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贝加尔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贝加尔湖和汾渭裂谷成因之谜
热度 2 liangguanghe1 2019-9-14 09:47
贝加尔湖和汾渭裂谷成因之谜 梁光河 中国科学院 lgh@mail.iggcas.ac.cn 一、问题的提出 欧亚板块内部新生代发育了两个著名的裂谷,分别是位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裂谷和位于中国的汾渭裂谷(图1),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一个完整的大陆板块内部会产生这两个巨大的裂谷?在地质界一直存在争议。这两个裂谷也是地震高发带,这些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这两个裂谷系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有一个世界之最: 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一深湖 、 欧亚大陆 最大的 淡水湖 ,最深处达1637米(2015年),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30米。 汾渭裂谷历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湖泊,直到第四纪晚期才萎缩成一个现代盐湖,那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著名盐湖(中国死海)。 汾渭裂谷中曾发生一次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 秦岭 以北的 渭河 流域发生的8级特大地震,死亡人数83万。据史书记载,以陕西 渭南 、华县、 华阴 和山西 永济 四县的震灾最重,故称为华县地震。 图1 贝加尔裂谷和汾渭裂谷地形地貌图(据NOAA修编) 二、地质背景 贝加尔裂谷和汾渭裂谷都是新生代裂谷系,由一系列地堑盆地组成,比如,汾渭裂谷系由南往北依次为:渭河盆地、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县-定襄盆地、大同盆地和怀来盆地等(杨森楠,杨巍然等,1982)。较大盆地中常有次级隆起,将盆地再加分隔。盆地的空间分布总体被限制在一个NNE向缓弯曲的“S”型地带内,全长约1000公里。各个盆地在组合形式上表现为雁行排列。 这两个地堑系虽然空间上相距1300多公里,但处于相近的经度带内,具有几乎完全一样的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史(图2)。吴珍汉(1997)从七个方面对这两个裂谷系进行了定量对比研究,分别是几何形态、地震活动性、裂谷形成时间、断裂活动性、现今热状态、沉积速率、莫霍面形态。发现两个裂谷系在这七个方面显著相似,推测它们具有相同的成因机制和形成背景。 这两个裂谷系新生代沉积主要都是陆相沉积,且沉积中心都在南部,裂谷也都是从南向北发展。火山活动和温泉在裂谷内广泛分布,近代仍有活动。 图2 汾渭与贝加尔裂谷系地质构造略图(吴珍汉,1997) 三、成因机制 前人对这两个裂谷系的成因机制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传统的板块构造假说,认为太平板块向西俯冲洋壳脱水升温,发生熔融喷发形成火山岛弧,在弧后区域地幔上涌形成弧后盆地(Karig,1971;Eiichi,1995),这里也是弧后区域。但这个说法显然欠妥,洋壳俯冲上千公里难以置信,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个说法。第二种解释认为是地幔柱成因,认为这两个地区都存在地幔热点,地幔上涌形成裂谷。这种说法也难以置信,因为地幔热点为什么偏偏在这两个地方出现,而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这个说法也没有得到火山测年数据横向变化的支持。第三种解释认为是板块运动速度差异造成的,认为裂谷两侧的地块存在相对速度差,西伯利亚岩石圈较快速向北西方向运动,运动速率每年5.5-6.0厘米,其南侧的中国南部岩石圈块体仅以每年3.0-3.7厘米的速率西向运动(吴珍汉,1997),这个说法与最近的GPS测量不符,而且也难以解释汾渭地堑系的形成机制。但第三个解释思路是正确的,那就是不同的地块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存在速度差,这是造成裂谷的根本原因。 裂谷是拉分盆地形成的初期,图3给出了剪切拉扭环境下拉分盆地成因4维模拟(Jonathan et al,2009),左侧是立体图,说明在剪切走滑和向外拉扭5度的情况下,一个裂谷盆地的形成物理模拟。右侧是不同部位的剖面及断层形态,显示走滑拉分盆地内的典型负花状断裂构造特征。 图3 剪切拉扭环境下拉分盆地的形成过程(Jonathan et al,2009) 俄罗斯地质学家Sherman给出了贝加尔裂谷的形成机制(Sherman,2013),如图4所示。图中西伯利亚板块是一个克拉通陆核,相对于右侧的贝加尔板块存在左旋走滑活动,由此形成了贝加尔裂谷,产生了贝加尔湖。汾渭地堑系也具有类似成因。 图4 贝加尔裂谷形成机制(Sherman,2013) 为什么会在欧亚板块内部出现左旋走滑断裂系统,这个左旋走滑力是谁施加上去的? 基于新大陆漂移模型(梁光河,2013,2018),宏观背景上,新生代欧亚大陆东缘发生了大规模微陆块裂解和北漂,这些裂解和北漂的微陆块主要包括堪察加陆块、锡霍特陆块、库页岛和北海道陆块、日本三岛和朝鲜半岛等。这些北漂的微陆块在欧亚东缘产生了巨大的宏观左行走滑剪切力,由于 这些微陆块的漂移速度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对欧亚东缘形成了地壳剪切力 (图5)。比如日本新生代从中国东南部裂解漂移了约2300公里,而伴随着朝鲜半岛的裂解和黄海的形成,郯庐断裂东侧相对于西侧大约错开了760公里,再往西走滑距离进一步减小。因此欧亚东部和中部新生代总体是左旋走滑剪切环境。也就是说这个左旋走滑力是多个微陆块的漂移产生的。归根结底仍是大陆漂移产生的拖拽力。 图5 新大陆漂移世界观和欧亚东缘新生代受力状态图(底图据NOAA) 把这些受力状态画在地质图上(图6),可以看出无论贝加尔裂谷还是汾渭裂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西侧都有一个克拉通陆核,同步受到左行走滑和东西向拉张作用,由此形成了这两个巨大的新生代裂谷系。归纳起来,这两个裂谷系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条: (1) 先存断裂:它们都是中生代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逆断层,作为先存断裂。新生代受到欧亚东缘巨大的左旋剪切力和东西向拉张力的综合影响,在坚硬的陆核边部发育形成裂谷系。 (2) 走滑拉分:受到欧亚东缘左旋走滑拉分力的影响,在陆核边缘应力集中,产生裂谷系,地幔上涌,两侧陆块继续相对运动,进一步扩大裂谷。 (3) 靠近陆核:陆核与周边地块强度存在巨大差异,在西伯利亚陆核和贝加尔板块之间岩石物性存在巨大差异,在鄂尔多斯陆核和华北中部地块之间物性和强度也存在巨大差异。当受到剪切作用力时候,在它们的交界处发生断裂。 图6欧亚东缘新生代受力状态图和主要裂谷系构造略图(底图据任纪舜等,2013;杨承先,1981) 事实上,地球物理和地质观测给出了更直接的证据, 杨文采 (2014)基于地震勘探P波速度,给出了贝加尔裂谷的形成机制,那就是贝加尔裂谷东侧陆块相对于西伯利亚板块在中地壳区域向北东方向滑脱,从而形成裂谷和地震(图7)。 图7 贝加尔湖剖面和裂谷成因简图( 杨文采 ,2014) 四、地震成因 大地震主要能量是由断裂运动激发引起的地下超临界流体的相变爆炸(梁光河,2018),大地震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充要条件,一是要有高温高压的超临界流体(包括热流体和岩浆),二是要有活动的深断裂。 裂谷系中包括许多破碎的地块,它们中间形成盆地、凹陷和凸起,这些破碎的地块漂移速度也有差异。 强震多发生在因漂移速度差而造成地块追尾碰撞的区域 。在走滑拉分作用下,深部软塑物质和高温高压流体沿深大断裂上涌,因上覆岩层覆盖形成圈闭,流体上涌到地壳中部,主要聚集在前面有地块阻碍的区域的圈闭中,因为这些阻碍地块厚度大、根基深,运动速度相对较慢,后面运动速度较快的地块前部推动上涌的地壳流在这里发生聚集,当聚集到临界状态,随着板块的继续运动和上部脆性断裂活动的开启,相对封闭的地壳中高温高压流体冲破断裂,瞬间降压产生超临界流体的隐爆,发生浅源强震。 