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50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网》博文阅读笔记(2020-09-16)
zlyang 2020-9-16 19:35
《科学网》博文阅读笔记 (2020-09-16) (1)秦四清,2020-09-15,以愚公移山精神攻坚克难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50637.html 前天,我和某大咖通过微信交流时,围绕科技与论文话题,进行了一番深度讨论。他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已是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量和热点论文数量均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我国与欧美等国相比,大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总体上仍落后50年。”我回复道:“然也,若以‘推动科技实质性进步’作为衡量指标,忽略全部论文肯定有冤枉的,但要保留10%论文肯定有漏网的,这是因为除山寨、灌水、造假论文外,还有众多鸡肋论文, 真正高质量的论文凤毛麟角 。” 为彻底改变这种窘境,需要科研人员面向重大科技难题、面向国家需求,以愚公移山精神静心攻坚克难。 “愚公移山”的典故见于《列子·汤问》,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毛主席也曾发表过题为《愚公移山》的著名演讲,号召以愚公移山精神,咬定青山、排除万难、争取最终胜利。概括起来,愚公移山精神可归为敢想敢干、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与艰苦奋斗,其体现了方向正确不怕慢的远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2)朱豫才,2018-07-02,光刻机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2928-1121897.html 芯片很重要,而芯片厂最重要的设备是光刻机。光刻机那家公司最强?大家都知道是荷兰的 ASML. 我是看着 ASML 长大的。一开始 ASML 是飞利浦的光刻机部。听说,因为老不赚钱,该部门的几十个人 1984 年从飞利浦独立出来自己干。公司名的缩写叫 ASML ,办公室在艾因候温( Eindhoven )旁边的小镇 Veldhoven 的进口道路上,所以开车经常路过。刚开始的 10 年感觉一般般的一家公司,时好时坏,因为半导体市场波动很大。渐渐地开始跟日本的佳能和尼康争高低了。再后来就变成了世界第一,在中国都出名了。 因为认识很多 ASML 的人,讲一下该公司的人才结构。跟飞利浦一样, ASML 工程师队伍主要来源于荷兰的 3 所技术大学: Delft, Eindhoven 和 Tweente. 后来荷兰的工程师不够了,也从外国招工程师。不像中国人有远大理想, 荷兰的工程师没出息,很多工程师搞技术就干一辈子。所以公司里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工程师,四五十岁的中年工程师,还有60多岁的老司机工程师,是一个阶梯结构。大家都干得乐在其中。 中国芯片落后,政府很急,投了很多钱研发比 ASML 上市产品落后一代以上的光刻机。落后不怕,可以弯道超车么。项目由科学院的几个研究所和几所名牌大学承担。 不久前我拜访一位参加光刻机项目教授的团队,走过一个大办公室,看见黑压压一片年轻人的头。我问这些年轻人什么身份,回答是硕士研究生。我脑子里顿时划过一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硕士生。” 科研创新,不是打仗。 超车的弯道,在哪里? (3)刘庆丰,2010-10-27,您的玩笑开大了,兼Google总部参观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5154-377542.html “ 搜集资讯,并使资讯能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 ”是谷歌的宗旨,它乍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甚至有点幼稚;但正是此宗旨的指引,当初的两个大学生将创办一个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梦想付诸现实,并且每年都经营着百亿计美元的生意。 我曾经参观过位于美国硅谷的谷歌总部,它只不过是由几座普通楼房组成的简单楼群而已;但 “简约”绝不等于“简单” 。例如,在这里工作的一群人,却控制着每天为数十亿顾客服务的、全球最大的因特网搜索引擎的心脏。在这群大楼里, 没有固定的工作时刻表 ,员工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上下班时间; 没有固定的工作服或服装要求 ,员工们可随心所欲地穿着打扮,甚至穿睡衣或者短裤; 员工们不必出去就餐 ,楼内每层都有厨房,且饮食健康、多样、可口,大楼的每个角落都有各种饮料和小食品,楼内任何人都可随便取用(不只限公司员工); 也不必担心娱乐 ,楼内每层都有娱乐设施,娱乐生活丰富,甚至可以玩本是小孩子玩的滑梯等设施; 不必担心休息 ,只要员工乐意,吃、住、睡完全可以都在楼里;为方便员工,谷歌有很多辆配有无线上网端口班车,可供员工在车上用手提电脑工作, 不夸张地说,员工在上厕所时都有工作的条件 ……。 O(∩_∩)O 您说这是不是一种很接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工作环境?! 我不知道!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 个评论
读博记语(398) 20年+30年
zjzhaokeqin 2018-10-2 16:47
读博记语( 398) 20年+30年 赵克勤 读科学网 张军平 博文《 慢养的诺奖:自由而无用 》 ,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89532-1138334.html  ) 记语与评论如下: “大的创新往往需要的是达摩面壁十年的那份坚持,才能有那种可能率先被提出、可以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原创性成果。” 评:创新的酝酿需要时间,我于 1989年提出的集对分析酝酿了20年;创新的检验需要更多的时间,集对分析的应用已近30年 集对分析联系数学应用进展 | , 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激光测距届将迎来50周年庆典
jlpemail 2014-1-29 13:01
