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辨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吕世宏:卜子夏“西河设教”辩
fqng1008 2020-9-22 20:34
来源: 吕世宏 ,师瑞萍 . 卜子夏“西河设教”辩. 吕梁高专学报, 2007,(3): 摘要: 卜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由于卜子夏在儒学上的巨大影响,子夏设教的魏世家西河地区究竟在哪里,很受国学家的关注。西河设教地,唐代有两处记载:一是山西汾州,一是陕西韩城,从而引发了后人的争论。清代疑古主义盛行,学术界陆续对汾阳说和韩城说提出质疑,进而否定,并提出了河南安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证的发现,有必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翔实考证。考证发现《吕氏春秋》有“子夏之晋”的记载,说明卜子夏西河设教处确在山西。而《史记魏世家》的史料能显示,卜子夏来晋之后早期在汾州一带活动,晚期失明之后迁往河津兼韩城一带定居,汾阳说和韩城说都是可信的。 关键词: 卜子夏;西河设教;汾州;韩城;魏赵之争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尤擅长于文学。《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子夏设教的魏国西河地区究竟是哪里,唐代史籍有两处记载:一是山西汾州,一是陕西韩城。清末以来,考证颇多,先后有人否定了汾阳说和韩城说,认定是河南安阳。最早否定汾阳说的是清代著名学者清《汾州府志》的主撰戴震。他在《答曹慕堂给事书》一文中提出子夏西河在韩城不在汾阳的观点,他认为①汾州近汾远河,是汾上不是河上。②汉兹氏在离石东,离石属赵所以汾阳属赵,③汾州设立西河郡始于北魏,④韩城也有石室遗址,⑤芮城有段干木冢,所以孝义段干木墓是不知“谁氏之垄”当为附会。民国时期史学家钱穆在其《先秦诸子系年》一文中,不仅否定汾阳,也否定了韩城说“孔子弟子不出鲁、卫、齐、宋之间。孔子死,而子夏居齐、卫,子游、子张、曾子在鲁,何以子夏独僻居郃阳、韩城,黄河之西,教授其地,事殊可疑。则韩城、郃阳之石室,犹之谒泉之石室,谓子夏居之者,胥出后人附会,不足信也。《隋图经》:安阳有西河,即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所游之地,以赵、魏多儒,在齐、鲁、邹之西,故呼西河”。 显然,冢不同于墓,离石不同于180华里外的汾阳,汾州称西河郡有史可证的早在三国时期,戴震之说难以服人。所游之地不等于设教之地,有史料证明卜商来过晋国,钱穆先生安阳说也不能排除汾阳说和韩城说。笔者认为清代疑古主义史家的考证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机械考古,主观武断。用后来的地理观念去武断先秦的地理观念,用对古人的设想去怀疑古地理记载,把卜子夏看成是一个足不出户的秀女,到了一个地方便不再走动,虽然不排除有些地方有些史料有附会的可能性,但轻易疑古,致使许多千年文物蒙受伪造之过,均遭毁损,这是不严肃的。笔者认为山西汾阳和陕西韩城的卜子夏遗址都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 1 .卜商来过晋国吗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先秦诸子系年》中根据安阳也曾被叫做西河的记载,断定西河设教在河南安阳,认为孔子弟子不出鲁、卫、齐、宋之间,因而确定汾阳和韩城皆不可信。毫无疑问,卜子夏在河南安阳一带活动过,那里地近他的故乡卫国,但这不能就排除他来过晋国。《吕氏春秋·察传》曰:“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於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这段话表明卜商来过晋国,当时还没有三家分晋,晋国的中心在现在的晋南,所以山西汾阳和陕西韩城说是不能轻易否定的。《礼记·檀弓》记录了子夏失明后曾子对他的指责:“丧尔亲,使(西河)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若在河南安阳离卜子夏老家很近,哪有居住本地的亲人去世,当地百姓不知道的道理呢?可见西河设教不在河南安阳。 子夏为什么要来晋国,正如他后来说的“吾离群而索居”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他的性格和抱负决定的。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而由于其自小家贫性格怪异,使其与其他弟子并不能友好地相处,他的学术主张与曾子产生分歧后,便退隐到遥远的西河湖岸著书立说,并以办学为生。 2 .“西河设教”当指汾州,故治在今汾阳市 完成于唐开元二十四年的《史记正义》记述:“西河郡,今汾州(现汾阳)也。尔雅云:‘两河间曰冀州。’礼记云:‘自东河至于西河’。河东故号龙门河为西河,汉因为西河郡,汾州也,子夏所教处”。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地理书《括地志》也说:“谒泉山一名隐泉山,在汾州隰城县北四十里。《注水经》云‘其山崖壁五,崖半有一石室,去地五十丈,顶上平地十许顷。随国集记云此为汾州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有卜商神祠,今见在”。唐代《元和郡县志》曰:“汾州西河郡,春秋时为晋地,后属魏,谓之西河。子夏居西河,吴起为西河守,皆谓此也”。 这些记载是唐之前就有遗址的记载,不宜轻易否定,更不能指责为史书误记。汾州子夏山在唐代碑文中已称(卜)商山,《宋史》称子夏山,今属国有单位占用,清末划归文水的有东、西夏祠村和神堂村等遗址;汾阳有卜山书院,子夏庙,文侯村,丧子坡,想子垣等古迹;孝义有段干木墓。这些遗址唐代已有,该不都是伪造,若是伪造何不造个子夏墓呢?现在的子夏山山陡路烂,有人怀疑老人怎么登山?但2400年前不会是这样的。一来是2000多年的山水淘洗,沟深了,二来是几十年来文水农民炸山取石,山碎了,所以古今环境不同。 笔者认为卜子夏来晋时不会超过40岁,孔子去世(前479)时子夏29岁,文侯到石室做学生应该是在其少年期,如果是文侯执政后(前446)才上学,那么卜子夏贵为国师,怎么会在子夏山或者是韩城石山荒芜地区给一个诸侯上课呢?文侯放着国事不理,怎么可能远道前去安阳、韩城或是汾阳去上学呢?所以所谓子夏西河设教为魏文侯师,是说文侯少时曾经是子夏私塾的学生。文侯执政后请子夏的学生段干木做官,段拒绝后,留下了“式闾”的美谈,还请卜子夏同学子贡的学生田子方饮酒君臣共乐,为什么作为老师的卜子夏反而没有被请的一点记载呢?说明西河设教早于魏文侯元年。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自古以来汾阳孝义一带无一例外的将男孩子叫做“侯斯儿”这是一种特有的方言,也许起源于魏文侯小名侯斯。文侯少年时代可能就是在汾州卜子夏的私塾中度过的,唐代碑文记载当时汾州就已有文侯村。汾州孝义县自古留有十几座魏氏祖堙,唐日本僧人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曾亲见魏氏墓群。 (1)魏赵疆域之争,西河地望之辨 对西河设教的争议必然变为对汾州战国属魏属赵的争论,严格点说,用魏国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魏文侯时期,魏家还没有被封为侯,也就不能称国只能是领地,所以称晋国西河较为合适,不过行文中我还是用魏国西河的提法。 战国后期汾州的古城兹氏可能是属于赵国的,但是,这也不能证明战国初年汾州就是赵家领地。对历史资料深入分析,可以证明战国初年汾州是属于魏家势力范围的。 首先,汾州古西河是魏家传统的势力区。《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绛……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生魏嬴。嬴生魏献子。魏献子(前476年)生魏侈,魏侈之孙曰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桓子之孙曰文侯都。(集解徐广曰:“世本曰斯也。”)这段史料说明,魏绛时期魏家的统治中心在霍,就是现在的霍州,魏绛在霍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而汾州古西河地区正好处于霍州与西北方少数民族的过渡区,应该是魏家首先开发的地区。《水经注》记载:“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连楡次都是魏家的领地就是明证。笔者认为在晋中盆地,有一天然的魏赵早期分界线就是汾水和文水形成的大沼泽地——古文湖(西河泊)和邬泽,早期的魏赵两家大概以文峪河为分野,之所以说是分野是因为古代是没有明确国界的。所以瓜衍地区(春秋汾州古城)属魏势力范围,汾州著名的薛公岭也许是依魏国名相薛公而得名。