Sherman (2013)给出了贝加尔裂谷地震成因示意图(图8),图中随着深部塑性物质的上涌,在准塑性流动区域聚集,随着板块运动和断裂活动,在准脆性断裂和脆性断裂区域发生地震。 图8 贝加尔湖深度剖面和地震成因示意图(Sherman,2013) 五、结论 贝加尔裂谷和汾渭裂谷的成因机制与欧亚东缘新生代大规模微陆块裂解漂移密切相关,它们都是欧亚东缘大陆地壳差异走滑作用的产物。用新大陆漂移模型可以合理解释其成因机制。伴随着这两个裂谷系的形成,由于深活动断裂的存在和深部地壳流的综合影响,从而产生地震。 参考文献: 1) Eiichi. Spreading mode of backarc basi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 Tectonophysics, 1995, 251:139-152. 2) Jonathan E. Wu, Ken McClay, et al. 4D analogue modelling of transtensional pull-apart basins.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9,26:1608-1623. 3) Karig D 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arginal basi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J. Geophy. Res,1971,76:2542-2561, 4) Sherman S L. 贝加尔裂谷及邻区的断层活动性研究 .//张家声,高祥林,马宗晋主编.亚洲中部地震构造图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013,81-84. 5) 梁光河. 郯庐断裂带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 黄金科学技术, 2018, 26(5): 543-558. 6) 梁光河.大陆漂移的源动力-板块自驱动模式 . 地球科学前沿, 2013,3:86-96. 7) 梁光河.新大陆漂移模型与地震成因关系研究 .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 18(28): 47-57. 8) 任纪舜,牛宝贵,王军,等.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 . 地球学报, 2013, 34(1): 24-30. 9) 吴珍汉. 旋转地球动力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48-157. 10) 杨承先.华北新生代裂谷系的凝块结构及重力滑动构造 .地震,1981,6:14-18. 11) 杨森楠,杨巍然等.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 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1982. 12) 杨文采 .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 . 地质论评 2014, 60(5): 945-961.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11009 次阅读|3 个评论
《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32)
duzhanchi 2018-11-6 10:22
4.5. 改革时代 (17) (一)国外 (2) 一九九零年 8-9 月, 参加 中科院 植物与草地生态专业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参观游览了莫斯科红场、列宁墓、克里姆林宫、亚历山德罗夫花园、瓦西里升天教堂、古姆百货大楼、国立历史博物馆、莫斯科地铁、苏联科学院总植物园、季米里亚捷夫植物生理研究所、苏联科学院动植物研究所、高尔基中央文化休息公园、阿尔巴特街、苏联农业展览馆、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库斯科沃庄园;伊尔库茨克老城、安加拉河、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理研究所、贝加尔湖;列宁格勒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苏联科学院柯玛洛夫植物研究所,普希金城、叶卡捷琳娜宫、涅瓦大街、喀山大教堂、叶卡捷琳娜一世纪念碑、战神广场、夏花园、米哈伊洛夫花园、基督复古教堂、俄罗斯博物馆、主显圣容教堂、彼得保罗要塞、莫尔尼宫、斯莫尔尼修道院、“十月革命”纪念物-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广场、彼得宫(夏宫)等。 苏联 ,是俄罗斯1991年12月26日解体之前的称谓。其地域辽阔,横跨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西为平原低地,东为高原山地;地处温带和亚寒带,植被类型有苔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其中,草原和荒漠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欧洲部分均为次生草地。 8 月 ,23日离京,翌日凌晨到达莫斯科。 莫斯科 城位于东欧平原,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沿岸,地势平坦,最高点海拔250米。1147年始有居民点,十三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 是世界著名古城。城内建筑规划优美,名胜古迹众多 , 街心花园、文化休闲公园、绿化园林比比皆是 。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属针阔混交林带,土壤为棕色森林土。 25 日,来到 红场 。红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大致呈长方形,南北约700米,东西约130米,地面由条石铺成,显得整洁、古朴、庄重。站在广场中心,四下观望,西邻克里姆林宫,红色宫墙之下有列宁墓,南为瓦西里升天教堂,东靠古姆百货大楼,北有国立历史博物馆。 首先,排队等待瞻仰 列宁遗容 。陵墓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长石建成,一半位于地下;其上为主席台,两旁为检阅台和观礼台。遗体安放在地下水晶棺中,身上盖着国旗,面容十分清晰,参观者鸦雀无声,缓步而行,气氛庄严肃穆。 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有十二位苏联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半身像墓碑。他们是: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日丹诺夫、布琼尼、斯大林、安德罗波夫、伏龙芝、加里宁、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 而后,来到广场南端,参观 瓦西里升天教堂 。这座教堂建于1560年,为俄罗斯东正教堂,中央塔楼最高,尖顶,约50米,周围拥着八个色彩艳丽、错落有致的圆顶塔楼。教堂外,为走廊和楼梯环绕。教堂前,为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雕像。 接着来到 古姆百货大楼 。该楼建于1893年,曾为沙皇宫殿,长达500米,是 苏联最大的商场 ,是世界十大百货商店之一。楼内,大理石地面,水晶玻璃穹顶,装潢优雅富丽。 走出商场。来到砖红色的 历史博物馆 。该馆建于1873年, 馆藏文物达450万件之多,常设展品约2.2万件,有钱币、奖章、绘画、手稿、武器、老家具、珍本书、名人遗物、历史事件资料等等,应有尽有。 之后,返回红场,仔细观看 克里姆林宫东墙 。见其上有八座塔楼,其中,斯巴斯克塔最为壮丽,是为主塔,高约70米,其塔门为入宫正门,塔顶装有巨大的红宝石五角星,在阳光下金光灿烂。 26 日,前往莫斯科东南郊,参观 库斯科沃庄园 。这是一座代表十八世纪园林艺术的杰作,有“ 小凡尔赛宫 ” 之誉。 院内建筑群错落有致,人工湖水质清澈,鱼儿遨游,雕塑、雕像、亭子造型精湛。宫殿内收藏有大量风景画、肖像画和挂毯,可谓是国家级的博物馆。而后参观外观富丽、内部豪华的 陶艺博物馆 。馆内有大量陶器、瓷器、玻璃制品,为 苏联唯一的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博物馆之一。 27-29 日, 前往莫斯科北部, 参观 苏联科学院总植物园。 苏联科学院 成立于1925年,其前身为建于1724年的俄罗斯科学院。