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校图书馆工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圕人访谈:邱葵之再论学科馆员
libseeker 2019-1-18 11:05
图谋按:本文系河滨加州大学资深馆员邱葵先生接受《高校图书馆工作》专访所作。原文 刊于《高校图书馆工作》思辨感悟栏目:邱葵.圕人访谈:邱葵之再论学科馆员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9(1):86-91. ( 1 ) 请介绍一下您的从业概况?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图书馆馆员 。 我是 80年代末来美国的, 在 很快读了图书馆硕士和 一个 比较文学硕士后, 于 1992年开始在河滨加州大学图书馆工作。在大部分的职业生涯中,我的工作和馆藏建设有关,但也做过编目、参考咨询、图书保护、以及作为部主任前后做了10年的行政管理。我所在的 学校 虽然在美国的高校中没有太大的名气,但也是一个有 23000多名学生 、在 世界大学各类排名表上 名列 200位左右的综合性大学,其图书馆也是 美国学术图书馆协会(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这个只有100多个成员馆的学术图书馆“俱乐部“的成员。此外, 因为我们属于加州大学这个在国际上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超级公立大学系统,而加州大学 10所学校图书馆 也 有一个叫加州数字图书馆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的联盟,各图书馆之间的 业务联系 十分密切 , 这种大环境 让 我多多少少能以一个相对全面的角度看待和图书馆 以及 有关的问题。 (2)为什么要做这个访谈? 改革开放已经有 40年的历史,图书馆人通过 实地 访问以及各种正式非正式学术交流,获取了大量关于美国图书馆的信息,而其中 不少 概念和做法 也已经 被国内图书 馆 采用。照理说,大家对美国已经够了解的,实在没有必要再说什么美国图书馆了,但我在文献的阅读以及在网上或网下 与 国内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对美国 图书馆 还是不少理解上的误区,而其主要原因是人们一般用自己习惯的框架来理解 国外 的一些东西,这种框架可以是思维上的也可 能 是社会文化上的,所以我常有一种不得不说的冲动。不过,如果通过写学术论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多少有一点限制, 而 这个访谈栏目可以让我畅所欲言,把事情说得更透彻一些,让大家能更好 地 理解我的观点和一些关于美国图书馆的事 ,并 借此还原一些问题的真相。 另外, 我不希望大家把我谈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指指点点的外人,而是一个从业多年的高校馆员 同行 ,我和大家只是地理位置不同而已。 最后 要 说明 的是,因为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和公共馆交集 甚少 ,说的所有东西都是以高校图书馆为 出发点 的,所以有些内容对公共馆未必适用。 (3)这期邱葵要谈的是: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方兴未艾,这也是我自认很了解的一种高校图书馆业务 ,因为 我曾主管我馆的学科馆员系统 , 我们在鼎盛时曾有近 30位学科馆员。在2016年的《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一文中 ,我 曾 也把美国高校的学科馆员的历史和实际情况作了详细的阐述。近年来 , 我也比较关注国内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发展,读了国内的很多有关的文章和具体实例 ,以及 不少有关的讨论。我的观察是国内学科馆员的主要服务是在科研支持、科研查新、联系讲座 等方面 ,甚至有图书馆把查收查引这种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列为重要服务内容之一。另外,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发展考虑,一些图书馆研究人员也倡导学科馆员的要不断向专业方向发展,提升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学科的匹配度、 并 引进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图书馆,以达到学科馆员全面 “嵌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并为之保驾护航 的目的 。这些 做法 是 从 国内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出发, 并 在 考虑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基础 后 发展出来的新的服务模式,如果能确确实实地执行,的确能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添砖加瓦,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 由于 这些服务对从业人员在业务上的要求太高,这不仅会使一些很多人才资源匮乏的高校馆却步,其繁杂的工作内容也会使那些有专业能力的馆员感到力不从心。 (4) 学科馆员到底是什么? 虽然我做了多年的学科馆员,但 很惭愧的是, 国内学科馆员的不少工作内容是我很少做或者从来没有做过 的 。那么,大家会问:中国高校的学科馆员和美国的有什么根本 上 的不同?美国的学科馆员的核心工作内容是什么?我能找到的比较准确同时也是符合多年来我看到的图书馆实际操作的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的,是 Gary W. White 的定义:“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某个学科的专家。因为他们拥有某个特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所以他们担负着馆藏建设和特别参考咨询的职责。此外,学科馆员还是图书馆指定的与教研部门之间的联络员, 相似 的学术背景 或 工作经验有利于这种工作关系。 ” 尽管随着时代发展,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有些变化, 但 馆藏建设和特别参考咨询依然是其核心职责。我请大家特别注意这 “特别”两个字,因为它体现了学科馆员工作的特殊性 。由于 人才短缺是很多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让学科馆员去从事一般的参考咨询 。 除非他的正职是参考咨询馆员,而学科馆员只是他的兼任的工作内容。 大家可能会觉得我 太 拘泥于学科馆员的传统 职能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科馆员这个工 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 与时俱进 地 赋予 学科馆员新的定义嘛。但我认为,在新的 读者需求和 技术手段下,即使是按 Gary W. White的20多年前以馆藏建设为中心的学科馆员的工作为准,学科馆员有 更多 事情要做 。 合格的学科馆员应该了解自已所管学科的出版动向、各种资源的优缺点、同级高校的馆藏发展情况,并结合本校的在这些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的发展情况,作出馆藏建设计划 和 资源采购的决定 。 这些和国内一些学校把 馆藏建设 看成是简单的采编工作,然后为了追求生本率而大量采购复本的业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 这 需要图书馆员有极高的专业素质。 在 准备这篇文稿的时候 ,我 访问了国内几个高校图书馆有关学科馆员的网页,发现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似乎是和美国的通行的学科馆员做法是最接近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围绕着资源建设这个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来开展的。美国的学科馆员在馆藏建设方面的工作如果概括地说用的是从 “摇篮到坟墓”的方法,也就是说要参与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馆藏建设是不单是学科馆员的核心工作,它还是最能体现图书馆员专业素养的地方。因为有了新的技术手段,学科馆员在自己应该做的核心工作上,也就是馆藏资源管理方面能做的事变得更多,它们大致有下面这些方面: 书籍资源:大部分的书是通过向书商提交认购计划书 (approval plan),然后由书商和出版的书进行匹配来进行的。这认购计划书不是一个书单,而是一个根据国会编目分类表的一份数百页单子,对编目分类表中的每一大项(比如中国宋代诗词)都有规定,另外还规定和语言和出版社,是直接寄书还是提供书单。 一般这种计划书针对一个具体物理地点,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校有文科和理科两个图书馆的话,就要有两个不同的计划书。 这种做法可能在 50年代就开始了, 它的内容极其细致 ,比如 可要求书商直接发送 用英文写的有关中国宋代诗词由某出版社出的简装版定价 50美元以下的书。 以前这些都是用人工配送的,现在有了计算机,书商可以拿每天收到的新书个各馆的计划书加以配对并发货。这类计划书往往会包括不是直接送书而是送书单的规定,负责具体学科的馆员在收到书单后再从中选书。负责采编的图书管理员是完全没有资格做类似决定的。 填写这个认购计划书以及为了确保其执行的准确性的后续的跟踪,都是学科馆员的职责。此外,由于空间和资金的限制,大多数的综合性图书馆是没有复本的,所以馆员要有质有量地完成负责的学科书籍馆藏建设,合理地花掉预算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对于目前越来越多的 电子书 来说, 除了大的从某个出版社的整体订购,对个别书籍往往采用用户驱动的采购模式,但和纸本一样,还是需要学科馆员的全面管理。 期刊和数据库:因为期刊的种类繁多(我们这个不大不小的馆的有记录的期刊总量是 8万8千种)而且价格不菲(我们曾讨论过是否要订阅每年13000美元每期要1千多美元的医学期刊),我们往往把这两种资源一起考虑。同时,由于内容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的越来越多, 很难用一两个人的个人的知识背景作为采购的唯一依据, 我们完全是学科或馆藏建设馆员组成的资源委员会集体讨论的形式来决定是否采购。在 一些 更大的馆,他们可能用更复杂的组织结构,但其 成 员都是由图书馆 内部人员 组成的。