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钱伟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钱伟长

相关日志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消息篇-4-力学界痛悼最后一位辞世的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
sqdai 2010-8-10 14:40
我国力学界最具影响的力学家是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人们公认这四位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他们之中,郭永怀、周培源和钱学森三位先生先后在 1968 年、 1993 年、 2009 年逝世, 钱伟长 先生是走得最晚的一位。如今,四位奠基人到天国聚首了,使得力学后辈欷歔不已,力学界同仁一起痛悼。 在昨天的 钱伟长 先生遗体送别仪式上,我国力学界几代人的代表人物齐齐到场。由于我不掌握贵宾的全名单,眼神又不好,点名可能遗漏,仅给出与会各代力学人的大致情况。 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于 1957 年 2 月 10 日 。 钱伟长 先生曾任该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和第五~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此次学会派三位副理事长出席遗体送别仪式。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创立于 1957 年 2 月,旨在培养高级力学研究人才, 钱伟长 先生任首任班主任,并亲自授课。第一届力学班学员中最年青的也已 75 岁,昨天我见到他们中的四位,平均年龄 78 岁。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和北京大学力学和工程科学系。我国最早的两个力学系,实力最为强劲。 钱 先生曾长期在清华力学系工作,与北大力学系的关系也很密切。昨天,两位系主任莅临。 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长和十几位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前来吊唁。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会和编辑部。该刊 1980 年由 钱 先生创办,任主编十余年。现任主编和副主编率十几位编委到场,重庆编辑部原任和现任主任、上海编辑部主任莅临。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创刊于 1986 年, 钱 先生一直任该刊顾问编委。编委会两位副主任和执行主编参加遗体送别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暨南大学、澳门大学等院校的一批力学工作者也前来吊唁。 再加上本校力学所、力学系、土木系的新老成员,以及 钱 先生的遍布于海内外的旧日学生,总人数应超过二百人。 8 月 1 日 ,中国力学学会网站开辟悼念钱伟长先生的专栏,很多力学界的代表人物在专刊上发表了情真意切的悼念文章,力学界几位院士接受了《科学时报》等媒体的采访,讲述他们所了解的钱先生的业绩和风范。 凡此种种,说明了 钱伟长 先生在国内力学界的巨大影响。 我国力学人也在深思,随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四位奠基人的相继离世,作为后继者,怎样接过他们的大旗,为近代力学的发展进一步建功立业?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大家决心努力奋斗,一定不让周、钱、钱、郭他们失望! 写于 2010 年 8 月 8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8083.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4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消息-3:钱伟长先生长子元凯的真情告白
sqdai 2010-8-10 14:30
我的在职博士生陈然在我的博客上提供了 钱伟长 先生长子钱元凯在 钱老图书捐赠仪式上的讲话(片断),我看了为之动容。 钱元凯说:在我父亲去世的短短几天里面,我在上海大学里深深体会到全校师生员工对他的理解和对他的爱。多少人像志愿者一样,陪伴着他,陪伴他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在我读到学生们深情写的悼词时,我深深地体会到老校长和他相差两辈的学生间没有代沟,中间充满的是亲情和爱。一位百岁老人在辞世的时候,在他身边有这么多贴心的亲人,我们感到欣慰。我在这儿代表我们全家谢谢上海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我父亲在他治学的生涯里,一再强调读书和实践。他出身清贫,是读书使他获得了知识,知识改变了他的人生,成为他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勇气。他一再强调是书给了所有人公平的受到教育和获取知识的权利。只有读书才让我们终生聆听大师们的教导,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拼搏。实践能检验书中知识的真伪,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知识真正变成力量。所以他一生爱书、读书、收藏书。他能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他用毕生的精力和积蓄所收藏的这万卷图书。他 70 岁才来到上大,从此,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投入到上大的建设之中。他期盼在这里,实现他振兴教育的理想和希望。这 26 年里,他把上大的师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的儿女,他的家就是在上大。所以,在他去世以后,我们尊重他的遗愿,把他的全部图书、书架和他的部分个人资料捐赠给上海大学,让我们与上海大学的全体员工共享这份遗产。书,只有阅读,才有生命力。我们把这些书送给上大的师生,就是期望把他对上大人的这种关爱和惦记永远地留在上大。我们希望上海大学师生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让他的在天之灵能够感受到上大人对他的怀念和眷恋。捐赠书是他这辈子为上大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最后一件实事。我们知道对于几万上大人来说,区区万本书是微不足道的礼物。但是,我们总希望上大能接受它,珍重它。 据悉,我校领导代表全校师生欣然接受了这一珍贵的馈赠。 由于前天的 钱伟长 先生遗体送别仪式中没有致悼词和家属致答词的环节,所以我们没有机会听到元凯的更多的话,但上面这些话,已经传达了 钱 先生子女及孙辈的心声。 元凯与我是同龄人,他比我大三个月,极其聪明。可惜的是, 1958 年他报考大学之时, 钱伟长 先生已被划成右派,学习成绩优异的元凯受到株连,被活生生地剥夺了上大学的权利!众所周知, 1958 年报考大学最容易,几乎全部考生都进了大学,惟独排斥了那些新出笼的右派子女(包括 黄万里 先生的儿子等)!据说(尚未查实),在清华最后一次批斗 钱 先生的场合,他说,我可以承认我有问题,但是我儿子没问题,希望不要影响他上大学。可是,在那个年代,说这些话有什么用呢?以后有很多次,先生与我随便聊天时,一谈及元凯未上大学的事情,总是让人体察到他内心的痛! 然而,元凯继承了乃父的率真坦荡、百折不回的性格。他自学成才,虽然手里没有大学文凭,仍成了首钢的一位优秀工程师, 钱 先生撰写专著时,他经常默默地给予帮助:查资料、画插图、校核文稿。 钱 先生与我谈及元凯时,总是透着一份自豪。元凯退休前后,努力自学,钻研数码技术和摄影艺术。近来我读媒体上的报道,称他为摄影艺术家。可见,有天赋的人干什么都能干得很好。 元凯也像他父亲那样,真情至性,直言不讳。记得 2006 年,央视十频道大家栏目组制作第二部有 关钱伟长 先生的专题片时,我参与了一些组织工作,说话时比较注意分寸感,而元凯在访谈中,比我放得开,敢于直言指责当时清华的领导人(当然没有点名)。他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意是:说真话的人一定会笑到最后。 这次在告 别 先生时再次见到元凯时,发现他也老了。但是,真诚未变。令他高兴的是:他的女儿钱泽红圆了他的大学梦,通过自身的努力,本世纪初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了 历史学 博士学位(我没问过他儿子的情况,想必也不差)。据我所知, 钱 先生的后代,个个都有出息。 在此文的最后,我想让我的年青博友们好好领会元凯的这一段话: 我父亲在他治学的生涯里,一再强调读书和实践。他出身清贫,是读书使他获得了知识,知识改变了他的人生,成为他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勇气。他一再强调是书给了所有人公平的受到教育和获取知识的权利。只有读书才让我们终生聆听大师们的教导,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拼搏。实践能检验书中知识的真伪,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知识真正变成力量。所以他一生爱书、读书、收藏书。 这里面有儿子对父亲的深刻理解,也蕴涵着 钱 先生成功的真谛。 写于 2010 年 8 月 9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8139.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81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消息篇-2:情真意切寄哀思-留言集锦
sqdai 2010-8-10 14:19
【按】昨天在我的博客上为悼念钱伟长校长开设了虚拟灵堂以来,已有 322 条留言(截至今晚十点)。从这些情真意切的心语中,我看到了众多年青后辈对 钱 先生的景仰和挚爱,看到了大家继承伟业的坚强决心。有些话语显得稚嫩,但让人们看到了跃动着的火热的心!倘若 钱 先生在天国能听到这些真诚的声音,他一定会感到宽慰。我这里选出 67 条留言,原本想按内容编排一下,但苦于缺少时间,这里仅依照时间顺序一一列出。最后两则选自我收到的电子邮件。若有时间,日后可能重新编辑。 谨以这一心语汇编,表达我们对钱校长的深深的缅怀之情。 ******************************************************************* 上大人忘不掉您的,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一路走好,钱爷爷! Jendy ( 2010/7/30 11:08:22 ) ――――――――――――――――――― 国家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钱老留给我们的精神灵魂。钱老,一路走好! 会飞的蜗牛 ( 2010/7/30 11:11:09 ) ――――――――――――――――――― 好难过啊!钱校长,您要走好!我们一定会努力完成您的心愿的! FSwinnie ( 2010/7/30 11:35:16 ) ――――――――――――――――――― 看得心里一阵难受。我们从没见过的钱校长,我们对他的印象还是停留在画面和影像中,但他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校长而自豪。逝者已去,我们唯有寄托哀思,努力学习,为校争光 唯依の爱 ( 2010/7/30 11:43:24 ) ――――――――――――――――――― 钱老 ... 上大交给我们 .... 你可以放心地去了 .... 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 上大的明天由我们这些上大学子撑起 ..... 冻冻 ( 2010/7/30 11:44:59 ) ――――――――――――――――― 我不敢相信 不能相信 太突然了 一直以为钱老一定能活到我们毕业,能活到百岁 钱老,您走好, 没能见过您将是我一生的遗憾, 不过您永远活在所有上大学子的心中! LQX ( 2010/7/30 11:52:40 ) ――――――――――――――――― 从进校就铭记自强不息的校训。实在令人悲痛,都以为他能过百岁的。 达 ( 2010/7/30 12:02:47 ) ――――――――――――――――― 钱老,一路走好!无数的学生会为您祈福的! 张顒 yong 2010/7/30 12:04:04 ――――――――――――――――― 听到这个消息很难过,虽然没有和钱老见过面,但是他的事迹一直都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个上大学子,今后一定会继续发扬钱老自强不息的精神!钱老一路走好 0のN次方 ( 2010/7/30 12:14:57 ) ――――――――――――――――― 校长走好,上大就交给我们吧,我们会努力的。 LIDLID ( 2010/7/30 12:22:11 ) ――――――――――――――――― 哎,钱老走好,您是学校的财富,是国家的财富,是社会的财富,而今天,留下的只能是对您的无限哀思! luckmdw ( 2010/7/30 12:26:35 ) ――――――――――――――――― 自强不息,穷极而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影舞者 ( 2010/7/30 12:38:09 ) ――――――――――――――――― 呕心沥血铸科技基础 自强不息诲后世学子 伟大长青 今闻噩耗,吾心悲痛,愿我们敬爱的钱校长一路走好! 小小猪 ( 2010/7/30 12:39:08 ) ――――――――――――――――― 同学那里突闻噩耗,十分悲伤,钱老您一路走好,您 05 年对我们说过的 要做好人 。我们永远记得。 瑞 ( 2010/7/30 12:50:30 ) ―――――――――― 一代伟人对于这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我有能力,我希望联合国降半旗。 Terry1106 ( 2010/7/30 12:51:59 ) ――――――――――――――――― 虽然我进上大才一年、也没机会目睹校长的风采。 不过您却真正的影响了一代人。愿您一路走好。 EchO4 ( 2010/7/30 12:58:21 ) ――――――――――――――――― 钱校长走好!