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支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难忘的一课:这些孩子知道北京和上海吗?
热度 7 张海霞 2018-3-5 08:10
【题记】这几天写了几篇关于《心平气和看世界》的文章,北京郊区的一位老师留言: “ 我觉得。北京六环以外,其他城市三环以外的民生问题,才是中国的根本问题。 ” 看到这句话,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因为我想到了 2013 年 4 月 19 日我的学生去广西靖西支教回来后跟我们大家做情况汇报的那次组会以及报告后来自新西兰的 Tim 同学的提问,那是我和学生们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一课。 2008 年 512 大地震之后我和国内外的一些教授共同发起了救助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真爱明天计划,它还在继续,每年春夏两季由台湾的志愿者简翠莲( Tricia )女士带着志愿者亲赴救助的学校去发放助学金并跟每个孩子谈话、进行生命的教育,我坚持派我的学生跟着 Tricia 去,其中 2013 年春季,硕士研究生张守鹤同学和胡威同学去的,回来以后做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报告: 这是他们从北京去广西靖西的路线图,火车到南宁,再转汽车到了靖西县城,跋涉几千公里,历经两天两夜,终于与已经在广西其他地区支教了两个礼拜的 Tricia 会合,开始他们的这次支教之旅。 这是他们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到这个西南边陲县城,很好奇,孩子们做足了前期的工作,在网上查阅了这个地区的介绍和相关资料,是英雄的故里:百色起义,记得吧,这是革命的根据地啊! 从网上的资料看,靖西真美!可是,实际上他们看到的靖西却是这样的不堪,与网上的宣传相差甚远 …… 马上开始工作,这是明天计划在靖西一地资助的学校分布图(分布在五个乡镇,每个乡镇之间都相距甚远,需要各种交通工具,包括毛驴车),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我真是佩服 Tricia ,她是怎么找到这些学校的 ? 要知道当地的教育局负责人跟她去的时候说:谢谢您啊,要不是您来支教,我们还不知道这些孩子过的这么苦!(听到这话的时候我真的想打人。) 这是其中一个学校的情况,看起来不错,还有篮球场合多功能厅(尽管简陋)。咱们来看看学生们的午餐吧,政府的承诺贴在墙上,每天的菜都花样翻新,真的很诱人,可是孩子们每天实际的饭菜最多就是两个没有肉的菜和没有鸡蛋的蛋花汤!不要问我为什么!不要问我钱去哪里了! 镇上没有餐馆,老师感谢志愿者自己做的一桌饭菜,绿色有机食品居多,还没有鱼和肉(上海姑娘在江西的那餐还是大鱼大肉的啊),但是这已经是老师能够做到的最好的款待了,大家喝得很 high! 言归正传,看看他们的志愿者活动吧,时间安排的满满的,首先是跋山涉水到每个学校去发放助学金,逐一落实,跟每个受资助的孩子沟通,跟每个申请的学生交流核实情况,因为明天计划是助学,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同学,不是奖学金,不让一个学生辍学,还要逐一跟学生们谈心,进行生命的教育,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当然,我们的志愿者都是学霸,必须要帮助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很认真地教学弟学妹们学习,从理科到文科,全套! 到这里,您看到的都是非常好的、正常的,下面可能要出乎您的意料啦! 明天计划的志愿者每年都要去受资助的学生家里家访,一则是联系感情落实情况,二则也是带去精神的鼓励和物质的支持,可是在靖西的家访,让每个参与的志愿者都落泪了,我们真的没想到情况竟然是这样!学生的原话是: 令人心碎的家访!家徒四壁在这里已经是奢侈,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家无四壁! 首先是这里贫穷的程度,挨个的家庭都是这样的破败和无助,年久失修的房子、家无四壁的风雨无助 …… 在贫穷的表象下,更让人难过的是家庭的残缺:大多数孩子都是单孤或者双孤家庭,还有三个失去全部亲人的小女孩结成了异性姐妹生活在一起!还有很多孩子甚至从来都没有见过妈妈(因为他们中间很多的人妈妈是从外地或者越南买来的新娘 ! ) 绝望中的希望,是这个特别的家庭,他们本身是无比贫困的家庭,可是他们数年前收养了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女孩,现在一家人生活在一个如此破旧的房子里,在那斑驳的旧家具前贴满了小女孩的奖状,成为全家的骄傲!这就是爱的力量! 最后,这两位支教的同学说:他们真的渴望爱和关怀,真的! 那天听完这个报告,我们小组的同学都落泪了,我们真的没想到实际的情况是这样残酷!这时候,我问在组里做交流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 Tim 同学: Tim , you get it? (他听不懂中文,只能看图说话啦) Tim : 老师,我基本听懂了,他们真的很需要帮助,可是我有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新西兰人,我来到中国以后,看到北京和上海我很惊讶,太繁华了, 可是这些贫困地区的中国孩子,他们知道北京和上海吗? Tim 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博士研究生,他出生在新西兰奥克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我去新西兰的时候专门去他家里做过客),妈妈是英国人,爸爸是新西兰人,生活富足、心底善良、还交了一个中国女朋友,我更不怀疑他的真诚, 可是他的问题却是结结实实地打在了我们的脸上, 我和学生们都低下了头,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一个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小伙子的提问,虽然过去很久了,依然是振聋发聩! 老师,这些贫困地区的中国孩子,他们知道北京和上海吗? 反之:北京和上海的各位,你们知道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吗? 尽管我们在电视新闻上看不到、在网上的帖子里看不到,可它就是我们的现实,在广西有,在新疆有,在云南有,在河南有,在河北有,在北京郊区一样有(想想那些打工子弟学校吧)! 在国内上下歌舞升平、蛟龙出海征服世界的大好盛世里,说这些真的是不合时宜,更不受欢迎,可是他们真的存在啊!他们跟我们一样,我们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我们谁也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可是同在一个国家、一片蓝天下,我们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鸿沟越来越深,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冷漠的人心、越来越脱离现实的浮夸! 我们不能视而无睹,我们更不能冷漠或者假装不知,我们必须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需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希望、有明天! 致敬Trica,她已经踏上了春季学期支教的路! 真爱明天计划: http:// www.tomorrowcn.org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3478 次阅读|7 个评论
学生时代:我在科大的2+1年
热度 8 fuleiucas 2016-5-24 09:52
在我学习和生活过的几所学校里面,科大是最让我有归属感的一个学校了。 结缘 大三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大概知道自己可以保送研究生,就开始考虑自己要去哪里了。虽然我修的是生物学,专业的成绩也不差,但是我却对继续在生物学的道路上发展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我的兴趣竟被拉到生物学史上去了。我在网上搜索了信息,发现开设科学史研究生专业的学校并不多,而有生物学史方向的就只有科学院的两个单位——科大和自然科学史所,相对于研究所,我还是更喜欢大学的氛围,所以就打算联系科大了。(没有想到的是,几年以后,我又去了研究所。)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的情景:我拨通了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办公室的电话,电话的那一端传来了一个亲切的女性的声音,音色很特别。我咨询是否可以保送到科大去,在那里读书的情况大概是怎样的。这位老师热情而详细地解答了我的疑惑,坚定了我去科大的决心。这位老师,就是系里的教学秘书翟老师,她的网名是狼妈。 暑假过后,学院里确定了具备保送资格的同学名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是在国庆节的时候先回了一趟家,然后又去科大的。在科大东区图书馆的一楼找到科技史系办公室的时候,我还有些吃惊。我见到了电话中联系的翟老师,她安排我和另一位来自复旦大学的同学一起参加面试。面试的地点是办公室隔壁的一个小教室,也是后来我们上课的教室。面试很顺利,我们俩都被录取了。 合肥植物园,第一次玩“杀人游戏” 到了第二年的暑假,也就是 2006 年的 8 月份,我看到科大要举办纪念钱临照先生诞辰 100 周年的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很想提前去感受一下,就联系了翟老师,她同意了并且安排我住在蓝万里师兄的宿舍里。这次会议让我对科技史这个圈子有了初步的印象,也让我对科大有了初步的印象。也是这次会议上,原来联系的导师方老师告诉我他要去北京了,我的导师也要更换。我本来是有些担心的,不过系里后来统一做了安排。等到 9 月份正式开学以后,我的导师终于确定下来。这样,我的科大学习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以学生为中心 到了科大以后,我才对“学校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有了切身的体会。 校车。当时科大有东西南北四个校区(现在多了一个中校区),其中东西北三个校区很近,南区略远。为了方便师生,学校运行了班车,学生可以免费乘坐。班车的班次很密集,尤其是东西两个主校区,差不多十几分钟就有一班。 50 周年校庆前一天,一辆校车从东区西门驶出 住宿。当时我们研究生是不用交住宿费的,宿舍里还有暖气,这在淮河以南的高校里也是极少的了。暖气很给力,尤其是南区的宿舍更热。不过当时宿舍还没有装空调,后来我毕业后学校给学生宿舍装了空调。 学生服务中心。为了方便学生办理各种事务,学校专门在东区的一个空地上建了学生服务中心,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都派出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办公人员。每年毕业的时候,手拿一张流程单,只是在这个服务中心的一楼,就可以把毕业事务处理完,效率非常高。 食堂。学校有很多食堂,感觉东区学生食堂、美食广场、西区的矽谷餐厅都还不错,只是美食广场和矽谷略贵一些。学生食堂刚开始似乎是全价的,后来学生们提意见,终于可以打半份菜,也就只要半价了。有一回学生们觉得食堂做的很差,准备要罢餐了,学校的党委书记专门召集会议,妥善处理了这件事情。其实说起来,科大的伙食算是一般,在合肥比较有名的是合工大的伙食。合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学在科大,吃在工大,爱在安大。”虽不完整,却大抵可以概括这几个学校的特色了。 BBS 。在我读大学前后, BBS 是比较流行的。科大的 BBS 叫做瀚海星云,要比我本科学校的 BBS 活跃很多。学校的很多通知都是发在 BBS 上,同学们关于各种主题的讨论也都在那里,所以用的比较充分;而学校图书馆、教学楼等很多地方都有 BBS 终端,可以方便同学们登录查看消息,让大家养成了上 BBS 的习惯。当时,我经常上的板块有系版、交通信息、跳蚤市场、齐鲁风采等。不过在我毕业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通知就没有通过 BBS 发布了,瀚海也就冷清了不少。 学在科大 在科大流传着一句话,叫做“不要命的上科大”,这是形容科大学生学习非常刻苦。本科生的课程比较注重数理基础,是要下硬功夫学习的,再加上有的老师名列“四大名捕”之中,想要过关也并非易事。我们研究生的课程也都是以 70 分为及格线的,想要上 90 分是非常难的。科大的学风很好,我想跟地处合肥也有关系,这个城市没有那么多诱惑可以分散精力,适合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 在学校里,每个系都有一个数字编号,大家报家门的时候也是报编号,在校友圈也是这样。我所在的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被编为 24 系,在学校里算是一个比较小的系,由于偏重人文,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系。正如系名, 24 系主要有两大研究方向——科技史和科技考古,曾经有段时间科技考古的师生在东区西侧有一个二层小楼,可惜后来被拆掉了。 24 系从图书馆和小楼搬到了“四牌楼”,现在又搬到了田径场旁边。 2006 年,在小教室与来自德国的西方科技史老师共度圣诞节 学校和系里开设的课程并不多,系里的课程更有意思一些。老师们上课也都不会照本宣科,几乎都在渗透研究方法和学科思想,所以听了以后能有很多收获。不过也有不如意的,比如西方科技史这门课就是请德国专家给上的,他的英语具有浓厚的德国口音,又没有讲义,听起来比较费劲。 在 24 系读研是我第一次正式走上学术研究道路,各位老师教导我:要少说话、多做事;有多少资料、说多少话;能判断哪些课题是适合自己研究的;历史研究看似无用,却有无用之用……学术训练不仅对自己的学术发展有益,也促进了个人品格的发展。 由于研二去支教,研三回来抓紧时间写论文,也就没有延期毕业,所以实际上我的学业只有两年时间。反思起来,自己的研究生学习是很不够的。 支教海原 当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个“西部计划”,并且满怀一腔热情想要去西部做一两年的志愿者。当年有一个在华中农大读书的山东老乡叫做徐本禹的,义务去贵州山区支教,确实让我非常感动。我也注意到,学校里每年都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还有一种叫做“ 4+1 ”的,就是读四年本科、支教一年,回来再继续读研究生的,就是我后来参加的研究生支教团活动。本科毕业时,因为我已经保送科大,就没办法参加本科学校的西部计划,不过当时的校团委书记还是非常支持我的,说如果科大同意,我可以参加这边的支教活动。进入科大以后,刚开学不久,我就在 BBS 上看到了选拔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通知,当时我很兴奋,跑到校团委咨询,得知研究生支教团主要是面向应届本科生选拔的,而我是在读研究生,不一定能被选上。我又去咨询导师翁老师,他非常支持我的选择。我一心一意地准备面试,最终得以入选。从进入研究生支教团开始,我的研究生生活完全变了一个样。 支教队在紫蓬山拉练 我跟来自其他专业的七位本科同学组成了第九届支教队,准备 2007 年暑假去接替当时正在宁夏海原县的第八届支教队。在去之前,我们需要接受心理、体能、教学、医疗、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训练。当时,我是一边上课、查资料、写小论文,一边参与支教团的工作;其他几位队友也是一边准备本科毕业论文,一边参加培训,我们学习之余的时间几乎都被支教培训占据了。忘不了在“四牌楼”校团委给我们支教团安排的那个小办公室,忘不了跟队友们一起加班加点,忘不了大家一起去附中听课、去紫蓬山拉练、去小岗村考察,也忘不了一起在东南大学参加的全国集训。校团委的老师对我们支教团很重视、也很照顾,我们跟往届的支教队,特别是第八届支教队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这种氛围很不一样,与学生会、社团都很不一样,不仅体现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更有薪火相传、创新实践的意蕴。 2007 年国庆节期间去海原乡下家访 2007 年 8 月,经过集训后,我们一行八人来到了宁夏海原县,被分到四所中学担任支教教师。我们不但承担了一些课程,而且还兼任各校的团委副书记或其他职务,参与组织学生活动和教研活动。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我们组织了一帮一助学、迎奥运系列活动、学雷锋系列活动,并且创造性地在西安中学带了接力班……在海原的日子,有苦也有甜,翻山越岭去家访、一起忍受高物价、大地震疏散学生……我用一系列支教手记记录了那段岁月,这里就不详述了。不过,总觉得对不起并肩战斗的战友,那段时间海原的物价很高,而我家里又出了点状况,所以都没有帮大家改善一下伙食,实在是惭愧啊。 一些零碎 科大的社团活动很多,比较有特色的有科考协会、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树之表演艺术社、相声社等。支教团和芳草社是好伙伴,我们一帮一的资金主要是依靠芳草社在校内募集的。我也参加了几个社团,代表成果是,在相声社的指导下,编排了关于海原支教的相声,在芳草社十五周年庆祝晚会上表演了。 与叶之在芳草社十五周年晚会上说支教的相声 科大的水上报告厅是很有特色的,水报真的是建在水上,由一条通道与地面相连。虽然容纳的观众并不算多,但很多有特色的学术报告、重要会议等都在这里举行,我们支教团就曾在这里举办支教面对面的访谈活动。 东区二教后面,右侧是水上报告厅一角 科大有很多特色系科、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比如少年班学院、火灾实验室、同步辐射实验室、科技传播系,还有我们的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科大的博物馆很赞,馆长是我们系做科技考古的张老师;博物馆常设的展览有钱学森与中国科大、极地科考等,经常举办各类文博展览。 支教回来后,经历了科大 50 周年校庆,侯建国校长接替朱清时校长,许武书记接替郭传杰书记;由于参与支教团的原因,跟二位书记有过一些接触,郭书记还为我们支教团题过词,许书记更是每年都参加支教团的汇报会。 博士毕业时,特意带着硕士学位证来玉泉路留影 科大地处安徽合肥。不过,在 1958 年创办时,科大是在北京的玉泉路,后来被下放,几经辗转才来到合肥。如今的科大,俨然已经成为合肥乃至安徽靓丽的名片。今天北京的玉泉路,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区,校区的一角还保留着科大在北京的教学点。每当我信步走在玉泉路校区的校园里,耳旁仿佛就会想起那振奋人心的校歌,而自己正置身于当年的科大……
个人分类: 校园话题|51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该不该去支教?