魏文侯藉此远伐北方的中山,而大陵(战国文水古城)则属赵势力范围。魏绛制霍早于魏恒子不过50年左右而已,魏恒子三家灭知氏后七年,魏文侯(前446)继位。早于魏文侯七年的魏桓子参加了晋阳之战帮助赵襄子攻灭知氏,汾州地处霍州与晋阳之间,所以魏恒子与其孙子魏侯斯也当在汾州地区活动过。我认为将魏文侯说成是魏恒子儿子的说法是不对的,或者文侯的父亲已去世,或者是能力不如魏文侯,所以文侯的爷爷直接传位给魏文侯也是可能的。 其次,汾州自古称西河,自古设西河郡和西河县,是西河文化的当然继承者,安阳韩城历史上没有设过西河县郡。明代《汾州志》曰:“虞汾,古西河地”。笔者认为西河郡其名的含义是指西有大河的意思。历史上离石和汾阳都有过西河郡的建制,类同于运城,太原等城市历史上有过河东郡府的建制。钱穆先生将“西河郡”解释为“河西郡”,就像将河东郡解释为东河郡一样匪夷所思,试想现代人能将河西走廊说成西河走廊吗? 正史明载的汾州地区设立西河郡始于三国,但也有史料证明汾州在三国之前已有西河之名。《水经注》记载:“汾州故城东,为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河泊”。所谓“世谓之西河泊”说明西河泊是文湖的古称,显然西河泊与战国时期西河郡有关,因为任何地名都有其渊源,有历史继承性。汾州东有大湖叫西河泊,山西省社科院孟繁仁先生则研究认为,文峪河上古称西河,那么战国西河郡或许是与文峪河有关?战国西河郡的范围可能很大,西到黄河以西,东到榆次,汾州地区正在中心。《山西古地名》记载:“现楡次有武观城一名武馆城,在榆次市西南二十里,《竹书纪年》称:王(即夏启)放武观于西河,后筑武观城。《水经注》记载,洞涡水西南流径武观城西北,即此。今名陈侃村,属榆次县”。 另一重要事实是,秦代曾设过西河郡,可惜这一点为史学界所忽略。笔者注意到《水经注河水》转引《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说明秦代有过西河郡,秦西河郡和河东郡地处川原,这与汾州地形和运城地形一致,可能秦西河郡就设在汾州,因为韩城是冯翊郡。历史地理专家周振鹤先生指出:“秦郡的划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每郡都以一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的高原或山地,以便保证有相当的可耕地,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坚实的基础”。秦西河郡不知什么时候取消,大概时间很短所以被人忽视了,我认为是秦初并入太原郡了。汉武帝之后随着疆域北扩,武帝元朔四年新置的西汉西河郡郡治虽然北迁,管理的古平陆县(见后汉书“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索隐韦昭云:“平陆,西河县)、古中阳县和古平周县都在汾州汾阳孝义境内,西河郡首任太守常惠无论其先人还是后人都世居汾州仁岩村。东汉时西河郡管理中心移植离石,作为东汉西河林氏的故地比干山也在今汾阳。 三国魏武帝再次以魏国的名义于汾州设西河郡,晋设西河国。北魏在汾州又再设西河郡、隋唐以来一直在汾州设西河县。汾阳历史上西河郡的复治都是自称“魏”的君主首立,这正是一种文化传承。 第三,吴起为西河守时,有证据表明吴起西河包括汾州地区。《史记吴起传》记述:吴起来到魏国之初先为魏国立功,“魏文候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这五城就是现在的韩城地区,这一记载证明西河设教早期显然不在韩城,因为吴起来到之前,河西地区是不属于魏属于秦的,吴起时代卜子夏或许已经去世了,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吴起与他的先师卜子夏交往的记载。虽然如此,但我不认为卜子夏就没有在河西活动过,因为那时国界是很模糊的,人口非常稀少。 后来,“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吴起自己也说“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史记吴起传》这一记载说明魏西河郡与秦赵韩三国为邻,而韩城仅与秦为邻,西河郡的范围诀不仅河西地区。“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龙门以下河宽且河岸平平,说明浮西河而下的地方在龙门壶口之北。 现在陕北和吕梁山区留有吴起守西河的众多遗址,从西到东有:陕西吴起镇——陕西吴堡城——山西柳林县吴王城——山西中阳县庞涓寨——山西离石县吴城。这些地方笔者都去过,亲见遗址上有汉砖汉瓦,当不是伪造。汾州地处这一线南,正在其范围之内。柳林吴王城北60里是赵国的蔺,史记“魏败赵北蔺”即此。 (2)魏西河地区何时易主 《史记匈奴转》记载:“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於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魏西河郡地区易主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28年后秦惠王时代,这时秦强魏赵弱,秦国东界一度达中都(今平遥西)平周(介休西北)。《史记·秦本纪》记载云:秦惠文君“七年(前331年),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内河西地。”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史记·魏世家》云:“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显然,秦国赶走了魏国人,但广大的西河郡离秦较远的地区,便成为真空地区,也就是在这时,赵国顺手拥有了原魏国与赵接壤的少量土地,其中可能就有汾州地区子夏山南,并筑城兹氏。李晓杰撰文指出:“公元前361,赵与魏又易地,魏将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二地给了赵国”,所以汾州子夏山一带依靠易地易主也有可能。史载“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大陵旧址在今交城县南)这也许是赵国攻秦的先声,秦惠王死后,秦弱赵强,赵武灵王曾一度西侵至延安,也就是这以后秦国才与赵国以黄河为界。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内乱,秦攻赵守,秦国又东侵至汾,所以战国后期公元前275年,有了秦攻赵二城的记载,今人考证其中之一大概是兹氏。 所以战国时代汾州先属魏大約140年,后属赵大約55年,后属秦西河郡大約60年,公约前221年战国结束。我认为早期的韩赵魏的属地,犬牙交错,互不连接,飞地很多,将各诸侯国划在某一固定区域需要特别慎重。有人提出兹氏有赵原公祠,认为这是战国初年属赵的证据,然而霍州也有原公祠并不能证明霍州属赵,显然原公祠不足为证。 3 .失明之后的卜子夏离开汾州南下韩城和河津一带 唐代开元年间的《史记索隐》说:“西河,在河东郡之西界,盖近龙门。刘氏云:‘今同州河西县{今韩城}有子夏石室学堂也’。”1935年丁山先生认为:《礼记·檀弓》“子夏退而老于西河之上”,郑玄注:“西河,龙门至华阴之地。”《魏世家》:“襄王五年,予秦河西之地”《正义》云:“自华州北至同州,并魏河西之地”,是子夏居西河即居河西也。 笔者认为,从地理范围上研究,“西河”大于“河西”,“河西”又称“西河之外”。《史记匈奴转》记载:“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於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这段话里既有河西,又有西河。显然西河郡包括河东河西两部分,上郡只包括河西部分,所以说:河西,上郡与戎界边。说明西河不能简单的解释为河西,西河有时单指黄河,有时指代西河郡地区。 但是韩城的子夏遗址和河津的子夏墓遗址,证明卜子夏还是来过这些地方的。那么什么时候卜子夏来到龙门呢?大约在其失明之后,由于双目失明不能在从事教学,于是从汾州南下于河之上并且最终老死于河上。韩城的子夏石室,可能是子夏老年隐居著书处,所谓左丘失明,阕有国语。 《礼记·檀弓》记述: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曾子吊子夏的故事,我认为很可能增加了一些曾子学派的虚构成分在里面,因为根据曾子的话来看子夏是个不忠不孝的人,完全背叛了儒家传统。这种指责可能是出于教派之争,在孔门弟子中,子夏的勤奋好学是相当突出的,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儒家的学说。如果仅仅从这一方面说,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而由于其怪异的性格,使其与其他弟子并不能友好地相处。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外貌象孔子的有若来领导孔门诸子,遭到了曾子的反对,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曾子虽是孔门弟子中谨遵师说的忠诚弟子,但他和子张、子夏等人并不是关系非常密切。 