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思维定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束缚创新思维的心理势垒
热度 1 hyj22998 2013-9-15 22:02
对于想进行创新的个体来说,束缚创新思维能力的势垒在于人的心理特征:如创新意识、心理品质、思维特征等。在创新活动之前,人的自认形象( Self-image) 影响行动的动机,决定着有无创新意识与创新冲动,在思维活动中,人的思维定势往往束缚着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这两个心理特征形成了束缚创新思维能力发挥作用的势垒。 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就是自我形象( Self-image) ,或者意译成自认形象, 一般用来指一个人在内在的自构图像。通常来讲自我意象挺难改变的,它不仅是指能具体被他人观察到的客观事物(身高,体重,头发颜色,性别,智商,成绩等等),而且还指那人通过自身经历或者评价他人而学到的一些事情。对于自我意象一个简单的定义是对于问题 “ 你认为别人怎么看你 ” 的回答 。每个人对自己能力与人格有一个自我的认知形象,即自我形象,它又分为积极的自认形象( Positive Self-image ) 和消极的自认形象( Negative/ Passive Self-image ) 。有研究表明具有积极的自认形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把成功归于自己努力的结果,把失败归咎于自己努力不够的结果,因而会努力地争取每一件工作的成功。具有消极的自认形象者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把成功归于幸运,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原因,因而缺乏尝试的勇气。也就是说,自我形象会不自觉地影响人行动的动机,乃至影响人行动的效果。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毕竟是不常见的,消极的自我形象对于大多数人是比较容易形成的,一经形成就难以更改。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看成平凡的人,消极的自我形象者把创新看成是聪明人的事,因而没有创新的欲望与冲动,也不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消极的自认形象是一个对创新能力具有桎槁意义的心理势垒。然而,当受教育的主体认识到自己的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可以通过外界心理干扰和教育措施改变的。教育界常对青少年采用鼓励教育法,也就是避免学生形成消极的自我形象,培养其积极的自我形象的办法。 思维定势也被叫作思维惯性,是人们根据先前的活动和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即习惯性的思维方法。这是创造心理学书籍里常见的定义,然而,仔细一想,思维定式与思维惯性并不完全等义。“定势”可以指思维相对固定的模式,好比重物稳定在某一高度而具有一定的势能,而惯性则出自牛顿第二定律,指物体维持其现有的运动状态的特性,那么思维惯性则是人们在思考过程中维持其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不变的习惯。如果把思维定势与思维惯性区分开来,那么思维定势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认识的结果,而思维惯性则可以称为思维惰性,是人们维持思维模式不变的特性。与物体的惯性不同的是,思维惯性不是人们思维的本质属性,而是逐渐积累的习惯。人们从事常规的或重复性的思维活动时,思维定势可以使人们孰能生巧,省去尝试与探索的步骤,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而对于需要创新解决的新问题,旧的习惯方法有时反而不适用,甚至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与速度。思维惯性则会阻碍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限制创新思维的发挥。可见束缚创新能力是思维惯性和对思维惯性的无觉察。 思维定势是一种格式化的思维倾向,具有隐秘性、持续性和顽固性等特征,如同物体的惯性是物体运动的本性一样,思维定势是伴随思维的一种顽固的倾向性,只有认识思维惯性,并刻意克服思维定势,才能自觉地突破思维惯性的约束。思维定势按其表现形式与形成过程可以分为盲从型思维定势、迷信型思维定势,经验与成就型思维定势,麻木与僵化型思维定势四大类。依据已有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四大类思维定势又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 盲从型思维定势也有人称之为从众型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不假思索地盲从大众的认知与行为,从众型思维最大特点就是缺乏独立思考与思维反思。