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形象思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63):差之毫厘的抽象思维(一)
fqng1008 2020-8-28 11:34
四、差之毫厘的抽象思维 (一)思维与思维形式 无论神灵医学、自然医学还是实证医学,都是人类的智慧产物,即我们的先贤通过思维而获得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形式。它们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思维水平,也体现着人类理性进化的基本历程。 1. 什么是思维 所谓思维,是人类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或者说。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 语言 对事物的 概括 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 感知 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 认知 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 本质 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 阶段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 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创建而言,思维对医学事实和医学经验的 间接 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 客观 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 那么,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有哪些?一般而言, 抽象思维 、 形象思维 、 灵感思维 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叫具象思维, 灵感思维 也叫 顿悟思维 。通常,人类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这三种思维形式常常互相包含,同时并用,并不局限于哪一种。即使做一项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常常以某种思维形式为主进行,但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两种,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所谓三种,再加上灵感思维。 2. 抽象思维 所谓抽象思维,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 亦称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而不是漫无边际、触类旁通的思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 分析 、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抽象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其思维过程包括: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因素,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因素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 (2)分类与比较:根据事物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就可以把事物分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不同的类。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分类是比较的后继过程,重要的是分类标准的选择,选择的好可导致重要规律的发现。 (3)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 (4)抽象与概括:抽象就是运用思维的力量,从对象中抽取它本质的属性,抛开其他非本质的东西。概括是在思维中从单独对象的属性推广到这一类事物的全体的思维方法。抽象与概括和分析与综合一样,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总的说来,抽象思维是用概念间的关系来代表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为人类超越自己的感官去认清或者更加宏观或者更加微观或者更加快速变化的世界提供了 可能性 。但是,如果没有抽象思维的准确性,即不能准确界定概念和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这种可能性就无法变成 现实性 。因此,准确地形成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是抽象思维方法的最基本的规则。 3.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 表象 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 形象 的表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法 。亦称直感思维。 根据按发展水平,形象思维可分为三种形态:①学龄前儿童(三至六七岁)的思维,只反映 同类事物 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②成人在接触大量 事物 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③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 分析 、 综合 、抽象、 概括 ,形成典型性形象的过程,也称“ 艺术思维 ”。 虽然,形象思维是文学 艺术创作 过程中主要的 思维方式 ,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形象思维并不仅仅属于艺术家,它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有以下基本特点: (1)形象性: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 图形 、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2)非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 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3)粗略性: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 (4)想象性: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想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 创造性 的优点。 4. 灵感思维 所谓灵感思维,即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迅速发生的特殊思维形式,亦称顿悟思维或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有以下两个特征: (1)突发性:灵感思维总是突然发生的,没有预感或预兆。 (2)与潜意识密切相关:灵感突发之前有一个酝酿过程,往往要用艰苦的脑力劳动来孕育。有的学者提出,灵感的孕育不在意识的范围内,而在意识之前的、可以称为潜意识的阶段。灵感出现之前,先在潜意识范围内酝酿,一旦成熟,立即以灵感思维的形式涌现出来。潜意识不仅能进行信息的存贮与提取,甚至能在意识之外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似乎存在一个独立的系统。灵感思维比形象思维更复杂,是一种三维的“体型”思维。 (二)轴心时代的思维特征 为了复制原始人的思维模式,人类学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重要方法即“田野调查”,从原始部落那里了解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特征。 1. “欧洲中心主义”的“原始思维” 列维-布留尔(Lucien Lévy-Bruhl,1857~1939)最为人所知的是提出了“原始思维”这个概念。他前后一共出版了六部著作来探讨这一问题,分别是《土著人如何思维》(1910)、《原始思维》(1922)、《原始心灵》(1927)、《原始人与超自然》(1931)、《原始神话》(1935)和《神秘经验与原始象征》(1938)。 与强调人类心理一致的古典进化论人类学家不同,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人与西方文明人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有着不同。在《土著人如何思维》中,他把人类思维分为两类,“原始思维”和“西方思维”。他认为,原始思维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使用一种不同于文明人的逻辑方式,即所谓“前逻辑”,认定不存在原因和结果的分离。他认为,原始人的心灵受“互渗律”支配,以为个人与外界通过神秘的方式相互渗透,并以此认识和把握外界。他还提出,原始思维的人可以对日常生活情形进行逻辑思考,但却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例如,原始人认为他的影子就是他的灵魂,因此他们会害怕影子一类的现象,按照列维-布留尔的说法,他们不能区分物品与物品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另如,巴西的波波罗人自称是红金刚鹦鹉,这并不是说他们死了以后会变成红金刚鹦鹉,也不是说红金刚鹦鹉会变成波波罗人,而是说波波罗人与红金刚鹦鹉是同一的认同关系。 他认为,“原始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不同还在于它不是个人思维,而是集体思维的产物,这一点是他与杜尔干、莫斯等人的另一个重要共同点。可以说,杜尔干的“集体表象”是指导列维-布留尔全部研究的核心概念。列维-布留尔认为,集体表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信仰、道德、心态思维方式,它不是产生于个体,比个体存在得更长久,并作用于个体。因此,不能试图通过个人生理、心理的研究去说明它。 此外,列维-布留尔与英国古典进化论人类学家一样持有一种明显的社会进化论。这一点在其1910年的那本名著的书名上就是一个最好的体现,其法文直译就是《低级社会中的思维机能》(Les fonctions mentales dans les sociétés inférieures)。另外,在他的六部关于原始思维的著作中,所有的书名中都明确提到或暗示了“原始人”这个概念。他一直强调原始思维是原始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神秘性和前逻辑性。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才有了重大改变:“虽然神秘性思维在原始民族比在我们的社会表现得更突出,但它在人类社会是普遍存在的。”(见其1938年的笔记)说明他在晚年已经意识到所谓文明的西方同样也存在“原始思维”,这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类心性的一致性,同时也部分地否定或至少修正了之前对于原始与文明,非西方与西方,甚至低级与高级这样的对文化发展及社会阶段的简单的进化论立场。 下面是列维-布留尔关于几个关键概念的描述: (1)互渗律:由列维·布留尔命名,表明原始思维所特有的支配表象的关联和前关联的原则。即一切客体、存在物、人工制品都有可被感受到的神秘属性和力量,神秘力量可通过接触、传染、转移等对其他存在物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 列维·布留尔认为,互渗律是说每一个感知的都是一个可变的“灵魂”,身体一个魂,行动一个魂,头发一个魂,多灵。而灵魂没有一个严格的归类,多重灵魂归类为一个单一的灵魂,即天神。 原始人的方法论是自发的必然的采用神人同形同性论类比,可能是他们可感受事物的属性,但不能明确将这种属性归类于一定的载体,缺乏形式,同时质料泛滥。所谓神秘力量即是物力说,神灵的影响力。不间断的生命本质,到处都有的灵性。 那种被直接想象和实际感觉的互渗,很容易转到不发达民族之间的一个十分普遍的信仰,即相信人和动物之间,或者更准确地说,一定集团的人们和某些特定的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族关系。这些信仰往往在神话中表现出来。(引自“互渗律”) (2) 集体表象 :在《原始社会的心理作用》一书中,他对集体表象作了明确、透彻的解释。他认为,集体表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信仰、道德思维方式,它不是产生于个体,而是比个体存在得更长久,并作用于个体。因此,不能试图通过个人心理、生理的研究去说明它。 列维-布留尔认为,集体表象来代表原始人思想、概念或宗教观念之集合,强调这种社会化的意识或社会性的思维方式像“绝对命令”那样支配着原始人的思想,并已构成其基本思维结构。 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以集体表象为形式、以互渗为规律的前逻辑式神秘思维,这种思维相信人与外界事物之间有着部分或整体的等同,二者可通过神秘的方式来彼此参与、相互渗透,形成极为独特的认识过程。原始思维的互渗律使原始人既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别、又无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这一特征乃成为原始社会法术与图腾崇拜的思维基础和认识前提。 (3)“原逻辑的”:在《原始思维》的“序言”里,他明确表示:“人们把‘原逻辑的’一语译成‘不合逻辑的’这个术语,这不过是为了要说明原始思维是非逻辑的,亦即与任何思维的最基本定律背道而驰的,它不能像我们的思维所作的那样去认识、判断和推理。”这个术语法文原文为prelogique,本来可以译成“前逻辑的”或“逻辑前的”,但是,俄文本编译者之一B.K.尼科尔斯基认为,在法语中,pre这个前缀涵义相当灵活,有时也有“最初”、“原始”的意义。因此俄文本把它译成“原始逻辑的”。列维-布留尔在本书第二章中也说:“我们用原逻辑的……这个术语,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原始人的思维乃是在时间上先于逻辑思维的什么阶段。” 首先,它着重于图画的外形,感兴趣的是与其中的神秘力量的联系,即互渗。否则,客体或图画的形状是无足轻重的。为什么当图画是画在或者刻在神器上时它就比图画本身要多些什么东西,它与这个东西的神圣性质互渗了,染上了它的力量。“没有神秘意义的图画什么也不是。” 与现代逻辑不同的是,原逻辑思维所固有的原则和方法,不像我们习惯于做的那样去进行抽象。原逻辑中的概括并非与空间物有何种关系,而是将神秘的性质作为表象概括于主体观念中。比如,形容女子如玉般无瑕,同圣母玛利亚一般圣洁。玉和玛利亚在集体表象之中,就与对女子有重要意义的神秘属性互渗了,二者可以视为同一个东西。这种原逻辑是对表象的抽象,“在这里,原逻辑的和神秘的思维不服从于逻辑思维的要求的支配,它毫不拘束、毫不费劲地发生作用。逻辑思维或多或少有意识地要求一种以最好的方式在科学和哲学中实现系统的统一,而在原逻辑思维中不存在在这种统一的预设。原始人在使用语言中虽然也包含了抽象表象和一般表象,但这些表象不是被逻辑可能性的氛围包裹着,而是陷入神秘可能性的氛围之中,因而表象的范围是不同类的。” 布留尔在研究原逻辑思维的运算和方法时指出,“逻辑思维遇到表象时总是伤脑筋”,它会去追问一些集体表象到底是作为本身存在的实在,还是作为一般的属性而存在的实在。也就是说,逻辑对回答的精准性要求,不容许同时存在似乎彼此排斥的两种回答,而原逻辑对矛盾漠不关心,从本性上讲,就不需要排斥一般和个别、种和属、单数与复数之间或彼此不同类的存在物之间的同一性,不同类别物体间的互渗,使共同体中存在的神秘性质将客体神圣化,统归于一种神权或神意的代言。为什么原始社会中常会出现不同类别的名词是同一种东西?赫特维克在瑶人(中非一部族)那里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信仰:“里佐卡”(灵魂)既同时是个人的东西又不是个人的东西。因为瑶人那里人死后“里佐卡”变为“穆隆古”,而“穆隆古”兼具死者灵魂和一般阴界(所有死者魂的总和)以及一切神秘东西里面的有效本原之意。所以当瑶人看到他们不理解的东西时,会叫“穆隆古”。因而在这种集体表象中既同时表征一件事物的性质又同时标记一个人或一些人,这就是原逻辑内在的兼容性。所以说逻辑思维不能完全排除掉原逻辑思维,它们在思维着的主体的表面统一中共存。 列维-布留尔给原始人的思维确定的最一般规律是什么呢?他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是具体的思维,亦即不知道因而也不应用 抽象概念 的思维。这种思维只拥有许许多多世代相传的神秘性质的“ 集体表象 ”,“集体表象”之间的关联不受逻辑思维所支配,它们是靠“存在物与客体之间的神秘的互渗”来彼此关联的。总起来说,“原始人”的思维就是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思维。这就是列维-布留尔给“原始人”的思维下的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列维-布留尔是在读过了司马迁的《史记》法文译本以后才想要研究“原始人”的思维。他对于《史记》中关于星象与人事直接有关的记述大为震惊。由于有了《史记》的“启发”,列维-布留尔十分热心地进一步注意有关旧中国的材料,他研究了长期在旧中国传教的一位传教士德·格罗特撰写的一部巨著《中国的宗教制度》,列维-布留尔经常在下结论前的关键时刻引用这些材料。可是,他竟然利用这些材料来抹煞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否定全部中国科学,宣称“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扯淡”,这就再清楚不过地暴露了他的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 2. 早期人类的思维差距不在“心智” 法兰兹·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是人类学界的泰斗性人物,20世纪早期人类学能发展为一门科学,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博厄斯的努力:作为体质人类学家,他形成测量人类成长、发展以及体质变迁的系统方法;作为语言学家,他提出记录、分析本土语言是民族志工作的中心任务;而作为文化人类学家,他进行广泛田野调查,足迹遍及美洲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为人类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博厄斯对文化进化论提出挑战,而“文化相对论”是他的主要观点。 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中提到:“根据笔者个人的经历以及在这种经历的基础上对民族学资料作出的判断可以肯定,尽管种族和文化不同,甚至有些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非常怪诞,但无论任何地区,人们的思维能力都是相同的。” 这也是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的基本观点,他写作该书的最大特点采用归谬法。先给出一个假设,然后用案例批驳,否定这个假设,给出下一个假设,再用案例批驳,直到把文化的影响因子——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全部都否定后,再进入正题,原始人和文明人心智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原始人和文明人的心智差异体现在哪里?博厄斯用三分之一多的篇幅处理种族、环境和遗传等因素,是因为这三种力量是和文化的概念背道而驰的主张,博厄斯和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斗争,主要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决定论支配着人类学的现状(经济学还没有渗透进来),汇合为一股笼统简化的认识论思潮。 博厄斯总是说,黑人和白人之所以是有差别,是因为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平等。如果放置于平等的社会条件下,那么他们也会取得同样优秀的成就。他说,与环境影响相较,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驯化,人类经历了从蛮荒到文明的漫长的进化阶段。他支持进化论的原因是他看重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这一主体身份。他支持传播论的原因是他是形式主义者,他认为就像语法一样,人类的文化所遵循的形式非常有限,人类依据这些有限的形式创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内容而已。同一文化样式在不同的族群和人群那里有着不同的解释。社会进化论的问题在于把孤立的要素从文化的整体中抽离出来,进行阶梯式的排列,论述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博厄斯主张要素应该还原到它所属的社会整体中。这里,社会整体的含义是元素与元素之间构成的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社会连续体,他称其为“全部的现象”。他是在种族主义和社会进化论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背景下,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这一学说,把文化推到了独立的范畴,把文化放在了高于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的地位上,将文化从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的支配中解放了出来。 博厄斯在正题中列举了心智的三个组成部分:冲动的抑制,注意力和创造力,他用民族志经验驳斥了针对原始人的种种谬论,奚落了旅游者的种种肤浅和傲慢,论证了原始人对禁忌的遵从,对和自身经验相关的重要事务的关心和专注以及不亚于文明人的卓越的创造力,他举了一个北美亡灵舞蹈仪典的演变史。通过这个案例,他试图说明:信仰得以形成的个人的心智状态。 如果说原始人和文明人的心智能力差别不大,那么决定心智差异的是什么呢?博厄斯的回答是联想方式的不同。他把心智的联想方式做了两个区分,一是未经理性推理的习俗的起源的解释,二是经过理性推理的行为的动机的解释。