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证伪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证伪

相关日志

应邀发表了一篇科学哲学长文:P-T概率框架用于语义通信,证伪,确证和贝叶斯推理
热度 1 lcguang 2020-10-6 14:15
这篇文章英文版应Philosophies的特刊Logic anf Science的客座编辑Dr. Fabien Paillusson的邀请而写(不收版面费)。他邀请我是因为看到我发表在Entropy上关于确证的文章: https://www.mdpi.com/1099-4300/22/4/384 . 应邀文章是一个大统一文章: 1. 统计和逻辑的统一 ———了解人工智能中统计学派和逻辑学派的分歧的人更能理解这一统一的重要性; 2. 归纳(包括确证)和证伪的统一——这是从休谟开始由来已久的被认为是难以调和的科学哲学问题; 3. Shannon 信息论和Popper科学进化论的统一。 这篇文章将会产生怎样影响?......至少斯坦福百科全书的许多词条要改写或补充,其中几个词条(点击词条比较看看): 概率的解释, 语义信息, 确证, 逼真度, 逻辑和概率, 归纳逻辑 。 英文原文见: https://www.mdpi.com/2409-9287/5/4/25 欢迎点击 中文版见这里: http://www.survivor99.com/lcg/CM/P-T/index.html 中文摘要: 摘要: 很多研究者想通过合理地定义逻辑概率或概率逻辑统一概率和逻辑;而本文试图统一统计和逻辑,以便我们可以同时使用统计概率和逻辑概率。为此,本文提出P-T概率框架——它是用Shannon的概率框架(用于电子通信)、Kolmogorove的概率公理(用于逻辑概率)和Zadeh的隶属函数(用作真值函数)组装的。推广的贝叶斯定理可以连接两种概率,用它我们可以将似然函数和真值函数相互转换;据此,我们可以用统计中的样本分布训练逻辑中的(模糊)真值函数。这一概率框架是在作者的语义信息、统计学习和颜色视觉的长期研究中发展而成的。本文首先介绍P-T概率框架并且通过其应用于语义通信解释其中不同概率,然后解释我们如何将这一概率框架和语义信息方法应用于统计学习、统计力学,假设评价(包括证伪)、确证和贝叶斯推理。这些理论上的应用显示了这一概率框架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这一概率框架将有助于可解释的人工智能。为解释神经网络,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统计概率;逻辑概率;语义通信;信息率失真;Boltzmann分布; 证伪; 逼真度;确证测度;乌鸦悖论;贝叶斯推理。
个人分类: 信息的数学和哲学|3993 次阅读|5 个评论
理解病毒图谱的误区
lcguang 2020-4-12 11:17
最近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一篇文章 , 其中有冠状病毒进化图谱 : 参看 :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4/07/2004999117 其实在这之前 , 中国研究人员也发表过类似文章 . 中国科学院网上也有类似图谱 https://bigd.big.ac.cn/ncov . 不同的是 , 上图加了蝙蝠作为进化起源 . 文章结论是 : 从蝙蝠突变成 A 型 , 再到 B 型 , 再到 C 型 . A 型美国欧洲较多 , 中国很少 , 有也是来源于到中国的美国人 . C 型主要在欧洲 , 东南亚也有 , 但是中国大陆没有 . 我不是研究病毒的, 但是我是研究证伪和确证的, 参看 http://www.survivor99.com/lcg/CM/Raven/index.html . 在我看来 , 这个图谱不能直接说明病毒起源于那个国家或地区 , 但是可以说明病毒类型不可能起源于哪个国家或地区 : 病毒 最不可能起源于东南亚和欧洲 . 因为 C 型起源于 B, 而欧洲和西南亚没有 B 型 , 所以病毒 B 和 C 是外来的可能性极大 ; A 不太可能起源于中国 . 因为 B 起源于 A, 中国没有 A 型 , 所以病毒 A 和 B 是外来的可能性较大 . 误读之一 : 有人说 B 型从中国传到东南亚 , 然后突变为C型, 从东南亚传到欧洲 . 我说这是主观臆断 . 中国有 C 或传出 C 是需要证明的结论 , 不能直接拿来做前提 . 如果中国人传出 C, 那么只能假设一个带有 B 的中国人进入东南亚的时候 , 病毒基因正好在飞机上或在路上突变 , 使得中国没有 C 型 , 东南亚也没有 B 型 . 这种可能性极小 , 可以认为不可能 . 误读之二 : 图中显示 , 病毒先传给中国人 , 再传给其他国家人 , 从而形成 A 型 . 我说 , 上面连线是相似线 , 并不是传播线 . 假如有更多病例 , 我们会看到 , 红圈中的黄圈也会加入其他颜色 . 也就是说 , 不排除其他国家的人也有那种类型 . 如果认为病毒从蝙蝠传到中国 , 再传到美国变为 A 型 , 再从美国传到武汉变为 B 型 , 这太不可思议了 . 中国人有 A 型不传给中国人 , 偏偏跑到美国传给美国人 , 这不太可能 . 这一结论前期有人相信是因为中国爆发早 . 现在已有很多报道说明其他国家出现病例也很早 . 所以这一结论现在看也不可信 . 更加可能的是 , 蝙蝠把病毒传给多个国家的人 , 只有在美国突变为 A, 在美国突变为 B 传到中国 , 从美国传到东南亚或欧洲突变为 C. 当然 , 这是从已有信息推测的最大可能 , 也不是定论 .
个人分类: 疫情分析|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捡到一个大漏——我把确证和乌鸦悖论搞清楚了
lcguang 2019-11-19 08:37
乌鸦悖论是1940s亨普尔发现的: 根据经典逻辑,推理1=“如果x是乌鸦,x一定是黑的”和推理2=“x不黑就一定不是乌鸦“等价。 一支白粉笔支持推理2,所以也支持推理1. 这叫PC即等价条件。 但是按常识或尼科德准则,黑乌鸦支持推理1,不黑的乌鸦否定推理1,其他事物,比如白粉笔和黑猫和推理1无关。我们简称这是NC即尼科德不相关。 EC和NC之间存在悖论。这个悖论是如此清晰而又难解。有人肯定EC而否定NC,比如亨普尔;有人否定EC而肯定NC,比如 Scheffler 和 Goodman。还有很多人部分否定其中一个或两个。参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ven_paradox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8C%E9%B8%A6%E6%82%96%E8%AE%BA/10128080?fr=aladdin https://www.docin.com/p-1705445600.html 肯定和否定都要借助于确证度公式来说明。为此出现了许多确证度公式。 可以说确证研究和乌鸦悖论研究是平行的。 关于西方确证测度研究和我的发现,参看: 兼容Popper证伪思想的语义信息测度和确证度 这篇PPT(为方便用手机看,PPT改成PDF了)是我在复旦大学科学哲学系的一个讲座的讲稿。其中有些内容已经发表在Information上: https://www.mdpi.com/2078-2489/10/8/261 和会议文集中。 我推导出一个简单的确证度公式:确证度=(正例比例-反例比例)/分子最大者,在-1和1之间。它由可以分为两种:b*和c*; b*反应信道特性,和似然比(在0和无穷大之间)类似,比如反映医学检验手段有多好; c*反映概率预测特性,和置信水平(在0和1之间)类似, 比如反映根据阳性或阴性所做的有病的概率预测有多好。c*具有更简单形式:c*=(正例个数-反例个数)/分子较大者,或用分子相加代替分子较大者,它正好反映尼科德准则。按照这个公式, c*(乌鸦-黑的)=(黑乌鸦个数-不黑乌鸦个数)/分子较大者; c*(非黑的-非乌鸦)=(非黑事物包括白粉笔的个数-不黑乌鸦个数)/分子较大者。 可见虽然两个推理反例个数相同,但是正例个数不同, 所以不等价,EC是错的。 EC错而NC对, 所以悖论不存在。 虽然结论简单, 好像小学生也能发现,但是推导过程并不简单。不仅众多哲学家参与研究,现在搞统计学习的人也参与了——参看这两篇: Greco, S., Pawlak, Z., S lowi′nski, R., Can bayesian confirmation measures be useful for rough set decision rule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ficial Intelligence, 17, 2004, 345–361. Greco, S., S lowi′nski, R., Szcz¸ech, I., Measures of rule interestingness in various perspectives of confirmation, Inf. Sci., 346-347, 2016, 216–235, doi:10.1016/j. ins.2016.01.056. 其中Pawlak, Z 是大名鼎鼎的粗糙集理论创始人。 Greco 可能是它的博士生。 他们的研究还在云里雾里,更没有得到反映尼科德准则的公式。 要知详情,还是看我的讲稿吧: http://www.survivor99.com/lcg/CM/FDreport.pdf 看了我的讲稿再看其他文章,你就知道我是否真的捡到大漏了。 关于我的语义信息论、统计学习和哲学研究,更多文章见: http://www.survivor99.com/lcg/CM/Recent.html http://www.survivor99.com/ 欢迎交流!
个人分类: 信息的数学和哲学|41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共同体的风格:对学术研究的意义
geneculture 2018-2-6 17:38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研究有没有价值?关键看其是否选对了目标方向和研究途径。再就是看其是否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素养和持续做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不仅仅是在科研单位工作)? 一个人是否在科研单位工作,其研究结果是对或错,并不是问题的焦点所在。因为科学研究涉及试错、证实、证伪或发现范式并形成共同体的过程。因此,关键在于:针对具体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过程,来判定各自的研究在哪些方面存在什么样的优势、缺陷或不足。作为其判断的理论和举例的事实的依据是什么,或怎么来的?这是至关紧要的,其所遵循的逻辑是否严谨和自洽?这些才是做科研的基本判据或准则(防止想当然尤其是要防止不经国际国内同行严格论证就妄下断言自吹自擂或通俗自媚相互吹捧等不良习惯的滋生,这些都是在国际国内科学研究进程中人类专家包括学术权威也都容易犯的低级错误)。 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的仅仅是逻辑推演 科学预言与哲学反思,是对立的两个范式 经验约束和理性思考,可区分科学和哲学 -邹晓辉Geneculture 可系统查阅的资料索引: 卡尔纳普与实证主义(经验证实逻辑论证) 波普与证伪主义(证实是暂时的最终证伪) 库恩与范式主义(共同体与社会历史学派)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另眼看基因剪辑文章撤稿
热度 18 jinsblog 2017-8-18 07:38
去年底我写了篇博文《 白天鹅之黑 》,后面留了个尾巴:“本来我是想和基因剪辑的故事挂在一起说的,但很快就过年了,后会有期,且听下回分解。”有同学惦记着下文。其实下文当时就差不多了,现在问题有了阶段性的结果,文章撤了,说起来就简单点。 对于韩同学文章撤稿中涉及的具体问题,我是外行,没法细说,但我可以说见过猪跑。20多年前,因为受到“恐龙蛋DNA”报道的影响,我和当时在洛克菲勒大学工作的朋友,试着做过一些古DNA的分析。当时这一切都在初级阶段中,能够借鉴的东西很少。尽管有些基本的东西是知道的,其中之一,就是要避免污染。那时我们在做样品时,极为小心,但和现在很多实验室的防污染措施比,当时是很不够的。结果跑出来后,一对比,全是人的序列。我学到的一点,就是样品污染是极容易发生的。现在去我们馆的Sackler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Genomics,隔着玻璃窗看学生在实验室里活动,几乎从来没有见到他们不戴手套的时候。这种习惯动作,不仅是要防止样品污染,也是对自身安全的保护。但韩同学的事情出现争议后,我看了一些有关报道。在我见到的所有影像中,我从来没有看到韩同学戴着手套在实验室里操作、活动。因此,我有一种自然反应,感觉他的实验室运作不够严谨和规范。我也问过做相关工作朋友有关专业的问题,他们的答案都是负面的,我就不转述了。我这里并非想讨论有关基因剪辑文章撤稿的是非、利益问题,这些应该有专门的机制来对应。我是想这样的事情,如果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做科研的人,还能看到些什么? 接着《 白天鹅之黑 》说。如果按照波普尔的学说来看这个件事,就会发现,基因剪辑事件到目前为止的始、终过程,并不符合简单的证伪过程。韩同学的文章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X”。X预测,如果按照相关的步骤A进行实验,可以得到结果Y。很快,质疑出现了:有人按照X和A做实验,得出的结果是Z,而不是Y。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到的实际情况,是X并没有被观察到的Z立即证伪,而是双方各执一词,处于胶着状态,加上媒体的渲染,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从很多方面的实验验证,得出来各种结果的Z,但不是Y;最后是数据说话:X不成立。 那么,见到一只“黑天鹅”Z,为什么不能证伪X“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陈述呢?因为Z并非是一只不容怀疑的黑天鹅。所谓的黑天鹅,在物理学上也许有,但在生物学以及很多学科中,可能从来就不存在。但波普尔的哲学,是以物理学作为事实基础的,对其它学科的现象和过程考虑不多。在基因剪辑事件中,Z是不能简单地用黑白来描述的,它可能是花的,既不白也不黑,所以人们可以质疑Z是如何得到的。因此,见到一个Z,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否定X。整个过程给我的感觉,是科学共同体给了作者一段时间,让他们来证明自己的方法“非伪”。 证非伪,听起来多少有点幼稚的说法。但仔细想想,这个过程就是这个样子的吧。给你点时间,让你补充实验数据和方法,来说明为什么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没法重复自己的结果,是因为没有严格按照条件A来做实验,等等。从逻辑上说,如何证非伪?如果假说是“天鹅都是白色的”,人们发现了N只黑天鹅后,按照波普尔的逻辑,假说早就被证伪了。你再发现一只白天鹅,能叫做证非伪吗?或者说很多人的实验重复不了结果Y,但个别人能(假定如此),可以证明X非伪吗?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真想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证明其他人的实验都是错误的。或者说,别人看见的黑天鹅,本来都是白天鹅,但在水塘里打滚,或者被谁用墨染黑了。那些号称得到了Z而不是Y结果的人,只是得出了错误的观察和结论,所以它们不能证伪X。如果这样做,就是挑战现行的科学共同体:这么多实验室,都没有严格按照条件A来做实验,结果都是有问题的。 一年以后,韩同学团队无法对X“证非伪”。可以说,最终否定X的结论,是现行科学共同体做出的;而X的被否定,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波普尔同学的证伪学说,过于狭窄,并不适合这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的很多现象,并非黑白分明。 提到科学共同体,那就需要说一下库恩的哲学和科学范式。库恩(T.Kuhn)和波普尔一样,都是学物理出生的,他们的科学哲学,都受到物理学的影响,会有局限性。库恩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科学哲学,尤其是引入了科学史。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很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在我知道的书中,我不知道还有哪本比它的引用率更高。从库恩的学说来看,基因剪辑事件,是属于常规科学研究的解决疑难(‘puzzle-solving’),还是革命科学或新的“范式”出现?尽管范式(paradigm)具有多义性,库恩本人和别的人对它的解释会有不同,但我觉得基因剪辑这个事,应该不具有新范式出现的那种意义。至于什么是新范式的出现,在我能见到的视野中,我没有一个科学上的例子来举证。我觉得现代军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移这样的过程,有点新的范式出现的味道,它代表了体系、概念等全方位的转变,其中似乎也包含了新旧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所谓的‘Kuhn-loss’)现象。 那么基因剪辑事件是常规科学中的解决疑难吗?我觉得比较接近,但也不能完全对得上。因为这个方法,如果真的成立,带有一种创新的性质,具有方法上的广泛性,而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疑难。从这一点,可以让人体会到,库恩的学说有很强的理论哲学内容,但涉及到具体的实践哲学和科研例子,不是那么容易使用。我倒是觉得他提出的科学理论选择的五个标准(一致性、精确性、广泛性、简单性以及富有成果性),在我们见到的基因剪辑事件过程中,多少得到一些体现。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库恩关于科学共同体的看法,或者说他认为的的学科基体(disciplinary matrix)。他认为常规科学能够进步,来源于科学共同体共有的理论、价值观、方法、技术,思维方法,等等。 这些共同点,通过学校教育和研究机构传承下来,一个成功的科研人员,都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你要想成功,需要在学科基体中保持传统,遵循大家认可的理论和价值观。这就出现了库恩早年著作中说的那种基本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9):科学本身的意义和目标,在追求创新,但科学家群体,或者说学科基体,却趋于保守,常常会抵触新的想法和理论;因此,在科学的目地和达到这个目的社会团体间,形成了一种带有矛盾的张力。 如果从基因剪辑这个事件来看这个张力问题,我觉得现代科学中,学科基体的保守性,对一个新的科学观点所起到的作用,是一个筛选过程。被筛选的对象,从早年的比较单纯的科研新成果,变化到了现在的两种极端内容:一是真正的科学创新,二是貌似的科学创新,之间还有众多的内容,以后再说。两者都会受到保守的学科基体挑剔,但前者在经历挑剔后,会存活下来,并可能引起范式的更替。后者会被否定。“貌似的科学创新”是现代社会比较多见的现象,一是人们急于求成,不够严谨而失误;二是有意作弊,先蒙混过关,拿到好处再说别的。两种情况,多少都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不是严谨的科学活动。好在很多东西,会被学科基体的保守性所质疑,挡在门外;当然,也有不少漏网之鱼。学科基体的保守性,未见得就是坏事,尽管它让很多真正的科学家日子难过。现代科研中出现的问题,难点之一,是人们怎么界定和确定科研中的失误和有意作弊。但这不是我想讨论的东西。我想讨论的是,现代的科学哲学,有没有可能把物理学以外的科学过程涵盖住,提出新的理论、方法、逻辑、哲学,这将会是很有意思的,下一个生物学出生的波普尔或者库恩也许能够诞生,尽管我认为百年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18915 次阅读|31 个评论
看语义信息研究如何解决归纳问题
lcguang 2016-11-27 11:55
基于语义信息论的确证方法——以乌鸦悖论和医学检验为例 摘要:确证度计算是现代归纳逻辑的核心议题。语义信息研究表明, 对于不太可靠的预测或假设,适度信任可以提高平均语义信息。求一系列证据提供的平均信息时,改变不信度 b’(即反例的真值),使平均语义信息达最大的不信度就是否证度 b’*, b*=1- b’*就是确证度。对于全称假设,确证度 b*=1-反例变小率/正例增大率。这表明,要确证一个假设,反例少比正例多更重要。按数理逻辑,“所有乌鸦是黑的”和“所有不黑的就不是乌鸦”等价;支持后者的证据(比如白粉笔)也支持前者。这违背常识,所以存在悖论。考虑医学检验,上述等价关系和常识都是错的。医学界用阳性似然比(LR+=敏感性/(1-特异性))表示阳性有多可靠。幸好 b*=1-(1-特异性)/敏感性=1-1/LR+,因而和医学界共识兼容。 关键词:归纳逻辑;语义信息;确证;乌鸦悖论;医学检验 详见: http://survivor99.com/lcg/newcm.pdf 如此重要的文章,可是投稿科学哲学杂志,居然退稿了。估计有两个原因:1)我不是圈子里的人, 人家不喜欢;2)公式太多, 他们看不懂。好在有互联网。 我的结论是明确的,确证度公式是明确的。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可以和流行的各种确证度比较: https://www.princeton.edu/~osherson/papers/conf33.pdf 我的语义信息公式还能改进最大似然估计而检验,我在整理,迟早会有更多人相信! 我的更多信息论研究见: 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GIT/
个人分类: 信息的数学和哲学|47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官科民科,真科伪科
热度 33 SLLee19 2016-2-24 22:47
科学没有官科,民科之分。只有真科,伪科之分。 2014 年 8 月参加了科学网一阵子,才知道有所谓官科 / 民科之分,有明定义,也有潜规则。官科握权掌钱, 有职称, 有基金。 民科无名,无权,无钱 。 官科与民科的争议不断,几乎每天都看到。最近上了电视,又有新闻。有网友告诉我,我一直被定性为民科,不要奢望了。 有人把与主流不符的,都打成民科,是不负责任的。没有成为主流之前,所有新生事物都是次流。不允许新生事物存在,不给平台,不容讨论,一杆子打死,给隐蔽,就是反对创新,反对唯物思维。 科学没有官科,民科之分。只 有真科,伪科之分。 真科是经得起证伪 (falsifiability) 的,伪科是经不起证伪的。(Karl Popper, Albert Einstein, Conan Doyle) 违背常理的,经不起客观推理考验的, 不管出自官还是民,都是伪科。 儿子是不能出生于父亲之前的,地图的摹抄副本不会比原版更正确,世界上没有心灵发现地理( Mental Discovery) 这回事,地图不能出现在勘探之前,这些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违背这些规律的,都是伪科。 不管讲千千万万遍,与常理不合的都是伪,错,假。伪,错,假的对面,只有一个“真”字。 无论如何一文不名的民间学人,经得起事实考验的,都是真科。有理的民科,安心做科学,总有一天被承认。 无论有多少基金,官职多高,无理的官科,路子不会很长的。伽利略,过了 359 年才被平反,羞惭的不是伽利略。手里有权有钱的官科,不按科学办事,终归是羞惭的。拖得越长,耻辱越大。 李兆良 2016.2.24 后记:对官科民科,真科伪科的看法,每个人的立场尽显在评语和推荐中。
个人分类: 学思碎语|7017 次阅读|90 个评论
明代中国测绘世界-西方地图学证伪
热度 7 SLLee19 2016-2-22 13:49
爱因斯坦说,可能没有办法用实验证明他的理论是对的,但是一个实验就能证明他是错的。言下之意是, 检验真理的基本是证伪( falsification ),违反科学推理绝对是错的 。我的英文论文比较长, 如 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西方不是地图学的始祖,不是哥伦布发现美洲? 只要记住下面五项证伪,可以跟相信“哥伦布发大陆”,“利玛窦为中国带来世界地理”的朋友解释。 西方媒体一贯说:托勒密( Ptolemy )是地理学之父; 墨卡托( Mercator )现代地图学之父;卫匡国( Martino Martini )是中国地理学之父;利玛窦( Matteo Ricci )绘制《坤輿万国全图》,让中国人认识世界。以上全部违反自然推理,与事实不符: 1. 二世纪的希腊人托勒密,原作没有地图, 1482 年出现所谓按照他的地理坐标绘制的世界地图,但是用拉丁文和阿拉伯数字标示的,地图只有 180 经度。哥伦布按照托勒密的地图,以为渡过一段短短的海域就到中国,却没有人挑战,暗示托勒密,哥伦布,甚至欧洲人,都不知道地球是 360 经度,不知道要航行半个地球才到中国,哥伦布至死以为航行三个月到了亚洲印度,称加勒比海海岛为“西印度群岛”是误会的证据。周天 360 度是中国从汉朝就记载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73562.html 托勒密地图右下角显示180经度 2. 墨卡托北极圈地图( 1595 , 1606 )是错误的,把加利福尼亚绘进北极圈。《坤輿万国全图》的北极圈地图清楚正确显示从北极下望的地球地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28282.html 墨卡托北极圈地图把加利福尼亚绘在北极圈里。 坤輿万国全图正确的北极圈地图 3. 奥特里斯的非洲地图( 1584 )把经线从两极用直线(不是弧线)拉到赤道。是没有经线概念的表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949544.html 奥特里斯非洲地图,留意经线是直线,不是弧线。 4. 假如卫匡国九年内能测绘明代中国六百万平方公里,他的能力是两百年后美国测绘 Mason-DixonLine 的一百万倍以上,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准确的经纬度是明代中国人绘制的,与今天几乎没有差异。卫匡国只是翻译了明代的地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18395.html 卫匡国九年内能测绘六百万平方公里的明代中国吗? 5. 《坤輿万国全图》( 1602 )的欧洲是利玛窦 200 年以前的欧洲,美洲西部却是利玛窦 200 年以后欧洲人才知道的。欧洲人承认按照他们的地理大发现历史,不能绘制《坤輿万国全图》,所以称之为 “ 不可能的郁金香 ” 。地图是全部中文标志的,不是来自西方材料,只能是中国人自己测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73546.html 上面的五个例子足够证明西方地图学史与地理大发现史是违反逻辑推理的,是彻底错误的。《坤輿万国全图》是中国文献,是明代中国人发展了地图学,发现美洲。 李兆良 2016.2.21 以上材料采自作者的英文论文 《翻转世界史的古地图》 Maps that turn world history upside down.免费下载: https://www.academia.edu/ 22090699/Maps_that_turn_world_ history_upside_down
个人分类: 科学正史|7625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转]真理在缩水--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并不尽善尽美?