乌鸦喝水的故事是一个传统的益智故事,不知何人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新编,加进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涵义。说是那只聪明的老乌鸦的后代中 3 只小乌鸦进行了一场新的喝水比赛,第一只小乌鸦是老乌鸦的博士研究生,属于学院派,得到了老乌鸦的真传,采用了大众公认的好办法,不加思索地找来石子来填充瓶子,提升水位,从容地喝到了瓶中的水,被评委和观众认为是聪明的好办法。第二只小乌鸦可能是自学成才的,属于山野派,善于观察与独立思考,它围绕着水瓶转了一圈,计上心来,就在水瓶底座泥土松软的地方用喙掘出一个斜的坑,然后把水瓶移入坑中,使得水瓶倾斜,它也喝到了水,且比第一只乌鸦的方法省时省力。这时,台下的观众觉得不正规,不合常理,不能算赢。第三只乌鸦可能是海归派,长期生活在人类的活动圈附近,模仿了人类喝饮料的办法,直接叼来人类丢弃的吸管,用吸管轻松地喝到了瓶中的水,比前两只乌鸦都省时省力。此时台下的观众中许多有从众思维定势的乌鸦都认为第三只乌鸦作弊。作为评审专家的老乌鸦最终根据效率原则摒弃众议判定第三只乌鸦优胜,此时老乌鸦和第 2 、 3 乌鸦没有受盲从型思维定势的束缚。这里寓言有幸设定了专家老鸦没有盲从大众的思维定势,蕴含着对真正的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的希冀。然而在学术界,有一种袍带关系(或通俗地称为师徒关系)所形成的学术江湖,学院派申请科研基金项目获得立项的几率要高一些。如自然基金项目或科技基金项目采用自由申报,同行专家评审的原则,学院派的申报者有师承,参考文献引用的是导师的文章,可能研究方法与思想与导师英雄所见略同,因而也能获得共鸣,而导师常为评审专家,另一方面,作为师徒关系,导师大多关心自己袍带体系下的弟子的成长的,有徒成龙,导师也有光彩,因而评审可能给高分。学生盲从导师而无独立思考也是一种盲从型的思维定势。然而专家评审是一种无法取代的方式,国外也是充分相信专家的,连博士硕士研究生入学申请也是要专家推荐的,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专家们的学术品格与学术精神。盲从型的思维定势有时以貌似公平与民主的形式的出现,那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这将以公平与民主的名义拒绝其他的独立思考。并不是大家都赞同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然而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概率比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要低得多,民主表决只是对风险的优化取舍。盲从型的思维定势也表现在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上,有人进行了原始创新,发表了开拓性的研究论文,其他人就蜂拥而上跟进,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改进或批评,这种论文没有什么创新,有人把这种论文叫做“踢屁股”的论文,或者如网络语言所言的“灌水”。这种学术界的盲从与技术业界的仿制与 COPY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关文后的参考文献的标注,曾有一位专家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参考文献,如果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检索而没有找到参考文献,那就说明你研究的问题没有研究的意义,或者你研究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否则,世界学术圈这么大,怎么会没人研究?”这也是一种盲从型的思维定势,然而从阿奇舒勒的发明的等级分类看,第 4 级和第 5 级发明的数量占发明的总数不到 5% ,可见开拓性的创新是比较少的。 迷信型思维定势:是指对人类已有的真理性认识的权威性的迷信,不敢突破已有知识的约束,因而就难以创新。迷信型思维定势包括迷信书本知识的思维定势,迷信已有教条的思维定势,迷信权威结论的思维定势。迷信书本型思维定势在思考问题时不顾实际情况,不加思索地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刚的教条主义思维模式。书本是人类文明传承与传布的载体,有了书本,人类文明能够实现社会遗传,使得人类文明能够已有的成就上实现不断的累积式发展。但书本知识也有滞后性的弱点,书本知识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书本的撰写与出版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书本知识总是滞后于最新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的,书本知识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才行。