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危险性评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单独评价某条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靠谱吗?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8-12-10 09:00
自然现象的演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对其的的认识对不对,任何人说了都不算,事实说了算。 具体到有关本文标题的问题,也同样如此,地震具有一言九鼎的话语权。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例看看某条断裂(带)上地震的表现。 夏垫断裂位于唐山地震区(图 1 ),为 1536 年 11 月 1 日通州(县) M S 6.0 地震和 1679 年三河 - 平谷 M S 7.8 地震的发震断裂,若按传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基于地震复发周期的 确定性和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在 1679 年前只能估计该断裂会发生 M S 6.0 左右地震,绝无可能预判该断裂会发生 M S 7.8 地震,严重低估该断裂的发震潜力实属必然。 图 1 唐山地震区及邻区断裂分布图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既然地震的表现不支持过去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那么说明其不靠谱。既然不靠谱,专家们应发展新方法,撅弃旧方法。然而,不知为何,某些专家仍然几十年如一日,还采用旧方法实战,冀有万一之得,但结果怎样呢? 为此,再看一个例子——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某专家 在2007 年按大地震复发模式,把茂县-汶川和北川-映秀断裂分别划分为 7.0 级和 6.5 级潜在震源区,而 2008 年汶川 M S 8.1 地震的发生再次对旧方法投了否决票。 按旧方法,一般会严重低估某条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然而,由于大地震的演化历时很长,即使低估了, 往往 在短短几十年内也难以得到检验,所以会误认为旧方法有时靠谱,但纯属侥幸耳。 为什么单独评价某条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不靠谱呢? 这是因为某条断裂(带)可能和其他断裂(带)有内在联系,如在几条断裂之间存在锁固段(图 2 ),其体积膨胀点处的标志性地震(如 M S 7.0 ) 发生在断裂 A 上,但在峰值强度点处的标志性地震(如 M S 7.5 )不一定发生在断裂 A 上,也可能发生在断裂 B 上,断裂 B 在标志性地震发生前,可能不发生较大的预震, 所以按旧方法评估断裂 B 的发震潜力就会出现误判。 图 2 断裂间的锁固段示意图 嗯,不破不立嘛。那么,如何评价某条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靠谱呢?目前有两种可行的方法【 1 】: 第一种方法是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理论,建立 地震区 标志性地震之间的力学关系,预判未来震情,再估计较大的预震与标志性地震发生在某条断裂(带)上的可能性。 地震区(构造块体)内的断裂(带)有相互作用、地震活动有内在关联,而相邻地震区仅影响该地震区的加卸载模式(速率等),但不影响该地震区的标志性地震演化规律。简言之,某个地震区内的锁固段之间有密切力学联系。 第二种方法是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理论,建立 研究区 (地震区内以断裂线为界划分的区域)标志性预震之间的关系,预判未来震情,再估计较大的子预震与标志性预震发生在某条断裂(带)上的可能性。其依据是研究区内的次级锁固段之间有密切力学联系。 按照这样的理论方法,我们进行了 “ 雄安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 ,主要研究结果已被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采纳【2】。 估计有人会问“为什么你们的理论方法靠谱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方法得到了广大地震们的认可。大家晓得,科学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某一先进的理论方法未被超越前,只能按照该理论方法从事。如果未来有更好的理论方法面世,旧的理论方法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 人类对某一类自然现象演化规律认知的正确与否、深浅程度,通过实践检验的筛选,优者必将胜出,而劣者必然被淘汰,终极的科学认知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一统江湖”。 几位圈内的老专家在一次座谈会上曾说过震耳发聩的话(大意):“传统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给出的数字有多少科学性,需要仔细分析、慎重对待, 以免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 ”是啊,地震危险性评估应以坚实的地震物理预测为基础,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强客观性。 参考 【1】 《雄安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文章之导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88516.html 【2】 我组研究成果被《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采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14384.html 其他(略)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6157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