热度 3 罗非 2015-6-1 12:11
作者乔纳莱勒(Jonah lehrer) ——科学界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被广泛证明和接受的科学研究结果。 2007年9月18日,布鲁塞尔。几十位神经科学家,精神病医生以及制药公司执行官在某酒店会议室参加研讨会,这里,与会人员将听到一条让他们不安的资讯。资讯是关于90年代初进入市场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这些药也被称作第二代精神病类药物。其中,商品名为安律凡/安立复(Abilify),思瑞康(Seroquel)和再普乐(Zyperaxa)的药物曾参与了几个大型精神分裂症临床实验研究,每个都表现不俗:参与临床试验的精神病患者的症状有了戏剧化的改善。因此,第二代抗精神病类药物成为制药公司一个盈利快速增长点。2001年,礼来制药公司(Eli lily)的再普乐(Zyprexa)的收入超过了同门师兄抗忧郁药百忧解(prozac),成为礼来公司最吸金的明星药物。 但是,布鲁塞尔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揭示了一个异常现象:药物的疗效在匀速下降。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疗效竟大不如前:与20年前的第一次临床试验相比,某些药物的疗效还不到以前的一半。很多人开始认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表现已经不如那些50年代投入使用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精神病学教授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认为 “事实上,有时候,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表现甚至更糟糕。“ 就药物研发而言,只有反复的研究和测试才能确定某一药物的疗效。研究必须由不同的科学家在不同的实验室分别开展:研究人员不断地重复实验,而后发表研究结果。而且,重复性验证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它也是科学界自我约束的利器:重复性验证可以减少主观干扰。比如,科学家通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果,他们的下意识会多多少少影响实验数据。而重复性验证可以甄别这些主观影响,并促使学术界改正主观因素导致的错误结果。 然而现在,事情有了新的变化。那些经过重复性验证并且发展成熟的假设正逐渐失去可信度,它们正在失去做为“事实”的资格。你想想,那些研究结果,也被多方证明为真了,也写进教科书了,突然间就遇到拦路虎说:你不真。科研人员该多受打击?目前,可信度丧失的现象还没有正式名字,但从心理学到生态学的众多领域都出现过这种现象。在医学领域更为普遍:不仅前文提到抗精神病药物,其他如心脏支架,维生素E和抗忧郁药等医疗方法的研究都遭遇了这个效应。戴维斯教授有一个即将公布的分析研究证明,抗忧郁药物的疗效近几十年间降低了三倍之巨。 对于芸芸科学研究从业者而言,这个现象特别棘手,因为它揭露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问题:重复性验证到底靠谱吗?如果重复性验证是区别科学和假科学的试金石,而现在这款试金石出现质量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通过试金石测试而现在存疑的科研结果?我们应该相信哪一方,继续信任重复性验证还是放弃一切存疑的结果?而且,实验研究是科学界无所不摧的利器:早期现代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也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开拓者,曾宣称实验是科学研究的精华,因为实验允许我们向客观世界提问。但是,现在客观世界开始乱给答案。 1980年代,华盛顿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菜鸟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发现了语言和大脑记忆的关系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此前,人们普遍认为用语言描述可以强化人的记忆。针对此“迷信”,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创意地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并证明此迷思为伪(译者注1)。他将被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观察人脸,然后用语言描述;而第二组被试观察人脸后,不需要语言描述。随后,斯库勒测试了两组被试的人脸记忆情况。他发现第一组记忆效果不如第二组,也就是说用语言描述人脸特征并没有强化记忆脸谱。乔纳森·斯库勒给这个现象起名为 “ verbal overshadowing”,中文对应为语言屏蔽(效应)(译者注2)。(译者:这一效应被认为和目击证人的证词通常不靠谱的现象有关,因为目击证人在向警方描述事件的时候,描述这一需要语言功能的过程影响了目击证人的记忆功能) 乔纳森·斯库勒本人因此成为了一颗学术新星,他的语言屏蔽效应论文于1990年发表后,已经被引用了400多次。不久之后,斯库勒将语言屏蔽效应模型扩展到其他研究项目,比如记忆酒的味道,品定草莓酱,玩益智玩具等等。每一个研究项目都证实,如果被试把脑中所想说出来,他们的测试表现会很差。 但当斯库勒准备将这些新的研究结果投给有声望的学术期刊上时,他却开始有些担心:因为他后来很难重复自己的早期结果。斯库勒本人说:“语言屏蔽效应的重复性实验中的确检测到了语言屏蔽效应,但它的效果却不大,似乎语言屏蔽效应正在丧失作用力”。 起初,斯库勒曾认为他在实验方法设计和统计分析法方面犯了错误,但经过排查他又找不到错误。最后他推测认为,可能最早的一批被试自身比较敏感,语言遮蔽效应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前文提到的精神病学教授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推测第二代精神病类药物疗效的下降很可能是出于相似原因:最新的疗效研究中被试的精神疾病症状可能并不严重,而早期临床研究中被试的症状比较严重。即使病人经过治疗后完全康复,新病人症状的改善也不如早期病人多。)“这个解释并不很给力,” 斯库勒说: “我的一位导师曾说过,我真正犯的错误就是试图重复我的实验,他说重复实验只会让我失望。” 后来,斯库勒试图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他的同事也言之凿凿地说,科研中这种低重复性的事儿经常发生。后来的后来,斯库勒事业得意家庭美满,但他还在纠结实验低重复性问题。 1995年,到底意难平的斯库勒首次重复了1990年的语言屏蔽效应研究,他发现,语言屏蔽效应缩水了30%。第二年他再一次重复此研究,发现语言屏蔽效应又缩水了30%。其他实验室重复了斯库勒的实验,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语言屏蔽效应的影响力明显地衰弱了。斯库勒说:“这让我非常挫败,就好像大自然恩赐我一个非常棒的成果,但现在它反悔了想要收回去。” 私下里,斯库勒把问题归结为是“自然界的习得性麻木”。就好像某一个体逐渐适应了某一个外界刺激之后渐渐对这个刺激麻木无反应了。斯库勒说:“习得性麻木解释了为什么你有时不会注意到熟悉背景中的个别物体。这个变化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开始淡定,甚至开玩笑说这其实是大自然开始对我的研究产生了习得性麻木,我想它只是针对我。” 现在斯库勒博士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终身教授,他有着黑色卷发和淡绿色眼睛,还有那种轻松的神态,就好像他住在自己最喜欢的海滩附近似的。接受采访时,他会越说越走题:他可能以记忆话题开场,可突然又跳到了威廉姆·詹姆斯的名言,而这个名言又引发了他大谈特谈内省的重要性。此后不久,我们又开始看他苹果手机里火人节的照片,这张照片才将我们的话题引回到了记忆的脆弱本质。 现在语言屏蔽效应理论已经被广泛接受:比如它经常用于目击证人作证等场合中。斯库勒博士还是对自己的遭遇有一些不平,“我知道我早该向前看,”他说,“我真的应该停止纠结了,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那是因为他深信他自己已经被一个严重的问题绊住了,而且这个问题也影响着心理学发展。 早在19世纪30年代,这种奇妙的现象就开始“戏弄”科研人员了。比如,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莱茵(Joseph Banks Rhine)曾研究超感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ESP)存在的可能性。莱茵设计了自己的研究工具齐纳牌—一套齐纳牌共有25张,五张一组,一共五组,五组分别印有五种不同的符号。实验过程是:研究人员从牌堆里抽出一张,要求被试猜测抽出的牌印的符号是什么。大多数被试都能如预期地保证20%的正确率(通俗的说,就是五猜一,随便乱猜就能保证1/5也就是20%的正确率)。但在首批实验中,一名叫亚当林茨迈耶( Adam Linzmayer)的本科生竟然达到了50%的正确率。更不可思议的是:林同学曾连续猜对9次,而这事的概率理论上是二百万分之一。但林同学就这么小概率了三次(此时的林茨迈耶同学比章鱼保罗还神,因为保罗不过是每次二猜一。)。 莱茵记录了林同学的奇异表现并且准备就此发表几篇论文。但是,当莱茵开始认可超感知觉存在可能性的时候, 超级英雄林同学却突然丧失了他的赌神天赋。1931和1933年间,林茨迈耶同学又猜了几千次牌,但他的正确率已经降到与常人无异。项目主持人莱茵不得不承认:林茨迈耶同学的超感知能力的确急剧下降。当然,林同学的故事并不是个案,莱茵和其他研究超感知觉的学者都记录到了相似的案例。莱茵将这种现象---效应量随时间流逝而戏剧般下降---命名为递减效应(Decline effect)。 斯库勒教授对莱茵的研究困境很着迷,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同伴:另一个遭遇递减效应的悲催学者;而且莱茵的研究也经常悲剧。2004年,斯库勒教授开始模仿莱茵的研究,讽刺的是,他试图重复实验的不可重复性,也就是说,斯库勒的目的就是实验重复不出来。同时,为了表达对莱茵研究兴趣的尊敬,斯库勒教授决定研究另一种心理玄学现象--预知能力(precognition)。他的实验设计是:被试们首先看到一组图片在眼前快闪,随后他们会被要求指认出来图片。当然,大多数被试并没有记住图片,因为图片闪现的时间太短,来不及在大脑中留下印象。随后,斯库勒随机选择图片中的一半播放给被试,并测试被试指认图片的结果。他想知道:那些被播放两次的图片,在第一次播放的时候,被指认出来的概率会不会更大。也就是说,被试会不会“提前感知了”第二次看到的图片,而在第一次看图片的时候就指认出来。第二次观看图片会不会逆时间流回去影响第一次指认图片结果? 这个假设的疯狂之处在于,斯库勒知道预知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这次他并不是要验证超感知觉能力,而是要测试递减效应。斯库勒说: “刚开始时,如我们预期的,数据看起来很喜人,但我不能相信我们发现了那么多预知力显灵的例子,但随着实验的进行,递减效应开始显灵了:效应量开始下降。(效应量是统计学中用于衡量处理效应大小的指标。)课题组招募到两千多名本科生参与实验。斯库勒说,“实验进行到最后,我们的结果看起来与莱茵的结果无异,像莱茵一样,我们“发现”了预知力存在的“证据”,这个发现昙花一现后又主动抛弃了我们。” 递减效应最可能的解释是:均值回归:既,早期实验中“侥幸”获得的阳性数据开始与后期得到的“阴性”数据正负抵消。斯库勒预知力研究中的被试者并没有“丧失预知力”,他们不过是被更多“无预知力”的数据遮盖了。同时,斯库勒还注意到遭遇递减效应的数据组是通过统计学检验的。也就是说,数据量是足够大的,所以均值回归的影响不应该这么强烈。斯库勒说:“数据通过了所有的(统计学)测试,理论上说,它们是无意义的随机数据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所以,递减效应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实际上,它却经常显灵。而且我人品不好赶上了好多次。” 斯库勒博士认为递减效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四处招摇的递减效应正在挑战统计学。斯库勒说“每当我讨论递减效应时,学者们总是觉得不安。我还是想弄明白我的数据到底怎么了。和大多数学者一样,我认为随着个人成长,我的研究工作会越来越轻松,因为我的实验技巧越来越好,研究语言屏蔽效应的实验设计也会越来越好。但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呢?我相信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开这个谜题,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真正的困境。” 1991年,丹麦动物学家安德斯默勒( Anders Møller)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做研究时,做出了一个不错的发现。这个成果的关键词是,家燕,交配和身体对称。传统上认为,生物个体的身体对称性与其基因组突变量是直接相关的。越多的基因突变意味着更多的“波动性不对称”。(测量人类波动性不对称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对比双手的手指长度)。安德斯默勒的发现是,雌性家燕非常愿意与羽毛又长又对称的雄家燕交配。这意味着,挑剔的雌性家燕用雄性家燕羽毛的对称性做参考,来衡量雄性基因的好坏。默勒的这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引无数大牛尽折腰的《自然》科学杂志上,引发了相关领域中一场狂热的研究竞赛。因为学者发现可以用一个简单且适用性广泛的参数来衡量基因质量,而且雌性/女性也会被这些参数的特征吸引。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是由基因推动的。 随后的三年,交配选择中波动性不对称领域兴起了十个独立的研究项目,其中九个发现了雄性的身体对称性和求偶成功率之间有联系。这九个研究中,从果蝇体毛研究到家燕身体对称性的重复性研究,科研人员发现,雌性动物总是倾向于与身体左右对称的雄性交配。不久之后,这个理论被用来研究人类的婚配选择。学者发现,女性更喜欢那些身体对称的男性的气味,有意思的是,人类女性的只在排卵期表现出这种倾向。还有,男性的身体对称,他的女性伴侣性高潮的次数更多。罗格斯大学的一个人类学家公布:他研究了40个牙买加舞动作,发现身体对称男性舞者往往被评为好舞者。 但是,好景不长,这个理论也遭遇了危机。1994年,这个领域有14篇论文发表,其中8篇文章证实了身体对称和交配选择有关联。1995年,8篇发表的论文,只有4篇有了阳性结果。1998年,12篇波动性不对称的文章中,只有三分之一声称佐证了波动不对称理论。更糟的是,阳性结果研究的效应量也在下降:1992到1997年,波动性不对称课题研究中的平均效应量下降了80%。 波动性不对称理论的遭遇只是个开始。2001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詹尼恩斯,分析了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结果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詹先生收集并研究了上百篇论文和44篇统合分析论文(译者:统合分析(meta-analysis)是对相似/相同课题的研究结果以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分析后,詹先生发现了递减效应的身影:很多理论被时间洗去了存在价值。而且,詹尼恩斯设法排除许多变量的干扰。(比如,同一作者发表的几篇相似文章如果都计入统合分析,数据的重复使用会干扰分析结果。)即使如此,詹尼恩斯还是发现:科学假设的有效性通常在一年内显著下降。詹先生承认他的发现很棘手,但他却不愿意公开讨论这些。 詹先生认为:“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个话题很敏感,因为科学家的责任就是解决那些长期困扰人类的谜题,并创立永恒理论, 但是当你看到这些递减效应的影响时,你突然间开始对这一切产生了怀疑。”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生物学家利 西蒙斯( Leigh Simmons)提出了他自己的解释。当他跟我讨论他曾经对波动性不对称理论的狂热时,他说:“我曾经对波动性不对称感到非常兴奋。在早期研究中,波动性不对称的效果显得特别显著。” 当时他决定自己也做几项研究,来看看天牛的对称性。“然而不幸的是,我的研究没有发现波动性不对称效应,“西蒙斯说 ,”但最糟糕的是,我的研究结果是“无意义的”,这是很难发表的。因为大多数科学杂志只想要确定的结果。能确定地证伪一个理论是挺轰动的,如果不能证伪,至少要能确定地支持一个理论。 对于西蒙斯来说,窜红并渐渐过气的波动性不对称理论是科学发展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作为一个曾经的学术明星,它既指导又限制了科学研究:当这个学术超新星理论被提出来的时候,论文的同行评议者们总是对阳性结果的作证性论文更宽容。风水轮流转, 曾经的明星理论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危机,证其为伪的论文开始受欢迎。 与西蒙斯的解释相似,詹尼恩斯认为递减效应受了“发表偏见”影响。或者说,科学家和学术论文杂志编委会更喜欢佐证性的阳性结果而不是“无意义的结果”。1959年,统计学家西奥多 斯特林( Theodore Sterling)确定了“发表偏见”的影响。 斯特林发现97%的心理学论文都是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的解读是:研究数据是偶然获得的概率小于5%。这个测试科学研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方法是由英国数学家 罗纳德 费希尔( Ronald Fisher)在1922年创立的。 费希尔选定了5%作为“统计意义”的阈值。也有人认为5%的选择不过是让笔算更容易些而已。斯特林认为,97%的心理学论文都在证明假设而不是证伪,说明要么是心理学发展走狗屎运要么是学者们只发表阳性结果(译者,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最近几年,医药界研究人员认为“发表偏见”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研究。因为利益驱动的制药公司不愿意发表他们不喜欢的结果:即那些证明药物效力低或者无效的临床研究结果。即使那些利益纷争较少的学科---比如心理学和生态学---也逐渐受到“发表偏见”效应的负面影响。(别忘了,他们也是一群追逐文章数量的悲催团体) 虽然几乎可以确定“发表偏见”推动了递减效应的发展,但它并不能解释一切。比如,某些项目的早期研究结果是阳性的,但并它们从来没被发表过。显然这些数据不会受“发表偏见”影响。还有,斯库勒的悲剧也不能用“发表偏见”解释。曾经研究波动性不对称的阿尔伯塔大学生物学家 理查德 帕尔默( Richard Palmer)怀疑:有人选择性汇报数据,帕尔默的主要证据来自一种统计学工具:应用漏斗图统计分析法。一般而言,某一领域会集中许多研究项目,理论上,这些项目的研究结果是可以按图索骥的:样本量大的研究结果集中在一个数值附近;而样本量较小的研究结果应该是随机分布的,因为它们更容易受到抽样误差影响。如果用一个点代表一个研究项目的结果,并做出一张二维图,这些点的分布有点像一个漏斗。 利用“应用漏斗图”作图分析可以直观地发现“选择性报告”的影响。帕尔默收集了所有的波动性不对称研究,并作“应用漏斗图”分析。他发现小样本量的研究数值分布并不随机,而是向阳性结果的方向剧烈倾斜。帕尔默在其他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他说:“当我意识到“选择性报告”在学术界其实很普遍的时候,我的确很沮丧,做为一个研究学者,你知道总会有一些非随机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研究过程,但你却不知道这些影响有多大。” 帕尔默最近的一篇综述文章总结了“选择报告”效应在他研究领域的影响:“我们不能逃避这个困境:一些,甚至很多被奉为圭臬的“理论”,其生物学意义其实不过是被过分夸大了;最糟则可能仅仅是重复的主观偏见累计而成的错觉。 帕尔默总结到,“选择性报告”效应并不是科学方法的错误,而是学者们在努力解释数据时犯的一种微妙的过失,或者说,是无心的错觉。斯蒂分 杰伊 古尔德则把这个过程类比为用鞋拔子穿鞋。西蒙斯说“科学测量过程确实很难。比如波动性不对称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观察动物身体左右两部分间的微小区别,比如一片尾羽毛上毫米大小的差异。进一步说,很多研究者知道他观察的雄性个体基因是好的----因为它经常成功交配----所以他们就假定这个y染色体动物的身体是对称的。所以,波动性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很容易受主观偏见影响。这么说并不是诚心挑刺,它是人类的自然本性的表现”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选择性报告”的案例:即在不同国家进行的针灸实验。大多数亚洲国家中,针灸的应用和接受度是相当广泛的。而西方国家中,使用针灸还存在争议。这点深深影响了针灸临床实验。1966到1995年间,中国,台湾,日本等地一共进行了47项针灸研究,而且每一个研究都证明针灸是完全有效的。同一时期,美国,瑞典,英国等西方国家举行了94项针灸临床实验,只有56%的研究得到阳性结果,即针灸作为医疗手段是有效果的。按照帕尔默的假设,针灸临床实验结果的分歧佐证了一个推测:科学家总想证明他们喜欢的假设,并且选择性地忽视掉不喜欢的假设。所以说,我们的信念是盲从的 斯坦福大学的流行病学家约翰 ·艾奥尼迪斯(John Ioannidis)认为,选择性报告等主观倾向极大地影响了生物医学研究。他说“这些解释了递减效应广泛发生的原因。其实如果初始的研究给了一个准确的结论就够了,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而现在,由于被前期论文结果误导,我们浪费了很多财力在医疗和追踪研究上。” 2005年, 美国医学学会期刊上发表了艾奥尼迪斯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总结了三大主流医学杂志中49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临床研究文章。其中45%的文章汇报了阳性结果:说明这些项目研究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而且这些研究都是随机对照实验--医学研究的葵花宝典---这些研究结果往往会深刻地影响临床治疗,并让某些治疗方法迅速推广。比如更年期妇女的激素替代疗法,日常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以预防心脏病和中风。但是, 艾奥尼迪斯得到的数据却有些令人不安:49篇文章中,34%的研究需要重复实验验证,还有41%的研究要么被后来的研究否定要么效应量下降。 那些流行的研究课题现状更糟。比如,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课题是:男女两性因基因差异导致的疾病风险差异研究。被研究的基因包括增加精神病风险的突变基因和控制高血压的基因。流行病学家 艾奥尼迪斯和他的同事研究了432个课题,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有严重缺陷。当他调查实验的重复性的时候,他发现 问题更严重:432份研究中,只有1个研究被认为是可重复的,艾奥尼迪斯说:“这并不说明所有的研究都是不对的,但因为这些研究做得那么差,我还是保留意见。” 根据艾奥尼迪斯的说法,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学者在追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数据,或者说仅仅是为了那些通过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数据找科学解释而已,即那些通过罗纳德费希尔( Ronald Fisher)设立的95%置信区间检验的(就是那个5%的底线的另一种说法)。艾奥尼迪斯说:“科学家急切地希望数据能通过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所以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数据做文章,搜肠刮肚地试图找到一些看似有道理的科学解释。” 最近几年,艾奥尼迪斯开始越来越严苛地批判这种风气。他被引用的最多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有些挑衅味道:《为什么大多数发表的论文都是假的》。 “选择性报告”其实源于人类的基础认知缺陷:因为我们喜欢被证明正确而不喜欢被证明错误。 艾奥尼迪斯说:“证明一个假设为真的感觉真的是太好了——特别是当你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经济条件都与这个新发现有关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假设被系统地证明为伪,你还是能看到一些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顽固学究引用早期研究文章的显著性阳性结果,因为他们想相信这个假设是对的。” 比如,现在仍有很多人执着于激素替代疗法或者那些维生素功能的研究。 所以斯库勒认为,发表文章之前学者必须更严格地收集数据。他说,“我们为追踪过去那些不完善的研究和设计缺陷的科研项目浪费了太多时间。我们对重复性验证的纠缠不休,正干扰我们解决真正的问题。” 斯库勒解释说,很少有人尝试去重复研究那些已发表的论文,因为数量太大了。(《自然》杂志说,迄今为止,三分之一的论文从来没有被引用过,更别说被其他重复性验证了)。斯库勒说,“ 我学到的教训是:研究中必须一直很小心。所以,每一个研究者应该提前说明他们的实验设计,比如:将用多少被试,他们的测试项目是什么,有效论证数据应该由什么组成。这样,我们的实验研究才会更透明。” 斯库勒的下一篇论文将建议建立一个开放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要求科研人员们概述实验设计并记录所有的数据。斯库勒说,“我认为建立了这个数据库,会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门槛,也会让我们更好地判断实验质量,这个平台能最终帮我们解决递减效应造成的问题”。 这些建议可能会减轻“发表偏见”和“选择性报告”的影响,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消除递减效应。因为科学研究其实更多地被一些人力不可控制的力量影响:比如,不能做到100%纯粹的随机取样研究。目前关于研究中随机和偶然事件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并不多,现存的相关研究也并没有解决问题。 1990年代,俄勒冈卫生科技大学的生物学家约翰克拉布( John Crabbe)通过实验证明,未知随机因素的确可以颠覆重复性验证的可靠度。约翰克拉布在三个不同的实验室——分别位于美国纽约州的奥尔巴尼,俄勒冈洲的波特兰,加拿大亚伯达省埃德蒙顿市——做了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老鼠行为。实验启动之前,克拉布尝试把所有他能想到的变量都调整成一模一样的。比如,老鼠是一个品系的近亲,同一天从同一个供货商出发,它们在一样的环境中长大;老鼠住的盒子底层铺的锯末是同一个牌子;荧光灯的照明量是一样的;每一窝老鼠的数量是一样的;饲料的量和品种也是一样的;接触老鼠时戴的手套是同一个牌子;测试的设备也一样,测试研究的时间都是在早上的同一时间。 这个实验的预期就是每个实验室的独立实验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克拉布说:“如果真的有一种实验设计能通过所有的(可信度)检验,那必然将是这次,但事与愿违。”按照实验设计,克拉布给被试老鼠注射了可卡因。老鼠嗑药后会很兴奋,活动量会增加,研究人员测量老鼠活动的距离来衡量活动量,即兴奋程度。实验的结果是:在波特兰嗑药的老鼠比平时多活动了600厘米,而它们在奥尔巴尼的亲戚则多运动了701厘米,但是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市嗑药的老鼠则比正常状态多活动了5000厘米(没错,三个零)。而后续的老鼠焦虑行为实验,也出现了相似的问题。而且这些出入并不能用已知的理论解释:在波特兰实验室中表现得最焦虑的老鼠是一个品系,而在奥尔巴尼确是另一种。 克拉布的实验很不厚道地指明了一点:很多名声一时的数据不过无意义的背景噪音。埃德蒙顿市“药来疯”老鼠的过分活跃并不能证明什么:这组数据不过是一个无意义的离群数据;一个被未知变量所影响的副产物。问题是,这个数据很有可能发表在有声望的杂志上,因为这个结果又惊异又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可以想像,这个数据发表后,很多跟屁虫会出现,然后申请经费,进行后续研究什么的。这可能导致科学上的错误,指不定多少年才会被人发现。 所以说,所谓“递减效应”不过是错觉的递减。卡尔波普爵士(Sir Karl Popper)认为一个确定的实验就可以证伪一条理论,比如伽利略用一个下午就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学,可现实中的情形却更为复杂。更糟糕的是,很多被多次证伪的假设依然被视为正确的:语言屏蔽效应也许遭遇了递减效应,但它的影响力并没有“被递减”。除了本文开头讨论的第二代抗精神病类药物,递减效应也影响了物理学研究:1969到2001年,物理学家发现中子衰减时的弱耦合比率已经降低了10个标准偏差;万有引力似乎不再“万有”:物理学家曾在美国内华达的沙漠钻深洞研究万有引力,得到的实验数据与理论值有2.5%的偏差。但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依然广泛地用于治疗,中子模型也没有变。万有引力理论依然是原来的样子。 这些不正常的结果都展现了经验主义变化多端的一面。尽管一些科学假设最终走向效应量下降或者自我矛盾的死胡同,它们还是被写进了教科书,并左右当今的医疗准则。为什么?因为这些观念看起来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有道理”。因为抛弃这些我们的代价会很大。这才是递减效应非常棘手的原因。不是因为递减效应揭露出科研中的人类天性犯下的错误:比如数据被调整,主观偏见影响客观结果(科学家也是人,他们犯这种错误并不奇怪);也不是因为递减效应打破了我们误信的“真理”的光辉。(这种想法可以上溯至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对科学概念演化的思考)。递减效应之所以棘手也因为它提醒了学者:想证明一个理论是有多难。我们喜欢假装认为我们的实验证明了真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真理并不一定会被证明,被证明为真的假设也并不一定是真理。分析实验数据时,我们还是得做出选择:到底该相信什么。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20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西化只是一个伪命题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5-1-1 12:57
西方是一个万花筒,没有标准模式,所谓西化也没有统一模式,因此是一个无法证伪的伪命题。 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也是从欧洲舶来的,那共和国本身就是“西化”的产物。 英国后来居上,就是学习其它文明,包括,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中国等文明,美国后来居上,就是学习欧洲文明和欧洲、亚洲移民的人才汇聚。中国,必须虚心学习和研究发达文明,才可能再来一个后来居上,如果,自己传统的不学习和传承,西方的不学习和研究,就会是闭门造车。 博主回复(2015-1-1 12:50) : 当年的意大利、伊比利亚、尼德兰都比英国发达,如果英国学习世界先进水平,意大利化、伊比利亚化、尼德兰化,就可能没有后面的日不落大帝国了。美国也是一样,从全世界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寻求独立不是犯傻吗?走的不是邪路,也是歪路。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881 次阅读|19 个评论
