧 http://t.cn/ar9GyF 9月16日 17:18 来自 百度 转发 (9) | 评论 (5) 今天 01:48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2) | 收藏 | 评论 (4) 对 @黎勇01 说:建议黎主任研究一下此造假事件这几个该水军团队的骨干: @言皇的惩罚 @discovery-陌路 @巴黎诱惑花园V 希望贵报社能做个报道,狠狠批判此类无底线无视法律损坏微博环境的恶劣行为。 今天 01:43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4) | 收藏 | 评论 (3) 此事已触犯多项刑律,公安应介入// @黎勇01 : 说得对必须封杀这些无耻的微博营销水军// @修彬的部落格 : 真他妈恶心,真无语。玩微博要知识基础,却不要道德门槛,于是为许多水军,杀手提供了沙场 是谁在牺牲色相尊严,是谁在自摸道德底限?不是铁血微博,是那些误入歧途了的所谓“微博营销”的狗头水军 @黎勇01 :“地质系2009级女研究生被教授潜规则”是一场极其低劣、极其恶劣的网络营销炒作,目的是为了宣传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内蒙古柴河风景区月亮小镇,背后有一个网络水军团队。这是必须予以狠狠打击、必须将其灭绝的微博蛀虫,如不将这些微博消灭,微博总有一天死在它们手里。证据见前面已转的若干微博 9月16日 23:4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748) | 评论 (291) 今天 01:3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3) | 收藏 | 评论 (2) 回复 @黎勇01 :应该的,因为我白天主动截图转发了该谣言,还截了照片,未能认真核实,造成N多人围观,影响恶劣,我也有责任。 // @黎勇01 :回复 @郭旭律师 :谢谢你傍晚给我的评论,你的提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黎勇01 :“地质系2009级女研究生被教授潜规则”是一场极其低劣、极其恶劣的网络营销炒作,目的是为了宣传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内蒙古柴河风景区月亮小镇,背后有一个网络水军团队。这是必须予以狠狠打击、必须将其灭绝的微博蛀虫,如不将这些微博消灭,微博总有一天死在它们手里。证据见前面已转的若干微博 9月16日 23:4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748) | 评论 (291) 今天 01:2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2) | 收藏 | 评论 (1) 僵尸粉!// @黎勇01 : 证据见我前面转的微博。我今晚也研究了一晚上。主要证据来自在此事暴发前, @寻梦者的牵挂 所发微博后14日以前的评论,那些评论的微博,所发的原创微博竟差不多都是为网游做广告、给唱片投票等,连注册时间和发的第一条微博的内容竟都一样。这些微博相互关连,但看出不任何真实信息 @黎勇01 :“地质系2009级女研究生被教授潜规则”是一场极其低劣、极其恶劣的网络营销炒作,目的是为了宣传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内蒙古柴河风景区月亮小镇,背后有一个网络水军团队。这是必须予以狠狠打击、必须将其灭绝的微博蛀虫,如不将这些微博消灭,微博总有一天死在它们手里。证据见前面已转的若干微博 9月16日 23:4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748) | 评论 (291) 今天 01:17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1) | 收藏 | 评论 (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987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一位很牛的审稿人给出的论文写作建议-----“如何写好论文?”
richardstl 2011-9-16 16:17
如果大家仔细看了这些高质量期刊对审稿人审稿的要求或者说直接点,就是对稿件的要求,我想大家心里都有底了。结合我个人的审稿经验,我个人认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该具有下面十个要素: (1)原创性 (2)创新性 (3)题目合适 (4)好的摘要 (5)论文组织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6)图表清晰可靠 (7)英语表达好,语法拼写等错误少 (8)精选参考文献 (9)LETTER要求投的文章要适合该期刊 (10)可读性,好的文章通俗易懂,有影响力 我审稿时看稿件的顺序是题目、摘要、图表、前言、参考文献和正文,我觉得题目、摘要、前言、图表、参考文献很重要,实验部分我觉得其次。大部分期刊的基本要求:原创性、创新性、图表、论证、组织、写作、参考文献。 一般国外期刊至少两个审稿人,也有三个甚至还有六七个的,审稿人会有不同的审稿方位和审稿重点,所以按照审稿人意见逐条仔细修改很重要的,当然主编根据多位审稿人的意见,进行综合后给出最终决定的,所以你在写作时要从审稿人的角度去写作尽量方方面面考虑到,语法、语言组织、论文逻辑结构、图表表达,实验结果配合理论、仿真等会更好,如果是快报,当然可以只给出实验结果也行。只有实验数据的文章,除非创新性很强,一般不会发表在高档期刊的。也许有人认为差一点的杂志档次要求应该低一些,实际上,如果你认为档次差一点的期刊要求低一些,这对你会有害处的,不管档次高低,高标准要求自己是最好的,而且现在低一点档次的期刊投稿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在这么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并被录用,高标准是关键因素。 至于期刊的审稿周期,我审稿的期刊都要我一个月内审完,我都提前十天审完,如果审稿人一个月内没审完,可以申请延期。当然很好的查询审稿周期方法是:下载该期刊最近五六篇文章,查看摘要下面或者页尾的文章时间信息,会有submit、revise、accept和available online等信息,算算相关时间就能估计该期刊的审稿周期了。 现在来谈谈英文文章的写作和注意事项: (1) 题目: 概括性强、体现创新性、精炼 题目写作注意事项: 英文题目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目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例如: The fabrication of …。短语型题目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题目一般不应是陈述句,因为题目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目具有判断式的语义;况且陈述句不够精练和醒目,重点也不易突出。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目,因为疑问句可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题目中的缩略词语:已得到整个科技界或本行业科技人员公认的缩略词语,才可用于题目中,否则不要轻易使用。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字数的限制,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目字数有所限制,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总的原则是,题目应确切、简练、醒目,在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目词数越少越好。 (2)摘要: 与结论不重复,体现整个文章的结论和思想,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应用等。 摘要写作注意事项: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A.英文摘要的时态: 时态运用也以简练为佳,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和其他复合时态基本不用。一般现在时。用于说明研究目的、叙述研究内容、描述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涉及到公认事实、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等,当然也要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用于叙述过去某一时刻(时段)的发现、某一研究过程(实验、观察、调查、医疗等过程)。需要指出的是,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的发现、现象,往往是尚不能确认为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的,而只是当时如何如何;所描述的研究过程也明显带有过去时间的痕迹。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完成时少用,但不是不用。现在完成时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过去完成时可用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以前已经完 成的事情,或在一个过去事情完成之前就已完成的另一过去行为。 B.英文摘要的语态: 采用何种语态,既要考虑摘要的特点,又要满足表达的需要。一篇摘要很短,尽量不要随便混用,更不要在一个句子里混用。 主动语态:现在主张摘要中谓语动词尽量采用主动语态的越来越多,因其有助于文字清晰、简洁及表达有力。  被动语态:以前强调多用被动语态,理由是科技论文主要是说明事实经过,至于那件事是谁做的,无须一一证明。事实上,在指示性摘要中,为强调动作承受者,还是采用被动语态为好。即使在报道性摘要中,有些情况下被动者无关紧要,也必须用强调的事物做主语。 C.英文摘要的人称: 原来摘要的首句多用第三人称This paper…等开头,现在倾向于采用更简洁的被动语态或原形动词开头。例如:To describe…,To study…,To investigate…, To assess…,To determine…,行文时最好不用第一人称,以方便文摘刊物的编辑刊用。 D.避免一些语法错误:  冠词。主要是定冠词the易被漏用。the用于表示整个群体、分类、时间、地名以外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形容词最高级等较易掌握,用于特指时常被漏用。这里有个原则,即当我们用the时,听者或读者已经确知我们所指的是什么。例如:The authorfabricated a new ...The machine is operated with solar energy.由于现在缩略语越来越多,要注意区分a和an,如an X ray. 数词。避免用阿拉伯数字作首词,比如8 turn solenoid inductor…  单复数。一些名词单复数形式不易辨认,从而造成谓语形式出错。尽量使用短句。因为,长句容易造成语义不清;但要避免单调和重复。科技期刊涉及专业多,英文更是不易掌握,各行各业甚至表达方式、遣词造句都有区别。多看英文文献,也会有助于我们英文写作及水平的提高。 (3)引言: 主要研究进展,有代表性的同行研究工作,自己与他人工作对比的优势和不足,前言的参考文献选取代表性的、重要的文献。参考文献选取要有代表性,除非那种特殊专业,我觉得参考文献不要参考会议的文章,尤其那些不知名的会议文章引用。文献要尽量全面客观:不要对相似文献避而不引,或者只引别人早期的工作,这会让人感到你对该领域了解不够,甚至是有意回避,就有学风问题的嫌疑。不能过低贬低别人的研究工作,要考虑自己和别人工作的时间差,不在一个时代的研究当然不能说自己比前人好,所以英语用词要注意些,客观些。 引言写作注意事项: 好的引言相当于文章成功一半,最重要是保持鲜明的层次感和极强的逻辑性,层层递进关系。首先:阐述自己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要尽量的简洁明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要用概括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语言来描述。其次:文献的总结回顾。要特别着重笔墨来描写。一方面要把该领域内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的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有丝毫的遗漏,特别是最新的进展和过去经典文献的引用。这是两个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再次:然后就是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且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引言的高潮所在,所以更是要慎之又慎。阐明局限要客观。在阐述自己的创新点时,要仅仅围绕过去研究的缺陷性来描述,完整而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并且文章摊子不要铺的太大。创新性描述的越多越大,越容易被审稿人抓住把柄。最后:就是总结性的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等几个方面来描述,为引言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最后对引言检查。 (4)讨论: 这部分主要描述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方法,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条件,并如实公布有关数据和研究结果等。讨论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实际上,审稿人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审稿人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本研究有什么意义?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审稿人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 (5)图表:清晰直观、代表性 清晰直观是基础,要让审稿人和读者不看正文就明白要表达的意思,代表性无论是自己实验结果还是和别人工作的比较,都要体现重点,无关的数据不要罗列在图表。