显然,文明人更多地依凭理性推理,而非传统来判断和思考,即有意识的逻辑推理。从这里能看出博厄斯和涂尔干的微妙分歧:涂尔干把社会意识看作是能够用情感体验到的、唤起情感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神圣性观念。博厄斯恰恰认为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所遵循的习俗和习惯是无意识的结果。他是怎么处理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推理的关系呢?“联想的类型和行为是无意识中形成的,但事后的解释却是出于有意识的推理。”无意识又是来自哪里呢?“这种思路由我们的早期所受教育决定,并构成我们行为的潜意识基础”。他进一步解释,“习俗的形成完全有可能是无意识的,即使有意识的推理导致了一种习俗的建立,不久也变成无意识的了”。他把有意识的推理定义为二次解释,他清晰地论述道:“我认为这种对习惯行为的事后解释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先有欲望,或先行动,才能证明欲望或行为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些解释和大脑的感情状态相关联。” 他反复强调:对习惯行为的事后解释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习惯、习俗和信仰是传统的内容,习惯、习俗和信仰与感情相联系,人们会对习惯、习俗和信仰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哪一种解释让自己最满意、最舒服,让习惯、习俗和信仰“合理化”,人们就采取哪种解释。这便是文化的法则。 在批驳生物、遗传和种族主义等种种简化的外在因素的决定论的基础上,博厄斯提出文化决定论的人类学学科理念,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可以看作是文化决定论的一体两面。文化决定论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习得的习俗、习惯和信仰。由习俗、习惯和信仰整合而来的传统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学试图在土著对传统的解释发现推理联想的逻辑,将无意识转化为意识,了解文明社会早已抛弃的形式和象征维系的丰富的情感。博厄斯特别看重儿童的教养方式,因为儿童的养育,包含了文化的全部要义。这正是和博厄斯坚信的“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驯化”密切相关的。 3. “野性的思维” 《野性的思维》是法国 哲学家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撰写的一部 人类学 著作 ,1962年首次出版。它通过各种翔实的素材对“原始人”的思维结构、社会结构、神话结构等进行考察,集中体现了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的中心论题、基本方法、理论内涵和哲学价值。主要研究未开化人类的整体性与具体性思维的特征,力申“未开化人”的具体性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并非分属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这两种等级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平行发展、各司其职、相互补充与渗透的思维。 (1)野性思维的含义:列维-斯特劳斯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这一观点。在原始人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物种和变种详细品目的名称。然而原始人语言详细具体不代表他们不具备抽象思维,使用语言的抽象程度是由其所在社会表达兴趣和想要强调的内容决定的,这并不能够反映智力状况。原始人对自然界物种及其变种名称的丰富和细致的了解,不仅仅来自于生产生活的实用目的,还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即是为了满足理智的需要。因为对于原始人来说,“动植物不是由于有用才被认识的,它们之所以被看作是有用或有益的,正是因为它们首先已经被认识了。” 基于对具体性的专注,他认为“未开化人”与“开化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被斯特劳斯称为“修补匠”,另一种则是“科学家”,分别对应原始的和现代的。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是“从结构到事件”。科学家用一套固定的、系统的、功能明确的知识体系,来解决与这套知识相关的问题(事件)。比如说,物理学家都是先建立一套数学模型(结构),再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观察来验证这套模型是否正确。而修补匠的思维方式是“从事件到结构”。修补匠总是会将自己遇到的各个具体事件重新分解和组合,从而将这些事件组织进一套结构里。这个结构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伴随着每次融入新的事件,它都会做出细微的调整。因此斯特劳斯说,修补术“一旦其实现,这一设计将不可避免地与其最初目的有差距”。 他认为,原始人类将其理智需求表现为对周围社会的认识,他们的思维与现代科学的思维一样,对秩序存在要求。在这一点上,原始思维同样热衷于观察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进行系统编目。这也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所共同的思维活动基础,就好比巫术与科学,他们同样含有对分类和秩序的追求。尽管两者的行事基础和方式各不相同、在理论和实际功用方面也完全不同,但两者并不对立,他们需要同一智力操作,属于获取知识的两种方式。 不仅如此,列维-斯特劳斯还试图找寻原始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深层共性。他对比了游戏与仪式,以及原始社会中的神话思想和现代工程师的科学思维,并指出,虽然两组对比对象前后的操作方式不同,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同样需要借助特定的图示或结构来进行操作。 当然,野性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也存在着差异。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野性思维具有两大特征,即具体性和整体性。原始人运用大量详尽而细致的感觉性词汇来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并由此进行思辨。而科学思维则通常使用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借以表达逻辑之间关联。因此,野性思维就显得更为具体。至于野性思维的整体性,即原始人习惯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2)图腾制度中的野性思维:在他看来,图腾是原始人思维方式的反映,它是一种命名与分类的系统。原始社会群体依照图腾来认识周边世界,并为所见到的事物归类和命名。他列举了野性思维中图腾分类的逻辑规律,认为“存在着可由一整套科学和一整套哲学来发挥其作用的余地。”原始人观察细致,富有条理,并且建立起了理论知识的依据,能够轻而易举地辨识神话和仪式中提到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现象,并可以借助神话和仪式准确地表达其功用。他们的图腾分类的具体性逻辑也因此具有了天然的复杂性,并且这种图腾分类还与被体验的分类相关。 与现代科学思维一样,原始人的图腾分类逻辑坚持了区分差异性的原则,区分性差异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列维-斯特劳斯进一步指出,图腾的形式特性在于它们是一些信码,这些信码通过与其他信码传递信息、表达接收到的信息来体现其运用价值。 图腾是一种命名与分类的系统,列维-斯特劳斯就命名与分类给出了其个人见解。他对物种与专有名词进行了探讨。可以说,专有名词和物种名词同属于同一个集团,两者产生区别的原因并不在于其名称本身,而在于其所在社会文化赋予的不同的限制。对于专有名词的命名来说,名字可以是一种用于识别物种的标志,也可以是命名者的自由创造。因此,尽管命名看似具有任意性。但在同一个分类中,这一命名会因为与周围的物种相区分而具有自身的规定性。 (3)野性思维的历史观:他借助神话进行分析,认为神话的历史与现在存在着既分离又结合的矛盾。神话,顾名思义是从祖先时代流传至今的,它的内容有可能涵盖了某个群体的一切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而一些原始群体直到现在都会依照神话所描述的指示来恪守传统,从未做出任何改变。这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属于“一种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采取的态度,其所具有的系统性质在世界各处已为各种技术、规则和习俗的不断重复的出现所证实”,后人对祖先教导的方法如此痴迷,是对祖先经验的继承,两者之间存在着结合。然而,祖先与现代人终究是存在差异的,人们也会对不曾渴求变化的文明产生非议。如此,神话的历史与现代的分离状况也就应运而生。 存在于神话的历史中的这一矛盾并不是无法克服的。比方说,在仪式中,这两个矛盾被恰到好处地联结了起来。列维-斯特劳斯列举了两种仪式,一种是纪念性或历史性的仪式,另一种是悼念仪式。纪念性的仪式重现了神话所在的时代,借用活人来体现祖先当时的经历,是用现在重现过去的一种方式。而悼念仪式则正好相反,它是生者与死者告别,让不再活着的人成为生者的祖先,是把现在带入过去。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形式,历史都在于被人知晓,它好比是可以逆转的时间,能够引导后人关注祖先以及关注祖先时代所发生的事件。就这一点来看,原始人定期朝圣与在文明社会中参观名人故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列维-斯特劳斯指出,尽管人们所知晓的历史事件背后存在着历史选择性的可能,然而它都是以某种纯粹而富有标志性的形式表现了某一历史特征。野性思维下的图腾神话也不例外,何况原始人已经运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将历史与分类系统予以结合。 (三)自然医学家如何思维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跟着数学形象走
wkwzydgjjx 2020-8-23 12:38
我国专业于思维研究的人,一致认为钱学森是我国思维学的创始人,思维学的创建在我国只有 60 年左右的历史。 有人认为所谓的思维学,不能看作是科学,学都不是。学术技术的事几乎都是在有不同学见的争论中得到发展和创新的,学术技术的事就怕没有争论。 思维学是否是科学,并不是第一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很需要科学地研究思维。 我们总是在说,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研究思维怎么能更好的去创新思维。 1 、形象思维是基本。 钱学森对思维科学的类分,是形象,抽象和灵感这三个大方面。钱学森去世前三天对他的学生讲,形象是宏观,逻辑是微观,灵感不要作为分类。 可见,形象性和形象思维在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是很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形象思维是人的本能,人的思维本能只有形象。这里说的本能形象,也可说成是原生态形象。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是在原生态形象中抽取出了或说是类分出了另一种的形象,就叫做抽象。很显然的,抽象统一于形象,而不是相反。白萝卜是萝卜,红萝卜也是萝卜。 道理并不复杂。人在思维在,人亡思维无,思维是脑肉的物质活动。物质都是有形的,因此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有形的。 无论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的感官感觉都是有形的,传到脑子里去就转化为脑质之形。无影无形又无踪的思维,鬼有,人没有。 文化文明思维中,形象思维是基本,数学思维也不例外。 数学形象有两种。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数学概念说成是抽象,其对象就是相对的形象了,简说就是对象形象。其二就是对概念本身的标注,如字词句等,就是概念的标注形象,简说就是标注形象。 从思维形式的角度看数学思维的过程,运用的基本工具就是概念的对象和标注,都是形象。无形无数学,我们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得不是跟着形象走的。 想一想我在前文中出的那些感觉题和感觉式提问,对每一题的感觉,无论是多还是少,我们的想,孩子们的想,离开过数学形象吗? 2 、形象和抽象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也就是不作特殊说明,我们所说数学抽象就是指用字词句作标注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的对象,如图形、符号和表达式等就是数学形象。 例如,表示数的字母、数、数量,就是一个比一个更形象。 例如,三角形铁片、其照片、其图形、△、三角形,就是一个比一个更抽象。 人的思维生长,活动和具体的、运用符号的和形式思维的,也是这样不断抽象的过程。 数学思维教育中,手段上要把形象思维作为抽象思维的统帅,目标上要把抽象思维作为形象思维的统帅。 3 、形象和抽象血肉相连。 一切思维的过程,形象和抽象都是血肉相连,无法分割,必须坚持数学思维教育的形抽统一。 波利亚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我的多次教学实验告诉我,包括平几数学在内的一些最基础性和原理性的知识,完全可以下放到小学一、二年级进行教学。只是特别需要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知识的形象性一面,确保数学思维的形抽统一,方可确保数、式、方程(组)、坐标系等的同步并举,特别能提高基础数学的教学效率。 4 、形象和抽象,没有思维档次上的高低之分。 思维档次的高低,一般情况下是指思维的深度、广度、速度和创新性,也就是看思维的过程、效率和结果。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运用的形象性工具有不同,也就是思维形式不一样。并不存在什么思维档次的高低之分。 过去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的开头部分中,都有这样一段话,“形象的东西用多了,容易降低思维水准。”这一段话现在没有了,是对数学形象思维认识的进步。 有人说,人类思维从形象到抽象,既然是进步,是发展,可见抽象思维就是比形象思维高档。 我认为,这只能说明人类思维所使用的工具,扩充了,发展了,高档了。犹如人类还有了如归纳、演绎等等的不断发展了的高档思维工具。 为了消灭一只蚊子,你想用导弹去打,这样的思维是智慧,还是愚蠢? 类似的,如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思维,也只是思维形式的不同,没有思维档次上的高低之分。 有人说,抽象才能让数学的思维得到不断扩充和延伸。我说,离开了形象思维,人类思维寸步难行,更不用说是什么思维的扩充、延伸和创新。数学思维也不可能例了这个外。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就像人的两条腿,总是不得不同步于人类最高智慧的每一个阶梯上。
个人分类: 数学思维教育|1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形象思维的三种发展水平
fqng1008 2020-6-7 19:03
形象思维 ( imaginalthinking ) 是用直观形象和 表象 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按发展水平分三种形态 : ( 1 ) 学龄前儿童 ( 三至六七岁 ) 的思维,只反映 同类事物 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 ( 2 ) 成人在接触大量 事物 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 ( 3 ) 也称 “ 艺术思维 ”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 分析 、 综合 、抽象、 概括 ,形成典型性形象的过程。 因此,它是 文学 艺术创作 过程中主要的 思维方式 ,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艺术思维。 但是, 形象思维并不仅仅属于艺术家,它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例如, 物理学 中所有的形象模型,像 电力线 、 磁力线 、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枣糕模型或卢瑟福小太阳系模型,都是物理学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产物。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极其深刻的 逻辑思维能力 的大师,但他却反对把逻辑方法视为唯一的 科学方法 ,他十分善于发挥形象思维的自由创造力,他所构思的种种理想化实验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这些理想化实验并不是对具体的事例运用抽象化的方法,舍弃现象,抽取本质,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将表现一般、本质的现象加以保留,并使之得到集中和强化。例如,爱因斯坦著名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实际上就是起源于一个 自由的想象 。一天,爱因斯坦正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他是会感觉不到他的体重的。爱因斯坦说,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 “ 对我影响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论 ” 。 另一方面,文学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 也需要 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 分析 、 综合 、抽象、 概括 , 以 形成典型性形象 。可见,无论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是他们需要借助思维方式。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fqng1008 2020-5-8 11:19
一、什么是形象思维?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 表象 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 形象 的表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 认识 和情感进行识别 (包括 审美判断 和科学判断等 ),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 文学语言 、绘画线条色彩、 音响 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 )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 思维形式 。 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灵感是不可预期和无从有意调控的心理现象和思维现象;直觉是思维主体不借助于逻辑程序和经验积累而穿透认识事物的表层,直接洞察事物本质和深层状态的意识活动和思维形式。 1. 形象思维的特征 ( 1)形象性: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 图形 、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 2)非逻辑性: 形象思维不像抽象 (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 形象思维 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 3)粗略性: 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 数量关系 ,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 4)想象性: 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想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 创造性 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 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 想象力 。 2. 形象思维的主要方法 ( 1)模仿法: 以某种模仿原型为 参照 ,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很多发明创造都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础上,如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 2)想像法: 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直接想像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进行 思想实验 的主要手段。 ( 3)组合法: 从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中抽取合适的 要素 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的创造技法。常见的组合技法一般有同物组合、异物组合、主体附加组合、重组组合四种。 ( 4)移植法: 将一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事物的方法。主要有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结构移植等类型。 二、形象思维对科学方法的影响 对于科学方法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的方法( The Scientific Methods)。