同技术的条件性一样,书本知识是实践的经验的抽象,知识与实践具体之间是距离的,因而书本知识的适用性也是有条件性的。也就是说真理是相对真理,需要看适用的条件。不看实践的条件,生搬硬套照抄书本,就会成为书呆子。另一方面,书本上由于当时研究的认识水平,或著述者的水平,有时错误是难免的。 在天文学史上,天文工作者勒莫尼亚在 1750-1769 年,曾先后 12 次观察到了天王星,但是当时有关天文学的著作却一直认定,土星是太阳系最边沿的行星,太阳系的范围到土星为止。这一书本知识牢牢地束缚了勒莫尼亚,使他始终未能认识到,他所发现的这颗星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直到十几年之后,才最终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胥尔于 1781 年加以认定。 迷信教条型思维定式与迷信权威型思维定式同迷信书本型思维定势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对真理的相对性的认识不足,对绝对真理的迷信。书本知识可以成为教条,权威专家的结论也可以成为教条。然而这一切都是相对真理,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也可能转变为谬误。束缚于已有的真理性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教条,就会形成迷信型思维定势,束缚创新能力。 经验与成就型思维定势指的是人们在接受教育、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因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取得成功的经验,形成了熟练与高效的方法或思维模式,以至过分地依赖已有经验与成就,以习惯的经验或成就来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不敢尝试新的方法。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老师是正确的,书本是正确的的经验,因而也就产生迷信型的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考试和做练习,只要找到正确的答案就可以得分,长期的教育过程使得学生对此习以为常,于是就形成正确答案的思维定势,这是一种经验与成就型思维定势。有了正确答案式思维定势,处理问题时总是尝试寻找正确答案,且满足于唯一的正确答案,就会停止追求问题的多种解法,有时恰恰是忽略了创新的与高效的解决办法。教育常教人遵守规则,依照规则办事,人们唱取得成功,于是就会形成遵守规则的思维定势,遵守规则成为习惯,常会忽略其他方式的可行性,在需要突破某些规则时缩手缩脚,不能变通,不具有灵活性。遵守规则还会导致另一种思维定势,就是“这不合逻辑”式的思维定势,习惯于用已有知识和逻辑去评判所有的事情,就不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与方法。实事求是对于创新思维来说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所有的科学与哲学都教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作为哲学原理本来没有错,如果用来处理思维模式,就会局限思维的范围,惯以已有的标准来衡量一件事物,缺乏想象力,忽略实事之外的资源与方法。如理工科学生谈问题总是满口术语,习惯以本学科的方法来实事求是,缺乏其他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而其他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本学科往往能产生创新。过强的专业意识也是一种经验与成就型的思维定势,由于专业学得好,并因此而取得了成就与经验,就对其他的专业不感兴趣,或害怕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与方法,“这不是我的领域”是专业意识思维定势者的常用语。过强的专业意识是束缚创新思维的思维惯性,有过强的专业意识就难以学习和尝试学科交叉创新。在科学与技术高度发达与完善的当今时代,学科交叉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趋势。认为犯错误是坏事:不能容许错误,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势,也会限制创新能力的发挥。试错法是一种传统的创新方法,创新是在多次失败之后成功,不敢尝试错误,就难以做出创新。 麻木与僵化型思维定势,人们由于长期沉浸于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一事务中,逐渐对所熟悉方法与知识麻木,乃至僵化地套用,不知如何创新,找不到创新点。