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希望后辈青年学子继承,发扬! xqzhu ( 2010/7/30 12:58:52 ) ――――――――――――――――― 錢老一路走好。 伟力纵横穿岁月,长风浩荡历春秋 !上海大学自強不息! 小超子 ( 2010/7/30 13:05:09 ) ――――――――――――――――― 今天中午到所里才从网上得知噩耗,震惊不已。愿 钱老 先生一路走好,力学事业后继有人。 dly ( 2010/7/30 13:06:09 ) ――――――――――――――――― 钱校长,真伟人也!!!后辈学习的楷模!!! 阿婷 ( 2010/7/30 13:07:38 ) ――――――――――――――――― 伟人逝去,是我们挑起重担的时候了。 学富五车 ( 2010/7/30 13:10:28 ) ――――――――――――――――― 失去时候,我们才懂得珍惜。 wangbin123ab ( 2010/7/30 13:13:22 ) ――――――――――――――――― 我们会加油!谢谢您给了我信念! 北极星以北 ( 2010/7/30 13:13:41 ) ――――――――――――――――― 看着看着,泪盈满框。虽然未曾谋面,不过,听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只能说,他已经刻在了我们心里。沉痛哀悼! flyingsnow4 ( 2010/7/30 13:18:29 ) ――――――――――――――――― 自强不息,是钱老一生最好的注释,也是给我们的鞭策! lee_eternal ( 2010/7/30 13:35:03 ) ――――――――――――――――― 前仆需要后继。一个钱校长倒下,要有一百个钱伟长站起来。 夕 ~ ( 2010/7/30 13:41:38 ) ――――――――――――――――― 我最欣赏钱老那无私的爱国情怀,钱老的突然离开,让我一下感觉心里空了 君梦缘 ( 2010/7/30 13:42:31 ) ――――――――――――――――― 永远忘不了您那温暖的手,殷切的目光。先天下之忧而忧。钱老,您走好! 百木合子 ( 2010/7/30 13:42:44 ) ―――――――――― 钱老!一路走好。你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自强不息的校训,已深植我心。 阿郎儿 ( 2010/7/30 13:43:53 ) ―――――――――――――――――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沉痛哀悼钱伟长校长! wildfox001 ( 2010/7/30 13:46:21 ) ――――――――――――――――― 这次夏季学期课程,我再一次的观看了您的事迹,再一次的被打动,我知道您为着国家的需要,奋斗拼搏一生,您有一颗最无私高尚的心,我会向您学习的,走好 ~~ 玉籽 ( 2010/7/30 13:50:00 ) ――――――――――――――――― 说来惭愧,其实直到大四才真正了解钱老对于上海大学的意义; 早上听到消息有点相信不能就这样走了! 只有祝校长一路走好,以前的日子因为你而更好,以后的日子我们会让国家更好! raymgf ( 2010/7/30 13:51:54 ) ――――――――――――――――― 听几位曾经工作在他身边的前辈讲过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很感动,也很敬佩他的学识和人品,他的离去不仅是上大的损失,也是我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碧水清莲 ( 2010/7/30 13:58:58 ) ――――――――――――――――― 永远的校长,上大的灵魂。 glennzsguo ( 2010/7/30 14:15:08 ) ――――――――――――――――― 敬爱的钱爷爷,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大学入学时钱校长 要做好人 的谆谆教诲,军训阅兵的情形历历在目,延长校园邂逅时的激动至今难忘。一代巨匠 钱老走好!!! 新西方 ( 2010/7/30 14:16:28 ) ――――――――――――――――― 7 月 10 日 ,系里的毕业典礼上播放了钱校长寄语毕业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钱老的一字一句,语重心长,当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惊悉钱老仙逝,万分悲恸!钱爷爷 , 您一路走好 ! iris_meng ( 2010/7/30 14:39:02 ) ――――――――――――――――― 钱校长,好遗憾我们没能有机会庆祝您的百岁诞辰。您一路走好,我们全体上大学子将永远缅怀您!! Sabrina_Michelle ( 2010/7/30 14:52:10 ) ―――――――――― 好难过哦,钱老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呢!默哀! sheep ( 2010/7/30 15:12:03 ) ――――――――――――――――― 钱 老师,我一直都以您为榜样, 自强不息 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校训我将永远铭记!绝不辜负您的期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ambiliang ( 2010/7/30 15:17:50 ) ――――――――――――――――― 一代科学巨匠、伟人走了,留下的是他不屈的精神,但愿他的遗训永驻上海大学! lykang ( 2010/7/30 15:46:12 ) ――――――――――――――――― 校长,相信您自强不息的校训可以鼓舞我们上大人坚定地走下去!上大定会好起来!您在天堂一定要始终保持您那和蔼的微笑。 筱坏 ( 2010/7/30 15:59:29 ) ――――――――――――――――― 我和爱人都是上大培养的学生,当她惊呼 钱 先生去世了 时,心头一震。我永远不会忘记钱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钱校长,您一路走好! alberthq_lu ( 2010/7/30 16:04:37 ) ――――――――――――――――― 当得知钱校长驾鹤西去的消息时,唯有扼腕叹息。虽然没有见过钱校长一面,但每次在图书馆里看到那幅钱老慈祥的照片时,心里总会有一种触动。因为是在自强学院,对于钱老的一生、教育思想等等,都了解得比较多,但以前并不特别重视。此刻,心里却万分悲痛,以后只能在校园里、书本里寻找钱老的遗迹了。斯人已矣,我们身为上大人,唯有更加 自强不息 ! zjsxsj ( 2010/7/30 16:14:19 ) ――――――――――――――――― 回老家重庆途中惊闻悲讯,震惊后是无比的悲痛。钱老不仅是上大的校长,也是我们力学所的老所长,如今老人驾鹤而去, 但老人留给我们的 自强不息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永存,我们将会继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对学校,对社会的出色贡献作为对您最好的缅怀。祝钱老一路走好。 jin621209 ( 2010/7/30 16:22:25 ) ――――――――――――――――― 继续发扬钱伟长精神!!! 莫非 ( 2010/7/30 16:27:56 ) ――――――――――――――――― 中国少一科技伟人,我们少一伟人校长。校长走好! qinfengd ( 2010/7/30 16:34:55 ) ――――――――――――――――― 我所思兮在延长,欲往从之谓路艰,相见无门泪沾袍,校长赠我自强不息, 何以报之一无所长,感愤怀忧无处藏,不是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所思兮在上大,匆匆四年无所得,仰头无法泪沾耳,校长赠我求实创新, 何以报之白纸一张,苦闷懊悔心烦怏,不是何故兮使我心凉 我所思兮在上海,忽闻讣闻心黯殇,低头无法泪沾裳,校长赠我感忧国事, 何以报之游戏繁忙,踟蹰茫然倚惆怅,不是何故兮使我心痛 我所思兮在中国,校长之言永不忘,抬头无法泪遮眼,校长赠我勿忘中华, 他日报之振兴国家,感念之心日月长,只因此生兮心在上大,情在上大, 振兴上大,振兴中华! sunliang ( 2010/7/30 16:53:27 ) ――――――――――――――――― 校长离开了,校长精神永在!作为后辈,作为学生,我们当自强不息,以慰校长在天之灵! 木心 ( 2010/7/30 16:54:56 ) ――――――――――――――――― 对钱老的为人做事真的是敬佩不已,是我后辈的学习榜样!当自强不息,为国为民为科学! joehanks ( 2010/7/30 18:04:12 ) ――――――――――――――――― 多想将自己的原创诗歌亲自读给您听,可是没机会了。钱老您走好! 小果的大头 ( 2010/7/30 18:11:39 ) ――――――――――――――――― 不曾有幸亲眼见您一面,却在您的关怀下走过了大学精彩的四年,感谢您!一路走好! ginger_zhu ( 2010/7/30 18:36:28 ) ――――――――――――――――― 刚进大学一年,却深深受到了感染和教诲,这会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钱老,你的付出我们还来不及感谢,你会永远活在大家心里。 HAPPY 哈 ( 2010/7/30 18:46:05 ) ――――――――――――――――― 您说的那句: 同学们,天下是百姓的,百姓的事你们是否放在心上? 我一直铭记在心。钱老,走好。 janpray ( 2010/7/30 18:47:32 ) ――――――――――――――――― 伟公长逝哭上大,杰作频传耀中华!我们永远的校长,一路走好!自强不息! linyang ( 2010/7/30 19:24:39 ) ――――――――――――――――― 6 年的校长,您话语伴随我从青春到成熟,永远的校长! 书浩 ( 2010/7/30 22:40:09 ) ――――――――――――――――― 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定当铭记于心,钱老,您走好! 心愿心语 ( 2010/7/31 8:13:52 ) ――――――――――――――――― 您走好,我们亲爱的敬爱的钱校长,不过,您放心,我们一定谨记您的教诲,求实创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上大学子会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终生。 naturaldu ( 2010/7/31 9:47:45 ) ――――――――――――――――― 虽然您已不可能颁发我毕业证书,但我希望百年之后,我还能在天上接受您的颁奖。。。钱校长请您要准备好,因为我们已准备好了! naturaldu ( 2010/7/31 9:48:17 ) ――――――――――――――――― 钱校长,一路走好!缕缕哀思愿为云,伴您直上九霄天! flyer ( 2010/7/31 10:36:23 ) ――――――――――――――――― 网友 万古云霄一羽毛 在新华网论坛作诗一首以寄哀思: 上海大学 申城昨夜沐灵风,鸠唤莺啼下泮宫。 池柳争随萍眼绿,海棠恣向日头红。 如垂绝壁图书馆,更著微言耄耋公。 坐看天边夕阳大,嫩寒纷纷已朦胧。 注:耄耋公,指上海大学校长 钱伟长 先生。 蓝天白云 ( 2010/7/31 10:44:21 ) ――――――――――――――――― 人走了,但精神常在,风格永存,光辉不灭,思想恒留!钱校长是上大永远的骄傲!一路走好! 阵痛中 ( 2010/7/31 10:47:12 ) ――――――――――――――――― 钱老一路走好。逝者安息,学生当自强! 萧萧风神 ( 2010/7/31 13:05:47 ) ――――――――――――――――― 校长一路走好 ~~~ 身为上大人, 自强不息 永远镌刻于心中。 yumenohotaru ( 2010/7/31 13:33:39 ) ――――――――――――――――― 远隔重洋万里赶不回送您最后一程,钱爷爷您一路走好,请您放心,无论何时何地,上大人一定谨记上大校训! 尊师今已乘鹤去,且留气韵励后人! 玉壶冰心 ^-^ ( 2010/7/31 17:52:45 ) ――――――――――――――――― 虽然我是大一新生,连钱校长一面都没见过,但是通过学校的建设,制度的设定,都能感受得到钱校长身为一位教育家的细心和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钱校长走好。 abin ( 2010/7/31 20:18:16 ) ――――――――――――――――――― 钱校长的仙逝是中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我们上大人的巨大损失,他的仙逝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希望后来者能够秉承钱老衣钵,为中国的繁荣和富强作出自己最大贡献。 qhzh08 ( 2010/7/31 22:10:34 ) ――――――――――――――――――― 从钱老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整个中华名族的近代史!没有三钱为代表的科学事业,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成就,又经历了文革 10 年动荡,怎么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如此飞速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钱老不仅仅是钱老,更是一种精神! instantcoffee ( 2010/7/31 22:16:27 ) ――――――――――――――――――― 正期待出 席钱伟长 教授百岁华诞,忽然噩耗传来,惊悉巨星已于今晨驾鹤西去,万分悲痛!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您的伟大成就、坦荡人生、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世间,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继承您的事业,勇攀科学高峰,完成中华复兴大业! 先生走好! 郭友中 敬挽 ( 2010/7/30 ) ―――――――――――――――――――― 伟人已逝,万众叹泣。先忧后乐,自强不息。 代代学子,斯言永记。上大鼎盛,前景可期。 科学民主,缺一难继。五四精神,今犹珍惜。 中华复兴,吾辈努力。短歌当哭,先生安息! 傅新楚( 2010/7/31 . ) 汇编于 2010 年 7 月 31 日晚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7122.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76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消息篇-1:钱伟长先生走好!