一线学科馆员全面参与评估、推荐、测试、和数据商议价、审阅合同,直到正式订阅后通知学校的相关师生, 这些 都是学科馆员的责职范围。期间,学校的教授和科研人员的参与甚至建议并不多。可以这么说,有强大的学科馆员参与的馆藏建设模式基本上是不需要教授和科研人员参与的,因为这是学科馆员凭借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可以决定的事,而且一线学科馆员的意向往往更重要。我自己邀请教授们参与的大多数例子是需要他们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那些我有权限和能力支付的,我往往会在采购以后才通知他们,因为我不希望他们对此有过多的期望或干预我的决定。图书馆员的底气就在这里,如果需要教授来参与这种决策过程,那本身就显得学科馆员的功力不够。这就像学科馆员不会跑到科研人员面前去指点这个学科的最新科研热点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如果连这都不了解,怎么可能是好的科研人员呢? 剔旧和图书捐赠也是学科馆员的基本职责。一般学校用的是 15年的周期,也就是说,如果一本书15年没用,除非有理由,否则会剔除。这其实是很多馆的常年工作项目,在一个详细周期表下 的 作业。是否接受图书捐赠也是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这其实是另外一个值得一说的话题, 以后有机会的话, 我会另文再述。 美国学科馆员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是对资源的评估,在目前信息和出版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即使业内翘楚的哈佛等学校也没法断言说可以单独承担所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所有的信息需求。在这种情形下,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要在资源采购上有取舍,全面了解本馆在某学科资源上的强项和弱项,它和其他同类学校的比较,以及该学科的学术资源在全国各学术馆的分布情况,这样,当使用者需要某种本馆没有的文献或其他资源的情况下, 就 能找到这种资源,这种专业素养在美国目前的极其发达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资源共享的情况下,显得尤其重要。 馆际互借在一般情况下是由读者通过邮件向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处索取,工作人员均为图书管理员,过程简单方便。但如果在引文信息不全或者在非拉丁语系的外语的情况下,就需要学科馆员参与,此时其专业知识就会显得很重要。 最后,在加州大学这种联盟环境中,因为有大量的联合采购,所以有十几个以学科为 名 的委员会来协调各校在资源需求方面的意向,其成员都是各校的学科馆员,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建议可能大家都有兴趣的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并由各校学科馆员投票,再送交一个由各校负责馆藏的副馆长组成的 联合 委员会最终决定当年联合购买和投资哪些资源。这类的采购每校投入的金额有一个按学校的大小、资源需求量而事先定好的比例公式决定的。 上面我只例举了一些直接和馆藏建设有关的内容,还没说 学科馆员 和所管学科科研人员沟通交流以取得有关本校教学科研现况等方面的工作,我之所以把这些工作内容详细列出是因为我想说明学科委员围绕馆藏建设能做的事实在太多,实在无暇 顾及 其他的 、应该 属于参考咨询的图书馆业务,比如 , 查收查引或讲授一般的数据库检索课程。 (5)对学科馆员更深层的一些思考 我也知道,我说的这些可能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国内的重大资源采购权都在馆领导手里,而馆藏建设其实也就是在采编、书商竞标这个层面上。但从长期看,我觉得我们很难用这种办法来建设出色的馆藏以达到更高的建校目标,更何况世界一流学校了。 另外,即使我们只 建一个 传统的以馆藏建设为中心的学科馆员系统(我觉得制度这个说法实在不是很贴切,在无意中透出了后面说的一些图书馆希望通过学科馆员 将 馆员地位专业化 、 制度化这个潜台词)在一个馆内全面展开,而且让它名副其实,使每个和本校科研教学有关的学科都 搭配 学科馆员,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伯克利加州大学有 一 个我认为是最理想的学科馆员组织结构 : 共有 145个学科/系/项目 (subjects/departments/programs),由 50多位 学科馆员负责,而且上面有人文、社科、理工、生命科学 等四个 学科领域 , 加上馆藏服务联席会议和资源领导小组 ,组成一个 金字塔形结构。 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的人更多,覆盖 518个学科/项目, 我所在的河滨加州大学图书馆一度有 30多人。其实对绝大部分的图书馆,从实际服务和本身的人力资源配备看,实在没有必要搞这个既陈旧而且很难做到家的服务模式。我一直觉得这是国内很多图书馆借鉴美国高校馆的一个误区是 : 因为他们希望得到最好的模式 ,而误以为很多世界一流学校的做法是最好的,从而 往往忽视 这些学校的有些做法 其实是历史和妥协的结果,因为美国这些动则上百年甚至两三百年的图书馆实在有太大的历史包袱和盘根错节的组织关系,尤其是像哈佛这类学校 。 如果你不了解 他们 一个做法的来龙去脉,你是不可以学的,因为这很可能是历史和无奈的结果,如果他们现在重头开始,他们连自己都不会做的 ,要知道只有适合自己的做法才是最好的方式。 