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Clark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隐居80多年的美国富婆Huguette M. Clark (1906--2011)
livingfossil 2016-11-6 09:31
隐居80多年的美国富婆Huguette M. Clark (1906--2011) Huguette Marcelle Clark (1906--2011), an heiress and philanthropis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guette_Clark ---- Huguette Marcelle Clark's father: William Andrews Clark, Sr. (1839--1925) was an American politician and entrepreneur, involved with mining, banking, and railroad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A._Clark -------- Huguette Clark, the reclusive copper heiress, dies at 104 - NBC News www.nbcnews.com/id/39006900/ns/.../huguette-clark-reclusive-copper-heiress-dies/ May 24, 2011 - With her mansions empty, she lived in N.Y. hospital rooms for decades; . http://www.nbcnews.com/id/39006900/ns/business-local_business/t/huguette-clark-reclusive-copper-heiress-dies/#.WB6CAvorKM8 By Bill Dedman Investigative reporter NBC News updated 5/24/2011 4:46:26 PM ET -------------- NEW YORK — Huguette M. Clark, the mysterious copper heiress who became the subject of public fascination and police investigation after a century of life as a recluse, died Tuesday morning at age 104, registered under a fake name at a hospital in New York City. Her empty mansions, and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andling of her fortune, were the subject of a series of reports last year on msnbc.com. ----------- Huguette Clark: New York's billionaire recluse dies, aged 104 | US ... https://www.theguardian.com › US News › New York May 25, 2011 - For 80 years her life was set in aspic, preserved as if in a time warp in an ever-shrinking social world that ended with her death this week aged =============== 美国104岁亿万富婆宁住普通病房任其豪宅空置-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海外博览 - Translate this page Aug 3, 2010 - 美国104岁亿万富婆宁住普通病房任其豪宅空置. ... 年轻时她过着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然而为情所伤后性情大变,从此淡出社交界过起隐居生活全美最神秘富婆隱居80年後去世 ----------- 美国最神秘富婆隐居80年后去世(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 国际新闻 http://finance.sina.com/bg/investment/sinacn/20110526/1646289089.html 2011年05月26日 16:46 ===============
个人分类: 杂集Others|4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周一歌: Terri Clark - Just the Same》
liwei999 2010-7-16 05:39
《youTube 每日一歌: Terri Clark - Just the Same》 (2326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February 19, 2008 08:35AM 立委评: 能够让人有回味,念念不忘的MTV不多。Terri Clark - Just the Same 就是其中之一。10多年前在温哥华念书的时候,乡村音乐台播放的这个MTV片段,居然在youTube上发现了,特向各位隆重推荐。 Terri Clark 的嗓音跟铜锣似的,那是真材实料,响当当。当然,跟流行乐坛的多数女歌手不同,她的歌,配上她的高大的身材,不甜不腻,不细不软,不温不柔,多的是豪爽诙谐和粗犷,颇类似于国内的西北风的格调,有乡土气息。这类的代表作是《Terri Clark - Better Things To Do 》和《Terri Clark - When Boy Meets Girl 》。 可我对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东北风西北方,都不是很热衷。觉得太闹腾,风格也单调了些,不耐琢磨,不能千回百遍地听。所以 Terri Clark 尽管有超天才的嗓音,她的歌我很少收集留存。然而,Terri Clark 的 Just the Same,却与她的其他歌曲风格迥异,悠长感性代替了粗犷不羁,越听越有味道,真正是百听不厌。背景画面也很完美,扮演救火队员的丈夫以及天真可爱的女儿的形象,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真实以及浓浓的爱意。(顺便一提,那个小女孩长得很像她,很可能就是她女儿扮演的。) 由于版权问题,youtube 删除了这个MV,幸运的是在德国一个video网上发现了,请点击欣赏: http://www.myvideo.de/watch/6576520/Terri_Clark_Just_the_same Terri Clark - Just the Same You could've walked along a back road Or on a lonely stretch of beach You could have sat there on a park bench A Sunday paper at your feet If you'd been waiting for a taxi Or at a bus stop in the rain I would've found you, I would've found you Just the same You know you could've been a gambler Whose luck was running low Or just another drifter Without a single place to go You could have been a broken dreamer Without a penny to your name I would've loved you, I would have loved you Just the same No it really didn't matter Who you'd been or what youd done Where we met or when it happened You'd still be the one There's no way to know the future But one thing will never change I'm gonna love you, I'm gonna love you Just the same Im gonna love you, I'm gonna love you Just the same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3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龙门山断裂带的危险性震前被低估,谁之错?
