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冷冬暖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争论 厄尔尼诺 暖冬冷冬 月亮赤纬角周期 冷暖循环
杨学祥 2018-12-31 08:07
科学争论 厄尔尼诺 暖冬冷冬 月亮赤纬角周期 冷暖循环 杨学祥 数说寒潮:全球变暖背景下,寒潮反而增多、变强了吗? 2018-12-30 21:41 来源 : 澎湃新闻 今年入冬以来,仅 12 月中央气象台就两次发布寒潮预警,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显著,多地气温刷入冬新低,甚至突破历史极值,很多小伙伴直呼冻傻了。 有人质疑,不是全球变暖了吗,怎么还这么多寒潮? 12 月 30 日 ,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 )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近几十年来,年寒潮过程频次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但寒潮的减少并不表示它就不发生了,只要寒潮到来,就会带来剧烈降温。此外,全球变暖与寒潮频次和强度变化的关系很复杂,并不是说全球变暖就再也不会冷了,在一定条件下反而可能更冷。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增暖幅度大于其他季节 目前全球变暖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7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 1981-2010 年平均值偏高 0.46 ℃ ,高出工业化前水平约 1.1 ℃ ,成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称 2018 年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将创下有记录以来第四高位,公报还称有记录以来 20 个最热年份都出现在过去 22 年,其中最近 4 年占据了排行榜前 4 位。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正研级高工王遵娅表示,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在近几十年也表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根据 2018 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1901-2017 年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 1.21 ℃ ,且监测显示近 20 年是 20 世纪以来最暖的时期。中国各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北方增暖幅度大于南方,冬季增暖幅度大于其他季节。 1901-2017 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图 本文图均为 中国气象局 图 秋季是寒潮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年寒潮频次呈减少趋势 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潮也最常出现在冬季吗? 中国气象局表示,为了统计方便,我们将春夏秋冬统一为 3 至 5 月、 6 至 8 月、 9 至 11 月和 12 至 2 月,根据中国气象局《冷空气过程监测业务规定》(试行),对历史上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强冷空气过程在冬季发生最为频繁,平均每年发生 4.2 次,其次为秋季;而寒潮过程则出现在秋季的频率最高,年均发生 1.87 次,冬季次之,其中 11 月出现寒潮频率最高,平均每年出现 0.9 次。(注: 6-8 月不开展冷空气活动监测) 中国各月强冷空气和寒潮发生频次 中国四季发生寒潮和强冷空气过程的频次 那么气候变暖背景下,寒潮是变多还是变少了?统计发现,近几十年来,年寒潮过程频次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 0.4 次 /10 年。同时,年强冷空气频次也呈微弱减少趋势。对此,王遵娅解释称,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1961-2015 年中国年区域性寒潮过程频次变化 1961-2015 年中国年区域性强冷空气过程频次变化 寒潮减少了,为啥还那么冷?很多网友表示寒潮都减少了,为何还是那么冷,今年 12 月全国就出现了 2 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真是冻哭了。 近年来全球也出现了多个极端冷事件案例,如: 2008 年我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就与频繁而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有关; 2009 年初,低温、暴风雪席卷北美和欧洲大部,多地出现严寒天气; 2012 年 1 月,欧洲多国出现严寒暴雪,仅波兰就冻死 30 余人; 2015 年 11 月 21 日 至 27 日,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河北保定、山东济南等 113 站的最低气温跌破 1961 年以来 11 月最低气温记录等。 这些极端冷事件似乎又跟寒潮变少有些冲突。对此,王遵娅解释道,寒潮的减少并不表示它就不发生了,只要寒潮到来,就会带来剧烈降温,并伴随出现低温、大风、雨雪等天气,严重时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和损害。寒潮强度和频次的变化会受到全球气候背景,以及不同时空尺度环流和外强迫因子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增暖不均匀,北极地区的增暖幅度较中纬度和低纬地区都要大,这使得低纬和高纬之间的温度梯度变小,并进一步使得欧亚中高纬地区的环流经向度增大,从而让冷空气更容易向中纬度区域爆发;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变暖使得北极海冰加速融化,有利于加强中高纬地区的阻塞高压,从而有利于冷空气爆发南下。全球变暖与寒潮频次和强度变化的关系很复杂,并不是说全球变暖就再也不会冷了,在一定条件下反而可能更冷。 