虽然曾子的故事是曾子学派用来指责子夏学派的,但是曾子的话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子夏的生平,第一件事是“退”,说明卜子夏由于与曾子不合很早就退隐到晋国石室,著书立说,他的西河设教多少带有一些填补生活之用的意义。第二件事是“老于西河之上”,说明在晋国一直呆至年老,直到去世。 4 .卜子夏生平简述 据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孔子去世时卜子夏29岁(前479年)。居丧三年后32岁。 不久,由于与曾子意见不和便离开了鲁国,先在卫国待了一段时间便去晋国游学。根据“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的记载,他去晋国的时间不应迟于40岁(前468年)。所以我认为卜子夏40岁来到西河设教讲学,效法孔子广招门徒名声由此大振,弟子众多,西河之民一度将子夏认为是孔子再生而尊敬之,并呼其为丘。他的知名弟子,有魏文侯、段干木、吴起、禽滑黎等等。汾州孝义有段干木的墓遗址和后人定居,还有田子方遗址,孝义有田子方后人定居。史记载:文侯“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文侯执政后13年他的儿子已经可以带兵打仗了,说明文侯在执政前已经结婚,那么文侯求学的时间恰好应该是卜子夏40—60岁之间。 钱穆先生考证,魏文侯元年(前446年)卜子夏已63岁了,魏文侯拜师学艺的时间应该在文侯少年时期,如果是文侯执政时才学艺,那就有些不尽情理了。63岁的卜子夏为已经结婚的一国之君文侯传艺,一个执政官怎么会长期呆在偏僻的子夏石室中学习而不问政治呢?卜子夏又怎肯为他传艺呢?卜子夏的学生段干木见了魏文侯都躲得远远的不肯做官,更何况卜子夏呢?史记记载,魏文侯过段干木的草庐都要下车而过,可是为什么没有魏文侯拜见老师卜子夏的任何记载呢?种种表明,魏文侯元年可能卜子夏已经谢世了。所以设教西河为文候师应该在文侯元年前。 也可以断定,子夏丧子可能是在60岁左右的时候,地点在现汾阳的桑子坡,县志记载桑子坡原名丧子坡,为其不雅更名。汾阳民谚云,子夏丧子哭瞎眼,即此。 失明之后的卜子夏,携家南下河津闭门著书,老死河津。现河津有其后人定居。 后来他的学生魏文侯成名,儒学盛行,于是卜子夏西河设教万古流芳。钱穆先生曰:“余又考魏文侯二十二年始称侯,子夏若尚存,年八十四”。然而孔子只活了72岁,卜子夏经历了数次打击,在医疗极差的远古恐怕没有此高寿。子夏贵为文侯的老师,魏文侯怎么没有任何吊亡老师的举动呢?可见卜子夏去世可能在文侯元年前了,卜子夏享寿不会超过63岁。如果《左传》一书确是卜子夏传经的著作,那么,左传故事结束于追述韩赵魏仇恨知伯就不是偶然了,三家分知伯领地是魏文侯执政前几年的事,也能说明也许子夏在晋阳之战时还健在。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三家注史记》,国学网站) 戴 震:答曹慕堂给事书,《汾州沧桑》第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 丁 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5第5期1分册 钱 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8-1,武汉大学简帛论坛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图书馆,2000 李晓杰: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历史地理》,2003.6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话说甲骨文之“疾”
fqng1008 2020-9-16 18:16
写法1:内科疾病的“疾”,可能为下图: 此形分3部分,一边为床形,一边为侧面人形,周围4个点可能是汗液、血液、脓液(为方便后文均写为汗点)。即人躺着床上修养为“疾”。甲骨文的写法变异很多,比如人正面、侧面;床在左、在右;有汗点、无汗点;两个汗点、三个汗点等等。如下: 写法2:外科疾病的“疾”,可能为下图: 此形分2部分,一边是箭矢(箭镞、箭竿、箭羽都交待的明明白白),一边是正面人形。即人身体中箭为“疾”,此形有可能特指刀箭外伤。 写法3:妇科疾病的“疾”,可能为下图: 此形一边为床,一边为女。可能特指妇女的疾病。 题外说一下“女”字,是一位端坐人物的侧面形象,双手交叉放在身前,温文尔雅的样子。字形演变如下。 写法4:妊妇之“疾”, 可能为下图: 此形左边人形,大腹便便,内多一点,似一个孕妇的形象。故此写法可能特指孕妇的疾病。 话说左边这个“孕”字,或者说“身”字。此字为一侧面人形,腹部隆起,里面是婴儿形象。身孕本同源,后来分化为两个字,字形演变如下。 再说说肚子里的婴儿,“子”字。像一个双腿裹在襁褓里的小孩形象,字形演变如下。 写法5:儿科疾病的“疾”,可能为下图: 结合上文,此形可能特指儿童的疾病。 写法6:传染病或重症的“疾”,可能为下图: 此形稍微复杂,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左是床,中是两人,右是汗液。两个代表多,如此则可能特指传染病、流行病。其二,左是床,中上是人,中下是尸体的尸字,右是汗液。如此则可能特指重症、绝症。 写法7:传染病或“疾趾”的“疾”,可能为下图: 此形也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左为床;右上为两人,代表多人,周围是汗液;右下为趾(止),有行走和流动的意思。如此则可能特指传染病、流行病。其二,合文写法(将两字合写为一字),即上为多人生病,下为趾(止),合起来是“疾趾”。如此则可能特指多人足部患病。难道是战壕脚? 写法8:传染病或有钱人的疾病,可能为下图: 此形在写法1基础上加房屋,较为少见。可能特指有钱人的疾病,或需要隔离的疾病(传染病)? 总结: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疾字写法多变,研究者查到8种。其中“写法1”和“写法2”最多见,后加器官可特指哪里得病,如“疾目”“疾齿”等。如此多变的写法,是表明古人已经对不同科室疾病有了认识,还是占卜师单纯想把对上天的疑问说明白点?可以确信的是,殷商时期,古人已经认识到各种不同的疾病,但还没有将它们统一地抽象出来,毕竟是抽象思维的初级阶段。 因为,在两周、秦汉时期里,疾字逐渐统一为一种写法(如下图)。此形既不像1也不像2,同时既像1也像2。是甲骨文写法1和写法2的综合。这个时候与现代写法已经很接近了。 来自上官鼎 来自始皇椭升 来自说文解字 字形演变见下图: 字形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秦施行“书同文”的行政手段之后,仍然有多种字形并存的现象,所以它们并不是严格的替代关系。但秦之后的书写确实越来越规范了,再有不同字形的话,就叫别字。 PS :上文汉字图片多数P过,包括放大宽高、调整色阶、调整亮度、建立选区、平滑边缘、填充颜色、经纬居中等,所以可能和实际有些许不同,有需要看字形的读者可以查看《汉字字源》、《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合集》等。 参考文献 1. 林乾良,论甲骨文“疾”字,说文解字,2014年第1期。 2. 喻遂生,《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兰州学刊,2009年第10期。 3. 马晓琴,甲骨文中虚词“隹”与“叀”的异同比较,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8卷第2期。 4. 陈发喜,甲骨文“其”字论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9卷第3期。 5. 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8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张图分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wangyk 2015-8-9 15:18