合理解释每一个参数,合理说明每一个步骤。审稿人没时间考虑细节。程序和参数的合理化显示出你知道你在做什么,而不是凑数据。没理由要找理由,有理由要强调。 (5)逻辑性: 我审稿时碰到作者的结论性错误,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期刊的那篇,后来我给他指出错误并给他参考文献,不要轻易下结论,这很糟糕的。我就觉得这个作者文献还是看少了,特别是理论性的东西,所以他下错误结论。后来在修稿中改正了。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echnologies的那篇,我认为作者没有好好解释实验结果,图中曲线的解释不是很好。比方说,1,2,3,4条曲线不同尺寸(1mm,2mm,3mm,4mm)出现轨迹差不多,但是第5条曲线(5mm)在x轴前半部分和其它四条轨迹差不多,但x轴后半部分曲线确异常,作者只是给出结果,但没解释,我审稿时就提出,怎么解释5mm的曲线后半部分与其它四条曲线不同,那6mm的曲线又会是什么样子?5mm是一个关键尺寸么?所以在画实验数据图时,特别注意异常点和异常曲线,要解释异常的原因,如果涉及到尺寸的曲线,还要考虑关键尺寸或者临界尺寸。 不要指望审稿人疏忽,还是要方方面面考虑文章,毕竟发文章是严格的学术活动。 (6)语法: 写作时注意语言精炼准确,使用长句时不要出现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可以完全避免的。我觉得我审稿的文章,语法错误主要出现在介词、从句、对比语句和长句杂糅的错误。使用长句时注意不要让读者困惑或者产生歧义。介词比如in和on的混用,还有of和with的混用,对比语句主要是将A和B两事物,比如实验结果做对比、比较或并列,但出现了语法错误,长句杂糅主要体现在一些从句中,比如定语从句、非限制定语从句等缺少必要的主语、谓语或者其它句子成分。 有些研究生说说目前的感觉是没有一篇文章很顺利,说很郁闷,我认为郁闷是暂时的,后面会好起来的。特别是发第一篇外文,那种感觉我想每个研究生都会兴奋的。所以为了那种感觉,多多努力:)。郁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吧:(1)没有课题或基金;(2)与导师关系搞僵,开展工作受阻;(3)选题不好或者偏门;(4)生活拮据,为经济受累,无心做科研;(5)实验不顺,理论不懂;(6)写作不行;(7)投稿老是被拒;(8)软件不会使用,模拟仿真等不会。等等。 下面就后面的郁闷解决提些我个人的建议: 1. 多看看文献,了解同行工作,掌握研究方向动态,找出自己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指革命性的,这个很难。我认为创新可以这么划分吧,革命性创新、革新性创新、理论性创新或技术性创新、实验上创新。革命性创新是那种划时代的,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革新性创新比革命性创新次之;后面创新影响大体逐渐减弱;如果在文章中涉及理论部分,就要参考文献了,有些文献会给出相关理论的,免得犯了错误:在文章中轻易下结论。模拟、仿真那一块可以查看有没有相关文献,看人家用什么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然后学习该软件。 2. 不怕据稿,总结审稿意见,找出自己工作不足,再补充数据、理论、提高写作等。拒稿越多,说明离中稿就越近了。要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如何对待被杂志拒绝的论文,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实际上,影响因子不同的学术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和要求差别很大。如果被拒绝的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在仔细考虑了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文稿后,是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学术刊物的。值得注意的是,审稿人由于知识的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的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是会发生的。 3. 多请教别人或者去学术论坛,学习投稿、写作经验,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4. 学好一些必要的相关科学软件,比如画图软件,模拟软件、计算仿真软件等。图漂亮、理论好、论据足、模拟仿真实验对比,算是发好期刊的基础了。 5. 认真阅读和使用投稿须知。投稿须知的英文表述有多种,常见的是Instruction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Authors' Guidelines、 Guidelines for Authors、Advice to Contributors、 Advice to Authors、 Information for Authors等。几乎所有的英文生物医学期刊都定期刊登投稿须知,尽管各期刊投稿须知的内容不尽相同、细节繁简不一,但目的都一样—帮助作者更为成功地投稿,使论文发表过程更为简捷而有效。阅读并遵循投稿须知的意义:了解刊物的重要信息,如办刊宗旨、征求稿件的范围、栏目设置、投稿要求、审稿程序、从投稿到接受或退稿的时间、发稿率、发行量等。指导论文写作并加快论文发表:(1)用较少的时间决定拟投文章的栏目及格式(如行间距、可接受的文旁边界、纸张大小、参考文献及图表格式)。(2)加快审稿过程。(3)减少退修次数。(4)文章发表后,很少或无错误。简言之,认真阅读并遵循投稿须知,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容易、更快捷、更准确的发表。阅读投稿须知越仔细、越认真,投稿的成功率越高。
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子搞的图强诗—《人皮诗》
热度 7 chrujun 2011-9-16 13:37
刳肝以为纸 沥血以书辞 挂肺以为砚 抽骨削筋为笔 写书当以呕出心乃已尔 注1:前两句来自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注2:最后一句改自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421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关于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
热度 2 geneculture 2011-9-15 14:09
http://bybk.pku.edu.cn/user1/yxgfirst/archives/2007/9316.html 关于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 Some Viewpo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闫学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教研室,副教授。 今日的信息理论像一个多学科讲坛, 不同的信息问题研究者, 把一些分布在不同领域里的信息概念加以阐述、系统化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命题。传播学家呼吁: 公平的信息获取才是信息对称的基本保障; 通讯工程师说: 当受信者对一个事件出现的验前概率估计越小时, 他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 计算机科学家则说: 微处理器时钟频率的大小, 决定着它处理信息的速度高低; 生物学家则高呼: 脱氧核糖核酸上的信息是控制子代和亲代相像的唯一源泉。 凡此种种表达了不同的信息问题研究者对不同领域信息问题的见解。他们用各自学科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而且都深刻地洞察了他们自己所关心的信息对象的本质。这些研究者的工作都和信息问题相关, 尽管这个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 代表这些共性探索的真正的信息科学却不存在。虽然“信息科学”这个名称早在40 年前就出现了, 但对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却一直界定不清, 它时而指计算机科学家所说的信息, 时而指文献学家所说的信息,有时又代表通讯科学家所说的信息。而真正的信息科学所关注的信息, 应该不是指任何个别信息领域里的特定信息, 它应该反映着一切和信息有关领域里的信息现象, 关怀着一切和信息有关领域里的信息问题。从1948 年《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问世到现在, 已经整整50 年过去了, 尝试建立这样的信息科学理论一直是许多人的梦想。昨天它没有出现, 在即将到来的21 世纪它会出现吗? 21 世纪的信息科学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这是研究信息问题的人都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科学研究的历史 本世纪20 年代之前, 信息概念在东西方的使用, 尤其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 其范围一直局限在人类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领域里, 含义多指关于人的消息或事物的报道。从20 年代起, 一些数学家开始尝试着把这个概念引进统计学。此后不久,通讯科学家把它引进到电子通讯工程研究中, 但它的主要应用范围仍旧局限于人类生活和文学作品里。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 世纪40 年代后期。 从1948 年开始, 由于申农就通讯工程信道容量的研究创建了一套出色的统计理论, 一时间, 信息概念在通讯工程中开始流行起来, 并第一次超越了它在人类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同时,由于维纳关于在生物和机器中通讯和控制问题的研究成果的问世和普及, 信息概念又迅速地扩展到了生物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病理学和语言学等研究领域。据统计, 至80 年代初, 信息被引进的学术领域已不下30 门。而至90 年代中期, 这个可观的数字已扩展至50 余门。今天,在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分支中,如果不想看到“信息”的出现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在过去看来和信息概念完全不相干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和部分技术科学中, 也随时能够见到“信息”概念的频繁出现。 作为对信息问题理论化的关注, 一开始被学术界认为只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任务, 到了1959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次提出了“信息科学”的概念, 它被用来代表一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 。但此后的计算机学术界,并没有在信息本体或更大的范围上就信息的理论问题进行任何探讨, 使其仅限于计算机科学可以用信息科学来指称的形式上。60 年代中期,计算机在文献检索试验方面闪露出的曙光, 极大地刺激了图书馆学家们的兴趣, 他们迅速地用“信息科学”这个概念来代表他们对文献信息的研究 。于是,人们只好用“图书馆信息科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和“计算机信息科学”(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来区分上述两种所谓的“信息科学”。 由于信息概念在使用领域上的不断膨胀, 使得人们一直希望出现一门真正的信息科学, 它所关注的信息, 既不仅是文献学家所说的那种, 也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所说的那种, 它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于是,在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一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第三种信息科学出现了 。这种信息科学有时被称之为广义信息论, 它不仅包含了申农信息论的内容,有时还包括信号处理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 它试图把工程的、自然的、生物的和人类等类型的信息也作为它的研究范围。人们期望它会成为新的信息科学的代表, 但由于这种信息科学仍旧把基础建立在申农的概率信息理论之上, 而申农理论至少在解释细胞信息和人类信息方面是失败的, 因而这种信息科学的基础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脆弱性。如果我们把这种信息科学叫作概率论信息科学的话, 那么, 在今天看来, 信息研究的历史上至少有三种信息科学出现, 它们是:“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馆信息科学”以及“概率论信息科学”。现在, 每门“信息科学”都存在着, 但从公理学的角度上说, 都没有建立起令人信服的信息理论, 这就是今日信息科学理论在全世界的现状。 信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导致了它在不同领域里存在着特殊含义, 结果就出现了信息的基本含义和特殊含义之分。总体上说,包括上述三种信息科学在内, 目前对信息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基于信息的基本含义之上的信息科学, 一类是基于信息的特殊含义之上的信息科学。如果我们把第一种信息科学称之为统一信息科学, 把第二种信息科学称之为部门信息科学的话, 那么在信息研究领域里,部门信息科学和统一信息科学同时发展的状况, 在本世纪末已是既成事实, 并将会继续成为21 世纪初叶, 也许在更长一段时间里信息科学发展的风景线。 在各种各样的信息类型里, 有一个共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每种信息都有它们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让我们把目光放在这些发出者和接受者之上。