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展论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2017国家机器人论坛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Kara0807 2017-4-7 08:09
2017国家机器人论坛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文章来源:德先生 撰写:高琳 编辑:梁侨 2017 年 4 月 2 日,“ 2017 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暨 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在山东日照隆重召开。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高层次的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领域的品牌学术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本次论坛邀请到机器人及自动化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创投界的代表做主旨报告、主题演讲和交流,出席论坛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致力于机器人、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的研发、生产、使用、创业、投资、媒体等代表 500 余人,共同探讨如何增强我国智能机器人自主研发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推动其在智能制造、智慧生活、智能产业和国防安全领域的深入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在上午的主论坛结束后,下午 多个 分论坛 平行召开。论坛一聚焦 “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 主题 ,汇聚了科研人员、企业高管等专家代表 20 余位,对全球工业机器人和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总体规模、主要技术特点、上下游产业分布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德先生”作为此次论坛的合作媒体,全程参与各分论坛并为大家介绍论坛报告。 工业机器人与移动机器人进展报告 论坛开场嘉宾 是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梅雪松教授,梅雪松在高速、高精度机电系统实现方法和控制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 ,此次为大家带来了 《工业机器人与移动机器人进展报告》,主要从研究进展、工业机器人应用、基础科学与共性以及服务机器人应用等四个方面展开,介绍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近期有关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研究工作的最新 工作。重点围绕 工业机器人参数标定技术、微创手术柔性操作臂精确制造技术、软体机器人研究、智能传感与感知技术、服务机器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 展开讨论 , 并 展示 了智能机器人 实验室开发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技术及 其潜在 应用场景。 水平关节型机器人 (SCARA) 及其在电子制造业应用 来自台达机器人公司的江振民经理以《水平关节型机器人 (SCARA) 及其在电子制造业应用》为题目,对工业机器人中国市场发展 、 工业机器人分类 、 台达机器人家族及其产品介绍以及台达 SCARA 机器人平台在电子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进行了详尽介绍。谈起国内机器人市场,江振民表示,尽管日系品牌的精度控制方面优于国产品牌,但是近年来,国产减速机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国产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台达从最开始的机器人零部件制造商 起步 ,经过相当严密的评估才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研发的水平关节型机器人( SCARA Robot ) DRS40L 系列和 DRS60L 系列以及垂直关节型(六轴)机器人 DRV70L 型系列和 DRV90L 型系列 , 具备优越的速度及精度,能够快速精准的完成插件、组装、涂胶、包装等作业,帮助客户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江振民谈到 , 当下制造业市场,产品周期性短 、 利润低, 相对 高昂的自动化改造,客户大多数宁愿选择人工作业。台达另辟奚径,通过导图软件读取鞋底平面图,再转换成机器人行走路径,轻松解决了异形 涂 胶运动轨迹问题,并可实现多样化定制 。相比传统人工方案, 采用台达 SCARA 机器人后,费用 可 缩减了百分之六十。这对于用工荒的当下,无疑是为客户解决燃眉之急。也为其他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和市场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机器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刘长勇总经理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机器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的报告 ,分享对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以及新松公司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刘长勇表示,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销量增长较快,但从目前的机器人使用密度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如果中 国机器人密度达到 2020 年 每万人 150 台 的目标水平,未来 5 年机器人保有量将增长 2 倍左右,中国保有的机器人密度和国际平均密度 相比 ,还没有达到一半,这说明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潜力巨大。 