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大学生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大学生活

相关日志

四年,太极与我为伴
热度 2 yunfeng1990 2012-8-9 18:28
回首四年,围绕大学生活最多的字眼应该是“太极拳”,四年前的那个秋天,我与修然师兄结缘,也就是从此开始了漫漫太极路。 首先必须承认,我现在的功夫还很差,与同龄师兄弟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相比大林小陈还有新校三杰,我应该算是六个人之中最差的。期间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始终没有割舍得下。近日来有跟师兄学习了无极拳和八卦掌,对于中国武术的情感再次被点燃。 我习练是陈式太极拳,一直是跟着大师兄习练。师兄是陈正雷大师的大弟子的徒弟,算起来也算是比较正宗的陈氏拳了。虽然没有经过陈正雷大师的亲自指导,但我们练的很有陈氏味道。我11年的时候忙着考研,之间有过间断,虽说是四年,但练的时间也就三年左右。 一直以来,我都存在这这样几个毛病,就是耸肩,气沉不下去,发力不够好。陈氏拳最主要特点是的是缠丝劲,以腰为轴旋转。要想发劲好必须要放松,我自开始就对放松的概念很模糊,何为松?松到什么程度才是松?一直以来慢慢的琢磨,仔细的体会,现在也是偶尔会有松沉的感觉。对于放松,我觉得完全的松是一种混沌状态,比如睡觉的时候,意识不在的时候。习拳时难免会存在意识的引导,所以自然的就不在放松,现在就是放松,沉气,意识不能统一起来。还有太极的 掤劲,对于我这种比较瘦弱的人来讲就显得不那么明显,力量是一切劲路的基础。有的时候一 掤就会紧,身体就不放松, 掤劲一起意识就随着到胳膊上很容易紧起来。还有一些移重心,转腰转胯的动作。我一直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体会,不断地改正,虽然进步比较慢,我还是在坚持着,希望有一天能冲过瓶颈达到另一个高度。 练太极拳以来,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变得比较沉稳,能够静下心来去完成一件事情。通过太极我结识了很多挚友,这比同学还要珍贵的友情。表现在为人处世上,让我懂得了谦让和低调,甘当绿叶不喜欢出风头。遇事沉着又淡定,不会去急于下结论,去肯定或否定某事,中庸之道才是最好的解决之法。太极,真乃我的大爱。 自从武当回来,就对武当功夫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想学。近来又学了一套无极拳和八卦掌的整合套路,感觉无极的轻灵飘逸绝非太极可比。练无极拳也是要旋转放松,这里主要是用胯而太极则是用腰。无极生太极,太极和无极真是相得益彰。 马上就要离开青岛,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不知在那里是否还会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希望与师兄情谊永驻!!!
3575 次阅读|5 个评论
英国尤金妮公主(Princess Eugenie)毕业感言
duke01361 2012-7-13 10:35
今年22岁的英国公主-Princess Eugenie以二等一级(2:1)的毕业成绩从纽卡索大学拿到“英语和艺术历史”的本科学位。Eugeneie公主是约克公爵(Duke of York)安德鲁王子(Prince Andrew)的次女,她有个姐姐是Princess Beatrice。 毕业典礼结束后,Eugeneie兴高采烈的说:“我感到非常自豪!在纽卡斯尔读书实在太美妙了,我的生活非常愉快有趣。” “和七个女孩一起住在一栋房子里是我大学生活的亮点,每次回去都一定有人在做饭做菜,有人欢迎你。” “和这么棒的人在同一栋屋子里实在太棒了”! 英国纽卡索大学在英国高等教育序列中并不算是“顶级”大学,最初为是1834建立的医学与外科学学校,1963年8月升格为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简称“纽卡索大学”。世界排名最好到140,最差为304位,在英国排名最好为12位,最差为43位。 依据Eugeneie公主的毕业成绩看,二等一级(2:1)为Second Upper也就算中等偏上。从她自己的表述看,Eugeneie公主在纽卡索大学的“待遇”就是完全的“平民”待遇! 小姑娘所受到的唯一“非平民”待遇就是她的大学毕业这件事情被英国广播公司进行了报道。 英国本科学位及待遇: First class honours (1st)一等荣誉学士,大约15%的人可以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 Second class honours, upper division (2.i)二等上荣誉学士,可以进入研究生学习,可以获得奖学金 Second class honours, lower division (2.ii)二等下荣誉学士,可以进入研究生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类除外)不可以获得奖学金 Third class honours (3rd) 最低等荣誉学士 Ordinary degree (Pass)普通学士学位(没有荣誉)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5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无限美好的童年时光
热度 2 Irasater 2012-5-31 14:59
又一个儿童节将要到来,这让我无限怀念自己的美好童年时光。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这让我想起林志颖一首歌的一句台词,时间似飞刀,刀刀催人老。已经度过20多个岁月的我,也开始变得慢慢像大人们期待那样,不断成熟起来。但我依旧还记得少年时的清晰画面。 自打会走路开始到上幼儿园,周围一群小孩子,大家每天玩的不亦乐乎,绝大多数,吃饭的时候都是爸妈喊了很多次,最后甚至强制离开去吃饭,吃完饭后,又在一 起玩了,可以玩到很晚,当然,小时候的很晚,绝非现在大学生活的12点,1-2点,那时候一般8-9点就睡觉了。您可能会问,什么东西这么有意思?我现在 也无法自己说清,可能那个时候就是一种感觉吧,我们玩的有过家家,跳橡皮筋,还有一种“吃子游戏”:5颗或者7颗的石头或者吃饭用的碗的底部打碎了磨成的 类似的石头,玩画片,上面有各种动画片的角色(如圣斗士等),当然,小孩子玩着就会有不愉快的事情,那时候闹矛盾将会造成打架的出现,因为小孩子很纯真, 不会像 现在“成熟的人”一样考虑到如何算计他人,最后当然需要自己家爸妈来"摆平"。这个时候觉着新奇的事情就是照相和看电影,我记得每年我的堂姐都会从深圳回 来,给我们拍照,那也是我们美好的回忆。对于看动画片,电视剧和电影,这就更不用说了,印象最深的有葫芦娃,宝莲灯,水浒传等,那时候一群小孩都挤在我家 看这个,那真是个热闹。那时候的我们特贪玩,也贪吃。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爬到树上摘桑葚,刚好旁边有一个池塘,不小心掉下去了,差点淹死,幸亏我大伯把我救 了上来,住院治了几个月才好。 大概到了快上幼儿园的时候了,我们那儿小孩一般要到6岁才让上幼儿园。每天看到他们从学校回来,心里羡慕嫉妒恨啊,再者白天很多小孩上学去了,也没人玩, 于是我也提前去上了幼儿园了(开始由于我是5岁半,不符合年龄要求,不让上,后来莫名其妙还是搞定了。。。)。上幼儿园就每天玩玩橡皮球,丢手巾,学习 a,b,c,d...xyz..当然还有很多规矩的,比如坐要怎么坐,站要怎么站。那时候小孩都很老实,的确,农村小孩绝大多数都和老实。那个时候就是早 上起来,洗簌好之后,吃完父母准备好的早餐,接受父母的千叮万嘱之后就和家周围的小朋友一起浩浩汤汤的边走变谈笑着往小学的方向走(当然没有现在多数小孩 那么幸福,有车接送)。 