热度 39 jianhuxie 2015-7-13 11:36
我该拿什么去支教? 我的先生曾是一位高校教师,而我虽没有做过教师,但是心中一直有过当老师的念头和理想,暑假已至,我和先生商量,带上孩子去支教 2 个月,一方面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帮山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让我的两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有个与大自然和农村接触和体验。 原计划 8 月去贵州或西藏支教,和支教联盟多次沟通和确认,他们希望我的支教能坚持 12 个月或 24 个月。这让我有点犹豫,毕竟时间有些过长。 得知至少要 1 年的支教时间,这和我们的预期迥然 不同 ,我们因此也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孩子也正在上幼儿园,如果脱离现状长达 2 年支教,那么我们的事业必将受到阻碍甚至停滞,孩子目前的环镜也会全然变化,毕竟没有人会在此等你,城市 2 年的变化也会让你感觉到日新月异,当我们再次回归城市的时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我们小时候都在农村出生长大,现在农村也有许多的亲戚,对农村特有感情,我们也亲眼目睹农村留守儿童的孤单与困苦,特别是前段时间毕节小孩集体自杀的时间让我们心里更是震撼,我们打从心底想去给予那些孩子一点帮助,带去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温暖,可是就算我们过去了,短短的数日就能产生很大的变化,给到很多的帮助与关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育需要从制度上去改革,光靠社会的爱心人士去支教,仅仅只是杯水车薪。 据我了解的支教大致目前分为 3 种。 第一种,是纯粹的吃喝享受型的。 支教的时间一般在 4~7 天不等。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组织。官方组织主要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代表。麻烦当地的村民不说,还是公款吃喝,并没有达到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作用。更不要说是帮助当地人有所发展了。民间组织与各种各样的慈善基金会。短短的一个周时间其实是没有什么成效的。 这种显然不是我们想去的,与其去做,不如不做。 第二种,一边享受一边教书型的。 这种组织一般多见于民间。各种的爱心社和爱心机构。大量的招募志愿者。在某种意义上,很大一部分人很少有事情可做。每天的课时量就是 1~2 节,其他时间都在闲着。经常举行会餐,生活较为奢侈。甚至有些志愿者直接沦为做饭的,因为别的志愿者不会做饭,那么做饭的义务就别无旁骛的落到了他们的肩膀上。 第三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体验生活型的。 这种需要 1 年, 2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能做到这种类型的人是少之又少。 支教人的出发点主要归为 3 种,要么 出于功利 ,比如有的去支教 1 年,在考公务员时候可以加分什么的。要么 出于好奇 ,在大城市长大,厌倦了城市喧嚣,想体验下农村生活。要么 出于爱心 ,丢下现有的环境,去农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可是不管是哪种?这些支教有效吗?微信上经常看到支教过后孩子们更迷茫,因为支教的老师流行性大,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同,孩子们不知道该听谁的。这样支教不但没有起正作用,后遗症一堆。 这样的支教靠谱吗?我看答案未必,即使靠谱,现在农村面对的教育更大的问题,农村空心化,很多村的村小都没有了,孩子们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有学可上,只有镇上才设有学校。以前一窝蜂上的希望小学基本都被荒废。 农村的教育问题让人堪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接受正确的教育和思想引导,未来的社会不堪设想。 关于农村文化问题,王波博主的 正在裂解的文化基因 分析的非常全面和客观。 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最终导致了整个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 因素,是教育体系本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又岂是我们前往支教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育产业化真的可能是一大败笔,诸多问题日渐显出。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16354 次阅读|112 个评论
支教,我们出发了......
热度 1 gladstone 2014-7-15 21:09
决定带队支教,源起三年前黑苹果协会同学们支教后的分享会。 宁波理工学院黑苹果公益发展协会是专门致力于青年公益活动的学生社团,每年寒暑假都会远赴西部支教。 作为黑苹果协会的指导老师,惊讶于同学们支教所付出的努力和分享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年才有机会亲自带队前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库西绒小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支教社会实践。 说起支教,原本美好的两个字现在已经被解读成各种声音。有人说支教只是为了捞一些政治资本;有人说支教只是大学生们的体验。而对于接受支教的学校,往往是一种压力。他们,也包括社会上一些理性的人们,认为支教老师(大学生)只是走走过场,短时间的不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影响和帮助。我自己在三年前聆听大学生支教后的分享会的时候也跟他们提了建议:只靠我们支教团队短时间的努力,不能实质性的解决山区落后教育的问题,如何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持续关注山区教育,如何让支教持续,才是支教活动更深远的意义。甚至我还反对过支教,认为:支教可能会点亮一盏灯,而可怕的是支教大学生离开的时候,这盏灯迅速熄灭。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活的安然;在看到了希望之后又陷入正常的绝望,那才叫痛苦。 于是,今年带队,并将主题定为:支教,点亮一盏不灭之灯。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通过一个月的支教,给孩子们和家长们带去可持续的学习方法和激情;一个是通过媒体寻找更广大的社会力量有效改善落后山区教育问题。 在最近三个月,就一直围绕如何点亮一盏不灭之灯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十个大学生商量如何设计短期的课程和活动,使得孩子们和家长能够平日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如何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关心关注落后山区教育。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放弃了传统的语文、数学课程辅导的方式,将演讲、数学、地理等知识融入到音乐、美术、实验、游戏、体育等课程,通过培训、游戏、展示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通过展示环节给孩子们精神和物资上的鼓励来激发孩子们对自我的认同和对梦想的追逐。 在这短短数月,也在我们学校团委和管理学院领导的关怀下,迅速联络到了数家企业,他们或匿名赠助大量的学习用品,或像OPPO提供我们大学生支教期间必备的用具和相关文具,还有宁波市李惠利小学也积极联络想和山区小学一对一对接。这些单位的积极行动,是对我们支教实践活动的莫大鼓励和支持。 支教生活,是可以想象的辛苦,它包括了单程长达三天的旅途才能到达目的地,包括了如何快速融入到当地生活并被孩子们和家长们接纳,如何面对三千多米海拔可能带来的高原反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便等等。但或许当我们离开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和家长们脸上灿烂的微笑,看到他们对于短期成长的满足和未来生活的追求,这些辛苦,就是甜蜜的。 支教,不只是大学生们的体验,更是用我们有限的力量,去为落后山区小朋友带来知识、方法,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我们会用尽力气,为他们点亮一盏不灭之灯!支教,是一种帮扶,它不需要你已经多么的能干多么的强大和富足。帮助他人,人人都可以。帮助他人,现在就是时候。 支教,我们出发了!
3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李同学支教的经历想到的
热度 7 fdc1947 2013-12-2 08:07
看了科学网加精的李育宗同学的博文《支教放牛班的失败经历》以及博友们的评论,有些感想,写下来,与李育宗同学和博友们讨论。 李育宗同学是国科大研一的学生,在玉泉路读书。巧得很,那里也是我学习生活了五年多的地方。虽然相差了大约近半个世纪,但是在同一地点学习,我们还是前后同学。与同学聊天,可以随便和亲近些。 我看了李同学对他上的第一堂课的叙述,他说他失败了。我感到李同学还是不错的,毕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没有经验。李同学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准备,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课堂的秩序,不知道如何能够让学生安定地听他的讲述。我估计,遇到了一开始就吵吵闹闹的这种情况,李同学在课堂上已经开始泄气了,事先准备好的那种气势,用句俗语,“一丈水退去了八尺”。教师没有了气势,很难上好课。 首先,上台后学生喧闹,李同学说他 “ 一再强调大家要珍惜时间,明年就中考了不能这样混日子,人生每过一分钟都少一分钟,要珍惜人生等等 ”, 这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大的忌讳 。李同学的这些话,这些学生的老师和家长都说了不知多少遍,学生们的耳朵里都起了老茧了。他们最不愿意听这样的唠叨,可是,这位新来的“李老师”却一上来就用这些听了一万遍的话唠叨。这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听到劝他留意“仕途经济”的“混帐话”一样,这些学生断定这位“李老师”“与过去来了又走的一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第一印象已定,李同学下面说什么都白说了。 还是一句俗话,万事开头难,但是,万事在新开头却是一个机遇,或者一个转机。因为学生不了解新来的“李老师”,如果李同学不说上面的“混帐话”,而能够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这堂课很可能就另是一种局面。我的看法是, 开头语一定要新颖,接下去的讲话一定要“陈言务去” 。 但是,怎样才能够“新颖”?这要视当时情况而定。我小时候很喜欢听苏州评弹,最早,评弹是在茶馆里说的,在吵吵闹闹的茶馆里如何能够使茶客安静下来听你说书,这就是一种技巧,评弹艺人在几百年的实践中摸索出许多方法、许多手段。其实,李同学所在的国科大或者李同学的自我介绍就是一个好的话题,他拿来的打算奖励同学的那本杂志就是个一开始就可能吸引人的道具。当然,具体怎么样说,怎么样吸引学生的注意,这就要随机应变。各人的能力和经验不同,效果也就相差很大。至于怎么样“陈言务去”,这就要更看演讲者的水平,肚子里的货色多少即平时的知识积累了。 下课了,李同学说他“ 松了口气,真有种解脱的感觉。走到外面,吸一口冷空气,感觉再也不愿意有这样的经历 ”。在刚刚经历这种“失败”之后,有这样的感觉和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我却以为这是一次可贵的经历。第一次的尝试,谁都可能失败,然而,如果再也不想做这样的尝试了,那就不好了。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一种艺术。能够掌控听讲者的情绪和演讲的环境和气氛,更是一种艺术。高超地掌握这种艺术当然有天赋的成分,但是更需要实践的磨练,需要一定次数的失败。我们的研究生将来要作学术报告,要讲课,如果可能,将来也许会做一定的领导工作,这都需要讲话的艺术,需要胆量,需要掌控听众的情绪,这些本领都需学习,需要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当年我的研究生也有要出去挣些外快的,如果是出去兼一些课,代人上几节课,只要不太过分,我一般都开绿灯。我也非常支持像李同学这样的研究生在不影响自己学习和科研的基础上,做一些支教的工作。这应该是一桩双赢的好事。 在评论中有人说,“ 校长跟我说这帮普通班的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这样的校长真是误人子弟啊。我们中国的教育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有这样错误思想的人在做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的校长,并且以这样的错误思想来指导他们的工作。我们应当是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每一个人的天赋不同,潜质不同,但都应当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教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决不能因为有些人学不好某几门课程歧视他们。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比如,在我们做化学实验研究中,固然需要有经验的化学家,但是那些心灵手巧的技工,比如玻璃工、金工等也非常重要,没有好的技工,实验的仪器设备难以创新。那些大型的或者精密的机械设备的加工、制造,没有好的技工完全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我们做每一项工作,即使是打扫卫生,也需要从事者有好的素质和修养。我们口口声声说平等,而实际上却还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再进一步说,年轻人的可塑性非常强,我们很难判定一个年轻人到底做什么最为合适,一开始只能尽可能地给予全面而平等的教育,不歧视那些在某些方面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在成长过程中发掘他们的潜能。在学生时期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就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非常错误的。有些学生原来并不差,可是,老师和领导看不上他,抓住其弱点,硬把他们说成差生,结果学生自暴自弃,真的成了差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即使对于有较多问题的学生也要耐心教育,下得功夫,就有可能教好。 “你这是站着讲话不腰疼吧”。其实,我还是有过实践的。 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大学毕业之后,我曾经在东北做过中学教师,教煤矿工人的子弟。那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我们这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到那里去接受这些学生的父兄们的“再教育”的。说得不怎么正规些,我们只是一些“臭老九”。而且,煤矿工人的工资也比我们高的多,不管在政治上、经济上,在学生们的眼里,我们都并不占优势。那年月,读书无用论在那里真是很吃得开的,道理是明摆着的。在有些人看来,我们本身就是反面教材,读了这么多书,却从江南天堂跑到东北的山沟里接受再教育,挣钱还不多,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我所在那所“学校”的条件大概比李同学支教的学校还要差得多。学生们调皮捣蛋的程度也非今日所能想象,打架斗殴是动刀子的,有殴打教师的,砸老师家玻璃窗的,往同学课桌里大便的,如此等等,够意思了吧。可是,我和我的在玉泉路一起到那里去的同学上课的时候,却基本上能够集中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个别的不想学习学生受到愿意学习的学生的压力,不得在课堂上调皮捣蛋。这些学生大多数与我们关系很好,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有些人还考上了大学或其他学校,做出不错的工作。如今,我的学生们都已经退休,过年还给我打电话,甚至千里之外跑来看我。我和玉泉路一起出去的另外两位同学都手无缚鸡之力,不是打架的手,也没有政治上或经济上的后台,我们唯一的长处就是,与那里的其他人相比,我们肚子里有货,有知识,正是这种知识,使我们建立起了在学生心中的权威。 不管是哪里的学生,青年、少年人总有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做教师的就是应当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和渴求,因势利导,教给他们正确的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他们就能够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至少也要使他们有自立于社会、能够挣钱养家糊口的必要素质。 时代可能会不同,周围的环境可能会变化,但是,上述教育的原则应当是相同的。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现在被用得带有贬义了。其实,“外来的和尚”是非常必要的。且不说中国的佛经大多是鳩摩罗什这样的外来和尚翻译过来的,也不说百年来的海归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就举两个中小学教育中的例子。陈景润正是受了当时在中学教书的航空动力性专家沈元先生的引导,才热爱上数学,为走上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道路开了一个好头。我的导师已故邓从豪院士出身在江西农村的农民家庭,在兵乱之中,一位姓徐的清华毕业生来到他所在小学,在徐老师的影响下,邓先生热爱科学,在徐老师的名字中取出一个豪字,改名从豪(从者,跟从、追随也),从此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这都是“外来和尚”的影响。即使不在学校长期教学,大学教授、科学家、其他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士到中小学做个报告、举行个讲座,对于那里的学生也可能产生好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影响。五十多年前华罗庚先生来我所在中学做两次报告,我至今印象深刻,我看科学网上也有我不相识的校友做这样的回忆。我想, “外来和尚”到中小学终究是一件好事,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 “和尚们”想不到去念经,另一方面,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部门、学校也不大欢迎外来的和尚,因为这对于提高“升学率”从而对学校的收入和领导的升迁并无直接的好处。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我真的希望“外来的和尚”能够到中小学去念经,没有大和尚,外来的小和尚去念念经也是好的。 我们的研究生是学生,但是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教育和培养更年轻的学生的条件和能力。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做好科研工作之外,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像支教这样双赢的事情,还是应当去做。
个人分类: 教育|5692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亲爱的朋友,你们在四川还好吧?
