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重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大气压强”中,“重力”和“温度”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热度 23 boxcar 2016-1-26 08:12
继续昨天下午和晚上热烈讨论的那个话题——“大气压强的存在,必然依赖重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952431.html ) 今天专门说说在大气压强中“重力”和“温度”所扮演角色的问题。按照我们以前上学时分到了不同的学年和学期学习的有关压强、大气压强的知识,似乎在“流体压强”的产生机理这个问题中,完全可以没有温度什么事儿;而在“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方面,则是没了重力(更准确的表述,在本质上是大质量星体对其表面约束着的物质的万有引力)照样可以存在“气体压强”。当我们面对“大气压强”这个概念时,不得不说,重力和温度,都是不能不被考虑的。 “大气压强”肯定是“气体压强”,从字面看似乎也就多了“大”字却少了个“体”字。这个“大”字的涵义其实在于此时气体的尺度是大气层的厚度,其在地球的径向绵延达数十至百千米,这是远远大于我们通常所设定的容器内气体模型尺度(米)的。空气的密度确实比气体常见流体(水)小 3 个数量级,而且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是下降的,但当我们百千米级高度上的气体重量做一个求和或积分,仍可获得一个惊人的数值—— 1 平方厘米上的重量约合 1 公斤力 。在这样的大尺度上,再忽略“重力”是绝对不行的。问题在于,此时重力的所起作用,是否仍和液体压强问题中的作用一样? 昨天我在博文中曾经说过,重力(重量)的作用,首先是有效地约束了地球表面的气体,使之长期保持在地球表面,这相当于没有外壳、向外太空敞开怀抱的大气层加了个无形的盖子,避免了大气向外太空真空环境的逃逸,也使得我们所讨论的大气压强问题,变成了一个仍可以利用密闭容器内理想气体压强模型进行讨论的问题。此时的密闭容器的形状近似是一个截顶的球椎,球椎“尖端”在地心,截掉“尖端”形成的曲面(可以近似为球面)在地球表面,球椎的“底面”(球面)则伸向浩渺的太空,本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可以近似为空气极为稀薄的大气层边缘。在这个“容器”内部,沿着其高度方向上气体数密度由于重力的存在而呈现不同的数值,其分布遵从玻尔兹曼分布而越来越稀薄。 现在,我要回答两个问题: (1) 为何气体分子终究没能逃逸? (2) 上层气体的重力效应是如何传递给下层的? 按照我们的力学知识,质点从地球表面逸出的条件是其切向线速度必须高于第一宇宙速度,对人造卫星如此,气体分子亦然。这就对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动速度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个问题可以严格按照玻尔兹曼分布律去求解,结果是如果综合考虑大气层边缘区的温度和数密度进行计算,气体分子逸出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容器”看作是“密闭”的,也就是说,“大气压强”和“容器内气体压强”的物理本质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通常所用的“容器内气体压强”模型是假定忽略了重力且温度均匀的,而真正的“大气压强”则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 重力对于大气压强的贡献,除了实现了模型“容器”的“封闭”以外,还对大气压强的产生,特别是大气压强的具体数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容器壁所受气体压强是其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大量气体分子冲量的平均值,这是普物热学中最简单的统计物理计算,最终导出的公式是压强正比于气体分子的平动动能。现在我们考虑重力对于大气压强的实质性贡献,恰好需要从平动动能这个切入点入手。在重力场中,随着高度的提升,平动动能会减小而重力势能增大,随着高度的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平动动能会增大,这就很容易理解当我们从大气层中切除一薄层时,为何其上表面的压强会低于其下表面。或者说,在重力场中处于“下落”状态的气体分子的动能是不断增加的,这些来自“上层”分子在与处于“上升”状态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时,会把动能传递给下面的分子,从而实现了重力效应的传递。 那么,温度在大气压强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影响大气压强呢?、 回顾普物热学中的一个压强公式 P=nkT ,气体压强与气体分子数密度和热力学温度的乘积( nT )成正比关系。如果简单地看这个公式,似乎容易得出温度越高气体压强就必然越大的结论,不过且慢,我强调的可是与 nT 乘积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温度升高而数密度与之反比下降,则压强 P 是完全可以保持不变的。我们实际感受到的大气压强,恰恰是处在一个值附近,而只能做很小幅度的波动(由于天气原因)。每天变动得比较剧烈的,是空气的温度 T 和数密度 n 。温度 T 对于大气压强相关问题的作用,其实是影响气体分子的分布。按照玻尔兹曼分布律,重力场中不同高度气体分子的数量不但与其空间位置 z 有关,还与温度 T 有关,温度越高,不同高度上的气体分子数量相差越少,也就是说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会有更多的平动动能,使之有条件上升的更高的位置。但是,如果按照前面所描述的那个“球椎”模型,假如没有穿过球椎侧壁或从球椎底面外太空进出的气体分子,球椎体内部容纳的气体分子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其重量的变化也不会太大(假如球椎体的厚度不是太厚、重力在不同高度上的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从这个意义上讲,地表上方“大气重量”产生大气压强的解释仍然是靠谱的。 套用去年的一句网络流行语—— 大气压强,也主要看“气质” (气体的质量)。
个人分类: 科普|16685 次阅读|62 个评论
大气压强的存在,必然依赖“重力”
热度 28 boxcar 2016-1-25 16:46
刚刚看到张江敏老师的博文“ 一个流传甚广的谬论:大气压强是大气重力造成的吗?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0379do=blogid=952415 文中提及了刘全慧老师在《热物理教与学随笔集》中的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似乎可以算是他老人家的一种论断风格】的“雷人”论断“ 大气压强不是大气重量造成的 ”。这话若是作为某道中考题的“标准答案”是绝对可以“吓死宝宝”的。恰巧这个问题我也偶有思考,所以也掺和一下,说说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 更准确的表述,似乎应该是—— 大气的压强不是由于大气的重力产生的,我们感受到的“大气压强”却又必然 依赖 大气的“重量” (重力) 。 回忆当年我在 受过中学物理教育 时 接受的“大气压强”概念, 其实 是个流体力学的概念,而且 它的出现也 完全符合流体力学的 需要和 规律。 我们当时(中学物理和普物力学)所学的流体力学知识中,其实面对的是 被简化的 比较 理想 的 “流体”, 处在与热现象完全割裂的语境之中,因此 并不需要考虑热运动 对流体力学的影响和随之而来的各种 问题 。因此,通常人们在简单地使用“大气压强”这个概念、分析相关现象时,很多时候似乎都可以用流体力学的概念,此时 由于 气体压强产生的微观机制( 气体分子热运动所产生 ) 不是显然的 和必须的 。 换句话说,用某一层面上方的大气层重量作用在这个层面上的压力除以面积就可以来估算大气压强,用用气体密度在不同高度的分布数据即可开始积分运算。至于这些气体如何做无规则热运动、温度多高、气体分子数密度到底是多少,根本无需知道。热学此时似乎是“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黔之驴”。 待到大家换个地方分析“气体压强”的产生问题时就会发现,热运动的效应其实是“庞然大物也”,须“神视之”(也要审视之)。事实上, 由于存在热运动,在失重状态下的密闭容器中装有一定温度的气体,也会存在气体压强 ,这种气体压强是完全由于热运动分子对器壁的冲量产生的,换句话说气体压强是碰出来的而不是靠重力压出来的,可以说与“重量”无关,因为此时已经根本没有所谓的“重量”了。但是,如果在我们因此而做出“大气压强不是大气重量造成的”论断,并“拍案叫绝”、一巴掌把并不坚固的器壁煽出个大洞的时候,容器内的气体分子会“一哄而散”转眼之间飞散出去(假如外面是真空), 气体压强就根本无法 稳定存在 。 看了上一段最后一句话,大家应该明白重力在大气压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吧?如果没有“重力”,就无法实现对大气层中气体分子的有效约束,无法形成并保持大气层的温度存在,因此大气压强必然依赖于大气的“重量”(重力,更准确表述是地球的引力)。 事实上,地表的气体分子要想真的摆脱地球的束缚奔向浩渺的太空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地球的引力的存在,它在达到大气层边缘后的运动速度至少仍要高于第一宇宙速度。(《物理学难题集锦》里面就有这么一道题。) 另外,关于我们每天从气象台网站上看到的当地大气压强数据为何常常不同这个问题,我会抽空专门写篇文论述。
个人分类: 科普|15853 次阅读|93 个评论
高效能源会来自于重力吗?
热度 7 zhpd55 2015-12-8 18:17
高效能源会来自于重力吗? 诸平 宇宙建筑公司( Universe Architecture ) 2015年12月4日报道回答了这个问题。该公司的荷兰建筑师加纳普·睿杰森纳( Janjaap Ruijssenaars )已在家中采用可持续方式开发了一种产生自由能的新技术。睿杰森纳技术的作用原理是通过让一个Anchor重物始终得不到平衡来释放能量,它能够成为太阳能和风能技术的替代技术。该技术目前正在申请专利。 加纳普·睿杰森纳( Janjaap Ruijssenaars ) 针对这项发明,睿杰森纳表示:“鉴于地球上的一切东西都被地球引力所牵引,凭直觉我 在想重力一定可以产生什么。通过放置一个重物,于其刚好稳住之时,在其顶部利用很小的力量让它失去平衡,其底部的一个单点便会产生很大的力量。这个创意就是来源于重力应当会产生某些东西。” 科学家们称这种技术是“开创性的”。系统架构师、特温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下属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小组的资深讲师西奥·德·弗里斯(Theo de Vries)表示:“这是因为,通过巧妙地使用重力,从被称之为‘压电’(Piezo)的方法中所产生的能量将会增长20%至80%,而这种方法的作用原理是将机械压力转变为电能。” “睿杰森纳实际上为这种方法打开了思路,而作为科学家,我们已经开始以一种新的思维来关注这一方法。借助这项发明,目前作为机械能所呈现的一切事物都将变得真正有用。”格罗宁根大学(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的Beatriz Noheda教授对压电发电将成为人类未来的一部分深以为然,并表示这种能够提升效率的方法非常受欢迎。“在我们不能持续利用太阳能组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好地采用这一新技术。” 睿杰森纳现在希望对其发明加以应用。这项发明是由他和 弗里斯 与简·霍尔特曼(Jan Holterman)这两位科学家一起创造, 弗里斯 和 霍尔特曼 还写了一本有关压电的参考书。弗里斯和 霍尔特曼 目前为国际工程公司VIRO工作,这家公司专注于为工业领域的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他们将会和睿杰森纳一起,找到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睿杰森纳技术的潜在应用可能包括生产可持续并由此“清洁”的手机充电器,或家庭照明发电机;这种技术未来将会有无数的应用可能。 The Magic Issue Interview Architect and inventor who has found a recipe for discovery Print this profile Send to a friend Janjaap Ruijssenaars is a renowned architect who has been teaching at the Royal Institute of Dutch Architects, the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Amsterdam and the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Rotterdam. He founded 'Universe Architecture' in 2000 which works in the fields of urbanism,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His company became globally successful with a simple yet effective approach for projects: Innovation by going back in time. His many projects include the Floating Bed which sits on a magnetic field. It was awarded Best Invention by TIME Magazine and used in the Hollywood film Arthur. Other projects include the Landscape House which is to be constructed using a large 3d printer. It was the hit of 2014 on dezeen.com. TIME magazine commented: The 3D-Printed House?! A Dutch Architect and Mathematician Break the Mold. He has a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place where the mental and the physical meet. His Tetris House project which built apartments with the highest possible quality at the highest possible density, was described as Innovative Row Housing with a 360 Degree View! by the Dutch National Press Agency. Recently he developed a new technique to generate efficient energy from gravity, a project called Gravity Energy . Scientists from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Twente are calling the invention, which is an alternative to solar and wind technology, a breakthrough. Earlier in his career Ruijssenaars was awarded with Best European Public Space for a project that transformed a large area underneath a highway from a no-go area into the centre of the community. And he built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building at a high school that got Best Debut Buildings in Europe recognition. He was educated at Western State College of Colorado, Universidad Polytecnica Barcelona Spain and TU Delft, Netherlands and became an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speaker for the London Speaker Bureau: The London Speaker Bureau Ruijssenaars The London Speaker Bureau Thought leaders Examples of Ruijssenaars talks: TEDx Talk TED Talk These are enterprises with strong partners that resulted from the recipe for discovery: www.tetrishouse.nl www.landscapehouse.nl www.gravityenergy.nl www.floatingbed.nl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www.gravityenergy.nl http://www.universearchitecture.com
个人分类: 新科技|3437 次阅读|16 个评论
重力导航文献选(2011-2014)
jlpemail 2015-3-19 10:12