它是指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科学性的、在实践活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称之为广义的科学方法。二是科学研究中的方法(the metho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主要指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方法,即狭义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分类: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比较法,分类法等)、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假说法,模型法等)、横向科学方法等(功能模拟法,黑箱法等)。 1. 从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比如直觉可以让我们在直接的实验观察时快速的找到我们需要观察或者记录的现象,进而从这一点进行更为细微的观察,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而灵感在设计科学实验时,更是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因为科学实验设计不是用理论可以解决的,它往往需要天才的灵感。比如,卡文迪许就是利用光的反射设计了一个精密扭秤比较准确的测量了万有引力常数G。但两百多年来,经过许多人的实验,万有引力常数的精度仍是最差,这也说明灵感对于科学的实验设计是很重要的。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提供了可感知的认识基础。 2. 从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比较法中,利用直觉、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很快、很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卢瑟福采用太阳系环绕模型来解释原子结构,使人一目了然,并产生清晰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分析法中,形象思维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年居里夫人在对于铀盐的放射现象有极大兴趣,但通过仪器检测却始终没能找出原因,为此他们经过数次精确的实验,最后终于发现在铀盐中存在百分之零点几的未知元素。这样的发现完全凭借居里夫人对于化学元素的直觉,因为一般人肯定会把这百分之零点几看作是仪器误差,而不会想成是有未知元素存在。由此可见,直觉在分析法中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 从构造科学理论体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不顾逻辑上的束缚,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独特的渠道。比如模型法,通过研究模型来解释原型(被模拟的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如果不是直觉或者灵感等形象思维,人们很可能会在思维上深陷于过去的传统思维,而无法对于新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提出DNA的结构时,最初提出的是三双螺旋结构,但与实验室是背道而驰,突然沃森想到自然界中生物体都有成对的现象,于是想到DNA结构应该是双螺旋结构,最后经过检验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科学的直觉和灵感往往可以把已有的知识于新的研究对象联系起来,沟通认识的渠道,跨越或洞穿复杂现象的逻辑阻隔。 4. 从横向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同样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黑箱方法,它是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输入、输出信息来研究黑箱功能和特征,探究其构造和机理的方法。就像你到市场上去买西瓜,在不切开西瓜的前提下,你只能通过西瓜皮的色泽,手感,或者敲敲西瓜听取声音来辨别西瓜内部的质量如何。这个不仅需要以前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直觉。在科学研究是,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人们的每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最初都是有直觉和灵感所触发的,但这一过程常常表现为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许多科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科学家往往很重视直觉的培养。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没有直觉等形象思维的产生,科学家往往容易在原来的科学范式中思考问题。 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何不同?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 它们两者有以下几点不同: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形象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而抽象思维是形而上的,具有抽象性,不是能用具体的事物可以描述,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理解。 2.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人类大脑中形成的地方不同。左半脑长于语言功能、逻辑分析、推理思维、数学运算,侧重于抽象思维;右半脑更长于非语言、非数学、非逻辑的空间关系,即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做梦,梦通常是非语言、非逻辑、情感化、形象化的,这正是右半脑的特征。而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梦时,这时我们就是在运用左半脑。所以两者在形成的地方是不同的。 3.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创造性上存在差异。人们惊奇的发现,右半脑的许多特殊形式,如无意识、非逻辑等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4. 形象思维具有非逻辑性,而抽象思维具有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而抽象思维是要按一定的规律,逻辑来加工制作,撇开事物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概念,然后再运用新的认识、概念继续进行推理和判断,由此达到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事物本质和相互关系,形成对现实的更高一级的理性认识。因此抽象思维总是存在一定的逻辑性,而这正是它与形象思维所不同的。 5.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精确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它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而抽象思维不同,它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通常用于问题的定量分析。而且,形象思维有时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这时就需要逻辑思维来纠正或者检验形象思维的正确性、科学性。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然形式不同,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两者殊途同归,各有其能,能以理性的方式共同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成功大都靠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 英国利兹大学心理学家霍金森 (GerardP.Hodgkinson)报告了一个直觉救命的真实案例:一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正在赛道上驾车狂奔,过急弯时,他突然间做出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动作—猛踩刹车。刹车的冲动远远超过了他赢比赛的冲动。事后他才明白,有几辆车堵死了他转弯后的赛道,这一脚刹车救了自己的命。事后,心理学家借助录像资料帮助他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心理过程,他才醒悟:当时自己瞬间感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观众本该欢呼但没有欢呼,本该注视他,却惊愕地注视前方。他的无意识感受到了这个异象,并迅速采取了正确行动。 科学家对某些突然出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说就属于直觉思维。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著作时提出 “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大陆漂移”观念,等等,这些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例证。直觉思维的发生与灵感密切相关。 青年数学家阿普顿,刚到爱迪生的研究所工作时,爱迪生想考考他的能力,于是给了他一只实验用的灯泡,叫他计算灯泡的容积。一个小时过去了,爱迪生回来检查,发现阿普顿仍然忙着测量和计算。爱迪生说: “要是我,就往灯泡里灌水,将水倒入量杯,就知道灯泡的容积了。”毫无疑问,身为数学家的阿普顿,他的计算才能及逻辑思维能力是令人钦佩的,然而,这个问题表明,他所缺少的恰恰是象爱迪生那样的直觉思维能力。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谈到 “J”粒子的发现时写到:“1972年,我感到很可能存在许多有光的而又比较重的粒子,然而理论上并没有预言这些粒子的存在。我直观上感到没有理由认为这种较重的发光的粒子(简称重光子)也一定比质子轻。”这就是直觉。正是在这种直觉的驱使下丁肇中决定研究重光子,终于发现了“J”粒子,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人在深入研究铀射线的过程中,凭直觉感到,铀射线是一种原子的特性,除铀外,还会有别的物质也具有这种特性。想到了立刻就做!她马上扔下对铀的研究,决定检查所有已知的化学物质,不久就发现另外一种物质 —铣也能自发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居里夫人提议把这种特性叫做放射性,铀和铣这些有这种特性的元素就叫做放射性元素。这种放射性使居里夫人着了迷,她检查全部的已知元素,发现只有铀和铣有放射性。她又开始测量矿物的放射性,突然她在一种不含铀和铣的矿物中测量到了新的放射性,而且这种放射性比铀和铣的放射性要强得多。凭直觉,她大胆地假定:这些矿物中一定含有一种放射性物质,它是今日还不知道的一种化学元素。有一天,她用一种勉强克制着的激动的声音对布罗妮雅说:“你知道,我不能解释的那种辐射,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元素产生的……这种元素一定存在,只要去找出来就行了!我确信它存在!我对一些物理学家谈到过,他们都以为是试验的错误,并且劝我们谨慎。但是我深信我没有弄错。”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居里夫人终于和她丈夫一起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还以她出色的工作,两次荣获诺贝尔奖。 据说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有过这样的观点:做小决定时,应当依靠你的理性,把利弊罗列出来,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当你做大的决定,例如寻找终身伴侣或决定职业发展方向时,你就应该依靠你的潜意识,因为这么重要的决定必须以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为依据。所谓随意,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跟着感觉走。 五、直觉是如何产生的? 尽管直觉的产生极为突然,然而其生成决非偶然。直觉的生成有其极为复杂的原因与条件。 首先,一定直觉的生成必须要有相关知识的积累。这里所说的 “相关知识”既包括有关的经验知识,又包括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的积累”,是指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和莺复认知而积淀并存贮于大脑皮层上,生成为深层的下意识并形成相应的经验认知模块或有关学科专业认知模块。所谓“认知模块”,是指一定的认知运作程序、经验知识或学科知识组合方式。人们常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正说明一定的认知模块在人们日常思维和相互交流中的作用。其次,直觉的生成有其内在的机制。这里所说的“内在的机制”,是指主体在问题的激发下,思维处于愤悱状态,进而对这一问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甚至是长时间的思索或考察;然而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处于极度的困惑状态。再者,直觉的生成须有一种特定的情境:主体或者处于特定的场景之中,或者观察到特定的现象,或者在突发性的压力下,或者是主体思维愤悱状态的暂时“缓冲”,进而,使思维出现了突发性的脉动,直觉出现了,随之,思如泉涌。 直觉的生成有其不同的境界:一是灵感,即主体在瞬间突然捕捉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还不够清晰;二是顿悟,亦称恍然大悟,即主体突然间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或者对问题的关键的把握;三是直观,即主体在瞬间突然对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达到了整体性的了悟。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0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类思维:可感、可知、可悟三个计量维度
geneculture 2020-3-14 21:33
三类思维:可感、可知、可悟三个计量维度 本文旨在形式化理解与比较邹晓辉的言和语及其序位结构组合变换的逻辑、汪培庄的因素空间理论和冯嘉礼的属性论。其方法是:首先,明确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的形式化描述及其意义,进而,深入到形式类的系统研究,涉及道函数、属性坐标和定性映射以及因素空间及其应用,最后,比较分类与定性的形式体系。其结果是:属性或性质、本质或类、因素或维之间的复杂结构及其隐含的一系列关系的发现。其意义不仅在于外延涉及的因素或维与内涵涉及的属性或维两方面形式化技术及其重要性得以凸显,而且还在于整个概念体系框架与方法体系架构的逻辑结构和数学结构的形式化系统凸显。 发表论文的摘要链接: http://wap.cnki.net/touch/web/Conference/Article/KDID201910001005.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全文扫码后进入百度云可见: 附录: 尊敬的 邹晓辉 先生、 塞尔科技:思维科学课题组成员 ,你们好! 感谢您对 2019 思维科学会议 C CNS 2019 投稿的论文,恭喜您的论文《 三类思维:可感、可知、可悟三个计量维度 》 被评审委员会评定为优秀论文。在此,特邀您在即将召开的 2019 思维科学会议上作论文的分享报告。 论文报告要求如下: 1 :时长 20 分钟。 2 :形式为 PPT 或文字报告。 烦请您收到此邮件及时反馈能否正常出席。 报到日: 2019 年 10 月 25 日(周五) 下午 1 : 00 — 5 : 00 会议时间: 2019 年 10 月 26 日(周六) 9 : 00 — 12 : 00 特邀报告 13 : 30 — 17 : 00 学术专题研讨会 会议地点: 上海市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 1800 号,近地铁 11 号线, 10 号线交通大学站 2 号口) 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 上海市思维科学研究会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 2019年 10 月 20 日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97)
fqng1008 2019-7-29 11:17
九十七、《音乐何需懂》 同学从网上转来 周海宏 教授为中共中央党校所做的 讲座《走进音乐世界》 , 看过让人脑洞大开。的确, 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 二者,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需求。 周海宏一直提倡三个口号:音乐何须懂;音乐理解何须正确;音乐是听觉的盛宴,耳朵的美酒。认为这是欣赏音乐的最佳方式。我想,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传播,尤其是艺术一类的学科传播的效应越好,学科的影响力越大。 《音乐何需懂》是 2011年7月1日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 就 是周海宏。本书主要介绍了重塑音乐审美观念、普及音乐理论与实践问题、艺术的底线等内容。 最关键的是,当代音乐的一个明显趋势是经典音乐成了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而通俗音乐流行于世。周教授希望扭转这个局势。他主张,艺术是个人的主观体验,无论是作曲家、演奏者和听众,都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天马行空,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并无什么一定的门槛,固定的标准。看来,追求“美”的艺术确实与追求“真”的科学截然不同,因为后者把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看成学科生存发展的根本。 联想到中医学。因为其发生过程中,缺乏逻辑思维的规范,大量使用了形象思维以及原始而粗糙的抽象思维,概念缺乏严格的定义,因果关系缺乏脚踏实地地求真,让人可以有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我们能够找到美学的感觉,哲学的深邃,却难以获得科学的认同。 ( 一 ) 内容简介 《音乐何需 懂 : 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收录了 : 《音乐何需 懂--重塑音乐审美观念》、《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对现代音乐的美学思考》、《开创的一代转折的一代矛盾的一代--青年作曲家的创作、苦衷与矛盾》、《从不美到不是--艺术的底线》、《艺术与艺术家的本质及现代艺术打假》等有关音乐美学的论文。 ( 二 ) 作者简介 周海宏,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从事音乐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先后发表《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对现代音乐的美学思考》等学术论文 40余篇,合作出版《音乐美学》、《儿童钢琴学习指南》等著作。近年致力于经典音乐普及教育,1998年以音乐何需'懂'为总题发表系列文章12篇,呼吁重建音乐审美基本观念,2009年出版讲座DVD《走进音乐的世界》 ; 1998年以琴凳上下为总题发表系列文章12篇,围绕学琴问题普及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基本观念。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获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 2003年获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 三 ) 该书 目录 音乐何需 “ 懂 ”—— 重塑音乐审美观念 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 —— 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 对现代音乐的美学思考 开创的一代 , 转折的一代 , 矛盾的一代 —— 青年作曲家的创作、苦衷与矛盾 从 不美到不是 —— 艺术的底线 艺术与艺术家的本质及现代艺术 打假 关于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 问题的分析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的本质 音乐特殊性及音乐艺术的本质与功能 —— 由《音乐审美经验感性论原理》而发之一 内容与形式问题的梳理 —— 兼再谈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同构联觉 —— 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中介转换的基本环节 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 音乐音响结构的基本审美原则及其心理依据 音乐创作活动的审美特征 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存在与音乐的存在 —— 兼及这一论题本身 社会科学成果评估的基本理论问题 危机中的抉择 —— 对改造、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再认识 对关于中国音乐发展问题讨论的分析与思考 —— 兼又谈学术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一切来得太容易 温暖是一种力量 亲切同样能够征服 —— 从黄亚蒙谈到演奏中的 奥林匹克精神 宏大的悲歌 —— 关于秦文琛作品的断想 感性的智慧与内心的真情 —— 借为秦文琛作品评论集作序而作的自我表白 逝去者的永存 —— 怀念蔡仲德老师 关于生命、生存、人格、道德等问题的断想 我的导师张前 后记 (四)精彩欣赏: “音乐何需懂”——重塑音乐审美观念 两千多年前一个叫伯牙的人在山中弹琴 , 心中想着表现高山, 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听到后就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想着表现流水, 钟子期马上领悟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故去, 就再也没人听得出伯牙弹琴表现的是什么了。