热度 1 sqdai 2010-8-10 14:05
钱伟长先生走好! 顷接噩耗:我们敬爱的老校长 钱伟长 先生仙逝了!他于今晨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七岁( 1912-10-9 ~ 2010-7-30 )。 消息是千真万确的。我刚从校长助理 徐旭 博士处得到证实。 又一位科技伟人走了,三钱中的最后一位。他到天国与他的师兄们重聚去了! 惊悉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我万分悲恸!我原本以为, 钱 先生能活过百岁,甚至开始策划 2012 年的 ICNM-VI ,准备跟他的朋友和学生一起,共庆他的百岁华诞,如今,这一切成了泡影! 钱伟长 先生的辞世,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更是我校我所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是我们学生后辈的最大的痛! 然而,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宝贵财富。他的传奇般的人生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他的爱国敬业无私无畏的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创新的理念,敢作敢为坦坦荡荡的人生态度,是我们永远的楷模! 斯人已逝,我们悼念他的最好行动是: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战斗,以加倍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我在这块博客天地里开出一个虚拟的灵堂,给大家一块寄托哀思的地方。欢迎留言。 2010 年 7 月 30 日 9 : 56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6675.html 钱伟长先生走得很平静 昨天周哲玮副校长向我们述说了 钱 先生的最后的日子的简况,记录于下。 近年来, 钱 先生身体状况逐渐变差,但情况尚称稳定。七月中旬,病情开始急遽恶化。周哲玮每天去医院,手机 24 小时开着, 7 月 29 日 ,周哲玮似乎有预感,把原来晚间置于静音档调为常态。晚上九点多,奉召去了医院。到早晨 5 : 39 ,钱先生进入弥留阶段,到 6 : 20 ,医生回天乏术,钱老停止了呼吸。 很平静。 没有留下临终遗言。 甚至没有睁开眼睛看看周围关注他的人们。 一位科技伟人终于告别了人间。 写于 2010 年 8 月 7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7923.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4163 次阅读|4 个评论
央视“忆钱老”的新闻,把一清华教授的名字念错了
cwhm 2010-8-10 04:40
央视2010年07月31日新闻三十分( http://news.cntv.cn/china/20100731/101191.shtml ),报道了钱老在清华开办力学研究班的时候学生王勖成,以及另外两位教授,沈观林,谢志成教授回忆钱老的点点滴滴。在提到王勖成教授的时,把勖发音发成了mao,正确的发音应该是xu,不知道央视记者在采访王教授的时候,是怎么跟王老打招呼的,在播音的时候怎么又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 顺着这个博文介绍下新闻中的那些教授,对于谢志成教授因为专业方向的缘故不太了解,而对王勖成和沈观林教授,我都读过他们的书。王勖成厚厚的《有限单元法》一书接近800页,中间的很多章节都读了好多遍,还做了笔记并详细推导了里面的那些公式,国内有限元方面的书出其右者应该很少了。沈观林老师的书,我是在出国前才接触的,当时为了找复合材料力学中关于细观力学的一些知识,就发现了沈老师不少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著述,我当时阅读的是沈老师和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更开老师合著的《复合材料力学》一书。这两本书虽然通过各种途径都弄到了电子版,但是因为书太好了,而且想做些笔记,刚好赶上出国前有段时间购书比较狂热,买了一大摞书里就有这两本书,王勖成老师那本有限元那本书因为担心行李超重没有带过来,沈老师那本书带过来,就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还正在翻看那本书,才起了劲上网搜搜沈老师的一些资料,才搜到了文章开头央视那段忆钱老的视频。
个人分类: 人物专刊|3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人才-国家——钱伟长之重
吴信 2010-8-7 11:38
又一位大师离我们而去。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在上海逝世,在很多人眼里,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追思大师,更重要的是检视大师所留下的财富,为后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丰厚的遗产,发现他的治学之本与育人之道等等,早在 N 年前,已经给了我们作答,缅怀其志,为大师送行,也为自己励志。 钱伟长晚年最关心三件事:一是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人才的培养;三是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创新。钱老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国家的问题自己解决,国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时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时候。 看大师的言语,可以看出他的远见: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哪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与钱学森的观点多么惊人的相似。 ◎我 36 岁学力学, 44 岁学俄语, 58 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 64 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而在今天,很多人都等着退休,退休了就把所有的都放弃了,今天,我们应该像钱老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 政府应该努力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创造条件。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这使得我们联想起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钱伟长大师已经做了很多的实践,值得景仰,应该效仿,必须思考,不仅仅是个人,是科研院校等单位,也是社会和国家都需要深思的。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3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追忆钱伟长:大师不是计划出来的
zsguang 2010-8-7 09:40
追忆钱伟长:大师不是计划出来的 戴世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钱伟长研究者) 编前: 2010年7月30日清晨6点20分,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辞世,享年98岁。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三钱。随着钱伟长先生离世,三钱的最后一位也离开了我们,中国科技界正面临一个大师凋零的年代。 长期跟随在钱伟长先生身边工作的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钱伟长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系列图书的审订者戴世强特为本刊独家撰文,意在对钱伟长先生乃至三钱的大师之路作一番探寻,并尝试就当下人们关注的钱学森之问做一些初步回答。 家学渊源 名师熏陶 钱伟长出生在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和父叔辈都是乡村教师。父亲英年早逝,钱伟长受四叔钱穆的影响最大,钱穆仅上过中等师范学校,靠艰苦奋斗自学成才,毕生著述甚丰,多达76部(本),经、史、子、集皆精通,香港学术界称他是博通四部,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四叔不仅资助钱伟长完成中等教育,而且经常让其陪读,少年钱伟长跟着四叔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 投考高中时,由于数理基础差,钱伟长以末名进入四叔任教的苏州高中,在那里得到了钱穆、吕叔湘、陆侃舆、沈同洽等一代名师的指点。尤其是数学老师严晓帆让他每晚去教师宿舍为他额外补课,两人一起开夜车,从此钱伟长养成了开夜车的习惯,而且是六十年一贯制。钱伟长先生生前曾说:在苏州高中老师们的引导下,使我走出了为解决个人生活而学习的小径,启迪了我追求真理、追求学术探索的无尽向往。 钱伟长成才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8岁进了当时最好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他家境贫寒,幸好得到实业家吴蕴初设立的清寒奖学金的资助,才圆了大学梦。 进清华后,他经历了大家知道的弃文学理的抉择,如愿进了物理系。如他在回忆中所说:我在大学本科四年中,得了终生难忘的良好教育。当时物理系有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赵忠尧、周培源、任之恭等6位著名教授,不仅讲课动人,而且同时都刻苦努力在实验室里从事自己的实验研究工作,他们经常工作到深夜。系内的学术空气浓厚,师生打成一片,学术讨论无时不在也无地不在,有时为一个学术问题从课堂上争到课堂下系里经常有研讨会,有时还有欧美著名学者来短期讲学、学术访问,如欧洲著名学者玻尔、狄拉克、郎之万都在清华讲过学,使同学接触到世界上第一线的问题和观点。 在这批名师(特别是吴有训)耳提面命的教导下,钱伟长的学业突飞猛进。他经常从四五点学到晚上十一点(当然下午四点半一般在马约翰教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跟当时的数学系文员比赛谁是清华第一用功生;他不仅学了物理系的所有课程,而且根据学校自由选科的原则,修完了数学系等系别的主干课程,在数理化方面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幸运的是,钱伟长进入清华之时,正是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执掌校政,梅先生的坚持学术领先、优教优育、无为而治的办学理念给清华带来了十七年(含西南联大时期)的辉煌。钱伟长是受益者之一(紧随他的是钱三强等人)。正如钱伟长先生在《八十自述》中所说:在大学四年和研究院的两年中,大大提高了我科学技术的认识,如饥似渴地追求着科学发展的国际轨迹,培养了阅读国际科技文献的爱好,对于数学、物理、化学各方面的新发展都精神奋发地去理解,去搜索。和同学彭桓武、张宗燧、傅承义等经常为一个新问题争辩到半夜两三点钟,这样的条件可惜一辈子中只有六年,这是最不可忘怀的六年。 中西结合 学派真传 钱伟长成才的第二个里程碑是:28岁负笈西渡,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得到了当时最优秀的一个科学学派哥廷根学派的真传。钱伟长曾师从于哥廷根学派的传人辛吉(J.L.Synge)教授和冯卡门(Th.von Karman)教授,哥廷根学派对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风格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对他成为学术大师有关键性作用。 1940年9月,钱伟长与郭永怀、林家翘一起,来到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成为该系主任辛吉的门生。半年后,他们取得了硕士学位,成为多伦多大学办学历史上最优秀的、最著名的中国留学生。郭、林二位转赴加州理工学院成为冯卡门的博士生,而钱伟长当时的研究方向与辛吉完全一样,他们分别从宏观和细观角度探索弹性板壳的内禀统一理论,因此留下攻博。 辛吉认为,钱伟长的选题有前沿性,符合当时的迫切需求:随着飞机、火箭、大型结构物等的涌现,板壳构件变形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而当时的板壳理论五花八门,缺少统一的形式与分类。于是师生间反复切磋。那时辛吉应邀将参与庆祝1941年的冯卡门六十大寿,就让钱伟长以此为题,赶写一篇祝寿论文。钱伟长连开了一个月夜车,到1941年年初,论文定稿,编入冯卡门祝寿文集。钱伟长与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28人一起成为该文集的作者。钱伟长一举成名,大大增强了跻身于一流科学家之林的自信心。 钱伟长在《八十自述》中写道:在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时,和Synge,Infeld教授交往很多,在加州理工学院也多次和vonKarman教授接触,他们都是欧洲哥廷根学派的传人。哥廷根学派是应用数学的倡导者,他们都有很深的数学根底,有更好的对物理过程的理解,都强调对物理过程的本质的认识是主要的,但在数学方法上从不吝惜使用,力求其用在刀口上,要用得漂亮,用得朴素简洁。数学本身很美,不要被它迷了路,应用数学的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 1942年,钱伟长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统一理论》,并在创刊不久的美国《应用数学季刊》上分三篇连续发表,成为后来一段时间的弹性力学工作者必读的经典之作。而后,钱伟长到冯卡门处做博士后研究,更多地接受了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熏陶。 1943年,他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研究了薄壁柱体的变扭问题,两人多次讨论后,用全新的思路,完成了变扭率扭转的论文。冯卡门审阅后高兴地说,这是他署名的弹性力学论文中最富有经典味道的论文。钱伟长与冯卡门有过一次彻夜长谈,钱伟长说:在这一晚的谈话中,使我充分理解了哥廷根学派的风格和追求,对我以后的科研工作有深刻的影响。 这里对哥廷根学派做一简单介绍。哥廷根大学创办于1734年,长期以来是全世界的一个主要的数学中心。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素有德国大学王子称号的哥廷根大学,以倡导自由、独创的学风闻名于世。这种治学精神终于使它成为培育20世纪科学巨匠的摇篮。正是哥廷根的一批学生,为原子弹和空间时代奠定了基础。哥廷根学派创始人克莱因认为,工科大学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真正懂得科学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家也需要具备一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实际上,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是哥廷根大学的一大改革。此后几十年,它对全世界大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多伦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钱伟长在学术理念上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他尤其懂得了哥廷根学派的基本特点理论与实际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数学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建立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他在这种氛围下逐渐成为大师,也把这种优秀的科学传统带回了中国。 三钱之路 如出一辙 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可能详细探寻三钱中的另外二位钱学森和钱三强的成才之路。这里,只指出他们与钱伟长先生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少年时代有良好的成长环境。钱学森的父亲是教育家钱均夫;钱三强之父是著名国学家钱玄同;他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就懂得爱国当自强,学习非常刻苦认真; 他们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都接受了最好的高等教育。钱学森毕业于名校交通大学;而钱三强则是比钱伟长晚两届的清华物理系的高材生;他们的大学教育,使他们在青年时期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他们有欧美留学经历,在国外接受了名师指点,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而且在三十岁左右就建功立业,开始跻身于国际一流科学家的行列。 因此,三钱成为大师决非偶然。 三钱都已远行,国人在悲恸之余,都在寻思:新的大师在哪里?于是,就有了钱学森之问。 回顾钱伟长等大师的成才之路,我的感悟是: 大师不是计划出来的,诺贝尔奖不是靠拔苗助长规划出来的,大师是自然地成长起来的;必须通过优化成才环境,才可能有大师涌现; 优化环境的头等要务是优化教育。人们都心存疑问,八十年前,我国的国力远不如现如今,为什么那时的清华、北大、交大(还有条件极差的西南联大)能培养出大师来,现在反而不行了呢?上个世纪我国拥有大师级的教育家、校长,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等,现在我们有吗?关键是我们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制,缺少高瞻远瞩的教育大师,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没有条件奢谈大师; 优化教育的要务是给办教育者足够的自主权。毋庸讳言,八十年前的大学校长的自主权比现今大多了,他们有最高的人事权、财权和外事权,现在有吗?大家还记得,蔡元培先生由于当年的北洋政府剥夺了他做校长的自主权,愤而辞职。现在,上海大学尽管不是名校,但却是内地办得比较有章法的大学,就因为它的校长钱伟长比上海市长名头还大,他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他能在上级的支持(有时是被迫支持)下,放开手脚地干,干得比一些名校还痛快; 必须实现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努力汲取我国古代教育和现代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结合实际,为我所用。 还可以列举更多。在我看来,造就大师,首先要优化环境,为准大师的成长营造最好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脱颖而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三钱。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个人分类: 经典好贴|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伟长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