再读钱冠连教授的《证伪论与语言研究》
carldy 2014-7-28 19:56
证伪论与语言研究 ——西方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七)        钱冠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提要 本文首先指出在中国语境中讨论证伪论的现实由头(我国语言学家不热衷于成体系的理论创造,有学术无学派),详细讨论什么是波普尔的证伪论,分析证伪论为何长于重大的理论创造,指出证伪论为何尤其对中国语言学家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真谛不在于它提出了假设被证实,而在于被证据反驳。” 1. 讨论证伪论的现实由头 我国语言学家不热衷于成体系的理论创造(外语界还多了一点:拒绝非功利性语言理论 钱冠连 2000 ),学派、流派意识淡薄以至于长期维持有学术而无学派的现状。这两个估计是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语境下讨论证伪论(falsification)的现实的迫切的由头。 第一个估计中所谓“不热衷于成体系的理论创造”,当然不会是说我国语言学家里连理论体系也没有。以汉语语法体系而言,早一点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以及最近推出的《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都是语法理论的例子。我说的“不热衷”云云,指的是我国尚无具有向国外挑战实力的、有学派意义的语言理论。而且,就我的记忆而言,1949年以后,相当多的学者不习惯于追求成体系的理论创造,而且,老一代的语言学者里对中青年追求理论体系的苗头,一般持否定甚至严峻批判态度。可为我这样的估计做佐证的,至少有邢福义:“理论解释的加强,有赖于两个方面:……二、创建自己的理论。根据自己语言的特点,不排除接受国外的理论启示,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一套能够充实和发展普通语法学的理论,一套在学术交往中能够跟国外理论对等交流的理论。从今往后,这将成为我国语法学者的一种抱负和追求。”(邢福义 2000:95)请注意:总结出一套“能够跟国外理论对等交流的理论”只是“抱负和追求”,还不是现实。另一方面,外语学者中,主体队伍是没有自己的成体系的语言理论创造的,他们现在尚未走出引进、解释与评介的忙碌之中。这种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由于种种原因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后,并未以此“ 月 ” (不断出现的国外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借鉴的起点,创造自己的理论,实在发人深省。 关于第二个估计,钱冠连(2002)曾指出过:“我不敢说汉语研究中最终没有形成学派、流派,但是汉语研究中的学派的形势不明朗,却是一个事实。”“以本文提出的学派标志(代表人物、成员、代表作、主要贡献、主要学术套路)而言,若问他(们)分别带出了一支什么样的核心队伍(这个队伍中都有些什么成员)?这个核心队伍的主要学术思路指向何处?围绕着这一学术套路产生了一些什么样的相互有联系的作品?恐怕一下子很难说清楚,道明白。这种 单个人著述辉煌,集团军(学派)阵线不明 的现象,对中国语言学界肯定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让人扼腕长叹倒是有充分的理由。”(钱冠连 2002)可为我这样的估计作旁证的,有下面两位的论断。季羡林指出:“……我们必然能够一反现在无声的情况,在世界语言学界发出我们的声音,而且是宏亮的声音。” 这个断言的预设是:我们现在于世界语言学界还处于无声阶段。更清楚的断言是:“多少年来,我就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际学术之林中,中国学者的声音几乎一点都听不到?中国的文化积淀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差,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也不比世界上任何人低。在国外,在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内,新学说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彪炳宇内,煞是热闹。……然而,反观国内,则噤若寒蝉,一片寂静。” 邢福义指出:“我国语法研究的深入,特别需要出现不同的学术派别。……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里只是说‘孕育’。学术派别的‘孕育’,必须经历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一辈接一辈学者作坚持不懈的努力。”(邢福义 2000:102)很明显,“孕育学派”就是还没有出现学派。 为何会有这样两个估计的局面出现呢?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说来话长,原因复杂。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国语言学家片面地运用了逻辑推理:我们只重视归纳推理,不那么熟悉——尤其是不习惯运用——演绎推理。然而,作为“科学哲学的核心概念”( Blackburn,S. 1994:136)、“科学发现的逻辑”( Popper, K.R.1998,Blackburn,S. 1994:136)的证伪论认为,“科学的方法不是从积累的材料中机械地归纳出一般来,而是形成大胆假设,然后(此假设)服从严格的验证,这是一种猜想与被反驳之法 ( a method of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而“猜想与被反驳之法”,提出一个科学猜想或一个语言猜想,就需要演绎推理。而我们一直不大使用演绎推理,就等于拒绝了成体系的理论原创;既无重大的理论原创,何来学派与流派?因此透彻地了解证伪论,对于解除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僵持局面(有学术而无学派),对于改进我们的方法论(只爱归纳不爱演绎),就具有了战略上的意义。 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证伪论具有工具性理论意义。什么是工具性理论?语言学家有各自主攻的对象,如句法、方言或者社会语言学,对这些对象(形而下)所形成的理论思考,构成了语言学家的对象性理论(形而上)。在掌握对象性理论的同时,语言学家往往自觉地掌握了——或者不明晰地感觉到有必要掌握——攻克对象性理论所需要的一些伴随性的、辅助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像工具一样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对象。 在产生对象性理论过程中所必要的伴随性的、辅助性的理论可称之为工具性理论(metaltheory)。 这一概念的提出,受惠于“工具性语言”(metalanguage)的启示。这个问题将另文论述。仅仅就为了掌握一门有力的工具性理论来说,语言学家也应该详细地了解科学发现的逻辑:证伪论。 附注 拙文“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 ——兼论语言理论的三分类”(钱冠连 2000 )指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指的是不能应用于传授或学习一门外语的语言理论,不能直接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的语言理论。 见邢福义《汉语语法学》(1998,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季羡林序言。 见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1997年版或者2002年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季羡林序言。 这里的refutations主要不是指提出猜想的人去驳斥别人,重要的是指接受未来所出现的反例的考验,被证伪,包括现在的自己以反例去反驳过去的自己,故译作“被反驳”。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如果译成汉语使用者所喜欢的“猜想与反驳”,就可能被误为提出猜想者一门心思去驳斥别人。 2. 什么是证伪论? 西方科学哲学界的波普尔(Popper, K.R.),对西方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对语言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理论 ( Tyler Burge 1992 : 4 )的批驳和对自己的证伪理论的论证,被同时代以及后来的学者(包括语言哲学界的学者)反复引用。证伪论是“科学哲学的核心概念”。他从演绎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主义。他认为科学知识不是个别知识,而是普遍知识,不是单称陈述(如“这个球是园的”),而是全称陈述(如“所有球都是园的”)。单称陈述仅是个别的经验判断。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是普遍有效的全称陈述,不能用归纳法从个别事实或单称陈述中得出(绝不可能检验宇宙之内所有的球之后再归纳出“所有球都是园的”)。他的一个极具震撼力的观点是: 从有限不能证明无限,从过去不能证明未来 (Blackburn,S. 1994:136;参见涂纪亮 1996:330-331)。这是什么意思?某一品种的作物在我国广大的南方普遍生长良好,大面积丰收,不能据此推论说它在我国北方或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一定会生长良好,大面积丰收;多少万年来,过去每一天的第二天太阳都出现过,但你不能据此断言太阳明天就一定会出现;一只鸡从前每天都在屋檐下舒舒服服地打磕睡,它以为明天就一定会也在屋檐下打磕睡(注意:它用的就是归纳法),享受同样的安宁,但是晚上农妇就将它杀了作了一碗好菜。以上三例中,“我国广大的南方”还是有限,“过去多少万年”与“从前每天”都还只是过去,过去的有限。你不能从有限证明无限,从过去证明未来。 未来与无限充满了随机因素。 ——我想这就是“从有限不能证明无限,从过去不能证明未来”的第一个原因。即使过去非常非常久了,有限的事实非常非常多了,但它很可能只是一个事物变化的刚开始或中间或临近结束但尚未结束的过渡状态,过渡状态就是事物的变化的周期尚未完结。一个周期都尚未完结,你何以就能为它定性(作出全称判断)?我们假定(仅仅是假定),太阳过去每一天的第二天一直都出现过也就只是一个周期变化尚未结束,一个周期结束以后,它可能不会出现。又假定刚好明天就是太阳新变化周期的开始,明天就会不出现了。据此,我以为,当某事物运动的一个变化周期尚未完结时,不能给那个事物定性,不能对它作出全称陈述,这也许就是“从有限不能证明无限,从过去不能证明未来”的第二个原因。 现在回到波氏。波氏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理论是建立在归纳主义的基础上,因而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尽管个别的或单称的陈述是可以根据经验事实加以证实或证伪的(例如,“这只天鹅是白的”可以通过相关的经验事实相比较而得到证实或证伪),然而,科学理论中的全称陈述则不是如此,它们具有普遍的有效性,不可能被个别的或有限数量的经验事实所证实或证伪。为什么?不能从有限证明无限。 能满足“普遍有效性”的经验事实必须攘括从过去到未来的全部的或穷尽性数量的事实。 请问:谁能满足这个条件?他断言:“ 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Popper, K.R.1968,参见涂纪亮 1996:330-331)这个看来又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到这会儿一点也不惊讶了。因为任何一个理论提出者,他的一生的经验在未来与无限面前,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等到“未来”与“无限”结束之时再来进行经验的证实。 我们中国学者对“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或者“从实践中归纳出真理来”(这里用的是归纳法)从未发生过疑问。这样说丝毫没有轻视实践的意思。实践的重要性表现在它对理论的检验上,表现在它对猜想的验证与反驳上,而不表现为它能直接产出理论来。爱因斯坦在赞同波普尔的信中说:“理论不会从观察的结果中构造出来,它们只能被发明。”(参见赵南元 1994:76)“理论被发明”,我的理解是:理论是人演绎出来的。赵南元(1994:163-164)指出:“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而在实践中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理论。这里也有一种不可逆性。即 从事实中推导出理论的合乎逻辑的手段是不存在的 ,就如同从鸡的结构不可能推导出蛋中的基因一样。 理论只能靠前面的理论进化而来,实践只能产生对理论的需求和验证,但不能产生理论本身, 就如同鸡的适应度可以决定蛋的存亡,却不能改变蛋的基因一样。”(黑体由本文作者所置)所以,断言“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在逻辑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别说一个人的实践了,就是成千上万个人的实践,对于未来与无限来说,都只是少得可怜,有限得可怜。根据某一个人或者某成千上万的人的实践就得出一个全称陈述,这在逻辑上仍然是无力的,原因正如休谟所指出的那样:“单个的观察陈述不管数量多大,它们在逻辑上不可能蕴含无限制性的普遍陈述。”(Bryan Magee, 1988)问题又回到了“从有限不能证明无限,从过去不能证明未来”。 ——有限的实践(经验)不能证明无限的事实,过去的实践(经验)不能证明未来的事实。归纳法的不可靠之一原来就在如此。 “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难以等待整体的呈现。我们对经验的利用,虽然可能经历了非常多的时间(如几万年),利用了非常大的空间(甚至利用整个银河系作证),但对于未来与无限来说,它们依然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不是事物的整体。事物的规律只能从整体上着眼才有可能捕捉到。但整体呈现只有在过程结束时才能完成。但有的事物变化过程短,有的事物变化过程长,有的事物变化过程还非常非常长。因此,人类不能用有穷的观察来为自己的某一个科学陈述(全称陈述)作最终证明。 等待整体呈现完成过后再去归纳,归纳就得无限期地被迫搁置起来。因为某些事物的整体呈现的过程也许是无限的。归纳的局限性之二就在此。 归纳法的局限的根源在哪里?归纳是对准经验事实的归纳,而 经验事实总是随时间或地点的变化而变动不定的。这就是归纳法的局限的根源。 用归纳法得出的真理只能是或然的,而不能是必然的。或然性只具有或大或小的区别。如某一事物在过去经验中出现次数愈多,它们在今后出现就有较高的频率。如根据过去多少万年来每一天的第二天太阳出现过这个极高频率的经验事实,你可以作出或然性很大的判断:明天太阳将会出现。而一只鸡从前每天都在屋檐下打磕睡是个低频率的经验事实,你断言它明天仍然如此,就非常不可靠了。 那么,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的出路在哪里?波普尔认为, 科学理论虽然不能被事实所证实,然而可以被经验事实所证伪。 证伪论的名称由此而来。这意味着科学规律尽管不能证明,但可以检验:通过反驳它们的一系列尝试,它们得以检验。例如,对“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全称陈述,虽然不能用我们曾经看见过的许多只白天鹅这样的经验加以肯定,却可以用一个反例,即一只黑天鹅的经验加以否定。也就是说,普遍的全称陈述不能被个别的或有限数量的事实加以肯定,但可以被经验事实所否定。对比之后,我们可以很快发现: 证实,所需证据量大(大到无法穷尽)、找证所费时间长(长到无穷);而证伪,所需证据量小(有限,甚至几个反例就够了),找证所费时间短(有限的时间)。 证实的路走不通,则走否定之路。 波氏推出证伪的演绎推理方法,即普遍陈述为真,则单称陈述必定为真;反之,若单称陈述为假,则普遍陈述为假。 普遍陈述为真,则单称陈述必定为真。如: 迄今为止所有的日子里太阳都出现过。(真) 1804年5月9日的太阳出现过。(真) 单称陈述为假,则普遍陈述必定为假。如: ?这只天鹅是黑白参半。(假) ?所有的天鹅是黑白参半。(假) 请看,从 到 是推衍出来的,从 到 也是推衍出来的,即是演绎推理。波氏认为,用经验证实某个陈述是归纳问题,而证伪是演绎问题(涂纪亮1996 :331)。他认为,只要有限数量的事实,甚至个别事实也能推翻普遍命题(一个反例,就够证伪。如“所有的桌子都是园的”被任何一张事实上存在着的四方大桌所推翻,即证伪)。 正如Tyler Burge(1992: 4)所指出的那样,逻辑实证主义大致上是说:“……哲学的许多论断都没有诉诸验证的手段,这些论断也就是无意义的。为了具有意义和产生知识,哲学本应该模仿科学:以试验方法确定哲学论断是否为真。”这一派的挂帅者有Moritz Schlick,Rudolf Carnap等等。 3. 证伪论为何长于重大的理论创造 下面所讨论的每一条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着语言学家与语言研究。 下面所讨论的几条意义,综合起来,可以说明为何证伪论长于重大理论创造。 证伪论看起来是奇怪的。推翻什么陈述,以某个科学假设被证据反驳掉了,这对于科学发现来说,有什么意思呢?一般人认为,科学发现就是发现了什么,发现什么为真,才是有意义的。波普尔是怎样想的呢?他认为: 作为与假科学相对的科学,其真谛不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假设等待证据在某种高的程度上被证实,而在于它的假设能够被证据反驳。这就是说,它们真正地要面对这样的可能性:被验证,因不合经验终被否定。如此说来,科学的方法不是从积累的材料中机械地归纳出一般来,而是形成大胆假设,然后(此假设)服从严格的验证,这是一种猜想与被反驳之法。科学家提出一个有趣的猜想随后被推翻并不为错,错的是提出一个猜想而不允许被反驳或者面对反驳的证据而死守那个猜想。 (Blackburn,S. 1994:136) 最让人打开思路、获得智慧的是:“其真谛不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假设等待证据在某种高的程度上被证实,而在于它的假设能够被证据反驳。” 这就是说,被证实尚无法安身立命(不是科学真谛),最可靠的倒是被反驳(反而是科学真谛)。 什么原因呢? 要证实的证实不了,因为“从有限不能证明无限,从过去不能证明未来”。既然人类企图用穷尽性的经验证实某一个理论为真是不可能的,那么,用一定数量的或个别的反例去证伪却容易得千百倍了。——证伪反而能成功。 提出大胆的理论假设(猜想)或科学发现的假设,然后等待证伪,如不能被证实为伪,在证伪之前的一刻,这个假设的理论或科学发现就应该被认为是可行的或为真的。 这样做在逻辑上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人类在许许多多的尚未被证伪的理论发现与科学发现下健康地活着并繁衍下来了),从而波氏第一次为另外一条认识真理、做出科学发现的道路——猜想与被反驳——作出了清楚的理论上的论证。难道科学理论不正是在不断地猜想与被反驳过程中前进的吗?波普尔的慧眼独识,正在如斯。虽然在此之前,科学家事实上已经是通过“猜想与被反驳”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理论与做出了许多新的科学发现,但在理论上这样清楚的表述,却仍然是个重大的理论贡献,有着巨大的认识作用的。所以我们说证伪论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性理论。这是证伪论的第一点意义: 证伪论为“猜想与被反驳”这样一条理论发现与科学发现之路作出了清楚的理论论证与支持。 当然,证伪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它的第一个问题是:“取消了归纳与证实以后,波氏看来并未解释,在实践中依赖科学理论在何种程度上才算是合理的。”(Blackburn,S.1994:163)赵南元认为,“他要解决的休谟问题 的企图并没有成功。证伪主义为科学建立的大陆仍然是不固定的,他仍然是一个怀疑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在科学不能得到真理这一点上,波普尔与休谟的结论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尽管如此,“‘真’并不是判断科学理论好坏的唯一标准,作为科学的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一个象大实话或废话的理论最可能是真的,但它不能给我们增加知识,因而是不受欢迎的。一个科学的理论,应该具有高度的冒险性,从这个理论可以导出很多可检验的推论,这样的理论才称得上是科学的,可证伪的理论”——仍然是一个重大的贡献(赵南元 1994:77)。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演绎推理是“从一套前提推衍出一个结论” Blackburn,S. 1994:96)即由一般原理,而不是若干事实,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因此,以“猜想与被反驳之法”为特点的证伪论一定得用上演绎。 以上是证伪论之所以长于重大的理论创造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证伪论用明确的语言指出:“科学的方法不是从积累的材料中机械地归纳出一般来”。对传统逻辑里的归纳与演绎两法,他一反不偏不倚,而是褒一贬一。直指归纳的不可靠,推荐出“ 猜想与被反驳之法 ”,鼓励演绎推理。多少年来,从具体中归纳出一般来,这几乎是我们中国语言学家的看家法宝。很著名的“十个反例便可以概括出一条新的规则来”的方法,是我们的老少学者手里驾轻就熟的武器。我并不认为归纳就不能得出相对的或局部为真的理论与科学发现。归纳的存在自有它的长处。这已为中国语言学家所熟悉的事实,不需要在这里讨论。可是,你不得不承认,西方语言学家以演绎法演绎出了大量的成功的理论体系;对这些语言理论,我们中国语言学家改革开放以后还不得不认真地、部份地吸收了它们。有鉴于此,现在提出我国语言学界应该接受并开始尝试演绎推理的建议,或许是时候了。这将对我国语言理论体系的创造有着积极的促进 。 第三,证伪论使科学发现在稳健与经得起推敲的轨道上发展,从而保证了科学的可靠性与严肃性。 很可能因为最终等待被反驳、被证伪,于是证伪论使人对科学理论抱悲观态度。其实刚好相反。确实,“从有限不能证明无限,从过去不能证明未来”给出的信息是:迄今为止的一切科学结论,都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严格地说,到目前为止,一切科学真理并未真地放进保险箱,都得等待着有限数量甚至个别事实的检验从而被证伪,即被推翻。这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认真核对千百年来的科学史与科学理论史,证伪论的巨大价值也在这里:人们用证伪论对待一切科学理论与一切科学发现,就会走上真正的逻辑之道,任何伪科学都不能掩其伪,任何错误的理论都应该被纠正,这就保证了科学的可靠性与严肃性。因为每一个理论都被随时可能出现的反例监视着,而在如此“虎视耽耽”的情况下,这个理论都尚未被推翻,这就更增添了该理论的可信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证伪论不是无端怀疑一切理论,而是“有端”怀疑。这种随时都面对验证与被否定的理论,比那种“无法以经验来证实的理论(由归纳得来)”当然要可信得多。而在证伪论的关照下,检验理论无须多费口舌(只须数量有限的甚至个别的事实),从而避免了在黑暗中反复摸索的巨大浪费,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前进,历史的进步。 第四,在证伪论这种工具性理论的调教下,一切真正的科学家与理论家(包括语言学家)反而会以更加健康、更加科学的心态自处与自立。真正的科学家和理论家从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被证伪而扫兴,相反会更高兴,道理很简单:科学的胜利高于一切。不维护科学的胜利而维护个人面子的人自然地失却了作为一个科学家和理论家(包括语言学家)资格。而且,维护真理,就是从根本上维护了个人的面子。在证伪论的调教下,语言学家的心理素质会真正健康起来。 第五,对实际上的科学发现与操作有指导作用。对语言学家说来,对过去的事实与有限的事实,不会执着地迷信。适合于某个地区学生的外语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于另外一个地区;某一条汉语语法的解释,适合10个例子,不一定适合10+1个例子。这样证伪论就可以用来指导操作者以更加细心与审慎地态度来寻找更多的条件以取得新的操作的成功。每一个真正的学者与科学家都在 等待着可能的光荣的“被否定” 。这个否定既包括别人以反例反驳自己,也包括现在的自己以反例去反驳过去的自己。 第六,加深对世界有限与无限,过去与未来这两对矛盾的认识。这样,语言学家(更不消说一切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了)会对他们的对象做出原创性的发现。 证伪方法(猜想与被反驳,接受事实的证伪)的这五条长处,比起从个别事实中归纳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有着更科学更积极的意义。——尽管归纳靠的是事实,但 从有限事实也不能证明无限的事实,从过去的事实也不能证明未来的事实”。如果说归纳法的不可靠之一是如此,那么,证伪论与其所使用的演绎推理不但不怕“未来”与“无限”,欢迎的正是这样的“未来”与“无限”(去证伪)。我以为,证伪论与演绎的可靠性也就在此。 归纳问题又叫作 “ 休谟问题 ” 。休谟的结论是:“没有方法证明归纳程序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方面的设想。既然它们在实践中似乎行之有效,我们就要按照它们行动。然而,这意味着科学规律没有理性的可行根据——既无逻辑根据,又无经验根据,因为每一个无限制的普遍性科学规律都在二者的彼岸。”(参见赵南元 1994:73) 本文作者尝试以演绎推理写出了《语言全息论》(200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先承认两个前提理论——生物全息律、宇宙全息论——为真。然后提出自己的猜想:语言内全息状态与语言外全息状态。这也正是“从一套前提推衍出一个结论”的演绎推理过程( Blackburn. S. 1994:96)。 4. 证伪论尤其对中国语言学家具有重大意义 邢福义曾指出:“以往我国语法研究以研究语言事实为主流,研究工作的侧重点实际上放在描写上面,因此,解释是需要着力加强的一个环节。大体地说,解释可以分为两种:1,归总性解释;2,先导性解释。归总性解释,是在充分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之上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先导性解释,是先作出一种理论解释,然后加以求证。”(2000:94)很清楚,他指的“归总性解释”大致对应归纳法,“先导性解释”大体对应演绎法。邢在分析了上面两种不同类型的解释以后立即指出:“归总性解释偏重于‘立地’……有可能存在理论高度不够的欠缺;先导性解释偏重于‘顶天’,它以假设为前提进行推导,居高临下,理论色彩很浓,理论意义很强,但很容易存在顾此失彼甚至挂一漏万的毛病。”应该说,邢是国内汉语学家里面终于明智地反思归纳之短(“有可能存在理论高度不够”),演绎之长(“理论色彩很浓,理论意义很强”)的少数人之一。说他明智,是他终于认识到演绎推理“顶天”的长处与归纳推理“立地”的短处时,也并非宣布丢掉习惯了的“立地”之长。至于“顶天”是不是“很容易存在顾此失彼甚至挂一漏万的毛病”,而且“顾此失彼甚至挂一漏万”在科学发现中算不算“毛病”,我们还可以讨论。1994年以后,我国语言学家钟情微言大义的小题目与归纳法并未错,失策的是对理论体系的创造非常警惕甚至颇怀反感。西方语言学家做所谓小题目的人也不少,但他们对理论体系的创造绝无反感之心,而且以此为能、为荣、为乐。 看来,不仅颇具中国特色的多用归纳少用演绎,而且对理论体系的创造抱反感之心、有学术而无学派的现状,都与并非真正清楚归纳的短处和证伪论及其演绎方法的长处有关。 到目前为止,证伪论及其演绎的长处、归纳的短处还未引起我国语言学家的深究与普遍的注意(至少外语界是如此)。 依我看来,我们的文化传统(经世致用)与人生哲学传统(中庸以及与世无争)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不易迈出“猜想与被反驳”这一步。 方法论的接受程度,取决于接受人的处世观与世界观。 也就是说,一种方法与它的潜在的接受人的主观的世界观念之间存在着或排斥或吸引的关系。这种或排斥或吸引的关系表现出来便是某一个方法的接受(程)度的高或低。归纳法“使我们从经验前提走向经验结论 ”( Blackburn,S. 1994 : 192 ),在经验里打滚,与我们的儒家提倡的“经世致用”一拍即合,与我们的中庸与与世无争没有观念上的冲突。而证伪论“形成大胆假设、猜想与被反驳”,恰好需要大胆的前瞻、尖突、激烈、失衡,而这些与我们文化中的中庸、求平衡、求全、求和谐、不偏不倚、怕反驳,存在着观念上的直接冲突。“大胆假设”这一步太难了。尝试大胆假设,就意味着需要冒险,需要进取,需要想像,需要科学的胸怀,需要“科学家提出一个有趣的猜想随后被推翻并不为错”这样的心理,需要认定“不允许被反驳或者面对反驳的证据而死守那个猜想”为错、为耻的观念!即是说,我们文化传统与人生哲学与“大胆假设”,与“猜想与被反驳”,与“猜想允许被反驳、被推翻”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老是想着自己的理论被奉为圭臬,流芳百世,万寿无疆。“实际上某一时所获得的知识最终又被证明不是这样。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基本事实。……在科学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恒地建立,没有什么恒古不变。”(参见赵南元,1994:75) 我以为,证伪论对中国语言学家所具有的特殊的工具性理论的意义在于,从总体上将丰富并改造我们的语言研究方法——我不敢说使用了证伪论便会引起我们的研究方法的震动,但我确信会对传统的研究方法产生一定的冲击。其深刻的原因在于,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工具理论所产出的成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语言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些观点、原则与理论——如逻辑原子论(Russell 1956:182-183)、语境原则(弗雷格 )、意义理论(Tarski 1944;Davidson 1974)、含义和所指(Frege 1952)——都是从 句子 出发来考虑问题的。而传统的哲学都是从 概念 出发来考虑问题。何以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使用了不同的逻辑工具。“过去的哲学家使用传统逻辑方法(首先考虑概念,后判断,最后推理),而语言哲学家是以现代逻辑为工具(使用形式语言和建立逻辑演算系统)”(王路 1999:104-105)。   原文是 : induction The term is most widely used for any process of reasoning that takes us from empirical premises to empirical conclusions…… 见 弗雷格 1998《算术基础》,王路译,商务印书馆,第8-9页。 5. 小结 5.1 归纳与演绎不是互相打倒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学术语境中,提倡演绎尤其是证伪方法(猜想与被反驳)是必要的。我国外语学界的教学方法研究,大概花了前后十年的时间(上一个世纪的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后期)将感想式、心得体会式的文章全部革掉,代之以实验数据测试式的调查论文,这当然是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进步。十年,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段假。如这一进步可称为“语言研究方法的硬件换代”的话,那么,在自己原有研究方法中增加演绎推理与证伪方法,将是一场“语言研究方法的软件换代”。它比前者难上千百倍。前者只是花时间花精力就能得到实验数据,可是后者除了花时间与精力以外,还得换脑子,换心理,换掉不愿冒科学风险只求四平八稳的传统文化心态。如果一场“硬件换代”只需花十年左右的时间能完成,但一场“软件换代”的完成,那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段。“语言研究方法的软件换代”,与其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探索,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心理改变。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看来,软件换代的时机似乎可以提出了。——如果中国语言学界需要创造自己的理论体系与产生自己的学派与流派的话。 5.2 证伪论最优处在于指出,“Popper argued that the central virtue of science, as opposed to pseudo-science, is not that it puts forward hypotheses that are confirmed by evidence to some high degree, but that its hypotheses are capable of being refuted by evidence. (Blackburn,S. 1994:136)这就是说,理论被证实尚无法安身立命(不是科学真谛),最可靠的倒是被反驳(反而是科学真谛)。在证伪之前的一刻,猜想或假设都应被认为是可靠的。重大的、具有冒险性的猜想与假设尤其需要被证伪。 5.3 本文特别要强调的是:证伪论对学者与科学家的心理调教。每一个真正的学者与科学家都在 等待着可能的光荣的“被否定” 。这个否定既包括别人以反例反驳自己,也包括现在的自己以反例去反驳过去的自己。个人的某一个理论可能被否定了,但是他工作的意义与智慧作为一个阶段性成果却被后人永远地继承下来。 我们可以预言,中国语言学家尝试证伪方法(猜想与被反驳之法)之后会出现的效果是,极大地促进我们最终改变不热衷于成体系的理论创造的习惯,改变我们有学术无学派的现状,从而逐步取得在国际语言学界的话语权。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当然还必须配合其他许多方面条件与自身素质的改善。 2002/1/21 于羊城,冬收斋。 http://www.clal.org.cn/personal/glqian/zwl5.htm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3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读钱冠连教授的《外语研究新阶段的标志》
