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壳形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别吓着,罗摩桥看起来只是天然的“桥梁”
lulingkxw 2019-7-27 11:46
根据卫星地图拍摄的地貌景观综合来判断,以下报道所提的罗摩桥只是天然的“桥梁”,跨海陆环形山的一部分。沿线隆起的是山峰,下面必然有裂带,类似的地貌在南亚海岛岛弧也不少见。 转帖:卫星拍到地球神秘桥梁,跨洋40公里,科学家放大后却被真相吓退 盛锐数码视野婉如 2019-07-21 09:40 说起跨海大桥,人们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中国刚刚建成不久的港珠澳大桥了,这座桥梁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的大桥,全长达到了55公里。 但最近美国的卫星却拍摄到了地球上神奇的一幕,原来,除了港珠澳大桥以外,地球上还存在着另一条跨海大桥,而且长度还达到了惊人的40公里。 这条桥被称为“罗摩桥”,而西方人则更愿意称其为亚当桥,这条桥与2002年被NASA的卫星拍摄到,而也正是因为这条破桥梁的发现,印度引发了一场长达数年、至今仍未平息的政治、宗教和历史的大论战。 罗摩桥由一堆断断续续堆砌在一起的石灰石和小沙洲组成,在卫星的拍摄下,这条桥梁若隐若现,而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先,罗摩桥的总长度在48公里左右。 而关于这条桥,在印度还流传着一个 美丽的传说,在印度古代诗史中《罗摩衍那》,古国罗摩国的王子为了解救自己的妻子,请来了哈尼曼帮忙,糖其在海上修建了一条大桥,而美国卫星的此次发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罗摩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显重要。 但人们在崇拜罗摩桥,将这里奉为圣地的同时,罗摩桥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科学家至今无法证明这条桥是不是自然形成的。 在印度,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就是神话中生灵帮忙修建的桥梁,而这个说法虽然在一开始遭到了不少学者的反对,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发现这条桥的来历并不简单。 科学家对桥梁的材质石灰石进行采样分析后发现,这条桥梁的存在时间或超出人们的额想象,起初,很多科学家都认定落寞前修建于170万年前。 但采样的数据却显示,罗摩桥很有可能在50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但那个时候人类还未诞生,更不用说是修建桥梁了,由于存在争议,所以知道现在科学家对于罗摩桥的成因和历史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欢迎下方留言吐槽!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4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海水浇不灭海底火山?
lulingkxw 2019-2-6 14:33
因为火山内部的熔融连同气体从火山口释放的压力比外部的海水压力更大。此外,火山带一般都伴随着有机矿藏。借助火山分布信息来找矿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转帖:为什么海水浇不灭海底火山? 1963年冰岛以南海面下一百多米的火山突然喷发,冲出水面的火山灰和水汽柱高达数百米。 一天一夜之后,人们赫然发现海面上多出一个小岛,此后经过数次喷发,新生的小岛竟然长到170米高,1700米长,这便是著名的苏尔特塞岛。无独有偶,2018年9月12日,日本硫磺岛附近的海底火山再次喷发,海面以上一度出现超过十米的水柱。 根据我们掌握的物理知识,不论多么强大的火势,只要有足够的水泼上去绝对熄灭。苏尔特塞岛和硫磺岛附近的火山再大,大得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吗?但为什么海水仍旧浇不灭海底火山?这种水火共存的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所谓海底火山,是指分布于浅海与大洋底部的火山,与陆地火山一样,它们也有死火山与活火山之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的海底火山超过两万多座,其中一大半坐落在太平洋里。这些火山多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有的已经寿终正寝,有的仍然年轻活跃,有的则正在休眠。 海底火山喷发也分具体情况,如果海水较浅、水压较低,水蒸气和熔岩常常会喷出水面,并伴随剧烈的爆炸。反之,如果水深过大,我们在水面以上则看不到十分明显的变化。那么这种情况是海水把火山浇灭了吗?当然不是。否则的话,以太平洋如此浩瀚的水量,大概不会有“火山”这个名词问世了。那么火山的“火”与海水的“水”究竟是如何作用的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海底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并非陆地上的明火。