报告中指出, 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 可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阶段为计算智能,目前的机器人主要体现在编程、计算,以轨道计算为主,第二阶段,进入感知智能, 通过 各种传感 器 的加入以此来提高机器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第三阶段为认知智能阶段。当下机器人重点发展的是第二阶段 “ 感知智能 ” ,即实现机器人在制造领域或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认知智能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眼前需要重点突破的是感知智能领域。当前新松机器人推出新产品 —— 七自由度协作机器人,有四大技术优势,即改变运动、动力学特性、容错能力;自由度冗余,更加灵活;人机写作、模块化、感知性能;牵引示教、高精度 ,在工业中具有良好应用 。 报告的 最后 , 刘长勇表示 , 将来的机器人肯定是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并且是人机共享, 方能 满足信息化的发展。 基于视觉测量的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方法 中科院自动化所高 技术 创新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魁 作题为《基于视觉测量的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方法》 的 报告,原魁首先提出目前现有的传感器例如激光测距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存在精度要求不够高、受满足实时性要求局限以及不受光照条件变化影响等特点不能很好地满足移动机器人进行环境感知的需要 ; 进而提出视觉测量的概念,即利用视觉传感器得到二维图像信息获取测量系统与被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信息 ( 深度信息 ) 。接下来, 报告 介绍了三种基于视觉测量的深度信息传感器系统,包括基于光斑结构光的视觉测量方法、基于点阵结构光的视觉测量方法、基于 SIFT 特征点的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方法, 阐明其 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实时性好等优点,可以用于移动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导航。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并 在 红领集团 落实应用 的双向行走 AGV 智能小车机器人、智能分拣配对系统、智能吊挂系统和智能分拣送料系统加快 了 物料运输,提升了设备自动化与流程智能化程度, 推动了 传统制衣工厂向数据驱动智能工厂的 升级 。 埃夫特以应用驱动与技术创新迎接智能机器人时代 上海东华大学 MBA 、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华北区总监朱晓鹏 为参会嘉宾讲解 《埃夫特以应用驱动与技术创新迎接智能机器人时代》, 围绕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埃夫特成长史、产业应用驱动 三个主题, 朱晓鹏 强调 ,随着各工业国家老年化、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和工业机器人成本下降与智能化提升等产业发展趋势,近两年兴起的智能制造,让 机器人 产业第一次站在了风口之上。埃夫特前身为奇瑞装备有限公司, 2011 年首次实现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生产线成线应用。 2015 年和 2016 年凭借在喷涂机器人领域和机器人金属加工领域的竞争优势,先后收购意大利 CMA 公司和意大利 EVOLUT 公司。公司喷釉机器人产品从人工驱动示教无动力关节臂喷釉、获得喷枪运动轨迹、生成机器人运动轨迹到现在的工业机器人再现喷釉曲线的演变进化过程,优化产品生产线,促进埃夫特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的市场地位。此外,埃夫特还全力支持和推动国产机器人教育产业发展, 服务于华北地区的大中专院校,改进机器人应用与教学方案、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菱 F 系列工业机器人简介 作为三菱电机全国唯一的综合授权代理 —— 青岛科菱恒信工贸有限公司的 林昆卫经理 带来了题为 《三菱 F 系列工业机器人 简介》报告, 重点介绍 三菱电机 F 系列工业机器人的产品性能、优劣势及 其 现场应用情况。 报告指出 , F 系列工业机器人是通用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包装等行业。林昆卫通过视频演示方式展示了三菱电机 RH-6SH 、 RH-6FH 、 RH-6FH55 三款产品,产品相较同类型产品具有更高水平的动作速度、充分利用的安装空间 、加大的 旋转轴动作范围,此外耐环境性 明显 提高(提供包括洁净和防水在内的各种耐环境规格) 并 便于维护(减少因为维护的停机时间,降低维护成本)。 同时 ,三菱六轴机械手 拥有两大特点 : 1 、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具有高刚性手臂与最新型的伺服控制,可提升动作的速度、精度、性能 ; 2 、广泛运用于需要高速运作的小部件搬运及需要高精度的组装作业等区域。 新技术 + 旧产业 = 新产业,此次论坛围绕机器人在制造行业应用中的难点与前景展开讨论,全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
个人分类: 专家报告|2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7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电科技奖颁奖大会召开
