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圣克鲁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留学印象--室友篇
热度 1 lidawning 2019-1-28 20:33
引子:今天就启程回国了,现在圣何塞飞北京的飞机上。我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一年的学习生活正式画上了句号。回首这一年,很多人进入了我的世界,有不少事是我第一次经历,这些人和事构成了我在美国的一年。在此,对这些人和事做一简述,以便日后回忆这段岁月。 ------------------------------------------------------------------------------ 刚到圣克鲁兹时,与我的第一位室友D合租在林肯街。 D 是四川人,在 UCSC 读电子工程硕士,是一个学霸。在国内某 985 高校读到大三后,到美国读本科,一年半拿到那所学校的本科学位,然后在 UCSC 读研,一年时间就达到了毕业要求。他非常自律。在我的印象中,他每天和每周的时间都有固定的安排,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去健身、什么时候去超市进行生活物资补给都是固定的。除了学习,他另外的爱好是健身和打篮球。只要他没睡觉,不是在电脑前学习、就是在健身房或篮球场锻炼。这种学习和生活方式让他既有发达的头脑,又有强健的肌肉。 他做菜的方式也令我记忆深刻。基本就是水煮或者是炖。水煮鸡腿、白菜、青豆、豆腐等等,煮好后放上一大勺老干妈或辣椒油。这是他最常吃的菜。有时更简单的方式是,煮些青菜、放几只大虾尾,伴面吃。更高级的方法就是顿猪蹄。他选择这种极简的做菜方式,定是出于省时省心的考虑。他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他认为对自己提升不大的事上。只要营养够,味道是次要的。在这点上,我挺佩服他的。没想到在国外的90后留学生这么用功。 他话不多,但是只要是需要他帮忙时,他很愿意伸出援手。8月底,租房合同到期,他选择了去 San Jose 租房住,我选择了搬到 Santa Cruz 的另一个公寓租住,结束了 7 个月的林肯街生活。这时面临了搬家问题。他有车,在他的帮助下,我搬到了新的公寓。搬出来后,我们一同打扫卫生,以应对房屋中介的 manager 的检查。房子检查完后,我们互道保重,就再见了。也许不会再见了,不过没关系,能认识就是有缘。他在用他的努力追求美国梦。愿他成功。 离开林肯街后,我搬到了达科他街,室友是来自东北的Y博士和她老公小强,还有她父母,再后来还有他们出生不久的宝宝。 Y 博也是联合培养博士生,在 UCSC 生态系访问。搬到达科他街时,小强下楼帮我搬行李。在他的帮助下,我很快就搬完了。 Y博的沟通能力很强,做事很干练,待人接物很真诚。由于这边的房租比在林肯街时便宜不少,我的生活压力也小了些。他们很能替别人着想。他们做饭、洗澡、上厕所的时间总是和我错开,这让我在得到合租的好处的同时避免了合租的坏处。在我下班回来后,他们说话的声音都会降低很多。在达科他街生活的这段时间,心情非常愉快。每每坐在大落地窗前,望着外面的灯火,或红红的朝霞,总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希望。 前几天,Y博的父母和小强带着刚满月不久的宝宝回国了。他们回国那天早上,我是打算帮他们提下行李送一下他们的。那天早上时间还很早,我开着电脑,一边看着论文,一边等着他们出门。可能是怕打扰我,刚开始还能听到他们小声说话的声音,不一会儿当我走到门口看时,他们已经走了。也没来得及和他们说声再见。再过个把月, Y 博也要回国了,祝她顺利,祝愿他们的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在Y博的父母和小强带着小宝宝回国后,达科他街的公寓里住进了我的第三批室友 L 老师和她老公 W 先生以及他们 8 岁大的女儿。虽然只和他们做了一天室友,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善意。 L 老师是上海某大学的副教授,他们学校的土生博士如果想评教授必须要有一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去年评职称,其他方面她都完全达标,就是败在了没有海外访学经历上,非常遗憾。所以今年无论如何她也要克服困难出来访学一番。 L 老师和 W 先生为人非常热情。今天一大早,我刚起床, L 老师就到厨房做早饭。她跟我说“李老师,你今天早上就要回国了,我来给你做个早餐吧,也很简单,就三明治和粥。”我盛情难却,接受了她的善意。她昨天中午才到 Santa Cruz ,自己都还没安顿好呢,昨天下午才在 Trader Joe ’ s 超市买了些菜,就给我做早餐,谢谢她。快 8 : 50 时, Bo 师兄打电话告诉我到公寓楼下了,准备上楼接我,再送我去机场。 W 先生听到后,拎着我的行李箱,帮我背着背包就往楼下走。他个子不高,帮我提着行李送我上车时的那身影却显得很伟岸。他灿烂的笑容和那冬日暖阳交相辉映。上车后, Bo 师兄说, Shaoyong 找了一个好室友(因为 Y 博马上也要回国了, Shaoyong 租下了整套公寓, L 老师租了其中一间)。谢谢他们夫妻俩,虽然相识短暂,他们却给了我的访学生活一个温暖的尾声。祝他们一家三口在美国的日子幸福快乐,祝 L 老师的访学生活收获多多。 2019年1月27日写于归国航班上。