再则,既然冠以学科的头衔,学科馆员就要有和这个称呼相配的专业知识。但中国和美国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 在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服务理念上的不同。根据文献阅读和同国内同行的讨论,我的理解是国内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指的是馆员对某个学科的知识,比如目前这个学科的整个知识结构、最新研究特点等。相比之下,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专业知识的定义更倾向于对这学科以及和它有关的更大的学术领域的信息资源的了解,而这些东西 未必在 该学科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范围之内,同时他们也往往无暇顾及这些东西。作为学科馆员 ,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自身的专业特长来为科研和教学人员服务,而不必刻意追求这个学科的知识,因为我们不光会舍本求末,而且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和毫无必要达到本专业科研人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追求从业人员在具体学科知识上的 “含金量”对图书馆员这个职业本身有致命的伤害,因为它的实际结果是:非图情专业的高学位持有者在没法找科研和教学工作时可以堂而皇之地在高校图书馆找到工作,冲击本来是属于图情专业毕业的人的职业市场。从长期看,这对图情界乃至图情教育都有潜在的副作用, 它不仅仅稀释了图书馆员的专业地位,而且使 图情行业的就职门槛更难建立, 让 人觉得没有必要去读图情专业了。 最后,对中国高校图书馆而言,如果学科馆员本来就是研究人员,甚至是这个学科的博士,那是很理想的。美国图书馆固然也不会放弃这等的人才,但他们知道在实际上是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这之间还有一个门槛:也就是所谓的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学校发出的图情硕士学位 (ALA/MLS,MLIS),所以除了极少有了某个专业学科的博士后在再去读图情硕士,图书馆也不会刻意去找这类人才。 在我多年来主持的历次招聘活动中,往往最最先出局的是这类有专业博士而没有图情硕士的应聘者,因为他们不符合最低要求中的第一条。 和中国的思路相反的是:对美国高校图书馆来说,招聘没有图情硕士学位而有某专业的高学位甚至博士学位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为兼有图情硕士学位和专业学科背景(尤其是 地理信息系统和 STEM等科学)的人并不容易找到,但光有某专业的高学位甚至博士学位却不难找,所以出于现实的考虑,现在有时在某些馆员 招聘广告 上看到这类 把 “同等学历” 作为 最低 入职 门槛 , 而放弃传统的图情硕士学的 要求 。这种做法 实在是出于 无奈,而非 任何高校馆的 第一选择。 (6) 学科馆员的名称真有那么响亮吗? 看了一些国内高校馆的一些有 “学科馆员”的图书馆的网页,坦白讲,我觉得大多数馆列举的工作内容拿到美国其实就是过去的参考咨询工作,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参考咨询这个名称在也是一个逐渐淡化的称呼,现在正以另外一些更能体现服务内容的名称所代替。参考咨询其实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传统上,而且到目前为止配备人员最多的部门,拿我馆为例,我们差不多有一半的一线馆员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如果从务实的角度讲,如果冲淡其学科的关联性,可以更好地统筹人员的调配。此外,既然你做的不是原来定义(也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中学科馆员做的事,何必用这个名称呢?更何况这个名称其实也是十分的陈旧,和现在的很多新的服务项目并不配套。我自己并不希望言必称美国,但国内的很多有关学科馆员的研究文章,往往都是拿美国的例子做理论依据,并来支持学科馆员的重要性和其服务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摘取了自己想支持的服务内容而舍弃了一些核心内容,而各地高校馆在理解和具体执行时又进一步偏离,把这个其实是学科馆员当成了实现馆员队伍专业化的万金油,到处用它拿来贴标签。比如,一些馆 成立了机构知识库建设中心、学科评价中心、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心,其实这些都是服务的内容并不针对一个具体的学科,何不用更响亮的而且又时代感的名称来称呼这些新的部门和岗位,比如数字资源管理部 ( Digital Services Division),数据馆员(Data L i brarian, Digital Services Librarian, Digital Collections Librarian) ? 这让我这外人感到 十分 不解。 (7) 有没有专业馆员?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原先想的题目是 “ 有没有专业馆员 ”? 虽然吸睛,但觉得这听上去似乎有点绝对,所以改说学科馆员。