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深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开发地球的先锋们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大洋深处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8-6-9 19:44
开发地球的先锋们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大洋深处 蒋继平 2018年6月9日 几十亿年前的地球,还没有被开发改造之前,与现在的金星差不多, 大气层充满着浓密的乌云, 乌云中硫酸成分很高。 这种浓密的, 富含硫酸, 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大气层, 具有很高的气温, 大气压力也很大。这些浓密的乌云使在地球的地表看不到太阳和星星。 那时候, 地球的自转速度很慢, 也没有轨道倾角。这些在圣经的创世纪中都有非常简单的描述。 圣经创世纪描述了开发地球的六大工程。 这六大工程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在前一个工程完成达标后, 后一个工程才能开始。 开发地球的第一大工程就是把地球大气层中的硫酸分解成水和硫。 上帝(宇宙高级文明集团)派出空间探测器( Spirit of God)在地球的大气层进行探测,在发现地球的大气层中富含硫酸和水蒸气后,将一种特定微生物投放到地球的大气层中。 这种特定微生物具有耐高温高压, 在无氧情况下将硫酸分解成水和硫的能力, 并从分解过程中获得自身的生存物质和能量。 目前这种特定微生物仍在地球的大洋深处存活着。 它们生活在大洋深处的温泉附近。这些大洋底部的温泉是海底火山口。这些海底火山口具有高温高压和缺氧的恶劣环境, 与当年地球还没有被开发之前的大气层的环境很相似。 因而,我强烈呼吁全人类要尽一切可能保护这批开发地球的先锋勇士, 使它们的子孙延绵不绝。 人类也应尽快建立一个人工繁育这些先锋勇士的基地,确保它们在自然环境变成不利生存时可以不受影响。 在今后人类开发金星时, 必须依靠这些先锋勇士打头阵。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观点|217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转:“科学”号发现一些非常罕见的深海生物
freeedu 2017-8-24 10:33
“科学”号发现一些非常罕见的深海生物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卡罗琳海山北侧、水深1200米左右的地方采集到的“深海小飞象”(8月21日摄)。 它是一种人们了解不多的特殊章鱼——烟灰蛸属章鱼。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正在西太平洋对此前人类从未探索过的卡罗琳海山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潜6次,取得了丰富生物样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深海生物。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的寄居蟹(8月21日摄)。 这只寄居蟹所寄居物体的外围是手套状的海葵。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正在西太平洋对此前人类从未探索过的卡罗琳海山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潜6次,取得了丰富生物样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深海生物。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的偕老同穴海绵(8月14日摄)。 偕老同穴海绵的名称和一种称为“俪虾”的小虾有关,这种虾小而纤弱,它们在很小时,常一雌一雄从海绵小孔中钻入,生活在里面既安全又能得到食物,随着小虾长大,它们在海绵体内再也出不来,成对相伴直至寿终,因此人们把这种海绵称为偕老同穴。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正在西太平洋对此前人类从未探索过的卡罗琳海山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潜6次,取得了丰富生物样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深海生物。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的海蛇尾(8月20日摄)。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正在西太平洋对此前人类从未探索过的卡罗琳海山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潜6次,取得了丰富生物样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深海生物。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的柱星螅,是水螅虫类的珊瑚(8月15日摄)。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正在西太平洋对此前人类从未探索过的卡罗琳海山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潜6次,取得了丰富生物样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深海生物。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个人分类: 其他|1 次阅读|0 个评论