carldy 2014-7-28 14:56
外语研究新阶段的标志 钱冠连 内容提要 : 本文企图提供一些标志,以资验证外语界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阶段是否真地到来。它们可能是:具有创新意识、理论意识和学派意识,在研究上应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支撑,外语刊物鼓励支持原创性论文。文章对这几个标志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与阐述;分析了没有学派流派的学术领域的落后状态;尤其是联系外语界学术研究的实际情形,对下面几个现象进行了讨论:爱理论,却藐视体系;爱事实真理,拒斥形式真理;爱记录句子,拒斥猜想句子;爱归纳推理,拒斥数理逻辑与演绎推理。 关键词 :外语界,新阶段,标志 1. “做科研真容易”的阶段 上一个世纪80年代初,许国璋先生曾略带忧虑地感叹“在中国做科研真容易呀”。对这个背景的解释是,“因为经过10年浩劫,我们当时在学术上落后了几十年。所以只要坐下来读几本书,就可以对所见所闻发表一番议论。”(刘润清2003)。 这一个阶段的研究的特点是:大量引进并综述国外语言学理论。王佐良对综述的评价是“综述性文章是很有价值的……那些没有时间读这些书的人,或者看不到这些书的人,或者根本不懂英文的人,就靠你提供的这类信息来了解一个学术领域的动态。综述中的取舍详略,本身就包含着你的判断和立场。这些都能反映作者的学术水平。况且,有些综述包含着作者的评论,那就更有学术价值了。能写出几句评论,很不容易。”这就是说,通过这一工作,向国内汉语界提供了种种新领域的动态。这一点对我国自己的语言理论的起飞是非常有用的准备。 提供新鲜信息,提供有真知灼见的评论,这样“两提供”的综述,是高水平的引进与综述。这样的“二传手”,对西方新鲜的语言理论的传入,为我国自己的语言理论的起飞做准备,立下了大功。 在以上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引进与综述。 我们始料所不及的一个情况是:这种“真容易的科研”却生发出一个副产品:把这样的写作习惯当成了本真意义上的研究,这是一个误解。尤其是没料到,这样的写作习惯产生的连篇累牍的文章,相互推动,在我国现行评价机制与职称机制的负面效果的诱惑下,形成了一种“非本真研究”写作模式。这个模式是以外国理论为重点加上几个汉语例子(有的文章连英文例子也不换)再加上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论。非本真研究的要害在后面的“不痛不痒的评论”,前面的两项并没有错(假如外国理论转述得不错与换用的例子也正确的话)。我不想说这种研究是“假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丝毫没有恶意,而是一种勤勤恳恳的努力。 我们自己得清醒地认识,拿国外的一个语言教学理论,后面跟几个中国实情调查,写成一篇文章,即便写得好,有益,但它毕竟不是理论原创,一个人写一两篇可以,但不能老是这样写,一个学界的多数人也不能老是这样做。“非本真研究”写作模式的问题是:永远在别人的后边而不能跑在别人的前边。 2.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需要引进与综述呢?一、介绍西方新鲜的语言理论,二、为我国自己的语言理论的起飞做准备。 正是第二个方面暴露了我们的根本缺陷:在语言研究的基础理论、理论模式、理论体系的原创性上,我们无法与外国同行专家对话。在国内,有一部分学者高频率地被引用是作为“二传手”被引用,而不是作为原创理论被引用,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肯说出这个现实(捅破这层薄薄的窗户纸),致使一些年轻学者也跟着不愿作艰苦地原创性工作(其实较多年轻学者早就看到了这一层),这会使我们与国外同行之间的理论差距越来越大。这个自欠自的债,越是早补越好,拖迟补偿,代价更大更惨。 许国璋并未提倡上面说所的“非本真研究”,他只是感叹这种研究,正好透露了他的忧虑。事实上,他还多次指出:引进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学习外语语言理论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本土的语言问题。王宗炎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发言:他先说明了他的主要学术趣旨以后,接着说:“无实用的学说,我留待别人去钻研。”(王宗炎 2001)我们可以从这里解读出来的意思,至少有如下三项:一,存在着两种学说:有实用的学说,无实用的学说。第二,他不反对别人去搞无实用的学说,所以他说“我留待别人如何如何”。第三,他把无实用的学说当成一个要下工夫的事业,否则不会留待别人“去钻研”。如果我们把他的第三点意思看成他还是支持别人去进行纯理论上的钻研,应该说没有一点强加的意思。他是一个真正胸怀宽阔的学者,才有如此宽阔胸怀的包容。 依我看来,他不会反对下面的话:无“实用”的学说,往往有“虚用”;它虽然无“外在的用”,却有“内在的用”;无“有形的用”,却有“无形之用”,它潜藏着大用。一个追求实用的民族,当然会强大起来,这个民族如果不排斥虚用的理论,必会以深刻的认识能力、深沉的精神力量支持自己目前的强大,争取未来的更强大。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有了一些较好的理论创造的苗头。查一查外语学界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会发现一些有自己见解、有理论创造的工作个案,虽则这些个案不那么普遍。我们当中的不少的学者正在尝试或者正在进行理论性的创造性研究,我们通常叫这种研究为原创性的研究。问题不在于我们是不是到了这样一个新阶段,而是我们必须迎着这个阶段走去才有出路。上面所说的非本真研究模式与这些好的苗头,一反一正地促使我们思考如下的问题: 即使我们以后的引进与阐释是很有水平的,我们的研究的主流应该不应该是这样解释型的、传递型的研究呢?我们何时才能与国外的学者在理论上平起平坐地讨论问题,而不再是中国人出钱、出会场、出听众,请外国人作note speaker呢?什么时候反过来,外国人出钱、出会场、出听众,请中国人作note speaker呢?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们都不应该以解释型的或者说传递型的研究形成我们主流。本真意义上的研究,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子呢?因此,本文企图提供一些标志,以资验证外语界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阶段是否真地到来。 3. 新阶段真正到来的几个可能的标志 3.1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的能力,就是无中生有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无”,是指你之前“无此东西”或者不曾有过此种东西。无中生有不可避免地吸取前人的成果,创造出世界上不曾有过的东西来。赵元任、罗常培、吕叔湘、王力分别写出了在他们之前“无”的东西。这些都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也是创造。J. L. Austin 创造性地提出了speech act 理论,是无中生有;Searle改善了Austin这一理论,成功地归纳出言语行为分为五大类,这可算是有中生新。另举一例。在现代西方哲学界,多数思想成果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那个创造过成真条件意义理论的Davidson, D. 一本书也没写过,但从《真与意义》发表以后,差不多每隔三两年就有一篇重要论文问世,对若干个论题提出新见解,每一篇都引发同行强烈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不必局限于理论上的创造。解决实际外语教学问题也需要创新意识。现在有两个大问题,让我们国家上上下下关心、揪心。一个是,国家对外语教学投入多而收效少,一个青少年,学了十好几年外语总是不过关。第二,纯分析性的考试(外国进口的TOFEL, GRE,本国的四、六级考试)危害很大,影响了创造能力培养,把一个本来很有趣的外语学习,搞得毫无兴趣可言(钱冠连 2003)。解决好这样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办法,便是大创造。认为解决好这样的大问题,不需要创造,或者不需要极为深刻的理论指导,那简直是荒谬至极的事。 我们丝毫没有轻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我只是在提倡我们缺少的创新意识。缺少什么,强调什么才有意义。熟悉了的东西,还有什么必要强调呢?我们当然欢迎、鼓励外来的理论能解决这样的重大的实际问题。即使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也要新的思路,以便收到老办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3.2 培养理论意识 在外语学者中谈理论的必要性最头痛的问题是,首先要顶撞一个貌似有理其实是忽视了深理与大理的诘问:“如果一个理论不为实践服务,这个理论还有什么用呢?” 首先,这里要指出一个可以理解的对理论的误解。许多教师很忙,没有时间读外语刊物上的理论文章,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抽时间看外语刊物(这是可贵的精神),结果发现这些刊物上的理论并不能帮助他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经过多次的失望以后,他认定理论是无用的,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如此地辜负了我,我干吗还要对它抱以热情?应该对此负责的是这样一种观念: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确实有一些理论是有实用价值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另一方面,对理论的要求是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眼下还看不出有什么实用价值)。 这几年,很多学者(包括本文作者)都在试图回答这一个本来就是偏理的“理”。“有用”,beneficial, 是好东西,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它是外在的。理论研究的是如何获得一个东西,尤其是如何使一个东西成为它自己的种种条件,要为这个东西的出现给出范畴,给出概念,提出标准,说出理由。这涉及康德说的知识如何是可能的。培根说Knowledge is power, 理论就要问:知识如何才能是power?我们想要得到外在的,可是,我们先要搞透内在的——如何使这个东西成为它自己的种种条件。可是,范畴、概念、标准、理由都是理性地把握对象,不是实际地操作对象,于是,理论形成的初期甚至在形成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总是与我们所希望的那个外在东西若即若离,甚至根本看不见。我们不应该苛求理论一开始就表现出实用性。在科学史上,早期看不到任何实用迹象的理论,后来都一一地引起了大规模的实际应用。一般地说,成熟的理论,范畴化成功了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实用的契机。而一些主张实践惟一的人,等不到这种契机出现时,便指责理论无用。在科学史上,纯理论等待实用出现的契机往往相当漫长,这种“无实用的假象”使相当多的人耐不住这种考验。我举一个未必有人注意到了的个案。现代技术(如美国的“勇气”号月球探测器与中国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对数学的依赖应该说是万万不离的,但是,毕达哥拉斯创立数学时还处在前苏格拉底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罗素说,近代关于‘真’之定义,还是实用主义与工具主义的,是实用的而不是沉思(思辨)的,它是由于工业文明所激发起来的。可是,毕达哥拉斯创立数学时还处在奴隶制社会。他紧接着上面那一段话往下说:“无论人们对于容许奴隶制存在的社会制度怀着怎样的看法,但正是得益于gentlemen,我们才有了纯数学。沉思的理想既能引人创造出纯数学,所以沉思的理想就是一种有实用的活动的根源。The contemplative ideal,…, was the source of a useful activity”(Russell 1972:34) 请特别注意,罗素将表面上非常对立的“沉思的理想”与“有实用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看成前者是后者的根源。这种极有前瞻性的眼光,我们现代的忙碌的学者中有几人能接受?如果当初的毕氏认为自己的思辨不能带来任何实际的应用就立即停止的话,那么,现代的技术还不知道在哪儿摸索呢?! 任何涉及到语言教学与语言研究的叙述,总是有某种理论作支垫的。只要是科学地叙述事物,总是逃不脱理论的笼罩。区别只在于,在叙述的那个过程,你是处于显理论的笼罩,还是处于潜理论的笼罩。有些竭力主张实践惟一的人,他以为他的实践是根本没有附着于什么理论的,可是他这样做,不那样做,就已经是被某种理论在指导,只是对于他来说,这个他不明知的理论是隐形的,可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显形理论。我们常说“按照规律办事”(对于研究来说,就是“按规律来叙述”)。规律是哪里来的?规律不是事物自然地向人“报告”的,是人认识出来的(日常用语:“规律是人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人为的一套概念。概念只有人才有能力形成,事物本身是不会把内在的东西向你“说”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人主动追求认识对象,是非常重要的。人去主动认识规律的这个倾向,就是理论意识。 上面所说“理论总是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实用的契机”,这只是理论属性的一个方面。理论属性的另一方面,理论本身就具备独立的知识形态。实践的知识是知识,理论的知识也是知识。有一些理论,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实用的契机,永远也引导不出一种实用的契机。这种看起来永远的空头理论,具有非外在的、不显形的性质,它使人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从而使人会思考,找到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办法。可是,许多人都把这种无形的“用”当作无用。使人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会思考、能解决问题的“用”,在许多人的眼里居然就不算是有用,这不是大大折损了理论的价值了吗?有些人只愿学习对象知识(如果用英语,则可用object knowledge),即具体的学科领域里的内容,而不愿学工具性知识(metaknowledge),即管理知识的知识,给别的知识提供营养的知识。拿一个不很贴切的玩笑来比喻这种情况,一个顽皮的小孩,宁愿每天偷拿邻居鸡窝里一个蛋 —— 好比 对象知识 ,而不干脆地拿走那只生蛋的母鸡 ——工具性知识 。 “理论无用”这样的误解的生成,在于要求从理论中变出一种可见的物质形态来,这就完全抹煞了理论知识本身作为知识的价值。理论能不能以一个和谐的范畴去解释一个对象,能不能本质地(或科学地、逻辑地)认识对象,把握对象,这样的认识价值上的要求,才是对理论的第一要求。 所以,罗素把科学分成理论科学与实用科学,并指出了各自的任务。理论科学的任务就是企图“了解世界”,就是上面说的“以一个和谐的范畴去解释一个对象,本质地或科学地、逻辑地认识对象,把握对象”。他的原话是:“到此为止,我谈的一直是理论科学( theoretical science),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to understand the world)的科学。实用科学(practical science)是企图变革世界(to change the world)的科学,自始以来就是重要的,而且重要性还一直不断地增长,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科学的成功一向主要由于实际功用,所以自来便有人打算把科学的这一面和理论的一面割裂开来,从而使科学愈来愈成为技术,愈来愈不成其为关于世界本性的学说。”(Russell 1972: 492-493) 他以极其明确的用词批评了“有人打算把科学的这一面(实际功用)和理论的一面割裂开来,从而使科学愈来愈成为技术,愈来愈不成其为关于世界本性的学说”的倾向。 一个理论认识使人深刻地认识了对象,从理性上把握了对象,对于理论来说,它就已经够格了。所以我们说,首先要求理论有实用价值或理论唯一的作用是有实用价值,本身是一种偏理。许多基础理论,如语言理论,就长不出供人享用的东西来,也不能帮助人们从实际上很快地掌握一门语言,有哪一个怪物是先学好了语言理论然后再去实际上掌握一门语言的?那么,某些语言理论(语言系统观、序位语言学、认知语法、配价语法、系统语法、功能语法、语言全息论)的价值何在?它深刻地认识了、把握了对象(语言系统),它的责任就完了。你对理论的考察,只需要问它本身是否具有知识的价值,能不能以一个和谐的范畴去解释一个对象,能不能本质地(或科学地、逻辑地)认识对象,把握对象,如果是,它就过了关。它们能不能在语言教学上或者别的什么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是后续的工作,是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我们不能要求任何理论都包打天下。这就好比说,语用学家写出一本语用学理论的书绝对不是为了指导人们更好、更成功地进行语言交际,这本书如果能写得出来,它只是在描写一种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形,认识语言使用是怎么一回事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在读了语用学课本以后才善于交际的。如果真有一个语用学家说我提出某个语用学理论是为了帮助人们更成功地进行交际,那他一定是为了申请到一笔资助而蒙骗那些不懂行的管理官员。 爱理论,却藐视体系。这是一个矛盾态度。藐视体系到最后,也不会再爱理论了。藐视体系就是藐视系统,藐视系统而要得到研究对象的真像,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和国外同行不能对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体系。在60年代前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光明日报》上就常常读到老一辈学者严厉批评有创造理论体系苗头的年轻学者。对这种可贵的学术勇气与觉悟,不但不给以鼓励,反而以挖苦的口气去嘲笑,这种可悲、可惜与可怕的局面,希望永不再来干扰科学的春天。 令人深思的是,藐视体系的问题,不仅国内有,在西方学术界也曾经存在过。罗素在回忆这段(西方)哲学史上的情景时指出:“在文艺复兴时代,新的知识,无论是关于古代的或者地球表面的知识,都使人厌倦理论体系;人们感到理论体系是座心智的囚牢。”这多少使人有点意外。问题还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把理论体系当作心智的囚牢(mental prisons)。他立即给出了一些厌倦理论体系的背景:“在知识分子中间,对新玩艺儿的乐趣取代了推理、分析、体系化的乐趣;虽然在艺术方面文艺复兴仍然崇尚整齐有序,但是在思想方面它却喜欢大量而繁富的混乱无章。”(Russell 1972: XViii)背景之一是,当时的人们以新东西为乐(pleasure in new facts)取代了对推理的钟情(pleasure in reasoning…);背景之二是,在思想方面喜欢大量而繁富的混乱无章(a large and fruitful disorder)。这更使人意外。于是我们想起中国当代人文学科的浮躁,想起了学术界(包括院士)也不善自珍地、毫无愧意地涉入学术腐败。原来人性的弱点是普遍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们也有过不体面的记录,厌倦体系的老祖宗原来是如此久远存在过……。 我提起这段历史,不是为我们外语学者找到可以原谅自己的借口,而是提醒我们,罗素对厌倦体系早有批评。那么他所主张的东西就不言而喻了。 3.3 培养学派意识 我在“学派与学派意识(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六)”(钱冠连 2002a)一文中曾回顾西方语言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学派、流派;还讨论过中国语言学界的学派阵线不明朗;分析没有学派流派出现的学术领域表明存在着五种落后状态,指出学术高度成熟与发达的唯一标志是百家争鸣、流派纷呈。还指出有了学派意识就会开垦出具有六种良好状态的土壤来。全文意在提倡中国语言学界的学派意识。 我的判断是,在我国的汉语界,有学术无学派。而在外语界,有自主理论意识的人也不普遍。最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多的教授不喜欢理论,就更谈不上形成学派了。我想简略地在此重提没有学派流派出现的学术领域,意味着下述六种落后状态:(1) 没有理论意识;(2) 没有自主的、独特的理论模式;(3) 没有学术上的杰出代表著作及其杰出的代表人物;(4) 没有强大的后备力量,包括追随者与可能的反对派;(5) 没有学者之间的宽容与尊重;(6)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足以使一部分学者潜心于基础理论研究而毋须担心衣食住行。 于是出现了下面这样一个局面:在国际交流中,我们与国外同行只能进行局部的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辩论未开始我们就业已出局,我们只是处于请教的地位,他们讲我们听,我们出钱、出听众、出会议厅、请他们做主题报告人。 4. 理论勇气靠科学的研究方法支撑 理论勇气要靠科学的研究方法支撑,这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有几个极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爱事实真理(有实验依据得到的真理),拒斥形式真理(由形式科学如逻辑与数学的推演而得到的真理)。爱事实真理当然是好的。如果拒斥形式真理,我们就可能放弃理论体系的创造。因为很难设想,拒斥形式科学会构建出一个逻辑上自圆的、经得起严格科学检验的体系性的理论。体系的诞生一定是出自有形式科学素质的研究者之手。中国的外语学者非常缺乏逻辑与数学的训练,因而先天地拒斥形式方法。不仅外语学者,恐怕中国的人文学者不少人都缺乏逻辑尤其是现代逻辑的训练。逻辑学家金岳霖在清华大学教了半年的逻辑就被迫停课了。现在从海外归来的人文学者懂现代逻辑人逐渐多了起来,这是好事。 第二,爱记录句子(由经验验证得到的命题),拒斥猜想句子(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然后等待别人反驳)(钱冠连 2002b)经验实证得到的命题,当然是可爱的。问题是拒斥猜想,就很难有重大的理论创造。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预见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和猜想联系在一起的。西方语言学理论中提出hypothesis是常见的,我们与国外同行不能平起平坐地对话,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猜想性的理论。近些年来,我国年轻学者中提出假设模式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应该支持与爱护。 第三,爱归纳推理,拒斥数理逻辑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人类认识对象的科学方法之一(但证伪论的提出者Popper却认为归纳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这里我们不去讨论),但拒斥演绎,等于只要一条腿走路。没有演绎推理,很难有重大的理论发现。归纳推理的致命缺陷是不可能得到穷尽性的事实支持。因此演绎对于构建一个科学体系性的理论,对于提出一个猜想是有用的。 目前强调一下演绎与证伪可能是明智的。(还是上面那句话:缺少什么强调什么;什么重要,强调什么。) 演绎长于理论构建,它是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方法,但当它和证伪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会显出更强的生命力。 证伪法,由Popper(Popper, K.R.)提出,他指出: 作为与假科学相对的科学,其真谛不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假设等待证据在某种高的程度上被证实,而在于它的假设能够被证据反驳。这就是说,它们真正地要面对这样的可能性:被验证,因不合经验终被否定。如此说来,科学的方法不是从积累的材料中机械地归纳出一般来,而是形成大胆假设,然后(此假设)服从严格的验证,这是一种猜想与被反驳之法。(Popper 1959; 参见Blackburn 1994: 136) Popper 认为,应有丰富的想象,只须做出一个大胆的猜想,而且,越大胆越好(The Popperian scientist, equipped with a fertile imagination, simply makes a bold conjecture and the bolder the better.) 此后,他就以观察和经验寻求反驳,反驳那个猜想。如能找到一个反例(a contrary instance)那个猜想即被证伪,随即便被抛弃。在此情况下,科学家又开始一个新的猜想。如果一个猜想在实验中未能被证伪,那么它就被认为“证实”了(If a conjecture is not falsified in a test, it has been “corroborated”)。(Popper 1959; Newton-Smith 2001:111) 猜想与被反驳,是证伪方法的核心思想。它的操作方法也是由此生出。因为它是从一个已知的理论前提一步到位地猜想出另一个理论性的结论(如从“生物全息律”这个理论前提中猜想出“语言结构内部也是全息的”这样一个理论结论 )。正因为这个结论是大胆猜想出来的,所以要受到证伪的考验。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论结论都需要去证伪,如经验性的结论,并不需要去证伪。汉语中一个字就可以相当于英语中的一个词的功能,这是一个人人都可感受到的事实,当有人提出“汉语中一个字相当于英语中的一个词的功能”这一命题时,这个命题就不再需要证伪。另外,单称的经验结论更不需要证伪,如发现这里有一个厕所,一个人提出结论说“这是一个厕所”,便不需要证伪。 那么,什么样的理论结论需要证伪。证伪论是什么意思呢?证伪论的优越性何在呢? 用归纳的方法得出来的一个全称判断性的结论要得到逻辑上行得通的证实,必须收集穷尽性的事实或个案,这就需要长到无限的时间与多到穷尽性的事实。假如有人宣称这样一个命题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要走证实(证明)之路,就必须把天下所能找得到的天鹅一网打尽地收集到面前来,才能证实是不是都是白的。然而,如果你不走证实之路,走证伪之路,那就只须找到一两个反例,即发现一两只天鹅是黑的,那个结论便被推翻了,即被证伪了。证伪之说,由此而来。推翻一个为伪的结论,丝毫不觉得可惜,去寻找另外一个可信度高的结论,正是科学家或语言学家求之不得的好事。我们从以上这样两种方法(证实与证伪)的对比中发现:证实需要无限的时间,穷尽性的个案与事实,然而,走证伪之路只需要很少的时间,找一两个反例。这就形成了证实与证伪之间的不对称。证伪论就是利用了这种不对称,比较方便地判断一个命题是否可信。如果证伪了一个不可信的命题,再去寻找另外一个可信度比较高的命题也不会花很长的时间,不花不必要的精力。这便是证伪论的优越性。 证伪的功能在于,以极少避开极多(以证伪所需时间与精力之少避开证实所需时间与精力之多)的办法去证伪一个全称判断,并将这个被证伪了的全称命题(如果它有意义)修改成一个可信度较高的命题(即挽救了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5. 外语刊物鼓励支持原创性论文 最后的这一项,对引导外语学者的创造性劳动极有意义。一方面是鼓励原创性论文,另一方面是将引进与评述做得好的作品(即上面所述“非本真研究模式”),放入Book Review或者别的栏目,以示区别。现在的杂志中,也有将论文与Book Review分开了的,可是,认真将他们认为是论文的论文读下去,有一些仍然是非本真研究,基本上还是以外国理论为重点加汉语例子加几句评论这样的模式,自己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为了我国的外语研究的前途,盼望出现这样的外语杂志与刊物。令人高兴的是,现在有些杂志的宗旨与势头就是对准了这一方向。 