19th International Laser Ranging Workshop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the 1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aser Ranging will be hosted at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October 27-31 2014. Goddard has the unique opportunity to host this event at the birthplace of SLR: October 31, 2014 will mark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SLR measurement, conducted at what is now the Goddard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GGAO. The theme for this workshop, Celebrating 50 Years of SLR: Remembering the Past an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will allow us to look back on our many accomplishments and present plans for future advances in the SLR technique. Furthermore, we solicit contributions from complementary space geodesy techniques and from activities that rely on the integration of SLR with other space geodesy techniques. 上述文字提示同行们—— 卫星激光测距届将迎来50周年庆典。1964年10月31日是世界上初次获取获取卫星激光测距的日子。 那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夜晚。从此,卫星大地测量学的新的分支技术正式载入了史册。卫星激光测距技术 在天文、光学、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中都得到了应用和重视。 在卫星大地测量中,它作为测量距离的绝对精度最高的技术,被用于研究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外部重力场、地球的自转和极移、它对于地球参考框架的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庆典,在它的出生地举办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庆祝SLR五十年,记住过去,规划未来””
个人分类: 卫星与激光|2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看50年前居住在北师大的房子
热度 1 黄安年 2013-9-27 17:23
再看 50 年前居住在北师大的房子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9月27日发布 1963 年是我和吕启祥结婚的一年 , 学校分配给我们位于东斋西楼 113 的 18 平方米的一个单间 , 卫生间是公共的 , 没有厨房,是典型的筒子楼,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4 月 30 日 结婚那天,钟敬文老先生还登门道喜。现在一晃 50 年过去。 今天我来北师大图书馆特藏室查找资料,从 16 楼走向图书馆新楼 , 再此路过 ,还是 引起对半个世纪前的回忆,不过现在大西楼在李岚清改造筒子楼时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成了独门独户有卫生间和厨房的一居室套房。 照片 7 张是即时拍摄的。 1, 2, 3, 4, 5, 6, 7,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2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dongzg101 2011-9-5 00:58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2011-09-03 22:08:00 |分类: 电视专题片 |标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为清华原校长蒋南翔 10 月 6 日诞辰 90 周年而作)   【主持人曾子墨: 解放军刚进北京城的时候,北京学生突然有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情,觉得天地间一切皆可重来,一切旧的都没有用途。他们开始觉得教授是守旧的,读书没意思,一切考试都不必要,惟有干革命,最让人舒展。那时候,蒋南翔是团中央副书记,他非常反对这种论调,他组织人马,为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杂志撰写《思想改造性急不得》,他还亲自写了《论学校中的新民主主义学习》,论述开国已经1年,必须以学正课为主。   1960年,中宣部和中共北京市委决定,在北京,创办一大批大学附中,于是蒋南翔调32岁的万邦儒,筹建清华附中,担任校长。   【清华附中校长万邦儒 :20年代和30年代,一些名牌中学和教会学校的学生,都能阅读外文书,听外文授课,但“解放”后,大学才开始学外语,而且花去大量学时还学不好,蒋南翔认为,这是中学拖了大学的后腿,因此要求清华附中要在中学阶段花大力气,提高外语水平,争取在中学阶段,使学生的第一外语,达到能阅读外文书的水平,进大学后,能免修第一外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大学就可以省去学时,来学第二外语。   蒋南翔时代的清华,高考达不到清华标准,一律不录取,不管学生有什么背景。   1964年,贺鹏飞报考清华,但成绩不够,有人希望照顾一下,他是贺龙元帅的儿子。   招生主管不敢做主,就去请示蒋南翔,蒋南翔不动摇,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除了政府明文规定的少数民族和华侨子弟,一律按分数录取。不过,蒋南翔并不是铁石心肠,一点不体恤功勋卓著的老元帅。   【清华附中校长万邦儒 :蒋南翔突然找我,要我照顾贺鹏飞到附中重读高三,我没有答应。我说您历来主张坚持原则,这样做,附中没有先例,教师也会有意见。结果他把我叫到教育部办公室,说贺龙一生戎马,他的孩子考分不够,没被录取,这已经坚持了原则,但他已经高中毕业,到附中重读,只是借读,明年上清华仍要重考,这是灵活性。我联想到蒋校长自己的孩子没考上附中时,他的严格态度,对比他对贺龙的孩子,却采取既严格又热情的态度,非常感动。   清华的门槛,既不向元帅的孩子无原则敞开,也不向旧政府人员的后代随便关闭。   1963年,倪以信报 考清华电机系发电专业,成绩很优秀,但招生办听说他是宋美龄的外甥女,大家犹豫了。那个时代颇为奇怪,是宋美龄和蒋中正的外甥女,当然也是宋庆龄和孙文的外甥女,可倪以信偏偏框定在了蒋家。情况上报校长,蒋南翔当即拍板,为倪以信未来成为清华最出色的学者,打开了第一扇门。   【主持人曾子墨:1955年“肃反运动”,蒋南翔出访苏联,由何东昌担任“清华肃反运动领导小组”组长。何东昌按上级布置,在清华发动“肃反”,对学生当然也不例外。蒋南翔回国后,反对对学生“肃反”。他说,1955年的大学生,建国时还是初中生,怎么可能懂得政治!何东昌坚持说,“这是中央决定”,蒋南翔才默许了这场运动。事后想起来,何东昌后悔说,蒋校长当时是对的。   在同事和教授中,蒋南翔确有仇家,但他对学生,多是舔犊之情。   【清华附中校长万邦儒 :196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过了11点钟,蒋校长突然从教育部打电话给我,问我学生宿舍的女厕所有几个炕。我平时没太注意这个问题,所以答不上来。蒋校长说,如果厕所不够,学生早起上厕所,必须排队,排不上队,只能憋着出早操,对身体发育不好。第2天,我组织全天观察,发现炕位确实太少,然后采取了措施。   真正的教育家,都珍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厚望。