2万米高空,11公里深海,这对父子用科技征服了人类的千年幻想
热度 4 beckzl 2017-7-1 21:48
上天下海是全人类跨种族跨文化的共同幻想。 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司掌神界与天空,他的二哥波塞冬则司掌海洋的一切。 在中国神话中,提起神仙必然会想起天空,只不过因为称谓上原因,大仙们似乎都拒绝与海扯上关系,成为一位“海仙”。 但话又说回来,在很多神话作品当中,能人异士们也都拥有上天下海的本领,几乎已经是一项必备技能。 上天下海几乎是神话人物的必备技能 人类科技爆发式发展之前,这些超出想象的行为也只能被称之为幻想。 不过现在,这已经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2012年,“红牛同温层”计划启动,鲍姆加特从近4万米的亚太空一跃而下。 同年,著名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乘坐自制的潜水艇下探1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这些令人崇拜的事迹固然是个挑战, 但绝非什么重大突破,甚至连先驱都算不上。 有一对传奇的父子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达成了这两项人类挑战。 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发明家,爱因斯坦的校友,连续5届索尔维会议的会员。 父亲,奥古斯特·皮卡德 他曾搭乘自制的氢气球升到了 16165米 的高空。 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飞上同温层的活人,用肉眼观测到了地球的曲率。 还帮助好友爱因斯坦收集了许多关于宇宙射线的第一手数据。 在1930年代,他共尝试了27次飞行,创造了 23000米 的高空飞行记录。 随后,又用相似的装备潜入了4176米的深海,上天下海无所不能,悟空听了都嫉妒。 在《丁丁历险记》中,作者埃尔热以他为原型创作了第三主角向日葵教授,向这位科学家致敬。 至于他的儿子,虽然没有父亲那样强的学术贡献,但却继承了他挑战极限的基因。 在1960年就曾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创下了10916米的人类深潜记录, 半个世纪后仍没有人能打破 。 儿子,雅克·皮卡德 … 世界上没有多少家族能在破纪录上比得过瑞士的皮卡德家族。 这支瑞士籍法国家族的故事要从儒勒·皮卡德开始讲起。 这位巴塞尔大学的化学教授曾是罗伯特·本生的学生,有一对双胞胎儿子, 奥古斯特 与 让 。 也不知道是不是儒勒这个名字沾了大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光。 两兄弟从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度向往。 成年后,两兄弟没有选择同一个领域,让继续走父亲的老路,研究化学。 而奥古斯特则留在了瑞士,进入了苏黎世的瑞士联邦技术学院学习物理,成为了爱因斯坦的校友。 毕业后,奥古斯特在1922年成为了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物理教授。 也是这一年,他的宝贝儿子 雅克·皮卡德 出生了。 皮卡德两兄弟 从他成为教授起,就是索尔维会议的常客,连续5届都是与世界顶级科学家并肩的会议会员。 当然,在最广为流传的那张索尔维会议照片中,也能找到他高大的身影。 1927年索尔维会议合影,后排最高的竹竿即是奥古斯特 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兄弟让也成家立业,娶了一位思想前卫且立志成为热气球飞行员的女士为妻。 也许奥古斯特是受到了他这位嫂子的影响,突然也对气球飞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虽然盛行的是那种古老的吊篮式热气球飞行,但奥古斯特的目标高远得多。 他想要挑战的可是接近太空的平流层。 让·皮卡德与妻子都热爱热气球飞行 1930年,奥古斯特在比利时国家科研基金会的赞助下开始了对高空气球飞行的研究。 高空飞行要解决的问题说难也不难,但实现起来也绝称不上简单。 最关键的一点是高空极低的气压,会让气球过度膨胀失去升力。 稀薄的空气对驾驶员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绝不是普通吊篮热气球能实现的。 于是,奥古斯特亲自设计了一个 铝制的球形驾驶舱 ,保护驾驶员不受气压的影响。 次年,他与助手保罗在德国的奥格斯堡第一次对高空发起挑战。 没想到这次飞行非常顺利, 两人飞抵了15781米的高空,创下新纪录,震惊了全世界。 奥古斯特·皮卡德也成为了第一个飞上平流层的人类,以从未有过的视角端详着蓝色星球。 此后,他还一共对天空发起了27次挑战,屡次打破记录,最终创下了23000米的飞行高度记录。 奥古斯特的高空气球 其实奥古斯特的气球飞行壮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征服欲。 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收集高层大气的数据以及 给老友爱因斯坦测量宇宙射线 。 不过,天空尚未完全征服,奥古斯特却又找到了新的目标。 那时,奥古斯特前往美国芝加哥探望自己的双胞胎兄弟让。 在芝加哥,他结识一位热爱深海探险的动物学家毕比。 毕比对深海壮丽的景象一通描述,震惊了奥古斯特,也激起了他对深海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先前飞上万米高空的气球舱体设计同样也适用于潜水。 于是,为了对抗深海中更大的压力,他将原先的铝制舱体改为了钢铁材质。 并且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浮箱,里面装满了提供浮力的汽油,足有1万加仑。 不过很可惜,奥古斯特的深海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断了。 