平日里我们见到的火是燃烧物与空气之间的剧烈氧化作用,而火山喷出的是一种高温流体物质,也就是岩浆。地壳以下因为高温高压而储存着大量的岩浆,当板块运动频繁,地表出现空隙时岩浆便会涌出。以水灭火的原理是把燃烧物与空气隔开,但岩浆的喷发是高压所致,本身就不需要空气,海水对其只能降温而无法熄灭。 岩浆冷却之后会变成固态覆盖在海底火山与海水之间,但新的岩浆仍旧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于是喷发、冷却、凝固、堆积,沉积物不断累积便形成海山,海山露出水面便是海岛。前文提到的硫磺岛正是一座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因岛上弥漫一股浓烈的硫磺味而得名,其他比较著名的火山岛还有夏威夷、吕宋岛等等。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订阅微信公号,地图帝 https://sh.qihoo.com/pc/detail?url=http%3A%2F%2Fzm.news.so.com%2F22a67fd5cc3571e293d7a5605213e16dcheck=4090f14945bc1a69uid=a25e1a49a04cde168e81a104433e8af3sign=360_b4ea816dscene=2refer_scene=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3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需要重新审视岩石的足迹形态痕迹
lulingkxw 2018-6-29 15:01
在《足迹里的远古世界》附图中的这些“印痕”未必是动物足迹。。。根据陨击成岩理论、以及生命原始胚种与陨击能量模型关系的理论,结合多地的调查,认为附文的足迹很有可能是:1、在岩石高温凝固以前被其他岩石陨落(此处的“岩石陨落”指的的蘑菇云凋落物凝结成岩过程中,并掉落地表)导致的痕迹(图1图2)。2、岩石处于高温状态下的气泡破裂的痕迹(图3)。3、有类似脚掌形态的岩石,落地时候导致尚未凝结的岩石形成的“足迹”(图1疑似,还有广州的五仙观里面的“足迹”)。(陆玲) 转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4960.shtm 足迹里的远古世界 ▲三峡地区的埃迪卡拉纪足迹化石 ▲恐龙足迹 ▲山东郯城恐龙足迹点 ■本报记者 张文静 根据地上存留的脚印就可以判断出脚印主人的体态特征、行走习惯……这看起来像是现代刑侦专家的工作。但在古生物学领域,也有一群人做着类似的工作,他们通过足迹来追寻亿万年前生物的身体密码。 这些古生物学家寻找和研究的宝贝,就是足迹化石。根据留在这些足迹化石上的蛛丝马迹,他们不但可以推断出足迹主人的种类、身份,还能再现出它们当时的生活场景。 劈开石头寻痕迹 四五年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哲带着团队来到了湖北宜昌三峡地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寻找化石。 位于此地的埃迪卡拉纪生物群是陈哲等人在2011年夏天发现的。这里的山间有很多石灰岩,研究人员将这些大石头劈成小石头,再把小石头劈开,观察里面有没有化石的痕迹。寻找化石是个枯燥的力气活,20多人劈上一天,也未必能发现一块化石。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陈哲劈开一块石头,发现里面有一些特别的痕迹。“这会不会是某种古生物留下的足迹呢?”带着这样的怀疑,陈哲把它放在包里,背回了南京的办公室。 回到南京后,陈哲仔仔细细地对这件化石进行了研究。观察之后,他发现,这件化石上有两列由动物行走过程中附肢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凹坑,这两列足迹之间相距1~2厘米,明显是由两侧对称的动物爬行留下的。此外,这样的足迹还说明这个动物爬行时肚子是离地的,化石上还有这个动物钻进沉积物中打洞的痕迹。 此后经过一系列分析,陈哲认为,这个足印的主人应该是身长约2厘米、宽1厘米、两侧对称且有附肢的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者它们的祖先。这块化石也成为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动物足迹化石。“这一发现说明在寒武纪之前,具有附肢且两侧对称的复杂动物已经出现。”陈哲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6月6日,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对足迹化石,包括陈哲在内的古生物学家们早已不陌生。足迹化石,是遗迹化石的一种,指的是保留于沉积岩层面上的动物足印化石。除了足迹化石外,遗迹化石还包括潜穴、粪化石、钻孔等。 为何足迹化石能够吸引古生物学家的关注?“这是因为,足迹化石虽然不能像实体化石那样保存生物完整的形态,但从足迹化石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生物大概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学特征,比如它如何走路。”