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可以说算是儿童最美好的时光了。因为虽说在学校学习,但是几乎不需要学习,只需要上课稍微听课,回家做很少的作业就可以了,其他时间都 花在玩上。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回家做作业,我是回家第一件事先把作业做好,再去玩,这样觉着踏实。。。说到玩,那玩的东西可多了,因为这阶段接触的东西多 了,重点是人也开始长高了!不说别的,先说说打雪仗,那时候每到冬天,都会下很大的雪(现在是没有了!遗憾!),看我小时后的照片就可以看出来,(我是湖 南人),那时候天气很冷,早上起来,那可真是白茫茫的一片啊!上学怎么办?出去怎么办?铲雪呗!左邻右舍一大早就起来铲雪,把路打通,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堆 雪人,呵呵,我还记得几位大叔铲雪的时候,把衣服都脱的只剩一两件,全是冒热气,喜欢看电视的我们以为这是练了什么神功呢! 这种天气,有一种很好玩的东西,那就是很长的冰剑,一般存在与房檐上,很尖很长,也很好玩。打雪仗,当然主要是小孩玩,也只有小孩玩才会觉得非常有趣。我 们一般是在上学路上和下午放学路上,随便在路旁把雪一撮,看谁不爽,就打谁,就这样,边打边跑着回家了。和打雪仗类似的有一个更厉害的玩法 把雪球换成田里的泥巴,当然这泥巴很软,一般是在稻谷收获完之后,由于那时候是割稻子,割好的稻子还要放在一个比较传统的机器上将稻苗上的谷弄下来,这样 那些黄色的稻杆就没用了,可以把它们捆好成很多个小的,先放在田里竖直着晒干,最后在堆在一起,自已作为自己烧火做饭的材料。我们玩泥巴就是在稻杆竖直着 晒干的时候玩,先约好一群人,分成两边,以竖直的稻杆作为掩护,于是 打泥巴战 就开打了。。 隔我们那而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上中了很多树,春天到来之际,我们去山上踏青,采采花草,摘摘果子看看鸟兽。采摘的最多的就是燕山红,爬到树上吃嫩果,当然 有时候还跑到几十里路远的地方捡玩的东西,最悲剧的一次是我们一伙儿10几个,回来的时候,我们采摘的东西在中途被人给劫了。。。说道吃的,我们小时候几 乎能吃的都吃过。藕,一伙人去野塘里挖,红薯,除了挖自己家的,也去挖过别人家挖过后的,一样有收获。莲,只有哪里有,我们就去哪,值得一说的是,我爷爷 家塘就有,于是每到采莲时节,总是隔三差五的去荷塘看看,看有没有大的莲,我经常和我表弟去摘,我们首先脱掉只剩下一件内衣和短裤(担心回家挨骂,当然如 果弄得不是很脏,又有很好的东西孝敬父母,那应该就没事了,呵呵),带上一根竹竿就出发了,收获颇丰,垫着脚尖在荷花塘了走的时候那可是很慢,还得防止踩 进泥巴很深的地方了,到时全身都会湿了。记得有一次我踩到一条鱼。。。 说道这里,有个关于与水有关的事情,那就不得不说了,因为湖南这地方,塘多,河多,各种水资源丰富。首先说说鱼。我家附件有条水渠,里面很多鱼,每当渠道 水很少的时候,我们就回去捉鱼,先将水渠的一段两端用泥巴全部堵住,这样就可以顺利的在这里捉鱼了,当然,您可能会问,如何抓?其实有很多抓法,最有效的 就是那个抓鱼的网子,来回捕捉就行。当然最绝的就是就个人用勺子把那里的水全部排到外面去!当然很慢,我一般是在这一段来回走动,把里面的底层泥巴弄出 来,使水很黄,这样顶你停下来的时候,鱼会自动浮上来,这样你就拿一个小网子就可以捉它了。钓鱼,主要是大家暑假的时候干的事情,别有一番风味,那时候钓 鱼的话,蚯蚓是不二选择,有时候一粒饭都可以掉,不过我没掉过大鱼,只钓过最大为1斤左右的鱼。 钓鳝鱼也是很有意思的,我记得我钓的第一条鳝鱼有将近3两,真实记忆犹新,那时候自从他开始咬钩到钓上来,心情真是很激动,钓到后,赶紧死死的捉住它,防 止它逃跑。。,为此我还把这件事写进了我的小学语文作文(最难忘的一件事)。钓龙虾,又一趣事,那时候养了鱼的塘里的龙虾很多,我和我哥,表弟一起去钓, 当然父母是强烈反对的,那时候大部分都需要做午休,我和我哥也被父母强迫午休,但是我小时候好像从不需要午休,不午休玩就不能出去玩,怎么办?我们有办 法,将自己的脸往那个席子上使劲压,压上一会儿就有印痕了,再装作刚睡醒的样子,这样就可以瞒天过海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弄了30多支钓,掉了一桶龙虾,大 的小的,灰褐色的鲜红的,老的少的应有尽有。其实关于龙虾最惊心动魄的就要属抓龙虾了,就是去龙虾洞抓龙虾,这是我的擅长,虽然我手臂比较短,但是只要掌 握技巧就好了,首先需要把手试探着进入洞中,先大概摸到龙虾的位置,小心别被他的钳子夹到了!我有一个被夹到了,还出血了。。汗。。。,龙虾一般会在自己 的洞的底部,捉住他的两个钳子,这样就可以抓出来了,不过有小心那种生活在水里的水蛇,泥蛇,我有一次摸到过一条蛇!!!刺激! 游泳,我家门前就有一条人造河,夏天一到,一群人就从桥上跳下,直接跳水入河(大概至少4米高),当然也可以去塘里洗澡,在水里比赛啥的,像那种仰着在水面慢慢的欣赏着日落的红太阳,那种感觉真爽。 关于学校的事,学雷锋,献爱心。勤工捡学,这个就是去山上帮人家摘果子,当一群人去了就好玩了。我们从这颗树爬到另一个棵树,有一次还看到一个老鹰窝 了。。。当然也有不好玩的就是,那儿坟墓太多,搞的大家心经胆颤。因为我从小就是听鬼故事长大的,还有我们那有七月15,“ 接祖宗”的鬼节。过年的时候期待的最多的当然是红包了,还记得小时候没人吃完团年饭爷爷给我发压岁钱的情形,虽然爷爷现在不再了,但是依然在我心中。拿到红包后,就是买鞭炮玩。。(可是现在过年都觉得那没意思,可能是自己见识多了点吧) 虽然这些玩的东西已几乎从未接触过了,也有很多东西不再存在了,但是依旧让我那么心潮澎湃。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我们永远活在那个时候该有多好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正因为我们勇于承担 自己的责任,才使得我们现在不断努力向前,不断进取,获得不断的成功!最后希望我们能永葆童心,祝大家节日快乐! (附件上传的是我在网上找到的 写给1975到1989年出生的人经典的回忆) 经典的回忆写给1975到1989年出生的人.ppt
个人分类: Else|24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轰动中国万言帖 最露骨大学生活...
wanrunlan 2012-4-15 14:57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 ——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 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   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 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 谁也不关心学生   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1.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 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注:没有想到文章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在此说明下——由于体制内教育的失败,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办的应试学校来实现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选择了在大山里的这所私立精英学堂(别误会,不是农村支教,那样我再努力也只是为体制培养几个低级打工仔),不提学堂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避免有人说我是商业炒作(毕竟是私立的),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教育理想。   