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电推进技术”入选2015年中国航天十大新闻
热度 2 xiaguangqing 2016-1-2 08:42
由中国航天报社组织,航天领域院士、专家,媒体代表和广大网友共同投票评选的2015年中国航天十大新闻和世界航天十大新闻揭晓。 2015年,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领域的事件呈现出重大、频发、全球瞩目、成果丰富、影响深远等特点,表现出人类勇攀科技高峰、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担任此次评选工作的评委有来自航天领域的知名专家张履谦院士、余梦伦院士和戚发轫院士等,还有来自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社和果壳网等媒体从事科技报道的资深记者。广大网友也参与了此次评选。 2015年中国航天十大新闻 1.长征六号首飞成功 一箭发射20星 2015年9月20日,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中的首飞火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作为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快速发射三级液体运载火箭,“长六”火箭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需求。 2.中国发射世界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 2015年12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该卫星是中国首批立项的4颗科学卫星之一,它能够通过高空间分辨、宽能谱段观测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同时将在宇宙射线起源和伽马射线天文学方面开展研究,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 3.一批新型导弹武器亮相九三阅兵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研制的多型导弹武器系统亮相。东风21D、东风26、东风31A、东风5B等导弹武器系统备受关注。 4.中国通信卫星强势进入国际市场 2015年10月~11月,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和老挝一号通信卫星,我国通信卫星强势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实现了我国卫星第一次出口东盟,更首次实现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航天的国际形象。 5.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2015年9月25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的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运送浦江一号和另外3颗微小卫星奔向太空。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快速发射的小时级跨越,可在24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工作。 6.新一代“北斗”升空助力全球组网 从2015年3月~9月,我国成功将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这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后,将开展新型导航信号、星间链路等试验验证工作,并适时入网提供服务。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覆盖的建设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7.“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上面级首飞成功 2015年3月31日,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该火箭是由基础级和上面级组成的四级火箭。由于上面级的加入,可让卫星自发射到进入运行轨道的过程,从数十个小时的变轨时间缩短为5个多小时的直接入轨,并且无需耗费卫星的燃料,使得宝贵的星载燃料可以完全被用于在轨飞行,从而大大延长了卫星的在轨运行寿命。 8.中国电推进技术进入工程应用 2015年,我国电推进系统研制应用取得重大进展。首个卫星用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地面寿命及可靠性试验累计工作时间超过11000小时,具备卫星在轨可靠运行15年的能力。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全面迈入工程应用阶段,能够满足我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高轨遥感平台以及深空探测器的发展需求。 9.中国首颗高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高分四号发射成功 2015年12月29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四号卫星。该卫星是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高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也是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度最大的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 10.中国航天商业活动进入活跃期 2015年9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四维商遥公司,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10月7日,我国第一颗商业高分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升空。10月30日,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暨中国国际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同日,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一年中商业航天活动频繁发生,预示着商业航天将在中国快速发展。 2015年世界航天十大新闻 1.SpaceX公司成功实施一级火箭回收 2015年12月22日,SpaceX公司发射的猎鹰-9运载火箭一级箭体陆上回收成功,这在人类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未来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究涉及面广、技术实现难度大,在一次性运载火箭基础上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此次SpaceX公司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子级回收是其中重要的技术路线之一。 2.火星上发现液态水 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2006年进入环火星轨道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提供的强有力的数据表明,火星表面存在流动的液态水,这一发现指向了存在于火星地表之下的大规模水体储层。这一资源未来不仅可为登陆火星的航天员提供水和氧气,液态水的存在还意味着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而且还很可能将为未来人类定居火星提供支持。 3.中国发射世界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 2015年12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该卫星是中国首批立项的4颗科学卫星之一,它能够通过高空间分辨、宽能谱段观测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同时将在宇宙射线起源和伽马射线天文学方面开展研究,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 4.地球“近亲”被发现 2015年7月24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发现一颗与地球相似指数达0.98的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该类地行星距离地球1400光年,绕着一颗与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运行,其年龄接近60亿年。开普勒452b的体积是地球的1.6倍,直径比地球大60%,公转一圈385天。开普勒452b到恒星的距离,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接近。这是迄今发现的与地球和太阳最相近的行星与恒星组合。 5.“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 2015年7月14日,经过48亿公里飞行、9年半太空穿梭,新视野号探测器终于飞掠冥王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与冥王星最近距离的一次亲密接触。目前,人类对冥王星还存在诸多不解之谜。冥王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人类尚未近距离探测的矮行星。在“新视野”号完成了近距离飞掠冥王星的历史性任务后,美国宇航局已经为它选定了下一站可能的目的地——编号为2014MU69的柯伊伯带天体。 6.“黎明”号首次探测谷神星 2015年3月6日,美国宇航局黎明号探测器进入谷神星轨道并开始探测该星球。直径接近1000公里的谷神星是人类在太阳系中尚未探测的小行星带最大天体。“黎明”号抵达谷神星的轨道有助于人类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身处小行星带的神秘天体。 7.“机遇”号完成火星“马拉松” 2015年3月24日,美国机遇号火星车完成了第一次火星“马拉松”,行驶总里程达到42.195公里,用时11年零2个月,创造了人类探测器在火星表面行走距离的新纪录。 8.印度发射首个太空望远镜 2015年9月28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PSLV火箭成功发射本国首个太空望远镜Astrosat,开启了印度空间天文观测的序幕。该太空望远镜重1.5吨,造价约为2700万美元,设计寿命为5年,主要用于对x射线双星、超新星遗迹、银河系系核和星系团进行光谱研究。 9.“哈勃”服役25年改变人类宇宙认知 2015年4月25日,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升空25周年的日子。自1990年4月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轨道开始,哈勃太空望远镜就满载了人类的期望。在服役期间,它不但帮助天文学家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惑的问题,还引导天文学界用新的理论来解释一些现象,推动了天文科学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天体的认识。 10.俄航天员驻留太空累计879天创纪录 2015年9月12日,3名国际空间站内的航天员返回地球。成员之一的俄罗斯航天员根纳季·帕达尔卡完成了他的第五次太空任务,在太空停留了168天。至此,帕达尔卡累计在太空执行任务879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49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连理工大学获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热度 1 xiaguangqing 2011-3-24 15:58