根据它们的不同, 我们把发出者和接受者分为机械的(包括各种电子、光学、声学机构) 、细胞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动物细胞上) 、人类的(以人的整个大脑为基础) 、分子的(目前主要局限于化学分子上) 、动物的(以低等动物的大脑为基础) 等类型, 依此就有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人类信息学、化学信息学、动物信息学。下面让我们以发展得比较迅速的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和人类信息学为例, 对部门信息学进行一个示例性分析。 二、三个主要的部门信息科学分支 机械信息学 或称电子信息学, 或称计算机与通信科学。它是信息科学群体中最为重要的分支之一, 是专门研究信息机械中机械信息的存在、传输、变换、行为及处理规律的科学。什么是信息机械?按照机械学理论作出的解释, 机械的类型共由三大类组成。它们是动力机械、物料机械和信息机械, 分别做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工作。动力机械把一种能量变换成另一种能量, 物料机械将物料进行加工或位移, 而信息机械的任务, 则是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或进行传输。机械信息学是站在理论的角度研究信息机械中理论问题的, 它既是应用科学的分支,也是信息科学的分支。信息机械包括传统的音视频信息机械、通讯信息机械和计算信息机械(计算机) 等。传统信息机械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传输和再现, 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处理和再生。 信息机械工作原理服从于下述一些理论, 它们构成了机械信息学的核心。第一,信息的统计理论。它的基础建立在信号的概率之上。信号是信息的物理承载者, 就像电子、光学或声学元器件是信号的物理承载者一样。由于申农理论被无限制地渲染,人们往往把信号理论当作信息理论来看待。即便如此,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 存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以传统的电话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申农信息量理论, 也开始受到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计量理论的挑战。事实证明,申农理论已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通讯分析。因为复杂的网络分层协议替代了简单的电话通讯规程, 非即时通讯或准即时通讯替代了即时通讯 。 信息机械工作原理依据的第二个理论是电子学或微电子学。电子学的历史开始于阴极射线管的发现并仍在继续发展着。它是一部记载着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卓越贡献的历史, 也是一部辛勤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应用科学史。电子学致力于电子在真空、气体、液体、固体和等离子体中运动时产生的许多物理现象的规律研究, 致力于电磁波在上述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物理效应, 以及电子和电磁波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发现。电子学作为科学门类之一具有鲜明的应用性。除了为信息机械的研制服务之外,电子学还为材料、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服务。 也许我们应该把程序设计与人工智能作为机械信息学中的第三个分支, 虽然传统的信息机械不受制于它, 但随着智能化信息机械的普及, 包含程序化操作的信息机械已随处可见。新的程序设计理论的出现也只是最近10 余年的事情, 它致力于使问题空间和求解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地一致, 它不再仅仅是数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结合, 它还包含了一种被称之为对象理论的程序哲学, 因此人们把新的程序设计学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人工智能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高昂热情和激动之后, 冰冷的现实逼迫人工智能研究者坐下来重新审视他们最初的理想, 现在人工智能学家正在寻求新的突破点来从事这项研究。 细胞信息学 细胞信息学还有另外一些名称,分别是生物信息论、生物信息学、细胞通讯研究。生物信息论和生物信息学略有不同, 生物信息论是信息概念被引进生物学后, 人们创立的生物学和信息论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中的信息流问题。而近年来流行的生物信息学 有时指传统的生物信息论内容, 有时又指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是维纳推广信息运动时最早涉及的领域之一, 但那时维纳关注的生物学信息问题还主要局限于神经科学。而今天的生物学中,除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外, 内分泌学和免疫学也早已成为生物学中推广使用信息概念的两个新领域。 在同一生物体不同物理位置的多种相互影响方式之间, 神经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种, 而在神经细胞的内部, 起着这种“二仙传道”的作俑者被认为是信息, 这是神经科学家们早已公认的; 遗传学是第二个引进信息概念的生物学领域。随着40 年代基因研究的发展, 从发现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的物质载体, 到20 世纪末叶人工培育的“多莉”绵羊在英国的成功,信息是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基因的体现者, 这也已家喻户晓; 激素研究一直是内分泌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今天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已开始把激素作为内分泌系统中传递信息的使者, 从而起着接受信息的靶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的协调作用, 结果能够使得内分泌系统正常工作; 在免疫学研究中, 传统的免疫概念主要指机体免除疾病的能力, 但在今天的免疫学家看来, 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是由于机体具有识别某类特别细胞的机能。换句话说,免疫机能实质上是免疫细胞能否通过抗原正确地和其他细胞进行信息通讯的问题 。这样,免疫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就变成了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了。 从根本上说, 生命体的各种信息过程, 是生命体为适应其环境而存在的。从以上信息在生物学研究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 细胞是信息存在和流动于其间的基本个体。也就是说,信息概念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完全是以细胞为基础的, 它们包括信息在信息源细胞、携带信息的配体、接受信息的受体细胞中的存在与表达方式, 以及信息在这些细胞之间的传递规律等。所有这些问题构成了信息在生物学中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尽管信息概念在上述四个生物学研究领域中还未形成统一的细胞信息理论, 但用细胞信息学来表达这个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分支, 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准确地反映生物学中信息问题实质所在的选择。 人类信息学 人类信息学的另一个流行名称叫信息传播学。它是研究信息在人类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传播和交流规律的信息科学分支。和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相比, 人类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 是迄今为止所有信息类型中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一种,事实它上涵盖了信息的一切原始含义, 它是消息、音信、新闻、资料、指标、数据、情报、命令、指示、知识、文学和艺术话语内容等的总称。一个人没有信息可以生活和工作是不可思议的; 同样一个团体或一个国家没有有效的信息保障而能够有效地运转也是不可思议的。 人类信息学由三个部分组成, 它们是: 信息的本体研究、信息的内部过程研究和信息的外部过程研究。信息本体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人类信息的本质,人类信息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信息是怎样在人类的认知、决策和审美中发生效用的。信息的内部过程研究是人类信息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交叉领地, 内容包括: 信息在大脑内部的表征、注意的信息机制、信息记忆和检索、信息思维、信息和语言的关系等。信息的外部过程研究包括信息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例如小组、组织、系统、一国之内或国与国之间的传播问题。由新闻学发展而来的传播学已经对这些问题进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探索。因此,信息的外部过程研究也叫(人类) 传播学。 在一个处于稳定态的社会系统内, 社会的前进一般被认为是建立在以市场为基础、以信息为导向的机制之上。这就涉及到了人类信息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最为引人入胜的地带。1994 年和199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连续两年授给了信息经济学研究者, 而信息经济学则是由信息科学和经济科学形成的交叉学科, 这已或多或少地向人们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1991 年阿姆斯特丹第一届信息法学国际大会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正在预示着一门新的信息法学的问世。信息法不是仅由新闻法、出版法、广告法、著作权法、专利法、艺术法、电影法、电视法、电信法、网络法、个人隐私法、国家保密法、政府政务公开法等法规的汇集, 它是一部建立在一切自由的信息行为必须在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下进行的法典。经济法的目的在于调整经济活动中人和机构的经济行为, 而信息法的目的则在于调整社会活动中人和机构的信息传播行为, 这在信息社会中尤为重要。人类信息学中第三个重要的交叉学科是信息社会学。现在有人说, 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有人说这种情况只适于发达国家, 这种争论需要由信息社会学理论提供标准来确定。信息社会学是信息传播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此外, 随着人们对信息化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 发现它并不是仅由计算机加电子通讯构成的技术拼盘, 一个有效的信息化社会运转所需要的基础是一个有关信息与传播理论的复合体, 它包括支持信息社会有效运行所需的理论建设、文化教育、政策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观念、人才资源等, 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不仅构成了人类信息学丰富的内涵和艰巨的使命, 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人类信息学———信息与传播科学的发展, 将是21 世纪信息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中一个双重亮丽的分支。 三、对21 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预测 对信息科学研究内容的确定, 目前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过程性方法,一种是规定性方法。过程性方法认为,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获取、表述、存输、识别、编码、处理等传输过程中各种信息问题的科学。规定性方法则人为地规定,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电子与信息系统科学、自动化科学, 有时还包括半导体科学和光学。过程性方法是理想的, 但不实用, 因为不同领域里的信息过程可能是完全不相像的。规定性方法是实用的,但不尽科学。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力倡这种信息科学的研究者,为这种“信息科学”定义和为这种“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提出理论依据。过程性方法多为学术界行为,规定性方法多为政府性行为。 进入80 年代以来, 信息研究的多元化已经被学术界所公认, 这种见解已经从继《信息论》和《控制论》之后的第三部信息科学经典名著《信息研究: 学科之间的讯息》 中明白无误地传递出来, 书中9 个不同信息研究领域里的39 位科学家已经坦承, “信息科学”的名称不应该为一个或某些学科所垄断, 这就像量子物理学不能单一垄断物理学的名称、工业经济学不能单一垄断经济学的名称一样, 尽管它们各自在自己的大学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从科学界默认的传统来看, 只有统一的信息科学才是真正的信息科学, 而所有的统一科学都是关于全类对象的科学, 所有的分支科学都是关于分支对象的科学。