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水资源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水资源

相关日志

南疆风光与南疆的变迁
热度 7 bqzhu 2019-7-12 22:48
近 30 年前曾在南疆地区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感到是一片 荒漠 。孔雀河 - 塔里木河干枯,胡杨死亡,公路路况很差,不如在河道中行车。住宿条件也很差,水质苦涩,难于饮用,住在核基地 5 分站,生活条件尚可。这次再来南彊,使我很吃惊振奋,曾经走过的荒漠已变成了绿洲。 近年来 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降雨量逐年增加,交错纵横的内陆河有水季节增加,大片荒漠正在变成绿洲。 地图上难于找到的 阿拉尔 , 三十年前 也是 荒漠之地。兵团屯垦 现 己将这里变成了绿洲。 359 旅纪念馆记录了 359 旅的征战历史和兵团屯垦的艰辛历程。在塔里木河畔建起了一坐新城一阿拉尔市。王震将军在这里创办了塔里木大学,己迎了她的一甲子。中国科大与塔大两个同龄大学在塔大举办兴新技术考古第五届年会,讨论古丝绸之路的遗址考古,一千年前南疆也是一片绿洲。 沿阿拉尔 - 和田 - 库车等穿越 塔克拉玛干沙漠 的高速路两旁已是绿洲风光。 成片的千年胡楊林己复话,长得枝繁叶茂。沙漠中最美的植物红柳与胡杨把沙漠点缀得郁郁葱葱。远处是新开垦的 滴灌 棉花田。 路旁与田野中 茂密高嵩白楊防护林带 也是有别于内地的独特 风景线 。 防护林带中隐藏着大片矮化的枣树林, 乍看 像是辣椒地。造型美观的球状梭梭树,可以在雨 季储存 大量水分。塔里木河边出现了水稻。枯死的胡楊林 是被保留的 一种旅游景观。 塔里木盆地沉积着巨厚的新生带砾岩,砂砾岩,为河相沉积 , 表明 40 万年 以来水源丰富。天山神秘大峡谷也由第三纪砂砾岩构成。位于庫车河两岸的苏巴什寺建于汉代,宋代后毁于洪水泥石流。遗址残壁上堆满了鹅卵石,表明洪水高度远高于建筑物高度。该寺占地超过十万平方米,是丝绸之路文化与物资交流的枢纽站, 也 是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与讲经的基地 。 位于拜城县木扎特河河谷的克牧尔石窟, 时代早于敦煌, 是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壁画记录了从汉代到南北朝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是印度文化交流的大量故事。木扎特河长年有水,两岸风景秀丽。该石窟也是刻划在疏松的第三纪砂砾岩上,难于很好保存。楼兰古城 地区则有历史更悠久(超过 1 万年)的古遗址 。 古代 丝绸之路 之繁华,进一步证明人类历史上南疆水资源丰富。 虽然 塔里木盆地长期以来水资源丰富 ,但 问题是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蓄储 , 保护 和合理利用 ,相反成为 洪水 泥石流 和盐碱化 灾害。要使南疆荒漠变绿洲,做好天山与昆仑山水利工程 ,推广滴灌技术, 要比化巨资从雅鲁藏布江南水北调的所谓 ” 红旗河工程 容易得多。 塔里木盆地的古今河道 阿拉尔从荒漠变城市 阿拉尔市景观 兴新技术考古第五届年会塔里木大学召开 复活的二次胡杨林 红柳,胡杨与新 垦的棉田 白杨与矮化枣林 旅游景观--枯死的胡杨林 大漠中的水田 天山神秘大峡谷 峡谷岩石为砂砾岩 苏巴什寺遗址与 残壁上的鹅卵石 在砂砾岩上开挖的中克牧尔石窟
个人分类: 人文自然|6089 次阅读|7 个评论
PeerJ: 新疆干旱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
yaozi824 2019-6-18 11:46
1961-2015 年新疆干旱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 研究发现 1961 年至 2015 年期间中国西北部新疆的气温和降水发生了显著变化,气候条件的急剧变化可能带来严重的影响。标准化降水指数 (SPI) 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SPEI) 反映的新疆气象干旱在 1997 年以前干旱呈减弱趋势,之后趋势逆转。 SPI 指数反映的干旱在 1997-2015 年间比之前也更加严重,而 SPI 与蒸发需求的影响无关。过去 20 年,气象干旱的严重程度因气温的显著上升 (1.1◦C) 而加剧,同时没有伴随相应的降水增加。因此,蒸发需求的明显增加,使得干旱加剧更加明显。结果表明,气象干旱的增加对植被指数 (NDVI) 和河流流量有直接影响。与 1982-1997 年相比, 1998-2013 年 NDVI 显著下降,这是由于土壤水分流失增加造成的。西北地区 68 个内陆河流域的蒸发需求与径流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未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象干旱程度可能会加剧。 Junqiang Yao , Yong Zhao, Xiaojing Yu,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and impacts of drought 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61–2015. PeerJ, 2018, 6:e4926; DOI 10.7717/peerj.4926 peerj-4926.pdf
个人分类: 水资源|1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准格尔盆地的水资源再分配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9-6-12 20:12
准格尔盆地的水资源再分配 准噶尔盆地位于北纬 43 ° 30 ′— 48 ° 30 ′,东经 82 ° 05 ′— 90 ° 57 ′之间,东北为阿尔泰山,南部为北天山,是一个略呈三角形的封闭式内陆盆地,东西长 700 千米,南北宽 370 千米,面积 38 万平方千米。盆地呈不规则三角形,地势向西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盆地一般海拔 400 米左右,东高 ( 约 1000 米 ) 西低,北部的乌伦古湖(布伦托海)湖面高程 479.1 米,中部的玛纳斯湖湖面 270 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 189 米,是盆地最低点。盆地南缘冲积扇平原广阔,是新垦农业区,面积 4.9 万平方千米。 盆地水汽主要来自西风气流。降水西部多于东部,边缘多于中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盆地冬季有稳定积雪,冬春降水量占年总量 30% ~ 45% 。除额尔齐斯河为外流河外,盆地其他河流均为内陆河,以盆地低洼部位为归宿。河流补给主要来自山区,春季平原融雪水亦有补给。按河流出山口处流量计算,共有年径流量 210 亿立方米(不包括伊犁河及塔城盆地河流),其中额尔齐斯河流出国境水量 100 亿立方米。 由于准噶尔盆地处于寒温带,所以整体来说蒸发量不大,而有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所以降水要多一些。而且由于有阿尔泰山的雪山融水,北天山的雪山融水,所以,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不同,是一个湿润盆地。其中心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也是一个半湿润沙漠,面积占盆地总面积的 36 . 9% ,面积 14 万平方千米,部分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盖,主要为南北走向的垄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缘为蜂窝状沙丘,是半湿润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完全干旱沙漠)。沙漠中固定沙丘占大多数,年降水量 70 ~ 150 毫米,冬季有积雪。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 40 ~ 50% ,半固定沙丘达 15 ~ 25% ,为优良的冬季牧场。沙漠的西部和中部以中亚荒漠植被区系的种类占优势,在沙漠东部和南部边缘,亚洲中部植物区系种类较多。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准噶尔盆地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分损耗不大,可以通过盆地内部水资源再分配实现治理沙漠,扩大绿洲的目的。为此,应该做出以下水资源调配措施:修建一个堤坝,打通一条隧洞,修筑一条明渠,开凿几个人工湖泊。 第一个措施,在北天山和阿尔泰山上放置大量生水器,这两个地方是水汽容易凝结的地方,山上原本就有大量冰盖,放上生水器可以产生更多液态水。 第二个措施,在额尔齐斯河流出国界的地方(北纬 48 ° 00 ′,东经 85 ° 42 ′,海拔 425 米),修筑一个高 60 — 70 米的拦河坝,长度 45 公里,控制高程 500 米。修筑以后可以形成一个面积超过 6000 平方公里的湖泊,这个湖泊可以和目前的乌伦古湖(北纬 47 ° 13 ′,东经 87 ° 13 ′,海拔 480 米)连接起来,以便于将来引水。湖泊形成后对于灌溉农业很有好处,对于利用其蒸发的水蒸气润泽沙漠很有好处,对于未来形成连贯北疆的运河很有好处,未来湖泊形成后,其航运可以直接到达俄罗斯的额木斯克州。如图(红色区域是规划湖泊的淹没区,需要搬迁): 第三个措施,从乌伦古湖(北纬 47 ° 13 ′,东经 87 ° 13 ′,海拔 480 米)开凿一条明渠穿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到达乌鲁木齐北(北纬 44 ° 34 ′,东经 87 ° 45 ′,海拔 440 米)。这条明渠实际上就是一条运河,通过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海拔最高 660 米,普遍在 550 米以下,开挖深度不超过 150 米,长度为 290 公里。未来从乌鲁木齐通过航运可以直接到达俄罗斯的欧洲地区(暂时起一个名字叫乌伦运河)。如图: 第四个措施,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修建若干人工湖泊。由于乌伦运河横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而这个沙漠中有许多地方海拔低于乌伦运河海拔,所以可以以乌伦运河为主干,在其两侧修建若干湖泊,主要的目的就是储存春季雪水和夏季洪水,用于灌溉农田和牧场。乌伦运河西面的大片土地海拔都低于 470 米,而且逐渐降低海拔,修筑湖泊的条件很好。乌伦运河以东的海拔普遍高于 480 米,难于修筑湖泊。 第五个措施,在乌鲁木齐的昌吉附近修筑一个湖泊。从乌鲁木齐向西,海拔逐渐降低,一直到克拉玛依市,海拔从 450 米降到了 275 米,因此必须在在乌鲁木齐的昌吉附近修筑一个湖泊,此处海拔430米,防止乌伦运河的水大量向西流淌,修筑的控制海拔在 470 米即可,形成的湖泊面积大约 2150 平方公里。可以灌溉周围沙漠和绿洲。 第六个措施,疏通从乌鲁木齐到克拉玛依的天然河道。让乌伦运河的水有控制地自流到克拉玛依地区。由于克拉玛依地区是一个低洼封闭地形,海拔只有 275 米,所以可以浇灌沿途 480 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形成更大面积的绿洲,而且会在克拉玛依的艾里克湖(北纬 45 ° 55 ′,东经 85 ° 46 ′,海拔 271 米)附近形成一个大的湖泊。这个地方是一个古代湖泊遗址。甚至有可能把尾水流入艾比湖(北纬 44 ° 50 ′,东经 83 ° 01 ′,海拔 194 米)(如图,紫色线条所示为天然水道)。 第七个措施,开凿一条隧洞。在伊犁地区东北部的尼勒克县的伊犁河上有一个吉林台水库(北纬 43 ° 50 ′,东经 82 ° 54 ′,海拔 1318 米),吉林台水库的北面是博罗科努山,翻过博罗科努山就是艾比湖。因此从吉林台水库向北打一个长度为 49 公里的隧洞就可以穿越博罗科努山,从隧洞出口到艾比湖落差高达 1060 米,水力潜力巨大。同时水可以自流到艾比湖,补充艾比湖水资源。 吉林台水库多年平均径流量 34.61 亿立方,因此从此处每年调取 5 亿立方水是完全可以的,调水的目的地就是艾比湖,艾比湖湖面海拔 194 米,周围都是高山,西北有一条古代河谷,但是被冰川冲刷物覆盖,海拔达到了 454 米,艾比湖的西北是阿拉湖,古代是互通的。如图: 通过上述工程措施,可以把准噶尔盆地内部的水资源进行再分配,可以基本上覆盖准格尔盆地一半以上的面积,受水面积超过 20 万平方千米。新增绿洲超过 2 万平方千米。新修建一条大运河,运河可以从克拉玛依到达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可以到达乌伦古湖,从乌伦古湖通过额尔齐斯河到达斋桑泊,到达俄罗斯的欧洲地区,这个运河如果开通会惠及很多地区。而这个运河由于修建在海拔落差不大,比较平坦的盆地中,所以投资不大。因此,准噶尔盆地的水利工程不仅能够治理准格尔盆地,而且在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879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带一路”主体路线及主体水资源区研究
zuoqiting 2018-5-29 22:40
摘要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造福沿线地区人民的世纪合作倡议,涉及多个国家。明确“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的范围及其分区布局,对于分析和研究“一带一路”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提出了“一带一路”主体路线和主体水资源区的概念和确定方法,绘制了其主体路线及主体水资源区图,并按照3级分区方法对确定的主体水资源区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 “一带一路”主体路线由中国陆上主体路线、中国海上主体路线、国外陆上主体路线和国外海上主体路线组成,各线之间互有连接,形成了一张覆盖亚、欧、非大陆的“三纵三横”网络;② “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横跨亚、欧、非大陆50个国家,总面积达1877.00万 km 2 ;③ 研究区水资源一级分区、二级分区、三级分区的单元个数分别为11个、50个、1172个。本文为“一带一路”水资源研究圈定了主要研究区域,奠定了统一研究对象和基础,也可为“一带一路”相关其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引用文献: 左其亭, 韩春辉, 郝林钢, 王豪杰, 马军霞. “一带一路”主体路线及主体水资源区研究 . 资源科学, 2018, 40(5): 1006-1015. ZUO Qiting, HAN Chunhui, HAO Lingang, WANG Haojie, MA Junxia. The main route and water resource area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sources Science, 2018, 40(5): 1006-1015. 链接本文: http://www.resci.cn//CN/10.18402/resci.2018.05.13 全文下载: http://www.resci.cn/CN/abstract/abstract4815.shtml#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为什么青睐藏青超长隧道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8-3-25 21:54
我为什么青睐藏青超长隧道 有人说,好话只说一遍,但是我觉得对于重大的工程项目,说得越多,研究得越仔细就越好,越能防患于未然,越能够提高信心,越能够把握技术。所以,我想再说一说藏青隧道。 我们发现,如果设计一条河流,企图一篮子解决北方干旱问题存在这样两个不可克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水量过于庞大,人工水渠隧洞几乎无法容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后果是整体漏水。第二个问题是这样大的调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调水量引起的土壤侵蚀问题无法解决,无论是土壤从水渠傍边侵蚀流走,水渠立刻坍塌漏水,还是水中带来大量泥沙给河道产生淤积,都是灾难性的。黄河每年的土壤含沙量十年前是每年 16 亿吨,给河南和山东带来的是地上河,那红旗河呢?这两个问题互相联系,但是几乎无法克服。使用工程方法基本不可能克服。在治理黄河的含沙量这个问题上,水利界的专家和水保界的专家打了 30 年的嘴皮子官司,最后证明我们水保措施是最适当的措施。 所以,从以上分析我认为,使用分散分段调水,分散使用的方针是正确的。本来水资源也是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各个地方,只是汇流成为几个大江,从大江中取水集中调配到北方,我们是从汇流地区径流,向北方调水,然后分散供应用水。那么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抓主干,从主干河道调取一定量的水修成主干渠道,当主干渠道到达目的地以后,根据市场需求分配水量。这样一来, “春风河”“红延河”和“漠北河”等就不一定存在了,哪里市场需求大就调往哪里。例如陕西、山西、河北,北京需求大,则可以开挖从甘南经过陇东,到达鄂尔多斯,经大同、张家口到北京的水渠,全长 1200 公里,可以解决固原、平凉、庆阳、呼和浩特、榆林、朔州、大同、乌兰察布、张家口、北京等多个大中等城市的供水问题,全程自流。当然,该路线最大的缺点是需要横穿黄河,如果调水量在 50 亿立方以下,可以使用渡槽,或者在平缓地区使用渡水堤坝 + 钢管方式(在包头市到托克托县之间)。 当我们考虑到巨量水引起的土壤侵蚀和水渠不稳定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巨量引水其实最好的方案是隧洞。因为隧洞中四季是恒温的,没有太阳暴晒,也没有风吹雨淋,也没有其他物质进入,也没有冻融张裂,因此隧洞中的侵蚀因子很少,土壤侵蚀很小;而且由于我们在设计隧洞的时候,是沿着直线均匀地下降,所以水流在隧洞中是恒定的速度,在我们设计的规范内,又加上隧洞一般都是岩石构造,不会轻易发生侵蚀,所以隧洞是很理想的防止土壤侵蚀的水渠。隧洞中一旦出现侵蚀会怎样?隧洞中一部分会坍塌,但是另外一部分会淤积,所以它会始终保持隧洞的水底是平坦平稳的,只有顶层和侧壁会出现一定的变形。 隧洞再侵蚀它还是隧洞,假如把一个隧洞比喻为一个水管,那么这个水管的壁厚就是无限大的。这样的隧洞它始终很难漏水。那么会不会漏水呢?也有可能漏水,一种是进入地下,形成超高压超深水层,一种是向四周流淌最终进入其它河流。当然,这种情况需要监测,需要明确它到了哪里。如果通过缝隙自流到了北方也是好事。所以,隧洞可以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即土壤侵蚀和水渠漏水问题。 隧洞引水还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环境环保问题。隧洞不在地面,因此不受地面干扰,没有污染源进入,没有泥沙进入,没有各种奇怪的生物,也不占用地方,不给各地带来生态灾害。但是明渠则不,一个地方排污必然影响其它地区。第二是节省了大量土木工程。超长隧道不需要渡槽,不需要桥梁,不需要渠道维护,不需要穿越河流,不需要穿过雪山,不需要提升水头,不需要修水渠的护壁,不需要搬迁人口,不需要拐弯,经济节俭能够长期使用,虽然修建费用大,但是运行成本很低。相比较而言,只要能够打通,技术粗糙一些也无所谓。第三是水质优良,品质如一,不受人类干扰。一般来说,隧洞经过的地区不会有高浓度的盐碱地域,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年龄小,没有沉积时期,在岩石中含有少量的钠、钾、钙、镁等溶解性元素,即便是有这些元素,由于隧洞内恒温,水流恒速,所以其溶解速度也是恒定的。这些微量元素对水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隧洞中常温的温度、黑暗的光线对于水生物也是一种限制,所以不会大量生长植物,对水质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隧洞中恒温、恒速、黑暗的环境有利于物质的沉积,反而有利于不干净的河水的净化。所以,超长隧洞中出来的水一定是优质水。第四点,使用隧道引水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利用它保温性能,达到常年引水的目的。地层有保温能力,一般来说地下十几米就是恒温层,一年四季温度不变,而地层中一般都有地热,所以使用隧道引水可以避免冬季结冰的烦恼。但是如果是明渠,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冬季结冰,春季消融的问题,这种冻融不仅对水体有冻融影响,而且对于水渠有胀裂影响,对水渠是一种严重的损坏。 总体来说,隧洞引水的初始修建费用很高,但是维护费用很低,而总体成本也很低。初始修建费用很高,一般地每公里需要 3 亿元,所以该工程仅仅隧洞一项就需要 2100 亿元。但是隧洞由于路线最短,不需要拐来拐去,不需要搬迁移民,不需要渡槽水库等复杂设置却节省了大量资金,例如红旗河的总预算高达四万亿。基本是隧洞工程资金的二十倍。而且隧洞基本上不需要维护,几年进去清理掉落的岩石,密封一下漏水的岩层就可以,但是水渠却需要大量的维护费用,其维护费用量基本上可以和修建费比美。得不偿失。 隧洞本身的特点只是我青睐藏青隧洞工程的一个原因。柴达木盆地和林芝地区的地形特点是我青睐藏青隧洞工程的另外一个原因。 如果我们用隧洞来调水,首先想到的是距离最短。那么只有柴达木的距离最短,我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在柴达木盆地中寻找合适的海拔地区。寻遍柴达木盆地,发现这里的最低凹地区就是古代湖泊遗留的盐泽地,这里的海拔普遍在 2700 左右。我们调水需要一定地域容纳水,因此水域的高度可以设定为 100 米,这样调水的控制高程就设定为 2800 米。而格尔木由于有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因素,是柴达木盆地的首要供水城市,而恰恰格尔木周围的海拔都是 2800 米左右。因此我们选定格尔木的海拔 2800 的点为调水出水口,这种出水口在格尔木有若干个,以格尔木为中心。这样我们就选定了引水的位置和高程控制点。那么进水口就选择距离格尔木最近的雅鲁藏布江上的点,同时海拔要求高于 2800 米,最好水能够自流,水能够自流不倒灌就需要一定高差, 700 多公里给 100 米高差即可。那么处于雅鲁藏布江上海拔在 2900 米左右的河段有 100 公里多长,从米林县县城(北纬 29 ° 13 ′ 16 ″,东经 94 ° 12 ′ 41 ″海拔 2940 米)到派镇以东(北纬 29 ° 34 ′ 14 ″,东经 94 ° 53 ′ 53 ″海拔 2922 米)都合适。要说距离最近,那当然是派镇以东距离格尔木最近。这里水源丰沛,汇聚了来自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的河水,还有附近的雪山融水。但是从派镇以东距离格尔木需要两次穿越易贡藏布江及其支流。而易贡藏布江河床下切厉害,河床的海拔和 2900 米的落差要求太大。只在浪屿村附近(北纬 30 ° 23 ′ 18 ″,东经 94 ° 20 ′ 51 ″海拔 2808 米)找到“过水水库”的坝址,如果修建 120 米水坝,则这个坝址可以,如果修建 150 米水坝,可以把坝址向下游移动 4 公里。而要避开易贡藏布江支流的谷底,则要把引水点向派镇上游移动。而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格则(北纬 29 ° 25 ′ 54 ″,东经 94 ° 28 ′ 29 ″海拔 2920 米)被我们看中。这里集中了两个河流的水源,这一带又比较平缓,有大片的平地。格则以东两公里都是隧洞的理想入口。为了聚集大量的水,可以在派镇以东(北纬 29 ° 34 ′ 14 ″,东经 94 ° 53 ′ 53 ″海拔 2922 米)修建一座 50 — 100 米高的水库。以便形成向易贡藏布江调水的高差。 从这里可以看出,由于在《天赐水源为何不用? 》《藏水入疆比较理想的隧道路径 》等文章中忽略了易贡藏布江的河床高差问题,在以前提出的工程设想中修建的水坝可能太高。当然,我设想的多卡水库的坝高更高,高得吓人。为了弥补这个设想中坝高问题,我最终认同在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交汇处修建隧道入口。这样一来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隧洞的输水量和两河的来水量互相匹配,不再不足和浪费。尼洋河平均流量 538 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 220 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中游径流量大约是 800 亿立方米,两者相加为 1020 亿立方,那么取其三分之一恰好是 300 亿立方。隧洞的直径一般为 14 米,以每秒 5 米的速度计算,一年 0.32 亿秒的流量为 0.32*3.14*7*7*5=246 亿立方,如果隧道直径为 8 米,则一年的径流量为 0.32*3.14*8*8*5=321 亿立方。所以刚好调水量在 250 — 320 亿立方之间,符合调水量占来水量 30% 的要求。可以在这里选择多个隧洞进水口,也可以在帕隆藏布江上多个海拔在 2800 米附近的河道上寻找多个入口,例如选择帕隆藏布江东支流波密县城以西的河流交叉口卡达村(北纬 29 ° 53 ′ 24 ″,东经 95 ° 36 ′ 01 ″海拔 2680 米),在此修建一座高 200 米的大坝,提升水头到 2880 米,然后在柴达木附近选择 2800 左右的出水口,就可以引水。这里每年的水量随着季节变化非常大,夏季可能超过 250 亿立方,冬季可能不足 50 亿立方。如果 300 亿立方水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不够用,可以在出水口的格尔木附近,在帕隆藏布江的其它地方选择海拔和主干道都重合的地方选择恰当的入水口。所以,我青睐藏青隧洞的一个原因是其引水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有多个选择余地,而且可以调取不同的水量,有较大地域的空间。 我青睐藏青隧洞调水还有一个原因是水到了柴达木盆地以后会形成盆地效应。我在博文《盆地的气象特点 》中已经总结了盆地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在盆地存在一个局地大气环流,檀成龙研究得出结论,一次调水有可能形成 5 次— 10 次局地降雨,这个我也比较认同。实际上, 300 亿立方水调到柴达木盆地以后,如果不再修建其它水利设施,它会形成大面积的湖泊,柴达木的南面是布尔汗布达山,西南至昆仑山脉,东面是青海南山,西北是祁连山脉,西面是阿尔金山。四面被山脉环绕,柴达木盆地的面积 25 万平方公里,按照胡焕庸线标准需要 900 亿立方水才能完全变为半湿润草原农田地貌,但是由于有盆地的增雨效应,所以调取的 300 立方水就可以有较多次数的降雨形成热量循环释放,而水在大地和大气之间也形成局地循环,从而增加各地的湿度。可以预见,如果水不调出柴达木盆地,可以形成长度大约 450 公里,深度大约 1 — 30 米的一个巨大的串珠状湖泊,湖泊总面积将超过 6 万平方公里。由于有盆地效应,每年盆地的水都有增加(除过蒸发以外),所以湖泊会逐渐增长,最后会有比较充足的水调往塔里木盆地。这个增长是逐年增长的,是因为每年都会产生水热平衡。这种情况类似于现在的青海湖,或者青海的门源自治县。由于,调往柴达木盆地的水有很强烈的盆地效应,调一方水相当于向其它地区调几个立方水,所以我坚持藏青隧洞是正确的。为什么说调往柴达木盆地的水有很强烈的盆地效应?因为柴达木盆地除过四面是山以外,它的外围更是广大的中国大陆,柴达木的山之外还是山,南面东面是茫茫的青藏高原,北面是连绵的祁连山,祁连山之外是茫茫的蒙古高原,而西北面阿尔金山之外是巨大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湖泊的存在只可能给这些地方带来水汽,带来降雨机会,而且是多次降雨机会。 当然,我强烈主张藏青隧洞调水还有一个原因是是从柴达木修筑水渠到塔里木很容易,而且塔里木盆地总体来说南高北低,水可以形成自流和自己渗透,所以不需要很大的工程量,不需要很长的水渠,远远比红旗河节省资金。柴达木盆地的西北角有一个古代湖泊的遗迹,谷歌地球显示,这里的海拔只有 2759 米(北纬 38 ° 47 ′ 54 ″,东经 92 ° 19 ′ 40 ″海拔 2759 米),从这里到格尔木共 350 公里,不需要修建任何水渠,水可以自流到这里。从这里穿过阿尔金山的同一海拔地区,只需要 30 公里长的浅埋隧洞,然后修建水渠,水渠向东可以自流到酒泉市,向西可以注入叶尔羌河。水渠全程可以不足 2000 公里。水到了各地以后都有天然的河流可以利用:调水到了酒泉市以后会把尾水注入黑河,黑河可以一直向北流入苏泊卓尔,调水向西可以把尾水注入塔里木河和叶尔羌河,然后这些河流基本可以灌注塔里木全部沙漠,最后汇水到达罗布泊。因此藏青隧洞可以保证使用更多的藏水,几条隧洞才能满足需求。 总结起来,我主张藏青调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藏南有丰富的水资源,同时在帕隆藏布江上有多个适合的隧洞入口。第二点,柴达木盆地的许多地区都是合适的出水口,海拔在 2800 米的地方很多。第三点,隧洞引水水质优良,运行成本小,管护成本小。第四点,水到了柴达木盆地会形成很强烈的盆地效应(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大量古代近代湖泊遗址推断)。第五点,从柴达木盆地到塔里木盆地引水容易,工程量小,海拔合适。第六点,从叶尔羌河到甘肃黑河,只需要人工水渠不到 2000 公里。第七点,水到了各地以后都有天然的河流可以利用,调水的尾水在各个地区都可以注入大的河流,流淌更远,滋润更多的地方,而这个路程沿途不穿越的大河,也不需要穿越打的城市,所以工程量小,资金需求少,假如隧道按照每公里 3 亿元计算,水渠按照每公里 1 亿元计算,整个工程不足 4200 亿元。第八,这条路线可以容纳更多的调水,而不会产生更大的土壤侵蚀,原因很简单,柴达木盆地可以调节水量,水到了塔里木盆地就分为东西两支,各取一半水,水量大减。第九,总工程路线很短,不足 2700 公里,但是收益城市很多,调水效果很好。 所以,我青睐藏青隧洞工程。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41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北京将实施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
redtree 2018-3-24 23:12
北京将实施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 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增至300公里 浅山区将重点实施退耕造林绿化 本报讯(记者 林艳)昨天,市发改委发布《北京市耕地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8-2035年)》,提出未来北京耕地河湖休养生息目标及保护政策。到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岸线长度增加到约300公里。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北京将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增至300公里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将不低于166万亩;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岸线长度增加到约300公里。到2035年,耕地质量要求比2020年平均提高1个等级;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将提高到95%以上。为了实现让耕地静养、清水流动的目标,《规划》中提出了四项耕地休养生息任务和五项河湖休养生息任务。针对耕地休养生息的任务,包括退耕造林绿化、污染防控治理、休耕轮作和耕地养护。河湖休养生息任务,包括推进重点河湖治理与修复、保障重点河湖生态用水、保护和合理退还河湖生态空间、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水生生物资源。 浅山区将重点实施退耕造林绿化 按照规划,在耕地静养方面,未来将统筹考虑首都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的需要,加大退耕造林绿化力度,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以浅山区为重点,进一步实施退耕造林绿化,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对位于平原区、浅山区、山区的试点区域,将分类实施全年休耕或冬春季节性休耕。针对部分耕地土壤盐渍化、养分失衡、重金属污染、残膜污染等问题,将开展耕地修复和养护,使耕地土壤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土壤生物群系逐步恢复,耕地地力等级逐步提升。 雨水就地利用有了量化规定 对于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此次《规划》也提出了保护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六河五湖四库”的治理要求,未来将按照“一河一策”原则,重点推进北运河、潮白河、永定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构建河湖蓝网系统;还将加强库滨带河滨带治理,逐步改善河湖水质。对于重点河湖生态用水的保障,明确将通过增加再生水补充、适当补充清水、加大雨水利用。到2020年,全市河湖再生水补水量不低于8亿立方米,20%以上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5年,还将扩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
个人分类: 资源|1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没有必要在中国西藏水资源开发问题上杞人忧天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8-2-21 10:38
印度在中国西藏水资源开发问题上杞人忧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即“中国威胁论”又一个变种。某种意义上,印度 某些民族主义媒体的鼓噪 是无理取闹。中国即使能把雅鲁藏布江的水全调走,也不超过布拉马普特拉河水量的1/5。 从青藏高原流入印度的水量有限 雅鲁藏布江从墨脱县巴昔卡附近流入印度的阿萨姆。进入印度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又由东向西流入孟加拉国,称贾木那河,在达卡附近先后与恒河、梅克纳河汇合,向南注入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阿萨姆-孟加拉地区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年降雨量能淹没四层楼(13000多mm)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就在当地,因此,出境后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量迅速增加,下游的孟加拉年年闹水灾,恒河实际入海水量每年5000多亿,布河超过七千亿,梅克纳河一千多亿。所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梅克纳河超级水系的总水量接近1.4万亿,是长江的1.5倍,超过了印度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0%。因此,印度也有把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恒河水调往缺水的西部和南部德干高原腹地的”北水南调”构想。当然,中国水文学家,一般把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克纳河看成是三条河流,所以长江是世界第四大河,而不是第五大河。 雅鲁藏布江和藏南诸河总水量接近每年3700亿立方米,约占南亚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克纳河超级水系径流总量的约1/4,接近全印水资源的1/5;其中:约1/3源于大峡谷以上青藏高原面上,约2/3来源于大喜马拉雅山南坡。从青藏高原流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水,不超过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克纳河超级水系总水量的1/10。 藏水北调在资源上和技术上是可行的 当然,中国也不大可能从雅鲁藏布江往缺水的北方地区调走,因为这在经济上得不偿失。我之所以不赞同“红旗河”之类的“藏水济疆”工程,并不是因为没有水源或者工程技术上不可能。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是东亚、南亚和中亚很多大河的发源地。西藏的水资源接近45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6,高居各省区之首,人均水资源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区。西藏区内水资源地区差异显著,冈底斯山以北、青藏铁路以西的藏北内陆河和藏西诸河(印度河源头)地区,占据了高原的主体部分,但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喜马拉雅山南坡面积不到自治区的1/10(大部分属于中印争议地区),但水资源接近2000亿,相当于全西藏水资源的四成五。冈底斯山、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金、澜、怒、雅四江总水量在2000亿以上,占西藏总水量的一半。林芝(海拔2900m)附近雅鲁藏布江奴下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约601亿立方米。奴下以下、大峡谷以上还有帕隆-易贡藏布江、尼洋曲、拉月河等大小支流。林芝附近处于著名大峡谷水汽通道的末端,降水量充沛,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高山地区径流深超过1000mm。帕隆-易贡藏布是雅鲁藏布江第一大支流,径流总量在300亿以上,超过奴下水文站径流的一半。大峡谷以上的高原面汇集的径流超过1000亿立方米。藏东横断山金、澜、怒三江的水量也接近每年100亿立方米,大部分在2500米左右的等高线以上。川西高原金沙、雅砻两江,大渡河以及岷江、涪江的源头地区也有约2000亿的水资源。南水北调西线水源区的总水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其中以上怒江、澜沧、金沙、雅砻江和大渡河四江一河3500米以上可以自流进入黄河河曲草地的水量在800亿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调水量约400亿-500亿。 青藏高原边缘地形起伏剧烈,雪山凭立、峡谷深切。主要通过隧洞调水,逢山打洞,逢谷修坝,并通过库渠结合横绝江河,尽量利用河道和库区回水输水、衔接隧洞进出口。以我国目前的隧道技术,输水隧道最大大概可能做到年过水百亿方。大规模调水需要平行开凿多条隧洞。按照红旗河构想,从藏东南环绕半个青藏高原到黄河上游和新疆。隧道总长度大概上万公里,一公里隧道造价以2亿元计算,工程总投资大概需要2万亿这样大的一个数字。当然横绝江河的大坝,本来就是水电规划中已经有的,并不需要单独投资。因此“红旗河”的要害不是水资源,也不是工程技术。近些年的水电开发和交通建设,我们已经在西南大山里积累了许多打洞的经验,只要有钱,只要有时间,一万公里的洞子早晚也能打通。而且青藏高原边缘地形破碎、河谷切割,便于自然分段,长洞短打。但是,地下工程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如果地质勘探工程做的不够深入,断层破碎带、软弱岩层、涌水涌泥、瓦斯突出、地热等都是地下工程当中的拦路虎。兰渝铁路胡麻岭隧洞、大瑞铁路隧洞都打了十年八年甚至十几年,最艰难的时候,平均一天只能掘进几厘米。地下工程的这种不确定性是西线工程最大的技术风险。 “藏水入疆”必然是赔钱的工程 我不赞同“藏水入疆”是因为它根本没有经济可行性,投入远远大于产出。汉江水到京津的口门价格大概是每立方米2-3元,从金沙、澜沧、怒江向黄河上游调水和把黄河水送入新疆的成本不会低于此。而引雅鲁藏布江水到黄河和从黄河引水到喀什的成本可能又会倍之。因此,从雅鲁藏布江引水到喀什的成本必然会在每立方米10元以上,到敦煌和楼兰可能在每立方米5-6元,是当地农灌用水价格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民和绿洲生态根本用不起。而西北地区人口稀少,工业和城镇用水量有限,不需要大量调水。 上一篇: 西线南水北调(续4):新疆无需变江南——兼与檀成龙老师探讨 下一篇: 粮食安全:转基因or农田环境改良?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67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俄罗斯远东散记之二——一条大河波浪宽
热度 1 cambaluc 2017-12-12 11:11
作者:迟宝明 2017-08-21 寒水10会 我在散记之一中讲俄罗斯人有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那么,从容的生活态度来自哪里?生活中不是谁想从容就从容了的。从容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信。生活的自信往远处说是与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性格有关,往近着说与社会保障体系关系也很大。俄罗斯在全民免费医疗、义务教育、养老保障等方面做的比较好,社会福利覆盖面宽。因此,普通老百姓对未来不可预见生活没有太强的焦虑感,多数人能够很坦然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只要把当下活好了就行了。我认为还有一条因素也很重要,就是俄罗斯人的自信与从容还来自于他们长期以来自持的大国、强国心态,以及他们拥有的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俄罗斯远东地区面积620万平方公里,人口六百多万,人口密度差不多一平公里一个人。中国是多少?每一平方公里是143人,胡焕庸线以东人口密度则更大,其中很多地方人口密度达到400-500人/平方公里。我们再以库页岛为例,该岛面积为7万多平方公里,而人口只有50万,如果按照东北人口密度一半的标准计算,足可以养活600万人。由于俄罗斯土地资源太丰富了,俄罗斯 公民在远东地区可一次性免费获得最大面积为1公顷的土地,如果在5年内进行了开发,到期后将无偿出租或划归个人所有。 在南萨哈林斯克,给我们当翻译的女孩玛格瑞特(上图)家是很普通的家庭,只花了区区5000卢布便从政府那里得到了10亩地,在上面盖上了别墅(见上图),并且有永久的使用权。5000卢布,也就500多元人民币啊,和白给的没啥区别。库页岛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不毛之地,该岛降雨量丰富、夏日光照充足,岛的南部地区自然条件总体上比我国东北地区还要好,到处是森林与河流,土地也很肥沃,海洋资源也很丰富,而且还藏有大量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库页岛扼守着西北太平洋的要冲,战略地位也很重要,隔着宗谷海峡与日本的北海道相望,最近处只有42公里! 帝王蟹很便宜 俄罗斯远东资源极其丰富 除 了库页岛,俄罗斯远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大约有80多万平方公里,其自然条件也非常好,优越的自然条件让我看的炫目,更让我无言。 与中国三江连片的俄罗斯部分 大部分国土都是这样被森林覆盖着 此次旅行正直盛夏,在俄远东上空飞行,俯瞰之处,满目葱绿,几乎看不到篮球场大小呈黄土色的裸露之地,大地如无缝又无边的绿色锦织铺就而成。浅绿色的零星几片农田散布其间;无际的翠绿是湿地与草原,密布的河网从中飘荡着,连接着一串串大大小小的成千上万个湖泊;墨绿色的是大片的森林,偶见星星点点的红色屋顶的别墅隐没其中。所有的城市都傍河而建或临海而立,极有气势也有灵动感;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城市留有大量的绿地,显得城市绿玉葱葱;环抱城市的则是几乎从未被人打扰的山林、湿地。游览过俄远东地区,你就会发出这样感叹:这里河网密布、水量充盈;这里到处是森林湿地,好像从未有人来过一样,几百年前大小兴安岭的原始状态,一百年前的三江平原的原始状态,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好像是可以穿越回去直接看到的! 俯瞰城市郊区和别墅区 傍河而建的城市 当然,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人,在纵横俄罗斯远东的大地上之际,脑海中总是时不时地浮现着“在这一片优质的土地,这些土地能种多少粮食的”想法。其实,我国的三江平原(下左图注2)与哈巴平原(下左图注3)是同属于一块湿地,如果联同兴凯湖平原(下左图注4),那么可以把这一大片(下左图2、3、4)叫大三江平原。下左图1的地方是松辽平原,由于水资源不足,仅仅在下辽河局部或者是沿江地段种植水稻。而我国三江平原,由于土地肥沃,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年产粮食1500万吨,由于该地区水资源丰富,粮食中70%为优质大米。大三江平原俄罗斯部分比中国部分略大,基本上处于原始荒芜状态。由此可见,俄远东仅仅靠近中国一带的小部分土地就有多么巨大的了农业潜力,真是羡慕死人。另外,俄远东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俄罗斯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木材总蓄积量的四分之一,而俄罗斯的木材远东地区就占了将近一半蓄积量,而且都是优质木材。 黑龙江流域地形图 三江平原的稻田 俄远东地区有如此好的自然条件与该地区拥有一条世界著名大河——黑龙江有关,一个流域能够形成流量较大的大江大河,一定具备了很多优良的条件。比如,充沛的降水,有利的产流、蓄水条件,排泄水量与补给水量能够达到某种 动态平衡,支流、湖泊、地下水都处于自然常态等。在这种条件下的大江大河流域范围内水资源总体上一般都处于较为丰富的状态,而这种水资源条件,会成为区域优良自然条件形成的关键核心因素。 黑龙江流域水系图 黑龙江入海口 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黑龙江是世界排进前十名的河流。它和长江相比,长度略短而流域面积差不多;虽然长江入海口流量9600余亿立方米远比黑龙江入海口流量3408余亿立方米多,但两个流域的人口差距却相当大,所以流域内的人均水资源量差别也相当大,起码黑龙江流域在俄罗斯那部分的人均水资源量是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的几十倍!不仅黑龙江干流水资源丰富,其支流水资源也很丰富,比如像乌苏里江等。长江流域人均占有水量为2760立方米,仅为世界入均占有量的1/4,这还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较高的地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而京津冀经济圈人均水资源量更低,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9!正因为如此,在今天,我们在华北平原上几乎很难见到常态较大的自然水体,大部分河流常年断流,生态环境的支撑条件极其脆弱。 2017年7月9日,我登上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到黑龙江出海口城市尼古拉耶夫斯克(原名庙街)的快艇,这段水路距离大约有500公里,需要10个多小 时。那天,我站在甲板上,瞭望着大江,只见江面宽阔、茫茫无际、水天一色,江水浩浩荡荡、滚滚向东北流去,江两岸森林浩瀚、罕见人迹。如此壮哉、美哉的黑龙江,让我这名一辈子从事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关的老同志,久久不肯进船舱休息,傻傻地看着这条大江,直看得我心旷神怡,看得我浮想联翩。 离入海口数百公里处的江面足有几公里宽 黑龙江中游中国抚远的落日余晖 这是一条十分健康的大江,是一条罕见的仍处于接近原始状态的大江。从伯力到出海口1000公里,由于没有人为活动干扰,得益于丰茂的原始森林的养护,两岸边坡极其稳定,一路上,没有见到坍塌,没有泥石,没有滑坡,看上去岸坡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江面线、高水位与森林接触线十分稳定,这是典型的铁底铜帮式的河床。也是由于森林覆盖率高,河流泥沙含量很低,只是河流由于夹带着森林中的腐殖酸,使得河水略带灰黑色,黑龙江也因此得名。黑龙江在向东流的过程中遇到了俄远东靠近日本海呈北北东走向的锡赫特山脉的阻拦,被迫向北流去,并不断地下切这条山脉。因而这一段河流是年轻的河流,沉积物偏少,河道不易被淤积,十分有利于航行与港口的疏浚。当然,更是由于流域没有大规模开发、人口稀少,因而河流水质非常好,水面上、水体里看不到任何漂浮的生活杂物,干干净净,基本上都在三类水以上。 这是一条让我无法忘怀的大江,无法割舍情感的大江。这里既含有对黑龙江有如此丰富的水资源、如此好的水环境的羡涎,也有睹物思情般对饱受缺水困扰的家园的担忧,更有对这条大江扯不清、分不明的历史勾连、未来不确定的承担情愫在里面。“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我们国人人人都会唱的歌曲,大江大河的确能实实在在地把家与国联系起来,能够寄托家国情怀。河流有着不仅是与高山、平原、高原、盆地、大海等诸多自然地理因素一样的重要地位,更有着祖国母亲一般人格化的崇高概念。滚滚向前的大江大河,会为流经的土地赋予动感与生命力,赋予发展的生机与光明的未来。凡大国必有大河,中国、美国、俄罗斯等概莫如此,大河是大国的标配。我们不仅因为有长江、黄河而骄傲,也要因为有黑龙江而骄傲,现在它是界河,但是它曾经是我们的内河,而且在这条大河上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开辟了奠定今天国家版图的疆域。 这也是一条能够有力支撑我们未来发展的大河。水资源贫乏是我国的先天不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分配不均、地域分配不均、资源与发展配置不均以及水资源环境恶化与水质污染日趋严重使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各大江大河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了,近些年来辽河告急!海河告急!黄河早就告急!淮河告急!西北内陆河告急!在这频频告急的国土上,黑龙江丰富的水资源就显得弥足珍贵。 室韦附近的额尔古纳河 虎林附近的乌苏里江 好像得到了上天的眷顾,高纬度的黑龙江省四周由水环抱,东南方向来的是从长白山下来的第二松花江,西南方向来的是发自大兴安岭的嫩江,然后汇合而成松花江干流横穿整个龙江大地;西北、背北面、东面则是国境线,也几乎全是由界河构成的。依次为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干流和乌苏里江,这些河流水资源相对丰富、水环境优良、开发程度低。黑龙江干流有1900公里是中俄界河,江面宽阔,水量很大。满洲里那边的界河叫额尔古纳河,水量小一些。而黑龙江省东面与俄罗斯交界的是乌苏里江,乌苏里江流量较大,是黑龙江的一条主要支流,也没有开发利用。松花江是黑龙江中国境内的第一大支流,是我国的内河,开发程度较高,建有尼尔基水库、丰满水库、白山水库等。尽管是内河,但它是国际河流的黑龙江的主要支流,对它的开发利用也会在方方面面影响到整个流域的水资源与水环境。但是我们也要庆幸,正是由于界河的水资源以及伯力以下的干流水资源几乎没有开发,使得河流处于高水位状态,才使得我们能够更有利的开发利用域内水资源。 松花江流经哈尔滨 嫩江上的尼尔基水库坝下(网上照片)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由于界河的复杂性,由于河的对岸方水资源丰富,并不急于利用,我们究竟如何开发利用界河水资源、怎样保护好水环境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作者:迟宝明 编辑人:寒水10会会务组,赵佚鑫
个人分类: 历史|21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
redtree 2017-5-11 11:34
乌鲁木齐:“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 最新新闻 2016-10-24 13:20:37 来源:天山网原创 启动会现场。   天山网讯(尹树娥 通讯员韩青摄影报道)10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会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召开。   此次启动会为新疆快速发展的纺织与火电行业节约水资源、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献智献策。几年后,新疆乃至全国纺织火电行业高污染、高耗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据了解,“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是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题,基于清洁生产、清洁分流、分散处理和分只会用等理念,针对纺织火电行业高盐废水资源化治理、水网络优化和跨行业水资源调配等重要共性问题,聚焦纺织废水强化处理、低盐与高聚废水资源优化利用、纺织高风险污染物控制和火电脱硫废水零排放等突出行业难题,建立纺织火电行业全链条、跨行业水资源梯级利用与再生回用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在典型纺织、火电行业和纺织—火电园区示范应用,为我国全面推动纺织火电行业高效水循环提供技术支撑、标准依据、管理平台、人才保障和应用范例。   该项目由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蓝股份”)联合国家、自治区院所、企业20家单位共同承担,是科技部历史上组成单位最多的项目。项目总经费5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3000万元。   项目利用园区印染、火电项目相结合的优势,实施区域资源化进行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项目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火电行业全链条、跨行业水资源梯级利用与再生回用,以及高附加值资源、能源回收利用技术,产出新原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成果,为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能源回收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德蓝股份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还将形成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资源、能源回收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平台,为相关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该项目以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的关键问题,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风险为切入点,聚焦研究节水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以清洁生产系统思维为龙头,减少排水,节水关注过程水的梯级利用,水回用关注于分质处理利用与系统回用,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新疆纺织行业的发展。 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研究在我区启动 文章来源:新疆科技报 时间:2016-11-02 10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在乌鲁木齐召开启动会,来自全国的60余名专家、科研人员齐聚首府,为纺织与火电行业在节约水资源、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献计献策。 该项目由科技部进行全国招标,经过行业专家进行两轮评选,最终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从13家单位中脱颖而出,牵头承担了这一项目,项目总经费51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000万元。 项目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题,基于清洁生产、清洁分流、分散处理和分质回用等理念,针对纺织火电行业高盐废水资源化治理、水网络优化和跨行业水资源调配等重要共性问题,解决纺织废水强化处理、低盐与高聚废水资源优化利用、纺织高风险污染物控制和火电脱硫废水零排放等行业难题,建立纺织火电行业全链条、跨行业水资源梯级利用与再生回用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在典型纺织火电行业和纺织——火电园区示范应用等方面,为我国全面推动纺织火电行业高效水循环提供技术支撑、标准依据、管理平台、人才保障和应用范例。 据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凡付介绍,该项目预计2019年完成,项目完成后新疆纺织企业排放出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纯净水,这些纯净水再供给到火电企业烧锅炉发电,达到循环利用目的。 目前,承担该项目的还有国内科研院所、企业20家,参与项目的有院士6名,科研人员217名,高级工程师106名,博士86名,这也是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中,组成单位最多的项目。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雄安新区需针对“低洼-沉降-缺水”问题制定对策
热度 12 jiasf 2017-4-21 23:45
设置雄安新区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事关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在京津保之间、依托白洋淀设置雄安新区,寄托了党中央开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战略资源配置形成世界性千年极的创新高地、带动华北乃至整个中国北方的发展、重塑改革开放后乃至一千多年来中国北方经济整体越来越弱于南方的大格局的历史期望。雄安新区既有国家主导、依托京津、交通便利、没有历史负担而便于全新规划等优越条件,同时也面临着地势低洼、地面沉降、水资源缺乏、水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需要规划建设中因地制宜早做安排。 一、雄安新区并不是水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 有报道说雄安新区水资源条件优越,其实不然。虽然雄安新区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白洋淀,但水资源并不丰富。白洋淀1980年代曾经干涸,现在靠“引黄济淀”补水维持很少的水面。白洋淀已经没有大的开阔水面,而被切割成很多细碎的沟汊。包含雄安新区三县雄县、安新县和容城县在内的原保定市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58亿方,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方,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保定市用水量在30亿方左右,水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生态用水被挤占,地下水被超采。雄安新区三县合计国土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03万,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人均水资源量更不足200方,水资源更为紧缺。雄安新区属于地下水超采区。 白洋淀水系不尽水资源缺乏,水资源严重过渡开发,地下水超采,湖泊生态用水靠外调,而且水污染非常严重。白洋淀处于白沟、南拒马河、瀑河、漕河、府河、清水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等九河末梢,目前仅府河常年有水入淀,孝义河、瀑河仅部分季节有水,其余河流长期断流。即便有水,也是高污染的生活和工业废水。淀区水面主要靠调黄河水维持,湖泊水质经常达不到 ⅴ 类标准。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还存在突出的地势低洼、地面沉降的不利因素。雄安新区位于永定河冲积扇与滏阳河冲积扇所夹的低洼地,排水受阻才形成了白洋淀,易受洪涝灾害。该区在地质上属于拉伸裂解沉降区,加之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现象明显,地裂缝灾害时有发生。 二、针对“低洼-沉降-缺水”缺陷的应对策略 1. 建设高标准的安全-绿色-宜人的水系 必须做好高标准的防洪防涝规划。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安全-绿色-宜人的水系规划。必须保护并适当扩大水面面积,保持较高的洪涝调蓄能力;尽量保留现有自然弯曲的河道,适当疏浚、修建堤防以提高防洪标准,保留调蓄之利、河曲之美;堤防的规划设计,应尽可能符合自然、生态、绿色的要求,有利于河流水陆间物质能量交换和自我调适,保留乃至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并做到安全、美观、亲和,做到人水和谐,适于人类活动。 2. 城市排水管网应按高标准设计建造 除了河网之外,所谓“灰色”的城市排水管网对于防治城市洪涝也非常重要。目前全国普遍发生“城市看海”现象,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管网标准太低。如果排水标准只有一年一遇,就意味着每年都要被淹!对于雄安新区这样的千年大计新城,必须按50年一遇以上的高标准设计建造城市骨干排水管网,保证重要区域、交通干道一般不被洪涝淹没;小区的排水标准也应该达到十年以上,如果经常被淹必然大大降低人民的幸福指数。 3. 建筑规划设计必须适应低洼和沉降的自然条件 做好防洪区划,绘制详细的洪涝淹没区域图。对于50年一遇、百年一遇等不同风险的淹没区域,制定不同级别的严格的建筑准入限制规则;对于允许在洪涝风险区建设的房屋,必须要求房屋地基应高于百年一遇淹没水位750px,以保证即便该区域被洪水淹没,房屋也不会被淹。 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考虑如何避免、减轻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影响与损失。建筑物应尽量避免跨越地裂缝。对于必须穿越地裂缝的道路、管道要采用适应地裂缝的柔性设计。 4. 城市小区必须按海绵城市要求设计建造 城市所有的生活、生产小区,都应该按海绵城市的要求规划设计,做到不增加区外洪涝负担和污染负荷。 5. 建设基于外调水的高标准的节水型社会 一方面, 雄安新区建设只有也可以依靠南水北调供水 。雄安新区本地水资源十分缺乏且已经过渡开发,难以为继。未来雄安新区发展所需供水必须由区外解决,其中主要依赖南水北调。河北省拥有南水北调中线用水指标35亿方,其中保定市5.51亿方。因为供水成本较高,目前河北省实际用的南水北调水不足指标的十分之一,可以考虑把目前分配给各地市的用水指标调剂一部分到雄安新区,而不必挤占农业用水。 很大一部分农业用水属于超采地下水,需要压采,不太容易节约给新区 。未来雄安新区即便发展到1000万人,只要不发展高耗水产业,只要年供水10-15亿方水就足够!近中期人口规模200-300万人,需水量更少。而且雄安新区以创新产业为主,附加值高,具有很高的水价承受能力,完全可以承担南水北调的水价。因此,南水北调有指标供给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又用得起南水北调的水,南水北调供水雄安新区是可行的选择。 另一方面,雄安新区 必须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虽然有南水北调可以供水,但供水成本较高,终端自来水成本当在10元/方左右,缺水是当地永恒的主题。必须禁止高耗水产业的进入,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大力发展再生水利用,尽量做到 污水零排放 。现在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污水深度处理再生技术,只要生活、工业供水水价在5元以上,再生水就会有竞争力。因此做到污水零排放是可能而实际可行的。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29540 次阅读|23 个评论
敬畏水
yag195544 2017-1-9 06:42
敬畏水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当大家看到本文的题目,再读到上面关于对 “敬畏”的解释,已基本明了本文所要讲的内容。 想写一篇关于与水有关的文章的念头早已有之,可追溯到 2011年。是年,我们一行前往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对那里的科技人员进行慰问。其间,该所负责接待的领导向我们介绍了该所的研究领域及科研进展状况。该所有一个专门研究耐旱植物培育的课题组,在介绍该课题组的科研成果时,必然要谈到水的问题。这位领导不无担心地透露:目前,华北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每年大约平均下降一米,整个华北地区的地下已形成一个大的漏斗。讲完这段话,该领导叮嘱道,这个信息尚属保密范畴,请大家今天出门后不要再次提起,以免引起社会不必要地恐慌。 为了那位领导的叮嘱,就我本人而言,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关于 “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的信息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 近来,我要着手写这篇 “敬畏水”的文章了,于是,便上网查找一些水资源短缺的依据。谁知,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关于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短缺的信息铺天盖地;甚至有文章信誓旦旦地称:华北地区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漏斗区”, 文章有数字、有依据来源、有分析判断,说得头头是道 。 看来,关于对 “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这一条信息的保密已无任何意义。 对水如何敬畏?是该恐惧、该尊敬还是该惊奇?似乎都不那么贴切。最贴切的当是 ——珍惜。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水对中国的北方来说实属十分珍贵,即使是有了南水北调后的今天,这种局面仍未改变。 北京曾经是不缺水的。记得上个世纪的 1973年初,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新指示发表后,我家所在的居民区、我所在的学校都开始挖地道。我们胡同居然也挖出了一条地道,我参与到了挖地道的活动之中。在挖地道时首先要挖个竖井,然后才能横向挖掘,居然向下挖不了多深,水就渗出来了,地下水的不断渗出,给我们的挖洞工作带来了许多的麻烦与不便。可见,那个年代的北京,地下水位还是挺高的。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都是超常过量的。 来自《中国广播网》 2014年的一篇文章报道称:“ 资料显示,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其中最大的一个漏斗面积达8800多平方公里,而这个面积,大约是北京市市区面积的12倍。”“与河北相比,北京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按照北京市资料显示,北京十年来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仅只有107立方米,刚刚够极度缺水线的五分之一( 此比例似乎不正确,笔者认为应为十分之一。本文作者注 )。在去年 8月,北京曾经在一月之内四次刷新用水最高纪录,峰值用水量接近一个半昆明湖的全部水量。” 这就是水的现状,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加以重视,必须对水怀有敬畏之心,对用水抱有点滴似金之感,而不能随心所欲地用水,更不能肆意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不知别人是如何用水的,反正我是十分注意节水的,不是为了省几个水钱,纯粹是为了将节水落在实处。早晨起来洗脸,向水盆里放水,够用即可,绝不能达到 “宽裕”的地步。不管洗什么,包括蔬菜、水果什么的,只要能够重复利用的都要再次使用,如用于浇花等。我是汗脚,每天晚上都要洗袜子,为此,我预备了一个专用盆,每天洗袜子的最后漂洗水,留待第二天作为洗袜子的头次水使用。 每天清晨,当我向洗面盆注入了清水之后,对着那一汪的清水,我都会默念一番,对不起了,因为我的面部的不洁,而要牺牲了你的生命、你的纯洁,下辈子我们双方掉个个儿,我来做水,你来做人。 看到这段文字,有人会说我矫情。但我要说,只有存了这种 “矫情”的意识才能去敬畏水,才能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并且用我们的点滴节约,来共同延缓因水资源的短缺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在我家居住小区的附近,有一个部队系统的家属院。这里的门卫很勤快,在天气炎热的时节,每次路过这里,总能见到他们举着水管子,正在将大门口里外的地面用清水浇淋,直浇到清水遍地流得哗啦啦的也没有罢手的迹象。当每每看到他们在行这种做法时,总想上前问问他们,在做这件事时,是否想到了节水?但考虑到他们是不会轻易接受一个路人的意见的,因此才悻悻作罢。 今年,因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全国范围的多雨,进而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水患,全国许多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但此种灾害对北京影响并不是很大,不仅如此,因今年雨水多于往年,北京最大的蓄水池 ——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也有较大提升。为此,北京的有关媒体还专门对此进行了报道。有媒体称:“据了解,密云水库目前总库容约为40亿立方米,多年来水库蓄水量一直徘徊在6.5亿至12亿立方米之间,不足总库容的三成。2016年,密云水库蓄水量创下近年来新高,自2002年以来首次突破13亿立方米。”读完这段文字,我不知是该乐,还是该悲?若单从北京的角度来说,该乐,毕竟水资源丰富了是个好事;但从全国的角度来说该悲。为何这样理解?我的推导模式如下: 当全国大多数地区的雨水量的多少相当时 ——北京可能处于较为干旱的状态;而全国处于雨水饱和,甚至像今年这样洪涝灾害严重时——北京雨水增加,旱情减弱。 假设让全民投票:为了北京一个地区旱情减弱,而全国大多数地区处于洪涝灾害的冲击之下,大家是否同意?不用想,反对票绝对达到 98%以上。 正因为此,北京的各新闻媒体绝对不应该对本地区的旱情减弱而鼓而呼,应低调,再低调。 为缓解北方旱情,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已全面启用,开始分别向北京、天津、河北及河南等一些市县供水。目前年调水量为 97亿立方米,最终将达到130亿立方米。 有人说,这下好了,北方从此不缺水了。此话差矣! 就以北京市来说, 南水北调 未进京之前,市人均水资源量约为 100立方米。自2014年末南水北调进京后, 进京 的水量每年约 10亿 立方米 。 北京现常住人口为 2170.5万人(2015年末统计数字),人均一分配,所增加的量还不到50平方米。前后相加,北京市现人均水资源量不过才150立方米,与联合国提出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联合国 人口行动组织 1993年提出的严重缺水国家的 水资源 的标准是小于或等于 1000立方米/人·年,水资源紧迫国家的标准是1000~1667立方米/人·年) 还差着小鼻子的爷爷 ——老鼻子呢!因此说, 南水北调的水来与不来,北京市 都要继续 加强节水, 这是一项长期且是必须的举措 。 以上讲的都是与水资源有关的严峻态势,但在用水方面,也不全是坏消息,有两个消息可以使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各缺水的地区滋润一下干渴的神经。一条是与北京有关的消息,国家拟在唐山曹妃甸建造一座较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工厂,于 2019年建成后,可每日向北京提供淡水100万吨,约为北京人均日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另一条是与全国各缺水地区有关。据新华社有关报道称,我国正在构想“天河工程”,即在空中建设一条无形的南水北调走廊。该工程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用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据有关媒体报道,“天河工程”团队成员、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常务副院长魏加华介绍,“天河工程”团队现在已经开展了云监测卫星及星座初步论证、地面实施系统初步构想,针对云水资源监测需求完成了有效载荷需求分析及卫星初步方案,开展了采用火箭、导弹实现中远程人工降雨实施方案的研究。 两个消息虽尚需等待,但只要抱着敢于创新,努力成就的理念不停地走下去,假以时日,我们喝的、用的水,既有 从地面上千里迢迢流淌过来的,亦有从海里抽取、淡化后并输送过来的,又有通过高科技调控从天上飘漫过来的,那可真谓是海陆空立体的送水模式。 但是,即使真的有一天,我们国家通过各种人工的、高科技的手段,使缺水的地区不再那么干渴了,使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达到或超过了联合国提出的人均 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但那是用巨额资金换取来的,我们更应该去敬畏,也绝对不允许随随便便地去浪费仍为宝贵的水资源。您说对吗? 作于 2016年9月15日
个人分类: 散文|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第二版)教材出版!
热度 1 zuoqiting 2016-10-30 19:20
参考文献标注: 左其亭,王树谦,马龙 主编 .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第二版) ( 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精品规划教材 ) .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6.7./Zuo Qiting; Wang Shuqian; Ma Long.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econdEdition) .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 2016. 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精品规划教材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第二版)出版 左其亭 王树谦 马龙 编 内容提要 本书在介绍水资源概念、特点、用途、概况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的形成过程、水资源数量评价、质量评价、开发利用评价等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详细介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并分别介绍了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的途径、计算方法及我国用水状况;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以新的治水思想为指导,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配置与规划、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工作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最后,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简要介绍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并附上课程设计案例材料。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并贯穿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应用,论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并列有思考题和课程设计指导书,有助于教学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水利类、农水类、环境类、土木类、地学类等专业本科生、专科生教材,也可供上述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以及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使用和参考。 再版前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 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如何应对水资源问题,是水利工作者和水科学研究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编写《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材的动力。第一版《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材于 2009 年正式出版,已经过去了六年多,在这六年多时间里,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思想以及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新再版,于是就有了编写第二版的想法,希望通过该书第二版的出版,在系统阐述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力图向读者展现一个最新的、现代的、科学的、完善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教学内容体系。 为了发挥多个高校的各自优势,保持编写团队的连续性,力争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精品教材,编写团队基本沿用第一版的作者(调整 5 位作者),在内容上增加一章,共计由国内 7 所高校 15 位教师共同参与撰写,可以说是集体的结晶。本书内容包括十六章,每章择优挑选相关作者撰写,最后由左其亭 统稿 。本书由左其亭、王树谦、马龙任主编,各章的撰写人分别见下表(按章的顺序排列): 各章名称 撰写人(单位) 第一章 概论 左其亭(郑州大学) 第二章 水资源概况 刘 彬(河北工程大学) 第三章 水资源的形成 李秀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 李秀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王树谦(河北工程大学) 第五章 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张金萍(郑州大学)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甘 容(郑州大学) 第七章 生活用水 程冬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八章 农业用水 张金萍(郑州大学) 第九章 工业用水 王 龙(云南农业大学) 第十章 生态用水 陶 洁(郑州大学) 第十一章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王 刚(山东农业大学) 刁艳芳(山东农业大学) 第十二章 水资源配置与规划 马 龙(内蒙古农业大学) 刘廷玺(内蒙古农业大学) 第十三章 水资源保护 程冬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水资源管理 左其亭(郑州大学) 马军霞(郑州大学) 第十五章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刘 彬(河北工程大学) 沙金霞(河北工程大学) 第十六章 课程设计指导书 王 龙(云南农业大学)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系统性。本书从概念、基本知识介绍开始,按照主要内容,系统地介绍了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基本原理、理论方法和应用实例,非常系统、全面、有条理;( 2 )新颖性。本书贯穿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应用,以全新的思路和体系编撰本教材;( 3 )可操作性。本书在介绍大量概念、理论方法的同时,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每章后面列有思考题,在本书最后介绍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并附有课程设计案例材料,有助于教学和自学;( 4 )可读性。本书反复多次修改,特别是考虑本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力争用通俗的语言和简明的阐述来表达本书的内容,确保论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通顺。 本书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编而成,特此向参加第一版撰写而没有参加第二版撰写的作者表示感谢。另外,本书的第一版由云南农业大学文俊教授主审,并对第一版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特此再次致谢。感谢出版社同仁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书中部分内容参考了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研究成果,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另外,在撰写过程中,还参考或引用了部分法规、标准及其他技术文件,在文中未能全部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编撰人员较多,统稿比较困难,书中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5 年 11 月 6 日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水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水资源的特点 第三节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及协调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本课程的任务及主要内容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资源概况 第一节 世界水资源量及分布状况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量及分布状况 第三节 世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第四节 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资源的形成 第一节 水循环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的形成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的形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概述 第二节 降水量评价 第三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第五节 水资源总量评价 第六节 水资源质量评价 第七节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第八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的利用途径 第二节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介绍 第三节 地表水输水工程的选择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第二节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介绍 第三节 地下水水源地的选择 第四节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选择及布局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生活用水 第一节 生活用水的概念 第二节 生活用水途径 第三节 生活用水量计算及我国生活用水状况 第四节 生活节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农业用水 第一节 农业用水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用水途径 第三节 农业用水量计算及我国农业用水状况 第四节 农业节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工业用水 第一节 工业用水的概念 第二节 工业用水的途径 第三节 工业用水量计算及我国工业用水状况 第四节 工业节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生态用水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水资源 第二节 生态用水的概念 第三节 生态用水的分类和途径 第四节 生态用水计算方法 第五节 我国生态用水现状和保障措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第三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水资源配置与规划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水资源规划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第三节 水资源规划的工作流程 第四节 水资源需求分析及预测 第五节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七节 水资源规划方案的比选与制定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一节 水污染特征分析 第二节 水功能区划分 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和预测 第四节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与分配 第五节 水资源保护的内容、步骤和措施 第六节 地表水资源保护 第七节 地下水资源保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水资源管理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工作流程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 第四节 水资源管理的制度措施 第五节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 第六节 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措施 第七节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第一节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概述 第二节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第三节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第四节 建设项目地表取水水源论证 第五节 建设项目地下取水水源论证 第六节 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 第七节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大纲及报告书编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课程设计指导书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第二节 课程设计内容及重点 第三节 课程设计案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教育在线|5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水和谐视角下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0-25 08:2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宝贵资源。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水问题日益凸显,反过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这种严峻的形势也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限制自己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与洪涝灾害频发;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这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水问题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我国基本水情和面临的水问题,我国政府审时度势,于 2001 年提出了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于 2009 年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构想, 2012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随后在全国部署实施该意见。 ▲ 现代水资源管理思想体系框架示意图 然而,由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的时间不长,且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多聚焦于考核指标的构建、管理绩效的评估及试点工作等方面,客观上缺乏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系统研究。因此,系统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水问题的复杂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学科,需要集中水利、资源、环境、法律、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人力进行联合研究,而目前仍较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团队和综合研究成果。 基于关于水科学研究的交叉学科背景,本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基于人水和谐视角》,左其亭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9。 下同)研究团队于2012 年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就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相关问题,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体系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律体系“三大体系”等理论和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16 年3 月顺利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结项验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概括如下。 ▌1. 在科学辨析人水和谐思想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框架,进而首次提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体系。 研究框架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和谐论解读及应用研究、人水和谐理论方法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应用研究及核心体系的研究;核心体系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律体系。 ▲ 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思路框图 ▌ 2. 运用和谐论思想解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和理论根源,将原创的和谐论理论方法、人水和谐量化研究方法应用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之中,首次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框架。 该体系框架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目标、主要内容、理论方法、科技支撑及保障措施等。 ▲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框架 ▌ 3. 基于人水和谐理念,提出了一套由“三条红线”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方法体系、绩效评估与考核保障措施体系组成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 构建了由强制性、选择性和相关性指标组成的“三条红线”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全国统一性和地区差异性;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提出了绩效评估分区标准和绩效评估指标标准,并引用人水和谐量化方法进行绩效定量评估。 ▌ 4. 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关键措施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应该制度的水权分配与交易理论体系。 该体系由基于一体化用水总量控制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制、基于用水总量和排污总量控制的水权-排污权和谐分配方法、基于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取水权-用水权交易方法、基于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的排污权交易方法等四部分组成。特别是,本研究将和谐论研究方法首次应用于水权-排污权分配、取水权-用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中,提出了新的可操作的水权分配与交易确定方法。 ▌ 5. 基于“三条红线”对法律保障的迫切需求,认为需要建立、健全或者完善五个方面的关键措施以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政策法律体系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严谨、功能互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理念、可操作的观点或具体建议。 其中包括完善我国水科学知识教育法律规制的五点建议,从八个方面健全和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制度,从三个方面健全和完善“违法成本>守法成本”机制,从五个方面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以及从四个方面强化我国政府水资源管理责任。 《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基于人水和谐视角 》 一 书是对该研究成果的总结,具体包含以下四篇共 18 章。 ▲ 本书框架结构与分章安排一览表 本书聚集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 ” 所有参与者的智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本书涉及知识面广,且许多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时间仓促及笔者水平所限,虽几经改稿,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本由刘四旦摘编自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基于人水和谐视角》(左其亭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9) 一书“前言”,有删减。 ISBN 978-7-03-048803-9 针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矛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政府于2001 年提出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并于2009 年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基于人水和谐视角》 积极探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律体系)。同时,本书分三部分分别阐述了三大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 1 )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基于人水和谐理念,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 三条红线 ” 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估方法和绩效考核保障措施体系。( 2 )行政管理体系研究。研究了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制、水权分配机制、水权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 3 )政策法律体系研究。抓住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上几个棘手问题,从构建适宜的政策法律体系角度,系统研究了水科学知识教育的法律规制、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机制、 “ 违法成本>守法成本 ” 机制、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政府责任机制等政策法律体系。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719 次阅读|1 个评论
昨日华西秋雨(20161010)
zhangxw 2016-10-10 12:32
昨日华西秋雨( 20161010 ) 张学文, 2016/10/10 昨日 08 时到今天 08 时,我国陕西、重庆、四川等地有降水。全国降水区域占总面积的 26% ,它带来的淡水资源量是 115 亿立方米。 24 小时中最大雨量出现在广东南澳,雨深是 69.4 毫米。 从我国各地气象站中挑出最近 24 小时降水最大的前 30 个气象站,其降水量与其雨量排名的名次的关系满足幂函数公式,其 R 平方值是 0.97 。而今天 02-08 时的类似统计关系更好: R 平方达到 0.98 下面是有关的图表。基础资料来自 http://www.nmc.cn/ 最近 24 小时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最近中国 24 小时不同雨量 - 笼罩面积关系统计表 2016 年10月9日08时-2016.10.10.08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对全国降水量的贡献mm 百亿立方米 0 0 0.000 74 0 0 0 10 3.333 23.5 0.78333333 0.752 10 25 15.000 2.3 0.345 0.3312 25 50 33.333 0.2 0.06666667 0.064 50 100 66.667 0 0 0 100 250 150.000 0 0 0 250 500 333.333 0 0 0 0.00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195 1.1472 平均降水1.2毫米 全国降水资源量115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26% 平均雨量是有下限雨量乘2加上限雨量再除3而得。 昨天( 08-08 时)中国各地 24 小时雨量前 30 名的名次 - 雨量关系的两个双对数坐标图 今天 02-08 时的类似统计也很好: R 平方达到 0.98 分析张学文,参考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929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96247
个人分类: 水资源|2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昨天我国收获169亿吨淡水资源(201601003)
热度 1 zhangxw 2016-10-3 10:37
昨天我国收获 169 亿吨淡水资源( 201601003 ) 张学文, 2016/10/03 昨天我国新疆出现降水,其他降水集中在东部。这 24 小时我国 33% 的面积上获得了 169 亿立方米的雨水。最近 24 小时的全国最大的单点降水量 68.7 毫米,它出现于福建建阳。 从我国各地气象站中挑出最近 24 小时降水最大的前 30 个气象站,其降水量与其雨量排名的名次的关系符合幂公式关系,其 R 平方值是 0.95 下面是有关的图表。基础资料来自 http://www.nmc.cn/ 最近 24 小时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最近中国 24 小时不同雨量 - 笼罩面积关系统计表 2016 年10月2日08时-2016.10.03.08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对全国降水量的贡献mm 百亿立方米 0 0 0.000 67 0 0 0 10 3.333 28 0.93333333 0.896 10 25 15.000 4.6 0.69 0.6624 25 50 33.333 0.4 0.13333333 0.128 50 100 66.667 0 0 0 100 250 150.000 0 0 0 250 500 333.333 0 0 0 0.00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757 1.6864 平均降水1.8毫米 全国降水资源量169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33% 平均雨量是有下限雨量乘2加上限雨量再除3而得。 昨天( 08-08 时)中国各地 24 小时雨量前 30 名的名次 - 雨量关系的两个双对数坐标图 分析张学文,参考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929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96247
个人分类: 水资源|17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昨天我国坐收373亿吨水资源(20160929)
zhangxw 2016-9-29 10:16
昨天我国坐收 373 亿吨淡水资源( 20160929 ) 张学文, 2016/9/29 昨天台风继续影响福建浙江等地。在浙江形成局部大于 200 毫米的降水。这 24 小时自然降水为我国带来了 374 亿立方米的淡水。它们集中在全国 34% 的面积上。最近 24 小时的全国最大的单点降水量 229.8 毫米,它出现于浙江云和。 从我国各地气象站中挑出最近 24 小时降水最大的前 30 个气象站,其降水量与其雨量排名的名次的关系符合幂公式关系,其 R 平方值是 0.97。 下面是有关的图表。基础资料来自 http://www.nmc.cn/ 最近 24 小时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最近中国 24 小时不同雨量 - 笼罩面积关系统计表 2016 年9月28日08时-2016.09.29.08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对全国降水量的贡献mm 百亿立方米 0 0 0.000 66 0 0 0 10 3.333 26 0.86666667 0.832 10 25 15.000 3.5 0.525 0.504 25 50 33.333 2.5 0.83333333 0.8 50 100 66.667 1.6 1.06666667 1.024 100 250 150.000 0.4 0.6 0.576 250 500 333.333 0 0 0 0.00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892 3.736 平均降水3.9毫米 全国降水资源量374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34% 平均雨量是有下限雨量乘2加上限雨量再除3而得。 昨天( 08-08 时)中国各地 24 小时雨量前 30 名的名次 - 雨量关系(双对数坐标)的两个双对数坐标图 分析张学文,参考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929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96247
个人分类: 水资源|1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昨天我国获300亿立方米水资源(20160927)
zhangxw 2016-9-27 10:50
昨天我国获 300 亿立方米水资源( 20160927 ) 张学文, 2016/9/27 最近 24 小时自然降水为我国带来了 300 亿立方米的淡水。它们集中在全国 57% 的面积上。全国平均雨深为 3.1mm/ 天。最近 24 小时的全国最大的单点降水量 102.9 毫米,它出现于陕西镇平(与前天的地点相同)。 从我国各地气象站中挑出最近 24 小时降水最大的前 30 个气象站,其降水量与其雨量排名的名次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公式关系,其 R 平方值是 0.98 下面是有关的图表。基础资料来自 http://www.nmc.cn/ 最近 24 小时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最近中国 24 小时不同雨量 - 笼罩面积关系统计表 2016 年9月26日08时-2016.09.27.08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000 43 0 0 0 10 3.333 50.5 1.68333333 1.616 10 25 15.000 4.5 0.675 0.648 25 50 33.333 1.7 0.56666667 0.544 50 100 66.667 0.3 0.2 0.192 100 250 150.000 0 0 0 250 500 333.333 0 0 0 0.00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125 3 平均降水3.1毫米 全国降水资源量300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57% 平均雨量是有下限雨量乘2加上限雨量再除3而得。 昨天( 08-08 时)中国各地 24 小时雨量前 30 名的名次 - 雨量关系(双对数坐标)的两个双对数坐标图 分析张学文,参考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929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96247
个人分类: 水资源|2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经有过的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
热度 1 jiasf 2016-9-26 21:18
1982年5月,国务院成立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 1988年9月24日, 为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各部门及各地区之间重大水事矛盾, 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领导小组是国务院协调、审议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机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任组长,水利部部长杨振怀任副组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任顾问。办公室设在水利部,日常工作由水利部相关司局承担。 1988年10月, 国务院“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是:①处理和协调有关部门在执行水法和水土保持及其他有关水行政法规时出现的问题;②处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有关 水资源综合利用 和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的重大问题;③处理协调省际间重大水事矛盾;④审核全国大江河综合规划。 一九八九年一月五日 , 田纪云副总理主持召开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确定 , 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 : 审核全国大江大河综合规划 ; 审核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点防治中的重大问题 ; 处理、协调部门之间有关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大问题 ; 处理、协调省际重大水事矛盾等。会议经过讨论 , 同意刘中一同志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春园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 后来1990、1991、1992、1993每年举行一次小组会议。但第5次会议 是国务委员陈俊生主持的。 1993年2月10日, 陈俊生主持召开第五次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审查通过《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 。 在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 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被 撤销。 现在有人建议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以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尤其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是不是好招呢? 协调必须要加强,但不一定要成立新的机构,建立正常的工作机制就行。比如把水相关的事务都交给一位国务院领导来协调,尤其是把水利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交由一位副总理来主管,事情就好办了!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2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昨天东北降水较多(20160925)
热度 1 zhangxw 2016-9-25 10:35
昨天东北降水较多( 20160925 ) 张学文, 2016/9/25 最近 24 小时我国降水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 46% 。全国降水总量 196 亿吨 / 天,全国平均雨深为 2mm/ 天。最近 24 小时的全国最大的单点降水量 59.2 毫米,它出现于黑龙江 嫩江 。 从我国各地气象站中挑出最近 24 小时降水最大的前 30 个气象站,其降水量与其雨量排名的名次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公式关系,其 R 平方值是 0.95 下面是有关的图表。基础资料来自 http://www.nmc.cn/ 最近 24 小时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最近中国 24 小时不同雨量 - 笼罩面积关系统计表 2016 年9月24日08时-2016.09.25.08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000 54 0 0 0 10 3.333 42 1.4 1.344 10 25 15.000 3.8 0.57 0.5472 25 50 33.333 0.2 0.06666667 0.064 50 100 66.667 0 0 0 100 250 150.000 0 0 0 250 500 333.333 0 0 0 0.00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037 1.9552 平均降水2毫米 全国降水资源量196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46% 平均雨量是有下限雨量乘2加上限雨量再除3而得。 昨天( 08-08 时)中国各地 24 小时雨量前 30 名的名次 - 雨量关系(双对数坐标)的两个双对数坐标图 分析张学文,参考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929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96247
个人分类: 水资源|26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水利权威扭曲了我国的水资源基本形象
热度 2 zhangxw 2016-9-23 13:11
水利权威扭曲了我国的水资源基本形象 张学文, 2016/9/23 今天科学网精选博客中精选了夏军等著的 《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水资源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7) 一书第一章部分(王芳摘),见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4507.html 文博客说 “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 . 8 万亿 m 3 ”。 我认为把河水资源量等同于水资源量是我国学者长期误导我国人民的偏见。它严重地忽视了降水才是我国的可再生水资源这个基本事实。 我国的平均年降水量大约是 630 毫米 / 年。即每年落到 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降水量是 6 万亿(立方米)吨。 我认为这 6 万亿立方米 / 年,才是大自然免费赐给我国的可再生淡水资源总量。 水利权威说的 2.8 万亿立方米仅是这 6 万亿当中的一部分,而且水利界还说 2.8 万亿的水的很大一部分要保证它们流入海洋和国外!于是在水利专家看来中国几乎是可怜得无水可用!中国应当贫穷。 这是事实吗? 我认为这不是中国的真实水资源图景 真实的中国水资源图景是什么呢? 1. 我国每年有 6 万亿立方米的降水免费降落到全国各地。我们不能对此装聋作哑。 2. 我国的草原占了国土的最大部分,那里几乎没有河水灌溉。所以我国的草场的水资源几乎全部来自当地的降水。即我国的草场上降水是唯一的水资源。我们不能对降水视而不见。我国的牧业依靠降水为水资源来源。不承认降水的地位你如果获理解我国的牧业? 3. 我国有广大的森林,它们依靠降水生存,基本与河水无关。 4. 广大农田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为水源。这也是我国的基本现实。我国依赖河水灌溉的农业很少(新疆和宁夏)。其他部分农田用河水灌溉,仅是起着补充雨水不到位的作用。而河水本身也来自降水。 5. 河水主要是流出国土的:一个长江每年要有 1 万亿的水流出国土,干旱的西北华北不能把海河、黄河的水量全部截留,要保证一定的河水入海,这是所谓不可逾越的红线。而华南降水充沛(从农业看河水有无对它影响不大),河水是送入海洋的。让河水流量等于水资源量是不行的。 在以上这些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你却把河水流量等同与我国的水资源量,去定义,去议论,去规划,这准确吗?妥当吗?这不是扭曲了问题吗?不误事吗? 现在是的情况:在专家的说教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知道所谓的中国水资源量是 2.8 亿立方米 / 年,都要知道中国水资源很穷。从总理到中学生。 但是我国的每天滋润了大地的降水总量是多少,全年降水总量是多少的数据却很少有人提及。气象部门的专家不止 1000. 但是真正这理解这个数值的专家我估量没有 1% 。 结果是 错误的水资源定义从总理到中学生都知道,正确的降水资源量及其含义在水利部门是回避,连而气象部门也基本是哑巴。 ---------- 下面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4507.html 博客的原文 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目前干旱缺水成为了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中国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连续4 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国的60% ~ 80%,不但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中大约有2 / 3 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水资源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变化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加剧,水资源配置难度大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 . 8 万亿 m 3 ,人均水资源量为2173 m 3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 / 4。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140 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9%,其中南方为5600 亿 m 3 ,北方为2540 亿 m 3 。 2010 年,南方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1100 m 3 ,北方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只有359 m 3 。 2010 年,全国实际用水量已达6022 亿 m 3 ,达到了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73 . 9%。 中国的降水年际变化大,且多集中在6 ~ 9 月,占全国降水量的60% ~ 80%。空间分布总体上呈 “ 南多北少 ” ,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而水资源量仅占19%,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决定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障供水安全始终是一项重大任务。据2010 年水利部有关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已累计解决农村2 . 82 亿人口的饮水困难, 4 亿多农村人口喝上自来水,城市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00 万 hm 2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供水体系,基本保障了工业和城市的用水需求。但是中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仍然相当严重,北方地区尤甚,截至2010年,全国农村仍有2 亿人口饮水安全没有保障, 1 / 3 的乡镇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一般年份,农田受旱面积为667 万 ~ 2000 万 hm 2 ,粮食平均减产200 多亿公斤。工业和城市用水紧张状况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些城市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年缺水量达536 亿 m 3 ,其中河道外缺水,即国民经济缺水达404 亿 m 3 ,挤占了河道内的生态用水132 亿 m 3 ,总的生态缺水量达347 亿 m 3 。 2030 年,中国人口将接近16 亿人,中国的用水总量预计将从2010 年的6022 亿m3增加到7101 亿 m 3 ,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将从2000 年的628 m 3 减少到508 m 3 ,仅占全球人均水资源量2000 m 3 的1 / 4,已达到全球水危机的红线。由于水资源与土地等资源的分布不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相适应,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配置难度更为艰巨。 气候变化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节水战略需求愈来愈迫切 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其中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0% ~ 50%,发达国家可达70% ~ 80%,全国平均单方水GDP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 5,单方水粮食增产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 3。一些地区农业生产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 . 45 左右。由于中国现行的水价偏低,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浪费严重。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从而造成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又浪费水的现象。同时,中国东部季风区尤其北方流域面临着开发利用率高的问题。在水资源一级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的是海河区,为101%,其中海河南系高达123%;黄河区也较高,为76%;淮河、西北诸河和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0% ~ 50%,其中海河南系、海河北系、辽河流域、沂沭泗河和山东半岛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达到了123%、98%、66%、60%和63%。 中国工业万元产值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 ~ 10 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严重,全国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达20%,东北部分城市超过了30%,工业用水效率偏低, 2005 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69 m 3 ,约相当于美国的11 倍、日本的9 倍。污水再生利用进展也比较缓慢, 2014 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只有10%。城市雨水利用意识还不强,尽管按年降水量600mm 估算,全国城市绿地系统的雨水利用量可达20 亿 m 3 ,但由于节水意识淡薄,绿地建设中缺乏雨水利用观念,前期雨水含有的污染程度通常超过城市污水,前期雨水处理技术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雨水利用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集雨工程。另外,中国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依然严重,节水器具推广缓慢,节水型器具普及率低。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远未挖掘。以海水淡化为例,海水淡化产业化规模不够、价格因素导致的海水淡化成本相对较高和市场需求量不大形成的恶性循环,是长期制约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在中国,用水结构的不合理和浪费严重,以及水管理体制不顺、多龙治水、多条分割、利益冲突、管理落后等原因导致主要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关系矛盾日益突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可能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全社会节水战略应对气候变化也迫在眉睫。 变化环境下中国的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更加严峻 中国洪涝灾害十分严峻。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发,中国沿海地区的洪涝、海水入侵灾害日趋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和强度有增加态势。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内涝问题也日益突出。 201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住建部 ) 对全国351 个城市的调研发现, 2008 ~ 2010 年全国有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内涝发生3 次以上的城市达到39%。小河流的山洪灾害损失严重。一般年份中小河流的洪水灾害损失占全国水灾害总损失的70% ~ 80%, 2000 ~ 2010 年水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有2 / 3 以上发生在中小河流。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将有增加的态势。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地下水过度开采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50%以上的城市面临缺水危机。 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退化等问题严重。 2000 ~ 2010 年全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 . 4万km 2 ,减少率达8 . 82%,湿地成为中国短时间尺度内面积丧失速度最快的自然生态系统。湖泊与湿地生物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灾害频发,湖泊水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湖泊与湿地不合理利用问题突出。2000 ~ 2010 年,中国2 / 3 的地表水已明显被污染, 50%以上的地下水水质较差甚至极差,城市饮用水二次污染风险高,末梢水的水质合格率较低,从河流与湖泊的水质来看,59 . 2%的河长达不到 Ⅱ 类水质的标准,超过65 . 8%的湖泊面积达不到 Ⅱ 类水质的标准。全国地下水水质状况也不容乐观,总体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属于较差与极差监测点的数量占全部监测点总数的一半以上。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的水安全问题及其联系的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 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脆弱性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脆弱性是指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它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影响及评价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重要的应用基础。中国水资源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仍然比较脆弱。有证据表明, 1960 ~ 2010 年中国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平均温度升高,年降水量在东北和华北呈减少趋势,而在华南和西北则显著增加。全球变暖可能加剧中国年降水量及年径流量 “ 南增北减 ” 的不利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南涝北旱的格局会进一步加重,区域水循环时空变异问题突出,导致北方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耗用水增加和极端水文事件,而水资源短缺也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从而加剧水资源的脆弱性,影响中国水资源配置及重大调水工程与防洪工程的效益,危及水资源安全保障。另外,经济和人口增长、河流开发等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不仅增加了需水量,也加剧了水污染,显著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对水资源的形成和水循环多有不利影响。未来中国水资源发展态势不容乐观,水资源脆弱性将进一步加大。 本文由王芳摘自 夏军,李原园 等 著 《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水资源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7) 一书第一章部分,内容有删节。 ISBN 9787030475251 在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流域水资源现状的前提下,结合研究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影响与水资源供需耦合响应关系,分区评价水资源的脆弱性及其阈值,提出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重点流域水资源供需态势影响及脆弱性的系列成果图;分析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重大调水工程的影响和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评估,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研究气候变化下水资源影响适应性管理对策;评估我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的适应效能,分析实施适应性措施的成本收益与制约因素,探讨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的制度、模式及保障途径。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4507.html
个人分类: 水资源|3105 次阅读|3 个评论
汇丰银行亚太气候变化策略主任和投资专家来访
jiasf 2016-9-20 21:09
今天上午两位香港客人来访,一位是汇丰银行亚太气候变化策略主任(Director,Climate Change Strategy, Asia Pacific, HSBC) Mr. Chan, 一位是他的同事负责投融资的 Ms. Wong. 本来他们是要带德国的客户来了解中国水资源状况,但客户因为临时家里有急事来不了了,结果就是他们自己来了。 给客人介绍了我们的研究领域、关于中国水资源安全评价、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等一些工作,回答了他们关心的水污染发展趋势、水资源规划的编制、地方政府和百姓对水量水质问题的重视程度、生态用水保障、水信息公开、PPP等问题。 交谈很热烈,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中午还有别的会见,只得结束,约好下次再带他们的德国客户过来交流。 原来孤陋寡闻,不知道汇丰银行也有气候变化策略这样的研究部门。汇丰银行的水资源项目从2012年开始5年拿出1亿美金,与 Earthwatch, WaterAid and WWF合作,开展水相关项目。至今已在35个国家开展了60个项目,分配资金3500万美金,据说为190万人提供了改善的卫生条件、为130万人提供了安全饮水。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为安全的水做点贡献,水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个人分类: 活动|2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沈百鑫研究员来介绍欧盟和德国的水法框架
热度 2 jiasf 2016-9-19 23:18
今天下午请德国亥姆霍兹联合 会 环境研究中心( Helmholtz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FZ ) 研究员来地理所做关于欧盟和德国水法框架的精彩报告。 感触最深的是德国的水法真的是按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综合管理来制定的,一部水法整合了水量与水质、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涉及了取水、排水、河道及河岸活动等所有对水体构成的影响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用水许可、污水排放、重点有害物控制、防洪、收费等国内多部法规等内容。 国内多是部门立法,缺乏整体性,尤其在部门利益大于国家利益的情况下,一些法律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否? 沈百鑫,浙江绍兴人,德国亥姆霍兹联合 会 环境研究中心( Helmholtz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FZ ) 研究员。在德国完成欧盟反垄断法的法学硕士研究后,转向更感兴趣的环境法研究。协调负责中德合作项目——太湖周边城市流域水管理的法律与政策机制比较研究,主要方向为:中国、德国及欧盟水体保护法律比较研究。发表水体保护政策与法律相关论文 三十余 篇。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5025 次阅读|4 个评论
浪费日本水资源绝不是爱国
热度 5 姜文来 2016-9-19 19:47
浪费日本水资源绝不是爱国 姜文来 9 月 18 日,是中国的“国耻日”。 乒乓球奥运冠军王楠的丈夫郭斌 在微博中写道:“遇到一些欺负人的事总是很难缓过劲,曾经的九一八!整个国家被一个比咱小太多的 Sb 国家从头到脚羞辱欺负的到家了!我是去过日本却从不用它包括电器之內的任何产品!甚至在日本住酒店很小人地把水都打开,还觉得解气!其实这没用!咱得多方位加油!加油!” 王楠则表示了对于丈夫的支持,转发了丈夫的微博并表示:“这就是郭同学,永远这么直接,我手动点赞!永远不要忘记曾经的九一八!”( 9 月 19 日重庆时报网) 9 月 18 日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侵华战争序幕,东北沦陷,中华民族从此长期受到了日本铁蹄蹂躏,大量的无辜平民被日本人屠杀,日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绝人寰的震惊中外的惨案,包括 “南京大屠杀”,日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记住这个日子,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为了中国不再被欺凌,是为了更好地振兴中华,不让历史的悲剧再重演! 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充满了痛恨,这痛恨已经融化在血液里,并且代代相传。现在日本军国主义有复活的倾向, 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修改和平宪法的动作连连,自卫队已经解禁,日本在东海不断搞事,在南海上也动作频繁,日本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断地挑动中国人敏感的神经,激发起中国人对日本侵华期间惨痛回忆,令人难以忘怀。让人更加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倾向提高了警惕,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这种痛恨。政府和民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纪念“九一八”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痛恨和决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是非常正确的抉择。郭斌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爱憎,作为妻子王楠支持自己的丈夫行为也是情理之中。但郭斌用浪费日本水资源方式来表达,笔者绝对不赞同,甚至持有坚决反对态度。 水资源是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资源,也是发展经济不能或缺的经济资源,更是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日本是一个水资源极端短缺的国家,全民节水成为日本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郭斌用浪费水资源方式表达爱国情怀,著名世界冠军支持这种行为,会引起日本民众的高度不满,反弹过来质疑郭斌的行为合理性,进而引发对中国人不良印象。用挑战文明共识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最终结果是得不偿失,自己受的伤更大。 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都有爱国的情怀,我对这种情怀充满深深的敬意,并且鼓励这种情怀持久长远,勇敢地表达出来。但表达方式要文明、合理,这样爱国情怀才更富有正义性,更像一把刺刀刺向日本军国主义的胸怀,更能展示大国的形象、大国大民的情怀,才能受到更多的尊重,一个文明的强国才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永不言败。
4248 次阅读|4 个评论
昨天中国降水(20160916)
zhangxw 2016-9-16 10:48
昨天中国降水公式( 20160916 ) 张学文, 2016/9/16 最近 24 小时我国 45% 面积出现过降水。全国降水总量 521 亿吨 / 天,全国平均雨量为 5.4mm/ 天。台风莫拉蒂的降水既是水资源也对福建、浙江有严重影响。 最近 24 小时的全国最大点降水量 123.3 毫米,它出现于浙江宁波。全国各地 24 小时降水最大的前 30 个气象站的降水量与名次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公式关系,其 R 平方值是 0.96 下面是有关的图表。基础资料来自 http://www.nmc.cn/ 2016 年 9 月 15 日 08 时到 9 月 16 日 08 时的全国 24 小时降水量分布图 最近中国 24 小时不同雨量 - 笼罩面积关系表 2016 年9月15日08时-2016.09.16.08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000 55 0 0 10 3.333 35 1.16666667 1.12 25 15.000 4.5 0.675 0.648 50 33.333 2.5 0.83333333 0.8 100 66.667 2.1 1.4 1.344 250 150.000 0.9 1.35 1.296 500 333.333 0 0 0.000 0 0 0 0 0 合计 100 5.425 5.208 平均降水5.4毫米 全国降水资源量521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45% 昨天( 08-08 时)中国各地 24 小时雨量前 30 名的名次 - 雨量关系(双对数坐标)的两个双对数坐标图 分析张学文,参考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929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96247
个人分类: 水资源|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晚夏中国降水的一些统计特征
zhangxw 2016-9-3 17:11
今年晚夏中国降水的一些统计特征 张学文, 2016/9/1 初夏应当是指春季进入夏季的阶段。这里的晚夏特指 2016 年 7 月 17 日到 9 月 1 日 08 时的我有数据的阶段。下面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出中国降水如下几个特征 1. 全国最大的 24 小时点雨量:这 47 天中,每天全国有一个 24 小时内(特指北京时间 08 时到 08 时)大约 1800 气象站(大致均匀分布) 中挑出来的每天的降水量最大值。这些 24 小时全国最大降水量列于下图中。我们看到夏季我国 24 小时的最大点(单站)雨量 大致是 50 毫米到 500 毫米。 2. 不同日最大降水量的出现次数:基于以上数据我们还可以统计出下表 全国各地24小时最大降水量(mm)的上界 出现次数 80 7 160 32 240 4 320 1 400 2 400 以上 1 3. 降水笼罩的相对面积:在 24 小时内全国下了雨的区域占了全国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这个雨区占了全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值得知道的气候学知识。我统计了今年 8 月 10 以来 25 天的每天 24 小时的雨区覆盖率(过去我曾经统计了一年的),其平均值是 50% ,其逐日分布图下。它基本代表了我国夏季的平均情况(其他季节没有这么高的占有率)。 4. 每天全国的平均雨量:全国各地有的地方无雨,有的地方雨量大,全国依面积而平均下来的 24 小时雨量是多少?这也是认识全国气候的重要角度。下面是最近 25 天的每天全国平均雨量图。其平均值是 2.9 毫米(其他季节没有这么大)
个人分类: 水资源|3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昨天中国降水量-排名的幂律关系特别好(20160825)
zhangxw 2016-8-25 10:38
昨天中国降水量 - 排名的幂律关系特别好( 20160825 ) 张学文, 2016/8/25 最近 24 小时我国大陆的降水从黑龙江东部延伸到新疆西部。 24 小时的最大降水量已经上升到 153.4 毫米,它出现于河北黄骅 最近 24 小时中国大陆 58% 的面积有降水。总降水资源量比前一天明显增加,达到 329 亿立方米 / 日。全国 24 小时平均雨量 3.5 毫米。全国面上24小时降水最大的前 30 名的降水量与名次的关系符合幂律,其 R 平方值达到了 0.9945 (一般情况是它在 0.95 附近)。 下面是有关的图表。基础资料来自 http://www.nmc.cn/ 2016 年8月24日08时-2016.08.25.08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000 42 0 0 0 10 3.333 50 1.66666667 1.58333333 10 25 15.000 5.5 0.825 0.78375 25 50 33.333 2.2 0.73333333 0.69666667 50 100 66.667 0.25 0.16666667 0.15833333 100 250 150.000 0.05 0.075 0.07125 250 500 333.333 0 0 0 0.000 0 0 0 0 0 合计 100 3.467 3.293 平均降水3.5毫米 全国降水资源量329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58% 分析张学文,参考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929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96247
个人分类: 水资源|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库边的猪场
热度 1 jiasf 2016-7-17 23:32
近日去考察一县级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到了下面的一个镇。原计划去看一个水库和水库边的猪场,但镇长一开始不愿意带我们去看,后来不知道又怎么想通了,主动带路,去看一个小一型水库边的猪场。 没想到猪场离水库的距离竟然是零!水库边的土地承包给了私人,承包者在库区建了猪场。 因为有猪场存在,水库自然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但即便作为灌溉水源,也有诸多问题。 农民反映用水库的水灌溉,庄稼烂心!红薯似乎长得很大,但里面都烂了。一起参观的水资源科长是学环境出生的,就说这种含猪粪尿较多且未发酵的水灌溉使土壤变成了还原环境,就会出现烂心的情况。后来跟另一位环境专家说起,也说这种水灌溉造成缺氧,植物不能呼吸,内里就烂了! 因为添加剂和抗生素滥用,猪场废水含有抗生素和铜、镉、砷等重金属,或许这些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更甚于庄稼烂心!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365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不能用于估算水资源价值的文章在WRM发表了
热度 17 jiasf 2016-5-16 22:21
本来一开始写的是中文,去年底投给了国内水资源领域的权威刊物,没想到被直接拒稿,连送审都没有。编辑说本文的主题比较专,建议发在更专门的期刊例如《水利经济》上面。我一向投稿不太关注刊物的级别,只要专业方向合适、发出来就行,尤其是英文文章写得少。但这次稍微有点受刺激,既然这样不受待见,咱还是翻译成英文发在国际权威刊物得了,因为我相信我提出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几回参加项目审查,说柯布-道格拉斯函数(Cobb-Douglas Function)不能用来估算水资源效益或价值,但大家仍然还是这么用,而且国外用的也很多。因此实有拨乱反正的必要! 英文文章一开始投给生态价值评估方面的刊物,回说专业不对口。想想还是投给水资源领域的刊物,3月初投给了《Water Reources Management》。4月底得到修改通知,5月初提交修改稿,第二天就接收了。这跟上次一篇文章投稿给WRM的经历类似,上次审稿时间稍长,但都是修改稿一提交就立马接收了。昨天已经有了网络版( Water Resour Manage DOI 10.1007/s11269-016-1349-z )。 在此贴出中文摘要,方便读者了解大意。如果有感兴趣的,我把中英文稿Word文件作为附件附上,请大家批评指正。 摘要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常被用来估算用水效益或水资源价值,但其实是不对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之所以不适用于估算用水效益或水资源价值,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当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用水量转为下降而经济还在发展时,用水的经济增长弹性为负,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计算出的用水效益是负数,这显然不成立。更一般地说,即使在用水经济弹性为正的情况下,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也不适用于估算用水效益或水资源价值,原因是用水经济弹性所反映的用水效益只是全部用水效益的一部分。通过节水投资、用水结构优化等途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反映在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率之中,节水投资和用水结构优化显然也反映了水的价值,但在用水经济弹性中反映不出来。 关键词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用水效益;水资源价值;经济增长贡献率;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
个人分类: 知识点滴|12056 次阅读|41 个评论
[转载]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的气候变化和土地水资源大幅度裁员
csiro 2016-2-14 08:02
CSIRO高级管理人员在周日花了很长时间来,试图为大幅裁减气候改变科学项目科学家的计划进行辩护。这让总理Malcolm Turnbull感到意外。 这个冗长的会议开到了周日晚上。该会议在CSIRO经理们之间举行,其中包括环境(能源与资源)执行理事Alex Wonhas,和海洋大气部门主管Kenneth Lee。 海洋和大气单元有140个员工,其中110个预计会失业。他们中的很少几个涉及到气候变化研究的人会留下。 陆地和水体部门也会裁减相当数量的人,350个职位会在未来的2年内被裁掉,CSIRO老板Larry Marshall他周四发给所有员工的email里提到。 这个电话会议在周日持续了“一整天”,期间经理们被要求澄清为什么裁员规模如此之大,并且辨别哪些合同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一位熟悉该会议讨论的高级科学家说。 “裁员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我们保留一定的规模,甚至最小的规模,我们都可以在时机转好时恢复。”这名科学家说。 这些经理们被问到:“你知道(这产生的)影响吗?”这位科学家说。“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多部门工作的,并且项目已经被建立起来了。” 星期天的讨论的消息是最新的迹象,表明总理,或许还有工业部长Christopher Pyne,已经知道CSIRO过去正在计划大幅裁员。但是气候科学项目被挑出来进行裁减,这使他们感到意外。 制造和数据方面的也将失去工作。 Fairfax媒体已就此事向总理办公室,Pyne先生以及CSIRO寻求评论。 更新的压力促使Turnbull政府将很有可能在周一的时候对裁减数量进行干预。在墨尔本出席澳大利亚气象和海洋学会,以及ARC气候系统科学卓越中心的联合国家集会的科学家们,预计会在下午1点集合在一起,对裁员表示抗议。 Marshall博士上周说,对澳大利亚长达几十年的气候改变监测(部门)的裁撤,是合理的。因为这些科学已经达成共识,并且努力应该着眼于新兴产业。一些气候缓解和适应项目将被保留。 这些项目被认为是有风险的,包括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气候模型的监测。它们中的一些是世界领先的,并且可以和国际同行交流,以保持澳大利亚一个全球集会的席位。 清楚的是作为周日讨论的一部分,经理们依旧在辨别哪些角色会被裁减。 http://www.theherald.com.au/story/3713064/csiro-executives-asked-to-justify-deep-cuts-to-climate-science/?cs=7#slide=2
个人分类: 消息篇|2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水电与水资源开发
热度 5 zbt92 2016-2-6 09:20
新闻来源:第四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蓝皮书 作者:张博庭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引言 我国的水电资源非常丰富,并且由于是近代才开始大规模开发的,明显的具有后发优势。因此,目前中国水电的开发技术、水平和成就,都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开发利用的程度上,中国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水资源和能源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加速水电的开发来解决。为此,本文将从中国的水电开发的资源、作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电开发的作用和特点 1.1 、能源利用是人类的标志 从动物进化到人,最重要分水岭就是使用火。人类文明不仅从能源开始,而且使用能源的方式,一直是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最重要标志。工业化以来,根据有关学者的分类,人类社会经文明历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来自工业印刷技术和使用煤炭的蒸汽机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电信技术和使用燃油的内燃机带来的。当前我们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夜,通说认为这场革命将是信息网络和可再生能源结合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可再生的能源。地球上的化石能源都是几亿年来动植物的躯体积累构成的,它们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能,逐步形成了化石能源。但是,当人们学会使用化石能源之后,这种能源的消耗速度,就远远大于它的积累速度了。煤炭、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可燃冰。所有这些能源都加起来,相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需求,绝对是杯水车薪。 在人类的工业化之前,人们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开采煤炭、石油。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球碳循环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但当我们学会了开采利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之后,大量的化石能源被燃烧,不断排放出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使得原来沉积在地下的碳元素,大量地被释放到空气中去。这必然会导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升高,带来强烈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会产生冰山融化、海水上涨、淹没大陆、气候环境变化异常等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当前,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生态难题。 如何解决这一生态难题?同样是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的能源,不要让几亿年来沉积在地下的化石能源中的碳元素,重新释放到大气层中去。因此,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可再生能源。 1.2 、水电是全球替代化能源的第一主力 工业化以来,全球水电的开发应用是减少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功臣。尽管目前各种媒体所宣传的可再生能源,大都以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主。但是,事实上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能量密度的局限,水电仍然是当前最有效率、最起作用的可再生能源。据统计目前在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内水电的比重高达80%,在中国这一比例,更是接近85%。水电是当前最成熟,效率最高、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这就是世界的现实。 当然,由于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未来随着人们科技的进步,太阳能的直接利用,会逐渐将成为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但是在目前,全球可以利用的其它所有形式的可再生能源量的总和,恐怕还要与水电的减排作用相差很多。不仅如此,由于具有调节性水库的水电站通常具有很好的可调节性,往往能够很好的解决风能、太阳能发电入网的间歇性的矛盾。此外,一些专门修建的抽水蓄能水电站,是目前最高效、最经济的储能调峰手段,因此,可以说水电的开发,是人类开发和利用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基础和保障。按照技术水平和开发顺序,水电、风电、太阳能应该是人类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三部曲。 1.3 、 水电开发的作用并不局限于能源 水电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往往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同时完成。自然界中的水资源量总是随着时空不断的变化着的,然而,人们对水资源的要求则是非常苛刻的,太多了不行(产生洪水泛滥),太少了同样也不行(干旱少雨,甚至危及生命)。 到目前为止,受到人类的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为大规模蓄水的方式只有建造水库这样一个方式,所以,水库的建设就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古代,由于社会的人口密度低,同时每个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大,所以,水资源的时空矛盾,没有像现代这么尖锐。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主要矛盾。 因此,水电开发的另外一个潜在的,没有被社会舆论充分重视的作用是,储水设施(大水库)的建设。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用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主要矛盾。过去以洪涝灾害为主要威胁的农耕社会,已经向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近年来由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干旱正在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为此,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和重视在水电开发的同时完成的水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1.4 、社会的文明程度与水资源开发成正比 从2006年起,联合国每三年发布一次的《世界水资源报告》几乎都要强调“世界的水资源本来是够用的,只不过由于设施不足、管理不善”而造成了水资源的危机。也就是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已经成为人类水资源问题的最主要矛盾之一。而目前我们人类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矛盾的手段,除了建设水库大坝(调蓄水资源)之外,还没有别的办法。 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一个调查结论。人类发展指数(一个包括GDP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为一介于0和1之间的数,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人类发展水平越高。通过对全球50余个国家2007年的人类发展指数与大坝水库发展数据计算结果显示:HDI大于0.9的国家,人均库容为3184立方米,HDI介于0.7~0.8的国家,人均库容量541,HDI介于0.5~0.6的国家,人均库容量仅为125。可见,储水蓄水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之密切。 不过,由于水电开发的经济回报往往比水资源开发更容易体现出来,所以,各国几乎都是以水电开发带动大型水库的建设。因此, 对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能力的局限不仅水电开发程度不高,而且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也往往是不足的。 1.5 、调控水资源的水库建设与水电开发密不可分 为了让世界各国注重水资源开发与水电开发之间的紧密联系,2014年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的主题就是“水与能源”。根据中国的经验,强调这一关系十分重要。例如,中国的三峡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水电站,同时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调控水库。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与水资源 的开发(水库储水能力与水资源量之比)往往是同步的。中国目前的水电开发程度是39%,水资源开发程度大约是30%。而美国的水电开发率为70%左右,水资源开发率约为60%。所以,相对于中国,美国的水库往往能储存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大的干旱。未来当中国水电开发程度接近80%时,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也将与美国相当。洪涝和干旱经常交替出现的水资源矛盾,也将得到解决。 水库大坝的建设与水电开发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大型的水库在泄水的时候,将产生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如果不能有效的加以控制、消除,将会对水库大坝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迫于现代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现代的社会几乎不可能不去利用水库泄水所产生的这一巨大能量发电。所以,目前水电开发往往是一种更科学、更高效的水库大坝建设方式。 总之,一个国家水电开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够提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更在于在水电开发的同时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水资源保障。 二、中国的水电资源和开发现状 2.1 、中国的水电资源 根据2003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2006年正式颁布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年电量6.08万亿kWh,可装机容量6.94亿kW;技术可开发年发电量2.47万亿kWh,装机容量5.42亿kW;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1.75万亿kWh,装机容量4.02亿kW。这次资源复查的范围是我国大陆境内河流装机容量1万kW及以上的3886条河流,和单站不小于500千瓦的水电站。 此后,水利部门又组织了对小水电的资源的普查,可装机资源量略有增加。2012年,根据水利部门对小水电的普查和2007年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段现场考察和初步规划情况,有关部门在正式出版的《中国水电科技发展报告》中,对中国的水能资源蕴藏量进行了部分的修正。修正后的中国水电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6.04亿kW,年发电量2.72万亿kWh。 2.2 、大量的工程实践,使得我国多项水电技术领先 由于我国的水电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大多数工程都是最近一二十年进行开发的,大量的利用了近代的新技术、新材料,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因此,我国在水电建设的设计、施工、和机组制造等很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列如,在水电站的泄洪消能技术方面,我国取得了多项的创新和发展。泄洪消能工的坝体型:有窄缝式消能工、宽尾墩消能工、宽尾墩+挑流/底流/戽流溢流面台阶消能工、高低坎碰撞消能、洞内消能工、水平旋流消能、竖井旋流消能等等。这使得我国水电站的泄洪流量,从每秒数千提高至数万立方米。泄洪的高速水流:从20m/s、30m/s, 40m/s逐渐提高 50m/s。与此同时,掺气减蚀和耐磨材料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也使得我国的水电站泄洪消能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无论是理论科研还是工程实践,都处于世界绝对领先的地位。 在复杂地质环境的地下工程技术方面,我国的高边墙大跨度地下洞室技术;深埋大断面长隧洞工程技术;高压钢筋混凝土岔管技术;高水头气垫式调压井技术,都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例如,在水电站高边坡的安全处理方面,我国的龙滩水电站左岸进水口高边坡,高度达435m。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高度530m,而小湾水电站左岸坝前堆积体高边坡,高度已经达700m。 在大型机组制造安装技术方面,不仅世界上的单机容量70万kW的巨型机组,绝大多数都安装在中国。而且我国的向家坝水电站首次研发和使用了单机容量80万kW的水电机组。我国的白鹤滩水电的单机 100万kW的巨型机组也已经在设计和制造中。 总之,由于我国的水电站设计、施工、建设以及设备制造和安装方面技术的全面领先,当前很多世界级的水电工程难题,只有中国有能力或者说有经验解决。因此,目前在国际水利水电建设的市场上,中国已经占有绝对的优势。我国的水电承包商遍布世界各地,中国企业目前至少在80多个国家承担了300多个海外水电和大坝建设项目。中国的先进水电技术,正在为全球的水利水电开发和节能减排做贡献。 2.3 、我国水电建设举世瞩目,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最大装机的水电站是装机2250万kW的中国的长江三峡水电站。但是,一般人可能并不清楚,世界上最长、最大的引水隧洞的水电站,是我国雅砻江上的锦屏二级水电站。该电站的引水隧洞长度达到17公里。世界上最高混凝土双曲拱坝,是中国305米高的锦屏一级大坝;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是我国红水河上的广西龙滩水电站;世界上最高的面板堆石坝是我国湖北清江上233米高的水布亚水电站。这些水电和大坝建设方面的世界记录,都是在最近一些年,由中国水电工作者刷新的。支撑这些世界之最的,是我国在水电设计、施工、建设方面大量的科研投入和工程实践。 三、中国水电与水资源开发的某些特点 3.1 、水电是中国能源中最大的资源优势 首先,我国各种能源资源储量往往绝对数量较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一般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其次,水能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平均水平的81%,是我国各类能源中最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资源。水能资源丰富是中国能源的最大优势。非常幸运的是,水能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只要有效的加以开发利用,将会永不枯竭。然而,水能可再生资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能保存。如不开发利用,将随着时间流逝。总之,水能资源的特点是开发利用,无穷无尽,不开发利用,就等于没有。 今后随着世界化石能源资源的日益减少,我国能源紧缺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恐怕就在于更多的应用可资生能源。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开发利用水电是目前我们最现实、最可行、最主要的一个解决方式。 此外,水电的可调节性(包括抽水蓄能电站),还可以为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支撑和保障。只有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我们才能够把尽可能多的不可再生资源留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述这些特点,使得水电的开发利用不仅在中国能源的构成,而且在结构调整中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 3.2 、巨大建设成就掩盖下的开发程度不高 由于有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的存在,所以同样的河流、同样的水量,在中国能得到高于国外几倍的水能。毫无疑问,这是我国一个巨大的优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我国的水能资源储量全球第一,资源量的比重高达全球的15%。但这种优势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中国目前的水电资源开发程度还不高,以及相应的水资源调控能力还不够强的弱点。 截止2014年底,中国水电装机3.018亿kW,年发电量10661亿kWh。这个数字大约已经占到了全球已开发水电总量的30%,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大约是排在全球第二位的国家的3倍左右。但是要说到水电的开发程度,我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却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在60%到95%之间。而我国到2014年底水电的开发程度仅为技术可开发(发电量)的39%。 3.3 、水电开发程度不高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 中国的河流坡降大的特点,不仅使得中国水电开发总量虽然已经很大,但是开发程度却还不高。同时也影响着中国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前不久,中国水资源专家工程院王浩院士介绍说“表示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径流量之比的库容系数,欧洲国家通常是0.9以上,美国是0.66,而我们中国目前还不足0.3”。 这种情况几乎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已建的各种大坝有9万多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按照一般的理解,水库大坝建设得多,拦蓄水资源的能力当然也应该更强。但是,由于中国的河流的坡降普遍很大,所以,我国的水库所能拦蓄的水量普遍相对较少。因此,迄今为止中国的水库蓄水量,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还有着巨大的差距。库容系数低的直接后果,就是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能力不足,导致水多、水少的矛盾同时存在,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交替出现。 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都与美国相近,但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尤其水库的总有效库容,还不足美国的一半。相对与中国的人口基数,中国与美国的人均水库库容更是差距巨大。相比之下,美国的绿水青山,自然灾害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们的库容大,可以吸纳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大的干旱。我国生态环境上的巨大差距,恰恰体现在水库的蓄水能力上。例如:美国胡佛水坝基本上不泄洪。我国三峡每年都要泄洪多次。泄洪的根本原因就是水库库容不够,不泄的话,随后到来的洪水很可能会形成灾害。水库库容大了之后,洪水就是资源、是财富。但如果水库库容不够,洪水就是危险,是灾害。与此同时,也只有水库的库容大了,抗旱的能力才会增强。 由于水库蓄水能力上的差距,同样的洪水在美国则能够被存在水库里,而到了中国则需要疲于奔命的排到海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洪涝灾害。作为减灾存在水库里的洪水,到了枯水季节就变成了宝贵的水资源。事实上,中国和一些欠发达目前所谓的水资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正的短缺,而是水库的调蓄能力的不足。 这也是联合国的《世界水资源报告》经常要强调“世界的水资源本来是够用的,只不过由于设施不足、管理不善,而造成了水资源的危机”的重要理由。 3 4 、 发展的看待中国水电的潜力 目前很多人都喜欢以可装机量与已装机量之比,来计算中国的水电开发程度。按照可装机容量计算,中国的水电开发程度已经近50%,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了。但是,如果按照国际通用的发电量之比来计算,中国的水电开发程度还不到40%,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国外之所以都不采用可装机容量这个概念,就是因为这个概念有时候难以反映出真实状况。特别是我国今后还有大量龙头水库需要建设,每个龙头水库一旦建成之后,将大幅度的增加下游已建成的梯级电站的补偿发电能力。据测算,我国的水电开发,如能按照规划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平均程度,我国的水电发电量,至少还能比目前增加一倍以上。 与此同时,今后随着我国水电开发程度的提高,具有龙头水库的电站的建成和投产,我国水电应对季节性的峰枯矛盾的能力大幅度增加。如我国的雅砻江,一旦具有调节能力的两河口水电站都投运以后,整个雅砻江水电站群的枯期发电量将超过汛期。这种情况在很多流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之所以能够较大规模的应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就是因为他们的水电开发程度非常高,因此,水电的电能质量非常好,水电成为他们调节和吸纳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保障。 四、中国水电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4.1 、龙头水库的建设滞后,亟待加速开发 众所周知,水电开发的实际难点在于移民和环保。因此,越是具有大水库的水电站的开发难度就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带来某些市场化开发的负面作用。比如,大型水电的水资源开发社会公益性往往被其市场竞争所掩盖,所影响。电力体制改革以前,电力部门到地方去开发水电,其受欢迎程度与目前的铁路、水利项目几乎一样。但是,自从水电开发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由于有多家代表中央政府的国有独资企业,纷纷到地方上去竞争水电项目,其结果导致水电项目的社会公益性被淡化。地方政府现在更习惯把开发水电的央企,看成是来赚取利润的开发商。与此同时,具有重大的社会公益的龙头水库建设,也往往被看成了是开发商逐利行为的一部分。地方政府这种心态上的变化,已经导致我国水电开发中的移民和环保成本,不断的上升。这样几年下来的实际结果就是,我国各流域具有调节作用的龙头水电站的建设,普遍开发滞后(如,刚刚开始建设的两河口、双江口工程),有些甚至最后可能会导致夭折(如虎跳峡、龙摊二期工程)。 目前,由于我国各流域的梯级水电建设中龙头水库的建设普遍滞后,下游各梯级电站的丰枯调剂能力严重不足。以至于很多水电站的丰枯出力严重不均,汛期大量弃水,枯期又因为缺水而发电能力不足,必须依靠火电帮忙。水电本应该是电网中最优质的电源,但是,由于受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不高、龙头水库建设滞后的影响,水电在一些地区变成了必须靠天吃饭,必须要靠电网“照顾”的劣质能源。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这种大量径流式水电的投产,不仅给当地的电网造成很大负担,而且也影响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季节性的电力不仅在东部的受电地区不受欢迎,同时,由于送电效率不高,电网企业为其建设输电线路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总之,我国当前的水电电能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各流域的开发程度还不够高,龙头水库建设普遍滞后。水库的调节能力不足,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水安全,同样也极大影响着水力发电的电能质量(和能源安全)。我国规划中的乌江、澜沧江各个梯级水电站都已经基本建成,所以目前我国的乌江、澜沧江等水电的电能质量都相对较高。可见,我国水电的电能质量不高的问题,只是开发程度不高的暂时结果。如果能按照国家的规划,完成好各个流域梯级水电站的建设,我国水电的电能质量完全是有保障的。 4.2 、汛期弃水严重,挫伤水电开发积极性 开发水电能源的特点就是建设周期长和输送距离远。这经常会使得在经济腾飞时期上马的大批水电项目,在正式投产的时候遭遇市场饱和、难以消纳和输电线路建设不同步的困境。以四川省为例,该省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水电基地。进入“十二五”以来,随着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三大流域大型水电机组的陆续投产,配套建设的外送通道也越来越紧张。由于外送通道和水电机组投产时序的不同步,以及受受端电网制约等原因,一些地方水电的实际外送能力和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弃水问题十分严重。除此之外,我国另一个水电大省——云南的汛期水电弃水不仅同样存在,而且更加严重。 以2014年为例,根据电网部门的统计,四川电网弃水(电量)97亿(千瓦时),云南电网弃水170亿。而根据两省内的大型水电企业的统计,实际弃水损失都比电网公布的数字几乎高出一倍。 从表面上看,大量弃水的原因似乎是由于水电的集中投产、电力外送通道不足。实质上造成弃水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整个电力行业正在接受产能过剩和市场疲软的严峻挑战。 4.3 、煤电严重过剩,挤压水电的市场空间 在经历过去30年“大干快上”之后,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3.6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但同时我国也出现了发电小时数急速下降、社会用电增速放缓的情况。在这种新常态下,遭遇到发展难题的绝不仅是水电,而是整个发电行业。 2014 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平均发电小时数仅为4286(再创历史新低),同比减少235小时。其中,火电4706小时,同比减少314小时;核电7489小时,同比减少385小时;并网风电1905小时,同比减少120小时。相比之下我国的水电还算是最幸运的,得益于国家节能优化调度政策和水电的低电价,同时也由于2014年各流域的来水普遍较好,水电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653小时,同比增加了293小时。然而,现实当中很多水电企业仍然是汛期大量弃水,损失惨重。虽然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行业亏损,但已经严重影响了水电企业投资新建水电项目的信心和积极性。 应该指出,我国电力产能过剩主要是燃煤电厂的数量巨大,绝不存在任何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过剩。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电力结构主要以煤电为主,因此还面临着相当艰巨的能源结构调整的任务。具体的调整目标就是把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尽可能地降下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无论是水电、风电还是光伏发电的发展都应该是多多益善。不过,我国燃煤电厂的产能过剩却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电能质量普遍不高,不能保障供电的安全可靠性紧密相关。 大家总有种印象:水电是靠天吃饭的,风电、光伏更是不可依靠的“垃圾电”,要想保障供电的安全,必须有可靠的火电机组作为后盾。结果使得很多人认为火电厂多建一些没有什么不好。所以,我国火电产能的过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2014 年我国火电新增装机增长了8.7%,是电力消费增长的两倍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约9.2亿千瓦,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706小时,如以正常的5500小时计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1.3亿千瓦,以更高效率的6000小时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超过2亿千瓦。201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为5.5万亿千瓦时,如果按照9.2亿千瓦火电装机,运行6000小时计算,我国的火电机组基本上可以包揽我国全部的用电需求,挤占了所有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空间。 4.4 、行政审批权下放、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受阻 新一届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火电核准权限已下放至地方,基于发展惯性和本位主义,很多地方政府仍存在扩张建电厂的投资冲动。面对我国煤电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很多地方不但未能主动调整建设节奏,反而加快核准速度。最近不少省份出现了火电集中开工和投产的情况,加剧了过剩矛盾。例如,此前几年一直未能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蒙西煤电送山东的项目,在中央审批权下放之后,立即就得到了各个地方的核准。据统计在我国煤电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已核准在建的火电装机已高达1.9亿,已经发路条的还大约有2亿kW。 对此新情况,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调控机制,也缺乏有效的制衡手段。如果任其发展,各地都从自己的局部考虑,将对国家的西部水电东送的总体战略,构成较大的威胁。遗憾的是,在我国的行政审批权下放之后,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监管办法。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本应该能够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燃煤电厂建多了,煤电机组的利用率下降,经济效益不好,无疑将导致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从而也会减少企业对新建煤电的投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几乎都是国有企业,他们背后的老板其实都是各级政府。所以,即使目前的煤电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也必须要通过消减其它可在再生能源发电的份额(或者收入)来保障这些燃煤电厂,都不能因为没有活干而引发社会矛盾。显然,市场经济的优胜略汰作用对于我国的发电行业已经失灵。 这种不管产能是否过剩,只要建好了电厂就能赚到钱的负反馈,使得我国的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明知我国的火电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但至今投资火电的热情不减。所以,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的政府监管,必须要能够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过去我们由国家发改委严格控制的新建电源项目的行政审批,实际上就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但在审批权下放之后,我们暂时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的监管方式。按照国家能源局有关下放审批权的文件精神,目前我们的火电审批权下放,显然已经做到了“在放权上求实效”,但还没有找到“在监管上求创新,在服务上求提升”的具体方式。 4.5 、我国水电投资持续下降,开工严重不足 前不久中电联发布2015年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指出,我国 水电投资 已经连续3年同比下降,目前已经不足2012年同期的一半。事实上,不仅我国新建的水电站受影响,就连一些已经开工在建的电站,也因为一旦投产就将加剧水电弃水,甚至使企业背上亏损的帽子,而不得不故意放慢了建设的速度。 在市场、政策和电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水电开发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新建水电的开工规模正在急剧的萎缩。目前看来,我国“十二五”规划要求开工的水电项目,很可能连一半都完成不了。 与“十一五”期间水电项目主要受阻于审批难的原因不同,目前水电的困境除了有审批困难之外,上网电价被封顶也是另一个巨大的瓶颈。2014年1月发改委出台了“以电力消纳地平均上网电价”核定水电上网电价的通知。社会舆论还以为水电的电价偏低,因而此通知的出台是对水电企业的重大利好。但实际上,真正上网电价偏低的,只是过去建设的老水电,而现实中由于移民、环保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远离用电负荷区等因素,新建的水电站的电价,早已超过一般的火电。据有关部门测算,2013年我国新建水电站的平均预算成本,已超过每千瓦1.5万元。而电价改革通知的适用范围,则明确说明只针对新建的电站。因此,每一个具体的水电开发企业几乎都不会误读这一政策的实际作用。 有舆论分析,我国云南、四川等地水电投资降温背后,是近年来水电整体业绩下滑、亏损面增加,尤其是地调的小水电。起初省调及国调的水电效益相对要好一些,但是一些后来投资的国调大型水电站也相继开始出现亏损。其原因是,新的水电站投资成本普遍较高,市场又没有保障,导致一些电站投产后发电赚的钱还不够还银行利息。 一旦业主对水电投资做出概算后,认为亏损的可能性很大,难免会对投资持观望态度。有时候即使项目拿到了批文,也不敢轻易动工。不仅如此,西南地区一些已经开工建设的水电站,由于本地的电力市场有限,水电西电东送的新通道又明显缺乏,开发商已经不得不有意放慢建设速度,以减少投产后的弃水损失。显然,目前我国的水电投资和建设已经明显缺乏推动力。如不进行调整,国家积极发展水电的政策将成为一句空话。目前,如何调动起社会各界开发水电的积极性,加速水电开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 五、如何落实国家积极发展水电政策 5.1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控制煤电的增长 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是我国电力结构调整的最有利契机。应引导各发电企业在新常态下的竞争从规模转向效益,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宏观上避免过剩的发电产能继续增加,下决心严格控制煤电机组的增长,逐渐压缩我国煤电机组的比重,给国家大力扶持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留下必要的发展空间。 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年人均用电水平为5000到9000kWh。这里既包括有些国家已经达到了用电量的峰值,有些已经度过了最高峰并且开始下降的情况。如果按照接近上限的人均8000 kWh用电量估计,我国达到能源消耗顶点时,人口约14亿计算,总共也就是11.2万亿kWh的电量。同时为了实现我国2030年非化石能源达到20%的承诺,我国2030年的电力构成中,至少要有4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 然而,目前我国已建成,核准在建和获得路条即将建设的火电机组总量,已经超过了13亿。如果以年运行6000小时计算,年发电量可达8万亿左右。已经超过总电力需求11.2万亿的70%。也就是说,如果我国目前的煤电建设项目全部投产后,即使我们从此再也不设任何火电站,我国的煤电产能也将远远超过我国用电最高峰时的需要。所以说,我国目前的煤电产能过剩,早已是绝对的过剩。 鉴于我国的现行体制,关停现存的煤电企业的难度极大,但如果采取措施控制新增的煤电机组的建设,应该还是可以办到的。如果我们不能控制住我国新增煤电的增速,那么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极大的阻碍甚至封杀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发展空间。 按照我国在2030年前后达到能源消耗的顶峰的预计,今后我国的每年的社会用电总量的增速最多也就每年2000多亿 kWh。这个增量与我国目前积极发展的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以及核电的发电能力的增长已经大体相当,加上一些今后必须要建设的热电联产和解决电网调峰的燃气火电机组,可以说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不再增加燃煤发电机组的客观条件。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在诸多煤炭利用的方式中,用燃煤发电代替煤炭的直接燃烧是一个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的重要内容。由此,很多人就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发展高效清洁的燃煤发电,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的结论。我们并不否认燃煤发电比直接燃烧煤炭的效率更高、排放更低,确实也应该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一项内容。但是,要知道电能替代是一个比用燃煤发电代替直接燃煤的,更广泛、更重要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的电能替代的程度总是会不断的提高。不过一个国家的电能替代程度,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由这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决定的,而绝不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多建了多少燃煤发电的电站。因为,当代提供电能的方式有很多,所以,在今天全球都在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趋势下,我们不仅要强调用燃煤发电,替代直接燃煤,同时更要强调用非化石的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煤炭发电以至于最终替代煤炭的燃烧。因此,我们对于我国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并不能做简单的扩大理解。更何况我国目前的电能替代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早已经算是比较高的,我国的电力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已经高于很多发达国家。 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对于火电建设,不仅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而还非常需要进行政策调整。相应的产业政策应该从“优化发展火电”改变为“优化调整火电”。因为,在我国的电力能源行业中火电一直是绝对的主力,火电派也一直是电力行业中绝对的强势。所以,在前几年的现实中,所谓的“优化发展火电”,其实一直是在优先发展。因此,火电早已经提前填满了所有的发展空间(超过了我国能耗最高峰2030年的需求)。不仅如此,由于火电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的能源结构过度依赖煤炭,这已经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想办法减少煤炭的消耗,形成鲜明的反差。以至于我国以全球1/5的人口,却消耗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此时此刻,我们只有及时的提出“优化调整”而不再发展煤电的政策,才能与国际社会积极的关停煤电厂的大趋势,不会产生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5.2 、从国家层面加大龙头电站水库的开发力度 加大流域龙头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力度。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审视我国水电开发市场化所带来的某些负面作用。美国、法国这些最强调市场的国家,对具有龙头水库的大型水电的开发建设几乎都无一例外由政府主导而不搞市场竞争。只有强调和重视我国大型龙头水库开发建设的社会公益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型龙头水库和电站建设中的移民和环保难题。 在国际上,美国的水利水电开发非常成功。其经验之一,就是大江大河上所有的骨干水电站的开发,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我国的三峡、小浪底也是大水库成功建设的典范。小浪底的成功,是国家直接投资建设的结果。三峡的成功实际上也是相当于国家通过三峡基金投资建设了三峡水库,同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由企业建成了三峡的电站。然后滚动开发上游和金沙江。事实证明,水资源的开发有极强的社会公益性,往往需要由政府投入,才能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我国一些河流的水电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非常高,所以,自从2002年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大型水电开发就成功的引进了市场化的机制。由原来的电力部拆分的几大电力集团,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各流域的水电开发和竞争。 几年来,尽管我国的水电建设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较之以往由政府主导开发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相比,在市场化的水电开发中水库建设的社会公益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三峡、小浪底它们在我国都被划归为水利枢纽,并且由国家投资进行成功的开发建设。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的水资源调节作用非常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们的发电效益,还不足以高到能负担起整个大水库的建设成本。而我国的虎跳峡(龙蟠)、龙滩(包括二期),虽然也都是具有上百亿库容的重要的水资源调节工程,但是,它们都不叫水利枢纽,而被归类为水电项目。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水资源调节作用不够大,而是由于它们的发电效益太好了,已经具备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水力发电,就负担起水库建设成本的可能性。所以,在我国这些发电效益特别好的水利工程,都被划为了水电项目,要求有关企业必须使用市场化的手段开发。 然而,我国目前的矛盾是,由于这种行业的划分,却使得我国水资源作用大、经济效益不够好的项目,已经得到了开发,而水资源作用同样巨大,发电经济效益又特别好的项目,反而得不到开发了。目前,这种局面已经严重的影响着我国的水安全和能源安全。 例如,早在我国“十一五”的规划中,金沙江中游流域首先要开发的应该是虎跳峡的“龙蟠”水电站。因为,虎跳峡的巨大调节库容,对整个金沙江,乃至整个长江,甚至说整个中国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国“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执行到今天的结果却是,金沙江中游规划的“一库八级”水电站,几乎都已经接近开发完毕,但虎跳峡(龙蟠)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不仅仍然是遥遥无期,而且最后还可能会夭折。 出现这种局面,与我国水电的市场化开发竞争体制不无关系。早在上个世纪,我国的水利水电开发完全是国家行为的时候,虎跳峡开发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曾经与长江三峡不相上下。我国三峡水库的总库容393亿,调节库容221亿,移民120万。而虎跳峡当水位达到2012高程时,虎跳峡总库容为374亿立方米(比三峡略小),但调蓄库容最高可达284亿立方米,这时虎跳峡的淹没耕地仅为16万亩,迁移人口也就大约10万人。 一个是移民120万,调节库容221亿,另一个是调节库容284亿,移民十万人。这其实就是当年很多水电专家,坚持反对首先上三峡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移民和淹没的损失,并不能作为水利水电开发顺序的唯一指标。三峡的水资源调控总量,虽然不及虎跳峡,但是,由于它更接近长江中下游的一些重要城市,所以,其防洪、供水、航运的作用更为直接和迫切。所以,国家最终选择了先上三峡,也是有道理的。然而,当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的方式从国家直接开发,转变为市场化开发了之后,一个比建设条件比三峡优越近十倍的工程,却得不到开发了,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笔者认为,三峡的“上比不上好,早上比晚上好”的结论非常重要,然而,虎跳峡等经济效益更好的水电站、龙头大水库则更应该有“上比不上好,早上比晚上好”的特点。 我国的虎跳峡,可增加长江流域二百多亿的调节库容,我国的龙滩二期也可以增加珠江流域上百亿的调节库容。如此巨大的水资源效益,却因为它发电的效益巨大,被划为了水电项目,反而被搁置至今。不仅如此,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只能由市场化开发的思路,再长期拖下去,这些作用巨大,效益极好的资源,甚至可能会彻底的夭折。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想一想我国未来的几百年、上千年,在全球都可能遭受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局面下,我国的长江将要减少200亿的水资源战略储备,珠江将减少100多亿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将会是多么大的损失。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因为这些水资源项目的开发条件太优越了。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向我们的后代解释? 5.3 、从水资源开发的大局出发 移民环保都不是难题 大型龙头水库建设的主要难点在于移民和环保。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国家当年依靠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已经成功的建成了世界上移民难度最大的三峡。然而,当实施了水电开发的市场化改革之后,我们水资源调控效益更高的虎跳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却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里的差别就在于建水库、管水库的是政府,还是企业。 我国当初开发三峡时决策者就非常清楚,这么大的一个水库靠企业不仅建设难,而且就是建设起来了也管不好。所以我国的三峡水库实际上是相当于国家投资(三峡建设基金),国家建设、国家管理(三峡建设委员会)。实际上,所有的特大水库都有类似的矛盾,一个企业没有执法权、没有管理权,怎么可能管好一个与周边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巨型大水库。尽管没有明确的总结过经验,但事实上,我国三峡开发的成功,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开发大型水电的成功路子。走市场化开发路的水电开发企业,只需要建设和管理水电站(枢纽大坝电站)就行了,为什么非要拥有整个水库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假如我们能明确的要求,特大型的水库需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来建设和管理,发电企业只需要通过支付必要的水资源费(或者投资入股)等方式来承担相应的成本,那么所有的移民、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就都应该是政府的,而与企业无关了。 在我国现行的水电开发体制下,企业开发,政府配合,当然也不是不能做好移民工作,但总存在一个能否紧密配合的问题。一旦配合不够好,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三峡是由国家开发的,政府把移民的组织、实施和舆论宣传都当做自己的职责,所以,非常的成功。大渡河上的瀑布沟,是由企业开发的。各级政府虽然也非常支持、配合,但由于一些小企业主,买通了个别县政府的官员挑拨移民阻碍开发。最后就造成了大规模的群体事件,以至于工程推迟了一两年,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由企业开发的水电项目的水库移民,真是非常、非常的困难。他们不仅要照顾到每个移民的诉求、还要满足各级地方政府的各种条件,同时还要应付好国内外各种极端组织挑拨离间、造谣中伤。所以,目前我国的大型龙头水库的市场化开发,移民问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如果政府能担任建水库、管水库主角,不仅水库移民的问题容更易解决好,而且还可以把水库移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当地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受惠于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水库移民,而是整个地区的所有民众的社会公平。实际上,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目前我国的水电开发体制,早已经有了“给移民的补偿越多,越加剧社会不公”的倾向。 所以,要解决我国大型水库的移民难和开发成本高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思路,由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解决我国水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大局出发,加快龙头水库的建设。最好直接由政府负责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库,开发商只负责水电站枢纽的投资和建设。这样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在建设大水库的同时,配合移民完成好建设新农村和城镇化的任务,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水库建成后通过收取合理的水资源费的方式,由受益的相关发电企业合理的分摊成本。这样我国就不会再出现效益越好的水资源项目,越得不到开发利用的怪事了。 5.4 、从国家层面,保障西电东送能源战略的实施 西电东送是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做出的国家战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依靠可再生的能源是我们国家的“必由之路”。这个“必由之路”明显具有紧迫性和全局性的特点。紧迫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化石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最多也只能支撑我们再使用一、二百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如果我们多烧一点,就会给我们的后代少留一点。本来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后代的生存和死活,是可以把这资源枯竭的难题留给后人的,但现在燃烧化石能源的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对整个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国际社会一致要求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尽可能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尽可能的利用在再生的能源。“必由之路”全局性的特点在于,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水电的 80% 都在西部,而我国主要的用电负荷都在东部。要想充分利用西部的水电,必须实施全局性的西电东送的能源战略。 不知道应该算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国负责气候谈判的官员和专家们,成功的把国际社会要求我们承担法定减排义务的要求拒之门外。以至于我们很多国人至今都还感受不到走“必由之路”的紧迫性。与此同时,一些只需要对本地当前的发展负责地方官员,如果没有上级明确的要求,当然也不会主动去考虑全局性的国家能源战略。因此,西电东送的国家战略实施,必须依靠中央政府来推进。 本届政府的审批权下放地方之后,原来通过国家统一审批项目来促进水电“西电东送”的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在经济不景气,煤价下跌的现实面前,各地为了拉动本地的 GDP 都在积极的开建自己的燃煤电厂。在这种缺乏国家统一规划、协调的情况下,我国的云南、四川、西藏等水电资源大省,只能无奈的大量弃水并降低新建水电的开发速度。其原因很清楚,不实施西电东送,我国西部的水电资源就不能开发太快,因为就是开发出来,肯定也用不了。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又离不开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规划。当然,一旦我们国家接受了国际社会碳减排的法定义务,东部省份很可能会为了减少碳排放的高额付费,主动要求接纳西部的水电。不过,即使到了那时候,我国西部的水电开发也需要有 5 到 10 年建设滞后期。因此,最明智的办法就是,在接受强制减排指标之前就做好准备。坚持实施我国西电东送的能源战略,保障西部水电的开发不降速。不过,这件事情目前看来并不乐观,只能寄希望于国家有关部门早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统一组织、协调西电东送的战略实施,保障我国西部的水电开发不再因为市场的局限,而被迫减速。 六、研究和落实支持水电发展的政策立法   当前的电力体制改革,是我国能源领域内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场重要的变革中,也应该研究和落实支持水电发展的相关政策和立法,完善保障水电优先上网的机制,建立市场与电网能接纳、发电企业能承受、水电发展有后劲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水力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但又不能适用《可再生能源法》。关于这一问题,笔者曾和参与该立法的人大委员们进行过交流。立法委员会认为,水能虽然也是可再生能源,但是,由于其开发技术已经成熟,不像风能、太阳能等发电技术还在探索阶段,国家如果不给于财力上的支持,根本就发展不起来。所以,水电开发并不需要用可再生能源法进行具体的调整。但同时法律已经明确的规定,水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发展水电完全符合 可再生能源法的“第一条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的立法目的。所以,另行规定了“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不过,有点令人遗憾的是 ,我国的可在再生能源法已经颁布实施了近 10 年,但水力发电到底该如何适用可再生能源法的具体规定?至今还没有出来。近十年来,我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水电发展,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总的来看,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例如,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所制定的,对水电的实际发展影响最大的,新建水电项目开工的计划,不仅都没有完成任务,而且差距还非常之大(高达 50% )。近十年来,在我国新建的水电项目只完成了一半的情况下,我国水电的年发电量从 3000 多亿(千瓦时)增长到了一万亿。据此我们可以估算,如果我国的“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新建水电发展规划,全都如期完成,我国水电年发电量的增量,至少应该再增加 5000 亿左右。要知道这 5000 亿,并不需要国家拿出任何财力的资助,而只需要有一个类似《可再生能源法》那样真正支持水电发展的法律政策。而与此同时,在我们的可再生能源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能力,已经从零增长到了 1800 亿。不过这是需要我们国家每年付出几百亿,甚至是上千亿电价补贴后换来的结果。 两者一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几乎无一例外的遵循:水电、风电、太阳能这样的三部曲的原因何在?因为所有的发达国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目的,都是要以最小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可再生能源,以便完成他们的减排指标。而我们国家似乎有所不同,由于我们至今还没有承担法定的减排义务,所以,我们更关注的似乎是碳减排的形式,而不是实际的结果。目前,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水电资源大都已经开发殆尽,所以,现阶段各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主要关注的是风能和太阳能。我们似乎为了能显示出,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比任何国家差。所以,我们立法、我们投入,我们的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也取得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好成绩。 然而这一切努力,却并没有改变我们国家的在 2012 年的煤炭消耗,超过了全球的一半;在 2013 年,我国的碳排放达到了全球的 28% ,总量超过美国加欧盟之和,人均碳排放也超过了欧盟的命运。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也许是因为我们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的顺序上出了问题。 对于我们国家,最好的结果应该是 : 不需要财政补贴水电优先发展、同时也下大力气支持风能和太阳的发展。最差的情况是,既不支持水电的优先发展,也不资助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中间,还有支持优先发展水电,而不资助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和不支持优先发展水电,但资助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两种不同的选项。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很不明智的选择了后者。 由于至今我国最重要的、最应该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 -- 水电,一直没有得到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十年来我们失掉了大约( 5000 亿 / 年)的水电可再生能源。尽管,通过法律的支持和国家的巨额投入,我们也获得了( 1800 亿 / 年)的风能和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收益。对此,有国外的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没有承担法定的减排义务,没有实际的减排压力,所以,我们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努力,作秀的成分大于对实际结果的需求。笔者也比较认同这一看法。设想如果从十年前起,我们就有法定的减排压力的话,我们怎么可能会去选择一条“捡了花高价的芝麻,却丢了不花钱的西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呢? 好在至今我们国家还没有法定的减排指标,也可以说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问题上,我们还有“亡羊补牢”为时不算太晚的余地。如何亡羊补牢?当然是尽快完善国家支持水电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立法。不要再让可再生能源法中的“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的法律要求,十年之久,居然都没有音信。总之,在发展可在再生能源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尊重科学,尊重各国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三部曲的客观规律,优先发展水电。 结语 最后,在呼吁尽快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立法的同时,笔者认为,我国的电力能源政策应该尽快的调整为:优先发展水电、积极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和优化调整火电。笔者预言:无论有关部门对本调整建议的态度如何?一但我们国家承担了法定的碳减排义务,必然就会去选择这样一条优先发展水电的科学发展之路。更何况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开发,也迫切的需要能通过加速发展水电,来解决我国水安全的难题。 参考文献: 2014 年我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分析 (2015-01-26) http://www.chinabgao.com/stat/stats/40124.html 贾金生 ; 马静 ; 郑璀莹 变化世界中的大坝与水电发展 水力发电 2011-04 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2 年版 )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01-01 能源局披露四川水电弃水情况及成因 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 (2015-06-15) http://www.cpnn.com.cn/yq_2/yqzz/201506/t20150615_807057.html 2014 年全国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情况 (2015-01-21) 国家能源局 http://www.nea.gov.cn/2015-01/21/c_133936073.htm 张博庭 电力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是能源结构恶化 中国经济周刊 2015-32 何勇健 “ 十三五 ” 电力规划应强调系统优化 中国能源报 2015-08-03 中电联发布 2015 年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2015-04-29) http://www.cec.org.cn/guihuayutongji/gongxufenxi/dianligongxufenxi/2015-04-29/137127.html 张博庭 2014 年我国水电特点与 2015 年展望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4-23 我国煤炭消耗总量占全球煤炭消费量 50% (2015-03-12) 中研网 http://oil.chinairn.com/news/20150302/161457443.shtml 中国人均碳排放首超欧盟 总量超欧美之和 (2014-09-22) 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40922/094320376438.shtml
2654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5年水资源思考微信碎片总结
purplelab 2016-1-3 16:11
自2000年大学学习水资源专业课,至今15年,今天对水资源的碎片化思考总结如下: 三条红线内在逻辑关系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总量、效率、功能区达标),要实现红线倒逼机制,自己从 @ 诸大建 的思维中想到 3 条线(不是三条红线)和 2 个方向。红线是水资源开发天花板;绿线是自然资本存量,是最终目标;黄线是效率线,是红线达标的抓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各达标方向,一是结构调整,一是技术升级。 水资源“三条红线”中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之间暗含经济红线。用水总量控制后只能进行用水结构调整,涉及用水公平问题。用水效率提高,涉及用水弹性,用水总量反弹问题。用水效率降低速度决定经济增长速度,总量,效率,经济三角形成可持续的稳定结构。但没考虑水管理影响,包括公平与弹性。 水资源三条红线中用水总量与水功能区达标之间,污水径流之比(污径比)起到关键的内在逻辑统一。用水总量决定污水量和河道剩余径流量,污水污染物浓度和河道剩余径流污染物本底浓度是水功能区达标的主要因素,以水功能区达标为约束条件,计算污径比,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总量)。 水资源三条红线中用水效率(十三五规划中效率改为强度)与水功能区达标之间存在排污效率(强度)的内在统一。排污效率不同与污水末端治理(浅绿色),是在生产环节进行节水减排,是深绿色。节水是否一定减排?这是存在二种可能的:节水也减污 ( 污染物质)、节水不减排。但节水增加径流量。 水资源三条红线中,单独关注三条红线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以线带面的视野片面性。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达标是用水过程的用水前、中、后一条流程;流程之外是三个截面,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截面关注公平、经济截面关注效率、环境截面关注可持续,三条红线本质是治理截面。是否四面体? 用水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生活和生态。三条红线控制的载体是用水。实际管控中在用水效率(强度)方面需要与经济模式一起创新,否则传统线性模式有天花板。目前区别与古典经济模式的有循环经济、共享经济,共享是增加使用率和减少生产量(弹性约束),循环是深度循环,在循环中产生效益。 用水用量控制,用水结构优化,考虑要素禀赋,定量计算各自的用水量及增减额,用水效率降低值,再分别计算各自的经济增长率,最后累计经济增长率。计算的增长率就是总量控制下优化结构的增长率。有数据,有结论。 水文站网规划 水资源规划需要逐级明确三大内容,愿景、目标、行动计划。愿景是期望实现的未来,最好一句话说明白,简单、清晰。目标是基于愿景的分解,需要分解为 3-5 个目标去实现。行动计划为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设计。目标可测量,行动有操作性。上接未来下接地气。 行业规划,那怕是投资驱动的命题式规划,也要提炼出一个“高尚”的核心主题去作为原则。反思最近的大江大河规划,修窗补路,一地鸡毛。其实根据大江大河总专项,有很多高大上的主题可以挂羊头,如提高测洪标准,提高观测道高程和等级进行修路就显得有理有据有节。 水文站网规划理论研究思路:一是理论文献的归纳整理,包括历史发展和他山石。二是水文站网规划历史回顾及经验问题。三是新技术新形势下对规划的新要求识别。四是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关系及后评价。五是建立规划理论结构及规划技术,区分理论与技术。 水文站网规划理论的演进,主要推动力是二个,一是测验技术,二是基于历史测验数据的规律开发。测验技术的推进是根本的,改变大范式,如驻测,巡测,遥测。数据开发是小范式,如基于水位流量关系规律的间测,基于比降水位的推测。在遥测技术推动下,大数据开发,会推动新一轮水文规划范式创新。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分析,水文生产力发展出遥测技术为主;生产对象出现动态的,成倍的,数据规律实时修正的特点;对生产关系要求是一支技术雄厚,动作敏捷的维修队。 60 年代的经典水文站(阵地战),不符合生产对象和生产关系,必会阻碍水文发展。一线问题传递受阻,听不到炮声。 水文监测或水文站网支撑的主要功能,目前还是集中在防汛抗旱。水资源“三条红线”达标考核的信息支撑依然薄弱,但开始投资建设。三水(四水)转化还没有形成功能意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站网数据还没有优化站网。四大功能的站网优化也没有形成意识。 站网规划实施后评价或效益分析是否是规划内容?应该是,或者需要对站网规划进行扩容。一雨量站为例,雨量站建设效益如何评价?先定性后定量。定量先专业,再行业,最后社会经济。专业包括最大值捕捉,等值线差异,路径刻画,差值比例。行业包括雨量水位关系,雨量水位流量关系,水位站间关系;预报输入项增加,预报输入时间单位,预报精度;径流系数。社会经济包括预报提前时间,救灾减灾量。 水资源资本与水权排污权交易 2015 年 4 月 12 日转发诸大建老师微博中自然资本为标志,是自己在水资源基础上嫁接水资源资本的起点。从水资源承载力到生态需水,从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到水资源资本,水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其内涵和深度逐渐提高,如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资本,以 ppp 模式增加水资源资本存量,思路混沌中。 水资源资本如何投资、如何参与经济发展、如何评价投资效益?水权和排污权制度可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投资水资源自然资本,就是提高流域水量,提高水域纳污能力(自净能力);依靠水权转让和排污权转让及最终的使用,参与经济发展;投资额与水权转移费(影子价格)之比进行投资效益计算。 水权与排污权的交易,交易市场包括交易主体(所有者与使用者)、交易价格、配套设施、弱势群体保护等。具有水权和排污权的人(自然分配还是经济分配,涉及一次公平),水权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价(二次公平),此外还包括可行性,购买者如何取水、如何排污,配套设施。弱势保护(三次公平)。 水权与排污权的三次公平之间,不同与经济分配的一次讲效率二次讲公平。应该是一次讲公平,二次讲效率,三次讲救济。水权和排污权的初次分配,目前遵循的原则是用水现状法、区域产水法、过境水量法等;排污是排污现状法、纳污能力法、功能区划法等。无论技术还是经济现状,需要公平的原则。人均法目前还存在难度,因为差距太大。 水权排污权三级公平的原则有那些?一级是技术、环境、经济,二级是经济与环境,三级是政治。一级是水量平衡、经济用水量总量与效率增量与存量,二级是总量、交易价格、交易费用(配套费—转移可行性),三级是社会效益。一级靠政府、二级靠企业与政府、三级靠政府。难度逐级减少。 水权排污权,对投资增加的水资源资本的水权、排污权归属问题。一是如何界定投资增加的水资源资本的数量和边界,数量是否稳定、是否有可行性的监控指标( smart 原则 ) 。二是增加水权、排污权的分配,是谁投资谁获取,还是政府进行再分配。 如何进行水资源资本投资,是特许经营,还是备案制投资,还是其他,这也决定了新增水权排污权分配原则。投资模式不外乎三类:政府投资、 PPP 、私人投资。不同的投资类别是否决定了不同的新增分配模式。又一个问题,什么模式效率高、效果好。建议采用不同模式及对应分配方式的试点。 水权交易是否需要限制水用途变更?如是,其实是三个交易市场,农业用水交易市场、工业用水市场和服务业用水市场。三者中最大交易额的应该是工业用水,交易后,监管部门(排污)是监控水权者还是使用者?使用者增加用水排污强度后,谁负责交排污费?排污费是否就是使用者排污权的使用(大小)。 在水权交易中,不同用水保证率的高低如何进行交易,农业用水保证率一般在 75% ,工业用水在 90% ,生活更高。保证率因素是否考虑,如何考虑?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污水厂规模设计、城市水资源聚集强度 水功能区达标分析,抱着牛角尖的冲动,貌似有点收获:《基于水功能区达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计算模型研究》,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受达标标准影响, iii 类水 30% 为上限。《三条红线暗含的经济规模红线及其对策分析》,经济增长不超过 5.3% 。 纳污能力根据最枯水量计算出一个保守值,有三个问题:这个值是否是年度倒第三(最多 2 个月不合格),怎么计算的?衰减系数影响因素每月不同,是否应该是求出后选倒第三?年度值频率选择依据是什么?为何不能从考核办法中思考,且最后一年的及格权重是否符合频率? 课题答辩有二点收获一个失误。一是纳污能力计算需要求出一个相对安全的唯一低值,而我计算的是动态值。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污径比、生态需水、开发可行性都不是单一可以解决的,但可以对比分析。失误是没有对业主关注的内容进行说明。在汇报中节奏与闲情观察还是不足。 污水处理厂本身的环评,其达标排放污水因达标标准高于地表水三级标准,下游承纳污水的河段承纳水量也是一定的,这对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应该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最重要制约因素是产生多少污水,毕竟处理一点少排一点)。 城市水资源聚集强度:城市的单位面积用水量与流域产水模数之比。建立全国大城市聚集强度,分析合理阈值(控制因素)。 城市用水模数与排污模数,与城市降水量,径流模数,纳污模数进行对比,建立二元水循环节点富集强度。建立富集强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进行阈值定量分析。这与城市河流自产水量纳污能力与污水厂排废水量进行了有机对应。 跨流域调水各区水资源频率 跨流域调水对下游影响几个没想到:当时的评价报告过于静态,或者基于现状的预测不准确,如流域用水量的增加,水库发电量的减少(用电量减少)。二是极端频率计算的人为叠加,自然叠加,大面积干旱发生后,调水区调水增加,来水区来水减少,水库泄水减少,下游来水减少,导致下游河道水量下降 。 跨流域调水与水资源频率计算,需要对调水区、受水区、调水影响区、相关区进行区域面积、区域用水量、区域降水频率集中计算,确定合成区最不利降水量下,不同保证率用水情况的对调水影响区的影响。这里有三个科学问题:集成那些区域,集成区降水频率如何计算,如何确定调水影响区最不利影响。 水资源频率计算,常规是单点数据计算。降水,径流都是基于一个点,或者为其总频率。但大面积同时干旱频率如何计算???假设为 abc 三区,三区数据求平均,三区面积权重。跨流域调水后,大范围求频率有其实用价值? 如果上述是多区捆绑求频率,是否换个思路,各区条件概率或者相关性。问题:跨区域(流域)调水中调水区、受水区、调水影响区同时出现极端干旱的概率如何计算?方法:条件概率法、水文 PIII 概率分布。数据: 1950 年至今三大区域的历年降水资料。规范性:先进行条件概率匹配性分析,数学公式推导,再进行数据计算。结论:与现在基于调水区的单一频率计算结论对比。 跨流域调水的影响,不同调水、受水区水资源频率相关性分析。一组数据,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会如何?相关法、条件概率、集对分析、熵,四种方法就是 4 个结果,结果对比是否会有更好的结果?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应区分四色海绵。蓝色海绵是水体河道,生态修复及河湖贯通,水利要发挥技术优势。绿色海绵是湿地草地林地等,植被修复及提高饱和带土层蓄水,林业和水利发挥技术优势。褐色海绵是地下水蓄水,漏斗修复,是地质与水利发挥技术优势。黑色海绵是市政管网,城建市政发挥优势。
个人分类: 论文创新|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质污染
热度 7 NPOJWG 2015-11-26 15:46
  中国的水质污染虽然被各种报道,但其实态还藏在暗处。看到和听到的一般是因蓝藻等藻类的产生而被污染的河川和湖沼,其发生原因是由于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盐类的增加。程度不一的富营养化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但在中国发生的程度很不寻常,就好像在水上盖着绿油漆一样,使水腐败,不能再作为水资源用了。再加上流入未处理污水的话,水中的氧就没有了,变成连藻类都不会产生的乌黑的水,而且产生硫化氢并发出恶臭。   紧急课题是内陆部的化学工厂排水和矿山排水等未经处理就直接流入河川和湖沼中。流出的有害化学物质和有害金属将河川湖沼污染,最终进入饮用水或者被农作物和水产物吸收,发生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被叫做[癌症村]的癌症发生率极高的居住地在内陆部各地有数百处,政府也承认这些存在。不只是癌症,异常死亡率高,畸形儿的出生等很多健康危害的发生被公布。另外,水质污染与土壤污染直接相关,对农作物和水产物也带来很大的影响。矿山排水包含的镉和铅如果蓄积在米中会产生镉污染米,如果被鱼摄取的话会导致畸形鱼或大量死亡,人吃的话会引起健康危害。要是水源地的河川、湖沼、地下水被污染的话,就没有既安全又卫生的可饮用的水了。   另一方面,在污水处理相关行业的期待很高。不过实际上还不确定这种投资是如何进行。已经有很多水处理经营者存在,大都市的污水处理工厂主要是欧美的水厂在运营。工厂企业虽然很想出售叫做MBR和RO这样的高度膜处理技术,但膜技术早已开始激烈的竞争了。不过,就算有高度处理技术,不有效使用的话就没有意义。排污企业害怕管制、处罚、罚款等,就只做到最低要求,其中为了避开当局揭发,有的恶性企业甚至将污染水灌入地下处理。   此外,[偷排]这种处理方法渐渐增多。[偷排]是指将污染水偷偷倒掉,而且不是排污企业自己倒,而是找不法处理企业让其偷偷排入河川和湖里的处理法。因为不是沾脏自己的手,所以没有罪恶感,而且能既简单又便宜的处理所以很横行。   为增加GDP,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非常积极,但是运转需要经费,因为这不能增加GDP,所以设备虽然建成了,但不进行实际的处理操作的例子经常可以见到。   中国水质污染对策,就算在城市部非常好的进行了高度排水处理也不能根本改善。如果不将在内陆部扩散的化学工厂排水、矿山排水、生活排水等全部的污染水进行处理,已被污染的河川、湖沼、地下水进行净化,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采取对策的话,水质污染是解决不了的。国家和人民在考虑经济成长优先的时候,都必须要实行这些所有的对策。环境对策也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只追求直接利益的话,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国务院在今年4月发表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虽然强化了规制和处罚,好像要进行真格的水污染对策了,但还没有看见实效性。再怎么法律规制,遵不遵守是个问题,处罚严厉的话,逃避揭发等也会变得巧妙。而且很多的河流湖泊的水污染已经很严重,只进行排出规制是无法成就水质净化和生态系统的改善的。生活污水、工厂污水处理设备和公共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整备是紧要课题,及早进行污染水域的直接净化对策很重要。如果现在就实行的话还来得及,但如果不进行直接净化对策所带来的损失将远远超过实行的经费。而且越迟造成的损失越大,最终导致无法挽回。   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路虽然有点绕远但应该还是教育。将环境教育和道德观扎根,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有珍惜水,不污染水,让水变干净的想法。环境问题不是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想想他人,要是没有关怀他人的想法的话解决不了。   我相信,在人们的心中,一定有一颗珍惜水,珍惜自然的心。
个人分类: 一般介绍|3743 次阅读|7 个评论
关于所谓水资源安全国际标准的说明
热度 3 jiasf 2015-11-22 05:17
前几天在关于中国缺水城市个数的讨论中,几位朋友论及国际水资源安全标准,陈昌春教授也发过一篇相关博文,资料很丰富( “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的水资源紧张警戒线”是如何公认的? ) 。我2002年曾在《地利科学进展》上发表一篇文章“ 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初步做了介绍,现整理如下,供参考和讨论。 反映人类对水资源压力 ( water resources stress )大小的 指标,或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指标,可以较粗略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安全程度。目前 国际上通用的宏观衡量 水资源压力 的指标有 2 个:一是区域人均水资源量,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但这些指标的使用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这些指标的建立都有假设条件,二是这些指标存在一些弱点。 1 人均水资源量 1989年,瑞典著名水资源学者 Falkenmark 等人根据100万方水资源供养的人口数量,把水资源压力分成5个等级:0-100、100-600、600-1000、1000-2000、2000+(人/百万方水资源)。1992年他们正式提出了用 人均水资源量作为水资源压力指数( Water Stress Index )以度量区域水资源稀缺程度 。他们根据干旱区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需水量确定了水资源压力的临界值:当人均水资源量低于 1700方/ 人年 时出现水资源压力( Water Resources Stress ) , 当人均水资源量低于 1000方/人年 时出现慢性水资源短缺( ChronicWater Scarcity )。 这一指标简明易用,只要是进行过水资源评价和有人口统计资料的地区,都可以获得人均水资源量数据。而且按用水主体人口来平均水资源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则。但应用这一指标时应当注意一些限制条件,否则容易产生歧异。这一指标实际上是针对干旱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提出来的,对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地区根本不使用。例如新疆尤其是南疆是水资源很紧张的地区,但一些人却根据该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超过 2000 m 3 / 人而得出新疆不缺水的结论 。 人均水资源量作为衡量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指标,还有以下几个弱点: 第一 ,没有考虑生态用水的差异。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尤其要强调:在人均可更新淡水资源中,还包括一部分为维持生态平衡所需要的生态用水,这部分水量人类不能耗用。由于不同的地区生态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很不相同,人均水资源量并不反映人均实际可用的水资源。对于干旱内陆区,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必然挤占原来的湖泊、湿地等生态用水,应该受到严格控制,即在总水资源量中,必须保留相当一部分作为天然生态用水,否则就会出现河湖干涸、植被衰退、沙漠扩张等恶果。所以为了更合理,人均水资源量的计算应该扣除生态用水,而只计算人类生活、生产可耗用的那部分水资源量。 第二 ,只考虑水资源的供给方面,而没有考虑水资源的需求方面。实际上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综合来考虑,具体来说应考虑产业结构对需水的影响。如果经济结构以灌溉农业为主,则人均所需的水资源量必然较大;如果以耗水少的服务业为主,则人均所需的水资源量较少。所以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人均水资源量供给相同的地区,可能缺水程度很不相同。 第三 ,只考虑水资源数量而没有考虑水资源的质量。人均水资源量较高的地区也可能因为水质问题例如水被污染而缺水,例如前几年安徽省蚌埠市水厂因为水源淮河被污染而停产,全城失去供水来源。 第四 ,只考虑数量的多少而没有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实际上一些人均水资源量很高但开发很难的地区也存在缺水现象,例如我国西南的高山地区和喀斯特地区。 第五 ,只考虑总量而没有考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虽然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很高但年内年际分配不均的地区,在枯水季节、枯水年份也存在缺水现象。水资源的空间分配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以中国为评价单元,则按人均水资源量指标中国是不缺水的(中国人均水资源量 2300 m 3 ,大于缺水临界值 1700方/人年 ),但如果以中国北方地区或华北为评价单元(华北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低于 400 m 3 ),则中国是缺水的。所以评价区域的大小对评价结果有很大影响。最好是按水资源可以调配的流域作为空间单元来评价。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定义为年取用的淡水资源量占可获得的(可更新)淡水资源总量的百分率 ( water use intensity,withdrawal to availability ratio ) 。Raskin 等人1997年提出用这一指标作为水稀缺指数或水脆弱指数。世界粮农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等很多机构都 选用这一指标作为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指标:当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小于 10% 时为 低水资源压力 ( low water stress );当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于 10% 、小于 20% 时为 中低水资源压力 ( moderate water stress );当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于 20% 、小于 40% 时为 中高水资源压力 ( medium-high water stress );当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于 40% 时为 高水资源压力 ( high water stress )。 这一 指标的阈值或标准,系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的经验确定。 Falkenmark and Lmdh (1976), Szesztay (1970), Kulshrestha (1993) and Strzepeket al. (1996)等人曾经研究总结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0%是一个重要的临界值。其他临界值是 Raskin 等人根据有关文献确定的。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作为衡量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指标,比人均水资源量指标优越的地方是隐含考虑了生态用水,认为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越高,水系统及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但它也有限制或弱点: 第一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水资源紧缺程度并不完全对应。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并不一定意味着水资源不紧缺或水资源利用效率高。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或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差的地区,尽管水资源很紧缺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可能很低。 第二 ,对大的区域进行评价时,这一指标不能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时空差异。 第三 ,所需资料要求较高而不易获取。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除了需要水资源量和人口统计数据之外,还需要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资料。 事务总是复杂的,但听众总希望听所谓简单清晰的表述,总避免不了在一些场合要用简单的指标表述复杂的事务。因此,归纳的指标或标准虽然简单了点,但也是有用的,关注是要应用在适用的地方。不该用的地方用了就是用的人的问题了。 http://www.unesco.org/water/wwap/wwdr/index.shtml#indicators Falkenmark, M., J. Lundquist and C. Widstrand (1989), “Macro-scale Water Scarcity Requires Micro-scale Approaches: Aspects of Vulnerability in Semi-arid Development”,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Vol. 13, No. 4, pp. 258–267 Malin Falkenmark and Carl Widstrand,Popula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A Delicate Balance, in Population Bulletin (PopulationReference Bureau, Washington, D.C., 1992), p. 19. Raskin, P, P Gleick, P Kirshen, G Pontius, and K Strzepek. Waer Futures: Assessment of Long-rangePatterns and Prospects. Stockholm, Sweden: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1997. Robert Engelman, Pamela LeRoy. Sustaining Water: Population and the Futureof Renewable Water Supplies. Population Action International, Washington,D.C., 1993: pp. 18-22.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11889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真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吗?