另外设有远东、西伯利亚和乌拉尔三个相对独立的分院。 总植物园 建于1945年,规模宏大,研究项目颇多, 是 欧洲最大的植物园 。 首先参观标本馆和温室。 标本馆 有40万号植物标本,分省放置。 温室 有六个,共5000多种植物,分为热带和亚热带二部分,之下按科分类,如:兰科、仙人掌科、秋海棠科等。 28 日,第二次来到 总植物园 ,参观 植物栽培区 ,分为:水果类、蔬菜类、浆果类、药用植物类、香料植物类、蔷薇科植物类等。 29 日,第三次来到 总植物园 ,参观 野生植物区 。该区按照地理分布,分为:北部草原植物区、南部草原区、中部草原区、欧洲植物区、远东植物区、日本植物区等。 30 日,上午,前往 季米里亚捷夫植物生理研究所 。 该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参观了其实验室14个。 下午,参观 苏联农业展览馆 。该馆四十年代初始建,五十年代扩建,规模很大,建筑众 多,气势宏伟,多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其中,大型展览厅有80多个。核心展厅前矗立着列宁塑像,十六个加盟共和国均设有展厅,反映其农业发展成就。院中还有友谊喷泉、石花喷泉等配有雕塑的喷泉,以及鲜花似锦的美丽花园。 31 日,参观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 宫 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筑群 , 坐落在 涅格林纳河和莫斯科河汇合处的鲍罗维茨丘陵上, 南临莫斯科河,西北为 亚历山德罗夫花园 ,东北紧靠红场,大致成三角形。 1156 年初建时为庄园之中的小城堡,1367年修筑城墙,随后又建造塔楼,几经扩建,渐成规模。宫墙周边分布着十九座塔楼,或高或矮,或方或园,形状各异,争奇斗巧。其中五座,装有红宝石五角星,红光闪烁,遥遥可见。 由西门- 三圣塔楼门 进入宫内,但见林木葱郁,花草繁茂,大厦轩昂,教堂耸峙。路东南侧,依次分布有武器博物馆、苏联部长会议大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大厦和矗立着列宁全身塑像的花园。路西北侧,分布有克里姆林宫代表大会宫及教堂广场。广场周围有:俄国皇帝举行加冕大典之地-巍峨壮观的圣母升天大教堂,皇族子孙洗礼与结婚之地-造型优美的报喜教堂,莫斯科公国历代帝王之墓地-天使大教堂,高达81米的克里姆林宫中的最高建筑-伊凡大钟楼,以及高约6米的“钟王”-沙皇钟和长达5米多的铜铸“炮王”-沙皇炮。再往西北,分布有:保留着历代俄皇宝座的多稜宫、供沙皇和皇族玩乐的娱乐宫、沙皇和王公们的住所-捷列姆诺伊宫,历届苏共代表大会会址-克里姆林宫大会堂,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办公之地-大克里姆林宫及兵器陈列馆。高大的宫墙,满园的苍绿,多姿的塔楼,金顶的教堂,古老的宫殿,雄伟的大厦,风格多样的建筑群,这些人类历史瑰宝和文化艺术宝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之后,仍从西门出宫,在 亚历山德罗夫花园 漫步。该花园始建于1821年,原为皇家花园。园内,林木茂密,浓荫蔽日,游人络绎不绝,鸽子跳跃寻食。最为著名的无名烈士墓,建于六十年代,用深红色大理石筑成。墓上为由青铜雕塑而成的钢盔和军旗;墓前为五星状火炬,其内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火炬前方的青色大理石地面上,镌刻着一行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布局简洁庄严,蕴意深长,令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不时有人敬献鲜花,为世界和平献身的烈士祈祷,缅怀超越国界的无名英雄,先烈万古长青,永载史册!在花园内 ,可看到宫墙上有六座塔楼。 之后,经红场,过瓦西里升天教堂,下坡,到克里姆林宫东南外墙一游,可看到宫墙上的七座塔楼。沿克里姆林宫滨河路西行,来到横跨莫斯科河的石头桥上,向东北观望,克里姆林宫另具一番壮丽景象。 9 月 1 日,离莫斯科,来到 Загорск 镇,参观 城市博物馆 和 三位一体大教堂 。 2 日,再次来到莫斯科红场,第二次瞻仰列宁遗容。然后再次进入克里姆林宫,参观 报喜教堂 。该教堂靠近莫斯科河畔,建于十六世纪,规模不大,却极具魅力,内部墙壁全为油画,保留着俄罗斯最古老的圣像壁画。 出宫,参观游览地铁。 莫斯科地铁 始建于1935年,布局呈辐射状,极为发达,深浅不一,有的从莫斯科河下穿过,深达150米。建筑材料有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并用浮雕、壁雕、壁画、顶 灯、壁灯装饰 ,五颜六色,风格多样,犹如艺术殿堂。我们看到漂亮的车站就下车观赏,足足花费了半天的时间。 3 日下午,乘机离莫斯科,中途在鄂木斯克停留,翌日清晨到达伊尔库茨克,入住苏联科学院招待。 伊尔库茨克 市位于贝加尔湖南端,安加拉河与伊尔库茨克河的交汇处。建于十六世纪,大部为山地,平均海拔500-70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5 日上午,参观地理研究所。该所1957年成立,有15个研究室,数个实验站。 下午:从伊尔库茨克出发,北行,过 Ангара 河,经 Усть-Ордынский 、Баяндай 镇之后折向东南行,进入 Ольхонский 区。行至垭口海拔920米,为落叶松、云杉林。下坡,途径一个十八世纪的村庄- Степь 村,畜棚和人舍均为木质结构;路边有立马雕塑,是各民族友好和睦的标志。转入小路,沿 Бугульдейка 小河南行,来到海拔500米的 Бугульдейка 小镇,入住私人旅馆。旅馆全为木质结构。室内,铺着地毯,油漆墙,沙发床,无卫生间。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镇,周围环山,海拔1000米左右,属于 приморский 山脉,落叶松林密布,郁闭度几达1.0。小镇距贝加尔湖近在咫尺,仅有一山之隔。小河从镇旁弯曲流过,两岸有白桦林、沼泽草甸、杂类草草甸和盐渍化草甸。 6 日,阵雨,开车沿 Бугульдейка 小河行至贝加尔湖边。 贝加尔湖 形似弯月,湖水清澈,群山环抱,是 全球湖水最深、储量最大、形成最早的淡水湖 ;湖中特有动植物种类甚多。周围山上森林为落叶松群落和樟子松群落。草地类型有:早熟禾+冷蒿群落、苔草+杂类草群落、羊草群落等。据记载,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守节十九年,曾被流放于此,牧羊度日。 7 日,经 Попова 和 Еланцы ,来到 Анга 河注入贝加尔湖的入湖口。此地人烟稀少,地势开阔,波状起伏,林海茫茫,草甸花艳,空气清新,沁人肺腑。植被属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主要植被类型有:樟子松针叶林、落叶松、云杉林、干草原。林间成片开垦,种植有燕麦、大麦、油菜和花生。湖中浅水处,可见眼子菜、水毛茛、黑三菱等水生植物。村寨附近的小河边,有大片沼泽草甸与芨芨草盐渍化草甸。 中午, А.В.Беляева 从车中拿出炊具,搜集枯枝,舀取湖水,点火热饭,在湖边野炊露餐。站在湖边,四下观望,森林茂密,湖山相映,景色奇丽,神秘浩渺。俯视水面,清澈湛蓝,水中生物清晰可见,取杯舀水饮用,甘甜可口,胜似瑶浆。 8 日上午,返回到伊尔库茨克。 9 日,游 伊尔库茨克老城 ,在安加拉河边、卡尔马克思大街、列宁大街、莫斯科大街等处漫步,教堂、博物馆等古建遗产众多;独特的石质装饰,古老的木质民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10 日,乘机离伊尔库茨克,在新西伯利亚机场短暂停留,之后飞回到莫斯科。 11 日,来到 高尔基大街 ,逛莫斯科第一百货公司;商品齐全,琳琅满目,堪称“莫斯科的王府井”。这里有 中央革命博物馆 ,收藏有大量革命文献、实物、照片和造型艺术品。 12 日,参观 苏联科学院动植物研究所 。该所规模宏大,有20多个研究室。 下午,来到 高尔基中央文化休息公园 闲逛。该园紧邻莫斯科河,有剧院、展览馆、小湖、 喷泉,绿草茵茵,林木郁郁,植物种类较多。中央大道两侧全是林荫小径,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晚间,乘火车离莫斯科。次日早晨,到达 列宁格勒 。 列宁格勒 ,曾称彼得格勒,现称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的芬兰湾东岸,涅瓦河畔。该市岛屿无数,水库如珠,河流蜿蜒,桥梁遍布;没有摩天大楼,以俄罗斯古典建筑享有盛名。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寒温带针叶林。 下午,参观 苏联科学院柯玛洛夫植物研究所 。著名草地生态学家谢尼阔夫曾在此工作。