热度 2 majorite 2009-5-24 13:07
龙门山断裂带的危险性震前被低估,谁之错? - 嵇少丞 - 近日,在科学网上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龙门山断裂的危险性何以被低估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队长张培震谈科考最新成果(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9/5/219210.html ),另一篇是《自然》特写:汶川地震暴露中外科学家的认知缺陷(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5/219541.html )或 http://www.nature.com/news/2009/090513/full/459153a.html 。读完这两篇文章,如 鱼鲠在喉 ,不吐不快 。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研究员在第一篇文章说:低估龙门山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原因是其低滑动速率。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方法的研究均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只有2~3毫米/年。国际上普遍认为,断裂滑动速率愈低,其地震危险性也愈低。 - 麻省理工的 Clark Burchfiel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在第二篇文章中说:在地质学家看来,这一速度(1-2 mm/年)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因为断层对有可能引起地震的能量的积累与该区域地壳运动速度是成比例的。比如,在一个山脉两侧的两点,如果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移动得很快的话,那么岩体之间的应力会很快地累积应力需要通过岩体沿断层的运动释放。通常情况下,这种运动不太稳定但是极少发生。当应力积累到足够大,超过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时候,就会忽然发生释放,这就引起了地震(很难想象这样错误的话会出自一个国际著名大学地质学教授之口,他难道不知道地震断层是粘滑(Stick slip)而非蠕滑(Creep)吗? 他不知道材料脆性(不连续)变形和韧性(连续)变形不同吗?在不了解材料力学性质和变形机制的情况下就盲目地从位移推应力。只要懂点岩石流变学和地壳流变分层的人都不会这么说,例如, 地震地质学家C. Scholz就不会同意这样的说法)。 - 地质、地球物理界几乎众所周知,横跨龙门山 GPS位移速率低,故构造活动性不强,地震危险性低, 作为Burchfie师徒的研究成果在震前已在他们几十篇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章中反复论述,据说还作为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地震局系统和国家有关部门请到奖。于是根据Burchfiel等的研究成果, 在前几年全国地震会办会上把龙门山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剔除。错误的理论指导错误的实践,其结果造成,在5.12之前,当地政府和民众都认为龙门山地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因此也就没有采取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策略与措施,更没有为应对可能的地震灾害而储备救援物资。 - 其实,从GPS位移速率低就断论某地区构造活动性不强,地震危险性就低,是非常荒唐的,是缺少构造地质学最基础常识的表现, 根本就不是什么国际上的普遍认为。这就好比把一个正在午睡的健康人症断为死人的大夫一样,必是庸医。再好比,有个人拿着一台从美国进口的最先进的激光测速仪对准正在田园里走着觅食的大鸟,得出大鸟的运移速率每小时不超过5公里,于是就白纸黑字的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原来他不知道大鸟还会飞,而且飞的很快。又过一会,他见大鸟飞了,惊呼大鸟之飞暴露中外科学家的认知缺陷,国际上普遍认为,在地上走速不超过5公里/小时的鸟都不会飞。 - 所以,龙门山断裂带的危险性震前被低估,仅暴露Burchfiel等人的认知错误,而不是所有中外科学家的认知缺陷,无需中外科学家为此埋单。或许,Burchfiel教授培养的中国学生,对自己老师的观点未加思索,就全盘照收,把他的错误的观点应用到中国地震研究的实践中去。地质学家的饭桌上,有人甚至把Burchfiel教授比喻为红军长征途中的李德。 - 如果Burchfiel等至今还不敢面对和勇于承担龙门山断裂带的危险性震前被他们低估的错误,至少也不应把严重错误的责任推给整个科学界。 - 如果没有5.12地震,Burchfiel等人的正确结论可能还会继续正确下去(地质学的许多观点常得不到及时验证)。可是,龙门山的地下不能再等了,积累的能量已经到了地壳岩石可以承受的临界点,一场酝酿已久的超级悲剧终于上演,把GPS位移速率低,构造活动性就不强,地震危险性就低的断言撕得粉碎 (Burchfiel等运气实在不佳)。盲目地迷信与追从MIT的洋专家是不行的,洋专家也有糊涂的时候。国家花了很多银子,建起GPS测量网络, 得出数据,却就这样被错误的解释了(误解了)。遗憾的是,迄今尚无人为此勇于但当责任。 - 事实上,在 GPS观测的时间段(几年到十几年)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岩石脆性变形的普遍特征),完全并不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不是不动,只是时候未到, 龙门山地震断裂是粘滑的,不是蠕滑的。 - 汶川地震证明了 Burchfiel等仅用历史地震和现代GPS数据来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是有其局限性的。一般来说,大陆板块内部的大地震的复发间隔都很长(几千到几万年),而历史地震记录很短,即使像中国这样历史地震记载悠久的国家,较完整的地震记载历史也不过几百年至近千年,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更短,这些记录不足以反映大陆地壳内部地震真实的、完整的复发历史。汶川八级地震在人类文字记载历史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的龙门山中段突然爆发,再一次说明研究活动断裂带古地震的重要性。正如许志琴院士等(2008, Episode)和邓启东院士(2008,地震地质)在论文所说,只有系统地研究了整个地区所有的古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与年龄,才能正确判断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水平、复发周期以及最后一次地震事件至今的离逝时间。 ------------ ================ 龙门山断裂的危险性何以被低估? 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队长张培震谈科考最新进展 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很多人清楚记得,2008年5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汶川地震现场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无论从破坏性还是从波及范围来说,四川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科学考察表明,汶川地震震害的确如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队长张培震介绍,中国地震局在震后的应急和系统性科学考察中,通过行程达80余万公里、范围超过50万平方公里的调查和复核,完成2240个抽样点的震害调查,给出了核定后的更新版地震烈度分布图。在震级上,唐山地震为7.8级,汶川为8.0级;在地震烈度上,唐山地震XI度区为47平方公里,汶川XI度区却达到2580平方公里;唐山地震X度区为323平方公里,汶川X度区则为3650平方公里。虽然199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的震级大于汶川地震,但因其走滑型地震的特点及发生在无人区,破坏性远远不能与汶川地震比拟。因此,汶川地震成为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地震诱因 与美国科学家推测有差异 据悉,汶川地震后,国外地震学家对汶川地震纷纷开展了研究工作。如《科学》于2009年1月1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四川大地震的人为诱因》的文章,推测紫坪铺水库可能诱发了四川汶川地震。此后,英国Telegraph网站和《纽约时报》等也陆续刊登类似文章。 张培震介绍,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科考队利用川西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到了近场地震波。这个台阵由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支持,为了监测南北地震带,科考队于2006年在四川西部共布设了30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汶川地震正好发生在台阵覆盖范围的东部,获得了十分宝贵的震前和震后资料。在汶川震中区约75公里半径的范围内,有12个台站获得了主震直达波(P波)的初动到时数据,其中最近的一个地震台离震中仅24公里,可以很精确地确定震源位置。研究人员根据台阵记录到的近场数据,重新确定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8.660.49公里,这一深度应该是相对可靠的结果。 根据陈颙院士的研究,全世界已建大中型水库约有1万多座,已诱发水库地震的有101座,它们占世界大坝会议已登记的1万多座大中型水库总数的1%左右。水库蓄水诱发的地震多为中小地震,对水库不会产生大的破坏。全球约有18座水库诱发产生破坏性的水库地震,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为6.4级。水库地震的震中仅分布在水库及其周围,一般位于水库及其附近5公里范围内,震源深度大多在5公里内,少有超过10公里。 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似乎与水库诱发地震的浅源特点不符合。 