钱东,刘繁明,李艳,张迎发. 导航用重力梯度基准图构建方法的比较研究 . 测绘学报,2011,06:736-744. 奔粤阳,杨晓龙,李倩,李敬春,阮双双. 重力辅助阻尼捷联惯性导航系统 . 仪器仪表学报,2014,07:1482-1488. 王虎彪,王勇,方剑,柴华,郑晖. “最小均方误差旋转拟合法”重力辅助导航仿真研究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07:1055-1062. 李胜全,欧阳永忠,常国宾,金际航,李科. 惯性导航系统重力扰动矢量补偿技术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2,04:410-413. 郭秋英,徐遵义. 水下重力辅助导航中重力测量误差改正研究 .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03:1274-1279. 许大欣,王勇,王虎彪,蔡小波,戴全发. 重力垂直梯度和重力异常辅助导航SITAN算法结果分析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01:127-131. 王跃钢,文超斌,郭志斌,杨家胜,左朝阳. 一种新的基于R-D分析的重力匹配辅助导航算法 . 地球物理学报,2014,05:1424-1432. 朱庄生,杨振礼. 无源重力导航的三角形匹配算法及仿真 . 仪器仪表学报,2012,10:2387-2394. 王跃钢,文超斌,左朝阳,杨家胜,郭志斌. 自适应混沌蚁群径向分析算法求解重力辅助导航匹配问题 . 物理学报,2014,08:454-459. 吴太旗,欧阳永忠,陆秀平,黄谟涛,马福诚. 重力匹配导航的影响模式分析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1,05:559-564. 蔡挺,刘明雍,黄博. 基于中心微分Kalman滤波的重力/惯性组合导航 .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3,01:22-24. 翟伟杰. 惯性/重力匹配组合导航实验系统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文超斌,王跃钢,郭志斌,田琦,左朝阳,蒋新磊. 重力辅助导航高斯插值精化算法 . 测绘学报,2015,01:13-18. 尧颖婷,沈晓蓉,邹尧,季海燕.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重力扰动影响分析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06:159-163. 战德军,戴东凯,张忠华,王省书,黄宗升. 单轴旋转INS/GPS组合导航中重力垂线偏差引起的姿态误差分析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4,03:301-305. 童余德,边少锋,蒋东方,向才炳. 基于局部连续场的重力匹配辅助导航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1,06:681+683-685. 李兰玉. 基于全张量重力梯度的水下导航技术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2014. 赵伟,王正涛,马强. 重力梯度数据模拟及其在惯性导航中的应用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05:134-138. 文超斌,王跃钢,田琦,郭志斌,左朝阳,杨家胜. 局部连续场下重力辅助导航模型构建算法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4,03:368-373. 袁赣南,张红伟,袁克非,乔立伟. 重力梯度辅助导航的改进等值线匹配算法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36-40. 祝燕华,蔡体菁,徐泽杨. 基于大气偏振光定向的重力辅助惯性导航算法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3,05:620-623+696. 郭秋英,徐遵义. 水下重力辅助导航重力仪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 舰船科学技术,2011,03:74-77. 袁伟,程农. 潜艇重力辅助惯性导航系统研究与仿真 . 四川兵工学报,2011,05:77-79+110. 王艳东,胡华峰,杨少帅,陈魁. 重力梯度数据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 电光与控制,2013,11:11-15+41. 吴萌,马杰,田金文,刘劲. 基于三轴磁强计和重力测量的融合导航算法 . 信息与控制,2011,06:760-766. 文超斌,王跃钢,郭志斌,田琦,左朝阳,滕红磊. 基于重力辅助导航误差分析的自适应介入匹配算法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4,04:514-518. 李颖. 基于等值线的重力/惯性匹配导航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崔晨风,王涛. 重力匹配辅助导航误匹配消除方法研究 . 测绘通报,2013,03:14-17. 常国宾,李胜全. 惯性技术视角下动态重力测量技术评述(四):无陀螺惯性导航与重力梯度测量的融合 . 海洋测绘,2014,06:8-12. 袁赣南,张红伟,朱岭,袁克非. 重力梯度传感器数据的模拟及其辅助导航 . 传感器与微系统,2012,10:23-26+30. 杨挺. 基于重力梯度的水下导航系统仿真 .华中科技大学,2011. 王志刚,顾雪峰. 基于高斯样条函数的水下重力辅助惯性导航 . 计算机仿真,2014,03:55-59+147. 白文平,王志刚. ICCP重力匹配辅助导航算法研究及改进 . 计算机仿真,2013,06:15-19+89. 常国宾,李胜全. 惯性技术视角下动态重力测量技术评述(三):惯性导航与重力测量的融合 . 海洋测绘,2014,05:7-12. 王宗原,孙枫. 边缘CPF算法及在重力梯度辅助导航中应用 .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4,06:734-740. 杨波,王跃钢,孟朝,郭志斌. 车载捷联惯导/重力匹配/高度计组合导航方法 . 现代防御技术,2014,03:53-57. 祝燕华,蔡体菁,卢桢. SINS/计程仪/重力无源组合导航系统仿真研究 . 弹箭与制导学报,2011,04:5-7. 王虎彪,王勇,许大欣,柴华. 重力异常和重力梯度联合辅助导航算法及仿真 .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01:116-122. 康晓磊,崔恒彬,许凤军. 基于重力匹配导航的潜艇避障方法分析 . 舰船电子工程,2013,07:37-38+41. 王跃钢,文超斌,蒋新磊,郭志斌. 重力辅助导航系统的滤波算法研究 .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重力测量技术——2014年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2014:6. 姜鑫,周广涛,石惠文,程正生. 重力辅助惯性导航中延时误差补偿算法研究 . 压电与声光,2015,01:113-116. 朱庄生,周朋. 重力辅助惯性导航中的重力场多尺度特性研究 .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05:1868-1873. 王宗原,孙枫. Rao-Blackwellised粒子滤波及在重力梯度导航中应用 . 弹箭与制导学报,2013,06:153-155+159. 高德章. 海洋重力场与重力辅助导航 .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 .:,2011:4. 王虎彪,王勇,郑晖. 重力匹配辅助导航中的航线设计研究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1:1. . 重力感知在鸽子导航上扮演重要角色 . 中国家禽,2014,24:22. 李胜全,金际航,王志刚,吴太旗. 一种改进ICCP算法实现重力匹配导航的方法 .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1:1. 来源 中国知网
个人分类: 资料库|4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泥石流与流变学
热度 23 Majorite 2013-1-14 02:02
泥石流与流变学
泥石流与流变学 嵇少丞 “ 构造地质学 ” 科普之 35 泥石流的流动构造 今年 1 月 11 日,昭通 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 在连续雨雪之后突然发生滑坡泥石流,造成 46 人遇难, 2 人受伤,以及房屋、牲畜、道路交通等损失。其中, 罗远菊一家就死29人,三人在外打工得以幸免。 所谓泥石流就是由岩屑和泥水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物质)顺坡滑(流)动的地质过程。具体地说,泥石流是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或融雪之后发生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泥石流常常会冲毁村镇、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中国每年都要发生多次造成人员伤亡的滑坡、泥石流这类的地质灾害,例如, 2010年8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 从近日媒体公布的照片看,这次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 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 的滑坡物质主要为泥土,其中石块含量并不高。 在 1 月 12 日下午昆明举行的抢险救灾工作座谈会上,国土资源部的官员给出滑坡产生的 4 个原因: (1) 地貌因素,滑坡地山高坡陡,沟壑林立,属容易发生滑坡的地貌。 (2) 地质因素,滑坡地地处二叠纪煤系地层,下层为较硬的灰岩层,容易形成滑坡。 (3) 地震因素,(去年) “9·7” 彝良地震造成山体松动、岩石破碎,会形成滑坡的诱因。 (4) 气象因素,近期雨雪天气造成大量融水渗透,山体过度饱和后导致了滑坡。 惨,他的手与头都在外面,就是抽不出身,泥石流中太多石头。泥石流与洪水不一样, 一旦卷入泥石流,逃生很难的,水性好亦无用。 泥石流中石块多, 伤人没商量。 这位官员的确考虑很周到,把几乎可能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但是,我个人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一与第四条。 第一条回答“滑坡的能量或驱动力的来源”问题。滑坡的动力来源就是重力在滑动面上、沿着滑移动方向上的(剪切)分力, 该力必须达到足以克服前进过程中由摩擦力造出的阻力。上述的剪应力与地形高差以及坡度角的正弦值皆成正比。坡度角越大,滑坡的动力越大;地形高差越大,滑坡的动力亦越大。没有山高坡陡,就不会滑坡。所以,平原上没有滑坡。山区的沟壑中本就不应该住人,但在中国那里却住上了许多人,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既然发生滑坡泥石流的驱动力常在,一旦发生滑坡与泥石流,势必造成人员伤亡。如果不能把所有住在“山高坡陡”之下的居民全部搬到较为平旦开阔的地方居住,滑坡与泥石流将永远是个问题,防治这类地质灾害在中国还将任重道远。 中国山区有滑坡与泥石流潜在危险的居民点实在太多,这类地点属于风水学上的凶地。对所有凶地进行监测和预报地质灾害,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成本太高。最省事的做法是不让凶地建立居民点。 现在讲第 4 个因素,山体特别是泥土的水饱和问题。泥土中含有很大的孔隙度,在干燥的时候,矿物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形成连续的应力支撑格架,维持必要的力学平衡。但是,强降雨或冰雪融化之后,水沿着裂隙渗透到泥土内的空隙与裂隙,当流体体积含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 25%-40% )之后,固体颗粒之间就不再彼此接触,而被流体分开,流体在三维空间中构成弯曲的却是连续的应力支撑格架。土 - 水体系的强度突然剧降,在重力的驱动力作用下,其行为就像流体一样,顺坡下滑而动。若土 - 水体系中还裹挟着石块,这就是威力无比的泥石流了,其破坏力就更强,所到之处,摧枯拉朽,惨不能睹。泥石流运动速度往往很快,内中的气体来不起逃逸出来,形成气垫作用,从而更加速前进。 第二条,其实意义并不大。“滑坡地地处二叠纪煤系地层,下层为较硬的灰岩层,容易形成滑坡”。只要第 1 与第 4 个条件满足,陡坡的浮土、泥石皆会下滑。基于同样的道理,盖在“较硬的灰岩层”上面的软的、破碎的、薄层结构的“煤系地层”亦可以滑坡;反之,若“较硬的灰岩层”盖在软的、破碎的、易变形的薄层结构的“煤系地层”之上,岂不更容易滑动? 第 3 条,即镇雄滑坡与去年 “9·7” 彝良地震的关系问题,我个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下结论。彝良地震只有 5.6 级,影响范围不会多大。是否能造成 100 多公里之外的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几个月之后又或成为滑坡的诱因?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需要进一步取证,才能下结论。 从泥石流中救人 泥石流之后又发现幸存者 房上那个人,现在也还不敢下来,怕下来后再陷进泥巴。 专家说的第 4 条是需要讨论的流变学问题,即强相支撑体系(多孔材料与固 - 液复合材料)到弱相支撑体系(悬浮液)流变行为如何转变与临界条件的问题。 流变学在英文中叫Rheology,这个字与神学Theology就差一个字母,而且在英文键盘上,R与T紧挨着,不小心经常把R打成T, 反之亦然。看样子,流变与上帝有关。Rheology 的词 头——Reo,就是“万物皆流”的意思,圣经里也说“群山在上帝眼下流动”。泥石流在我们凡人眼里流动,是因为它流动速度快。 群山发生的是固态流动,流动速度极慢,只有不死的、永生的上帝才能从头到尾看到“群山在流动”。 1905年爱因斯坦完成他的博士论文——《论分子大小的测定》,于 1906发表(后来1911年又纠正的一个小错误,见Ann. Physik, 34: 591-592), 在这篇经典论文中, 他研究了理想悬浮液的粘度随其中所含固体颗粒的体积含量( Vs )的变化规律,因其广泛的实用性该论文的引用率远超过爱因斯坦本人关于相对论、光电效应以及质量能量相互转化的论文。这篇文章也就成为流变学的开山之作。当然,爱因斯坦在推导公式时为了简化而假说了若干条件,例如:固体粒子为等大、表面光滑的刚性球体,固体和流体之间没有密度差也没有摩擦力,流体为不可压缩的牛顿流体,体系不受边界的影响,等等。虽然实际悬浮液很难满足上述理想条件,他的公式已被许多稀释悬浮液如糖水、油漆、血液等的实验资料所证实。 在含高浓度、不规则形状固体颗粒的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相互碰撞、粘结成聚合团,部分流体填充到聚合团内的间隙中去,从而减小了系统中流体的有效体积分数,亦即增加了固体粒子的有效体积分数,其结果是增加悬浮液的有效粘度。所以,应该用 Vs/Vm 替代式爱因斯坦( 1906 )公式中的 Vs , 这里 Vm 是最大堆积密度。当 Vs 达到或超过 Vm 时,固体颗粒相互连接形成应力支撑格架,存在于颗粒间隙中的流体分量不足,不再能对粒间运动起润滑作用。此时,体系从流体行为转变为固态行为。 阈值 Vm 取决于固体颗粒的形状、粒径分布、形状优选定向 (Shape preferred orientation) 以及剪切应变量和剪切速率。在通常情况下, Vm 随颗粒的长宽比增加而减少,有形状优选定向比没有形状优选定向具有更小的 Vm 值。若固体颗粒为等大球体, Vm 则和球径无关, Vm=0.74 ,此值对应于开普勒 (Kepler, 1611) 猜想中的等大球体的最大堆积密度。通常 0.74 被看作是理论上不可逾越的最大值。这个开普勒 就是那个天文学家开普勒 。 Barnes et al. (1989) 理论推导得出任意最紧密堆积密度为 0.637 。将等大刚球置入已知体积刚性容器的实验也证明任意紧密堆积的密度介于 0.601 和 0.637 之间 (Allen , 1984 ; Rogers et al. 1994) 。前人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得出等大球体的任意紧密堆积密度约为 0.64 ( Jaeger and Nagel , 1992 ; Jalali and Li , 2004 )。由此可见,任意紧密堆积密度远小于立方面心或六方最紧密堆积密度。 Vm 的下限值应该是 0.555 ( Onoda and Liniger , 1990 ),此值对应于等大球体的任意疏松堆积。所以,等大球体悬浮体系液态行为向固态行为的转变应出现在 Vs=0.555 和 Vs=0.64 之间。对于自然界含非球状矿物晶体的岩浆, Vm 一般约为 0.60 ( Marsh , 1981 )。此外, Vm 随剪切应变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矿物晶体的形状优选定向程度随剪应变的增加而增强( Tsenoglou , 1990 ; Jones et al. 1991 )。 Vm 还取决于颗粒径分布的幅度。小颗粒会填进大颗粒间的空隙,从而腾出部分空间来。粒径呈单峰分布的颗粒要比多峰分布的颗粒更易形成应力支撑格架固体结构。在相同的条件下,粒径呈多峰分布的体系的相对粘度比粒径呈单峰分布的体系能小一个多数量级( Poslinski et al. 1988 ),这就是固 - 液体系触变性( Thixotropy )的科学原理。 Vm 值还随颗粒表面糙度( Roughness )增加而减小( Kitano et al. 1981 )。 所以,泥石流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有便于集水集物的陡峭地形(驱动力) 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物质基础) 短期内有突发性的大幅量降雨或融雪(水源及水的加入) 泥石流开始流动时,体系内流体(泥水)的含量应该介于25-40 vol%, 具体值取决于岩屑与岩块的形状与大小分布。 泥巴里露出一个可怕的脚印,里面有人,肯定遇难了。 泥石流之后,房子仅剩下尖尖 烂泥巴掩埋了原先美丽的住宅区 汽车昨晚停在这,现在怎成这样了? 泥石流进村了 1米多高的信箱被泥石流淹没了仅剩下个头 2009年夏,四川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一灾后重建的农家乐遭遇7.17泥石流, 一夜之间被掩埋了一层。 