个人分类: 留学见闻|5100 次阅读|2 个评论
留学印象--老师篇
热度 3 lidawning 2019-1-28 20:28
引子:今天就启程回国了,现在圣何塞飞北京的飞机上。我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一年的学习生活正式画上了句号。回首这一年,很多人进入了我的世界,有不少事是我第一次经历,这些人和事构成了我在美国的一年。在此,对这些人和事做一简述,以便日后回忆这段岁月。 ------------------------------------------------------------------------------ 实验室的固定老师只有两名:吴老师和谢老师。吴老师是我访学期间的指导老师。他在业界的知名度很高,为中美两国培养了许多顶尖人才。今年81了,依然活跃在地球物理界。他每天在科研上投入的精力丝毫不比我们年轻人少。他的学术影响力也是广泛而深远的。在这里我想从能量和信息两个角度谈谈吴老师对我的影响。 如果问你,80岁的人是怎样一个生活状态,你的答案是什么?我估计大多数人给出的都是年老多病、孤苦伶仃、生活不能自理等。为什么会这样呢? 80 岁的老人,对我来讲是祖辈,他们的生存条件确实艰苦,营养也很差。能活到 80 也是值得庆贺的。我们这一代,生活条件虽然不能说很好,至少比祖辈父辈强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活过 80 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 80 岁时耳不聪、目不明、四肢无力,疾病缠身,那就毫无生活质量可言。吴老师现在耳聪目明,记忆力好,精力也特别好。这些为他做研究提供了硬件条件。 从能量的角度看,吴老师很重视能量摄入、并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例如,他每天都要休息好。由于个人习惯问题,上午来实验室比较晚。他带的饭菜也是营养丰富而均衡,青菜、虾尾等荤素搭配。吃饭的时间也很固定。每天吃完午饭后,他会休息出去散散步,以消除连续几个小时工作的疲劳,恢复体力。他也非常重视疾病的防控。去年7月他过 80 大寿和 WTOPI 年会期间,由于说话过多,嗓子受到些影响。他马上去预约了医生,检查病情。还有一次,他夫人从国内回来,染上了感冒。他感觉到自己也有些感冒症状,于是立马寻医问药。 对于他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嗓子受损、感冒发烧这种问题其实会对身体产生较大影响。少则几天,多则十来天无法正常工作。如果是一些大病,影响就更大了。这些病痛是会消耗大量能量的。在新闻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XX中青年英才由于积劳成疾猝死的新闻,让人悲痛不已。从能量的角度,如果他们能对自己好一点,每顿饭好好吃、得了病及时就医、累了休息下,会不会活得更长,做出更大贡献呢?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注重能量的摄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是我从吴老师身上学到的第一点。 从信息角度看,吴老师很重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在信息获取方面,一是通过查阅文献跟踪领域前沿问题。他经常看最新的文献,也常让学生调研新文献,然后和他讨论。二是把握每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记得去年SEG年会上,吴老师在一个关于全波形反演的分会场听报告,几乎每一个演讲者讲完报告后,他都提问。这种方式对于获取所需信息无疑大有帮助。实验室每来一个访学人员,他都安排一场报告会,对报告内容如有疑问之处,他也是及时提出。去年下半年,他回国访问了西安交大,听了一个老师的报告,觉得可能对实验室现有的一个研究课题有帮助,回来后,马上安排学生尝试。 在信息处理方面,他善于将看过的文献分门别类。他办公室里设置了好多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存放不同的文献类型。他也许对文献还做了其他处理。这个就不知道了,下回可以问下他。吴老师善于对文献做处理的表现是:当和你谈论起你们都看过的文献时,他比你记得的细节还多。善于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我从吴老师这学到的第二点。 做好能量管理,可提高做事时的能效。做好信息管理,才知道解决问题时有哪些工具可用、效果如何、才能有效的找到合适的工具。 我和谢老师的交流不多,但是能感受到他对我们很关心。刚到实验室时,找他聊天,他就和我长谈了很久,给我介绍实验室的情况等等。感恩节那天,他组织实验室的访学兄弟们去他家开Party,谢老师和他夫人亲自下厨。遗憾的是那次我去 Inge 家聚会了。据实验室其他的兄弟说,聚会从中午搞到晚上,气氛很热烈,都喝了不少酒。这次回国前,他又请我们几个马上要回国的同学去码头上吃饭。当我们问他打算带我们去吃什么时,他回答道,吃西餐。原因是,我们马上回国了,国内的中餐比这的好多了。吃西餐更有意义点。 在美国一年,吴老师从学术上对我进行指导,谢老师在生活上对我关心,让我觉得既有收获又有温暖。感谢两位老师,祝你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2019年1月27日写于归国航班上。