同行的杨宝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在该所攻读植物生态学,时隔三十年,她与老同事再次见面,格外激动,交谈许久。 14 日,来到 列宁格勒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 ,参观试验地。该院从事永久牧场的长期研究;著名植物生态学家苏卡乔夫和拉林均为本院教授。 下午,南行,来到 普希金城 。这里曾是沙皇的离宫,称为 皇村 ,在十八世纪先后建成叶 卡捷琳娜宫和亚历山德罗夫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改称普希金城。 叶卡捷琳娜宫 富丽堂皇,宫内金碧辉煌,精美无比,有许多肖像画和琥珀壁饰。宫前为叶卡捷琳娜花园,园中,湖水涟漪,草地纯绿,有许多纪念碑和小型公寓。 15 日,小雨,逛 涅瓦大街 。这条街道是列宁格勒的主要大道,西起海军部大厦,东至莫斯科旅馆,东西皆邻涅瓦河畔。沿街有许多商场和饭店,最为醒目的是喀山大教堂和叶卡捷琳娜一世纪念碑。 喀山大教堂 建于十八世纪,大教堂前设半圆形的回廊,两端分别矗立着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元帅和巴克莱·德·托利塑像;教堂内供奉喀山圣母像,据传,圣母曾多 次在关键时刻显灵,为战胜入侵之敌立下奇功 。 时钟已晚,天色仍然 大亮,来到 涅瓦河 畔漫步,遥望 蓝天,浮想联翩,期望看到北极光,遗憾的是晚来了一个多月,无缘得见;不过黑天时间依然很短,称其为 白夜城市 并不为过。 16 日,乘旅游车,观光列宁格勒市区。先游涅瓦河南岸 ,途经战神广场、夏花园、 米哈伊洛夫花园 、 基督复古教堂 、 俄罗斯博物馆 ,在位于 Салтыкова 大街的 主显圣容教堂 下车,进入教堂。信徒们正在做礼拜,我们入乡随俗,与教徒一起向上帝祈祷。而后,继续车游,经斯 莫尔尼宫 、 斯莫尔尼修道院 等处,通过涅瓦河上的特罗伊茨基桥,进入彼得格勒岛南岸,桥西有一小岛,是为兔岛,岛上建有 彼得保罗要塞 ,塞中的彼得保罗大教堂高达120米,为市区的最高建筑。车向东转,经过彼得一世宫,来到大涅夫卡河与涅瓦河交汇处,河口停泊着“十月革命”纪念物-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 下车上船参观。而后,折向西行,经 清真寺 、 军事历史博物馆 ,过小涅瓦河上的交易所桥,进入 瓦西里岛 ,沿岸分布着几座博物馆,岬角有两根高达30多米的 亚历山大灯塔 ,气势雄伟,甚为壮观;再过横跨大涅瓦河 的宫廷桥,来到半圆形的 冬宫广场 ,车游结束,开始步游。冬宫广场中央矗立着亚历山大柱。 此柱为纪念打败拿破仑入侵 而建, 由花岗岩制成,高47.5米,顶部有 天使铜像。广场 南侧为紧邻涅瓦河的冬宫。 冬宫 建于十七世纪初,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现属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建筑群,与 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 世界五大博物馆 。 内藏珍宝无数,长达200多米,规模宏大,富贵华丽,立面顶端有大量雕像和花瓶,外墙四周布有上下两排圆形倚柱,广场西侧为 海军部大厦 ,大厦西旁的 枢密院广场 上,可见高达5米的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 和 耶夫斯基教堂 。广场东侧,有 普希金故居博物馆 。 17 日,来到 柯玛洛夫植物研究所 ,参观地植物研究室、光合生态实验室、形态组研究 室。 18 日,再次来到 柯玛洛夫植物研究所 ,首先参观 植物博物馆 。该馆建于1823年,初始目的是为彼得大帝一世种植利于健康的植物。其后逐渐发展,成立了植物所。馆内设有植被馆和有用植物馆。前者分为冻原植物、高山草本、针叶乔木、阔叶乔木、中亚荒漠植物、地中海植物、热带植物、澳洲植物、中国和日本植物等。后者按不同地带布局,分为温带草原、亚热带、萨瓦纳、荒漠、北极、南极、海洋和栽培植物等。之后参观 温室 。其内种有6000种植物,按分类系统设置有27个温室,有,如:景天科、睡莲科、仙人科掌、秋海棠科、剑麻类、蕨类、萨瓦纳植物等。 19 日,乘火车来到 彼得宫 游玩。彼得宫原为沙皇的 夏宫 ,坐落在芬兰湾南岸, 极擅 古 建、喷泉、塑像之胜。全宫包括:大宫殿、下花园及其附近的亚历山大花园和茅舍宫等。 大宫殿 建于十七世纪初叶,装饰豪华奢侈,穹顶镀金;宫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前的 塑像-喷泉-瀑布群 ,千姿百态,光怪陆离,形影交错,蔚为奇观。由 参孙喷泉 出水口至海湾,有运河沟通,是为 下花园 ,林木葱葱, 优雅秀丽 。运河两岸众多喷泉,设计精巧,泉水四下喷射,犹如银河溅落,情趣无穷。其西角有 奇珍阁,近海边有 玛尔丽宫 ,东部有 蒙普拉伊宫 。 20 日晨,回到莫斯科。下午,来到 阿尔巴特街 。这条大街,紧邻莫斯科河,只有八、 九百米长,十来米宽,但俄罗斯风情非常浓厚。路面全用砖石铺设,工整洁净,街灯造型古雅,街道两旁有许多古典建筑,显得典雅凝重。这里是艺人和画家的天堂,街头地摊,有的正在作画,有的在为游客画像,有的在销售油画,有的在兜售工艺品。气氛和谐、融洽、悠闲。 21 日,参观 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 。该校坐落于列宁山上,建于十七世纪中叶,是 俄罗斯最大的教学、科研、学术中心 ,主楼36层,高达240米。 22 日,雨,到 全市最现代化的 加里宁大街 购物。 23 日,全市庆祝莫斯科建城843周年;第三次来到红场,第二次瞻仰列宁遗体。而后再次乘地铁游逛,到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地铁站下车参观。傍晚,前往十月广场 散步。 24 日,第四次来到红场,第三次参观克里姆林宫。而后到位于红场近旁的 老莫斯科大学校舍 参观,逛加里宁大街。晚上,乘飞机离莫斯科。 25 日上午,回到北京。
个人分类: 观光游览|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贝加尔湖有二十几万亿方水可调的说法不科学
热度 4 jiasf 2018-4-20 05:43
贝加尔湖是地球上容量最大、水深最深的淡水湖。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79.4千米,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37米,总蓄水量23.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24条长江的年径流总量。 于是有人认为贝加尔湖水资源异常丰富,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取水水源,因此建议中国从贝加尔湖调水到西北、华北地区。 但他们在这里混淆了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可更新水资源量的概念。可以持续开发的是动态可更新的水资源量,而非静态储水量。贝加尔湖蓄存的水量属于静态蓄水量,类似于地下水储水量和石油存储量,而非每年动态更新的水量。静态储水量如果得不到补充,耗一点就少一点,不可持续。只有可以动态更新的水资源量才是可以长期持续开发利用的。 对于贝加尔湖,即使蓄水量达到23.6万亿方,如果真像一些人建议的每年调水300亿方,又没有足够的来水补充,那湖泊水位每年会下降差不多1米!不仅周围生态环境会受很大影响,取水也将越来越困难。 那贝加尔湖动态可更新水资源量有多少呢? 贝加尔湖湖流出的河流叫 安加拉河 ,其年均流量为1870立方米每秒,该河先北流,后折向西,流经 中西伯利亚高原 的南部,在斯特列尔卡村附近注入 叶尼塞河 。其年径流量相当于590亿方,与黄河相近。如果真要规划从贝加尔湖调水,只能从这590亿方水中间打主意!如果所在国俄罗斯允许外调20%,则可以每年调水约118亿方。 从贝加尔湖到中国西北、华北,要经过极端干旱的蒙古沙漠地区。在118亿方可调水中,蒙古会要求多少比例呢?这是从水量分配角度需要考虑的。即便有100亿方水可调到中国,调水线路长度超过1000千米,扬水高度超过600米(贝加尔湖水面高程约456米,要翻过海拔1000米以上的蒙古高原分水岭),加之要给水源所在国俄罗斯交水费,其调水成本高于已经建成运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应该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判断。那么,有哪些用户会承受如此高的供水成本呢? 总之,从贝加尔湖可调水量与23.6万亿方的蓄水量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贝加尔湖流域可动态更新的590亿方年均径流量。而调水是否可行,取决于贝加尔湖所在国俄罗斯是否愿意让中国取水以及取水价码、调水要经过的蒙古国的要价、工程造价、国内用户所能承受的水价等多种因素。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140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七律·贝加尔湖