都江堰龙池农家乐被毁,高降雨量达到220毫米 (嵇少丞 摄影) 2009年夏,四川安县高川乡这户农民原有的房屋在2008年5.12地震中倒塌了,借钱刚砌起的新房在2009年的7.17泥石流中毁坏了,屋内、房前、房后堆满了泥石流运来的石块,房主欲哭无泪。如果当地乡干部能在农村民房重建前能咨询有关地质灾害专家,就可避免这类选址错误。 (嵇少丞 摄影) 2009年7.17一夜之间从山沟里突然流出几十万立方的泥石,掩埋了村庄和公路,泥石厚达3-4米,中间的公路是用推土机扒开来的 。在龙门山里考察常遇到这类情况, 一堵就可能是2-3天。(嵇少丞 摄影) 泥石流来了,如何逃生?照片中这位先生的做法很危险,一旦脚插到尖锐的石块之间,腿拔不出来,周围石头会越堆越多。泥石流中遇难者许多是被这样活埋的。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脱鞋,往高处跑,不要过河、不要下水。 照片上这栋楼房,2008年5.12八级地震没震毁它,却被同年9.24的泥石流摧毁了,这家死了几个人。逃过了大地震,却逃不过泥石流(照片为北川县一位官员所照) 参考文献 Allen JRL 1984. Sedimentary Structures: Their Character and Physical Basis , Vol. 1, Ch. 4, pp. 137-177. Amsterdam: Elsevier. 593 p Barnes HA, Hutton JF, Walters K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Rheology. New York: Elsevier, 212p Batchelor GK, Green JT, 1972.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bulk stress in a suspension of spherical particles to the order c 2 . J. Fluid Mech. 56 : 401-427 Einstein A. 1906. Eine neue Bestimmung der Molekuldimensionen. Ann. Phys . (Leipzig) , 19 : 289-306. Jaeger HM, Nagel SR 1992. Physics of granular states. Science, 255: 1523-1531 Jalali P, Li M 2004. An estimate of random close packing density in monodisperse hard sphere. J. Chem. Phys ., 120: 1138-1139 Ji SC. 2004a. A generalized mixture rule for estimating the viscosity of solid-liquid suspension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phase rocks and composite materials. J. Geophys. Res ., 109 : B10207, doi: 10.1029/2004JB003124 Ji SC. 2004 b . Generalized means as an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Young’s moduli of multiphase materials. Mater. Sci. Eng., A366: 195-201. Ji SC, Wang Q, Xia B. 2002. Handbook of Seismic Properties of Minerals, Rocks and Ores . Montreal: Polytechnic International Press. 630 p Ji SC, Xia B. 2002. Rheology of Polyphase Earth Materials . Montreal: Polytechnic International Press. 260 p. Ji SC , Zhao PL 1993. Flow laws of multiphase rocks calculat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 on the constituent phases. Earth Planet. Sci. Let., 117: 181-187 Jones DAR, Leary B, Boger DV 1991. The rheology of a concentrated colloidal suspension of hard spheres.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147 : 479-495 Krieger IM, Dougherty TJ 1959. A mechanism for non-Newtonian flow in suspensions of spherical particles. Trans. Soc. Rheol., 3: 137-152 Lejeune AM, Richet P 1995. Rheology of crystal-bearing silicate mel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at high viscosities. J. Geophys. Res., 100: 4215-4229 Marsh BD 1981. On the crystallinity,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nd rheology of lava and magma. Contr. Mineral. Petrol., 78: 85-98. Onoda GY, Liniger EG 1990. Random loose packings of uniform spheres and the dilatancy onset. Phys. Rev. Lett., 64: 2727-2730 Patankar N, Hu HH 2001. Rheology of a suspension of particles in viscoleastic fluids. J. Non-Newtonian Fluid Mech ., 96 : 427-443 Rogers CDF, Dijkstra TA, Smalley IJ 1994. Particle packing from an Earth science viewpoint. Earth-Sci. Rev., 36: 59-82 Roscoe R 1952. The viscosity of suspensions of rigid spheres. Br. J. Appl. Phys., 3: 267-269 Rutgers IR 1962. Relative viscosity and concentration. Rheol. Acta, 2: 305-348 S hikata T, Pearson DS 1994. Viscoelastic behaviour of concentrated spherical suspensions. J. Rheol., 38: 601-616. Szpiro G 2003. Kepler’s Conjecture.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c. 304 p. Thomas DG 1965.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VIII: A note on the viscosity of Newtonian suspensions of uniform spherical particles. J. Colloid Sci., 20 : 267-277 Tsenoglou C 1990. Scaling concepts in suspension rheology. J. Rheol ., 34: 15-24. van der Werff JC, de Kruif CG, Blom C, Mellema J 1989. Linear viscoelastic behavior of dense hard-sphere dispersions. Phys. Rev., A39 : 795-807. (照片没有注明外皆为博主收集于网络,供教学与科普之需)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8755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CERN拟建新型对撞机破解重力之谜
crossludo 2012-9-13 11:20
CERN拟建新型对撞机破解重力之谜 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10日报道,在今年夏天发现疑似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正考虑扩大规模,构建全新的对撞机。研究人员表示,新对撞机的周长约达80千米,为目前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大小的3倍左右。这一对撞机有望解决一系列的宇宙谜题,例如 重力如何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相互作用 等。 科学家表示,重力可能是全新对撞机的关键研究领域之一。 目前学界仍不清楚重力为何能在粒子水平和行星、恒星以及太阳系水平上同时成功运行。 虽然任何新的对撞机都不可能在2025年之前开始建造,但CERN担心其如同首个对撞机一样,需要等待太久才能建造完工,因此希望抢占先机。目前,由18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正在考虑一系列选择,使能够基于当前造价高达46亿美元的粒子对撞机实现新的预设目标。另一种选择则是拆除现有LHC长达27千米的环形隧道,并在原地构建更加灵敏的设备。而无论选择上述哪种计划,都将耗资数十亿美元,这笔巨款将由CERN的20个成员国共同承担。 研究团队称,他们担心科学发现会因LHC的改造或新建而搁置,直到新的对撞机顺利落成。就像彼得·希格斯一般,需要等待58年,才能看到自己早先提出的希格斯玻色理论得到验证。事实上,首个对撞机的建造计划早于1983年就已提出,却到1998年才开始正式建造,并直至2008年才最终完工,前后历时长达25年。 有关对撞机改造或新建的提议将于本周提交至位于波兰克拉科夫的欧洲战略筹备组讨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物理系教授乔恩·巴特沃斯表示:“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疯狂探索的物理学新境界。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对于LHC的升级虽可能部分实现这点,但最终我们仍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新机器。” 【 反重力 】
个人分类: 科研考古|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地震大灾难与重力:一个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
QuentinYue 2012-5-12 12:10
汶川地震大灾难与重力:一个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 岳中琦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2 点 28 分,位于四川龙门山中北部的汶川 - 北川 - 青川发生了地震大灾难。今天是四周年地震大灾难纪念日! 再过 2 小时 26 分,大灾难爆发的 100 多秒钟持时就要来临了!霎那时,山崩地裂,飞石翻滚,天昏地暗,建筑物轰然倒下。瞬间,在重灾区 6.5 万平方千米土地上, 69277 人遇难, 374743 人受伤, 17923 人失踪,众多建筑物塌坏,数万处山坡破毁。 四年过去了。国家抗震救灾、灾区重建已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我们知道,这些在地表发生的众多灾难的最直接原因和力源之一就是重力。例如,建筑物垮塌、山地岩体崩溃等将人砸死压伤或掩埋都是与无处不在的重力密切相关的。 那么,重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重力的成因是什么呢? 当然,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Isaac Newton, 1642 – 1727 )早在 1686 年发表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已告诉我们,重力 W 是因地球的吸引造成的,等于物体(岩体等)的质量 m 与重力加速度 g (= 9.8 m/s 2 ) 的乘积: W = mg 他发现中心距离 r 的两个物质 m 1 和 m 2 间存在万有引力 F ,提出和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引力常数 G = 6.674×10 − 11 N   ·   (m/kg) 2 。 但是,似乎到今天,人们还是没有研究明白万有引力的原因。 在 1713 年第二版《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加的 “ 总释 ” 最后中,牛顿用拉丁文写道(中文翻译): “ 迄今为止我们以引力作用解释了天体及海洋的现象,但还没有找出这种作用的原因。它当然必定产生于一个原因,这个原因穿越太阳与行星的中心,而且它的力不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 … ,总是反比与距离的平方减弱。 ” (王克迪 译、袁江洋 校, 2005 ) 。英文翻译为 “Hitherto we have explained the phenomena of the heavens and of our sea by the power of gravity, but have not yet assigned the cause of this power. This is certain, that it must proceed from a cause that penetrates to the very centres of the sun and planets, without suffering the least diminution of its force; …, decreasing always as the inverse square of the distances.” 三百年过去了,牛顿和其后的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rin, 1879 – 1955 )都没有、还没有找出这种作用的一个原因。 也许,正如牛顿所言 “ 对于我们来说,能知道引力的确实存在着,并按我们所解释的规律起作用,并能有效地说明天体和海洋的一切运动,即已足够了。 ” “And to us it is enough that gravity does really exist, and act according to the laws which we have explained, and abundantly serves to account for all the motions of the celestial bodies, and of our sea.” 我们更知道,人类依然感兴趣的、还有大量未知的科学研究问题和方向。它们包括细小的微观量子、浩瀚的天体与宇宙、生命起源和人类生命永生,以及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的基础和支撑的不可透视的地球。 人们太忙了、太多事要做了,以至于这一个原因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或许甚至人们早已忘了牛顿 300 年前提的这个问题了,能用万有引力和重力的规律就行了。 因此,笔者认为和相信,何许有一天,这一个原因被我们找到了,那么,人类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妙。 因此,笔者想到写下这个已问了 300 年问题,来纪念汶川地震大灾难四周年! 本篇短文在 2012 年 5 月 12 日 12:00 写成于香港大学黄克兢楼 602 室
5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自燃》杂志文章的评论:原因不只是一个
热度 3 杨学祥 2011-2-13 04:44
对《自燃》杂志文章的评论:原因不只是一个 冰川在夏季移动的速度比寒冷季节更加缓慢的原因 杨学祥 《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认为,在气温较高的年份,一些冰川移动的速度慢于在寒冷年份的移动速度。当大量的水溶化聚集在冰川下的时候,水反而容易流走,因此降低了润滑作用。 10年前,研究人员发现格陵兰岛的一些冰川比以前移动得更快。冰融化的时候,冰川下聚集了更多的水,对冰川移动起到润滑作用。 显然,水对冰川移动的润滑作用难以解释相互矛盾的现象,冰川移动速度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事实上,冰川移动的原始动力是其重力本身,冬季冰川厚度增加,重力增大,移动速度也增加;夏季冰川融化,重力变小,移动速度也减少。 此外,冰山的坡度、坑洼不平的积水程度也与冰川的移动相关。多种成因才能导致相互矛盾的现象存在、 附件: 作者:Andrew Shepherd 来源:《自然》 发布时间:2011-2-9 15:56:47 格陵兰冰盖气候抵御能力超预期 据英国广播公司1月26日报道,格陵兰冰盖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可能超过研究人员的估计。英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一些冰川在夏季移动的速度比寒冷季节更加缓慢。 报道称,10年前,研究人员发现格陵兰岛的一些冰川比以前移动得更快。冰融化的时候,冰川下聚集了更多的水,对冰川移动起到润滑作用。 气候变化预测认为,未来数年气候升温,人们担心冰盖会加速移动甚至消失,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几米。 但是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认为,在气温较高的年份,一些冰川移动的速度慢于在寒冷年份的移动速度。当大量的水溶化聚集在冰川下的时候,水反而容易流走,因此降低了润滑作用。 当然,这并非表明格陵兰岛将“高枕无忧”,因为还存在其他能够导致冰川加速移动的因素。 去年,北极冬天被冰覆盖的海域面积是自有卫星记载以来最小的。这至少意味着,在更广的范围内,一些最具灾难性的预测将可能发生作用。(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多阅读 《自然》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2915564780414908.s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中奇妙的对称美
