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钱伟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钱伟长

相关日志

学习漫谈(4):“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sqdai 2010-10-15 05:56
什么样的人有学问?对于这个问题, 钱伟长 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我有很多 20 年前、 40 年前不懂的东西,现在还不懂,我有功夫再把它们拿出来解决,有的解决了,我觉得就是很大贡献;有的没解决,有时晚上还经常在想,怎么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解决?不要紧,将来有人解决。 学问就是这样,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 (《大学教师必须搞科研》, 1993 年 5 月)。这段话太有意思了!我与青年朋友谈话时,每每引用这些话,听者莫不发出会意的笑声。笑声中悟出: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一定是没有学问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再来听听大哲学家罗素是怎么说的: 苏格拉底胸怀坦荡地承认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归根结底更重要的是人应该求知。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的探索就是 善 。 你看,两千多年前,这么有学问的苏格拉底就承认自己的知识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也就是说,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这才是大学问家的风采! 大凡认为自己知识渊博而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的人,必定没有多大学问。一瓶醋不响,半瓶醋晃荡么!只有承认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才会有出息。承认后怎么办?罗素告诉我们:应该求知,这是唯一的良策;而且,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时必须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 这就是善 !恕我孤陋寡闻,我还从来没有把无私无畏的求知当作一种善,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不是追求真善美吗?最容易起步的做法是好好学习,因为这是 善 。 大家已经听了大学者勤奋苦读的许多范例。这里举一个理工科学生不太熟悉的文科大学者的例子:以民俗学和红学享誉文坛的散文家邓云乡。他一辈子著述颇丰,有二十几种著述,诸如《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清代八股文》、《清代物价三百年述略》、《红楼风俗谈》、《百年商务话旧》、《中国葬礼历史演变》、《李清照词简说》、《水流云在书话》、《云乡话食》等等,涉及领域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学者冯其庸问邓云乡:你文章如泉涌的秘诀何在?邓云乡的回答是: 只有一个笨办法:天天写,也天天读。 面对知识的海洋,要成为有点学问的人,除了天天读,终生学习,别无它途。 还是引用 钱伟长 先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可能有人说我这个钱伟长是有才能的,其实不然。我愿意不隐讳地告诉青年朋友们,如果我曾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么这点成绩也确确实实是用艰苦学习、不懈努力取得的。 这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也无论条件好坏、环境优劣,我都一直是尽力而为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 任何人,不管他的天资如何,成就多么大,只要停止了努力就不能继续进步。今天不努力,明天就落伍;长期不努力,那就必然完蛋! 正因为我坚守这个信念,二十多年来虽然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我从未放弃过努力,所以我自信在专业上没有掉队。(《天才出于勤奋》, 1980 年 7 月)。 青年学子应该努力效仿前辈优秀学者,矢志不渝地终生学习。 写于 2010 年 2 月 22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7774.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8523 次阅读|6 个评论
也说“做人”和“美国持续创新能力来自何处”(mirror)
liwei999 2010-8-23 00:42
立委按:差点漏了这篇两度流产而终成的最新语录。大概是流产的后遗症,镜先生这篇的思路还是有些繁杂,需要多读几遍才能细细欣赏。也不怪,美国持续创新能力来自何处 这个题目太大,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综合因素在内,有些方面也只好点到为止了,譬如美国的风险投资(VC)环境以及政府对充满活力的小企业的扶持,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效法的题目。这么大的题目,还要夹杂着论 做人,也只有镜兄有这个胆子下笔了。拉拉杂杂,并不失可读性。禅语都在家常一般的话中。所以我说,要读镜文,宜先泡杯清茶,读两句品一品茗,才有味道。不要带着什么目的,read for reading's sake, 才是境界。 也说做人和美国持续创新能力来自何处 (4481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18, 2010 11:18PM 这个题目很难写。两次流产,这是第三次动笔了。引子是黄老师和他的《美国宪法并无教育与科学事业不受任何干预独立发展条款》( )。 镜某也有些莫名其妙,为什么看了黄老师的文章会出现要写点儿做人的冲动呢?固然这涉及到了科学,但是更大的是因为北师大的缘故。 应该说镜某与师范有缘。一个缘分就是不知道师范大学的洋文是叫做normal university,一个缘分是戴过师范大学的校徽。更遥远的缘分却是杨沫的女儿自杀案,因为她是北师大的家属。当年听老师们谈论此事,在今天看就是八卦了。大约黄老师一代在缺少娱乐的文革后期很好地分享了这个八卦事件的娱乐性。 要说做人,林昭无疑是个圣女级别的人物了。她的事迹是属于可歌可泣的、以致于镜某认为那是北大的魂。不过镜某总以为林昭的事迹只是一个侧面,而做人则是要全面的。因此镜某以为即便是作为老师、导师,也不可以对学生说做人的事情。做人的事情是学不来的。因为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很可能是时间的函数、是振荡的。杨沫的女儿、杨沫本人、杨沫的男人们,还有杨沫一代的女人们,诸如蒲熙修、蒲安修,就给出了许多做人的样本。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往往是最不起眼的那类人是做人做得最好的人。 可以说,过日子就是做人。大凡是轰轰烈烈过日子的、或者是打算轰轰烈烈过日子的人都属于不会做人。提到这些老人是因为最近有人提到了钱伟长和方励之,也讲到了他们的做人问题。做人的问题是个不确定的事情。因为这个不确定性,可以演绎出各类的剧目:喜剧、正剧和悲剧。 言归正传,回到科学时报的《美国持续创新能力来自何处》的话题。黄老师质疑了文中第一部美国宪法的提法问题以及许多被冠以黄安年认为的说法。镜某要质疑的是其它一些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的问题。应该说有一批十分崇尚科学的人士,他们要么是非常担心科学网偏离了科学的轨道,要么就是用他们以为是科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镜某以为:科学思维的第一近似就是不去思考难事儿。因此知道什么是难事儿就是科学的第一步了。什么是难事儿呢?无疑先鸡先蛋的问题是个难事儿。同理,科技推动生产力的说法也是个难题。如果学些经济学就会知道,有需求决定论、也有生产决定论。实际上是个怎么说都有理的境界。 美国政府自始至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提法很有些国人英语的味道。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至少有一百多年里是不会有政府重视科技这样的事儿的。这是因为美国的国体决定的。在新大陆里,许多事情并不是华盛顿DC里的美国政府决定的,很多事情不过是后来的追认。新大陆开发的当初美国建国当初的一百年,主要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因此靠技术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是个主流。这个主流的形成就如同长江的形成那样,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由此分析三大国际检索系统SCI、EI、ISTP共收录美国作者论文62.5万篇,占世界份额的26.6%,其中SCI论文40.6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8.3%的说法,就可以知道这也是个很自然的份额,因为发达国家总计约有10亿人口,美国有三亿,大约是占30%。这个看法就叫做自然科学,比冒充科学要好得多。 美国持续创新能力来自何处的答案不会是出自华盛顿DC,但会出自好莱坞。美国的大片儿里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才是持续创新能力一个(软的)源流,军工产业的需求则是另一个(硬的)源流。以为靠技术就可以抑制恐怖活动的思路在911后就被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美国的机场安检就是一例。人们在今天可以嘲笑当年建造柏林墙的人们。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理解,建造柏林墙的确也是个很不错的技术手段。但是东德的问题是可以靠修墙解决的么?墙修了30年后拆了。美国人的安检看样子也要持续20年吧。理由就是禁酒10年于修墙三十年的平均。 从历史上看,美国政府大量出资搞科技的做法始于二战,至今不过是6-70年的时间。美国人搞基础研究的做法也不过百年。因为在上个世纪初期,美国虽然比旧大陆富裕了,但是在文化里还没有发言的地位。一句没有天文台的说法就差点让美国人抬不起头来。结果使富人们争先把遗产投入了天文台的建设,使美国的望远镜数量在20年代超过了欧洲。这以后,敢为天下第一、争做天下第一的文化就被编写在美国文化的DNA里,就成了不创新就要死的美国文化。与此同时,军工产业的需求这个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在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包装下也变得十分的冠冕堂皇和百分的名正言顺了。 教育上的投入在美国不仅是表现在预算上,同时也反映在各个专业学会的活动中。编写教材,制定教授法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工作,更是个团队的,比如说是系一级的、学院一级的几年、甚至是十年的工作。当然这样的工作是有预算支持,也有专业人员、工业界人士的评价。保证美国拥有最具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的议题不仅是个政治口号,同时也会出现在专业的学术会议中。这样背景下的教材编写,水平自然会很高。 创业资本运作也是个美国持续创新能力的源泉。只是这个题目太经济了,不属于科学的话题。国人知识界的一个底流的思路就是为政府想。生怕政府没有事情干,总要为政府找来各种成功事例,要求政府参考、参与。殊不知,这样的事情往往要搞出笑话来:在美国人那里原本是头大象,到了国人这里就成了猪鼻子里插葱的玩意儿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5299,65299#msg-65299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4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朱校长深情追念钱校长——记钱先生的一件轶事
sqdai 2010-8-21 23:25
今天我来到承德参加 973 项目结题预备会,再次遇到朱剑英老校长,本项目的责任专家之一。中午,从他那里听到钱校长的一件轶事,记录于下。 朱剑英教授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老校长,如今人们仍称他为朱校长。校长这个称谓似乎有永久性,足见人们对校长们的尊重。我们谈起钱校长逝世一事,他欷歔不已,两年前,他因出席我承办的 973 项目年中汇报会路过上海,曾专程到校探望过钱校长,不料那次相见竟成永诀。 他不无骄傲地说:钱伟长先生是南航的名誉校长,是在我的校长任上聘请的!他说起了聘任的全过程。 1990 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航急需把校门打得更开,广揽海内外人士参与学校建设。朱校长在校中号召,凡是有海外关系的,应积极推介海外人才,共同建设新南航。教师们说,经反复清理,有海外关系的老师早就在南航呆不住了,我们哪有海外关系呀!有一位叫樊蔚勋的老教授说,我没有海外关系,倒是我的老师在海外有关系。一打听,樊的老师就是钱伟长先生,当年樊受牵连被打成右派。朱校长一听,马上让樊教授发信试探,问问钱伟长先生愿不愿意当南航的名誉校长? 不久,樊教授急匆匆地跑去找朱校长,说:钱伟长先生同意了!朱校长展开信纸一看,只见上面有钱先生在来信上写的四个大字:遵嘱从命。朱校长大喜过望。旋即跑到航空部请示领导,要求批准聘任钱伟长先生为南航的名誉校长。林部长似信非信地说:你们哪有能力请动这样一位大人物?朱校长出示钱校长的四个大字,部长这才相信,欣然批准。 1992 年,南航召开大会,隆重举行大会由当时的航空部副部长何文治把聘书颁发给钱伟长先生。钱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答词,感谢南航帮他实现了自幼就有的航空梦,今后一定为南航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钱先生说到做到,此后经常关注南航的发展,为朱校长他们出谋划策。 1995 年,在确定教育部的 211 工程建设学校的时候,南航提出申请,一开始未获批准,理由是:教育部之外的每个省市部委,只能有一所学校加盟,而航空部已有北航、西北工业大学两家加入,已属照顾,南航没有份儿了!情急之下,南航想到,学校由航空部和民航总局联合领导,而作为部级单位的民航总局,尚无 211 学校,何不通过民航总局来申请?于是朱校长派员跑到上海与钱校长商量。钱校长一听到这个主意,极为赞赏,立即表示大力支持,他对南航领导说:你们通过民航总局报上去,我去找主管国家教委的韦钰,她出身于南工,会支持你们的!消息传到韦钰那里,她说:哪能让老先生来找我们啊!因此,经教委领导讨论,同时批准南航和上大进入 211 (原来当时上大也在要求进 211 ,见以前的博文)。 接着,在确定南航的 211 建设定位时,又遇到了麻烦。 211 评审专家认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航空为主,应更名为南京航空大学。南航领导急了,又到上海搬救兵,请钱校长帮他们说话。钱校长向评审专家说:航空航天从来不分家;航天是航空的自然发展;再说,更改校名是教育部决定的事情,你们 211 评审组越权了!一席话把评审组弄得无话可说。事后,钱校长对朱校长说:我可帮你忙顶回去了,你得把你们的航天教学和科研搞上去啊! 朱校长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南航人对钱校长保持着深厚的感情。 2004 年,南航庆祝 50 周年校庆,请钱伟长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钱校长高兴地前往,兴致勃勃地与师生们联欢。朱校长的后任胡海岩校长还在南航首创设立钱伟长班,迄今已办了多届,成绩斐然(见以前的博文)。 朱校长满怀深情地追忆了这段历史,打动了在场的听者,包括我在内。 写于 2010 年 8 月 21 日,承德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7285 次阅读|7 个评论
32年前钱伟长先生答疑:“为什么我们三人考得一样好?”