2010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各位老师的辛苦工作和努力下以及其他兄弟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获批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将于2012年招收该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当前,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硕士点挂靠在力学一级学科下的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获批必将大大促进航院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http://news.dlut.edu.cn/xwzx/dgxw/2011/03/xwzx.dgxw.1300927396d28974.html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2010年新增博士、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名单 我校获批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来源:研究生院 日期:2011-03-24 08:40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下达了2010年新增博士、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名单,我校的哲学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经济学等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位列其中。 本次学位授权审核是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后进行的第一次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较以往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不同的是:第一,为增加学位授予单位学科结构调整空间和调整自主权,加快实现对学位授权点主要按一级学科进行管理,本次授权审核工作在一级学科进行,即增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第二,委托部分基础条件好、办学实力雄厚、社会声誉高的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单位,开展自行审核本单位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试点。   此次批准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共100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共3806个。   做为自行审核本单位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试点单位,我校以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结构,严谨论证,特色发展。经各学科点申请,工作专家组论证,校专家委员会审核,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形成上报决议。   本次我校新增的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新增的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生物学、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药学、公共管理。至此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38个,标志我校学科整体结构更加完善,综合实力突显增强,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学科办)
484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9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xiaguangqing 2009-5-26 09:43
注意:对于青年教师参加暑期学校,申请表导师推荐意见可以由系主任填写。 ( http://ngss.buaa.edu.cn/WebPages/Index.aspx ) 2009 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 本届研究生暑期学校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以及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等二级学科的优势资源,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有研究生教育资源为基础、特别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并举办学术报告会,讲授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参加,现将相关安排和注意事项安排如下: 一、 主题: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二、 时间: 2009 年 7 月 20 日 2009 年 8 月 11 日 三、 地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四、 宗旨: 整合优质资源,拓宽学术视野,激励学术创新,提高培养质量 五、 招生: 1. 招生对象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及青年教师 2. 招生人数: 正式学员 100 人 3. 报名方式: 登陆 ngss.buaa.edu.cn ,在线填写并提交报名信息并将其打印,由所在学校研究生院审核签章后传真至 010-82315297 。 4. 报名截止时间 2009 年 6 月 10 日 5. 录取 录取通知将在 2009 年 6 月 15 日前在网站上公布,同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学员本人。 六、 课程设置: 1. 基础理论课 1) 飞行器总体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 24 学时 /1.5 学分) 任课教师:武哲、黄俊、刘虎 2) 现代航空发动机总体技术( 24 学时 /1.5 学分) 任课教师:朱之丽、洪杰 3) 先进航空航天制造技术( 24 学时 /1.5 学分) 任课教师:席平、万敏、刘强、郑国磊 4) 载人航天工程概论( 24 学时 /1.5 学分) 任课教师:朱仁章 2. 教学实验课 1) 微小型飞行器设计综合实验( 16 学时, 1 学分) 任课教师:黄俊、万志强、王维军 2) 叶轮机自主设计与制作实验( 16 学时, 1 学分) 任课教师:严明、单鹏 3) CAD/CAM 及数字化制造实验( 16 学时, 1 学分) 任课教师:宋放之 3. 学术报告 本届研究生暑期学校拟举行六场学术讲座,其中国内专家三场,国外专家三场。 目前已经接受邀请前来暑期学校作学术报告的专家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一航科技委副主任,刘大响院士;神舟号载人飞船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戚发轫院士;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院士;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综合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钟群鹏院士。 4. 教学安排 每周授课五天,星期一至五,每天安排 4-8 学时教学活动和专题报告。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程和专题报告。凡合格修完两门基础理论课和一门教学实验课并完成其他规定的教学活动(如参加专题报告会等)的学员,将获得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统一印制的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证书,并按教育部规定可计 4 学分研究生成绩。学员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据此认可暑期学校学分。 七、 费用: 正式学员享受的待遇: (1) 免交住宿费和学杂费;外地正式学员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提供食宿,北京地区学员自行解决住宿。 (2) 西部偏远地区学员解决往返交通费用。 (3) 免费提供教材、讲义、资料。 (4) 所有学员经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学分证明,并评选出约 20% 的优秀学员予以奖励。 八、 联系方式: 联系人: 王洪 徐鹏程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37 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组织委员会 邮编: 100191 电话 / 传真: 010-82315297 网址: http://ngss.buaa.edu.cn 电子信箱: ngss@buaa.edu.cn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