zbt92 2017-1-13 13:55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1 月 12 日,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 2017' 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召开。学会名誉理事长、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姚振炎,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原主任张基尧,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张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电集团原总经理周大兵,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王浩、胡春宏等和来自全国水力发电战线 80 多个单位的 300 余名新老水电工作者代表欢聚一堂,共谋水电发展。 开幕式上,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长张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尚富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姚振炎以及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韩水的代表,先后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在水电学术交流阶段 , 国际水电协会执行长理查德 . 泰勒作了《互联世界中的水电》专题报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陈观福介绍了我国企业《践行一带一路战略 唱响中国品牌》的情况;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路易斯 . 贝尔加介绍了《世界水电发展趋势》;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的庞秀岚向大会汇报了我国《水光互补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成功范例。与会代表在了解到国际水电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的同时,还饶有兴致地分享了来自我国水电第一线单位的同志,关于中国水电 走出去 战略实施、水电与风能、光伏多能互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周大兵主持潘家铮奖和 2016 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根据《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 2016 年共评选出潘家铮奖获奖者 3 名, 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 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 45 项。同时,大会还对获得 2016 年度 《水力发电学报》优秀论文奖 的 10 篇获奖论文作者进行了表彰。 论坛最后还举行了 中国水电会旗 交接仪式,经商定 2018' 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将由国家电网公司与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共同主办。(张博庭)
1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将于十月在京举行
kexuechuanbo 2016-6-1 11:33
第五届西北联大会议将于今年十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2016-05-12 北京师范大学 追寻西北联大 北京师范大学 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邀 请 函 各相关高校、西北联大研究者: “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拟于2016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光明日报社、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特邀贵校学校领导、有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出席论坛。 现将有关事宜函告如下: 一、论坛主题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旨在全面梳理西北联大的历史脉络、教育思想、学术贡献,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荣传统,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届论坛主题:弘扬西北联大办学传统 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 交流与研讨的主要内容: 1.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研究 2.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3.西北联合大学对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影响 4.西北联合大学与高校“双一流”建设 请贵校学校领导在论坛上发表演讲。请贵校专家围绕主题撰写论文并做交流发言。 二、会务说明 本次论坛的成果将结集出版。请于7月10日前将您的论坛报告或参会论文电子版(请尽量使用WORD2007版,加注“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使用“页末注”)发至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筹备委员会秘书处。 联系人:白 媛 魏书亮 电 话:010-58800132 010-58802103 传 真:010-58800102 邮 件:shdxsh@bnu.edu.cn 会议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会议安排将在第二轮通知中详列。 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筹备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代章) 2016年4月14日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代表参观汉中西北联大办学遗址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2-9-25 08:30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会议代表赴汉中城固西北联大办学旧址考察 9月16日—17日,由35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组在汉中城固西北联大办学旧址进行实地考察,本次活动也是“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党委副书记黄建民陪同考察。考察组成员来自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兄弟院校及科研单位。 