xpzhan 2010-9-17 10:51
对称性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99%的现代动物是左右对称祖先的后代;连海葵这种非左右对称动物的后代,也存在对称性;对称性甚至在左右对称和非左右对称动物分化之前就已存在。在植物界,我们有多少次惊异于那些具有完美对称性蕨类、铁树的叶子和娇艳的花朵?生命里如果没有对称性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动物长三条腿,其古怪的形象会多么令人畏惧?如果人不是左右对称,只有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和半个脸世界就不再美好了。 人具有独一无二的对称美,所以人们又往往以是否符合对称性去审视大自然,并且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性美的艺术品:服饰、雕塑和建筑物。 生命从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后生动物演化,最早拥有了以对称性为特征的复杂性。对称性对于人,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也是健康和生存的需要。如果只有一只眼睛,人的视野不仅变小、对与目标的距离判断不精确,而且对物体立体形状的认知会发生扭曲。如果一只耳朵失聪,对于声源的定位就会不准确:因为当人对声源定位时,大脑需要声音对于听者的方位仰角信息,也需要到达左右耳间的时间和强度差线索。对于野外生存的动物,失去声源定位的能力,意味着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另外,左右手脚需要默契的配合。对于花朵,如果花冠的发育失去对称性,雄蕊就会失去受粉能力,不能传种接代,物种将绝灭。 在科学研究中,对称性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是揭示新发现和否定错误观念的手段。生命科学家不止探讨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且也探讨存在于生命中的美、为什么这么美? 人大脑的两个半球,从它们的沟回和细胞排列层次看,非常相似,具有完美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之于两手、两脚的对称性无异,似乎功能应是一样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Roger W. Sperry)从1960年代初开始,对癫间病人实施胼胝体切断手术,把大脑一分为二,发现它们能独立工作,功能并不一样。这一成果开创了心理学和脑功能定位研究的新纪元,他因此于1981年荣膺诺贝尔医学奖。随着PET和功能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大脑功能的分化定位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功能上看,左右大脑是完全不对称的。但是在低级中枢,间脑、脑干、小脑和脊髓,在功能和形态上都表现完美的对称性。 虽然对称性左右对称或圆形对称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迷,一种合理的猜测是:对称性与重力是密不可分的,可能源于生命在重力场中的进化历程;而地球是一个相对规则的球体,重力场是均匀的。中圆柱形辐射对称的树枝可以抵抗重力,同时向空中发展接受阳光和用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四足动物的完美对称性可以使动物对抗重力,又善奔跑。 循着对称性的思路去探究不对称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生命科学课题。为什么雌果蝇能通过翅膀的摩擦产生声音吸引雄果蝇交配,而雄果蝇刚好在第二个触角有分化的听器官接受声刺激;反之,雌果蝇没有听器官,而雄果蝇不会发声音?再如,既然神经元的兴奋特性取决于突触后膜受体通道的特性和神经突触前膜所释放的递质特性,为什么在形态上,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的突触是非对称的,而抑制性突触是对称性的?事实上,对称性也存在于分子结构上;有手性对称分子,旋转对称分子。按照这样的思路,或许有一天我们会从中得到启示改造蛋白质,进而设计、发明新的药物。 同样,循着对称性的思路,可以去探讨不对称性的艺术。毕加索也许是探讨不对称性中最幸运的艺术家。 科学,有时是运气,有灵感的闪现,有幸遇上中意的合作伙伴、得心应手的课题,撞上了那个发现的时机;有时是艺术,你在精雕细刻之中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有时是理性使然,你对于文献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有纯熟的驾驭;有时是枯燥乏味的重复,在重复中静静等待那激动一刻的到来。我们在科学生活中可以体念到大自然造化所赐予的、无所不在的对称美,为平常而有时枯燥的日常工作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延伸阅读: Finnerty JR, et al: Science. 2004 May 28; 304(5675):1335-7. Hileman LC,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3 Oct 28;100(22):12814-9 In praise of plants By Francis Hall Timber Press, 2002 原载于博客中国: http://www.blogchina.com/2004081640726.html
个人分类: 随想杂谈|5442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之九)重力是推动地壳运动的杠杆
池顺良 2010-3-17 10:27
重力是推动地壳运动的杠杆 池顺良 ( 1 ) 重力是推动地壳运动的杠杆 与板块说不同,内波说中地壳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是潮波驱动力,作用在莫霍面邻近有限区域中的等效力强度只有重力的数千分之一。因此,必须有适当的放大机制,微弱的潮波驱动力才能成为推动地壳运动的主导力源。 潮波驱动力推动壳、幔物质运移,首先利用了斜面放大作用。莫霍面斜坡的斜率一般为千分之几,最大约百分之一;其次,潮波驱动力推动壳幔物质运动只须克服壳、幔物质间的重力密度差而非重力密度本身,这又提供了约 10 倍的放大倍数。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微弱的潮波驱动力经过数千万到上亿年日积月累的定向物质搬运终于造成了地壳厚度的差异,在地壳中储存起巨大的重力位能。因地壳厚度差异产生的均衡力(自重与浮力)极其强大,任何一种材料的强度力都不能与之抗衡。因之,在所有大山脉隆起与沉降交界带都发育有平行大山走向的深断裂带:巨厚的地层在这里被一侧向下的自重力与另一侧向上的浮力强制剪断。 重力是宏观世界中最重要、最现实的力。重力既是垂直力,能够也必然要转化成强大的水平力(重力位能的梯度)。但是,对重力,人们是如此地习以为常,重力的作用却常常被忽略,为了解释构造运动又人为地引入外来的水平力。作者以为,在我们这颗自转速度非常均匀的行星上,找不到可用于推动地壳构造运动的非重力派生的水平力。但目前流行的观点却正是依靠各种不明来历的外来水平挤压力,这就使大地构造学陷入困境。 地球是个巨宏观物体,在这个尺度上,重力始终是居支配地位的力量,这可从地球总体上的球形与大地构造形成的山体只是地球表皮上微小起伏(只有地球尺度的千分之一!)的事实中明了。因此,构造运动的发生必须仰赖于地球上的重力作用也就不难理解了。 ( 2 )重力引起断层、褶皱、推覆构造与地震的实例 大地构造学始终摆脱不了对外来水平推力的依赖。如挤压成山、拉张成盆的说法在构造地质界一直通行无阻,真要问这种水平推力或拉力来自何方,又说不清。 其实根本无须引入外来的水平推力或拉力,只要壳幔体系在潮波驱动力作用下形成了地壳厚度的波动起伏,所有的构造运动方式都能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发生,而且比用引入外来推力可以解释得更好。 逆冲推覆构造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重要构造。对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最早的观点认为,侧向挤压是主要的驱动力。但很快发现,用水平推挤作为逆冲推覆构造成因机制存在问题。一是某些逆冲构造带的变形并没有强烈褶皱伴生;二是挤压作用力与推覆体所能承受的应力的矛盾。对于在地质时间尺度中发生的变形过程,地层的塑性是必须考虑的。考虑材料的塑性,在接触处的推力再强大,也是无法传递到远处的。这样,认为作为体积力的重力是引起逆冲推覆构造基本驱动力的重力说应运而生(朱志澄,《逆冲推覆构造》, 1991 )。 重力滑动构造是最常见,又最易被人们理解的重力构造类型。(图 1 )是台湾构造综合剖面图,台湾东、西两面的山体发育了巨大的滑动构造。如台湾纵谷之东海岸山的滑动可分两期,先是利吉组的混乱滑塌,后是晚第三纪地层的固流滑褶,形成一系列向东倾斜的轴面、向西倒转的褶皱,以及向西逆冲的低角度断层。纵谷以西,滑动系统主要由新第三系岩层组成,变形以不对称褶皱、叠褶和褶片铲形断层为特征,岩石一般未发生变质作用,下伏的古新世及时代更老的变质杂岩并不卷入变形。明显是上覆岩层因重力下滑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马杏垣,《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 1989 )。 1999 年在台湾南投发生的强烈地震,位于纵谷以西,震源深度很浅。野外调查显示这次地震是由于车笼埔断层活动破裂的结果。 对地震记录的分析发现,地震的震源机制为一近南北走向的、低倾角、向西逆冲的破裂。断层上盘(车笼埔断层东面)的地震台记录的峰值加速度、速度和永久位移比断层下盘(车笼埔断层西面)地震台记录要大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这次地震主要是由于上盘由东向西向下滑动,遇到阻挡向上逆冲,滑动受阻发生的构造地震。 从地质上看这次地震明显是滑动构造成因,但地震学家仍将其归因于板块俯冲。 板块俯冲如何解释仅 7 公里的震源深度? 图 1. 台湾构造综合剖面图(据马杏垣) 1 .晚更新世地层; 2 .上新世、更新世地层; 3 .晚第三纪地层; 4 .变质早第三系; 5 .前第三纪基底; 6 .利吉组 (I) 内壳构造; ( Ⅱ ) 过渡带; ( Ⅲ ) 表壳构造 青藏高原地形高差更加巨大,储存了更大数量的重力位能,因此,构造活动强烈。周玖、黄修武、池顺良曾经探讨过青藏高原的重力位能转化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能的方式。我们将在探讨中国大陆地震成因机制中介绍他们的工作和观点。 ( 3 )断裂使自重压力消失、引发激烈岩浆活动及金刚石喷出地表 固态岩石熔融转变为液态导致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体。岩浆岩体的形态分两大类,即岩浆喷出后冷凝形成的喷出岩体和在地下深处固结的侵入岩体。岩浆源的深度有的较浅,有的很深。如含橄榄岩包裹体的碱性玄武岩的源区深度可达到 40 100 km 。岩体中有时带有直径 3m 的包裹体,这只有当岩浆以极快的速度从上地幔上升才能将巨大的橄榄岩包裹体带上来。怎样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机制能引起如此剧烈的岩浆活动呢? 通常以为岩浆活动主要与地壳、地幔深部热的积聚有关。其实,上覆岩体的自重压力在岩浆活动中与热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由描述岩石固、液相转化的 P-t 图(图 2 )上可见,压力降低和温度升高一样会使岩石从固相转变成液相。 P ∕ 10 8 Pa 图 2. 含水钠长石的固一液态相图 温度、压力变化都可引起岩石熔化 地槽沉降时,沉降一隆升的差异升降运动使沉降与隆起毗连的地方,地壳被强制剪断,形成正断层。此时的差异升降是由莫霍面处物质迁移引起的,所以断裂可直通上地幔。断裂带下方原先处于上覆地层巨大自重压力下的上地幔岩,压力突然消失,相点位置从固相跳跃进入液相,溶解的气体大量溢出,巨大的差异压力将上地幔岩块剥离;混入大量气泡的玄武岩浆的等效密度降低,巨大的橄榄岩包裹体被迅速上升的气体一岩浆流体系裹挟上冲到地表或浅部地层。 我们能够在地表找到大颗粒金刚石靠的就是这种断裂-突然降压-熔融-释气-喷发机制。只有这种机制能够让生长在 150-250 公里深处的金刚石快速带到地表的低温、低压环境,将金刚石的晶格冻结起来今日的我们才能拥有这美丽的天然晶体。实际上,在非洲的一些金刚石矿中,就发现大部分钻石转变成了石墨,也许是这里的融浆上升速率不够快的原因。 地层隆升遭受剥蚀时,上覆岩层压力逐渐减少,会使温度已接近熔点的下部地层发生等温减压熔融。地槽回返后期,原先被埋在地槽深处的沉积地层,经长期热积累,但还未达到熔融温度,由于回返上升会发生就地重熔形成花岗岩。此时,在中、上部地壳中的构造活动形成断裂,就会引发酸性岩浆的喷发或侵入活动。 认为岩浆活动仅仅是由热本身的积聚、导入的概念是不全面的。热点说就认为不同类型的岩浆活动都起因于地幔深部热幔柱的上升,并提出了柱头、柱尾的模型,看似有理其实并不符合实际。岩浆活动是统一的地壳构造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构造运动阶段,由于构造运动处于沉降沉积或隆升剥蚀等不同构造环境而有不同的特点。如地槽沉降期沉降带中普遍发生以基性岩浆喷溢为特征的海底火山与岩浆侵入活动;回返后期在地槽隆起带中发生以酸性岩浆喷发为特征的陆上火山活动并形成大范围花岗岩基、岩墙。 不同阶段岩浆活动,不仅表现形式不同,而且喷发或侵入的岩浆成分也完全不同。用单一的热点模式是不能充分解释的。 重力是深部地层压力的主要来源,维持了物态的平衡。但当剧烈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层大量被剥蚀,尤其当地层在构造运动中发生破裂时,局部地带深部地层的重力压力突然消失,就会激发强烈的岩浆活动。
个人分类: 大地构造|6017 次阅读|3 个评论
熊咋就掉陷阱里了?
热度 1 jixuanhou 2010-3-16 22:21
自从吴宝俊转了一道中学生试题到科学网来【1】,科学网的博友纷纷发表意见【2】,这只可怜的熊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了陷阱。不才也想凑合一脚,只好让这只熊再摔一次了。 先把题目再复述一遍: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求熊是什么颜色的? A:白色,北极熊 B:棕色,棕熊 C:黑色,黑熊 D:黑棕色,马来熊 E:灰色,灰熊 我们首先就题论题,题目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考虑一些工艺等因素,比如这么深又这么精确的陷阱是怎么挖出来的,题目说有这么一个陷阱就有这么一个陷阱。如果这个熊做的是匀加速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就是9.8085米每秒每秒。而北极的重力加速度为9.832米每秒每秒,赤道重力加速度为9.780米每秒每秒。因此就有很多人说这个陷阱肯定不在北极也不在赤道,而是北纬44度左右。 这个论述看似逻辑很强,但是还是有漏洞的。漏洞就在于没有考虑空气对熊的影响。空气对下落的影响有两方面: 1、空气阻力 , 2、空气浮力 。 1、先看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大小为F=(1/2)CSV^2,C为空气阻力系数;为空气密度;S物体迎风面积;V为物体与空气的相对运动速度。熊的空气阻力系数不好计算,不过可以参考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维持在0.4至0.6之间。现在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一般在0.28至0.4之间。作为估算,不放假设熊的空气阻力系数为0.4。如此一来,整个问题就是一个变加速问题,稍微麻烦了点,不过所幸我们只是估算。 熊在2秒内大致从0m/s加速到20m/s,取平均值10m/s。空气在0摄氏度、绝对标准指标下密度为1.297千克每立方米。假设熊的迎风面大小为0.6m0.6m。则空气阻力大小约为9.3牛。对于北极熊来说,体重大概为800kg,也就是8000N。因此空气阻力产生的误差大概在0.12%。 2、我们再看空气浮力的影响。空气在0摄氏度、绝对标准指标下密度为1.297千克每立方米。我们假设熊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大约为1000千克没立方米。因此浮力对加速度的影响大概在0.13%左右。 因此空气对下落过程的影响大概在0.25%左右,这也就大致抵消了9.8085到9.832之间的0.24%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头熊就是一个北极熊。 ---------------------------- 华丽的分割线 -------------------------------- 至于一些实际因素,比如陷阱怎么挖成的,就随便闲聊一下好了。在北极,冰山露出海平面大概有几十米,夏季冰川融化产生几十米的冰裂缝也不足为奇。陷阱就直接依靠冰裂缝来建造那也真是省心省力啊。如果裂缝底部就直接是海平面,那控制陷阱的高度就容易了,哈哈。最后一段纯粹是瞎扯淡,大家一笑了之吧。 参考 【1】吴宝俊, 熊又一次掉陷阱里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3197 【2】吕喆, 请不要再出熊掉陷阱里这样的题了, http://www.sciencenet.cn/m /user_content.aspx?id=303265
个人分类: 科学视角|184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太空无重力吗?