sqdai 2010-8-17 06:01
1939 年钱伟长参加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考试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的同窗好友郭永怀、林家翘也同时应考。 最近, 郭永怀 夫人 李佩 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1939 年春,学校(西南联大)公布有 7 人考取了中英庚款基金留英公费生,其中就有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家翘。他们 3 人都是专门攻读力学的。本来中英庚款基金会规定,每门学科每年只录取一名留学生,但这次,他们 三 人考得一样好,因此,在重庆的考选委员会上,清华大学的 叶企孙 教授和北京大学的 饶毓泰 教授为他们力争,终于让英庚款基金会同意破格同时录取他们 三 人。(见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8/235039.html )。 为什么钱、郭、林三人的考分会一样? 1978 年,我和李家春为了撰写《郭永怀传略》采访钱先生时,他谈到了这个问题,给我们揭开了谜底。 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兵荒马乱,有志青年纷纷涌向昆明的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和南开联合组成)。在昆华书院的小小的宿舍里,挤住着 30 几个人。那可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啊,从昆华书院走出了后来的十几位院士! 忽然,传来第七届庚款留学招生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书院里顿时闹腾起来了!考期如此临近,怎么准备呀? 最着急的是钱伟长,他从北平南下时,因为缺少盘缠,不得不到天津的耀华中学教了一年物理课,攒够了旅费后,绕道香港、海防、河内,沿着滇缅公路才到达昆明,为了轻装简从,手头没留一本基础课教材,而西南联大几乎没有藏书,如何温课应考?他抓瞎了。郭永怀的境况也好不了多少,他俩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这时,只见林家翘不慌不忙地说:别着急,我来帮你们忙。他从自己的行囊里掏出一摞笔记本,上头的蝇头小字十分工整。钱、郭抓过来一看,不正是他们急需的数理力材料么? 原来,林家翘做本科生听课时,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当上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 时把 老师讲课的要点记下来;到晚自修时,他会呆坐在书桌前,在自己的脑海里过电影,把全天听的课程内容回忆一遍;然后就挥笔直书,把学过的内容默写出来;再找相关的参考书(那时一般没有讲义)作一些订正;到了周日,再把每门课全周学的内容整理成正式的笔记。到课程讲完后,他不仅记住了课程的要点和来龙去脉,还留下了工整的笔记(包括习题本)。没想到,这时可以派大用场了。 钱、郭两人喜出望外,拉着林家翘的手,大呼:谢谢你啦,小老弟!(钱郭分别比林大 6 岁、 4 岁)。因此,他们就每天捧着这些笔记温课,还经常切磋疑难问题。 于是,最后,一起进考场,得到相同的分数,一起被录取。 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就是我的分析了。 为何考分相同? 三位都有同样的高智商。 三位都在名校得到名师的点拨。 三位都一样用功。 三位都有扎实的数理力知识基础。 三位用的是同样的复习资料。 三位考前对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碰到难题,要会,大家都会。 因此,要不出现这样的结局也难。 希望听了这个故事的青年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从中学到什么? 凡是上过我课的学生,都听过我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讲课特别注意方法论,这样好的典型例子当然不会放过。 写于 2010 年 8 月 12 日晚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8564.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9544 次阅读|8 个评论
希望这些不是真的-我喜欢人品好的人
chile 2010-8-16 11:01
08 看了 汤敏骞的博客 , 关于钱伟长先生的一点疑问 ,搜索了一下,希望下面事情不是真的,太让人震惊了,还是一个大学的校长,还是说让人敬重的教育家。 陈奉孝: 钱伟长告密 与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分析- 求索天地间- 56cun - 和讯博客 2010年8月11日 ... 八六年钱伟长的告密事件 ,对我来说,不啻是当头一棒!方励之等人提议召开一次右派联谊会,邀请你参加,你不同意,不去就算了,或者进一步你可以劝说方 ... wlcexp.blog.hexun.com/55164389_d.html - 网页快照 陈奉孝: 钱伟长告密 与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分析_共识网在大变革时代寻找共识 八六年钱伟长的告密事件 ,对我来说,不啻是当头一棒!方励之等人提议召开一次右派联谊会,邀请你参加,你不同意,不去就算了,或者进一步你可以劝说方等人,现在不宜开 ... www.360doc.com/content/10/0813/12/191190_45717380.shtml - 网页快照 陳奉孝: 錢偉長告密 與中國知識分子心態分析- 求索天地間- 56cun - 和訊博客 - 八六年錢偉長的告密事件 ,對我來說,不啻是當頭一棒!方勵之等人提議召開一次右派聯誼會,邀請你參加,你不同意,不去就算了,或者進一步你可以勸說方等人,現在不宜開 ... wlcexp.blog.hexun.com.tw/55164389_d.html - 网页快照 鲜为人知: 钱伟长 人生最大污点 告密 出卖获重用(页1) - 中、外共产党暴行 ... 1 个帖子-1 个作者-新贴子:8月1日 钱伟长 一生近20年受中共当局迫害不得志,但他复出后,却在上世纪80年代 ... 邓小平在 告密事件 后,公开表扬 钱伟长 「表现很好」,指示要重用;不久钱就 ... www.uocn.org/bbs/archiver/?tid-37179.html - 网页快照 获得更多论坛结果 鮮為人知: 錢偉長 人生最大污點 告密 出賣獲重用| 看中國 - 2010年7月31日 ... JPG 錢偉長 一生近20年受中共當局迫害不得志,但他復出后, ... 鄧小平在 告密事件 后, 公開表揚 錢偉長 「表現很好」,指示要重用;不久錢就當上全國政協 ... www.secretchina.com/b5/node/361475 - 网页快照 鲜爲人知: 錢伟長 人生最大汙點 告密 出賣獲重用 2010年8月1日 ... 邓小平在 告密事件 后,公开表扬 钱伟长 「表现很好」,指示要重用;不久钱就当上全国政协副主席,跻身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列。有关邓赞赏钱 ... www.wpoforum.com/viewnews.php?gid=8nid=43134 - 网页快照 ZT朱长超:我看 钱伟长 的交信 事件 在中国, 告密 也有深厚的历史传统,类似的 告密事件 是不少的。清朝末期,袁世凯在谭嗣同夜 ... 可悲的不仅是当年 钱伟长告密 的可卑可怜,而是后人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news.boxun.com/forum/201008/boxun2010/140998.shtml - 网页快照 打印 - ITPUB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Board 2010年7月31日 ... 在 告密事件 后,公开表扬 钱伟长 「表现很好」,指示要重用;不久钱就当上全国政协副主席,跻身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列。有关邓赞赏钱的话,《**文选》有 ... www.itpub.net/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1331877 - 网页快照 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钱伟长 _网易新闻论坛 9 个帖子-8 个作者 钱伟长 一生近20年受迫害不得志,但他复出后,却在上世纪80年代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时, 因告发他人获赞赏,邓在 告密事件 后,公开表扬 钱伟长 表现很好,指示要重用;不久 ... bbs.news.163.com/bbs/history/183453214.html - 网页快照 获得更多论坛结果 朱长超:我看 钱伟长 的交信 事件 | 人间净土 2010年8月9日 ... 邓小平还认为,学生上街,从问题的性质来看,是一个很重大的 事件 。 .... 可悲的不仅是当年 钱伟长告密 的可卑可怜,而是后人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https://zhenxiang.wordpress.com/.../朱 长 超:我看 钱伟长 的交信 事件 / - 网页快照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6064 次阅读|3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杂记篇-7: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
sqdai 2010-8-13 15:11
【按】本文源自 2005 年 1 月在上海大学理学院的钱伟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后整理成文,在兰州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上交流,并收入文集《力学方法论与现代科技》(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7 )。此文虽写得较为粗浅,还是表明了自己努力在思想上追随 钱 先生的心迹,特予重发。 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 ? 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学方法论的一些体会 戴 世 强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钱伟长 教授是闻名遐迩的科学家,也是卓越的教育家。他在高校任教半个多世纪,其中有一半时间在领导岗位上,因此,他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有许多真知灼见,并身体力行地加以推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切领会 钱伟长 教授的教育思想,努力实践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论。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一些体会。 钱 先生在教育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是多姿多彩的,我这里只想论及其中的一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拿教师比作 渔翁 ,是授学生以 渔 ,还是授学生以 鱼 ?最近, 钱伟长 教授精辟地指出: 在课堂上,注重的不是解题过程、公式运用,而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才是教师的真本事。教,关键在于 授之以渔 ;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 鱼 ,而应是捉鱼的方法。 (参看文 , 168 页)。这里, 钱 先生大力提倡:在教学中,要授人以 渔 ,而不是授人以 鱼 。实际上,在 钱 先生的许多有关著述中,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可以说,这是他积六十余年高校教学经历的经验之谈。 (一)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 钱伟长 教授认为,高校的教学应该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为目标。他说: 我们必须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不是只会背书的人,更不是培养守旧的人。 (文 , 42 页); 1998 年,他指出: 要使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进入社会,在工作中创新、改革。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不断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国家就会兴旺,社会就会大步前进。 (《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998 ,见 , 392-393 )。在上海大学 2001 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他讲道: 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是会思考问题的,今天你学的可能是数学,明天你从事的可能是别的东西,关系不大的,因为处理各种事务的办法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培养符合马列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能从事任何工作的人。 (见文 , 166 页)。 最近,他进一步指出: 教学改革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前几年国家颁布的《高等教育法》里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与没有创新精神的人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创新精神的人主张单纯传授知识,现在教师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性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必须全力推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不断学先进的人,有些人连新知识也不学,怎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学一定要有科学实践,有创新精神,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要经常翻阅科技杂志、论文集,要动手做实验、做数值研究。 (文 , 168 页)。由此可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应该成为改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而且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钱伟长 教授在他的教学实践中,自始至终地贯彻了他的上述主张。他到上海后培养的第一位博士黄黔回忆道: 在研究生期间,我先后听过 钱 先生讲的三门课:奇异摄动法、穿甲力学、广义变分原理。先生的课做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一方面有条有理地把问题展开,另一方面又叙述了该学科的发展历史。无论是讲道理,还是讲历史,都体现了该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使我们了解理论的条件和局限,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在课堂上提出了许许多多可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听完先生的课,觉得有很多可做的工作。课堂上 钱 先生介绍了自己在这一领域做过的理论工作,对别人的工作则用他自己的观点给予评价。 (文 , 36 页)。 1980 年,我有幸到清华大学听过先生的 奇异摄动理论十六讲 ,充分领略了他讲课的这种特点和魅力。他讲课从来不带讲稿,经常化很大精力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每种理论的基本简化假设和特点,然后信马由缰地满黑板演绎理论,最后说明: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而且具体举出它 碰壁 的实例,告诉我们改进它的可能途径。因此,每次上课都觉得获益非浅,那年听课 孕育 了我后来写成的几十篇关于奇异摄动法及其应用的论文。 我认识到,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都应当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为出发点。这些年来,我开设了十几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每次开课前,我都要想一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我能从前辈的教学经验中学到什么?例如,我为研究生讲授渐近方法课程已逾二十年,怎样使这门课常开常新,是我经常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特别注意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不断补充新内容,近年来,计算机符号运算发展得很快,使得过去可怕的、繁复的渐近公式推演变得简捷可行了,我就将渐近分析与符号运算联系起来,并在课上介绍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设计的 半逆序算法 ,阐述如何借此在微机上实现渐近步骤的计算机符号运算,使学生受到启迪,并学到了实际本领。 其次,我精心组织了教材,改变一般专著中零星讲述各种奇异摄动法的传统,把它们归纳成两类:长期项型和边界层型奇异摄动法,然后介绍其中的主要方法及其变型,比较它们的优劣,使学生懂得如何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渐近方法一般相当烦琐,稍不留意,就会陷入 公式的海洋 ,因此,我有意识地学 习钱 先生的方法,主要交代概念和思路,加上必要的演绎,让学生掌握方法的精髓,而在课堂上我津津乐道的是方法是如何产生的和逐步改进的,比如,在讲到合成展开法时,我总会讲到,此方法的 开山鼻祖 是 钱伟长 教授:是他在 1948 年研究圆薄板的大挠度问题时首先提出了这个方法,领先于国外同类工作 8 年;而且还向学生介绍 1979 年在全国首届奇异摄动理论研讨会上 钱 先生讲述此法来由的情景,讲到当时我 向钱 先生请教发明这个方法的原始想法所得到的答案:奇异摄动法的放大边界层尺度的 显微镜 和 慢镜头 思路,研究生反映,这种形象化的比喻使他们更深地领会了奇异摄动的实质。听过我这门课的学生一般很快地学以致用,在学位论文中主动发挥、应用渐近方法。 95 级博士生程友良在将渐近方法与计算机符号运算结合时还将我的半逆序算法加以发展,演变成了 数值半逆序算法 ,这也是一种创新精神吧! (二)努力传授 应用数学过程 在 钱伟长 教授心目中,绝大多数理工科类的问题是应用数学问题,作为我国最早的一位应用数学博士,他对应用数学有他根深蒂固的认知,这种认知来自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见文 )。 他在《八十自述》中写道: 在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时,和 Synge 、 Infeld 教授交往很多,在加州理工学院也多次和 von Karman 教授接触,他们都是欧洲哥廷根学派的传人。哥廷根学派是应用数学的倡导者,他们都有很深的数学根底,有更好的对物理过程的理解,都强调对物理过程的本质的认识是主要的,但在数学方法上从不吝惜使用,力求其用在刀口上,要用得漂亮,用得朴素简洁。为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不惜跳进数学这个海洋来寻找最合适的工具,甚至于创造新工具。他们都警告我们,数学在应用数学者说来,只是求解实际问题的工具。 Synge 教授甚至说:你们应该有捏着鼻子跳进海洋的勇气,但应该懂得避免淹入海底,懂得在完成任务后爬上来,寻找新的物质运动的主题。数学本身很美,不要被它迷了路,应用数学的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 。 (见 , 28-29 )。 他还说: Synge 教授的第一课就是阐明哥廷根学派是主张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和一般数学家的 应用数学 不一样。数学家是在研究数学问题,从数学中找问题的,哥廷根学派是从物理、化学和一般技术之中找问题,而要用高明的数学办法去说明物理或技术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或具体技术问题的本质。其次是要用数学上现已通用的表达方式去表达它,然后按实际问题的需要来求得实际的定量或定性的答案。 Synge 教授说,数学是汪洋大海,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应该以不怕淹死的精神,跳进这个汪洋大海,去寻找那最好的数学工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他力主不要怕数学,但也不能迷在数学中, 一定要在找到宝后,极早爬上岸来,用这个宝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深受教育。我一生中解决过很多问题,也用过很多宝,但从来没有迷恋过某一个数学问题。 (见 , 7-8 )。 这里, 钱 先生强调了以应用数学为工具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性,联系到教学, 钱 先生指出: 教学的过程,就在于让学生搞清 模型 的意义。因为 模型 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描述。我们要引导学生提出 模型 ,通过抓 模型 ,教给学生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 , 168 页)。 1978 年, 钱伟长 先生的同窗好友、著名应用数学 家林家翘 教授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 应用数学过程 :搜集实验、观测资料 建立数学模型 发明数学工具或沿用已有方法解决模型中的问题 验证所得到的结果 总结出普遍规律。 钱 先生完全赞同这一提法,在许多场合加以提倡和推广。我体会到,向学生传授这一应用数学过程至关重要。 我每次给学生开课时,开宗明义的第一课,就是介绍这一应用数学过程,而且经常用牛顿建立三大定律为例子加以阐明,即牛顿搜集行星运动的观测数据(包括熟悉和了解开普勒定律) 建立数学模型: F=ma 等 发明微积分求解运动方程 在实验、观测中验证 总结出牛顿三大定律;并向学生解释,无论是经典力学,还是现代力学,关键在于建模。 几年前,我主动请缨,给上海大学力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讲授 理想流体力学 课程。授课时,我反复告诉学生,整个流体力学课程所要讲述的无非是如何对复杂的流动现象进行简化,在一系列假设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欧拉方程也好,纳维 - 斯托克斯方程也好,更复杂的雷诺平均的纳维 - 斯托克斯( RANS )方程也好,无一不是经过种种简化的模型。 我特别指出,学力学、物理学的人的与众不同的长处就在于善于建模,因此对工作的适应性就强。即使毕业后,不搞力学或物理学,到公司去做白领,要进行市场分析、研究数量经济学,实际上还是建模,而且难度不会比力学建模大。 在讲授 薄翼理论 这一节时,我满怀热情地赞美了这一理论在建立模型方面的优美之处:它把一般的翼型绕流问题,分解成有厚度的对称薄翼绕流、无厚度薄翼绕流和薄板的有攻角绕流三个问题,逐一求解,而且把边界条件从翼面移到中间平面,从而得到了非常漂亮的结果,因此尽管这是五十几年前的成果,至今仍有生命力,这就是数学建模的威力所在。同时,还告诫学生们,这种建模并不是无条件的,条件就是小厚度、小攻角。这样的课往往都能抓住学生的心,有一次一个学生悄悄地告诉我: 原先觉得学力学没劲,听了课觉得学力学是很可以自豪的。 在给研究生讲授流体力学时,我花费很多时间(约 1/3 的学时数)来阐明纳维 - 斯托克斯方程的导出过程,强调这是流体力学建模的 重头戏 、基本功,从连续介质假设和速度分解定理谈起,引用质量、动量、能量守恒的物理规律以及热力学定律,论及本构关系,最后自洽地演绎出纳维 - 斯托克斯方程,而且向学生反复强调这种建模成立的八大假设,并要学生抓住连续介质假设和热动平衡假设这两个基本点。即使在给本科生讲课时,我也强调了这些前提。 在实际教学中,我还经常强调 应用数学过程 的一头一尾的重要性。囿于条件,上海大学理学院的流体力学实验课还不能很正常地开设,因此,在上课时学生对流体力学中的三要素(流、波、涡)缺乏感性认识,在知识源于实际这一点上总有缺憾,作为弥补,我尽可能对具体的流动图象作口头描述,并用实验摄制的流动图谱作教学示范,并将图谱汇编留在学生处让他们揣摩,使大家对千变万化的流动现象多少有点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问题的提法。每得到一个理论结果,我总设法给出实验曲线,检验理论的准确性。在讲圆柱绕流时,我特别讲明了柱面压力分布的理论与实验结果的巨大差距,说明粘性的重要性与理想流体处理的局限性;接着又指出离柱面不远处理想流体结果的可用性,顺便讲了边界层理论的思想。 (三) 在方法论的教学上下功夫 钱伟长 教授一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他说: 孔夫子讲,要循循善诱,其含义便是引导, (文 , 168 页)。他还说: 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在于他的风格,学生学他的风格。 (文 , 166 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 钱 先生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训练学生用科学方法去处理问题,用一定范围的知识描绘这些方法,通过这些描绘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分析矛盾;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自己去获得知识、收集材料、解决问题。(文 , 326 页)。他还举例说: 我到上海工作以后,培养的第一个力学博士生(按:指 黄黔 博士),毕业后分配到国务院,从事社会发展研究的领导工作,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完全是两码事,但是他干得很好,关键是他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 (文 , 170 页)。 我觉得 钱 先生这些话言简意赅,很值得回味。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科学的方法论对我们教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因此买了上百本有关方法论的专著和科学家传记,见缝插针地仔细研读,并尽可能融合到教学中去。我在研究生中作了几次有关科学方法论的讲演,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我不做空洞的说教,尽量结合实例进行讲述,使受众得到实际收效。 近年来,我在给本科生上理想流体力学课时,特别强调方法论要素。流体力学课程有一定难度,有人称之为 留级力学 ,因为过去常有人因流体力学课考试不及格而留级。为了实际地消除大家对流体力学的恐惧感,我告诉学生,流体力学没什么可怕的,学好我教的这门课,只要做到三点就行了:弄懂 30 个基本概念;学会 5 种基本方法;做好 50 个基本习题,这样就能一通百通了。 我上课时反复强调的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演绎思路,而不在具体推演公式上下功夫,我假定学生有基本的微积分功底,简单的推导让学生自己完成,而有些学生反映:有些数学知识(如复变函数论)已经 还 给了老师,我就帮他们复习一下,只要上课够用就行了。 对一些反复使用的方法,我特别予以强调,如分离变量法,我不厌其烦地指出,数学家有数学家的标准的分离变量法,而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则另有一套,他们会根据定解条件来猜测解的形式,这是他们的高明之处,于是,我先 扮演 纯粹数学家演绎一番,再 扮演 力学家来推导,经 读秒 ,力学家 占优 ,学生们觉得 好玩 ;有一次,我让学得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头扮演纯粹数学家和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同时用两种思路到黑板上求解同一个问题,结果,前者耗时 15 分钟,后者只用了 7 分钟,使得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应用数学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高明之处;再如,奇点法在我的教材里出现了五次,我告诉学生,奇点法在数学里叫基本解方法或格林函数法,高明的数学老师讲授它时已经告诉大家它的力学意义或物理意义;而奇点法在力学里又称为源汇法或涡量法,在教材里先碰到的是孤立奇点法,后碰到的是连续分布奇点法,基本概念都是用奇点来取代物体;前者含理性的猜测的成分,而后者则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结果往往会归结成积分方程,并且告诉大家,近年来计算力学中风行一时的边界元法和涡旋法均源于奇点法,这样一来,就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了。 钱 先生经常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采用的做法是让学生写小论文,平均每两星期布置一个小论文作业,为了启迪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我出了几个有意思的题目让大家做,诸如: 流体力学的美与难 、 论乒乓球侧旋球和下旋球的流体力学原理 、 日常生活中的涡 、 论亚音速流动与超音速流动的区别 等等,还规定他们不准抄书,不准相互抄袭,可以随意找参考资料,或者到网上下载资料,但必须注明参考文献或资料来源,内容可以自由发挥,欢迎用电子邮件交作业。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一时我的邮箱给他们的作业塞得满满的。尤其是第二篇论文,大都写得很精美,有的同学从网上找来资料,叙述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弧圈球、下旋球、侧旋球的空气动力学基本原理,还配上了精致的插图。通过这篇论文,大家对流体力学中的玛格努斯效应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我的另一个做法是互动式教学,我教的班级人数一般较少,因此,经常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规定上课发言不必举手,也不必站起来,我讲错、写错的地方欢迎随时批评指正。有时我抓住一些概念容易弄混的地方设置 陷阱 ,让大家畅所欲言,例如,提出似是而非的命题: 十二级大台风时,中心风速达每秒 30 多米,分析台风一定要考虑空气的可压缩 ; 烟囱周围的流场一定不能作为二维流动处理 等等,让学生众说纷纭地畅所欲言,大家争论得很热闹,最后由我来做 老娘舅 。学生们上我的课还算起劲,除了偶尔有人迟到,几乎无人缺勤。 (四) 探索无尽期 我原先在科研单位工作, 1984 年转到高校前只开过几门研究生课,因此应该说,在教学方面经验不足。这些年的实践告诉我,教学本身就是个大学问。因此,上面所说的只是非常粗浅的体会,而且不尽正确。我想,我还是应该遵循 钱 先生的教导,以终生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自觉地贯彻他的先进的教学主张,做好未来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钱伟长,跨越世纪,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2 2 钱伟长,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 3 钱伟长,钱伟长文选,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4 戴世强,论钱伟长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力学进展, 2003 5 钱伟长,八十自述,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8 6 钱伟长 . 怀念同窗益友郭永怀教授 . 见《郭永怀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郑哲敏主 编),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 7-9 。也可见文献 , 394-397 初稿于 2005-01-05 定稿于 2007-05-15 发表于《力学方法论与现代科技》, 53 - 61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7 )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30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外语学习方法十日谈
热度 4 sqdai 2010-8-13 10:55
【按】去年 1 ~ 2 月,我陆续谈了关于外语学习(主要是英语学习)的点滴体会,受到青年朋友的欢迎。今天,把这些材料汇编起来,稍加修改、编辑,刊登于下,以便于年青学子参考。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楔子 这些年来,国内的中学、大学对英语教学极为重视,年青学子也为学好外语倾注了大量精力,而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除了小部分学子,多数人费尽力气,还是 听说读写 样样不精通。问题出在哪里?我非外语专业出身,本无资格说三道四,这里不揣冒昧,说一点一孔之见。 目录 一、拒绝 Spoon-Feeding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2393.html 二、拒绝 投机 模式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2569.html 三、拒绝 哑巴英语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2587.html 四、拒绝死记硬背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042.html 五、推介选词典用词典小贴士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774.html 六、推介 季羡林 先生的外语学习观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927.html 七、推介苏步青活学活用外语法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6025.html 八、推介钱穆中年学英语的名著阅读法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6257.html 九、推介钱伟长学英语的拆字法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6801.html 十、推介随时随地学习外语法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6942.html 一、拒绝 Spoon-Feeding 我认为,国内的外语教学效率底下,采用 spoon-feeding 型式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最初听见 spoon-feeding 这个词,出自一位来华教英语的美籍教师 Michelle 之口。 1977 年,国门初开,科学院要派送一批中青年研究人员出国进修,计划举办短期英语训练班。当时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任职的 李佩 先生(我的师母)负责具体操办,她从美国邀约几位年青教师来任教,训练班急需助教,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李 先生想起了我这个老学生,敦促我 策马上任 。我一想,这对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就不管自己才疏学浅,欣然赴约。 于是,我当了 Michelle 那个班的助教,有了与她朝夕相见、切磋求教的机遇。有一次,我问她: What does it matter? 这句话怎么从语法上理解? Michelle 反问我: 这句句子的意思你懂吗? 我答道: 当然懂的呀! 她大惑不解地说: 那你干吗还要分析语法? 我说, 我搞不懂的是: matter 是不及物动词, what 是疑问代词,它们怎么搞到一块儿去的? * 她说, 虽说我才来了半个月,已经看出你们学外语的问题,你们一天到晚语法、语法,用 spoon-feeding 的方法给学生灌输语法,能学好外语吗?想一想,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语法?你学会说中文之前,学过语法吗?学好外语,只有靠实践、靠练习、靠模仿。 回家后我赶紧查《牛津词典》,发现 spoon-feed 的准确涵义是 give (sb) too much help or teaching in a way that does not allow him to think for himself ,大致相当于我们常说的 填鸭式教学 。 接着,我特别留意 Michelle 的 非 spoon-feeding 教学模式。当时,班上学员的年龄大多在 35 到 45 岁之间,至少比 Michelle 大十岁,但她从不发怵,在教室里四处走动,有时干脆坐到讲课桌上,翘起二郎腿。一会儿组织大家演讲、辩论,一会儿让大家演英语小品,时不时地让大家造句、做作文。两节课结束前,来一个非常严肃细致的讲评。课堂上经常笑语喧哗。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堂上关于 女士化妆 的一场大辩论。那时,不像现在那么开放,女同胞极少有人化妆(除了个别新潮女性)。 Michelle 的题目是: 你怎么看女士化妆? 你赞成你老婆化妆吗? 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各抒己见。有的说: 化妆使美女更美,使丑女更丑。 有的则说: 我原则上不反对女士化妆,但反对我老婆化妆。 Michelle 就问: 怕别人抢你老婆吗? 那位男生说: 倒也不是,我家的黄脸婆没人来抢。我就是看着别扭。 哦,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女生说说看法。 有位漂亮女生说: 我倒是想化妆,就是不敢冲在前面,怕别人说闲话。 另一位女生说: 我想化淡妆,不喜欢大红嘴唇。 Michelle 问: 那你们什么时候敢化妆了呢? 等到大街上有一半妇女行人化妆的时候。 Michelle 哈哈大笑: 啊哈,中国人的从众心理! 随后,学员就 化妆是否有伤风化? 什么是女性的内在美? 等问题展开讨论,气氛非常热烈。两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课后继续争论。课堂讨论时, Michelle 对大家的错误百出的英语采取宽容的态度,实在太不像话时,就纠正一下;对太结巴的人帮扶一下。许多学员说,收获不小,这才是真正在 学英语 。 说 Michelle 只重视实践,不讲 理论知识 也不对。她喜欢经过造句来 练兵 ,仍然寓教于乐。记得一次做造句练习,她让一位男生用 follow 造句,他用手一指坐在后面的学员,脱口而出: A dog is following me. 顿时哄堂大笑,后面那男生狠狠地揍了前座一拳。我依稀记得, 还击 的那位现在已成了院士。教学时间长了,有了积累, Michelle 经常用大段时间讲中国人用英语的常见错误;对大家的作文也进行了仔细修改。半年左右的培训结束时,大家觉得获益非浅,我作为助教,更是如此。 因此,我想,什么时候国人摆脱了 spoon-feeding 教学模式,外语水平一定疯长。外语如此,其它科目亦复如此。 * 在做学问方面,我有点 一根筋 ,总想搞清这个问题,有一天,终于在一本大词典里查到, what 有时可用作疑问副词,与 how 同义,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写于 2009 年 1 月 10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2393.html 二、拒绝 投机 模式 近年来,外语教学中有一种危险的倾向 投机 型的教学模式盛行,而且有蔓延的趋势,必须引起注意,并大声说 不!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种倾向源自 TOEFL (即 T est(ing) O f E nglish as a F oreign L anguage )。大家知道, TOEFL (尤其是早期的 TOEFL )的测试模式以 选择题 为主, ABCD 四种答案中,选对了就可得分。毋庸置辩的是:这种模式蕴涵了 投机 的成分。根据逻辑学,排除了 最不可能的 和 次不可能的 ,剩下的就是可能的,神探福尔摩斯就根据这种方式屡战屡胜。拿这种战术来对付 TOEFL ,确有奇效,经常出现的情形是:根据常识或基本理解,在四个答案中,先排除 最不可能的 和 次不可能的 ,剩下的两个,连蒙带猜,总有 50 %的成功率。这能测试出真正的英语水平吗?三十多年前,我几次参加出国人员的英语试卷的批卷,发现考生经常涂改答案(说明他心中无数),而且多半是改错了的。于是 TOEFL 培训老师说 要相信你的第一感觉 。 前些年, 出国热 引发了 TOEFL 热 ,又诱生了 英语热 ,形形色色的 TOEFL 培训班充斥城厢,英语进修学校分外 吃香 ,其中不乏高资质的,更常见的则是滥竽充数的,它们的一大宗旨是教学员如何应付 TOEFL ,教给学员上面所说的 战术 。于是,英语的投机教学模式盛行,进而影响了正规学校里的英语教学,据说还有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其它科目的,更令人担忧。 也有人不吃这一套,本校的钱伟长校长就是一个。记得 20 多年前,我们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招收博士生,他接连三年亲自出博士生英语考试试题,沿袭了他那个时代和我们那个时代的传统做法:笔试的主要题型是英译中和中译英(大段文章、句子和短语、成语);口试要求对国家大事、学科发展和个人目标陈述看法。他说: 我就要看看考生驾驭英语的真实能力。 这种考试模式在上海大学一直在传承,可惜尚未成为主流模式。 前述 投机 模式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并未真正往 听说读写 四会的方向努力,学会的是 花架子 和投机取巧。我在英语国家访问时,遇到几位教授,他们招收了一些中国留学生。他们颇有疑惑地问我: 那些中国留学生 TOEFL 考了 600 多分,却开不了口说英语,写不了英语论文,怎么回事? 我只好说: 那是上了 TOEFL 的当了。 我这里没有全盘否定 TOEFL 的意思,作为一种考试模式,它的出现和存在有其合理性,而且考试方式也正在加以改进。我认为,把 TOEFL 模式作为主要的外语教学模式是极为不妥、极为有害的。选择题只适合于低年级小学生,对年长一点的学生,只能偶尔为之。想学好英语,必须从语音学入手,通过扎扎实实的、灵活多变的形式,尽可能掌握英语的内在规律,掌握足够的词汇和句型,最后落实到真正 四会 上。 写于 2009 年 1 月 12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2569.html 三、拒绝 哑巴英语 语言是主要用来说话交际,而不是用来默记暗诵的。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偏偏大部分国人学的是 哑巴英语 ,这个毛病非改不可。 我常问年青人,为什么见了外国人不开口说英语?答案大多是: 我说的是 洋迳浜 英语,地方口音浓重,说了让人见笑; 不懂说英语的规律,不会说; 听不懂老外说的话,怎么交流? 窃以为,第一个问题全怪你自己;第二、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自己应该 各打五十大板 。 国人大都太谦恭,不够 aggressive ,而学外语必须 aggressive ,有中国口音(如山东口音、陕西口音等)怕什么?外国人才不怕什么地方口音呢!只要别太离谱,什么样的 怪英语 他们都听得懂,就像我们听那些地方口音浓重的中国话一样。记得国门刚开放,有一位美国应用数学权威到访中科院力学所,我的一位同龄同事抓住机会用他的蹩脚英语跟他交流,地方口音浓重得令我都替他害臊,他却全然不顾,继续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比比划划地跟美 国 教授长谈,后者难得有年青人与他深入探讨,也兴趣盎然地与他交流。此后他卖力地学英语,但发音依然不中听。不久后,他赴美加留学、任职,如今已是国外某名校的教授。我们至今常有交往,偶尔听他讲英文,口音仍然不怎么样,但是由于他有 aggressive 性格,学有专长,又学好了英语,外国学生还得听他上课。所以,我要说,学了一点就开口说吧,没人笑话你的。 非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学会 开口外语 ,但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做到。原因是:一、语言环境差,实践机会少;二、教学方法不对头。前者一时难以改变,但现在的条件比我年青时强多了,那么多的电视英语频道可供选择,听听 BBC 等也不算 里通外国 了,而且有了那么多国际交往(现时高校提倡双语教学,至今尚未成气候)。我有个研究生,一看到所里来了位法国留学生,英语很棒,就马上与他交上了朋友,有空就与他聊大天,一个想学英语,另一个想学汉语,于是互教互学,各得其所。半年下来,我那学生的英语口语突飞猛进,其余学生却 依然故我 ,应了法国生物学家尼科尔的那句话: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追求它的人。 至于第二个原因,则是人为的,老师和学生各有一半的责任。使我纳闷的是:既然国内学语言的环境不佳,公共外语的教学为什么不重视语音学( phonetics )教学?学汉语还教拼音,教英语怎么连国际音标都不教?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大多喜欢 许国璋英语 ,我的英语老 师李佩 教授给我们讲课时用的也是这套教材。为什么?我认为,这是因为它是专业教材,选材精当,课文内容远非面目可憎,多数取自名著或其改编本,文后经常插有清新隽永的短诗歌谣谚语;课文注释很具体;语法讲得很活络;练习题选得很得体;生词注有国际音标;最重要的是系统地讲授了语音学,可以借此自学,无师自通。 记得在文革后期,北京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中关村小学(黄帅那个学校)缺乏师资,不知怎地,找到了我。我正赋闲在家,又特别喜欢孩子,于是就当了 孩子王 ,我教过的学生的 年龄谱 就扩展为 10 ~ 40 岁(加上后来的)。 上任前一想,不对了,我的英语口语水平属中上,而中关村小学的学生家长多数是饱学之士(例如我班上一位学生的爷爷是当时物理所的所长、学部委员)。倘若教得不好,误人子弟且不说,学生回家说起教过的英语,家长马上掂出份量,会说: 哪儿来的一个蹩脚老师,简直是滥竽充数! 岂不有辱我的名声!因此,不敢大意,马上恶补英语语音学(用的是葆青编著的教材),那时不像现在,到处有英语学习用的磁带。好不容易买到一张教英语语音的密纹唱片,用我结婚时岳母送的留声机,足足听了半个月,逐个矫正自己的发音。这才胸有成竹地走马上任。 我上课时,每节课只用半个小时讲课文,其余时间用夹着简单英语的中文讲童话(大人国、小人国之类),大受欢迎,由于有约在先,假若前面的课没学好,就不讲故事,因此学生听得很专心。家长们也称赞有加,一年聘约期满,又要续约,但是 科学的春天 已经来临,我马上 功成身退 。我的这批小学生时下都过了不惑之年,多数已留学异域,我到国外访问时,他们还会打电话向我问候。我的英语语音学的基础就是在那时夯实的,一直管用。后来在给组里的研究生补习科技英语知识时,我就传授了葆青编的《英语语音学简明教程》,颇受欢迎。 为什么要学英语语音学?因为与其它外语(如俄语、德语、法语等)相比,英语语法并不复杂,但语音却复杂得多,有时不能 望词生音 ,发音规则的 有效率 仅为 70 %左右。然而并非一无章法可循,英语大略有 48 个音素,与字母或字母组合有对应关系。讨厌的是,这种对应关系不是一一对应,但不是 乱点鸳鸯谱 ,葆青老师把这种关系讲得一清二楚;规则有点多,记不住,怎么办?不要紧,有国际音标帮忙。学会了国际音标,掌握了基本发音规律,再记住那些不服从规则、调皮捣蛋的词(偏偏大多是常用词),亦即记住规则的例外。遇到陌生的单词,查词典时,留意它的国际音标注音,若是服从规则的, OK ;调皮捣蛋的,记住它。除了学会单词以外,还得学句子、段落的读法,了解什么是升调降调,什么是语调群,什么是 失去爆破 ,什么是 连读 等等。尤其是后两者,听不懂老外说英语,大多源于此。所以,我力主:学英语的年青朋友们学一点语音学。英语老师不教语音学,怎么办?自学呗!总比流体力学容易自学。 我要强调的是:语音学知识不是死学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国门打开不久,我导师的师兄、知名空气动力学家威廉 西亚斯 (W.Sears) 访问中科院力学所,要给研究人员做报告。当时苦于找不到合格的科技英语翻译,因此我的师母 李佩 教授推荐我的师兄陈允明出马。我这位师兄性格开朗,敢作敢为,聪明绝顶,他二话不说,立即上岗。只见他在翻译时,听由 Sears 讲一二十分钟,然后他滔滔不绝地把所讲的内容一一转述。听众为之倾倒, Sears 也高兴非凡,更令我们称羡不已。(在 Sears 新近出版的传记中,陈允明是他唯一提到的中国学术后辈)。事后,我们好奇地问这位师兄: 你怎么练就的这番功夫? 他答道: 主要靠平时用心练习,并且把握好方法。不管谁说话,说哪国的话,每句话里只有两三个关键词,你抓住了它们,再看看说话人的表情、语气和上下文,你就能八九不离十地搞好翻译了。 仔细一想,还真有点道理。 再讲一件好玩的事儿:我们做研究生时,经常用英语胡说八道,例如,有一天清晨,结伴走在静谧的中关村林荫大道上(那时不像现今那么喧嚣),看到太阳在远方路端徐徐升起,就有人脱口而出: How beautiful the morning sun is, just like peoples commune ! 此话脱胎于毛泽东的话 人民公社像初升的太阳一样 ,这么说过了,就记住了一辈子。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千真万确! 写于 2009 年 1 月 13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2587.html 四、拒绝死记硬背 谁都知道,死记硬背是一种事倍功半的、不足取的学习方法,但在外语学习中依然十分流行。其主要表现形式是: (1) 死记单词。碰到一个生词,记住由哪几个字母构成,记住它的中文意思(通常就记一两个意思),周而复始,天天如此!效率约为 20 %左右(视每人的机械记忆能力而定); (2) 死记课文。老师让学生背课文,学生就生吞活剥地照章执行,不管课文的具体涵义,像 小和尚念经 般念念有词,在课堂上可以背得滚瓜烂熟,下课后不久,对不住, 全还给 老师了; (3) 死记语法。把老师教的语法条文一一记下,什么时态语态,什么主谓宾等等,记得贼牢,但是,就是不会实际应用,一造句就出错,一说话就离谱。 以上三种是死记硬背的外语学习者的通病。是否有药可治?当然有。我不是外语专业出身,但日积月累,也有那么几个偏方,且听我一一道来(还望外语专业人士不要见笑)。 偏方一:略懂语言形成规律。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从简到繁,由浅入深;说英语的国家与说汉语的国家相距十万八千里,各自独立形成语言体系,英语与汉语的差别何止十万八千里,必须自觉地把握这种差别。例如,汉字是象形文字,英语词汇则是拼音文字;汉字与英文字各唱各的 调 ,涵义上一般没有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专业词汇除外);汉语句子结构较为松散自由,英语句子的黏着性强;如此等等。