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灾害与福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果地球上空没有月球,人类将遭遇什么灾难?
热度 1 杨学祥 2018-3-25 08:03
如果地球上空没有月球,人类将遭遇什么灾难?科学家给出3种答案 如果地球上空没有月球,人类将遭遇什么灾难?科学家给出3种答案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分享 人类自古以来就赋予了月球许多美好的意寓,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多年来,月球一直都是地球忠实的“守护者”和“追随者”。你有设想过吗?假如有一天月球离开地球了,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科学家分析,若月球离开地球,主要会给地球带来以下三点影响。 第一,月球是地球的“保镖”。如果月球离开了地球,将会使地球暴露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时刻都处在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况中。根据科学研究统计,宇宙中每隔几年就会出现陨石与星球相撞或者小行星相撞的事件。长久以来,地球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逃过陨石和小行星的撞击,月球功不可没。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一直尽职尽责,为地球转移和抵挡了绝大多数的陨石和小行星。如果月球离开地球,地球上可能会频繁发生陨石或者小行星相撞的事件,频繁的撞击事件只会使得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走向灭亡。 第二,若月球离开地球,地球上不仅会遭受来自地球之外的陨石和小行星的袭击,在地球之内由于失去了月球对地球的潮汐力,地球上海啸,地震等自然灾难会接连不断地发生。 第三,失去了月球,地球上的昼夜比例将会有所改变。科学家推断,若没有了月球,地球光亮的时间将会减少,随之对应的是黑暗的时间增多。这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众多不便,也会对全球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月球对于地球而言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假如有一天月球真的“狠心”地离开了地球,地球将变得一团糟。 http://t.cj.sina.com.cn/articles/view/3825035348/e3fd6854001005oxr?cre=tianyimod=pcpager_fintoutiaoloc=14r=9doct=0rfunc=16tj=nonetr=9 科学家疯狂计划准备却用核弹炸毁月球,令地球成为“人间天堂” 科学家疯狂计划准备却用核弹炸毁月球,令地球成为“人间天堂”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分享 人类自古以来便对月亮有种特殊的情怀,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大诗人李白曾诗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见月亮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小伙伴。不过近期根据国外科学网报道,美国曾有一名数学家竟疯狂计划用核弹炸毁月球,他是脑子进水了么?下面小编带大家看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亚历山大·阿比恩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尽管他在数学方面有着非凡的成就,但令多数人认识他的原因是他有一个疯狂的计划,在1991年的时候,阿比恩教授决定要干一件大事,那就是说通美国总统去用核弹把月球给炸了。为什么呢? 他表示,地轴之所以与地球的运行轨道出现23度的倾斜,是地球与月球间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恰恰是这样一个小幅度的倾斜改变了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这样一来,地球的一面是炎热酷暑,另一面却是寒冬腊月,而假如用核弹将月球给炸掉了,那么地月引力就不存在了。 当地月引力消失以后,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将会变得十分均匀,这样地球上也就不存在什么季节性气候,人类可以一直享受到“四季如春”的季节,除此之外,当月球被炸毁后,南北极冰山融化的冰水也能均匀流入大海,并不会造成洪水等灾难性事件。 虽然这样的言论在现在看来完全是胡说八道,但在当时的时候却还被许多人认可,其中一名俄罗斯科学家就曾表示自己无比支持炸掉月球,因为俄罗斯每年的严寒真的是令人难以忍受。 http://t.cj.sina.com.cn/articles/view/6385720964/17c9e5e84001004rwx?cre=tianyimod=pcpager_fintoutiaoloc=3r=9doct=0rfunc=16tj=nonetr=9 西方科学的极端典范: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杨学祥 , 陈殿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数学科学院, 130012) 摘 要:西方科学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精细的学科划分导致瞎子摸象的片面后果。摧毁月球的荒唐建议屡屡出笼就是典型例证。月球的存在有弊有利。在太阳系的行星与卫星关系中,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最大,地球上的许多动力现象与月球有关,这可能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月球强大引力所形成的强潮汐,既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也对减弱温室效应和调控地表温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有证据表明,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失去月球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失控,加剧全球变暖的严峻趋势。在月球功过利弊尚不完全清楚的条件下,贸然摧毁月球将带来更大的不可预测和不可复原的风险。 