结论:以上五点外语研究的新阶段的标志是可以讨论的,也必须讨论的。培养创新意识、培养理论意识、培养学派意识是一个良性的链条,相反,不培养甚至拒绝创新意识、理论意识、学派意识则是个恶性的链条。良性者,有了第一项才有第二项,有了第二项,才会有第三项;恶性者,没有第一项,也没有第二项,没有第二项,也当然不会有第三项。但理论上的勇气来自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良性链条的基础上,有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会使外语学者的理论研究有一个比较重大的突破。   References Blackburn, S. 1994.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ton-Smith, W.H. 2001. in A Companion to Analytic Philosophy, by A. P. Martinich and David Sosa,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08 Cowley Road Oxford OX4 1JF UK. Popper, K. R. 1959.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 Hutchinson, London. Russell, B. 1972.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 A Touchstone Book, Published By Simon Schuster, Inc. New York, New York 10020. 刘润清,2003,谈外语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钱冠连,2002a,学派与学派意识:西方语言哲学研究六,语言文化教育研究,2002/2。 钱冠连,2002b,证伪论与语言研究: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七,现代外语,2002/2。 钱冠连,2002c,语言全息论,商务印书馆, 2002第一版。 钱冠连,2003,还是要整合考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 王宗炎,2001,粉笔青灯50年,外国语言文学(原《福建外语》),2001/ 1。     Abstract On Some Symbols for the New Phase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in China by Qian Guanlian This paper intents to set up some possible symbols, by means of which we could test whether the circle of foreign studies (CFS, henceforth) would be really going through a new phase of academic researches. The symbols may be that (1) the CFS should have the consciousness to create something new, the one to buil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the one to establish varied schools ;(2)the CFS should arm itself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methods; and that (3) works full of originalities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supported from academic journals on foreign studi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1) a theoretical demonstration and argumentation for these symbols; (2) an analysis of some backward situations due to lacking any schools as well as genres among the CFS; especially (3) some discussions of the phenomena raised among the CFS such as its preferring factual truth to formal one, record sentences (propositions) to conjecture sentences (propositions), and, reductive reasoning to mathematical logic and deductive logic. Key words: the circle of foreign studies (the CFS), a new phase, symbols     详细提纲 外语研究新阶段的标志 钱冠连 1. “做科研真容易”的阶段 提供新鲜信息,提供有真知灼见的评论,这样“两提供”的综述,是高水平的引进与综述。这样的“二传手”,对西方新鲜的语言理论的传入,为我国自己的语言理论的起飞做准备,立下了大功。 一个副产品:把这样的写作习惯当成了本真意义上的研究。 “非本真研究”写作模式。一个调查。 2.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 在语言研究的基础理论、理论模式、理论体系的原创性上,我们无法与外国同行专家对话。 无“实用”的学说,往往有“虚用”;它虽然无“外在的用”,却有“内在的用”;无“有形的用”,却有“无形之用”,它潜藏着大用。一个追求实用的民族,当然会强大起来,这个民族如果不排斥虚用的理论,必会以深刻的认识能力、深沉的精神力量支持自己目前的强大,争取未来的更强大。 3. 新阶段真正到来的几个可能的标志 3.1 培养创新意识:无中生有的能力。 3.2 培养理论意识 一个貌似有理其实是忽视了深理与大理的诘问:“如果一个理论不为实践服务,这个理论还有什么用呢?” 对理论的要求是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的。 如何使一个东西成为它自己的种种条件,要为这个东西的出现给出范畴,给出概念,提出标准,说出理由。 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实用的契机。 人去主动认识规律的这个倾向,就是理论意识。 理论本身就具备独立的知识形态。 它使人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从而使人会思考,找到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办法。可是,许多人都把这种无形的“用”当作无用。使人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会思考、能解决问题的“用”,在许多人的眼里居然就不算是有用,这不是大大折损了理论的价值了吗? 理论知识本身作为知识的价值。理论能不能以一个和谐的范畴去解释一个对象,能不能本质地(或科学地、逻辑地)认识对象,把握对象,这样的认识价值上的要求,才是对理论的第一要求。如果满足了这个要求,它就过了关。 罗素把科学分成理论科学与实用科学,并指出了各自的任务。(Russell 1972: 492-493) 理论科学( theoretical science),理论科学是企图 了解 世界(to understand the world)的科学。实用科学(practical science)是企图 变革 世界(to change the world)的科学. 现状是:爱理论,却藐视体系。 3.3 培养学派意识 基本估计。 没有学派流派出现的学术领域,意味着下述六种落后状态。 4. 理论勇气靠科学的研究方法支撑 研究方法上的现状: 第一,爱事实真理(有实验依据得到的真理),拒斥形式真理(由形式科学如逻辑与数学的推演而得到的真理)。应该都爱。 第二,爱记录句子(由经验验证得到的命题),拒斥猜想句子(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然后等待别人反驳)应该都爱。 第三,爱归纳推理,拒斥数理逻辑与演绎推理。应该都爱。 目前强调一下演绎与证伪可能是明智的。猜想与被反驳,是证伪方法的核心思想。推翻一个为伪的结论,丝毫不觉得可惜,去寻找另外一个可信度高的结论,正是科学家或语言学家求之不得的好事。证实与证伪之间的不对称。 5. 外语刊物鼓励支持原创性论文 结论: http://www.clal.org.cn/personal/glqian/xf1.htm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1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是什么? - 知识、技术和科学的关系
热度 8 maqingping 2014-3-22 11:29
本文是十年前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拙著《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最后一章中的一节。十年来认识有了不少进步,有关知识也比十年前掌握得更全面一些,但是自认为该书的主要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因近著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foundation是英文,这里先贴出部分十年前的文字与博友、网友交流。 从总的方面来看,社会给予科学和科学家以极大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往往是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虽然人们往往把科学和技术混到一起称之为科学技术,但是从人类认识的发展上看,科学和技术是十分不同的东西。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生产技术和日常生活知识构成了社会大众的主要知识,而数学和哲学主要属于社会的一小部分精英。哲学史和科学史家往往说早期的哲学包含着科学,这实际上反映了科学是从不充足的证据推测关于世界的知识的工作。宗教迷信、哲学和科学在人类活动的早期是一体的,都是人们为了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而做出的努力。向信仰的倾斜逐渐使宗教迷信与哲学和科学分离,而对具体研究对象的事实确认和解释使科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人类知识包括三个部分:事实的确认(发现)、事实的解释(假说和理论)和事实及其解释的应用(技术发明和应用)。人类的认识史也就是一个确认事实、解释事实和应用事实及其解释的过程。地球在某一段时间存在是一个事实,地球为什么存在?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否会消失?这些问题涉及到对事实的解释。波普的的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的观点说的实际上是一个对事实的解释的问题( Popper,1959)。具体到某一具体的天鹅的存在和颜色、或已发现的天鹅的存在和颜色,都是证实而非证伪的过程。 科学发现的证伪过程是在事实的解释方面,不是在事实的确认方面。事实的确认可以在不同层次上,由于观察手段的限制,一些本应属于事实确认的问题在一定历史阶段却被当成了事实解释的问题。例如,虽然“太阳看起来在绕地球运动”和“地球在自转”都是对事实的确认,但是后者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事实的确认。在人类缺乏有效观测手段的时候,“地球在自转”是否“太阳看起来在绕地球运动”的事实解释的问题,也成为一个不能证实只能证伪的理论。当人类具有大型望远镜和航天手段的近现代,“地球在自转”成为一个简单的事实确认问题。近代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具有两个趋势,一方面随着研究观测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事实解释问题变成了事实确认问题;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深化,对事实的确认也越来越借助于工具,越来越远离感觉经验,越来越依赖于观察的理论框架,越来越依赖于个别人的观察报告,也就是说确认事实和解释事实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了。不过我们仍然应该知道确认事实和解释事实的不同。对事实的确认和解释构成了人类知识的科学或学术部分,对事实及其解释的应用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技术和应用部分。人类的知识从其稳定程度来讲,大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确定的知识,这包括许多日常经验和工程技术,以及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确定资料。 第二,稳定的知识,为科学界主流所接受,但其可靠性仍在被科学界的一部分人质疑。 第三,不确定的知识,科学家试图发现的事实。 只有第二和第三部分才属于科学的对象,而科学家工作的领域是在第三部分。在这一部分工作中的基本模式就是通过观察局部的或特定条件下的事实,以推论整体或普遍的规律和状态。因此,科学家的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以偏概全的、不确定的和随时会犯错误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哲学和宗教迷信在历史上是同源的,正像人们所说巫和医是同源的一样。宗教迷信也是人们解释世界的一种企图。由于科学和科学家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声望,社会往往希望科学家能对任何现象或问题给出明确的、不含糊的答案,这一点在实际上恰好是科学家做不到的。当人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是技术是生产力。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和证据不足时的理论化努力。将知识用于生产中造福于人类时,知识已脱离了科学的范畴,成为常识和技术。科学的不确定性的简单例子是英国的“疯牛病”。政府和公众希望科学家对吃疯牛肉会不会引起克-雅氏病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科学家们却只能回答到现在为止还没发现这种联系。政府把这一回答当成是“不会引起克-雅氏病”。数年后,这种联系的可能证据被发现。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家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做这种“没发现证据”等于“没有证据”,“没有证据”等于“不存在”这种危险游戏。从整体上来讲,科学家是在做“在特定条件下的局部成立”等于“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成立”,等于“一般条件下的全局成立”的游戏。科学家不能够研究全部事实,科学研究的本身逻辑不可能避免片面性。 人类知识在认识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事实确认、事实解释和事实及其解释的应用,在认识层次方面可以分为确定的知识、稳定的知识和不确定的知识,在知识领域方面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知识、生活生产技术知识、语言逻辑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我们提到科学,首先想到的是自然科学,我们所说的科学方法也确实是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发展起来和规范化的。自然科学的特点是我们首先从观察得到一些事实,对这些事实做出解释或找出关联,并从这些关联和解释给出一些可检验的预测。当这些预测被否定时,我们可以放弃原有的解释,或补充已有的解释,把不利的实验观察结果解释掉。对理论的最后判决还是实验观察的结果。实验观察的结果越不直接,对理论的判决能力越差。古希腊的亚利斯达克很早就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这一理论对托勒玫的“地球中心说”却毫无伤害。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缺乏有效的观测手段去证实地球绕太阳运转;另一方面是因为托勒玫理论也能比较有效地解释人类生活生产技术上的需要,并且得到了基督教会的支持。到了航天时代的今天,没有人会认真地把地球绕太阳运转当成是一个不能证实、只是未被证伪的理论。库恩和波普的科学哲学理论大致是关于事实解释的,而不是事实确认的。对“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一陈述,我们既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归纳推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对“为什么已发现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事实的解释。在没有发现澳洲黑天鹅之前我们也不能证实这一解释,因为总是有可能看到的下一只天鹅不是白的。 语言逻辑数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工具,它们是从人类的思维认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们的正确性来自其自身的逻辑规则和结构,(只要不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它们并不需要客观实验观察的结果的判决。它们是人类其它知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工具和媒介。即使现在尚未有使用价值的纯粹数学理论,除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以外,仍然有可能在将来用于表达人类的其它知识。生活生产技术知识中既有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的常识积累,也有近现代科学知识的应用。 在科学哲学界,对人文和社会知识的争议比较大。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如经济学等,人们基本上承认其为科学;对未采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人们基本上不承认它们是科学。采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人类知识领域才能称为科学。语言逻辑数学只是因为不需要客观实验观察判决,所以不是科学。文学和哲学等没有采用科学方法,因此也不是科学。 我们在前面说过,实验观察越不直接,对科学理论的判决作用就越差。托勒玫“地心说”长期统治天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不能做空间飞行,没有大型望远镜去观察远处天体。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至今还没有受到过任何一项具有判决作用的实验检验。这种具有判决作用的实验检验必须是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的观察者观测地球上静止的被观察者的时间和长度。强调狭义相对论每天都在高能加速器上得到证实的人或者是因为对狭义相对论缺乏基本的了解,或者是因为对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 (此处删去 16字) 。人们提出的所有证实狭义相对论的证据,既可用洛伦兹假说来解释,也可以用光传播媒介与局部优势引力场一起运动和经典物理的唯像理论来解释。我们在前面已经证明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结果…… (此处删去48字符) 狭义相对论也需要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的观察者观测地球上静止的被观察者的时间和长度的结果来证实。洛伦兹假说、光传播媒介与局部优势引力场一起运动和经典物理的唯像理论不需要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的观察者观测地球上静止的被观察者的时间和长度的结果来证实。正是因为人类缺乏在高速条件下进行观察的手段,并且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也不会有这种手段,所以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不可能通过对其…… (此处删去8字) “结论”进行实验检验来证伪或证实。通过对其数学和逻辑的自洽性检验才是唯一的办法。
个人分类: 哲学|10450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傅金枝:科学的证实与证伪
热度 1 livingfossil 2013-2-13 02:47
转载前的话: 傅金枝先生的《科学的证实与证伪》是一篇好文章,非常清晰易懂,现 转载 该文,并向傅先生表示感谢。古植物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证实与证伪的历史与文化过程。现代的古植物学研究绝不是肤浅的“比娃娃”,而是通过不断进步的实验技术开展可以重复的、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的科学研究。不过,在古植物学研究中澄清一个麻烦要比制造一个麻烦困难百倍。 ----Q.G. Sun Feb. 12, 2013 =============== http://www.huawenxuehui.com/?writer=%E5%82%85%E9%87%91%E6%9E%9D 傅金枝, 1943 年生于河北省泊头。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在天津从事多年科研工作。 1996 年赴新西兰定居。 2007 年始在新西兰华文报刊上发表文章 ,陆续发表散文、诗歌、随笔、时评等 100 余篇。现为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理事、新西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 http://xys7.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kepu/kexue2.txt 科学的证实与证伪   作者:傅金枝   我曾经写过文章,说明科学的简单与确切。下面我再就科学的 “ 确切 ” 作一 点进一步的论述。    科学的 “ 确切 ” 即是科学的命题或概念一定是清楚的、明确的,不可含糊其 辞、模棱两可、可作多种解释;并且科学的任何命题和概念,可以使用人类现在 流行的任何一种成熟的语言精准地描述出来,让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正确理解,而 不觉得艰涩无比、深不可测、云山雾罩。   牛顿第二定律对于人类的进步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而其描述 a=f/m 极其确 切,而且 m 、 f 、 a 三者也都有确切的含义,可以量化,可以测量,可以通过实地 的测量对牛顿定律本身给予证实或给予证伪。    可以证实或者可以证伪,是任何科学概念和命题的最基本的属性。即是说你 所说的概念或者命题或者规律,必须让人可以通过实地的观察或者通过特别设计 的实验,去证明它的确如此,它是正确的;或者否定它,说明它只不过是一种谬 误。既可以被证实,或者被证伪。并且这种观察或者实验的结果,并不取决于观 察者或进行实验的人,即不论何人,在何处,只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或实 验,都会获得相同的实验效果,得出相同的结论。所谓信者、诚者灵,不信不诚 则不灵的荒唐事是决然不会发生的。   这里首要的是建立概念或命题的人,必须首先保证你阐明的概念和命题,应 该能够让人观察和实验验证,让人能够证明它或者否定它。比如上面的牛顿定律, m 、 f 、 a 几个物理量的概念都是确确实实的,普通智力的人可以理解,并且可以 量化,可以作实验测量。因此牛顿定律公布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实地的实验测 量去证实它,或者去推翻它。再比如 “ 地球是圆的 ” 这一命题,你可以通过你的 观察说明地球是平的,你也可以通过对天体运行及月食、日食的观察说明地球是 圆的。最好的证明方式是你坐着船向东行驶,最后却从西方回到了原地。    一些情况下,证实或证伪的实验可间接地实行。 如根据某 “ 甲理论 ” 可以推 断出某 “ 乙推论 ” ,如能证实某 “ 乙推论 ” ,也就给了 “ 甲理论 ” 以强有力的支 持。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理论,并由电磁理论的四个方程推断出有电磁波的存在。 23 年后,赫兹才发现了电磁波,这也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正确。爱因斯坦 建立了相对论,并由他的相对论理论推导出了质能守恒定律: E=m*c*c 即任何物 质所凝聚的能量 E ,等于其质量 m 乘以光速 C 的平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以及核能的开发,既证实了质能定律,也是对相对论的有力支持。   诚然,一些实验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尤其是科学发展到今天,常常需要十分 庞大又十分精密的仪器设备。建造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造价 为 2.4 亿元, 2004 年 —2009 年又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又花去 6.4 亿元。而建造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强子对撞机的造价,更是高达 80 亿美元!   判断一个命题是否科学,首要的判断是概念的明确性和对其实验验证的可操 作性,因而可以对命题进行 “ 证实 ” 或者 “ 证伪 ” 的可能性。而一些 “ 说法 ” 或者 “ 理论 ” 并不具备这种 品 质。比如传统所说的 “ 肝火旺盛 ” ,这 “ 肝火 ” 是一种怎样的 “ 火 ” ,怎样去量度它以便判断它是 “ 旺盛 ” 还是 “ 不旺盛 ” ?比如 “ 气血两亏 ” ,这 “ 气 ” 是种什么东西?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地存在于人体中?是溶解于人的血液中,还是肌肉中,还是骨髓中,还是干脆就在腹腔内?怎样量化以判断其是 “ 亏 ” 还是 ” 不亏 ”? 显然,这里的 “ 火 ” 和 “ 气 ” 是一种虚构的概念,既无法拿出一些让人看一看它是怎样的一种东西,也无法通过实验装置对其观察测量或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只有能够被证实也能够被证伪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也只有经过无数的 人,经过无数次的质疑之后才被确立的学问,才是值得信赖的学问。    科学的概念和命题,不管其是如何的高深,如何的玄妙,它都是由最初十分 简单,十分基本的概念一步步、一点点发展而来的。 今天达到如此辉煌境地的核 科学和信息科学,都有一部曲折而长长的发展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是只 由数十、数百的杰出人物,而是有成千、上万的杰出人物先后登场。 正是这成千 上万人先后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思考又不断地质疑,不断地证伪又不断地证实, 不断地推翻又不断地建立,才达致了核科学和信息科学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获得 今日的辉煌。 并且不用怀疑,今后,核科学和信息科学,还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创造出更大的辉煌!热核反应实现可控后,用一个很小的湖,比如太湖的水中的氢的同位素作为原料,所提供的能量足够全世界使用;而信息科学会发展到一个 怎样的水平,会做些什么,谁都无法预料!    人们之所以对原子科学和信息科学有如此的信赖和期待,不为别的,就是因 为原子科学和信息科学可以被质疑,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证伪。其一步一步向 前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其不断地被质疑,不断地去伪存真,不断被证实的历史。    2013 年 1 月 19 日于奥克兰   原文地址: http://e2020.co.nz/home.php?mod=spaceuid=21do=blogid=5380 =========== 科学的简单和确切 http://www.e2020.co.nz/home.php?mod=spaceuid=21do=blogid=4849 我以为,科学具有简单和确切的性质。其简单,即是说其道理都是简单的,被揭示出来之后,人人都可以理解;其确切,即是说科学的任何一条规律都是明确的,不可作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的多种解释。 自然,人对于科学的认知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累加的过程,千百年来累加的结果,科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发展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和难度。但分解开来看科学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道理,也都是简单的,明确的。就像一座 100 多层的高楼,仍然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或者是一个个简单的构建连接起来的。 ....... ===========
个人分类: Behind palaeobotany|31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搞清问题也可以解决问题的事例
热度 1 liwei999 2013-2-12 09:22
不搞清问题也可以解决问题的事例。 作者: mirror (*) 日期: 02/11/2013 03:22:37 这个说法也许会让人很不舒服,觉得有个小鱼刺卡在喉头。比如对质量 的说法, 《科学的证实与证伪》 中有一段说: Quote 有一段说: a=f/m 极其确切,而且m、f、a三者也都有确切的含义,可以量化,可以测量,可以通过实地的测量对牛顿定律本身给予证实或给予证伪。 这位作者想说明一些事情。可惜,说砸了。其实对质量m的定义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以为清楚了的都是因为学问还不到档次。所谓 无知者无忧 。 不知道质量m是什么并不妨碍人们对质量m的测量。千克定义的不是质量,而是 质量(测量)的单位 。回避棘手的问题也是人类的智慧。至少在物理的本家里,质量并非外人想象的那样简单。仿照此例,也可以认为:问 什么是科学 也不是个什么好的问题。搞不清什么是人生也可以平安地过一辈子。不必都那么去“较真”。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8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糊涂哲学家不能准确把握证伪主义?