然而,人类有共通的感情,在表达思维时,既有差别,也有共性。学英语之始,就要充分认识两种语言的异同。 偏方二:略懂构词法。 学汉语时,学了一些简单的字以后,学到复杂形态的字,语 文 老师会教你如何拆字,知道什么是主干,什么是偏旁,拼装后是什么意思;学英语词汇也一样,也要学会拆字和拼装。比如说, reactionary 这个词, act 是词干,通常是动词;加 ion ,变成动名词 action ;加前缀 re- (反)的意思变成 reaction ;再加后缀 -ary ,变成形容词 reactionary (反动的)或另一个名词(反动派)。再加上前后延伸,形成一串串 糖葫芦 ,你不是可以灵活地记住单词了吗? 偏方三:略懂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 从上面关于 十万八千里 的叙述可知,不同种族创造的语言单位(字、词汇)必定包含各不相同的多种涵义,用数学语言说,相近词汇的涵义只有很有限的 交集 。我的中学语 文 老师告诉我,汉字 生 有 100 多种涵义,我不信,去查《辞海》, 生 的基本意思有 12 种,派生词汇几百种,词条 生 占据《辞海》九页篇幅,生气,生火,生孩子, 中的 生 ,在英文里要用不同的词汇,反过来也是这样。你知道 get 这个词有多少涵义和搭配?我至今说不清,还不全认得 get 。所以每学一个单词,要尽可能多地记住它的涵义和搭配。同时,要多多记住同义词和反义词,记住它们的异同,例如, 说 的说法在英语里至少有 20 种,先记住最常用的是: say , tell , speak , talk ,它们适用于不同场合。这样,你就把词汇学活了,你的头脑里的词汇量就会天天见长。 偏方四:略懂句子结构。 语法学了一两遍就够了,语法条文不必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我在中学里的英语课本是林汉达编著的开明本。我认为,那套教材的最大优点是:用构图法解析句子结构:一条横线,几条竖线,几个框架,把英语句子的主谓宾或主谓表以及定语、状语(包括从句),剖析得一清二楚,此后我再也不怕复杂句式了。当然,还可采用其它剖析方法,关键是:要灵活地剖析句子。 偏方五:略懂理性背诵。 如果反对死记硬背,把理性背诵也反掉了,就像倒洗澡水把小孩也一起倒掉一样。背诵是必需的,但要 活背 ,彻底了解短文的主题、请调、架构、特色、长处,熟记在心,再有声有色地背诵,加上击节赞叹,那是一种享受。理性地背下来的短文,想忘也忘不了。 上面讲的偏方对战胜 死记硬背 肯定有用,但不一定人人有用,应该各自创造取代 死记硬背 的法子。上述话题以后有机会再展开来讲述。 写于 2009 年 1 月 27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042.html 五、推介选词典用词典小贴士 【按】前四篇 漫谈外语学习 的短文中,本着 不破不立,先破后立 的原则,拒绝了填鸭式教学、投机模式、哑巴外语、死记硬背,从本篇开始陆续向大家推介一些正确做法。尽量讲述那些外语老师不讲或很少讲的、而自己又有一点实践体会的内容,一来避免重复,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二来免得 班门弄斧 ,误人子弟。 新学期快开始了,学生家长总想给在学学生装备些新东西,外语类词典往往是首选。那么,该买怎么样的词典?而学生该用何种词典?怎样用词典?这里以问答形式说一说自己的一孔之见。 1. 选购词典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与选购其它书籍一样, 一看内容,二看作者(或编者),三看出版单位 。内容要适用于学习、参考,别闹 科学的春天 时期抢购《英语新词词典》(那是给英语专业人士用的)那样的笑话;作者应该是该专业的权威人士(获权威单位);出版单位必须是有名的,例如,外语类词典的最可信赖的出版社是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科技外语(包括科技名词)类的是科学出版社和一些专业出版社。请大家千万别去理会那些以 捞分 为目的的 野鸡 或非 野鸡 的出版社。 2. 你极力推介什么样的词典? 双解词典 。对学习、理解、运用外语来说,最佳的外语词典是用该外语释义的词典,例如,英-英词典,就跟《现代汉语词典》(汉-汉词典)一样,只有这样的词典释义最清晰可靠。对初学者来讲,用双解词典(例如,《牛津英汉双解词典》)是绝好的选择,既有英语解释,又有汉语翻译,容易使用。 3. 你最排斥什么样的词典? 袖珍词典、简明词典 ,包括简洁版的词霸之类。这种词典用于应急(如急于想知道某词的含义,手边又无大词典时)尚可,若用于日常学习或参考,则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因为篇幅太小,元素不齐,释义不全,用法不明,除了误导,别无它用。 4. 你认为手头应该备什么样的词典? 大中小配套,内容互补,至少 10 种左右 。最起码的 装备 :双解词典 1 本,大词典(词条 10 万以上) 1 本,用法词典 1 本,汉-外词典 1 本,科技大词典 1 本,本专业和相关专业词典 6 种以上。请参考后面的清单。 5. 学生应该怎样用词典? 应该 了解词典的基本功能:注音、求解(释义)、作文、语法、辩义 。要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 学生用词典时,查生词的频率最高,这时,先要知道此词的读法、是否遵守读音规则、用作不同词类时的不同读法;其次了解它的基本含义和派生含义;再次,了解其语法功能和基本搭配;最后知道它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它们的微妙区别等等(好的词典均有相关的指引和解释)。有时,遇到不明搭配时也要查明;遇见曾学过的单词的新用法,更应查阅。一定要注意单词和词组的作文功能,反复品味并记住词典中的经典例句。遇到疑难词汇时,要几本(大)词典一起查,经比照,确定最准确的释义。 6. 背词典有用吗? 有用,但作用不大 ,经常事倍功半。我做研究生时化过一年时间背词典,用的是郑易里主编的《英华大词典》,该词典有个好处,标明了常用词、次常用词、次次常用词,共计约 3000 条,我和我的同学依次背来,而且努力按第 6 点所述的要求背下来,对训练英语基本功不无助益。但是我不提议大家如法炮制。 7. 你手头有哪些英语词典? 我的各类词典和工具书大概有一百本。常用的英语词典清单如下: l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 l 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现代出版社); l 英华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l 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l 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辩义四用辞典(世界书局, 1938 年版); l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l 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 l 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l 牛津-杜登英汉图解词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l 新世纪英汉多功能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l 英汉技术词典(国防工业出版社); l 英汉科技大词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l 英汉航空与航天技术辞典(国防工业出版社); l 力学名词(科学出版社); l 英汉航空流体动力学词汇(科学出版社); l 英汉数学词汇(科学出版社); l 英汉物理学词汇(科学出版社); l 英汉天文学词汇(科学出版社); l 英汉气象学词汇(科学出版社); l 英汉计算技术词汇(科学出版社)。 因为我手头已有足够的词典,近年来对辞书市场不大关心,可能有些好的新词典我没有购进,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补充。 写于 2009 年 2 月 6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774.html 六、推介 季羡林 先生的外语学习观 2008 年 12 月 21 日 ,我在北京火车站候车时,按惯例进了车站书店,看到《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2008.9 第九次重印本),如获至宝,赶紧买下。在返沪的火车上,一口气看完了此书。书中有一篇《汉语与外语》( 60 - 98 页),其中谈及的外语学习观极有启发性,很值得向大家推介。 季羡林 先生是我最崇拜的一位博学大师(生平简介见后)。作为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东方语言学专家,他精通德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也学过俄文。他说的话有很大的权威性。《汉语与外语》一文缘起于他为《新民晚报》 夜光杯 专栏写的三篇谈外语学习的短文以及有关翻译的一篇文章。回答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学外语?谁该学外语?外语应学到何种程度?怎样学好外语? 为什么要学外语? 为了 同外国人交流思想 ,为了全方位地 与外国接轨 ,因为 语言的作用就在于沟通思想 。他指出,要成就大业,要做学问, 必须认真搜集资料,资料越多越好,要有 竭泽而渔 的气魄。 我们今天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搜集资料只限于中国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放眼世界。这是时势使然,不这样做,是不行的,而想做到这一步,必须学习外语。 他还认为,为了出国而学外语,跟着 托福 和 GRE 的指挥棒转,效果令人担忧。 谁应该学外语? 答案是: 我首先指的是教师,而且不是哪一科的教师,而是所有的教师 ,当然还有学者(包括 学的人 和 爱学的人 )。因为 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性的、国际性的,哪一科也不能自我封闭、闭关锁国。 季 先生说的所有学科,也涵盖国学、汉学等,还描述了一些教师和学者出席国际会议时, 眼前有轨接不得,只缘缺乏共同语 的窘境。联想起前一阵在晋升职称的外语考核方面,曾引起一些文科教师的反对,他们真应该听听 季老 先生的真知灼见。 外语应该学到什么程度? 季 先生说: 根据我个人经验,学外语学到百分之五六十,甚至七八十,也并不十分难。但是,我们不学则已,要学就要学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越高越好。不到这个水平的外语是没有用的,甚至会出娄子的。 浅尝辄止只能用于 简单地沟通思想 ,而用于治学、翻译等等,必须学得精通。对此,我自己有过教训:进了大学数学系半年后,我的英语考试过关,马上转学俄语,实际上并英语未 四会 ,还得在研究生阶段 回炉 ,加上后来的 补课 。 怎样学好外语? 季 先生认为, 学习外语,浅尝辄止,似乎并不困难。但要精通,却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还必须有相当高的才能。二者缺一不可。 他的具体意见是: 第一,要尽快接触原文,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第二,天资与勤奋都需要,而后者占绝大比重。第三,不要妄想捷径。 懒人是学不好外语的,连本国语也不会学好。 他比较中国人与德国人学外语方法的区别,指出: 中国是慢吞吞地循序渐进的,学了好久还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读原著。而在德国,则正相反。 他引用 19 世纪一位大语言学家的话: 学外语如学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不淹死,游泳就学会了,而淹死的事是绝无仅有的。 并且介绍了他自己学俄语的故事: 老师只教我们念了字母,教了点名词变化和动词变化,立即让我们读果戈理的《鼻子》,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然而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了。一个学期就念完了《鼻子》和一本教科书。 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有成效的 。 以上 现烧现卖 地转述了季羡 林老 先生的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不知各位以为如何? 写于 2009 年 2 月 8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927.html 七、推介苏步青活学活用外语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 1902 - 2003 )出生于浙江平阳的穷乡僻壤中的一个小山村,家里一贫如洗。父母含辛茹苦地让他读完私塾(相当于初小),进了镇上的高小。幸得小学老师陈玉峰的扶持教诲和中学校长洪彦远的提携资助, 1919 年初,他怀揣洪校长馈赠的 200 元大洋东渡扶桑留学。 对苏步青来说,要实现留学的目标,必须得到公费资助,但按当时政府的规定,留学生必须考取指定的几个学校后方可申请资助。 苏步青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对日语一窍不通,如何参加考试?他赶紧进了东亚日语预备学校,可是补习学校的学习进程缓慢, 远水不救近渴 ,而且,日常开支昂贵(月均至少 30 元),尽管他省吃俭用,仍眼看钱袋一天天瘪下去。偏偏这时传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三个月后进行招生考试的消息,苏步青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怎样速成日语?苏步青急中生智,在学校附近找了个住处,房东是一位年过五旬的大娘,很想有个年青人做伴聊天。于是,他就天天与房东 泡 在一起,清晨陪她去菜场买菜,听着她跟菜贩讨价还价,他在边上小声重复;下午、晚间就缠着房东讲故事,如富士山仙子的传说、贫苦农夫的传奇等等,不仅学到了地道的日语口语,还了解的日本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在这样良好的语言环境下,苏步青的日语水平突飞猛进,日语补习学校的 老牛破车 式的低速根本无法比拟。 三个月转瞬过去,苏步青来到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考场。头四门专业考试他轻松过关。他忐忑不安地来到日语考试的考场,只见考试官是留了东洋式小胡子的日语副教授。他存心刁难,用袋浓重地方口音的日语 连珠炮 般发问: 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多大年纪?父亲干啥? ,苏步青胸有成竹,一一作答,但继而一想,自己脑袋里的 日语存量 不大,眼看着块 倒 完了,得争取主动! 这时考试官问他: 你到日本多久了? 三个月。 什么?三个月就能懂日语?你以前学过? 没有。 你怎么学的? 副教授惊讶不已。 苏步青一看机会来了,就滔滔不绝地讲他 100 天来跟着日本老大娘学日语的经历。这是平时练习的最多,又得到过大娘点拨的日语叙述;接着,他又兴致勃勃地复述从房东大娘那里听来的一个个故事。讲一个至少三五分钟,而且用的是正确流畅的地道日语,考试官也听得出神了,居然忘了继续发问,他用手势止住还在兴头上的苏步青,说道: 好了,你已经合格了。 话音刚落,苏步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因为他已经快要 黔驴技穷 了! 事情圆满地结束,苏步青很快拿到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入学通知书。 苏老 先生在回忆这场考试时说: 这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场考试。 朋友们,从这个 苏步青智斗日语考试官 的故事里,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呢? 本文参考资料:王增藩,苏步青,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写于 2009 年 2 月 9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6025.html 八、推介钱穆中年学英语的名著阅读法 国学大师钱穆是钱伟长的四叔,学历为中学肄业,却做过名校名教授,且是遐迩闻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囿于成长经历,他在青少年时代没有系统地学过外语。后来由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需要,采用了独特的自学方法 名著阅读法,学会了英语。 1939 年, 44 岁的钱穆接受顾颉刚之聘,同意到齐鲁大学上任,并获准先休假一年,回乡侍奉老母。他携眷迁居苏州耦园,易名梁隐,过起半隐居的读书治学生活,每天自学英语半日。他先找来注释版的《格列佛游记》(即《大人国与小人国》),化了一周时间读完;接着读一本英汉对照的英文小说,读了一半,不大耐烦,转而找到一本符合自己专业兴趣的、广为流行的英文原著《世界史》,细细读来。他说: 始苦其难,每一行必遇生字,逐一须翻字典,苦不堪言。如是者有日,乃竟不翻字典即可知其大义。即忽略生字不问,遇历史上特有名字,初不解其义,但续续屡见,亦复心知其意,乃大喜悦。不识之字渐成熟识,口虽不能言,心中已领略,所谓心知其意者,余在此始悟。 余读此西洋通史原文仅到三分之一,竟感大愉快。竟在一年内,此书通读无遗。此乃余中年以后读书一新境界。使余如获少年时代,亦当年一大快事也。 通过这段生动描述,我们可见钱穆中年学英语下了何等苦力!又获得多大快感!而其方法,是无师自通地 啃 自己喜欢的英文原著,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循序渐进,渐入佳境。通过掌握英语,他打开自己治学的新境界,对此后游学美国,亦大有裨益。 钱穆老 先生的英语学习法适用于不谙英语的中年学者,对青年人来说,学英语时早早接触原著,也是一个要领,前两天介绍季羡 林老 先生外语学习观时已经谈到,不再赘述。 本文参考资料: 1. 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2. 陈勇,钱穆传,人民出版社, 2001 写于 2009 年 2 月 11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6257.html 九、推介钱伟长学英语的拆字法 先讲一个小故事。 1977 年年底,经 钱伟长 先生推荐,我参加了《英德法俄汉物理学词典》的审订工作。审订小组以资深物理学家王竹溪院士为首,由 48 人组成,参加者有:钱临照、马大猷、沈同、汪德熙、鲍国宝、庄圻泰、胡济民、褚圣鳞、葛庭燧、柯俊、曾泽培、梅镇岳、梅良模、龚祖同等著名科学家,阵容十分强大,他们分别代表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钱伟长 先生和我则代表力学学科。审订会期间,钱三强院士也莅临指导。 这本物理学词典共有 75000 个词条,原为《英德法俄物理学词典》,大家的任务实际上是加上汉译,初稿由 87 位专家译成。审订会的目的是分工负责,逐一审定各词条。审订会的头两天十分顺利,到了第三天就卡了壳,原来初稿译者留下了约 1500 条词条,谁也搞不懂,经大家集中攻关,大约 1000 条有了 归宿 ,找到了明确的释义,最后剩下约 500 个,与会者束手无策,因为它们的英德法俄字形完全一样,大家在平时阅读中都没有遇见过。 王竹溪 先生出了个主意,各路专家分别 认领 几十个词条,休会一天,各自去找答案。 钱伟长 先生自告奋勇,认领了一百多条。到了会议的第四天,汇报各自的 斩获 。结果发现, 钱 先生的战果最为辉煌,竟让他解决了 80 多条。会上,他介绍了成功的主要 法宝 :用了他年青时学英语学会的 拆字 法,亦即分清词汇的词根、前缀、后缀,弄清词汇的基本意思,再结合物理学知识,找相应的参考资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家为之叹服。 钱 先生的成功来自英语构词法知识,我在 1 月 27 日 的博文中作为第二个 偏方 提出过。这里略加展开。经语言学家剖析,英语大约有 600 个词根(常用的约 200 个),前缀、后缀各有 100 多个(常用的各有约 60 个)。只要记住了主要的词根、前缀和后缀,就可以自由地拆字,按规矩拼字(当然不能瞎拼)。 钱 先生就是掌握了这种拆字法,得以最大限度地认知原来不认识的词汇。 这里举一个浅显的例子。 form 是一个词根。作为名词,基本含义是:形状、外貌;形态、体制、种类;形式、体裁;礼节、礼貌;状态;表格等等。作为动词,基本含义是:形成、构成;排列;成立;成为;养成等等。概括地说,做名词以 形 为核心,做动词以 成 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加前缀、后缀,形成如下 糖葫芦 式的词汇串(限于篇幅,不加汉译): reform, transform, deform, inform, conform; reformation, reformer, reformatory;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ble; deformation, deformed, deformable, deformity; information, informer, informative; conformal, conformality, conformist 。 formal, formality, formalize, formalism, formalist, formalistic; formation, formative, informal, informality; 等等。 当然,通过将这些词汇形成框图,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词汇形成过程。我们还远未穷举以 form 为词根的所有词汇。但就这一串 糖葫芦 上,就有 30 来个 糖山楂 ,够你 尝 的了。假若你养成了拆字、拼字的习惯,每遇到一个新词汇,就想想它的 老祖宗 和前后左右的 子孙后代 ,你的词汇量不就日夜增长了吗? 链接 英语构词法参考资料 经我的博士生宋涛在网上搜索,目前在图书市场有售的英语构词法参考资料有如下两种(本人尚未使用过,对其质量不能妄加评论): 1. 英语构词法字典 作者:曩洪汉 , 李长庚 出版时间: 2008 年 6 月 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34435418ref=SRsr=13-1uid=168-4268490-7257021prodid=zjbk80070h 2. 英语单词记忆捷径 -- 词素认知与练习 作者 : 张明勤 李恒敏 出版时间: 2006 年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34435419ref=SRsr=13-1uid=168-4268490-7257021prodid=zjbk411525 写于 2009 年 2 月 13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6801.html 十、推介随时随地学习外语法 学外语靠死读书是学不好的。因为外语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出真知,所以学外语的语言环境极其重要(前已论及)。在目前语言环境不大理想的情况下,怎么办?办法很多。我这里只说说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随时随地学习外语法 。 大家都有体会,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后,词汇量不足就成为熟练运用外语的 瓶颈 和 拦路虎 。如何尽快扩大词汇量?如何学好活的英语?除了用科学的方法大量地正规地阅读、作文、说话 之外,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所有机会。这里举一些例子。 读报 学英语最好经常看英文报纸,原版的太贵,物色那些容易买到而价格低廉的,如 China Daily, Shanghai Evening Post 等等,尽量不看中国小记者写的,专门读转发国外通讯社(如美联社、路透社)的新闻或文体消息。学学 钱穆老 先生的做法,读报时别老去查词典,老碰到一个词,就自然能领会其涵义。至于读原著,前面说过,这里不说了。 看电视 央视 9 频道的英文水平最高,初学者不妨先看 新闻联播 ,在知道新闻要点后再看 9 频道的英文新闻,效果较好;有字母的英文电影看了也很有帮助。住读的学生缺乏资源:学生宿舍里没有电视机,我曾让我的研究生买 5 英寸 电视机,可躲在被窝里看英文电视,还真有人买了。 看碟片 找一些英语碟片(最好是文艺片,而不是打斗片),以学英语为目的,每盘看上三五遍,甚至更多。第一遍看情节,最后两遍去掉字幕。注意词汇的灵活运用法。我儿子就是通过听 walkman 和看大碟学好英语的,现在他的口语水平比我高。 听广播 听英文广播最好听 VOA 或 BBC 的,现在不用偷偷摸摸的了,我年青时听 VOA 播放 O 亨利的小说,曾听得如痴如醉,受益匪浅。中央国际台也不错,较容易收听。 逛街 逛街时留意店招,记住各类商店、饭店之类的英文说法。过去英文店招有些不规范,经 马路啄木鸟 的整治,情况好多了。荡马路邂逅老外,他们若需要帮助,不妨自告奋勇地上前攀谈。 逛风景 大型公园里有各种英文导引牌子和花草树木的说明,不妨一看。许多旅游景点有英文说明,应该看看。有时以挑刺的眼光来看,也会有帮助。有一次,我举家出游,到开张不久的世纪公园,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大型展览会,我看了他们的英文牌子,不禁笑破了肚皮。不知他们从哪里请来一位中学生(或中学文化程度的人),靠《汉英词典》来搞英文牌子。到了一间展室,只见进口(入口)、出口处的牌子上赫然写着 import 、 export ,看着进进出出的人群,我就想,好家伙!堂堂世纪公园,居然成了贩卖人口的市场!再看别处,类似错处无所不在,我接受了 错误 的洗礼,得益不少。 看展览 大型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的英文标识不错,可从中学到不少生词;小型展览馆则不敢恭维,去年所工会组织到锦溪去旅游,参观了一个陶艺馆,英文解说词中错字连篇,例如,介绍人物时把所有的 born 都写成了 bron ,但批判错误也是受教育。 看病 看病是最不开心的事情,讨厌的是:除了身上不舒服以外,还老得排队、等待。但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我就尽力化 不开心 为 开心 :借机学英语。趁候诊的间隙,到处转悠。就这样,我记住了心脏内科、心脏外科之类的几十个医疗词汇,知道了内科医生、外科医生、牙科医生、眼科医生、泌尿科医生、皮肤科医生、妇科医生、产科医生、儿科医生等等用的是不同的词汇,且一般不用 doctor 前加词汇的组词(原先只知道前三个)。当然,此举只适用于上规模的三级医院。 乘车 乘车、搭地铁时可留意英文播报的站名;乘出租车时可听上车、下车时的英文 招呼语 ,这种招呼语各出租车公司的水平良莠不齐,其中 锦江 最好;可笑的是 大众 把 belongings 错说成 belonging , 20 年不改,近来有的车上改过来了,即使改了,听来还是不舒服,用的词 大 了。 赴宴 若有机会陪外国人用餐,就抓紧学菜名,西餐的叫法他们都会,可向他们学;中餐的菜名得由你告诉他。久而久之,你能记住上百种菜名。比如说,我从中知道了 海参 是 sea cucumber ,即 海黄瓜 ; 海蜇 是 jellyfish ,因为水母活着的时候呈果冻状; 糖醋 千万不能说成 sugar-and-vinegar ,而应说成 sweet-and-sour 。如果你把牛肉说成 ox 、 cow ,那非把外国人吓跑不可。 我有时到外面为非学术的事情转悠了一天,回来赶紧查词典,看看我见到的英语词汇是何意,或者它们写得对不对,想一想,这一天也总算学到了什么。就是出去旅游,我也喜欢去有文化的景点,以不断增长自己的人文历史知识,这是题外的话了。 总之,开卷有益,就是不开卷,也能学到东西。 写于 2009 年 2 月 14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6942.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11474 次阅读|12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感怀篇-6:覆盖在钱伟长先生身上的国旗