关键词:月球,潮汐,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生命存在,温室效应 21 世纪伊始,世界就面临太多的天灾人祸,人类也就面临太多的艰难选择。美国新经济在持续十年增长之后突然衰退,“ 9.11 ”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又使之雪上加霜;中东和平进程受阻,以巴冲突导致杰宁人道主义灾难;全球变暖证据一年多于一年,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惨重;技术失控和过度开发的恶果也一年强似一年,全球污染严重,人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如何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如何面对恐怖主义袭击?如何面对全球变暖?如何面对科隆人等等。 西方科学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精细的学科划分导致瞎子摸象的片面后果。摧毁月球的荒唐建议屡屡出笼就是典型例证。盲目跟风西方科学,轻易否定东方文化,应该以此为鉴。 早在 1991 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数学教授亚历山大 . 阿比安从为人类造福的角度提出摧毁月球这一建议。 2002 年五名俄罗斯科学家再次提出了这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建议:将月球炸毁!他们声称,提出这一建议决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充分的根据,是他们多年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2004 年科学家发现猛烈潮汐可以引发地震,炸毁月球的建议又一次被旧事重提,在互联网上引起争论。 我们如何面对这一毁灭性的挑战? 1. 一项震惊世界的新选择:将月球摧毁! 据《南方日报》 2002 年 5 月 10 日报道,近日,以弗拉基米尔·克鲁因斯基为首的俄罗斯 5 名科学家称月球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并向俄政府提出一项震惊世界的建议:将月球摧毁! 克鲁因斯基指出,俄罗斯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国土靠近北冰洋,冬季太过漫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这一切都是月球引力造成的。月亮就像一个链球,紧紧地拉着地球,使得海潮起起落落,引发自然灾害。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一种笨拙的倾斜姿势绕着太阳转,因此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只要将月球摧毁,地球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 0 度,这就意味着季节变化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俄罗斯的冬季会一去不复返,有些地方则会拥有永恒的春天。到那个时候,现在的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人类不会再面临饥饿的威胁。 据克鲁因斯基透露,摧毁月球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在俄罗斯的“联盟”型火箭上装上 6000 万吨级的核弹头,然后将它们射向月球即可。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是否同意这么做。据悉,这 5 名科学家已经把他们的建议郑重地提交俄罗斯政府。克里姆林宫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内部人士表示,这一建议不仅让政府高层觉得新鲜,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政府向这些科学家许诺,将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研究。由于摧毁月球对地球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有不同的影响,这项建议也使世界各国面临与本民族生死攸关的艰难选择。 2. 月球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以弗拉基米尔·克鲁因斯基为首的俄罗斯 5 名科学家的建议是有一定根据的。旱涝、地震、火山喷发和厄尔尼诺等灾害与月球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表明,温差和潮汐力引起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信风、台风、风暴潮、海流环陆运动和异常大潮是明显可见的实例 。 最新计算结果表明,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流体相对固体南北振荡与混合。由于大陆的阻隔,地球南半球和北半球分别有 6605998 、 5251 和 368km 3 体积的大气、海水和液核流体通过赤道流向北半球和南半球,并在科氏力作用下加速向西或向东漂移,使各圈层差异旋转速度增大。这是南北半球之间的海洋热交换和两极冷水入侵赤道并使大洋西部暖水变冷的主要原因。 1997 年发生在春分和秋分附近的 4 次交食和 3 次行星冲日,加大两极冷水入侵赤道西太平洋使暖水东移的强度,形成了 1997 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 。 从 1822 年到 1998 年,有 31 年无月食。当年发生厄尔尼诺的共 17 个,占总数的 55% 。其前后一年内不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仅有 4 个,其前后 2 年内都发生了厄尔尼诺。这表明无月食年与厄尔尼诺的相位差最大不超过两年。无月食年是地球潮汐形变的极小值年,是预测厄尔尼诺的重要依据。 2002 年无月食, 2001~2004 年内必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共线的结果并受沙罗周期 (沙罗周期为 18 年零 10.33~11.33 天) 控制,因此与强潮汐密切相关。据林振山等人的研究,每次高纬或极区的日食都将使极地下沉气流减弱,从而使赤道东风减弱。1-2年内在中纬以上地区连续发生3-6次日食,将使赤道东风减弱逐次得到加强,从而诱发厄尔尼诺现象 。 日食通过日月大潮与强潮汐密切相关,前者决定热能分布异常,后者决定动能分布异常。 18.6 年的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不仅是大气和海洋强潮汐产生的原因,而且是软流圈的岩浆潮 和外核的液核潮产生的原因。 