热度 26 jiasf 2015-11-19 03:19
(说明:常见中国400多城市缺水的说法,深感怀疑。如果2/3城市都缺水,我国的经济过去30年又怎能发展如此快?难道缺水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我们的《中国水资源安全报告》做了一些分析,转录如下,求教方家!) 目前,关于我国城市缺水的说法不一,多为定性阐述,较为常见的说法是中国有 400 多座城市缺水、 200 多座严重缺水。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有各种供水问题的城市有 470 个(表 3.20 )。其中存在超采浅层地下水的城市有 111 个,采用不可持续的深层地下水的城市有 61 个,存在挤占生态用水问题的城市有 193 个,存在供水不足问题的城市有 402 个。 但这些城市是否真缺水还要打个问号。因为所谓 402 个供水不足的城市,是跟据城市需水量大于实际供水量来判断的,而这种判断方法不管是在逻辑上还是在操作技术上都可能存在问题。首先,需水量的估计往往偏大。需水量往往根据用户规模和用水定额相乘来估计,而不是按照经济学理论估计一定价格水平下的供需平衡时、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水量 ( 贾绍凤,康德勇, 2000b ),其次,在估计出较大的需水量后,没有根据新的需水量计算工程可供水量(工程可供水量是来水、需水和工程设计能力三者的函数,需水量越大,工程可供水量也越大),而直接用需水量与实际供水量相比较,必然夸大缺水。 另外,对于开采利用承压水的城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不可持续而有问题的,因为有些承压水也有较稳定的补给来源,是可持续利用的。即使在自然条件下,深层承压水也有自流、甚至自喷溢出的。因此,只要开采后水压没有明显降低,就可以判定可以持续开采利用。例如深层层压水开采较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开采水头下降,而冬季停止开采水头回升,就说明深层水也有很明显的补给量;同时,经过压采,长三角地区的深层水开采量已经从高峰 8 亿 m3 回落到低于 6 亿 m3 以下,而且经过地下水回灌,上海市已经基本保持了地下水水位的稳定和地面沉降不恶化(郭坤一等, 2005 )。 表 3.20 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我国存在不同类型供水问题的城市名录 缺水城市类型 数目 城市名录 浅层地下水超采 111 北京、石家庄、辛集、藁城、晋州、新乐、鹿泉、唐山、遵化、迁安、武安、邢台、沙河、保定、涿州、定州、安国、高碑店、张家口、承德、三河、太原、大同、朔州、介休、运城、忻州、临汾、侯马、通辽、沈阳、鞍山、海城、锦州、营口、葫芦岛、兴城、南昌、济南、章丘、青岛、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淄博、烟台、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潍坊、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济宁、曲阜、兖州、邹城、泰安、临清、郑州、巩义、洛阳、偃师、平顶山、舞钢、汝州、安阳、林州、鹤壁、新乡、辉县、焦作、沁阳、孟州、濮阳、许昌、禹州、长葛、漯河、商丘、永城、济源、北海、宝鸡、咸阳、嘉峪关、武威、张掖、酒泉、玉门、敦煌、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昌吉、阜康、伊宁、奎屯、塔城、乌苏、石河子、五家渠 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 61 天津、邯郸、南宫、沧州、泊头、任丘、黄骅、河间、廊坊、霸州、衡水、冀州、深州、营口、盘锦、四平、公主岭、松原、白城、齐齐哈尔、大庆、绥化、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镇江、嘉兴、阜阳、宿州、亳州、淄博、东营、潍坊、济宁、德州、乐陵、禹城、聊城、滨州、菏泽、郑州、荥阳、新郑、开封、许昌、漯河、商丘、周口、项城、湛江、西安、咸阳、渭南、榆林、银川、灵武 挤占生态环境用水 193 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遵化、秦皇岛、邯郸、武安、邢台、保定、沧州、泊头、黄骅、河间、太原、古交、大同、阳泉、晋城、高平、朔州、晋中、介休、永济、河津、忻州、原平、临汾、吕梁、孝义、汾阳、霍林郭勒、呼伦贝尔、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沈阳、大连、瓦房店、普兰店、庄河、鞍山、抚顺、本溪、东港、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调兵山、葫芦岛、四平、公主岭、辽源、松原、哈尔滨、尚志、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富锦、七台河、牡丹江、海林、宁安、穆棱、北安、五大连池、绥化、肇东、海伦、徐州、邳州、连云港、淮安、宿迁、蚌埠、淮南、淮北、明光、阜阳、界首、宿州、六安、亳州、济南、章丘、青岛、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淄博、枣庄、滕州、东营、烟台、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潍坊、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曲阜、泰安、新泰、肥城、威海、文登、荣成、乳山、日照、莱芜、临沂、德州、滨州、菏泽、郑州、巩义、新密、登封、开封、平顶山、舞钢、汝州、安阳、林州、鹤壁、新乡、卫辉、辉县、焦作、濮阳、许昌、禹州、漯河、三门峡、义马、灵宝、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西安、铜川、宝鸡、渭南、韩城、延安、榆林、嘉峪关、金昌、天水、武威、张掖、平凉、酒泉、玉门、敦煌、庆阳、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昌吉、阜康、博乐、库尔勒、阿克苏、阿图什、喀什、和田、伊宁、奎屯、塔城、乌苏、石河子、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 供水不足 401 北京、天津、石家庄、辛集、藁城、晋州、新乐、鹿泉、唐山、遵化、迁安、秦皇岛、邯郸、武安、邢台、南宫、沙河、保定、涿州、定州、高碑店、张家口、承德、沧州、泊头、任丘、黄骅、河间、衡水、冀州、深州、古交、大同、长治、晋城、高平、介休、运城、永济、河津、忻州、原平、临汾、吕梁、孝义、汾阳、呼和浩特、乌海、赤峰、霍林郭勒、鄂尔多斯、呼伦贝尔、牙克石、扎兰屯、根河、巴彦淖尔、乌兰察布、丰镇、阿尔山、新民、大连、瓦房店、普兰店、鞍山、海城、抚顺、本溪、丹东、东港、凤城、锦州、营口、盖州、大石桥、阜新、辽阳、盘锦、调兵山、开原、北票、凌源、葫芦岛、兴城、磐石、双辽、辽源、通化、白山、白城、图们、哈尔滨、双城、尚志、五常、齐齐哈尔、鸡西、虎林、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铁力、佳木斯、富锦、七台河、牡丹江、绥芬河、海林、宁安、黑河、北安、绥化、安达、肇东、海伦、上海、无锡、宜兴、徐州、新沂、邳州、吴江、太仓、连云港、淮安、扬州、仪征、高邮、镇江、泰州、宿迁、宁波、余姚、奉化、温州、瑞安、乐清、嘉兴、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衢州、江山、舟山、丽水、龙泉、芜湖、蚌埠、宿州、六安、亳州、池州、宣城、宁国、乐平、德兴、济南、章丘、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淄博、枣庄、滕州、东营、烟台、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潍坊、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济宁、邹城、泰安、新泰、肥城、威海、文登、荣成、乳山、日照、莱芜、临沂、德州、乐陵、禹城、聊城、临清、滨州、郑州、巩义、开封、洛阳、偃师、平顶山、汝州、安阳、林州、鹤壁、新乡、辉县、焦作、沁阳、孟州、濮阳、许昌、禹州、长葛、漯河、三门峡、义马、灵宝、南阳、邓州、永城、周口、项城、驻马店、济源、武汉、黄石、大冶、十堰、丹江口、宜昌、宜都、当阳、枝江、襄阳、老河口、枣阳、宜城、鄂州、荆门、钟祥、孝感、应城、安陆、汉川、荆州、石首、洪湖、松滋、黄冈、麻城、武穴、咸宁、赤壁、随州、广水、恩施、利川、仙桃、长沙、株洲、湘潭、衡阳、耒阳、常宁、汨罗、临湘、津市、张家界、益阳、沅江、资兴、永州、怀化、娄底、冷水江、涟源、广州、增城、从化、韶关、乐昌、南雄、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湛江、廉江、雷州、吴川、茂名、高州、化州、信宜、肇庆、高要、四会、惠州、汕尾、陆丰、阳江、阳春、清远、英德、连州、东莞、中山、潮州、揭阳、普宁、罗定、贺州、海口、三亚、五指山、琼海、儋州、文昌、万宁、彭州、自贡、泸州、德阳、绵竹、绵阳、江油、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峨眉山、南充、阆中、眉山、宜宾、广安、华蓥、达州、万源、雅安、巴中、资阳、简阳、西昌、贵阳、清镇、六盘水、遵义、赤水、仁怀、安顺、铜仁、兴义、毕节、昆明、安宁、保山、昭通、普洱、楚雄、芒、铜川、宝鸡、兴平、韩城、华阴、延安、汉中、榆林、安康、商洛、敦煌、陇南、临夏、银川、灵武、石嘴山、吴忠、青铜峡、固原、中卫、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昌吉、奎屯、石河子 注: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整理。 显然,是否缺水的判断与缺水的标准有关。如果以江南的水城为参照,北方城市大都是缺水的;如果以是否可以低价而自由用水为标准,那么大部分城市都缺水。这样的缺水标准显然太低,而且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解决真正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也无益。 为了判断中国究竟有多少城市缺水,在此对城市缺水的标准和依据作一个简单的界定:在合理的保证率要求下(城市供水保证率 95% ),城市正常的需水因缺乏水量足够水质安全成本合理的水源没有得到满足而切实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生产;或者,供水中有不可持续且不可替代的地下水超采或挤占必需的基本生态用水,只有符合这两条标准之一的城市才属于缺水性城市。 按这样的标准,不能把水量丰富、水质良好而因设施老化、管理不善而影响供水的城市定性为缺水城市;也不能把有可替代水源而超采地下水的城市定性为缺水城市;也不能简单地把人均水资源量少的城市定义为缺水城市。一方面人均水资源量只是资源背景,现实是否缺水要看实际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人均水资源量的指标不适合评价城市,因为城市是人口聚集的较小的局部区域,而人均水资源量只适合评价范围较大的区域。 还需注意的是城市缺水与行政区缺水的区别。因为真正的城市应该是指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而现在所谓的城市缺水往往是指市政府所管辖的区域的缺水,包含了比城区大得多的乡村,把乡村地区的缺水、尤其是农业缺水当成城市缺水,混淆了城市缺水与区域缺水的概念。 另外城市缺水的判断还与时间节点有关。一个在获得新水源之前缺水的城市,在获得合适的水源之后,可能就不缺水了。我们更关注现状和未来,而不是以前的状况。 最合理的衡量城市是否缺水的标准,是城市实际拥有或可以经济获得的供水水源是否可以满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如果 “ 是 ” ,城市就不缺水;如果 “ 不是 ” ,城市就缺水。这里可以经济获得的水源,可以包括外调水源及海水淡化,但调水的成本不能太高。参照海水淡化的成本 5 元 /t—— 经验证明城市用水可以承担这样高的成本,可以原水价格作为 5 元 /t 作为是否可以经济获得的大致供水成本标准。对南水北调而言,大致到海河南系的供水成本是有潜力承受的,而到海河北系则较为困难。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可以排除表 3.20 中 470 个城市中的 386 个。表 3.21 给出了把这些城市排除在缺水城市名单之外的依据。归纳起来,排除的理由有几个类型:一是个别县级市已改为市辖区,具体有原属苏州市的吴江市已经改成苏州下辖的吴江区,广州市的增城市、从化市也已经改成区;二是虽然现有水源地不合格,但有近便的其他水源地可用,不能算作缺水城市,例如四川的泸州市,虽然五渡溪水源地水质不合格,但泸州段长江水质很好,可用长江水;三是南方多水地区原来的水质性缺水或供水保证率不高的城市,因为修建替代水源或增强应急调蓄能力而不再缺水,例如上海市在长江南岸修建平原水库,在长江水质好时蓄水,可以在上游来水被污染或咸潮入侵时保证供水;四是近些年的水源地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一些原来水源地被污染的城市,经过系统整治,水源地转为合格,例如青岛市崂山区用了两年时间,将水库上游 38 个村庄及部分农家宴排放的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完毕 , 还拆除了部分农家宴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 , 并要求保留的农家宴要配齐化粪池等排污设施 , 确保农家宴污水能够集中收集,保证了水源地安全;五是调整不合理的用水,解决缺水矛盾,例如西北干旱区城市绿化用水在夏季占了城市供水的很大比重(比例高的接近 50% ),原来用水质很好的自来水作为绿化水源,既浪费了自来水,又造成了夏季自来水供不应求,可转用中水作为绿化水源,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例如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城市;六是一些原来的资源性缺水城市,已经修建了供水成本可以承受的外调水工程,城市供水有了较高保障,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偏南部的受水区的城市、辽宁省东水西调工程受益的辽中南和辽西北的城市、内蒙古受益于引嫩济辽的城市、陕西省受益于 “ 引汉济渭 ” 工程城市、新疆受益于额尔齐斯河引水工程的城市。 表 3.21 从缺水城市名单中排除的 390 个城市名单及依据 城市 判断依据 阿尔山 阿尔山境内水资源丰富,小城市用水不多。 阿克苏 阿克苏河水量丰富、水质良好,从总用水量中给很少一部分就可以满足城市用水。 阿拉尔 有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过境,城市用水占总用水的比例很低。 2011 年台州市援建阿拉尔市水厂扩建,可满足市区及所有团场 16 万人的用水需求。 阿图什 阿图什地下水源为承压水 , 取水深度在 120 ~ 180m 。自来水普及率 100% 。规划以恰克玛克河上游水库作为新水源地,供水有保证。 安康 汉江边,水量充足。通过水源地保护和应急水源地建设,可以提高供水保证率。 安陆 汉江支流府河穿城而过。城乡共有 9 个自来水厂 , 其中地表水水源地 6 个,地下水 3 个,都达标。徐家河水库备用。 安宁 位于云南滇中。监测结果表明, 2010 年至 2013 年 6 月,车木河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为二类水,已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标准,水量充足。 安丘 位于山东半岛,境内有几个水库水源地。南水北调作为最后保障。 安顺 梭筛水库、夜郎湖水库、猫猫洞水库 3 处水源地。另外新场河水库、大洞口水库、庐坝水库、雨棚水库等 4 座骨干水源工程已进入全面提速建设阶段。 安阳 水源有岳城水库和地下水,南水北调作后备。城市供水安全有保障。 鞍山 大伙房输水工程竣工, 2010 年鞍山告别缺水状况。 巴彦淖尔 黄河边,水量足够。可建应急设施规避枯水和污染风险。 巴中 渠江支流巴河,水量足够,水质满足要求。 白山 浑江边,水量充足,水质良好。 宝鸡 城市用水所占比重不大,有多个水库可作水源。引汉济渭后城市供水更有保障。 保山 地下水供水能力 6 万方/天,地表水北庙水库和大、小海坝水库可供水 16 万方/天以上,远期城区需水量 20 万方/天,可以满足需要。 北安 位于黑龙江北部,水资源丰富,城区 24 小时实时恒压供水。 北票 2008 年 10 月 28 日启动实施引白(白石水库)入北工程,于 2010 年 12 月 1 日正式通水,实行了北票市 24 小时全天候供水。 本溪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成后城市供水有保证。 毕节 有倒天河水库、利民水库水源地。另有(天生桥水电站)万峰湖库容 108 亿方。 滨州 多个以黄河为水源的平原水库以及地下水水源地。南水北调可作最后保障。 博乐 位于准格尔盆地西部,城市用水占总用水比例低。博乐市供水能力 4.5 万 m3 /日,实际最高达 4.8 万 m3 。主要矛盾是绿化与生活争水。已规划修污水水库供应绿化,可缓解用水紧张状况。 沧州 2013 年 12 月日产 2.5 万吨海水淡化厂竣工,总供水能力达到 5.75 万吨/日,供水足够。如有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海水淡化。 昌吉 位于天山北麓。 2013 年 7 月,第二水厂新增的 7 口水源井向全市增加供水约 50% ,日供水能力达到 13.6 万 m3 ,彻底解决夏季用水量增加导致的市民吃水难问题。夏季绿化用水也可以用废水替代。 昌邑 位于山东北部。南水北调作为最后保障。 常宁 属于湖南衡阳,水资源丰富。从洋泉水库引水,不再缺水。 常熟 用长江水。 常州 水量充足,自来水可以放心喝。 潮州 主要水源为韩江干流。根据粤东地区供水规划,即使在需水增加 50% 以上的情况下, 2030 年也可以满足用水要求。 承德 滦河上游,水源较好。 池州 有长江可用。 赤壁 有长江可用。 赤峰 锡伯河上游水源丰富,水质良好。 赤水 赤水河,枯季缺水,上游污染。增建调蓄能力,既可需水到枯季,也可在遇到污染事件时备用。 楚雄 九龙甸、西静河、团山、尹家嘴 4 座水库为水源,并将从九龙甸、青山嘴引水到尹家嘴保证第二水厂水源。观音山水厂能力 6 万方/天,第二自来水厂 5 万方/天,日需水 7.5 万方/天。 从化 有大型水库流溪河水库可以供水,且已改区。 达州 渠江支流洲河水质良好。 大连 外调水缓解了供求矛盾,海水淡化大有前途。 大庆 从嫩江、松花江引水。 大石桥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供水。 大冶 日供水能力 21 万吨 , 实际供水量才 7.4 万吨 / 日,富裕很多 丹东 鸭绿江边,水很丰富。 丹江口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水源地,更应能满足当地要求。 儋州 位于海南丰水区。春江、红洋两个水库和新州与新英两个地下水共 4 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足够。 当阳 巩河水库总库容 17300 万 m3 ,是当阳市的饮用水源地,目前每日向城区及部分乡镇供水只有近 4 万方。 德兴 位于江西,水资源丰富。饮用水源地水质已达标。 德阳 西郊水厂(地下水)超标项目为锰。锰超标可以处理,或者改用其他水源。当地水资源较丰富。 德州 南水北调可作最后保障。 灯塔 野老滩水源地,水质良好。 登封 南水北调受水区。 邓州 临近丹江口水库。 东港 鸭绿江边,水很丰富。 东莞 以东江水源为主,境内水源、西江水源等为辅的水资源保障格局,江库联调,大市区供水一张网。 东阳 水源充足,给义乌供水。 东营 多修平原水库,解决平原区不便调蓄的难题。 敦煌 建设地下水源保护区和党河水库水源保护区。城市用水相比农业用水很少,可以保证。 峨眉山 水源水质已达标。 鄂州 有长江水可用。 恩平 位于粤西难,有锦江、凤子山水库、锦江水库水源,水源足够。 恩施 水源地大龙潭水库曾出现水华, 2013 年实施了水质达标工程。还有清江水可用。 凤城 位于辽东鸭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 奉化 位于浙东,水资源丰富,城市供水足够。 佛山 北江、西江双水源供水。 抚顺 建成了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 阜康 2009 年第二水厂建成,城市供水保障能力达到 2 万方 / 日,供水普及率达到 90 %; 2012 年建设阜康产业园扬水工程,供水能力为每年 5000 万 m3 ,城市供水充足。 阜新 闹德海、王府、伊吗图等水库水源。以前经常停水。 2013 年日供水能力达 35 万 m3 。正建 “ 辽西北供水工程 ” ,从辽东调水 16 亿 m3 ,给沈阳北部、阜新、铁岭、朝阳供水。资源枯竭,人口减少,供水压力减小。 阜阳 茨淮新河水源有时污染,现在自来水 106 项检测指标全部合格。 富锦 位于松花江畔。 盖州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成通水。 高密 当地水基本够用,南水北调作为预备。 高平 沁河边,张峰水库建成后供水有保证。 高要 有西江,有水库,联合利用。 高邮 水量充足,水质良好。 高州 有大(一)型水库高州水库。 根河 根河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水资源总量达到 39 亿 m3 。 巩义 当地水源丰富,且南水北调经过。 广安 渠江水源达标。 广水 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13 处。 2010 年从飞沙河水厂修建管道与应山城区二水厂连接,保障应山城区居民用水;从高峰寺水库修建管道与广水城区供水管网连接,保障广水城区居民用水。 广元 嘉陵江水源配地下水应急井,有保障。 广州 东江、北江、西江多水源。 哈尔滨 松花江畔,通常水质良好。 哈密 城市用水占总用水的比例很低。榆树沟水库为水源。绿化灌溉影响市民用水。只要 5 ~ 8 月绿化高峰期一到,出现用水高峰期,绿化用水占 40% 。用自来水绿化是极大浪费,应改用中水灌溉。 海城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成。 海口 饮用水源地已 100% 达标。 海林 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 海伦 东方红水库水源足够。 海阳 当地水资源较丰富。可用南水北调水,还可海水淡化。 韩城 可用黄河水。 汉川 新建 3.5 万吨/日自来水厂保障城区用水。 汉中 可用汉江水。 和田 城市供水能力由 1986 年的 3000m3/ 日,发展到 2008 年 4 万 m3/ 日;二水厂近期供水能力为 2 万 m3/ 日,远期为 4 万 m3/ 日。一水厂 2013 年扩建,增加供水能力 2 万方/日,两个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 8 万 m3/ 日,有富裕。 河津 黄河边,也有取水权,不缺水。 菏泽 可用黄河水,也是南水北调受水区。 贺州 贺江被污染,龟石水库也被污染。修建江华河路华水库第二水源地。 鹤壁 当地水源基本够用,还有南水北调作为最后保障。 鹤岗 人均水资源 2000m3/ 人以上,且距松花江、黑龙江均不远,有很好的供水条件。 鹤山 有西江和水库两种水源配合。 黑河 位于黑龙江畔。 衡阳 可用湘江水。 洪湖 可用长江水。 呼伦贝尔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 1% ,城市用水有保障。 葫芦岛 青山水库将解决葫芦岛市的缺水问题,还可海水淡化 虎林 人均占有水量 6600 方,位于河边,且近兴凯湖,小城市所需要的水很容易满足。 华阴 当地水源条件较好,还可利用引汉济渭的水。 华蓥 渠江清溪口水源地水质达标。 化州 位于高州水库下游,水量足够,水质达标。 怀化 可用沅江水。 淮安 水源地达标,自来水水质安全可靠。 黄冈 可用长江水。 黄石 可用长江水。 辉县 当地城市水源条件好,且为南水北调受水区。 惠州 有东江,有水库。 即墨 南水北调后更有保证,还可发展海水淡化。 济南 黄河畔,南水北调后更有保证。 济宁 南水北调受水区,调水成本可以承受。 济源 克井镇水资源充裕 , 是济源市城市用水水源地,水质好。临黄河。 佳木斯 松花江畔。 嘉兴 实施自来水安全保障工程,水质达标。 嘉峪关 嘉峪关水源地和北大河水源地两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 2013 年水厂能力 6.2 万方/天,还在扩建,供水人口只有 20 万,将来人口也不会增加很多,供水可以满足。 简阳 可用沱江水。 江山 多个水库,水质良好。 江油 涪江、平通河双水源。 胶南 南水北调后更有保证,还可发展海水淡化。 胶州 南水北调后更有保证,还可发展海水淡化。 焦作 目前用地下水,安全有保障;未来可用南水北调水。 揭阳 主要水源为榕江及榕江北河,但水质污染,为此从韩江引水。根据粤东地区供水规划,即使在需水增加 50% 以上的情况下, 2030 年也可以满足用水要求。 介休 有城区水源地、洪山泉水源地和兴地河水源地。地表水利用率还较低,可以增强调蓄能力。 金华 金华自来水水质超好放心喝! 津市 从澧水取水,有时河水被污染(洞庭湖倒灌),完全可用储蓄水办法解决。 锦州 绥丰、博字、大凌河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好于国家标准。日供水能力 36.6 万 m3 ,供水人口 80 余万,供水普及率 100% ,水质综合合格率 100 % . 华润水源置换工程增加供水能力 7 万 m3 /日。 晋城 沁河边,张峰水库建成后供水有保证。 晋中 到 “ 十一五 ” 末,全市供水能力实现 7.1 亿 m3 的目标,从根本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荆门 可用长江水。 荆州 可用长江水。 酒泉 第一水厂开采地下水,又新建南石滩饮用水源地,城市供水有保证。 开封 黄河边,南水北调受水区。 克拉玛依 引额济乌后城市供水有保证。 库尔勒 水源地位于开都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区,水质达标,还有开都河、孔雀河可利用。 奎屯 地下水水源地, 3 个水厂总供水能力 7.5 万方/日。还有自备水源。供应充足。 昆明 松华坝、云龙、牛栏江、清水海水源。昆明主要水源地水质优良。 昆山 可用长江水。 莱芜 山区水库为水源,水质很好。 莱西 饮用水源地产芝水库水质达标。 莱阳 沐浴水库水质好。 莱州 为南水北调受水区,可海水淡化。 兰溪 兰江畔,水质好。 阆中 嘉陵江畔。 老河口 汉江畔。 乐陵 用黄河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乐平 共产主义水库为水源,水量足够,水质达标。 乐清 楠溪江引水后,水源有保证。 乐山 大渡河、岷江边。 雷州 水源除用西湖水库水,可考虑南渡河水,以及与东吴、滨洋、恭坑和西湖等水库联合调度,提高供水能力。 耒阳 湘江畔。 冷水江 2006 年修建了距冷水江市中心 10 多公里、远离大型工矿企业污染的资江球溪河段引水工程。 丽水 水源地水质良好,供水水质达标。 利川 实施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城区 10 多万人的饮水安全有了保障,长期困扰市民的饮用水难题将迎刃而解。 连云港 以前水质差。现在可以利用南水北调,还可海水淡化。 连州 位于小北江边,水量充足,水质达标。 涟源 城区水厂取自涟水支流新涟河 , 需规避工厂排污风险。将大江口水库作为涟源城区今后战略备用水源加以保护。 廉江 鹤地水库水源充足。 辽阳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成。 辽源 杨木水库、大良水库、八一水库、龙头水库和聚龙潭水库五库联合调水, 5 座水厂联合供水。 聊城 有南水北调工程托底。 林州 水源有地下水、红旗渠。供水能力有富裕。 临清 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成本有潜力承受。 临夏 2011 年太子山水源供水工程竣工,临夏市的供水能力不足、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成为历史。 临湘 生活饮用水源为龙源水库,团湾水库为备用水源。且临长江。 临沂 山区水库为水源,水质很好。 灵宝 黄河边。 灵武 临黄河。 六安 水资源相对丰富,开发条件良好。 龙口 当地水源基本够用,且为南水北调受水区,还可海水淡化。 龙泉 位于浙江西南部,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 陇南 甘肃省水资源大市。钟楼滩水源地水源充足。 娄底 涟水河水源有时被污染,另修了双江水库供水工程,白马水库作为水源,水源充足。 泸州 五渡溪水源地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但穿城而过的长江水质良好。 陆丰 螺河为水源,还有陆丰水库等众多水库。 鹿泉 有黄壁庄等众多山区水库。 潞西 勐板河水库,水源足够。 罗定 泷江(罗定江),金银河水库,水源充足。 洛阳 洛阳市现有涧东、涧西和新区供水分公司三个水厂。涧东、涧西供水分公司负责洛河以北的城区供水,水源为地下水;新区供水分公司负责洛河以南的城区供水,以陆浑水库的地表水为主要水源,也有部分地下水水源。 106 个检测项目全部达标 漯河 城市生活用水取自澧河水和地下水,工业用水取自沙河水 , 因为沙河水质污染,只能达到地表水 Ⅳ 类标准,已不宜作为生活水源。已规划南水北调供水。 麻城 浮桥河水库水质良好。 满洲里 设计日供水 3 万 m3 的二水源二期工程竣工后,将一举解决满洲里市城市缺水问题。 茂名 河西水厂水源为工业引水渠、河东水厂水源为名湖水库和高州水库,水量充足,水质达标。 眉山 黑龙滩水库水源地,岷江穿城而过。 孟州 位于黄河边。 汨罗 汨罗江作为饮用水水源目前是安全的。 绵阳 涪江为第一水源,锰矿污染事件后燕儿河水库建设为第二水源,互为备用。 绵竹 城市供水水源地规划在城市东北部区域,在绵拱路与二环路外规划第二水源地。水质达标。 明光 水源由易受污染的池河改为其山区支流南沙河流域的几个水库,有保证。 牡丹江 牡丹江畔。 穆棱 穆棱河畔。 南昌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 %。 南充 清泉寺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但嘉陵江穿城而过,可加强水源地保护,修建应急设施,规避污染风险。 南雄 瀑布水库为南雄市城区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满足要求。 南阳 过去由山区水库供水,现在还可用南水北调水。 内江 沱江边。 宁安 牡丹江畔。 宁波 干旱季节自来水水源不足。已修钦寸水库调水工程。还可海水淡化。 宁国 山区水库供水,水量水质有保证。 盘锦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成。 磐石 2012 年建一座净水厂, 2013 年正式启用,现已基本解决缺水问题。 彭州 水源地西河水库总氮超标。但当地水资源丰富,有湔江、青白江等河流。 蓬莱 除了当地水资源,还有南水北调和海水淡化作为备选。 平顶山 水质合格率达 100% ,限制自备井。 平度 过去城区水源不足,以后可利用黄河水或南水北调水。 平凉 养子寨、景家庄和南部山区 3 处地下水源地。泾河穿城而过。 濮阳 黄河及南水北调。 普洱 箐门口水库、纳贺水库、木乃河水库、大箐河水库为水源地,水源充足。 普兰店 有时供水网压力不足。现在可以用大伙房水库的水。 普宁 从榕江南河取水。根据粤东地区供水规划,即使在需水增加 50% 以上的情况下, 2030 年也可以满足用水要求。 栖霞 龙门口水库等山区水库水质良好。 齐齐哈尔 目前城市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嫩江可以作为水源。 迁安 自来水厂 2 座,水源井 9 眼,日供水能力达到 4.4 万吨,能够充分满足城区单位和居民全天 24 小时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秦皇岛 5 座地表水厂、 2 个地下水水源地,设计日供水能力达 39 万 m3 。还可发展海水淡化。 沁阳 沁河及黄河。 青岛 南水北调后更有保证,还可发展海水淡化。 青铜峡 黄河边。 青州 当地水源基本够用,且为南水北调受水区。 清远 北江上游水量充足。 清镇 红枫湖水源地,水量足够,水质达标。 庆阳 主要水源地有 3 处,包括十里湾机井地下水源,巴家咀沟下机井地下水源及巴家咀水库地表水源。主要矛盾是汛期含沙量大,可通过修建清水储存水库来解决。 琼海 水源地万泉河干流红星段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II 类标准。 衢州 水量足够,自来水水质检测 100% 达标。 曲阜 南水北调南部受水区。 仁怀 赤水河,枯季缺水,上游污染。可通过增强调蓄能力来解决。 日照 日照水库大型水库,水质良好,还可发展海水淡化。 荣成 山区水库,海水淡化( 2003 年建厂日产 5 千吨)。 乳山 山区水库,还有地下水源地,将来可发展海水淡化。 瑞安 市区自来水水质安全管理连续三年温州第一,江北水厂、江南水厂出厂水 106 项检测指标全部符合新国标。 三门峡 黄河边。 三亚 几个水库供水,水量水质有保证。 沙河 太行山东麓山区平原交接地带,水资源条件优越。 汕头 从韩江取水,已建地下水应急水源。 汕尾 青年水库、公平水库、赤沙水库等,水源充足。 商洛 丹江二龙山水库,水源充足。 上海 上海采取多项保障措施确保供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 尚志 全市地表水人均占有量为 4700m3 ,水资源丰富。 韶关 武江水源被上游湖南锑矿企业污染,现开辟南水水库第二水源,水质良好。 深圳 引东济深工程。 沈阳 资源少,地下水超采,河流水质差,属资源性和水质性却缺水,但已建成大伙房输水工程,最终有望达到日供水 210 万吨,占沈阳市最大供水量的 80% 以上。 十堰 汉江边,丹江口水库之上。 石首 长江边。 石嘴山 黄河边。 寿光 南水北调受水区。 双城 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 双辽 新建二水厂,恒压供水,可以解决供水问题。 朔州 城市扩大水面几十平方千米,说明有水给城市用。 四会 有绥江,有水库。 松原 第二松花江畔,水源有保证。 松滋 长江边。 苏州 市区自来水厂的出厂水目前已达到直饮标准。 绥芬河 五花山水库建成,可满足 40 万人口的用水需求,一举解决绥芬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缺水之忧。 绥化 水资源丰富,城市供水有保证。 随州 随城饮用水源地有两处,一处为先觉庙水库,为主水源地,正常日供水 8 万吨;另一处为白云湖王福窑水源地,为补充水源地,正常日供水 6 万吨。 遂宁 涪江水源足够,增贮水能力防突发事故。 台山 具有饮用功能的水库水质基本上优于或达到 Ⅲ 类,但矢山水库和黄陂坑水库水质类别为 Ⅳ 类,主要污染项目为总磷。海边有海水淡化条件。 太仓 长江边。 泰安 山区水库水质好。 泰州 用长江水。 唐山 滦河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还可以海水淡化。 滕州 虽然人均水资源只有 300 多,但地下水丰富,城市供水有保证。 天水 2010 年城市实际供水能力 11.09 万方 / 天,规划可供开发城市供水水源地有高桥头水库(日供 3.5 万方)、大石嘴水库(日供 1.45 万 m3 )、上磨水库(日供 1.41 万 m3 )、牛头河水库(日供 7 万 m3 ),黄家峡水库(日供 1 万 m3 )、秦州白家河调水(日供 3 万 m3 )、社棠水源地(日供 3.8 万 m3 ),总规划可供开发供水能力 21.17 万 m3/ 天, 2020 年实现。水源不缺。 铁力 不仅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 通化 浑江边,不缺水。 铜川 龙潭水库 建成后,缺水大为缓解。水厂设计供水能力有富裕。 铜仁 鹭鸶岩水库、桐梓坳水库为水源。水源丰富。 图们 图们江畔,水质良好。 图木舒克 近期供水水源地为永安坝水库,远期以小海子水库作为水源地。水厂已在扩建。城市供水有保证。 吐鲁番 “ 一碗泉 ” 水源地,绿园小区地下水水源地。夏季塔尔郎渠水简单沉处理混和自来水供水。大水漫灌,园林绿化用水占到了城市用水量的 50% 以上。只要改用中水绿化,就可以减少用水高峰期一半城市用水。 瓦房店 以前依靠唯一水源 “ 松树水库 ” ,管网老旧,分时低压供水。现在可以用大伙房水库的水。 万宁 太阳河万宁水库水源充足。 万源 洲河支流后河水源充足。 威海 当地水源基本够用,且为南水北调受水区,还可海水淡化。 潍坊 南水北调作为最后保障。 卫辉 南水北调作为最后保障。 渭南 离黄河不远。 温州 温州自来水水质媲美欧美国家。 文登 米山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坤龙邢水库备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如有需要可以发展海水淡化。 乌海 黄河边,也有水权,不缺水。 乌苏 地表水资源量为 17.70×108m3 ,人均水资源量 5000 多方。一、二水厂水源地水质达标。两个水厂供水能力 3.2 万方/日,实际供水 1.4 万方/日,还有富裕。自备井 1.5 万方/日。奎屯河老龙口水电站可分水量约 4500 万 m3/a 。 2025 年可供水量为 2734 万 m3/a ,高于需水量 2600 万方/年。 芜湖 位于长江边。 吴川 位于广东湛江沿海地区,以鉴江为水源,加强水质保护工作。现鉴江中游有一自来水厂供市区,规划在鉴江河口工程完成后,新建自来水厂,供水规模在 30 万 m3/ 日以上。 吴江 已改吴江区并入苏州,不单独统计。 吴忠 金积水源地因地质原因锰、铁因子略有超标。可用黄河水。 五常 人均占有量达 4200m3 ,水资源丰富。 五大连池 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还是哈尔滨的水源地。 五家渠 青格达湖地下水水源地设计供水能力 1240 万方/年,实际用了不到 50% 。 五指山 太平水库水质良好。 武安 太行山东麓山区平原交接地带,水资源条件优越。 武汉 长江边,主要水源地都在标准之上。 武威 石羊河流域缺水,但武威市区设计供水能力 13 万方/天(其中凉州区 10 万方/天),实际只供 4.28 万方 / 天(市区 3.3 万方/天)。能力大大富裕。 武穴 长江边,还有众多山区水库。 舞钢 人均占有水量居河南省前列,还可用南水北调的水。 西昌 邛海水源地,水量水质满足要求。 仙桃 长江边。 咸宁 13 个饮用水水源地,包括 2 个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 6 个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和 5 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 2012 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 湘潭 湘江水源有时猛、铁、氨氮超标,开辟了株树桥水库第二水源。根本上应加快湘江污染治理,恢复供水功能。 襄阳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 孝感 饮用水源地由孝感沦河水源地变更为汉江汉川,水源地服务人口 40 万人,设计取水规模为每月 38 万吨,原沦河水源地为孝感市备用水源地,还有徐家河水库等好几座水库为下属县市供水,水源充足。 新乐 市区供水能力 8 万 m3 /日,有富裕。南水北调可作为后备水源。 新密 李湾水库水源地水质良好。还可用南水北调水。 新民 可由大伙房水库供水。 新泰 山区水库水质良好。 新乡 小冀镇地下水水源地。拥有高村、孟营、新区三个制水厂,日设计供水能力 44 万 m3 , 2009 年实际日供水 15 万 m3 左右。水质合格率 100% ,城市建成区供水普及率 100% 。南水北调为最后保障。 新沂 水源地达标,自来水水质符合标准。 新郑 郭店水源地。南水北调受水区。 信阳 山区水库供水,水质良好。 信宜 (引水口上移)引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 12 万吨/日,可满足城区 50 万人饮用水需求,和保证信宜城区今后 30 年的供水无忧。 兴平 现有城市公共供水水源井 7 眼,日供水能力 1.8 万吨,实际最高日供水量 1 万吨,有富裕 兴义 兴西湖为水源。黔东南水资源丰富,工程性缺水正通过兴建水利工程来缓解。 宿迁 运河水源,水量足够,自来水水质达标。 徐州 2013 年实施刘湾水厂改扩建工程项目,并计划 2014 年 6 月开工建设市区第二地面水厂,建设骆马湖水源地,届时将实现双水源地供水,切实保障市民用水需求。 许昌 以前有三处城市供水水源:本地地下水年均可采 2879.44 万 m3 ;地表水供水能力 1550 万 m3 ;区外地下水(简称南水源)年均可采量 2555 万 m3 ,总供水能力为 6894.53 万 m3/a 。现在可以用南水北调的水。 宣城 宣城水质提前达到 ” 新国标 ” 。 牙克石 牙克石水资源富集充沛。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远期供水有保证。 雅安 青衣江边。城市饮用水源地全部达到或好于 Ⅲ 类标准。 烟台 门楼水库等当地水源水质良好。属于南水北调受水区,还可海水淡化。 延安 有大型水库王瑶水库水源地,西河口地下水水源地,水源足够。但输水管能力只有 5 万吨/日,已不能满足要求。启动了 ‘ 引黄济延 ’ 工程。 兖州 东郊水厂龙湾店基岩井水源地、西郊水源地水质达标。属于南水北调受水区。 偃师 供水以地下水为主,水质达标。三座水厂供水能力达 9.5 万吨/日,供水充足。 扬州 扬州自来水水质优于国标。 阳春 漠阳江上游水质良好。 阳江 漠阳江污染,水源地水质全年平均为 Ⅲ 类。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地 伊春 水资源丰富。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目标为 100% 。 伊宁 位于伊犁河畔。水厂 4 座,供水能力 11.3 万吨/日,饮用水质达标率 100% 。 仪征 水量充足,水质良好。 宜宾 岷江水源不达标。可以用长江水。 宜昌 官庄水库、尚家河水库、西北口水库、天福庙水库、玄庙观水库等当地地表水水源地。还可用长江水。 宜城 汉江穿境而过,汉江水源水质良好。 宜都 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满足饮用水源水质要求。 宜兴 引横入宜工程 , 水质有保证。 义马 先后建设了水厂一期、二期工程、工业供水管网工程。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 3000 吨提高到 13.3 万吨,彻底告别持续了二十多年的 “ 用水难 ” 。 义乌 义乌自来水经过 “ 五重门 ” ,合格率达到 100% 。 益阳 资水为水源,有时被污染。修水库蓄水备用。 银川 有北郊水源地、南郊水源地、东郊水源地、南部水源地、南梁水源地、征沙水源地。还可用黄河水。 英德 北江上游,水质良好。 荥阳 南水北调受水区。即将投产的罗栋水厂将为郑州市供水。 营口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成。 应城 有大富水河水源地和水库水源地,水量水质均满足要求。 永济 取用黄河水,不缺水。 永康 位于分水岭地区,无大河,工程性缺水。将通过从磐安虬里水库引水来解决。 永州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 余姚 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城市供水足够。 禹城 引黄,平原水库蓄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禹州 原为水库和地下水供水,正建利用南水北调供水工程 玉门 河西林场水源地、昌马河水源涵养区以及保护区。全市农业用水仍占 80% 。石油资源枯竭,人口减少。 沅江 临南洞庭,衔湘资沅澧,水质达标。 运城 从缺水断流到河库绕城运城引水扩灌打造山西小江南。 枣阳 现有北郊水库和刘桥水库两个水源地,石梯水库作为后备水源。 枣庄 地下水水源,南水北调受水区。 增城 可从西江调水。且已改区。 扎兰屯 扎兰屯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低。 湛江 市区饮用水源地分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地表水饮用水源是鹤地水库 , 经青年运河输送到赤坎水厂。水源水质符合要求。 张家港 有长江可用。 张家界 澧水。为避枯水和污染风险,可修水库蓄水备用。 张家口 永定河上游,水源较好。南水源、北水源、吉家坊水源地,在张家口市,三大水源地日产水 25 万吨的能力使得市民们饮水无忧,且张家口市是河北省饮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城市之一。 张掖 东郊水源地、滨河新区水厂,地下水丰富,足够市区供水。现有自来水厂 2 座,一水厂建于 1978 年,日供水能力 2 万 m3 ,现已改建为滨河新区供水加压泵站;二水厂建于 1997 年,建成日供水能力 8 万 m3 ,实际日均供水 3.5 万 m3 ,高峰期日供水 4 万 m3 ,有富裕。当地近年节水显著,地下水位回升,使很多建筑受渍害,说明地下水可适当增加开采量。 章丘 明水泉水水源地,垛庄水库为备用水源地。有 “ 引黄济青 ” 和 “ 南水北调 ” 水道穿过。 长葛 佛耳岗、增福庙 2 个水库由灌溉转供城市。 长沙 湘江水源有时猛、铁、氨氮超标。修建了株树桥水库引水工程,供水有保证。 长治 长治市是山西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位于漳河、沁河的源头,城市供水可保障 招远 城子水库、勾山水库和自来第四水厂是招远市的重点饮用水水源地,还有南水北调 昭通 渔洞水库,设计库容 3.64 亿方,水量足够,水质达标。 肇庆 西江和水库两种水源。 镇江 水量充足,水质良好。 郑州 南水北调受水区。 枝江 可用长江水。 中卫 可用黄河水。 钟祥 汉江穿境而过,还有山区水库。 舟山 大陆引水工程,让舟山告别缺水历史。还可以海水淡化。 周口 水源主要是沙河水和地下水,水质不完全达标;计划用南水北调水源。 珠海 珠海竹银水源工程 2011 年 4 月 19 日竣工,将大幅提高珠澳供水系统调咸蓄淡能力和水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基本解决每年枯水期咸潮对珠澳两地的影响。 株洲 可用湘江水。日供水能力 125 万 m3, 足够。 诸城 南水北调可作最后保障。 驻马店 板桥水库供水,还有地下水水源,今后可以用南水北调水。 庄河 大连的水源地,碧流河、英那河、朱隈子和转角楼四大水库。 资兴 湘江上游,有大型水库东江水库,拟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后备水源。 资阳 沱江边。 淄博 太河水库等水源地,南水北调受水区。 自贡 烈士堰水厂进水口超标项目为总氮。但有沱江等多条河流可以利用。 邹城 南水北调受水区。 遵化 2020 年总需水量 1635.2 万 m3/a ( 4.48 万 m3/d ),其中新增需水规模 1040.25 万 m3/a ( 2.85 万 m3/d ),在关闭城区自备井和利用原一水厂 8 眼机井供水 321.2 万 m3/a 的基础上,新建 11 眼机井可新增 1314 万 m3/a 的供水能力。 遵义 南郊水库、北郊水库为市区水源地。 2013 年起开展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 “ 三大会战 ” ,到 2020 年,从根本上解决全市工程性缺水问题。 在排除以上算不上缺水的城市之后,中国真正缺水的城市还有 84 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 32 个(表 3.22 )。严重缺水的判断依据是长期而言当地水源不足、外调水成本高、不会有供水成本较低的城市供水水源。严重缺水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河流域,有 19 个;其次是黄河流域有 10 个,其中山西省汾河流域占了 8 个;内流河流域 2 个(乌兰察布,金昌);东北嫩江流域 1 个(霍林郭勒);淮河流域 1 个(亳州)。 表 3.22 中国真正缺水的城市名单 城市 判断依据 分布地区 缺水性质 是否严重缺水及理由。 白城 供水保证率低 东北松花江流域 资源型缺水 否,在建引嫩入白工程。 呼和浩特 经常断水,当地水资源不足。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从黄河引水。 邯郸 水源有岳城水库和地下水,漳河上游污染,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否,位置靠南,南水北调成本还可承受。 淮南 淮河水源水质没保障。 华东淮河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水源地保护工程,水质在逐步改善。 安达 缺河流,地下水超采 东北松花江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有几个大水库,离嫩江、松花江也不太远。 中山 位于珠江口,但西江来水减少,上游污染,当地调蓄能力全省最差。 华南珠江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办法:取水点上移,增加当地调蓄能力。 汝州 采用浅层地下水,供水水源单一,受气候影响较大 淮河流域 工程与资源性缺水 否。打新井,并做好水源地保护。 项城 地表水难调蓄,地下水超采 淮河流域 工程与资源性缺水 否。打新井,新建水厂。 贵阳 主要饮用水源来自 “ 两湖一库两河 ”, 即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南门河、南明河(花溪水库)。枯水季节水库没水,保证率不够。 西南长江流域 季节性缺水 否。当地水资源总量丰富,可增强调蓄能力。 黄骅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否。海边小城,可以海水淡化。 北海 禾塘、龙潭地下水源地,除 PH 值因地质原因超标外,其他指标都达标。地表有牛尾岭水库水源地。洪潮江水库为后备。 华南沿海 资源性、水质性缺水 否。海水淡化可以作为最后的选择。 榆林 红石峡水库、尤家峁水库水源地。榆林主城区人口已达 43 万,按照人均最低标准计算, 2013 年榆林城区日需自来水量为 6.5 万 m3 ,而目前最大供水能力仅为 4.5 万 m3 。 西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红石峡扩建新增 3 万 m3 /日供水能力,新建西沙水厂新增 7 万 m3 /日供水能力。 乐昌 以武江为水源,有污染风险。 华南珠江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加强水源地保护。 四平 经常停水。 东北辽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将 “ 引松入平 ” 。 通辽 停水,地下水超采 东北辽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已规划北水南调。 乌鲁木齐 人均水资源 500m3 /人以下,大城市供水需求大而集中。 西北内陆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通过节约用水、中水回用、引额济乌,可以满足城市供水。 西安 人均水资源量 300m/ 人以下,城市规模大,曾发生水荒。 西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引汉济渭可以满足 2030 年需要。 咸阳 人均水资源少,上游来水减少。 西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渭河、泾河过境,引汉济渭可以满足 2030 年需要。 肇东 人均水资源量 890 ,缺河流,地下水超采 东北松花江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近松花江。 调兵山 市域面积小,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只有 14% 但不便开发;地下水开发利用 70% ,但煤矿破坏地下水。 东北辽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可从法库县调水。 公主岭 处于松辽分水岭,人均水资源 500 以下。城区水源包括地下水、二龙山水库、卡伦河水库。 东北辽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可利用 “ 引松入平 ” 。 江门 荷塘镇皮革、印染、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众多,且位居西江水道,临近江门市区水源地,企业偷排与超标排放工业废水现象难以禁绝。 2012 年,荷塘镇环境问题发展成跨界污染事件,中山市曾多次向省里反映荷塘镇的废水废气污染问题。省环保厅和省监察厅挂牌督办。 华南珠江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可上移取水口,并修应急蓄水设施来解决污染时段的供水。 开平 开平饮用水也曾依赖潭江,但在潭江水质恶化后,开平水厂于 2011 年完全停止从潭江取水,改从大沙河水库和镇海水库取水。但公告显示, 2012 年大沙河水库和镇海水库均出现了 Ⅳ 类水质,这是开平饮用水源首次超标。 华南沿海 水质性缺水 否。可以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来解决。 开原 河流污染,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超采 东北辽河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可用铁岭市清河区清河水库的水。清河水库库容 9.7 亿 m3 。 肥城 人均水资源 299 ,无水库,地下水超采 淮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利用煤炭塌陷地修建平原水库蓄水,并人工补充地下水。 淮北 人均水资源不足 400m3 ,地下水超采 淮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利用煤炭塌陷地蓄水,人工补充地下水,增加可利用量。 凌源 2009 年水荒。位于辽西北,人均水少,开源潜力不大。 东北辽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辽西北供水工程。 邳州 水质没保证。 华东淮河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苏北南水北调成本不高。 永城 平原区地表水水质差,以地下水为水源,但氟超标 淮河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南水北调成本可以承受。 辛集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给辛集城区口门水量为 15 万 m3/ 日。 塔城 城市供水能力 365 万吨 / 年。 2013 年供水改扩建二期工程 , 设计近期新增供水能力 1.3 万 m3/ 日。自来水普及率 88% ,水压不足。 西北内流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农业节水潜力大。 兴城 定时分区分压供水。 东北 资源性缺水 否。人口不多,可以海水淡化 三河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否。山前,地下水相对丰富。 邢台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山区水库多,还有南水北调。 石家庄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山区水库和南水北调。 蚌埠 水源水质没保障 华东淮河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水源地保护工程改善了水源地水质。 无锡 太湖水质没保证。 华东长江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水源地保护卓有成效。 原平 地下水超采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水资源条件是山西省较好的,有阳武河、滹沱河、同川多条河流。 六盘水 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为窑上水库、玉舍水库、龙贵地水库。门楼水库被污染。没大河,库容小,污染严重。 西南长江和珠江流域 工程性缺水 否。提高蓄水能力。 石河子 供水能力 10 万方/日,除了夏季绿化用水引起供水紧张,一般能够满足。但地下水有超采。 西北内流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通过自备井管控、节水、中水利用、结合外调水,可以满足城市供水。 宿州 人均水资源 500 多,没有合适的地表水源,地下水超采,供水不足 淮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西二铺 — 宿州城区 —( 向南 ) 桃园地下水分布带 ; 东二铺 — 东三铺 — 朱仙庄地下水分布带 ; 符离、鹤山 — 张庄地下岩溶水分布带,可供水 55 万 m3 /日以上。 喀什 水资源总量 177 亿方,地表水 117 亿方,用了 86.33 亿方,地下水 62 亿方,开采 3.73 亿方。市区用水比重很小,但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地下水水源地土地被挤占,地质性硫酸盐类物质超标。 西北内流河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相比水资源量城市用水很少,可以满足。 阳泉 城乡不能 24 小时保证供给。娘子关泉为水源,距离远,扬程高( 470 米),成本高。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修建龙华河水库后备水源地。 南宫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依傍城区的群英湖是冀南南水北调调蓄水库。 忻州 经常水管没水,人均水资源不多。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以五台泉水为水源,修建坪上引水工程和云中水厂,供水能力由 3 万 m3 /日提高到 13 万 m3 /日。 商丘 第四水厂承担着市区百分之七八十的供水任务,但目前其水源地水质严重超标,上游众多的围堰养殖、网箱养殖者投入的饲料导致水质富氧化 淮河流域 水质性缺水 否。引黄解决。 文昌 文昌市 7 个主要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符合 II 类水标准的占 28.6% ,符合 III 类水标准的占 14.3% ,竹包水库水质状况优,下园水闸水质状况良,其余的水质均为轻度污染。水质长期超标,养鱼养鸡污染严重 华南沿海 水质性缺水 否。应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解决水质性缺水。 双鸭山 地表缺控制工程,地下受煤影响 东北松花江流域 工程与资源性缺水 否。远期从松花江引水。 界首 人均水资源 490 ,城市供水依靠地下水,超采且氟超标。 淮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增辟地表水水源地,中水回用。 铁岭 河流污染,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超采。 东北辽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正建辽西北供水工程。 鸡西 人均水资源 450 ,不临河,地下水超采 东北松花江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正兴建兴凯湖调水工程。 七台河 二期工程建成将极大缓解七台河市缺水状况 东北松花江流域 资源性缺水 否。正兴建兴凯湖调水工程。 古交 汾河水库,以地下水为主。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超过总用水量的 60% 。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比重大,水权转换余地不大,调水成本高。 金昌 金昌市供水处有效保障市区供水畅通水质安全。 “ 引硫济金 ” 工程已完工,规划 “ 引大济西 ” 工程。 西北内流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 “ 引大济西 ” 只能缓解水供求矛盾,改变不了严重缺水的性质,必须控制需求。 侯马 经常停水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本地水缺乏,外调水成本高。 孝义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100 多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本地水缺乏,外调水成本高。 鄂尔多斯 经常停水 西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当地缺水,引黄因扬程高而成本高。 固原 彭堡地下水水源地,贺家湾水库、海子峡水库。枯水季节供水紧张 西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当地水不足,黄河扬水成本高。 临汾 从 1994 年总取水量顶峰时期的 9.80 亿 m3 下降到 2009 年是的 6.11 亿 m3 。但地下水仍超采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当地水紧缺,外调水成本很高。 太原 地下水水源主要来自兰村、枣沟、西张三给地区这 3 个地下水源地,这些地方的水全部是优质深层岩溶水,水质已达到了《天然饮用矿泉水》的要求;而地表水则是经呼延水厂处理后的引黄水,其水质也已达到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引黄入晋供水成本太高,用不起。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当地水资源开发殆尽,引黄成本高。 大同 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70 左右。引黄入晋供水成本太高,用不起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当地水资源贫乏,调水成本高。 乌兰察布 经常停水 华北内流河流域(黄旗海) 资源性缺水 是。地处干旱缺水区,外调水成本高。 霍林郭勒 过度开发 东北嫩江水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霍林河早已断流。靠节水来解决。 泊头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是。南水北调石津段过境,但供水成本高。 河间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是。人均水资源量 150m3 。开发利用程度高。外调水成本高。 冀州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是。人均水资源量仅为 130m3 。 深州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是。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100m3 ;南水北调成本高。 任丘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是。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170m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地下水占总供水的 90% ),农业节水水平已较高,外调水成本高。 汾阳 人均水少,地下水超采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230m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外调水成本高。 霸州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是。人均水资源少,开发程度高。 亳州 开发利用率高,水质没有保障 华东淮河流域 资源性、水质性缺水 是。人口稠密,平原河流污染严重。 衡水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是。市域人均用水量不足 200m3 ,开发利用程度高,没有水库。 廊坊 地下水超采,水质差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 是。市域人均用水量不足 200m3 ,开发利用程度高,没有水库。 吕梁 人均水资源少,地下水超采 华北黄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水资源少,开发不便,调水成本高。 北京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虽有南水北调,但供水成本高,附加值低的行业承担不起。 安国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虽有南水北调,但供水成本高,附加值低的行业承担不起。 保定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虽有南水北调,但供水成本高,附加值低的行业承担不起。 定州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虽有南水北调,但供水成本高,附加值低的行业承担不起。 高碑店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虽有南水北调,但供水成本高,附加值低的行业承担不起。 藁城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虽有南水北调,但供水成本高,附加值低的行业承担不起。 晋州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虽有南水北调,但供水成本高,附加值低的行业承担不起。 涿州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虽有南水北调,但供水成本高,附加值低的行业承担不起。 天津 地下水超采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虽有南水北调,海水淡化,但城市规模大,供水总偏紧。 丰镇 经常停水 华北海河流域 资源性缺水 是。永定河支流洋河源头,干旱缺水。 我国不同城市面临的供水问题不同。总体来说,南方地区水资源量丰富,满足城市用水需求问题不大,主要面临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困境,可以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修建备用水源地、提高调蓄能力来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量稀缺,不仅有水质型缺水危机,更多地出现资源型缺水。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68774 次阅读|79 个评论
对各大洲的水分循环次数的初步评论
热度 2 zhangxw 2015-10-29 13:09
对各大洲的水分循环次数的初步评论 张学文, 20151029 在考虑与讨论中,我不仅一再说明全球水分循环一次的时间长度(或者一年水分循环的平均次数)的计算思路就是依靠降水量与空中水的数量的比值,而且今年进一步明确这个关系不仅可以面对全球作计算,而且也可以用于某地区甚至某地。 最近我公布了我国各地的水分循环次数数据和草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31156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27104.html 下面把我过去收集与计算的世界各大洲的水分循环情况列于下(来自我的 2013 年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77435.html ),并且作一些讨论。 全球各大洲的年平均降水量、大气含水量以及本区的水分循环平均次数 区域(仅指大陆) 降水量R 含水量P 一年(365天) 循环次数N 水分在当地循环 一次需要的天数T 对应单位或者公式 (mm/a) (mm) N=R/P T=365/N 欧洲 769 14.7 52.31293 6.977243 亚洲 631 21.2 29.76415 12.26307 非洲 725 28.7 25.26132 14.44897 北美洲 805 16.4 49.08537 7.436025 南美洲 1597 29.5 54.13559 6.742329 大洋洲 456 24.1 18.92116 19.29057 南极洲 177 1.5 118 3.09322 全球(含海洋) 1000 25 40 9.125 基于上面的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 在寒冷的地区水分循环是快的:例子是南极的年平均水分循环次数 118 次。这可能是因为冷的地方空中水更集中在靠近地面的气层中。 2. 大洋洲虽然离海洋近,空中的含水量也不少,但是水分循环却是各个大洲中最慢的。 所以我们不能说某地离海洋近就自然是降水丰富 。 3. 南美洲水分循环最勤快,每年平均 54 次,它也是地球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大陆。欧洲( 52 次 / 年)和北美洲( 49 次 / 年)的条件也比较好。 4. 非洲( 25 次 / 年)和亚洲( 30 次 / 年)的水分循环慢于全球平均值。 看来针对各地(各个大洲 / 国家 / 地区)分析其水分循环的每年次数也是评价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的指标。
个人分类: 水分循环17|2261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污染总量控制到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环境管理制度的大跨越
热度 1 baocunkuan 2015-10-20 10:44
正在研读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在 2020 年,构建起由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其中,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就包含了 “ 健全 用水总量控制 制度,保障水安全 ” 。 想起当年( 2000 年秋天)刚刚来同济做博士后,写得一篇文章《西部开发中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也提出了 “ 实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 ” 的观点,这篇文章后来刊在《水科学进展》 —— 也成为我第一篇也是至今为数不多被所谓 “ 三大索引 ” 收录( EI 收录)的论文。 详细见图 1 。 图 1 所发表相关论文截图 今天,把这篇文章再又找了出来,详细如下: 西部开发中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包存宽 尚金城 2 陆雍森 1 ( 1.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 2.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吉林 长春 130024 ) 摘要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我国许多重要江河源于西部,但是西部水资源总体上缺乏、地理分布不均和不合理利用现状等方面迫切要求开展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本文提出将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纳入战略、项目、技术与产品、居民消费等不同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尽快建立包括建立有效的水资源财产权结构、进行水资源价值核算、实施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和水资源补偿在内的可持续管理对策,建设节水农业与工业、采取有效的生活节水、废水资源化等技术措施。 关 键 词 :西部开发;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总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 : A 实施西部开发,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特有的生态环境,西部开发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客观的自然资源条件制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水资源问题。可以说,能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直接影响西部开发成败,没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实现西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西部开发中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评价(评价意义)、如何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以及评价后怎么做(可持续利用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意义 1.1 实现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全国意义重大 西部是我国许多重要江河如长江、黄河等的发源地,并且有着许多重要湖泊。这些江河湖泊对于西部乃至全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平衡关系重大;同时,在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水是最为重要的限制性生态因子。 1.2 西部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令人担忧 1.2.1 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 中国为强烈大陆性气候国家,降水的时空分配极为不均,而降水又是水资源补给的主要途径。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现象更为突出,年降水变差在 0.2-0.3 之间;就季节分配而言,降水也多集中在 7 、 8 月份,平均占全年降水量度的 80% 以上。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问题在西部更为突出,西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大于 1600mm ,而宁夏、甘肃等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200mm 。 1.2.2 水资源压力很大 表 1 为西部各省份水资源状况表 。可以看出,西南地区水资源条件虽高于全国人均水平,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要与中下游共享的。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除新疆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四省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宁夏还远低于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临界值;若按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西北五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四省区还远低于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临界值。 表 1 西部水资源状况表 Table 2 . Water resource situation in West China 地区 水资源总量 : 亿 m 3 总人口 : 万人 人均水资源 :m 3 / 人 面积 : 万 km 2 单位面积水资源 : 万 m 3 / km 2 全国 27 460 123 626 2 410 960 28.64 四川 3 134 11 325 2 767 57.00 55.00 贵州 1 035 3 508 2 950 17.61 58.80 云南 2 221 3 990 5 566 39.40 56.40 西藏 484 240 186 750 122.84 36.50 陕西 442 3 514 1 258 20.56 21.50 甘肃 274 2 483 1 124 45.44 6.00 青海 626 481 13 015 72.12 8.70 宁夏 10 513 195 5.18 1.90 新疆 883 1 661 5 316 166.04 5.30 水资源压力临界标志 水资源数量压力:每人每年拥有的可重复使用淡水总量 1000 m 3 水资源空间压力:每年每平方公里所拥有的可重复使用淡水总量 20 万 m 3 注: 1 、重庆市暂列入四川省; 2 、此为 1995 年资料; 1.2.3 水资源缺乏已造成重大环境问题 水资源缺乏已造成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冰川后退等生态环境问题。 1.2.4 西部用水矛盾突出 ( 1 )农业与工业争水 中国农业用水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 80% ,而西北地区则高达 98% 。近年来西部工业用水量增长迅速,同时为追求短期效益没有建设配套相应污水处理设施,不仅直接加大了水资源压力,而且造成严重的水质性缺水。 ( 2 )上游与下游争水 由于缺乏全局观念,位于江河上游的西部地区建设许多水利工程。大量水资源滞留上游,加大下游河流中污径比,水质日益恶化,给下游用水安全、生态环境乃至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 3 )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争水 根据泛资源理论,资源是“对人类或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组分的集合” 。泛资源的竞享元(资源主体)除了人类,还包括植物、动物、生境、景观以及由之组成的生态系统。在西部地区人类为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而不顾生态需水,出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争水现象。 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 20% 时,就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超过 50% 则产生严重影响 。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比率已高达 34.8% ,黄河全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量已由 50 年代的 122 亿 m 3 扩大到 90 年代的 410 亿 m 3 ,占流域水资源总量的 71% ,造成全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综上所述,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关系到西部开发成败,而且对于全国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不同阶段,从不同流域、区域、项目和产品层次上开展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通过评价,选择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方向及规模,即以水定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方向及规模,以保证西部开发的成功。 2 西部开发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方法 在西部开发中,必须从不同层次上开展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对应不同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水资源评价宜设专门章节,也可将其分散至各章节相应部分。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应该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明确答复该项目或战略“是否可行”。 2.1 战略层次 战略层次 EIA ,即战略环境评价( Strategic EnvironmentalAssessment, SEA ),是 EIA 在战略层次(包括法律、政策、计划、规划)上的应用,目的是通过 SEA 消除或降低因战略失效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产生 。我国在 《中国 21 世纪议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环保总局“三定”方案》等文件 中明确提出开展 SEA ,并在即将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明文规定 SEA 。因此,西部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执行 SEA 。 从层次上,西部开发战略包括国家出台的有关西部开发的各项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等文件,西部各省区及其下属各级行政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各项配套措施以及各流域开发规划等;从类型上包括总体开发规划及单项规划、区域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规划、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及远景规划目标纲要、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单项规划、城区改造计划、区域(流域)生态恢复与重建计划、自然资源及旅游开发计划等等。 SEA 中的水资源评价,重点在于评价战略执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及影响预测评价,预测范围除战略执行区域外,还应包括其下游地区。其目标是确定上述各种战略行动与地方、大区域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容性及相应对策。 2.2 项目层次 所有涉及水资源开发,或用水量超过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进行 EIA 时也必须有水资源评价内容。项目层次水资源评价重点放在考察该项目用水是否符合与当地水资源规划、该项目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中水回用率、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排放去向;同时还应尽可能考虑由该项目带动的二次和多次开发行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2.3 技术与产品层次 目前针对技术和产品进行的环境技术评价( EnvironmentalTechnology Assessment, ETA )和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为“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认证和推广提供了环境依据。在西部开发中,任何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引进,也必须考虑其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并从水资源角度考察其在本地区的适用性。 2.4 居民消费层次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居民生活消费方式多样。不同消费方式的环境影响,包括对水资源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对消费方式的水资源影响评价,倡导有利于环境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消费方式。评价重点在于居民的水资源消费量、消费途径、消费观念、节水意识等。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3.1 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管理对策 3.1.1 建立有效的水资源财产权结构 水资源属于一种可拥挤性物品。可拥挤性物品能为很多人所利用,但是受到一定的容量限制。在达到容量之前表现为纯粹公共物品,额外增加使用者或增加单位使用量的边际成本极小;而超过容量限制时,边际成本将急剧上升,甚至趋向无穷大 。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保证可拥挤性资源最优配置或帕累托( Pareto )效率的前提条件是建立有效的财产权结构,即财产权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和强制性特点 。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包括水资源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然而,客观上存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或使用权分离、中央与地方所有权范围的界线不清,导致水资源财产权模糊。因此,要实现西部水资源最优配置,必须建立明确、有效和可操作的水资源财产权结构。 3.1.2 进行水资源价值核算 我国水资源市场价格严重扭曲,表现为水资源无价,水资源产品低价导致水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进一步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和供需矛盾加剧。合理的水价应该是水资源价值、水资源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正常利润三部分之和 。水资源价值的确定,可通过生产价格法、正算成本法、逆算成本法以及需求函数、机会成本或影子价格等间接定价法求得,还应加上水资源开采与保护费用。同时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变化,水资源价值也相应具有时空分异性。进行水资源价值核算,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灵活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是实现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又一重要管理对策。 3.1.3 实施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水资源是量与质的统一,因此水资源总量控制也相应包括水质总量控制(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水量总量控制两个方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多,相关理论方法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九五期间我国在重点流域全面实施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下面主要讨论水量总量控制。 首先是在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用水及下游用水安全前提下确定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量;其次是确定区域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目标;然后将总量控制目标或者是对照目标的水资源利用削减量分配至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不同行业等不同用水环节,直到分配至各用水单位;各行业、各用单位再根据分得的水资源量安排生产、生活等社会经济活动。对于新建项目或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必须在先取得用水指标(用水许可证)后方可立项;对于超出总量目标用水的单位,实施高出正常水价数倍的惩罚性价格,而对于通过采用节水技术,低总量目标用水单位采取鼓励性水价,以保证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在目标总量之内。 3.1.4 实施水资源补偿 实施水资源补偿,体现了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原则。西部位于许多重要江河上游,为保证下游用水安全,在西部开发中必须着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因此要限制一些效益高但耗水量大的产业;另一方面,为保护水资源进行必要的环境建设投资。因此,受益的下游地区应该对其补偿。实施水资源补偿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补偿方式包括资金补偿、技术补偿、生态补偿、人才补偿等各种形式;补偿额度应体现上下游水资源产权分配的原则。 3.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措施 3.2.1 节水农业技术 中国农业是水资源利用第一大户,由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方式致使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西部地区这一现象更为严重,如宁夏的河套地区每生产 1kg 粮食耗水量高达 3.48 m 3 ,是东部地区的 8 倍。通过全面推行管道输水,广泛应用包括滴灌、喷灌技术在内的节水工程,可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由目前的不足 0.3 提高到 0.9 ,因此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3.2.2 节水工业 建立节水型工业体系,不仅可以减轻水资源压力,而且节约工业用水意味着减少工业废水及污染物排放,从而减轻水环境压力。通过推广应用节水设备,同时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降低万元产值耗水系数。 3.2.3 生活节水技术 强制推行节水型厕所、干式厕所,杜绝生活用水中的跑、冒、滴、漏,提高生活用水效率,降低生活用水量。 3.2.4 废水资源化技术 废污水是西部地区最为稳定的水资源。国家要大幅度提高废污水回用、再用和循环利用的科研投入,使废水能作为资源利用起来。近期应结合西部城市化进程,实施分质供水、中水回用。在城区改造中兴建社区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以便于今后实现废水资源化;充分利用西部地广人稀的优势,发展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包括人造湿地、生物氧化塘等。 3.3 节水意识教育 这是最根本的一条措施。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并对居民进行水资源危机、和节水意识教育,倡导文明、节约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公众节水由被动变为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 2000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0 周德群 . 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 当代经济科学 .1999(1):29-32 姜文来 . 水资源价值论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99 刘昌明 . 中国 21 世纪水问题方略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98 包存宽 , 尚金城 . 建立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 . 环境导报 .1999(5):1-4 王金南 . 环境经济学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包存宽 , 张敏 , 尚金城 . 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 地理科学 .2000,20(1):61-64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BAO Cun-kuan 1 ,SHANG Jin-cheng 2 , LU Yong-sen 1 (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 2.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 Abstract : Many greatrivers originate from Western China where water resources (WR) are generallyscarce, uneven distributed and irrationally utilized. It is urgent needs tocarry out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WRSA) in the developmentof Western China.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the WRSA should be brought into differenthierarch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 through such environmental impactassessment (EIA) as the strategic, project technology products, anddomestic consumption behaviors. Effective property and value audit system forWR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Total quantity control andcompensation system for WR utiliz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Water saving industriesand agriculture should be built, and effective technological measures should betaken for saving domestic water consumption, and wastewater reclamation. Key words :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 water resources (WR) utilization ;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 total quantity control 收稿日期 : 2000-10-08 ; 修订日期 : 2000-12-12 作者简介 :包存宽 ( 1971 —),男,山东嘉祥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评价研究。
2604 次阅读|2 个评论
【洞见】减排重压下,“灭掉”小水电是愚蠢行为
热度 1 zbt92 2015-10-13 09:30
作者: 张博庭   当前,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生态难题。2014年11月联合国 发布报告称,在遏制气候变化问题上,要争取平均温度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至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须较当前减少40%至70%,到2100年接近零。否则,到21世纪末,气候变暖将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严重的、广泛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由于能源供应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减排责任上,各国都不免要捍卫自己的发展权。目前,中国已经在这场全球最大的生态矛盾斗争中逐渐成为了主角。 数据显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11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将陆续关闭燃煤电厂,约有175座燃煤发电机组将在2012年至2016年间停止使用。美国最终的目标是彻底停止本国的煤炭业。美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积极态度,无疑将会给中国造成巨大的压力。   中国小水电对减排的贡献全球第一   目前,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上,无论是对水能、风能还是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其中最突出、最成功的应该说还是中国的小水电建设。   至今中国大型水电的开发程度还非常低。由于很多龙头水库没有建设起来,中国大型水电的电能质量(丰枯矛盾)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巨大的差距。   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的成就也非常突出,但这些成本需求比较高。而中国的小水电开发利用,是全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因此,联合国的小水电中心也设在了中国,由中国培训各国的小水电专家。联合国支持开发小水电主要是两个作用,减贫和减碳。中国的小水电开发在减贫和减碳方面都十分突出。   小水电既有历史贡献更有现实担当。上个世纪后期,中国每年的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为中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小水电在中国农村的经济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平时也许我们感觉不到,但是,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小水电的经济保障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在减碳方面,小水电的作用更是巨大。众所周知,中国的风能发电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但是,中国小水电的减碳作用(按2014年的发电量)几乎要比风能高出50%,可见中国的小水电对减排的贡献绝对也是全球第一的。   此外,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是需要巨大财政补贴的。不仅是电价上的明补,还需要电网调峰的暗补。而相反小水电的低电价,恰恰是电网最大隐性收入来源之一。   总之,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小水电绝对都是比风能和太阳能优越得多的可再生能源。   当然,我们今天补贴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利用是为了促进它明天的发展,我们应该支持。但是如果我们在大力补贴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的同时,却因为某些偏见要把各方面更优越的小水电灭掉,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了。   不能把反对小水电发展当成“时髦”   有人说,开发小水电破坏生态,但是全世界都认为开发利用小水电是当前最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之一,而且都在积极提倡。   有人说,国外的小水电是好,只是中国的小水电开发有问题。但是全世界却都把中国当成小水电开发利用的榜样。   这是不是说明,中国的小水电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问题,而是我们对小水电的认识出了问题?   当前,我们电力产能严重过剩了,可是还要平均不到10天就要投产一座百万千瓦的燃煤电站。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却要把给全世界做出榜样的小水电关停。   当然,我们的所谓关停小水电,也不都是真正的关停。据了解,某省所谓将关停1000座小水电的说法,其实是该省对小水电进行整顿、规范和现代化的改造升级。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就曾有过多次的对小水电的整顿、规范和升级改造,其结果也是小水电的电站数量虽然下降了,但总装机和总发电能力反倒是大幅度地提高。   国外的极端环保通常只反对大水电,不大反对小水电,而中国的极端环保人士,则是大、小水电他们都要反。由于很多小水电都是由相对弱势的民营企业开发的,所以,在中国小水电的舆论环境比大水电还要困难。甚至,反对小水电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环保。   要知道,目前的这种局面如果不扭转,不仅将加剧社会舆论的恶性循环,而且还将严重地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因为,在碳减排方面,只有开发利用小水电才是全世界都公认的中国优势。   对发展小水电的三大误解   中国社会舆论全面误解小水电,主要是从前几年炒作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建小水电问题开始的。目前,对小水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误解。   对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小水电的误解。一般人都认为自然保护区内能不能建设小水电是有法律规定的。不错,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如果无人居住的自然保护区,我们当然没有建小水电的必要。但在有人群生存的地方,他们有用电的需求,开发利用当地的小水电资源,其生态影响肯定比建一个火电站甚至拉一条输电线进去要好得多。   除非我们规定不让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用电,即使不让用电总不能不让生火吃饭吧?没有电他们只能去砍伐林木,这样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更大。笔者就曾参加过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建不建小水电的评审,在大量的事实面前,没有一个专家能否认建设小水电才能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所以,若自然保护区内有居民,如能采用清洁发电,小水电、风电、太阳能都应该容许、提倡、支持。   笔者还注意到,中国以前对小水电的支持政策主要是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最近一些年已经改为“以电代柴”工程。请注意这个项目名称上的变化,非常重要、也非常科学。这就是在向全社会强调,小水电不仅可以算作生产设施,同时也可以属于生活设施。   自然保护区条例对生产设施的建设有严格规定,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内免不了有人要生存,所以,并没有限制生活设施的建设。也就是说,在有人居住的自然保护区内,能够以电代柴的小水电属于生活设施,不仅可以建设,而且还应该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助。因为越是自然保护区,越需要加强林木植被的保护,一旦有人居住,“以电代柴”的任务,必然是特别迫切、重要。这也是保护的条例,严格限制生产设施的建设,但绝不限制生活设施建设的重要原因。   对小水电截断河流的生态偏见。有人说小水电截断了河流,破坏生态环境。但可以看看,全国有多少个城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在河流上建设一些截断河流的 橡胶 ( 11645 , -145.00 , -1.23% ) 坝。为什么用橡胶坝截断河流就是有利于生态环境,而一旦开发小水电截断了河流,就变成了生态环境破坏?   还有很多批评小水电引水式的开发造成河流的某一河段减水,甚至脱水的。我们并不否认,引水式的开发确实可能会带来这种某一河段减水、脱水的问题,应该尽量地避免、弥补。然而,事实上很多河流产生减水、脱水的根源,是水资源的短缺。   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有的短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自然界中的河流也经常存在着某些河段减水、脱水的问题。可是,这种情况一旦和小水电挂上钩,就变成了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破坏。   例如,河南的云台山是中国的5A级景区。那里就有一条河流有十几公里变成了地下暗河,但是,也许是因为和小水电无关,所以,即便是有十几公里的河段完全脱水,不仅没有任何人说是一种生态破坏,而且,还因为其奇特的地貌申请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云台山那里河段的脱水原因不是地下暗河,而是小水电的管道造成的,绝对会是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尽管其客观的效果,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挪威是全世界公认的水电开发最成功的国家,而他们的绝大多数水电都是引水式开发。某些河流的河段严重减水情况非常普遍。笔者考察挪威时特地去看过几个电站,放下来的那一点生态流量,要想有鱼生存几乎是不可能。我觉得这种情况如果在中国,早就会被环保组织当成特大新闻来炒作了。   我看中国神农架地区的一些小水电,其下泄生态流量比挪威的一些水电站还要好很多,但社会舆论关于它破坏生态的炒作还是持续不断。   对小水电与农民争水的炒作。还有很多人指责小水电在大旱之年与农民争水,上游的人经常会批评说,大旱之年小水电为了赚钱把水都用来发电了,下游的人却经常指责说,大旱之年小水电为了赚钱,居然拦着水不让我们用。   别忘了,小水电自己从来也不消耗水。本来是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我们却把责任推给了能在大旱之年帮助我们管理水资源(应对水危机)的小水电。如此不合逻辑的批评和指责,却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报端。   错误地把水资源的矛盾,看成是帮助我们管理水资源的小水电的罪责,这也许就是中国的某些舆论和国际社会对小水电的生态作用得出完全相反结论的根源所在。   发展小水电是承担减排义务的必然   如果能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消除偏见,评价小水电的生态作用,我们就会得到和全世界一样的结论。   不可否认,任何人类活动都会造成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小水电当然也不会例外。不过,相对于人们必须开采煤矿、燃烧有限的化石能源并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能源需求来说,小水电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绝对是利大于弊的。这个结论在全世界都是一致公认的。然而在我们中国,最近几年却似乎出现了例外。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曾经是发展中国家,一直没有承担法定的减排义务。所以,我们对过量燃烧化石能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危害,缺乏科学的认识。中国社会甚至包括某些官员都缺乏应有的减排意识,亟待加强相关的科普。如果能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待小水电的生态作用,我们就会得到和全世界一样的结论。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相对于国际社会的大力提倡,盲目关停小水电的后果,不仅是对我们国家的伤害,而且也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
11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质疑: 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次回升?
热度 14 jiasf 2015-9-12 01:31
昨天(9月10日),《北京青年报》消息:“ 本市地下水位开始止跌回升,整体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市水务局获悉,进京南水量已经突破5亿立方米,回补地下水的作用初显。7月31日,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回升了15厘米。 ” 因为本身是研究水资源管理的,也很关注北京的水资源动态,当时看到就有点怀疑。今天《中国科学报》的记者李虞先生来电话询问此事,就说了如下观点:首先不清楚详细观察数据,也不清楚水利局的人是具体如何说的,也可能信息传错了,但可以肯定用7月底的水位与6月底的水位相比来说明北京市地下水位16年来首次止跌回升,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这里的错误主要有两个。第一,要判定今年的地下水位是上升的,不能用7月底与6月底的水位比较,而应该用今年某个时刻的水位与去年同期水位来比较。海河平原包括北京的水位,本来就是上半年因降水少且春灌和城市用水抽水而下降、下半年尤其是夏季因为降水多且灌溉用水少而上升,所以7月份水位上升是正常现象,该月水位上升不能说明这一年都上升。如下图所示:海淀区地下水位在下半年基本是上升的。 第二个错误是认为今年7月份北京市的水位是过去16年中首次回升。实际上不是今年如此,而是除了降水少的少数年份,夏季水位一般都上升。 据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刘元章等分析,北京2012“7.21”大暴雨后,在600余眼监测井中,水位有明显响应的只有34眼,只占6%左右。这里不太清楚“明显响应”的标准,从他们文章中给出的几个明显相应的监测井的水位变动来看(下图),水位升高在1米以上。不管怎样,2012年7月份暴雨后北京市地下水位是上升的。按水位月变动来看,16年来,也曾有一些月份水位是上升的。 至于今年7月份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该报道援引几位官员和学者的观点,有认为降水偏少,主要是南水北调的作用,有的反驳说南水北调的水放在水库了影响地下水的范围很有限。实际上南水北调度作用肯定是很显著的。据报道,北京市到9月初今年已经用了5亿方南水北调水,全年计划用8亿方。说南水北调水有利于地下水的上升,不是说南水北调的水直接灌到了地下,而是南水北调水替代了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减少了地下水开采,因而间接地促进了地下水位的回升。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7552 次阅读|32 个评论
水“流量”能算水“资源”吗?!
热度 1 zhangxw 2015-8-18 18:58
水 “ 流量 ” 能算水“资源”吗 ?! 张学文 ,2015/8/18 昨天看到陈昌春博主在科学网水文气候学组群里转贴了光明日报 8 月 4 日的一个对中国气象局学者的采访稿(附后)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4866.shtm 。我对这个稿子疑虑很多。 其中最大的疑点是“流量”是否可以看作是“资源”。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没有本领把过往的资源量装入自己的口袋里,那它就不是你的资源量。 例如该稿说 中国气象局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平均年云水资源(含水汽)约为 22 万亿吨,是年平均降水量的近 4 倍 … 就我分析以上数据是值每年过往我国的空中水的平均值。它不是自动落到中国大地的降水量。 我觉得这类似我家住在一个银行附近。每年银行过往的资金例如是 2 亿元。而我没有资格说那是我的资源,我最多可以从这个银行里取出本来属于我的那一点点钱。银行的资金流量再大,可那与自己无关。 穷山里的孩子回来对妈妈说:我又看到飞机了!可大家都明白那只是“看”到过往的飞机,那飞机即不是她们的,她们连坐飞机的梦都不敢想。过往的飞机不是山里孩子的资源。 气象工作者现在有拦截空中水的能力吗 ? 遗憾,现在没有 气象工作者说可以进行人工降水。但是又立刻补充说那是指天上有合适的云的时候,言外之意无云是不能进行人工降水的(潜台词:不能人工造云),而且云没有一定的厚度也不行 … 该稿中其他的一些提法也有疑点。 写到此不由也让人联想到河水流量被水利部门称为资源量的提法也是有问题的。一方面要画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不让用河水,另一方面又说这就是水资源。这也犯了把流量轻易地当作资源的错误。 这里过往的汽车很多,如果我能够收税,那么车流量就是我的财源!如果不能收税,就不是财源。不是吗?! 下面是那篇我看着很别扭的稿子: 试向天空要 “ 云水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4866.shtm 作者:杨舒 来源:光明日报 盛夏未过,北方很 “ 渴 ” 。一场大旱自今年入夏以来席卷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地下水超采、河流断流、水库蓄水量持续不足甚至干涸,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迫使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天空中的云朵。作为重要的气候资源,云水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对于缓解干旱,补充陆地水资源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它能否成为我国未来解决水资源短缺之困的重要力量? 云水资源储量超过 7 个三峡水库 “ 所谓空中云水资源,是指存于大气中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总量,是通过人工干预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 ”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研究员姚展予表示。 1946 年,美国科学家文森特 · 谢弗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在低于 0 ℃ 的云层里人为地使用少量催化剂,就能使云中增加许多冰晶,合并增大后掉出成为雨滴。由此,利用云水资源的人工增雨(雪)活动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 “ 云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大气的中低层的云中。 ”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研究员周毓荃告诉记者,在地域上我国云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初步研究表明,我国西南、东南等区域云水资源较为集中,北方特别是新疆、内蒙古等地区云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在时间分布上,各区域云水资源总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但从现有技术手段评估而言,储量依然十分巨大。 中国气象局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平均年云水资源(含水汽)约为 22 万亿吨,是年平均降水量的近 4 倍,降水效率仅 28% 左右(西北地区仅 15% 左右),而 87% 的云水资源却最终流出我国上空。目前,我国年均人工增雨量约为 500 亿吨左右,不足年降水量的 1% ,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一般能增加 10% ~ 20 %雨量。按照目前技术水平,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全国的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约超过每年 2800 亿吨。 曾有媒体做过这样的计算,三峡水库 175 米蓄水位的总库容近 400 亿立方米, 2800 亿吨空中云水资源竟相当于 7 个三峡水库。 云水资源可有条件地开发 人类向空中的云朵索取水资源,是否违背了自然规律?科学家经过多年研判,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 科学证明,云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 周毓荃表示,地球水循环系统周而复始,大气降水实际上来自海洋和陆地水的蒸发;水汽上升,在天空冷却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渗入土壤,或形成径流汇入江河湖海;水再次蒸发,补给大气水汽,循环不已。此外,人工增雨作业常常是方圆几十公里的微尺度,其影响范围之小并不会影响到整个气候系统。且目前的催化剂以碘化银为主,含量很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需要强调的是,人工增雨并非 ‘ 人工降雨 ’ ,不是所有的云都可以用来 ‘ 播雨 ’ ,所以有时很干旱但无法做到人工增雨。 ” 姚展予介绍,云水资源需要科学评估,晴天或天上的云很薄不具备作业条件。只有当云系发展到一定的厚度且云中拥有丰富的过冷水(低于 0 摄氏度而不结冰的水),云体外也有充足的水汽,才适合进行人工增雨,一般而言伴随着天气系统,处于发展阶段深厚的层状云系、积状云系等有降水潜力的云是适宜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 “ 打个比方说,降雨云系就像沾了水的海绵,如果自然作用不够,云里的水分就不能被充分挤出来。 ” 姚展予说。 开发更多 “ 天空之水 ” 须靠科技突破 在水资源告急的当下,如何向天空 “ 借 ” 更多的雨水? “ 想要提高云水资源的开发能力,与气象部门科学、缜密研判 ‘ 天时 ’ ,不断改进作业技术密不可分。 ” 姚展予说。 “ 我们现在是人工影响天气的大国,但还不是强国。 ” 周毓荃表示,人工增雨(雪)作业的现有技术主要包括飞机云中播撒或利用火箭、高炮、烟炉释放催化剂等手段,在我国的应用规模可谓世界最大,但尖端技术水平与美国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在云水资源的开发上,我国主要还是以防灾减灾、应急抗旱为主,逐步向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等方向迈进。周毓荃表示,对于如何在不旱的季节和地域有效地开发利用丰沛的云水资源,也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此外, “ 高温、雾霾天气下的人工增雨降温、除霾技术目前也在尝试之中,除补充水资源短缺,云水资源开发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还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 ” 周毓荃说。
个人分类: 水资源|2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迁都还是“瘦身”:埃及欲迁都,中国可以吗?
热度 12 杨学祥 2015-3-18 05:29
迁都还是“瘦身”:埃及欲迁都,中国可以吗? 杨学祥 早在2004年我就指出,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相关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9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这是对城市盲目扩张的严重警告。集中全国之人力物力维持北京的水资源高消耗是不能长久的,及时终结是最明智的选择。北京高房价是一种假象,一旦水资源枯竭,北京将变成楼兰第二。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的选择无可回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2142.html 解决北京污染:关于迁都还是“瘦身”的讨论 已有 1434 次阅读 2013-3-20 15:3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水资源 污染 迁都 瘦身 推荐到群组 解决北京污染:关于迁都还是“瘦身”的讨论 杨学祥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的选择无可回避。以下是几种观点的对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2192.html 新浪专稿:埃及欲迁都,中国可以吗?第151期 2015年03月17日18:04 http://news.sina.com.cn/w/zg/gjzt/2015-03-17/180478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4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水资源管理有希望了!
热度 1 ncepuztf 2015-2-19 18:04
个人分类: 科教|1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顾雷志栋老师的研究工作——一个学生的视角:II. 干旱区水文
热度 3 shangsh 2015-2-6 14:17
回顾雷志栋老师的研究工作 —— 一个学生的视角: II. 干旱区水文水资源研究 上一篇回顾了雷老师在土壤水领域的研究工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95do=blogquickforward=1id=865725 ), 本篇关于 干旱区水文水资源研究 。 雷老师等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在位于极端干旱区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开展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塔里木河几个主要源流区(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渭干河)和干流区。研究内容从点尺度的蒸发、绿洲尺度的四水转化到流域尺度的水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其中点尺度的内容也包含土壤水与非充分灌溉理论研究的内容。 1. 干旱区绿洲不同下垫面耗水特性 主要结合新疆叶尔羌河绿洲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叶尔羌河绿洲灌溉面积超过 600 万亩(一说超过 700 万亩),是新疆最大、全国第四大灌区。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 水面蒸发研究 。根据不同面积、不同水深、不同水质的水面蒸发试验观测结果,分析了面积、水深、水质对水面蒸发的影响,得到了大面积水体蒸发量( E0 )与 500px 蒸发皿蒸发量( E500px )的关系: E0=0.62 E500px 。 (2) 潜水蒸发研究 。对 6 种土质( 砂砾石、粉砂、粉砂土、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 )、 9 个埋深下的潜水蒸发过程进行了长期监测,分析了潜水蒸发影响因素和潜水蒸发规律,拟合,提出了能更好反映潜水蒸发随埋深变化特点的反 Logistic 经验公式 : E/E20= K/ ;根据土壤水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和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潜水—土壤—大气( GSAC )水热传输模型,对定水位埋深下、裸地地表蒸发和潜水蒸发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建立了地下水浅埋条件下的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GSPAC )水热传输模型,模拟分析有作物条件下潜水蒸发,提出了利用裸地潜水蒸发估算作物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的蒸发面下降折算法 。 (3) 主要作物非充分灌溉试验及作物耗水模型 。开展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的非充分灌溉试验,分析得到了主要作物需水量和水分生产函数 ;考虑土壤中水热迁移,地表和作物冠层大气间水热交换,冠层中水热迁移、冠层大气和参考高度大气层之间水热交换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SPAC )模型并成功地求解了模型,用叶尔羌河地下水均衡场内冬小麦耗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将模型模拟结果应用于干旱区冬小麦耗水规律分析 。 (4) 林带耗水 。根据试验观测,分析了农田间林带的排水作用 ,建立了林带—农田水分土壤水、地下水迁移模型。 (5) 不同类型下垫面蒸发量估算 。根据绿洲耗水计算结果,提出了估算不同类型下垫面蒸发量的蒸发系数法 。 2. 干旱区绿洲水资源利用与四水转化模型 结合新疆叶尔羌河绿洲等地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 干旱区绿洲水资源可利用量 。提出了考虑生态用水的干旱区绿洲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方法 ,强调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包括水资源转化的重复量,在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协调社会经济用水与天然生态系统用水的关系。 (2) 干旱区绿洲水均衡 。建立了干旱区绿洲总体水均衡、地下水均衡、农区—非农区水均衡模型 ,其中土壤水为中心的农区—非农区水均衡模型针对平原绿洲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将研究区概化为农区、非农区两个均衡单元,对各自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均衡,而且考虑了两者的地下水迁移或交换,对于分析干旱区社会经济用水、生态用水及干旱区排水排盐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3) 干旱区绿洲四水转化模型 。在以上系列水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绿洲四水转化模型。该模型除了在新疆一些典型绿洲应用外,还应用于分析宁夏青铜峡灌区水土资源平衡 。该模型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 ,并应用于分析塔里木盆地主要绿洲耗水分析 。 (4) 干旱区绿洲蒸散发计算的遥感方法 。利用遥感蒸散发模型计算了干旱区典型绿洲的耗水过程 。遥感蒸散发模型及应用目前也是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5) 干旱区绿洲的内排水及旱排(排盐) 。内陆干旱区水分最终通过蒸散发消耗于流域内部,而盐分也积累在流域内部。根据对叶尔羌河典型洼地的监测分析,探讨了洼地在容泄绿洲排水、排盐方面的旱排作用及排水、排盐能力 。利用以土壤水为中心的农区一非农区水均衡模型分析了农区通过地下水向非农区的水、盐迁移量,进一步论证了绿洲的内排水及旱排作用。指出旱排在内陆干旱区是一重要的排水方式, 在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时,应重视盐分的宏观运贮规划 。 在叶尔羌河绿洲开展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喀什地区叶尔羌河流域管理处、新疆水利厅外资项目办有关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报告》( 1999 年)中。这项研究在新疆 叶尔羌河灌区开展了系统的科学试验与研究工作,开创了大型灌区全面综合试验研究的先例,在灌区水盐监测方面取得了大量观测数据,再此基础上分析了绿洲耗水及四水转化规律,建立了不同下垫面耗水模型及绿洲四水转化模型,深化了对干旱区绿洲水资源利用相关问题的认识。本项研究成果 2002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流域内有国家重要的棉花、石油基地,在新疆发展战略中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长期以来流域内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沙漠化扩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1)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塔里木河上游源流区的年来水量和干流各控制站的径流量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较之传统的分年段比较更为科学和合理,能用于科学的趋势的预测。 (2) 建立了具有独创性的源流区和干流区的耗水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内陆干旱区以农业耗水为主的源流区和以生态耗水为主的干流区的耗水特点,能用于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耗水变化趋势 。 (3) 建立了塔里木河干流水均衡模型(包括河道水均衡、水库水均衡、灌区水均衡)和干流水分转化模型,可用于干流的耗水及水分转化分析,是内陆干旱区水分转化研究的新进展。 (4) 建立塔里木河干流生态保护宏观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以干流生态保护宏观规划为中心,应用多目标规划理论和方法,综合干流水均衡模型、生态模型和方案评价模型,功能满足宏观规划辅助决策的要求。 以上研究内容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共同完成的“塔里木河流域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成果集中反映在《中国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问题研究》 , 2002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参考文献 尚松浩,毛晓敏,雷志栋,周凯,钟永刚,艾尼瓦尔.计算潜水蒸发系数的反 Logistic 公式.灌溉排水, 1999 , 18(2): 18-21. 毛晓敏,杨诗秀,雷志栋,何长德,周凯 . 叶尔羌河流域裸地潜水蒸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7 , 6(4): 14-21. 毛晓敏,雷志栋,尚松浩,杨诗秀 . 作物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估算的蒸发面下降折算法 . 灌溉排水, 1999 , 18(2): 26-29. 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何长德,周凯,依比布拉,安尼瓦尔 . 叶尔羌河灌区冬小麦灌溉试验与分析 . 灌溉排水, 1999 , 18(2): 30-33. 毛晓敏,杨诗秀,雷志栋 . 叶尔羌灌区冬小麦生育期 SPAC 水热传输的模拟研究 . 水利学报, 1998 , 29(7): 35-41. 沈言俐,杨诗秀,段新杰,朱卫东,何长德,吐尔洪 . 防护林带的排水及耗水作用初步分析 . 灌溉排水, 1999 , 18(2): 38-40. 杨诗秀,雷志栋,沈言俐,瞿继龙,何长德,吐尔洪 .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类型及耗水的分析 . 灌溉排水, 1999 , 18(2): 43-46. 雷志栋,尚松浩,杨诗秀,瞿继龙,衣比布拉,吐尔洪.叶尔羌河平原绿洲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探讨.灌溉排水, 1999 , 18(2): 10-13. 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沈言俐,瞿继龙,钟永刚,依明 . 以土壤水为中心的农区—非农区水均衡模型 . 灌溉排水, 1999 , 18(2): 47-51. 雷志栋,苏立宁,杨诗秀,哈岸英 . 青铜峡灌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探讨 . 水利学报, 2002, (6): 9-14. 胡和平,汤秋鸿,雷志栋,杨诗秀 . 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Ⅰ模型结构 . 水科学进展, 2004 , 15(2): 140-145. 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田富强 . 塔里木盆地绿洲耗水分析 . 水利学报, 2006 , 37(12): 1470-1475. 刘志武,雷志栋,党安荣,杨诗秀 . 遥感技术和 SEBAL 模型在干旱区腾发量估算中的应用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4(3): 421-424. 杨红娟,刘志武,雷志栋,丛振涛 . 一种简易遥感腾发模型在干旱区平原绿洲的应用 . 水利学报, 2008, 39(4): 483-489. 雷志栋,尚松浩,杨诗秀,瞿继龙,何长德,朱卫东 . 新疆叶尔羌河平原绿洲洼地旱排作用的初步分析 . 灌溉排水, 1998 , 18(3): 3-6. 杨诗秀,雷志栋,沈言俐,瞿继龙,买买提明,钟永刚 . 叶尔羌平原绿洲盐均衡及旱排的初步分析 . 灌溉排水, 1999 , 18(2): 52-56. LeiZD, Zhen BL, Shang SH, Yang SX, Cong ZT, Zhang FW, Mao XH, Zhou HY . 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water resources of Tarim River . Science in China(Series E) , 2001 , 44(6): 615-624. 宋郁东,樊自立,雷志栋,张发旺 . 中国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问题研究 .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个人分类: 学术|55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区域水循环系统:存量与惯性
热度 1 王中宇 2014-12-26 11:57
区域水循环系统:存量与惯性 说明:我不是气象学者,也不是水文学者。只是因为关心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希望搞清当今争论不休的各种主张,才去读文献,找答案,由此写下了这篇作文。它其实是我的学习笔记。现公诸于世,与同好切磋。文中有50幅图,在博客中上传太费时、费力。所以将完整的文件放在网盘上,地 址是:http://pan.baidu.com/s/1bnxX15l。想看图者请自行下载。在博客里就不上传图了 目录 区域水循环:动态系统的视野 ... 1 大气中的水存量 ... 2 地表上的水存量 ... 5 地下水存量 ... 9 “潜水蒸发” ... 14 地下水与植被 ... 20 生态惯性:“干盆地”与“湿盆地” ... 23 社会惯性:海河流域 ... 30 塔里木:存量变化的后果 ... 39 思考 ... 44 区域水循环:动态系统的视野 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无疑是个动态系统。 分析动态系统首先要明确的一对概念是“存量”与“流量”。对水循环而言,存量的量纲是体积(或质量),而流量的量纲是体积(质量)/时间,即流量决定了存量随时间的变化。 然而笔者见到的区域 水平衡分析中,只涉及流量,不涉及存量。其隐含的假设是:存量不变,而诸流量自行平衡。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在短期分析中,存量变化不大,可用这样的隐含假设。但从长期视角看,存量的变化最终将导致一个地区生态面貌的变化,不可不察。 考虑到存量的存在,分析一个地域的水循环,其逻辑框架如图1。 它包含三个存量:空中水资源存量(水汽)、地表水资源存量(水体 \ 土壤 \ 植被含水 ) 、地下水资源存量(地下水)(图中用矩型框表达)。这三个存量被若干流量(图中用箭头表达)联系,并与域外相连。 图 1 :区域水循环的逻辑框图 从这个视角观察,一个地域的三个存量如果减少了,意味着干旱化,反之则湿润化。 气象学里通常用 mm/ 年作单位计量降水量和蒸发量。其含义是:每年降水量或蒸发量(化作液态水),平铺在地面上的厚度。为便于比较,本文用 mm 为单位计量存量,即该项存量化作液态水铺在地面的厚度。 大气中的水存量 讲到大气中的水存量,人们很容易想到云,因为降水现象与云的关系如此明显。然而 计算与分析却表明:即使含水丰富的积雨云,它持有的水分也少于3mm。事实上云中的水分循环很快,从成云到致雨(雪)不足2小时。与年均数百甚至上千mm的降水量相比,微乎其微。全球的云中含水量约为900×10 8 t,与大气中气体状态的水汽比,不足其1%,在计算大气总含水量时可以忽略它。( 见 张学文《云的含水量及其水循环》水科学进展,2002,13(1):83-86 ) 气象学中的“可降水量”为 大气柱里的总含水量(指气体中的水汽),亦即大气中的水存量。单位是把它们换算为液态水后的厚度,用毫米计量。 “可降水量”在区域面积上积分,即为空中水资源总量。 为研究地面水汽压力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关系,张学文搜集了我国114个探空气象站的308对不同站点、不同季节的数据,绘出图2。这308个样本中,大气可降水量的最高值也没超过60mm。 图2:地面水汽压力与可降水量的关系 ( 张学文《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力 的关系》 气象 2004,30(2) ) 张学文在《云的含水量及其水循环》( 水科学进展 第13卷第1期 2002年1月 )中指出:大气中的云含有的水分总量是990亿吨,平均铺在地球上折合水深仅0.2mm,而大气中气体状态的水量是129000亿吨。由此计算,相当于地面上26mm深的水。 近十余年来,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制作的再分析资料,对 大气可降水量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基本摸清了 大气可降水量 的空间分布(见图3)。 图 3 :多年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空间分布 ( 单位: mm) ( 刘丹、邱新法、史岚、施国萍 《基于 NCEP 资料的我国大气可降水量的计算及其时空分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 5(2) : 113.11 ) 从空间分布上看, 大气可降水量的年均值最高不超过 40mm ,最低可低于 2mm 。 如果将 大气可降水量一次性转化为降水,全国平均水平只能支持一次大雨( 12 小时内降水量 15.0 ~ 29.9mm 或 24 小时内降水量 25.0 ~ 49.9mm 的降雨过程。 ),空气最潮湿的地区也难于支持一次暴雨( 12 小时内降水量 30.0 ~ 69.9mm 或 24 小时内降水量 50.0 ~ 99.9mm 的降雨过程。 )。而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见图 4 。 图 4 :全国年均降水量分布 与图 3 对比,年降水量是大气可降水量的数十倍。可见空气中的水资源存量是很小的。 地表上的水存量 地表水存量的主要形态是冰川。全国冰川总储量约 51300 亿立方米,约 60% 分布在西藏, 34% 分布在新疆,( 见《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 水资源卷》 )将这些存量平摊到 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水深 534.38mm 。 地表水存量主要靠降水获得。气象学里也用径流深表示各地获得的水量。径流深 R 。指计算时段内某一过水断面上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断面以上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 它的常用单位为毫米 (mm) 。若时段为Δ t(s) ,平均流量为 Q(m3/s) ,流域面积为 A(km2 ) ,则径流深 R(mm) 由下式计算 : R=Q Δ t/(1000A) 。 可见年径流量就是各地在一年内降水的累计深度。 图 5 :全国年径流深 事实上径流量相当大的部分顺河川流走或渗入地下,还有一部分被土壤吸收,转为为土壤持水量,其分布如图 6 。 图 6 :全国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布 ( 单位: mm) ( 陈晓燕,叶建春,陆桂华,秦福兴 《全国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布探讨》 水利水电技术 2004,35(9) ) 将土壤持水量图与径流深图对比,可见大体上两者正相关,但亦有明显的差异。如华南喀斯特地区,径流深值虽高,但土壤持水量并不高,显然是降水迅速下渗所致。东北林区径流深值虽不高,但土壤持水量高,应是森林和低温的作用所致。 由图 6 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土壤持水量在 60—365mm 之间,全国土壤平均持水量约在 200mm 左右。将近大气水存量的十倍。 湖泊储水量是地表水存量的形态之一。全国面积在 1 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 2600 多个。湖泊总水面面积约 7.4 万平方公里,总蓄水量约 7330 亿立方米(其中约 70% 为咸水)。( 见《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 水资源卷》 )将这些存量平摊到 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水深 76.35mm 。 地表水存量的另一种形态是植被的冠层和枯落物截留持有的水分。石培礼等发现,长江上游天然森林中植被的冠层一次性截留水量在 1.43—0.53mm 之间;枯落物持水量在 8.87—1.24mm 之间。( 石培礼、吴波、程根伟、罗辑《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蓄水能力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 第 19 卷第 3 期 2004 年 5 月 )由此估计,两项合计,长江上游天然森林中截留的水分约为 6mm 。 据国家林业局 2014 年 2 月 25 日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中国森林覆盖率为 21.63% 。在非林地,这两项应远小于林地,由此估计全国平均植被的冠层和枯落物截留持有水分约为 3mm 。 地表水存量的另一个形态是植被本身的含水量。笔者同样未能找到相关的全国数据。只找到一些零散的信息,如: 位于甘肃省东部的黄土高原腹地的平凉试验站,其玉米地的植被含水量在 5-11kg/m 2 之间。( 刘蓉、文军、张堂堂、刘远永、李振朝 《利用 MERIS 和 AATSR 资料估算黄土高原塬区植被含水量时空变化》)遥感技术与应用 第 22 卷第 3 期 2007 年 6 月 )折合成积水深度在 5-11mm 之间。 青藏高原植被含水量由西北向东南呈带状递增的趋势,大部分地区植被含水量集中在 1 000 kg / hm 2 以下。 图 7 : 2005 年 7 月青藏高原植被含水量均值图 ( 陈思宇、于惠、冯琦胜、梁天刚 《 2002--2010 年青藏高原植被含水量微波遥感动态监测》 草业学报 第 22 卷第 5 期 2013 年 10 月 ) 图 8 : 2002--2010 年 5--10 月植被含水量频度分布图 ( 来源同图 7 ) 折合成积水深度,多数地区不到 0.0001mm 。在最高的 7000kg/hm 2 处,也仅有 0.0007mm 。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2001--2010 年生物量密度多年平均值总体处于 0--1402 g / m 2 之间。( 叶春、,赵晓松、吴桂平、王晓龙、刘元波《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植被生物量时空变化及水位影响》湖泊科学 2013 , 25(5) : 707-714 ) 生物量( biomass ),是生态学术语,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 干重 )总量。有研究表明,植物含水量为生物量的 130% 左右,高的可达 289.3% ,低的有 87.2% 。( 潘佩芬《生态水信息指标参数植被含水量遥感反演模型研究-以岷江上游毛尔盖地区为例》成都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105 )按含水量中间值 130% 估算,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植被含水量,折合成积水深度约为 0.91mm 。 据 90 年代初期测算,鸡公山平均森林生物量为 70.3t / hm 2 ;( 李海涛、杨柳春、严茂超、董孝斌、胡聃、张照喜、杜化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动态模拟及其宏观价值评估》 资源科学 27 卷第 4 期 2005 年 7 月 )按含水量中间值 130% 估算,其含水量为 203.38 t / hm 2 。折合积水深度 9.14mm 。 由此估计植被含水量全国平均约 5mm 。 综上,估计全国地表水存量约为 820mm : 表 1 :全国地表水存量估算 类型 水存量(mm) 冰川储水 534.38 土壤持水 200.00 湖泊储水 76.35 植被含水 5.00 植被及枯落物持水 3.00 合计 818.73 全国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 629.6mm ,地表水存量为其 1.3 倍。 地下水存量 地下水存量的情况远比空中水存量和地表水存量复杂,从查到的论文看,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相当有限。图 9 为百度百科提供的地下水结构示意图。 图 9 :地下水的结构示意图 包气带: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质介质。其间持有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潜水( Underground water ):一般称的地下水是指潜水。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稳定隔水层之上,是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的绝对标高称为潜水位,潜水面距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即地下水埋深。 潜水一般埋藏较浅,分布较广,便于开采,广泛地用作供水水源。但由于含水层之上无稳定隔水层存在,所以容易受到污染。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地表植被良好有利于潜水补给。当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如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所以河水单向补给潜水,而中游地区四面为山,则潜水补给河水。 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压水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形成承压水的埋藏条件是上下均有隔水层,中间是透水层,其次是水必须充满整个透水层。承压水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只要有适合的地质构造,无论是松散沉积物,还是基岩,都可形成承压水。最适宜于承压水形成的地质构造是向斜构造和单斜构造。 上示图 9 是一个简单化的示意图。实际的地下结构很复杂、地域差异显著。图 10 是潮白河冲积扇水文地质剖面图,它主要显示潜水层内部的结构。 图 10 :潮白河冲积扇水文地质剖面图 ( 翟远征、王金生、周俊《北京市潮白河冲洪积扇 地下水流动和更新模式的水化学和同位素标记》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第 21 卷 1 期 2013 年 2 月 ) 由此,地下水存量由包气带含水、潜水和承压水三部分构成。笔者未能找到对这三部分存量在全国分布的研究结果。 由地下水超采量,可从侧面观察地下水存量的规模。所谓“超采”指采取的地下水量超过了当年的地下水资源量。而地下水资源量是降水形成的地下水流量,亦可视为“地下径流量”。发生“超采”,意味着地下水存量下降,累计的超采量是地下水存量的累计消耗,实际的地下水存量显然大于它。 历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显示, 1998 年以来,地下水使用量远大于可用的“地下水资源”,二者之差即为超采量(见图 11 )。 图 11 : 1998 年以来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量 (单位: mm ) ( 据历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数据计算 ) 自 1998 年到 2010 年累计的超采量达到峰值,为 2,011.48 mm ,同期流域水资源总量年均值为 884.16mm ,累计的超采量峰值达到其 2.275 倍。可见,该地下水存量应大于年均水资源总量的 2.275 倍。 笔者幸运地在一篇论文中找到该流域内的一个旁证,翟远征等在《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化的动态均衡证据》中提供了北京地下水的总储量。 表 2 :北京地下水总储量计算结果 原注:开采层主要指自地下水面至地下约 150m 之间 的含水层;开采层以下指开采层以下至第四系基底; 整个含水层指垂向上自地下水面至第四系基底。 ( 翟远征、王金生、郇环、滕彦国《北京市平原区 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化的动态均衡证据》吉林大学 学报 ( 地球科学版 ) 第 42 卷第 1 期 2012 年 01 月 ) 将其换算为地表水深: 表 3 :北京地下水总储量(单位: mm ) 区县 储量 mm 开采层 开采层以下 整个含水层 东城 9,291 2,205 11,496 西城 9,304 2,184 11,487 崇文 9,277 2,169 11,446 宣武 9,316 2,211 11,526 朝阳 9,311 2,195 11,511 海淀 9,315 2,196 11,511 丰台 8,454 2,197 10,651 石景山 9,311 2,197 11,508 房山 5,457 - 5,457 大兴 7,494 5,289 12,783 通州 9,688 12,857 22,545 顺义 9,970 7,062 17,032 平谷 14,429 30,166 44,594 密云 9,969 7,062 17,031 怀荣 9,970 7,063 17,033 昌平 7,562 3,955 11,518 门头沟 8,398 - 8,398 全区 8,873 6,865 15,737 北京年均降水量为 626mm ,可见北京的地下水存量为年均降水量的 14.17 倍,承压水存量为年均降水量的 10.97 倍,两者合计为年均降水量的 25.14 倍。 另,徐则民等指出:成都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埋深 3-5m ;含 水层厚度 8-27m 。( 徐则民、张倬元、刘汉超、刘俊贤、李廷强、鲍志言《成都地铁环境工程地质评价》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2,13(2) )其均值为 17.5m ,与上述北京的地下水存量差不多。成都年均降水量为 882mm ,可见成都的地下水存量也比年均降水量高出一个数量级。 在没有找到全国数据的情况下,这两个案例提示我们,地下水存量比年均降水量高出一个数量级。由此看到,水循环系统中的水存量由上到下的分布,各相差一个数量级。其中,地表水存量与年均降水量在同一个量级。 图 12 :水存量的规模比较 这告诉我们,大陆水循环系统中的水存量主要集中在地下水。 “潜水蒸发” 图 1 显示了这三个存量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其中,降水是水循环中影响区域气候最明显的环节。而蒸发则是本地水存量影响空中水存量最明显的环节。国家气象中心发布了全国年蒸发量分布图(图 13 )。 图 13 :全国年蒸发量分布 图 13 中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在内蒙西北、新疆东部;最低的地区在长江中游的重庆、四川、贵州。前者比后者高五倍。这与人们的经验相悖,前者极为干旱,地表几乎无水可供蒸发,而后者极为湿润。事实上气象中心的图上,表示的是蒸发皿的蒸发量,即当地气象条件下的最大蒸发能力,而不是实际蒸发量。这种表述上的不确切,只能让非气象专业的人们陷入疑惑。 在于伟东的《海河流域水平衡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分析与建议》中的“流域水量平衡表”中,发现海河流域 1988—2006 年的逐年蒸发量。将其与《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提供的降水量数据绘在同一幅图中,可见蒸发量与降水量同步变化,且相差无几。在极旱的年份,蒸发量甚至稍大于降水量。 图 14 :海河流域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 ( 数据来源:历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 于伟东《海河流域水平衡与水资源 可持续开发利用分析与建议》 ) 这暗示我们,蒸发量有可能与降水量同步变化,且数量相当。 已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循环以垂向交换为主。大气降水补给量约为 61.5 亿 m 3 / a ,占总补给量的 87.5 %,蒸发量为 41.87 亿 m 3 / a 。( 数据来自何渊《鄂尔多斯盆地沙漠高原区湖泊和潜水面蒸发能力研究》长安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年 6 月 )由此算出,蒸发量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 59.57% ,占大气降水补给量的 68.08% 。可见在鄂尔多斯盆地,蒸发是盆地地下水资源的最大消耗项。 但这些是个例,而笔者未能找到实际蒸发量的分布图。我们不得不另寻视角,根据分散的研究成果观察蒸发现象。 注意到地表水存量的大头为冰川,它集中蒸发于西藏、新疆的高山区。湖泊储水只在不到 1% 的国土面积( 7.4 万平方公里)上蒸发,而植被含水量和植被及枯落物持水量甚小。对广大国土而言,平均约 200mm 的 土壤持水是主要的蒸发源。而 地表蒸发还受到地下水存量的强烈影响。 回顾图9,地表以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被称为“潜水”(亦即浅层地下水)。潜水在土壤吸力的作用下,通过毛细管对土壤补给水量,再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进入大气。可见,地表水存量和地下水存量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蒸发。学界称此为“潜水蒸发”。测定潜水蒸量发比用蒸发皿测定水面蒸发量困难,需用到专门的实验装置(见图15). 图15:潜水蒸发实验装置图 ( 刘铁刚、迟道才、于文颖、王冬梅、 陈胜利《辽宁地区潜水蒸发规律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02,36(1):79-79 ) 何渊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非冻期( 3-10 月)表土蒸发量。发现风积沙、风化砂岩、淤泥质砂和壤土各自的累计蒸发量如图 16 图 16 :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地层蒸发量与埋深的关系 ( 数据来自何渊《鄂尔多斯盆地沙漠高原区湖泊和 潜水面蒸发能力研究》长安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年 6 月 ) 数据显示,埋深1.5m以下,蒸发量降到埋深0.1m时的0.4%以下。 张永明等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裸地的潜水蒸发现象,发现: 表4: 塔门镇潜水蒸发强度与水面蒸发强度 ( 张永明、胡顺军、翟禄新、沈冰 《塔里木盆地裸地潜水蒸发计算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第 25 卷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 称某埋深的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称为潜水蒸发系数。由上表 计算各月不同埋深的潜水蒸发系数,发现均为埋深的幂函数,且各月相差很小: 图:17:不同深度潜水蒸发强度与地表水面蒸发强度的比值 计算不同深度各月的均值,用幂函数拟合出其趋势线如下: 图18:不同深度潜水蒸发强度与地表 水面蒸发强度的比值的趋势外推 计算表明:埋深超过5m,潜水蒸发强度不到地表水面蒸发强度的3%,埋深超过10m,潜水蒸发强度不到地表面水面蒸发强度的1.5%。可见,埋深超过10m,潜水蒸发就可忽略不计了。 当地表有植被时,植株生存需水分的蒸腾,从而会加大潜水的蒸发量。 王振龙等研究比较淮北平原农地有无作物时的的潜水蒸发量。发现农地上有作物将明显增加潜水蒸发量,但埋深 5m 以下,蒸发量均微乎其微。 图 19 :潮土与砂礓黑土年平均潜水蒸发量的变化 ( 王振龙、刘淼、李瑞《淮北平原有无作物生长 条件下潜水蒸发规律试验》农业工程学报 第 25 卷第 6 期 2009 年 6 月 ) 胡顺军等定义植被系数 K 为在相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相同时期内植株生长条件下的潜水蒸发量与裸地的潜水蒸发量之比。在塔里木河三大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交汇处附近的冲积平原新型绿洲区内,测算出柽柳的植被系数 K : 图 20 :柽柳的植被系数 K ( 胡顺军、田长彦、宋郁东、陈小兵、 李岳坦《裸地与柽柳生长条件下潜水 蒸发计算模型》科学通报 2006,51(z1) ) 可见在阿克苏地区有柽柳覆盖,潜水蒸发量高于裸地。在地表蒸发量高 3 倍;埋深增大,植被系数下降;而埋深大于 5m 以后,与裸地相同。 张颖等研究辽河口湿地芦苇的潜水蒸发。发现:在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栽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蒸发量比裸地的大。栽植芦苇的样地日潜水蒸发量差值可达 9.0 mm 。潜水蒸发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栽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蒸发递减速度大于裸地。在试验设定的地下水埋深 5 — 60 cm 范围内。种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累积蒸发量是裸地的 3.0 — 3.5 倍。栽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蒸发过程与水面蒸发过程一致性较好。大气蒸发能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栽植芦苇的样地和裸地的潜水蒸发强度增加的幅度均呈减小的趋势。 将同一时间段内同一种土壤的潜水蒸发量和水面蒸发量之比称为潜水蒸发系数,他们的实验结果见图 21 。 图 21 :辽河口湿地的潜水蒸发系数 ( 张颖、郑西来、伍成成、张玉荣 《辽河口芦苇湿地区潜水蒸发试验》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 28(4) : 569 — 575 ) 综上,找到的局部研究成果表明: 1 、潜水蒸发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呈幂函数衰减,当地下水埋深超于 5m 时,地下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相比很小,可忽略不计。 2 、地表植被生长对水的蒸腾,加大了潜水蒸发量。在埋深为 0m 时,可增大至裸地的 3 倍。随着埋深增加,这个倍数快速衰减,当埋深超过 5m 时,与裸地无异。 我们看到,埋深大于 5m ,潜水蒸发微乎其微。那埋深与地表植被有何关系? 地下水与植被 在降水极少的地区,土壤水存量主要依赖地下水,因而其植被分布与地下水赋存状态高度相关。 王希义等在塔里木河中游荒漠的研究发现: 图 22 :塔里木河中游植被盖度与地下水埋深关系 ( 王希义、徐海量、凌红波、白元《塔里木河中游 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 33(10) : 2071 — 2076 ) 图 23 :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物种多样性随地下水梯度的变化 ( 来源同图 22 ) 研究表明,在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地下水位为 2 ~ 4m ,能够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合理地下水埋深区间为 2 ~ 6 m 。当地下水埋深降到 10m 以下时,地表植被覆盖度与物种多样性均极低。这时地下水存量对地表植被作用微乎其微。 田凯等研究鄂尔多斯地植被覆盖度,发现: 图 24 :地下水位埋深与条件植被覆盖率的关系 ( 田凯、李小青、康相武、霍艾迪《基于 MODIS 数据 研究黄河中上游区域地下水对地表植被影响的方法》 高技术通讯 2009 年 第 19 卷第 11 期 ) 在鄂尔多斯地区,适宜植被生长的最佳地下水位埋深为 1.2m ,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 0.8-4.5m ;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 7.0m 以后,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对植被长势的影响逐渐减弱,当地下水位的埋深超过 10m 时,可以近似认为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对植被长势没有影响。 金晓媚等研究银川盆地植被发育与地下的水关系,发现:地下水埋深 3m 左右,植被覆盖率最高。埋深从 3m 降到到 8m ,植被覆盖率从接近 80% 快速下降到 10% ,此后植被覆盖率与地下水位的关系不明显(见图 25 )。 图 25 :银川盆地植被发育与地下水位埋深关系 ( 金晓媚、万力、薛忠歧、于秋生、于艳青 《基于遥感方法的银川盆地植被发育与地下水 关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第 22 卷 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 这些研究个案提示:地下水埋深1-4m之间,最适宜地表植被生长。而地下水位降到8m以上后,地表植被极为稀疏,地下水对地表植被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 由此,对区域生态系统而言,地下水埋深是关键因素之一。埋深超过8m,除非人工抽取,否则地下水对生态系统无意义。 生态惯性:“干盆地”与“湿盆地” 力学中质量意味着惯性,两者属同一量纲。在区域水循环系统中,水存量的量纲同样是质量,这启示我们从惯性的视角观察水存量的作用,看水存量的赋存状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气候、生态环境与社会系统。 张学文注意到: “ 如果把年平均降水日数超过100天的盆地称为湿盆地,那么我国的四川盆地、青海湖盆地以及非洲著名的刚果盆地就属于湿盆地。反之,年平均降水日数不足30天的盆地就是干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则都在其列。准噶尔盆地比较浅,但是冬季大气水分的重心也低,于是准噶尔盆地的冬季属于湿盆地。 ” 而且,盆地气候具有“非干即湿”的两极分化特点,即“ 盆地一旦空中水稀缺,它会长时间维持干旱状态,反之,如果盆地内空中水盈余,空中水可以在盆地内自行“水分循环”,从而使降水偏多。这类似于电脑中广泛应用的数字电路的双稳态特征(不是高电位,就是低电位)。 ”( 《“盆地气象”能否成为新学科?》 中国气象报社 2012 年 10 月 07 日 ) 例如塔里木盆地就是一个典型的“干盆地”,而四川盆地则是典型的“湿盆地”。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双稳态”特征?张学文指出: “ 90% 的空气集中在16千米以下的大气中,大气中90%的水分集中于近地面5千米的空气层内。如果一个盆地与包围它的山体的高度差达到5千米,那么盆地周围山体对盆地内空中水的活动有明显影响,其降水、云系的特征受盆地地形制约。 ”( 同上 ) “ 由于高山的阻隔,盆地内的水分不易散失,反而可以在盆地内的空气中形成自己的小循环 ”( 张学文《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 -- 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2011-5-22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369374-1-1.html ) 显然,盆地中大气较高的封闭度,使大气中水汽存量的惯性彰显了出来。降水的物理机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从而析出水分。在湿度较高的地区,气温稍微下降或外来水汽稍微补充都可能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导致降水。反之则只能依赖外来的饱和水汽。 四川盆地年均相对湿度在 80% 以上,居全国之冠。如此高的平均相对湿度,只要温度稍降,就会达到饱和,从而产生降水。古人早已注意到四川盆地的夜雨。在成都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 杜甫•春夜喜雨 ),在重庆是“ 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 )。成都在盆西平原上,“ 润物细无声 ”活脱脱地描绘出空气中的水蒸气析出水分的情景;重庆在盆东山区,降水主要是湿润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到夜间这降温更明显,于是形成地形雨,其雨量大到足以“ 涨秋池 ”的地步。 而塔里木盆地年均相对湿度在40%左右,没有充沛的外来水汽,很难到达饱和。塔里木盆的外来水汽集中在6、7、8三个月(见图26)。所以降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 图 26 : 1948—2009 年塔里木盆地空中水汽 水平方向净输入年内变化( 吴永萍等 《 1948-2009 年塔里木盆地空中水汽输送 时空分布特征》 冰川冻土 第 32 卷 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 杨青等利用(1976--2009年)和田、库车、若羌、喀什、和(1999--2009年) 民丰探空站观测资料,计算出塔里木盆地5个站的月平均水汽含量,(见表5)。 表5:塔里木盆地5站月平均水汽含量 单位:mm。 月份 喀什 库车 和田 若羌 民丰 1 5.5 5.1 4.8 5.1 4.6 2 5.7 5.4 4.9 4.9 4.3 3 7.5 6.7 5.9 5.6 4.7 4 9.6 8.6 7.9 7.2 7.1 5 13.2 12.3 12.2 10.6 10.2 6 16.7 17.7 17.3 16.3 15.8 7 20.4 21.4 21.5 21.2 23.9 8 20.9 20.5 21.1 18.7 21.6 9 16.1 15 14.6 13.3 14.5 10 11.1 10.3 8.6 8.8 8 11 8 7.4 6.14 6.7 5.7 12 6.4 6.2 5.3 5.9 5.4 平均 11.76 11.38 10.85 10.36 10.48 最大 20.9 21.4 21.5 21.2 23.9 最小 5.5 5.1 4.8 4.9 4.3 差异度 1.31 1.43 1.54 1.57 1.87 ( 见杨青等《塔里木盆地水汽含量的计算与特征 分析》地理学报 第65卷第7期 2010年7月 ) 表中的差异度为(最大值-最小值)/均值。 数据显示:水汽含量越高的站,月度间差异度越小。这趋势表现在图 27 中。 图27:水汽含量差异度与平均水汽含量的关系 按春夏秋冬排列月份,水汽含量演化如图28。 图28:月平均水汽含量 由《新疆气象手册》3章1.2节( 见新疆兴农网信息中心http://www.xjxnw.gov.cn/zx/qxfw/qxzs/xjqxsc/03/433915.shtml )查到塔里木盆地中三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季节分布数据(见表6)。 表6:四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1951-1980) 单位:% 喀什 和田 若羌 春 36 31 17 夏 32 42 62 秋 14 12 6 冬 17 15 14 最大 36 42 62 最小 14 12 6 均值 24.83 25.67 27.83 差异度 0.89 1.17 2.01 表中的差异度公式同上表。 三站降水量份额的平均值见图 29 。 图 29 :降水量季分布 可见降水量分布与图 28 显示的水汽含量大体一致。 三站各自的降水量分额见图 30 : 图30:三站降水量季分布 喀什在盆西的盆沿上,年均相对湿度较高,超过50%,其降雨量在年内分布相对平均,若羌在东南部最干燥的地区,年均相对湿度不到40%,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季。数据显示:喀什的降水量年内分布最均匀,若羌则最集中。 由此看到,空中水存量的惯性作用:水存量大,降水量分布较均匀,反之,降水高度集中于外来水汽丰裕的夏季。 因而干湿盆地的差异本质上是空气相对湿度的差异,亦即大气中水存量的差异。在全国年平均相对湿度图(图 31 )上,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图 31 :全国年平均相对湿度 另一个实例是川西盆壁与太行山的对比,两者都挡住了东来的水汽。空气被迫爬升,在川西导致大量的降水,以致雅安被称为“雨城”、“天漏”。而在太行山降水量远小于川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行山前区域大气的相对湿度远小于四川盆地,因而靠空气爬升降温达到饱和湿度更难。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 水资源卷》在提供水汽资料时,将全国大陆分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两个部分,分别给出了其水汽的输入、输出量。紧接着,提供降水量资料时,将全国大陆分为:十分湿润带( 1600mm 以上)、湿润带( 1600-800mm )、半湿润带( 800-400mm )、半干旱带( 400-200mm )、干旱带( 200mm 以下)五个带。显然,前两个带对应于湿润区,后三个带对应于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图 32 ),可估算出这两个区的平均降水量。 图 32 :全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由此计算出的数据见下表: 表 6 :水汽收支与降水量比较 水汽单位:mm/年 全大陆 湿润区 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 水汽输入总量 1,917.40 4,442.60 1,572.40 水汽输出总量 1,667.30 3,735.60 1,491.80 水汽净输入量 250.1 707 80.6 平均降水量 800 1,400.00 316.67 水汽净输入量/水汽输入总量 13.04% 15.91% 5.13% 平均降水量/水汽输入总量 41.72% 31.51% 20.14% 在湿润区,降水量占水汽输入总量的 30.51% ,而在 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仅为20.14%。 水汽的净流入量是由外来水汽对区域水存量的净增补量,在湿润区占到水汽输入总量的 15.91% ,而在 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仅为5.13%。 可见,在干燥的地区,域外输入的水汽更容易成为匆匆过客,更难形成降水,以补充本地的水存量。于是我们看到空中水存量导致的惯性:湿者恒湿,干者恒干。 问题在于,空中水存量只是区域水存量的极小部分,它的分布态势与地表水存量和地下水存量密切相关。 图6显示,成都的土壤持水量远高于塔里木盆地。而且 成都地下水 埋深 3-5m ;含水层厚度 8-27m 。( 徐则民、张倬元、刘汉超、刘俊贤、李廷强、鲍志言《成都地铁环境工程地质评价》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2,13(2) )而 塔克拉玛干沙漠浅层地下水“ 埋深小于 100m 。”( 钱鞠、龙训建、杜虎林、俎瑞平、高前兆《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地下水空间信息统计特征与变异性分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第5卷第5期 2007年10月 ) 蒸发维持着盆地的空中水汽存量,而蒸发的水源来自地面与地下水存量。塔克拉玛干的空中水存量基本得不到地表与地下水的支撑,降水全靠外来饱和水汽。正是两地在地面与地下水存量方面的明显差异,导致了其空中水汽存量的明显差异。由此,我们看到,是地面与地下水存量的差异,导致了两个盆地在气候与生态方面质的差异。 这提示我们盆地的水存量决定了盆地的气候与生态面貌。在一个干旱的盆地,若能大规模增大其地面、地下水存量,使地下水埋深不深于5m,有可能根本改变其气候与生态面貌。这就是水存量的气候惯性。 社会惯性:海河流域 今天的海河流域,“ 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是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然而从历史上看,这里却长期是东亚大陆人口密集的区域。 辽、宋都实行五京制度,海河流域是辽( 907 ~ 1125 年)的南京道。到了金朝( 1115 - 1234 年),这里成为首都(中都)。 元于 1272 年定都今北京,称大都,此后明、清均定都于此。且首都所在地均领有一个幅员广阔的行政辖区:元的中书省、明的北直隶、清的直隶省。这个地区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首都长达 639 年。 在 1935 年 地理学界的老前辈胡焕庸绘制的第一张中国等值线人口密度图中,海河流域仍是人口密集的大区域。这样的大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 图 图 33 :胡焕庸线 人口高度聚集于此,说明这个地区的气候 - 生态环境适宜人类社会生存;如此长期地聚集于此,说明其气候 - 生态环境具有相当大的惯性。 在海河平原上,以海、河、潭、泉、洼、泊、湖、淀、泽、沽、桥为名的地点数不胜数。事实上,直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以前,这里人忧虑的多是水患。从 1368 年到 1948 年的 580 年间,海河流域发生过 387 次严重水灾,天津市被淹泡过 70 多次。 《禹贡》时代,今宁晋泊与大陆泽地区是一片广泛的南北相联的统一湖泊,称为“大陆泽”。对于宁晋泊的成因,前人主要有两种看法: 其一:明代由于滹沱河南徙,今宁晋东南一带排水不畅,使原属大陆泽北部的下游地区另名宁晋泊。( 王会昌《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 .地理集刊 ( 第 18 号 ) 。 1987 ,第 18 号: 79 — 83 . ) 其二:北宋黄河北泛,大陆泽被其来沙所淤,湖底抬高,湖水顺着今滏阳河向下游泄入今宁晋东南潴汇成宁晋泊。(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 ) 石超艺对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史料进行了海量搜索,在其博士论文《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中,提出了新的见解: 明代,在今南起任县北,北至宁晋南的广大低洼地带一直是一个南北统一的大湖群,人们主要称其为大陆泽。直到明末清初,统一的大陆泽才开始分解成南、北两个部分。分解后的南泊因更加接近先前湖泊的主体位置,湖泊范围轮廓分明,面积比北泊更广,因此南泊承袭了大陆泽的名称,而北泊则另称为宁晋泊。但是康、雍以后,南泊大陆泽范围迅速缩小,而北泊宁晋泊迅速扩大,到乾隆初年北泊已三倍于南泊。但在道光以后,南、北泊同时迅速缩小,到了光绪年间,南泊已完全消涸,北泊也已所剩无几。 1939 年,宁晋泊在洪水季节纵横仅余 14km ,在枯水季节已不显泊形。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完全干涸。 图 34 :大陆泽与宁晋泊的演化过程 (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 变迁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博士学位论文 2005 年 4 月 18 日 ) 可见,历史上海河流域地表水存量丰富。河、潭、泉、洼、泊、湖、淀、泽、沽密布,使地下补给水源充沛,这又导致地下水存量巨大。正是这巨大的地表、地下水存量,有效地滤平降水量的波动,保障了其上社会系统的长期生存。 尽管从明末清初开始,统一的大陆泽就开始收缩、分解,这一干旱化过程持续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泽、宁晋泊均消亡。这个持续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过程中,海河流域的社会系统却没有因干旱而瓦解。究其原因,巨大的地表、地下水存量功不可没。 1965 年以后,干旱化更为严重,空中外来水汽显著减少。海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而 1965 年起,夏季水汽输送通量明显降低。 a: 纬向 b: 经向 图 35 :河流域夏季水汽输送通量的变化 ( 单位: kg(m · s)) ( 引自张利平等 《海河流域大气水资源变 化与输送特征研究》水利学报 2008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 ) 这导致大气的干燥化。 图 36 :海河流域夏季平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异常的变化 ( 引自张利平等 《海河流域大气水资源变化与输送 特征研究》水利学报 2008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 ) 气候变化导致海河流域降水减少: 图 37 :河北省 1961 年以来的降雨量距平百分率 ( 见 高霞、李强《 1961--2005 年河北省降水气 候特征及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气象与环境学 报第 24 卷第 4 期 2008 年 8 月) 这使得地表水存量急剧下降,大量河、潭、泉、洼、泊、湖、淀、泽、沽仅剩地名。 滹沱河本是一条汹涌奔腾的大河。 2007 年在卫星地图上看到的,是这幅景像: 图38:107国道跨越滹沱河(2007年) 滹沱河只剩干河滩了。今年再看它是这样: 图39:107国道跨越滹沱河(2014年) 卫星照相的技术有明显的进步,图像更清晰,色彩更逼真。最令人欣慰的是河中又有流水了。然而,拉开视角,却看到另一幅景象: 图40:被截留的滹沱河(2014年) 图39仅为图40中红框所标区域。所见的河水,不过是人为截留的一段死水。 当地表河、湖、泊、洼、泽大量存在时,引水灌溉可有效抵御降水量的不足。它们的消失使社会系统面临缺水威胁。所受威胁最大的是农业。 1966 年河北农村就开始打井,不久就流行深机井。 2011 年 8 月 19 日,中国新闻网以《河北 86 万余眼机井超采地下水致水位严重下降》为题,报道了机井的泛滥:“ 在干旱的华北,农用机井、深层地热水机井,纷纷伸向地层深处,‘像筛子一样’,是一些地质工作者对脚下地层常用的比喻。 ” 2007 年笔者在艾辛庄水利枢纽管理所的 围墙上,看到这样的广告:“ 打甜水井150米至450米 ”。这个深度的水才可以饮用,可见地下水存量污染、消耗到什么程度。 而这里是平原上最低洼,最湿润之处。 图 41 :艾辛庄水利枢纽管理所的 围墙上的打井广告 ( 摄影:王中宇 ) 农业占多年工程供水的比重达75.85%。民以食为天,一旦农业崩溃,这个地区的社会系统无法维持。换而言之,这几十年来,这个地区的社会系统是靠抽取地下水存量维持的。地下水存量显示出对水循环系统稳定性的巨大意义。 图42:农业占供水总量的比重 ( 数据来源:历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 ) 1998 年以来,累计超采的地下水量高达 本地年均水资源总量的 2.275 倍。这超采量全赖地下水存量支撑。是地下水存量给了我们数十年的回旋余地,使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大自然中水资源的特性,可以寻找新的出路。设若没有这些地下水存量,这个地区的社会系统恐怕早就瓦解了。 前已述及,地下水位埋深超过8m,对蒸发和地表植被就没什么意义了。海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在过去数十年间,迅速下降,已经远低于10m(见图43)。这意味着,河流域的地下水存量已经严重损耗,难以为继了。 图 43 :北京市大兴区历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变化 ( 刘超群、李黔湘、段云岭《减少 ET 的节水灌溉 技术研究》 2009 - 2008 年 GEF 海河流域水资源 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国际研讨会 会议论文 ) “人杰地灵”描述的是一个地区的生态 - 社会系统良好。“人杰”建立在“地灵”的基础上,而稳定可靠的水资源,是决定一个地方灵气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河流域的历史提示我们,人类社会需生存于一块巨大的“海绵”之上,它将老天爷变动不居的降水转化为稳定得多的供水源。决定一个地方灵气的,正是这“海绵”的持水能力。历史证明,渤海流域是一块优质的“海绵”,但过去三百多年来,这“海绵”被慢慢挤干,尤其是过去几十年间,这块“海绵”几近被榨干。这提示我们,如何保持“海绵”的湿润和持水能力,对社会系统的生存而言,是个战略性的问题。 塔里木:存量变化的后果 历史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曾经深入沙漠腹地。 2002 年樊自立等绘出了他们发现的整个塔里木盆里的古绿洲(见图 44 )。可见古绿洲曾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图 44 :塔里木盆地古绿洲及其变迁 ( 樊自立等《塔里木盆地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沙漠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第 17 卷第 3 辑 2002 年 9 月 ) 2008 年熊黑钢等依据野外实地考察和考古资料,绘制了塔里木盆地南缘河流与其流域内的古绿洲分布情况(见图 45 ): 1 、楼兰 2 、米兰 3 、若羌 4 、汉且末古城 5 、瓦石峡古城 6 、唐且末古城 7 、阿克可西卡 8 、提英木古城 9 、达乌孜勒克 10 、尼雅北遗址 11 、尼雅遗址 12 、尼壤遗址 13 、大麻扎 14 、新遗址 15 、喀拉墩古城 16 、马坚勒克 17 、尤木拉克库术 18 、丹丹乌里克 19 、乌曾塔提 20 、卡拉沁遗址 21 、哈得里克 22 、特特尔格拉木 23 、黑哈斯遗址 24 、吴六杂提 25 、达玛沟遗址 26 新聚落遗址 27 、麻扎塔格 28 、巴勒马斯遗址 29 斯日合勒克古城 30 、阿克斯比尔 31 、约特干遗址 32 、什斯比尔 33 、奈加拉哈奈 34 、玉吉米力克 35 、阿塞胡加 36 、布特勒克 37 、牙阿其乌依力克 38 、额其买力克古城 39 、克孜勒塔木 图 45 :塔里木盆地南缘主要古绿洲分布图 ( 熊黑钢等《干旱区地理》第 31 卷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 克里雅河曾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并孕育了新遗址、喀拉墩古城、马坚勒克等古绿洲。和田河曾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并在沙漠腹地孕育了新聚落遗址、麻扎塔格两个古绿洲。尼雅河则在沙漠深处孕育了尼雅北遗址、尼雅遗址、尼壤遗址等古绿洲。 塔里木盆地的东侧是著名的罗布泊。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 1800 万年。 罗布泊西北缘某地层剖面沉积物孢粉记录揭示,在 6.91 × 10 5 ~ 4.35 × 10 5 年期间植被类型为疏林草原,沉积气候较温和湿润,同时期罗布泊中部 K1 孔揭示的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学者据此推断: “ 若近百万年来,该地区地形地貌无较大变化,可以推测罗布泊西北缘北部山前坡地和倾斜平原在早期(中更新世)可能为森林及疏林草原,使得位于该地段地层剖面中,就近沉积的植被多为木本。在东风和北北东风对罗布泊东侧平原或荒漠草原植被孢粉的运移作用下,同时期该区东侧八一泉、东部阿其克谷地、中部K1和西部P-1剖面的草原和荒漠植被孢粉含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 袁革新等《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若干新认识》 现代应用物理 第 4 卷第 3 期 2013 年 9 月 ) 对罗布泊距今 8000 年以来的变化,将各方信息放到时间轴上,如图 46 : 图 46 :罗布泊地区的气候演化 (时间轴为 BP (距今)) 可见这里的气候变化以千年为尺度。近代以来罗布泊的消亡,相关信息见图 47 : 图 47 :乾隆四十七年以来罗布泊水面演化 除了罗布泊,在熊黑刚提供的图 45 中,可看到古代塔里木盆地东北还有一个长条状的湖泊,西部有还两个长条状的湖泊,而今已了无踪影。 这提示我们,在近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塔里木盆地总体上比现在潮湿,自唐以后,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一个逐渐干旱化的进程,而清中期后,干旱化加速。这提示我们,从长时间尺度看,塔里木盆地水存量持续减少。虽然其速率不高,但千百年的积累,导致了整个盆地的干旱化。 这提示我们思考,塔里木盆地的水存量是怎么丢失的? 塔里木盆地是内流河流域,不存在地面河水外流的可能性。至于从地下外流的可能性,倒有一个存在了 2000 多年的公案。 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发现塔里木河等河流无论怎样源源不断地将水注入罗布泊中,湖水既不显增加也不显减少,于是认为湖水潜流地下,进入青海积存,而成为黄河的源流。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以张骞的探险报告为依据称: “ 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这里所说盐泽即古代罗布泊,“河”在古代特指黄河。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古代塔里木河入注古代罗布泊后伏流地下,到青海后重源复出。 班固在《汉书 • 西域传》中称: “ 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这是黄河重源说的两条经典依据之一,也是最早的记载。此“中国河”即指黄河。从此,张骞的这个黄河伏流重源说就风行一时。 到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清代徐松著《西域水道记》均沿袭《史记》、《汉书》之说。 到清代康熙和乾隆时,探清了真正的河源。现在我们知道,黄河源在龙羊峡水库以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涉及青海、四川、甘肃 3 省的 6 个州、 18 个县,总面积约 13.2 万平方公里,其海拔高度在 3800 米以上。而罗布泊的海拔仅 780 米,其地下水不可能流向黄河源区。即使汉书所说的积石山,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积石山县,该县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海拔 1735 — 4309 米,也远高于罗布泊。 塔里木盆地地势低洼,四周是天山、昆仑山、青藏高原,地下水不可能外流。 排除了地面、底下外流的可能性,剩下的唯一的可能就是空中水汽净外溢。 然而吴永萍等的研究发现: 1948-2009 年塔里木盆空中水汽的水平输送是净流入(见图 48 )。 图 48 :塔里木盆地对流层水汽水平方向净输入 ( 吴永萍等《 1948-2009 年塔里木盆地空中水汽输送时空 分布特征》 冰川冻土 第 32 卷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 三千年来,塔里木盆地干旱化的总趋势无可否认。但逻辑上水资源净外流的可能性都不存在,这就成了一个悖论。 仔细观察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的卫星地图。注意盆地内的河流都来自四周高山融雪。而高山融雪一部分来自盆内的水汽存量。如果高山融雪都进入内流河,则水资源不可能经地面外流。但积雪最多的是西南部山区,其融雪既可能向内流入盆地,也可能外流,进入印度、巴基斯坦。融雪主要靠阳光,这里从南向北的阳光首先融化向外的西南坡,于是不能排除水资源经高山融雪而流出的可能性。 图 49 :塔里木盆地与其周边的卫星地图 另外,盆地东南部是青藏高原,而青藏高原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于是盆地水汽在青藏高原形成的降水,大多数不可能流回盆内。郭晓明将这一现象称为 “ 虹吸现象 ”。认为正是这一现象使西北地区自身的水循环断裂,导致这里日渐干燥,从而破坏了这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其步入了衰败的进程。( 见 郭晓明《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对欧亚大陆水循环的影响及逆转措施》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第5卷第1期2007年2月 ) 郭晓明注意到: 在过去几十年中,罗布泊消失了,塔里木河水流量下降了近15%,在罗布泊消失后没有多久,青藏高原的北部就开始了荒漠化(见图50)。郭晓明认为:高原北部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可见这部分高原荒漠化不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是因为虹吸效应吸干了中国北方的水分,现在开始侵蚀高原自身的水分了。 图50:青藏高原的植被分布格局 ( 取自莫申国等《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地理科学进展第23卷第2期2004年3月 ) 由于青藏高原目前仍以每年3.2-12.7mm的速度上升,“虹吸现象”只可能加强,不可能减弱。 郭晓明没有给出塔里木盆地水存量流失的速率。各有关塔里木盆地水循环平衡的分析,均隐含假设各流量相互平衡,亦即假设存量不变。这告诉我们,水存量的流失速率甚低,很可能低于流量测定的误差范围。但即使如此之低的流失速率,持之以恒,也能显著改变如此大范围的气象与生态面貌 ---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滴水穿石。 思考 综上,我们看到,在水循环系统中,存量是不可或缺的分析对象。 从对气候的影响上看,空中水存量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越高,外来水汽和降温越易于达到水汽饱和,形成降水;反之外来水汽越难使本地水汽饱和,越容易成为匆匆过客。而空中水存量靠地面与地下水存量的蒸发维持。 从规模的角度看,空中水存量最低,地面水存量高出一个量级,而地下水存量又高出一个量级。对地下水存量而言,埋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蒸发能力随埋深呈幂函数衰减,支撑地面植被的能力也呈幂函数衰减。当埋深深于 8m 后,两者均衰减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正是地面水存量与埋深不到 5m 的地下水存量规模,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气候惯性。存量高的地方,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反之气候干燥、植被稀疏。这表现出水存量的气候生态惯性。 埋深深于 8m 的地下水存量,可通过人工抽提,供社会所用,这使社会系统有可能渡过极为干旱的岁月。这就是水存量的社会惯性。然而,它有其限度,一旦地下水疏干,社会就回天无力了。 由于地面、地下水存量的巨大规模,它可滤平外来水汽波动带来的降水量波动。在短期的水循环平衡中,也往往假设存量不发生变化。但现实中存量是在变化的,虽然其速率往往很低。若长期单向变化,终将导致区域气候与生态环境的质变。 由此,需深入研究水存量在区域水循环中的作用。在水资源管理中需有管理水存量的准则与措施。以下几项值尤其得关注: 1 、长期、连续监测地表、地下水存量的变化;要及早发现导致区域水环境恶化的前期征兆,及时应变。 2 、对地下水存量需设定几个警戒线,如地下水埋深 5m 、 8m 、 10m 等等,一旦低于警戒线,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3 、从水土资源匹配的视角看,干旱地区不能寄望于开采地下水。而应从水资源过剩的区域向干旱地区调水,调水的意义不仅在于应付日常之需,而应关注于使其过低的水存量达到某个合理的规模。 4 、由此,在论证向干旱地区调水问题时,有两个层次: 其一,从长时间尺度看,该地区水存量流失的速率,它决定了阻止该地区进一步干旱化所需的调水速率。 其二,要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需其地下水埋深不深于 5m 。为此应评估总计需调入多少水。 这两个层次的问题,是落实调水计划的基础。只有确切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定量确定调水规模与安排时间,并预计其成效。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调水计划进行技术与经济可行性评估,才能比较可信地权衡其代价与收益。
