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同震地表变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光学遥感影像阴影与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影像识别
cgh 2010-8-24 17:50
光学遥感影像阴影与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影像识别 陈桂华 摘要 : 遥感影像数据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同震地表变形的快速识别与地震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震后光学遥感影像的阴影、纹理等特征,以及野外获得的地表破裂变形的地质与地貌特征,总结了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光学遥感影像识别特点。从遥感成像的光学原理深入解析了汶川地震断层陡坎在遥感影像上的阴影形成与识别特征,明确了成像时刻和断坎产状对影像阴影的形成和断层陡坎识别能力的约束。结合影像成像特征与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应用分析,客观地认识了现有遥感影像在同震地表变形应用中的局限性,可为今后的应急航空遥感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全文下载(pdf)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4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定量分析: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带
cgh 2010-3-12 16:58
陈桂华; 徐锡伟; 郑荣章; 等.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定量分析: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带.地震地质.2008,30(3):723-738 摘要: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参数。结果显示,断裂同震变形分布的空间变化很大.目前获得的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虹口乡深溪沟,为4.98m,同时也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点,走滑量4.5m,而目前获得的最大垂直位移在其东北的支沟,为5.7~6.7m。NE向断裂水平位移多为1~2m,垂直位移多为3m左右,而小鱼洞-草坝分支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更小,只有0.5~1.5m。擂鼓镇附近的数据则反映与断裂相关的巨型滑坡可能将重力变形叠加到构造变形中。由断层水平缩短和垂直位移计算的断层倾角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浅部陡倾的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断层。 下载pdf文件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3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多断裂破裂的近地表同震滑移及滑移分解
cgh 2009-5-25 13:20
摘 要 为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破裂的构造运动机制,本文选取典型的观测点,利用多种地质地貌标志测绘分析得到了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裂的近地表三维同震滑移矢量。结果显示,北川-映秀断裂上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北西盘沿88°方位角水平滑移2.58m、垂直滑移3.70m;安县-灌县断裂上的白鹿-汉旺破裂北西盘沿134°方位角水平滑移1.63m,垂直滑移2.00m;小鱼洞破裂带南西盘沿76°-79°方位角水平滑移2.15-2.71m,垂直滑移1.36-1.51m。平行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和白鹿-汉旺破裂段合计形成1.72m右旋走滑和3.49m垂直断裂带的NW向水平缩短,总滑移方向(106°)与断裂带整体走向(42°)呈64°夹角,整个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处于斜向挤压的构造环境。结合震源过程反演成果的分析显示,斜滑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和逆冲型白鹿-汉旺破裂段可能是在汶川地震最大的一次子事件过程中以滑移分解的形式同时破裂形成的,滑移分解作用使两条断裂以斜滑与逆冲组合的力学性质产生破裂而非相同性质的斜滑破裂。小鱼洞破裂以低角度斜滑为主,可能是安县-灌县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以滑移分解形式同时破裂的纽带。小鱼洞断裂是龙门山断裂带长期处于斜向挤压的构造环境的产物,不只是逆冲断裂系中的捩断层。 陈桂华,徐锡伟,于贵华,安艳芬,袁仁茂,郭婷婷,高 翔,杨 虎,谭锡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多断裂破裂的近地表同震滑移及滑移分解.地球物理学报,2009,52(5): 1384~1394, DOI:10.3969/j.issn.0001 5733.2009.05. 文章已发表,全文见附件 全文pdf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4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