antiscience 2009-12-25 18:40
今天随便翻书,读到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文章,其中写道: 航天器脱离地球进入太空,就进入了一个没有重力,没有高度。。。的环境。因为天上无重力,可以把。。。(第26页) 邪门儿,还没重力(引力)啦? 如果是那样,那飞船早就飞没了? 太空中的飞船与地球之间当然始终有引力作用,只是因距离大其间的引力变小了而已。没有引力作用的话,飞船如何按轨道运行? --- 22:51补充:刚给赵凯华老师打了电话,请教了一下。赵老师讲,这里有三个概念:引力(万有引力)、重力、重量。在物理学的范围内,第一个概念通用,清晰,后两个概念不同人用法可能有差异。一般情况下(也不是永远),重量=万有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是表观上可以称出来的一种量。重力通常就是指引力,但也有指重量的。 另外查得:台湾把gravitation译作重力,大陆把它译作引力 相应那有一套对应关系,如 ------------ 编号,英文,台湾用语,大陆用语 73 gravitation  重力 引力 74 gravitational collapse  重力崩陷 引力坍縮 75 gravitational constant  重力常數 引力常量 76 gravitational field  重力場 引力場 77 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  重力交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 78 gravitational lens  重力透鏡 引力透鏡 79 gravitational mass  重力質量 引力質量 80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重力位,重力勢 引力勢 81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重力輻射 引力輻射 82 gravitational wave  重力 波 引力波 83 gravitino  伴重力子 引力微子 84 graviton  重力子 引力子 85 gravity  重力 重力 37 weight  (1)重,重量;(2)權重 權 ,重量 39 weightlessness  失重 失重 (据 http://www.iicm.org.tw/phyterm/termb_G.htm ) --- A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查重力 http://www.cnctst.gov.cn/pages/homepage/result.jsp 共查出6条记录 术语 中/英文名 一级学科 学科 重力 gravity 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重力 gravity 力学 力学通类 重力 gravity 石油学 石油地球物理 重力 gravitational agency 土壤学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重力 gravity 物理学 力学(物理) 重力 gravity 测绘学 大地测量学 B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查引力 共查出3条记录 术语 中/英文名 一级学科 学科 引力 gravitation 力学 力学通类 引力 gravitation 物理学 力学(物理) 引力 gravitation 测绘学 大地测量学 C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查重量 共查出1条记录 术语 中/英文名 一级学科 学科 重量 weight 物理学 力学(物理) 综合起来看,在大陆 重力gravity 引力gravitation 重量weight 在台湾,gravity和gravitation都对应于重力 ------------- 《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596页: 重力(gravity): 物体在行星及其他天体表面所受到的引力。 天文卷中无重力条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999 次阅读|4 个评论
[Dr.You第38期]读者来信:一半,一半,一半……
eloa 2009-8-6 19:06
Dr.Who 发表于 2009-08-06 9:50 第三十八期问题:重力变化下的生物 (查看详情,请点击群博右边栏的Dr.YOU专辑) 本期Dr.You收到了七位同学的来信。看起来,一半重力下的生物是个吸引人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Allarem 首先,地球的重力降低一半,即质量下降一半,那么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得知,地球与月球、太阳间的距离就会变大,导致地球上的光照减小,潮汐的涨水量降低,一年的周期会更长,地磁场磁力下降。引力的下降也会导致空气、水流的冲击力降低。 如果陆地上还有生物: 植物应该是最先发生变化的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更强,就可能进化出吸收全部可见光的叶子,比如说黑色叶子;或者是将能吸收远红外光来维持自身的能量需求。图1为了适应温度更低的环境,叶片会更小来减少蒸发,像针叶林。为了获得更多的能量,植物一般会长得更高、更密。 冷血动物们也得作出进化,否则将是灭亡。因为它们可能照不到太阳导致体温低而行动迟缓,容易被猎杀,植物颜色的改变也会让它们伪装色改变成深色,也更易于吸收太阳能。它们体形可能会比现在小,因为体形大的冷血动物提升体温的时间比体形小的时间长;在耗氧量上,体形小的冷血动物也更占优势。重力降低的影响下,很多冷血动物可能会进化出喷射剧毒毒液之类的技能,因为喷射毒液不需要太大的能量,而且这样更加有效。图2 恒温动物们体形反而会增大,体形大并且增加脂肪层的厚度对维持体温有帮助,肌肉相对现在,肯定力量上会下降很多,引力降低了嘛(可以想象猪更胖了,更好宰了)。鸟类因为空气稀薄,很可能会进化出气囊一样的器官来增加浮力。 引力的下降,更多的陆生动物会拥有滑行飞行的器官,来增加猎食和逃跑时候的速度,说穿了就是它们更懒了。 为什么是如果陆地上还有生物因为质量下降导致的地球磁场降低,宇宙射线的杀伤力就更强了,很多陆生动物可能因为变异量增大,数量上会很少。我觉得生物们会根据弊害原则退回到海洋。 海洋里: 海洋里的浅海层生物会更加集中在海面,因为各种浮游生物都需要在光照作用下才能存活。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冷的情况下,原本低纬度的冰盖面积会增大,海平面下降,导致冷水水生动物会向低纬度进发。图3漂亮的浅海热带鱼就要消失啦珊瑚这样的热带动物自然消失后,其生态圈也是要消失的。颜色上,更多的浅海动物会变得背黑肚白避开天上和水底的威胁,植物颜色也将变得更深。体形上,他们更加不流线型,很可能在头部长出更大的眼睛来探知已经变暗的地球,或者是更多的超声波。鱼类的鱼鳔会更小,引力下降带来的将是更多的类似鲨鱼游动呼吸法,因为腮需要额外的能量,在地球可以得到的总太阳能降低的情况下,额外需求能量是奢侈的。 而深海鱼类估计因为影响不大,可能样子不会变化。 总之引力下降带来的是没有生气的,处处是深颜色的地球生物。 人类嘛人类到那时肯定离开地球了,学会飞才100年,就能上月球了,地球重力改变后,大多数生物肯定是要灭绝的,但人类不可能坐以待毙。 图片来源: 图1:来自www.gdepb.gov.cn 图2:暴雪娱乐公司 图3:google,关键字热带鱼&GIMP了一下 Elora 当现实地球重力变为现在的1/2时 当现在的地球的重力变为现在重力的二分之一时,会怎么样呢? 我猜想,因为地球重力为现有的1/2,所以: 1.空气也许会变得稀薄一些。 但气候因植物而定。 2.动物方面: a.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由于重力变小,所以会进化出一些相应的特性,如身 体上用来保持平衡的器官会更发达。其余的我会在下面说到。 b.在天空中生活的动物。基本上,会进化出一些特有的器官。如在飞翔时能够更好的掌握方向等。 c.在海洋中生活的动物。由于在水中生活,所以多是受到水的浮力的影响而非重力的影响 , 所以我认为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 3.植物方面:在这里我有两种情况需要讨论一下。 我是和谐脑小的具体论述的分割线- 现在,来具体的说一下刚刚说过的猜想。 由于生物是依赖环境而生存的,因此,就说一下由能够影响气候的植物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也就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设想会有两种形式 【鄙人的能力有限,不能自己制作图 所以- =如下图,和这个差不多,A中的树差不多就能长这样高高大大的样子,不过会有很多此树(纯猜想中)】 【比这个图所显示的要茂密些】 情况A:当重力为现在重力的1/2时,植物生长茂盛, 猜想理由:植物受到的重力是相对于现在地球来说少的。如恐龙时代的植物一样茂盛。因此,对于植物来说,重力减少一半会有利于养分的运输,会长的更快,因此,长的快的植物可以很好的调节气候,使气候变得稳定 那么气候就会稳定 ,由此可以猜测动物的体形会比现在看起来要大一些 并且会更加强壮。例如,会出现比现在看到的高出许多的植物,而大型动物也会变多,也许人类要做出很有力的防范才能保证自己不受野生动物的侵害。既然植物茂盛,那么也不会存在所谓的空气稀薄的问题,对于陆地上的动物来说体形、运动速度等都会比现有水平要高出一些。然而却不会较大的影响到海洋动物等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不过注意一下,两栖和爬行类除外。 对于天空中以飞翔或者滑行等为主的动物,首先它们的肺活量会增大, 并且有羽毛的动物的羽翼也会变得丰满而宽大, 为了适应重力减半,它们还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没有羽毛的就会生长出更宽的翼。比如,蝙蝠的翅膀会更大更宽一些。 根据以上推论,可大致推测出小鼠在重力减半的情况下的样子 :体形偏大,爪细长,易抓物,尾巴略大(并且会更长,略宽些) 情况B:这种情况是我最先想到的,并且是根据失重来推测出来的。我觉得这种猜想可能不太现实。但是作为科学的一种猜想,还是要写出来。 植物会生长慢一些 ,由于重力减半,结出的果实会比正常情况下的多,并且会长的矮小一些。因为植物体内的平衡石在正常情况 下会使植物的根向下生长,使植物的茎向上生长 ,当平衡石的作用变小时,植物便会开出更多的花 所以产量会见长。但是由于细胞中的核仁会变少,(原因我也不太清楚)所以生长的要慢一些,并且树木的成活率也许会小一些。 那么动物们会怎么样呢? 果蝇也许会少一些,因为有研究证明,在果蝇雌性配子里的隐性(a)致死的突变发生频率会增加 。同时,雄性果蝇的精子也要比在原来的情况 下果蝇所产生的精子要少。因此它的天敌(假设是现在地球上进化出来的天敌)会变少,从而使整个生物圈中这一部分的物种都变的要少一些。 不过,也会出现从未见过的物种,这是肯定的(在情况A里也会有。)这里倒是有人的情况。那么,假设人类已经进化出来。我猜想人类的样子应该是四肢要更细更长,而头要大一些,同时脖子长一些 但是人类的肌肉不及现在这么发达了 并且人类这个时候的抵抗力也要弱一些,因为中性粒细胞 增多,所以过多的中性粒细胞会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 。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并且会有可能得到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 与此同时,由于人的肌肉细胞能量下降 ,骨质疏松,发病率也极高。那么在重力减半的情况下,现代医学可能会非常发达以至于可以研制出加强人类基因的药物。 不过,鸟类和生活在水里的动物 的情况与A中情况大致相同。 我是第二部分的和谐脑小的分割线 终于写到这里了 在这里我还要再唠叨一下。 对于动物来说,除了自身的条件(就是先天遗传来的)以外,还要有适合它生长、交配、繁衍的气候条件以及生存环境。 所以他们自身的形态除了重力改变的因素以外,还会因为外界的环境、天敌、食物等的改变,从而产生相应适合自然选择 形态和习性来。 不过我还是没有说的很详细,因为在地球的45.5亿年中, 会有许许多多的适合它生存的变异长出来,因此我所说的只是很片面的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受了大环境的影响。 【这一段可以略过】 咳咳,综上所述,当重力减为原来的1/2时,不仅生物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对整体的生态系统、环境等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因为我的能力有限,并且条件也不允许我做类似的深入研究- =,所以只是猜想而没有得出更加准确的证明。 。于是,当重力发生变化时,我们所见到的生物便是犹如生存在另一个世界中的生物了。 zyc1990122 在不计外星生命(比如氪星的S大叔),神灵等尚无法证实的因素对地球生命起源的影响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地球上如现在所见的这种生命形式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我们星球所处的特定宇宙空间环境所决定的。因此对这种空间环境条件的修改必然会影响到地球生命的产生与发展。 因此,对题设的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分成两个方面去解答。第一是重力变化对地球与生命存在的其他(不含重力本身)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第二是重力变化本身可能对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影响 ======================== 单纯针对该题第一方面的讨论,我们姑且只考虑重力变化的变量,而默认地球现有的运行轨道(地球质量),地球自转角速度,太阳亮度,太阳质量,周边行星这些情况。并在尊重牛大叔引力定律的条件下进行。===(因为适当的宇宙环境是生命诞生的最根本基础,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此做出让步,而代价就是制造了一个体积是今天22倍的地球)。 在这些条件下我们不难得出,如果地球的引力只有现在的一半,那么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地球半径将会变成现有的2倍,在和现在相同角速度的情况下,虽说地表固体液体远未达瓦解速度,但地球引力对大气的的束缚作用还是会会显著降低,而易于流失的大气要想覆盖更大的表面积,显然会使得大气更加稀薄。我不确定这样的引力是否能为地球留住大气(因为我不会算),但是,较小的引力显然使得一些分子量较小的气体(例如氢氦)容易从大气中逃逸,假设历史上地球仍然获得了如今地球已经获得的水量,那么由于氢的流失,抵达高层大气的含氢分子(例如H2O,CH4,NH3)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很容易释放出原子氢或离子氢,继而通过热运动逃逸或由于碰撞将氧,碳,氮等原子撞出大气,由于氧碳氮的原子量各不相同,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地球大气中氧的丰度可能大于现在,同时,由于碳氮的残留,我们的大气很可能被CO2,NO,NO2等气体充斥,剩余的氧可能参与了矿物的形成。 而在这一过程中,氢的不断流失会引发水的不断流失,这对生命的产生与发展带来的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我们甚至不能肯定这星球上有足够的地表水可供光合作用生命存在并进化,那么,题设条件下的环境,也许生命只能诞生于深层地下水中,依靠地热能作为能源,并在那里进化出一个较简单的生态系统(物质与空间的限制),那么今天的我很可能会是一个地热细菌,自然不能浏览这个网站,也没有可能在这里发帖,那就太无聊了。 