蒋南翔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有着惊人的记忆,经常如数家珍地讲出他们的名字和业绩。吕应中是清华原子能专业最早的功臣,所以连韦君宜都听熟了他的名字。在临终住院时,倪以信去医院看他,他仍然可以当即叫出倪以信的名字。   30年代,蒋南翔在清华读书时,是长跑和游泳爱好者。当时清华打篮球,别具一格,可以乱撞乱抢乱压,名曰“斗牛”,荣高棠和蒋南翔,都是行家里手。蒋南翔执政清华之后,经常在下午4点去操场跑步,给清华师生做榜样。他对清华附中校长万邦儒说,“不懂体育,不能做中学校长”。  1957年11月29号夜晚,蒋南翔走进阶梯教室,主持全校体育教师和体育干部会,他希望,“每个同学在大学毕业后,要争取 至少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3年后,针对许多高校不重视体育,学生体质下降,蒋南翔把“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推广到北京所有高校。   【全国体育总会副主任夏翔 :他对运动员提出“业余赶专业”和“争取在几年内出40个运动健将”。   1958年春天,中国地质大学举行“高校田径运动会”,清华成绩严重下降,只得了男三女六。在“大跃进”浪潮中,学校运动员的学习、劳动、训练,都缺乏统一安排,始终疲于奔命。艾知生向蒋校长提出“两个100”议案——集中100名体育积极分子和100名文艺积极分子,统一安排他们的时间——蒋南翔表示赞许,但特别强调,挑选这200名学生,必须以学习成绩为首要标准,成绩不好,不能参加。   仅仅1年时间,北京高校举行44项体育比赛,清华一举夺得33项冠军,是男子总分、女子总分、团体总分第1名!   【全国体育总会副主任夏翔 :在60年代初,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清华的体育锻炼也没有中止。1966年上半年,清华已有蓬铁权等等11名运动员获得“国家运动健将”称号,蓬铁权后来是哈尔滨非常著名的企业家。  【中共清华党委书记贺美英 :他形象地比喻,要建立4个代表队——政治辅导员是政治工作代表队,业务尖子是科学登山队,运动员是体育代表队,文艺社团是文艺代表队——4个代表队各有特长,但都要做到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   值得特别提一句的是,清华文艺社团的领导者,是胡锦涛和陈清泰。   【主持人曾子墨: 1958 年,在教师带动下,水利系学生承担起密云水库的设计任务。蒋南翔支持他们,他用学生的语言,生动地把这种方式叫做“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那时,像密云水库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这样的设计,苏联专家认为,只有权威才能承担,但蒋南翔硬是让学生们完成了重任。从那时开始,“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成了清华传统。   【北京联合大学原校长李恩元 :1958年进行“教育革命”时,我是水利系党总支书记,我和系主任去水利部接受了设计密云水库的任务,以此作为1958年毕业班的毕业设计。密云水库是华北第一大水库,地质情况复杂,20万民工施工,要求1958年动工,第2年基本建成。承担这样大的工程设计任务,对水利系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但经过58和59两届毕业班的连续设计,胜利完成了任务。   1964年春节,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集“教育工作座谈会”,蒋南翔当然与会。毛泽东总结6年前的“教育革命”,说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方法不对,所以教育要改革,现在这样还是不行。当蒋南翔听到“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冒名顶替……也可以有些心得”,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入夏后,毛泽东对他的侄孙女王海蓉说:“要允许学生上课看小说……允许学生上课打磕睡。”秋天,毛泽东又对龚育之说:“去搞阶级斗争,那是大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什么‘北大’‘人大’,还是那个大学好!我就是绿林大学的,在那里学了点东西。”  当这些“最 高指示”传到清华,蒋南翔仍在强调,“多读书,多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对国家,对自己,都是有好处的”,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 :我当时主管教学,对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十分为难。南翔了解我的心情,在传达这些指示时说:“这些指示,对理工科大学还要通过‘翻译’。”   1964年下半年,高校必须仿照农村“四清”,真的去搞阶级斗争。有的学校派进200多人的工作组,踢开学校党委,深挖资产阶级代理人。蒋南翔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这种做法,清华党委核心多次讨论,都认为,这会给知识分子带来一场新的厄运,给清华带来极大的破坏。1965年暑假,蒋南翔在党委会上总结前段工作,说“这是清华顶着风浪前进的一年”。随后,蒋南翔在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会上特地邀请陈毅,再次表明,坚持1962年对知识分子的估计。蒋南翔还不知道,1年后,他将为此付出政治代价。
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人在宇宙中孤独吗
热度 1 xbyang 2010-7-14 14:48
   在许多科幻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外星人的身影。许多研究人员也希望弄清楚,是否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虽然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表明,在外星上也可能演化出生命,但是自从50年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寻找外星人以来,科学家并没有发现任何可能来自外星人的信息。   如果以地球作为生命存在的参照系,那么要出现外星人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从时间上看,高级智慧生物的进化一般需要40亿到50亿年。在这段时间里,行星和恒星的状态都要非常稳定才行;而恒星要像太阳一样质量适中,并处于壮年期。从进化角度看,导致人类产生的进化链条漫长而脆弱,它取决于几百万个独特的环节,而每个环节都有特殊的形式,并且依赖于特定的物理和化学环境。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偏差,进化的结果可能就会完全不同。因此,生命在宇宙中十分稀有,而智慧生物更加珍贵。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警告美国总统:千万不要向外星人及其飞碟开火,绝对避免与他们发生战争。英国科学家霍金也表示,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外星人。