同时,这所学堂目前因为超前的教育理念,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已波及全国,她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先进教育的一个范例,因此我也不想借名生辉,借学堂出名。我更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来让学堂因我而更荣耀而非相反。希望大家理解。   另外,我开始新的工作才两个月。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挫折”的感觉,相对于我一贯的“顺风顺水”,我在这里明显感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思想的浅薄。相比一起工作的,跟我同年毕业的同事和朋友,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差异,我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但是,这反而让我更加高兴,更加认定了自己选择的正确: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不断提高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教育强国之梦----去不断提高自己和需要我帮助提高的人。   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两个:   1. 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一部分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助者天助之。   2. 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不能因为老师、大学和社会对我们不负责任就放任自流,相反正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为我们负责,我们更要加倍地为自己负责,更要认真地思考和选择自己人生。如若能达到此两者,足矣,谢谢各位。
2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文】"老生“长谈,我的大学
Xinliangzhu 2012-4-14 20:25
考完通信原理,我的大三就算结束了。这门课考试时间安排的很好,因为它总结了通信的基本知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大三的结束,意味着通信工程本科课程的即将结束,现在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我是一个比较喜爱总结的人,总结会使我更清楚自己的过去和现状,因此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今天主要写一些大而无当的东西,因为我常常被这些问题吸引,也经常欲罢不能,而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东西,我现在还写不出个什么,顶多算个扫扫盲的境界吧。现在我总算是认识到对别人实用的东西,在我这儿不一定适用,同样一些符合我的原则的东西到了别人那儿也未必行得通。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还需要学习知识,武装自己的智慧,因为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思考方法,结合了自己的世界观,通常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从何说起? 还是从自己大学的目标说起吧,给冯老师当助理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机会和学弟学妹接触,和他们交流,发现其中有些人是迷茫的,在我看来,他们就是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也许从这个角度,我能写出点什么,因为我自己实践过。 我的大学读到现在,一直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数不清的幸运,最主要的四点应该是:父母的支持,蓝博的指导,以冯老师为代表的老师的帮助和提携,一帮好朋友和一个和谐上进的班级。刚进大学的时候,蓝博给我发了封站内信,告诉我大学要有自己的目标,为之奋斗,不能随波逐流,那封简短的信奠定了我大学的基调——为目标奋斗。直到大一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才最终的确定了我的大学的十五个目标,一直没有变过(大四结束,我准备认真比对一下,然后晒出来,哈哈 在上帝和永恒面前没有隐私,所以我也无所谓),令我欣慰的是很多目标都在努力下实现了,还有一些目标在大四结束前应该可以实现,只有少数两个估计是没机会了。也正是因为我有了这些目标,我觉得大学生活并没有虚度过,也没有迷茫过。 目标其实只是一个路标,关键的是走好两个路标之间的这段路,这才是生命的实在。路标是生命的一段总结,即使很多时候会走偏。 由于社会的不公平,信息的不透明,资源分配的不均等原因,我们在办一件事时所需耗费的力气和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我常常看到一些新闻,博客和微博等曝光这种社会不公的现象,也有一些人总结一下当代的所谓的特色,或是一些成功学。我对这些文章的态度是,不舍弃,不迷信。舍弃会导致无知,迷信就会悲观。我觉得还是需要有自己的观点的,只要是经过自己理智判断后的,我想自己就不会觉得有错,也就心安了。但是人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坐井观天,所以需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的心态,别人不理解你是正常的,你一时理解不了别人也是常有的。这样的话,我觉得至少可以在自己犯错后问心无愧。 人活着有两种最基本的态度,是快乐地活着还是悲观地活着,但是人不可能做到这两个极端的,因为极端的事情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事情,幸福里一定会夹杂着痛苦,痛苦又何尝不会有幸福的东西存在呢,一个人受难时,身边常常会有家人或是好朋友过来安慰和帮忙解决问题,这对你来讲就是一件幸事,因为至少这个时刻还是有人关心你的。我希望的并且已经存在的状态是:快乐并痛苦地活着。我希望快乐是我精神状态的主旋律,痛苦是我生活的镇定剂。人在世上难免不伤心,伤心了调节好自己,使自己尽快回复平静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我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会为自己制定一些尽量切实的目标,即使没有完全达到,还差一些也不会让自己很失落,因为毕竟去认真奋斗了,小诠说他做事的原则是不后悔,我非常同意。 我从来不会失去希望,我希望自己可以在行动上入世,又能在灵魂上保持自己的本真。人活在这个世上,不仅在中国,在所有的地方,都不会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来,不管你是谁,你在干什么。所以我现在认为必要的入世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有自己心灵宁静,自己问自己的时候,让自己清楚一下自己。写总结是个好方法。 李开复讲要有追寻自己内心直觉的勇气,我相信这句话,因为这是体现自己为自己而活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对于所有人,所有的事情,我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我相信的,就是我要去做的。我喜欢一个姑娘,自有我喜欢的原因,我爱做一件事,也肯定有它吸引我的地方,我不会骗自己。 写了那么多大而无当的东西,为的是以后某天自己想看看我的大学时期是什么样的一个精神状态有一些文字的东西。可以很快回忆起。 最后以一幅蹩脚的对联,来总结我三年以来的感悟,希望可以指导我一段时间: 欢亦从容 痛仍淡定 从从容容观寰宇 喜仍平淡 苦亦态然 平平淡淡度一生 写于:2011年7月