陈哲解释说,而在前寒武纪到寒武纪的转折时期,足迹化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那时候保留下来的动物实体化石太稀少了。前寒武纪的生物是没有骨骼的,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能保存下来。” “当直接证据缺失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间接证据——遗迹化石来推测当时的环境,反推是哪些生物留下的足迹、它们有没有复杂的动物行为等。那些比较可靠的遗迹化石,能给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殷宗军介绍说。 足迹透露恐龙日常生活 如果说在前寒武纪的足迹化石,是因为实体化石稀少而尤显珍贵的话,那么最近另一项针对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则体现出足迹化石其他丰富的研究价值。 6月18日,《白垩纪研究》发表了一项关于恐龙足迹的研究成果,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带领的团队,在中国山东郯城对一大批恐龙足迹进行了研究和鉴定。 邢立达团队此次发现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了肉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以及鸟类在内的七种类型,共300多个脚印。在这些恐龙足迹中,最具研究意义的是四道并列的两趾型足迹,它们的主人是恐爪龙。“它们每个足迹只有7~8厘米长,组成了四道行迹却始终保持平行状态,这是典型的群居性的体现。”邢立达说,“此前足迹学家发现的恐爪龙类恐龙足迹大多数是‘独行侠’,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迹暗示着群居,这让古生物学者对科普读物与影视中群居生活的伶盗龙的生活方式(又译迅猛龙)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此次我们发现首例小型驰龙类确凿的群居性的证据,可以说为这个争议画上了句号。” 古生物学家对恐龙足迹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在中国,恐龙足迹研究开始于1929年,那一年古生物学家在陕北神木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禽龙类的足迹。此后,1940年在辽宁朝阳发现了多达400余个恐龙足迹。1949年以后,多个地方的恐龙足迹被陆续发现。2001年,在甘肃永靖盐锅峡两平方千米范围内,古生物学家共发现了10个恐龙足迹化石点、数千个足迹,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多样化程度之高、保存之好,均为亚洲前所未见。2010年在山东诸城,人们又发现了包含3000多个恐龙足迹的大型化石点,这些足迹显示一群大型蜥脚类恐龙在进行集群迁徙,而另一群大型兽脚类恐龙在追捕一大群小型鸟脚类恐龙。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恐龙追捕现场了。 相比于前寒武纪生物来说,恐龙骨骼化石留存下来的较多,但为何恐龙足迹还会如此吸引人呢? 邢立达在其所著的《恐龙足迹》一书中解释道:“因为恐龙足迹具有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骨骼化石保存的仅是恐龙死后那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但足迹化石保存的却是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恐龙足迹不仅能反映恐龙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还能解释恐龙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宝贵信息。” 比如,很早以前,古生物学家认为那些巨大的远古蜥脚类生活在水中,只有依靠水的浮力才能托起它们庞大的躯体。1938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大批的巨龙类足迹,从而否定了学者们先前的推测。足迹清楚地告诉人们,即使是巨大的蜥脚类,也完全可以利用四肢来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行走。 很早以前,古生物学家也不能确定恐龙是否群居。同一种类的骨骼化石聚集在一起,大多数是因洪水冲积。美国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通过观察鸭嘴龙的足迹,发现这些鸭嘴龙是群居的,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此后陆续发现的大量恐龙足迹群也证实了这一点。 