王应宽 转帖 Wang Yingkuan Beijing, China 2015-08-09 FOOD Butty The British do not refer to a sandwich as a “butty” unless they’re talking about a “chip butty”. A sandwich is a sandwich or maybe a “sarnie”. A chip butty is simply two slices of buttered bread with potato chips in between. It originates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and is traditionally eaten with fish and chips. My husband ALWAYS has a chip butty when we have fish and chips. Like he doesn’t have enough carbs (carbohydrates) with all those chips! It makes me feel ill. Cuppa (colloquial) You will hear this word in this expression: “Fancy a cuppa?” You are not likely to hear it on its own. People refer to a cup of tea as a cup of tea unless they are offering you a cup. More on ‘fancy’ later. Fairy cake Yes we use this but cup cake has become more common now. Peckish “I am feeling rather peckish. I think I’ll get something to eat”. Peckish means a little hungry. If you are really hungry you would say ‘I’m starving or ravenous‘. CLOTHING Muffler I have never heard this word used to describe a scarf, even though it is accurate. We say scarf. So don’t go into a clothes shop and ask for one as you will get blank stares from the assist ants! We use ‘muffler’ to describe the automotive device in an engine to silence the noise. We also call it a silencer. Pants We also call them “underpants“. INSULTS A note of warning: Insults are notorious ly difficult to get right context-wise in a foreign language. USE them at your peril. You have been warned. Knobhead This word is used but you will also hear “dickhead”. ‘Knob‘ and ‘dick‘ refer to the male reproductive anatomy. Radge One of my readers, Louise Robertson has told me what “radge” means. Here is the explanation: “The word radge is a Scottish slang word, so probably not commonly heard south of the border. It is, however, widely used up here! It used to describe someone who is deemed to be a bit crazy or has done something that others consider to be crazy. ‘You’re a radge’ meaning you are a bit crazy is, while not a polite thing to say to anyone, very commonly used.” Plonker Oh yes, this is quite commonly used to refer to someone who is not terribly clever. In other words, an “idiot”. Sod Off If you tell someone to sod off you are telling them to go away. You’re either angry with them or you are joking. The seriousness of the insult depends on the situation. Some people will say it jokingly and others will be very serious. It used to be a taboo insult. Over the years it has become more acceptable in spoken English (within reason). The British also use ‘piss off’. Slapper/Slag Both term s are extremely derogatory, insulting or disrespectful to describe a woman who is thought to be too easy. Please do NOT use them. Tosser/Wanker Once again, these term s are highly insulting and NOT to be used unless you want to be hit! SLANG Dog’s Bollocks Mmmm, yes…I’m afraid you will hear this when someone is describing how fantastic something is. “The new Maserati is the dog’s bollocks“ You may also hear the word ‘bollocks’ in the following ways: ‘That’s just bollocks‘ meaning “That’s just rubbish”. ‘He got a bollocking from his boss” meaning “He got told off by his boss” Both term s are vulgar and not to be repeated. You might hear them, though. Fancy (not strictly slang) The verb “to fancy” means to “like” or “desire”. It’s frequent ly used by the British. You will hear it everywhere. “Fancy a cuppa?”, “Do you fancy going to the cinema tonight?”, “Simon really fancies Greta”. Gutted When someone say they are ‘gutted’ it means that they are disappointed or upset. This is often used.“He was really gutted he missed his uncle’s funeral” Kip Yes, this word is used to mean a nap (short sleep). I love my afternoon kips. “You will feel so much better once you’ve had a good kip.”Knackered/Zonked If you’re knackered you are extremely tired. Zonked can be used although ‘knackered’ is more common.Splash Out “Tim loves to splash out when he is trying to impress Jane”. Another common expression. Waffle There is always one person who loves to waffle on in business meetings. It’s always so difficult to get them to stop.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续2】隔震建筑动力特性辨析:中日教材有误吗?
陈龙珠 2014-7-13 11:14
隔震建筑动力特性辨析:中日教材有误吗? (06-29)、 【续1】 隔震建筑动力特性辨析:中日教材有误吗? (07-02)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3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隔震建筑动力特性辨析:中日教材有误吗?