个人分类: 一点想法|2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活应该有点激情,而不是迷茫
热度 15 lqs321 2012-3-4 18:55
看到江西农业大学一位管理学院本科学生给中国青年报编辑写信,反应自己在大学本科学习中感到很迷茫。从一些媒体中也经常看到大学管理者和老师抱怨当今大学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我也亲自看到个别大一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经常挂科,丧失了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理念。这表明在当今大学本科生(甚至包括部分研究生)对学习缺乏激情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必将降低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浪费国家资源,影响学生及他的家庭和社会稳定。那么这种现状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科学网网友,尤其是大学管理者和教师的讨论。我们应当如何唤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趣,让他们在整个大学期间过得充实、有意义和有收获。 我想起两件与此有关的事。第一件是 2004 年我收到过菲律宾大学地质系一个高年级学生来信,他索要我当年发表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学会通报( AAPG Bulletin )的一篇论文。信中说他们有一门文献调研课程,就是要求学生去检索他们感兴趣研究方向的最新文献资料,最后老师依据学生对文献调研和分析水平作为这门课的考试成绩。来信学生通过公共网络搜索到我论文的摘要,所以他来信向我索要全文,我当然非常乐意和及时给他寄去了。我当时很感慨,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学本科教学就安排有文献检索课程,而这样的内容我们通常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安排(一般在博士生阶段有一个大型文献综述课程)。第二件是耶鲁大学校长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报告上说:我们的本科新生很幸福,因为我们安排他们每周有一小时和我们的知名教授交流。哈佛大学校长也说:大学生在本科期间课堂外收获应该大于课堂内。我儿子也曾告诉我,西方公立大学教授不得无故拒绝学生上门交流要求,否则可向校方上诉。 两件事一个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一类出现在发达大国。但他们共同之处都是针对本科生的陪养机制、理念及相关有利于本科生健康成长的各种科学合理安排。前者是让学生本科阶段就与国际学术成果“亲密”接触,后者是让学生经常与知名教授交流,强调大学课堂外多元化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大学环境中学习他们还会迷茫吗?他们的课外时间被大量阅读文献及与教授交流所占用,而且还有大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的大学生活一定过得很充实。因此,我认为,对当下大学生迷茫负主要责任的应当是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因为,尽管大学生已经成年,但远没有成熟,需要我们精心“调教”。如果我们能够像安排课堂教学那样去认真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看书,能够经常聆听各类知识广泛的报告,亲自设计和动手做一些科技实验,经历某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教授们能够主动(即使被动,当学生找上门时不要轻易拒绝)和学生交流。我想迷茫的大学生会大幅度减少。
6887 次阅读|26 个评论
考研——人生的转折点
热度 6 liutong123 2012-2-20 09:40
距离考研接近一个半月了,难得静下心来去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在此纪念一下自己的考研经历,回顾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顺便排遣一下自己内心的焦虑。 决定考研是在我上大三的时候,虽然从上大学的时候爸妈就告诫我,假设你不要再复读了,将来一定要考研,那时候的我还是懵懵懂懂的的答应了父母的要求。初步踏入大学,好像放了缰绳的野马,想要驰骋在辽阔的原野上,但是却找不到自己想要跑到哪里,茫茫的大草原毫无边际,根本难以发现自己的指路灯。那时候想要释放自己的激情,却找不到寄托,我迷茫了,困惑了,心里告诉自己:大学,还是学习的地方,于是我还是本本分分的做起了学生,一个标准的好学生。每天上课做笔记,下课做作业。为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我还加入了校自律会,可能大家没听说过,但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每天早起检查同学早起情况,那时候虽然累,但却快乐着!但是不幸的是对工程制图却是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来,上课根本就是听天书,课下抄作业,最后给挂了。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大学不是那么容易让你混过去的,同时我的心情极度低落,感觉自己得不到认可,认为自己的大学根本就会因此暗淡失色。但是还好,经过补考,我顺利通过了。 大二,我适应大学了,我明白了很多看不明白的道理,我还是学习,并且顺利竞选上了部长,带着一群学弟,我开始自信的展现自己,跟老师交流,跟辅导员谈话。成绩也开始稳步提升,进入前十名。 大三,决定了考研,但是还是没有完全进入复习的状态,只是偶尔的看看数学,背背单词,跟老师做了一个科研立项,当了校自律会副主任,我开始慢慢接触做人、做事,但是很困恼,有些事情自己不想做却要硬着头皮去做,还要强颜欢笑说好的、没问题。但是我明白了,跟同学交流的多了也更加坚定了我考研的信心,但是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这时候成绩已经很稳定了,基本是前五名,还上了院党课校党课,我的大学使命才刚刚开始! 大四,可怕的考研来了,暑假的时间真的很煎熬。在家呆了一周就回校了,开始了人生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七点起,十点半归。还记得那时候的天气很热,桌子旁边的小风扇一直在吹,吹得却是热风,偶尔抬抬头看看窗外的风景,发现自己像是一只关在鸟笼里的小鸟,不是别人把你关进去的,而是自己!那时候人的精力可以说是超旺盛,极度亢奋,记忆力也是自己难以想象的。