热度 5 kongmoon 2015-5-28 08:15
瀚海无边淡水滢,粼光点点胜繁星。 烟波浩淼斜阳醉,青嶂巍峨朝露凝。 此地空留苏武泪,斯乡犹荡子休情。 康熙不与俄绥靖,龙舫齐发竞北冥。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淡水资源占全球的20%!贝加尔湖古称北海,贝加尔的发音很可能来自“北海”。苏武牧羊北海就发生在这里。很多学者认为庄子(字子休)的《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的北冥就是贝加尔湖,历代曾被匈奴、鲜卑、唐王朝、蒙古、后金、大清等民族和政权所控制。可惜康熙在位的时候与沙俄签了《尼布楚条约》,自此贝加尔湖彻底与中国脱离了关系。
个人分类: 音画诗情|323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两个人的贝加尔湖畔
热度 19 jinsblog 2014-9-5 05:21
这个网上,好像就我一个人写有关《中国好声音》的博文,不务正业的样子。这一期本来不想写了,或者不想现在就写。但上个周末跳着看了几眼那英组的淘汰赛后,还是忍不住写几句。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李维和周深那场比赛。被淘汰的周深,是我老乡,贵州贵阳人。在我的想像中,吃辣椒、折耳根、丝娃娃、恋爱豆腐果、酸汤鱼、肠旺面、炸鸡腿要 裹 一层辣椒面的人群中,怎么可能出来那种嗓音呢,有点不可思议。 写李维和周深那场比赛,更是因为他们唱了《贝 加 尔 湖畔 》那支歌。不知道这个网上是否有人比我更知道贝 加 尔 湖畔 :那里典型的蒙古人种欢笑的脸盘;那里的风、白桦、松林、湖岸的沙滩夕阳;那里的木头房子,房子里饭桌上的黑面包、罗宋汤、以及永远的伏特加。我怀疑写歌人李健是否真的知道贝 加 尔 湖畔 的那一切。我在跳动中选歌听时,恰好听到了这首歌,并因此知道了李健,原来他写的歌,王菲等歌手唱过。坦白地说,我是上个星期才第一次听到和注意到这个名字,好out的感觉。李健对贝 加 尔 湖畔 的把握,无论深浅,还是有点味道的,尽管歌词里,我没有看到任何一点贝加尔湖。手风琴伴奏的背景音乐,刘卓编曲后更紧凑,体现出那种苏俄时代布尔什维克味道,红色中的浪漫,遥远和粗旷中有点细腻和忧伤,同时带点笨拙的、熊的温柔味道,从手风琴键中一个个的音符流出来。无论李健有没有亲身经历,还是要有点灵感才能做到吧。就像张爱玲写《少帅》,并不需要真的见过少帅。同时也能感到,虽然李维和周深没有在歌唱我的祖国,但那种异国情调的音乐,仍然能感动人。以此推论,有些东西的确是能够跨越国界、民族、文化和政治的。 然后我去翻李健是谁,发现他原来也是歌手,当年清华 歌唱 组 合 《 水木年 华》的二分之一。忽然有种感叹:北大的校友们都干啥去鸟?建议北大以后招生时在有关信息中提个问题:你会唱歌吗?会唱的加0.1分,是个鼓励。我听过、唱过 水木年 华创 作的《一生有你》 、 《在他 乡 》等歌曲 ,都白听白唱了,或者是忘了。后来听到 《似水流年 》, 《想念你》 , 《依然 》, 《 传 奇》 等, 听了也是白听了。接着看了几眼李健自己弹琴唱歌的MTV,认为 他 和罗大佑、李宗盛一样,都是属于没有真正天生好嗓子的人;唱起歌来,低不下去,高不上来,只能轻声细语,靠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和音乐来演绎情感。他们的长处,在于能对自己所处时代中的音乐有独到理解。李健音乐的基本路线是简单、叙事、平易近人和动人。他的音乐比老李的要显得幼稚和简单,但这并不能说就不好。有些艺术家拿铁钩子穿过肉体,把自己血淋淋地挂在空中展览的行为艺术,使的劲、遭的罪不小,但不一定能让人能懂、理解和同情,最后可能是得不偿失或者达不到目的,他们要么是太超前,要么是太不可思议,离开大众的理解,只能是孤独的。人们过日子,太过平静的时候,需要些噪音;噪音太多时,需要些平静,都是一种声音,就太单调而没有了意思。艺术家的成败,不仅要看你的本事,还要看你出现的时间和切入市场的方式。在需要平静的时候,你能给出真正的、能打动人心的平静,嗓子差点也没有关系。 如果没有睁开眼睛看的话,《贝 加 尔 湖畔 》的男“女”声演唱,真的把两个人的贝 加 尔 湖畔 味道唱出来了。我不喜欢男人出女人的声音,也不喜欢看见男人在大庭广众前抹眼泪,没出息劲,这是一种偏见。但这一次,我想说服自己去原谅,21岁的周深还有点孩子气。 我也相信,那姐最后选择时几乎失控的流泪,不是鳄鱼的眼泪。但我也想过,她在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厮杀时,按游戏规则,她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这大概是周深上台后一直低着头的原因。演出前,老那说这是“三季好声音中最令人心碎的重磅炸弹”,只有她自己心里是明白的。人们只能接受、宽容、理解,毕竟做出必需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当老师的,做好人坏人都不容易,不仅要为了自己,也牵动这么多众口难调的观众的神经,还 得让那罐凉茶 挣到更多的钱。 今年汪峰同学依然扮演老诚者的角色,尽管他比齐秦年纪小。他为《贝 加 尔 湖畔 》起立鼓掌,并说出“能让我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听到这么美的声音”的警世格言,虽然有点撑,但我觉得也不是鳄鱼的眼泪。谷建芬老师的起立,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只能同意。我觉的汪同学的说法,比张信哲同学要靠谱许多。后者在给分的时候,说了半天周深的好,然后转头胡扯一句:可是当他在这些优美的声音和旋律结束后,李维那一句出来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心碎了。最后的结尾,是两个人的和声,哪儿有李维那一句出来的时候?简直是胡扯,太不科学了,有和那姐串通帮忙的嫌疑。但这个过程有什么其它更好的处理办法呢?如果我来选,我多半也会选李维。除了他唱得不错,我根深蒂固地不喜欢男人唱女人的声音,即使是老乡,唱得也不错,这属于一种偏执狂,不能跟我讲道理,每个人都有不讲理的时候。 最后忍不住还想说一句,就是那英组里的魏雪漫同学,被淘汰掉了,挺可惜的,但也在情理之中。这个治疗师太老成了,有点让人恐怖,那姐不是对手。那姐不废掉她,没准会被她废掉。我对有各种天赋和努力过的人,都鞠躬敬礼,人生难得完美和如意,得失与否,尽力去争取,坦然去面对,日子总得过下去。无论舞台上的聚光灯是否照着你,你已经比辛苦种庄稼让你吃饱饭的农民奢侈多了。我的小农意识一直都没办法改变 。 参考文献:《 贝加尔湖畔 》 《 贝加尔湖畔》歌词 - 李健 在我的怀里 在你的眼里 那里春风沉醉 那里绿草如茵 月光把爱恋 洒满了湖面 两个人的篝火 照亮整个夜晚 多少年以后 如云般游走 那变换的脚步 让我们难牵手 这一生一世 有多少你我 被吞没在月光如水的夜里 多想某一天 往日又重现 我们流连忘返 在贝加尔湖畔 多少年以后 往事随云走 那纷飞的冰雪容不下那温柔 这一生一世 这时间太少 不够证明融化冰雪的深情 就在某一天 你忽然出现 你清澈又神秘 在贝加尔湖畔 你清澈又神秘 像贝加尔湖畔 附送几张贝加尔湖畔的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与感悟|20321 次阅读|41 个评论
贝加尔湖畔 2011-03-18 09:51
taodeng 2014-2-23 13:06
