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采编系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同行评审: 我们拒绝“拼夕夕”
热度 7 Pauldu 2018-8-3 09:23
日前, “ 拼多多 ” 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引发了朋友圈的一波集中吐槽,也让我们再次看清了资本的 “ 无底限 ”, 但学 术期刊对于论文的评审不能无底限,尤其对于涉及人为造假的 “ 假冒同行评审 ”(Fake Reviews) 等行为,更是学术出版所不能容忍的。 去年发生的 Tumor Biology 107 篇论文退稿事件在中国学术圈余波尚在,出现类似问题, 期刊乃至出版社由于作为同行评审过程的管理者也难辞其咎 ,那么问题来了:学术期刊杜绝论文剽窃可以进行事先的检测, 那有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对 “ 假冒同行评审 ” 也事先加以防范,从而不必事后追责,进而避免对期刊乃至出版社的声誉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呢? 支持中、英等多语言的 ScholarOne Manuscripts 作为全球领先的同行评审流程管理系统,最近推出的“异常活动检测功能” (Unusual Activity Detection) 对事先防范同行评审的不端行为,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 ScholarOne Manuscripts 到底能检测到哪些 “ 同行评审 ” 中的异常,一图胜千言,直接上图吧。 1. 审稿时间过短提醒 这两位审稿人也太配合了吧,这可是审一篇学术论文啊,不是看娱乐八卦,没用一小时双双完成,可能吗? 2. 审稿专家未用机构邮箱提示 看起来不太专业哦,但确实也有人不用机构邮箱对外审稿,还是存疑吧。 3. 采用了作者推荐审稿人提醒 作者推荐审稿人是合理的,但两位审稿人都是作者推荐,而且双双同意并完成审稿,这个概率应该不大吧,继续存疑。 4. 作者与审稿人所在地接近提醒 作者与审稿人在同一国家同一城市,不会是邻居吧,对门也说不定哦? 5. 审稿人共用一个网络地址提醒 这么巧,两位审稿人的访问碰巧都来自一个 IP 地址,至少在同一栋大楼里办公吧,很有可能就在同一层、同一办公室。 6. 审稿人与作者共享一台电脑提醒 作者与审稿人关系不一般啊,两个,不,三个人,一位作者、两位审稿人同用一台电脑?应该不会是因为落后,大家在机房使用公用电脑吧,恰好还都用了同一台编号为 00486 的电脑? 经过以上几番提醒,想必已经看到“异常活动检测功能”的强大“发现能力”了吧?学术期刊的编辑老师应该也已经心中有数了吧?稿件是已审回,但考虑到以上种种,类似的审稿 意见 还可信吗? 当然, 为了防止假冒同行评审者钻空子,在里我们仅列举几种情况,并未全面展示我们“异常活动检测功能”的全貌。友情提醒正在使用 ScholarOne Manuscripts 进行同行评审的主编、编委和编辑人员关注一下每一篇出现 异常活动 提醒报告的稿件。
个人分类: Wechat|17206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