足迹化石的价值争议 虽然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已经对足迹化石发表了大量研究,但对这些远古动物留下的脚印,学界仍有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足迹化石并不是动物主体,而只是留在沉积物上的痕迹,它们只有地质学上的意义,如鉴定地层是否逆转和足迹形成时的地质时代,提供古地理学、古生态学方面的信息;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足迹化石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这两方面观点都有道理。足迹化石确实可以反映地层条件,这在前寒武纪非常重要。事实上,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界限就是用一种遗迹化石作为标准的。所以说,遗迹化石具有地层学意义是肯定没有问题的。”陈哲说道,“同时,足迹化石也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比如我们此次在三峡地区发现的埃迪卡拉纪足迹化石,是断断续续的两排足印,而不是两条拖痕。我们就可以依此确定它是有足的动物。而此前报道的绝大多数埃迪卡拉纪动物都是固着的、不会动的,或者一些能留下拖痕的蠕虫类。这就是足迹化石的生物学意义。” 之所以会存在这种争论,陈哲认为,关键在于足迹化石往往不能确定是具体哪一种生物留下的。“恐龙还好一些,当我们对某一种动物的特征了解得非常透彻时,我们也许可以把一块足迹化石和某一种动物对应起来。但对于一些动物,比如各种各样的虾、蟹来说,它们的足迹都差不多。所以我们只能判断出一大类动物,但很难具体到某一种生物。” “此外,同一种生物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环境中,也可以造出不一样的足迹。这就给足迹化石和造迹生物的一一对应造成了困难。不像我们看到一个实体化石,就立刻能很清楚地看到这种生物长什么样。”殷宗军补充说,“但在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底部,化石记录非常稀少,我们并不清楚早期动物长什么样,所以对那个时候的足迹化石,我们只能通过类似的现生动物足迹来推测。” 如果足迹化石和足迹主人的化石能够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这个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了。但遗憾的是,造迹生物和足迹化石往往很难保存在同一个地方。 “两者的埋藏环境有着显著不同。比如,页岩里能够保存很多软躯体动物的化石,但这种软泥对足迹化石的保存就不太友好了。足迹化石的保存需要稍硬一点的环境,比如砂岩,但如果动物死在孔隙率较高、含水较多的砂岩中,就比较容易腐烂。” 研究越来越热 虽然伴随着争议,但史前足迹仍成为了近年来古生物学家热衷研究的对象,发表的研究结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至少在前寒武纪时期的遗迹化石领域,研究是越来越热了。”陈哲介绍说,“因为前寒武纪已经发现有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化石,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动物长得像有足动物,而且是两侧对称的,但怎么能证明它会动呢?如果它们会动,就会留下足迹。所以现在足迹化石在前寒武纪化石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也越来越多。” 以前,古生物学家们也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一些前寒武纪的足迹化石,但大部分都比较简单,个头也很小,大概都在一厘米以下,比如蠕虫类的爬痕。“发现了之后,大家也具体说不上来它是哪一种生物,只能说是一种会动的生物。所以原来的报道少,引起的关注也少。”陈哲说。 随着足迹化石的发现,其保存与保护也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对此,陈哲更倾向于原地保存。“在三峡地区发现的足迹化石,我们就力争原地保存。如果某一个化石面上的化石比较多,我们会将原始层面的一半揭掉,带回来作研究,另外一半留在原地,如有研究需要,我们可以再去当地看,或者做成模型带回来。” 对于未来足迹化石的研究,陈哲期待古生物学家能与现生生物行为学的研究专家的跨领域结合能够更加深入。“足迹化石本身就是动物行为学和古生物学交叉的领域。现在,大家也开始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如今,一些现生生物行为研究专家,会在实验室中进行大量的实验,比如让不同的虫子在各种泥、沙介质上爬,从而研究它的足迹形态特征,或者到海边沙滩去拍摄生物足迹,然后与一些足迹化石进行对比,推测这种足迹可能是由什么动物形成的。在这方面如果我们能有更多的合作交流,足迹化石的研究会更深入。”陈哲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6-29 第1版 要闻)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1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陨石45亿年地质年龄是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大行星解体年龄
lulingkxw 2018-6-13 11:57