个人分类: 资源环境观察|7300 次阅读|3 个评论
以色列的“人口地理”线
jiangming800403 2014-12-14 11:20
详见贾绍凤老师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937-739071.html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水资源安全报告》出版了
热度 3 jiasf 2014-11-21 22:43
今天收到了科学出版社寄来的《中国水资源安全报告》,历时两年余的工作终于告了一个段落! 内容简介:本书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透过复杂的表象分析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真实状况,对中国水资源安全进行了系统诊断和评价,回答了国内外众说纷纭的中国水资源是否安全、中国水量是否足够、中国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等热点问题,明确给出了中国能够提供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所需的灌溉用水、中国能够保障快速城市化的城市用水、中国能够提供我国能源基地建设的水资源保障的评价结论,并提出了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系统对策。可供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研究者、管理者参考,可供关心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热心人士参阅,也可作为自然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国土规划、 非传统国家安全 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的参考书。 去年出版了与此相关但偏重科普性的《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是受书商邀请,还稍赚了点稿费:) 编辑推荐   旱涝灾害、水污染、南水北调这些有关水的各种新闻和报道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些现象貌似离我们很远,可是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一书,以宏观的视野、详尽的资料、大量的数据和表格,深刻剖析了当前中国水问题的现状及其根源,为解决中国水问题和水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前年出版了《中国水权进行时——格尔木案例研究》,虽然是格尔木水权课题的一份成果,但实际上反映我们这些年关于水权研究的所得。   本书是关于中国水权制度改革的一本案例研究专著。全书围绕格尔木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基于水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研究课题,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总结了美国西部优先占有水权制度和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南方晋江流域水权制度改革的经验,为格尔木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案例借鉴;第二部分介绍了格尔木水权制度建设的背景、水权初始分配之前取水许可和调度配水的管理实践、初始水权分配方案的制定和颁布过程;第三部分探讨了在初始水权分配之后如何建立基于水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这几本书也是2006年出版《水资源经济学》之后再次较系统地总结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国内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第一本专著,是水资源前沿学术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五篇,本书第一篇首先介绍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水资源配置系统,分别介绍水资源需求系统、水资源供给系统及水资源配置的一般情形;第二篇紧接着深入讨论水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为水资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篇在水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市场需求规律,强调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理解水资源需求,包括水资源需求的微观规律、水资源需求的宏观规律和生态需水规律及水资源承载力。第四篇是讨论水资源成本一效益估算和项目可行性评价。第五篇是水资源管理,从管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水资源配置。本书讲述全面详尽,适合于水利系统一般读者。 本书以水资源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借鉴有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有关经济学原理运用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领域。全书集中论述了水资源、水经济、水环境、水文明等水问题的经济学原理和模型,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方案和政策建议,并且提供了国内外的有关案例。   本书可供水利及经济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有关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参考,也可供关心水资源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人士阅读。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4434 次阅读|7 个评论
NSR综述: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集成研究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11-17 15:42
《国家科学评论》 2014 年第3 期发表了程国栋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关于黑河集成研究的综述文章“ 黑河流域水- 生态- 经济系统集成研究 ”, 该文总结了30 年来黑河流域集成研究的成果,指出必须把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协调水资源利用、生态健康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流域上中下游在生态、经济、生活用水之间的矛盾,提高单方水的综合效益;同时,应以建立在流域集成模型基础上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工具,更好地管理水土资源,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黑河流域集成研究,可以对我国内陆河流域的生态治理起到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也是开展流域生态水文、生态经济和集成研究的一个实验流域。论文首先回顾了科学研究在黑河流域生态治理中所起到的核心支撑作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黑河中游地区的急剧扩耕,进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减少,致使下游生态明显恶化。2000 年,在大量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黑河生态调水工程正式实施。调水后下游来水量增加,地下水位回升,林草面积增加,沙尘暴减少,东居延海再现湖面。中游生态也有好转,但却存在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林带退化等负面效应。从整体上看,全流域依然存在如何管理好水土资源的挑战,因此需要开展进一步的集成研究。 生态经济和生态水文是支持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学科。为提高单方水产出,开展了生态水文学研究,发现了荒漠植物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形态和碳同化代谢机制,确定了中游绿洲不同尺度的耗水量,提出维持中游绿洲稳定的平均用水不应低于7500 m 3 /hm 2 ,生态用水不应低于25% 。内陆河流域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因此开展了生态经济学研究,围绕生态足迹、水足迹、生态需水、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循环等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将环境损失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定量方法。 黑河流域集成研究需要建立一个集观测、模型、数据为一体的平台。在模型集成方面,发展了耦合冻土水文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及地表水- 地下水- 作物生长耦合模型,建立了新的建模环境。在数据集成方面,制备了适用于各种水文和生态模型的高分辨率数据集。在观测集成方面,建成了先进的全流域观测系统,开展了“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和“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积累了一套多尺度、高质量的综合观测数据集,在尺度转换问题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黑河流域集成研究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建成以流域集成模型为骨架的流域水- 生态- 经济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流域集成研究:架设科学与决策之间的桥梁 综述原文详见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网站: ENVIRONMENT/ECOLOGY Guodong Cheng, XinLi, Wenzhi Zhao, Zhongmin Xu, Qi Feng, Shengchun Xiao, and Honglang Xiao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water–ecosystem–economy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Natl Sci Rev(September 2014) 1 (3): 413-428 doi:10.1093/nsr/nwu017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3/413.full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4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调水增雨的好处(2):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并改善时空分布
zhgatcl 2014-11-7 18:58
这篇博文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不赞成这个前提件的、有兴趣反驳这个前提件的,请去相关博文评论和质疑(详见我的博文中,“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完全不赞成“调水增雨”论点的,就不要阅读此文了,以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 调水增雨的好处 (2) :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并改善时空分布 1 彻底解决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的先天缺陷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实施后,从两个方面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 其一是 每年可以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向黄河等北方河流调水 1200 亿方,其中从三条跨国河流调水 1000 多亿方(如果我国北方受水区不需要那么多水的话,可适当少调,降低调水比例),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我国的水资源总量; 其二是 外来水源调入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以后,将产生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如果当地的水汽返回率β =90% ,每年调入西北内流区的水量为 600 亿方,那么“调水增效倍数”为 10 倍(水汽返回率β和“调水增效倍数”请参阅预印本论文《 四两拨千斤,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有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 》),扣除调入西北内流区的水量 600 亿方,则西北每年新增降水量 600*10 — 600==5400 亿方。 以上两项相加为 1200+5400==6600 亿方,与长江每年 9600 亿方的入海水量在同一数量级,由此可见新南水北调大西线能大幅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 。 来自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特别是来自三条跨国河流的 北调水源 以及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极大的“ 调水倍增效益 ”将大幅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彻底解决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的先天缺陷。 2 彻底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严重不均的先天缺陷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实施后,位于 水源区 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等五大江河将在江河上游的青藏高原相互连通,“ 南北调配,东西互剂”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的 受水区 极其广泛,包括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除柴达木盆地以外的受水区绝对高程比青藏高原低得多,来自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的外来水源“入黄水位”高达3200多米,可居高临下向受水区重力自流供水(个别调水地段可能要抽水),可根据各个受水区的需要 在流域之间实现水资源的人工调配 。来自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的水资源和“调水倍增效益” 增加的水资源绝大部分供给我国最缺水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有关水源区“南北调配,东西互剂”的具体情况,请参阅预印本论文《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设想的技术可行分析和优点 》;有关受水区在流域之间实现水资源的人工调配的具体情况,请参阅预印本论文《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受水区主干线路和战略调节水库等的规划设想 》。 水源区“南北调配,东西互剂”,受水区在流域之间实现水资源的人工调配,以及西北内流区巨型超深盆地群极大的“调水倍增效益”,将彻底改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严重不均的先天缺陷。 3 改善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严重不均的先天缺陷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实施后,我国将在取水口及其上下游建设大量水库电站,增加水源区的调节库容; 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等 五大江河在青藏高原相互连通,能相互调剂。在新南水北调大西线的受水区,可在盆地四周山区河谷建设大批水库电站,还能把青海湖等咸水湖改造成为特大型调节水库,成倍成倍地增加受水区的调节库容。 新南水北调大西线实施后,在水源区和受水区建设大批水库电站,大幅增加调节库容以及大江大河之间的相互调剂,将改善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严重不均的先天缺陷。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的好处|1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媒:南水北调第一阶段水到天津时已无法利用
xjtuhyg 2014-10-14 10:30
英媒:南水北调第一阶段水到天津时已无法利用 时政新闻   环球时报     靳怡雯2014-10-14   00:34 http://news.qq.com/a/20141014/020525.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南水北调的第一阶段将水资源引向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但这些水在抵达天津时就已基本上无法利用了,因为调水沿线会经过污染区,水中携带了大量污染物和沉积物。这加深了人们对现阶段通过另一条相对没那么多污染的路线,向北京及周边地区调水项目的忧虑。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水资源,生态环境   英国路透社10月13日报道,原题:中国以南来之水为北方“解渴” 本月晚些时候,北京水龙头流出的水或许来自1400多公里远的南方。中国为实现南水北调兴建了一连串运河和输水管线,是世界最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 这项耗资620亿美元的项目旨在向干旱且污染严重的北方供水。 中国北方有约3亿多居民和无数耗水型企业。对依靠中国提供服装、食物、电子产品和诸多其他产品的全球企业而言,该政策的正确性至关重要。    中国北方部分省份的人均淡水量甚至比中东干旱沙漠国家还少。中国所有产业中,制衣和电子产品制造等高耗水型行业占水资源消耗的1/4,预计比例会在2030年前上升至1/3。 中国水问题专家 西蒙·斯普纳 说:“毫无疑问,没有更多水供应,那些位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城市会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政府或许只能通过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用水,而牺牲农业会带来严重后果。斯普纳表示,通过南水北调,中国政府可以避免作出这种选择。    南水北调的第一阶段将水资源引向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但这些水在抵达 天津 时就已基本上无法利用了,因为调水沿线会经过污染区,水中携带了大量污染物和沉积物。这加深了人们对现阶段通过另一条相对没那么多污染的路线,向 北京及周边地区 调水项目的忧虑。   同时, 向北方大量调水会损及水资源调出地区的发展。 中央的官员也表达了类似忧虑,表示调水不是长久之计,还需依靠海水淡化和雨水收集来解决问题。 中欧环境治理项目专家 理查德·哈德曼 表示:“将被调出的水量大体与水资源缺口相当,所以会解决一些问题。但最根本的结论在于,中国急需更好的水资源管理。”(靳怡雯译) 调查与思考 《绸缪中国水战略》 http://item.jd.com/1028892280.html (京东商城) http://xjtunews.xjtu.edu.cn/zhxw/2012-10/1349687369d38900.shtml http://www.snuol.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28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874321 (当当网) http://www.suning.com/emall/prd_10052_22001_-7_3257368_.html (苏宁购物图书馆) http://www.wl.cn/7794859 (买书就上蔚蓝网)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9IEBLIE/ref=fs_rd_1/477-6488282-5724467 (亚马逊网) http://www.winxuan.com/product/1200423101 (文轩网) http://www.bookdao.com/book/1811260/ http://www.baike.com/wiki/%E9%9C%8D%E6%9C%89%E5%85%89  
13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滴滴传奇》出版发行
姜文来 2014-10-8 19:32
姜文来撰写 由水利部新闻宣传中心组织编写,姜文来执笔撰写的《滴滴传奇》近日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以“爱水—识水—护水”为主线,以滴滴(水)自述的形式,向您展示了水的传奇,包括水从哪里来、如何运动、家在哪里、世界会为水而战吗等多角度揭秘水的神奇;从水少、水多、水脏、水浑、水哭的视角阐述水的“伤痛”,开出了和谐理念、科学管理、强化治污、提高效率、综合利用、点滴行为等善待水的“药方”,具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特点,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介绍水世界的好读物,可供青少年及关心水的广大读者阅读,激发全社会建立“利水型社会”。 该书的目录如下: 目录 第一章 我的自白 ... 3 一、我从哪里来? ... 3 二、我是怎么运动的? ... 5 三、我的家在哪里? ... 6 四、我的家族 ... 7 五、谁发现了我的秘密 ... 9 六、我是生命之源 ... 10 七、淡淡的我很珍贵 ... 13 八、世界会为我而战吗 ... 14 第二章 我的伤痛 ... 16 一、 少少的我 ... 16 二、多多的我 ... 23 三、脏脏的我 ... 31 四、浑浊的我 ... 42 五、哭泣的我 ... 46 第三章 善待我 ... 57 一、人水和谐扎心中 ... 57 二、科学管理作用大 ... 62 三、提高效率推增长 ... 70 四、强化治污保纯洁 ... 79 五、综合利用增水量 ... 82 六、点滴行为贡献大 ... 87
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Small特刊【纳米材料在能源与水管理中的应用】
WileyChina 2014-10-8 10:40
转自: Materials Views China 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引起的 对安全能源和清洁水的需求 仍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 巨大危机 。从社会经济趋势和大众需求这两方面分析,壳牌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要翻三倍。根据2013年布达佩斯水峰会上公布的数据可以推测出,预计到2030年全球 40% 的人类将会面临淡水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继续以低端的方式开发能源并无法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会导致全球所生产的 50% 的能源被浪费。与此同时,缺水情况的发生并不是由于水资源本身的缺乏,而是 缺少有效利用的方式 。大多数的清洁水在使用之后就会被污染,如果不进行处理的话就会阻止其进一步的循环利用。因此,相对于将能量和水资源以一种新的方式被利用,低效率的利用和管理使其成为了一种可实现范围内的“低垂的果实”。在这方面,通过适当的工艺设计来发展新的方法去收集能量和处理水资源对现有能源的转换将是实现我们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新加坡的能源与水资源产业目前在快速地发展,它们实现了对能源与水的生产与转换而满足所有部门的需求,这项产业在新加坡引起了激烈的商业竞争。由于自然资源的缺乏,新加坡所面临的能源和淡水资源的危机是多方面的。其中通过各项合作研究寻找创新的方法是寻求长期解决方案和弹性筹备的有效策略之一。以解决全球能源和水资源危机为目的,我们争取去探索可行或新颖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实现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纳米材料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能为提高能量收集与转换效率、实现对水资源的检测与净化提供了机会 。先进的纳米材料相比于传统的体相材料不但展现了其在结构上优越的性能,比如优异的韧性、硬度、耐久性和弹性,而且在功能上表现出对宽光谱的响应和对特别物质优异的传感性能,但是体相材料是没有这种特异功能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由于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和有利的载体散射机制,纳米材料的热电性能体现为在其对热的低传导系数同时仍具有高的电学性质。 为了反映目前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非常荣幸筹办并呈现以 “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Water Management” 为主题的 Small特刊 。这一期包含有5篇综述文章、一篇概念性文章、四篇通讯文章和三篇全文。这些文章内容涵盖了范围广泛的纳米材料在能源和水管理方面的技术研究,包括如何合理设计与制备可以增强能量储存和转换的性能的纳米材料、如何制备由表面等离基元共振辅助以提高太阳能收集效率的纳米材料、如何制备通过不同的光学性能来检测水中污染物的纳米颗粒和能够实现水净化的纳米碳材料。这些项目都得到了新加坡总理办公室校园优秀科技企业(创建)(CREATE)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的资助。 但是这个领域的发展与创新研究是离不开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工程以及生物学这些学科交叉的知识。在寻求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途径时,纳米材料研究的重要性为这一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但有助于加深探索跨学科创新型解决方案而且呈现出了创新项目的螺旋式发展。我们希望这一特刊能够激励研究者设计、制造并开发新颖的纳米材料以实现对能源和水资源有效利用。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发展,寻找有效的解决能源和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是目前最为关键的方向,这些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太阳能的收集、储存和转换;实现利用废热来发电;实现用户化的能源与水管理;实现远程的水检测;实现低成本的水净化工艺。 最后我们由衷地感谢Small编辑团队宝贵的支持和专业的编辑,特别感谢Jose Oliveira和Emily Hu博士。于此同时,我们也感谢Zhongjing Jian女士和Bowen Zhu先生对特刊封面页的设计以及新加坡DP建筑师所提供的CREATE校园图片。最后,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所有同事们,感谢他们分享自己在能源与水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客座编辑: Pooi See Lee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她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基于纳米结构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与电驱动器件研究以及这些材料在能源储存、电致变色与电子储备器件以及纳米线晶体管与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研究。她目前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院长。 Xiaodong Chen ,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兼任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他于1999年在中国的福州大学获得化学专业学士学位,于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位,于2006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他于2009年开始在南洋理工大学进行独立课题研究。2013年9月,他晋升为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材料与生物界面研究以及实现水净化和能量转换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原文: 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Water Management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2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京津冀水资源将统一调配 6年后地下水采补平衡(系列)
redtree 2014-9-21 10:18
水利部:京津冀一体化需协同水利发展破缺水瓶颈 作者:李慧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9/21 9:11:48 按照现状用水水平,京津冀平水年份生态环境用水年均赤字近90亿立方米,年均挤占河湖生态用水量15亿立方米,枯水年份挤占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来自水利部的最新消息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在紧张编制,随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地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调控、水环境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将逐步实现并轨。 京津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防洪、供水、水生态安全保障能力都亟待加强。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水利协同发展面临哪些难题和制约?《规划》将对促进京津冀水资源合理配置、改善与修复水生态环境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从根本上保障京津冀水安全,应从何处着手? 瓶颈制约: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负荷 “京津冀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打开一张京津冀地区水资源衰减趋势柱状图,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 “这么少的水资源,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粮食主产区很多又在北方,面临的水资源的形势的确十分紧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说。 李原园介绍说,目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达109%,海河南系和冀中南地区水资源超采最为严重。按照现状用水水平,京津冀平水年份生态环境用水年均赤字近9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68亿立方米,年均挤占河湖生态用水量15亿立方米,枯水年份挤占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除了水资源匮乏,京津冀地区的水安全形势也引起了专家关注。“一方面长期干旱少水,另一方面洪涝灾害仍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之患。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标率不高,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不完善,发生强降雨时极易发生城市内涝。”李原园说。 正是为此,水利部组织编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对破解这一地区水资源瓶颈制约,修复水生态环境,保障区域水安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设想。 以水定地:水资源怎样合理配置 “京津冀和我国很多缺水地区的现状告诉我们,当前必须转变用水方式,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去解决目前面临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明指出。 面对严重短缺的水资源形势,《规划》提出,“因水制宜、量水发展是京津冀地区需要首先坚持的根本原则。”李原园说,要以水定地,以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统一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根据分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存在问题和国土空间功能定位,《规划》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燕山太行山区、山前平原区、中东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带等“三区一带”。燕山太行山区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保护为重点,严格产业准入制度,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山前平原区重点构建“山区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骨干输水渠道”为一体,覆盖中东部地区的水源配置体系,发挥对京津冀水源统筹调配作用;中东部平原区通过南水北调东中线及引黄增加供水,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东部沿海带加强河口综合治理,加快海堤工程建设,保障沿海经济区和城市防洪防潮安全。 为合理配置水资源,专家建议,京津冀地区要加强需求管理,严格控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合理调整用水结构与格局,采取有保有退的措施,使得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控制,按照优先使用外调水、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及海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控制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的原则,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同时,置换挤占生态环境用水。 人水和谐:协同发展如何实现 专家指出,目前,京津冀三地水资源开发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的标准不一,水利基础设施、水资源调控和管理标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别,未来实现协同发展需要多项标准实现并轨。 李原园分析说,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80%,水资源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必须加大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特别是要实现工程互联互通,构建水资源统筹调配体系。此外,还要建立水资源应急储备与应急体系,以应对长期干旱和特殊灾情。 专家建议,在京津冀水资源应急储备中,要加强城市战略储备水源地建设与维护,大中城市均要建设战略储备水源地。此外,要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地下水源储备体系,在漳河、拒马河、永定河、潮白河等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储备库系统,建设黄河应急调水通道。 “通过南水北调和加大污水回用,三地的用水总量要控制在每年约300亿立方米,同时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李原园说,根据《规划》,到2030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生态文明水平都应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协同水治理管控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从而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本报记者 李慧)(原标题:京津冀水利一体化如何破冰) *********************************************************************************** 京津冀水资源将统一调配 6年后地下水采补平衡 作者:赵永平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9/12 14:15:24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赵永平)记者11日从水利部获悉:按照水利部组织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京津冀将构建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平台,实行水量联合调度。到2020年区域水资源超载局面得到基本控制,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到2030年京津冀地区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一体化协同水治理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说,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量239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是严重缺水地区。一面是缺水,一面是无奈的用水,该区域现状年均供水量278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占到70%,水资源开发程度达到109%。按现状用水水平,区域年均挤占生态用水近9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超采68亿立方米,京津冀成为我国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地区之一。 规划强调,按照以水定发展要求,京津冀地区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因水制宜、量水发展,严格用水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区适当退减灌溉面积,推进农业节水;加大沿海地区工业项目海水利用力度,推进工业节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限制高尔夫、洗车等行业用水,推进服务业与生活节水。 规划还提出,京津冀建立水资源储备与应急体系,大中城市建设战略储备水源地;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地下水源储备体系,在漳河、拒马河、永定河等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储备库系统;建设黄河应急调水通道。(原标题:京津冀水资源将统一调配 2020年地下水基本采补平衡)
个人分类: 资源|1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钱磊博士审查西北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系列论文后的认识 ⑶
热度 1 zhgatcl 2014-9-15 20:09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 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博客: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⑦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⑧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差别很大 , 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 调水增效倍数 ” ?! 。 钱磊 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勤于思考,物理知识渊博,他创造性地利用天文知识和物理知识研究我国的水资源问题,研究方法新颖,研究结论有参考价值。最近,钱磊老师发表了 《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 》 的总结篇,该文总结了 关于水资源的 4 条基本原理 ,我觉得客观科学,值得思考学习。现把这篇博文作如下转载, 建议专家学者将我的研究结论与钱磊老师关于水资源的 4 条基本原理结合起来思考 ,这样或许能产生一些智慧的火花。 转载:我们有多少水资源(八)基本原理 钱磊 2014-9-8 14:49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825917 一直以来都在思考水资源的问题,陆续写了一些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26498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265805.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305546.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33131.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34564.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36298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659797.html ),内容比较混杂。最近檀成龙老师评论了我之前的博文,使我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是时候总结几条原理了。但是,这些原理的目的是帮助我自己今后快速进行判断和思考,没有影响别人的意思。从以往博文的评论中,我从一些博友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所有思考都是个人思考,但其中的思考都尽量从物理原理出发。错误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 关于水资源的基本原理: 1. 降水量依赖于水的蒸发,因而和地球(宏观上主要是海洋,也不排除存在局域循环的地区,如热带和某些盆地)接收的、用于海水蒸发的太阳能总量有关。假设海面上方的水汽总是处于饱和,则根据太阳常数和海面的反射率可以估计处于某温度的海面的蒸发量。这可以确定“降水性”水资源的上限,不过根据之前的博文评论,大部分降水是在海上发生的,所以陆地上得到的降水与“降水性”水资源的上限相差很远。虽然有其它形式的水资源(地下水、冰川水),但是任何可持续的水资源都来自“降水性”水资源。 2. 水资源量与水循环速度有关,循环速度越快,水资源量越多。热带的降雨,大部分来自本地的蒸发,热带的降雨量大来源于本地的水循环范围小、速度快。而通常的水循环涉及大陆和海洋,循环范围大、速度慢。如果人为加快水循环(污水处理、海水淡化),也可以增加水资源量。 3. 山水相伴,山是水的磁石(吸引子)。由于地形的原因,山的迎风面降水要比平地多。因此,如果有平地被高山环绕(盆地),那么平地的降水量会减少,高山的降水量会增加,也就是说,降水会向高山集中(降水集中,类比应力集中?)。 4. 水资源缺乏的本质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水利工程,特别是跨区域调水这样的大工程。但是应该注意,这样的工程应该和加快水循环的措施结合才更有效(见第2条)。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90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八)基本原理
热度 1 qianlivan 2014-9-8 14:49
一直以来都在思考水资源的问题,陆续写了一些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26498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265805.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305546.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33131.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34564.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36298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659797.html ),内容比较混杂。最近檀成龙老师评论了我之前的博文,使我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是时候总结几条原理了。但是,这些原理的目的是帮助我自己今后快速进行判断和思考,没有影响别人的意思。从以往博文的评论中,我从一些博友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所有思考都是个人思考,但其中的思考都尽量从物理原理出发。错误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 关于水资源的基本原理: 1. 降水量依赖于水的蒸发,因而和地球(宏观上主要是海洋,也不排除存在局域循环的地区,如热带和某些盆地)接收的、用于海水蒸发的太阳能总量有关。假设海面上方的水汽总是处于饱和,则根据太阳常数和海面的反射率可以估计处于某温度的海面的蒸发量。这可以确定“降水性”水资源的上限,不过根据之前的博文评论,大部分降水是在海上发生的,所以陆地上得到的降水与“降水性”水资源的上限相差很远。虽然有其它形式的水资源(地下水、冰川水),但是任何可持续的水资源都来自“降水性”水资源。 2. 水资源量与水循环速度有关,循环速度越快,水资源量越多。热带的降雨,大部分来自本地的蒸发,热带的降雨量大来源于本地的水循环范围小、速度快。而通常的水循环涉及大陆和海洋,循环范围大、速度慢。如果人为加快水循环(污水处理、海水淡化),也可以增加水资源量。 3. 山水相伴,山是水的磁石(吸引子)。由于地形的原因,山的迎风面降水要比平地多。因此,如果有平地被高山环绕(盆地),那么平地的降水量会减少,高山的降水量会增加,也就是说,降水会向高山集中(降水集中,类比应力集中?)。 4. 水资源缺乏的本质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水利工程,特别是跨区域调水这样的大工程。但是应该注意,这样的工程应该和加快水循环的措施结合才更有效(见第2条)。
个人分类: 思考|3521 次阅读|9 个评论
水质污染-水不足
热度 14 NPOJWG 2014-9-5 09:43
  中国的水质污染问题,本来是在于压倒性的水资源量不足。中国平均每人的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是中国的全国平均,另外还有严重的地域格差。水资源的八成是在长江以南的南部,人口的一半和耕地的三分之二是在北部。北部的北京市的水不足极其严重,由于水资源的四成依存与地下水,北京的地下水位与1970年代相比要低很多。   北部的各大河中有着被称作中国文明发祥地的黄河,这几年的水资源量的消失了二成。由于有限的水被乱用,使一些河川消失了。据说作为中国大规模集水区的河川,在这50年里消失了一半。已经变得少的水资源,又在被生活排水、工业排水污染着,这就是中国的水问题。在黄河流域,三分之一的水连作为农业用水都不合适。在城市水源中,喝了也没事的水还不到一半。据国土部门说,华北平原的地下水的五成以上不能用于工业用水,七成不宜接触人体。也就是说,不用说喝了,连洗衣服洗澡都不能用。      为解决北部地区的水不足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是把水资源丰富的南面的长江水运到北面,凌驾予在长江中流域建造的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峡水坝的,被称作[南水北调]的大型土木工程项目。由三条线路将长江和黄河连在了一起,计划从水丰富的南部运水到水不足的北部。总计长达3000km的运河把平原横切,隧道将大山贯通,水通过河川等的下方被运输。虽然觉得对环境面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但对于这能促进GDP的增长,产生大量岗位,使经济活性化的公共工程,赞成的人也很多。   南水北调的工程还在进行,从最下流的靠近上海位置出发的[东线]完成后,每年有148亿立方米的水通过长达1160km的运河送往北部。从据三峡水坝很近的汉江的丹江口到北京的1300km的 也预定开通。问题是,本来长江里流淌的水正被严重的污染。世界最大级的三峡水坝堆积了大量的泥沙和废弃物,这些被污染的大量的水又被施与大量经费进行水处理,很不容易吧。   由于中国旺盛的经济成长需要大量能源,发电站的建设也在积极开展,而发电站不仅仅需要燃料还有大量的水。发电站里冷却水和洗煤水是必需的,水的需要量是巨大的。今后,作为能源,虽然期待着据说有美国2倍的世界最大埋藏量的页岩气,但是要采掘的话又会成为水不足和水污染的原因吧。   水资源量不足的中国,用于发电站等的工业用水和为满足食物的农业用水正在濒临枯竭。如果再让这么少的水受到污染的话,迟早连饮用水都会没有了吧。
个人分类: 一般介绍|6245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WRI:中国页岩气储量世界第一,但如开采不当则致双重灾难
热度 2 mhchx 2014-9-4 08:54
世界能源研究所 (WRI) 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中国页岩气储量高达 30 万亿立方米以上,居世界第一,几乎是美国的两倍。这对中国来说 , 无疑是个好消息。一方面,国际能源总署此前表示,到 2035 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或将增长五倍 ; 另一方面,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 70% 是煤,对煤电的依赖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但是,一旦处理不当,中国开采页岩油气资源将酿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双重灾难。 WRI 报告显示 : 超过五分之三的中国页岩油气资源位于水资源缺乏地区,而开采页岩气离不开水。现有的页岩气开采过程,是将以百万升计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作为研究可持续资源管理的非政府研究机构, WRI 表示,在美国,仅钻井就需要 20 万至 250 万升水,水力压裂环节对水的需求量则高达 700 万至 2300 万升。 并非所有的开采用水都会永远消失。在钻井和水力压裂过程中,有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三的水会回流到地表,而这些回流水中都包含有毒化学药品。开采公司可以将这些水回收,用于下次水力压裂,也可以将其储在废水池内,还可以将其直接排入地表水。这样一来,如果回流水没有被妥当处理,就有可能污染当地地下水,进一步增加当地水资源供应风险。 WRI 表示,中国并不是唯一受此困扰的国家,储量大的页岩油气资源有很多都位于水资源匮乏地区。不幸的是,中国是受此困扰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个人分类: 报告|1803 次阅读|3 个评论
建高楼与地下水系的干涸
热度 3 rongqiaohe 2014-8-26 08:49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建高楼,一座楼比一座楼高。更有甚者,把建高楼的高度当成一种攀比;你建80层,我就建90层,他就建100层,还有110层,更有建在深圳的115层,高度为646米的摩天大夏! “攀比”是国人的心态,仿佛自己城市建的楼高一层,就高人一筹。然而,在攀比高楼高度的时候,我们却忘记了另外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楼建得越高,地下水系破坏就越严重,干旱也就越严重。” 殊不知,欧美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建高楼的危害了。即便他们建高楼,也是靠近海边,高楼建在海边,对地下淡水体系的破坏相对较小。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世界先进国家建高楼在上世纪70年代就停止了。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楼”对环境的破坏实在太大,特别是对地下水系的破坏,可谓是毁灭性的。因此,他们再也没有干这般“愚昧”的事情了。 道理非常简单,楼越高,地基就挖得越深,地下水的自然分流体系就被挖断得越厉害,破坏也就越严重。1996年,我在意大利比萨大学访问时候,见到欧洲城市怎么没有10层以上的高楼,而且5层以上的高楼,都十分难以见到。城市的楼群以2-3层为绝大多数。我问比萨大学的教授,为什么欧洲不建高楼。他们的回答非常明确,即建5层以上的高楼,就会造成环境的压力,特别是对地下水系的压力。他们还说,如果在他们国家建一幢5层楼房,必须由当地的“议会”讨论,批准后,才能够得以开工。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实施的法规。 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儿时,我们在四川医学院墙外玩耍,只要用玩具小铲,挖地一两尺,就能够挖出地下水来。现在的成都市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你可以挖挖试试,不挖几十米深,是挖不出地下水的。 水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我们却在无度的破坏地下水系。可以这样说,全国各地疯狂建高楼,就等于在疯狂地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下水自然系统,造成环境越来越严重的干旱。如果我国来一次大面积的干旱,河流干涸,我们要喝水时,打井也难以挖出水来。到那个时候,不知道是会是哪番景象! 我们常说,国内难以看到大树。因为树还没有长大就砍掉用了。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的时候,全国各地的许多大树,就砍来炼钢了。我上山下乡的地方,山上有5-6个人才能够环抱的大树,也被砍倒,用来炼钢了。炼出的钢是否是不合格的废品,就另说了...... 然而,我们现在却在大肆圈地,无度地建越来越高的楼房,疯狂地破坏地下水系,不彻底挖断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誓不罢休。不知道这种愚昧,而不计后果的行为,究竟还要持续多久? 【注】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建高楼与局部地下水位降低之间关系的数据”。因此,在没有任何可信的数据出来之前,任何所谓的相关“理论”都是空谈。
个人分类: 浅谈|6514 次阅读|32 个评论
水资源与城市化的关系协调-北京夏涝有感
riverbank 2014-7-17 11:38
北京河很多,跟水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但是从六十年代以来,水成了这个城市最大的问题。一年四季除了春季没去过北京,其它季节都去过,这几年年复一年的夏涝,从最初的到北京看海以至于见惯不惊。似乎像是在沉默中死去。 北京缺水吗?!北方缺水吗?!每年地表径流量多少,降雨量多少?这些水下来以后是否汇集还是成了匆匆过客甚至是恶客。 从照片上看,降水是不少的,可惜留不下来,因为没有大量的湿地,现在在恢复,但是很少,因为北京寸土寸金,即使在恢复能否成为汇流中心或关键节点也成问题,因为城市表面大量硬化,自然形成和人工开挖的河道水渠要么被填要么深埋要么淤塞,难以畅通。大量的降水只好直接让其白白流走,唯恐排泄不快。也因之导致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补给。 我们大量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很少考虑区域水资源循环和利用,连片硬化,即使是水道也是渠化和硬化,不知是否有问题。其次是水资源保障的本地化问题如何和城市景观构建结合起来的问题,这些年的城市建设追求的是高楼大厦,康庄大道,越高越好,越宽越好。这种建设思路是否正确存疑,从全国各地城市的夏涝来看,真是个问题。
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北京一个月前那场暴雨(2012-08-21)
xuxfyuwp 2014-6-18 14:43
一个月前,七月二十一日,一场大暴雨重创北京。在此前一天预知有这次降水过程时,我曾在微博上发了这样的看法:“如能做好防范,多下些雨是好事,华北水资源短缺呀!”当事后看到暴雨造成79人死亡和上百亿的财产损失后,确实感到意外,对于降雨利的一面也不愿去多想了,但还是一直在考虑一些与这场暴雨相关的问题。 对这次大暴雨过程的预报有问题吗?客观地讲,降雨过程预报应该是准确的。若不是事先看到了预报,我也不会在前一天对暴雨的利弊发表看法。从技术上来看,这也不应是一次难报的过程。一般而言,对于预报员来说,最难的是那些不清晰的天气系统,越强的系统反而越容易把握。如果说预报还有问题的话,主要是对暴雨的极端性和具体落区难以确定,对于罕见的暴雨强度确实很难预报出,极端强度的落点就更难了,对此,不应苛求。 与历史记录相比,这次降雨处于怎样的位置,所谓的百年一遇准确吗?记得雨后的第二天,就有人发短信问我,这次降雨是不是60年来最大的。因当时不在北京,没有看到具体资料,便回答说,从降雨强度来看,确实少见,从总量上看,尚不能确定为最多。为了证实这一看法,回京后特别关注了一下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与我的判断还是一致的。 按照国家气候中心和北京市气象局提供的信息,此次降雨过程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90.3毫米,城区平均雨量达231毫米,全市86%地区出现大暴雨,其中11个气象站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最大值记录。与1951年以来北京发生的7次特大暴雨过程相比,这次降雨的全市平均雨量列1951年有完整雨量观测以来的第六位,前五位分别是1956年(389.0毫米)、1963年(281.8毫米)、1958年(226.8毫米)、1952年(210.1毫米)、1959年(194.5毫米).但此次降雨过程历时短,主要集中在21日10时至22日06时,也就是说整个过程雨量是在近20小时内完成的,这样强度的降雨是历史记录中确实没有见过,所以说从降雨的集中强度角度,说百年一遇应不为过,且降雨强度是引发灾害的重要指标。 北京这次降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从汲取经验教训的角度,我认为还是应该从如何采取合理的应急管理措施的角度来总结。北京的市政建设无法适应如此猛烈的暴雨,这是现实;有些人没能及时得到预警信息,也是事实;缺少科学知识,因没有采取正确方式防范自救而造成伤亡,也存在,都需要改进。但面对这样一次几十年才发生的暴雨过程,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应对措施都必须是超常规的,不能认为一切都完善了才可能确保人的生命安全,所谓应急就必须非同寻常。在这一点上,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美国气象代表团访问中国,观看了一部中国浙江省应对台风的记录片,当看到一些民众被强行转移的镜头时,美国人表示不可理解,认为在美国会行不通。不知是否因为受到这种思维方式的束缚,美国路易斯安纳州新奥尔良市2005年遭遇“卡特琳娜”飓风袭击时就吃了大亏,造成1700多人死亡。从这些年中国的实践来看,在易受灾地区实行大规模人口转移已成为中国防御自然灾害的通行做法,取得了明显效果,无论是防御台风还是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都是如此。近十年来,在中国因台风侵袭而引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数显著降低,这与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强制措施是分不开的。 再说到北京721暴雨,当无法与自然力量相抗衡的时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归避,车不上路,人不出行,若已外出了也要在事发后尽量寻找安全地点躲避。政府则应尽可能采取各种应急性强制措施,特别是在一些危险地带,如立交桥、低洼处,是必须封堵的,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则要尽可能组织人员转移。作为每一个个体,如能及时获取信息,采取措施显然是有益的,但从实际情况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个体行为往往是无序的,特别是遇到了少见的状况,会不知所措,甚至出现相互干扰。这时,有组织的力量才能更有效。 有人说若天气预报准确,就会有备无患,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对于一些极端天气要想提前精准地报出,还很难做到。而从灾害防范的角度,还要考虑成本的问题,不能因为存在某种可能而不惜代价。从实际的防灾效果来看,灾害性天气与灾害的发生并非同步,即使可能致灾的天气现象已出现,距实际灾害的发生也还有一段时间,只要事先有合理的应对方案,是有时间采取措施的。 最近看到一份香港的《天灾应变计划》,对其中有关防御台风的做法感到很受启示,体现了规则完善、明确具体、简便易行等基本原则,一旦发布了强风信号,对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要求,如能按照这样的程序操作,各方面配合默契,就可以避免繁杂的决策程序,使灾害防御措施有效地得以落实和运转。 暴雨过后,有人呼吁要尽快加强北京的市政建设,提高防范标准,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可以做这样的选择。但资源总是有限的,从北京这次受灾的情况来看,给人留下印象较深的一是城区受淹,汪洋一片,二是房山等郊区的山洪地质灾害,发生人员伤亡的地点也主要在郊区县。面对这些不同的受灾地区,有限的资源该首先投向哪里呢?另一方面,对于几十年一遇的暴雨,提高防范的标准应该如何设定呢?也有成本和效益的平衡问题。 不断看到有人赞赏国外的城市建设如何科学,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不否认国外的一些城市在建设设计方面有其先进之处,且应虚心学习。但在学习时,首先要搞清事实,究竟情况是否真如流传的那样,此外还有一个时空适应问题,切忌照搬照抄。 青岛市排水管理处主任刘鲁峰前不久就曾出面表示:“德国建造的排水系统有前瞻性,对当时青岛排涝起到很大作用,但目前青岛排水系统绝大多数是1949年后建造的,德国建造所占比例不到1/30,把青岛防汛能力强全归功于德国的说法并不正确。除排水系统外,青岛有其自身地理优势,沿海的丘陵地形,使得雨水比较容易收集。”我认为刘主任这一观点是可信的,不说更远,我上世纪80年代去过青岛,今年也还去过,那座城市变化之大绝非60年前的排水系统所能支撑的。 北京这次遭遇的是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出现阶段性积水应不算是意外之事。与我们地理距离相近、同处于东亚季风区的东京、首尔等现代化大都市,遇到特大暴雨也同样难以幸免,在设计改进方案时不要过于理想化,可将防御一般性的暴雨作为基本目标,特大暴雨只能采取特殊方案。 另一方面,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是一个科学问题,要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切忌急病乱投医。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特别是北方地区,降雨量和地下水位近年来都在显著下降。同时,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能获取空中水资源的季节都很短,一般是在夏季的6到8月间,如果我们在雨季到来时仅考虑排水功能的提升,而忽视了蓄水能力的建设,将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有些人建议的某些国外发达城市采用的大规模铺设宽口径下水管道的做法未必符合中国的实际,希望管理者和专家们在制定方案时,既要考虑防御洪涝,也能合理地保护和利用珍贵的水资源,尽可能将水留下而不是排走才是合理的选择。
个人分类: 杂感|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改委专门制定南疆发展规划,可能涉国土开发
xjtuhyg 2014-6-11 12:38
发改委专门制定南疆发展规划,可能涉国土开发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谈到新疆区域发展时表示,发改委专门编制了促进南疆等地区发展的相关规划。 关键词:南疆,荒漠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罗布泊 2014 年06月11日02:24 来源: 新京报 作者:储信艳 http://news.ifeng.com/a/20140611/40677924_0.shtml 新京报讯(记者储信艳)昨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谈到新疆区域发展时表示,发改委专门编制了促进南疆等地区发展的相关规划。 近期加快南疆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新办举办的“中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基本情况”发布会上,在回答关于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提问时,范恒山表示,围绕促进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围绕加快新疆的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区域战略的角度来讲,我们特别重视促进新疆区内的区域协调发展。 “ 相对来讲北疆发展条件要好一些,发展状况也要好一些。有个说法,说北疆是塞外江南。 相对来说,南疆贫困一些、欠发达一些,南疆整体上还是贫困地区。”他表示,这一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专门对南疆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制定了一些新的举措。我们从贯彻落实区域战略的角度,专门编制了促进南疆等地区发展的相关规划。 范恒山表示,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关扶贫攻坚规划中,包括对南疆扶贫攻坚的相关规划,有些包含在其他文件中,有些就专门领域、专门行业制定的专项规划,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有些直接是解决现在一部分人还比较贫穷的扶持政策。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发展改革委表示,近期将重点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加快推进惠及民生的重大交通、水利、农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 专家称南疆规划内容未公布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5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被确定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这是中央时隔4年,第二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表示,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说,采取特殊的财政、投资、金融、人才等政策,加大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力度,促进南疆加快发展。 座谈会之后,新疆各地开展学习工作。据悉,按照惯例,新疆各地方将会很快召开相关会议,部署具体落实的措施。 同时,相关各部委也在抓紧落实。中国社科院新疆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厉声介绍,发改委对南疆的发展规划初稿已经完成,内容暂时未对外公布。 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建英表示,今年4月份发改委组织专家进行了一场关于南疆国土开发的论证会, 比如沙漠治理,水利开发等 ,这可能会是规划中的一项内容。 概况 南疆资源丰富经济远落后于北疆 南疆比较著名的城市有喀什、阿克苏、和田、库尔勒、库车等。很多耳熟能详的物产,都来自南疆,比如库尔勒香梨、和田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建英表示,在整个新疆的经济中,南疆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疆的矿产和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下,埋藏着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宝贵的矿产资源。南疆的棉花产量全国第一。南疆也是干果的主产地,比如巴旦木、新疆的杏等都来自南疆。 常年来,南疆的发展远落后于北疆。许建英表示,历史上南疆的落后原因比较复杂,首先南疆地理偏远,投资跟不上,经济基础本身薄弱,没有传统的工业;另外,南疆此前的发展长期受到忽视,近15年来由于在战略、能源、安全等领域的重要性逐步凸现,逐步受到重视;另外, 南疆的维吾尔族人口占多数,文化程度相对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南疆的居民主要以维吾尔族人为主,占75%以上。 近年来,南疆的安全形势严峻。据人民网报道,作为南疆的中心城市,喀什近年来屡发暴力恐怖流血事件。 南疆 即新疆的南部,指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南疆很多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很多地方被沙漠覆盖,干旱而盐碱。 南疆有红其拉甫、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等国家一类口岸。 南疆虽然有10余座机场,但向内地运输仍面临时间长、成本高问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底下埋藏着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天山、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矿产资源。 【难题】交通和安全问题突出 6 月3日,一组新疆“高铁乘务员”的照片引发关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段联调联试当天启动,标志着这一长达1776公里的铁路通车运营进入倒计时。新疆也将进入“高铁时代”。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的线路东起甘肃省境内兰州西站,途经青海省西宁,甘肃省张掖、酒泉、嘉峪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吐鲁番,最终引入乌鲁木齐二宫站。 这样的消息,同时折射着现阶段南疆发展的一个短板——交通和通道问题。 喀什是南疆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2010年5月,中央决定在喀什设立经济开发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引入很多优惠政策。在建的喀什国际免税广场,其预期免税申请额是海南 三亚 免税额的3倍,达到2.4万元。 在运输方面,虽然飞机场众多,但是南疆向中国内地运输的成本仍然面临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对外方面,喀什有5个陆路口岸,其中有2个只开放半年。 另外,近年来南疆的安全局势令人担忧。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暴恐案件,一些暴恐分子来自南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 【突破口】利用矿产优势发展农业加工 在5月底举行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表示,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 厉声表示,南疆将来的发展,打破常规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能打破常规,南疆发展困难很大。南疆的发展,一定要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在许建英看来,习近平主席的话可以这样理解:首先,以南疆的现状,如果只靠区内发展,没有顶层设计,短期内无法取得较大成效。第二,南疆在社会稳定方面问题突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暴恐问题的一个重要源头,危及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安全局势稳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国家统筹考虑。 虽然发改委的规划内容没有公布,许建英认为,南疆经济的未来突破口有几项:首先要 继续利用矿产业的优势 ;第二, 目前南疆的农业发展不错,其中发展水利建设和节约用水的精细化操作上,可能是未来的一个经济突破口 ;第三, 目前南疆的荒漠比较多,将来希望能够进一步整合 。第四, 教育一定要跟上 。目前,南疆维吾尔族的教育的提升空间很大;最后,在工业布局中,要考虑当地的资源、人才和市场特点相适配,比如进行瓜果业加工。总之,南疆经济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调查与思考 《实施陆海统筹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探讨》 http://www.cqvip.com/QK/71699X/201401/48435987.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XK201401002.html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bxk201401001.aspx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03/00/6840844_113850129.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3560do=blogid=433609 《绸缪中国水战略》 http://product.suning.com/103083872.html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9IEBLIE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31427606.html http://xjtunews.xjtu.edu.cn/zhxw/2012-10/1349687369d38900.shtml http://item.jd.com/11091485.html http://book.jarhu.com/book-464933.html
9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孟山都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redtree 2014-5-21 23:51
孟山都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作者:原诗萌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20 12:15:31 本报讯 孟山都近日发布了《2013年孟山都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进展》,简要描述了该公司在水资源和土壤使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据了解,到2020年,孟山都公司计划将其全球种子生产过程中的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2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孟山都公司将扩大其滴灌系统,帮助提高水利用率达95%。 孟山都还承诺,到2020年,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的高品质的种子和提供精准农业解决方案,帮助美国100万英亩耕地提升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我们希望与农民和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确保农民从每一粒种子、每一亩耕地和每次收成中获得最大收益。”孟山都副总裁娜塔丽·罗赛布洛姆说 。(原诗萌)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40514 调查称中国有16个省市重度缺水 6个省极度缺水
shixiaoxin10 2014-5-14 10:23
调查称中国有16个省市重度缺水 6个省极度缺水 2014 年 05 月 14 日 02:3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 15% 漏损率的启示 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 2100 立方米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按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 3000 立方米 为轻度缺水,低于 2000 立方米 为中度缺水,低于 1000 立方米 为重度缺水,低于 500 立方米 为极度缺水。照此, 目前中国有 16 个省 ( 区、市 ) 重度缺水,有 6 个省、区极度缺水。 一边缺水,为调水解困要投资千亿元,另一边,水资源的低效使用、跑冒滴漏等浪费十分严重。中国目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 60% 至 65% ,发达国家一般在 80% 至 85% 以上,居民家庭用水浪费也很大。新华社最近的一个调查还显示,中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达 15% 以上,除去正常范围内的流失率,如果能够降低 10 个百分点,即可节省至少 52 亿立方米水,保守计算相当于 2000 多个 昆明 湖的水量。 管网漏损率 (leakage percentage) 是管网漏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据官方统计,国内 600 多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平均漏损率超过 15% ,最高达 70% 以上;另一针对 408 个城市的统计表明,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的管网漏损率平均为 21.5% 。由于管网渗漏和收不到水费等因素,中国某省会城市的供水干线产销差率高达 41% 。对比来看,日本 1997 年全国平均漏损率降到 9.1% , 1999 年东京为 7.6% ,大阪 1990 年为 6.6% 。 中国的漏损率为何居高不下?管网老化,管材质量差,质量不过关,建设标准低,缺乏维护, “ 重地上建设,轻地下规划 ” ,城建施工动不动碰到管网,等等。而要进行大规模用水管网改造,在很多地方都不现实,因为耗资巨大。 其实中国管道的平均管龄并不大,和发达国家比相对年轻,正常情况下漏损率不应该这么高。但不少地方由于使用了技术性能较差的管材,导致爆管和漏水频率较高,增加了断水几率、漏损率和养护工作量,金属管道管壁腐蚀较严重,影响管道寿命和供水水质。 15% 的管网漏损率可以视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高成长也高消耗,注重当期胜过长远。华为公司早期在推进业务流程变革时,任正非曾说,我们没有时间将事情一次性做好,却总有时间将事情一做再做。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坚定地把 “ 好 ” 放在 “ 快 ” 的前面,那些 “ 不好 ” 总会出现的,而且越积越多,甚至积重难返。 城市输水管网漏失约15% 专家:1年漏掉2000个昆明湖 2014 年 04 月 23 日 09:22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原标题:水资源浪费面面观 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已经到了要为每一滴水而战的时刻,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文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中国缺水令人担忧,但当前中国水资源的浪费更加令人痛心疾首。 在农村,农业灌溉用水消耗量巨大,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 45%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东北、西北、华北部分粮食产区采访发现,许多农田仍在沿用相对粗放的灌溉方式,节水灌溉的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消耗浪费巨大,有的农田产出甚至接近 “ 一斤粮食一吨 ( 立方米 ) 水 ” 的程度。 在城市,全国 669 个城市缺水 70 亿立方米以上,若不超采地下水,城市水资源缺口将达 100 亿立方米以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地面沉陷、水源污染等现象纷纷出现,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与之形成反差的是, “ 目前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漏失在 15% 左右,如果加大投入修整使漏失率降低到 5% 的水平,即可节水 52 亿立方米。 ” 原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说。这一数字保守计算相当于 2000 多个 昆明 湖水量,接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规划调水量 100 多亿立方米的一半。 更有甚者,记者近日在北方部分缺水城市采访调查发现, “ 圈水造景 ” 之风已到普遍乃至泛滥程度。地方政府动辄投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十亿元,或用橡胶坝 “ 拦河造景 ” ,或挖地成湖,或巨型喷泉林立,更有的不切实际大植耗水型树种草皮。 农业用水 : 一斤粮食一吨水 作为最大 “ 耗水户 ” 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消耗量巨大。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了解到,宁夏农业灌溉年引水约 63 亿立方米,扣除排走的水实际消耗约 38 亿立方米,全区粮食年产量 375 万吨左右,相当于一立方米水换来 2 斤粮。一位水利干部说: “ 当地最费水的是小麦,亩均用水 550 方,才打 700 斤,相当于一立方米水换 1.2 斤粮。 ” 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桦川县,水务局副局长艾新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 目前水田区地表水灌溉亩平均用水量为 1000 立方米 ,地下水井灌溉亩平均用水量为 650 立方米 左右。地表水灌溉的水稻亩产量在 1200--1400 斤,地下水灌溉的水稻亩产量在 1000--1100 斤。折算下来,一立方米地表水 ‘ 灌 ’ 出 1.2--1.4 斤水稻,一立方米地下水换来的水稻略多一些,也仅为 1.6 斤左右。 ”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的一位干部说,西部河套灌区总面积 900 多万亩,年产粮食 40 多亿斤,消耗 40 多亿立方米地表水,相当于一立方米水换一斤粮。东部通辽灌区以地下水井灌溉为主,井灌水的利用率高,加上玉米产量高,能达到一立方米水换 7 斤粮。 为加强农业有效灌溉,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但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足 0.52 ,仍远低于发达国家 0.7 以上的水平。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农业工程节水的配套建设仍然缺乏, “ 最后一公里 ” 问题突出。 在位于松花江流域的桦川县,当地 4 个灌区中只有悦来灌区的田间配套率达到 80% 以上,其他中小灌区的田间配套率只有 40% 左右。因此,悦来灌区的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到了 0.54 ,其他灌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 0.46 。 哈尔滨市水务局灌区管理处处长于润波说,哈尔滨市灌区 70% 工程不配套,有的渠首工程都是临时性的,供水更多是靠人来控制,而不是工程控制。目前,骨干渠道衬砌率能达到 20% ,大部分渠道仍是土渠。如果干渠能全部衬砌,用水系数就能达到 0.6 。以哈尔滨市的灌溉用水量,用水系数提高 0.1 ,一年就可节水 1 亿立方米 以上。 此外,一些规划项目进展缓慢,也影响了水利工程预期效能的发挥。东北某省一处灌区新泵站的建设,从 1998 年就开始谋划,直到 2009 年才开工建设。而有的水利工程,已经规划多年了还没有动静。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有农民不解地说, “ 灌溉站既然花钱从江里把水提升上来,为什么不管理一下水渠渗漏的事儿 ?” 城市供水 : 一年漏掉 2000 个昆明湖 受访专家指出,城市供水一年损失 2000 多个昆明湖水量,两年损失一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量,可谓触目惊心,如果能够科学维护和封堵漏洞,完全可以减少调水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有效改善我国水环境恶化趋势。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管网老化、质量不过关、建设标准低等因素,是导致城市供水流失量最大的原因。许多地方 “ 重地上建设,轻地下规划 ” 之举,同样成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的通病。 哈尔滨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关环宇说,哈尔滨全市市政供水干线总长约 1000 公里 ,城市供水管网老旧,冬夏温差大,热胀冷缩也导致破损严重。其中有日伪时期建设的十多公里供水管线仍在使用,已经旧到无法容忍的地步。 石家庄市水务集团党委书记刘建波反映,初步统计,全市目前 1200 公里 供水管网,质量参差不齐,有混凝土管、塑料管、生铁管网等。特别是个别老街下边,七八十年前修建的供水管道还在使用。虽然年限到了,但一直没有更新。城市年年扩,城建天天搞,施工时动不动就碰到管网,全市每年发生大小 1000 多次爆管,大量自来水白白流失,代价很大。 呼和浩特市供水分公司经理李刚说,表面的跑冒滴漏容易察觉,但地下管网漏水很多时候都没法及时发现,水资源大量流失,高时达到 20% 以上。 “ 大规模的用水管网改造是不现实的,像呼和浩特这种城市,全部改造得几百亿元,政府根本投不起。 ” 宁夏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光儒认为,城市用水管网建设漏损率较高,是因为上个世纪 90 年代层层转包,偷工减料等现象突出,管网质量较差,还不如之前的铸铁管道,很容易造成渗漏、爆管等。 此外,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供水公司反映,由于消防用水没有计量表,星罗棋布的消防栓已经成为一些绿化公司、洒水车甚至不法分子盗水的主要目标, “ 消防栓黑洞 ” 成为城市水资源流失大户。 “ 去年我们就破获一起案件,一名不法分子开着罐车,经常从消防栓上盗窃自来水,然后卖给绿化公司或工地。 ” 刘建波说,此类现象在全国很普遍。而多地水务部门干部反映,消防栓几乎每 50 米 就至少有一个,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操作简单,出水量大,接上水管几分钟就一车。除了不法分子盗窃,绿化公司、洒水车等也经常 “ 借用 ” 消防水。 近年来,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迅猛发展,私接管道现象突出, “ 趁夜盗水 ” 异军突起,也给供水部门带来监管难题。多地供水部门说,水务执法大队只能采取蹲坑或巡查的办法,甚至不得不从公安部门借人协助办案。但这些场所往往社会背景复杂,水务部门谈判处理时经常处于劣势。为打击洗浴等用水大户的偷水行为,哈尔滨水务部门 2012 年与公安等联合开展打击偷窃水专项行动,当年供水干线产销差率就下降了约 10 个百分点。 “ 滴水式流失 ” 也是城市供水流失的普遍现象。根据公开资料: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至少流掉 1--6 立方米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流掉 3--25 立方米水。一个城市,如果有几万个水龙头拧不紧、几万个马桶漏水,水资源损失量就难以估量。 “ 家庭用水重复利用率过低,也造成水源浪费。 ” 内蒙古社科院经研所所长于光军说,冲马桶、淘米洗菜、洗脸洗手、刷锅洗碗等浪费的水量实际上也很大,如果能够达到重复利用,对资源节约是一个巨大进步。 “ 如果有人能够设计一个适合家庭使用的小型循环利用水系统,我估计下辈子都不愁吃喝了,市场潜力绝对巨大。 ” 缺水城市 “ 圈水造景 ” 怪相 一边是 “ 水荒 ” 日甚一日逼近,一边却是打着 “ 宜居城市 ” 等旗号大规模圈水造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粗略梳理发现,几乎每个北方设区市都已建成或规划建设 “ 生态水景 ” 。特别是黄河流域沿岸城市,城城造水景,大的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已到泛滥程度。 几年前,几乎完全靠黄河指标水养活的宁夏石嘴山市不惜重金,规划建设起比 5 个 西湖 面积还要大的人工湖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而在北方某省,十几个地级市全部实施了 “ 拦河造湖 ” 工程,至少三个提出或建成 “ 环城水网 ” 走马行船。记者发现,这些水景的水源主要依靠城市自来水,少数中水和其他水源,有的只能靠买水维持短时的 “ 风光 ” 。 受访专家学者指出,建立在不尊重生态规律基础上的水景,必将带来难以挽回的灾难。 “ 喝的水都没了,还建什么耗水型环城水系、生态水景 ?”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多数环城水系水质并不乐观,有的甚至呈暗黑色。 此外,浩大工程也使财政背上沉重包袱。记者粗略统计,各地 “ 圈水造景 ” 无不是大手笔,动辄上千万、几亿直至百亿元。多位专家和干部分析说,除了市场融资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也很大,特别是水系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成本不断增长。北方多数省会城市年财政收入也不过几百亿元,这笔支出无疑是沉重负担。 除了 “ 圈水造景 ” ,水岸边铺高档草皮,栽植稀有树种,也带来巨大的维护费用。吴季松说,铺草皮栽树木必须因地制宜,不然就是浪费。极度缺水的北方某市前几年在广场栽种了阔叶树种,因管理不善、耗水巨大等,后来全部死掉,只好重新更换针叶类树种。 “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圈水造景 ” 背后,是畸形的政绩观作祟。记者在不少城市采访发现, “ 圈水造景 ” 的口号都很响亮,但实质上:一为面子,好看有政绩 ; 二为房子,价格提升有票子 ; 三为招商,项目一来 GDP 就涨。 “ 许多干部视水为无物,一声令下就能调来,根本没有把水放到等同甚至超过油气等资源的战略高度上。 ” 诸多专家认为, “ 圈水造景 ” 泛滥的背后,说明一些地方党政干部基本没有水资源节约意识,没有水源危机的忧患意识,没有水法在上的守法自律意识。 “ 干部的考核选拔机制不正确,直接导致了这种折腾式的造景现象。一些干部功利主义盛行,违背规律圈水造景。 ” 原河北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日认为,一些为可持续发展默默无闻作出贡献、按规矩办事的干部得不到提拔,而一些通过大造形象工程表面风光的干部却得到重用。 “ 必须制约干部的政绩冲动,设立专家咨询队伍,并真正实施领导集体决策制度,才能减少这些不正常现象。 ” 吴季松说,维系生态平衡,要用系统思维。 “ 各地大建生态水景,有许多是胡闹的,是乱花老百姓钱的,甚至连原来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修复生态 ? 生态修复绝不是挖个湖、修条河、建个喷泉就行的。 ” 一些专家呼吁,国家应加快出台细化的河流取水、蓄水管理法规,刹住因利益驱动乱圈 “ 景观水 ” 之风。
个人分类: 社会|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象日随想
xuxfyuwp 2014-5-4 16:37
今天是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前几天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谈了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将天气、气候与水一样,作为资源一样看待,应是这次气象日的主题所要表达的。在气象开放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又谈了这一看法,水作为人类生存无法缺少的资源,应是不会有任何质疑的,特别是对于水资源相对短缺的中国,更应提高对水的珍惜和保护意识。而对于天气和气候,如何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在理解上不像水那样直观。 记得曾在一次讨论农业发展的会上,针对有人提出我国尚未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的说法,我表达了不同看法,人类不应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祈盼,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人若离开天气、气候,离开阳光、雨露、空气就无法生存,上天创造了适宜的自然环境,这是人类必须依赖的宝贵财富,为什么要摆脱呢?关键是要如何去适应、利用、享受和保护,包括防范,也算是一种适应吧。如果认同这一观点,天气气候作为一种资源也就不难理解了。 记得前年去宁夏时,就听当地人谈到过那里的气候很适宜种植酿酒的葡萄。宁夏向西,气候干热,葡萄含糖量偏高;宁夏向东,雨水增多,含糖量又不足,葡萄易酸,我不知道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实际,但确实体现出了人类主动利用气候资源的意识。实际上,在国外判断红葡萄酒的品质也与气候有很大关系,记得去法国时就听那里的人讲过,选择葡萄酒,除要看品牌外,还要注意年份和产地,这些指标与气候有关,会选的人都知道哪年的葡萄酒好,依据就是生产年份的温度、雨水和光照。 今年我国江南一带就面临气候资源的不平衡,对人类生活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其特点是阴雨天多,日照少。浙江今年1月1日至今的累积平均雨量已达有历史记录以来第二多的水平,而平均累积日照时数则为历史最低,到3月23日是140小时,仅为历史同期平均值280小时的一半。雨少了不行,如今春的云南,造成干旱,易发火灾;雨多了也不行,造成低温,降低日照,影响生活上产,多变的天气气候不是那么顺从人意的。 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的机会,到杭州参加了浙江气象应急电视频道的开播仪式,并到杭州气象局的气象科普馆看了看,不少中小学生在那里参观,颇有兴致地与那些科普展品亲密接触。还看了杭州局的大气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对杭州大气颗粒物成分的实时监测,包括PM10、PM2.5和PM1,总体上看比北京的情况要好。PM10的变化曲线趋势与PM2.5大体一致,这印证了一个观点,观测到了PM10,大体可以掌握PM2.5的情况,现在人们那么重视PM2.5的监测,应与媒体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若不掌握PM2.5,知道了PM10,也应基本了解到空气质量的指标。 不合理的发展方式,是对天气气候资源的破坏,当看到一些大城市被雾霾笼罩的时候,天气作为一种资源,其动力作用肯定减弱了不少,还会发生负面影响,诱发疾病、影响交通,降低光照等。总之,如何有效利用、保护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并非易事,增添动力是人们的愿望,实现起来还需要人类自身的智慧。 晚上赶回北京,航班晚点,原因是北京刮起了大风,也算是天气引发的负动力吧。 (原文写于2012-03-24 00:34:0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2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yaozi824 2014-5-1 22:43
  许继军(长江科学院)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不同区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也不一样。 好的水生态文明伦理形态,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 。现在我们设计人员和水利工作者需要人文科学。    盛东(湖南省水利厅) :不同的区域其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同。 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及指标量化研究理论与实践 ,应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同时, 水生态文明的工程建设一定要与当地的水文化结合起来 。中外主要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人文与美学思考——还是从人水关系着手,论述水利工程的建设背景及其建成后产生的影响。有的甚至已成为著名文物古迹,有的是壮美风光,这些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    常留红(长沙理工大学) :评价指标应每个维度一个指标体系,最终实现全效益最优,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我们现在有个误区,认为一切都是可量化的,且多以有用论居多,这样会误导建设的实施,再次走上类似GDP考核的魔圈。因此,指标体系,应当是一个集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于一体的半结构模糊体系,如社会效益和部分生态效益,是无法量化的。面临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新挑战,适应经济社会和自然科学自身发展规律,水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挥作用,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这是新起点上的新问题。    左其亭(郑州大学) :水生态文明伦理形态——属于“文化”研究范畴。研究水文化,形成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非常重要。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工作,现在有些地方还是想着多争取工程,对“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考虑偏少,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有可能仅仅带来新一轮的水利工程建设,而没有达到真正目的。    赵贵章(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问题,更多地涉及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    张凯(安徽宿州市水利局) :水生态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水利部门来说很好理解和支持,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紧扣关键瓶颈问题,多领域协同推进。    李云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古代水利工程可以为“水生态文明”提供有益借鉴 。水利在历史上的区域特色是非常鲜明的,这是由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区域文化的差别共同决定的。这些条件的差异现在仍然存在,但表现在水利工程上,差不多被水利技术的一元化抹平了。    夏寒(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 水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统筹现有的农村建设 。水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该是水利部门的事,应该成立一个综合协调小组,下属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实施水利工程。    姜双林(浙江农林大学)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个世界性难题,至今尚无绝对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或许需要科学技术、市场力量和法律规范的共同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制度文明去规范人的用水行为,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当前,改革水行政管理制度应是当务之急,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改变对资本的偏爱和仁慈,让排污者或不当用水者负起应有的责任,建立起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一起合作监管的新型伙伴关系,是未来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但采用什么方法将两者融合是个难点,单靠制度肯定不行,更依赖于人们社会文明意识的增强和理念的提高。    刘汪洋(安徽安庆市水利局)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就像两个模型一样,需要耦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这个耦合过程就是融合和创新。人文是一种关怀,自然科学是技术手段,融合了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层次更高,也就越接近文明。水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4月17日 责任编辑:陈帅
个人分类: 水资源|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您家水龙头出来的是淡化海水,您接受吗?
热度 3 jiangtisheng 2014-4-23 16:15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我国一些城市,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大城市水资源紧缺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保障居民的饮水安全,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和实施跨流域调水(譬如南水北调工程),从而引发了地面沉降、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为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来解决供水问题。顾名思义,海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维基百科结果,“ 海水淡化也称海水化淡、海水脱盐,是指将水中的多余盐分和矿物质去除得到淡水的工序。海水淡化主要是为了提供饮用水和农业用水,有时食用盐也会作为副产品被生产出来。海水淡化在中东地区很流行,在某些岛屿和船只上也被使用。海水淡化需要大量能量,所以在不富裕的国家经济效益并不高。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厂占全球海水淡化总量的24%。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杰贝勒阿里海水淡化厂第二期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厂,每年可产生3亿立方米淡水 。 ” 同时目前以色列、阿联酋等一些缺水国家已经开展海水淡化利用,并且已初具规模。 目前对于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关于海水淡化价格问题有着不同的态度。科学网博主贾绍凤研究员曾撰文写道“进京南水的口门价格与淡化海水大约相当(在 6-7 元左右)”。“新加坡海水淡化已可供水 1/4 ,成本粗估约 8.5 元 / 吨”。关于以色列海水淡化,贾老师说的“目前还只占全国供水量的 1/3 弱”比国内好多资料上是说的 70% 更具有可信度。另一博主赵建民教授的观点是“海水淡化不可能取代南水北调。 海水淡化的一个根本性的限制因素是能源,除非有廉价的电力或者热能(用于闪蒸法),那么海水淡化的成本(出厂价)很难降低到 3-4 元 /m 3 以下”。同时也曾提到“实际上除了新加坡等小岛国家和沙特、科威特等极度缺水而能源异常丰富的国家外,没有谁会把海水淡化作为常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海水淡化是未来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水资源匮乏地区有着非凡的意义。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萦绕我的心头,因为作为饮用水关系着千家万户,不能不担心。饮用海水淡化水的安全问题,其中包括水质安全和社会稳定。目前国内是否有沿海城市居民供水是采用淡化海水的?是否做过安全评估和社会风险评估?水质标准按饮用水标准,但是饮用水标准 106 项外的物质如何控制?大量的海水淡化浓缩水如何解决?直排海洋是否引起二次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 若您关心您的饮水,请问!如果现在您家中水龙头出来的水是淡化海水,您什么态度?您饮用吗?
4595 次阅读|9 个评论
新疆水资源-生态问题及对策兼论南水西调(新瓶旧酒)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4-4-13 17:00
王震上将率军箭定天山以后,新疆生态环境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好,绿洲面积越来越大。 新疆大约有近15万平方公里的绿洲,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各半。虽然由于灌溉发展,内陆 河流 程缩短,尾闾地区湖泊干涸,天然绿洲收缩,但在山麓冲积扇地带,引水灌溉使得人工绿洲不断发展,总体上有人类活动以来,新疆绿洲面积还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在天山南北两麓形成了两条长1000多公里,宽数十公里的绿洲带,主要绿洲集中在南疆叶尔羌河 流域 、喀什噶尔河流域、阿克苏河流域、塔里木河干流、渭干河流域、开都河-博斯腾湖-孔雀河流域,北疆艾比湖流域、玛纳斯河流域,昆仑山北麓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若羌河沿线有分散的带状绿洲,天山东段北麓,天山山间的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伊乌盆地,北疆的塔城盆地也有零散分布的绿洲,而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谷降水量较高,则属于草原气候,绿洲养育了超过2000万的新疆 人口 和近6000万亩耕地。 新疆的地势是“三山夹两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周围群山凭立,仅东部相对平坦,来自印度洋、大西洋(黑海)、北冰洋的水汽无法进入,是亚欧大陆的干旱 中心 ,降水量稀少,平原仅100mm左右或更低,天山、昆仑山地和帕米尔高原稍高,天山南麓、昆仑山北麓有分散的森林,生长有高大的雪岭云杉。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则向西开敞,水分条件较好,盆地底部降水在200mm左右,冬季多雪,为草原化荒漠植被,山地迎风坡(西坡)降水在400-800mm,甚至达到1000mm,西天山有类似于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景观,而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则分布有我国唯一的亚寒带针叶林(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额尔齐斯河也是我国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北疆的面积仅占全疆的30%,但水资源总量与占全疆面积70%的南疆相仿。而南疆水资源也是西多东少,阿尔金山以北的库姆塔格沙漠和天山东麓山间的吐哈盆地尤其缺水。 (一)新疆水资源与开发利用潜力 新疆每年大约有800亿立方米的径流,其中约1/4出境,有超过6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消耗于绿洲,其中天然绿洲约200余亿,人工绿洲约400余亿,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的面积都在7万平方千米以上,因此天然绿洲平均蒸散量(包括降水)约300-400mm,仅能维持草原或稀树草原植被,人工绿洲蒸散量约600-700mm。 新疆日照强烈,空气干燥,因此蒸发强度大。按照气候条件新疆南疆可以一年一熟(棉花、水稻)至两年三熟(玉米-小麦-玉米)年作物需水量要达到800mm,甚至1000mm以上,由于有效降雨甚少,净灌溉定额怎么也得每亩500立方米以上,北疆地区蒸发量在较低,大约为年500-600mm,加之有100mm以上的有效降水,净灌溉定额大约是每年250到400立方米,估计为了维持新疆的灌溉农业,南疆至少需要150亿立方米的净灌溉用水量,北疆需要100亿立方米的净灌溉用水量,目前新疆的供用水量大约500余亿立方米,其中90%以上是农田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在50%左右,但是为了维持地下水位和排盐,还要有一定的渗漏量,如果渗漏量按总水量的1/3算,那么进入农田的灌溉水至少需要375亿立方米,其中南疆225亿立方米,北疆150亿立方米。 实际上兵团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已经很高,集中了全国绝大部分的滴灌面积,达100万公顷以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滴灌灌区。但是滴灌只能减缓而无法彻底遏制土壤盐分的积累,因此在地表来水充裕的时候,还应该灌溉淋洗,以保持耕层土壤不至于盐碱化。 此外,灌溉农田仅占人工绿洲面积的60%,占人工绿洲30%的非农田(林草)植被也需要灌溉水渗漏维持,因此,虽然灌溉水量过大既浪费也有害,但是你不叫地表水、灌溉水渗漏也是不行的。因为新疆的地下水、地表水本来就是二元结构、循环补给。没有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就会枯竭、就像塔里木河下游一样。世界上新疆人工绿洲的蒸散量只有每年600多mm,从水热平衡上节水潜力似乎是有限的。 南疆塔里木盆地大约有400亿的径流量,其中西部四条河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占一半以上,但多消耗于山前冲积扇的新老绿洲,每年进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只有50~60亿立方米。 塔里木河中下游主要有渭干河、开都河-博斯腾湖-孔雀河,但几乎与塔里木干流失去了地表水利联系。塔河泛滥不羁,时而断流,时而泛滥淹没中游胡杨林与草场,淹到胡杨树梢的生态用水不要也罢,还很一定的可供挖潜的水资源潜力。 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尉犁县,有塔里木河水和博斯腾湖-孔雀河河水滋养的最后一块绿洲,但上游来水不稳定,绿洲也不稳定。 南疆东南部且末、若羌等零星地区,居民少,车尔臣河及很多小河流域荒芜人烟,直接流入沙漠,水土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而天山山间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已经入不敷出。 北疆水资源总量但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的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一半左右的水资源流出境外,能用于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水资源只有200余亿立方米,而进入农田的灌溉水可能必须在175亿立方米以上,因此水土资源潜力已经不大。天山北麓天然绿洲已大体为人工绿洲取代,艾比湖、玛纳斯河等流域已无水资源多少潜力,乌鲁木齐河水资源已经严重超载。 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还有:绿洲地下水位浅、潜水蒸发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上游排盐排碱,造成下游河流水质恶化;以及平原水库蒸发渗漏损失严重。新疆农业节水潜力更大的是地方灌区,特别是西南疆维族地区。通过开采地下水降低水位,新疆耕地大约可以减少100mm的地表水灌溉量(折合每亩66.7立方米),全疆总计约40亿立方米,通过山谷水库和地下水库代替平原水库,也可以减少大量的无效蒸发。冲积扇下游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土壤粘重、排水不畅的地区,大约只有发展水旱轮作或发展稻作,通过大定额灌溉排碱洗盐,并通过地下和地表排水将矿化度的咸水引入绿洲周边的荒漠中,避免污染下游河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发展卤虫、微藻养殖,盐化等盐湖产业。 伊宁和阿勒泰地区是新疆水土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伊犁河谷与额尔齐河谷还都有大量荒地可进一步开垦耕作。 另外,新疆东南部阿尔金山山间盆地还有几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基本无法利用,如有必要可以为极度缺水的罗布泊地区和吐哈盆地补充水源。 (二)从外部向新疆补充水源的可能性 新疆东南的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藏北羌塘高原都是干旱区,因此可以向新疆调水的河流都远在千里之外,如东南有黄河、长江以及澜沧江、怒江,南有雅鲁藏布江,西南有印度河;另外阿尔泰山北麓是鄂毕河、叶尼塞河两条流入北冰洋的大河的源头,水资源丰富。 从长江、黄河上游调水大约有四条可供选择的路线。 其一,楚马尔河与通天河汇合处筑坝截流,抬高水位至4300米,向北打长约85km的隧洞,穿过昆仑山分水岭,送水自流至水柴达木盆地中的格尔木河;然后沿柴达木盆地南缘,向西输水至柴达木西部沿茫崖附近,再打长约50km的隧洞,穿越新疆、青海交界处的阿尔金山,进入南疆东部若羌以东的地区,全程长近700公里,可将约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输送进柴达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其二,从黄河源头扎陵湖与鄂陵湖引水北行,通过不长的隧洞,经柴达木河上游进入柴达木盆地,向西经格尔木河,沿路线1进入新疆。由于黄河源头水源不足,为了满足向西向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调水,必需从通天河以至澜沧江、怒江,过巴颜喀拉山分水岭向“两湖”调水 其三,在黄河龙羊峡水库上游的野狐峡修坝建库,抬高水位至2 800m高程,再扬水400m,至高程3 200m,向西经塘格木农场南,沿鄂拉山北坡,至茶卡盐湖西部,开凿长约15km的隧洞,入柴达木盆地,到达乌兰县南,再绕盆地北缘,一直往西北,到达冷湖镇,在冷湖西北,通过长约36km的隧洞穿越阿尔金山到达新疆东南部楼兰古城东南地区,全长800余km。野狐峡附近黄河径流量在每年200亿方以上,由于位于西线工程受水口的下游,南水北调后还会增加,因此向西调水50-100亿立方米也是可行的,但会影响龙羊峡及下游水电站的发电,而且提水耗能巨大 其四从黄河黑山峡出口大柳树水库(也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控制性枢纽)坝下或上游向西调水,沿1300-1350高程绕过乌鞘岭东段,进入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经武威、金昌,过胭脂山分水岭,进入黑河流域,经张掖、高台、酒泉、玉门,进入疏勒河流域,经敦煌等地进入新疆东南部,并向吐哈盆地调水,全长1 500km。 综上,如果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联合,从黄河上游向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输水量可达到每年100-200亿立方米,从长江黄河上游向新疆调水的线路长约在700-1500km,且工程艰巨,工程量不会小于南水北调中线,虽然占地和移民安置费用较少,但单方水的成本应大约和中线相当,中线的平均边际成本约为2元,而终端(北京、天津)的口门水价又倍之,考虑到南水入黄的成本,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向新疆供水的成本当在每立方米5元以上, 从雅鲁藏布江直接向新疆调水的路线大体有三。 张世禧提出在日喀则谢门通县从雅鲁藏布江引水,经藏北高原大隧洞,穿喀拉米兰山口过昆仑山,由车尔臣河进入塔里木盆地。 杨力行提出雅鲁藏布江上游拉萨西南90公里的尼木县筑坝截流,向 东北 经长隧道进入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可调水150亿立方米,接从通天河到塔里木的调水路线 何建新等设想以雅江支流——帕隆-易贡藏布、尼洋曲为水源,远景还可以从雅江干流提水。沿东经96度或214国道沿线附近向北开挖大埋深隧洞,调水经柴达木盆地进入新疆。 从雅鲁藏布江每年可向新疆调水100-300亿立方米,路线长都在1500米以上,以长隧道为主,且工程艰巨,隧洞埋深多大于500-1000米,最大埋深超过可能超过3000米,工程通过藏北或可可西里无人区,施工条件差,后勤补给困难,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大。工程难度和投资要远高于南水北调西线,因此直接从雅鲁藏布江向新疆供水的成本也在每立方米5元以上,甚至更高。 在喀什米尔从印度河上游引水向东北经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叶尔羌河上游也是一条可行的调水路线,而且距离较短,只有几百公里;但是:(1)印度河是一条流经干旱地区的大河,下游的巴基斯坦同样缺水,且水源地和主要工程在巴境内,巴方未必同意,(2)平均埋深在2000-3000米,最大埋深可能达到5000米,工程艰巨,难以预料的问题较多,该工程基本不靠谱。 从外部向新疆补充水源的最切实可行的 方案 ,可能还是从阿尔泰山北麓的鄂毕河上游向额尔齐斯河调水,以替换出额尔齐斯河河水,加大从额尔齐斯河“北水南调”的数量,该工程的受水区是新疆-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这一天山北麓的 经济 中心。另外当从鄂毕河上游进入额尔齐斯河斋桑泊水库后,还可以进一步向南为巴尔喀什湖补水,以置换出一部伊犁河水量西水东调,该工程的 规模 和成本不会超过南水北调中线,技术上无太大困难,大体相当于前苏联北水南调规划的一条支线,但需要与哈萨克、俄罗斯两国协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加北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地区供水、用水分布,新疆启动了北水南调的“635”(“635”水库为水源水库,以水库高程为代号)工程建设,工程共分“三期四步”,包括五个水库、三个电站,和总计890公里长的渠道(管道)。一期工程“引额济克”工程(从额尔齐斯河向克拉玛依市调水),目前已经完工,年引水量可达4.5亿立方米。二期工程为“引额济乌”,将调水路线延伸到乌鲁木齐市,两项相加达到引水8.5亿立方米。再在额尔齐斯上游修调节水库(库容可达21亿立方米),以增加调水量。第三期工程是西水东调,把下游布尔津河的水从调到上游“635”水库这里来。将满足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西部地区、乌市、五家渠等地的工农业生产与城乡生活用水。 伊犁河西水东调则包括向南疆调水和向北疆调水两部分。南路调水方案或是在伊河的最大支流特克斯河上游筑坝东自流引水,沟通哈尔克他乌山(西天山南支)北麓诸多河沟,相机向南进入南疆的渭干河流域或向东进入博斯腾湖上游的开都河;或从喀什上游向南引水,沟通巩乃斯河再向东,进入巴音布鲁克盆地的开都河上游。北线方案在喀什河中游筑坝,向北过婆罗科努山(西天山北支)自流入艾比湖流域,再向东调水至奎屯地区。 从伊犁河向渭干河调水后可满足轮台-库车一线的工业和城镇用水,那里是南疆西部新兴石油和煤炭基地,未来的规模将更大。此外,塔里木中游在这一带泛滥改道,水资源消耗很大,可以对天然河流堵口改造,建闸控制,改对胡杨林的自由泛滥为有计划的轮灌,大约也可以节约数亿方的水资源。 但是,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都流入哈萨克干旱地区,如果上游 中国 境内用水量过大,必然会影响下游地区的用水,特别是伊犁河尾闾——巴尔喀什湖的生态环境,为加大调水规模,需要从鄂毕河上向额尔齐斯河斋桑泊调水进行补偿,并进一步向南为巴尔喀什湖补水。 (三) 以人就水还是以水就人? 新疆水土资源人口压力最大的地区在南疆西部。目前维吾尔人已经超过 1000 万, 70% 集中在新疆西南部,而且由于人口惯性,在达到 1500 万以前维吾尔 民族 很难停止人口增长,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的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 500 人以上,喀什噶尔河、和田河、叶尔羌河几近断流。人口压力也是南疆分裂恐怖活动难以彻底平息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古以来,移民实边、屯垦戍边是巩固边疆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现在南疆已经无闲地可供屯戍,甚至不足以养活不断膨胀的维吾尔民族。 调水去新疆工程费用太高,而且有新疆沙漠,河西河东也有,从改造沙漠为绿洲的角度,没有必要舍近取远。 从长期看,西南疆三地一州有必要向内地反向移民,以分散过密人口,这也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远景从长江上游取水200亿,在黄河上中游扩灌4000-5000万亩是可行的,规模再大似乎无必要。 黄河水流出上游峡谷后即为计划中的大柳树灌区提供水源。 大柳树是我国最大的后备灌区 ,规划灌区在贺兰山两麓,以及陕甘宁交界处 1300-1500m 地带,并且可以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这一带土地辽阔、人烟稀少、气候干旱、非常荒凉,但有水就有绿洲,也可以为我国陕甘蒙宁特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灌区水源为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库,有河东、河西两条总干渠。 河东总干渠将替代目前建成的固海扬黄和盐环定扬黄工程,将高扬程提水改为低扬程和自流灌溉,总干渠横跨清水、苦水河谷,下游分出三条干渠。北为蒙宁干渠,进入鄂尔多斯西部,到都斯图河;东为陕北干渠,沟通无定河流域;南为陇东干渠,深入陇东高原腹地,并能连通泾河、北洛河上游,形成深入黄土高原内部的供水系统。 河西总干渠也分出三条干渠,两条向北,迤逦于贺兰山东西两麓,一条向西,即民勤干渠,向石羊河流域调水,或进一步向西延伸,过胭脂山,进入黑河流域。 大柳树灌区大部为沙漠和荒原地带,地势平坦、人烟稀少,适合移民开发,各种社会问题均较少,而且宁夏本身即为汉回杂居之地,尤适合安置新疆穆斯林民族。 南水北调西线 —— 国家水网的战略中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85776.html 南水北调西线 —— 国家水网的战略中枢(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2382.html 续 2 :浪漫主义的全国河网构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2954.html 续 3 :各方案概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4045.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36481.html 上一篇: 小麦就是转基因作物 下一篇: 以色列“水独立”的神话,兼谈北京水问题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7817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一种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的研究思路
热度 6 zhanghouxing 2014-4-12 18:04
昨天读了一篇发在journal of hydrology的一篇文章《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cover/use transition on the hydrology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里面讲到一种关于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研究的思路很值得借鉴。 研究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的研究方法,大概有这么几类。一类是对历史的气象数据进行假定,如温度或降雨增加或减少一个固定值,得到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利用水文模型,分析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更确切的说是分析气候因子对水资源的影响;另一类是利用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情景,首先分析不同气候情景的差异,然后利用水文模型分析不同情景下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还有一类是利用两个时间段的气候资料,比如1960-1980,1981-2000年,而保持水文模型其它输入数据一致,分析两个时段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 而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方法研究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它的基本原理:首先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如1957-2009年,建立两套分别代表1957-2009年这个历史时期的初始和结束时的气候状况的数据集,分别命名为:climate 1957,climate 2009。具体的构建方法很简单,但是我折腾了很久,最终还是折腾出来了,很欣慰,不然对不起这个周末了。 建立这两套数据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对历史气候数据(1957-2009年)的趋势进行去除(或叠加),从而得到climate 1957(或climate 2009):去趋势方法如下: where 0.93 is theprecipitation trend during 1960-2009. P Yj is precipitation in 1960 or 2009 condition, Y j = 1960 or 2009, representing 1960 or 2009 climate; Y i = 1960, … 2009 ; P i , annual precipitation inthe Y i year; P i,d is the subdailyprecipitation in the year Y i )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trend就是趋势线的斜率,具有单位,如下图所示。所以上式中的0.93表示每年增加的降雨量为0.93mm。此外,Yj和Yi表示年份,两者的差表示增加的时段。比如,相对于1957年,1960年增加了3个时段,因此降雨量在1960年相对于1957年的增加量为0.93*(1960-1957),为了去掉趋势,因此需要用1960年实际降雨量减去计算的增加量,从而得到去趋势后的降雨数据。相对于2009年,1957年减少了52个时段,因此降雨量在1957年相对于2009年减少量为(2009-1957)*0.93,为了去掉趋势,需要用1957年实际的降雨量加上计算的减少量。 Temperature/windspeed is easy to adjust, subtract or add the trend to daily airtemperature/wind speed from 1960 to 2009. Usually, the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ar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months.It’s better to write a program to calculate the trends. 利用这两套气象数据驱动水文模型得到两组水文模拟值,通过比较两组模拟值,分析气候变化水文响应。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cover-use transition on the hydrology in .pdf 致谢: 感谢兰措老师耐心的帮助。
859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世界水日"中国水电学会举办水与能源科普论坛
zbt92 2014-3-23 18:29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根据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18章有关水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原则,1993年1 月18日,联合国第17次大会通过了193号决议,决定从1993年开始,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具体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2014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28 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Water and Energy)。我国纪念2014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 3 月22日 ,在第22届世界水日到来之际,为响应联合国确定的水与能源活动主题,向公众更加全面、客观地介绍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电开发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回应社会热点、回答公众质疑,增强各界对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的科学认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大坝协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水与能源科普论坛。 出席论坛的专家有:国务院发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国际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金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社长汤鑫华,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隋欣,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与会专家就水电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水电对生态文明的积极贡献、水电开发的巨大综合价值、如何促进水电可持续发展和做好水电科普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详细内容参见活动专题: http://www.hydropower.org.cn/zt/20140322syny/ ) 为扩大世界水日科普论坛的宣传效果,本次论坛的现场参与对象主要是媒体记者。来自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能源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电力报、中国水利报、《财经国家周刊》、《工程研究》、《中国三峡》、《能源》等杂志以及香港卫视等20余家行业内外的媒体记者参加了论坛的现场交流。与会记者踊跃把当前社会关注的对于水库大坝以及水电开发的疑问提出来,与专家一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答记者问中几位专家分别就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的水资源调控、灾害防治、生态环保、移民安置、技术水平、综合效益和对经济社会的重要贡献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和解答,并希望通过媒体记者的理解和传播,加大我国水利水电科普宣传的力度。 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本届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之所以被联合国确定为水与能源,旨在提高人们对水与能源之间相互关联的认识,倡导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呼吁通过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和寻找既能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人类需求的系列节能措施,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1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沙漠宣战-调大洋水汽和青藏高原水解西北干旱
热度 3 Huishide 2014-3-12 15:53
向沙漠宣战-调大洋水汽和青藏高原水解西北干旱 惠世德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 水土是强国之本!中国的水资源和人口的分布格局很不平衡,南方水多人多耕地面积日渐萎缩;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东亚季风难以到达,它的南面和西面又被高海拔山原阻挡,四周大洋湿汽流均难以到达,降水偏少水资源严重短缺,约 1/3 国土资源困置荒废。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等因素,导致沙漠漫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如果水资源问题得不到解决,“西部大开发”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反之则会使中华民族复兴的里程碑。解决这里幅员辽阔,极其干旱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出路在于开发“新水源”:在阻挡大洋水汽进西北的山脉开“水 -汽槽”,调大洋湿汽流和青藏高原水并举淋饮戈壁沙漠、黄土高原丘陵,是根本上解决西北干旱问题的途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而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水资源(淡水)、耕地、森林、草场等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率很低,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3 。近年来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资源的消耗面无限扩大,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和农业争地、争水,造成一些地区河水断流、湖泊萎缩-干枯,土地、水资源和耕地面积总量逐年减少,限制了农、林、牧、渔菜诸业发展的空间。一些地区填海、围湖造地,华北、西北一些旱区超采地下水灌溉已成常态;一则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导致地面更加干燥降水减少;二则造成地面地下水土,上下反复循环立体污染,给农产品、饮用水即食品安全埋下隐患。“水土”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物质资源,有水就有地;开发新水源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当务之计。 1 调印度洋水汽和怒江、通天河水淋饮黄土高原丘陵 1.1 开发孟加拉湾水汽资源丰富青藏高原降水 孟加拉湾,西靠印度东高止山、东靠缅甸阿拉干山、背靠喜马拉雅山面临印度洋,地处地球强大气热源中心,集聚着十分强盛的“水汽资源”。在海湾至青藏高原开水汽通道,引导孟加拉湾暖湿气流上高原强化高原降水,改善青藏高原荒漠化漫延生态环境恶化的干旱局面; 从雅鲁藏布大峡谷至边坝,在念青唐古拉山开“水汽槽”,引导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过念青唐古拉山顺怒江河流峡谷北上,再从索县至三江源,在唐古拉山腰开“水-汽槽”;引导怒江上游的那曲水过唐古拉山上三江源流入通天河的支流当曲(增加通天河径流量)。暖湿汽流过唐古拉山上三江源和沿三江峡谷北上的水汽会合,可丰富三江源及东部高原降水,并会沿可可西里山麓和昆仑山麓向藏北高原发展,随着地形的抬升水汽通道覆盖高原,在春-夏-秋季风强盛时期会给高原大面积带来降水,对恢复高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十分有益。由于高原海拔高,水汽通道居高临下四通八达,可以越过昆仑山一些山腰,山口峡谷进南疆;其工程实践之后亦会是印度洋水汽进塔里木盆地的重要通道之一。 1.2 在三江源至柴达木盆地开拓修建“水-汽槽”,引导暖湿气流和通天河水过昆仑山脉进内陆饮北国大漠,从通天河的支流楚玛尔河口至柴达木盆地,在昆仑山开挖和沿三江河谷北上的气流方向一致的喇叭口形豁口,修建横截面为梯形的“水-汽槽”如图1,设槽底宽 100m ,槽壁与槽底的倾角为 120° ;水汽槽工程由南向北以5‰的坡度下降其地势海拔穿越昆仑山脉进内陆;预计工程的出口处在昆仑山北坡格尔木河的上游,全长约 100km 、海拔 3700m 。这是一项开天辟地调大洋水汽和青藏高原水并举,海-陆-空跨区域立体调水解北国干旱的“龙头工程”;引导暖湿气流和通天河水进水-汽槽,当水汽灌进水-汽槽后因气流通道横截面积缩小,地形对汽流的“狭管效应”,水-汽槽内会形成比槽外地区风速大得多的“峡谷风”强烈辐合进内陆。暖湿气流进柴达木盆地会丰富盆地和周围山脉: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南疆及河西走廊降水。 发源于唐古拉山和可可西里山的通天河,水源丰富流量大,据长江上游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通天河年流量 124 亿 m 3 、径流量 393m 3 /s ,预计工程实践之后随着降水的增加,通天河的径流量可增加到 800m 3 /s ,年均可调水 400 亿 m 3 。通天河海拔高、纬度高、离西北内陆近,地理地形条件好,是西线调水最理想的河流,方案实施之后会自流进内陆,将会是我国目前第一条没有污染的清水河。水源丰富的通天河水过昆仑山脉进内陆和格尔木河会合,给格尔木河修建大型水电站创造了条件;并为三江源至柴达木盆地或河西走廊开辟条“ 通天运河 ”;通天运河水进柴达木盆地,可以灌满盆地已干枯或面临干枯的河流、湖泊浇灌戈壁沙漠,随着雨水的增加可简盆地有利地形再造一个面积数倍于青海湖的“ 高原蓄水库 ”,以调济区域气候和青海、南疆及河西走廊用水,一举多得(其社会经济效益前景不言而喻)。 2 开放塔里木盆地水汽封闭格局调大西洋、阿拉伯海水汽润塔克拉玛干 塔里木盆地背靠天山,西邻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南有青藏高原即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东面直通黄土高原丘陵,是被高海拔山原环抱的内陆盆地,海拔不到 1000m ,地形封闭性强四周大洋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水资源十分匮乏。由于气候干燥,气温高昼夜温差大,盆地中部形成了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源于喀喇昆仑山冰川及天山流失于沙漠。主要依靠雪山冰川融化的雪水灌溉盆地边缘的冲积平原发展农牧业生产。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雪山、冰川退缩消融的雪水逐年减少,使一些绿洲牧场、农田荒漠化。夏季烈日炎炎而缺乏水分调节温度使盆地气温剧烈上升,如果能疏导大洋湿气流进内陆调节盆地水汽循环增加降水,塔里木盆地 50 多万平方公里国土资源可以开发建设成西北的农、林、牧、鱼米之乡,沙漠,只要有雨水都可以改造成好良田;生产的粮食、油料、棉花、核桃大枣、葡萄瓜果都是优质品;胜于再造一个三倍于四川盆地的:“ 天府之国 ”。 2.1 在喀喇昆仑山口(红其拉甫口崖),开辟修建和印度河流方向一致的跨界公交通道(水汽槽)。引导沿印度河流峡谷上升的阿拉伯海暖湿气流和西风带湿气流过喀喇昆仑山脉进塔里木盆地。 2.2 从塔里木乌鲁克恰提至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谷地”古尔恰,在阿赖山东麓沿丝绸古道开辟跨界公交即水汽通道;再从“伊犁河谷”特克斯至塔里木拜城,在天山开“水汽槽”,引导沿费尔干纳谷地和伊犁河谷进来的大西洋及地中海一带温湿气流进内陆,活跃盆地水份循环增加降水。 图 2 调大洋水汽和通天河水及拟开运河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新疆的西北部,有阿拉山口和额尔齐斯河谷两个天然的缺口,海拔不到 500m 地势自东向西逐步降低,是西风带温湿气流进入北疆的通道,因此给北疆带来了比较丰富的降水;从西伯利亚南下的极地冷气流亦顺阿拉山口、额尔齐斯河谷或蒙古高原频频南下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及华北地区,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相遇,会被冷气流抬升降水;这样来自西南、西北的几路潮湿,冷暖温度不同的湿气流对流交汇,会给西北、华北及蒙古高原等地区大范围带来降水,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北国降水少气候干燥的荒凉局面;随着西北降水的增加,雪山、冰川和盆地湖泊的集水都会增加,不仅现有河流的径流量会增大,并且还会形成一些新的河流、湖泊。如果通过开河道,修建堤坝,将一些湖泊和塔里木河、孔雀河、通天运河、党河、疏勒河、北大河、黑河等内陆河流疏通(这一带地形比较平坦),由西向东跨越巴丹吉林沙漠和温都尔毛道,环狼山和阴山的北麓,绕白云矿区及四子王旗北缘至怀安和永定河会合流入渤海,在中国北方开辟河流的梦想即可变为现实;这将是条没有污染的“ 北国大运河 ”,全长约 5000 千余公里,方案实践之后从塔里木盆地或三江源坐船可以直达北京。“水”是养育优良生态环境的源泉,北国大漠的干旱问题如果得到解决,可增加约1/3国土优质耕地面积和生态绿化面积。随着雨水的增加,北国大运河流域的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温都尔毛道、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即黄土高原丘陵和蒙古高原等地区,都将会是我国农、林、牧、鱼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可以扛起中国粮食产量的半边天”。为西部大开发即农业、经济向西北转移开拓广阔天地。 结 论 在河流峡谷或水汽槽内流动的暖湿气流,不容易和冷空气混合利于保温,能够上升到更高的海拔区,诸如印度洋暖湿气流沿横断山河流峡谷,能上升到海拔 4000 多米的三江源及 5000 米以上的藏北高原给那里带来降水;西风带湿气流沿阿拉山口和额尔齐斯河谷进内陆,给北疆带来了比较丰富的降水。从水汽循环转化的机制及天气学原理分析:改变局部地区地貌地形即在阻挡大洋水汽进西北的山脉开水汽通道,调大洋湿气流进内陆增加西北降水,方案是可行的,虽然其工程浩大战线长而科技难度相对不是太大;各路工程都是在人烟稀少或无人烟的荒野、山崖进行,都是普通的开放式沙石岩土工程,开槽挖掘出来的沙石岩土填于附近的山崖沟谷就地消化,可以大幅度减少工程量;以目前我国高寒区工程施工的技术装备即爆破开山开槽的实力,其工程的施工进度将会是惊人的!各路工程沿线基本上没有什么拆迁移民负担;工程后期的管理系统亦不会潜在什么隐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高级工程师 惠世德 2014 年 2 月 18 日 E-mail:shidehui2009@sina.com
个人分类: 科研|5002 次阅读|3 个评论
Springer《水资源管理》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热度 2 wanyuehua 2014-3-12 06:33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水资源管理》(荷兰) ISSN : 0920-4741 。 1987 年创刊,全年 15 期, Springer 出版社。 SCI 2012 年影响因子 2.259 , 5 年影响因子 2.530 。刊载水资源管理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书评,涉及水资源的评价、开发及保持(侧重政策和策略方面),水资源系统规划、设计、运行、保养及管理,以及水文学与有关技术问题、水质与水量控制和预测、水应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水资源保护法规等。该刊 JCR 中 2012 年土木工程学排名第 10 位( 122 种), Q1 (一区);水资源排名第 14 位( 80 种), Q1 (一区)。 该刊每年出版的文献量和引文量 该 刊 1996 年入选 SCIE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的 1976 年第 10 卷到 2014 年的第 28 卷 共 1799 篇文章篇,其中学术论文 1757 篇(包括会议论文 4 篇)、文献综述 19 篇、社论 15 篇、更正 6 篇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美国 276 篇,印度 246 篇,中国 207 篇(不包括台湾地区 54 篇),伊朗 147 篇,澳大利亚 104 篇、德国 103 篇等。 在该刊发文的主要研究 机构为印度理工学院( INDIAN INST TECH ) 104 篇、 伊朗 德黑兰大学( UNIV TEHRAN ) 50 篇、中国科学院( CHINESEACAD SCI ) 46 篇、印度国家水文研究所( NATL INST HYDROL ) 41 篇等。 1799 篇文章共被引用 13780 次(其中 2010 年被引用 1762 次、 2011 年被引用 2193 次、 2012 年被引用 2820 次、 2013 年被引用 3726 次、 2014 年被引用 352 次),平均引用 7.66 次,年均引用次数 765.56 , H 指数为 42 (有 42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42 次以上)。 中国学者在该刊共发表论文 207 篇(不包括台湾地区 54 篇),其中学术论文 203 篇,文献综述 4 篇。共被引用 1473 次,平均引用 7.12 次, H 指数为 18 。在该刊发文的主要的中国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 中国学者在 该刊每年出版的文献量和引文量 中国学者在该刊发表的 207 篇论文和 20 个国家与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其中美国 33 篇,加拿大 18 篇, 澳大利亚 16 篇, 日本 6 篇, 英格兰 5 篇,新加坡 4 篇,德国 、荷兰、挪威、瑞典各 3 篇等,中国学者在该期刊开展国际合作 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加拿大 里贾纳大学 合作发表论文 13 篇 。 网址: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and+geography/hydrogeology/journal/11269 编委会: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and+geography/hydrogeology/journal/11269?detailsPage=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and+geography/hydrogeology/journal/11269?detailsPage=editorialBoard# 在线投稿: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warm/ 高被引论文: 1 、标题 : 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 Water use by people as a function of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 作者 : Hoekstra, AY (Hoekstra, A. Y.); Chapagain, AK (Chapagain, A. K.) 来源出版物 :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卷 : 21 期 : 1 页 : 35-48 DOI: 10.1007/s11269-006-9039-x 出版年 : JAN 2007 在 Web of Science 中的被引频次 : 217 2 、标题 : Transitions towards adaptive management of water facing climate and global change 作者 : Pahl-Wostl, C (Pahl-Wostl, Claudia) 来源出版物 :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卷 : 21 期 : 1 页 : 49-62 DOI: 10.1007/s11269-006-9040-4 出版年 : JAN 2007 在 Web of Science 中的被引频次 : 190 3 、标题 : A review of multiple criteria analysis for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作者 : Hajkowicz, S (Hajkowicz, Stefan); Collins, K (Collins, Kerry) 来源出版物 :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卷 : 21 期 : 9 页 : 1553-1566 DOI: 10.1007/s11269-006-9112-5 出版年 : SEP 2007 在 Web of Science 中的被引频次 : 104 4 、标题 : The Mann-Kendall test modified by effective sample size to detect trend in serially correlated hydrological series 作者 : Yue, S (Yue, S); Wang, CY (Wang, CY) 来源出版物 :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卷 : 18 期 : 3 页 : 201-218 DOI: 10.1023/B:WARM.0000043140.61082.60 出版年 : JUN 2004 在 Web of Science 中的被引频次 : 85 5 、标题 : Optimizing hydropower reservoir operation using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nd chaos 作者 : Cheng, CT (Cheng, Chun-Tian); Wang, WC (Wang, Wen-Chuan); Xu, DM (Xu, Dong-Mei); Chau, KW (Chau, K. W.) 来源出版物 :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卷 : 22 期 : 7 页 : 895-909 DOI: 10.1007/s11269-007-9200-1 出版年 : JUL 2008 在 Web of Science 中的被引频次 : 84 热点论文: 1 、标题 : Maturing the New Water Management Paradigm: Progressing from Aspiration to Practice 作者 : Pahl-Wostl, C (Pahl-Wostl, Claudia); Jeffrey, P (Jeffrey, Paul); Isendahl, N (Isendahl, Nicola); Brugnach, M (Brugnach, Marcela) 来源出版物 :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卷 : 25 期 : 3 页 : 837-856 DOI: 10.1007/s11269-010-9729-2 出版年 : FEB 2011 在 Web of Science 中的被引频次 : 25 2 、标题 : Changes of Pan Evaporation in the West of Iran 作者 : Tabari, H (Tabari, Hossein); Marofi, S (Marofi, Safar) 来源出版物 :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卷 : 25 期 : 1 页 : 97-111 DOI: 10.1007/s11269-010-9689-6 出版年 : JAN 2011 在 Web of Science 中的被引频次 : 21 3 、标题 :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 Using Wavelet-Genetic Programming and Wavelet-Neuro-Fuzzy Conjunction Models 作者 : Kisi, O (Kisi, Ozgur); Shiri, J (Shiri, Jalal) 来源出版物 :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卷 : 25 期 : 13 页 : 3135-3152 DOI: 10.1007/s11269-011-9849-3 出版年 : OCT 2011 在 Web of Science 中的被引频次 : 20
个人分类: SCI投稿|82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能源工作者亟需纠正对水电的偏见
热度 1 zbt92 2014-2-17 12:12
文/张博庭 2014 年2月《能源》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水电:亚洲的未来巨型蓄电池?》的文章。总体上看这是一篇支持水电开发的好文章。不过,在这篇文章中却体现出某些电力能源工作者对水电的某种误解和偏见。 文章中的值得强调的是,水电比煤炭更为清洁,但是相对风能和太阳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却要严重一些。因此,水电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同样有着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弊端。例如,三峡工程的建设迁移了大量的居民,淹没了大面积的河流,也因淤泥堆积、腐烂植物引起的沼气外泄、破坏渔业的现象而受到批评。的这一段表述,就是很多不了解水电的能源工作者的偏见。 不少电力能源工作者,只知道从能源方面认识水电的作用,然而,事实上水电最大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电力能源和在电网中的调节,而且还有巨大的水资源调控作用。如果,水电仅仅是为了发电,完全可以想办法不建设水库或者尽量少的建设水库。因为,水力发电的多少只取决于水头和水量。但是,为什么很多水电站非要建设被一些能源工作者认为是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大水库呢?因为,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去,人们调控水资源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建设大型的水库进行调蓄。把洪水期的洪水留下来,等到枯水期再使用。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水电一方面是大水库的副产品,同时还是保障大型水库安全的必要措施。水库大了、水坝高了以后,泄水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必须要加以消除,否则,很快就会威胁到水库和大坝的安全。而消除能量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能量提取出来加以利用。水力发电就是大型水库的最好消能措施。所以,建设大水库的时候往往就一定要建设水电站,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要获取电力,而且也是为了水库和大坝的安全。 由此可见,所谓水电的生态环境影响,实际上都不是水电本身的影响,而是大型水库的影响。然而,只要人类不想遭受毁灭性的洪水和干旱,就必须要接受这些所谓的影响。这就是存储洪水所必须的代价。这就像种粮食必须占用土地的道理一样。 对于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水资源调控来说,水电的能源作用甚至可以认为是附加的。我国的三峡工程,如果不是为了防洪和供水的需要必须建设一个大水库,完全可以采用多级开发(基本上不建设水库)。那样的话,三峡的总发电量几乎可以不受影响,而所谓迁移了大量的居民,淹没了大面积的河流,也因淤泥堆积、腐烂植物引起的沼气外泄、破坏渔业的现象都可以没有。 我们为什么不采用分级开发三峡呢?因为我们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和供水,而不是发电。而要实现防洪和供水的目标,就必须建设特大型的三峡水库。总之,三峡工程的建设恰恰最能说明:所谓破坏生态的不是水力发电,而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大型水库。其实,站在人类社会生态的角度上看,建设大水库,不仅不是破坏生态,而且还是最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保护。这就是迄今为止,全世界都体现出:水电和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也越好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章《水电:亚洲的未来巨型蓄电池?》 来源: 《能源》     拥有丰富水电资源的中国带动了整个亚洲范围内的水电建设潮。未来,水电是否可以成为亚洲的大规模备用蓄电池 ? 随着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规模的不断增长,水电的“储能功能”将是保证地区电网稳定以及减少碳排放的重要资源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   中国是亚洲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国家,其水力发电总量约占全球水力发电总量的 20% 以上。除了长江 三峡水利 枢纽工程这样的工程奇迹之外,中国境内还分布着无数个水电工程项目。   根据 美国 能源信息署 2010 年的数据(目前可获得的最新数据),水电的发电总量占全中国发电总量的 18% 。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也十分接近。同一年,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发电总量只占全国发电总量的 1% 。然而,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 50% 以上,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机国 , 水电的年均增长率则为 12% 。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水电比煤炭更为清洁,但是相对风能和太阳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却要严重一些。因此,水电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同样有着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弊端。例如,三峡工程的建设迁移了大量的居民,淹没了大面积的河流,也因淤泥堆积、腐烂植物引起的沼气外泄、破坏渔业的现象而受到批评。 但是,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水电所带来的益处远大于这些不利后果。因此,中国和其邻国都规划了更多的水电站。中国的邻国缅甸也正在计划在其北部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一系列水电站,并将电能出口至中国。湄公河流域上也有大量的水电站规划项目。   水电的负荷平衡能力   随着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规模的快速增长,其间歇性将会给中国的输配电系统带来严重的挑战。幸运的是,中国日益突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可以由水电来应对。   由于电能无法大规模存储,带水库的可调节水电机组(包括抽水蓄能电站)被认为是重要的间接储电设施。水电是各类发电类型中响应最快的机组之一,它可以在数分钟甚至数秒内实现关停和启动,因此能够以接近蓄电池的响应速度实现快速出力,平衡电力系统的供需。这意味着当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快速扩张后,水电可以成为优质的电力平衡资源。   跟很多其它国家一样,中国的许多大规模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远离能源消费中心。为了将这些能源传输到市场上,需要建设远距离输电线路。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特高压输电技术,最著名的工程就是将三峡发出的电力传输至 2000 公里 以外的东部沿海城市 上海 。   沿着中国的几条主要大河分布的许多其他水电站也同样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随着西北部地区不断增长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规模,往东部地区送电的规模将越来越大。中西部地区的水电,位于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和用电中心之间的,可以承担负荷平衡的责任。   在未来的电力市场中,水电这种灵活的“开关能力”将成为电网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水电更多地被设计为进行持续的点对点供电角色。   在向低碳区域经济体的转型过程中,水电与其他各类能源一样,都应该以尽可能小的环境足迹,生产尽可能多的电能。建造尽量少的水电站,并最大程度地高效利用它们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未来,如果亚洲的电网能够更好地利用水电的负荷平衡能力,而非作为基荷机组,将催生两个非常重要的益处:一是市场能够为水电的灵活动态调度给电网稳定性所做出的贡献更好地定价,为投资提供更准确的价格信号,从而减少浪费。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水电的经济性意味着只需建造更少的水电站,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社会稳定。   亚洲大电网   水电所有的这些优点需要一个更为一体化的电网来实现。目前来看,中国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并在亚洲地区发挥巨大的作用。   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成熟但不断老化的电网设施,中国国内很多地区的电网都是初次铺设,这使得中国有机会在建设过程中考虑得更为长远。   中国的电力装备企业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技术。例如,中国 国家电网 公司( SGCC )拥有 菲律宾 国家电网公司 25 年的运营权,并且在帮助后者升级其电网。此外, SGCC 还在 巴西 、 葡萄牙 等多个国家拥有海外业务,最近还购买了南 澳大利亚 州的电力公司 Electranet 很大部分的股份。中国 南方电网 公司目前运营着 7 条跨国输电线路,向 越南 出口电力。这些工程给了中国在亚洲范围内不断影响电网技术标准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东北亚地区(中国、 日本 、 韩国 )跨国联合电网的可能性。例如,总部位于日本东京的亚太能源研究中心曾经建议在中国东海建设输电线路,用蒙古的风能来驱动日本的空调设备。该中心表示此类互联将有利于电网的高效运行,因为中国北部的电力 高峰 出现在冬天的供暖期,而日本和韩国的年度高峰负荷则是因为夏天的空调制冷。在东南亚,跨东盟电力网络和天然气网络也已经接近实现。
40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媒:中国粮食问题加剧试图减少对美依赖
热度 1 xjtuhyg 2014-2-8 10:51
新媒:中国粮食问题加剧试图减少对美依赖 当美国转向东方之际,中国发起所谓的“西进”战略,避免与美国人发生直接对抗。外界关注的多是北京应对华盛顿亚洲转向的战略和外交意义,以及中国海外寻求能源,而实际上,粮食可能是中国西进战略背后的重要推动因素 。 关键词:粮食安全,南疆,水资源,土地资源, 西进战略,中亚, 2014-02-08 02:35 环球时报 http://oversea.huanqiu.com/political/2014-02/4812306.html   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期刊《评论》最新一期文章,原题:中国西进觅粮 当美国转向东方之际, 中国发起所谓的“西进”战略,避免与美国人发生直接对抗 。外界关注的多是北京应对华盛顿亚洲转向的战略和外交意义,以及中国海外寻求能源, 而实际上,粮食可能是中国西进战略背后的重要推动因素。   几十年来,自给自足一直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但 中国如今面临粮食需求增长快和水、土地及劳动资源消耗快的双重挑战,不得不从别国输入大量粮食。中国日益依赖外国进口养活本国国民且过于依赖美国,加上中美之间深度战略不信任,引发了严重担忧。   为更好地保障本国粮食安全,中国试图分散粮食进口以减少对美依赖,并 通过投资海外农业资源来构筑自己的全球粮食供应体系 。为此,中国向西挺进,特别是俄罗斯、中亚和欧洲等粮食和农业资源丰富之地。   相比中国,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拥有广袤的未耕种沃土。当在本国生产足够粮食养活国民方面遭遇越来越大的困难之际, 中国政府开始商谈投资俄农田。2012年中国投资公司向一个俄中联合基金捐资10亿美元,投资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国家的农业和木材业。以国有企业为首的中国公司,已租赁了至少60万公顷土地、80万公顷森林。   中亚有广阔的未开发农业资源,对提高世界粮食安全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亚存在种植技术、投入、农业机械以及交通和贮藏设施方面的种种障碍。这令其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理想目标,特别是考虑到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如今稳定而密切。 中国看重的两个中亚国家是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在塔吉克斯坦,中国迄今已租借或控制了超过10万公顷土地。目前两国正在讨论在邻国设立自贸区以扩大农产品贸易。   欧洲属于世界粮食出口大户。在北京寻求粮食进口多样化并加强本国粮食安全之际,很想扩大与欧洲主要粮食出口国如法国、荷兰及德国的农业贸易。 2012年中国与欧盟签署农业合作计划,目标就是扩展贸易关系。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中国正转向中欧和东欧寻求粮食。 2013年中国总理访问中东欧时表示,该地区国家出产优质的肉类、乳品和酒类产品,而中国的城市化将释放对牛肉、羊肉、葡萄酒和其他产品的更大需求。因此,北京希望增加从中东欧国家的粮食进口。 其中,乌克兰引起了北京的巨大关注。 2013年12月,乌总统访华时,两国确定了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五年计划,扩大合作的首要领域便是农业……粮食正如能源一样(甚至可能更加深远),正在成为影响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关键因素。 (作者张洪洲(音),乔恒译)
17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永定河水 2008-05-02 21:25
taodeng 2014-2-6 21:04
北京 门头沟 雁翅 如果告诉你这就是倒映了千年芦沟晓月的永定河,你会相信吗?你不得不信,而且京西雁翅一带已经是不错的永定“河”了,因为毕竟还有一点儿水。永定河历经山西、内蒙古和河北才流到北京,全长足有747公里,可到芦沟桥下已滴水不剩,这还能叫河吗?还算好,仅有的潺缓水流孕育了京西葱绿的谷地和山峦,让人能感到一丝自然的气息。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与环保人士聊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zbt92 2014-2-2 11:34
文 / 水博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几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环保 NGO ,在全球各地的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要真正保护好自然界中的濒危物种,也需要具备起码的科学知识和必要的科学精神。一旦我们 NGO 自身的科学知识不足,科学精神欠缺,就难免会出现走火入魔的偏激。在这种情况下,其结果很可能是环保的热情越高、投入越大,而造成的损失就更大。在这方面,尤以 WWF 诋毁发展中国家水电开发的问题,最具有代表性。 1 月 27 日 《中国能源报》刊发了记者采访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雷刚的文章《水电是江河馈赠,但不要顾此失彼》。这篇文章的起因是 2013 年 8 月在《 2013 年长江上游联合科学考察》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人发布了“长江生态已经崩溃”的惊人消息,因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和质疑。记者想找考察的主办方求证一下,此结论的真实性。然而,非常遗憾,作为《 2013 年长江上游联合科学考察》的组织方和经费提供方的 WWF 官员,并没有敢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大谈了他的“水电是江河馈赠,但不要顾此失彼”的环保理念。 关于在《 2013 年长江上游联合科学考察》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所发布的“长江生态已经崩溃”的问题,作为考察的出资方和组织方的 WWF ,确实是不大敢说话。因为他们自己很清楚,他们这次的考查范围是“长江流域”上游的一些河段,根本就不包括真真正意义上的“长江”(即:宜宾到上海河段)。然而,非常令人疑惑的是,在考察报告的发布会上,却有人突然高调的宣传与本次考察毫无关联的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这样的离奇炒作,不能不说已经太离谱了。在这种情况下,遭遇到记者的“ 本次科考能否说明长江鱼类生态已经崩溃?理由是什么? ”尖锐提问, WWF 的官员。只有两条路可选:一个是老老实实的承认,他们是在新闻发布会的机会造谣炒作;另一个就是差开话题,继续进行污蔑我国水电开发的造谣宣传。遗憾的是 WWF 的官员,坚定的选择了后者。 对于 WWF 的雷刚先生所狡辩的“水电能源是江河给我们的馈赠之一,但是不要忘记江河还给我们提供着许多其他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清洁的饮水、丰富的食物等。”的说词,我们并不不陌生。不仅国内有很多著名的反水电人士,都喜欢用这个理由骗人。而且,一位退休的政府高级官员,还曾经利用这种谣言,成功的挑拨了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并让中国政府的威信大跌。大家一定还记得 2009 年 6 月,环保部突然叫停了金沙江上的龙开口和鲁地拉两座水电站的施工。起初环保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非常高调的宣布,一定要彻底调查并严肃处理这些违规施工的水电站。但是,后来却全都不了了之的恢复了电站的施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是因为环保部,最终发现自己被人欺骗了。 金沙江水电站被叫停之后,有一位曾经在水利部门当过局长的退休干部曾在《中国环境报》上撰文。意思是说“水利部目前正在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而金沙江的水电开发企业为了赶在新的流域规划出台之前,把水电开发的生米做成熟饭,正在违规的突击建设水电站。”。当时,新的长江流域规划确实正在修订当中。负责任的环保部的领导,看到水利部的原司局长爆出如此重大的问题,岂能不闻不问?然而,环保部则不知道,这完全是这位退休的水利官员自己编造出的一个谎言。实际上,我国的水利和水电虽然,由于分数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行业上的矛盾、分歧,但是,本质上却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甚至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成功的水电开发,就不可能有可靠的水资源综合利用。金沙江的水电开发被叫停,绝对是对我国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大打击。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三峡建成之后,虽然基本解决了长江水患的威胁,并且在旱季也能发挥出巨大的水资源保障作用,但是,其功能和作用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长江水资源调控的需求。社会上经常有批评“三峡汛期要泄洪、枯水期不肯痛快的放水”的声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长江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还非常低。长江上所有水库的总库容还不到全年平均净流量的 20% ,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库容,把洪水期的洪水都保存起来。在汛期,虽然三峡能把最危险的洪峰控制住,不让它造成灾害。但是,因为库容毕竟有限,为了防止三峡水库被装满了之后,面对后续再出现的洪水无能为力,三峡水库必须在汛期拦截了较大的洪峰之后,进行必要的泄洪。以腾出今后的防洪库容。三峡枯期不肯痛痛快快的放水的原因,也是同样因为库容不充足。因为,库容毕竟有限,下游枯水的时候,三峡水库虽然可以放水抗旱,但是,必须小心的、有计划的放水。因为,谁也不知道干旱持续的时间,还将要有多长?一旦三峡水库被放干了,旱情还在继续,又出现了特别近紧急的状况,三峡水库却再也无水可放的局面,则将是更尴尬的。 所以,在我国目前的长江水资源开发程度的现实面前,我们只能选择汛期错峰抗洪并泄洪,枯期有计划、有节制的放水。相对于目前我国长江上的水库蓄水总量,还不到全年径流量的 20% ,美国几条主要河流的水库蓄水总量,几乎都超过河流的全年的净流量。所以,美国的大型水电站,从来都不必担心三峡所遇到的库容难题。前年是美国著名的胡佛大坝建设 80 周年纪念,从参加了他们的庆典中,我们得到的消息是,胡佛大坝 80 年只泄过一次洪。而我们国家的三峡,每年都要多次泄洪。 金沙江在长江的上游,如果我国金沙江的水电开发规划完成了之后,其有效的调节库容将超过 500 亿,大约能使目前三峡水库的水资源调节能力增加两倍多(三峡的调节库容为 221 亿)。由此可见,金沙江的水电开发对长江水资源保障作用之重要。因此,金沙江的水电开发被叫停,最着急、最心痛的政府部门,绝对是水利部。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环保部 6 月中旬叫停了金沙江水电,水利部 7 月份就召开了“金沙江流域综合规划审查会”。利用审查会,水利部正式把环保官员请来,告诉他们金沙江上所有正在开发建设的水电站,都是符合水利综合规划的,也都是必须要建设的。绝不存在着水利部门那个退休的司局长编造的,水电企业想赶在新规划出台之前“把生米煮成熟饭”的问题。 几乎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 2012 年年底。 2012 年 12 月 26 日 ,经常配合国内外的伪环保造谣污蔑中国水电开发的《东方早报》,刊发了一则 “长江水电开发争论不休,流域综合规划长期搁置”的煽情文章。文章中利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尚未被批准”的噱头,也编造说“新规划的缺失,让一些水电企业和地方政府利用旧规划,匆忙上马有争议的水电工程。”。然而,不知道是否也是巧合,国务院则在这篇文章发出不久后的 2013 年 1 月,就批复并颁布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新规划颁布后,人们终于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目前所有的在建的水电开发项目,没有一个是“利用旧规划,匆忙上马有争议的水电工程”。国务院在《东方早报》污蔑水电的文章发出短短十几天之后,就批准并颁布了流域综合规划,无疑将会无情戳穿那些污蔑我国水电开发的谣言。 作为一种科学的常识,我们不能不提醒一下 WWF 的雷刚先生和一些环保的科盲们,水电不仅仅是江河的馈赠,而且还是我们人类利用江河时,必须要采用的一种手段。因为,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建造足够大的水库进行调节。以保障,雷先生所说的江河所能提供的“许多其他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清洁的饮水、丰富的食物等”的功能的实现。而这些调蓄水资源的大水库在泄水的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如果不能有效的加以消除,将会给水库大坝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 WWF 的雷先生和一些反水电的极端环保人士们也许还搞不清楚,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水力发电不仅是江河的馈赠,而且还是我们在开发利用江河中,必须要采取的一种安全手段。众所周知,世界上最大的三峡水电站的首要功能,是防洪和供水,而不是发电。然而,我们不妨假设,中国的电力能源已经严重的过剩,三峡的水电完全没有用处。因此为了减少投资,我们就不在三峡大坝安装发电机组了。那么,三峡水库将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泄洪、放水。那样的话,恐怕用不了几年,三峡大坝的下游基础就会被掏空。三峡大坝即使不垮塌,也难免会倾覆。 总之,客观的现实和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河流的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不仅不存在着任何“顾此失彼”的可能,而且还存在“无此”就一定就“失彼”的相辅相成关系。因此,尽管目前我国的水利和水电管理体制分别属于工业和农业两个完全不同的政府部门,但是,在积极发展水电的问题上,它们的态度则永远是高度的统一。
3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甘肃肃南县否认5千牲畜渴死:部分因抵抗力下降死亡
xjtuhyg 2014-1-26 19:44
甘肃 肃南县 否认5千牲畜渴死:部分因抵抗力下降死亡 肃南县宣传部门作出回应称,媒体的报道不属实。这5000多头死亡的牲畜不全都是渴死的,还有因缺草缺水,体质变弱,抵抗能力下降而死亡的。 关键词:肃南县,祁连山,水资源,干旱化,海水西调 2014年01月26日07:52  中国广播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4-01-26/075229347596.shtml   央广网北京1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则关于《 甘肃肃南严重旱情致五千余头牲畜“渴死” 》的新闻更是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针对报道, 肃南县宣传部门作出回应称,媒体的报道不属实。这5000多头死亡的牲畜不全都是渴死的,还有因缺草缺水,体质变弱,抵抗能力下降而死亡的。 死亡的5000多头牲畜只占全县牲畜饲养量的0.5%左右,属于正常范围,畜牧业生产是安全的。   目前,当地政府部门通过采购储备饲草料、寻找抗旱水源、补贴拉运人畜饮水、流动放牧、维修新建水利设施等措施,帮助当地农牧民抗旱。张掖公安消防支队按照市政府安排投入到抗旱行动中,全市消防部队组成4个分队的近百名警力, 先后行程4600多公里,为旱情严重的9个村社地域送水230多吨,近3000头牲畜不再“受渴” 。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境内草原广袤、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河流纵横、矿藏丰富,除明花区属沙漠外,其余均系山地。平均海拔约3200米。祁连山主峰素珠莲及著名的“七·一冰川”即在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横贯全境,总流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达204万千瓦时,冰川蓄藏量159亿立方米,共有大小河流33条,年径流总量为43.11亿立方米,人均流量12.2万立方米,是河西绿洲灌溉的主要水源。 @@@@@@@@@@@@@@@@@@@@@@@@@@@@@@@@@@@@@@@@@@ 甘肃肃南县遭受旱灾 7300人受灾损失逾2千万元 2014 年 01 月 26 日  1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1-26/5782773.shtml 中新网 1 月 26 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甘肃省民政厅报告, 2013 年入冬以来,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降水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导致土壤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截至 1 月 26 日 9 时统计,造成 7300 人受灾, 3900 人饮水困难,饮水困难大牲畜 1.5 万头 ( 只 ) ,直接经济损失 2300 万元。 @@@@@@@@@@@@@@@@@@@@@@@@@@@@@@@@@@@@@@@@@@@@@@@@@@@@@@@@@@@@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旱情严重   五千余头牲畜“渴死” 2014-01-2408:07来源:西部商报 http://gs.cnr.cn/gsxw/kx/201401/t20140124_514731130.shtml   央广网兰州1月24日消息   昨日下午,记者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获悉,自去年入秋以来,当地气温偏高,降水稀少,目前已造成其境内46条溪流干枯,476眼泉井干涸,逾七千人和42万余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有5141头(只)牲畜因干旱死亡。   “从去年9至今没有有效降水,西岭村水窖蓄水严重不足,旱情严重,全村110户牧民和1.8万头(只)牲畜严重缺水。”肃南县大河乡西岭村党支部书记安吉文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开始,该村组织车辆调水, 挨家挨户送水到牧户建设的水窖中储存 ,确保春节期间接羔育幼和仔畜成活。   “近5个月无有效降水,加之今年气温高,干旱已经严重威胁到日常生活和牲畜用水。”当地牧民顾旭勇说,离他们最近的水源都干枯了,现在赶羊群至5公里外的地方饮水,加上冬春天牲畜乏弱,来回就是一天时间,还要用驴驮水解决留在牧业点的仔畜用水。   顾旭勇担忧道,由于牧草干枯,经不住牲畜的踩踏,再加上冬天风大,30%踩踏粉碎的牧草被风吹跑了,目前牲畜严重缺草。   针对持续严峻的旱情,肃南官方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及全社会力量开展抗旱保生产工作。该县逐级派员深入牧户,帮助群众广泛开展生产自救,采取流动放牧或借用、租用草场的办法,及早应对春季缺草的严峻形势。农牧部门及时组织专业人员指导和帮助牧户搞好接羔育幼工作,农牧技术服务机构及时调运疫苗和药品,开展防疫灭病工作。同时, 当地水务部门还加大对农牧业各类水利设施的维修,通过新建应急供水工程、跨乡(镇)调水、维修供水工程和组织群众驴驮车拉等方式,全力保障牧民人畜饮水安全 。据统计,目前当地已投入资金1080.62万元,购买储备饲草料12444.5吨,流动放牧22.94万头(只),拉运储水26.68万吨,完成2处人畜饮水管网改造工程。(记者窦文杰实习生陈淑静通讯员武雪峰)
1614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部制会是怎样?