古地震遗迹被大量发现 在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前,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有历史记录的2000多年,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那么,在有历史记载之前是否发生过强震?如果发生过是什么时间?其原地重复发生的周期是多少?这是汶川地震科学考察要回答的问题之一。 为此,汶川地震科考队开展了大量的古地震研究,分别在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小鱼洞断裂上开挖了一系列探槽,采集了大量年代学样品,并对探槽地点和附近的断错地貌面进行了实测和分析,发现了许多古地震的新证据,说明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能够产生地表破裂、类似于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在映秀镇附近,科考队发现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在北川县的擂鼓镇、沙坝村、邓家村、桂溪村,科考队均发现了1次古地震事件。沿灌县江油断裂,在白鹿镇,科考队同样发现了两次古地震事件。此外,沿北西走向的小鱼洞断裂,有3个地方都发现了1次古地震事件。 科考队发现,汶川地震发震断裂错断地貌面的年龄越老,其位移量就越大,这表明老的地貌面曾经遭受到古地震的影响;他们还在开挖的探槽中发现,深处的年龄较老的沉积物,被断裂错动的幅度大于其上覆年轻沉积物的断错幅度,说明老的沉积物经历了古地震的断错。他们对发现的古地震现象的初步分析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不仅存在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而且那些古地震事件的变形量与汶川地震产生的同震变形量基本一致,这意味着汶川地震发震断裂上的大地震复发可能是所谓特征地震类型,也就是说每次地震产生的地表位移幅度都差不多。 张培震介绍,科考队已掌握的主要位移证据有:映秀镇附近岷江一级阶地512地震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4米左右,探槽中揭示的3次地震事件的总垂直变形量约7~8米,说明每次古地震事件的位移量可能都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当。白鹿镇两个探槽开挖前,都显示震前老断层陡坎的存在,老陡坎普遍高度在5~6米之间,而探槽附近512地震同震位移量仅为1.8~2米,老陡坎的高度是汶川地震同震位移量的约3倍。更重要的是,白鹿大探槽揭示出3套有明显标志的堆积地层,即由老至新3次地震事件的位移量分别为20.2米、1.70.2米和1.80.2 米。另外,无论在映秀北川断裂还是北西向小鱼洞断裂,汶川512地震之后,二级阶地断层陡坎与一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 探槽中的古地震事件的测年数据还在系统测试和分析之中,目前尚不能准确地给出古地震年代和原地复发间隔。但根据已有的部分测年结果、断错地貌分析和历史地震记录,可把汶川地震前一次事件的年代限制在距今2000~7000年之间。他们所得到的初步结果,与通过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和最大同震位移估算的3000~6000年原地复发间隔相近。 张培震强调,尽管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的强地震原地复发周期可能在2000年以上,但对震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川西地区发育大量具有发生7级以上强震能力的活动断裂,这些断裂的活动都有可能产生强烈地震,而且龙门山断裂带本身的南段尚未发生破裂,四川省的防震减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汶川地震的孕震模式 可能是全新的 张培震介绍,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很难开展研究。他引用陈运泰院士总结的地震科学研究的主要困难进行了说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成为学科发展的屏障。事实上,在地震学家所掌握的案例中,没有一个地震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很难将对某一个地震的认识应用于另外一个地震,也就是说,地震科学家迄今尚未摸到地震发生的规律。 科考队发现,汶川地震是具有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但是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汶川地震不仅不同于走滑型的唐山地震和昆仑山地震,也不同于有历史记载以来世界上其他8级以上逆冲型强震。他们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其他8级以上逆冲型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带上,而且发震逆冲断裂的倾角一般都在20度以下,而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的倾角在10公里深度以上,达到了70~80度,近乎直立。据悉,这种地震非常罕见,有历史记载以来还不曾发生过。 汶川地震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是:对一条低倾角逆冲断裂而言,其闭锁段一般震前有明显的变形,通过大地测量可以观测到其滑动速率。