资料检验表明, 日食与 El Nino 之间存在 12 — 24 月的位相差,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与沙罗周期相差 0.6 年可能是其原因 。两种周期的极大值重合后,第一个周期后两种极大值相差 7.2 个月,第二个周期后相差 14.4 个月,第三个周期后相差 21.6 个月。这是厄尔尼诺事件并不严格遵循沙罗周期的原因。 用潮汐产生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可以解释 1500 — 1800 年周期的气候变化。 强潮汐加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海水的混合,将太平洋深层冷水翻上表面 (或使太平洋西部暖水流向东部,北部暖水流向南部),使海洋上方空气变冷(或变暖),产生拉尼娜冷事件(或厄尔尼诺热事件)。天文资料表明,强潮汐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火山活动亦受强潮汐的控制 。 火山喷发使海洋底层暖水上升到海洋表面,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 它们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当火山灰在低纬度地区上升到平流层, 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至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飘浮1-3年,最后降落在两极地区,减弱被 遮蔽 区的太阳辐射,与该区发生日食的效果相同,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延迟因子 。 3. 月球对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等构造活动与 18.6 年周期变化的固体潮相关,被称为岩浆潮 。火山喷发物到达的高度为 1 — 40 km ;持续时间为几星期至 10 多年。低纬度火山喷发能扩散到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在极冠落下。火山灰减弱太阳辐射,对中高纬度的影响最大。 1963 年 3 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 8.5 o S,115.5 o E )爆发, 1980 年 5 月美国圣海伦斯火山( St. Helens; 46 o N,122 o W )大爆发,造成次年太阳直接辐射减少量都在 15% 以上,使北半球平均温度下降。滞后于火山喷发 18 个月,我国有一个显著的低温期。 1951 年到 1985 年,我国东北地区有 6 个夏季低温冷害年,其中 5 年都发生在 2 级以上火山喷发后 1 - 2 年 。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在向两极地区集中降落过程中严重影响极区太阳辐射量,与该地区发生日食影响 El Nino 的效果相同, 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延迟(低纬喷发)或激发(高纬喷发)因子。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五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 2000 年 6 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 8 月底 , 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并且与强潮汐天文条件相对应。根据观测和计算数据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 潮汐和厄尔尼诺事件使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 60cm ,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 20cm 。由此形成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这是地震火山群发事件与厄尔尼诺事件一一对应的原因。发生在印度洋的同样过程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原因。剥蚀沉积也会产生陆海地壳的跷跷板运动。计算表明, 50 年的剥蚀沉积作用施加在陆海地壳两端的力矩为 M = 4.36 × 10 14 N · m ;相当于在陆海地壳两端施加的反向力 p = 4.36 × 10 8 N 。这两种跷跷板运动相互加强,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基本动力 。 4. 月球轨道对强降水的影响 月球轨道(白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这个角度时常在变化,最小为 18.5 0 , 最大为 28.5 0 , 周期为 18.6 年。据郭增建等人的研究,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内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在月亮赤围角最小年的 1941~1942 、 1959~1960 、 1978 、 1997 年,中国都发生了大旱灾 。计算表明,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产生的地壳容积变化是赤纬角最小时的 2.3 倍。因此,潮汐引起的地壳形变不仅是地震的成因,而且是强降水的成因 。月亮赤纬角变化所引起的地壳形变,通过地壳地幔排热排气作用而强化了大气降水过程。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年相继发生了珠江 * ( 1915 )、淮河 * 和长江 * ( 1931 )、松花江( 1932 )、黄河 * ( 1933 )、珠江( 1949 )、辽河( 1951 )、松花江( 1969 )、辽河( 1986 )大洪水(带 * 号为特大洪水)。每次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都对应一个厄尔尼诺年 。 日月同纬可以加强日月引潮力的相互作用,增大地壳形变。在日月同纬年份附近,相继发生了淮河 * 和长江 * ( 1954 )、海河和松花江 * ( 1956 )、淮河和海河 * ( 1963 )、黄河( 1964 )、淮河 * ( 1975 )、黄河 * 和长江 * ( 1981 )、珠江( 1982 )、长江( 1983 )、淮河 * 和长江 * 以及松花江 * ( 1991 )大洪水 。 由于厄尔尼诺与强潮汐相关,所以厄尔尼诺年也与大洪水年有很好的相关性。 1900~2000 年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共 44 个,当年中国发生大洪水的有 19 个,上下一年中国发生大洪水的有 11 个,占中国大洪水总数( 34 )的 88% 。 