jiasf 2014-1-7 06:35
大部制已经说了好几年,就是不知道最终会是什么样子。最关心的是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离不开整个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说:“政府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 虽不知高层的具体思路,也想不清楚到底如何划分政府部门才最合理,且按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提出以下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的大胆设想: 序号 2012年国务院组成部门 调整方案 理由 1 外交部 保留 2 国防部 保留 3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改为国家发展委员会,改革职能转走 中央已成立国家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的管理重心上移 4 教育部 合并到教育与科技部 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应该统一起来 5 科学技术部 合并到教育与科技部 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应该统一起来 6 工业和信息化部 合并到发展委员会 尽可能交由市场,工业和信息发展规划职能交由发展委员会统一考虑 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合并到民政部 原民委和民政部的职能都偏弱,可以合并 8 公安部 保留 9 国家安全部 保留 10 监察部 保留 11 民政部 保留,且合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强化政府的综合保障能力,综合实施就业、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救济和救灾。 12 司法部 保留,且检察院并入司法部 大的司法包括公安、检察、法院和狭义的司法,原司法部就管监狱和律师,偏弱。 13 财政部 保留 1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合并到民政部 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结合,而且早期人社部的职能就属于民政部。 15 国土资源部 保留,合并林业局 把地上地下不流动的资源,包括地面的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空间)、海域(空间)和地下的矿产,实行统一管理,而对流动性的水资源单独设立水务部管理。 16 环境保护部 保留 1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合并到民政部 统一城乡规划管理与行政区划管理,统一住房保障与其它社会保障的管理,以及社会救济、救灾 18 交通运输部 保留 19 水利部 成立水务部,划入原环保部的废水排放管理部分职能、城市部门管理的废水处理与中水利用管理职能、林业局的湿地保护职能 水有流动和循环的特殊性,按水循环的完整环路、以流域为单元来统一管理产水(水土保持、雨水利用)、汇水(河道管理、洪涝防治)、供水、用水、节水、排水、废水处理和回用以及水生态(湿地保护)。。 20 农业部 保留 21 商务部 保留 22 文化部 保留 2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保留 人口规划或计划生育工作不宜划入发展委员会,因为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综合性战略性规划,而计划生育工作是细致甚至琐碎的 24 中国人民银行 保留 25 审计署 保留 按此设想,国务院组成部门将由25个减少到20个,且管理的综合性得到大大加强。设想的20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序号 部门 1 外交部 2 国防部 3 公安部 4 国家安全部 5 财政部 6 民政部 7 司法部 8 监察部 9 商务部 10 发展委员会 11 教育科技部 12 文化部 13 国土资源部 14 环境保护部 15 交通运输部 16 水务部 17 农业部 18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19 中国人民银行 20 审计署 或许新的机构设置中,水务部与环保部的在排水、废水的管理方面矛盾依然存在,可以作这样的明确分工来化解:水务部负责根据河湖水量提出纳污总量控制指标,环保部根据水务部提供的指标进行排污许可管理。 诸位有何高见?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分循环有马尔科夫性质?!(5)—水体(资源)的存在量与转移量
zhangxw 2013-12-26 12:47
水分循环有马尔科夫性质 ? ! (5)— 水体 ( 资源 ) 的存在量与转移量 张学文, 2013/12/23-26 1. 关于 3 元的水分循环模型已经讨论了两次,但是依然处于交待概念、变量的阶段,而没有进入对模型做一些计算的阶段。确实是这样。如果仅提出一些新名词而不能从中获得什么新知识,就有故弄玄虚之嫌。但是概念交待不清楚,也让随后的计算变成莫名其妙。本段暂时不推荐有关的计算,而把一些概念、数据再做点交待。 2. 在水分、水资源、水分循环的研究中区分关于水体的 两个概念 ( 属性 / 特征 ) 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概念没有通用性很高的词汇。静储量与动储量、存在量与周转量、库与流、可(不可)再生资源等等都是对它们的表述。 3. 静储量与动储量这两个词好像在一册地下水的书籍中看到的。静储量表示一个区域的地下水的总量,而动储量表示单位时间(通常指 1 年)流入或者流出量。这是两个含义不同又存在联系的词,其实它们也可以用在其他的水体上。人们在介绍地下水时经常仅注意其储量很大的特点,而盲目认为这是不用白不用的资源,其实你只能用它输出的地下水动储量部分。用得再多就引起地下水水文降低,把灾害留给了后人。 4. 库与流,这两个词是在《地球水环境学》一书的 38 页看到的(陆渝蓉编著)。它泛指各种水体的存在量与单位时间的周转量,其含义与前面的静储量、动储量本质相同。 5. 资源与可再生资源,这是目前对各类自然资源通用的概念。一般理解的资源概念对应于地下的矿物,它是早期地球形成的资源,所以用一点就少一点,它不可再生。而太阳能、降水、河水等资源都认为是可再生资源 : 今年免费使用 , 而且每年又自动 / 免费提供。 6. 所以“静储量与动储量”、“库与流”、“可(不可)再生资源”都是对存在的资源以及与它有联系的单位时间的资源周转量的表述词汇。在水分循环分析中不能混淆这些概念的地位以及在水分循环中的角色。它们也类似你的存款与月收入。 7. 下面把全球的水分循环中涉及的一些水体或者水资源的“ 库与流”, 按《地球水环境学》一书的 38 页的表,列于下面(名称略有修订,并且补正了 流的单位 )表4 。 表 4 地球水体的存在量(库)与周转量(流) 库 存在量 单位: km 3 ,立方千米 海洋水 1350000000 空中水 13000 陆地水 35977800 河床水 1700 淡水湖 100000 内陆海与盐水 105000 土壤水 70000 地下水 8200000 冰盖与冰川 27500000 陆地生物水 1100 流 转移量 单位: km 3 /a ,立方千米/年 蒸发流 496000 海洋蒸发量 425000 陆地蒸发量 71000 降水流 496000 海洋降水量 385000 陆地降水量 111000 入海径流 39700 河流入海流量 27000 地下水入海流量 12000 冰盖冰川水入海流量 2500 8. 对这个表大家是可以看明白的,所以不多说了。但是这里补充一句,即这里给的数据中生物水大约是空中水的 1/10 ,我认为这个数据对比关系是比较合理的。另外对海洋、陆地也还可以细分。 9. 随后的分析会看到,我们要对这些数据再做一些变换才对应于马尔科夫过程中的变量。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2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树枝状分子的重金属去除剂性能优异
PAMAM1224 2013-12-24 09:55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展,水资源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其中尤其是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含量过高会损坏土壤肥力和可能会影响植物群和动物群。通过在硅胶表面接枝树枝状分子,用于水污中铬的处理,可以使铬离子的浓度由3.0mg/L降到0.24mg/L,且处理方法简单而高效,故树枝状分子在重金属处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新第四代高分子材料 - 高性价比树枝状聚合物材料的专业制造商—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没人反对都江堰?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3-12-21 22:25
都江堰非汛期是六四分水,即引走岷江流量的六成;不是说40%是一条河流水资源开发的极限嘛!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1593 次阅读|4 个评论
曼德拉笑傲江湖——名动天下的南非水资源立法与生态水权
hillside 2013-12-15 11:42
由于研究之需,我曾遍览世界各国水法。放眼望去,在各国国家基本法层面的水法中,明确主张生态用水权利的似乎凤毛麟角,而在曼德拉主导之下制定的南非1998年水法就是其中的翘楚,而且正在对其它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水资源立法、修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南非作为一个缺水国家,竟有如此巨大的法律勇气在国家水基本法中明确、具体地写入生态环境的用水权利,真是令人由衷地佩服。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最南部,国土面积为122.1万平方公里,人口4480万人,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南非地处副热带高压带,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475毫米,国土面积中21%为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仅200毫米;47%属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约200─600毫米。全国的地表径流量为501.1亿立方米,可开采的地下水储量为25亿立方米。南非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均衡,全国60%的水资源来自只占国土面积20%的东部沿海地区,全国19个流域中,有7个流域水资源量小于需水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从外流域调水。可以说,南非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比较紧缺的国家,未来的水紧缺状况将更加严峻。在用水中,灌溉用水占总用水的50%。南非的水资源管理和河流骨干工程的管理都由中央政府负责。另外,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土地和水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纠正历史形成的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不公正状况是南非水资源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 南非现行宪法于1996年通过,并于1997年起分阶段实施。新宪法的签署为平等和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和今后的民族国家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石,其中所包含的公正平等和民主自由原则是广大南非人民,尤其是占人口总数3/4的黑人群众300多年来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主自由解放斗争目标的最高体现。因此,新宪法的诞生被广泛誉为新南非的“出生证书”,标志着“一个新国家的诞生”。 南非新宪法给南非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专业人士不太留意、貌似寻常的南非新水法则给世界树立了榜样、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生态用水保护的潮流。 1994年,曼德拉政府上台后,制订了一系水资源开发、管理、保护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1998年颁布的新水法(National Water Act),新水法同1956年首次颁布的水法相比,具有较大的改进,新水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水资源优化和高效使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公平性原则。新水法规定,所有的水资源,不管在水循环系统中从陆地的哪一部位产出,都是南非人民共同的资源共享源,对它们的使用都必须在国家的控制之下进行。同时,所有的水资源不管在哪里产出,在法律上的地位都是一致的。个人或组织对于水资源只有使用权,或通过授权获得使用权,而不具有所有权。新水法规定在南非全国建立19个流域管理局(水委员会)负责境内水资源的计划和分配。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水资源的基本储量,以保证在当地及流域汇聚范围内水资源可以长期持续利用。1998年《水法》在序言中规定,“人们认识到水是一种稀有的,且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国有资源”;“人们还认识到水是一种属于全体人民的自然资源,而以往南非的种族歧视的法律和制度妨碍了人们公平公正地得到水,也妨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现在人们承认应由中央政府全面负责管理全国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包括公平公正地分配水资源使其得到有效益的利用和分配”。 必须说明,在曼德拉掌权之前,南非政府也十分重视水资源的管理。南非在近三十年来的生态用水方法研究以及保护方面已取得引人瞩目的发展。南非的科学家在1992年发展出目前国际上比较领先的第四代生态用水评估方法“Building Block Methodology” (BBM) 。自1956年颁布实施《水法》后,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国家政治制度的改变,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方针和管理制度也发生重大的变革,到1998年,在32年时间内,南非对《水法》共作了24次修订。1997年,南非政府制定了南非国家水政策(NWP),1998年新《水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证所有人都能公平公正的用水。 然而,在生态水权方面,作为国家层面的水资源成文法,南非《水法》可谓世界最强音之一(参看本人文章:Environmental Flows Legislation and Regula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Enlightment to China.pdf。该论文重在研究欧洲,非洲仅一带而过)。1998年颁布的南非新水法里,明确地把”生态用水需求” (Ecological needs) 放在“人类基本用水需求” (Basic human needs) 之后,位居第二。该法明确规定通过保证河流的水资源储备量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在对全国的河流进行分级,确定其保护目标的基础上,规定河流必须维持的最小流量,包括人的基本需求储备量和生态储备量。生态储备量涉及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并随水资源等级而变化。水资源储备量确定后亦由部长在政府公报上发布通告。 耐人寻味与称道的是,在南非1998年新水法的制定进程中,曼德拉在南非水资源管理机构最高官员的任命上施出了令人叫绝的一手,饱含着曼德拉的深思熟虑。 曼德拉执政以后,选拔的水利部长不是学水利的,而是一个人权律师(Kader Asmsl),曼德拉希望能够从法律上解决南非面临的河流危机等问题。这位律师上任以后,果然不负众望,修改了南非的《水法》,使河流的生态用水得到了法律的保证。 南非新水法的制定吸取了多国家、多方面的智慧…… ,已属公认的全球范围内环境立法的杰作与典范。 在国际河流方面,南非地区长期以来的水冲突通过1995年南非曼德拉政府与12个国家签署水资源合作协议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除此之外,这位律师部长还曾担任世界水坝委员会(WCD)主席,呼吁保持全球河流水体自然生态,与代表大坝业主的国际大坝委员会唱对台戏,遭受建坝热情高涨国家的指责。 据称,世界水坝委员会首先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详细研究了八项有关大型水坝的具体案例,编写了关于印度和中国的国家分析报告,编写了俄国和新独立国家的简要分析文件,编写了关于125个大型水坝的调查报告。除此之外,还就一些社会、环境、经济问题以及水坝的“替代方案”、“管理方法”和“体制安排”编写了17项专题评论报告,并在4个地区性的咨询工作中提交了947项文件和报告。所有这些调查和研究都为完成《水坝与发展报告》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后来一统欧盟国家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欧盟水框架》,特别是生态水权与河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在时间上落后于南非新水法。在《欧盟水框架》约束之下制定的德国新水法对于生态用水似乎也无清晰的规定。 附1:南非共和国水法 http://www.mwr.gov.cn/zwzc/zcfg/gwsfgf/200912/t20091209_153037.html 附2: 南非水权发展历程_D_D_特瓦里.caj 附3:世界水坝委员会及其工作简介(注:此工作可能是Kader Asmsl部长精力过剩,关心国际事务,并不见得受到曼德拉安排,但曼德拉抱支持态度是可以肯定的) 世界水坝委员会于1998年2月正式启动,委员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12名成员,包括来自工业界、水坝拥有者、政府和环境团体的代表。该委员会作为一个独立机构而设立,其成员也是独立的,既不代表机构,也不代表政府,秘书处设在南非的Cape市。同年5月,12位小组成员第一次见面。       “这12个成员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有来自不发达国家的。有政府人员、大学教授、非政府组织人员、专家顾问、医生、公司高层等,他们的观点基本是基于研究结果,但是缺少了水坝建设、使用等相关方的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淡水项目主任马超德告诉《科学新闻》。       从1998年到2000年,世界水坝委员会的委员们对可能存留的大型水坝进行了回顾,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世界123个大坝进行了分析和审核工作。对巴西、挪威、巴基斯坦、南非、泰国、土耳其、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国的8个大坝进行了立项研究,并将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以及新成立的中立国家作为研究参考。历时两年半后,一份题为《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的报告出炉,并于2000年11月16日在伦敦举行发布会。       报告的发布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报告会当天共有400多人出席发布会现场,包括90余家媒体,同时还有数千人通过世界水坝委员会网站了解会议。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在现场进行了发言 。在随后近半个月时间里,秘书处的许多委员和成员们环游世界宣传、介绍他们的工作成果。       “在报告发布后的若干年内,世界银行终止了一些水电项目,对水电项目的贷款也大幅减少。”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廖文根告诉《科学新闻》。 据泰德在《大坝的未来》一书中回顾:2001年,世界银行在给世界水坝委员会报告的回应中曾明确表示,“世界银行共享世界水坝委员会核心评估,并与促进七项优先权的需求相一致。而且世界银行为水资源策略闭门草拟的议案将是世界银行的主要机制,也就是把世界水坝委员会报告和世界银行制定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一体化。”        回忆那一年的发布会,前世界水坝委员会主席、南非国会成员Kader Asmsl说:“世界水坝委员会完成了它的 历史 使命。同日,委员会的工作结束了,它在各处的影响逐渐消失,它的榜样作用将淡化,最终报告可能被束之高阁。”       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报告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与之相关的争论便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它甚至成为了世界水坝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       2001年,世界水坝委员会解散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助成立了一个专门推广《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的项目小组,简称DDP(Dam Developing Program)。然而事实上DDP的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其实,报告发表后,中国、印度、西班牙、土耳其等一些主要建坝国家都开始抵制报告,也有部分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官员、国家水电协会(IHA)和国际排灌委员会批判它。他们认为由大坝产生的利益没有得到重视,世界水坝委员会的指导方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未来大坝的建设。       “许多国家认为水坝建设是自己国家的内部事务,不需要来自其他外部组织的干预。同时也出于发展的需要,该报告遭到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反对。”马超德告诉《科学新闻》。       “这个报告当时遭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水电协会的反对,许多专家又针对这个报告进一步作了大量的调查评价。”廖文根说。       针对这一报告,世界学术性组织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于2001年在其成员国中开展了广泛的评估,最终形成了评估报告。国际大坝委员会成立于1928年,目前由81个国家委员会组成,其宗旨是通过相互信息交流,对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环境和社会现象等问题的研究,促进大坝及其相关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的技术进步。       2001年2月16日,当时的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C. V. Varma公开表明对于《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的最终立场:“WCD报告对大坝效益的评论失衡且缺乏足够的解释,导致目前反建坝群体要求暂停工程建设,这一意见对发展中国家是致命的;世界水坝委员会建议的项目评价方法过于繁琐,对投资是一个巨大的阻力,需要在不失其本意的情况下进行简化;国际大坝委员会愿意合作,帮助形成适宜的原则,以帮助那些明显需要建设的工程尽快上马,并与每一个国家的法律和习惯相一致。”    而国际大坝委员会对于世界水坝委员会报告的公开表态,被广泛地认为是大坝的建设者与反对者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正面交锋。 Kader Asmsl本人在《大坝的未来》一书的序中写道:“到今天,争论的双方没人挑出‘世界水坝委员会的全球回顾’的原则性问题,没人对‘出路’有异议(虽然有人认为现实太痛苦,建议太尖锐)。然而,虽然报告完成了委员会的使命,但是报告没有直言大坝危险的前景。回顾过去并展望将来,我们不得不压抑个人情感。”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20年消失28000条河流
热度 1 sqzhang 2013-12-7 16:05
就在 20 年前,中国还有大约 50000 条河流,其中每条覆盖至少 150 平方公里的流域。然而根据中国水利部发布的首个全国水利普查报告的资料,如今已有 28000 条河流不见了。香港《南华早报》的文章就此写道,中国损失的河流就流域面积而言,几乎相当于美国的整条密西西比河。 这些河流为什么消失了?官方把原因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统计上的差异。 中国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黄河解释说,数字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50 年代的估计不准确,因此绘制的地形图不完整。 尽管这种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它不能让中国网友满意。许多网友认为,河流的消失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的恶果。美国太平洋研究所所长、水利专家彼得·格莱克也同意这种看法。他指出,中国面临的水的供应和利用的挑战远远超过气候变化范围。彼得·格莱克认为,由于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口与经济的迅速增长,国家目前面临水资源的严重减少和污染问题。按着这位美国专家的意见,一些主要江河的消失与工农业毫无控制和不可持续的水资源攫取直接相关,尽管气候变化今后可能会起更大的作用。 中国政府用统计数字不准确和气候变化来解释,把河流消失归咎于自然条件和技术进步,不过是为了让官员们推卸自己管理和治理不善、对地下水的开采缺乏控制以及忽视环保问题的责任。 耶鲁大学 2012 年进行的一项环境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包括生产和家庭用水在内的消耗所造成的水质变化方面,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处于最差之列(在 132 个国家中排名第 116 )。统计上的差异不会太大,因为即使在旧地图上,大多数消失了的河流仍能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自己面临的环境日趋恶化这一挑战的严峻性,把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列入了第 12 个 5 年规划。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448 次阅读|6 个评论
畜牧业是利用边际土地和水资源的最好形式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3-12-6 16:11
RT,多吃一些肉,反而可能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 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地区,没有灌溉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农业;降水量低于250(300)mm,旱农根本无法发展,而降水量200-400mm的地区却适合发展依靠天然降水的草地畜牧业。 同时,我国以猪禽为主的农村家庭养畜业虽然号称是“耗粮型”,但与欧美以牛为主的牧业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种群效率 。另,我国家庭养畜业长期以来承担着消耗作物残余物与厨房垃圾的作用,更进一步降低了饲料粮消耗和养殖业成本,这也是畜牧业的生态效益 参加: 我国畜牧业的资源节约型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71827.html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055 次阅读|14 个评论
水文水资源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peluo 2013-11-19 15:59
清华大学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sklhse.tsinghua.edu.cn/index.html 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waterlab.cn/ 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hydraulics.org.cn/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aterlab.hit.edu.cn/webShow.do?action=indexShow 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hydro-lab.cn/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skl-wac.cn/sklsr/index.htm 北京师范大学 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219.224.20.15/index.aspx
个人分类: 水文气候/气象|4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2013.11月17日
zhangxw 2013-11-18 10:40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11 月 17 日 2013 年 11 月 17 日 08 时到 11 月 18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11 %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73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50 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11月17日08时-2013.11.18.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9 0 0 0 10 3.33333333 10 0.33333333 0.31666667 10 25 15 0.9 0.135 0.12825 25 50 33.3333333 0.1 0.3 0.28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76833333 0.72991667 平均降水量0.8毫米 全国降水量73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2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2013.11月8日
zhangxw 2013-11-9 10:01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11 月 8 日 2013 年 11 月 8 日 08 时到 11 月 9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20 %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70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7 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11月8日08时-2013.11.9.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0 0 0 0 10 3.33333333 19.8 0.66 0.627 10 25 15 0.2 0.03 0.0285 25 27 25.6666667 0 0.05133333 0.0487666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74133333 0.70426667 平均降水量0.7毫米 全国降水量70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2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疆水资源最大的损失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3-11-8 21:43
每年通过新疆上空的水汽超过1万亿立方米,但大部分只是过境,西、北、南为输入界面,东为输出界面,只有1/5左右转化为降水,每年全疆降水有2000多亿立方米,大部分在山区,其中1/3形成了超过800亿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高山区径流系数大于0.5(当然张学文先生是这方面的权威) 新疆水资源最大的损失可能是降水在无植被覆盖地面上形成的蒸发。新疆无植被覆盖的沙漠、戈壁、裸石、裸土山地以及冰川占全疆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除冰川可以形成径流外,裸地上大部分降水无法为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利用,准噶尔盆地底部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的降水利用效率也很低。 这部分降水损失每年至少有几百亿立方米,可能占全疆总降水量的20%-30%,而且在可以在可以预计的将来人类也注定无法利用。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536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请霍有光教授关注新疆的人均降水资源排名
热度 1 zhangxw 2013-11-4 12:25
请霍有光教授关注新疆的人均降水资源排名 张学文 ,2013/11/4 最近霍有光教授在科学网上对我关于水资源的一些看法提出质疑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738328.html , 这推进了科学讨论。我目前想说的话是: 1. 霍教授尽可以继续提出看法。我目前无意多讨论。我想,我的有关博客的评论与霍教授的质疑博客的评论,也可以说明一些大家的看法。 2. 在这里我希望提示,按人口占有的降水资源量看,新疆人不是特别缺水的。上月 10 日我发表的数据显示,新疆的人均降水资源量在全国排第 3 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31783.html 仅落后西藏和青海。我希望霍教授注意这个重要的事实。新疆人均每年占有 11700 万立方米的降水,可北京人只有 408 。 3. 我是说以人口占有的水量作比较,新疆并不少,人们谈及的新疆少水,其实是针对新疆的面积而言的。我们究竟是更多地关心一下各地的每个人占有的水量呢,还是更关心每平方每公里面积占有的水量呢?我认为是先关心人,而不是土地。 4. 过去(媒体 + 政府 + 学者 + 教科书)谈及水资源,就是(河水 + 地下水),而回避对降水资源的分析。谈及水资源排名,也是径流量的排名。其实我们的粮食、草料、木材这些干物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降水,而不是引河水灌溉。灌溉对多数农田仅是补充(除新疆绿洲、宁夏)。所以我一直提倡降水就是水资源的论点,我们需要先分析各个省区的降水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及其排序等等。最近两个月我公布了一些降水资源量的数量与排序(我国的和各大洲的 … ) 5. 新疆有很多煤,我们没有必要由当代人急于把它们用光了事。据说目前新疆东部的煤便宜到数十元一吨,在这局面下,谁会花 10 元买一顿水,把它压入地下而换取石油 1 吨石油(就我记忆 13 吨水压下去才可以换 1 吨油)。
个人分类: 水资源|345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2013.11月02日
zhangxw 2013-11-3 12:01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11 月 02 日 2013 年 11 月 2 日 08 时到 11 月 3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21 %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07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44 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11月2日08时-2013.11.3.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9 0 0 0 10 3.33333333 20 0.66666667 0.63333333 10 25 15 1 0.15 0.1425 25 44 31.3333333 0 0.31333333 0.2976666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13 1.0735 平均降水量1.1毫米 全国降水量107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2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澳水资源研究中心征集2014国家留学基金申请人
csiro 2013-11-3 10:56
【一年一度的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又要开始了!如果你还拥有一个留学梦,如果你对澳洲充满好奇,如果你有在学业上有追求和探索的勇气,请加入 QQ群276130853,“悉尼,悉尼!”。 】 中-澳水资源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是中方协调单位。研究中心的宗旨是联合中澳水资源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开展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中澳水资源中心现拟在国家留学基金留学项目的框架下,推荐赴澳留学人员,其中包括访问学生计划、博士生计划和访问学者计划。 1.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www.csc.edu.cn)包括:访问学生(博士生,1-2年)、访问学者(1年)等,以及在国外高校注册并获取学位的博士生项目(最多4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澳大利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留学。特别地,国家留学基金与申请澳大利亚有关教育和研究机构签订协议。 2. 研究方向 生态水文、水资源、陆气相互作用等,包括水文、气象、地理、生态、土壤、农业、遥感等学科。 3. 申请人条件 中国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最好1-2年级)可以申请访问学生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指定的外语培训,不需要成绩);博士生项目需要有硕士学位或者明年硕士毕业,并要求雅思成绩在6.5以上,写作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可以申请访问学者项目。 4. 出国费用 CSC 将提供联合培养博士生和访问学者的国外生活费及往返国际旅费。国外大学将免收学费,并负担其研究费用。 5. 主要合作导师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 Ying Ping Wang 博士(海洋与大气研究所,陆面过程、气候模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Lu Zhang 博士(土地与水资源研究所,流域水循环与气候变化) Brett Bryan 博士(植物所,植物生产力与水资源空间分析) 澳大利亚初级产业部 De Li Liu 博士(作物模拟与空间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 悉尼科技大学气候变化中心 Qiang Yu 教授(生态系统模拟,陆面过程模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作物水分利用) Derek Eamus 教授(生理生态、生态水文、生态系统水分过程的实验,包括通量观测) Alfredo Huete 教授(环境遥感) Kendal McGuffie 副教授(气候数值模拟、陆面过程模拟) 西悉尼大学 David Tissue 教授(生理生态与气候变化,包括FACE实验) 莫纳什大学 Jason Beringer 教授(干旱区植被生态) 查尔斯-达尔文大学 Lindsay Hutley副教授(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与生态水文) 6. 申请与联系方式 有兴趣者请尽快将英文简历传给联系人,或者 加入QQ群276130853,“悉尼,悉尼!” 联系人: 许守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Email : xush@igsnrr.ac.cn 电话:010-64856515 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协议介绍 一、简介 悉尼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 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综合性政府公立大学之一,在澳洲各高校各项指标评估中名列前茅。大学下设商学院、法学院、工程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卫生与护理学院和人文科学院等九大学院,开设了200多个研究生专业课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与悉尼科技大学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联合资助中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悉尼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开展学习和研究。 二、协议内容 1 .协议名额: 博士研究生: 20 名。 联培博士生:10名。 访问学者:10名。 博士后:10名。 2 .选派类别及资助期限 博士研究生:资助期限为36-48个月; 联培博士生:6-24个月。 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资助期限为3-12个月 3 .选派学科、专业领域 双方重点资助研究领域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学科: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 4. 资助内容 被录取人员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健康保险)、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和签证申请费由国家留学基金提供。悉尼科技大学将采取奖学金(助教金、助研金等)的形式为被录取人员提供全部学费。 三、申请条件 1 . 申请人应符合 《 2014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办法 》规定的申请条件。 2 . 具有悉尼科技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申请人必须达到悉尼科技大学相关专业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并获得悉尼科技大学正式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须注明校方将提供全部学费资助)。联合培养博士生须获得悉尼科技大学的正式邀请信。 四、申请办法 1 .申请准备 2014 年1月底之前(各专业申请截止日期不同,请自行查看具体信息),申请人应按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或者邀请信。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以悉尼科技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应注明申请 “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Joint Funding Program ” 。 2 .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于2014年3月20日至4月5日登录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 http://apply.csc.edu.cn )进行网上报名,并向各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3 .申请受理方式 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托各受理机构统一受理本地区(单位、部门)的申请。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受理、审核申请材料;国家留学基金委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 4 . 申请时应提交的材料 ① 《 2014 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材料及说明》 要求的相关材料; ② 悉尼科技大学正式录取通知或者邀请信复印件; ③ 向悉尼科技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 五、评审、录取办法 按照《2014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派办法》与《2014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选派办法》执行。 六、对外联系及派出管理 被录取人员需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或者邀请函为准。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梅仕士 联系电话:010-66093950 传 真:010-66093945 E-mail: ssmei@csc.edu.cn 地 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联系人: Alvina Mak Manag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olicy UT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PO Box 123 Broadway 2007 AUSTRALIA 电话 : (61 2) 9514 8023 传真 : (61 2) 9514 1530 邮箱:Alvina.Mak@uts.edu.au 八、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间 步骤 具体内容 备注 1. 2014年3月20日 前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或者邀请信。 2. 3月20日 -4月5日 报名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各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① 申请时应提交 悉尼科技大学正式录取通知或者邀请信。 ② 受理机构通讯地址及电话请查询国家留学网。 3. 4-5月 评审、录取 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完成录取工作并公布录取结果。 录取通知将通过受理机构转发至申请人所在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4. 7月起 符合派出要求者,办理派出手续 1. 签订《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 2. 联系教育部留学服务机构出国处办理签证申请、机票预订手续。 详见《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5. 派出 联系教育部留学服务机构领取机票、签证等,陆续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自动取消。 访问学者 八、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间 步骤 具体内容 备注 1. 2014年1月1日 前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邀请信。 2. 1月5日 -1月15日 报名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各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① 申请时应提交 悉尼科技大学正式邀请信。 ② 受理机构通讯地址及电话请查询国家留学网。 3. 2-3月 评审、录取 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完成录取工作并公布录取名单。 录取通知将通过受理机构转发至申请人所在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4. 7月起 符合派出要求者,办理派出手续 1. 签订《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 2. 联系教育部留学服务机构出国处办理签证申请、机票预订手续。 详见《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5. 派出 联系教育部留学服务机构领取机票、签证等,陆续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自动取消。
个人分类: 留学篇|6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媒:中国煤化工让亚洲石化厂商忧虑
热度 1 xjtuhyg 2013-10-31 16:29
日媒 : 中国煤化工让亚洲石化厂商忧虑 关键词:煤化工,西北煤炭资源,水资源, 南水北调,海水西调 2013-10-31 11:53:29| 来源: 环球网 | 编辑:董维嘉 http://gb.cri.cn/42071/2013/10/31/6851s4304595.htm   《日本经济新闻》 10 月 31 日文章,原题:中国煤化工让亚洲石化厂商忧虑  中国推进的煤化工产业项目备受关注。在中国,利用内陆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来生产基础化学品乙烯和丙烯的新技术已实现在即。仅对外公布的生产计划已达到了相当于日本内需 3 倍的规模。将中国作为最大出口地的亚洲石化厂商正对此表现的战战兢兢。 “ 化学业界的国际会议谈论的都是中国煤化工的话题 ” ,中国大型石化厂商的高管有些兴奋地说。目前,全球的乙烯生产主要以石脑油和燃气为原料,而 利用新技术则可以从煤炭中提取甲醇,然后加工成乙烯等化工产品。在位于中国内陆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周边地区,煤炭非常廉价。即使算上运到沿海地区最终产品工厂的运输成本,仍比进口产品便宜 。   中国此前也有过相关煤化工生产计划,但因 工程中面临着确保水源和环境对策等难题,可行性曾遭到质疑。 不过随着去年中国煤化工厂商神华集团等 3 家厂商用于生产乙烯、丙烯且总计生产规模可达 160 万吨的设备陆续到位,今年实现相关生产计划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令人关注的是该项目的规模之大。乙烯和丙烯的计划产量分别为每年 1500 万,预计 2020 年前后将可达到这一规模。这将远远超过全日本的乙烯需求量 ( 约 500 万吨 ) 。美国的页岩气作为新的石化原料也备受关注,但是页岩气 2020 年前后的计划产量为 700-800 万吨。规模还不到煤化工的一半。   韩国及台湾地区等以石脑油为主要原料的亚洲石化厂商将受到影响。日本三井化学表示,设备完成后,目前处于持续增长的亚洲对中国的乙烯出口将陷入停滞、丙烯出口则将转为减少。尤其是产量的一半用于出口的韩国厂商等很可能被卷入激烈的价格竞争。   不过,很多煤化工计划都不明确,最终将产生多大影响仍充满不确定性。日本调查公司三菱化学技术研究咨询公司选取了 16 个可信的煤化工计划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乙烯的合计生产量为 570 万吨,丙烯的合计产生量为 700 万吨,还不到原计划的一半。 “ 不管怎样,日本化学厂商应该做的事没有改变 ” ,三井化学石化事业总部的企画管理部长真野纯一如此表示。日本国内石化厂商已预料到价格竞争力下滑将导致出口减少,为此,正着手削减设备,以保证在产量降至日本国内需求量的 500 万吨左右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盈利。全球石化厂商面对能源潮流变化时的应 变能力将受到考验。
187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10月15日
zhangxw 2013-10-16 10:09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10 月 15 日 2013 年 10 月 15 日 08 时到 10 月 16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2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35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55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10月15日08时-2013.10.16.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9 0 0 0 10 3.33333333 19.5 0.65 0.6175 10 25 15 1 0.15 0.1425 25 50 33.3333333 0.4 0.33333333 0.31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08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155 118.333333 0.02 0.02366667 0.02248333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42366667 1.35248333 平均降水量1.43毫米 全国降水量135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2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10月14日
zhangxw 2013-10-15 10:11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10 月 14 日 2013 年 10 月 14 日 08 时到 10 月 15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33%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14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5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10月14日08时-2013.10.15.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7 0 0 0 10 3.33333333 30.5 1.01666667 0.96583333 10 25 15 2.2 0.33 0.3135 25 50 33.3333333 0.17 0.73333333 0.69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08 0.11333333 0.10766667 100 150 116.666667 0.05 0.05833333 0.05541667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25166667 2.13908333 平均降水量2.25毫米 全国降水量214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33%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10月13日
zhangxw 2013-10-14 09:43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10 月 13 日 2013 年 10 月 13 日 08 时到 10 月 14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2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13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3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10月13日08时-2013.10.14.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5 0 0 0 10 3.33333333 24 0.8 0.76 10 25 15 0.8 0.12 0.114 25 50 33.3333333 0.2 0.26666667 0.25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18666667 1.12733333 平均降水量1.19毫米 全国降水量113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2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10月08日
zhangxw 2013-10-9 10:44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10 月 08 日 2013 年 10 月 8 日 08 时到 10 月 9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1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07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4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10月7日08时-2013.10.08.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5 0 0 0 10 3.33333333 13.6 0.45333333 0.43066667 10 25 15 1 0.15 0.1425 25 50 33.3333333 0.3 0.33333333 0.31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1 0.2 0.19 100 146 115.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13666667 1.07983333 平均降水量1.1毫米 全国降水量107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1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10月04日
zhangxw 2013-10-5 10:1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10 月 04 日 2013 年 10 月 4 日 08 时到 10 月 5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2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98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5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10月4日08时-2013.10.05.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9 0 0 0 10 3.33333333 18.5 0.61666667 0.58583333 10 25 15 2.3 0.345 0.32775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52 50.666666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02833333 0.97691667 平均降水量1毫米 全国降水量98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2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刊推荐:WIREs Water
热度 2 WileyChina 2013-9-27 15:14
Editor in Chief: Professor Stuart N. Lane 点此访问期刊主页 WIREs Water 即将于 2014 年问世,该刊致力于打造一个水资源环境研究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将发表有权威性的、解答关键性问题的文章,文章的视角可以是地球科学、生物学、工程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 当前,该刊希望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 Engineering Water Science of Water Human Water Water and Life WIREs Water已经收到一些作者投稿,以下文章已确定于 2014 年发表: Human rights and water Barbara Johnston, Shirley Fiske Rethinking water governance: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bricolage Frances Cleaver Modern water and its discontents: a history of hydrosocial renewal Jamie Linton The value of long time series in hydrological research Tim Burt, Nicholas Howden, Fred Worrall WIREs Water 将提供 2014 年全年免费访问,若您有兴趣的话,可以 点击此处注册 参加活动。 同时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 ** ** ** * * 更多Wiley平台或资源 *******************************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765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23日
zhangxw 2013-9-24 10:2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23 日 2013 年 9 月 23 日 08 时到 9 月 24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4%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519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7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23日08时-2013.09.24.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6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6.5 0.975 0.92625 25 50 33.3333333 3 1 0.95 50 100 66.6666667 2 1.33333333 1.26666667 100 250 150 0.5 0.75 0.7125 250 279 259.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5.45833333 5.18541667 平均降水量5.5毫米 全国降水量519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54%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22日
zhangxw 2013-9-23 09:49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22 日 2013 年 9 月 22 日 08 时到 9 月 23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51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40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22日08时-2013.09.23.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0 0 0 0 10 3.33333333 50 1.66666667 1.5833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7 0.9 0.855 50 100 66.6666667 0.8 0.53333333 0.50666667 100 250 150 0.5 0.75 0.7125 250 400 30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4.75 4.5125 平均降水量4.8毫米 全国降水量451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6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21日
zhangxw 2013-9-22 09:30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21 日 2013 年 9 月 21 日 08 时到 9 月 22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7%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74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4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21日08时-2013.09.22.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3 0 0 0 10 3.33333333 45.5 1.51666667 1.44083333 10 25 15 1.2 0.18 0.171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41 113.666667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83 1.7385 平均降水量1.8毫米 全国降水量174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47%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20日
zhangxw 2013-9-21 16:1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20 日 2013 年 9 月 20 日 08 时到 9 月 21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94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85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20日08时-2013.09.21.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0 0 0 0 10 3.33333333 36 1.2 1.14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8 0.26666667 0.25333333 50 85 61.6666667 0.2 0.12333333 0.11716667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04 1.938 平均降水量2毫米 全国降水量194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4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9日
zhangxw 2013-9-20 09:31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9 日 2013 年 9 月 19 日 08 时到 9 月 20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6%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48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05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9日08时-2013.09.20.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4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4.5 0.675 0.64125 25 50 33.3333333 1.3 0.43333333 0.41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15 0.1 0.095 100 205 135 0.05 0.0675 0.064125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60916667 2.47870833 平均降水量2.6毫米 全国降水量248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46%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8日
zhangxw 2013-9-19 09:38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8 日 2013 年 9 月 18 日 08 时到 9 月 19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28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6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8日08时-2013.09.19.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166 122 0.1 0.122 0.1159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45533333 3.28256667 平均降水量3.5毫米 全国降水量328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4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7日
zhangxw 2013-9-18 09:2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7 日 2013 年 9 月 17 日 08 时到 9 月 18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6%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61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7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7日08时-2013.09.18.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0 0 0 0 10 3.33333333 56 1.86666667 1.77333333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8 0.26666667 0.25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5 0.1 0.095 100 171 123.666667 0.05 0.06183333 0.058741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4516667 2.60790833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61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56%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6日
zhangxw 2013-9-17 09:28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6 日 2013 年 9 月 16 日 08 时到 9 月 17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3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69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27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6日08时-2013.09.17.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8 0 0 0 10 3.33333333 28 0.93333333 0.88666667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8 0.26666667 0.25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27 109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78333333 1.69416667 平均降水量1.8毫米 全国降水量169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3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5日
zhangxw 2013-9-16 09:5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5 日 2013 年 9 月 15 日 08 时到 9 月 16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3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75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9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5日08时-2013.09.16.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5 0 0 0 10 3.33333333 31 1.03333333 0.98166667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9 0.3 0.285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99 1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85 1.7575 平均降水量1.9毫米 全国降水量175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3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4日
zhangxw 2013-9-15 09:58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4 日 2013 年 9 月 14 日 08 时到 9 月 15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34%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28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7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4日08时-2013.09.15.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6 0 0 0 10 3.33333333 32.5 1.08333333 1.02916667 10 25 15 1.3 0.195 0.18525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71 5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345 1.27775 平均降水量1.3毫米 全国降水量128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34%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3日
zhangxw 2013-9-14 10:22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3 日 2013 年 9 月 13 日 08 时到 9 月 14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7%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17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5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3日08时-2013.09.14.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3 0 0 0 10 3.33333333 43 1.43333333 1.36166667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8 0.26666667 0.25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51 117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28333333 2.16916667 平均降水量2.3毫米 全国降水量217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47%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2日
zhangxw 2013-9-13 09:37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2 日 2013 年 9 月 12 日 08 时到 9 月 13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56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48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2日08时-2013.09.13.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0.8 0.26666667 0.25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48 116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 2.565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56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4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1日
zhangxw 2013-9-12 09:4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1 日 2013 年 9 月 11 日 08 时到 9 月 12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65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2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1日08时-2013.09.12.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3 1.43333333 1.36166667 10 25 15 5.5 0.825 0.78375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21 107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9166667 2.65208333 平均降水量2.8毫米 全国降水量265亿吨 降水覆盖相对面积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10日
zhangxw 2013-9-11 09:31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10 日 2013 年 9 月 10 日 08 时到 9 月 11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85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2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10日08时-2013.09.11.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8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5.5 0.825 0.78375 25 50 33.3333333 1.2 0.4 0.38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220 140 0.1 0.14 0.1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99833333 2.84841667 平均降水量3毫米 全国降水量285亿吨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9日
热度 1 zhangxw 2013-9-10 10:2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9 日 2013 年 9 月 9 日 08 时到 9 月 10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02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5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9日08时-2013.09.10.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8 0 0 0 10 3.33333333 57 1.9 1.805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1.6 0.53333333 0.50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35 0.23333333 0.22166667 100 152 117.333333 0.05 0.05866667 0.0557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17533333 3.01656667 平均降水量3.2毫米 全国降水量302亿吨 降水覆盖度6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3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8日
zhangxw 2013-9-9 10:09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8 日 2013 年 9 月 8 日 08 时到 9 月 9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54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1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8日08时-2013.09.09.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9 0 0 0 10 3.33333333 57 1.9 1.805 10 25 15 3.4 0.51 0.4845 25 50 33.3333333 0.4 0.13333333 0.12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19 106.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67666667 2.54283333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54亿吨 降水覆盖度6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7日
zhangxw 2013-9-8 09:19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7 日 2013 年 9 月 7 日 08 时到 9 月 8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12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34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7日08时-2013.09.08.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8 0 0 0 10 3.33333333 48.5 1.61666667 1.53583333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5 0.16666667 0.15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 0 0 100 134 111.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23333333 2.12166667 平均降水量2.2毫米 全国降水量212亿吨 降水覆盖度5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6日
zhangxw 2013-9-7 09:12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6 日 2013 年 9 月 6 日 08 时到 9 月 7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3%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09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24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6日08时-2013.09.07.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7 0 0 0 10 3.33333333 50 1.66666667 1.58333333 10 25 15 2.7 0.405 0.38475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24 108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205 2.09475 平均降水量2.2毫米 全国降水量209亿吨 降水覆盖度53%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05日
zhangxw 2013-9-6 09:4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05 日 2013 年 9 月 5 日 08 时到 9 月 6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69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4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5日08时-2013.09.06.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5.3 0.795 0.75525 25 50 33.3333333 1.5 0.5 0.475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46 115.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82833333 2.68691667 平均降水量2.8毫米 全国降水量269亿吨 降水覆盖度4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04日
zhangxw 2013-9-5 09:30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04 日 2013 年 9 月 4 日 08 时到 9 月 5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37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8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4日08时-2013.09.05.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9 0 0 0 10 3.33333333 41 1.36666667 1.29833333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2.6 0.86666667 0.82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180 126.666667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55 3.3725 平均降水量3.6毫米 全国降水量337亿吨 降水覆盖度5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03日
zhangxw 2013-9-4 10:0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03 日 2013 年 9 月 3 日 08 时到 9 月 4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77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4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3日08时-2013.09.04.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0 0 0 0 10 3.33333333 32 1.06666667 1.0133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5 0.33333333 0.31666667 100 249 149.666667 0.1 0.14966667 0.14218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91633333 2.77051667 平均降水量2.9毫米 全国降水量277亿吨 降水覆盖度4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02日
zhangxw 2013-9-3 09:2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02 日 2013 年 9 月 2 日 08 时到 9 月 3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59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1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2日08时-2013.09.03.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0 0 0 0 1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10 25 15 3.5 0.525 0.49875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216 138.666667 0.1 0.13866667 0.1317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3033333 2.59381667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59亿吨 降水覆盖度4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01日
zhangxw 2013-9-2 10:08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01 日 2013 年 9 月 1 日 08 时到 9 月 2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49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03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1日08时-2013.09.02.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5 0 0 0 10 3.33333333 38 1.26666667 1.20333333 10 25 15 5.5 0.825 0.78375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03 101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625 2.49375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49亿吨 降水覆盖度45%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901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9月01日
zhangxw 2013-9-2 10:04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9 月 01 日 2013 年 9 月 1 日 08 时到 9 月 2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49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03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9月01日08时-2013.09.02.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5 0 0 0 10 3.33333333 38 1.26666667 1.20333333 10 25 15 5.5 0.825 0.78375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03 101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625 2.49375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49亿吨 降水覆盖度45%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901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31日
zhangxw 2013-9-1 10:27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31 日 2013 年 8 月 31 日 08 时到 9 月 01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22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最大降水量 115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31日08时-2013.09.01.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5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0.8 0.26666667 0.25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15 105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33333333 2.21666667 平均降水量2.3毫米 全国降水量222亿吨 降水覆盖度4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30日
zhangxw 2013-8-31 09:46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30 日 2013 年 8 月 30 日 08 时到 8 月 31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3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75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最大降水量 19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30日08时-2013.08.31.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1 0 0 0 10 3.33333333 32 1.06666667 1.01333333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196 132 0.1 0.132 0.1254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89866667 2.75373333 平均降水量2.9毫米 全国降水量275亿吨 降水覆盖度3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4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29日
zhangxw 2013-8-30 09:16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29 日 2013 年 8 月 29 日 08 时到 8 月 30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3%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00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最大降水量 165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9日08时-2013.08.30.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7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1.7 0.56666667 0.53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65 121.666667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16666667 3.00833333 平均降水量3.2毫米 全国降水量300亿吨 降水覆盖度53%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3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28日
zhangxw 2013-8-29 09:38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28 日 2013 年 8 月 28 日 08 时到 8 月 29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38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最大降水量 19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8日08时-2013.08.29.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9 0 0 0 10 3.33333333 47 1.56666667 1.48833333 10 25 15 9.6 1.44 1.368 25 50 33.3333333 4 1.33333333 1.26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39 0.26 0.247 100 191 130.333333 0.01 0.01303333 0.012381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4.61303333 4.38238167 平均降水量4.6毫米 全国降水量438亿吨 降水覆盖度6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27日
zhangxw 2013-8-28 10:05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27 日 2013 年 8 月 27 日 08 时到 8 月 28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6%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30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最大降水量 12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7日08时-2013.08.28.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4 0 0 0 10 3.33333333 59 1.96666667 1.86833333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1.7 0.56666667 0.53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11 103.666667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48333333 3.30916667 平均降水量3.5毫米 全国降水量330亿吨 降水覆盖度66%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26日
zhangxw 2013-8-27 09:09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26 日 2013 年 8 月 26 日 08 时到 8 月 27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52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最大降水量 12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6日08时-2013.08.27.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2 0 0 0 10 3.33333333 54 1.8 1.71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8 0.26666667 0.25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22 107.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65 2.5175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52亿吨 降水覆盖度5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25日
zhangxw 2013-8-26 10:06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25 日 2013 年 8 月 25 日 08 时到 8 月 26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7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20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最大降水量 257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5日08时-2013.08.26.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0 0 0 0 10 3.33333333 60.5 2.01666667 1.9158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99 0.66 0.627 100 250 150 0.01 0.015 0.01425 250 257 252.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4.425 4.20375 平均降水量4.2毫米 全国降水量420亿吨 降水覆盖度7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24日
zhangxw 2013-8-25 09:50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24 日 2013 年 8 月 24 日 08 时到 8 月 25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66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最大降水量 25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4日08时-2013.08.25.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0 0 0 0 10 3.33333333 48 1.6 1.52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50 100 66.6666667 1.4 0.93333333 0.88666667 100 250 150 0.1 0.15 0.1425 250 256 252 0 0 0 0 0 0 合计 100 4.9 4.655 平均降水量4.9毫米 全国降水量466亿吨 降水覆盖度6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23日
zhangxw 2013-8-24 10:12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23 日 2013 年 8 月 23 日 08 时到 8 月 24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3%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500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最大降水量 23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3日08时-2013.08.24.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7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1.9 1.26666667 1.20333333 100 232 144 0.6 0.864 0.8208 0 0 0 0 0 0 合计 100 5.264 5.0008 平均降水量5.3毫米 全国降水量500亿吨 降水覆盖度53%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21日
zhangxw 2013-8-22 09:43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21 日 2013 年 8 月 21 日 08 时到 8 月 22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3%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87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今天的降水分布几乎没有中间档次的占有面积 , 最大值也不清楚 . 存疑 . 有台风登陆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1日08时-2013.08.22.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7 0 0 0 10 3.33333333 62 2.06666667 1.96333333 10 25 15 0 0 0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250 150 0.3 0.45 0.4275 250 166.666667 0.1 0.16666667 0.15833333 0 0 0 合计 100 3.01666667 2.86583333 平均降水量3毫米 全国降水量287亿吨 降水覆盖度63%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20日
zhangxw 2013-8-21 10:22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20 日 2013 年 8 月 20 日 08 时到 8 月 21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77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2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0日08时-2013.08.21.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9 0 0 0 10 3.33333333 44 1.46666667 1.39333333 10 25 15 5.5 0.825 0.78375 25 50 33.3333333 1.2 0.4 0.38 50 100 66.6666667 0.25 0.16666667 0.15833333 100 121 107 0.05 0.0535 0.050825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91183333 2.76624167 平均降水量2.91毫米 全国降水量277亿吨 降水覆盖度5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9日
zhangxw 2013-8-20 09:42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9 日 2013 年 8 月 19 日 08 时到 8 月 20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80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5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9日08时-2013.08.20.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3 1.43333333 1.36166667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1.7 0.56666667 0.53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250 15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95 2.8025 平均降水量2.95毫米 全国降水量280亿吨 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8日
zhangxw 2013-8-19 10:18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8 日 2013 年 8 月 18 日 08 时到 8 月 19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02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34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8日08时-2013.08.19.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250 150 0.2 0.3 0.285 250 341 280.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18333333 3.02416667 平均降水量3.2毫米 全国降水量302亿吨 降水覆盖度4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7日
zhangxw 2013-8-18 10:05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7 日 2013 年 8 月 17 日 08 时到 8 月 18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99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552mm 。广东暴雨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7日08时-2013.08.18.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5 0 0 0 10 3.33333333 36 1.2 1.14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2.8 0.93333333 0.88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7 0.46666667 0.44333333 100 250 150 0.45 0.675 0.64125 250 552 350.666667 0.05 0.17533333 0.16656667 0 0 0 合计 100 4.20033333 3.99031667 平均降水量4.2毫米 全国降水量399亿吨 降水覆盖度4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6日
zhangxw 2013-8-17 10:42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6 日 2013 年 8 月 16 日 08 时到 8 月 17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589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33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6日08时-2013.08.17.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8 0 0 0 10 3.33333333 51 1.7 1.615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50 100 66.6666667 1.4 0.93333333 0.88666667 100 250 150 1.1 1.65 1.5675 250 331 27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6.2 5.89 平均降水量6.2毫米 全国降水量589亿吨 降水覆盖度6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5日
zhangxw 2013-8-16 09:19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5 日 2013 年 8 月 15 日 08 时到 8 月 16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597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83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5日08时-2013.08.16.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8 0 0 0 10 3.33333333 51 1.7 1.615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50 100 66.6666667 1.3 0.86666667 0.82333333 100 250 150 1.2 1.8 1.71 250 283 261 0 0 0 0 0 0 合计 100 6.28333333 5.96916667 平均降水量6.28毫米 全国降水量597亿吨 降水覆盖度6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4日
zhangxw 2013-8-15 09:00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4 日 2013 年 8 月 14 日 08 时到 8 月 15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51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454mm 。台风在广东等地形成大暴雨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4日08时-2013.08.15.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2 0 0 0 10 3.33333333 41 1.36666667 1.29833333 10 25 15 4.5 0.675 0.64125 25 50 33.3333333 1.3 0.43333333 0.41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7 0.46666667 0.44333333 100 250 150 0.5 0.75 0.7125 250 454 318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69166667 3.50708333 3.69 全国降水量351亿吨 降水覆盖度4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3日
zhangxw 2013-8-14 11:29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3 日 2013 年 8 月 13 日 08 时到 8 月 14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45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5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3日08时-2013.08.14.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8 0 0 0 10 3.33333333 48 1.6 1.52 10 25 15 2.5 0.375 0.35625 25 50 33.3333333 1.2 0.4 0.38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51 117 0.1 0.117 0.11115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62533333 2.49406667 平均降水量2.63毫米 全国降水量245亿吨 降水覆盖度5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2日
zhangxw 2013-8-13 09:17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2 日 2013 年 8 月 12 日 08 时到 8 月 13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61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01mm 。山东暴雨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2日08时-2013.08.13.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1.7 0.56666667 0.53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5 0.16666667 0.15833333 100 201 133.666667 0.05 0.06683333 0.063491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5016667 2.61265833 平均降水量2.75毫米 全国降水量261亿吨 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1日
zhangxw 2013-8-12 09:17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1 日 2013 年 8 月 11 日 08 时到 8 月 12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45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5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1日08时-2013.08.12.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9 0 0 0 10 3.33333333 41 1.36666667 1.29833333 10 25 15 6.6 0.99 0.9405 25 50 33.3333333 3 1 0.95 50 100 66.6666667 0.38 0.25333333 0.24066667 100 151 117 0.02 0.0234 0.0222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6334 3.45173 平均降水量3.6毫米 全国降水量345亿吨 降水覆盖度51%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10日
zhangxw 2013-8-11 09:05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10 日 2013 年 8 月 10 日 08 时到 8 月 11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54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4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0日08时-2013.08.11.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4 1.46666667 1.39333333 10 25 15 4.5 0.675 0.64125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46 115.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675 2.54125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54亿吨 降水覆盖度50%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09日
zhangxw 2013-8-10 09:20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09 日 2013 年 8 月 9 日 08 时到 8 月 10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19 亿吨 ( 雨水 , 立方米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7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9日08时-2013.08.10.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7 1.56666667 1.48833333 10 25 15 2.3 0.345 0.32775 25 50 33.3333333 0.4 0.13333333 0.12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72 124 0.1 0.124 0.1178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30233333 2.18721667 平均降水量2.3毫米 全国降水量219亿吨 降水覆盖度50%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809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04日
zhangxw 2013-8-5 09:37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04 日 2013 年 8 月 4 日 08 时到 8 月 5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37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47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4日08时-2013.08.05.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2 0 0 0 10 3.33333333 43 1.43333333 1.36166667 10 25 15 3.5 0.525 0.49875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47 115.666667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49166667 2.36708333 平均降水量2.5毫米 全国降水量237亿吨 降水覆盖度4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3日
zhangxw 2013-8-4 09:52
日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03 日 2013 年 8 月 3 日 08 时到 8 月 4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33%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26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67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3日08时-2013.08.04.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7 0 0 0 10 3.33333333 26 0.86666667 0.82333333 10 25 15 5.2 0.78 0.741 25 50 33.3333333 1.5 0.5 0.475 50 100 66.6666667 0.25 0.16666667 0.15833333 100 167 122.333333 0.05 0.06116667 0.058108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3745 2.255775 平均降水量2.4毫米 全国降水量226亿吨 降水覆盖度33%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02日
zhangxw 2013-8-3 09:25
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 月 02 日 2013 年 8 月 2 日 08 时到 8 月 3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39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344mm 。海南岛有台风暴雨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2日08时-2013.08.03.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250 150 0.2 0.3 0.285 250 344 281.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56666667 3.38833333 平均降水量3.6毫米 全国降水量339亿吨 降水覆盖度49%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08月01日
zhangxw 2013-8-2 10:12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08 月 01 日 2013 年 8 月 1 日 08 时到 8 月 2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36%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63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14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8月1日08时-2013.08.02.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4 0 0 0 10 3.33333333 28 0.93333333 0.88666667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5 0.33333333 0.31666667 100 214 138 0.1 0.138 0.1311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7133333 2.63276667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63亿吨 降水覆盖度36%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801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31日
zhangxw 2013-8-1 09:47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31 日 2013 年 7 月 31 日 08 时到 8 月 1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58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2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31日08时-2013.08.01.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8 0 0 0 1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10 25 15 6.3 0.945 0.89775 25 50 33.3333333 1.5 0.5 0.475 50 100 66.6666667 0.18 0.12 0.114 100 129 109.666667 0.02 0.02193333 0.02083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2026667 2.58425333 平均降水量2.7毫米 全国降水量258亿吨 降水覆盖度42%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30日
zhangxw 2013-7-31 09:33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30 日 2013 年 7 月 30 日 08 时到 7 月 31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2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161 亿吨 ( 雨水 ) 。全国降水偏少 . 温度偏高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9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30日08时-2013.07.31.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2 0 0 0 10 3.33333333 24 0.8 0.76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7 0.23333333 0.22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28 0.18666667 0.17733333 100 190 130 0.02 0.026 0.024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696 1.6112 平均降水量1.7毫米 全国降水量161亿吨 降水覆盖度28% ​
1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9日
zhangxw 2013-7-30 10:08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9 日 2013 年 7 月 29 日 08 时到 7 月 30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3%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80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6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9日08时-2013.07.30.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7 0 0 0 10 3.33333333 35.5 1.18333333 1.12416667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47 0.31333333 0.29766667 100 162 120.666667 0.03 0.0362 0.03439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94953333 2.80205667 平均降水量2.9毫米 全国降水量280亿吨 降水覆盖度43%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将在宁夏召开
xcl2822 2013-7-29 21:32
肖长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3-7-29 2013年7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浩院士通知全体委员,2013年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学术讨论会将在宁夏银川举办,具体由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承办,承办方负责人为田军仓教授。 会议主题:面向生态的流域水循环综合调控 具体包括水库群、灌区、3条红线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交流。 时间:2013年9月6日报道,9月7日-8日会议交流。 地点:宁夏大学 欢迎全国各行业水资源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会议的具体内容请见专业委员会的会议通知。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3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8日
zhangxw 2013-7-29 10:1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8 日 2013 年 7 月 28 日 08 时到 7 月 29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45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0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8日08时-2013.07.29.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39 1.3 1.235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3.8 1.26666667 1.20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5 0.1 0.095 100 209 136.333333 0.05 0.06816667 0.064758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63483333 3.45309167 平均降水量3.6毫米 全国降水量345亿吨 降水覆盖度49%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敬畏水,珍惜水,节约用水
热度 13 wjzhao 2013-7-29 09:28
今年7月13日在大禹家乡山东禹城召开了水安全问题论坛。现在又逢雨季,几乎天天降大雨,洪水冲走了人,冲毁了一切;随着大雨而来的滑坡泥石流又导致了大批房倒屋塌,多少群众被掩埋,形势很是紧张!几乎年年如此!我们建国已60年,国民经济已获得大发展,GDP达到世界第二,可是我们 生活过得这样紧张,能安逸地过日子吗? 中国过去传说,大禹时期中国大地上也暴发了洪水灾害,出来了两个人,采取了两条治水的路线,禹的父亲鲧采取的拦截 洪水 的治水方案,失败了;大禹出山,他采取了疏导洪水的方案,成功了,随后受到万民拥戴当了夏王朝的开国君主。 中国今天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不仅仅有洪水泛滥问题,还有许多区域严重缺水问题,广大地区的水质污染严重问题(包括人为工矿生产污染与天然的地球化学污染--汞、砷、氟、放射性等高含量地区,各种地方病多发地区),以及大量水坝的安全问题。 60 年我们治水采取了什么路线?我们总结得如何。网上大传张光斗与黄万里之争,它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存在的治水路线之争。这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的大事,太重要了。因为水占人体的65%,大脑、肺等组织的80%,生物没有水是不能生存的。我国历来是缺水的,人均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3-1/4。所以我们民族要生存与发展一定要在治水用水方面走出一条新路,特别是今后要加大西部贫水地区的发展之际,绝不能再掉以轻心,满不在乎了! 以新疆 塔里木河的开发 为例,看一看两条工作路线的结果。 1 ,按中央电视台科学调查所提供的情况看,新疆塔里木河上中游兴修了大小76座水库,总库容近26亿方,因为是沙漠平原上修水库,面积大、水很浅,年蒸发渗漏损失大到20亿方水,即丢掉1/2以上的蓄水(估计还有一部分转为地下水则可能再利用)。因修水库截住河水,使塔里木河下游长期缺水,从1972年7月开始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20千米河道滴水未进,已变为一片黄沙地,河道都消失了。若羌县英苏村原来住的50多户人家已经大部分搬走,原来下游有胡杨林81万亩,现在仅有11万亩;历史上的楼兰国,曾辉煌一时,后因塔里木河下游水枯竭而消亡,现在又出现了新的沙荒地。中央重视了此事,拿出109.39亿投资治理塔里木河下游河段,紧急从博斯腾湖调了12.5亿方水,工程完了之后,如果博斯腾湖水位下降了多了就调不了水(过去发生过),上游又不来水,下游将会再次发生断流,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这就是个不从现实出发而得到不好结果的事例。 又如云南滇池的开发,围湖造田的结果,也出来很多环境问题,虽然这个地区较上述地区水多,不属于干旱环境,但也是苦头不小,治理恢复起来很不容易。又如过去全国轰轰烈烈地开荒造田,毁林开荒,现在又轰轰烈烈地开展退田还林,退田还湖。尽管后者是为纠正前者之过,但是这两件事不是个可逆过程,这些“截”而不是“疏”的经验很值得深思。许多大的工程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一时还难以估计得清楚,所以建水库应当慎之又慎, 因为一个生态系统是长期形成的平衡关系,所引起的后果也是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的。我们大规模地过度地干与自然必遭报应! 2 ,另一种是当地上千年的经验积累中找到治水用水的办法。 即打 坎儿井的地下输水用水的方案,这是当地人民上千年积累而发展起来的。沿天山南麓到处都有,将天山下来的雪水大量地转入地下,在地下开渠道,然后按照需要打井提水开采,既可以免除水资源蒸发丢失,又可以保持生态用水,生产与生活用水,对水资源管理控制也比较方便。再说施工也方便。这是从当地实际出发而创造出来的因势利导的办法,又好又省。 我还记得80年代初,我们为了缓解北京缺水状况,曾开展试验,设想利用永定河的冲积扇建造地下水库,经过钻井勘查找到一个8亿方库容(相当于16个13陵水库大)的地段。只要在每年水多时有计划地向地下水库注水,缺水时再抽出使用。可是,在要注水时,发生问题。我们要求将浇田时排走的水回灌时,地方当局要求收费,每吨几角钱。这样就办不下去了。这是管理办法没有跟上。 还有一例。1954年中我陪苏联专家去云南个旧看锡矿,后来现场下大雨,开始没关注它,以后工厂区、办公区及生活区全被水淹;过去雨水全从山下一个落水洞排走,今年它不排水,反而向外涌水,一时四周山水全汇集到这个平坝区内,水面接近高压线。大家紧急抢救,无济于事,最后,干脆变害为利,又采取办法将落水洞堵住,形成一个新的湖泊--即现在的个旧湖,新市区则改为沿湖发展,一展新容。 塔里木大沙漠下面拥有大量的地下水,越靠近山区水的矿化度越低,如何挖掘利用,是有前景的。增加大气降水也是一条开源的途径。 以我们 对大自然要认识它,因势利导地去开发利用它。 3 ,大气与水都是地球发展演化的产物,人与一切生物又是大气与水的子女,是依靠它们而存在的,毁了大气、水就是毁掉自己生存的基础,人们一定要对自然怀着敬畏的、热爱的、珍惜的心情,认识自然,保护好大气与水源,用好水资源,节约用水,积极地去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与生活环境。 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按文献所列:按人口平均我国每人所占有的径流量仅为2260 m 3 ,比世界平均值的1/4还低,约相当于美国的1/6,相当于前苏联的1/8,相当于巴西的1/19,相当于加拿大的1/58,相当于日本的1/2。按照每公顷耕地占有径流量算仅为28 320方(相当于每亩1888方),为世界平均值的80%。认为按我国径流总量来看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按照人均或耕地亩数平均水量来考虑地区水量我国是相当紧缺的。 人是胜不了“天”的。 几十年来国内某些宣传口号,如“人定胜天”,“改天换地”,“战天斗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高的产”,甚至“消灭麻雀,除四害”等等,到处拦河修坝,不考虑生态环境的需要,未充分评估水库带来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等等一系列后果。也不考虑发展工业、城镇化带来的根本污染治理问题。似乎人们想怎么办就可以怎么办,“可以无法无天了”。实际上,最后人们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自己种下的大量苦果。要反对一切主观主义,唯意志论。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7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概况
xcl2822 2013-7-28 22:01
肖长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3-7-28 2013年7月27日下午14:00'~17:30',在北京市中国职工之家B座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会议代表74人。 会议由清华大学水利与土木学院副院长王忠静教授和中国水利学会综合组织部张文雷主任主持。中国水利学会常务副会长顾浩做了重要指示,水利部水资源司王国新处长代表陈明忠副司长讲话,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贾金生副院长做了重要讲话。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浩院士做了《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2005-2012)》,委员们就上届(第二届)专委会工作总结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新的建议。 全体委员还审议通过了上届专委会秘书长甘泓教高的《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管理条例》。 会议推选了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新一届(第三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副主任委员有17人( 万育生 、王 俊、 王国新、 王建华、 王忠静、甘 泓 、 刘 恒、 江恩惠、 许新宜、 阎九球 、 余钟波、 陈 进、 周惠成 、 英爱文、 夏 军、 贾绍风 、 尉成海),秘书长1人(将云钟), 委员46人,全体委员共有67人。 新一届(第三届)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浩院士做了非常重要的讲话,重点内容摘要如下: 1、做好水资源监测。全国年降水量6.2万亿立方米,产生水资源2.8万亿立方米,使用6200亿立方米,可是用水中仅有25%进行了监测,今后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和监测手段。 2、做好水资源评价。当前的水资源评价已经不是单纯的评价,而是动态的、全口径的水量、水质、效率、效益的综合评价。 3、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多水源、全方位的水资源配置是未来主要方向,包括中水回用、雨水利用等。 4、做好水资源保护。我国水资源受大陆季风气候影响显著,不像欧洲那样年降水在各月分配均匀,我国生态水文具有显著的季节特点,生态需水量需要深入研究。生态用水要考虑分区、动植物类型及分布,还要考虑水位、水量、水深、水温和水质。对于水功能区,不仅仅是搞好末端治理,也要做好源头减排和过程阻断。 5、做好水资源节约。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218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7000立方米的1/4多一点,在世界排在第126位,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280立方米,比以色列人均300立方米还低,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更低。节约用水,任重道远。 6、做好水资源调度。我国拥有30万km防洪堤,3000万眼机井,9万座水库,要做好防洪、冲砂、供水,实现水量、水质巨系统的群决策调度。 7、做好水资源管理。重点是执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管理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习总书记新提出生态红线,因此要做好地表水、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还要控制蒸发、排污。 8、做好水权、水市场研究。这也是新的研究方向。 总之,王浩院士号召全体委员,要响应国家目标,做出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要有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要做好产学研用相结合,吸纳大企业、大集团共同合作,企业是创新的源头。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2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7日
zhangxw 2013-7-28 10:1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7 日 2013 年 7 月 27 日 08 时到 7 月 28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62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98mm, 暴雨集中在东北。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7日08时-2013.07.28.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36 1.2 1.14 10 25 15 8 1.2 1.14 25 50 33.3333333 5 1.66666667 1.58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8 0.53333333 0.50666667 100 198 132.666667 0.2 0.26533333 0.2520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4.86533333 4.62206667 平均降水量4.9毫米 全国降水量462亿吨 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6日
zhangxw 2013-7-27 09:40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6 日 2013 年 7 月 26 日 08 时到 7 月 27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59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380mm, 暴雨集中在广西 / 山东。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6日08时-2013.07.27.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2 0 0 0 10 3.33333333 39 1.3 1.235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7 0.46666667 0.44333333 100 250 150 0.3 0.45 0.4275 250 380 293.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78333333 3.59416667 平均降水量3.8毫米 全国降水量359亿吨 降水覆盖度48%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5日
zhangxw 2013-7-26 10:32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5 日 2013 年 7 月 25 日 08 时到 7 月 26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36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69mm, 暴雨集中在山东 / 广西。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5日08时-2013.07.26.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2 0 0 0 10 3.33333333 38 1.26666667 1.20333333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169 123 0.1 0.123 0.11685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53966667 3.36268333 平均降水量3.5毫米 全国降水量336亿吨 降水覆盖度48%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4日
zhangxw 2013-7-25 08:4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4 日 2013 年 7 月 24 日 08 时到 7 月 25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91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5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4日08时-2013.07.25.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8 0 0 0 1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2.7 0.9 0.855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250 150 0.1 0.15 0.1425 250 252 250.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06666667 2.91333333 平均降水量3.1毫米 全国降水量291亿吨 降水覆盖度42%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3日
zhangxw 2013-7-24 09:01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3 日 2013 年 7 月 23 日 08 时到 7 月 24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64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33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3日08时-2013.07.24.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5 0 0 0 10 3.33333333 37 1.23333333 1.17166667 10 25 15 6.5 0.975 0.92625 25 50 33.3333333 1.3 0.43333333 0.41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33 111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75 2.63625 平均降水量2.8毫米 全国降水量264亿吨 降水覆盖度45%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2日
zhangxw 2013-7-23 09:0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2 日 2013 年 7 月 22 日 08 时到 7 月 23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7%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22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55mm. 暴雨集中在四川 / 山西 / 陕西等地。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2日08时-2013.07.23.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3 0 0 0 10 3.33333333 38 1.26666667 1.2033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155 118.333333 0.1 0.11833333 0.11241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385 3.21575 平均降水量3.4毫米 全国降水量339亿吨 降水覆盖度47%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1日
zhangxw 2013-7-22 09:19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1 日 2013 年 7 月 21 日 08 时到 7 月 22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7%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36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288mm. 暴雨集中在四川 / 甘肃 / 陕西等地。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1日08时-2013.07.22.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3 0 0 0 10 3.33333333 38 1.26666667 1.2033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4 0.8 0.76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250 150 0.2 0.3 0.285 250 288 262.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53333333 3.35666667 平均降水量3.5毫米 全国降水量336亿吨 降水覆盖度47%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0日
zhangxw 2013-7-21 09:2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0 日 2013 年 7 月 20 日 08 时到 7 月 21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41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91mm. 暴雨集中在长江中游等地。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20日08时-2013.07.21.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36 1.2 1.14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5 1.66666667 1.58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9 0.6 0.57 100 191 130.333333 0.1 0.13033333 0.12381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4.647 4.41465 平均降水量4.6毫米 全国降水量441亿吨 降水覆盖度49%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9日
zhangxw 2013-7-20 10:02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9 日 2013 年 7 月 19 日 08 时到 7 月 20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4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11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182mm. 暴雨集中在四川等地。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9日08时-2013.07.20.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5 0 0 0 1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50 100 66.6666667 1.3 0.86666667 0.82333333 100 182 127.333333 0.2 0.25466667 0.2419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4.32133333 4.10526667 平均降水量4.3毫米 全国降水量411亿吨 降水覆盖度45%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仅靠沙漠是支撑不了以色列的人口和经济的
热度 7 jiasf 2013-7-20 05:45
李小文先生评论我的上篇博文“关于以色列水资源的神话”比神话还神话“,因为博文中引用的以色利降水量分布图缺少南部沙漠。很感谢李先生的关注。为弥补上篇博文所引图不全的缺陷,我又找了覆盖完整的以色列降水量分布图。以色列全国平均的降水量大约在320mm左右。 http://www.akhlah.com/images/ann_precip_israel.gif 其实上文之所以说关于以色列水资源的一些说法是神话,是因为很多文章说以色列降水量在200mm以下,是唯一建立在沙漠上的发达国家,而这样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夸大了以色列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和功绩,有些混淆视听。 如果真都是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沙漠,是不可能支撑以色列如此多的人口和经济的!实际上以色列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北部降水较多的地区,南部沙漠人口很少,分布的城市、产业也很少!下面是以色列人口密度图。 http://gis.cbs.gov.il/shnaton53/tivi_area_per.jpg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12502 次阅读|21 个评论
关于以色列水资源的神话
热度 5 jiasf 2013-7-19 21:22
以色列确实很少有年均降水量800mm以上的湿润地区,节水技术发达,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全世界是比较高的,但关于以色列的水资源的一些传言却近乎神话。 以色列是唯一建立在沙漠上的发达国家,年均降水只有200mm 其实以色列北部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年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上,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的面积也不小。(南部内盖夫沙漠降水在200mm以下,下图范围不全) http://iopscience.iop.org/1748-9326/4/2/025001/fulltext/ 以色列农产品自给率95% 其实以色列的农业是典型的创汇农业,以效益为导向,而不追求自给。因此以色列的农产品进口率很高,小麦的自给率在10%左右。​ 以色列都是设施农业,种的都是花卉蔬菜,没有大田作物 确实以色列追求农业高效益​,种植业以蔬菜、水果为主,但也不是没有大田作物。以色列近年小麦种植面积在9万公顷左右,产量在16万吨左右。 下图是以色列的土地利用图,可见种植小麦(wheat)、大麦(barley)、棉花(cotton)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实际上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于花卉种植面积。 ​ http://images.nationmaster.com/images/motw/atlas_middle_east/israel_land.jpg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20112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8日
zhangxw 2013-7-19 09:2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8 日 2013 年 7 月 18 日 08 时到 7 月 19 日 06 时 ( 合计 22 小时 ) 中国在 6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528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504mm. 暴雨集中在四川等地。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8日08时-2013.07.19.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8 0 0 0 10 3.33333333 47 1.56666667 1.48833333 10 25 15 9 1.35 1.2825 25 50 33.3333333 4.7 1.56666667 1.48833333 50 100 66.6666667 1 0.66666667 0.63333333 100 210 136.666667 0.3 0.41 0.3895 250 400 300 0 0 0 400 504 434.666667 0 0 0 合计 100 5.56 5.282 平均降水量5.6毫米 全国降水量528亿吨 降水覆盖度62%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7日
zhangxw 2013-7-18 09:19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7 日 2013 年 7 月 17 日 08 时到 7 月 18 日 06 时 (22 小时 ) 中国在 4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42 亿吨 ( 雨水 ) 。 22 小时降水量最大值 377mm. 暴雨集中在四川东北 , 陕西西南等地。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7日08时-2013.07.18.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37 1.23333333 1.17166667 10 25 15 8 1.2 1.14 25 50 33.3333333 3.8 1.26666667 1.20333333 50 100 66.6666667 1 0.66666667 0.63333333 100 210 136.666667 0.18 0.246 0.2337 250 377 292.333333 0.02 0.05846667 0.05554333 合计 100 4.67113333 4.43757667 平均降水量4.7毫米 全国降水量444亿吨 降水覆盖度50%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717210000000.jpg ( 注意最近以来这个资料是22 小时的降水量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6日
zhangxw 2013-7-17 09:48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6 日 2013 年 7 月 16 日 08 时到 7 月 17 日 06 时中国在 4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42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10mm. 暴雨集中在辽宁等地。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6日08时-2013.07.17.06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2 0 0 0 10 3.33333333 37 1.23333333 1.17166667 10 25 15 8 1.2 1.14 25 50 33.3333333 2.6 0.86666667 0.82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35 0.23333333 0.22166667 100 210 136.666667 0.05 0.06833333 0.06491667 0 0 0 合计 100 3.60166667 3.42158333 日平均降水量3.6毫米 中国降水量342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8%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5日
zhangxw 2013-7-16 10:17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5 日 2013 年 7 月 15 日 05 时到 7 月 16 日 05 时中国在 5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541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10mm. 暴雨集中在辽宁等地。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5日05时-2013.07.16.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5 0 0 0 1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10 25 15 9.5 1.425 1.35375 25 50 33.3333333 6 2 1.9 50 100 66.6666667 1.3 0.86666667 0.82333333 100 210 136.666667 0.2 0.27333333 0.25966667 0 0 0 合计 96 5.69833333 5.41341667 日平均降水量5.7毫米 中国降水量54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5%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4日
zhangxw 2013-7-15 09:25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4 日 2013 年 7 月 14 日 05 时到 7 月 15 日 05 时中国在 63%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26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86mm. 暴雨集中在湖南、呼和浩特市等地。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4日05时-2013.07.15.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7 0 0 0 10 3.33333333 52 1.73333333 1.64666667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250 150 0.2 0.3 0.285 250 286 262 0 0 0 合计 100 4.48333333 4.25916667 日平均降水量4.48毫米 中国降水量42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63%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3日
zhangxw 2013-7-14 09:3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3 日 2013 年 7 月 13 日 05 时到 7 月 14 日 05 时中国在 3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26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65mm. 暴雨集中在福建、台湾。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3日05时-2013.07.14.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1 0 0 0 10 3.33333333 31 1.03333333 0.98166667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1.1 0.73333333 0.69666667 100 250 150 0.8 1.2 1.14 250 265 255 0.1 0.255 0.24225 合计 100 4.48833333 4.26391667 日平均降水量4.49毫米 中国降水量42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2日
zhangxw 2013-7-13 11:0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2 日 2013 年 7 月 12 日 05 时到 7 月 13 日 05 时中国在 4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31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超过 250mm. 暴雨集中在台湾、山东。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2日05时-2013.07.13.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8 0 0 0 10 3.33333333 33 1.1 1.045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3 0.76666667 0.72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45 0.3 0.285 100 250 150 0.21 0.315 0.29925 250 300 266.666667 0.04 0.10666667 0.10133333 合计 100 3.48833333 3.31391667 日平均降水量3.49毫米 中国降水量33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1日
zhangxw 2013-7-12 09:5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1 日 2013 年 7 月 11 日 05 时到 7 月 12 日 05 时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45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166mm. 暴雨集中在四川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1日05时-2013.07.12.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4 1.46666667 1.39333333 10 25 15 3.7 0.555 0.52725 25 50 33.3333333 1 0.33333333 0.31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25 0.16666667 0.15833333 100 166 122 0.05 0.061 0.05795 0 0 0 合计 100 2.58266667 2.45353333 ​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0日
zhangxw 2013-7-11 09:1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0 日 2013 年 7 月 10. 日 05 时到 7 月 11 日 05 时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77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97mm. 暴雨集中在四川、山东地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10日05时-2013.07.1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3.3 1.1 1.045 50 100 66.6666667 0.5 0.33333333 0.31666667 100 250 150 0.2 0.3 0.285 250 297 265.666667 0 0 0 合计 100 3.96666667 3.76833333 日平均降水量4毫米 中国降水量37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710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9日
zhangxw 2013-7-10 09:22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9 日 2013 年 .7 月 .9. 日 05 时到 7 月 10 日 05 时中国在 5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16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321mm. 暴雨集中在四川山东山西等地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09日05时-2013.07.10.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9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3 1 0.95 50 100 66.6666667 0.6 0.4 0.38 100 250 150 0.4 0.6 0.57 250 321 273.666667 0 0 0 合计 100 4.38333333 4.16416667 日平均降水量4.4毫米 中国降水量41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8日
zhangxw 2013-7-9 09:50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8 日 2013.7.805 时到 7 月 9 日 05 时中国在 6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04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490 mm. 暴雨集中在四川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08日05时-2013.07.0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9 0 0 0 10 3.33333333 51 1.7 1.615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8 0.53333333 0.50666667 100 250 150 0.2 0.3 0.285 250 490 330 0 0 0 合计 100 4.25 4.0375 日平均降水量4.25毫米 中国降水量404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6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7日
zhangxw 2013-7-8 09:23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7 日 2013.7.705 时到 7 月 8 日 05 时中国在 6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66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137mm. 暴雨集中在长江中游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07日05时-2013.07.08.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8 0 0 0 10 3.33333333 51 1.7 1.615 10 25 15 9 1.35 1.2825 25 50 33.3333333 1.6 0.53333333 0.50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137 112.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3.85 3.6575 日平均降水量3.9毫米 中国降水量36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6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6日
zhangxw 2013-7-7 09:18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6 日 2013.7.6.05 时到 7 月 7 日 05 时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91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58mm. 暴雨集中在长江中游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06日05时-2013.07.07.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4 1.46666667 1.39333333 10 25 15 3.2 0.48 0.456 25 50 33.3333333 1 0.33333333 0.31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5 0.33333333 0.31666667 100 250 150 0.3 0.45 0.4275 250 258 252.666667 0 0 0 合计 100 3.06333333 2.91016667 日平均降水量3.1毫米 中国降水量29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5日
zhangxw 2013-7-6 09:3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5 日 2013.7.5.05 时到 7 月 6 日 05 时中国在 47%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54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48mm. 暴雨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05日05时-2013.07.06.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3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1.6 0.53333333 0.50666667 50 100 66.6666667 1 0.66666667 0.63333333 100 248 149.333333 0.4 0.59733333 0.56746667 0 0 0 合计 100 3.73066667 3.54413333 日平均降水量3.7毫米 中国降水量354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7%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4日
zhangxw 2013-7-5 09:17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4 日 2013.7.4.05 时到 7 月 5 日 05 时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75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17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04日05时-2013.07.05.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3 1.43333333 1.36166667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1.6 0.53333333 0.50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72 124 0.1 0.124 0.1178 0 0 0 合计 100 2.89066667 2.74613333 日平均降水量2.9毫米 中国降水量275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3日
zhangxw 2013-7-4 09:4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3 日 2013.7.3.05 时到 7 月 4 日 05 时中国在 4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60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16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03日05时-2013.07.04.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2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1.8 0.6 0.57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62 120.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3333333 2.59666667 日平均降水量2.7毫米 中国降水量260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2日
zhangxw 2013-7-3 09:36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2 日 2013.7.2.05 时到 7 月 3 日 05 时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61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8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02日05时-2013.07.03.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38 1.26666667 1.20333333 10 25 15 6.6 0.99 0.9405 25 50 33.3333333 4 1.33333333 1.26666667 50 100 66.6666667 1 0.66666667 0.63333333 100 250 150 0.4 0.6 0.57 250 286 262 0 0 0 合计 100 4.85666667 4.61383333 日平均降水量4.9毫米 中国降水量46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7月1日
zhangxw 2013-7-2 09:30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7 月 1 日 2013.7.1.05 时到 7 月 2 日 05 时中国在 57%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66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40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7月01日05时-2013.07.02.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3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3.7 1.23333333 1.17166667 50 100 66.6666667 1 0.66666667 0.63333333 100 250 150 0.3 0.45 0.4275 250 409 303 0 0 0 合计 100 4.9 4.655 日平均降水量4.9毫米 中国降水量46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7%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701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6月30日
zhangxw 2013-7-1 09:29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 月 30 日 2013.6.30.05 时到 7 月 1 日 05 时中国在 6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39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47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30日05时-2013.07.0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0 0 0 0 10 3.33333333 51 1.7 1.615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1.1 0.73333333 0.69666667 100 250 150 0.4 0.6 0.57 250 470 323.333333 0 0 0 合计 100 4.61666667 4.38583333 日平均降水量4.6毫米 中国降水量439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6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镇化不是大搞造城运动:7 年前的警钟被忽视
热度 9 杨学祥 2013-6-30 10:32
城镇化不是大搞造城运动:7 年前的警钟被忽视 杨学祥 我在2011年指出,造城运动应该降温:警钟在7年前敲响。 2004年3月2日,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13122.html 2013年6月29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委员表示,城镇化绝不是把农村改造成城市,必须有产业支撑,如果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其结果必然是人去楼空一身债。 相关报道: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城镇化不是大搞造城运动 2013年06月30日03:39 新京报 我有话说(3151人参与)   新京报讯 (记者宋识径)昨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委员表示,城镇化绝不是把农村改造成城市,必须有产业支撑,如果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其结果必然是人去楼空一身债。   一些地方建大规模农民城   乌日图委员说,据测算,2003年-2008年,中国平均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约产生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而且农民变市民后,吃、住、行等对经济都有巨大的拉动,现在一些地方看到了这个“好处”,出现了建大规模的农民城,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大搞造城运动。   对此,乌日图说,城镇化绝不是把村庄改造成城市,而是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是资源要素集聚和经济发展上的城镇化。   他举例说,墨西哥和巴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镇化率就超过了50%,但由于产业发展跟不上,出现了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就业困难、城市配套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贫民窟涌现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   何晔晖委员提到,目前城镇化的水平确实不是很高,有的地方只是人进城了,但进城之后要不没事儿做,要不没地儿住。比如鄂尔多斯城建起来了,成了空城。只有项目摆在那了,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才能跟着过去。   委员们还认为,城镇化不是集中建设大城市。有委员批评说,近年来,很多地方领导都热衷于扩城拓市,小城市要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变成特大城市,建设风格上青睐高楼大厦,追求全国第一,全球第一,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很多城市成为“堵城”。   严以新委员提出,要尽可能地走市场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以城镇化为目的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   城镇化应做“农业影响评估”   据统计,从1980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的土地面积增长了9.2倍,常住人口增长了3.5倍。对此严以新担忧,怎样在城镇化的同时保证1.8亿亩的耕地?   乌日图也注意到,大批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造成部分农田的撂荒。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认为,要防止城镇化破坏粮食和农业保障。她建议,在做城镇化规划时,要对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评估,做一个“农业影响评估”,等破坏以后再进行补救就很难了。   刘佩琼提醒说,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变为城镇都是好事,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就让它以农业分散经营存在,这对于整个环境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不要把现在一些非常美丽和非常好的农村生活破坏掉。 (原标题:“城镇化不是大搞造城运动”) (编辑:SN047) http://news.sina.com.cn/c/2013-06-30/033927534156.shtml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批城镇化报告贪大求快 2013年06月29日22:37 新华网 我有话说(9844人参与)   新华网北京6月29日电 题:城镇化究竟靠市场,还是靠市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城镇化建设报告痛批“贪大求快”   新华社记者杨维汉   “新型城镇化需要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两手配合,但要防止政府成为‘闲不住的手’而过度干预。”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29日上午分组审议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不少委员认为,城镇化总体势头良好,但当前也存在一些盲目性。政府应主要致力于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创造条件。   “我们搞的是市场的城镇化,还是市长的城镇化?”严以新委员认为,要尽可能地走市场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以城镇化为目的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   彭森委员说,现在很多人希望在城镇化过程中能够拉动内需,成为应对当前经济下行的新引擎。这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顾客观规律,用行政手段人为推进城镇化的情况。   对城镇化进行过调研的彭森委员说:“现在一些地方已开始把城镇化的指标层层下达、层层加码。有的地方把重点放在扩大城市规模、新增城市人口方面,认为城市的规模扩大了,开发强度增加了,大广场搞起来了,道路搞宽了就是城镇化。”   “近年来,很多地方热衷于扩城拓市,小城市要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变成特大城市,建设风格上青睐高楼大厦,追求全国第一、全球第一。”乌日图委员说,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太大,不仅资源难以承受,也会降低效率。所以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形成相互配合的城镇群,在其中有一个合理的产业分工。   辜胜阻委员提出,推进城镇化,必须统筹“人、业、钱、地、房”五要素。他提出了城镇化建设要防范五大误区,得到很多委员的赞同。   辜胜阻认为,一要防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支撑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二要防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避免一哄而起搞“大跃进”,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和规模扩张,陷入速度至上陷阱;三要防城镇化的“房地产化”,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避免过高地价推高房价,陷入卖地财政陷阱;四要防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消灭村庄,大量农民“被迫上楼”,陷入掠夺式发展陷阱;五要防特大都市的“大城市病”,避免只重视“物的城镇化”而轻视“人的城镇化”。 (原标题:城镇化究竟靠市场,还是靠市长?) http://news.sina.com.cn/c/2013-06-29/223727533254.shtml 造城运动应该降温:警钟在7年前敲响(论文汇编) 2011-2-15 10:55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城市发展 资源危机 水资源 推荐到群组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城市化不能“大跃进”》的文章,其中披露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我在2004年3月2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7年前的预言在西南旱灾中得到证实: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强国要发展,资源现危机。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这一观点在西南干旱面前显得尤为重要。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再度亮起了红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1312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2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6月29日
zhangxw 2013-6-30 10:13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 月 29 日 2013.6.29.05 时到 6 月 30 日 05 时中国在 5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68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4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9日05时-2013.06.30.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5 0 0 0 10 3.33333333 51 1.7 1.615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5 0.16666667 0.15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249 149.666667 0.2 0.29933333 0.28436667 0 0 0 合计 100 2.816 2.6752 日平均降水量2.8毫米 中国降水量268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6月28日
zhangxw 2013-6-29 09:30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 月 28 日 2013.6.28.05 时到 6 月 29 日 05 时中国在 4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24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33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8日05时-2013.06.2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8 0 0 0 1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6 0.4 0.38 100 233 144.333333 0.4 0.57733333 0.54846667 0 0 0 合计 100 3.41066667 3.24013333 日平均降水量3.4毫米 中国降水量324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6月27日
zhangxw 2013-6-28 09:33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 月 27 日 2013.6.27.05 时到 6 月 28 日 05 时中国在 45%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36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19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7日05时-2013.06.28.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5 0 0 0 1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10 25 15 5.5 0.825 0.78375 25 5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50 100 66.6666667 1.8 1.2 1.14 100 191 130.333333 0.2 0.26066667 0.24763333 0 0 0 合计 100 4.58566667 4.35638333 日平均降水量4.6毫米 中国降水量43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6.26
zhangxw 2013-6-27 09:12
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 月 26 日 2013.6.26.05 时到 6 月 27 日 05 时中国在 58%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507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7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6日05时-2013.06.27.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2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4 1.33333333 1.26666667 50 100 66.6666667 1.85 1.23333333 1.17166667 100 250 150 0.15 0.225 0.21375 250 276 258.666667 0 0 0 合计 100 5.34166667 5.07458333 日平均降水量5.3毫米 中国降水量50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6月公布的最新2012年JCR中有关水资源学科领域的影响因子
xmsong 2013-6-26 15:50
排序 期刊名 ISSN Total Cites IF 5-IF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特征因子 期刊影响得分 1 WATER RES 0043-1354 42484 4.655 5.389 0.635 633 8.3 0.06962 1.444 2 HYDROL EARTH SYST SC 1027-5606 5365 3.587 3.984 0.875 313 4.1 0.02056 1.348 3 WATER RESOUR RES 0043-1397 29480 3.149 3.448 0.621 504 10.0 0.04819 1.191 4 DESALINATION 0011-9164 18498 3.041 2.751 0.588 413 5.1 0.04088 0.615 5 J HYDROL 0022-1694 25961 2.964 3.654 0.489 644 8.3 0.04626 1.134 6 J CONTAM HYDROL 0169-7722 3954 2.885 2.873 0.535 99 8.7 0.00805 0.989 7 ECOHYDROLOGY 1936-0584 608 2.775 2.953 0.581 74 2.7 0.00328 0.985 8 ENVIRON TOXICOL 1520-4081 2409 2.708 2.387 0.494 79 7.3 0.00411 0.616 9 HYDROL PROCESS 1099-1085 11581 2.497 2.805 0.392 347 7.3 0.02653 0.919 10 RIVER RES APPL 1535-1459 2212 2.425 2.571 0.436 140 5.6 0.00602 0.778 11 ADV WATER RESOUR 0309-1708 5285 2.412 3.03 1.121 149 6.5 0.01473 1.163 12 IRRIGATION SCI 0342-7188 1297 2.289 2.665 0.295 44 6.8 0.00294 0.801 13 DISASTER ADV 0974-262X 545 2.272 1.886 0.168 380 2.2 0.00034 0.076 14 WATER RESOUR MANAG 0920-4741 3076 2.259 2.53 0.388 245 3.9 0.00833 0.556 15 AGR WATER MANAGE 0378-3774 5581 2.203 2.552 0.408 184 6.3 0.01183 0.683 16 VADOSE ZONE J 1539-1663 2582 2.2 2.672 0.373 126 5.4 0.00854 0.928 17 GROUND WATER 0017-467X 4176 2.132 2.387 0.252 107 10.0 0.00646 0.858 18 ENVIRON GEOCHEM HLTH 0269-4042 1541 2.076 2.383 0.385 78 6 0.00345 0.628 19 CLEAN-SOIL AIR WATER 1863-0650 1361 2.046 2.234 0.417 175 3.1 0.00388 0.384 20 STOCH ENV RES RISK A 1436-3240 1154 1.961 1.888 0.325 83 3.8 0.00367 0.522 21 J AM WATER RESOUR AS 1093-474X 3322 1.956 2.132 0.066 91 8.5 0.00688 0.738 22 AQUAT CONSERV 1052-7613 2097 1.917 2.239 0.324 68 6.9 0.0048 0.681 23 ENVIRON FLUID MECH 1567-7419 454 1.899 1.59 0.212 33 4.6 0.00245 0.786 23 J HYDRO-ENVIRON RES 1570-6443 261 1.899 1.961 0.379 29 2.8 0.0018 0.809 25 CATENA 0341-8162 4618 1.881 2.528 0.45 140 9 0.00783 0.789 26 NAT HAZARD EARTH SYS 1561-8633 2933 1.751 2.111 0.242 298 3.9 0.01016 0.645 27 WATER AIR SOIL POLL 0049-6979 9683 1.748 2.001 0.218 504 9.7 0.01445 0.528 28 J SOIL WATER CONSERV 0022-4561 2446 1.722 2.072 0.203 69 10.0 0.00314 0.557 29 J WATER RES PL-ASCE 0733-9496 2185 1.709 1.757 0.101 69 9.6 0.00269 0.51 30 HYDROGEOL J 1431-2174 2737 1.675 1.798 0.239 109 6.7 0.007 0.629 31 NAT HAZARDS 0921-030X 2943 1.639 1.989 0.436 427 5.1 0.0081 0.582 32 WATER POLICY 1366-7017 721 1.603 1.42 0.333 72 5 0.00186 0.377 33 OCEAN COAST MANAGE 0964-5691 1693 1.597 1.747 0.188 160 7.5 0.00286 0.435 34 J FLOOD RISK MANAG 1753-318X 187 1.492 1.627 0.207 29 3 0.00097 0.504 35 ENVIRON EARTH SCI 1866-6280 1609 1.445 1.471 0.318 617 2.1 0.00602 0.359 36 J HYDROL ENG 1084-0699 2053 1.379 1.633 0.159 138 6.5 0.00465 0.468 37 J HYDRAUL ENG-ASCE 0733-9429 6423 1.276 1.883 0.204 113 10.0 0.00863 0.696 38 URBAN WATER J 1573-062X 511 1.19 ​ 0.182 33 10.0 0.00084 ​ 39 HYDROL RES 1998-9563 217 1.156 1.181 0.361 72 2.9 0.00102 0.365 40 J HYDROINFORM 1464-7141 448 1.153 1.459 0.167 72 5.1 0.00115 0.38 41 WATER ENVIRON RES 1061-4303 2078 1.134 0.999 0.104 135 7.3 0.00349 0.246 42 J IRRIG DRAIN E-ASCE 0733-9437 2413 1.126 1.589 0.254 122 9.4 0.00355 0.438 43 HYDROLOG SCI J 0262-6667 2790 1.114 1.72 0.261 111 9 0.00471 0.584 44 WATER SCI TECHNOL 0273-1223 15073 1.102 1.146 0.099 670 10.0 0.01817 0.307 45 WETL ECOL MANAG 0923-4861 959 1.076 ​ 0.075 40 8.4 0.00156 ​ 46 GROUND WATER MONIT R 1069-3629 683 1.053 1.198 0.083 36 8.7 0.00122 0.404 47 J HYDRAUL RES 0022-1686 1956 1.037 1.145 0.231 65 10.0 0.00433 0.503 47 PHYS CHEM EARTH 1474-7065 2463 1.037 1.33 0.217 115 6.8 0.00681 0.507 49 J WATER CLIM CHANGE 2040-2244 42 1 1 0 24 ​ 0.00025 0.337 49 J WATERW PORT C-ASCE 0733-950X 1135 1 1.165 0.122 49 10.0 0.00164 0.531 51 MINE WATER ENVIRON 1025-9112 277 0.982 ​ 0.029 34 5.6 0.0007 ​ 52 GEOMAT NAT HAZ RISK 1947-5705 47 0.977 0.977 0.182 22 ​ 0.00025 0.326 53 WATER-SUI 2073-4441 131 0.973 0.991 0.293 58 2 0.00063 0.314 54 WATER ENVIRON J 1747-6585 334 0.969 1.025 0.079 63 4.8 0.00099 0.282 55 GRUNDWASSER 1430-483X 99 0.943 0.678 0 18 ​ 0.00034 0.217 56 INT J WATER RESOUR D 0790-0627 496 0.882 0.991 1.098 41 5.7 0.00133 0.358 57 WATER SA 0378-4738 1399 0.876 1.009 0.054 93 8.8 0.00232 0.302 58 DESALIN WATER TREAT 1944-3994 1529 0.852 0.919 0.166 597 2.5 0.00351 0.129 59 NAT HAZARDS REV 1527-6988 446 0.78 ​ 0.103 29 7.5 0.00142 ​ 60 LAKE RESERV MANAGE 1040-2381 517 0.761 0.979 0.206 34 7.8 0.00101 0.3 61 INT J SEDIMENT RES 1001-6279 322 0.718 1.144 0.087 46 4.5 0.00059 0.188 62 WATER INT 0250-8060 631 0.705 0.679 0.368 57 8.5 0.00098 0.223 63 IRRIG DRAIN 1531-0353 736 0.685 1.1 0.162 99 6 0.00193 0.342 64 J HYDROL HYDROMECH 0042-790X 122 0.653 0.607 0.241 29 3.8 0.00016 0.075 65 CAN WATER RESOUR J 0701-1784 271 0.64 ​ 1.19 21 7.9 0.00055 ​ 66 J AM WATER WORKS ASS 2164-4535 2068 0.627 0.694 0.153 124 10.0 0.00173 0.254 67 HYDROL WASSERBEWIRTS 1439-1783 66 0.605 ​ 0.5 18 ​ 0.00036 ​ 68 J WATER SUPPLY RES T 0003-7214 622 0.573 0.775 0.167 48 8.1 0.00131 0.286 69 P I CIVIL ENG-WAT M 1741-7589 392 0.535 0.863 1.22 50 4.6 0.00103 0.289 70 AFR J AQUAT SCI 1608-5914 200 0.446 ​ 0 37 6 0.00037 ​ 71 CHINA OCEAN ENG 0890-5487 310 0.4 0.481 0 54 6.2 0.00049 0.09 72 SOIL WATER RES 1801-5395 71 0.333 ​ 0 18 ​ 0.00028 ​ 73 MEMBR WATER TREAT 2005-8624 20 0.317 0.317 0.1 20 ​ 0.00006 0.078 74 P I CIVIL ENG-MAR EN 1741-7597 90 0.31 0.519 1.5 16 ​ 0.00017 0.124 75 WATER RESOUR+ 0097-8078 351 0.262 0.311 0.027 74 9.3 0.00078 0.114 76 WATER QUAL RES J CAN 1201-3080 406 0.25 0.376 0.059 34 9.9 0.00041 0.13 77 ENG SANIT AMBIENT 1413-4152 85 0.152 ​ 0.083 12 ​ 0.00024 ​ 78 HOUILLE BLANCHE 0018-6368 209 0.099 0.142 0.048 42 10.0 0.00035 0.053 79 WASSERWIRTSCHAFT 0043-0978 111 0.09 ​ 0.415 94 2.7 0.00008 ​ 80 TECNOL CIENC AGUA 0187-8336 1 0.012 0.012 0 42 ​ 0.00001 0.005
5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2013.6月25日
热度 1 zhangxw 2013-6-26 09:30
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6 月 25 日 . 2013.6.25.05 时到 6 月 26 日 05 时中国在 5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40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17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5日05时-2013.06.26.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8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8 1.2 1.14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172 124 0.2 0.248 0.2356 0 0 0 合计 100 3.58133333 3.40226667 日平均降水量3.5毫米 中国降水量340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4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2013.6月24日
zhangxw 2013-6-25 10:09
2013.6 月 24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24.05 时到 6 月 25 日 05 时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423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88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4日05时-2013.06.25.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37.5 1.25 1.1875 10 25 15 8 1.2 1.14 25 5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8 0.53333333 0.50666667 100 250 150 0.2 0.3 0.285 250 288 262.666667 0 0 0 合计 100 4.45 4.2275 日平均降水量4.5毫米 中国降水量423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623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2013.6.23日
zhangxw 2013-6-24 09:35
2013.6 月 23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23.05 时到 6 月 24 日 05 时中国在 51%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89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165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3日05时-2013.06.24.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9 0 0 0 10 3.33333333 44 1.46666667 1.39333333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1.7 0.56666667 0.53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65 121.666667 0.1 0.12166667 0.11558333 0 0 0 合计 100 3.03833333 2.88641667 日平均降水量3.0毫米 中国降水量289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22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热度 1 zhangxw 2013-6-23 09:20
2013.6 月 22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22.05 时到 6 月 23 日 05 时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17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65mm. 热带低压影响海南岛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1日05时-2013.06.22.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5.6 0.84 0.798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250 150 0.2 0.3 0.285 250 265 255 0 0 0 合计 100 3.34 3.173 日平均降水量3.3毫米 中国降水量31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26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3.6月21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22 09:22
2013.6 月 21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21.05 时到 6 月 22 日 05 时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39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145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1日05时-2013.06.22.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6.5 0.975 0.92625 25 50 33.3333333 3.3 1.1 1.045 50 100 66.6666667 0.15 0.1 0.095 100 145 115 0.05 0.0575 0.054625 0 0 0 合计 100 3.56583333 3.38754167 日平均降水量3.6毫米 中国降水量339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20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21 09:20
2013.6 月 20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20.05 时到 6 月 21 日 05 时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45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84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0日05时-2013.06.2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1 1.36666667 1.2983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4 0.8 0.76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250 150 0.2 0.3 0.285 250 284 261.333333 0 0 0 合计 100 3.63333333 3.45166667 日平均降水量3.6毫米 中国降水量345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9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20 09:15
2013.6 月 19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19.05 时到 6 月 20 日 05 时中国在 53%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335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207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9日05时-2013.06.20.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7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1.5 0.5 0.475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207 135.666667 0.2 0.27133333 0.25776667 0 0 0 合计 101 3.52133333 3.34526667 日平均降水量3.5毫米 中国降水量335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3%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8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19 09:40
2013.6 月 18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18.05 时到 6 月 19 日 05 时中国在 62% 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 273 亿吨 ( 雨水 ) 。日降水量最大值 18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8日05时-2013.06.1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8 0 0 0 10 3.33333333 57 1.9 1.805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0.9 0.3 0.285 50 100 66.6666667 0.08 0.05333333 0.05066667 100 181 127 0.02 0.0254 0.02413 0 0 0 合计 100 2.87873333 2.73479667 日平均降水量2.9毫米 中国降水量273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6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7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18 09:20
2013.6 月 17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17.05 时到 6 月 18 日 05 时中国在 55% 的面积上共产生了 234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13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7日05时-2013.06.18.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5 0 0 0 10 3.33333333 51.5 1.71666667 1.63083333 10 25 15 2.5 0.375 0.35625 25 50 33.3333333 0.9 0.3 0.285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13 104.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45833333 2.33541667 日平均降水量2.5毫米 中国降水量234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6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17 09:35
2013.6 月 16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16.05 时到 6 月 17 日 05 时中国在 50% 的面积上共产生了 234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18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6日05时-2013.06.17.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0.9 0.3 0.285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18 106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46666667 2.34333333 日平均降水量2.5毫米 中国降水量234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616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4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15 09:32
2013.6 月 14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14.05 时到 6 月 15 日 05 时中国在 49% 的面积上共产生了 187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24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4日05时-2013.06.15.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7 1.56666667 1.48833333 10 25 15 1.7 0.255 0.24225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07 0.04666667 0.04433333 100 124 108 0.03 0.0324 0.03078 0 0 0 合计 100 1.9674 1.86903 日平均降水量2毫米 中国降水量18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3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14 09:40
2013.6 月 13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13.05 时到 6 月 14 日 05 时中国在 21% 的面积上共产生了 81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57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3日05时-2013.06.14.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9 0 0 0 10 3.33333333 20 0.66666667 0.63333333 10 25 15 0.8 0.12 0.114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57 52.3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85333333 0.81066667 日平均降水量0.9毫米 中国降水量8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2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13 10:23
2013.6 月 12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12.05 时到 6 月 13 日 05 时中国在 20% 的面积上共产生了 179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84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2日05时-2013.06.13.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0 0 0 0 10 3.33333333 16 0.53333333 0.50666667 10 25 15 2 0.3 0.285 25 50 33.3333333 1.2 0.4 0.38 50 100 66.6666667 0.6 0.4 0.38 100 184 128 0.2 0.256 0.2432 0 0 0 合计 100 1.88933333 1.79486667 日平均降水量1.9毫米 中国降水量179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1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12 09:30
2013.6 月 11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11.05 时到 6 月 12 日 05 时中国 26% 的面积上产生了 167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23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0日05时-2013.06.1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4 0 0 0 10 3.33333333 21 0.7 0.665 10 25 15 3.5 0.525 0.49875 25 50 33.3333333 1.4 0.46666667 0.44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239 146.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75833333 1.67041667 日平均降水量1.8毫米 中国降水量16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6%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0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11 09:18
2013.6 月 10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10.05 时到 6 月 11 日 05 时中国 32% 的面积上产生了 232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2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0日05时-2013.06.1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8 0 0 0 1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10 25 15 4.5 0.675 0.64125 25 50 33.3333333 2.2 0.73333333 0.69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20 106.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44166667 2.31958333 日平均降水量2.4毫米 中国降水量232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资源安全问题愈受重视
jiasf 2013-6-9 23:21
前年中国中央第一号文件是关于水资源管理政策,年中几乎所有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史无前例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制定了以“三条红线”为核心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说明在中国水资源安全得到最高层领导的重视。去年美国情报理事会发布全球水资源安全报告,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出席并发表讲话,说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关心世界的水资源安全问题。 前几天先后有国际学生、外国大使馆和国内机构的人来访问,不约而同地谈的都是水资源安全问题。看来关于水资源安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2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观点之六:新能源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
热度 1 mhchx 2013-6-9 11:14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陈颖健研究员在研讨会上提出新能源发展过程需要关注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新能源与水资源的关系问题。目前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对节水、用水问题重视不够。而太阳能、风电场等不少都分布在沙漠地区,而发电则需要用水;核能更是需要大量的水;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成功的一个重大因素就是美国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仅次于加拿大,位于世界第二,而且页岩气开发,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我国环保部最新发布报告:我国60%左右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可见,水资源问题之严重。因此,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水资源及其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二是大数据对新能源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对未来产业发展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新能源领域也不例外。以大数据对风能风电场的选址为例,通过对风电场所在地的气象数据、风电规模、相关产业、环境影响等相关海量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就有可能提出最优的方案与对策,从而推动风电产业的发展。 科技部战略院产业所的刘峰所长向陈老师提问:页岩气发展除水资源制约之外,其他制约因素还有哪些?我国如何应对? 陈老师回答:核心技术是关键因素之一;引发地震等环境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美国在2000年之前的30年间,美国中部地区平均每年仅发生21次地震,但2009年这一数字却升至50,2010年达到87次,2011年更是高达134次;英国政府2011年曾因页岩气引发地震而暂停相关开发项目,经过专家调查、论证表明:页岩气开发确实会引起5级以下的地震,但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资金是页岩气开发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然,还有人才、配套政策等因素,因此,建议谨慎对待页岩气开发,不可重复风能、太阳能发展的后尘,否则将会造成灾难性影响。
个人分类: 观点|1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3.6月8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9 09:38
2013.6 月 8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8.05 时到 6 月 9 日 05 时中国 54% 的面积上产生了 465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248mm. 重庆 / 贵州大暴雨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8日05时-2013.06.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6 0 0 0 10 3.33333333 41 1.36666667 1.29833333 10 25 15 8 1.2 1.14 25 50 33.3333333 4 1.33333333 1.26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6 0.4 0.38 100 248 149.333333 0.4 0.59733333 0.56746667 0 0 0 合计 100 4.89733333 4.65246667 日平均降水量4.9毫米 中国降水量465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4%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7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8 10:20
2013.6 月 7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7.05 时到 6 月 8 日 05 时中国 64% 的面积上产生了 461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202mm. 长江下游大暴雨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7日05时-2013.06.8.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36 0 0 0 10 3.33333333 53 1.76666667 1.67833333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1.2 0.8 0.76 100 202 134 0.3 0.402 0.3819 0 0 0 合计 100 4.852 4.6094 日平均降水量4.9毫米 中国降水量46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64%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6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7 08:11
2013.6 月 6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6.05 时到 6 月 7 日 05 时中国 58% 的面积上产生了 607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240mm. 长江以南大暴雨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6日05时-2013.06.7.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2 0 0 0 10 3.33333333 44 1.46666667 1.39333333 10 25 15 7.5 1.125 1.06875 25 50 33.3333333 4 1.33333333 1.26666667 50 100 66.6666667 1.5 1 0.95 100 240 146.666667 1 1.46666667 1.39333333 0 0 0 合计 100 6.39166667 6.07208333 日平均降水量6.4毫米 中国降水量60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5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6 10:26
2013.6 月 5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5.05 时到 6 月 6 日 05 时中国 53% 的面积上产生了 317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6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5日05时-2013.06.6.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7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1.5 0.5 0.475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62 120.666667 0.2 0.24133333 0.22926667 0 0 0 合计 100 3.34133333 3.17426667 日平均降水量3.34毫米 中国降水量31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3%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4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5 09:29
2013.6 月 4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4.05 时到 6 月 5 日 05 时中国 40% 的面积上产生了 243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64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4日05时-2013.06.05.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0 0 0 0 1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1.7 0.56666667 0.53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64 121.333333 0.1 0.12133333 0.11526667 0 0 0 合计 100 2.55466667 2.42693333 日平均降水量2.6毫米 中国降水量243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3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4 11:09
2013.6 月 3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2.05 时到 6 月 4 日 05 时中国 38% 的面积上产生了 207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37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3日05时-2013.06.04.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2 0 0 0 10 3.33333333 32 1.06666667 1.01333333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0.9 0.3 0.285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37 112.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18333333 2.07416667 日平均降水量2.2毫米 中国降水量20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2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3 10:06
2013.6 月 2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 2013.6.2.05 时到 6 月 3 日 05 时中国 41% 的面积上产生了 257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0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2日05时-2013.06.03.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9 0 0 0 1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10 25 15 4.5 0.675 0.64125 25 50 33.3333333 2.3 0.76666667 0.72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09 10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70833333 2.57291667 日平均降水量2.7毫米 中国降水量25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1%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602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6月1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2 10:24
2013.6 月 1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6.1.05 时到 6 月 2 日 05 时中国 40% 的面积上产生了 165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13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6月.1日.05时-2013.06.02.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0 0 0 0 10 3.33333333 37 1.23333333 1.17166667 10 25 15 2.7 0.405 0.38475 25 50 33.3333333 0.3 0.1 0.095 50 100 66.6666667 0 0 0 100 132 110.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73833333 1.65141667 日平均降水量1.7毫米 中国降水量165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31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6-1 10:40
2013.5 月 31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31.05 时到 6 月 1 日 05 时中国 31% 的面积上产生了 148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32mm 。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31210000000.jpg 2013 年05.31.05-2013.06.0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9 0 0 0 10 3.33333333 27 0.9 0.855 10 25 15 3.7 0.555 0.52725 25 50 33.3333333 0.3 0.1 0.095 50 100 66.6666667 0 0 0 100 132 110.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555 1.47725 日平均降水量1.5毫米 中国降水量148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30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31 11:32
2013.5 月 30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30.05 时到 5 月 3105 时中国 41% 的面积上产生了 228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64mm 。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28210000000.jpg 2013 年05.30.05-2013.05.3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9 0 0 0 1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0.7 0.23333333 0.22166667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64 121.333333 0.1 0.12133333 0.11526667 0 0 0 合计 100 2.40466667 2.28443333 日平均降水量2.4毫米 中国降水量228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29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30 10:11
2013.5 月 29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29.05 时到 5 月 30 日 05 时中国 51% 的面积上产生了 457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60mm 。暴雨点分散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28210000000.jpg 2013 年05.29.05-2013.05.30.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9 0 0 0 10 3.33333333 36 1.2 1.14 10 25 15 10 1.5 1.425 25 50 33.3333333 4 1.33333333 1.26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8 0.53333333 0.50666667 100 160 120 0.2 0.24 0.228 0 0 0 合计 100 4.80666667 4.56633333 日平均降水量4.8毫米 中国降水量45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28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热度 1 zhangxw 2013-5-29 10:10
2013.5 月 28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28.05 时到 5 月 29 日 05 时中国 50% 的面积上产生了 316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83mm 。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28210000000.jpg 2013 年05.28.05-2013.05.2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5.5 0.825 0.78375 25 50 33.3333333 1.8 0.6 0.57 50 100 66.6666667 0.65 0.43333333 0.41166667 100 183 127.666667 0.05 0.06383333 0.06064167 0 0 0 合计 100 3.32216667 3.15605833 日平均降水量3.2毫米 中国降水量31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1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3.5月26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27 10:21
2013.5 月 26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26.05 时到 5 月 27 日 05 时中国 35% 的面积上产生了 451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382mm, 雨量大于 100mm 的暴雨面积 5 万平方公里。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25210000000.jpg 2013 年05.26.05-2013.05.27.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5 0 0 0 10 3.33333333 23 0.76666667 0.7283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4 1.33333333 1.26666667 50 100 66.6666667 1.5 1 0.95 100 250 150 0.5 0.75 0.7125 250 382 294 0 0 0 合计 100 4.75 4.5125 日平均降水量4.5毫米 中国降水量45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25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26 10:40
2013.5 月 25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25.05 时到 5 月 26 日 05 时中国 42% 的面积上产生了 624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341mm, 雨量大于 100mm 的 暴雨面积 8 万平方公里 。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25210000000.jpg 2013 年05.25.05-2013.05.26.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8 0 0 0 10 3.33333333 26 0.86666667 0.82333333 10 25 15 8 1.2 1.14 25 50 33.3333333 4.5 1.5 1.425 50 100 66.6666667 2.7 1.8 1.71 100 250 150 0.8 1.2 1.14 250 341 280.333333 0 0 0 合计 100 6.56666667 6.23833333 日平均降水量6.6毫米 中国降水量624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23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24 10:55
2013.5 月 23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23.05 时到 5 月 24 日 05 时中国 46% 的面积上产生了 204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71mm, 暴雨 ( 雨量大于 100mm) 面积比较小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23210000000.jpg 2013 年05.23.05-2013.05.24.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4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9 0.3 0.285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71 123.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21666667 2.10583333 日平均降水量2.2毫米 中国降水量204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6%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22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23 10:41
2013.5 月 22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22.05 时到 5 月 23 日 05 时中国 31% 的面积上产生了 287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210mm, 暴雨 ( 雨量大于 100mm) 面积 1 万平方公里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22210000000.jpg 2013 年05.22.05-2013.05.23.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9 0 0 0 10 3.33333333 22 0.73333333 0.69666667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3.6 1.2 1.14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210 136.666667 0.1 0.13666667 0.12983333 0 0 0 0 合计 100 3.02 2.869 日平均降水量3.2毫米 中国降水量28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21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22 09:33
2013.5 月 21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21.05 时到 5 月 22 日 05 时中国 31% 的面积上产生了 249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319mm, 暴雨面积 3 万平方公里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21210000000.jpg 2013 年05.21.05-2013.05.22.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9 0 0 0 10 3.33333333 25.5 0.85 0.8075 10 25 15 3.5 0.525 0.49875 25 50 33.3333333 1 0.33333333 0.31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7 0.46666667 0.44333333 100 250 150 0.3 0.45 0.4275 250 319 273 0 0 0 合计 100 2.625 2.49375 日平均降水量2.6毫米 中国降水量249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20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21 08:27
2013.5 月 20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20.05 时到 5 月 21 日 05 时中国 28% 的面积上产生了 253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50mm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20210000000.jpg 2013 年05.20.05-2013.05.2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2 0 0 0 10 3.33333333 20 0.66666667 0.63333333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2.4 0.8 0.76 50 100 66.6666667 0.5 0.33333333 0.31666667 100 150 116.666667 0.1 0.11666667 0.11083333 0 0 0 合计 100 2.66666667 2.53333333 日平均降水量2.7毫米 中国降水量253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19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20 10:26
2013.5 月 19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19.05 时到 5 月 20 日 05 时中国 49% 的面积上产生了 256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67mm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19210000000.jpg 2013 年05.19.05-2013.05.20.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44 1.46666667 1.39333333 10 25 15 3.4 0.51 0.4845 25 50 33.3333333 1.2 0.4 0.38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67 122.333333 0.1 0.12233333 0.11621667 0 0 0 合计 100 2.699 2.56405 日平均降水量2.7毫米 中国降水量25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18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19 10:13
2013.5 月 18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18.05 时到 5 月 19 日 05 时中国 47% 的面积上产生了 268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02mm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18210000000.jpg 2013 年05.18.05-2013.05.1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3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1.8 0.6 0.57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02 100.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81666667 2.67583333 日平均降水量2.8毫米 中国降水量268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7%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17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18 10:05
2013.5 月 17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17.05 时到 5 月 18 日 05 时中国 52% 的面积上产生了 282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72mm 分析:张学文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16210000000.jpg 2013 年05.17.05-2013.05.18.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8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1.8 0.6 0.57 50 72 57.3333333 0.2 0.11466667 0.1089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96466667 2.81643333 日平均降水量3毫米 中国降水量282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16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17 10:27
2013.5 月 16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16.05 时到 5 月 17 日 05 时中国 50% 的面积上产生了 414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246mm. 大暴雨面积 5 万平方公里 分析:张学文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16210000000.jpg 2013 年05.16.05-2013.05.17.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1 1.36666667 1.29833333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1 0.66666667 0.63333333 100 246 148.666667 0.5 0.74333333 0.70616667 0 0 0 合计 100 4.36 4.142 日平均降水量4.4毫米 中国降水量414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15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16 10:02
2013.5 月 15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15.05 时到 5 月 16 日 05 时中国 49% 的面积上产生了 581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329mm. 大暴雨面积 10 万平方公里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5.15.05-2013.05.16.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1 0 0 0 10 3.33333333 36.5 1.21666667 1.1558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50 100 66.6666667 2 1.33333333 1.26666667 100 250 150 1 1.5 1.425 250 329 276.333333 0 0 0 合计 100 6.11666667 5.81083333 日平均降水量6.1毫米 中国降水量58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14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15 09:50
2013.5 月 14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占有面积报告 2013.5.14.05 时到 5 月 15 日 05 时中国 50% 的面积上产生了 398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8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5.14.05-2013.05.15.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1 1.36666667 1.29833333 10 25 15 5 0.75 0.7125 25 5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50 100 66.6666667 1.1 0.73333333 0.69666667 100 181 127 0.4 0.508 0.4826 0 0 0 合计 100 4.19133333 3.98176667 日平均降水量4.1毫米 中国降水量398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14210000000.jpg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9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热度 1 zhangxw 2013-5-10 10:40
2013.5 月 9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5.9.05 时到 5 月 10 日 05 时中国 51% 的面积上产生了 359 亿吨的雨水。日降水量最大值 182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5.09.05-2013.05.10.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9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5.5 0.825 0.78375 25 50 33.3333333 2.7 0.9 0.855 50 100 66.6666667 0.6 0.4 0.38 100 182 127.333333 0.2 0.25466667 0.24193333 0 0 0 合计 100 3.77966667 3.59068333 日平均降水量3.8毫米 中国降水量359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626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3.5月8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9 10:02
2013.5 月 8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5.8.05 时到 5 月 9 日 05 时中国 52% 的面积上产生了 472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279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5.08.05-2013.05.0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8 0 0 0 10 3.33333333 40 1.33333333 1.26666667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50 100 66.6666667 1 0.66666667 0.63333333 100 250 150 0.5 0.75 0.7125 250 279 259.666667 0 0 0 合计 100 4.96666667 4.71833333 日平均降水量5毫米 中国降水量472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7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8 10:27
2013.5 月 7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5.7.05 时到 5 月 8 日 05 时中国 50% 的面积上产生了 356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220mm. 分析:张学文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07210000000.jpg 2013 年05.07.05-2013.05.08.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1 1.36666667 1.2983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8 0.53333333 0.50666667 100 220 140 0.2 0.28 0.266 0 0 0 合计 100 3.74666667 3.55933333 日平均降水量3.7毫米 中国降水量35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6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7 10:18
2013.5 月 6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5.6.05 时到 5 月 7 日 05 时中国 52% 的面积上产生了 310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283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5.06.05-2013.05.07.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8 0 0 0 10 3.33333333 45 1.5 1.425 10 25 15 4.5 0.675 0.64125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250 150 0.1 0.15 0.1425 250 283 261 0 0 0 合计 100 3.25833333 3.09541667 日平均降水量3.3毫米 中国降水量310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3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4 10:16
2013.5 月 3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5.3.05 时到 5 月 4 日 05 时中国 28% 的面积上产生了 153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88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5.03.05-2013.05.04.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2 0 0 0 10 3.33333333 24 0.8 0.76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0.9 0.3 0.285 50 88 62.6666667 0.1 0.06266667 0.0595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61266667 1.53203333 日平均降水量1.6毫米 中国降水量153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2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3 10:13
2013.5 月 2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5.2.05 时到 5 月 3 日 05 时中国 51% 的面积上产生了 228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8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5.02.05-2013.05.03.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9 0 0 0 10 3.33333333 46 1.53333333 1.45666667 10 25 15 4.5 0.675 0.64125 25 50 33.3333333 0.4 0.13333333 0.12666667 50 80 60 0.1 0.06 0.05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2.40166667 2.28158333 日平均降水量2.4毫米 中国降水量228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月1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2 11:02
2013.5 月 1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5.1.05 时到 5 月 2 日 05 时中国 45% 的面积上产生了 174 亿吨的雨。日降水量最大值 87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5.01.05-2013.05.02.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5 0 0 0 10 3.33333333 42.5 1.41666667 1.34583333 10 25 15 2.3 0.345 0.32775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87 62.3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82833333 1.73691667 日平均降水量1.8毫米 中国降水量174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5%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501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30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5-1 10:14
2013.4 月 30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30.05 时到 5 月 1 日 05 时中国 50% 的面积上产生了 332 亿吨的雨、雪。日降水量最大值 310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30.05-2013.05.0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0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4.5 0.675 0.64125 25 50 33.3333333 3 1 0.95 50 100 66.6666667 0.4 0.26666667 0.25333333 100 250 150 0.1 0.15 0.1425 250 310 270 0 0 0 合计 100 3.49166667 3.31708333 日平均降水量3.5毫米 中国降水量332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四年研究发现:中国所有排放的水都是污水
热度 2 蒋高明 2013-5-1 07:06
【本博按】 中国关注水环境问题的有“二马”。一位叫马军,是在《中国水危机》的作者,较早在国内呼吁水污染问题,创办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另一位叫马中,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我与两马都有过接触,知道他们的工作。今天看到南方周末报道马中教授的工作,心情十分复杂。我相信马教授的数据,也早已知道中国河流“有水皆污”的事实(除了西藏等少数没有工业分布的河流外),只是以前没有人点破。我们还沉浸在中国企业污水达标排放的幻想中的时候,中国的地表水恐怕已难以找到一杯干净的水了。何止是地表水,连地下水也被污染。原因是什么?污染没有底线,环境零成本!污水处理设施是摆设!笔者曾带领国务院参事到某省一屠宰企业调查,当我们来到当地领导,反复保证的该企业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现场时,却发现那设施根本就没有建完,但污水已经排放了两年多! 我们可以欺骗自己,大自然不会受欺骗,当纸最终保不住火的时候,环境危机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环境退化,而且很可能是深刻的社会变革,或者是巨大的生命代价,需要两三代人为目前人类的贪婪付出代价。 南方周末 作者:汪韬 “中国所有排放的水都是污水。” 2013年4月中旬,历时四年的水专项“中国水环境保护价格与税费政策示范研究”课题结项,面对400页的报告,报告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中如是总结。 马中的课题组从水价开始,不想却串出了我国水环境管理中的一系列制度性“黑洞”。“达标”排放的污水依然污染环境,“祸首”工业企业却只需付出极低的水价,而公共财政又以纳税人的钱来为企业污染埋单,企业坐享巨大的环境红利。 这份报告如同戳穿“皇帝的新衣”,而这不过是我国环境管理漏洞中的冰山一角。“我们专家研究几十年,也才刚刚明白一些事儿。” “达标”的污水 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马中将我国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达标排放的污水,以官方的统计数据,2010年,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为9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0%;第二类是超标排放的污水,即前述未达标排放的5%和未处理的30%污水;第三类是偷排的污水。 后两类水是污水问题显而易见,问题出在第一类:“达标排放这个说法极其害人。”马中说。 我国的水标准主要分为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前者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水质由高到低依次分为Ⅰ-Ⅴ五类。其中,Ⅰ-Ⅲ类水体被视作饮用水源,劣Ⅴ类水体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 排放标准指的是工业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应该处理到什么程度再排放。化学需氧量COD是用来描述水污染物最常用的指标,我国所有排放标准的COD浓度都高于V类水的要求,也就是说,我国达标排放的污水都是劣V类水。 政府、公众的目光都集中在城镇污水上,城镇生活污水已获得较大改善。而工业污水,却在聚光灯之外,这也正是马中课题聚焦之处。 “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水,依然在污染水环境。“每建立一个工厂,就污染河流了。”清华大学教授王占生说。 实际上,这在业界已非秘密。有专家指出,为何排放标准达不到质量标准,是因为制定排放标准时,考虑到自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可以消纳降解污染物。 可是,在地表水日益减少的北方地区,如果不下雨,污水厂甚至成了“新水源”。“北京市的河流源头以前是玉泉山,现在干涸了,污水厂的水质决定了河流的水质。”参与多项污水排放标准制定的北京市环科院研究员马世豪说。 日前,北京等地宣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可惜,做出努力的主要是城镇污水处理厂。2008年以来,我国提高了部分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但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水依然比城镇污水污染物浓度高出几倍。 马中的课题组在一个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做了案例研究,上游进入城市的是Ⅱ类水,流出城市的下游河道、湖泊却是劣Ⅴ类水。“典型说明排出的是污水”。当地官员对马中的核算研究结果没有特别强烈的反应。“多少年这样,大家反应都很迟钝。”马中叹了一口气。 工业水价“黑洞” 工业企业低排放标准的背后,是工业用水成本过低。后者正是马中课题的研究方向。 “水太便宜,这是第一大发现。”马中所指的水价并不是百姓的生活水价,而是工业水价。 生活用水水价上涨一直是公众关注、争论的热点。实际上,在全国每年约6000亿吨用水量中,农业用量最多,占61%,工业用水量次之,占24%,生活用水只占到13%。 工业水价低的原因在于低的污水排放标准。水价根据排放标准制定,低排放标准导致低的水价。 我国现行水价政策极其复杂,课题组将之梳理“3456”:即由中央、省级、市级3级政府制定,包括水资源费、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和污水排污费4项政策,主要针对居民生活、工业等5类用水户,涉及财政、环保等6个部门。 不同的取水、排水方式对应四类费用的不同组合。取水而言,取的是天然水,只需支付水资源费;取的是自来水,则需支付水资源费+自来水费。排水而言,企业自行处理后排入天然水体,需支付污水排污费;排入市政管网交予城镇污水厂处理,则需支付污水处理费。 这些水究竟何从何往,企业又交了多少水费?为了捋顺这些关系,马中的博士生周芳算出了2009年工业(不含火电行业)的水平衡模型。 2009年,我国工业用水量732亿吨,大部分企业直接从天然水体取水,缴纳的水资源费仅为0.13元/吨,只等于取水成本的1/5,而江西省竟然只有0.015元。 在排水环节,“企业更愿意自己处理后直排天然水体,这样只缴纳0.13元/吨的污水排污费,而纳入管网交给污水厂处理,则需支付工业污水处理费1.28元/吨。”周芳解释道。 所以,对于直接从天然水体取水,又将废水自主处理后排入天然水体的工业企业,只需缴纳0.26元/吨费用即可。这样的低水价帮助企业降低了治理成本,获得了巨额利润。2009年,全国工商企业支付水费只占生产成本的0.2%,利润的1.7%。而通过低水价获利达到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安徽、四川等省份的年财政收入。 为之付出的代价,则是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对应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马中称之为“环境红利”。 纳税人为企业污染埋单 对于一些城市而言,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工业污水,企业支付的污水处理费一样不能涵盖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课题组对我国227个地级市 2009年的水价统计发现,邯郸、扬州、珠海等7个城市的工业污水处理费小于生活污水处理费(后者同样低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完全违背污染者付费原则;武汉、南宁、乌鲁木齐等49个城市的工业污水处理费等于生活污水处理费。 其中差价由地方财政补贴。“你肯花钱帮助邻居往自家排污吗?这就是我们水价政策做的事儿。”马中表示匪夷所思。 除了上述工业污水之外,“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动用约1800亿元财政资金治理水污染,其中大部分污染是工商企业排放造成的。马中课题计算得出,2009年我国工业偷排的污水达到155亿吨。这实际上是用公共财政资金给企业的污染埋单。 马中想起了昆明曾计划从游客上收费治理滇池的旧闻,一名游客撰文称污染不是自己造成的,不应该付费。马中觉得这算清了小道理,没有算清大道理——国家前期投给滇池治理的大量资金正是纳税人的钱。 对于案例省会城市的计算同样发现,8000万吨工业污水偷排了。2013年,山东地下水排污引起了关注,结果却不了了之。马中认为这说明积累的水污染危机已经爆发,“从水环境状况也可以看出来,只是我们用了数字说话。” “奢侈”的无退化原则 项目结题后,马中感叹为什么这么多看似浅显的道理现在才明白。追根溯源才发现,原来从环保法开始,我国水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中都“开了口子”。 环境保护法规定,“……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排放标准。”同样的意思在其他法规中一脉相承。 “这是很大的讽刺,《排污收费条例》甚至说制定排污收费标准时,要考虑企业承受力。实际上,现在企业交的钱只占总成本0.2%,并没有影响承受力。”马中说,“这远小于人力、能源成本。企业不能从环境中省钱。” 所以,课题组建议删除考虑经济、技术条件这一条,改为“排放标准要保证法律规定的环境质量不退化”。 所谓环境无退化是指环境不因人类活动影响而退化。基于环境无退化原则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再制定收费标准,体现为水价。 不过,多位受访的研究环境标准的专家表示,标准需要逐步加严,但考虑经济技术这一条不能删除。设立过高的标准等于让企业从50分跨到90分,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我国部分产业的竞争力。印染、制革行业在欧洲的消失就是因为太高的标准而遭到淘汰。 对此,课题组计算,即使将污水处理到最严格的IV类水排放标准,并基于此制定水价,水费也只相当于当年工商业生产成本的0.6%,利润的7%。 马中认为,即使技术达不到,也要树立无退化这个目标,否则就是承认水体是可以污染的。而且,在无退化原则下需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 不过,在一家污水处理的民营公司总经理肖恒(化名)看来,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早是业内的共识。“处理到IV类标准,很多地方会哈哈大笑,这太奢侈了。”地方政府会极力呵护当地企业,公司曾计划利用一口废井来监测地下水数据,却遭到当地政府拒绝。 “现在的宽松的标准都没有认真执行,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肖恒说。 的确,即便是当下极低的水价,据周芳计算,还有155亿吨偷排的水量,这是统计中看不到的数据,相当于把北京市区淹没10米,污染物的浓度更不得而知。 body{font-size:14px;font-family:arial,verdana,sans-serif;line-height:1.666;padding:10px 8px;margin:0;overflow:auto;white-space:normal;word-wrap:break-word;min-height:100px}pre {white-space:pre-wrap;white-space:-moz-pre-wrap;white-space:-pre-wrap;white-space:-o-pre-wrap;word-wrap:break-word}th,td{font-family:arial,verdana,sans-serif;line-height:1.666}img{ border:0}header,footer,section,aside,article,nav,hgroup,figure,figcaption{display:block}a,td a{color:#008810}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801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3.4月29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30 10:42
2013.4 月 29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9.05 时到 4 月 30 日 05 时中国 52% 的面积上产生了 716 亿吨的雨、雪。日降水量最大值 341mm. 暴雨主要在长江流域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9.05-2013.04.30.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8 0 0 0 1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10 25 15 8 1.2 1.14 25 50 33.3333333 5 1.66666667 1.58333333 50 100 66.6666667 3 2 1.9 100 250 150 1 1.5 1.425 250 341 280.333333 0 0 0 合计 100 7.53333333 7.15666667 日平均降水量7.5毫米 中国降水量71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2% 分析张学文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429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28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9 09:56
2013.4 月 28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8.05 时到 4 月 29 日 05 时中国 52% 的面积上产生了 306 亿吨的雨、雪。日降水量最大值 158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8.05-2013.04.2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48 0 0 0 10 3.33333333 44 1.46666667 1.39333333 10 25 15 6 0.9 0.855 25 50 33.3333333 1.6 0.53333333 0.50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58 119.333333 0.1 0.11933333 0.11336667 合计 100 3.21933333 3.05836667 日平均降水量3.2毫米 中国降水量30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5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27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8 10:26
2013.4 月 27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7.05 时到 4 月 28 日 05 时中国 22% 的面积上产生了 75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日降水量最大值 93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7.05-2013.04.28.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8 0 0 0 10 3.33333333 21.5 0.71666667 0.68083333 10 25 15 0.5 0.075 0.07125 25 50 33.3333333 0 0 0 50 93 64.3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79166667 0.75208333 日平均降水量0.8毫米 中国降水量75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26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7 11:29
2013.4 月 26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6.05 时到 4 月 27 日 05 时中国 21% 的面积上产生了 89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日降水量最大值 101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6.05-2013.04.27.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9 0 0 0 10 3.33333333 19.7 0.65666667 0.62383333 10 25 15 1 0.15 0.1425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01 100.333333 0 0 0 合计 100 0.94 0.893 日平均降水量0.9毫米 中国降水量89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25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6 10:26
2013.4 月 25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5.05 时到 4 月 26 日 05 时中国 37% 的面积上产生了 257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日降水量最大值 125mm. 广东广西暴雨 .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5.05-2013.04.26.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3 0 0 0 10 3.33333333 31 1.03333333 0.98166667 10 25 15 3.3 0.495 0.47025 25 50 33.3333333 2 0.66666667 0.63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6 0.4 0.38 100 125 108.333333 0.1 0.10833333 0.10291667 合计 100 2.70333333 2.56816667 日平均降水量2.7毫米 中国降水量257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7%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24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5 11:14
2013.4 月 24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4.05 时到 4 月 25 日 05 时中国 40% 的面积上产生了 233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日降水量最大值 77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4.05-2013.04.25.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0 0 0 0 10 3.33333333 34 1.13333333 1.07666667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1.8 0.6 0.57 50 77 59 0.2 0.118 0.1121 0 0 0 合计 100 2.45133333 2.32876667 日平均降水量2.5毫米 中国降水量233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23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4 11:19
2013.4 月 23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3.05 时到 4 月 24 日 05 时中国 48% 的面积上产生了 259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日降水量最大值 8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3.05-2013.04.24.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2 0 0 0 10 3.33333333 42 1.4 1.33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1.8 0.6 0.57 50 86 62 0.2 0.124 0.1178 0 0 0 合计 100 2.724 2.5878 日平均降水量2.7毫米 中国降水量259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22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3 15:42
2013.4 月 22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2.05 时到 4 月 23 日 05 时中国 37% 的面积上产生了 222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 日降水量最大值 9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2.05-2013.04.23.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3 0 0 0 10 3.33333333 31 1.03333333 0.98166667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1.9 0.63333333 0.60166667 50 96 65.3333333 0.1 0.06533333 0.06206667 0 0 0 合计 100 2.332 2.2154 日平均降水量2.3毫米 中国降水量22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7%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21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2 10:06
2013.4 月 21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1.05 时到 4 月 22 日 05 时中国 19% 的面积上产生了 71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 日降水量最大值 65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1.05-2013.04.22.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1 0 0 0 10 3.33333333 18.2 0.60666667 0.57633333 10 25 15 0.7 0.105 0.09975 25 50 33.3333333 0.1 0.03333333 0.03166667 50 65 55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745 0.70775 日平均降水量0.75毫米 中国降水量7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19%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20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1 12:02
2013.4 月 20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20.05 时到 4 月 21 日 05 时中国 26% 的面积上产生了 136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 日降水量最大值 118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20.05-2013.04.2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4 0 0 0 10 3.33333333 23 0.76666667 0.72833333 10 25 15 2 0.3 0.285 25 50 33.3333333 0.9 0.3 0.285 50 100 66.6666667 0.1 0.06666667 0.06333333 100 136 112 0 0 0 合计 100 1.43333333 1.36166667 日平均降水量1.4毫米 中国降水量13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6%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19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20 12:00
2013.4 月 19 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19.05 时到 4 月 20 日 05 时中国 35% 的面积上产生了 251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 日降水量最大值 136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19.05-2013.04.20.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5 0 0 0 10 3.33333333 26 0.86666667 0.82333333 10 25 15 7 1.05 0.9975 25 50 33.3333333 1.8 0.6 0.57 50 100 66.6666667 0.2 0.13333333 0.12666667 100 136 112 0 0 0 合计 100 2.65 2.5175 日平均降水量2.7毫米 中国降水量251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4月18日中国降水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4-19 12:09
2013.4 月 18 日中国降水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4.18.05 时到 4 月 18 日 05 时中国 38% 的面积上产生了 260 亿吨的雨、雪。它们是自然界免费送给当地的水资源。 日降水量最大值 133mm. 分析:张学文 2013 年04.18.05-2013.04.1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mm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2 0 0 0 10 3.33333333 31 1.03333333 0.98166667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2.7 0.9 0.855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33 111 0 0 0 合计 100 2.73333333 2.59666667 日平均降水量2.7毫米 中国降水量260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38%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3月30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31 11:15
2013 年 3 月 30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30.05 时到 3 月 31 日 05 时中国 24% 的面积上产生了 202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03.30.05-2013.03.3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6 0 0 0 10 3.33333333 18 0.6 0.57 10 25 15 4 0.6 0.57 25 50 33.3333333 1.2 0.4 0.38 50 100 66.6666667 0.8 0.53333333 0.50666667 100 133 111 0 0 0 合计 100 2.13333333 2.02666667 日平均降水量2.1毫米 中国降水量202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4% 分析张学文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30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3月28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张学文
zhangxw 2013-3-29 09:56
2013 年 3 月2 8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28.05 时到 3 月 29 日 05 时中国 25% 的面积上产生了 203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03.28.05-2013.03.29.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5 0 0 0 10 3.33333333 20 0.66666667 0.63333333 10 25 15 2.5 0.375 0.35625 25 50 33.3333333 1.7 0.56666667 0.53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8 0.53333333 0.50666667 100 125 108.333333 0 0 0 合计 100 2.14166667 2.03458333 日平均降水量2.14毫米 中国降水量203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3月27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28 10:47
2013 年 3 月 27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27.05 时到 3 月 28 日 05 时中国 24% 的面积上产生了 100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03.27.05-2013.03.28.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6 0 0 0 10 3.33333333 22.4 0.74666667 0.70933333 10 25 15 1.2 0.18 0.171 25 50 33.3333333 0.4 0.13333333 0.12666667 50 68 56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06 1.007 日平均降水量1.06毫米 中国降水量100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4%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26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27 10:31
3 月 26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26.05 时到 3 月 27 日 05 时中国 27% 的面积上产生了 218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03.26.05-2013.03.27.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2 0 0 0 10 3.33333333 23 0.76666667 0.72833333 10 25 15 2 0.3 0.285 25 50 33.3333333 2.3 0.76666667 0.72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6 0.4 0.38 100 127 109 0.1 0.109 0.10355 合计 100 2.34233333 2.22521667 日平均降水量2.3毫米 中国降水量22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8%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26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24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25 10:47
3 月 24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24.05 时到 3 月 25 日 05 时中国 25% 的面积上产生了 103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03.24.05-2013.03.25.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5 0 0 0 10 3.33333333 23 0.76666667 0.72833333 10 25 15 1.9 0.285 0.27075 25 44 31.3333333 0.1 0.03133333 0.02976667 0 0 0 0 0 合计 100 1.083 1.02885 日平均降水量1.1毫米 中国降水量103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5%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23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24 12:37
3 月 23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23.05 时到 3 月 24 日 05 时中国 26% 的面积上产生了 209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03.23.05-2013.03.24.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4 0 0 0 10 3.33333333 19 0.63333333 0.60166667 10 25 15 4.5 0.675 0.64125 25 50 33.3333333 2.3 0.76666667 0.72833333 50 80 60 0.2 0.12 0.114 0 0 0 合计 100 2.195 2.08525 日平均降水量2.2毫米 中国降水量209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6%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22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23 09:55
3 月 22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22.05 时到 3 月 23 日 05 时中国 29% 的面积上产生了 168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03.22.05-2013.03.23.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1 0 0 0 10 3.33333333 25 0.83333333 0.79166667 10 25 15 2.7 0.405 0.38475 25 50 33.3333333 1 0.33333333 0.31666667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16 105.333333 0 0 0 合计 100 1.77166667 1.68308333 日平均降水量1.8毫米 中国降水量168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9%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22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约保护水资源不妨设立“水年”
姜文来 2013-3-22 13:48
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 世界水日 ”,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3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水利部确定我国纪念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3月21日《中国日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其宗旨是:应对与饮用水供应有关的问题;增进公众对 保护水资源 和饮用水供应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组织世界水日活动加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的参与和合作。   每年的“世界水日”,我国政府都举办相关的纪念活动,为了扩大其影响,中国政府每年针对“世界水日”的主题,提出中国的自己主题,并且建立起“中国 水周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我国水情教育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 水资源问题 严峻,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水灾害成为我国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水资源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持续地向民众开展水情教育关系到不仅关系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意义重大。   我们必须注意到,虽然每年的水日或者水周丰富多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世界水日”活动出现“嘉年华”现象不能忽视,表现在在水日或者水周期间,各种纪念活动纷纷涌现,令人眼花缭乱,水日或者水周过后,一切如旧,恢复常态,水日或水周犹如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情绵绵意长长,但必须还得分手,等待下一个日子的到来。   根据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形势,只有“水日”和“水周”是不够的,要将每一天、每一日都做水日或水周,建立“水年”。水情教育一刻不能放松,天天讲、月月讲和年年讲,将爱护水、保护水、珍惜水的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民众心中。   还值得特别提醒的是,民众作为水日、水周或“水年”的参与者固然重要,官员的参与也不可或缺。水日或者水周重要目的之一的是教育官员,官员具有“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树立起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大力保护水资源的“利水”价值观,并且在实践工作中认真地贯彻,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人与水和谐相处才能实现。   在刚刚闭幕的人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将水日或水周化作“水年”,持续不断地爱护、保护水资源,才能助托“中国梦”早日实现。
1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20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21 10:48
3 月 20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20.05 时到 3 月 21 日 05 时中国 23% 的面积上产生了 95 亿立方米的雨、雪。南方数省出现严重冰雹 2013 年03.20.05-2013.03.21.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7 0 0 0 10 3.33333333 21 0.7 0.665 10 25 15 2 0.3 0.285 25 49 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 0.95 日平均降水量1毫米 中国降水量95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23% 资料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20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2+降水上限)/3而算得,大暴雨指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的降水 遗憾项:本人没有掌握科学网的新的图片输入技术,所以最近两天对应的图没有与大家见面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决北京污染:关于迁都还是“瘦身”的讨论
热度 3 杨学祥 2013-3-20 15:39
解决北京污染:关于迁都还是“瘦身”的讨论 杨学祥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的选择无可回避。以下是几种观点的对比。 环保专家:解决北京污染不在于迁都在于简易首都功能 2013年03月13日17:30 来源:凤凰网访谈作者:周东旭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资料图) 2013年两会进行时,凤凰网资讯推出《两会大家谈》栏目,第五期聚焦大城市污染问题。 2013年3月1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媒体专访。马军表示北京的大气、水资源等方面都面临着重污染的情况,而且水资源严重短缺。尽管北京的一些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被日益增加的人口给抵消掉了。马军认为解决北京环境问题的真正方式是,让首都功能更加简易、明确化,将其他资源均衡地分布到其他地方去。 对话摘录: 人口的增量抵消掉了北京治污措施的效果 问:北京污染是不是已经超出城市自身的控制能力范围? 马军:北京市的大气、水资源等方面面临着污染比较重的情况。北京市的水资源也严重短缺。在治理这几个方面上,北京的有些措施应该还是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城市发展,北京的努力很多被人口的增量给抵消掉,现在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比如,北京大气污染问题包括多种不同的来源,其中最为困难的是源自于区域污染影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需要做出很大努力。另外在水污染方面,有些河流发源或流经河北和山西,而这种污染就不完全是北京单方面采取措施能够解决的。 问:北京现有的措施能够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吗? 马军:北京虽然采取了很多举措,但对于解决目前环境问题还是不够的,甚至是远远不够。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去解决,更多的是力度需要加大,落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对于工业废气的减排,措施就不是那么突出,现在还需要更多信息公开;大家每天在北京市内都可以看到扬尘污染,特别是沙土车进进出出,严重污染,解决起来实际上没有那么困难,但这个问题多年以来就是没有解决。 解决北京污染不在于迁都而在于明确城市功能 问:北京的人口承载量应该控制在多少? 马军:在1949年,北京城区人口大概100万,周边区域大概100万,也就是说在现有城市范围内一共是200万人,当时确实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的,有很多湖泊、湿地,地下水水位处于良性状态,资源是可以承载的。 现在的北京人口已经十倍于1949年,我们也没法再回到当时的人口数量,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缓解人口过度密集状态,实现对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有限资源承载更大人口规模。 问:你认为因为环境问题而迁都的可能性有多大? 马军:迁都可能更多是大家的一种情绪性表达。要是环境问题做的不到位,迁都之后的新首都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环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迁都,而在于进一步明确北京的功能,也就是说北京是政治中心,也可以作为文化中心,但是不是一定要把所有其他资源都吸收到这里? 如果把资源和机会都集中在北京,是不是意味着人口也会集中,经济活动同样会过度集中?这样的话,北京整个环境就难以承受。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让首都的功能更加简易、明确化,确保资源在全国其他地方得以更加公平的均衡分布,这才是解决北京环境问题的真正方式。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3lianghui/dajiatan/detail_2013_03/13/23066615_0.shtml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 2013-3-2013:29|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水资源地下水城市扩张楼兰古城推荐到群组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 杨学祥 据新京报报道,水资源是北京发展的主要短板;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北京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环境。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京津冀发展报告: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称,北京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超过了警戒线,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原因是城市承载压力过大,城市支撑力随人口增加而下降。报告分析,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均需求量约为345立方米,以此推算,北京当地水资源只能承载667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40%。北京社会科学院博士李彦军称,2011年北京全年水资源缺口量为9.2亿立方米,这种巨大差额不得不依靠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以及依靠外来水源的补给。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耀军称,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超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 早在2004年我就指出,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相关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9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这是对城市盲目扩张的严重警告。集中全国之人力物力维持北京的水资源高消耗是不能长久的,及时终结是最明智的选择。北京高房价是一种假象,一旦水资源枯竭,北京将变成楼兰第二。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的选择无可回避。 参考文献 1.郭少峰。报告称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2013年03月20日02:39新京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3-03-20/023926580972.shtml 2.杨学祥.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2004-3-2).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haodaxue.net/html/25/n-4225.html http://www.gmw.cn/03pindao/guancha/bf/2004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996001 http://sc.people.com.cn/news/HTML/2009/2/19/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1977.html 3.杨学祥。北方严重旱灾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2009-2-1715:46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15584.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2142.html 政协委员:雾霾长期得不到解决迁都不是玩笑 发表时间:2013-03-08   来源:每经网 每经记者李玉敏   “雾霾长期得不到解决,迁都不是一句玩笑。”3月7日,在政协经济界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贺同新语惊四座。   贺同新发言称,北京雾霾,这样霾下去,人才会流走,投资会流走,吸引力会减弱,甚至各省省长各市市长全国人民,到了北京办完事赶紧走。如果这样长期得不到解决,迁都不是一句玩笑。这很现实,世界上没有一个首都像北京。 http://www.cenews.com.cn/ztbd1/2013/rdgz/201303/t20130308_737840.html 北京学者:把政治首都迁到中原北京作为文化首都 2013-03-1317:54:58.0  点击参与跟帖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资料图) 2013年两会进行时,凤凰网资讯推出《两会大家谈》栏目,第五期聚焦北京污染问题。 2013年3月1日,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接受媒体专访。胡星斗先生主张把政治首都迁到中原的地方,北京继续作为文化首都。他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是中部发展缓慢,迁都中原有利于中部和西部的发展。 文字摘录: 主张把政治首都迁到中原北京继续作为文化首都 问:2008年,你发表了《中国迁都动议》引起广泛关注。现在,你对当年的看法有没有改变? 胡星斗:昨天北京发生了很严重的沙尘天气。整个北京可以说是一个肮脏的城市,这使我对迁都设想更加坚定。实际上,我提的迁都观点是分都,就是把政治首都迁到中原的地方去,北京还是作为文化首都。 迁都的原因,一方面是环境问题,比如沙尘天气、空气污染、水资源枯竭。当然,更主要的是战略的原因。从地理角度来说,北京过于靠近北边,居于中国的一个角落。中国古代有一张天子守边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在现代早已过时。 从安全角度来看,首都应该迁离北方,因为中国历来的威胁都是来自于北方。现在中国的威胁来自于海边,虽然北京有天津作为屏障,但离海边并不远。北京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政治资源、相当多的经济资源,还拥有中国相当多的好大学、好研究所的文化资源。这样使得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北京受到核打击,那整个国家的资源就毁于一旦。所以,中国应当分都,把政治首都、经济首都、文化首都分开。 还有一个战略考虑就是如何促进中国改革。北京是一个受封建专制势力影响很大的地方,在北京进行改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能够避开北京,在一个新的地方建立一个小首都,这样符合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未来的新首都不应该是现有的大城市,而应当像澳大利亚、美国和巴西这些国家一样,建立一个小首都。 迁都的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者和地产商 问:你认为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哪里? 胡星斗:主要就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和他们的加入居住在北京,物业、房产也都在北京。如果把首都迁到一个很小的地方去,他们肯定会感到失落,而且他们也不愿意迁移到那个地方去,这是第一。第二,阻力来自于房地产商,如果迁都,那北京的房地产就会一落千丈,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另外大家有一个心理依赖,觉得北京是天然的首都,天安门就是全国团结的象征,这个心理依赖要逐渐克服。实际上,北京固然是一个文化、政治集中地,但在中原很多地方,它的文化跟北京相比并不弱。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之地,有很多的文化传统,比如南阳,汉邦五帝、诸葛亮、张衡都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但是,全国人民现在还是在心理上摆脱不了对北京的这种依赖。 政府考虑迁都的前提是中国进行改革 问:在政府层面上,你觉得迁都会提上日程吗? 胡星斗:从政府方面来讨论比较困难,这个迁都和中国改革有关。如果中国想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一个廉洁政府,那迁都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而且,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经济、文化分道运行,政治不过多干预经济了,才可能分都。否则,你想建一个小首都也建不成。 问:经过改革开放,南方的发展明显好于北方。有北京专家表示,如果首都南迁,会进一步拉大这个差距。你怎么看? 胡星斗:估计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我主张把首都迁到中部的地方,而不是南边。迁到中部,这样有利于中部的崛起。因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中部发展比较缓慢。我主张迁到汉水附近,它基本上是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地方。它是中国地理上的中心位置,这样有利于中部和西部的加快发展。 (来源:凤凰网访谈) http://henan.163.com/13/0313/17/8PS75HK4022701KT.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
热度 1 杨学祥 2013-3-20 13:29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 杨学祥 据新京报报道,水资源是北京发展的主要短板;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北京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环境。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京津冀发展报告: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称,北京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超过了警戒线,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原因是城市承载压力过大,城市支撑力随人口增加而下降。报告分析,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均需求量约为 345 立方米,以此推算,北京当地水资源只能承载 667 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 40% 。北京社会科学院博士李彦军称, 2011 年北京全年水资源缺口量为 9.2 亿立方米,这种巨大差额不得不依靠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以及依靠外来水源的补给。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由 1999 年的 766 人 / 平方公里增加到 2011 年的 1230 人 / 平方公里,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耀军称,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超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 早在 2004 年我就指出,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相关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 9 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 40 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 9 个县市 300 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 75% 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 100 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 2003 年 11 月 28 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 10 个乡镇 26.9 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203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311 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 1/7 ,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 1000 立方米缺水标准的 1/3 ,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 300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 8 。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 372 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 305 立方米。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 21 个漏斗区,总面积达 4 万平方公里左右。    20 年来,北京人口由 800 万增至近 1400 万,国内生产总值从 300 多亿元增长到近 3000 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 60 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 1997 年以来,河北省连续 7 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 230 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 170 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 2005 年和 2010 年仍将缺水 57.3 亿立方米和 61.8 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研究表明,差不多 30% 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 40% 人口,这是对城市盲目扩张的严重警告。集中全国之人力物力维持北京的水资源高消耗是不能长久的,及时终结是最明智的选择。北京高房价是一种假象,一旦水资源枯竭,北京将变成楼兰第二。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的选择无可回避。 参考文献 1. 郭少峰。报告称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 40% 人口。 2013 年 03 月 20 日 02:39 新京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3-03-20/023926580972.shtml 2. 杨学祥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3-2).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www.haodaxue.net/html/25/n-4225.html http://www.gmw.cn/03pindao/guancha/bf/2004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996001 http://sc.people.com.cn/news/HTML/2009/2/19/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1977.html 3. 杨学祥。北方严重旱灾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9-2-1715:46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1558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报告称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
redtree 2013-3-20 10:46
报告称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 作者:郭少峰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3-3-20 水资源是北京发展的主要短板;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北京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环境。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京津冀发展报告: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称,北京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超过了警戒线,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原因是城市承载压力过大,城市支撑力随人口增加而下降。 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 参与报告撰写的、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称,京津冀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标准。 2011年,北京水资源总量为26.81亿立方米,按照2011年末常住人口201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约240万人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9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标准。 报告分析,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均需求量约为345立方米,以此推算,北京当地水资源只能承载667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40%。北京社会科学院博士李彦军称,2011年北京全年水资源缺口量为9.2亿立方米,这种巨大差额不得不依靠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以及依靠外来水源的补给。 近5年年均净迁入近50万人 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耀军称,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超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承载力为9800万人,而京津冀区域总人口2010年已经超过了1亿,达到1.04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12亿,2020年将达到1.2亿人口。 张耀军预计,北京市的劳动人口比例在不断下降,将由2010年的83%下降到2020年的77%,但老龄化速度却在下降,主要是因为迁入北京的人口大多是处于劳动年龄的青壮年人口,劳动力绝对数量是充足的。北京近5年的年均净迁入人口接近50万人。 张耀军称,到2020年,北京的劳动力供给在1797万到2026万人之间,“可以说,在未来十年间北京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他分析说,这反映出在城市化加速、大量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的社会背景下,北京仍可在一段时期内享受劳动力红利。 (原标题:“北京城市综合承载力处危机状态”)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19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20 10:00
3 月 19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19.05 时到 3 月 20 日 05 时中国 40% 的面积上产生了 226 亿立方米的雨、雪。局部有暴雨 . 2013 年03.19.05-2013.03.20.05时 中国大陆国土=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60 0 0 0 10 3.33333333 35 1.16666667 1.10833333 10 25 15 3 0.45 0.4275 25 50 33.3333333 1.7 0.56666667 0.53833333 50 100 66.6666667 0.3 0.2 0.19 100 106 102 0 0 0 合计 100 2.38333333 2.26416667 日平均降水量2.4毫米 中国降水量226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4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1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方严重旱灾再次为大城市发展亮起红灯
热度 1 杨学祥 2013-3-20 05:41
北方严重旱灾再次为大城市发展亮起红灯 时间 :2009-2-1910:05:11  编辑 :徐嘉陵  进入论坛  作者:杨学祥   据东方网报道,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北方大旱吗?某种意义上说,是北方农村大旱。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农业虽被寄予关系到经济全局和粮食安全的重任,但至少在水资源这方面,它远没有获得像城市和工业那样的话语权。    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   旱情不在城区,在农村。城郊的麦田里,土壤几乎成为粉尘,麦苗枯黄,有的因干旱还断了根。据统计,整个渭南市的作物受旱面积已增加到380万亩,重旱30万亩,是近10年来同期受旱面积最大的一年。渭南市政府已紧急动员,要求浇地抗旱保丰收。但实际上,这场具有政治高度的粮食保卫战,战果并不理想,因为水大多被优先流向了城里,除了成本高昂的机井水,许多农村无水可用。临渭区东南城郊毕家村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说:“浇地?水给了城里自来水南水厂,怎么浇?”   “水库不供农业灌溉已经多年了,”水库管理站站长徐永乐说,虽然水库仍与下游乡村有供水量30万方的约定,但随着近年来旱情加重,库底淤塞,无法兼顾工业、城市与农业。“调配水资源还是要先保证城镇生活用水,”渭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办副主任马高祥说,“先城市,保重点工业,然后才是农村。城市缺水,影响太大了。”启动抗旱二级预警后,在渭南所辖的韩城市,中型水库薛峰水库已被叫停对农业的灌溉,以保证中心城市的供水。   沋河水库和薛峰水库的功能转向,在全球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的中国,并不罕见。在陕西延安、宝鸡、汉中、榆林、商洛等地,一批农业灌溉水库早已经转向城市供水。在北京,不仅把农业灌溉水库官厅、密云水库转为城市供水,更多次分别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紧急调水。   据悉,渭南市共有水利工程81处,设计灌溉面积149.7万亩,而实际灌溉面积不足50万亩。由于资金困难,许多设施无力更新改造,工程效益难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污水成了农业的救命水。“化肥厂不主张我们用,他们担心烧坏庄稼要担责任。”污水沟“下游”种莲藕的菜农每次都要用试纸测渠水的酸碱度。不过仍有风险,有两次,白杨村村民武维扬嫌没浇透,浇第二遍的时候,麦苗就烧死了,亩产不到三百斤。村民们发现,污水灌溉的麦子颗粒不饱满,亩产量也比村子南边机井浇灌的低两百斤。和大家一样,武维扬家通常把井水浇灌的麦子留下来自家吃,而污水灌溉的则卖出去,卖给城里人吃[1]。   北京水资源专家王建指出,城市的恶性膨胀,是导致生态恶化、农业受旱的主要原因[1]。这就是城市和农村的水资源恶性循环:城市用水伤害农村,农村“毒粮”报复城市。    北京的水:国际化都市过程中提供教训和借鉴   北京城缺水、少水的历史,或许能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迈向“特大城市”提供前车之鉴。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张青称,北京已是大旱。与北方冬麦区一样,北京的抗旱形势同样严峻。   这座曾经有着五大水系(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和100余条大小河流、因水而建都的城市,如今却沦为世界级贫水城市。2008年人均水资源只有2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10和世界人均的1/40。   “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机制被打破,自然来水日益减少,城市耗水量剧增,北京未来的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北京生态问题专家王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王建曾供职于北京市环保局,对北京水资源与水环境颇有研究。   北京属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全年降雨少,且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王建告诉记者,1949年以来,北京曾经历了4次水危机:   第一次水危机(1960年和1965年)。1960年1至6月份,降水仅61毫米,只有多年同期平均的一半。1965年全年降水仅377毫米。由于气候干旱,永定河上游来水减少,官厅水库水源枯竭,最低水位比死水位还低2米。城区用水紧张,人们通过当时刚刚建成不久的京密引水渠,引密云水库的水度过危机。   第二次水危机(1970~1972年)。北京连续3年平均雨量仅508毫米。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同步减少,造成200多万亩作物严重减产。这期间,北京掀起了一个平原打井高潮,短短几年内,打井3万余眼。两大水库供水对象,由农村为主转向城市为主,农业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如果说第一次是单库水危机的话,那么这次是两库危机并发。   第三次水危机(1980~1986年)。北京遭遇连续7年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仅498毫米,与历史上连枯最长14年(北京站1857~1870年)平均降水量492毫米相接近。1981年7月下旬,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仅5.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入不敷出,地下水也大面积超采,供水形势极为严峻。为了度过这次供水危机,1981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主要保北京,天津改为由滦河供水。北京市也采取了“限工、压农、保生活”的供水方针,并实施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   第四次水危机(1999~2007年)。北京出现连续9年干旱,9年平均降水仅428毫米,到2003年11月底,密云水库蓄水7.6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2.1亿立方米,比1999年初分别减少了20.8亿立方米和3.2亿立方米。   这期间,北京由于地下水连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北京水务部门先后建成怀柔、张坊、平谷、昌平4处应急水源,同时还将几座中型水库纳入城市供水系统统一调配,并多次分别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向北京紧急调水,以解决北京水资源供需的燃眉之急。   位于北京市西北90公里永定河上的官厅水库,是我国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主要任务是防洪、供水、发电,也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之一。但由于近20年来水量大量减少,水质受到上游河北张家口一带工业污染,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再向市区供饮用水,而作工农业用水。而曾经水流湍急的永定河,如今即使在7、8、9三个月的丰水期,也无水流淌。   王建还发现,密云水库目前蓄水也只有10亿立方米左右,内湖部分水面已变成大片庄稼地。他说,平水期北京周边“十库九旱”、“有河皆干”;枯水期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福海以及北大未名湖等都干涸见底。   “问题在于恶性膨胀的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以及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王建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从水资源承载力等约束因素出发,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2020年北京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截至2008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695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62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据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透露,2005年以来,北京相当于增加了4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务之急,是控制城市继续恶性膨胀。”王建说[2]。 5年前的警告: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年3月2日,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3]。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3]。   5年即将过去,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2008年末2009年初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读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与河北发生拒马河水权之争   ●“引拒济京工程”拟用一组机井将拒马河浅层地下水引至燕山石化,但下游河北居民的水井可能就此报废   ●地处京畿的河北在自身缺水情况下承担着保证京津用水的义务,但相关水权分配和补偿的机制尚未建立(资料来源: http://news.tom.com/1002/2004225-698422.html )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40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9个县市300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75%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100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28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10个乡镇26.9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存在的代价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372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305立方米。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21个漏斗区,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   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3]。   历史的教训:先生存后发展     研究表明,差不多30%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3]。   被一再忽视的建议: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在最近结束的东北黑土资源调查中得出的结论,由于对东北黑土资源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东北黑土土壤严重退化。多年的不合理耕种和土壤侵蚀的发展,东北黑土层已渐浅薄。张旭东教授认为,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和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掠夺式经营方式,以及长期采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造成的。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加之农民急功近利的思想,有机肥施用量大大减少,仅以施用化肥来维持当季作物生长[4]。   来自黑龙江省讷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说,土地是载体,发展农业离不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农业的宝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过去的“黑土地油汪汪,不上粪也打粮”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她列出几组数字:目前黑土层厚度由建国初期平均80厘米,减少到40厘米,土壤板结,耕性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初期平均6.4%,下降到2.3%,导致土壤抗灾和产出能力降低。据多点调查,开垦和耕种50~60年的耕地,全氮量下降33.98%,全钾下降64.14%,土壤缺硼、钼、锌和硫较为普遍[5]。   黑土层可能在50年内消失,前提是如果不能加以有效防治,这是水利部专家最近的警告。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区[6]?   参加“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的众专家在考察后直言不讳:长江水系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   人为的因素在长江流域显得尤为突出,各企业取得“污染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当中也是地方保护和环境腐败在作祟。中上游地区引进的众多项目大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完全可以用“企业林立,排污口密布,且大都直排入江”来形容。由于当地环保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当环保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大多会选择后者;另外,生活污水的排入量和工业污水的排入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严重的是沿江农业对长江水的污染,据专家估算,农业污染物总量与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相当,农业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解决农业对长江的污染可能比解决工业污染更为艰难;还有由于沿江植被的大肆破坏导致融入长江的泥沙增多,长江水逐渐混浊起来,近年来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说法已广为流传。   权威统计称,2003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250多亿吨,其中9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结果是长江水的自洁、自调功能的逐渐丧失,长江珍稀动物的灭绝和沿江居民饮用水的恶化。有专家进一步论证,说在污染严重的沿江城乡里癌症肆虐[6]。   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导致商业的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地与有机肥料的隔离状态。   农村的生态循环模式是:人畜的粪尿用于农肥,农肥在农田中转换为人畜的食物。城市的最初形式仍然保持了这种合理循环,但是,城市的不断扩大逐渐背离了这一模式,使人粪尿完全变为无用有害的城市污水。我们在《西部沙漠化与东部地下水的关系》等论文中提出,解决城市淡水危机的重要方法是改造城市的污水管道设计,恢复城市的有机农肥制造厂的功能,通过专用管道,将人粪尿输送到农村,处理后灌溉农田。这是一个产量巨大的有机农肥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巨大。开源节流,堵塞人类浪费水资源的各种渠道是近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例如,城市住宅将厕所和洗澡(手)间分开,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分开,使用非饮用水冲刷马桶,冲刷粪尿的污水由专门管道通往郊区,供施肥和灌溉,并实行两类水价制度。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水数量,又可以解决有机肥和灌溉用水短缺的矛盾。以一人一天排泄1公斤人粪尿计算,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每天产出一千吨。宝贵的生态资源变为废物和负担,成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的反自然发展倾向值得关注[7]。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利民工程。它涉及到城市下水管道的重新设计、重新安装、沼气厂的建设、有机肥料厂的建立,从而带动钢铁业、水泥业、建筑业、电业、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是深化改革的需要[8-10]。   人粪尿和有机垃圾经过发酵可生成沼气,为城市和农村提供能源,剩余物可制成有机肥料。将城市的人粪尿和有机垃圾处理为有机肥,既可解决城市污水污物的处理困难,又可解决农村的有机肥缺乏现状,是使城乡双赢的重大举措。地方政府管理的缺位,就在于没有从预防生态危机的高度认识问题,没有看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商机。面对东北黑土地50年完全消失的警告,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认识,有所作为,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工程既有国内的广泛市场,又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持续资源。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关注[8-10]。 灾害频发警钟长鸣   1947-1977年和2000-2030年同样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2-1964年全球四次9级强震接连发生,1946-1977年全球8.5级以上强震集中发生,1959-1961年的中国三年自然灾害,1955、1957、1964、1969、1972、1976年中国的严重低温冻害,1957-1958年  、1968-1969年、1977年三次流感世界大流行,都在灾害链的记录之内。经过27年间歇之后,2004-2007年全球已发生3次8.5级以上强震,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冻害,2008年末2009年初中国北方发生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20世纪5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已经开始重演。灾害频发警钟长鸣。   我在2008年3月2日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11]。   2008年末2009年初中国北方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在敲响水资源危机警钟的同时,也为大城市发展亮再次起了红灯!饮鸩止渴式的大城市恶性膨胀必须停止,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提到议事议程。“手中有粮,遇事不慌”。世界市场的粮价高涨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警惕[12,13]。 参考文献   1.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2009年02月17日03:52东方网。来源:成都商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17/035217227763.shtml   2.章轲。北京的水:国际化都市过程中提供教训和借鉴。2009年02月18日03:20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218/03205867855.shtml   3.杨学祥.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2004-3-2).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996001.htm   4.王军。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2005年03月22日13:16:2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22/content_2728272.htm   5.林东升。加强农技推广提高耕地质量。日期:2005-03-16来源:农民日报。 http://www.agri.gov.cn/kjtg/t20050316_336277.htm   6.南风窗:直面生态危机时间:2005-1-68:41:00。 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news.asp?id=27025   7.杨学祥。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位置:中国农业信息网。2005-05-08来源:光明观察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08_367473.htm   8.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发表于2008-11-3014:44:3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96   9.杨学祥.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重发).发表于2008-11-3015:42:16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07   10.杨学祥.扩大内需整合资源: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发表于2008-11-3021:21:5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38   11.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2.杨学祥. 从石油争夺到粮食控制:美“粮食武器”逼近中国.2008-06-20光明网-光明观察.国际?军事。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6/20/content_793893.htm   13.杨学祥.我们在为自己的愚蠢买单:不要成为三大“战争”的失败者.发表于2008-10-416:06:4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392 来源: 光明观察   http://sc.people.com.cn/news/HTML/2009/2/19/20090219100511.htm 2004-3-2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杨学祥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北京与河北发生拒马河水权之争 ●“引拒济京工程”拟用一组机井将拒马河浅层地下水引至燕山石化,但下游河北居民的水井可能就此报废 ●地处京畿的河北在自身缺水情况下承担着保证京津用水的义务,但相关水权分配和补偿的机制尚未建立 (资料来源:http://news.tom.com/1002/2004225-698422.html)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40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9个县市300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75%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100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28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10个乡镇26.9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存在的代价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372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305立方米。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21个漏斗区,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 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历史的教训:先生存后发展 研究表明,差不多30%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文章来源 :作者赐稿 http://www.gmw.cn/03pindao/guancha/bf/2004-3/2/996001.htm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773 次阅读|1 个评论
3月16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17 10:50
3月16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3 月 16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16.05 时到 3 月 17 日 05 时中国 26% 的面积上产生了 133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 03.16.05-2013.03.17.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74 0 0 0 10 3.33333333 23 0.76666667 0.72833333 10 25 15 2 0.3 0.285 25 50 33.3333333 1 0.33333333 0.31666667 50 73 57.6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1.4 1.33 日平均降水量 1.4 毫米 中国降水量 133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26%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15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热度 1 zhangxw 2013-3-16 10:23
3月15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3 月 15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15.05 时到 3 月 16 日 05 时中国 12% 的面积上产生了 43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 03.15.05-2013.03.16.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7 0 0 0 10 3.33333333 12.8 0.42666667 0.40533333 10 25 15 0.2 0.03 0.0285 25 39 29.6666667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45666667 0.43383333 日平均降水量 0.5 毫米 中国降水量 43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13%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15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 2+ 降水上限) /3 而算得,大暴雨指 24 小时降水超过 100 毫米的降水 24 小时降雪等于大于 10 毫米为大雪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83 次阅读|3 个评论
3月14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15 10:50
3月14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3 月 14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14.05 时到 3 月 15 日 05 时中国 10% 的面积上产生了 36 亿立方米的雨、雪。具体分布见附图 2013 年 03.14.05-2013.03.15.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90 0 0 0 10 3.33333333 9.6 0.32 0.304 10 25 15 0.4 0.06 0.057 25 32 27.3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38 0.361 日平均降水量 0.4 毫米 中国降水量 36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10%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11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12 10:21
3月11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3 月 11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11.05 时到 3 月 12 日 05 时中国 11% 的面积上产生了 35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 03.11.05-2013.03.12.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9 0 0 0 10 3.33333333 11 0.36666667 0.34833333 10 25 15 0 0 0 25 28 26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36666667 0.34833333 日平均降水量 0.4 毫米 中国降水量 35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11%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11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10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11 11:05
3月10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3 月 10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10.05 时到 3 月 11 日 05 时中国 11% 的面积上产生了 60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 03.10.05-2013.03.11.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9 0 0 0 10 3.33333333 9 0.3 0.285 10 25 15 1.8 0.27 0.2565 25 50 33.3333333 0.2 0.06666667 0.06333333 50 61 53.6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63666667 0.60483333 日平均降水量 0.6 毫米 中国降水量 60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11%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9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10 11:19
3 月 9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9.05 时到 3 月 10 日 05 时中国 12% 的面积上产生了 39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 03.09.05-2013.03.10.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8 0 0 0 10 3.33333333 11.9 0.39666667 0.37683333 10 25 15 0.1 0.015 0.01425 25 50 33.3333333 0 0 0 50 64 54.6666667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41166667 0.39108333 日平均降水量 0.4 毫米 中国降水量 39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12%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09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8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9 11:57
3月8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3 月 8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8.05 时到 3 月 9 日 05 时中国 12% 的面积上产生了 51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 03.08.05-2013.03.09.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8 0 0 0 10 3.33333333 11 0.36666667 0.34833333 10 25 15 0.9 0.135 0.12825 25 50 33.3333333 0.1 0.03333333 0.03166667 50 66 55.3333333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535 0.50825 日平均降水量 0.5 毫米 中国降水量 51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12%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08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 2+ 降水上限) /3 而算得,大暴雨指 24 小时降水超过 100 毫米的降水 24 小时降雪等于大于 10 毫米为大雪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水与大坝(一)-云南
热度 1 sunderong 2013-3-8 22:36
云南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建设一直有不同说法,最近有两个相关报道,一个是政府官员鼓励建设的言论,还有一些行业人士的看法,请感兴趣的和关心的同行们阅读。现将相关链接转发: 1.《仇和:云南的水都流到国外了 大中小水库要蓄起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3lianghui/content-3/detail_2013_03/08/22873311_0.shtml “针对云南农村地区干旱问题,仇和认为云南不是没有水,且水资源充沛,但三江春水向南流,多流到国外了。他建议要大中小水库、坝塘、水窖一起蓄水,提高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解决能力。其次,实施农村民生改善工程。” 2.《澜沧江上的建坝狂潮》 http://guojiheliu.org/a/rivernews/china/2013/0228/457.html “在澜沧江,哪里峡谷变窄,哪里就有一座大坝正在规划,在建造或已完工。澜沧江上的中国第三大坝,装机容量585万千瓦的糯扎渡水电站今年11月5日开始运行,从而在东南亚地区的NGO组织中引发新一轮担忧,因为糯扎渡大坝和现有的小湾大坝拥有跨季节调控能力,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下游河流的水流模式。 建坝、采矿及道路建设导致滑坡现象增加(河谷地带的滑坡灾害司空见惯),这对当地民众、工人和城镇构成了现实存在的危险。和怒江峡谷一样,澜沧江河谷地带地震活跃,断带交错,危机四伏。多位地质学家也已经警告水库诱发地震的风险增大。就在去乌弄龙坝址的当天,我们亲眼看到通往坝址的新修道路刚刚被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吞噬,我们被迫花费了半天时间绕道而行。 在陡峭破碎的峭壁上开车穿行,真是令心脏难以承受, 更别提居住在峭壁之下了。”
2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文水资源类SCI影响因子将继续上涨
热度 2 doniao 2013-3-8 13:21
气候变化对不同尺度水文水资源过程和时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化又与生态、气象、土壤和农业等近地表系统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由于这些规律的复杂性,目前研究并没有完全揭示其规律,相关研究刚刚进入状态,方兴未艾,是地学研究的一大热门,因此,估计水文水资源类SCI期刊2012年影响因子会继续稳中有升,先做一下预测,娱乐一下,可以为大家投稿提供一点参考: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3.2-3.5;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3.2-3.4;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3.0-3.2 Journal of Hydrology: 2.9-3.1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2.4-2.6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3-2.6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1-2.3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1-2.3 Catena: 1.8-1.9 (太稳定了,多年都是这个范围)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1.4-1.7 Hydrology Research: 1.2-1.5
个人分类: 科研趣谈|9210 次阅读|3 个评论
3月7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8 10:32
3月7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3 月 7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7.05 时到 3 月 8 日 05 时中国 12% 的面积上产生了 34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 03.07.05-2013.03.08.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8 0 0 0 9 3 12 0.36 0.34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36 0.342 日平均降水量 0.4 毫米 中国降水量 34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12%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6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7 12:47
3月6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3 月 6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5.06 时到 3 月 7 日 05 时中国 18% 的面积上产生了 59 亿立方米的雨、雪。 2013 年 03.06.05-2013.03.07.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2 0 0 0 10 3.33333333 17.8 0.59333333 0.56366667 10 25 15 0.2 0.03 0.0285 25 32 27.3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62333333 0.59216667 日平均降水量 0.6 毫米 中国降水量 59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18%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06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 2+ 降水上限) /3 而算得,大暴雨指 24 小时降水超过 100 毫米的降水 24 小时降雪等于大于 10 毫米为大雪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4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zhangxw 2013-3-5 12:49
3月4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3 月 4 日中国降水资源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2013.3.4.05 时到 3 月 5 日 05 时中国 8% 的面积上产生了 28 亿吨的雨、雪。 2013 年 03.04.05-2013.03.05.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92 0 0 0 10 3.33333333 7.8 0.26 0.247 10 25 15 0.2 0.03 0.0285 25 41 30.3333333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29 0.2755 日平均降水量 0.3 毫米 中国降水量 28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8%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304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 2+ 降水上限) /3 而算得,大暴雨指 24 小时降水超过 100 毫米的降水 24 小时降雪等于大于 10 毫米为大雪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2013年1-2月的日平均降水资源量与降水覆盖率公告
zhangxw 2013-3-3 15:54
我国 2013 年 1-2 月的日平均降水资源量与降水覆盖率公告 张学文, 2013/3/3 基于我每天估算的从 2013 年 1 月 1 日以来的每天日降水资源量以及日降水覆盖率,统计出 1 到 2 月的 2 个月的月平均的日降水总量与日降水笼罩率(占有全国面积的百分比)。结果见下表: 2013 年 全国日平均降水资源量 24 小时降水平均覆盖率 亿吨 % 1 月 55.45161 16.77419 2 月 96.78571 27.03571 下面把我统计的去年 5 个月的数据附后 我国 2012 年 8-12 月的日平均降水资源量与降水覆盖率公告 张学文, 2013/1/2 基于我每天估算的从 2012 年 8 月 1 日以来的每天日降水资源量以及日降水覆盖率,统计出 8 到 12 月的 5 个月的月平均的日降水总量与日降水笼罩率(占有全国面积的百分比)。结果见下表: 2012 年 全国日平均降水资源量 24 小时降水平均覆盖率 亿吨 % 8 月 435 52 9 月 286 41 10 月 130 29 11 月 145 25 12 月 94 25 它给出我国的每天降水覆盖率(雨区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从 8 月平均的 52% 逐步减少到 25% ,体现着从夏季的雨季向冷季的气候过渡。每天的全国降水总量则从 8 月平均的 435 亿吨减少到 12 月平均的 94 亿吨。其中 11 月的降水量居然比 10 月多。这应当是每年的反常气候的体现,它主要是 11 月华南降水偏多而形成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024-648858.html
个人分类: 水资源|3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SWAT水文模型"(2009版)三部曲之中文译作读后感
热度 2 hillside 2013-2-16 15:13
SWAT水文模型是当前世界主流的水文模型之一,在水文水资源、林业、非点源环境排放模拟等领域应用甚广。 2012年6月,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科研人员等翻译的《ArcSWAT2009》、《SWAT2009输入输出文件手册》、《SWAT2009理论基础》三部SWAT模型英文说明文献。 就大体翻阅印象而言,翻译水准很不错,对于加快SWAT水文模型在中国的应用步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目前发现一个存在问题,实际上可能是英文原本的问题,《SWAT2000用户手册》(英文稿)中非常实用的“校准方法”在中译本《SWAT2009输入输出文件手册》中不见了踪影,而在中文《ArcSWAT2009》中也多次提及。我浏览了一下手头可见的英文《SWAT2009输入输出文件手册》,似乎也没有“校准分析”部分,可能《SWAT2009输入输出文件手册》有几个不同版本。 我暂时还没有对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为了弥补此点不足,我将百度文库提供的免费“swat校准技巧(中文)”粘贴于本页面,以便上述中文书籍的读者作补充之用。 swat校准技巧.pdf 对于英语原版的阅读者来说,将《SWAT2000用户手册》(英文稿)中的“校准分析”作为补充材料可能还是有益的。 注:本文出于粗浅印象而作,未细核有关文档。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12787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七)终极水源:大气还是大海?
qianlivan 2013-2-5 19:45
关于水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比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34564.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36298 )。但是到底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 原则上可以用空气抽水机从大气中取水,这会加快局域水循环,在水量不变的情况增加水的利用率,等效地增加水资源。也可以从大海取水,淡化海水,跨区域调水。对于前者,如果一个地方本来就比较干燥,从空气取水效率就比较低。而对于后者,工程量是非常大的。 今天看到了《环球科学》上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大气中有一些水汽输运的通道,称为大气河(atmosphere river)。这些大气河就像大洋中的洋流一样有固定的位置、方向和发生时间。这些大气河是由海洋和大陆的加热、冷却决定的。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大气河会偏离原来的方向,给干旱的地方带来降水,但多数时候,干旱的地方并不能从大气河中获得更多降水(把空气变得更干燥并不能改变大气河的方向)。所以,对于缺水的地方而言,从大气中取水只能解决少量问题,这些地方如果没有额外的水资源,并不能承载更多的人口。如果这些地方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而我们还不能控制大气河的流向,那么大海才是靠谱的终极水源。 所以,如果西部要发展,必须向那里输入额外的水资源,从大海取水。
个人分类: 思考|4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文明与水资源保护及利用”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热度 2 xxjing 2013-2-2 09:43
党的十八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使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从学理上推进和深化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跨学科研究,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生态文明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 一、会议主题 1 、水资源保护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 2 、水资源污染治理的科技方案与社会对策; 3 、水资源短缺风险、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4 、社会视野中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专家、政府、公众、企业的角色定位; 5 、水利水电工程的跨学科研究。 二、会议注意事项 1 、会议时间: 2013 年 6 月上旬; 2 、会议地点:贵州省贵阳市或安顺市; 3 、会务费用: 300 元人民币,研究生减半;往返交通及住宿费自理; 4 、会议回执:请有意参会者于 2013 年 5 月 15 日前将论文或论文摘要及会议回执发送至联系人。会议论文将择优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专栏文章形式发表; 5 、联系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李斌( 010-88256007 , libin08@ucas.ac.cn );武汉理工大学 杨怀中( 027-86551211 , hzyang545@hotmail.com ) ; 6 、正式参会通知将于 2012 年 5 月中旬发出。 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文化研究中心 2013 年 1 月 30 日
4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在正是考验引海水入新疆学说的时刻
热度 5 zhangxw 2013-1-18 12:40
现在正是考验引海水入新疆学说的时刻 张学文, 2013/1/18 最近几年以来陆续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引海水进入新疆,以改造那里的水分条件从而彻底改造那里的气候的论点。这些论点的用心自然是好的,效果是诱人的。引入海水增加新疆的蒸发,增加新疆低层湿度,推进水分循环从而增加新疆降水量,沙漠就逐步变成绿洲了。 新疆是个盆地,它对水汽具有更高的封闭性。这个浩大的引水工程真的会有如此好的效果吗? 我觉得,考验这个学说是否正确,不必等到工程完成以后,而是就在现在。 现在是冬季,而新疆准噶尔盆地等都存在积雪。这积雪难道不是引水到新疆自己地面湿度的 等效后果 吗? 积雪使这个盆地都变成湿的,于是空气的湿度也就比较大,我从 2013 年元旦就公布新疆每天 09 时的空气相对湿度,它们都在 70% 的水平。应当属于比较湿的。你去引水未必达到这个效力。 所以引水论者所希望见到的湿度效果现在已经具备! 但是这个相对湿度是否真的会引起新疆冬季的降水量(降雪量)吗?其实,历来新疆冬季的相对湿度比较大、北疆地面有积雪的情况几乎是冬季的常态,而不是特例。但是冬季的积雪广布并没有引来新疆四季的降水连绵。积雪多的年份可能冬季降水日数也多一些,但是到春季雪消,雪引起的气候后效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种新疆气候情况对引水入新疆论难道没有提示,警示吗? 引来的水在冬天不可能不冻结,而冻结的海水对促进新疆水分循环的效果难道与自然积雪有很大不同吗? 气候的年变化的事实是否已经告诉我们:引海水入新疆的具体后果与不引海水应当没有什么区别。
个人分类: 水资源|3595 次阅读|24 个评论
好氧活性污泥的厌氧颗粒化机制
kejidaobao 2013-1-7 10:12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在系统内培育出沉降性能良好、产甲烷活性高的颗粒污泥是其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用于启动UASB的接种污泥,一般采用厌氧活性污泥,而好氧活性污泥因其资源广泛易得在实际工程中也被广泛采用。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对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的研究均是以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而关于以好氧活性污泥为种泥的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少有报道。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政课题组,长期从事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在研究好氧活性污泥的厌氧颗粒化时,发现了次生颗粒污泥形成的一种新机制,发展了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二次核学说”。该课题组采用UASB为厌氧反应器,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活性污泥为种泥,研究了好氧活性污泥的厌氧颗粒化过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当采用好氧污泥为种泥启动UASB时,厌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先后经历了污泥驯化期、微生物聚集体形成期、初生颗粒污泥形成期、次生颗粒污泥形成期、成熟颗粒污泥形成期5个时期。好氧活性污泥的厌氧颗粒化过程整体上符合“二次核学说”,其中初生颗粒污泥的形成符合黏液学说,而次生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与已报道的以产甲烷丝状菌为骨架的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不同,次生颗粒污泥的内核是由初生颗粒污泥破碎形成的碎片构成,产甲烷丝状菌和其他细菌通过插入、附着于碎片等方式逐渐形成次生颗粒污泥。该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厌氧污泥颗粒化机制,同时也为好氧活性污泥的厌氧颗粒化及其生产性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技导报》2012年第36期第19—23页刊登了李建政等的文章“好氧活性污泥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的厌氧颗粒化过程及机制”。本期封面展示的是采用好氧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在UASB反应器中培育出的成熟颗粒污泥。其中,右小图为成熟颗粒污泥的数码照片,左小图为实验中运行中的ABR,中间图为成熟颗粒污泥的扫描电镜照片,箭头所指为甲烷丝状菌。本期封面图片由李建政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责任编辑 岳臣)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几个发布“水资源,水污染,水处理”国际会议的网站
libli 2013-1-5 12:43
最近在做一个与水相关的项目,期间需要检索该领域的最新会议邀请信息,主要是国际会议,在这里分享一下,也许有人需要。 不少学者认为会议论文往往等同于低水平论文,而导致这种想法的可能是因为近年有不少些EI收录会议“灌水”文章吧。 但是要知道,期刊论文从审稿到发表,这个周期一般要3个月-半年,有时可能更长。会议论文相比之下时效性就比较强,会议论文往往代表了学术进展的前沿,许多研究的最新进展、最新想法就是在会议上发表的。另外,国际会议,特别是重要的学协会组织的国际会议往往也是牛人聚会的时机,通过参会也是提高自己学术影响力,建立学术社交网络的好时机。 下面言归正传,分享一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IWA 国际水协会 http://www.iwahq.org/1qc/events/iwa-events/2013.html 这里是国际水协会主办的各种会议 滑铁卢大学水研究所的会议发表网址 http://water.uwaterloo.ca/news_events.aspx 会发布各种各样的水会议信息 美国工程师协会 http://www.asce.org/ewri/Conferences/ 国际湿地协会 http://www.sws.org/meetings/ 湿地研究相关的会议信息 美国水协会 http://www.awwa.org/conferences-education/conferences.aspx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协会 http://www.setac.org/?page=SETACMeetings 水污染方面的会议信息可以参考
3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1月4日我国16%面积有雨雪总降水量60亿吨
zhangxw 2013-1-5 12:00
1月4日我国16%面积有雨雪总降水量60亿吨
1 月 4 日我国 16% 面积有雨雪总降水量 60 亿吨 2013 年 01.04.05-2013.01.05.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84 0 0 0 10 3.33333333 15 0.5 0.475 10 19 13 1 0.13 0.1235 0 0 0 0 0 0 合计 100 0.63 0.5985 日平均降水量 0.6 毫米 中国降水量 60 亿吨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16%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30104210000000.jpg 分析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671.html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 2+ 降水上限) /3 而算得,大暴雨指 24 小时降水超过 100 毫米的降水 24 小时降雪等于大于 10 毫米为大雪
个人分类: 气象变量的笼罩面积分布|2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2012年8-12月的日平均降水资源量与降水覆盖率公告
zhangxw 2013-1-2 13:26
我国 2012 年 8-12 月的日平均降水资源量与降水覆盖率公告 张学文, 2013/1/2 基于我每天估算的从 2012 年 8 月 1 日以来的每天日降水资源量以及日降水覆盖率,统计出 8 到 12 月的 5 个月的月平均的日降水总量与日降水笼罩率(占有全国面积的百分比)。结果见下表: 2012 年 全国日平均降水资源量 24 小时降水平均覆盖率 亿吨 % 8 月 435 52 9 月 286 41 10 月 130 29 11 月 145 25 12 月 94 25 它给出我国的每天降水覆盖率(雨区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从 8 月平均的 52% 逐步减少到 25% ,体现着从夏季的雨季向冷季的气候过渡。每天的全国降水总量则从 8 月平均的 435 亿吨减少到 12 月平均的 94 亿吨。其中 11 月的降水量居然比 10 月多。这应当是每年的反常气候的体现,它主要是 11 月华南降水偏多而形成的。
个人分类: 水资源|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澄清“水资源开发国际警戒线”的谣言
zbt92 2012-12-28 11:49
文 / 水博 最近,《东方早报》的记者在“年终特稿”《长江水电开发争论不休流域综合规划长期搁置》中,以 “国际公认 40 %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戒线”为理由,质疑我国的长江水资源开发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其实这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谎言了。重复这种谣言的瓮立达先生,也不是什么专家,而是一个从长江水利委员会退休多年,且经常热衷于造谣反坝的环保官员。 国际上确有“河流水资源的利用不宜超过 40% ”的说法。但它绝不是指水库蓄水(开发),而是指社会总用水量不宜超过河流的 40% 。根据我国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的解释,其理由是: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用水大约有 70% 最终会转变成污水,重新排入河流系统。因此,一旦某河流的水资源的利用率超过 40% ,那么就大约有 28% 的污水排入河流,与原来的 60% 未使用过的河水相融合,整条河流就几乎增加了一半的污水。因此,河流水资源的使用率一旦超过了 40% ,人们就会认为已经对河流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影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对水库蓄水的水资源开发而言,根本就不存在着污水返回河流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可能有所谓过渡开发的问题。因为水资源的开发一般仅仅是一种储备,往往并没有真正消耗和使用水资源。不仅如此,一般来说,河流水资源的蓄水能力和水电的开发程度都代表着人类对河流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控制能力,通常都应该是开发程度越高越好。 美国的水库总蓄水量为 13.5 亿立方米,占美国水资源总量的 48.2% 。如果真存在所谓 40% 的警戒线的说法,难道美国全国都已经严重超过水资源利用的警戒线了吗?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和很多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正是体现在其超强的水库的蓄水能力上。 根据统计,美国,哥伦比亚河的有效水资源调控能力达到了 35.09% ;密苏里河为 101.6% ;科罗拉多河为 216.8% 。请注意,这些数据仅仅是指水库的有效的调控能力,还不是指水库蓄水总量。而我国金沙江的规划全部完成之后,有效的水库调节能力仅为年径流量的 32.2% (记者报道中所说的 83% 是指水库蓄水总量)。《东方早报》的记者为了能煽情,故意没有使用有效库容的数据,而是使用了最大库容的概念。如果我们用最大库容表示美国的河流,它们的河流水资源开发程度全都超过了 80% 。其中,科罗拉多河的开发程度已经超过了 400% 。 美国的国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都与我国相似。目前中国虽然水坝数量名义上比美国还多,但是水库总库容仅为美国的一半。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中美差距在十倍以上。由于缺乏水库的调蓄能力,我国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相比之下,美国的绿水青山,自然灾害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们的水库库容大,可以吸纳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强的干旱。我国生态环境上的巨大差距,恰恰体现在水库的蓄水能力上。 例如:美国胡佛水坝基本上不泄洪。我国三峡每年都要泄洪多次。泄洪的根本原因就是水库库容不够,不泄的话,洪水很可能会形成灾害。水库库容大了之后,洪水是资源、是财富。但如果水库库容不够,洪水就是危险,是灾害。同时,只有水库的库容大了,抗旱的能力也才会增强。因为没有泄洪的威胁,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可以建 29 级闸坝;水资源可以得到自如的利用。我国的长江则要在洪水期疲于奔命的把洪水排到海里去,哪里还敢建什么闸坝?旱季里则经常为了保证基本的航运,在明知道水库里水资源已经十分的张的情况下,还是不得不放水。这样势必会更加剧水库水资源的紧张程度。可见,水库的蓄水能力对减灾有事半功倍的放大作用。 为此, 2012 年 7 月,国际大坝委员会联合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水资源协会和国际水电协会在日本的东京共同起草并发布了《储水设施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宣言。该宣言呼吁全世界共同努力,加速发展中国家的水电开发和储水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该《世界宣言》还披露世界每年淡水资源总量约有 40 万亿立方米,目前人类可利用量每年只有 9 万亿立方米,其中大约 4 万亿是由储水设施调节的。 根据这一宣言,我们知道全球各国平均的水资源调节(水库蓄水)能力,已经达到了 44.4% ,其中由于发展中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普遍很低,而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高。根据联合国 2007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极个别的特例,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都与该国的水库蓄水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全世界普遍的现实都是:水库蓄水能力越强的国家和地区不仅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也越好。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速储水设施建设,提高水库蓄水和调节能力。 总之,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口密度的增长和生活用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主要矛盾。而目前我们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矛盾的手段,除了建设水库大坝之外,还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国际公认的是:以水库蓄水能力为标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不仅不存在什么警戒线,而且还是越高越好。所谓“国际公认 40 %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戒线”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4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速水电开发是实现减排的最有效措施
热度 4 zbt92 2012-12-25 17:13
加速水电开发是实现减排的最有效措施 作者: 张博庭 ----- 2012 年 12 月 22 日 在《第二届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的发言 面对全球减排的巨大压力,我国已经作出 2020 年非化石能源达到 15% 的承诺。完成这一承诺,加速开发水电将是最主要的措施。然而,一些同志对我国水电的减排作用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水电的减排潜力。 一、减排温室气体是世界发展的必然 能源是文明基础。人类发展进入现代之后,化石能源的使用成为不可或缺的。然而,地球上的化石能源都是几亿年来动植物的躯体积累构成的,它们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能,逐步形成了化石能源。 但是,当人们学会使用化石能源之后,这种能源的消耗速度,就远远大于它的积累速度了。把地球几亿年内积攒出来的化石能源,从地下挖出来、燃烧掉,将造成地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大幅度升高,从而引起来严重的温室气体效应。最终可能会产生冰山融化、海水上涨、淹没大陆、气候环境变化异常等一系列可怕的后果。 二、开发利用水电是最有效的减排 工业化以来,全球水电的开发应用是减少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功臣。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水电资源几乎开发殆尽,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阶段。国外各种媒体所宣传的可再生能源,也大都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但是,事实上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能量密度的局限,水电仍然是当前最有效率、最起作用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减排的投入不能说不大。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贴,我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风能连续多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目前的并网装机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能力已经占据了全球的 70% 多。然而,尽管我们已经付出的极大努力,但是,我国实际的减排效果却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目前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技术还不算十分成熟,不仅成本过高,而且也还不能提供更大的减排作用。 例如,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风能发电再加上太阳能的发电量,去年一年的总量也只有 700 多亿度。但是,我们被伪环保谎言所搁置了近十年的怒江水电开发,每年的发电量将是一千亿度电。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投入数百亿的资金支持的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建设,还远远弥补不了我们由于搁置怒江水电开发,所不得不增加的碳排放量。 纵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优先开发利用了自己的水能资源的。所以,迄今为止尽管我们国家在减排方面的投入全球最大,但是,由于水电开发的滞后,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减排效果却非常不佳。因此,能否准确地认识我国水电开发的潜力和作用,对我国今后的减排效果十分重要。 三、如何评价我国水电资源的减排潜力? 根据 2003 年的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 6.94 亿千瓦,年发电量 6.08 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量 5.42 亿千瓦,年发电量 2.47 万亿千瓦时。目前,通过进一步的细化已修正为:技术可开发量 5.72 亿千瓦,年发电量 2.61 万亿千瓦时;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单站在 500kW 以下的小水电资源。 3.1 、误解水电的开发程度,低估了水电的潜力 装机和发电量计算开发程度的差别巨大。截至 2011 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2.3 亿 kW ;年发电量 6626 亿 kWh 。按装机粗略计算我国的开发程度约 42% 。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国外平均 70% 到 80% 的开发程度来衡量,似乎我国的水电资源已经开发过半。但是,如果按照按照发电量计算,截止到 2011 年底,我国水电的开发程度仅为 27% 。如果根据尚未公布的最新资源普查结果计算,我国目前水电的实际开发程度其实才只有 25% 。 显然,如果开发程度为 25% ,即使按照发达国家的国外平均 70% 到 80% 的开发程度来看 , 我国也还有三分之二的资源等待开发。 3.2 、区分装机容量与发电量的差别 虽然用水电的装机和发电量来表示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都是可以的,但是,在与国外的水电开发程度进行比较的时候,和在判别我国的水电资源的潜力的时候,绝对不能再用水电的装机来表示。否则,就会出现概念上的错误,不能对我国的水能资源有准确的认识。因为世界上几乎很少有国家,采用我们的用装机容量表示水电资源的方式。因此,我们看到的国际上其它国家的所谓水电开发程度,一定是指水电发电量的开发程度。因此,如果我们拿我们的装机容量计算出来的开发程度与之进行比较的话,难免就是错误的。 在判别我国的水电资源的潜力的时候,为什么也不能用水电装机表示开发程度呢?因为从水能资源的性质来看,装机容量表述的只是功率,必须有了实际利用小时才能确定出实际的水能(所做的功)。一条河流的水能资源量(多年平均)是确定的,但如何开发建设水电站,怎么样合理的确定装机容量则是人为的。也就是说用发电量表示的水能资源量是客观确定的,而用装机容量表示的水电资源,其实是由我们主观设定的。 现实当中,实际装机大于规划装机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当这个水电站已经建设完成之后,我们也还不敢说已经完全确定。因为,很多水电工程即使在运行了多年之后,还免不了要进行扩机增容的改造。例如我国的三峡水电站,水能资源的年发电量约为 847 亿度,按照原规划每年运行 5000 小时计算,原来计划可装机应该是 1600 多万千瓦。而在建设中考虑到更好的发挥防洪、调节作用, 1994 年开工时把实际装机增加到 1820 万千瓦。 2004 年根据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需要,又增加了 420 万千瓦装机,以便提高三峡电站的调节能力。这样三峡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 2240 万千瓦比最早的规划提高了近 40% ,大大提高了它的调节能力。 不仅是三峡,我国早期最大的丰满装机容量原来为 55 万千瓦,后来改造增容到 100 万。 我国的新安江水电站,早期装机 66 万千瓦,后来也加到 81 万。总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水电站增加装机容量的现象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加上我国现在已经有两千万的纯抽水蓄能水电站,所以,再用目前我国的水电可装机容量来判别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已经变得非常不准确了。 可见,只有按照年发电量计算水电开发程度,才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出水能的实际利用率。所以,国外基本上都仅采用发电量表示其水能资源量,以避免人们由于主观认识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资源量的不断变化。 当然,我国和个别发展中国家习惯采用水电的装机容量来计算水电的开发程度,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不过,当我们拿我国的开发程度与国外比较,和估算我国的开发潜力的时候,注意不要采用装机容量。尤其是对于我们的专业人员来说,更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很容易给社会造成我国的水能资源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的误解。 总之,按照一度电、一斤煤的估算,我国的水能理论总量相对于 30 亿吨原煤,可开发量约 13 亿吨,截至 2011 年底开发利用仅 3 亿多吨。 四、对水电电能质量的正确评价 目前,不少电力工作者对水电的看法是,电能质量不佳。例如,我国南方电网水能丰富,但汛期、枯期的电力差距达到三分之一。要保证全年的供电不得不想其它办法。原因是:我国水电的龙头水库蓄水能力的欠缺,美国的水库总蓄水量比我国高一倍,而水电的装机只有我们的 1/3 ,其可调节性,是我国 5 倍。 由于水库蓄水能力不足造成的可调节性能差,不仅表现在水电的这种丰枯出力的差别巨大,而且严重的影响着水电的灵活调节作用的发挥。汛期为了少泄洪,我们的水电不得不日夜不停的满发电,在电网中不能承担任何调节作用。枯水期虽然能够有调节余地了,但是由于水库中的水量有限,还是不能满足电网调峰的需要。所以,目前我国水电的电能质量不高,不是水电固有的问题,而是我国水电开发程度不高的结果。这种情况,将会随着水电开发程度的提高得到彻底的改变。 例如,我国雅砻江的情况:规划中具有大水库的锦屏一级和两河口电站开发之后,雅砻江枯期的发电量将超过汛期。雅砻江的这种水电电能质量不高的情况,在很多流域上都存在。因为,我们的水电开发程度不高,龙头水库建设滞后和水库的蓄水量严重不足。这个问题必将会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因为水电开发的这种弊端,不仅影响水电能源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的水资源调控。 例如:美国胡佛水坝基本上不泄洪( 80 年只泄洪一次)。我国三峡每年都要泄洪多次。泄洪的根本原因就是水库库容不够,不泄的话,洪水很可能会形成灾害。一方面,水库库容大了之后,洪水是资源、是财富。但如果水库库容不够,洪水就是危险,是灾害。只有水库的库容大了,抗旱的能力才会增强。另一方面,泄洪也就说明由于水库的调节性不够,同时我们的水电调节性能也一定很差。洪水期为了减少弃水,常常不得不放弃调峰作用。枯水期又常常应为没有足够的蓄水来发电。 这虽然是水资源的调控问题,但实际上也与能源问题紧密相关。一旦我们建有足够多、足够大的蓄水水库,我们不仅可以有效的调控水资源,解决洪涝灾害的问题。同时也就可以充分的发挥水电在电网中的巨大调峰作用。不仅如此,水库蓄水能力的提高还会大幅度的提高已建水电站的发电量。例如,我国金沙江规划中的龙盘水电站,因为其水库巨大,调节能力强。一旦建成它不仅本身可以发电约 500 亿度 / 年,而且,由于该水库的调节作用,下游一系列水电站所增加的发电量,将相当于我们又增加了一个三峡。 五、水电是利用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基础 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水能不仅是目前唯一具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而且在改善电网的调节性方面,和经济回报率方面,将会对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应用,起到重要的推进和保障作用。 以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为例。在日本福岛的核事故之前,水电和核电都很重要,但现在由于核电的发展受阻,不仅水电所承担非化石能源的份额要增加,而且,还必须要大幅度的增加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作用。我国的风电,最近几年早已经是超常规的发展。今年开始由于遭遇到严重的入网困难,发展速度已经受到了制约。 最近,由于受到了美国和欧洲的 “ 贸易保护 ” 冲击,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不得不把重心移向国内。国家也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国家电网也承诺,要保障接受分布式的光伏发电的上网。但在实际上,这只是电网企业的一种决心和态度。不管是风电、太阳能也好,如果没有大量的可调节电源作为后盾,电网的这个承诺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我国的油、气发电比重非常低,煤电核电由于反应性速度慢,很难作为可靠的调解保障电源。即使我们用火电牺牲发电效率也作电网的调节电源,也只能是单向的调节。不能吸纳多余的电力,因此,用火电调峰风电机组的弃风现象就不可避免。因此,我国要想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接纳更多的风能和光伏发电,就必须进一步的积极发展水电。 目前,我国的水电建设缺少龙头大水库,常常无法进行有效的调解。汛期为了少泄洪,我们的水电不得不日夜不停的满发电,在电网中不能承担任何调节作用。枯水期虽然水电能够有调节余地了,但是由于水库中的水量有限,还是不能满足电网调峰的需要。而当我国水电开发全部按照规划完成之后,这些矛盾都将得到解决,水电在电网中的可调节性能将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我国雅砻江的规划完成后,将实现枯水期发电量超过汛期的目标。实际上,很多流域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所以,加速水电开发,加快龙头水库的建设,就能大幅度的增加我国电网接纳其它新能源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建设大批纯抽水蓄能的电站,直接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入网的难题。 六、水电开发与抽水蓄能的重要作用 说到抽水蓄能,我们还特别应该强调,发展抽水蓄能的动力应该是要满足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不是要搞新一轮的投资驱动。因此,根据我国还有大量的水电资源等待开发的国情,我们更应该注重混合式抽水蓄能的建设。在一些常规的流域梯级电站之间,只需装上一些抽水机(增加很少的投资),就可以让常规的电站发挥抽水蓄能的作用。特别是在水资源相对比较紧张的冬季,装备了抽水机常规水电站,完全可以发挥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 目前,我门的这种意见在社会上经常没有什么响应。我觉得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当前发展抽水蓄能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相关机构的投资驱动。所以,这种可以发挥抽蓄水能作用,但是,没有多大投资机会的事情,往往没有公司愿意支持。不仅如此,发展这种混合式的抽水蓄能,难免还会与纯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形成某种竞争关系,减少了某些投资驱动的机会。所以,所有更关心有投资机会的机构,实际上都不大会去支持混合式抽水蓄能建设的。当然,在一些水电资源缺乏的地区,纯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简言之,国际上普遍的公认:水电、风电、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三部曲,缺一不可。而水电是发展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基础和保障。水电发展不好,风电和太阳能的发展也不可能顺利。 六、 结论 1 、减排温室气体,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最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 2 、我国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由于我国的水电发展滞后,导致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煤炭比重过高,已经对我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种威胁。也让我们的发展,遭遇到了巨大的国际阻力。不过,这对我们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因为,我国水电的发展潜力全球最大。 3 、尽管还有很多环保人士指责、污蔑我国的水电开发过度、大跃进,但是,事实上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至今只有 25% ,要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很多。不改变这一状况,加速水电的发展,我们就无法弥补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能源结构,还是能源效率方面。 我国的 “ 十二五 ” 规划中把 “ 十一五 ” 的 “ 有序开发水电 ” 改为 “ 积极发展水电 ” ,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4 、根据我国的国情,加速开发水电不仅是我国实现减排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一项生态文明建设。
302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可持续发展”通识课-水资源与水环境部分
热度 1 watersci 2012-11-23 22:25
这学期客串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这门课,是给留学生开设的一门英文课。 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专业背景,所以不可能讲的太深入。 我的“水”一共安排了三次:中国水资源,水环境,水处理。 前面两次课还好,宏观的东西,比较容易跟可持续发展挂钩; 第三次课,我准备一个晚上没睡觉,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水处理跟可持续发展如何结合? 最终决定,就从中国目前水处理技术单元入手,对每种技术的优势和劣势从可持续行的角度进行分析: 混凝法:残余铝问题?混凝剂中的重金属残留问题?污泥问题?能耗问题? 氧化法:药剂的副作用?腐蚀问题? 吸附法:和混凝一样,只是实现了污染物的分离,而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染物进行分解转化。吸附剂的再生问题和最终处置问题? 人工湿地:也有类似问题。另外还有占地问题,负荷问题。 生化法:曝气的能耗问题?污泥问题?脱氮、除磷、有机物降解与物质能源回收的关系?