如许多专业科技人员,专业知识丰富而渊博,却发现前人已将本学科研究得非常完善,很难找出缺陷与不足,想写论文,想创新却不知从何处下手。麻木与僵化型思维定势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思维模式的固定僵化,形成单一的思维模式。如有的女孩在谈恋爱时会问男友一个傻问题:“如果你的母亲和我同时落水,你会先救谁?”这对于有僵化思维定势的人是难以回答的,先救母亲意味着不太珍惜女友,先救女友就意味者不孝。只有跳出设问者设定的直线型思维惯性才能回答得体,那就是先近后远,先救最近的,以期两个都不放弃。 人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和外界刺激的心理能力,所谓久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嗅也。习以为常是人的思维本能,对于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来说,任由自己的思维习以为常,就会陷入麻痹型的思维定势,丧失好奇心,丧失对创新机会的发现。习以为常这种定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知识的增加而增强的,而对于儿童来说,习以为常的惯性则是比较弱的。从科技史上我们可以知道,当科技实践发现重大异常现象时,往往是重大的科技创新的先兆,如果对实验中发现的异常现象不敏感,习以为常或逃避异常现象的解决,就会错过取得重大的科研进展的机会。苏联科学研究院无机材料研究所的夏布里津教授早在 1978 年就合成了镧铜氧化物,同时发现了这种物质具有温度下降时电阻会趋于减小的特性。 1980-1981 年,他在实验中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镧铜氧化物在温度降低到 -233C 时,电阻现象便消失了。这本应该是高度重视的异常现象,也是发现超导体研究领域的重大机遇,但夏布里津教授和另外一位教授都由于多次体验到这种实验现象而变得习以为常,对其丧失了新鲜感和新奇感,把它看得越来越寻常和平凡,认为不值得研究,最后仅以“表面异常”解释这种现象。几年以后,两位瑞典科学家缪勒和柏诺兹终于发现,这是一种人类以前不理解的超导现象。他们从此开辟了研究多种多样超导体的科学领域,这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了 198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怜的夏布里津,因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而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参考文献: 刘训涛,曹贺编著.TRIZ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8月,第一版,22-28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2653 次阅读|3 个评论
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
热度 16 sqdai 2012-10-4 08:43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了太多片面化、程式化思维的教育,往往认为世间万物非白即黑、非黑即白,泾渭分明,并无中间地带。这种思维定势似乎有延续的趋势。殊不知,世界是多彩的,事物是有多面性的。白与黑之间,有广阔的“中间地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灰色”,深灰色、浅灰色等等,应该是个“连续谱”。联系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人们常常以为,要么是“好人”,“好人”不能有缺点;要么是“坏人”,“坏人”头顶流脓脚底生疮,一无是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也会有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反过来说,即使是“大坏蛋”,有时也有长处和优点。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一些变化。例如,对解放后一直被打入另册的胡适、陈独秀等人,现在有了比较公允的评价,前些日子读了写他们二人的几本传记,感到写得比较客观、真实,描绘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历史功绩,而且写得很放得开,写了他们的种种正面事迹,也写了他们逛窑子、吃花酒的阴暗面。对于我们所熟知的大科学家牛顿,武际可教授发表了著名的博文《伟人的阴暗面》,读者甚众,在肯定牛顿是“科学上的巨人”的同时,指出了他同时又有“造假、盗版、侵权、伪证、迷信、拜金、精神病患者、炼金术士”的劣迹,甚至连广为人知的“苹果神话”也纯属子虚乌有。(见参考资料 )。