贝加尔湖畔 凌晨3点被列车员叫醒,从北京到莫斯科的“东方快车”已到达满洲里。中国的边境检查人员上车来,办理一切出境手续。然后我们下车休息,这里已有人在用人民币兑换货币卢布。一切完毕,大家上车,时间还早,我又躺下睡了。直到被再次叫醒,这时火车已移动到俄罗斯境内,停靠在后贝加尔小站。然后开始俄罗斯的入境检查,跟中国一侧一样的程序。先是边防部队军人检查护照和签证,当兵的戴着俄罗斯军队特有的可笑的特大盖帽,提着一个密码箱,看完护照、签证和入境卡以后,将其装入箱中带走,盖完章后再送回。随后是安全、海关和检疫人员依次上来,只有安全检查非常仔细,车厢的天花板都打开,伸进探测仪去搜索,而海关和检疫却只是随意地看一看。检查完以后,又等了许久。我们不到8点就停在后贝加尔,直到10点过才让大家下车,而且都必须下车。 外面风很大,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火车要等到下午4点才发车,时间还有很长,我们先去后贝加尔镇上看一看。这里现在是俄罗斯最远的边疆,而在一百多年前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一个简陋的小镇,但一座座木屋看起来很不错,非常宽敞,还有用木板篱笆围起来的院落,种满果树和花草。镇外是辽阔的干旷草原,一望无际。火车站上停满了列车,可以看见满载原木的火车驶向中国,这是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大项,因为西伯利亚有广袤的原始森林。 火车站的装饰是典型的苏联风格,大楼用科林斯方柱支撑,内部的枝形吊灯相当厚重,窗户上都用天鹅绒叠成庄重的旗饰,天花板的石膏图形也非常漂亮,站台上还有缤纷的花丛。火车驶离站台去换宽轨的车轮,这个过程很长,从平壤到莫斯科的几节车厢也挂到这趟列车上。终于,快到4点时,在经过了12个小时的过境手续和变轨操作后,我们重新登车,开始向西深入西伯利亚腹地。 渐渐开始出现成片的次生白桦林,林下有放牧的牛群,夕阳把余晖洒落在原野上,一切都披上一片金色。第一个停靠的车站是博尔贾,有不少漂亮的木屋,它们不仅有美观的外形,屋檐上还有精美的雕刻图案。夕阳下山了,在我们前进的方向上燃起了火红的彩霞,下面是黝黑的西伯利亚旷野,美丽迷人。 醒来拉开窗帘,列车已穿行在无边无际的茂密泰加林中,笔挺的针叶树直刺云霄,清澈的河流婉转其中,水面浮满了野鸭和其他水鸟。偶尔经过一个村镇,一色的木结构小屋,每家木屋后都有一个大院落,种着土豆等作物。镇上有简陋的东正教堂,常常只是小小的一个祈祷室。镇周围有一些开阔地,点缀着一丛丛的白桦,但很快列车又驶入泰加林中。温度明显降低了,我已穿上羊毛衫。虽然秋意已浓,但林缘疏地上仍然开满野花。穿行在林间的公路都是简朴的土路,非常好,在这种森林地带,土路远比水泥路更贴近自然。 这一段路我们一直沿希洛克河向它的下游前进,直到彼得罗夫斯克才离开。彼得罗夫斯克算是一个较大的站,站台上高高地矗立着列宁的塑像。天渐渐放晴了,灿烂的阳光让森林和草地变幻出更加明快的亮绿,而白桦树干分外夺目。森林逐渐稀疏,出现了更多的木屋,远远望过去,已经看见前方有一个大城市的轮廓,乌兰乌德就要到了。一条大河静静地流过乌兰乌德,这就是色楞格河。 由于签证的问题,我们晚了两天到达乌兰乌德,错过了会议前两天的活动和报告。下了火车就直接去国立布里亚特大学报到,然后到布里亚特宾馆安顿下来,房间里已经通上了暖气。一路走过去,可以看见街景,有安放着巨大列宁头像的广场,有正在维修的大剧院,还有精雕细琢的古老木结构房屋。 下午就开始到布里亚特大学的礼堂听报告,这次参加会议的人很踊跃,来自欧洲各国的人不少,日本同行也有一些。我对许多报告都很感兴趣,了解到一些新知识。接下来是墙报讨论时间,正好跟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聊天。晚饭改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食堂,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继续聊,这样可能也相当于会议讨论,所以原来安排在晚上召开的圆桌讨论会就取消了。傍晚时到列宁广场转了转,到处都很整洁,建筑主要是苏联式的,很有气势和特点。有轨电车在街上轰隆而过,轨道上上下下,有些地段简直与缆车相似。乌兰乌德并不平坦,是建在一些小丘陵上,所以有轨电车正合适。 毕竟是西伯利亚,早晚很冷,在乌兰乌德的第二天早晨起来就穿上了羊毛衫。天气有点阴沉,但空气依然澄清,拉开窗帘就能看到远方,上面簇拥着森林,乌兰乌德沿一个斜坡向下铺展,可以望见东正教堂蓝色的穹顶和金色的尖塔。8点半客车来接,去地质研究所的路上绕到下城,那里有成片的古老木结构房屋,同样是精心雕琢的建筑,有着花样繁多的装饰,大概从流放犯人的年代开始这些建筑就在这里了。城里到处都是雕塑,经过的就有成吉思汗骑马青铜像、劳动者群雕、猎人跪射像,还有一辆真正的坦克也矗立在大型基座上,成为一座独特的纪念碑。 会议地点转移到地质研究所。我的报告在第二个,而前面一个日本同行的灵长类报告也涉及到甘肃东乡的龙担地点。实际上,龙担动物群已得到广泛的引用,从这次的报告和赠送给我的单行本中都能发现。我的报告是关于龙担动物群中的泥河湾披毛犀和在乌兰乌德发现的托洛戈伊披毛犀的对比,感兴趣的人很多。今天交换了不少单行本,由于与更多的人有了联系,回去后还将给他们寄其他的单行本电子文件。当下午的报告全部讲完,又进行了一个关于贝加尔地区的讨论,大家都谈得相当热烈。 会后在下午3点半出发,去乌兰乌德西面30公里伊沃尔津斯克的喇嘛庙参观。客车一路出城,跨过了色楞格河上的大桥。河面相当宽,也很清澈,两岸有茂密的树林,然后一路上就是绵延不绝的木屋,乌兰乌德也因此有了很大的郊区。当木屋逐渐稀少时,出现了广阔的草场。又经过几个小镇,远远地望见了喇嘛庙黄色的宝顶。这里的喇嘛庙规模很大,里面有不少殿堂,后面则是喇嘛和学徒的木屋居所,跟其他镇上的木屋一样的风格,没有宗教色彩。殿堂都是典型的藏传佛教样式,但比西藏的寺院要简单许多,也有一些本地的特色,还为菩提树建了一个温室。这里同样供奉着各色佛像,其面前都放着卢布和戈比的功德钱。 参观完寺庙,重新回到乌兰乌德。晚上是宴会,上了好几道菜,还有伏特加酒。一些俄罗斯人喝醉了,大呼小叫。俄罗斯女士都唱起了歌,有“地质队员之歌”,还有一些歌我不知到名字,最后两首是“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开始野外考察,第一天首先去伊坦察地区,离乌兰乌德有60公里。汽车一出城就进入了漫无边际的森林之中,路旁开始还有一些木屋,然后就只剩下茂密的红松和白桦。不时能看见有动物标志的木牌,比如榛鸡,提醒大家注意保护。看着这漫漫的森林,里面肯定会有很多动物。除了森林还是森林,别的景物不过是森林的变幻,比如这是一个阴天,森林有雾气烘托,还有野火的浓烟。 到伊坦察桥上时,发现完全是一座木桥。这里的木头最多,因此一些材料,只要可能就尽量用木头。电线杆全都是木头,但这里潮湿,处处是水,所以电线杆的底部用一段水泥桩以防腐烂。到伊坦察村时下车来看了看,天气冷极了,只有几度。村子里很安静,每家院里的土豆都还没有收获,院里堆满了作燃料的大木块,想象冬天生起壁炉的情景一定很暖和。 到了伊坦察河旁的第一个地点克罗契涅沃,它位于河流的阶地上,属于早更新世,发现过较多的小哺乳动物,大动物很少。这里可以看见伊坦察河的清流蜿蜒伸向远方,最后将流入贝加尔湖。 远处的木屋村落历历在目,再远处就是低矮的山丘和浓密的森林。第二个地点离克罗契涅沃很近,是萨苏希诺。我以前读过这个地点的文献,对剖面的照片也非常熟悉,一眼就能看出来。萨苏希诺剖面也在阶地上,但时代稍晚,属于中更新世,发现过很多大动物,也有小动物。在参观剖面时到处都能见到化石,大小都有。大化石以肢骨居多,特别是长骨,这应该跟水动力条件有关,含化石层是河漫滩沉积。中午回到伊坦察村,在以前的“集体农庄”食堂用餐。村子的中心广场上也矗立着二战的纪念碑,碑前一如其他地方一样都摆放着花圈和花篮。 下午返回乌兰乌德近郊,参观晚更新世剖面,这是贝加尔地区广泛分布的晚更新世河流相沉积克里沃雅尔斯卡亚组的命名地。站在高高的色楞格河阶地上,可以看见乌兰乌德全景,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城市。蚊虫很多,在我们看剖面时不停地飞来飞去,被咬上一口真是又痛又痒。接下来我们又去了附近一个能直接观察这套地层的地点,几乎全是河流沙。很高兴看到沙坡上密布着沙燕打的洞,小时候冬天总是见到沙燕在金沙江边上的沙岸上打着同样的洞,哦,原来夏天它们就在这里。这个时候天气冷了,沙燕们已经启程去温暖的中国南方。 野外考察的第二天首先去托洛戈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地点,在离乌兰乌德不远的色楞格河畔。岸边上有一座高耸的山丘,这就是所谓的巉岩吧?在草地的尽头还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真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最漂亮的是色楞格河在这里的一弯,有一个巨大的弧形河漫滩,由一长条的树带与河道分开。 河漫滩上全是亮绿的草地,一群黄白色的牛在漫步。远处是色楞格河大桥,公路和铁路都在那里通过,桥头的山丘顶上有鹿的雕塑。托洛戈伊剖面代表了外贝加尔地区主要的第四纪沉积,经过系统的发掘,现在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地层序列。这里发现过大量化石,都是埋藏在河漫滩相中,介于泥河湾披毛犀与普通披毛犀之间的托洛戈伊披毛犀就发现于此。 下午一路的行程又是在森林中穿行,大致沿西伯利亚铁路的方向,因此不时可以看见火车,也不时穿过铁道。火车还是以货车居多,东行的火车无一例外都拉着大量的原木前往中国。到了河谷的宽阔地带开始出现一些大片的庄稼地,全部种着燕麦,奇怪的是一些已经完全成熟,翻着金色的麦浪,而另一些却还是绿色的,不知是不同的品种还是播种的时间不同。 我们在途中的色楞津斯克村下车,去看色楞格河的阶地沉积。一条小溪流过,切开了一个陡立的剖面,顶部是密集的高大红松,下面是清澈见底的水面。溪畔长满白桦,一棵老树倒伏在溪流之上,成了一座独木桥。但老树显然倒伏不久,仍然枝繁叶茂。我们一边看剖面,一边野餐。这里的地层反映了贝加尔地区在第四纪的演变历史,虽然没有化石,仍然很有意思。 从这个地点到贝加尔湖岸还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森林簇拥着道路。