热度 2 wliming 2012-7-24 23:56
证伪主义想表达这样一个原则,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很多人对这个原则有误解。糊涂哲学家有误解就更不奇怪了。 袁海涛 写了一篇博文《证伪主义的局限性》,得到了糊涂哲学家蒋劲松的推荐,很直接地表现这种误解。 我理解的可证伪性有如下三重含义:1. 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一个必要条件;2. 可证伪性是指一个理论存在可被实验否定的可能性;3. 可证伪性哲学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是没有被实验否定的理论。 我用一个直观的例子表现可证伪性的上述含义2:有一个理论预言:明天北京一定下雨。这个预言可以被明天北京是否下雨的事实来检验。这说明这个预言具有可证伪性。另一个预言说,如果大家都心诚明天就会下雨。这个预言就没法检验,因为心诚心不诚,还有大家是哪些人,都没法明确检验,所以,这个预言就不具有可证伪性。 糊涂哲学家的误解在哪里?下面引用的博文,举了三个例子来论证可证伪性的所谓“局限性”。例子1说,万有引力曾经因为月球轨道的观测被证伪,但却没有被科学否定;例子2说波尔的原子理论没有因为与观测和经典理论不一致而被否定;例子3说,气体运动理论没有因为与观测不一致而被抛弃。这几个例子的共同点是,某种理论没有因为与观测不一致而被否定。 他这些例子能说明可证伪性的“局限性”吗? 首先,这些例子没有违背上述含义1;其次,这些例子都表明,所述理论服从上述含义2,因为都在被实验检验,而且声称被实验否定;再次,这些例子所述的理论被某种实验“否定”,是否真实?实验是否可靠?这些例子已经表明,所谓的“否定”都是假象,不是真的否定。比如,月球轨道的测量,看起来跟万有引力的预言矛盾,实际上只要考虑其他行星的作用就没有矛盾,这个观测反而支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有效;波尔原子模型,事实上也跟实验没有矛盾。等等。可见,这些例子所述的只是一些假证伪。所以,这些例子也没有违背上述含义3. 证伪主义“局限性”在哪里?我看只在这些糊涂哲学家的误解之中。 袁海涛《证伪主义的局限性》节选: 让证伪主义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那么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最佳范例的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可以举任何一个经典科学理论为例,无论是在提出之初或是到了晚些时候,都可以找到在当时被公认的、被认为与这个理论不一致的、以观察为根据的断言。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摈弃,而它们之没有被抛弃就成了科学的幸运。以下是能够支持我的论点的几个历史上的例子。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问世之初,曾经由于对月球轨道的观测而被证伪。花了几乎五十年的时间,才把这个证伪转给牛顿理论以外的其他原因。后来,牛顿理论又与水星轨道的细节不一致,虽然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理由而摈弃这个理论。事实表明,要用一种保护牛顿理论的方式把这一证伪解释过去是决不可能的。 第二个例子和玻尔的原子理论有关,这个例子是由拉卡托斯提出来的(Lakatos, 1970, pp.140-54)。这个理论在发展初期,曾经与这样一种观测结果不一致,即某种物质在超过10-8秒的时间内是稳定的。按照这个理论,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内部沿着轨道围绕带正电荷的核运动。但是根据作为波尔理论前提的经典电磁理论,沿着轨道运动的电子应该发生辐射。这种辐射将使沿着轨道运动的电子失去能量而陷入核内。经典电磁理论的定量细节则把这种陷入核内发生的时间估计为10-8秒。幸而波尔不顾这种证伪而坚持了他的理论。 第三个例子涉及到气体运动理论,这个例子有助于说明那个理论的创始人明确地承认理论一提出就被证伪的情况。当麦克斯韦(Maxwell, 1965, vol.1, p.409)在1859年第一次发表气体运动理论的详细内容时就在同一篇论文中承认,这个理论被气体比热的测量结果所证伪。十八年以后,麦克斯韦在评论气体运动理论的推断时写道: 有一些推断与我们现今对物质结构的理解一致因而无疑是使我们感到非常满意的,但是也还有一些推断却很可能会把我们从心安理得的状态中惊醒过来,而且也许会把我们最终从一向借以获得庇护的全部假说中驱赶出来,使我们进入作为一切真正知识进展前奏的那种彻底自觉的无知境界。 运动理论内部的一切重要发展都发生在那次证伪之后。又一次幸运的是,这个理论并没有因为被气体比热的测量证伪而被放弃,而朴素证伪主义者会被迫坚持认为要放弃的。
个人分类: 哲学|2574 次阅读|55 个评论
我给老蒋上一堂哲学课
热度 3 wliming 2012-7-23 06:52
你可能觉得我恬不知耻,是啊,没有厚脸皮,怎么能做教师呢。反正教师就跟那些大街上卖狗皮膏药的一样,课堂上胡吹,所谓三寸不烂之舌,知耻是做不了的。 你们看,老蒋就给我讲过物理学,讲日心说,我还不是虚心听了他一讲。而且,他还大言不惭地认为,他读书多,他比别人有学问。当然,老蒋比他的先人尼采还是谦虚得多,因为尼采在他的书里就直接写到:“我为什么这么聪明?”呵呵,老蒋还没狂妄到这个程度吧。 关于哲学,老蒋说我读书太少,我也不反驳,谁叫我只读过波普尔康德呢,而且还是几十年前的大学底子。 不过,哲学本来就不是读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哪个人心里没有一本哲学呢。 一个流浪汉,整天歪歪唧唧,很可能就是个哲学家。而一个精神病患者,则是个100%的哲学家。你问他们读过什么哲学书?恐怕一本也没有。 再如大家熟悉的科网何宏先生,估计也没读多少哲学,但是,他讲起精神物质一元论,保证超过全世界任何哲学家。 哲学是越读越糊涂的,所以才有一些哲学家精神失常或者自杀。尼采不是疯了吗?老蒋虽然还在,还神经正常,但他搞繁体字,吃素食的假伪善,也好不到哪里去,再过20年说不定也要步尼采的后尘。当然,要达到尼采那个糊涂程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不是读书无用论,书是要读的,关键是读什么书。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部哲学巨著。 而且,《生命是什么》(量子力学创始人薛定谔),《爱因斯坦文集》,《时间简史》(霍金),《果壳中的宇宙》(霍金),《对称性的美》(杨振宁),《奇妙的现实》(某物理学诺奖获得者)等等这些科学巨匠的哲学作品,哪一本不是充满智慧的闪光?读书要读这样的书。 老蒋是否读过呢? 像李延谦这种虽不算下流但也不是什么好人的人,到处宣扬我有精神病。如果你们觉得前面这些世界级的物理学家都有精神病,我也认可我自己的精神病,因为我跟他们的病情很相似。 我本人也有一些哲学格言,比如,哲学使人糊涂,科学给人智慧,等等。如果上帝多给我20年,我也可以写出几部哲学著作来。 上课之前,我向蒋同学提个问,哲学是什么?无论蒋同学回答什么他的答案都是错的。哲学就是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小三说的更有理,最后是信不信由你。没有这个境界,哲学读得再多也是枉然。 我给老蒋讲什么哲学? 首先就讲讲证伪和奥卡姆剃刀两个哲学原理。请看《 适用于科学的两条哲学原理 》。我也没打算让老蒋接受这两个原理。前面讲的“信不信由你”的哲学观,已经做了铺垫。老蒋明白不明白,就看他的造化了。
个人分类: 哲学|1922 次阅读|5 个评论
老蒋谈证伪,完全不在点子上
热度 1 wliming 2012-7-21 17:21
老蒋曾经说,现代科学哲学早已经超越证伪学说。我对这个超越的确有一点点兴趣,就请老蒋讲一讲。我完全没想到,他完全没讲到点子上。他竟然从逻辑上质疑证伪学说。他说:我们“重新溫習一下證偽的邏輯。我們說如果A,則在B條件下,C成立。現在我們發現在B條件下C不成立,因此A不能成立。”然后,老蒋对假说A和条件B进行细化,企图否定这个逻辑。这不糊涂吗? 这 个命题在逻辑上称为逆否命题,是绝对成立的,没有质疑的余地 。否则,整个数学大厦早就垮台了。所以,老蒋的质疑跟民科的所谓创新是一路货。 证伪学说当然是值得质疑的。质疑的关键应该在于,科学是否必须具备可证伪性。 你可以用反例来举证可证伪性的非必要性。比如中医和巫术这种伪科学,你可以先验地认为它们是科学,加上中医和巫术不具有可证伪性,于是你就得到了可证伪性的非必要性。这才是正道,可是,老蒋没抓住这个要点。或者,他知道这条路走不通,因为不具有可证伪性只能是伪科学,没法跟科学挂上钩。所以,他只好舍弃正道走邪道。
个人分类: 哲学|14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蒋超越证伪学说了吗?
热度 1 wliming 2012-7-20 23:53
我本来是虚心向老蒋请教,让他谈谈科学哲学如何超越证伪学说的。我为此专门发了一篇博文《 很想听听老蒋讲讲科学哲学是怎么超越证伪原则的 》。这博文只是引了他的一段原话,虽然我不赞成他的话,但我什么话也没讲以表诚意。我对他算是够客气够礼貌了。虽然我以前的确批判过他,但是,批判的是他的错误观点,而不是他个人,也算不上不礼貌不客气。我这样一篇如此简单的博文,竟然让老蒋自大起来,想要我向他当面请教。他还顺带搞了点人身攻击,把我的个人品性打击一通。讨论问题应该就事论事,我也不跟他计较,谁叫他是哲学家呢。下面我就对他的博文做一个评论。 老蒋的《李铭同学请看过来:科學真的可證偽嗎?》前面是长篇的屁话,不过是重复一些正确的逻辑。有点意义的话是下面这一段,我对此做一个点评, 见红色字体 。 我們還是回過頭來 重新溫習一下證偽的邏輯 【 老蒋要讲逻辑很不明智,这是他作为哲学家的弱项。很多人都有误解,以为哲学家都懂逻辑。其实,逻辑是数学的强项。而且,很多哲学家最欠缺的就是逻辑。像可真教授等人就多次掉进逻辑陷阱。】 我們說如果A,則在B條件下,C成立。 現在我們發現在B條件下C不成立 因此A不能成立 【证伪学说基本上是这逻辑,不过是逻辑的逆否命题的翻版。】 以上的邏輯其實是過分簡化的邏輯 因此掩蓋了太多的複雜因素 真實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如果假說A成立 並且D、E、F……等這些假說都成立 【表述不准确,这是缺乏标点的弊端。我设想他的意思是,这里的D,E,F是接着前面的“如果”,也就是说,如果A, D,E,F都成立。】 則在B1、B2、B3、B4、B5、B6……BN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 C成立 【这样的扩展,并没有改变证伪的逻辑结构,只是把假说和条件进一步细化。我们可以用集合 X ={A,D,E,F,...}表示假说,用集合 B={B1,B2,B3,B4, ...}表示条件。】 現在我們發現在B1條件下C不成立 【表述不准确。这里强调B1没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前提假说是集合X, 条件是集合B, 现在要证伪的是X,而不是A. 所以,要证伪X, 必须让条件B全部满足,而不仅仅是B1.】 因此或者假說A不能成立 或者假說D不能成立、E不能成立、F不能成立…… 或者B2、B3、B4、B5、B6……BN等條件中至少有一個未滿足。 【不错. 这正好是在条件B全部被满足的前提下,集合X 被证伪。在 D,E,F等其他假说已经被肯定的前提下, A 就被证伪。这样一个逻辑,是科学实验中大量存在的,不足为奇。比如,曹俊他们测量中微子的混合角,如果测不到,他们不会简单地认为中微子不混合,而会首先在各个实验条件中找原因。只有在排除了其他原因的前提下,才会得到了中微子混合被证伪的结论。】 證偽的矛頭原則上可以改為指向其他輔助性的原理以及輔助性的知識 未必可以否定我們所關注的假說 【科学绝对不会这样狭隘地理解证伪学说,只有糊涂哲学家才会把科学家想象得如此弱智。】 舉例來說 當年哥白尼這廝說地球繞太陽轉 而且它自己還有自轉 意大利有個二傻子研究了半天 得出結論日心說被證偽了 【这是哲学家一般的糊涂二傻子】 他的理由是這樣的 既然地球不是老老實實呆著不動 而是年復一年地繞橢圓軌道公轉的 那麼可以推知 在一年的不同時間如春分和秋分 地球在不同位置上 所看到的遠處的恒星 視角應該有所不同 就是所謂的“歲差” 問題是當時的天文記錄表明根本不存在什麽歲差 這不就說明日心說是胡說八道嗎? 【这是哲学家一般的糊涂二傻子,怎么能代表科学界?】 另外 假如地球真的自轉的話 我們跑到比薩斜塔上扔一塊板磚下來 不應該落到原地 而應該落到邊上一點的地方 實際上我們扔了之後就落在原地的 可見我們的經驗就證偽了日心說 【这也是哲学家一般的糊涂二傻子】 後來大家都知道的結果是 原來我們距遙遠的恒星距離太遠 實際歲差比我們原先估計的要小許多許多 【科学的证伪是需要科学的证据和科学的逻辑的,不是随便一个二傻子就能证伪的。】 實驗結果與推論不一致 否定的不是日心說 而是原先估計的地球與恒星距離這一知識 認為如果地球自轉的話 板磚從塔上扔下來應該落在旁邊而非原地 這一設想是錯誤的 實驗結果與推論不一致 否定不是日心說 而是舊的物理學 可見當實驗與假說衝突時 這種不一致常常會被轉嫁到輔助知識和輔助理論身上
个人分类: 哲学|19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铭同学请看过来:科學真的可證偽嗎?
热度 24 jiangjinsong 2012-7-20 09:29
李铭同学前一段时间写博文要求我谈谈可证伪性,当时我没有搭理,因为他很奇怪,自己在那儿自说自话,而不是上门来请教或者挑战;而且我其实早就在博客上写出来了。 今天早上,想了一下,觉得李铭同学虽然常常不懂礼貌,不知道尊重人,喜欢攻击我,但的确还是对有关科学方法论问题感兴趣,可惜读书不多,还是把原博文贴出来让他看看吧。 李铭同学等人喜欢把可证伪性挂在嘴上,其实,那都是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研究的一种抽象,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也不可过分绝对化。真实的科学总是更复杂。 科学哲学家们后来提到证伪的时候,都不像波普尔刚开始提出证伪主义那么天真幼稚了,都谨慎多了,今天许多科学家还那么简单地看问题,就更离谱了。 科学网上李泳老师对理论在面对经验时的韧性有相当的认识,他老人家的“扒马褂”一说非常深刻而机智,深得我心,李铭同学可以与李泳老师就此问题好好切磋一下。 推荐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反对方法》、《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科學真的可證偽嗎? 已有 1503 次阅读 2010-5-21 09:56 |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科学,划界,可证伪性,证伪,假说,科学哲学,证伪主义,波普尔,科学主义 推荐到群组 可證偽性是科學與非科學劃界的標準 現在這種觀點很流行 尤其是在那些科學主義者那裡 這是他們對科學進行神化的高級武器 當然他們是比那種科學永無謬誤的入門級科學主義高級的版本 也許勉強可以稱為2.0版(當然還不是專業版,以後再批專業版) 可證偽性的概念是由卡爾·波普爾打造的 這廝文章簡明通俗易懂頭腦簡單邏輯清晰是許多科學家的最愛 但是可證偽性的說法仔細研究 就會發現不過是哲學家在書齋裡閉門造車的產物 禁不起科學史的檢驗的 說起來波普爾拈出證偽說是因為他反對證實說 大家過去都認為科學假說可以通過實驗結果得到證實 波普爾經過認真分析指出這是不可能的 我個人覺得這是他老人家對科學哲學做出的重大貢獻 許多人感到吃驚 這和我們通常對科學運行的邏輯似乎衝突 但是波普爾說得沒錯 例如,鬼王這廝混進某個實驗室做了首席科學家(呸,這輩子做夢吧!) 提出了個假說A 如何驗證呢? 簡單! 分析這個假說 加上各種邊界條件 得出一個推論 假如A成立 在條件B下 可得出結果C 然後我們去做實驗 結果發現在條件B下 得出了結果C 因此鬼王就證實了假說A 以上的過程就是大家所設想的實驗證實假說的過程 但是仔細推敲發現滿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科學假說A應該是一個普遍的全稱命題 其推論C也應該是一個普遍的全稱命題 而實際上鬼王在試驗室裡邊煙薰火燎不眠不休老婆不碰地做了幾個月試驗所得出的結果 卻不可能是普遍的全稱命題 只能是單個科學事實 或者一組有限的科學事實C1,C2,C3,……CN(N為有限整數) 根本無法獲得普遍命題C 怎麼能證明假說A呢?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這其實就是歸納難題的翻版 無論如何得不出確定的證實結論 就好像牛頓力學雖千萬次的實驗 結果雖然都與牛頓力學一致 卻都不能證實牛頓力學 後來我們才知道 原來的實驗都是在低速的條件下做的…… 證實主義者們在沮喪了半天後 擦乾了眼淚 修正了他們的主張 重新鼓足了勇氣說: 沒錯 我們不能確定地證實一個科學假說 但是實驗結果的一致可以提高假說正確的概率 我們科學知識本來就是高度或然性的知識 這沒錯了吧! 波普爾這時出手了 他長 有太大的硬傷 我聽說你這廝對波普爾還敢不服 我倒想聽聽你怎麼來反駁波普爾 別忘了我和大傻都是波普爾的粉絲 我手裡還拿著兩塊厚厚的板磚呢 你要是講得不對可別怪我不客氣 (額滴神哪! 怎麼能讓二傻這樣天狼星的盲流竄到清華園呢? 校園安全的確是大問題! 大學現在和幼兒園一樣都需要警察叔叔來保護啊!) 蔣科學課間上了趟洗手間 順便也整理了一下思路 第二節課一上課就開始拿起板磚使勁砸波波爵士 波波牛哄哄地以為發現了科學與非科學的截然區別 其實這都是他一廂情願地遐想 實際情況滿不是那麼回事 搞科學哲學的這幫傢伙們都喜歡傍大款 誰都拿愛因斯坦說事 愛因斯坦這廝也是老好人一個 他還誰都支持 誰都能拿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怪不得老愛的人緣這麼好呢! 同樣是愛因斯坦當年提出相對論時 也有科學家做實驗結果與相對論不一致 老愛那時可不客氣 牛哄哄地說你這個實驗結果還很難說 後來果然發現實驗有問題 而相對論沒錯 科學界有句諺語說 實驗結果除了做的人之外 大家都相信 而科學假說 除了提出的人之外 大家都不信 做過實驗的人都知道 實驗涉及的因素是何等的複雜 對於實驗結果哪敢隨便輕信? 如果大家認為只要一個假說與實驗結果相衝突 假說就會被證偽 那沒有一個假說有可能活下來的 例如蔣科學當年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讀書的時候 所有的實驗沒有一次能按照要求完成的 實驗報告都是抄別人的數據 如果要以他的實驗結果爲準的話 這廝不知推翻了多少科學理論 發現了多少炸藥獎級的偉大成果了! 可見當實驗結果與假說理論相衝突的時候 錯的未必就是假說理論 實驗結果也可能有問題的 二傻哈哈一笑 老蔣你這太賴了 我們說實驗結果證偽假說理論 當然不是說隨便一次實驗的結果 也不是像老蔣那樣實驗白癡們所做的爛實驗 而是要多次重複實驗後經科學共同體認可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本身不可靠的問題就消除差不多了吧? 蔣科學馬上反駁說 沒那麼簡單 你既然承認了實驗結果本身也不是絕對可靠的 也需要審查 拿在實驗與理論或者假說衝突時 兩造的關係就不再像波波理論原來所設想的那樣單邊關係 而是雙方彼此互動的結果 這當然就已經突破了過去證偽理論的簡單性了 不僅如此 就算實驗結果可以信賴 實驗結果與假說所推導的預言相衝突 也仍然不能成為證偽假說的根據 二傻愣了一下 還有這事? 您給我好好講一講 看您有什麽站得住的理由? 蔣科學微微一笑 對二傻說 我們還是回過頭來 重新溫習一下證偽的邏輯 我們說如果A,則在B條件下,C成立。 現在我們發現在B條件下C不成立 因此A不能成立 以上的邏輯其實是過分簡化的邏輯 因此掩蓋了太多的複雜因素 真實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如果假說A成立 並且D、E、F……等這些假說都成立 則在B1、B2、B3、B4、B5、B6……BN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 C成立 現在我們發現在B1條件下C不成立 因此或者假說A不能成立 或者假說D不能成立、E不能成立、F不能成立…… 或者B2、B3、B4、B5、B6……BN等條件中至少有一個未滿足。 證偽的矛頭原則上可以改為指向其他輔助性的原理以及輔助性的知識 未必可以否定我們所關注的假說 舉例來說 當年哥白尼這廝說地球繞太陽轉 而且它自己還有自轉 意大利有個二傻子研究了半天 得出結論日心說被證偽了 他的理由是這樣的 既然地球不是老老實實呆著不動 而是年復一年地繞橢圓軌道公轉的 那麼可以推知 在一年的不同時間如春分和秋分 地球在不同位置上 所看到的遠處的恒星 視角應該有所不同 就是所謂的“歲差” 問題是當時的天文記錄表明根本不存在什麽歲差 這不就說明日心說是胡說八道嗎? 另外 假如地球真的自轉的話 我們跑到比薩斜塔上扔一塊板磚下來 不應該落到原地 而應該落到邊上一點的地方 實際上我們扔了之後就落在原地的 可見我們的經驗就證偽了日心說 後來大家都知道的結果是 原來我們距遙遠的恒星距離太遠 實際歲差比我們原先估計的要小許多許多 實驗結果與推論不一致 否定的不是日心說 而是原先估計的地球與恒星距離這一知識 認為如果地球自轉的話 板磚從塔上扔下來應該落在旁邊而非原地 這一設想是錯誤的 實驗結果與推論不一致 否定不是日心說 而是舊的物理學 可見當實驗與假說衝突時 這種不一致常常會被轉嫁到輔助知識和輔助理論身上 而保護受到批評的假說 可見科學家在假說受到批判的時候 也常常耍賴皮 推卸責任 而且常常也很成功 你現在還能說可證偽性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嗎? 你還敢說物理學與馬克思主義或者精神分析理論有什麽本質不同嗎? (李亞輝看到這裡鼻子都氣歪了 他會大罵繁體字總是在攪混水 把科學與仙術混為一談 哈哈哈 在我看來 科學哲學的新成就 就是在不斷消解科學與鬼王口中仙術的差別) 二傻子愣了半天 然後說 對不起 我要出去抽根煙撒個尿 你等著不要逃 我回來再和你理論 說著小臉憋得通紅匆匆忙忙地溜走了 蔣科學語錄6:中國科普界是科學主義氾濫的溫床。 蔣科學語錄5:可證偽性並不是科學劃界標準。 蔣科學語錄4:科學與鬼魂 蔣科學語錄3:反科學的神聖權利 蔣科學語錄2:科學與變態 蔣科學語錄1:科學與形而上學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326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326946.html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5497 次阅读|65 个评论
周可真为什么哑火?