就说他的科学发现吧,当年他算出的空气中的声速就是错误的,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看来,他犯了个“低级错误”。即使如此,谁也不会否认牛顿是一位科学伟人。 我认为,我们学界人士,应该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学会更加全面地看问题。对于任何历史人物,例如我们做理工科学问者最关注的科学家,要全面地认识他们,肯定他们的有贡献的主流方面,也注意到他们曾经有过的失误。既不能认为他们从无过失,也不能看到他们的一些过失之后,把他们一棍子打死。对任何人,要盖棺论定很难,由历史去做决定。但作为今人,要正确地认识一些大家,应该肯定他们的长处,并努力仿效他们的优秀之处;同时又要历史地看待他们的不足之处,并引以为戒。 之所以发上面这番议论,源于上周我的博文(见 )有匿名博友跟帖,我没有听我的一位忘年交的劝告“不要理会那些匿名跟帖”,而是给了一个很长的回复。现把二者照录于下: abcd : “钱伟长吹嘘四十年代他在美国年薪八万美元,被许多人揭露是吹牛,钱伟长生前对此没有做出解释。您和钱伟长有无谈到此事?” 我的回复: “首先承认此说的确言过其实,而且有损于钱伟长先生的形象,并授人以柄。 其次指出如下几点: 1 )此说仅出现在钱伟长先生的晚年,他早年未曾这么说过,特别是 1980 年代钱伟长先生向我做人生回忆的谈话时没有此说(参看我于 1986 年写成的《钱伟长小传》); 2 )我们了解钱伟长先生应该看他的主流,特别是他的爱国情怀; 3 )我们应该原谅老年人的记忆失误,大多数老年人的回忆材料中都会有这种记忆失误,包括我了解的若干大师级人物; 4 )我没有当面求证过此事,现在无法当面求证了。我的推测如下:有人问钱伟长先生离开美国时的年薪,他说,六千美元(符合实情)。对话者说,那大致相当于现时的八万美元。老人把后者留在他的记忆里了;请注意,这只是我的推测,无法证实,也没有为老先生文过饰非之意; 5 )当我首次看到此说时,曾告诉过想要引述此说的媒体,应删除此说,但他们没做到;后来有媒体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转引,以致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 6 )不管怎样,此事反映了钱先生性格上的某种缺点; 7 )我正在写《钱伟长评传》,并曾告诉媒体记者,我准备还原一个真实的钱伟长,不用溢美之词一味歌功颂德,而是优缺点都写,不为尊者讳,被媒体说成是我的人物史观。我准备既写他的积极面(这是主流),也写他的消极面,使人读了会说,这才是真实的钱伟长。我准备 “ 传 ”“ 评 ” 分开写,在 “ 评 ” 里我会发表个人见解,交由读者评判。在写作时不会规避你提到的事情(还有两个类似事例),当然会进一步向曾在钱伟长先生身边工作、生活过的人了解情况、征询意见,谨慎落笔(去掉推测的成分)。 最后,感谢你的质疑,使我有机会写上面这番话,对不对,可以共议。” 顺便说一句,从 1990 年代后期开始,从钱伟长先生嘴里说出来的一些数字有时不大可靠,我从不轻易直接引用。有必要引用时一定会经过反复考证,落到实处。我现在手头有几个“绕不开”的数据,准备采取各种手段加以查实,然后才放心地引用。 到了笔者这把年纪,更加感到世事是纷繁复杂的,绝非“非黑即白”。必须以科学的辩证的态度面对一切。 参考资料: 武际可,伟人的阴暗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17112.html ,又可见《力学史杂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28~39. 戴世强,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专辑 -4 :再评“钱伟长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617723 写于 2012 年 10 月 4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10591 次阅读|32 个评论
顺杆爬与感觉沉重
热度 2 gmhua 2012-9-25 08:39
最近发现自己的两个问题,说不上是好或不好,反正挺有意思的。 1、碰到问题就顺杆爬 也行是读文献养成的思维定势吧,但凡遇到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事件就不由自主顺着它往深处想,乃至生活中也这样,当别人说点啥事,无论说还是不说,思维就顺势想下去了。 2、表述观点给人以沉重感 周末三个老乡兼大学同学小聚,一同学说我的微博太沉重了。回头看看,可不是吗!生活毕竟是生活,干嘛也那么学术化呢,也是思维定势的关系,把对知识的思考带到生活中了,车开快了都一时不好拐弯,呵呵。 如果究其原因,就是说明自己还在路上,还没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那就努力呗!吕秀江同志,加油啊!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1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 中国 令人 害怕?