sqdai 2010-8-13 07:19
九个月前,人们送 别钱学森 先生时,看到他身上覆盖着一面党旗,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优秀党员。 九个月后,人们送 别钱伟长 先生时,看到他身上覆盖着一面国旗,因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优秀公民。 实至名归! 联想到经中央领导审定的《钱伟长同志生平》,上面写着: 钱伟长同志的一生是 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他 顾全大局,坚持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清正廉洁 。他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不懈奋斗,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实至名归! 对于逝者身上覆盖的党旗国旗,我已见过多次;对于逝者生平介绍的赞美之词,我已司空见惯;但是,从来没有像这回那样关注过、动心过。 是的,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自己这样认为,别人更是认同,对于祖国,他一往情深,终身热爱,矢志不渝。 是的,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从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抗争,勇于实践,从不懈怠,从不停息。 是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倾全力投入科研教育事业,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专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的,他一生顾全大局,坚持原则。一切从祖国的繁荣昌盛平稳发展出发,坚持真理,坚持正义,求真务实,胸怀坦荡,敢于直言不讳,不怕大人物非议打击,不怕宵小之徒造谣中伤。 是的,他一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一直身体力行,终生学习,终生服务,心里装的是对周围的人们的关爱,从未见到他对后辈疾言厉色。 是的,他一生生活简朴,清正廉洁。他是一位平民化的长者,从不追求奢华;他身后几无恒产,就是留下的那些藏书,也叮嘱子女悉数捐赠,真正做到了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不可能完美无缺。然而,只要对他不抱偏见,就会承认上述主流方面。 这就说明了:他的辞世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震动,为什么这些天来有这么多人痛悼这位老人。 我感悟到: 现实可能过誉甚至错捧了一个不肖之徒,但是历史不会。 现实可能曲解甚至冤屈了一位正直之士,但是历史不会。 老校长身上盖着国旗远行了,给后人留下的是:生的启迪,活的激励。 写于 2010 年 8 月 13 日 , 时值钱 先生的二七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35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悲情(又一位)钱老
热度 1 蔡斯 2010-8-12 23:15
著名力学家、上海大学终身校长钱伟长去世,媒体一片悼念之声,也引发了又一次钱问题大学教育体制。去年年底本家钱学森去世的时候,提出了钱学森三问,如今,钱伟长去世从另一个方面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 去年跟一位上海大学毕业的朋友吃饭聊天的时候,他说起了他们的教学体制和其他大学的种种不同之处:小学期的设置,课程教育以研讨班为主,本科生也要写大量的调研报告。当时感觉到这里很有文章,朋友谈到他们这一切都来自钱伟长。后来建议南周和科学新闻去关注一下这个事情,但没有得到回应。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大师正在离我们远去,而我们却在固步自封,眼睁睁看着事情败坏但束手无策。 钱伟长和一直风光的钱学森是两种不同的遭遇: 钱伟长,以历史和中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第三天抗日战争爆发,为科学救国而改学物理,1946年回国,并在1955年协助钱学森成立力学所,钱学森任所长,钱伟长任副所长(三钱于此时闻名天下,时人戏言天下科学共一两,本家占三钱)。 但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开始,中科院为了保护科学家获得毛特许,50年代回国的科学家不划右派,可惜钱伟长一不是50年代回国,二主要关系在清华,于是成为右派典型,被拉着到处做报告我是如何被改造好的,非人的待遇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科学家何辜,知识何辜,只因多读了几年书。 钱伟长平反后,无处可去,邓劝他说,你在北京待不下去了,树敌太多,去上海吧,你可以一直当校长。于是钱伟长孤身一人从此住在上海。所幸的是,邓的指示让他可以保有一块儿自留地上海大学,在这里他可以施展自己的教育理想,实验自己借鉴国外经验所设立的教育体制。钱伟长为上海大学费尽了晚年的所有心血,从校园设计到教育模式,都亲历亲为。头儿的女儿还在上海大学上学,学生们遗憾的说,他们的毕业证书上不会再有钱伟长的签字了。 文汇报记者写道,钱95岁生日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时会冒出一句为什么不听我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所指的,是关于当今流行的教育体制。钱伟长所不知道的是,不仅他作为院士没有什么发言权,所有人都没有发言权,体制这个怪兽成长起来之后,具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这是当年的一大悲剧。 教育官僚们对钱学森之问讨论了也半年多了吧,会议不知开了多少,论文不知道发表了多少,但这些都仍是如影帝一般地作秀。 手机报上,跟钱伟长去世的新闻放在一起的,是某领导慰问朱光亚的消息,这消息真不吉利,不过也是宿命。 等这些人都死了,有能力提出问题而受关注人的人都死了,教育部的压力也就都没有了,所以去世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4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追忆篇-2:李佩教授:我对钱先生的记忆
sqdai 2010-8-12 21:3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佩:我对 钱 先生的记忆 获知 钱伟长 先生去世是在 7 月 30 日中午 ,第二天,也就是 7 月 31 日上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佩在北京中关村的家中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回忆起她记忆中的钱伟长。 李佩是著名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奠基人之一, 两弹一星 元勋郭永 怀的 夫人。 70 年前,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同船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回国后,钱伟长和郭永怀先后出任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并在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授课,两人不仅是同窗好友,也是相濡以沫的同事。 同船赴加拿大留学 李佩第一次听说钱伟长的名字是在 1939 年。当时,抗战烽烟中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辗转昆明,共同成立西南联大。李佩是西南联大的学生,钱伟长和郭永怀都是西南联大物理系助教,只是钱伟长来自清华大学,而郭永怀来自北京大学。 我怎么知道钱伟长的呢 1939 年春,学校公布有 7 人考取了中英庚款基金留英公费生,其中就有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家翘。他们 3 人都是专门攻读应用数学和力学的。本来英庚款规定,每门学科每年只录取一名留学生,但这次,他们 3 人考得一样好,因此,在重庆的考选委员会上,清华大学的叶企孙教授和北京大学的饶毓泰教授为他们力争,终于让英庚款基金会同意破格同时录取他们 3 人。 1939 年,共有 22 人考取英庚款基金会第七届留英公费。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赴英留学的行程一波三折。 当他们在 1939 年 9 月乘船抵达香港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所有客船都被征为军用,英国也拒收外国留学生,他们只能被迫返回昆明。 1940 年 1 月在上海集合乘船转加拿大,但大家在船上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允许他们在横滨停船时登岸游览,他们非常愤怒: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他们决定,绝不接受敌国签证,于是全体人员携行李下船、返回昆明;直到 1940 年 8 月才在上海乘俄国皇后号邮轮,于当年 9 月抵达多伦多。 1940 年 9 月 17 日 ,郭永怀、林家翘等进入多伦多大学,这也是该校第一次授受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 他们 3 人都选择了应用数学系。多伦多大学有两位著名的应用数学教授,一位是英联邦应用数学的知名学者辛祺( J.L.Sygne ),一位是波兰物理学家英菲尔德( E.Infeld ),两位教授都是欧洲哥丁根学派的传人。大半年后,他们都获得了硕士学位。但当时,因为多伦多大学没有能够指导流体力学的教授,郭永怀和林家翘就向英庚款基金会申请,能否到美国学习。 基金会同意后,两人在 1941 年 5 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 卡门攻读博士学位,当时钱学森已经在那里了。钱伟长则是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才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冯 卡门在美国国家喷气推进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 3 人出国前,只有钱伟长一人已婚,夫人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孔祥瑛。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 久离家园、怀念亲人 为由回国,成为清华大学教授。 李佩记得, 20 世纪 50 年代,在北京中关村北区她家附近,有一个微生物数学学科的二层小楼,钱伟长在这幢小楼里成立了一个应用数学研究室。 最早回国的那些人,如林鸿孙等,都到他那里去帮忙工作。 他当时一直在做学问 钱学森 1955 年回国,和钱伟长共同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是所长,钱伟长是副所长;同时,钱学森又让钱伟长筹办自动化研究所。 另外,当时他们也在清华大学创办了一个钱学森力学班,钱伟长也在班上授课。我们于 1956 年回国。不久后,钱伟长被划成 右派 ,又是反动学术权威,清华力学班就让郭永怀接管了 。 李佩记得,在清华时,钱伟长就主 张 教授治校,行政部门因此对他非常不满,觉得他太霸道了。 1957 年 6 月 6 月,包括钱伟长在内的 六君子 发表对政治局面的意见,反对院长调整政策将清华改为工学院等;之后, 六君子 全部被划为 右派 ;后来,中央考虑到华罗庚推广优选法对国家的贡献,不再将他划入 右派 之列。 对钱伟长来说,这顶右派的帽子一戴就是 22 年。 那时老郭继续委托钱伟长为《力学学报》审稿。当时有一个 左派 学术权威对钱伟长的审稿非常不满意,质问郭永怀: 你怎么可以让 右派 来审我 左派 学术权威的论文呢? 老郭说: 我很清楚钱伟长的学术水平,在学术上没有左右之分,只有正确与否之分。 这么回答后,老郭仍旧请钱伟长审稿。 在钱伟长被划为 右派 期间,李佩和郭永怀曾到清华大学照澜院钱伟长家里看望, 老郭对钱伟长说: 现在人家不怎么批斗你了,也没有人打扰你了,你正好可以多做点学问。 我确实觉得钱伟长在那段时间写了好些论文。因为有一次我到力学所,大概是在 1960 年左右,下楼时正好遇见他上楼去图书馆。我问老钱来这里干什么,他高高兴兴地说: 我来图书馆查资料。 所以,可见他当时一直在做学问。 念念不忘清华 1979 年,中央撤销了将钱伟长划为 右派 的决定,在北京,李佩和几位好友决定以聚餐方式庆祝。李佩清楚记得钱伟长对她说: 我要感谢邓小平,是他解放了我。 而且,邓小平还对他说: 你在北京树敌太多,现在上海工业大学正在物色一人做校长,我看你就到上海去吧。 她回忆道。 事实上,李佩讲,上海工业大学当时确实想请钱伟长出任校长,但到清华大学了解情况时,清华表示:钱伟长已年过七旬,年纪大,该退休了。之后,上海方面越过清华大学和教育部,直接找到了邓小平。 钱伟长就这样到上海去了。 在美国时,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等多次探讨回国后怎样效力祖国,他们希望回去要办一个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要好的大学,让美国人到中国来留学。 1968 年,郭永怀因所乘飞机在北京机场附近失事而牺牲。 50 多年后,当钱伟长准备到上海时,他决定带两位力学研究方面的助手,最后将郭永怀在力学所的 3 位研究生之一戴世强带到上海。 1983 年,邓小平亲自下调令,调钱长伟到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一职,并写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在上海工业大学,钱伟长提出拆除 四道墙 的口号,即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师生之间、科系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 墙 。 1994 年,上海工业大学和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任上海大学校长。 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北京时曾跟钱伟长念过书, 所以钱伟长在上海实 施 教授治校等举措,都可以通行无阻。他以清华校训作为办学理念,主要是理工合一,因为上海工业大学本来是工科学校,他认为不妥,一定要既有理科又有工科。其实,钱伟长的办学方针与当年的冯 卡门学派是一脉相承的,这个思想也是钱学森的思想:以理带工,不管研究哪一项,一定要为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同时强调注重学生质量、培养好学生的责 任在于 教授,因此,一定要有好教授来指导学生 。 今天的 钱学森之问 ,问的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办不好,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就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 李佩说。 在钱伟长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李佩曾经到过上海。她说: 我看见钱伟长在上海大学门口立了一个石碑,上面刻着 自强不息 ,这其实是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可见,钱伟长对清华大学确实是念念不忘的。 记者 王丹红, 《科学时报》 ( 2010-8-2 A1 要闻 )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8/235039.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2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追忆篇-1:留美同窗林家翘教授追忆钱伟长
sqdai 2010-8-12 18:11
【按】今天起陆续贴出 钱伟长 先生的几位挚友和旧日学生对他的追忆,所利用的是网上的材料,仅对个别文字(如译名、错字等)做了改动。为了使博友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字,博主用蓝字稍加补充说明。 留美同窗 林家翘 教授做客新浪追忆钱伟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7 月 31 日 01:39 新浪嘉宾访谈 【博主附言】 林家翘先生简介: 1916 年生,著名应用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1 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45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著述颇丰,尤以流动稳定性理论研究和星系螺旋结构分析闻名于世。 林家翘先生与钱伟长先生的友情:两位著名学者交往了 70 余年,彼此情深谊长。他们 1939 年结识于昆明的昆华书院,一同参加第七届中英庚款考试并被录取; 1940 ~ 1941 年同为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辛吉教授的研究生; 1943 ~ 1945 年聚首于加州理工学院,林在攻博,钱为博士后,一起受业于冯 ? 卡门教授。二位的治学理念完全一致,有一次钱伟长先生访美,二人曾作彻夜长谈;清华 90 周年校庆时曾欢聚于清华园; 2006 年林家翘先生九十华诞,钱先生派我校周哲玮副校长和我赶到北京贺寿,并让我捎去他的情真意切的贺信。 2010 年 7 月 30 日 ,钱伟长在沪逝世,著名的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 家林家翘 先生曾经与钱伟长有过一段同窗求学、同舟共济的经历( 1939 年,中英庚款会选派第七届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其中力学只录取 1 名,但同为西南联大学生的钱伟长、林家翘、郭永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 因分数一样,同时入选。正当包括他们在内的 21 人准备奔赴英国,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导致航线中断,他们不得不返回昆明。在几个月后,他们被改派加拿大留学,但他们上船后发现护照上竟然有日本国签证,并注明准许这批中国学生在横滨登岸游览;同船公费生们一致认为此事有失国体,遂全体愤然离船,再次返回昆明。直到 1940 年 8 月,才再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后来又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深造。)其间,钱伟长、林家翘等人一直在一起学习、生活。新浪新闻邀请林家翘教授做客直播间,追忆与钱伟长共同生活学习的岁月。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今天的新浪新闻直播间。北京时间 7 月 30 日上午 ,中国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 钱伟长 先生逝世,享年 98 岁。今天,我们特别邀请 94 岁高龄的 林 教授作客新浪直播间,给大家谈谈他记忆中的 钱伟长 先生。 林老,您 和钱伟长 先生共同学习的经历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 林家翘: 我想应该从我们考取了留英公费生并一起出国这段经历开始。最初是去英国留学,但后来改到加拿大。那个时候不能到英国去了,英国已经跟德国打起仗来了,所以我们就改变留学的地点,改去了加拿大。因为加拿大是跟英国最靠近的一个所谓 子国 ,那时候还有大英帝国。我们是去多伦多大学。 其中有一段波折,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跟日本已经开战,日本侵略我们,大家都不愿意坐着海船到日本靠岸。当时为了这个事,大家有很多的讨论,结果最后是因为这个讨论,改变航行的旅程。 主持人: 你们到加拿大都是学力学? 林家翘: 对。多伦多大学的老师刚好是英国教育出来的,他的名字叫辛吉 (J. L.Synge) ,当时任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因躲避德国空袭来到加拿大,他的学术研究面很广,他指导我做的工作跟钱伟长做的工作并不是一个课题,因为他不愿意两个人都做一个课题,免得同学之间会发生问题。所以给钱伟长的是一个固体力学的问题,给我的是一个流体力学的问题。 主持人: 当时你们在加拿大一块学习了多久? 林家翘: 在加拿大只有一年的时间。因为我那会儿所有的研究计划由 周培源 先生 ( 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 1927 年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 1937 年开始任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 1943 年再赴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 ) 指导,他觉得我越早转到加州理工学院越好。他自己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对那里很熟悉,所以我很快就从加拿大转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去了。 我是在加州理工大学才读的博士学位,钱伟长是在加拿大已经读完博士学位以后,到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都是跟着冯 卡门学习。他在加拿大很快把学位论文大纲已经做好了,所以很快就把学位念完了,两年博士论文就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是一篇很有权威性的论文。 主持人: 您还记得他当 时 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什么吗? 林家翘: 题目是关于板壳理论的。钱伟长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板壳理论他原来不会,可是他在那儿很快的就把这个学会了,掌握了,然后就做出来了。 ( 该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关于扁壳的非线性方程组被国际上称为 钱伟长方程 ) 。 钱伟长年轻时代时接受新事物非常快速 主持人: 您觉得他特别聪明? 林家翘: 非常聪明的一个人,而且很能努力。他之前已经在国内做过一段研究,所以他对于怎样做研究,怎么样努力,很有独立的想法,所以他做得很成功;再加上老师给他的指导,他很容易就做成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很快地做成了毕业论文。 主持人 :但其实他研究的内容在去加拿大之前他是没接触过的。 林家翘 :钱伟长创新的本领、掌握新东西的本领相当高。我起初还告诉他一点我知道的而他不知道的,结果后来他在这方面就比我知道的很多了,所以他的发展是非常顺利的。 主持人 :当时是一块儿住吗? 林家翘: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一块儿住,那时候到那边找一个合适的房子不像现在那么容易,因为中国去加拿大的学生不是特别多。我记得好像搬过一次家,不过这种琐碎的事情记不清了。 主持人: 生活艰苦吗? 林家翘: 我们那时候因为是公费留学,所以我们比一般普通的中国留学生生活要好。尤其是到加拿大这种地方,不如英国那边费用高,所以我们花的钱差不多只有公费的一半就够了,所以我们那时候还可以拿一点求学的公费资助自己在国内的家人。 主持人 :在加拿大的时候,钱老在那边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林家翘: 他很能够让人觉得他是非常聪明,做事情非常努力,而且有成果的一个人,就是说没问题,是个人才,他的成就大家都看到了。因为加拿大人对于中国留学生的体验也不是那么多,可是我们这一批去的都是公费生,是经过选择的,所以他们都觉得中国实在是有很好的学生。 