热度 2 陈龙珠 2014-6-29 09:59
后记 : 【续1】隔震建筑动力特性辨析:中日教材有误吗? (2014-07-02) 【续2】隔震建筑动力特性辨析:中日教材有误吗? (2014-07-13)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3932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几个提法的辨析
liwei999 2013-7-20 08:00
对几个提法的辨析。1)城市内涝的责任,2)果汁内的砷含量,3)医改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19/2013 17:41:18 城市内涝谁担责:城市管理者还是开发商? 的话题在城市洪水常发生的季节里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瞩目。杨老师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镜某亦以为然。毕竟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在那里出现的灾害,说是“自然灾害”有些不合适。但是,认为城市水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的说法,则有些歧义,需要有些 辨析 才能搞清事态发生的原本,提高人们的认识。 城市排涝设计 的内涵是什么?不定义这个概念就无法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责任。而且在追究这些具体责任担当者之前,还需要思考设计者和审批者的设计依据和审批依据的问题。这个依据,显然是要来自某些城市建设的法律、法令、条例,是与立法和行政有关的事情。这样一来,谁是 城市排涝设计 者就成了问题了。 应该说, 城市排涝设计 有概念设计和工程设计两个层面。前者是政府的(行政)的责任,后者是建筑施工者的责任。一发生城市水灾,一般百姓、舆论总是去追究工程设计方的责任,这种思考模式十分可怕、有危害。有降雨了要 排水 是个局域的思考,没有 排水 需要时间滞后的概念。实际上 涝 就是排水的时间滞后。在城建时考虑到排水的时间滞后,完善相关的城建法律条列,就可以避免城市洪水。 遗憾的是 立法 往往也是有个 时间滞后 的问题。在概念上,不能先污染后治理的概念都好理解。但是在实践当中如何能实现这个理念呢?这是另一个问题了。城建的立法、条例大约也是这样。至少新立的法对原有的城建无效是个法律上的常识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城市洪水,人们只能是后悔自己没有远见吧。应该说事发的主要责任基本都在行政方。尤其是在国外,有相当多城建经验之后,再犯同类的错误,只能说是愚昧了。而行政者愚昧的话,市民们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FDA建议限制苹果汁中砷的含量》 又是一个有关健康的帖子。“据 美国 路透社 消息”的开头,就让人有些担心呢 。就 海藻里含“超标”砷的问题 ,镜某半年多前写过评论。涉及到毒的问题,不能仅仅按元素名称、按有机无机去分。比如,对“FDA已持续20(年)之久留样观察苹果汁,证明有微量的无机砷的含量”的说法,如何去理解呢?镜某以为是个没有问题的证明。如果有问题,就需要声明无机砷的价数及其含量。没有这个指标而单纯地说砷有毒,显然是不大合适。 《中医与西医 官主与民主——侈谈“医改”》 一帖的名为说“医改”,但更多的文字是在说“药”的问题,显得很文不对题。如果不是因为作者的“身份”是北大物理教授的话,镜某真就没工夫写这个评论了。还是名校教授的面子大。镜某有些不解的是,博主称教育情况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但研究领域却是“化学科学”。镜某很有一种被误导了的感觉。因为在镜某看来,所谓教育情况最多也就是写出 大学物理本科 也就可以了。至于学校么,北大清华五的披露一下也无妨。但是标“教授”就有些多余了,因为毕竟那不是“教育情况”。 且不论这医和药的事情,但这位北大的教授思维有些奇怪。 Quote 比如说“感冒软胶囊”的段落: 这就奇怪了,具有相同成分、也都符合国家标准的同一种“中药”,由于生产厂家不同而不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如果你上午注射某一批号的青霉素不过敏,下午换了另一批号的青霉素就引起过敏反应,那就要命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里有个概念的混淆:混合物质与单体物质。感冒软胶囊属于前者,而青霉素则是后者。 在镜某看来,这位北大的教授在对“纯”的思考上也有些“意外”。在“例如,可以依据如下化学反应测定维生素C”的一个段落里,所说的事情显然是药品中维生素C含量,而并非是说作为原料的维生素C的“纯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里举了三个事例来说明很多人们以为是“常识”、是当然的东西,其实还是需要人们去认真思考一下才好。至少要把握住 要说什么 、 想说什么 与 在说些什么 之间的一致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字形辨识:“剑”拔弩张
wangxinyi 2012-2-21 20:54
经常有人把成语“剑拔弩张”中的“剑”写成“箭”,原因很简单,因为“弩”是一种古代用机械力射箭的弓,而中国很多成语都是“ABAB”式的结构,“弓箭”的搭配很容易令人产生笔误。 不过我们只要关注一下其中的动词,就可简单地作出正确的选择了。想一想,“拔”是将物体往外拉的动作,如果只是一根光秃秃的箭又怎能再拔得出来呢?所以,“拔剑”这个正确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正所谓“剑出鞘,弩张开”,剑拔弩张可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或者书法雄健有力、气势豪放。
个人分类: 杂谈|2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辨析菑川国之劇与北海郡之劇
黄安年 2012-2-15 07:23
辨析菑川国之劇与北海郡之劇 受权发布 李沣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1 5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笔者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老校友、已退休大校李沣先生之托 , 将他的学术论文《 辨析菑川国之劇与北海郡之劇 》在我的博客中发布。李沣文章最后写道 : “ 北海郡所辖二十六县,是在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初期的北海郡只有六县;当北海郡所辖县达到二十六个时,原来那些诸侯王国已不复存在了。当菑川国存在时,北海郡就不可能有剧县;当北海郡有剧县时,就没有菑川国了。”该文 2011 年 10 月 18 日见于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8a6ac0102dus3.html (竹影大观园中),而李沣本人毫不知情 , 经李多次与新浪联系未于答复。此外360DOC个人图书馆东夷人士 99999 收录于 2011 年 10 月 2 日 , 并取名 《细读汉书 ---- 辨析菑川国之劇与北海郡之劇 》。均未经受权。 ************************* 辨析菑川国之劇与北海郡之劇 李 沣 一 史上到底是一个劇(下面一般用简体“剧”)还是两个剧,经史学家有不同的说法,至今似乎也没有个统一的结论,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一辩析: 《汉书·地理志·北海郡》载:景帝中二年置。属青州。县二十六。这二十六县中有剧,侯国。《汉书·地理志·甾川国》载:故齐,文帝十八年别为国。