在城固调研期间,考察组先后前往古路坝西北联大旧址、城固一中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考院小学西北联大纪念碑、城固二中西北联大师范学院旧址以及西北联大研究发掘的张骞纪念馆、汉中市古汉台等地参观考察,古朴的院落,艰苦的环境,鼓舞人心的纪念碑文,无不引起考察组专家学者及联大后人的感念与激动。 通过实地走访,大家对西北联大的历史脉络、“公诚勤朴” 的办学理念、共赴国难的崇高精神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黄建民副书记在参观了联大旧址后对于联大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西北联大对于西部高教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联大的迁入,才真正奠定了西部高教的基础。但是,目前对于联大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与西南联大的声名远播,西北联大却逐渐被人遗忘。此次考察活动就是希望以“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为平台,通过走访联大遗址,让诸位专家学者能够直观地了解联大历史,感受联大精神,鼓励大家不仅要将西北联大的研究继续做下去,而且要将西北联大的研究做大、做深、做实。同时,黄副书记也强调了西北联大对于我校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西北联大秉承扎根西部,开发西部的精神,大力推动了西部教育及经济的发展。作为直接继承了西北联大光荣传统的西北大学,更应继承联大的办学精神,以开发西部、发展西部为己任,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我国教育理论界著名专家王杰教授、储朝晖教授、黄书光教授,我校校史研究专家姚远教授等在接受当地电视台记者访问时,都高度评价了西北联大的办学精神,对深入开展西北联大校史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我校还特意邀请了原西北联大常委徐诵明的孙子徐冬冬先生,以及原国立西北大学代理校长陈石畛先生的女儿陈和临女士一同考察。他们在参观办学遗址后很受感动,并感谢此次论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感受父辈,了解父辈的机会。同时,他们还接受了《天下》杂志的采访,为研究西北联大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口述史料。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在抗战时期由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三者为基干组成的联合大学,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大学联合体之一。西北联大当时设有6个学院,23个系;拥有诸如徐诵明、黎锦熙、侯外庐、张伯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联大扎根西部,在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依然为我国尤其是西部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次考察活动得到了汉中市、城固县的大力支持,汉中市副市长王春丽表示,汉中市一定会积极加强与我校的联系,全力支持西北联大的研究。 联大旧址 考察组参观古路坝旧址 在考院小学西北联大纪念碑前合影 在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合影留念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3109 次阅读|3 个评论
《现代基础科学发展论坛》2010年学术会议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
yangxintie 2010-11-25 14:38
《现代基础科学发展论坛》 2010年学术会议(M3),10月 16日上午至10月17日在北京郊县南华山庄举行。 10月16日上午,会议执行主席董晋曦教授: 特邀报告三篇: 9: 00特邀报告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普遍的信息论证明(北京大学物理学 院教授张启仁) 10: 00特邀报告之二:纳结构光电子器件研究进展(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黄翊 东) 11: 00特邀报告之三:纳米生物医学成像及表征(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韩 东) 10月16日下午,会议执行主席:冯正和教授 14:00 学术报告:卫星导航和惯性导航与、时间和空间的理论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12所研究员林金) 14:40 学术报告:在非线性系统中微观粒子的特性和非线性量子力学(电子科技大 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庞小峰) 15: 20 学术报告;核物质相对论平均场论的量子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高春 媛) 16: 00学术报告:近代法求解氢分子离子 H。短程相互作用能(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教授刘庆军) 16:00 学术报告:波导与现代物理学(浙江农林大学物理实验中心讲师王仲俄) 16:20学术报告:有限微波波束在对称双三棱镜结构.中的 Goos.Hbohen与 Imbert-Pedorov位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曲敏) 10月17日上午(会议执行主席:黄志洵教授) 8:00学术报告:时间、空间和作用量(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曹盛林) 8:40学术报告:波源自观测Dppler效应与推迟Doppler效应(空军装备研究 院通信所研究员崔蕴华) 9:20学术报告:空气动力学内的相对论原理(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杨新铁) 11:00学术报告:探索动态Casimit效应与提取真空零点能(北京航空航大大学物 理系教授江兴流) 10:40学术报告: 在300Mev电子存储环上探测到38Gev异常电子出射迹象(营口市公安局高级高级工程师钱大鹏)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83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原创】+【转载】科技期刊发展的一剂猛药?