热度 10 张海霞 2013-4-20 23:29
早上一睁眼就是四川雅安地震的消息!当时就傻了,因为昨天下午参加“明天计划”广西支教活动的学生刚刚回来,在组会上做了“你想象不到的贫困”的报告,几乎每个在场的同学都潸然泪下,昨天晚上回来我给还在四川支教的简翠莲女士发邮件并汇出了最新的捐款!可是谁能想到,今天早上四川又发生强震了!简女士还在四川支教的途中,我的学生李忠亮作为志愿者和她在一起!我的天哪! 我立即给李忠亮同学发短信:“你们在哪里?怎么样?照顾好简阿姨!” 忠亮很快就回了短信:“我们在青川,我被震醒了,大约晃了1分多钟,现在人没事!” 一会儿,简女士就打来了电话:“Alice,我们没事,支教的活动还会继续......” 听着她平静的话语,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泪水止不住地淌下来,是呀,Tricia,我亲爱的朋友,我为你感到骄傲!5年了,我们的明天计划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 http://www.tomorrowcn.org ),那时我们每天守着电视落泪,何志明教授倡议发起了这个求助灾区儿童上学的助学计划,5年了,Tricia(简翠莲女士,一个退休的成功的美籍华人企业家,一个在2008之前就在大陆做了6年慈善的来自台湾的爱心人士)把它坚持了下来,资助了4000多个孩子,每年两次去灾区发放助学金并给孩子们带去爱和关怀,“长大后要向简阿姨一样去帮助别人”是每一个明天计划孩子的心声,因为,明天计划不仅仅资助助学金,更重要的是每年简阿姨都会去看他们两次,跟每个孩子谈心,去孩子家里家访,传递爱和关怀,让每个孩子得到心灵的关怀! 亲爱的Tricia,我为你感到骄傲,还有我的学生,明天计划的志愿者,包括现在就在灾区现场的李忠亮同学,勇敢的你们,充满爱心的你们,无私奉献的你们,祝福你们,这一天,我的心情都是沉甸甸的,不知道你们在四川的具体情况?不知道你们此时的状况?不知道你们的计划是否需要改变?只有在这里默默地为你们祈祷和祝福,祝你们平安,也期待你们早日平安归来! 送上女儿新拍的绿色春天给你们,期待灾区的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美好的春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50 次阅读|23 个评论
换个活法:带着孩子去支教!
热度 18 张海霞 2012-8-3 17:20
换个活法:带着孩子去支教!
换个活法:带着孩子去支教! 北京大学 张海霞 “ 老师,我已平安出站,见到我妈了,明年再见! ” “ 老师,支教的 115 网盘已经建好了,请有照片和视频的同学上传资源! ” “ 老师,三天的支教活动让我们志愿者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让我们经受了一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非常感谢老师的帮助和指教,也非常感谢其他志愿者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北大再见! ” “ 张教授,您好,感谢您对林州一中学子的鼓励与教育,我是一中的学生。” ...... 这几天我的手机被这样的感人短信发爆了,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感动,我的眼睛也一次又一次地湿润,闭上眼就全是课堂上那一个个热情高涨的少年的面庞,回答问题时那一双双高举着的森林一般的小手,身着亮黄色志愿者服装的身影,响亮标准的英语朗读和对话,操场上热血沸腾的激烈比赛,操场边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伴着壮丽的太行山和人类奇迹 “ 红旗渠 ” 的背景 .... 这上周带着孩子们去河南林州中学支教的美好场景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里反复播映,这就是从 2007 年以来换了活法的我的每个暑假的活动:带着孩子去农村支教! 2006 年 6 月从美国回来的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参考 2010 年 9 月 9 日写的博文《 妈妈 - 给天下所有母亲的中秋节问候 》),一定要回报家乡,一定要做一些事情回报养育我的这一片土地!作为一个老师,我别无所长,于是就选择了力所能及的义务支教,利用暑假的时间去一个农村学校,教孩子们开口说英语以及其他科技知识,带着我的孩子,她虽然很小,可是她一定要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广大同龄人的真实生活,要学会去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于是,我们就出发了,第一次去的是河南老家,一个农村小学,我的同学夫人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她帮我们联系了学校的教室和孩子,三天的课程我来准备,需要的教学用品我们从北京带过去,还有其他送给小朋友的学习用品和奖品,我们都一起带过去,开着小车载着女儿和另外一个朋友家的大一点的孩子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支教之旅!三天的课程,我和大孩子来讲课,女儿来领读,我们三个用热情活泼的形式把这个原本枯燥的英语课堂变成了快乐的海洋,同样,每个孩子和志愿者也都交上了朋友,记得分手的时候,上课的孩子们象追明星一样围着两个小志愿者签名留念,那一份感动至今想起来都让人落泪,这也是我第一次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了点事情,当然它是一个好的开始! 后来这就变成了我们每年暑假的固定节目,我们去了河南、四川、北大荒等地的农村中学,今年我们选择了河南林州,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去年 12 月初的一次讲座,我作为北大讲师团的一员去豫北的中学做讲座,第一站就是林州一中,红旗渠的故乡,也是我们豫北人的骄傲,可是这是我第一次去到这个闻名遐迩的地方,下午到的比较晚于是校长说:“先去看看红旗渠吧!”我们先看了红旗渠纪念馆,又到了红旗渠的核心 — 青年洞,抬头看着初雪之后的高耸入云、壁立万仞的太行山,想象着 50 年前先辈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这绝壁之上开凿这一人工天河的壮丽场面,再低头看着这常年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水和远处已经具备中等城市规模的的林州城,不仅热泪奔涌!为了那些勇敢而勤劳的先辈,也为了这一股天不怕地不怕、克服千难万险为这一方百姓造福的精神,顿时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晚上的讲座安排在大食堂,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想听,没有更大的场地了,临时搭起的台子,有话筒,但是无法安放投影仪,即使有投影仪也无法使用,因为这个食堂里坐了 3000 名学生!还有很多人站着听!先是许崇仁教授,元培学院的院长,许老师讲了北大培养人才的许许多多故事和理念,很精彩!掌声,热烈的掌声!许老师的讲座在如雷的掌声中结束! 轮到我了,这是我第一次不用 PPT 做讲座,也是我第一次对着 3000 人做讲座!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的内心激情澎湃如那红旗渠的激流,我看着台下那 3000 个热情洋溢、稚气未脱的面孔,还有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师们,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思路也立即打开,对于要讲的内容也立马就豁然开朗了,我要讲什么,这是我的家乡,我要跟我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分享我这个北大人的河南情结!不记得那天我都讲了哪些具体的内容,总之我的讲座不停地被掌声、笑声和泪水打断,我也数次哽咽而不能自已!讲座还没有结束,就看到一个同学跑到了台上:我有个请求,老师我能不能拥抱你一下?接着是同学们在舞台的两侧排起了长队,提问的、拥抱的、还有签名的,那一个夜晚我不记得我们是怎样离开的,只记得我们被同学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做一个骄傲的河南人,成为我们的核心话题! 也是这一次至今想起来都热烈的讲座,让我和林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 6 月初高考前就和这个学校的王校长约好去林州一中支教!没想到今年河南的文科前 2 名都出在这个学校,而且那天晚上他们都在我的讲座现场,我们在郑州遇到的时候格外的亲切,我说:今年暑假我们支教就去林州一中,欢迎你们加盟!就这样,在今年我们支教的队伍里又多了四个林州一中今年考入北大的学生!除了他们四个,我今年还带了其他 6 个中学生志愿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北京的两个,长春的两个,上海的一个,还有一个在加拿大读高中的,24日我们在北京集合,25日一早我们就开车踏上了支教之旅! 孩子们是兴奋的,我是兴奋和紧张的,因为这次要支教的年级是即将升入初中三年级的孩子,而且成绩都很不错,我们要讲什么呢?要怎么讲?这 6 个中学生志愿者中,除了我的女儿是每次都参加支教外,还有一个是去年参加过一次的,其他 4 个我也都是第一次见到,孩子们都比较小,最大的要上高二,最小的要上初二,我们要把这个支教活动做好,谈何容易!尽管我做好了详细的计划(附后),可是孩子们程度不一,对支教毫无概念,我们要尽快开始训练,于是在北京到林州的旅途中,我们就开始了尝试,每个志愿者开始训练自己的表达,孩子们都很积极,我们下午到达林州后立即和当地的 4 个志愿者汇合,在教室里进行了演练,每个人的角色、每个人的任务都一次又一次熟悉和磨合,看着志愿者认真的排练和配合,我真的是好感动,这些原本懵懵懂懂的孩子,是可以信赖的、也是可以培养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积极向上的追求的动力,也都有着一颗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的热心! 晚餐在学校的食堂解决,我一走进那个食堂,眼泪就涌上了眼眶,是呀,这就是去年我被林州人民打动的地方!我才发现原来这个食堂是没有凳子的,为了节约时间,每个孩子都是站着吃饭的! 接下来的三天,支教的内容是安排的满满的,活动也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和志愿者都表现出了令我惊讶的状态,不仅是认真学习、积极回答问题和踊跃表现自己,而是那一股子冲天的热情,弥漫在偌大的教室里,我们都被激励着、感动着,课堂上那一个个热情高涨的青春洋溢的面庞,回答问题时那一双双高举着的森林一般的小手,到处活跃着的身着亮黄色志愿者服装的身影,响亮标准的英语朗读和对话,操场上热血沸腾的激烈比赛,操场边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伴着壮丽的太行山和人类奇迹 “ 红旗渠 ” 的背景 .... 他们都永远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也永远留在了我们每一个的脑海里,成为那永不褪色的记忆!就正如李校长在最后给志愿者发证书时说的话:“这三天来,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感动!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林州一中的学生开始接过这次志愿活动的接力棒,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奋斗精神且志愿服务社会的人!” 活动结束的这一刻,不仅是我、全体的志愿者还有上课的学生都响起了雷鸣一般的掌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记住这些小小的志愿者的名字(下图中,从左至右)吧: 雷梓坤:来自加拿大温哥华高中,即将升入高中一年级; 任思磊:来自北京人大附中,即将升入高中一年级; 孙一鸣:来自长春东北师大附中,即将升入高中二年级; 孙怡可:来自长春东北师大附中,即将升入高中一年级; 李一一:来自北京北大附中,即将升入初中二年级; 李佳萌:来自上海延安中学,即将升入初中三年级; 李晨希:来自河南林州一中,即将进入北大学习; 郝梦源:来自河南林州一中,即将进入北大学习; 王钰翔:来自河南林州一中,即将进入北大学习; 郭士嘉:来自河南林州一中,即将进入北大学习。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为这些优秀的青少年志愿者鼓掌,也感谢来自他们的家长的支持和信任!明年暑假,让我们一起,换个活法:带着孩子去支教! 支教内容: iCAN 开口说英语 , 时间 : 2012 年 7 月 26-28 日 7 月 26 日 星期四 时间 主题与方式 内容 志愿者任务 上午 8:30-11:30 活动介绍:张海霞 开口说英语 授课形式 简单的自我介绍 主题 1 :关于旅行的英语 Unit 7 内容学习 (做 PPT+ 形象讲解) 讲解与领读 表演不同场景 下午 3-6 点 主题 2 :我要去旅行 学生参与:所有学生分成 4 组旅游团,由志愿者带领,每个同学至少要问 1 个问题或者发言 志愿者介绍自己的城市(用中英文推介 10-15 分钟),负责回答问题 A 组:河南 林州 ; B 组:长春 ; C 组:上海 ; D 组:北京 。 7 月 27 日 星期五 时间 主题与方式 内容 志愿者任务 上午 8:30-11:30 主题 3 :中国的节假日 Unit 11 内容学习 (做 PPT+ 形象讲解) 讲解与领读 表演不同场景 下午 3-6 点 主题 4 :我的节假日故事 学生参与:所有学生分成 4 组,由组长带领,组织一个关于该传统节日的活动,每个同学至少 2 句对话 志愿者表演传统文化(用中英文解释 10-15 分钟),负责回答问题;介绍国外节日。 A 组:春节 , 书法写春联 ; B 组:端午 , 屈原故事 ; C 组:中秋 , 魔术 ; D 组:元宵节 , 灯谜 。 7 月 28 日 星期六 时间 主题与方式 内容 志愿者任务 8:30-11:30 主题 5 :奥运会与体育 Unit 12 内容学习 (做 PPT+ 形象讲解) 讲解与领读 表演不同场景 3-5 点 主题 4 :我的奥运会 学生参与:所有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谈谈奥运会 志愿者为同学提供帮助,分几组进行 London Olympic 5-6 点 篮球赛 , 同学和志愿者自愿。男生: 运动员,女生:啦啦队。 photo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0907 次阅读|37 个评论
最后一课,六一快乐!