前些日子,又有小陨石落下云南,老乡高兴,星友兴奋,科学家也忙了, 他们发现,云南坠落陨石年龄和太阳系相当为45亿年! 哦,我想对此提出不同观点。 根据“地壳陨击成因”的研究观点认为,人们已经发现的陨石全部都是分布在地表的,人们所触及的岩层也都是地表。结合其他条件分析,小陨石的地质年代可以跟地表挂钩,不可能跟太阳系和地球起源挂钩的。目前地表发现最早的岩石,其实也就是陨石,地质年代达到了45亿年左右。而地表百分之90%以上的岩石年龄都是最近10亿年陆续形成的,最年轻的甚至只有1万年左右,它们是陨击成因的。中国古人造字,汉字“陆”字的部首中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太阳系起源时期的物质绝大多数都在太阳恒星及相关行星、卫星的内核,早期的所谓“星云”也被吸积到各个天体,成为星核的外壳或星幔。由于天体核心内部的超高温或超高压等条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核裂变和聚变等现象,甚至这种核不一定是元素的核,而是构成元素的多种组建水平的粒子的核。这些在天体内特殊环境作用下的岩层物质早已发生了比形成同位素地质年代所需要的条件更深刻作用,并导致更深刻的质变。星幔的物质有的可能是太阳系早期形成的,也有的可能是小行星入侵等,它们经过在太空中漫长的运行,并进入各类天体中在超高压和超低温中发生着变化和变质,甚至地壳新岩形成时期对它们的影响,它们也几乎没有机会保持太阳系初期的地质年代记忆。 因为人们不可能从地表和地核发现与太阳系起源同期,又没有发生新的变质的物质。根据陨石来理解太阳系起源的年代依然是依据不足够的。此外,人们还要了解陨石地质年代形成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排查太阳系早期物质的标本是什么? 根据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分布,以及与小行星带相关的卫星、彗星、近地小行星等分布的规律,可以推断,小行星带原来存在一颗居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大行星,其规模或超过木星,但它在45亿年前因故解体了。地球上发现的陨石和小行星被裂解出来的地质年代是一致的均为45亿年左右,地壳岩层的地质年代因为陨击作用则显示了小行星(彗星)陨落的时间是45亿年来各个地质年代形成的(呈现了一定的周期规律)。 尽管地表陨石不可以作为太阳系早期形成年代的标本,但太阳系起源的年代依然是可以依照可靠的自然现象逻辑推理的。但那是另一条技术路线,本人有把握这样认为。(陆玲) 转帖:中国新闻网 https://www.chinanews.com/m/sh/2018/06-13/8536599.shtml 2018年06月13日 08:41 云南网 云南坠落陨石年龄和太阳系相当 最贵一块卖到16万 据云南网6月12日消息,距陨石坠落在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已过去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曾被各路“寻宝”达人聚焦的村庄也开始恢复了平静。 云南网图 最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为这次坠落的陨石验明了“正身”,称这是目前中国最“及时”的陨石雨,深藏太阳系的秘密。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有人以16万元的收购价将一颗1.6斤重的陨石收入囊中,这是当地村民手中价格卖得最高的一块陨石。 6月12日,勐遮镇曼伦村委会主任岩光说,自从陨石在曼伦村发现后,天天都有人来村子里收购陨石,一颗陨石小的能卖几千元,大的则可以卖到上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多数村民私下和商人谈好价格后,就把自己所捡到的陨石出售了,其中曼燕村委会曼朗小组的一户村民是位“幸运儿”,他捡到的陨石有1.6斤重,卖了16万元,是当地所有陨石中价格卖得最高的。 岩光还说,曼伦村村民一共捡到200余颗陨石,目前可能还有50到100颗陨石还没有卖。他也在思考能不能将剩余的陨石利用起来,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来打造一种陨石文化,因为陨石刚好就坠落在曼伦村,如果能借此机会打造乡村旅游,不仅能给村民们创收,还能把曼伦村推广出去。 6月11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席科学家徐伟彪收到了一份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快递——陨石。 6月12日晚间,记者曾尝试联系徐伟彪,但对方电话提示已关机。知情人士称,他今天可能在飞往澳门的飞机上,所以电话无法打通。 徐伟彪在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介绍,目前找到的陨石也仅仅是原来的万分之一,大部分还没来得及坠落就被高温烧掉了,或者陨落后没有被发现。也就是说最初飞向地球的陨石可能达到了10万公斤的规模。 经过取样,陨石切片被放在电子显微镜上检测。在科学仪器中,可以看到切片表面有“圆球”,呈不规则分布。“这就是球粒,地球上的岩石没有的物质,也是陨石中特有的成分。”