热度 3 wliming 2012-7-12 12:12
这是我给可真教授的一个回复: 科学从来不存在无法辨别科学伪科学的困难,对于科学来讲,伪科学从来就进不了科学的殿堂,就像中医和巫术一样。科学依赖证据和逻辑做判断,并不把证伪原则放在眼里。况且,中医这种伪科学明显地违背证伪原则,而你们却维护中医,说明你们骨子里鄙视证伪原则。 反中医已经有了近一个世纪。中医的错误被指出了很多很多,然而,至今没有一个中医粉承认错误。这些错误有:阴阳五行,《本草纲目》的无稽药如“吊死鬼的绳子”,人中白等等;心主神明,可见的经络,等等。在错误面前,我们只见到各种狡辩,而且不同的人的狡辩还各不一样。我纳闷的是,到底存在不存在证伪中医的方法? 很可能没有。所以,中医是违背科学的证伪原则的。 周可真非常推崇证伪哲学,可是,他同时维护中医。所以,他在这里只能哑火。这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个人分类: 伪科学|1709 次阅读|14 个评论
驴拉磨: 北京西山 “蹄窝”形成的证伪实验
热度 12 Majorite 2012-4-7 00:01
驴拉磨: 北京西山 “蹄窝”形成的证伪实验
驴拉磨: 北京西山 “蹄窝”形成的证伪实验 嵇少丞 驴拉磨的年画 在科学研究中,不能人云亦云,而要独立思考。如何证明或证伪一个观点,这很重要,是一门大学问!为了培养研究生的证伪能力, 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级研究员苏德辰砖家在其一篇博文中,神气活现地谈到北京西山在一个叫“牛角岭关城“的坚硬山坡的石灰岩和细砂岩上有100多个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最深的达半尺多深,于是感慨岁月穿梭,“当年的京西古道,车马云集,马帮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形成如此奇观”。 出于科学家的责任感与好奇心,本人已经在前几篇文章中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论证,西山石头的“酒窝”不是“驴蹄”的“蹄窝”,而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壶穴”风化作用。 现在,我们不妨一起再做个“驴拉磨”的思想实验,看驴很否在坚硬的石头上踩出半尺多深的 “蹄窝”。 许多人见过驴拉磨,驴沿着磨道、围绕着磨轴、拉着沉重的磨石,不断地原地转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0Njk1NzAw.html 我们把单位时间内、单位道路面积上、驴蹄踩地的次数,定义为“蹄踩量 ”。 如果驴拉磨一天的蹄踩量可能不比京西古道一年的平均蹄踩量少,一年的驴拉磨的蹄踩量相当于京西古道365年的蹄踩量,两年多的驴拉磨的蹄踩量相当于京西古道在元、明、清三朝的总蹄踩量。如果,磨道是用牛角岭同样的岩石铺成,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驴子就能在石头上踩出半尺多深的 “蹄窝”?我看不可能。 驴 拉 磨 之 歌 作者:郭晓光 我就喜欢拉磨 身拖着磨盘 心中唱着歌 每天转来转去的生活 心中有苦却不说 我磨 磨 磨就是磨 磨出豆浆为你喝 除了拉磨什么都不做 人喝了豆浆心里快活 我还是喜欢拉磨 虽然是磨磨叽叽的生活 这比下地干活 要强了许多 我磨 磨 磨就是磨 磨出豆浆为你喝 除了拉磨什么都不做 人喝了豆浆心中快活 驴走在松软的土上会留蹄印, 但不伤蹄。 这驴走在砖头路上,不留蹄迹 半尺多深的驴蹄窝, 哪去了? 乐哈哈地把自己当驴使 大清朝的驴亦踩不出半尺多深的蹄窝 苏德辰研究员自己拍的西山碾子周围也没蹄窝(苏德辰的照片)。 其实, 驴子是不喜欢走在坚硬的石头上(伤蹄子),喜欢走在松软的泥土上。所以,农村里懂驴、爱护驴的主人用泥巴铺磨道给驴走。 【搞笑照片】 把西山坚硬石头上的壶穴成因,硬说是驴干的,驴也承受不起。 【搞笑照片】 砖家工作的宇宙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重地,闲人免进 研究课题:坚硬山岩路面蹄窝形成的动力学机理 资助单位:宇宙古道旅游公司 窗口2块砖,谁不认可砖家的研究“成果”,砸谁。 村干部说山坡上的“窝是驴踢的”,宇宙级重点实验室的砖家想都不用想,“定是驴踢的”。(苏德辰提供照片) “现在讲与国际接轨,今后要改用电驴,蹄窝会是啥样?” (全部插图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5482 次阅读|21 个评论
进化论不可以证伪(不是科学)吗?
热度 16 book 2011-11-1 12:42
上周五在实验室,看到一个美国博士后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报纸上剪下来的漫画,内容是关于路易斯安那州课堂教授进化论和智能设计的争论,我觉得挺好玩,回来从网上找到贴在了我的博文里:“ 漫画之进化论 神创论 ”。之所以觉得好玩,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欣赏用生动的方式展现科学相关内容的方式;二是这漫画后面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即进化论与创造论及智能设计的争论。我觉得要发散兴趣,试着去了解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有争议的话题并进行一定的思考,有百利而无一害。哦不,或许有点所谓的害处,就是当你突然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并开始思考的时候,或许会耽误手头正在进行的工作,比如分析该分析的数据、帮学生改论文。但我偏偏是会突然冒出许多兴趣的人,不知道过些年再看,这对我“正常的”职业发展会不会有什么滞后的影响。 因为这个漫画吊起了我的临时兴趣,在阴暗且冻雨绵绵的周六,我找到《驱逐智能设计( Expelled – No Intelligence Allowed )》这部纪录影片,一口气看完。之后写了博文“ 《驱逐智能设计》、进化论与智能设计之争、及学术界自由 ”,谈了我的观后感及一些想法。正如党晓栋在我博文后留言说的,“写这个话题很招风”,这篇博文果然引起了一定的反应。肖重发老师后来贴出了他以前写的博文《 进化论是一种现代宗教 》,说进化论不能证伪,不是科学。肖老师是科学网的牛人,他的博文引起了更多的留言。郑波尽老师也在我的博文后第一个留言说,他觉得进化论不正确,并且他用数学模型给出了进化论的本质机制,昨天晚上,郑老师写了博文《 进化论不是科学 》,说他对这个问题在科学网最有发言权。我直觉的看法是,郑老师所说的科学,好像被形式卡死了,或者说,他认为什么是科学要被某个框架严格限定,当然,这个框架也是人定的;另外,希望看到他所给出的“进化论的本质机制”在解释自然界生命演化中的适用性。还有一位用户名为 Scienceliving 、自称研究古生物地质学的网友在我博文后留言说“进化论实在太荒谬了”,以及我的“回复特别搞笑,缺乏基本逻辑”。不管如何,很高兴有很多人感兴趣,我始终认为只要多讨论就肯定会促进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对任何问题都是如此。我自己对讨论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看法是:讨论是为了促进思考,而不是为了说服对方。所以我希望看到有证据的不同的观点,并且希望看到有理有节的讨论,但我从没希望去改变别人的看法,也不希望看到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攻击其他人。 在为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而高兴的同时,却发现对此类问题的讨论往往会陷入一片混乱。这种混乱有几个方面。一是有的讨论者不了解讨论问题的主体(比如进化论是什么)或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二是有的讨论者会把问题推向“无解”,比如会说进化论自己也没法告诉大家最早的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所以进化论不正确。我觉得这正像一个眼高手低的学生,老是提出谁都没法回答的问题,好显得他比别人的思考能力强。这其实也是创造论抓住的攻击进化论的地方。但问题是,你不相信远古海洋中会出现早期生命,你凭什么相信某种“超自然物(上帝)”创造了生命?三是很多时候讨论太宽泛了,某个发言者涉及了太多不确定的论点。极少人能够同时熟悉(科学)哲学、不同学科、宗教、逻辑学、系统学、社会学等,再加上郑老师所用的数学,而有关进化论的讨论确实跟这些方面都有关系。从达尔文开始尝试系统解释生命演化开始,进化论确实对科学和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人自己是生命。跟人自己相关的理论,必然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及批判。 写这个话题有点费神。就像上面我说的,很多讨论太宽泛了,所以我现在只谈及一个问题,“进化论可以被证伪吗”?肖重发老师不是第一个说进化论不能被证伪的,自从进化论出现到现在,很多哲学家、创造论者,都说进化论由于不能被证伪,所以不是科学。回答某个问题一定要了解历史,当我试着去了解相关历史的时候,我发现所涉及的内容超出了我的能力,很多的哲学流派和观点,并不是我一下子能了解的。关键是,对于科学是什么( what science actually is ),依然有很多的争论(比如郑老师或许就依据了其中某种框架)。我下面介绍下 Karl Popper 对于进化论看法的转变过程,对于理解进化论是否是科学应该很有帮助。这是科学史上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证伪原则”的提出者,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的 Karl Popper 曾在 1976 年他的自传中说:“ 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Darwinism is not a testable scientific theory (达尔文学说不是一个可以被检验的科学理论) , but a metaphysical research programme - a possible framework for testable theories ”,也提到自然选择同义重复或循环论证( natural selection is a tautology )的问题。 Popper 这些言论一直被很多创造论者引用。但后来, 1977 年 11 月 8 日 ,当 Popper 被邀请去 Darwin College, Cambridge 演讲时,他说:“ I still believe that natural selection works in this way as a research program. Nevertheless, I have changed my mind about the testability and the logical status of 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I am glad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make a recantation ( 我改变了我对自然选择理论的看法;我很高兴能收回前面讲过的话 ) . My recantation may, I hope, contribute a littl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of natural selection. ”,经过进一步分析自然选择的解释效力,他又说:“ 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may be so formulated that it is far from tautological. In this case it is not only testable, but it turns out to be not strictly universally true. ( 自然选择理论远远不是同义重复或循环论证,它是可以被检验的 )”。 Popper 说“ Thus not all phenomena of evolution are explained by natural selection alone (并不是所有的进化现象是自然选择单独能够解释的)”,现在我们知道,还有比如遗传漂变。如果看了这篇演讲,你会发现 Popper 比很多研究进化的人对进化论的了解深得多。这篇演讲后来发表在 1978 年的 Dialectica 杂志。在我的理解,后来的 Popper ,实际上尝试着去解决自然选择理论被认为是循环论证的问题。这或许才是正确的态度。而不像有些讨论者,只顾着说进化论是无比荒谬的,但却拿不出站得住脚的理由。 话说回来,即使在 Popper 所谓的证伪原则下,进化论应该是可以被检验的。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始,进化论的许多内容一直被修正、改进(比如孟德尔遗传学、中性理论的发展及整合),这些修正、改进的过程,不正是证伪的过程吗?不正符合科学发展的过程吗? Popper 在 1977 年的演讲中也提到,孟德尔遗传学和生命从单细胞生命体演化而来的理论都是可以被检验的(“ The Mendelian underpinning of modern Darwinism has been well tested, and so has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which says that all terrestrial life has evolved from a few primitive unicellular organisms, possibly even from one single organism. ”)。 虽然说谈论“科学是什么”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但并不妨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科学应该是人类希望通过自然界的证据(事实、实验)来了解世界的手段或过程,这个过程产生具有可检验性的、预测性的理论,理论的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正是科学发展的过程。但正是由于科学基于事实的性质,正如 Popper 所说“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science does not make assertions about ultimate questions — about the riddles of existence, or about man's task in this world. (我们要认识到科学并不能够或有必要回答终极问题,比如“存在”)”。最早生命的起源现在看来或许可以归为一个终极问题,还没有最终的证据,创造论者或攻击进化论者好像很洋洋得意他们抓住了这个“辫子”,但他们能给出答案吗?其实有关生命早期起源,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关键环节的证据,比如 Lynn Margulis为代表的内共生学说的研究 。科学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科学或做科学是人类行为。人们会给“科学是什么”定义某些个框架,但这些个框架本身,或许有时候限制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人类本性所导致的问题(意识形态、造假等)。鉴于科学本身纯洁的目地,应该保持其独立性,而不应该服务于民族主义的、政治的及宗教的意识形态。如果科学能够维持其独立性,自然能够解决我们所争论的问题并向前发展。 -------------------------- 1. Karl Popper (1978)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Mind. Dialectica , 32: 339-355. 2. Karl Popper’s letter to New Scientist 87:611, 21 August 1980 In the 17 July issue of New Scientist (p 215) you published an article under the title "Karl Popper: good philosophy, bad science?" by Dr Beverly Halstead. This article. it appears had two purposes: 1. to defend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of paleontology. I fully support this purpose, and this letter will be almost exclusively devoted to the defence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2. to attack me. As to (2), I find this uninteresting and I shall not waste your space and my time in defending myself against what are in my opinion hardly excusable misunderstandings, and wild speculations about my motives and their alleged history. Returning to (1), it does appear from your article (provided its quotation from Colin Patterson's book-which I do not know-is not as misleading as your quotations from my book) that some people think that I have denied scientific character to the historical sciences, such as palaeontology, or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life on Earth ; or to say,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or of technology, or of science. This is a mistake, and I here wish to affirm that these and other historical sciences have in my opinion scientific character: their hypotheses can in many cases be tested. It appears as if some people would think that the historical sciences are untestable because they describe unique events. However the description of unique events can very often be tested by deriving from them testable predictions or retrodictions. --------------------------
个人分类: 进化漫谈|14077 次阅读|60 个评论
“证实”与“证伪”的概念叫做“验一验”,不是“试一试”
热度 1 liwei999 2011-7-9 19:47
“试一试”正是科学方法里“证实”与“证伪”的过程。因为要“试一试”就具备“非科学性”了?您老弄反了吧。 那就接着来。 (102055)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07 06:56AM 中医也在发展。毕竟饥饿的时代与饱食的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式样改变了。连精神病人的幻觉都能“与时俱进”,中医当然也要变。相信“进化论”的人,居然认为中医就是古董了,显然是没有把进化论“真正学到手”。 引用: “试一试”正是科学方法里“证实”与“证伪”的过程 属于理解的偏差。科学方法与科学性的差异这里不论, “证实”与“证伪”的概念叫做“验一验”(实验),不是“试一试”(试验)。做工程不能“试一试”。比如“试”做个水坝伍的,不成。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连宗教都在进化、分化, (102064)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07 07:21AM 这与太平洋岛上鸟的分化、进化是相似的。 “死守着”云云的不过是个虚像。就如同讲男人们“死守着”夫人过一辈子那样。有几个人象何何院士那样能够“坚信”马列呢?恐怕总书记都不能。 中医也在变。毕竟人在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证伪与普适
热度 4 yonglie 2011-3-3 09:04
偶然翻一本老书, George Henrik von Wright , A Treatise on Induction and Probability: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symbolic logic to the analysis of inductive reasoning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I952) ,看到似曾相识的句子: 自然律是不能证明的,即它们的真实性不可能从有限事例得到证明;但它们是可以证伪的,即单个事例的否定足以证明它的伪。 关于这一点,在 Popper 那儿有很多论述。我想到的是,很多同学似乎 只看重“证实”,做 一个小题目,也不忘 证实和“验证”——其实往往只是用他得出结果的材料来验证。这样的验证当然无力。这还是其次,更要紧的,这种思路会令人忘 记追求普适的理论和方法。 假如模型的出发点是普适的,那么只要找一个它不能适用的例子就能否定它——这不是坏事,而是它应该具有的品质;假如只是为特殊的事例提出特殊的模型,然后用同样特殊的 事例来“证明”,那几乎总 是可以做到的,但它除了 tautology ,还有多大意义呢?