pkustm 2010-9-26 16:18
科技期刊发展的一剂猛药? 2010年9月7日至8日,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Nature》杂志在9月15日以Strong medicine for China's journals为标题做了报道。但尚没有看到相关的与猛药有关的国内报道。 真心希望我国的科技期刊能够越办越好。正如李副署长所说: 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管理者和出版工作者不仅要积极迎接和适应科技发展及国际学术出版竞争的挑战,更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 影响力 ,使其真正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引自 http://chuban.henanci.com/Pages/2010910152150.shtml ) Scidev.net转述Nature的相关报道说: 在上周(9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一场科学出版人会议上,中国宣布将从科学技术出版大国转变为科学技术出版强国。它打算从明年1月开始终结弱的期刊,为强的期刊提供财政激励,但是尚未公布具体的实施方案。( http://www.scidev.net/zh/news/zh-136748.html ) 为方便来访的朋友,将Nature文字贴在这儿: ==== Strong medicine for China's journals Weak publications will be 'terminated'. David Cyranoski Li Dongdong plans major reforms for Chinese publishing.IMAGINECHINA Few Chinese scientists would be surprised to hear that many of the country's scientific journals are filled with incremental work, read by virtually no one and riddled with plagiarism. But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came as a surprise last week. Li Dongdong, a vice-minister of state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s (GAPP) the powerful government body that regulates all publications in China acknowledged that the country's scientific publishing had a severe problem, with a big gap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needed reform. Opening a meeting of scientific publishers in Shanghai on 7 September, Li announced that by January 2011, new regulations will be used to terminate weak journals. Precisely how this reform will work is the subject of hot debate. If an evaluation process finds a journal to be weak, it may be forced to close altogether, or relaunch with a different editorial board, a different title or even a different subject focus. Those journals judged to be strong will receive support such as tax breaks. Scientific publishing will be concentrated in five-to-ten large publishing groups that will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says Li. We will turn China from a lar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r to a powerfu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r. GAPP did not respond to Nature 's requests for more information. News of the regulation startled many of the publishers at last week's meeting, the 6th China Science Journal Development Forum. Some believe that bureaucrats should not be interfering with journals, and others say that powerful scientists will resist the move. But all agreed that China's scientific publishing is in bad shape.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he roughly 5,000 predominantly Chinese-language journals are 'campus journals', existing only so that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can accumulate the publications necessary for career advancement, according to one senior publisher. And in a Correspondence to Nature last week, Yuehong Zhang of th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reported that a staggering 31% of the papers submitted to that campus journal contained plagiarized material ( Nature 467, 153; 2010). Most Chinese journals make their money through funding from their host institutions, and by charging authors per-page publishing fees. Most are never cited. Who knows if they're even really published. They're ghosts, says one publisher, who declined to be named. Wu Haiyun, a cardiologist at the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in Beijing, says that only 510% of these journals are worth saving, and the rest are information pollution. Most of China's top researchers already forgo Chinese pub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ones, where they earn the recognition that can promote their career. And they are increasingly successful: in November 2009, scientists from China became the second-most prolific publishers of scientific articles i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s. But some Chinese librarians are beginning to baulk at the prices charged by these foreign journals. On 1 September, an open letter signed by 35 librarians criticized foreig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ublishers for using their monopolistic position to raise subscription prices annually by more than 14% for the next 3 years. Meanwhile, some of the better Chinese journals are being publish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foreign companies such as WileyBlackwell and Springer, respectively headquartered in Hoboken, New Jersey, and Berlin. Cell Research, for example, based at the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co-published by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reached an impact factor of 8.2 in 2009 the highes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cluding Australia. Impact factors could provide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the government's evaluation system.