直到战争结束后,这艘名为“FNRS-2”的潜水艇才被建造出来。 最初这艘潜水艇并没有打算载人下潜,因为那比万米高空还要危险得多。 经过几次成功的无人下潜后,奥古斯特将它赠给了法国。 法国海军对其进行了改造,最终成功载人下潜至4176米的深海,又破了当时的深潜记录。 这一系列的举动让奥古斯特成为了工程领域的杰出代表。 彼时,同样在布鲁塞尔生活的漫画作者埃尔热也对奥古斯特甚是崇拜。 在这位漫画家的眼中,奥古斯特高大儒雅,学富五车,简直就是他心中学者形象完美的化身。 埃尔热与他笔下的经典角色丁丁 因此,后来在他的漫画作品里,就诞生了一位以奥古斯特为原型的科学家角色——向日葵教授。 并且在作品中同样做出了惊人的壮举,比美国人早17年登上了月球。 向日葵教授与他的潜水艇 除此之外,在著名的大太空科幻作品《星际迷航》当中也有皮卡德家族的身影。 剧中的法国人 让·卢克·皮卡德 舰长就被认为是对皮卡德两兄弟的致敬。 就是这位表情包大帝 虽然奥古斯特已老去,无力再继续挑战高空深海,但皮卡德家族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送走了试水之作“FNRS-2”号之后,奥古斯特又建造了自己的第二艘深海潜艇,命名为 “特里亚斯特号” 。 他的儿子 雅克·皮卡德 担起了挑战深海的重任。 1960年,在美国海军的帮助下,雅克和海洋学家沃什乘“特里亚斯特号”对马里亚纳海沟发起挑战。 潜艇上的“两条”科学家,父子二人的身高都在2米左右 “特里亚斯特号”的下潜计划无论以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疯狂的。 同时代的深海潜艇都需要通过钢缆和管子与水面的后勤船只相连,保证驾驶员的供氧和安全。 而“特里亚斯特号”则是一艘完全独立的潜艇,所有的需求都靠自身提供,简直不可思议。 雅克和沃什却非常自信地驾驶这艘疯狂潜艇开始了挑战。 当潜艇下降到三千米以后,就完全看不到阳光了,海水也变得异常寒冷。 潜艇当中由于空间狭小并没有任何供暖设备,想要保持体温,只能是多吃多穿。 可这种令人煎熬的寒冷还将陪伴他们好几个小时。 当“特里亚斯特号”下潜到9000米左右时,意外发生了! 潜艇钢制的球形舱发出猛烈的异响,随后开始剧烈地振动。 舱体的树脂玻璃舷窗被深海巨大的压力压变形了。 不过幸好,这种材质并不像玻璃那样易碎,虽然变形了,但依旧坚挺。 最终,雅克与沃什足足花了5个小时才到达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 挑战者深渊 。 此时仪表上的海拔是-10916米,压强比海平面高出1000倍,整个舱体受到的总压力达到了惊人的17.7万吨。 如果此时船舱出现什么意外,两人会瞬间被巨大的压力压爆。 可是,人类不能生存不代表这里就是无主之地。 深海中的奇异生物 他们惊讶地发现在万米深海中仍然生活着一些奇异的生物,颠覆了此前我们对生命的认知。 这一重大发现也直接让人类放弃了往海沟中倾泄核废料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1960年,美国空军上校基廷格像当年的奥古斯特一样乘气球升上31300米的平流层。 随后从高空跳下,成为了“太空跳伞”的第一人。 冥冥之中仿佛有天意, 半个世纪后的2012年,这两项挑战又同时上演。 当年与雅克下潜的沃什成了卡梅隆的技术顾问,而基廷格也同样成为了鲍姆加特的技术顾问。 奥古斯特与儿子和孙子的合影 皮卡德父子创下的记录迟早会被后人打破。 但他们绝不会因此而沮丧, 因为他们并非为记录而挑战。 所有的这些壮举只不过是为了证明一件事: 不要放弃那些所谓的幻想,要坚信科学技术总有一天能让这些异想天开变为现实。
69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纪录][深海挑战 James Cameron's Deepsea Challenge 3D (2014)]
lcj2212916 2014-11-27 13:45
导演: 约翰·布鲁诺 / 雷·昆特 / 安德鲁·韦特 主演: 詹姆斯·卡梅隆 / 弗兰克·洛蒂托 / 拉克兰·伍兹 / 保罗·亨利 类型: 纪录片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8-08(美国) 片长: 90分钟 又名: 詹姆斯卡麥隆之深海挑戰3D(台) / Deepsea Challenge 3D IMDb链接: tt2332883 2012年3月26日5时52分(北京时间),好莱坞着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驾驶其单人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成功下潜至地球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这一堪比人类登月的创举随即引发全世界关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这一事件称之为“人类对深海探索的又一转折点”、“掀起了一场有关深海的文艺复兴”。   2013年,由卡梅隆执导、以下潜事件为核心元素的电影《深海挑战》制作完成。这部探险巨制不仅会首度呈现“荒漠一般的”海洋最深处奇观,还将揭秘世界之王卡梅隆历时七年,穿越生死完成此次创纪录挑战的全程经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全球首部采取水下实景3D技术拍摄的电影,这也是卡梅隆继特效大片、3D影片后在全球电影界开启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据了解,《深海挑战》将于2014年在中国上映,面对全世界观众揭开神秘面纱.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254047
1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落木,构造了深海中的绿洲
热度 4 lionbin 2014-4-23 19:23