热度 5 dawnshower 2012-5-31 22:50
最后一课,六一快乐!
今天上完了最后一堂支教课,大概以后再也不会去了吧。之前两篇关于那个学校的记录留下太多沉重 (一) 和 (二), 这一篇就记一点轻松的东西吧,也算是送给童心未泯之人的六一礼物。 长大后想干什么? 今天上课时,问他们长大后想从事什么职业。结果出乎意料——除了比较常规的“警察”、“医生”等,大部分人的选择是“魔法师”和“公主”;有一位男生想当天使、还有一男生想当抓蛇的(这让俺情何以堪啊 ,俺一直在灌输爱护野生动物的思想呀,包括第一课“家人的爱”,俺举的都是老藏羚羊保护小藏羚羊的例子)。不过6、7岁的想法,总是会有很多变数吧。记得我11岁时,还在作文里写“长大想当杂技演员”;还有一位在外企工作的闺蜜,她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仙女。。。。 在游戏环节,我让他们配对上台表演,比如两个女孩上台扮演医生和病人;两个男孩上台扮演警察和捕蛇者。我对“捕蛇”者说:“现在很多蛇是保护动物,你抓它们是犯法的,所以警察要来抓你,待会儿你要躲。”我又对小警察说:“你是负责保护野生动物的警察,所以你要抓这个蛇贩子”。他们很快就在教室里追赶起来,围观群众很欢乐 。但愿他们长大后,不要真的上演这一幕。还有一对小女孩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我问小老师:“假如这个学生不听话怎么办?”她想也不想就回答:“打手” 。这个,估计是受她们班主任的影响。 总的来说,感觉他们的想象不算太丰富,可能是因为平时课堂上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太少吧。今天看到一个不错的活动:“泰迪熊医院”。据说是国际儿童医疗人文教育活动。让小孩子带着玩具熊去看病,看医生怎样给它们诊断、打针。通过这一过程,让小孩子不害怕上医院。我觉得这个活动还有两个附加的好处:其一是让小孩子对医疗行业产生兴趣,萌生当医生的梦想;其二是分散了一部分动物园的游客。蒋老师发了一篇超萌的 《一只受伤小熊的来信》, 劝告小朋友们不要去动物园。而带着小熊看病,既可以避免真小熊的痛苦,又可以培养小朋友对动物的爱护之心。 先讲公平,再讲“让梨” 课本上有这样一段内容,如果大人给你分蛋糕,分给你的好像比分给另一位小朋友的小怎么办?在备课的时候,想来想去都不知道怎么讲。因为我从内心里是很质疑让小孩子“谦让”的。比如,我和表妹小时候,她比我任性,对物质的要求更高,所以每每遇到上述情形时,大人就要我让着她,还给我戴高帽说“你很懂事的”。她也不怎么喜欢书本知识,曾经在作文中把雷锋写成是抗日战争年代的。不过现在,她的月收入是我的几倍。而且,我和另外两位知书达理的女孩(一硕一博)共同挤在一间小小的宿舍——其面积大概只相当于表妹的房子里的儿童房大小。我列出这样的对比,并不是自怨自艾,反正每种生活都有每种生活的乐趣。但这是另一码事。我要说的是,像我们这样的人是否有“谦让过度”之嫌?连自身的公平都时常保障不了,你还怎么去促进社会公平? 再举一个例子。以前在一家杂志社打工,当时我们几个编辑都没有医保社保之类,用负责人的话说,“反正那些钱交给国家,以后你们老了也不一定取得出来。”但是,后来我听海南总部那边的同事说,一个负责广告发行的同事,把杂志社不给员工交医保社保的事情告劳动局了,结果老总只好给他们都交了保险。而我们北京这边的编辑一直没有“闹事”,所以依旧不管我们。想来真觉得反讽,我们那时写的文章,都是关于法律、社会,很有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味道,我们成天关注古往今来的“不公平不公正”,但是到头来,连自身的小小权益,还是要靠那些不以文章谋生的同事来保障。 所以,小孩子任性固然不对,但是如果让他们从小就认为“公平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会不会也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呢?我又想,可以跟他们说,原则性的问题不要谦让,非原则性的问题就可以大度一些。但是怎么跟小孩子解释原则性和非原则性?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讲。后来偶尔看到一条微博: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出了合格父母的八条基本准则,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公平公正”。那么课本上,在讲《孔融让梨》之前,是否应该先增设一堂关于公平公正的课? 开满花的树 今天临走时,班主任对学生们说:“品德老师以后不来了,你们跟她道个别吧”。小孩子似乎也没什么留恋,只是像平时一样说了再见。这个,也是我意料之中的。。。我不是讨小孩子喜欢的类型,而且语速有点快、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也不善于揣摩小孩的心思。也好,这样走了就不会有什么亏欠感了。( ) 不过,我还是会记得很多细节。有一个女孩,每次我提问后就把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字正腔圆、思路清晰,但她似乎很穷,把一个旧矿泉水瓶子当杯子,反复用;在ppt上放青竹蛇的图片时,好多小孩旁到前面来抖动幕布,原来他们想看蛇“扭动”的样子;讲关于春天、植物的那几课时,我给他们放油菜花的图片,有个小男孩说,他回老家的时候就看到了油菜花,很美;还有一个小男孩说,他喜欢花树,也就是“开满花的树”——这个细节让我想起,“陈寅恪幼时和兄弟姐妹们合影,唯恐将来在照片上找不出自己,就用手扶了一株桃花,以此为记。那年他七岁”。。。。。。 “不要为明天忧虑。天上的飞鸟,不耕种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活它;田野里的百合花,从不忧虑它能不能开花,是不是可以开得和其它植物一样美,但是它自然地就开花了,开得比所罗门皇冠上的珍珠还美。你呢,忧虑什么呢?上帝会弃你不顾吗?”
个人分类: 疾苦声|400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在北京最穷的私立学校支教
热度 17 dawnshower 2012-5-13 11:57
在北京最穷的私立学校支教
这学期,我参加了科苑支教社的活动,去一所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一般来说,“支教”总是让人联想起山村、边疆、想起云南四川西藏……其实,每个地方都有需要支教的孩子。去这所学校之后,我对这一点感受更为强烈。到目前为止,一共去了九次。其间的所见所感,并无什么大悲喜。但有些细节,令人汗颜。 一、 学费逾千元,趴在地上写作业。 有一天中午我去得早了点,于是看到这样的画面——很多小孩趴在地上写作业。如果对这所学校不了解,可能会觉得诧异,但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可能比别的农民工小学的孩子更幸福,为什么呢? 班主任告诉我,每个学生一学期(半年)的学费 750 元,校车接送费 650 元,伙食 650 元,饮水 50 元……饮水费这一项,学校至少平白赚了五分之四的钱。(其余的收费应该也不少,比如我有一次看到黑板上写着“武术课, 100 元”;还有校服费。)她还说,每天中午本来是午休,后来学校想出在这个时间段增加一节课,家长如果愿意,就交 100 元。如果不愿意,孩子就在操场上玩。这样,午休时间,有一部分交了钱的孩子就在教室里上课,教师每个月的收入也差不多能达到 3000 了。而不愿意交这100元的孩子,就在操场上玩,至于玩什么,那就无所谓了。于是就出现了趴在地上写作业的一幕。 为什么说“这些孩子比别的农民工小学的孩子更幸福”呢?因为班主任说,这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一直在增加,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是如此。小学一年级现在已经有 6 个班了,每个班都有 40 多人。不少孩子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为什么家长们都想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来?因为别的学校更差。 二、 茅厕与投影仪 这个学校的很多对比,令人感觉荒诞。比如,从教学硬件上来说,还算先进:每个教室都配备有电脑和投影仪(都是外界捐赠的二手产品),然而教室基本上都是活动铁板房,厕所就是泥土搭建的老式茅坑,污物几乎漫到地面,我在冬天进去的时候就觉得臭得令人窒息,并且此后再也没有进去过。 从教员的组成来看,固定的任课教师的数量很少,有时候一个老师要带一整天的课。然而支教老师的数量却非常充足。中科院的学生一般是给他们上“品德与生活”或者“科学”课程,一周只去上一节课;我在网上查到有些清华美院的学生去这些学校给孩子们上美术课……我们这些非师范生,对付小孩子毫无经验,有些人去了两次就不想再去。但是由于研究生整体的人数很多,所以基本上不会缺人。 还有一些令人尴尬的对比是:我们那个班,很多学生家里都生了好几个孩子,四个、五个的很常见,而我周围, 30 好几了还没生小孩的人比比皆是;我以前觉得底层民众的小孩更需要被告知“酸酸乳没有营养,零食有太多添加剂”,然而当我看到他们在喝着绿色饮料,吃着麻辣零食时,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害怕破坏他们乏味生活中(校园里连一张乒乓球桌都没有,花花草草也基本没有)为数不多的一点乐趣…… (一个爱吃零食的小男孩,脑袋大,肚子大) 记录这些,不是为了发什么抱怨。北京这种“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肯定是令人敬佩的。想想看,从那个学校所在的地方坐公交车只要 20 分钟,就能到家乐福、万达广场、地铁站,而它居然没有被开发商盖楼卖房子,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另外,北京的外来务工者这么多,有那么多的人既没办法送孩子进公立学校,又不愿意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所以这样的学校,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指望官方,几乎是不可能的。看到博友的评论,我再补充点内容。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上,目前官方的态度好像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一方面,他们不可能主动鼓励办学,否则他们会担心更多的农村人涌入北京(这是他们的逻辑,并非是我的逻辑);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可能完全取缔这些学校,因为那样会造成更多的留守儿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再者,他们对这些学校也不可能给予财政扶持,以保障其教育质量——因为如果这些学校修好了,可能会抢了公立学校的生意。 实际上,即便是这种“三不”政策,也是来之不易的。林涛留言说,“农民工子弟学校”貌似去年被拆了很多。而我在支教之前也听说,这所学校也曾经被要求取缔,但是由于学生太多所以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个应该算是一种进步吧——“中国的进步,不是靠一帮勇敢的人,去触碰勇气的上限,而是靠普普通通的人,一起一点点抬高勇气的下限。” 我觉得现在比较现实的思路是:如何用商业规律来帮助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就像印度著名的眼科医生亚拉文·卡塔斯瓦米。他退休后看到很多印度穷人受到眼病的困扰却又看不起病,于是开办一个眼科医院来帮助他们。当然,如果完全免费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收费价格;同时,由于他医术高明,且专攻白内障,所以医院的技术和设备利用效率都很高,能够降低成本。另外,由于人工角膜非常贵( 300 美元),所以他决定自己研制角膜。他把人工角膜厂商的退休专家请来研制,最后做出来的成本只有 10 美元。最后,“亚拉文”生产的人工角膜占据世界 1/10 市场,成本低到 5 美元。……现在,亚拉文医院依然为穷人提供了大量的免费手术,而它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据美国《财富》杂志上的文章,近年来,“亚拉文”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 75% 以上。 北京有很多进不了公立学校的中小学生,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又离不开这片土地。所以中低收入者的中小学教育市场存在着很大的空缺。同时,北京也有很多很好的资源。像现在的很多支教教师都是由科院的研究生去充当,实际上可能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我们并不是师范类的学生。如果这些学校能够主动联系更合适的师资力量,比如退休老教师、师范专业本科生,以及二手玩具图书之类,可能效果更好。期待有心人,也能创造出“亚拉文”奇迹。
个人分类: 疾苦声|8437 次阅读|43 个评论
贵州年轻的甘露
wangshu 2011-5-15 11:05