伯牙痛失知音, 伤心之至, 摔了自己的琴从此不再弹琴。这就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故事。其中的潜台词是: 音乐中本来有着明确的表现内容, 听不出来是因为听者听不懂,是因为听者不通音律。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 在音乐欣赏中给听者造成的压力是: 要听懂音乐, 否则将被认为是不通音律。而所谓的懂一般指的就是要说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然而不能否认的是, 绝大多数人, 包括绝大多数专业音乐家, 都无法明确说出绝大多数音乐作品表现的是什么。那么伯牙摔琴责任在谁: 是音乐自身, 还是听众的耳朵 ? 音乐美学告诉我们 ,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响有两个根本的属性: 首先它不具有空间造型性, 其次它不是类似于语言的声音符号。由前者可以推论,音乐不能描述任何具有造型性的事物 ; 而后者可以推论 ,音乐 不能象文学一样表现明确的概念性、逻辑性的内容。音乐的本质, 决定了大多数音乐不能明确地表现出视觉性与概念性的内容, 自然大多数听众也就无法听得懂音乐, 说得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了。从音乐的本质规定性出发, 追求让音乐表现形象化的内容、思想性的哲理, 是不符合音乐审美规律的, 是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要求音乐艺术的表现。 但为什么还有许多作曲家力图表现一定的美术性、文学性的内容呢 ? 为什么许多听众能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形象联想与内容领悟呢 ? 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 ,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被称为同构联觉的现象。这种联觉现象表现为, 来自一种感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它感觉器官的感受, 比如听觉上的高音可以与视觉的明亮、情绪的兴奋、物体的轻、小、运动的灵敏等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 ; 而听觉的低音则与视觉的暗 , 情绪的抑制, 物体的重、大、运动笨拙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声音的强、弱在感觉上可对应于物体的大、小, 运动幅度的大、小,心理冲击的强、弱等。音乐的节奏与速度与自然界各种各样事物的运动节奏与速度, 音乐音响的紧张度与人的心理体验的紧张与松弛等等具有对应关系。具体的联觉心理规律难以在较小的篇幅中详述, 有一点需要明确强调的是: 音乐仅仅能够与那些和它在高、低, 强、弱, 张、弛, 节奏与速度四个方面具有联觉可能性的对象发生体验的对应关系, 不具有这四种特性的对象是不能用音乐来表现的。音乐心理学的规律使我们认清了音乐能够表现什么, 同时也就使我们认清了音乐不能表现什么。许多音乐的标题及音乐内容解说是违背音乐本质规律决定的内容表现能力的。 然而遗憾的是 , 目前充斥着电视、广播、音乐欣赏手册等等音乐普及介绍的内容大多是关于音乐内容的美术化、文学化, 甚至哲学化、社会学化的解说。我们必须指出的是, 其中许多内容的解说, 严重地忽略了什么是音乐传达给我们的, 什么是我们赋予音乐的。媒体上的内容解说者, 以权威的面貌出现在听众的面前, 把自己并没有很多根据(甚至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的个人理解当成音乐固有的表现内容介绍给听众, 从而严重地误导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解释音乐, 作为音乐普及工作的主要方式, 产生了意料不到的副作用,人们要用从音乐中获得视觉性、概念性的内容理解, 要用美术化、文学化的方式来把握音乐艺术。在很多情况下, 听众在音乐中无法听出解说者指明或暗示的内容, 于是广大听众就认为自己不懂音乐, 从而更觉得音乐太高深, 难以接受。很多音乐工作者认为:应当先用形象化通俗易懂的音乐引导, 逐步使人们能够欣赏严肃音乐。其实, 影响人们感受音乐美的关键原因, 是用视觉性、概念性(美术化、文学化)的方式欣赏音乐, 而这种方式引导的结果必然导致错误音乐审美观的强化: 当听众听懂了一首作品时 (似乎从音乐中感到了解说者提供的内容时), 他 (她) 表面上接受了一个作品, 实际上与更加广阔的音乐艺术世界越来越远, 因为这导致了他将进一步用非音乐的审美方式去对待音乐审美。这种音乐解说无疑是对音乐审美观念的一种误导, 从而使得很多本来可能成为音乐爱好者的人远离了音乐艺术。许多音乐爱好者常年把自己欣赏乐曲的范围局限 在几首自己听懂了的作品上, 而难以接受更多的音乐作品就是例证。 更为严重的是 , 在目前的音乐普及工作中有一种提法叫: 要正确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即, 在音乐欣赏中存在着理解的正确与错误之分。这就意味着, 音乐欣赏中的个人体验要经受内容理解的正确与错误的检验, 这种检验一般指的就是必须符合作曲家赋予音乐作品的内容, 而欣赏者不能按自己的感受随便理解。这种以权威面貌出现的论调, 使得许多听众认为, 自己的音乐感受与理解是错误的。它还使许多音乐爱好者总觉得自己对音乐的爱是浅层次的。因此在这个群体人的欣赏者中, 最经常听到的话是我很喜欢音乐, 但我不懂音乐。我这样理解音乐对吗 ? 按照正确理解严肃音乐的要求 , 每个听众要首先有深厚的音乐知识, 要求音乐听众要了解作曲家生平、所处时代的特征、作品创作时的个人背景与时代背景, 及关于音乐的诸多理论与概念。但除了音乐研究专门家之外 (连专门的音乐工作者也难以真正做到) , 有哪个听众能够有这么多时间呢 ? 按照这种要求 , 难道不是绝大多数音乐爱好者都在以不理解或者是错误地理解音乐的方式下欣赏音乐吗 ? 而错误的怎么能够是有价值的呢 ? 审美是感性的体验 , 而不是科学的认识, 如果音乐审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正确的认识的话, 那么势必因为音乐艺术表达概念与视觉对象的先天不足而扼杀音乐艺术存在的必要性。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假的 ( 实际上应该是100.08 尺! ) , 但它是美的。作为一个理性的判断它是一个毫无价值的错误认识 ; 作为一个感性的描述 , 它具有令人品味无穷的感性力量。获得正确的认识不是艺术的根本功能与职责。用认识的正确与错误来衡量审美的价值, 只能扼杀艺术的价值。对于具有最纯粹艺术性的音乐艺术来说, 这一点就表现得格外突出。其实同一首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在音乐欣赏中是非常普遍的, 这是由前述音乐的本质特征与表现规律决定的。而用整齐划一的正确与否来理解音乐只能使接受过程中审美的丰富性受到损害。音乐审美的根本方式是听觉的感受与心灵体验, 而不是视觉形象的捕捉与思想概念的把握。只有首先放弃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捕捉音乐中视觉性、概念性的内容, 才能最终走进音乐艺术的大门, 才能最终使得更多的人喜欢音乐。 那么知识、概念、生活经验在音乐的欣赏中难道就没有任何意义吗 ? 我们强调的是音乐审美的根本方式是听觉的感受与心灵的体验 , 而不是以获得视觉化的形象与概念性的思想为目的, 但我们丝毫不反对把个人的经验、视觉的联想与概念、思想的理解介入到音乐中, 更不反对力图为通过多种渠道理解作曲家创作的初衷。这些因素在音乐的欣赏中会比单纯地获得听觉的感受更加强化音乐审美体验的丰富性, 激活心灵反应的复杂性, 进而产生难以名状的、深沉的情感反应, 难以说清的、深邃的沉思体验。音乐的美可以被多种因素所强化, 这是现实存在的事实, 但没有任何一种音乐之外的因素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也同样是事实。正如领略黄山的美不在于那块象猴子的石头 ; 感受石林的壮观 , 不在于一堆石头恰巧组成象阿诗玛的样子 ; 鲜花不因为没有被扎成节日公园、广场中的动物而不美 ; 音乐的美并不依赖于外在的表现对象而存在 , 音乐的美是自足的。视觉性、概念性的内容领悟可以强化音乐审美中的体验, 但它是后期效应, 是副产品, 而不是出发点与最终目的。 很多年来 , 感受音乐自身听觉美的欣赏方式被认为是肤浅的、低级的审美层次, 而只有用概念与思想加 以概括, 用视觉形象加以描绘的音乐欣赏方式才被认为是高级的、深刻的。实际上无论从音乐的本质还是从音乐的实践都表明: 音乐可能有表现的对象, 也可能就是它自身而没有什么外在的对象要表现 ; 作曲家创作音乐时可能会想到表现某种内容 , 也可能仅仅是受对音乐自身美的理想驱动而创作。这是音乐历史与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的事实。从这一侧面来说, 难道不是大多数作曲家及音乐作品都是在肤浅、低级的审美层次上创作出来的吗 ? 其实专业音乐家在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关注最多的恰恰是音乐的音响自身而不是音乐之外的形象或思想。然而这一点在我们的音乐普及讲座中却被严重地忽略了。人们总是反复地选取那些作曲家表现了什么的例子而置更多的反例与实践的现实于不顾。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表明 , 人们接受音乐艺术的关键障碍来自于用视觉化、概念化的审美方式把握音乐。当人们听一首被认为是属于严肃音乐的贝多芬钢琴小品时, 人们就产生听不懂, 难以接受的感觉 ; 而当人们听同样一首被认为是轻音乐的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改编的作品时 (从听觉接受来说, 改编的音响比原作复杂得多) , 人们就觉得好听。实际上很多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之所以难以被接受仅仅是由于它被人们认为是属于严肃音乐的。而这种音乐被专家们告知是具有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之类内容的, 因此不能简单地听, 而必须具有广博的音乐知识, 要用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正确地欣赏。正是严肃的面孔, 深刻的要求, 使许多听众对人类最优秀的音乐文化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在这种不正确的审美观支配下, 音乐普及工作把许多听众推到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 八十年代起 , 大批音乐工作者走向校园, 走向工地, 走向媒体, 做了大量以乐曲解说为主要内容的音乐讲座。他们的努力令人钦佩,也卓有成效地使人们了解了古典音乐、严肃音乐。然而我们是否要反省一下: 这类乐曲解说是否向广大听众灌输了错误的音乐审美观念 ? 九十年代古典音乐、严肃音乐的低潮是否与这种错误的审美观念有关 ? 要想普及古典音乐、严肃音乐 , 就必须打破概念化、视觉化的音乐审美方式 ; 必须走出用文学性、美术性内容解释音乐的误区。 走出音乐审美的误区 , 人们就会发现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最自由、最亲切的艺术。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称之为严肃音乐的经典作品, 更是有让人百般体验而感受不尽的丰富、奇妙的美。音乐普及工作要放弃那种一讲严肃音乐就板着面孔讲道理, 感觉似乎高雅音乐总是高高在上地赐人以高雅的品味。音乐普及讲座应该让人们感受到音乐艺术体验的丰富、领悟的自由、接受的亲切 ; 应从平易、亲切的态度出发 , 以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引导人们体验音乐的艺术美、伟大、丰富与细腻。 音乐是人类最自由、最能够直接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 , 它让我们激动、让我们兴奋、让我们伤感、让我们无言。还是让我们从听开始吧。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谈:形象思维能力及其培养
热度 1 lwg 2019-5-27 10:35
杂谈:形象思维能力及其培养 形象思维 能力 ,我曾长期认为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由于曾亲眼见过猫咪埋伏在距离老鼠洞洞口附近两米左右的地方,个人深信:即使猫咪这样的动物,也是有形象思维能力的。因此,个人长期以为,形象思维是天赋,没有必要刻意培养;也不曾想过,该如何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 但是,在数年前,竟然遇到一位学习很认真的好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存在明显缺憾:一节讲解 “热力环流模式图”的地理课,原本——只需要听懂成因,记住图式,自然可以套用解题、或作为进一步理解高层图景、图式基础——就OK的事;却变成了——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数页A4纸大小的课堂笔记,却搞不懂图式成因、记不住图式,更不会套用解题、或以此为基础理解掌握高层图景、图式——让我有数周时间迷惑不解、竟然不知道病根何在?该如何指导?很犯难的难事。直到数周后,自己终于想明白:这位很认真好学的孩子,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缺憾!使我感到震惊,促使我思考——该如何帮助学生弥补这个缺憾?也让更多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的“形象思维能力”缺憾。 形象思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地理学习、地理思维,尤其需要有一定的 “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学美术的“艺考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是比较过关的,几十年的高三地理教学经验表明,对于学美术的“艺考生”,哪怕地理知识是“零起点”,仅仅上十节地理课,达到学懂地理目标,此后,在学懂的基础上,经过短时间的自我研习、 并利用“猿题库”类软件适当练习,高考地理单科取得70分以上的成绩,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对于“形象思维能力”存在缺憾、学习态度很认真的好孩子,要帮助其学懂地理、高考取得说得过去的成绩,也让师生双方都费了很大努力。 形象思维能力,不仅仅对于学习、研究地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其它很多领域的学习、研究,也都很重要。过去个人以为 “形象思维能力”是天赋于人,天上就有的感觉,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对于家长和教师,需要有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意识,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呢? 个人以为, 从小,让幼儿园的孩子就喜欢画画、涂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稍大一些,要有意给孩子读他们喜欢的故事书,并让孩子代入故事中人物情景,促使孩子代入故事中人物思考: ”如果是你,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怎么做呢?”,让孩子练习想象故事情景,猜测故事情景可能发生怎样的演化? 再大一些,能认识些字的时候,要让孩子读小说,从小说的陈述中,自己构建起人物形象、事件情景(这是较直接见诸形象的 ”看电视”所难以替代的)。 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顶层设计、整体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极其重要。例如,画画涂鸦这件事,要安排在画小区平面图这件事前面;比较多少这件事,要安排在学数数前面; ……形象思维能力,是和天赋本能几乎难以区别的一项基础能力,必需有及早培养的意识。
35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中医思维”的对话
fqng1008 2019-3-1 17:41
在一个中医的群里,有同仁谈到“中医思维”。事情从一篇转载的文章开始: A :链接“人民日报:打中医牌子却走西医路子”(文章来源:2011年5月5日,主要是关于几位院士和国医大师的采访) 从“西学中”到“中学西”,中西医结合不仅没有拯救中医,反而遭遇尴尬命运。西医不搞中医了,中医也不搞西医了,中西医结合成为多余的“第六指”。“西学中”学到最后,还是偏向西医;“中学西”学到最后,连中医都不信了。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医院的根基是“中”,但现在都往“西”那边跑,搞中西医结合,其实是个收费机制问题。 B :中学西是必要,关键是要坚持中医思维,西学中基本学不出来,只有少部分人学的好,西医学中医是必要的,现在西医乱用中成药很普遍,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人普遍懒惰。 C :经高中数理化逻辑思维训练,又缺中国传统文化诗情画意等形象思维防护,加上以西律中,以西护中的管理机制的中医院里,中医独善其身难矣!何况还有病人、中药等因素支持不了“中医”疗效评判,长此以往中医不中将必然! 司外揣内@吴玉玺   的头像的书法“醫”可以看出您的学术之“神”在中医本体,但红色之底反映文化之形仍需依附政策体制机制,所以传承中医学术,必须正本清源从中医“文化”土壤上培植! 当科学化成为中医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时,中医结合上西医的科技成果姓“中”的不多! D :A老师,什么是中医思维? E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重要!我的理解:整体思维? D :C老师,是诗情画意的形象思维,对吗? C :D老师,   您的反问科学严肃认真! 中医形象思维也是因人、因地、因时而言,如:诗情画意式多反映在江浙沪皖一带中医思维特征,与两广务实生活化中医思维特征有别。另如中医辨治思维有倾向,有君臣佐使沉稳的杜甫“茅屋”可不为“秋风所破歌”,有白发三千丈的李“飘逸”,也有王维“明月松间照”之空灵。所以才有十人十方及流派特色!在此仅举诗情中医辨治,至于中医与画意,我有专业体会,留作后话! F :天人合一? G :万物类象? D :C老师,科技求真(C的个性签名),要强调逻辑思维。 C :中医学术的人文求善是建立在“科学求真”之上的“医道”,过份强调“科学求真”传承中医可能失去完整的中医学术体系,不要以为我们这些院校教育的科班生掌握了几根学术骨干就自任是中医传承人了,既骨感又丰满地继承中医才是最好的“创新”! F :还没继承谈啥创新? D :没有逻辑思维,科技何以走远?没有创新,就没有张仲景。 F :你找个井一跳穿回汉朝问问当事人,才对得起科学精神。 C :中医形象思维重于逻辑思维,要认识中医理法方药的逻辑思维并不等同科技逻辑,非黑即白地所谓科技求真逻辑已脱离了中医“气一元而象万千”学术思想,D,   您算“科技中医”一脉! 按:这是一个缺乏逻辑学教育的民族,大家难以交流,难以沟通。对话只能到此为止,如果再讨论下去,肯定不欢而散。因为站队思维,已经牢牢地驻扎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思维是治愈谎言和愚昧的良药
热度 9 fqng1008 2018-9-9 17:27