徐伟彪解释,“这些球粒物质形成要追溯到45亿年前,那时太阳还不是太阳,是一朵超大的星云,由气体和灰尘组成,星云中有时会出现闪电和雷击,瞬间的高温熔化了尘埃颗粒,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液点,在太空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液点凝固成了圆形的球粒,和其他尘埃颗粒凝聚在一起形成为天体,这些天体在发生碰撞后,会有一些石块抛落在太空中,直到有一天这些石块闯入地球的引力场,被拉入大气层,坠落到地球上就成为了陨石。” 通过鉴定分析,这块陨石来自太阳系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属于“L5普通球粒陨石”类型,它的年龄和太阳系相当,已经45亿岁了。目前,徐伟彪向国际陨石命名委员会正式提交命名申请。由于陨石的主体陨落在曼桂村,建议取名“曼桂陨石”。 徐伟彪认为,这块目击陨石非常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十分新鲜,没有被地球上物质风化,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太阳系小行星上的各种信息。 (原题为《云南勐海县坠落陨石年龄和太阳系相当,最贵的一块卖到16万元》)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3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3-1补充资料 回忆:探索地球大规模陨击遗迹的部分经历
lulingkxw 2018-3-10 00:03
(原作分享) 感谢科学之神的眷顾! 探索地球大规模陨击遗迹的部分经历 陆 玲 我 发现和探索地球大规模陨击遗迹分布的过程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经历,它充满了自然新发现的奇妙和令人振奋的感觉。 2005 年春以来,本人经常在深圳、惠州和广州等地往返。乘车时常常看到美丽的环形山和满山遍野的石蛋在眼前掠过。经过深圳石岩、广洲东郊等地还看到人们在热火朝天地开山挖土开采石蛋,这时我就有点心急了,很想告诉他们,请你们停一停啊,把这个“地质博物馆”留下来吧……一个被抛进冷宫十一年的“三个环形山之迷”又开始把自己包绕久久难以释怀—— 1994 年 9 月的 某一天我在整理资料,偶尔看到《广州交通游览图》上的珠三角遥感地形图,在靠珠江出海口的东侧,赫然显示着三个清晰的椭圆形大圆圈——环形山,其中一个环形山地貌的显像比较精致完整,环形山中间还有一丛小山,而且小山的造型和爆炸引起的反弹岩层形态相似。是谁,在珠三角大地上画了这三个美丽的大圆圈呢?是地球内营力还是外营力?它们不是火山口便是陨击坑吧?当时就咨询了一位身边的地理学“专家”——他是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理学学士。他很肯定地说,“是陨石坑。”我感觉太奇妙了,太不可思义了。他认为很正常,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还给我做了一些专业方面的解释:如,为什么这个坑的椭圆型是东西走向的,为什么它的中心有一丛小山,还提到中心区西丽等地的一些地质情况等等。在他看来这是很正常的地貌现象,我却很奇怪:我们长期在环形山所在地深圳市生活,怎么就没听说过这件事呢?他也说没有听说过此事,我执意要查清楚它的方位和面积向有关部门报告。于是,在他的协助下,我把有关资料简单手写立即传真给了本市一个政府地质部门和我们国家最权威的一个天文研究单位,汇报了这个情况。但久没下文!可能他们认为我太大惊小怪了,根本没那回事;也可能我是“狗抓老鼠”——汇报是多余的,他们早就知道了。(对了,我是 1958 年生的。真的属“狗”,就是“爱抓老鼠”呵!呵!)从那以后,我也知趣了,只好不再提那件事,十多年过去了,也几乎把它们忘了。 此时自己一坐车就看到环形山,就想起“三个环形山之谜”,不观察不思考也不行了。索性一出门就把地图带在身上,边观察地貌,边分析综合各种相关的信息,包括不同地图的显像、山的造型、岩层的特征、特异矿等等。结果不仅发现它们是一组“陨击坑”!而且发现了更多的陨击坑。还看到广东省的惠州、珠海、肇庆、四会、韶关等地以及香港、福建省、江西省等地也有类似的情况。后来,在互联网上了解到埃及去年发现了较大规模的陨击坑群……我猜测,华南和那里基本是同纬度地区,是否同属一个系列的陨击事件? 那么,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情况又如何?……在编写《幼儿科学综合课程》时,我曾看到北美洲南部的墨西哥湾海边布满了圆弧,好像被陨石“处理”过了……这些美妙的联想令人很振奋, 9 月份写了网文《是谁,在珠三角大地上画了这三个美丽的大圆圈?》挂在互联网上,又传真给了某报社。还好,有记者感兴趣见了我,我们见面的地点就在龙华镇,属陨石坑的中心区。我在车站的立体地图上也看到了那美丽的环形山,出了站门就可以观察到实际的山景!可他告诉我说,报纸不能登没经过专家论证的“发现”。 我只好把以上的文章给了部分亲人和朋友分享,也发给了一些专家。非专业的人说:像科学幻想,专家们既不反对也不肯定。我猜也许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都很难表态吧?真正从事专业研究陨击坑的人很少的吧?我也不便为难他们了,没有追问下去。这时一位著名的生态学家好朋友给了我有保留的鼓励。他说,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你依然保持着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对学术执着的追求很难得。