个人分类: 留学见闻|5575 次阅读|6 个评论
留学印象--实验室哥们篇
lidawning 2019-1-28 20:20
引子:今天就启程回国了,现在圣何塞飞北京的飞机上。我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一年的学习生活正式画上了句号。回首这一年,很多人进入了我的世界,有不少事是我第一次经历,这些人和事构成了我在美国的一年。在此,对这些人和事做一简述,以便日后回忆这段岁月。 ------------------------------------------------------------------------------ 到Santa Cruz不久,我就去实验室报道,办理各种手续。这个过程中, Yong 和 Shaohuan 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 2017 年 9 月份来的实验室,比我早 4 个月。他们带我跑相关的办公室、告诉我如何办理手续、让我很快就正式开始了在实验室的工作。从我进入实验室开始一直到 7 月份,访学人员只有他们俩、我和 Bo 师兄。 Yong 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有啥问题找他,定能给你一个好的回复。他给我各种生活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Shaohuan 是运动达人,摄影爱好者,对币圈有深入研究的人。有一次炒币赚了钱,还请 Yong 和我吃饭。他对我也很关心,知道我英语不好,有两次开完组会后跟我说,“李博,你有空的话可以去参加 Peggy 组织的 conversation ,对提高英语挺有帮助的。”后悔当时没有听他的建议,不然英语可能会好点。时间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和他们道别,他们就回国了。他们今年都将博士毕业,祝他们一切顺利。 Bo师兄是现有访学人员中资历最老的,他在这呆的时间最长,也是对这儿最熟悉的人。他技艺精湛,效率很高。在一边带孩子、一边做科研的情况下,他的科研产出还挺好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访学人员里只有他有车。我们想吃华人超市的菜时都是坐他的车去买或叫他帮忙带回来。他和他夫人 Xu 师姐也经常主动问我们需不需要去 Costco 购物。如果知道你要回国了,他们都会主动问你要不要送机。非常热心肠的两口子!妻子和我回国都是 Bo 师兄送机,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祝他们的宝宝茁壮成长,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 2 018年下半年,实验室陆续来了好些个哥们。 Xingguo 和 Guoxin 在吴老师开 WTOPI 年会的时候来的。 Xingguo 在挪威读博,一参加组会,首先觉得他英语很好。后来听他讲当年准备出国时学英语备考吃了很多苦,真是印证了那句歌词“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后来, Xingguo 和我一个办公室,每天第一个来的是他,最早走的也是他。他干起活来,只听见键盘噼里啪啦的响,不知道是程序还是论文就那样产生了。中午吃饭时,总是要和大伙们吹牛一番,然后继续干活。每天 5 点左右早早的收工,得回去给他室友做饭。在工作中,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是个高手。在生活上,建立起了他室友那边 10 几个本科硕士和 WTOPI 这边 10 几个访问博士生、学者之间的 community 。自从有了这个跨年龄、跨专业、跨海峡两岸、甚至跨国界(指熙永)的 community 后,聚会是一场接一场,你不会再有身在异国他乡之感。 Xingguo 是个有才学又有领导能力的人,祝他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回国兴国。 Guoxin是个学术与实践能力都很强的人。吴老师提出的 Envelope Inversion 的主要推进者之一。也是陆陆续续在这边工作时间最长的访学人员之一。他坐功很好,如果没有人去办公室打断他,他可以一坐就是大半天。据他讲,他坐坏了好几条牛仔裤,都是屁股档上坏了。从这点,你大概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性格。他也很能说,要是你跟他侃,他可以连续和你说上两三个小时,不带停顿。什么话题都能找到聊点。他爱上知乎,知识全面。由于在知乎阅贴无数,被知乎封为求知小霸王。 Guoxin 说没去过成都,我邀请他今年去成都参加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作为 WTOPI 的亲友团为我助阵。他欣然接受。只要我答辩时间和 EAGE (欧洲地球物理年会)的时间不冲突,他就去。几天后他也将回国,祝他一切顺利。 