http://www.sohu.com/a/285726041_260616 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形成今年冬天是暖冬 2018-11-07 来源:天气网   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形成今年冬天是暖冬   天气网讯 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今年赤道附近可能会形成一次厄尔尼诺现象,这预示着今年冬天我国大概率是一个暖冬。   6 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服务室首席艾婉秀表示,预计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据统计,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我国冬季偏暖的概率较高。   艾婉秀表示,据监测,厄尔尼诺监测关键区 9 月份海温指数为 0.38 ℃ 。进入 10 月份,海温波动上升非常明显,侯(每 5 天)测指数都超过 0.5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出现大范围偏暖,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事件。据气象行业标准《厄尔尼诺 / 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当监测区海温 3 个月滑动平均值大于等于 0.5 ℃ ,则被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各种统计及模式预测,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部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至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发展到什么强度,艾婉秀表示, 10 月海温指数刚达到 0.5 ℃ 标准,后续发展情况还需及时关注预测。   艾婉秀表示,厄尔尼诺事件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冬季主要还受西风带环流的影响。从历史统计来看,大多数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冬季整体气温比常年冬季偏高的概率较高。   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及省级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可能偏高,意味着出现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冰冻雨雪灾害天气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也不排除阶段性强降温事件的发生,需关注临近天气预报。   同时,艾婉秀在发布会上表示: “ 冬季偏暖意味着冷空气可能偏弱,静稳天气可能要比常年多一些,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要比常年差一些。 ” https://www.tianqi.com/news/23292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023.html 【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 ? 今年冬天特别冷 ? 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已有 775 次阅读 2018-10-8 20:57 【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 ? 今年冬天特别冷 ? 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2018-10-08 18:42:04  来源 : 中国吉林网 作者 :   近日,有没有发现身边感冒生病的人变得很多 ? 出门后有没有发现天气越来越冷 ? 就连供暖期都提前了,伙伴们,重视起来吧 ! 冬天提前了,这个冬天真的很冷 !   就此问题,我们采访到全球气候专家杨学祥,他表示今年冬天会比 2015 年、 2016 年和 2017 年都早,并且从今年开始一直到 2025 年,每年气温都呈现递减趋势, 2025 的冬天最冷 !   为什么呢 ? 说好的全球气温变暖问题呢 ? 大家不要着急,仔细想想,有没有发现 2018 年全球自然灾害特别多 ? 台风、地震、飓风、海啸接踵而来,这是几十年来都未曾出现过的气候异常现象 !   杨教授表示,原因之一是台风、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形成超级灾害链,这些自然灾害将深海冷水翻到地球表面,带来降温,从而影响全球温度的变化。很多人会说这岂不是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相矛盾吗 ? 不会的,因为温室效应并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这种超级灾害链带来的降温被称为“深海及其边缘强震降温效应”,与温室效应同为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因素,因此,今年是一个“寒冷年”。   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今年自然灾害特别多 ? 这也是第二个原因所在,杨教授称 2018 年为“灾害年”,他与几位相关气象专家在 2 月份总结出一套关于 2018 年灾害的预测顺口溜 : “七级地震谁安排,三月走了,六月来 ! 五月过度多留意,八月九月防大灾”。这则顺口溜成功预测了 10 月以前全球的气象灾害,为什么这么准 ! 杨教授介绍道 : 根据月亮赤纬角,月亮赤纬角一直保持在 18 度 6 分和 28 度 6 分之间,通俗地讲,就是月亮赤纬角越大,全球气温越低。 2014 年— 2017 年角度小温度高, 2018 年是温度高往温度低过渡的一年,因此灾害多, 2025 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这一年将全球温度最低 !   