他还提到江西也有一些特异元素分布的情况……但是,没有研究经费,研究前景不够确定,当业余爱好尚可。 从我注意这个 400 多平方公里的陨击坑时算起,它们摆在那里十年多了,也许再过十多年也没有人去注意它们。这里是经济发达地区,到处都在“三通一平”搞建设,人们发挥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山不止,这些山却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总有一天要被挖平的呀。我不把这“谜”底揭开怎能甘心呢?于是,我想到学术会议上找专家讨论。一想,机会就来了。在互联网上我发现了当年 12 月 17-18 日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城市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的消息,会的议题和地点刚好都很合适。我报了名,交了论文提纲,被接纳了。会议还根据我的请求,全免了我的会费等费用,为我这个民间学者开了绿灯,并安排了在 12 月 17 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 20 分钟的口头报告时间。 我带着论文《环形山地貌与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思考》做了一个发言。我的发言效果好像讲科学幻想,大家挺感兴趣的,但我说完后讨论的时间很少了,主持人说只能让一位专家提问。一位来自我母校的专家起来发言,他没有提问,用了有关专家经多年研究的“定论”反证我的观点是错的,他的意思是环形地貌是很普遍的现象,成因有很多种……我当时才知道,环形地貌是普遍的,也才知道有那么多种成因呢。他讲完后,我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自己该如何解释,很本能地表示叹息并表示欢迎批评……回到位子上才回过神来:我的母校地理学的学术声誉过去在全国地理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对华南地区各种地貌成因的“定论”无疑是权威……以我的专业水平要说服他们谈何容易!可他的发言给我送来了喜讯:我的工作是创新的探索!也完善着我的推想,我要思考环形地貌与陨击坑的异同之处在什么地方?我想向这位专家致谢但他已经离场了。会下许多专家和我讨论,认为我的观点是有价值的,推理也有一定道理,甚至说就算是科学幻想也是很值得提出来的。有人说,“是啊,为什么月亮有那么多陨石坑,地球就那么罕见呢?值得怀疑。”还有一位在全国地理学界知名的专家开玩笑说:“希望有一天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看到你的好消息。”会上还遇到了一位大学地理学院的院长,他热情地推荐我接触可能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专家,还给了名字和电话……虽然观点分歧很大,但我总的感觉和专家们讨论收获是很多的。 也许是我太好奇,也太执着了,分歧越大越想弄清楚,而我越研究越是越感觉到陨击坑的魅力。既然中国华南地理学界已经有了定论,一下子难以理解接受我的想法,我的论据也还不能够说服他们。那么,我该找找国际上的专家,看看他们的反应。我分析了埃及和美国都有与华南相似的地貌情况,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大陨石从天上掉了下来,不管发生在哪一国土地上都是地球上的大事情,估计他们会感兴趣的。于是,就寻找参加在美国南部近期举行的有关学术会议的机会,想把论文发给他们。念头一出,信息也有了:一位专家朋友说明年春( 2006 年)美国南部有一个会。 2005 年 12 月 21 日,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为了准备资料,特别是找到有关埃及和美国同纬度的地貌资料,我在互联网上搜索和查阅了一幅卫星拍摄的世界地貌图。不看则已,一看惊呆了!哇,原来全世界都布满了大圆圈,最显眼的一个把中国西部圈了起来!!! 以前也常看世界地形图,怎么没有看见过这些大圆圈呢?中国地形不是“三级阶梯”东低西高吗?今天好象有了“特异功能”,第一次看到中国西部赫然显示了一个极其巨大的环形山!占三分之一的国土呀!再放眼世界认真仔细地分辨,地球的表面几乎都是大大小小的环状构造地貌。我想起了景观生态学会议上那专家的话,“为什么月亮有那么多陨石坑,地球就那么罕见呢?值得怀疑。”直觉告诉我:“这些是都是陨击坑!”火山?辐射区有这么大,这么圆吗?相应的火山熔岩流到了那里呢?地陷?除了几个盆地以外,整个地面是隆起的,环形山也几乎都隆起。 这张就是令我无比震惊的世界地图:大地母亲陨痕累累,让人多么心痛! 因为这里放不下全图,只选用了局部。科学家老师们、朋友们,你们看到了吗?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西部的巨大环形山系——陨击坑么?看到非洲高原环形的陨痕交叠的沙漠么?看到中东扭曲的环形地貌么?还看到整个陆地和海洋上各种各样的环形构造么?——如果您看到的话,就一起把真相说出来吧! 世界卫星遥感地图(局部) http://fgp.51.net/ 我做研究一直遵循“宇宙物质运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地球的质量比月球大地心吸 引力应该更大,月球和地球那么近没有理由遭受陨击的机率反而是小了,而且小那么多!