5. 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 月球的存在有弊有利。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最大,地球上的许多动力现象与月球有关,这可能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地表温度适于人类生存首先应该感谢月球的调控作用。与此相反,地外行星悬殊的温差变化和恶劣的环境使生命难以存在。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 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 7 年前杰拉尔德 .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 1500~1800 年 。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 24 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月球潮汐是太阳潮汐的 2.17 倍,如果摧毁月球,地球海洋潮汐强度将减少三分之二。由于潮汐变小,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更加暖和。这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趋势无疑是火上浇油。 6. 月球潮汐在减弱温室效应中的贡献 陆地和海洋含碳量远大于大气,存储在海洋中的碳只要释放 2% ,就将使大气中的 CO 2 含量增加一倍。白垩纪大气碳含量是目前的 8~10 倍,末次冰期高峰时大气 CO 2 和 CH 4 含量分别比现在减少 30~40% 和 50% 。构造运动释气和海洋增温排气是主要原因。近期发现 , 海底 CH 4 冰晶体蕴藏的能量比世界上储存的全部化石燃料所包含的能量还多。但这些甲烷水合物矿床脆弱,从中逃逸出的气体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显然,构造活动和海洋增温是温室气体从地幔和海洋进入大气的主要原因,而高降水和强潮汐是大气中的 CO 2 转移到海洋中的原因。海洋和大气之间的 CO 2 循环,主要受大洋上升流与下降流的控制。高纬度水体在沉降之前溶有大量 CO 2 ,在赤道处水体上升变热并释放 CO 2 ,其现代速率为 3~5 × 10 10 t/a 。这个循环并不是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显然,强潮汐将海洋深处冷水层翻到海洋表层,冷水吸收更多的大气中的 CO 2 从而导致 CO 2 聚集在海底 ,海洋强震起激发作用 。 碳循环是最复杂的地球过程之一,大气中的 CO 2 是由海洋和陆地提供的,其中海洋储存的 CO 2 约为大气中的 50 倍。人类活动造成的 CO 2 ,有近 60% 存在于大气中,其余被海洋吸收,海洋的吸收速率为 2 × 10 9 t/a 。强潮汐加快海洋吸收大气中的 CO 2 的速度,减弱温室效应,其作用既不可忽视也不可替代。如果摧毁月球,这将导致潮汐减弱和温室效应增强。 据《新文化报》 2002 年 5 月 18 日 A4 版报道,全球变暖的速度已比以往明显加快,从南极洲分离的冰山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近 20 年来北极圈里的冰层由原来的 4.8 米厚降至现在的 2.7 米,许多北极熊被活活饿死,热带蝴蝶拼命向北飞,印度南部上周开始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 49.5 摄氏度,已有 622 人因热浪死亡。月球强大引力所形成的强潮汐,既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也对减弱温室效应和调控地表温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 厄尔尼诺预测的新进展 林振山等人发现,极地和高纬地区的日食与厄尔尼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连续 3-6 次发生的高纬地区日食可以减弱赤道信风,诱发厄尔尼诺现象。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0 就可以引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2004 年的厄尔尼诺系数为 8.5 ,他们预测 2005 年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这是一个能源动力机制上的预测 。 我们发现,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震荡是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与厄尔尼诺之间存在 12-24 个月位相差的原因,厄尔尼诺一定发生在太平洋海温暖年,拉尼娜一定发生在海温的冷年 。从 1951 年到 2003 年,这种对应关系无一例外,是预测厄尔尼诺的最有效指标,也是决定厄尔尼诺发生的主因。 2004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 8.5 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或 2006 年的暖年, 2008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大值 12 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暖年)。这是一个综合因素预测 。 反之,发生在赤道和低纬地区的日食可诱发拉尼娜事件。 2005 年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2 ,与 1998 年相同,可诱发一次拉尼娜事件。 2000 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拉尼娜现象将逐渐强烈,台风灾害日趋严重。 2005 年拉尼娜将比 2004 年厄尔尼诺更危险。 2004-2005 年将是对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的实践检验。 10 月 14 日极区日食使厄尔尼诺系数由 5.5 变为 8.5 ,是 2004 年厄尔尼诺最终形成的原因,我们预测厄尔尼诺发生在这次日食之后。我们已经证明,强潮汐可均衡混合中太平洋高温海水与东太平洋低温海水, 2004 年 11 月 -2005 年 3 月强潮汐将使厄尔尼诺达到高潮。 最新观测表明, 11 月初,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零点五摄氏度以上,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这恰好在 2004 年 10 月 14 日极区日食之后,在 2004 年 11 月 -2005 年 3 月强潮汐初期,与我们的预测时间相符。