虽说强大的人类已经可以占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区域,而且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但对于海洋人们还知之甚少,特别对于占地球总面积60%的深海区域甚至属于空白。我们曾经对于深海的了解大多属于推测性的,比如 深海是缺光、缺氧、缺光、高压、低温的环境,这与我们能见到的环境大相径庭, 我们所认识的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在人们能够下潜到海洋深处进行探测之前,人们推测那里应该是死寂的一片。 19世纪的科学家断言深度 500米以下绝对没有生物。20 世纪初,深海打捞进入了数千米海域,证明了深海生物的存在。二战末期,潜舰制造技术有很大进步,更增加了人们深海生物的了解。1968 年之后,人们逐渐了解深海生物不但多样,而且体型变化非常大。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2014年2月7日的报道,西班牙科学家根据安装在船舶的回声探测仪发现, 生活在深海中层(400至700米深处之间)的鱼类,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的物种,这些脊椎动物的数量是原先估计数量的10倍 。 后来,人们根据有限的观测和推理,认为深海可能存在着两种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 :1) 海底火山热泉生态系统 。在火山热泉喷出的海水中,富有硫化氢和硫酸盐类,硫化细菌十分繁茂,这些细菌以化能合成作用进行有机物的初级生产,为滤食性动物提供饵料,管蠕虫负责分解硫化氢制造养料,形成了一条脆弱的完全独立于外界的生态系统;2) 海底湖泊生态系统 。海水的密度有较大差异,因此会发生分层现象,形成相对稳定的“湖泊”。海底不断涌出高密度的甲烷气体分解后为其他动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养料。另外,在深海中有大量的热液喷口和冷泉喷口,而科学家们发现, 在某些冷热交接处,存在着大量的神秘未知物种 。因此科学们惊讶地说“ 深海里有大量的惊喜,不仅有新物种,将来还会发现更多新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 虽然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还不到其奥妙的1%,但据称人类活动已经开始严重地破坏这里脆弱的海底环境了。一般而言,我们并不会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影响到深海的生态系统。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旨在调查深海海底区域人类丢弃垃圾的情况。他们在海底发现了玻璃、金属、纸张、以及塑料等可回收的垃圾,其中约有1/3是各种塑料制品。生态学家认为, 在温度接近冰点的海水,缺乏光照的低氧环境阻碍了细菌和其它生物体的活跃性,这就降低了这些垃圾被自然降解的速度,因此海底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可能更大。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该区域的很多海洋生物已经适应了这些海底垃圾甚至赖以为生,那么清理海底垃圾对这些海洋生物来说可能是更有害的 。 最近有研究发现, 沉到海洋底部的死树,对于受食物限制的深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能量来源,可能成为各种细菌、真菌和软体动物的温床 。研究人员在深度3200米的太平洋东北部沉入18棵合欢树(Acacia),调查五年之后的情况。他们发现,虽然这些沉木面积只有500平方米,但上面的生态系统却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从物种组成来说,不同的树木间只有25%的相似性,其中关键的生物类群有钻木双壳类、它们打的洞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避难所,还提供了食物木屑和粪便。 看到这里,我在想,森林的倒木进入深海底部,这很普遍吗?但研究发现,这在自然界中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8月4日凌晨生成,5日加强为台风,7日23时45分在台湾花莲登陆,9日16时20分在福建霞浦再次登陆,12日02时停止编号。从生成到结束9天里给中国多省市带来严重创伤,其中台湾受创最严重。受台风“莫拉克”影响,菲律宾北部地区发生了多起泥石流和洪水灾害。有人计算在这次台风中,总共8.4×10 9 公斤的木质碎屑通过河流被送到海中,最终下沉到海底。 一旦木头到达深海,落木会形成独特的群落结构,主要由木质专性和硫化专性物种组成。 在食物缺乏的深海底,落木意味着绿洲 。能量通过异养和化能营养的方式从木头转移到相关动物上。异养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也会被其他有机体所利用。一些动物也会从木材直接消耗和吸收碳。最引人注目和丰富的是钻木双壳类,是塑造整个落木群落的关键种。产生的木屑和粪便颗粒促进了化能合成作用和降解纤维素细菌的生长,从而使木材的能源被动物所利用。此外,硫酸盐还原菌对木材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物,导致化能营养的能源利用途径。硫化物的生化氧化作用利用化能自养微生物所固定的碳,然后被其他生物所消费。因此, 落木的自然变化可能对造成深海的生物多样性有巨大影响 。