3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报道!
热度 1 zuoqiting 2012-10-23 12:00
背景 2012 年 10 月 20-21 日,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2012 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胜利召开,来自水利部、水科院、中科院、高校、水利厅局、流域管理机构等单位的领导和学者 150 余人参加会议, 18 人作大会报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浩院士全程参加会议,并对会议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郑州大学副校长高丹盈教授到会并致欢迎词。水利部水资源司 齐兵强处长参加会议并做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主要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探讨、技术方法、保障体系和应用实践四个方面,共收到会议论文 70 余篇,集中探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次高层次的学术盛会,必然会对水资源学科发展特别是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开幕式 ( 20 日上午 08:30-9:10 ) 大会开幕式如期举行,郑州大学副校长高丹盈教授致欢迎词,代表全校师生向近百名会议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本次会议胜利召开表 示 祝贺,并介绍了郑州大学学科发展情况。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浩院士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介绍了本次会议概况, 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最后,全体与会代表一起合影留念。 会议开幕式由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泽宁教授主持。 二、大会报告一 ( 20 日上午 09:20-11:45 ) 主持人:王忠静(清华大学教授、副院长,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周惠成(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院士做了题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技术支撑”的报告。在报告中,王院士介绍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及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 管 理制度的八大关键技术,主要涉及“自然—社会”水循环模式与社会水循环原理、全口径水资源层次评价方法、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技术、水资源量质联合配置技术、复杂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综合调度技术、水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流域技术等。 水利部水资源司处长齐兵强作了题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工作思路”的报告。在报告中,齐处长主要介绍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的背景、主要要求、当前工作重点、有关建议几部分内容,认为现在应抓紧完成“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和确认,落实责任与考核制度,加强监控能力建设;用水总量控制主要考虑水量分配方案、水资源统一调度等;用水效率控制需要从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两个层面开展工作;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需要制订完成全国重要江河湖泊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等,最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如在偏重工程技术的同时解决管理技术问题,在基础性、战略性、理论性研究基础上与实际管理实践紧密结合。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副主任万育生教高作了题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的报告。在报告中,万主任介绍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情况、我国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开发利用现状、加快推进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四部分内容。万育生教高认为目前水资源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认识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措施不力等方面,并提出我国再生水、雨水开发利用及管理下一步工作思路,指出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编制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规划,并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科技水平。 郑州大学左其亭教授作了题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体系及和谐论应用——兼谈本次会议论文集框架”的报告。在报告中,左其亭教授介绍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体系、和谐论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中的应用、本次会议论文集框架三部分内容。左其亭教授认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应该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科技支撑、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理论方法、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和谐论研究方法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应用可以考虑水资源配置、总量分配、分水问题、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排污权分配问题等方面。 三、大会报告二 ( 20 日下午 14:00-16:00 ) 主持人:肖长来(吉林大学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院长黄强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三条红线’的陕西渭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探索”的报告。在报告中,黄强教授介绍了基于“三条红线”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及求解,并以渭河流域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渭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是一个涉及面广、多目标复杂的大系统工程问题,黄强教授通过构建陕西渭河流域水资源系统节点图,考虑不同水平年、各种调控手段,设置水资源配置方案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为实现渭河流域“三条红线”控制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裴源生教授作了题为“流域区域总量控制的科学基础和核算方法”的报告。报告中,主要介绍了总量控制研究及其存在问题、流域 / 区域总量控制的科学基础,流域 / 区域总量控制的核算方法等内容。裴教授认为目前总量研究存在取用水总量与耗水总量关系不清楚,地表、地下用水总量与耗水总量关系不清楚,水循环过程中的供 - 用 - 耗 - 排 - 补 - 转化关系不清楚等问题;总量控制的科学基础应在考虑再水循环机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水循环观测试验,以流域区域自然 - 人工复合水循环为理论,运用 WACM 模型进行研究。 郑州大学吴泽宁教授作了题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背景下水资源合理配置探讨”的报告。报告中,主要是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认识、针对水资源配置提出的新要求、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吴泽宁教授认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水资源合理配置要将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生态经济学是重要的基础理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涉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方法体系、目标及其度量、模型体系、效果评价以及方案调控等方面,尚需开展很多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工作。 辽宁省水利厅尉成海教授作了题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尉成海教授介绍了辽宁省水资源基本情况、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实现辽宁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尉成海教授认为,辽宁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开发利用程度高,且各流域间不平衡,水污染严重,水功能衰退,用水效率偏低,节水潜力巨大等问题;要实现辽宁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全面调整工作思路,厉行节约、保护生态、供需协调、综合平衡的原则,着力做好各方面工作。 四、大会报告三 ( 20 日下午 16:10-18:00 ) 主持人:邵景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韩宇平(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黄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副院长,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忠静作了题为“从地下水可采 量概念百年演变审视水资源总量控制与调配”的报告。在报告中,王忠静教授主要介绍了地下水可开采量概念的百年演变、可采量概念演变的触发和提示、水资源总量控制与调配的思考这三部分的内容。结合触发案例,王忠静教授认为,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具有系统性,地下水系统补给、排泄、水位、水质等的变化是非常动态的。最后,他作出精彩总结:“地表水、地下水,本是一家, 今年丰、明年枯,风险自然; 控总量、降定额,致远笃行, 六千七、七千整,是唯洪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贾绍凤作报告作了题为“如何避免‘三条红线’变绿”的报告。贾绍凤教授主要介绍了“三条红线”的意义、“三条红线”变绿的含义以及“三条红线”变绿的可能途径,并对“三条红线”变绿的幅度进行了一些估计。贾绍凤教授认为,“三条红线”变绿的容许幅度可以依据技术基础和实际管理要求;为了避免“三条红线”变绿,有很多工作要做,关于监测设施建设要转变观念:监测不仅仅是成本,也会出效益。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胡德胜作了题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关键措施刍议 -- 政府管理和法律保障的视角”的报告。胡德胜教授依次针 对 “九龙分水”乱象、 “ 违法成本<守法成本”、提高用水效率无利可图、排污指标配置行政化、生态环境用水供应无章可循、水科学知识和水资源稀缺性认识宣传和普及的法律规定十分脆弱、政府责任机制在法律上弱化严重、 “ 违法者嚣张、公众难以喊打 ” 局面这八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维博作报告作了题为“西安市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及保护措施”的报告。在报告中,周维博教授首先从问题的提出原因谈起,紧接着介绍西安市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和水资源条件这些基本概况,随后详细介绍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地下水开发风险分析及评价和地下水合理开发 利用与保护建 议。周维博教授认为西安市存在 环境地质问题和水污染问题;由于开发利用程度高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地下水系统造成的负担较大;建议采取控制地下水开采,涵养地下水源、实施人工回灌等措施对地下水进行合 理 开发利用和保护。 五、大会报告四 ( 21 日上午 08:00-10:20 ) 主持人:梅亚东(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教授) 何俊仕(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教授、院长)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进 作了题为“长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与示范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陈进教授主要介绍了 长江流域水资源特点、长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方法 、长江主要控制断面指标及管理目标和长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的监督与管理等内容。陈进教授认为造成长江流域缺水是有很多原因的,长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问题也很显著,要对总量控制进行监测和评价,以期达到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高工甘志国作了题为“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报告。甘志国高工主要介绍了建设背景、立项过程、项目建设情况和组织实施。甘志国高工认为项目建设情况可以涵盖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和主要建设内容这三部分;项目组织实施要包括项目组织、项目实施、运行管理和项目经费预算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按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又将该项目中的建设任务,分为中央本级项目和地方承担项目。 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志辉作了题为“干旱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技术研究 ”的报告。刘志辉教授主要介绍了新疆地形地貌概况、 气候变化对新疆水资源的可能影响、存在主要问题和内陆干旱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关键技术。刘志辉教授认为针对存在问题,可以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区域水资源综合模拟研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的水资源分配关键技术研究、区域水资源检测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评价体 系 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内陆干旱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内容,并对最严格水资源模型和管理体系在新疆呼图壁县模型和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阐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高工张海涛作了题为“基于统计学的工业用水量统计方法”的报告。张海涛高工主要介绍了用水总量如何考核、常规性用水统计如何开展、避免红线变绿。张海涛高工认为生活用水指标与地狱分布、收入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农业用水指标与水源类型、种植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工业产业结构复杂,用水分布规律性不强;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结论,分层抽样的估计量是最优的,其估计效果比不分层的效果好,并 建 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现阶段要落实到取用水户。 福建四创软件有限公司张乐意经理作了题为“整合信息与应用推动水资源信息管理一体化”的报告。张乐意经理主要介绍了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四创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思路,并对四创软件进行了简单介绍。张乐意经理认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水资源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偏低、信息化系统协议不统一以及应用系统间难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等问题;可以利用四创信息化解决方案解决此类问题。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水利解决方案部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李红石作了题为“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预警技术”的报告。李红石经理首先提出现阶段水环境面临的挑战,接着分析了常规水质监测预警技术、第二代水质预警系统的局限性和优缺点,随后简单介绍了基于生物指示的综合毒性分析技术、基于发光细菌法的综合毒性分析技术,并详细介绍了创新 技 术的运用以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情况。 六、委员会扩大会议 ( 21 日上午 10:20-11:30 ) 主持人:王浩(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院士) 甘泓(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高) 在委员会扩大会议这一环节中,主要讨论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下一步工作安排以及本次会议以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的名义,撰写的“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和研究的建议”。各与会专家思维开阔,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讨论,为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和研究的建议”的撰写提出了合理的、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七、闭幕式 ( 21 日上午 11:30-11:40 ) 汇报及讨论完毕后,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浩院士对本次会议的报告和讨论做了简单总结,他指出本次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它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研究,是水利行业能更好发展和取得更大进步的好兆头,并感谢各位专家及相关单位、人员所做的贡献,再次祝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在积极上进、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召开,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发扬对水问题进行研究的执着精神,推动水资源科学的发展!闭幕式由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甘泓教高主持。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94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号通知
zuoqiting 2012-10-12 16:31
各有关单位: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2012 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定于 2012 年 10 月 20 - 21 日( 19 日报到)在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新校区举行。具体事宜安排如下: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郑州大学 协办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黄河水利委员会 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二、会议主题、内容及形式 1 、主题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 2 、内容 ( 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基本原理 ( 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技术方法 ( 3 )保障体系与实施战略 ( 4 )应用实践 3 、举办形式和目标 ( 1 )采用大会报告与讨论相结合形式,更注重讨论。选择与主题有关的代表性内容进行报告,报告时间 15 分钟,针对报告涉及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间 15 分钟。 ( 2 )总结会议内容,以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的名义,撰写“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和研究的建议”,呈报水利部水资源司、国科司、水利学会等单位,并作为论文集第一篇论文发表,代表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对该问题的意见。 ( 3 )会后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为书名,正式出版会议论文集。 三、会议日程及费用 1 、日程安排 会议时间为 2012 年 10 月 20 - 21 日( 19 日报到) 时间 10 月 19 日 星期五 10 月 20 日 星期六 10 月 21 日 星期日 10 月 22 日 星期一 上 08:30-09:20 开幕式 全体合影 08:00-09:30 大会报告 代表报到 会间休息 09:30-11:00 委员会扩大会议 午 09:30-11:30 大会报告 11:10-11:30 闭幕式 中午 12:00-13:30 工作午餐 12:00-13:30 工作午餐 12:00-13:30 工作午餐 12:00-13:30 工作午餐 下 14:00-16:00 大会报告 13:30-19:00 技术考察 代表报到 会间休息 午 16:10-17:40 大会报告 晚上 18:30-20:00 工作晚餐 18:30-21:00 欢迎宴会 18:30-20:00 工作晚餐 注: 本表中时间是安排的大致时间,更准确时间见《会议手册》。 2 、注册费: 800 元 / 人,报到时缴纳。食宿费用自理。 四、报到、住宿、会场地址 1 、报到地点 郑州市光华大酒店(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瑞达路 68 号。宾馆联系电话:前台 0371-67995593 ) 2 、住宿 参会代表由会议组委会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3 、会场地址 20 号大会会场:郑州大学新校区水环学院学术报告厅(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 100 号) 21 号大会会场:郑州市光华大酒店(同上) 具体路线图和报到方式请参见附件一。 五、论文全文提交及论文集出版 1 、论文全文提交时间及要求 论文全文最终修改稿可在会后提交,提交截至时间: 2012 年 10 月 30 日 论文内容及格式以附件二的要求为准。论文篇幅可以扩展到 5-12 页。 2 、论文集出版 会后正式出版论文集,不收论文版面费。论文集书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内容分为“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保障措施”、“应用实践”四个部分。 六、会后考察 由于小浪底路线报名数量少,会议统一组织少林寺参观,请在报到时再与会务组确定报名。 七、联系方式 ( 1 )联系人:左其亭、窦明、张修宇、毛翠翠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 100 号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邮政编码: 450001 电话:( 0371 ) 63887929 (毛翠翠), 13653817257 (左其亭)、 13598019537 (窦明)、 13838362796 (张修宇) 电子信箱: WaterForum@163.com ( 2 )联系人:张海涛(秘书) 通讯地址:北京市玉渊潭南路 1 号,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邮政编码: 100038 联系电话: 010-68715281 电子信箱: ches_wrc@163.com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2012 年 10 月 8 日 附件一: 光华大酒店位置和郑州大学新校区会场位置及报到路线 报到路线 l 从 郑州火车站 可直接乘坐 B12 路公交车到郑州市美术馆站下车,即到光华大酒店。从郑州火车站乘坐出租车,大约 35 元费用。 l 从 郑州东火车站 (高铁站)乘坐出租车,大约 60 元费用。 l 从 飞机场 乘坐航空大巴到终点站(民航大酒店),再乘出租车。航空大巴 15 元,出租车 45 元左右费用。 l 从 飞机场 乘坐出租车。大约 120 ~ 200 元费用。 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瑞达路 68 号光华大酒店。宾馆联系电话:前台 0371-67995593 注意事项 会议不安排接站, 10 月 19 日在火车站、飞机场设有指示牌。请参会人员按照以上地址和路线自行前往。如果确实需要接站,请提前告诉会务组。 特别提醒:郑州目前刚开通高铁站,叫郑州东站。请注意你的到站名称。郑州站是老火车站,郑州东站是新的高铁站。 附件二: 稿件体例要求 会议论文内容可在会议主题范围内包括前瞻性综述,研究现状、前沿及展望,系统性研究成果,原创性研究工作等。拟参加会议者,需提供论文电子稿,论文页面请设置为 A4 纸,上下各空 3cm , 左右空 2.2cm ,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题目 三号黑体字,居中。 作者及单位 作者四号仿宋体字,居中,作者单位五号宋体字,居中(含城市名称,邮政编码和 E-mail 地址并用逗号分开)。 关键词 关键词不超过 5 个(第一个关键词为学科名称)。 论文摘要 五号宋体字,单倍行距, 500-1000 字。 正 文 五号宋体字,单倍行距,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 km 2 , kg 等。面积请勿用 “ 亩 ” 表示,而要换算为公顷,用 hm 2 表示。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小四号黑体字居中,其它为小五号字,字体为: Times New Roman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书:作者姓名 . 书名 . 出版社名 , 出版年月 , 页码(如有两个以上作者,作者间用逗号分开)。期刊:作者姓名 . 文章名 . 期刊名 , 年份 , 卷(期),页码。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6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外对话”的文章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
热度 2 zbt92 2012-10-9 15:48
文 / 水博 近日,“中外对话”发表了汇丰银行气候变化战略专家陈伟欣的一篇题为《发电能力扩张加剧中国水资源短缺》文章。该文章的说法,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根据文章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被“中外对话”称为气候变化战略专家的作者是一个糊涂虫(至少是科盲)。 煤炭的开采和火力发电耗水严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没人否认中国的火电力装机的增长,一定会增加水资源的消耗。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战略专家”居然把解决中国水资源难题的水力发电,也说成是加剧水资源压力的原因。看到“中外对话”该文章的题目,我们抱着极大的好奇心,一直想看看水力发电是如何加剧水资源短缺的。不过,非常令人失望的是,原来是这个作者的逻辑概念混乱。他自己还搞不清楚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火力发电当然是要消耗水资源会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但是,水力发电则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不过,水力发电当然会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原来,这位糊涂的战略专家居然分不清发电能力扩张加剧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的短缺影响发电能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除了这种逻辑上的问题之外,这篇文章的最大问题,就是忽视了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最根本原因。中国每年的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 2000 多立方米,这个数字虽然不算很高,但是,也绝不能算低。有了这么丰富的水资源,说明之所以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短缺,不是总量不足造成的,而是另有其它原因。 归纳我国水资源的问题,主要是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浑。这些问题才是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其中,水脏是指水污染,水浑是指水土流失。而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水多和水少的问题,则是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尖锐矛盾造成的。我国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汛期水多、旱季水少。所以目前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是洪涝和干旱的灾害交替出现。这些其实都是水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水库的调蓄能力不强造成的。 美国的国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都与我国相似。目前中国虽然水坝数量名义上比美国还多,但是水库总库容仅为美国的一半﹐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中美差距在十倍以上。由于缺乏水库的调蓄能力,我国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 根据联合国对几十个国家的调查发现。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几乎都与该国的人均水库蓄水量成正比。相比之下,美国和一些水库蓄水能力很高的发达国家的绿水青山,自然灾害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们的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库库容大,可以在汛期吸纳更多的洪水,抵御旱季里更大的干旱。而各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与其水电开发的程度绝对都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的水电装机虽然较大,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实际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和水电开发程度都还很低。截止到 2011 年底,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即可调蓄的水资源量或者说水库的蓄水量)只有 26% 。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技术可开发的发电量与实际发电量之比)也只有 27% 。 虽然开发程度不高,但我国的水电装机量和发电量都已经很大的原因,是我国境内有一个“世界屋脊”,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然而,这个巨大的资源优势,则也可能掩盖我水电开发程度的低下所带来的严重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水电开发程度还不高,所以,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也很低(也就是说水库的蓄水能力还不远远不够)。 水库蓄水的水资源开发为何与水电开发密不可分?因为大型的水库在泄水的时候,将产生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消除,将会对水库大坝建筑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迫于现代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现代的社会几乎不可能不去利用水库泄水所产生的这一巨大能量进行发电。目前,水电开发往往是一种更科学、更高效的水库大坝建设(即水资源开发)的方式。 从调控水资源、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方面来看,利用水库的泄水能量发电,将会使得水库大坝变得更加安全。从利用泄水发电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看,通过水电开发所建设的水库大坝,可以拓宽水库大坝建设投资的渠道,利用市场机制达到服务于社会公益的目的。不仅如此,由于水电开发的业主不仅是水库大坝的直接受益人,而且还是大坝安全和水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所以,他们在发电的同时,一方面要利用好水库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另一方面还要对水库大坝安全的维护会更加主动,完善。更有利于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 例如,我国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和供水,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水资源和水电的开发程度还很低,水库的蓄水能力不足造成的。中国的发展对能源电力的需求是刚性的,必须的,但是,并非没有解决的渠道。如果科学地发展能源电力工业,不仅不会加剧中国的水资源的紧张,反而是一条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必由之路。这个能让中国的能源和水资源双赢的答案,就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积极发展水电”。 相比之下,那个声称战略专家的《发电能力扩张加剧中国水资源短缺》作者,真不能说不是一个完全不懂科学的糊涂虫。 参考文章:《发电能力扩张加剧中国水资源短缺》 2012 年 10 月 08 日 转自《中外对话》 作者: 陈伟欣 云南的大婶面对没有收成的干枯麦子 如今,中国平均每周就要新建三座发电站;到 2030 年中国计划新增的发电能力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现有发电能力的总和。这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冷却和为汽轮发电机提供动力。中国本就面临着很大的水资源压力,气候变化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投资者和企业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认为,投资时必须首先考虑水资源和能源风险。在整个投资周期中,水资源供应及其对供应链的潜在影响都应该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中国四成的粮食产自缺水地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江苏五省以及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缺水的风险最高。工业用电占中国总发电量的 80% ,因此缺水对其影响比农业高一倍。 考虑到水资源短缺对投资的重要影响,我们有必要看一看中国正在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发电维持经济增长和保护珍贵的水资源供给的双重挑战。 2010 年,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分别占到中国总装机容量的 74% 和 22% 。这意味着大多数的发电能力均依赖于水资源供应。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不断增长的财富将推高电力需求,进而更多地消耗本就有限的水资源。 2003 年到 2010 年,中国年人均可再生水资源略高于 2000 立方米,刚刚超过 1700 立方米的临界线。此外,中国 27 个省和直辖市之间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目前已经有 11 个省缺水(亦即年人均可再生水资源量低于 1000 立方米),而由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引起的气候变化使这些省份的供水形势更加严峻。中国政府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已经采取包括制定严格的新用水定额和减排指标等应对措施。 火电和水电能力扩张加剧水资源压力 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发电产业用水量约占全国水资源的 10% ,低于英国和美国(分别为 34% 和 49% )。然而,中国计划到 2030 年之前新增 121.2 万千瓦发电能力,这相当于印度现有装机容量的六倍。火力发电仍将占据主导:在从 2020 年起的十年中,中国计划新增 45.3 万千瓦火力发电能力,相当于俄罗斯 2009 年全国总发电能力的两倍。 中国火力发电的扩张还将促进煤炭开采,而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也是用水大户。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 47% 的煤炭储量位于缺水地区。缺水还将带来对煤炭进口依赖度的增加;例如,中国三成的煤炭保有储量都在严重缺水的山西。 水资源供应的变化还将威胁到水力发电。虽然水力发电占通常建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但即便是这些地区在发生干旱时也会很快地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南方的夏季干旱就迫使一些水力发电站无法满负荷运行。 政府计划到 2030 年将水力发电能力从 2010 年的 21.6 万千瓦增加到 56.8 万千瓦。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在河流上游建坝的行为可能造成与下游国家的冲突,因此中国的水电发展有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 我们认为,中国火电和水电装机容量的扩张将进一步加剧其水资源的短缺。即便能源结构有所调整,预计仍将有 87% 的发电能力需要用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大幅提高能源效率。 限制用水量 能源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样重要。用电量减少将直接造成电力需求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中国的水资源压力。近年来,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效率都有所提高,但要达到政府的目标还必须做出更多努力。 在第二产业未能完成 2011 年能效目标之后,政府给工业企业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能效指标。我们认为,尽管更高效的工业发展或将需要更多的先期投资,但接下来政府会对工业用水目标也做出规定。 缺水使金属和矿业、公用事业设备生产和供应以及制造业面临风险。没有水就意味着没有电,钢铁这样的原材料供应也会成问题。如前所述,约四成的农业产出来自缺水地区,主要是北方。气候变化造成温度升高,改变了水资源可获得度,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此外,由于农业对中国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水资源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 中央政府 2011 年制定了国家用水定额。各省级政府也相应制定并公布了 2015 年的用水上线目标。由于 27 个省和直辖市的总规划用水量超出了中央政府的目标,省际合作必不可少。我们认为,这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的政策执行问题。此外,一些缺水最严重省份制定了最为严格的减少水污染的目标,这使得兼顾经济增长和水量和水质保护更加困难。 鉴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 45% 来自缺水省份,我们认为省级政府推出的水资源上线目标可能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部分企业或将迁址,用水定额和污染物减排目标的执行或许也将比以往更加严格。除了缺水风险最高的五省三市之外,广东、浙江和内蒙古三个边缘缺水省份形势同样严峻。 中国的计划经济已经将水和其他资源考虑在内,但个别省份用电和用水量的增长情况似乎反映出计划不当。虽然水价的高涨也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但水资源的短缺风险更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效率是当务之急。 水资源和电力风险应该被视为投资计划的核心考虑因素。项目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就考应该考虑这两方面资源的短缺情况,确保考虑到,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信资产生命周期中水资源的可利用性。投资者应该研究潜在的水资源短缺对位于缺水省份的设施的影响,以及缺水是否会威胁到项目的正常运行和供应链。由于与水资源保护有关指标的执行可能比以往更加严格,企业也应在提高效率的过程中对用水定额和污染排放目标有更明确的认识。 最后我们认为,在提高工业能源效率已被列为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之一的情况下,水资源供应的紧张形势会进一步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从现在开始做出有效的行动,水资源短缺的风险仍将存在,未来的许多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313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翁建武博士讨论降水资源表等
热度 1 zhangxw 2012-9-26 17:57
与 翁建 武 博士讨论降水资源表等 2012-9-26 在我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对 “ 中国各省区市的降水资源量表 ” 的说明的留言中 翁建武 博士细致地提出了一些意见。这里把把原意见与我的看法提出以推进讨论。 5. 我的原文:我把第 5 列的数据 Qi 称为降水总量、降水资源量、或者降水资源。它来自年降水量乘本区域的面积。气象界人士大多没有想到这个量的意义与价值,水利界的人士不大愿意突出这个量的基础地位。 翁建武 博士意见:这个数值是与面积有关的数量,只能在一个尺度上使用,不能适用于多个尺度。所以在与空间有关的分析中,用处有限。使用这个数值,不便于绘制等值线图,不能很直观地从空间上表示降水多少。在实际工作中,单位面积上的水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甚至还要把其他量也计算到单位面积上。大家可能看得到某个省、某个水资源分区 / 流域有多少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但同时水资源公报也给了这区域的径流深(地表水资源量或径流量除以评价面积)和产水模数(水资源量除以评价面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只是单位不同,而不是基础地位的问题。 张学文答 : 既然用的是本论域的面积上的平均年降水量 , 它自然有资格与面积相乘而获得该区域的水分总量 . 这应当是几何学的基础知识 . 9. 我的原文:第 5 列的总降水量降落到该省区市以后,它可能形成局部灾害,但是从总体上看,降水使当地的草场、森林、旱田、冰川、河流、地下水得以维持。而河流则把一些降水输送到另外的地方(入海、灌溉、为城市提供淡水 … )。河水流量是降水的一部分。仅以河水流量代表水资源是片面的。以河水流量除人口所获得的数据(我们社会舆论就是这样宣传的)没有资格代表自然界免费给人类的淡水量。 翁建武 博士意见: 降水要转化为人们能利用的水,人们才能利用。这还要考虑蒸发量。沿海一些岛屿,一年的降水量也能一千多毫米,但是蒸发量却能上两千毫米,所以还是缺水。人们真正用得上的东西,说起来才有意义。难以利用的东西,看得到用不上,也是白搭。我们常使用的 “ 地表水资源量 ” 和 “ 水资源量 ” 就是可以利用的那部分水量,其中水资源量包括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这部分概念请参考《水资源学》陈家琦 王浩 杨小柳著。 张学文答 : 降水落到草场 / 森林 / 旱田 … 它们本来就是淡水 , 也就自动地被利用了 , 我们多年来的草场 / 森林 / 旱田就是这么生存和延续下来的 . 这是基本事实 . 而在一定情况下花钱引一些水灌溉它可能使产量更高一些 . 这是第 2 位的和局部的 . 至于蒸发量 , 我积极支持水文部门的分析 , 即我国南方的径流系数基本大于 0.5, 即蒸发的是少部分(多数变成河水而流出) . 气象部门提供的蒸发量是吸热很多的蒸发皿的数据 . 在干旱地区这个数据几乎是毫无意义 . 真正的蒸发量远没有那么多。 我们吃的粮食是干物质,它是依靠作物的光合作用形成的。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水分蒸发(专门称为蒸腾)的,没有通过作物身体的蒸发(蒸腾)我们就没有粮食。显然没有这些蒸发也没有草场(我们吃的肉)和木材。农作物需要水分应当是不言自明的,对吗。在这个角度下,蒸腾量与农产量成正比例。 10. 我的原文: 宁夏降水资源很少,其农业依靠黄河水灌溉,河流调剂了降水资源。新疆绿洲也是依靠河水灌溉,可这些河水来自上游(山区)降水。长江每年流入海洋的水量是万亿立方米数量级,显然这些被某些人列入河水资源的水分实际是我们没有利用的水分。 翁建武 博士意见: 我们没有利用,不等于这部分没有意义。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在 40% 以下才能确保水生态不受影响,在 70% 以下才能确保水生态不受不可恢复的影响。要把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全部用光,这就是涸泽而渔的做法,不可取。 张学文答 我们需要明确 , 大家谈的水资源都是多年平均意义下的水分平衡的值 . 这已经提示我们这个水资源是可再生的 , 不是吃老本的静态资源 ( 如矿产 ). 所以在多年平均意义下降水必然要与蒸发、径流、地下水平衡。而只能利用 70% ,或者 40% 仅是对水利部门对入海河水而言的,它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降水则必须与蒸发径流平衡。即 100% 地给出路。必须用光。先说这河水是资源,又说仅允许用一分部,这是一些人自己的逻辑混乱。 11. 我的原文: 大城市仅依靠本地(面积很小)的降水量为水源显然是不够用的。这在表中很突出。大城市需要依靠河流把上游的降水(变成河水)引过来利用。所以没有足够河水的支持,就不能搞大城市。北京、乌鲁木齐都是小河旁要搞大城市的错误实例 翁建武 博士意见: 这讲到了城市 “ 适水发展 ” 的问题。但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受很多情况影响的,水只是一个方面。技术水平上升后,城市获取资源的能力也会增强,这提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同时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能在资源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承载能力。这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了。每个城市的定位不同,功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仅从水资源角度讨论,有点片面了。 张学文答 您认为“每个城市的定位不同,功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仅从水资源角度讨论,有点片面了。”我认为我说得是否片面是小事,核心是大城市的建设必需考虑自然条件的约束,无视这些自然约束,要从千里以外以 10 元 1 立方米的价格引水,显然是大城市决策者失误。作者科技工作者应当把这些自然约束给决策者讲透。
个人分类: 水资源|4163 次阅读|5 个评论
煤田水文地质
fengjian1000 2012-9-21 18:14
煤田水文地质包括煤田水文地质勘探、生产矿井补充水文地质勘探、矿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探、矿井水文地质、矿井水害防治、矿区环境水文地质等工作。 煤田水文地质勘探 指与煤炭资源勘探同时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按资源勘探不同勘探阶段所规定的要求,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煤矿充水因素; 对煤层开采有重大影响的含水层和断层的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预计矿井未来涌水量;预测可能影响煤层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对矿区供水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其主要技术手段是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和水文地质试验。其成果主要是为矿井建设和矿井设计提供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矿井补充水文地质勘探 指已投产矿井为解决某一项或若干项矿井生产急需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而专门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包括查明延深水平或井田扩大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延深水平或扩大区的矿井涌水量;查明在大型水体、松散含水层或断层带下开采煤层时,水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确定安全开采上限和安全防水煤(岩)柱尺寸以及矿井充水和溃沙的条件和可能性;查明可采煤层下伏喀斯特承压含水层的赋存情况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确定带压开采的可行性或疏水降压开采需降低的水位、释放的水量及影响范围等专门水文地质问题。主要技术手段是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放水试验、联通试验)及井上下的各种物探方法。其研究精度较高,直接为矿井开采服务。 矿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探 指在矿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为解决矿区工业和生活用水而进行的一项水文地质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矿区人口、工业生产规模和发展规划,勘探出水质合乎饮用水标准、水量达到需求目标、离矿区近又不受煤矿开采影响、且便于管理的水源地,查明其水文地质条件、开采目的层的分布范围、边界性质和边界类型,对水源地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提出最大开采量和允许开采量的数据、生产井最佳位置和最佳井数以及对水源地水环境保护的意见。主要技术手段是水文地质测绘、水文物探、水文钻探、水文地质试验。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指生产矿井生产期间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而进行的一项经常性水文地质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井上下水文地质观测点 (井上下长期观测钻孔、井下各种出水点);进行定期的长期水位、水量和水质观测,绘制井上、下水文地质专门图件;编制井巷掘进和采煤工作面的预测水文地质说明书及相应图件;预测出水量和可能产生的水文地质问题。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还应查明水体下开采的开采上限,确定防水防沙煤(岩)柱尺寸、导水裂隙带高度以及研究松散层底部和风化带含水层、煤层上下岩溶承压含水层赋存条件下带压开采或疏水降压开采的可行性;进行井上、下放水试验的工业试验,以及处理和恢复被淹井巷等水文地质工作。其主要技术手段是井下水文地质测绘、井下钻探、井下物探、井下放水试验。 矿井水害防治 大水矿井的一项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工作,主要确定预测有水害危险的可采煤层和采区采取的专门防治水方法和工程技术措施。它包括采取专门性疏水降压,对煤层顶底板隔水层裂隙进行注浆,用帷幕截流或堵塞进水通道,加大井下排水设备能力等防治水工程和技术措施以及改革采煤方法等,以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预防水害的发生。它是一项技术和理论性强、工作难度大、施工费用高,但能确保开采安全和有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工作。 矿区环境水文地质 运用水文地质学,特别是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煤矿区自然水文地质环境和人为水文地质环境,预测环境质量和制定防止环境恶化措施。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由煤矿开采产生的煤矿区内地面沉陷,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枯竭,地表沼泽化和盐碱化,地下水水质恶化,矿区环境污染等环境恶化的原因、趋势以及防治的方法和技术措施,保护和改善煤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协调煤矿开采与矿区环境破坏的矛盾,使采掘既正常、安全,环境破坏又最小并符合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个人分类: 地质|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和经济
yanghualei 2012-9-17 22:47
今天和师弟聊天,感觉几个观点听有意思的。一个是生态问题,首先明晰什么是生态问题,自发的情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生态问题,即索取的太多引致的问题,如水土流失、耕地减少,资源分配不均匀,水资源浪费、沙漠化、盐碱化、过度放牧、乱砍乱伐以及生物多样性现象是先增大,后缩小,还是一直增大,还是一直缩小,还是间歇式的缩小和扩大。在非自发的情况,如制度扭曲下,生态问题是什么,生态问题能否自发的解决。那发展生态旅游能否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没有生态旅游之前,为发展,是破换生态,如打猎,伐树以及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而发展生态旅游后,旅游收入是否能够弥补上述没有发展生态旅游时候破换生态而获得收益,能否实现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生态旅游本身也会破换生态,现在是不发展生态旅游时候,破换生态获得收益和承担的生态成本之差,是否大于发展生态旅游获得收益和破换的生态的生态成本之差,谁大。这将决定是否会发展生态旅游。现在一个问题,生态旅游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随着当地居民之间和政府的协同,当地居民和其他地居民的交互,这种生态旅游的模式会自发涌现吗。还是得借助外力而加以涌现。就是生态旅游的起源。 另一个就是公司加合作社模式的农村组织形式创新,主要用于解决农民持续增收和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公司的形式是多样,如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式的、股份制的私有制以及国有企业制的和混合所有制的,如果其有 n 种,而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也有很多种,不同类型其拥有不同的结构,进而其有不同的作用,类似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多党制,如果合作社有 m 种,则总共有 nm 种组织形式,这可以做个笛卡尔直集,则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将选择不同的组织模式,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文化也将选择不同的组织模式。并且这种组合生成的模式对农民持续增收产生的的机制也将不相同的。这篇文章可以这样去组织,先引言,引出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公司加合作社的模式类型和不同类型下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对农民的收入进化划分,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续性收入,而暂时性收入还可以细划分,持续性收入还可以划分,第四部分就是介绍每一种合作模式如何影响收入的,其作用哪一部分收入,其作用哪一部分持续性收入,最后介绍上述组织模式如何实践以及实践中的困难,上述组织模式的意义,感觉这将是一片很好的文章。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治水的叙说
kejidaobao 2012-9-7 09:14
王浩,北京人,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基础理论和水资源配置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主持完成国家973、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等多项研究,参与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南水北调工程论证与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在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理论与模型方法、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为我国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实践和水资源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上下五千年,勤劳勇敢聪慧的中国人民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绘就了气势恢弘的水利画卷。大禹治水的故事世代传扬了四千余年,大禹成了治水人的精神楷模。芍陂、都江堰、灵渠、郑国渠、黄河大堤、坎儿井、京杭大运河等古代水利工程在世界治水史上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年轻的新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史上最为辉煌的壮丽篇章,红旗渠、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等现代水利工程更是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8.6万座的各类水库、28.69万km的江河堤防、4.4万座的各类水闸、8.77亿亩的有效灌溉面积、101.6万km2的水土保持面积、4.5万座的农村水电站、6022亿m3的供水总量等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国家的日益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受三大台阶的地势格局、东南和西南季风的时空分布与13.7亿众多人口等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的左右,中国的基本水情呈现水少人多、空间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态势。 中国多年平均降水量61775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412亿m3,居世界第六位,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388亿m3,地下水资源量8218亿m3。人均水资源量2100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亩均水资源量144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 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丰富,且相差悬殊。长江以北的水系面积占全国的63.5%,人口占全国的46.1%,GDP占全国的44.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5%,而水资源总量却只占全国总量的19.1%。长江以南的水系面积占全国的36.5%,人口占全国的53.9%,GDP占全国的55.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9.5%,而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总量的80.9%。 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条件的影响,中国的水情和水问题呈现出新的变化态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是水资源供需形势更趋紧张。① 比较1956—1979年与1980—2000年两个时段水文系列,全国平均降水总量变化不大,但北方地区降水量平均偏少6%,其地表水资源量减小了18%,水资源总量减小了13%;② 在以增温为基本特征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北旱南涝”的降水态势将予维持,水资源供需形势将更趋紧张。 二是洪涝与干旱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影响及危害凸现。① 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等极值天气过程发生频率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②中国干旱和洪涝危害呈双上升趋势。1990—1999年间和2000—2006年间年均干旱受灾面积较1951—2006年间分别增加了13.5%和17.2%;1991年和1998年中国洪涝受灾面积分别达到2460万hm2和2229万hm2;③ 干旱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平均2—3年就会发生一次严重的干旱灾害。1951-2006年中国年均干旱受灾面积为2194.3万hm2,是同期年均雨涝受灾面积的2.25倍。2009年全国耕地面积受旱达到1826.6万hm2,2010年西南5省发生世纪大旱,500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hm2。 三是点源污染不断增加,非点源污染日渐突出。① 全国城镇生活和一般工业废污水排放量达740亿m3,是1980年的3倍多;② 同期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为1/3左右,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仅为34%左右,城镇更低;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水平及其居民点,城市数量与规模均有很大的发展,由农田径流、畜禽养殖、农村居民、水土流失和城市径流等形成的非点源污染大幅度增加。以上5类主要非点源污染的COD、氨氮、总氮、总磷的负荷产生量已相当于点源污染物排放量的4—9倍。 四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① 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水污染突发性事故3988起,每年近1000起。2005年水污染事故693起,占环境污染事故的50%。2005年以来发生太湖蓝藻水华、吉林二甲基苯酚水污染等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28起;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天然湖泊面积萎缩15%左右,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共减少了26%,海河流域天然湖泊湿地面积更是减少了5/6。全国现状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km2,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达到50亿t。 五是水问题叠加和累积影响越来越严重:① 西北、海河、辽河流域缺水严重,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和地下水超采问题极为突出;②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河道泥沙淤积导致河流生态系统萎缩;③ 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久治不愈,旱涝灾害并存:④ 长江源头生态退化问题不容忽视,中下游太湖地区水体污染十分严重;⑤ 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污染严重,河口咸潮上溯。 破解新的水问题,需考量新的战略对策。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尽快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 实施新的战略对策,将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m3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中华大地上将一定能够展现经济繁荣、国泰民安、人水和谐、山清水碧的美丽画卷。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地理教科书对水资源的概括有问题
热度 2 zhangxw 2012-9-6 11:19
新地理教科书对水资源的概括有问题 张学文 ,2012/9/6 新的学期开学了 , 我也借机会翻了新的 8 年级地理教科书 ( 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其中关于水资源的描述我认为问题很大。 它说(不能喝的)海水占 97% ,淡水占 2.5% 。而淡水中 98% 是冰川和深层地下水 …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又仅占淡水资源的 0.3% 。我认为在这种概括下 (1) 把广大陆地上的草场、森林、农田主要依赖的自然降水,完全给忽略了。这个错误太明显了。要知道,降水是大自然免费为生物提供着淡水,它也是淡水的唯一来源。大气环流每年提供的淡水是海水数量的三千分之一。没有降水就没有陆地生物! (2) 没有提出水资源的存在量与每年的周转量的概念区分。以水分存在量概括一切,代表一切,这有误导作用。结果是“降水量”在水资源概念面前就消失了。而南极、格陵兰的冰川虽然是淡水资源,但是它仅是储量,不是被利用的量。人类和生物利用的主要是降水。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这显然不符实际。 (3) 其实目前所谓的江河流量主要指其入海的流量。也就是说没有被利用的水量。如果这些水分完全被利用,则入海流量 =0 ,就是河流“断流”。连水利部门的人士都说不能把它全部利用,如在 30% 以下。所以河水固然是淡水,它也是不能被全部利用的。于是我们一方面免费地利用着降水却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把不能利用的河水贴上唯一的“水资源”的标签。
个人分类: 水资源|3098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十届中国水论坛专题报道
zuoqiting 2012-9-3 15:30
2012 年 8 月 25-26 日,第十届中国 水论坛在武汉胜利召开。本届水论坛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承办,并有来自 2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区的 80 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 400 多名代表参加。此外,还有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国际危机组织 (ICG) 等数位国际学者参加本届论坛。 “中国水论坛”于 2003 年由武汉大学等单位发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等机构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前九届分别由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黑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承办。为庆祝中国水论坛举办十周年,第十届又重新回归第一次主办地——武汉大学。从第四届开始,论坛使用统一的论文集封面和排版格式,第五届制定了会徽、会旗,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十年来,中国水论坛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得到国内众多专家和同仁的大力支持。通过举办论坛,加强学术交流,展示水科学领域研究成果,探讨水问题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以及新技术应用等科学问题,促进水科学的不断发展。 本届中国水论坛以“变化环境下水问题与对策”为主题,分为变化环境下水文演变规律、变化环境下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水能资源开发与水库群优化调度、洪旱灾害演变与对策 4 个主要专题。论坛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过去九届的经验,结合南方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域特点,科学解释变化环境对水科学的影响,展望未来水科学发展,从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视野进行深入研讨 ,以期为经济 / 社会 / 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水支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整个会议分为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大会主题报告、大会分会场专题报告和闭幕式五个环节。 详细报道: http://www.waterscience.cn/WRC/waterforum/zhubaodao/baodao-10.ht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9月2日43%国土有降水,总水资源量501亿吨大暴雨3万平方公里
zhangxw 2012-9-3 11:03
9 月 2 日 43% 国土有降水,总水资源量 501 亿吨大暴雨 3 万平方公里 2012 年 9.2.05-9.3.05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0 0 57 0 0 0 10 3.33333333 24 0.8 0.76 10 25 15 13 1.95 1.8525 25 50 33.3333333 5 1.66666667 1.58333333 50 100 66.6666667 0.7 0.46666667 0.44333333 100 195 131.666667 0.3 0.395 0.37525 0 0 0 0 合计 100 5.27833333 5.01441667 日平均降水量 5.3 毫米 中国降水量 501 亿吨 大暴雨面积 3 万平方公里 24 小时的降水覆盖度 =43% 分析张学文 , 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weap_sgis_ee0_achn_lno_p9_2012090221000000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注:平均降水量是以(降水下限乘 2+ 降水上限) /3 而算得
个人分类: 水资源|2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8月我国降水资源总量为1.25万亿吨
zhangxw 2012-9-2 12:28
2012年8月我国降水资源总量为1.25万亿吨
2012年 8 月我国降水资源总量为 1.25 万亿吨 张学文, 2012/9/2 在中央气象台 30 天降水量的基础上估算出 2012 年 8 月 2-31 日我国降水总量是 12503 亿立方米,它占了我国常年的年降水量的 6 万亿立方米的 20.8% 。应当认为 8 月我国降水偏多。 我们曾经提供过 8 月每天的降水量,它的计算公式与此有区别,按每日降水合计的降水量是 12102 亿立方米。这 400 亿的误差来自日期可能差一天,以及计算公式和估算误差。 2012 年 8.01.08-8.31.08 时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雨量下限 雨量上限 平均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1 1 0.8 0.008 0.0076 1 50 50 33.2 16.6 15.77 50 100 100 29 29 27.55 100 200 200 29 58 55.1 200 300 300 6 18 17.1 300 500 500 2 10 9.5 500 800 800 0 0 0 800 1000 1000 0 0 0 合计 100 131.608 125.0276 日平均降水量 4.4 毫米 4.386933333 中国 30 天降水量 1 万 2503 亿吨 降水笼罩 99% 面积 资料 http://www.cma.gov.cn/tqyb/images/forecast/products/pic/l/sevp_ncc_rr30_sqhpj_err1_achn_l88_pb_20120831000000000.gif 分析张学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601823 注:总降水量是以降水间隔的上限而算得
个人分类: 水资源|3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降水资源都到那里去了?
热度 1 zhangxw 2012-8-21 18:53
降水资源都到那里去了? 张学文 ,2012/8/21 8 月以来我每天估算 24 小时的降水资源吨数。今天我公布了我估算的 8 月中旬的我国收到的水资源是 4218 亿立方米。读者 laokanke 问: 可利用资源量是多少呢? 1. 首先需要说明,就我所知,公布每天大自然降水(落到中国大地)的吨数,并且把它称为降水资源量一事是始于我张学文。过去气象部门不干这个事,水文部门没有热情做这个事。而我做这个事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呼吁气象部门正式这样做,并且扩大之,另外就是鼓励一种认识:降水就是水资源。 2. 是呀,降水落地以后都到那里去了,它们如何利用?!这,我仅是凭着学习体会说点个人认识,敬请各界专家指正。下面就具体谈我的认识。 3. 先说最简单的,即降落到沙漠、戈壁的降水的去向。由于那些地方没有河网,下垫面十分干旱,其降水基本在当地蒸发了。哪里降水本来就不多,也没有产生干物质(有点野草)。这个地区的 年降水量 = 年蒸发量,径流系数 =0 。可以说这里的降水基本是浪费了。 4. 再说草原地区的降水去向。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地表类型。那里的降水可以使草生长,但是难以形成农业。可“草”却是牲畜的粮食。所以降落到草原上的降水是被人类利用了的。没有自然降水资源,我们那里来的草场? 落到草场上的降水就是水资源,免费的水资源。有问题吗? 5. 森林的情况类似草原:降落到那里的雨雪为我们提供了木材以及森林中的各种野生动植物。另外在有坡度的草场、森林,农区也会有河流,降水就为河流提供了水源。你能说降水不是水资源? 6. 再说农田:我国的农田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提供水源,每年各地不断的关于“干旱”的报道本身已经从反面说明 降水是农业的命脉 。降水形成的粮食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基础,这个认识有问题吗?吃粮食的人都得承认降水是资源,这不是诡辩而是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 7. 有人说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是亚洲的水塔,似乎亚洲的水源依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冰川才是亚洲的根本水资源。这种提法太荒唐了。实际上冰川来自自然降水(在高原是降雪),冰川仅是个固体水库。它把当年的降雪分散到数百年慢慢地补给低处的地下水、河流和地表。如果没有降雪补给冰川,它迟早也消失。降水(雪)在冰川面前是水资源,这么说有错误吗? 8. 我们把“天山融雪灌良田”的歌曲唱了几十年,但是具体计算一下就知道,单单依靠天山的冰川去补给河流,新疆的河流不肖数十年就干枯了。 新疆河流万年青的根本原因是新疆山区降水多。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如果是长江河水的唯一来源,不肖数年长江就干了。在冰川面前,无视降水的资源地位只能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 。 9. 一些降水桀骜不驯的落在不该下的时候或者地域,于是就形成了当时、局部的洪水,甚至夺取了人的生命。但是当时、当地危害了我们的暴雨,经过一段时间、一段行程又变成了河水或者地下水,又被水文站作为河水流量计入河水资源的账本。暴雨与其他的降水都是水文部门承认的水资源总量的来源。 10. 水利部门公布的水资源总量是指降水归入河流以及地下水以后的水分。全国每年降水平均为 6.6 万亿立方米,其中有 2.3 万亿归入河流。而这些河水流量基本是入海的水量。其他的降水到哪里去了,蒸发了,在沙漠中蒸发的水分没有形成财富,但是在草场、森林、农田、绿洲的降水蒸发有一部分是经过了植物,即这些降水对形成所谓干物质(粮食、柴)发挥了作用。我们不能无视降水的这些基本资源作用。 11. 水文部门把应当流入海洋的河水称为水资源合适吗?如果这些水分都白白送给海洋,我们就把没有利用这些水分,称为水资源,这妥当吗?可如果全部入海水量都被利用,我国就没有河水入海。而理论家又说这不行,我们仅能利用流入海洋的河水的一部分,而且是小于 50% ,才是可以说得过去的。让黄河断流是不可取的。于是权威部门对河水资源量的论说(包括说入海流量除以 13 亿人口就是我们的人均水资源量 2200 ),我认为够混乱了。是什么因素不能让我们建立、宣传一个简单、清楚符合实际的水资源概念呢?
个人分类: 水资源|4107 次阅读|3 个评论
8月中旬我国收到的降水资源量是4218亿吨!
热度 1 zhangxw 2012-8-21 13:19
8月中旬我国收到的降水资源量是4218亿吨!
8 月中旬我国收到的降水资源量是 4218 亿吨! 张学文, 2012/8/21 2012 年 8 月中旬这 10 天大自然送给我国的降水资源量是 4218 亿立方米。是多年的年总降水资源量 6.6 万亿立方米的 6% 。这个数字不小! 以上数据是从 10 天降水量图估算的,而我每天用日降水估算的降水量的合计值则是 4048 亿立方米。它们的偏差在 5% 以内。这已经比较满意了。 2012 年 8. 中旬降水量 中国大陆国土 = 0.95 *10^10 平方米 降水上限 雨量下限 平均雨量雨量 相对面积 % 相对面雨量 百亿立方米 0 1 1 10 0.1 0.095 1 10 10 20 2 1.9 10 25 25 26 6.5 6.175 25 50 50 22 11 10.45 50 100 100 20 20 19 100 200 200 1.6 3.2 3.04 200 400 400 0.4 1.6 1.52 400 800 800 0 0 0 合计 100 44.4 42.18 日平均降水量 =4.4 毫米 中国大陆 10 天降水量 =4218 亿吨 大暴雨占 20 万平方公里 降水覆盖率 =90% 分析张学文,资料: http://i.weather.com.cn/i/product/pic/l/sevp_nmc_gisp_s99_ee10_achn_l88_pb_20120821000000000.gif 参考网页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98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99525 注:旬降水量是依降水区间是上限值乘面积计算的 2012.8.中旬降水量
个人分类: 水资源|3411 次阅读|7 个评论
教育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指委2012年全体委员会议在吉林召开
chenyuanfang 2012-8-13 22:03
教育部水利学科教指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分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暨第三届全国水文与水资源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于 2012 年 7 月 31 日 --8 月 1 日在吉林长春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分委员会委员或其代表共 21 人,非委员单位代表及其他邀请代表 20 余人。报名参加讲课竞赛共有 25 名青年教师,分别来自国内 25 所高校,包括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 分委员会委员会议主要内容是研究落实本专业核心教材出版和水利学科“十二五”规划教材推荐工作,水利类专业认证工作动态交流,新一轮教指委分委员会运行机制研讨,本科质量工程申报与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第三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组织安排等。 7 月 31 日 上午首先举行简短开幕式,会议承办单位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韩晓峰教授致欢迎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赵勇胜教授介绍了学院有关情况,水文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梅亚东教授代表会议组织委员会讲话,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陆志东研究员等吉林大学相关领导和教师出席。开幕式由水文分委员会秘书长、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党委书记陈元芳教授主持。 开幕式后举行了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由陈元芳教授主持。会议期间,委员们听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武丽丽主任关于水利学科“十二五”规划教材情况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讨论,共遴选出“十二五”规划教材 20 多部报水利学科教指委审定;之后主持人通报了水利类专业认证最新进展,包括 2011 年成功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水利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 2011 年新增水工专业和 2012 年新增水港专业认证试点的情况;会议讨论建议今后应增加企业和行业代表进入教指委并扩大地方高校在分委员会的委员比例等。会议对于青年教师讲课组织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会议期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和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会议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对于本次会议各项议题提出许多很好建议,达到预期目的。 7 月 31 日 下午与 8 月 1 日上午上半段分两组进行紧张有序讲课比赛,分别由分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袁鹏教授和南京大学吴吉春教授主持, 8 月 1 日上午下半段每组得分前 2 名教师集中进行大组决赛选出特等奖获得者。最终吉林大学冯波等 3 位教师获得特等奖,河海大学刘波等 8 位教师获得一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艳等 12 位教师获得二等奖。之后还进行讲课竞赛点评,分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杨大文教授、西安理工大学黄强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周建中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于青年教师提出殷切希望。 会议期间,吉林大学林学钰院士还在百忙中抽空看望各位参会委员代表和参赛的青年教师并进行交流。
4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我国每日降水吨数,答温教授问
zhangxw 2012-8-13 17:46
就我国每日降水吨数,答温教授问 张学文, 2012/8/13 1. 在 2012.7.21 北京暴雨后我试做了当日的不同降水量笼罩面积与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感到尽管我的资料粗,但是估算不难,于是 8 月开始,我每天做过去 24 小时(北京时间 05-05 时)的降水量吨数分析。并且分析降水覆盖度,即 24 小时内下了雨的地区占了我国大陆总面积的比值。初步看这个事有一定价值。我希望气象部门正式地去做。 2. 对降水现象的新表述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01407.html 博客中,温景嵩教授就提了很多问题。这里我初步做答。 3. 气候学过去主要讨论气象要素在时间方向的统计(如平均值)特点。绝少定量分析气象要素在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如总面积上的降水吨数)。现在我们逐日分析全国降水总量,降水区笼罩面积则属于气象变量的空间统计领域。 4. 气候图书不一定提供温度、降水的空间平均值。倒是水文学界地理界的资料使我知道中国的年降水量平均值大约是 650 毫米。即每平方米降水 650 公斤。把它与我国国土面积 960 相乘,我们知道全国每年获得的降水是 650*960=6.2 万亿吨。 5. 一年 365 天,所以平均我国每天获得的降水是 6.2/365=1.7 毫米 =1.7 公斤 / 平方米。它对应每天有 178 亿吨的水降落到我国。 6. 以上这个数是四季的平均值。可我国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大约占我国年总降水量的 50% ,所以夏季一天大约有近 400 亿吨的水分落地,某日有 600 亿吨的水落地不足为怪。所以我们现在估算的日降水量与气候估算是一致的。 7. 夏季降水多对作物、牧草、森林的生长十分有利,这是我国气候的重要优点。但是夏季降水中暴雨比例高,容易造成局部灾害。可暴雨在我国河水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暴雨,我国的河流就没有那么多的径流量!降水本身就是水资源。其一部分转化为河水流量。 8. 我国“每 24 小时下过了雨雪”的面积占了全国的面积百分比是多少?气候学从来不提这个事。我从 20112.8.1 开始为大家提供这个估算数据据有开创意义。它告诉我们夏季这个数大约是 50% ,即任意 24 小时,当地下过了雨的面积占了全国面积的 1/2. 9. 降水覆盖度是新概念。是横向气候学(过去的气候学是时间域的纵向气候学)里的名词。数年前我证明降水覆盖度的时间平均 = 论域的气象站的降水概率的空间平均值。降水覆盖度里面有很多规律待揭露。 10. 仓促中,先说这些,欢迎温教授和地学、水文、气象等各界朋友多提问题, 推进横向气候学的发展。
个人分类: 水资源|5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暴雨,不该浪费的水资源!
热度 2 zhangxw 2012-8-7 16:36
暴雨 , 不该浪费的水资源! 张学文 ,2012/8/7 今天听广播说有人提议把暴雨引到废矿井里以补充地下水 . 这确实是个主意 ! 今年以来我国南北暴雨不断 , 一些城市简直把暴雨看成躲不及的灾害 , 一些人从来没有想到我居然会命丧于今天的暴雨 ! 惧怕暴雨一时成为大家的主流情绪。 可是得想想,我国降水资源总共是 6.6 万亿吨 / 年。这些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落地,而暴雨占了降水的比重不低。夏季降水具有免费送到田间地头,恰好配合暖季里作物、牧草、森林生长的一面,也有过分集中而危害人身、城市、社会安全的一面。显然如何化险为夷、变废为宝是我们管理好应用好自然资源的重要一环。 其实暴雨的灾害是局部的,短时的。要知道我们的河流流量主要由暴雨补给来支撑,没有暴雨,你的河流就没有那么大的年径流量。暴雨仅在局部的地区,局部的时间加上我们预防工作没有到位而成为灾害,它到了下游,到了后天,下星期或者明年就成为你迫切需要的水资源的一部分了。 华北多年干旱而人们又过渡引水,地下水位成为漏斗形。有暴雨渗入补给是好事。在新疆,正常的河流水量用于灌溉农田,而暴雨形成的洪水则引入林带。做到各有所用。 我们不是经常提加强管理吗? 那好,加强对暴雨的管理!把暴雨管理好了,我们真正可用的水资源远不是水利部门讲的每年 2.3 万亿吨(河水 + 地下水)。而是在老天送来的 6.6 万亿吨 / 年水资源上做文章。 把管理的责任心加强一些,把水资源概念的视野放开一些,事情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个人分类: 水资源|43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中-哈跨界河流水问题
shangsh 2012-7-29 14:23
Science 2012-7-27发表了Richard Stone撰写的关于中-哈跨境河流水问题的新闻: Transboundary Rivers: For China and Kazakhstan, No Meeting of the Minds on Water Richard Stone Science 27 July 2012 : 405 - 407 . China-Kazakh water.pdf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城被淹是因为城市的排水能力太强
热度 6 jiangming800403 2012-7-26 18:09
水科院的一个朋友说:京城被淹是因为城市的排水能力太强。到处都是硬化的水泥地面,集雨太厉害,一点也蓄不注水,排水能力过强,导致汇流量大,汇流时间短。不过如果全部是平地, 100mm 的水也才刚刚淹过脚面。内涝的根本原因还是城市建设形成的大量“负地形”,比如立交桥下方,短时间大量径流突然汇集,使保证率不高的抽水系统难以应付,不内涝才怪?如果放在海河平原农村, 100mm 的雨很快都入渗了。城市硬化地面割裂水文循环过程,一方面地表径流系数增加,雨水被截留难以补给地下水,另一方面北京这些巨型城市地下水开采量大,使水位持续走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漏斗区。 学水土保持时学过,水保工程的精髓是径流调控,避免径流汇集,形成冲刷,梯田工程要做到“一块天,一块田”。城市排水系统,也要避免径流汇集,再集中抽排,应该分散小区径流与路面洪水,使其就近进入排水系统或者承泄区。下凹式立交桥是城市的交通节点,而不是洪水承泄区。当然,水泥地太多了,如果能弄些能够渗水的地面更好。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城市建成区的硬化地面可以起到强迫产流、抑制土壤蒸发的作用。天然情况下,海河流域的径流深也就是 50-100mm ,而硬化路面可以达到 300-400mm 甚至更高,每平方公里建成区一年可能多产流 30 万立方米左右,整个北京市可以为下游多提供 3- 4 亿 立方米 的 水资源 , 全部 海河 流域 可能 有 几十亿 立方米 , 占 当地水资源 的 1/10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427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北京城市规划不讲科学的两个关键问题
heartcool 2012-7-23 13:45
1、不顾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把北京的人口容量无限推高,人口的膨胀使得北京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结果抽空了地下含水层里的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2、由于地下水位太低,为维持地表的绿化,防止有限的水资源渗漏到地下,将地表与地下含水层用防渗膜或混凝土隔离开来。结果雨水也无法下渗。
31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第一号通知
zuoqiting 2012-7-15 16:07
各有关单位: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2012 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定于 2012 年 10 月 20 - 21 日( 19 日报到)在郑州市举行。具体事宜安排如下: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郑州大学 协办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黄河水利委员会 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二、会议主题、内容及形式 1 、主题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 2 、内容 ( 1 )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概念、内容及理解(偏重于对此问题的理念探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科学问题(含与某一水资源理论的具体结合) ( 2 )三条红线的评价体系:三条红线的指标选择与科学核算方法(含某一条红线的确定方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含某一技术的应用研究) ( 3 )总体布局与战略意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与法律体系建设的探讨(含某一具体方面的讨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与战略意义(含国家、流域和区域层面) ( 4 )实际应用经验与体会:某流域(或区域)三条红线的确定方法及应用;某流域(或区域)三条红线的监测和监管体系建设;某流域(或区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经验(或具体做法介绍);其他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有关的问题探讨 3 、举办形式和目标 ( 1 )采用大会报告与讨论相结合形式,更注重讨论部分。选择与主题有关的代表性内容进行报告,报告时间 10-20 分钟,针对报告涉及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间 10-20 分。 ( 2 )总结会议内容,以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的名义,撰写“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和研究的建议”,呈报水利部水资源司、国科司、水利学会等单位,并作为论文集第一篇论文发表,代表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对该问题的意见。 ( 3 )会后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为书名,出版会议论文集。 三、会议时间、地点及费用 1 、会议时间: 10 月 20 - 21 日( 19 日报到) 2 、会议地点:河南省郑州市(具体地点在第二号通知中说明) 3 、注册费: 800 元 / 人 四、投稿事宜 1 、时间要求 论文提交截至时间: 2012 年 9 月 1 日 通知论文接受时间: 2012 年 9 月 20 日 2 、论文要求 论文内容及格式以附件一的要求为准。 3 、提交方式 以 E - mail 的方式提交,具体如下: ( 1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左其亭 毛翠翠 邮箱: WaterForum@163.com ( 2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张海涛 邮箱: ches_wrc@163.com 提交时请特别注明准确的联系方式,我们便于联系和通知。 4 、论文评审及出版 学会将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征集的论文摘要及全文进行评审,评审接收论文拟以论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 五、其它 1 、请务必于 2012 年 9 月 20 日之前将附件二中报名表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给组委会。 2 、参会代表由会议组委会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请在参会回执中选择住宿标准。 3 、大会不安排接站。具体报到路线将在第二号通知中告知。 4 、会后考察,可选择以下其中一条线路: A 线:小浪底; B 线:少林寺。 5 、欢迎科研、高校、管理、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关心水资源问题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研究生及各界人士参会。 六、联系方式 ( 1 )联系人:左其亭、窦明、平建华、毛翠翠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 100 号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邮政编码: 450001 电话:( 0371 ) 63887929 (毛翠翠), 13653817257 (左其亭) 电子信箱: WaterForum@163.com ( 2 )联系人:张海涛(秘书) 通讯地址:北京市玉渊潭南路 1 号,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邮政编码: 100038 联系电话: 010-68715281 电子信箱: ches_wrc@163.com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2012 年 4 月 9 日 附件一: 稿件体例要求 会议论文内容可在会议主题范围内包括前瞻性综述,研究现状、前沿及展望,系统性研究成果,原创性研究工作等。拟参加会议者,需提供论文电子稿,论文页面请设置为 A4 纸,上下各空 3cm , 左右空 2.2cm ,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题目 三号黑体字,居中。 作者及单位 作者四号仿宋体字,居中,作者单位五号宋体字,居中(含城市名称,邮政编码和 E-mail 地址并用逗号分开)。 关键词 关键词不超过 5 个(第一个关键词为学科名称)。 论文摘要 五号宋体字,单倍行距, 800-1000 字。 正 文 五号宋体字,单倍行距,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 km 2 , kg 等。面积请勿用 “ 亩 ” 表示,而要换算为公顷,用 hm 2 表示。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小四号黑体字居中,其它为小五号字,字体为: Times New Roman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书:作者姓名 . 书名 . 出版社名 , 出版年月 , 页码(如有两个以上作者,作者间用逗号分开)。期刊:作者姓名 . 文章名 . 期刊名 , 年份 , 卷(期),页码。 附件二: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2012 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 报 名 表 姓 名 性 别 民 族 是否 委员 工作单位 职 务 职 称 邮编 通信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信箱 是否申请做专题报告 是 □ 否 □ 报告题目 是否提交论文 是 □ 否 □ 论文题目 是否需要统一安排 住宿 是 □ 否 □ 标准单人间 300 元 / 天 / 间 标准双人间 300 元 / 天 / 间 是否参加会后考察 我选择 A 线 □ 我选择 B 线 □ 备 注 您对年会的建议 注意:请于 2012 年 9 月 20 日之前将报名表同时发至: ( 1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 zuoqiting@163.com; WaterForum@163.com ( 2 )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 ches_wrc@163.co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疆水源认识的几个误区
热度 1 zhangxw 2012-7-13 20:59
新疆水源认识的几个误区 张学文 (2012.7.13注:这可能是我在2000年前后写的一个网页文章,今天在某网站上被发现,现在转贴于此) 在新疆的建设与发展中,水一直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多年来水利建设成绩很大,也发表了很多有一定深度的看法。但是对新疆水资源也有些认识(包括某些决策人)并不妥当,它对新疆建设实际上起了误导作用。及时的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会减少决策上的失误。这里就谈几点水资源认识上的误区。 新疆的水资源会枯竭吗? 有些教科书说新疆的河水来源于山上的融雪,有人说山上的冰雪资源有限而且要逐步融化,新疆的水资源的前途令人担心。这是新疆水源枯竭论。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有大量的降水补入山区。测算表明每年降落在新疆山里的雨雪大约是2000亿吨,而每年从山里流出来的河水大约是 900亿吨。这说明山上的降水足以支持新疆的河流水量。至于高山上的冰川和积雪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天然的固体水库,它在水分的跨年度和跨季节的大循环中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这就比较妥切了。 新疆的山区降水永远不会中断,新疆的农业也将万年长青。而无视年年有的山区降水(含降雪)孤立的谈静态的冰雪资源,就把自己的认识引入歧途。 新疆的水资源是黄河的两倍吗? 有人说新疆的河水每年有 900亿吨是黄河(三门峡测站)年径流量 500亿吨的1·8倍。这种观点认为新疆的水资源太丰富了,似乎新疆可以承载两个黄河流域的人口。这又是另一种误解。 首先,我们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的理解河水的流量的多少。自然界的降水是第一位的水资源。对比水资源应当首先对比降水资源。黄河流域的75万平方公里面积上每年约有3600亿吨的降水,而新疆的 1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仅有约2400亿吨的降水。这说明新疆的水仅是黄河流域的70%,而且每平方公里的降水仅是黄河的31%(150毫米/478毫米)。在数据目前我们得承认新疆的水资源比黄河流域少。 其次,如果分析河水的流量,我们把在三门峡测站测得的黄河的500亿吨的年径流量与新疆的各河在出山口的总的年径流量(900亿吨)作对比也是不妥当的。这里的错误在于把没有可比性的数据作了对比。 在三门峡处测得的黄河水量的含义应当是三门峡以上的黄河流域用剩下的河水为每年 500亿吨(是目前还不便利用的水)。而在三门峡以上地区除了向下游输送 500亿吨水之外它余留的水资源已经为承载很多的农业人口而用掉了。但是对于新疆的每年 900亿吨水,其含义则完全不同,它代表着从山里流出的还没有利用的水,它不是用剩下的水。 一个家庭每月有500元的剩余,另一个家庭每月有900元收入。这两个数据(900,500)的对比能说明有 900元收入的家庭更富有吗?显然不能,可见把含义不同的数据作对比会把人们的思路引入了歧途。 黄河下游断了流。这是说黄河入海的水量变成了零。过去黄河的水是 500的时候说新疆的水为黄河的两倍,那么现在能说新疆的水是黄河的1000倍,或者无数倍吗?显然不能。黄河断流仅意味着有限的黄河水都被利用了而没有剩余的水入海,但是这根本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变成了零,那里的人口也没有大逃亡。 夸大新疆的水资源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新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几十倍吗? 这也是经常听到的一种误解,其问题出在对数字的含义理解上有偏差。 从表面数字看气象站测量的蒸发量确实可以是当地降水量的数十到上百倍。吐鲁番的年降水量不足20mm,而气象站测得的年蒸发量超过3500mm,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何止100倍! 上述对比中的错误在于气象部门没有向大家讲明白它提供的所谓蒸发量的含义:“蒸发量”实际是气象站观测场里的一个直径仅为20cm的盛水蒸发皿里的蒸发量。它不仅与自然湿润水面的蒸发量不同,也与干旱的地面的蒸发量更不相同。 例如新疆北部的福海气象站测得的年蒸发量大约是2900mm(三米深的游泳池要蒸发干!),但是它附近的乌伦古湖的实际蒸发量根据《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汤奇成等著)一书计算是735mm,仅为气象站蒸发量的25.3%!这说明直接把气象站的“蒸发量”当做实际蒸发量就严重失实。一些文献把气象站20mm蒸发皿的蒸发量乘一个0.4-0.6的系数,代表湿润表面的蒸发量。 上面的蒸发量是在具有充分水源情况下的蒸发,它代表的是自然的蒸发能力而不是真正的自然蒸发量(建议气象学中把蒸发量改为蒸发能力)。对于干旱地区,地面一般很干,其实际蒸发就比气象部门说的蒸发量小很多。 我估计北疆地区湿润水面年蒸发能力在一般1000mm以下(北疆东部要高些),南疆在一般1500mm以下,东疆一般在1700mm以下。 新疆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那里没有外来河水补充,实际年蒸发量只好与年降水量相等,即北疆一般在100mm以下,南疆一般在70mm以下,东疆一般在40mm以下。 新疆浅山带到高山区的温度低,降水量比较大,实际年蒸发量小于年降水量,是径(河)流形成区。而山麓沼泽、农田、平原河谷、湖泊的实际年蒸发量高于年降水量低于年蒸发能力。 新疆一年的实际蒸发总量比降水总量小146亿立方米,它也就是目前每年流出国境的河水量。 “水源涵养林”的提法准确吗? “水源涵养林”是我们不时听到的一个词,它在客观上帮助我们树立了保护山区树林的作用,但是它也颠倒了水与林的关系。它使我们误以为种树可以增加降水量。而实际上种树消耗着水分。 很多地方有天然森林,原因是那里有天然的雨水(有时是河水、地下水)。塔里木河下游原来有很多树,如果它能涵养水源,那里也不会出现断流。倒是因为塔里木河中上游拦截的水分多了下游才出现断流。加之那里自然降水很少于是出现了胡杨林死亡的情况。 植物的干物质的形成数量是与它消耗的水分成正比例的。植物仅在水分有保证的地方生存。山区有了树对于缓解暴雨的冲刷,延缓暴雨洪峰有好处。 森林的存在改变了下垫面的辐射状况。我们是不能说森林对自然降水的增加没有一点好处,但是现在也没有人拿出证据说种了树就引来了雨水。现在唯一明确的是所有的树都消耗水分。我国西北森林稀少的原因是降水量少,而降水量稀少的原因不是因为森林少。 在新疆把种树的好处说过了头,也就抢走了本来不多的水资源。在干旱地区种植防护林的科学性、经济性、可行性都与自然降水比较多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必须区别对待。 石油占去了我们很多水资源吗? 这又是近年听到的另一种误解。 石油的开发是要用水的。但是开发石油究竟用了多少水应当心中有数。新开的油井可以不向地下注水,但是油采多了就要向地下注水以便用水来换石油。新老油井平均下来每采一吨油大约要用13吨水。我们现在每年采的油大约是2000万吨,也就是说每年要用去不到 3亿吨的水。我们可以控制的水有多少呢?现在大约每年有 500亿吨。换句话说石油用水约占可以控制的水量的0·6%,即还不到百分之一。应当认为用0·6%的水换来上 100亿元的产值是值得的。在将来即便新疆的石油每年的产量达到 1亿吨,也仅是耗了13亿吨的水。这也仅占可以控制水量的百分之二点六,它仍然是个不大的数。而到那时石油部门还会自行开发可控制的水源,显然把石油用水说成危及了农业是不符合新疆实际的。 石油部门应当依法用水依法交费,应当妥善解决与当地用水的矛盾。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准确的宣传石油究竟用了多少水。 对新疆水资源的正确认识是建筑在对它的多方面的数据的观测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如果对数据不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不能站在水的循环和水的平衡的高度去认识它,片面的突出某个部门的重要性而引用某些数据,就会得出一些不妥当的认识,作出一些不妥当的决策。过去这种例子不是没有。我们有责任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分析新疆的水资源问题,宣传对水资源的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又及时的决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 当然以上看法也仅是个人看法,欢迎不同领域的同志共同探讨。 参考资料: http://www.ahnet.com.cn/human/zhxw/met/water/hydo0806.htm
个人分类: 水资源|503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确定方法
zuoqiting 2012-7-1 18:09
原文: 陶洁,左其亭,薛会露,窦明,梁士奎,毛翠翠 .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 三条红线 ” 控制指标及确定方法,《节水灌溉》, 2012 ,( 4 ): 64-67 摘要 : 为实现“三条红线”控制目标的具体量化,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分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内涵的基础上,遵循 核心性、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 原则,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方面构建“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每类指标的确定方法,最后将其应用到新密市。 关键词 :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确定方法;新密市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当代治水思路的集中总结,立足于破解我国水问题而顺势提出的。“三条红线”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和具体展开,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水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细化,为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并确立了重点。 在 “ 中央一号文件 ” 确定全国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提出“三条红线”之前,水利部已经选择了山东、北京等七省市开展先行试点工作 。其中山东省基本建立起省、市、县三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 三条红线 ” 控制指标体系,并逐级分解下达,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此后,为进一步落实“三条红线”,我国还出台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制定了全国水资源一级区和各省 水资源“ 三条红线”的具体目标、考核方式以及操作规范。其他省份和许多专家学者也就“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构建、红线确定等展开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工作,如:江西省正式出台《江西省(鄱阳湖)水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纲要( 2011 年~ 2015 年)》,基本划定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 ;湖南省根据全国“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值,相应的制定出本省控制指标。河北省水利部门正着手编制“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 ;云南省编制了《云南省区域和行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研究(工作大纲)》,探索建立区域和行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 。 王浩探析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八个关键技术支撑 ;何娟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逐条分析了 “ 红线 ” 控制的管理目标 ;孙宇飞等围绕红线考核指标的确定和指标的标准、监测、考核等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甘升伟等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制订的新安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提出符合流域特点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保障措施 。毕桂真等计算了菏泽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菏泽市限制纳污指标,并划定菏泽限制纳污警戒线 。 目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研究成果很多,然而“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构建还不够全面,指标的确定方法研究较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不足,系统分析“三条红线”的内涵,构建了其考核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各类指标的确定方法,最后将其应用到新密市。研究可为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支撑。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基于和谐论的水资源管理模型及应用--《水电能源科学》封面论文
zuoqiting 2012-6-14 17:42
http://www.sdnykx.com/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2060490127001 基于和谐论的水资源管理模型及应用 郭丽君 1 , 左其亭 2 ( 1. 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 2. 郑州大学 水科学研究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1 ) 摘要: 有效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和谐论思想引入水资源管理,基于水资源管理的系统、区域、部门三个管理层次,构建了水资源管理量化指标体系;并以水资源管理和谐度最大为目标函数、各层次的管理因素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和谐论的水资源管理模型,以新密市为例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为评价水资源管理在系统、区域和部门层次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和谐论; 和谐论五要素; 和谐度方程 三、正文( pdf 格式) 2012年第6期封面论文.pdf 四、研究背景介绍 人水关系是指 “人”(指人文系统)与“水”(指水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人水关系中的人文系统和水系统之间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相互竞争,是一种有冲突的和谐。但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主宰自然是不可能的,而被迫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正是自然界伟大力量反扑作用的结果。“人水和谐”是我国水利部门提出和贯彻的治水主导思想,从中都可看出,研究和谐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 21 世纪伊始,郑州大学水资源科研团队就开始研究人水关系的作用机理和量化研究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水和谐量化方法研究”、“人水关系的博弈机理及理论方法研究”及其它课题的资助下,首次提出一套“人水和谐量化研究方法体系”(包括量化指标、指标度量、和谐度计算、人水关系调控与管理等),并应用于郑州市水资源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综合管理、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等实践中,撰写第一部以人水和谐定量化研究为主要特色的学术专著《人水和谐量化研究方法及应用》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3 ) ,应用研究成果“人水和谐量化理论及其在郑州市水资源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9 年第一次提出和谐论的数学描述方法,从而奠 定 和谐问题的数学基础,创立了和谐论的理论及应用体系,已应用于水资源管理、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跨界河流分水以及与水相关的社会经济等交叉科学领域, 完成多项研究课题,撰写第一部以和谐论量化研究为主 体 的学术专著《和谐论:理论•方法•应用》 ( 科学出版社, 2012.1 ) 。此外,在人水关系的系统模拟研究方面,第一次提出嵌入式系统动力学系统模拟方法,以淮河流域和中原经济区为对象研制了分布式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作用与反馈模型,以郑州市为对象提出了在区域发展模式驱动下水安全调控与决策模型、地表水 - 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模型,以沙颍河为对象研究提出了闸坝调度 - 排污负荷 - 水质浓度变化之间的量化关系模型。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日报》再炒09年的谣言意欲何为?
zbt92 2012-5-25 08:22
文 / 水博 看到 5 月 23 日 《科技日报》的《“跑马圈水 ”谁来管?》一文,发现有如下问题: 1 、既然考察多座水电站未批先建,就应该把这些电站的名字点出来,让有关部门严肃的查处。否则,大家难免会怀疑到底是长江流域的“多座水电站未批先建”,还是科技日报的记者在故意造谣。 2 、记者文章中所描述的“开发影响”,无论是“水资源利用粗放,环境污染严重”、“长江流域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还是“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虽然确实存在,但是,记者却把因果关系搞错了。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我国水电开发不足造成的影响。例如,金沙江上很多河段的珍稀鱼类,已经在水电开发之后的倒了有效的保护。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加速水电开发。当我们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之后,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解决。 3 、科技日报记者所呼吁的新《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早已经(在 2009 年)出台,有关内容细节非常清楚,与现行的水电开发规划完全一致(参见: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LFD201004025.htm )。倒是在这个规划公布之前,经常有人故意造谣诬蔑我国现行的水电规划,然而,想不到新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已经出台之后,记者还要借口国务院尚未批准,继续这样造谣。所以,科技日报的所谓“ 专家建议 ”根本不是什么专家建议,而明摆着就是伪专家故意造谣。 关于 “ 长江上游水电站规划水库总库容占年径流量的 61% ,其中,金沙江水电站的规划库容已达金沙江年径流量的 83% 。 ” 正是即将获得国务院批准的新长江规划的努力目标。这在伪专家嘴里,却变成了批判的对象。关于国际上水资源开发的所谓规定,也是违背事实的胡说。目前全世界水库的蓄水总量,已经超过全部河流径流量的 40% 。发达国家的很多河流,包括我国的黄河在内,平均水库蓄水量都超过了河流径流量的一倍以上。关于一些河流的具体数字,请查看当年我们要求《中国环境报》解释造谣宣传的文章(《中国环境报》应该更正虚假的报道内容 http://www.hydropower.org.cn/info/shownews.asp?newsid=1137 )。如果《科技日报》不能拿出河流水资源开发不能超过 40% 的证据,就不要再故意造谣。 笔者认为:如果上述三个问题,《科技日报》不能回答、解释清楚,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科技日报记者是在故意造谣诬蔑水电开发。这很有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伪环保有组织、有计划的造谣诬蔑我国水电活动的一部分。 附:造谣文章《“跑马圈水”谁来管? 》 2012 年 5 月 24 日 《科技日报》 四川和云南省,是我国水能最丰富的地区。沿着岷江、金沙江驱车前行,往往车程不到 10 分钟,就能看见一座或大或小,运行中或正在建设中的水电站。   水量大的河段建设 “ 拦坝式 ” 水电站,水量小的,或许蓄上半年也蓄不满水的河段,就建设 “ 引流式 ” 小水电 —— 也就是在小河的附近挖一个隧洞,把河水几乎全部引入隧洞,隧洞长达数公里甚至更长,到出口形成了几百米的落差,势能转动能后,出口装有发电机发电;河水在发电后再通过引水渠流回下游河道 ……   正是在这些大小水电站的围攻下,岷江的支流和干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枯。记者看到,尤其在建设了 “ 引流式 ” 小水电的河段,由于河水被大量引走后,干涸的河床完全裸露出来,附近植被得不到涵养 ……   长江是滋养我们的 “ 母亲河 ” ,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基地正在长江上游形成。在长江上,到底应该建设多少座水电站?利用其中多少水才是不破坏生态环境 “ 最后底线 ” ?    第一现场   我国第三大水电站即将发电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上最后一级水电站,其右岸是云南省水富县,左岸是四川省宜宾县。从它上溯 157 公里 ,就是溪洛渡水电站;再往上,金沙江上还有白鹤滩、乌东德等巨型水电站。据悉,这 4 座世界级电站总装机规模相当于 “ 两个三峡 ” 。   而金沙江中游计划开发上虎跳峡、两家人、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等 “ 一库八级 ” 电站,总装机规模超过三峡;而金沙江上游规划建设果通至奔子栏共 11 级电站,总装机达 1500 万千瓦。如此算来,金沙江全流域共计划开发 25 级电站,总装机规模相当于 4 座三峡。   今年 4 月,当记者跟随 2012“ 中华 环保 世纪行 ” 采访团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向家坝水电站,只见 工程 车来往穿梭,大坝即将全部合龙。由于金沙江正处于枯水期,不多的江水从大坝缺口往下流,在阳光下,江水显出浓浓暗金色。   三峡集团向家坝工程建设部党委书记姚元军说,向家坝计划安装 8 台 80 万千瓦发电机组,单机容量超过三峡的 70 万千瓦,是目前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而装机规模仅次于三峡、溪洛渡水电站,目前为我国第三大水电站。按照计划,向家坝水电站首台机组将于今年投产发电。    向家坝成跨区域调水 “ 源头 ”   除发电外,一般大型水利枢纽都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和航运等多重功能,向家坝水电站也是一样,并成为跨区域调水的 “ 源头 ” 。   四川内江市委书记曾万明告诉 2012“ 中华环保世纪行 ” 采访团,内江城区的主要用水源是沱江,但 “ 沱江上下游沿岸城镇多、人口密集、工业企业多,存在一定的 安全 隐患。 ” 他说,按照四川 “ 十二五 ” 规划提出的 “ 把内江建设成为 100 万人口以上的宜居、宜业、宜商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 的新要求,现有水源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必须开辟新的饮用水源。   曾万明说,向家坝水电站建成后,每年将给内江城区供水约 1.42 亿立方米、向内江隆昌县城供水约 0.47 亿立方米。因此,他呼吁 “ 向家坝灌区引水工程特别是北总干渠工程尽早建成,让内江人民早日喝到金沙江水。 ”    开发影响   水资源利用粗放,环境污染严重   在长江等流域上,水电站遍地开花,调水工程司空见惯。到如今,即使在被称为 “ 千河之省 ” 的四川,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朱兵也表示, “ 我省是一个区域性、工程性、季节性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使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说,目前,长江流域存在着一些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的薄弱环节。如水资源利用比较粗放,用水定额在全国来说比较高;水污染问题较严重,部分河湖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长江沿岸污染带累计达到 600 多公里,巢湖、滇池等一些重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生态保护任务相当艰巨。    长江流域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   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说,近十年来,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流域也经常出现干旱缺水问题,如 2009—2011 年云贵两省连续干旱, 2011 年上半年长江中游干旱及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连续多年出现低流量过程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流域干旱缺水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开展水量分配和用水总量控制十分必要。    “ 南方绝大多数河流水资源总量并不缺乏,短缺的是高质量的水和非汛期的水。 ” 陈进强调,长江流域水量分配亟待推进。    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   由于修建水电站,白鱀豚等沿长江洄游鱼类被切断了通道导致灭绝,这是水电站备受环保人士非议的重要原因。在向家坝水电站,记者来到了珍稀鱼类增殖放流站。在室内、大棚里,在各个大小不一的水桶和水池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的鱼苗和成鱼在其中生长。姚元军说,从 2008 年 12 月开始,增殖放流站就开展珍惜、特种鱼类的放流。    “ 目前,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副总工程师穆宏强说,除了洄游通道被切断,长江里的很多珍惜鱼类是被污水呛死的,或被下游鱼网捕获的。    “ 污染对水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确实还没有精细到这个程度。不过,无论是破坏还是恢复,都是一个比较长期的问题。 ” 穆宏强说。 专家建议   新《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尽快出台   与水电工程掀起建设狂潮的速度相比,新《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批准还处于漫长的等待中。   据悉, 60 年来,我国对长江流域开展了三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最早的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出台于 1958 年, 1990 年进行了一次修编。 “1990 年修编注重的是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所有的水利工程基本没有考虑生态系统,如生态流量,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系统协调问题。 ” 穆宏强说。   为弥补 1990 年修编未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的缺陷,长江水利委员会本世纪初就开始了再次修编的研讨论证,修编工作于 2007 年开始, 2009 年完成,但至今仍未获 国务院 批准。而与之对应的是 “ 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规划 ” 早在 2002 年就获得国家 发改委 的批复。从上虎跳峡至观音岩的 “ 一库八级 ” 计划也被明确下来。    “ 这边拖着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编的经费迟迟不批,那边把每个上报的水电 项目 都批了。 ” 原长江委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说,由于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落后于水电开发规划,导致看到利益的水电巨头纷纷利用 1990 年 “ 对生态问题考虑很少 ” 的规划版本,拼命开始水电开发的前期工作,这些水电站已经上马,造成了难以挽回的 “ 既定事实 ” 。    加大生态破坏处罚力度    2005 年,向家坝、溪洛渡两座超巨型水电站因未批先建,在 “ 环评风暴 ” 中受到惩处,被迫停工。不过, “ 环评风暴 ” 过后,这些违规上马的电站交完数额极小的罚单 ( 溪洛渡被罚款 20 万元 ) ,无一例外地 “ 复活 ” 了。   记者观察到, 2002 年 10 月 1 日 起 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 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 。但该法第七章 “ 法律责任 ” ,主要规定对妨碍防洪、毁坏堤坝、擅自扩大排污口和取水等进行处罚,对破坏生态没有任何具体处罚措施。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凯麒等人认为, “ 跑马圈水 ”“ 未批先建 ”“ 遍地开花 ” 、干支流 “ 齐头并进 ” 式的无序开发,对局地环境造成严重干扰,天然江河被渠道化,生态日益破碎,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    刚性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   据悉,目前,长江上游水电站规划水库总库容占年径流量的 61% ,其中,金沙江水电站的规划库容已达金沙江年径流量的 83% 。   翁立达说,对一条河流来说,怎么利用,利用到什么程度,有两个数字须遵守:一条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不超过 40% ,调水不超过 20% 。 “ 在保护中开发 ” ,翁立达说,水电开发遵循的原则是应合理控制水能资源的开发程度。   他认为,对河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不能超越河流自身的恢复调整能力,应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刚性规定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上限。   他还建议,对于水能资源利用要明确划定不宜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 “ 不宜及限制开发区域明确后,应受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对一些存在较大争议的项目应当暂缓决策。 ”   此外,应从全流域的角度,根据其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对新规划中的各工程进行分级,确定开发的先后顺序,在实施中应要求首先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工程,不应放任开发企业 “ 跑马圈水 ” 、遍地开花。
3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的未来---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粮食安全)
热度 2 zhouqiang15898 2012-5-15 11:44
国家的未来---水资源,能源,土资源 周 强 我在前面的帖子已经做过论述,我再次重复一下: 森林最大的本事 不是蓄水,而是 留住 空中的水汽!!这是有森林不会出现 干旱 的根本原因!! 早期的地球是没有植被的,跟现在荒漠化的地区差不多!!! 地球最早的降雨方式只有前二种,也就是 第一种 具有大量水汽的暴雨式和台风式降雨和 第二种 冷热空气交汇式降雨, 第三种 森林(或者凝结核)式降雨是在 森林 出现后才有的!!!! 但出现森林后, 森林植被已经进化到“智能化”的阶段 ,已经不是 最初 那种 先有水,再有植被 的初级阶段了!!就象人一样,已经进化到改造自然的阶段,而不是完全那种依懒自然的动物的初级阶段!!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的认识,怎么能解决灾难的根本问题? 第三种森林(或者凝结核)式降雨,已经不是那种初级阶段了!!虽然现在人工降雨也能做到,他通过碘化银炮弹也可以降雨,碘化银气化一个可以迅速冷却,一个可以制造离子凝结核,等于综合了第二种冷热式和第三种凝结核式的降雨方式!!但人类不能一直依懒人工,必须依靠森林!! 森林是连续的,时时刻刻的留住空中水汽( 水资源 ),而且森林可以留住 太阳能( 森林固化能源和水势能 ) ,还有他保持和优化 土资源 ,这是人工不可替代的!! 所以国家的未来必须恢复森林,恢复森林不光是环保问题,他可以解决各种灾难的根本问题,也是解决土地资源(粮食安全问题)和水资源的问题!而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都是国家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子孙后代的发展的大计!
个人分类: 爱心公务|195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保护
热度 1 Talky 2012-5-12 23:58
关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保护 气候变化源自全球变暖,蒸发量加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水汽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发生汽、液、固相转换过程,伴随强烈的吸热和放热过程,因此发生全球气候变化,也因此极端气象事件频繁发生。然而,也意味着空中可降水量会增加。因此从全球范围讲,总的水资源量是有所增加,不是减少。但是,我们为什么认为水资源短缺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呢? 问题是气候变化形势下,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出了问题。“该降水”的时间地点不降水;“不该降水”的时间地点又降水过份。 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 2007 的报告认为:在高纬度和部分热带潮湿地区,年平均河流径流量和可用水量预估会增加,而某些中纬和热带干燥地区,包括正在遭受缺水压力的某些地区,其径流量和可用水量会减少;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可能将有所增加,强降水事件在频率上很有可能增加,从而将增加洪涝风险。 根据我国气象专家的报告,自 1958 年到 2007 年的 50 年间,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西部、甘肃北部、四川西部,和近几年发生旱灾的贵州和云南)的降水有所增加( 15~50% );东部地区则呈现南湿(增加 5~10% )北旱(减少 10~30% )的形势。 然而气候变化于降水和水资源的问题十分复杂。例如 – 黄河自 1972 年开始发生断流, 1997 年达到断流 226 天;自 1999 年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后,却有报道连续 7 年不断流( 2006 年),这几年也没有听到断流的新闻。 – 济南著名的趵突泉 70 年代以后经常断流, 2003 年起复涌。媒体报道 2012 年 4 月 30 日 趵突泉地下水位是复涌 10 年以来同期水位最高。 – 水资源原本比较丰富的云贵地区却在 2010 以来遭受严重干旱。 附图是 2010 年媒体报道各地暴雨成灾和舟曲山体滑坡灾害,可见暴雨洪水不仅发生在沿海大城市,也发生在全年降水较少的中西部地区; 2011 年则报道城市见“海”。在城市加强排水工程和管理外,水资源保护应当考虑保护这类突然降下的雨水资源。 气候变化关于水资源的影响十分复杂,关键是要加强适应性研究,加强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个人分类: 气候变化-水资源|4790 次阅读|7 个评论
建议国务院成立一个水资源委员会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2-5-10 07:18
建议国务院成立一个水资源委员会 蒋继平 2012 年 5 月 9 日 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只要有一些科学知识的人, 都是很清楚的。 广大普通老百姓虽然天天与水打交道, 但是, 可能对水的重要性的认知还不足。 这是因为城里人只要打开水龙头, 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 农村人看到河塘里有的是水, 井里也装满着水, 要用的时候, 只要去取就是了, 因而,不会担心水的问题。 不过,那是过去的事, 现在的情况正在改变这种感觉,水资源的贫乏正在逐步地显示出来。 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资料, 中国是个淡水资源严重贫乏的国家, 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 1/4 , 是属于世界 13 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 而且,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 西北部属于资源型缺水, 东南部属于资质型缺水。 西北部的资源性缺水是由干旱的气候造成的,而东南部的资质性缺水是由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的。 黄河断流, 河塘湖泊干枯消失, 许多湖泊江河遭受工业化带来的化学污染。 事实明摆在那里, 是不可否定的,是触目惊心的。 由于严重缺水, 而且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 有的地方就尽量开采地下水, 从而导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 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地球气温的进一步 上升, 我估计, 在未来的岁月中, 中国出现大面积干旱和严重缺水的境况会变得更加频繁。 由于水是生命的最重要组成要素之一,缺水的事可不是一般的小事, 弄不好可能会出人命的事。 因而,是人命关天的事, 是有关社会稳定的事。 在我看来, 水资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比能源更加重要的资源, 因而,是需要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不过,据我所知,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一个能源委员会, 但是还没有一个水资源委员会。 有的人可能会说, 国务院下属有一个水利部, 这个部就具有这个功能。 我不知道水利部是否具有这个功能。 但是就我个人的知识而言,水资源涉及到许多方面。 这包括水利,农业, 气象, 环境,工程和生活保障等。 因而,我认为国务院应该设立一个委员会来统一协调各个部门的功能。 这个委员会应该包含下列这些部门的专家学者: 1 。 水利部, 2 。 农业部, 3 。 环境保护部, 4 。 社会保障部, 5 。 中国科学院, 6 。 中国工程院, 7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8 。 气象局。 概括地说,是由 4 部两院一局和一个中心共同组成。 这个委员会应该由一个副总理级别的人领导。 这个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全国的可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 对全国的水资源进行十分认真和仔细的调查研究, 合理调配现有的水资源, 有效地防止现有水资源的进一步污染恶化, 研究新的节水装置, 开发新的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 研发和采用新的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 兴建新型的防涝蓄水体系, 还要设立战略规划,在大面积严重缺水的情况下, 如何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不受或者少受影响, 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3503 次阅读|17 个评论
水资源贫乏将是中国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热度 21 jiangjiping 2012-5-9 07:26
水资源贫乏将是中国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蒋继平 2012 年 5 月 8 日 虽然地球上 70 % 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但是,海水占了 97.2% ,淡水占 2.8% ,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 0.34% 。 由此可见, 可以直接供人类应用的淡水所占比例十分有限。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和正在导致地球环境的剧烈变化。 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淡水资源的严重贫乏。 虽然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 但是, 中国的情况更严峻。 为什么呢? 下面是我的个人论据。 首先是中国的特殊地理位置。 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和加拿大, 美国,澳大利亚差不多大小, 但是, 中国只有东南沿海受到海洋性气候影响, 广大的大西北则在干旱的内陆气候条件控制下, 常年干旱少雨; 其他三个国家几乎全在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 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 中国的西北部水资源贫乏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是中国人口众多而且比较集中。 中国众多的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南部和沿海地区。 人类是淡水资源的最大消费者,越是人多的地方, 对水的需求量越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原来丰富的水资源也显得不足。 然后是个人需水量的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地提高。 以前大多数人好几天才洗一次澡, 现在许多人几乎每天都要洗一次澡。 再者是工业和农业对水需求量的提高。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许多行业都要使用大量的水。 农业的现代化, 也越来越依赖灌溉, 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大面积增加, 更加离不开人为的灌溉。 还有是工业化导致的水资源污染。 前几年发生的太湖水污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全国有一些地方的水资源污染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这必将进一步加深水资源贫乏的严重程度。 最后是地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 这种极端气候可能造成某些地区的大面积干旱。 综上所述, 中国将面临水资源严重贫乏的挑战。 这个挑战是由三个大因素共同造成的。 它们是: 1 。 由气候引发的大面积干旱, 2 。 水资源污染造成的饮用水短缺, 3 。 现代化进程和人口的增加带来的对水需求量的大幅度提高。 我希望中国政府,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的有关科学家们能对此问题有足够的认识, 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要不然, 这个问题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这是因为水是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7401 次阅读|58 个评论
[转载]回良玉: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资源管理道路
whyhoo 2012-5-8 22:16
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回良玉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资源管理道路 记者从5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获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将抓紧分解“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着力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监控能力和科技支撑,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加快节水防污型社会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不断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就水资源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回良玉指出,近年来,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资源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注重科学治水、依法管水,积极探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力促进了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回良玉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要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要加大依法治水管水力度,强化水利科技创新,加强协调配合,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资源管理道路。 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我国水情复杂,水资源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十分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5/08/content_2132560.htm
个人分类: 水利|1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2012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召开!
zuoqiting 2012-5-8 18:33
热烈祝贺2012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召开! 陈雷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水资源工作成效和经验,分析水资源工作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工作任务,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创水资源工作新局面。   国务院领导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水资源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资源管理道路。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和鞭策,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这次会议得到水利部老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同志,水利部原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汪恕诚同志,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同志专程莅临会议指导。刚才,钱正英副主席发表了“从水量管理到水质和水量管理”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水质污染产生的主要根源,深刻阐述了防治水污染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提出了水污染防治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对做好新形势下水资源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杨振怀老部长作了“改革创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讲话,系统梳理了水法等法律法规赋予水利部门的水资源管理职责,深刻分析了水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强调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团结治水,依法管水。一会儿,汪恕诚部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对三位老领导的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解决好水资源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资源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部党组统一安排,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水资源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和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部完成技术审查,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印发实施。 二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深入推进。 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全国年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工作全面启动。水资源调度工作进一步加强,黄河连续12年不断流,组织实施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三峡水库向中下游补水、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引黄济津济冀济淀,以及黑河、塔里木河、太湖、向海湿地等生态补水,保障了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5年不变价计)减少到108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36.1%,城市污水处理回用量达28.3亿立方米,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2011年进一步提高到0.51,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四是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 启动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督管理,启动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地下水保护与管理进一步加强。 五是水资源管理法制建设不断强化。 我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地方出台配套水资源法规和政策性文件107件。出台了中央分成水资源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组织开展全国高耗水服务业专项执法检查,对315个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作出不予受理或不予审批的决定。 六是水资源管理基础与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编制完成国家、流域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实施方案。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全国76%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这些重要进展,为保障全国粮食产量“八连增”,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资源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奋战在水资源管理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尽管水资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看到,我国水情复杂,水资源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突出。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到相同高度,再次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明确要求。今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系统安排。这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之密、措施之实、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要充分认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    第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国用水总量已经突破600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的74%,但全国缺水量仍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人口仍呈增长趋势,粮食主产区、城市和重要经济区、能源基地等用水增长较快,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长期并存,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节水是根本性出路。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加快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才能破解水资源的瓶颈制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经济发展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利用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浪费、排放超标、开发过度在一些区域和行业相当突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付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代价过高,单位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用水方式。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    第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田水利是重要基础,水资源保障是关键。但要看到,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我国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亟待巩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50%,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每年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近 1亿亩灌溉面积因缺水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加之一些地方农业用水粗放,用水短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并存,农业受制于水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水,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必须在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建设节水高效现代农业。    第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缺乏有效保护,导致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一些地区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全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一些地区河湖生态环境用水被大量挤占,造成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生态退化。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必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   国务院《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贯彻、抓好落实。    第一,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 《意见》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核心是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三个环节”,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四项措施”,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湖排污总量“三项控制”,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穿了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集中体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科学内涵,明确了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为我们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指明了方向。    第二,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意见》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规律,必须贯穿到水资源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这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这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理念;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这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四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这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根本保障;五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   第三,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 《意见》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以及阶段性控制目标,这是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今后水资源工作需要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方面,《意见》按照保障合理用水需求、适度从紧控制的原则,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提出到2030年全国用水高峰时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这是未来20年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刚性约束;在用水效率控制方面,《意见》按照高效用水、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提出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这是实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对用水效率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方面,《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这是实现入河污染物减排的基本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还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和2020年水资源管理的阶段性目标。这些目标相互有机联系、近期长远统筹、需要可能兼顾,既充分体现了约束性,又充分考虑了可行性,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第四,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举措。 《意见》围绕加强“三条红线”管理和推动“四项制度”实施,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一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规划管理、水资源论证、水量分配、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通过全面节水、定额管理、理顺水价和节水技术改造,遏制用水浪费,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三是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改善水环境质量。四是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健全水资源计量和监控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同时,为充分发挥红线的约束作用,《意见》明确了取水许可和入河湖排污口限批、地下水禁采限采、节水强制性标准等一系列刚性要求,对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惩治违规取水用水排水行为等作出了很多禁止性规定,极大地提高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和威慑力。   三、突出抓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点任务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当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当务之急是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在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在严格红线约束上动真格,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上见成效。    第一,抓紧分解“三条红线”控制指标。 当前,水利部正在组织开展“三条红线”各项指标的分解确认工作,这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根本前提和关键环节。各流域机构和各地水利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当好政府参谋,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尽快完成分省指标的确认,并逐级分解到市、县两级,确保年内建立起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红线控制指标体系。要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从行政层面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总量,继续做好先期启动的25条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进一步科学论证技术方案,切实规范协调机制和协商程序,抓紧开展方案审查和协调报批,尽快启动第二批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主要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要加快完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抓紧修订完善区域用水定额标准,切实提高用水定额的先进性、约束性和实用性。要按照《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和各省区水功能区划,抓紧对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进行复核,提出各流域区域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制定2015年和2020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方案,为实施污染物减排、强化水功能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着力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要按照兴利服从防洪、区域服从流域、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抓紧制订完善主要江河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为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奠定科学扎实的基础。要继续加强黄河、黑河、塔里木河等重点河流水量统一调度,认真组织开展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引黄济津济冀济淀、引江济太、引察济向等水量应急调度工作,确保重要城市、重点地区供水安全与生态安全。要着力加强水利工程联合调度,特别是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抓紧研究编制南水北调东中线水量调度方案,合理确定不同水利工程蓄、放、提过程,最大程度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调配作用,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三,全面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切实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规划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加快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等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项目,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要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抓紧编制实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第四,全面加快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要认真实施全国“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全面加大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各领域节水力度,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要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实施重点用水监控,严格实行节水“三同时”制度,确保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要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及产品,促进节水技术改造升级和更新换代。要把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与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要建立健全鼓励节水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杠杆等多种手段,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形成良好的节水社会风尚。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水权转让,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第五,加快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要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综合采取调水引流、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科学合理建设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构建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要加快大中型水库和西南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滇中调水、引汉济渭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提高区域水资源调控和供水保障能力。要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抓紧研究健全后续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工程如期通水并持续发挥效益,进一步优化我国水资源宏观战略配置格局。   第六,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 要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实施入河湖排污总量的动态监控,进一步强化水质管理。建立取水许可和排污口设置管理联动机制,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对水质不达标的重要水功能区,要研究采取排污口整治、底泥清淤、生态调水、水系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要加快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深入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管理。要切实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加快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开展水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    第七,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 要抓紧完成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强化规划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要着力抓好节约用水、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论证、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等方面立法工作,为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保障。要按照国务院《意见》要求,尽快细化实化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计划用水、水资源调度、取水许可区域限批、节水“三同时”、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等制度,明确管理程序和要求,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违反水资源管理规定责任追究办法,建立水资源领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行政问责制度。    第八,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和科技支撑。 要抓紧完善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提升应急机动监测能力,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当前,要重点抓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力争三年基本建成,实现主要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要围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资源演变趋势、水资源作为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式方法、流域生态需水和河湖健康评估方法等重大问题研究,加强水资源实时调度、各行业节水减污与非常规水源利用、二元水循环动态监测、取用水信息获取等关键技术或工艺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    第九,不断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 要继续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避免片面追求形式,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真正实现对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要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流域与区域管理事权划分,强化流域水资源宏观调控与监督方面的职能,积极搭建流域水事协商与协调平台,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要抓住国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机遇,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四、切实加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组织领导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十分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是对各级水利部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各级水利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及时研究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抓好工作部署,强化督促检查。要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单位、实化到部门、细化到岗位,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做到各项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估、有奖惩。   第二,拓宽投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严格执行国家水资源费使用管理规定,合理制定和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严格规范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截留或挪作他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    第三,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勇于承担重任,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职能;要树立全局一盘棋观念,主动做好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治水兴水合力。水利部各司局要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地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各流域机构要认真履行沟通、协调、组织、服务和管理职能。部各有关直属单位要配齐配足技术力量,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和各种新兴传播手段,加大国情水情宣传,切实增强全民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水安全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深入解读中央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决策部署,追踪报道各地最新工作动态,及时介绍各地典型经验,形成舆论强势,提升宣传效果,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五,狠抓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 各级水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基层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充实力量,落实经费,加强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的水资源管理工作队伍,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管水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水资源管理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认真履职负责,勇于担当重任,敢于真抓严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同志们,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福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个人分类: 教育在线|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流量PK生态流量——河流生命谈
热度 1 hillside 2012-5-1 09:51
近几年,环境流量成为国内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保护研究的热点。以环境流量为标题或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已有多本,长江环境流、黄河环境流均已有专著出现。 以用词而论,环境流量是水电开发大潮下的舶来品。有人将环境流量称作河流的生命,如:1、《河流生命—为人类和自然管理水》(美国Sandra Postel and Brian Richter著,武会先等译,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2、《环境流量——河流的生命》(澳大利亚Megan Dyson等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英文中环境流量的表达方式有“instream flow”、“environmental flow”、“ecological flow”等。 虽然国外目前普遍采用“环境流量”一语,但我认为,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与生态语境中,缺乏生物陪伴的单纯“环境”不容易引起对于河流生物的人文关怀。“生态流量”更能表达“环境流量”的真实含义。黄秉维先生自创“生态环境”一词也包含这方面的苦心。 建有工程设施的受控河流的生命如何定义与存续是各国学术界、工程界及社会各界争论的中心话题。美国一个法院的判决是:河流享有自身独立的尊严。 流量就是河流的血脉所系,采纳“生态流量”更能传达保护自然的“environmental flow”所蕴的中国关切与急切。假以时日,环境元素真正成为受人喜爱的中国结,我们眼中的“环境流量”就能与“生态流量”等量齐观了。
个人分类: 水利水资源|90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水利报》: 水文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科技
zuoqiting 2012-4-27 21:56
转自:左其亭,水文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科技保障,《中国水利报》,2012年4月12日第007版。 水文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科技保障 左其亭 今年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该制度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了新形势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要求与任务,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了探索和实践。 水文工作是水利部门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按照对水文工作范畴的一般理解,水文工作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监测,突发水污染、水生态事件水文应急监测,防汛抗旱的水文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监视、预警,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整编和情报预测,水资源调查评价等。水文工作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目标的考核需要依靠水文行业扎实的基础工作。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到2030 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 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 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 年不变价计)降低到40 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 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 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用水量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类型,从取水形式上又包括引水、提水、调水等。因此,如何监控和合理统计这些用水量是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行的重要标尺,也是水文应加强的一项工作。此外,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考核,需要及时准确监测水质指标和入河湖主要污染物量。如果这些考核指标无法准确监测和统计,考核指标就很难被执行,无可操作性。因此,加快推进水文工作,支撑和保障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监测,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重要基础工作。意见中提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湖健康生态。这些要求都需要有水文行业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如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等。同时,也需要水文工作不断创新,适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需求,比如,满足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的监控问题和实时调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 突发水污染、水生态事件水文应急监测,是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行意见中提出,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突发水污染、水生态事件水文应急监测,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水量水质监测。这些监测数据是实施突发水污染、水生态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依据。特别是需要快速监测到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水量、水质数据变化,分析其发展趋势,寻找快速应急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防汛抗旱的水文及相关信息监视与预警,是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实行意见中提出,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 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比如,水利部水文局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的国家防汛抗旱水文气象情报预报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国家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库水利分中心、水利卫星数据共享应用平台、水利部应急平台体系等工程,都是事关水利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也是落实2011 年中央1 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2012 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的迫切需要。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水文科学的支持和广泛参与。水文科学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与水有关的水利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区域发展等,几乎都会涉及水文科学相关知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政府新提出的国家水资源战略,实现这一目标,仍需不懈努力,其中存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比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确定方法,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方法,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确定方法,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依据,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合理分配方法及考核制度等。这些需求涉及水文科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文气象站网优化布局,水文测报方法与设备,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方法与模型,水循环机理与模型,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效应研究,人类活动对水文系统的影响作用分析,气候变化对水文系统、水生态的影响作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系统影响作用大小和比例的度量,变化环境下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和适应性调控,水资源系统的恢复性,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管理措施等。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凝固点为-40℃的纯净水与五边形的冰晶——水的奇异性质有此一说
热度 1 hillside 2012-4-20 17:57
  《水资源研究》2008年9月第29卷第3期《水的特异性质研究进展》一文在“水的相变研究的新发现”部分介绍了几个奇怪的发现:   1 纯净水的凝固点为-40℃   作为常识,人们都知道,水的冰点是0℃,但有趣的是,纯净水要在-40℃才会结冰,那么为什么普通水却会在0℃结冰呢? 最新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降至-10℃后,矿物质、杂质才会成为结冰核心,原来在水中有一种“致冰菌”,它表面有一层特殊的 磷脂蛋白,正是它成为冰的晶核使水在0℃时开始凝固,假如没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冰将是另一副模样了,甚至连同地 球上的生命形态也可能大大不同于现在了。   2 水在+20℃也可凝结成冰   最近,韩国的几位科研人员在使用STM观察电子如何穿过一层水膜到达水膜下的电极过程中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在观察过程中,他们通过检测仪器显示的异常数据得知,STM带电金属尖端在水膜上下振动时遭到阻碍,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是下降中的金属尖端下方的水分子瞬间凝固,形成了对尖端的阻碍。经反复实验证实,随着STM的带电金属尖端不断下降,它与水膜下面电极的距离也就越近,两者之间形成的电场就越强,当达到大约两个水分子的距离时,在强电场作用下,水转化为固态,这一发现打破了只有降温才能把水变成固体冰”的传统观念。   3 冰有13个相   水和自然界的许多物质一样,都是以固体、液体、气体3种聚集态存在的,最初的理论把固态冰看作一个相,但近年来,科 学家发现水的相图之复杂,相变内容之丰富令人惊讶,在2002年绘制的水的相图中,固态冰包含了9个相(如图2)。而2006年最新研究发现,水能凝结成13种类型的结晶体,除普通冰以外其余各自的冰都有自己奇特的个性,有在-30℃才凝固的超低温冰,它的坚硬程度可和钢相媲美,能抵挡炮弹轰击,有在+180℃高温下依然不变的热冰,冷水浇上去会嗤嗤沸腾,还有的冰密度比水大,将它放入水中就会立即下沉,号称重冰。这些特殊冰的产生是由于水分子排列和致密程度不同造成的,它们不仅可以用人工方法获得,在自然界宇宙星系中也存在。   上述文字的第二部分“水在+20℃也可凝结成冰”表达得似乎不很清楚。同一作者在该刊的小短文《五边形结构的水》中称“最近,由英、德等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冰在纳米尺度上的平面结构为五边形,而非正常的六边形。了解冰的纳米结构尤其是冰粘附在固体表面时的纳米结构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冰晶如何形成。冰晶的结构在人工造云、降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项发现带来的启发是人们在寻找用于人工造云、降雨的冰核物质时,并非一定要集中在六边形外观的材料上,五边形等其他结构外观的材料也能同样适用。”   同一作者在该刊的小短文《水是反磁性体》称:“磁场的磁力线实验说明, 铁是容易让磁力线通过的新磁性体。而水是反磁性体, 在一个优质U 型玻璃管中装上水, 如果向一头的水面施加磁力, 水就受压迫; 另一端的水面就会上升。”   上述文章没有标注外文参考文献,我也不知真假,所以只能姑妄听之。作者所称的纯净水我也不知是否有科学的标准,只是常见到瓶装纯净水的标贴中有“32道净化乃至64道净化”一类的词语。
个人分类: 科技观察|106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吉林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招人信息
xcl2822 2012-4-17 22:03
肖长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2-4-17 我所在的系有两个学科,包括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均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2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作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一个方向,可以招收工程博士研究生。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为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水利工程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吉林省特色专业。 学科拥有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环境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实验教学示范重点(吉林省重点中心)。 这几年我们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亟需教育部直属高校本科毕业、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海外培养的博士优先考虑,每年计划引进人才3-5人。 如果是名教授,可以按学校人才引进条件引进。 欢迎有志专业人才,及早加入吉大团队,共同发展,共创辉煌!
4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确定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htam 2012-4-17 15:55
冰川河是发源于高寒山区的河流,其源头有冰川存在。冰川河的源头通常称之为“水塔”,仅青藏高原和天山这两座“亚洲水塔”就供养全球至少1/4的人口。冰川河因含有冰川融水,而极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尤其在干旱区,冰川河出山径流量基本上代表水资源总量。气候变暖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中下游的人口与农业安全。因而,研究冰川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对于选择适当的适应对策极为关键,然而,已有的研究方法多只能定性评估,或者需要复杂的野外观测。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博士生孔彦龙与导师庞忠和研究员以“中亚水塔”天山为研究区,采用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首先,他们对比了过去50年以来南北疆水资源变化,发现:虽然北疆气候变化明显强于南疆(图2a和2b),但是位于北疆的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量增加(10.0%,图2c)却远远比不上南疆的库马拉克河出山径流量的增加(38.7%,图2d)。继而,他们分别对北疆的乌鲁木齐河流域和南疆的库马拉克河进行了同位素径流分割(图1),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中,冰川融水比例低于9%(图2e);而库马拉克河冰川融水比例高于57%(图2f)。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冰川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冰川融水所占份额,冰川补给比例高的河流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图1:研究区分布 图2:新疆地区气候变化(a和b)、乌鲁木齐河(c)和库马拉克河径流量变化(d)和乌鲁木齐河(e)和库马拉克河(f)径流分割结果 冰川河径流分割可以采用的不同方法,同位素方法由于能够直接厘清水分来源,因而其精度与可靠性高于普通水文学方法,而对于没有观测资料的河流(ungauged river)来说,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则更为显著。论文评审过程中,审稿人认为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方面,代表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水文学权威期刊 Journal of Hydrology 上(Kong et al. Evaluating the Sensitivity of Glacier Rivers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Hydrograph Separation of Discharge. Journal of Hydrology . 2012, (434–435): 121–129, doi: 10.1016/j.jhydrol.2012.02.029)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JH: 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确定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热度 1 michaelkong 2012-4-13 19:42
冰川河是发源于高寒山区的河流,其源头有冰川存在。冰川河的源头通常称之为“水塔”,仅青藏高原和天山这两座“亚洲水塔”就供养全球至少1/4的人口。冰川河因含有冰川融水,而极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尤其在干旱区,冰川河出山径流量基本上代表水资源总量。气候变暖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中下游的人口与农业安全。因而,研究冰川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对于选择适当的适应对策极为关键,然而,已有的研究方法多只能定性评估,或者需要复杂的野外观测。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博士生孔彦龙与导师庞忠和研究员以“中亚水塔”天山为研究区,采用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首先,他们对比了过去50年以来南北疆水资源变化,发现:虽然北疆气候变化明显强于南疆(图2a和2b),但是位于北疆的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量增加(10.0%,图2c)却远远比不上南疆的库马拉克河出山径流量的增加(38.7%,图 2d)。继而,他们分别对北疆的乌鲁木齐河流域和南疆的库马拉克河进行了同位素径流分割(图1),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中,冰川融水比例低于9% (图2e);而库马拉克河冰川融水比例高于57%(图2f)。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冰川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冰川融水所占份额,冰川补给比例高的河流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图1:研究区分布 图2:新疆地区气候变化(a和b)、乌鲁木齐河(c)和库马拉克河径流量变化(d)和乌鲁木齐河(e)和库马拉克河(f)径流分割结果 冰川河径流分割可以采用的不同方法,同位素方法由于能够直接厘清水分来源,因而其精度与可靠性高于普通水文学方法,而对于没有观测资料的河流(ungauged river)来说,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则更为显著。论文评审过程中,审稿人认为冰川河同位素径流分割法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方面,代表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水文学权威期刊 Journal of Hydrology 上(Kong et al. Evaluating the Sensitivity of Glacier Rivers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Hydrograph Separation of Discharge. Journal of Hydrology . 2012, (434–435): 121–129, doi: 10.1016/j.jhydrol.2012.02.029)
个人分类: Study|2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森林可以增加降水和水资源吗?——和周强博主商榷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2-4-4 12:48
森林可以增加降水和水资源吗?——和周强博主商榷
周强博主认为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对降水有重要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1772do=blogview=me 但至少古气象学证据并不支持这一点,进入农业文明以来,特别是近千年来,我国东中部地区的森林植被被大量开垦,但是植被破坏的同时,我国降水量并未发生趋势性改变,而是以一种自组织的形式周期性波动,在我国夏季风的尾闾——祁连山地区证明这一点,这说明周强博主认为森林是输送水汽的通道,破坏森林会阻碍水汽向内陆输送在事实上很可能不存在。 废话不说,上图ing。 年降水量在270-470mm之间变化,但是随时间序列并没有趋势性变化,多年平均值为360mm 百年平均降水量还有增加趋势 多年平均值大约262mm 10年平均值基本在250-270之间,变化不大 资料来源: 时兴合 , 秦宁生 , 邵雪梅 , 等 . 青海湖流域圆柏年轮指示的近千年降水变化 . 湖泊科学 , 2009, 21(4): 579-586 康兴成,程国栋,陈发虎,等 . 祁连山中部公元 904 年以来树木年轮记录的旱涝变化 . 冰山冻土, 2003,25 ( 5 ): 518-525 树木年轮资料具有年代准确、连续性强和分辨率高等特点, 长期以来是古气候研究中的良好样本。特别是祁连圆柏,其生命周期甚长,在研究千年尺度气候的变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采自青海湖流域天峻地区树木年轮样本, 建立了该地1061a树木年轮年表序列。在 10a 时间尺度上年降水经历了 11 个偏多和偏少时段, 其中 6(7)个显著的偏少(多)时段分别是 1001-1060、1131-1320、1411-1510、1691-1740、1811-1850 年和 1911-1940 年(961-1000、1061-1110、1321-1410、1511-1650、1741-1790、1881-1910 年和 1941-2000 年). 平均约 53a 发生一次突变, 13-14 世纪是年降水的多变时期, 12、17 和 20 世纪是年降水的相对稳定时段。 自公元904年以来,祁连山北麓中部地区历经了31次相对干期和30次相对湿润期,其中,连续两个10 a以上的干期有17次,湿润期12次,最长的干期是1540—1590年间,长达60 a,最长的湿润期是1240—1270年、1860—1890年,各有40 a.世纪尺度范围内, 16世纪是最干的100 a,有80 a为少雨年;最湿润的是13世纪和19世纪,这期间有60 a为多雨。自公元904年以来,降水量共发生了35次突变, 16次是由旱向涝的突变, 19次是由涝向旱的突变,平均约30 a发生一次. 11世纪是该地区降水的多变时期, 15~16世纪是降水的相对稳定时段, 20世纪又进入了降水的多变时期。 森林能否增加降雨是森林水文学中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这些争论的可以归结为 2 个方面: 一是森林对大气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 是否有促进水蒸气凝结作用 , 也就是森林是否能增雨 ; 二是由森林截留而蒸发以及森林抑制地面温度而削弱对流 , 是否有减雨作用。森林对降雨量的影响关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有一篇文献对张家口地区两条流域的对比研究指出,森林覆盖率高的流域降雨大,但该论文未完全剔除其他影响因素。大部分研究认为森林能增加水平降水(雾和露) , 而对垂直降水影响不大 , 特别是在大尺度上这种影响很小 , 但不能排除在局部范围上影响大气降雨量。 森林能否增加降雨是森林水文学中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这些争论的可以归结为 2 个方面 : 一是森林对大气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 是否有促进水蒸气凝结作用 , 也就是森林是否能增雨 ; 二是由森林截留而蒸发以及森林抑制地面温度而削弱对流 , 是否有减雨作用。森林对降雨量的影响关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有一篇文献对张家口地区两条流域的对比研究指出,森林覆盖率高的流域降雨大,但该论文未完全剔除其他影响因素。大部分研究认为森林能增加水平降水(雾和露) , 而对垂直降水影响不大 , 特别是在大尺度上这种影响很小 , 但不能排除在局部范围上影响大气降雨量。 但是雾与露基本没有水资源价值,像太阳一出来露水就蒸发了,当然在只成雾不成雨的阿塔卡马沙漠有人设计了从雾气中取水的装置,但太平洋的雾并不能改变阿塔卡马沙漠,阿塔卡马沙漠还是“世界干极”。 从古气候演变研究通过历史文献、树木年轮、河湖沉积物、黄土、孢粉等证据表明:虽然 5000 年来,我国黄河流域由于人类活动森林植被大规模减少,但是同时期降水周期性变化与植被破坏的关系不显著,其变化似乎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纯自然过程。 同时森林对降雨还有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即林冠截留可能达到降水量的 10%-30% ,小雨强阵性降水更多,虽然这部分降水中有一部分会形成茎杆流到达地面,但无疑是部分的起到减雨作用。 古气候演变研究通过历史文献、树木年轮、河湖沉积物、黄土、孢粉等证据表明:虽然 5000 年来,我国黄河流域由于人类活动森林植被大规模减少,但是同时期降水周期性变化与植被破坏的关系不显著,其变化似乎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纯自然过程。 植被最多能影响近地表10-几十米的空气,而天气现象和气候过程主要发生在平流层的中上层,平流层厚达10余千米,植被对气候能有多大的影响?况且不论是蒸腾水汽还是提供有机凝结核农田也不比森林少。而且,吸湿性最强的凝结核是氯化钙等盐类,以及人工降水用的碘化银。因此,虽然森林可以影响近地表大气的热状况和运动过程,但是这种影响对于天气系统的作,用完全是可以忽略的。空气中每立方厘米的细粒子(凝结核)是10的4次到10的5次,少林的城市和工业区更多(所以才有了PM2.5问题)。森林并不是降雨形成的必要因子,少林的农业区同样会有降水,甚至特大暴雨如(63.8、75.8洪水)这都是事实,其降水量都是世界记录级别的。 森林对河川流量的影响,各国各地研究结果出现差异,显然是是由于研究区域不同的下垫面与气候情况有关。 森林可以减少洪水量,削弱洪峰流量及推迟和延长洪水的汇流时间,起到涵养水源,增加可利用水量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无限的。 森林对洪水的影响往往有 有地域分异性和流域不整合性规律。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河川径流量等于流域降水量 - 流域蒸发量 - 流域蓄水量。流域降水量主要由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可以认为是常量。对于一个流域而言,多年平均的流域蓄水量可以认为为 0 。因此森林对河流径流的影响,取决于水土保持对流域蒸发量的影响。 地表蒸发量主要由土壤供水能力、水分在土 - 气和植物 - 大气界面的气化能力(受太阳辐射影响)和水气扩散能力(空气动力学因素决定)决定。在水 - 土 - 植物 - 大气连续体系,地表水分蒸发量符合“短板(最小限制)原理”即水分蒸发量由土壤供水能力、水分气化能力和水汽扩散能力中最小的一项决定。因气候的地带分异规律,不同地区水分蒸发的限制因素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常年存在着水分亏缺,土壤供水能力小于水分气化和水汽扩散能力,水土保持可以增加入渗、减少地表径流,但是入渗的水分首先要补给土壤水,随着土壤供水条件的改善,流域蒸发量就会提高,相应的径流量会减小。但是湿润地区就不同,湿润地区的地表水分蒸发量主要由水分气化和水汽扩散能力决定,与下垫面条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森林也不会对河川径流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这种规律性已经为大量的森林水文学试验证实,欧美及我国北方许多径流小区试均证实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径流有减少的趋势;在俄罗斯针叶林和我国南方森林进行的试验却得不到这样结论 。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文资料也反映了这样的规律,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长江流域这样的规律性就不很明显。近 20 年来黄河流域出现了径流泥沙同步减小的趋势,长江流域虽然泥沙量也呈现减少的趋势,但径流量却基本稳定。 地域不整合性主要指在径流小区或小流域实验中森林减水效果明显,径流量随水土保持治理程度提高显著下降,但随着流域面积增加,这种关系逐渐弱化,流域研究结果可能和小区试验结果大相径庭。 森林对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林、草地土壤的孔隙度特别是非毛管孔隙度较裸土有显著提高,渗透透性增强,大量降水进入土壤形成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有明显减少但径流小区和小流域往往是不整合流域,难以精确测量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得到的数据只能反映地表径流的变化情况,因此减水量可能有所高估;而大流域的出口断面,即汇集地表径流也汇集地下径流,由于地下径流绝对或相对增加对地表径流的补偿效益,因此减水量就不如小流域那样明显。 流域不整合性也是由于小区试验难以准确的反映下地面条件与环境间的协调和反馈机制:随着植被破坏、气候变化,空气湿度降低,蒸发量增加;由于缺乏群体效应,孤立在干燥的大气中的小块湿润土壤单位面积的蒸发蒸腾量( mm )要远大于大片的湿润土壤。 森林减水量相当大一部分是洪水量, 基本是不可利用或难以利用的水量;森林拦蓄的洪水量相当一部分在非汛期释放,增加河川基流, 具有明显的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改善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综上所述:森林虽然不能增加区域水资源数量,但可以控制坡面土壤侵蚀,增加降水入渗,消减洪峰,调节和涵养水源,有效改善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质量。 同时,森林增加的下垫面蒸散发量,并不是无效损失,而是具有巨大的生效益和经济效益。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520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王浩院士:中国有能力应对7100亿方用水高峰
jiangming800403 2012-3-27 21:48
王浩院士:中国有能力应对 7100 亿方用水高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39659.shtm 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加大在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替代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努力。 除去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用水和难以利用和控制的洪水,剩下的用于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被称为水资源可利用量。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17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解决各种沙尘,干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好救灾
热度 4 zhouqiang15898 2012-3-26 10:04
如何解决各种沙尘,干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好救灾恢复森林 一。森林植被有几个好处?我们为什么要种树 周 强 1。森林 植被有几个好处: 1.1 没有 森林 几乎很难 降雨 ! 森林会大量释放 凝结核( 离子,特别是负离子 ) 到空中产生 云 (空中有 很多水汽 ,只有 附在 凝结核上的水汽才能成为我们 看得见 的 水汽云 )才能在 重力 (水汽附在凝结核越来越多)和 遇冷 就会降雨!只有当所凝结的水汽质量大于饱和水汽的质量,即6 m > m 饱 (参看《水分子是如何结合的》)降雨才会成立! 没有森林几乎很难降雨(就是 湿度 达到 400% 也不会 降雨 , 澡堂 水汽 很足 但从没看过 下雨!! 就是因为没有凝结核的)只能依靠海洋生物释放凝结核的产生的水汽云(主要是海洋水汽,我们经常看的 卫星云图 就是这种可见的水汽云)以 暴雨 和 台风 形式或冷热空气交汇式带来降水!有兴趣可以看《物体的流动力在气象上的应用》所谈的三种降雨方式! 1.2 森林植被很 容易输送 水汽 ! 森林植被 上空 接近海洋上空的 湿度 ,特别是当 沿海 森林植被很好( 50% 以上)及水汽输送 沿途 有足够的森林( 30% 以上)他很容易把 海洋水汽 大量输送到内陆深处等 沙漠地带 !有水沙漠自己都可以长植被,沙漠不缺种子!有兴趣可以看《森林是这样输送水汽的》 1.3 森林植被可以 减缓 西北冷空气加速南下 !( 可以避免 春旱 和 冻害 ) 同时也能让大量水汽北上 森林植被可以 减缓 西北冷空气 加速南下 的速度!因为森林上空湿度大 ,冷空气遇湿会减缓他南下的速度!如果没有森林,冷空气就会加速南下, 减弱 东南风,从而造成 春季 南方的(东南)水汽不能北上 而造成 春旱 和 冬季 的一路 冻害 和 暴雪 !有兴趣可以看《南方暴雪系失去森林的保护》 1.4 只要有 足够 的区域面积 , 森林植被可以自身构成独立的 小气候环境 森林植被自身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独立的 小气候 环境),如科尔沁沙漠中的大青沟,岷山的九赛沟,云南元阳梯田(哀牢山,不过那里的植被现在也在被过度开发)等等 自然保护区 ,都是森林 茂盛 ,气候 逸人 , 风调雨顺 ! 从来 没有看过 一个有茂盛森林的 自然保护区 会跟 干旱和沙尘 联系在一起! 2。我们为什么要种树 2。1 森林是最大的水库 除了桉树和 河边的 植被外,很多植被并不完全从地下吸水的!!比如观音掌,一年没喷水,他也活的好好的,比如东北的槐树,种子掉到楼顶,他一旦发芽生根,就可以长的很高,原来我对面六楼就长了好几棵,长了三年,最大的一棵有 拳头那么粗 !!后来主人怕他再长下去房子塌了而砍了,那楼顶 根本就没有水 !!他不从空中吸水,那不早死了?是因为很多植物已经进化到能从空气中 吸收二氧化碳 ,也能 吸收水汽 !! 森林不光能 蓄水 ,也是地球 最大 的水库 ,随便一棵大乔木,都是 十几米高 ,按70%的含水量, 满山遍野 十几米高,那是多大的一个水库?按植物说法, 树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 ,还不包括地表的烂叶和土质层蓄水,世上有 哪个水库 可比(有几个水库 水深 30米,库面积整座 整座 山,而且 连绵不绝 的)? 其实森林 最大的本事 不是 蓄水,而是 留住空气中的水 ,一种是通过从空中 吸收 ,一种如果是群落就 通过释放凝结核来降雨(去自然保护区经常会遇到局部森林雨,我记得去丹东凤凰山考察时一天曾遇到六次) !这个 才是 有 森林不干旱的根本原因 ,因为 空中的水汽才是源源不断的 , 蓄水还有用完 的一天(许多沙漠的水利设施还在,但森林没了,一切就没了,新疆楼兰是最明显,云南再破坏森林,就是下一个楼兰)!这些植物知识,是那些专家能理解的? 2。2 森林在输送水汽的同时,也能保持水土 森林可以通过森林的 生态系统 层层控制降雨对本地造成的伤害,同时自己发达的根系和烂叶也是固定土地最好的办法,而且水汽一旦特别多,本地的 所有植被 就会自身的猛长和通过 大量蒸腾 把 本地多余的水汽 释放到空中,让大量的水汽 向下风处 内陆输送,从 而更深的内陆就能得到大量的上风处输送来的水汽而不会干旱,这即解决了上风处的暴雨,也解决了下风处干旱的问题,同时保证了上风处不会遭受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而避免土地的石漠化,也保证了下风处土地得到了利用而避免沙漠化!而且森林 的烂叶也是再生的最好的有机质土层! 2。3 森林植被是固化太阳能的最佳选择 所有的石化能源都是 植物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随着石化能源的涸竭,能源即将成为一个国家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森林却却是 固化太阳能 的最佳选择,也是最佳的 可持续的再生能源 !同时 森林所输送 的水汽 也是一个庞大的能源!因为森林的作用的,能把 大量的沿海水汽 输送的 内陆的江河源头 ,从而为人类利用水利能源创造了可持续利用的一个庞大的能源库, 不象 现在大 量的水汽 白白在沿海 下 掉直接 流回 大海而 浪费了 !! 我们人类为什么就看不到 森林 的作用,非要自作聪明搞这个工程搞哪个工程,森林已经为我们,为大自然工作了几亿年(输送 海洋水汽 到 内陆深处 并降雨)! 几千年前我们的 黄河两岸 还是 原始森林 ( 诗经 描写 “ 侃侃伐檀兮,河水清。。。 檀木 只在原始森林生长),那时 黄 河还叫 长 河 ( 宋朝 人口大量 南迁 , 长江流域遭到 严重 破坏 , 海洋水汽无法 大量 北上 , 没有森林的保护 , 长河 的水砌底变黄才正式改叫 黄河 ) ! 唐朝 长江流域 还是原始森林(李白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 猿 也是只生长在原始森林的动物),东南地区西南地区森林植被破坏了 , 连长江的水也开始变黄了,现在 长 江要叫 黄 江了! 海洋水汽的输送 源头 东南西南 植被破坏,再加上 长江流域 植被完全破坏,海洋水汽 很难 北上 , 黄河也开始陆续 断流 了 ! 黄河可能改叫干河或者消失! 人类破坏从 黄河流域 ( 从周 , 秦 , 汉 , 唐人类破坏了二千年 ) 一直破坏 到 长江流域 以及 珠江流域 和 西南地区 以及现在的 东南地区 ! 沙漠 , 洪水 , 台风等所谓的 自然灾害 紧跟着人类对森林植被破坏的 步伐 , 一路相伴 ! 3。结论 森林的 变化 会导致二个 结果 : 大方向 的结果:没有森林的帮忙,水汽输送的 下风处 就得不到 大量的水汽 !也就是 上风处 水汽被 大量阻碍 或 改道 !被阻碍的水汽就会 就地解决 形成暴雨,等南方冷空气完全退走,甚至形成台风! 直接 导致 上风处 的台风,暴雨暴雪 ! 间接 导致 下风处 干旱和沙尘! 自身 的结果:没有 自身 森林的帮忙,水汽 没有足够 的 凝结核 就无法 降雨 ! 这导致 本地 干旱和沙尘的可能! 沿海 没有森林,就没有办法把 大量水汽 蒸腾出去,也导致沿海的洪水和泥石流, 同时也造成 水土流失 严重而荒漠和 短期干旱 ! 同时没有森林,就没有将来的 能源 ,同时也没有 水资源 和 土地资源( 粮食 ) ,而 能源,水资源,土资源 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 2012-03-25修订于沈阳 所有灾难说穿了(从整体考虑)他们就是一个问题:水多水少的问题!水多就 暴雨 ,水太多就 台风 ,水少就 干旱 ,水太少就 沙尘 !就是因为海洋每年产生的水汽大致差不多,您 上风处 台风水下多了,我 下风处 水自然就少(干旱),甚至太少或没有水(沙尘)!而引起这个根本原因是森林植被破坏,导致了水汽分配的极不均匀所造成的! 所以恢复森林,让水汽达到了平衡,这即可以解决 内陆的干旱 和 沙尘 问题,同时也解决了 沿海的暴雨台风 问题,以及同时引起的洪水,泥石流,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灾害问题! 二。恢复水汽通道:       可以直接追究红色区域的责任,特别是沿海的!    中国的水汽通道 1。一条从孟加拉湾泰国缅甸经从云贵高原 —— 川西高原和大巴山 —— 秦岭 —— 太行山、吕梁山和鄂尔多斯高原,最北面到燕山山脉以北,这条在泰国缅甸云南就开始逐渐被阻断;泰国的洪涝和云南的干旱就是被阻的事实! 2。一条从印度洋经从雅鲁藏布江下游开始,经青藏高原向北延伸到祁连山和南疆,在印度就开始逐渐被阻断;印度的大暴雨就是被阻的结果! 3。 大东南方向 的,这条水汽通道非常大,也是我国主要的降水通道,一旦丧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打击是致命!! 从沿海的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海南,广西,都属于大东南方向的一环,而山东,江苏,广东是 没有 多少森林的地方,再加上福建和浙江 大量的经济林 ,以及沿途的没有森林的安徽,湖北,河南(这三省森林地图 发亮 ,说明几乎没有森林),江西勉强,湖南和贵州也不好,这些直接关系到 大东南方向 的 水汽输送 是否跨过 秦岭 到达 西北的最重要的一条国内主干线的水汽通道!这条水汽通道几乎也是处处受阻,如图,在 大东南方向 大部分地区没有森林而被阻,沿海的大暴雨和台风以及内陆的干旱就是最好的证明! 4。从俄罗斯南下的水汽和日本海东进的水汽 俄罗斯南下的水汽解决了内蒙东北部,黑龙江以及新疆的北疆等地的水汽,而日本海的东进的水汽,解决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和内蒙东部的水汽以及波及华北!但现在明显出现被阻,日本的台风以及内蒙东部以及吉林和辽宁西部的干旱说明开始被阻! 国内几条小的: 1 )。山东半岛影响整个环渤海地区(周遍韩国也没有多少森林,二地夹击完全把渤海水汽挡在黄海之外 2 )海南,广东,广西,云南 和周遍越南没有森林是影响西南水汽的输送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天山山脉的植被破坏,大量北疆水汽无法到达南疆! 水汽通道如何恢复 依照某个历史时期的森林分布和水汽输送线路,按照附近的生态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遵循植物演替序列,全线同时恢复植被。具体的做法是一条主线,三条辅线,即 1+3 计划。 1 。这条主线纵贯南北,恢复从云贵高原 —— 川西高原和大巴山 —— 秦岭 —— 太行山、吕梁山和鄂尔多斯高原,最北面到燕山山脉以北这条中间主要的植被带。这条线路主要目的是使孟加拉湾的水汽顺利北上,供给黄河中游、淮河、海河、滦河等流域;为了能够水汽顺利抵达内陆深处,同时还需恢复三条辅助线,分别是: 2 。东南部一条恢复从南岭 —— 武夷山和罗霄山,一直到江北的大别山的植被带,引南中国海的水汽穿越长江以及大东南方向 的各个省份的森林! 3。西部一条从雅鲁藏布江下游开始,向北延伸到祁连山的植被带,阻止其两侧大沙漠的扩张和合拢; 4 另一条在南起渤海湾,以七老图山为轴线,东西宽 400 公里长,北至大兴安岭,遏制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漠,供给辽河、滦河、锡林郭勒等河流。 同时注意迎接阿拉伯海北上的水汽,应考虑昆仑山、天山南北植被的恢复,以及建立国际之间的联系。 附: 云是哪里诞生的?WHERE DO THE CLOUDS COME FROM? 1。具有较大影响的云主要是在赤道两侧诞生的。 回复: 这个观念是对的! 大部分的云 都 产生 在这个 海域 (大约南北纬度30度左右),这个海域最适合的 浮游植物 生存,也是浮游植物 大量繁殖 的地方,这个海域也是适合 珊瑚 生存的地方,珊瑚主要以这种浮游植物为食!所以您可以查地图,如果这个地区有 珊瑚区和珊瑚带 ,那么这个地区肯定产生的云是最多的!当然珊瑚少的地方,也有 别的浮游植物 也能产生云,只不过有 珊瑚 的是 最明显的 ! 因为 浮游植物 是生活在海面上,而这种植物是结构过于单一的植物,承受不了 过强的阳光 照射!这种浮游植物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 种族 不要 过早死于阳光 下,所以他们会 释放大量 的能让 水汽凝结 的 凝结核物质DMS ,这种物质能让水汽凝结为云!(据测算海洋上空这种云粒子 每立方厘米 有 上百个 )他们制造这个云的 目的 是为他们 遮挡强光 ! 如果没有学过海洋生物,有兴趣的可以追踪 珊瑚岛区域 (很多 地图 有标注,一般是小红点,而且一个区域有很多),然后再对比水汽云图看,您就会发现了这个秘密! 据 海洋考古 考证,我们几个 大冰川期 发生期都是 珊瑚大爆发 的时期!也就是 水汽云 最多的时期! 这些 水汽云 当然会随 季风 向北漂移(南半球向南漂移),如遇到缺少 森林 的地表 如沙漠和慌山就会汽化(或冷空气加速南下)而 被阻 沿海或 改道北上 2。 具有局部影响的,或者只对局部地区产生影响的云也会在某些地区产生。 回复: 局部的主要是 森林植被区 !如果大家去过 自然保护区 (其实以前整个 大陆大部分 是和自然保护区一样的森林植被),不会对那种 神仙 的环境( 云雾 环绕),不会陌生!不管是东北长白山地区,还是西南云南元阳地区,还是西北岷山的九赛沟,还是东南的黄山,武夷山,都是一样,云雾环绕!森林制造云的 目的 主要是为了 降雨 ,同时也 兼顾 遮挡 强阳光 (特别是南方的树林(热带雨林))!和夜间 保暖 (雾气可以形成一个 包围圈 ,可以减低 冷空气 对植被造成的 伤冻 害)特别是北方的树林!所以森林植被为了降雨,会释放大量的凝结核,特别是 清明时期 最明显!据测算 森林植被 的上空 水汽云 每立方 厘米 云粒子的 凝结核 超过 500个 ! 有兴趣可以上网去查,或者到 附近 的 自然保护区 去看看!亲眼看看云从森林里“冒出来”!如果 下大雨 时间去看森林,那 产生的云 速度更块,简直可以用 千军万马 来形容或用从森林"飚"出来!(因为森林要迅速生长和把 多余的水 迅速抛向空中!(蒸腾)) 日本的森林植被超过50%以上,有些地方超过70%!所以产生的云是很多的! 而我国的植被不到18%,而且分布 极不均匀 !主要集中东北长白山,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及各个省的 各个自然保护区 里!这些地方可能 风调雨顺 ,其余地方只能干旱居多了!甚至特干旱都有可能! 您们自己去观察: 干旱 跟 森林茂盛 地区几乎 无缘 (不要是人工林)!最特例的要算 科尔沁 大青沟,周围全是沙漠或荒凉,而惟独他哪个地区风调雨顺,从来没有干旱过! 科尔沁沙漠中的大青沟,不过溪水开始变黄,说明已经有点开发过度了! 谢谢代老师提供的部分资料 !