热度 1 武际可 2010-8-6 16:28
钱伟长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 钱伟长先生逝世了,人们说他是教育家、应用数学与力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为了纪念这位我国力学界的领军人物。这里大略谈一谈他在我国力学事业上的贡献。 力学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所起的作用,我想力学界的朋友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独立的力学研究和教学。早先的力学研究和教学都是大学工科、数学、物理系科的教员在教学之余开展的研究工作。最早在国内从事力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只有两名,一名是当年清华大学的物理系的教授周培源,还有一位就是周培源曾经教过的学生钱伟长。所以他们两位和后来归国的钱学森和郭永怀一起被称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关于钱伟长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我认为只要提到以下几件事就足以表明他的学术地位的重要性了。 第一,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力学研究的单位,是钱伟长先生创建的。 1951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数学研究所,在数学研究所内建立了一个力学研究室。钱伟长是第一任室主任。这个研究室不久接受了一批像胡海昌、林鸿荪、郑哲敏、庄逢甘等这样有为的年轻人,在钱伟长教授的领导下,学术活跃、创造力强。短短几年内出版了研究论文集《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 1954 年)、《弹性柱体扭转理论》( 1956 年)。并且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如胡海昌( 1928 -)的论文《论弹性体力学与受范性体力学的一般变分原理》( 1954 年,《物理学报》)就是被钱伟长先生推荐发表的。后来被称为广义变分原理,世界各国的固体力学论著中称之为胡-鹫津原理。 1956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成立,就是在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有新归国的钱学森任所长,钱伟长任副所长。 第二,钱伟长参与筹建北京大学力学专业。我国从来没有专门培养力学人才的系科。 1952 年国务院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调整。这次调整的主导思想是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来重塑中国的高等学校体制。在苏联的教育模式中,力学专业总是放在综合性大学数学力学系内的一个专业。于是决定在北京大学设置数学力学系,这个系是由原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燕京大学三校的数学系合并的,下设数学与力学两个专业。力学专业从 1952 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它是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筹办力学专业的教师以周培源教授为首连同吴林襄、钱敏三个教员,还有钱伟长先生的研究生叶开沅、和周培源先生的研究生陈耀松一共只有 5 个人,靠这 5 个人来开出力学专业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北京大学力学专业的筹办实际上多亏许多其他单位的支援,它的开办成功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力学界的贡献。钱伟长派出他的得意研究生叶开源参加筹建北大力学专业,实际上是对这个专业的最大支持。因为在前无力学专门人才培养系科的条件下,能够有一个人参加进来都是十分值得珍惜和宝贵的。 第三,钱伟长先生,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力学培训班。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各方面的建设急需力学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华大学于 1957 年成立了力学培训班,简称力学班,招收大学工科毕业生学习两年力学然后分配去急需力学专业人才的单位。这个班第一任班主任就是钱伟长先生、后来由于钱伟长先生被错划为右派,被免去了班主任改由郭永怀教授担任班主任,并且聘请校外教师和调动清华大学各系的力量给以支持。力学班先后招收了三届共约 290 名学生,在各高等学校新成立的力学系科还没有毕业生之前,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力学专业人才。 文革后,有一个阶段,由于钱学森先生到航天部和国防科委主持工作,力学所的工作无暇顾及。有一个阶段,力学所想请钱伟长先生主持工作,不过科学院希望在钱伟长调任科学院之前,按照当时平反的政策,应当先恢复他以前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职务。不过由于一些人的阻挠,没有回复他的副校长的职务,所以调动没有成功。后来钱伟长想法调出清华,几经周折,才被上海市接纳。于是就在上海为力学事业建立了新的功勋。这就是 第四,创建上海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简称 MMM 会议),开创了理性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这些事比较近,年轻人都知道,所以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在力学界的许多第一线的学者,有相当多数是从北大力学专业和清华力学班毕业的。而钱伟长恰好参与了前者的创办,而直接就是后者的创办人。在我国众多的力学研究单位之中,中科院力学所是举足轻重的一所综合性研究所,而钱伟长是它的最早创办者。有这几件事,我们应当体味得出钱伟长先生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在科学研究成果本身因为钱伟长先生涉猎范围很广,在许多方面我没有发言权。但我了解,钱伟长先生在力学中最著名的贡献,就是他在 1941 年与他的导师 Synge 合作发表的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方程》。因为后来我所从事教学与研究的领域恰好就是弹性薄壳的理论与应用,所以对钱伟长先生的别的著作并不熟悉,但是先生的这篇著作却是我当年入门的引导,我曾经认真拜读过。 1941 年那个时候,从国际上看,板壳理论正是从个别问题的探讨走向普遍统一的理论推求的阶段。钱伟长先生的这篇论文领潮流于这一研究方向。它不仅概括了以往线性问题的研究,还为后来薄壳的非线性理论奠定了基础,进而,通过对复杂的方程式的各项之间数量级的比较,把问题化归于若干简化类型,所以这篇文章在薄壳领域内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承前启后的作用。
个人分类: 科技史|190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戴世强对刘广明博文的评论
热度 1 zdwang 2010-8-5 21:46
戴世强对刘广明博文的评论 王振东 科学时报8月2日曾发表张巧玲的文章钱伟长的三大愿望,文中介绍了 郭永怀的弟子李家春院士所说 做科研、创期刊、办教育,这是贯穿于钱先生一生的 三 个愿望。 文中明确指出: 钱伟长终身从事的是教育事业。办教育、培养人才,是钱先生的第三个人生理想。 科学网 8月1日 发表了 高等教育学者 刘广明的博文 《钱伟长教授被教育家的合理要素》 ,本人于8月2日写了博文《钱伟长的教育思想》对此文提出了不同看法 (刘广明己在文后评论中承认没有研读过钱伟长的著述,他的看法片面) 。今天看到科学网电子 杂志 周刊 在钱伟长专题中, 将刘广明的博文推荐给科学网读者 (刘广明并没有修改补充其博文) ,同时又看到在钱伟长先生身边工作的、 郭永怀另一位弟子戴世强 教授 ,对刘广明的博文也发表了评论意见, 我建议科学网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让读者同时看到对刘广明博文的不同意见,以更全面地了解钱伟长先生在教育方面的思想、理论和杰出贡献。 附: 上海大学戴世强教授: 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评刘广明教授的博文 昨天,我的好友让我看一篇博文《钱伟长教授被教育家的合理要素》,来自刘广明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028 ),刘广明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学原理。本人是一个普通的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教授,本来没有资格与这位高等教育学专家论短长,但看了这篇博文,还是忍不住有话要说。不揣冒昧,敷衍成如下短评。 这篇博文的题目就好生奇怪。作者沿用新的网络语言结构被 ,指钱伟长教授被教育家了,言下之意是,钱伟长教授本不是教育家,被动地成了教育家或被人们称为教育家了。文题一般给出一个命题,恕我孤陋寡闻,这样的命题还是第一次听说:对于钱伟长是不是一位教育家,似乎还无人质疑过。还好,博文的结论是: 钱老被称为教育家,当属实至名归。 然而,拿别人不曾有过疑问的题目来说事儿,不知为了什么? 在这一命题下,作者为界定教育家给出五个条件(或称要素)。我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教育学,对此不敢妄加评议,但是,直觉告诉我,有点不大对劲儿。 刘广明先生强调的第二要素是:第二, 系统综合的教育理论。教育家一定有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这是其立命之本。他对教育理论的贡献不是支言片语,而是一个体系。 下文中指出: 关于第二条,钱老略显不足。虽然钱老领导上海大学二十余年,但钱老并没有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专门的、系统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办学实践中,体现在他平时对教师、学生、干部的要求上。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般论述是否成立。 他提到了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于蔡元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这一点,国人的意见是一致的,刘先生大概也是认同的。幸好,这两年来,我较为系统地了解了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和著述。经查,他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目前只有一本《蔡元培教育文选》(共 252 页),不知道是否符合刘先生的有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的要求? 梅贻琦是上个世纪卓有成就的高等教育家。对此,刘先生没有异议吧?经仔细考证,梅贻琦先生页没有教育学专著,我只知道有一本《梅贻琦教育论著选》(清华大学黄延复编辑整理),他最著名的有关教育的论文有三篇:《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大学一解》、《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不知道是否符合刘先生的有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的要求? 再来看一看钱伟长先生的情况。钱先生自 1946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以来, 64 年中,始终在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线,这一事实谁也无法否定,而不应该像刘广明先生那样割裂历史,把钱先生的从事教育事业的时间局限为 1983 年担任上海工业大学之后的 27 年。钱伟长先生 1951 年就有教育方面的论文,早期论文中就有给他招来祸端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人民日报》 1957 年 1 月 31 日)。 2000 年,钱伟长教授出版了《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共 403 页),论述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校内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成了上海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书,而且得到了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在本世纪初的对上海大学的教学评估(上大是全国高校教学评估的 36 家试点大学之一)结束时,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党委 书记 王荣华指出,上海大学应继续高举钱伟长教育思想的大旗。 2006 年,钱伟长教授出版了《论教育》(共 594 页),其中收集了他在各个时期写的有关教育的文章共计 90 篇。钱伟长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屈指数来,自 1946 年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起,我在祖国的科学教育园地里已经整整耕耘了六十个春秋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我为能将自己的一生的主要精力奉献给祖国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深感荣幸和自豪。关于此书的内容,还是用此序中的语言来述说吧! 在这些文章中,我从宏观到微观,对教育和教学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想法,发表了意见。 就宏观而言,文章内容涉及如何振兴、发展中国的教育,如何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和办学体制,如何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端正办学方向和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如何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和提高教育水平,如何以科研促教学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如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自强不息、不怕艰难和困苦、奋发努力地学习,如何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治学方法,如何建设优良的学风和教风,如何加强德育教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坚持终生学习、努力进取和不断提高,如何尊师重教和依法治教等问题。 就微观而言,文章的内容涉及大学的学院和系科设置,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期长短、试验、实习、教材建设,学分制、必修课、选修课的实施,考试制度、转系制度、学位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学校的招生工作,以及学生的体育锻炼、音乐艺术训练、课外活动、家访、社会实践等各种与教和学有关的问题。 由上述可见,此书内容相当全面。这些年来,为了搞好教学,我自学了一些教育学的专著,此书大致涵盖了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方面的基本内容。当然,在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阐释还不那么深入。但是,钱伟长先生对教育和教学的论述师承了蔡元培、梅贻琦,针对性强,给人以启迪。我们不妨比较蔡元培先生的《就职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文选》, 70 ~ 73 页,见链接 2 )与钱伟长先生的《校长的话》(《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首页)、《理想、信念与祖国》(《论教育》, 582 ~ 584 页),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来,在上海大学党委领导下,许多老师和研究生对钱伟长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已经推出的专著有《钱伟长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钱伟长的教育观》、《钱伟长的治校理念与治校之道》,还有更多的相关专著在写作之中。上海大学正在做刘教授所说的 钱老的教育思想当被系统化 的大事。 写到这里,想问一下刘广明教授, 不知道钱伟长先生是否符合刘先生的有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的要求?他是否应该修正一下他的略显不足的论断? 进一步来说,刘教授似乎混淆了教育家和教育学家的区别,教育家应该懂得教育学,但不一定要有系统的教育学理论著述。更不应以是否 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专门的、系统的著作 来衡量教育家。若坚持以此为标准,那就得把蔡元培、梅贻琦那样的优秀教育家逐出门外,脱掉他们的教育家的帽子了。 人们通常认为,做学术研究,写学术性论文,最基本的一条是掌握翔实的资料。看来,刘广明教授对钱伟长先生及其思想知之甚少,又不曾做过细致调研,就信口发表意见,还弄了个被教育家这样的吓人的题目。真是犯了做学问、写文章的大忌。 还得感谢刘广明教授,他给了我契机,促使我认真重读了钱先生的遗著《论教育》,并给予推介。也许这是纪念他的一种最好的行动。 限于时间,就写这些,很想听听博友们的意见。同意者,在顶字那里点击一下(这是我的青年朋友教我的测度民意的办法);反对者,更是十分欢迎公开发表意见。 戴世强 写于 2010 年 8 月 5 日晨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751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周哲玮:教育家钱伟长