今天,在微信里读到《 几度风萧 》公众号文章“易中天: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网上搜索发现,这篇文章来自《凤凰网资讯》原文是“易中天:鸦片战争中的体面与谎言”。我觉得,《 几度风萧 》的标题改得好,醒目很多。 文章读过之后,联系自己这段时间关注的“轴心时代”与科学时代“以及“自然哲学思维范式”与“科学思维范式”,感觉二者的本质差别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 表象 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 形象 的表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 认识 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 审美判断 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 文学语言 、绘画线条色彩、 音响 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 思维形式 。 所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形象这一概念,总是和 感受 、体验关联在一起,也就是用直观形象和 表象 解决问题的思维。因此,运用形象思维的人,往往存在明显的情绪化特征。而相对应 逻辑思维 ,指的是一般性的认识过程,其中更多理性的理解,而不多用感受或体验。因此,运用逻辑思维的人,往往比较理性,获得的认识往往比较接近客观现实。 因此,谎言和愚昧往往在形象思维的人群中流行,而止于逻辑思维。这就是本文的初步结论:逻辑思维是战胜谎言和愚昧的良药。 那么,易中天写这篇文章所采用的是什么思维方式?显然,二者皆有。因此,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长有短、有利有弊,而且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至于易中天撰写本文的功过得失,建议各位“理性思考”,不要“情绪化”用事。 附易中天:鸦片战争中的体面与谎言 鸦片战争 我读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一书,感触最深的,就是整个鸦片战争过程中前方将帅的不断撒谎。 作为最高统帅的道光皇帝,其实是在谎言中度过这段艰难岁月和做出决策的。这又焉有不败之理?可以说,在这场“鸦片的战争”中,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这场战争之所以失败,甚至大清帝国之所以垮台,原因之一就在于朝野上下都变成了鸦片鬼,一天不吃就无法生存,最后终因吸食过度中毒而死。 因此,要想“救亡图存”,唯一的出路是“戒毒”。但这并不容易。 不容易的原因也很多。首先是积习难改。一个吃惯了鸦片的人,一天不吃就没法过日子。一个撒惯了谎的人要他不撒谎,也比登天还难。 再说,前面撒过谎了,后面说实话,就会露出马脚,也就只好一骗到底。奕山等前方将帅就是如此。 那么,奕山等人一开始就不撒谎,就说实话,不行吗?不行。专制制度决定了,一个官员只能看着万岁爷的脸色说话,甚至看着顶头上司的脸色说话。他们想听什么,就说什么。不想听的就不说,瞒着。实在瞒不住,就撒谎。再瞒不住,就再撒谎,恶性循环。 所以,奕山等人不但要撒谎,而且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撒,即掩盖敌方武力的强大和气焰的嚣张,而不是相反。按说,打了败仗,为了推卸责任,是应该夸大敌情的。但奕山等人并没有这样做,反倒一再说“逆夷”如何“情词恭顺”,如何“诉冤叫屈”,如何“卑躬屈节”。因为万岁爷就好这一口。而且,不明真相的朝野上下也都好这一口。 谢晋电影《鸦片战争》剧照 于是问题就比较明朗了。这就是:大清王朝的君臣为什么都喜欢听这种话呢? 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吃惯了鸦片,有鸦片瘾。只不过,他们不认为是鸦片,也不管它叫鸦片,而叫做“天朝体面”。有时候,也叫“爱国主义”或“英雄气概”。 众所周知,(历史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民族都沉浸在一种天朝大国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在我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这个地方,叫“天下”。天下的中央住着我们,叫“中国”。中国的皇帝是天的儿子,叫“天子”。天子的王朝是最伟大的,叫“天朝”。天朝的臣民是最优秀的,叫“华夏”。周边那些国家因为离天子太远,无法接受天朝的礼乐教化,因此不开化,是野蛮人,叫“蛮夷”。“蛮夷”和“华夏”之间,是“君臣”关系,或“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关系,根本就不平等。“蛮夷”到“中国”来,要么是来“朝贡”的,要么是来“观礼”的,要不然就是来“乞恩”或者“喊冤”的。因此“天朝”无“外交”,只有“理藩”(即打理“中国”与“藩国”的事务)。直到耆英等人签订城下之盟时,使用的也仍是“恩准”字样(比如“恩准”五口通商)。明明是人家强迫我们订立不平等条约,还要说是我们“恩准”,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然而不说“恩准”是万万不行的。不说,就是“大不敬”,就是“卖国贼”。 同样,不说“逆夷”“闻风慑服”,“实无能为”也是不行的。不这样说,就是“胆小鬼”,就是“助夷气焰”,就是一屁股坐到敌人那边去了,谁敢担这个罪名?也就只好说“夷不足畏”。 当然,夸大敌情的时候也有,比如说到1841年第二次定海之战时就是如此。在许多论著中,这次战役往往被描述成一个激动人心英勇壮烈的故事:定海三总兵(定海镇总兵葛云飞、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孤军五千,奋力抗击英军万余人的围攻,血战六天六夜,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 定海之战 这当然感人至深,可惜并不完全是事实。三总兵率军抗战是真的,英勇奋击也是真的,以身殉国就更是真的,但据茅海建先生的考证,敌军并没有万人之多(更没有两三万),而是只有四五千;也没有“血战六天六夜”,而是只有不到一天时间,从1841年10月1日早晨开始,至下午2时许结束。整个战斗中,“英军并未遇着坚强的、有效的抵抗”,“只付出了战死二人、受伤二十七人的微小代价”。敌情,或者说我方的壮烈程度显然被夸大了。 夸大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清方官员在报告中伪讳粉饰已成风气”就是。 所谓“伪讳粉饰已成风气”,也就是吃鸦片吃惯了。但这种尚待核实的说法在当时和后来却几乎视为信史,一些以“严谨治学”为标榜的人也宁信其真不疑其伪,就值得深思了。 我认为,这只能说明鸦片的毒素已渗入我们民族的骨髓。从至尊天子,到寻常百姓,都喜欢听谎言。或者说,喜欢听好话、“吉利”的话、歌功颂德和“鼓舞人心”的话。至于这些话是否真实,或者有几分真实,则是第二位的事。 于是,我们听到的,便是经过了处理的信息,其中不好听不顺耳的部分已被过滤,好听顺耳的部分则被放大。这样的信息,即便有一定的真实性,归根结底也是不真实的。老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靠不真实的信息来指挥战争,你说是该胜还是该败呢? 清道光帝 战败之后,能做的事情也就是道德的谴责了,包括将1840年的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其实,英国人发动那场战争,绝非为了走私鸦片。 相反,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其对驻华使节的训令中一再表示:“女王陛下的政府绝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将鸦片输入中国,并且有权查获和没收那些外国人或中国臣民不顾适当制定的禁令而输入中国领土内的任何鸦片。”他还训示:“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这件事情不提出任何要求。” 事实上在《南京条约》中也没有开放鸦片贸易的条款。因为在英国人那里,这原本是一场“通商战争”,而不是“鸦片战争”。正如费正清先生《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所言:“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但即便是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为此发动战争也不得人心。因此英国政府提出的战争议案最后只能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而且被“反战派”在议会辩论中称为“鸦片战争”。 可见这个说法是英国人用来讽刺自己政府的。我们跟着英国的反对派这样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如果当真以为那就是“鸦片战争”,并由此获得了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那恐怕就反倒有点吃鸦片的味道了。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959 次阅读|26 个评论
随想:“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
热度 3 zlyang 2017-10-29 19:06
随想:“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 人类的“智能”是客观存在的。 在《圣经•创世纪》里,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于是,我们可以自欺欺人地且理直气壮地认为人类比“ 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更有智能。 到底人类具有怎样的智能?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 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下述多种类型: 1. 语言(Verbal/Linguistic) 2. 数理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 3. 空间(Visual/Spatial) 4. 身体-运动(Bodily/Kinesthetic) 5. 音乐(Musical/Rhythmic) 6. 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 7. 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 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9. 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 另外,有人从内省智能分拆出“ 灵性智能 ”( spiritual intelligence)。 这样,“人工智能”可以用机器实现上面的智能,至少是里面的某些能力。 因此,“图灵测试 The Turing test ” 是一种相当片面的观念和方法 。 人类的思维能力,至少有六种: 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直觉、灵感、顿悟,等。 所以, 创新的途径是多元的,人工智能也是多样的。 “人工智能”没有明确定义,也许并不妨碍“人工智能”的发展。 如,人类数学多少年了?现在还没有公认的对【数学】的所做的定义 。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数学文化》的负责人说: 现有 16种对【数学】下的定义,都不全面。 其中恩格斯的定义“ The science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 and spatial forms in the real world .”,最具说服力,争议最小。 感慨: 尽管没有数学的定义,似乎没有妨碍人类数学的进步。 担心: 超级人工智能或许会把人类变成机器的奴隶! 因为加德纳说过:“ 我不认为所有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项。 ” 相关链接: 杨正瓴. 人脑有多复杂?《百科知识》, 1997, 7(总第216期): 39-4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KZS199707022.htm 杨正瓴,林孔元. 人类智能模拟的“ 第2 类数学(智能数学)”方法的哲学 研究,《哲学研究》,1999, (4): 44-5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YJ199904005.htm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ory_of_multiple_intelligences 多元智能理论,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9A%E5%85%83%E6%99%BA%E8%83%BD%E7%90%86%E8%AE%BA/1704606?fr=aladdin 图灵测试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E%E7%81%B5%E6%B5%8B%E8%AF%95/1701255?fr=aladdin Turing test,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uring_test Mathematics.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http://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title=Mathematicsoldid=23895 The science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 and spatial forms in the real world. Being inseparably connected with the needs of technology and natural science, the accumulation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 and spatial forms studied in mathematics i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so this general definition of mathematics becomes ever richer in content. mathematics | Definition History | Britannica.com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mathematics Mathematics, the science of structure, order, and relation that has evolved from elemental practices of counting, measuring, and describing the shapes of objects. It deals with logical reasoning and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has involved an increasing degree of idealization and abstraction of its subject matter. Since the 17th century, mathematics has been an indispensable adjunct to the phys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nd in more recent times it has assumed a similar role in the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the life sciences. 2017-10-23, 启示录:人类可 能在这6种技术灾难中灭亡_搜狐科技_搜狐网 http://www.sohu.com/a/199595218_99950936 搜狐,2016-02-26, 重新认识“多元智能”——孙云晓对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ttp://www.sohu.com/a/60662254_247541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37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霍门立雪
热度 1 xjtuhyg 2017-9-24 10:27
霍门立雪 为什么陕西人和天水人都把渭河叫作渭(yu)河呢?因为历史常识告诉我们,秦人原本就生活在天水一带,陕西秦人是从天水迁徙而来的。有了这层渊源,两地人语言相通就不难理解了,正因如此,国家设立关天经济区是有其科学和历史依据的。 窦永善 (2017年9月19日)   2012年农历腊月三十,天空飘飘洒酒地下着小雪,地上一片雪白,空气格外清新湿润,也无一絲寒意,使人顿感神清气爽。   一大早,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和儿子开车去陕西师大,拜见自己最为敬仰的国学泰斗霍松林老师。刚一进门,只听得人声鼎沸,原来是西安出版社在得知霍老写回忆录时,由领导带着一行六人来家商量要为霍老出书之事。社长声称不收霍老出版费,只听霍老说:“我还不要你们的钱……”   见屋里有人商量要事我只好退出房门,在外面耐心等候。望着正在下雪的天空,我忽然想起“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我这不正是霍门立雪么!顿时沉浸在难忘的回忆之中。几个月以前,我准备写一篇关于沣河苇(陕西方言读yu)子的文章,可是这个“苇”字怎么写,一时搞不准确,苇(yu)子是陕西方言的叫法,普通话叫芦苇,也就是《诗经》里说的蒹葭。有人告诉我这个字是竽,但查字典后知道,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不是芦苇。有人说是芋字,查字典得知这是南方一种食物叫芋头,也跟芦苇不沾边。查字典查不出,问人没人知,该怎么办呢?我不想自欺,也不想乱写误人,只好慕名求教霍老大师。令我惊喜的是老人家在百忙之中,诲人不倦耐心给我讲解了好长时间,並举了好多例子。霍老说:“这个字就是芦苇的‘苇’字。陕西方言中把‘wei’这个音读作‘yu’。例如把渭河叫作渭(yu)河,把韦曲叫韦(yu)曲,天水人也把渭河叫作(yu)河……   为什么陕西人和天水人都把渭河叫作渭(yu)河呢?因为历史常识告诉我们,秦人原本就生活在天水一带,陕西秦人是从天水迁徙而来的。有了这层渊源,两地人语言相通就不难理解了,正因如此,国家设立关天经济区是有其科学和历史依据的。”   等到陕西出版社领导一行办完事之后,我去拜见霍老,首先向霍老鞠躬行礼拜年问好,然后拿出用宣纸书写的壬辰年末迊新春为霍老而作的一首小诗:      敬仰霍老大师   诲人不倦为师表,   著作等身大文豪。   国学泰斗声望高,   立德立言立功劳。      我向霍老请教,求老师指点,我每念一句,霍老说一声好,念完最后一句,霍老连声说好好好!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和肺腑之言表达出来,能得到霍老的好评,这是对我最大的鞭策和鼓励。其实这第四句正出自霍老为三原于右任纪念碑所写的碑文,这是一个三不朽的典故。我认为,霍老和于右任老先生一样,都是立德立言立功三者兼而有之的不朽伟大之人,特别是在反复拜读了《松林回忆录》之后,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霍老袭芬家学,少有夙慧,在十五六岁时的中学时代即主编刋物,发表抗战诗作,其卢沟桥战歌、平型关大捷、八百壮士颂、南京屠城等诗,悲愤激昂,发扬蹈厉,名动当时。后在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被中国作协列为抗战老作家,授于“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奖牌。约二十五六岁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经常在《中央日报》、《和平日报》、《人文》及《泱决》等刋物上发表了不少诗词、随笔和学术论文,深得名师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诸公器许,名震京都,有西北奇才之目,于老为国爱才,常以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霍老,伯乐之慧眼独具。   由于有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五十年代初,霍老在西北大学(即后来的陕西师大)任教时,教授文艺学、现代诗歌和现代文学史三门新课,在一无教材,二无教学大纲、三无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白手起家自编讲义,后经补充修改,到53年秋,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先后作为高校交流教材和函授教材,反响强烈,颇受好评。影响了一代代大学师生。正如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志明所言:当年的大学生,后来成了著名专家,“仍不忘概论如春化雨给于他们心灵的滋养”。《概论》57年正式出版,这是国人自已著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最早一部文艺理论专著,其理论框架,具体论点和实例分折,都和前苏联与欧美的文艺理论有明显区别。霍老所做的这一切,用筚路蓝缕这个成语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当年霍老就象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荒山野岭,种下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茂密松林。为什么我们称霍老为国学泰斗一代宗师?因为霍老是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开创者,奠基人。我认为:《文艺学概论》及后来的《文艺学简论》;56年发表的《试论形象思维》,该理论早于78年发表的伟人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那封信中提出的形象思维的观点早了二十多年。2007年由霍老任主编的《中国诗论史》。这些鸿篇巨著是霍老树立的三座无人企及的文艺理论丰碑!从而奠定了他一代学术宗师的崇高地位。霍老为了追求和坚持学术真理,从反右到文革,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也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彰显了一代文豪令人敬佩的志士风骨!   霍老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文艺(诗词)理论家,而且是最为著名的大诗人。被称为“骚坛盟主”、“诗苑大纛”。2008年底中华诗词学会授于霍老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他是当选五人中的第一人。他是真真正正为大师称道的大师。获奖五人之一的大诗人李汝伦在《一阁唐音足醉吾》中评论霍老的生子诗:“其奇思妙构,古今罕有其匹,不见其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程千帆先生为霍老斋榜题书“唐音阁”,並评价说:“松林之为诗,兼备古今之体,才雄而格峻,绪密而思清,堪为当代诗坛茹古涵今,新机勃发之突出代表。”陈尔冬先生是著名学者,诗人及古典文学评论家,生于1913年,有桂林才子之称,曾参加过新中国第一届文代会和开国大典,他曾赋诗一首称颂霍老:      一阁连天水,唐音继汉讴。   东南多绮丽,西北自高遒。   盟会执牛耳,群贤仰马首。   归来霍去病,不愧冠军侯。      湖南南岳诗社社长羊春秋老先生,49年参加革命,任解放总队指导员等职,60年任湖南师范学院古典文艺教研室主任,后又任湘潭大学中文系主任,是著名文史学家。他在读《松林词》书感中赋诗:      珠玉随风散九卅,   新词一卷胜封侯。   己惊腕底波澜阔,   更喜胸中岩壑幽。      马茂元先生为安徽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祖辈就非常有名,生于1918年,还长霍老三岁,也是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任上海师大文学研究所教授。1982年春霍老主持首届唐诗讨论会,其后《当代诗词》编发了《唐诗研讨会吟咏专辑》   马先生看后写信给霍老说:“这些诗篇的作者都是当今诗坛射雕手,各有极诣,自足千秋。但弟所击节叹赏者,则是尊作七绝中的第一、二、四、五、六首。我以为这才是真诗。所谓真诗,指的是真襟抱,真识力,真气内涵,精光外耀,掷地作金石声。……这样的诗才是力透纸背,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这样的短诗,即使在名家集中,亦是不可多睹的”。王钟陵教授接着评论道:细味《吟稿》的诗,便知马茂元先生的评论十分中肯,绝无溢美之词。   评论还很多,不一一列举,作为忝列霍门的晚辈,我写下这篇文章,用以表达自己对霍老最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尊敬的霍老!我永远感激您的教诲!在霍老诞辰九十七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仅以此文献给霍老,以作纪念! @@@@@@@@@@@@@@@@@@@@@@@@@@@@@@@@@@@@@@@@@@@@@@@@@@@@@@ @@@@@@@@@@@@@@@@@@@@@@@@@@@@@@@@@@@@@@@@@@@@@@@@@@@@@@@@ 敬仰霍老大师 窦永善 ( 壬辰年末迊新春为霍老拜年而作)   诲人不倦为师表,   著作等身大文豪。   国学泰斗声望高,   立德立言立功旁。    @@@@@@@@@@@@@@@@@@@@@@@@@@@@@@@@@@@@@@@@@@@@@@@@@@@@@@ @@@@@@@@@@@@@@@@@@@@@@@@@@@@@@@@@@@@@@@@@@@@@@@@@@@@@@@@ 七十述怀 窦永善 (2017.9.15)   步霍老诗韵,发人生之感慨。谨以拙诗与同辈人共勉,亦寄些许厚望于晚辈人,以免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行年七十整,碌碌无所成。   未能再深造,遗憾留终生。   只缘学识浅,愿与书为朋。   神交古圣贤,乐趣在书中。   人生时苦短,学研永不停。   魂牵故乡土,诗文心底涌。   《沣河》发新论,《丰镐》成诗谶。   喜爱陕方言,周秦乃雅声。   浓浓赤子情,数载读诗经。   读史知兴替,丰庆如愿成。   心慕宗师名,立雪耳聆听。   追随松林老,忝列霍门兵。   注: 很多年以前,我拿着《沣河是西安真正的母亲河》一文去华商报投稿,一编辑对我说:“人家专家学者都没说沣河是西安的母亲河,你这观点我们不敢认同。”所以稿件没有採用。若干年以后,西咸新区成立。开始有专家在报纸上说:沣河是西安的母亲河之一。此时我在一文中对这些人说:这种提法我不敢苟同,常识告诉我们,母亲只有一个,多了那不是干妈就是后妈。我仍坚持认为,只有沣河才是西安真正的母亲河。   2006年正月,我写的《丰镐之歌》一诗中有这样一段:周秦汉唐,千秋彪炳。探古寻幽,源在何京?西安简称,想起芳名。绘制宏图,莫忘镐丰。在未尾段也写到:我为丰镐唱赞歌,和谐发展求繁荣。……   以上内容明确说明,在绘制西安发展蓝图时,不要忘记丰镐地区的发展,不能只是在讨论西安简称时才想起丰镐。我为丰镐唱的赞歌就是要西安和谐发展,不能南郊发展了,北郊发展了,东郊也发展了,单剩下西郊不发展。这里有对当时的规划局长和红星的批评和报怨,有要重视对西部丰镐地区发展的鼓与呼。若干年以后,国家确定成立西咸新区,等于我当初的愿望得以实现,预言和梦想成真,这就有诗谶之说。