我本人觉得 把 专业馆员延伸出去 ,会 有太多的问题:如果有专业馆员,那么非专业馆员是什么?从职业上看,我们听说过非专业律师吗?他们还算是律师吗? 另外,我们敢让非专业医生看病吗? 我觉得答案其实很简单:图书馆里只有馆员和非馆员 的图书管理员 ,而前者都是专业的,否则他就不是馆员。 据我的观察,之所以国内有专业馆员的说法以及学科馆员 “制度”在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的流行 , 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为了顺便解决缺少 “合法”入职门槛这一长期以来困扰高校图书馆管理层的难题。 因为没有入职门槛,所以图书馆成了可以任意塞人,大家都是馆员这种尴尬的局面,于是出现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人人写学术论文、有职称不聘、馆员充斥流通等无须太多专业知识的岗位。 在这种情下, 用专业这个标签来再次标注部分的 在职人员 , 让 这 “专业”的名号 使之 区别与其他的 图书馆工作人员 , 不光 突显学科馆员这个 “新”岗位的专业含量,还可以顺便解决入职“门槛”的大难题。这也 使学科馆员的概念在中国有了新的,但同时是更让人迷惑不解的新定义。 想这么做的 馆 可能认为有了学科背景的高大上可以在 事实 上建立一种隐形门槛, 希望通过这个学科馆员 “ 制度 ” 来提升馆员队伍的 “ 专业性 ” , 让这个 “制度”内的人成为“专业”馆员,从而纯洁馆员队伍。 这多少有点牵强,因为国内图书馆的不专业地位 源由 是缺乏有效的入职门槛,在已经入职以后在内部排队加贴 ”专业“标签,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我觉得国内完全可以通过建立 对在招聘中设立坚实 入职门槛的同时,对在职人员重新认证(比如参加在职 图情 教育项目,通过者给予证书) 。 另外馆内建立馆员职员两种体系(不同的评级标准,而后者不必出文章做科研),来重新建立一个专业队伍。这样就名正言顺的多,也可以扫除目前馆员队伍混乱,人人都可以当馆员的这种乱象。 缺乏入职门槛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一个大问题,是很多问题的根源。不根本解决的话,要建立一流图书馆也就无从谈起。 我 另外 要强调的是设立非馆员的岗位的重要性,这些人叫图书管理员也好,图书馆职员也好,没有它,这馆员的位置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在馆内岗位设计上,一定要形成一种严格的人事制度,来区分馆员和其他人员,也就是说少部分人是馆员的编制,其待遇和评定职称的要求是和其余的非馆员不同的,而且馆员只限于某些部门。比如在我所在的学校:流通领域是没有任何馆员的,即使流通部的主任也 就 是个级别较高的图书管理员。此外,我们的馆员和非馆员(人数比前者多一倍)是有不同的人事管理人员管理,其主要原因是前者是学术资格 (academic status) 也就是所谓的学术编制 。 不少高校的图书馆员都是教授编制,而后者是职员编制,前者是需要评职称,而后者写个总结,由主管写评语,要求 低 多了,所以很多人甘愿做这类 8 点 到 5 点没有学历和研究等附加要求的工作 。 (8) 你对学科馆员的未来是怎么看的? 从上面的谈话,大家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学科馆员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它是一个多年前应需而生的图书馆岗位。大家可能会问:如果我现在还没有学科馆员,那我还要不要建立这个系统 ?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现在还没有,你实际上可能是不需要它。在现在的情况下,学科馆员作为一种全面铺开的图书馆岗位系列,可能只属于极少数大学。如果没有能力(其实可能也没有必要),你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因地制宜,为本校几个重点学科设几个和学科有关的岗位,比如工程馆员,人文馆员等。 另外,一个更彻底的办法是:与其是建一个徒有虚名的 “制度”, 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打破这种束缚, 不如采取一个比较务实的办法:那就是冲淡所谓的学科的专业性,而大大加强本馆对教学和科研支持,并 考虑了本校师生需要的基础上,务实地推出完全和服务有关的一系列馆员岗位:新生服务馆员、研究支持馆员、数据馆员、数字资源馆员 等等。 在这种结构下,设个别以学科为名的馆员也可,实在没有必要建一个全面的学科馆员系统。你的需要你知道,对你好用就好,隔壁学校有没有,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好比说,如果一个地方现在没有座机电话网,我们还有必要建一个新的过去那种的电话系统吗?你还会羡慕有座机电话的人吗?这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你把这点放下了,你倒是真的和国际接轨了,因为说穿了,学科馆员已经是一个很陈旧的 概念和称呼 了。 最后说一下我馆的情况:在执行了 15年后,我们去年撤销了所有的学科馆员。尽管我个人对此有点怀念,但我想的很明白:与其有一个人数不足(不到20人)而且没法有效运作的学科馆员系统,还不如一个没有学科馆员,但能提供整体教学科研服务的图书馆系统,因为它合乎我们的需要,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分类: 圕人堂|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