个人分类: 顶级研究|28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李克强: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
whyhoo 2012-3-22 13:29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强调 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 支撑可持续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李克强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携手通力攻坚,扎实推进工程建设,确保按期实现通水目标,把这项重大工程建成为质量可靠放心的工程、移民稳定致富的工程、管理阳光廉洁的工程。 会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负责人汇报了工程的最新进展,沿线省市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发了言。会议认为,去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面加速,工程质量总体良好,部分已建工程开始发挥效益。东线治污和中线水源保护得到加强,水质达标率提高。征地移民平稳有序,移民搬迁任务已完成95%。同时,部分工程进展还不平衡,材料、人工价格上涨推动建设成本上升,安置好移民仍需做很多后续工作。这些问题都要认真研究,统筹解决。 李克强指出,干旱缺水是我国很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干旱频率加大,去年入冬至今年三月中,京津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以上,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问题十分突出,而且这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要从根本上破解缺水的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在大力节水和治污的同时,加快推进南水北调这样的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工程。经过近十年来各方共同努力,南水北调工程已取得重大进展,为完成全部任务、实现预期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东线通水已进入倒计时,中线也将在后年实现通水,今年是最为关键的一年。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科学安排工程进度,同步推进主体工程和配套建设,抓紧研究健全后续管理机制和水源区生态补偿政策,确保工程按计划通水并持续发挥效益,促进实现受水区与水源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李克强强调,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要注意重点把握好三方面要求。一是把工程建成质量可靠放心的工程。在确保通水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工程质量和水质安全。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实现东线沿线水质监测全覆盖,坚决杜绝污染源,加强治污成果检查考核,开展中线总干渠两侧保护区生态建设,保证北上水质稳定达标。二是把工程建成移民稳定致富的工程。库区和沿线广大移民为调水作出了很大贡献,要加大移民后期帮扶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创造更多就业和发展空间,使他们安居安定安心,更好地参与和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逐步致富。三是把工程建成管理阳光廉洁的工程。南水北调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严格建设资金监管,科学控制成本,发挥审计、稽查、检查联动机制作用,堵塞漏洞,切实用好每一笔资金,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李克强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任务重、责任大、困难多,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投资、财政、金融、价格、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工程沿线省(市)要加强相互配合,健全对口协作机制,保质保量完成好各项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充分肯定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后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已进入决战攻坚期,务必要统筹抓好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统筹考虑主体工程和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移民搬迁和后期扶持,统筹兼顾治污环保和沿线发展,统筹协调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各项工作如期顺利推进,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早日充分发挥效益。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委会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工程沿线省(市)政府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自2002年底开工以来,155项设计单元工程,已批复初设154项,开工147项,完建48项,基本形成全线开工建设局面。2011年全年完成投资57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376亿元。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3/21/content_2096732.htm
个人分类: 水利|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水利部部长陈雷:中国积极参与水资源国际合作
whyhoo 2012-3-15 16:47
新华社法国马赛3月14日电(记者 韦巍 李明)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第六届世界水论坛的水利部部长陈雷14日在法国马赛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在治水和兴水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国正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成功经验,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应对挑战,共谋治水良策,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水论坛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水事活动,从1997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旨在落实国际社会有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议,促进各国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明确在水资源领域的政治承诺和重要举措。陈雷说,中国代表团先后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第二至第五届世界水论坛,宣传中国的治水决心和行动、经验和成就,与世界各国代表团广泛交流和对话,产生了很好的反响。2009年,中国水利部正式加入世界水理事会,今年首次以世界水理事会成员的身份参加世界水论坛的活动。 第六届世界水论坛的中心主题是“治水兴水、时不我待”,旨在总结往届水论坛和其他国际会议成果,并在水资源的关键领域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陈雷强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多发,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水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地区和国际社会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努力。 中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陈雷说,在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中,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思路,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着力强化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水利工作格局,全面加强投资、政策、法律、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了国家、流域、省、市、县五级水利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水兴水道路。 陈雷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中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更趋突出。2011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召开了最高规格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用5至10年时间改变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 陈雷表示,中国将积极响应第六届世界水论坛《部长级宣言》所倡导的三个战略方向,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作出战略安排。在“确保每个人的福利”方面,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到2015年,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基本消除影响防洪安全的突出隐患,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广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设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大力推进雨洪资源、再生水、微咸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优先开发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在“保护蓝色星球”方面,倡导人与自然、人与水和谐相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土流失防治,加强江河湖泊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陈雷指出,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将着力强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性。二是推进依法治水。加快构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强化水资源综合管理,进一步提升水利管理能力。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未来10年,中国水利总投资额将达到6360亿美元。四是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水价形成机制等改革,着力构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加快科技创新。加大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陈雷介绍,中国将在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同行的合作: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水事活动,加强在重要国际会议等水事活动中的协调与合作;二是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综合管理、气候变化等共同议题,开展多层次对话,交流和分享技术、信息和经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三是鼓励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水旱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山洪灾害预报和预警、中小河流治理、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高效农业节水技术等方面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陈雷说,水资源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和各国人民福祉。重视水资源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水利部将积极响应第六届世界水论坛部长级会议宣言,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一道,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与技术,携手共进,应对挑战,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3/15/content_2092535.htm
个人分类: 水利|1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日本和韩国政府签署三国水资源合作备忘录
whyhoo 2012-3-14 15:47
新华社马赛3月13日电(记者韦巍 李莎)中国、日本和韩国政府13日在马赛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水论坛上签署了三国水资源合作备忘录。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日本国土交通省副大臣奥田建和韩国国土海洋部副部长韩晚喜出席签字仪式。 陈雷在签字仪式上表示,中日韩2009年发表《中日韩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提出了“全面提高三国合作水平、在水资源领域建立合作机制”的要求。三国水利主管部门经友好协商,本着平等对话、增进了解、促进互利、务实合作的原则,就建立中日韩三国水资源部长定期会晤机制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三国在水资源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为了巩固和发展现有多边双边合作,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推进互利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水问题,陈雷提出三点倡议:第一,加强三国在重要国际会议等水事活动中的协调与合作,支持在三国举办重要国际会议,特别是2015年将在韩国举办的第七届世界水论坛、2012年在中国举办的第五届黄河国际论坛以及由亚太水论坛举办的第二届亚太水峰会。第二,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综合管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水旱灾害的影响等共同感兴趣的议题,开展多层次的政策和战略对话,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共同发展。第三,鼓励三国水利科研机构在水旱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高效农业节水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陈雷说:“通过三国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我们一定能够在重大水问题和关键水领域取得新的成效,为解决全球水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新的贡献。” 韩晚喜表示,三国合作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需要进一步建立更系统、更密切的合作机制,在全球层面共同开展行动。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将为三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奥田建表示,三国共同行动,将推动解决三国的水资源问题,并为其他地区解决水资源问题作出贡献。 中日韩三国同属东北亚地区,一衣带水,在水利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良好的合作,在水资源领域组织了多次双边会议。此外,三国在2006年墨西哥第四届世界水论坛期间举办了联合议题分会,在2009年土耳其第五届世界水论坛期间发表了联合倡议和联合声明,在国际水利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3/14/content_2091232.htm
个人分类: 水利|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得吉林大学优秀党支部
热度 1 xcl2822 2012-3-13 13:42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党支部,前身为原水文水资源系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得吉林大学优秀党支部。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共有党员 12 名,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作为行动指南,将一个“注重”(注重支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两个“加强”(加强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支部实际工作的中心任务。发扬刻苦求实、团结创新的精神,以高度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校级、省部级先进党支部。 组织建设 :注重支部队伍自身的建设,完善支部班子队伍的建设,提高党员自身各方面素质。 学科建设 :在老党员林学钰院士等的模范带领下,全体党员团结全系职工努力工作,加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两个二级博士点学科建设 ; 2009 年申请获得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改善白城市实习基地,建立地下水与气象野外观测试验站; 2009 年申请、 2010 年 6 月教育部专家现场考察,顺利通过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认证 。 2010 年申报、 2011 年 3 月获得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1 年 3 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顺利通过吉林省重点学科验收,水利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吉林省重点学科。支部书记带头积极参与申请材料编写,优质高效地超额完成了学科建设的主要指标。 实验室建设 :近两年完成了 135 万元的实验室改造工程,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实验教学大纲, 申请获得吉林大学水利工程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改善了试验条件,增添了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激发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 教材及精品课建设 :肖长来、梁秀娟主编出版了本科教材《水文地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3 )。“专门水文地质学” 2005 年被评为吉林省级精品课,“地下水动力学” 2010 年被公示为吉林省精品课。“地下水动力学”网络课程和“专门水文地质学”网络课程获 2010 年吉林大学教育技术成果(网络教学资源类)三等奖;“地下水动力学课程网络化教学资源”获 2010 年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网络教学资源类)三等奖。 教学 :完成 2009 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编制,本科生、研究生共 36 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健全长春周边、白城、秦皇岛实习基地,每年完成各年级共 200 人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本科毕业生宋凡获得有第三届全国水利学科优秀毕业生称号(全国共 20 人,地下水仅 2 人),受到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表彰。 2011 年 5 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特色专业申请,并获得吉林省特色专业。 杜尚海硕士学位论文获得吉林省、吉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生杜尚海(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罗霁(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获 2011 年吉林大学李四光地学奖学金。 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获科研经费 1835 万元。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发表论文 295 篇,其中 SCI 、 EI 、 ISTP 三大检索论文 48 篇。依托“ 211 ” 工程和“ 985 ”工程二期建设,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培养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向更高学科目标攀登的科研实力。 获奖情况 ( 1 )李满洲、林学钰、苏小四、王继华、李玉信、李广坤、金聚忠、甄习春、杨奇儒、黄景春,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与地下水系统研究, 2011 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吉林大学。 ( 2 )苏小四,教育部 2011 年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入选者。 ( 3 )肖长来教授承担的“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获 2011 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奖励三等奖,获奖人员林亚菊 , 肖长来 , 周洪义 , 梁秀娟 , 李玉秋 , 方樟 , 张春波 , 马喆, 2011 年 9 月 ( 4 )肖长来主编的《水环境监测与评价》获吉林省高等学校教材成果三等奖,获吉林大学第四届优秀教材成果二等奖。 ( 5 )肖长来主编的《水环境监测与评价》获吉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著作类)。 ( 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 2011 年 12 月 2 日 召开“ 2011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杨悦锁教授的论文( A Review of Modelling Tool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in Handling Diffuse Water Pollution , WAT RESOUR MANAG 2010, 24(9): 1819-1843 )被列入 2010 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这是 我院 首次获此殊荣。吉林大学这次共有 3 篇论文入选。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动全系成员,努力奋斗,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争取更大的成绩。 历年获得奖励情况: 1992 年,地矿部优秀党支部,地矿部党组; 1992 年,长春市先进党支部标兵,长春市委高教部; 1993 年,长春市优秀党支部,长春市委; 1994 年,省先进党支部,中共吉林省委; 1995 年,长春市先进党支部,长春市委、高教委; 1996 年,省先进党支部,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高教工委、教委党组; 1997 年 6 月,长春市先进党支部,长春市委; 1998 年 7 月,长春科技大学先进党支部; 1999 年 7 月,长春科技大学、长春市高校先进党支部。 2003 年, 2006 年, 2008 年,2011年 吉林大学先进党支部,中共吉林大学党委
2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吉林大学水资源与地下水学科简介
xcl2822 2012-3-12 23:36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创建于 1952 年,其前身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 1956 年培养出第一批水文地质专业本科生, 1954 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 1980 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单位, 1990 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7 年学科调整为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属于一级学科水利工程之下的二级学科。 2002 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2006 年 12 月再次被遴选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2007 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在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2008 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2009 年申请并获得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10 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并获得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1 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被评为吉林省特色专业,水利工程被评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吉林大学验收,并推荐为吉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止目前,共培养本科生 6140 人,函授本科生及联大生 549 人;硕士生 420 人,博士生 100 余人,博士后 10 余人;留学生 10 余人。 本系有两个本科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均为省级特色专业,地下水为国家特色专业);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水文学及水资源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自设博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两个专业均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吉林大学“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主干课程有地质学基础、水文学原理、水力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水利计算、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水文测验与调查、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专门水文地质学。本专业以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资源问题防治为特色,毕业生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以地球科学和水科学理论为基础,主干课程有地质学基础、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值模拟、地质灾害与防治等。本专业研究地下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资源属性及其环境影响,重点在于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开发与管理,兼顾与地下水有关的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下水污染等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评价、监测与治理。 依托本学科点建设有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原国土资源部“水资源与水环境系列模型开放实验室”、吉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吉林省“双基”实验室——水资源基础实验室)。 在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林学钰教授的带领下,已经形成一支由林学钰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由 22 名教授、副教授与青年博士为主体的、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 8 人(博士生导师 7 人)、副教授 10 人、讲师 4 人,拥有国家千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教育部 2011 年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入选者 1 人、吉林省省管专家 3 人、 2010 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作者 1 人。有一批优秀、精干的年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90% 以上, 55 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本专业完成“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两部,“十一五”吉林大学规划教材 1 部;目前《专门水文地质学》被推荐为“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获吉林省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 综上所述,本学科自 2005 年 1 月至 2012 年 2 月,在学校资源整合、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大环境里,依托水资源与环境这一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得到明显加强,出色完成了教学、科研和生产任务。 在 2011-2012 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上,吉林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排名第八(前六名高校均以地表水为主),在以地下水为特色的学校中吉林大学排名第二。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zuoqiting 2012-3-8 17:17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 2012 〕 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 2011 〕 1 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 2030 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7000 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 2030 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 2000 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 40 立方米 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 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 2030 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95% 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 2015 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350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 2010 年下降 30% 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3 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60% 以上。到 2020 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700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 65 立方米 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0% 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五)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六)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严重超采的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七)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抓紧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八)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深层承压地下水原则上只能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依法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限期关闭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抓紧编制并实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以及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逐步削减开采量。   (九)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管理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一经批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等必须服从。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   (十一)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的目标,及时组织修订本行政区域内各行业用水定额。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即“三同时”制度),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   (十二)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充分考虑不同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的用水状况和节水潜力,合理确定节水目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名录。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开展节水示范工作,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比例。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四、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十三)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水功能区布局要服从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防治江河湖库富营养化。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界水质水量监测。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十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对已设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公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快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   (十五)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发利用水资源应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湖健康生态。编制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开展内源污染整治,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    五、保障措施   (十六)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监察、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十七)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流域管理机构对省界水量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的依据之一,对省界水质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依据之一。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及时发布水资源公报等信息。   (十八)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十九)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支持力度。   (二十)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对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谐世界构建中的跨界含水层研究
kejidaobao 2012-3-7 14:59
跨界含水层是其组成部分位于不同国家的含水层或含水层系统。研究跨界含水层,妥善管理并公平合理地利用跨界含水层,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主权及国家之间的睦邻关系、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跨界含水层问题的研究包括水文地质、法律、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等方面。国际上对跨界含水层的研究进行了20多年,取得了一批成果。联合国大会于2008年和2011年两次讨论了“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国际水文计划IHP的第六阶段(2002—2007)和第七阶段(2008—2013)均列有国际跨界含水层资源管理(ISARM)课题,内容包括:圈定跨界含水层并分析含水层系统,鼓励跨界含水层国进行合作并实现含水层的可持续利用等。大量现代水文地质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该研究,完成了一些实例研究和合作范例,并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指南。 中国的水文地质和法律工作者也参与了这项研究,一些法律专家对《跨界含水层法》编纂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论述,提出了法律方面重要的建议。由于长期积累了中国和周边地区地质和水资源资料,具有研究大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能力,为研究跨界含水层的自然科学特征打下坚实基础。《科技导报》2012年第5期57—66页刊登的韩再生等的文章“跨界含水层研究——世界进展和亚洲实践”,阐述了亚洲跨界含水层的初步标定和详细标定,亚洲跨界含水层图的编制,对涉及中国的两个实例开展典型研究,以及跨界含水层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封面主图为跨界含水层的典型示意立体图。跨界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形成一个流动系统,被标为红色的国际边界所分割,地下水由边界的一侧流向另一侧,这个系统既包括水在局部的流动,也包括在区域的流动。在很多情况下,含水层在边界的某一侧接受降水等补给,而在另一侧发生排泄。封面下侧左图是一类常见的跨界含水层剖面图,表示国际河流作为国界的情况下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流动状况,河流两侧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有相互影响。下中图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伊犁河平原跨界含水层的远眺。该含水层分为两段,一段由哈萨克斯坦流入中国,另一段,即伊犁河主河道两侧,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自中国流入哈萨克斯坦。下右图为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黑瞎子岛,照片中的两个建筑分别是中国和俄国的标识。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阿穆尔河中游盆地含水层的关键部位。主图和下左图取自UNESCO国际跨界含水层资源管理(ISARM)网站,下中和下右图的照片由韩再生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责任编辑 吴晓丽)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岑嘉法——北京水资源现状与应急供水主要对策
whyhoo 2012-3-1 14:22
北京市自 1999 年以来连续遭受五年干旱,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分析当前北京供水形势,研究对策,今年三月中心领导曾安排我在中心范围内作过一次介绍,并组织了一般性研讨。为便于参考和进一步研究,特将此材料整理成文。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北京市的水资源条件,北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勘查评价、开发利用、监测研究,几代水文地质科技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解决北京市供水,尤其是近年来应急供水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中引用的水资源资料,主要是依据该队近年来取得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今年由北京、河北地调院等单位联合提交的《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南水北调输水前应急供水以及今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主要对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北京水资源形成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北京市总面积 16808Km 2 ,其中平原区面积 6528 Km 2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行政区划分为 4 个城区, 4 个郊区和 10 个区(县)共 18 个区(县)。   北京属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 11 . 7 ℃,日最高气温可达 42 . 6 ℃,日最低气温为 -27 . 4 ℃,多年( 1955 — 2000 年)平均降水量 609 . 9 ㎜,全年降雨多集中在 6 — 9 月,占年降水量的 60% — 80% 以上,年际变化大, 1900 年以来最高年份为 1959 年,达 1406 . 0 ㎜,最小年份 1999 年,仅为 266 . 9 ㎜。按地区分布,降雨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密云、怀柔及西南部房山的部分地区,降雨量为 650 — 700 ㎜,城市范围内在 550 ㎜左右。各站年均蒸发量 1800 ㎜左右,其中北京站 1980 — 2000 年年均蒸发量为 1826 . 1 ㎜。   北京水系属海河流域,河网发育,有干、支河流 100 余条。各水系为: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以及 蓟 运河水系。基本流向是西北向东南。 建国后先后在上述河流上修建了 85 座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为 92 亿 m 3 ,其中大型水库 4 座(密云、官厅、怀柔、海子)。由于水库的建成,目前除大清河水系外,山区大部分地表径流已被控制。平原 河道除丰水 季节外,地表径流已经很少或干枯。 据 2000 年资料,全市人口 1364 万人,其中常住人口 1107 . 5 万;农业人口 427 万,非农业人口 937 万。工农业总产值 2969 . 4 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2774 . 2 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 . 2 亿元。 北京地下水含水层类型有 松散岩类孔隙水 、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三大类。目前大量开采利用的是前两类。松散 岩类含水层系统可 分为:永定河冲洪湖积层、潮白河冲洪湖积层、拒马河与大石河冲洪积层、温榆河冲洪积层、 蓟 运河(泃河、错河)冲洪积层、永定河山间盆地等 6 个含水层系统;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 含水层系统可分为 房山长沟—周口店、西山鲁家滩—玉泉山、昌平高崖口—南口、昌平 十三陵—桃峪口 、延庆旧县—石槽、顺义二十里长山—平谷盆地、大兴迭隆起等 7 个含水层系统。 孔隙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地表水(河道、渠道水)、农田灌溉水入渗补给和邻区的侧向补给,近年来人工回灌也成为地下水补给来源之一;北京山区碳酸盐岩出露面积 2900 Km 2 ,占山区总面积的 28% ,岩层中的溶隙、溶孔、溶洞系统成为地下水贮存的巨大空间,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水流经碳酸盐岩地层时的入渗和 漏渗构成 岩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二、北京的水资源量 (一)地表水资源量 截止到 2000 年,北京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85 座,其中大型 4 座,中型 16 座。除其中渗漏严重 4 座,污水库 2 座,引水调蓄水库 8 座和 4 座小型水库因渗漏或淤积失去供水能力外,现能正常蓄水水库 67 座(大型 4 座、中型 12 座、小型 51 座),总库容约 93.5 亿 m 3 ,控制了北京山区面积 70% 以上的径流。   据水利部门计算的地表水可利用水量,保证率为 50% 时为 16 . 7 亿 m 3 /a ,保证率为 75% 时为 12 . 9 亿 m 3 /a 。见下表 北京地区地表水可利用水量表 单位 : 亿 m 3 /a 保证率 官厅水库 密云水库 怀柔水库 中小型水库及河道基流 合 计 50%( 平水年 ) 4.5 8.5 0.6 3.1 16.7 75%( 偏枯年 ) 2.7 7.8 0.4 2.0 12.9 95%( 枯水年 ) 1.7 7.0 0.2 1.2 10.1 (二)地下水资源量 1 、地下水补给量:分平原与山区 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包括:大气降水、河流渗漏补给、渠道渗漏补给、水库渗漏补给、地表水灌溉补给、地下水灌溉补给,山区侧向径流补给、人工回灌补给等。总补给量为 27 . 66 亿 m 3 /a 。 山区地下水补给量包括:大气降雨补给、河谷境外流入补给、山区河水渗漏补给等,计算结果多年平均补给量为 15 . 17 亿 m 3 /a ,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占总补给量的 92% 。 计算结果,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 35 . 98 亿 m 3 , 包括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 27 . 66 亿 m 3 /a , 山区地下水补给量 15 . 17 亿 m 3 /a , 山区与平原的重复计算量 6 . 85 亿 m 3 /a 。 2 、地下水消耗量 包括自然消耗量如地下水潜水溢出量、潜水蒸发量、地下水侧向流出量等,以及人为开采量。 据计算统计,地下水消耗总量为 30 . 27 亿 m 3 /a 。 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经多年数次进行全市水资源计算评价,并经长期开采监测验证,评价北京市可开采资源量为 26 . 33 亿 m 3 /a ,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 24 . 55 亿 m 3 /a , 山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 1 . 78 亿 m 3 /a 。 考虑到部分地区的超采和环境恢复 , 减少严重 亏损区 的地下水开采量 , 适当增加有开采潜力地区的开采 , 在近期无外来水源的条件下 , 推荐北京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为 24 . 53 亿 m 3 /a , 其中平原区为 22 . 75 亿 m 3 /a , 山区为 1 . 78 亿 m 3 /a 。 以上地表水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合计为 37 . 43 亿 m 3 /a( 地表水保证率为 75%)~41 . 23 亿 m 3 /a( 地表水保证率为 50%) 。 三、北京水资源开采利用现状与需水量 2000 年北京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 40 . 48 亿 m 3 , 其中利用地表水 13 . 40 亿 m 3 , 占总开采利用量的 33 . 1%; 开采地下水 27 .08 亿 m 3 , 占总开采利用水量的 66 . 9% 。其中用于工业、城市生活和农业共计 37 . 48 亿 m 3 ,地表水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共 3 亿 m 3 。 1 、 地下水开发现状 北京地下水水源地包括城区自来水厂、郊区县自来水厂与城镇工业生活 自备井三部分 。 ( 1 )城区自来水厂水源地 共有 9 座以地下水为水源向城区供水的自来水厂。开采机井共 269 眼, 2000 年供水量为 30607 . 9 × 10 4 m 3 。 ( 2 )郊区县自来水厂水源地 北京市远郊区除平谷外均建有自来水厂。 共有水厂 22 座,开采机井共 209 眼,供水能力为 47 . 6 × 10 4 m 3 /d,2000 年开采量为 11865 . 58 × 10 4 m 3 。 ( 3 )城镇工业生活自备井水源地 2000 年北京市共有工业生活自备井 7290 眼,分布于北京市城区、卫星城、中心集镇。主要用水大户有 21 家,开采机井 296 眼, 2000 年开采量为 9943 . 22 × 10 4 m 3 。自备井在城近郊区分布较为集中,共有自备井 2654 眼, 2000 年开采量为 2 . 65 亿 m 3 。 北京平原区 2000 年开采地下水 25 . 15 亿 m 3 ,平均开采模数 39.08 m 3 /Km 2 。永定河、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区地下水开采较为集中, 开采摸数一般 大于 60 万 m 3 /Km 2 ,开采模数大于 120 万 m 3 /Km 2 主要是北京西郊和顺义北部。 2 、地表水开发现状   北京地表水水源主要有密云、官厅、怀柔和海子 4 座大型水库,总库容 88 亿 m 3 。但由于 1999 年后连续干旱,水库来水量锐减。 2000 年 4 座大水库来水量只有 7 . 97 亿 m 3 ,年末蓄水量 20 . 18 亿 m 3 。 北京市大型水库 2000 年基本状况表 单位 :10 8 m 3 水库名称 总库容 兴利库容 全年供水量 全年来水量 年末蓄水量 密云水库 43.75 19.01 7.11 0.97 15.42 官厅水库 41.6 2.41 2.96 2.64 4.16 怀柔水库 1.44 0.66 0.46 4.18 0.31 海子水库 1.21 0.95 0.18 0.29 合   计 88.00 23.03 7.97 20.18 密云水库是北京城市最重要的地表水饮用水源 , 水源九厂从密云水库取水 ,1989 年建成一期工程 , 取水量 50 万 m 3 /d 。 95 年建成二期工程,取水量增至 100 万 m 3 /d ; 99 年建成三期工程,取水量 50 万 m 3 /d 。   官厅水库自 1954 年建成后,曾是北京工业、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但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水体受污染,水质逐年变差, 1997 年后不能作为城市生活供水水源。   怀柔水库是密云水库向市区供水的调节水库。京密引水渠是北京城市供水的输水大动脉,水源来自密云、怀柔水库。永定河引水渠是引官厅和永定河河水入城的重要输水干渠。    2000 年北京市共利用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及其它中小型水库、河道地表水 13 . 40 亿 m 3 ,其中密云水库供水 7 . 11 亿 m 3 ,怀柔水库供水 0 . 46 亿 m 3 ,官厅水库供水 2 . 96 亿 m 3 。 北京市 2000 年用水情况分析: 总利用水量 40 . 48 亿 m 3 /a ,除地表水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 3 亿 m 3 外,实际用水 37 . 48 亿 m 3 /a 。 按水源分,其中地表水为 10 . 95 亿 m 3 ,占北京市用水量的 29 . 63% ;地下水量 26 . 53 亿 m 3 /a ,占北京市用水量的 70 . 37% 。 按用水性质分,有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用水和河湖环境用水。 1 、 工业用水 共用水 8 . 37 亿 m 3 ,其中地表水 4 . 2613 亿 m 3 ,地下水 4 . 1037 亿 m 3 ,工业产值 2790 . 0 亿元,平均每万元产值用水量 30 . 0 m 3 。 2 、 城镇生活用水 共用水 9 . 3689 亿 m 3 ,(地表水 3 . 3594 亿 m 3 ,地下水 6 . 0095 亿 m 3 )。其中规划市区人均用水 321L /d ;丰台河西及海淀山后人均用水 359L /d ;远郊 10 个 区县人均 用水 225L /d 。 3 、 农村用水 包括农、林、渔、人畜用水,总用水量 19 . 4544 亿 m 3 ,其中地表水 3 . 0418 亿 m 3 ,地下水 16 . 4126 亿 m 3 。按用途分,种植业用水 13 . 9811 亿 m 3 ,占农村总用水量的 71 . 87% ;果林用水 1 . 9780 亿 m 3 ,占 10 . 17% ;渔业用水 1 . 1097 亿 m 3 ,占 5 . 7% ,人畜用水 2 . 3855 亿 m 3 ,占 12 . 26% 。 4 、 河湖环境用水 用水量为 0 . 29 亿 m 3 /a 。 北京市近几年每年用水量为 40 ~ 42 亿 m 3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地下水开采量相对稳定,每年开采量在 26 ~ 28 亿 m 3 ,其中农业开采量 16-18 亿 m 3 ,地下水利用量占年用水量的 60% 以上。北京市平原地区 1961 ~ 2000 年地下水储存量累计减少 57 . 45 亿 m 3 ,其中 1980 ~ 2000 年地下水储存量减少 44 . 14 亿 m 3 。平原地区超采范围较大。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 3312Km 2 ,超采区面积 1743Km 2 ,未超采区面积 1473Km 2 。 北京市地表径流量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为 47 亿 m 3 , 60 年代为 20 亿 m 3 , 80 年代前期为 15 亿 m 3 , 90 年代境内地表径流量仅为 13 亿 m 3 。 1980 ~ 1997 年北京清水出境量多年平均为 7.3 亿 m 3 ,污水多年平均出境量 7.2 亿 m 3 。地表可利用水量急剧衰减,作为主要供水的密云水库, 2000 年来水量不到 1 亿 m 3 ,年末蓄水量只有 15.42 亿 m 3 。 北京 2010 年需水预测: 根据对北京用水调查成果,结合用水典型调查及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 2010 年北京市工业、生活、农业和环境需水量预测如下: 1 . 工业需水量 预测需水总量为 9 . 86 ~ 10 . 86 亿 m 3 ,不包括市区电力工业利用中水 1 . 77 亿 m 3 。其中城近郊区工业需水量 5 . 02 亿 m 3 ,远郊区县工业需水 4 . 84 ~ 5 . 84 亿 m 3 。 2 . 生活需水量 预测生活需水量 14 . 13 ~ 16 . 13 亿 m 3 ,其中城镇生活需水 13 . 49 ~ 15 . 41 亿 m 3 ,农村分散点需水量 0 . 64 ~ 0 . 72 亿 m 3 。 3 . 农业需水量 预测逢平水年为 16 . 79 亿 m 3 ,其中种植业灌溉需水量 12 . 52 亿 m 3 ,林牧渔业需水量 4 . 27 亿 m 3 ;逢枯水年需水 19 . 16 亿 m 3 ,其中种植业灌溉 14 . 29 亿 m 3 ,林牧渔业 4 . 87 亿 m 3 。 4 . 环境需水量 预测总需水 1 . 84 ~ 2 . 41 亿 m 3 ,其中绿地需水 1.14 ~ 1.36 亿 m 3 ,湖泊需水 0.62 ~ 0 . 93 亿 m 3 ,道路浇洒 0.09 ~ 0.12 亿 m 3 。 以上预测 2010 年需水总量为 42.62 ~ 48.56 亿 m 3 。不含输水和供水损失量,也没有考虑再生水回用。 四、与水资源开采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其它环境问题 (一)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1 、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 70 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中期,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在用水相对集中的东郊地区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 80 年代后至 90 年代中期持续下降,漏斗面积逐年增加,漏斗范围由东郊向昌平、顺义、通州地区逐年扩大。 90 年代后期至今,漏斗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北京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约 1000Km 2 。 2 . 地面沉降 ? 1955 ~ 1966 年,地面沉降中心发生在东八里庄纺织工业区至酒仙桥电子工业区。沉降量为 58 ~ 30mm ,沉降速率为 3 ~ 5mm /a 。 1966 ~ 1983 年逐渐形成了以东郊工业区为中心的区域性地面沉降,面积达 600km 2 ,并形成了北部来广营,东部八里庄一大郊亭两个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分别为 277mm 和 532mm 。 1987 年以后,沉降面积迅速增加,老沉降区继续沉降,又出现了昌平沙河—东三旗、 顺义平 各庄及大兴区 庞 各庄—榆 垡 等多个新的沉降中心区,沉降区面积已达 1800Km 2 ,累计沉降量大于 200mm 的面积达 350Km 2 。 (二)其它环境问题 1 、北京市城近郊地下水有机污染 检测有机组分 43 项,检出 36 项,分别为单环芳烃、卤代烃,多环芳烃 16 项和有机农药 8 项。城近郊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物主要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地下水中氯代 烃污染 主要呈点状分布,高浓度点主要集中在丰台的潜水含水层,老城区和东郊化工区,其它地方零星分布。北京市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好,但有局部地区有超标或严重超标现象,地下水中主要是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超标,与对照值相比,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超标率分别为 27 . 96% 和 23 . 66% 。与美国 EPA 饮用水标准相比,超标率分别为 13 . 44% 和 8 . 06% ,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为三氯乙烯 〉 四氯乙烯 〉 三氯甲烷,污染点主要集中在西郊一带,已 形成造甲街 和二机床两个局部污染的重点区。 2 、 官厅水库水体污染 官厅水库近年来水质严重污染,主要原因是入库水量锐减、大量污染水排入水库。现水库水质已为Ⅳ - Ⅴ类。 ( 1 )入库水量减少 ?  官厅水库上游主要支流为洋河、桑干河、 妫 水河。 1996 ~ 2000 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8 . 169 亿 m 3 , 50 年代官厅水库的平均径流量为 19 . 38 亿 m 3 ,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平均径流量为 12 . 9 亿 m 3 和 8 . 54 亿 m 3 ,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平均径流量仅为 4 . 06 亿 m 3 和 4 . 03 亿 m 3 。最小的 1990 年径流量仅有 2 . 16 亿 m 3 。官厅水库自 1986 年开始从白河堡水库平均调水 0 . 98 亿 m 3 ,实际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径流量只分别为 3 . 7 亿 m 3 和 2 . 94 亿 m 3 。 2000 年实测径流量为 2 . 87 亿 m 3 ,消除水库的蓄变量和外流域调水的影响,官厅水库的径流量仅为 1 . 4 亿 m 3 ,为多年平均的 16 . 3% 。 ? ( 2 )超标污水大量排入水库 排入水库超标污水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水、垃圾、化肥、农药。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张家口市区、宣化区、涿鹿县和怀来县。官厅水库上游水质最差的河流是洋河宣化以下河段、南洋河、清水河,水质均劣于Ⅴ类或Ⅴ类;东洋河水质多在Ⅱ - Ⅲ类;桑干河水质在Ⅱ - Ⅴ类,变化较大。 工业生活污水 2000 年山间盆地排放总量为 6259 万 m 3 ,其中张宣盆地污水排放量为 5281 万 m 3 ,占总量的 84 . 4% ;宣化区污水排放量最大,年污水排放量为 2810 万 m 3 ,占山间盆地区污水排放总量的 44 . 9% 。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挥发 酚 、氰化物、汞、砷、高锰酸盐指数、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等。 农业污染源主要是化肥、农药。 2000 年化肥施用量为 39649t/a ,农药施用量 1687t/a ,另外污水灌溉引起的地下水污染也很明显。 固体垃圾在张家口市区有 5 个堆放场,分布在市区东西两侧的山沟中,未经处理,露天堆放,受降水的溶解、氧化、置换、产生硝酸盐、亚硝酸盐、贵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随着降水入渗地下水中或汇入河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上述原因造成了官厅水库水质的严重污染。 五、建议采取的主要对策 为确保北京 2010 年南水北调通水前的供水安全,保证 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的顺利召开,除在法律、行政管理、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加强节水工作,实现水资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加强水资源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多渠道增加可利用水源,充分利用经处理的中水;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水资源等行之有效的对策外,从国土资源 部职能 与北京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建议采取如下主要对策,作为缓解当前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与今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参考。 (一)发挥地下水含水层的调节能力,实施应急供水水源地方案 ? 〖 HT 〗 北京 1999 年以来连续遭受 5 年干旱, 2003 年密云水库蓄水 9 . 6 亿 m 3 ,扣除死库容 4 . 27 亿 m 3 ,可利用水量仅有 5 . 33 亿 m 3 。官厅水库蓄水 2 . 53 亿 m 3 ,扣除死库容 0 . 73 亿 m 3 ,可利用水量仅有 1 . 8 亿 m 3 。地表水供水形势十分严峻。地下水是北京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下水含水层具有很大的储存量,调节能力强。初步调查永定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区,地下水储水面积约 333km 2 ,含水层储水空间约 38 . 5 亿 m 3 , 2000 年开采地下水量 3 . 03 亿 m 3 ,储存量约 25 亿 m 3 ;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区,地下水储水面积 391Km 2 ,计算储水空间约 67 亿 m 3 , 2000 年地下水开采量 3 . 24 亿 m 3 ,储存量 61 . 03 亿 m 3 。说明含水层地下水储存量是很大的。 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建设,基于两点,一是利用含水层有丰富储存量的调节能力,暂时动用储存量,待南水北调通水后补偿;二是把应急水源地的建设与今后地表地下水联合调蓄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作为联合调蓄的一个组成部份。成为永久性水源地。 根据北京含水层分布特点,北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选择了 5 个应急供水水源地,分别是: ( 1 )怀柔两河应急水源地 位于潮白河冲洪积扇,开采含水层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应急开采量 1 . 2 亿 m 3 /a ( 33 万 m 3 /d ),已完成 21 对( 42 眼)井的施工,深浅结合,并对开采后的地下水位变化进行了预测。 ( 2 )平谷—顺义地区水源地 开采含水层为第四系孔隙水与岩溶 水联合 开采,开采能力为 0 . 9855 亿 m 3 /a — 1 . 095 亿 m 3 /a ( 27 万— 30 万 m 3 /d ),其中第四系孔隙水 0 . 73 亿 m 3 /a ,岩溶水 0 . 2555 亿— 0 . 365 亿 m 3 /a 。 ( 3 )西山岩溶水水源地 开采目的层为奥陶系灰岩岩溶地下水,开采能力为 0 . 365 亿 m 3 /a ( 10 万 m 3 /d )。 ( 4 )房山岩溶应急水源地 开采目的层为雾 迷山碳酸盐岩溶 裂隙水,开采能力为 0 . 365 亿 m 3 /a ( 10 万 m 3 /d )。 ( 5 )拒马河应急供水水源地 开采目的层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开采能力为 0 . 5475 亿— 0 . 73 亿 m 3 /a ( 15 万— 20 万 m 3 /d )。 以上 5 个应急供水水源地,预计可开采地下水量 3 . 4675 亿— 3 . 7595 亿 m 3 /a ( 95 万— 103 万 m 3 /d ),对缓解 2010 年通水前北京水源供需矛盾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 地下水调蓄不仅可增加北京市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而且可以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程度,补偿应急水源的亏空,避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多年来地下水超采已腾出巨大的调蓄空间,实行地表水库与地下水库群之间的联合调蓄,将会更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潮白河和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上部,具备理想的储存空间、调蓄水源和良好的入渗能力及相应的开采能力,是开展地下水调蓄最有利地段;永定河、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区是两大地下水库。调蓄库容分别为 6 . 24 亿 m 3 和 6 亿 m 3 。且分别有官厅水库、密云水库弃水和洪水作为调蓄水源,具有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的良好条件,可以利用河道、平原水库、砂石坑、大口井及渗水廊道等建调蓄工程。 在南水北调水源进京之前,以应急开采地下水,来弥补地表水库供水量的不足。采取怀柔两河应急水源地与密云、怀柔水库之间的联合调蓄;平谷应急备用水源地与海子水库之间的联合调蓄。南水北调进京后,应建立外来水与本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网调蓄—供水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工程与调蓄方案的实施研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力争取得市领导批准后列入市水利工程规划。 (三)加大对全市污水治理与官厅水库水质治理力度,实现污水资源化和恢复官厅水库供水功能。 对全市排放的各种污水,加大治理力度,实现污水资源化,经治理的中水,可利用于工业、农业、河湖环境用水等诸多方面,按质供水,合理配置。 加大对官厅水库上游地区污水治理力度,控制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农药化肥的施用,统筹安排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改善水质条件,尽快恢复官厅水库的供水功能。 污水资源化与恢复官厅水库供水功能对缓解北京水资源紧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北京市地表水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 37.43 ~ 41.23 亿 m 3 /a ,(地表水为 12.9 ~ 16.7 亿 m 3 /a ,地下水为 24.53 亿 - m 3 /a ), 2000 年现状开发利用量为 40.48 亿 m 3 /a (地表水为 13.40 亿 m 3 ,地下水为 27.08 亿 m 3 a )。预测 2010 年需水总量为 42.62 ~ 48.56 亿 m 3 /a ,尚有缺口约 5 ~ 7 亿 m 3 /a ,近期如实施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可解决水量 3.47 ~ 3.76 亿 m 3 /a ,进行污水治理充分利用中水资源,恢复官厅水库供水功能,加上采取节水、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等措施后,北京市在南水北调通水前的供水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原文见 http://www.crcmlr.org.cn/results_zw.asp?newsId=L709171045516567
个人分类: 水利|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whyhoo 2012-2-16 10:32
国发〔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五)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六)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严重超采的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七)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抓紧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八)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深层承压地下水原则上只能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依法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限期关闭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抓紧编制并实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以及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逐步削减开采量。   (九)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管理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一经批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等必须服从。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   (十一)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的目标,及时组织修订本行政区域内各行业用水定额。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即“三同时”制度),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   (十二)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充分考虑不同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的用水状况和节水潜力,合理确定节水目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名录。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开展节水示范工作,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比例。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四、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十三)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水功能区布局要服从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防治江河湖库富营养化。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界水质水量监测。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十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对已设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公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快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   (十五)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发利用水资源应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湖健康生态。编制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开展内源污染整治,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    五、保障措施   (十六)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监察、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十七)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流域管理机构对省界水量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的依据之一,对省界水质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依据之一。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及时发布水资源公报等信息。   (十八)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十九)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支持力度。   (二十)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对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2-02/16/content_2067664.htm
个人分类: 水利|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六)山是水的“磁石”
qianlivan 2012-2-11 10:31
说山和水,很多时候都是连在一起的,比如“山水画”、“青山绿水”、“穷山恶水”。通常来说,植被好的山会有小溪、小河,多半也会有泉水。山越大,水也越多。这是由于山体可以储存水,和大地可以储存水一样,只是山乃是高处的“地”,其中的水可以自然地流出。 山水相伴,除了山体可以储存水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山可以“吸引水”,山的存在使得降水更容易产生。中学的时候就学过,山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 坡降水较少,一个典型的粒子就是秦岭。究其原因是由于迎风坡气流上升,水汽凝结,容易形成降水,而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不容易形成降水。不过,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温度的二元结构(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 uid=117333do=blogid=533131)——高层的大气气压较小、温度较低,气流上升就相当于在膨胀、降温,因而水 汽容易凝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山就是水的“磁石”。 在西部干旱的戈壁、沙漠中有不少绿洲,这些绿洲大都背靠高山,靠山上的雪水滋润。而在地势较平的地方都是非常干旱,常年无雨。这就很像是高山把整个地区的水都吸引了去,没有山的地方就只有不凝结的水汽了。 不过正如前面分析的,山不是水的凝结的必要条件,温差才是。所以只要能造成温差,也就造出了水的“磁石”,也就有可能从空气中取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 个地区总的水量(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可能是有限的,无论是天然的水“磁石”——山,还是人造的空气抽水机,都这能搬运水,改变水的循环途径,而不能 凭空创造出水来。不过水的意义就是在于循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 uid=117333do=blogid=534564), 加快了水的循环速度其实就相当于有了更多的水资源。
个人分类: 思考|3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五)水的意义
热度 2 qianlivan 2012-2-5 20:30
“水是生命之源。”这是我们熟知的论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城市的存在也离不开水。水对我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水充当了多个角色。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合成有机物的基础物质之一,也是植物输送养料的载体。水也是植物完成蒸腾作用的关键。相比用于合成有机物的那部分水,通常大部分的水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掉的。所以水对于植物而言主要是一个“过客”,来了又走。植物的根从土壤里把水请进来,而叶将水送出去。土壤中的水来自雨水(大气)、河流(地表水)或地下水。一般来说,这些水的最初源头都是雨水,当然雨水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源头是陆地和海洋蒸发的水汽。我们通常比较关注植物的根,我们会给植物的根提供足够的水供它们“请进去”,至于叶子“送出去”的水,我们关注较少。这些"送出去"的水或许成了别的地方的雨水,或许成了本地的雨水,谁知道呢? 如果这些“送出去”的水变成了本地的雨水又降了下来,或者成了别的地方的雨水又流了回来,根能感觉到有什么不同么?我想不会,不还是水么?如果将叶散发出去的水收集起来放到土壤里再让根吸收,就相当于缩短了水循环的路径,从某种意义上也节约了农田的灌溉需水量。所以,水的意义在于循环,如果水不再循环,地球也就没有了水资源。一个地方蓄很多水,不如这个地方风调雨顺,雨水丰沛,不如这个地方有大河滋养。 曾经在农业节目中学到,比漫灌节水的灌溉方法是喷灌,比喷灌节水的方法是滴灌,我想,如果能将叶蒸发的水收集起来,这将是一种比滴灌还节水的灌溉方法。当然这样的代价是耗费更多的能源,设备也不简单。不过或许有一天这种方法能投入实际使用? 对于城市而言,水的意义同样在于循环。相比农业,城市中的水循环似乎领先一步,据说城市中浇草坪的水是污水处理得到的中水。不过我看城市也没有领先到哪里去,要不然江湖河川还会像现在这样被严重污染么?有一句话说“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水也是一样的,“没有污水,只有不完整的水循环”。
个人分类: 思考|5661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四)空气抽水机
热度 3 qianlivan 2012-1-31 21:51
冬天的时候,屋子里通常会比较干燥,有时候干燥得要开加湿器才能舒服一点。不过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通常窗子上都是凝结了很多水滴的。原因是,窗子处温度较低,空气的饱和蒸汽压较低,同样水汽含量(含实际质量计算)在屋子中间时水汽未饱和、干燥的空气到了这里就变得过饱和,于是水汽就凝结下来了。所以总结起来,空气干燥的原因就是温度的二元结构。 冬天空气干燥是很恼人的,不过还好有加湿器,再不济,往暖气片上搭块毛巾洒水就可以。而到了夏天空气潮湿就更恼人了,要是没有装空调就比较难办了。不过借鉴冬天窗户上水的凝结,也可以人为地制造温度的二元结构把空气中的水凝结下来。最简单的就是搬台冰箱过来,把冰箱门打开。不过这样也不见得舒服,毕竟冰箱不是用来干这个的。现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干燥机,原理也是通过制冷使水凝结,但是干燥后的空气还经过一次加热,以使得吹到人身上不至于太凉。 干燥机有个水箱(或者叫水盒吧),功率50W的干燥机在一般条件下(室温,湿度50%),一天要产生750ml水。所以,为了屋子里的干燥,每天都得花时间倒水去——从空气里把水抽出来了,自然要有地方去。 干燥机得到的水自然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只是平常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流出来,大家也不会注意这区区750ml水。但是,要是没有水龙头呢?(“神马?世界上还有没有水龙头的地方”——纽约人)2010年大旱的时候,怒江大峡谷的山民们每天都得到1000米之下的怒江取水。通常,在大峡谷这样有高山的地方,降水是比较丰沛的,因为高山造就了天然的温度二元结构,水汽很容易凝结。但是有些年份水汽偏不凝结,怎么办?一种办法就是下1000米的山到江里运水去。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建一个1000米抽程的泵站。但是山民们要是有能力建造这么厉害的泵站也就不用祖祖辈辈种田了。再有一种办法就是给他们运一台便携的“干燥机”去,只要优化一下,干燥机不就是空气抽水机了么? 从空气中抽水的关键其实不是空气的冷却,而是将水的相比潜热(2275kJ/kg)带走。根据之前的计算,在一般条件下(室温,湿度50%),理想状态下1度电可以制水11千克。根据干燥机的性能指标,1度电制水几千克还是可信的。从空气中抽水的能耗当然比直接从怒江里抽水要高,但是从空气里抽水简单,只涉及便携的设备,无需管道。 所以,在实在找不到水源的情况下,从空气中抽水是一个解决方法。不过,室温湿度小于20%的情况下,空气抽水机也爱莫能助了。关于从空气中取水,便携式冷凝器(portable water creator http://digi.tech.qq.com/a/20120120/000121.htm#p=2 )是个很好的创意,不过问题的关键还是制冷,没有这一点,其他都免谈。
个人分类: 思考|545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发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
zuoqiting 2012-1-30 09:59
中国水利网站讯 (记者 曹铮 )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3号文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这是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对实行该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 针对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意见》明确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意见》全文约5000字,共分5个部分20条。 《意见》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意见》明确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因地制宜。 《意见》明确了主要目标: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还分别明确了到2015年和2020年的控制指标。 《意见》明确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管理措施:一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主要包括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二是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三是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主要包括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意见》明确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1月19日 作者: 曹铮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谋划水资源管理新思路(左其亭,《中国水利报》2011-12-29)
热度 1 zuoqiting 2012-1-15 22:03
2011 年中央 1 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文件从国家层面充分肯定和科学诠释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强调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是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行动起来,更加扎实地做好水利工作,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中央 1 号文件针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提到要坚持人水和谐这一原则,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人水和谐包含三方面内容:水系统自身健康得到不断改善;人文系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水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保障,人类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系统健康,协调人水关系。人水和谐思想告诉我们,建设水利工程,首先要保障人水和谐。那么, “ 怎么样的关系才算是人水和谐关系? ”“ 如何评估某一地区的人水和谐程度? ”“ 怎样才能达到人水和谐? ” 等。   人水和谐量化研究,是目前国际水文水资源学科、环境学科、人文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前沿问题,是实现人水和谐目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人水和谐量化方法研究,通过健康、发展和协调三大量化准则,构建人水和谐量化指标体系,衡量人水系统的健康度、发展度和协调度,最终用人水和谐度来综合反映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和发展的程度,表达人水和谐的总体程度。把人水和谐量化研究成果应用于水资源管理中,可以通过建立考虑人水和谐度约束的水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制定水资源管理方案。通过人水和谐量化指标体系、人水和谐量化方法、基于人水和谐量化理论的水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及人水和谐调控对策分析这一系列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科学地提出人水和谐量化研究方法体系,实现人水和谐调控对策选择的定量化。   在人水和谐量化研究基础上,开展水资源管理的实践研究,可以满足人水和谐定量评价、人水和谐调控措施制定、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需要,有效指导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促进人水和谐理论研究及水资源管理应用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中央 1 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提出 “ 三条红线 ”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同时,明确提出了 “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 。   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该如何划定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将其进行量化?在量化过程中,指标的选择、计算及分配又该如何考虑?这些都需要科学分析。在确立 “ 三条红线 ” 的同时,如何确定考核制度,制定实施细则并能有效落实?严格考核已经达成共识,但是需要相关部门和领导高度重视。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对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划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 “ 三条红线 ” ,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思想进行水资源规划,做到 “ 开源 ”“ 节流 ”“ 治污 ” 并举,最终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水资源保障体系。通过水资源数量评价,确定取水总量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在此基础上确定水资源量的配置方案;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及节约用水规划,确定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以此进行水资源有效利用、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水资源保护规划,确定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以此进行水资源保护。   因此,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我们适应形势,尽快转变观念,尽早开展 “ 三条红线 ” 的定量研究,制定合理 “ 红线 ”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将考核指标作为 “ 硬约束 ” ,纳入部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夯实行业基础、提高管理水平,搞好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以加强立法和水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                 左其亭 引自: 左其亭,科学谋划水资源管理新思路, 《中国水利报》, 2011 年 12 月 29 日 第 006 版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6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迦南地——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jiangming800403 2011-12-12 20:19
以色列的水资源在中东地区算比较不错的了,而且比中国北方也好。《圣经.约书亚记》中就记载迦南地(今天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地区)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可见其富庶,以色列9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没有在荒无人烟的内格夫沙漠,而是集中以色列中部和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中以色列降水在400~600mm,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降水量都不比北京少,北以色列降水量更高,黎巴嫩山迎风坡可以超过1000mm。   同时以色列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的“虚拟水”在60亿立方米左右,是其国内用水量的3倍,换句话说以色列3/4的人口是靠外国的水资源承载的,或者说要有四个以色列的水资源才可以养活现在的以色列人。 同时, 段爱旺(水利部、中国农科院灌排所)2005年撰文指出:我国学者在引用以色列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时就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现在我们经常引用一组数字,即以色列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达到了2.32kgm3,而我国20世纪末只有1.0kgm3左右,并借此说明我国的节水农业发展水平与以色列的巨大差距。经多方考证,包括与《以色列的灌溉过去的成就、现在的挑战、未来的展望》一文的作者G.斯坦黑尔的面谈,发现这二个数字在含义上是完全不同的。在G.斯坦黑尔计算以色列的水分利用效率时,经济产品产出量用的是以色列所有作物统计产量的总和,而耗水总量用的是所有作物统计用水量的总和。这就是说,在G.斯坦黑尔的计算中,经济产品产出量只是一个简单的求和,粮食、蔬菜、水果、瓜类等等都是以原始产量进行累加的。而我国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约为1.0kgm3的数值,则是针对粮食作物,并且是通过田间实测而确定的,即经济产品产量是指粮食作物籽实产量,而总耗水量则是作物生育期间实际消耗的水量。由此可以看出,这二个数值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是不能加以比较的。有些文章将以色列的数值说成是以色列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效率,则更加错误。实际上,以色列目前已很少从事粮食作物生产,其少量的小麦生产主要利用冬天雨季降水进行,水分利用效率并不比我国北方地区高多少。 摘自:段爱旺.水分利用效率的内涵及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灌溉排水学报,2005(24)1:8-11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171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资源学科美国学者SCI十大发文机构:2001-2011
wanyuehua 2011-11-16 08:46
2001-2011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美国学者发表的水资源( Water Resources ) 学科论文 22803 篇(截至到 2011 年 11 月 11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学术论文 24966 篇、会议论文 4104 篇、社论 1746 篇、通讯 164 篇、综述 157 篇、更正 65 篇、传记 48 篇、新闻 28 篇。 近十年美国学者发表的 22803 篇水资源( Water Resources ) 学科 SCI 论文,共有 8028 个合作机构,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机构见下表: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美国学者发表的水资源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美国地质调查局( US GEOL SURVEY ) 1267 5.557 % 2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 USDA ARS ) 732 3.210 % 3 亚利桑那大学( UNIV ARIZONA ) 657 2.881 % 4 德州农工大学( TEXAS A M UNIV ) 633 2.776 % 5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 CALIF DAVIS ) 613 2.688 % 6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US EPA ) 573 2.513 % 7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 CALIF BERKELEY ) 549 2.408 % 8 伊利诺伊大学( UNIV ILLINOIS ) 507 2.223 % 9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COLORADO STATE UNIV ) 461 2.022 % 10 俄勒冈州立大学( OREGON STATE UNIV ) 400 1.754 % 表二 2001-2011 年 SCI 收录美国学者水资源学科论文年发文量 出版年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2011 1879 8.240 % 2010 2360 10.350 % 2009 2356 10.332 % 2008 2475 10.854 % 2007 2261 9.915 % 2006 2202 9.657 % 2005 1908 8.367 % 2004 1914 8.394 % 2003 1841 8.073 % 2002 1814 7.955 % 2001 1793 7.863 %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3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的年人均水资源量应当是4600,不是2200
热度 7 zhangxw 2011-10-30 12:25
我国的年人均水资源量应当是 4600, 不是 2200 谈及我国水资源 , 主流观点总是把我国的河水入海流量 2.8 万亿立方米的基础上用 13 亿人口除,于是得到了每人每年的水资源占有量是 2200 立方米这个数据。 我认为这种论调本身却忽视了自然降水。 其实,我国广大的草原、森林、农田并不是依靠入海的河水浇灌的,而是依靠自然界降水维持的。养活那么多的人、蓄所需要的干物质主要是依靠自然降水而形成的。真正依靠灌溉而获得的农产品仅是一小部分。而灌溉需要修水库、修渠道、需要交水费、需要人工、需要电力。 我国的平均降水量是 600 多毫米,以全国的面积乘,结果是每年有 6 万亿立方米的降水落地。每年 6 万亿立方米被 13 亿人口除,于是我国的人均自然享有的水量是 4600 立方米 / 年(入海河水是其一部分)。 我认为不谈人均占有的降水量,仅谈人均入海河水量在讨论水资源这个主题时有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我认为农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一些专家清楚,把入海河水说成水资源,当今几乎成为社会的主流认识。 什么是水资源?这个问题不能仅由搞水利工程的人说了算,气象工作者固然不能越位发言,但是也不能被迫照背那些抄来的错误的认识,而自己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气象工作者有责任说:降水就是水资源,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是 4600 立方米 / 年。 我认为这里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别故意提高一个概念(如入海的河水)的重要性,掩盖另外一个概念(送到地头的降水)的基础性,别误导群众、政府、舆论,具有小学生计算 1+2= ?时的态度,就可以了。 诚然,我的这个说法也需要一些补充说明,但是本博客暂说这些吧,其他的日后再谈。 张学文, 2011.10.30
个人分类: 水资源|521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烈祝贺我的导师夏军教授获得“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
热度 3 zuoqiting 2011-10-22 18:02
2011 年 10 月 21 日 ,由国际水资源协会( IWRA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IAHS )、地球系统联盟( ESSP ) - 全球水系统计划( GWSP )等多个知名国际水组织在西安联合举办了国际水资源大会。在国际水资源大会开幕式上,国际第三世界水管理中心( Third World Centre for Water Management , TWCWM )主席 Asit K. Biswas 教授宣布了 2011 年度 “ 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 The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Water Management ) ” 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夏军研究员获此殊荣,这也是我国学者首次获得该奖项。 颁奖词称,鉴于夏军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终身成就与贡献,理事会一致推荐并决定将 “ 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 ” 授予夏军研究员。夏军在水科学领域长期坚持的系统研究,对 理解和 改进水循环机理 、 水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以及水资源的系统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他长期在水科学、水资源管理的教育以及作为导师的作用,已经影响了新一代的水专业人员,无容置疑他们将对中国未来的水资源高效管理做出重要的贡献。理事会也非常赞扬夏军在改进国际水资源领域合作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尤其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之间的水资源的研究与合作。 夏军研究员,是 1985 年我国自己培养的首名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长期从事系统水文学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研究,他主持国家 “ 973 ” 等重大项目,围绕水循环非线性、水系统多元耦合以及全球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科学问题,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2007 年他当选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IAHS )副主席, 2009 年他当选为国际水资源协会( IWRA )主席;主持了世界水理事会( WWC ) “21 世纪需水管理战略 ” 、国际科学院委员会( IAC )水计划等工作,直接参与和启动了 GWSP 全球流域行动计划( GCI )发展规划 , 在推动地球系统水科学计划与水资源战略研究、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军在国际水奖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感谢国际知名水资源管理学术机构( TWCWM )授予自己的荣誉。成绩归功于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导师叶守泽教授的教诲与培养,感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部门在中国水问题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支持,感谢中国水文水资源领域各位前辈、学长和同行们给予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国际水资源领域重要组织和计划(如 IWRA 、 IAHS 、 WWC 、 GWSP 、 UNESCO-IHP 等)和国际友人长期的合作与支持!今后要进一步发挥个人、学科团队、国家和国际网络的作用,继续中国水问题研究及其与国际的合作,继续为解决未来全球和区域水危机所面对的全球变化、水资源可持续用重大需求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为绿色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科学支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个人分类: 教育在线|50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国环保官员的境界能否突破行业局限?
热度 6 zbt92 2011-9-1 20:50
文 / 水博 最近,《中国环境报》发表了环保官员吴晓青(下称作者)的一篇论述《我国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文章。文章中作者特别强调了水电开发的“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我作为水电科技工作者,完全同意这个原则。不过,根据当前我国和全球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环保官员理解生态优先的眼光,还应该更开阔一些。不能把生态优先仅仅理解为,优先保持某个地方、某条河流的某种自然状态。 首先,从全球的角度看,生态优先就应该重视和解决好当前人类社会的最大生态难题。不言而喻,这个当前人类最大生态的难题,就是由于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之外,人类几乎没有别的出路。当前,由于受到了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世界各国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仍然还是水电。因此,可以说,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客观现实就是:尽可能的开发利用水电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替代尽可能多的化石能源。 水电是人类社会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谁能优先开发利用水电,谁就是在实施保护全球意义上的生态优先。例如挪威,由于水能资源丰富,眼光超前,挪威一直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水能。因此,到现在为止挪威 99.8% 的电力还是来自水能,尽管他们自己也有着丰富的石油和煤炭,但是,至今基本上都没有开采。南部欧洲法国的水能资源并不多,但是他们早就百分之百的开发利用了。所以,他们在欧洲率先结束了本国煤炭的开采。随后,水电开发程度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英国、德国等也都纷纷宣布关闭全国的所有的煤矿,实现全国的清洁能源利用。 我国的水能资源世界第一,理论蕴藏量达到 6 万多亿千瓦时。仅仅根据目前的勘测设计水平,技术可开发量就有 2.45 万亿千瓦时。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 12 到 13 亿吨原煤的能源。这个数字还不完全包括 理论蕴藏量在 1 万 kW 及以下河流上单站装机容量 500kW 及以下的小水电。 如果我们进一步开展细致的工作,我国的水能每年所提供的能源可能更要多。有人还算过一笔账,世界工业化以来我们所浪费掉水能资源,已经超过我们国家所开采的全部煤炭总量。如果我们国家能够像挪威人一样,从一开始就充分的开发利用我们的水能资源,起码到上个世纪末,我们国家都可以和挪威一样基本上不需要开采煤炭,完全依靠水能来提供所需的能源。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们国家穷,没有钱大量的开发利用水电,我们对于水能资源的浪费力不从心、无可奈何。那么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经济能力,本来可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的使用便宜、清洁的水电可再生能源,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但是,我们非常遗憾的没能实现这一目标。表面上看,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和公众对常规可再生能源 --- 水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场复杂的国际斗争。在我们加速改革引进电力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的过程中,我们没有预料到国外颜色革命势力影响国家发展的能量居然会如此巨大。由国外资助的国内的极端环保组织利用各大电力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无心、也无力顾及揭露各种伪科学、伪环保谣言的机会。大肆造谣诬蔑我国最应该优先发展的水电,并且屡屡得手。 长期以来,一些欺骗性极强的错误舆论,已经占据了我国社会的主流地位。例如 “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说法大家都很习以为常。但是,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相反,亚洲、非洲那些水电开发程度普遍很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人民生活非常 贫困,所遭遇到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在我们中国也不例外,新安江的水电开发让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而至今尚未开发的怒江,过度砍伐、陡坡耕种、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却十分的突出。 由于我国水电建设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后,遭遇到了国内外极端环保势力的严重阻碍,一些由政府部门改组后的水电企业,明显缺乏足够的舆论斗争传经验。一些长期的误导宣传已经把我国水电的形象严重妖魔化。本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却被常常宣传成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目前,社会上妖魔化水电的欺骗宣传不仅已经误导了社会公众,而且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某些政府部门。以至于我国的怒江水电开发已经被一些莫须有的谎言搁置了多年。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工建设的金沙江中游水电被叫停审查之后,才发现所依据的一些理由竟然是误导宣传的传言,以至于我们至今也找不出来,谁应该是这一事件的责任人。 总之,由于受到水电妖魔化的影响,前几年我国很多重要的大型水电建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同时,正是由于我国的水电在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严重受阻,以至于我国的水电开发已经严重的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矛盾,要比其它发达国家尖锐得多。最近几年,在全球各国都积极地致力于减排温室气体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以每年 2 、 3 亿吨的增量加速煤炭的开采,不断刷新着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纪录。面对经济强劲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煤炭的产能不足、运力有限、矿难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煤电矛盾也不断升级。大量的煤炭开采和燃烧不仅引发了我国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在 GDP 还远低于美国的情况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引来了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相符的批评和阻力。 在 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的处境与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绝对是不公平的。很多人至今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全世界都要跟中国过不去?客观地说正是由于我们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对比其它发达国家,我们的发展确实已经消耗了过多的化石能源,排放了与我们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温室气体。为此,我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做出了承诺:要在 2020 年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到 15% ,单位 GDP 能耗下降 40% 到 45%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很多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能否实现我们的庄严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我国水电开发的进程。 因此,我国新制定的的十二五规划,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水电开工的项目,而且还明确地把“十一五”规划中对水电建设产生了误导作用的强调 “ 有序开发水电 ” 的说法,明确的改成了 “ 优先发展水电 ” 。不能否认:水电开发的滞后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形象;今后必须充分的开发利用水电,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对比来看,作者的文章虽然也谈到过水电的减排生态作用,但是,这似乎只是一个戴帽子的陪衬。作者在论述具体问题的时候,还是把水电对全球的重要生态作用,与水电开发中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完全对立起来了。因此,作者对我国长期以来水电开发严重滞后,至今还有大量水能(相当于十亿吨原煤)被浪费掉,而煤炭的消耗高居不下的现实的评价,是不符合实际的。作者个人认为“受历史原因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水电开发在一定阶段存在‘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按照作者对我国水电的这些评价,我们的“十二五”规划绝对应该是把 “优先发展水电”的说法,改为“有序开发水电”的才对。而不应该是相反。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对于水电发展描述的这些微妙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我国过去的水电开发情况决不应该是什么“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而是明显的有水电“开发让位于保护”、“开发跟不上保护”的倾向。 由作者的文章我们还可以发现,至今我国的环保部门和一些环保官员,对我国水电的认识还有很大的部门局限性。他们似乎还不能把生态优先的视野,从某些局部、个别的地区扩大到全球。从全球的角度看,尽可能的开发利用水电,尽快地把我国正在浪费着的十亿吨煤炭的水能资源利用起来,才是最大的生态优先。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仅从清洁能源的角度去认识水电开发的生态重要性,还并不能算全面。水电开发尤其是在大江大河上的大型水电开发,最重要的生态作用之一,就是要“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人类没有其它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新技术之前,即使我们人类不能利用水库进行发电,我们也必须建设足够的蓄水水库,以调节自然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 在当前社会的科技水平下,只有建造了具有足够的蓄水能力的水库,才能把汛期的洪水拦蓄下来,避免形成洪水灾害。同样,只有大型水库拦蓄和存储了足够的洪水,才能在枯水季节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保证。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的水库蓄水能力都与该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成正比。根据水电开发与水资源开发密不可分的这一现实,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水电站建设,都需要同时解决水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往往要比解决能源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例如,我国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 三峡 ” 的首要作用,就是防洪和供水。因为,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能源的问题还仅仅是发展的问题,而水资源的问题则是更重要的生存问题。 水资源的生态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旱灾害频繁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已经暴露出我国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最近几年以来,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 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大江大河上龙头电站水库对河流水资源足够的控制能力﹐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遭受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造成这种生态困局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同样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水电 “开发让位于保护”、“开发跟不上保护”的结果。因此,从我们全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加速水电开发就是最大的生态优先。 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建设,党中央在《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随后今年 7 月召开的史无前例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又再次强调了“生态之基”这一极其重要生态理念。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首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用水需求,一定是最重要的生态问题。谁都知道在北京由于过度的缺水,永定河已经连续干涸了十几年。那么北京的水库、大坝建设是不是违背了“生态优先”的原则了呢?没有,绝对没有。因为,保证北京市民的基本用水需求,才是最大的生态优先。 同理,保障我国水资源的供应,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优先。这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不会例外。这里我还应该特别指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强调的“如瑞典和欧盟建立了‘绿色水电’认证制度,美国开展了‘低影响水坝’评估”等实例,也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在美国所有对水资源的调控起关键作用的大水库、大水电站,绝不需要去通过什么“低影响水电”的评估。因为如果要求它们去做环保部门这种评估,很可能会影响到这些水电站发挥更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因此,在美国需要进行“低影响水电”评估的,全是那些没有什么水资源调控作用的民营小水电。而我们的作者,却没有注意到美国这个反映着水电与生态之间重要关系的细节。这就导致了作者的所论述的水电“ 在开发理念上做到生态保护优先 ”发生了错位。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作者后面的水电“ 在制定开发规划时做到生态优先 ”和“ 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生态优先 ”的论述中。总之,如果我们的环保官员,能够跳出自己行业部门的局限,站在保护好全球和全中国的大生态的角度上,考虑生态优先的话,我们就决不会用某一个局部地区的生态优先,来对抗全球的节能减排和全国的水资源难题。 此外,作者所论述的“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也需要有全国和全球的眼光。我们不能仅仅强调“认真对待水电开发对地区历史文化”以及“干支流、上下游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而更要从全国的生态、全社会甚至全球的生态“统筹考虑”水电开发的无可替代的生态作用。 以上我所提出的这些意见,并非是我个人的发明。记得早在几年以前,就有一位水利部门的老领导,一针见血的指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环境响是局部的,而它的生态环境效益却是全流域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遗憾的是,至今我们的各级政府对我国环保部门、环保官员的考核指标,还仅仅停留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上。然而,迄今为止,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我国当前极其严重的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的生态困境,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生态难题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就是我国的环保官员狭隘的、本位主义的生态观。 附:参考文章《我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吴晓青 来自:中国环境报第 2 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 “ 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 ,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期,环境保护部组织了金沙江上游、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进一步梳理了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形成了 “ 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 ” 等原则共识,明确了我国水电开发环境管理的重点工作。   一、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   我国的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已建成水电的装机容量也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目前,火电在我国能源供给中占主导地位,水电年发电量只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 7 %。根据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减排要求,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 “ 争取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 %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 45 % ” 的承诺,水电作为技术成熟、供应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应当在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自然环境良好、生态功能重要、生物物种丰富和地质条件脆弱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度较高、稳定性相对较差。受历史原因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水电开发在一定阶段存在 “ 保护让位于开发 ” 、 “ 保护跟不上开发 ” 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将生态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水电规划开发的全过程,维护好河流的生态系统健康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二、按照 “ 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 ” 的原则,全面落实水电开发的生态保护工作    ( 一 ) 生态优先   一是在开发理念上做到生态保护优先。世界各国在水电建设生态环境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瑞典和欧盟建立了 “ 绿色水电 ” 认证制度,美国开展了 “ 低影响水坝 ” 评估,邻国不丹则为了保护森林植被而基本将水电站建在地下。总体来看,这些经验的核心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对我国的水电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   二是在制定开发规划时做到生态优先。河流水电开发规划应与流域综合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水电开发规划环评要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论证水电规划拟定的开发强度、开发方式、开发时序的环境合理性,提出规划的优化调整方案以及生态保护对策措施,要保留必要的生态空间,避让重要的生态敏感区。   三是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生态优先。水电建设必须以水电开发规划和规划环评作为基本依据,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对流域干支流开发与保护统筹考虑不够的不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不开发,对生态环保措施不落实的不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不开发。要确保生态流量、生态措施和生态资金得到充分保障,干流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基本稳定,河流健康得到整体维护。    ( 二 ) 统筹考虑   一要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客观和系统评估水电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要认真对待水电开发对地区历史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带来的影响。要让水电开发建设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难得机遇。要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和增强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要统筹考虑干支流、上下游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要做好干流开发和支流开发规划的有机衔接,尽快建立和完善水电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机制,积极开展 “ 干流开发、支流保护 ” 生态补偿试点。要根据当地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景观需水的要求,科学确定水电站的下泄生态流量,研究制定优化运行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下游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要统筹考虑单个电站环境影响和流域水电开发累积环境影响。要进一步深化对水电站分层取水、珍稀特有鱼类人工驯养繁殖和放流、河流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深入研究论证水电梯级开发对全流域的整体性、累积性生态环境影响,并从流域层面制定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探索建立流域性的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环境管理机制。    ( 三 ) 适度开发   一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强度。水电开发规划必须优先考虑流域生态保护的需求,充分保障生态用水,满足生物生存空间和通道等的要求。要避免水电开发超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确保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   二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尺度。水电开发要减少占用天然河道的长度,根据不同珍稀生物的生活习性以及人文自然景观特征,保留充足和必要的天然河段,要防止 “ 吃干榨尽 ” 式的开发,避免水电开发各梯级首尾相连、河流水体湖库化,尽最大努力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三是把握好流域水电开发的速度。要根据区域能源供给需求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明确各水电梯级开发的先后顺序。要避免干流、支流水电项目遍地开花的现象,积极做好水电有序开发的文章。    ( 四 ) 确保底线   一是坚持法律政策的底线。严禁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的区域,国家和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以及濒危、珍稀、特有保护动植物的重要生境等生态敏感区,布局水电梯级。对于可能直接导致敏感目标消失或珍稀物种灭绝的梯级电站要坚决取消。   二是坚持公众环境权益的底线。水电开发要重视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水电开发规划和水电项目,应当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开有关信息,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三是坚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水电开发必须维护好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整体性和河流健康稳定,减少梯级开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确保河流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切实强化水电开发环境管理工作    ( 一 ) 做好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环评的管理   要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搭建流域综合规划平台,发挥规划环评对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的指导作用。对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可对水电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对条件复杂、环境敏感的河流或河段,要考虑现阶段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技术和能力,慎重规划开发水电资源;对部分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根据功能定位,实行限制开发;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原则上禁止开发水电资源。    ( 二 ) 严格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   水电项目的 “ 三通一平 ” 相关工程环评和水电项目环评必须以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和规划环评为依据。要加强环境保护设计,特别要落实好低温水、鱼类保护、陆生珍稀动植物保护、施工期水土保持和移民安置等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生态流量,确保相关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小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要做好水电建设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对生态影响问题突出、公众反映强烈的水电规划所涉及的项目,应慎重审批其环评文件。    ( 三 ) 加强水电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   水电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 “ 三同时 ” 制度,同步进行环境保护总体设计、招标设计、技术施工设计,制定并落实施工期环境监理计划。工程竣工后,应按规定程序申请环保验收,验收通过后工程方能投入正式使用。要研究制定电站优化运行方式,积极推进建立重点流域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    ( 四 ) 深入开展水电开发环境影响的基础研究   加强流域生态的基础调查和研究工作,开展综合、系统性的流域动植物及生境调查,建立河流生态监测体系,推动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开展已建电站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和流域水电开发的回顾性评价研究,开展在建电站的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研究水电开发对相关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影响,为流域后续规划实施和优化开发提供经验借鉴,对水电开发的环境管理进行持续改进。
378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地下水污染图谱:75个大中城市污染较重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8-31 07:14
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社会,水资源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基脉。当地上淡水逐渐枯竭时,城市生活和工业延续的水依赖伸向了地下。 地下水过度开采、污染严峻,已成为各路环境专家的呼声。或许技术资金、部门职能交叉原因,地下水状况究竟如何,全国的摸底图谱无法形成。也或许形成了,因为敏感,我们从未看到官方表述。 可幸,酝酿5年的污染防治规划即将揭开面纱。但我们担心: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大型整治工程,仍旧是惯常的防治思路。这仅仅能带来各方利益群体的市场欢宴,最后,整治效果无人问责。 中国的地下水污染到底有多严重?随着近日《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过,这个问题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据本报记者采访获悉,事实上,关于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酝酿制定,早在2005年就开始启动。于2008年形成了初步草稿。即《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这份厚达百页的草稿(《征求意见稿》),对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规划任务、重点项目等,有了详尽的描述。”一位曾参与该规划的专家对记者表示。 也就是说,一份全国地下水污染图谱轮廓已经清晰。 本报记者多方调查发现,虽然目前官方并没用公布全国“摸底”状况,但最近一次的全国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调查,是在2000-2002年。当时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其污染物调查对象主要为无机物。 这次调查中,除了污染状况,还包括地下水资源分布,地下水开采状况、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分别画出了全国图谱。 “十年之后,地下水的污染早已由无机向有机发展,家底不清已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首要障碍。”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对本记者表示,“因此《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 除家底不清之外,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其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报记者从相关知情人士处获悉,水利部从2005年起草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虽已成文,但仍停留在水利部内部讨论的阶段。 地下水污染图谱成型? 118个大中城市地下水监测统计结果表明,较重污染的城市占64% 显然,对于一份污染防治规划,前提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摸底”地下水状况,包括地下水环境、地下水开采与利用状况、地下水污染状况。 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1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一些地区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污液以及化肥农药等渗漏渗透,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上述知情专家透露,《征求意见稿》中,对地下水状况给出了“摸底”图,包括污染状况。 如整体来看,中国的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 已呈现由点向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不断扩展和污染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北方污染程度要大于南方。 118个大中城市地下水监测统计结果表明,较重污染的城市占64%,也就是说,大致有75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属于较重污染区。 轻污染的城市占33%。在区域上,我国地下水“三氮”污染突出,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农村约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上述知情专家表示,《征求意见稿》中显示,不同区域的污染情况也各不相同。在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有一定程度的检出。其中,农药类六六六、滴滴涕,卤代烃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单环芳烃类等有机污染指标检出率一般为10%~20%,部分地区为30%~40%,甚至80%以上。 而在我国中东部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地下水主要污染组分为“五毒”(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和其它重金属元素等。石油烃污染问题突出。 除了整体状况,对于特别区域,相关“摸底”情况也有所清晰。 比如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问题。据上述专家称,《意见征求稿》显示,淮河以北10多个省份约有上千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而淮河流域埋深小于20米的地下水已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度污染区分布面积为16,215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的27.3%;中度污染区分布面积32,221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的54.4%;轻度污染区分布面积10,829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的18.3%。 “上述数据还未获得官方最后确认,还需要进一步核查、调整。”上述专家表示,地下水监测、摸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获得完全“清晰”的状况图不是简单的事。但是基本情况是,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严峻。 9年来未作全国“摸底” 14个平原盆地地下水污染调查即将完成 本报记者获悉,《征求意见稿》对中国地下水污染状况的描述,主要参考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曾做的一次“摸底”。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下水室主任高存荣对本报记者介绍,在2000-2002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详细地对中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一次摸底,涉及地下水资源的水层类型、补给资源、开采潜力、咸淡水分布、环境背景、污染状况、环境质量和环境问题等,并绘制了《中国地下水污染状况图》。 记者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子网站中国地下水信息网了解到,该污染状况图,以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为依据,将地下水程度分为污染严重、污染中等和污染较轻三级。 调查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重工业和油田开发区地下水污染严重,其中哈尔滨、长春、佳木斯、大连等城市污染较重;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趋势,其中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污染较重;西北地区地下污染较轻,兰州、西安等城市污染较重;南方地区地下水局部污染严重,武汉、襄樊、昆明、桂林等污染较重。 在中国地下水网上,记者发现了一张《中国地下水污染状况图》的视频截图,该图详细描述了全国各地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组合,但该图模煳不清,无法放大。记者联系中国地下水网,被告知无法提供清晰电子图。 对此,高存荣解释说,包括这张图在内的调查详细结果都已汇编成册,并上报给了国家发改委,但考虑到很多数据比较敏感,所以没有完全对外公布。 尽管此次摸底了全国地下水状况,但对地下水污染调查存在一些缺陷,“受勘测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当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无机污染,而现在地下水污染中的有机污染越来越严重。”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程彦培说。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自2002年之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全国范围内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调查,因此目前尚无最新的全国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详细数据。对此,高存荣认为,“这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没有资金去做。” 程彦培分析,地下水污染调查所需资金量很大,单就珠三角地区进行一次为期三年的调查,就需要1000-1500万,所以要对全国再调查一次,大概需要上百亿的资金。 虽然十年间没有开展全国性地下水调查,但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在2004年启动14个平原盆地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辽平原、江汉平原、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以及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等地区。 资料显示,上述平原盆地地下水分布面积273.89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28.86%;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686.09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47.79%。 “调查是分两批进行的,第一批是在2004-2007年,第二批是在2008-2011年,现在还剩下松辽平原和河套平原、关中盆地这些地区没有完成。”程彦培表示。 五大工程“挽救”地下水? 600亿投入筑起防治长城 尽管目前《规划》还未公布,但从2008年草拟的《征求意见稿》中看出,政策建议者们试图从五大层面,给出“挽救”地下水的政策措施。 首先,提及的任务就是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包括涉区域地下水保护工程、地下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 其中,水源地的保护尤为令人瞩目。《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应该以全国2150个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保护现状为基础,不断完善地下水水源地保护措施,补充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保护区防护、生态修复等工作。 第二大工程是“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 也就是说,国家将针对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治监测点不足,监测网不完整的突出问题,以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为基本单位,规划建立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实现国家对大型平原、盆地和岩溶连片分布区地下水的区域性有效监控,对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大型能源矿业基地、重大工程建设区地下水骨干点的实时监控,使之成为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网,及时向全社会发布监测信息。 同时,还提出了“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即构建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包括监测体系、监测能力和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是为第三大工程。 在工程、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之外,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体系也是未来的重要任务。根据《征求意见稿》,关键技术将是重中之重。如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第五大工程则是,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对此,《意见征求稿》中提到两项立法任务,一是制定“地下水污染损失补偿规定”,建立污染责任认定、损失核算、补偿等地下水污染补偿机制; 二是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条例》,以解决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混乱、法律之间不协调等问题,全面提升地下水保护的管理水平。 “五大工程涉及资金投入量,大约是600亿元左右。”上述知情专家表示,一旦《规划》出台,围绕这些工程的相关政府投入或将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实施。 部门“打架”管理权限 “矿泉水归谁管”的争议,凸显职能交叉的管理体制掣肘 摸清污染家底只是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第一步。 “地下水污染具有渗透性、扩散性和难以恢复性等特点,所以其治理难题远远超过地上水。”中国科学院科技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王毅对本报记者表示,“要想实现《规划》提出的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最重要的一点是理顺目前的地下水管理机制。” 记者了解到,地下水的管理主要涉及到国土资源部门、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根据2008年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部委三定方案,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组织拟订地下水的污染防治规划并监督实施;国土部地质环境司负责指导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和评价,而水利部则负责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 水利部的一个官员对本报记者指出,地下水的管理各个部门之间多有交叉,且其职能划分非常模煳,“根据三定方案本应水利部门负责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可是国土部则提出由于矿泉水属于一种特殊的矿产,所以矿泉水的开发利用归国土部管,尽管矿泉水只占到地下水的很小部分。” “单从地下水的污染防治而论,其职责归环保部门,但地下水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又牵涉到住建部和水利部,而环保部门经常与水利部门打架,因此这些部门之间如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将成为一个重大挑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专家指出。 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微博)则认为,促使这种协调机制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地下水污染信息的充分公开,由公众和NGO参与到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中去,并以此倒逼部委之间合作机制的成熟。 同时,环保部门除需与其他部委之间的协调外,还必须与地方政府之间厘定责任范围。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专家分析,在许多地区地下水管理条例与规定中,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但大多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管责任和防治措施,在地方环保部门的财权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情况下,使得地下水的保护很难落实。 本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水利部就开始组织起草《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现已成文。今年8月从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刚调任甘肃陇南市委副书记的孙雪涛对记者表示,该条例目前还在水利部内部讨论,有望尽快在水利部部务会议上通过,“希望再上升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以更好地促进部门合作。”
个人分类: 物论|20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欢迎报考郑州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zuoqiting 2011-8-30 21:59
欢迎报考: 学校: 郑州大学 专业: 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1) 方向: 区域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 招生简章: 硕士 博士 指导教师: 左其亭简介 http://www2.zzu.edu.cn/zuoweb/Z1ChineseMain.htm 欢迎申请博士后。待遇面议。
个人分类: 教育在线|4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西的水情、水利和水资源
热度 1 夫子 2011-8-29 13:42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发展之本、生态之基 。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是城乡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支撑和保证。 一、水之情——境内水系完整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全省总面积 16.69 万平方公里。境内水系发达,河流湖泊众多。全省 10 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 3770 余条,面积在 2 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 77 个。 ● 境内水系主要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其中,长江流域包括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及直接入江河流,面积为 16.31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97.7% ;珠江流域面积 3708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2.2% 。此外尚有少量面积属钱塘江水系。 ● 鄱阳湖水系是全省水系的主要部分,以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为主要河流,此外还有直接入湖的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河流。鄱阳湖流域总面积为 162225 平方公里 , 其中江西境内总面积 156743 平方公里 ,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93.9% ,另有 5482 平方公里分属闽、浙、皖、湘等省疆。 ● 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为一吞吐型、季节性浅淡水湖, “ 高水是湖,低水似河 ” , “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 。 湖口水位 22 米 ( 吴淞基面 ) 时,水面面积为 4078 平方公里,容积 300.9 亿立方米,最低水位(湖口水位为 5.9 米 )时的湖体面积仅约 146 平方公里,容积仅 4.5 亿立方米 。 鄱阳湖汇五河等来水后, 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鄱阳湖连接一江五河的水系格局。孕育了江西独特的生态优势。 江西省水系表 流域名称 水系名称 河流名称 江西面积 (平方公里) 备注 长江流域 洞庭湖水系 2584 包括流入湖南湘江支流 渌水的萍乡市萍水河、栗水 等,面积为 2309km 2 ;流入湖南平江的修水县境内的汨水,面积为 275km 2 。 鄱阳湖水系 赣江 79666 外洲水文站以上,全流域集水面积为 80948 平方公里,其中江西境内面积为 79666 平方公里。 抚河 15788 李家渡水文站以上,省内面积为 15788 平方公里。 信江 14516 梅港水文站以上,省内面积为 14516 平方公里。 饶河 12044 昌江的古县渡水位站和乐安河的石镇街水文站以上,省内面积为 12044 平方公里。 修河 14539 修河永修水位站以上。 鄱阳湖环湖区河流 20190 赣江从外洲水文站以下、抚河李家渡文站以下、信江梅港水文站以下、乐安河石镇街水文站以下、昌江古县渡水位站以下、修水永修水位站以下至湖口水文站,包括清丰山溪 、西河又名漳田河、博阳河、潼津河等直接入湖 流域面积,省内面积为 20190 平方公里。 小计 156743 直接入江水系 3816 包括 瑞昌市、九江县 长河, 瑞昌市 南阳河,庐山区、 九江县沙河 等 ,面积为 2377 平方公里,流入湖北省和直接流入长江;湖口县、彭泽县 太平河、东升河、浪溪水 等,面积为 1439 平方公里,直接流入长江。 小计 163143 珠江流域 东江、北江、韩江 3708 流入广东省 东江 的寻乌水、定南水,面积为 3524 平方公里;信丰境内,面积为 38 平方公里,流入广东省的 北江 ;寻乌县境内,面积为 146 平方公里,流入广东省的 韩江 。 东南诸河 钱塘江 97 上饶市广丰县、玉山县境内,面积为 97 平方公里,流入浙江省的钱塘江。 全省合计 166948 二、水之利——丰富的水资源 江西属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1565.0 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5.5% 。全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七位,按人口平均居全国第七位,按耕地平均居全国第五位。约相当于全国亩均占有水量的 2.4 倍。 1 .地表水资源 丰富的地表水资源 , 为江西省的一大潜在优势。 ●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 1638 毫米,相应平均每年降水总量约 2735 亿立方米。 ● 全省地表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1545.5 亿立方米,折合平均 年 径流深 926 毫米。其中, 经湖口站出湖入江的多年平均水量为 1436 亿立方米,入江水量占长江年径流量的 15.5% 。 2 .地下水资源 ● 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为 381 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重复计算量为 361.5 亿立方米,不重复计算量为 19.5 亿立方米),年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77 亿立方米。 ● 地下水以重碳酸盐淡水为主, 地下水矿化度和总硬度相对较低,水质类别多为 Ⅰ~Ⅲ 类,地下水质量总体相对较好,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局部区域地段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差,需作相应处理。 3 .水力资源 ● 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 684.56 万千瓦。 与主要负荷中心的华东、东北、华北地区各省相比处于较为丰富的地位。在华东地区六个省区中则处于第二位。 ● 据统计,江西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有 644.01 万千瓦,年发电量 212.88 亿度。其中 30 万千瓦以上大型水电站有万安、 柘林、 峡江 3 处,装机容量 128 万千瓦,年发电量 33.48 亿度。 ● 省内中小河流密布,广大农村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全省可开发的万千瓦以下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 273.49 万千瓦,年发电量 95.18 亿度。全省可开发小水电资源在一万千瓦以上的有 60 个县。 三、水之忧——困扰江西的两大难题 1 .水资源分布不均: 江西水资源虽然相对较为丰富,人均 3500 余 立方米,但也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且时空分布不均。 ● 江西省气象局气象资料显示:每年 4 至 6 月是江西降水量最集中的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45 %至 50 %;而 7 至 9 月降水量偏少,约占全年的 20 %。 ● 全省出现的情况:丰水季节,洪水屡屡泛滥,造成严重洪涝灾害;而在农业生产最需要水的 7 至 9 月,干旱又肆虐。这是困扰江西的千年难题。 2 .河水污染严重 江西省环保局和江西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显示,由于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影响,江西境内水多(洪涝)、水少(干旱)、水脏(污染)以及水土流失问题引起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 局部水质恶化,污染河长比1997年增加了4%,部分县市河段甚至达不到饮用水标准,不得不从水库或其它河流引水; ● 从 2000 年起,全省废污水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 1 亿吨。 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优于或达到合格的供水水源地 ,占总数 87.0% ,出现不合格或恶劣的供水水源地占总数 13.0% ,且有上升趋势。 ● 在鄱阳湖湖滨第四系潜水中,部分地区总铁离子含量大于 0.6 毫克 / 升,锰离子含量大于 0.15 毫克 / 升,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 ● 据统计分析全省 1997 年— 2005 年共发生主要水污染事故 538 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860.97 万元,污染鱼塘面积达 260.99 万 平方米; ● 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 3.35 万平方公里,一些开发建设项目造成人为水土流失。 四、水之患——自然灾害的威胁 江西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大主要暴雨区之一,水灾多发,洪涝灾害威胁一直是我省的心腹之患。 ● 建国 50 年来,江西几乎每年都发生局部洪涝灾害,较大洪涝灾害平均 3 ~ 5 年就发生 1 次。 ● 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除 1991 年发生大旱,其后连续发生大水,局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1995 、 1998 年,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不断发生有记录以来最高洪水位;信江 1992 、 1995 、 1998 年接连突破历年最高水位记录; 1998 年抚河、昌江、修河均发生有记录以来最高洪水位; 1999 年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又发生了仅次于 1998 年的大洪水。 ● 据监测, 2010 年江西省共出现 23 次区域性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局地强对流、低温冷冻和雪灾、高温酷暑、大雾。 2010 年全年因各种气象灾害或因气象灾害而引发的次生灾害,致使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175.9 万公顷,受灾人口 2044.9 万人,死亡 103 人(其中雷击死亡 33 人),气象灾害给江西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592.2 亿元,占当年 GDP 比重的 6.3% 。 ● 2011 年以来江西降水持续偏少, 1 月 1 日至 5 月 29 日全省平均降水量为 431 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 4.7 成,降水量之少排 1959 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第一位,其中赣北赣中有 59 个县(市)降水量突破历史最低值。 ● 鄱阳湖星子站观测点数据显示,鄱阳湖水位 9.2 米,水面面积 445 平方公里,对应库容 8 亿立方米。从对应的同期历史均值来看, 2011 年 5 月鄱阳湖水位低了 5.8 米,面积缩小了 2000 平方公里,和丰水期面积相比,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 五、水之兴——节约保护水资源 1 .节水 ● 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用水,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 江西省目前已有萍乡、景德镇、南昌三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湘东、东乡、安义、于都、万年、修水、乐安、渝水、袁州、青原等 10 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2 .治污 ● 早在 2007 年,我省就实施了工业园区污水达标排放专项行动、五河源头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专项行动、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水零排放专项行动、设区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和尾矿库整治专项行动等五个涉水专项行动,掀起了水污染防治风暴。 ● 江西省政府还下发《关于设立 “ 五河一湖 ” 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的通知》,划定总面积达 9985.72 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为有效开展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兴修水利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治涝、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相对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截至 2009 年底,全省建成各类水利工程 40 多万座(处),其中水库 9809 座,山塘 24 万多座,蓄水能力 294 亿立方米;引水工程 9.60 万多处,年引水量 59.41 亿立方米;万亩以上灌区 310 座;机电排灌站 2.67 万处,装机 88 万千瓦,排灌面积 704 万亩;堤防 4000 余条,堤防总长 9793 公里,保护农田 1141 万亩,保护人口 1202 万人;农村水电装机 268.85 万千瓦;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2760 万亩,旱涝保收面积 2230 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33 万平方公里。水利快速发展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为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江西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的战略部署。 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009 年 12 月 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这一区域性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 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按照调枯不控洪、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保护湿地、控制血吸虫的原则,在科学评估论证工程对湿地、候鸟(尤其是白鹤等珍稀濒危鸟类)、鱼类洄游、防洪、水质、泥沙淤积等影响以及江湖关系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工程特征水位、调度运用方案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启用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湖区模型, 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建设创造条件。 ●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定位为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区的经济和生态承载力;主要任务为生态环境保护、灌溉、供水、航运、血防等,同时具有枯水期为长江下游应急补水的作用。 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利于保护鄱阳湖 “ 一湖清水 ” ,有利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有利于确保湖区供水灌溉,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发展航运与旅游业,有利于血吸虫病防治,有利于长江下游水安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工程、核心工程、头号工程。 ● 目前,该工程 “六大课题”及关键技术研究、鄱阳湖基础地理测量项目等 已经通过专家验收,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及项目审批立项工作正积极推进 。 4 .政策保障 ● 2011 年 7 月 8 日,《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 ● 2011 年 6 月 ,《江西省(鄱阳湖)水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纲要( 2011 年~ 2015 年)》正式出台 。 《纲要》规定: ● 到 2015 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 300 亿立方米以内,全省一级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 85% 以上,二级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 80% 以上,其中饮用水源区达标率达到 100% ,总达标率达到 83% 以上; ● 鄱阳湖湖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 90% ,水质常年稳定在 Ⅲ 类以上。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30%,控制在120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 审稿专家: 江西省水利厅 何长高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 彭忠福、刘小东、詹晓群 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张文龙 本文为江西省科协“2011年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挂图文字版
个人分类: 科普|122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河海大学余钟波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chenyuanfang 2011-8-24 09:56
余钟波教授,男, 47 岁,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83 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业, 1992 年至 1997 年在美国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 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 2005 年被河海大学聘为 “ 长江学者 ” 特聘教授,其领衔的 “ 大气 -- 陆面 -- 水文过程耦合机理研究 ” 团队 2007 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成果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和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水文地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大气 -- 地面 -- 地下水相互作用、地表 -- 壤中流交互影响、数学建模、流域尺度下水文模拟、污染物迁移模拟和污染治理等方面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研究以及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洪水预测等。
4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黄老师获得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huozailin 2011-8-21 17:51
日前,201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名单已公示,中国农业大学黄冠华老师名列其中!祝贺!黄老师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继两位康老师(康绍忠、康跃虎老师)之后为数不多的杰青,进一步提升了农大在农水方向的地位。黄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水土环境,现在正在致力于建设农水与水文水资源交叉的学科方向“农业水土资源与环境”。近年来已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成果,据检索,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Advance in water Resources、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发表的文章位于中国大陆研究学者前列。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6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正渗透技术:水处理领域投资新热点
gaily 2011-8-9 14:00
正渗透技术:水处理领域投资新热点 □本报见习记者 郭勉愈 水资源的相对匮乏和水质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未来的和平与发展也将与净水及淡水的获得息息相关。因此,如何低成本地实现水净化和脱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科技问题。正渗透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7月25日~30日,国际膜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刚参加完此次会议回国的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膜实验室研究员何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在此次大会上,正渗透技术是各国专家最感兴趣、讨论最多的议题。 最前沿的水处理技术 “正渗透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脱盐和水净化技术。”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何涛表示。 正渗透是相对于反渗透而提出的。反渗透的原理是:对海水或污水施加高压,使水分子通过一层膜渗透出来,而盐分和其他杂质则留在膜的另一边。反渗透的问题在于能耗太高,并且海水淡化后产生的浓盐水直接排放对环境有影响。 正渗透技术的原理是:在一层膜的两边放置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因为水的特性,水分子会自然穿过这层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何涛说:“与反渗透相比,正渗透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耗低,不需外界的压力即可实现分离过程;材料本身亲水,可以有效防止膜污染;回收率高,零排放,无污染。”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报道,7月20日返航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宇宙空间的最后一次飞行中,顺利完成所携带的两项实验任务,其中之一即是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正渗透技术获得饮用水。 当未来的太空探险者在宇宙深空探险时,获取淡水的唯一办法是在飞船内部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正渗透技术能够把飞船上的污水、尿液等转化成富含水合物和营养的饮用水,保证宇航员的淡水需求。 对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迈克尔·弗林的解释是:“正渗透是一个类似将人体肠道中的水吸收到血液或植物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过程。这一技术通过半透膜实现水的自然扩散。半透膜作为一道屏障,允许小分子通过,比如水,同时阻截盐、糖、淀粉、蛋白质等较大分子,及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 何涛表示,正渗透是目前唯一能够为深空探索提供淡水来源的技术手段,在将来我国的载人航天项目中,该技术将大有用武之地。 更低的能耗 何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正渗透技术在国际水处理领域可谓“热点中的热点”。目前科学家们研发的核心是寻找更为合适的驱动液和渗透膜,技术领先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 2004年,美国耶鲁大学梅纳赫切姆·艾利米勒的研究小组在汲取液的研究上获得进展。该小组使用一种基于碳酸氢铵的汲取液,可以很好地吸引水分子通过薄膜,然后加热溶液至40摄氏度,盐分会挥发,剩下的就是纯净的淡水,挥发的气体可回收后再利用。研究小组称,该方法的能耗仅是目前海水淡化工厂的20%。 正渗透技术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找到合适的薄膜。美国《海水淡化道报》的编辑汤姆·派克拉茨认为:“这是正渗透技术面临的主要难题。” 这种膜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只让水分子通过,而将盐分等杂质阻挡在膜的另一边;二是必须尽量薄,以便让海水与汲取液“亲密接触”,保持高渗透压;三是需要足够强韧,能够抵御汲取液的侵蚀。 据《先进材料》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膜技术中心最近研发出一种新的纳米复合薄膜,具有很高的孔隙率,厚度也很薄,有利于高产出水量和降低能耗,也能够抵御碳酸氢铵汲取液的碱性。 该中心主任托尼·费恩表示,这种薄膜有望使海水淡化工厂的能耗降低至少30%,生产过程简单,大型海水淡化设施可按需进行组装。 英国现代水公司也宣称解决了正渗透膜问题,并成功应用正渗透装置来淡化海水,工厂能耗比传统海水淡化技术低30%。 何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我国正渗透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高从堦带领的团队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的支持,何涛即是团队中正渗透项目的主要成员之一。 新投资热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膜与膜过程实验室主任高从堦告诉《科学时报》记者,正渗透技术为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低能耗、高效率的解决方法,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其应用范围已经包括海水淡化、水净化、废水处理、食品、医药、能源等领域。 在医药领域,利用正向渗透技术制造的渗透泵能够实现药物剂量的精确释放、靶向输送和剂量控制。食品加工应用正渗透保存食品(水果、肉类等)已很普遍,正向渗透浓缩饮料和流质食物很好地保留了食品本来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高从堦表示,正渗透技术在能源领域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它可以利用河流入海口地区海水与河水之间的渗透压差来发电,欧洲国家已经把目光瞄准了这个市场。 在这一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是挪威。2008年,挪威国家能源集团在布斯克吕德郡建设了世界首个海洋渗透压发电厂,工程中使用了2000平方米的正渗透膜。预计到2015年,发电厂将成熟到可以将其电力正常入网的状态。 高从堦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对于像我国这样能源紧张的国家来说,渗透压发电是理想的选择。挪威的经验可以作为我国将来发展渗透压发电的借鉴。 国际大型的水处理公司也纷纷致力于正渗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目前最好的商业化正渗透膜是美国水化技术创新公司的支撑型高强度膜,该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公认的正渗透技术的先行者。水化技术创新公司在2004年推出一款基于正渗透原理的便携式水过滤器。在这种过滤器里,正渗透膜被封入小型密封塑料包,包中还含有由糖、香料、饮料粉末等组成的可食用汲取液。把这种膜包浸入脏水,水在渗透压作用下扩散进入膜包,稀释的汲取溶液就是可饮用的水溶液。这一过程不需要外加能源,特别适用于野外救生和军事应用。 英国现代水公司已经将该公司的正渗透技术应用于一座示范工厂和另一座正规的海水淡化工厂。 对正渗透技术的未来,何涛非常乐观。“未来5~10年,正渗透技术在水处理、能源等领域的中试即可完成,将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很可能成为继反渗透之后水处理领域新的投资热点。” 高从堦也表示,正渗透技术具备非常好的潜力,今后应着重攻克技术难题,促进新一代水处理工艺的出现,推动正渗透技术的广泛应用。 正渗透是目前唯一能够为深空探索提供淡水来源的技术手段,在将来我国的载人航天项目中,该技术将大有用武之地。 科技投资:目光应当更长远 □郭勉愈 我国的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渗透技术。各大投行的投资指南、风险评估报告无一例外地将反渗透技术作为投资热点,争先恐后将资金投放到在建的和筹建的各个基于反渗透技术的海水淡化工程上。 然而,业内专家指出,反渗透技术的能耗从一开始的生产一吨水耗费八九度电,降低到现在的生产一吨水耗费四度电,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要想在能耗上进一步降低成本,未来只能寄希望于新的技术。正渗透技术相对于反渗透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不会带来环境污染,很可能在将来取代反渗透,成为更优越的海水淡化技术。 发达国家早已把目光瞄准了正渗透技术的市场。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膜实验室研究员何涛告诉记者,美国的水化技术创新公司、英国的现代水公司等已经有正渗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而美国的水化技术创新公司更是抢占了市场先机,其他国家使用的正渗透膜均为该公司的产品。 在7月30日结束的荷兰国际膜会议上,何涛的研究小组在渗透膜、汲取液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参会的某国际大型膜技术公司的关注,目前双方正商谈合作事宜,该公司很可能投入资金支持研发。 记者不禁感慨,我国的企业界什么时候能够有这样的敏感性与超前的眼光? 必须承认,产业和科研不一样,产业往往滞后于科研,常常要等某一项技术发展成熟之后,才会进行大量投资,使之商业化。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承担高风险。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会失去在一个领域占据领军地位的先机,今后也只能扮演被动地复制他人技术的角色。 事实告诉我们,不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失去了先机就只能受制于人,只能处于世界经济链条的下游。 因此,我国的产业界、投资界目光应该长远一点,超前一点,更多关注像正渗透这样处于前沿的新技术,乐于在新技术上投放资金,勇于承担风险,才可能占据科技的制高点。而占据了科技制高点,才能意味着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科学时报》 (2011-08-09 B1 金融)
3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水危机触目惊心!如何应对?
热度 6 zbt92 2011-7-22 07:18
水博点评: 最近全国都在关注中国的水利。看到光明日报上有一篇题为《 中国水危机触目惊心! 》的文章,感觉到有些话不得不说几句。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偏激。面对水危机节水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说“节水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则绝对有失偏颇。因为中国的水危机不但有干旱缺水,还有洪涝灾害。例如,尽管文章中强调“ 目前全国总体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左右 ”,然而,我国每年汛期为了防止发生洪涝灾害不得不疲于奔命的排入大海的水资源至少有5000亿。显然,在我国很多地区只提倡节水的方针,其后果很可能会加剧当地的洪涝灾害。所以,解决中国水危机的根本出路绝不是仅仅在于节水,而是在于解决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正确答案就是胡锦涛主席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的“ 要力争通过 5-10 提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也就是说,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通过必要工程措施蓄水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不仅是解决中国水危机的根本出路,而且也是全世界各国解决水危机问题的共同方式。 作为参考,请大家看看联合国水资源报告颁布的世界水资源九大问题是:  一、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建设、 基础 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全球约有 1/5 的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二、 水质 差导致生活贫困和卫生状况不佳: 2002 年,全球约有 310 万人死于腹泻和疟疾。每年约 160 万人的生命原本都可通过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挽救。   三、大部分地区的水质正在下降:有证据表明,淡水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在迅速衰退,其退化速度往往快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四、 90 %的自然灾害与水有关:日益严重的东非旱灾就是一个沉痛的实例,当地人大量砍伐森林用来生产木炭和燃料,使得水土流失,湖泊消失。   五、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更加紧张:到 2030 年,全球粮食需求将提高 55 %。将需要更多的灌溉用水,而这部分用水已经占到全球人类淡水消耗的近 70 %。   六、城市用水紧张:到 2007 年,全球一半人口将居住在城镇。到 2030 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近 2/3 ,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七、水资源开发不足:发展 中国 家有 20 多亿人得不到可靠的水源。   八、水资源浪费严重:许多地方因 管道 和沟渠泄漏及非法连接,有多达 30 %到 40 %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费掉。   九、治理资金没利用好,只有 12 %的资金用在了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难道我们中国的水资源问题真的与全世界都不一样?只有一个“有多达 30 %到 40 %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费掉”的问题吗? 参考原文《中国水危机触目惊心!》 来源: 光明日报   在山东兖州某污水处理区,酱油色的污水(上图)经过多道处理工序进入清澈见底的水塘,水塘里鸭、鹅在嬉戏(下图)。范长国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提出,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难点。   从7月中旬开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本报再次合作,联合出击,聚焦水资源困局,希望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呼吁建立更合理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并探讨其可能的实现路径。   旱涝急转、旱涝交织……长江中下游地区接连上演的两个矛盾的极端气候,再次凸显了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浪费、污染、掠夺,使得诸多地区缺水、缺安全之水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链的断裂等问题。江河断流,湖库淤积;地下水超采,湿地退化;围湖造地,侵占河道;水污染频发——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暗流涌动下,我们身边潜藏着怎样的水危机?    水危机困扰大江南北   罕见的秋冬春连旱,不久前还在考验着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持续干旱给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带来了严重影响,洞庭湖水位5月11日曾降至21.74米,创历史同期最低——站在岳阳洞庭湖大桥下,一眼望去是干涸开裂的湖床和死去的鱼,湖床上的裂缝可伸进一只拳头。   5月下旬,在“千湖之省”湖北的孝昌县花山村,消防车正进村送“救命水”,村里老少挑着塑料桶排队接水。“都是天灾惹的祸,守着大江大湖却喊渴。”花山村党支部书记余春明说:“好多居民一天全家人就用一盆水洗手,洗了米的水再洗碗,然后再浇地、喂猪,再脏的水也舍不得泼掉。”   与难得经历这种多年不遇大旱的花山村民相比,甘肃东南部的甘谷县的农民却是祖祖辈辈吃水困难。这里历来干旱少雨,有一个叫安远镇的地方,年降雨量仅有200多毫米,蒸发量却超过1500毫米,当地群众得靠畜驮、人背、车拉解决吃水问题,天不亮就得到沟里排队等水,近的一两个小时,远的三四个小时,在旱情严重的时候,连浑浊的“黄泥汤”也成了求之不得的甘露。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长期以来形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水资源问题仍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院长匡尚富说。   资料显示,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9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水资源量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左右是洪水径流量,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表现为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年内集中程度越高,年际变化越大容易形成春旱夏涝,以及连涝连旱。   在水资源空间分布上,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也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50毫米。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资源仅占19%。   这又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还有2亿多城乡居民饮用水不安全,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资源形势更趋严峻,“水多、水少、水浑、水脏”这四大水问题日益突出——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洪水威胁严重,近年来每年发生在中小河流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到整个洪涝灾害损失的60%至80%;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城市和农村还有不少人的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水质问题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水资源粗放利用未得到根本扭转   在北京一家大众浴池内,记者看到一个闲置的龙头一直流着水,有的市民在洗浴过程中尽管未用到龙头,却一直“开闸放水”。记者走访多家洗车店发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洗车店洗车多是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每清洗一辆车至少要用掉半吨水,而采用节水设备的,则少之又少。   “洗一个澡水长流,洗一辆车半吨水”——长期以来,类似这样无节制使用水资源的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拧开水龙头,都在哗哗流水”,面对水资源严峻短缺的现实,很多居民却没有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的习惯。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这句提醒人们节约用水的广告语:“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从此节约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计较”?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导致了人们对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的认识不足,公众的节水意识仍然不高,造成了长期破坏、浪费水资源的恣意和无度。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水资源浪费现象,尤其是当前很多地区粗放的增长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业无情地吞噬着日见“瘦弱”的水资源。   “5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苏锡常地区,由于对水资源长期无节制开发,使河流水质严重污染,同样面临着水危机。   “守着河网闹水荒”,江南水乡的“水荒”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不只是在长三角地区,全国的水资源现状都不容乐观,一些地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全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肆意发展,造成了当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形成的用水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为62%,许多地区农业灌溉方式仍较粗放,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仍存在盲目建设高耗水、重污染项目的现象,高耗水企业转型降耗仍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过去,喊“缺水”的主要是中西部水资源贫乏的省份,现在几乎是所有的地方都产生水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供水量从1980年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目前全国总体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左右。   2000年,中央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刚刚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盘点去年收成,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王其闸村农民王爱忠比往年多了一项:1000多立方米水的水票换了250公斤小麦。去年王爱忠把耗水高的小麦改种成制种玉米,这些水票是浇地省出来的。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张掖人的用水观念正在变:漫灌改为沟灌、滴灌,“浇地”改为“浇作物”,高耗水作物改为节水作物……   张掖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节水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十一五”期间,全国建设了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20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用水量超额完成下降20%的规划目标,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超额完成下降30%的规划目标。   今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水利发展改革的一场深刻制度变革,必须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具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26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河海大学举办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全国在职教师暑期教学研修班
chenyuanfang 2011-7-17 20:57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 2011 年中央 1 号文件精神,提高全国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及相关研究领域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交际交流,河海大学于 7 月 11 日 - 17 日 举办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职教师暑期教学研修班”。来自全国 10 多所高校包括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等近 30 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研修班。 本次研修班聘请了河海大学资深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芮孝芳老师主讲,同时一些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授就学科前沿问题做了讲座,并组织暑期培训班学员和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领导及相关教师就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建设经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了交流研讨。此外,研修班学员还参观了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刘光文学术成就展示室。 举办此次在职教师暑期研修班是 推广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经验和成果,扩大该校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 特色专业在全国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 此次研修班时间虽短,但学员普遍认为收获很大,他们纷纷表示十分感谢河海大学义务举办该研修班。
3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水能管住北京人口?我看难!
热度 3 vcitym 2011-7-16 17:56
最近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又是一个最严格的管理制度,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其实之前已经有很多“最严格”和红线了,但这次比较点穴,水比土、比林都重要。为此人们围绕这个最严格又开始焦点、热点一番。 北京市水务改革发展工作大会7月14号召开,市委书记刘淇提出,北京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起以水控制居住人口规模的制度。这是 北京首次提出以水资源承载量控制人口规模。刘淇表示,要建立全市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实行区域和行业用水总量控制;建立起以水控制居住人口规模的制度,把水的管理贯彻到“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之中。 他表示,“以水控人”意在让水资源示警,借助可测量的城市人均用水量,对应人口红线,量化人口管控现状和城市资源的承载能力,“北京有多少人?这是个变量,底数难以摸清。以水管人就是让人口数量和水资源、人均用水量‘对话’,通过水资源的数据变化,核定人口数量的变化,为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http://gx.people.com.cn/GB/179455/15170498.html ) 对于这样的言论,人们开始争论:北京的人口能控制得住吗?这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人类演化结果,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专家激辩北京水资源能否承载激增人口。 (1)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迅速突破数年前提出的2020年人口规划目标(1800万),即将达2000万,形成了每2年人口增长超过百万态势。有学者发表文章认为北京不应限制人口,并拿东京、首尔做类比。侯东民教授认为,大家都忽视了北京的独特性,那就是水资源,人口增长正在严重透支北京的生存基础,对此社会迄今没有深切认识,对人口猛增的症结及其调控渠道也缺乏准确认知。 (2)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本人对这些“城市极限承载力”,乃至于“中国人口承载力”之类的研究,基本上持一个否定的态度。说实话,此类研究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做,但就我看到的相关研究而言,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加上自身知识与视野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低估了技术、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进步对城市人口容纳力、国家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影响,更忽视了市场机制本身对人口流动、人口增长的重大调节作用。因此,这些研究对特定区域人口极限容纳力的估计很快被现实发展所突破,一点也不奇怪。——陶然(学者) (3)如果按照“城市人口承载力极限”的理论,美国的拉斯韦加斯和以色列这两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地方,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那里无一例外是今天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每年花多少无谓的公款在“城市人口承载力极限”研究上?又有多少决策建立在如此无稽的理论成果上?更挡住了多少公民正当的城市权利和城市梦?——童大焕(媒体人) (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25/024421163508.shtml ) “毛主席说,北京不要一千万人?将来人家都要来,你怎么办?”1956年10月,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在市委常委会上说,“我提个意见,城市人口近期发展到五百万人左右,将来全市要发展到千把万人。这是大势所趋,势所必至,不是我们想不想要这么多人的问题。”( http://news.163.com/10/0828/11/6F60GKVE0001124J.html ) 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1800万人的控制目标。以近两年北京市每年增加逾60万人的速度来看,这个城市实际常住人口达到2000万人已在须臾之间。 (http://news.163.com/10/0828/11/6F60GKVE0001124J.html ) 以上种种,从历史角度看,控制人口,难! 附件:北京部分年份人口数据(基于互联网整理) 1948 年 203 万人 1958 年 660 万人 1978 年 871.5 万人 1986 年 1028 万人 1988 年 1,061 万人 1998 年 1,245.6 万人 2000 年 1,363.6 万人 2005 年 1,538 万人 2006 年 1,581 万人 2007 年 1,633 万人 2008 年 1,695 万人 2009 年 1,961 万人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3684 次阅读|4 个评论
糊涂专家的胡言乱言 误国害民
热度 5 zbt92 2011-7-11 09:32
7月10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非常误导人的错误文章《江河流域灾害频频 管理无序难逃干系》。文章中这位所谓的专家其实根本就不了解世界各国都是怎么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他所提出来的“整个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管理无序等因素”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其实,中国水利的问题的结症决不是水资源开发不合理,而是水资源开发不足。不是流域管理无序,是缺乏管理的手段。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社会发达程度几乎都与其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即水库蓄水量)成正比。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库调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我们只能在洪水来临的时候疲于奔命的把洪水排到海里去,稍有差错就会形成洪涝灾害。与此同时,同样由于水库得蓄水能力的不足,到了不下雨的季节又会造成严重的缺水。 那么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到底是不合理还是不足能呢?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用数据来说话。尽管我国目前水坝的数量比美国还要多,但是我国水库的总蓄水能力还不到美国的一半。这位所谓的专家强调长江上“分别规划建设了总数超过 50 座的梯级水电站”的说法有很大的欺骗性,故意把规划的水电站和建成的水电站混为一谈。实际上,当前我国长江上游规划的电站,除了个别支流外绝大多数还没有建成。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长江的干流(包括金沙江在内)只建成了 3 座水电站,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虽然比长江短得多,但是美国仅在密西西比河的干流上就建成了 29 座水电站。因此,相对于美国来说,我国对长江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还缺乏控制的手段。然而,这种缺乏控制的手段的原因,显然不是什么开发不合理的问题,而是开发严重不足。 再看专家所说的管理无序的问题。我国的黄河在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前,也曾经出现过“管理无序”的问题,最严重的时候曾经造成了黄河一年断流 270 天的灾难。然而,在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后,我们却立刻做到了十几年来既不出现洪灾也不出现断流。为什么黄河能从过去管理无序,迅速的转变到现在的科学管理?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前,我们还缺乏对黄河进行全流域管理的手段(设施)。没有调蓄水资源的设施,怎么能管理水资源呢?现在长江的现状,基本上就是相当于以前的黄河,恐怕只有等到专家所说的“总数超过 50 座的梯级水电站”中的绝大多说建成了之后,才能谈得上科学管理。 所以,我们流域管理无序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开发不足。因为,流域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要有管理的设施,否则,不管建多少个管理机构,立多部管理的法律,没有调控水资源的设施,都只能纸上谈兵,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章:《专家:江河流域灾害频频 管理无序难逃干系》 2011 年 07 月 11 日 02:0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江河流域灾害频频 管理无序难逃干系   今年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发生旱涝急转灾害,造成多方面严重影响。事实上,类似的江河流域灾害近年来已屡见不鲜。   太原师范学院院长、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尚义等专家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包括长江大旱在内的江河水问题的出现,直接 “ 祸首 ” 是异常天气,但与整个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管理无序等因素息息相关。专家建议,在解决江河水问题过程中,应树立全流域观念,加强流域综合研究,并在顶层政策设计上,加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工作,加快制定出台 “ 流域法 ” ,建立一体化的流域管理机制。   流域灾害都是异常天气惹的祸?   近年来,我国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发生旱涝急转灾害,给一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研究流域问题近 30 年、创建并发展了历史流域学理论的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王尚义、郭文炯、牛俊杰等教授认为,流域作为人、地、水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具有整体性、历史性、因果性等特点。某一江河旱涝等水问题的出现,往往以异常天气为诱因,但都反映出整个流域的深层次问题。   以此次长江中下游大旱为例,表面看气候变化是主因,但 “ 人类活动 ” 这个驱动因子与叠加效应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上游地区 “ 跑马圈水 ” 。研究人员表示,长江上游干流段已建成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在西部水电大开发背景下,金沙江、乌江、嘉陵江、岷江等干流也分别规划建设了总数超过 50 座的梯级水电站。除此之外,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境内的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水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   郭文炯等专家说,由各类企业集团瓜分开发范围、由省到乡各级政府分别管理和控制税收的利益分配格局,几乎覆盖了长江全部流域范围和河流支系。为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都以发电功能为首要选择,从而导致水资源分配失衡。正当中下游地区干旱季节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电站管理权归属、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也成为抗旱 “ 拦路虎 ” 。与此同时,河流修建大坝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与水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目前也亟待充分重视和研究。   专家们表示,在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区频发的旱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忽视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全流域治理观念,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范围内还出现中小河流治理滞后导致的洪灾威胁问题、工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流域性水污染问题以及流域生态问题,特别是上游水土流失问题仍然突出。   江河流域治理面临四大问题   专家表示,从理论到现实层面看,我国江河流域治理工作目前还面临四大问题。   首先是流域开发治理缺乏统一规划,流域健康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王尚义说,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等功能之间相互联系。但当前我国大江大河水土资源的开发与治理,仍然是单纯以一个行政区域、一条支流、单项工程为主,这一开发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牛俊杰说,与此同时,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工作尚未纳入流域管理实际,导致无法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并由此采取超前应对措施;流域区域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各方矛盾频发。   其次是流域立法工作滞后于流域开发治理实践。郭文炯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多部关于水的大法。但这些涉水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全国水资源状况做出的一般性规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不能有效统筹协调不同地区和行业开发利用河流水资源的关系,不能有效解决流域开发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导致出现某些部门主张自身利益而影响河流合理开发的现象。   第三是江河流域全方位、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王尚义说,我国目前针对黄河、海河等流域水问题设立了黄委会、海委会等流域管理机构,但这些管理机构过于侧重水资源分配、防汛等水务管理,忽视了水土保持、经济开发等其他重要方面,无法对流域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监管。   最后是流域研究工作滞后。王尚义等研究人员通过检索各方资料发现,尽管多年来学界关于流域学的研究有颇多创新之处,但大多研究只是将流域作为普通的空间地域范围来研究,较少考虑其系统性、封闭与开放性等综合特征,而且大多研究成果各自为政,没有真正统领到 “ 流域 ” 这一区域内。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流域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才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控制其发展过程,为流域健康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决策思路。   树立全流域观加强顶层设计   王尚义教授由此建议说,从国家层面看,应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树立全流域观念,突出顶层政策设计,全方位解决我国江河水问题。   要加快制定和出台 “ 流域法 ” ,强化依法治水。专家称,应从流域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进行流域立法。除了全国性的《流域法》,还应针对重要河流的单一流域开展具体立法工作。如尽快制定长江流域专门法律来科学利用长江水资源,协调处理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防洪、水电、航运、灌溉、取水、生态等方面的矛盾。   建立流域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强化流域合作治水、协调治水。王尚义说,应调整流域分块、分条管理的现状,建立一个统一的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管理和协调机构。具体机构设置可成立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其综合协调下,建立部门、区域联动的管理、建设及执法机制,切实形成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共同解决流域水问题的工作格局。   郭文炯说,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管理立法与实践,大都将流域综合管理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0 世纪初,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此,美国于 1933 年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赋予其防洪、航运、发电、供水、水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休闲娱乐综合性管理职能。经过多年实践,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流域面貌得以根本改变。   要加强流域健康评价工作,建立流域水生态预警系统,同时建立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牛俊杰教授说,为从根源上解决流域水问题,应将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工作纳入流域管理实际,开展国内主要流域的生态安全评价,及时诊断流域健康问题,尽早建立预警系统。   专家认为,随着近年来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区域之间和流域上、下游之间在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冲突不断增加,各方面开始关注生态补偿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制度来保障流域补偿政策的施行,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予以研究解决。   要 加 强 流 域 水 问 题 的 综 合 研究,为科学治水提供依据。王尚义说,亟须从流域整体观和历史观角度,加强对流域的综合研究,发展流域科学。目前,需重点开展流域自然环境变迁、人文环境变迁、历史流域工程、历史流域管理四个侧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及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流域水患及防洪标准、历史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流域产业布局与开发模式、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和科学的区域管理政策等应用方向的研究。 ( 记者 晏国政 太原报道)
4029 次阅读|5 个评论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5)
热度 2 xiqingchen 2011-6-26 21:40
上世纪八十年年代以来,随着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耗水量快速增加伴随着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同时在全球气候与区域水文变化环境背景下,鄱阳湖水质下降速度非常显著。“ 监测数据表明, 上世纪 80 年代鄱阳湖水质以 Ⅰ 、 Ⅱ 类为主,平均占 85% ,呈缓慢下降趋势; 90 年代仍以 Ⅰ 、 Ⅱ 类水为主,平均占 70%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 2003 年以后, Ⅰ 、 Ⅱ 类水只占 50% ,下降趋势急剧。 2006 年后,鄱阳湖水全年优于 Ⅲ 类的不到六成,属于 Ⅲ类 的有两成多,劣于 Ⅲ 类的则逼近两成, 2006 年鄱阳湖已经从整体上呈现出中度营养化的状态(代银萍等,2010,鄱阳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所以,鄱阳湖建坝对湖区水质的影响成为反坝呼声中的最强音之一,也是建坝者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已经给国人展示了建坝前后库区水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应对这一问题已经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代价。 大坝前后三峡库区、或鄱阳湖区的物理过程首先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过程与化学过程出现相应的变化。对湖泊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1. 湖泊水体循环周期及其季节变化;2.湖泊深度的变化;3.湖泊水流速度及其时空变化;4. 湖泊水体泥沙浓度和水体透明度变化。江西省认为:“按吴淞16m计算,枢纽工程蓄水80亿m3,鄱阳湖年入江流量在1400亿 m3以上,全年可实现水体交换17次以上,10~3月调度期也可实现水体交换10次以上”。的确,如控制坝高,这一数据要优于三峡水库。我们可以简单估算一下,三峡库区以上每年来水量4400亿 m3,总库容393 亿 m3,所以,三峡库区全年换水仅11次左右,即使用年内三峡水库的平均库容,也显著低于鄱阳湖数据。然而,这只是考虑了平均值,还没有考虑其它重要因素,例如,(1)三峡库区的泥沙来量大大高于鄱阳湖区;(2)鄱阳湖区的水深要远远小于三峡水库;(3)鄱阳湖水面积广大,广大浅水区和浅滩处的水流速度远远小于平均速度,而三峡库区就是一狭长河道型水库,水流速度在横向上的变化小于鄱阳湖。上述这些特征对建坝后的鄱阳湖水质极为不利。 让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三峡库区和鄱阳湖的污径比(径流量与污水量之比)。国家公开颁布的数据表明:2009年宜昌以上废污水总量为65亿吨左右,占长江总废污水总量的20%左右。有数据表明:江西省2007年废污水总量为27亿吨,根据年增长量,至2009年,估计在32亿吨左右。这样,我们可以看到,鄱阳湖来水量相当于三峡水库以上来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鄱阳湖废污水量相当于三峡库区的二分之一。即鄱阳湖污径比明显大于三峡库区。 所以,可以认为:尽管鄱阳湖水体平均循环周期较三峡水库短,平均换水次数较多,但建坝后鄱阳湖面临的水质问题比三峡水库更为严峻。在入湖水体富营养化的背景下,旺盛的光合作用对湖泊水体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爆发极为有利。在这一方面,近年太湖蓝藻爆发也是前车之鉴。 待续!
个人分类: 健康长江与流域管理|4987 次阅读|2 个评论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4)
xiqingchen 2011-6-15 19:06
尽管鄱阳湖建坝对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详细分析与探讨这些影响,还必须首先回到水文问题上来,这是产生影响的动力源。 首先,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河道与湖泊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即学界经常运用的术语“江湖关系”。为什么要重视这种江湖关系?因为长江干流与湖泊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长江中下游的江湖关系在世界大河中,是少有、甚至独特的。无论是研究长江干流河道和湖泊的地貌演变、沉积还是水文特征与变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江湖关系问题,否则,这种研究只能是肤浅的、孤立的、静态的、短时间尺度的研究。反对者认为:建坝将改变原先自然状态下的江湖关系,引发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变化。从地方社会与经济角度出发,江西省地方政府认为:可以通过大坝的设计方案(如降低坝的高度,增加季节性关闭的闸,增强干流与鄱阳湖之间的连通性,等等),减轻大坝、或所谓“湖控工程”对江湖关系的影响。另外,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认为是“三峡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那么,迄今为止,学界对“江湖关系”有多少认识呢?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论述: (1)基于水文过程一般规律的认识与依据实测数据进行的诊断分析。据此,学术界对一些重要的“江湖关系”有了一致认识,例如长江干流对鄱阳湖水位的“顶托”与“倒灌”作用;鄱阳湖对长江下游干流的洪季分流作用与枯季补流作用,以及河流与湖泊之间泥沙和其它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等等。 (2)上述只是一般规律认识,对于操作层面,这种认识过于笼统,还不足以回答水利工程建设后的调度与管理问题。对于工程后的许多重要图景,原先的认识还远不够详细,一些重要变化与预测差异较大。用已建成的三峡工程为例,大坝建成后上游来沙量、长江中下游输沙量(包括了坝下河床冲刷)和长江入海泥沙泥沙量等等都与预测值相差很大。再把与鄱阳湖相关的问题来说,对三峡水库削平中下游洪峰后对“倒灌”过程的影响及其对枯季鄱阳湖水位的意义,认识还不够;三峡水库枯季对中下游补流对鄱阳湖的有利影响,在程度和范围上的理解还不够。 (3)基于以上问题,如建设鄱阳湖大坝,即使设计有季节性可活动的闸门,但由于鄱阳湖口断面的缩狭,门槛处高度的提高,水流阻力将大幅度提高。可以预估,长江洪水期倒灌鄱阳湖的水流将进一步受到压制。另外,鄱阳湖口以下长江干流至长江河口枯季流量和水质的变化,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并且,这类研究需要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学术争鸣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未来我国重大涉水工程的立项与论证,需要通过新的法规与制度安排,减轻部门或集团利益、局部区域利益、研究机构与人员的选择性控制、主管行政官员对项目的各种影响。 下接第4部分: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5)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4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坝对流域内水系循环的结扎理论(2)
热度 1 Raffles 2011-6-8 08:52
水坝建设的初衷一般都是削峰平谷,防洪抗旱,水利发电。但建坝后,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水坝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拿太行山区的岗南水库大坝与黄壁庄水库大坝为例看,其水坝功能转变基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六、七十年代建成初期为滹沱河水起到削峰平谷的作用;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季节性间断放水;第三阶段,进入九十年代后,水坝完全变为保水的功能,除每年汛期前腾库外,几乎从不再开闸放水。 太行山山中,其他大大小小的几百座水坝,也基本上经理了同样的三步曲,即:削峰平谷;间断性放水;围库保水。我们下面就水坝在这三个阶段中,对流域内的水循环结扎作用分别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华北平原作为冲积平原的地质地貌特点。华北平原属典型的冲积平原,分别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很厚,分别由表土层,黏土淤泥层、沙土层等构成,这一结构决定了地表径流是地下水有效补给的主要来源。历史上这一地区地下水蕴藏丰富且水位很浅;河漫滩、洼地、沼泽湖泊众多,如白洋淀、衡水湖、宁晋泊等,大小河流逞网壮分布,如滹沱河,子牙河,滏阳河等等数不胜数,这些组成了这些流域内的丰富的地表径流。流域面貌特征与下图所示相仿: 这些丰富的淡水资源在水坝群建成后,经过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就变得如此捉襟见肘,大致经过了如下三个阶段。 水坝削峰平谷期,在削峰时导致水坝以下流域内海拔较高的洼地与河流沟渠缺少水量补给。地貌特征变为如下图所示: 结果是不仅地表径流总量缺少了一块,而且这些区域土壤湿度也相对降低。两者都会造成水汽蒸发总量减少,大气水汽补充量降低。我们知道,在雨季气温变化与冷暖空气对流这些条件具备的季节,大气中的水汽充足程度便成为有效降水量的唯一决定因素,因此河流削峰可能造成降水临界大气湿度不够,而且降低降水次数与降水总量。尽管大陆降水主要水汽来源是海洋蒸发,但内陆水汽供应量在降水临界湿度上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时刻可能会造成有云无雨。而在平谷期,也称为补枯期,这时虽然增加了大气水汽,但这时往往雨季已过,冷暖对流等气候条件已不具备,降水难以形成。这时流域内的气候特征是雨季降水减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干旱,全年总降水量持续逐年降低。黄、淮、海流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处于这一阶段,长江中下游流域今后几年也会呈现这种气候与降水特征。这一阶段长期下来造成的结果就是,河流可能会因为降水不足而频繁出现断流局面,这时,水坝就进入了间断性放水期。 水坝间断性放水期,流域内的主河道会出现断流,支流与湿地补水明显不足,甚至湿地与沼泽逐渐消失。:地貌特征变成如下图所示: 象1998的白洋淀干涸一样,这时大气中的水汽补充与上一阶段相比明显减少,降水量持续逐年大幅降低,而且地下水开始下潜,抽水井需几年加深一次,用了几百年的老井从此废掉。在京津冀豫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白洋淀,衡水湖,包括趵突泉这些名胜水资源都是靠人工输血维持生命,其自然水纹特征早已面目全非。与上一阶段同样的道理,这一时期水汽短缺,对流域内的降水破坏极大,故不需很长时间,水坝便会进入围库保水期。 水坝的围库保水期,华北平原太行山以及京北的燕山中的所有大小水坝,目前全都处于这种状态。水利工程学中对水坝作用的定义在这些水坝上均已名不符实了,蓄洪、滞洪、抗旱、发电、灌溉、平流漕运、渔业都已统统见鬼。保证饮水资源,已经是社会各界对这些大坝的共同解读。地貌特征变为下图所示: 在流域内,大小河流一年四季干涸,土壤湿度极地,一些传统野生植被难以存活,地下水普遍深达几十上百米,而且还以每年几米的速度递增,对工业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用水困扰,甚至到威胁国家安全的程度。在这一阶段,海面来的水汽虽然不会减少,但由于内陆水汽的严重不足,使得雨季气候条件下云层不足,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偏低,超饱和机会降低,从而因降水临界湿度达不到而错过雨季降水大好时机。在山中虽然库区周围水汽充足,也能小范围的形成一些地势雨,甚至都有小江南的错觉,但是因为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这里,所以在这一地区只能封闭式的实现水资源小循环,对整个流域内的大循环没有任何帮助。 水坝对流域内的水系循环结扎作用,就是通过这三步曲来完成的
40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博寄语
热度 1 Raffles 2011-6-4 16:59
开博,着实酝酿了好长一段时日了。有两个想法一直折磨着我,今天终于能够一吐为快。 一个是水利大坝导致华北平原严重缺水,一个是人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研究。与身边好多人讲,有的懂有的不懂,开个博,抛砖引玉,如能对激发起一些专家的兴趣,也算自己做了点事情。 关于水坝的破坏性,我是在2005年开始关注的,期间走过大大小小几十座水库,它们都坐落于太行山脉,位于滹沱河,海河的上上游。这些水坝集中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此,华北地区淡水资源每况日下,到如今,这些水坝的作用已不再是防洪治水的建设初衷了,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它们已变为赤裸裸的集水取利的商业设施。殊不知,再长此以往,将会无水可集,水坝将彻底失去作用,哪怕是仅有的破坏作用。 今日三峡大坝,对流域内的水系循环破坏作用已非常之明显,来的如此之快,又如此猛烈。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但愿有关领域展开专业研究,还流域内一个安宁,照此理论,华北解水也有希望了。 人权状况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研究,近日我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里边已写的非常清楚。论文写完了,心里的压力也轻了很多。 近日上传。
16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近代,水资源正在逐年减少 海洋消退的速度正在加快
热度 3 entropy 2011-6-3 14:43
http://blog.tech110.net/?uid-2731-action-viewspace-itemid-19468 近代,水资源正在逐年减少海洋消退的速度正在加快 在现代史上,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兴起,开始了人类大量使用氢作工业原料和燃料的时代,造成了水的更大损失,远超过自然界水的天然损失, 使水资源逐年减少,海洋消退的速度正在加快。 一百年前在北欧,有一个人在海边岩石上,根据当时的海平面在岩石上刻了一个记号。他告诉儿子、孙子们一百年后再去看看那个记号,看看大海有什么变化。一百年后,他的子孙们再去观察那个记号时,却发现那个记号已离现在的海平面有一米多高了,这说明不是大地升高了一米,就是海平面下降了一米。 如果按海洋一百年下降一米的速度计算,那是非常可怕的,只需三十八万年后,地球上的海洋就会完全消失!当然仅凭北欧一个点的记录,还无法说明整个地球的海洋的消退速度,现在已达到一百年一米的可怕程度。因为具体到某一地区,地壳升降变化还是有的。不过它还是给人类发出一个重大信息,那就是:大海确实在消退!而且正在加速消退! 根据古生物、考古、岩溶的研究资料及绝对年龄的测定,广西桂林地区的地面表现为整体上升趋势,经过有关科学家计算,桂林地面上升的幅度为2—10cm/千年,即2000米/亿年。这个速度比本书前面推算的地球海洋平均消退速度200米/亿年还快十倍,当然这可能有计算上的误差。由于广西桂林一带的地质为非常稳定的地块,在有计录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地震。地面缓慢上升是给人们的一种假象,其实就是海洋在下降,地面上升的幅度就是海洋下降的速度。虽然人们计算出来的地面上升的速度与本书前面推算的海洋消退速度有很大误差,但确实为我们证实了海洋确实正在消退! 中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国东北地区,在离勃海的海边不远的陆地上,发现一个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同时发现在五千年前的海平面比现在的海平面高三米。这个速度也比本书前面推算出来的200米/亿年的地球海洋消退速度快三百倍,达到六万米/亿年。如果地球上的海洋真的照此速度消退的话,那么地球上的海洋,早在原始海洋形成初期后不久就干枯了。所以地球上的海洋永未达到三米/五千年的消失速度,即六米/万年的速度,纵观地球海洋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前面关于地球海洋在最近几亿年的消退速度为二百米/亿年的计算,还是正确的。至于某个具体地点,海平面下降速度远大于二百米/亿年,是由于当地具体的特殊的原因引起的,有可能与当地的地面有上升的趋势有关,那需要人们专门去研究。不过欧洲的实际记录和中国考古发现,也表明在近代,海洋有加速消退的趋势。 如果人们仔细分析研究一下,有关地球上自然环境变化的现代史,人们还可以体会到地球上的水资源现正在以相当快的速度消失着: 根据有关的地质资料表明:地球上的沙漠的出现,距今不到一万年;但今天的沙漠、戈壁及沙漠化的土地,已占据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如:世界上最大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从形成到现在只有六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塔克那玛干大沙漠,从形成到现在也不到一万年。撒哈拉大沙漠的面积有九百万平方公里,占非洲面积的三分之一。亚洲西部,澳洲、美洲都有面积大小不一的广大沙漠。 沙漠里没有水,植物无法生长,人类在那里也难以生存,因此茫茫沙漠渺无人烟,而且沙漠还在不断地扩张!沙漠的扩张除了人类的开垦活动外,主要原因还是水资源正在迅速减少造成的。 地球上水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 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它还是三年有二年涨大水,洪水常常泛滥成灾,如今黄河很少涨洪水了。从1972年起,黄河开始断流,二十世纪90年代后趋于频繁。黄河断流的原因,除了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外,主要原因还是水资源在迅速减少,黄河上中游的降雨量在逐年减少,能造成洪水灾害的大面积高强度降水更是少见。 根据各地水文观测资料的统计: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降水量正在逐年减少。 有一位姓苏的工人,他是在哈尔滨出生、长大的,长大后去南方遥远的广西工作,三十多年后他退了休,有了空闲时间,他才重回一趟故乡。回到哈尔滨后,他到处走走,除了发现城市面貌大变外,还发现一个大秘密:以前常年水量丰富的松花江,现在水量大减。以前东北地区降雨比较丰富,一到冬天下雪量很大,到处是北茫茫的厚厚的积雪,现在下雪的日子越来越少,下雪量也来越少,很难再能见到厚厚的积雪了。 在内蒙古,许多以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良牧场,或者是湖泊湿地,现在却变成干燥的沙漠与干涸的大地。每当春天,这里刮起沙尘暴,顺着西北风向东南方向移动,给河北、北京一带,造成巨大危害,沙尘暴在这一带仅有一、二十年历史,以前是没有的。 号称风雪高原的青藏高原,据当地的水文观测资料统计,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区的降水量也在逐年减少。 长江流域是我国降水量比较丰富的地区,所以长江的流量很大,但根据当地的水文观测资料显示:长江上游的都江堰,它的上游来水量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以上说的是中国的水资源变化的现状,当然水资源有丰水年份与干旱年份的交替变化等不稳定的演变情况,但水资源总的来说正呈显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世界上也有许多地区的水资源也在呈显逐年减少的趋势。如:巴比伦的兴废: 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代巴比伦王国(现今是伊拉克的领地),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文学和建筑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对人类文明做过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资源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日日恶化,使得居住在那里的苏美尔人不得不纷纷逃离这个地区,使很多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公元前2500年时,该地区的大麦、小麦的种植面积比例大致是相等的。1000年后小麦只占作物的1/6。又过了800年,由于雨水越来越少,土壤流失和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完全停止了小麦的生产。土壤流失和盐碱化越来越来严重,雨水越来越稀少,使一个原来土壤肥沃的巴比伦古国,现在变成了不毛之地。 除了人类的开垦活动外,导致巴比伦古国变成不毛之地的主要原因,正是当地的水资源逐步减少,降雨量越来越小,极度的干旱使昔日肥沃的土地,如今变成荒凉的沙漠。(择自中学地理教科书) 世界上水资源日益减少的事例还有: 近年来非洲大陆的旱灾日益严重,常常造成上百万人死于饥渴,非洲的土地沙漠化也日益严重,其它洲沙漠化也日益扩大,全世界每年被沙漠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沙漠及沙漠化的土地,已占据了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纵观全球,水资源逐年减少正在使许多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与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2540 次阅读|6 个评论
回顾2007年的研究: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
热度 1 xiqingchen 2011-5-29 21:22
长江流域以大型水库为特征的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日趋强烈,尤其是这种状况又是发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对长江中下游的水资源与河流与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忧心忡忡,2007年在繁忙工作之余,挤时间研究了三峡工程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尤其是枯季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这一研究成果以科技建议的形式提交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单行本刊发并报送 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见: 陈西庆,2007,“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科技工作者建议 》,2007年第8期(总第342期),单行本,1-6页。该文的简版也刊载于科技导报,见: 陈西庆 , 2008 ,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科技导报, 2008 年 05 期。 关于近来网络上关于三峡工程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严重旱灾影响问题,我不同意关于三峡工程导致2011年长江中下游气候干旱的观点,这缺乏科学依据。探讨2011年长江中下游严重旱灾的原因,需要在更大的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的尺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尺度来进行。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主要表现在上游大型水库(包括三峡水库)的蓄水与泄水过程中,是河流水文方面的影响。为减小高强度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水河流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影响,必须研究与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的综合管理。 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 陈西庆教授(首席专家) 2007年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主要河流以径流量为标志的地表水文过程正经历着迅速和大幅度的变化。在长江上游流域,未来有两方面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关注:一是长江上游巨量大型水库对长江上游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特别是长江源区水文过程变化的影响。三峡工程将于2009年全面竣工。此前,三峡坝前水位已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提升至135m和156m。2006年水库蓄水期长江干流水文变化的研究表明:长江上游大型水库蓄水已经开始对出入三峡水库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在未来上游大型水库容量迅速增加的背景下,必须加快推进上游大型水库的综合管理。 一、水库蓄水对长江上游来水的影响 长江上游流域从长江源至宜昌水文站,面积约100 × 10 6 km 2 (图1),河道以高原和山区河流为特征。 寸 滩水文站是长江干流进入三峡水库的控制站 。寸滩站至三峡库区之 间汇入长江干流的主要河流仅有乌江。长江上游洪季和枯季的转折期一般出现在10月份左右。所以,上游大型水库(包括三峡水库)的蓄水期一般也在10月份左右。 在1970年左右,长江上游水库的总库容仅为64.6×10 9 m 3 ,至20世纪80年代末,总库容已增至20.5×10 9 m 3 ,并且新增库容主要来自对上游来水季节变化有影响的大型水库。至2002年,上游大型水库的总库容已达21.0×10 9 m 3 左右。在枯季,这些大型水库对长江支流进入干流的水量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强调上游水库综合管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我们仅选取在2013年前建设运行的12座大型水库(图1),其中1-9号水库是2006年已建成运行的水库。这些水库的调节库容总量达8.21×10 9 m 3 。 图1.长江上游流域地理位置和水系、水文、主要大型水库示意图 蓄水时间和蓄水量是研究水库对下游水文过程影响的两个关键指标。2006年的水库蓄水期产生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预警意义。因为该蓄水过程与2009完全竣工后的正常蓄水相比,在时间是一致的,在蓄水量上是非常接近。值得重视的是2006年蓄水过程发生在长江上游大旱的背景下,这使蓄水期暴露的有关问题更为突出。2006年8月开始,由于高温少雨,严重的干旱笼罩了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长江上游干流上的屏山水文站、寸滩水文站和宜昌水文站持续下降,先后达到或创下历史同期最小流量的记录。 2006年三峡水库蓄水于9月20日开始,10月28日结束, 吸纳的总水量约为 11.0×10 9 m 3 。 三峡蓄水大幅度减少了长江上游进入中下游的水量。 作为比较,2009年以后三峡水库每年同一时期正常蓄水量可高达21.0×10 9 m 3 。 在水库蓄水期,三峡水库一方面减少长江上游的出水量,另一方面受到进入三峡水库水量减少的影响。长江上游其它大型水库(包括三峡水库)都在相同气候控制下,这些水库蓄水具有同期性,通常在10月份左右蓄水。上游大型水库每年具体蓄水时间及其历时取决于汛末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水库管理者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认识、发电和水库下游水资源需求等因素。如嘉陵江流域的宝珠寺水库,2001年11月份才结束蓄水,但大旱年2006年9月份已基本完成蓄水。 为了诊断分析大型水库对长江上游干流来水的影响,特选取了三个典型干旱年(1969,1986,2006)年长江寸滩站和宜昌站9月20日至11月30日的流量过程(图2)。这三年的间隔在20年左右,1969年代表上游大型水库影响很小的时期;1986年代表上游大型水库已有大幅度增加并开始影响枯季流量的时期;2006年则代表上游水库对枯季流量有重大影响的时期。1969年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枯季流量具有一系列显著的自然波动过程。在1986年,上游大型水库对枯季流量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11月份的自然波动已经消失,但10月仍具显示出明显的流量波动。在2006年,由于三峡水库蓄水,9月下旬以后宜昌流量持续处于低水平,提前进入原先11月份以后枯季的流量水平(图2B)。由于受到上游支流大型水库的蓄水影响,寸滩站的流量自然波动也基本上消失(图2A)。蓄水结束后,长江上游进入三峡水库的流量维持在低水平,至12月份逐渐降至5000m 3 /s左右。 图2.长江上游二个代表性水文站(寸滩、宜昌)在三个典型枯水年(1969,1986,2006)从汛末至枯季初期(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的流量变化过程。 二、水库蓄水量在上游总水量中的权重 为了进一步研究长江上游水库对径流过程的影响,我们可把上游2006年蓄水时期(09.20-11.20)总径流量分解成下述三个主要分量: R t =R (Yichang) +Storage (TGR ) +Storage (other) ( 1 ) 其中: R t为长江上游总径流量; R (Yichang) 为 宜昌水文站记录的径流量; Storage (TGR) 为三峡水库需水量; Storage (other) 为上游其它大型水库蓄水量。 在上述水量平衡估算中,没有考虑2006年与2013年后这两个时期中水面蒸发的增加和农林业等因素可能导致的蒸散发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也能对长江上游出流量有显著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末,长江上游有11931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库容10 6 m 3 )的权重占总库容的47.5%。2006年大型水库占总库容的比例已经增加至60%,2013年后将增加至70%以上。近几十年总库容的增长多来源于新增大型水库,意味着人类活动对长江进入干流水量影响的增强、未来上游大型水库群对三峡水库来水量影响的增强。对于三峡水库而言,这种影响的效果是双面的。在通常情况下,它能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增加三峡水库的发电量。但是,如果在枯季、特别是干旱年枯季的背景下,将会出现上游大型水库由于蓄水期总水量不足,导致水库枯季前蓄水不足,上下水库之间争水,进入三峡水库的水量大幅度下降。 水量平衡估算结果表明,2006年研究时段上游总水量为65.8×10 9 m 3 ,其中经过三峡大坝进入长江中下游的水量为46.6×10 9 m 3 ,三峡水库中水体增加量为11.0×10 9 m 3 ,长江上游9个大型水库中增加的水量约为8.21×10 9 m 3 。2013年后,上游一系列新建成的大型水库将导致蓄水量将出现大幅度增加:其一是2009年后三峡水库蓄水量的增加;二是上游新增三座大型水库(金安桥、向家坝、溪洛渡)蓄水量的增加。初步估算表明,如果2006年这类干旱气候再现,上游水库蓄水期长江进入中下游的总水量将下降38%左右,这一时期长江宜昌站的日平均流量将从8700m 3 /s减少至5400m 3 /s。这意味着宜昌站枯季小流量出现的时间将比通常情况下提前1-2个月。另外,三峡水库的发电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2006年洪枯季节转换时期,三峡水库及其它上游大型水库吸纳了巨大的水量。在高温少水的干旱气候背景下,长江上游大型水库已对长江中下游枯季来水施加重大影响。在三峡水库和上游其它三座大型水库(金安桥、向家坝、白鹤滩)完成以后,上游水库蓄水期长江进入中下游的总水量将进一步大幅度下降。初步估算表明,至2013年,蓄水期长江上游出流量将下降38%左右,枯季开始时间将比通常情况下提前1-2个月。这一估算尚未考虑2013年长江上游其它大型水库,如乌东德、白鹤滩等一系列水库建成后的蓄水需求。应对上游枯季总水量的不足,必须开展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在中长期气候和水文预报的支持下,适当把蓄水期向洪季后期延伸。但这一决策必须十分慎重;(2)加快上游大型水库群综合管理的进程,这项工作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未来长江中下游至河口三角洲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长江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 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水文系统的影响日趋强化,但目前有关长江大型水库群综合调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很缺乏,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的综合管理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建议国家给予高度关注。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4120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气候变化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
zuoqiting 2011-5-17 16:36
2011 气候变化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 2 号通知 (摘要和全文接受日期推迟) 2011 气候变化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仍于 2011 年 10 月 21 - 23 日在西安举行。除 IWRA (国际水资源协会)和 GWSP (全球水系统计划)和西安理工大学之外,最近又得到 IAHS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IAP (国际科学院全球网络理事会)、 IAC (国际科学院水研究委员会)的同意,作为共同发起组织;西安理工大学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协办, 欢迎有兴趣的高校参与协办 。 会议组织委员会由西安理工大学周孝德教授任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文科任副主席。会议学术委员会由国际水资源协会主席夏军担任。 依据大家建议,会议增加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环境及生态影响议题,接受论文摘要推迟至 7 月 10 日 ,接受全文日期推迟至 8 月 1 日 ,提交全文日期推迟至 8 月 31 日 。 研讨会增加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环境及生态影响内容 4 .气候变化条件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水环境生态的影响 l 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环境影响及适应性管理 l 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生态影响及对策 研讨会特邀主题报告 研讨会拟邀请下述学者、专家做主题报告: 国际水资源学会主席 夏军 教授 国际水文科学学会主席 Gordon Young 教授 国内院士及知名专家等 GWSP 研讨班将同期举行 研讨会拟邀请 GWSP (全球水系统计划理事会成员参与),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一个议题, GWSP 将同期将举办培训班( workshop )。 论文摘要及全文接受日期推迟 提交论文摘要截止日期: 2011 年 7 月 10 日 ;发布接受摘要通知日期: 2011 年 8 月 1 日 ; 提交论文全文日期: 2011 年 8 月 31 日 。会议注册日期和召开日期不变。 请通过 E-mail 或邮寄方式在相应日期前送达会议秘书处。 论文集出版 论文集出版日期 少量高质量论文将在 IWRA 会刊“ Water International ”刊载( SCI 检索),部分论文将由 IAHS 以红皮书的形式发表( EI 检索),其余将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上刊载。因版面费差异较大,首先依据作者意愿,再由相关编辑部最终选定。因而,论文集将推迟至 2012 年出版。 西安和西安理工大学简介 研讨会将在西安举行,西安曾经是十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诸多旅游景点。西安十月的天气宜人,平均气温在 10-20 ℃ 之间。国际水资源学会、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和西安理工大学热情邀请世界水资源界社团及专家学者参与这次研讨会,并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后者将于 2011 年 4 月至 10 月在西安举行。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学科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创建于 1937 年,水利工程学科是我国六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在校学生 4000 余人,包括约 1000 硕、博士研究生。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是教育部 2002 年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博士 152 位,硕士 239 位以及 90 余位工程硕士;大多数博士、硕士在西部为生态水利建设贡献力量。 会后考察 1.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1 天,约 400RMB/ 人; 2. 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兵马俑博物馆, 1 天,约 700RMB/ 人; 3. 法门寺佛教博物馆,藏有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子, 1 天,约 700RMB/ 人。 考察费用一概自理。 注册费用 按照国际惯例,会务组将在会议举行地点收取注册费, 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员 300 美元 约 2000 元 RMB 非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员 350 美元 约 2300 元 RMB 学生或陪伴人员 150 美元 约 1000 元 RMB 注册费包括:每人一本会后出版的论文集 ( 不含论文版面费 ) ,宴会和每天午餐(盒饭)。住宿费用自理,有几种不同价位可供选择。不同宾馆房间价位和注册表格将于 8 月 20 日前 在会议网页中提供,请访问: http:// IWRA2011.xaut.edu.cn / 。 资助金 会议将为学生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提供有限的资助金,含往返旅费及注册费。资助的具体条件将于 2011 年 7 月 5 日前 在研讨会网页发布。 联系信息 联系人:沈冰,李怀恩,罗纨,李家科,罗军刚; 联系地址:西安市金花南路 5 号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邮政编码: 710048 。 传真:+ 86-29-83230217 ;电话:+ 86-29-82312028 ,+ 86-29-82312580 ; E-mail : IWRA2011@sina.co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教于化学人士(吴健雄型实验家)——(H2O)6粒子存在吗?
热度 6 hillside 2011-5-9 21:48
科学网博友张学文先生去年在气象出版社出版了《空中水文学初探》,提出了一些创见。他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空气中的水汽可能以6个水分子聚合体的形态而存在,并进而据此推断,空中水资源总量应当是过去认可值的6倍。 我认为,如果属实,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发现。从张先生书中的参考文献看,除自引一篇外,另外一篇仅为气象出版社所出的《湿度测量》中提到的“二聚水 (H 2 O) 2 和三聚水 (H 2 O) 3 ”,但没有化学家的身影。 注: 标题中(H2O)6中的2、6原为下标,但我无法粘贴至此处,实为 (H 2 O) 6 。 张先生在该书第51页亦言:希望能组织实验,以帮助判定这个新认识是否正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关于水利的,西南干旱相信大家记忆犹新。张先生的论文为我们带来了超过原值5倍的空中水资源。如果实验得证,善莫大焉! 宇称不守恒的设想需要吴健雄的实验,我不知道这个实验国内是否能够进行?按张先生说法,这是一个全新的设想,我不知道如何引起老外的重视。因为气候类的IPCC问题已经热得不能再热,而这个设想就是一个气象与化学的交叉科学问题。
个人分类: 科技观察|357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技术性强制节减排五十亿吨的深层次研究
xushui 2011-5-7 17:48
技术性强制节减排五十亿吨的深层次研究   潘晓晓     摘要: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但与水资源严重短缺相对应的却是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污染严重。因此,节水减排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号召人们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来主动节水,却忽略了节水技术的作用。因此,很多时候人们都是从经济层面、法律层面以及纯工程技术层面去研究节水。那些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往往都是徒劳的。而纯工程技术层面,又受制于错误的节水理念。而所有这些才彻底造成了长期破坏、浪费水资源的恣意和无度。   本文在前人所总结出的水危机的背景基础上,一方面确立了“节水就等于节能减排,减排就是更大的节水”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变号召人们增强节水意识来主动节水,为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的‘‘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说’’。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节水理念.以及一套真正的科学的节水方式。也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有节水意识,无论人们是否愿意节水,都会由于技术的“强制”采用而被动节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即全民普遍节水。特别是本文基于节水减排又从技术层面进行了节水器具的研究,以实现年节水减排几十亿吨,甚至上百亿吨。   关键词:技术性、节水、减排、被动节水说   一背景与目的   2006年8月,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在经过三年的研究之后,发表了一份淡水资源匮乏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报告,其中预测到2010年,中国600个大型城市当中将有550个缺水,水资源匮乏将迫使中国限制日常用水、灌溉、工业和能源工业用水,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下降,以及公共卫生状况告急。   《中国经济报告》2007年第一期登载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如何破解生态环境制约”。这篇文章揭示长三角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2005年GDP占全国总量的23.9%。但是这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由小流域向跨行政区、跨流域快速发展,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农村迅速蔓延。太湖平原地表径流已难以找到直接可供生活与工业生产安全使用的水源,杭嘉湖平原地区86.5%以上的地表水为不能饮用的Ⅲ至劣Ⅴ类水。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最新统计   表明,流域省界断面水质劣于三类水的比例,由上世纪末的两成上升到目前的接近一半,省界断面水体水质呈现不断恶化趋势,导致全长江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上游污染中游,中游污染下游,下游污染河口,河口污染海洋,形成了转嫁污染的连锁反应。(《新华社》12月)而说到长江污染,触目惊心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沿岸90%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直排江中,1秒钟污水排放量达3吨,年均污水排放量256亿吨;长江干流60%水体遭遇不同程度污染,危及沿江500多座城市的饮用水;1985年,长江口观测到126种底栖动物,2002年,只剩下52种;长江生态寿命只剩十年。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和一切器官正常运转的必须物质,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必须保障,研究表明,80%人类疾病与水有关。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依赖,还是我们生活情趣的体现,人要维持生命就得饮水,人要延年益寿就得饮用无污染和有健康作用的水。不仅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工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所以,水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人类面临缺水的严峻情况下,解决水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联合国早在1977年召开的水问题大会,就向全世界发出了“水不久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的郑重警告。   近30年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解决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保证人们正常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危机”困扰大江南北。尽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依然奔流不息,尽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兴建了水库8万多座,总蓄水能力达5000亿立方米,加上无数引水、抽水设施,使全国供水规模从1000亿立方米增长到5800亿立方米。但是,今天的中国却不得不面对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的现实。(我国水资源总量号称达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位,但对于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只有214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10位,并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然而,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用水量将达到7000到800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还将从现在的人均近2200立下降到1700立,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些不可回避的挑战摆在我们的面前,迫使我们反思。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2003年全国79个城市缺水,超过2300万人口、130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水危机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风动飞沙扬”的黄土高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北方城市,世称“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近些年来也大喊“缺水”。   由于城市是工业和人口密集区,缺乏完整的自然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水资源的消耗占主导地位,水资源制约更加突出。相应的是,造成水资源问题的原因也在城市得以更为集中的体现: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用水量的4倍;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倍至10倍;每一立方米的水能生   出的工业生产总值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们一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大概是60%左右,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85%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的节水余地还是很大的。此外,我们国家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利用、雨洪资源的利用方面水平也比较低。   人们不仅浪费着正在用的水,还在无形中破坏着那些尚未使用的水资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计,近20年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增加了2倍多,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排,江河湖海遭受严重污染。水中COD及氨氮指标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赤潮时有发生。而根据“节水就等于减排,减排就是更大的节水”的原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当然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旱情严重缺水城市增加   “十五”期间,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0万吨,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600多个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3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随着人口膨胀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由于防污和排污技术的落后,水资源的污染所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十分严重,到1997年全国城市的水资源已有90%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全国118个大城市中,约2/3的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1999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水排放量高达400多亿吨,2002年为631亿吨。2004年为680亿吨。80%左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许多河流的污染已达到V类(V类以上的水已经失去水的功能,不但鱼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连人类自身都已受到严重的威胁)。而目前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8万平方公里,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因此,缺水城市还会不断增加。   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节水才是我们唯一出路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中国水利部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著,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   汪恕诚说:“目前北方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我国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因此,保护水资源,必须从政府到社会,从单位到个人,从你,从我,从现在做起,一个也不能少。’’由此可见,只有节水才是我们唯一出路。   节水减排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提醒人们节约用水的广告语,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从此节约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计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汪恕诚在很多场合反复提到这样的观点。这足以应该引起政府部门以及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了。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人们(特别是有些科技工作者)的潜意识里,似乎对节水减排极为藐视,就如杂交水稻之初一样。倒是对什么科技含量,甚至形式、背景感兴趣。   地球毫无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但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导致了虽然每年各方对水问题的热切关注,各种与水有关的话题被无数次地反复提及。但公众的节水意识仍然不高,但这还不是主要问题,问题在于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于节水技术以及节水产品的重视不够。特别是科技界不屑于节水技术的研究,甚至小视此类研究。所有这些才彻底造成了长期破坏、浪费水资源的恣意和无度   建设节水型社会刻不容缓   以“节”字为先的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水管理体制机制。比如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三是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控制用水总量,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四是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五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加强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逐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六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然而,所有这些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节水几亿.几十亿吨的,几乎没有。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号召人们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来主动节水,可这在许多家庭.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是不屑去做的。特别是一提节水,人们就会认为,无非是拧紧水龙头.淘米洗菜等水冲厕而已。大多数消费者都表示,在选择家庭用水器具时,很少有考虑到节水方面,并未考虑到长远利益,而是只注重眼前的个人利益。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家庭用水的多少与他人无关,   对国家提倡的节水措施也不予以重视,缺少资源紧迫感。调查显示80%的市民是边刷牙边开水龙头,只有30%的市民常记得刷牙时关紧水龙头。60%的市民在洗脸时常不关水龙头。而绝大多数企业,不要说节水,他们甚至以牺牲环境   来换取利益。而污染性缺水则是更为巨大的浪费。也就是说,我们的节水理念不够正确,许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务虚,而非务实。这也就导致许多与节水有关的工作往往都是徒劳的。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节水理念.节水方式势在必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有一套真正的科学的节水方式才行。   所以,我郑重提出:变号召人们增强节水意识来主动节水,为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以实现年节水减排几十亿吨,甚至上百亿吨。也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有节水意识,无论人们是否愿意节水,都会由于技术的“强制”采用而被动节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   二.技术性强制节水的实现方式   什么叫技术性强制节水   目前,节水技术及节水的技术方案数不胜数,其中许多都是可以普及使用的。然而许多节水技术及节水技术方案都未能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因此,这些技术以及技术方案也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连局部都未能影响到。而这其中不乏有特别好的(或者最好的),也被人为埋没了。因此,才有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却浪费水十分严重。   而所谓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简单说,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使人们不必刻意去主动节水,而是依靠节水技术就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节水目地。而其中所谓技术,是指在己有的节水技术及节水技术方案中(甚至以后的),所选出来的最好、最优秀的节水技术以及节水技术方案。所谓强制,事实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们能够看到节水的直接效益,而接受国家所推荐及倡导的节水产品及节水技术,即所谓的技术性强制。另一方面,是指行政干预、经济制约等,所形成的非技术性强制,但它必须以技术为基础。即有技术的强制(没有技术,强制也只能做在意识形态领域)。   技术性强制包括:技术选择、形成生产规模、市场投放等几个方面   1技术选择   在中国专利局以及各种设计发明大赛中,关于节水的技术以及节水的技术方   案有很多,这其中不乏有潜力可挖的。选出其中最优秀又最适合(甚至容易)普及的技术(比较而言,必然有最好的),这实际并不难。无非是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商业人士、企业家、社会各阶层人士等,来看设计发明人的演示讲   解,从而选出最优秀的节水技术。   2必须形成规模生产   一般说来,既使是最优秀的专利产品、专利技术,政府主动资助或政府贷款似乎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节水减排器具以及技术来说,却应该是一例外。因为缺水已经是世界性的问题,缺水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任何一个国家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以及节水措施,都有相关的立法以及相应的对策。特别是利用水价来促进节水已不胜枚举。应该说这在一定阶层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节水技术以及节水器具的不能应用,却是使节水大大的打了折扣。究其原因,就是没能有效地使新技术、新产品尽快走向生产生活。而这生产环节未能实现则是主要原因。因此,能否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则是能否形成普及,能否实现年节水减排几十亿吨、甚至上百亿吨的根本。事实上,这也是对节水减排重视程度的体现,更是对各国政府、甚至参政议政者以及科技界的考验。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以三峡水库为例,前后投资需2000亿元,也出现过解决不了重庆的干旱问题。而几个小小的专利技术,却能形成全民性普遍节水,而使全世界普遍受益。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节水就能减排,减排又增加了可利用水资源的比例。另一方面节水也是在节约能源,特别是电力资源。而这也是必须形成规模生产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3推广使用   我们讲技术性强制,实际上就是让技术来说话。一方面技术先进而成本要低,使人们愿意使用。另一方面技术适用性强,人们由此获得收益,甚至于巨大的收益。比如以家庭为例的年节水20-50吨,比如以生产单位为例的年节水几万几十万吨,甚至几百万吨。即技术效益性推广使用。   此外就是政府行政性推广使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从水价以及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来促进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就是从节水减排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中,来奖励甚至投资推广使用。(据有效分析:中国每年由缺水以及污染所造成的   GDP损失约为10%(近两万亿元),仅赤潮一项年直接损失就在10亿以之。税收损失可想而知。以政府一年投资,换取几十年、上百年的收益,这用不着列表显示。再者,就是在新建企业、新建住宅中强制使用节水技术以及节水器具,这可以同审批以及验收结合起来。以全国每年新建的城市住宅为例。到2020   年,全国城镇人口要增加到总人口的60%,净增三亿左右,近一亿家庭。如果建设部能够把使用节水器具写入(强制性)建筑验收标准中(如节水的便器),那么,每年城市新建的一两千万套住宅,就可每年增加节水几亿吨。十年后就是几十亿吨了。   三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五十亿吨的可行性研究   技术性可行性研究   就全球经济而言,缺水(特别是清水)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及和平稳定的战略核心问题.世界各国都对有效利用水资源极为重视.而能够让人们不经意间就节约用水,并且由使用就能获得直接经济利益。就需要有真正的节水技术甚至节水产品。   而别的产品不说,2006年,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下,我确定了研究“双节水的坐便器”的主题。现就研究结果罗列于下。   双节水的坐便器   1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水器具。特别是一种每次只需一升至两升水即可冲净的、而且能够直接使用其它生活废水的节水型坐便器。   2技术背景   据了解,传统的坐便器、蹲便器,都是利用反水弯(虹吸原理)阻断气味、抽出便溺的。然而,这种沿用了一百多年的抽水马桶,除了近几年,在冲水量上有所减少以外,对水资源的浪费还是十分严重的。下面就已有坐便器、蹲便器的缺点陈述如下:   现有的坐便器、蹲便器、无论是按钮式,还是拉线式。首先,给水的时间并不能确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二秒还是三秒、五秒是八秒是不一定的)。也就是说,在没有看到冲净之前,人们是不会松手的。因此,额定的给水量就会大大超过设定的范围。其次,由于坐便器在使用前,内壁是干燥的,大解的便溺物就会粘附于内壁上,而少量或轻缓的冲洗,就很难冲净。这除了需要多冲水(二次或三次)以外,还需要人们动手来刷洗。因此,设定的每次冲水量,也就失去了   意义,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再者,就目前的坐便器、蹲便器而言,虽然从最初的每次十几升的冲水量,到目前最省水的每次六升(大解)、四升(小解),再加上每次如厕的净手用水等,每人每天耗水也会在三十升(在家)左右。水资源的浪费还是十分严重的。(有关数据显示,在居民生活中马桶的用水量占到日常用水总量的40-50%――40至50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有的便器,冲水都是用洁净的自来水,许多可以二次使用的其它生活用水,都不能自觉利用(许多家庭都是不屑去做的),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中国学术期刊网(1994-2006)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99-2006)   中国专利信息网(985-2006)   以及百度.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相关检索   目前,坐便器节水技术的研究有很多,然而,所有的节水便器(包括蹲.坐.移动等),总体来说,他们都没有解决"便溺物的粘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都不是在冲净的前提下的节水,只是在无物的前提下的试验而已.这种情况与实际使用的差距太大.所谓的节水,往往是以多次(或延时)冲水,特别是动手刷洗来解决.这反而造成了水的浪费.此其一.   其二,有些节水技术,只是在旧有坐便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废水接入管.一方面,它不是坐便器的创新,另一方面,积攒的一箱水却只能用一次.还是避免不了要使用大量清水.   其三,是关于标准问题.怎样才是节水?国家标准是:把每次出水量小于8升(目前改为6升)的就定为节水型,而无论它每回冲几次以及是否延时.这样就形成一种错觉(可以说是误导),坐便器改小水箱就全节水了.不客气地说,标准若是定在1000升,999升也是节水便器了.   其四,是无水的流动公厕及循环降解的坐便器.这种需要把便溺物收积起来,再人工处理(运送.掩埋)的方式,根本不适合于固定的便器.而.其耗电.人工等费用,又造成了新的浪费.所以也不会成为市场,特别是家庭需求的产品.   其五,目前的便器都免不了要用清水.而标榜300毫升(最少的),不要说其粘附及反味问题没能解决,300毫升根本就不可能把便溺物送出去.可以这么说,通过下水道,完全不用水,或者用水极少的坐便器,从理论上讲都是不存在的.但完全不用清水,只用一定量废水的坐便器,不仅理论上立得住脚,事实也是如此.就如同节油产品一样,理论上必须要有节油的根据。(当然用手拎出去除外,可任何家庭都不会去使用,如何普及?)。   其六,是一些动辙几千上万的高档便器和高科技便器.一方面,这些便器并不省水(有调查报道).另一方面,   产品的后顾之忧,也使高端顾客群望而却步。因为一旦出现毛病,这拆修的情形,没买之前就让人恐惧.而堵和反味.散味更是高端顾客会特别反感的。   3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水器具,特别是一种每次如厕只需一升水即可冲净的、而且能够直接使用其它生活废水的节水型坐便器。   一种双节水的坐便器,它包括传统坐便器形状的盆体及与便盆腔体内连通的装水用的水箱,其特征在于:它是在盆体的空腔结构的中间装有可闭合开启的   阻断阻流装置。   水箱为一种带有浅手盆形上盖的流线体水箱;水箱分为贮水室和给水室两个空腔,两腔的间隔壁的上部有溢水孔,下部装有自动进水装置。   所述的水箱贮水室中,上部装有活动的起支承作用的箅子,以及起过滤作用的过滤层,下部装有自来水自动进水装置。   所述水箱的外侧装有开启手柄,手柄轴置于水箱内,手柄轴上固定有两个拉杆。   所述的阻断阻流装置是一种由环形基座、上下胶垫、螺帽和带有活动支承臂、固定支承臂的圆塞片构成的阻断阻流装置。   所述的起阻流作用的圆塞片上带有封闭胶圈。   它为一个内置阻断阻流装置的坐便器,和一个后连接的内置过滤装置以及组合性进给水装置,且带有浅手盆上盖的流线体水箱,两部分组合而成的。使用它进行如厕时,具有省水,甚至完全不用洁净的自来水、使用方便,无气味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整套装置的组合构成示意图(正中切面)。   图2为阻断阻流装置的启闭状态示意图(切面)。   图3为整个水箱的构成示意图(切面)。   图4为给水室装置示意图(切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方便及节水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它为:一个内置阻断阻流装置的坐便器,和一个后连接的内置过滤装置以及组合性进给水装置、且带有浅手盆式上盖及外接中水口的流线体水箱,两部分组合而成的。   坐便器部分:   它为一个近乎传统坐便器形状的空腔结构,见图1。   空腔结构的下部围有椭圆形盆状基座1有空腔结构的后上部为安装室2,安装室2与空腔结构前上部的坐盆3,以及可与下水道相连的反水弯(注:改进后为去掉反水弯的直排)4相通。空腔结构的中间,即坐盆的底部内装有可以闭合、开启的阻断阻流装置5。用于阻断下水道的气味以及留住清水,保持坐盆底部有足够面积的清水,从而使下一如厕人的便溺物,不至于沾附于坐盆壁上。使冲洗更省水、更容易。阻断阻流装置见图2,它是由环形底座21和上下胶垫22以及固定罗帽23、与带有配重24的活动支承臂25、固定支承臂26的圆塞片27构成的。其中圆塞片上有封闭胶圈28、活动支承臂的尾部有传动杆29。传动杆穿过水箱6内的传动杆及溢水通道7与开启柄轴8上的拉杆9相连,以实现开启与给水连动,以及保证便溺物不会压开塞片(手柄旁设有一磁吸)。   水箱部分:   它为一个带有浅手盆形上盖10的水箱6。图3所示,水箱分为贮水室31和很小的给水室32两部分。贮水室的上部装有活动的起支承作用的箅子33及起过滤作用的过滤体34,如海绵体等。用来过滤无油的其它生活废水。下部装有自来水定量进水装置35。如图4所示,给水室装有手动的给水装置41,它是由拉线42与启动手柄轴8上的拉杆二43相连,以实现开启给水,给水室的后部装有自贮水室进水的自动进水装置44,水箱中的间隔壁36上部有溢水管37与坐盆给水装置41上的溢水管相通,以保证贮水室的水不会溢出水箱。   使用它进行如厕时,坐在坐盆上就可直接扳转水箱外的手柄(手柄旁设有一磁吸,以保证便溺物不会压开塞片),手柄轴就会带动给水拉杆和阻断阻流装置的拉杆,通过拉线使给水装置放水,同时阻断阻流装置也被传动杆拉起呈开启状态,人的便溺物会随着原有的积水以及尿液,被塞片托着向下倾斜下移,并流下去,当完全开启后,给水也通过水道流出,冲净盆壁并冲向底部,在惯性作用下冲净底口后,再集中冲净塞片。从而达到了冲洗的目的。而关闭手柄后自动回位,此时阻断阻流装置在传动杆作用下(下压)自动关闭,但水道里的剩水还会继续流出,从而使坐盆底部又形成足够面积(不深)的积水,也就保证了下一位如厕人的便溺物,不会沾附于坐盆壁上,加上如厕人的尿液,就足以在刚开启时,把便溺物送出底口(改为直排)处。由于底腔的狭窄,冲盆的多半升水,就足以使便溺物被送入主下水道。而人们如厕后净手的水又会贮在贮水室内,留给下一位使用者。从而达到不用饮用自来水的目的,由此也就达到了双节水的目的。因此,每人每天(在家的)近二十升的冲厕所耗自来水,就完全节省下来。   产品优势分析   由上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工艺成熟,目前已获实用新型国家专利的专利产品.而本专利产品也独具五种优势.   首先,这是一种不堵塞的坐便器.因为它一改S型弯的阻味方式,采用直通封闭式.(改进后)   其次,这是一种不反味的坐便器.因为它是以类似塞子塞住的方式,完全阻断了气味的通道.就其防粘附的存水,也是无便溺物液体残留的.而采用S型弯的则不同,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要忍受一次除垢的难闻气味.   其三,这是一种不粘附的坐便器.因此,它不仅省水,而且完全不必动手刷洗.这是其他坐便器无法做到的.由此一改便后就得动手刷洗这恶心过程,不再"洗刷刷".   其四,这种坐便器坐着时就冲水(站起来反而不方便),这要比站起来等一会冲水,就少了许多的气味散发.   其五,这是一种能赚钱(省钱就等于赚钱)的坐便器.三口之家,每年.可省20吨水钱.   可以这么说,我们把顾客潜在的,希望企业产品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顾客也很容易了解他们所获得的好处.特别是"赚钱.不堵塞.不粘免   刷洗.无味等",必然会使高中低所有的顾客群,都把兴趣发生在我们的产品上.因此,再大的利润率,顾客都会买我们的产品.而本产品一方面受专利保护,有其独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不需要售后服务的,即完全无债。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种容易普及的坐便器。而只有容易普及才能真正节水,才能节水几十亿吨、上百亿吨。   4市场需求分析   缺水已是世界性问题,而广告也说,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节水环保是政府鼓励的项目,也是政府支持的产品.那么市场需求有多大?市场前景又如何呢?   4.1市场现状综述   目前,一百年前的抽水马桶(虽略有改进)仍然充斥市场.而高档进口产品以及出口产品,除价格较高以外,比较而言也是一无是处.可以这么说,除了他们占着市场以外,就算降价,都不能于本产品竟争.这应该是结论性的东西.   4.2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   通常一个产品都要确定一定的顾客群.或确定每一步的目标市场.而本产品则是无论高端.中端,还是低端顾客群.我们都让其兴趣发生在我们的产品上.而目标市场,我们不仅锁定整个国内市场.更要进军国际市场,甚至把工厂建到世界去。   4.3.市场需要   前面说缺水是世界性问题,现只就国内市场分析如下。   (1).据报导2005年全国新增人口是768万。可以推断,全国每年结婚人数是1000万对以上。那么市场婚房装修每年都要有400万左右。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就近亿人已进入婚育期,因此婚育高峰要持续十几年。而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婚房装修将更多。   (2).城市改造。每年动迁居民以及住房改善的新装修户也在1000万户以上。   (3).到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要增加到总人口的60%(达到近9亿),每年新增城镇居民必然在1000万户以上。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城镇化。每年抽水马桶的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如前所述的政府免费更换(就比如2004年上海市政府,就为市民免费更换十三升的抽水马桶,今年苏州市政府也为市民免费更换九升的抽水马桶),以及高觉悟.高水价导致的更换等。   可以这么说,每年2000万套的需求,是绝对不会少的,这还不算国际市场的需求.政府采购等。   今年,我又确定了“三节浴缸”的研究。这是一种节水、节能、节省浴液又节省空间的新型多功能洗浴设备。它的用水量约为普通浴缸的三分之一左右。其节省程度可想而知。而其所附带的淋浴喷头,节水效果更在80%以上,且具有按摩功能。特别是其美肤保健功能,更会受到广大女性所青睐。(只有容易普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如果说能在20年内完成60%的普及,其节水效果也不亚于“双节水的坐便器”。   以上只不过是我个人的设计发明,就全国而言,选出各类最优秀的设计发明,普及生产,从而实现每年节水几十亿吨,甚至上百亿吨。而由减排所形成的环境效果,又可能是几百亿吨、上千亿吨。三是全面推广节水技术,依靠科技   进步节水。科研成果表明,漫灌水的有效利用率为20%,而利用喷灌技术可使水利用效率达到62%,利用滴灌和渗灌技术可使水利用效率达到80%以上。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要大力发展水回收再利用系统   因此,技术性问题,是完全可行的。更何况国务院最近又确定了,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新华网北京5月7日电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并阐述了今后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措施)   经济性可行性研究   事实上,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的经济性是十分明显的。简单说,从国家到企业。以至于个人,都是十分有利的。   前面所提到的,全国每年因缺水以及污染而损失的GDP约为10%,其中因缺水及水污染而减少的税收不下千亿,而这估且不论。仅据国家环保局所显示的数字,从今年起到2010年,用于水方面的投资就是6400亿元。上海市今年5000亿的投资,60%与水有关。辽宁省2006年投资103亿用于大伙房水库供水改造,而所增加的供水量,还不够全省可节约的零头。北京市人大代表沈梦培提议,建议北京联合天津(威海)、山东烟台,联手开发海水淡化产业,以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荒问题。不要说每吨10元(海冰7元)的淡化成本(政府每吨要补贴9元,可以这么说,淡化越多,补贴越多。)仅四五百公里的管线及提升站,政府投资就得200亿元。可每天送水最多也就几万吨,而仅采用节水的便器(一项),每天北京市区就可节水30至40万吨。   以上只是从节水而言,而50亿吨污水,就是建设日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也要340座。以7800万元一座计算,需投资260亿元。以每吨污水的处理费0、8元(实际是3元)计算,每年就是40亿元或150亿元,浪费之巨可想而知。可所处理过的污水,只不过也就是可以排放而已,并非清水。而所有这些,只不过是可以直接计算的,其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要知道,只要坐便器的国家标准多定高一升(1L),每年国家损失就得数以百亿计。何况还有其它节水器具,以及企业节水这一块呢。因此,在全国严重缺水的30个城市,由政府免费更换(只一次),其经济性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全国80%的污水未处理的情况而言,普遍性节水减排则更具经济意义。   据网上消息,2008年,中国严重缺水城市的水价将高达8元。这对于集中在此的企业而言,节水就等于减排,而节水减排就等于是在省钱,省钱就等于赚钱。所以企业节水减排改造,也能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就个人而言,节水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更加舒适,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以省钱就是赚钱来看,每年每户节水20至50吨,仅水费、排污费一项每年就是100至200元,以30年计算,就可节省5000至8000元(水价上涨).而一只坐便器的投资不超过三百元,这还不包括日常工作、学习所处环境中所形成的节约。而这只是节水器具的一种。由此可见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的经济性之一斑。   政策性可行性研究   当然,提高行业节水标准,势必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陶瓷生产企业(但也不是没有解决之道,一方面可以行业性购买专利技术,另一方面由国家征用,实行低价准入)。而市场经济必定是适者生存。特别是在水危机迫在眉睫的今天,提高企业审批的环保标准,以及提高新建住宅的节水验收标准,已经在有些省市实行开来,只不过标准定的低些,因为他们也确实找不到能够实现更高标准的产品了。加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民生问题,又不得不网开一面。如果说国家确实能在标准之前先行一步,把技术开发做细做透,而且确实能让企业和个人,由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个人就是贷款(借钱)也会做。所以,能否节水,不仅是观念问题,更是政策问题、决策问题。   至于部分缺水城市的政府性免费更换,也可以只针对低保及低收入者,而对中高收入者只实行价格补贴。而这也是对居民用水取消补贴的有利契机。   所以,就政策性而言,也是可行的。   四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炼钢 150kg 生产水泥 200kg   发电 2500度 生产食用油 250kg   炼油 2000kg 生产电视机 11台   造纸 100kg 生产红砖 2000块   染布 95米 生产化肥 500kg   织布 220米 生产肥皂 1122条   磨面粉 34袋 生产胶鞋 100双   生产粮食 0.9kg 均创工业产值 55元   一吨水的作用有多大   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一方面它只是建立一种新的科学节水方式,另一方面它只是政府各部门有机协调的结果(出台新的政府决策)。并非由政府投资而产生效益。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投入产出的比较,也就用不着对经济效益进行所谓的经济分析。而节水减排五十亿吨、上百亿吨,以及由减排而增加的可利用水资源(几百亿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它就是一种结果。简单说,年节水五十亿吨,如果按平均水价5元/吨计算,每年节约水费就高达250亿元.而节水效益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节水效果,还在于包含了由节水而产生的更大的间接效益、外部效益及长远效益,这些效益在缺水地区更为明显。就比如五十亿吨水,生产粮食   只是几百万吨,也不过养活千万人。然而,若是五十亿吨水用于干旱时节(节水即节能――节电),就有可能使农业生产少损失粮食几千万吨(我国年均旱灾面积3.85亿亩,我国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0万吨,)。那就是养活上亿人了。而由节水产生的外部间接效益、长远效益更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可以计量,有的不可计量,甚至是无形的。可计量的外部间接效益,主要表现为由节水而增加的GDP所产生的社会纯收入(或国民收入)以及由减少排水量而节省的相应排水系统和其他市政设施的投资(供水系统等)与运行管理费用。以年节水五十亿吨计,由节水而产生的社会纯收入在上千亿元以上,节省的排水工程投资约上千亿元(据《金融时报》8月25日消息,中国水污染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呈恶化趋势,虽然政府投巨资用于水污染治理,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建设部的公布的统计资料,中国城市废水处里率从2000年的34%上升到去年的52%。中国政府预计在未来5年投资1万亿人民币(约合980亿欧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其中3300亿人民币用于建立城市废水处理厂,3200亿人民币用于建设2条南水北调的输水管道。政府还将加强对新建耗水、重污染工业工厂立项审批的监督力度,吸引外资用于水污染防治和治理。)。此外,还有较大的节电效益。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节水即节能”,被节省的电能进而还可产生其他一些外部效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节水而减少对水资源的占有所产生的效益。从长远观点分析,由于浪费水资源,而过早过多地占有现有的水资源是一种“欠债”(用了子孙后代的水),这样,不仅提前使用和消耗了不应该使用的水资源和资金,而且会使缺水地区,将来为获取新的水资源付出更大的代价(一吨自来水100元离谱吗?)。据有关部门估计,每节省10%的用水量,即相当于每年减少供水系统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不要说其长期累计数值,就是每年的数值也是很可观的(如中水入户等)。节水还有很多难以估量的外部间接效益,主要表现为由于减少排水量、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而避免的各种损失(包括因水质恶化而产生的水处理费用和生产损失等。如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等),以及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应特别指出的是,节约用水,即不断地促进对有限水资   源的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是保证和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意义已远非“效益”、“效果”通常的含义所能包容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性强制节水减排,与其说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还不如说是政策问题、决策问题(社会问题)。因此,能否实现年节水五十亿吨、上百亿吨,甚至几百亿吨。还是要看政府的决策是否正确,以及能否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节水之路任重而道远,甚至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停留在节水只靠宣传的旧理念、旧模式中了。正因为如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节水减排的技术性强制被动节水说。只有强制被动节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   参考文献    陈梦熊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地质通报2003,(8):551-557    周怀东保护与改善我国水环境的战略思考 水利水电技术1998,(10):56-59    何大伟陈静生我国水环境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环境科学进展1998,(10):20-28    徐晓鹏武春友论城市水环境管理 水利水电技术2003,(6):11-14    新华网(记者李柯勇、许雪毅、黄会清)水!水!水!——政协委员迫切呼吁保护水资源    钱易水资源管理需要新思路新策略 水利水电技术2003,(1):9-13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姚润丰)不尽思绪为水忧——写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来临之际    宋新山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环境问题 科技导报2004,(2):29-32
个人分类: 水利|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冰川在我国河水资源里的角色
热度 1 zhangxw 2011-4-26 16:03
冰川在我国河水资源里的角色 张学文, 2011.4.26 2011.11.21补充:我们对冰川每年补个量的计算做了一些修订。数字比4月的分析大。如果引用,请用新的分析数据 本文对我国冰川每年融水量以及在河水占的比例给了一种估计,指出它大约是1.8 % 。 如果当地雪多而天气冷,就形成积雪,这些雪要到暖季才化,从而形成季节性的积雪。如果山很高, 7 、 8 月份依然降雪,那么这些雪就会出现常年不化的局面。 高山降雪在暖季化不完,岂不是越堆越厚?是的,那里的一部分降雪会直接蒸发进入大气,有的被吹入山谷,于是高山的谷底就有多年的降雪的堆积。这些雪就逐步压缩变成了冰川。寒冷高山的多年降雪是冰川形成的物质基础。 多年挤压形成的冰川不仅密度比雪大了很多(依然比冰轻),它在坡地上会由于重力和侧向压力的不同而运动。这种运动很慢,但是这种缓慢的运动就使冰川从很冷的高山伸向低处。而低处的温度比较暖和,这就使移动下来的所谓冰舌逐步融化。而补给了河流或者变成地下水再流向更低的地方。自然其中也有一部分直接蒸发了。 河水的运动可以用眼睛看见,它的典型速度是每秒数米的数量级。而冰川的运动是一年移动数十米的水平。你站到冰川面前,用眼睛是看不出它的运动的。与河水比,冰川的运动速度是太慢了。 我国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都可以有冰川存在。据调查,我国冰川的总面积大约是 5.65 万平方公里,那里保存的冰雪总量大约是 5 万亿立方米。它们主要集中在西藏和新疆。 5 万亿立方米显然是个很大的数字,它几乎与我国每年的降水量相当。但是 5 万亿立方米冰川不是每年的周转量,而是多年存着这么多。即它不是指可再生的冰雪资源。 每年自然有一些冰川雪水融化而补给河流或者地下水,这一部分的冰雪数量对应着可再生的水资源。如何估量冰川的每年融雪量?考虑到高山地区的年降水量都因为气温低而不可能很丰富。我国的高山冰川区域的平均年降水量估计为 450 毫米,而高山地区的年蒸发量估计为 150 毫米,那么 5.65 万平方公里面积上可以消融的雪水就是 5.65 × 300=1690 ,即每年我国冰川形成的冰雪融水大约是 169 亿立方米。考虑冰川两侧山坡上的降雪也也补入冰川体,我们认为把冰川的径流形成区的面积考虑为冰川面积的2倍是妥当的。照此,则冰川每年收入的雪量就是5.65*3*300,它折合的水量就是510亿立方米/年、它占我国河水资源量 2.8 万亿立方米的 0.01816 ,也就是说,冰川区域的可再生融雪水资源仅占我国河水资源的百分之1.816%。 冰川工作者可能更愿意把冰川区的径流深度取到 1 米,而沿用冰川的原面积计算变成的补给量。其实我们这里的做法是扩大径流形成面积。不仅结果与他们一致,在气象上也更合理。毕竟那么高寒的地方硬说那里的径流深度是 1000 毫米,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而我们现在的估计是径流深度是 300 毫米。但是径流形成区的面积扩大为原冰川面积值乘以3. 有人把 喜马拉雅冰川说成是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的水塔,似乎这些河流的河水靠着喜马拉雅冰川维持。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以长江为例,它一年流入海洋的水量大约是 1.1 万亿立方米。如果长江依靠我国的冰川消融来补给,不消 5 年,我国的全部冰川( 5 万亿立方米的冰)就消失了。所以冰川仅是一部分河流水量的部分水源。冰川消融水量对我国河流的补给量占不到河水总量的 1.8% 。 河水从源头到入海所经历的时间大约是 10 天的数量级。冰川的运动比河水慢很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冰川融化的雪水,不仅包括当年下的雪,也包括沉积了多年的雪。我国有 5 万亿立方米的冰川,而每年仅融化大约 510 亿立方米。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如果冰川区域不再下雪,那么现有的冰川需要 50000/150 ,即 大约100 年才融化完。如果从水分平衡的角度考虑,这也表明,冰川要全部更新一次大约需要 百 年。 以上仅是就中国的平均情况估算出的冰川寿命的数量级。具体每条冰川由于气候、地形条件的不同而有长短的不同。长的冰川其更新的周期会更长。一般认为冰川的寿命是千年数量级。 根据这些基本认识以及地球气候存在着不同时间长度的冷暖、干湿周期变化,不难推断冰川会存在不同尺度的前进或者后退。而这种冰川的前进、后退联系着以数百以致上千年的气候变化。而且不同长度的冰川所反映的气候尺度也不同。由于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周期变化,我们不能以短期的冰川进退作长时间的线性外推。 对流层大气中的温度大约是高度每升高 100 米,其温度就降低 0.6 ℃。这个温度显然是控制着冰川存在的高度的第一因素。如果温度升高 3 ℃,应当对应高山的雪线升高 500 米。所以没有剧烈的升温,冰川是不容易在高山上全部消失的。 冰川融水对河流水量具有调节作用。在干旱年份,河水少而温度高,结果是阳光多,温度高使冰川补给河流的水分偏多。而在阴天多,温度低的年份,冰川消融少,但是这种年份的降水偏多。
个人分类: 水资源|3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国将增水资源战略储备 提高应对极端气候能力
xushui 2011-4-24 19:25
本报北京4月23日电(记者赵永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开发与保护统一、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并行,从整体上提高水利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这是记者从刚刚闭幕的中国极端气候应对战略高级圆桌会议上获悉的。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260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330万公顷。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今后将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到2015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全面开展坡耕地综合治理,未来五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约500万千瓦,增加年发电量21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00万吨。   据介绍,我国今后将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对海河和辽河等地下水供水比重较高的缺水流域,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禁止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南水北调水置换超采地下水,逐步恢复地下水的涵养能力,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对于西北地区,加强产水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流域储水能力,增强应对干旱能力;在西南丰水区,增强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为应对极端干旱提供应急水源。 //
个人分类: 环境学|1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源与水资源:德克萨斯州含气页岩
热度 1 liqinghui 2011-4-21 00:05
Energy and Water:Gas Shales in Texas From Annual Report,2010 Bureau of Economic Geology,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TX 翻译:李庆辉 过去的十年里,一种被地质学界普遍认可存在,但苦于缺乏合适技术进行商业开采的资源使得天然气的产量有了飞速增加。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1990年代水力压裂技术的突破使得生产者可以开采烃源岩中蕴含的宝贵资源。这项技术主要由水平钻井和所谓的滑溜水压裂组成,其中水平井技术极大地增加了井筒和地层的沟通面积,清水和各种添加剂通过高压注入低渗岩层,压裂岩石并建立起油气运移至井筒的裂缝网络。滑溜水压裂技术依靠快速(紊流)流动携带支撑剂(通常为细砂)到达压力降低后裂缝需要保持开启的地方。而在早先的压裂中,都是依靠压裂液的粘性来输送支撑剂。找到烃源岩的另一个影响是干井将不复存在;这种资源可以通过大面积的区域进行产气。这中产气能力与单井有限开采范围的直接结果就是比常规油气更大的钻井密度。 压裂作业过程通常需要大量清水,每次作业大约在3~6百万加仑,持续时间为数天或者更短。来自Bureau的J.P.Nicot率领团队在德州水发展基金的资助下开展对德州不同区块用水量的调查,结果表明至今约有3300万加仑的清水被用于北德州Barnett地区压裂作业中,这一速率将继续维持在660万-825万加仑每年的水平。过去两年新的区块也已展露头角包括东德州的Haynesville和南德州的Eagle Ford,这些区块2010年用水量在33万-132万加仑。Barnett地区用水量将保持在目前水平,其他区块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急速增长出现。研究发现,这些用水量与煤矿和其他大型工业用水差不多,只占德州用水量的一小部分而已。天然气作业公司正在试图寻求节水的方法(如循环利用),只是目前返排水(部分携带天然气)不是被有效利用,而是通过深井注入来处置。 与此同时,受资助于GTI和RPSEA,Bureau也在调研和寻找Barnett地区代替水的资源,尤其是当作业者转向水资源稀缺的Fort Worth核心区。可供考虑的选择包括地下咸水(Brackish Aquifers),地方和工业水处理工厂的排放水。这项研究将在不久之后社会普遍极大关注页岩气开采相关问题后得到扩大。
2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水资源保护更加紧迫
aqliyongyue 2011-3-25 12:32
时下,东部一部份产业有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倾向,劳动密集型企业搬到中西部可能有利,但一些在东部发达城市不能上马的高污染特别是对水有很大污染的企业也在中西部上马,应该引起注意! 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而城市基本集中在大江大河边上,饮水也大多取自这些河流,目前向同一河流又取又排的状况已经把几条大江大河及一些大湖污染得够厉害的了,如果原来东部的一些向海里排污的企业再向西部去扩产或者干脆搬到西部,将进一步加剧这些饮用水源的污染!随着产业的西部转移,加强水源保护显得更加重要了!