清早做核磁共振,又是不纯,回到实验室打开校内,看到了福鼎学弟的“贵州晴隆支教志愿者招募”的文章,很是开心。自三月底收到赵燚兄的邮件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四月份收到贵州一些有志青年的来信,非常希望能帮助赵燚,今天终于看到了他们较好的进展,很欣慰,非常的! 09 年随民族未来传承人培养计划 (Youth Ambassador Program for Minorities, YAPM) 北京大学社团去贵州兴义支教,本以为是去偏僻落后的乡村中学,去了才知道去的是贵州前三的高中,贵族醇酒厂附属中学兴义八中。与孩子们和学弟学妹的相处一周是非常快乐且有荣誉感的,深深为他们善良美丽上进可爱的心气感动,不过毕竟他们是当地的佼佼者,接受的是精英教育。因我所在小组做的是民族故事与传说,因此认识了黄正书、杨天奎、李晶、赵燚和李坤等当地的学者,几杯贵州醇下肚,他们说起了当时生活的不易、教师的匮乏和孩子们的艰辛,而更缺的是类似兴义八中举办的夏令营一样的信息,而这个夏令营对学术要求很高,因此他们所在的学校是几乎没有能力和资格来申请和承办这样的夏令营或支教活动的。既然他们和孩子们除了外出打工外不能走出大山去感受现代的气息,那么可以有人给他们带来一些山外的甘露么?这大概是在时隔近 1 年后赵燚后给我写信的原因吧。 五年前南方周末在北京地铁做广告说,“在这里读懂中国”,几位长辈和师兄说没有人能够读懂中国。有人尝试改变中国整体或局部,结果可想而知。近来 “围观改变中国”的理念开始流行,无论有益或是有害,无论群众解救或是群众暴力,不可避免的,在一点点的改变。有义愤填膺地关注药家鑫,有恨不得把黄艺博连皮都啃掉,有斑驳陆离,却忘了未成人保护法,却忘了黄只是一个受摆布的孩子,却忘了媒体的良知和为人的道德。围观大概是好的,数以百万计的人“关注”蒋方舟,然而蒋在上课与生活中,却是独来独往,极少有人搭理她,极少有人与她面对面交流,而在媒体的操作细节上,他们是以蒋为话语人物,还是为她穿衣服的管家?大概,围观就是这样子了。 友Y曾是江西偏远农村的中学教师,屡次拼搏后考上硕士和博士,勤奋而聪敏。某天与他讨论两会中一些人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应该上大学,Y突然慷慨,痛击时弊,他说无论如何要给农村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机会,要让他们改变命运,而不只做一个农民;我问,要是农村的子弟只考上三四流的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家里大概有 10 年的贫困期,你觉得这样好么?“这样也比只是做一辈子农民工好,没有上大学的农民几乎一直是农民工,而上了大学的农民子弟即使自己短期有很大的劣势,却能逐渐地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与此同时,官方统计说,北京大学近五年的新生中农村子弟比例逐渐下降,更多的是来自城市的中学,原因之一是拜“素质教育”所赐。 对于城区的孩子,他们缺乏的是如何上北大,如何去钻研自己的兴趣,如何学钢琴、如何去留学,他们已经在很高的平台有很好的资源了,可以稍稍少关注他们,而多给一些相对弱势群体吧。一滴水对城区的孩子,犹如对海,而对农村的孩子却是甘霖。自古同乡对于老家子弟的帮助与提携是孩子们仅有的资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现在被一方水土养育的青年人,是该你们回报一丝家乡的时候了。 赵兄的事情我一直在关注,一直在运用自己稀薄的人脉去努力,所幸遇到了福鼎等血脉贲张的年轻黔人,他们说,“这位刘师兄并非贵州本地人 , 但他至今仍在关心着这件事,每隔一两天总会挂个电话问几句。当这位”外地人”尚且在为我们贵州、为我们黔西南的教育事业奔走的时候,我们是否觉得有些心酸?我们曾经认为大学生支教是作秀,但是当看到一个乡只有两个英语老师时,我们突然觉得,即使是作秀,也是有意义的作秀。” 是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善事,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发愿去做善事,祝福他们! ================ http://346869673.qzone.qq.com/blog/1305292886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马场乡 暑期支教活动倡议书 黔行不息 1 号 各在外读书或工作的贵州黔西南学子: 几个星期前 , 我们曾经收过一封来信 ,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 刘 x 兄弟 : 我从这半年就没有当老师了。现在在贵州晴隆县马场乡政府党政办。 我们乡的教育太落后了。乡里有一个中学,八个小学。只有中学有 2 个初中英语老师。其他的学校都没有开展英语教学。你也知道现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这里的孩子太可怜了。我想你可以帮助我联系你们学校在校的学生,有没有愿意搞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我找一个领头人,带一些人暑假过来支教。晴隆县后,我们政府包吃住。至于路上的经费看能不能向学校申请。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搞完后,政府带领他们到马岭河峡谷和万峰林游玩。 我们的各个村的领导,包括我们政府领导都很希望搞这样的活动。 另外我也希望你可以亲自参加,来到我们晴隆看看。 马场乡党政办 战马村村民 学校的孩子们盼望着 兄弟:赵燚 静候佳音 这里要说的是 , 这位刘师兄并非贵州本地人 , 但他至今仍在关心着这件事,每隔一两天总会挂个电话问几句。当这位 ” 外地人 ” 尚且在为我们贵州、为我们黔西南的教育事业奔走的时候,我们是否觉得有些心酸?我们曾经认为大学生支教是作秀,但是当看到一个乡只有两个英语老师时,我们突然觉得,即使是作秀,也是有意义的作秀。 本着同样的志向,我们几个血脉喷张的黔西南人走到了一起,几年前,是那块土地养育了我们,现在,我们觉得我们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为她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诚然,我们的努力不过沧海一粟,但是,我们相信,如果大家都不去努力,不去关注,不去作为 , 黔西南教育就侈谈进步。 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做出改变。只要我们愿意从六十余天的假期中抽出二十来天,到一个离家不远的地方,我们就可以让一群孩子在进初中的第一天就可以像一个城里孩子一样准确读出二十六个字母,就可以让一群孩子对高中和大学有更多的憧憬。我们可以做出改变。 现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与我们携手前行。 一、我们的支教地点和对象: 贵州省晴隆县马场乡 2 至 3 所乡村小学, 3 至 5 年级的同学。 二、支教内容: 分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基础课程以英语为主,其他课程包罗万象,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 三、支教时间: 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计 2 至 3 星期。 四、食宿及交通问题: 食宿由当地政府负责,交通费用方面,我们正在寻找赞助。 五、报名条件: 有亲和力,能与小学生较好沟通;有责任心,能独立设计课程内容;有时间,今后能长期与孩子保持联系;英语专业及教育专业同学优先 , 擅长音乐 , 美工 , 舞蹈 ,ps 等特长的优先。 六、报名方式: 发送个人简历至 huangdan.diana@gmail.com ,我们将在一星期内通知您。 七、更多信息请联系: 黄丹 电话: 13436970664 邮箱: huangdan.diana@gmail.com 李明良 电话: 15000764541 邮箱: mayiyanzhi@126.com 袁福鼎 电话: 15210587239 邮箱: yuanfuding@126.com “ 黔行不息 ” 大学生同盟会 Association Engaged i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Qianxinan 2011 年 4 月 25 日 报名截止日期: 2011 年 5 月 27 日 人人网主页黔行: http://www.renren.com/home?id=363963715 黔行不息大学生同盟会 QQ 群: 152011516 “ 黔行不息 ” 大学生同盟会简介 Association Engaged i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Qianxinan 2010 年 12 月,上海交大李明良发起成立“黔行不息”大学生同盟会,陆续有清华大学袁福鼎,李昌婷,北京大学潘庭玉,上海交大陈澄,同济大学张甫,何倩蓉,天津大学黄京,中国政法大学王子等同学加入,组成了黔行不息大学生同盟会最初的组委会,“黔行不息”大学生同盟会正式成立。 作为从贵州学子,作为从黔西南学子,我们有幸能走过高考的这条独木桥,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学习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得不感谢养育我们的贵州,养育我们的黔西南,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去为贵州为黔西南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此同时,在外求学的日子也让我们看到贵州在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落后,这也让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我们深切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贵州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一致地认为——贵州的未来,我们有责任。为此,我们希望通过成立和组织“黔行不息”大学生同盟会这样一个贵州本土的大学生公益组织,为家乡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们计划寒假在黔西南州内各中学举办励志巡回讲座,暑假组织黔西南籍大学生志愿者到偏远小学支教,并在社会上募集资金以购买书籍、文具和体育用品等捐给黔西南州内偏远的中小学。 2011 年寒假期间,我们在兴义市的中学举办了励志巡回讲座,组委会全体成员都有参与。我们从辞林书店获得了 2000 元的赞助,在兴义天赋中学,兴义五中,顶效春旺中学, 兴义十中举办了多场讲座,反响强烈,得到了众多中学生朋友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欢迎。不少其他学校也联系了我们,希望能够过去举办,但囿于时间有限而作罢。我们寒假期间的活动得到了黔西南州电视台、黔西南广播、黔西南日报等媒体的报道,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同时也跟州团委、教育局及多所中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以后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天赋中学领导合影 与兴义中学领导合影 活动现场 接受相关媒体采访 2011 年 4 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黄丹,北京科技大学的李振宁,浙江大学肖智元,同济大学刘平等同学的加入为黔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我们坚信:贵州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怀揣着这份担当和理想,我们希望持续扩大同盟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我们中的一员。我们正朝着贵州最优秀的本土大学生公益组织之一这一目标迈进;在这条路上,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我们将在暑假过后吸纳新成员进入组委会,如果您志愿成为我们中的一员,请联系李明良同学。 电话: 15000764541
4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泾源日记
songshuhui 2010-8-22 13:02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 2010-08-18 17:16 这篇文章是桔子参加河流孩子短期支教活动的日记。看完不禁让编辑想到,科学发展和延续的基础什么?我想是教育吧。但是在现在的中国,还有很多的孩子生活在山里,和教育即若即离,甚至最终像文章中的慧琴的姐姐,最终只能远远的微笑着望着弟弟妹妹们,看到这里不禁让人眼泪打转。同一片天空下,这些孩子分配到稀缺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要为了生存从事艰辛的劳作,但相信,这座大山里科学的萌芽已经接收到了属于它的那份阳光 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芝加哥上学,突然收到妈妈来信,说是做梦惊醒,梦中我去乡下教书,衣着寒酸,吃力地推小车向山上走,她想过来帮我,却无论如何无法靠近。我一惊,支教的意图从不敢对爸妈提半句,不知她这梦从何而来。 如今我毕业回来,辗转还是和松鼠会签了卖身契,在北京住定。善良的姬十三知道我支教心未死,不忍拴住我,就趁河流孩子发来短期项目的邀请,让我代表科学松鼠会去给宁夏的老师讲授生物学课程。所谓河流孩子,意思是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村庄,有村庄的地方就有孩子,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希望,所以项目每年总找一片河的流域来帮助理想主义得无可救药。不过只要做了事,便无需计较那说法是河流还是大山。 临行前,松鼠会的朋友们纷纷关切地问我,我心虚,澄清说不是去支教。一个星期做不了什么事,闹不好半个小朋友也见不到,不惹麻烦就不错了。 等待我们的电子白板 在银川举行的启动仪式上见到未来几天的学生五十位来自固原和月牙湖的老师,大多教语文、数学和英语,只有两位教生物。和想象的不大一样,老师们都打扮得精神漂亮,像出游一样高兴。我心想,也对,谁说地方上的老师一定是苦大仇深的形象呢,所谓师资培训,多少可以算是对老师的一种奖励。启动仪式结束,大家集体奔赴固原市泾源县。 后来才知道,在这些老师中,有些满以为要去上海上课,中途改留在银川,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最后统统拉回泾源这小小县城,为了保证所有人都来银川参加启动仪式,有的泾源老师甚至没有被告知还要回去。回到泾源后,旅馆房间不够,泾源老师又被发回各自家住。为了迎接我们这些城里来的贵客,在每一个细节背后,有多少不为人见的心思和委屈。 车行至晚九点,黑漆漆的公路左一盘右一盘,扭过一座山后突然平坦,前方赫然出现一纵一横两条笔直大道,一颗颗孤单的路灯齐整地镶嵌两旁,几座方正而敦实的暗色楼房拔地而起,在夜幕中显得更为镇静,司机指泾源县政府楼给我们看,旁边是新建的高中。从这时就喜欢上这里,像一座现代的世外桃源。夜宵的饭桌上,从泾源县教育局局长口中听到对教室的描述。不经意间说我们上课还有电子白板。