晴朗的天空逐渐暗淡下来,当到达住宿地,一个由木屋组成的度假村时,开始下起雨来。我们赶紧到各人的木屋住下,房间里散发着一股松木的香味。 虽然下着雨,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去贝加尔湖畔,那是苏武曾经牧羊的地方。苍茫浩淼的贝加尔湖水,这就是此行最大的盼望。由于光线暗淡,所以看不到蓝色的水面。贝加尔湖本是世界上最深、能见度也最大的湖,可惜天公不作美,让我们看不真切。度假村外是游船码头,岸边漫延着茂密的松林。一群群海鸥在上下翻飞,好大的个头,简直跟大雁差不多。晚上又是大聚会,而为了赶上火车,我们将不得不在凌晨就离开,所以只好提前跟大家告别了。雨还在下,但贝加尔湖已经来过了,已感到非常满足。还看到西伯利亚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环境,不虚此行了。 凌晨3点被叫醒,此时的西伯利亚正在最深的黑夜之中。到达西伯利亚铁路的湖滨小站,是最简易的车站,没有岔道,只有两边的站台。西伯利亚铁路相当繁忙,在等火车的一刻钟时间内,两个方向就有三列货车两列客车通过。我们乘上第二列到乌兰乌德的短途火车,几公里就一个站,是真正的城际火车。上车时才凌晨4点,宽大的车厢里另外只有一个人。虽然很困,却不敢躺下睡觉,因为相当冷,怕着凉。越近乌兰乌德,上车的人逐渐多起来。早晨7点半到达乌兰乌德,天一直下着雨,气温只有10度,哪里也不能去,就等着吧,直到中午12点半从莫斯科到北京的火车才来。 回程不再走满洲里,从乌兰乌德直接向南,在俄罗斯境内几乎都是沿着色楞格河前进。山顶的松林逐渐稀疏,草地变成了宽阔的草原,气候明显越来越干燥。依然地广人稀,还能看见俄罗斯的木屋村镇稀疏地分布在路旁。最后到达与蒙古接壤的边境小站纳乌什基,就在恰克图西面一点。办完过境手续,天已经黑下来。 太阳再次升起,已经到达乌兰巴托,火车站不大,显然列车班次不多。虽然天上还有堆积的云朵,但阳光灿烂地照在车站上,一切都变得非常明快。气温依然很低,因为这里已是蒙古高原腹地,海拔明显升高。火车又出发了,乌兰巴托郊外全是成片的蒙古包,尽管也有木篱笆,但游牧惯了的民族还是喜欢以传统的方式生活。 随着车轮滚滚向南,自然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完全是一派干冷草原的景观。铁路就在高原上蜿蜒,公路与铁路并行,但车辆非常稀见。很快草原也消失了,进入了茫茫的戈壁沙漠,车厢中的空气弥漫着沙尘的气息。太阳强烈地投射,仿佛是一片死寂的世界,狂风夹带着沙尘飞舞。经过了荒凉的赛音山达,想象不出来这个城市靠什么存在?最后到达曾经从二连远望过的偏僻边境小镇扎门乌德,跨过国境,又回到家了。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3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172-【2013作品】贝加尔湖畔4-国庆快乐!
热度 1 hgiap 2013-9-28 17:15
hg摄影作品172-【2013作品】贝加尔湖畔4 也祝博友们国庆快乐! 前几张是参观俄罗斯远东的一个宇宙射线观测站附件拍摄的。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3812 次阅读|3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171-【2013作品】贝加尔湖畔3
hgiap 2013-9-17 18:04
【2013作品】贝加尔湖畔3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3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170-【2013作品】贝加尔湖畔2
hgiap 2013-9-17 17:44
【2013作品】贝加尔湖畔2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2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169-【2013作品】贝加尔湖畔1
hgiap 2013-9-17 17:42
【2013作品】贝加尔湖畔1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2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贝加尔湖畔
热度 47 jinsblog 2013-9-17 14:03
终于有个会议的机会,让我到了贝加尔湖边上,圆了又一个梦。我在《 87年我研究生时的苏联莫斯科历险 》一文中,提到当年坐火车路过贝加尔湖,留下再来一趟的愿望。纽约、北京之间来回飞了很多次,航线都经过贝加尔湖上空。如果天气好,从飞机窗户向下看,夏季的贝加尔湖,就像天空般一片蔚蓝。冬季的贝加尔湖,却是结了冰,从天空上看发黑,湖面的冰膨胀挤压,形成巨大的断裂和山脉一样的隆起。后来听这里的人说,冬季湖上的冰有一米多厚。这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最深处达一千六百多米,其总蓄水量相当于北美五大湖的总和。这里有很多本来属于海洋的螺、虾、鱼,甚至海豹,它们和北冰洋水域中的生物关系,一直都是有趣的科学问题。更不用说,这个苏武牧羊19年的北海,有传奇色彩,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能到湖边去走一趟。 从北京到乌兰乌德,每周有一趟红眼班机,凌晨两点多飞。从乌兰乌德到贝加尔湖,坐巴士大约三个小时。因为天气有点阴冷,加上自己在北京时就有点感冒,可能影响到心情,一路我感到一种苍凉,外加点忧郁。山谷间广阔的谷地,众多的河流,大片的草地,很少见到开垦的土地,有些村庄边上,偶尔会见到些土豆田,翻过的土是黑色的,好土壤。见到最多的是牛群,那种黄、白色相间的牛,块头很大很壮,反映出这里的水草很好,也是原生态的样子,它们在草地上自由地游荡,尽管最终都会有一死,应该是死得无怨无悔了。除了牛以外,也有少量的马群。唯一见到羊群的地方,是后来在色楞格河边上的村庄,有20来只山羊,在那里还见到了些莲花白,唯一的大叶子蔬菜。这里比较寒冷的气候,可能更适合饲养体型大、体表面积相对小的哺乳动物。我问当地人为什么没有羊,人家说南边有。我问南边是哪里,人家说是蒙古。这让我想到两件事,一是有点怀疑当年苏武到这一代来牧羊的传说。他如果到了这个地方,没准是牧马和牛。羊太小了,受不了这个地方的寒冷。二是看到一川的草地,不缺水,不缺阳光,就缺了点温度。这个地方人能吃的东西,活动的是牛,不活动的是土豆,太阳把能量传递给人类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土豆烧牛肉这种苏联共产主义的方式。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这里的温度升一、两度,夏季长一、两个星期,难以想象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车子到了湖边,住在一处湖边的度假村似的小房子中,很别致,房子的横截面是个三角型,这样不怕雪的堆积。房间里面的电热系统,把屋子弄得暖暖的,让人有一种安全感。这里没有网络,人们可以理所当然地逃避一下外面那个繁忙混沌的世界。湖就在百米外的坡下,我迫不及待跑过去看贝加尔湖。当天风比较大,浪很猛,把近岸的水搅 浑 了。有位俄罗斯的摄影师在这里抽烟,我们聊了几句,他说一周前在黑海待了六天,那海水是湛蓝的,对贝加尔湖现在发浑的水很不屑的样子。湖水的这种颜色是我没有料到的,和我从天空中看到的蔚蓝色湖水有些差别。按理说,贝加尔湖水质非常好,最大透明度40多米,世界第二,据说滤去水中的浮游生物,可以直接饮用。但在风浪的摇动下,她似乎也有点晕。 湖边很冷,我穿了很多的衣服,对着湖水感叹了半天,终于见到你了。从一块倒下的白桦树干上,撕下一块树皮,写下“贝加尔湖畔”,拣了几块湖边的鹅卵石,留下是个纪念。到了贝加尔湖,没有点留念是不可能的。晚上睡觉时,可以听到湖水的声音,开始以为是风刮树叶的声音,仔细听是湖水的浪潮声,半夜醒来时,那种声音更加的清晰,带有特别的节奏感,是天籁之音的一种。在这里开会的几天,每天早上和傍晚,都会到湖边去。不同的时候和气候状况下,湖水给人不同的感觉。天晴时,可以看到湖对面的山,贝加尔湖不是海,她是一望有边的。西岸比较陡,东岸比较缓,和这个这湖形成的地质过程有关,这是在会议上听这里的俄罗斯专家报告时才知道的。 风停的时候,湖水显得温顺,轻声细语,水面的波纹有一种丝绸状的细腻和柔和,和波涛汹涌时的状况,判若两湖。晚霞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和天上云的复杂色彩遥相呼应。红色的霞光,把岸边的房子、树林都染红。天水之间,有几只海鸥漂在水面,偶尔起来飞几下,很快又落到水面上或岸边。可惜我们没有见到水里的动物,岸边的沙滩上连贝壳的碎片都没有看到。倒是吃了几次湖里的鱼,是我喜欢的那种。 有一天会后、晚饭前有点时间,我背包出去走。那天我的感冒似乎还有点厉害,但还是走了几公里。