10 月 6 日 ,中国气象台发布预计 10 月 7 日 ,长春会入冬,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记者又联系到吉林省气象台台长刘海峰,他表示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入冬标准不一,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温度变化而定,吉林省今年会在 10 月末 11 月初之间的某一天入冬。   小伙伴们,冬天马上来临了,秋衣秋裤准备好了吗 ? 赶紧把羽绒服也翻出来吧 ! 注意保暖哦,拒绝感冒,从刘盈说天气开始 ~   中国吉林网 吉刻 APP 记者刘盈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810/t20181008_17920840.htm http://news.cnjiwang.com/jwyc/201810/27404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9673.html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厄尔尼诺带来严重低温冻害 我们在 2008 年 3 月 2 日 文汇报发表的文章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全球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 30-40 年代的增暖、 50-60 年代的低温和 80 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是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 20 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 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54-1955 )、 1957 、( 1964 )、 1969 、 1972 、 1976 、 1977 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 1947 年至 1976 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突发低温冷害事件将变得非常频繁。 由此可见,在“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厄尔尼诺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5963.html 历史教训 :谁制造了暖冬的谎言? 厄尔尼诺会给全球带来暖冬,已经成为气象工作者的定律,然而在 2009 年的厄尔尼诺之后却遭遇滑铁卢。 据《南方周末》报道,一向是避寒胜地的佛罗里达,正遭受着八十余年来的破纪录低温,让这里正值成熟期的柑橘备受考验。备受考验的还有中国的海运,截至目前,渤海海面的冰封已达 40% 。这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现在虽然还没有极端天气造成损失的具体数据,但是由整个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的 15 年中,全国平均每年是 1000 亿到 3000 亿,占 GDP 的 1~3% 。   这让气象预报工作备受责难。 2009 年底,中国气象网上刚刚公布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又是一个暖冬,紧接着华北就来了强暴风雪的寒冬。    气候的不确定性确实为气象科学家们出了难题。 2004~2005 年冬天,我们预报是暖冬,但却经历了全球变暖后的第一个寒冬,当时的媒体报道 “ 谁制造了暖冬的谎言 ” ,我们压力非常大。 2009 年也是一样,刚报出来暖冬,华北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寒冬。 当时发布报告的时候,还没有深入认识到假厄尔尼诺,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观察和分析,才得出结论。 极端气候的出现,为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下大功夫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 ( 据《南方周末》报道 ) http://www.hljnews.cn/xw_gn/system/2010/01/23/010539319.shtml 2009 年冬季我国严寒气候与假厄尔尼诺有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说:“今冬我国严寒气候与赤道太平洋发生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但这次厄尔尼诺实际上是假厄尔尼诺。”由于厄尔尼诺属异常气候事件,因而今冬气候是“异常”中的“异常”事件。   “前期的厄尔尼诺,增温中心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因此可以说它看起来像是厄尔尼诺,但实际上不完全是厄尔尼诺,而是假厄尔尼诺。”丁一汇说,厄尔尼诺出现时,西太平洋地区应是冷海温,但今年仍是暖海温,对流很强,这是非常异常的。假厄尔尼诺类似于拉尼娜。而在拉尼娜年,中国偏冷,且北方雨雪偏多。   他说,本世纪以来极端冷事件在我国发生过三次。首先是 2004 年至 2005 年冬季的两次寒潮致使东部地区偏冷,其次是 2008 年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而后是今冬华北地区的低温寒潮暴雪事件。但是这些冷事件,是全球变暖总趋势中的一次极端冷事件。   丁一汇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来自外部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化两个方面。其中,外部强迫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周期、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量等,而气候系统内部变化因素则包括大气环流、海洋温度和环流变化等。   “入冬以来北半球接连出现几次寒流可能与多个因素演变的气候背景有关。”丁一汇说,火山最近二三十年爆发频繁,火山活动活跃,气温会下降。此外,目前太阳活动周期处于最低点,太阳黑子不活跃,冷的风险增加,再加上北大西洋涛动负位相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增温不明显等,这些都构成了寒冷事件多发的气候背景。   “但这不会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从全球平均温度值来看,地球并没有变冷。比如,现在北半球偏冷,但是南半球多雨偏热。地球气候的变化今后还会出现冷暖交替和干湿波动,但是这种年代际波动是叠加在全球变暖趋势上的。”丁一汇说。 丁一汇表示,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相应之,突发性的极端冷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增大,产生的风险自然也会增加。原来可能百年不遇的极端低温可能在几十年内就会发生。 极端冷事件增多,人类到底又该如何适应呢?丁一汇说,极端冷事件多发给我国敲响警钟——全球变暖下,一定要做好极端冷事件的防范。比如林业部门在引进树种时应该考虑既能耐寒又能耐暖的树种;东北地区低温冷害频繁应种植耐暖、耐干能抗拒低温品种的作物。 http://tech.qianlong.com/33443/2010/01/27/71@5470337.htm 图 1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据丁一汇, 2008 ) 丁一汇院士在 2008 年指出,因为中国全国范围的可靠气象资料是从 1951 年或 1949 年开始的,所以,科学的说法,说 2008 年这次雪灾是“五十年一遇”是可以的,虽然从某些单项指标来看,有些超过了 1951 年来的极端值,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中国东部气象记录约有 120 年左右的历史)的所谓百年一遇。我国的气候历史记录显示,自 1951 年以来,南方最严重的一次冷害发生在 1954 年冬天,这是发生在夏季长江最为严重的大洪水之后的冬天,雪区和冻雨范围和今年的雪灾差不多。根据记载,当年南方许多地区积雪深度为 20 ~ 30 厘米,最深处厚达 1 米 ,除长江干流外,大多数江河湖泊全面封冻,冰层普遍厚 16 ~ 25 厘米,最厚处冰层达到 1 米 。淮河流域温度在 -18 ℃ 到 -21 ℃ ,长江以南在 -5 ℃ 到 -8 ℃ ,普遍降温在 15 ℃ 左右。而今年的冷害尽管灾情严重,却没有关于江河封冻的报告,降温幅度南方平均也只在 4 ℃ 左右。 1976 年至 1977 年也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中国几大湖都封冻,达 7 - 10 天。这都是历史上很罕见的。但 2008 年“大雪灾”的某些指标,说是“百年一遇”,也不为过,例如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极值。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0802/t20080224_1768467.htm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历时 29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从 1955 年到 1984 年(历时也 29 年),开始时间后延了 8 年,结束时间后延了 8 年;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历时 22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 1985-2007 年期间(历时也 22 年)一次也没有发生。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相对拉马德雷冷位相滞后 8 年,时间间隔的对应性非常准确。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从 2008 年开始,开始时间后延了 8 年,依照规律,结束时间也应后延 8 年。 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峰值,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谷值,这对预测今后低温冻灾有借鉴意义: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未来 30 年中国低温冻灾可能频发。 所谓的假厄尔尼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频繁发生,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它们对应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 1957 、 1969 、 1972 、 1977 年对应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峰值,与暖冬无缘。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是不是假厄尔尼诺? 从图 1 中还可以看到,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次数共 7 次, 1955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 1957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 196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 1969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1972 年(厄尔尼诺年)、 1977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8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极值、潮汐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有很好的相关性。 拉马德雷冷位相是假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太平洋十年涛动的理论研究表明,冷位相增强拉尼娜,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这是厄尔尼诺发生在暖位相时对应暖冬,发生在冷位相时对应冷冬的原因。 假厄尔尼诺并不是新发现。查一下气候变化的历史就知道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0635.html 国家气候中心多位专家对 2018 年冷冬的预测 2018 年冷冬预测并非是我个人的杜撰,而是国家气候中心多位专家讨论分析的综合结果。