一来为中国的县城竟有如此先进的教学设备而讶异,二来生平第一次听说电子白板这回事,我顿时兴致大发。局长见状,也高兴地睁圆眼睛,连比带划地解释电子笔、回放、电子版擦种种功能,反复承诺说我明天就可见到。 第二天一早,新奇地把头探进教室,老师们已在小小的课桌椅后坐好,一个个显得身形硕大。局长和泾源带队老师吴主任迎上来,第一句就是这是昨天给你们说的电子白板。我早把电子白板的事儿忘得没影儿了。他们热切地说: 昨晚2点才装好的,快来试试好用不。说着拿起电子笔,以不熟练的操作为我演示。我一惊,原来昨夜描述的竟是一个将来时的电子白板,我怪自己当时不该那样孩子气。我们不是专业老师,甚至不自信能讲出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可对于他们来说,满足了我们比什么都高兴。后来,志愿者老师来到机房,正在擦桌子的大伯兴致勃勃地感叹说这些计算机很棒,系统都是专为我们上课赶着安装的,计算机老师和他一起忙到凌晨三点,他五点又爬起来继续打扫卫生。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全是兴奋,透过这张脸,是完全超乎城市人思维模式的淳朴和善良。 教课的志愿者有刚上大一的学生,资深的记者,还有我这样科研出身的学院派。我们真的怀了一片好心,可那些精心设计的、寓教于乐的扩展眼界课,竟不大符合大多数老师原本预期的内容。这使见惯了素质教育的我们多少有些尴尬。在泾源一中这样一所县重点中学,住校生的上课时间从早6点半到晚10点半,谁有勇气克扣这些时间来实施素质教育。老师的负担也可想而知:有课的时候,早上6点就得上岗,晚上9点半才能下班,一天中几乎所有精力都专注于课堂,他们更迫切需要的恐怕是实实在在的英语课、计算机课和教育课,而那些又是多数志愿者力不能及的。应试教育并不是缺乏素质教育的后果,而是无奈的诱因。回想当年在城市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扩展眼界课恐怕也心急不得。 反省到这个程度,真怕应验了自己的担忧,到头来没做好事反添了麻烦。令人欣慰的是,几天过去,教和学双方慢慢调整,想法逐渐趋同,到最后彼此接受彼此喜欢。站在讲台上,看到一双双眼睛同你呼应,忐忑的心就被平抚,只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倾诉出来。老师们蜷缩在小桌椅里,不睡觉不交头接耳,像大块头的好孩子。他们对讲课中抖的包袱有回应,露出笑脸,点一下头,接茬说出你想要说的话,闷头把你说的一点点小细节记在他们的笔记上直到这时,才体会到身为人师的迫切心情和满足。 我讲课的内容分别涉及流感和演化,这就不能不提猪流感和物种起源。站在讲台上,脑子里突然回放前天浏览的《回族习俗》,我一句话噎住,磕磕巴巴辩白说不了解他们的禁忌,话音未落,老师们摇头摆手:什么禁忌也没有!什么都可以讲!下课后,有的老师追上我说以前她们和小孩子说要洗手,可不知道怎么说才有说服力,将来可以给他们讲手上的病毒;另一些人在演化课后安慰我:基督教大主教请人讲物种起源,我们的阿訇也要请生物老师上演化论呢!自己的心思能得到理解,令人十分感激。 同老师交流,尽管有不能直接面对学生的缺憾,但在这种课堂上,至少不用去维持课堂纪律,也不用去抓不来上课的学生。或许是参与支教事业的一条捷径。 宝宝别哭 教英语的志愿者陈娟带来不到三岁的女儿妞妞,小家伙大大的脑袋,圆滚滚的肚子,身穿宽松绿上衣,彩条纹裤子,脚踏红色草莓小鞋,远看像一根花花的小萝卜头儿。我自我介绍说是松鼠会的桔子。陈娟老师回给我一个惊讶和开朗的笑容:哈,我听说松鼠会派人来讲科学,没想到怎么派来个小姑娘! 妞妞没见过大场面,有点爱哭,陈娟怕打扰大家,常把她抱到没人的地方。而若妈妈消失,几秒内妞妞就用哇哇的哭声抗议,听上去相当惨烈。 一日,一节课结束,我坐在教室里调侃,负责摄影的吴大哥急火火地过来:桔子你怎么不接手机啊,陈娟要来上课,忙着找你看孩子!我想起自己的特殊职责,跳起来冲出教室,远远看到陈娟老师抱着妞妞在操场对面的教学楼下张望。我跑过去,陈娟顾不上妞妞 妈妈妈妈地叫不停,把沉甸甸的小家伙塞到我手臂里,说我找了米奇妙妙动画片在计算机桌面上,你随便给她放一集,她就不闹了。扭头向教室跑。 妞妞意识到自己被抛弃,叫声里带了哭腔。我不知怎样安慰这样一个同我语言不通的小妞,又怕抱法不对惹怒了她:妞妞最乖了,你看妈妈去给老师们上课了。这时,魔力一般,妞妞停止了叫喊,吓了我一跳。不知上课这个词是不是对于老师的孩子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神助我也!可我在慌乱中竟找不到去机房的路,怕被陈娟发现,只好抱着妞妞四处乱窜,嘴里不停说:妞妞最乖了,妈妈去上课,我们马上到机房看米奇妙妙。唯恐停下脚步会让妞妞识破我们已迷路的事实。 如陈娟老师所说,妞妞一看到动画片就安静了。甚至电脑冒出屏幕保护画面,她也乖乖听着不作声,和我四目对视的刹那,现出一脸陶醉。感谢动画片! 我行,我能做 泾源县,泾渭分明的泾,源头的源。它位于宁夏最南端的六盘山脚下,正经八百的陕甘宁边区。因为有泾水,这个县和周边地方相比条件稍好,在极干涸的固原一带如同一片不那么干涸的绿洲。车行山间,可以从大山读出退耕还林这段人类历史。由于渺小的人的力量所为,山失去它天然的形状,被切削出一级级台阶,如今再模糊了棱角,覆回绿油油的野草和灌木的颜色。司机师傅说:政府出钱,让我们退耕还林。实际上这地产量低,种田还亏本。接着一笔一笔给我们算开了帐,所以政府给你这300块钱,反正你种地也就挣这么点儿,现在什么也不干也能拿这些钱,省下时间出去打工。有些地方已被植上一排排小松树,像小朋友一样稚嫩可爱,你别看它们小,前边已经长了十年了。 车继续行进。山腰和山脚依附了一片片房子,翘房檐,房顶的轮廓被整齐划一地用蓝色勾勒。我问这是不是回民房屋的特色。司机师傅摇头答:红瓦蓝脊嘛,是国家给加固的。地震塌了好多房子,已经加固过或是援建的,涂成这样,就不会和没有加固的混起来。地震的记忆又回来了。为这些房子,感谢国家。 河流孩子除了召集志愿者来做师资培训,还援建了兰大庄小学,大约十月完工,用以取代从前的旧校舍。此次进村,目的是走访几位学生。 随在一帮人最后穿过一扇木头门,走进一户小院。一位瘦瘦高高,头上戴着回族蓝帽子的女人站在院中,已被人团团围拢,问长问短。她说丈夫失踪了,听不出什么语气,似乎已经说惯了。旁人小声告诉我那男人在外边找了其他女人,她自己供老大老二读书,老三已出去打工两年,家里还有老妈妈。我恐她伤心,不敢凑过去问,就走进她的房子。村领导指着堆在墙边的十几个麻袋说,这是一年的粮食,都是自己种的。我想起司机说种地亏本。村领导答,那也不能闲着地啊,农民自己是不会去算这笔帐的,算不清楚。一大帮人呼啦啦出屋,一直在旁安静观看的奶奶指着桌上的茶请大家喝,没有茶壶也没有杯子,茶被盛在三只装咸菜的玻璃瓶里,高矮不齐,上边还盖了瓶盖子。左右看看,人这么多,谁也没好意思拿。 第二家的妈妈粗眉大眼,高颧骨,黑红脸颊,脸上全不吝惜笑容,性格爽朗,说话全用喊的。她和两位女儿早已等在门口,相貌秀美的小女儿非常腼腆,说每句话都要看姐姐;姐姐已是要到县城上重点初中的大姑娘,打扮时髦些,说话得体不惧人,有腔有调。大嗓门妈妈将我们请进红瓦蓝脊的房子,地板革的地面擦得一尘不染,床、桌子、一只条凳和立柜全都在进门的小房间,里屋黑漆漆的,没刷墙皮没抹地面,没有东西。外屋床上铺了色彩艳丽的床单,折痕分明,睡也没有睡过。旁边的小桌上整整齐齐摞满了作业本,桌子正中端端正正地铺着姐姐的学习奖状,像是信心十足地领导作业本们接受检阅。 我们请姐妹俩带我们去小学看看。刚把我们送出小院,大嗓门的妈妈随后跟来,一手提个小竹筐,里边满满塞了干馒头片,上边压个空玻璃杯,另一手提个暖水瓶。后边跟个拎水壶的小男孩,为了不让热水烫了脚,壶嘴塞了一坨绿草叶。我问她这是去哪里,她说要给地里干活的老公和儿子女儿送饭去,还告诉我说,由于老公有残疾,所以不能出去打工。我想起此时正是农忙,路上看到的许多干农活的小朋友,其中有没有她的孩子呢? 进入姐妹俩学习的兰大庄小学老校舍。教室凝固在考试结束后放假前的一瞬:桌斗全部反转向前,黑板上写着大大的我行,我会做,或者 我真棒是老师考前写下,鼓励小朋友用的。 听说不远便是还在建设中的新校舍,我们随局长一起乘车来到工地。局长是汉人,却在中国这回民比例最高的县城扎下根来,不管对谁说话,总是咧出一个北方汉子的憨厚笑容;他小时候,当年的教育局长年年九月和三月要去山里动员孩子开学了要来上课;几十年过去,如今的他还在做同样的事情,尽管如此,有些孩子还是再不会回到课堂来。问到教育、校舍、师资,大事小事他全心知肚明。我问他老师够不,他说现在中学都被分配了本科毕业生,可小学教师还缺:一个村儿少则只有几十学生,还要分6个年级,若干学科,音乐美术全是兼职老师,有人自己连歌也不会唱。我问他为什么不能几个村子的小学合并,他说:有合并的。但有的村子分散,而且在回族聚居区,谈何容易,如果村民不同意,就得保留嘛。 扭过头去,他手指地基上竖起的一根根钢筋,对我说:地震中最容易塌的就是房子的前墙,我们这次用了这么多根钢筋,隔几天就来检查施工,一定要让这些房子能抗8、9级地震!有的家长说这校舍怎么建得比监狱还坚固呐。我们得和家长解释,做这种事,没震的时候你看不出它好来。 黑色小溪 第二天,一行人重回村子访问一家典型贫困户。爬上泥土坡,拐进一户院,院子没有门,旁边栓了孤零零的一头牛,有时斜眼看我,不然就闷头吃草。 妈妈和在捐助小学上学的姐弟三人已在院里站好。最大的叫兰慧琴,开学上六年级,温和爱笑,一副大姐姐模样,老二叫慧香,小弟叫慧东,刚上完学前班,脸上黑一块花一块,说话挤眉弄眼,是个磕磕碰碰的调皮鬼! 我从书包里掏出早上从县城买的油画棒,把采访记录本摊在他们面前的大石头墩上。慧香一见画笔,双眼放光,生疏劲儿烟消云散,迫不及待地拆开,姐弟仨脑袋立马凑在一起,画面上浮现形形色色的颜色。 旁边的叔叔阿姨出题目,叫小朋友们每人画个房子。弟弟草草完成任务,扔下画笔做着怪脸跑走;姐妹俩画的都是尖顶小屋,一扇窗户一扇门,旁边还有扎辫子小姑娘。尽管姐妹俩的房子和小人是用完全不同的色系所绘,她们画出的小河,竟不是蓝色绿色,而是一水儿的黑色,让我颇为惊讶。我向他们解释河流,孩子和希望,话出口就觉得自己装腔作势,可姐妹俩好像还真听懂了,使劲点头。聊天间慧琴说她还有个姐姐,顺手指旁边,我这才发现一个高个儿女孩远远看着我们乐,我想招呼她过来,问她现在上几年级,慧琴答: 没上学,上到6年级。大姐最终没有走过来,默默退回屋里,可能自知离开了学堂的她并不是今天的主角。 我突然想起还带来一些零食,翻出来递给慧东。旁边的人见状问:你妈妈没钱给你买好吃的,你怪不怪妈妈?慧东愣住,无法参透这个问题的意义。慧香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你看小朋友穿新衣服,羡慕不?妈妈没钱给你买好看的衣服,你怪不怪妈妈?慧香诚实地答羡慕,但无论如何不知道为什么要怪妈妈。听话、懂事这些形容美德的词,用在他们身上都太煞费苦心。我不忍心看她的难受劲儿,说:慧香也有漂亮衣服,看妈妈给慧香做的鞋多好看啊!慧香释然,重重点了点头。我捏捏她的肩膀,在那宽大的衣服下边,是小小的身躯,锁骨和肩胛骨突兀出来,让人心疼。 后来,他们领我们到屋前的小溪玩耍。这是为他们特制的天地:高高的草被淌出一道窄沟,只能容下他们细细的腿脚;悬崖侧面的路令我们无处落足,在他们看来一马平川;即使从水里抓到了鱼,大人也不许禁不住诱惑把它们吃掉,放生还是养起来孩子说了算。慧东好像灵活又莽撞的小兽,脖子上挂着我的相机,在小河两岸、小山坡和草丛里蹿来跳去,如飞檐走壁,拍花、拍草、拍走来走去的人,甚至和摄像机对拍,这为我回来看相片时埋伏下许多惊喜尽管许多画面只照到人肚子和大腿的高度。 浅浅的溪流和晶莹的浪花,盖不住溪底大石头的浓重色彩。方才恍然大悟,小溪果真是黑色的! 你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 你是纯洁的,天真的,水流一样的, 你是纯洁的,天真的,什么也改变不了, 阳光穿过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只能深深地祝福你 可能是见我们这些模样古怪的家伙并无大害,一大帮小朋友不知从哪里聚拢到近前。高高矮矮地,淌着鼻涕竖着小辫,衣服花花绿绿,让人看了特别喜欢。我打开书包掏出更多的彩色画笔,想招呼他们过来,并套近乎地问:大家都是同学吧,小弟弟你上几年级?小弟弟的眼睛直勾勾的,似乎不觉得我在同他说话,直到我把画笔塞在他手里才攥住,兰慧琴像是所有人的大姐姐,她柔和地答:他已经不去上学了。我心里一揪,拿出更多画笔,鼓起力气扭头问另一个小姑娘,慧琴给我答案:她退学了。那你呢?我迫切地转向一个比较斯文的男孩。他没上学。 我只感到自己那灿烂的笑容冻僵在脸上。这时候究竟该换上一种什么样的表情?眼前的小朋友明明听到我的问题,可面孔上没有表情,没有胆怯,真的什么也没有。他们心里难受么,是有意拒绝做出表示么,还是不知道退学是一件值得悲伤的事。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我只感到我们之间是一层让人害怕的墙,让我看不到他们心里去。原来我们特来拜见的所谓贫困的典型,竟属于幸福的典型。当我们在前边大谈教学方法,侃音乐、艺术和批判思维方式对孩子发育的意义,聊校舍的建设,有些小朋友,甚至根本不可能走进教室里去。我们对他们,对那些残破的角落瞄准在举起镜头的那一刻,我们之间立刻阶级分明。穷困,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卖点,对于我来说,是满眼的理想主义和风花雪月,但对于他们,却是血肉生活。 我想起妈妈的梦太有故事性了。每个妈妈都怕孩子受苦,而我有幸从各种人间不幸中被赦免。可我现在宁可自己一无所有,如果能有力量让失学的孩子重新体会学校的味道。明年的兰慧琴,不知能不能步入中学的课堂,还是将变成另一个被镜头所无视的大姐。 我们的车驶出村子。广播里响起吴奇隆的《祝你一路顺风》,当你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我只能深深地祝福你,祝你一路顺风。 这每一个挥舞树枝玩耍的孩子,扒麦子的孩子,搬砖头的孩子,直起身来望我们的孩子,在车窗口一闪而过的孩子他们的背后是怎样的故事?可此时,除了祝福,我什么也无法留下。 支教这个事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有时间可以教课,没时间可以捐钱,如果钱和时间都没有,可以去看去游说,让有钱和有时间的人来。任何一点小事都有意义。对于我来说,它刚刚开始。
个人分类: 其他|1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教
热度 1 jizw0704 2010-3-22 17:01
孩子们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大山的那边是什么? 但我想让大家记住的是我们的脚下是路 吉宗威
个人分类: 历程|2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支教故事
likesun 2009-11-29 21:03