的确,如果外星人真的能够接近地球,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肯定远远超过现在尚不能进行星际旅行的地球人,他们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也就变得很大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抵制不住对外星人好奇的诱惑,从50年前就开始了对外星人的科学探索。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搜索地外文明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成为寻找外星人的重要依据。按照德雷克的公式,地球人在宇宙中不应该是孤独的,在银河系中就可能存在10000个可联络的文明。也是在1960年,德雷克还在美国绿岸天文台监听外星人信号。他使用当时美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先后对两颗邻近的恒星监听了3个多月。遗憾的是,这次实验未取得任何肯定的结果。尽管如此,这次监听的意义还是不能低估,因为这毕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严肃认真的科学尝试,从而开创了寻找外星人的新纪元。   50年过去了,虽然天文学家时不时会搜索到几个来自太空的奇怪信号,但至今还没有研究人员明确搜索到外星人的信号。外星人长什么样子,是否具有智能?人们拍摄的那些闪烁不定、模糊不清的UFO,真的是外星人的神秘坐骑吗?人们不断地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如果寻找外星人的尝试成功了,人类和行星的历史可能完全改写。但愿有一天,外星人会大规模来地球旅游,我们也会出于友好去回访他们的神秘星球。 (本文为《科学画报》第七期卷首语,《科学画报》为科学纪念寻找外星人50年发表了一组文章)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yangzx1999 2010-5-25 23:27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句标语式的口号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体育馆里经常能见到,后来去其他的学校,在体育馆也能见到,可见其知名程度。在谷歌里搜一下来,这句口号的提出,是1957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来来的,在2007年清华大学还专门纪念了这个口号提出50周年。 健康,是工作之本,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包括工作在内的其他事情都无从谈起或者大打折扣。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口号当初提出的时代环境和现代相比有了太多的变化。在计划时代的时候,一个人毕业后参加工作,生活住房医疗养老国家全包,而现在呢,除了每个月给发固定的薪水和上固定的各种保险外,其他的都需要自己打理和计划了。以前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现在是为自己能健康工作50年,到老的时候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注意和锻炼了。 晚上19点的新闻联播有个栏目,叫什么人民英模,就是歌颂各行各业的模范优秀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都是可歌可泣的,但我发现为什么这些模范人物最后都不幸英年早逝了呢?难道非要去世了才能上CCTV,抑或是他们本是就是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结果让身体变坏?但为了工作,为人民服务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吧。我想身体健康,也能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只有身体变坏变差了,才能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程度之深,我想这样的宣传模式应该改一改了。英模人物的去世,对国家和英模的家庭、所在的单位和行业都是一大损失,犯不着为了出一个英模而让他的身体变坏吧。 近年来,关于养生的图书和电视节目很多,譬如图书,曲黎敏的和张悟本;电视节目也有不少,譬如北京电视台的科技、财经、体育和生活频道,都有不少专题栏目,教大家如何吃,如何锻炼,如何防病。我最中意的赵之心的节目,在他的节目中,经常教一些利用简单器械或者是徒手的动作,适合办公室伏案一族,他也出了一些书,我也买了,觉得不错。 之所以说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句话,是因为最近社里面在为出版社出谋献策的征文中,有员工提出工作环境的空气不是很好,员工伏案工作时间长,运动少。于是,10点到10点20的工间操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到每天上午10点钟,由办公室的人督促大家去下面锻炼,踢毽子和跳绳。虽然没有专门的场地,只有两种简单的运动器材,但我觉得还不错,至少是一种进步。以前没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或者提出来,没有落实。尽管有种种的不足,但我还是对这样举措抱支持态度,希望能坚持和完善。 这应该是被称为工间操的休息时间吧,我不知道其他的公司是怎么样的一种模式,但始终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制度,是一种良好氛围的开端。计划经济时代,公司和单位都是国家的;市场经济时代,大家都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体里工作,所谓为老板干活。为老板干活,有人说,老板不顾员工的死活,像牲口一样地役使。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办法,相反是很拙劣和低级的管理方式。高明的老板应该是爱护员工,关心员工健康,让员工健康快乐地工作,为员工的工作环境提供最优化的保证,这也是为他自己,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算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建设吧。 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有课间广播体操和眼力保健操,上大学后,反而没有了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工作后,也没有了工间操,似乎只听老员工作很久很久之前有。我想,工间操不仅仅只是做操,还可以引入更多的体育运动。但考虑工间操的时间短,不易进行大量的剧烈运动,应该还是以小活动量的肢体和拉伸运动比较适宜。在这几天的工间操时间里,也有不少同事有相似的想法。第八套广播体操以前学过,可以让大家重新熟悉起来,广播操的动作应该有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是比较好的锻炼方法。北京电视台赵之心的健身一箩筐节目里面,也有不少适合工间操的锻炼方法,可以借鉴,找专门的健身教练来教,让大家学会不至于天天做广播操那么枯燥。 絮絮叨叨上面这些,只是想说,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情,保持一个强健的体魄,精力饱满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工作中去,为为自己、为家人、为所在的企业、为祖国