如喜马拉雅主推覆带上,闭锁段的滑动速率为10~15毫米/年,占整个喜马拉雅总滑动速率的1/2到2/3。但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的总滑动速率不超过2~3毫米/年,这可能与龙门山断裂70~80度的倾角有关系。由此,科考队推论,龙门山断裂和汶川地震的应变过程与已知类型的地震完全不同。 张培震认为:与以往认识到的单条断裂孕震方式不同,汶川地震孕育和发生涉及3个地质构造单元:在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推挤作用下,川西高原由于地壳介质软弱而发生强烈震前变形,并把应力传输到龙门山断裂带,构成孕震的变形单元;龙门山断裂带对川西高原传递而来的应力响应是发生缓慢的震前变形,并积累很高的应力,构成孕震的闭锁单元,当积累的应力超过其摩擦强度或破坏强度时就突发失稳,发生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四川盆地由于刚度大、不易变形,而对川西高原和龙门山的向东扩展起着阻挡作用,构成孕震的支撑单元。这三个单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的高度积累和突发释放,形成了汶川特大地震。所以,汶川地震孕育和发生是一种多单元的组合模式,是一种新的地震类型。 张培震坦诚地说,汶川地震的机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术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多种解释。他本人对汶川地震的研究也是刚刚开始,所提出的模式只是一个能够解释震前和震后变形过程、自圆其说的认识,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毕竟,中国地震科学乃至世界地震科学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地震学家还不能像物理学家解释自然现象、生物学家解释生命现象那样精确地解读地球内部发生的事情。 震前为何低估了 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危险性 张培震介绍,汶川地震前,地震学界虽对龙门山断裂带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有所估计,但对潜在地震强度的估计仅为7级,明显小于实际。主要原因在4个方面。 低估龙门山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原因是其低滑动速率。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方法的研究均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只有2~3毫米/年。国际上普遍认为,断裂滑动速率愈低,其地震危险性也愈低。但低滑动速率并不代表低地震危险性,因为断裂滑动速率反映的是长期和平均活动水平,地震危险还与地震原地复发周期有关,低滑动速率的大断裂也有可能发生大地震,只不过其复发间隔可能更长。 有历史记载以来,龙门山断裂带上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也是低估的原因之一。在汶川地震前约2000年的历史记载中,龙门山断裂带未发生过M7的地震。震后科考发现,汶川地震的复发间隔可能在2000~7000年之间,历史地震记载时间短于强震复发周期是没有记录到7级以上强震的原因。 对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构造模式认识不足是另外一个原因。震后科学考察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种新的地震类型,龙门山断裂的低滑动速率并非反映了低地震危险性,而是反映了断裂的闭锁及伴随的应力积累,反映了高地震危险性。 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基础地震地质调查、深部构造探测工作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地震学家对龙门山断裂带从未开展过连续深入的系统性地震地质调查和深部构造探测以及大比例尺的活动断裂填图,仅开展过少量的专题性调查研究。这也是导致汶川地震前对龙门山断裂带潜在最大发震能力的判定结果偏低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应的是,在我国境内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断裂带大约有400多条,但地震学家仅对其中19条有比较详细的研究,这显然不能满足防震减灾对基本资料的需求。目前,地震学界认为,迫切需要对中国大陆的活动断裂和潜在地震危险区进行深入调查并开展综合研究。 《科学时报》 (2009-5-12 A4 特别报道 ) --------------------- 《 Nature》 :汶川大地震暴露出中外科学家认知缺陷 原题为《沉睡的巨龙》 (The Sleeping Dragon) by Alexandra Witze ( 与其它地震所不同的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对于汶川地震均暴露出认识上的缺陷。 在四川省的白鹿镇,两栋教学楼面对面地矗立在庭院的两侧,带着令人愉悦的白色或者淡蓝色的装饰。这是一个平静的四月天,凉爽而潮湿。一个企鹅形状的垃圾箱站在庭院的一侧,就像是等待着有人给它们投掷糖果,但是今天却没有人给它喂食。