研究人员最后推测,人类日益改变的森林砍伐模式、河流流量和飓风可能会影响深海落木的频率和大小,深海多样性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 参考资料 深海鱼类数量是预计的十倍 海洋生态系统更稳定(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4-02/09/content_31411425.htm) 百度百科:深海生态系统(http://baike.baidu.com/view/2572483.htm) 科学家探索罕见深海生态系统:惊现神秘新物种(http://ep.chinaluxus.com/Efs/20120308/139396.html) 探测器拍摄深海垃圾遍地:改变海洋生态系统(http://slide.geo.sina.com.cn/slide_29_16805_24122.html) Fallen trees form a sea-floor feast. Nature, 2014-04-17, 508:290. Craig McClain and James Barry, 2014. Beta-diversity on deep-sea wood falls reflects gradients in energy availability. Biology Letters, 10: 20140129.
个人分类: 一起读顶刊|5485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日本成功从深海可燃冰层提取甲烷 属世界首例
redtree 2013-3-14 06:18
日本成功从深海可燃冰层提取甲烷 属世界首例 2013-03-13 09:37:0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 (北京)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12日成功从爱知县附近深海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气体,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日本希望2018年开发出成熟技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从而改变日本资源大量依靠进口的局面。 日 本经济产业省12日称,已成功在爱知县海域的海底地层中提取出天然甲烷。《读卖新闻》称,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从海底采集甲烷气体。日本“地球”号深海探测 船用特殊钻头在约1000米深的海底钻孔约300米深后竖起钻井,通过降低地层压力的方法将混合着沙粒以固体形态存在的可燃冰分解为水和甲烷气体,并取出 甲烷气体。报道称,日本近海内藏有大量天然甲烷,可以满足大约100年的使用量,仅本次试验采掘海域的埋藏量就可供日本使用10年以上。日本政府预定在 2018年实现海底甲烷开采的商业化。如果能够保持稳定生产的话,将意味着日本拥有了丰富的国产能源。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茂木敏充12日表示,“将视本次试 验的结果确立使其商业化的技术。” 日本资源极度贫乏。《产经新闻》称,日本目前能源的基础只有水力发电,能源自给率只有4%。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可能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对液化天然气等能源大量进口也造成电价上升。为此日本经济产业省试图通过开发甲烷气体资源缓解能源短缺。不过,生产成本是目前最大课题,能否以更低成本开 采将左右甲烷这个新国产资源的将来。《日本经济新闻》称,日本政府还预定把海底甲烷开发商业化写入2013至2017年的《海洋基本计划》中,在5年内开 发出低价的回收储藏技术,到2023年培育出能够靠挖掘海底甲烷赚钱的新产业。 据报道,“可燃冰”即“甲烷水合物”,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 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冰状物,通常存在于永久冻土带或大陆边缘的海域,因点火就着俗称“可燃冰”。可燃冰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炭的一 半,因此成为备受瞩目的新能源。2002年,包括日本在内的5国成功在加拿大北部永久冻土带的可燃冰层中提取出甲烷。海底采掘需要更先进技术和巨额资金, 在日本之前尚未有成功先例。【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孙秀萍 陈佳】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万钢:中国将着力攻克深空、深海、深地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redtree 2013-1-20 10:42
万钢:中国将着力攻克深空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1-19 16:54:58 12月15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 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12月13日飞离日地拉格朗日L2点195天后,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以10.73公里秒的相对速度,与国际 编号4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身而过,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交会时“嫦娥二号”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这是国际上首 次实现对该小行星近距离探测。至此,“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圆满成功,“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国防科工局 供图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1月19日说,2013年要着力攻克深空、深海、深地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不断拓展中国发展的战略空间。 