县三,首县为剧。全祖望曰:“故属秦齐郡,文帝属甾川国,景帝分置。” 《水经注疏》载:“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迳剧县故城东。”就是说北流的西丹水的西面,有剧县故城。《水经注疏》又载:“巨洋水┅┅又北过剧县西。”“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是说巨洋水会合康浪水后,往东北流时经过剧县故城西。这样就有两个剧县,一个在西丹水的西侧,一个在巨洋水的东侧,即古纪国地。对此,赵(一清)云:“按《郡国志》云,北海国,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胶东三国,以县属。但《前汉志》菑川有剧,北海也有之。此(巨洋水东侧之剧)是菑川之剧,非北海之剧也。”也认为是有两个“剧”。赵(一清)又云:“菑川国之剧,在寿光县东南三十里,亦曰剧南城。北海之剧在昌乐县西北。后汉时,此剧废省,而移北海郡治菑川之剧也。”并明确,这两个“剧”一个在寿光地,一个在昌乐地。 清人叶圭绶在《续山考古录》中也延用此说。他说:“汉有两剧县。一属北海,在今昌乐,而西北去纪城四五里。一即纪城,甾川国治之。名同地近,后人称隶北海者为剧南城以示别。”因此,他在《寿光县》条下注:“甾川国剧县故城在(寿光城)南二十五里。┅┅此即纪国城,今故址内犹有故台。”在《昌乐县》条下注:“北海郡剧县故城在(昌乐县)西十里,又名剧南城。”此说有误,赵一清说的纪南城是菑川国,在寿光东南三十里的剧,非昌乐之剧。 另外,文献中对“剧”还有些别的说法,如:《补三国志》:“剧属东莞”;《晋太康志》:“剧属琅琊”。而清代的经史学家程恩泽在其《国策地名考》中,对剧的地望说的就更难以理解,比如他说:“剧,齐附庸。今淄川剧县。”说剧是齐的附庸,这是对的。但说剧即“今淄川剧县”就与上述各种说法相悖,因今淄川在青州以西,属淄博地区管辖,而我们说的剧在今寿光,属潍坊地区管辖。那么是否在今淄川地域古也有剧县?他还说:“北海之剧,在丹水之西,今在青州府临朐县西南。”在临朐县西南的话,还真是淄川地。这是笔误还是对剧的地望的一个新判断,从文字上还无法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在汉时古青州地,到底是一个剧还是两个剧?抑或是多个剧?对此问题,经史学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澄清问题,必须弄清“剧”的源流,即弄清“剧”的来龙去脉,弄清“剧”的隶属关系的变迁。 二 关于“剧”之源,《水经注》曰:“巨洋水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鲁庄公四年,即公元前 690 年,“纪侯大去其国”,也就是齐国灭亡了纪国,从此纪国已不复存,纪国的地盘已成为齐国的邑,所以把这个地区的名字由“纪”改为“剧”。 为什么叫“剧”?说法不一。《通志·都邑略》周诸侯都篇曰:“纪都纪,迁于劇。纪本在东海故赣榆县,纪城是。劇在青丘,临朐县东,寿光县西。亦名纪,音讹为劇。”《通志》的说法不确,纪由赣榆迁于寿光后仍称己(纪),是齐灭纪后,此地才改曰剧;说剧在“临朐县东,寿光县西”也不确,因临朐和寿光两县的地理坐标,不是东西的关系而是南北的关系,临朐在南,寿光在北。但这种说法与程恩泽的说法相类。 关于齐灭纪国后,将纪地改曰“劇”的原因,我想还是因为己、其、箕、劇、籧这些字的音、形、义相似所致。我在《探寻寿光古国》一书中,曾用很大篇幅考证其、其(箕)与籧(注:此籧应把走之去掉,因字库缺字,借用之。带走之与不带走之的两字意同,均为筐属,同莒。)的关系 ① 。《广雅疏证》云:“■、豆、籧,杯落(簸箩)也 ” ;又云:“箥箩,箕也。” 《 方言笺疏》有“箄篓籅笤籧也。” ”。《玉篇》云:“籧,养蚕器也,饮牛筐也,亦作筥。” “籧,淇水名也。其通语也。”是说“籧”与“淇”、“箕”通。在古文字里,籧、劇是假借字,互通用;籧又与淇、箕相通。古纪国的“纪”,在甲、金文里是“己”,周时无“纪”字,“纪”写作“己”或“ ? ”。 箕、 ? 、 籧、劇均是互为假借。因此,把 箕、 ? 与 籧、劇互相通用,在古文字里是常见的现象,即一字多体和同音同义。 剧即古纪国。古纪国的疆域含盖了临朐以北、安丘、昌邑以西、东安平以东的广大地域。因此,古纪国的疆土,在纪国灭亡后,也统称剧。春秋末和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实行郡县制,像魏、秦、楚等,只有齐国没有设郡,而设都 ② 。战国时期的郡也好都也好,都是国家周边的军事要地。齐的五都,除国都临淄以外,还有平陆、高唐、即墨、莒等,都是边防重镇。五都以外的城邑仍沿用旧称。齐国在齐威王时已有一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语),城、邑也类似后来的县。因原纪国疆域很大,剧地就不止一城一邑。原纪都称为剧南城,既有剧南城,也就有可能有剧北城、剧东城,但可惜这些资料失传。汉时,在古纪国都纪台东北有一县名叫剧魁,剧魁应是古剧地东北的一个城邑。齐襄王时封田单为安平君,安平,古纪国邑酅,此地也在剧的范围内。后来又“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战国策·齐策六》)对夜邑,经史学界有不同的解释。夜,在山东有不夜的“夜”,在今荣城;有掖县的“掖”,即今莱州。这些“夜”离安平都较远,益增的安平君封地,不可能在这些地方。对益封的安平君“夜邑”,东汉经史学家高诱注:“夜,一作剧。”东汉离战国时间还不算太远,高诱所注必有其本。照此说,安平君的原封地与新增的万户封地就连在一起了。由此可见,战国时,剧地是安平君的封地,包括原来的纪邑酅和纪酅东部原纪国的一大片地区。这个地区战国时统称剧。 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记》,原齐地为齐郡和琅琊郡。但随后又将郡扩大到四十六个,齐地除齐郡、琅琊郡外,又增设了济北、胶东和东海郡。秦时剧地主要在齐郡,但也有可能它的西南和东南部分地域划归琅琊和胶东郡管辖。 三 秦帝国的寿命很短,前后只有十五年,就被刘邦的西汉政权取代。西汉政权的初期,刘邦将为他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僚封为诸侯王,即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就被封为齐王。西汉初年,齐地是韩信的封地。异姓诸侯王各据一方,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燕王藏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相继叛变被诛。为剥夺韩信对齐地的控制,将韩信改封为楚王,都下邳,后又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居洛阳。韩信由掌控原整个齐国地,到最后居洛阳被架空,无地可控。刘邦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后来彻底废除了异姓王制,立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实行了分封刘氏宗室子弟为王的同姓王制度。至刘邦死时,被封为诸侯王的刘氏子弟共有九个,其中分封刘邦的长庶男刘肥为齐王。《汉书·高帝纪》载:“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微时外妇之子肥为齐王,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汉高祖刘邦把原齐地的 73 县,以及凡言齐语者都划归齐王刘肥管辖。这时,西到济南,北到渤海、东到胶东、胶西,南到城阳,都是齐王刘肥的天下,此时无独立于齐王以外的北海郡。 同姓王权势日益膨胀,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为削减诸侯王的权势,根据贾谊的主张,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诸侯王的封地再分封给诸侯王的子孙,这样诸侯王俞愈分愈多,诸侯的封地越来越少,权势也就愈来愈小。