但是人总像是一台机器,时间长了也会出现零件老化,我出现过问题,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但是当想到自己的任务才刚刚开始的时候总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你还在路上,还没到达目的地。不知道暑假的那一个月怎么过来的,但是回想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多或少的会有些遗憾。大四上学期还有院定选修课,那时候会把上选修课作为一种享受,能够暂时脱离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字母,但总是在不断告诫自己,那才是你的归宿,你还得回去。考研前的一个月,极度紧张,离得越近越发现自己的复习成果越不足以抵御考研战场上的千军万马。还曾出现过想要放弃的念头,父母、同学、朋友等曾鼓励我要坚持下去,我也认为我要坚持下去,毕竟自己吃过苦流过泪,还没上战场就当逃兵,我自己都鄙视我。一月7、8号,两天决定命运的时候,感觉把数学考砸了,不知道其他的怎么样。 等待出成绩的日子总是那么六神无主,每当想起自己这个年龄,工作就业结婚生子,我都不敢想下去,但愿自己会成功! 这是自己的第一篇博文,借此感谢在考研时候支持我鼓励我的朋友、同学,还有通情达理的老师,还有我的父母!
个人分类: 感情驿站|503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回忆大学生活
热度 2 skdhf 2012-1-12 07:57
看到曹广福老师 “ 大学四年完全可能没有中学学的东西多” 这篇博文,早上睡不着的我不禁也回想起了那段最美的时光,如果说我的高中生活是紧锣密鼓的作业和考试,硕士生活是漫无目的忙碌和碰 壁,博士生活是踏踏实实的开垦和奋斗,那么大学四年就是疯疯癫癫的激情和求知。 回想过去近二十年的学生经历,历历在目的竟是初中和大学,高中的记忆也只是停留在和舍友们一起出去打台球和高考被雨淋,初中保 留的全是欢笑,而大学除了欢歌笑语还有思想的反抗和挣扎,用中学语文老师教我们的话,那是我一段承上启下的岁月。 场景一:篮球场 高中除了体育课老师带着我们傻傻的围着校园跑就没有了别的活动,我们偶尔的出去打打桌球,真正的参加体育锻炼还是在大学,大一刚入学一下没人管了,上完课还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一下被自由的手足无措。不知道被谁带着去了篮球场,抱着篮球还是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运球,投篮,规则更是一概不知,那时有的就是蛮力,也搞垮了很多人。也许是无聊,也许是青春的能量无处散发,玩过几次就狂热的喜欢上了,自此以后,无论刮风还是下小雨我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篮球场,有时,甚至课间休息都抱着球去投几下(篮球场就在教室旁边)。刚开始不会玩,很多会玩的都喜欢和我单挑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也发现,站在高位的人也总是喜欢欺负低位的。那时候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好胜心也极强,虽然每次单挑我都败的很惨,但我不服输,屡败屡战,终于有一次我竟然投篮的时候在空中停了下来,利用的有限的时间调整了姿势,还骗过了防守的人,完美的曲线划过球进了,从那以后形式就变了,“欺负”我的人再也不敢轻视我的存在(那些“欺负“我的人伴我度过了那么美好的时光),质变以后更加激起了我的热情,别人只是在有人一起打的时候才玩,我是每天都自己加练,自娱其乐。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时候打球根本不觉得累,而且越大越精神,那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几年时光晃过之后自己打球会累。能量充沛的岁月啊! 场景二:图书馆 大学校园我待得最多的就是宿舍,篮球场,图书馆,虽然每天也都上课,但也是偶尔去去。大学毕业的时候和同学聊图书馆,有些同学竟然说没怎么去过,我当时就觉得他学费白交了,那时觉得老师没教我们什么,教材也没教我们什么,能学到东西的就是图书馆了,现在想想也不然。但是,图书馆那时对我确实是一个知识的集中营,每次进去以后看到什么书都想看看,觉得什么都很有意思,无论是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经济类,历史类,语言类这种学科性质的,还是小说散文杂志等消遣性的。每天有空余的时间就跑到图书馆看上一本书,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书一时看不完就借,也经常忘了还,四年让图书馆赚了我很多银子。大学正是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远离了父母的唠叨,老师的强制,这个时期没有人给你太多指导,完全是自我成熟的过程。通过一些书我接受了很多思想,就像武侠小说里面修炼神功似地,如果没有好的基础和神人指点很容易走火入魔,我那时慢慢的也有这种趋势,很多思想在脑子里转,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只要一思考就会有更多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我变得很敏感,后来有些疯癫了,最后有些抑郁了,甚至什么都不想干,觉得没有意义了。多亏身边还有很多不去想这些问题的同学朋友,他们经常鼓励我鄙视我,又经过自己的不断反思最终我还是完成了自我救赎,但是,那时也留了点后遗症,直到现在。只所以图书馆是我学习的大本营还有一个原因,它也是我逃课的避难所,课堂上老师讲的实在让我难以忍受,念 PPT 谁都会,念错 PPT 更是人人都会,尽管也有水平高的老师,但我可以说是自学成才的范例(嘿嘿)。心智成熟的岁月! 人物一:男同学们 大学最幸运的是认识了这些同学朋友,没有他们的刺激我就不会对篮球有兴趣,没有他们的无所事事就衬托不出我的勤奋努力(哈哈,我确实比你们努力一些嘛),没有他们的朝夕相处也没有我的轻松快乐,我最近一直喜欢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不知兄弟们都可好?还记得我躺在床上看球赛,电话打给你们“中午回来给我带俩肉饼”,还记得你失恋了我陪你坐在校园抽闷烟,还记得我们一起去网吧通宵,你试图上成人网站被网管一顿数落。再也没有那样的时光,多么单纯! 人物二:女同学们 (为了避免歧义和老婆误会,就不用女朋友们了) 大学我们怎么能少了异性话题呢,这是永恒的。大学里面人身是自由的,思想也是自由的,老师也不会告诉你不许恋爱,那还等什么行动吧,每个人都蠢蠢欲动,都开始确定自己的目标。不过,最后真正行动的就没那么多了,成功的就更少。一般情况下女生是有优势的,特别是漂亮女生,等着被追就行,也有很少的女生会自己主动出击,我很佩服后者。无奈的是大学四年我一直孤家寡人(也是庆幸的,不然怎么会有现在的呢 ),但是有一帮很好的女同学,她们同样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刚才老婆问我写什么写这么久写不完,我说回忆大学,她说大学有什么好回忆的,估计是她不想让我回忆起大学的女生吧。就先回忆到这,每个人对大学都有特殊的回忆,不知道你的是什么样的呢?
416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大学校园媒体:用青春的视角看世界