201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19日在北京举行,万钢在工作报告中明确2013年重点任务时 作上述表示。他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国将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 制造等领域的研究部署,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同时,要加强技术预测和前瞻研究,鼓励开展前沿探索,对于方向明确、带动性强的战略高技术,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赢得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在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方面,加快建设科技计划全流程管理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计划流程的“全程记录、痕迹管理”,实现“可申述、可查询、可追溯”,并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全国创新调查制度,开展创新型国家进程监测和国家创新体系监测评估。 基础研究方面,加强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强化对海洋科学、空间科学、量子通信、合成生物学、中微子实验等重要科学前沿的部署,对页岩气成藏机理、PM2.5源头控制、恶性肿瘤发生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加强部署。 万钢还提出,2013年要继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推动中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公众文化资源集成与推送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技术等科技支撑。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制,研究建立科技人员行为规 范。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体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激情。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那深海底
热度 1 linki27 2012-6-29 15:03
这几天最引球迷注目的是欧洲杯,但最让普罗大众瞩目的则非神九莫属。这不,宇航员们才刚落地,大家伙就开始围观起他们的羊肉汤了…… @环球科学杂志社 :#神九#三名航天员将于10时返回地面。神九与天宫分离,刘旺手动控制飞船撤离至安全距离。地面科技人员于今天上午对飞船实施返回控制。目前,着陆场系统已做好收各项准备。神九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第一餐包括粥、花卷、咸菜、清炒蔬菜、水果、清炖羊肉以及一些电解质饮料。这会儿,羊已经在锅里了。 媒体们嘛,总是要找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何况我们又是个以食为天的民族。不过,请你们——下面这句主要是吐槽CCTV啦——也能顺便科普下航天知识太空探索啊,不要总把整个过程往神秘、复杂的角度带,似乎航天科技遥不可及似的,以后还怎么让小朋友们对上天登月有兴趣? 不过相对于神九,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蛟龙号。虽然说晚了点,但起码是有了,以后深海探测也有了发展的平台。转个来自 网易 的描述: 6月15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671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2010年7月,该潜器在3000米级海试中,突破3682.2米的全球海洋平均深度,最大下潜深度达3759米,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然而,这距离1960年瑞士海洋学家兼工程师雅克·皮卡尔(Jacques Piccard)和美国海军中卫唐·沃尔什(Don Walsh)乘坐直上直下的密闭球“的里雅斯特号”到达深度为10916米的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整整半个世纪。美国1964年就建造了可以下潜到4500米的深海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阿尔文”号服务于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深潜器,它成功地参与了对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搜寻和考察工作,还帮助定位并找回了一枚丢失的氢弹。从1964年6月5日下水至今已工作48年,“阿尔文”号进行过近5000次下潜,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而其他世界上主要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包括法国的“鹦鹉螺”号潜水器 、俄罗斯“和平二号”潜水器以及日本“深海6500”深潜器等,虽然在潜水深度上不及“蛟龙号”的设计深度,但均于上世纪80年代便已建成。 所以说,无论上天还是下海,咱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巨大的,但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了。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应该能看到中国人登上月球或者深入马里亚纳。当然,亲身下去看看深海那些奇妙的生物,就只能当作一个美好的梦想了。在那与世隔绝的深处,到底是什么感觉呢?请看卡梅隆如是说:
3404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的运移:从深海到火山
热度 1 pony1984621 2010-12-23 21:46
资料来源:ScienceDaily (Dec. 20, 2010) 编译:马志飞 当大洋板块俯冲进入大陆板块之下时,它携带了大量的水进去。这些水在板块边缘的火山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德国Kiel的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re (SFB) 574的一个研究小组第一次追踪到了海底以下120千米的水的运移。这对于我们了解环太平洋火山带频繁的火山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很显然,水火难容,但是水与火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许多火山喷发需要大量的水。在上地幔,水的存在降低了岩石的熔点,因此,岩石就能很快融化并以岩浆的形式运移到地表。在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大量的水也一并进入到地球内部。 这个区域,我们称之为俯冲带,能够在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西海岸被发现。通过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裂缝,水就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地球深部,其中一部分进入到地幔中。在那里,高温、高压的条件又将水挤压回到地表。在从地球深部返回的途中,水就促进了岩浆的形成。因此,在大陆边缘所有的俯冲带都具有火山频繁爆发的典型特点。 目前,我们知道被携带进入到地幔中的水量是巨大的,而后它又以火山喷发的形式被释放。然而,水进入到地幔并返回到地表的确切路径还没有反映出来, 从事该项研究的地球物理学家Tamara Worzewski表示。这项研究的合作者包括来自德国基尔克里斯汀-阿尔布雷希大学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Marion Jegen博士、 Heidrun Kopp教授、柏林自由大学的Heinrich Brasse博士和哥斯达黎加的Waldo Taylor博士。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自然 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在研究中,他们采用了大地电磁法,利用特殊的仪器通过地表测量到的地面电导率的分布从而得到地球电磁场的变化。在陆地上,这种方法已经成功地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海底,它的应用才刚刚开始。不过,深海探测确实困难得多, Jegen博士解释说。Jegen博士还在德国SFB 574领导着一个大地电磁方面研究的工作组,并还创建了大地电磁在海洋中的应用方法。 2007 年和2008年,科学家们在哥斯达黎加海岸附近的俯冲带上布设了一系列的探测仪器。测量范围从海岸带以外200公里到内陆160公里。这些仪器的陆上部分由柏林自由大学提供,在德国Kiel开发的新仪器现在也在海底使用当中, Marion Jegen 博士说。正是有了这些最新的数据,Tamara Worzewski和她的合作者才能够第一次看到俯冲带之间的水循环。 我们认为,目前我们所发现的这种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俯冲带广泛存在, Worzewski说。不过,更纤细的过程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阅读链接: 新西兰的俯冲带:动摇地球只需加水 ScienceDaily (Aug. 5, 2009) 编译/马志飞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俯冲带之一,在那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澳洲板块之下。现在,犹他州大学的研究告诉了我们地下深处的水是如何促使俯冲带发展并为强烈地震的产生创造条件的。 这项发表于8月6日的《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扩展了我们对地震的起因的理解。该报告的主要作者、在犹他大学能源和地球科学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Phil Wannamaker说。 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意识:在我们视线之外的液体就在我们脚下制造破坏,他补充道。 搞清楚运动的构造板块是如何俯冲到另外一块板块之下并造成了地震,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俯冲带和断层是世界上的主要运动过程,特别是在环太平洋火山带,Phil Wannamaker先生说。 