主持人: 中国学生聪明、努力。 林家翘 :聪明、努力,而且能够做出新的成果,这是最要紧的。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有新的成果、新的方向和发展。当时他们觉得我们这方面都很好。在加州理工大学,老师冯 卡门也对我们做的工作很满意。 主持人: 您和钱伟长在清华大学也是同校? 林家翘: 是,只不过那时候我们并不熟悉,因为他比我高两班。在大学本科高两班,就很不容易有什么关联了。 主持人 :你们有什么共同点? 林家翘 :那时候是这样子,大家都觉得我们两个人考留英公费生都有机会考上,大家都觉得我们两个人读书读得可以,成绩比较好的。 主持人: 留英公费生怎么考? 林家翘: 主要是一套考试,就是普通的考试。中国从前念书最要紧就是通过考试,它是那种态度,就是要求学的东西都学的踏踏实实,到时候出的题目一看就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就很容易考取。要是学的时候学的不扎实,到时候一考这个问题我从前想过但没想通,考试的结果就不好了。 在考取留英公费时钱伟长仍然不擅英文 主持人: 当时要不要考英文? 林家翘: 要。 主持人 :但是我听说钱伟长考大学的时候英文很差? 林家翘 :他英文就是不好。但当时主要不是考英文,考试委员会选派学生的时候,主要看他在专业的方向考的好不好,英文可以慢慢出国以后学。当时大家都觉得一出国以后,到那边英文还没有学不会的,因为到国外英文就是本地话了,学本地话就容易了,有一点底子就可以学会。钱伟长英文稍微有点差,差一点,可是后来也就跟上去了。 主持人:语言方面,钱老出国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林家翘 :他开始跟别人交谈有点不那么容易,但是后来也就没问题了。 主持人: 钱老适应了挺长时间? 林家翘: 这种事情很难说,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是用数学,说数学方法的英文跟说一般英文相比还是容易得多,主要内容还是数学内容,所以他并没有真正的困难。专业数学问题他一下就走上路了,所以他就不需要那么多讨论,他觉得他并没有受英文不好的影响。 主持人 :他学习速度比较快。 林家翘 :我总觉得是这样子,反正他是一个比我能干得多的一个人,做事是比较能干。他比我大四岁,做什么决定的时候,大家一讨论,好像他就很出色。他办事情的能力比我们高,那是没问题。 在人群中人们总是愿意跟随钱伟长的决定 主持人 :大家也会愿意跟随他? 林家翘 :没问题。当时同学里头有的人就不大爱说话,有的人很爱说话。我觉得那个时候他没问题,在我们那些同学里头,在加拿大时候的同学里头,他是一个带头性质的人。我后来听他们说,钱家在无锡当年就是出身于一个有名的世家,所以他这样有能力也并不奇怪。 我们如果有大的决定,如要要处理什么事情,恐怕钱伟长出的主意我们总是采纳得多一点。他做事很有把握,敢做决定;我们就是有点试探性质的,不敢做决定。总觉得他好像很有领导天才。 主持人 :很让人信服。 林家翘 :因为他可以说出道理来。 主持人 :有具体的例子吗? 林家翘: 这种事恐怕不少。有些大家觉得困难的事情,结果他一句话就给解决。不一定非得是困难,哪怕可能大家一块去吃饭这样的小事情。 主持人: 您觉得钱伟长他性格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 林家翘: 他是绝对的外向。 主持人: 很开朗。 林家翘: 非常地开朗。 主持人: 钱伟长 先生在很多领域都成就卓著。 林家翘: 非常出色。他这个人就是我刚才说的,他非常聪明、非常有领导才能,而且他能够做出成果来,他绝对是一个人才。 主持人: 您之前在电话里说,您觉得钱伟长有特别超前的眼光? 林家翘: 是。就是他办事情,他很能够把握前头的事情,能看清走这个方向是不是会成功,像这种事情他都很能干的。我刚才说过一句话,他们钱家在无锡那一带也是拥有世家文化的一个家族,所以他有这种能力也不是特别让人绝对奇怪的事情。 他对于事情有整体观,有整体观才会有带头的作用。钱伟长他在这方面的确是很好的人才,非常好的人才。 主持人: 谢谢林 教授。 60 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再翻开从前那些记忆,那些琐碎的事情,可能林老已经不会记得那么的清楚,但是 钱伟长 先生在海外一起生活的聪明、努力,以及他的开朗、乐观,还是给他留下的一个整体的印象。今天早上在林老知道钱老去世的消息的时候非常的震惊,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他一再要求我们一个真实的证据,他似乎还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事实,不管怎么样, 钱 先生作为我们科学界泰斗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带给我们的一些记忆或者他的贡献绝对是不可磨灭的。当时《大家》的编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钱伟长是一个万能型的科学家,是在他所研究的科学领域特别的广。钱伟长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没有专业的科学家,我的专业就是祖国需要的专业。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3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杂记篇-6:一位老人的梦
sqdai 2010-8-12 06:08
【按】这是四个多月前的一篇旧作,今天重发,感慨万千。校园景色依旧,却再也见不到这位老人的身影了!特别希望年青后生能读到此文,记住老人的梦,科教兴国的梦,民族振兴的梦。(原文附有照片,因无法上传多张照片,有兴趣的朋友到乐乎博客查阅)。 在校园里,有一位老人,他已经很老很老了,老得走不动路了,只能让年青人推着轮椅徜徉在秋日的阳光下。 他就是在九一八的炮声中愤而弃文学理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在北平大学生运动会上奔跑如飞率先冲线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在上海的远洋轮上带头把有敌国签证的护照扔向黄浦江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在多伦多大学校园里身穿博士服踌躇满志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在美国白沙基地坐在导弹上叱咤风云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在为清华复校的北上火车上活跃异常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在清华率先学会俄语带头进行教改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在清华工字厅前慷慨激昂舌战群儒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在清华文革内战的枪弹声中依然做学问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来到上海全身心投身高校建设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在骄阳下只带两位助手在十个校园奔波为新上大勾画蓝图的那个人么? 他就是画出新上大蓝图并为之鞠躬尽瘁的那个人么? 是的,是的!可是他已经老了,他有点累了。 巡游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老人此刻在想些什么? 也许他看着这洋溢着蓬勃的生机的校园,在追忆二十多年前他刚来到这里的一刹那。景色依旧,却增添了一道道亮色,内蕴有了重大变化。那时,有几个人知道地处大上海北部的这所高校?如今,许多人知道了,看到了,承认了:这是一个正在腾飞的发展中的中国高校。 也许他想起了为这个大学工作的日日夜夜。在这里,他东奔西走,大声疾呼: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拆掉四堵墙,一定要改革,要创新;他不拘一格,网罗人才,请来了一批批社会名流、一大群有作为的校友,为建设学校出谋划策。学校的面貌在日复一日地悄悄发生变化。 也许他想起了他亲近过的一群群年青学子。他好动,他爱说话,他喜欢串门,喜欢与年青学生聊大天,可是,现在却力不从心了。 也许他想起了上海大学的明天。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也许他什么也没想。悄悄的,静静的,在绚烂阳光下的轮椅上。 但是,有一点我却能肯定:有一个美丽的梦始终萦绕在老人心中。 这就是:上海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十年不行,二十年!二十年不行,五十年!五十年不行,一百年!只要薪火相传,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有什么办不到的! 老人殷切希望,上海大学成为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优秀高校。虽然他只在那里呆过短短的四年,这所名校却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在不知不觉中,从那里学来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希冀得以贯彻。可是,太多的厄运,太多的坎坷,吞食了他太多的美好年华。待到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他已经垂垂老矣。这就解释了在校长的岗位上他为何如此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他还有多少事情想做啊!可是已经老得做不动了! 他知道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是实在是力不从心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要紧,还有别人来解决! 值得告慰老人的是:校园里的人们已经渐渐读懂了他,他的思想和理念已经渐渐得到理解,他期盼的学校进步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后来的人们,记住老校长的梦吧!用百倍的努力,换来上大的真正大腾飞! 千万记住老校长的梦,不要让他的梦落空! 写于 2010 年 3 月 31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8290.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29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杂记篇-5:钱伟长点评“TDK”
sqdai 2010-8-11 09:19
周日读《钱伟长文选》,读到他的文章《 没有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就没有个人的一切 》(《钱伟长文选》第三卷, 221 ~ 225 页),颇有感慨。这里愿向上大的年青学子做一番解读和推介。 文章不长,根据钱校长 1990 年在上海工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授奖大会上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听众为 100 多位在读研究生。 讲话一开始,他就代他们这几代人做检讨: 由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使我们国家的老百姓现在还没有过上应该过的好日子,使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受到一定的影响。我们这几代人虽然没有把国家搞成本来应该有的那么兴旺,但国家确实是有很大进步的。不过开门一看,我们仍然是很落后的,我们应该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不是逃避,不是躲开,而是要勇敢地担当起责任来。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 钱 先生的民族责任感,点出了现状和改变现状应有的态度。 接着,他把话锋一转,说道: 时间对像我这样年龄的人 (时年 78 岁) 来说,最多不过十多年吧 (他的确又实际地干了十三四年) ?而你们还有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工作要做,你们不做谁做? 大家瞧,老先生一下子把球踢给年青一代了。谁来改变落后现状?老一代来日无多, 你们不做谁做? 请看到这篇博文的年青朋友牢牢记住这句语重心长的话(它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老一辈把振兴中华的接力棒递过来了:你们不做谁做?联系到晚近老先生经常提到的范仲淹的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现如今,按他的主张,已写入校训(见 2009-09-03 周哲玮副校长在 2009 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诚挚地希望青年朋友真正忧国忧民,发奋图强,把这副担子勇敢地接过来! 老先生对学校的现状十分了解,接下来就点评了 TDK : 我听说现在学校里有股风叫 TDK , T 是念托福, D 是跳舞, K 是谈恋爱,这样做就不符合国家和民族对大家的要求了。我们的民族若没有那么一批敢于把国家的责任挑起来,用全部精力来为国家和民族工作,我们这个民族就会永远被人欺压。 这段话是此讲演的主题。 钱 先生演说、撰文的魅力就在于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为了演绎这一主题,老先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了几个故事,集中阐释他对年青人想出国问题的看法,鼓励年青人披荆斩棘,笑迎困难。他以过来人的身份说道: 现在想出国的人很多,我不反对这点。但是你们应首先考虑到,出国的目的不应是解决个人的问题。 只有国家和民族的问题解决了,个人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才能有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一切。国家的富强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奋斗,只有顶得住各种外部侵扰,才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我们的生存! 老先生用印地安文化和玛雅文化的命运做例子,说明民族的积弱必然遭强势鲸吞,导致灭亡。他又以孙中山、梁启超、吴蕴初(清寒奖学金创始人)、钱学森、王淦昌、赵忠尧等为例,说明了早期留学人员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贡献,强调我们中国人自己要争气,只有这样,列强才不敢欺侮我们。 为了激励大家迎着困难,努力学习和工作,老先生还讲了上海灯泡厂黄菊珍( 1989 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和受过错误打击的原清华水利系学生党治国(黄万里案授株连者)的故事,说明经过百折不回的努力,必定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他说: 我举上面两个例子无非是告诉大家,今后的工作不可能像现在大家现在设想的那样一帆风顺。但有一条应该牢记:要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单位,做好本职工作,其它一切不应计较。我提出上述要求鼓励大家,也是以此要求我自己。 你们看,老先生没有摆校长的架子了教训人,而是与大家共勉之: 也是以此要求我自己。 最后,不能不提一下这个讲演的如下画龙点睛的话语: 我们承认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我们不能光抱怨,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有问题,我们自己同样有责任。所以要求大家共同努力,对自己的问题考虑得少一点,把民族国家的前途问题多考虑些。这样,当你们到年老的时候,就不会像我们现在挨下辈人的骂:你们这些老头子怎么搞的,怎么把国家搞成这个样子!到那时你们就可以给自己下这样的结论:我是对得起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 这是老先生的肺腑之言,从中可见他的真情至性。说实在的,他这辈子对得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若老几辈人因为国家相对落后而挨板子,他老人家也挨不着多少。作为年青一代,最应该听进去的是,面对社会不公,别为自己耿耿于怀,忿忿不平,而是应该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自己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到自己的垂暮之年,就可以坦然地说 我是对得起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 。这些话不仅仅是转述给年青朋友们听的,我也愿以此与大家共勉。 写于 2009 年 10 月 19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7162.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2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杂记篇-4:浅谈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
sqdai 2010-8-11 09:06
【按】一年前,我接受了上海大学紫依杂志社记者赛力克的采访,主要谈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现整理当时的谈话记录,予以照录,希望与大家进行交流。 浅谈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 答上海大学紫依杂志社记者问并寄语上大学子 记者(赛力克): 理工科学生必须懂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否则他们就有可能给 四化 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这是钱伟长 1985 年 6 月向上海媒体表明的看法。他还认为,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体育教育。因为体育运动培养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这两个都是体育训练中最重要的东西。从这一点出发,能不能谈谈当代大学生对学校里面体育教育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受访者(戴世强): 我认为,首先应该充分学习、领会钱伟长教育思想的一个要点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的人才,特别强调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钱伟长 教授一贯重视体育教育。在《钱伟长文选》(第五卷)中论及体育的就有三篇:《体育与全民素质的提高》( 1997 )【 1 】;《深切怀念我的老 师马约翰 教授》( 1999 )【 2 】;《在校长体育论坛会上的讲话》( 2002 )【 3 】。尤其是在文【 2 】中, 钱 先生以 87 岁的高龄,写下六千余字的长文,满怀深情地追忆了他的大学体育老 师马约翰 教授,他说:六十多年来,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有勇气承担风雨,有毅力克服困难,有意志不断战胜自我,今天还能坚持为祖国服务,战斗在教育科研岗位上,缅 怀马 老师的教诲铭心不忘!他还说: 马 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必须遵守体育道德,必须学好功课,在运动场上蓄意伤人的、有一门功课不及格的都不能留在体育队,代表队的很多成员都是学业佼佼者。 马 老师是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了我们的人格,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在文【 1 】的末尾, 钱 先生说:我认为体育运动使我终生受益。 那么,学生从事体育运动好处何在? 钱 先生指出: 好处之一是身体健康,另外运动也可以培养人,培养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 他阐释道:体育运动不光是培养人的体格,还培养人的能力。进行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健康,也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更不仅仅是为了职业,而是要成为人生的必要内容,是要进行意志的锻炼。一个人没有意志,什么都办不成!运动场上情况瞬息万变,要应付环境,就要有分析决策的本事。我们培养学生,要各种能力都培养,这就是现在要求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就是四个字:德、智、体、美。 (见文【 1 】)。 钱 先生在上述文章里,也在其它许多场合,讲述了他早年在清华大学的体育实践,讲到他怎样从弱不禁风、身高不达标的文弱书生成长为运动健儿的经历,讲到体育运动磨炼他的意志的实例,讲到他的学友强身报国的事例,充分说明了体育教育的 健身、励志、益智 的三大功能。 因此,我认为, 当代大学生对学校的体育教育的态度 应该是: l 从内心深处予以重视。 前辈的实践和思考告诉我们,接受体育教育可以健身、励志、益智。大家何乐而不为?建议年青学子日常休闲时,抽一点时间,读一点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例如,上面提到的文【 2 】,读来并不枯燥,读后会觉得受益良多,至少会较为全面地认识体育教育的意义,不会把体育运动等闲视之了。 l 尊重体育老师。 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从中小学时代起,就不重视体育之类的辅课。试问,当今的学生中,有几位 能像钱 先生那样终生不忘自己的体育老师的?对体育老师的辛勤劳动理应尊重,虚心聆听他们的教导。而学校体育老师和运动队教练的地位(包括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应予大幅度提高。体育老师自身,则应以 马约翰 教授为表率,成为学生在德育、体育教育中的良师益友。 l 切忌急功近利。 接受体育教育,应以健身、励志、益智为主要目的,千万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有锦标主义,否则必定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 l 实现体育活动的多样化。 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除了上体育课和参加竞技体育赛事以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日常的各种锻炼活动。 钱 先生在文【 2 】中介绍了当年清华的一种别有风味的斗牛活动值得效仿: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球场上人声鼎沸,人人争当斗牛士,自由组队,争抢篮球,投入对方篮框算赢,此外别无规则,也不计胜负,在落日的余晖中,大操场上聚集着几百名斗牛士,欢声喧嚷,尽情奔跑争抢,展现出无限蓬勃生机,可真是清华园里别具一格的体育景色。(见【 2 】)上大能不能也出现类似景色? 记者: 我们知道,钱老的前瞻性教育观点,并非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在他担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校长 20 多年里更是得到了有效实践。他一直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文化艺术社团、聘请艺术家和评论家来校开设艺术课程等。所以学校里也有很多艺术类或文艺类社团,那您对大学生关于这些社团的态度有什么建议呢?或者您觉得这些社团在创办、运作、举办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受访者: 我们应该牢记钱伟长校长的名言: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校长的话》, 1990 )。这里,他对高校应培养的全面的人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其中提到了有文化艺术修养,而高校里的文艺社团在提高文艺修养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社团应该加以大力提倡和扶持。联想到现状,我的想法是: 1. 开展文艺社团活动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大而言之,为了实现 钱 先生所提出的培养全面的人的目标;小而言之,让每个参加者在娱乐身心、增长见识的同时,不断地陶冶情操、道德臻于完美。 2. 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的一切活动应为此添砖加瓦。大学文艺社团的活动应强调主旋律,大力弘扬正气,打击邪气。 2007 年上海市教师节庆祝会上,我看到上海师大演出的宣传 贺宝根 教授的一个活报剧,极为感人,实现了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完善结合,看了催人泪下。这样的艺术活动多多益善。 3. 要发扬自主的原创精神。 在活动节目的选择和安排上,不应盲目跟风。上海大学人才济济,应提倡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希望看到涌现大批有上大特色的新形式、新内涵的文艺活动。 4. 防止过娱乐化。 无庸讳言,当前有些媒体有过娱乐化倾向,对青年人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不反对适当娱乐,但不赞成单纯追求刺激或某种利益而不顾其它。 5. 鼓励各学科学生积极投入。 