Mech 2010-8-5 15:02
2002年10月9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的九十华诞。在他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教育事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钱伟长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他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就,也形成了深刻而独特的教育思想。要理解这些成就与思想,应与了解钱伟长先生的生平结合起来。 一、代表钱伟长先生的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他是国难家贫,特殊时期培育出来的爱国者;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爱国者,其中为数不少的是所谓受主龙恩,知恩图报这样忠君的爱国者。但是钱伟长先生却是一个贫家子弟,虽出身于书香门第,大半辈子也没有飞黄腾达。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处于国难之中,而家庭也一直处于贫困状态。这样的青少年时代,培养了他的一种特殊感情,一生中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个联系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生活磨练出来的切身体会。 钱伟长先生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多次讲到,他在1931年9月16日进入清华大学,是以文科的优秀成绩考进清华大学的。然而9月18日,日本人一夜之间就了占领东三省。国家民族的命运,使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方向,弃文从理,坚决地要求转到物理系。 在一二.九运动中,钱先生也是一个积极分子。在一二.九运动的前后,凡是清华大学学生参加的重大的游行示威活动,他都参加了。他还参加了清华大学南下抗日宣传团,骑着自行车南下宣传。在当时清华大学里,公开参加这些抗日救亡运动的,研究生里只有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钱伟长先生。 1940年钱伟长先生考取了英国的庚子赔款留学生,已经上了船要到英国去。但是当他们发现在护照上有日本的过境签证,全体留学生马上拿着行李下了船。他们认为在国耻时期,不能容忍有日本的签证盖在中国的护照上。 抗战胜利后,钱先生马上在1946年就从美国回到中国。当时对美国人用的理由是,离家多年,儿子已经8岁了还没见过,所以要回去探家。1948年,中国处在内战时期,清华的教授都非常艰难,生活非常苦。这个时候,钱学森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了这些老朋友。他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告诉他加州理工学院仍然欢迎你回去工作,还可以把全家一起带去。但在办理签证手续的时候,当中有一栏:如果中美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他的答案是NO,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他从加州理工学院回来的时候,就抱有这么一个愿望,一定要在中国办一个像加州理工学院一样高水平的学校。不知道这个历史,就不能理解钱校长的办学热情。上海大学的师生员工都知道,钱校长提出的20年规划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把上海大学建设成一个具有加州理工学院这样水平的一个学校。因此,新的上海大学成立的大会上,钱校长提出的目标就是,要办好与世界上以城市命名的优秀大学并驾齐驱的上海大学。 第二,在钱先生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最优秀的中外文化的熏陶; 在中小学时代,他就受到他的叔父、国学大师钱穆,语言学大师吕叔湘,还有音乐大师杨荫浏等人的教诲。清华大学的时候,有叶企荪、顾诘刚、吴有训、马约翰;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有辛祺和英菲尔德;到了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在冯*卡门教授身边工作。这些学者都是当时在各自领域里最杰出的大师。在中外最优秀的文化共同熏陶下,在钱伟长先生的身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素质。你既可以看到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又可以看到那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同时,你又可以看到西方文化所提倡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特点。几年前,复旦大学举行的亚太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上,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曾经讲过,古代曾经是东方文明灿烂的时代,当时东方是超过西方的。近两百年来,西方的文明胜过了东方的文明。那么二十一世纪是怎么样一个时代呢?潘校长认为应该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时代,不再是简单的东方战胜西方,还是西方战胜东方。用这个观点来回顾钱先生的经历,也可以回答一个问题:五十年前的争论中,钱伟长先生提出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是正确的一些观点,当初为什么不能为人所接受呢?答案恐怕就是:只有在我国对外开放进行改革的今天,真正接受东西文化交流的时代才得以到来。 第三,一辈子自强不息、改革不止 钱伟长先生在小学的时候,就由于家庭的困难和社会的动乱,换了六个学校。到初中又是有很多的课没有正正规规地上。在他的《八十自述》里可以看到,小学中学十一年的教育,真正上学的时间还不到五年。我记得第一次见到钱先生的时候,他就跟我说,我没有学过平面几何。当时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一个著名的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告诉我最基本的平面几何他没有学过。到高中的时候,他的数学是要专门补习、要晚上加班的。到了大学,又由学文转为学物理。因此,在他的学生时代,你可以看到他不断在补课,从来不是按我们所谓的科班出身、按部就班这样培养出来的。但是,在所有的这些过程里,他每次都能战胜困难,每次都能赶上,每次都能成为强者。因此也就培养出钱伟长先生非常强烈的自信心,培养出他一辈子的自强不息,一辈子不安于现状,一直要进步、要改革。 二、拆掉四堵墙 钱校长的教育思想应该是围绕拆掉四堵墙这样一个中心思想来展开的。四堵墙即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拆掉这四堵墙集中地反映了钱伟长先生的教育思想。 五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一个是大学体制上的改革,把多学科的综合大学改组成为单科大学和文理科综合大学。一个是教学制度上的改革,建立了以专业为核心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把原来的校院系的结构,改造成了校系教研组的结构。还有一个教学和科研怎么分工的问题。大学是同时作教学科研,还是学习苏联的体制搞大科学院,科学院搞科研,大学搞教学。这也是五十年代争论的一个焦点。现在来评价五十年代初期大学改革,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第一,这样的大学改革是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对口的专业人才,而且,高等教育的规模也逐渐得到了扩大。但是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科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的内在逻辑。同时,大学不搞科研,按专业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这样一个结构,造成一个问题,大学里大多是比较详细的、比较仔细的来教学生已经成为定论的知识,而脱离了正在发展的知识,这就造成现在所说的违背规律的问题。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削减了综合大学的系科设置,实际上削弱了综合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与科研实力,拉大了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 在五十年代初期的时候,钱先生原来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参加者。当时为了学苏联,清华大学开展俄语的速成试点的工作,钱伟长先生是清华大学的教务长,他主持了这项工作。1952年7月,第一期培训1个人,第二期11个人,取得经验以后,八月份有238个人,经过15天90学时的集中培训,都掌握了8001000个单词,翻译了大量的教科书。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他的一些观念、观点与当时的政策产生了冲突。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在20世纪开始是受到日本的影响,后来又受到西欧的影响,最后,以清华大学为代表,基本上走上了美国大学的路。而当时,美国就代表了封锁中国的帝国主义,而苏联代表了支持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朋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术观点的争论演变成为影响钱伟长先生几十年的政治结论,恐怕也是历史的逻辑,非个人所能预料和改变的。 具体介绍一下关于几堵墙: 第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 1954年到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自然科学12年规划。当时候钱先生就主张一个观点,是为政府搞规划,而不是为了学科搞规划。现在在制定规划的时候,是以国家任务为主导、还是以学科发展为主导,也有争论。当时,钱先生认为应该为国家的建设搞规划,因此把500多个科学家提出的500多个项目,归结到55项,再加上基础研究,最后是56项。 1956年,钱先生在我国的科学任务这篇文章里,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什么叫世界水平?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也要搞一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从中国水平到了世界水平了。而是说,在通过这个规划12年内,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上,有足够数量和足够水平的科学工作人员来研究解决我们国家生产建设和文化建设上存在的科学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建设中的科学上的问题,我们自己能够解决,而不仰仗人家来帮我们解决,这就是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我觉得这样一个观点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正确的。 大家都知道周总理曾经讲过我们国家有三钱。原来以为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而称之为三钱。这次我才弄清楚,是因为他们在科学规划制定时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的作用才有三钱之说。 文革结束以后,钱先生到了上海,当上海工业大学的校长。在他的《八十自述》里,他讲到:我首先考虑到上海工业大学怎样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直接为改革开放中的上海市的经济建设服务,怎样开拓办学路子,怎样进一步加强和生产的联系,怎样消除学校和社会的隔阂。 新的上海大学成立了以后,他多次反复强调,上海大学的特色就是上海两个字,上海需要的我们就要办。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钱先生更是这样要求。大学本科我是学水工建筑的,硕士研究生的时候跟了钱校长作研究生,学了固体力学,到84年读博士的时候,钱校长就动员我们,希望原来作固体的,现在去作流体,力学本来就是一家。因此我的博士论文就作的流体力学。在博士论文答辩毕业以后,我问了钱校长一个问题,我说,钱校长你看我今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就这样一个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问题,我挨了一顿批评。钱校长说:你还是那套做学问的想法,什么叫往哪个方向发展,是将来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作的。为了社会搞教育,为了社会培养人才,为了社会做工作,这一点贯穿了钱伟长先生几十年的学术生涯。 第二、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钱校长多年坚持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为一体。在五十年代有这样一个说法,科学院搞科研,大学搞教学,虽然最后并没有成为定论,但是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后来,邓小平同志提出来大学应该是两个中心,既是研究的中心又是教学的中心。有的学校就产生了两个中心两套班子的现象。钱先生和教育部师资处的领导同志谈话的时候提出,反对两个中心两套班子的分离论,推行一套班子两个中心的教学和科研的结合论。 现在高教法的第六条规定了,高等学校的任务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牵涉到怎么看待创新,究竟什么是创新。在上海大学的多次的报告中,钱校长反复强调创新与条件的问题。他说:创新首先要有科学性。创新精神不是拍脑袋,科学创新要搞清楚有什么局限性。科学实践告诉我们,真理有普遍性,也有局限性,超过这个局限,真理就成了谬误。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就有很多限定,所以实验必须在符合必要的条件时才能重复。什么叫科学发展进步了呢?就是某些条件变了,把从前的科学真理加以改造,突破原有的局限,这叫进步,叫创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句话,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但钱伟长先生早就跟我说过,这句话起码是不完全的。因为,它没有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校里问题都给你规定好了,你给出答案。但当你走向社会,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你要首先提出问题,正确地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科研工作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的差别的。 钱先生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讲课的时候,重点是讲结论还是讲条件。在基础课的教学当中,相当多的重点是在讲结论,讲具体的操作的方法。在上海大学曾经发生过一次争论,我们提出搞科研的博士生导师也要上大学一年级的课程。果然就有老师去上了,上课以后,与原来上课的老师发生了争论,争论在统考出题的时候,题目到底出的对不对。我们原来上基础课的老师讲,这个题目就是应该这样出的,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明白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他应该会做。而这位搞科研的老师认为这个题目没有限定条件,没有把这个问题需要指定的条件讲清楚,换句话来讲,这个题目是做不出来的。就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指导思想上的差别。差别到底在哪里?也许,搞科研的教师没有一直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那么熟悉它的定理、它的推导和它的习题,但是最重要的,搞科研的教师才会有这样主观的要求,碰到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把条件规定清楚。 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一定要有博士学位。我们好多系里现在已经提出来,要么你去读博士学位,要么你准备离开我们这个系。为什么?