在庭院的右侧有一道 2 米多高的混凝土隆起穿过了整个院子。这正是断层的表现形式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大地震的元凶。 这些地壳上的裂纹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了大家。中外科学家都曾将它们绘制在地图上,却没有意识到它的厉害之处。 在庭院的另一边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堆满了砖头瓦砾,这是在地震中倒塌的另一栋楼房的残骸。地质学家们正在挖掘一道 40 米深的壕沟,用来寻找地震的信息,以获知在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对这次地震感到很惊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副所长徐锡伟说。 2008 年四川地震带来的建筑物崩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掩埋了很多城镇并杀死至少 70 , 000 人,同时对中国西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与其他地震所不同的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对于这次地震均暴露出认识上的缺陷。以前科学家评估地震风险,往往把重点放在那些经常移动并频繁制造地震的断层上。这一策略因很多地震遵循这些原则而取得成功。但是在四川西部,这却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 一年后,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这个致命的断层,希望能找到办法以避免重复错误。回想起过去的种种表象,他们说,龙门山的地质状况在试图警告他们。 问题山脉 巨大的山脉横亘于平均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和低缓的四川盆地之间。这里有着世界上最陡峭的地形坡度,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地质学家 Clark Burchfiel 说。在 50 公里的距离内,这里海拔高度飞一般地改变了 4000 多米。龙门山有着河谷切割出来的世界上最陡峭的山坡,非常容易由地震引发巨大的滑坡。如果没有强烈的地质运动,很难产生并保持这样陡峭的地形坡度。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 Burchfiel 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填图工作,他们相信他们会发现一些证据来证实沿龙门山大规模的地面运动 : 高原与平原之间的挤压和山脉的抬升会使这个地带每年大概缩短 10 毫米。 但经过多年的研究,这个地带并没有以他们预计的尺寸缩短。通过对岩层填图,他们发现每年位移其实只有 1-2 毫米,而并不是预计的 10 毫米。在这样低的运动速度下,如何形成这么高的山脉令人费解。 Burchfiel 如是说。尽管如此,他必须遵从岩层给出的确凿证据。因此在没有人相信会有如此低速运动的情况下,他最终只发表了一个有关该区域的主要地质概况,然后转向附近其他地区的填图工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研究证实了他的结论。研究人员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地面运动,发现在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有低速的滑动,速度正如 Burchfiel 所提出的那样是每年 1-2 毫米。 在地质学家看来,这一速度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因为断层对有可能引起地震的能量的积累与该区域地壳运动速度是成比例的。比如,在一个山脉两侧的两点,如果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移动得很快的话,那么岩体之间的应力会很快地累积应力需要通过岩体沿断层的运动释放。通常情况下,这种运动不太稳定但是极少发生。当应力积累到足够大,超过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时候,就会忽然发生释放,这就引起了地震。 据测量的结果,四川地震的矩震级规模有 7.9 ,沿着北川断层走向的位移大概有接近 5 米之多。考虑到应力的缓慢积累,经粗略计算表明,历史上发生这种大规模地震的频率应当非常小,大约每 2 , 000 至 10 , 000 年一次。 巨大的震动会在区域地质上留下印记。但是因为暴雨和很高的侵蚀速度淡化了大部分的印记,所以在龙门山很难找到这些记录。英国 Durham 大学的地质学家 Alecander Densmore 曾在这个地区进行过断层填图,他说 : 已经没有很多的地方可以清晰地展示过去的历史了。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地质学家陈智梁说,历史上已知的沿北川断层发生的地震都比 2008 年的地震小得多,其中一次发生在 1958 年,震级为 6.2 级,另一次发生在 1970 年。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表明,自 1500 年前北川镇建立起来之后曾被地震摧毁过。 几乎没有人想到是龙门山造成了主要的地震灾害。 