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而文艺细胞较少,吸引和争取他们参加各类文艺活动是文艺社团的责任,这就要求社团组织者了解各类学生的区别,尽可能安排多种多样的、为各种学生喜闻乐道的活动形式。例如,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擅长于棋牌(如围棋、象棋、桥牌等),不妨多组织棋牌社团和相应的竞赛活动。 记者 : 上海大学在全国多数高校尚未实行学分制或者实行形式上的学分制时,就已开始了真正的实践。实行 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由度;钱老这些教育实践已经实行了 20 余年的。您觉得作为上海大学的学生,该怎么样利用好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等这些制度,来更好的处理学习与钱校长所提到的体育以及文艺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呢? 受访者 :上海大学实行的 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 为发展本校的体育、文艺素质的培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诚如你所说,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如上所述, 钱 先生已指出,清华大学的体育代表队只为学好功课的人开放,文艺方面也是如此,有了学分制,学有余力的人,修够了学分,就可以更多地参加体育、文艺活动;学生想要参与这些活动,就应更自觉地创造性地学习;选课制应该更灵活一点,按钱校长拆第三堵墙(即专业、学院之间的墙)的精神,学生应可跨系、跨学院选课,学到他们想学的非本专业的知识,更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短学期制中的夏季学期,更为喜爱体育、文艺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机动时间。所以,上大的学生应充分利用新制度带来的有利契机,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日新月异地发展、提高。 记者 : 孔子说过:因材施教,而钱校长的教育思想认为应该培养全面的人,而我们常常碰见一些在某领域能力非常突出,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却很欠缺的人,您认为这些人应该怎么更好地发展自己呢? 受访者 :钱校长一贯强调通才教育、通识教育,从不赞成偏科或兴趣偏窄。他对理工科学生说过,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了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以外,还要学点文史知识,学点经济知识,学点管理知识,也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 (《校长的话》, 1990 )。他特别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上海大学 2001 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他讲道: 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是会思考问题的,今天你学的可能是数学,明天你从事的可能是别的东西,关系不大的,因为处理各种事务的办法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培养符合马列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能从事任何工作的人。 我很赞赏钱校长的这些观点。如今上海大学的领导也在不断贯彻钱校长的这些主张。 现在社会上的确出现一些单科突进的青年人(典型者如韩寒),我校可能也有这样的人。我并不看好他们未来的发展(如果他们坚持现有想法)。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贝弗利奇说过, 所谓在科学上成年人思维上的发展,只能到达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到达的高度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美国著名学者泰勒说: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我认为,决定青年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具备创造能力,而要创造,就必须有全面的、扎实的知识基础。很难想象:仅在某个方面有特长,而对其它方面不甚了了的人,会有惊天动地的创造,宋代的神童方永最后归于平淡即为一例。 我觉得,对某个方面非常出众的青年,应该一方面给予鼓励,另一方面给以正确的引导。而对他本人来说,应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同时,广闻博览,博采众长,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只有这样,他的特长才会得到更加痛快淋漓的发展,迎来自己更加辉煌的明天。 整理于 2008 年 2 月 24 日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3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伟长的英文Paper List
cwhm 2010-8-11 04:34
钱老因为划为右派耽误了做学问最好的近三十年光景,再次出来做学问的时候已经70高龄。在美国数学学会的数据库中找到钱老发表的34篇文章,可能不是全部,其中有著名的发表于1944年的《 The intrinsic theory of thin shells and plates 》,尽管该理论早已写进教科书,但是至今仍被引用52次,另外还有一篇文章 《 Torsion with variable twist 》 是钱老在加州理工做博后期间和冯卡门的写的。在学术宗谱网站上也找到了 钱老和他的导师John Lighton Synge的师生关系 ,无奈钱老虽然也是桃李满天下,但是学术后代的数据没有添加进去。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0in;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Publications results for "Items authored by Chien, Wei Zang " MR1449801 Xu, Kai Yu ; Zhou, Zhe Wei ; Qian, Wei Chang The subharmonic bifurcations of a laminated anisotropic circular cylindrical shell. (Chinese) J. Shanghai Univ. Nat. Sci. 3 (1997), no. 1, 88--92. 73H05 (73K15)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1343065 (96e:73057) Chien, Wei Zang The second order approximation 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plates and its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out using Kirchhoff-Love assumptions. Appl. Math. Mech. (English Ed.) 16 (1995), no. 5, 405--427; translated from Appl. Math. Mech. 16 (1995), no. 5, 381--402(Chinese) (Reviewer: L. P. Lebedev) 73K10 (73B05)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1334386 (96b:73061) Chien, Wei Zang Approximation 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plates and its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out using Kirchhoff-Love assumptions. Appl. Math. Mech. (English Ed.) 16 (1995), no. 3, 203--224; translated from Appl. Math. Mech. 16 (1995), no. 3, 189--209(Chinese) (Reviewer: L. P. Lebedev) 73K10 (73C99)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1144280 (92m:42005) Chien, Weizang Summation of trigonometric series by Fourier transforms. 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in China, Vol. 3, 1--14, Internat. Acad. Publ., Beijing, 1991. 42A16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1009230 (90h:42014) Chien, Wei-zang Summation of trigonometric series by Fourier transforms. Appl. Math. Mech. (English Ed.) 10 (1989), no. 5, 385--397; translated from Appl. Math. Mech. 10 (1989), no. 5, 371--383(Chinese) (Reviewer: Rafat N. Siddiqi) 42A24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943882 (89f:73021) Chien Wei-zang Variational principles and generalize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for nonlinear elasticity with finite displacement. Appl. Math. Mech. (English Ed.) 9 (1988), no. 1, 1--12; translated from Appl. Math. Mech. 9 (1988), no. 1, 1--11(Chinese) 73C60 (49A29 73C50)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901374 (88f:73018) Chien, Wei Zang Variational principles in elasticity with nonlinear stress-strain relation. Appl. Math. Mech. (English Ed.) 8 (1987), no. 7, 589--601; translated from Appl. Math. Mech. 8 (1987), no. 7, 567--577(Chinese) 73C60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795444 (86m:73043) Chien, Wei Zang Involutory transformations an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with multivariables in thin plate bending problems. Appl. Math. Mech. (English Ed.) 6 (1985), no. 1, 25--40; translated from Appl. Math. Mech. 6 (1985), no. 1, 25--39(Chinese) (Reviewer: L. Jentsch) 73K10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889290 (88d:73038) Chien, Wei-Zang Incompatible elements and generalize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Adv. in Appl. Mech. 24 (1984), 93--153. 73K25 (49H05)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794384 (86k:73017) Chien, Wei Zang Classification of variational principles in elasticity. Appl. Math. Mech. (English Ed.) 5 (1984), no. 6, 1737--1743; translated from Appl. Math. Mech. 5 (1984), no. 6, 765--770(Chinese) (Reviewer: G. Aubert) 73C60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768444 (85j:76025) Chien, Wei Zang Variational principles and generalize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in hydrodynamics of viscous fluids. Appl. Math. Mech. (English Ed.) 5 (1984), no. 3, 1281--1296; translated from Appl. Math. Mech. 5 (1984), no. 3, 305--322(Chinese) 76N10 (49H05 76D99)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735866 (85b:73008) Chien, Wei Zang Method of high-order Lagrange multiplier and generalize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of elasticity with more general forms of functionals. Appl. Math. Mech. (English Ed.) 4 (1983), no. 2, 143--157. 73C60 (49H05)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718349 (85d:73019) Chien, Wei Zang Incompatible plate elements based upon the generalized variational principles. Hybrid and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Atlanta, Ga., 1981), 381--404, Wiley Ser. Numer. Methods Engrg., Wiley, Chichester, 1983. 73K25 (65N30)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624371 (83f:65180) Qian, Wei Cha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Chinese) Lixue yu Shijian 2 (1980), no. 4, 4--11, 16. 65N30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615120 (83e:65169) Chien, Wei Zang The explicit forms of field functions in tetrahedral finite elements with $16$ and $20$ degrees of freedom. (Chinese) Appl. Math. Mech. 1 (1980), no. 2, 153--158. 65N30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615262 (82k:73055) Chien, Wei Za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xisymmetric elastic body problems. (Chinese) Appl. Math. Mech. 1 (1980), no. 1, 25--35. 73K25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81080 (18,350c) Chien, Wei-zang Problem of large deflection of circular plate. Arch. Mech. Stos. 8 (1956), 3--12. (Reviewer: B. R. Seth)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69719 (16,1070e) Chien, Wei-Zang ; Yeh, Kai-Yuan On the large deflection of circular plate. Sci. Sinica 3, (1954). 405--436. (Reviewer: E. Reissner)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66882 (16,644f) Chien, Wei-Zang Assumptions in Saint-Venant's solution for the torsion of an elastic cylinder. Acta Sci. Sinica 3, (1954). 165--170. (Reviewer: J. L. Ericksen)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73427 (17,432g) Chien, Wei-Zang ; Chen, Chih-Ta Theory of rolling. (Chinese) Chinese J. Phys. 9 (1953), 57--92.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73410 (17,430b) Chien, Wei-Zang Continuous beams with non-uniform stiffness. (Chinese) Chinese J. Phys. 9 (1953), 170--182.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71986 (17,211b) Chien, Wei-Zang Assumptions in Saint-Venant's solution for the torsion of an elastic cylinder. (Chinese) Chinese J. Phys. 9 (1953), 215--220.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40890 (12,763d) Chien, Wei-Zang Hydrodynamic theory of lubrication for plane sliders of finite width. Chinese J. Phys. 7, (1949). 278--299. (Reviewer: G. F. Carrier) 76.1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42303 (13,90d) Chien, Wei-Zang ; Ho, Shui-Tsing Asymptotic method on the problems of thin elastic ring shell with rotational symmetrical load. Eng. Rep. Nat. Tsing Hua Univ. 3, (1948). no. 2, 71--86. (Reviewer: R. A. Clark)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41606 (12,871a) Chien, Wei-Zang The true leaving angle for diaphragm and bucket wheel with curved guides at the discharge end. Eng. Rep. Nat. Tsing Hua Univ. 4, (1948). no. 1, 78--102. (Reviewer: C. Saltzer) 76.1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34206 (11,558j) Chien, Wei Zang Derivation of the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of an elastic shell from the general theory of elasticity. Sci. Rep. Nat. Tsing Hua Univ. Ser. A. 5, (1948). 240--251. (Reviewer: E. Reissner)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26893 (10,218a) Chien, Wei Zang Asymptotic behavior of a thin clamped circular plate under uniform normal pressure at very large deflection. Sci. Rep. Nat. Tsing Hua Univ. 5, (1948). 71--94. (Reviewer: D. L. Holl)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42902 (13,180d) Chien, Wei-Zang Symmetrical conical flow at supersonic speed by perturbation method. Eng. Rep. Nat. Tsing Hua Univ. 3, (1947). no. 1, 1--14. (Reviewer: Sears. W. R.) 76.1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24321 (9,481b) Chien, Wei-Zang Large deflection of a circular clamped plate under uniform pressure. Chinese J. Phys. 7, (1947). 102--113. (Reviewer: D. L. Holl)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17173 (8,119b) von Kármán, Theodore ; Chien, Wei-Zang Torsion with variable twist. J. Aeronaut. Sci. 13, (1946). 503--510. (Reviewer: D. L. Holl)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10867 (6,81i) Chien, Wei-Zang The intrinsic theory of thin shells and plates. III. Application to thin shells. Quart. Appl. Math. 2, (1944). 120--135. (Reviewer: G. E. Hay)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10102 (5,250f) Chien, Wei-Zang The intrinsic theory of thin shells and plates. II. Application to thin plates. Quart. Appl. Math. 2, (1944). 43--59. (Reviewer: G. E. Hay)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09744 (5,195c) Chien, Wei-Zang The intrinsic theory of thin shells and plates. I. General theory. Quart. Appl. Math. 1, (1944). 297--327. (Reviewer: G. E. Hay) 73.2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MR0009079 (5,98a) Weinstein, Alexander ; Chien, Wei Zang On the vibrations of a clamped plate under tension. Quart. Appl. Math. 1, (1943). 61--68. (Reviewer: R. Courant) 36.0X PDF Doc Del Clipboard Journal Article
个人分类: 人物专刊|3254 次阅读|4 个评论
”钱伟长“姓名考:Chien Wei-zang还是Qian Weichang
cwhm 2010-8-11 04:02
钱伟长的名字中的“长”字虽然是多音字,但是不管是自己通过拼音输入法敲入这个名字,还是看电视新闻报道,”长“字的发音都是念”chang“。但是最近在看到钱老亲自创办的《应用力学与数学》杂志上,作为名誉主编的钱老的英文名字却是用”Chien Wei-zang“,后来发现,钱老用”Chien Wei-zang“这个名字多在学术场合,他发表的学术论文,主持的国际学术会议,都是用此名字,就包括钱老去世后,多伦多大学的网站上关于钱老的悼念文章也是用”Chien Wei-zang“,但是也挺纳闷,即使使用多音字”长“的另外一个发音应该也是”zhang”才对呀?钱老怎么一个名字用两个发音,是一种什么考虑?