实际上,我们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钱伟长先生在八十年代就提出来,经过研究生培养的年轻老师,应该首先开专题课,开与他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作一篇博士论文,起码要看100篇左右的文献,他掌握了这个方向里最新的知识。开这样的专题课,他们比老教师更有优势。这样的教师,首先对研究生和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开专题课。逐渐的成为副教授以后,可以开专业课。资深的老教授,应该去开基础课,因为这个时候你的知识面也宽了,工作经验也丰富了,讲课的经验也丰富了,你也有能力掌握100多人的大教室里的教学秩序。钱校长多次举过这个例子:四十年代,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包括周培源都曾同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喷射推进实验室工作。后来钱伟长先生回到中国,林家翘先生是到了MIT,他到MIT开课就是讲他的博士论文的一些理论,过了几年以后,他才开流体力学,而最后他在MIT的王牌课程是微积分,是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的。这样做,我们的学生一进校就可以接触到我们学校水平最高的教授。对于他们来说,重点不是教给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结论,而是要给同学们展现科学的思想、科学的魅力。这就是我们钱校长一直希望做到的一个目标。 第三、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 在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的时候,建立了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体系,或是说非常有计划、非常仔细的一个体系。可以看看当时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争论的焦点的一篇文章,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这篇文章开始是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后来钱先生觉得没讲清楚,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其中有一段话:我们并不是说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分得较细,订定目标,按计划来培养的。但是,这只有在工业发展比较定型的情况下,按不变的比例发展着,技术上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变化时才是可能的。像1930年间一些较成熟的专业就有过这样的稳定情况。但是,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不是这样的,国家工业发展的比例起着急剧的变化。我们今天处于一个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仅每月都有新的技术部门在形成,就是一些比较成熟的部门,也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撞击而起着根本性的变革,工程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取得科学基础的支持。分工过细,对学生进行过分刻板的培养,就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 这是1957年发表的文章。现在2002年再来看这篇文章,感觉到钱校长对这种形势发展的看法,即使到今天,虽然是用不同的语言讲出来的,仍然说明了事情发展的规律。 钱校长最近还强调,我不是反对抓专业教育,而关键是专业过早、过专。而且在我们中国大学这样的学制下,专业的教育应该放到研究生阶段,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如果按这种专业教育做下去,那么基础就不够广阔,而且,学术思想也不行。 第四、教与学之间的墙 钱先生在《八十自述》里讲道:认为学生只有通过老师教才能学的传统教育思想,已不能满足当前高等教育的需要。教与学本来是一对矛盾,教虽然有指导作用,但毕竟是外来因素。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在工作中能不断自己学习新知识,面对新的条件也能解决问题的人。 钱先生特别强调,教和学这一对矛盾里,学是主要方面。钱校长认为,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应该是靠管理,应该要做到通过老师的引导来促成学生的自学。 教会学生自学,也就是教会学生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自学总会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有三种:一种是本来就没有解决的问题,还需要人类继续探索的;一种是你现在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的问题,学到后面就会懂了;还有一种可以绕过去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不会把所有的石头检干净了才能往前走的,走远了回头看,小石头早就看不见了。但不管哪种问题,都应该记下来,以后解决一个划掉一个。 现在上海大学已经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自学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本科生的要求,不管是什么学科,文科还是理科,什么专业。当你毕业的时候,已经成熟的经人总结的知识,不需要老师教应该自己能学会,达到这样的水平就是一个合格的本科生。 对于硕士研究生,应该要求培养调查研究能力。这个调查研究在不同的学科里是不同的内容。文科里的社会调查,理科里的文献调查,工科里的生产实践调查,这些都是对你所研究的领域里正在发展的东西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所有的地方都是一样的。 而对于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钱校长的好多讲话里都讲到,一个真正的博士研究生不应该是老师给题目他去做的,而是应该老师向他介绍几个领域,发展比较快的领域,由这个博士研究生本人,经过调查研究提出问题,而由导师来帮他把把关,你是不是可能根据你的条件在这段时间里完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就能够满足我们刚才讲的,我们师资队伍建设所需要的年轻的教师。当他毕业的时候,他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解决,但他已经知道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决定怎么往下做。 怎么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第一次见面时钱先生就告诉我们,有几门基础课是必须学透的,完全掌握,比如说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气体力学,还有分析力学。他当时给我开了一个单子,而且还告诉我,应该要掌握几门外语,英语、法语、俄语、德语等。但是只有英语是要求四会的,其他的看懂文献就可以了。其他的课程怎么办,不能象这样一门一门课的学下去。课程已经学了不少了,但是你做了多少工作?缺的不是上课,而缺的是做工作的能力。所以他当时跟我讲,研究一个问题你就会发现你要么缺少理论要么缺少工具,缺少理论的地方解决理论的问题,缺少工具的地方解决工具的问题,但是都要解决到恰到好处,解决到刚刚能解决你现在面对的问题就够了。你应该继续再做新的问题,下一次碰到了你再来。力学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很多,要捏着鼻子跳进数学的海洋里,但不能淹死在里面,当年辛祺教授就是这么说的。几十年下来,你的知识结构就跟任何一个人的都不相同。这些知识都是跟你的工作经历有关的,所有的知识都是经过你应用而掌握的。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破除四堵墙以外,钱校长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上海大学的师生都非常熟悉钱校长的这句话:我们首先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具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未来的专门家。钱校长还有一段话:我们主要希望我们的学生到我们学校来是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训练大家掌握这种方法。 我曾经看到钱学森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说,我在美国这么多年,也算在科学上有成就了,成名了,但是回到中国以后,当时的知识分子都要参加学习,学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发现,我多年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方法,实际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我在跟钱伟长先生接触的过程中,同样感觉他是真正相信辩证唯物主义的,决不是当口号来说的。两位科学大师,虽然一位一直处于顺境,一位是长期处于逆境,但是都不约而同的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决不是偶然的。 在新校区建成以后,钱校长提出了一个想法,对于学生来讲,主要的培养不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外。这也不是钱校长一时的想法,而是在他的脑子里有多少年了。这时提出来,是因为新的上海大学,具备了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比如我们的校舍,我们的运动场,使得这一想法有了付诸实施的可能。钱校长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召集了体育部所有运动队的教练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社团的老师。在这个会上他提出,培养学生主要的在课外,要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文艺的活动,体育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他们的水平。在庆祝钱伟长先生九十华诞的活动中,有一个项目就是钱伟长杯上海高校大学生足球联赛。钱校长自己掏钱买了奖杯。参加这个杯赛的学生,不能有体育特长的加分,它必须是面对全体的大学生。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这是现在素质培养最重要的部分。 四、建立灵活的办学管理模式 2002年5月,211工程一期建设验收专家组认为,上海大学在校党委和钱伟长校长的领导下,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创新性人才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并形成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和导师制为核心的特有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选课制 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还是保留学分制的,当时对学分制作出了规定,教学、实验、实习 三个小时加起来算一个学分。后来在52年学苏联的时候就把学分制取消了。实际上,学分制相应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办学的体系;学年制是相应于计划经济条件体制下办学的体系。现在你无论到哪一个用人单位,企业也好,事业单位也好,你会发现一个工作小组、项目组里包含了多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在过去的观念里,你在这个部门必须是这个专业的,否则就叫不对口。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开始推行全面学分制,第二年在刚合并的整个上海大学推行,遇到很大的阻力,也受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几年之内,就在全国风行,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人才的环节。而不是说到最后开始上课了,才开始培养人才。学生如何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选课,在这么多的可能性里,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且要对自己的选择后果承担责任,实际上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样的框架里,我们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的可能: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同样的课程里选择老师。上海大学在97年就规范地实行了转系制度,领先其他学校若干年。 对于教师来讲,要在一个竞争的氛围中工作。但是我们并不主张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度的竞争。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要开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淘汰过去是好的、而现在已经落伍的课程,形成一个良好的、与时俱进的机制。 30年代清华大学实行的就是选课制。钱伟长先生当时在物理系就读,清华物理系的毕业生相当多的人现在都是院士。这样一个高水平的物理系,四年下来,只有12门必修课,而我们现在有40多门。当时赵忠尧先生讲电磁学,只有45个小时,讲了一本经典的电磁学教材,还有两本电机系的教材:一本直流电机一本交流电机。同时,钱先生还选修了数学系的课程,化学系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他们这一代人就是在学分制、选课制的条件下培养出来,所以钱先生一直觉得这样的体制是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的。 短学期制; 国外一些大学一直实行短学期制,比如钱伟长先生工作过的加州理工学院。针对现在上海大学的情况,提出短学期制,钱校长曾经写过这样的话:督促教师精简教材内容,延长暑期,可以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备课和进行教学研究。对于学生而言,短学期的考试很像期中考试,易于准备,成绩易于提高,在暑期中有充分的时间自学补习、进行社会调查和工厂实践。钱校长曾经有一次直接跟同学们讲,如果节奏放慢的话,有些同学会有很长的时间都去玩,然后在学期末的时候,再凭小聪明来跟上队。你们这样做虽然是过了关了,但实际上你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加快学习的节奏,也是短学期制的目的。 有一个很重要的论点,教师要精简教材,要更新教材,不能再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对于选修课来讲,我觉得钱校长内在的思想是,选修课应该不依赖于教材,而依赖于教师的科研成果,依赖于教师的讲义。他多次引用过一个例子,钱先生的热力学是叶企荪先生教的,当时他的成绩非常好。因此西南联大在昆明期间,当叶企孙先生为一个事情要出差,就让钱伟长先生代他热力学的课。但是他的讲稿给了钱先生以后,钱先生拿到讲稿后发现内容变了。在钱先生上热力学课的时候,都是理想气体,而给他的内容都是金属学的,研究的对象变了。他感觉到好的课应该都是这样的。他认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这样讲是要不得的,应该把重要概念,把它的发展,把它的来龙去脉跟大家交代清楚,其他的内容应该学生自己看。吴有训先生的物理就是这么上的,一堂课只讲了一个概念就是质量。 四、老骥奔驰、壮心不已; 钱伟长先生从来不愿意屈服于现有条件,决不会因为条件不成熟就不去推动、不去争取。我们都知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这句话。 我们应该另外一句话来形容钱伟长先生,那就是老骥奔驰、日行千里, 因为我们钱校长一直不停在奔驰前进。就在今年,他在又在上海大学的党政干部会议上提出了20年的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分几个步骤实行。第一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要做科研,这一点一直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里。第二步,要进入学科发展的主流。最后,要使我们上海大学的教师们在学术高地上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总要有那几个学科方向,世界上在这个学科里工作的人,都会注意到还有一个上海大学也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最终实现他多年的夙愿,为祖国建立一所像加州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那样的高水平大学。 参考文献: 钱伟长,八十自述,海天出版社,1998年 钱伟长,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钱伟长,钱伟长文选,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五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许美德,中国大学 1895-1995 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解放日报2002年3月21日,第三版 黄黔,我的导师钱伟长教授,钱伟长文选,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发表刊物:力学进展 第33卷 第1期 2003.2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程昌钧:敬爱的老校长,您安息吧!