Chao是在 9 月份来的实验室,一个帅气的东北小伙。喝起酒来,毫不含糊。只要你愿意喝,他可以陪你战到最后一滴。喝酒只要有他在,肯定能尽兴。我们这个 community 里,喝酒次数和喝酒总量最多的,应该是他。如果要组织酒宴,叫上他准没错。除了喝酒,健身也是他的一大爱好。他似乎每天都要去健身房。不光自己健身,还带动了 Hui 和他一起。现在他既是健身爱好者又是健身教练。凭他喝酒的那股爽快劲,你就能知道他是个爽快人。和这种人共事是愉悦的。此去经年,咱还能相聚,愿你以后的日子里,酒喝好、事做好、好运长相伴。 Harry, Alex 和 Bingkai 都是 10 月下旬来的。他们三个都是 90 后,充满了活力。 Harry 是个很有礼貌又懂得感恩的人。来之前加过我 QQ 和微信,向我咨询过一些问题。来了后,多次对我表示感谢。其实那些问题对我来说都只是举手之劳而已。所谓见微知著,从这种小事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值得你帮的人。近段时间, Harry 感情上遇到了些困难、脚也崴了。希望他走出困境、早日康复、多出成果。 Alex 应该是现在的 WTOPI community 里最年轻的了,帅得不要不要的。如果不信,你可以上 UC Santa Cruz Seismology Laboratory 的网站看他的相片,比林平之还帅。除了帅, Alex 还很好学,经常去参加 English Conversation, 还找了两个 English partner 每周练习英语。 Alex 和他师兄 Guoxin 一样,很能坐。别看他嘻嘻哈哈的,干起事来可认真了。祝他早日攻克 Markinco Imaging 。 Bingkai 在科研上是个专心致志的人。每次去他们大实验室那边,都看到他在认真的写代码,如果不找他聊天,他是不会被打断的。他很享受那种沉浸在学术中的感觉。祝他多出成果。 Jack是一个有好奇心、能和别人打成一片的人。他很爱参加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多了解美国。我很认可这点。他可能是和我一起参加 English conversation 最多的人。虽然年龄比我们大几岁,但是心态很年轻。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值得我们学习。祝福他在美国过得开心快乐,圆满实现访学目的。 Hui和 Yun 是 12 月份才过来的。时间虽短,但交往不少,主要得益于最近活动多。 Hui 腆着个肚子,圆乎乎的,开起玩笑来还常常拍肚子。口头禅是“没毛病”,“妥妥的”。有种俺老猪出马,一切都能搞定的豪迈。你可千万别被他大智若愚的外表欺骗。他可是个大肚子有大智慧的人。博士毕业才一年,在那个 level 上能拿的所有项目他都拿到了。他最近要接 Xingguo 的班,入住新的 House 了。祝他和新室友过得妥妥的。 Yun 做得一手好菜。他刚到的那天就给我们做了一顿饺子。那刀工可是杠杠的,非常专业。后面还吃过他做的菜,那都是专业水准的。他让人感觉很亲切。从他和他女儿打电话的表情也可以看出他是位好爸爸。离开老婆孩子在这边访学,不容易,加油!希望以后在国内还能吃到他做的菜。 Shaoyong 和老刘是最近才来的。交往不多,但看得出来他们是做研究的人。 Shaoyong 刚来不久给我们做了个报告,介绍了他以前做的一些工作。很系统,也很深入。无论是对学术前沿的把握,还是对学术问题的提炼都很准确。最近,他在写基金本子,预祝他今年有个好收成。老刘是做大地震的,来这边跟的是美国的两院院士。在这种牛人的指导下,相信他能做出好成果。 认识Huijing是在一年前,那个时候,我刚到实验室。他刚刚联系上吴老师,想来这边和吴老师一起工作。他给我们做了个报告,他做的工作,我只能用高大上来形容。我完全没听懂,但这不影响我对他不明觉厉的评价。他来美国读的博士,博士毕业后做了 2 , 3 站博后,刚认识他那会儿,他跟我说,他来美国七年了, 0 娱乐。他在数学上下过苦功夫,做数学题算过的草稿纸可以堆三麻布袋。这种人非常难得。祝愿他早日做出大成果。 除了这些在实验室访学时间较长的哥们外,这一年,还有些短期访问的学者,如:中科院的赵老师两次来美国开会,期间都来实验室交流。中科院的Han Li博士来访问了 3 个月,他的导师常老师来访问了一个月。同济大学的 Benfeng , Pengfei 来进行了短期访问。他们来访问的时间虽短,可给我的印象很深。 这就是美国一年,我在实验室认识的人。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我的收获,就是多样性。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年龄、性格。被吴老师所吸引来到了WTOPI,交流所思所想。对多样性多一点了解,可以让人变得包容。会让你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和你不同的人。也会让你变得谦虚,你会真切的体会到原来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会有如此大。更重要的是,让你离真实的世界更近了一步。谢谢你,各位 WTOPIer 。大家后会有期,保重! 2019年1月27日写于归国航班上
个人分类: 留学见闻|3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