由于我贫乏的知识和薄弱的数学功底,对上文提出的情况的发生,我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那么我们姑且进行第二个假设,即气体逃逸的速度足够慢,或有其他机制,使得地表水能够保存至今。并且大气的温室效应也足以使水保持液态,并且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意外的发生使得地球上进化出了远古生命,并拥有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有色细菌,于是他们一步一步的占领海洋,并开始了漫长而恢宏壮丽的历程改造大气。 经过了以亿年为单位的时间变迁,见证了大地如波浪般的起伏,见证了群星在苍穹的更迭,正如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熟知的那样,在氧化了几乎所有的地表矿物质后,生物光解水产生的富余氧气将大气中的NH3,HCN , H2S等物质氧化,而氧化产生的部分有毒有害的氧化产物又被其他新进化出来以适应环境的微生物所吸收转化为矿物或有机质被固定下来,于是真正富含氧气的大气诞生了!天空的色彩不再如金星上那样暗淡浑浊,而是变得蔚蓝而澄澈,而海水中的气体成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终于,那一刻到来了,在经历了漫漫无边的等待后,生命之树终于从远古微生物的主干喷薄出繁盛的枝芽,向着更加精密与奇妙的方向迈进。 ==============================================此处以下引入重力对生物体结构特征影响的讨论 经历了很久我说不完也说不清的过程之后,终于有复杂结构的水生生物被进化出来。 在海洋与湖泊,江流中,由于浮力的作用,重力对生物形态演进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因此那个地球上初期的水生生物演化乃至脊椎,都很可能和地球上真实发生过的类似。重力的减小虽然没能给浮力的作用效果做出一点贡献,但是,由于重力减小,水的压力环境变得不那么苛刻,穿行于不同深度的水间,需要的强度余量相对也较小,因此水生生物的身体结构也许比现在更脆弱(鱼肉可能更嫩更好吃) 由于文初提到的因为重力减小,气体流失加快,地球表面积的增大等原因,大气显然会比今天的要稀薄。那么宇宙射线到达地表的量显然也会比今天多。虽然水对短波射线有较好的阻挡作用,但水生生物的突变率仍然应当比现在要高。也就是说,可能产生更多的基因型等待筛选,使得进化变得更高效。同时,为避免遗传物质受到伤害,光合藻类的分布深度可能比现在更深一些,或者他们会进化出像硅光电池表面增反膜那样的结构,再或者他们会进化出一套像保护叶绿体一样的细胞器运动机制,再或者可能是进化出一套遗传物质的高效修复机制。具体会是什么样呢?,我回头问问他们:) 珊瑚类也许不再需要石灰质的骨架来支撑自己的身体,而是会像海绵一样将原生质完全浸泡在水中。(那么谁来长期固定大气中多余的碳呢?如果没有,可能使得大气的碳水平居高不下,产生较强的温室效应。(当然该效应的效果很可能被稀薄大气带来的弱保温作用所抵消)。也许会有类似硅藻的长有硬壳,合成碳酸盐的生物取代珊瑚的历史地位当然还有很多或许,但我们暂且取碳水平降到和今天相似的情况进行下面的讨论) 另外,稀薄大气带来的低温会使的那里的世界注定没有我们的繁荣,有机物的积累相应减缓,高等生物出现的时间也应当比我们的世界晚。和他们那里的海雪(海洋中成片下沉的有机物碎屑)相比,我们的也许算得上是暴雪了。这一点在下文对陆地的讨论上有更多叙述 接下来,又经历了很久的历程,海洋植物开始在陆地扎根,接踵而至的是陆地动物。 由于陆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比水生生物更加恶劣,宇宙射线的作用比在水中更甚。因此一方面扼杀了大量登陆的探索者,另一方面又加快了变异和进化的速度,使得水生生物当中能够更快的产生能更好适应陆地环境的生物。于是生物开始了在半重力条件下征服陆地的进程。 在通过改良表面(皮肤)结构等抗辐射机制的进化后,生物过了浅滩的辐射关。但是想真正踏上陆地,还有一个巨大的挑战摆在他们面前重力。为此,他们必须进化出足够强韧的结构,但毕竟那个世界的重力比我们这个世界小一半,所以他们身体的支撑结构(动物的肌肉骨骼或是植物的根茎)也许会比我们这个世界的脆弱一些。但如果考虑运动特性的话,这一点似乎值得修改,这在下文会提到。 由于地球密度的降低(原因见前文)岩石的致密程度也许不及今天,也就是说,在陆生植物登陆之前,也许会有更多的风化层有成为土壤的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个星球有比我们更丰富的腐殖质土壤。 由于稀薄大气带来的低温注定使得那个世界上的生命不可能像我们的世界上的这样热闹,因此植物征服大地的脚步也会相应减慢。土壤改造的速度也相应减缓。 由于环境资源的限制,那里很难出现大量大型的植物,因此不会有激烈的上层空间竞争,(高层房价会不会便宜?)那个世界的树也就没有必要长得太高大挺拔,而是可以更多的向四周延伸,长成灌木或者压根儿只是草那样的形式以求得更大的受光面积,同时为适应寒冷以及部分地区由寒冷引起的干燥。植物形态及分布的进化结果会和我们现在的冰原及寒带,亚寒带植物模式相似。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昆虫很难生存繁衍,他们要不然会进化成为拥有恒温能力的全新物种,要么他们就会被全部淘汰,分解有机质的任务将更多的交给细菌真菌。而在我们这个世界大多有赖昆虫传粉的植物在那个世界要么选择风媒传粉,要么选择进化成单性物种。 由于这样的地球环境不支持远古地球温暖潮湿的环境,而那正是我们现有的鸟类的起源恐龙存在的环境。因而在这样的世界里飞行动物的进化方式可能迥异于我们现在鸟类的状况。为适应寒冷环境并保持较强的运动能力,他们必须是恒温动物。因此他们可能直接由水生哺乳动物一支进化而来,而为了适应稀薄的大气和更大的活动范围,他们可能进化出像鸟一样的羽毛结构,更流线的身体和更好的视力。同时,他们可能进化出较宽阔的翅膀以获得高的滑翔比,来节约宝贵的体能。倘若那个世界没有进化出水生哺乳类,那么,飞行动物的进化也许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由文初所推,较轻气体的流失可能会使大气中氧的比例比现在高,但由于大气稀薄这一不可逃避的现实,生物的呼吸相较我们的世界还是要艰难得多的(像在我们世界的高原)。因此,环境的压力迫使所有的陆生生物进化出更强的呼吸,循环系统。起心肺功能的器官可能更强劲。起血管功能的循环组织可能都深埋组织中,同时,在皮下可能富有更丰富的脂肪以抵抗寒冷。 在那个冷寂的世界里,为适应植物的形态及数量,生态系统应当不会支持数量庞大或是体型巨大的植食性动物存在,那个世界的植食性动物可能相当纤小(像兔子)而且数量绝不会像我们的世界的这么多。因此,肉食性和杂食性的动物也很难保持较大的种群,并且可能拥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运动能力以保证其高效的捕食。这就使得他们也许需要类似脑的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强壮的四肢以及较为肥硕的身体来为其运动提供必要的摩擦力。(那个世界的审美观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而为承受剧烈运动的过载,他们的骨骼和肌肉可能在动物间的竞争中变得更加强韧,但至少抗重力结构可以稍稍弱一些,这一点对应上文。因此,植食性动物为适应捕食者,也必须加强神经系统的进化。这一切就为智慧生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由于在一切细节都未知的情况下进行推断,因此我们不能将地球现有的生物种类强加给那个神秘星球。因此我们也无法精确预测那个世界的生物会有哪些种类,会长什么模样。但是,从那个星球的基本物理化学条件出发,我们依旧可能大体勾勒出那个星球生命演化的轮廓。 在那个星球的生命之树成长过程中,也许会有一种小概率事件发生,一条孱弱的灵长类分支被顺利的保留下来,然后,他们渐渐学会用两足行走,用手去创造工具,用脑去探索自然,接着,他们带着贪婪而凶狠的目光离开了丛林,踏上了征服星球的征程。又是一番沧海桑田之后,也许在那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正有一个快要开学的高中生正抱着屏幕,在回答和今天一样的这个匪夷所思的问题。 ======================= 后记: 1.由于我可怜的知识储备和仓促的写作时间,如果文中出现不可饶恕的疏忽或是谬误,敬请高手们多多担待。 2.在整个这篇文章中,连我自己也不记得究竟用了多少个或者也许可能或许这样的词,但是显然,这类词每次的出现都意味着生物进化到今天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那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是今天的这个模样,本身就是个奇迹;是无数参数的巧合造出的奇迹。而在这茫茫宇宙中是否还有第二个像地球这样的家园能供我们这种生命形式繁衍生息,我们不得而知。那么,在我们能逃往下个星球之前,珍惜眼前的环境,保护这个星球上的资源在如今这个资源环境双告急的大社会背景下,也就变现的尤为有现实意义。 而这,也许正是这道题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最后,愿我们星球的生命之树永远繁盛。 谢颖知道了 这次的Dr. YOU又给大家出了一道发挥题来挑战各位的想象力,而且科幻的色彩渐浓。要是真的不用费力而又能体重减半的话,想必崇尚减肥的女童鞋会欢呼雀跃吧呵呵。但是实际却远非如此。闲话少说,现在转入正题,展开想象,假设一下重力减半后的地球。 假设一:我们还会存在吗? 首先,重力是由地球对物质所施加的引力除去空气产生的浮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施加的引力由该物体的质量所决定。如果地球的引力减半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其自身的质量将会大大缩水。以月球举例,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6/1,而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是地球的81/1。照此比例推算的话,如果地球引力减少二分之一,则地球的质量约下降到现在的八分之一左右,比火星稍大一点(火星质量是地球的9/1左右,重力是地球的38%)。因此地球的运行轨道将比现在更远一些(在火星内轨道),受阳光辐射相对减少,但仍处于适合生命生存的范围(金星与火星轨道之间)。而且自转的速度会加快一点。 然后,质量减小的地球将与月球渐行渐远。月球在其生成的几十亿年中以其庞大的身躯为地球抵挡了不计其数的陨石撞击,一旦失去这个地球的忠实伴侣兼保镖,地球的命运恐怕难以想象。而且月球的引力也有助于维持地球自转轴的稳定,造成了四季分明的安定局面。要是月亮女神当了逃兵,可能会出现六月飞雪也不一定。 从地球自身的角度来看,引力的减小将对大气层造成深远影响。首先大气的密度会降低,抵御陨石入侵的最后屏障可能会失效。对流层里的风速相对会快很多,出现风暴的几率会增加;臭氧层可能会变薄,紫外线的辐射会加强。地壳运动可能会更加活跃,板块漂移的速度会加快。对于资源方面,可能再也不会有钻石和水晶的出现,至于煤炭和石油会不会形成也只能说是未知数。 由此可见,重力失去一半后的地球是个危险的地方,除了随时防备从天而降的毁灭之王(摩亚?)以外,还有稀薄的空气、剧烈的暴风、致命的阳光和震撼的大地等等艰难险阻妨碍着芸芸众生的生存,虽不至于全数灭绝,恐怕也只能苟活于世。 假设二: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那如果以上的情景并未实现,这个霍比特版的地球奇迹般的正常运行至今,上面又是那一番光景呢? 1、地貌:缩水版地球的地貌会是什么样呢?答案是不好说。因为地质活动的频繁,每过几百万年地图可能就要重版一次,山峰的最高纪录时刻都会变化。两级冰盖的面积和厚度都将大大增加,海洋面积将会减小。 2、植被:随着地日距离拉大导致的气温降低,被子植物将主宰陆地,蕨类等裸子植物不再有机会登场。为了对抗稀薄的空气,地球上的植物进化出了浓密的枝叶,在光合作用的影响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将会大增。除了密林与草原外,中高纬度地区的空白将会由苔藓和地衣类植物来填补。 3、动物:这是本次想象力PK中最困难的部分,之前有童鞋想象轻易就能练成飞檐走壁,说实话估计这不太可能了。因为动物最基本的生理机能是根据自身体重来决定的。要是体重降低一半,那心脏的功率也会随之下降,不然就是浪费。这在进化原则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相信低重力星球上的人(如果有的话)最多也是姚明的同类呵呵,不过他们的力气将比我们小得多。姬十四到了那里也会变成举重冠军(十项全能说不定也能夺冠)。 板块活动的频繁将增加物种混合的几率,各种珍禽异兽都会出现。陆地的动物将更能适应寒冷和干燥,温血的哺乳动物将一统天下,爬行类只能苟活于赤道附近不大的区域中。在山地的动物变得异常灵巧,草原的动物体型也会相当庞大。相应的,掠食者也会适应猎物的体型进化得异常巨大。 海洋动物应该还是鱼类为主,相对低的海水温度更适应磷虾等生物的生长,以此为食的鲸类将大行其道,而且其身躯将会更大更重。还是说那里的海洋里到处都是巨无霸更确切呢? 低重力星球上会不会出现高智能生物,这相信是大家最想知道的。个人推断应该有。因为在低重力星球上环境变化频繁,物种需要不断改变来适应环境,这样会促使智能的发展。灵长类可能还是最终的选择。因为它们更能适应多种不同地区环境的生存。同时海洋生物异军突起也是有可能的。 以上是在下对一个低重力星球的主观推测,由于本人想象力有限,再加才疏学浅,里面肯定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希望大家集思广益,把这个假设更完善。谢谢。 qaecdfg 40亿年前,火星,已经进化出了高级智慧生命,水星,还没有诞生,太阳系内的类地行星只有金星,地球,火星,金星还在逆时针自转,地球上只有一些低级智慧生命,火星上的一些科学家已经发现,地球上的重力是火星的2倍,所以说火星的重力是地球的1/2,火星生物学家爱因思议和他的学生克莱平因聚在一起讨论是什么导致了火星生命是如此这般的,如何让火星环境更适宜火星人的居住等问题,因为这段讨论导致了火星的科学发生了大的飞跃,所以这段讨论被后人记录了下来,等待着地球文明的古文明文字破译机器的出现,来破译出来。 未来某年,古文明文字破译机器终于在计算机的性能瓶颈被突破后,被发明了出来,密码学家卡鲁班破译了古文明文字,发现一块古文明遗迹的石板上记载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那段历史是在40亿年前,那时候,火星有着蜿蜒曲折的河流,火星的环境和现在的地球差不多,但是火星人和人类有很大的不同,卡鲁班在一次演讲上开篇这样讲。 爱因思议,生于火星年某年,在总结了前人的发现的基础上,在火星上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后来独立的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在火星这样条件的星球上,首先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然后才发现弦论是不可能的,正相反,火星人首先发现的是弦论,而当爱因思议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除了他的学生克莱平因。 克莱平因,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爱因思议惨遭学术界非议的几年后,痛苦的退出物理界,来到生物界,当上一个生物教授后,做了他的第一个学生。 一次在克同学和爱老师的例行讲课后,克同学被爱老师留下了,看着老师忧郁的眼神,他的脸上盛开了一朵微笑的花,问,听说你在做生物教授以前是做物理的,你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但是却没有什么实验来验证他,你能具体说说吗? 爱苦笑道,火星有两颗卫星,一颗距火星平均距离约9378公里,属于人造空间站型卫星,另一颗距火星23,459 千米,是天然的卫星,如果火星的这一颗卫星大些或者距离我们近些,可以形成日全食,那么就可以通过观察星光的偏转来验证相对论,可是不能。如果离太阳较近的地方有另一颗行星,就可以通过观测此行星的进动来验证他,可是还是不能,差点忘了,我留下你是为了考考你学习的如何了,第一个问题,温室气体是什么? 