83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高松耸秀——忆霍松林先生
xjtuhyg 2017-9-19 16:31
高松耸秀——忆霍松林先生 缪俊杰:《高松耸秀》是作者为他的老师、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八十华诞而写的“祝寿”文章。但这不是八股式的官样文章,而是一篇情辞恳切的发自内心的“师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老师高山仰止的尊敬,里面还叙述了他虔诚的文学情愫和未了的文学之缘,知人论世,很值得一读。 2017-09-1914:11:17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王巨才 http://wh.zgzx.com.cn/2017-09/19/content_9489759.htm 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1709/t20170918_378502.html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70918/index.htm?page=/page_8/201709/t20170917_378466.htmpagenum=8   1963年秋,我以第一志愿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之所以报师大,一是家庭困难,上师范不交伙食费,还可申请到一至三元的助学金。二是文科院校中,中文系是陕师大的重点系,资格老,名师多。帮我拿主意的恩师王建文讲:报志愿主要是选系,选老师,学中文,当然是师大!   正式开课前,照例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巩固专业思想”教育。这期间,系上组织了一次师生见面会。地点在学生宿舍十六楼门前。傍晚时分,师生自带方凳,陆续围坐在楼前的空地上。楼门口台阶上,就着防雨檐下15瓦灯光,摆一张长桌,算是主席台。那天到会的,有系主任高元白等许多教授和讲师,其中的几位在主持人介绍后,被请上台作简短讲话,霍松林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他年纪在四十开外,中等身材,着蓝色中山装,鬅鬙的头发不大驯服地梳向脑后,使略带倦容的面部显得稍长。所讲内容,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是中文系的一门基础课程,要学好这门功课,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功夫、笨功夫。他强调指出,在四年时间里,每个学生务必背诵四百首诗词、六十篇古文,精读十部古典文学名著,等等。印象深的,是他讲话时挺直的腰板和飞扬的神采。特别是他那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语调中显示出的洒脱与自信,使同学们深受感染和激励,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散会后,有位宝鸡来的学生还惟妙惟肖模仿他讲到“古、典、文学”时一板一眼的语态和神情,逗得大家直乐。那天的会时间不长,但学生和教师们都显得异常兴奋。   由于霍先生给别的班授课,后来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所以这大约是我在师大唯一一次聆听他的讲演。以后,便是经常听到同学们以钦佩的口吻谈论他的种种情况。例如,他如何天资聪颖,奋发有为,上小学前便熟读四书五经,中学就常有文章发表,五十年代曾就一些学术问题与当时的权威人士在报刊上进行论争,影响颇大。又如,他当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如何深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器重和关照,给他资助学费,并推荐他参加南京社会贤达和文化名流的酬唱雅集,他每有佳作,语惊四座,备受激赏。这些,后来都通过霍先生一些“夫子自道”的诗文以及“文化大革命”中一些“揭发批判材料”得到正反两方面的印证。十年浩劫中,霍先生主要是由于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发表了论述形象思维的著名论文而陷于灭顶之灾,而他与于右任先生的那段交往,也作为了不得的政治问题,招致精神凌辱和身体摧残。多年前,我在访问台湾时曾到过玉山公园,从山下遥望远处山头白云萦绕的于右任墓,心中默读那首“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千古绝唱,又联想到他当年曾悉心关爱、尽力扶植的“西北才子”(于右任语)虽属著述等身,功成名遂,却也是岁月蹉跎,皤然白头,心底不禁涌出一种说不清是欣慰还是酸楚的滋味。我还想,霍先生尽管现在已是名重四海的古文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但如果不是接连不断的坎坷遭际耗去大量宝贵年华,以他的才气、功力,他是应该对国家、民族作出更多贡献的。而像霍先生这样经历的人,在我们的周围又何止一两位!辗转沉吟,言念及此,对那段特殊年月中种种荒诞世象,我只能发出几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在我就读的中学里,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毕业于陕西师大。据他们讲,霍先生解放初便应侯外庐校长之邀到师大(最早为西北大学的师范学院)任教,先讲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以后重点转向明清和唐宋文学。由于他的博学卓识和惊人的口才,讲课极受学生欢迎,又兼时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有锐气有锋芒的论文,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深得学校领导和教育部的赏识。但在后来的“反右”“反对厚古薄今”和“拔白旗”等运动中,也都因此受到过冲击。也许是由于心有余悸的缘故,我的中学老师们在谈到霍先生的学术见解时总是语焉不详,但对他治学的严谨、勤奋则是异口同声,言谈间往往不经意地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推崇和作为受业门生的得意。受这些影响,我入校后曾到师大图书馆查阅过他的著述,当时能借到的计有《文艺学概论》《西厢记简说》《诗的形象及其它》《白居易诗选译》《瓯北诗话校点》《滹南诗话校注》,以及《打虎的故事》《古人勤学故事》等十来种,这在学术风气纯正,出版单位又较少的五六十年代,已属非常引人钦羡的成绩。霍先生在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又身兼古典文学教研组组长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么多著作,所付出的辛劳、心血可想而知。有一次,我在去图书馆的路上与先生迎面相遇,见他腋下搂着十多部图书擦肩而过,走路的样子十分吃力而急迫,心下甚觉诧异。当时图书馆规定每次借书学生不得超过三本,老师五本,霍先生何以能借那么一大摞,这么多书又要用多长时间才能读完?回到宿舍,我向同室的同学谈起这件事。他们讲,那不算什么,推半架子车的时候也有,可能因他是学术尖子,学校领导特许的吧。同学还讲,霍先生隔一段时间就跑一次图书馆,回家便杜门谢客,潜沉其中,即便大暑天也不例外,总把门关得严严实实,汗流浃背,刻苦治学,要不,身体能垮成那个样子?四十来岁的年纪,就经常熬中药吃。对他们的说法和看法,我自然是相信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在路上看到的霍先生,果然是面色灰暗,神情又那么疲惫,显得病态。由此,我又增加了几分对他的敬意和同情。离开学校几十年了,我常常在想,在目前普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高校教师队伍中,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留着这种沉心静气、废寝忘食的治学精神?   霍先生家学渊源,根底厚实,于教学、科研之余,每以诗词歌赋自遣。八十年代末,出版有《唐音阁吟稿》,曾签名赠我一本。但在师大上学时,我只是在极为偶然的情况下见过他写的四首七言绝句,情感浓烈,意境高远,令人久久难忘。那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从成堆成捆弃置于教室里的大量抄家书刊中,无意中翻出一本仿线装的铅印书稿,书名《壶春乐府》,收有著名曲学家孙雨廷先生的散曲和戏曲。封皮装帧古色古香,相当考究。但无出版单位,显是内部印制。说到这本书,不能不提起我们的校长郭琦同志。他是四川人,早年投奔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到中宣部系统工作,后来到陕西师大做副校长、校长。他是知名历史学家,又是一位治校有方,卓有建树,颇具见识和魄力的教育家。到师大后,为了施展建设名校名系的抱负,千方百计从省内外延揽了一大批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其中不少是学有专长但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人。为稳住这批人,他想方设法,积极创造各种途径让他们各得其所,展其所长。其中包括对在当时政治气氛下不宜上讲坛的,就安排他们专门从事研究和著述工作,顺便带带年轻教师。有的早有研究和写作成果,但因各种限制无法正式出版的,便由学校印刷厂负责印刷,用以在学术圈和朋友之间赠阅流传。通过这些办法,确实为学校罗致了一批人才,到我入校时,师大师资队伍的阵容和实力都是为社会各界广为称道的。这部《壶春乐府》,我估计,很可能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几十年过去了,书稿的内容已然模糊,但是书前霍先生的四首题诗,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第四首的后两句“老树犹然花烂漫,新松不长欲如何”,我敢保证记得一字不差,并常引以自励。四首诗引喻得体,风格明快,字里行间,充盈一种见贤思齐的焦渴和奋发向上的朝气,读来情真意切,催人奋进。而霍先生的品格、襟怀与志趣,也于兹可见一斑。   我一向自卑,在校时与霍先生少有直接接触,亦缘分所吝,常以为憾。1988年,我到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1995年又奉调中国作家协会,因先生兼任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工作中便逐渐有了一些联系。先生每有新著,总会托人惠我一读,也偶尔带来口信或便笺,对某项业务提供意见和建议,但从未因个人事情提过要求。这种潜沉学问又诲人不倦,热心公益又与世无争的品性,在众多同事和弟子中有口皆碑,想来与他饱览诗书、邃密群经、见贤思齐、自尊自强的问学志趣和人格修养密不可分。记得在一则“文革”后所写的短文中他曾说过:余童年读《孟子》,即有志做“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稍后读李卓吾《童心说》而此志益坚,数十年来虽备受摧抑,依然未改童心,耻做“小人”。其痛定思痛、九死未悔的决绝操守,着实令人感佩。好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先生晚来诸事称意,境况大好,曾收到他寄来的一组诗,其中最后一首写道:“幸全性命脱红羊,文运欣随国运昌。橘种千头终献果,兰滋九畹正飘香。岂徒学友盈三輔,更有吟朋遍五洋。儿女成才妻尚健,年丰人寿乐无疆。”足见壮怀如昔,身心俱佳,读之无任欣羡。   1999年时,母校来函,告以次年将举行霍先生从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庆祝,希望到时参加并预有题贺。我自知谫陋,但于命难违,踌躇再三,写了一张“学高德劭,一代师表”的条幅寄去,过后又觉未能尽意。惶恐之际,想起柳宗元的《送崔群序》。“贞松产于岩岭,高直耸秀,条畅硕茂,粹然立于千仞之表。和气之发也!禀和气之至者,必合以正性,于是有贞心劲质,用固其本,御攘冰霜,以贯岁寒。故君子仪之。”由是更赧然于心力的不逮:要表达对先生的心仪,这段文字不是再确当不过的吗?   好在不久便收到先生来信,称“字写得极好”“足为纪念文集生色”“当编入书画集,并届时装裱悬挂”等,循循勖勉之意,一如化雨春风。这或许是先生迄今唯一一次为我批改作业,但他奖掖后进、甘为人梯的诸多懿行,在学界早成美谈,能亲承其炙,即只一次,又何憾耶!(王巨才) @@@@@@@@@@@@@@@@@@@@@@@@@@@@@@@@@@@@@@@ 读王巨才散文集《退忧室散记》(缪俊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0/2010-06-11/86559.html   笔底情怀天地宽——读王巨才散文集《退忧室散记》    巨才同志从作家协会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出版了两部书。 继1994年的政论集《退忧室散稿》之后,最近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他的散文集《退忧室散记》。日前,该书责编给我送来的赠书上,有作者用俊逸的草书题写的两句话:“文章不值一读,权作友情纪念。”“友情”二字令人感动,它激起我一口气把这部书读完,而且有了写几句话的冲动。   文以气为主。巨才的《退忧室散记》在主导思想上,承继了《论稿》那种以天下忧乐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对理想追求坚守不渝的品格;而作为一部散文集,则更多地突出了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我个人理解,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作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回望,也是作家对自己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们的关爱。巨才的这些散文,表现了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爱,对于人类的人文关怀,是一种无疆大爱的情感升华。   刘勰说过:“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刘勰这里说的是诗,其实对于散文也可以作如是观。散文也应该是言志之作,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真实表露。巨才同志的《退忧室散记》所载文章虽然内容宽泛,有叙经历记友情之作,也有游山水读先贤之述,但归纳起来,都可以看作是他自己心底情感的文字载体,是一部表达党情、乡情、友情、亲情的言志抒情之作。殷殷情怀,跃然纸上。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王巨才是一位贫苦出身而由党和人民培养成长起来的干部,但他始终不忘记自己的根在人民群众之中的草根本色。他在这些散文中,无论是对革命老区的描绘,或对自己故乡的回忆,都表达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家在瓦窑堡》以及作为“附录”的三篇文章:《历史的细节》《攻坚,为了庄严的托付》《致原延安地委书记许效民的信》,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老区,也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故乡的眷怀。他写道:每当他故地重游或回味历史时,“我都禁不住眼睛潮湿,在为家乡人民的福祉感到庆幸的同时,心底会油然激起一种庄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哦,恩施》也是一篇好文章。在这篇叙事随意、语言质朴的散文中,作者记叙了或者说转述了当地原州委书记田期玉记下的胡耀邦“恩施之行”的动人情景。耀邦同志当年作为党的总书记、七十岁高龄的老人来到湘鄂边区恩施,夙星夜寐,深入基层,进行考察调研,令人感动。当地一个机关食堂还留下了一张有“胡耀邦、乔石、胡锦涛”三位领导交纳伙食费的收据,至今仍为佳话。巨才同志在恩施听了这些故事,当即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几句感言:“一首诗,一首关于领袖与群众、英雄和平民、杰出人物和芸芸众生共同创造历史、开辟未来的史诗。”现在看来,作者当年的感言至今仍然感人肺腑,令人激动不已。   王巨才不论是身居“庙堂”,或退读书斋,他待人宽厚、温和、诚恳、亲切的作风均一以贯之。他依靠党情、乡情、友情和人格的魅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我曾多次与巨才同志一起出行。他不辞辛劳两次到我的家乡、经济还不那么发达的革命老区赣南采风,深入民间。他谦逊的品格和朴素的作风令我感动。我这里想说的是他几篇写他与老作家、老教师、老乡亲相交相处的动人文字。《怀念静轩》《高松耸秀》《曹老》《在路遥墓地前》等都写得很动情、很感人。《怀念静轩》是日记体散文,作者和老诗人孙静轩并非故交,但从作为诗人的孙老从病危到病逝的几个令人难忘的细节中,可以看出巨才当时作为党务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之间的情谊,以及巨才的亲和力。 《高松耸秀》是作者为他的老师、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八十华诞而写的“祝寿”文章。但这不是八股式的官样文章,而是一篇情辞恳切的发自内心的“师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老师高山仰止的尊敬,里面还叙述了他虔诚的文学情愫和未了的文学之缘,知人论世,很值得一读。 《曹老》这篇文章写得也很别致,很有韵味格调。曹老是1934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论资历他比王巨才出生还早九年。但是后来王巨才当延安专员时,曹老还只是副专员,成了巨才的副手。巨才在这篇文章中,以风趣活泼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怀,表达了对这位老同志的崇敬。这是作者仰慕的现实官员的理想人格。巨才写友情、亲情的文章,如《家在瓦窑堡》《慈云依依》《别样闲愁》《本命年琐记》《牙痛记忆》,甚至《当把粉丝又如何》,都写得真挚而动情。那些写到他的父亲的坚定固执、母亲的情怀缱绻、弟妹们手足情深和妻子的贤惠通达的细节,都充满着亲情乐趣,保存了他难忘的童年纯真和家族亲情的美好记忆。   散文之感人动人,除了真挚的情感,还有赖于它的文采。尽管当下对散文的发展走向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散文应该情、真、美兼备。散文应该是美文。巨才这本散文集的诸多篇章,情真意切,文辞优美,富有韵味。读这些散文觉得也是一种艺术享受。《上清溪记》《走马平塘》《古桥依旧》《在水一方》等等,都是很有文采的好文章。我这里以《走马平塘》为例。那一年,贵州举办“中国名家看平塘”采风活动,我忝列与巨才等诸名家同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同吃同住同参观。虽说也是走马观花,巨才却以作家的目光审视黔南大地之美,用艺术家的笔触描出这里惊世骇俗的奇观。他写道:“平塘风光的迷人,在于它的天生丽质,不事雕琢”;他写平塘民居“黛瓦苍台,历经岁月风霜,满布沧桑古迹的布依族木楼”,“远远望去,依稀有一种路无拾遗、夜不闭户的古风传递而来”;他在县城四周看到“蔚蓝的河水和河面上时时荡过的云团雾气如一条玉带,土黄色的护岸和岸上成排的林带恰似锈迹斑驳的金盆外沿,而鳞次栉比的粉墙红瓦,错落有致的街道巷陌,就全都端坐在这金盆当中……”作者把那被称为“玉水金盆的”平塘县城,描绘成为蓬莱仙境般的境界,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我看,在写平塘的那一拨名家创作中,巨才的这篇文章可谓别具一格,更上层楼。作者到各地采风,难免有酬唱之遇,有些内容不得不写,殊难免俗,但他有些山水游记写得很出色,很有韵味。《上清溪记》浓缩精炼,层次分明,文词清丽,充满诗意,在目前众多的山水游记中,是一篇难得的美文。《泰州去来说胡缓》不是一次即兴参观记述,而是经过作家探幽发微的功力,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从参观感受延伸成历史回顾,成为一篇有学术价值和深厚底蕴的文化散文,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笔底情怀天地宽。巨才的这些散文,写出了他人生的大境界。
156 次阅读|1 个评论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别——说谜语“烟笼寒水月笼沙”