Mech 2010-8-5 13:35
得知钱校长与世长辞的消息,既令人悲痛又令人震惊! 前一段时间还有报道说:他老人家的身体非常健康,每天还可以扶着走3千步,同时头脑也非常清晰,每天还手握棋子自己和自己下棋。当时觉得老人家如此健康,真是上海大学的福分。也就在前几天,我们还谈到老人家的健康,都觉得他至少可以活100岁! 但是,昨天早上竟然传来令人无法相信的噩耗,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知道钱伟长的名字,并最终能够在先生的亲自安排下在身边工作,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福分。记得最初知道先生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那时我还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大三的一个学生,叶开沅先生为我们讲授《弹性力学》,用的教材就是钱先生和叶先生合著的《弹性力学》,(钱伟长、叶开沅著《弹性力学》,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许多许多,可以说:这是我的立足之本。 后来和钱先生有过许多次的近距离接触,1979年在兰州大学由先生主持的《全国理性力学讲习班》上,亲自聆听过先生讲授《张量的内禀理论》,先生用他那高深的学识、惊人的记忆力和超凡的讲课技艺,赢得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学者们的无限敬意和钦佩。这次讲习班吹响了我国学者学习理性力学、开展理性力学研究的号角,正是借这股东风,我也开始了在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随后的岁月里,我跟随先生几乎全程参加了由先生亲自组建的“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委员会”的各种活动,包括组织召开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系列学术会议(MMM)和国际非线性力学系列学术会议(ICNM)。在这个过程中,我目睹了先生在推动理性力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的艰辛,更目睹了先生那非凡的胆识,超人的毅力,和他对科学的高瞻远瞩。先生不仅亲自主持这2个系列学术会议,为会议论文集作序,而且只要不是特别重要的会议,先生总要亲自参加会议,在会上做报告。如今,理性力学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先生创办的“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委员会”也由上海大学一届一届地接力着,发展着,我想这是先生应该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这2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新温习先生为MMM和ICNM文集写的序,我再次被先生那对数学和力学的发展过程、相互关系、相互渗透的理解,在不同阶段对学科发展的远见卓识以及高瞻远瞩的看法,是多么地令人折服。 在文化大革命那破坏性的十年所造成的文化和科学的荒漠基础上,先生从1978年8月,举办了“理性力学讲习班”开始,不遗余力地在我国各地举办各种内容的讲习班,例如 1979年8月,在上海召开“理性力学讲学讨论会”,重点:奇异摄动理论。 1980年8月,在先生的倡导下,由兰州大学叶开沅教授邀请A.C.艾林根教授来华讲学,内容为“微极连续统的理论和应用”、“连续统的局部和非局部理论和应用”、“液晶理论”和“波的传播”等。并组织翻译出版了艾林根著“连续统力学”及他主编的“连续统物理系列丛书”(19分册) 1981年4月-5月,在合肥召开“全国非线性波专题学术会议”。 1982年10月,在无锡召开“全国非线性力学会议”。 1983年11月,在武汉召开“分岔、突变、稳定性学术会议”。 这些会议上形式不仅是先生主持的,而且先生亲自授课或者做报告,为科学的荒漠上注入了清泉,为培养一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在先生倡导下,成立了“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后改为专业委员会),并亲自任组长。其目的就是三个“推动”,即推动理性力学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非线性力学的发展,促进力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促进现代数学和力学的结合,推动边缘学科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使我国的非线性科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专业(组)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在钱伟长先生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下,由专业(组)委员会发起并成功举办了2 个著名的,也是影响深远的系列学术会议,即著名的MMM(3M)会议和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ICNM,同时还根据科学发展的需要,举办了相关的学术会议来推动理性力学在中国的发展。 自从1986年在北京召开第1次MMM会议以来,至今已成功地组织了十一届3M会议,今年8月10日-14日将在贵阳举办第12次MMM(3M)会议。差不多是每2年举办一次。同时也出版了11本会议文集,发表论文约1200余篇,其中专题与综述性报告150多个,参加会议人数约1500人。 再一个著名的会议是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ICNM。如果说MMM会议是先生为培养我国非线性科学的队伍为主要目标,那ICNM会议就是把这支队伍推向国际,推向世界。 自从先生于1985年在上海亲自主持召开第1届ICNM会议以来,作为会议的主席,在先生的亲自指导、主持和参加下,至今已成功地组织了5届。每届ICNM会议都出版了文集,总计发表论文约1200篇,其中专题与综述性报告100余篇。参加会议代表约1000人,其中外宾338人。 这里只从一个侧面介绍了先生在推动我国非线性力学的发展所进行的大量工作,其实先生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教育家,这只是先生一生中所从事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就从这少部分工作,也足以可见先生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现在,先生走了,我们怎么学习先生的精神、继承先生的事业呢? 我想,首先就是要像先生那样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热爱祖国,要有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终身奋斗的崇高理想;同时又要脚踏实地地、始终如一地去实践,不要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要能够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贫,兢兢业业地在力学教学与科学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以这样的精神把先生的遗愿和未完成的事业进行下去,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我们敬爱的老校长,您安息吧! 程昌钧 二0一0年七月三十一日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戴世强:一叶障目 以偏概全——评刘广明教授的博文
Mech 2010-8-5 12:49
昨天,我的好友让我看一篇博文《钱伟长教授被教育家的合理要素》,来自刘广明的博客( 见链接1 ),刘广明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学原理。本人是一个普通的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教授,本来没有资格与这位高等教育学专家论短长,但看了这篇博文,还是忍不住有话要说。不揣冒昧,敷衍成如下短评。 这篇博文的题目就好生奇怪。作者沿用新的网络语言结构被,指钱伟长教授被教育家了,言下之意是,钱伟长教授本不是教育家,被动地成了教育家或被人们称为教育家了。通常,文题给出一个命题,恕我孤陋寡闻,这样的命题还是第一次听说:对于钱伟长是不是一位教育家,似乎还无人质疑过。还好,博文的结论是:钱老被称为教育家,当属实至名归。然而,拿别人不曾有过疑问的题目来说事儿,不知是为了什么? 在这一命题下,作者为界定教育家给出了五个条件(或称要素)。我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教育学,对此不敢妄加评议,但是,直觉告诉我,有点不大对劲儿。 刘广明先生强调的第二要素是:第二,系统综合的教育理论。教育家一定有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这是其立命之本。 他对教育理论的贡献不是支言片语,而是一个体系。下文中指出:关于第二条,钱老略显不足。虽然钱老领导上海大学二十余年,但钱老并没有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专门的、系统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办学实践中,体现在他平时对教师、学生、干部的要求上。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般论述是否成立。 他提到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于蔡元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这一点,国人的意见是一致的,刘先生大概也是认同的。幸好,这两年来,我较为系统地了解了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和著述。经查,他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目前只有两本论文汇编:《蔡元培教育论集》和《蔡元培教育文选》(共252页,见 链接2 ),不知道是否符合刘先生的有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的要求? 梅贻琦是上个世纪卓有成就的高等教育家。对此,刘先生没有异议吧?经仔细考证,梅贻琦先生也没有教育学系统专著,我只知道有一本《梅贻琦教育论著选》(清华大学黄延复编辑整理),他最著名的有关教育的论文有三篇:《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大学一解》、《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不知道是否符合刘先生的有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的要求? 再来看一看钱伟长先生的情况。钱先生自194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以来,64年中,始终在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线,这一事实谁也无法否定,而不应该像刘广明先生那样割裂历史,把钱先生的从事教育事业的时间局限为1983年担任上海工业大学之后的27年。钱伟长先生1951年就有教育方面的论文,早期论文中有给他招来祸端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人民日报》1957年1月31日)。 2000年,钱伟长教授出版了《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共403页),论述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校内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成了上海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书,而且得到了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在本世纪初的对上海大学的教学评估(上大是全国高校教学评估的36家试点大学之一)结束时,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党委书记王荣华指出,上海大学应继续高举钱伟长教育思想的大旗,把教育改革深入持久地继续下去。 2006年,钱伟长教授出版了《论教育》(共594页),其中收集了他在各个时期写的有关教育的文章共计90篇。钱伟长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屈指数来,自1946年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起,我在祖国的科学教育园地里已经整整耕耘了六十个春秋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我为能将自己的一生的主要精力奉献给祖国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深感荣幸和自豪。关于此书的内容,还是用此序中的语言来述说吧! 在这些文章中,我从宏观到微观,对教育和教学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想法,发表了意见。 就宏观而言,文章内容涉及如何振兴、发展中国的教育,如何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和办学体制,如何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端正办学方向和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如何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和提高教育水平,如何以科研促教学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如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自强不息、不怕艰难和困苦、奋发努力地学习,如何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治学方法,如何建设优良的学风和教风,如何加强德育教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坚持终生学习、努力进取和不断提高,如何尊师重教和依法治教等问题。 就微观而言,文章的内容涉及大学的学院和系科设置,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期长短、试验、实习、教材建设,学分制、必修课、选修课的实施,考试制度、转系制度、学位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学校的招生工作,以及学生的体育锻炼、音乐艺术训练、课外活动、家访、社会实践等各种与教和学有关的问题。 由上述可见,此书内容相当全面。这些年来,为了搞好教学,我自学了一些教育学的专著,此书大致涵盖了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方面的基本内容。当然,在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阐释还不那么深入。但是,钱伟长先生对教育和教学的论述师承了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大师,针对性强,实践性好,给人以启迪。我们不妨比较蔡元培先生的《就职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文选》,70~73页,见链接3)与钱伟长先生的《校长的话》(《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首页)、《理想、信念与祖国》(《论教育》,582~584页),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来,在上海大学党委领导下,许多老师和研究生对钱伟长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已经推出的专著有《钱伟长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钱伟长的教育观》、《钱伟长的治校理念与治校之道》,还有更多的相关专著在写作之中。上海大学正在做刘教授所说的钱老的教育思想当被系统化的大事。 写到这里,想问一下刘广明教授,不知道钱伟长先生是否符合刘先生的有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的要求?他是否应该修正一下他的略显不足的论断? 进一步来说,刘教授似乎混淆了教育家和教育学家的区别。教育家应该懂得教育学,但不一定要有系统的教育学理论著述。更不应以是否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专门的、系统的著作来衡量教育家。若坚持以此为标准,那就得把蔡元培、梅贻琦那样的优秀教育家逐出门外,脱掉他们的教育家的帽子了。另一方面,教育学家不见得就是教育家,因为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行当,没有足够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由此形成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决不能滥竽充数为教育家。 人们通常认为,做学术研究,写学术性论文,最基本的一条是掌握翔实的资料。看来,刘广明教授对钱伟长先生及其思想知之甚少, 又不曾做过细致调研,就信口发表意见,还弄了个被教育家这样的吓人的题目。真是犯了做学问、写文章的大忌。 还得感谢刘广明教授,他给了我契机,促使我认真重读了钱先生的遗著《论教育》,并给予推介。也许这是纪念他的一种最好的行动。 限于时间,就写这些,很想听听博友们的意见。同意者,在顶字那里点击一下(这是我的青年朋友教我的测度民意的办法);反对者,更是十分欢迎公开发表意见。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媒体早就说过何祚庥也是两弹一星,打假者都躲哪去了?