分享了,转载了,这位在基督教会认识的但不了解的“青岛老师”去贵州铜仁德江煎茶镇山区的支教日志! 仿佛我也看到了孩子们那天真烂漫的笑脸,看到了孩子们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但干净的衣服,行走在崎岖宁静的曲折山路上,背着箩筐放着牛羊,穿着拖鞋去砍柴的小姑娘,自己耕种做饭的小小娃儿,领着弟弟妹妹无奈的俨然一家之长,院落里倚墙站着,独自坐着,遥想着远方,山的那一边——爸爸妈妈所在的繁华都市,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弱小的身躯,背负着太多太多本不该他们背负的责任…… “就是死也要供他读书!”懂事的孩子,他们内心又在怎么想?幼小的心灵不再幼小,弱小的身躯尽显着刚强!孩子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茁壮成长! 非同寻常的一年开始了 2009-08-28 17:51 | (分类: 支教日志 ) 2009年8月18日,青岛飞往贵阳; 2009年8月20日,第十一届研究生培训在贵州大学开班; 爽爽的贵阳,浪漫的花溪,充实的五天; 2009年8月25日,七小时的盘山路到达贵州省铜仁德江县煎茶镇,饮食起居安排妥当。一切安好,诸事勿念。 2009年9月1日,正式成为一名“青岛老师”; 请母校和所有关心我的老师、朋友、弟兄姊妹们放心,我会认真生活,珍惜每一分钟,因为时间是上帝赏赐我们人类的最好礼物。努力工作,好好照顾自己。 请大家多多关心山里孩子们的情况,我会经常和大家交流。 虽然知识、见识、常识、胆识我样样不拔尖, 但这一年,我只想尽我所能,实实在在为孩子们做点事。一年之后,我只想无愧我心,有所收获,终身难忘。 阅读(105) | 评论(45) | 分享(0) 发表评论 | 赞 | 举报 就是死也要供他读书! 2009-10-12 23:29 | (分类: 支教日志 ) 来到这里一个多月了,一直没有写点什么。一个多月以来很充实,很忙碌,很适应,有着良好的生活状态。于是便没了无病呻吟的灵感。生活,就是生活。不管怎么记录,总好像变了味道。可是,总该写点什么了。 学校根据师资情况,安排我教初一 10 班、初一 11 班的语文,初二 5 班、初二 10 班的音乐。参与了两场县级晚会。工作迟迟没有开展。十一提前去了趟早晚总会要去的地方。回来了,没有失望,但不知道说什么好。太久了,一直以来心里最美的一片土地,面对她,忽然得了失语症。语言实在是太单薄的东西。 与孩子们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之间的程度很难把握,太近了管不好课堂纪律,太远了又由不得自己。他们很可爱,每个孩子笑得都很干净,很直白。(越皮的孩子我越喜欢)喜欢他们没有杂质的笑,喜欢他们透明的眼神,享受他们对我的信任与喜爱。比在青岛教过的孩子更早熟,因为环境和家庭的原因,不少孩子过早地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劳务。开学初,在课上问孩子们的理想是什么。大部分的孩子都答曰:考上大学,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 工作量稍微有点重,早晚自习一周四节,加上十二节正课,每天基本都喝甜甜的胖大海,嗓子终于由不适应到适应。教给孩子的第一个课题是理想,第二个是困难。我知道无论是支教还是扶贫我能做的都很有限,但有限并不意味着松懈,我的良心不容许我有一点点对这一年生活的松懈。较之对孩子们语文成绩的提高,对我而言更重要也更迫切的是帮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及形成美好的、乐观的理想与生活态度。 今天把第一次的语文试卷发了下去。十一班比较棒,八个及格的,最高分 76 。十班只有五个而且大多数是六十出头的分数。大家也许会觉得差的有些不可思议,虽早我早有心理准备,但说实话昨天还是有点心凉。一再安慰学生不要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骗他们说这次考试题目过难,自己心里又何尝不是一样茫然无措。不过还好,我有信念,有信仰,在这里的生活很充实,我也非常喜欢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尽我的力量去爱他们,去帮助他们,去教他们。心态好像还不错。 基本喜欢吃辣,尤其喜欢加沙、牛什么汤(奇辣,但奇好吃)。习惯了吃粉和米饭,偶尔煮些面条回味。天凉了,怀念县城步行街的冰粉。 这些天天气骤冷,寒气逼人,又潮又冷,让我懒了一些。在青岛连冬天都用不上的棉鞋已经穿上了。不知道冬天怎么过。学生们还穿着单布鞋,说是不冷,不知道是习惯了还是什么。 买了雨鞋,天蓝色,本周日家访,第一站 —— 鲁家先。 鲁家先,是初一 11 班的一个男孩子,语文不太好,这次进步很大,考了第五名。数学似乎是第一名。爸爸在广州打工,做很辛苦危险的工作。前几年手受了伤,回到家里调养,刚刚恢复就又重新回到广州,祸不单行,不久前他的爸爸腿又受了重伤。鲁家先的母亲偏偏又在最危难的时候离开了这个穷困潦倒的家,和他的爸爸离婚了。前几天和他聊天,当我问到他妈在哪里的时候,这个阳光般温暖的孩子沉默了,睁着茫然的眼睛无措的看着前方。 “ 她为什么要和你爸爸离婚呢? ”“ 我不知道。 ” 看到这个孩子因为早早地遭受这样多的磨难倔强而委屈的表情,我急忙岔开话题,对于他的苦难,我无能为力。 鲁家先平时自己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住。(煎中附近很多房子里住满了这样的学生,因为从家里背米,在外面做饭比较省钱)每周回家一次,背回一周的粮食。他们的伙食很简单,每天只吃两顿饭(班里有几个女孩子早上会头痛,不知道是不是每天都不吃早饭的原因。)每顿饭都只吃米饭,或者大米和酸辣椒。家里面条件稍微好一些会从家里背来一些自种的菜。现在,鲁家先的家里只有年迈多病的奶奶和他正在读小学的表妹。当邻居向他的爸爸建议让鲁家先辍学在家里务农时,一向沉默的父亲一字一顿地对邻居说: “ 就是死也要供他读书! ” 我知道他不只是对邻居,更是对自己、对孩子许下的生命承诺! 这个懂事早熟的孩子,在花样年华里,肩上过早地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和负担,但真正让我感动的却是他明亮的眼神和明媚的笑容。在升入初中的考试中,一直在小学名列前茅的他由于失误没能进入重点班,因此一度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在我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海》中,他说:努力了六年,我终于看到了那片海,可它却是灰色的。被分到了最差的班,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让奶奶不再受苦。我回给他一封长长的信。终于,又见到他明媚的笑容,真好。 比鲁家先情况还要糟糕的留守儿童这里还有很多。我的语文课代表 —— 覃荣,和小她一岁的弟弟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床位。他们姐弟俩每周回家一次背米来学校,但家里没有任何大人了。老人都已经去世。几年前父亲病逝,花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母亲改嫁后一直在浙江打工,为了还外债,她两年左右才回家看望自己的孩子一次。覃荣对弟弟与其说是姐姐,其实更像是母亲,年纪小小的她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劳务。孩子们顽强的生命力真的让我自愧弗如,每天看着覃荣明媚的笑,批改着她工工整整的作业,我对 “ 留守儿童 ” 这个听了许多次的词有了不同以往的印象。看着她眼神里流露出的对父亲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我第一次对 “ 留守 ” 这个词有了这样强烈的认识、痛恨却无奈。 他们不懂任性、不会撒娇,童年时代过早的结束。 早早的下山放牛、砍柴、耕作、煮饭。 他们很独立、很能干。我却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难过…… 和鲁家先聊天之后,送他回住处的路上,在路上碰到她的奶奶,年迈的奶奶最近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来镇里打针。这个学习优秀的孙儿,是老奶奶也是他们全家唯一的希望。 一向爱笑 的鲁家先,因为担心奶奶的身体,笑容里隐隐藏了一丝忧郁。 “ 就是死也要供他读书。 ” 这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却憾痛了我的心。 家里自制的酸辣椒是这里大部分的孩子每天不变的唯一的“菜”。每年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很潮湿,这里的人们为了驱寒,每家每户都养成了吃辣椒的习惯。很多孩子因为营养不良,每天早上都会头疼、头晕。 鲁家先笑着、不好意思地对我说: “ 土豆炒糊了。 ” 才十二三岁的孩子,生活就已经完全地独立。世界上最香、最让人魂牵梦萦的饭,永远是妈妈做的饭,但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对他来讲恐怕已是奢望。 和他聊天的那一天,是十一放假的前一天。今年的中秋和国庆在一起。 我问他: “今年 准备怎么过中秋啊? ” 他不好意思的笑着说: “ 不过。 ” “ 不是和奶奶在一起吗?不买点月饼吗? ” “…….” “ 以前过过中秋节吗? ” “ 没有。 ”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我们远在他乡,身边幸而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鲁家先却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想念自己的父亲、母亲。 我忍住将要流出的眼泪。 “ 中秋节要过的啊,怎么能不过呢? ” 为他买了一个大大的柚子,几个月饼,一斤麻花,交代他 “ 周六是中秋,记好日子,好好地跟奶奶、妹妹过个节。 ” 看着他欣喜的眼神,看着他慎重地把东西放进背篓,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在原地站了许久…… ps: 假期结束,鲁家先的奶奶托他给我们带了一袋白薯,他来到我们的住处,说要找李老师,羞涩地笑着把白薯硬塞给我们,二话没说就跑掉了。队友们都说:鲁家先家的白薯,特别特别地甜…… 阅读(130) | 评论(47) | 分享(4) 发表评论 | 赞 | 举报 感动 2009-10-20 00:05 | (分类: 支教日志 ) 来煎茶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充实而快乐。今天,是特别的一天。刚刚给孩子们讲完了课文《第一次真好》,我就切身体会了第一次的美妙。 今晚是初一 10 班的晚自习,准备好了正课和习题来到教室。正准备讲课,听同学们说:“老师,讲桌抽屉里有东西。”疑惑的弯下腰,看到三四束大小不同的野花。语言实在是太苍白的东西。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说什么可以表达心情,只是一遍遍地说着“谢谢。”接着,又有一些孩子陆陆续续走上讲台把大小不同的野花束拿到我的讲台上。 今天既不是什么纪念日,也不是谁的生日,就是因为今天什么日子都不是,我才觉得此刻是我最幸福最感动的时刻。奇怪的是,并没有掉下眼泪。孩子们在课外活动时间从出水洞(听说那里很危险)采摘了这一束束美丽可爱的野花,插成了漂亮的样式,绑上了粉红色的彩纸,藏进了一张张秘密的小纸条。 捧着一大束野花,花的香味充满了我的脑袋。孩子们要我唱一支歌,于是我蒙蒙地满怀着感恩,唱最珍贵的角落给他们听。这一年里,我是你们的老师,这一辈子,我做你们知心的朋友。有你们,我就是最幸福的人。我知道你们看不到,但是我在心里轻轻地对你们说。 第一次收到花,很紧张,很不安。回宿舍的路上忐忑着不敢抬头,生怕太招摇。可在孩子们中间,我却那么地感恩。本以为你会是第一个送我花的人,呵呵,没想到现在变成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没有太多遗憾,更多的是知足和开心。有多少人能像我这么幸运呢?幸运认识他们,幸运教了他们,幸运得到他们的爱,第一次收到花幸运地是由这么一大群可爱的天使。 感恩,铭记。 家访日记之鲁家先 2009-10-20 01:40 | (分类: 支教日志 ) 10 月 17 日 星期六 阴 今天,第一次家访。 已经酝酿了太久,早就想对孩子们的情况多一些了解。早早地起来,和其他三名队友包车到了林板丫,据说车只能开到这里,再往前走都只是高低起伏的山路。虽然好几天没有下雨,但在贵州阴冷潮湿的天气里,土路依旧泥泞。 还没下车,就看到陆家先背着背篓蹲在路边,像是等了许久的样子。事先和他约好了八点钟在林板丫见面,由他带我们去奶奶家,于是疑惑地问: “几点到的?” “七点。” “怎么那么早就来了?” “我从镇上来的。” “从镇上来的?那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过来?”(我们以为他周五晚上已经回了奶奶家) “走过你们住的地方,看到你们还关着门,以为你们还睡着,我就先来了。” 傻孩子,六点就从镇上出发,步行一个多小时提前一个多小时,一直守在这里怕错过我们。 山里的路况糟糕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再加上泥泞又滑,走起来慢而吃力,陆家先走惯了,所以却几乎是飞檐走壁。 在泥路里挣扎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鲁家先的奶奶家。老人家前一天竟然知道了我们要家访的消息,桌上摆了四盘菜,几乎每盘都有肉,看得我很是心酸,暗暗决定以后家访绝不再提前通知学生。 之前已有了一定了解,今天又听奶奶完整地讲了鲁家先的身世:爸爸因为贫困,四十岁才终于有了妻儿。为了让家人好过一点,一个人去广州打工赚钱,却在工作时因为意外断了几根手指。回家休养不久,迫于生计重新踏上打工的路,“屋漏偏逢连阴雨”,又一次的工作意中鲁家先的爸爸又断了右腿,妈妈离开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无疑更是雪上加霜。鲁家先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辍学,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想用稚嫩的肩膀早早地扛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半年之后,却被爸爸“赶”回了学校:“就是死也要供他读书!”这个命运多舛的中年男人说完这句话,就又重新踏上了打工路。我想,假如另有一点出路,他也不必这样拿命去死拼。 把我们提前买好的礼物——作文书和字典递给鲁家先,沉默了许久的他重新展露了灿烂的笑容。 鲁家先,这个太懂事的孩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贴了满墙的奖状,不是接二连三的厄运,而是他经历这些之后依旧清澈的眼睛、依然灿烂的笑容。 