whyhoo 2012-1-6 14:09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飞速发展,大学校园里的媒体也呈现出蓬勃之势。这些媒体面向高校学生,贴近大学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因而显得很时尚、很青春,在大学生中很有人气。这是一个个窗口,生动展示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是一个个舞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高校党委或团委领导下,高校校园媒体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既是对学生别开生面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高校领导和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心态、需求和愿望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引导好和管理好这些媒体,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今天本版刊发深度报道和相关评论,以期与广大读者一起关注这些媒体的发展,使之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编者    1.面向学生 蓬勃发展   清新而不失严谨的版式设计,生动鲜活的报道……这份由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创办并主管,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报纸——《青年人大》,自1996年创刊至今,由最初的十六开油印小报发展为目前的四开多叠胶印报纸,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最忠实的校园记录者”。青年人大的学生采编队伍遍布全校各个院系、各个年级。“目前除校报和人大新闻网由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的编辑部负责外,其他校园媒体基本由教师指导,学生负责采写、制作、编辑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校报主编蒙彬老师介绍说。   走进清华大学的《新清华》编辑部,翻开保存完好的1953年4月2日的《新清华》创刊号,繁体字、竖行版面、发黄的纸张,让人感慨颇多。作为清华大学的校报,多年来《新清华》始终拥有一支业余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他们是来自基层的教职工或大学生、研究生们,作为编辑部的好助手,为办好《新清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首任主编郭道晖在《新清华》创刊40周年的纪念文章《不惑有感》中提到的那样,“所写大都是师生共同之心声,所载可作为清华历史之见证。时发大小言论,颇具导向作用。常刊教学动态,多样反映生活。上有党委之领导和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有遍布师生员工中的作者、通讯员的广泛参与,惨淡经营、渐入佳境。”   “活跃校园文化,贴近学生需求”,是每一所致力于校园媒体建设的高校追求的目标。相对于社会媒体而言,校园媒体强调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反映教师、学生、校友的风貌,以校园新闻、学术动态、文化活动、时事评论、人物访谈、文学艺术创作等内容为主。记者群、作者群、读者群多为本校教师、学生、校友等相关人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罗建晖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关注的领域和范围应该主要是校园内发生的、同学们所希望了解的新鲜事,以及如何从大学生的视野去观察解读社会的热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校园媒体也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学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社团、院系级学生媒体,包括班级学生媒体不断涌现,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媒体形式日趋多样,门户网站、网络论坛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青年大学生受众群体的认同正逐步提高,校园媒体日益表现出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及信息获取习惯的特征。大学生可以通过投稿、读者反馈等形式参与校园媒体,从而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2.提供平台 引领思想   校园媒体日趋兴盛,学生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究其原因,罗建晖认为主要有四方面。首先是大学生针对校园生活变化而产生的旺盛信息需求;其次,新媒体技术使得媒体的制作运行成本大幅度下降;其三,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素养,对于媒介也有一定的认知,进入新世纪许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有一批对于媒体工作有着激情的大学生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积极投身校园媒体;其四,作为高校的管理层面,也希望通过校园媒体在畅通信息渠道、引领青年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现在供职于北京一家知名网站的任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播台台长。工作得心应手的她坦言大学时期的经历让她收获颇多,也为现在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天两档节目,每周十几个策划。从最开始的在网上论坛做调查和同学互动,到分析校园需求、确定选题、采访录制、后期制作,直到节目播出,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常常早上出门的时候舍友还没睡醒,晚上回来大家都已经躺下了。”但是她觉得一切都值得。每天早晨7点校园广播响起,“心里那份巨大的成就感与喜悦感是无法言说的。”   在四川大学团委主办刊物《川大人》编辑部成长了四年的蔡华丽也有同样感受,“毕业离开的时候,最舍不得的就是那一份份饱含自己心血的报纸。这上面有我大学美好的记忆,每一篇文字都是新闻理想的实践载体。”   据了解,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各类校园媒体的学生队伍从20人到200人不等,每学年由各媒体根据自身的选拔机制面向全校学生招聘成员。学校宣传工作部门每年通过评选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推荐优秀学生到校外媒体实习和赴海外高校交流,开展学生记者基本功大赛,召开校园媒体联席会议等机制和平台加强校园媒体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沟通,学生工作部门通过评选社会实践奖学金等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蒙彬感慨,“校园媒体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多元化平台,也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实践,为大学生走向专业实习和社会的第一步起到推动作用。在校园媒体学生队伍中,除了中文、新闻等相关专业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工学科等各专业学生占很大比重,很好地起到了学科融合交流的作用。”   