齐王刘肥子九人。汉惠帝六年,立齐王刘肥太子刘襄为齐哀王。转年,惠帝崩,吕太后称制,封刘肥子刘章为朱虚侯,立刘肥子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分齐国为四”(《汉书·高五王传》)“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琅琊、济南郡复与齐。”(同上)说明“分齐国为四”就是把东南面的城阳、琅琊和西面的济南割了出去。也说明这时有郡称,但各郡都在齐王的管辖之下。这时城阳、琅琊以西,临淄以东的郡县名称无载。 文帝二年,立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都博阳。后济北王兴居谋反被诛。 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七人为列侯。至此,齐悼惠王九子中,二人为王,七人为侯。 文帝十五年,齐文王薨,无子。“时悼惠王后尚有城阳王在,文帝怜悼惠王适嗣之绝,于是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孝文十六年,六王同日俱立。”(《汉书·高五王传》)这六人为:齐孝王将闾、济北王志、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从此有了菑川国。 《汉书·地理志》载:“甾川国,故齐,文帝十八年(《高五王传》为十六年,王念孙云:十八年应为十六年)别为国。”县三:剧、东安平、楼乡。也就是说,从文帝十六年才有了甾川国。甾川国辖三县,都剧。东安平,即春秋纪邑酅,《一统志》曰:“故城今临淄县东十里。”楼乡,钱坫曰:“今青州府诸城县西南有楼乡。”但这个楼乡与菑川国相距太远,中间还隔着安丘、潍县、昌乐,似乎菑川国的疆域还没有扩展到此。菑川国有三县,国都在剧,东安平在剧之西,楼乡似应在剧之东。 贾效孔 先生在《寿光考古与文物》一书中列表明示,纪台东北的田马镇有娄家村,村北的后埠岭,出土周、汉遗物;相邻有步家楼村,村西土埠有汉遗迹。娄家之 “ 娄 ” 和步家楼之 “ 楼 ” ,似乎 汉时菑川国的楼乡有关 ③ 。若果真如此,西汉时的菑川国,以剧为都,西到临淄东,东到今寿光稻田镇,与潍坊和昌乐相邻。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 年)“吴、楚反,胶东、胶西、菑川、济南王皆发兵应吴、楚。”(《汉书·高五王传》)景帝发兵讨伐,“齐孝王惧,饮药自杀。而胶东、胶西、济南、菑川王皆伐诛,国除。独济北王在。┅┅济北王志,吴、楚反时初亦与通谋,后坚守不发兵,故得不诛,徙王菑川。”菑川国虽参预谋反,后仍予复国,将原济北王刘志继菑川王位。 “ 元朔中(即汉武帝元朔中,公元前 127 年前后)齐国绝。悼惠王后唯有二国:城阳、菑川。菑川地比齐,武帝为悼惠王冢园在齐,乃割临淄东圜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令奉祭祀。”(《汉书·高五王传》)元朔“二年冬,赐淮南王、菑川王几杖,毋朝。”(《汉书·武帝纪》)至此,菑川国,又以原济北王刘志及子孙延续存在。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汉武帝对菑川国情有独钟,因此,菑川王在汉武帝时,得到了朝廷的的厚爱。“割临淄东圜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汉武帝把临淄以东的大片土地,“尽以予菑川”,临淄以东到底东到哪里?到底把多少县邑“尽以予淄川” ?史书虽无载,但从五凤中“有诏:削四县”看,菑川国在武帝时,最少也有七县。所削四县应在剧和楼乡的北面和东面。 武帝赐菑川王几杖,是对菑川王的尊重和厚爱。《礼记·月令》:“养衰老,送几杖。”送几杖,即敬老。武帝送几杖给手下的菑川王,表明菑川王深得武帝的关爱。在这个时间段内,菑川国疆域很大,她的国都剧似应处在菑川国的中心位置,因此剧地(县)的任何一个城邑都不可能归北海郡管辖。 《史记·年表》所载建元以来王子诸侯者中,淄川王刘志(懿王)之子十二人于元朔二年封为侯,具体为:原侯刘错封剧,夷侯刘高遂封壤,夷侯刘赏封平望,敬侯刘始昌封临原,节侯刘宽封葛魁,侯刘胡封益都,戴侯刘强封平酌,夷侯刘墨封剧魁,侯刘守元封寿梁,侯刘衍封平度,康侯刘偃封宜成,哀侯刘奴封临朐。在这个时间段内,临淄、益都以东,临朐以北,平度以西,都是菑川王刘志的天下,这时不可能有北海的剧。 剧,古纪国,地域很大。《汉书·地理志》云:“剧,义山,蕤水所出,北至寿光入海。”《齐乘》二:“尧水,一名蕤”;义山“亦名尧山。”《寰宇记》引伏琛《齐记》:“尧山南有二水,名东、西丹水。”由此可知,现昌乐境内的尧山、尧水(尧沟),与丹山、丹水是一致的,汉时都为剧县地。因此,说《水经注》中的“西丹水自凡山北流经剧县故城东”,这个故城东的剧就是北海郡剧县,就是昌乐西十里的剧,这一说法肯定有误。现昌乐西十里也好,昌乐故城也好,尧水、尧沟也好,在汉武帝时,都是剧县,都是菑川国辖地,与北海郡无涉。 《汉书·高五王传》载:菑川王刘“志立三十五年薨,是为懿王。子靖王建嗣,二十年薨。子顷王遗嗣,三十五年薨。子思王终古嗣。”五凤中,青州刺使奏:终古禽兽行,乱君臣夫妇之别,悖逆人伦,请逮捕。“有诏:削四县。二十八年薨。”时间到了“五凤中”,也就是汉宣帝晚期,即公元前 57 年前后,青州剌史向宣帝奏菑川王终古的禽兽之行,并奉诏逮捕了子思王终古,削其菑川国四县。这时,菑川国在王室的地位已今不如昔,而元封五年(公元前 112 年)设置的青州剌史部,已有了相当大的权威,他可以奏请并处置菑川王和菑川国。削其四县后,这时的菑川国就只剩下了东安平、剧和楼乡三县了。也有可能这时剧县的东部一部分被削给了北海郡。 终古薨后,子考王尚嗣,五年薨。子孝王横嗣,三十一年薨。子杯王交嗣,六年薨。子永嗣,王莽时绝。” (《汉书·高五王传》)据《汉书》载,刘志子孙八代为菑川王,前后相继 170 余年。也就是说,在这 170 余年间,剧始终是菑川国的都城。王莽篡政后,菑川国绝,菑川国的辖地,包括剧,划归了北海郡。这时的北海郡也就有了剧县,而且是整个的剧县。 四 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属青州。县二十六:营陵,或曰营丘,莽曰北海亭。这一记载能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北海郡是景帝二年,即公元前 155 年,也就是西汉政权建立后的第 51 年设立的;北海郡隶属于青州,这是个极笼统的说法,因为青州剌史部,即汉十三州剌史部是武帝元封五年,即公元前 106 年设立的,因此景帝二年(公元前 155 年)时还没有青州剌史部;北海郡辖二十六县,这也是个模糊的说法,这是对整个西汉北海郡所辖县数的笼统概括,因为景帝二年设郡时,北海郡不可能有这么多县;郡治营陵,或曰营丘,因为班书所列郡的首县一般就是郡治所在地,这如同诸侯王国所列首县即国都所在地一样。严耕望云:应治营陵,但无确证。营陵,《春秋》谓之缘陵,《一统志》,故城今昌乐县东南。如果北海郡治在昌乐县东南的话 , 就离剧国太近了。 通过对上述班书所载北海郡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书·地理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地理信息,但班书《地理志》中也有很多不实之处,对这一点,谭其襄先生主编的《汉书·地理志汇释》代序中是这样一段表述:“在历数《汉志》的优点之后,还必须指出它的不足之处。┅┅西汉政区的设置和废弃在二百年间是经常发生的,因此一讲行政地理就必须与一定的年代相联系。但是作为《汉志》主体的行政地理恰恰是两份不同断代年限的资料的混合,郡国一级的名目以元始二年初的版籍为据,而各郡国所属县邑却反映成帝元延绥和间的情况,由此产生了某些王国下属侯国这样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矛盾。” ④ )在长达 200 年间的西汉历史上,郡和国的关系,郡、国下属的县邑的变动和设废,是在一定的年限内发生的,脱离了这些年限,笼统地罗列郡或国所辖的县邑,就必然有很多的混淆。说北海郡属青州,说北海郡有剧县,就属于这种情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说北海郡有剧县,这是对的;笼统的说北海郡有剧县就是错的。