热度 5 fdc1947 2014-5-2 15:20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别 —— 说谜语“烟笼寒水月笼沙” 4 月 30 日,梁进教授为了“ 祝大家五一快乐 ”,写了《 博主灯谜(7) 》,给大家出了 25 条谜语,谜底都是科学网的博主姓名,引起科学网上好些灯谜爱好者的欢迎。其中第一条灯谜的答案无人猜出,梁进教授在今日中午公布了谜底。 这条谜语的谜面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大家猜了许多答案。略靠一点边的有:颜宁(宁,南京,秦淮河的景色),宁静(秦淮河上的气氛),钟西舟(在钟山西面的秦淮河舟上所见),蒋高明(秦淮河上朦胧一片,蒋山(即钟山、紫金山)上高处则明亮)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扣上谜面本身“烟笼寒水月笼沙”。所以都不确切。 后来我想到,必须扣着七个字,既然是“烟笼寒水”,水面上一片朦胧,看不清楚,“月笼沙”,月亮照在沙滩上,沙上应该看得清楚,水在河中,沙在河边,因此射出“周可真”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为此,我也很得意。 但是,博主公布的答案是“肖陆江”。两个答案,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如上面已经分析的那样,答案“周可真”的思维是“严谨的”,符合逻辑的。完全从这七个字本身出发,把它分成两截,仔细研究,找出其差别。得到了中间看不清,周围看得真的结论。这是分析的方法。其思维是逻辑思维、科学家的思维。从猜谜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 答案“肖陆江”则不然,它是从这句诗句所显示的一种气氛、一种形象出发,那是一片朦朦胧胧,分不清江上岸上,沙上水上浑然一体,因此“肖陆江”。这是诗人的思维、文学家的思维,即所谓形象思维。它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而是看诗句的整体意境。 显然“肖陆江”更符合诗人诗句的原意,“周可真”是曲解了诗句。虽然打灯谜往往需要曲解,但是,能够正解还是要正解。 这两种思维,一种是文科的思维,另一种是理科的思维,理解诗人还是要用诗人的思维。所以“肖陆江”胜于“周可真”。 有意思的是,在真实的世界里,博主周可真是一位哲学家,似乎略近文科,肖陆江则是一位科学家。 感谢梁进教授,让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五一节。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482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形象思维对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热度 4 yangguoxue 2013-11-1 08:01
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形态,当代学者从技术中总结出来的新思维仍然逃不出这两类大的属性。 过去人们曾把它们分别划归为不同的类别,认为“某某某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这是西方学者上个世纪的错误论调。其实,形象思维并不仅仅属于艺术家,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例如,物理学中所有的形象模型,像电力线、磁力线、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枣糕模型或卢瑟福小太阳系模型,都是物理学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产物。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极其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师,但他却反对把逻辑方法视为唯一的科学方法,他十分善于发挥形象思维的自由创造力,他所构思的种种理想化实验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这些理想化实验并不是对具体的事例运用抽象化的方法,舍弃现象,抽取本质,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将表现一般、本质的现象加以保留,并使之得到集中和强化。例如,爱因斯坦著名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实际上就是起源于一个自由的想象。一天,爱因斯坦正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他是会感觉不到他的体重的。爱因斯坦说,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对我影响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论”。 看到有些在中国混到教授的人物呼吁为了发展科学轻视形象思维,不知道该觉得可笑还是悲哀? 一,介绍网上物理学者论述的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二)非逻辑性 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三)粗略性 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四)想象性 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形象思维在物理解题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人类从事各种活动,往往需要对两种思维方式协同使用,对于物理解题活动来说。亦是如此,专家的大脑中有着丰富的形象贮备,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他们总是先根据问题情景构建出清晰的物理图象;尽可能利用图形来反映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及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善于在头脑中对有关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类比、整合;想象可能发生的情景。所以,专家往往对问题的形象有着较强的直感能力。而一般人的大脑中,形象的贮备相对贫乏,他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善于从形象上去把握问题;一接触到问题,就企图立即建立有关的求解方程,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那么,在物理解题中,形象思维究竟能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一)表征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将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统称为表征,认为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在物理解题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维方式。由于形象思维的形象性和整体性,使主体容易对问题的实质和解题的关键产生直感,从而触发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 例1A、B两站相距60千米,A站每隔10分钟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汽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现有一辆汽车从B站向A站开出,速度也是60千米/小时。问从B站开出的汽车在途中将会与从A站开出的几辆汽车相遇?(设B站的汽车开出时,A站恰好有一辆汽车开出。) 对本题,我们可以用位移图线来直观地表征,由图线(相交点)可知,B站开出的汽车将与A站开出的11辆汽车相遇。我们还可以用如图2的图形来表征,即B站的汽车b刚开出时,A、B之间已有5辆汽车,同时有一辆汽车a刚从A站开出。这样,b将在A、B的中点与a相遇。可见,在前半段路程上,b车将与A站开出的6辆汽车相遇。同理可知,在后半段路程上,b车也将与A站开出的6辆汽车相遇。除去在A站遇到的一辆,可知b车在途中将与A站开出的11辆汽车相遇。 (二)先导作用 在求解物理问题时,主体运用形象思维对与问题相关的各种情景展开广泛的联想,提出有意义的猜想,这可以为问题的分析和推理的进行大致指明方向,避免解题陷入盲目的境地比如: 例2、水平桌面上有一叠圆形金属片,摆放形状如图。最下面的一块重为G,面积为S/2,它相邻的上面一块金属片重为G/2、面积为S/2,以此类推,金属片的重量和面积均逐渐减半,一直叠下去。则自下而上三块金属片,每块金属片上表面受到的压强之比p1:p2:p3多大?桌面受到的压强多大? 本题乍看上去似乎很难求解,为此我们先从形象上做如下的考虑:将各金属片的形状转化为一系列的矩形,并自下向上按1、2、3……编号,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第1片以上的各片的总面积等于第1片的面积;第2片以上的各片的总面积等于第2片的面积……以此类推。根据题意,可知重力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第1、2、3金属片上表面受到的压强之比为1:1:1。桌面受到的压强为P=F/S=2G/S。 (三)支持作用 物理解题需要严谨的推理运算,形象思维可以为这种逻辑推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运用形象思维,可以使主体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生动清晰的物理图象,这是抽象思维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例如,当呈现问题:“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3牛、4牛、8牛,它们的合力能否为零”时,我们的头脑里通常出现一个示意的三角形。借助这个三角形,再分析它的三条边是否可能分别是3、4、8,然后作出判断。 物理解题中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意象 意象是人脑再现出来的某个事物的写意的形象,它既可以是由若干个同类事物的形象概括出来而得到的观念性的形象,也可以是被模式化了的某个事物的基本形象、由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各种形象信息经过一般化和典型化,便可成为意象而贮存在主体的大脑中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意象相当于抽象思维中的概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爱因斯坦说:“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进行在可以传送给别人的、由文字或别的记号建立起来的任何逻辑结构之前。上述的这些元素就我来说是视觉的,有时也有动觉的。通用的文字或其他记号只有在第二阶段才能很费劲地找出来。” 对于物理解题来说,主体完善的意象系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例如问题:在半圆形支架上,用两根长为半径的细线1、2悬挂着重为G的小球。现让A端固定不动,让B端逐渐沿圆形支架逐渐向上滑动,使线2从水平状态逐渐变为竖直状态。判断这一过程中,两根细线拉力的变化情况。我们头脑中出现的是与问题相关的矢量示意图,如图6所示,线B端的滑动表现为图中矢量T2的道时针向的转动。由图可见,这一过程中,细线1的拉力T2将逐渐变小,细线2的拉力T2将先变小,后变大。当两线相互垂直时,拉力T2最小;当细线2处于竖直状态时,拉力T2=G。 除了图形意象,物理意象还包括图式意象,如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形象性材料,都可以成为图式意象的载体。比如: 例3一长列火车依惯性驶向倾角为a的小山上,当列车完全停下时,列车一部分在山上(如图7)。试求列车从开始上山到停下来所经历的时间。列车全长为L,摩擦不计。 对本题,设整列车的质量为M,列车山上部分长为x,质量为Mx/L。选择山基为x轴坐标之原点,方向沿山坡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列车受到的合力为 ...... 当得到上式时,如果主体的头脑里能出现简谐振动判别式F—X的图式意象,便可确认这是周期为的简谐振动方程,于是感悟到列车从开始上山到停下来的时间等于振动周期的1/4,即..... (二)直感 直感是运用意象对具体形象的直接判断和感知。直感的实质就是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意义的意象去对照当前问题中有关事物的具体形象,从而使主体对当前问题的模式作出判断,迅速确定解题思维的方向和途径。比如: 例4 有一聚光束穿过一遮光板的圆孔后会聚于板后10厘米处的a处,若在圆孔内嵌入一块凸透镜,则光束将会聚于板后5厘米的b点处,求该凸透镜的焦距。 设想有一点光源放在b点,则据光路可逆,可知它将在a处成一虚像。由此可直感到本题实质上是已知物距U=5厘米,像距V=-10厘米,求凸透镜焦距的问题。于是据透镜成像公式,即得 像这种用普遍形象(称为类象)的特征去比较具体对象(称为个象)的形象,根据形象特征整合的相似性来判别个象是否与类象同质的思维形式,我们称为形象识别直感,它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形象在变式情况下的再认,以及在复合、综合形态下的分解辨认。 例5 在离地面高为h,离竖直墙的水平距离为山处,有一个弹性小球以初速度V0向墙水平抛出,与墙发生弹性碰撞后落到地面上。试求落地点与墙的距离S2(设球与墙碰撞时动能没有损失)。 本题小球的运动过程可分两段,其轨迹分别是AB和BC,AB段是平抛运动,BC段是斜下抛运动。将平抛运动补全,要得完整轨迹ABD(如图乙所示)。这一直感启示我们:将BC以墙为轴转过去180o,可能正好与BD重合。利用弹性碰撞规律,我们容易证明这一点。于时所求的S2为 如上利用已有意象模式,对新形象进行补形,将局部形象纳入整体形象之中的思维主动脉式,称为模式补形直感,它在形象思维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竟义。正如美国哲学家鲁首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所写的:“把不完整的东西补足,乃是理性能力的一个最基本的本领。” 例6有两条船甲、乙在河中相向行驶,甲顺流而下,相对于水流的速度为v1,乙逆流而上,相对于水流的速度为v2,且v1v2。当两船相遇时,有一顺流而漂的竹筏正好在两船边上。再行驶一段时间后,两只船同时掉头返回行驶,而两船相对于水流的速度不变。问哪一只船先遇到竹筏? 对本题,我们联想起另一个相似的情景:有两人在行驶的更车的过道上相向而行,两个行走的速度不同,到了某座位边两个相遇。再行走一段时间,两人同时返回以原来的速度行走,那么两人必在原来的座位边相遇。将两种情景进行类比:人相当于船,行驶的列车相当于水流,座位相当于竹筏,我们便可判得原题中两船将同时与竹筏相遇。 像这种通过比较新形象与已有意象的相似性,使新形象与已有意象系统相联结的思维方式称为形象相似直感。物理解题中对问题的变更和转化往往有赖于这种直感。 (三)想象 想象是头脑中对已有意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的意象的思维过程,它是最有创造性意义的形象思维的形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的想象是对已有意象的一系列直感的联结。在物理解题中,空间形象的想象,物理图象的想象,特殊状态和理想状态的想象,假设情景的想象等等,都是解题思维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比如: 例7从某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V0,将一把弹子向各个方向撒出去。试说明各弹子均为空中的任意时刻,所有弹子位于怎样的一个曲面上?(不计空气阻力) 对本题,先设想如果所有弹子的初速均为零,则它们将同时沿同一直线做自由落体运动;再设想弹子抛出时,重力突然失去,则弹子将沿不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各弹子将处于同一个半径均匀增大的球面上。由此可想象到,本题中,弹子将处在一个半径R=V0t(随时间均匀增大),球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球面上。 二、如何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现代科学表明:人的大脑可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管语言、逻辑数字的运算加工,而右半球则主管音乐、美术、空间的知觉辨认。从思维角度看,即人的左脑主管抽象思维,而右脑则主管形象思维。人的思维活动往往是通过左、右脑机能的“谐振”来完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培养能力。这里所说的大脑的功能应既包括左脑的功能,也包括右脑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能力理应既包括抽象思维能力,也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在以往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这完全是正确的。但是,应当看到,相对而言,我们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却重视得不够。这不但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不到完善,同时因为抽象思维缺乏形象的有力“支持”,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增加形象贮备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思维(即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抽象思维是如此,形象思维也是如此。作为形象思维生动性的形象的东西,并不是主体的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根源于现实中的东西。离开了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当重视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要重视实验,充分运用电化教具和图表、模型等直观手段,要善于用形象说话,用生动的比喻和类比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二)强化想象训练 想象是最富有意义的形象思维形式,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教过重力后,可让学生想象“假如突然失去重力”后的情景;教过摩擦力后,让学生想象“毫无摩擦的世界”;教过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后让学生想象“假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或“地球自转速度加大后的情景;等等。 (三)重视定性分析 形象思维是对问题整体、概略和方向性的把握,重视对问题的定性分析有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呈现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知觉,想象问题情景,构建典型形象,揣测物理变化的趋势。同时在纸上画示意图、受力图、光路图、电路图等,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象,然后再运用物理规律进行推理和演算,得出定量的结论。 (四)提倡数形结合 在物理解题中,要提倡数与形的协同运用,善于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形信息,将物理变化规律用图象来表达,揭示数与形的对应关系,运用图象这一直观工具求解抽象的物理问题。 三,不要忘却古老的思维法则 历史上很多从专门知识角度看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或技术,从方法论角度看却没有超出传统思维方法的框架。 例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思想。按照抽象思维方法的基本要求,人们认识世界和掌握事物运动规律都是从将现象归纳成概念开始的,我们的一切的概念原本就是对能考察到的有限的表象的归纳,因此我们的一切概念原本就是相对的,一系列现象对应一个概念,这些现象如果不再按原来的样子出现了,成了一组新的现象的集合,原来的概念就会要么被舍弃,要么被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根据古老的抽象思维的法则就能得出或者应该得出一切概念都是相对的结论,对此可能不会有人产生疑义。但是,当面对有些其概括的表象成千上万年都没有变化的概念时,我们往往会把那个相对的结论忘得一干二净,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些概念具有绝对性,起码不会有意识地关注和审视这些概念的相对性。 时间概念就是这些概念当中的一个典型。它所概括的日月星辰的往复、春华秋实的执着、生老病死的无奈,是一代又一代人所看到的唯一结果,变化的是万物,不变的是“时间”。时间就象汩汩不息的河流永远按着一个节拍朝着一个方向,流淌而过,永不再来。这亘古未变的表象怎能不使我们忘却古老法则而将时间误看成一个绝对的概念! 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很远很远的将来,人类掌握了现在无法想象的科学技术手段,经过现在无法想象的复杂程序能让死去的生命再复活,能让老人返回年轻,能让成人缩回孩童,„„,如果是这样,我们可感知的、人们赖以界定时间概念的各种现象就真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如果是这样,你还会坚持时间不能倒流的规则吗?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有通常那样的绝对的时间概念吗? 爱因斯坦让我们想象生活在以光速运动的空间里还会不会有日出日落为一日的概念,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确定那样的假设何时会变成现实,但我们更不敢肯定那样的假设一定不会变成现实。我们不是在讲神话,我们是在说一切一切由人的思维所形成的概念都是对有限的表象进行观察和归纳的结果,连时间这样一些看似绝对的概念也不例外。古老的抽象思维关于概念的法则正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相对论在方法论上的作用也就仅仅是提醒我们抹去眼前的迷雾和尘埃,不要忘却古老的思维法则。
5319 次阅读|9 个评论
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化身
热度 3 sheep021 2012-11-23 14:58
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化身