我是想出去找一片比较漂亮的白桦林,拍几张夕阳下的白桦林照片,否则就没有机会了。可惜在我能及的范围中,白桦林的状况都不是太理想,拍了几张照片,仔细看看那白色的树干,爆皮后卷起的白色薄皮,用手一摸都是些白粉,很神奇的样子。然后急走回来吃晚饭。到了住处先换衣服,因为三层衣服都被汗湿透,感冒反倒觉得好了点。晚饭中的伏特加就不说了。 第三天的早上,我很早就起来去看湖。湖边上刚好见到一个渔民,我猜想是个渔民,他正在把一条铁皮小船往水中拖。我知道他肯定不懂中文、英文,我也不懂俄文,但还是上去问他,你是去钓鱼吗?他回了我一句俄语。看着他和船一起下了水,摇桨离岸而去,互相挥挥手再见,感觉挺好。有点淡淡迷雾的水面上,还有人划桨驾着小船向湖中去,好像是要到湖对岸去,这个距离有好几十公里,摇过去可真不容易。清早的湖岸沙滩上,已经有白霜,太阳起来就消了。但这个季节已经不能下水,所以各地游人已经散去。最热闹的时候是七、八月,岸边到处扔的塑料水瓶、啤酒、伏特加酒瓶、各种袋子,烟盒等垃圾。到这儿来旅游的人,环保意识显然还不高。一位蒙古来的同事在吃饭时说,我本来以为蒙古人没有环保意识,到这儿来才发现大家都一样。 会议期间有两天是晴天,蓝天白云;有两天阴雨,乌云沉沉,凉风冷峻。我们因此看到了一个多面的贝加尔湖。她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震撼,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漂亮。我也说不出原因,可能是我们有限的时间中,能见到的东西有限;或者是我已经有点震撼疲劳了。我非常期望看见的东西,是贝加尔湖的淡水海豹,一种有独特演化历史的哺乳动物,比人的经历也容易不到哪儿去。但很遗憾我们什么都没有看到。我早已经说过,遗憾是常态。走的时候是阴雨天,风很大,低沉的气氛。出湖的路,被昨晚强风刮倒的一棵巨大白桦树拦住,倒下的树还带下一根电缆。我们费了点劲才把电线支起,让巴士通过,有点逃离的味道。 怀着一种长久积累的期望过来,最后是简单地离开,带着一片白桦树皮,几块湖岸的石头,加上一种浅淡却满足的心情。人生之中,我没有逃掉这堂课,到了贝加尔湖,见到、学到些东西,来过一趟就知足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与感悟|15461 次阅读|96 个评论
又一个三江源——贝加尔湖附近
jiasf 2013-9-4 00:16
西伯利亚的三条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都发源于蒙古高原。东北亚的大河黑龙江也发源于蒙古高原。 实际上叶尼塞河、勒拿河与黑龙江的源头非常近,都在贝加尔湖附近。勒拿河发源于贝加尔湖西边的贝加尔山脉,叶尼塞河的源头色楞额河与黑龙江的源头克陆伦河分别发源于贝加尔湖南边的蒙古杭爱山和肯特山。尤其是色楞格河的一条主要支流的源头跟克鲁伦河的源头共享分水岭。因此,贝加尔湖地区可以称为黑龙江、勒那河与叶尼塞河的共同源头。 另外,蒙古高原西部的杭爱山的南坡还是另一条大河鄂毕河上游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鄂毕河与叶尼塞河的源头是相邻的。 蒙古高原也可当之无愧地称为众河之源!
个人分类: 科普|9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色楞格河河控三角洲【图片】
毛宁波 2012-1-13 07:44
色楞格河河控三角洲【图片】
色楞格河(中亚细亚北部一河流,经外蒙古西北部,在苏联东南部流入贝加尔湖) http://geology.com/articles/selenga-river-delta/
个人分类: 其他|6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秀一张和俄罗斯美女在一起的照片
热度 38 pukin 2011-6-30 20:50
下午读到曹大侠的博文“ 搂美女犯法吗?我也搂一搂 ”,看到大侠同志迷离的眼神,我顺便在博文后面留言: pukin 2011-6-30 17:28 昨天看你的黄果树瀑布,我跟了一篇水晶瀑布。现在看到了你搂遵义美 女,我又想起了四年前被俄罗 斯美女搂,我是不是也秀一下照片? 博主回复(2011-6-30 17:31) : 赶紧秀出来然俺们欣赏一下,不至于胆小如 鼠吧? 如果不秀一下吧,曹老师说我胆小如鼠,那就秀一下,主要是让大家欣赏一下俄罗斯贝加尔湖美丽旖旎的风光 ---------------------------------------------------------------------------------- 贝加尔湖是大自然安放在俄罗斯东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长640千米,平均宽50千米,是世界上第七大湖泊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容纳了地球全部淡水(应该指河湖的淡水)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的总水量。湖上风景秀美、景观奇特,湖内物种丰富,是一座集丰富自然资源于一身的宝库。湖中的动植物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淡水湖里的都多,其中1083种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品种。 --------------------------------------------------------------------------------------------------------- 贝加尔湖清澈的湖面 晚霞中平静的贝加尔湖 俺的确来过贝加尔湖 湖中飞翔的海鸥,可惜当时没有暴风雨 贝加尔湖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贝加尔湖上最大的一个岛——Olkhon岛 Olkhon岛上有森林、草原,山峦,保持着原生态状态,是生态旅游的绝佳场所,每年都吸引很多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一游。很荣幸,我们被岛上当地人说成是第一个来此岛旅游的中国人 贝加尔湖另外一个岛屿 湖水荡漾,林木葱龙 配合贵党生日来一张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和导师列宁同志 美丽的俄罗斯新娘 刚才看到博主王号老师在曹大侠博文后面留言: sheep021 2011-6-30 19:58 搂美女,不牛,让美女楼你,才牛,哈哈 博主回复(2011-6-30 20:09) : 至少比你牛,你也搂一个我看看? 【 搂美女,不牛,让美女楼你,才牛,哈哈 】,王号老师说的正中俺的下怀,那就让俺比曹大侠也牛一回
个人分类: 图片百科|2103 次阅读|51 个评论
美丽的贝加尔湖风光
热度 1 pukin 2009-5-26 16:24
贝加尔湖是大自然安放在俄罗斯东南部伊尔库茨克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长640千米,平均宽50千米,是世界上第七大湖泊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容纳了地球全部淡水(应该指河湖的淡水)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的总水量。湖上风景秀美、景观奇特,湖内物种丰富,是一座集丰富自然资源于一身的宝库。湖中的动植物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淡水湖里的都多,其中1083种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品种。 贝加尔湖上最大的岛屿是Olkhon岛,长约72公里,宽约15公里,岛上常住居民1500多人,主要从事捕鱼和放牧。随着该岛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也有很多人开始从事旅游业为生。 07年7月底,曾有机会在美丽的Olkhon岛上小住了几天,领略了岛上旖旎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品尝了鲜美的贝加尔湖烤鱼。 Olkhon岛上有森林、草原,山峦,保持着原生态状态,是生态旅游的绝佳场所,每年都吸引很多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一游。很荣幸,我们被岛上当地人说成是第一个来此岛旅游的中国人^_^ 贝加尔湖湖面 岛上小木屋 褐色礁石 岛上村庄 岛上草原 岛上旅游车 司机兼导游在做饭 岛上的木屋小餐馆 我们居住的木屋(住在二楼) 傍晚平静的湖面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908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