虽然计算机信息科学家、概率论信息科学家和图书馆信息科学家都对某类信息问题进行了研究, 但还都没有真正立足于所有的信息对象之上,因此从统一信息科学的观点上看, 上述研究将在21世纪逐渐淡出, 并重新归类到不同的部门信息科学里去。 由于统一信息科学关注的信息对象分布在不同领域, 所以要发现不同领域里信息现象的共同规律是很困难的。目前仅可以看到:在一切有机的或相关的多个体的群体中, 个体之间均存在着相互影响或相互作用, 这些影响或作用在本质上又不能仅归因于来自个体之间的物质或能量, 那么这些个体之间就必然发生通讯或传播; 有通讯或传播就必然有信息的存在, 有信息就必然有信息研究, 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科学分支。这就是我们从近代信息研究中得到的启示,特别是从化学信息学 的出现中总结出的信息科学发展规律。由于信息是和通讯或传播联系在一起的, 而分析通讯与传播问题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考虑两个以上的个体, 所以凡是使用信息的地方, 就必然使人们产生关于对象的联想或系统化思维,这就是信息概念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所在。 但上述材料还不足以构成支持真正信息科学出现的充分依据。建立统一信息科学理论是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它将象征人类对纷繁的信息世界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它也是高智力的角斗场:对许多要予以抽象的分支需要有深刻的了解, 而信息涉及的分支又那样的繁多, 它涵盖着从电子学到哲学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喜欢挑战性工作的人也许会对它产生兴趣, 但必然会冒一定风险。因为, 在部门信息科学中, 现在几乎还没有一门理论已成型或被公认, 其中大部分还只是一个雏形或正处于探索之中。在诸多使用信息的不同领域, 信息之间的含义相去甚远,甚至永远都是互不相干的。如果统一的信息科学找不到足够的共同信息规律来承载起信息科学基础的话, 信息科学很可能蜕化为一个群体研究的指称而不再被看作一门实体的科学。 就部门信息科学的发展来看, 立足于不同领域里信息问题之上的部门信息科学在21 世纪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因为大部分部门信息科学所涉及的信息问题都和人类的生产实践直接相关。而生产实践,也只有生产实践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真正动力。除了本文主要论及的机械信息学、细胞信息学和人类信息学之外, 化学信息学也将会为人们展开一部用信息观点看待古老科学问题的新篇章。了解低等动物之间通讯的动物信息学也会有所进展, 但肯定是小步伐的, 因为这门学科还缺乏强烈的社会需求动力。上述五种部门信息科学可以视为标准部门信息学, 因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信息传递于其中的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而另外一些信息学,主要立足于认识论或工程基础之上, 但却表现出一派生机。例如,全(信) 息学、信息物理学以及正处于形成或完善之中的土地信息学、地理信息学、心电信息学、医疗信息学等。起源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全息理论, 今天已经扩大到了文化和经济等现象的研究之中。这门理论在新世纪也会有较大的发展,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全息或半全息现象到处存在。信息物理学, 如果它想从结构是一切物质的属性角度切入信息科学 , 它还需要接受更加严峻的考验。 统一信息科学上的悲观主义, 部门信息科学上的乐观主义, 这就是我们对信息科学在进入21世纪时的总看法。 主要参考文献 Wellisch , Hans : From Information Science to Informatics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vol. 4 , (July 1972) ,pp. 164 - 187 Saracevic , Tefko , ed. :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cience ,New York :R. R. Bowker ,1970 鲁晨光. 广义信息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 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逯绍义, 王思明著. 计算机通信网络信息量理论.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年版 Schombarg ,Dietmar : Bioinformatics : From Nucleic Acids and Proteins to Cell Metabolism, Berlin : Walter de Gruyter ,1994 ,p. 1 尤复翰, 陆佩洪等. 细胞的通讯与细胞的防御.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版,172 Machlup ,Fritz;Mansfield ,Una :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Interdisciplinary Message ,New York:JohnWiley Sons ,1983 宋心琦, 周金渭, 周福添著. 分子识别、化学信息学和化学反应智能化问题. 载21 世纪100 个科学难题.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403 Stonier , Tom: In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An Exploration into Information Physics , London :Springer - Verlag ,1990 ,p. 17 (责任编辑孙立明) http://www.21chinaweb.com/article.asp?id=94 我系闫学杉副教授当选为国际信息学会副主席    发布时间:2011-9-1 17:11:39   点击次数:293 2011年7月,国际信息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ISIS)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成立,我系闫学杉副教授当选为该学会副主席。 自上世纪下半叶信息科学研究出现以来,世界上已建立了不少区域性的或专业性的信息科学学术组织,前者如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IST),后者如国际医疗信息学会(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IMIA)。但随着信息概念向不同学科的不断渗透,随着物理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人类信息学等新兴信息研究学科的兴起,一个全球性的超越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有信息学科的国际性信息科学组织“国际信息学会”应运而生,它的成立将会为促进世界各国不同地区、不同信息学科向前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我校而言,除了最早和信息具有密切联系的计算机系、无线电系、信息科学中心(三者已合并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以及语言、心理、传播、哲学等系科外,随着信息研究的发展,北京大学近年来也有部分物理、生物、化学研究者开始关注自己的学科和信息研究的关系。据闫学杉副教授的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几年我校还将会有更多的学科,特别是更多的人文学科,例如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等研究将会逐渐和信息研究发生联系。在世界各国大学的信息科学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对校内各有关信息学科的整合做得最好。2004年,东京大学在原来“社会信息与传播研究所”的基础上,将全校和信息有关的系科联合一起成立了一个东京大学院际信息学规划和交叉信息学研究生院(The University of Tokyo Interfaculty Initiative in Information Studies,Graduat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tudies)。根据国际信息学会的调查,东京大学是目前世界上对信息研究最为重视的大学之一,原“社会信息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滨田纯一现已被提升为东京大学校长。 从2000年起,闫学杉副教授与我校地空学院马蔼乃教授,哲学系冯国瑞教授三人一起联合组织了一个“北京大学交叉信息科学研讨班”,开始对世界当今和信息有关的大部分学科进行了连续10年的追踪研究。研讨班在国内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在该研讨班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根据国际信息学会的建议,该研讨班现已更名为“信息科学基础北京小组(FIS Beijing Group)”。 http://www.im.pku.edu.cn/shownews.asp?id=138
个人分类: 朋友们发表的重要文章|2041 次阅读|11 个评论
美国大学2012最新排名(前50)
热度 4 yzhang111 2011-9-13 23:04
新鲜出炉的2012 US News World Report美大学排名(带星号的为公立大学): 1. Harvard University (MA) 1. Princeton University (NJ) 3. Yale University (CT) 4. Columbia University (NY) 5.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Stanford University (CA) 5. University of Chicago 5.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0. Duke University (NC) 11. Dartmouth College (NH) 12.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L) 13.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D) 14.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15. Brown University (RI) 15. Cornell University (NY) 17. Rice University (TX) 17. Vanderbilt University (TN) 19.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IN) 20. Emory University (GA) 2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22. Georgetown University (DC) 23.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A) 23.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25.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5. Wake Forest University (NC) 28.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29. Tufts University (MA) 29.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31. Boston College 31. Brandeis University (MA) 33.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VA)* 33. New York University 35.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NY) 36.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38.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OH) 38. Lehigh University (PA) 3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38. University of Miami (FL) 4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42.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42.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45.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 4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45.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45.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45. Yeshiva University (NY) 50.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DC) 50.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NY) 50. Tulane University (LA) 相关阅读: 美国大学2012最新排名(50-200名)
614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Mac系统忘记系统密码怎么办呀?