2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时报登了一个伪问题
热度 5 zhangxw 2011-3-6 11:18
科学时报登了一个伪问题 20113.2 科学时报(电子版?)登了吴昊写的新疆水利: 攒水省水急过找水一文。其中说“ 假如新疆失去主要补给水源的冰川意味着什么 ” 。我认为这是 50 年前就明确的伪问题。 50 年前,搞冰川的专家宣传新疆的河水靠冰川补给,鼓动新疆党委派飞机撒煤灰加速冰川融化促使新疆农业大跃进,结果是一场空。本人在 1961 年完成的新疆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一文明确指出新疆河水的根本来源是山区降水,冰川仅是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地球表面存在海洋,大陆就存在降水。于是存在人类和农业。如果你提出老天如果不下雨,意味着什么,大家认为你提出了一个幼稚的伪问题,今天再提新疆冰川消融似乎新疆农业就完蛋的问题其实是类似的伪问题。 新疆降水万年不竭,新疆农业也是万年青! 说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冰川融化完了,亚洲的水源就枯竭了,这些都是扩大冰川在水资源的作用的谬论,这再配合上气候变暖,冰川要融化…这些言论几乎是对亚洲人民生存的无须有的恐吓、威胁。这些都是杞人忧天之论的伪问题。水资源的根本来源是降水,忽视降水,就提出了一些伪问题。 参考资料:新疆的水资源问题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2425
个人分类: 水资源|333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警告:20年后全球水资源供应缺口将达40%
xushui 2011-3-5 18:57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8日报道,近日,在加拿大水资源网络(CWN)举行的国际会议上,300多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决策者以及经济学家齐聚一堂,讨论迫在眉睫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科学家们警告称,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20年后,全球水资源供应缺口将达到40%,三分之一的人类仅能得到基本生活用水的一半,许多国家的农业、工业都将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美国清洁技术咨询公司董事长尼古拉斯·帕克强调,农业和工业产品中含有大量的“虚拟水”。所谓的虚拟水,是指生产某项产品过程中消耗掉的水。比如,一台台式电脑含有1.5吨虚拟水,一条斜纹牛仔裤含有6吨虚拟水,一千克小麦含有1吨虚拟水,一公斤鸡肉含有3到4吨虚拟水,一公斤牛肉含有15到30吨虚拟水。 帕克说:“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用的或者买的东西,需要付出多么昂贵的代价。” 专家称,如果仅靠加大供水量填补这些水资源供应缺口,每年需要1240亿英镑(约合1.3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但是通过同时增加供应、降低需求的方法,所需资金可以削减到每年310亿英镑到370亿英镑(3313亿元人民币到3954亿元人民币)。人们应该改变用水观念,尽量节约以降低用水需求。美国环保署的尼古拉斯·阿什博特说,节水措施可以将发达国家家庭用水降低70%。 责任编辑:NN050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个人分类: 湖沼学|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科学家警告20年后水资源将短缺40%
xushui 2011-3-2 12:51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8日报道,近日,在加拿大水资源网络(CWN)举行的国际会议上,300多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决策者以及经济学家齐聚一堂,讨论迫在眉睫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科学家们警告称,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20年后,全球水资源供应缺口将达到40%,三分之一的人类仅能得到基本生活用水的一半,许多国家的农业、工业都将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美国清洁技术咨询公司董事长尼古拉斯·帕克强调,农业和工业产品中含有大量的“虚拟水”。所谓的虚拟水,是指生产某项产品过程中消耗掉的水。比如,一台台式电脑含有1.5吨虚拟水,一条斜纹牛仔裤含有6吨虚拟水,一千克小麦含有1吨虚拟水,一公斤鸡肉含有3到4吨虚拟水,一公斤牛肉含有 15到30吨虚拟水。 帕克说:“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用的或者买的东西,需要付出多么昂贵的代价。” 专家称,如果仅靠加大供水量填补这些水资源供应缺口,每年需要1240亿英镑(约合1.3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但是通过同时增加供应、降低需求的方法,所需资金可以削减到每年310亿英镑到370亿英镑(3313亿元人民币到3954亿元人民币)。人们应该改变用水观念,尽量节约以降低用水需求。美国环保署的尼古拉斯·阿什博特说,节水措施可以将发达国家家庭用水降低70%。(沈姝华) 责任编辑:NN028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1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调配黄河水资源与中上游沿黄诸省高效用水问题
热度 2 xjtuhyg 2011-2-25 20:46
科学调配黄河水资源与中上游沿黄诸省高效用水问题
摘自(《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出版)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 编号: 2003DGQ3B168 )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 资助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下载:《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 2.科学调配黄河水资源与中上游沿黄诸省高效用水问题 目前黄河的总径流量大体上是580亿立方米,而黄河所承担的生态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等其他用水需求,早已超过了它所能提供的水量。据清华大学水利系邵学军等先生(2002)指出,在地表水源开发上,黄河河川径流利用率超过50%,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较,水资源利用程度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到1993年底,流域内已建成引水工程4500处,提水工程2.9万处;在黄河下游兴建了向两岸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94座、引黄虹吸29处,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目前,黄河供水地区年引用黄河河川径流近400亿立方米,耗水量超过300亿立方米。 (1)保证黄河有足够的冲沙流量 在黄河流域没有大规模跨流域调水、明显增加区域径流量以前,一定要保持黄河有足够的输沙流量。在国际上,人类对江河的索取量一般只能保持20%~30%的水平,而我国大大超过了这一水平。由于对黄河水的过度利用,导致黄河自身生态用水严重不足:简单自净和输沙等能力大大降低。众所周知,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年均输沙量达16亿吨之多,居世界首位。为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每年要保持一定的冲沙入海水量。据专家测算,至少需要120 亿 ~ 150亿立方米的水才能把泥沙冲到黄河三角地带进而入海。由于黄河自身的生态用水被大量“挪用”,到20世纪90年代黄河的冲沙量大幅下降,由原来的16亿吨减少到现在的8亿吨,输沙入海的能力在不到20年里减少了一半。生态用水量将近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3,这一部分水是不能超采的,否则黄河及其流域的生态特性就会改变。 下游要利用好黄河120~150亿立方米输沙的流量,中游重点是减少泥沙进入黄河的数量。所谓“水土流失”,“土”是随“水”流失的,若“水”不流失,那么“土”就不流失。在我国东部地区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后,应该增加黄河中上游地区使用黄河水的数量,尤其是鼓励宁蒙河段使用“洪水期”产生的“50亿立方米的地表径流”,将它就地资源化,从降雨、细流到支流,实现层层蓄水蓄土,建立沟道坝系,控制洪水,拦水拦沙,水土保持与生态用水并举,恢复与繁荣黄土高原的植被。植树造林应该学习以色列的做法,类似水平梯田、沿丘陵的等高线开挖一定宽度的壕沟,在壕沟底部种植灌木草皮。壕沟用来采集雨水,既能够蓄足雨水,又能够蓄积流失的(肥力较好的)土壤。沟底土壤里涵养的降水与养分,一般可以维持灌木丛全年生长的需要,而当地的“水土”从此将不会“流失”于沟外。 (2)科学配置黄河水资源与高效用水 黄河流域上下游之间竞争性用水矛盾的激化,导致了黄河水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性分配。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生效前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即在扣除输沙等生态用水210亿立方米的前提下,将剩余的370亿立方米黄河水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了沿黄各省、自治区(见表3-6)。1994年根据水利部的授权,黄河流域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将黄河水资源的使用权更进一步分配到用水户。1998年,国务院通过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分级管理。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用水规模、合理配置水资源和促进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 黄河的径流水资源主要形成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而用水的大户却在黄河下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多用一些黄河水、多发挥一些效益,无疑是应该的、明智的。但是,西北经济长期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经济布局也是不合理的。西北是西部大开发对象,是国家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基地,在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一是要合理分配好水资源,二是把分配的水资源用好。 表3-6 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水量分配方案(亿立方米) 省 区 青海 四川 甘肃 宁夏 内蒙古 陕西 山西 河南 山东 河北 总计 水 量 14.1 0.4 30.4 40.0 58.0 38.0 43.1 55.4 70.0 20.0 370 百分比 3.81 0.11 8.22 10.81 15.84 10.27 11.65 14.97 18.92 5.41 100.00 表3-7 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使用情况(1999年数据) 省区 青海 甘肃 宁夏 内蒙古 陕西 山西 河南 山东 人均用水量立方米 540 480 1780 710 220 180 500 290 用水效率 8.6 7.6 2.5 7.6 18.5 28.6 20.0 30.3 资料来源:柯礼聃(2001),葛颜祥等(2002)。 根据表3-6可以看出,西北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共5省(区)的黄河水分配数量为180.5亿立方米,占黄河水资源分配总量的48.8%。由于黄河水资源每年多少是有较大变化的,这一方案也可以看成是各省每年可利用黄河水资源所应该占的比例,其中:青海3.8%,甘肃8.2%,宁夏10.8%,陕西10.3%,内蒙古15.7%。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水资源分配额合计为145.4亿立方米,是每年可利用黄河水资源所应该占的比例的39.3%。对丰水年或欠水年的实际来水量,可以按照这种分水比例关系进行分配(即所谓的“丰增枯减”)。据黄河管理委员会统计,1992~1995年间,内蒙古和山东年超标平均分别为13%和11.3%。而陕西和山西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用水量没有达到分水标准,四年间平均每年的不足量为52%和75.8%。行政性的资源配置导致流域水资源的供求失衡,配水定额越高,用水量越大,浪费越多。从资源配置的效益来说,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四省区的用水效率均低于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但上游的人均用水量却远高于下游(见表3-7)。 合理分配和科学调度黄河水资源的宏观战略与原则是: ①黄河水资源的基本分配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益原则,节约原则,有偿使用原则。 黄河上游灌区大部分地处严重干旱区域,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有了灌溉农业才得以发展,从而可以为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要求黄河水资源分配体现公平原则。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待提高,用水要求应该优先得到满足。这些地区单位耗水的经济效益虽然不如黄河中下游地区,但是,随着节约用水水平的提高,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都是十分明显的。 在水资源合理分配中执行效率原则有助于引导用水向着优化配置的方向发展。由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情况比较复杂,流域管理、部门管理、区域行政管理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加上国家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特殊政策,使得黄河流域水资源分配在整体上很难执行效率原则。虽然最终的按省(区)分配水资源的方案不是在以经济效益最优原则为主的条件下制定的,但是经济效益最优原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分配水量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在优先保证城市生活和农村人畜饮水的前提下,先保证工业用水,而后是农业灌溉用水的分配次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效益的原则。 鉴于水资源属国家所有,是一种公共资源,沿黄各省(区)在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方面原则上享有相同的权力。同时,黄河上、中、下游地区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效益又各有特点,需要综合考虑。因此,黄河水资源的分配,按照“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的原则,统筹兼顾,综合权衡,合理安排,既要照顾到贫困干旱地区脱贫致富的要求,又要考虑到经济较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既要考虑当前各省(区)用水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今后各省(区)经济发展对水量的需求,特别是严重缺水地区对水量的需求,以利于未来的发展。 ②在保证黄河年均120 亿 ~ 150亿立方米输沙流量的前提下,继续坚持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水量分配方案与分配比例。 ③黄河梯级水电站应该以蓄水调配为主要管理目标。各省的水电站在留够本年度的用黄定额后,其余的黄河水资源,实施科学调度,即库存黄河水资源用来发电后,按接力棒方式,交给下游省份按比例使用与发电。 ④完成鸭绿江水南调工程后,可考虑将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145.4亿立方米黄河水或39.3%黄河水资源配额的一部分,供给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以及山西使用,增加黄河中游省份用黄的数量,河南、山东、河北所用之水,改为使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鸭绿江水南调工程之水。 ⑤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或中线修正方案后,以往考虑的黄河年均120 亿 ~ 150亿立方米的输沙流量也可考虑大部分供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使用,而郑州以下黄河的冲沙问题,可用中线工程或中线修正方案调来的“南水”来解决。黄河中上游一定要抓紧时间,搞好水土保护与治理工作。由于中游多沙地区主要产生泥沙的洪期水量(50亿立方米),远远小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考虑用来输沙的黄河水量,这样不仅可以使洪水就地转化为当地生态用水和固沙用水,而且假如解决了中游多沙地区洪期泥沙入黄问题,就意味可以把准备用来冲沙的水重新配置到中游地区来使用。 ⑥中上游沿黄各省要把分配的黄河水资源用好。认真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监督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我国为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因此要严格、认真地执行,根据水资源特点,在引水高峰期,各取水口派驻监测人员,对分配水量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沙漠周边省份发展农业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用非充分灌溉和局部灌溉取代传统的充分灌溉和全面灌溉,并逐步推广喷、滴灌等节水技术。大力开发“3S”技术、在水资源调配和灌溉系统中的管理应用技术,以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节约用水。 ⑦建立各种集水工程,高水高蓄,遏止水土流失。要以产沙集中、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重要影响且经济相对落后的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综合措施,注重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建立沟道坝系工程,修建淤地坝。水土保持坡面治理主要包括基本农田建设、水土保持林和人工种草、生态修复等。基本农田建设包括坡耕地改造、修筑沟坝地、兴修小片水地和引洪漫地等。目标是把降雨尽量留在产地,遏止水土流失,拦截泥沙,使泥沙不出沟,浊水不下山。 ⑧逐渐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交易市场。黄河流域计划用水限制了水资源的市场交易,无法调剂用水余缺。在现行的计划配置模式下,无法实现调剂水资源余缺的市场交易。有关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各省区用水效率的差异,一方面表明上游省份存在着严重的水浪费,另一方面说明上下游之间具有潜在的水市场,有必要而且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来提高整个流域的水资源配置效率。 加大水费的征收力度。调整水费的征收价格,充分利用水价这个经济杠杆,对不同季节,不同用水对象和不同用途的部门,征收不同的水费。严格执行超计划累进加价的办法,并加强征收排污费的力度,以促进水的重复利用。同时,根据水的不同用途,实行分质供水,减少优质水的浪费。 ⑨定期召开黄河干流枯水期供水应急对策联席会议。黄河干流枯水期供水应急对策联席会议应由黄河流域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技术干部参加。其职责:一是对流域水资源形势进行评估,提供和交换水资源信息,调整和批准应急对策,制定调控、取水等系列措施。二是评估在不同枯水期限制供水对各行业的损失和影响。三是根据本地区水资源状况,提出农业、工业、生活供水限额以及所采取的节水措施。四是遇枯水年向黄委会提出水量调度和优化配置方案,保证枯水期各行业的用水,缓解供需矛盾。 3.黄河源头与中上游沿黄诸省的黄河水环境的保护问题 人们习惯称黄河沿水文站(青海玛多)以上为黄河源头区。该区流域面积20930平方公里,地形为丘陵和盆地,植被为低草牧区;区域内湖泊、沼泽众多,其中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及星星海四姐妹湖为中心的湖群;拥有广大的水域和强烈的蒸发,成为当地水汽的重要来源,对内陆循环和当地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 (1)黄河源头的保护与治理 黄河源头地处青海省“三江源区”,即长江、黄河、澜沧江及黑河等重要河流发源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由于青藏高源的隆起所形成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仅成为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且居于全球生态系统最突出的位置。源区地处高原,海拔高峻、地形复杂多变,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目前黄河源头的玛多、玛沁两县境内,沙漠化面积为12.67万公顷,其中流动沙丘(地)占80%。在黄河谷地及其它河流阶地周围,土壤以碱质板岩及砾岩为主,经雨水吹积,形成近代河流冲积洪积物,经风蚀,形成固定沙丘或半固定沙丘。草场植被多为高寒草甸型草,分布区域高寒,植物种类少,一旦过度采伐,很难恢复原貌。柴达木盆地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为了获取燃料而大量樵采沙生植被,致使沿青藏铁路、公路周围10~20公里范围内的灌木砍挖殆尽,埋下了沙漠化扩大的隐患。 更为危险的信号是,黄河以往仅在下游发生断流,如今上游的源头地区亦开始出现断流。《中国环境报》评出的1999年“十大国内环境新闻”之一是:“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头干流出现了长达近8个月的断流现象,这是黄河源头历史上出现的首次跨年度断流。”玛多县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面积526平方公里)和鄂陵湖(面积610.7平方公里),是黄河的源头,1998年10月2日~1999年6月3日,出现了自1997年断流以来的第二次断流。鄂陵湖1993年出水量为7.80立方米/秒,1995年降为2.71立方米/秒。玛多县第三大湖——冬格措纳合湖,水位垂直下降了2~3米,湖面萎缩30米。据玛多县最新统计资料,全县4077个湖泊,已有2000多个小湖泊干涸,新的公路可直接从干涸的湖心穿过。境内风蚀活动加强,星星峡一带原来半固定的沙丘变成了活动沙丘。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威胁着牧民的生存,也使黄河源区径流量越来越小。 目前地处黄河源区的青海省已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难性(包括天灾与人祸)问题:①草地退化。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干旱化引起雪线上升,积雪减少,湖泊萎缩或干涸。④鼠害肆虐。⑤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⑥畜牧业生产严重下滑,牧民生活极度困难。⑦沙尘暴天气增加,经济损失严重。 要让黄河万古流,就必须加强黄河源头的保护与治理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就是要统一思想。组建一个由有关部门组成的治沙工作领导委员会,负责青海省治沙工作的安排,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采取机械措施、生物措施、封沙育林等手段,进行分期分类综合治理;本着先易后难,乔、灌、草、设置人工沙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将防沙治沙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要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任意开垦天然草皮从事种植业,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随意砍伐灌木做建材和燃料,严禁任何人采挖各种药材,矿山开采必须严格控制在有关部门批准的范围内,矿山废弃的坑道采场,必须做好平整和植被恢复。 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好现有沙生植被。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好黄河源头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实验示范区,走以农、林、牧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在沙区居民点集中的地区,实行人工围栏养畜,发动群众大造薪炭林,划定樵采区域,解决好燃料问题,最大限度地控制住沙区现有植物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使沙区植被尽可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大面积地推广种植经济植物,既促进经济发展,又改善环境条件;潜在沙漠化土地是沙区育草育林的好地段,也是沙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地段,应花大力气有重点地种草种树,允许和包给群众自主经营,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 走科技治沙的道路。沙漠化防治是一项多部门、多学科、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就目前青海的治理现状看,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仍居主导地位,科技含量不高。为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在总结和学习成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沙漠化防治的实用技术,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治沙技术和设备,注重培养治沙专业人才。同时,在柴达木盆地建立一个示范区,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防沙治沙工作。 在搞好黄河源头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抓好黄河一些重要支流的源头保护工程。如对于无定河与北洛河、延河、泾河与祖厉河、渭河、湟水、浑河等河流的源头地区,要加快沙棘资源建设步伐,增加国家投入,开展沙棘飞播造林。将它们建设为沙棘发展的重点地区,实施大规模沙棘生态建设工程,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列为国家专项,实施规模治理。 (2)黄河中上游河段的污染预防与治理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水污染呈明显的递增发展趋势。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发布的《2002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公报》显示, 2002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的83个断面,单因子评价结果78.3%劣于Ⅲ类水质标准;29个省界断面,75.9%劣于Ⅲ类水质标准;10处城市供水水源地(饮用水),90.0%水质不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要求。参加评价的省界水质断面29个,全年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断面占24.1%,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省界;水质劣于Ⅲ类标准的断面占75.9%,主要分布于甘肃——宁夏、宁夏——内蒙古省界以及黄河中下游省区交界处;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省界水质评价断面的41.4%,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山西——河南、河南——山东省界。可以看出,黄河中上游河段污染发展趋势,触目惊心。尽快抓好黄河中上游河段的污染预防与治理工作,已成为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黄河水污染的问题,调整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尽早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黄河水污染,保护黄河水资源。 针对当前黄河流域废污水超标排放、水污染治理滞后、监督管理乏力、水质急剧恶化的形势,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张军献等先生(2002)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大力推行流域战略环境评价制度;全面深入推广清洁生产,截污于源;节约用水,增加河道环境容量;大批兴建污水处理厂;加速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生态农业,控制面污染;流域实行总量控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保护。 根据划定的水功能区和相应的水质目标要求,制定黄河干流河段和跨省支流的省界河段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和实施计划,实施入河排污许可。将污染物入黄控制总量指标分解到各省(区),流域内各省(区)负责辖区内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的落实和入河排污的许可管理。 强化污染源防治。要全面加强流域现有工业污染源治理和新建工程项目的审批管理工作,确保各类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对于“五小”重污染型企业和废污水排放不能按时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实行关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严格限制在黄河流域建设高耗水、重污染项目,推行清洁生产、节水减污技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60%,对城市污水脱氮处理,推进重点城市污水资源化。同时加大面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监测、监督管理。建成黄河干流主要断面(含省界断面)、取水口、退水口、排污口和支流入黄口水量和水质统一监测网络,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入河排污监测与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入河排污监督管理。对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加强省界断面水质和污染物总量的监测。保障重要河段的生态及环境用水,维持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建立水资源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加强黄河干流及重点支流河源区的水源涵养保护、水土流失区面污染源控制、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 提高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能力。以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建设黄河干支流监测站点,建设重点水质标准实验室和水质机动监控核查系统、重要入河排污口远程监控系统以及流域水质预警预报和水环境信息系统。 黄河断流与黄河水资源配置(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 ( 1)《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豆丁网) http://www.zhizhen.com/book/read.jhtml?e=ba7f8462fd49aebf2f9b4619f3c0c674b7a96ac5e3c696aadd7f56c97354b262 (指针网)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046672.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 2)《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 (新浪爱问)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13470 次阅读|6 个评论
引海水入新疆,有必要吗?
热度 10 zhangxw 2011-2-22 11:21
引海水入新疆,有必要吗? 2011.1.作者 发表在《科学画报》杂志 1 期 10-11 页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不断有人造“奇迹”发生。 2010 年 11 月 5 日,一个“奇迹”性构想在新疆乌鲁木齐的科学座谈会上披露出来,并被各大媒体广泛传播。那就是“引渤入疆”工程,又名“海水西调”工程。座谈会上一位研究人员表示,在未来可以把渤海的海水引入新疆,增加降水,以改变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干旱面貌。不远千里引来不能直接灌溉的海水,我们非得用这么浩大的工程来改变新疆干旱地区的面貌吗? 异想天开的 3 大工程 尽管不少人对“引渤入疆”工程提出了海水污染环境、成本太高、实际作用难说等等疑问,但是这个事件也激起了人们对新疆的沙漠干旱问题的关注。其实,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改造新疆干旱地区的事一再有不同的思路提出来。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而地势平坦、热量丰富的沙漠、戈壁的面积几乎与全国耕地面积接近。干旱的沙漠、戈壁如果可以变成农田,自然是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大事。然而,不少构想由于太过异想天开而难以实施。 20 世纪 80 年代,在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有人大代表提出一个比“引渤入疆”更“疯狂”的构想,那就是“炸开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洋的水汽引入新疆,使那里的降水增加的议案。确实,印度洋距离新疆比较近,喜马拉雅山阻挡了那里的暖湿气流北上。然而,这个“伟大的构想”一度成为笑谈,因为要在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一个可以改变局部地区气候的大口子,那是多难的事情啊! 即使炸口子的事情可以完成,从气象学的角度看也不具可行性,因为即便我们可以打通被喜马拉雅山脉阻隔的水汽通道,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实际走向依然难推断。当今的气象知识远不足以证明这个工程完成以后印度洋的湿空气一定北上,说不定北方的干气流会南下。而即便是印度洋的水汽北上,它们究竟在哪里形成降水也是未知数。 20 世纪 90 年代,又有人提出,在西藏修条运河,把雅鲁藏布江的河水每年调 400 亿立方米进塔里木盆地。这项工程是“南水北调”的西线方案中的一部分。这个方案中的水源涉及下游国家的利益,其工程造价数千亿,河流还要途经高寒而多地震的地带。由于目前的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方案已经出现一些问题,西线的构想只能悬着。 再回到“引渤入疆”的构想。方案中提到要用直径 8 米的管道向新疆输送海水,并且期待它在新疆蒸发以促进当地降水量增加。我们以管道里的水以每秒 2 米的速度昼夜不停地流向新疆去推算,它一年可以输送 32 亿立方米的海水。下一个问题是, 32 亿立方米的海水蒸发以后,可以促进新疆增加多少降水? 对此,可以参考新疆水分循环的数据做一个估算。过去的计算是流经新疆上空的水汽与它在新疆形成的降水的比例大约是 20% 。照此推算,每年 32 亿立方米海水完全蒸发后,大约可以在新疆形成每年 6.4 亿立方米的降水。与新疆大约 2 400 亿立方米自然降水相比,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数。而这些降水究竟是否能降落到新疆的干旱地区,在什么季节降落,都依然难说。以此看来,这个方案的实际价值也就不便肯定了。   “引渤入疆”,“炸开喜马拉雅山脉”,“从西藏引水到塔里木”,这 3 个方案各具特色。不过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工程特别特大,都是 2 000 千米以上的远距离调水,即便不谈跨国水权等国际争端,在经济上也很难说具有可行性。拿“引渤入疆”工程来说,不算工程的前期投资,光是平时的运营成本每立方米就至少需要 10 元,成本实在太高了。    新疆可以就地取水   难道我们非得用耗资巨大的远距离工程来改变新疆的干旱面貌吗?其实,就地取水更具有可行性。新疆也并非整个地区都缺水,一些地区有常年都流水的大河,我们可以在新疆内部进行调水。我认为一个可行的思路是,付费截流新疆流到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的水。   多数人仅知道新疆缺水,孰不知慷慨的新疆每年流往下游国家的水量竟有 230 亿立方米之多。在哈萨克斯坦的东部,有一片面积 1.83 万平方公里的巴尔喀什湖。它之所以维持这么大的面积,主要依赖来自新疆伊犁河的河水,俄罗斯鄂毕河的上游就是新疆的额尔齐斯河。与其截流西藏流向印度的河水调往新疆,为什么不能就地向新疆河流的下游国家买回我们流出去的水权,在新疆当地使用 ?   我认为,就地取水还有一个思路,那就是促进空中水分在新疆的内循环。所谓提高水分内循环,就是提高本地蒸发的水分在降水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把灌区尽量转移到山麓,这样可以提高水分的内循环,增加降水量。   我们知道,空中水汽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3 000 米的空气层内, 5 000 米以上的空中水汽已经很少了。新疆的山体都相当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近地面 3 000 米的空气层基本都在盆地之内。要让与外界严重隔断的这些盆地内部空气变得比较潮湿,是很困难的。 山区降水量大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山体对气流的强迫抬升有利于那里的降水。如果我们把灌区移到山麓,灌溉的水分就在山前蒸发,这有利于山前空气中水分饱和度的提高,从而使那里的降水量增加。要知道,这些水分在没有人干预时自动流到盆地最低的湖泊里再蒸发,而这难以促进水分内循环。 近数十年来,新疆的罗布泊干枯了,玛纳斯湖干枯了。有人认为,这是新疆干旱的表现。这些年来,人们在靠近山脉的地区开垦农田,不断在中上游截取流向湖泊的河水用于农田灌溉。这样一来,水分蒸发地点就转移到离山体比较近的地方去了。与此同时发生的自然现象是,这些年来新疆的降水量一直在增加着。气象监测数据表明, 50 年来新疆降水量增加了 10% 以上。可见,新疆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越来越干旱了,而是越来越湿润了。 改变沙漠不要总盯着水 我经常在想,我们非得用水来改变沙漠的面貌吗?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改造沙漠的命门。可这种认识基本是农业立国下的思维。从目前的情势看,我国人口再过 30 年就开始逐步减少,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渐渐低于能源安全。在减少碳排放的呼声很高的情况下,以烧煤为主的我国能源结构需要在 21 世纪另辟出路,而沙漠可以为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沙漠地区土地便宜,日光充足,把那里的太阳能取出来变成可用能量就是沙漠的新出路。把沙漠变成“能量田”,是发展沙漠经济的新思路。国外科学研究表明,太阳能聚热发电系统可以在沙漠推广。这种系统利用大规模阵列镜面收集太阳能,通过换热装置提供蒸汽,结合传统汽轮发电机的工艺,避免了昂贵的硅晶光电转换工艺,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太阳能所烧热的水可以储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在太阳落山后几个小时仍然能够带动汽轮发电。这项技术先在美国实验成功。近年来,欧洲国家策划在非洲沙漠地区投资 4 000 亿欧元建设太阳能聚热发电系统,企图在 2050 年解决欧洲 1/8 的电力需要。   “西气东输”已经是事实了,“西电东输”的大业已进入策划阶段。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疆的干旱地区将会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惊喜,而不是成为被人们“怜悯”的对象。新疆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新疆要与全国共繁荣。      (本文作者为原新疆气象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个人分类: 水资源|4655 次阅读|19 个评论
水利是国家命脉
热度 2 huaweiguo 2011-2-16 07:59
抓紧把水的事情办好吧,不然我们目前的“财富”“设施”都将是过眼烟云;30年前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30年后胡主席说:"水利是国家的命脉"。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益集团对水电的无度开发已经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的分配格局,任其随意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很难得落实,我们的发展也因水而停滞或倒退。
3998 次阅读|1 个评论
造城运动应该降温:警钟在7年前敲响(论文汇编)
热度 8 杨学祥 2011-2-15 10:55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城市化不能“大跃进”》的文章,其中披露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我在2004年3月2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7年前的预言在西南旱灾中得到证实: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强国要发展,资源现危机。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这一观点在西南干旱面前显得尤为重要。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再度亮起了红灯! 附件: 南方都市报:一味求大求洋的造城运动应该降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5日 07:41 南方都市报   摘要: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城市化不能“大跃进”》的文章,其中披露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城市化不能“大跃进”》的文章,其中披露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这绝不是一个笑话。随便翻翻最近各地关于未来五年规划的报道,可谓激昂声一片,动辄就是“国际大都市”,最低调的也豪言要建“特大城市”。如果实地走访一下,当会发现,这些目标似乎也不是说说而已,一些地方市政建设过程中,“国际化标准”几乎成为一句口头禅,圈地规划务必宏大,地标建筑互竞豪华。人们也很难知道,各地主政者在制订这些规划之前,是否曾经了解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必由之路。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之快、效果之彰也是众所周知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09年的46.59%,这意味着中国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但也必须看到,中国的城市化存在着过分仰仗行政主导的现象,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准备吸纳多少城市人口,几乎完全由主政者所规划和决定。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历史就会知道,所谓城市化,核心是“市场化”,动力是“工业化”。即如曾广受抨击的英国的“圈地运动”,人们进入城市也并非因为城市本身的扩张欲望作祟,而是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这意味着民众向城市集中,谋求更好的生活,本来应该是一个市场之手推动下的自然过程,可是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被城市化”的尴尬;仅注重于建设华丽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却没有相应工业实力的支撑,无法消化大量“被城市化”的进城者,使其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就业,这只是土地的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市民化。(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不尊重城市化的既有规律,没有切实的论证,权力主导造城,一意求美求大求洋,要建“国际大都市”的狂想曲就会四处奏响,并带来无数弊端。因为城市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追求城市化超过现实需要,不符合民意期待,城市化就失去了其本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发生变异,在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之后徒然落下一具漂亮而无生气的空壳。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包括《人民日报》等媒体曝光了一些地方的造城事件,从这些个案中可以看出,权力主导的中国式造城运动除了专家所批评的两个缺点———“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不惜财力铺张浪费严重,一些城市出手就是大手笔,然而超出实际需求的宏大设施往往只能昙花一现,在巨资维护中沦为城市的摆设;二是公共服务水平并没有随着城市化调门一再拔高而获得提升,有的城市可以建设与国际大都市媲美的大剧院,却连公园免费开放都不能做到;三是在热心造城求大求洋求美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民生的被忽略,因为财政经费终究是有限的,注于此必落下彼;四是城市尚未形成像样的规模,常常大城市才有的“城市病”却不期而至。   中国式造城运动该降温了,中国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化的路只有一步步去走,罔顾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拍脑袋的方式决定城市与人的命运,只会消耗掉几十年来好不容易积累的社会财富,也会有负于民众的期待。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yjfx/20110215/07419374845.shtml 水资源危机的战略地位 时间: 2010-03-31 14:11:4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表评论 关键词: 旱灾 大旱 水资源危机 1000年 1983年 内容摘要: 我在2004年3月2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许靖华特别强调: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   我在2004年3月2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40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9个县市300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75%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100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28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10个乡镇26.9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据2004年前的统计,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6年前的预言在西南旱灾中得到证实: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强国要发展,资源现危机。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这一观点在西南干旱面前显得尤为重要。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再度亮起了红灯!   2004年的警告:亚洲未来十年缺水危机将逐年恶化   2004年8月27日,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目前,科学家警告亚洲农民尽量节约使用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如今的亚洲已面临着严峻的缺水危机 。2010年南亚的干旱正在证实这一预测。   2004年8月25日,伦敦主办的《新科学家杂志》刊登一篇文章指出,全球地下水资源储量正逐年减少,尤其是亚洲地区情况更不容乐观。亚洲地下水资源已十分贫乏,以后人们可能再也看不到绿油油的田野,人们在未来将面对的是贫瘠的荒漠。该篇文章反复强调,在未来十年里,部分亚洲地区的缺水危机将十分严重。据悉,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和依据来自近期在瑞典召开的全球水资源讨论会。   亚洲国家缺水危机最为严重的就是印度,目前,一些印度农民早已放弃传统的浅水位水井,开始利用采油业使用的挖掘技术和设备用来汲取地面数百米以下的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已接近干枯。此外,农业作为印度的支柱性产业,生产稻米和甘蔗需要开采数百万口水井进行灌溉。尽管,一种花费600美元购买的高级抽水设备可以为印度农业带来较好的收成,农民也可以将丰收的粮食出口国外,但是,他们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下一代的生存环境。《新科学家》杂志称,印度下一代居民将面临着可怕的缺水危机。   印度一些严重缺水地区至今仍未具有缺水危机感,该地区的居民抽取地下水资源用于灌溉庄稼,尽管他们获得了农田丰收,但他们将会给下一代人只留下荒漠。印度Gujarat省国际地下水资源协会监控站主管图沙尔-沙罕称,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十分混乱,许多农民没有计划性地使用抽水泵抽取地下水。《新科学家》杂志指出,类似的情况遍及印度其他地区,此外,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水资源贫乏,竟然也无限制地开采地下水,如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国家。目前,印度过半传统人工水井和浅水池塘已经干枯,部分干旱地区的抽水设备已开采至一千米以下的水资源 。   2004年的警告在2010年得到证实: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严重旱情。旱灾导致这些国家粮食、水果以及天然橡胶、棕榈油、甘蔗等经济作物减产,并影响到相关产业链。   菲律宾从去年11月以来没有下过一场雨,泰国76省里有52省成为旱灾区,东南亚六国6500万人口视为生命线的湄公河的水位,更降至20年来最低点。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及越南的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由于2009年雨季提前结束,加上雨季降雨量锐减,泰国境内某些河段的水位已降至仅30厘米 。   重庆晚报:旱灾比重过半 大旱折磨全球1/3陆地   据重庆晚报报道,“60年不遇”甚至部分地区“百年不遇”的干旱正严重折磨着中国西南五省区市。一场干旱的受灾人口超过5000万,全世界已经有30年没有出现过了。   据气象学家统计,旱灾在全球所有气象灾害中的比重已经占了一半。据统计,自然灾害中约70%为气象灾害,而旱灾占到气象灾害的50%左右,成了全球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且成因复杂、预测难度大的一种自然灾害。翻开世界地图册,可以看到全球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部、澳大利亚大部、非洲大部、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5%,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灾害的威胁。   上一次大范围旱灾发生在1972年。当前与中国西南地区同时深陷旱灾之苦的还有一些周边国家,远处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很不顺,雨水少,旱情重。《日本每日新闻》评论说,干旱正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   20世纪30年代,刚从经济危机挣扎出来的美国经历了一场大旱,2/3的国土受到影响,沙尘暴席卷美国大平原。   上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出现在非洲撒哈拉地带,始于1968年,持续了近30年。1972年,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干旱袭击了大量产粮国,致使当年全球粮食总产量减少2%。   人类真正与干旱进行“全球性”抗争,正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1972年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不久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并首次把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非洲的肯尼亚),其主要职能就包括抗旱问题。过了10年,大旱情再次肆虐全球,此后,局部地区的旱情此起彼伏。   去年8月,南亚印度遭遇大旱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印度政府无奈之下,决定加大粮食进口,但又担心国际投机客炒作,哄抬粮食价格,在对外公布进口采购时间表时十分慎重。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个农业大国,一旦出现旱灾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就在5年前,印度已从“小麦出口国”变成了“小麦进口国”。   2006年夏天,英国遭遇了该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情,英国环境署被迫颁布了为期6个月的法令,在旱情严重的英格兰东南地区禁止一切非必要用水。英国东南部的萨顿与东萨里水务公司,有权禁止洗车、为游泳池蓄水、用水浇灌花园及体育场地等耗水量非常大的活动。   中亚是传统上的缺水地区,也是旱情多发地。哈萨克斯坦每3年中就有2年面临干旱的危险。据联合国资料显示,在2008年的旱灾中,中亚和南亚有600多万人口受到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战略分析与预测研究所曾撰文说,世界上1/3的土地处于旱灾的边缘,其中中国的缺水情况最为严重。   我国干旱面积约占47%,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中国历史上,干旱平均两年一次。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影响较大的有1928~1929年、2000年、2009年等数次大旱,且旱情有向南方湿润地区发展的趋势 。   我国严重干旱发生的记录和规律   据资料显示,已列入“世界100灾难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饥荒、1898年的印度大饥荒和1873年的中国大饥荒都是因为干旱缺水造成的,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全世界本世纪内发生的“十大灾害”中,洪灾榜上无名,地震有3次,台风和风暴潮各一次,而旱灾却高居首位,有5次,它们是: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逃者40余万人,被卖妇女竟达30多万人。   1943年,中国广东大旱。许多地方年初至谷雨没有下雨,造成严重粮荒,仅台山县饥民就死亡15万人。有些灾情严重的村子,人口损失过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无水浇灌庄稼,粮食歉收,造成严重饥荒,死亡350万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个国家,受灾人口2500万人,逃荒者逾1000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达200万以上。仅撒哈拉地区死亡人数就超过150万。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灾中,我国占有3次,均发生在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并被纳入近50年来我国“十大灾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回顾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干旱不仅导致恐龙灭绝,使生物界几度濒临毁灭,而且也曾使人类文明的发展遭受过许多挫折:   古希腊伟大文化的中心――位于雅典西南100公里,历经几世纪繁荣文明的迈锡尼(Mycenae)古,于耶稣诞生前1200年前后,因为旱灾及由旱灾引起的饥民暴动而变为废墟,迈锡尼文化也随之彻底毁灭。   唐天宝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纪中期,连年大旱,以致瘟疫横行,出现过“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惨景象,全国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万降为1700万左右。   明崇祯年间,华北、西北从1627年到1640年发生了连续14年的大范围干旱,以致呈现出“赤地千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这次特大旱灾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与此类似的另两次大旱灾发生于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间,灾民因饥饿而出现“人相食”的县数分别为48和38个,其中有4个县井泉枯竭或河沟断流。   光绪初年发生华北大旱灾。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1959-1961年和1978-1983年都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滞后8年左右),我们预计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的月亮最小值时期发生严重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2000年以来南方的干旱逐步加重,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西南干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被忽视的低温和干旱警报   据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网站2007年7月9日报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气候变化可能是战争冲突的根源。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   国外华人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 。   许靖华特别强调: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 。这可能是美国国防部的气候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由“南涝北旱”转变为“南旱北涝”的理论根据。   最近,环球时报的一篇时评指出,GBN的报告是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一家美国商业机构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及环境后果,这的确是个“惊人”消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是,7年前,中国一些气象专家就看了这份报告,国内媒体也做了报道,甚至部分气象官员也收到了报告。对比之下,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的研究分析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而这就不仅仅是气象部门一家的责任了。中国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更需要中长期的气候战略。最重要的是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未来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他们不惜花费重金,研究气候变化及其有可能引发的问题,甚至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这样的战略远虑值得我们深思 。   水资源富裕西南地区出现大旱,原因究竟是什么?国家防总秘书长刘宁说:它和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以及北方低温是有关系的。按照气象专家的解释,西南五省的旱情是大气环流异常所导致的。因为今年冬天印度洋的海上温度升高,而陆地上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也就不利于海上的暖湿空气被输送到大陆上来,从而导致了西南地区干旱少雨的局面 。   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导致南方干旱,这一观点认证了国外华人学者许靖华12年前的预测。许靖华的文章1998年发表在中国一级科学期刊《中国科学》(D辑),这样重要的战略报告为什么被忽视?   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这是科学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警告,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这一警告,西南干旱又验证了这一警告。   2010年初,罕见的低温暴雪袭击了北半球,全球直线变暖的理论遭到质疑。中国的全球变暖支持者在气温变化问题上强调人为的温室效应,在干旱问题上强调自然的致灾效应,陷入无法解脱的自相矛盾之中,在重大灾害预测方面无所作为,屡屡出错。他们认为,人为变暖打乱了自然规律,长期气候预测没有科学根据。因此,他们忽视1998年许靖华的预测也就顺理成章了。   究竟谁发现了规律,自然规律能不能人为改变,不在主观的夸张,而在客观的实践。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气象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地给与客观的评价,1998年许靖华的预测必须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气象战略关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水资源危机的战略地位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3-2《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3_guancha/2004-3/2/996001.htm   2. 天石,悠悠。亚洲未来十年缺水危机将逐年恶化 印度最为突出。2004年08月27日14时43分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tom.com/1003/2004827-1250410.html   3. 责任编辑:顾颉。旱魔折磨东南亚经济。2010年03月30日 08:17:57来源:都市快报。 http://money.hangzhou.com.cn/news/content/2010-03/30/content_3207613.htm   4. 大旱折磨全球1/3陆地(图)。2010-03-28 03:19:00 来源: 华龙网-重庆晚报(重庆)。 http://news.163.com/10/0328/03/62R637HA000146BB.html   5. 旱灾历史悲剧。时间:2010-03-30 10:26:02 华媒网。来源:百度百科。华媒网 编辑:关宇玲。 http://ccvic.com/jlb/jizheluntan/20100330/129074.shtml   6. 杨学祥。未来旱灾:2014年至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科学网。发表于 2008-9-16 20:13: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7. 压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20070710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10_157896.html   8.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1998,28(4):366-384   9. 杨学祥. 地球供养不起资本主义. 2007-3-2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700   10. 杨学祥. 全球变暖争论与国家经济安全. 2007-3-12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895   11.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3-20 8:19:37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12.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7-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18   13. 美七年前预测中国大旱 气候研究战略警醒中国。2010年03月29日 07:53 来源:环球时报。(责任编辑:袁志丽) http://civ.ce.cn/main/gd/201003/29/t20100329_21197374.shtml   14. 印度洋暖湿气流及北方低温是造成大旱原因之一。2010年03月30日18:31 CCTV《面对面》。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3-30/183119973058_2.shtml   (责任编辑:侯彦方)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3/31/content_1354524.htm 北方严重旱灾再次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09-02-18 14:36:28 光明网-光明观察   作者:杨学祥   据东方网报道,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北方大旱吗?某种意义上说,是北方农村大旱。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农业虽被寄予关系到经济全局和粮食 安全的重任,但至少在水资源这方面,它远没有获得像城市和工业那样的话语权。   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   旱情不在城区,在农村。城郊的麦田里,土壤几乎成为粉尘,麦苗枯黄,有的因干旱还断了根。据统计,整个渭南市的作物受旱面积已增加到380万亩,重旱30万亩,是近10年来同期受旱面积最大的一年。渭南市政府已紧急动员,要求浇地抗旱保丰收。但实际上,这场具有政治高度的粮食保卫战,战果并不理想,因为水大多被优先流向了城里,除了成本高昂的机井水,许多农村无水可用。临渭区东南城郊毕家村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说:“浇地?水给了城里自来水南水厂,怎么浇?”   “水库不供农业灌溉已经多年了,”水库管理站站长徐永乐说,虽然水库仍与下游乡村有供水量30万方的约定,但随着近年来旱情加重,库底淤塞,无法兼顾工业、城市与农业。“调配水资源还是要先保证城镇生活用水,”渭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办副主任马高祥说,“先城市,保重点工业,然后才是农村。城市缺水,影响太大了。”启动抗旱二级预警后,在渭南所辖的韩城市,中型水库薛峰水库已被叫停对农业的灌溉,以保证中心城市的供水。   沋河水库和薛峰水库的功能转向,在全球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的中国,并不罕见。在陕西延安、宝鸡、汉中、榆林、商洛等地,一批农业灌溉水库早已经转向城市供水。在北京,不仅把农业灌溉水库官厅、密云水库转为城市供水,更多次分别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紧急调水。   据悉,渭南市共有水利工程81处,设计灌溉面积149.7万亩,而实际灌溉面积不足50万亩。由于资金困难,许多设施无力更新改造,工程效益难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污水成了农业的救命水。“化肥厂不主张我们用,他们担心烧坏庄稼要担责任。”污水沟“下游”种莲藕的菜农每次都要用试纸测渠水的酸碱度。不过仍有风险,有两次,白杨村村民武维扬嫌没浇透,浇第二遍的时候,麦苗就烧死了,亩产不到三百斤。村民们发现,污水灌溉的麦子颗粒不饱满,亩产量也比村子南边机井浇灌的低两百斤。和大家一样,武维扬家通常把井水浇灌的麦子留下来自家吃,而污水灌溉的则卖出去,卖给城里人吃 。   北京水资源专家王建指出,城市的恶性膨胀,是导致生态恶化、农业受旱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城市和农村的水资源恶性循环:城市用水伤害农村,农村“毒粮”报复城市。   北京的水:国际化都市过程中提供教训和借鉴   北京城缺水、少水的历史,或许能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迈向“特大城市”提供前车之鉴。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张青称,北京已是大旱。与北方冬麦区一样,北京的抗旱形势同样严峻。   这座曾经有着五大水系(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和100余条大小河流、因水而建都的城市,如今却沦为世界级贫水城市。2008年人均水资源只有2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10和世界人均的1/40。   “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机制被打破,自然来水日益减少,城市耗水量剧增,北京未来的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北京生态问题专家王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王建曾供职于北京市环保局,对北京水资源与水环境颇有研究。   北京属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全年降雨少,且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王建告诉记者,1949年以来,北京曾经历了4次水危机:   第一次水危机(1960年和1965年)。1960年1至6月份,降水仅61毫米,只有多年同期平均的一半。1965年全年降水仅377毫米。由于气候干旱,永定河上游来水减少,官厅水库水源枯竭,最低水位比死水位还低2米。城区用水紧张,人们通过当时刚刚建成不久的京密引水渠,引密云水库的水度过危机。   第二次水危机(1970~1972年)。北京连续3年平均雨量仅508毫米。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同步减少,造成200多万亩作物严重减产。这期间,北京掀起了一个平原打井高潮,短短几年内,打井3万余眼。两大水库供水对象,由农村为主转向城市为主,农业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如果说第一次是单库水危机的话,那么这次是两库危机并发。   第三次水危机(1980~1986年)。北京遭遇连续7年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仅498毫米,与历史上连枯最长14年(北京站1857~1870年)平均降水量492毫米相接近。1981年7月下旬,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仅5.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入不敷出,地下水也大面积超采,供水形势极为严峻。为了度过这次供水危机,1981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主要保北京,天津改为由滦河供水。北京市也采取了“限工、压农、保生活”的供水方针,并实施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   第四次水危机(1999~2007年)。北京出现连续9年干旱,9年平均降水仅428毫米,到2003年11月底,密云水库蓄水7.6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2.1亿立方米,比1999年初分别减少了20.8亿立方米和3.2亿立方米。   这期间,北京由于地下水连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北京水务部门先后建成怀柔、张坊、平谷、昌平4处应急水源,同时还将几座中型水库纳入城市供水系统统一调配,并多次分别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向北京紧急调水,以解决北京水资源供需的燃眉之急。   位于北京市西北90公里永定河上的官厅水库,是我国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主要任务是防洪、供水、发电,也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之一。但由于近20年来水量大量减少,水质受到上游河北张家口一带工业污染,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再向市区供饮用水,而作工农业用水。而曾经水流湍急的永定河,如今即使在7、8、9三个月的丰水期,也无水流淌。   王建还发现,密云水库目前蓄水也只有10亿立方米左右,内湖部分水面已变成大片庄稼地。他说,平水期北京周边“十库九旱”、“有河皆干”;枯水期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福海以及北大未名湖等都干涸见底。   “问题在于恶性膨胀的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以及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王建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从水资源承载力等约束因素出发,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2020年北京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截至2008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695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62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据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透露,2005年以来,北京相当于增加了4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务之急,是控制城市继续恶性膨胀。”王建说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18/content_888882.htm 北方严重旱灾再次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09-02-18 14:36:28 光明网-光明观察   5年前的警告: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年3月2日,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 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5年即将过去,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2008年末2009年初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读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与河北发生拒马河水权之争   ●“引拒济京工程”拟用一组机井将拒马河浅层地下水引至燕山石化,但下游河北居民的水井可能就此报废   ●地处京畿的河北在自身缺水情况下承担着保证京津用水的义务,但相关水权分配和补偿的机制尚未建立(资料来源: http://news.tom.com/1002/2004225-698422.html )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40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9个县市300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75%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100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28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10个乡镇26.9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存在的代价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372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305立方米。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21个漏斗区,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   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   历史的教训:先生存后发展     研究表明,差不多30%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   被一再忽视的建议: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在最近结束的东北黑土资源调查中得出的结论,由于对东北黑土资源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东北黑土土壤严重退化。多年的不合理耕种和土壤侵蚀的发展,东北黑土层已渐浅薄。张旭东教授认为,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和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掠夺式经营方式,以及长期采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造成的。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加之农民急功近利的思想,有机肥施用量大大减少,仅以施用化肥来维持当季作物生长 。   来自黑龙江省讷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说,土地是载体,发展农业离不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农业的宝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过去的“黑土地油汪汪,不上粪也打粮”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她列出几组数字:目前黑土层厚度由建国初期平均80厘米,减少到40厘米,土壤板结,耕性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初期平均6.4%,下降到2.3%,导致土壤抗灾和产出能力降低。据多点调查,开垦和耕种50~60年的耕地,全氮量下降33.98%,全钾下降64.14%,土壤缺硼、钼、锌和硫较为普遍 。   黑土层可能在50年内消失,前提是如果不能加以有效防治,这是水利部专家最近的警告。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区 ?   参加“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的众专家在考察后直言不讳:长江水系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   人为的因素在长江流域显得尤为突出,各企业取得“污染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当中也是地方保护和环境腐败在作祟。中上游地区引进的众多项目大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完全可以用“企业林立,排污口密布,且大都直排入江”来形容。由于当地环保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当环保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大多会选择后者;另外,生活污水的排入量和工业污水的排入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严重的是沿江农业对长江水的污染,据专家估算,农业污染物总量与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相当,农业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解决农业对长江的污染可能比解决工业污染更为艰难;还有由于沿江植被的大肆破坏导致融入长江的泥沙增多,长江水逐渐混浊起来,近年来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说法已广为流传。   权威统计称,2003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250多亿吨,其中9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结果是长江水的自洁、自调功能的逐渐丧失,长江珍稀动物的灭绝和沿江居民饮用水的恶化。有专家进一步论证,说在污染严重的沿江城乡里癌症肆虐 。   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导致商业的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地与有机肥料的隔离状态。   农村的生态循环模式是:人畜的粪尿用于农肥,农肥在农田中转换为人畜的食物。城市的最初形式仍然保持了这种合理循环,但是,城市的不断扩大逐渐背离了这一模式,使人粪尿完全变为无用有害的城市污水。我们在《西部沙漠化与东部地下水的关系》等论文中提出,解决城市淡水危机的重要方法是改造城市的污水管道设计,恢复城市的有机农肥制造厂的功能,通过专用管道,将人粪尿输送到农村,处理后灌溉农田。这是一个产量巨大的有机农肥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巨大。开源节流,堵塞人类浪费水资源的各种渠道是近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例如,城市住宅将厕所和洗澡(手)间分开,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分开,使用非饮用水冲刷马桶,冲刷粪尿的污水由专门管道通往郊区,供施肥和灌溉,并实行两类水价制度。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水数量,又可以解决有机肥和灌溉用水短缺的矛盾。以一人一天排泄1公斤人粪尿计算,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每天产出一千吨。宝贵的生态资源变为废物和负担,成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的反自然发展倾向值得关注 。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利民工程。它涉及到城市下水管道的重新设计、重新安装、沼气厂的建设、有机肥料厂的建立,从而带动钢铁业、水泥业、建筑业、电业、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   人粪尿和有机垃圾经过发酵可生成沼气,为城市和农村提供能源,剩余物可制成有机肥料。将城市的人粪尿和有机垃圾处理为有机肥,既可解决城市污水污物的处理困难,又可解决农村的有机肥缺乏现状,是使城乡双赢的重大举措。地方政府管理的缺位,就在于没有从预防生态危机的高度认识问题,没有看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商机。面对东北黑土地50年完全消失的警告,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认识,有所作为,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工程既有国内的广泛市场,又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持续资源。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关注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18/content_888882_2.htm 北方严重旱灾再次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09-02-18 14:36:28 光明网-光明观察   灾害频发警钟长鸣   1947-1977年和2000-2030年同样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2-1964年全球四次9级强震接连发生,1946-1977年全球8.5级以上强震集中发生,1959-1961年的中国三年自然灾害,1955、1957、1964、1969、1972、1976年中国的严重低温冻害,1957-1958年 、1968-1969年、1977年三次流感世界大流行,都在灾害链的记录之内。经过27年间歇之后,2004-2007年全球已发生3次8.5级以上强震,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冻害,2008年末2009年初中国北方发生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20世纪5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已经开始重演。灾害频发警钟长鸣。   我在2008年3月2日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   2008年末2009年初中国北方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在敲响水资源危机警钟的同时,也为大城市发展亮再次起了红灯!饮鸩止渴式的大城市恶性膨胀必须停止,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提到议事议程。“手中有粮,遇事不慌”。世界市场的粮价高涨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警惕 。    参考文献   1.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2009年02月17日03:52 东方网。来源:成都商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17/035217227763.shtml   2.章轲。北京的水:国际化都市过程中提供教训和借鉴。2009年02月18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218/03205867855.shtml   3.杨学祥.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3-2)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996001.htm   4.王军。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2005年03月22日 13:16:2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22/content_2728272.htm   5.林东升。加强农技推广提高耕地质量。 日期:2005-03-16 来源:农民日报。 http://www.agri.gov.cn/kjtg/t20050316_336277.htm   6.南风窗:直面生态危机 时间:2005-1-6 8:41:00。 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news.asp?id=27025   7.杨学祥。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位置:中国农业信息网。2005-05-08 来源:光明观察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08_367473.htm   8.杨学祥.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 发表于2008-11-30 14:44:3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96   9.杨学祥.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重发). 发表于2008-11-30 15:42:16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07   10.杨学祥. 扩大内需整合资源: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 发表于2008-11-30 21:21:5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38   11.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2.杨学祥. 从石油争夺到粮食控制:美“粮食武器”逼近中国. 2008-06-20 光明网-光明观察. 国际?军事。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6/20/content_793893.htm   13.杨学祥. 我们在为自己的愚蠢买单:不要成为三大“战争”的失败者. 发表于2008-10-4 16:06:4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392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18/content_888882_3.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758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国水资源定义的基本错误
热度 5 zhangxw 2011-2-9 12:51
从侧面看中国水资源定义的基本错误 2011.2.9 张学文 1. “我国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0立方米/年”这不仅是很多水利专家的论点,也是政治家、学术界和舆论界的普遍提法。可我认为这个提法本身存在基础性的扭曲。 2. 最近(2011.2)山东等省近亿亩耕地大旱。今天一则新闻说有的地方引黄河水冬灌,以解旱情。这个报道无形中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背景认识:如果不旱,这上亿亩耕地就不必引河水灌溉了。即一般年份,我国很多农田是靠天吃饭的,而不是靠河水(专家说的水资源量)灌溉的。请注意来自自然的降水(水分)不在专家盘算的中国水资源量内! 3. 所谓的中国水资源量,以及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0立方米/年等等,都是针对河水的水量说的。除内陆流域(如新疆的一部分)外,它是指每年的河水、地下水的入海流量。它是我们的冰川、湖泊、湿地、草原、森林、农田没有用上的降水中的一部分。自然,我们所谓发展水利就是设法截留其中的一部分用到灌溉、工业、城镇饮水等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中国人每年利用的水分远大于大舆论界所谓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0立方米/年”。 4. 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600多毫米(6万亿立方米),平均下来,人均每年大约5000立方米。这个数字才是我国无赏获得,并且支持着我们的冰川、湖泊、湿地、草原、森林、农田的基本水资源,它也是我们的林业、牧业、农业的基础。忽视这5000,大谈那2000,显然是对基本用水情况的扭曲。注意,每人每年不足2000立方米的所谓水资源,仅是这5000中(包含洪水)利用水平比较低或者不能利用的部分。 5. 靠天吃饭,靠自然降水养育草原、森林、农田…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刻画这个情况的基本量是自然降水(每人每年5000立方米),不是入海的河水数量(每人每年不足2000)。把河水流量作为水资源量扭曲了我们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没有每人每年5000立方米的降水,中国是什么样子谁都不好说。
个人分类: 水资源|3204 次阅读|9 个评论
实施新疆“北水南调”,防治荒漠化
kejidaobao 2011-2-9 09:01
文/陈 旃 新疆地处内陆,由于降水量的极度不均,天山以南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被干旱的沙漠覆盖着,而与此同时,每年从新疆西北部河流流往国外的水量,就有220亿立方米。其中仅天山西部的伊犁河,每年就有117亿立方米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出了我们的国境! 水资源十分紧缺是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要想使天山以南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能够恢复和扩大,使孔雀河和罗布泊再现生机,一方面应当抓好上游地区的节约用水,以便能够更多地向下游放水,但更主要的是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天山以南地区水资源的进一步补充问题。欲解决此问题,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从雨水比较丰富的西北部向天山以南地区调水,实施 “北水南调”工程。 1 新疆“北水南调”方案的可行性: 资料表明,由于地势对湿气的抬升作用,在天山北麓的高山地带降水量远比山下低地大得多。因此,在天山北坡的高山地带建水库是很容易蓄水的。在北坡修盘山渠也容易截获从山坡上流下来的水。现已有铁路线和多条公路干线贯穿了天山南北。由此不难看出修建绕山渠和隧道由北向南引水,虽有不小的工程量,但不会有太大的障碍。由于天山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只要将北坡高山水库的水以及盘山渠截获的水引过分水岭,就可以达到“北水南调”的目的。而且,新疆“北水南调”是可分线分散进行的。逐年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一条线一条线地建设,每建一条调水线就可及时收到永久性效益。 2 新疆“北水南调”的益处 首先,可为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增加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只要能将伊犁河流出国境水量的1/10(每年11亿多立方米)调到山南,其作用就是极其巨大的。其二,由于新疆“北水南调”是分线分散进行的。每建成一条线就可以永久性地从天山北麓调一部分水补充山南缺水地区,几条线建成后就可以为山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起到极大的作用,使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得以挽救、恢复和扩大,也使孔雀河和罗布泊由于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补充而恢复往日的生机。第三,充分利用水资源,改善当地水土。有了山间水库可以对北坡和南坡的用水进行季节性调控,同时北坡流域适当降低地下水位有助于大片盐碱地的改良。第四,天山以南地区是盆地,气候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只要每年多补充一定量的水,每年使绿洲扩大一些,就能够逐渐改变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干旱为比较湿润。 3 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摸清天山北麓河流上游的各个支流常年径流量沿高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天山南北分水岭自西向东的高度分布情况。根据各支流常年降水量沿高度的分布情况,和天山南北分水岭自西向东的高度分布情况,以及通过对卫星遥感、航空测绘和实测所得有关地形地貌资料数据的分析,在包括西部的哈尔克山在内的天山山麓的北坡,尤其伊犁河上游,选择适当部位,修建一些小型的高山水库,通过像河南林县红旗渠那样的逐渐降低的盘山渠和隧道,将北坡水库中的水以及盘山渠本身截获的从北山坡上流下来的雨雪水,以最佳的选择途径,绕过分水岭引向南坡。这些水库的作用是“暂存”和“周转”,因此库容不需很大。由于天山山脉是降水量丰富的北坡和降水稀少的山南地区的分水岭,所以只要将北坡的水经过较低的山口(或将山口下挖得更低、或在适当地方挖隧道)“引”入南坡,就可以实现“北水南调”。 若在天上南坡选择相应较低的地点,可配对式地修建一些山间水库,形成一山担两库的局面,就可以把由北坡引来的水贮存起来控制使用。也可以不修南坡水库,直接从北坡引来的水流入南坡山涧,流进山南的河中。著名的博斯腾湖就是一个大型天然的“南坡水库”。充灌博斯腾湖的各河流上游,都有可能通过“北水南调”从天山北坡得到更多的水源补充。尤其径流量最大的开都河,它的上游多个支流都紧邻雨量丰富的伊犁河上游诸支流。若将伊犁河上游地区的雨雪水截获一部分,通过绕山渠和隧道“引”过分水岭流入开都河,就可以进一步流入博斯腾湖。孔雀河河水原本就是来自博斯腾湖,而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补水,则是这几年已经采用的现成方案和水道。如果博斯腾湖能够得到从天山北坡所截获的雨雪水的大量补充,就能够有充足的水源向塔里木河和孔雀河补充更多的水。另外,除在北坡修建小型高山水库并通过绕山渠和隧道较大规模地向南坡引水之外,天山南北分水岭的每一个山口都可以成为一个引水渠的下水口,像割橡胶那样,由此下水口绕着山的北坡逐渐升高地修盘山引水渠,就可以把引水渠上方山坡的雨雪水汇流到山南。这种割橡胶式的北水南调虽然规模较小,实施起来却比较容易,集少成多,形成的总调水量仍然不小。如果将山口劈深,降低出水口高度,可以加大调水的面积提高效能。塔里木河发源于天山南麓的诸多支流,都可以通过从天山北坡调水得到水源补充。 本人认为,“北水南调”是解决南疆地区荒漠化问题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早走晚走早晚都得走。早一天上马,山南地区就能够早一天受益,就能够变荒漠化为绿洲化。就像李冰父子带领修建的都江堰工程那样,是造福子孙名垂千古的事业。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者建议|7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恨不是福建人——那一碗浓香的功夫茶哟【下】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2-7 19:03
《最恨不是福建人——那一碗浓香的功夫茶哟【上】》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694 )   功夫茶不是说喝就喝的,它很讲究,需要一整套的茶具,很多没有喝过功夫茶的人会觉得很奇怪,那些喜欢带一个大塑料杯子喝茶的人会更加难以理解。   说到茶具,如果不是简单到塑料杯子,再加上茶壶茶杯不就完了,难道还需有别的茶具不成?   答案是一定需要,而且那还是必备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用于将茶壶茶杯放置于其上的有度量可以容纳一部分水的或木质或竹质的一套家什。如果经常喝功夫茶,还要有专门用于盛放泡茶过程中沥出的热水以及残水的桶,再现代化一点,还可以有从茶具到桶之间连接的一根橡胶出水管,以及管中间的橡胶空心球,用于将茶具上的水及时排到桶中。   按照我那一点点喝功夫茶的体会,浪费的水和喝掉的水之比例应在1:1左右,这还是在尽量省水的喝茶模式下。也所以,西北缺水地区是不可能有功夫茶这种喝法的,有那功夫也没那水资源。   想来想去,也只有福建(或再加广东)可能会有这个东西冒出来,中国其他地区则不会,虽然四川重庆也都不是缺水地区,可是,那里的自然条件与福建广东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茶的喝法也有很大差异,功夫茶也一样不会出现在以上这两个地区。   我本人其实对于茶并没有什么感觉,5毛钱一两的茶叶和500块钱一两的茶叶到我嘴里都是一个味道,这就是为很多饮茶人所看不上的“牛饮”了,不懂“品”的真正含义,只是使用茶的“解渴”这一基本功能罢了。但是,好在我很愿意享受饮功夫茶时那闲适的感觉,所以,如果真的在福建时,有足够的时间和很好的谈话对象,我是愿意喝一天功夫茶的,设若谈话的人不需要不断地提壶续水当服务员,而有另外不相识的人承担这一任务,聊起来怕会更加惬意。   看着YC2011关于饮茶的文章,看着里面展示的那熟悉的功夫茶具和它投射在我心头的影子,我才更加了解到作为福建人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不是佛跳墙可以涵盖的,佛跳墙只是美味,而功夫茶里却满是对生活的淡然、淡定、享受与享用。这又让我想起2003年的前往福建了,武夷山中竹筏漂流时淋了的那一身透雨似乎也带了淡淡的茶香。   虽然我并不是福建人,可是我家陈热闹的妈妈每每在填写自己的籍贯时都写“福建永泰”,因为陈热闹的姥爷是福建出生长大的,只是后来求学才到了北京毕业后又全国分配到了山东。她随我2003年去福建的那次才第一次踏足自己从来没有来过的故乡,逛完福州之后,她自己跟着二叔家的春雪三叔家的宜超去了永泰老家,奶奶还在,已经接近90的年纪,二叔却已经去世。徘徊于故乡青翠的山林,也应该有功夫茶气息弥漫于其间吧。   在福建,或者在很多其他地方,我总会想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定只能选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栖息之所,哪里是最好的?   在城市里,仅就生活而言,我愿意选择成都;就风光而言,我愿意选择杭州;就方便而言,肯定是北京了。   可是,如果选择的不是城市,是一大片地区,我想了又想,觉得福建应该是最理想的地方,那样闲适的温度,那样闲适的气息,那样闲适的功夫茶,还有哪里会有这样的人间天堂呢?故事里富翁对晒太阳的渔夫说“你应该去做工去挣钱去投资”,渔夫不断地问“那又是为了啥呢?”最后,说来说去,最终答案还是“为了晒太阳”。   “可是,难道我不正是在晒太阳吗?”   如果渔夫有第欧根尼的勇气和兴趣,他还可以再加一句“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而福建人不是第欧根尼,甚至不是渔夫,因为任何人到了那里,都会沐了夕阳温暖的光,拿起功夫茶的杯子,啜饮那一壶的优哉游哉了,至于是什么,是个可以忘记的问题——
个人分类: 论游—走遍中国|4700 次阅读|18 个评论
回家乡过春节
wmy9039 2011-2-5 20:50
我的家乡在皖北一个偏僻的村庄,这里有两条河流平行穿过,一条称为西淝河,一条为老母猪江,交通很闭塞,很安静,乡亲们善良淳朴。 我在家乡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那里给我留下太多的美好回忆,钓鱼、捕蝉、掏鸟蛋等。尽管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我每年都回家乡和父母一起过春节,享受几天的真正放松。 回家乡的首要事情是踏着长满枯草乡村小路,看着路两边的小麦,来到老母猪江边,看看清澈见底的江水,偶尔还可以欣赏江上小鸟的嬉戏。可是,今年北方大旱,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水利设施遭到破坏,许多小麦枯死,减产已成定局,看到农民无奈的表情,内心很纠结。 另一件传统的事情是和家族成员一起上坟祭祖。我们家族目前也只有四代,分为三支,人口约有百人。每年初一早上,各家男性会集体一起到祖坟烧纸放炮,尽管觉得无意义,其实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大家一起聊聊各家的情况,老人们缅怀一下自己的死去的亲人。今年,由于家族成员之间出现矛盾,抑或误解,有一支不打招呼,单独行动,于是顺利成章地分散成三支队伍,正应验了一句古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的父亲作为家族中“文化人”一直在反思,三弟气得一直骂不停,此时我直接地感受到农民的组织、团队意识淡薄,也愈加佩服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领导农民闹革命的艺术和能力。 因为要到岳母家,我通常会在初三上午返回城里,初二的晚上照例会陪父母唠唠家常,父母真的不容易,含辛茹苦把四个子女培养成人。父亲是村里很少几个吃“商品粮”的长者,退休前担任村小学校长,相亲们只要有事相求,他总是忙前忙后,与人为善;因为父亲工作忙,母亲不仅承担家中大部分农活,还喂养了很多家禽、家畜。她很有强,很能干,也非常疼爱子女,要求我们把时间花在学习,很少我们干任何农活,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我家农活也从未耽误。正是母亲的自强精神、父亲处事能力深深地影响和感染我,我也在自己工作岗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同事相处融洽。 我深深地爱着家乡的土地,深深地感谢父母和乡亲。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Hydrological Processes: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地下水补给与生态修复
热度 2 htam 2011-2-4 22:28
为了减缓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从2000年起,国家投资107亿元实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调水工程,迄今已经完成十次调水,累计调水量23亿方。在极端干旱区开展如此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国内外实不多见。它作为超大型的水循环试验,为开展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地下水人工补给、有效示踪剂选择等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科研机会。 地质地球所 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庞忠和 研究员课题组对塔里木河流域开展了干旱区跨流域调水和大规模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同位素水文学研究,其对塔里木河中游的研究成果即将刊登在国际SCI收录刊物 Hydrological Processes 上(Pang et al. Diminished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circulation relative to degrading riparian vegetation in the middle Tarim River, Xinjiang Uygur, Western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 2010, 24: 147-159)。该成果对于评估通过调水缓解生态退化的效果、对调水方式加以优化以实现节水高效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文基于对中游5个地下水监测剖面的29个观测井开展的现场观测,以及对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系统采样和水化学、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氚含量的综合研究,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含水层受线性生态输水影响范围有限,从上到下分别距河道500-1600 m以外的地下水不接受现代水补给;2)现代水补给地下水范围与植被分布关系密切,有补给则生长得更好;3)地下水位埋深和含盐量总体上均较大,中游大面积的生态将进一步退化;4)塔里木河胡杨林下游有18万亩,中游却有170万亩,中游的生态退化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危机。 作者据此对塔里木河调水修复生态工程提出以下建议: 1)为防止季节性洪水漫溢以及向下游输送更多水量,在塔里木河中游400公里河道北侧修建的堤防可能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对中游胡杨林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2)对于中游地下水循环属性及其与生态的关系开展系统研究;3)随着博斯腾湖丰水期的退去,需要研究生态输水在频率与数量上的保证途径;4)从全流域水资源统一利用和管理角度出发,制定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案。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988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锁定水利发展 促进三农建设
热度 2 zuoqiting 2011-1-21 16:13
201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直指水利发展,强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 通过水利发展,促进三农建设,是一项保民生促发展的好决策。又迎来了水利发展的大好时机。 阅读资料: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0593148/1.html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2pageNo=1treeView=0id=106702798boardId=10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0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疆变湿与中亚开发有关?
热度 2 zhangxw 2011-1-20 13:06
(新疆变湿与中亚开发有关?) + (联想) 张学文, 2011.1.20 发表在科学网张学文博客、气象港、水科学网论坛 (注明:本观点是作者首先以博客文章形式提出,引用者需要注明出处) 新疆这些年来的降水量偏大已经被认可 10 多年了。下面的表(取自气象港论文栏目, 2011.1.19 )就说明这个现象是延续多年的趋势。它不是一两年出现的短期现象。 北疆、天山山区、南疆区域年代际降水量(单位: mm ) 北疆 天山山区 南疆 1960 年代 162.5 353.3 56.1 1970 年代 160.5 351.5 59.3 1980 年代 185.4 367.3 67.9 1990 年代 192.8 396.0 74.5 2001 年~ 2007 年 平均 209.6 405.3 77.8 1961 年~ 2000 年 平均 175.3 367.0 64.5 本人在 21 世纪初就提出,新疆变湿与新疆的农业发展,耕地扩大使原本到远离山区(如罗布泊)蒸发的水分在离山比较近的地方蒸发,从而促进了水分的内循环有关。即无意之间,的人类农耕活动促进了水分的内循环。 10 年来对此的进一步论证固然不够,但是否定这个认识也没有提出来。 最近笔者想到,形成这个局面,可能也与新疆上游的中亚情况有关。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中亚的农业开发使西天山的空气变得湿润,而这对新疆也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现在大家比较关注咸海的逐步消失的可怜命运。但是没有考虑这个现象的另外伴生效果,那就是咸海的逐步干枯并不是总体上的水资源少了,而仅是水资源在上游被利用了。或者说水分蒸发的地点东移了。 锡尔河和阿姆河是咸海的主要水源。百度百科上的咸海条目说:这 两条新运河建成后,在 1960 年代,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阿姆河、锡尔河及新运河 流域 ,开垦和灌溉了 660 万公顷的水田和棉田( 张学文注:这个面积比新疆的农田大 ),使该流域成为新的粮棉生产基地。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是最主要的调水工程,可灌溉 350 万公顷的 荒漠 草场和 100 万公顷的新垦农区,改善 700 万公顷草场的供水条件。以新建运河为代表的调水工程建成后,该地区棉花丰收,水稻高产,农业出现连年跃进局面,农作物年产量比调水工程兴建之前提高 4 倍。至 1980 年,前苏联棉花年产量达 996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20 %,其中 95 %产于该地区。当时,全苏联 40 %的稻谷, 25 %的蔬菜、瓜果, 32 %的 葡萄 也产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已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 700 万人猛增到 3600 多万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改造,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收获,这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农业生产车收,地区经济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咸海是一个内陆湖泊,当锡尔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急剧下降的时候,咸海的水位也急剧下降。据实际观测, 1971 年至 1975 年,锡尔河、阿姆河人湖水量分别为每年 53 亿立方米、 212 亿立方米,而 1976 年至 1980 年,下降为每年 10 亿立方米、 110 亿立方米。 1981 年至 1990 年,锡尔河、阿姆河的人湖水量总计仅为每年 70 亿立方米。当 1987 年水浇地发展到 730 万公顷时,阿姆河和锡尔河已基本不能再为咸海输水,咸海水面下降 15 米,水域面积从 6.6 万平方公里缩小到 3.7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后退 150 公里。现在,咸海水面面积只剩下 2.52 万平方公里。由于远距离引水,大规模开垦,不适当灌溉,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生态灾难 。 确实,打开地图可以看到这两条运河垦区的位置应当在距离西天山更近的地方,所以这个大工程的水文气象后果是本来到更西的咸海再蒸发的水分,现在提前在天山附近蒸发了。 从新疆的角度看西天山蒸发的水分多了应当对新疆更有利,即有利于新疆降水的增加。 确实,咸海变干、中亚耕地扩大也是与新疆变湿同时出现的现象。 所以我估计新疆变湿与中亚的水资源蒸发地点的东移有关。而这显然是值得从学术上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这些年我在想,新疆变湿是短期现象,不远的将来又要回到更干的阶段,还是维持现状,或者进一步变湿? 这个问题的答案到那里去找? 说到这些自然联系着人们或者说学术界对水分循环、空中水汽通道的认识有关。这些年关于空中水输送的文章多,但是关于水分循环的机制的分析,也许是难道大,而少见。但是大范围的调水(如南水北调)、新垦区的开发引起的蒸发地点的变化对水分循环的影响研究应当受到重视。这些骨头需要学术界有人敢碰。
个人分类: 水资源|4634 次阅读|4 个评论
预测随想与2050中国水想
hillside 2011-1-5 13:16
这几天见到《中国至2050年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一书,作者署名为“中国科学院水资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由刘昌明院士领衔编制),2009年10月出版。 我认为从事水科学研究的人士值得一读。我未及细看,先睹或有兴趣的的同仁不妨谈谈自己的水想。 关于预测,有人认为不可能。美国威廉·A·谢尔顿与中国当今的"说不"派之间似乎心有灵犀,著有《预测业神话》,对预测业几近全盘否定。 地理大家陈述彭院士常讲:预测准比预测不准好;有预测比无预测好。 数学大师陈省身认为:"数学分好的数学与坏的数学,好的数学是开创性的"。因此,何谓好的数学也需要预测。 当然,预测对象五花八门,可信度各不相同。比如,近年国内几项自然灾害在预测方面泛善可陈,预测不可为与预测可为各有其发言人物。 立足于现有知识,组织高人做继往开来的推测,对读者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对科学学子,也是一个前沿方向的引领。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28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雨水资源化和土壤有效水的几个问题
doniao 2010-12-3 22:51
雨水资源化研究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为众人接受的雨水资源化的概念。我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也是雨水资源化研究的一个方面。我的博士论文导师吴普特研究员关于雨水资源化有这么一个观点,他认为雨水本身就是一种水资源,降雨发生之后雨水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另一部分则入渗到土壤中转变成土壤水,这两种二级水都能为人类直接或者间接利用。以此观点,一个地区在某时期的可更新水资源总量就是该地区在此段时间的降雨量,也是该地区在此段时间的雨水资源化的潜在(最大)量。雨水资源化的这个概念在逻辑上没有问题,并且从资源学角度上看也合情合理,但是此观点并非为所有人接受,或者说一部分人只是保留性地接受。这个概念里面的关键部分是土壤水这部分。由于土壤水是陆地表面水分循环中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特别是表层和根系层土壤水的变化非常迅速,因此这部分土壤水能不能称之为水资源或者能不能作为雨水资源化研究的一部分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当前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只有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那部分土壤水是水资源,因为土壤水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持植物生命和生长。这个概念虽然比较具体,针对性强,也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过于实用主义,内涵比较窄。这就好像去菜市场的菜,我们不能只把卖掉的菜成为菜,没有卖掉的就不叫菜。一个更广义的概念认为应该把土壤中能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称之为土壤水资源,并将其作为雨水资源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观点之所以说更广义,是因为它是从土壤有效水的观点定义土壤水资源。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观点,先说一下土壤有效水的概念,土壤有效水是指介于田间持水量和永久凋萎湿度之间能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那部分土壤水。这个概念将雨水入渗转化的土壤水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土壤有效水,另一部分是土壤无效水。并且它不是从植物耗水角度去定义土壤水资源,而是更多地从土壤水本身的特性去理解。这个概念是我导师和我都比较接受的,我觉得从土壤有效水角度定义土壤水资源和理解雨水资源化更为合理。因为一块土地的植被类型和密度是可变的,如果从植物吸收水的角度考虑,则每种植物在某一个分布密度下都一个土壤水资源的计算值,这实在过于繁琐,不利于土壤水分的田间管理。 那么如何从雨水资源化的角度去研究土壤有效水呢?我认为目前需要研究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研究影响土壤有效水转化的影响因素。比如降雨量、雨强、植被(类型、盖度和高度等)、土壤(容重、颗粒组成、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饱和导水率等)和地形(相对高程、坡度、坡向、汇流面积和坡长等)等因素对降水转化土壤有效水过程的影响。当然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主要的,有些是次要的,并且对于不同地区主要因素还不尽相同。二是研究土壤有效水的量化方法。在通过数学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或者因子分析)找到这些主要因素后,就可以建立土壤有效水和主要成分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当然也可以通过基于物理过程的概念模型估算土壤有效水。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子过程,一是雨水的流失过程,即降雨自天而降到达地表并分离的过程;二是雨水的入渗过程;三是土壤水的再分布过程;四是土壤水分的过滤过程,即土壤水向土壤有效水的转化过程。通过这种思路估算土壤有效水虽然复杂,但是具有较强的物理意义和说服力,应该是土壤有效水量化的研究方向。三是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地表径流部分研究雨水资源化。目前,地表径流部分研究已相对较多,这里就不赘述。 以上是我对雨水资源化和土壤有效水的一点薄见,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和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
个人分类: 科学狂想曲|59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千里之行,始于今日
热度 1 wangjianguo1 2010-11-18 16:48
大家好: 我近日刚刚开通了科学网的博客,可以说是千里之行,始于今日。 在我们的大千世界中,或许我是很渺小,也没有能够足以傲人的事业。无论学业,无论工作,无论科研,难以说是有很大的突破。然,追求之心仍在,拼搏之心仍在;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和各位学者专家们多多学习,以求进步! 不胜感激!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增暖,缺水更盛(源自1999年文汇报的一次采访)
xiqingchen 2010-11-14 17:29
近日整理磁盘,发现一篇1999年文汇报文章,时至今日,作者依然保持当年的主要观点,现附上,也许对读者有些益处。 气候增暖缺水更甚 ---华东师大教授陈西庆建议重视水资源变化研究 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正出现增暖趋势,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左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西庆日前对记者说气候变暖、气候带变动将影响水资源分布,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尤其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陈西庆说,地球上气候具有地带性,从赤道到南北两极气候带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全球气候增暖将导致气候带移动,在大约6000年前的历史时期地球上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当时欠国东部的气温带比现在偏北约3-6个纬度,目前生长在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植物当时很可能就生长在华北地区。 未来气候增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如何?陈西庆认为,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在不同地区情形有所不同,如我国东部在东亚季风的控制下,气候总特征是夏半年高温多雨,冬半年低温少水。古气候的研究表明,在气温较高的时期,一般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显著上升。气温的上升将提高土壤中的水分的蒸发量,这对我国东部冬半年的水资源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目前我国资源已严重短缺。 陈西庆介绍,对于我国东部黄河、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来说,气温升高将增加农作物对水的需求。同时,蒸发量的上升将使河流的径流减少,特别是对于黄河与长江这两条大河,其发源地在青藏高原,冰融水在径流补给中占有重要地位。温度的上升将导致冬季积雪的减少,春季冰雪消融时间的提前,从而影响长江与黄河的流量变化。事实上,最近几十年来,与世界其他中纬度地区山地冰川一样,我国西部冰川已显示出后退趋势。另外,未来气候的增暖将对一些重要的降水过程产生影响,如梅雨、台风等,从而改变降水量、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全球气温的上升将改变西太平洋的海水表面温度,从而影响我国台风的频率和强度。由于全球气候增暖,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每年2-4月份的连续低温阴雨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5-7月份之间的梅雨期都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制约,长江流域1951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1958年与1978年的大旱等,都与副热带高压有着密切联系。 尽管全球气候增暖可能对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但无论多范围与强度来说,其不利影响将主要来自降水量及降水格局的变化、蒸发量的增加,枯季入海流量的显著下降。黄河、淮河与长江等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平原、河口三角洲地区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另外,就科学而言,在全球气候增暖背景下,预测我国降水变化的格局比预测气温变化更为困难。所以,我国有关全球增暖及其对策的研究,应紧紧围绕我国21世纪的水资源问题。 ( 参见:文汇报,1999年2月2日,第六版,本报记者倪国和)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与绿色发展|3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真的缺水吗?
热度 1 neilchau 2010-9-9 08: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记得十年前上中学时,不知道在哪本书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下个世纪的人类战争将会由水引起,而不再是石油。因为听上去有点危言耸听,所以至今还记得这句话。看文献中,在文章的结论部分甚至有人还引用过这句话。全球真的就那么缺水吗? 实际上,全球也许根本就不缺水。原因很简单,水是可以循环的,它跟石油有本质的不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它被人类消耗掉之后,分解成多种化学成分,人们不可能把这些成分重新再组合成石油。而水却不同,当水被消耗掉后,即使被蒸发掉了,跑得无影无踪,但它还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如果能分解成氢和氧,那正是人类求之不得的结果)。所以,自然界中水的总量是不会变的,改变的只是水存在的状态、形式和位置。 既然人类不缺水,为什么整天还嚷嚷着水资源危机呢?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惹得祸。一方面,人类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有多少水都灌不满。人口膨胀需要喝水呀,增加GDP需要用水呀,住别墅建花园需要水呀;另一方面,缺乏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尤其在中国,看看那一条条臭气冲天的黑河就知道了。难怪 国际水资源管理专家 Asit Biswas一直坚持: 世界上从来不缺水,缺的是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他还拿新加坡作为例子,作为城市岛国的新加坡够缺水的吧,但新加坡通过大胆实施循环水项目,在世界上开创了循环水再利用的奇迹。预计到2010年底,新加坡的再生水将占到总用水量的1/3。 据 The Worlds Water 20022003 一书里的 统计,美国 Colorado River 里的每滴水平均被用过7次。 既然世界上的水可以循环利用,一滴都不会少,那还缺什么水呀? 再看看现在那些水灾雪灾,难道还能抱怨上天给我们的水不够吗? 也许我们根本不缺水,缺的是 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人水关系的协调平衡,自然界水循环的正常 ,而这些无一不与我们人类自身有关。
个人分类: Water World|563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水源地告急
rbwxy197301 2010-8-26 13:10
水源地告急 作者: 南方周末报记者 徐楠 吕宗恕 实习生 王桢楠 发自上海 北京 2010-08-18 21:07:24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49071 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统计,湖南和安徽省的河流最为堪忧,安徽和江苏省的湖库水源水质最差,地下水水源最差的是山西省。 水源公共危机多出现在集中式供水。20052008年,全国大约6%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均发生过重大事故或两次以上的一般事故,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 全国尚有近11%的城市仍未制订水源地污染的应急预案。 水源地威胁 8月4日,环保部和地方省市环保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广东汕尾陆丰大安镇进行水质抽检调查。一个小镇水厂管道里流出的自来水,锰含量竟然超出国标12倍。 7月,松花江经受数千只化工原料桶的挑战,身受外洪和内涝双重夹击的永吉县,正是吉林市的水源所在地。 也是这个7月,丹东饮用水净化处理工作遭遇了1995年以来最严峻考验,由于上游普降大到暴雨,鸭绿江水浊度成倍上升,水源区域取到的水满是泥沙。正常情况下10-15度的浊度,7月29日达到300度左右。 8月15日,特大暴雨泥石流侵袭后的九寨沟县城,水源受到重大污染,全城停水,恢复供水时间还不能确定。而在甘肃舟曲,暴雨导致供水瘫痪。应急的办法是另辟取水口。 相比自然灾害频繁威胁水源地,中国水源地更是受到多种有机物的污染。近几年来,频发的公共环境事件、生态灾难开始危及饮用水水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学者郑丙辉、张远、付青在调查各地饮用水水源地后指出: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中检出数十种有机污染物,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对人体健康存在长期潜在危害。 2005年,环保局对全国56个城市20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显示:水源地受到132种有机污染物污染,其中103种属于国内或国外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环保部污染物控制司饮用水处处长石效卷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年到2008年,全国大约65%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均发生过重大事故或两次以上的一般事故,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仅2008年一年时间,环保部直接调度处理的135起事件中,就有46起涉及饮用水源环境安全。 目前一般所称的集中饮用水,是指能够供一千人以上,而且有管网铺设的饮用水供给。与之相对的是分散式供水,主要在广大农村,他们直接采饮浅层或深层地下水。在我国,前者大约覆盖四,五亿人,后者大约覆盖七八亿人。 更重要的是,在水源地恶化的情况下,全国尚有近11%的水源仍未制订相应的突发环境应急预案。 另辟水源地 从水源地的角度来说,有五分之一的水是不达标的。石效卷说。作为水源地的水体形态,最常见的包括江河、湖库和地下水。2007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的研究结果是:湖南和安徽省的河流最为堪忧(河流型水源地达标率分别为71.40%和3.07%),安徽和江苏省的湖库水源水质最差(湖库型水源地达标率分别是60.28%和46.7%),地下水水源最差的,是山西省(地下水水源达标率为54.16%)。 谈起中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面临的问题,水源不足、水源污染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最直接的评价。相比水源不足的问题,近年来,饮用水水源污染显得更加突出。 1989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199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升高到83.31%和27.71%。 环保部提供南方周末的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656个城市和1675个县城所在镇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4002个,不达标水源占19.74%。2009年,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共监测39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水量为73%。 数据反映了水源改善的速度。但在马中教授看来,不是污染减少了,只是水源地改变了。 过去十余年间,诸多省会城市的原有水源地因供水不足或遭污染被迫废弃,纷纷开辟新水源地。合肥市历来靠巢湖滋养,因为巢湖严重污染,不得不基本废弃这一水源地,2004年转向大房郢水库;历来喝渭河水的西安市,也因为渭河重度污染,不能饮用,转向李家河水库取水,并且实施了黑河饮水工程、引乾济石及引汉济渭工程。 北京市2007年实施了引温入潮跨流域调水工程;上海市由于上游太湖和本地污染、需水量过大、咸潮入侵等现实因素,正在开辟新的青草沙水源地。广州市则实施了西江引水工程。长春、呼和浩特、西安、太原等城市则实施了引松入长、引黄入呼、引汉济渭、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 新水源地的开辟正成为各省市避免水源污染的关键举措。环保部一直强调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备用水源地,比如说无锡,在2007年前都是用太湖水,2007年之后就以长江作为备用水源地。石效卷说。 护水之难 石效卷认为,这些年国家在水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在往好的方向发展。2007年以来,环保部实施全国城市饮水环境保护规划,获得中央财政每年约2000万的支持。 2008年2月,再次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获得通过,6月1号开始实施。其中第五章是关于饮用水安全,规定了排污口设置、建设项目管理、人为活动等各方面内容。比如一级保护区不允许有排污口。 然而,护水却是非常之难。目前,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09项,还有很多地方根本不能全部监测。另外国家还没有专门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地方专业人员紧缺、监管队伍还也存在问题。 对水源地面临的环境挑战因素,石效卷的概括是:上游来水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工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等。 目前,大多数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江河湖库,特别是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郑丙辉等学者在《中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对策》一文中透露,全国31个省份只有西藏和新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不存在上游来水超标的问题,其余地区上游来水水质不达标现象都极为严重。 除了常规污染,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还面临着突发事故的潜在威胁。马中教授认为:常规污染依然存在,而酿成事故就是累积造成的。此外还有一些人为原因:比如管理失误、操作不当,还有偷排等。他特别提醒了今年的特殊因素,即自然灾害对突发性事故的诱发作用。核心是国家的污染源太多,很多是隐性的。他补充道 。开宝马,喝污水,这是对现代化的讽刺。 石效卷说。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强调,饮用水安全,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这是环保工作的底线,是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涸的世界(下)
yangzx1999 2010-8-11 10:27
在贫穷地区,从公用水龙头或者水井中打水时一项不可缺少的日常工作。所有家庭成员会轮流做这件事情。 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居民,每天在家用水量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居民用水量的12倍。每滴水都要花费钱、时间和精力来纯化以供我们使用,并且用后还要进行处理,这会减少可用纯净水的储量。 一个铝制的易拉罐所盛饮料仅约1/3升,但是制造它却用掉了300多倍的水。 一辆崭新的汽车似乎并不含多少水分。事实上它所有的生产资料和整个生产过程耗费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 死鱼丢弃在法国巴黎塞纳河河岸是由于大量化学物质泄漏造成的。(福建紫金矿业污染汀江和这个差不多,甚至比这个更严重) 意大利一条洁净的河流突然间变成了一条泡沫带。灾难时由当地一家化工厂在法律允许下向这条河排放污染引起的。(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是举不胜举了) (赤潮,蓝藻,绿藻,湖水和海水的富营养化,国内的例子不胜枚举,现在青岛附近的沿岸真正发生) 即使是从空中落下的雨水也可能不安全。这些树就是因酸雨而死的。(国内的例子也是很多很多) 污水是霍乱、痢疾、伤寒等许多疾病的传染源。这些疾病每年可导致300万人人口死亡。(国内的污染多为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污染的地方罹患癌症的人数也很多,只是不让报道) 世界上约半数的人没使用可冲刷的厕所,他们使用简便坑式厕所或干脆就在地上挖个简易坑作为厕所,使用几天就换个地方。 自来水及污水处理厂产出的淤泥和泥浆,可播撒到地上作为肥料,但必须去除其中的有害微生物和化学物质。 科学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暴风雨变得愈来愈常见和强大。高地势地区的强降雨可导致河水冲毁堤坝,就如2002年法国发生的水灾(实际上2010年夏季以来,中国南方和东北正在遭受着水灾) 在2000年,洪水吞没了非洲莫桑比克的大部分地区,洪水损毁了建筑物、庄稼、公路和供电网,也毁坏了农田。(同样,2010年的中国,洪水也正在毁坏着城市和农村的建筑物道路庄稼等等) 树木的乱砍滥伐导致了洪水的泛滥。土壤没有了树根的固定,就很容易被雨水冲到河里,填满河道。水流不畅,就溢到了陆地。(图画和我们在新闻网站上看到的何曾相识啊) (这是1998年的抗洪,应该是湖北省武穴市的长江抗洪,不知道为什么是中国北方了) 伦敦的泰晤士河屏障是指一系列能够升高的门。它们可以阻止高涨的潮水淹没城市。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或许这道屏障将再也不能够抵御高涨的潮水了。 北美洲 北美洲五大湖拥有1/5的世界地表淡水。但是,在30年里湖平面就下降了1米之多。 咸海 过量的水从咸水湖中运走,供给了农业和工业。在近50年的时间内,咸海的海域面积缩减了一半。 非洲 撒哈拉南部的荒漠草原地区,已经遭受了好几年的干旱,加上试图种植太多的农作物,使土壤沙化更加严重。 在智利一个叫作楚功沟的偏僻小村庄,开发了一种收集雾水的装置。近百个大雾收集器平均每天都能收集近40升水,足够一个人使用一天。在此之前,每人可用的数量是15升。
个人分类: 赖以糊口|4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危机”绑架了什么?
cwhm 2010-7-15 04:15
《自然》杂志7月15号新闻栏目撰文《 China faces up to groundwater crisis 》指出了中国的淡水资源匮乏,特别是地下水面临着来自工业的污染和农业耕种的需求。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地下水沉降严重,特别是华北平原,从1974年到 2000年以每年一米的速度沉降,以至于人们打井需要打到数百米才能获取到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面临的严峻形势跟华北的农业耕作模式有关系,华北平原地区一般采用轮番耕作模式,冬季种小麦,夏季种玉米,玉米和小麦都是耗水量很大的农作物,而华北平原的降水量比较少,只好靠开采地下水资源来灌溉农田。所以国外专家建议中国是否小麦,玉米依赖进口,而可以耕作其他的抗旱的农作物比如棉花,番茄。这 些耗水的农作物只能依赖进口么?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就这样被绑架么? 回想几个月前大蒜、绿豆、玉米价格的飙升,一方面可能是海外游资的炒作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估计还是中国的水资源限制了中国相关农产品的供应,捉襟见肘的供应便给了那些海外游资可乘之机。水资源、玉米、股票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却这样的串在了一起! (2009年玉米价格走势) 地下水资源的紧缺和地下水平面的下降是否也会造成相关的地质灾害呢?比如天坑,地陷这些地质灾害都是和地下水和岩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地下水的抽取使得岩石中的细沙粒被带走,而使得岩石形成架空结构,地下水位的变化和自重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农作物灌溉水的深入从而导致地表塌陷。 地下水资源匮乏已经不单单是个资源的问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地质方面的影响可能更值得我们关注! (四川 宜宾玉米地中的天坑,当地像这样的天坑有几十个 ) (因为大量抽采地下水,成都大邑新场出现的天坑。图/天府早报 ) (2010年 6月4日,一辆本田轿车 在南昌街头卡在塌陷路面上动弹不得。新华社发(熊家福 摄) ) 阅读链接 (1) 宜宾天坑增至43个 地下水水位下降是主要原因 http://sn.newssc.org/system/20100519/000902061.html (2) 中国多个地区出现天坑引发关注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0-06/06/content_19992231.htm
个人分类: 博文推介|3122 次阅读|3 个评论
气候变化,水资源和中国国家利益
dema1947 2010-6-28 18:18
气候变化,水资源和中国国家利益 Climate Change, Water and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 翻译:马德 作者:斯科特穆尔( Scott Moore ) 译自美国《中国安全》杂志( China Security )第 15 期( 2009 ) 原文网址: http://www.chinasecurity.u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95Itemid=8 外界分析家一直强调,气候变化威胁着中国的基本国家利益。近期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认同此类观点,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限制该国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9 年 8 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努力设法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会议指出,气候变化将会增加极端天气事件,恶化水资源的短缺,从而威胁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将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在未来几十年中使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 这份报告,比以往更清楚地阐明,中国的增长趋势正在受到气候变化对国家发展目标产生的直接影响。很明显,包括经济利益的诉求和国际政治的压力在内的许多因素,影响着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 ( 1 ) 。尽管如此,真正要使北京在战略意义的高度上去关注气候变化,只有使之清楚地看到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到国家的重大利益,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中国未来挑战的核心问题,是水资源在数量及其与周边国家分配格局上的变化。未来预期,干旱和泛滥将会再许多地区变得更加严重,在中国和南亚地区,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导致了水资源有效利用率长期下降趋势的恶化。此外,由于这些变化,最重要的河流系统有可能增加河水流量的变异性,使农民和其他用户加大对水量供应预测的难度,从而降低其有效利用率。在其他方面也造成诸多影响,如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和沿海低洼地区的盐碱侵蚀,这些都会对食物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的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国内和对外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已经在许多跨界河流资源上与相关邻国存在着争议,其中最突出的是湄公河。在这些河流发生改变和由于气候气候变化导致流量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将不得不越来越为应对这些跨界的水资源问题而斡旋。而且,冰川融化和积雪的减缩,预示着中国脆弱的周边地区如巴基斯坦北部的水资源短缺将更加恶化。这对于北京所追求的和平崛起政策而言都是无法排除的担忧。 国内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水资源的变化威胁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和秩序。不稳定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和西藏,可能因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而使情况更加恶化。本来就贫穷和不发达的这些地区,可能因水资源分配导致族群间冲突上升,或因生存环境恶化而不得不迁徙去寻找更适合的居住地。据资料记载和环境安全学者的分析,历史上发生在中国西部许多地区的此类迁徙,是引发族群冲突和战乱的危险因素。 上述表明,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将越来越迫使中国不得不对战略目标和重点作部分的调整。在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有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决策至关重要。第一,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这将给制定大规模的发展目标带来困难,比如没有稳定的水资源就是一个严重问题。第二,明显地,在有些地方,地区性的气候影响将更加严重,比如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变化问题就比其他地区更加突出。第三,将要付出越来越多的机会成本,如在金融、行政管理和其他资源方面,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不断增加的机会成本会是不可忽视的。 气候变化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由于气候的变化,亚洲东部地区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方面面临着尤其严重的改变。许多亚洲国家已经承受着水资源不足的压力,而亚洲大陆人均水资源的占有率低于全球除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个大陆 ( 2 ) 。 水资源占有和依赖状况 ( 3 ) 国家 国内可持续水资源总量 (km 3 ) 外部流入的可持续水资源总量 (km 3 ) 对外部水资源 的依赖率 (%) 阿富汗 55 10 15 澳大利亚 492 0 0 孟加拉 105 1,106 91 柬埔寨 121 356 75 中国 2,812 17 1 印度 1,261 636 34 印度尼西亚 2,838 0 0 伊朗 128 9 7 日本 430 0 0 哈萨克斯坦 75 34 31 吉尔吉斯斯坦 46 -26 0 老挝 190 143 43 马来西亚 580 0 0 蒙古 45 0 0 缅甸 881 165 16 尼泊尔 198 12 6 巴基斯坦 55 170 77 菲律宾 479 0 0 韩国 65 5 7 斯里兰卡 50 0 0 泰国 210 200 49 美国 2,800 51 8 乌兹别克斯坦 16 34 77 越南 366 525 59 在中国北方, 2000 年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是南方的三到四倍 ( 4 ) 。在中国及其相邻国家和地区,气候变化对已经短缺的水资源的威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特别提到了 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 极端水文事件的增加 ( 5 ) 。这一评估很大程度上被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的一份观察报告显示的数据所印证,过去几十年中国华北和东北降雨减少,而在西部的长江流域地区和东南沿海则降雨量有明显的增加 ( 6 ) 。报告作者强调,气候变化导致了中国东部农业地区降雨量的减少,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干旱造成的农业歉收越来越频繁 ( 7 ) 。在中国的中部、西南和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土地的退化,灾难性的干旱和洪涝的可能性也在进一步增大 ( 8 ) 。 据预测,中国周边国家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也呈增加的趋势。印度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一项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将使河流流量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加大 ( 9 ) 。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水系湄公河流域,与 20 世纪中期到末期相比,每月最大流量将增加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一,而在此期间,每月最小流量将减少百分之十七至二十四 ( 10 ) 。 上述变化的增大会打乱正常的经济和农业活动,对那些气候变化敏感地区形成威胁,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PICC )指出的,该地区(湄公河流域)雨季河流泛滥的风险将加大,而在旱季则可能增加水资源短缺的概率 ( 11 ) 。就湄公河地区而言,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河流下游盐碱化将使得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放大,这将对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 12 ) 。 预计更严重的问题是,据长期预测,由于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冰川融化和积雪规模的退缩,可利用的水资源将减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PICC )估计,由于全球温度上升,喜马拉雅山的冰川规模至 2050 年可能减少大约百分之二十五 ( 13 ) 。值得关注的是,冰川融化的水量占恒河水系夏季流量的大约百分之七十,占亚洲其他主要河流流量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 ( 14 ) 。一项研究预计,喜马拉雅山冰雪消融的径流系统将在 2050 年至 2070 年达到峰值,此后其年度平均流量的衰减将在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 ( 15 ) 。由这些研究项目可以预计,中国西北和印度北部的重要地区在本世纪将遭受有效水资源减退的威胁,季节性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可能会突然降临,水源从充足到贫乏也许只要短短数十年时间 ( 16 ) 。 不过,更大的可能是上述原因的造成大量区域性的水资源分布变异。有些河流流域很可能受到严重影响;例如新疆最重要的水系塔里木河,冰川融化占平均年流量的百分之四十 ( 17 ) 。中国西北其他地方的可利用水资源也极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短缺。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PICC )的报告所指出的,(中国)西藏高原、新疆和内蒙古季节性高山积雪覆盖的时间预期会缩短,这将导致积雪减少从而造成水源短缺。类似的严重情况预计也会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重要流域出现。 亚洲东部主要河流因气候变暖引发的流量变化 ( 18 ) 水系 长江 黄河 恒河 / 雅鲁藏布江 湄公河 % 模拟的年平均流量改变率 +28 +18 +49 -6 总之,水资源的分布模式的不不稳定性将会增加。中国的许多地区可能在不需要的时候水量会过剩(换言之,雨季会发生泛滥)而在需要水的时候水量却会不足(在干旱的夏季)。在某些地区,如华北和湄公河流域,因更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情况会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这个结论对于中国的国家和地方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水缘政治 毫无疑问,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问题会超越中国版图,越来越影响到中国外交和周边安全方面的大政方针,这是中国在处理邻邦关系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以巴基斯坦为例,官方担忧喜马拉雅山冰雪消融造成的水资源改变将给这个脆弱的国家的农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 19 )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不久前的一项研究明确指出,由农业供养的沉重的人口负担依赖于冰川消融提供的水资源 ( 20 ) 。(见下列表 3 。)一份由美国亚洲协会提供的报告也提出类似的结论在亚洲的安全问题上,水缘政治将显现日益加重的力量 ( 21 ) 。 受冰川消融变化影响的亚洲主要水系 ( 22 ) 水系名称 覆盖人口(百万) 流域面积( 千平方公里) 农田比例 (%) 对冰川融水的 依赖程度 塔里木河 8 1152 2 极高 印度河 178 1082 30 极高 恒河 407 1016 72 高 雅鲁藏布江 118 651 29 高 长江 368 1722 48 高 黄河 147 945 30 高 湄公河 57 806 38 中等 亚洲一些水系似乎比别的河流更容易引起争端。据一项关于水资源和社会冲突的研究列举的例子,恒河、印度河和湄公河在引发争端方面存在更大的风险 ( 23 ) 。湄公河水系对中国的安全已经存在着现实的挑战。在湄公河流域,中国与下游邻邦的关系长期以来处于不得不谨慎对待的状态。中国境内几座大坝的建设有可能使其与下游国家的关系恶化。假如湄公河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发生如未来气候模型所预测恶化,中国对水资源上游的非对称控制,将可能成为东南亚国家更大的顾虑 ( 25 ) 。 这种非对称的控制权有着特别的意义,关于水资源与冲突的研究提示,如果没有相关条约的约束,高密度的大坝建设可能引发争端 ( 26 ) 。中国一直拒绝加入湄公河流域的这种硬法体制 ( 27 ) 。因此,似乎有理由断言,中国将不得不改进其合作方式及外交手段,以避免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因气候原因造成水资源改变而导致的紧张关系。 有一些迹象表明,这些现实问题正在引起中国的战略研究机构的关注。近年来,中国的分析家借鉴西方同行,明确了更广泛的安全概念。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提出新安全观以来,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并强调在处理外交关系中注重合作和对话 ( 28 ) 。作为这个动向的一个方面,中国的战略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也已经越来越注重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譬如,有一篇重要文章就主张借鉴西方的更广泛的新安全概念,建议建立一支特别的政策研究队伍致力于环境改变引发的政治和安全方面的研究 ( 29 ) 。 此外,西方的一系列研究,包括广泛传播的美国国防部的 2004 年一份研究报告在涉及中国的评论中提到,气候造成的资源短缺可能导致冲突甚至战争 ( 30 ) 。一些非正式的评论家更明确地强调,水资源问题引发的冲突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大威胁 ( 31 ) 。当然,也有一些中国评论者把对水资源冲突的关注集中于诸如中东之类政治不稳定的地区 ( 32 ) 。 正如评论普遍认为的,水资源的问题在中国与周边关系中已越来越显突出。近年来,中国已经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就划界和跨界河流的保护等问题签订了一系列的协定 ( 33 ) 。此外,上海合作组织( SCO )作为扩大安全协作的机构也已经开始了水资源问题方面的工作。上合组织 2004 年度会议曾以水资源问题为集中议题, 2005 年又签署了该组织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协定,以扩大对水资源的协调与合作。 但是在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总体关系上,中国表现出了犹豫不决,还没有把气候变化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 ( 35 ) 。在安理会关于气候变化跟国家安全问题的辩论中,中国也极力反对把气候变化跟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尝试。中国官方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发表评论说:要求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是合情合理的,但把这个问题作为安全问题来炒作则是阴谋 ( 36 ) 。中国日报的一篇报道引用中国驻联合国副代表的话说:在安理会辩论气候变化问题无助于那些国家减轻气候变化影响的努力 ( 37 ) 。 人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所持的这种迟疑态度。首先是因为中国长期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可能导致它对非传统安全概念的怀疑 ( 38 ) 。此外,更需要考虑的一点是,中国政府之所以不愿意把气候变化跟安全问题一般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力图避免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上受附加条件的约束 ( 39 ) 。尽管如此,还是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占国内主导地位的观念正在改变,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挑战所促成的。 对国内安全的威胁 尽管中国政府在国际关系层面上对气候变化与安全的问题尚未有明确的态度,不过就国内而言则已经意识到了影响到水资源问题的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比如,据文献引述, 1998 年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国的国家安全由于水资源短缺而受到威胁 ( 40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尔达也对由于冰川退缩造成的威胁表示了类似的关注,他说冰川退缩与气候变化造成的其他方面的影响直接威胁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 41 ) 。 2008 2009 年冬季的干旱也使政府对水资源问题的担忧,国家媒体的相关报道表达了这种担忧:农业是政府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2009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发布的第一号联合文件,再次强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 2009 年仍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42 ) 这种高度关注表现在气候变化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据预测,中国最具重要战略地位的几个区域将遭受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大约有 23% 的中国人口所居住的西部地区,在干旱季节主要要依赖冰川融化提供水源 ( 43 ) ,而冰川却在不断消退。有研究认为,这些地区夏季河流的萎缩,是气候变化造成的结果。这种有效水资源的短缺加速了土地沙化,使得这些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成本进一步加重 ( 44 ) 。这些地区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对中国的安全稳定而言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地方的少数族群中存在着对北京的对立情绪 ( 45 ) 。 中国西北地区有效水资源的变化有可能在两个重要方面造成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首先,由于资源匮乏造成的生存空间的竞争,会加深现在已经存在的中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如藏族和维吾尔族之间的矛盾 ( 46 ) 。据亚洲协会的报告,当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已经十分宝贵的水资源进一步短缺的时候,冲突的潜在威胁是可以预见的。如果某些汉人经营的企业被认为在水资源的分配上得到了优惠,这种冲突的可能性更会增大 ( 47 ) 。一位中国学者在评价环境恶化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造成的威胁时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西部地区自身的环境条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否成功的基础 ( 48 ) 。 第二,水资源的短缺将加大来自西北地区环境迁徙人口,当他们在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居住地的时候,将加大潜在的民族冲突。社会学家的研究已经发现,由于水资源环境的迅速恶化 ( 49 ) ,甘肃省农民中被迫放弃耕地的人数正在加大。西藏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多种原因导致的藏族迁徙人口正在以较高的速度增加 ( 50 ) 。 由环境问题造成的人口迁徙所引发的潜在问题是他们在新的家园可能找不到谋生之道。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环境的长期衰退造成了这些环境移民的极度贫困,他们几乎没有能力在别的地方重建家园 ( 51 ) 。中国本来就缺少耕地,这些环境移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在新的家园谋生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 52 ) 。环境安全专家进一步指出,这种社会秩序的变动和,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重大的隐患。特别是由于环境恶化,大量人口如果涌入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极有可能与当地的原住人口发生对立和冲突。也许他们会沦落为城市贫民,其中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就可能加入犯罪团伙或极端政治组织 ( 53 ) 。 气候原因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也威胁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2008 -2009 年冬季的北方严重干旱,被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列为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 ( 54 ) ,以示其在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这是过去 3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影响到中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受灾面积达数十万英亩 ( 55 ) 。报告指出,全国冬小麦的 40% 遭受了这次干旱影响 ( 56 ) ,导致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全国减产达大约 5% ,有部分地区例如河南省,甚至减产 20% ( 57 ) 。针对这次严重旱灾,有评论警告说,北方的干旱将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 58 ) 。在中国,政治因素决定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是一个特别敏感的问题,如何使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免受粮价大幅波动而造成的灾难,是政府特别密切关注的焦点 ( 59 ) 。 尽管气候变化究竟会对中国国内的粮食供给造成怎样的威胁目前尚不能确定 ( 60 ) ,但政府不能对未来的极端气候事件有任何的忽视,这就必然会增强军队和准军事组织的力量以适应未来灾难救助和管理的需求,干旱无疑为这军事力量的增强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北方八个省的武装警察部队( PAP )可动员力量大约有 2,400 支部队,此外还可动用人民解放军和空军力量投入服务 ( 61 ) 。为应对预测的未来可能增加的气候异常事件,中国的军队将作为应对国内灾难的可直接动员力量被列入战略规划。 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对上述情况保持了低调。中国在近期关于武警部队的相关法律调整中,只是简略地提到了它的灾害救助职能,更注重强调的是这支武装力量维护内部安全的作用 ( 62 ) 。 与水资源关联的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问题不仅使军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且也会大大加重中国的经济运行成本。比如,新疆就在新建 59 座水库用以储存来自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的水量,以求缓解水资源长期短缺的困境。根据十年规划,至少在今后三年中每年需要投入 2 亿人民币资金 ( 63 ) 。这对于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额。一项大规模的研究也为中国应对水资源分配的改变所需的投入提供了数据。研究指出,在编制的各种不同的水资源存储和调配的方案中,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的存储成本差别很大。在南方的西江地区 120 亿立方水容量的存储成本是 45 亿美元,而在长江流域中部则不到 20 亿美元。而且,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例如华北,增加水资源的存贮容量会变得日益困难和昂贵,因为水资源的短缺将更加严重 ( 64 ) 。 由于有效水资源总量的不确定性,使得与水资源相关联的气候问题对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有评论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破坏社会稳定的引擎 ( 65 ) 。尤其在受气候影响使得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缺乏的一些地区,情况更是如此。这将使军队、政府部门和国家资源越来越为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问题所困扰,背上沉重的负担。 对资源安全的关注已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2008 年年中,国家媒体报道随着粮食和水资源的安全问题正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将采取措施确保农业用水并推出增加粮食生产的政策,包括提高水价 ( 66 ) 。中国也进一步表现了对喜马拉雅山有效水资源问题严重性的关切,为了增加青藏高原的降雨和有效水资源,每月飞机云播达数个架次 ( 67 ) 。于 2008 年通过媒体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强调了节水农业和对话,也许这正是中国政府关于水资源和国家安全相互关系的明确立场 ( 68 ) 。 但是,中国对于气候、水资源与安全问题的关系的论述并不清晰。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中国在总体上持保留态度,尽管在具体的问题上,政府官员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则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就国内而言,官方对水资源分配的不公表达了特别的忧虑,并且担心由此影响到粮食的安全。由此可见,中国有待于把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纳入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的总体框架。而气候变化带来的这些影响,将给中国造成多方面的战略挑战,这正是人们的担忧所在。 关于气候变化、水资源以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 对未来的预测固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与水资源相关的气候变化将越来越加重中国国家安全方面的压力,无论是从处理外交关系还是从政治话语的角度考虑,都是中外政治决策者们必须应对的要害问题。当然,首先必须认识到气候问题的不确定性。气候系统是极其复杂的,要对气候变化的造成影响作出精确的科学评估是非常困难的,在水资源的问题上尤其如此。鉴于此,评价气候变化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考虑的重点是那些对长期而言可能普遍存在的严重威胁,包括迫于环境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农业有效水资源的衰减和灾难性洪水泛滥。 其次要考虑的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水资源问题对一些敏感地区的冲击。很显然,诸如湄公河流域、喜马拉雅山地区和中国的西北地区等地区,无疑会遭受因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水文资源变异的严重影响。在多数情况下,这些环境影响将加重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恶化。在湄公河水资源的配置上,已经受到边界争端的困扰;西北地区的民族问题和贫困问题也使得气候和水文方面的环境恶化带来的忧患进一步加重。因此,这些气候和水资源变化所带来的政治安全威胁可能在一些热点地区会更加突出。 第三个重要的问题是气候和水资源的威胁将挑战中国的社会传统和社会构架。特别是在涉及军队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和政府对越界水资源的政策协调,以及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等方面,问题就更加突出。中国政府也许会通过加强国际援助和民间社会活动等手段推动在观念、计划以及执行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和进步。相应地,中国政府将不得不为此投入巨大的经济资源,比如防洪设施、水库和水资源调配系统等的建设,以避免气候和水文变化可能造成的最严重后果。而如此众多地区的每一项新的重点项目投资所增加的负担,无疑会增加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紧张关系。 不过,随着国际间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合作,上述问题事实上正在得到改善。首先,在水资源的问题上出现了广泛深入的跨国跨地区的合作的机会。一些积习已久的薄弱环节得到改善,例如在增强紧急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和灾害响应能力等方面,提供了国际技术援助和合作的机会。例如,据外交关系委员会( CFR) 最近的一份报告,对美国军方在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地区介入救助响应行动指挥进行了报道 ( 69 ) 。在这种指挥体系中,美国军方与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合作伙伴建立了对话机制,这将有利于提高国际间灾难事件反应能力。 此外,在新的气候合作框架下可以调整援助重点,使之集中使用于诸如粮食供应等安全战略需求。美国国际开发署( USAID )已经启动了一项与盖茨基金合作的项目,将致力于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水稻品种的培养。这项 3,,500 万美元的项目将集中用于帮助南亚地区的农民开发节水节肥的水稻品种培育,提高在气候变化环境下的粮食供应能力。类似的计划可能正在探索之中,也许更大的合作基金项目会在中国设立 ( 70 ) 。 最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将不仅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正如中国国际关系委员会所指出的,气候问题的国际间协商有明确的国家安全的方面的考量,可以通过加入国际组织体现其国家利益,比如中国和印度通过加入一个 全球秩序基础规则 项目来参与在气候问题上的协商 ( 71 ) 。通过充分协商,各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气候变化使得各种热点地区可能引发冲突的情况下,这种战略上的交涉有助于引导政治决策者们从长远和全面系统的角度进行政策抉择。 在全世界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中国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排放问题关乎国家利益,这是可喜的。在当前的严重关头,更需要高瞻远瞩,推动全球气候问题的协商与合作。构建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安全总体策略,有助于中国从边缘地区的不安定因素到地方政府承受的压力等各个方面分析研究应对方案。应该看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问题正威胁着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全力应对。 注释请参阅原文尾注: http://www.chinasecurity.u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95Itemid=8 (译稿已在《译言》网站刊发)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端气候频现,旱涝交替拷问中国水安全
zbt92 2010-6-23 08:2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我国的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也在迅速增加。在去冬今春我国西南地区刚刚遭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后,我国南方就遭遇到了暴雨洪水的袭击。      2010 年 4 月 我国西南地区 5 省发生百年不遇特大干旱   6 月 22 日 暴雨经造成江西抚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新华社(田景 玥 摄) 据水利部统计 6 月 19 到 20 日我国南方 10 省区市再次遭遇大到暴雨。江西南昌一天内的最大雨量为 329 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等地 47 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福建富屯溪邵武水文站洪水频率超过 50 年一遇;福建建溪上游建阳水文站为 30 年一遇。福建建溪上游、江西信江支流泸溪等 3 条河流发生超历史实测记录洪水。 据国家防总 6 月 20 日 统计,仅 6 月 13 日 以来发生的第 14 次强降雨过程造成南方几省区的洪涝灾害,累计受灾人口达 1003 万人,农作物受灾 535.5 千公顷,因灾死亡 132 人、失踪 86 人,转移人口 86.2 万人,倒塌房屋 6.8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 145 亿元。 联合国的《世界水资源报告》指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当前威胁人类水资源安全的最主要矛盾之一。因此,世界上凡是人类发展指数比较高的国家,都享有较高的人均水库库容。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安全紧密相关,而一个国家的水资源安全不仅要取决于天然的水资源状况,而且更主要的还取决定于这个国家的水库蓄水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天然水资源并不算缺乏的地区,水库蓄水能力不足的直接结果,就是旱、涝灾害交替出现。 由于天然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必然会有干旱和暴雨的天气出现。拥有足够的水库,就可以把暴雨期间的洪水存储起来。这样既可以减小暴雨所形成的洪水,又可以在旱季增加水库的供水能力。因此,建造具有足够蓄水能力的水库是解决人类水资源矛盾的最主要途径。目前世界各国平均的水库蓄水能力大约是水资源总量的 40% (这也称为与水电资源的开发程度定义完全不同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一般都在 60% 以上。我国的水库蓄水总量大约相当于水资源的 2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的水库蓄水能力还非常低。例如,我国西南的云南省,尽管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是,水资源的开发程度还不足 7% 。由于西南地区水库蓄水能力的严重不足,去冬今春的连续干旱难免会形成巨大的灾害。同样,目前我国南方暴雨之后形成大面积洪涝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由于水库的蓄水能力的严重欠缺。 我国水库蓄水能力不足的历史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水利建设投资不足。然而,自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腾飞之后,我国水库建设的主要阻力已经不再是投资而是社会舆论。由于我国的水利和水电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而大型水库往往都具有较大的发电作用,因此,现实中我国的大型水库建设主要是由水电部门开发建设的。电力体制改革之后,水电建设实行了市场化,在弱化了政府色彩调动了社会水电投资的积极性的同时,也给了国内外的各种极端环保势力留下了可乘之机。 例如,某极端环保组织通过收买专家和媒体记者就曾经公开的编造说我云南等省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接近百分之百的谎言。为此他们公开的呼吁我国的水电开发给降温了。几年来,极端环保通过编造谣言、误导社会舆论,激化移民、环保矛盾等手段,搁置、叫停了一大批水电工程,极大的干扰了我国大型水库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我们的水库蓄水能力和水电开发程度远远的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的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和水资源安全。 除了水库建设的不足,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也是影响水安全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一座年久失修的病险水库不仅难以发挥出正常的防洪蓄水作用,反而会造成次生灾害的威胁。不可否认,我国目前抗洪斗争中的很多险情,都是由于水库的安全性造成的。 因此,在目前极端气候频现,旱涝交替发生的情况下,水库的蓄水能力和安全质量是影响我国水安全的最主要矛盾。不言而愈,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消除病险水库,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当务之急。
个人分类: 三峡|1018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经济学人】一天只为那杯水
edwina 2010-5-29 16:54
有限却又必要、需求者众多、懂行者寥寥、全球水务看起来是盘根错节、无处下手。但对水的管理却又势在必行,请看我们对约翰格里蒙德的 采访 2010年5月20日 翻译: 佐藤星女王的小玩物 等到淡水成了各大媒体热议的焦点,危机也就随之不远了。有人说,水就是又一个油,一直以来它被人麻木地挥霍无度,现在它成了昂贵的资源,全球水资源将再难维系那道龟裂的欲壑。地下水位下降、冰川溶解、水库干涸、江河断流,气候异常让这一切的凶相显得愈发可怖。人们不得不克制自己的用水习惯,或者他就宁可让饥荒、瘟疫和灵长类的迁徙重新席卷整个星球。往日农民为了水渠聚众械斗,今后国家为了水坝结伙宣战。如果将来你侥幸地发现上帝的鞭子还没有抽到你的皮肤上,那也只是因为他老人家抽别人抽累了却找不到水喝。 警示的钟声总是过耳即忘,当局的药方常常于事无补,但那个不详的事实正笼罩在许多人头顶。许多地方淡水已经成为战略资源,它们只会愈见稀缺。想把水的供需扳回平衡无疑需要一些人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相关的努力将转化为更为频繁的政治争端,为了生存的慘斗终将激发出无止尽的麻烦。而如果放任今天的模式运行下去,便是在坐等灾祸吞噬所有人。 你还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么 ? 这或许是因为你并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想与你分享这件物什。还在 60 年前的时候,全球人口大约是 25 亿,相对来说只有最不幸的人和最有远见的人会对淡水供应感到焦虑。自人类脱离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以来,干旱和饥馑贯穿了人类的历史,但那时没有普及灌溉,大多数人也活下来了。后来,在新作物品种、新肥料技术和新水利设施的催生下,绿色革命勃发了,它支持了上个世纪的人口暴涨。 2000 年全球人口达到了 60 亿,今天正在冲击 70 亿,而 2050 年将驶抵 90 亿。如今受灌溉的农田翻了一番,而耕地用水翻了两番。本世纪初,生活在慢性缺水的国度中的人口占到了 8% ( 5 亿),到 2050 年受波及的人口将扩大到 45% ( 40 亿)。就在今天晚上,十亿人无可奈何地用睡眠来捱过饥饿的痛苦,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粮食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缺水。 生活在全年降雨量平稳的温带地区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耕作是多么地依赖于水。比如在英国,耕作只占总取水量的 3% 。与之相比,美国全年 41% 的水投向了农业,并几乎全都用在了灌溉上。中国的耕地用水差不多要占到 70% ,而印度接近 90% 。而以全球用水总量的比重来说,农业几乎总计达到 70% 。 千万别以为农民们心急火燎地给它们的农场找来更多的水只是为了去填饱那些与日俱增的嘴。口腹之欲关乎生活品质,身为现代人,吃得不同可是能彰显自己的格调的,这些欲求都需要农民伯伯们来顺应。然而凡事总有代价,花生比大豆脆,种植所需的水也要多上一倍。牛肉比鸡肉韧,牛肉成本中的水是鸡肉的四倍。橙汁比热茶甜,整套产业链中消耗的淡水高达后者的五倍。这个世界上现在有将近 20 亿人想要挤进中产阶级的行列,如果他们最终过上了思慕已久的传统小康生活,那时就算贫穷国家控制了生育,农业用水比重依然会扶摇直上。 工业当然也要水,这占到了世界取水量的 22% 。家庭用水另外占了 8% 。这两类需求的总和在二十世纪的后半叶翻了三番,增长速度是耕地用水的两倍。而在预言者看来,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这个势头在将来只会继续保持下去。 您就这么点儿了 满足用水需求这项任务和满足其他制造品货物需求完全不一样。原因之一在于水的供应有着绝对的上限。地球在 2025 年、 2050 年或是猴年马月的哪一天也绝不会比今天或是猴和马的祖先进化出四肢登上陆地的那一天有更多的水。道理很简单,质量守恒。流进下水道的脏水也还是水,它不会消失。而从无到有地创造却也不切实际。如果你想反驳说你明明时常看见老天恩赐水滴下来,那也只是因为它们原来就来自地表,现在冷凝回归大地而已。 从太空看地球,水面远远多出地面,水面之下咸涩的海水在地球储水总量中的比重超过了 97% 。原则上可以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增加淡水的供应,但尽管目前海水净化的总成本比起过去已有所下降,其费用依旧不菲而且需要大量能耗,没有人指望很快就能依赖脱盐水去进行大规模的灌溉。 剩下 2.5% 不咸的水中,超过 70% 以冰的形态存在于极地的冰山和永久冻土。所以所有的生命体,除开适应了海洋生活的,都只能靠这地球总水量的区区约 0.75% 延续生命。这些可用淡水中的大部分位于地下的含水层和类似的地质构成。其余的才会在地面形成湖泊、水库、地表径流,或是集中在少数地区以雨和雪的形式下下来。另外大气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 这些地球物理学上的事实影响了水资源讨论中所使用的语言,并改变了思考缺水问题的方式。就像世行的水资源权威朱莉娅巴克纳尔指出的那样,供需一直是个经济概念,那门枯燥学科的专家们不断尝试着想让两端相抵。而在用水这个具体问题上,供应还是个关系到自然客观现实的概念,供应的极限是固定的。 用掉是另一个尴尬的用词。如果你的汽车烧光了汽油,可以说你用掉了一罐。这些汽油的分子已经被破坏了,那些排放掉的二氧化碳在相当时间内是不会重新合成石油的。但如果是淋浴流了满地的水,能说它们已经被用掉了吗?可能从水表来说是这样的。但把这些水收集起来浇灌你的花园,一样能让它们翠绿动人。而那些没被植物吸取渗入地下含水层的水会随着循环来到千里之外的地下砂层甚至是河流,在那里又会被别人汲取利用。这些水确实被使用过了,但这并不是说它就不具备了下一步的功用。在这个意义上,水不是又一个油。 然而,确实有一些用途是会让水不再能被任何人利用的。每时每刻一部分水都在从旷野、游泳池、水库或是冷却塔的表面蒸发,另一部分水则在植物生长时的光合作用中经叶片蒸腾进入大气。这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被称为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蒸散这个的概念恰恰很容易为那些水资源政策的制定者们所忽视。而且落到地面的雨水和雪水中有 60% 在人们能够采集利用之前就通过土壤和植物散失掉了。这和那些流进大海和进入地下咸水层的淡水一样,让人无可奈何。至少在它们完成大气循环以前,通过蒸散损失掉的水是完全彻底地被用掉了,或者用那些专家的话来说,被耗尽了,它们将无法回归系统重新利用。 用语不准确造成了现实中的决策误区。效率、生产率和节约这样的概念会把人带进糊涂的观念。克利斯佩里在很多人眼里是水务账目的主计长。他指出有效的家居用水系统事实上并没有影响到蒸发消耗和那些渗入咸水层的水。而有效灌溉通常指的都是一些让 85% 的水最终以水汽的形式逸散的作法。同样地,克制类似以清洗或是浇灌为目的的用水并不是节水最好的方式,最好的办法是避免淡水在充分利用前就蒸散或是以其他方式变得难以继续利用。 分布不均匀,分配不平等 对于水资源危局理解上的困难还来自于它其他方面的特殊性。水的商品价值会随着地域、用途和形势的不同而产生变动。先来说地域性,水资源分布很不平均, 9 个国家占据了可用淡水总量的 60% ,其中只有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刚果、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淡水储量丰富。美国相对来说情况也还算好,而中国和印度加起来要供养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却只能利用全球供水量的 10% 。 而甚至在一个国家之内,差异也非常大。印度东北部的年均降雨量是它西部沙漠地区的 110 倍。还有很多地方在一年中的一段时节内,水量非常充沛,甚至远超出了适当的需求,而在其他一些时候,水资源却出现了不足。基本上印度最主要的降雨都是由夏季季风带来的。即使在好的年节,这些雨水也只集中在六月和九月之间的一小段时间里。洪水常常也随之而来,由于气候变迁,水灾可能将变得更加频繁和可怕。 而且关键还在于,水资源被限制在了所在地,短缺和充沛的格局完全是固定的。以需求量来说,水很重,一立方米的水重达一吨,这让运水的成本非常高。如果你想要操控水,你必须先把那些你所关注的地区划分成一个个地势上的盆地。包括主要由河流、湖泊、和水库组成的地表水必须要通过人工引流才能从一个盆地进入另一个盆地,很多时候能够依赖的技术只有水泵。在一个盆地内,利用沟渠和管网能将水流用于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但在江河的下游进入大海的地方,利用价值便大幅缩小,通常它们只能用于维持三角洲、湿地和河口这样的生态圈,并把淤泥倾泻入大海。 如果河流干涸,周围的生态环境随之凋敝破败,没有什么生物还能活下去。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湿地消失了一半,淡水鱼种类中超过五分之一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而问题还在于,即便是同一条河流的水,其在流经一些盆地时创造的价值要超过其他的盆地,这个事实微妙而棘手,并且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 过去人们不大去注意地下水的开掘,但当那些干旱地区的农民们发现光靠雨水和地表水已经不足以支撑自己耕种规模的时候,注意力便投向了地下水。一段时期内,地下水像一种魔法那样解救了他们的营生。农民们在地上挖个洞,把下面的东西抽上来,而到时候井里的水自然又满了,这一切令他们欣喜若狂。确实,在一些雨水和地表水丰富并且地质和土壤环境理想的地方,地下含水层可以很快就得到补充。然而,事实上从美国到印度和中国,许多地区每年的地下水抽取量超出了补充量。这种严峻的现实不只发生在乡村的几百万农民身上,它也降临到世界上许多大都市的居民头上,他们巨大的人口规模让他们不得不开采地下水以满足饮用水需求。 作为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挤进了 2 千万人口的墨西哥城及周边地区生活用水的 70% 来自地下含水层。以他们现在的开采速度,最乐观的估计在 200 年内,这条含水带便会干涸。如今水位下降已经导致这座城市出现了沉降。柬埔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雅加达的地下含水层也受到了类似的过度开采、污染和盐分侵染的威胁。农民们脚下的含水层损耗同样严重。比如在中国的海河盆地,地下水已经退到了距离原先水位 90 米的位置。 钻井取水的一大诱人之处在于它没有什么技术劳力门槛。一个普通的农民就有办法打出一眼自己的机井并从里面抽水。由此,在印度和中国的大地上,星罗棋布着上百万眼灌溉井,每一眼井都在抽取着当地的公共资源。一条含水层有时可以相当巨大,比如 横跨美国中西部八个州的奥贾拉拉地下含水层蓄水 45 万立方千米,而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所共享的加拉尼含水层总容量 1200 万立方千米。但就算是这些最大的含水层也敌不过人欲。奥贾拉拉含水层的一些地区已被严重过度开采。中、美及很多其他地方的农民一般要为抽取地下水的权利付出一定的费用。但几乎没有一个地方的价格是能够反映出当地的稀缺性的,而且很多地方对此根本就没有相关管理,听任农民们免费开采,也没人去测量有多少地下水被人取用。 商品还是人权 无论人们是否需要为水付出金钱,水无疑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取决于水经历了哪些用途。水不光要用来种粮食,还是从微晶片到钢梁每一类工业产品的必需品。水最主要的工业用途是在火力发电中起冷却作用,但石油的钻探与提取、成品油和乙醇的制造、以及水电产品中也要用到水。一些像水力发电这样的过程中耗费的水资源非常少(在驱动水轮机组后,大多数河水返回了河流),但其他一些用途,比如在沙漠中开采石油的技术就占用了极大的水资源。 富裕国家中工业用水的比例达到约 60% ,而其他地区只有 10% 。它们在生活用水上的差距就小得多了,分别是 11% 和 8% 。两者所差的 3% ,部分是由富裕国家中那些宽阔宏大的浴缸、强劲有力的喷头、和波涛汹涌的马桶所造成的。无论如何,一个人每天最少需要从食物和饮料中获取两升水,这个基本需求没有任何别的替代方式。在一月的海地地震后,生活在太子港的居民必须在废墟中设法找到一些含水的食物和饮料,否则几天之后他们一定会渴死。那些生活在贫穷干旱国家的人们通常清晨一大早出门,其中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要跋涉很远的距离,去往最近的水井,并扛着这些珍贵的给养回家,往返的总程加上等待排队的时间要花上五到六个小时。水主宰着一个地区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坚信水应当属于一项人权,这是比面包或栖身之所更为基本的必需品。 这个信条对后世有着许多重要影响。其中一个广泛被人接受的观念就是没人需要为了喝水而付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公元六世纪宣布根据那些先天而成的法律空气、流水、海洋和海岸是所有人所共有的。印度人几乎对此集体赞同,他们尤其把地下水看成一种民享的资源。在非洲有这么一句谚语,即使是豺狼也不应该渴着。 另一个文化上的成果是水常常被赋予神圣和神秘的属性。中国人创造了共工,埃及的奥西里斯神护佑着尼罗河两岸的庄稼,约旦河是洗礼的圣地,恒河是印度教徒的圣河,人们在对这些神祗和神迹的膜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贯穿整个历史,由于人类对水的依赖,让他们总是滨水而居,或是整个迁徙能够获得水源的地方。人的体内 60% 是水,水既是他的身体也是他的灵魂。它提供的不仅是食物和生命,它是一种运输的手段,它是一种保持干净的工具,它是一种移除排泄物和垃圾的工程设计,它是鱼类和其它动物的养殖场。你需要用水来做饭,你在水里才能体味游泳,靠水你才能畅快地溜冰和冲浪。水的美丽与韵味带给了人灵感与哲思,引人们驻足观望并享其便利。然而悲哀的是,正因为水能带来如此多的好处,协作利用和共同开发一直以来竟都成了一桩难以实现的黄粱美梦。
个人分类: 低碳专题|2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气象专家探讨水电与干旱的关系问题
热度 1 zbt92 2010-4-8 09:32
与气象专家探讨水电与干旱的关系问题(修改后重发) 文 / 水博 《南方都市报》 4 月 6 日的消息说:昨日,第十六期小谷围科学讲坛聚焦西南大旱,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西南大旱的成因。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我们发现杜尧东研究员作为一名气象专家对于涉及本专业的西南干旱的气象原因,应该说解释的还是有水平的。但是,他关于我国水电项目和供水功能的一些说法,却是南辕北辙,让人啼笑皆非。 西南大旱发生之后,就有一名一贯造谣反坝的伪环保人士,就曾经在媒体上发表过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但许多功能本身就互相矛盾,实际上水电站的功能常常被单一化。欺骗说法。想不到我们的这位气象专家不仅自己上当受骗了,而且还要当成自己的专家意见拿出来宣扬。 伪环保的这个谎言的欺骗点在于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当中的等字里面。客观的说大型骨干水电工程,确实都具有发电、防洪、供水、航运等诸多功能。其中,有些功能也确实是要相互矛盾的。例如,防洪和供水;供水和航运。这些矛盾是在于:防洪和供水以及供水和航运需要对水库的水位提出不同的要求。一座水库如果要想发挥防洪作用,就必须先要把水库的水位降低下来,留出足够的库容吸纳即将到来的洪水。然而,一旦你把水库的水位降低之后,如果洪水没有如期到来,反倒来了旱情,这时水库里面就缺乏足够的水量,难以在干旱中发挥水库的供水作用。这就是水库防洪和供水的矛盾。 供水和航运的矛盾也在于水库的水位,例如,在目前的干旱季节,三峡水库利用自己的库容发挥出了向下游供水的巨大作用。但是同时,由于三峡水库向下游供水后,水位急剧下降,就会对重庆河段的航运造成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确实都是水库管理上的一些必然矛盾。非常需要我们统筹兼顾的科学调度,恰当的选择好平衡点。但是,一座水库的发电和供水之间是不会存在什么矛盾的。因为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水库的放水进行放电。因此,水库的供水的过程,往往就是放水发电的过程。水库的供水的时间长,它的发电时间就多。水库的供水能力远大,水库的发电能力就越强。因此,上述所有防洪和供水的矛盾;供水和航运的矛盾,甚至也都可以说成是防洪和发电的矛盾以及发电和航运的矛盾。 总之,水库管理中防洪和发电,航运和发电都是可能会发生矛盾,需要我们统筹兼顾。但是惟独供水和发电之间不存在对立的矛盾。任何水库的供水能力一定是和发电能力成正比的,水库供水的同时,也就是水库发电的机会。因此,气象专家说的所谓许多大型水电工程 只发电、少供水 的现实,使得西南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的现象,是根本就不可能成立的。因为,任何水电站的水库不放水(供水)都是不可能发出电力的。其实,相反的情况倒是还有点可能。例如,在洪水季节,电网里一时吸纳不了那么多电力,水库又不得不放水的情况下,水电站是有可能发生弃水的现象,但是,谁要想让一个水电站只发电,不放水,那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根据《南都》报道,气象专家还认为目前,这些大规模水电项目是否对当地河流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已经成为国内环保组织和水电开发方争论的焦点。理由是反对者认为,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使流域内出现了明显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系统的破坏现象。 我们即便不去评论气象专家个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也应该知道西南地区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说法,是已经被现实事实所揭露的谣言。当年中国的伪环保们为了污蔑、阻碍水电开发,曾经多次造谣说我国西南的水资源开发超过国际经济警戒线。可是到了这次大旱来临之后,我们才知道云南省的水资源本来很丰富,但水库蓄水总量还不足河流水资源总量的 7% ,目前还只剩下几十亿立方米的储量。我们云南的群众,正因此不得不遭受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的煎熬。如果真的能有西南地区的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那么,我们的云南省现在至少将有 2000 多亿水资源储备,难道我们还会害怕干旱吗?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现在连原来那些编造谣言的始作俑者们自己都不敢再提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这种欺人之谈,而我们的气象专家反倒堂而皇之的拿来论述水资源问题。特别是在该报道的最后说,气象专家认为这次西南大旱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没足够的水利设施,无法储存大量的水,使得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他更为担心的是,广大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或年久失修,或投入不足。近年来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 这种说法这的让人感到很奇怪。如果一位专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就绝不会说出这种自相矛盾的话来。难道大江大河上的水电工程,都不是储水设施吗?不能储水的水电站,怎么能发电吗?在人类的能源如此匮乏的今天,世界上还有没有不让大型储水设施发电的道理?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些愚蠢无知的言论,根本并就不是气象专家自己的意思,而是某些记者的借题发挥。我们也知道《南都》经常是极端环保组织,反水坝谣言的传播基地。也可能是我们的气象专家,稀里糊涂的当了他们造谣宣传的炮灰。 然而,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骗人的谣言一定要揭露,不能让它继续误导社会。我们要让大家知道,所有的大型储水水库都一定是要发电的。因为水库大了,水位的落差就大,水库大了,水量就多。这两点恰恰就是水力发电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在当前全球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任何国家大的储水水库都一定都是大型水电站。由于我们国家当前的体制,总是要把能够通过发电创造效益的大型水库,从属于政府拨款水利部门划分出去,让它运用市场机制自行发展,以减少政府的财政投入压力。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建设的资金问题解决了,可是却让国内外的伪环保势力钻了空子。 几年来伪环保组织通过大肆的造谣、煽情,绑架了社会舆论,几乎成功的搁置了我国所有的大型水电建设的开工。因此,也就阻碍了我国的大型储水设施的建设。不但使得我国的水电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我国水资源调控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已经严重的落后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这不仅使得我们的能源结构严重恶化,排放了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大量二氧化碳,让我们在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从而使我们国家的发展遭遇到巨大的国际阻力。而且也使得我们的水资源在调控能力严重不足,一旦遭遇极端气候,既无法抵御洪涝灾害,也没有能力应对较严重的干旱威胁。 一个社会解决水资源的根本,必须要由大型的储水设施来承担。从存储水资源的量级和能力上来看,恐怕一个省份所有的中小型储水设施,都还远远比不上一个大型储水水库。我国云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至今只有 6% 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大型水库(也就是大型水电)的建设严重受阻。这次大旱来临之后,本来是然我们认清伪环保造谣破坏大型水电(大型水库)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错误的发展模式和被动局面的最好时机。然而,却又再次遭遇到了伪环保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误导宣传欺骗。客观的说,我国目前的中小型出水设施的建设并不能算十分落后,因此,在没有遇到大灾的年份,我们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一般很不容易暴露出来。但是,中小型水利设施往往都要靠天吃饭。一旦遭遇特大暴雨或者降雨少的极端天气,中小型储水设施往往都会失去作用。所以,仅仅发展中小型水利设施绝对不能具备抵抗大灾大难的能力。如果我们的同志在这么严重的旱灾和损失面前,仍然认识不到我国水资源矛盾的这些本质问题,那我们真是愚蠢之极。 过去为了污蔑中国的大型水库和大型水电建设,伪环保编造的我国水库资源开发严重超国际警戒线的谎言,现在虽然被揭穿了。但是,狡猾的伪环保又根据当前的形势,开始编造新的谣言。他们故意把水库的发电和供水功能对立起来,以便继续制造阻碍大型水电开发建设的社会舆论。实际上,不仅在水库多项功能中,发电和供水是没有矛盾的,而且就是包括像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的说法,也是一种极其恶毒的欺骗。因为,水力发电本身,根本就不耗水,因此,任何水电的本质都不是要用水,而是一种管理水的手段。而所有民众的用水需求的本质,都是耗水。因此,水电与居民之间,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争抢水资源的问题,而只能是管理水和使用水之间的矛盾。 即使在大旱之时,水电与当地居民水权的矛盾,本质上也是当地居民与下游居民之间的用水权的争执。水电是让政府部门在大旱之年,能够统筹管理水资源的一种保障手段。如果水电与当地居民用水确实发生了冲突,那么水电所代表的往往都是下游居民的用水利益。在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到底孰是孰非还真是需要客观的去评价。当然,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在大江大河上建造出大型的龙头水库,储备足够的水资源。然而,伪环保造谣者的卑鄙、恶毒之处就在于,他们总是想通过欺骗宣传和挑拨公众的情绪,让目前管理与使用水资源的矛盾,又反过来变成制约大型水库(水电站)建设的理由。从而又能使得水电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永远得不到解决。 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社会上居然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媒体,一次又一次的被伪环保的谣言牵着走,有的人不仅自己总是被伪环保的谣言所蒙骗,还要稀里糊涂帮助伪环保进行造谣宣传。更令人担心的是,在上当受骗的人群中还有我们的一些专家、领导干部和舆论工作者。看来,目前我们国家科学发展的最大制约,不是经济能力,不是资源环境,而是我们的科学素养。如果我们连一些基本的科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不不具备,而且还总是不断地上当受骗,我们怎么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怎么可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呢? 参考文章:云南是 跑马圈水 乐园 广东专家批水电站与民争水 作者: 来自:南方都市报 发表时间: 10-04-06         一个隐忧是,大旱发生后,科学界对此几乎失声,这才让美国报告、祸起三峡等传言不胫而走。这说明,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和科学界应该发出权威声音。 杜尧东   清明时节雨纷纷,久违的春雨是否能缓解西南五省区持续的旱情?   中国日报网消息:昨日,第十六期小谷围科学讲坛聚焦西南大旱,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西南大旱的成因。杜尧东认为,在影响西南大旱的诸多因素中,天灾大于人祸;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背景下,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出现气温高、降雨少的天气,是形成本次大旱的主要气象原因。而当地基础水利设施的破坏和水电项目供水功能的缺位,则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矛盾。    西南旱情波及广东的可能性不大    两个多年不见的中国老同学某一天在纽约街头见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大背景肯定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个场面肯定是很难见到的。 杜尧东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西南干旱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杜尧东说,西南干旱从气象上分析,主要是因为暖湿气流没有上来,冷湿气流没有下来,更深的原因是厄尔尼诺导致的海温偏高,长期来说全球气温是明显的上升趋势,全球变暖是一个大的背景,很难说明极端事件与气候变暖是无关的。    全球变暖不仅仅是温度的上升,更重要的是造成旱涝和冷暖台风,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西南,而是全球,如果说有人祸的话,全球的干旱和西南的干旱都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变暖是因为人类释放二氧化碳造成的,所以这次干旱是跟全球每个人有关的。 对于西南大旱是否会蔓延到广东的担心,杜尧东表示,由于广东和西南省份的降雨成因不同,广东受西南旱情波及的可能性不大,但据预测,广东、海南和广西除桂北外大部地区前汛期降水偏少。     美国报告与西南旱情没关联    2003 年,美国国防部向总统提交的一份名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秘密报告中预测, 在 2010 年前后,中国南方的一些关键地区会出现特大干旱,这样的干旱状况会持续 10 年,中国甚至将由南涝北旱转为南旱北涝。   杜尧东说,美国报告的预测和这次西南干旱之间是没有联系的,两者 说的不是一件事 。   他说,早在七年前,美国的这份报告一出炉,中国的气象专家就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价,普遍认为这份报告的可信度不高。 美国报告指的是夏季平均降水在南北的趋势变化,不是冬春季节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区域性极端干旱事件。 那些作者不是专业学者,而是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因此不能将其视为科学预测的报告。 杜尧东说,今年的西南旱情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 南旱北涝 。    许多水电站 只发电、少供水   西南地区集中了全国 75% 的水电资源,是新一轮水电开发高峰的黄金地域,目前集中了大量水电工程。云南尤其典型,是目前水电行业 跑马圈水 的乐园,正在进行着最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   为何拥有如此丰富的水电资源,西南各省在旱情面前却束手无策?   杜尧东认为,许多大型水电工程 只发电、少供水 的现实,使得西南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 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但许多功能本身就互相矛盾,实际上水电站的功能常常被单一化。   目前,这些大规模水电项目是否对当地河流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已经成为国内环保组织和水电开发方争论的焦点。   反对者认为,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使流域内出现了明显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系统的破坏现象。如流域下游河流断流、电站下游出现大量脱水河段等,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杜尧东认为,这次西南大旱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没足够的水利设施,无法储存大量的水,使得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他更为担心的是,广大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或年久失修,或投入不足。近年来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
个人分类: 三峡|4485 次阅读|9 个评论
专家要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不要当无知的传谣者
zbt92 2010-4-7 16:50
专家要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不要当无知的传谣者 文 / 水博 《南方都市报》 4 月 6 日消息说:昨日,第十六期小谷围科学讲坛聚焦西南大旱,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西南大旱的成因。 根据新闻报道,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作为一名气象专家对于涉及本专业的西南干旱的气象原因,应该说解释的还是到位的。但是,他关于我国水电项目和供水功能的一些说法,却是南辕北辙,让人啼笑皆非。这位专家的一些说法,也可以说缺乏基本科学常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甚至就是在公开的传播伪环保污蔑水电的谣言。 西南大旱发生之后,就有一名四川造谣反坝的伪环保人士,就曾经在媒体上发表过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但许多功能本身就互相矛盾,实际上水电站的功能常常被单一化。欺骗说法。想不到居然被我们的这位专家捡过来了,并当成了自己的专家意见。 伪环保的这个谣言的欺骗点在于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当中的等字里面。客观的说大型骨干水电工程,都具有发电、防洪、供水、航运等诸多功能。其中,有些功能确实是要相互矛盾的。例如,防洪和供水;供水和航运。这些矛盾之处在于,防洪和供水,以及供水和航运对水库的水位的要求是完全相反的。一座水库要想发挥防洪作用,就先要把水库的水位降低下来,留出足够的库容吸纳未来的洪水。然而,一旦你把水库的水位降低之后,如果洪水没有如期到来,反倒来了旱情,这时水库里面就缺乏足够的水量,难以在发挥水库的供水作用。这就是水库防洪和供水的矛盾。 供水和航运的矛盾也在于水库的水位,例如,在目前的干旱季节,三峡水库发挥出了向下游供水的巨大作用。但是同时,由于三峡水库向下游供水后,水位急剧下降,就会对重庆河段的航运造成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就是水库管理上的一些必然矛盾。非常需要我们统筹兼顾的科学调度,恰当的选择好平衡点。 但是,一座水库的发电和供水之间是不会存在什么矛盾的。因为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水库的放水进行放电。因此,水库的供水的过程,就是放水发电的过程。水库的供水的时间长,它的发电时间就多。上述所有防洪和供水的矛盾;供水和航运的矛盾,甚至也都可以说成是防洪和发电的矛盾以及发电和航运的矛盾。 总之,水库管理中防洪和发电,航运和发电都是可能会发生矛盾,需要我们统筹兼顾。但是惟独供水和发电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任何水库的供水能力一定是和发电能力成正比的,水库供水的同时,也就是水库发电的机会。因此,杜尧东专家说的所谓许多大型水电工程 只发电、少供水 的现实,使得西南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的现象,是根本就不可能成立的。因为,任何水电站的水库不放水(供水)都是不可能发出电力的。其实,相反的情况倒是还有点可能。例如,在洪水季节,电网里一时吸纳不了那么多电力,水库又不得不放水的情况下,水电站是有可能发生弃水的现象,但是,谁要想让一个水电站只发电,不放水,那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根据报道,杜尧东专家还认为目前,这些大规模水电项目是否对当地河流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已经成为国内环保组织和水电开发方争论的焦点。理由是反对者认为,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使流域内出现了明显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系统的破坏现象。 我们即便不去评论专家个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也应该知道西南地区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说法,是已经被事实所揭露的谣言。中国的伪环保们为了污蔑、阻碍水电开发,以前曾经多次造谣说我国西南的水资源开发超过国际经济警戒线。可是到了这次大旱来临之后,我们才知道云南省的水库蓄水量还不足河流水资源总量的 7% 。如果真的有西南地区的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那么,我们的云南省现在至少将有 2000 多亿水资源储备,难道我们还会害怕干旱吗?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现在连原来那些编造谣言的始作俑者们自己都不敢再提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这种欺人之谈,而我们的专家反倒堂而皇之的拿来论述问题。 在该报道最后的杜尧东认为,这次西南大旱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没足够的水利设施,无法储存大量的水,使得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他更为担心的是,广大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或年久失修,或投入不足。近年来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 这种说法也很让人奇怪。如果杜专家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就绝不会说出这种自相矛盾的话来。难道大江大河上的水电工程都不是储水设施吗?不能储水的水电站怎么能发电吗?在人类的能源如此匮乏的今天,世界上还有没有不让大型储水设施发电的道理? 杜专家一方面要批评我们的储水设施建设的不够,另一方面又要指责大量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难道专家连我国西南的大型水电工程恰恰就是最大的储水设施这点道理都不明白吗?我们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都已经到了 21 世纪,我们国家居然还能有这样糊涂的专家。如果首席气象专家的水平就是这样,我们气象预报水平真是要让人担心了。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愚蠢无知的言论,根本并就不是专家自己的意思,而是某些记者的借题发挥。我们知道《南方都市报》一贯都是极端环保组织,反水坝谣言的传播基地。也可能是我们的首席气象专家,稀里糊涂的当了他们造谣宣传的炮灰。 云南是 跑马圈水 乐园 广东专家批水电站与民争水 作者: 来自:南方都市报 发表时间: 10-04-06      一个隐忧是,大旱发生后,科学界对此几乎失声,这才让 美国报告 、 祸起三峡 等传言不胫而走。这说明,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和科学界应该发出权威声音。    杜尧东   清明时节雨纷纷,久违的春雨是否能缓解西南五省区持续的旱情?   中国日报网消息:昨日,第十六期小谷围科学讲坛聚焦西南大旱,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西南大旱的成因。杜尧东认为,在影响西南大旱的诸多因素中,天灾大于人祸;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背景下,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出现气温高、降雨少的天气,是形成本次大旱的主要气象原因。而当地基础水利设施的破坏和水电项目供水功能的缺位,则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矛盾。    西南旱情波及广东的可能性不大    两个多年不见的中国老同学某一天在纽约街头见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大背景肯定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个场面肯定是很难见到的。 杜尧东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西南干旱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杜尧东说,西南干旱从气象上分析,主要是因为暖湿气流没有上来,冷湿气流没有下来,更深的原因是厄尔尼诺导致的海温偏高,长期来说全球气温是明显的上升趋势,全球变暖是一个大的背景,很难说明极端事件与气候变暖是无关的。    全球变暖不仅仅是温度的上升,更重要的是造成旱涝和冷暖台风,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西南,而是全球,如果说有人祸的话,全球的干旱和西南的干旱都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变暖是因为人类释放二氧化碳造成的,所以这次干旱是跟全球每个人有关的。   对于西南大旱是否会蔓延到广东的担心,杜尧东表示,由于广东和西南省份的降雨成因不同,广东受西南旱情波及的可能性不大,但据预测,广东、海南和广西除桂北外大部地区前汛期降水偏少。     美国报告与西南旱情没关联    2003 年,美国国防部向总统提交的一份名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秘密报告中预测, 在 2010 年前后,中国南方的一些关键地区会出现特大干旱,这样的干旱状况会持续 10 年,中国甚至将由南涝北旱转为南旱北涝。   杜尧东说,美国报告的预测和这次西南干旱之间是没有联系的,两者 说的不是一件事 。   他说,早在七年前,美国的这份报告一出炉,中国的气象专家就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价,普遍认为这份报告的可信度不高。 美国报告指的是夏季平均降水在南北的趋势变化,不是冬春季节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区域性极端干旱事件。    那些作者不是专业学者,而是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因此不能将其视为科学预测的报告。 杜尧东说,今年的西南旱情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 南旱北涝 。    许多水电站 只发电、少供水   西南地区集中了全国 75% 的水电资源,是新一轮水电开发高峰的黄金地域,目前集中了大量水电工程。云南尤其典型,是目前水电行业 跑马圈水 的乐园,正在进行着最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   为何拥有如此丰富的水电资源,西南各省在旱情面前却束手无策?   杜尧东认为,许多大型水电工程 只发电、少供水 的现实,使得西南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 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但许多功能本身就互相矛盾,实际上水电站的功能常常被单一化。   目前,这些大规模水电项目是否对当地河流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已经成为国内环保组织和水电开发方争论的焦点。   反对者认为,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使流域内出现了明显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系统的破坏现象。如流域下游河流断流、电站下游出现大量脱水河段等,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杜尧东认为,这次西南大旱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没足够的水利设施,无法储存大量的水,使得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他更为担心的是,广大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或年久失修,或投入不足。近年来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
个人分类: 三峡|3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旱当前需要搞清水坝、水库、水电站与河流的关系
zbt92 2010-4-6 17:21
文 / 水博 最近我国西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社会各界对于我们的水坝、水库、水电站在这场干旱中的作用究竟如何,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一些极端环保组织也乘机编造谣言,污蔑是水利水电开发过度造成了干旱。一些新闻记者,由于不了解水库与河流的基本关系,也会做出观点片面的新闻报道,加剧误导宣传的传播。为了能解决社会误导宣传的问题,我们亟需要搞清楚水坝、水库、水电站与河流的基本关系。 如果在河流上建立一座水坝,拦截河水就形成了水库。所谓水库与一些水塘的区别就在于,水库一定是动态的蓄水池。一方面它要不断的接受河流上游的来水,另一方面它还要通过控制闸门,向河流的下游泄水。如果在水库泄水的过程中,同时还利用了水的落差进行了发电,这就是一座水电站。尽管,一座具体的水坝的修建部门和修建目的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任何水库、水电站都会具有蓄水调节水资源和放水发电的功能。除了一些落差太小或者水量太少不值得建造水电站发电的小水库,一般有条件的水库都会选择在放水的同时发电的设计。当然,现实当中确实也有一些暂时没有水资源调节需求的河流,纯粹为了发电的目的建造的工程项目。不过,一旦当地的社会发展需要对水资源进行调节的情况出现,一些纯粹为发电目的建造的水库,也完全可以进行水资源调度。除非它是一座根本就没有水库库容的径流式水电站。 至于水坝、水库、水电站到底能不能截断河流的结论,应该是这样的。一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单独的水坝本身肯定是不可能截断河流的。否则,我国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必须要改写。这个结论还可以扩展到径流式的水电站,径流式的水电站因为没有水库,也必然和水坝一样不可能截断河流。河流的上游来多少水,它就必须下泄多少水。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能够储存水的水库。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建水坝的目的是要通过拦截河水形成一座水库,那么这座水库肯定能帮助沿岸的人们更方便的取水用水。然而,一旦在水坝的帮助下,河流沿岸人类用水的需求超过了河流来水的限度,这时,如果水库又不再开闸放水,那么则一定能造成下游河流的枯竭和断流。因此,实际上一座水库建成之后,是有可能由于水库用水的过量而造成河流断流的。不过,我们要搞清楚这种断流的原因不是因为水库,而是水库周围大量的用水造成的断流。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假设我们的并没有建造水库,只是直接从河流里抽水、引水来满足周围社会的水资源需求,也一样会造成河流的枯竭和断流。 在大旱之年,河流上游的来水肯定会大幅度的减少,这时由水坝所形成的水库的蓄水量,经常不能够满足当地群众的用水需求。那么,为了保障等那个地方的用水需求,就难免会出现人为的让水库河流下游完全的断流的情况。 云南大旱发生之后,这种由于用水不能满足需求而使得河流断流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根据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数据,截至 3 月 17 日,仅昆明全市就有近 80% 乡镇受旱,有 79 座小型水库、 596 座坝塘干涸, 86 条河流断流。云南红河州全州 106 座水库干涸, 44 条河流断流。这里水库和塘坝的区别就在于,水库通常是建在河流上通过拦截河水形成的蓄水体,而坝塘是指在河流之外,通过收集山泉或雨水形成的蓄水池。因此,显而易见只要说某个水库干涸,那么水库所在的这条河流肯定是已经断流。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把河流断流的责任推给水库和大坝呢?当然不能。水坝、水库的作用是拦蓄河流,现在水库里面的拦蓄的水全都供给当地居民使用还都不够用,我们怎么还能去怪罪,是水坝、水库造成了河流的断流呢? 当然,即使在大旱之年水库、水坝、水库和河流的关系也并非完全都是这样。在一些库容相对较大或者水库周围居民的水资源需求并不是特别大地方,也会出现水库里面还存有水,但是,为了防备造成水源枯竭的意外,水库已经完全关闭下泄的通道,让下游的河流断流。我国最近某些抗旱报道中,经常说一些地方为了抗旱已经完全停止了水力发电的新闻,基本上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现象的存在,特别容易让人认为,是水坝和水库的拦截造成了河流的断流。但是,如果你不是站在河流下游的角度上看待这种断流,而是站在河流上游的群众正眼巴巴的指望着这水库里保存着的水资源,来维持他们的生命的角度上看,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由于大旱之年河流的来水量绝对远远小于用水的需求,如果这时候没有水坝来截断河流,水库里的水肯定早就不复存在了。这也许能让下游河流断流的时间延缓一小时、几小时甚至一天、两天。但是,接下来肯定是当地水资源的完全枯竭的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这时候水坝截断河流恰恰是一种人为控制水资源的预期结果。它不仅不是水坝、水库的罪过,而恰恰是体现着水坝、水库的最重要的作用和功劳。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大旱之年,因为水资源的短缺是必然的,到底怎么样分配上下游的水资源比例,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客观的决定。有时候,从全局来看下游的水资源用水需求,可能比上游水库更要重要。这时候上游的水库水电站就不能不发电。而必须通过坚持让水库下泻一定的流量保障下游的用水需求。所以,在大旱之时,一些指责水电站坚持发电与民争水的新闻宣传,通常也是有问题的。 例如 3 月 24 日的《广州日报》就曾发表一篇题为广西小水电站储水严重不足仍放水发电批评文章。文章中透露说据了解,百色水利枢纽水库正常蓄水位为 228 米,相应库容 48 亿立方米; 死水位 203 米,死库容 21.8 亿立方米。目前其水位已经降至 200 米以下,意味着该水库已经成为一个 死水库 。可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百色水利枢纽总共建有 4 台装机 135MW 的发电厂房,在水位已经降至 死水位 的情况下,仍然有 2 台在继续发电。其实,根据记者自己的报道,我们就完全可以确定该水电厂是在为下游抗旱作出牺牲。因为如果从经济效益来考虑,在死水位以下还要发电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水电站之所以要坚持发电,肯定是按照当地抗旱部门的要求,完成帮助下游抗旱的任务。 这里,如果我们只是站在上游水库的角度看待水资源,以为水电站发电放走了水库里的水似乎就是在与民争水。其实不然,因为水电站本身不会吃掉任何一滴水,他只是帮助人们调节水资源的一种手段。大旱当前还要坚持放水发电(甚至不能发电也要放水)一定是为了满足下游地区的用水需求。因为,在这种大旱之年,水资源非常的宝贵,所有的水资源一定都需要由当地的防汛抗旱部门统一调配的。这些水资源应该怎么样分配,全都需要由抗旱部门统一决定,任何一个水电站也不能自作主张,决定自己应该发电还是应该存水。 总之,当大旱发生之后,如果站在不同角度,你可能会看到水坝、水库、水电站截断了河流,造成了干旱;你也可能会认为水电站与民争水继续放水发电,加剧了旱情。不过,如果你全面的了解了实际情况,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都不仅不是水库、水电站的罪过,反而是它们的功劳。因为,水库水电站只不过是让人们能够调控水资源的一种手段。有了它我们才能把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调度,提高我们抗旱的效率。因此,水坝、水库、水电站的建设决不会加剧干旱,而只会有助于我们充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相反,目前我们水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由于我们的水坝、水库、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不足,无法把洪水期的大量的洪水保存下来,让它变成旱季里的水资源。 如果我们云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不是可怜的 6% ,而是达到国际上的平均水平,那么在这大旱之时我国云南的水资源储量,至少能增加 5 倍。那样的话今年这样的旱情,也许根本就构不成什么灾害。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所有那些已经枯竭的水库都肯定经历过这样一个,先让河流断流依靠水库维持当地群众基本用水需求的阶段。不过,如果干旱持续的时间太长或者水库的蓄水库容不够大,最后,才不得不进入了河流断流和水库枯竭的危险局面。因此,各种水坝、水库和水电站的作用既不是完全一样的,也不是万能的。一方面,它们的作用大小,是要和它蓄水能力成正比的。水库越大它抵御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水坝、水库、水电站本身既不会消耗,也不能创造水资源,它只能通过它本身的存蓄能力,帮助人们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从而增加人们可控的水资源。当然,这种调节的效果如何,还要取决于人们对水库电站的管理水平。因此,如果我们不能科学的管理好已建成的水库水电站,也同样会引起某种不必要的水资源矛盾。 例如, 由于我国长江和南方各流域河流的水库蓄水能力,还不能达到对全年的水量进行调节控制的水平,目前我们对长江和南方诸河流的水资源管理也还比较的被动。面对去我国南方严重的干旱和各大小水库都难以蓄满水的尴尬局面,几乎没有人不对去年夏季我们曾千篇一律的放空到水库的汛限水位的僵化管理措施感到一种惋惜。在众多水库的汛后集中蓄水的同时,又赶上了严重的秋旱,以至于让我们三峡、龙滩等大型龙头水库都不得不在蓄不满水的情况下,就开始向下游补水抗旱。因此,社会上已有很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的发出 管水调水切不可重涝轻旱的呼吁。不久前,国务院已经明确,三峡工程将在防洪、发电、航运三大功能上新增抗旱功能,并强调要与防洪功能并列排在首位。相信通过这次大旱之后,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会改变重涝轻旱的倾向,均衡的发挥已建库的水资源调控作用。 总而言之,根据 水坝、水库、水电站与河流之间的基本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当前西南地区所发生的特大干旱,主要是气候异常降水少、来水少造成的,但是我们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水利水电开发建设滞后,水库蓄水能力不足也是加剧大旱灾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照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肯定是和它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和管理水平成正比的。因此, 今后我们急需在 加速开发水资源的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我们国家应对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个人分类: 三峡|7323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三)
qianlivan 2010-3-23 15:08
根据地球可以接受到的太阳能所能蒸发的水的量,可以给出地球上可用的水资源量的一个估计(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5805)。这样的估计当然是十分粗略的,因为陆地的降水量远小于海洋的降水量。我曾经想这个估计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水资源量安全到不现实的上限。但现在看来这个上限从理论上讲也不是那么可靠的。 根本的原因是用于产生淡水的方法不只有太阳光造成的蒸发。蒸发水的能量来源可以是地热,产生淡水的方法还可以有海水淡化和从空气中凝结。海水淡化解决了海边的富裕缺水国家(例如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用水需求。但是这种方法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就不那么管用了。但是还有一个不错的办法,那就是把空气中的水凝结出来。这个办法就和我同学说的用热机来考虑水资源量有那么点关系了。 让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某地很长时间没有降雨,空气湿度50%,从空气中凝结水能解决多大的问题。300K时的饱和蒸汽压是35.232百帕,273.2K时的饱和蒸汽压是6.105百帕。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rho/m_{H_2O})kT$,可以计算两个温度下空气中水汽的密度$\rho_{300\rm K}=25.6\rm g/m^3\times 50\%$,$\rho_{273.02\rm K}=4.9\rm g/m^3$。使1立方米空气从300K降温到273K放出的热量大约是$2.7\times 10^4$焦耳,而实际使用热机实现这个过程,耗费的电能是$2.7\times 10^4\times 27/300=2.43\times 10^3$焦耳。所以理想情况1度电可以制水$3600\times 1000\times/(2.43\times 10^3)\times(25.6\times 50\%-4.9)=1.17\times 10^4$克水。也就是一度电可以制水11千克。 在没有运水车,政府又不重视水利的地方,用这个办法制点饮用水还是不错的。
个人分类: 读书|4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饥渴时想起了水
hhanb 2010-3-23 14:59
笔者至今都对儿时流经县城南关的县河记忆犹新,这些年也总喜欢跟周围认识的朋友谈自己的那些感受,那种记忆真是非常甜美,因为那时河水清澈见底,鱼儿飞跃,就连河床里的石头也煞是可爱,河流两岸的树木苍翠茂密。就像一门必修课一样,每回路过我都要在河边玩上一会儿。每当涨水时湍急的河水就会从两岸村民搭建的木桥上漫过,不过胆大的路人还是照样从桥上过岸。看着这流淌不息的河水,根本没有概念说某一天突然会没水喝。 可是后来这种不愁没水喝的念头逐渐受到冲击,我也开始为什么时候没水喝而焦虑。先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县河被拦坝堵截了,从此河水一年比一年减少,等到了这几年,已经是接近干涸了,不仅河床被毁掉了,就连原先河两岸葱郁的景致也受到了很大伤害,一股浑浊的臭水在那儿不死不活地流着。再就是家乡的降雨越来越难,每回打电话回去,我总少不了要问父亲一句话下雪了没有、下雨了没有? 最近一场百年一遇的干旱天气席卷整个中国西南,照说西南地区是我国降雨量最充沛的地区之一,原本都是泽国。比如受灾严重的水城,我想那一定是因为那儿的水实在是太多了,人们才给她起了个这样的名字,这使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的县河水。 尽管这些年来,我们一边大力倡导节约用水,大力整治环境污染,可是当旱灾真正来临时,我们才发觉一切都是那么的徒劳。想必大家都已经从媒体看到了此次旱灾的严重程度,有些地方村民引水已经断绝。可是流经身边的河水,却因严重污染而无法饮用。也不知道是第多少个世界水日也在这个节骨眼上凑热闹,此情此景我们真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消除洪涝与干旱都不是难事
shxzhang 2010-3-22 23:42
张 名先鉴 字 少 雄 每看到洪涝或干旱报道,先鉴都想: 消除洪 涝与干旱都不是难事。 看到西南五省市干旱旱情报道,先鉴更相信: 消除洪 涝与干旱都不是难事。 近 25 年中国水患有两大特点。一是水泛滥与水缺乏逐年升级;二是水泛滥与水缺乏交替发生。升级主要表现为频率升级和程度升级。以长江流域水泛滥为例, 1949 年以来,长江流域水患成灾共 7 次,而 90 年代就出现 3 次;在更大范围来看,长江流域 500 年间共出现 53 次大涝,平均每百年 10 次,而 20 世纪就有 21 次大涝。 90 年代几乎年年大灾;全流域成灾面积 50 年代 1050 万 hm 2 /年, 90 年代上升到 4942 万 hm 2 /年,其所占比例亦由 50 年代的 42 %上升到 90 年代的 50 %,受灾率由 50 年代的 16.7% 上升到 90 年代的 42 %。交替主要表现为时间交替与空间交替。时间交替,指洪涝与干旱在同一地区交替发生;空间交替,指洪涝在一个地区发生,而同时干旱在另一地区发生。 已有科学研究,认为中国水患因复杂,其中提得较多的有三个方面:一、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高原占国土面积大,地势落差大,降水分布呈空间不均匀性,时间不平衡性和年季不稳定性,出现大暴雨则极易形成大洪,长期不降水则出现干旱。二、人为破坏自然,造成生态失衡,湖泊面积减小,调蓄洪水能力显著降低。三、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水患成因并不复杂,只是降雨与蓄水失衡,是云腾与致雨失衡。 设定区域面积为 lm 2 ,特定时间段降雨量为 100mm ,那么在这 lm 2 内必须要有 0.1m 3 的蓄水体。在这 lm 2 内,如果设置一个表面积为 0.1m 2 的蓄水区,平均深度必然不能小于 lm ;如果设置一个表面积为 0.05m 2 的蓄水区,平均深度必然要不能小于 2m ;如果设置一个表积为 0.01m 2 的蓄水区,平均深度就必须不能小于 10m ;其余类推。只要有足够蓄水体来蓄容降雨,就能确保不出现水溢成灾的状况。这里,地表渗透忽略不计,是强调蓄水体预设容量的上限。 假定一个自然小村(两山脉间,沿山水走向自然分布的村落)全村土地总面积 1000 亩,居民 30 户,平均每家有一个蓄水塘(包括自然蓄水体),并且按一般的自然规律分布,各蓄水塘之间有连接性沟渠,沟渠汇集成溪流,溪流汇集成小河,小河注入湖泊或大江。如果平均每个蓄水塘面积小于 1.5 亩,则 30 户人家共有面积不少于 45 亩的蓄水区。这样,一次性降雨量在 100mm 以下时,只要蓄水塘平均深度达到 2.3m ,就可蓄容该村全部降水;如果一次性降雨量达到 200mm 时,只要蓄水塘平均深度达到 4.5m ,就可蓄容该村全部降水;如果有更大降水,蓄水塘蓄容能力不足,雨水就会溢入沟渠,经沟渠而注入溪流,再入小河及湖泊或大江。这样,降水在注入湖泊与大江之前,已经层层分解蓄容,大量降水带来的压力也被层层削减。 推而广之,对于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市乃至一个大地区而言,只要有足够容量的蓄水陂塘,就足以防止降雨泛流成洪。如果陂塘总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 10% 、并且平均深度为 5m 左右,对于年降水量在 500mm 以下的地区来说,已经是足够蓄水体积,当然就不会水流四溢。 然而,历史上有过的陂塘在 70 年代后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沿岸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湖南、江西等省此类蓄水陂塘,因种种原因,较之 1949 年以前减少四分之三。 上文已经用模拟数据计算,展示出降雨量和蓄水量平衡关系。 20 世纪后期,大量蓄水陂塘被破坏乃至消失,导致蓄水体严重不足,使阴纳大大削弱,导致阴阳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如下:( 1 )原有池塘被改造成水田或旱地,山塘被破坏,港溪被填平;( 2 )由于片面追求机械化生产,一些小型溪、河被人为地改走直线,导致河道负载力减弱,并破坏河道自身清淤能力;( 3 )由于劳动力不良转移,导致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起不到应有的调节水流作用。 蓄水体严重不足,即使降雨量即阳出正常,也会出现洪溢状况。如遇大雨、暴雨或持续数日大暴雨,雨水势必四溢成灾。洪水四溢后,并不就地留存,而是全部注入江湖,进而流入大海,如遇久晴不雨,必然天旱。 根据模拟数据计算所得结论,无论降雨量有多大,只要有足够蓄容量,就可以达到平衡。近 20 年洪灾成因,主要是蓄水体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蓄水能力、即扩大蓄水体。 可以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 )退田还塘; ( 2 )疏理水道;( 3 )修建多层次水库;( 4 )寻找与建设地下储水体;( 5 )退田还湖。 有足够蓄水体,雨水就地保存,既可以通过云腾至雨调节降雨,又可以直接用于农耕与日常生活。 上述五项措施,不难理解,也不难实施。因此,先鉴坚信: 消除洪 涝与干旱都不是难事。 附注: 一九九九年,在徐会丽与刘希庆两位学生大力协助下,先鉴曾写《治水三策》一文。写成后,先鉴曾将文章投寄有关刊物,前后共三家,均没有得到回复;三个月得不到回复,等于得到未被录用通知。此后数年,先鉴没再想过这篇文章。 2007 年 4 月,中国工程院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广州主办首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向全国工程管理实务界与研究界征文;看到论坛征文公告之后,先鉴又想起这篇文章,找出来略作修改与增补,更名为《治水三策中国易学水资源治理工程及工程管理策略》,投给论坛组委会。文章被论坛录用,并收入论坛论文集《中国工程管理环顾与展望首届工程管理论坛论文集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年,第 344 至 350 页)。
个人分类: 世事閒談|3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严重干旱警醒必须全方位的加强水利建设
zbt92 2010-3-19 15:29
文 / 水博 在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的时代背景下, 2009 年入秋以来,一场罕见的旱灾正在席卷我国西南地区。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自 9 月份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都遭遇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之少创历史之最。大江大河纵横交错的西南地区本来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水生态环境,难免会使水资源丰富的我国西南地区也面临尖锐的水资源矛盾。一些地区的洪涝和干旱交替出现。这次历史罕见的干旱气候,更使这一区域多年积聚的水利矛盾暴露无遗。当前,脆弱的水资源体系使大量人口和牲畜面临饮水难题,春耕在即,当地的农业生产更是面临着严峻考验。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统计,截至 3 月 10 日,我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 9215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7234 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 1981 万亩;有 1828 万人、 1145 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据统计,目前中国耕地受旱面积的 86 %、因旱饮水困难人口的 75 %集中在西南地区。 在严重的旱灾面前,社会各界都已经意识到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功能衰退等问题。截至 2007 年底,中国虽然已建成水库总计约 8.7 万座,但我国现有的 18.3 亿亩耕地中,尚有 9.6 亿亩不具备灌溉条件。已建成的 8.6 亿亩可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不高,平均只有 46 %。尤其是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由于天然的降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群众 靠天吃饭 意识根深蒂固,对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是重视不足。一些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大都年久失修,在严重的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这场历史罕见特大干旱再次警醒我们,必须要全方位的重视和加强水利建设。 为什么要强调全方位的加强水利建设呢?一方面,我们要特别重视中小型水利工程和配套农田灌溉网络工程建设,彻底改变广大农村地区 靠天吃饭 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必须要加快我国大型骨干蓄水工程的建设,在拦蓄洪水解决洪涝灾害的同时,想办法把尽可能多的洪水保存下来,满足旱季的水资源需求。一般来说,水利灌渠网络只能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矛盾,没有办法应对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矛盾。一些分布在各地的小池塘、水水库的存储能力也毕竟有限,容易受到局部气候的影响,很可能会在较为严重的灾害面前难以发挥出作用。据了解 2009 年,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规模已经高达 1427 亿元,一些省区的水利部门也非常重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但是,由于连续的干旱少雨让许多同样要靠天吃饭的小池塘、小水库逐渐干涸,我们的很多地区却仍然难以抵御突然袭来的特大旱灾。以至于对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极大威胁。 事实证明,仅仅建设一些小池塘、小水库和灌渠网络的农村水利设施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矛盾。必须全方位的加强我国的水利建设,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大型蓄水工程的建设。由于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大型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不属于水行政部门管理。然而,那些水资源调控所必需的大型龙头水库的建设,往往又都是一些大型的水电工程。这样一来,似乎我国的大型水资源调蓄工程的建设,就出现了与水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相脱节的矛盾。一方面水利部门不能直接操控和掌握重要的大型蓄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具有重要蓄水调控作用的大型水电站建设,也不能得到水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由于我国水电建设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后,遭遇到了国内外极端环保势力的严重阻碍,由政府部门改组后的水电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舆论宣传经验。社会上长期的误导宣传已经把我国水电的形象严重妖魔化。本来是蓄丰补枯解决水资源匮乏最重要的大型水库建设,却被经常宣传成为是截断河流、加剧水危机的罪魁祸首。个别一些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不仅被人为的无限放大,而且还变成了水库建设本身固有的弊端。这些错误的观念不仅已经误导了广大公众,甚至已经影响到我们的一些政府决策部门。以至于我国在澜沧江建设所建设的一些水坝,居然经常被被指责成为下游湄公河水危机的原因。目前,我国很多重要的大型水电建设都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也就必然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的大型水资源调控能力。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大江大河上龙头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人为控制能力﹐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 然而,我国目前的江河开发建设的现状却丝毫不容乐观。由于我国水能开发利用的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所以,随着国际社会对我们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不断增长,要完成 2020 年非化石能源达到 15% 的目标,我国的水电开发虽然阻力重重,但恐怕也是别无选择,不得不开发建设。可是,由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造成的匮乏一般只影响国内,不会形成国际压力,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可能就会一再贻误下去。遗憾的是,在当前这场严重特大干旱面前,我们很多人仍然还是不能突破体制的局限和极端环保误导宣传的影响,看到我国水资源开发所存在的最根本问题;不光是农村基础水利设施的落后,更重要的还是大型水资源调控能力的严重不足。 人类社会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大型水库﹐拦蓄洪水、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根据联合国有关资料的统计,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其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必然是成正比的。目前,发达国家的水资源调控能力平均为每人 3000 多立方米,而我国只有 500 多立方米。也就是说在水资源调控能力上,我们国家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显然,这样的水资源调控能力,根本就无法支撑一个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基本用水需求。 今天面对严重的干旱,我们正不得不承受水库蓄水能力不足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难题。我国原来规划中的虎跳峡龙盘水电站,本来是金沙江上调蓄水资源的龙头水库。但由于移民人数多,开发难度大,目前已经搁置多年。然而,该水库的水资源调节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规划的库容就将近 200 亿,远远超过云南全省中、小水库的蓄水总量。如果能建成这个龙水库再加上滇中调水等工程的配合,完全可以非常从容的应对今年的云南中部地区的特大干旱。此外,曾经激烈争论的云南怒江水电,如果能按期开发,其龙头水库的蓄水量也可以在大旱之年,为云南多提供上百亿的水资源。如果那样的话,加上当地必要的中、小配套水利设施,云南西部宝山等地区的旱情,完全可以得到根本的缓解和消除。 同样我国已建成的广西龙滩水电站,因为移民问题一直不能蓄水到 400 高程。面对今年南方所遭遇的特大干旱,目前龙滩的 375 高程与 400 高程蓄水量的差距就高达上百亿。假设目前我国龙滩水库的,已经蓄水到了 400 高程,所能增加的上百亿的水资源,很难预计将会对缓解南方的严重旱情,提供多么大的帮助? 总之,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将会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江河水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实际上,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开发要比水能开发更为重要。水能开发所要解决的主要是能源问题、排放问题,一般来说这还仅仅是个发展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水资源开发所要解决的,将是我们社会的生存问题。这次我国西南地区所遭遇的特大大旱,对我国社会所造成的致命影响和巨大冲击,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今后,如何突破体制管理和社会舆论上的阻力,加速我国大江大河上龙头水库和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增加水资源调控能力,已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个人分类: 三峡|33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之危:是水资源还是碳排量?