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since 2004 and covering some 1,800 of China's top journals, provides impact factors that measure their signific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articles are cited by peers. Many Chinese journals are switching to publishing in English to increase their impact factors, and more than 200 English-langu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are now based in China. ACTA Genetica Sinica became th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n 2007; Neuroscience Bulletin, founded in 1998, switched to English in 2006; and in January 2009, Acta Zoologica Sinica, published since 1935 and the second-oldest journal in China, became Current Zoology. In its first year, the proportion of papers that it published from non-Chinese scientists shot up from 16% to 42%. Having earned a spot on the list of journals counted by Thomson Reuters Web of Knowledge, the journal is awaiting its first impact factor. Martin Stevens, a zo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says that Current Zoology is now finding a niche. Before, there weren't any journals that had this relatively broad audience. Many looked at specific areas of biology, says Stevens, who guest edited a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about how the sensory system relates to evolution. A minority of Chinese scientists argue that there is no need for Chinese-language primary research journals at all. All original Chinese research should be published in English-language journals to get the widest audience possible, says Wu, who adds that Chinese-language journals should stick to publish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review articles. Is it necessary for China to have its own journals? he asks. The government's answer is an emphatic 'yes'. For Li, strong scientific publishing is a necessary driving force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Once the new reforms are under way, she says, journals will be a strong part of our soft power. 《Nature》文章中说道:News of the regulation startled many of the publishers at last week's meeting, the 6th China Science Journal Development Forum. Some believe that bureaucrats should not be interfering with journals, and others say that powerful scientists will resist the move. But all agreed that China's scientific publishing is in bad shape. 请从此网址访问《Nature》原文: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915/full/467261a.html 相关中文新闻一则: http://chuban.henanci.com/Pages/2010910152150.shtml 上海市日前举行了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金鑫 编辑:孙争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消息,上海市9月7日~8日举行了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为本次论坛主席。业内专家、学者围绕出版业变革中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是中国科协于2004年创办的一个连续性学术交流品牌项目,是中国科协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重要抓手。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出席论坛并致辞,近400位中外嘉宾参加论坛。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李东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转变、出版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科技期刊管理者和出版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深化改革,使科技期刊成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先锋力量。   李东东说,科技期刊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牢记使命,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发展规模和质量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李东东表示,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新兴出版势头迅猛、数字技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日趋完善的新形势,科技期刊要借助科研开发以及出版业、传媒业、信息服务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积极实现科技期刊业态转变,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李东东指出,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一要切实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和重塑新型市场主体。对已形成规模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科技期刊要加大扶持力度,予以政策支持,推动优秀科技期刊进一步做大做强。二要积极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科技期刊要利用内容制作的优势,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刊物的表现形式、为读者服务的功能及延伸期刊的价值上,进行大胆尝试,作引领期刊数字化的表率。三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加大对优秀科技期刊扶持力度。李东东说,新闻出版总署将在完善学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管理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现象管理处罚力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优化学术期刊发展环境,推动学术期刊发展,为学术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李东东表示,一个国家科技期刊水平,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科技共同体的凝聚力。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管理者和出版工作者不仅要积极迎接和适应科技发展及国际学术出版竞争的挑战,更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使其真正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机制|47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广州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论坛在华南植物园举行
liaojp 2009-5-29 14:28
李碧秋 5月27日,广州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论坛在华南植物园举行。 为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广州地区科普基地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讨科普基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服务,由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资助,以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主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承办了以科普基地科普能力建设问题与对策为主题的广州科普基地发展论坛于5月26日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举行。   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黄敏,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理事长周兆炎等主办单位领导出席论坛。另外,为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广佛同城化进程,大会还特别邀请了佛山科协领导来穗参会。广州科普基地发展研究会理事、会员,广州市科协机关、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各区(县级市)科协代表和新闻媒体等约120人也将应邀参加了论坛。   论坛由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晓主持,周兆炎理事长代表主办单位在论坛上致辞。论坛特邀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广州分院谢先德院士、广州市旅游局国际市场推广处柯显东处长及广州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林晓燕同志分别作科学普及与社会进步、科普旅游与休闲文化产业、广州市科普基地发展规划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题演讲。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广州青少年科技馆等6个基地分别作重点发言。论坛期间,主办单位联合全市50家科普基地及有关单位发出科普基地创新发展联盟倡仪书,并举行了签名仪式。最后市科协黄敏书记作了总结发言。论坛结束后,与会代表还前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温室参观,饱览科技盛果,共享科普盛宴。 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黄敏致辞 谢先德院士作主题报告 科普基地代表介绍工作情况 杨晓副主席在倡议书上签名
个人分类: 花花世界|3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