新西兰包括两个主要岛屿:北岛和人口稀少的南岛,即太平洋中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一直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与其他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国家一样(包括北美洲西海岸),新西兰位于两个缓慢移动的构造板块的边界上,因此,这里有地震和火山活动。 这两个板块,约有100英里厚,包括地球的地壳和上地幔的一部分,地壳下方的岩石层。由于大洋中脊的火山爆发,产生了新的构造板块,不断增加的新岩石就像孪生传送带一样逐渐远离大洋中脊。在这些传送带的另一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底板块俯冲,或者说是以向下约45度角的方向潜入大陆板块之下,这一过程就会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新西兰的俯冲带-Hikurangi俯冲带-被认为是很年轻的。因为太平洋板块碰撞与澳洲板块在新西兰相撞的边界只有两亿年的历史。 该区域包括两种类型引发地震的运动。因为太平洋板块与澳洲板块在新西兰的碰撞是有一定角度的,而不是正面对撞。因此,太平洋板块不仅是向西北方向移动,并潜入到澳洲板块之下,同时它也在向澳洲板块西南方向下滑。 所以,碰撞的版块产生了地震的力量,就像其他地方的俯冲带一样,比如说美国。在太平洋西北部,这种斜向运动同样也有类似的走滑压力,造成了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斜向压力产生了四条主要的走滑断层,沿着新西兰南岛从东北一直延伸至西南方向。在这里,过去的200年里曾发生过接近8级的大地震,这些地震都与这些断层有关。(2009年7月15日,新西兰南岛发生7.8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地震使新西兰向澳大利亚靠近了约30厘米。15日的地震是新西兰78年来震级最高的一次。1931年2月2日,新西兰北岛东部城市内皮尔曾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56人死亡和严重财产损失)。 俯冲带俯冲之前的古岩石和目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的火山岩都伴随有水的释放。因此研究人员希望查明水在俯冲带发展中的作用 他们使用一种称为大地电磁测深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对病人进行CT扫描使用的X射线,也类似石油天然气勘探中的使用的地震波。大地电磁测深利用太阳和闪电产生的天然电磁波,这类波一部分穿透空气,进入地球,在岩石界面上散射,并返回到地表,在地表我们可以用专门的电仪器测量。由于电磁波在地球内部穿行的时候,它的速度快慢取决于岩石和其他物质对电流的传导能力。水的导电能力很强,所以能够用这种方法探测出来。 在2006年和2007年,Phil Wannamaker先生和他的同事在新西兰南岛北端125英里长的线上做了67个探测点。然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将整条线的电磁场分布断面图展现出来。 图片显示在不同范围和不同深度存在有大量的水,而且反过来又表明:流体的作用使得地壳变形,并为地震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新西兰南岛东海岸的下面,太平洋板块开始潜入澳洲板块之下,大概在地下10英里处,水被释放出来。它来自海底沉积物的挤压,大部分的水向上上升到澳洲板块的地壳以上,进一步破坏岩石,扩大裂缝。这种断层破裂的网格状结构削弱了地壳的稳定性,促进新的走滑断层的形成。 再西边,水从水合岩(一种含有化学结合水的岩石)中释放出来,这种水合岩分布在正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中。然后,水在地壳的软弱部分(就像太妃糖一样,距离地表约6到20英里)形成的裂缝中不断聚集。 这种液体促进了新西兰地下的太平洋板块的斜向运动,也就是向西南方向的运动,该运动产生了新西兰南岛的走滑断层。 当然这些液体也可能会向上爆发冲到走滑带里,并引发大地震, Wannamaker先生说,在这些小型水库一样的聚集体周围已经发生了很多小的地震。 在俯冲带的下方,水源的最大聚集处也就在新西兰岛的最西面的最深处。 由于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使得水合矿物里所含的水释放,形成一个巨大的水柱,在60英里或者更深的地方扩散。这种现象有时候也能在一个更老、更成熟的俯冲带里出现。好像是液体引发了大地震,20世纪初,新西兰的默奇森区发生的7级和更大的地震就像是这种情况。 这些区域的断层都是冲断层,也就意味着在地震发生时,冲断层一边的地面会上升,超过另外一边。岩石力学的规律表明,当很陡峭的时候,这种断层不会破裂,因为在夹角超过30度的时候,它就很难将一块地面推覆到另外一块之上,除非有水存在。然而,发生新西兰默奇森地区附近的大地震的断层倾角角度远超过了55度,Wannamaker先生说。 这就说明了,是水促进了地震在这么陡峭的断层带上发生。在一些更老的俯冲带上(包括新西兰北岛的闭合带),水从很深的地下冲到上地幔的热点,降低岩石的熔融温度,并最终导致火山在地表形成。在新西兰南岛,含有大量水的俯冲带还没有冲入到上地幔里,还不足以引起火山的爆发,Wannamaker先生说。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7956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7138 次阅读|5 个评论
深海精灵
siodolphin 2009-5-30 21:06
来自深海几千米深处的生命体系,打破了太阳能是万物之源的思想,让人们对深海的这群精灵充满了好奇,人类正在想着各种方法,去探索它们的世界。 深海的虾 深海精灵群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6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