他回答说,毫无疑问,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类气体,可以吸收大地和天空反射出的太阳辐射,导致温室效应。 问:那么,为何火星那么冷。 答:因为火星的那很小的重力加速度,火星大气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所以即使火星的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也产生不了什么温室效应,火星依旧是那么冷。 问:火星表面为何是红色的。 答:火星表面有一层三氧化铁,三氧化铁的颜色是红色的,早期火星是有氧气的,但是火山喷发产生的气体自燃,逐渐火星表面的铁全部被氧化成三氧化铁,火山喷发产生的一氧化碳逐渐变成二氧化碳,氧气逐渐耗尽,所以火星表面是红色的。 问:火星沙尘暴为何比较常见。 答:还是因为火星重力加速度小,所以风稍微一吹就把尘土刮上天了。 问:火星环境如此恶劣,生命为了生存,唯一的可能去处是哪里。 答:只有躲在深深的地层深处,地核的温度给予我们能量,给予我们空间以逃避地表那可怕的昼夜温差和几月不停的沙尘暴,同时还给予我们生命的必须品,地下水。 问:躲在地层深处,导致我们进化出什么特征。 答:在地层深处,你无法点火,因为烟很难跑出去,所以我们进化出身体发光的特征,来为夜晚的黑暗照明。维持我们夜晚的正常生活。 问:什么将会导致你正常的发光能力丧失。 答:在喝大量的水和过量洗澡的情况下。 问:早期火星是有地表水的,水的数量是那么的多,渗透进地下的水也是如此的多,导致无数人丧失正常的发光能力,失去夜晚的工作能力,生病死去,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的重演,哪位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答:伟大的科学家马顿发现了是洋流导致了地磁场的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减里略发现了如果地磁场消失,宇宙射线将会毫无阻碍的进入大气层,轰击海洋里的水分子,导致水的电离,变成氢气和氧气,氢气轻,飞走了,离开了大气,氧气和铁结合形成三氧化铁。 问:如何停止洋流的运行。 答:当这两位科学家提出这两个设想后,火星的地底文明充分验证了此举的正确性,发现,只要让海洋停止流动,那么洋流就消失了,地磁场也就消失了,宇宙射线虽然会肆无忌惮的进入大气层,但是地底人不怕,有那么深的土层可以阻碍宇宙射线的狂轰乱炸,整个海洋的消失给指数极增长的地底人更多的陆地面积,以养活更多的人,毕竟那时统治整个星球的是地底人而不是海洋生物,后来就是整个计划的完成阶段,地底人在经过了无数人的牺牲后,在海洋里竖立起一座又一座的海洋大坝,年复一年,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地底人的努力奋斗,海洋不再流动,洋流就消失了,地磁场也就消失了,海洋也消失了,火星成了地表没有水的世界,如果有必要到地表去,就穿着宇航服上去,地表下的冰冻水也足够地底文明的水的需要。 问:有必要如此大动作吗,为了避免与水的过量接触,穿上防水衣不就可以了,火星生命难道不可以穿防水衣吗? 答:防水衣在火星文明进化史的早期阶段曾经出现过,不过进化的终极阶段是改变自然,而不再是适应自然,防水衣仅仅是适应自然的一种工具,而让海洋消失却是文明改变自然的一种标志性事件。 问:海洋消失期间,火星文明是如何发现弦论的? 答:海洋当然不是一下就没有了,而是一点点的没有的,海洋面积占全部面积的百分比一点点的变小,在火星的好天气里,天文学家一直在观察星空,他们发现了星空中有一种叫暗能量的东西,在海洋面积占全部面积的百分比为74%的时候,暗能量占全部能量的百分比也是74%,在海洋面积占全部面积的百分比为37%的时候,暗能量占全部能量的百分比也是37%,最后海洋消失了,暗能量也消失了。著名科学家微条斯文发现在火星上观测到的一切都和火星有关,就好像在你心情好的时候看谁都顺眼,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谁都很生气一样的道理,再后来他就发现了弦论。 问:火星人除了可以身体发光这个明显的特征还有其他特征吗? 答:显然火星人的祖先一定是一种会挖洞的生物,因为地表不能生存,地底才能生存,指头的数量越多,挖洞越会磨损,所以他的爪子只有三个指头,所以他们使用六进制,后来发现因为6不是素数,在许多方面使用起来太不方便。所以他们用上尾巴,使用七进制,然后七进制就延续到至今。 问:火星人为何选择一星期7天? 答:火星公转周期是687天,写成7进制是2001,公转周期写成7进制居然只有0,1,2组成的数字,再加上使用七进制,所以火星人选择一星期7天,7星期一个月,7个月一个半年,两个半年就是一年。 问:火星人的数学会是怎么样的呢? 答:所用进制的不同,直接导致数学体系的不同,许多二进制体系很容易的定理,在十进制系统里很难证明,许多十进制系统里很难得到解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用其他进制得到解却很容易。 问:火星人的物理会是怎么样的呢? 答:当找到数学方程的解变得容易的时候,物理就会大幅前进,而物理的大幅前进又会给数学带来大幅前进。 问:火星人的眼睛为何会是这样的呢? 答:长期的地底的进化历程导致了眼睛的退化,后来进化出身体发光的特点后,所发出的光也是比较微弱的,眼睛为了要在微弱的光的情况下也可以看清东西,眼睛的瞳孔必须要像猫一样可以变化,瞳孔在光照很强的时候变小,在光很微弱的时候变大。 问:火星人的胡子为何会是这样的呢? 答:长期的地底的进化历程导致了火星人经常钻洞,当洞口的大小小于他的身体的大小时候,他便会卡在那个洞口,所以无论火星人的性别如何,他们一定长有胡子,并且胡子两边顶端之间的距离和他的身体的宽窄相等,胡子有探测宽度的功能,胡子能过得去的洞口,身体就可以过得去。 问:火星人的脚下为何有一大的肉垫呢? 答:在早期火星人的演化过程中曾经经历过极度寒冷的严寒季节,火星人需要挖很深身深的洞才可以存活下来,所以他们非常努力的用他们的手来挖洞,磨的手张了很厚很厚的茧子,就是所谓的肉垫。 问:火星人的仅有的汗腺为何在趾垫之间呢? 答:还是因为极度寒冷,没有汗腺才可以在极度寒冷中存活下来,而趾垫之间出一点汗可以在挖洞过程之中起到润滑作用。 问:火星人的舌头为何是这样的呢? 答:火星人的舌面上的乳突非常有力,颇似锉齿,可把骨头的表面锉平。这也是在严峻的极度深寒条件下进化出的超级的能力,因为食物的短缺,当火星人找到食物的时候,必须把骨头都吃掉,如此才可以生存。 问:为何火星人全身的触觉都很敏感呢? 答:这同样是因为长期的挖洞生涯导致的,挖洞靠的就是触觉,黑漆漆的洞里,可以看到的东西很少,在无数次使用触觉的情况下,触觉就变得很敏感。 问:为何火星人喜欢独居生活呢? 答:还是因为挖洞,挖的洞越小,空气的热量就会消耗越少,然而挖的洞越小,可以住的人就越少,所以大多数火星人挖的洞都只够他一个人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火星人喜欢独居生活的特点。 爱因思议最后说,这场问答你可以得60分,及格了。 Laoma 这个问题是有两个条件,一个是0.5g,另一个是有生物生存。对于有生物这个条件我们目前只有地球一个参考,所以这里我们不考虑硅作为高分子的骨架也不考虑液态氨等的状态,我们只假设生物以碳氢大型分子、液态水成为主要溶剂(温度大致就确定了),在碳氢氧为主的环境中,氢和氧、氧和碳、氢和碳的氧化还原反应是能量转换的主要形式。能量来源于恒星的光辐射。 在星球表面有液态的水,在常温下,海平面至少要有0.06个大气压的水汽才能保持平衡,而这些水汽分子的平均速度要远小于该星球逃逸速度。从太阳系里的的行星、卫星来看,在离太阳较近、温度接近地球、比地球逃逸速度小的天体中都没有大气。如果进化的时间需要以十亿年来计算,我们猜测该星球的逃逸速度至少要与地球相当,该星球大气如果含有地球上有的气体,则这种气体的分压应该与地球的很接近。 再看看0.5g这个条件,加上逃逸速度同地球一致,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该星球。直径是地球的两倍,质量也是地球的两倍,密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我们知道地球的密度是5.52克/立方厘米,则该星球的密度是1.38克/立方厘米。我们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固态无机物的密度通常都大于这个数,所以可以猜测该星球的核心有一些固体物质;表面是很厚的海洋,没有陆地;海洋中溶解了各种物质;大气比较活跃。 在生命演化初期,大气中应该含有雨水分子量差不多的氨气、甲烷,以及更重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氩等气体,海水中溶解了很多大气中靠闪电合成的有机物质,海水很有营养。分子或细胞体积小、重量轻,在水中粘滞力较大,重力的作用不大,可以想象简单生物的形态与地球上的差不多,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动物捕食植物。随着生物的演化,大气中氧气含量会增多,越来越多的稀有元素沉入海底,海洋变得贫瘠,只有在类似于地球的南极附近、木星的大红斑附近的地方,才有可能靠大规模的洋流把海底的营养物质搅动到海面来,在哪些地方才有较多生物。 在水面平静的地方水中营养很少,营养多的地方环境不稳定,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不太可能出现;海水很深,固定在海底的植物也不会出现。所以食物链最底端的物种只能是浮游植物。 在海洋中由于浮力与重力平衡,较小的重力加速度对海洋生物影响不大。海洋生物可以进化出大型快速的鱼,流线型的身体,尾鳍推动,背鳍、胸鳍、腹鳍保持平衡,游泳速度与地球差不多,具有声音、化学、电场、磁场、光线等感觉器官。海洋深处环境稳定,生物多样性增加,但是生物的个体密度低,食物稀少,每个物种的数量也不多。 在水面跃出水面的鱼,可以滑行地球上四倍的距离,比较容易进化出飞鱼,然后可以从滑翔的鱼进化出振翅飞行的鱼。为适应飞行骨骼、皮毛等都需要进化,肺也会形成,可能成为幼年在水下,成年浮在水面的两栖飞行动物。这种两栖动物的身体长度也比地球的鸟大一倍。 不能使用火,没有制造工具的材料,没有储存东西的地方,很难想象有智慧生命可以进化出来。 当然,地球人也可以殖民一个0.5g的星球,在表面是固体的星球上通过人造密封房子保留大气,房子外面布满太阳能电池。人体的废物通过化学的方法合成食物,生物不是必要的。房子内的即使有生物,物种也都由人工控制,自然选择压力很小。 203lilin 生命到底有多少种形式呢,目前还是未知。因此,我将以地球目前的生命形式为参照试着进行一下讨论。 由于环境与生物是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同时,就地球而言,必定是先有环境,而后产生的生命。因此,我将先就环境作一下分析。 如果地球上的重力是现实的1/2,而体积不变的话,那么地球的质量与密度必然会发生改变。地球的质量将比现实的小,密度比现实的小(具体小多少不太会算)。那么,地球的活动势必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地核可能不会像现在的这么致密,地磁场应该会比现在弱很多。同时,由于引力的减少大气会比现在的稀薄,气压也会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引力的减小,对月球的束缚减弱。月球可能会远离地球(甚至地球不会有月球这颗卫星)。缺少了月球地球的潮汐将会改变,很可能是消失。同时,缺少了潮汐的摩擦,月球的引力,地球的自转可能会比现在快一些,地壳的运动会加剧。 综上,我推测地球的状况会是这样的:地磁场较弱太阳风直接吹拂地球。大气较为稀薄。地壳的运动剧烈,不再有每天两次的潮汐和每月两次的大潮。地球自转比现在要快。空气对流要比现在强。大气的流动以及洋流可能与现在完全不同。海浪会比现在更大(一方面是引力的减小,另一方面是剧烈的大气运动以及板块运动)。板块活动剧烈,多有火山及地震发生。气温,我猜想会比现在的地球冷。在环境中的化学元素组成以及分布,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不知道能不能产生生命。如果有的话最初应该会在海地的火山周围活动。样子吗,海洋动物的样子应该和今天看到的比较相近(特别是深海水生物)。如果能够发展出陆地上的生命的话,应该能够抵御很强的宇宙射线。动物的话应该有很好的心肺功能(大气比较稀薄)。体型上也许不会很大(太大的体型也许找不到足够大量和持久的食物来源),但应该会比较圆,或者被毛、脂肪较厚。奔跑的速度会更快,或者大多数动物会选择类似于袋鼠的跳跃式前进方式。可能类似于昆虫的动物会占据主流地位。到处是各种各样的大个昆虫以及节肢动物。陆地植物的生长比较缓慢(温度、光照以及养分的原因)。类似于迁徙以及洄游的情况(如果是借助地磁场的)将不会发生。而类似于蝗灾的现象极有可能周期性的发生。 以上是我的猜想。 Dr.Who说: 《机器猫》里有一个故事,说大雄和小叮当到了一个重力很小的星球上,变成了超人《七龙珠》里那些在十倍地球重力的贝吉塔星上的外星人,居然可以和地球人通婚,还生下了强大的特兰克斯啊,看来这种情况实在是不太可能啊
个人分类: 我是Dr.You|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力(引力)的起源
jlpemail 2009-6-23 19:37
至少是个二体问题吧。 两个个体存在了,才有相互吸引和排斥之说。 离心力,显然也是相对的,潜台词就是向心力的存在。也就是以其中一个个体为主。这里暂时不说物体,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 个体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也可以是无形的其他体。这里不便说出其名称。 现代科技表明,即使是质量微小的单个原子,在真空中也是和庞大的个体拥有一样的自由降落加速度。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最平等的空间,就是重力作用的空间了。无论是 10 的 10 次方米的尺寸,还是 10 的 -9 次方米的尺寸,重力一律一视同仁。个体的运行规律是一样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意大利人在比萨斜塔的双球下落试验和 20 世纪 90 年代华裔朱棣文主持的原子喷泉(自由落体或者衍射)试验,是同等的。在理想的、真空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他们测量的重力结果是一样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迁移造成的变化,是应当予以剔除的。反过来说,他们可以相互验证。 朱 教授用来验证自己试验准确性的数据自然不采用(可能是传说中)的斜塔试验数据,而是已经技术比较完备的其他绝对重力测量技术获取的结果。比如 FG5 重力仪器的观测结果。 FG5 的核心部件,就是在真空中可以自由降落的重块。 重力起源于哪个瞬间?这是个很有意思,也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关注如何精确测量他的数值,以及测量的方法,已经偏离了纯粹科学或者技术人员的思路了。或者说,已经在他们思考的边界处进行思考了。对于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我表示钦佩。对于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我更钦佩。 遗憾的是,笔者没有能力和勇气正面回答这样的大问题。也就是在边界的边界之外,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就好似梦呓一般说几句。 对了,是神灵的启迪;错了,本来就是梦呓,相信它干什么。 许多学人或者哲人,坚决认为,在某个时刻突然产生了重力(引力)。鉴于离心力的说法隐含了两个个体有主次之分的潜台词。下面用引力代替重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忽略了引力和重力的区别,而是笔者以为,强调他们的区别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重力(引力)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起始于什么时候或者空间? 为了避免纠缠重力(引力)的差异。我们使用他们共同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G ,进行简化处理。这样书写也便利一些。 两个个体,只考察一种性质时,他们是平等的。是互为关照的。