MIT 的地球物理学家 Leigh Royden 曾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构造模型。我认为这并不会引起一次大的地震。他如是说。 事后,人们很容易意识到忽略龙门山地震的可能性是多么危险。有些事情很少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发生。这应该是明显的,沿着这个山脉的断层宛如沉睡的巨龙,它应该会在某个时候醒来。但是研究人员需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经费用在对地震风险的评估上,因此他们只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那些每隔数百年就发生一次大地震的地区而不是那些可能在 5000 年间都保持沉默的地区。 比如,相对于北川断层,中国的地质学家更加关注西边的两个更加活跃的断裂带 : 安宁河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这两个断裂带每年走滑的距离高达 10 毫米左右。中国地震局将其大部分的监测工作放在这些活跃的断层上,包括部署近 300 个宽频带地震仪可以捕获较大范围的振动频率用这个世界上最密集的监测网络绘制地壳下的地图。当北川断层发生破裂以后,地震学家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龙门山。还有些研究者在考虑附近新建的水库引发地震的可能性。 现在的问题是地质学家能从四川地震中获知哪些关于未来地震风险的信息。一些人认为,更应注意地形坡度陡峭地区,即使那里只发生了很小的地表运动。 Royden 指出在加拿大西北地区有个类似的区域,但是那里很少人生活,所以它不可能被优先研究。在中国和其他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一些明显的类似情况,研究人员一定会考虑重新审视这些山区地带。 除了表现得昏昏欲睡、不太活跃外,北川断层的另一个特征也令地球科学家放松了警惕。从表面上看,这个断层似乎被分为一些很小的破裂段,这些破裂段各自相对独立地运动,只能各自引起较小的地震。我们习惯于单独地看待这些破裂段,并且认为地震的规模不会超过它们各自能引发的最大地震。哈佛大学的地质学家 John Shaw 说,但是实际上,这次地震的规模远远超过预期。 这就是去年发生的事情。北川断层破裂穿过了总长 240 公里的多个破裂段。在它的东南有一个次生的彭灌断层,破裂总长 72 公里。这些破裂段在深部相互衔接,使地震危险性的增强远大于预期。中国的地质学家现在已经开始详细绘制这些与北川断层相连的断层的地图。 尚存的危险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北川断层几乎破坏了震中东北的所有地区,一些科学家在考虑,这些破裂段是否会向西南发育 ? 附近的断层也是潜在的危险。一项研究暗示北川地震增加了其他地区的应力,比如鲜水河断裂带和雅安附近以及成都东南的其他断层。另一项研究甚至认为,在今后十年中该地区有 8%-12 %的可能发生 7 级以上的地震,这一可能性甚至高于地震前的 2008 年。 灾难如何袭来 在这个受到威胁的地区最大的城市是成都,现在拥有 1000 万人口。拥挤的交通和旺盛的需求使得在工作时间甚至很难打到车。那些来自北京或上海,更乐于享受悠闲生活的年轻专业人士骑着电动自行车穿过拥挤的人流和车流。 成都也聚集了四川省最顶尖的地震科学家,他们将 5 月 12 日的地震简称为 512 ,就像美国人提到 911 一样。 在成都整洁的办公室里,他手边放着一本中文版的《物种的起源》,对面的墙上贴着一张爱因斯坦的画像,陈先生以这样方式回忆起 5 月 12 日下午 2:28 的那一刻。办公室开始剧烈地晃动,他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四十多年,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颤动。人们迅速撤出了大楼并涌入街道。陈先生尝试着给他的儿子打电话,但是电话已经打不通了,他赶紧跑到附近的中学寻找他的孙女,随后他又回到自己的办公楼。 当地震来袭的时候,城区另一边的杜芳 (Du Fang) 一直藏在四川省地震局她的办公室的书桌下面。作为地震预报中心的副主任,杜说当地震来袭的时候,她确实感到不知所措。虽然之前有些关于四川某地的蛤蟆涌上街道的报道,但是她更相信科学数据,因为沿着北川断层布置的地震检波器并没有记录到不断增加的颤动。 中国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抗震救灾工作。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队伍赶赴灾区的快速反应获得了一致的赞扬,但是随后就不得不面对那么多学校倒塌的质疑。映秀镇是最接近震中的地方,那里 80 %的人口都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生命。一些简易房被搭建起来,用来安置漩口中学的 55 个幸存者,其中包括 43 个学生。政府正在非常迅速地进行重建工作,很多新的房子正在兴建或者已经完工。 龙门山沿线新修的房子要求至少能够抵抗 8 度 ( 烈度 ) 地震,而之前成都的建筑规则只要求抵抗 7 度地震。但是在很多地方,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没人能保证所有的建筑都能按照这个规定的标准严格执行。村民们推着手推车到山坡上,利用碎石重建房屋。大堆的砖块被收集起来用于重建,而这其实是最差的抗震建筑材料。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地貌学家崔鹏说,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在地震中被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杀死。