个人分类: 随想|3079 次阅读|6 个评论
[拾旧]经济学到底是不是科学
estudy 2010-8-17 23:16
刚才读过了郭松民的《经济学为什么是一位裸体皇帝?》和王栋的《惊闻经济学竟是一位裸体皇帝》,情绪由悲转喜。 二文讨论的焦点问题是经济学是不是科学,事实上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在学习经济学说史的时候老师也向我们提出来过,我认为当时老师的意见以及我后来思考的心得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种答案。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有没有人为科学下定义,有没有公认的科学的定义?在我所知,关于科学尚未形成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是有几个较有影响的说法,一般可以作为衡量一门学科是不是科学的标准。一个是马克思的,一门学科只有在熟练的运用数学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里要解释一下,马克思强调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实际是在告诉我们只有达到了对于研究对象的娴熟的定量研究,一门学问才达到了科学的境界。那些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认识还停留在抽象的定性的阶段、尚未精确化的学问,还没有步入科学的殿堂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科学的学问不一定不是知识,既然还是知识,就还有价值。举一个例子来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对于这一对象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人的心理是什么,怎么样的阶段,而无法普遍精确到人的心理是多少,到什么程度会怎样的地步,因而可以说心理学还不是科学,有待于更为深入和精确的研究。 还有一个说法是库恩的著名的科学范式,库恩认为,科学就是一个范式,这个范式是大多数人认同并遵循的范式。可能有人要问,范式是什么?范式就是定式,或者说模式、规范。 库恩在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并未对它作严格的、 统一的定义,只是给出了范式的二十一种用法,其中包括:范式是看待世界的运用科学的不同方式、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专业教育所规定的思想框架、科学实验活动中某些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系统在内的范例、共同的信念、基本原则,相信这些说法有助于读者理解范式的涵义。现在回到库恩对于科学的定义,库恩显然也无法对科学作出科学的界定,但是从他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层意思:首先,能够成为科学的学问必须是一个范式,即系统的、相对稳定的架构,这是科学的必要依托;其次,这个范式要获得大多数人、至少是大多数关注者的认可,这个指标看似很软,但仔细想想,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的认识成为大多数的知情者的共识,这对这一认识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践上都提出多么高的要求;再次,信奉者要以其所信奉的范式为准则来行事,这也决非易事,而且这本身是对范式的极大考验。 库恩之后,另一位天才波普又对科学提出了证伪的观点,他说科学永远是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的,什么怪论?波氏的意思是我们无法证明它是对的,而只能证明它是错的。这话是有道理的,他实际上指出了科学的致命弱点,至于为什么,要讲起来话就多了,难免脱离本次讨论的话题太远,这里打住。 同时我们也打住关于科学本身的讨论,现在要看看经济学到底算不算科学了。 其实,我把这些关于科学的见解讲完以后,读这大概业已有了结论。经济学是最成功地运用数学的社会学科,也是最成功地运用数学的学科之一。这里穿插一个故事,开世界科学大会的时候,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他们都非常惊讶于对方的数学水平,因为物理学家发现经济学家居然比他们懂得更多的数学,而经济学家则发现原来物理学家在数学如此的无知。另外对于经济学的范式市场、价格、货币等等无疑完全是为大多数同行所认同和遵循的尽管他们在几乎所有的细节的问题上都不同意彼此。 我开头提到的二文的作者,前者是一个搞文学的,后者才是搞经济的。看样子只有真正搞这行的人才能够较好地理解经济学,这或许可以看出科学和非科学的一个区别。 2006年04月05日
个人分类: 经济思维|3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个体的感觉vs群体的感觉
liwei999 2010-7-25 16:42
立委按:我曾笑言,这个世界有两个半人看得懂镜子,其中一个是镜子本尊,那半个就是在下(另一个读懂镜子的是谁,在boxcar芒果gyro田牛等候选人中尚无定论)。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读镜文的时候,不由自主拍案叫绝了。本篇便是一例。可圈可点的绝妙好辞有:百里挑一就是精神病。精神病里的万一,就是哲学家了,科学研究,某种意义上也是从上帝那里买彩票。其实,真正的妙处还不在这些箴言禅辞般的只字片语,而是镜兄连篇累牍不厌其烦所要宣示的主旨,这些主旨与主流往往格格不入,但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疑是二阶思维的结果。在封建迷信的蒙昧年代,提倡科学无疑有移风易俗开启民智的功效。到了现代,但科学被精英和草民一起供奉到神坛上去的时候,镜文的不合主流就有了特殊的二阶启蒙的功效。我的不少老友称我为伪镜迷,一半是好意,不愿意眼见立某的堕落,一半是疑惑:文傻根本就看不懂镜子,大约是伪装。我要说明的是,镜文谈技术细节的时候,我大多不懂,也谈不上迷。事实上,镜子在各领域的横扫在内行看来未免有雾里看花哭笑不得的感受:知道这一点,不仅是看到不少内行对镜文的专业性反馈,更主要是因为镜子在我所了解的领域也发过技术性高论,有些我确实是不大恭维的。如果说人无完人,镜子的技术性横扫确实不无简陋失手之处。可是,镜子哲学高度的宏论,科学哲学的观察和阐释,我大多是理解的,赞同的,发我所不能发,于我心有戚戚焉。不是说镜子的科学哲学是正确的真理的,但镜子的异调是有益的,对主流有平衡的作用,提供了兼听的素材。这个世界多数时候不是简单的正确错误之别,黑白之外更多的是不同程度的灰色,认识到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投影可以迥然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非黑即白,爱憎分明的年轻人尤其如此。兼听不一定就明白,明白人是要有历练,而且需要造化的,但是不兼听,则终归是不明白的。也因此我坚持编辑《镜子大全》。 个体的感觉vs群体的感觉 (27902)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9, 2006 12:01AM 医学这个科有意思,因为与(活)人打交道。客观主观有分不清的时候。证实、证伪的说法,也就是对付一下初学的。对在现场的人,几乎没有意义。精神病有趣。因为各种说法都有。哲学家和精神病的差,很可能也是数量上的差。百里挑一就是精神病。精神病里的万一,就是哲学家了。 一个没有右腿的人申告右腿疼的现象,按常识就是岂有此理了。按医学就要打止疼针了。因此,这时还是免谈科学的好。也不必拎出证实证伪来。有个处置方法就可以了。 有两种误会:从群体结果推到个体上时和从个体的现象推到群体上时。对一个人,因为是清华的所以就优秀,与因为是三流大学的所以就不成具有同样的不确定。所以要有面试,不然只要看档案好了。 这个道理,换成科学也通用。科学在字典里可以是确定的。但是在现场上就是不确定的了。不要迷信科学。相信科学,也就没有人买彩票了。科学研究,某种意义上也是从上帝那里买彩票。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學真的可證偽嗎?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0-5-21 09:56
可證偽性是科學與非科學劃界的標準 現在這種觀點很流行 尤其是在那些科學主義者那裡 這是他們對科學進行神化的高級武器 當然他們是比那種科學永無謬誤的入門級科學主義高級的版本 也許勉強可以稱為2.0版(當然還不是專業版,以後再批專業版) 可證偽性的概念是由卡爾波普爾打造的 這廝文章簡明通俗易懂頭腦簡單邏輯清晰是許多科學家的最愛 但是可證偽性的說法仔細研究 就會發現不過是哲學家在書齋裡閉門造車的產物 禁不起科學史的檢驗的 說起來波普爾拈出證偽說是因為他反對證實說 大家過去都認為科學假說可以通過實驗結果得到證實 波普爾經過認真分析指出這是不可能的 我個人覺得這是他老人家對科學哲學做出的重大貢獻 許多人感到吃驚 這和我們通常對科學運行的邏輯似乎衝突 但是波普爾說得沒錯 例如,鬼王這廝混進某個實驗室做了首席科學家(呸,這輩子做夢吧!) 提出了個假說A 如何驗證呢? 簡單! 分析這個假說 加上各種邊界條件 得出一個推論 假如A成立 在條件B下 可得出結果C 然後我們去做實驗 結果發現在條件B下 得出了結果C 因此鬼王就證實了假說A 以上的過程就是大家所設想的實驗證實假說的過程 但是仔細推敲發現滿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科學假說A應該是一個普遍的全稱命題 其推論C也應該是一個普遍的全稱命題 而實際上鬼王在試驗室裡邊煙薰火燎不眠不休老婆不碰地做了幾個月試驗所得出的結果 卻不可能是普遍的全稱命題 只能是單個科學事實 或者一組有限的科學事實C1,C2,C3,CN(N為有限整數) 根本無法獲得普遍命題C 怎麼能證明假說A呢?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這其實就是歸納難題的翻版 無論如何得不出確定的證實結論 就好像牛頓力學雖千萬次的實驗 結果雖然都與牛頓力學一致 卻都不能證實牛頓力學 後來我們才知道 原來的實驗都是在低速的條件下做的 證實主義者們在沮喪了半天後 擦乾了眼淚 修正了他們的主張 重新鼓足了勇氣說: 沒錯 我們不能確定地證實一個科學假說 但是實驗結果的一致可以提高假說正確的概率 我們科學知識本來就是高度或然性的知識 這沒錯了吧! 波普爾這時出手了 他長 有太大的硬傷 我聽說你這廝對波普爾還敢不服 我倒想聽聽你怎麼來反駁波普爾 別忘了我和大傻都是波普爾的粉絲 我手裡還拿著兩塊厚厚的板磚呢 你要是講得不對可別怪我不客氣 (額滴神哪! 怎麼能讓二傻這樣天狼星的盲流竄到清華園呢? 校園安全的確是大問題! 大學現在和幼兒園一樣都需要警察叔叔來保護啊!) 蔣科學課間上了趟洗手間 順便也整理了一下思路 第二節課一上課就開始拿起板磚使勁砸波波爵士 波波牛哄哄地以為發現了科學與非科學的截然區別 其實這都是他一廂情願地遐想 實際情況滿不是那麼回事 搞科學哲學的這幫傢伙們都喜歡傍大款 誰都拿愛因斯坦說事 愛因斯坦這廝也是老好人一個 他還誰都支持 誰都能拿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怪不得老愛的人緣這麼好呢! 同樣是愛因斯坦當年提出相對論時 也有科學家做實驗結果與相對論不一致 老愛那時可不客氣 牛哄哄地說你這個實驗結果還很難說 後來果然發現實驗有問題 而相對論沒錯 科學界有句諺語說 實驗結果除了做的人之外 大家都相信 而科學假說 除了提出的人之外 大家都不信 做過實驗的人都知道 實驗涉及的因素是何等的複雜 對於實驗結果哪敢隨便輕信? 如果大家認為只要一個假說與實驗結果相衝突 假說就會被證偽 那沒有一個假說有可能活下來的 例如蔣科學當年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讀書的時候 所有的實驗沒有一次能按照要求完成的 實驗報告都是抄別人的數據 如果要以他的實驗結果爲準的話 這廝不知推翻了多少科學理論 發現了多少炸藥獎級的偉大成果了! 可見當實驗結果與假說理論相衝突的時候 錯的未必就是假說理論 實驗結果也可能有問題的 二傻哈哈一笑 老蔣你這太賴了 我們說實驗結果證偽假說理論 當然不是說隨便一次實驗的結果 也不是像老蔣那樣實驗白癡們所做的爛實驗 而是要多次重複實驗後經科學共同體認可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本身不可靠的問題就消除差不多了吧? 蔣科學馬上反駁說 沒那麼簡單 你既然承認了實驗結果本身也不是絕對可靠的 也需要審查 拿在實驗與理論或者假說衝突時 兩造的關係就不再像波波理論原來所設想的那樣單邊關係 而是雙方彼此互動的結果 這當然就已經突破了過去證偽理論的簡單性了 不僅如此 就算實驗結果可以信賴 實驗結果與假說所推導的預言相衝突 也仍然不能成為證偽假說的根據 二傻愣了一下 還有這事? 您給我好好講一講 看您有什麽站得住的理由? 蔣科學微微一笑 對二傻說 我們還是回過頭來 重新溫習一下證偽的邏輯 我們說如果A,則在B條件下,C成立。 現在我們發現在B條件下C不成立 因此A不能成立 以上的邏輯其實是過分簡化的邏輯 因此掩蓋了太多的複雜因素 真實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如果假說A成立 並且D、E、F等這些假說都成立 則在B1、B2、B3、B4、B5、B6BN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 C成立 現在我們發現在B1條件下C不成立 因此或者假說A不能成立 或者假說D不能成立、E不能成立、F不能成立 或者B2、B3、B4、B5、B6BN等條件中至少有一個未滿足。 證偽的矛頭原則上可以改為指向其他輔助性的原理以及輔助性的知識 未必可以否定我們所關注的假說 舉例來說 當年哥白尼這廝說地球繞太陽轉 而且它自己還有自轉 意大利有個二傻子研究了半天 得出結論日心說被證偽了 他的理由是這樣的 既然地球不是老老實實呆著不動 而是年復一年地繞橢圓軌道公轉的 那麼可以推知 在一年的不同時間如春分和秋分 地球在不同位置上 所看到的遠處的恒星 視角應該有所不同 就是所謂的歲差 問題是當時的天文記錄表明根本不存在什麽歲差 這不就說明日心說是胡說八道嗎? 另外 假如地球真的自轉的話 我們跑到比薩斜塔上扔一塊板磚下來 不應該落到原地 而應該落到邊上一點的地方 實際上我們扔了之後就落在原地的 可見我們的經驗就證偽了日心說 後來大家都知道的結果是 原來我們距遙遠的恒星距離太遠 實際歲差比我們原先估計的要小許多許多 實驗結果與推論不一致 否定的不是日心說 而是原先估計的地球與恒星距離這一知識 認為如果地球自轉的話 板磚從塔上扔下來應該落在旁邊而非原地 這一設想是錯誤的 實驗結果與推論不一致 否定不是日心說 而是舊的物理學 可見當實驗與假說衝突時 這種不一致常常會被轉嫁到輔助知識和輔助理論身上 而保護受到批評的假說 可見科學家在假說受到批判的時候 也常常耍賴皮 推卸責任 而且常常也很成功 你現在還能說可證偽性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嗎? 你還敢說物理學與馬克思主義或者精神分析理論有什麽本質不同嗎? (李亞輝看到這裡鼻子都氣歪了 他會大罵繁體字總是在攪混水 把科學與仙術混為一談 哈哈哈 在我看來 科學哲學的新成就 就是在不斷消解科學與鬼王口中仙術的差別) 二傻子愣了半天 然後說 對不起 我要出去抽根煙撒個尿 你等著不要逃 我回來再和你理論 說著小臉憋得通紅匆匆忙忙地溜走了 蔣科學語錄6:中國科普界是科學主義氾濫的溫床。 蔣科學語錄5:可證偽性並不是科學劃界標準。 蔣科學語錄4:科學與鬼魂 蔣科學語錄3:反科學的神聖權利 蔣科學語錄2:科學與變態 蔣科學語錄1:科學與形而上學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5663 次阅读|18 个评论
科学之证伪与知识积累!
xsdzhangjl 2010-5-9 18:53
我这篇小文要从证伪说起,证伪即证之伪,字面意思证明它错误,我把这个词用在科研上,解释为通过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找出已有知识的条件性、局限性,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由上可知,证伪要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不然就根本找不到,别人伪在哪里,因此,要证伪就要学习知识、提高实验技能,通过不断努力,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又要拥有怀疑的勇气,靠着这份勇气,怀疑专家、怀疑大师。 所以,证伪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深层次来看,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科学的进步也正是在无数的证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证伪有了地球是圆的不是方的,因为证伪有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证伪有了光的波粒二相性。 因此,为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发展,希望更多的人来证伪。但是在我看来,证伪最需要的是勇气,不仅需要我们后辈学者敢于挑战专家、大师的勇气,同样需要我们的前辈学者在遇到后辈学者的不同意见时拿出勇气、丢下面子,给后辈一个与您平等对话的机会,给他一点时间和耐心,让他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作为一个讨论者出现在您的对面,他说错了,通过您的教诲他获得了真知得以成长,他说对了,不正是教学相长,对您也有所裨益嘛! 总之,在下认为证伪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的是勇气,科学知识可以通过不断积累来获取,但是勇气却不能,他是一种科学素质,是一种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地思考的素质,是一种当面对不同意见时,勇于直面的素质。希望我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证伪,从证伪中受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条红线违背科学理念,请速改之!
ljry8044 2010-1-14 13:47
王铮 老师在 关闭甘永超博客才是反科学 中指出 所谓第三条红线(“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本身是反科学的。 高建国 老师则在 甘大侠或因触红线而壮烈牺牲 一文中解释如下: 这(禁止发布“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很明显不利于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先前被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之后或许又被实践不认可了,这也是科学的本质属性。 由于高建国老师已经解释得很清楚,所以,我仅举一起连贯的案例来说明问题,该案例讲述了惠更斯、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探索光的本质属性的过程,非常有趣,曲折跌荡,甚至堪称波澜起伏: 粒子说 惠更斯最早提出光的波动理论,但很快被牛顿的粒子理论所超越。这里的牛顿就是那个头上被苹果砸了一下后发现万有引力(要是我,至多收获一个大包和两眼金花)的科学巨匠,由于其无以伦比的学术地位,粒子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无人敢于挑战。 波动说 直至1800年, 托马斯·扬 根据实验对光的微粒说提出怀疑,为惠更斯的波动说进行辩护。显然,胆敢挑战“被当时人类科学史上业所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无疑是自取其辱,他的论文被斥为“没有任何价值”,他所发现的干涉原理被说成是“荒唐的”和“不合逻辑的”。 尽管如此,这个被主流鄙视的民科依然在1817年提出光的横波假说,点燃了第二次波粒大战的导火索。 微粒派自然不甘示弱,法国科学院于1818年提出征文竞赛题目(一是利用实验验证光线的衍射效应,二是用数学归纳法求出光线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希望通过微粒说解释光的衍射,进一步打击波动说。 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满怀期待的微粒说未能作为,支持波动说的菲涅耳却用横波圆满地解释了光的偏振,并定量地计算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产生的衍射花纹。 可是,没等菲涅耳高兴几天,支持牛顿微粒说的泊松却运用菲涅耳的方程推导出一难以相信的结论:把一个小圆盘放在光束中时,就会在小圆盘后面某处的屏幕上盘影的中心点出现亮斑。如果观察不出该亮斑,菲涅耳的方程自然就不对了。而当时谁也没看到过这种现象,显然,正常情况下,我们也不可能看到这种现象。 于是,泊松宣布驳倒了菲涅耳,微粒派松了一口气,再次对那些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波动派表示不屑。 可是菲涅耳和阿拉果不久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预言,影子中心的确出现了亮斑,无可争辩地证实了波动理论的合理性,微粒说以失败告终。 非常有趣,该论证的关键一步还是意图支持微粒派的泊松给证实的。显然,最终的功劳还得算在菲涅耳头上,相应的成果奖也颁发给了菲涅耳。不过,菲涅耳等人也没忘记泊松的功劳,将该亮斑戏称为“泊松亮斑”,可不知道当时泊松是何等地郁闷。事实上,我们所学的物理教材中也将此称为“泊松亮斑”,不过并无贬义。 其后,麦克斯韦等科学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光的波动理论,成功解释通了当时所能观测到的所有光学现象,光的波动说进入全盛时期!曾经在100多年占据统治地位的粒子说终于被打入地狱。 波粒二象性 不过,科学家在其后的试验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少量诡异的现象,比如,波动说难以解释清楚的光电效应,但科学家普遍认为是粗糙落后的试验手段造成的。 然后,却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叫不知死活的无名小卒,居然提出用光的量子说来解释光电效应,用“波粒二象性”来取代波动说,而且非常糟糕的是,他当时还不能用“波粒二象性”解释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而这些已被波动理论解释清楚了)。这种贸然挑战“被当时人类科学史上业所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悖逆行为立马遭到了几乎所有物理学家的反对。 …… 这个冒失的无名小卒就是为举世所瞩目的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他因“波粒二象性”而获得诺贝尔奖。 因此,禁止“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实为阻碍科学发展,至少会导致麦克斯韦方程组无法出现,如没有麦克斯韦方程组,我们至今所用的电力、通讯、自动控制等等均无法运行,我们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至少,科学网是无法存在的,我们也就无法在这里相互分享博客。
3478 次阅读|21 个评论
绝对时空观被相对论所“证伪”了吗?
zhulin 2009-11-11 10:24
如果说经典力学 绝对时间 观点是错误的,那狭义相对论中的本征时间、本征长度该如何理解?相对时空该如何表达?该如何比较? 我觉得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狭义相对论突破了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在这里,否定与突破,虽然是两字之差,认识却完全不同。 否定说认为,绝对时空观被相对论所 证伪 。突破说认为,狭义相对论不但发现了时空观测上的相对性即相对时空,而且具体确认了绝对时空真正之所在 本征时间和本征长度,没有本征时间和本征长度,相对时空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在实际认识方面,否定说导致了狭义相对论出现一些列无法解决的矛盾、徉谬,而这些在突破说中却完全不存在。 如果有人非要坚持宣称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经典力学绝对时间 的错误观点或绝对时空观被相对论所 证伪 ,那么就的解释一下:在低速或弱场情况下,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趋向牛顿经典理论的事实,从逻辑上来说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这一近似结果是错误的,或者说,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甚至在近似的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如果解释不清,那等于认为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是错误的理论,因为它包含错误的东西。 这就是辩证法的威力,否定经典的绝对时空观,实质上也就否定了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因为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答一位青年数学家的两封信及祖博友
王铮 2009-9-19 09:22
青年数学家来信 王老师: 您好!拜读您的《简说我的 伪科学 观》,深有同感,但有一些问题还需商榷。 卡尔 雷蒙德 波普尔爵士( Sir Karl Raimund Popper )的主要贡献是在科学哲学中的 划界问题 上,即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一般不说 伪科学 ,只有当 非科学的理论 硬标榜自己是 科学理论 时,才说它是 伪科学 ),但这里 非科学 没有任何贬义,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它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也就是说,科学不一定正确,非科学也不一定错误!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神学,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 马克思主义 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非科学范畴的原因在于:它们并不承认经验去检验它们,它们只承认逻辑演绎,它们被休谟称为 必然真理 (注意,这个必然真理也是相对的,是建立在 逻辑 的公理化基础上的)。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 波普尔爵士上述论断并非科学论断,而是哲学论断,规定了科学哲学的划界方法,有点像定义。 其实,科学与非科学是共存的,谁也不会比谁更正确、更高明,划界问题只是学术上的,没有贬低任何一方。 随便说说,请王老师指正。 此致 敬礼! ** 王老师: 您好!由于我过去学过一点科学哲学,故提出一点讨论意见,我也是仅仅局限在学术上,不考虑任何政治、法律问题,事实上,按波普尔的划界问题理论,所有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当然也包括哲学,都不属于科学范畴。所以,波普尔本身的理论,也不是科学理论。但在西方, 非科学 的地位往往高于科学,例如,美国就把神学看成至高无上的, 神保佑美国(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所以非科学在美国学术界没有任何被歧视感,但中国却不是这样,因而大家都纷纷标榜自己是科学,以占据有利地位。 此致 敬礼! ** 王铮答复 ** 先生你好! 我是研究生时代看了一点波普尔的, 1989 年后对哲学就一点兴趣也没有了。所以有些东西记不起了。谢谢提醒和补充。 我的文章没有贬低非科学的意思,非科学往往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人类社会就得有信仰。信仰首先支持了伦理,使得人类社会有了和谐基础。伦理的合理性,往往需要科学作为基础支持。例如不许滥交,作为伦理,虽然人类最初从经验发现的这个准则,现在看来它有生物学、遗传学和社会学的科学基础。 在中国,科学的意思包括有真理性,比波普尔的广义,五四提出的科学、民主的科学就有这种真理性追求,而且中国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文化来理解科学。实际上中国人的基本文化是去宗教的,子不语力鬼神怪,正统思想没有有神论宗教地位,这就为科学的真理性奠定基础。不过伦理学这样的东西,就不是科学,而伦理学在中国有完整的发展,所以中国文化又是包含非科学并且推崇非科学的,这种推崇在明清以后变成了非科学独霸思想与学术。因此五四运动提出要真理性意义的科学。而且五四运动在中国的任务完成没有?没有!科学,这是中国的需要。所以大家追求科学;我想这种追求无可厚非。科学也应该比非科学有更高地位。 中国有许多搞伪科学的,而且主要是官科,当中有些是学术骗子。现在人们把波普尔的科学定义用来作照妖镜,虽然我不赞成这个法宝滥用,但是照一照还是必要的,就是不要给非科学判死刑,更不能反民主禁止伪科学。其实,是妖也不要紧。《聊斋志异》的妖就挺可爱。艺术就不是科学,但是挺可爱。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科学与非科学,谁也不会比谁更正确,更高明。我认为科学追求的就是正确,因此它比非科学更正确,多数情况下更高明。当然,高明就是对人类最好吗?不一定,但是正确、高明还是在客观上对人类更好的。 当然,可能把伪科学称为赝科学可能更好,伪有贬义。不过已经习惯了。 敬礼 王铮 王铮致祖博友 祖先生您好: 我的理解,证伪是知道一种途径证明理论对象是否是虚假的、非真实的,目的是保障理论至少在对象是存在的,是可检验的,从而保证它的价值。 艺术的证伪性我不了解,毕加索的画就是写虚拟的景物,伪的,但是他是优秀的艺术。艺术似乎不把真列入自己的标准,要不就没有电影了。艺术的价值不由真伪判断。 你是艺术家,我谈不了艺术。就说这些吧。你认为艺术品的历史选择是一种证伪,这样把证伪的概念大大扩展了,科学和哲学都是不推崇这样的任意性的。 敬礼 王铮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009 次阅读|3 个评论
晒一晒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七(假说的检验)
biozhang 2008-10-5 06:53
张星元: 假说的检验 假说的检验可采用几种方式: 1.可以仅仅是从已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源搜集有关的信息。例如,如果你访问一个墓地,从阅读墓碑观察到,异常多的不同年龄的人在同一年去世。你可能会假说那年曾发生传染病或者天灾人祸,造成许多人的死亡。查阅当时的新闻报可能是检验这个假说的一种好的方式。 2.可以单单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来检验假说。例如,如果你假说一种鸟,它们利用树的空穴来建巢,你就去观察几个属于这个种的鸟,并且纪录它们建巢的地方和巢的种类。 3.通常用于检验假说的方法是设计一个实验。实验是指对事件或存在的再创造(recreation)。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确定坚持、修正或抛弃假说。 进行实验会遇到困难,因为一个具体的事件可能包含大量的独立事件(叫做变量)。例如鸟鸣的发生,就可能涉及鸟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许多活动,可能因为鸟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刺激。要弄清涉及鸟鸣的诸多因素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排除繁杂的因素,一般要进行对照试验(a controlled experiment)的手段。 对照试验要求我们构建一种只有一个变量的条件试验。而且这个变量可以操纵或改变。一个典型的对照试验分两个(或多个)组进行,只有一个组对指定的变量不按特定的方式操作,另外的一个(或多个)组则按特定的方式操作。对指定变量没有操纵的试验组叫做对照组,另外的一个(或多个)组叫做实验组。 涉及鸟鸣发生的情况可被分解成许多简单的问题。诸如,公鸟、母鸟都会鸣叫吗?鸟儿一年四季都会鸣叫吗?鸟儿的鸣叫声在任何情况下的都是一样的吗?是不是有的鸟儿比其他的鸟儿叫得更多?鸟儿在什么情况下开始鸣叫,在什么情况下停止鸣叫?每一个问题都将为假说的构建提供能被实验检验的基础;每一个试验将为鸟鸣产生的全过程的某一部分提供信息。 例如,为了检验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参与刺激公鸟鸣叫的假说,就可以这样进行实验:把用于实验的公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鸟除去睾丸,为实验组;另一组鸟保留睾丸(正常发育),为对照组。 实验中,由我们操纵的 有或没有睾丸 这个变量,叫做自变量。公鸟的鸣叫行为叫做应变量,因为如果性激素是重要的,观察到的鸣叫行为的变化将取决于公鸟究竟有还是没有睾丸(对应的自变量)。 在实验中,只能有一个自变量,并且期望应变量作为自变量操纵的直接结果而发生变化。 实验以后,对获得的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如果这两个组的鸟在鸣叫方面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就能推断自变量(睾丸)与应变量(鸣叫)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然而,如果存在差别,自变量的变化很可能是对照组和实验组间发生差别的原因,在这个实验条件下,睾丸的除去确实改变了鸟儿鸣叫的行为。 果真如此吗?我们往往不轻易接受单个的实验结果,因为它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实验无关的随机的事件影响了实验结果,使人们误认为有一种因果关系存在。 例如,去除睾丸的手术可能引起某些鸟生病或不舒服,鸣叫也就少了。克服这个困难的一种方法是,给所有的参加实验的鸟施行同样的外科手术,但只有一半鸟除去睾丸,而另一半作为对照的鸟仍保留睾丸。 只有当变量数为1时, 同样的实验能多次重复,而且实验结果始终如一;实验结果才被认可。 此外,我们常常对实验结果应用统计检验,以便公平地判定实验结果,看它们是有效的(有意义的、与其他知识相吻合的)、可靠的(重复地给出同样的结果的)和显示因果关系的;还是随机事件的结果。 还有一个检验重大假说的方法是通过检验从假说做出的预测来检验假说。假说的预测 (the predictions of a hypothesis) 要经受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的检验,从预测的结果可以检验假说是否正确。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这一步是关键性的一步。 往往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某假说是错误的,从另一个方向来分析假说的正确程度。 通常不可能证明假说正确,因为从某些可供选择的假说,可能做出同样的预测,并且其中某个假说还没有考虑到的可能性也经常存在。 例如,你已经有了一个关于太阳绕地球转的假说,根据这个假说可以预测早晨太阳将从地球的一侧(如,东方地平线)升起,傍晚太阳将从地球的(如,西方地平线)一侧消失。这个预测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假说是不正确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假说,即地球绕太阳转的假说,同样可以做出这个推测,是正确的假说。 正因为如此,如果发现预测是正确的,只能说明做出这个预测的假说受到支持,但是并不能证明它是正确的。与此成对照的是,如果发现预测不正确,假说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通过对可供替代的假说( alternative hypotheses )的证伪(disproving),借助于逐个排除的方法来逼近假说的真实性。假说只有经受所有的证伪(falsification)的考验而依然没有被推翻,才能被接纳为相对正确。
个人分类: 接力棒|5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为Shannon 理论和Popper 理论桥梁的广义信息公式
lcguang 2007-6-5 06:29
摘要:哲学家K. R. Popper 提出评价科学命题的信息准则。按照这一准则,命题的先 验逻辑概率越小,后验逻辑概率越大(经得起检验),信息量和命题的价值就越大;越是 把原以为偶然的事件预测为必然,信息量和命题的价值就越大;不可证伪的永真命题不提 供信息,因而没有价值。然而,Shannon 信息公式并不能反映Popper 所说的信息――语义 信息或广义信息。本文介绍了从Hartley 信息公式到Shannon 信息公式的演化,分析了 Shannon 信息公式的缺陷。文中兼用逻辑概率和统计概率而不是仅仅使用统计概率,借助 集合Bayes 公式,从经典信息公式推导出广义信息公式――新的信息公式正巧反映了 Popper 的基本思想,成为从Shannon 信息论到Popper 知识进化论的桥梁。同时文中也讨论 了概率命题和模糊命题评价问题以及对Popper 理论的改进。 关键词: Shannon 信息论,Popper 理论, 广义信息,语义信息,知识进化,逻辑概率, 信息准则 详见: 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GIT/bridge.pdf 最近叙述见这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56-959865.html
个人分类: 信息的数学和哲学|622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