jzlei 2011-9-12 14:13
方法一:找出电脑原配的系统盘,重新启动电脑(电脑启动的时候按C键),选好语言后进入安装的时候,点击“常用工具”,里面会有一项是“重设密码”,这时你就可以重新设定系统的管理员密码了。   方法二:开机, 启动时按“cmd+S”。这时,你会进入Single User Model,出现像DOS一样的提示符 #root。请在#root下 输入 (注意空格, 大小写)   fsck -y   mount -uaw /   rm /var/db/.AppleSetupDone   reboot   紧接着,苹果电脑会重启 ,并且在开机后出现新装机时的欢迎界面。你需要像第一次打开苹果电脑一样, 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管理员账号(数据会保留)。当开机完毕之后,在新的管理员下请打开 系统预制 - 账户。打开最下面的锁, 当跳出密码框时, 输入新的管理员帐号密码。这时,你会看到出现至少两个账号,包括了新的管理员的帐号和你原来的帐号。你可以点中原来的账号, 选 密码 - 更改密码。注意,你不需要有原先的密码就直接可以设定新密码了。下一步就是点下面的登陆选项 (小房子)。选中自动以右边的身份登陆, 同时在下拉菜单中选你原先的账号。当重启或注销之后,你可以用新密码登陆原帐户了。当然,你也可以将刚刚新建的帐户删除。
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
jinkai719 2011-9-12 02:42
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 科学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又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手段,特别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实验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揭示和发现各种新的物理现象,日益加深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认识,从而推动物理学的向前发展。 了解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些实验,对我们学习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美国物理学家特里格曾编著了《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实验》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关键性实验》这两本重要的教材。 2002年,美国两位学者在全美物理学家中做了一次调查,请他们提名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十大物理实验,结果刊登在2002年9月的美国《物理世界》杂志上,其中多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奇的是十大经典物理实验的核心是他们都抓住了物理学家眼中最美丽的科学之魂:用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概念。十大经典物理实验犹如十座历史丰碑,扫开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开辟了对自然界的崭新认识。从十大经典物理实验评选本身,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2000年来科学家们最重大的发现轨迹,就像我们“鸟瞰”历史一样。 排名第一: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实验 在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微观客体(光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波动”和“粒子”都是经典物理学中从宏观世界里获得的概念,与我们的直观经验较为相符。然而,微观客体的行为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毕竟相差很远。如何按照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观点去准确认识、理解微观世界本身的规律,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一典型实例。 杨氏的双缝干涉实验是经典的波动光学实验,玻尔和爱因斯坦试图以电子束代替光束来做双缝干涉实验,以此来讨论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可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当时它只是一个思想实验。直到1961年,约恩孙制作出长为50mm、宽为0.3mm、缝间距为1mm的双缝,并把一束电子加速到50keV,然后让它们通过双缝。当电子撞击荧光屏时显示了可见的图样,并可用照相机记录图样结果。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图样与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结果的类似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电子具有波动性的一个实证。更有甚者,实验中即使电子是一个个地发射,仍有相同的干涉图样。但是,当我们试图决定电子究竟是通过哪个缝的,不论用何手段,图样都立即消失,这实际告诉我们,在观察粒子波动性的过程中,任何试图研究粒子的努力都将破坏波动的特性,我们无法同时观察两个方面。要设计出一种仪器,它既能判断电子通过哪个缝,又不干扰图样的出现是绝对做不到的。这是微观世界的规律,并非实验手段的不足。 排名第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伽利略(1564—1642)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是科学史上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首先为自然科学创立了两个研究法则:观察实验和量化方法,创立了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真实实验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创造了和以往不同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使近代物理学从此走上了以实验精确观测为基础的道路。爱因斯坦高度评价道:“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6世纪以前,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是第一个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巨人,他的《物理学》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学专著。但是亚里斯多德在研究物理学时并不依靠实验,而是从原始的直接经验出发,用哲学思辨代替科学实验。亚里斯多德认为每一个物体都有回到自然位置的特性,物体回到自然位置的运动就是自然运动。这种运动取决于物体的本性,不需要外部的作用。自由落体是典型的自然运动,物体越重,回到自然位置的倾向越大,因而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物体越轻,下落越慢。 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任职,他大胆地向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挑战。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让一重物体和一轻物体束缚在一起同时下落。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一理想实验将会得到两个结论。首先,由于这一联结,重物受到轻物的牵连与阻碍,下落速度将会减慢,下落时间将会延长;其次,也由于这一联结,联结体的重量之和大于原重物体;因而下落时间会更短。显然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 伽利略利用理想实验和科学推理,巧妙地揭示了亚里斯多德运动理论的内在矛盾,打开了亚里斯多德运动理论的缺口,导致了物理学的真正诞生。 人们传说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他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可贵精神。 排名第三:罗伯特·密立根的油滴试验 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研究电。人们知道这种无形的物质可以从天上的闪电中得到,也可以通过摩擦头发得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已经得知如何获取负电荷电流。1909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密立根(1868—1953)开始测量电流的电荷。 他用一个香水瓶的喷头向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喷油滴。小盒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放有一个通正电的电极和一个通负电的电极。当小油滴通过空气时,就带了一些静电,它们下落的速度可以通过改变电极的电压来控制。当去掉电场时,测量油滴在重力作用下的速度可以得出油滴半径;加上电场后,可测出油滴在重力和电场力共同作用下的速度,并由此测出油滴得到或失去电荷后的速度变化。这样,他可以一次连续几个小时测量油滴的速度变化,即使工作因故被打断,被电场平衡住的油滴经过一个多小时也不会跑多远。 经过反复试验,密立根得出结论:电荷的值是某个固定的常量,最小单位就是单个电子的带电量。他认为电子本身既不是一个假想的也不是不确定的,而是一个“我们这一代人第一次看到的事实”。他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强调了他的工作的两条基本结论,即“电子电荷总是元电荷的确定的整数倍而不是分数倍”和“这一实验的观察者几乎可以认为是看到了电子”。 “科学是用理论和实验这两只脚前进的”,密立根在他的获奖演说中讲道,“有时这只脚先迈出一步,有时是另一只脚先迈出一步,但是前进要靠两只脚:先建立理论然后做实验,或者是先在实验中得出了新的关系,然后再迈出理论这只脚并推动实验前进,如此不断交替进行”。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理论和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他不但重视实验,也极为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排名第四: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 对光学问题的研究是牛顿(1642—1727)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亦是他最后未完成的课题。牛顿16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他颜色的光;而有色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亚里斯多德的理论)。1665—1667年间,年轻的牛顿独自做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各种光现象。他把一块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光在墙上被分解为不同颜色,后来我们将其称作光谱。在他的手里首次使三棱镜变成了光谱仪,真正揭示了颜色起源的本质。1672年2月,牛顿怀着揭露大自然奥秘的兴奋和喜悦,在第一篇正式的科学论文《白光的结构》中,阐述了他的颜色起源学说,“颜色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从自然物体的折射或反射中所导出的光的性能,而是一种原始的、天生的性质”。“通常的白光确实是每一种不同颜色的光线的混合,光谱的伸长是由于玻璃对这些不同的光线折射本领不同”。 牛顿《光学》著作于1704年问世,其中第一节专门描述了关于颜色起源的棱镜分光实验和讨论,肯定了白光由七种颜色组成。他还给这七种颜色进行了命名,直到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使用牛顿命名的颜色。牛顿指出,“光带被染成这样的彩条:紫色、蓝色、青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还有所有的中间颜色,连续变化,顺序连接”。正是这些红、橙、黄、绿、青、蓝、紫基础色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是非常美丽的。 这一实验后人可以不断地重复进行,并得到与牛顿相同的实验结果。自此以后七种颜色的理论就被人们普遍接受了。通过这一实验,牛顿为光的色散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使人们对颜色的解释摆脱了主观视觉印象,从而走上了与客观量度相联系的科学轨道。同时,这一实验开创了光谱学研究,不久,光谱分析就成为光学和物质结构研究的主要手段。 排名第五:托马斯·杨的光干涉试验 牛顿在其《光学》的论著中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而不是一种波。因此在其后的近百年间,人们对光学的认识几乎停滞不前,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向这个观点提出了挑战,光学研究也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杨在“关于声和光的实验与研究提纲”的论文中指出,光的微粒说存在着两个缺点:一是既然发射出光微粒的力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为什么又认为所有发光体发出的光都具有同样的速度?二是透明物体表面产生部分反射时,为什么同一类光线有的被反射,有的却透过去了呢?杨认为,如果把光看成类似于声音那样的波动,上述两个缺点就会避免。 为了证明光是波动的,杨在论文中把“干涉”一词引入光学领域,提出光的“干涉原理”,即“同一光源的部分光线当从不同的渠道,恰好由同一个方向或者大致相同的方向进人眼睛时,光程差是固定长度的整数倍时最亮,相干涉的两个部分处于均衡状态时最暗,这个长度因颜色而异”。杨氏对此进行了实验,他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让光线透过,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他用一个厚约1/30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这说明两束光线可以像波一样相互干涉。这就是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 杨氏实验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杨氏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获得了两束相干光,观察到了干涉条纹。他第一次以明确的形式提出了光波叠加的原理,并以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随着光学的发展,人们至今仍能从中提取出很多重要概念和新的认识。无论是经典光学还是近代光学,杨氏实验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爱因斯坦(1879—1955)指出:光的波动说的成功,在牛顿物理学体系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揭开了现今所谓的场物理学的第一章。这个试验也为一个世纪后量子学说的创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排名第六:卡文迪什扭矩实验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万有引力到底多大?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什(1731—1810)决定要找到一个计算方法。他把两头带有金属球的6英尺长的木棒用金属线悬吊起来。再用两个350磅重的皮球分别放在两个悬挂着的金属球足够近的地方,以吸引金属球转动,从而使金属线扭动,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转动。 测量结果惊人的准确,他测出了万有引力的引力常数G。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不仅对物理学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天体力学、天文观测学,以及地球物理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人们在卡文迪什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准确地计算地球的密度和质量。 排名第七: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圆周 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6一约前194)公元前276年生于北非城市塞里尼(今利比亚的沙哈特)。他兴趣广泛,博学多才,是古代仅次于亚里斯多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只是因为他的著作全部失传,今天才对他不太了解。 埃拉托色尼的科学工作极为广泛,最为著名的成就是测定地球的大小,其方法完全是几何学的。