3.责任担当 特色为先   作为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教育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高校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辅助平台,也是高校领导和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需求的重要渠道。那么,什么是校园媒体的责任?如何引导好和管理好这些媒体,使其切实充分发挥责任?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段志国认为,“校园媒体既有大众媒体的共性,更有其身为校园组织的特性。工作重点应该围绕着学生成长成才的这个中心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师生、服务师生,充分发挥大家的媒介参与性,在校园中切实发挥好‘信息管家’、‘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的作用。”   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校园媒体学生负责人都相信校园媒体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稳定的媒体,但所谓成熟稳定媒体的标准和方向却难以统一。具有学生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双重特点,就决定了校园媒体难以像社会媒体一样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因而随着近几年校园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在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一一显现。   罗建晖指出,目前高校的校园媒体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受传媒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结构的局限,校园媒体的专业化运作程度还不高,具有专业化训练以及媒体操作规则的组织还不多见,对于校园生活整体性把握以及对待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能力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校园媒体的学生队伍在不停地新陈代谢,当一届学生主力经过这样的传媒运作锻炼,逐渐进入职业化运行的工作状态之后,由于毕业等因素的影响离开舞台,一批新人又重新开始这样一轮历练,流动性与阶段性是一直无法避免的问题。   针对此类现象,相关专家建议,校园媒体在发展中首先要确立稳定的人员培训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或邀请新闻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或社会媒体的记者编辑对刊物的采编工作进行指导。在报道内容方面,注重将有关某一事务的信息集中收集,细心筛选,从多角度分析,紧贴学生需要,致力于解决学生最关切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读者定位也十分重要,大学生群体是校园媒体的核心受众群。作为校园媒体工作者,应当兼顾宣传工作与学生需求,努力在二者间找到平衡,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能否获得师生的认可,是其能否取得成功的突破口。正如复旦大学团委书记尹冬梅在复旦第一届望道传媒论坛上发言时所说,校园媒体的作为关乎时代,校媒应该“声于此时”,反映学生的声音,关注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深切思考青年的时代使命。只有这样,校园媒体才能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内心,才能以睿智的洞见引领、服务和凝聚广大青年。(董洪亮 徐升升)      链接    据《2010中国高校媒体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国91.5%的高校有报纸;90.2%的高校有广播;75%的高校有新闻网;72.8%的高校有通讯社;58%的高校有电视台;46.4%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媒体已经成为构建校园文化、引导校园舆论、加强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   作为高校校园里的主体,大学生们积极参与校园媒体的建设,在校园各类媒体中担当主力军。 原文见 http://gaojiao.jyb.cn/gjsd/201106/t20110603_434561.html
个人分类: 教育|1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把学生赶出了课堂
热度 80 sxhelijian 2011-11-25 10:54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月以前了,是在给文经学院专科大一的学生上《学科导论》课时。已经开讲了,还陆续有学生进来,而已经进来的学生,一半认真听讲,一半在后面的,已经开始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打发时间了。还有一个坐在第四排的学生,一会儿抬头看我一下,大多数时间将头埋了下去,他的胸前和脸上不是一般的亮,明显地,他手中有一款很炫的电子产品。   我为他们难过。这是他们开始大学学习生活的第5周的时间。他们已经消沉、麻木了。还有三年,他们究竟要如何过去。在排课时,我同院方声明将学生分成两拨,要上小班课,尽管需要我多付出时间,但我想让学生在小班氛围中,上好专业导论,了解在今后学习中需要了解的东西。   我忍了忍,心中不平静。我想得说一说他们,愿意说学生的老师并不多。如何促动他们,和颜悦色的办法使过了,他们缺乏刺激。我停下了授课内容,说这样消极地上学对不起自己的青春,这样的日子面临的必然是失业。我郑重地告诉他们,如果要以这样的方式度过大学生活,请现在就离开这个校园,没有文凭的日子照样能过,不见得比混完大学差。不要做这种毫无意义的事,不要浪费时间,做应该做的事情去。我鼓励大家,过积极的大学生活,为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这种话要对入学才5周的学生去说,我对他们的未来不能抱太多希望。   我在想,这些独立二级学院的专科生,有不少同学真心想学,是否应该将真不想学的学生挡在门外?学院不会这样做,他们要的是生源;家长不愿这样,他们希望孩子有机会;或许已经消极的学生,他们也希望在大学中过几年的生活。然而,就是这样的生活吗?如果我要面对的都是这样的学生,我宁愿改行。   无论如何,面对学生,不指出问题,不给他们打打气,是我的不对。说过了,能管多少用?真希望有的孩子能听进去。至少,这节课,他们能认真一些。   继续讲课。学生们认真了不少,有几个又趴课桌上了,无奈。   第四排的那个学生,仍然一会儿翻次眼皮给我看,胸前和脸上闪着异样的光。就在第一周的课间,我就注意到了不专心的他,询问是否我可以提供帮助。我无法让自己的注意力移开那亮光和他的眼神,我请他给我出示手中的器物。木然的表情。我请他拿出来,他把身体列加前倾了,试图否认手中有东西。我走到跟前,原以为是一款手机,见到的依稀是一款很新的笔记本电脑,游戏界面还未来得及关掉。我告诉他,他影响我了。我只是看看,我无权没收,无权扣留,我只是要看看。