个人分类: 赖以糊口|540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大学教育落后美国50年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09-11-5 09:21
中国大学教育落后美国 50 年 这个题目是俺 从钱学森 先生的论大学教育中读出来的。 钱学森 先生说: 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这是 钱学森 先生在中国 50 多年的感受,是切身的感受。 然而现在的那些低级下流的做法, 和钱学森 先生所指出的方向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用文章数量评价人是最低级的做法;各种学术(荣誉)番号满天飞是最下流的做法,不是一流的做法) 那么多无聊的有关部门,整天忽悠青年人申报各种各样的各种级别的学术(荣誉)番号,而承载这些学术番号的却是毫无用处的 SCI 论文的数量,那文章究竟论述些什么问题,谁也懒得在乎,谁也不想在乎。 请看人民日报文章: 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 : 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核心提示:钱学森去世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近日被整理出来。谈话内容是有关科技人才培养问题。钱学森称,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创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7407 次阅读|7 个评论
50年前的经典之情:库尔班大叔和毛泽东
大毛忽洞 2009-8-1 10:59
50年前的经典之情:库尔班大叔和毛泽东 下面的画,出自画家黄胄;画上的文字是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第二张是一张照片,拍摄于 1958年,作者是侯波。 而画作于 1976年,故事发生于此前约20年。 解放前的新疆 80%的土地掌握在不足5%的地主手里,90%以上的农民都是地主的奴隶,当牛做马,两头不见太阳下地干活,一年下来还吃不饱肚子。新疆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维族农民们分田分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过上自由民主的新生活。像库尔班大叔一家在当年是比较普遍的,而特别的是库尔班大叔执意要到北京去见恩人毛主席。村民们笑他不知去北京的路有多艰难,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但库尔班大叔意志坚定,不为所动。他说,北京在地上,只要我的毛驴不倒下去,一直走,就一定能到北京。能让我亲眼看看毛主席,我这一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来自网络,也可以参见当年的报刊) 《库尔班大叔见到毛主席》这张照片很有著名,根据这张照片在新疆和田还有一个雕塑,记录着当年领袖毛泽东和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那个亲切的瞬间,也再现照片背后的感人的事迹 1958年6月28日 下午 ,一生历经坎坷的库尔班老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库尔班大叔虽然满脸皱纹,很消瘦,但此时此刻,老人的精神很好,眼中充满对毛主席的感激、崇敬之情,双手与毛主席的手紧紧相握,毛主席则亲切地对他微笑。对库尔班的远道而来,毛主席也很感动,他说,新疆的老百姓多好啊! 这位维吾尔族大叔的全名叫库尔班 吐鲁木,是新疆和田地区的农民。他从小就成了孤儿,童年是与地主家的牛羊一起度过的。成年后,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生活,库尔班带着妻子逃到荒漠里,靠吃野果活下来。后来妻离子散,他孤身一人度过了17年贫困交加的生活。后来新疆解放了,库尔班大叔才知道,是毛泽东主席使他翻身解放,回到人间,过上了幸福生活,便执意要到北京去见恩人毛主席。用他的话说:能让我亲眼见见毛主席,我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久,这件事就传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那里,为了满足库尔班大叔的心愿,特批他随国庆观礼团乘飞机来到北京。这不,对于库尔班大叔真得很幸运,不仅远距离看到了毛主席,毛主席还亲切地接见了他,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侯波拍摄),也成为全中国美谈   当代国画大师黄胄,画驴可称为一绝。由于《库尔班大叔见到毛主席》的故事感人,黄胄一直想用画笔把这位善良、质朴的维族老汉对新中国的感激之情描绘出来。黄胄先后画过多稿,最后选定老人骑着毛驴,弹着冬不拉,唱着赞歌,迎着朝阳向东方走去。黄胄以流畅的线条、明快的色彩,塑造出了崭新的人物形象,鲜明地揭示了老汉朴实豪爽的人物性格和心向北京、思念毛主席的内在情感,达到了艺术的完美。此作品完成于毛主席逝世的前一天,毛主席逝世后两天,著名书法家佛学大师赵朴初,为黄胄的《日夜想念毛主席》画作感慨题款。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立发布:中国古植物学未来50年发展纲要(2010-2059)(意见书
热度 2 livingfossil 2009-7-3 12:39
古植物学的故事( 0) 中国古植物学未来 50年发展纲要(2010-2059)(意见书) 孙启高 (Qigao Sun)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0): Synopsis of the Coming 50-yea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2010—2059) 一、引言 古植物学 (Palaeobotany) 既是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化石(包括孢子与花粉),研究内容包括化石植物的形态解剖与系统分类,探讨植物的起源演化和环境变迁。因为古植物学涉及到地层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和古生态学,所以它在寻找矿产和探讨含有煤炭、石油等矿产地层的分布、划分和对比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此可见,古植物学是植物生物学、古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研究领域。植物化石不仅是探讨植物起源演化的最有力、最直接的科学证据,而且是运用生物学思想方法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珍贵材料。