为了不在他家里吃饭,我们坐了不久就赶往下一个孩子家里。路上,我们途径鲁家先曾经读书的小学:一排平房、六个年级(每个班就是一个年级,每班十几个学生)、带校长四个老师、破旧的课桌、一块空地,却撑起了这近一百个孩子的未来。 依稀中,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阅读(112) | 评论(35) | 分享(12) 发表评论 | 赞 | 举报 支教杂记 2009-10-30 16:48 | (分类: 支教日志 ) 10月30日 星期五 今天真丢人,在课上哭了。出去了一会儿,强压住情绪。不敢看他们的眼睛......好久没哭了,本以为自己已经坚强到可以经受任何打击了,可当我昨晚半夜统计成绩时,就开始不停的发愁今天对他们的态度到底是发飙还是安抚。可当我进了教室,没讲几句,眼泪竟然流了下来,孩子们开始嬉皮笑脸着,后来都吓坏了。 十班的成绩太差了,一半是急的,一半是气的。明明数学学的还不错,责任应该在我,可是我的十一班(进校时是一样的水平)却考得奇好,第一名90分(这个成绩在在这里太惊异了),总体成绩平均高出他们十多分,他们的心不在焉好像也脱不了干系。 决定开始拼命补习,早晚自习加时间,周末补习,再加每周一次中午补习。就怕他们没有学习的意识。 这帮熊孩子们,让我又爱又恨~舍不得打,舍不得多留作业,可是却发现严师出高徒不是白说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李老师要飚了....... 再不听话就揍你们,不过是用巴掌。 吕军、高文广、卢亨、李应超、曾帅、鲁家先、张显......你们怎么就乖的这么惹人心疼呢,^_^ 阅读(81) | 评论(31) | 分享(0) 发表评论 | 赞 | 举报 cherish... 2009-11-13 12:10 | (分类: 支教日志 ) 长这么大,第一次发烧39度以上,在今年的11.11,呵呵,两周年,还挺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好在并不特别难受,只是脸烫得厉害,捂在被窝里,似乎可以烤熟地瓜(来青岛以前,都是叫红薯,语言上我已经默认了了山东习惯。)生病的时候,好想捧一个家里的又大又甜又便宜的烤红瓤地瓜,可惜青岛的贵且不好吃,仅仅气味诱人。而到了煎茶,就连烤地瓜的影儿都见不到了。冻得发烧时,一个烤地瓜寄托了对家的全部思念。 烧已经退了,人一生病就会想许多事情...... 感谢阿爸父赦免我的罪,还有弟兄姊妹的昼夜代祷。 队友们的悉心照顾:子洲辛苦帮我代晚自习,大璐逼我喝水,娅琴在那么冷的天气里为我洗了两件衣服,群姐跑前跑后买药、买饭,做病号饭,还帮我端到床头......只是更深的体会到了感情对我来说的珍贵和温暖。设若没有了感情,那么纵然拥有全世界也是枉然。珍惜生命中的亲情们,友情们和爱情,正是有了你们,我才更深地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和感动。 假若当时,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呆在冰凉的公寓或者宿舍,离家千里,发烧了连杯热水都没力气倒,又没有储药的习惯,就只有祈祷自己永远不生病。没有身边的你们,景象要多凄惨有多凄惨。 从前,我是个很不会照顾人的人,现在也差的很远,不温柔,不细心是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最多的也是最后的评价。很失败。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被照顾的角色,但好在经历让人成熟,失去让人珍惜,一路上不断跌倒、失去、懂得,我是个笨女人,现实中的壮志雄心早已所剩无几,有的只是对于所拥有的抓住、抱紧、珍惜,害怕失去。这么大了,不能再任性了,青春年华所剩无几,拥有的宝贵感情一份也丢不起了。 身边的每一滴温暖,珍惜。滴水。涌泉。生活,我要从你那里学的还有很多。 ps:已经梦到一个学生两次了,这次梦到几个老师在后面追赶他,一直逼到他站在楼边想要跳下来,我把老师们拦下,看着他离去。他,因为顽劣被退学——刚读初一,小时候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一个早已经对残疾这个词语麻木的孩子——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知道是顽皮还是自暴自弃,拉一把,或许可以换回一丝的生存机会。对于他习惯地像腿脚一样的拐杖,和矫健的步履,灿烂的笑容,洁白的牙齿,歌咏比赛上看不到他时心头的颤动,我不知道叫作心疼还是担忧。明明是灿烂的笑容,我却总是读得出一丝绝望,这样的孩子,别说中途辍学,就算学习有成,对他而言究竟怎样才算幸福。曾骗我说语文书丢了,我把自己的书给他于是磕磕巴巴地讲课,语文课代表看不下去拿自己的语文书给我,却依然换不回他的回头。上次的单元卷还在我这里,我在卷子后面写着:“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看着你单纯的笑容,我相信你是个善良的孩子。”他看不到了,心里总是有一丝不忍。欺负同学,沉迷网络,上课捣乱,称王称霸,校方只不过比我内心早一秒钟放弃了他而已。五十步岂敢怪罪百步。原来,我的所谓善良也不过如此。 又附:昨晚晚自习下课回家路上看到了那个学生,之后心情一直很绝望。他一直跟着我,然后在后面叫我语文老师。我竟不知道该跟他说什么,对其他孩子我常常以聊学习来打开话题,可是他已经被退学了.......只好问他:回家吗?他摇摇头,笑的不知是苦涩还是什么。他拄着拐走的那样轻快,在我身后,轻车熟路的拐去了网吧。我拉着身边另一个乖孩子,匆匆离去。不是害怕,更不是嫌恶,而是他嘴角浮现那样陌生的笑让我害怕,他的眼神在没有往日的纯净,我在黑暗中,只看到一点点怨愤的情绪。觉得无颜以对,只好匆忙离开。 阅读(67) | 评论(39) | 分享(0) 发表评论 | 赞 | 举报 家访日志二——李慧 2009-11-26 13:52 | (分类: 支教日志 ) 李慧,是煎茶中学初一( 9 )班的学生,家住松溪村李家组。李慧的父亲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人,年老体弱,在家务农。李慧的母亲天生智障,且双耳失聪。家里有弟兄姐妹四人,除她之外,她的哥哥李勇在煎茶中学高中部的尖子班高一( 1 )班学习,成绩优异,品学兼优。此外,她还有一个在读小学的妹妹和一个读学前班的弟弟。家里的房屋破旧不堪,李慧弟兄姊妹四人的衣服大多为邻舍所赠,由于只有一双布鞋,李慧每周五放学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必定是刷鞋,然后换上拖鞋,等周日下午鞋子干了,再穿上返校。如果天气不好鞋子没有干,她就只能穿着半干的鞋子。我们去家访的那天,天气已经转凉,李慧却穿着拖鞋上山砍柴,让人看了很是心疼。 她的父亲每天起早贪黑的耕种,每年收下的粮食却刚刚够全家人的口粮。我估算了一下,他们家每口人平均每顿饭只能吃二两米饭,仅仅只有二两米饭,甚至包括李慧的父亲和她正在长身体的大哥。李慧的大哥李勇每月只能回家一次背米,由于家里棉被太少,李勇要住校,就把自己的一床棉被放在了学校,每到回家的一天,李勇就只能和衣而卧,他的床铺乱乱的,堆满了衣服,不要以为是他不知整洁,这些都是供他保暖的碎布头和乱衣物啊。李慧的爸爸无奈的告诉我们,仅靠他一人务农,实在很难支撑这个贫困不堪的家,为了李勇的学业,也许李慧离辍学已经不远了。看到她家房顶用来挡风雨的竹篓,看到这个破旧的家,我实在不忍怪她的年迈的父亲重男轻女。只是看到李慧这个懂事、乖巧、勤奋的孩子脸上倔强的笑容,想到她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辍学,我的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希望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我一起尽己所能帮帮他们,无论是关怀或者金钱。 李慧在补助申请的最后写道:“哥哥姐姐们,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我会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等我长大了,考上大学,会像你们一样为我们这样的孩子做出贡献。我们永远把你们记在心里。”请帮帮李慧,帮帮这里像李慧一样渴望读书、濒临辍学、渴望改变命运的孩子们。 阅读(61) | 评论(9) | 分享(5) 发表评论 | 赞 | 举报 分享了,转载了,这位在基督教会认识的但不了解的“青岛老师”去贵州铜仁德江煎茶镇山区的支教日志! 仿佛我也看到了孩子们那天真烂漫的笑脸,看到了孩子们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但干净的衣服,行走在崎岖宁静的曲折山路上,背着箩筐放着牛羊,穿着拖鞋去砍柴的小姑娘,自己耕种做饭的小小娃儿,领着弟弟妹妹无奈的俨然一家之长,院落里倚墙站着,独自坐着,遥想着远方,山的那一边——爸爸妈妈所在的繁华都市,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弱小的身躯,背负着太多太多本不该他们背负的责任…… “就是死也要供他读书!”懂事的孩子,他们内心又在怎么想?幼小的心灵不再幼小,弱小的身躯尽显着刚强!孩子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茁壮成长! 家访日志二——李慧 cherish... 支教杂记 家访日记之鲁家先 感动 就是死也要供他读书! 非同寻常的一年开始了
个人分类: 现象|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刚支教回来的朋友的信
excellent 2009-7-29 22:21
杰哥: 刚才看了你们贵州支教的全部照片,很感动!青山绿水、向日葵那神奇图案、还有可口的野杨梅,着实很美,但那些都不是主角。年年岁岁花相似,即使你们不去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千百年来它们一直如此,欣赏也罢,不欣赏也罢,大自然的容颜依旧不改!孩子永远是社会的主角,无论他们现在多么弱小,多么调皮,再过几年他们注定要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力军。这个时候,你们的到来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无与伦比(我没有用错词,也没有故意夸大)的积极意义。 对于这组图片,我感触真的太深了。我小的时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全身脏兮兮的,留着小平头,还喜欢打赤脚。小时候,没有大山阻挡我们,也还不至于饿肚子,但是能成才的人却极少。为什么?就是因为信息闭塞,不知道外面的大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就连老师都不知道外面是个什么样子。都知道多学点文化有用,但到底知识能干什么?知识怎么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谁都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那时候父母让你去上学就像他们让你去放牛、打猪草一样,是一项任务,你必须去干,至于其中的乐趣,我想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也体会不来。还有就是,老一辈的人会告诉你上学能当大官、能成大家,但大官是什么样的?大家又是什么样的?谁能给你诠释?墙上尽管挂了很多名人的肖像,但是他们不能开口说话,不能告诉你其实你也可以像他们那样成功,成功后会有好多属于你的东西。 乡下孩子要成才,需要一个活生生的榜样,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切切,不要让他们觉得什么都是高不可攀的,也不要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就养成了安于现状的愚昧。一个人的眼界有多开阔,注定了这个人今后能干成多大的事,古往今来,这是不变的真理。 你们的到来来,如果有人说是送去了外界对于贫困山区孩子的关心,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因为孩子们需要的是自己自觉成才,而不是为了不辜负一些好心人的关心而去学习。内在的动力任何时候都比来自外界的动力更能让一个人去战胜困难,为达到自己的理想去奋斗。这次支教活动,我觉得最成功的是你们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他们今后朝着你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方向去努力,慢慢的他们眼界会更开阔一点。 山里的孩子一样可以成才,那个跟你在一起的小伙子不就考上南航了吗?我跌跌撞撞也走到了今天。 东营这几天很热,办公室都开着空调,可当我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感觉很冷!是惭愧了。相比于那些孩子(当然还有我小时候),现在的我是不是有点浮夸、有点娇气呢?值得反醒! 晚上花了近两个小时,给你写这封信,算是我对你这次经历的强烈推崇,也表示我对你的无比倾佩(一个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说服了老师,顶住某些人异样的眼光,穿着黄球鞋,跟着一群大一的小朋友走街串巷,为的只是完成支教的梦想)。最后愿那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积极向上的成才;愿好人一生平安! 小汪 2009-07-29 中国.东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去支教
anhongyan99 2009-5-25 16:31
读研已经一年了,在中国科学研究生院的集中教学区学习一年,后两年将会回所,跟随导师做课题。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曾经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好好学习,治理好家乡民勤,选了恢复生态学的方向,可我却找不到方向了。不知道是我做的工作不足,还是我坚持不下去了。 想去支教,想去那些山村,教那些淳朴的孩子读书。或许会受苦、受累,但至少我的心会轻松一些。 后记:有一点逃避现实的味道,可责任不允许我逃避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385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