假定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同一个时间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是不一样的。只要测出这个夹角的差以及两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周长就可以计算出来。他听说在埃及的塞恩即今天的阿斯旺,夏至这天中午的阳光悬在头顶,物体没有影子,光线可以直射到井底,表明这时的太阳正好垂直塞恩的地面,埃拉托色尼意识到这可以帮助他测量地球的圆周。他测出了塞恩到亚历山大城的距离,又测出夏至正中午时亚历山大城垂直杆的杆长和影长,发现太阳光线有稍稍偏离,与垂直方向大约成7°角。剩下的就是几何问题了。假设地球是球状,那么它的圆周应是360°。如果两座城市成7°角(7/360的圆周),就是当时5000个希腊运动场的距离,因此地球圆周应该是25万个希腊运动场,约合4万千米。今天我们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测量误差仅仅在5%以内,即与实际只差100多千米。 排名第八:伽利略的加速度试验 伽利略利用理想实验和科学推理巧妙地否定了亚里斯多德的自由落体运动理论。那么正确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是怎样的呢?由于当时测量条件的限制,伽利略无法用直接测量运动速度的方法来寻找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因此他设想用斜面来“冲淡”重力,“放慢”运动,而且把速度的测量转化为对路程和时间的测量,并把自由落体运动看成为倾角为90°的斜面运动的特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做了一个6米多长,3米多宽的光滑直木板槽,再把这个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槽顶端沿斜面滚下,然后测量铜球每次滚下的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并研究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亚里斯多德曾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铜球滚动两倍的时间就走出两倍的路程。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比例:两倍的时间里,铜球滚动4倍的距离。他把实验过程和结果详细记载在1638年发表的著名的科学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数学的计算和推理,得出假设;然后再用实验加以检验,由此得出正确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后来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伽利略的斜面加速度实验还是把真实实验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典范。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中发现,只要把摩擦减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小球从一斜面滚下之后,可以滚上另一斜面,而与斜面的倾角无关。也就是说,无论第二个斜面伸展多远,小球总能达到和出发点相同的高度。如果第二斜面水平放置,而且无限延长,则小球会一直运动下去。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惯性运动。因此,力不再是亚里斯多德 所说的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加速或减速)的原因。 把真实实验和理想实验相结合,把经验和理性(包括数学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是伽利略对近代科学的重大贡献。实验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观象的完全再现,而是在人类理性指导下的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简化和纯化,因而实验必须有理性的参与和指导。伽利略既重视实验,又重视理性思维,强调科学是用理性思维把自然过程加以纯化、简化,从而找出其数学关系。因此,是伽利略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中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传统。这一结合不仅对物理学,而且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思维创造出一直在改变的宇宙图景,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利略的发现的重要意义”。 排名第九:卢瑟福散射与原子的有核模型 卢瑟福(1871—1937)在1898年发现了a射线。1911年卢瑟福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实验时,原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干布丁”,即大量正电荷聚集的糊状物质,中间包含着电子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a射线微粒时有少量被弹回,这使他们非常吃惊。通过计算证明,只有假设正电球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并且它的直径比原子直径小得多时,才能正确解释这个不可想象的实验结果。为此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并不是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物质集中在一个中心的小核上,称之为核子,电子在它周围环绕。 这是一个开创新时代的实验,是一个导致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起始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实验。同时他推演出一套可供实验验证的卢瑟福散射理论。以散射为手段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对近代物理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一旦我们在散射实验中观察到卢瑟福散射的特征,即所谓“卢瑟福影子”,则可预料到在研究的对象中可能存在着“点”状的亚结构。此外,卢瑟福散射也为材料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根据被靶物质大角散射回来的粒子能谱,可以研究物质材料表面的性质(如有无杂质及杂质的种类和分布等),按此原理制成的“卢瑟福质谱仪”已得到广泛应用。 排名第十:米歇尔·傅科钟摆试验 1851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为验证地球自转,当众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达67m的钢丝吊着一个重28kg的摆锤《摆锤直径0.30m),摆锤的头上带有钢笔,可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在巴黎的纬度上,钟摆的轨迹是顺时针方向,30小时一周期;在南半球,钟摆应是逆时针转动;而在赤道上将不会转动;在南极,转动周期是24小时。 这一实验装置被后人称为傅科摆,也是人类第一次用来验证地球自转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显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科里奥利力的作用效应,也就是傅科摆振动平面绕铅垂线发生偏转的现象,即傅科效应。实际上这等同于观察者观察到地球在摆下的自转
2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卢刚、药家鑫两个案例看社会、道德、法律与中国民主进程
热度 4 fpe 2011-9-7 00:13
从卢刚、药家鑫两个案例看社会、道德、法律与中国民主进程 【弄斧者说,这是最接近我原本出发点的评论,来自CND,作者北田。 我们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随时会被用来对付自己。我们不重视灾难调查,下一个出车祸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青少年驾车问题,在美国是一个人人关心的大问题,有无数基金会在积极关注,在中国被扣上“富二代”问题而转移了重心,是否“穷二代”驾车就没有鲁莽冲动了呢?我们不承认有问题,所以问题巨大。科学认识不足,道德大棒飞舞,生命价格低廉,人人不敢逃生。这是我们安全工作者最担心的局面。】 当年,中国学子卢刚在依阿华大学枪杀五名无辜学者,重伤一人后自杀身亡。此事曾经轰动全美。将近二十年后,二十一岁的大学生,药家鑫在西安刺死被他驾车撞伤的年轻妇女,张妙。被判死刑,立即执行。此事轰动了中国大地,而且余震还在延续。 这两个事件分别发生在半球之隔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发生的时间相隔将近二十年,而且肇事人都已离开人世。但是世人的反映,有关的,无关的,包括受害者的亲友们,在事发后的言行值得人们深思。 依阿华大学副校长,安妮,是卢刚枪口下的遇难者之一。当她闭上双眼离开人世之际,她的三个兄弟在她的床前,忍着悲哀,伴着泪水给卢刚的家人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们刚经历了一场惨痛的悲剧,我们失去了我们为之骄傲的亲爱的姐姐。她一生给人所留的影响,让每一个与她有过接触的人——她的家人、邻居、孩子们、同事、学生和她在全世界的朋友和亲友们——都爱戴她 . . . 当我们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时,你们——卢刚的家人们——也在我们的关心和祈祷中。因为我们知道你们也一定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你们也一定和我们一样为周末所发生的事所震惊。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在这悲痛的时刻,安妮一定是希望我们心中充满了怜悯、宽容和爱。我们清楚地知道,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让我们一起坚强起来,并相互支持,因为这一定是安妮的希望。真诚的弗兰克,麦可,和保罗. 这是一封写给杀害他们亲人的家属的信。没有仇恨,没有辱骂,甚至没有一丝怨言。通篇充满了同情,宽容,理解,和爱。他们还将对亲人的满腔眷爱付之行动,把安妮校长的财产捐献给了依阿华大学,设立奖学金,专门资助外国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到这个民主自由的国度来学习。而他们的姐姐刚刚被一个外国留学生所杀害。这是何等的情操,何等的胸怀? 张妙也是一个无辜的被害者。事发后,其家人通过其代理人,张显,传出来的意念只有一个:杀人偿命。为了达到这个目地,张显采取了制造谣言,污陷药家鑫父母的卑鄙手段,激起社会公愤,给司法系统施加压力。最终使药家鑫在国人的一片杀声中命归黄泉,年仅21岁。与我儿子同龄。 提起儿子,我不免想起发生在我们社区的另一件事情。 大约是在药家鑫事件之前一年有余的光景,儿子以前就读的高中也出了一起学生开车撞人的事。一个女生放学后开车回家。出了停车场左转弯时,撞上正在过街的另一女生。由于车速过快,那女生被撞出几米远,头部着地,当时就口鼻出血,昏死过去。撞人的女孩惊慌之余,驾车逃走,最终被警察截住,送进监狱。 那女孩刚满十八岁,最不利的犯罪年龄。 当时法庭同意由女孩的家人交五万美元将其保释,等待出庭。但是女孩家 没有这笔钱。按照惯例,家人即使没钱,也会借钱把孩子保出来。可是这个案件有所不同:被撞的女孩生死未仆,撞人女孩家如果借钱交保,这钱是肯定要赔给被撞女孩的。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社区。那俩天,我坐火车上下班,听到的全是这件事:女孩子小小年纪和那些真正的罪犯关在一起,如何是好?第三天晚上,当地的电台在晚间新闻之前,突然终断正常节目,插入特别新闻:有一个匿名者为那女孩交了五万美元的押金。女孩现在已经回到家中。匿名者的律师在电视上说,他的客户不认识女孩的家人。他家孩子也不认识那女孩。当记者问道,他的客户为什么要代交五万美元?律师答:“他只说了一句话,‘It could be my child.'”(这种事也可能发生在我孩子身上) 这就是美国人的胸怀,爱,宽容,原谅,谅解,无私的帮助。那一句话打动了千万父母的心。自从儿子十六岁单独驾车开始,我没有一天不担心。那个年龄的孩子,天知道他们会闯出什么祸来。 当然,驾车逃走和下车杀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们俩人还都是孩子,没经过大事。一念之差,筑成大错。那些喊杀的国人就没有想过,“It could be my child?” 如果说把药家鑫送上黄泉是伸张正义,那么把药的父母钉上绞刑架又是为什么?难道真是龙生龙,风生凤吗?为什么没有人想道,那俩位老人更需要安慰呢。 可悲的是,张显至今还在狡辩:即便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也照样要杀。如果真是这样,张显又何毕要造谣惑众呢? 可悲的是,张显是受过高等教育,还是在高校“育人”的人。 可悲的是,张显也是被父母养育,也是为人之父的人。 更可悲的是,如果象张显这种人都是这种水平,中国离民主还能很近吗? 药家鑫一案也反映出中国的法律是何等的不建全。法律是一个国家的基石。美国的民主与自由正是建立在法律这块强大的基石上的。象张显这样没有经过法律训练,没有法律执照,没有最起码职业道德的人居然可以出庭替别人打官司。而且居然能把一个21岁的学生,没有犯罪前科,有良好的学习记录,主动自首,诚心认错的年轻人送上死刑。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中国爱民主, 中国尤其爱美国的民主。但是伟大的民主是需要有伟大的民族作后盾。安妮的兄弟和匿名者都是普通的美国人。而正是千千万万名这样普通的美国人汇成了这个伟大的民族。也正是他们在努力完善着美国的民主。 伟大的民主还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作基础。中国的法律让使人耻笑。药家鑫该不该杀,也许是应该由中国的法律来决定。但是他没有得到一个公平的审判。张显的种种行为已经触犯法律,侵犯了药家鑫获得公平审判的权益。法官没有阻止张显也是严重失职。社会在药家鑫死后继续向药的父母踏上千万只脚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卢刚和药家鑫两案没有任合联系。但是这两个事件充分反映了中美两国的差距;民族素质的差距;社会道德的差距;政治,法律体制的差距。中国要想建利自己民主的国家,还是要好好努力从每一个人做起。多一点爱心,少一分仇恨;多一点奉献,少一点夺取;多一分真诚,少一点虚伪;多一点理解,少一分报复。如果有一天,被害者的亲人也会写出像安妮家人所写的那封信;毫不相干的人也会爱护别人的孩子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中国离民主还能遥远吗?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38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一所大学的百年校庆
liaodehua01 2011-8-28 19:28
作者: 杨照 2011-04-14 10:10:02 来源:南方周末 京都大学的老师、学生,他们用批判学校、批判校史,来表达对于学校的骄傲与敬意 1997年,我到日本京都度假。惯例一定绕道京都大学附近逛逛,在老店“进进堂”里吃一顿简单却滋味淳厚的加里饭,入旧书小铺,找到了一套文库本的河上肇自传,心情大好。 然后进了京大校园,发现那一年刚好是京大创校百年。让我意识到“京大百年”的,不是什么的庆典,不是什么的华丽布置,也不是什么热闹的学生活动,而是一张近乎简陋的海报,上面写着:“京都大学与殖民政策——反省百年京大犯过的错误”。 那是京大法学院教师团体办的座谈。我直觉地以为那一定是激进的团体,特立独行带着唱反调意味的活动。然而,在校园里走了一圈,我愈走愈惊讶,甚至该说,愈走愈感动,因为法学院教师团体的活动竟然不是特例,放眼望过去,和“京大百年”主题相关的讯息,一半以上都是批判性、反省性的。 这是什么样的学校?或者该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校?换作任何其他学校,百年的特殊日子,一定是努力去创造出一种光荣与炫耀的气氛──“看啊,多么了不起,我们这样一所学校在一世纪间有那么大的成就!”──一定想办法突显学校最光彩的一面,自己将学校的历史形象涂抹得愈漂亮愈好。 京大却用这种冷静、忧郁、近乎愤怒的方式来“庆祝”学校百年?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想什么?这所学校的领导,又在干什么?那几天,我参加了几场“京大百年”的活动,我的日语、对京大的了解程度不足以让我听懂会场中所有的讨论,然而如此有限的理解,却已经够给我清楚的答案了。京大的老师、学生,他们用批判学校、批判校史,而不是张扬学校成就,来表达对于学校的骄傲与敬意。 他们一再提到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的差异。东京大学是日本政府的骨干,从战前军国主义政府到战后自民党政府,一贯如此。而京都大学则始终扮演从左翼批判制衡权力的角色,在许多不同学科领域,都有自成一格的“京都学派”,而几乎毫无例外,“京都学派”都比主流的学派来得大胆、前卫、激进些。 这些批判学校的老师、学生,其实都热爱京都大学。他们觉得突显、保持京大荣光的方式,就是坚守批判立场。京大百年,学校不可能没犯过错误,借此机会将批判眼光转回自身,才真正符合京大的传统,才真能确保京大和其他学校,尤其是和东大的不同。 京大曾经犯过的错误之一,是积极参与了殖民统治,尤其是对于台湾的米糖剥削。他们讨论这件事时,不会知道台下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台湾人,因为他们讨论得如此认真、激烈,而几度热泪盈眶。 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出一所老师、学生清楚坚持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独特记取校庆意义的大学呢?