后来认真地查阅分析了许多有关专业资料,特别是胡中为老师的《行星学导论》,其中关于陨击机制的论述和太阳系类地天体的陨击坑普遍分布情况等等,我肯定地认为它们真的是“陨击坑”!因为读到了“陨击成矿”一词,我就联想起地球上的矿带:莫非是陨击成矿?我立即核对了地球上最著名的矿带分布情况,它们也呈现与环形地貌相吻合的环状,便知道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对于矿带的成因,我想了解专业书里是怎样认为的,特地去广州科技专卖书店买来了《煤化学》一书。这是专业教材,理论上够权威了。我一翻阅就都明白了,它里面的推测和误会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地球上的煤矿基本上是陨击成矿而来的,其他沉积矿的情况也非常类似。于是,我就大胆地写了关于“陨击成矿机制”的部分新的推理。我忘记了自己根本就不是地理专业的专家,却总是提出与专业教材不一样的观点。多不自量力呀! 我还想,地图是公开的资料人人都看得到的,为什么别人看不见它们呢?或者看见了不这样认为呢?我该怎样说服他们呢?联想到在深圳学术会议上的情景,我知道自己要说服的不仅是华南地理学界几位写《广东地理志》的老先生,而是全世界的整个学术界!多难呀!可是我感到更加有底气了,因为不仅有华南的陨击坑,而且还有全世界的陨击坑、矿带、裂带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它们都在支持我……我想起了刚刚编进了《幼儿科学综合课程》的寓言《皇帝的新衣》,内心里就像那个讲出皇帝没有穿衣的孩子一样——说出真相的时候没有一丁点儿顾虑。现在有了互联网,学术交流的平台无限大,我工作是道义的,观点是有依据的……地球大规模陨击遗迹分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我去探索,各学科已经为证明这些环状构造的地貌是陨击坑、都从正面和反面等多个角度提供了比较有力的论据,只要把有关的研究资料综合起来就可以初步讲明白这件事了,于是提笔写了有关的研究报告。虽然,它只是初步的综合与分析,肯定有很多疏忽和表述不当甚至错误的地方,我期待读者特别是专家读者多多批评指正。可我相信,经过整合多学科的理论,关于地球上大规模陨击遗迹的科学推想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对于这么有前途、有价值的研究,科学界也一定会感兴趣和支持的。这些都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振奋的发现呀!那一段时间,常常随着研究进展有新的发现,为自己的新发现感觉到无比骄傲,很陶醉!!!我更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小胜利,是现代科学的、很多人的大胜利!我禁不住和我的亲人和朋友们分享着这些信息。他们几乎都是除了表扬我的想象力以外,认为非自己的专业所能判断推理的正确与否的,有的担心我走火入魔,情绪失控,希望我能从幻想中快快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我的幻想和理想,不安分和执着的性格决定了我的人生“运程”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充满了波折。我的科研兴趣跟“升职”、“评职称”、“分房子”、“长工资”都没有关系,甚至还要加倍付出。没有相应的利益保障、缺乏合适的平台、甚至不知道研究的前景——学术界是否能理解和支持?能否被社会所用?这么多人不能理解,还要让亲人和朋友操心、担心……这就是我的现实?但是,我更知道,不管我过去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如今一切都值了! 啊,我遗憾自己还不是基督教徒,但我深深感觉到了:上帝,您是公平的!当您知道我失去一个小小的、属于自己和少数人的世界的时候,就慷慨地给了我一个多么大的、还让我和无数人分享的新世界!我知足了!太感谢您了!阿们!;我也遗憾自己还不是佛教徒,我们都将有机会再次“轮回”!我多么甘愿重新这样活一遍!阿弥陀佛!我感激诸位众神都爱我、助我、让我的思想没有边缘,知道那么多;让我的生命与世界融合,感受着生命的永恒!因为教义都已经有了规定:每个教徒只能信仰一个“神”。那么,就请你们理解、也成全我吧,让我信仰“科学之神”! 你们问“科学之神”在哪里?他在社会现实和理想中、他也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表现出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生态运动规律的统一性。我们的现实和理想也都是天堂和地狱同在的地方!在我们的“教义”里,天堂是“生态平衡”,地狱是“生态失衡”。“科学之神”将更有效地引领着我们去实现人与环境生态关系的平衡。这样说,你们可以理解吧? 2007年2月27日 6:24 来源: http://science.mblogger.cn/luling2007/posts/16819.aspx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3d8a50100onf4.html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16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