他将头低下,不再面对我。   无论如何,他也不能将游戏打到了课堂上。再过几周,他可能根本不再来教室了。此时,他也不应该出现在教室中了。我让自己冷静一下,也还是决定将他逐出教室。我请他出去,他不动;提高声音,告诉他这样的表现不应该在教室中,他仍不动;我回到讲桌前,低声说,我请你出去。学生行动了,收拾书包,从后门跑了出去。此时此地,我无法和他多说什么,我对着他的背影告诉他:“希望再见到你的时候,你能变个样子。”   再见到他,换个样子,是最佳的了。也许他会就此离我的课堂而去,如果就这样的表现,不来也罢。他要有心,哪怕退学了,我认为也是一个相当好的结局。心中波澜不断,努力静下心来,专心上课,淡定淡定。我不知课堂外的他是否淡定,还是专心游戏了。即使专心游戏,也不错。   这是我第一次把学生赶出教室,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如果学生以这种状态混下去,我更想把他们赶出校园,为他们自己,为我自己,更为认真学习的同学。显然,这已经超出了我的职责范围。   PS1:为争取好的结果,我找班长,委托向这位同学传个话,贺老师希望他以一种新的面貌回来。   PS2:一周后,再次为这个班上课。当事同学进教室首先和我打招呼,放下书包后走到我跟前说:“老师,对不起。”我们进行了非常好的交流。我说:“最高兴的是看到你回来。你接受你的道歉。在这件事中,我并非生气,而是心疼,心疼学生在灿烂的年华过着颓废的生活。你在今后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那就是我最欣慰的事了。”而后,针对全班,我提出了希望。这一批专科的孩子,在世俗的眼中,高考成绩不高,在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压力,以至于他们中的部分都麻木了。我需要唤醒他们的激情。在大学里,不再以分数论英雄,大家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这个机会很可贵,但也很容易失去。知识改变命运,不是大学改变命运;不可以因为大学改变不了命运而否定知识的力量。其中的关键是在大学里,是否给了知识应该有的尊重,几年的大学生活,仅仅是过了几年大学生活,还是真的学到了知识,是否真的去学知识了。给所有同学一个要求,注重整体,不要将阵营分为学习的和不学习的两派。对想认真学的,要帮学习困难的同学一把,因为:(1)学习氛围是大家共同创造出来了,部分同学的消极会影响你的动力系统;(2)不思上进的同学会拖慢老师授课的进度,让老师放松对大家的要求。对不求上进的同学,要调整心态,跟上来,因为:(1)大学生活不能这样度过,愧对青春;(2)你会给同学带来损失;(3)很多老师对教学的消极来自学生的伤害。事情过去了,结果是我想象的几种可能中的最好。   PS3:再后来,见 神棍节,我的欣慰与感动 ……   
个人分类: 教学相关|15983 次阅读|185 个评论
新老学生学习、生活心得交流!
唐金山 2011-11-22 20:58
大学班主任,虽然不像初中、高中班主任那么辛劳,但总感觉到一种责任和压力。责任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充实地度过宝贵而美好的大学时光,让他们少一份遗憾,多一份怀念;少一点虚度光阴,多一点收获;压力在于希望他们每天生活的更阳光,而不是抑郁、甚至迷失自我。 一下子从填鸭式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解脱出来,多数同学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感觉到丝丝的迷茫,学习的动力何在?再加上大学生活充满着无限的诱惑,近期被大家所诟病的团委、学生会仍然是新生向往的组织,再加上社联,以至于班级同学身兼数职,日理万机,大会小会不断,有时甚至加班到深夜。 毕竟70后和90后的代沟还是蛮大的,同时本人脱离大学生活已经7年多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特意邀请优秀的大四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内容不限。卓同学果然不负众望,紧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脱稿演讲1个小时有余,演讲内容从大学生活(包括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逃课的心理等)、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包括学习方法、应付考试)等各方面面面俱到;互动环节更是畅所欲言,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 对于新生(包括研究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责备,总会是好的! 相信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是大家的起点不同,人生旅途,希望大家走的更远!
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我大学本科时不做经验交流
热度 2 wcybcn 2011-11-8 11:16
刚刚在新浪微博上有位同学觉得我好眼熟,问我是不是在他们班上做过交流。显然不是!我本人当年是不喜欢在大学里搞诸如经验交流的活动的。 在大二、大三、大四的时候,分别有一些同学因不同的理由邀请我去做经验交流,都被我婉言谢绝了。个别同学因此背地里骂我耍大牌,我一直以来也没有解释。以下是我自以为是的借口。 其一,人各有志,所归不同。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人生理念陌路,因此单凭几个学长去同学们面前吹嘘几个小时的口水,我觉得也许带来的误导与迷惑远大于正面的帮助和启发。种瓜种豆各有得,何必依样画葫芦? 其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很漫长,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个爱写记录的人,上大学时还特地把高中的笔记本带过来,但是不久就发现我高中时代那 些思想实在幼稚可笑。同样,大二时看大一的生活,大三时看大二的作为,或者说现在重新审视一遍自己的大学生活,都好似镜里拈花、水中捉月,我不想用我自己 都会否定的一些心得去误人子弟。我总是每到一个新台阶都会悔悟昔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因此若想还处在大学本科水平的我,达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境 界,确实功力尚浅。 其 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放眼天下,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社会变革无时不刻。一个当代大学生如果认真学习,其 一个月要处理的信息量估计比先贤伟人们一生的经历还要多。很多前辈们扬名立万的本领到了现在的大一学生中可能就是必须具备的常识,同时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 战也常常是前所未有。一方面,科技更替之快令人措手不及,很多知识可能我们几界学生都要一齐从零开始;另一方面,自有时势造英雄,有多少是我们能左右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不省己过。可是很多精神、事业总要有传承,反复强调一下吧,以期六经皆注之效。我也只好希冀此文自己能够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见笑!
84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