龙之梦,思考很多年的一个问题,终于圆了 。 俺昨晚梦到一些与龙有关的事儿,解决了心中的一些日思夜想但尚未理顺的问题。悟出了龙的来源。 最近研究集成、整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发现无非是把已经存在的流程重新整合,通过优化、重组,按时间次序衔接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完整的流程,达到数据集成、系统整合,互联互通的目的,使整个业务流程首尾相贯,自成一体,整体合一,处处通达,没有断头路,没有信息孤岛。这一整合过程,可以形象地说是 “ 接龙 ” 。 接龙这个游戏大家都知道,也都玩过。这其实是按时间来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思维。因为时间是有次序的,不能并行的,前一个环节不解决,后一个环节就无法推进。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系统就会不健康。这个思维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 然后想到龙。龙不是任何动物已知存在的动物,但任何动物的形象都可以在龙身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所以,龙是由众多的对象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对象之间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龙又有了 “ 善变 ” 的神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在天可以是云、是电、是虹,在地可以是猪、是马、是牛,在水可以是鱼、是鳄、是蛇。换句话说,天上的云、电、虹,地上的猪、马、牛,水中的鱼、鳄、蛇,等等,都可以是龙的变体和化身。 古人怎么会发明龙这个七不象?可能是时间思维的一个结晶! 因此,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化身,一种以时间为主的思维方式——以时间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以空间为主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其原则表现在: “天下随时” 。华夏古代学术从“观象授时”起始,很早就形成了“以时为正”的观念。《易传》:“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随·彖》)“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彖》)“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文言》)“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无妄·象》)“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变通者,趣时者也。”(《系辞下》)六十四卦所揭示的正是自然与人事的时间历史规律,其核心思想可用“与时偕行”四个字来概括。 中国古人视宇宙为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而不是既成万物的并列杂陈。中国传统思维以时间为主,时间一维,朝着一个方向驶去,是不可切割分立的过程整体。势必形成和强化主客偕同、万物一体的观念。 “ 道法自然 ”。龙不是真实存在的某个动物,但他是诸多动物形象的一个大集合!他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古人“道法自然”的产物。 古人说 “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强调次序(终始)、时间的重要性。 “立象尽意”。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龙也就是个形象而已,试图通过考古手段来探究到底哪种动物才是古人说的“龙”的想法无疑是可笑的。 以上三项原则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原点是“以时为正”,其关注和认识的层面是事物的现象层面,是发现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这就是: “圆通之道”。 循环、通达之道。 “圆”在六七千年前早已为老祖宗所倡导,但是,比这更为充分和完整的是,《易经》提倡的是“外圆内方”的圆通之道。“圆”的本质就是“通”,不通达,则不圆融,反之亦然。“圆”代表了一种变通的哲学。《系辞》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的穷是不通的意思。凡事要圆融、包容,富于变化,不可偏废。而龙正是“圆”和 ” 通 ” 的化身。《易》中更是以龙的行为来解释这个世界上的规律。比如在乾坤两卦上表现得更为清楚。 其特点是: 自然性 整体性 变易性 说明:本文也包括了阅读刘长林老师的《中国象科学观》一书的一些心得。只是没联想到龙和思维方式间的联系,这次才算彻底弄明白了。包括看中医的书,很多东西是在黎明半睡半醒时,或者刚刚睡醒,还没睁眼时 突然想明白的。这就叫顿悟吧。 本文引用了刘长林老师的部分文字 , 从时间到自然整体: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内经》认识世界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2621 次阅读|6 个评论
工程制图基础系列之1-因勘查3班学生而感动
热度 1 tianjingle27 2012-9-24 12:10
20120924一1040start1210end-2.5h 授课日记系列之“为学生的宽容和爱护老师感动” 题记:刚结束周一的8点-10点的讲课,“因被学生的宽容和爱护老师感动”而心情激动,于是记录下来。 今天5点半起床,重复看了看今日授课的主要内容“点、线、面的投影”,利用百度搜到了大连理工大学的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的精品课。很高兴,因为他们的动画部分能“以动态的形式”协助学生理解投影。宏观地浏览了精品课网页上共享可用的各类资源(对制图课的兴趣更高了),确定了本次课的授课思路。 首先复习上堂课要点,强调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其次,通过网上课件的动画引入本堂课主题。通过讲解课件逐一阐述要点。最后简要复习并布置作业(建议他们集体购置绘图工具包)。 因为不确定教室网络是否可用,所以7点20分就出门了。提前了半小时到课堂,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来了(总是有积极的学生)。简单地与他们寒暄了一下,试了试网络(可行),试了试课件(可行)。慢慢等待着一个个学生进来。因为是大一的学生,Ta们还有“报告”的习惯,刚开始吓了我一跳,后来就提醒他们不用喊报告了,大学里不需要的。 上课之前,有几个片花: 一是问Ta们有没有吃早饭的习惯。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提醒Ta们早饭很重要,也希望Ta们能保持住高中的好习惯。(虽然我知道总会有人会吃,有人会不吃,但是说一说还是不一样了。)有趣地是,一个学生以为老师在就表示已经上课了,买来的早餐还不敢吃,问了问我,我说,还没有上课呢,赶紧吃吃吧。预备铃并不表示上课,上课铃才表示上课的。 二是通过《工程制图与图学思维方法》中的图片分享,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图片的出处等。比如一个类似于埃菲尔铁塔的建筑,我不知来源于何处,有个同学说可能是上海的电视塔。分享能增进了解。 三是问了问Ta们国庆假期的安排,是否回家之类。来到大学快一个月了,个别学生回家,个别不回家。 四是问了问Ta们是否已经分好了组。并提醒Ta们要讲名单交给我。后来,上课前一个学生交给我全部的名单。(与大四学生对比,大一学生做事情更加认真、规范些。这是好习惯,希望Ta们能够保持好习惯。) 五是问了问Ta们是否有网上购物的习惯?有的有,有的没有。打开淘宝网,建议集体网购绘图工具包。好的工具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铃响之后,开始上课了。 首先,借助“思维导图”和“工程制图与图学思维方法”回顾了上堂课的核心观点“形象思维”,并引出了投影的话题。(很感谢卓越网,周六晚上10点半买的书,周日中午就到了,所以周一的课堂上能够与学生分享分享。买到书后,很开心,既然建议学生阅读,自己肯定是要阅读的。所以,从这个侧面讲,对学生的责任感会促进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所以教学相长也。) 其次,通过大连理工大学的网上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回顾了投影和投影法,并浏览了点、线、面的投影。动画环节是为了增加Ta们的直观感知,并且引发兴趣。(通过Ta们的反应,我觉得还要继续改进动画部分。这也就意味着课下要花更多时间备课。) 课文主题部分的讲授完成了点的投影的7大块以及直线的投影的2块。这一部分讲授时间比较长,也让我的收获最大。Why? 首先,我说说我的授课背景。讲授工程制图基础,对我而言,是个大挑战。Why?因为我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虽然学生期间上过相关的课程,也努力的学习了,但是天赋没有的能力还真的是差很多。所以讲这门课,花了很多时间备课,还是会觉得讲起来费劲,因为有些东西自己没有理解好。考虑到在勘查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工程制图基础是一门考查课,相对不重要,我适当调整了授课目标。 一方面,期望学生掌握基本的投影知识,并能够应用解题。 (这一部分是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而学生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期望学生开阔视野,从“训练形象思维”的高度逐渐提升思维品质。(因为是大一学生,可塑性很强,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会让Ta们受益终生的。这一点期望比较宏观,但长期实践,必定受益。) 从一个角度说,课堂知识更多的是自身主动练习掌握的,而思维方法和习惯却是老师可以施以影响的。所以,虽然我的工程制图基础知识相对不系统,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够在30个学时中学有所获(节假日占用2学时)。 现在说说让我感动的事情吧。第一节课进行到中间时,讲到三面投影体系中的坐标点,对于X轴和Z轴的坐标值的含义,我理解错了。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意识到了错误,但是因为一时还不能理解正确的表达方式,所以我告诉了学生,现在我还没有转过来,需要一段时间。你们如果已经理解了,就进行下一步。学生回答,Ta们理解了,可以继续。于是,继续学习下面的部分。 课间十分钟时,我去请教班长,因为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觉得他确实明白了。通过他的讲解,我算是找到一点门路了(明白者和不明白者确实大有区别)。后来又自己看书,想通过思考对这个部分有自身的理解。 这时,一个学生走上来,交给我一个由作业纸绘制的三面投影示意图, 告诉我可以通过这个简单模型协助理解。好神奇!这个学生自作的模型真的形象、直观,能协助理解。 学生的这个自发行为让我特别的感动。因为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这个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肯定比我好很多,因为他制作的这个模型是我想制作却不知道How制作的。) 而学生的言语也让我很是感动,(作为老师,我当然会因为对课程内容没有充分理解而羞愧的)学生宽慰我,说没关系,慢慢想。 第二节课开始时,我和学生谈了谈“ 诚实和天赋 ”的问题。 在知识面前,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老师并非什么都知道,不懂的要坦诚地告诉学生。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老师不是什么都知道”,我也希望学生重视对诚实品格的培养。而天赋,如空间想象能力,并非所有人都有的,假如有,是一定要充分利用的。 经过了第一节课的小波动,第二堂课上,引入了 两个互动 :一是请班长上来讲述重影的概念;二是请向同学指出铅垂线的条数。这两个互动,算是比较成功的。 一方面,上台的同学讲的好。 例如班长通过一个敞开式的空间来剖析空间中的点的位置,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我不得不说,有的人确实空间想象能力很棒。)向同学在讲铅垂线条数时,也是头头是道,并辅以图像的理解。 另一方面,场下的同学也积极互动 ,比如有一个女生也绘制出了便于理解的图形。而通过学生的表情和言语,可以看出Ta们确实理解了这些内容。(这堂课上的互动,让我觉得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我强啊,挺好。希望这种天赋能助Ta们一臂之力。向同学和班长的表现比较突出,比较聪明。比如向同学注意课本学习,课下又专门告诉我一共是15条线,课本26页有答案。比如班长在黑板上绘图时会考虑到怎么才能更便于理解等。) 离下课尚有8分钟时,布置了作业并分享了一个与形象思维有关的PPT,不过PPT的颜色不太好,可能没太看清楚。 以后要考虑分享材料的教室效果。 这堂课结束后,内心充满了感动,很想找人分享分享。恰好遇到了信息系的鹿老师,和她说了说,谈及 今天上完课后很因为学生很是感动 。感觉到学生对老师的好,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得。鹿老师也说她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可能这算是老师的一种幸福吧。后来,又给老爸打电话,他们正在地里摘香菜,和老爸说了说内心的感动,并谈了谈体会,觉得这样的事情是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从未预想到的,算是一种意外收获。 此外,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负责,所以更加要加强“一桶水”的容量。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投入,不过如果真的能够帮助到学生,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后来又恰好在路上偶遇了讲授制图课程十多年的高老师,和她聊了聊。老老师一语中的:学生是蛮可爱的。同时,高老师也提到制图实验室有一些模型可以借出来。 此刻,我将内心的这份因为“学生的宽容”而带来的感动记录下来, 既是督促自己努力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是提醒自己要对学生负责,内外兼修。 学生的宽容是以老师的心体会不出的,与他Ta们互动后,由Ta们的言行才会真的感受到。感受到了而这种宽容,从一个侧面体会了老师的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源于学生对老师的爱护。 暂且写到这里,谢谢这些让我感动的学生们。一定要加油,加油!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2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坛杂俎: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点滴 (2)
pww1380 2011-9-18 11:42
学坛杂俎: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点滴 ( 2 ) 杨文祥 经过一段时间的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转化,就会完成对学生抽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基础性思维训练。这样,你就将走出数学教学初步阶段难以避免的阶段性困境,不必再费神如何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如何进行转化了,除非在特定的教学和理解难点上存在这种必要。而在抽象思维和数理逻辑的道路上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抽象就是更为长期的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任务了。 参见:本人对陈小润的博文《 自己真的很眼浅,容易掉眼泪 》的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2248do=blogid=487043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坛杂俎: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点滴(1)
pww1380 2011-9-17 20:37
学坛杂俎: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点滴(1) 杨文祥 我早年曾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教学工作。刚才在网上看到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本人不揣愚陋,将自己对于数学教学的感受与理解简述如下,也许能够对这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数学是一门运用抽象的理念来表现、分析和把握世界的学科。 如果仅仅是把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做研究,只要准确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即可。可是如果从事数学教学,就需要将抽象的理念转换为具象的现实,尽可能地运用具体和形象的实物来表达你抽象的数理思维。因为,学生的(人的)认识规律是从形象的和具体的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中总结和概括出抽象的理念的。而数学的教学过程则应该是这一认识过程的逆向思维过程,即将数学命题和原理倒转过来,还原为具体的现实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空间关系),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也许你的数学教学困难就在于你始终困守在抽象思维之中,没有考虑如何实现将抽象的东西还原为具象的东西,即人们所常说的“深入浅出”。 参见:本人对陈小润的博文《 自己真的很眼浅,容易掉眼泪 》的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2248do=blogid=487043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3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学工作者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qsqhopeiggcas 2011-8-7 00:13
地学工作者研究的对象是地球或地质体的形成与演化问题,需要根据目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地质现象推测 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岩石性质、 矿物成分 、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 生物 进化史、 气候 变迁史,以及 矿产资源 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 根据目前的地质现象推测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地质建造与构造过程,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由现象推测本质难免有多解性和人为性。 对构造地质学研究,据此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小构造吵吵闹闹,大构造胡说八道”,这句话实际上是是说根据目前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推测历史地质构造的形成有人为性和多解性。地质构造的形成经历了多起强烈的造山运动和后期的改造作用,根据近百年来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难以解释清楚某一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因此,对地学工作者而言,除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外,逻辑推理能力是更重要的。 看到某一地质现象后,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推测其形成的多种可能性,但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哪种可能性是“最可能”的,需要试验数据、观测数据等证实其推理,需要从找矿、找油等实践活动中检验推理的正确性。经过想象 - 推理 - 验证 - 反馈 - 实践检验 - 理论总结这样的不断升华过程,经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与相互启发,地学研究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健康之路。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 “数学”的对话(5)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24 00:46
关于 数学的对话( 5 ) (接( 4 )) 乙:这样看来数学这个词还颇有点诗意嘞! 甲:这话怎讲?! 乙:你看,所谓诗者,言志也!数学这个词就明确地说明是:研讨数和形,及其规律和应用的学问,哈哈!很明确地言明了其志啊! 甲:呵呵!这倒还真有点道理嘛! 乙:还不仅如此,所谓诗,还特别强调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数学正是包括着对各种形,及其规律和应用的研究。而且,数和形,都是从客观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哈哈!它多么富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诗意啊! 甲:呵呵!你还真能扯哩!你是不是觉得咱们这个圈还该叫做数学圈更有诗意呢?! 乙:那倒不是!只是说明:数学这个词,本身就很有诗意而已。 现在,经大家民主讨论,集中为这个山巅一寺 e 壶酒配上由 博友反复精心设计的标志图,是既有数、又有形,还是蛮有趣的。 甲:是啊!既有数、又有形,更形象、更抽象,更有趣地在言志哩!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数理|222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