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是当前各国政府和科学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是开展植物演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域,加强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古植物学之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冷门中的冷门。然而,这个颇具特色、造就大师的冷门学科却充满活力,充满挑战,可谓是“经典亦流行。”欧美古植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已形成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中国古植物学兴起于 20 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虽在本土化、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研究体制、研究基础、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9 年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 1910-1992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创建了一个“古植物学研究室。”该研究室是我国植物学研究机构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专门从事化石植物研究的综合实验室。它的建立一方面体现了学术前辈们,如:胡先骕先生 (1894-1968) 非常重视化石植物的研究;另一方面体现了徐仁先生的学术威望和学术理想。在徐仁先生的领导下并在诸多同仁的艰苦努力之下,中科院植物所古植物学研究室在冷战时代不断变幻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发展,为推动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振兴中国古植物学事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1998 年夏,这个重要的古植物学研究室与相关研究部门合并,被整合成目前的“中科院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从此,中科院植物所古植物学研究室便寿终正寝,它的史学意义也许是:为探讨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体制问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实例。 在纪念中科院植物所古植物学研究室创建 50 周年之际,根据国际古植物学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现状,本人草拟一份《 中国古植物学未来 50年发展纲要(2010-2059)》,目的是为了振兴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事业,期望有关领导给予理解和重视,也期望学界同仁各抒己见、批评指正。 二、树立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总目标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与欧美一些国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未来 50 年,我们要在国家层面不断提升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成为古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国和学术强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因而,我们对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要有信心。但是,难得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并存。 三、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 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且又国际接轨的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使古植物学成为紧密联结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关以及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我们不仅要建立有利于古植物学稳步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体系,而且要健全古植物学研究的学术诚信制度,使研究成果和研究标本等资讯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 1. 从长远来看,中国古植物学研究总体上要向高水平的、研究型的博物馆靠拢,使之成为古植物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2. 高等院校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应该“博物馆化”,研究标本必须存放学校博物馆,或存放至相关专门博物馆; 3. 专门从事古植物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必须考虑将其学术信用建立在“古植物馆”或“标本馆”之上; 4. 建议民间从事古植物学研究者为建设新型的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而贡献力量; 5. 逐步实现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的网络化、信息化与国际化,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于专家学者、服务于社会公众。 四、建立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探讨植物进化及环境变化的事实体系 古植物研究的首要任务是采集标本并建立一个探讨植物进化及环境变化的客观事实体系。 标本积累不仅构成客观事实体系的核心内容,而且体现学科进步与学术诚信的最重要的科学积累。因此,它理所当然是衡量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的一个“铁”标准。 在中国地区,植物化石馆藏数量最多的是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标本馆。该馆收藏植物化石约 50,000块,另有待研标本约20,000块。中科院植物所有一个古植物馆(对外号称“中国古植物馆”,由一位有政治影响力的知名科学家题写馆名),该馆收藏有编号的入柜标本不过15,000块。若将那些没有入柜的标本算在一起,(中国)古植物馆的化石标本不会超过35,000块!这两家附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兄弟”学术机构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地区从事古植物学研究的两支有力量的“国家队,”对提升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是一个大国,拥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资源。