是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的。他们之间的 G ,互相指向对方。在 G 出现的初期,两个个体不是互相排斥的,不是互相平行的,而是互相吸引的。假如它们的空间距离很近,就必然出现合 2 为 1 的情景。就这两个个体而言,由于合并为一个, G 的讨论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 G 是至少存在于两个个体之间的。一个个体不能排斥或者吸引自己,不能平行于自己。 若干个个体的合并,使得许多个体成为形状与尺寸不同的个体。他们之间的 G 的情景复杂起来。需要高明的数学家的介入,方能鹏程万里,考虑周全。否则,寸步难行。 容易的是,我们不讨论这个复杂问题,简单的问题还是 G 的起源。 G 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是什么因素促使两个个体互相吸引,从而出现了 G 呢?是它们的天性使然?还是,有什么神秘莫测的因素左右了两个个体,从两个互不相干的个体,到一对儿互相吸引的个体。他们一定是空间距离足够接近,能够感受和传递互相之间的 G 。尽管表达 G 的存在的常数或者系数非常微弱,但是,由于这个常数的普遍存在性,或者简称为普世性,使得 G 的存在既然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了。有人关注于细节。有人关注于总体。有人关注过程,有人关注开端或者结束。就好像看到波浪翻腾的海洋一样,有人绞尽脑汁运算细节,有人则关注的是那些波浪是怎么起来的? 这和本文起初表达的那样,关注 G 的起源,也是迎接挑战的一种方式。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对于 G 的起源得出令人满意的答复,目的在于写下这个简短的标题。吸引有耐心的人氏,介入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的探索过程。 其实,不仅 G 的起源存在模糊的说法,对于科学、文学、国学也是有类似的难题的。从事了数十年某项研究的人,当外行询问他研究领域的来源时,回答往往是令人沮丧的。 G 的研究也是如此,用最原始的摆和钟表观测,和用最先进的 G 卫星进行观测,其精度和采样率相差天壤,但起源问题的性质没有改变。 当外行的问题内行无法回答时,其实没有必要不好意思。因为,外行的外行问题,即使在内行看来不应是个真问题,也可以提供一种思路。 笔者的目的无非是,在朋友的启发下,写下了一种思路。尽管这个思路不一定行得通,但作为一种思想训练或者试验,都是值得进行的。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59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端午有感
ZHULIN 2009-5-28 13:08
抗拒重力者上天, 顺应重力者入地. 上天者,畅游环宇, 入地者,一声叹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侃地震预报
dilingjun 2009-5-13 18:21
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后,全国人民遵照周总理提出的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兵种联合作战,多路探索。的指示,开展了对地震前各种前兆现象的观察、举报并与国家专业人士相结合建立了 专群结合的监测网站。由于我所在的单位是地球物理勘探单位,又有得天独厚的各类地球物理仪器的优势,这一地震检测网站的建立显然非它莫属。当时,地方、企业领导对此事十分重视,在防空洞的内外安装了地震仪、磁力仪、重力仪、形变电阻率、地电、超声波、地下水、地形变、断层微量位移等检测仪器。指派物探高级工程师曹洪为站长,还从基层抽调了一些技术工人进行值班、观测、记录工作。当时我被物探公司抽调去地震预报站值班,并负责对防空洞里设置的所有探测仪器的地球物理场数字的记录。说实话,当时的仪器设备不亚于国家地震局,因而,无论世界上任何一地发生地震,这些安装在地下防空洞里的仪器都能接受到,并有相对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这些数据,已故曹洪先生曾多次上报给了国家有关地震研究机构进行过研究和交流。当时,这些与地震局分析研究及预测、预报工作都是曹高工的事,获奖不少,故不赘述。 我在这一短命地震站工作时间不长,随着曹高工的去世,地震站也吹灯拔蜡了。但从我当年观察和所记录到的事实告诉我,地震无非是某一区域地块的地应力长期积聚最后瞬间释放的物理现象,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不可能没有预兆,尤其是大地震!这是文盲都能理解的物理常识。既然有前兆,就必然能预测。这是自然辩证法的铁律!因为大凡地震来临或发生时,地球的重力场、磁力场、应力场、大地电流场、地热等等等等诸多物理场乃至地球化学场都会发生相对较为明显的变化,受其影响,天空也会发生奇异的光学现象。这些变化在探测仪器中都能不同程度的显现出来。另外,这种物理场的变化对于那些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动物界尤其是穴居动物则更为敏感。因此,地震来临时,动物界对环境变化便作出敏感反应,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焦躁不安,所谓鸡飞狗跳,牲畜跳槽,猪拱圈,穴居动物大规模迁徙等等等等反常。这绝非偶然现象,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界斗争汲取的经验结晶。及时的对这些自然界中的异常现象和物理、化学场的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分析,震前加密观测,提出临震预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当然了,对于那些数典忘祖,只是空谈大理论不懂常识,只认书本不认实践,只认洋货不认国货,动不动就端出洋人说事的专家、学者学霸老爷们来说,地震预测不仅是世界性难题,而且是永世难题!永久的神话!! 在这里我顺便想提醒临震报警仪的研发者一件值得思考的事,即重力仪中的重力游丝,是我至今也不大明白的现象。这东西无论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地震的前后几分钟内它都无法读值,剧烈的摆动,相当灵敏!每当重力仪的游丝剧烈摆动时,我们都会及时查看地震监测记录仪,在这一时段内,世界某处肯定有一次地震!大地震就更甭说了。为此,我们常和国家地震局观测站联系,结果也十分吻合。 试想,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几分钟内,如果在震区附近放几台重力仪让人专门看其游丝摆动情况,一旦发现重力游丝摆动剧烈时,及时的拉响疏散警报让人们尽快撤离也未必不是一种应急措施吧?有关方面是否可根据其原理研制一种临震自动报警仪?希望研究机构予以注意,或许我的提议还歪打正着呢!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63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的重力主题博文
jlpemail 2008-10-26 09:09
以下是博主2007年5月19日至2008年9月11日的重力主题博文,欢迎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评论。 标题 作者 时间 去机场测重力 jlpemail 2008-09-11 相对重力测量仪器中的弹簧 jlpemail 2008-09-11 重力数据在地震灾害监测中如何运用? jlpemail 2008-09-10 我收藏的重力相关文献 jlpemail 2008-09-10 写给重力教师的短信 jlpemail 2008-09-10 重力场是力还是场? jlpemail 2008-09-02 零重力(歌词翻译) jlpemail 2008-04-18 绝对重力(测量) jlpemail 2008-01-31 听陈俊勇院士讲月球大地测量与月球重力场 jlpemail 2007-12-11 VLBI数据研究月球重力场(图) jlpemail 2007-11-11 月球重力场图(转载) jlpemail 2007-11-08 月亮女神与月球重力场 jlpemail 2007-11-07 月球卫星与月球重力场 jlpemail 2007-11-05 卫星重力资料与华北地下水漏斗 jlpemail 2007-07-28 迈克尔逊干涉仪在重力学中的应用示例(图) jlpemail 2007-07-28 固体地球重力学的性质就是我的学术兴趣和快乐之源 jlpemail 2007-07-25 地球重力场可以看见吗? jlpemail 2007-07-17 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jlpemail 2007-07-09 待读:《重力场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jlpemail 2007-07-08 琢磨重力场?算我一个!(图) jlpemail 2007-07-07 谁在琢磨地球重力场? jlpemail 2007-07-05 原子干涉仪及其地球重力场观测中的应用(原理图) jlpemail 2007-07-03 利用CHAMP卫星数据得到的四种地球重力场模型 jlpemail 2007-06-27 卫星重力学是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jlpemail 2007-06-24 三种重力卫星一起飞翔(图) jlpemail 2007-06-19 重力场与和谐 jlpemail 2007-05-24 我为何关注重力卫星(图) jlpemail 2007-05-19
个人分类: 消息场|40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边值问题长盛不衰
jlpemail 2007-9-3 08:33
边值问题长盛不衰 自从 1849 年 Stokes 先生明确提出边值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就昌盛了近 160 年。 150 年后,那篇原始的创新文献还在学者引用之列。 这个问题,属于数学物理方程中的一个问题。为了确定我们居住的星球的表面形状,物理大地测量或者固体地球物理学者中关注重力学的研究者、工程技术人员都对于这个问题兴致勃勃。 大地测量边值问题可以说是:在大地水准面或者地球自然表面上给定边界条件及响应边值函数,求定该界面及其外部引力位。边界面为大地水准面时称为 Stokes 问题;为地球自然表面时称为 Molodensky 问题。这两个问题又合并称为经典大地测量边值问题。相应地,有现代大地测量边值问题。 早在 1785 年,法国数学家就提出了位的概念。位理论在目前的物理大地测量或者固体地球重力场研究中依然占据了重要地位。 Green 、 Gauss 、 Legendre 等数学家都对边值问题贡献杰出。我国学者,方俊院士在地球形状和重力场研究方面出版了代表著作。 此前丹麦学者 Bjerhammar 、 Krarup 等针对经典大地测量边值理论的局限性做出了改进。奥地利学者、我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专著《物理大地测量学》和《高等物理大地测量学》中对边值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且深入研究了最小二乘配置法。 我国学者,许厚泽院士、宁津生院士、管泽霖教授等以及他们的学生都对边值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卫星重力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地测量边值问题进入了新的阶段,刘晓刚等在 2006 年《中国地球物理》上撰文《大地测量边值问题理论研究新发展》,列举了超出了经典 Molodensky 问题五个边值问题:重力混合边值问题、超定边值问题、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动态边值问题和内部边值问题。 2004 年度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邓波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研究了随机偏微分方程在大地边值问题中的应用。 1990 至 2001 年的边值问题相关博士论文作者有夏哲仁( 1990 )、边少锋利( 1992 )、于锦海( 1992 )、李建成( 1993 )、张传定( 2001 )、杨强文( 2001 )等。他们分别研究了动态大地测量边值问题、大地测量边值问题数值解法与地球重力场逼近、物理大地测量中的边值问题、物理大地测量中的谱方法、卫星重力测量的理论、地球重力场球面小波展开及其应用等。 近 20 年来,我有多个学者一直致力于边值问题的研究。查阅到的文献作者中,在中国科学、地球物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比较多的学者有于锦海、吴晓平、张传定等教授。 边值问题由于需要极强的数学功底,所以即使在学科内部,谈论并且研究这个问题的不多。难度,在有些学者眼里,才更具魅力,更值得为之付出脑力和体力。 那么,边值问题为何长盛不衰呢?我觉得,是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不断为学科提出新问题,边值问题总有新的边值条件提出来,就历久弥新了。现代大地技术的发展,已经和牛顿时代大不相同(那时是理论超前),现在是技术发展往往超越理论的进步。比如海量的卫星测高数据以及其他卫星重力数据的处理,现有理论时显捉襟见肘之窘态。多源、多种、多时期重力测量数据的联合处理,为边值问题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 有对联合多种重力测量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感兴趣的,不妨阅读下文: 刘晓刚,庞振兴,吴娟. 联合不同类型重力测量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模型的迭代法 .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06:2342-2347. (2015-12-10)
个人分类: 时空与重力场|4860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为何关注重力卫星(图)
jlpemail 2007-5-19 08:49
原因很简单,在部队的时候做过几年中队长,专业就是重力测量。测量作业本身也许不难,但地球重力场理论的研究需要相当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非常具有科学魅力。有人把它归于大地测量学,也有人把它归于地球物理学。 地球重力场是地球的基本物理场之一。重力场及其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性,反映了地球表层及内部的密度分布和物质运动状态。它决定了大地水准面的起伏和变化。地球重力场在地球物理、地震、地下资源勘探、海洋、空间技术、军事应用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地球重力场的研究历来是大地测量学的热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进入了的重力卫星时代,即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的方法来确定地球重力场。 目前在空飞行的重力卫星有地球科学研究与应用(CHAMP)卫星、重力恢复和气候试验(GRACE)卫星。 预定于2007年发射的重力场和静态洋流探索(GOCE)卫星,无疑将是地球重力场研究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意搜集相关资料、关注其进展情况。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可能会做点小文章。
个人分类: 时空与重力场|6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