热度 2 生态人 2010-3-8 17:13
中国之危:是水资源还是碳排量? 西南五省旱情升级,部分地区已面临特级干旱!这似乎是在提醒两会要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威胁之一:水资源的稀缺。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后,国人对低碳经济的关注逐渐升温,据说已成为本届两会代表们关注的三大热点之一。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环境之危,天上的问题是碳排量,地面的问题是水资源,二者不可偏废,相比之下,水资源的中国之危则更为紧迫!     中国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总量的6%,有文章说排名第四,也有文章说排名第六,总之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中国的人均淡水拥有量却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1/4,国家排名在110位之外。不仅如此,中国的淡水消费量是非常惊人的,总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高达13%,单位GDP的耗水量是发达国家平均值的十几倍(有的说几十倍!)。走遍世界,你绝对找不出第二个国家有中国这样繁荣的洗浴泡脚产业。过去5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消失两个淡水湖泊!主要江河湖泊的水位连年创出新低,长江枯水期的水位下降又创出了130年的新纪录,古人非常担忧的黄河断流已是多年的事实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不可一日无水,但水枯竭和水污染的威胁与日俱增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远没有达到今天人们关注低碳经济的水平。一个是水资源,一个是碳排量,都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为何会这样厚此薄彼呢?对碳排量的社会关注度上升是环境意识的进步,也是无可厚非的社会责任感,但至少有两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第一,关于温室效应和地球变暖的必然性并不是确定的科学结论。历史上有过冰河期,生物曾经亡于地球变冷是有实证结论的,但生物亡于地球变暖?至今没有实证结论!第二,国外各界人士对低碳经济的问题格外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科学研究的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碳围剿。要在碳排量之争中警惕碳围剿,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挤占了他国的生存空间,在海外一些人看来,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的灾难!   社会的群体行为几乎都会被感染上政治的阴影,如果说,在碳排量之争的背后有国际政治,在水资源之争的背后就是国内政治,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淡水资源的分布看,中国80%以上的淡水资源集中在长江以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繁荣得益于两水:一是货币之水,二是自然之水,而北京天津的经济繁荣却依赖于两调:一是南水北调,二是宏观调控。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将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区域经济版图将高度依赖于人口的流动和货币的流动,但还有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关键因素,即水流。淡水的流动与人口、货币的流动并列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流动性,在我看来,这三大流动性将决定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内需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流动的方向是确定的,即小富进城,大富进京。未来中国的城市人口分布亦将呈现二八定律:80%左右的城市人口会积聚在中心城市,20%左右的城市人口留在中小城镇与特色城市。与人口的流动相适应,水往低处走,钱往高处流,财富将集中流向中心城市,所以现代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城市有三个等级:国际中心、国家中心和区域中心,因此未来中国的城市化也会存在三个层次,已经明朗的是:香港和上海为两大国际金融中心,北京是唯一的国家金融中心,此外还有5-6个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化版图必然发生规律性的城区扩张,从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看,现代中心城市的扩张有两大主流模式,一是环形扩张,如北京的五环模式还将继续外延,天津人会逐渐感觉到北京八环的房地产溢价;二是带状扩张,如美国的大洛杉矶地区和中国的珠三角地区,都是一条金蛇。无论是环形扩张还是带状扩张,都可定义为同城化的趋势(或者城乡经济一体化),于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市的周边或者因同城化而整体升值,或者因边缘化而趋于贬值。人口的流动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城为顺,出城为逆,双向流动的方向也会在同城化的趋势中自然形成,而引导同城化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水,水,水!鸟择木而栖,人择水而居,人与自然虽有万千气象,最终还将返璞归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无独有偶,经济学在美国有两大流派,芝加哥学派由于位居五大湖之滨,被称为淡水派;凯恩斯主义盘踞的主要大学有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斯坦福、伯克莱等名校,因位居东部海岸和西部海岸而被称为咸水派。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关注是货币,货币如水,咸淡两派,经济学对水的关注也如自然规律之返璞归真。   在关注碳排量的人群中,有的附庸风雅,有的别有用心,有的是人云亦云,有的是社会责任。中国人在关注天空的同时,还应脚踏实地地更多关注水资源的稀缺。碳排量之争是国际的,水资源之危是本土的,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在这片热土上付出过心血和青春的人会更有感触。 (请同学们注意近期关注问题的另外一个视角:云南的干旱/水危机/碳排放) 资料来自: 金岩石 http://jinyanshi.qzone.qq.com
个人分类: 生态人生3:生态良知|327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的管理才能发挥出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
zbt92 2010-3-5 09:13
水博 面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建设大型水库坝尽可能多的洪水保存下来,变成在旱季的水资源,是目前人类社会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普遍做法。解决(洪涝)水多和干旱(水少)这对最主要水资源矛盾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要修建大型水库拦蓄洪水﹐变水害为水利。 在缺乏必要的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情况下,我们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然而,当建设了必要的水利水电设施之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水利水电设施能否发挥好作用,能否解决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还要取决于我们的管理水平。 上个世纪末,我国的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之前,就由于没有解决好黄河的水资源矛盾,上游各梯级水库无序的用水造成了黄河历史上最长时间的断流(1997年)。一度对黄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进入新世纪后,在黄河已经建成了一系列梯级水库的基础上,水利部加强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科学调度。从那以后黄河不仅再也没有出现断流,而且,还多次利用汛期的洪水进行调水调砂冲淤。有效的缓解了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增高的速度,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了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然而,可能是由于我国长江和南方各流域河流的水库蓄水能力,还不能达到黄河那样对全年的水量进行调节控制的水平,目前我们对长江和南方诸河流的水资源管理也还比较的被动。面对去年我国南方严重的秋旱和包括三峡在内的各大小水库都难以蓄满水的尴尬局面,几乎没有人不对夏季我们曾千篇一律的放空水库的防洪措施感到惋惜。为此,社会上已有很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的发出 管水调水切不可 重涝轻旱 的呼吁。 三峡水库今年首次正常蓄水,为什么会出现各大水库同时蓄不上水的局面呢?这一方面是由于遭遇到今年的特大旱情,另一方面恐怕也有像当年小浪底水库刚建成的时候,我们缺乏对黄河全流域统一调度经验造成断流相类似的管理因素。必须承认,我们对三峡建成后长江的水资源管理还缺乏经验,还有待于加强和改善。 目前,除了在已经实行了全流域统一管理的黄河,我们在包括长江的很多地方至今还一直沿用过去单个水库防洪的老观念。汛前一定要放空水库,在汛限水位低位运行,随时准备拦蓄可能出现的洪水。汛后才能准许水库开始蓄水。这样流域的各梯级水库的防洪作用虽然能够提供多重保障,但是汛后的同时蓄水则很难免不出现大家都蓄不上水的问题。一般来说,梯级水库的累积效应能增加防洪能力,但却必然要加剧蓄水的困难。随着我国江河上越来越多的梯级水库的建设,这种不考虑众多梯级水库累积效应的 重涝轻旱 的静态汛限水位的防洪管理措施,恐怕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实。 特别是我国三峡今年第一年建成就赶上了特大干旱,尽管三峡水库发现今年的特大干旱之后早造就停止了蓄水,而改为向下游补水。但是,汛后蓄水的初期毕竟还是曾经减少了下游的水量。为此,汛后蓄水似乎已经成为了三峡工程的一个软肋。下游江西的鄱阳湖甚至已经考虑要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再建设一道大坝,以调节三峡蓄水期间对下游造成的水量减少。我觉得这说明我们三峡工程的水资源调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通过三峡工程的合理调控,我们本应该能够实现降低长江洪水期的最高水位,增高枯水期的最低水位的目的,让长江的河湖关系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而不应该恶化河湖关系。 我们建设三峡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要调节长江的水资源,让它更有利于我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果说建成了三峡之后,我们非但没有调节好长江的水资源,反倒增加了新的矛盾,那么显然是与我们当初建设三峡的目的不一致。同时也难免会增加社会公众对三峡工程的误解。出现了这种情况,一定是我们在三峡的水资源调度管理上还缺乏经验,还有待于改进。 据悉,国务院已于近日明确,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三大功能上新增抗旱功能,并与防洪功能并列排在首位。这说明我国三峡工程 重涝轻旱 的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同时也说明发挥已建工程的作用,科学管理水资源的问题,不仅已经引起了我们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且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我们但愿这一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理念,不仅仅要体现在三峡工程上。 我们相信只要改变了单纯强调防洪的管理调度方式,不再坚持僵化的静态汛限水位,三峡工程的水资源调节效益一定会充分的发挥出来。要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已经为我们实施动态的汛限水位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已经有了较高的准确性,如果能根据各大水库集雨区的天气趋势预报,实施动态的汛限水位管理,我们不仅可以发挥出水库正常的拦蓄洪水的功能,也能避免个梯级水库同时蓄水所造成的冲突。 实施动态的汛限水位防洪,除了可以在防洪的同时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之外,还能大幅度的提高各梯级水库的发电能力。因为,水库电站的发电能力一般都与与水库的蓄水位成正比。汛期水库水位的提高,一定会增加电站的发电能力。动态汛限水位的防洪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汛期的水电站发电能力,而且还可以彻底避免梯级水库汛后都蓄不满水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个梯级水电站冬季的供电作用。我国今年冬季所出现的供电紧张局面,一方面是电煤供应不足的因素,另外很重要的原因还有突然遭遇特大干旱,各个主要的水电站普遍蓄水不足。无法正常发挥出水电的作用。 提高汛限水位的增加发电的作用非常明显,以三峡水库为例,如果把汛期的汛限水位提高 5 米,整个汛期可以增加三峡的发电 30 亿千瓦时。如果能实施最充分的动态的汛限水位管理,三峡水电站可能增加年发电量一百多亿。其作用可能会超过 2008 年我国全国的风能和太阳能的全部发电量。按此推算,如果全国的各大水库都能实施动态汛限水位管理,让冬季各大水库的水位得到保障,那么我们国家几乎可能会得到一个额外的三峡电量。总之,水资源的科学调度管理,将会为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不可估量的重大贡献。 其实,早在 2006 年联合国颁布的《世界水资源报告》就曾指出:世界水资源问题的第一条就是 设施不足,管理不善 。水资源的设施建设和管理就好像是计算机的软硬件,没有必要的水利设施建设,人们对水资源无法干预、调控,就谈不上什么管理。所以,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前提在于必要的水利设施建设。然而,如果建成之后如果不能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不仅可能无法发挥出工程设施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会带来某种副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水利水电设施只能是一种工具,没有人的科学管理、掌控,工具不可能自觉地发挥出好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在我国的黄河得到过验证,今天又同样在考验着我们对长江的水资源管理水平。下一步,就看我们能不能继续交出满意的答卷了。
个人分类: 三峡|2910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价并不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唯一手段
姜文来 2009-12-21 09:12
姜文来 北京市水价听证会在 12 月 16 日落下了帷幕。北京市涨价提出了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促进首都水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促进污水资源化和再利用、有利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行业发展。 2 5 名听证代表中(其中一名未到会,提供书面意见), 23 名同意涨价,高达 92% ,只有 2 名明确反对涨价,只占 8% 。 听证结果表明,听证代表接受了涨价理由。 综观各地水价调整的理由,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节水意识成为水价提升的首要理由。那么,提高水价是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唯一手段吗。 这次北京水价调整和 2004 年水价调整相似之处,在听证之前有关部门组织代表参观密云水库,让听证代表充分了解北京水资源状况。事实表明,这样水资源水情教育十分有效,听证代表在参观之后无限感慨,北京水缺,提价必行成为共识,在听证会上代表们发表了赞同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提高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并非只有提价的手段,充分的水资源教育就是很有效的重要手段。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水价只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充分地意识到,通过提高水价提高人的节水意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果是有限的,在水价特别低廉的时候比较有效,但到一定程度效果就不明显。 水作为生活必须品,政府提供优质价廉的水资源,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提高居民生活水价,节水的效果各地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 40% (注意不仅仅是居民生活用水),提价有节水的可能,但就全国而言,生活用水量只占 10% 左右,即便全部不用了,还能节约出多少水量?这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水资源是宝贵的资源,珍惜水资源,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没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提价并不是保护水资源的唯一手段 。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3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资源探秘》前言(部分)
姜文来 2009-11-18 21:42
前言 水滋养了地球的生灵,是地球的灵魂。如果没有水,人类将从地球上消失,美丽的蝴蝶不再翩翩起舞,璀璨夺目的花卉将不在怒放,地球就失去了色彩,会死一般寂静。 水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时而多日无雨造成大面积的干旱,水资源短缺,百姓怨声载道,甚至背井离乡;时而大雨滂沱,填满江河湖泽,造成洪涝灾害,家园被毁坏。水能造就文明,也能摧毁文明。水至柔,微风能吹起层层涟漪;水至刚,水滴石穿,无坚不摧。水最宽容,能融万物。水支撑经济的发展,也会摧毁经济的繁荣。水尽管如此神奇、伟大,但它并不罕见,它极其普通,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着!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一直处于刚性增长,与此同时对水资源的干扰强度强烈,产生了各种水资源问题,如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保障水资源持续供给,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在水资源保护中公众参与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人人爱护水资源,人人为保护水资源做出自己的奉献,碧水蓝天的美景才能实现。只有知水,才会爱水,才能进一步产生护水的动力,这既是本书的主线也是本书要达到的目标。 本书共分 5 章,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水的奥秘。水究竟来自哪里还是一个待解之谜,本章首先对此进行了阐述,然后从水的比热最大、密度很奇特、组成发现过程、大家族、同胞兄弟、软水和硬水等六个角度掀开了水世界的神秘面纱,第三,将您带进神奇的水晶世界,让您感受水结晶世界的惊奇,第四,展示了水变幻莫测的旅程,阐释了水与水资源异同。 第二章,水文化奇葩。水是美丽的,由水为载体构筑的水文化更是令人沉醉。本章撷取十朵水文明奇葩,展示璀璨夺目的水世界。人类的起源是一个待解之迷,水是人类的摇篮证据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人类起源的神秘色彩;四大古文明皆发源于大江大河,水是文明的摇篮;大禹治水铸就的中国魂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催人奋进;水在文化血脉中流淌,它给人高尚的情操,滋养了文学,是中国山水画中水魂;治水与治国一脉相通,水乳交融;刑、法两字起源与水密不可分;水是现代钟表的长兄;农村水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根深叶茂;崇拜水就是崇拜中华民族。 第三章,遨游水海。水如此神奇和美丽,就让我们走进水海进行畅游吧。本章在向您展示降水如何度量的基础上,将焦点聚焦在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上。世界水很多,分布也不均一,但是淡水奇缺,如果说地球水量有一水缸,能供我们利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为了让您清楚中国水资源情况,从中国降水、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和世界进行了比较,将中国水账明明白白地展现在您的眼前。 第四章,透视水资源危机。我们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威胁,警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敲响。 21 世纪要为水而战吗,这里提供了为水而战的背景。缺水成为我国的水殇,污水漫溢、洪水吞噬家园、动脉硬化的河流和令人忧伤的水生态一直是我们的心痛。 第五章,拯救水资源。面对脆弱的水资源,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拯救水资源也是拯救我们人类的未来。不浪费每一滴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拯救水资源的关键;向大海、废水、云彩、洪水等要水资源,令水源多样化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科学地调水、洗净污水、管理节水、我为节水做奉献等是拯救水资源的必由之路。 书中还包括一个附录,对我国节水标志和与水相关的节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 笔者认为,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 )可读性,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水资源,尽可能采用图表增加其可读性,对水资源产生亲切感,如水是钟表的兄弟将水与钟表的关系高度形象化,既感到亲切,配发的水钟图片能进一步强化认识;( 2 )趣味性,努力用有趣故事、事例展示水资源神奇和美丽,在快乐的阅读中掌握水资源知识,感受水资源的神奇与伟大,如水结晶的神奇、水结构发现过程的曲折、水是天外来客吗等都充满了趣味性;( 3 )新颖性,本书在展示水资源魅力的同时,寻求最新的资料、内容鲜见,如书中所采用的数据尽可能采用最新的数据,水文化奇葩、水的奥秘等在通常的水科普读物中鲜见系统的介绍;( 4 )实用性,本书既系统地阐述了水资源的美轮美奂,也尽可能地介绍水资源受到的严重威胁,读后产生珍惜水资源、爱护水资源的情思,特别是详细地介绍了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节约水资源,更具有实用性。( 5 )兼顾性,本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在体验水资源神奇的同时,逐步掌握水资源相关知识,加深对水资源的爱与忧,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即便对水利专业人士也有一定的新奇感,一些水资源秘闻在通常的专业上难以触及(自吹自擂?哈哈)。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50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后三峡时代,考验我国的水资源调控能力
热度 1 zbt92 2009-11-17 18:43
文 / 水博 三峡工程的试验性蓄水于今年 9 月 15 日零时启动,起始蓄水位为 145 米,当时入库流量 23500 立方米 / 秒。按照蓄水计划, 9 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原则上不高于 158 米, 10 月末蓄水至 175 米。若 10 月底水库水位未蓄至 175 米,则 11 月份继续蓄水至 175 米。 然而, 9 月中旬以来,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湘江、赣江发生历史罕见旱情,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出现困难,渔民歇业,航运受阻。 9 月底,三峡水库坚持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蓄水任务,水位升至约 158 米,蓄水量 70 多亿立方米。但是为缓解下游的用水需求,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自 10 月 19 日以来,已多次要求处于试验性蓄水的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为此,至 10 月下旬,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仍不小于 9500 立方米 / 秒,比原计划方案多下泄 3000 立方米 / 秒,蓄水进程由此受到影响。 随着长江枯水期的临近,三峡入库流量还在持续减少, 11 月 4 日入库流量跌破 9000 立方米 / 秒,至 8800 立方米 / 秒。三峡水库水位虽在 11 月 1 日 9 时艰难涨至 171 米,但此后又有回落,目前仍在 170 米附近徘徊。按照长江防总调令,自 10 月 31 日 14 时起,若三峡入库流量大于 9500 立方米 / 秒,水库下泄流量按不小 9500 立方米 / 秒控制;若入库流量小于 9500 立方米 / 秒,水库按出入库流量平衡控制,即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 长江的大旱和三峡水库的蓄水困难,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后三峡时代的话题。很多公众都不理解,为什么三峡水库在长江的洪水期不蓄水,非要等到枯水期才开始蓄水。这是因为我国三峡工程第一任务就是防洪,所以,汛期三峡水库的水位必须严格按照水利部的规定,保持在汛限水位之下。这样才能保证在洪水突然出现的时候,有足够的库容发挥出拦蓄洪水的防洪作用。也就是说,为了防止洪水灾害,我们必须要在汛期放空水库,直到没有什么洪涝灾害的可能的时候才开始蓄水。这样,由于每一年的水文情况不同,就难免出现各种意外。例如,去年的长江上游就出现了秋汛,三峡水库的蓄水就十分顺利。而今年则出现了严重的秋旱,导致蓄水的困难。 由于我们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准确地预计当年的气候变化,所以,在秋旱尚未出现的时候,水利部门只能按照常规的经验,选择开始蓄水的时机。现在回过头再去看,三峡水库今年当然是应该早一点在汛期就开始蓄水。不过,提高汛限水位和提前蓄水肯定会增加汛期的洪水风险,水利部门今后如何在各种风险之间选择,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确实是一个后三峡时代的新课题。 然而,比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更重要、更可靠的是通过工程措施提高我国的水资源调控能力。这是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调控问题的唯一途径。从物理上来看,要调节水资源,必须要有存蓄水的场所。因此,只有水库的蓄水能力高了,才能把汛期更多的洪水保存下来,留到枯期应用。因此,各国的水库蓄水能力的大小,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大坝委员会的统计,全球 高收入国家人均库容数的平均值是大约 2100 m 3 ,比低收入国家( 470 m 3 / 人)高出大约 4.5 倍。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发展很快,建设了三峡、小湾、龙滩等一系列具有较大库容的大型水电站,但是,目前我国的人均水库容,仍然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人均水库库容只有 460 m 3 与一些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的差距高达百倍以上。这就决定了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定会表现得十分尖锐。不仅汛期洪水的风险大,洪涝灾害频发,而且,枯水期的干旱也会十分严重。 目前,为了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水利部已经停止了三峡和长江上游各水电站的蓄水。这样由于今年冬季各个水电站的水位不高,不仅会大幅度的降低水电站的发电能力,而且,如果明年继续出现春旱,将会大大减少水库的正常抗灾能力。现在我国的这种危险情况,不仅出现在长江,也出现在我国南方各条江河上。入秋以来,为了减轻广东的咸潮上溯,龙滩水库也早已经停止蓄水,加大下泄流量。如果明年春季一旦继续出现干旱,恐怕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将会更加严重。 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现代化生活水平用水量的提高,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全世界都必须面对的难题。不过,联合国的世界水资源报告早就明确指出:世界的淡水资源本来是够用的,只不过由于设施不足、管理不善的原因,才造成了水资源的高度紧张。这个设施当然主要就是蓄水调水的工程设施。我国的三峡修建以后,虽然让我国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全面解决我国的水资源调节能力而言,一个三峡水库仍然是杯水车薪。按照长江综合规划,仅仅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就应该提供几倍于三峡的水库蓄水能力。但是,至今不仅我国金沙江上所有这些水库连一座都还没有建成,而且已经有不少国外资助的极端环保组织,公开的造谣污蔑我国的金沙江开发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个别政府部门也听信了谣言,以破坏生态环境的罪名叫停了亟待建设的金沙江水电工程,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水资源的调控能力。目前我国长江流域各水库的总蓄水能力还不到长江年径流量的百分之二十,按照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如要满足我国水资源调控的基本需求,长江上各个梯级水库的总蓄水能力至少应该达到长江年径流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水资源调控能力,还没有达到规划要求的三分之一。 然而,在一些极端环保组织的蛊惑下,对保障我国社会正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要的大型水库,水电站建设常常被宣传成是肢解河流、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长江流域规划和水利水电建设经常成为各种极端环保组制造谣污蔑的对象。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存蓄水资源的规划选点常常被极端环保的宣传所攻击污蔑。例如,目前我国三峡之后仅存的还可以建设的特大型蓄水水库的虎跳峡(龙盘),很可能将会被极端环保的舆论所否定。已经按照 400 米建成的龙滩工程,也很可能只能永远停留在 375 米。明年春天一旦遭遇春旱,龙潭蓄水量减少的一百多亿水资源,将会对广东沿海的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简直难以想象。可以说社会上妖魔化水电的欺骗宣传,已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水资源调控工程的正常建设,对我国的社会的正常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们应该看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决不应该是中国水利水电的终结。后三峡时代,是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水资源需求急剧上升的时代,同时还是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水旱灾害加剧的特殊年代。因此,我国后三峡时代的水利水电建设不仅不能停步,反而更要加速。应该早日完成个流域的发展规划目标,提高用科学技术手段减少自然灾害的能力。当然,这些工程的建设也只能解决设施不足的硬件问题,要全面解决好水资源的问题,我们还必须不断提高包括节水、防治水污染和流域综合调度的水资源的管理水平,避免因为管理不善影响了我国水资源调控能力的发挥。 但愿明年春天不要出现连续的春旱,但愿严酷的现实能让我们社会各界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无可替代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个人分类: 三峡|3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桂林漓江旱情严重想到的水资源问题
zhangxilin 2009-11-14 20:51
2009年注定是中国南方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一年。进入秋季以来,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严重旱情。新闻报道说长沙的寒秋未曾到来,橘子洲西侧的湘江却已经断流多日。号称八百里洞庭湖城陵矶水位跌至21.72米,宛如小池塘一般。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水位9米左右,由于湖容积过小,已经进入了极度干涸状态。广东北部大旱,珠江水系的重要河流北江干涸大片沙滩裸露,河床变垃圾场。广西西江全流域持续干旱,梧州因西江航道枯水滞航船舶600多艘。至于舆论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桂林漓江了。这是因为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张山水名片。不要说国人了,桂林几乎成了所有国外领导人来中国的必游地。据统计,建国50多年来,桂林共接待来自世界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的邀请外宾10多万人次,其中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领袖、议会领袖共达150批以上。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尼泊尔首相比斯塔、越南胡志明主席、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新西兰总理郎伊等。可以这么说,桂林山水成为了我国的外交山水。正因为漓江的山水成为了中国的山水风光象征,今年漓江的大旱才引起了国人的关注。由于漓江水位过低,在2009年史上最长的八天十一黄金周期间,为了满足游船通航需要,桂林通过思安江水库补水9天,基本满足了漓江景区磨盘山(竹江)阳朔航线的最低通航要求。但进入深秋以来,越来越低的水位还是让昔日的美丽漓江秀美水景黯然失色不少。事实上,漓江枯水已经多年出现了,只是今年枯水季节来得太早了,在十一这个旅游旺季之前就表现的比较明显了。 水景不常在是我国目前许多河流的真实写照。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水资源季节性短缺的问题。洪水季节洪灾,枯水季节旱灾,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极其不均衡,直接表现为下点雨就闹洪涝,干旱马上就断流。就在2009年7月,桂林遭遇五十年不遇洪灾,转眼过了3个月,居然变成漓江河流几乎断流。这说明尽管很多地方水资源丰富,但受降雨季节性和雨区范围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仍然不均。河流中的水资源量受到地表水量变化和地下水量变化两个变量影响,因此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表现为不同季节时期水量差异变化较大。为保住漓江这张中国山水名片,相关流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必不可少。河流具有公地的所有典型特征,一直是各方利益主体博弈和冲突集中出现的领域。我们必须树立河流健康生命理念,正确处理水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配置流域环境和河流生态水资源。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与水环境承载力,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漓江不断流。 首先,管理者应该明白,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河流生态系统用水与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共享一个水源,呈现此消彼长关系,理应遵循三生用水(生态、生活和生产)共享原则。也就是说,漓江沿岸的生产生活用水多了的话,自然留存在河床中的水资源就少了。要想保证漓江河床不干涸,就必须压缩漓江两岸的生产、生活等消耗性用水量。另外,从维护水生态系统平衡角度出发,任何一条河流都需要保持相应最低限度的生态用水量。生态用水是指维持各类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所必须消耗和现存的水,具有维护水生生物等生态环境功能。如果生态用水量小则会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中的污染物分解变慢等后果。水量和水面的过度减少还会导致部分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减少甚至灭绝。对于漓江而言,保留最低要求的河流生态用水的同时,也提供了最低标准的景观水体和最低要求的水上航运(景观和航运都对水资源的媒介性、视觉性、景观性利用,属于非消耗性用水),这是典型的一举三得之举。 其次,要优化配置好水资源。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水的要求逐渐增多。水的天然时空供给限制和人类需求无限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在当前水资源匮乏的年代,各用水区域、用水行业之间争夺站尤为激烈。为了自身的生产生活目的,水流上游地区往往截水,直接减少了下游河道水量,导致下游少水或无水可用。另外,城市化的推进也对水资源提出了挑战。根据桂林市十一五计划的目标,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要提高到35%,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1600万人次以上。相应地,到2010年,桂林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比现在增加15立方米/秒,2020年要增加25立方米/秒,按照现在漓江的平均流量,如果短期内上游不能显著增加水调蓄能力,届时,漓江在枯水期将面临干涸的危险。因此,如何平衡未来桂林的城市供水、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旅游开发、生态平衡等不同目的不同用途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这个问题需要及早地谋划。 最后,增大水资源蓄水量,增强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水资源受降水、蒸发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水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时段性。丰水季节时,流域水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各行业用水需求,优化配置的必要性不强。一旦水资源蓄存总量不能完全满足各种用水需求时,需要进行人为调节配置。这就需要建设相应的水利工程。同时,修建水利工程的同时,针对河流流域内的山体所进行的生态保护必不可少。今年漓江上游水库补水不多是缘于水库自身蓄水太少。在漓江源头猫儿山和沿途地区,近些年来大量山林被改造成为速生林、经济林、竹林等,水源涵养能力大大下降,直接导致水库无水可蓄。事实上,漓江上游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修建了灵川青狮潭水库、思安江水库等水利工程,并且一直以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效益。如当年尼克松总统游览漓江的时候就曾经利用青狮潭水库补水完成的漓江通航的。可喜的是,当前桂林市已经意识到了漓江的水资源匮乏的严重问题。2008年12月,桂林市开始建设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该水利工程由斧子口水利枢纽、小溶江水利枢纽、川江水利枢纽等三个生态水库项目组成,工程概算总投资30.48亿元。根据其设计,该工程建成后,将与现有的灵川青狮潭水库、思安江水库等城市补水和堤防工程联合运用,可使桂林市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并保证漓江水流量常年达到60立方米/秒,彻底解决旱季漓江喊渴,让中外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尽情地全程饱览漓江风光。如是这样的话,那么漓江将彻底告别干涸的尴尬境况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美丽的漓江 干旱的漓江 干旱的湘江(长沙段) 干旱的洞庭湖(岳阳渔港变泥塘) 干旱的鄱阳湖 干涸的北江河床(广东清远) 西江--广西梧州市长洲水利枢纽下游河床部分裸露
个人分类: 水体知识|7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外一则)
qianlivan 2009-10-28 21:59
前面的一篇博文(我们有多少水资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4982)根据能量守恒讨论了水的蒸发的问题。 我同学提醒我,水蒸汽凝结放出的潜热同样可以用于蒸发水,所以最好是把大气看成一个热机,用熵来估算比较合理一点。他假设水蒸汽的凝结温度为250K,那么按照热机计算的降水量应该是我先前估计的降水量的250K/(300K-250K)=5倍。 我这样考虑,太阳的辐射从6000K变为300K时,保持能量守恒(如果地球热收支平衡),那么相当于高能的光子变成了若干低能光子(辐射峰值处光子的能量变为原来的1/20)。光子数增加相当于微观状态数增加。温度为T时的能量密度 ,根据能量守恒,300K时的体积V应该是是6000K时的 倍。光子气体的熵表示为 。所以300K时的熵是6000K时的6000/300=20倍,可以近似认为增加的熵就是300K时的熵。注意到熵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E是地球接收到的能量。 水蒸发时的熵增加为 其中Q是单位质量水的汽化潜热,M是倍蒸发的水的质量。于是 我觉得这个结果表明根据熵计算的结果应该是根据能量计算的结果的4/3倍(这里假定了6000K的辐射变为300K的辐射的熵增就是由于水蒸发的作用)。说实话,我还有点糊涂。
个人分类: 思考|4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有多少水资源
热度 1 qianlivan 2009-10-25 21:34
现在有很多地区缺水。缺水到底是指什么?简单说就是可以使用的水量不足,但是背后的原因却是多样的。有的地方是本来就没有水,例如一些沙漠地区降水量极少;有的地方虽然有降水,但是降水在时间上的分布却十分不均匀;有的地方虽然有很多水,可是水却是不能直接利用的,例如海岛,水源被污染的地区。 没有水的地方可以从有水的地方调水,例如土库曼斯坦开凿卡拉库姆运河从阿姆河调水供给阿什哈巴德等城市(百度百科:卡拉库姆运河http://baike.baidu.com/view/980593.html?fromTaglist)。降水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可以通过修筑水库或者水窖收存雨季的降水供其它时候使用,如中国西北一些地方(互动百科:水窖http://www.hudong.com/wiki/%E6%B0%B4%E7%AA%96)。 而水不能直接利用的地区需要海水淡化工厂,污水处理厂。 从本质上讲,几乎所有的水资源都来源于降水。来源于雪山的水是头一年冬天的降雪(或者多年来积攒的降雪,但如果水来源与以前的降雪,这是不可持续的);来源于山中的泉水是以前雨季的降水,如果考虑可持续,那么一年可用的水量应该等于一年的降水量;来源于湖泊和河流的水本质上也来源于降水。所以,在可持续的前提下,可以认为一年的水资源的上限是全世界大陆上的总降水量(如果我们有能力将所有降水加以利用的话)。可持续的前提是重要的,如果对水资源的利用超过了其更新速度,水资源迟早是会用完的(一个例子:也门首都萨那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0/22/content_12294279.htm)。 那么我们到底有多少水可以用呢?可以认为形成降水的水汽都来源于海洋,而从海洋蒸发水汽的能源是太阳光。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能量可以估算为 。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之比为7:3,假定地球接收能量的70%被海洋吸收,而且这些热量用于水的汽化。水的汽化潜热为 。再考虑到海陆面积之比,假定蒸发的水汽的30%作为降水落在陆地上。于是每年全球总 的降水量的上限,也就是说每年水资源的上限为 。每年的人均水资源量的上限大约 。每人每天最多可以有一百多立方米水。 但是我们距离上限有多远呢?目前似乎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利用雨季形成的洪水,而这一部分水占了降水的很大一部分。而有些城市(我知道的有昆明)的雨水虽然可以存在湖中,但是由于雨水和污水不分,雨水最终也称为了污。所以其实我们没有多少水可以用。想想那些常年漏水的水龙头,我有些不安。
个人分类: 思考|486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并不是世界十三个最缺水国家之一
热度 1 jiasf 2009-10-11 03:01
常有媒体甚至专业文献报道中国是世界十三个贫水国家之一!其实大谬不然!中国虽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4(2280/9000),属于水资源很紧缺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北方黄淮海辽地区人均水资源在500m3/人以下,但比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少的国家至少也有30多个。今天世界上有193个主权国家。根据Peter H.Gleick提供的122个国家的数据,有33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量比中国还少。 国家 人均水资源(方/人) 排名 China 2,282 89 Turkey 2,246 90 India 2,167 91 Armenia 2,136 92 Germany 2,084 93 Belarus 1,841 94 Ethiopia 1,841 95 Malawi 1,814 96 Zimbabwe 1,744 97 Burkina 1,671 98 Peru 1,641 99 Haiti 1,468 100 Poland 1,454 101 Korea, 1,438 102 Iran 1,339 103 South Afica 1,231 104 Belgium 1,227 105 United kindom 1,203 106 Morocco 1,088 107 Kenya 1,056 108 Egypt 966 109 Lebanon 941 110 Syria 859 111 Burundi 559 112 New Zealand 532 113 Algeria 463 114 Tunisia 447 115 Moldova 397 116 Isreal 377 117 Yemen 255 118 Jordan 198 119 Singapore 193 120 Saudi Arabia 120 121 Kuwait 11 122 人均水资源数据来自: Peter H.Gleick.The Worlds Water: The Biennial Report On Fresh Water Resource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8.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14314 次阅读|2 个评论
吉林明晰原因, 更好应对旱灾
xcl2822 2009-10-10 22:58
肖长来,吉林大学,2009-10-10 吉林省今年又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影响范围广,时间久,灾害重。就连长春一带,受干旱影响,今年秋菜产量明显减产,价格也上涨。针对越来越多的干旱现象,不但要从实际上加大抗旱的力度,增强抗旱措施,也应进行旱灾历史及原因的分析研究。下边是笔者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还请同行斧正。 -------------------------------------------------------------------------------- 中国水利报 第2807期 出版日期:2009-09-03 http://www.chinawater.com.cn/slb/2b/200909/t20090903_248852.htm   作为粮食生产基地,吉林省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属于吉林省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种植农业和养殖农业生产优势比较突出。但是干旱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应对此次干旱,笔者认为明晰干旱的原因最为重要。   第一,降水量减少,旱情加重。据资料显示,该区主要旱情发生于春季,次为伏旱和秋旱。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550毫米,通榆、镇赉一带小于400毫米,是干旱少雨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大、最小年份降水量之比为2.8∶1;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920~1008毫米,由东向西递增,各地蒸发量均大于降水量,是吉林省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5倍以上。由于降水量显著减少,土壤含水量也相应减少,旱情不断加重,严重制约了农牧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江河水位降低,流量减少甚至枯竭。当地除了雨季遇有较大降水产流外,其他季节基本不产流,多年平均径流深不足10毫米,且所产生的径流基本汇集于当地的低洼地或湖泡,消耗于蒸发而难以利用。区内江河水位年内、年际变化较大,低水位多出现于3~6月,高水位多出现于每年的7~9月。目前霍林河在吉林省内几乎长年断流,洮儿河的流量也明显减少。嫩江、第二松花江、松花江、拉林河等有水江河,也出现水位降低,流量减少。   第三,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形成水位降落漏斗,局部出现含水层枯竭。降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少就更明显,加上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地下水水位也出现普遍下降现象。主要城镇大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漏斗,特别是松原市北部的二龙山、新村等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大,单井出水量明显减小,面临水源枯竭的局面。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大批水井不断报废,水井越打越深,而水量越来越少,提水成本越来越大,进而使旱情加重。   第四,过境地表水资源丰富,但是缺乏水利工程。水利化程度和水利工程的利用率均很低,是造成该区干旱的原因之一。在这个地区,大片耕地缺乏稳定的抗旱水源,抗旱能力很低。笔者认为应该加大该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地建设水利工程,增加调蓄力度,使其有稳定的水源来应对干旱。   综上所述,吉林西部土地旱化明显,土壤含水量降低,湖泡萎缩甚至干涸,江河水位降低流量减少,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旱情逐步加重,处于恶性循环。其主要原因是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显著减少。人类大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变了地面的水热交换条件,影响了局部水循环,进而加剧了旱情的发生。   笔者认为,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拦蓄利用过境地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实施人工增雨以利用空中水,积极采取节水措施和节水新工艺,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保障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喜的是,目前吉林省十一五重点水利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引嫩入白供水工程、大安灌区工程正在积极建设,将新增灌溉面积近29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9万公顷,将有力保障该区粮食生产、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在开发中要密切关注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肖长来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文水资源方向直博生招生信息-清华大学
shangsh 2009-9-7 16:54
欢迎大家报考清华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方向直博生! 1. 本人招生名额:2人(清华大学1人,其他学校1人)。 2. 招生对象: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具体条件及程序见后。其它信息可查阅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http://166.111.4.136:8080/yjsy/main.nsf/SecondClassParaShow?openformClassCode=C04 3. 招考方式:以面试为主。 4. 学制:4~6年,一般为5年。 5. 学费:提出申请可免交。 6. 生活补助:1000(资格认定前)~1200(资格认定后),根据工作及成果情况另发一定补助。 个人主页: http://learn.tsinghua.edu.cn:8080/1997990106/index.htm email: shangsh@tsinghua.edu.cn 附: 清华大学2010年接收外校推荐免试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研究生的有关要求 清研发【2009】18号 一、申请者须具备的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祖国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 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① 能在现就读学校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申请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者,本科前三学年总评成绩一般应在本专业年级前5%; ② 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 ③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 未受过任何处分; ④ 身心健康,符合所申请学科的体检要求。 二、申请者须提交的书面材料 1. 清华大学2010年推荐免试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通过网上申请系统打印); 2. 本人自述; 3. 两位与申请攻读学位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的专家推荐信(下载空表请专家填写),推荐信须由推荐专家密封并在封口处签字; 4. 历年在校学习成绩单,并加盖学校教务处或院系公章,密封后在该信封的封口处加盖公章; 5. 申请免试攻读我校硕士学位研究生,须由申请者现所在学校教务处提供同意推荐免试的证明信,并加盖公章;申请免试攻读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不需要提供同意推荐免试的证明。 6. 如果有在核心刊物或会议上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取得具有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请提交复印件或证明信; 7. 如果在学期间从事课外科技活动中有获奖或突出表现,请提交由学校教务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的证明材料。 上述各项材料应在 2009年9月25日 以前 提交,申请攻读我校硕士学位者其现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证明信最迟可在复试时提交。 三、申请办法 1. 有意申请者可于 2009年9月11日 至9月25日 到 http://tsinghua.cpge.cn 填写申请信息,并打印相关表格。在 2009年9月25日 以前 将填好的全部申请材料(统一用A4纸)寄(或送)达所申请的我校相应院(系、所)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过期不再受理申请。 2. 2009 年9月28日 前, 我校对申请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择优选拔并通知部分申请者来我校进行复试。入围复试者应在参加复试前通过网上系统 交纳复试费(100 元/人,网址为 http://tsinghua.cpge.cn )。 3. 我校对通过复试并同意接收为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外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发放初步录取通知(接收函)。取得推荐免试直读硕士学位资格者到现所在学校领取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签发的(加盖公章)推荐免试硕士生报名表,办理正式报名手续(报名时间、方式由现所在地省级招办通知)。取得我校推荐免试直读博士学位资格者,在我校规定报名时间内登陆清华大学博士生招生网站,下载正式报名表,准确填写本人信息。未办理正式报名手续者不能被录取。 4. 2010 年6月底,我校对同意接收并已履行正式报名手续的外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资格复审(复审内容在初步录取通知上有详细说明),通过者发录取通知书,未通过者不予录取。 5. 若申请人弄虚作假,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来我校的免试读研资格,并通报申请人所在学校。 6. 申请材料邮寄地址: 北京市清华大学( 申请者申请的院系名称 )研究生教学办公室 邮编:100084 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10)62773824,62782192 传真:010-62770325; 电子邮件信箱: yjszb@mail.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电话查号台:010-62785001 四、其它 1. 我校2010年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专业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公共管理硕士(MPA)外均接收推荐免试生。法学院、美术学院和全日制专业学位均按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类别招收硕士研究生,具体收费标准向报考院系咨询。 2. 按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求, 学校、院系和导师为研究生设置教学助理(简称助教)、管理助理(简称助管)和研究助理(简称助研)岗位(统称为三助岗位)。承担助教、助管岗位的研究生,其学费和岗位津贴由学校提供;承担助研岗位的研究生,其学费应由学校和导师(院系)分担,岗位津贴由设岗导师(院系)提供。研究生未获得三助岗位,可向学校提出减免学费申请,不申请或申请未获批准者,应交纳学费。 此外,学校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每位努力学习的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委托和自筹经费培养研究生除外)按月发放普通奖学金,表现优秀的可以申请学校综合奖学金或单项奖学金。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2009 年9月11日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4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立“利水型社会”
姜文来 2009-8-10 08:31
姜文来 水是最常见的自然物,是生物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环境资源。水对人的恩惠可以说是比泰山还重,我们必须以感恩的心情回报我们的恩人,绝对不能恩将仇报。 水是我们的恩人,人诞生于水,在水的陪伴下成熟,并且充分利用水的特性,发展经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水文化。水利一词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中《孝行览慎人》,但该文中提及的取水利主要是指捕鱼之利。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司马迁在该书中对历史治水事件进行详细记述的基础上,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慨叹,并指出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从此,水利一词逐渐开始流行,但此时的水利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含义。长期以来,水利界一直认为水利就是兴水利、除水害。现在水利的内涵有所延伸,水利被定义为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进行调配和控制,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体包括防洪 、排水 、灌溉 、水力、水道、给水、水土保持 、水资源保护 、环境水利和渔业等等。 长久以来,我们重视水利,水利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将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对待水的问题上,我们是强者,一直是索取大于回报,不知不觉中对水造成极大的伤害。主要表现在水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甚至部分水已经失去了生命,成为毒水戕害生命与赖以生存的环境。 事实上,我们对水的伤害是很严重的,水无言对自己的伤害,不等于我们为所欲为。根据《中国环境公报》提供的数据,2008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除了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外,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Ⅳ类以上为22个,占79%,特别是劣Ⅴ类为11个,占39.3%,如滇池、太湖、巢湖的水质总体为Ⅴ类以上。我国江河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总磷、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和铜的污染,海洋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水生态恶化是继水质污染之后心腹之痛。北方河流断流严重,特别是海河流域面临有水皆干的困境。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长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体荒漠化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明显丧失,长江正面临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大水问题困扰。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阻塞了江河奔流,甚至出现了天然河流变成人工河道的迹象,由于人为的干扰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破坏了生动物发育、产卵、繁殖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水生病了,围绕水生存的生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人与水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与水高度和谐的社会,是在充分利用水利的同时,对水充满关爱,是利水的社会。所谓的利水就是人的行为和规范至少不对水造成伤害,关爱水的健康、维护水的健康,建立利水型社会迫在眉睫。利水型社会就是对水友好型社会,无论是直接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从事涉水的相关活动,都要对水友好,至少是将对水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的社会。建立利水型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目前,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是建立利水的观念。将水视作人类的朋友,是有生命体的物质,是人的生命共同体,人在与水相处的时候,将是否会对水造成伤害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去约束人的自己行为。当人对水不得已造成伤害的时候,人应该有羞耻感,主动对水进行合理的补偿,尽可能减少对水的伤害,通过实际行动向水道歉。 其次,绿化水利行为,实施绿色水利。水利工程为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可否认的是也对水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这与我们对水的认识有关,也与我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水的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仔细审视有关涉水行为,尽可能地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水的伤害。所谓的绿色水利,就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过程中保护环境且节水高效利用的行为和文化(具体论述见笔者《绿色水利:水资源与环境新论》),水利的发展遇到了环境的危机,绿化水利行为也为水利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是水利发展必由之路,代表了水利发展的阶段性方向。绿化对水的行为,是利水型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第三,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所谓的节水型社会,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水资源,创造更多价值和服务的社会。节水型社会是利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尽可能少用水资源,才能有更多的水资源在河流中流淌,也减少水利工程的兴建,同时减少污水的排放,这是建设利水型社会重要途径,必须扎实地推进。 第四,建立惩罚奖励机制。奖惩机制是制度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对于利水型社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单位组织,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他们继续做出贡献,同时吸引更多的人为之做出贡献。对于阻碍甚至破坏利水型社会建设的个人或者单位组织,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们在惩罚中体认利水型社会的重要性,使之回归到利水型社会的建设队伍中来,共同为利水型社会建设出力。 第五,建立补偿机制。利水型社会建设正确地处理利益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有利于推进利水型社会建设。如上下游地区,由于上游地区利水行为导致发展机会的丧失,下游获得好的水资源获得额外的收益和经济的发展,下游应该对上游进行适当的补偿。国家应建立补偿机制,正确处理利水各方相关利益,对于受损者给予适当的补偿,建立人与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由水利到利水再到利水型社会建设,是人与水耦合关系新飞跃,体现了人水相融的亲密朋友的关系,建立与水友好型社会,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人类未来幸福的需要,让我们共同努力,探讨建设利水型社会,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水资源支撑基础吧。 本文原发于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8/06/content_11829760.htm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49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绿色水利-水资源与环境新论》后记
姜文来 2009-4-20 06:19
《绿色水利-水资源与环境新论》后记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觉得还有好多话要说,不吐不快。 本书是近年来作者对水资源环境问题思考的总结,每篇文章的观点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和作者写作时的认识水平,一些观点可能还不成熟,本书记录了当时思考的结果。随着对水资源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作者的观点和认识也可能逐步发生了变化,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所以,本书只代表作者写作时的认识水平。此外,由于写作时间相对较长,不同文章之间个别数字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并不影响文章思想,所以就没有做进一步的修订,希望您理解和谅解。 思考需要思考的环境,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样难得的思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 我所在的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学术气息浓厚宽松,在这个大家庭里,感到安心和快乐。非常感谢以唐华俊(博士,研究员)所长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创造的和谐、宽松、向上、团结、创新的学术环境,让我有条件在纷杂的社会中,能够安下心来专心学术思考。张海林、王道龙、张维理、任天志、梁业森等所领导给予大力关照,杨宏、苏胜娣、白丽梅、郭同军、王秀芳、张宝华等处长及他们所在的部门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和关照,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我所在区域发展研究室富有团结合作的传统,在罗其友(研究员)主任的带领下,研究室人员团结向上,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和相互帮助。感谢罗其友研究员、周旭英研究员、屈宝香副研究员、陶陶副研究员、唐曲助理研究员、李建平博士、周振亚硕士、黄宏武助理研究员和张晴助理研究员,我们共同创造了研究室和谐向上氛围,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和关心!特别感谢唐曲,我们长期在同一课题组工作,她工作认真,思路清晰,有强的创新意识,为项目的完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借此机会,向她表示真诚的谢意!感谢我的研究生雷波、夏铭军,由于他们努力参与课题研究,让我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术思考和交流。 感谢我的导师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影响。我的硕士生导师于连生教授,已经退休,但人退心未退,依然战斗在环境学界,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博客,让我感动不已,备受鼓舞和激励。我清楚地记得即将结束吉林大学学业踏入新的征程时,在送别的餐宴上,于教授将一个鸡翅放在我的碗中,祝福我飞得更远更高,导师的殷切期盼和谆谆教诲,是我奋斗的源泉和动力。我的博士生导师王华东教授已经离开我 10 年了,但他传授给我的学术精神和为人宽厚的优秀品质已经根植于我的学术生涯之中,书中收录了对他的回忆,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怀念。感谢所有教过我的孙艺臻、孙义、刘凤芝等众多老师。 我成长在富有爱心向上的家庭里。尽管自己出生于辽宁凌源市三家子乡二丈子这个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偏僻农村,但穷困的生活并没有影响我健康地成长。父亲姜学颜、母亲赵素英勤劳、善良、刚直不阿的优良品质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对我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清楚地记得奶奶生病的时候,妈妈为奶奶精心烹制好吃食物。妈妈亲口对我说她用出嫁的钱为姥爷姥姥购买了寿材。我小时候家庭人口多,吃不饱,妈妈带我们去挖野菜、采杏树叶(有毒,牛喝了浸泡杏树叶的水都会毒死),妈妈总能将其调制出我们爱吃的东西,让我们在吃糠咽菜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母亲晚年患脑血栓,但她很顽强,用一只手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其坚强的性格让我难忘,我深深地体认了母亲的伟大!我清楚地记得奶奶生病的时候,在漆黑的夜晚爸爸走 10 里山路回家,如果不是一个闪电照亮眼前的路,爸爸就掉下悬崖。爸爸勤劳能干,担任乡办企业七 O 砂厂长期间效益明显,创造的利润为乡购买了第一台汽车。他和工人同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被砸断了左腿(粉碎性的),后来一直带着钢板生活。我也清楚地记得,爸爸从来不吃工厂改善生活的肉,而是带回家与我们分享(逢年过节,工厂就杀一头猪改善生活,每个工人都分几片肉),那香味至今深深地扎在我的脑海中。爸爸后来拖着病体还坚持工作,在车站看过砖、在工厂买过砖。爸爸晚年投入村里的公益事业,奔波到离世(我们村的山地被其它村占领,父亲代表全村自费上访,多次走遍乡、凌源市和朝阳市,上访 5 年,直到含憾而去也没解决)。我曾邀请爸爸妈妈来北京看看,他们怕给我们添麻烦,一直没有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也成了我终身遗憾!姐姐姜秀荣对我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她将婆家买给她的手表送给我,多么深的姐弟情。 现在我有幸福的家,妻子李昕聪明能干,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将我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我所用的一切都是她购买的,我至今都不清楚自己穿的衣服的型号。她任劳任怨,心地善良,用满腔的热心投入生活和工作。女儿姜雨皓,聪明伶俐,学习好,很懂事,总能将自己的事情安排有序,她善于独立思考,作文写的也不错,电子琴学习也考过了 9 级,伴随她的琴声,家庭充满了欢快和谐的气氛,她时常用英语与我说话,剑桥英语考试很好。女儿今年就要升入初中,人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在这里给她一个诚挚的祝福,祝愿女儿一生安康,快乐如意!岳父李连起、岳母刘玉霞对我很好,将我看视作儿子百般呵护,我的脖子粉瘤发炎切开,他们很焦急,电话里指导我怎么做,让我很感动。 在后记中写下这么多感谢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毫无作秀之意。只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孕育和滋润出丰硕的果实。我所取得的一切,直接或者间接地恩惠于他们,忘记他们等于背叛! 本书是一个媒介,将你我联系在一起,但愿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是这样,那将是对我的巨大安慰和鼓励。欢迎与您进行学术交流,联系地址和方式为:姜文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2 号( 10008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电话: 86-10-82109630 , E-mail :jiangwl#126.com , 网站水资源环境网(网址: http://www.jwater.cn ), QQ : 503463675 。 (名为后记,实际上是感谢。感谢所有关心爱护和帮助我的朋友们--姜文来)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5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瓶裝水的迷思【轉帖】
jiangjinsong 2009-3-16 09:07
瓶裝水的迷思zz (2008-07-26 15:32:47)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359faf271228142a7ae3d706399e8a4d'; 标签: 杂谈 分类: 敬畏自然 《瘋迷瓶裝水》─給我一杯乾淨水 2008/07/25 【聯合報】 瓶裝水。邱勤庭/攝影 在台灣,自來水生飲始終是天方夜譚,瓶裝水更是許多人不可或缺的日用消耗品。天天花錢買水喝的瓶裝水愛用者,一定覺得下面兩條新聞聽來是天方夜譚: 2003年,激進環保行動組織在美國密西根州一處雀巢公司抽水站放炸彈,雖未引爆,但強烈宣示立場。他們指稱該處是「偷水」的抽水站:「乾淨水是最基本生 活必需品,沒有人可以據為己有、包裝後再賣給我們。」2006年,美國修女聯盟(National Coalition of American Nuns)以道德訴求出面抗議瓶裝水,她們同樣說:生命的重要資源不應被私有化。 全球鼓吹節能減碳抗暖化風潮中,不喝瓶裝水也成為當紅主張。三年前以《垃圾國度》(Garbage Land)挖掘廢棄物黑洞的《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作家羅依特(Elizabeth Royte),日前推出新書《瘋迷瓶裝水》(Bottlemania),深入探勘瓶裝水歷史、水源污染以及全球搶水大戰,連紐約自來水中微生物都難逃法 眼、網羅書中,凸顯瓶裝水和休旅車、手機一樣,今日的便利在未來必須付出驚人代價。 廣告洗腦 美國人每星期喝掉十億瓶水 美國有九成自來水都符合安全標準可生飲,為何光是2006年,全美瓶裝水就製造一百多億美元商機?最顯而易見的答案就是無孔不入的商業行 銷,羅依特指出,1987年美國人每年只喝五點七加侖瓶裝水,但天后瑪丹娜在《真實或大膽》(Truth or Dare)中猛吸瓶裝水,外加鋪天蓋地的廣告洗腦,像2006年百事公司投下兩千萬美元促銷瓶裝水Aquafina,要美國人「多喝水」,美國人每年喝掉 的瓶裝水暴增到二十八加侖,比1987年多出五倍,相當於每星期喝掉十億瓶,總量超過啤酒和牛奶。更有專家指出,不出三年,瓶裝水銷量將超過碳酸飲料。 盛極而衰,反對聲浪加上民眾逐漸認知「瓶裝水對環境的危害」,媒體開始揭露幕後駭人的數字:每年製造瓶裝水容器消耗掉一千七百萬桶的原油, 「每個瓶子的製造、運輸和消耗的能源等於四分之一瓶的原油」。有市長意識到瓶裝水風行代表納稅人的錢遭到浪費、自來水無人飲用,產生嚴重環保問題,芝加哥 開始徵收瓶裝水稅,紐約市花七十萬美元作廣告,提醒市民自來水好喝又省錢,連影星麥特?戴蒙、瑪丹娜等名人也開始支持「純水」運動。 捏著鼻子用水 所有的水都是重複使用的 小老百姓也動員起來,美國知名的緬因州波蘭泉(Poland Spring)礦泉水,1992年由雀巢公司買下,大肆擴張抽水區域,終於惹惱當地人。羅依特舉Fryeburg鎮為例,居民認清抽水幫浦對鎮上的經濟毫 無助益,企圖阻止雀巢公司一年抽取一億七千萬加侖的泉水,成為「緬因州水源大戰」爆點。 瓶裝水最大的好處是方便,「大熱天逛街,到哪裡找自來水喝?」羅依特給了解答,她舉出一百多年前就有城市在街邊設飲水台,如1880年代舊金山牙醫師 Cogswell曾捐款在全美都市設飲水台,讓游民有水可喝;羅馬街頭放眼是源源不絕的噴泉。不過到今天,除了公園裡,大部分街邊飲水台都消失,這個世代 的美國人只知公眾飲水台不乾淨,只有瓶裝水能喝。羅依特提出,現在正是在街頭廣設飲水台改變觀念的大好時機。 羅依特雖是自來水擁護者,也指陳由於工業廢水、農業污染、動物排泄物和家戶污水,生飲自來水並非毫無危險。她承認瞭解自來水的來源後,「我 也深受天然泉水的誘惑」。但如果人類未來必須「重複淨化」用過的水使用,她倒是願意保持知識分子的氣度,捏著鼻子用水:「雖然『馬桶通龍頭』 (Toilet to tap)不怎麼好聽,我必須提醒自己:所有的水都是重複使用的。」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方严重旱灾再次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杨学祥 2009-2-18 07:43
据东方网报道,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北方大旱吗?某种意义上说,是北方农村大旱。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农业虽被寄予关系到经济全局和粮食安全的重任,但至少在水资源这方面,它远没有获得像城市和工业那样的话语权。 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   旱情不在城区,在农村。城郊的麦田里,土壤几乎成为粉尘,麦苗枯黄,有的因干旱还断了根。据统计,整个渭南市的作物受旱面积已增加到 380 万亩,重旱 30 万亩,是近 10 年来同期受旱面积最大的一年。渭南市政府已紧急动员,要求浇地抗旱保丰收。但实际上,这场具有政治高度的粮食保卫战,战果并不理想,因为水大多被优先流向了城里,除了成本高昂的机井水,许多农村无水可用。临渭区东南城郊毕家村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说:浇地?水给了城里自来水南水厂,怎么浇?   水库不供农业灌溉已经多年了,水库管理站站长徐永乐说,虽然水库仍与下游乡村有供水量 30 万方的约定,但随着近年来旱情加重,库底淤塞,无法兼顾工业、城市与农业。调配水资源还是要先保证城镇生活用水,渭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办副主任马高祥说,先城市,保重点工业,然后才是农村。城市缺水,影响太大了。启动抗旱二级预警后,在渭南所辖的韩城市,中型水库薛峰水库已被叫停对农业的灌溉,以保证中心城市的供水。   沋河水库和薛峰水库的功能转向,在全球最缺水的 13 个国家之一的中国,并不罕见。在陕西延安、宝鸡、汉中、榆林、商洛等地,一批农业灌溉水库早已经转向城市供水。在北京,不仅把农业灌溉水库官厅、密云水库转为城市供水,更多次分别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紧急调水。   据悉,渭南市共有水利工程 81 处,设计灌溉面积 149.7 万亩,而实际灌溉面积不足 50 万亩。由于资金困难,许多设施无力更新改造,工程效益难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污水成了农业的救命水。化肥厂不主张我们用,他们担心烧坏庄稼要担责任。污水沟下游种莲藕的菜农每次都要用试纸测渠水的酸碱度。不过仍有风险,有两次,白杨村村民武维扬嫌没浇透,浇第二遍的时候,麦苗就烧死了,亩产不到三百斤。村民们发现,污水灌溉的麦子颗粒不饱满,亩产量也比村子南边机井浇灌的低两百斤。和大家一样,武维扬家通常把井水浇灌的麦子留下来自家吃,而污水灌溉的则卖出去,卖给城里人吃 。 北京水资源专家王建指出,城市的恶性膨胀,是导致生态恶化、农业受旱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城市和农村的水资源恶性循环:城市用水伤害农村,农村毒粮报复城市。 北京的水 : 国际化都市过程中提供教训和借鉴   北京城缺水、少水的历史,或许能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迈向特大城市提供前车之鉴。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张青称,北京已是大旱。与北方冬麦区一样,北京的抗旱形势同样严峻。   这座曾经有着五大水系(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和 100 余条大小河流、因水而建都的城市,如今却沦为世界级贫水城市。 2008 年人均水资源只有 220 立方米 ,仅为全国人均的 1/10 和世界人均的 1/40 。   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机制被打破,自然来水日益减少,城市耗水量剧增,北京未来的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北京生态问题专家王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王建曾供职于北京市环保局,对北京水资源与水环境颇有研究。   北京属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全年降雨少,且大多集中在 7 、 8 、 9 三个月,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 600 毫米 。   王建告诉记者, 1949 年以来,北京曾经历了 4 次水危机:   第一次水危机( 1960 年和 1965 年)。 1960 年 1 至 6 月份,降水仅 61 毫米 ,只有多年同期平均的一半。 1965 年全年降水仅 377 毫米 。由于气候干旱,永定河上游来水减少,官厅水库水源枯竭,最低水位比死水位还低 2 米 。城区用水紧张,人们通过当时刚刚建成不久的京密引水渠,引密云水库的水度过危机。   第二次水危机( 1970 ~ 1972 年)。北京连续 3 年平均雨量仅 508 毫米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同步减少,造成 200 多万亩作物严重减产。这期间,北京掀起了一个平原打井高潮,短短几年内,打井 3 万余眼。两大水库供水对象,由农村为主转向城市为主,农业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如果说第一次是单库水危机的话,那么这次是两库危机并发。   第三次水危机( 1980 ~ 1986 年)。北京遭遇连续 7 年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仅 498 毫米 ,与历史上连枯最长 14 年(北京站 1857~1870 年)平均降水量 492 毫米 相接近。 1981 年 7 月下旬,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仅 5. 1 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入不敷出,地下水也大面积超采,供水形势极为严峻。为了度过这次供水危机, 1981 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主要保北京,天津改为由滦河供水。北京市也采取了限工、压农、保生活的供水方针,并实施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   第四次水危机( 1999 ~ 2007 年)。北京出现连续 9 年干旱, 9 年平均降水仅 428 毫米 ,到 2003 年 11 月底,密云水库蓄水 7. 6 亿立方米 ,官厅水库蓄水 2. 1 亿立方米 ,比 1999 年初分别减少了 20. 8 亿立方米 和 3. 2 亿立方米 。   这期间,北京由于地下水连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北京水务部门先后建成怀柔、张坊、平谷、昌平 4 处应急水源,同时还将几座中型水库纳入城市供水系统统一调配,并多次分别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向北京紧急调水,以解决北京水资源供需的燃眉之急。   位于北京市西北 90 公里 永定河上的官厅水库,是我国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主要任务是防洪、供水、发电,也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之一。但由于近 20 年来水量大量减少,水质受到上游河北张家口一带工业污染,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再向市区供饮用水,而作工农业用水。而曾经水流湍急的永定河,如今即使在 7 、 8 、 9 三个月的丰水期,也无水流淌。   王建还发现,密云水库目前蓄水也只有 10 亿立方米左右,内湖部分水面已变成大片庄稼地。他说,平水期北京周边十库九旱、有河皆干;枯水期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福海以及北大未名湖等都干涸见底。   问题在于恶性膨胀的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以及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王建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 2020 年)》提出,从水资源承载力等约束因素出发,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 2020 年北京人口规模应控制在 1800 万人左右。而截至 2008 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 1695 万人,比 2007 年末增加 62 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据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透露, 2005 年以来,北京相当于增加了 4 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务之急,是控制城市继续恶性膨胀。王建说 。 5 年前的警告: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 年 3 月 2 日 ,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5 年即将过去,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2008 年末 2009 年初我国北方遭遇 50 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读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与河北发生拒马河水权之争   ●引拒济京工程拟用一组机井将拒马河浅层地下水引至燕山石化,但下游河北居民的水井可能就此报废   ●地处京畿的河北在自身缺水情况下承担着保证京津用水的义务,但相关水权分配和补偿的机制尚未建立(资料来源: http://news.tom.com/1002/2004225-698422.html )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 40 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 9 个县市 300 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 75% 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 100 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 2003 年 11 月 28 日 。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 10 个乡镇 26.9 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存在的代价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203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311 立方米 ,是全国平均值的 1/7 ,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 1000 立方米 缺水标准的 1/3 ,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 300 立方米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 8 。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 372 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 305 立方米 。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 21 个漏斗区,总面积达 4 万平方公里左右。    20 年来,北京人口由 800 万增至近 1400 万,国内生产总值从 300 多亿元增长到近 3000 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 60 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 1997 年以来,河北省连续 7 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 230 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 170 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 2005 年和 2010 年仍将缺水 57. 3 亿立方米 和 61. 8 亿立方米 。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 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   历史的教训:先生存后发展   研究表明,差不多 30% 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 被一再忽视的建议: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在最近结束的东北黑土资源调查中得出的结论,由于对东北黑土资源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东北黑土土壤严重退化。多年的不合理耕种和土壤侵蚀的发展,东北黑土层已渐浅薄。 张旭东 教授认为,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和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掠夺式经营方式,以及长期采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造成的。由于土地分散经营 , 加之农民急功近利的思想 , 有机肥施用量大大减少 , 仅以施用化肥来维持当季作物生长 。 来自黑龙江省讷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说,土地是载体,发展农业离不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 是我国农业的宝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过去的黑土地油汪汪,不上粪也打粮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她列出几组数字:目前黑土层厚度由建国初期平均 80 厘米 ,减少到 40 厘米 ,土壤板结,耕性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初期平均 6.4%, 下降到 2.3%, 导致土壤抗灾和产出能力降低。据多点调查,开垦和耕种 50 ~ 60 年的耕地,全氮量下降 33.98 %,全钾下降 64.14% ,土壤缺硼、钼、锌和硫较为普遍 。 黑土层可能在 50 年内消失,前提是如果不能加以有效防治,这是水利部专家最近的警告。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区 ?   参加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的众专家在考察后直言不讳:长江水系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 10 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   人为的因素在长江流域显得尤为突出,各企业取得污染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当中也是地方保护和环境腐败在作祟。中上游地区引进的众多项目大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完全可以用企业林立,排污口密布,且大都直排入江来形容。由于当地环保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当环保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大多会选择后者;另外,生活污水的排入量和工业污水的排入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严重的是沿江农业对长江水的污染,据专家估算,农业污染物总量与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相当,农业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解决农业对长江的污染可能比解决工业污染更为艰难;还有由于沿江植被的大肆破坏导致融入长江的泥沙增多,长江水逐渐混浊起来,近年来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说法已广为流传。 权威统计称, 2003 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 250 多亿吨,其中 90% 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结果是长江水的自洁、自调功能的逐渐丧失,长江珍稀动物的灭绝和沿江居民饮用水的恶化。有专家进一步论证,说在污染严重的沿江城乡里癌症肆虐 。 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导致商业的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地与有机肥料的隔离状态。 农村的生态循环模式是:人畜的粪尿用于农肥,农肥在农田中转换为人畜的食物。城市的最初形式仍然保持了这种合理循环,但是,城市的不断扩大逐渐背离了这一模式,使人粪尿完全变为无用有害的城市污水。我们在《西部沙漠化与东部地下水的关系》等论文中提出,解决城市淡水危机的重要方法是改造城市的污水管道设计,恢复城市的有机农肥制造厂的功能,通过专用管道,将人粪尿输送到农村,处理后灌溉农田。这是一个产量巨大的有机农肥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巨大。开源节流,堵塞人类浪费水资源的各种渠道是近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例如,城市住宅将厕所和洗澡(手)间分开,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分开,使用非饮用水冲刷马桶,冲刷粪尿的污水由专门管道通往郊区,供施肥和灌溉,并实行两类水价制度。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水数量,又可以解决有机肥和灌溉用水短缺的矛盾。以一人一天排泄 1 公斤 人粪尿计算,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每天产出一千吨。宝贵的生态资源变为废物和负担,成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的反自然发展倾向值得关注 。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利民工程。它涉及到城市下水管道的重新设计、重新安装、沼气厂的建设、有机肥料厂的建立,从而带动钢铁业、水泥业、建筑业、电业、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 人粪尿和有机垃圾经过发酵可生成沼气,为城市和农村提供能源,剩余物可制成有机肥料。将城市的人粪尿和有机垃圾处理为有机肥,既可解决城市污水污物的处理困难,又可解决农村的有机肥缺乏现状,是使城乡双赢的重大举措。地方政府管理的缺位,就在于没有从预防生态危机的高度认识问题,没有看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商机。面对东北黑土地 50 年完全消失的警告,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认识,有所作为,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工程既有国内的广泛市场,又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持续资源。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关注 。 灾害频发警钟长鸣 1947-1977 年和 2000-2030 年同样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2-1964 年全球四次 9 级强震接连发生, 1946-1977 年全球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发生, 1959-1961 年的中国三年自然灾害, 1955 、 1957 、 1964 、 1969 、 1972 、 1976 年中国的严重低温冻害,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 1977 年三次流感世界大流行,都在灾害链的记录之内。经过 27 年间歇之后, 2004-2007 年全球已发生 3 次 8.5 级以上强震, 2008 年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 50 年一遇的低温暴雪冻害, 2008 年末 2009 年初中国北方发生 50 年一遇的严重旱灾。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已经开始重演。灾害频发警钟长鸣。 我在 2008 年 3 月 2 日 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 2008 年年初中国南方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 2008 年末 2009 年初中国北方 50 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在敲响水资源危机警钟的同时,也为大城市发展亮再次起了红灯!饮鸩止渴式的大城市恶性膨胀必须停止,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提到议事议程。手中有粮,遇事不慌。世界市场的粮价高涨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警惕 。 参考文献 1. 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 2009 年 02 月 17 日 03:52 东方网。来源:成都商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17/035217227763.shtml 2. 章轲。北京的水 : 国际化都市过程中提供教训和借鉴。 2009 年 02 月 18 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218/03205867855.shtml 3. 杨学祥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 2004-3-2 ) .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996001.htm 4. 王军。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 2005 年 03 月 22 日 13:16:2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22/content_2728272.htm 5. 林东升。加强农技推广提高耕地质量。 日期: 2005-03-16 来源:农民日报。 http://www.agri.gov.cn/kjtg/t20050316_336277.htm 6. 南风窗:直面生态危机 时间: 2005-1-6 8:41 :00 。 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news.asp?id=27025 7. 杨学祥。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 位置:中国农业信息网。 2005-05-08 来源:光明观察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08_367473.htm 8. 杨学祥 .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 . 发表于 2008-11-30 14:44: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96 9. 杨学祥 .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重发) . 发表于 2008-11-30 15:42:1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07 10. 杨学祥 . 扩大内需整合资源: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 . 发表于 2008-11-30 21:21: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38 1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2. 杨学祥 .  从石油争夺到粮食控制:美粮食武器逼近中国 . 2008-06-20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国际军事。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6/20/content_793893.htm 13. 杨学祥 . 我们在为自己的愚蠢买单:不要成为三大战争的失败者 . 发表于 2008-10-4 16:06:4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392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资源的循环性、有限性和区域性
热度 1 xcl2822 2009-2-16 16:01
水资源的循环性、 有限性和区域性 1 水资源的循环性 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陆地上的降水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形成壤中流或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水径流汇入河流,注入海洋或内陆湖泊,完成水资源的循环。在水资源循环过程中, 淡水资源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和其它陆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就是这一部分淡水。正是由于降水的作用,地球上的淡水可以永不停息地进行循环,并不断得到更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具有可持续利用而不会枯竭的自然特性。 2 水资源的有限性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主要是由于它有 7l % 的面积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所以也可以把地球比喻为蓝色星球。据估算,地球上水的总储量有 14.6 10 17 m 3 ,但在地球水体总量中,有 97.5% 都是咸水,含盐量低于 1g /L 的淡水仅有 35 10 15 m 3 ,仅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 2.5% ,这仅仅 2.5% 的全球淡水储量中,又有 70% 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川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者是地下深处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易开采供人类使用。事实上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还不足全球淡水资源的 1% ,确切地说,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只有 0.007% 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这就是江河、湖泊以及可以开采取用的地下水的水源。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资料,世界每年再生性水资源总量约为 42 10 12 m 3 。但专家们认为,其中稳定径流量只有 14 10 12 m 3 ,但有 5 10 12 m 3 流经沙漠而无法利用,实际可利用的河川径流量为 9 10 12 m 3 ,占全球再生性水资源总量的 22%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当然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有限用在自然资源上未必妥当,因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资源的探索可以说是无限的。比如,地球上 71% 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不到 30% ,浩瀚的海洋所蕴藏的各种资源的数量,无疑会使人类迄今为止陆地上所发现的任何矿藏相形见绌。事实上海洋是各种资源的巨大宝库,它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食物、矿物、能源等丰富的资源。据有关资料,海洋提供的海洋生物、石油、钛、镁、锡等各种矿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已高达几千亿美元。现在人类又开始对月球等星体进行探索,未来人类利用资源的界限是否会扩大和延伸,现在尚难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会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就目前的人类认识和科学水平而言,有限应当是相对的,对它的利用将是无限的。 3 水资源的区域性 如前所述,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具有循环和可更新的特性,就其总量而言似乎可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淡水丰富一词往往掩盖了它在地区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并且常常和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协调。如果考虑到降雨的时空分布和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淡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人类易于开采使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为 9 10 12 m 3 ,其中还必须要有充足的水量留在江河中以保持健康的生态系统。同样,由于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的降水稀少,有的人口密度很大,有的两者兼有,这样就使得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能满足需求,或只能有限地满足人类的需要。总之,如果供水量是有限的,而用水量是不断增加的,那么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实质就是可供人类利用的有限的水资源是否能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一个国家人口众多,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又十分短缺,那么水荒必然威胁这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根据国际上在干旱地区中度发达国家所总结的经验,以每人每年 1000m 3 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为标准,低于这个标准的国家,就可能会经受足以阻碍社会发展和有害人们健康的长期水荒。按照这个标准,目前至少有 20 个国家已经遭受水荒。但是水资源短缺又往往带有区域性的特征,因此,虽然有些国家从人均占有水资源来看,高于这个标准,但由于地区性的差异,往往掩盖了一些地区的水荒。当然一个国家的地区性差异可以通过更大区域性的平衡,比如跨流域的调水来实现区域性的平衡,另外,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提高。 保护地球,保护水资源,保持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应当作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在经济生活中共同遵守的指导原则。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87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明天真的没水喝了
铁编2008 2009-2-9 17:28
早就有人警示过,别让人类最后的一滴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但许多人不以为然,对于水资源的极度消耗缺少必要的警觉,更没有采取什么节水的措施。即便是这个冬天北京几乎就没下雪,连续100多天没降水,人们似乎也无动于衷。对此,有的媒体不但没有做必要的提醒,反而给予抚慰,显得太不合时宜了。 6日,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报道了国家首次启动最高级别抗旱应急响应的消息。遗憾的是,北京晚报在报眼位置做的标题新闻中,如此重要的、值得警醒的新闻却成了小字的引题。大好号的黑体字是:旱情不会影响北京用水供给。二版的今日聚焦,连那个引题都没有了。通栏大标题的引题是:本市出现38年来最长无降水记录,本报记者采访有关部门释疑北京旱情。主题还是更加醒目的旱情不会影响北京用水供给。 看报看题。如果读者没有时间再看那一整版的内容的话,会留下个啥印象?哈哈,尽管破了38年的干旱记录,尽管全国都启动了最高级别的抗旱应急响应,首都北京的用水供给照样不受影响!那还有什么必要总是想着拧紧水龙头、为了节约每一滴水而麻烦自己呢? 全国大旱,北京也不例外。而且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算北京不太旱,也会受到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这是第一层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全国的严重旱情和北京用水供给放在一起说事儿,显然是不妥当的,而且还易造成事不关己、世界都危我独安的印象。 北京大旱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北京用水供给暂时不会受到旱情的影响也是事实。但究竟哪个事实最重要?是安抚民心最重要,还是提醒公众把节水摆到重要位置上是当务之急?在北京晚报看来,是前者。在我看来,却是后者! 总体来看,我国公民整体的节水意识还十分单薄。特别在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仍没有树立起珍惜水的观念,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眼下,旱情已经发展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不但不以此为契机,向社会和公众发出必要的警示,还要等何时呢?媒体应该成为社会的先导,媒体对社会有着最显著的影响,作为京城最重要的媒体之一都发出这样的声音,本身就说明对于水,我们还缺少最基本的认识。 其实,北京市水务局和有关专家对市民还是有建议的,可惜的是被记者放在了数千字稿件的最后,而且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这短短的几句话是:建议市民提高节约用水意识,通过避免过长时间冲淋、减少洗车次数、一水多用等方式合理有效地用水。环保专家的观点则是:运用已有技术和方法,城市可减少30%用水、农业减少1050%用水,工业减少40-90%用水,而且丝毫不会影响经济和生活质量的水平。 如果把稿子的角度放在节水上的话,恐怕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其标题即便不像本文题目这样耸人听闻,起码应该体现出全国北京持续大旱,节约用水迫在眉睫之类的意思来。危机信息的种类不同,其报道的原则也有很大差异。水资源短缺的信息和与地震相关的信息不同,即便是如实地报道,也不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对此,媒体的朋友们大可不必多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42 次阅读|4 个评论
全球面临"水破产" 吗?
shangsh 2009-2-1 09:56
近日网上流传达沃斯论坛上关于水破产危机的报道(后附新华社的有关报道)。其中特别引用 瑞士雀巢食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包必达的话:我相信,如果人类今后仍按现在方式使用水资源,水资源将在石油用光前耗尽。 不知道这一报告是不是政客、经济学家们搞出来的。从水资源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一结论有点夸大其词,论点也存在问题。 1. 水资源是可再生的(通过水文循环过程),因此只要水文循环不停止,水资源就不会耗尽。可能耗尽的是历时地质年代形成的深层地下水,而深层地下水由于补给非常缓慢,与石油类似属于一次性资源;在实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深层地下水不是作为常规水资源来开发的,如果不是掠夺性开发是不会耗尽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由于其再生能力是不太可能耗尽的。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在全球水资源总量与需求量之间矛盾不大,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在空间、时间分布不均衡,因此在一些地区、一些时间发生缺水,还会有地区发生洪水灾害。 3. 当前北京的自来水价(生活用水)是3.7元/m3(工业水价更高,农业用水价格更低),不到汽油价格的1/1000,如果自来水价格涨到汽油价格,有多少人能用起水? 结论:某些人的报告不太靠谱。 ============================================================= 附:达沃斯论坛:全球面临水破产 ( http://world.people.com.cn/GB/8725819.html ) 2009年01月31日09:53 来源:新华社   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30日发布报告说,全球正面临水破产危机,水资源今后可能比石油还昂贵。   这份报告说,为给农业灌溉和水库提供水源,全球70%的主要河流面临枯竭。但在许多地区,廉价的水资源长期被浪费和过度使用。全球许多地方正处于水破产边缘。   报告警告说,不到20年时间内,全球水资源短缺将导致大面积农田消失,消失面积相当于美国和印度两国农田面积总和。人类不能像以往那样使用水资源,否则全球经济网将崩溃。   根据这份报告,美国用水总量的39%和欧洲联盟成员国用水总量的31%都消耗在能源生产领域,但这其中只有3%的水量真正得到利用。今后20年内,人类争夺水资源的竞赛将愈演愈烈。   报告预测,各国能源生产领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大增,例如美国将增长165%,欧盟将增长130%。这将对农业用水构成重大威胁。   报告认为,不到20年时间内,水资源将成为投资主题,而且有可能比石油还昂贵。瑞士雀巢食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包必达说:我相信,如果人类今后仍按现在方式使用水资源,水资源将在石油用光前耗尽。
个人分类: 水利知识|5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脱水的海洋——被忽视的海洋浓缩
eloa 2008-11-4 13:29
waterOrO 发表于2008-11-3 星期一 18:59 本文已经发表于《百科知识》,有改动 无论是爱石油更爱淡水的波斯湾白大袍同志们,被反恐战争和一路狂飙的石油价格轮番调戏的老美托拉斯们,忙着指腹为婚眉来眼去的老牌欧罗巴们还是和谐地与时俱进三个代表的黄皮肤们都在为一个不算新鲜的想法而激动海水淡化。随着近几年淡水资源的进一步枯竭和海水淡化成本跳楼式的缩水,海水淡化工业已经像全球变暖一样热得让人不得不脱个光膀子大干一场。 海水淡化还是海洋浓缩? 据统计, 2006 年初,全球已经拥有 12000 多座海水淡化厂,每天制造四千万立方米淡水的能力。预计到 2010 年底,这个规模还能增长 12% (世界卫生组织 2007 年报告)。 各位看官,其实这海水淡化技术就是从海水中提取淡水的技术。但是反过来讲,海水淡化过程也是一个海水浓缩过程。拿现在最流行的反渗透处理法为例,当海水从半渗透膜通过时,水分子直径小通过了膜上的小孔完成了穿越,盐分子却只能吃个闭门羹被乖乖挡在外面增加了海水的浓度。为了保证淡化的质量,防止小孔被过多的盐分子堵住,浓缩的海水需要被及时带走。于是,海水淡化就产生了副产品淡化废水。这废水高盐度,高碱度,一片儿顶过去五片儿。一天一片儿,效果不错还实惠(谁扔来的板砖?)。饱含重金属和高盐度的淡化废水对水下生物影响很大。如果淡化废水来自蒸馏淡化水厂,排出的废水还会改变海洋的温度,对水下生物产生巨大影响。例如,我国天津正在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生态城。其中,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是其中的一个重头戏。但是天津外的渤海湾是浅水湾,而且海水交换周期很长。如果建设一个日产 10 万吨的海水淡化厂,连续三天直接把浓盐水排入海中,八平方公里的海域盐度就会提高 20% ,如果这么排放一个月,盐度提高 20% 的面积将会上升到 23 平方公里。要知道,即使盐度超过 4% ,部分海洋生物就已经死翘翘了。这些环境问题在海水淡化应用最广泛的地区中东地区就显得更为突出了。该地区拥有世界 50% 的海水淡化能力,每天能生产一千一百多万立方米的淡水。因此,淡化废水的排放量也是惊人的。仅海湾地区,每秒钟可以生产 115 立方米的淡水,但是制造 1000 立方米每秒的浓缩海水,快赶上当地最主要的沙特阿拉伯河 1456 立方米每秒的径流量了。这么发展下去,海水真的会越来越浓了呢。 yy出来的海水淡化大舰 淡化海水最让人关注的两种物质就是氯和铜。海水淡化厂引入的海水通常需要经过氯气消毒。残留的氯排放出来大部分会自发的分解和稀释掉。然而相关毒物学研究表明低浓度的氯(低于 100 微克每升)依然是海洋生物的鹤顶红。因此美国环境管理局规定,海水中氯的长期观测值应该低于 7.5 微克每升,短期值也不得超过 13 微克每升。更为致命的是,氯和水中的氧形成的化合物,结合海洋中的有机物可以形成对身体造成不可逆损害的致癌物。类似于大部分的金属离子,废水中的铜离子通常会富集在海底的沉淀物中。这些生物会被海底淤泥中的生物摄入,并通过食物链集中到大型海洋生物钟体内。如果把这种海鲜摆到餐桌上,问题就不仅仅是拉肚子那么简单了。 和单独的物理化学分析不同,现实中的淡化废水不是简单的毒性叠加,而是一个毒药满汉全席。通过复杂的机理,盐度、碱度、高温和化学属性很有可能相得益彰。然而我们对这些潜在的毒性还知之甚少,需要更多相关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的奥秘。另一方面,海边生态环境对淡化废水的排放也有很大影响。例如,海底的海草,水藻和珊瑚礁都能阻碍海水的流动和海底沉淀物的迁移,从而把废水排放问题转换为局部环境的灾难。因此,淡化废水排放口的位置应该尽量躲开这种海底动植物茂密的地方。 此外,海水淡化还是一个电老虎工业。尽管采用先进的反渗透技术以后,耗能量大大降低,不过能源消耗还是非常惊人的。和其他工业项目相同,海水淡化工业还占用了大片土地,造成了空气污染等其他环境问题。 不过太阳还要照常升起的,人们还是要喝水洗澡的,所以海水还是要继续淡化的。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 waterOrO 就大言不惭的支几个怪招,权当抛 A 股引猪肉吧。 废水用来腌咸菜。想办法处理掉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拿来腌咸菜。 利用发电厂废热来进一步蒸馏废水,收集结晶物体制成工业原料,农业化肥。 利用高盐碱度的废水和海水的浓度差来发电。 设计更有效的排放口,尽早稀释废水。 研究盐海和近海珊瑚礁等生物结构,提高近海海水交换的速率。 其实说白了,还要因地制宜,发挥劳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你说是吧? 最后贴一个海水淡化小史,有兴趣了瞟一眼。 http://www.bjkp.gov.cn/GKJQY/hykx/k30422-01.htm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769.html
个人分类: 环境|27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关地球水体的一条直线
zhangxw 2008-9-23 18:20
有关地球水体的一条直线   张学文 zhangxw@mail.xj.cninfo.net (2004.12)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提要 发现地球表层附近的液体(海水)、固体(冰雪)、气体(水汽)和颗粒(云滴)形态的水体数量(的对数)与形态的关系符合一条直线。 关键词: 地球, 水分, 直线 1. 地球水体的 4 种存在形态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量的水。它也是地球表层唯一的以固体、液体、气体 3 种状态同时存在,并且经常互相转化的物质。 过去物理学明确了物质以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存在,但是 20 世纪后期也把以颗粒状态存在的固体、液体称为物质的第四态。对于地球表层的水体,它不仅以流体的海水、固体的冰雪、存在于大气中的气体(水汽)的形态存在,而且时刻包围着地球半数以上地区的云实际就是固体、液体状态的水的小颗粒(云滴、冰晶)的集合体。我们可以认为地球表层的水体以固体、液体、气体、颗粒体 4 种形态广泛存在于各处。 人们容易相信这些不同形态的水体在数量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它们的数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则可能没有受到注意。 2. 水体数量取对数以后的分析 分析发现如果以地球表层的液体(海水)、固体(冰雪)、气体(水汽)和颗粒(云滴)形态为一个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上的 4 个等距离点,以它们的水体数量(取了对数以后)做为纵坐标值,那么在这种直角坐标图上地球水体状态与数量对应的 4 个点就很靠近一条直线。 确实,这 4 种形态的水体的数量相差很多,其绝对值跨 7 个数量级 ,直接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困难的(表 1 )。 表 1 地球表层不同形态水体的数量和其对数值 排序 水体形态 水体质量(吨, t ) 对数值 1 液体水(海水) 1.3 10 18 18.11394 2 固体水(冰雪) 2.4 10 16 16.38021 3 气体水(水汽) 1.3 10 13 13.11394 4 颗粒水(云) 9 10 10 10.95424   3. 结论 水体以液体(主要是海水)、固体(主要是冰雪)、气体(水汽)和固体液体的水颗粒(主要是云) 4 种形态存在于地球表层附近,这些不同形态的水体的数量差别很大,跨越了 7 个数量级。在状态坐标和数量(的对数)坐标张开的直角坐标系中这 4 个状态点却集中在一条直线附近。这是值得深思的事实,其物理含义有待人们再分析。 参考文献: David R. Maidment. 水文学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 7 张学文 . 云的含水量及其水循环,水科学进展, 2002 , 13 ,( 1 ): 83-86  
个人分类: 水资源|4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江源头考察质疑
zhangxw 2008-9-8 13:26
三江源头考察质疑 最近( 08 年 9 月 6 日 )新一轮 三江源头科学考由青海省政府授旗而开张。 据 吕雪莉 张进林 胡若愚 报道科考活动专家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孙枢说: 确立大江大河的源头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虽然早在古代就有很多探寻活动,但受条件所限,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源头。 此次科考是我国第一次同时对三大江河的源头地理位置进行科学考察,并将首次在三江源头建立国家地理标志,从古至今,国内外各界人士曾对三江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但源头具体位置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结论。。报道还认为: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大江河,在世界河流中排名均在前十位。因此,此次科考具有世界意义。 我身边的一册中国国家地理上也介绍了历代帝王对考察的重视。其中一张照片是总书记江泽民题词的长江源石碑。 以上是情况,下面就是我的质疑了 我的核心认识是河水来自河流流域各个面积上的降水,即河水是流域面积的降水的集体贡献。在地图上寻找一个特殊的点,把它封为河的源,几乎是没有科学意义的事。这个特殊意义的点,应当说本来就不存在。 我们最多是费力的找到该河流上游的一个点,它距离河流出海口最远。而这样的点有多大的水文意义呢 ? 河流不是石油管道,石油管道下游的石油是完全来自上游的石油输入;而河流的入海水量是很多条支流汇集而成的。距离河流终点最远的所谓河源区域(不是点)对河流总水量的贡献很小。一个流域面积为 100 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所谓河源处的 1 平方公里(更不要说一个几何点了)上提供的水量(来自降水)很可能占不上总水量的 100 万分之一。 研究一个仅涉及总量的百万分之一的问题,值得兴师动众吗? 对于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吐鲁番盆地有多低之类的问题,我认为有个误差在几米- 10 米 的数据已经够了,再细究没有意义。而现在非要寻找三江源的地理位置,我认为这个问题比上面两个问题更没有科学价值。我们不能把长江的各个支流的长度都算到长江的长度里去,我们对长江的长度大致有个数就可以了。这个数准确到公里量级我看没有意义。 把三江源头附近的 1 万平方公里的内的水源切断,三江会继续万古流! 可是把三江的各个支流都切断三江就真的要消失了! 确立大江大河的源头不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个人分类: 水资源|3163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疆的水资源与环境
zhangxw 2008-7-30 16:31
新疆的水资源与环境 ( 2008-7-30 公布于气象港,张学文) 知道了新疆不同水体的来龙去脉,就比较容易认识新疆的水与环境的关系。 新疆河水是否来自冰雪消融 民歌中有天山融雪灌良田的唱词,不少人误以为新疆降水少,其河水来自高山冰雪消融。从前面的新疆水分循环与平衡图看,这是误解。新疆的沙漠,戈壁或农区的降水是不多的,但在山区每年大约有 2000 亿吨水从天而降,而从山里流出的河水不足 900 亿吨 / 年。所以山区降水完全可以支撑河水年年不断地流出来。因而山区降水完全有能力作为河水的根本来源。 新疆水源会不会枯竭 如果认为河水来自降水以外的独立水源(如冰雪),那么它就会像矿产那样总有一天要用完(枯竭)。但今天认识到新疆河水是源于山区降水,由于新疆降水万年不竭,河水也万年不断,议论新疆水源枯竭问题实为杞人忧天。 前面已经指出新疆的冰雪总量约为 2 万亿吨。如果河水靠它维持,那么不用 30 年的时间新疆的冰雪就全部化完了,新疆的水源也就枯竭了。事实是新疆的农业已经有不止两千年的历史。所以河水来自冰川的观点既不符合历史,也无权断言新疆未来要水源枯竭。 新疆的水源比黄河流域还丰富? 有人从黄河年径流量不足 500 亿吨而新疆年径流为 900 亿吨的对比中得出了新疆的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的两倍的结论。这样的对比也是不妥当的。黄河流域的年雨量约为 600 毫米 。这些降水本身就是养育了广大农田和人类的水资源。新疆的年降水量只有 150 毫米 ,是黄河流域的 1/4 。正是由于新疆的降水稀少,这里才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而多数的农田要靠灌溉维持。 另外黄河入海水量每年不足 500 亿吨。它是目前不便利用的剩余水,不是黄河流域的农业所消耗的水量。而新疆每年的 900 亿吨是剩余水吗?不是,它是指出山口的还没有被农业、工业、城镇利用的水量。把不同含义的数字作对比仅能造成误解。 新疆的水与环境 近几十年来罗布泊等一批湖泊干枯了,艾比湖也在收缩。有人呼吁保护生态、保护湖泊、保护塔里木的绿色走廊人们担心新疆气候恶化、水源减少和沙漠化。 从水量平衡的角度看新疆不仅每年有 2400 多亿吨的水从天而降,还必然要有几乎相等( 2300 多亿吨)的水分蒸发掉 ( 要是只降水不蒸发就会使新疆变成了海洋 ) 。在没有农耕以前,湖泊、林区、沼泽和草场就是新疆向空气中蒸发水分的主要通道(湿地)。当人类开垦农田引水灌溉以后,新疆的总蒸发量并没有改变,但是这改变了蒸发的地点 从湖泊沼泽改到了农田(挖西墙补东墙,可经济效益提高了)。新疆的垦荒灌溉史是水分蒸发地点的搬迁史,是湿地的搬迁史;但这并不是新疆全局的干旱史。 新疆湖泊沼泽每年的蒸发量差不多是 1000 毫米 (农田的蒸发比湖泊的蒸发小下渗的部分除外)。依此计算每年 900 亿吨的河水扣除目前流出国外的 237 亿吨河水可以支持 6.6 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湿润地区(流出国外的水如能自己利用还可支持 2 万多平方公里)。加上平原降水估计新疆的水源可以支持 8 万平方公里( 1.2 亿亩)的湿润地区(绿洲),这个数字不包括山区的冰川、森林和草场,与新疆的 160 万平方公里总面积比,这个数字很小。 (本稿是新疆气象特写38讲中的第5讲,其他内容欢迎到气象港的讲座栏目浏览)
个人分类: 新疆特写|71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新疆水分的几个疑问
zhangxw 2007-10-24 16:32
关于新疆水分的几个疑问 1.新疆流行的一种论点说:新疆与海洋太远,从海洋里得到的水分在漫长的路途中早就析干,所以来到新疆的空气十分干,降水自然也就少。 我对这个论点的疑问是:为什么离海洋很近的地方依然可以很干,例如埃及、智利、澳大利亚都有很干的地方。显然,上述提法的逆命题,离海洋近的地方降水多,是不能成立的。 空气里的水分是否都是来自海洋,难道陆地的蒸发对它们没有贡献? 2.新疆流行的一种论点说:一种洪水是由于暴雨把山里积雪也冲了下来形成了混合性的洪水。 我对这个论点的疑问是:根据我多年的生活经验,有积雪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有暴雨,无论是山区或者平原这个结论都是对的。原因是积雪地方温度比较低,0度层在它下面,而下雨时空气的温度要进一步降低,于是有雪的地方不可能出现暴雨。所以我认为承认这个观点的人,必然要承认乌鲁木齐冬天要下暴雨,否则就是自相矛盾。 3. 新疆流行的一种论点认为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是新疆的重要缺点。 我对这个论点的疑问是:在新疆总降水量不变化的情况下,这些降水量如果平摊到各地(降水量均匀分布),那么新疆就只有戈壁而没有河流了、没有农业、没有森林了。所以我认为在降水量少的情况下,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对新疆是好事,它使新疆得以存在冰川、草场、森林、河流、农田,尽管它们的数量不算多。 张学文,写于 2005,3,29-2005,04,02
个人分类: 水资源|4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降水量也是一种水资源
zhangxw 2007-6-3 21:02
降水量也是一种水资源 从资源气象的一个重要公式 Q = AR 谈起 原刊于中国气象报2005,3,10,3版(科技版头条) (本文是报纸编辑对本人2月2日文章的修订搞,感谢编辑画龙点睛的新标题) 张学文 打开气象学的教科书,一般人对其中大量而又复杂的公式感到畏惧。确实,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气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笔者发现,在各种气象学教科书里竟然把一个非常重要、又十分简单的公式给忽视了,那就是关于降水资源的基本计算公式: Q = AR 。   20世纪后期,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非洲大干旱、中国城市用水紧张、华北连续少雨而凸显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是水资源问题的重要反映。   水资源的短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什么是水资源,中国水资源如何,如何计算水资源,恐怕还有认识上的误区。   1961年,当笔者测算出新疆的平均年降水量是150毫米以后,就把它与新疆的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相乘,得到了一年降落在新疆地域的总降水量,约为2500亿立方米,是山里流出来的河水(900亿立方米/年)的两倍多。由此笔者认为,新疆的河水之源不仅仅是千年冰雪消融形成的,山区降水量就足以维持河水万年不竭。每年2500亿立方米这个数据40多年来笔者一直记着,当然计算它的公式也很清楚,把它用符号表示就是: Q = AR 。这里R是面积为A的地域上的平均年降水量,而 Q 是一年降落到面积为A上的总降水量(立方米),它实际上就是降水资源量的基本公式。这个公式可以用到任何县、地区、省份以至全国。资料表明,中国的年平均降水量是650毫米,而中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的原生 水资源(总降水量)量约为6.5万亿立方米/年。   降水量是可再生水资源、原生水资源。关注水资源问题,使笔者注意到一个概念:可再生资源,即用掉了以后又可以自动补充的资源。这种资源的计量单位不是存在多少吨(如石油、铁矿),而是每年提供多少吨。人们讨论资源时,一般要把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可持续)资源区分开,而降水量应当是可再生的资源。另外一个关于资源的概念就是原生资源和次生资源。原生资源是最初的资源,而次生资源是从原生资源再转化而形成的。河水、地下水都是次生资源,而降水量是原生的水资源。我国的草场、森林和很多农田都是直接靠降水维持其生存的。   降水是人类和一切陆地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谈到水资源概念却回避降水量本来就是水资源,就是人为扭曲了我们对基本概念的准确认识。我国的一部分农田是靠河水、地下水补充灌溉的。说这些被利用的河水也是一种水资源是可以的,但这些水资源是从降水量资源转化而来的,它是降水量资源的一部分。这里特别要提出的一个错误观点是把肯定要流入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河水也计入水资源。它们实际是人类今天还没有利用的水资源,是我们扔掉的淡水资源,我们不能说它是我们占有(利用)的资源,说它是我们浪费的资源倒准确一些。   降水量就是水资源,是原生的水资源,是年年可以补充的可再生淡水资源。每个地域的平均年降水量R乘以本地域的面积A就是以立方米/年为单位的水资源量 Q 。 Q = AR 是资源气象学里的一个重要公式,是人们相见恨晚的一个基础公式。Q是河水的根本来源。 Q = AR 公式使我们与水利部门在水资源问题上使用了统一的计量单位了。 Q = AR 的水资源计算公式简单明确,而人们却一直没有从资源气象的角度认识降水量的本质价值。在资源气象概念的提示下应当认识到 Q = AR 是气象学里的重要公式了。   笔者认为今天应当大力宣传 Q = AR 这个公式,它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降水量的重要价值,认识到降水量才是原生的、第一位的、可再生的水资源。笔者期望,有关方面应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把这个论点变成社会共识,变成各级政府对水资源基本认识的一个部分,并充分体现在决策部门的规划、实施工作中。
个人分类: 水资源|5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藏高原不是中国和亚洲的水塔
zhangxw 2007-6-3 14:21
青藏高原不是中国和亚洲的水塔 新疆.张学文 2007.6.3 科学网博客 2007年5月31日科学时报上易蓉蓉 的一篇题为珠峰冰川消退 亚洲水塔告急的报道中称: 喜马拉雅冰川是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的源头,被称为亚洲水塔。 我认为这是误导大众和政府的言论。青藏高原不是中国和亚洲的水塔。 水塔是过去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保证了水塔涉及的片区的自来水供应,没有水塔,片区居民就没有水喝了。 把喜马拉雅冰川说成是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的源头,称为亚洲水塔。 显然是强调喜马拉雅冰川的地位十分重要。如果那里的冰川消失,亚洲、中国的河流就要枯竭! 很多重要的河流确实发源于青藏高原。但是我认为河流发源于某地区就认定那里是该河流的水分的唯一来源(水塔这个比拟就在强调这个唯一性)完全是两个概念。 河水的流量是靠流域内广大面积上的降水而形成的。一条河流的径流形成区如果是10万平方公里,那么这10万平方公里面积上的降水都对河水的形成有贡献。我们不能认为只有河流发源地的哪1平方公里,或者1万平方公里(或者那里的冰川)才是真正的水源(水塔)。 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的流域面积应当大于1000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冰川的面积,或者说青藏高原上的冰川面积不足3万平方公里。到底这些河流是依靠广大面积上的自然降水来维持,还是(1)靠不足3万平方公里上的降水(雪)来维持?(2)或者靠不足3万平方公里的冰川的吃老本式的消融来维持? 把冰川的地位提得那么高,也使文章作者自己不能自圆其说: 文章中说中国境内冰川储存的静态水资源相当于5条长江51000亿立方米(应当说是长江的5年的流量,比较准确--笔者注)。这说明长江如果以全国的冰川(这包括了新疆的冰川!)为唯一是水源,5年就把全国冰川的数百年积累(和周转)的老本全部消耗光了。长江存在显然不止1万年了,为什么1万年来冰川没有消失?长江也没有断流?原因十分简单:一年移动不了1公里的冰川对滚滚长江的水量的贡献微乎其微。显然,把冰川看做作是亚洲重要河流的水塔的提法无法解释河水万古流的历史,它严重歪曲了不同水体的数量关系。 我的宽容估计是:一条河流,如果流域内有1%面积上存在冰川,冰川消融所提供的水量不可能高于5%(指多年平均情况)。 公众和政府已经被环境恶化的系列的事实弄得十分难应对,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义务把有关问题说准确、说清楚,而不是相反。
个人分类: 水资源|9902 次阅读|5 个评论
水资源研究记事
zhangxw 2007-6-1 18:14
水资源研究记事 (1999.2) 本网页中的 《新疆水资源问题》 一文是我对1961年的研究成果的压缩、修正和扩充。对30多年间的一些情况这里做一些说明。 一问题 1957年我大学毕业来新疆当天气预告员。1958年“大跃进”,冰川学家施雅风向新疆提出人工融化天山冰雪增加水量,扩大垦荒的建议。记得1960年前后新疆气象台张家宝等人都被派上飞机向冰川拨撒煤面。加上“新疆好地方”的歌曲里“天山融雪灌良田”歌词,种种事例在告诉我在干旱少雨的新疆,它的河水是来自新疆特有四季长存的冰川。我领会着冰川对新疆的重要性,但是也反问:降水(气象)在新疆么无足轻重? 那时气象台在夏季有山区的雨量资料,预告员对每次天气过程在山里会有那么大的降水量感到新奇。“夏季山区雨大”成了我们的新认识。这些不同渠道的信息汇成了一串问题:山区的冰川有多少?山区的降水量又有多少?它们与河水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 因为这涉及了河流、气象、冰川、地下水等多方面的知识,凭学校学的气象知识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怎么办?我得学!中国科学院新疆考察队的报告、水利厅的资料、书店里买来的河流学、水文地质学都是我慢慢消化的知识。我认识到, 大学不可能给你一切知识 , 学会自学的本领更重要 。我在实践、书本、资料和周围同志的帮助下慢慢弄明白了一些概念 。新疆的水资源问题的各个重要侧面在我的头脑里逐渐明朗起来。 三写成论文 1961年的一天新疆气象局唯一的工程师陈汉耀问我能否为一个地理会议写一篇论文,我谈了水资源的事,他说给你一个月时间写成。 早在自学时我已经认识到把新疆特有的几种水体(空中水、降水、河水、地下水、冰川、永久积雪、蒸发等)的数量、规律与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化搞明白是问题的核心。文章的标题应当是“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首先是计算每年有多少空中水流经新疆上空?这要从气象探空资料中计算。我设计了计算方案(如何扣除山体、地面海拔的影响)大量的手工计算可能是梁永芳、毛爱娣、丽佩铭她们完成的。我们利用1959年的资料得到了新疆的空中水的静储量和每年每季的流通量。 第二个任务是计算出新疆的年降水量。我分析出一张合理考虑了山区降水的新疆年平均降水量图。从水利厅借了个求积仪,让它的一头在雨量图上沿着等雨量线走一次,就可以得到它围出的面积。我对年雨量图上的每条雨量线都做了测量,得出了不同雨量各占多大的面积。从中得到了一个极重要的数字----新疆一年的降水量是2400多亿立方米(吨)。我发现每年山区的降水大约是2000亿立方米。它比每年从山里流出的河水多一倍!这个数据说明河水是来自降水而不是冰川!哈哈!谁说降水在新疆无足轻重!我们推翻了新疆水源来自冰川的观点!这个结果让我十分激动。 余下的任务是汇集和分析各种水体--河水、冰川、山区地下水和盆地地下水、蒸发的数据。水文部门已经指出新疆每年从山里流出的水量大约是900亿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考察队已经对新疆的冰川的面积和储量有了初步的估计,在学习中我也领会了山区的地下水与河水的转化关系以及河流的流量与盆地地下水的相对关系。蒸发的规律是根据水分平衡推算的。新疆水资源的每种数据在60年代初还没有完整地汇到该部门的技术人员手上(除了科学院系统),就先被我综合到一起做总体分析了。 物理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使我相信:新疆的各种水体每年的活动量(实为多年平均)必须平衡!由此我看清了单单靠冰川补给河流,不仅河流要消亡,冰川也得在几十年内消亡。利用这个定律得到了新疆各种水体每年的收支平衡表,一张定量的新疆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图就是这个研究的最重要成果。这篇论文对新疆多种水体的基本数量基本规律和基本关系做了科学分析,批评了新疆水源冰川说的片面性,阐述了新疆河水原于山区降水的合理性。 文章揭示:是新疆的气候使这里的降水长在、河水长流、农业长青、人类长存,而冰川仅是新疆气候的产物。 那个月两万多字的一篇论文写成了!当时工作的紧张也可想而知(空中水计算工作可能在此前已经做好了)。 四新观点的传播 陈汉耀感到这篇论文重要,让油印30份。后来又把它编入新疆气象论文集(2) 。我则感到自己做了件大事----好多领域的专家没有想到的事竟让我这个毕业不几年的年轻人完成了!激动的我在其扉页上写了“献给人民共和国成立12周年”字样。 气象论文选仅是内部资料,我另写了个压缩稿发表在公开刊物《新疆农业科学》(1962)上。这引起支持水源来自冰川观点的科技人员争议,1963 年《新疆农业科学》为此组织了学术争论,那年我下放劳动,是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的同事应战。但论战无结论而终。这篇文章以科学为依据提高了气象工作的社会地位,降低了冰川工作的地位。很多人都支持我。陈汉耀作为气象部门的技术权威对我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力量。他让我在很多会议上介绍这个工作,他主编的《新疆气候及其与农业的关系》一书(科学出版社,1964)也收入了这个成果。可能是1965年我把它投给中国气象界的权威刊物《气象学报》,目的当然是想得到北京学术界认可。1966年他们回信说仅能介绍新疆降水特点不得谈水分循环就可以发表,这让我很气!在我没有回信前“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们停了刊,我也自身难保... 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个工作又受重视,先是会议上介绍、《新疆气象》杂志登了我改写的文章,还在西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会上介绍。一位记者采访后说要在光明日报上宣传你的成绩,可后来的一些后台操作使这事吹了,1984年学部委员谢义炳来新疆说向中央的##杂志推荐这个文章,最后也吹了。我的观点的影响难以超出新疆,而且也难伸到领导层。 五来信 1986年为一个会议韵色老文章时我不指名地批评了当时国家科委主任宋建对冰川化完水源会枯竭的担忧,并且把文章也寄给了宋建。不久收到了如下回信(60年代我曾把原文寄给过当时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竺可桢和著名气候学家幺枕生,他们都回了信)       这信肯定了我在60年代的工作,它鼓励了我,也是对我的表扬。国务委员竟然给张学文来信,这事引起了震动,中国气象局把这编入中国气象年鉴。7月宋建来新疆在大会上谈了这事又接见了我。 六课题 1987年国家科委主任的关心使新疆科委感到问题重要,就组织力量研究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水利厅主持,我被吸收去负责组织水源研究部分。历时可能有两年、几个部门不知开了多少会,任务当然是完成也当然要得奖。在我看水源部分不过是我过去工作的订正,它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不知到应当为80年代得了奖而高兴还是为我早在60年代完成的工作被遗忘而不平。 1988年上海《自然杂志》以“新疆水源问题”为题登了我署名的文章,也算我30年前的观点第一次在全国性刊物上公开。 七后话 开发建设新疆是个持久的问题,但是对水资源的正确认识是合理开发建设新疆的前提。片面认识水资源导致的决策失误在新疆开发历史上屡见不鲜。我对自己能为这个重要问题提供了有科学依据的认识而自慰,但是要社会(中国的学术界、省一极和地区极的领导人、教科书)纠正多年的误解要做很多事。我很矛盾:我不能总是把一个业已明确的问题反复的写文章,可又为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它而着急。 1997年当时的自治区科委顾副主任对我说宋建表扬你的那篇文章应当登出来,我把新疆的平原湿地(农田、湖泊、平原林区、沼泽、草场..)总面积不因人类的开荒而改变的观点补入该文后寄给了顾主任。1998年在自治区专家顾问团编的《新疆首次决策咨询研讨会论文选》中刊出(新疆科技出版社)。 社会为认识这个问题还要经过多少曲折我不好说,但是人类在信息革命的风暴中步入了新世纪。因特网就是它的一个新成果。新疆气象部门在1998年也组建了新疆气象因特网。在网上办个个人主页并不很难,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办了这个个人主页。我感到应当利用网页把这个重要问题摆出来。所以在我的个人主页中放了新疆水资源的文章。在这里再补个说明。 (最早公布于1999年1月10日的个人主页上)
个人分类: 个人介绍|4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置疑:印度洋水汽北上论
热度 1 zhangxw 2007-6-1 10:39
置疑:印度洋水汽北上论 张学文 (原写于2000年秋) 城市、华北、西北严重缺水是当代中国的大问题。我国已经进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自然的新阶段。能否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这些缺水问题,就成为科学界要回答的突出问题。 就此,除有人提出地面引水北上外,从1980年就有人提出炸开喜马拉雅山引印度洋的水汽北上解决西部、北部缺水的主张。2000年8月24日4版《科学时报》署名冯雷、刘春兰、冯正祥的《对开发水气资源的几点建议》一文就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专家建议的口气,又谈了上述看法。 做为气象工作者,我认为炸山引水汽的想法过分天真了。且不说人工是否有力量把喜马拉雅山挖掉(深3-4公里、宽500公里、长1000公里。很吃力的地质钻井也仅是钻个几公里深的小孔!)现代人力是否可能,它在气象上至少有这些问题很不明朗: 姑且认为这个工程可以完成。考虑印度的气压本来就比中国低,挖开喜马拉雅山以后更可能的情况是北方的空气带着比较干的水汽从西藏进入印度而不是印度洋的水汽进入中国。如果是这样,不仅中国问题没有解决,印度的降水也可能减少! 姑且认为印度洋的水汽真的源源不断地随气流北上进了中国。这些高度在0-4公里气流究竟向东部去还是向北部去?气象学上可以拿出可信的预言吗?我估计不能。如果这些气流加入东去的行列,它也可能使水患严重的长江等地年年闹水灾。 姑且认为这些湿气流都到了北方。它们真的都变成了雨水降落到地面吗?现代气象学的理论说一个地域的降水量与水汽的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差成正比例,而不是简单地与水汽的流通量成正比例。所以源源不断的水汽也可能北上以后又浩浩荡荡地走了。就好象贫穷山村的孩子看着满载货物的火车向他驶来而高兴,可惜的是火车没有在这里停而是匆匆地又走了,现代化的火车让孩子空喜一阵,而山村贫如故。科学界不能让开了喜马拉雅山的劳动者都成了那望着火车空喜一阵山童吧! 仔细想想,这个方案不仅工程量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在气象上也是悬案重重。 有人也会反问:他人的方案有问题,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我认为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思路处理这个多年的梦想。当前要办的不是讨论空中输水的可行性,而是支持大气中水分环流的理论研究。没有这个领域的有力的理论基础,任何方案都是空中楼阁。 空中输水进不了启动阶段不会被后人责怪,大气中水分环流的理论研究(我称它为大气水文学)迟迟没有被提上研究议程我认为就是现在的失误了。 对此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看我的个人网站上的有关部分
个人分类: 水资源|6889 次阅读|7 个评论
“水资源概念”被扭曲了
zhangxw 2007-5-25 10:41
水资源概念被扭曲了 张学文 20060312 发表在气象港 qxg.com.cn 、奇迹论坛 http://www.qiji.cn/forum/ftopic3725.html 等处 水资源问题日益重要 水资源三个字在最近 30 年日益变成了重要的概念而被学术界、政治家、社会和国家关注。群众被告知: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很多城市是严重缺水城市、年年的抗旱与防洪、南水北调工程、一些河水已经严重污染、水文局改名为水文水资源局、水利部发表水资源公报、水应当涨价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水资源问题是个人、社会、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水资源概念被主流舆论(官方媒体)扭曲 笔者认为需要澄清什么是水资源这个基本概念。确实,我们对关于水资源的基本认识如果存在误解,它必然带来重大的认识失误、判断失误、决策失误,甚至工程失误。 笔者认为官方(主流舆论)对关于水资源的说法(定义)含糊到接近偷换概念的程度。在这种错误的理解下,它所提供给你的数据把本该关注的对象藏了起来,而无关的对象却进了水资源的统计报表。余下来再让大家以这些扭曲的数据为基础发表高论、研究对策、上马工程? 这里以中国工程院钱正英院士(原水利部部长)在科学时报 2006.03.01A4 通版上的长文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中的有关文字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本计算方法是水利部门的统一做法)水资源的具体定量提法。 该文关于水资源的文字如下: 水资源概况 全区(指东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深 515 mm ,降水总量6410亿m 3 。 地表水资源量 1701亿m 3 ,地下水680亿m 3 ,扣除两者重复量394亿m 3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87亿m 3 。 2003年全地区用水总量547亿m3,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18%,城镇和农村生活用水分别占8%和4% 这段文字指出: 1. 东北地区降水总量 6410 亿 m 3 / 年。 2. 它把河水 1701 亿 m 3 / 年与河水不重复地下水 394 亿 m 3 / 年,合起来称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987 亿 m 3 / 年)。总字显然是提醒大家,它全面概括了各种水资源。 问题 1. 为什么不把降水列为水资源?既然在水资源概况的标题下谈论降水总量 6410 亿 m 3 。这似乎告诉读者 降水量就是水资源 ,可下面具体用到水资源总量一词时,降水量就消失在水资源概念和具体水资源数量之外了。这似乎认真地告诉读者只有河水和不重复的地下水的合计值,才被我们(某些部门的官方观点)正式承认为水资源。请问这种认识的定义者或者赞成者,在这种场合谈论降水量究竟是坦诚认为降水量就是水资源,还是不便否定,而又不愿意承认它是水资源?简而言之:如果不承认降水是水资源,为什么把降水量问题写到水资源标题的第一部分?如果承认降水就是水资源为什么在水资源总量里根本没有它的地位? 2. 为什么把不能利用的水称为水资源?就在水利部门承认的(例如东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1987 亿 m 3 / 年)中,作者准确地指出工业、农业、生活合计用了 547 亿 m 3 / 年。作者没有说余下的水资源那里去了。可水文学(我的水文学知识学习不好,错了请指出)知识告诉我们这些余下的水流到海里去了。即水利部门承认的水资源中,在东北地区仅利用了 27.5% ( 547/1987 ) 。余下的 72.5% 流到海里去了。水利部门从来不提这些入海淡水是浪费,是等待利用的资源。而是把利用的和入海的水量笼统地称为水资源,并且用它度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十分显然,河水和不重复的地下水的合计量是 100% 的被利用(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接近这个水平),还是仅利用 27.5% 这当中有十分巨大的偏差的。可某些部门定义下的水资源把这个重要比例问题避而不谈。这种定义与其说帮助大家理解了什么是可利用或者已经被利用的水,不如说把大家弄得更糊涂了。不妨认为这是制造概念混乱。既然目前水资源定义者把不能利用的淡水(入海流量)也归入水资源,那么为什么不把降水也归入其中?这里有什么难言之隐? 笔者的观点 1. 水资源概念应当首先概括每年(动态)我们(我国、 本地区)可资利用的淡水数量和实际消耗(蒸发或者污染)的淡水数量。 2. 我国的草场、森林和相当数量的农田是直接依靠降水补给而生产干物质的。必须把降水量作为原生(不是次生)水资源量而参加统计。把降水量排斥在水资源概念之外无法解释为什么存在草场、森林和无灌溉的农业(这个道理不识字的农民也懂得,可被学者撂到脑后)。我们必须承认降水量就是水资源。以东北为例,那里的原生水资源量是自然界送给我们 6410 亿 m 3 / 年的淡水,对新疆这个数字是 2500 亿 m 3 / 年。忽视。抹杀这些数字的重要性从开始就把人们的思想引入歧途。 3. 河水流量和不重复的地下水都不是独立水资源(对多数流域是如此,但是对宁夏或者,大城市这些局部是例外),它们是降水的一部分,它们不能与降水资源重复计算。 4. 河流年径流量与不重复的地下水(即现在水利部门热心统计的所谓水资源总量)在没有人类文明以前都自然蒸发了(入海、入湖、在湿地)。其中的一部分目前比较容易为人类控制,并且用于灌溉、工业、生活。这一部分值得,也需要单独计算出来,并且对其含义做准确说明(而不是扭曲含义)。 5. 在计算人类利用了多少水量(消耗了多少水资源)的时候,应当计算利用了多少自然降水、多少河水以及地下水。我们不能不计算实际利用的降水。我们也不能把没有利用的,流入海洋的水与灌溉和工业、生活用水笼统地称为水资源总量。 6. 气象部门对这个重要问题缺乏话语权,也缺乏负责、认真的思考。他们没有对这个重要问题提出独立见解。 结论 1. 某些部门极力把最基本的水资源就是降水量这个重要认识淡化以至抹杀。结果是水资源概念从定义开始就被扭曲了。这种认识向社会、政府、群众、学术界的传播就引起了人们的概念混乱。官方、学术界关于什么是水资源的认识比不上不识字的农民(农民求雨说明他们知道雨水的重要,而学者定义的水资源里雨水被抹杀了)。 2. 需要把降水就是水资源看作是基本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再细化有多少( % )水是被利用了,多少水将来也不该利用,有多少水已经可以控制,有多少水将来可以控制等等。 3. 气象领域的学者要对这个重要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不能沉默。 参考文献 钱正英 : 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 科学时报 2006.03.01A4 通版 张学文:降水量也是一种水资源,中国气象报, 2005 , 3 , 10 ,三版头条。
个人分类: 水资源|6039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疆的水资源问题
zhangxw 2007-5-25 10:36
说明:1962年本人写了《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后来此文被多次修改登于多处,请参考 天山阁中的记事 。本文是1997年的一个修改稿,其名称也改了。它发表在上海的《自然杂志》 1888年,10卷,8期,597-600,571页 新疆的水资源问题 (1998.12) 张学文 ( 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 ) 21世我国西部将是一个开发的重点,而水资源是制约开发程度的重要条件。就新疆而论,有人说那里有得天独厚的高山冰雪,靠它灌溉万顷良田比华北等地靠天吃饭好得多。有人说仅靠天山的雪水来开发,冰雪化完了怎么办?有人说新疆河川迳流量约为黄河的两倍,因而其潜力非常大。有人说那里主要是沙漠,向那里投资是把白银仍到沙漠里,连个回声都听不到。 21世纪的新疆将进一步沙漠化还是成为另一个黄河流域或者是中国的加利福里亚?这些不同观点的争论至今尚未结束,但是气象,水文,地质,地理工作者多年来的辛勤观测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数据。把握新疆水资源基本情况,认清其基本机制的条件早已具备了。 一 水体的种类,数量和特征 活动在新疆的主要水体有空中水,降水,径流,地下水和蒸发等几项。现分别简述一下它们的数量与特征。 1·空中水 新疆虽有高山阻挡,距海遥远(其实非洲不少地方离海洋很近可也是沙漠!--1999年注)但新疆上空的空气也参与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新疆空气的相对湿度约为50%,而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极度干旱的(我国南方也不是100%)。新疆空气柱中的平均含水量约为10毫米,这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差并不大。每年流经新疆的水汽约有1万亿吨的数量级。 新疆上空的水汽主要来自西部,它是新疆降水的水源。在水源奇缺的地方,只要能源充足,也可以从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得到生产和饮用水。 2·降水 新疆面积占了国土的1/6 ,有160多万平方公里。其沙漠区少雨是不言而喻的。现代人类活动区主要集中在山麓地带,这里的年降水超过300毫米的不多。因而干旱少雨是新疆的主要特征,但是新疆有湿润的山区,它是500多条河流的发源地。解放后观测证实,山区降水丰富是认识新疆水源问题的关键所在。 观测表明,无论是北部的阿尔泰山山系,南部的昆仑山系还是中部的天山,在中山带或高山中都有降水丰沛的地带存在。伊犁河系部分地区的年降水平均约为800毫米。正是由于山区降水多,从而使它成了径流形成区。山区降水多是新疆重要的气候特征。过去由于忽视了这个特点(因于山区资料少等),因而造成了一系列错误的认识。 新疆降水除山区多于盆地的特征外,尚有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就四季而论新疆降水主要集中于春夏。山区6-8月的降水可占年降水的70%。但高山区这时仍以降雪为主。 从气象,水文观测站年降水多年平均图上可看出,全新疆1年约有2400亿吨降落到地面。折合年平均降水约为150毫米(15公分厚)。但是它仅是我国年平均降水的1/4。降水少决定了新疆的盆地地区的干旱面貌。 3·径流 干旱地区自然河网稀疏,但由于山区降水多蒸发少,因而新疆各山系仍孕育了众多河流。一种估计是有570条河流源于山区。阿尔泰山中流出的额尔齐斯河水,最后经俄罗斯注入北冰洋,是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欧亚大陆中部著名的巴尔喀什湖就是靠新疆的伊犁河水而维持其生存的。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则靠昆仑山与天山的降水维持。仅此三条大河的年径流量就达400亿立方米。 据水文,地矿部门测算,从新疆山区每年流出来的河水约为 884亿立方米(它包含了从国外流入新疆山区的91亿立方米)。这些河水(地表径流)是新疆灌溉农田的主要水源。目前其中还有237亿立方米流出了国外。 两大盆地决定了源于山区的河流出山后多在盆地边缘地带逐步消失,大河则可在河流尾闾形成湖泊(如艾比湖,乌伦古湖,博斯腾湖等,现已干枯的罗布泊也是)因而绝大多数河流为内陆河是新疆的重要水文特征。 新疆径流的特征也与降水相似:山区多,盆地少、西部多,东部少、北部多,南部少。阿尔泰山系的径流量以晚春时为最大,而天山、昆仑山系诸河的水量均以夏季为最大。 4·地下水 坎儿井是新疆利用地下水灌溉的著名实例,这说明地下水在新疆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如从地形和地质构造等方面考虑,可以把新疆的地下水分为山区地下水和平原(盆地 〕地下水两部分。山区的降水或融雪除主要部分蒸发或变成径流外,有一部分先是变成山区地下水,在出山前再变成河水。从河流在出山口处的基流分割中可以估算出,山口处的径流量约有30%以上是从山区地下水转化而来的,据此可以算出出山以前由山区地下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这一部分已经在地表径流的884亿立方米中计算进去了。 另外每年平均约有71亿吨山区地下径流直接渗入盆地,成为盆地地下水的一个来源。盆地地下水主要来自河水出山以后在河床,渠系与农田中的渗漏。从河水流量的逐步减少和农田水量平衡等可以估算出,由此转化成平原(盆地〕地下水的数量约为每年300亿吨。 平原地下水的出路是蒸发。其具体途径可以是经人工提取作灌溉用,也可以是经沼泽林区湖泊等地而最终返回大气。 5·蒸发 水分从液体固体变成气体叫蒸发。干旱地区的蒸发能力是很大的。在干热的吐鲁番盆地20厘米直径的蒸发皿中(一种测量蒸发能力的设备,内有充足的水分)一年可以把四米深的水都蒸发完!但是自然界蒸发量的大小实际主要决定于当地有多少水分。 新疆的蒸发可以分成三个区。广阔的沙漠,戈壁地区并无地表径流,也无地下水溢出,因而其蒸发量仅能与当地数量不大的降水量相等。这是蒸发特征最简单的一个水文区。在新疆的7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地带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气温低,降水多,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是径流的形成区。据计算这一地区的年降水总量约为 2000亿 立方米,而产生的地表与地下径流不足900亿立方米。此区是河流的发祥地 。最特殊的水文区是位于山麓的径流散失区 。出山后的河流、水渠、农田、沼泽、湖泊、平原林区就是它的所在之处。这里的气温比山区高, 它们有着人工的或者天然的水分补给,宜于农作,因而是水热资源协调的农作区。这里的下垫面相当湿润。这个地区的蒸发量接近或等于充分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能力,它的数值约为每年1米深。内陆河的径流量主要是在这个地区散失的。 以上几种水体的数量都是指每年的数量,其单位是亿屯/年(对于水也可以用立方米,而且它们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它实际是多年的平均值。但不同年分的数值会在这个平均值上下有所摆动。 6·湖泊,永久积雪和冰川 新疆的湖泊总面积约为5000多平方公里。新疆的永久积雪,冰川有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冰雪面积的41%。新疆的冰雪总量约为2万亿吨,占全国的43%。湖泊主要分布于盆地或中山地带。永久积雪和冰川对河水径流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它们与河流都是现代气候的产物。 这里谈的水体数量时是以亿吨为单位而不是说每年有多少亿吨。这与前面的水体的单位和含意都不同。这里是个与矿产相当的静储量,而不是每年都有进帐的一般意义下的可再生的资源量。水资源量的单位为亿吨/年(每年多少吨),它是年年补入的淡水活动(周转,可再生)量。 二水分的循环与平衡 上面讲的这些水体同时存在于新疆,它们之间应当存在一定的内在动态的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才可能对新疆水资源作出较准确的判断。不认识这种内在动态关系就可能对新疆的开发作出错误的决策或者过分悲观、盲目乐观的判断。 研究水分的循环就是研究不同水体的来龙去脉,研究水体内在联系的机理。从物理学中我们知道物质的总量是守恒的。这个物质不灭定律用到新疆的水体上就使我们看到不同形态的水体固然可以转化,但其总量是不变的。每种水体不仅都有来处与去路,而且从多年平均角度看每种水体的收入与支出必须相等,这就是水分的平衡。 根据研究我们把新疆境内水分循环的内在动态关系用图1表示了出来。图中显示了几种主要水体的相互转化,给出了每年(实为多年平均)的输入和输出量。其中每种水体都是收支平衡的。 图1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444746 图中表明每年(下同)将有2429亿吨雨雪降落在新疆土地上。其中有1505亿吨从不同下垫面蒸发直接返回大气,25亿吨补入盆地地下水,384亿吨补给了各条河流,354亿吨补入山区地下水,161亿吨补给了冰川和永久积雪区。补给冰雪的这161亿吨有35亿吨直接蒸发返回大气,有84亿吨补给了河水,有42亿吨补入山区地下水。山区地下水从冰雪区和自然降水两方面收入396亿吨,它有325亿吨补给了河流,另有71亿吨补给平原地下水。河水除上述补入的地下水外,还从自然降水和境外流入两方面分别收入384亿吨和91亿吨。河水总计每年收入884亿吨,它与蒸发348亿吨,转为平原(盆地)地下水299亿吨,流出境外237亿吨是平衡的。 图中关于冰川,永久积雪区的情况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我们参照新疆水文总站编的《地表水资源》和有关文献把冰川、永久积雪区的面积取为2.3万平方公里。把这一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取为700毫米(可能偏大了一些)而这里的年蒸发量取150毫米。这样就意味着冰雪区可以形成的年降径流深为550毫米。把它们分别与面积相乘即得出年降水量为 161亿吨,年蒸发约为 35亿吨,而年径流总量为 126亿吨。它们依2比1的比例补入了河水(84)和山区地下水(42)。 依照图中数据,冰川是收支平衡的,它既不增长也不退缩。它对河水的补给靠的是降水(雪〕,而不是靠吃老本(实际上冰川对河水有着几十年到几百年的调节作用)。 应当承认由于冰川,永久积雪区的降水等资料的不足,以上计算将来会有些修改。不过估计可能是改成更小的数字而不是加大。 三,讨论 1·新疆河水是否来自冰雪消融 民歌中有“天山融雪灌良田”的唱词。至今不少人的看法仍是新疆的河水来自高山冰雪消融(中学地理教课书也这么讲〕。从水分循环图看,这是误解。新疆的沙漠,戈壁或农区的降水是不多的,但在山区每年有 2000多亿吨水从天而降,而从山里流出的河水不足1000亿吨/年。这表明山区降水完全可以支撑河水年年不断地流出来。因而山区降水完全有资格作为河水的根本来源。 2·新疆水源会不会干枯 如果认为河水来自降水以外的独立水源(如冰雪),那么它就会像矿产那样总有一天要用完(枯竭)。但今天认识到新疆河水是源于山区降水,由于降水年年有(自动免费提供!),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冰雪一旦化完了会出现什么灾害。单独议论新疆水源干枯问题实为杞人忧天。 3·新疆的水源是否比黄河流域还丰富 有人从黄河年径流量不足500亿吨而新疆年径流为900亿吨的对比中得出了新疆的水源是黄河流域的两倍的结论。我们认为做这样的对比也是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黄河流域的年雨量约为600毫米。这些降水直接养育了广大农田和人类。它的一部分用不了的水流入了黄河。从而形成了黄河入海水量每年不足500亿吨。可以说这500亿吨是人类目前不便利用的剩余水。新疆的900亿吨是剩余水吗?不是,它是指出山口的还没有被农业利用的水量。把黄河流域的500亿吨与新疆的900亿吨作对比好似在说一个人(黄河)每月余下500元另一个人(新疆)每月收入900元。从这两个含义不同的数字对比中不仅得不出新疆水资源比黄河流域更富的结论,甚至会猜出黄河流域应当更富裕。把不同含义的数字做对比仅能造成误解,这有碍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没有必要为新疆水源枯竭担忧,也不能用错误的对比来夸大新疆的水资源量。 4·湖泊沼泽平原林区和农田的总面积是不变的 近几十年来罗布泊等一批湖泊干枯了,艾比湖也在收缩。一些生态学家呼吁保护生态、保护湖泊、保护塔里木的绿色走廊…他们担心新疆气候恶化、水源减少和沙漠化。 从水量平衡的角度看新疆不仅每年有2400多亿吨的水从天而降,还必然要有几乎相等(2300)的水分蒸发掉(仅降水不蒸发就会使新疆变成了海洋,而这显然于事实不符)。在没有人类以前,大自然形成的湖泊、林区与沼泽就是新疆大量向空气中蒸发水分的地区。当人类开垦农田引水灌溉以后,从总体上看新疆的蒸发量并没有改变,但是这改变了蒸发的地点----从湖泊沼泽改到了农田。所以人类在新疆的垦荒灌溉史是水分蒸发地点的搬迁史,是湿润地区的搬迁史;但这并不是新疆的干旱史。由此看来把垦荒看成沙漠化的原因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夸大了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 新疆湖泊沼泽每年的蒸发量差不多是1000毫米(1米深),而农田的蒸发也差不多。所以每形成一块人工的绿洲,湖泊沼泽就减少几乎同样大的面积。依此计算每年900亿吨的河水扣除目前流出国外的237亿吨河水可以支持6·6万平方公里的湿润地区(流出国外的水如能自己利用还可支持2万多平方公里)。加上平原降水估计新疆的水源最多可以支持7·5万平方公里(1·1亿亩)的湿润地区。在没有人类以前这就是湖泊、沼泽、平原林区的总面积。这表明新疆垦荒的最大(极限)面积不超过1·1亿亩(把天然湖泊、沼泽、林区都牺牲了,但未计算截流出境河水的作用)。 解放以来新疆的耕地面积已经从1万多平方公里广大到3万多平方公里,这与7·5万平方公里还差的多。新疆的垦荒还是有不小潜力的。无视绿洲的扩大,仅谈湖泊的收缩是片面的,而绿洲的总面积不可能超过1·1亿亩(7·5万平方公里)。 5·水的经济指标问题 在农业经济统计中一直用着每亩地的产量或产值这个指标。这种指标的设立有助于我们努力提高每亩地的产值。对于土地资源比较少的我国,这种做法是很好的。但是在新疆不是地少而是水更珍贵。这里亩产量这个指标的重要性降低了而每方水的产值这个指标的重要性加大了。笔者认为,在发展新疆农业时更应当重视每方水的产值这个指标。在新疆的农业经济统计中,应当设立这个指标。80年代的统计显示新疆的每方水的产值仅是全国平均值的1/4 ,所以我们努力提高每方水的产值也就抓住了新疆农业的要害。照搬内地的抓每亩产量这个指标反而走弯路。 笔者建议在新疆以每方水的产值这个指标代替(或补充)每亩产值这个指标。 四·结束语 对新疆的水资源的正确认识关系到正确地引导新疆的开发,这是新疆的大问题。几十年的生产与科技实践表明我们必须从降水河水冰川等不同水体的动态循环与平衡上认识它们的地位与关系。孤立地谈某一个侧面很容易引出不妥当的结论。本文给出了这种动态循环与平衡的定量关系图。分析表明把新疆的河水说成源于冰川是多年沿袭的一种误解,新疆不存在冰川化完了河水也干枯的问题。说新疆水源相当于两个黄河流域是个错误的提法。新疆水源支持的湖泊沼泽平原林区和农垦区(平原湿润区)的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1·1亿亩)。人工绿洲的扩大多少就伴随着天然湿润区(湖泊、沼泽…)减少同样大的面积,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垦荒仅是蒸发地点的迁移不是加大蒸发或扩大干旱。新疆的垦荒还是有不小潜力的。在发展新疆农业时我们不应当机械地照搬全国用的每亩产值这个指标。而应当改用每方水的产值这个指标。
个人分类: 水资源|1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意把冰川对环境的影响夸大到这个程度
zhangxw 2007-5-24 12:01
不同意把冰川对环境的影响夸大到这个程度 张学文 2007.4.26(发表在气象港论坛和个人文库) 根据气象港转载2007.4.25科技日报的报道,某冰川学博士警告:如果没有冰川群,在亚洲大陆广袤的内陆地区就不会有水,不会有绿洲,那么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也就将丧失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认为这种把冰川说成是水、绿洲的来源的言论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该报告还说:作为亚洲几大河流的发源地的青藏高原冰川,目前由于气候变暖正快速退缩,这将造成这些河流水资源供给量大幅减少,那么受其滋润的全球近半数人口将直接面临淡水资源短缺。这里发言人再次认为青藏高原冰川的退缩将导致河流水资源供给量大幅减少。并且危及全球近半数人口。 这些言论可信吗? 难道冰川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计算一下全国的冰川面积有多少,计算一下冰川的储水量是多少以及河川一年的径流量就可以知道,万年不竭的河水要是靠冰川来维持,那么冰川和河流早就不存在了。无视广大国土面积上的降水的客观存在以及它对形成河流水量的基本意义,片面夸大面积很小的冰川的作用只能使目前目前在气候、环境变化问题这一笔糊涂帐更加糊涂。 我们愿意承认中国冰川学者在调查中国冰川方面的显著成绩。但是把冰川对环境的影响任意扩大就混淆了我们的视线。 2007,4,26
个人分类: 水资源|5157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