这一结果是否可靠,需要科学实践来检验。 气象专家认为, 2017 年是个暖冬,若是拉尼娜现象结束那么 2018 年冬天就会是个寒冬,若是拉尼娜现象依然持续,那么 2018 年冬季就可能是个暖冬。 根据拉尼娜现象推断, 2018 年就存在寒冬的可能,因为是寒冬的可能性更大,就需要提醒农民朋友自然界的气候已经确定了 , 要想小麦的产量不受寒冬的影响,农民在播种“弱春性”、“半冬性”品种时,将播种时间推迟 3 天左右为宜。晚播 3 天,小麦的抗寒性就会明显提高,从而预防冻害的发生,保证明年小麦的丰收(见相关报道)。 http://www.sohu.com/a/257977777_822388 参考文献 1 . 郭起豪,徐丽娜。今冬气候是“异常”中的“异常”。 2010-01-27 08:37:54 千龙网。来源:北京日报。 2 . 丁一汇。透视“大雪灾” 。日期: 2008-02-24 来源:文汇报。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年冷冬暖冬争论持续:北京最低温破12月上旬近10年纪录
杨学祥 2018-12-11 14:14
2018 年冷冬暖冬争论持续:北京最低温破 12 月上旬近 10 年纪录 杨学祥 寒潮预警连发 7 天!北京最低温破 12 月上旬近 10 年纪录 2018-12-10 19:19 来源 : 国际在线 近期,受寒潮影响,北京的寒冷程度几乎赶上了“三九天”,让人瑟瑟发抖。监测显示,昨天凌晨到早晨,北京 20 个气象观测站中,有 17 个最低气温跌破了 12 月上旬近 10 年极值,平谷和汤河口甚至跌破建站以来 12 月上旬最低气温的历史极值。然而这并不是结束,今天夜间接踵而至的补充冷空气,让低温在本周仍然是主旋律,北京市气象台今天( 10 日)继续发布持续低温蓝色预警信号。 持续低温预警 较常年同期低 5 ℃ 上午 9 点多,北京城区的气温在零下 6 摄氏度左右,体感寒冷,出行的人们都裹得严严实实。受冷空气影响,北京这几天的气温基本处在零度以下。昨天( 9 号),北京平原地区的最低气温普遍跌破零下 11 摄氏度,部分山区更是跌破零下 20 摄氏度,多个气象观测站甚至监测到建站以来、 12 月上旬最低气温的历史极值。 北京市气象台提醒,预计从今天开始连续三天,北京平原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5 摄氏度左右,平原地区的日最低气温在零下 8 摄氏度,山区则更低,因伴有北风,所以体感会更冷,提醒居民出门时注意防风御寒。 http://www.sohu.com/a/280869884_115239 http://www.taihainet.com/news/txnews/cnnews/sh/2018-12-11/2212832.html 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形成今年冬天是暖冬 2018-11-07 来源:天气网   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形成今年冬天是暖冬   天气网讯 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今年赤道附近可能会形成一次厄尔尼诺现象,这预示着今年冬天我国大概率是一个暖冬。   6 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服务室首席艾婉秀表示,预计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据统计,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我国冬季偏暖的概率较高。   艾婉秀表示,据监测,厄尔尼诺监测关键区 9 月份海温指数为 0.38 ℃ 。进入 10 月份,海温波动上升非常明显,侯(每 5 天)测指数都超过 0.5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出现大范围偏暖,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事件。据气象行业标准《厄尔尼诺 / 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当监测区海温 3 个月滑动平均值大于等于 0.5 ℃ ,则被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各种统计及模式预测,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部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至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发展到什么强度,艾婉秀表示, 10 月海温指数刚达到 0.5 ℃ 标准,后续发展情况还需及时关注预测。   艾婉秀表示,厄尔尼诺事件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冬季主要还受西风带环流的影响。从历史统计来看,大多数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冬季整体气温比常年冬季偏高的概率较高。   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及省级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可能偏高,意味着出现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冰冻雨雪灾害天气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也不排除阶段性强降温事件的发生,需关注临近天气预报。   同时,艾婉秀在发布会上表示: “ 冬季偏暖意味着冷空气可能偏弱,静稳天气可能要比常年多一些,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要比常年差一些。 ” https://www.tianqi.com/news/23292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023.html 【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 ? 今年冬天特别冷 ? 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已有 775 次阅读 2018-10-8 20:57 【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 ? 今年冬天特别冷 ? 