dongzg101 2011-12-3 12:44
为什么中国令人害怕? 2011-12-02 17:05:00 浏览 2879 次 | 评论 2 条 “为什么中国令人害怕?”是法国一家杂志《扩展》的封面标题。应该承认,自 2008 年以来,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中国再度成为如此集中的(负面)报道对象了。随着今夏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甚至搅得欧盟本身摇摇欲坠,欧洲便瞄上拥有大量现金的中国,期盼中国能够出手援助。然而正是由此而始,法国媒体上又出现一股“恐华症”。从电视、电台到纸质及网络媒体,出现大量反对甚至“担忧”中国援助的声音。而“为什么中国令人害怕”专刊,则是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这本经济刊物应该说相对而言是比较客观的,也较少政治偏见。但尽管如此,这家杂志也在字里行间充分显示出对“中国向欧洲提供援助”怀有很大戒心:中国的目的是什么?会造成近、中期甚至远期对欧洲的哪些损害?中国会不会由此控制欧洲?而欧洲是否会沦为中国的“仆从”?在国人看来极其荒唐的问题,在法国和欧洲却被严肃地提出来。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美国最大的外国债主。中国是否也正在成为欧洲的债主?事实上中国已经购买了欧洲 6300 亿欧元的主权债务。自 2008 年起至 2010 年,按《扩展》杂志的计算,中国对欧洲的投资翻了六番。此后中国进一步加速增持欧债,仅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3 月,中国就购买了 640 亿欧元的欧债。尽管中国投资仅占欧盟外资的 2% ,远远低于美、日对旧大陆的投资,但《扩展》引用一位汉学家的话认为,中国通过“香港、影子公司和逃税天堂的间接投资”,已经占欧盟外资的 20% 。总之,“狼”已经来了。再加上近期法国媒体频频报道中国“购买法国酒庄”、“购买希腊港口”、“购买沃尔沃、萨博和罗孚汽车”、“购买高新技术”……更令人加深了中国似乎在全面出击,要把整个欧洲都买下来的感觉。因而中国令人害怕,是有原因的:是中国咄咄逼人的经济、文化(如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政治(对援欧提出条件)、军事(航母下海)乃至意识形态(全面加强对外宣传)、地缘战略(大规模进入非洲)的进攻态势造成的,错在北京…… 然而实际上“中国令人害怕”的话题在欧洲早已是老生常谈、历时长远,虽然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但形式从来没有变过。从“黄祸论”到“不要唤醒睡狮”、从“中国人占领巴黎”( 60 年代的一部法国喜剧片,虚拟“红卫兵占领巴黎”的场景)到“中国威胁论”,中国在某些欧洲人眼中,始终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对象。在过去中国被欺凌、被压迫的时代,与今天中国出现超越欧洲的迹象时,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故在我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为什么中国令人害怕?就是因为法国部分政治家、汉学家、经济专家、媒体人等习惯于以己度人;正如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一样,法国和西方部分媒体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勒了一幅中国人的形象:充满征服欲、专擅阴谋、以“高度集中”的权力、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试图渗透、控制并最终占领西方!并将这种中国人的负面形象通过长期的、连续不断的方式灌输给法国民众;最终结果,就是部分法国民众对中国的一举一动均本能地从负面去寻求解释;于是中国是否要向欧洲债务伸出援手,也就被理解为“中国试图借机控制欧洲”。连左翼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奥朗德也情不自禁地在法国电视上公开质问,“中国援助欧洲,会是无条件的吗?” 令欧洲害怕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西方媒体自己造成的。经过长期“唱衰中国”后,很多法国民众以为“中国崩溃”在即,时时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没有想到的是,濒临“崩溃” 的却是欧洲自身(法国学者雅克·阿塔利最近公开表示,如果欧盟各国不迅速改变政策的话,圣诞节时欧元是否还存在将是一个大问号);其政治家接连在欧盟峰会、 G20 峰会上寻求中国的“施舍”和“恩惠”(法国媒体用语),这岂不在心理上对欧洲民众形成更大的冲击:问题那么多的中国居然还没有崩溃,还能够援助我们;那要是中国继续发展,那欧洲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好在西方还存在着有良知和清醒的公共知识分子。法国大作家帕特里克·贝松最近在《快报》的专栏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翻译如下:“如果民主体制是有可能存在的最佳制度,那就应该是欧洲购买中国的债务,而非反之。”这句话刊登在《观点》周刊第 2043 期, 2011 年 11 月 10 日。文章题目是“ 2011 年万圣节在突尼斯扎尔齐兹所见、特别是所闻之事”。
1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贴-奇异的思维定势---你呢?!