这表明,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和海温准两年振荡是形成厄尔尼诺的关键性因素, 2004 年厄尔尼诺预测得到初步成功。 2005 年 4 月 8 日的低纬日食使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 ,有利于拉尼娜的发生。 2005 年 5 月 -9 月的强潮汐使变冷的海水变得更冷,加速拉尼娜的发生, 2005 年 10 月 3 日的低纬日食使拉尼娜最终形成。这是我们预测厄尔尼诺在 2005 年 5 月以前结束的根据。厄尔尼诺结束时间和拉尼娜发生时间的预测等待 2005 年 5 月的证实。 8. 结论 已有证据表明,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失去月球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失控,加剧全球变暖的严峻趋势。在月球功过利弊尚不完全清楚的条件下,贸然摧毁月球将带来更大的不可预测和不可复原的风险。由于潮汐引发地震的发现,摧毁月球的建议旧事重提 。显然,这不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 7 ( 7 ): 902~904 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 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1): 1~12. 3. 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4.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 20 ( 3 ): 39~48 5.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 21 ( 1 ): 15~23 6. 杨学祥 . 2001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 45( 增刊 ):56-61 7. 杨学祥 .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 (4):367-370 8. 杨学祥 , 陈震 , 乔淇源 . 2002 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 24 ( 2 ):190-192. 9. Yang, Xuexiang, Chen Zhen and Chen Dianyou, et al, The Effect of Tide 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2, 5 (1): 23~30. 10.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等.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 33(1):87-91. 11.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 12. 杜品仁 . 18.6 年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4, 37 (3): 362 — 369. 13.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1996.165~185,123~124 14. 杨学祥.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23(2): 77-80. 15. 杨学祥. 青藏高原隆升的潮汐 - 均衡模式 . 世界地质 , 2003, 22(2): 119-123 16. 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 21 ( 1 ): 44~47 17. Fred Pearce. Is the 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 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 ( 2232 ) : 12. 18. Bond G, Broecker W, Johnsen S, et 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 record from North Atlantic sediments and Greenland ice. Nature,1993,365:143~147 19. Bond G, Showers W, Cheseby M, et al. A pervasive millennial-scale cycle in North Atlantic Holocene and glacial climates. Science, 1997,278:1257~1266 20. 杨学祥 . 地球流体的差异旋转与气候变化 . 自然杂志. 2002 , 24 ( 2 ): 87-91 21.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22. Yang Xuexiang, Chen Zhen, Chen Dianyuo, Qiao Qiyua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ic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3, 6 (1): 82~88. 23.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 3(2);155. 24.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 26 ( 3 ): 151-155 25. 新说:月球引力可能是地球发生地震的导火索 http://www.sina.com.cn 2004 年 11 月 03 日 15:54 北京科技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4-11-03/1554453189.shtml 26.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http://www.docin.com/p-130520958.html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4491.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963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