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2018-10-08 18:42:04  来源 : 中国吉林网 作者 :   近日,有没有发现身边感冒生病的人变得很多 ? 出门后有没有发现天气越来越冷 ? 就连供暖期都提前了,伙伴们,重视起来吧 ! 冬天提前了,这个冬天真的很冷 !   就此问题,我们采访到全球气候专家杨学祥,他表示今年冬天会比 2015 年、 2016 年和 2017 年都早,并且从今年开始一直到 2025 年,每年气温都呈现递减趋势, 2025 的冬天最冷 !   为什么呢 ? 说好的全球气温变暖问题呢 ? 大家不要着急,仔细想想,有没有发现 2018 年全球自然灾害特别多 ? 台风、地震、飓风、海啸接踵而来,这是几十年来都未曾出现过的气候异常现象 !   杨教授表示,原因之一是台风、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形成超级灾害链,这些自然灾害将深海冷水翻到地球表面,带来降温,从而影响全球温度的变化。很多人会说这岂不是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相矛盾吗 ? 不会的,因为温室效应并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这种超级灾害链带来的降温被称为“深海及其边缘强震降温效应”,与温室效应同为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因素,因此,今年是一个“寒冷年”。   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今年自然灾害特别多 ? 这也是第二个原因所在,杨教授称 2018 年为“灾害年”,他与几位相关气象专家在 2 月份总结出一套关于 2018 年灾害的预测顺口溜 : “七级地震谁安排,三月走了,六月来 ! 五月过度多留意,八月九月防大灾”。这则顺口溜成功预测了 10 月以前全球的气象灾害,为什么这么准 ! 杨教授介绍道 : 根据月亮赤纬角,月亮赤纬角一直保持在 18 度 6 分和 28 度 6 分之间,通俗地讲,就是月亮赤纬角越大,全球气温越低。 2014 年— 2017 年角度小温度高, 2018 年是温度高往温度低过渡的一年,因此灾害多, 2025 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这一年将全球温度最低 !   10 月 6 日 ,中国气象台发布预计 10 月 7 日 ,长春会入冬,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记者又联系到吉林省气象台台长刘海峰,他表示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入冬标准不一,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温度变化而定,吉林省今年会在 10 月末 11 月初之间的某一天入冬。   小伙伴们,冬天马上来临了,秋衣秋裤准备好了吗 ? 赶紧把羽绒服也翻出来吧 ! 注意保暖哦,拒绝感冒,从刘盈说天气开始 ~   中国吉林网 吉刻 APP 记者刘盈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810/t20181008_17920840.htm http://news.cnjiwang.com/jwyc/201810/27404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96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0543.html 韩国多地遭寒潮侵袭 水表冻裂 发布时间: 2018 年 12 月 11 日 08:55 来源:央视新闻 http://www.chinanews.com/gj/shipin/2018/12-11/news795539.shtml 【视频】中央气象台:冷空气再来袭 寒潮暴雪双预警 2018-12-11 10:04:03 星期二 来源: 辽宁卫视 http://www.ln.xinhuanet.com/2018-12/11/c_1123835759.htm 【大开眼界】硬核寒潮来袭,来看看全国各地到底有多冷 2018-12-11 11:28:00 来源:央广网 编辑:高晓越 http://tv.cnr.cn/xwsx/20181211/t20181211_524446447.html “超凶寒潮”来袭 中东部气温持续偏低 2018 年 12 月 11 日 08:31 来源:北京晨报   冷冷冷冷冷!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受“超凶寒潮”影响,全国多地经历了大风降温或雨雪天气。昨日,黄淮及以南地区气温出现 2 ℃ -4 ℃ 回升,气温 0 ℃ 线有所北抬。然而,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错!中央气象台昨日 6 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并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10 日至 11 日,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有 4-6 级偏北风,气温下降 4 ℃ -6 ℃ ,局地有 10 ℃ 左右降温。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仍持续偏低,最低气温 0 ℃ 线将位于江南北部至贵州中部一带,江淮、江汉、贵州中北部、江南北部最低气温为 -3 ℃ 至 -1 ℃ 。为此,中央气象台 12 月 10 日 6 时 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受南下冷空气和低涡切变共同影响, 12 月 10 日 8 时 至 11 日 8 时,山东南部、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其中,安徽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局地有暴雪 (10-12 毫米 ) 。此外,贵州中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为此,中央气象台 12 月 10 日 6 时 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中新网) ( 责编:连品洁、刘佳 ) 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8/1211/c41570-30457781.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