然而,以上数字表明中国化石植物的标本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 中国在种子与果实化石等方面的科学积累几乎是零! 这些数字足以客观地反映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基础是极其薄弱的,与中国地大物博、植物化石资源丰富是极不相称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很惭愧。 为了具体说明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基础的薄弱程度,我想在此陈述一个可资比较分析的情况: 如果将(中国)古植物馆的标本积累与欧美老牌博物馆相比较,这似乎很不公平,因为有人会说它们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可是,我发现(中国)古植物馆的标本积累历史可以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进行比较。目前,该古植物部收藏标本约有 30 万份 ( http://www.flmnh.ufl.edu/paleobotany/ ) ,比我们多出很多,而且有专业人员 --古植物学博士任Collection Manager,专门负责标本管理。据我所知,这 30 万份标本主要是由 David Dilcher 教授( 1936-- )和他的同事们、学生们近 50 年的野外采集成果。 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形势是很严峻的,我们在古植物学的研究领域里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和竞争力。长此以往,我们也不会有较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因此 ,中国古植物学面临以下两项艰巨任务: 1. 拯救管理不善的 植物化石之命运 50 多年以来,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人员 ( 包括标本采集人员 ) 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但也涵盖地质矿产、高等院校、博物馆诸多部门。目前,有些单位的古植物学研究已停顿,有些研究人员已退休,许多重要的植物化石标本处于散存状态,管理严重缺位。 若以地球人的眼光来观察,植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历史与科学文化之遗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标本的管理不善造成大量人力与物力之浪费,不利于科学传统的建立,也直接导致科学研究的不良信用。拯救管理不善的 植物化石之命运,已迫在眉睫。 2. 系统地采集中国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植物化石标本 中国植物化石资源丰富,可是我们的标本积累还很少。 系统地采集中国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植物化石标本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未来 50年里,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馆藏数量必须有一个较大的突破,管理水平也必须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五、编纂《中国古植物志》,提高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934 年胡先骕首次提出编纂《中国植物志》的设想。 70 年后, 共计 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全部出版。该巨著属于 中国宏观生物学领域令世人瞩目的重大学术成就,反映了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国家体系已基本确立,体现了中国现代植物标本积累及自主研究的综合实力。目前,英文版 《中国植物志》正在积极编研之中。然而,《中国古植物志》的工作还无人问津!在未来 50年里,我们应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同行编研“植物志”与“古植物志”的工作经验,适时启动 编纂 《中国古植物志》巨著之工作,将设想付诸于实际。 独立自主地编纂 《中国古植物志》巨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50 多年来,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在学科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重要进步,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 中国古植物学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发现等方面鲜有独创性工作,专著性的、系统性的基础研究非常匮乏,在国际合作中缺乏主动性,存在依赖西方同行发表论文的现象,严重损害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和学术尊严。在未来 50 年里,我们要从整体上逐步提高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突破培养优秀中国古植物学人才的瓶颈 古植物学是植物生物学与古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研究领域。古植物学属于“古生物”,而不是“古死物”,它要求研究人员拥有多学科的专业训练和野外实践。就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学科建制而言,培养优秀古植物学人才的工作几乎是困难重重,造就古植物学大师的希望非常渺茫。在未来 50 年里,我们如何培养杰出的中国古植物学家,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但又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 七、提高学会公信力 -----关于中国的两个古植物学分会之未来 中国有两个古植物学分会,一个隶属中国植物学会,该学会挂靠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另一个隶属中国古生物学会,此学会挂靠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这两个古植物学分会是国内较大的古植物学术团体,分别成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然而,两个古植物学分会实际上都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多年来,两个古植物学分会一直并存,似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1996-2000 年在筹办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期间 (The Sixth Quadrenni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IOPC-VI, Qinhuangdao) ,两个古植物学分会有过难以言状的合作。 