个人分类: 人物专刊|2908 次阅读|8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杂记篇-3:一本不可多得的应用数学专著
sqdai 2010-8-10 23:37
评介钱伟长院士的专著 《格林函数和变分法在电磁场和电磁波计算中的应用》 最近,上海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钱伟长院士撰写的应用数学专著《格林函数和变分法在电磁场和电磁波计算中的应用》(修订版),该书初版于 1989 年问世,原为上海工业大学辐射和天线研究班的授课讲稿,出版后广受欢迎,很快售磬,现经作者修订,以更精致的形式发行。此书共分十章,前三章和第四、五章分别阐述格林函数和变分法的基本理论,后五章论述它们在电磁衍射、辐射、散射以及波导问题中的应用。全书视角独特、深入浅出、论点鲜明、论述严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应用数学专著。 众所周知,钱伟长院士是闻名中外的大科学家,但多数人只知道他从事的主要专业是应用数学和力学,他怎么能写出一本涉及电磁场的专著呢?原来, 钱伟长 先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1942 年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之后,出于当时二战的需要,曾作过一段电磁波导的研究,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颇有建树,由于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在物理学和数学方面功底深厚,加上有实践的积累,写起这种专著来自然是得心应手的了。一般人著书立说的时候,手头总是放着一大堆有关书籍,不时翻阅查看,以便 引经据典 ,但是,据他当时的一位学生所说, 钱 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却另有一景:他的案头不放任何 典籍 ,全书一千多个公式,都是信手写来,时而在草稿纸上作一些推导,可见对已有的学术成果他早有成竹在胸,而书上的不少结果,是出于他本人的创造。 大家知道,格林函数法和变分法的提出和发展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有关专著如汗牛充栋,要把这类著述写得有特色、有新意,真是谈何容易!而笔者在通读这本书时却一再拍案叫绝,深深感受到它是出于大家手笔。掩卷之时,总结出它有如下特点: (1) 视角的独特性 。尽管论述格林函数法和变分法的书籍不在少数,但把它们与电磁场、电磁波计算 捆绑 起来描述的专著在国内外并不多见,尤其是从变分原理出发作系统的电磁学计算更为少见。笔者系统地学过电磁学,对书中提到的格林函数描述并不陌生,在日常科研实践中也时常应用,但通读此书后仍有 提醐灌顶 之感,觉得使自己过去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实用化了;而对于一些电磁变量、参数的的变分计算,则是倍觉新鲜。笔者想,对于从事电磁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来说,若能熟读此书,定能得益非浅; (2) 论述的科学性 。大家知道,应用数学类的专著有两种写法:归纳式的和演绎式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研究纯数学出身的人对演绎法更为青睐,从定义、假设、公理、命题出发,证明引理、定理,作出推论、应用,倘若这本书如此写来,肯定会吓退一批电子工程师;而 钱 先生在此书的写作中实践了他的一贯主张,即应用数学的论述应以归纳式为主,即从实践应用出发,分析若干案例,归纳出主要结论,再加以演绎、证明、推广。比如说,他在引进格林函数时,先举通俗易懂的三个例子:单弦受横载的变形、单弦受迫振动、梁的横弯曲(这里他也流露了他的力学家本色),据此讲述格林函数的五大特性,并引进互易定理,然后再用一般的二阶方程、狄拉克 函数,严格地论述格林函数;再如,在论述变分原理时,他又举出三个经典的例子:两点间的最短连线问题、最速降线问题、短程线问题,自然地阐明了变分法的基本概念,如泛函的极值、约束条件、约束的变分(条件变分)等等,接着再叙述欧拉方程、变分基本定理、拉格朗日乘子法等;在叙述他最拿手的拉格朗日乘子法时也是从最简单的函数条件极值讲起,使得读者即使数学基础薄弱,也能毫无困难地跟着他的思路走向更高的境界,学到实际的本事。然而,作者作这种归纳性的叙述时,并没有放弃数学的严格性,对书中出现的每个概念、定理,都进行了严谨的描述和严密的证明。 (3) 内容的可读性。 听过钱伟长院士授课的人都会为他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阐释能力所倾倒,这本书也保持了这种阐述特色。一些相对地艰深的部分,经他一讲述,就变得明白易懂的了。例如,条件变分、广义变分原理、拉格朗日乘子法。 Rayleigh-Ritz 法等等,数学根底稍差的就会觉得难以掌握,但 钱 先生先告诉你最浅显的实例、最基本的思路、最重要的应用的程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概念或方法的核心。作者掌握了人类的认识规律,所有叙述都是由浅入深式的:讲格林函数,从一维、到二维、三维,从纯量格林函数到并矢格林函数;讲变分法从无约束变分到条件变分、从边界条件到自然条件、从 Sturm-Liouville 方程的特征值问题到 Schrodinger 方程的能级;讲应用,从简单的衍射、辐射,到表面散射、小孔衍射,乃至波导中的电磁波传播。这样,听着作者娓娓道来,读者能很快领略全书的内容。 (4) 选材的实用性。 作者认定本书的主要读者是电子工程的从业人员,因此用了半本书的篇幅阐释了几个最主要的电磁辐射方面的实际问题,包括电磁波在界面、物体和孔隙上的衍射和散射,在空腔和波导管中的传播和截止,给出了有关衍射 - 散射波幅和能量和共振频率、截止频率的计算公式,这些结果可以在工程实践中直接应用。 (5) 专著的自洽性。 作者对全书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有关格林函数法和变分法的内容从头讲起,很有系统性,所有概念和方法的引入、公式的推导无不有理有据、自成体系。更值得一提的是,此书还有一个很好的附录,涉及矢量代数和矢量分析、矢量空间和线性算子、并矢分析以及狄拉克记号,叙述简约具体,所以,具有工科数学基础的人,在参阅了这些附录之后可以不费劲地读完此书。 综上所述,这本书堪称应用数学类专著的一个典范,对电子工程专业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其它专业的人员来说,如果要了解或格林函数和变分法,也不妨细细阅读此书;对笔者这样从事应用数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具体知识,而且在治学方面,可以得到莫大的启迪。 从出版质量角度来看,此书属于上乘,编排规范、印制清晰、装帧精良,就笔者阅读所见,尚未发现大的印刷错误。可以看出,编校人员为出版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笔者认为,大师级作者的著作应该有这样的出版质量。 原载于《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2 年第 22 卷第 7 期 771 ~ 772 页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3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杂记篇-2:探索钱伟长先生的长寿秘诀
热度 1 sqdai 2010-8-10 23:24
今天我们庆 祝钱伟长 先生九七华诞,我心中忽然升起一个疑问:老先生的长寿秘诀何在?对此,我按平时的科研习惯,做了一些分析,与大家共同商讨。 其实,对 钱 先生长寿有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 家境贫寒,自幼营养不良。因此,直到十八岁进大学时,身高才 1.49 米 ,被清华的体育老 师马约翰 教授称为 out of scale ( 尺码不足 ) ,可见身体的基础条件不佳; 祖父、父亲都是年过不惑之后不久就英年早逝, DNA 中缺少长寿基因; 十八岁前从不进行体育锻炼; 大部分时间关在书房里从事强脑力劳动理论研究; 中年之后屡遭困顿,碰到种种坎坷,影响情绪,有时难免郁闷,可能导致折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钱 先生为何能长寿?我们从未与他探索过这个问题,只得不揣冒昧,自行做一些研讨。我认为造成他长寿的主要因素是: 1. 在他漫长的人生长途上一直有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满怀爱国热情,尽其所能报效祖国。 人活着是需要有精神力量的。从青少年时代起,钱伟长就立志科学救国,决心为民族复兴献身,因此,无论遭到何种挫折,他爱国敬业的初衷不改,因此,上苍回报他以长寿。 2. 一直胸怀大志,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从中享受了无穷的乐趣。 他说过: 搞科学技术要弄通(有关知识),不要熟读。 当你不通时是焦头烂额,一弄通,你就会非常愉快。从弄通事情里得到的愉快,是没有人能够想象的,比给你做个大官还舒服,我就是一天到晚在自我欣赏里过日子。因此,你批斗我,罢我的官,我的脑子你没法没收,我照样做科研,照样比做大官还舒服。这样的人,要不长寿也难。 3. 他乐观开朗,豁达大度,不计较一时得失或委曲失意。 对此,前面的博文中已经提到。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老先生是襟怀开阔的君子,从未处在常戚戚的状态,因此,不管境遇如何,胃口甚佳,倒头能睡(我很佩服老先生短途乘车就能打瞌睡的本事:从虹桥机场到上大,他都能美美睡一觉)。 4. 大学期间的体育锻炼使他体质强健。 在以前的博文里已提到过,老先生因此一辈子感谢清华的体育教授 马约翰 先生。 5. 与 孔祥瑛 老师一起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六十一年。 孔 老师在他最困难的时刻给他的支撑和慰籍,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见以前的博文)。可惜的是, 孔 老师先他而去了,老先生费了很大劲才恢复过来。现在他身边仍不乏亲情。他的孙女钱泽红以自己的能力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 历史学 博士学位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有时间就悉心照料她的爷爷,大有她的奶奶的风范。 以上就是我对 钱 先生长寿原因的分析,不知各位以为然否?如果同意,就努力效法之,尽管我们不是大师,基本上也成不了大师。 写于 2009 年 10 月 9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4017.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49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杂记篇-1:钱伟长先生的三件“宝贝”之一——《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
sqdai 2010-8-10 23:14
1983 年以后,钱伟长先生在社交活动中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去北京开会时用的,上面有他的主要社会职务头衔;另一张更为常用,上面就列着:上海工业大学(后来变成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和力学》主编。其实,名片对他没多大用处,他的脸就是他的名片。不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钱先生晚年有三件他最珍爱的宝贝,就是上面列出的上大、上大力学所和《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对学校和研究所,人们已作了很多叙述,这是他近二十多年来倾注大量心血的所在。而对于钱先生如何创建《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如何投入巨大精力使得该刊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刊物,人们知之甚少。这里就想简要地补叙这段历史。 缘起 1978 年,我国进入科学的春天,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学习知识成风,科技界热气腾腾。文革期间被禁锢的热情迸发出来了,研究成果开始成批涌现。但当时科技刊物寥若晨星,例如,力学类的期刊也就《力学学报》等几种,人们发表论文很困难。钱伟长先生就想以自己的办刊理念创立一个新刊物。 酝酿 1978 年钱先生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马上着手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当时力学研究正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钱伟长先生把大旗一撑,很快就集结了二三百人的队伍(以后又滚雪球般增大),大多是对力学的基础研究有兴趣的中青年学人。他就召集了以专业组成员为核心的小组,开始筹备创刊。钱先生提出了初步方案,几经讨论,确定了如下大计方针: 刊物定名为《应用数学和力学》,属于力学基础研究类刊物,这里的应用数学主要是以力学为应用背景的数学,与美国的《应用数学季刊》和《应用数学研究》的内涵相仿; 刊物先是季刊,将来办成双月刊或月刊; 刊物同时出版内容相同的中英文版; 刊物实行编委推荐制; 刊物的编委会应是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只看实际能力,不看资历。 这后三条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开风气之先的! 编委成员的初步名单随之敲定, 30 几位编委中,只有两位院士、少数几位知名教授(如副主编谈镐生院士、 叶开沅 教授),其余多为副教授(副研究员)甚至讲师(助研)。 困境 办刊需要有资金和场地,但当时钱先生一无所有。按习惯性思维模式,先得找主管单位(挂靠单位)。既然是力学类刊物,顺理成章地去找中国力学学会,那时该学会的关系尚未理顺,掌握实权的是对力学一窍不通的官僚。钱先生一提出办新刊的想法,马上碰了一鼻子灰:摘帽右派想当刊物主编,没门!钱先生与清华的关系有点僵,清华是绝对靠不上的。他面临绝境。 钱 先生没气馁,设法去找主管出版工作的朋友(资深人士),朋友深表理解和同情,跟他说,你只要找到一个单位(高校或研究所)来主办此刊,其余事情我给你开绿灯。 钱 先生猛然想到,在交通部有掌管实权的好友,跑去一商量, OK !这位朋友去找了交通部主管的重庆交通学院的领导,他们很愿意主办此刊,同意把编辑部设在该校。正好, 叶开沅 先生有个学生在那里工作,编辑部的首任主任也选定了。 然而,要同时出版杂志的英文版,在重庆交通学院确有困难,这时,他想起了他的老朋友朱九思( 1916 ~),当时的华中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高等教育家,他把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办得有声有色。 朱 先生一听到 钱 先生让他办这么一件好事,一口答应。 至此,大局已定。《应用数学和力学》的中英文版分别在重庆交通学院和华中工学院出版。这样的格局保持到 钱 先生入长上海工大、朱院长 69 岁离休之时,此后,英文版改由上海工大(现上大)出版。 我老在想,凡是 钱 先生陷入困境之时,总是有贵人相助,福人自有福相!归根结底,他在办的总是对人民有利的好事,因此,得道多助。 操劳 就这样,杂志办起来了,钱先生亲自为之忙碌了二十多年,直至年过九旬!很长一段时间内,运作过程大致如下:重庆编辑部把稍经技术处理的稿件送到钱先生处,他逐一过目,每次定稿三四期,发回中英文版编辑部,同时出版。凡是无编委推荐的稿件,由他亲自决定是否推荐发表。 办刊没几年,《应用数学和力学》取得了引人瞩目的业绩,举其要者,有: 很快由季刊转为双月刊,继而转为月刊,当时在国内不多见; 成为我国最早的同时为 SCI 和 EI 收录的源期刊; 最早打开了国际销路,由国外出版社代为发行,很长时间里,国外力学界知道中国有《应用数学和力学》,而不知有《中国科学》; 形成了强有力的编委会和稳定的作者队伍,它的编委、作者迅速成长;当初的编委会中,出了 16 位两院院士、 15 位校长、副校长乃至副省长,所有编委都成了学术骨干。 这一切主要归功 于钱 先生的先进的办刊思想和夙兴夜寐的操持: l 他亲自写了发刊词,而且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他力主应用数学和力学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刊物的论文应保证高质量; l 他群策群力,发挥编委的集体作用,编委推荐加上适当审稿,保证了期刊的高水平; l 他力主办外向型期刊,着眼国际交流。办刊之初,就不惜工本把刊物发到 SCI 、 EI 、 AMR 、 ZB 、 MR 、 SA 等国际知名的检索和评论刊物的总部,很快赢得了它们的关注和认可。 如今, 钱 先生已经做不动了,他把主编担子交给了年青一代,杂志还在顺利印行,不断发展。但这本刊物,始终是他的最爱,因为它是老先生用心血栽种、培育的奇葩。 写于 2009 年 10 月 7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3703.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4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