chemicalbond 2010-8-4 09:26
逝者很可能是无辜的,媒体多半是无知的,而选择性的打“假”行为却是无耻的! 难道量子力学的运动规律真的符合三个代表的精神?否则说它是“伪科学”一点都不过分,这么大的假不打那打个球啊? 参考 1. http://www.cnddcw.com/Html/news/20097/2009727185128.html 【附件:上面网页的全文,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做客腾讯网 】 2.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qianweichang2.txt 钱伟长不是“两弹一星”元勋 ?·方舟子·   新华社7月30日的报道《“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追记与世长辞 的钱伟长教授》称“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 钱’”,国内多家媒体,也纷纷称钱伟长是“两弹一星”元勋,包括《光明日 报》、《新京报》、《新闻晨报》(上海)、《三晋都市报》、《楚天金报》、 《海峡都市报》、《山西晚报》、《三湘都市报》、《现代金报》、《钱江晚报》 以及台湾《联合报》。   实际上钱伟长从未参与“两弹一星”工作,更不是“两弹一星”元勋。1999 年表彰的“两弹一星”元勋共23人,其中“三钱”为钱三强、钱学森、钱骥。钱 三强负责原子弹、氢弹;钱学森负责火箭、导弹;钱骥负责中国第一颗卫星的设 计,1983年就去世了,知道的人不多,可能因此以讹传讹传成了钱伟长。钱伟长 如果1957年没被划成右派倒也有可能参与“两弹一星”。1957年成了右派以后钱 伟长也干不了什么事儿,就相当于技术员,当然就是“万能科学家”了。这本是 时代悲剧,却自诩“我自己没有专业,中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就成了个人 悲剧。不过,从与胡海昌院士争夺广义变分原理首创权不惜进行人身攻击的恩怨 看,钱伟长其实还是很看重自己的专业地位的。   有媒体评论员称:“钱伟长老先生仙逝了。以‘三钱’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 家,包括‘两弹一星’功勋专家,全部驾鹤西去了。”实际上“两弹一星”元勋 至少还有10人健在,公众较熟悉的包括周光召、朱光亚和去年获得科技最高奖的 孙家栋。   国内报道还称,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 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钱伟长的论文研究的是“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无 资料表明爱因斯坦对应用力学特别感兴趣。困扰爱因斯坦多年的是统一场这个物 理学最大的问题,不太可能被一个供研究生研究的三级学科问题困扰多年。 (XYS20100802)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21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钱老讲话
热度 1 Mech 2010-8-3 11:05
昨天写读钱老的书,后来想想还听过钱老讲话。余生也晚,与钱老几乎无缘。虽然在同所学校、同一学科,也只是见过几面。见面的方式通常是钱老在台子上讲话,我在下面听。 1994 年参加 MMM 会议,开幕式上,有位固体力学的前辈和流体力学的前辈发生争论。钱老出来各打五十大板,说固体前辈不能认为抓住了主要矛盾就解决了所有问题,也说流体的前辈不能因为还有问题不能解决就否定人家抓住了主要矛盾。 1998 年参加 ICNM ,算是有机会与钱老见面。估计他也不知道我是所里的博士后,但还是很客气的与我握手,并说句当时听起来莫名其妙后来越想越有道理的话。话很平易,但没有阅历理解不了。近几年,我渐渐明白这句话。但天机不可泄露,我就不在此公之于众了。 2000 年前后,钱老到所里与教授们讨论研究方向,还让准备近期的 AMR 供查阅。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的,不过我比较紧张,提了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让自己难为情后,就没再说话。那个问题是什么我真忘了,不是不好意思说。似乎钱老的回答是他不知道。不过,那次讨论也让我更知道 AMR 的重要,经常翻阅,后来花了几个月写篇综述在上面发表了。 2001 年,钱老召集学校的教授开会。主要是钱老讲话。印象比较深的是钱老说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硬道理,其它的报奖、项目等都有许多学术外的因素。不过,钱老提出对位教师要破格提拔而征求大家意见时,问了几次大家是否赞同,居然都没有人表示支持。我当时其实觉得应该支持的,但没敢说话。 2004 年,钱老有到所里给力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报告。因为已经看过钱老的书,因此报告的内容都似曾相识。而且钱老的发言已经难以打住,虽然仍有内在逻辑。他的秘书、亲属等多次试图制止都没有成功,后来是校领导几乎强行打断,乘钱老喝水时,让大家鼓掌,感谢钱老的报告。 我觉得我这辈人,主要是通过钱老的著作学习钱老的思想。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9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媒体对钱伟长先生的宣传最好还是实事求是
pukin 2010-8-2 23:41
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教授7月30日早晨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先生的大名被我们这辈人所熟知并不是他的科学成就,而是因为他和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称为三钱。三钱的名号在中国可谓是如雷贯耳,在老百姓中的普及率那是相当地高。 三钱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钱学森先生,这个是毫无争议的。但接下来的两钱谁的名气大,可能就仁者见仁了【俺先声明一下,这里不讨论谁的学术水平高,只说在老百姓中的名气】。实事求是的说,由于钱三强先生去世将近20年了,而钱伟长先生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多年,所以我个人认为钱伟长先生的名气可能要大于钱三强先生。 至于这三人是什么什么之父,我等老百姓当时并不是很清楚,也是最近几天,在缅怀、悼念钱伟长先生的文章里,三钱是这样被之父的: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钱伟长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逝世无疑是科教界的重大损失,各大媒体和网站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也包括科学网博客。 但在一些权威媒体对钱老生前取得成就的报道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失误。如果是一些小报,宣传上的一些失误也许是难免的,但对于像新华网这样的权威媒体,出现这种硬伤是不应该的。比如: 新华网上海7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杨金志、俞菀)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教授7月30日早晨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一生传奇而磊落,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时至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都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纯粹的爱国主义是钱老的人生底色。 区区不到200字的开头,就有两处硬伤: 1、【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 】两弹一星元勋共有23位科学家,其中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 但元勋名单里面的确没有钱伟长先生 。 2、【 时至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都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后,学分制的倡导者是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作为当时国内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校长,刘道玉率先推行了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取消辅导员、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领全国之先。 所以国内学分制的倡导者真的不是钱老 。 钱老是人也不是神,宣传他的成就还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对逝去和活着的人都是一种尊重。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名单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8285 次阅读|18 个评论
重读钱老的书
Mech 2010-8-2 21:14
非常意外三钱中仅存的 钱伟长 先生与世长辞。不久前,还听与钱老有交往的人透露,他已经进入无喜无忧的境界,将益寿延年。因此,我在大会发言中说, Aged 98, he is a legendary figure belonging to the realm beyond the wildest imagine of common people. 重新通读钱老的《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记得这本书是十来年前钱老召集学校的教授开会,会后每人赠送了这本书,上面还有钱老的签名 ( 章 ) 。 自己并非教育方面的专家,只是从事具体教学工作的人,更倾向于从比较朴素的观点 ( 也就是比较低的层面上 ) 理解钱老的教诲。对于钱老关于教师如何搞科研、研究生如何选题、学生如何自学等非常有共鸣。至于办学方针、学制等,其实也超出了我们普通教师关注的范围。 如果一定要概括,就我的理解,钱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创新和贯通。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有创新意识,要全面发展,能与时俱进地适应甚至引领时代的需求。 在负责申报国家精品时,按要求需要列出 200 字以内不超过三项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我觉得这应该是申报的点睛之笔。其中前两点都与钱老的教育思想有关。 贯彻钱伟长院士培养全面的人和打破四堵墙的办学理念。 结合本校三制办学模式,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3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牛人?牛粪?
sheep021 2010-8-2 12:34
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在新中国最缺钱的时代,毅然回国效力,创造了举世辉煌,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和承前启后的意义。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大牛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站在牛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些。 然而,有的人偏偏喜欢把牛人说成一团牛粪,还洋洋自得,似乎站在牛粪上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才能既把自己当作鲜花,又找到了插花的地方,一举两得。 苏东坡总以为自己禅功了得,竟然把佛印看作牛粪,不想被佛印一屁打过江。 我曾为东坡感叹,一代文豪,喜文爱医,参禅悟道,结果空留诗词和肘子供人谈啖,禅道上留下的几乎都是笑谈。不过,这也不算难堪,貌似苏东坡的人真多啊,前仆后继,络绎不绝。这不,大师刚刚离开,牛粪接踵而来 (不一一点名了) 附: 佛印禅师和苏东坡坐禅的对话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缅怀“三钱”之思:力学之后是什么学?
sheep021 2010-8-2 11:17
三钱走光了,实验室被拆了。有人说,这意味着一个科研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科研时代的开始。 三钱造诣极深,涉猎专业极广,建树甚高。我不知道,三钱时代,能否以力学概括。暂且这么称呼吧。随着导弹、卫星、载人航天、登月、火星探索等事业的突飞猛进,力学也已登峰造极。在古代,天文学发达,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天文历法、占星等,,近代则是物理学独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日益深入,天文学和物理学早已融为一体。下一个发展点在哪里?或许生命科学 北斗历法是最早的科学(文:李守力) 天文学为科学之母。科学二字,科从斗,斗表示天文星占,禾指农业生产;学的繁体字學,是一位学者(子)在占卜(爻)。学字甲骨文是双手捧爻的形象,意指学习卜辞。科学二字合起来的含义是通过占星和占卜以指导人事。 由于在视觉上北斗在天空指挥者群星运行,所以北斗就成了天空的焦点。北斗历法成为最早的历法,也即最早的科学。 当今全世界都在使用七日星期制度,可见北斗七星历法最古老,也最持久。二十八星宿、四十九大衍之用,都是北斗历法的遗存。 曾有人这么说过:顶尖的科学家多是物理学家,顶尖的物理学家多是天文学家,而顶尖的天文学家,终都走向星象学领域。牛顿就是一个例子。他曾成功预言在他死后二十三年发生的地震以及大气层的活动。正如他所说,在一七五○年的二月,发生北极光风暴,接着就是伦敦大大地震,加上时速达一百英里的强风,数千人因此而丧生。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天文学家象托勒密、第谷、开普勒、哥白尼、伽里略、培根他们同时也都是大占星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是占星学的信徒。事实上当这样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为了研究占星而开始进行天文观测的。中国古代的甘德、石申、李淳风,瞿昙悉达,僧一行等也是如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