1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哲学是一个动词
liaodehua01 2011-8-28 19:22
作者: 周濂 2011-04-27 18:04:13 来源:南方周末 谢天谢地,自从有了迈克尔·桑德尔,言语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学家们,终于等到了拨乱反正的这一天 哈佛大学名嘴 萧伯纳曾经讥讽“有教养的英国人”除了掌握“对”与“错”的差别,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后来,一个有教养的英国哲学家自嘲说,这个批评用在道德哲学家身上其实更合适——这些在大学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家伙常把自己对于世界的无知当美德。 谢天谢地,自从有了迈克尔·桑德尔,言语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学家们,终于等到了拨乱反正的这一天。在哈佛大学著名的Sanders剧场上,这位风度翩翩的哲学家开讲“正义”课程超过30年,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学生前来围观他的哲学课。 从受什么样的伤应该得到五角大楼的紫心勋章,到克林顿在性丑闻中到底有没有说谎,从德国罗滕堡的食人者,到美国黑水公司保安在巴格达广场的开枪事件……你能看出桑德尔对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有多了解,更妙的是,桑德尔还能上通下达,把亚里士多德、康德、边沁、罗尔斯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经典哲学家从积满灰尘的书架上拉下来,洗洗刷刷,就成了最积极亲民的公共论题参与者。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迈克尔·桑德尔著,朱慧玲译 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58元 现代苏格拉底 2009年,桑德尔的课堂讲义整理出版,取名《正义:该如何做才是对的?》(编者注:与中信版译名略有不同)。还是这一年,哈佛大学把他的课堂视频放到了网上。拜网络“开放”与“共享”之赐,现在,无论是在Youtube还是在土豆,墙里墙外的哲学爱好者们都可以亲身体验一把桑德尔的名嘴风范。 同为名嘴,与他的中国同行相比,桑德尔的特点是,一不做声情并茂的道德说教,二不假装暴脾气来赢得满堂彩,即使偶尔聊八卦也不是为了取悦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道德说理和推论。 上世纪70年代,牛津大学的男女生被分在不同的学院。圣·安妮女子学院中有一些年长的教员,基于传统道德反对异性留宿,但因为时代在变,不能直接用“伤风败俗”来支持她们的观点,于是她们就想出了下面这个理由:“如果男子留宿的话,学院的开支会因此而增加。”因为“他们要洗澡,因而会使用更多的热水”。而且,“我们将不得不更加频繁地更换床垫”。一来二去,改革者和保守者最终达成协议:每名女子每周最多可以有三个晚上留宿访客,而每名访客每晚需要向学院支付50便士的费用。次日,《卫报》的头条写道:“圣·安妮的女生,每晚50便士。” 如此无厘头的饭后谈资,在桑德尔这里,轻轻巧巧就和最乏味的哲学道理挂上了钩:保守主义老太太们之所以灰头土脸,是因为“德性的语言没有很好地被转变为效益的语言”。 在Sanders剧场里,桑德尔的角色就像是雅典城邦公民广场上的苏格拉底,和那些欢快的、热情的年轻人一起去经验,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 以启发式教学成为网络明星的哈佛哲学家桑德尔 三种不同的正义观 雅斯贝尔斯说,哲学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就此而言,桑德尔不过是复原了哲学思考的原生态。他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带领读者和听众从那些或大或小、或琐碎或古怪的公共话题一路谈到效益、自由、德性和正义这些超级大概念。 桑德尔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正义,“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东西——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但是问题在于,不同的人不仅看重不同的东西,而且分配的标准也是人言言殊。以效益、自由以及德性作为三个关键词,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正义观:效益主义、自由主义以及社群主义。 作为一个社群主义者,桑德尔坚信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公民的德性和推理共同善 (cultivating virtue and reasoning about the common good),为此,思考正义就必须要思考何谓“良善生活”。 效益主义(编者注:旧译“功利主义”)者也思考良善生活,但他们希望把“良善生活”、“幸福”这些语焉不详的大词还原成可以被公度的量化标准,比如“效益”。他们认为,一个社会是否正义,要看它的政策和法律是否能使效益最大化。如此科学又美妙的想法,在桑德尔看来,却有着致命的缺陷: 第一,它使正义和权利成为一种算计,而非原则。这种做法不但贬低道德价值本身,还会导致荒诞的后果,“圣·安妮的女生每晚50便士”就是一个好例子。 第二,它试图用一个单一的、整齐划一的价值衡量标准去等量齐观所有的人类善,而没有考虑它们之间质的区别。20世纪30年代,有心理学家做过一次调查,付多少钱你才会接受各种不幸的经历?结论是,徒手掐死一只流浪猫的价格是1万美元,生吞一根蚯蚓的价格是10万美元,在堪萨斯一个远离任何城镇10英里的农场度过余生的价格是30万美元。桑德尔反问道:“这些经历是如此不同,我们可以做出有意义的比较么?” 自由与社群 某种意义上,当代社群主义是伴随着与自由主义的争论成长起来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正义意味着尊重人们“选择的自由”——不管这种自由是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实际选择,还是在平等的原初状态下做出的假想选择。 关于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自由主义强调“个体权利”,社群主义主张“共同体价值”,两种价值相互竞争、非此即彼。桑德尔认为这是一个过时而且无趣的误读,真正有价值也更有生命力的论争点在于:“如果不预设任何特定的良善生活的观念,定义或者辩护权利是可能的吗?” 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者认为应该并且可能,理由是在一个合理多元的政治社会中,人们关于何为良善生活持有相互冲突的观念,任何把道德语言和宗教语言引入政治和公共讨论的做法,都会阻碍公共理由的运用,并对他人造成一种“压制的事实”。 对此,桑德尔反驳道:第一,在裁决正义与权利的问题时,我们并不总是能够不去解决实质性的道德问题;第二,即使这是可能的,它也是不值得欲求的。当伦理政治生活中充斥着“don’t be judgmental”、“don’t lecture me”(编者注:不要轻易下结论,别对我说教)之类的陈词滥调时,不仅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免于一切道德干涉和评判的自由主义话语会导致公共话语的贫瘠化,以及公民德性的极度萎缩。 桑德尔强调参与公民生活 桑德尔推崇亚里士多德,坚信政治关系到某种更高的存在,关系到如何去过一种良善的生活。政治的全部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发展各自独特的人类能力和德性——能够慎议共同善,能够获得实际的判断,能够共享自治,能够关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命运。” 索尔·贝娄说:“当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这句话的隐含之意是,思考和阅读也许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最为基本的事理和道理,但不能直接提升我们的气节和勇气,更无法直接激发行动。我猜想桑德尔会同意索尔·贝娄的这个判断,所以他才会特别强调参与公民生活的重要性,这或许是把“胆怯的智慧”打造成“行动的智慧”的必由之路。就像没人能够不去健身房举哑铃就成为有胸肌的健美先生,也没有人可以仅仅通过背诵“八荣八耻”就成为有德之人,各种德性和优良的品格都必须要外化成具体的行为,并且通过习惯予以固定。也正因为此,桑德尔说:“公共讨论不仅是民主社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它还是一种公民教育的形式。” 哲学辩论中,最常见的策略之一是“归谬法”。在“正义”一书中,桑德尔将这一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让我们一再看见各派思想的死穴所在:效益主义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可以允许我们容忍那个设想中的“欧麦拉城市”——为了所有市民都拥有幸福和快乐,把一个无辜的小孩藏在地下室里度过孤独痛苦的一生是值得的;自由至上主义者所坚持的“自我所有权”原则,可以允许两个成年人基于相互同意而同类相食;即使是以严谨著称的康德,也无法逃脱类似的道德困境——康德坚决反对撒谎,可是当一个杀人犯上门寻找藏匿在你家阁楼上的好人时,你难道真的要说实话吗? 对桑德尔的质疑 桑德尔这位现代苏格拉底一路吹着魔笛,带领我们穿越一片又一片的哲学密林,告诉我们哪里有玫瑰,哪里有沼泽,最后,他站在了“以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为宗旨的正义观面前,说:既然其他方向都写着“此路不通”,那么这就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但是且慢,不是说哲学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名词吗?不是说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吗?莫非桑德尔真能给“正义”这个主题点穴,让它就此石化成“社群主义的正义观”?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论及“一种新型的共同善的政治会是什么样的”之时,桑德尔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张清晰的蓝图,而只是开列了若干可能的主题,比如“公民身份、牺牲与服务”,“市场的道德局限”,“不平等、团结与公民德性”,以及“一种道德参与的政治”。可问题是,桑德尔在这些主题上并没有充分展开他的道德说理,而是草草结束了他的“正义”之旅,让人难免有“读啊读,往下读,读到下面,原来……下面没有了”的失落。 而在我看来,更为致命的问题在于,如果桑德尔听说过孔子,拥有“反躬自省”以及“吾道一以贯之”的德性,那就该将归谬法进行到底,如此一来,他心仪的社群主义正义观就必须面对两个根本性的质疑:一是它具有排斥性,二是它具有强制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因“国民幸福指数”而享誉全球的不丹王国,就曾经为了维护族群和文化的整体性,剥夺了10万不丹人的公民资格,将他们驱逐出境。 当然这么批评桑德尔或许并不公平,毕竟人家生活在美国而不是不丹。在美国的政治语境下面,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论更像是家族内部的争论,用政治哲学家金里卡的说法,这两派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95%的实际问题上都能达成一致,所争论不休的其实只是那剩下的5%不同意见上。 桑德尔主讲的“正义”课程属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这类教育有一个本质性的特征,那就是:“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还剩下的东西。”这最后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自由思想的旅途漫长而曲折。我们和桑德尔都一样,都有权利指着其中任何一片风景说:这就是我的立场!但是桑德尔告诉我们,在说完这句话后,我们还有责任说出这个立场背后的道理与理由。没准哪一天我们会重新启程,因为哲学不是名词,是动词。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1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该是向德国学习的时候了