wzq19810930 2009-10-19 13:37
几乎没人逃得过的超准思维定向测试!---很神奇的哦!!! (谁能帮我解释下) ★★★切记要慢慢,请不要第一次就看完了全部!一定要慢慢的往下看!这样你才能真的体会到真的很很诡异的喔!    请第一次看到这个测试的朋友,首先静下心来,认真的,快速的用自己的心算来坐下面这个测试,看清楚要求,真实的说出当时的第一个脑子里面的答案,才能看出这个测试的最有效的结果!谢谢!    很诡异喔!!! 但要以最快速的时间心算所看到的数学程序,然后回答问题!开始啰!往下走,并答题吧!    2+2=?    ************    ************    ************    ************    ************    ************    ************    ************    4+4=?    ************    ************    ************    ************    ************    ************    ************    ************    8+8=?    ************    ************    ************    ************    ************    ************    ************    ************    16+16=?    ************    ************    ************    ************    ************    ************    ************    ************ 快!随便在12跟5的中间挑一个数字!    ************    ************    ************    ************    ************    ************    ************ 挑了吗?现在继续往下....    ************    ************    ************    ************    ************    ************    ************    ************ 你挑的数字是7,对吧! ************ 继续作下一个实验!跟着下列叙述并且快速回答问题!算算看啰!   1+5    ************    ************    ************    ************    ************    ************    ************    ************    2+4    ************    ************    ************    ************    ************    ************    ************    ************    3+3    ************    ************    ************    ************    ************    ************    ************    ************    4+2    ************    ************    ************    ************    ************    ************    ************    ************    5+1    ************    ************    ************    ************    ************    ************    ************    ************    ************ 现在持续默念6这个数字15秒,然后往下卷动画面!      ************    ************    ************    ************    ************    ************    ************    ************ 快!想一个蔬菜的名字!然后继续往下卷动作!    ************    ************    ************ 继续卷动.    ************    ************    ************    ************    ************    ************    ************    ************    ************    ************    ************    ************ 你想的是大白菜,对吧!如果不是,你是占2%可以在正常情形下还可以有余力思考别的事的少数人口,98%的人会回答大白菜。诡异哦!听说这个测验是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兔子国翻译的    再来做一个测试 你是否正常﹖ 請跟著以下的指示,盡快地回答以下的問題,但要先完成一个問題才回答下一個。你不需要寫下答案,只要心算便可。    15+6是多少?                                 3+56                          89+2                                      12+53                              75+26                       75+26                            25+52                                 63+32                         123+5                                     快!!!心想一種工具和一種顏色!                                     你剛剛想的是否紅红色的鎚子(chui zi)﹖     如果答案不是的話,你就是2%的與別人不同的人∕不正常人,通常98%的人做會回答紅色的鎚子怎么样!准确吧!    继续作下一个实验!  跟着下列叙述并且快速回答问题!    算算看啰!    ************    ************    3+78=?    ************    ************    ************    ************    ************    ************    1+5    ************    ************    ************    ************    ************    ************    ************    2+4    ************    ************    ************    ************    ************    ************    ************    3+3    ************    ************    ************    ************    ************    ************    ************    4+2    ************    ************    ************    ************    ************    ************    ************    5+1    ************    ************    ************    ************    ************    ************    ************    现在持续默念6这个数字15秒,然后往下卷动画面!    ************    ************    ************    ************    ************    ************    ************    快!说出一种水果的名字!然后继续往下卷动作!    ************    ************    ************    ************    ************    ************    ************    继续卷动.    ************    ************    ************    ************    ************    8+329=?    ************    ************    ************    ************    ************    ************    **********    27+7=?    ***********    快卷动    ************    ************    ************    ************    ************    ************    说出一个面部器官    ***********    ***********    ************    ************    ************    ************    ************    ************    ************    ************    ************    说出一种家禽的名字    ************    ************    ************    ************    ************    ************    ************    ************    ************    ************    哈哈,是苹果和鼻子和鸡,对不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20 次阅读|3 个评论
關於哲學(七)——哲學家這種奇怪的動物究竟有什麽用處?