虽然难以统计出精确的数据,但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大概影响了 51 个县 13 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估计一共至少发生了 5 万次的山体滑坡,极有可能超过 10 万次。其中有在王家堰的一次滑坡,一下子吞噬了 1600 条生命。而另一次在北川高级中学,将 400 个学生埋葬在地下。其他的一些地区,滑坡和泥石流虽然没有直接伤害生命,但是它们却阻塞河道,产生了二十多个堰塞湖,对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崔鹏说,山体滑坡在雨季尤其危险。地震造就了很多的陡坡,它们很容易在雨后发生垮塌。比如,在去年 9 月的一场暴雨就带来巨大的泥石流,再次席卷了已经空无人烟的北川。如果继续砍伐森林或者盲目开矿破坏山体的话,这个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崔鹏同时指出,如果靠着山坡重建房屋的话,再高的抗震标准也形同虚设,因此选择新建住房的位置非常重要。他的研究组正向政府建议一些好的重建地区,以避免二次重建。 海量的数据 虽然到处都是令人沮丧的消息,但是科学家表示,这次地震所积累的数据将从根本上提高这一地区的地质学水平。这些数据的存在正是因为在最近几年里,中国政府已经花了很多钱更新设备,力图使中国的地球科学在世界舞台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政府项目的一个亮点是建立一个拥有近 300 台宽频带地震仪的地震台网,这是由中国地震局的刘启元和他的团队在四川西部部署的。如此密集的地震台网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大型地震台网相媲美,它迄今已经取得了超过 7 万亿字节的数据,这样的成果令西方科学家也羡慕不已。 MIT 的地球物理学家 Rob van der Hilst 在这个区域部署了 25 个工作站,他称中国的这个地震台网是独门绝技。从 2006 年 10 月最早开始部署的这些太阳能地震工作站,平均间隔 5-30 公里,覆盖了 37 万平方公里的山区,有专人每四个月去每个工作站收集数据。最初由科技部和四川省政府分别资助了 6000 万和 800 多万人民币,刘现在每年用 180 万元维持这一网络的运行。 去年 5 月,大地震毁坏了地震台网的三个工作站,其中有一个是被巨石压扁了。但是它周围的台站却记录了大地震发生瞬间的信息,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地震被地震台网如此及时和详细地记录下来。这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刘说, 这次地震会在地震学的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初步的数据显示,地表以下 20 公里处发生了显著的地质变化,那些相对脆性岩石让位于更深更软的岩石。刘说 : 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地震及其所有余震发生在 20 公里的上地壳。 刘现在和 MIT 的 Hilst 以及法国 Joseph Fourier 大学的 Michel Campillo 合作,通过新的地震分析技术研究这些数据。他还与来自台湾的科学家合作,将这次地震与台湾 1999 年集集地震对比,看有什么类似的地方。 最早建立这个地震台网的目的是为了监视这个地区的最大威胁 : 安宁河和鲜水河断裂带。 2008 年的大地震之后,刘启元把他的一些工作站转向了北方和东方,以监测北川断层。这些工作站会在那里停留一年以获取必要的数据,然后大部分工作站将转移到别的地方。 同时,其他的研究者想出别的方法研究龙门山的地质历史。在一个由国土资源部牵头的项目中,一组人将沿着断层打四个钻孔以获取 4 公里深的连续岩芯。该项目的总地质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海兵说,在虹口村的钻孔已经钻到 650 米深,并且可能已经穿过了断层带。研究人员还打算把地震设备放入这个钻孔中进行长期监测。 在已经关闭的白鹿书院,古地震的挖掘越来越深。工人们从沟里挖出一担一担的矿渣,能够证明过去大地的震动。弧状的煤渣层标志着在 1958-1970 年之间的小型地震引发的火灾。从壕沟里挖出的这些证据,连同没有倒塌的建筑物,可能有助于对未来的规划。徐锡伟说政府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对活动断层的测绘,希望以更精确的知识来挽救生命。 回首过去的地震,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地球科学家还在为他们的缺乏前瞻性而备受煎熬。虽然他们不可能意识到每隔数千年才发生一次的灾害,但是这样的灾难能够让研究者重新审视他们之前的设想,特别是地质力量明显起作用的地区。在未来他们会减少诸如此类的结论 : 这个地区显示出很少的运动,因此不可能发生大地震。 在一个春季的一天,一群小孩在废墟旁边的篮球场比赛。呐喊声和欢呼声响彻天边,树上的鸟儿祈祷着好运。这也许会给灾难中的白鹿人民带来些许的安慰。 英文原文于 2009 年 5 月 14 日发表于《自然》 ,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8079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