liaodehua01 2011-8-28 17:34
作者: 朱伟一 2011-02-23 21:19:48 来源:南方周末 德国人或许没有华尔街这样花里胡哨的创新,但质量优异也能胜出。 德国运气好。中国经济增长快,而德国所生产的许多产品正是中国所需要的。豪华汽车、精密仪器和车床,乃至婴儿用品,都深受中国顾客的欢迎。中国高级官员的正式配车也是德国的品牌“奥迪”。日本与德国的产品有重叠之处,日本与中国离得近,对华贸易本来更有优势。但日本短视,缺少政治智慧,尽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所以德国走运,有了更多的商机。 但德国也不完全是凭运气。德国的产品非常精良,比中国的好,比美国的也好。德国的技校教育保证了其产品质量。德国孩子10岁或11岁便开始分流,五分之二的学生有可能考上大学,而另外五分之三的学生进技校学习,半工半读。德国共有35个技工行业,从园艺到吹玻璃,应有尽有,是行行出状元,保证了蓝领工人的技术水平。读书是件苦事,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或适合读书的。技校教育让雇主和学生各得其所。 发达国家中只有德国保留了学徒式的基础教育。传统方法未必不好。从概率上看,传统方法经常优于创新方法。如果传统方法已经续存了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从概念上说,现代人忽然找到更好办法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也有人反对德国的分流教育,理由是孩子分流过早,尚看不出孩子日后的潜能和兴趣,选择技校的孩子大多来自移民或比较下层的家庭。可是古今中外,大学,尤其是有名的大学,从来都是权贵子女云集的地方,并不是优秀学生优先的地方。德国技校成功,关键是贫富差别不大。德国技工的收入与白领或官员的收入之间的差别不大。 劳资关系德国人处理得也比美国处理得要好。德国的工会要比美国的工会强大,而且德国的经验证明,工会和企业可以是共存共荣的关系。金融危机来势凶猛的时候,德国经济也下滑。但德国厂家并没有大规模裁人。厂家留住了工人,而个人则少拿工资。德国用人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订单多的时候工人加紧生产,订单少的时候工人都休息,推出了德国版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美国的最新发展是,公立部门的员工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对他们采取的政策。其实,美国的劳工早就应该抗议了。美国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被华尔街借助资本市场弄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但美国的老百姓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共和党人当选州长的几个州已经对工会举起了屠刀,要减少公立部门员工的工资,取消集体谈判的权利。奥巴马总统也出来表态了,公开批评共和党州长们“攻击工会”。 美国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在大分奖金,而普通员工要么失业,要么面临更差的待遇。这种经济制度显然是有大问题的。 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德国也堪称优秀,至少是比我们做得要好。2011年1月份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涨4.9%。有人质疑居民消费价格涨4.9%是做了手脚,被故意压低了。我觉得这种争论是转移了斗争大方向,故意造成错觉,似乎4.9%的通货膨胀率就不是问题。通货膨胀势必扩大贫富差别。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杀贫济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富人才能直接或间接地从银行借得巨额贷款,而货币贬值无疑意味着他们可以不还钱或是少还钱。 发展资本市场的必然后果是通货膨胀。我们的央行要求银行提高储备金,但另一方面我们的银行又在搞“融资融券”(“借钱炒股”的诗意表达),还有什么金融期货交易——都是资金放量的游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单个合约9个月收入40亿。沪深交易所坐收超百亿,内地三大交易所吸金178亿。资本市场如此火红,怎么会没有通货膨胀呢?德国对资本市场远没有我们这么痴迷。不错,没有资本市场也会有通货膨胀,但对于通货膨胀来说,资本市场至少是雪上加霜。 德国人或许没有华尔街这样花里胡哨的创新,但质量优异也能胜出。德国凭借其优异的工程、技术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了很大份额,2010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2011年也会有2.6%(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一样,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很大一部分是国内拆迁生产总值)。优秀比创新更加重要。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上一页 1 下一页
1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议使用商标!中国国家代表队,不是那一家商人的代表队》
热度 2 cyj 2011-8-27 14:24
《抗议使用商标!中国国家代表队,不是那一家商人的代表队》 中国女排在 8 支参加澳门总决赛中,排名第八。拥有身体条件这么好的女排。只落得孙山之后再无人,令人痛煞、急煞。 一是教练无方; 二是自由人反而成对方发球的对象,还不如不设自由人,反而多一个后排进攻点; 三是网前跑动稀稀疏疏; 四是二传手只会使用 2 号位和 4 号位,而 3 号位和后排进攻点的利用率太少! 五么,为什么中国国家代表队的胸前,不使用中国两个大字,非要把一家商标贴在胸前?她们是代表中国?还是代表那一家商人?商人愿意支援就支援,不愿支援就拉倒,凭什么出几个钱,就把中国买走了?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胜利时,双手抓住胸前的国旗在亲吻!!!难道说中国女排胜利时,去亲吻那一家商号吗!! 我们教育人民要有骨气,做为国家代表队,不应该更加的有点骨气吗! 六是请陈忠和教练重新出山吧! 陈永江2011年8月28日.
2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删除endnote插入word中参考文献
chinaneonate 2011-8-23 17:56
删除endnote插入word中参考文献 撰写英文文章过程中,用endnote与word结合管理文章中的参考文献非常方便,格式也不容易出错。插入错误或多余的参考文献删除过程如下: 在word的endnote工具栏中选择edit citation,在弹出的对话框的citations in document栏找到要删除的文献,点击右侧的remove。 若直接在word中删除,重新format bibliography后还是会重新出现。
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正态分布 vs 正规分布
热度 2 liwei999 2011-8-22 17:54
RE: Normal Distribution不能翻译成正规分布,只能是正态分布 术语翻译也是约定俗成 没有对错 作者: 立委 日期: 08/21/2011 12:56:17 中文大家都用正态分布 日语翻译成正规分布 等价的 镜子在中文网站应该遵从大家的约定。 立委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分布”有各种,“正态”为其一。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21/2011 18:41:42 当听道 “分布”有各种 的时候,大约有两种反应:标本空间的样本分布和“分布”函数的种类。 各种分布函数里,都有个“矩”的概念。对此,人们大约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以汉语博大精深,有“矩”而没有“规”很不合“规矩”。因此,需要有个“正规分布”来做表率。如此来理解分布的“规”、分布的“矩”,就能知道什么叫做“分布函数”了。 立委主张“没有对错”是知道有“规”。所谓不知其二,是说不知有“矩”。此乃“分布函数”之规矩也。 有没有之三呢?应该有。“分布函数”之母——母函数。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RE:如此说来,柯西分布是既不“规”,又无“矩”,且从小就没娘。 当一个分布命名为“柯西”的时候,就是“规”了。矩也是必须要“有”的,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21/2011 22:19:11 可以是“不存在”。也就是说,集合必须有,但可以是个“空” 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象颗草。没有妈的孩子也有,不过是特殊些罢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态”者,是说集团样本的“态”,“规”者,是说对集团度量的“规”。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20/2011 10:31:08 因此,作为normal distribution翻译,从统计上看,用“正态”合适 ,从概率上看,用“正规”合适。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镜老师,定义应该是“共识”的总结,而不是个人的理解。 - shijie 如此的话,也就不可能有“温故知新”了。 - mirror 08/20 10:40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561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