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欧洲研究委员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欧洲研究委员会发起的开放获取Plan S计划的浅思
jlugang 2018-9-6 21:42
2018 年 9 月 4 日,来自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 11 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联合签署了一项令传统学术出版商极为不满的论文开放获取计划 Plan S 。该计划表示:“从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由上述 11 国以及欧洲研究委员会(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ERC )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期刊或出版平台上。” 这意味着只要科学家接受了来自这些机构的研究资助,从 2020 年起他们就必须放弃把论文发表在 Nature , Science , Cell 和 The Lancet 等需要付费订阅的顶级期刊上的机会——除非这些期刊改变他们的商业模式,转变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 https://mp.weixin.qq.com/s/ztcti1aTWmIdnZdBsrqfgA 开放获取( OA )是互联网驱动下的资源共享方式,要求论文在保障作者版权的前提下最大化、便捷的流动方式,便于全部科研工作者交流研究成果,缩短漫长的审稿周期,最快的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初是由学术界、图书情报界、部分出版商共同发起的。 其前提是世界 nature 、 science 、 SpringerLink 、 Elsevier 、 Wiley 等各大出版商以及数据库商恶意抬高费用,致使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无法负担巨额的出版资源和数据库费用,比较优质学术资源全部集中在数据库商等中介手中。虽然学者在实际发表论没有付给版面费,但是无形的将论文的版权出卖给了依附于出版商的各个期刊,导致论文处置权不在作者本人,而在期刊和其依附的出版平台。从而在品牌效应、利益驱使、以及国外知识产权的保护下,使得学者们想要的学术资源流通慢、获取费用高、丧失版权。当学者的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要作为学术资源交流时,却要付出比版面费昂贵的多的费用从出版和数据库商等中介商手中购买到数据库资源,这一大笔费用一般是高校图书情报结构帮助负担的,并且有大部分核心的研究资源被拒绝购买,因此无法流通共享。 开放获取的一些主要形式: 1 、论文预印本。就是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正式论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https://arxiv.org/ 它上面可以看到许多已经投稿录用但是没有出版的温馨啊,包括流体力学年度评论、物理评论等权威的文章。 2 、各种开放获取期开平台。 OAJRC 等汇聚的开放获取期刊。 3 、免费的网络所搜引擎,包括 google 学术, SCI-HUB 等,当然也有很多搜索引擎逐渐转变为利益驱使的方式。 4 、其他公益性组织。包括网络交流社区等,国内有比较著名的小木虫、科学网社区等等。 5 、论文作者本人互联网上的自觉分享。 6 、其他。 开放获取的费用来源: 作者本人所担负的版面费。 政府等部门的资助。 其他基金的资助。 由于没有利益驱使,开放获取的费用来源极其艰难。 开放获取难以为继的部分原因: 1 、缺乏足够的资金资助,开放获取是自发组织的,无任何利益驱使。 2 、没有利益中间体等催生出来的品牌效应,无法吸引优质资源,例如突出的原创性成果绝对是优先投到 nature 、 science 等。 3 、没有足够强的被绝对认可的组织实施,无论是民间,或者政府等。 论文开放获取计划 Plan S 是倡导机构共同体内的学者们支持 开放获取 ,并不是抵制外文期刊的版面费,相反是出资资助开放获取,鼓励研究者帮助开放获取,参与把关并服务开放获取提高流通的学术资源质量,自己支付论文发表费用,从而发表的学术资源终身免费,不在被附加在任何的商业性中间费用(当然 SCI 这种是例外的, SCI 是图书情报学家们花了智力对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便于资源更好的利用,包括预测、统计分析、发现热点前沿、引用、知识发现、集成再创新等等,只是国内的懒惰不作为的评价方式用坏了 SCI ),彻底让资源更好的流通、零障碍,学术交流海阔天空,如鱼得水。 是要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 1 、绝对保护知识产权。虽然科学研究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要绝对爱国,有民族责任感。 2 、抵制垄断性的出版商。 3 、抵制依附于出版商的品牌效应的所谓权威期刊。不盲目追求品牌效应,要有巨大的自信,更好的做研究,创造更好的成果,将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4 、促进改革科研评价机制,不以论文影响因子侃成败,要以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论英雄。
个人分类: 情报学|6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