jiangjinsong 2009-5-30 17:22
哲學家這種動物究竟有什麽用處? 話說如今的社會, 人人都有一份貢獻, 工人做工, 農民種田, 科學家做實驗, 數學家能算極其複雜的四則運算(俺小時候認為數學家可以算幾百位數字的加減乘除,特崇拜他們,呵呵), 畫家老祖可以畫老狗(logo), 連性工作者都有其社會功能。 可是哲學家這種動物究竟有什麽用處? 據說哲學家提供知識, 但是,那是猴年馬月的事了? 世界究竟是怎麼樣的經驗問題, 科學家們提供答案; 形式科學的問題, 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們負責解答; 至於通過語言給人以美的享受, 那是詩人和文學家們幹的事; 指導人生? 那是宗教導師的責任, 誰敢讓哲學家們來摻合? 他們自己還常常煩惱痛苦, 糊裡糊塗地加入納粹, 甚至自殺、發瘋。 那他們這夥說話怪裡怪氣, 碼起字來也挺起勁的傢伙, 究竟有什麽用呢? 學過理工科的朋友, 都覺得哲學太空,不實在。 的確如此, 哲學的妙用就在於空。 從提供知識的角度看, 哲學的確太過空虛, 但是,哲學真正的價值在於空靈。 但是,空究竟有什麽好處? 空靈難道不是好聽的說法來掩飾空虛嗎? 李老院士曾經對空無的好處大加讚歎: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 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 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那意思是說(網路上搜來的,純屬剽竊,對錯概不負責): 三十根輻條彙集于車轂而造車, 有了其中的虛空, 才發揮了車的作用; 糅和陶土製作器皿, 有了器皿內的虛空, 才發揮了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 有了門窗四壁內的虛空, 才發揮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 有之所以能給人以便利, 是因為它營造的無發揮了作用。 難道我們在知識上也需要空無嗎? 李老院士在長江學者就職演說中曾經如此勸誡我們: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他的意思是說, 科學家們天天披星戴月 不去泡mm而去 泡實驗室, 為的是積累知識; 而哲學家們天天點燈熬油地苦思冥想, 為的是消減我們頭腦中的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 就像圍棋里的定式(東平同學不要扁我), 是過去經驗的總結, 常常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習慣了思維定勢, 雖然節省了我們的思維時間, 卻也束縛了我們的創造力, 在新形勢下仍然墨守陳規舊習。 哲學家的奇談怪論、胡思亂想, 都是要爲了拆掉這些頭腦中的框框。 難怪哲學家夠損的! 其實,我們習慣了這些思維定勢, 不僅認為它們天經地義, 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不是很熟悉啊?朋友們!), 甚至更為嚴重的是, 我們常常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那更無法對之懷疑、批判。 就如同我們平日裡戴的眼鏡, 早就忘了它的存在。 只有當它落滿了灰塵, 或者鏡片破碎之際, 我們才會發現它的存在。 哲學家們不僅設法要在不同的眼鏡之間進行挑選, 首先要提醒我們注意到眼鏡的存在。 在我們明亮清澈的思維眼鏡上, 他們往往故意要惡作劇似地撒泥沙, 甚至更可惡地要砸爛我們的眼鏡。 用損一詞來描述這幫熱衷破壞的傢伙真是太確切了。 終於有一天, 我們大家集體都換了時髦的新眼鏡, 並且漸漸習慣了新眼鏡, 開始過上幸福太平的好日子; 可是,這夥搗蛋鬼又開始趁大人不注意, 偷偷撒泥沙,砸眼鏡了。 這也難怪, 他們就是做賣眼鏡生意的嗎! 這麼換來換去不是太麻煩了嗎? 是否有可能徹底治好眼病, 永遠不用戴眼鏡? 這是每個哲學家的最高願望, 都希望能直接與真理赤裸裸相見, 如同天體大會一般。 可是,幾乎每一個哲學家都無法擺脫人的弱點, 都抱著一點自己的獨得之秘不肯放手, 至少留一點小褲衩不敢脫掉 (或者像發發一樣必須遮住一點), 好像懸崖邊一腳踏空之人, 手中 總是 緊緊抓住最後一棵樹枝, 不敢鬆手。 這就是哲學家的可憐、可悲之處。 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哲學家已經無能為力了, 需要更深刻的探究!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4060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