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耕生态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度关注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农耕生态文明起源研究
lulingkxw 2019-3-6 10:14
我特别高兴在人民政协网看到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关于打造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新品牌”提案的报道。太棒了! 我为他 说要 以“人类文明起源地”的高度来对待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的建设而欣慰和振奋!刘主席观点敏锐、高瞻远瞩! 经过多方查找资料、梳理的信息显示:中国北回归线地区不仅是中国农耕生态文明的起源地,也是世界最早,最重要的农耕生态文明起源地。世界上多个著名的古文明起源地都存在与之相关文明的符号信息,看起来都是这个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分支和发展。我们看到这些分支,最古老的那一批文明发祥地, 例如现在埃及、土耳其、印度某处的古文明,还有美洲的雅玛文明, 尽管被认为已经凋落、消亡,但其残存的建筑也足够宏伟,其部分文化载体依然存在、并发展着,这令我感到无比震惊,还引发了无边的想像,它们曾经是怎样的繁荣昌盛?! 还有北回归线地区以北地区的文明、围绕着我们国家的亚洲周边地区的文明,也是这个华夏文明的近亲…… 通过这些分支可以推想我们的美丽故乡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的远古文明,特别是中央区——现在的广佛肇地区的文明曾经是多么灿烂辉煌?!现在它的原址古代遗存看起来几乎片甲不留,但它的、它那些与日月同辉的文化却在全球世代流传!现在,我才深深地感受到华夏传统文化的无穷力量!我估计它的发展历程远远超过1万年! 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文明起源的地位是源头、影响是多方位的,目前主要线索表现在语言系统,也有大量的其他文化载体,例如历法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载体。当然,要说清楚这件事还是非常不简单的,文化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技术思路已经逐步清晰,但还需要用更多的资料互相校验佐证,要采用科学综合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说明,还要发动各方面一起努力谋求共识……或许还有其他困难和挑战。尤其是长期以来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学界对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的长期忽视,甚至被严重低估为文化荒野般的“南蛮之地”所形成的思想惯性。 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历史上可能有更多民族成分),其中任何民族的、任何地方的优秀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我特别期待我们国家以及北回归线沿线地区各级政府和公众都特别重视北回归线地区文明起源的研究领域。呵,幸亏我们还有无比强大的华夏文化系统在传承着,这个曾经辉煌的文明地区在那个时代的古建筑都不存在了,它的消亡或消失除了自然还原的原因,还可能有其他复杂的原因,我有几个推测正在验证,学术界要联合攻关,我们必然要以科学逻辑和多角度的依据佐证,才能够有效地说明这个观点。 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为了我们祈愿的世界永久和平,这件事情是必须说明白、讲 清楚的。还历史真实,说明清楚了,也可以更强大的文化力量促进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多个战略实施,建设人类利益共同体!……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经这么想过,也努力过的,如果不是他们坚韧不拔的努力,这个世界一定没有现在这么精彩了;可如果这些古文明没有遭到多次意外的重创,这个世界就一定更精彩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既幸运又遗憾的结果哦,我们研究古文明创造的历史,是为了开创属于人类未来的更加文明的新时代。 无论如何,我为我们的华夏祖先在北回归线地区所开创的远古文明而感到幸福和骄傲!我愿为解开这个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文明起源的谜底而继续探索、加倍努力!/陆玲 附件: 刘悦伦委员建言生态旅游:打造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新品牌 2019-03-04 人民政协网 林仪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林仪) “环球北回归线地区大部分是海洋和沙漠,而我国华南沿线地区则为神奇的绿洲,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生态旅游产业资源共享优势特别显著。”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兴奋地谈起了今年带来的提案。 近年来,北回归线沿线地区开展生态文化科普、学术交流、文旅活动逐年升温,从“夸父追日”到“北回归线骑行徒步旅游嘉年华”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户外运动爱好者参加,广东北回归线森林旅游线成为全国森林旅游精品线,群众基础非常深厚。 此前,在2月20日,刘悦伦曾率队前往位于北回归线的广州市花都区芙蓉嶂开展“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调研,了解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花都段)目前总体规划、建设情况和存在困难。 “目前,这条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缺乏顶层设计和联动共享发展机制,缺少系统谋划、深度研发、品牌打造和有效资源整合,沿线各地各区各干各的,碎片化建设,难以做到城乡连接,区域互通,联动共赢发展。”走了一圈后,刘悦伦语重心长地说。 在调研最后,刘悦伦提出,要在生态文明、旅游健身、乡村振兴的认知基础上,以“人类文明起源地”的高度来对待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的建设。并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契机,进一步推动该项事业上升成为广东省乃至国家层面的重点工作。 于是,刘悦伦今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他建议,把建立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来谋篇布局,系统研究,探讨联动发展协调机制和“官方—学界—民间”多层合作机制,统筹解决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设立政策扶持和建设引导基金,优先保证重点工程和关键工程建设。 “徒步、骑行、自驾游是时下人们非常热爱的旅行方式,可在原有基础上,串联建成相互衔接的跨省、跨市国家步道、骑行绿道、自驾游服务区和智能公共管理系统,吸引出游,有效保障游客出行安全、方便快捷。”刘悦伦兴奋地描绘了这一美丽场景。他建议,可以学习借鉴国际著名的西伯利亚观光列车、“非洲之傲”国际旅游观光专列等成功案例, 建设北回归线旅游观光专列,充分发掘现有铁路交通潜力,将部分现有绿皮火车升级为旅游专列,把绿皮火车站改建成新的游客集散中心,再度释放使用价值,从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实现村庄连结、城乡人流互通、地区发展联动。 刘悦伦认为,要鼓励各省市同质资源共享、异质资源互补、联动共赢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还可以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或国际论坛,搭建合作交流信息平台;发动社会参与,组织各类峰会、旅游博览会等,把广州作为发起城市和核心区,把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作为一个新亮点、新品牌来打造。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