一切都随着时间变动,而《汉志》的不足之处就是在叙述郡、国、县的相互关系时,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和背景,产生了各混淆。 《汉书·地理志》言北海郡,景帝二年置。但景帝二年为什么置北海郡?当时的北海郡包括哪些县邑?这些县邑是怎么来的?郡的治所在哪里?这些问题《史记》、《汉书》中都没有确切的记述。为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需把北海郡周围的郡、国的变动进行梳理,然后再推论北海郡的形成过程和有关问题。 菑川国的西邻,即秦、汉的临淄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 201 年)“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都临淄。临淄是个古老的名字,战国时特别辉煌。汉时是齐王的都城。班固《汉志》载北海郡首县为营陵,亦曰营丘。因此有些经史学家说这个营陵(营丘)即临淄。临淄先为临淄郡治所,后为齐国都。齐悼惠王刘肥孙齐文王“十四年薨,无子,国除。”齐国就变成了齐郡,治临淄。因此临淄是齐郡的治所,不可能是北海郡的治所。说北海郡治所营陵,是昌乐东南的原营陵(缘陵)就有了很大的可能性。 菑川国的西北是济北郡,后为济北王刘志的王国。刘志徙王菑川后,济北地入于汉,后为千乘郡,所辖的博昌、乐安,都在今寿光的西北。 菑川国的东部原有胶东、胶西国。因胶东、胶西国参与了吴、楚叛乱,胶东、胶西王被诛,辖地一部分并入东莱、琅琊郡,而大部分恐怕并入了北海郡。因此,当时北海郡所辖的县邑,大部分就是今寿光地域的古城邑。到了西汉的末期,古菑川国也划入了北海郡。谭其襄先生主编的《汉书·地理志汇释》编者按曰:“景帝二年,‘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此时胶西国东有胶东,南有城阳,西北有菑川,都是诸侯王国,不能容纳所削之六县。推测六县之地于此时置为北海郡。《汉志》北海郡所领二十六县,绝大部分为王子侯国,其中得胶东者十,高密者二,城阳者一;又有二县(应为六县)自淄川国削来,一县自胶西国削来。因此景帝时之北海郡实尽六县,这正是景帝二年削自胶西王卬的六县。” ⑤ )这一分析判断非常正确,而且非常准确。北海郡所辖二十六县,是在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初期的北海郡只有六县;当北海郡所辖县达到二十六个时,原来那些诸侯王国已不复存在了。当菑川国存在时,北海郡就不可能有剧县;当北海郡有剧县时,就没有菑川国了。 参考文献: ① 李沣:《探寻寿光古国》第 126 、 127 页,齐鲁书社 2011 年版。 ② 杨宽 : 《战国史》第 229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③ 贾效孔:《寿光考古与文物》第 44 页,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年版。 ④ 谭其襄主编《汉书·地理志汇释》代序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⑤ 谭其襄主编:《汉书·地理志汇释》第 227 页,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须慎行成功者的宁静致远
热度 1 陈龙珠 2011-5-10 09:22
每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一般是难以不被社会喧闹所吸引的。但要想实现自己在认识重要自然规律的理想,并且能因势利导地加以利用或规避它的效应以造福于人类,就必须使得自己保持足够的冷静,以便不受外界干扰和有足够的精力、时间进行深度的思考和研究。这或许就是宁静致远的寓意所在。 每个人认识自然规律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参加课堂教学、社会和专业实践才能逐渐培养起来的,而了解他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一方面,在认识复杂重要的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须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协同工作的同事,而获得这些基本条件又要求这个人必须具备足够高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涵养。也就是说,他/她必须有精力和能力,与社会上许多不同的人打交道,并且获得认可。要省掉这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去宁静致远,他/她的地位要么已经至高无上而一呼百应,要么其科研工作本身只是单个人有一颗脑袋和一支笔就能完成的,或许干脆就是啥也不干了。 由此看来,对本博较为了解的工科来说,若你想这辈子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现实社会可以让你宁静的,或许只有在一贫如洗的求学时期和在专业上已经成为知名的专家之后。在这两个特征阶段之间的科研黄金时期,不同时在自己的学界和社会上拼搏,而刻意地在追求自己的独立和宁静,或许将会一事无成。 成功的长者们面对年轻人说的话,大多富含人生哲理;但要注意的是,他们说的,或许并非全面和都是实话!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1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和热概念辨析—中和热是定值
yaoronggui 2010-12-7 10:35
中和热的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若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中和生成一摩尔水时,放出57.3kJ 的热,所以这个反应的反应热为-57.3kJ/mol,中和热也为57.3kJ/mol。 若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醋酸中和生成一摩尔水时,放出56kJ 的热,,所以这个反应的反应热为-56kJ/mol,因为是中和放出的热扣除了醋酸电离时吸收的热,所以反应放出的热少了,但中和热仍为57.3kJ/mol。 因此,中和热是定值,等于57.3kJ/mol,即表示的是H + (aq) + OH - (aq) = H 2 O(l) ;△H =-57.3kJ/mol,换句话说中和热就是 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1 mol水时的反应热。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162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證、征、症
LEOLAND 2009-5-23 19:54
曲津華 證、征、症三個字,一般來看,讀音雖基本相同,用法則大抵不同。 但是,在一種情況下,這三個字卻可以等同使用。這種情況就是,把三個字的前面都加上綜合二字。 綜合症、綜合征和綜合證,都對應于英文 SYNDROME 。於是乎,在這裡,三個字就等同了。 我曾看到過綜合症、綜合征和綜合證這三種寫法,於是產生疑問。一位醫生告訴我, SYNDROME 翻譯為綜合症、綜合征和綜合證,都是對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症乃症狀之略,表病態;征為體征之略,表病體;證為(患病之)事實,所謂辨證施治,用的就是這個字。一圈看下來,確實用的都有道理。至於文字學上三者有何淵源,沒有研究,盼方家賜告。 ( 2009-05-23 )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