中国虽是 13 亿人的大国,但我国目前全身心从事化石植物研究的人数很少,是可以屈指可数的,比大熊猫的数量要少得多。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处在科研第一线、专门从事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已成为 “ 活化石 ” 了。两个古植物学分会的并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对当前学术体制的“非科学性”因素进行思考和变革。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需要新型的、有活力的学术社团,其使命是着力提高学会公信力,努力建设一个顺乎国际潮流的中国古植物学共同体。 八、结语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古植物学的进步和未来取决于我国教育和科研体制以及学会体制的变革,取决于若干代人扎扎实实的努力;急功近利、浮躁自满和自欺欺人都是科学的公敌,也是我们的大敌。广大学术同仁应该铭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教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九、致谢与几点说明 1. 在编写《纲要》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2. 编写《纲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纪念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创建了古植物学研究室 50 周年。这个古植物学研究室早已不复存在,似乎已被世人淡忘,学界也无正式的纪念活动。我们应该感谢徐仁先生和诸多学术前辈为发展中国古植物学事业而贡献了毕生精力! 3. 本月8日至 10 日,中国科学院高层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请参见: http://www.cas.ac.cn/10000/10001/10010/2009/135634.htm )。 6月 10 日举行了《创新 2050 :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已组织 300 多位高水平专家,对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人口健康、农业、生态与环境、生物质资源、区域发展、空间、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纳米、大科学装置、重大交叉前沿、国家与公共安全等 18 个重要领域至 2050 年科技发展路线图进行了战略研究,基本理清了至 2050 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重要科技领域的战略需求,提出了若干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从我国国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形成了系列战略研究报告(请参见: http://www.cas.ac.cn/10000/10000/10040/2009/135629.htm )。根据目前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我编写本《纲要》,旨在振兴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事业,拟在“科学网”个人博客独立首次发布。 4. 本《纲要》的时间范围暂定未来50年。对于提升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来讲,50年的时间并不算短。我估计,中国古植物学要发展到目前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水准,50年的时间恐怕不够,可能需要100年、或200年、或更长时间扎扎实实的努力。 5. 本《纲要》很笼统,很不完善,仅罗列了几个方向性的大问题,形成一个大框架,供学界同仁讨论、批判。有关问题的具体分析和解决需要广大同仁的集体智慧,逐步细化,进而提出中国古植物学发展路线图。 2009 年 6 月 30 日完稿于美国康州 《古植物学的故事》 Story of Paeobotany Series (0) 《中国古植物学之窗》 Window of Chinese Paleobotany (0)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619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大50年》【转】
dongping2009 2009-5-30 18:40
中国科大今晚凤凰卫视 通知:凤凰卫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大50年》5月30日播放 详情: http://www.ustcif.org/news/?id=552 通知:凤凰卫视《科大50年》今播放关于凤凰卫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技大学五十年》专题节目播放通知 根据凤凰卫视与中国科技大学新闻中心网站通知,凤凰卫视中文台将于北京时间5月30日( 周六 )21:40-23:00播出《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专题片,5月31日(周日)6:00-7:30、16:00-17:30重播。该片全面回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半个世纪以来拼搏奋进的创业历程和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特此通知,欢迎广大校友届时收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 郭沫若 词 吕骥 曲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红旗高举起来 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 高峰要高到无穷 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 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 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先锋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 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人民学习 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个人分类: 分享图文|4043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